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 (No. 2266_ 湛慧撰 ) in Vol. 67

[First] [Prev+100] [Prev] 907 908 909 910 911 912 913 914 915 916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本情清淨故。二具妙功能故。三無生無滅
故。四有情共有故。五不二不異故。六離所
取相。故。七離能取相故。八尋思路絶故。九
名言道斷故。十聖者所證故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卷第四十四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卷第四
十五十末
之二
三十
七右
一切有情可言具四 涅槃名義
具如法花玄讃及最勝王經疏二本四十右
演祕云。問。無住涅槃菩薩證不。答。傳有兩
釋。一曰不得。此論説云出所知障而證得
故。若爾攝論云何會耶。彼謂菩薩有無住
故。解云。無性涅槃由菩薩證非彼已得。如
修習位説得轉依非已得故。二云許得。分
斷所知所顯眞如悲智依故。有義斷云。今
依前解説出煩惱得有餘依。要全出離。
説出所知得無住處明非因得。詳曰。後釋
爲勝。言出所知而有二義。一者全出名之
爲出。此擧勝者影顯菩薩。如有餘依擧二
乘者以顯於佛。二者分全倶名爲出。亦如
三乘見修無學三無漏道名出世。由此有餘
言障永寂。無住不爾。若要障盡。亦應同彼
言障永寂。既不如之。故與前別。不可爲
例。又由悲智不住於二所證之理名無住
處。五地既斷背於生死樂涅槃愚。而由
證彼無差別理。此豈不名無住之義。況乃
攝論明言有也。豈隨已情強通聖教
三十
八左
彼言世尊涅槃異遠 勝鬘經
曰。阿羅漢辟支佛有餘生法不盡故有
生。九餘梵行成故不純。事不究竟故當
有所作。不度彼故當有所斷。故去涅槃
界遠 今謂。不成之不彼經無有。演祕亦
同。演祕釋經曰。按勝鬘經云。阿羅漢辟支
佛有餘生法不盡故有生者。釋曰。明我生
已盡智不究竟。即知苦智。知苦智二。一知
分段。二知變易。二乘斷初未斷變易。故言
有生。有餘梵行成故不純者。釋曰。梵行已
立不究竟也。即證滅智。涅槃名梵。證梵之
因名爲梵行。梵行有二。一分段因盡。顯有
餘依。分段果盡。顯無餘依。二變易果盡顯
無餘依。無漏依在顯有餘依。二乘定性及不
定性於前一中得有全分不得第二。雖
有所成而爲變易因果所雜故名不純。事
不究竟故當有所作者。釋曰。所作已辨不
究竟也。是修道智。修道有二。一治分段。
二治變易。二乘但修分段對治餘治未修
故事不究竟。事不究竟故當有所作。不度
彼故當有所斷者。釋曰。不受後有不究竟
也。是斷集智。所斷有二。一分段因。二變易
因。二乘斷初。第二因名不度彼。不度彼故
當必須斷。不斷彼故。去涅槃界遠者。釋
曰。由前四智皆不究竟故去如來大涅槃
遠。・擧第四智顯前三智
三十
九右
彼云乃至廣説 勝鬘經十右云。惟有
如來得般涅槃。成就不可思議功徳故。阿
羅漢辟支佛成就思議功徳。言得涅槃者
是佛方便。惟有如來得般涅槃爲一切衆
生之所瞻仰出過阿羅漢辟支佛菩薩境界。
是故阿羅辟支佛去涅槃去涅槃遠
三十
九左
身智滅位名有餘依 定性二乘
入無餘依之時。身智都滅唯有清淨眞如
在。或妄解云。無餘依位身智猶在。如瑜伽八
十説供佛等事。今謂。誤錯之甚矣。觀瑜伽
唯識等諸論。不見説無餘依位有色心等
如八十文彼是示現無餘涅槃非實。何以
彼爲證。具如別章中辨
四十
佛他論第七能感於生 佛地論第七
三左
四十
二右
或六行得滅非擇滅故 對法八十三
云。世俗者。謂以世間道摧伏種子所得
滅。是故世尊別名説爲彼分涅槃
四十
二右
對法等非擇滅攝 對法第四七右云。
及見等所發身語意樂幷一切惡趣等蘊界處
是見所斷義。瑜伽五十三十四右云。云何非擇
滅。乃至若學見跡於印涅二生・北拘盧洲・
無想天若女若扇搋迦・半擇迦・無形・二形等
性及於後有苦愛若願所得非擇滅。當知
一向決定由學見迹甞不於後有起希
願纒發生後有。唯除末無餘永害愛藏種
子故
四十
二左
五蘊論説別抄等解 如上已引
四十
三右
顯揚論非究離繋 顯揚十八十六
如前已辨。演祕云。論非擇滅攝説暫離故
者。即顯揚論十八中云。謂非擇滅等四種離
繋者。謂縁差脱畢竟離繋・簡擇煩惱究竟離
繋・苦樂繋時離繋・心心法暫時離繋。釋非
擇・擇滅・不動・想受如次爲四。後既云繋
時離繋。明是四中非擇滅攝
四十
三左
對法第二及想受滅 演祕云。疏對
法至不可爲難者。此遮伏難。伏難意云。按
對法云。有二種應斷法。謂諸煩惱及此所依
受。受有二種。謂變異及不變異。如其次第
苦樂・非苦樂。當知煩惱斷故建立擇滅。二
受斷故如其次第建立不動及想受滅。既
云斷受得二無爲。二無爲者如何不是擇
滅攝耶。疏意釋者。種斷現息倶名爲斷。受
等據現暫爾不行。若不爾者於擇滅中何
不攝彼不動・想受。既開不攝。明非擇也 
如對法抄中詳解
四十
三左
不同有漏道 演祕云。疏不同有漏等
者。遮小乘救。小宗救云。汝大乘宗有漏斷
或亦但非擇。何責我斷不染無知得非擇
滅。答。意易詳已上斷不染無知得擇滅或非擇滅
等具如倶舍光記第一・九左寶
疏・十
八右
四十
六右
佛地論第三對法復解 佛地論第三
對法
四十
六左
圓鏡即智通相應法 義燈七末十八
云。西明云。從喩爲名。然云鏡智即
用相應智品爲體。要集等云。或淨第八亦
名爲智。從喩相應名圓鏡智。是有財釋。又
云。或智用増即別境惠名圓鏡智。或依主或
持業。餘心心所或是有財或依主釋。所變種
現唯有財釋。今謂。本釋但是總釋圓鏡智名。
圓鏡雖喩六釋之中無從喩釋。然智及識諸
相應品亦總名智。智相應故。圓鏡即智。並持
業釋。除種及相定道戒等不能現生身等
影。故現雖種生現望於種現非種影。但由
現智變帶生名之爲智。如説識言識自
相故等。又云。然諸經論説不同者。各據一
義。如佛地論云諸如來第八淨識能現能
生智等影像如大圓鏡者。據親能生實身
土影。相應智等杖彼變故非持種。故但説
淨識不説心所。若據質・相・假・實合説通
諸心所亦能現生諸相分影。佛地第四云淨
識者。據前義。今此論中假實合論總出體
故是總説故。論下結云。此四智品攝功徳盡
唯除無爲。説生得故。性・相別故
四十
六左
佛地云等 佛地論三三左曰。大圓鏡智
者。謂離一切我我所執一切所取能取分別。
所縁行相不可了知不愚不忘。一切境界
不分別知。境相差別一切時方無間無斷。
永離一切煩惱障知有漏種子。一切清淨無
漏功徳種子圓滿。能現能生一切境界諸
知影像・一切身土影像。所依住持一切佛
地功徳。窮未來際無有斷盡。如是名爲大
圓鏡智
七十
七左
佛地經云故以爲喩 佛地四十右
云。經曰。復次妙生大圓鏡智者。如依圓鏡
影像現。如是依止如來智鏡諸處境識
衆像影現。唯以圓鏡爲譬喩者。當知圓鏡
如來智鏡平等平等。是故智鏡名圓鏡智。論
曰。已建立斷當建立智。依此故言復次妙
生大圓鏡等。應知此中以喩顯示。大圓鏡智
是能生現諸法影像平等因縁。謂諸如來第
八淨識能現能生智等影像。如大圓鏡能現
世間一切影像。智相應故假説名智。言諸處
者。謂内六處。即是眼等。言諸境者。謂外六
境。即是色等。此内六處外六境界即十二處。
縁此十二生三智品心及心法。識爲生故
縁名諸識。即此諸識名衆像影。種種行相差
別現故。乃至此唯識言但遮愚夫横計一切
心心法外定性色等偏計所執不遺不離
諸心心法色等諸根。依他起性圓成實性
非無有故。由平等故此二平等。是故説言
平等平等。世間圓鏡如來鏡智倶無分別皆
能現影無有差別。由是因縁名圓鏡智
四十
七左
平等性故言平等 義燈云論平等
性智。本釋眞如名平等性智縁於此云平
等性智。西明云。謂有情平等。莊嚴論名衆生
平等智。今謂。本釋是盡理。言餘衆生平等
者由何能縁衆生平等。意由智證眞如平
等。是一切法平等性故。故能縁生而爲平等。
又復説言平等性智故。不但言平等智故。
衆生不是平等之性。又經云。非不見眞如
而能了諸行故。佛地論云。先通達眞法界
時得諸有情平等心等。不障平等性智通
縁性相。但正釋名不唯約有情
四十
八左
此攝十平等攝八徳 佛地五七右云。
應知即是十地修果一一地中略説。各中一
平等性。修習圓滿成就佛地平等性智。
故説言平等性智。由十種相圓滿成就。若
廣説者。一一地中各性無量平等法性修
習圓滿成就佛地平等性智 下經論中
次明十平等中。大慈大悲即是第四第五平
等也。如餘彼中
四十
八右
佛地論云無住涅槃 佛地論三
云。平等性智者。謂觀自他一切平等大慈
大悲恒共相應常無間斷。建立佛地無
涅槃。隨諸有情所樂示現受用身上種種
影像。妙觀察智不共所依。如是名爲平等
性智
四十
八右
論三妙觀察智等 佛地三四*十右云。
妙觀察智者。謂於一切土逆界差別常觀無礙。
攝藏一切陀羅尼門三摩地門諸妙定等。於
大衆會能現一切自切作用。斷一切疑雨
大法雨。如是名爲妙觀察智
四十
八左
亦常觀察名觀 演祕云。論攝
觀無量等者。一釋如疏。有義。觀者觀名。即
念住等。此能任持念住觀故。佛地論説。若
就麁相妙觀察智攝四念住。觀察一切身
立等法。詳曰。理既多途。二義倶得
四十
八右
佛地論變化三業者 佛地七右
曰。身・語及心化善巧方便業。論曰。有義。此
顯成所作智。謂智能起身・語・心。化稱順機
宜故名善巧。加行不絶故名方便。此即名
業。又云。心地唯二。一自心相應謂自心上
化現種種身及心法影像差別。二他身相
應。謂令他心亦現種種心及心法影像差別。
此並相分似見分現。有義。定力能令自心
解非分法名化自心。加被有情令愚
者解深細法令失念者得正億念名化
他心。然心無化無形質。故如論説言心無
形故不可變化又説化身無心心法。此就
二乘及諸異生力而説彼定力劣不能化
現無形質法。諸法菩薩不思議定皆能化

四十
九右
瑜伽第九十八説等 九十八七右云。又
諸聖者及化神通。於其四事不能變化。一
者根。二者心。三者心所有法。四者業及業異

四十
九右
今從因果二位通論故 演祕云。疏今
説因果位通者。今者説通因果二位倶二十
二。尋伺唯因不通果有。故不言之
四十
九左
佛地論第三卷説智用増 佛地第三
五右云。智有四種。大圓鏡等。於佛果地
心心法分位所現諸功能中。智最勝。以智
爲名。總攝一切有爲億故 今謂。有爲
功*能者。簡無爲功徳。以今唯明四智故。
若通説。清淨法界攝有爲無爲一切功徳。故
佛地論連次文云。復次如是所説法門建立
五法。總攝佛地一切佛法總攝無爲諸功
徳故。乃至廣説
五十
無性菩薩 無攝性論九十四右云。轉意
現識故得妙觀察智具足一切陀羅尼門三
摩地門。猶如寶藏。於大會中能現一切自
在作用。能斷諸疑能雨。轉意識故得成
所作智。普於十方一切世界能現變化。從
都史多天宮而設之至涅槃能現。住持一
切有情利樂事故 今謂。朝鮮論本轉五現
識作轉意識。又次下文轉意識故作轉五
識故
五十
莊嚴論論轉第六識得 今檢唐波
羅頗迦羅密多羅所譯大乘莊嚴經論。彼第一
二十右偈曰。四智鏡不動三智之所依。八七
六五識次第轉得故。釋曰。四智鏡不動三智
之所依者。一切諸佛有四種智。一者鏡智。二
者平等智。三者觀智。四者作事智。彼鏡智
以不動爲相。恒爲餘三智之所依止。何以
故。三智動故。八七六五識次第轉得故者。轉
第八識得鏡智。轉第七識得平等智。轉六
識得觀智。傳第五識得作事智。演祕云。
問。莊嚴論頌云八七五六識如次而得故即
轉五識得妙觀智。如何相違。答。佛地第三。
有二師釋。正義同此。第二師云。轉第六識
得成事智。轉五現識得妙觀察。正義破
云。此不應爾。非次第故。説法除疑周遍觀
察非五用故。釋曰。彼第二師意同莊嚴。正
義顯彼莊嚴論説非次第也。故不相違
五十
佛地論中不能繁引 佛地第三六右
如演祕引義燈云。釋轉識得智中。大莊
嚴論轉第六識得成事智轉櫪識得妙觀
察智。此論相違。如何會釋。答。本有二解。一
云。莊嚴不依次説非言轉六得成事智。
故不相違。二疏外別解云。莊嚴論中據第六
識能作神通等諸成業云得事智。五識因
位麁不觀察果位方能云得觀察。故亦不
違。無性兩釋答。隨一義不違二論。然佛
地論破轉五識得觀察智云説法斷疑非
五識能者。是破別師非破莊嚴。如理門論
破古因明言。諸師異釋繁不具叙
五十
對法第十盡智等起 對法第十十二
云究竟道者。謂依金剛喩定一切麁重永
已息故。一切繋得永以斷故。永證一切離繋
得故。從此次第無間轉依。證得盡智及無
生智十無學法
五十
二右
論妙觀察智皆容現起 此明初起二
乘見位最初得故。非菩薩見道位得二乘
見道亦得此智。故云亦得。又言此後展轉
等者。此明後起有其三位。一者從見道位
至無學位。此説定性二乘起生空觀品。二
者從四果向大乃至菩薩解行地終皆得
起觀察智。即於地前一阿僧祇劫滿位應
皆起故。三頓漸二語菩薩或至上位。即十
地及如來地也
五十
二右
頓悟者無學位 義演云。謂至菩薩
十地等故。無學位者。意説佛無學。非是二
乘無學。於上三位中唯除有漏及無心時。
餘一切地中漸頓菩薩皆得起此智。故疏云
漸頓皆爾
五十
二左
論法空觀品皆容現起 義演云。論
法空觀品至皆容現起者。此釋法空觀。有二。
初明初起。後明後起。菩薩見道方得初起
者。此明初起。准護法正意。初見道時雙證
二空非前後起。言此後展轉至皆容現起
者。此明後起。即除有漏位生空觀及無心時
三位餘一切位皆得起
五十
二左
唯生空觀或二倶觀 義演云。此文
意説。成佛已去唯第六識生生空妙觀察智。
生空妙觀察智或觀理非事。或觀事非理。
或二種倶觀。皆得自在
二十
二左
佛地論等立有此義 佛地論三十一左
云。成所作智相應心品。有説。初地已上諸位
皆得現行。隨法流故
五十
三右
此中比量簡過 樞要云十地不起
無漏五識比量云。十地有漏五根必不能
發無漏五識。有漏不共必倶同境根所攝
故。如地前位
五十
三右
佛地論有評義取後解 佛地論三十一
云。如實我者。佛果方起。以十地中有異
熟識所變五根非無漏故。能依五識亦非
無漏。有漏五根發無漏識曾未見故。於佛
果上此智亦不恒現在前。作意起故數數間

五十
三右
第六種性本有始起門 佛地第三十一左
曰。如是四智相應心品種子。本有無始法爾。
不從熏生。名本性住種性。發心已後外縁
熏發漸漸増長。名習所成種性。初地已上隨
其所應乃得現起。數復熏習轉増轉勝。乃至
證得金剛喩定。從此已後雖數現行不復
熏習更令増長。功徳圓滿不可増故。持種
淨識既。非無記。不可熏故。前佛後佛功徳
多少。成過失故
五十
三左
莊嚴論説不愚迷故 莊嚴論第三

云。不愚諸諸所識者。了智一切境界。障
永盡故
五十
三右
言諸處者成十二處 此佛地第三
釋莊嚴論意
五十
四右
佛地論又説下准此解 佛地論三
云。諸心心法體雖是一。義用有多。隨用差
別分爲二智。亦無有過。要達眞理方了事
俗故雖一心義説先後。或以後得名後得
 義演云。疏或似後得至眞觀後生者。
此明後得智有二解。且第一解云。佛地論
説。若餘三智由有根本引起後智。有本後
二智名引。若此成事智先無根本引發成
事智中有。後得智今第一解云。或似後得
名後得智。意云。其佛果成事智即似因中平
等妙觀後得。以菩薩因十地中平等妙觀後
得智不證眞今成事智亦不證眞故名後
得。即似後得故名後得。其體不是後得。第
二解云。或如後得因中縁俗眞觀後生故。意
云。因中平等妙觀後得智唯縁俗故。今此
佛果成事智亦似因中後得智唯縁俗。所以
果上成事智名後得也
五十
四右
因有二類種生二用現行 義演所
本。二用現行下事有或未獲述之五字。然
子嶋不用。義演云。解云。因十地中根本・後
得名別。有種生故云二類種。以後得現行
受熏故。若至佛果唯有一類所生現行而
有二用。縁眞名正體。縁俗名後得。以後
得不熏種也。有説。從初地至五地即根
本・後得二智各別種生。若從五地已後乃至
佛果即唯一種生二智現行。以五地中眞俗
行相互合令相應。即眞俗合練故唯種一。
又佛果後得智起更不熏種。種但有一。更無
二種如此之義廣辨在餘處。此中未獲具
明。且略指耳 言果唯一種生二用現行
者。果位自在。恒生二智現行。然有果相
似因位相。第六有別意樂故。或時唯理或
時唯事果雖自在餘智不然。唯有第六行
相上。有以第六意識於因位中分別強故

五十
四右
此中三説十平等故 此中三説。佛
地第三七右全同此論。十平等治法如前屡

五十
五右
佛地有四分心縁境 佛地論第三八左
具明四分縁境差別
五十
五右
諸智相見假實分別門 義演云。疏
假實分別者。此文意説。明諸心所義實等。
如前應知
五十
五左
總有四種故不説之 義演云。疏總
有四種至故不説之者。意云。雖轉依義有
四種。先前頌言。捨二麁重故便證得轉依。
轉依即是所證得。佛果上所證所顯得也。今
此中唯取佛果菩提涅槃。是轉依果故。不
取餘三轉依。其餘三中雖有迷悟依眞如。
然是因中攝。若在十地中即是悟依。在生死
中是迷依。故迷悟依因位攝。前能斷道亦是
因位。於十地中修行故。斷十障證十如
時。皆是因位能證中收。非是果上所生所
顯故不取之
五十
六左
論曰前修習位究竟位相 義演云。
意云。前修習位中所説轉依果。應知即是此
中究竟位體相也
五十
八右
長讀尚子意乃爲遠也 義演云。疏長
讀尚字意乃爲遠者。意説。此中菩提涅槃
即是無漏界。此菩提涅槃即是不思議。此菩
提涅槃即是善。此菩提涅槃即常。乃至安
樂解脱身等亦然。即上一一此字流至於

五十
八右
經云在纒名法身 此勝鬘・無上依
經等意也。勝鬘至十六右云。若於無量煩惱藏
所纒如來藏不疑惑者。於出無量煩惱藏
法身亦無疑惑
五十
八右
彼約位故不相違 義演云。疏彼約
依此依於體者。此第一解云。然勝鬘經・
無上依經説。在纒名如來藏者。即約眞如
在生死位中被二障所覆不得彰故。故説
在纒名如來藏。此中即約佛果上二果體能
攝藏一切有爲無爲功徳故。説出纒名如
來藏。或彼約有障至故不同者。此第二解云。
彼經説在纒名如來藏者。據有二障説。
若無障故即諸出纒名法身。此中約本末説
説。謂菩提涅槃是本。即能攝餘末有爲功
徳・末無爲功能等故。與彼不同。即利樂事
等皆是末也
五十
八左
此除大衆部等宗輪論述記四十
二左
云。此中
大衆部・一説部・説出世部・鷄胤部本宗同義
者。一切如來無有漏法。述曰。約法爲論。十
八界等在佛身時皆名無漏。非漏相應非
漏所纒故名無漏。佛所有三業皆亦是無漏。
故諸如來無有漏法。除此四部所・餘諸部
佛皆不然
五十
九右
六十六説道諦所攝 撿六十六無
如是文。彼卷三右云。復次若能證解第一義
諦所有正見及正見爲先一切聖道。是名道

五十
九右
集論第三唯是有漏 集論三八右云。
五取蘊・十五界・十處全及三界二處少分是
有漏
五十
九左
今大般若大有此文 般若宗明色等
諸法畢竟皆空斷絶名言戲論故。故云大

五十
九左
佛地論第一彼約無評 佛地論一
擧二有義已云。如實義者。如來身士甚深
微妙。非有非無。非是有漏亦非無漏。非
善非惡亦非無記。非蘊界等法門所攝。但
隨所宣種種異説。餘處説言十八界中十
五有漏八無記等。但就二乘異生等境麁相
分別。不就諸佛諸大菩薩甚深境界。故餘處
説如來非實蘊界處攝所有善等皆是示現。
乃至廣説 如實義者。猶如是説。親阿毘
曇心論六十四左曰。如是好謂初説。子注曰。凡
得理者名如是説也。然唐精蘊云。彼論如
實義者。親光實義也。佛果功徳非三科所攝。
然親光是護法門人。何違本師説耶。答。親
光所立不違護法。佛地始未成立。佛身等
是蘊等攝。是故法花玄讃・理趣分疏等言佛
身具有蘊處界等。總料簡章・三身章・對法鈔 
等引佛地・唯識二論釋十八界通漏・無漏。
准論及疏主。如實義者。非是親光實義。補
闕章云。問。漏無漏云。五蘊倶可通。無漏
者何。佛地論中如實義者。如來五根非蘊處
界哉。答。依唯識論中第三師義。蘊處界收。
涅槃亦云。捨無常色獲得常色。受想行
亦復如是。彼釋違經故非正釋。或可彼據
非二乘境非三科攝即二乘知。三科攝者。彼
中所破。唯識剋實非約知人故。佛根境等
蘊等蘊處界攝。或可依勝義非蘊等收三
攝據世俗故彼中破 義演云。問。佛地論
第一云。如實義者。佛地論功徳非蘊等攝。如何
護法破彼正義解云。此有三解。一云。彼論
就所執性蘊處界等故。佛蘊等非彼蘊等所
攝。此就依他圓成而説。彼此論互不相違。
一云。親光明約法自相離言道理故非蘊
等。此就安立諸行道理故蘊等攝。亦不相
違。一云。作論者意異親光立義據。佛果功
徳甚深微妙非實蘊等。護法菩薩以理依教
破彼所説如論。應知雖有三解。三藏法師
意取後解
六十
何故第八五境不爾 演祕云。疏何
故第八至五識不爾者。此難初釋。何故因
八縁於定色。定色引故。所變即屬法處定
色。五識亦縁定色爲質。所變即非法處色

六十
五稱散五常縁故 演祕云。疏五稱散
五常縁故者。此答辭也。一性散動。二者常縁
五塵爲境。不同第八故。所變色五塵中

六十
根境既無可受用故 義演云。論云。
然麁細異。非五境攝者。何所變者非五境
攝。然菩薩等所變者但是自五境攝。麁細
非是佛五境攝。其五根望佛變似根相。然
他菩薩等不變。變根於變無所用。故佛
用變根既是定果色。明知不是實五根。既
無所依五根所縁五境。五識等亦不得生。
故佛無十五界也
六十
無垢稱經恒在定故 無性攝論九

曰。由常寂定定障斷。故如有頌言。那伽
行寂定那伽住寂定那伽坐寂定那伽臥
寂定。小乘倶舍等亦引無垢稱經第二聲聞
品云。不起滅定而現諸威儀。是爲宴坐。
第四觀有情品十三左曰。念智常覺悟無不
在定心。十八不共法中云。又諸如來無不
定心。如阿羅漢歛心方定出即不定。如來
於彼一一分位無不定心。具如無性攝論
二十
一右
喩伽・顯揚・對法諸論説。義演云。無垢
稱經等者已下證無五藏。免言佛心恒
在定。定中無五識。明知佛無五識。又説。
五識性散亂。豈佛有散亂五識耶。此第二師
意。唯許佛有十五界也。疏十八界不共法
經者。經中明十八不共法處名十八不共法
經。非別有經名十八不共法經也
六十
大衆部計亦恒在定 宗輪述記四十
七左
曰。論曰。大衆等四部佛一切時不説名等。
常在定故。述曰。任運自成應理言教勝名句
等。常在定故不思名等
六十
對法第一性散亂故 第一十八右
六種散亂中。第一自性散亂者。謂五識身由
彼自性於内靜定無功能故
六十
一左
餘論等説倶時生 無性攝論第三
云。無處無容。非前非後。同身同類。二識
並生 倶舍二十六九左光記二十六二十
九右
二十七初左演祕四本十三左云。釋曰。外人救
云。二並何違。故引經難。經意説云。無受身
處無容道理。非戀前後。同一身中同類二
識一時並生。又不應許此二是一。自性別
故。釋曰。外又救云。此之二識體同義分。其體
是一亦不違經無同類並。故今破云。自性
別故如眼等五識。又異熟識不應間斷。結
相續已後應餘處更結生故。釋曰。外又救
云。和合意識・別生意識前後間起。亦不違
經無同類並故。復破云。和合識體許是異
熟。若間生者體便間斷。若餘後續應名更
生。故量破云。和合意識不應間生。許是異
熟故。猶如報色。又異熟體唯恒相續更無
異趣。釋曰。外復救云。何妨報色不斷異熟化
斷。復此破云。因同於前。命根爲喩。逐難粗
釋。餘易不論 倶舍・婆沙等中亦有
所無答之語
六十
三左
説十九界等之所遮故 無垢稱經
初右云。觀第五大觀第六蘊觀第七根
觀十三處觀十九界文。等者等取第六蘊
第十三處等
六十
四左
又涅槃經密意説 涅槃經勝
鬘經初左云。如來妙色身。世間無與等。無比
不思議。是故今敬禮説爲非色等者是金剛
經等説。皆如常知
六十
四左
解不思議同無異見 世親攝論第九
十七左曰。論能喩故。非諸尋思。所行處故。釋
曰。自内證故者。謂諸如來自内所證由此眞
如自内證故。非諸尋思所思議處。於諸世
間亦無與相似譬喩可喩令
六十
五左
顯揚十七所以不述 顯揚十七六左
有成不思議品明九事不思議。須者往
六十
五左
對法論第四五根三境 對法第四
曰。無記八界者五識根香味觸
六十
六右
眞如等五法皆滅道攝 五法者清淨
法界及四智品此謂五法。眞如滅諦。四智道
諦。故云皆滅道諦攝
六十
六左
又對法第六攝論亦然 對法第六
曰。復有清淨世界非苦諦攝。非業煩惱
力所生故。非業煩惱増上所起故。然由大
願清淨善根増上所引。此所生處不可思議。
唯佛所覺。尚非得靜慮者靜慮境界。況尋思
 瑜伽未撿。攝論未撿
六十
六左
所依眞如常故等三身章云。攝大乘
問。佛受用身及變化身既是無常。云何經説
如來身常。彼自答言。此二所依法身常故。無
性釋云。此非身常。依常身故。此顯等流
及變化身是異門常非自性常。又彼二身以
恒受用無休廢故。數數現化不永絶故。如
常受樂如常施食。如來身常當知亦爾。無
性釋言。又受用身以恒受用無休廢故。猶
如世間言常受樂。雖非受樂常無間斷
而言常受。受用身亦爾。彼彼菩薩受樂無
廢。雖非常住而亦言常。故勝鬘言。如來色
無盡。智慧亦復。然由佛化身數數現化不
永斷絶。猶如世間言常施食。雖非無間然
數數施其心不絶名常施食。化身亦爾。數
數現化不永絶故。二・身言常。是*密意常」
六十
六左
莊嚴論説三種常莊嚴論第三二十右云。
復次一切諸佛悉同常住。由自性常故。一切
諸佛自性身常住。畢竟無漏故。由無間常
故。一切諸佛食身常住。説法無斷絶故。由
相續常故。一切諸佛化身常住。雖於此滅
復彼現故 准上疏論。法身自性常。報身
不斷常。化身相續常。然清涼演義鈔十二並
十四云報身相續化身不斷者誤也
六十
六左
又若色心違比量故 義演云。位量
云。佛色身非自性常。有生滅故。如餘有爲
 然法身常住。四智生滅。理智不融。與
他宗別。如古鈔中云云。此皆常恒所譚。不
遑一二。義燈云。要集云。相傳二釋。一云。自
性法身體凝然常。受用變化皆是無常。一云。
三身皆凝然常。説無常者據化相故。二家
皆廣道理成立後斷云。上來二釋皆爲應理。
今謂。必無二倶應理。互相違故。本説雖略
以明理盡。應依攝論・金光明經・無上依經・
楞伽經等説報化無常以爲盡理。經言常
者。經及論文皆自會訖
六十
七右
七十八解深密説 七十八十七左曰。世
尊。我當云何應知如來生起之相。善男子。
一切如來化身作業如世界起一切種類。如
來功徳所莊嚴住持爲相。當知化身相
者生起法身之相無有生起 經第五
初右之文
六十
八右
解深密經所不能及 七十八十七右
云。世尊。聲聞獨覺所得轉依名法身不。善
男子。不名法身。世尊。當名何身。善男
子。名解脱身。由解脱身故説一切聲聞獨
覺與諸如來平等平等。由法身説有差
別。如來法身有差別故。無量功徳最勝差
別算數譬喩所不能及 經第五初左
之文。義演云。疏二乘所得二轉依果但名解脱
身者。解云。言解脱者。即是依生空眞如上
所得假擇滅離縛義邊名爲解脱。言身者。即
是生空智所證眞如名身也。身者體依義。
即眞如與假擇滅爲依爲體故得身名
六十
九右
此亦佛地論有 佛地第二三左初明法
身無相功能是總離相。次明受用及變化
無中邊相。是別離相。又總別顯示佛徳。要
由二十一殊勝功徳。是故説名最清淨覺。應
知又體依聚義。見於佛地第七十二右
六十
九右
離相者無十相也 義演云。疏離十相
者。謂男・女二相・青・黄・赤・白・生・住・異・滅是
名十相。眞如之中無此相故。有云。無十相
者。謂五塵男女二生住異滅相也
七十
論二他受由平等示現等 言湛然者
等。最勝王經疏云。他受用此處滅餘處復現。
此豈非相違耶。答。總就世界海中無間斷
故。故言他受用攝不斷常亦非相違。演祕
云。傳有三釋。一云。觀察繋發平等故示
現之。二云。平等繋圓鏡智而令示現。從彼
能繋説平等現。三云。平等自能示現。不假
他繋亦不繋他。論曰。後釋爲正。既自在
智非唯根本。現身土相可理不能。第二理
通。鏡智本故。初釋非也問。西方淨土爲報
爲化。蓮宗如常所言。百本疏主云何領會。
答。疏主上生經疏上七紙右云。故是報土亦不
相違。有解。報佛有化。此亦不爽准此局
爲自義通爲有解。二義云。就斷然可知。佛
土章等其意亦同。支流何可異轍
七十
論三變化身諸刹樂事 演祕云。問。
瑜伽論七十九云。地前菩薩不生淨土。攝論
亦云。生淨土者是別時意。如何今云化居
淨土爲未登地菩薩等耶。答。傳有兩釋。一
云。二乘・異生亦生故。觀經等皆誠説故。瑜
伽・攝論云不生者。據受用土不遮化土。
二云。不生。瑜伽・攝論以自會故。又大乘同
性經云。淨土成佛皆是受用身。穢土中者皆
是化身。故知化身所居土者不得名淨。此
言淨土據暫變説。即如法華三變淨土。維
摩等同。詳曰。今同前説。多經論中説生淨
故。同性經中爲對受用慾稱爲穢。亦不相
 今謂。別顯不共唯識不判。報土尚
生。況化淨土。淨土經論皎據非一。如上傳釋
此以自力門意解之。不亦宣乎
七十
第二五法攝三身門 佛地第七十三右
亦有此門。二論不違是是故疏中指示
七十
經説眞如佛地經説 佛地論七丈三
云。又前五法攝三身者。有義。前二攝自
性身。中間二種攝受用身。成所作智攝變化
化身。經説眞如是法身故。論説轉故阿
頼耶識得自性身。大圓鏡智轉第八得。故
知前二攝自性身前二者五法中前二。即
清淨法界及大圓鏡智也
七十
論説轉第八亦智殊勝 無性攝論九
十六左曰。論曰。謂轉阿頼耶識得法身故。
釋曰。轉阿頼耶識得法身故。由阿頼耶識執
持一切雜法種子。對治起時轉滅如是一
切染種轉得隨順一切無罪圓滿功徳。譬
如世間阿掲陀藥能變有毒令成無毒故。
説名轉
七十
轉去藏識智殊勝 智殊勝見于攝
論第九。五右無性攝論九十三左云。當知此中
轉阿頼耶識故得大圓鏡智
七十
説平等智然順勘鈔 佛地第七十三
曰。平等性智如餘論説。能於淨土。隨諸
菩薩所藥示現種種佛身 莊嚴論三

云。平等智用大慈與大悲是二恒無絶者。
諸佛如來於一切時隨逐衆生。何以故。大
慈大悲無斷絶故。衆生若有信佛像即現前
者。如其所信隨彼現故。是故或有衆生見
如來青色。或有衆生見如來黄色
七十
説觀察智勘鈔諸文 佛地論七十三
云。妙觀察智亦如論説。於大集會能現
一切自在作用説法斷疑 莊嚴論三二十
曰。恒在大衆中種種皆示現。能斷諸疑
網雨大法雨。故。釋曰。此偈顯示觀智用義」
七十
亦有轉諸轉識智品説 無性攝論第
十三左智品云。由轉阿頼耶識等八事識
蘊得大圓鏡智。四種妙智如數次第或隨
所應。當知此中轉阿頼耶識故得大圓鏡
智。乃至廣説轉第七第六等得受用身
七十
説成事智莊嚴論説 佛地十三右
云。莊嚴論説成所作智於一切界發起種
種無量難思諸變化事。故知後一攝變化身
 莊嚴論三二十二右云。事智於諸界。種種化事
起。○無量不思議。爲利郡生故
七十
又攝論具攝三身 無性第九五右云。
論曰。如是已説彼果斷殊勝。彼果智殊勝
云何可見。謂由三種佛身應知彼果智殊
勝。一由自性身。二由受用身。三由變化身
 至十六紙廣説四智三身
七十
一右
莊嚴論第七等引 佛地第七十四左
云。莊嚴論説常有三種。乃至廣説。具如上

七十
一右
説佛法身讃佛論説 佛地論七十三
之全文
七十
一右
七十八有起盡故 七十八十七右云。
當知化身相有生起。法身之相無有生起。
具如上引。起盡・生滅是眼・目異稱。解深蜜
經第五全同
七十
一右
説證證因般若論説 般若論上十五
云。菩提者名爲法身。彼體實無爲。是故於
彼法身此二一受持經
二演説經
能作了因不能作生
 然三身章云。無著金剛般若論説。受
持演説彼經功徳於佛法身爲證得因於
餘二身爲生起因 又佛地七十三右云。
能斷金剛般若論説受持演説彼經功徳
於佛法身爲證得因於餘二身爲生因

七十
一右
又説法身諸經論説 佛地第七十三
曰。諸經論説究竟轉依以爲法身轉依。
即是清淨眞如。非對治道。故知法身唯淨法
界眞如爲性
七十
一右
對法第一亦有此説 對法一二左
云。自性身者。謂諸善逝共有法身。最極微
細。一切障轉依。眞如爲體故 無性攝論
五右云。此中自性身者。謂諸如來法身一切
法自在轉所依止故 智品中往往言諸
佛法身等。是共有義
七十
一左
智殊勝文實性故 無性九十六右云。
論曰。一由清淨。謂轉阿頼耶識得法身故。
無性釋曰。轉阿頼耶識得法身故。由阿頼耶
識執持一切雜染種子。對治起時轉滅如是
一切染種轉得隨順一切無罪圓滿功徳。譬
如世間阿掲陀藥能變有毒令成無毒
故。説名轉 具如上引
七十
一左
論曰自性法身得受用故 今謂。科
文略越。曲分而言。即自性法身至色心等
物是第四擇明詮道本
云四立理
四智品中下是第二解
餘身。然疏經文易不釋。總入下文更不分

七十
二右
據實二身是受用佛 演祕云。問。
按佛地經説。觀察智於大衆中雨大法雨
説法斷疑故。起化相屬何身耶。答。依受
用身爲聖菩薩説法等者他受用攝。依於
代身攝亦如之。問。大圓鏡智縁餘二身所
變之相。餘之三智縁自受用所變之相。各屬
何身。答。圓鏡智變餘二身土所有相者。而
有兩釋。一云。亦是自受用攝。以木亟微細非
彼境故。由斯二智自變二身。非撃第八而
令現也。二云。所變隨質二身土攝。若餘三
智縁自身土所變之相。自身土攝。非爲他
 義演云。意説。四智能現他受用及變
化二身。若大圓鏡智不能現受用・變化身。
豈可鏡智不能親縁著他用變化身耶。故
知現智亦能現餘二身。前不言現者。今但
約相中。他用身似後得平等智作用。其變化
身即似後得成事智作用。所以説他受用・變
化二身是平等智成力智現。亦不相違
七十
二右
此莊嚴論文解此文意 演祕云。問。
此既莊嚴論中所説。前師如何而會釋耶。答。
今爲通云。由因圓鏡智方得受用。據所因
説亦不相違 佛地論七十四右云。莊嚴論
大圓鏡智是受用佛。攝大乘説轉諸轉
識得受用身。然説轉去阿頼耶識得法身
者。此説轉去第八識中二障種子顯得清
淨轉依法身。非説鏡智。以説鏡智是受用
故。具如上引
七十
二右
現三乘他文 演祕云。按佛地經
云。身・語及心化善巧方便業。論第七云。此
顯成所作智起三業化。由此智能善巧方
便能起身・語・心三業化。身化三種。一自身
相應。謂化自身爲輪王等種種形類。及現
種種諸本生事。二他身相應。謂化魔王爲
佛身等。變舍利子爲天女等。寄他身上示
現種種變化形類。三非身相應。謂現大地
爲七寶等。或現無量佛化身等。或放光明
照無邊界。如是等類離自他身別變化作
情非情色種種形類動地・放光・風香等事。皆
爲利樂諸有情故。一切皆名佛身化業。語
業亦三。一自身相應。謂佛自身化現梵音
遍告無邊諸世界等種種語業。二他身相應。
謂令聲聞大弟子等以彼梵者宣説大乘甚
深法等。是故聲日弭諸菩薩等説非己分。甚
深妙法皆是如來變化所作。非彼自力。三非
身相應。謂化大海草木等類。乃至虚空亦出
音聲説大法等。如是皆名變化語業。心化
唯二。一自身相應。謂自心上化種種心及心
法影像差別。二他身相應。謂令他心亦現種
種心及心法影像差別。此並相分似見分現。
問。云何不化非情令心相現。答。非情已是
心等相分。云何復令有心相現。若心相現
則名有情。非非情攝。是故化心但有二種。
問。既許化作非情色相如化佛等。於此現
心説非身化。斯有何失。答。色有離質化
通非身。心法不然。無非身化。彼論復有異
師説云。心不可化。但由定力能令自心
解非分法。名化自心。若加被他令愚昧者
解甚深法。令失念者得正憶念。名化他心。
前爲正義
七十
三右
佛地第七不能繁引 佛地第七九右
如演祕引
七十
三左
此涅槃經下佛地經 涅槃經等考化
作二業如上已引
七十
三左
此解深蜜經等 七十八二十
五右
云。世尊。
如來化身當言有心爲無心耶。善男子。非
是有心亦非無心。何以故無自依心故有
依他心故解深蜜經第五九右全同
七十
三左
九十八業果報等 九十八七右如上
已引
七十
三左
又無根等用故説不化 佛地七十一
云。但諸化色同實色同。化根及心但有相
現。不同實用
七十
三左
不爾爲何法等 義演云。意云。若化
根等有實用。所化香等三法有實用。其事何
如佛菩薩。於色界中雖化香味觸三共。謂
色界無段食。所化香等三塵皆無實用。若
於欲界中化香等者亦無實用。以欲界
中有段食故。如前第二内便明化中。化其
何法等彼處已明
七十
四右
法身不得爲例 演祕云。論謂自性
身至離雜染等者。離雜染者。顯不能起貪
恚等也。故疏依此不起貪等云應木石。
以之爲難。不難木石中之實性。實性亦是
眞如之體故。有義云。然疏説法身轉依眞如
順生無漏四智功徳。有情身中當能順生
故。亦得説具恒沙徳。木石之性非現不順。
當亦無有順生義故。又應正説木石之性
即佛法身法身眞如體圓遍故。詳曰。雖作此
釋非疏本意。本意如前
七十
四右
餘如樞要取佛地第七 樞要下末
四十
八右
云。説常樂我淨等以除二乘四顛倒
心故。二乘正證此法性者。非作常無常等
解。由加行心作此無常等解故入。後出觀
時復觀前觀。不審所縁。便見加行謂是眞
智所縁亦是無常等。便謂眞實諸法無常等。
諸加行心及有漏後得雖非是執性皆是善。
然由六七執未亡故。引有漏善心而作
此解。於法執所引之果有漏觀心上説能引
法執障爲顛倒。若無法執時此觀不生。故
由前凡位起四顛倒或十二倒。謂想・心・見
等執身等爲淨。佛爲除彼説無常等行
爲非常等。令其趣證。論其眞理非常・無
常。然二乘者由隨佛方便言及執引故作
無常等解。今爲除彼令證極果説此眞
如爲常・我等。令起此行方便趣入證其
法也。正證彼時非常・無常。諸佛或説我或
時説無我。諸法實相中無我無非我。餘皆
類。然此依護法唯六七有染心有執爲論
 佛地第七十六左
七十
四左
如樞要説 法性身土樞要略説。彼云。
持性名爲法。佛可法所收。明餘身土皆周
七十
四右
法身亦名自性身義爲身 論自性身
依法性土者。佛土章云。稱讃大乘天徳經
言。是薄伽梵住法界藏説彼經典。住法性
土也。又云。第二出體性者。自性身土即眞如
理。雖此身土體無差別而屬佛・法。相性異
故。以義相爲身。以體性爲土。以覺相爲
身。以法性爲土。體具恒沙眞理功徳。此佛
身土倶非色攝。非心心所。倶・依一如差別
義説
七十
四左
如樞要説遍一切處 樞要下末四十
九右
云。自受用身如淨土量遍法界者。應作
二解。一實爾。二依用説。智是佛故。以所證
無邊故。如世間言所見處高言眼孔大。所
學廣故説智慧大。四智縁境門中。自受用土
唯淨無漏。餘不見故。唯佛所知。他受用土
本唯無漏淨。見者唯淨。一切不善諸異熟果
皆已無故。然通有・無漏。第八・五識所觀有
漏故。見者居穢土利樂有情亦爲現穢。見
亦通穢。通諸識境
七十
四左
隨住十地廣如彼説 十地論三二十
云。經曰。諸佛子。是菩薩住此菩薩歡喜地
已。他見諸佛。以大神通力大願力故。見
多百佛多千佛多百千佛多百千那由他佛多
億那由他佛。以大神通力大願力故。是菩
薩見諸佛時。以上心深心供養恭敬尊重
讃嘆。衣服飮食臥具湯藥一切供具悉以奉
施。以諸菩薩上妙樂具供養衆僧。以此善
根皆類囘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菩
薩因供養諸佛故成教化利益衆生法。是
菩薩多以二攝攝取衆生。所謂布施・愛語。
後二攝法但以信解力行未善通達。是菩薩
十波羅蜜中檀波羅密増上。餘波羅密非不
修業。隨力隨分。是菩薩隨所供養諸佛
化衆生。皆能受行清淨地法。如是如是彼
諸善根皆願囘向薩婆若。轉復明淨調柔成
就隨意所用。彼佛子譬如金師善巧錬金數
數入火。如是如是轉復明淨調柔成就隨
意所用。諸佛子。菩薩亦復如是。如是如是
供養諸佛教化衆生皆能修行清淨地法。
正修行已。如是如是彼諸善根皆願囘向薩
婆若。轉復明淨調乃成就隨意所用。乃至十
地廣説如是 義演云。意他受用身居
十地中。隨十地菩薩所宜現土或大或小或
勝或劣。前後改轉皆隨菩薩根性所宜有斯
差別。故初地菩薩見百葉蓮華佛。二地菩薩
見千葉蓮華佛。三地菩薩見百千佛。其土亦
爾。皆初小劣後皆勝大故。十地中隨智性勝
劣皆見不同。名隨宜所現也
七十
五右
唯見百佛大千世界 義演云。疏唯
見百佛三千大千世界者。意説。初地見一
箇他受用佛見一百大化佛見一百箇百億
一四天下小化佛見一百箇三千大千世

七十
五右
淨穢佛土故言淨穢 樞要下末五十
云。化土本唯無漏。然有淨・穢。見者亦爾。
通有・無漏。然有淨・穢。十地菩薩亦得見故。
上知下故。然由本爲十地菩薩現淨土故。
論説化土有其淨言。代土本爲地前等見。
不別言淨。總説見身・土各據増勝。本爲
而説。亦不相違。下不知上故。地前・二乘必
不見無漏淨土
七十
五右
他受用法樂義劣 三身章云。他受
用身亦名應身。自受用身自受法樂。非應
機宜而顯現故。他受用身能令菩薩受法
樂故。自他雖殊受樂無別合名受用。又云。
天親般若上卷論説。亦名報佛。此爲十地菩
薩所現一分細相爲他受用。爲諸菩薩受
法樂故。若爲三乘有情所現一分麁相爲
變化身。地前三乘所應見麁。非是修成眞實
功徳但化用故。然此二身皆四智相所化。有
情宜見麁細分成二類。地前三乘但依化用
發心修行而未能證廣大法樂故・此化身
不名受用
七十
五右
此佛地論廣説大精佛地第七從十二紙
至卷之
七十
五左
佛地其好等 佛地第七十七右三義
不同。一共。二不共。第三如實義者有共・不

七十
五左
不共中根熟後等 佛地第七十七右
云。有義不共。以佛所化諸有情類本相屬
故。是故如來底沙佛時曾與慈氏同爲弟
子。佛觀釋迦所化有情善根先熟慈氏所化
善根後熟。又觀慈氏因行先滿釋迦後滿。遂
於一處入火光令釋迦見。七日七夜不
下一足。一頌讃嘆。令超慈氏在前成佛。
有佛將欲入涅槃時作如是言。我所應度
皆已度訖。又契經説。佛涅槃時觀一所化。現
在非想非非想處。當半此間。應受佛化。
留一化身潜住此界。先所受身現入涅槃。
彼從非想非非想沒來生此間。佛所留化。
爲説妙法成阿羅漢。爾時化身方沒不現。
又諸經中處處宣説能化所化相屬決定。是
故諸佛所化不共。如實義者有共・不共。無始
時來種性法爾更相繋屬。或多屬一或一屬
多。菩薩因時成熟有情亦不決定。或共不
共。故成佛已或共化度或別化度。若所化生
一向共有。何須多佛。一佛能化一切生故。
唯應一佛常住世間教化衆生。餘佛皆應
入永寂滅。佛亦不應化餘衆生令趣大
乘。以無用故。但應化彼令得三得入永
寂滅。以易得故。諸有智者捨易就難。然
燈助日。是故所化非一向苦。若所化生
一向不共。菩薩不應發弘誓願歴事諸佛
修學大乘。蘇達那等亦不應事多善智
諸佛不應以己所化付囑後佛。如是等事
皆悉相違。是故不應一向不共。雖一一佛
有化一切有情功能。然諸有情於無縁佛
不肯受化亦不見聞。雖一一佛盡未來際
常住世間教化無量諸有情類而隨所宜
現種種化或現等覺或現涅槃或名釋迦
或慈氏等。隨一化相所度有情言皆度訖。
生非想者宜見釋迦化想得度。故留化
亦不相違。若諸如來因一所化。何佛現前
而化彼耶。諸佛皆有非願力故不可一化
餘皆止息。但有縁佛同處同時後得智上各
現一化。其状相似不相障礙。更相和雜爲
増上縁令所化生識如是變。謂見一佛爲
現神通爲説正法。如是等事不可思議。非
唯識理不可解了。又自性身寂滅安樂正屬
自利。功徳所攝爲増上縁益衆生故兼屬
利他。又與二身倶利功能爲所依故。二利
所攝受用身者倶有二分。一受自法樂分。
謂三無數劫修自利行滿足所證色等實身。
令自受用微妙喜樂二地受法樂分。謂三無
數劫修利他行滿足所證色等化身。爲入
大地諸菩薩衆現種種形説種種法令諸
菩薩受大法樂。由此二分或説此身唯自
利攝。或説此身唯利他攝。或説倶攝。皆不
相違。變化身者。唯爲利他現諸代相故利
他攝
七十
五左
彌勒發心乃至廣説 彌勒上生
疏上二十
二左
曰。問。彌勒・釋迦誰初發意今者成
道前後乃然。答。佛藏經云。彌勒發心先四十
劫。釋迦方發心。佛本行經第一卷云。昔有如
來號曰善思。彌勒菩薩於彼佛所最初發
心在於我前四十餘劫。然後我發無上道
心。有佛名示海幢如來。我於彼國作轉輪
王名曰牢弓。初發道心。此中皆説後時發
心。彌勒發心因彌勒心。釋迦發心因釋迦
佛。故彼非初。但以捨身苦行修業不同所
以彌勒成道終後 起劫及劫數不同。如上
引。又如上疏第一具釋
七十
五左
論此諸身土倶善無漏 義燈七末

云。且第八識漏・無漏分別。無漏能・所縁
倶無漏。純種生故。二三性分別。能・所縁倶
善。純種生故。約親相説。三界地繋・不繋對。
能・所縁同不繋。亦約親相。如是諸識據因
果位。諸門辨釋親疎能所縁。准理可悉
七十
六右
然能變者等 佛土章云。如實義者。十
地菩薩自心所變淨土。有二。第八所變唯
是有漏。有漏第八相分攝故。爲有漏身之所
依故。雖無漏善力所資熏其相淨沙。而是
有漏。隨加行等所現亦爾。若隨後得無漏
心變淨土影像是無漏。識相所攝故。從無漏
善種子生故。體是無漏。道諦所攝。其變化土
三乘衆集。二乘聖人菩薩凡夫之所集故。佛
所變者唯是無漏。餘所變者有義唯有漏。無
漏後得不能變爲淨土相故。有義。亦無漏。
無漏後得隨佛所變増上縁力亦變事相。理
卒故。前釋爲善
七十
六右
能變之者無煩惱穢故 演祕云。問。
七地以前煩惱猶起。云何乃言無煩惱穢。
答雖。雖有煩惱皆爲利益。是無量徳故。不
爲過爲能穢也
七十
六右
此據相似 義演云。雖能變者識具有
漏無漏然所變土亦具有漏無漏。而所變淨
亦相伏相似。以有漏無漏土一種皆名爲
淨土。意云雖所變土有漏無漏不同。然一種
皆是淨土故云相似
七十
六左
如螺髻梵王所見異故 無垢稱經第
一序品及疏中具釋。佛土章云。足未按前
現穢非淨。足按已後暫令見淨。無垢稱疏
云。螺髻梵王是第八地菩薩也
七十
六左
今此文中有情爲論 義演云。三法
者蘊・處・界三法也。周云。一佛變自土。二十
地菩薩變化土。三地前菩薩二乘異生等變
化土。故云。總約三法一切有情爲論
七十
六左
論純善無漏非苦集故 樞要下末
十左云。純雜義解由増劣不同。但依親相
分説。若依影・質復説不同。影中自地變純。
通力引雜。非通力中八縁現純縁種雜。第
七識中得名影純雜。影從見・質説性故。五
識善惡心雜。無記心純。第六五倶等通。法應
思准
七十
七右
淨與不淨性有別 義演云。淨者即
是淨土相分。不淨者即是穢土相分。此文意
説。若無漏心變起淨穢土相分穢雖不同。此
相分從能變心判性倶是善無漏性。以無
漏心是順益分勝分故。言非如有漏心相是
性有別者。且如有漏鼻舌身三識三識通
三性。其所縁香昧觸境即唯無記。故能縁心
與所縁境性各別也。有爲同性。即如無漏
識變起香味觸三境。三境即唯善無漏。若餘
異生等鼻舌身識是善性時證。佛所變香味
觸三以爲本質變起相分。即此相分從本
質判性亦是善性。故親相分亦是有漏善性
七十
七右
以蘊處界雜引生故等 義演云。疏
雖具釋讀者猶述。今外申難擧此文答
難。令讀者易知曉。文外難云。無漏識所變
相分同識攝無漏。亦可無漏識蘊變相同
於識倶識蘊攝。答。不爾。蘊等識相不必皆
同。三法因縁雜引生故。識相者。識謂見分
相謂相分。此文意説。若心縁蘊・處・界等時。
其所縁親相分蘊・處等不可隨能縁心即
識蘊攝。即所縁蘊等還成色心等十八界別。
且如第八識親相分中變起五根塵。即所縁
十處及法處中定果實色界五識所縁五塵
及第六識等縁十八界時。此等所縁十八界
等還是十八界攝。不隨能縁心判是識蘊
攝及法界攝也。以見分及十八界非是一類
種生故。名云從自色心等種子生也。故所
縁相分不從能縁心是識蘊攝。然見分・相
分既純無漏善種子生故。見相二分同是善
性同無漏也。與見雜種色心等亦各有異。十
八界種子各各別生名爲雜種。與見分種不
同故也。色心蘊處界名有異也
七十
七左
乃至相應法相分亦然 上來唯心王見・
相分。此下明心所見相分。且如受縁蘊處
界等。此蘊等法即不隨於受而是受蘊攝。
以色心別故。乃至想等可准知
七十
七右
作用法不同雜種生色心 作用不同
者。謂心・心所縁慮作用。色是質等作用。受是
領納。想是取縁。如是如是作用不同
七十
七左
不可有漏同無漏難 演祕云。難云。
無漏見相善等種同生。有漏二分殊性種何
不等。答。繋・不繋殊。不可爲難
七十
八右
問何故必同耶 義演云。此中間意
云。見相更許別界繋。何必同是有漏無漏耶。
答。難見*想有界繋不同者。然有漏・無漏各
順同。仍相順故。同漏無漏可名相順。若一
有漏一無漏。即相順義失。何者且如身在欲
界。由得通力引得色界天眼二根即許
欲界第八識見分縁上界天眼・耳根相分。所
縁相分與見分雖界繋別。然同是有漏・無
漏。以相順故
七十
八右
善等三性性不可同 義演云。此釋
論中蘊等識相不必皆同三性因縁雜引生
故文也。疏雖具釋。讀者猶*述。冀令易曉。
先須問起。問云。有漏識所變相分同識是有
漏。善等識能變相分同識是善性。不善無記
性爲難准知。故擧論答。善等識相不必皆
同。三性因縁雜引生故。意説。能變識通三
性相分唯無記者。謂各各從自名言。三性種
子雜引生故。由斯香・味・觸三唯無漏不妨
鼻舌身三識通於三性。其第六識界眼・耳二
識亦准知。許境通無記故。又末那識相分
種子與第八識得成因縁。與所生果必
因無覆無記。若不爾者。第七相分唯是有
覆無記所攝。如人可與八得成因縁。故知相
不必同性。故疏性相別故者。性謂三性識
體。相謂識所變相。性即局心。相是境。心別
境故不得同性。得云善等識不必皆同
等也
七十
八左
不可説應言通三性 義演云。此難
外救。外救云。第八所變香等唯無記。以見分
是無記故。其鼻等三識所變香等三境並通
三性。以能縁識通三性故。色・聲二境亦如
三境故言二境亦然。以三識下別釋通三
之所以。上來皆遮外救。諸論下明其遮意。
於中以無證文難。虚空等下次擧類例難。
如虚空・非擇二無爲是勝義無記。其能縁
虚空等心皆通三性。汝若言鼻等三識通
三性故所變香等亦通三性者。應縁虚空
等心通三性則所縁虚空・非擇亦通三性。
此既不然。彼亦何爾。是故相見不必同

七十
九右
佛地論説如彼第七 生滅門者。佛
地七十四左云。如是三身受用變化既有生
滅。云何經説諸佛身常。申二所依法身常
故。又受用身及變化身雖有生滅。以恒受
用種種法示無休癈故。於十方界數數現
化無斷絶故。如常受樂如常施食故。説名
常。莊嚴論説常有三種等。如上已引。又化
自他身色等者。義演云。此有三句。第一化
身自爲他身名倶非句也。化色他心者。
佛地論七十五右云。受用身者有色・非色。非
色諸法無形質故亦不可説形量大小。若
就依身及所知境亦得説言通一切處。色
有二種。一者實色。二者化色。言實色者。三
無數劫修惑色身相好等業。轉五根等有
漏色身得佛無漏五根等色。無量相好莊嚴
其身。周遍法界稱實淨土乃至言化色者。
悲願力爲入大地諸菩薩衆現種種身
權權相好種種言者音依種種土形量不
定。變化身者。亦悲願力爲化地前諸有情
故現變化身。通色・非色。非色即是變化意
樂。力・無畏等諸功徳相無形質故無有形
量。色者變化身語業等。隨持處隨衆所宜
所現身形其量不定。如經廣説 演祕
云。疏三身相對四句等者。按彼論云。如是
三身有四分故得爲四句。一受用非變化。
謂自利分實受用身。二變化非受用。謂變化
身爲化地前雜類生故。或麁或妙。或令歡
喜。或令怖畏。改轉不定。但名變化不是受
用。不必令受現法樂故。三亦受用亦變化。
謂爲地上菩薩所現種種化身。令諸菩薩
受法樂故。隨時改轉不決定故。又云。或處
説佛有二種身。一者生身。二者法身。若自
性身若實受用倶名法身。諸功徳法所依止
故。諸功徳法所集成故。若變化身若他受
用倶名生身。隨衆所宜數現生故。又云。又
餘經説有十種佛。一現等覺佛。二弘誓願
佛。三業異熟佛。四住持佛。五變化佛。六法界
佛。七心佛。八定佛。九本性佛。十隨樂佛。前
五世俗佛。後五勝義佛。隨其所應三身所
攝。釋曰。化身現於樹下成道名現等覺。以
願乘通化一切生名弘誓願。百劫修相業
感王宮相好之身名業異熟。績素等像名
爲住持法身。自體名法界佛。第八無漏名
爲心佛。大定之身名定佛也。自受用身從
本種性三劫修成名本性佛。隨彼地上所樂
不同現身有異名隨樂佛。前五是化及以
住持故名世俗。後五實身而殊勝故名爲勝
義。初四化身。第五化像。第六法身。後四受

七十
九右
上來已依識等訖 義演云。略者。即
前由假説我法等一行半頌也。廣者即二十
三行半頌也。位者。即末後五頌。明唯識位
次也。如上依此三段反廣明能變識訖
七十
九左
一解云變現等者 此中五行文句難
通。恐錯簡寫誤。上言等取心所下言等
親相。今總言相等不擧心王。何怱有等心
所。又可言擧親等疏。何倒得言以疏等
親。義演導釋不知宗述由是明詮導。論
言通難陀二分護法三分之義。然疏指示是
佛地三分師之義。未標其能立又之名
八十
應言唯境唯見分等 義演云。意去。
説 三分中自證分是實途二是假。可言唯
識。若如餘師説見・相分亦是實者。即不應
言唯識。應言唯境唯見分等。以許相見
與識自性倶實有故即釋所以也
八十
佛地第四地性義 檢佛地第
四無此師義。第六四右云。唯識道理決定如
是。心所變相雖相似有而實無體。若不爾
者應有色等。如心心法不成唯識。若彼實
有但不離識名唯識者。心及心法亦不離
彼色等。諸相應名唯境。便成大過
八十
一右
前師相見同種生故 義演云。問。何
前師相見・見與識同種生即説相・見是
自證是實。後師相・見與識別種生乃言三分
倶實。答。前師所説。初影境故假。後通性境
及帶質故實。有別也 今謂。相・見別種・同
種就三類境辨之。具見我樞要上末二紙
疏一本五十七義燈一末二十
二丁
如前委解
八十
二右
内是依他外道遍計所執 義演云。此
有兩重内外。一者依他是内遍計所執是外。
二親相分名内本質名外。故疏云又疏所縁
縁亦是外等
八十
二左
非心之理豈佛非有 明詮云。諸記唯
心之唯多作非字。義甚難解
八十
三右
第三結釋施願分 義演云。然疏中云
結釋施願分者。此文應倒。合云釋結施願
分。即從次前論云然相分等依識變現以
來即釋唯識所以也。此論三分成立唯識等
即是結也。後之二頌迴施支願他。或從初論
文至此心與心所定相應故以來是釋。此
論三分成立唯識下是結。施願可知或結釋。
施願分者。意説。此論三分以下文至無増減
以來即結釋文也。施願如前
八十
三左
以佛説法清白梵行 初中後善如
第一中已辨
八十
三左
然依境行性相義 又依境行果三
解。亦得名三分成立唯識。具如前釋
八十
四右
依三義配釋皆有非増減義 上來第
一約初中後科。第二依境行果科。第三就
性相位科。據三家科釋三十頌。即一一科
三義差別無有増減。故云有非増減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卷第四十五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907 908 909 910 911 912 913 914 915 916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