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 (No. 2266_ 湛慧撰 ) in Vol. 67

[First] [Prev+100] [Prev] 881 882 883 884 885 886 887 888 889 890 891 892 893 894 895 896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愛味。順流生死。或菩薩前生於少財今生
大財位。已得後多見功徳遂深起愛味
而修施等愛味修。疏三依止隨喜修等
者。對法云。謂於一切芯界一切有情所行
施等深生隨喜。即喜受與惠倶今謂。對法
勝功徳。不多見等。彼云二依止愛
味作意修於已得波羅
三十
八左
三依止意樂修廣如彼解 對法十二
初左曰。依止意樂修復有六種。謂由無厭意
樂・廣大意樂・歡喜意樂・恩徳意樂・無染意
樂・善好意樂故修諸波羅蜜多。此中菩薩
施波羅蜜多厭意樂者。謂諸菩薩於
一有情一刹那頃。假使殑伽沙等世界滿
七寶以用布施。又以殑伽沙等身命布施。如
是布施經殑伽沙等大劫。如一切有情
。如是乃至於一切有情界是施時。皆
彼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速得成熟
行如是差別施時。菩薩意樂尚不厭足
是意樂是名菩薩於施波羅蜜多
意樂。又諸菩薩修行如是施波羅蜜多時。
展轉相續無一刹那有退有斷。乃至究竟
菩提坐。如是意樂是名菩薩於施波羅蜜
廣大意樂。又諸菩薩修行如是施波羅蜜
時。於施所攝諸有情所大歡喜。是諸
有青施所攝受歡喜。猶不
是意樂。是名菩薩於施波羅蜜多歡喜意
。又諸菩薩修行如是施波羅蜜多時。觀
施所攝一切有情於我己身大恩徳。不
己身於彼有恩。由助我阿耨多羅三
藐三菩提故。如是意樂是名菩薩於施波
羅蜜多恩徳意樂。又諸菩薩修行如是施波
羅蜜多時。雖無量諸有情所大施福
而不報恩當來異熟。如是意樂是名
薩於施波羅蜜多無染意樂。又諸菩薩修
是施波羅蜜多時。以修行廣大施聚
所得異熟諸有情。不自爲己。又以
諸有情向阿耨多羅三首三菩提
是意樂是名菩薩於施波羅蜜多善好意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卷第四十二終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卷第四十
十本
之二

三十
八左
然與攝論六意樂名字不同 無性攝
論七八右義燈七本四十六右云。又六意樂二
論少別。攝論云。一廣大。二長時。三歡喜。四
荷恩。五大志樂。六純善。雜集云。一無厭足。
二廣大。第三名同。四名恩徳。五名無染。六善
好。名不同者。攝論以殑伽沙等珍物
有情殑伽沙等身命皆能惠捨名爲廣大。此
即就境及所行事名爲廣大。即此長時捨
於珍・命亦不足名無厭足。以長時能捨
亦名廣大。二論互擧。攝論以多劫捨身・命・
一一如來一一有情悉皆供養而無厭足
名爲長時。雜集據多時設得成滿猶行
息名爲廣大。廣大・長時義一名異。如
大性長時・廣大倶倶名爲大。雜集據
來四漏果他令得非愛見但無
癡等起名爲無染。攝論約他相續捨
惡道勝異熟自身大志樂。純
善・善好名義相似
三十
八左
及攝三作意 無性論七八右本論云。又
作意修者。謂修六種音樂所攝愛重隨喜欣
樂作意。一廣大意樂。二長時意。乃至如是菩
薩修此六種意樂所攝愛重作意。又諸菩薩
餘菩薩六種意樂修習相應無量若根
心隨喜。如是菩薩修此六種意樂所攝隨喜
意樂。又諸菩薩深心欣樂一切有情六種
樂所攝六種到彼岸修。亦願自身與此六種
到彼岸修恒不相離。乃至安坐妙菩提
是菩薩修此六種意樂所攝欣樂作意。若
此菩薩六種意樂所攝作意修。但
能起一念信心。尚當生無量福聚。諸
惡業障亦當消滅。何況菩薩無性釋曰。修
此六種意樂所攝三種作意。其言易了。無
重釋
三十
九右
對法論説速成滿故 對法十二
演祕
三十
九右
五依止自在修無有滯礙 對法十
四左云。行自在者。謂諸如來變化身由
此能示現一切有情一切種同法行
疏引。義演云。疏五依止自在修至謂縁求
依止此故修者。一身自在者。即是自性及受
用二身。由因中修六度行故。即得自性・受
用二身。或得此身亦能行六度。二行自在
變化身者。由過去修六度故。咸得他受用
及變化身。或可。得他受用・變化身已。亦能
六度故。於十方國同法行。如釋迦佛
於王宮無量王種道果。如慈氏
如來生波羅門家無量婆羅門親族
道果。名同法行。然菩薩讃此三身
故。即依止此三身而行六度也。故無性云。
即爲彼故修亦名爲
三十
九右
無性云 亦名爲修 此釋成所作事
之文。即當對法依止自在修。無性七十右
云。成所作事修者。謂謂如來到彼岸法雖
極圓滿。爲益他本願力故。不功用
能現行施等所應作事。此即是修
彼修故亦名爲
三十
九左
然攝論無性易知 五修者。見於無
性第七七左世親第七七右然世親釋成所作
云。謂諸如來安住法身有無功用所作佛
常無休息。於其六種波羅蜜多
。然爲益諸有情故。恒常現行成所作
無性之釋如上已引。二論難易對文可
知。然義燈對法・攝論二文云。攝論第七
五修。一現起加行修。二勝解修。三作意
修。四方便善巧修。五成所作事修。云四如
。一現起加行修。即是發起勉勵加行。二勝
解修。與雜集論勝解作意同。三作意修。即雜
集論後三作意。四方便善巧修。攝論無別解
即七最勝中方便善巧最勝。五成所作事修。
即雜集論作止自在修。攝論云。謂諸如來任
運佛事無休息。於其圓滿波羅蜜多
更修習六到彼岸。雜集論云。依止自在即如
次三身。身・行・説三皆得自在。雖自在
猶修不息故。二論開合互有不同。各據
。雜集無攝論現起加行。攝論無雜集依止
任持。攝論開雜集論四作意中初勝解作意
略無任持。以爲。所憑・所修二差別。教是所
憑。餘三正修。所以別開。雜集以作意故合
彼勝解。別明任持必由因力方能修行故
別明之。或彼加行此任持中後二所攝。即擧
後二影顯前二。雜集別明意樂。攝論即作意
攝。攝論顯諸勝行。皆具六種意樂故不
別明。雜集約總別不同別明意樂。並不
具如對法抄第十五
左會釋二論相違
三十
九左
 謂十度互相順故 義演云。疏謂十
度至成互相順者。此是第八相攝門。於中有
四。一相順相攝。二引發相攝。三持淨相攝。
四四句分別。即第一據此論中説不
。對法説云。或以眞如一切法。亦如
此即攝相歸性門。或慧爲門攝一切法。謂
五種般若攝一切法。此即攝餘從智。亦同
論中攝境從識門。故對法等説或眞如攝慧
攝等
三十
九左
對法等説或慧攝等 對法十二六左
曰。四勝義攝。此復多種。謂或依法界説。
眞如是施等共相故。或依智資糧説。以
能成辨一切智器故。或依智攝受説。以
滿一切智故。或依智隨轉説。以五波羅
蜜多隨慧波羅蜜多故。或依智相説。以
慧波羅蜜多是正智自體故。如是勝義以
如及正智體故能攝施等。由此略説。所
餘攝義如理應
三十
九左
如前財施通文等 次上十六左已引
對法十二八右之文是也
三十九左是故諸論故一攝餘 無性論七十四
論曰。如是六種波羅蜜多互相決擇云何
見。世尊。於此一切六種波羅蜜多或有
所處施聲説。有處所戒聲説。
處所施聲説。或有所以戒聲説。或
處所忍聲説。或有處所勤聲説。
或有處所定聲説。或有處所慧聲
説。如是所説有何意趣。謂於一切波羅蜜
多修加行中皆有一切波羅蜜多互相助
成如是意趣。釋曰。謂於一切波羅蜜多修加
行中皆有一切波羅蜜多互相助成如是意趣
者。謂於一一修加行即有一切更互相
。謂修施時。禁防忍受策勵等心能善了
知業果相屬。如是施中即有餘轉。若修
時。遠離慳悋・貪恚・懈怠・散動・邪見。如
戒中即有餘轉。修習所餘波羅蜜多亦如
是説
四十
無性云名修行住 無性如次上引
般若論上三紙上疏十六左
四十
大般若波羅蜜多 三百五十一三紙
云。善現。當知布施等五波羅蜜多皆由般若
波多所攝受故乃得名爲波羅蜜多。若離
般若波羅蜜多。布施等五不名爲波羅蜜
。善現。當知轉輪王若無七寶
轉輪聖王。要具七寶乃得名爲轉輪聖
布施等五波羅蜜多亦復如是。若非般若
波羅蜜多之所攝受名爲波羅蜜多
要爲般若波羅蜜多之所攝受。乃得名爲
波羅蜜多
四十
又對法十二廣出其相 對法十二
八左曰。更互決擇者。略有三種。一方便。二
差別。三差別顯示。方便者。謂施方便中一切
可得。如内外一切身財。是施方便。此方
便中若捨一切。是施波羅蜜多。即於此中
若慈悲心遮防一切損害逼迫惱亂他性。是
戒波羅蜜多。即於此中忍受遮礙損害疲
。是忍波羅蜜多。即於此中數數發起勇
勵施心。是精進波羅蜜多。即於此中其心純
善繋心一境外流散。是靜慮波羅蜜多。
即於此中善取施行如實因果異見
是慧波羅蜜多。如是乃至慧波羅蜜多方便
中隨其所應善建立。由無畏施一切處
施故
四十
對法十二順後句答 對法十二
曰。如有問言。若施波羅蜜多亦戒波羅蜜
多耶。設戒波羅蜜多亦施波羅蜜多耶。爲
此問順後句。謂所有戒波羅蜜多皆是
施波羅蜜多。或有施波羅蜜多非戒波羅蜜
。謂戒波羅蜜多所攝施波羅蜜多。如
乃至以慧波羅蜜多施波羅蜜多。皆應
順後句。餘互相望亦如理應思。此中依
始業地漸次修者。説後必待前前不後。
是故皆作順後句。若已串習六種頻修皆
互相攝。如菩薩地説
四十
然應因叙順前後句等 現本十五
十紙右至
十一紙左
廣辨諸句差別
四十
一右
論若依純雜應作四句 義演云。論
若依純雜而修習者有展轉相望應作四句
者。按對法十二此文兩種四句。如
已引。雜言有四句。其實有三。無其第二
。以種類福故。據勝但有答詞
亦無問。因第二四句即約種類福作法故
四句。種類福者。自無賤財但見他施
深生隨喜。亦得施波羅蜜多。第二四句者。
故彼論云。復次一切行施皆能生波羅蜜多
種類。此應四句。云。有施非波羅蜜
。行施不向菩提。有波羅蜜多非施。謂
波羅蜜多勸勵讃美隨喜度脱等。有
亦施亦波羅蜜多。謂諸行施迴向菩提。第
四句可知。釋曰。初句行施非波羅蜜多
種類。第二句生波羅蜜多種類之福而非
施。餘句可
四十
一右
如前已説 上疏三十右已明。與此不

四十
一右
餘五度皆作四句前有度故 義演云。
與五度皆作四句前有度故者。謂戒前有
施度四句。不種類福作法。四句云。
戒非度。持戒不菩提。烠戒。謂
前施度。第三四句可知。已後准知
四十
一右
若離修者有第二句故 義演云。疏
若雜修者乃至有第三第四句可知。第二句
者。意説。雜修互相間有第二句。如言有戒
度不菩提。銪度非戒。即施度等。乃至
有慧非度。有度非慧等。皆准可
四十
一左
此亦如對法不能煩引 對法十二
四十
一左
攝大乘云等流故 此本論之全文。
無性釋曰第七之
十三丁右
是其相故者。是攝體相
謂此施等與彼施等更互相攝。是隨順故者。
是攝隨順信等善法。施等善心彼所修故。於
施等中彼隨轉故。信等即是諸善大地及念
住等菩提分法。是等流故者。是攝等流。謂無
淨等及十力等是到彼岸等流果故
四十
二右
對法十二是異熟果對法十二七左
曰。功徳者。謂依五果無量無邊稱讃勝利
皆名功徳。謂能永斷自所對治。是諸波羅蜜
多離繋果。於現法中此施等受自他
是士用果。於當來世後後増勝展轉生起。是
等流果。大菩提是増上果。感大財富。往
善趣。無怨無懷多諸喜樂。有情中尊。身
損害。廣大宗族隨其次第。是施等波羅蜜
多異熟果義演中問答辨釋。不遑繁引
四十
二左
七十八大枝葉 七十八九左云。世尊。
是一切波羅蜜多何果異熟。善男子。當
此亦略有六種。一者得大財富。二者往
善趣。三者無怨無壞多諸喜樂。四者爲
生主。五者身無惱害。六者有大宗葉
四十
二左
攝論云亦不違也 無性七十三左
曰。如是六種波羅蜜多所得勝利云何可見。
謂諸菩薩流轉生死。富貴攝故。大生攝故。
大明大屬之所攝故。廣大事業加行成就之
所攝故。無諸惱害性薄塵垢之所攝故。善知
一切工論明處之所攝故。勝生無罪乃至安
*座妙菩提*座。常能現作一切有情一切義
。是名勝利。釋曰。今當説波羅蜜多勝
利功徳。富貴攝故者。是施波羅蜜多所得勝
利勝生無罪乃至是名勝利。於一切
遍配屬。大生攝故者。是戒波羅蜜多所攝故
者。是忍波羅蜜多所得勝利。明謂親族。屬謂
奴婢。廣大事業加行成就之所攝故者。是精
進波羅蜜多所得勝利。廣大事業謂輪王等
中策勵名爲加行。所作皆辦故名成就
此所攝無罣礙。無諸惱害性薄塵垢之
所攝故者。是靜慮波羅蜜多所得勝利。由
故感此威力。善知一切工論明處之所攝
故者。是慧波羅蜜多所得勝利。勝生無罪者。
世間最勝生世間勝生有
罪。既無罪時又無邊無間相續。乃至菩
提非世間唯自利益。常能現作一切有情
一切義利
四十
三右
菩薩地解六度中増上果 菩薩地
中度度皆爾故不別指。義演云。疏菩薩地解
至増上果者。意云。若以無漏六度大菩
。合是因縁等流果。今云増果者以
説。若因縁若増上縁皆是増上果。解云。因
縁者。即無漏六度望菩提。増上縁者。有漏
無漏菩提果。以増上果究竟故總名
増上。問。准論明十度果。何故疏中但説
度得果耶。答。後之四度即第六攝。其所
第六同以更不別説
四十
*三左
四十三末讀者知之 度度皆有
。如上已引。今明其果。四十三卷十九紙左
至二十紙右
云。此中所有一切施一切戒。廣説乃至一切
同事。若多種習。善善清淨。若具圓滿。能
無上延等菩提金剛堅固身正法久住果
 此文是九相中第一自性之果也。次第廣
後八相果。文長不
四十
三右
二以有爲無漏善法爲體 義燈七本
四七右云。西明云。修有爲善證即能證
爲功徳。而非無爲爲戒體性。又言十勝行
明非無爲。要集云。此三淨戒皆用思願現・
。今謂。本釋意於少有別。若據剋性即正
三業。若據相從所修所證通爲・無爲。如
相應・眷屬出體。又諸論等據所修戒。此兼
所證故。然所修證或通因果。因名所修。果
所證。即七大中證得大攝。攝論亦云攝善
法戒能令得力畏等。此意因果皆欲
名爲攝善。雖然所證亦通無爲
四十
三右
攝論無性合有四殊勝 無性第七
二十七左世親第八初右
四十
三右
初一差別勝即三聚戒 世親第八
總釋四殊勝曰。此中間答辨諸菩薩所學
尸羅於聲聞等大差別故名殊勝。無性
二十八右釋曰。差別殊勝。謂諸菩薩具三種
。即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聲聞乘
等唯有一種律儀尸羅。是故菩薩望彼殊勝。
世親亦同
四十
三左
二共不共勝不共等是 無性七二十
八左論曰。共不共學處殊勝者。謂諸菩薩一切
罪不現行故與聲聞共。相似。遮罪有
現行故與彼不共。於此學處聲聞犯菩
薩不犯。有菩薩犯聲聞不犯。菩薩具有身・
語・心戒。聲聞唯有身・語二戒。是故菩薩心
亦有犯非諸聲聞。以言之。天切饒益有
無罪身・語・意業。菩薩一切皆應現行
修學。如是應知説名爲共・不共殊勝。釋
曰。殺・盜・婬等今所生名爲性罪。斷
等非貪等説名遮罪。菩薩於中觀
利益而無罪者一切應修。聲聞不爾。又
諸菩薩心亦有犯非諸聲聞。謂唯内起欲・
恚・害等諸惡尋思起身・語二業
一切饒益有情無罪身語意業者。謂能利益
樂有情自他貪等煩惱。如是一切
菩薩應修。世親第八二右釋曰。共・不共中。
一切性罪。謂殺生等説名爲共相似。遮罪。
謂掘生地生草等説名不共。於此學處
者。謂後學處。有聲聞犯菩薩不犯者。如
兩安居。觀有情輒行經宿。有菩薩犯
聲聞不犯者。謂觀益而故不行。是故
菩薩心亦有犯非諸聲聞者。謂唯内起
等尋思菩薩成犯非聲聞等。一切饒益有
無罪身・語・意業菩薩一皆應現行
修學者。謂能饒益而無罪如是三業
菩薩應修。或雖饒益而非無罪。如女等
非法之物授與他人。爲此事故説有罪
義演云。疏謂諸菩薩一切性罪至不共等是
者。觀今此文具一往而説非理也。且出
家菩薩性罪不行。與二乘共。遮罪猶名爲
不共。若在家菩薩有十惡業性罪亦行。
佛翼國王五百婆羅門等。問。一切殺
生皆是性罪。何故菩薩有行不行。答。若染
心殺生即有罪。若善心所殺生等即無罪。
故攝論云。謂諸菩薩由是方便善巧殺生
等十惡業道。而無罪生無量福速證
 義燈七本*四七左云。西明云。舊云。性
罪 謂殺生等。拔生草等是遮罪。今依攝論
云。殺・盜・婬等貪等所生名爲性罪。斷生草
等非貪等生説名遮罪。此意染心斷生草
等即名性罪。今謂。不爾。彼攝論意。若故殺
生等必貪等起故是性罪。故斷生草必貪
等起故是遮罪。又斷生草等十業道中是何
業道。染心起時得性罪。若云貪等
意業者。自由貪等。何關斷草。又爲
殺等時。應身・意二處業道。又解深
蜜云。十地中所起煩惱不染汚相。由知而起。
但爲利生過失。此起貪等
。何名不染汚。若雖貪等染汚相
性罪。故不但貪等生即爲性罪
又性罪現行在於何地。・如梵網辨斷七十
八左具述
四十
三左
三廣大勝如彼廣解 無性七二十九右
本。論曰。廣大殊勝者。復由四種廣大故。一
切種種無量學處廣大故。二由攝受無量福
徳廣大故。三由攝受一切有情利益安樂意
樂廣大故。四由建立無上正等菩提廣大
故。無性釋曰。種種無量學處廣大者。謂諸菩
薩所學尸羅種種品類無量差別所以廣大。
攝受無量福徳廣大者。謂此尸羅能攝無量
福徳資糧所以廣大。攝受一切有情利益安
樂意樂廣大者。謂上尸羅攝諸有情此世・他
世・世・出世間捨惡攝善若因若果饒益意樂
所以廣大。建立無上正等菩提廣大者。謂此
尸羅建大菩提所以廣大。諸聲聞等無
是事。是故殊勝。世親大致不
四十
三左
四甚深勝菩提等是 無性七二十九左
論曰。甚深殊勝。謂菩薩是品類方便
善巧殺生等十種作業。而無罪。生
量福速證無上正等菩提。無性釋曰。由是品
類方便善巧者。謂諸菩薩悲願相應後得妙
智。行殺生等十種作業而無者罪等者。謂
諸愛樂善法惡不善見諸邪性。説名
後三。依止此故。行殺等七而無罪。生
無量福速證菩提。或行前七後三。大
言十。或已伏除。爲彼力放心暫起。
苦故無有罪。能助道故無量
。世親第八三右曰。甚深殊勝中。謂諸菩薩
由是品類方便善巧者。此中顯示如是菩薩
是方便善巧功能。謂諸菩薩若如是知
是品類補特伽羅於此不善無昌等事
加行。以他心智知彼心餘方便能
彼業。如實了知彼由此業定退善趣
惡趣。如是知已是心。我作此業
惡趣。我寧自往必當彼。於彼現
少苦彼未來多受安樂。是故菩
薩譬如良醫。以饒益心復殺之。而無
多生其福多福故疾證無上正等
菩提。如是等戒最爲甚深又瑜伽四十一
五右曰。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善權
方便爲利他故。故諸性罪少分現行。由
因縁菩薩戒違犯。生多功徳。乃至
廣説。殺・盜・婬・妄等事
四十
四右
論定學有四 義燈七本*四八右云。西
明云。舊法師判初之四地・五六七地・八九十
地・金剛喩定及佛四定。如次雖古釋
別判。今謂。不然。何者。若定有四即別配
地。戒慧亦多。何不地。故知隨分地地皆

四十
四右
既言聲聞及有漏 演祕云。疏判
定非地前得。有義彈云。亦未依。雖復勝
定多依第四亦有通依餘地故。又不
二乘不得證是無漏。地前菩薩所有
修行亦非二乘所知境故。戒及慧學並通
。何故定學唯説地上故通地前之勝
也。詳曰。疏意不言定學唯取無漏。但
論中所擧四定非地前相。又二乘不
漏・無漏。今但以彼不得之義定無漏
有漏即彼皆得。又按攝論定差別
復四差別。謂對治・堪能・引發・作業。若非
何有此能。故知彼論據無漏定。此所
定同彼所建。又復三學隨據一説。何要責之
齊一等無性八初左云。菩薩所得諸三摩
地差別無量。此中略説爲上首者。等餘一切
聲聞乘等尚不名。何況能得
四十
四右
攝論等佛地論有解 本末三論唯
其名其義。然定有七名。如上已
。佛地論五十五左唯釋健行定餘定
彼論曰。三摩地者。謂増上定即健行等諸三
摩地。能勝一切世・出世間諸三摩地餘不
勝故名健行。又佛菩薩健士所行故名
。唯第十地菩薩及佛得此定故。餘三摩地
經所説其名佛地論。此健行
定唯第十地及佛所得。首楞嚴三昧經經亦
同。舊法師説非根處。溜洲言地地皆修
經論乎。答。若約滿首楞嚴三
昧經及佛地論説。若論分得廣通十地。故
楞伽經第十卷云。依首楞嚴定及餘諸三昧
於初地得。溜洲亦不
四十
四右
攝論第八説有六差別 無性八初右
曰。如増上戒與聲聞。其増 上心亦應
異。故爲此問。六種差別略答此問。如
別釋
四十
四右
一所縁別等 無性八初左論曰。所
差別者。謂大乘法爲所縁故。釋曰。大乘法
者。菩薩藏中所甚深廣大數等。聲聞等定
能縁。是故殊勝
四十
四右
二種種別等 無性八初右論曰。種種差
別者謂夬乘光明・集福定王・賢守・健行等三
摩地種種無量故。釋曰。菩薩所得諸三摩地
差別無量。此中略説爲上首等。餘一切聲聞
乘等尚不名。何況能得世親曰。聲聞乘
等一種亦無
四十
四左
三對治別等 無性八初左論曰。對治差
別者。謂一切法總相縁智。以楔出楔道理。
阿頼耶識中一切障麁重故。釋曰。無分
別智所縁眞如是一切法共相所顯故。説
總相縁。定能發此能對治智亦名
。聖道微妙故如細楔。所治種子其性麁重
故如麁楔。世親第八五左釋曰。縁總法智對
治一切障礙而住。如細楔去麁楔
本識中諸雜染法熏習種子説名爲麁。諸
對治道能除彼故。是微細義 今謂。疏依
無性眞如故。觀疏顛末多依
無性。以無性縷説故。以世親難解故。如
譚中已説
四十
四左
四堪能別等 無性八二右論曰。堪能
差別者。謂靜慮樂其所而受
故。釋曰。由此靜慮其性調順有堪能。隨
益諸有情退靜慮而往受生。
聲聞乘中。無是事。所以殊勝世親意
合同
四十
四左
五引發別等 無性八二右論曰。引發
差別者。謂能引發一切世界無礙神通故。釋
曰。由此定力發種種一切世界無礙神

四十
四左
六作業別等 無性八二右論曰。作乘差
別者。謂能振動・熾然・遍滿・顯示・轉變・往來・
卷舒。一切色像皆入身中。所往同類或顯或
隱。所作自在。伏他神通。施辨・念・樂。*放
光明。引發如是大神通故。釋曰。由此定力
發種種神通所作顯現。隱謂隱藏。所
自在。謂變魔王佛身等。伏他神通。謂能
奪他神通力。無辨才者施以辨才。無
者施以念樂。爲他方遠住菩薩
光明。引發如是大神通者。引前所説種種
神通。如是等類聲聞等無是故殊勝 世親
此段釋文周患。於疏無用故不爰引
四十
四左
又能引發自誓難何等 無性八二左
論曰。又能引發攝諸難行十難行故。十難
行者。一自誓難行。誓受無上菩提願故。二
不退難行。生死衆苦不退故。三不背難
行。一切有情雖邪而行不棄故。四現前
難行。怨有情所現作一切饒益事故。五不染
難行。生在世間世法所染汚故。六勝
解難行。於大乘中了然於一切廣
大甚深信解故。七通達難行。具能通
補特伽羅法無我故。八隨覺難行。於諸如來
所説甚深祕密言詞能隨覺故。九不離不染
難行。不生死而不染故。十加行難行。能
諸佛安住脱一切障礙生死
功用常起一切有情一切義
四十
四左
蜜語六度業道並爾 本釋二論
文甚長。且擧一二。無性釋曰。若諸菩薩於
惠施中娑洛想者。此娑洛言顯因堅實
察詮流散。今取*密義流散想。即三摩
地。是心住定而行施義。若諸菩薩殟波陀慳
者。殟波陀言顯目生起*密詮拔足。今取
*密義。拔除慳足而行惠施。世親第八九右
釋曰。云何菩薩其施清淨等者。謂諸菩薩
除慳足而行惠施。殟波陀者。顯目
*察詮拔足。波陀名足。殟拔。今取
*密義除慳足面傾覆而行惠施
是故説名殟波陀慳。又言業道並爾者。無性
五左世親第八十右曰。云何貝戊尼者。此貝
戍尼顯目離間語蜜詮常勝空。貝者表勝。
成有表空。尼者表常。今取*密義答相
應。是故答言。若能常。居最勝空住。云何波
魯師者。此波魯師顯目麁惡語。蜜詮住彼
。波表彼岸魯師表住。今取*密義
相應。是故答言。若善安住所知彼岸。是到
所知彼岸住義 今擧一二。其餘業道應
以准知
四十
五右
若自性十五門解之 義演云。疏若
自性至餘十五門解之者。攝論第八。有十六
以解三智。約自性一門即此論中所
三智是。餘十五門廣如攝論解之。今按
具引分別 無性八九左云。論曰。謂無分
智。若自性。若所依。若因縁。若所縁。若行
相。若住持。若助伴。若異熟。若等流。若出離。
若至究竟。若加行・無分別・後得勝利。若差
別。若無分別・後得譬喩。若無功用作事。若甚
深。應知無分別智名増上慧殊勝
四十
五右
彼云無分別故 無性八十右 釋曰。
智自性五相。由遮詮門智體
。以表詮門説故。遣分別門無分別
智其相可了。若異此智應分別。何等分
別。謂後廣説無作意等。若無作意是無分別
智。熟眠醉等無所作意。應無分別智。然
應許。由離功用無顛故。若
尋伺地是無分別智。第第二靜慮已上諸
地・一切異生及聲聞等應無分別智。然彼
無分別。若想・受滅是無分別智。此
智體相難成立。無想等中離心無
心法故。由意識滅彼無心。如前已説。若
如其色是無分別智。應無分別智
譬如大種所造色故。若於眞義異相計度
是無分別智。此智不無分別性。以
異相計度此是眞。是無分別有分別

四十
五左
言所依者而是心等 無性八十一左
曰。次後一頌説智所依。論曰。諸菩薩所依非
心而是心。是無分別*智非思義種類。釋曰。
智是心法故應心。依止於心串無分別
道理。心聲即是思量相故。若依非心
譬如衆色。不智。爲是雙結過
故説半頌。非思義種類者謂無分別智所依
所依非心。非思義種類者謂無分別智所依
非心非思義故。亦非非心。爲所依止心種
故。以心爲因數習勢力引得此位
種類。佌即顯示智所依心出過一切思量分
世親此段文甚易解。演祕云。心言通
思・非思量。外又偏以思量心難。答中據
彼二種心故言不依依。智所依心雖無分
。是前無間心之種類亦得心。餘如
 今謂。准論・疏意。此智所依非心亦非
非心。故言無分別*智。演祕二種心
允以彼答中無二心故。問中遍約思量
。答唯種類心故
四十
五左
言因縁者爲因縁 無性八十二右
一頌智因縁。論曰。諸菩薩因縁。有言・
聞熏習。是無分別智。及如理作意。釋曰。因
縁與能作因縁義一。*者言聞熏習者。謂有
施他大乘言音故名有言。聞謂聽聞。即彼
餘。由此所引功能差別説名熏習。及如
理作意者。謂此爲因所生意言如理作意順
理清淨故名如理
四十
六右
言所縁者智所縁也 無性八十二右
云。智心有境故故一頌説智所縁。論曰。
諸菩薩所縁不法性。是無分別智無我
性眞知。釋曰。不可言法性者。謂可法無
自性性。是離可言偏計所執自性性義。無
我性眞如者。爲此義其明了。即是一
切補特伽羅諸法無性所顯眞如。解脱増益・
損減二邊無分別智所縁境界。世親第八
十四左釋曰。不可言法性者。謂由*偏計所執
自性一切諸法皆不言。何等名爲不可
言性。謂無我性所顯眞如。*偏計所執補特伽
羅及一切法皆無自性無我性。即此無性
所顯有性説名眞如。勿斷滅故説

四十
六右
言行者有異故 無性八十二右。有
所縁法定有行相故。次一頌顯智行相。論
曰。諸菩薩行相。復於所縁中。是無分別智。
彼所知無相。釋曰。於所縁中相似而行故名
行相。無分別智於眞如境相似而行。彼所
知無相者。謂説此智於眞如境所作行相。此
意説言。無分行智縁眞如境一切相作
意行相。以行相。世親第八十四左釋曰。菩
薩行相於所縁中現無相。謂即此智於
眞如中平等平等生起無異。無相之相以爲
行相。如眼取色見青等相。非此青等與
異。此亦如是。智與眞如異行相
謂。此改疏文正據世親。對文可
四十
六左
此中且擧如彼論解 第六任持已下
十一種門無性第八從十四紙
右至二十紙
世親第八從十
二紙
左二十
二紙
演祕中略引
四十
六左
論如是三慧倶已捨故 演祕云。問。
下明菩薩一一刹那四道具有。如何今言
道等中無加行耶。答。若加行道通漏・無漏
加行智者唯是漏攝。故不例。或加行智亦
無漏。今依漏説。亦不相違。論八地已去
至現唯無漏者。問。八地已上五識中善亦非
無漏。如何施等唯無漏耶。答。五識中善既非
増勝。非立爲度。故不相違
四十
六左
第二五位分別門 今謂。分科雜亂。此
改唯明三慧分位差別。何爲大科。上文四十
三右十一。三學相攝門。於中有二。初出
名體。二正以學攝度。今謂。初出學名體中。
第三慧學之文於中有二。初出慧名體。二
五位分別門。次若自性攝下。此第二正以
度。於中亦四。義演云。初自性相攝。二助
拌相攝。三隨用相攝。四隨顯相攝
四十
六左
此依頓悟通初二位 義演云。疏此
依頓悟至初二位現者。意云。據三乘各自
二位。加行智唯有漏。二乘初二位者。如五停
心觀・想相念處・別相念處是資糧位。煗等
四心是加行位。菩薩二位可知。即正・後二智
初二位。以能無漏故。若漸悟迴心。於
初二位亦得生空無漏正・後二智。故云
若迴心者皆通二位
四十
六左
第三正相攝門 今謂。相攝門中第一
自性相攝。義演云。此明三學自性相攝。戒但
戒。定攝靜慮。慧攝後五。不餘者以
等非三學自性故。問。何故唯説戒・定・慧三
餘者。若。餘三或七非自性。餘三者。
謂施・忍・進。或七者約七度以明。餘七分非
戒・定・慧三自性故。此據剋體彼餘
故云七也。有人云。此疏文錯。合三餘
七是自性故。除三者即除施・忍・勤。餘七者
是戒・定及後五。是三字自性。即論文
亦有此理。若助伴・眷屬以論。即三學攝
餘三・餘七也。即三學一一皆能攝十度
謂。藏俊別有一釋。其義未
四十
六左
論若隨用攝遍策三故 義演云。論
若隨用攝者。用者作用。意説。修行作用皆是
相。次施是戒資糧者。由體世財出家持戒
出離等
四十
七右
七十八解深密説同 七十八六右曰。善
男子。當知初三但是増上戒學所攝。靜慮一
種但是増上心學所攝。慧是増上慧學所攝。
我説精進遍於一切解深密經第四六左

四十
七右
論若隨顯攝慧攝後五 義演云。論
若隨顯攝者。顯謂現。即據修行行相顯現
相攝。由精進護於下缺犯
四十
七右
四十九説修慧學 四十九六左之文。
此文次下云。過上三上更無菩薩學道可
得。是故此三菩攝一切菩薩學道。由此建
立波羅蜜多唯有六種。除此無若過若

四十
七左
未必十種一一皆爾 義演云。疏此中
所説隨所應必十種。一一皆爾者。然此
十度若約現行五位中必一一度皆
悉具有。如通達位。見道之中但有定・慧・無
表戒等。即無財施・無畏施及利有情事等。若
十度種子皆悉具有。若約現行有無不定。此
中約法爾種子至義説有者。意云。見道通
達位中有十度者。約法爾種。有何所
説。見道極促不六度等也。但以
而義説有也。若於修道行相最顯。能行
無邊行故。問。資糧位中如何有最後五度
耶。答。但學後五度故説爲有。又解初位
有者。據法爾種子有。雖二説。前
説爲勝。攝大乘説六度通地前
四十
八右
然未入劫時波羅蜜多 義演云。疏
然未入初時同已初入但若波羅蜜多者。
意云。如菩提心行施等不
波羅蜜多。若頓悟利根者發菩提心
去。或經六十劫修者。未初僧祇劫
劫。即名順解脱分。所行施等亦名
羅蜜多。六十劫滿已方至十信等位。方名
初僧祇。若鈍根者發心已去。或經八十劫
或八萬劫等。雖僧祇。亦名順解脱
。然所行施等亦波羅蜜多也。未入劫・已入
劫所行施皆云
四十
八右
解深蜜唯在初劫 七十八十四左曰。
善男子。若諸菩薩經無量時行施等
善法而諸煩惱猶故現行未制伏。然爲
彼伏。謂於勝解行軟中勝解轉時是名
波羅蜜多。復於無量時行施等漸復増
上成就善法。而諸煩惱猶故現行。然能制伏
彼所伏。謂從初地已上是名近波羅蜜
。復於無量時行施等轉復増上成
善法。一切煩惱皆不現行。謂從八地已上
是名大波羅蜜多
四十
八右
又四十七是初劫 四十七十四左
十八五右四十九對法十三十二右無性攝論
第七二十六左並説勝解行地
四十
八右
由多理故四化唯初劫 義演云。意説。
煗等四心唯是初無數劫
四十
八右
對法第十一非第二劫 對法第十一
十左説瑜伽五種如上已釋
四十
八右
如言三劫數如上説 上九末疏
四十
八左
解深密不能繁述 解深蜜經第四
一左大論七十八十左略如演祕云。按瑜伽論
七十八中廣有諸門故指彼也。今略引云。
總説一切波羅蜜多*清淨相者。當知七種。
一者菩薩於此諸法他知。二者於
諸法見已不執著。三者即於是諸法
疑惑。謂爲能得大菩提不。四者終不
自讃毀他有輕蔑。五者終不微放逸
六者終不少有所得便生喜足。七者終不
此諸法於他發起嫉妬慳悋。又云。無染
著性・無顧戀性・正迴向性最爲廣大。無罪
過性・無分別性・無有染汚思擇所作最爲
。已入無退轉法地不可動。若十地攝・
佛地攝者名最清淨。又云。何因縁故。菩薩所
彼羅蜜多諸可愛果及諸異熟常無盡。
波羅蜜多亦無盡。善男子。展轉相依生起
修習。無間斷故。又云。當知一切波羅蜜多
各有四種最勝威徳。一者於此波羅蜜多
正修行時。能捨慳悋・犯戒・心・憤・懈怠・散亂・
起所治。二者於此正修行時
現法中能自攝受饒益有情。四者於此正
修行時未來世能得廣大無盡可愛諸果
異熟。又云。當知一切波羅蜜多大悲爲因。
微妙可愛諸果異熟饒益一切有情爲果。圓
滿無上廣大菩提大義利。又云。以般若
波羅蜜多能取諸法無自性性
四十
九右
十地經攝論顯揚瑜伽等 十地論第
二十四無性攝論第七二十四左顯揚論三五左
瑜伽
四十
九左
初牒十障釋佛地障 義演云。疏初
牒十障至及佛地障者。解云。據實言之。唯
十障。以文便及對釋二十二愚故即
十一障也。問。何故唯説十障。答爲
地所治故立十障
四十
九左
世親攝論名與此同 世親攝論第七
六左十障中第一云異生是也
四十
九左
十地論第一非唯我故 十地第一
四右義演云。此異生性障非唯有我見。故異
生性障中別有餘一切煩惱也。若言我相
但唯獨得身見。即不得餘邊見等。故我
狡異生性寛也。凡謂凡庸文謂士夫故
凡夫 義燈七本四十九
紙右
云。西明・要集
倶云。我相通攝二執。餘處亦言法我等故。
今謂。本釋以彼名濫故云不然。非
通攝二執。此意若以我言通二執故但言
我相障。應但云我相空亦即攝二空。諸處
何須別言我法
五十
凡夫名異如別抄説 對沙抄
五十
謂分別二障立此初障 義燈七本
九右云。西明説異生性通依現・種者不
爾。此論第一及今此文皆云彼分別種
。雖下執著我法愚言即此障。不定現行
下二説故。無文明説通依現故。若爾何故
即此障。答。異生性狹。言障即寛。雖
生性意亦兼所依。且如愚品尚總名愚。況
二執體倶是障故。故以初愚即此障。又
解。執著我法愚即是異生性。依彼我法種
而得彼名。非即説是現・種二執。故云。應
愚品總説爲愚。者云執著我法愚即是無
。與第二釋別。下云利鈍障品倶起二
。即唯説愚。若云即亦説爲愚。如何不
異生性體是愚等品亦名愚等。演祕云。論
依彼種立異生性故者。問。若爾如何下愚相
即云執著我法愚是異生性障。豈此愚者唯
種談。答。性狹障寛。異生性障即通種・現
謂異生性及異生性種類現行總合名爲
生性障。故無違也今謂。異生性障即通種
現者。未詳。以本疏言二弔辛種上立此初障
故。即障即是異生性障也。又言斷能依故
説所依亦斷者。義燈云。要集云。無間道但
二障所依斷故。能依異生性亦斷。今謂。異
生性體非收。可所依斷故能依亦
。既異生性體亦是障。何不斷。由此正
聖性相違故。入初地初正説斷故。此斷
時種等亦斷。據増説故。義演云。其異生性即
二障種上假立。能依是異生性。所依是分
別二障種。然異生性無別體也。由如命・根
及二無心定雖別體彼種上假立。據
實而言。先斷所依實種。能依假異生性亦
除。今言能依異生性斷者。顯所依種亦斷
亦如世人云命根已斷。命根是假立。依
色心立。若色心先斷。命根即無。今但言
根斷色心。即此亦爾。但言異生性
所依障亦斷今謂。義演似要集釋。往往
用西明等釋今亦爾乎。又言與現本識
記等者。義演云。即所依二障種子。現本
識者。者依即第八識。障種與本識同地繋。
此文與現行本識同地分別二障種子能生
現行者上立異生性故。若言能生現行
上立性者。且如身在欲界。欲界分別二障
種子能生現者即立爲欲界異生性。如
身在欲界欲染上界定。即得上界
二障種子能生現行。欲界障種被伏不
現行既依能生現行而立異生性
此人應上界異生性。若許者即成大過
今應解云。若身在欲界。即依自欲界二障
種子若能生現。即依此種上立爲欲界異
生性。乃至上地亦然。由是設身在欲界。以
欲染二障種不現行。不
立而爲上界異生性。故得名爲欲界異生
。樞要下末四十二右云。若取此地第
故得此地名。應第八識自名異生。何
障種。不爾。菩薩十地此地第八識未
故應異生。由此應知取此地第八
別二障種立。性唯染汚有覆性收。二障體定
故望二障亦爾。應
五十
由此凡夫不伏見惑種故 義演云。
疏由此凡夫離欲界仍名欲界異生不伏見惑
種故者。此文意説。如身在欲界。以世道
欲界修道迷事麁惑即不欲界分別二
障及細倶生煩惱。即依此分別二障種上
而爲欲界異生性。若爾即違前三種成就文
彼云。若身在欲界。未欲染。即欲界煩惱
種子皆得成就。若離此地染亦名不成就
今離欲染障種仍起現行。豈非相違耶。彼
全離。此約外道所修六行伏惑。故不

五十
以准知此性是染 義演云。疏以此准
知性是染牒文與現
流本不同
此第一解。意云。所依二
障種子通不善有覆無記。故能依性亦通
名爲染汚。若爾外難云。欲界煩惱有
能依性通二性。上界煩惱唯有覆性。
能依異生性亦是有覆無記性。故知三界異
生性唯有覆無記性名染汚。於理爲勝。若
不染汚者。即據末歸本同第八識
種及性亦是無覆無記性
五十
若爾何故不言異生性耶 對法
云。自性無記者。謂八色界處・意相應品・命
根・衆同分・名・句・文身等。對法抄第四二十四
曰。自性無記中。八色界處唯取長養諸根
外諸有色處等非異熟生所攝者。除善染
色・聲處。以異熟色等是生得無記攝。六十六
五種無記。根者異熟生攝故。然異熟生有
三文。一眞異熟名異熟生。六十六。二假異熟
異熟生。如前第一卷受中説。然六十六復
三性法皆異熟生。今即除第三中善染。及
第一第二及第三中無記之法。善惡業果
餘長養・等流等異熟生法是自性無記。然佛
地。論立四無記。心異熟辨故不於色。即
法執類故。於五無記中前中通五蘊。第五唯
色蘊。然今此論即意相應品及命根等皆通
自性無記。又此八色界等隨順門及約
説故無記也。徒師以無想異熟及第八識根色
等是生得無記收以無想報。是故命根等通
報・非報故此自性攝。此亦不然。成唯識説
唯是異熟故即無想報亦自性收。是自性下
等字前等故。然此等字論有無者。其集論本
有也。故更應中取等欲界身邊見及相應法
。下無收處故。次命根等雜是報。以是假
故自性收。不本識。今解。自性攝一切唯
無記法。攝論・無性第三不無記。勘
云。此文問意三。若言異生性通無覆無
記性。爾者何故對法第四解無記中。但言
命根等是自性無記。不異生性亦是自性
無記耶。以自性無記是無覆性故。爲

五十
答由約煩惱種前釋爲勝 義演云。
此第二解。此文意説。若命根・名・句・文・諸根
色等唯是自性無記。若異生性即通二性。約
障種上立是有覆性。若約異熟名言種上
異生性者。此性即是無覆性故。異生性
二義故。異生性無記中是異熟無記攝。
是自性無記。故命根不例。以命根
唯一自性攝故。今勘諸聖教異生
性依本識名言種上。性是染汚者。以

五十
對法解無記五無記等故 對法者
上已引云十六十七左云。又由五相
無記諸法差別。何等爲五。一異熟生無記。二
威儀路無記。三工巧處無記。四變化無記。五
自性無記。此中自性無記。謂諸色根是長養
者及外諸有色處等非異熟等所攝者除善
染汚色心聲處
五十
一右
若爾無種姓者爲異生性 義演云。疏
若爾無種姓者至説何爲異生性者。此即乘
前文意而作難云。若三乘望自聖道
所治之障上立爲異生性名 得聖道時名
異生性。爾者如無性人。既無能治聖道
即不所治二障。説何法異性。答。
應説但依二障至不順別説者。此是答詞。由
此義故。即三乘定性人及不定性人皆依
分別二障異生性。亦不別説定性人
唯依煩惱種上異生性不定性人依
障上異生性。 但總通説無性人亦在
。即無無前之難
五十
一右
答不同小乘見道合捨 言唯修
者。下疏五十二右云。若異生性是修*行斷。
見道前捨故。義演云。疏答不同小乘至與見
道道合捨者。如下小乘説無始來從
世中。即常起異生性至現在而不
。彼正起世第一法時。能害同時異生
其力也。如怨殺怨。即現在世第一
法能引未來世中苦法世中共法智忍。未來
世中苦法智忍能排未來世中異生性
生起。即苦法智忍得生起也。故説未來苦法
智忍將生排其未來*世中異生性捨。
故説未來*世中見道智與而異生性倶合
也。即現在世第一法與異生性同時落
人過去。即未來世苦法智忍流至現在。即
已無異生性。雖已得見道。然未來世中。異
生性已即被他現在能縁煩惱。未來世中
異性仍不斷而但名捨。彼斷修道煩惱
時。即斷未來世中異生性能縁縳。縳斷故説
異生性是修道斷。即縁斷名修道斷。世第一
法正捨名捨。見道之時已捨皆不成就。令
未來不起故。其體在修道位方斷。故捨
斷也。今謂。義演云。見道智與異生性
倶合捨者非也。倶舍捨異生性三説別
今疏所言當彼第三説也。義演雖彼第
二三。然違其致。今欲白其三説別
論疏。勿繁文。倶舍二十三十右云。至
此位中説名爲入。此忍生已得聖者名。此
未來異生性。謂許此忍未來生時有
此用餘。如燈及生相。有餘師説。*世第一
法捨異生性。此義不然。彼此同名世間法
故。性相違故。亦無失。如上怨家能害
怨命。有餘師説。此二共捨。如無間道解脱
故。光記二十三二十七左云。苦法智忍初至
此位説名爲入。此忍生已至現在位
者名。此忍在未來能捨異生性。謂許此忍
未來生時有此能捨異生性。非餘法能。
燈及生相未來有用。燈有除闇用。令
生相有生法用故。婆沙云。謂一切法
能於未來作用者。總有三類。一者内法。
苦法忍。二者外法。如日等光明。三者内
外法。如生相。有餘師説至捨異生性者。
有餘師説。世第一法獨能捨異生性。此義不
然。至世間法故者。難。此義不然。彼此同名
世間法故。如何世間法能捨世間法。性相違
故。至能害怨命者。有餘師釋。雖世第一與
異生性同是世間。性相違故能捨異生性。亦
失。如怨肩能害怨命。二人雖
同是世間。性相違故。一能害怨。有餘師説。
至解脱道故者。有餘師説。二相資共捨異生
。世第一法如似無間道苦法智忍如似解
脱道故。婆沙第三云。有餘師言。世第一法・
苦法智忍更互相資捨異生性。謂世第一法
異生性性相違而力劣故不能獨捨
此引生苦法智忍共相助力捨異生性
譬如贏人依困健者更相助力能伏怨家
此因縁世第一法如無間道苦法智忍
解脱道異生性。是故世第一法與
生性成就得倶滅。苦法智忍與異生性
成就倶生。倶舍・婆沙皆有三説。若説
法智忍捨一形生捨戒。若世第一捨如
命終捨戒。若世第一法及苦法忍捨相資共
捨。名據一義。並不相違寶疏二十
二十五右云。論此在未來至如燈及生相。燈生
時正能滅闇住時已滅。生相生時正能生
住時已生。苦法智忍亦於生時異生性
住時已滅。論有餘師説至捨異生性。叙異説
也。論此義不然至世間法故。難也。異生性與
世第一法倶是世間有漏計法。如何第一法
能捨異生性。論性相違故至能害怨命。通也。
同世間性相違故。如同是人上怨肩上
怨肩能害怨命。世第一法與異生性
同世間異生性能捨異生故。正理云。
性相違故。依復能捨。如怨肩而害怨命
論有餘師説至解脱道故。異師説也。婆沙第
三云。有餘師言。世第一法・苦法智忍更互相
資捨異生性。謂世第一法與異生性
相違。而力劣故不獨捨。由此引生苦法
智忍其相助力捨異生性。譬喩贏人依
健者更相助力能伏怨家。由此因縁世第
一法如無間道苦法智忍・如解脱道。捨

五十
一左
二眞見道名爲聖 義演云。疏二眞見
道名爲聖者。一謂二乘人生空智眞見。二菩
薩法空智眞見道
五十
一左
已得少分分已斷故 義燈七本五十
云。西明不定性人於得聖已去亦聖亦
凡。又解。唯聖。要集斷云。後解爲勝。今謂。前
勝。同本疏故。於初地中聖性故」
五十
二右
爲伏難言無倶起失 義演云。意云。
此是薩婆多師難。難云。我宗異生性。障體是
修道斷。異生性復即在見道前捨。無漏果智
起。無凡・聖倶成之失。汝大乘異生性。障依
障種立應無間道無漏*智起時
生性種由未斷。如何無凡・聖倶成之失。此
由難意。下
五十
二左
由薩婆多今爲此難 倶舍二十三
十二左曰。十六心中忍是無間道。約惑得
能隔礙故。智是解脱道。已解脱惑得
離繋得倶時起故。具三次第理定應然。猶
世間驅賊閑義演云。由薩婆
倶故今爲此難者。意云。以惑得不聖性
此難也。即薩婆多許無間道與惑得
故。復彼宗云。無間道時惑得猶在。若無
便無所斷。由此無間道斷現在得。問。薩
婆多曰。既許異生性得而證聖性故。凡・
聖不倶。即無間道正起時與惑得倶時而能
斷也。如怨殺怨。即能殺・所殺並倶
故。其異生性體要縁縳斷修道方除。以修道
煩惱縳異生性。答修道煩惱斷其異生性即
離縳斷説。故異生性是修道斷
五十
三右
對法七等是名爲斷 對法第七
十一右之全文。彼論麁重滅下有平等準等四
。義演云。由此品離繋故至是名爲斷者。意
云。若聖道未起之時。即現在煩惱種子前能
後展轉不絶。若由此品離繋聖道起時
即攝斷。即前念法中説名爲斷。意説。如
空觀得斷繋。令後念煩惱品住未來世
不生法中也。疏聖道生煩惱種子得無生法
者。此言無生法者。即起聖道已煩惱種子
更不生故名無生法。非是無法生忍也」
五十
三右
問此言斷者爲斷相應縛 諸斷差別
上已明
五十
三右
五十九説亦説名斷 五十九七右云。
復次從彼相應及所縁故煩惱可斷。所以者
何。已下全如疏文
五十
三左
言麁重斷唯煩惱中 義演云。疏言
麁重斷雖亦通煩惱障至唯煩惱中者。意説。
其相應・所縁縛中。若能縁名縛。即唯在
惱障。障名能縛故。若所縛即通所知障及
善等三性法皆名所縛故。斷所知障・煩惱
皆名斷麁重。若據増勝若斷所知障唯名
所縁・相應二縛。不斷麁重。意説。若
相惱種時名自性斷。不時心王心所
相應縛斷。煩惱既不於境所縁縛

五十
三左
如二乘者不同菩薩 義演云。疏二
乘斷定障至不同菩薩者。意云。如二乘人
定障時但斷所知障之麁重而不
。麁重者。即無堪任性。無堪任性者。有所
謂身有硬澁心不調柔。斷此之時而得
也。故名定障。令不相隨煩者。意説。若斷
時。令所知障不勢用其麁重
而相隨順故。云令不相隨順 今謂
義演牒文令下更有不字。與現流本同」
五十
四右
總縁之智非自相智 義演云。疏總縁
智等者。准下解自相・共相。若縁眞如
苦・空・無常・無我等觀共相智。以眞如
是一切諸法共相故。故經云諸法共同一相
謂無相。即縁此之智名共相智。若別別
四諦自相智。此二智中何者能乃斷
惑。故疏中引三師釋。前二師是不正義。第
三師是正義
五十
四右
即違對法五十九等文 對法七十左
又五十九六左七右四種瑜伽
能斷煩惱。又云。七左然此現觀與懷縁諦作
相應。是故三心頓斷一切迷苦等見斷煩
。修斷煩惱漸次而斷。數數修道方能斷

五十
四右
對法七等共相行作意 第七十左
全文。合檗本作令。鮮本作
五十
四右
如佛地第六是此量耶 佛地第六
之問。略取其意。非全文
五十
四右
有義二量皆量攝 佛地第一有義
之全文。由此已下疏主釋也。義演云。疏有義
二量至爲現量也者。此第一師云。若現・比二
量在三心位。現量依自相立。比量依
立。故散心現量不惑。若在定心中
總縁共相智縁一切法苦・無常等照自
皆是現量。是現量能斷惑也
五十
四左
有義定心非是共相 佛地第二有
義全文。由此已下疏主會釋。義演云。第
二説至方能斷之者。此第二師説。一切散心
皆是共相。不惑。一切定心皆是自相。
方能斷惑。然由散加行苦・空・無常・無
我等共相或觀眞如共相。爲加行故方能
起定心斷惑聖道。然由苦・無常等共相
其所顯得定之中理就前方便説名
。其根本智就前方便説名共相。不
如是者。意説。所顯之理不 就前方便
即但名自相。根本*智即名自相智。由此道
諸經論中或説眞如空・無我。諸法共
相者。此文即縁約從前方便中苦無常等
共相能顯以説眞如共相也。或眞如二
空所顯。非是共相者。此文即約但由二空
以爲方便得眞如眞如名自相。其根本
智正證眞如。即名自相。然對法論中
共相智能斷惑者。即從前方便道説。亦
相違
五十
五右
如實義者與此不同 佛地第三正義
家文。彼論是故彼論已下有説諸法上所有
實義皆名自相此經不爾故無相違五句。義
演云。疏彼因明論立至不共他故者。此文即
是因明論中説。明自共相也。意説。一切法
上實義皆名自相。如色・聲等。實義名自相
故無常等名共相。以諸法上自相・共相各
己體他故。且如自相色・聲等名別
他故。然無常等共相各附所依法體
他也。以聲上無常非色等上無常
故。有説。因明論中自・共二相者。若分別心
立青黄等者。方名共相。以青黄貫通一
切青黄故。若若非安立。縱五蘊上空・無常
等皆名自相。即一一各附自所依蘊
餘故。即無常等亦名實義。即非彼分別心
安立自相名。問。經中共相其義云何。
答。五蘊等體名爲自相。蘊上無常苦・無我
等名爲共相。雖一一蘊無常等別然彼此相
似立共相名。不散心分別安立共相也。
故與因明所説同。問。二師義有何別。答。
大意是同。但廣略異。明經中與前師同。唯
因明前師別。經即是佛地經也 今
謂。義演云有説下皆是演祕解釋。順疏説
。自・共二相有多差別。如上已辨。亦斷障
章辨釋。義演云別心立一種類者。如第六
意識縁一之青。此青即通一切青黄等
亦如名・句青等時能詮・所詮亦通
切青・等。如縷貫花。花雖各別縷適於法。類
黄等爾。水火皆然。即一一種別故。如此分
別心所縁青解者皆是假。青黄等亦爾。若離
詮縁即本青是實青也。疏雖縁諸法至爲自
相者。意云。苦・無常土雖是諸法共相。若定
心縁諸法苦・無常等所依法各別故。
亦名爲自相。而帶名言實通餘法。彼自
相亦爾。眞如雖是空・無我共相所顯。以
諸實自性故。自有實體相故。名爲
。非共相也。亦不眞如與一切
有爲法一異故即説眞如共相者。爾
色等自相亦與一切苦・無常等共相法亦不
一異。色等自性法應共相。既色等自相
共相。故*智眞如亦非共相。然疏中云
彼因明論至與此不同以來。共依佛地
因明論二相之義。結云經有別。有別之
義同於初師。更不言也。故佛地論中叙
已而總結云。經不爾故不相違。即因明
論中自・共相與佛地同也
五十
五左
由此義故如前已辨 義演云。疏由
此義故至如前已辨者。然對法論中説
智能斷惑者。依他假智説。如假智縁
。此一青遍一切青種類上。即説此青
共相。其眞如亦實通一切法之上。故説
此眞如共相境。若根本智縁此眞如
即名共相境。論實眞如是法之實性。即
是自相。縁此之智名自相智。能斷惑也」
五十
六左
證無爲得而亦有用 義演云。疏證
無爲得者。即智正證無爲時即證名得。疏
雖不違惑得而亦有用有。意説。此解脱道雖
薩婆多違捨惑得。而亦有用。有用者
擇滅無爲
五十
六左
此後意説合解有三 義演云。疏此
後意説種生現雖同時至合解有三者。即論
中有兩解。一云。斷惑證滅期心別故。二言。
彼品麁重性故。幷前第八識捨位有
二解。即如疏云此一説。至種生現同時
故以來是第三解。即二解上加此一説也。故
總有三解。此後意説者。即指此論中第二解
。然依論中第二解。解脱道而捨麁重性
種生現同時・異時別有兩師解。第一云。有義
種生現同時者。若菩薩至金剛心無間道
節。一切二障種・現倶捨。唯有第八識名言無
記種子及現行識金剛心倶生。即此第八
無堪忍性所依止。至解脱道起時
有漏第八與無堪忍性方得成佛。此是
正義。第二師種生理異時者。如菩薩金剛
心即捨二障種子及捨第八識種子但有
第八識現行及無堪任性名爲佛。此
護法弟子解。非是正義。何以知者。如唯識
。能熏生種種種起現行。必倶時故。種
種許有前後。自相引故。如前難云種滅
牙生極成故。乃至非勝義故。如前廣

五十
七右
如此一同時故 義演云。疏加此
一説至同持故者。此第三解。亦種生現同
時也。意云。菩薩金剛心即捨一切二障
及有漏第八識幷無堪任性故。無間道中捨
已得無漏第八。但麁重在不。問。麁重
何。答。有解。依者無漏。此解亦解亦正師
義。下論文自難云。無間道時應佛故。後
解脱道應無用
五十
七左
問此義可然解脱道治耶 義演云。
疏問此義可然至解脱同治耶者。此文即問
十地中生空智。意説。十地中所記法空觀必
生空智。此所帶生空智無門道中既不
。又復不煩惱麁重。起無間道何所
斷耶。又此所帶生空無間道若斷煩惱種子
所帶生空解脱道能斷煩惱上麁重

五十
七左
其未煩惱障麁重解脱道中捨 義演
云。疏其未煩惱障麁重與所知障麁重解脱
道中捨者。然疏中言十地修道位煩惱麁重
所知障麁重皆在解脱道中者。此未
盡理。亦約實義者。若在見道及金剛無
間道二障種子。若二障上無堪任性即同
解脱道除之。若十地之中煩惱障與所知障
同體強盛勢力。即此煩惱上無堪任性能障
法空智即與所知障種無間道中同斷
若唯煩惱上無堪任性贏劣者即與所知障
無堪任性解脱道中同斷。若強盛煩惱上
無堪任性於解脱道中捨者。未審解脱道
中有何勢力而能斷煩惱上無堪任性。有
漏劣者無妨。故知十地之無間道能斷煩惱
無堪*任性。於理爲勝。以障地故。其煩惱
障體不於地唯佛果斷。如世間。刀體
物。刀刃利用能割物。若摩去刃
刀體尚存。比況亦爾。麁重障地煩惱體不
地。故斷却麁重其體尚存。故麁重與所知
同地地斷。由如第四地斷所知弔辛中身・
邊二見其煩惱障中身・邊二見亦復不起故。
故如身見等。疏云麁重者。即無定障
也。謂無堪*任性如硬澁不調柔等
五十
八右
無間斷麁重得自在故 演祕云。疏
無間斷麁至解脱得自在故者。有義釋云。無
間道時伏受等種。解脱道位除彼麁重
五十
八右
大般若經二乘猶有 大般若經第三
百六十卷。義演云。此問意云。既言三乘身中
無爲皆無差別者。何故如來有無爲法。即
習氣無堪任性二乘亦有無爲法。何故二
乘身中尚有習氣無堪任性
五十
八左
二乘身中不能引無義 義演云。疏不
能引無義者。即是法空。若菩薩身中即能
得法空智等諸功徳法已上今謂未穩」
五十
八左
即由此文不得無爲 義演云。疏即
由此文顯斷習氣不得伙爲者。以習氣非
煩惱所以。習氣無爲。約煩惱
無爲也。三乘既同斷煩惱故無差別
三乘同坐解脱床。有云。無義者即無義利。
無義利者障聖道智。二乘身中有習氣
無義利。菩薩身中習氣能引無義
利。爲聖障。如來永無故習氣不無爲也。
傳故 今謂。此釋應
五十
八左
亦顯所知障斷不得無爲等 演祕云。
疏亦顯所知障斷不得無爲等者。詳曰。今助
一釋。斷所知障亦得無爲。如顯揚云。想受・
不動二無爲者。若斷障得擇滅所攝。彼障即
是所知障攝。又此論下云。許無任處亦擇滅
。經言三乘無差別而依離縛
説亦不相違
五十
八左
等取惡非業 義演云。等取惡趣別業
者。即是三惡趣中別報業。及等取卵・濕二生
。云總報果見道既除別報業果炳然不
故須等也。及非異熱者。即是士用果也。所以
見道時。三惡趣中士用果亦必不受。及
餘増上果者即如地獄中増上苦具乃至
人中黄門等所受用境界増上果等皆惡
業増上。入見道已如是等果永不生故
今謂。義演牒文云別業。與今本
五十
九右
及人天趣業及果 義演云。疏及人
天趣中分別所起業及果者。意云。此等別報
業果皆由見道分別煩惱・所知。人中平擇
也及女人身・二形・北倶盧洲・長壽諸天及
無想定・無想天。此等皆能障於聖道。又菩薩
女人身。而得見道故。然此所
總・別報業果及増上異熟果・士用果等入
已永更不生。名不生斷
五十
九右
能趣之中但説煩惱 義燈七本五二右
云。本疏云能起煩惱亦攝所知。要集云火
煩惱言不所知業果勢疎遠故。今謂
爾。通二障故。准下所知亦煩惱言攝故
・今准燈文。今疏能趣之趣寫誤。當

五十
九右
解深蜜七十八等 解深蜜經第四四右
云。謂於初地愚癡。一者執著補特伽
羅及法愚痴。二者惡趣雜染愚癡。及彼麁重
所對治。於第二地二愚癡。一者微細
誤犯愚癡。二者種種業趣愚癡。及彼麁重爲
所對治第三地二愚癡。一者欲貪愚
癡。二者圓滿聞持陀羅尼愚癡。及彼麁重爲
所對治 七十八四右文全同
五十
九右
前説無記如縁起中説 義演云。疏
前説無記至如縁起中説者。意云。如前十
二因縁中辨。若説善無記斷者。據縁縛
。即修道方除。由修道煩惱縁縛
故。故得斷名。今言諸業果者。據不生斷
若入見道是等果畢竟不受。故云不生
疏故爲此第二解者。如疏言。前説善無記
至不生斷以來。是第二解
五十
九右
然分別障中毀訾言也 義演云。疏
然分別障中至毀訾言也故者。意云。此釋
伏難。難云。分別障中。如煩惱障。能發業潤
生。可惡趣雜染愚。如分別所知障
業感生。云何第一障中言所發業果並言
惡趣耶。即對下第二邪行障故名第一障
中。答。所言惡趣者但是毀訾之言。非是發
業感生名惡趣也。指況可
六十
此師意説名爲利鈍 義演云。疏此
師意説唯取無明點見非見倶名爲利鈍者。
意説。若無明與身見等五見倶起。名爲
。若與貪嗔等倶起即名鈍愚也。此師但
利・鈍障倶時無明愚。更不餘煩

六十
問現行久已滅如何言斷 義演云。疏
問現行久已滅如何言斷者。此問意云。若言
二愚。是現行者。二愚現行加行位中已伏
滅無。如何無間道中説斷耶。答如疏自

六十
五十九説隨眠斷故 五十九七左
全文。彼論惱斷下有當知多種一句
六十
謂貪瞋斷見道諸惑等 義演云。疏
謂貪嗔斷乃至疑斷無色界繋所斷至非伏惑
時亦伏見道諸惑等者。此一段諸文即約
煩惱實斷而説。不六行世間道伏煩惱
世。世間道不見道分別惑。然伳間
道生能伏倶生迷事麁惑。不能伏倶生細
惑及分別惑也。今既言見道疑見等斷。明知
即用斷聖道斷也。言見苦斷者。即分別見等
是見苦所斷道斷也。故云見苦所斷。云
礙繋所斷者。色界煩惱地地有品故道非
一。故云斷斷。乃至無色界所繋斷斷亦准
釋。離繋是隨眠斷者。意云。斷都隨眠離繋
故。云離繋是隨眠斷。非煩惱所得離繋
。以後煩惱還復生今謂。義演云道非
一故云斷斷無色亦同者。此釋不可也。何者。
見苦所斷亦有多品。何言言斷。今准前後
斷斷字衍。非品。況撿瑜伽
。亦略色界。彼續上所引隨眠斷諸纒
者。謂貪嗔斷乃至疑斷・薩迦耶見斷乃至
邪見斷・見苦所斷斷乃至修道所斷斷・欲界
所繋斷乃至無色界所繋斷・散亂斷・曉悟斷・
贏劣斷・制伏斷・離繋斷。當知離繋斷即是隨
眠斷
六十
一右
瑜伽第十一斷苦根 第十一九左曰。
復次此四靜慮亦得名爲出諸受事。謂
靜慮出離憂根。第二靜慮出離苦根。第三靜
慮出離喜根。第四靜慮出離樂根
六十
一右
苦根種子斷彼苦根 義燈七本五十
二左云。問。初定無苦習氣應除何故二定方
始説斷。答。以初靜慮猶有三識是苦所依。
第二定無。是故説斷。問。憂・喜・樂受依於意
。云何初定憂言出離。答。五識自無治道
識無麁重方除。意地自有斷道。憂在初定
即滅。離喜・樂等此應・ 演祕云。即
欲界中苦受所引不安租性名苦麁重。初定
力微。未生殊勝喜樂及勝輕安。未
適悦故。未彼苦麁重。二定相違故。彼
方斷。又婆沙論八十一云。問。離欲染時斷
憂及苦。契經何故説第二定而滅苦耶。答。
過對治故作是説。謂離欲染
而未名爲苦對治。於初靜慮
欲時過苦對治。故説苦滅。苦對治者。謂初
靜慮。廣如彼説今謂。二定斷苦如上已
。瑜伽・對法論抄細辨
六十
一左
以世親攝論第七卷非染汚故 世親
第七十三左論曰。如是諸地安立爲十。云何
見。爲治十種無明所治障故。所以
者何。以十相所知法界十無明所治
障住。又曰。復次應知如是無明於聲聞等
染汚諸菩薩是染汚
六十
二右
對法十四對治道等者對法十四十七右
文。文如上屡引
六十
二左
彼自有二復次亦不別説 世親論中
二左先明十無明所治障上所引文
也。又次下十四左曰。又所治障有其十種
十地。何等名爲所治十障。一異生性乃至
十於諸法中未得自在此第二復次也。
無性論第七十七左
六十
二左
如言二障三處過 如上二末四十五
十右辨釋
六十
三右
攝論本及助願受生 世親四十七左
論曰。煩惱伏不滅。如毒呪所害。留惑至
感盡 。證佛一切智。釋曰。此頌顯示斷煩惱
甚深。煩惱乃至廣説
六十
三右
亦斷倶生所知一分 義演云。疏亦斷
倶生所知一分者。十地所斷皆有倶生。唯説
初地故言一分。故初地中初入地心斷分別
異生性障。至住・滿心中倶生一分所知
。此障非十障數
六十
三左
時既淹久謂二阿僧祇 義演云。疏時既
淹久謂二僧祇者。即是他地心・滿地心名
僧祇也。據實而言。謂從上忍而入初地
見道中。乃至眞見道・兩重十六心等時節
月劫。夫多少相似。亦不見道
於一僧祇劫也。今者即初假在
道中。時節經於一僧祇劫中是初入地心。即
見道二障而不修道所知障。即初地
中餘住地・滿心中。應倶生所知障。然此
中即分三十三阿僧祇劫。初地前爲三僧祇
。即此心爲三僧祇也。又於十地之
入・住心住地心。出地心名爲三僧祇劫
十地中即有三十僧祇劫。幷地前三十三
僧祇劫。然此中分大・中・小。若地前名大以
一阿僧祇劫總分爲三僧祇劫故名爲大。若
八地至十地中。以一大阿僧祇劫總分
九劫故。從初地七地小。一大
僧祇劫分作二十一劫故。即三七二十一名
大阿僧祇劫。即約八百里石盡一劫。若
三十三小僧祇劫即約晝夜月時年等以明
也。言一地三時者。即入・住・出三心也
攝論十一十五左次於十地中差別
。各三阿僧祇劫。不聲聞修
六十
三左
引對法十四文爲證 對法十四十七右
云。又諸菩薩已得諦現觀。於十地修道位
唯修所知障對治道。非煩惱障對治道
六十
四右
又攝論第十速趣圓寂 如上已引
六十
四右
十地云義意大同 十地第一十四左
世親第七十四左之全文。但世親論行無障。
義演云。疏邪行衆生身等障者。意云。此邪
行即障。於有情等誤犯三業邪行障
意説。邪行即是於衆生身等犯身等三
顯業行名邪行障。此邪行即障名邪行障
持業釋。初地尚有障第二地。入二地時便
能永斷
六十
四左
解誤犯三業 樞要下末四十二左云。二
地名離垢。無誤犯三業。初地誤犯。猶須
。此地不然。如行之時虫自分路任運不
傷故無誤犯。初地不爾。猶有誤犯。何故十
障但説邪行。二愚兼説誤犯三業。是根本
故。彼亦邪行收。第二釋云或唯起業不
業愚。即即邪行攝。更無
六十
四左
佛地論第七所知障體 佛地論七
云。所知障者。謂執遍計所執諸法。薩
耶見以爲上首所有無明法。愛恚等諸心心
法及所發業幷所得果皆攝在中。皆以法執
及無明等根本
六十
五右
菩薩二乘故無前難 佛地論七五右
云。此就二乘名爲無覆。若望菩薩是染汚
故。亦名有有覆。故所知障亦名無覆亦名
有覆。一體二名。所望別故
六十
五右
餘論中已攝盡故 義演云。疏餘論
中言身等者至已攝盡故者。意云。如十地及
攝論釋邪行障皆言邪行於衆生身等
今此論中但言邪行障。即攝三業盡也。此
即會論不同所由
六十
六右
境用別故 義演云。疏境用別故者。境
者即無明境。謂三業也。用者即無明用也。即
業不業。是無明行相用也。別者即無
明行相。故縁境者各別。初愚即能起業。第
二愚即唯不業。故境別也
六十
六右
十地云而有忘失 十地論一十四左
世親第七十四左之全文。樞要下末四十二左
云。第三地闇鈍障。於所聞思修法忘失者。
何故初地名已得不退。此猶忘耶。又菩薩地
云。勝解行位於久所作所思所説法時忘
失。入地不爾。如何今説忘失耶。定位所
得多分忘失。地前猶有地上咸無。名證不退
其聞・思・修所得猶小有退忘多。又無漏
所得無忘。有漏所得三慧境猶忘。亦不
。三定成無也。又應不是退
六十
四右
四十五及佛地等説 四十五十四右云。
云何菩薩法陀羅尼。謂諸菩薩獲得如
念慧力持。由此力持未曾聞言未温習
未善通利名句文身之所攝録次第錯綜次第
結集無量典經。無量時能持不忘。是名
薩法陀羅尼佛地論五十五左是念*慧
不思議力名陀雖尼
六十
六右
彼四十五説今即初二攝 四十五
四右之文。如前已引。義演云。今即初二攝即
是聞持陀羅尼者。意云。由彼能詮教法及
所詮義即陀羅尼方能持彼法義

六十
六左
及彼所發殊勝三慧 義演云。疏及彼
所發殊勝三慧等者。意此能障勝定及障
總持亦障勝定所發修慧亦障總持發聞思
。論合爲文。故云彼所發殊勝三慧。此
中且約散總持親能發聞思二慧若定中總
持即不能發教聞思也。縱云能發
者皆是義説。非實爾
六十
六左
即由於五欲及修慧 義演云。疏即
由五欲起貪乃至及修慧者。此欲貪愚即欲
貪之愚名言貪愚。即是欲界繋。由欲界
中五欲貪即能障上二界中勝定及定所
修慧。准此文即前初二地菩薩由五欲
故即合實有妻子。若第三地已上乃至佛
地皆許示現有妻子。所謂羅睺羅・耶輸等」
六十
七右
以聞思與聞持相近 義演云。疏以聞
思與聞持相近者。聞持即是總持。總持能發
聞・思二慧故云相近。由聞持法義聞・
思慧也。是非障體義説。二障體各別。所
以各別障也。非一分障體義説爲二障。據
實而言。亦勝障。如修亦障聞思。障
亦障修也。隨相亦説二障。非必定然
此亦聞持隨陀羅尼之愚。依主
六十
七右
已上三地愚不同*文 不同之不恐
衍。何者所擧二愚皆依七十八四左幷深密
。與經論同。已上三地亦同。第四亦同。第
五地名此論云一純作意背生死愚二純作
意向涅槃愚。彼云一一向作意棄背生死愚
癡二一向作意趣向涅槃愚癡。第六地中。此
一現觀察行流轉愚。彼云現前觀察諸行
流轉愚癡。第二彼此全同。第七地名。此論云
一細相現行愚二純作意求無相愚。彼云
微細相現行愚癡二一向無相作意方便愚
。第八二名全同。第九地中。此論云一於
無量所説法無量名句字後後慧辨陀羅尼自
在愚。彼論云一於無量説法無量法句文字
後後慧辨陀羅尼自在愚癡。第十佛地亦同
六十
七左
曰微細煩惱現行障樞要下末*四十
三右云。何故諸地十障皆擧小分。唯第二・第
三地・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第九・第十・第十
一障攝二愚皆盡。攝法盡故。唯有初四地
通有別。初地異生性本故惡趣愚末故。此
前釋若依後釋。即總攝盡更不説。第
四地障身見等不二愚中。二愚不説爲
十障。有何意也。答。二愚據因。前地所起
後爲障。身見等據久遠所行十障
又十障據因説。身見等能起諸煩惱故。後
二爲果。正能障故説爲二愚。不相違
六十
七左
十地云是微細 十地論一十四左
親第七十四左之全文。義演云。十地云解法慢
障至我見慢等是者。此地菩薩由法義
於慢解法慢障。即前三地有麁解法
。若至此地亦有細解法慢也。即我見慢
等者。此出微細煩惱現行障體即是第六意
識中倶生我見等是爲所知障。與彼意識中
身見等同體故。彼彼名是依主釋。即微細煩
惱現行之障。剋實此障用所知障法執
體。若等取我所邊見者。論中擧身見
邊見。擧我見取我所見及等取癡慢。我
我法愛等皆是此障品也
六十
八右
又遠隨現行故 義演云。疏遠隨現行
故者。此倶生身・邊見等法無始已來久遠行
於第四地遠隨現行名。既以身無始
未遠行故。煩惱隨身得遠行名。由
四地此地中故衆疏以下品論中微
細障。有義彈云。應此微細障地地中第
九品攝。不説爲是三品中下品攝。詳曰。
若爾者。見等餘惑第九品者一切應是此中
微細障。以此下品故。若許爾者。即應
切地中第九品惑。總此地斷盡應佛故。
既有此濫故。疏主以品品中是下品攝
簡。尤善文 有義演祕意
六十
八右
餘論准此釋 義演云。疏餘准此釋者。
意云。身見等既爾。餘慢愛等與身見等
起者皆准此釋。以最下品是微細義 今
謂。准義演牒文。今疏論字衍矣
六十
八左
由有身見等即通障也 義燈七本
十三左云。問。何故此障菩提分法。何不
四地方斷。答。菩提分法修念住等。由
我故障彼念住觀法無我等故。説爲障。初
二・三地相同世間。修施・戒・修。四・五・六地
相同二乘故。四地作。問。既非大乘正修學
何故須作。答。三乘通修非正。問。修
何別。答。二乘修斷煩惱障。大乘所修即
二障。又如二乘不淨等壞縁
大乘壞縁。如身不淨・非不淨。非一向不
即觀不淨煩惱。觀非不淨所知
又聲聞等觀安立諦。菩薩觀非安立
六十
八左
中邊第一有菩提分障 中邊上十四左
曰。頌曰。於覺分・度・地。有別障。應知。論
曰。復於覺分・波羅蜜多・諸地功徳各有
。於菩提分別障者。乃至廣説。今
謂。中邊具明菩提分法幷波羅蜜多及十地
功徳各有別障。於中此是第一善分法別
障也
六十
九右
世間有情多作此三福業事故 言福
業者倶舍云
六十
九右
二身見者亦起對治 演祕云。二釋
疏。有義。法執之中有我・我所二身見故。
詳曰。雖薩迦耶兼攝我所觀今文勢不
我所品。所以者何。答明二見已即問寧知
唯第六倶。既與第七相對問答。第七豈許
我所見。由此故疏第二解勝。・最勝王經
疏云。唯識論等據二身見見修*或四地

七十
若此是已許滅者 義演云。若此是
彼第七識倶七地*已前已除滅者。意云。若此
身見是第七識倶身見者。即應此見第四地
中除滅。若許爾者。即應貪嗔等餘煩惱已前
滅。以依持故。如八・九・十地 今
謂。義演牒文已許之許作
七十
解深蜜經七十八等所知障在 解
深密經第四十六右七十八十五右經論全同。彼
五地上更有於字。下有何以故善男子六字
義燈七本五十二左云。本疏云。如何害伴。如
斷障章已廣解訖。彼處言害伴隨眠在五地
。解深密經及瑜伽論七十八云。一者害伴。
謂前五地。諸不倶生現行煩惱是倶生煩惱
現行助伴。彼於爾時永不復有。此言倶生
者。非分別任運起名爲倶生。獨起貪等
我見故名不倶生。此不倶生由
見倶等勢力引。是彼前伴。彼亦此伴。由
四地中作菩提分障勝者。於此中
依所知能依不 義演云。不倶生現行
煩惱是倶生煩惱現行助伴者。意説。諸不倶
生者。即貪癡慢等不身・邊二見倶生
不倶生。仍彼身・邊二見前後引起。言倶生者
即貪癡慢等與身・邊二見同念倶起。即不倶
生煩惱與倶生煩惱而作伴也。然倶生煩惱
及身・邊見等以相麁故第四地中斷。其不倶
生煩惱細故至第五地斷。即不倶生煩惱名
害伴。謂不倶生煩惱是他伴。今被害故所
以不倶生煩惱得害伴名。據此解。即第五地
害伴隨眠。今勘解深密經文此解爲正。
力有云。倶第煩惱是不倶生家伴。第四地中
除名害伴者。未依。依違經文故」
七十
身見等言違菩提分法 義演云。疏身
見等言非貪癡慢至違菩提分法者。此釋
謂身見等取定愛・法愛等隨煩惱。即
八大隨惑。八大隨惑皆遍染心故。與身・邊
倶起。然於餘位別頭起故。定愛即
四禪八定尚生貪著。即是上界中味定
也。法愛者。於所大乘十二分教法而生
愛著名爲法愛。意説。初二地中由欲貪
即貪五欲境界故。能障上二界及無漏教
。若入二地中即斷欲界貪故。得上界
定及無漏教法。以勝定及無漏教法故。
此中深生貪愛故。名定愛・法愛定愛・
愛是上界障。障上地法故。即此貪愛亦
身不淨。若作不淨觀時亦除定愛也。
第四地中既斷定愛・法故。於定及
方得自在。其貪癡慢等與身・邊見倶起
亦四地中斷。以不淨觀時遠此貪等故。
問。小乘人作菩提分法觀而證小乘果。菩
薩既作菩提分法觀。何故不小果。答。二
乘人作不淨觀時而取相故執爲寶故。所
以但得小乘果。菩薩但爲學諸道
提分法觀時以相。不觀爲實。以
所得方便亦不見淨與不淨。亦不
不身。但若無上菩薩不小果五地作
四諦六地作縁生觀等皆准此。所以説四・
五・六地菩薩相同二乘者。據此觀行説。及
別別法者。所謂無量陀羅尼門・三摩地門隨
分修行。衆多行同名別別法。前照了大乘
法教等者。此説前第三地。第三地中以
漏慧光了大乘等。是故前地名發光地
義燈七本五十四左云。問。何故此地除定・法
。觀愛是苦定愛。觀法無我故除
。問。何故不初・二・三地害伴乃至微
細等。答。若不斷身見害伴不斷。及不
贏劣微細不斷。故於五・七・八等斷別。問。
何故要斷我見等已害伴等方斷。答准常可

七十
一左
十地云身得我慢障 現流論本。自得
之得作淨。義演云。疏十地云身得我慢障者。
然古譯十地文錯。既第四地中已斷身・邊見
及倶起已伏不起。何況第五地中更有我慢
耶。故知錯也
七十
一左
十地云麁相現行 十地一十四左
親第七十四左之全文
七十
二右
由前地觀説此爲麁 義演云。疏由
前地觀曰諦至説此爲麁者。前五地中作
四諦觀因果名麁相者。謂苦・集二諦者。謂
滅・道。若第六地觀十二支無明縁行等
因果時。即前地觀十二生死因果故名爲
細。謂五地中作苦・集觀。即有染相能障
地中縁起道・滅觀。若淨滅・道相觀即障六地
無淨相故。前地中有染淨相六地中無
染淨道者。縁彼無染淨眞如無染淨道
七十
二左
解深密云現前觀察行流轉 解深密
經四四左行上有諸字。義演云。解深密云。一
密行流轉者。即是能縁苦集諦觀
所觀行流轉故名爲現觀察行流轉愚。從
觀智及所觀境其名。即依主釋。二相
多現行愚者。謂觀滅・道淨相多現前。縁
故名相多現行愚。亦依主釋。金光明云。
還滅相數於心現執彼淨相。無明爲性」
七十
二左
十地云世親同此 十地一十四左
親第七十四左
七十
三左
十地第九生樂心等 第九經初左
二右之全文。十種方便陳列經中初紙義演云。
於無作行中生樂心等者。無作即是無相。樂
心即是作意希望懃求心。即於無相中
意懃求也
七十
四左
此即寛遍別分立故 義演云。此即
寛遍使於相中至實別所依者。然相寛即通
情・非情。自身他身爲情。非情器世間等。皆
是相故。土即狹。唯是所居止處名土。即於
相中分別出一分器世間之爲土。然相
實。四大是所依。土即假是是能依。所以
相非土。爲土皆相也
七十
五右
問若等流等流別也 義演云。疏若
等流後得智法執猶起至如何可説二觀等流
別也者。等流者即後得智。從根本智流出名
等流。此中問意。八地已上菩薩常無漏無
出觀。如何生空後得智法執猶起。又如何二
觀有別。若爾生空起引法空。法空應是生
空智。若法空引起生空。生空應是法空智
疏答曰由無分別也生法二觀近遠勢用所
引故者。意説。生・法二空觀前後相引。非
觀並入。由法・空根本智引起法・空後得智
故。法空後得爲近。由法空後得智引
空根本生空根本引生空後得。生空後得望
法空智遠也。如前已説即如前第五

七十
五左
諸佛七勤方能進修 義演云。疏諸佛
七勸方能進修者。此第八地中但有諸佛七
而無摩頂事。若第十地菩薩在大自在宮
亦勸生摩頂。然七勸云。汝已二萬劫
修於妙行。云何不精進無相海中住。既被
已起行化生。今此第九障亦是依主釋
七十
五左
解深密七十八 解深密經第四五右
十八五右
七十
六右
後後慧辨可解 義演云疏後後慧辨
可解者。論言展轉訓釋。即是解後後慧辨
之義或説。後後不穩。恐彼彼寫誤
七十
六左
論二辨才自在愚 義燈云。問。四無
解何故前三同爲一障。第四獨爲一障。答。
前三無礙雖體有三縁境各一無多行解。第
四體一解行分多。謂即七辨。又云。前三是
因。第四是果。三・一障而有差別
七十
六左
迅辨揵辨小大等是 義演云。疏迅
辨者。即懸河湕洽不故。揵辨者。謂
言即言無謇吃。無疎謬辨者。所説法皆
邪錯故。無斷盡辨者。相續連環終不
故。豐義味辨者。一言詮含理事故。一切世
間最勝妙辨者。具足甚深。如雷清微遠
聞等故。八高下清濁小大是也。此釋世間
最勝妙辨。高者即上聲也。下者即人聲也。
清者謂清聲。濁者即濁聲。小者如一人
法唯一人聞餘衆雖會坐而不聞也。
大者從衆若遍三千界菩薩説法聲亦遍
千界
七十
七右
論十於諸法所起事業義演云。論十
於諸法中至不得自在者。意云。由此障
智於諸法中自在故。名不得自在
。是持業釋。論其體性。非但障智亦障
通等。即所知障一分爲
七十
七右
論入十地時及所含藏 演祕云。論
入十地至及所含藏者。問。後後地中所有功
徳前前地中頗亦得不。答。亦許得。故瑜伽
論四十八云。如是所説後後住中支分功徳
前前住一切都無。然下品故不其數
知。即彼展轉修習成中上品。於餘後地
證得成滿方乃建立
七十
七左
十地第十一功徳多少 十地十一及
十二中明第九・第十兩地。又四十八初左
前後地功徳
七十
七左
論此地於法等 義演云。論此地於法
等者。意云。此第十地 於諸法中自在
餘煩惱微細所知障故未最極。故説
此障。名爲餘障。餘即障故。是持業釋。即用
二障其性
七十
八右
集論第十四末不能繁述 對法十四
十七右云。若得菩提時頓斷煩惱障及所知
。頓成阿羅漢及如來解深密第四五右
七十八五右菩薩地四十八初紙次上引
七十
八右
十地第十説不能繁引 此中菩薩乃
至不斷説。是第十一十六左之全文。下兩解文。
彼論有九復次中之第一・第三之意
七十八左應勘瑜伽於此中會 六十六十三右
云。復次云何應法。謂一切善有爲法。此
中應知略有四種。一得習。二習修。三除去
*習。四對治修。此中未生善法爲生故作
意修習。是名得修。已生善法令住不忘乃至
廣説。是名習修。己生不善法爲斷故作
意修習。名除去修。未生不善法爲生故
厭患等諸對治門作意修習。名對治修
知此中從了相作意乃至勝解作意名
患對治修。從遠離作意乃至方便究竟作意
斷對治修。方便究竟果作意名持對治修
此已上即此一切七種作意。隨於勝地上
地所攝。當知一切名遠分對治修。此四種修
一切總説爲二種修福防護受持修乃作意
思惟修。此中修身名防護修。修戒名受持
。若靜慮地作意修。若諦智地作意修。總名
作意思惟修。此中初作意修名爲修心。第二
作意修名爲修慧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卷第四十三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881 882 883 884 885 886 887 888 889 890 891 892 893 894 895 896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