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 (No. 2266_ 湛慧撰 ) in Vol. 67

[First] [Prev+100] [Prev] 812 813 814 815 816 817 818 819 820 821 822 823 824 825 826 827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卷第四
九末
之一

初紙
顯揚十六説與此同 顯揚十六四右
頌曰。三自性應知。初遍計所執。次依他起
性。最後圓成實。三無性應知。不三自性
相無生。及勝義無性。長行釋曰。當知無
性不自性。是故先説三自性義。如是即
三種無性密意故説。三自性乃至廣説」
初紙
即是從初前初分也 次下六左曰。
上來二十五行頌。有二二別判。一云。前二十
四頌明唯識相。第二十五頌明唯識性。一云。
二十五行頌中。初之一頌半。略明能變識相
第二餘二十三頌半。廣明能變相。釋
訖。自下五頌。明唯識所入之位今謂。
初二是相性位科之意。後二是初中後科之
意。一本疏二十九右云。且一三云。前二十四
頌宗識相。即是依他。第二十五頌。明
識性。即圓成實。後之五頌。明唯識位。即十
三住。又云。第二三云。此三十頌。分初中後
初一頌半略標。離心無別我法。以彰論旨
唯識相。次有二十三行頌半。廣明唯識若
相若性。釋諸妨難。後之五頌。明唯識行位
大意同前。今謂。總成廣前上文。約相性
解。總成廣等。就初中後之意而言。約境行
等已下。此明境行果科之意
二紙
今之後三三勝義無性 義燈七本初右
云。解此前後略爲三釋。一云。無性先陳。
三性後説。今釋外難。即指論云即依此前
明三性中。世尊經中後時解脱三種無
。雖前總説諸法無性。不爲顯説三種無
。後方分別所説無者。即依三性立彼
後説。非三性後方説無性。如第一卷釋
難云若唯有識云何世間及諸聖教説
。詮主爲答所説我法皆依識變。不是先
唯識後説我法。此解亦順深密三時。問。
既三性後陳無性先説。何故此論及深密等
先明三性。答。欲無性必依三性。是故先
擧。何以故。爲能遍計必依所計方起妄執
所以先擧。問。若爾何故深密經中先説三性
答。彼爲徳本菩薩先問何齊何立善巧
菩薩。世尊爲答此三性此三性
善巧。非始問答所説三性。如百法論問
答一切法及以無我先不説。又深密經中
勝義生菩薩。不前説三性問。但擧
尊先説諸蘊諦等善巧。何故復立一切諸法
皆無自性明不是前先説三性。今外擧
此前説故。論主答彼教。後説
。一云。前後經説三性無性故。今論云
依此前。此前兼二依此論前。及依經前説
三自性。觀生意樂密意趣故。後立無性。今
此爲會顯相違。問。何故先説三種自性
後説無性。答。順機欲故。欲無性依
故。故顯揚十六云。當知無性不自性
是故先説三自性義。問。若爾何故説三性
教爲第三時第二時空前故。又准
同坐一經非前後故。答。經辨三時
前後。但以類相從。有爲第一。空爲
。倶爲第三。以三自性於遍計是空。餘
二是有故當第三。又據漸悟一類菩薩
此三時。非頓悟。若爾何故先説了義
不了。答。花嚴等云。譬如日出先耀高山
大乘教。頓悟先熟故先三性。漸悟後成後
無性。若爾復違法花等教。以漸悟
二説空第三空有。如何得漸悟故後
時説空。答。約頓漸二性。無性在後。偏據
悟初中後殊空爲第二。今此論中通對
兩教前後故。云即依此前頓悟菩薩所聞
三性後時爲彼漸悟菩薩密立無性故不
相違。本疏所明意含二解。此順經文有前空
。又釋。二教非前後。深密且對一類宜
有空前後。論云即依此前等。此順花嚴
如來以一語言中演出無邊契經海。各
一理。任情取捨。然第二勝。依文對機有
差別今謂。淄洲自立三義以取第二
其意未全盡理。其依文者。即今論文兼依
佛經中先説三性後説無性。即是花嚴般若
前後説他。又對機者。頓漸二機熟不熟別。三
性無性説有次第。譬如日出光耀高山等。
今謂。按論疏文。唯約論文次第以言前後
佛經前後説意也。其義旨則雖復有
在不論文。不言耳。顯揚文意。無
性本來不三性。不機欲故云是故

二紙
七十六一切同此 七十六右三
次一切法相。當知。如解深密經中。徳本菩
薩請問佛言。世尊説諸法相善巧
菩薩。於諸法相善巧菩薩者。齊何名爲
諸法相善巧菩薩。如來齊何施設彼
諸法相善巧菩薩。説是語已。爾時世尊告
徳本菩薩曰。善哉善哉。徳本汝今及能請
如來如是深義。汝今爲益安樂無量
衆生。哀愍世間及諸天人阿素洛等。爲
得義利安樂。故發斯問。汝應諦聽。吾當
汝説諸法相。謂諸法相三種。何等爲
三。一者遍計所執相。二者依他起相。三者圓
成實相
二紙
而有愚夫於彼増益等 樞要下末三十
五右云。問。愚夫於彼増益妄執者。亦有邪見
撥無。何故唯云増益。答。以多分故。執
門必増益故。説三性。遮損減門。説
三無性。遮増益
二紙
攝大乘説亦所遍計 無性論四十六
之意如前已引
二紙
七十六説乃至廣説 七十六八左云。
復次勝義生。非有情界中諸有情類。別
遍計所執自性自性故。亦非彼別
依他起自性。及圓成實自性自性故。
我立三種無自性性。然由有情於依他起自
性。及圓成實自性上。増反計所執自性
故。我立三種無自性性。由遍計所執自性
故。彼諸有情。於依他起自性。及圓成實
自性中。隨喜言説。如如隨起言説。如是如
是由言説熏習心故。或由言説隨覺故。或
言説隨眠故。於依他起自性。及圓成實
自性中。執著遍計所執自性相。如如執著。如
是如是於依他起自性。及圓成實自性上
著遍計所執自性。由是因縁。生當來世
依他起自性。由此因縁。或爲煩惱雜染
染。或爲業雜染染。或爲生雜染染。
生死中長餓鬼。或在天上。或在阿素
。或在人中。受諸苦惱
二紙
總密意説三種無性 義林章云。以
了言三無性。非空非有中道教故。今文
何言*密意説三無性。答。總説無性。是第二
時般若*密意之説也。向所謂説一切法皆
自性是也。然以種顯了言。會般若無
性旨。顯示一無二有中道理故。故章云
。各據一義並不相違。笠置師云。南北兩
寺異解紛紜。南寺勝胡。北寺仁秀等意。謂於
依圓上計執。又北寺諸師南寺護命。如
次三性立無三性。解深密瑜伽等中。先
三性次明三無性。本頌云即依此三性
立彼三無性。護法釋云。即依此前所説三性
彼後説三種無性。又以空花幻事虚空。如
次爲三無性喩。若三無性同以所執體。
何用三喩對法抄云。三無性體。如三自
。准上所引論疏鈔等。北寺所立。於理爲
優。然遮所執名無性者。雖三無性立無性
。然其所熟正在遍計。所以然者。即依他
上立無性名。爲自然生執故。勝義亦同。
清辨撥無法體
三紙
依他有縁生名爲三性 第二生無生
義。南寺爲自然生。北寺爲縁生生。然縁生
生者。解深密經説。此由依他縁力故有非
自然有。是故説名生無自性。喩伽全同
經文。顯揚論云。謂縁力所生非自然有故。
對法亦同。今言幻事衆縁者。此顯
生虚假。正釋生無性之義。下言始妄執
自然*生故者。重述其故説。縁生虚假即爲
無性。以無自然生性故。具如竺置師鈔。又
無自然者。樞要下末三十五左云。依他起無自
然生者。自然有二。一無因自然生。擧此攝
一切無因。二以自然因生。擧此攝一切
冥性等不平等因生。無此無因自然。及無
平等因自然生故。名自然無生。依他起中。
亦有無因惡因非一横執。何故唯遮自然生
耶。答。且擧自然。餘不平等因。皆是此收。此
三無性。破餘増益餘損減門三性所
遣故。非無因
三紙
論雖依他起故此不説義燈七本三右
云。論雖依他起非勝故等者。云非者無也。
無分別智所縁之義故。故名勝義無性。故
顯揚十六云。由勝義性故。此意依他名
勝義無自性性者有二義。一由依他體非
義性故。名勝義無性性。無者非也。一由
他無自然生。亦名無自性性。若爾應
勝義生無自性性。何故但云勝義無自性性
答。言勝義無彼勝義。若言生無縁生
亦無。又不生無故。但言勝義無。又濫
。亦是勝義。亦是生無。前已説生無。今但
勝義無故。不雙無。又復依他不但自然
生無。所執相亦無故。不生無。又復無
勝義無相生無。據無分別智境義。依
他不是故。云非勝義。問。何故不非勝義
無性。而云勝義無性。答。顯密義故云勝義
無性。勝義是相生無之所顯性。又顯依他上
勝義性無即勝義無之性。亦名勝義無性。略
去之言。總云勝義無性性。何以得
之言。答。深密第二云。無自性性之所顯故」
三紙
又七十六云即縁生法 七十六七左
云。云何諸法生無自性性。所謂諸法依他起
相。何以故。此由依他縁力故有非自然有
是故説名生無自性性。云何諸法勝義無自
性性。所謂諸法由生無自性性故。説名
自性性。即縁生法亦名勝義無自性性。何以
故。於諸法中。若是清淨所縁境界我顯
以爲勝義無自性性。依他起相非是清淨
所縁境界。是故亦説名爲勝義無自性性
三紙
顯揚云自然生故 顯揚十六四左云。
二生無性。謂依他起自性。由此自性縁力所
生。非自然生
三紙
即縁生法清淨所縁 今檢論文。亦
是之亦。彼作非字。准疏釋意。非字寫説。然
倫記中。擧擧備釋。雖明似亦字之
。倫記二十下七右云。依他具二可解。謂生
無自性。勝義無自性。泰云。以依他性無
如勝義性故。故名勝義無自性。備作兩解
一云。於依他上圓成實義故。云勝義無
。即是互無義。一云。若將勝義道理釋。依
他但是縁假有故。有非實自性。故云
義無性。非依化束無勝圓成實義。故名
勝義無自性。雖後解前解
四紙
皆勝之義勝即是義 二諦章二十左
云。勝謂殊勝。義有二種。一境界名義。二道
理名義。第四勝義。諸論多説。勝是義持業
名。或四勝義。皆勝之義依主釋也。論説
依他圓成二性隨其所應根本後得二智境
故。所以諸教。多以眞如體勝。持業得名。實
依士。其無漏眞智。隨在何諦亦以勝爲
義。眞如爲境故。通有財釋。第四勝義。多分
於道理義。廢詮淡旨。非境界故。前
三勝義。境界名義燈七四右云。若四
俗眞相對而辨。依他亦是後得勝智家之境
義。若約親縁。後得相分。亦得是清淨所縁
名爲勝義。深密等但説根本清淨所縁。云
依他起非是清淨所縁。又勝義有三義。一勝
之義。二勝爲義。三勝即義。通本後説。金種
勝義。皆具此三。唯初世俗不此三。不
勝義。若爾何故唯説眞如。答。欲諸法眞
實性故。故深密經云。是一切法勝義諦故。無
自性性之所顯故。故今此論名識實性。要集
悟云本所説違經謬説
四紙
三乘合明第六等説 二諦章二十三右
云。第二三乘淺深門者中有二。初辨
後顯淺深。二乘自説雖二諦觀行
。眞今説於彼亦證生空。加行觀時。許
眞俗。涅槃云。世諦第一義諦。皆有中智及上
。故知。世諦者名爲中智。分別世俗無量無
邊。非諸聲聞縁覺所知。是名上智。此即俗
諦。中智上智。一切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
滅。是第一義。是名中智。知第一義無量無
邊。不稱計。非諸聲聞縁覺所知。是第一
。是名上智。此勝義中。以種別智上。一
切總智爲中。如下廣説。同仁王經難世諦
中有第一義諦不。若有諦不一。若無智
二。即顯人法皆有二諦。以人相望異
生爲下。二乘爲中。如來爲上。由此人法各
二重。是故三乘皆有二諦廣明三乘二
。顯揚第二初紙第六七紙第十九瑜伽
五十五十五右今撿五十四二諦。六十
四左四俗一眞安立非安立諦。五字恐六
寫誤。對法第六三紙左
四紙
前三非如 第三證得勝義諦。謂二空
理。亦言依詮顯實。然二空理。或後得所縁。
或根本智境。或云通二智境。今言前三非
知者。正智證如位。能所但亡。境智冥合。全
二空詮門
五紙
謂大般若經對法第二疏二末四十二
具引大般若對法中邊等。如上已辨法」
五紙
對法解云如對法等 對法九牒右
云。何故眞如説名眞如。由彼自性無變異
故。謂一切時無我實性無改轉故。説無
。當知此則是無我性離二我故。何故復
此名空性。一切雜染所行故。所以者
何。由此故。能令一切諸雜染事悉皆空
。雖復有時説雜染。當知但是客塵煩
惱之所染汚。何等名爲客塵染汚。謂由
所取能取種子故。令依他性心二行相
。非法性心。以諸法法性自性清淨故。何
故復説。此名無相。諸相寂靜故。諸相者。謂
色受等。乃至菩提諸所戲論眞如性中。彼相
寂滅故名無相。何故復説此名實際。無倒
所縁故。實者謂無顛倒。此處究竟故。名爲
實際。過無我性。更無所求故。何故復説
勝義。最勝聖智所行處故。何故復説
法界。一切聲聞獨覺諸佛妙法所依相

五紙
佛地第七與對法別 佛地第七二右
五紙
即是勝立安諦也 法華玄
賛。古譯有作無作如次。即新譯安非安立攝。
譯云。非安立名通於二義。一唯廢詮與
別。即瑜伽論非安立。唯是一也。二言
者即無義。安立是作。名字有別。體無差別。
經云。非立故即無作也
六紙
論此性即是説實性言 樞要下末
云。唯識之中但有二對。何故不
以爲虚妄。無漏有爲非虚妄故。何故不
前二以爲世俗對勝義。如二勝義中
初亦名俗故。今據有體世俗。彼無體故
理實亦有准二諦故。此中實性。唯取眞如
但有常無常門漏無漏門者。無漏有
爲非實性
八紙
論謂具大乘漸次悟入 演祕云。問。
本性無習習性非本。如何具二方悟唯識
答。有義依前後際二種。非同時倶。又
習性位非本性。即一種子得二種名。本
種熏習有差別故。若依此解。未發心前名
本性住。發心已去乃至等覺得二種名。此解
勝。詳曰。前解稍通。理猶未顯。後解教理
倶不符契。一位雜亂二仁王瓔珞瑜伽攝論。
經論皆云二種種性。在見道前。判通等得
豈不教。又此論云。無始本因名本性住
聞熏已去方名習性。雖一種子未増増別。
増位不更得本名。後釋難依。今觀
必有二性。後方能悟。具猶有也。非倶名

八紙
論一本性住種姓無漏法因 瑜伽
三十五四左菩薩地云。云何種性。謂略有
。一本性住種性。二習所成種性。本性住種
性者。謂謂菩薩六處殊勝。有是相。從
始世展轉傳來。法爾所傳。是名本性住種
。習所成種姓者。謂先串習善根所得。是
習所成種性。此中義意二種皆取。又此種
性亦名種子。亦名爲界。亦名爲略纂第
四右云云。然瑜伽六處殊勝。諸師多指
果六處現行者非也。今家釋爲第六意處。此
瑜伽唯識之意。若指果位無漏根等者。
瑜伽聲聞地。亦有六處殊勝之言。約趣寂
。此文難會。今以此論彼瑜伽。其致明
白。此論其示能所持相。彼論六處是改
。彼和稱殊勝。此呼無漏此論即是瑜伽
之支分也。所謂此論。善解瑜伽難解者是

九紙
三十五正與此同 三十五四左之文。
上已引。然善戒經曰。陰界六入次第相續。
無始無終。法性自爾。地持論説亦同。般若勝
天王會云。如來法性在有情類蘊處界中。從
無始來展轉相續。煩惱不染。無上依經如來
界品等亦同。依上經論。天台三論諸師。
瑜伽全同善戒地持。此如何通耶。答。准
家意。善戒地持瑜伽等意所言本性住種姓。
是法爾無漏種子。非理性。又言界者。即
種子差別名也。瑜伽云。亦名種子。亦名爲
界。善戒經中名行性品。瑜伽地持。並名爲
性品。又言是相。又言展轉傳來。豈
理性者乎。無著世親護法護月等。皆依
瑜伽指言法爾種子。曇無懺菩提留支遍
學三藏慈恩淄洲。同遵西域相傳。如他釋
何測大論深致。般若等文。如淄洲惠日
論釋通
十紙
然仁王經如別鈔會 瓔珞經上九右
賢聖學觀品云。佛子六種性者。所謂習種性・
性種性・道種性・聖種性・等覺性・妙覺性
經前習後後與此不同。仁王亦同。故爲點

十紙
攝論第六資糧菩薩 無性論六二右
云。論曰。此中誰能悟入所應知相。大乘多聞
熏習相續。已得事無量諸佛出現。於
已得一向決定勝解。已善積集諸善根故。
善備福智資糧菩薩
十紙
彼約有多功能四種力故 下論五右云。
此位菩薩。依因・善友・作意・資糧四勝力故。
唯識義雖深信解
十紙
即是攝論皆待作者 攝論本釋如
上已引演祕云。疏用及用具者。思修二慧
是能入具。此具能現似法似義。及能有
所知法義之功能故。故名爲用。此具及用。
必待能執。彼具假者。具方有用。由此前明
思修具已故。今次問能執作者
十二
攝大乘説及能人位 世親攝論六
初*左云。似法似義而生者。謂似法義相。而
生起時。似所取事者。謂似色等義。有見者
謂似於見。此即成立有相見。又二左
此本論云。釋曰。入如是類。及入行相。今
顯示。意地尋思説名意言。如是意言。以
大乘法因而生。此中顯示意言差別。大
乘法相等所生者。是此教法爲縁生義。或有
即於勝解行地能悟入。由但聽聞一切
諸法。唯有識性。深生信解故名能入。於
道中。如是悟入。今當顯示。如理通達故者。
謂於意言理通達。云何於此如理通達。
謂此意言。非法非義非所取非能取。如是通
達。於修道中是悟入。今當顯示。治一
切障故者。謂觀此意言非法非義非所取非
能取。持便能對治一切障故。究竟道中如
是悟入。今當顯示。離一切障故者。謂善清
淨妙智位中最微細障。亦無有故*無性
二左云。論曰。何處能入。謂即於彼有見似法
似義。意言大乘法相等所生起勝解行地。見
道修道究竟道中。於一切法。唯有識性。隨
聞勝解故。如理通達故。治一切障故。離
切障故。釋曰。何處能入者。問所入境及能
入位。謂即於彼有見等者。謂於大乘法相
生決定行相似法似義意言。能入於此境界
能入是用。所入境界。是業是持於此意言。或
能入在勝解行地。於一切法唯識性中
但隨聽聞生勝解故。或有能入在見道中
理通達此意言故。此中如理而通達者。
謂通達彼非法非義非所取非能取故。或有
能入修道中。由此修習對治煩惱所智
故。或有能入在究竟道中。最極清淨離
諸障故。如是四種是能入位
十二
此初二位以分爲位 演祕云。疏此
初二位以道爲位即分出體者。以五道中初
之二道二位名。倶有漏道。有漏道中散定
體別。分爲二也。分者別也
十二
後三以分爲位等 演祕云。不
而彰位名。倶以修等少分多分全分不
同。分三位也。體倶無漏無爲攝故。故名

十三
攝大乘説於此能入 無性六三右
曰。由何能入。由善根力所任持故。謂三
種相練磨心故。斷四處故。縁法義境。止觀
恒常慇重加行無放逸。釋曰。由何能入
者。此問入因。謂由何因此能入。由善根
力所*任持等者。謂雖善根力。而心或退
屈故。説三種相練磨心故等
十三
三種練磨心斷除四處故 三種練磨
心者。世親六三左無性六四右斷除四處者。世
親六六右無性六六右
十三
無性云資糧位中 無性論六六左曰。
論曰。由何云何而得悟入。由聞熏習種類
如理作意所攝似法似義有見意言。釋曰。此
中雙問作具所作。由作者入所作業。應
知定有能入之具。自現觀相是所作事。決定
是如是所作方便。是故今當二倶
解釋。釋曰。此中先辨能入之具。種類聲。即
言説。是爲因義
十三
彼論四尋思等作所方便 等者等取。
四如實智。無性第六七右曰。論曰。由四尋思
謂由名義自性差別。假立尋思。及由四種
如實遍智。謂由名事自性差別。假立如實遍
。如是皆同不可得故。無性釋曰。由四尋
。及由四種如實遍智者。依先説能悟
入具。發起如實所作方便。於加行時。推求
行見假有實無方便因相説名尋思。了智假
有實無。所得決定行智方便果湘名如實智
又曰。應知此中四種方便説名尋思。四種
果智説名四種如實遍智
十三
所入入喩 無性六八左論曰。於此悟
入唯識性。何所悟入。如何悟入。入唯識
性。相見二性及種種性。若名若義自性差別。
假自性差別義。如是六種義皆無故。所取能
取性現前故。一時現似種種相義而生起故。
闇中繩顯現似蛇。譬如繩上蛇非眞實
有故。若以了知彼義無者。蛇覺雖
滅。繩覺猶在。若以微細品類折此。又虚
妄色香味觸爲其相故。此覺爲依繩覺當
滅。無性釋曰。於此悟入唯識性中。欲
入及入譬喩故爲此問
十三
及下初尋思果 無性六十八*左云。
云。此中有二頌。名事互爲客。其性應
。於二亦當推。唯量及唯假實智觀無義
唯有分別三。被無故此無。是即入三性。釋
曰。以二伽他綱攝尋思及尋思果今易
解了。名事互爲客其性應尋思者。謂名於
客。事於名亦爾。非如一類謂聲與義相
爲生。互相繋屬云云
十三
教授二頌在此加行位中 無性六十九
曰。論曰。復有教授二頌。如分別瑜伽論
。菩薩於定位。觀影唯是心。義相既滅除。
審觀唯自想。如是住内心如所取非有。
次能取亦無。後觸無所得。釋曰。誰能如
尋思得果。如是教授當復爲誰。爲此問
於二頌
十四
彼悟入心吾入三性 無性論六十右云。論
曰。如是菩薩悟入意言假義相故。悟入遍
計所執性。悟入唯識故。依他起性。云何
入圓成實性。若已滅除意言聞法熏習種
類唯識之想。爾時菩薩平等平等所縁能
縁無分別智。已得生起。由此菩薩名已悟
入圓成實性。無性釋曰云云
十四
入極喜地等 無性六十二右云。論曰。如
是菩薩悟入唯識性故。悟入所知相。悟
故入極喜地。善達法界。生如來家。得
切有情平等心性。得一切菩薩平心性。得
一切佛平等心性。此即名爲菩薩見道。無性
釋曰云云
十四
入唯識所須即此見道 無性六十二左
曰。論曰。復次爲我義故入唯識性。由
總法出世止觀智故。由此後得種種相識
故。無性釋曰。復次爲*我義故等者問
唯識所順。次應答言得一切智智
而先方便如所説者。爲示次第言故。
益堪受如是所化類
十四
彼論已入修行等 無性六十五左云。
論曰。如是菩薩已入於地已得見道已入
唯識。於修道中云何
十四
入因果外並此修道 入因果分者。
無性第七從初紙右
至十五紙*右
修差別分者者。無性第
從十五紙左至
二十七紙左
三學分者。無性第七從第二十七紙
左至第九初
十四
彼論果智此究竟道 攝論先明果斷
後明果智果所者。無性第九從初紙右
至五紙右
果智者。
無性第九從五紙右至
十紙終
十四
然攝論十分如前已叙 無性第一
曰。論曰爲依大乘。諸佛世尊有十相殊
勝殊勝語。一者所智依殊勝殊勝語。二者所
*智相殊勝殊勝語。四者彼入因果殊勝殊
悟五。者彼因果修差別殊勝殊勝語。六
者即於如是修差別中増上戒殊勝殊勝語。
七者即於此中増上心殊勝殊勝語。八者即
於此中増上惠殊勝殊勝語。九者彼果斷殊
勝殊勝語。十者彼果智殊勝殊勝語。由
所説。諸佛世尊契經諸句。顯於大乘眞是佛

十四
菩薩地有十三住 四十七三右至
四十八二十
三紙
本地分中菩薩地第二持隨法瑜伽所住
品第四之一。諸菩薩衆略有菩薩十二種住
此菩薩十二種住。普攝一切諸菩薩住。普
一切諸菩薩行。復有如來。第十三住由
此住故。現前等覺廣大菩薩無上住。略
纂十二二十一右云。住品住者何義。即因十二
。能有倫住無倫住有爲無爲。菩薩住中
故名爲住。此中廣明故名住品
十四
四十九説有七地 四十九初右云。本
地分中菩薩地第三持究意瑜伽處地品第三。
前所説十三住中。應知隨彼建立七地
前之六種唯菩薩地。第七一種菩薩。如來雜
意地分。具如下釋
十四
四十七説種姓品説 四十七十四右
之文。演祕云。疏於彼現行等者。明前衆喜
於菩薩身得現行。疏亦有顯現由性仁賢
等者。顯前現行但由仁賢而所起也。或劣
勝別而分現行顯現二也。疏性不能起上煩
惱等者。問。楞伽經云。焚燒一切善根。闡提
佛。涅槃經中其意亦爾。豈後成
先無種姓。種姓既有。云何斷善。經論何違。
答。論據多分。經依理。更思倫記十一下
二十一右具引
倫記云。景云。種姓菩薩。雖復在凡流轉。不
猛利麁瞋五無間邪見斷善。但闍王
殺父。達多出佛身血等者。並是久學菩薩權
現同凡。引接造五逆其改悔已上
十五
未得未淨 演祕云。疏未得未淨者。
發心求。不彼位未發起及未得也。
復未爲彼後後諸地修諸正行未清淨
十五
此位思處衆怯畏 四十七十六左
曰。問。勝解行住菩薩轉時。應何行向状
何相。答。勝解行位菩薩轉時。思擇力勝。於
諸菩薩所作加行。以分別惠數數思擇方能
修作。未性成辨所作。未堅固相
續無退菩薩勝修如於勝修。於勝修果
修無礙解神通解脱等持等至。亦未得。未
得未越五種怖畏。謂不治畏・惡
名畏・死畏・惡趣畏・處衆怯畏略纂十二
二十二左云。又論云。五種畏。謂不活畏等。准
下對治。五怖等所治。是此怖體。此以何爲
體。不活畏以我見及我愛資生愛體故。
下言由無我智。分別我相尚不復轉。況
分別我愛或資生愛。故知。以我見
及愛體。第二惡名畏。以欲貪體。故下
文言。由他處希望。常自發起如
是欲樂。我當益一切有情。非有情
求覺。由是因縁惡名畏。故知。以
貪欲體。第三死畏。以我見體。故下
文云。由我見。於我無失懷想轉。故
死畏。明知。以我見體。第四惡趣畏。以
癡爲體。下論云。自知。死後於當來世。決定
遇諸佛菩薩。由此決定無惡趣畏。五處
衆怯畏。以癡爲體。故下論云。由意樂見。一
切世間尚無一與齋等。何況殊勝。是
故毎處衆怯畏。此所治以癡爲體也。又
佛地經説。應別體。勘
十六
有三處妄失乃至廣説 四十七十七
*右曰。於其三處妄失念。一於境界可意
不可意色聲香味觸法中。或於一時其心顛
倒妄失正念。二於愛生彼彼身中。既
已忘失前生。三於所*愛所持諸法文作久
。或於一時忘失。於是三處
失念。或於一時聰惠。於其諸法
*愛能持。於其義理能悟入。或於一時
則不是。或於一時具足憶念。或於一時
忘念類。於諸有情知如實調
伏善巧方便。於自佛法。亦未知如實引
發善巧方便。爲他説法教授教誡勉勵而轉。
勉勵轉故不實知。或時虚棄或不虚棄
闇中射射或中不中。隨或故。或於
大菩提。雖已發心而復退捨。或於
捨菩薩先所淨戒律儀。不
受學。或於一時。雖勤修習利有情。有
意樂故。欲自樂。由思擇故。欲他樂
諸菩薩所有違犯。多分偏知非遍知
餘永斷。由於毀犯數現行故。或於一時
菩薩藏法毘奈耶。他所引奪。或於一時
甚深廣大法教而生驚怖。其心搖動
預疑惑。於諸有情離一切現行大
。於諸有情少分現前利益安樂
廣大無量。於上説一切圓滿菩薩
*覺中。未普學。於上説一切圓滿菩
薩諸相。未皆成就。於上説一切圓滿二
分菩薩正加行中。未等顯現。於上説
薩意樂。猶未清淨。於其無上正等菩提。自
謂爲遠。未涅槃増上意樂安立深固。如
生死長時流轉。於識然無動妙善菩
提法。未成就。如是等類當如是名勝解
行住菩薩轉時諸行状相。是諸菩薩勝解行
住下忍轉時。如上所説諸行状相。當知上
品中忍轉時。如上所説諸行状相。當知中
品上忍轉時。如上所説。當知下品其性
薄。即於是上忍轉時。於上所説諸行状
。漸次能令餘永斷。從此無間當知菩
薩入極喜住。由方便極喜住中。勝解行
住所説諸法皆無所有。與彼相違所有一切
白品諸法皆失顯現
十六
在家出家漸輕微故 演祕云。疏在
家出家二分菩薩等者。此二種菩薩行中。不
齊修倶行彼行。名不顯現。疏於此所説
至漸輕微故者。於上所説過失相貌。至
時。過失上品。中上忍時。過中下品。問。三
忍何位。答。有二釋。一云。如次在三十心。二
云。論既云忍。四善根中忍有三品。三品忍
位過成三品。然三十心同於下忍。世第一法
時。假不論。或同上忍倫記曰。景基意同。
今謂。演祕第二釋。與諸師釋同。略纂十
二十四右云。謂前所説地前過失。在十信位
下忍時此過是上品。在十解十行時名
中忍。十回向等名上忍。其過即中下*
謂。准略纂意。演祕二釋並不疏主意。准
倫記文。演祕初釋同泰師。彼云。勝解行住
者。十解十行十回向則爲三忍
十六
*右
以彼論言是勝解位 四十七十四*右
云。云何菩薩勝解行住。謂諸菩薩從
發心乃至未清淨意樂。所有一切諸菩薩
行。當知皆名解住
十六
論論清淨是初劫攝 四十七十五右
*云。云何菩薩極歡喜住。謂諸菩薩淨勝意樂

十七
此與瓔珞經如別應知 瓔珞經如
已引。中邊者中卷十一紙之文
十七
第四増戒住第十地 四十七十五右
*云。云何菩薩増上戒住。謂諸菩薩淨勝意樂
縁。所得性戒相應住。云何菩薩増上心
住。謂諸菩薩増上戒住清淨爲縁。所得世
間靜慮等持等至住。云何菩薩覺分相應増
上惠住。謂諸菩薩以世間淨智所依等持
所依止。爲諸諦。於正念住等三十七菩
提分揀擇住。云何菩薩諸諦相應増上
惠住。増諸菩薩覺分揀擇爲所依止。於
諦中實覺住。云何菩薩縁起流轉止息相
應増上惠住。謂諸菩薩於諦能覺増上力故。
揀擇顯示由無智故苦及因起。揀擇示由
有智故苦及因滅住。云何菩薩有加行有功
用無相住。謂諸菩薩即由三種増上惠住増
上力故。有加行有功用無缺無間。於一切
法眞如無分別惠修倶行住。云何菩薩無加
行無功用無相住。謂諸菩薩即於前無相住
多修習位。任運自然無缺無間運轉道隨行
住。云何菩薩無礙解住。謂諸菩薩即以善清
淨無動惠等持所依止。得廣大惠
説法。無上爲依。能於諸法異門義趣釋詞
差別。妙揀擇。云何菩薩最上成滿菩薩住。
謂諸菩薩安住於此。於菩薩道
。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得大法灌
。或一生所繋。或居後有。從此住無間
即於爾時覺無上正等菩。能作一切
佛所作事
十七
四十八説意樂事故 四十八二十右
云。又即於此一一*位中。經多倶胝百千大
。或過是數方乃證得及與成滿。然一切住
總經於三無數大劫方得圓證。謂經第一
無數大劫。方乃超過勝解行住。次第證得極
歡喜住。此就恒常勇精進。非勇猛勤
精進。復經第二無數大劫。方乃超過極
歡喜住。乃至有加行有功用無相住。次第證
得無加行無功用無相住。此即決定以是菩
薩得淨意樂。決定勇猛勤精進故。復經第三
無數大劫。方乃超過無加行芯功用無相住
及無礙解住。證得最上成滿菩薩住問。宗
家判云。入住出心客經多倶胝。若然者。
已初地入心全立爲見道人新羅憬奧。顯
揚論疏第六云。眞相二道名爲見道。從起倶
生對治以去名爲修道。得盡智已名究竟地
有説。見謂初地。二地已去名爲修道者非
也。違唯識論故。或説。初地道於二劫
何可説。心眞見三心十六得初地滿于。或
有説。心名見道。住心以去名爲修道
非也。入心已名僧祇。如何見道經僧祇量
是故前解故理爲興師鴻斷豈爲非理
答云。三心十六。是故覺觀門。是故數數修
之。譬如極七返有之人。於七生中數*數
道類智。雖復數起其相。然類同故不
別説。故下疏云。以見道位體性稍寛乃至
見道後得智起位人時猶見道興師見
道但爲一觀故。致斯難。具如笠置師抄文
。三無數劫者。二十一卷及四十八。顯揚第
七等。皆言經三大無數劫。如下具辨
十八
攝論第七修行圓滿 此本論文。無
性七二十六
*右
釋曰。有五補特伽羅。經三無數
大劫者。應知唯一補特伽羅位。差別故建
立五種。謂後所説勝解行等。勝解行者。未
眞如。但依勝解修諸行。此經第一無
數大劫修行圓滿。清淨増上意樂行者。謂得
清淨増上意樂勤修諸行。此在六地名有
。在第七地有相行。如是二種補特伽
羅。經於第二無數大劫修行圓滿。已上乃至
第十地中。即此轉名功用行。經於第三
無數大勢修行圓滿。第八地中此行方得
成滿。此唯是一補特伽羅異位相應差別成
立。如預流等。從無始來生死流轉。齊何當
三無數劫最初修行演祕疏有五補特
伽羅者。無性釋云。應知唯一補特伽羅位。
差別故建立五種。如預流等。餘文如疏。而
有釋云。從初方便初地第一。從
四地第二。從五至六爲第三。七
第四。從八至十地第五。初地乃屬
攝故。詳曰。論既明言。謂勝解行補特伽
羅。經初大劫。初地豈是解行地耶。又第二
劫分爲三人。復無所以。今別釋云。初後二
劫是初後人。始從初地第七滿。是第二
劫分爲三人。初之三地相同世修。四五六地
彼二乘。第七依大。三類不同分爲三人
故。合成五。八地已上倶純無漏故。合爲一。
預流等。擧喩明之。按梁攝論云。如
三果三位亦得立五人。從初向須陀
以爲第一。家家爲第二。斯陀含爲第三
一種子爲第四。阿那含爲第五。問。喩中既
方便初果合爲一。法中何不初地方便
合爲一耶。答。喩依少分一切同故不
責。即第二果前後。幷自以爲三種。第二劫
中三位不同。少同彼也。問。若第二劫開爲
三者。何故無性云。如是二種補特伽羅。經
第二劫修行圓滿。答。第二劫中前六有相。第
七無相。且有無相相對名二。於有相中
而不言。示方隅・問。若准演第二清淨
淨上意樂行人屬當初二三地。然三性攝論
清淨意樂人曰。謂得清淨増上意樂勤修
諸行。此在六地有相行。在第七地*名
無相行。世親釋曰。此清淨増上意樂行遍在
十地中。對法論十三十三右云。謂十地中所有
菩薩。准上諸論。廣通十地。是故瑜伽略纂
云。通十地菩薩。演祕有何所據取。答。准
般若釋淨心之*各。通別不同。若約初得
初地。若依通相十地皆得。是故對法
抄中。唯言初地。瑜伽略纂言十地。演祕
異説。標以別釋。應思准矣。今謂。對法
十三二左云。修行差別略有五種。一勝解行
菩薩。二増上意樂行菩薩。三有相行菩薩。四
無相行菩薩。五無功用行菩薩。如是等補特
伽羅無量差別。十三十二右云。勝解行菩薩
者。謂住勝解行地中。成就菩薩下中上忍
其安住菩薩種性。始初發大菩提願
乃至未極歡喜地。未出世眞實内
故。名勝解行菩薩。増上意樂行菩薩者。
謂十地中所有菩薩。由已證得出世内證清
淨意樂故。有相行菩薩者。謂住極喜離垢發
光焔惠極難勝現前地中所有菩薩。由此六
喜樂。而爲諸相所間雜故。無相
行菩薩者。謂住遠行地中所有菩薩。由
菩薩若作功用。乃至隨其欲樂。能令諸相不
現行故。無功用行菩薩者。住謂不動善惠
法雲地中所有菩薩。由此菩薩已得純熟無
分別智今謂。攝論五種次第。配當三祇
對法總立五類修行差別。二論不同。應
殊致
十九
大莊嚴論對法十一等 大莊嚴論第
初右云。行盡一僧祇。長信令増上。衆善隨
信修。亦具如海滿對法十一十一右云。謂
諸菩薩。已善積集福徳智惠二種資糧已。
第一無數大勢已。聞順通達眞如
經等法如理作意。發三摩地止定心。思
惟定中所知影像。觀此影像定心。依
此影像外境想。唯定觀察自想影像。爾
時菩薩了知諸法唯自心
十九
如瓔珞經是等覺菩薩 瓔珞經下
曰。佛子菩薩。爾時住大寂門中品忍觀
行滿足。登大山臺百千三昧。集佛儀用
唯有累果無常生滅心心無爲。行過十地。解
佛同。坐佛坐處。其智見二常無常一切
法境。當知如佛名爲佛。下地一切菩薩。
此菩薩別知。於佛名菩薩。於
菩薩佛。所以者何。是菩薩以大變力
壽百千萬劫。現作佛化。初生得道轉法輪
無餘滅度。説八法輪。以佛非佛。一切佛
等故。威儀進止一切法同住是百千三昧中
是佛行故。入金剛三昧。一相無相寂滅無
爲故。名無垢地
十九
言三大劫滿已 言三勢滿者。彼經陳
列四十三劫滿已。對法抄七云。初僧
祇滿心語故。言過第一。非即入彼第二
僧祇。如等覺三祇内。仍言等覺超過三僧
。豈即是佛位居僧祇外。應以准知
十九左四十八説不過此量 四十八二十
 略有二種無數大劫。一者日夜月半月等
算數方便時無量故。亦説名爲無數大劫。二
者大劫算數方便超過一切算數之量。亦説
名爲無數大劫。若就前説無數大劫。要由
無量無數大劫。方證無上正等菩提。若就
説無數大劫。但經於三無數大劫。便證無上
正等菩提。不此量。若正修行最上上品勇
猛精進。或有能轉衆多中劫。或有乃至轉
多大劫。當知決定無能轉無數大劫
略纂十二四十
*二左
*云。第十地有三心。一入・二
住・三滿。此滿心中等覺菩薩。如來名
。其入住不等覺。若在入住二心
現等覺。若在滿心已現等覺。又等覺是
佛未必是等覺菩薩。言此菩薩在當位
等覺。亦能化生如雲雨説法。若成等覺
佛。已亦能化生雨雲説法。言佛相似如
等覺菩薩等覺。論云。彼經第三無數大
。乃至證得最上成滿菩薩*位者。何故此
證得如來。答曰。此三劫皆在因故。不
佛。佛三劫外故若説後劫至不
過此量者。大小二乘同言無數。其量大別。
常所辨。又明數量。婆沙百七十七有
説異。倶舍據第三説。智論第四第五二説。
花嚴阿僧祇品所説新舊不同。淄州最勝王
經疏*曰。倶舍十萬爲億。大智度論第五
億。華嚴經以萬萬億。瑜伽略纂
五十六丁云。倶胝者・倶舍五十二數中。第八數
倶胝。謂一十百千萬洛叉度洛叉倶胝。以
十相乘。洛叉當一億。度洛叉當十億。倶胝
百億。然西方有四種億。徳一十萬爲億。
二百萬爲億。三千萬爲億。四萬萬爲億。今
瑜伽顯揚數百萬爲億。十億爲倶胝故。言
百倶胝。爲一佛土。花嚴千萬爲億。名爲
萬億。智度論第四十萬爲億名百億。倫
一下二十二左亦同
十九
如瓔珞經大僧祇劫 瓔*珞經下
曰。佛子汝先言一切菩薩行道劫數久近
者。譬如一里二里乃至十里石方廣亦然。
天衣重三銖。人中日月歳數三年一拂
。乃盡名一小劫。若一里二里乃至四十
里。亦名小劫。又八十里石方廣。亦爾。以
天衣重三銖。即梵天中百寶光明珠爲日月
歳數。三年一拂。此石即盡名一中劫。又八
百里石方廣亦*爾。以淨居天衣重三。即
淨居天千寶光明金逆。爲日月歳數。三年一拂。
此石*即盡故名一大阿僧祇劫。佛子劫數
者。所謂一里二里乃至十里石盡。名一里劫
二里劫。五十里石盡名五十里劫。百里石盡
百里劫。千里石盡名千里劫。萬里石盡
萬里劫。佛子一切堅聖。入是數量
一切法門。時節久近得佛果。其數百劫乃得
等覺。若一切衆生入是數者。得佛不久。若
入者不菩薩然上來所明是非數量
三僧祇劫。凡智不度其量。然修行不
同差別建立。謂地前所修六度修行。爲
雜。名波羅密多位。七地已前地等漸増
煩惱力微。八地已上一切煩惱永不現行。如
次名波羅*密大波羅*密。或唯有漏。漏
無漏間雜。純無漏相續。又凡聖異故。地前爲
一。於聖者中。功用無功用別故。七地八地
分爲二劫。瑜伽倫記一下六左曰。劫有九種
一日月歳數。法花論*曰。晝夜日月時年。以
此爲數。菩薩地亦言。劫有二種。一是日月
歳數。二是阿僧祇。二増減劫。即是飢病力小
三災劫名爲中劫。三二十劫爲一劫。即梵衆
天壽量。四四十劫爲一劫即梵前益天壽量。
五六十劫爲一劫。即大梵天壽量。六八十劫
一劫。即大災劫。七七大爲一劫。即水災
劫。八七水爲一劫。即風災劫。九三大阿僧祇
劫。依花嚴經第二十四卷阿僧祇品百二
十數。第一百二十名一阿僧祇。依舊攝論
。三十三阿僧祇。第二劫爲小一劫。爲
十一劫。第三劫爲中一劫。爲一故。初爲
一劫。爲三故。雖此文。不何以成
無數。若倶舍論引解脱經六十數。唯有
五十二。八妄失。第五十二名阿僧祇。仍以
十積數不花嚴。從萬以上。皆位位積。
謂萬萬爲億等。以大小各別故。取數不同。
又若瓔珞經樓炭經等中。佛隨機説劫數。多
少非一。但大智度論引經説。有萬百由句
。溢滿芥子。有長壽人。過百歳已持一芥
去。芥子都盡劫猶不盡劫。乃至廣説。眞諦
云。如經説。芥子聚盡。猶未盡者。百年取
一。乃至唯一芥子不名爲聚故名聚盡。以
芥子在故名劫猶未盡。略纂大同
二十
紙右
決定無轉無數大劫 如相宗意。不
上上精進。菩薩超越無數大劫。餘經所明
趣劫。或是示現。或示呪力。皆悉非實故。起
信論云。或示地速成正覺。以怯弱
衆生
二十
紙右
即釋迦菩薩増減劫數 釋*迦菩薩
所超劫量。或大或中。古今異説。今疏判爲
。然智度論。於相好百劫中越九劫。其
餘九十一劫。即賢劫量。然賢劫量異説不同。
法華玄賛及最勝疏攝釋等意。兩箇八十劫
一賢劫量。又二十劫合爲賢劫。瑜伽略纂
云。西方傳釋也。憬興上生疏云。奘法師云。二
十住劫名爲賢劫。印度諸師皆作此説。更
諍論光法師景法師。傅三藏釋
二十
釋*迦菩薩如別鈔會 疏主彌勒上
生經疏上二十二左曰。問。彌勒釋*迦誰初發
意。今者成道前後乃然。答。佛藏經*曰。彌勒
發心先四十劫。釋*迦方發口。佛本行經第一
卷云。昔有如來號曰善思。彌勒菩薩。於
佛所最初發心。在於我前四十餘劫。然後
我發無上道心。有海憧如來。我
彼國轉輪王名曰牢弓。初發道心。此
中皆説後時發心。彌勒發心因彌勒佛。釋
*迦發心因釋*迦佛故彼非初。但以捨身苦
行修業不同所以。彌勒成道終後。問。如
劫經*起劫事。佛本行經第三卷發心供
養品云。昔有佛出世號曰弗沙彼佛在
寶窟。我見彼佛心生歡喜。合十指掌
一足。七日七夜讃歎彼佛。佛言。是人過
十四劫。當作佛眞理。佛言。是人過
十三劫。當作佛。毘婆尸佛言。是人過
十一劫。當作佛。佛地論亦説。釋*迦超
。因弗沙足而歎。説超九劫。即百劫
中修相好時。故經多言過去九十一劫有
毘婆尸。其九十一劫初有毘*婆尸故。
多作此説。涅槃等言。靈山菩薩爲半頌
身超十二劫。金剛明經。薩埵王子。投
虎超十一劫。摩納仙人。布髮掩泥超
八劫。菩薩地言。菩薩修行水火及日
月劫。無阿僧祇。彼所言超何時超也。
答。雖無正文。理准應*然。足超九百劫
中超。餘超者阿僧祇内。不爾何位更得
超*超九劫由翹足故者。佛本行集
第三云。昔佛出世號曰弗沙。彼佛在
寶窟。我見彼佛心生歡喜。合十指掌
一足。七日七夜讃嘆彼佛。佛言。過九十四
。當作佛眞理。佛言。是人過九十三
。當作佛。毘婆尸佛言。是人過九十一
。當作佛。婆沙百七十七云。如契經説
過去有佛號曰底砂。或*曰補砂。彼佛有
菩薩弟子。一名釋*迦牟尼。二曰梅怛麗藥
爾時彼佛觀二弟子。誰先根熟。即如實知
慈氏先熟能寂後熟。復觀二士所化有情。誰
根先熟。釋*迦所化先應根熟。便告釋*迦
吾欲遊山。汝可隨去。爾時彼佛取尼師壇
路先住。既至山上吠瑠璃龕。結跏趺
坐入火界定。經七晝夜成光熾然。釋*迦須
更亦住山上。處處尋佛如犢求母。展轉
彼龕寶前。歘然見佛威儀端肅光明照
。專滅懇發喜嘆。不湛於行無間忘
望尊顏暫捨。經七晝夜。以一伽
彼曰。天地此界多聞室。逝宮天處十方
無。大夫牛王大沙門。尋地山林遍無等。如
是讃已。便超九劫。於民前無上覺
倶舍智論亦同。言更超十二劫報聞靈山
偈故者。涅槃十三云。如我往昔。爲半偈
棄此身。以是因縁故。便得超越
二劫。在彌勒前成。章安疏云。出曜佛藏
等經。皆云九劫。或云。根縁不同。佛爲増
減説或超十一劫身餓獸故者。
是金光明説。餓獸是餓虎也。心地觀經第一
云。佛往昔在凡夫初僧祇於雪山
。折心勇猛勒精進。爲求半偈全身
正法因縁故。十二劫超生死苦如涅
槃經
昔爲摩仙人第二僧祇髮供養燃燈佛。以
是精進因縁故。八勢出生死海如四分律
薩埵王子第三僧祇所愛身
自利利他因縁故。十一劫超生死因如金*
剛明
水長者亦第三
僧祇
大醫生平等救護衆生故。濟
魚命天上。天雨瓔珞來報恩等七日
*翅足讃如來。以極精進。超於九劫
二十
此時長遠如攝論廣説 無性第六
二十
二右
云。經無量劫乃成佛果時既長久。云
何言疾。此義不然。時劫長遠唯分別故。如
有頌言。處夢謂年。寤乃須臾頃故。時雖
無量在一刹那
二十
一右
辨差別者彼論等説 四十七十六右
曰。又諸菩薩勝解行住於菩薩修。所作狹小。
所作有缺。所作不定。所得有退。極歡喜住於
菩薩修。所作廣大。所作無缺。所作決定。隨
獲得復退轉。如極歡喜住。乃至三種
増上惠住應知亦爾。從初無相住。乃至最上
成滿菩薩住。於菩薩修。所作無量。所作無
缺。所作決定。隨所獲得終無退轉。又諸
菩薩勝解行住。於菩薩無相修。當知發趣。
極歡喜住。増上戒住。増上心住。増上惠住。
菩薩無相修。當知獲得。初無相住。於
薩無相修。當知圓證。第二無相住。於菩薩
無相修。當知清淨。無等解住。最上成滿菩
薩住。於菩薩無相修果。當知領受演祕
云。疏所作狹少等者。志樂不廣。所爲非大。
又非一行能修一切。名狹少也。縱修間斷
名爲有缺。所修諸行不志。有起不起
或隨六度於此彼。而無揩準。總而名
。隨所修善。或時退捨。名所得退・略纂
十二二十二右云。論云。又諸菩薩勝行住於菩
薩修所化狹小所化有釋所化不定。所得有
退等者。言狹小者。所作不廣。言有缺者。
所作不常。言犯戒惡身語也。所作不定。
起行不堅時有退也。所得有退者。顯前不
也。又不定者。所作不純。有退者。不
。是此二別
二十
一左
言七地者及如來住 四十九初右云。
前所説十三住中。應知隨彼建立七地
前之六種。唯菩薩地。第七一種。菩薩如來雜
立爲地。何等爲七。一種性地・二勝解行地・
三淨勝意樂地・四行正行地・五決定地・六決
定行地・七到究竟地。如是七種。菩薩地中最
後一種名爲雜地。前種性住名種性地。勝
解行行住名勝解行地。極歡喜住名淨勝意
樂地。増上戒住。増上心住。三種増上惠住。有
加行有功用無相住。名行正行地。無加行無
功用無相住名決定地地地菩薩在第
三決定中故。無礙解住名決定行地。最
成滿菩薩住。及如來住。名到究竟地。如來住
地。於後建立。佛法品中當廣演説略纂十
四十九左*云。論解七地中云。第七如來等
雜立爲地者。前明第七。唯在第十地。今何
以通所者。據實通在佛中。前唯約因*位
故。略不佛也。今實録之故兼取佛。論云。
加行無功用無相住名決定地。此地隨
在第三決定中故者。如上有處明三種決定
一種姓決定・二發心決定・三不虚行墮決定。
顯揚第七。同此種姓決定。即本大乘種子
發心決定。謂入初地。十住雖爾發心。未
決定。今第八地名不虚行墮決定。以於
行中無功用故。任運而作。此第三決定故名
第三決定也。有釋。此第三謂在初地。今取
前解。如顯揚文初地。謂擇自在時。又
釋。此第八地在第三僧祇。如異熟住任運
起行故。更無有漏心隔。名決定
二十
三右
攝論云三大劫 無性七二十六左
論頌也
二十
三右
大菩提心初劫之始 無性七二十
七右
曰。清淨増上力者。謂善根加名清淨力。此
即説善根力。若大願力名増上力。此
意説大願力。有善根力故。能降伏所
。有大願力故。常値善知識。堅固心昇進
者。雖惡友方便破壞。終不捨大菩提
。現世當來所修善法。運運増長。終無退
。如苦時具善根力及大願力。大菩提
心堅固不退。所修善法念念増進。不
。順舊而已。齊是名爲最初。修行三無數

二十
四右
然彼已前不入此位 言八萬等者。
涅槃經第二十一徳王品。及第十一現病品
等云。須陀洹人亦復不定故。逕八萬劫。則能
阿耨菩提心。乃至獨覺逕十千劫。得
阿耨菩提心。然天台賢首等。以爲二乘
涅槃中爾許劫。淨影嘉祥祥今家等。
涅槃後。廻心向大。修十信行。方經彼劫
彼獨覺人根最利故。亦似眞往人。修信十
千劫。餘四鈍根次第差別
二十
四右
然前第七隣近爲名 第七三十一左
二十五右又解解脱故名解脱 演祕云。論亦
名順解脱分者。疏有兩釋。有義彈彼第二
云。此理不然。豈爲有情解脱耶。故
前解正。詳曰。疏雖斷。今以理准。前解是
本。後亦無違。諸教皆説無漏解脱名爲
。自未解脱脱他。言有情
何失
二十
六右
攝論第六諸善根等 無性六二右云。
論曰。此中誰能悟入所應知相。大乘多聞
習相續。已得事無量諸佛出現於世。已
一向決定勝解。已善積集諸善根故。善
備福智資糧菩薩
二十
六左
世親云名依持力 世親第六二右
性不四力。唯在世親故。疏不無性
世親論以合此論
二十
七右
問花嚴出三界 現本第八二十四右
全文。調卷不同。下皆准
二十
七右
彼經第十入泥洹 現本第九十七右
之全文
二十
七*右
第七觀業第八觀果等 演祕云。按
第八十住品云。此菩薩從一切聖法正教中
生。修十種法。所謂信佛不壞。究竟於法
寂然定意。分別衆生。分別佛刹。分別世
。分別諸業。分別果報。分別生死。分別涅

二十
七右
又此十住度脱有情 義燈七本十一
云。問。十住中已能八相成道與佛何殊。
何等是佛所現八相。何等是餘所現八相。答。
文辨。且爲一解。佛現八相具足。長時
始終不異。菩薩化生隨宜暫現。或不具足
前後或異。或復本形故與佛別
二十
七右
以十住作歸依處 花嚴第八十二左
十住品云。此菩薩因初發心得十力
等爲十。所謂是處非處智。業報垢淨智。諸根
智。欲樂智。性智。一切至處道智。一切禪定解
脱三昧正受垢淨起智。宿命無礙智。天眼無
礙智。三世漏盡智。是爲十。諸佛子。彼菩薩
十法。何等爲十。所謂。學敬供
諸佛。讃嘆諸菩薩。護衆生心。親近賢明。讃
不退法。修佛功徳。稱揚歎美生諸佛前。方
便修習寂靜三昧。讃歎遠離生死轉迴
苦衆生歸依處。何以故。欲菩提心
轉勝堅固成無上道。有所聞法。即自開解。
他悟
二十
八右
答彼依伏非少亦未 演祕云。經論
相違。疏有四釋。一疏云。彼依伏因至及倶
生煩惱。二又 説佛法功力等。三因自分別等
下是。四又但總言等下是。斷如燈辨義燈
七本十二右云。問。花嚴第十解十住菩薩
云。除滅諸煩惱。永盡無餘等。云何此言
二取。答。因邪教邪師起不共無明
伴煩惱類盡。非一切自分別生及倶生煩
。又解説佛法功力能滅煩惱。非皆已伏
又解自分別伏。邪師等起。不伏滅。縁起
經文。二互隨會。然疏下結故。此位中自分別
煩惱未盡故。前解正。准菩提心。縁力發
者名不堅固。因力發者名爲堅固。起惑亦
爾。邪教起者易除。自力起者難伏。又解經
少分能伏義。論依全分伏。
初後解正。疏文似脱。更勘正本今謂。淄
洲所覽疏本闕第四釋故勸勘正。今本爲
正。縁起經下十五左之文
二十
九右
瑜伽論説或中不中 四十七十七*右
之文如
二十
九*右
與薩*婆多二障種也倶舍二十十五
隨眠品曰。根本煩惱現在前時。行相難
故名微細。二隨増者。能於所縁及所相應
惛滯故。言隨遂者。謂能起得。恒隨
。常爲過患。不加行彼生。或設
煩勞彼起。而數現起故。名隨縛。由
是義。故名隨眠
三十
我見若無其義並然 具如斷障章
。又如一本疏已辨
三十
梵云沒曳故言薩迦耶 斷障二執兩

三十
百二十八如攝事分説 攝事分佛地
論第七三右云。煩惱章者。謂執實我。薩迦耶
見以爲上首。百二十八根本煩惱。及隨煩惱。
若所發業。若所得果。皆攝在中。皆以煩惱
根本
三十
二*右
又顯法執故不顯數 此依勝鬘經
法執無明唯在無明住地故。言唯一住攝
煩惱中。三界見斷合爲見一處地。三界
修斷開爲欲色有地故。言前障四住地攝
斷障章中十二左具釋
三十
二右
佛地云爲根本故 佛地第七三紙
文。如前已引
三十
二右
倫此所知障彼微劣故 演祕云。此
中三因。佛地論同。彼云。一切異熟無記心品。
分別力劣。不執故。若有倒執法我見
無明等。不唯與五法相應。有見
故。又法空觀初現前時。此識應斷。障治相違
不行故。釋曰。佛地初因通一切異熟之心
唯第八。或此亦兼明餘異熟
三十
*三左
佛地論説前卷已説 佛地論第七
三左
三十
三左
論法空智品與倶起故 義燈 本十三
云。此破安慧。然疏云第七有法執。法空
智起即不行。第八法執有。法空智起此應
者。是破餘師。非安慧師。或寫者誤。若破
。應第七有我執生空智起即不行。第
八法執有法空智起此應
三十
四右
若言因中異熟應然 佛地論第七
云。又法空觀初現前時。此識應斷。障治相
違不倶行故。若爾所餘有漏種子應
。所修功徳應熏習。無所熏故。不
説言鏡智相應淨識。非無記故。猶未
得故。阿頼耶識既無法執。餘轉識中異熟果
者。亦應是。性類同故
三十
四右
然今七識總合爲法 義蘊云。應
第七識法執品。此但例同第八。總
法中量。法觀之因彼不轉故。
然既成第八非法執品。應餘識異熟。別成
此量。是異熟故。以八爲
三十
四*左
又下異熟心不可爲例 演祕云。
此設遮也。設彼例云。若眼等識是異熟心。
法執。法空智倶四無記中異熟無記。一
切應法空智。皆無法執。如第八等
故。今答意思熟名同執不執。別不
義蘊云。疏又下異熟例者。前以餘識異
同第八。非法執品。然下文既許
生是異熟生。即是法執異熟生攝故。疏更爲
此解云。不同第八法執也。
下論自云無記是異熟生今謂。義蘊
正。演祕不疏文勢故
三十
四左
論七轉識内如煩惱説 義燈七本
云。據煩惱倶數多少等。云煩惱
是定判一切所知定與煩惱同種而生
又所知障執。必是慧。與無明倶。異熟心疑
此等名數。諸識起數如煩惱。然疏云
煩惱別起執故。故數多少與煩惱者。
倶時起不煩惱身中所起所知障説。
若許定同。如二乘無學。已斷煩惱猶起
。後熏成種。寧有煩惱與同種生。又異熟心
人杌等是所知障。豈與煩惱同種生耶。
問。執杌迷人既是所知。爲是法執
耶。答。是法執類。非正法執。執必癡倶。彼非
癡倶。是異熟故。又釋是執。若業感異熟不
癡倶。異熟生寛故與癡並。或迷杌心與
無明倶不倶。倶 者是執。不倶非執。但是
等流
三十
四左
第六識十三法 演
三十
五右
對法等云見道斷 對法第四七右
三十
五右
佛地論説二障所攝 佛地論七四左
云。然由意識計我計法起愛恚等。引五識
中非見所攝愛恚等起。雖見。而有
愛恚無明等法。二障所
三十
五左
瑜伽五十九卷是無記 五十九卷
云。復次諸煩惱略有三聚。一欲界繋。二色
界繋。三無色界繋。問。如是三聚。幾不善幾
無記。答。初聚一分是不善。餘二聚是無記
三十
五左
對法第四是有覆 第四
三十
六*左
瓔珞經云是外道義 瓔珞經下八右
云。佛子復以近況遠。凡夫善心中尚無
。何況無相心中而有無明。佛子而言善惡
一心者。是洴沙王國中外道安陀師偈
三十
六左
鬘經皆亦隨斷 演祕云。按
曼經十一右所知障爲煩惱依。文有法喩
及合三段。如疏已引。理旨奧隱。逐難略釋。
經於此起煩惱等者。釋曰。於此無明地上
起現行煩惱。於刹那頃。必與無明刹那刹
那相應而起。經世尊心不相應。無始無明住
地者。釋曰。無明地種名不相應。意明無明
於煩惱種現也。或相應者是共之義。
四住煩惱三乘同斷名曰相應。無明住地獨
唯佛除名不相應。經過於恒沙等者。釋曰。
無明煩惱無極過恒沙。餘文易悟」
三十
六左
瓔珞經下卷説亦同之 下卷十九右
五住地此同勝*鬘
三十
七右
應順前句答 對法十二八左曰。如有問
言。若施波羅蜜多亦戒波羅蜜多耶。設戒波
羅蜜多亦施波羅蜜多耶。爲此問。應
順後句答。謂所有戒波羅蜜多皆是施波羅
蜜多。或有施波羅蜜多非戒波羅蜜多。謂戒
波羅蜜多所攝。施波羅蜜多如是。乃至
慧波羅蜜多施波羅蜜多皆。應
後句。餘互相望。亦如理應思。此中依始業
地漸次修者説。後必待前。前不後。是故
皆作順後佝。若已串習六種頓修皆互相
攝。・如菩薩地説前後句答之法。准對法
知。如倶舍頌疏中。謬解其法。幼學勿

三十
七右
體不相違可説有別 問。煩惱所知
一體。何者煩惱發業潤生。所知微細無
其義。若實一體。則二乘聖者斷煩惱
時。所知亦斷。以一體故。又十地菩薩斷
之時。煩惱何留。是故燈曰。經論誠説二
障體別。此等文理如何會通耶。答。二障同體
文理分明。文者今文。既言體雖異而用
別。又第五卷云。我法二見。用雖別而
相違。同依一慧。又佛地論云。體雖無異
然用有別。如一識體取境用多。由
一種子體。亦有多用。又理者。我法二執於
一境轉。若爲別體何於一相分上轉。又二
執體別行相相違。如斷常二見。不倶起
然二執倶起。互能所依。故知。二執同體。然
二乘菩薩。斷惑不同。如演祕中問答分別
義燈釋。斷用斷依有分限故。且爲
。非實別。演祕云。用別有二。一現行
用別。二種子用別。有菩提涅槃故。前
解爲本。後理亦通
三十
七右
論故二隨眠或前後 演祕云。
論故二隨眠斷惑前後者。問。斷既前後。何
體一。二乘斷惑所知應斷。以體一故。又
十地中斷所知障煩惱應斷。一即體同。二
契經言地壞時種隨壞故。答。有義種體
一。而有麁細共和合故。如金鐵等一物
之中精麁異故。生空聖道力不彼菩薩方
便故留不斷。經依見道究竟道説故不
。詳曰。既以麁細和合之。種體應假。
瓶衣等。假非因縁何得現。故今解云。
用既有差斷彼一分用所依體。聖道功力有
分限故。故佛地論云。煩惱障中有所知障
是所依故。必執法而計我故。體雖異。
然有別用。如一識體取境多用。此熏種子
體亦多用。起時雖倶而漸次斷。聖道勢力有
分限故。餘義同
三十
八右
其所知障亦復如是 斷障章云。爲
十品斷。十地斷故。不麁細。前後説斷。不
初地斷細。二地斷麁。初地斷有頂。二地
欲界。但隨障此地智即便斷之故無

三十
八右
論此於無覆障菩提故 義燈七本
十四云。問。所知障中有法恚愛。法恚即瞋。
云何無記。答。有二解。一云。望煩惱嗔唯
不善。望所知障即是無記。二云。法恚亦是
不善。若爾應縛能感異熟。答。雖是不善
義有別。不名爲縛。亦不果。二解於前
正。論説無記不善
三十
九右
佛地論説此中不説 佛地論第七
云。又諸善心性無迷執。皆信等倶。順無我空
與解二空觀前方便。不法執。導
。我執未曾見此事故。又云。又若此識有
法執者。無所熏故。應念念失不
則成大過。煩惱障中無此事故。前卷云
三十
九右
佛地論説了達法空 佛地論第七
三十
九左
勝*鬘經説如極成故 瓔珞經下十九
云。起欲界惑。名欲界住地。起色界惑
色界住地。起心惑故名無色界住地。以
四住地一切煩惱故。爲始起四住地。其
四住地前更無法起故。故名無始無明住
勝*鬘經十三左曰。我生已盡。梵行已立。
所作已辨。不*愛後有。是故世尊。以師子吼
於了義一切記説。世尊不*愛後有
障章云。五住地中皆有二種。一起即五
行。二住地即五隨眠*文演祕云。經如疏引
難略釋。言住及起二煩惱者。住謂種子。
起是現行。或所依生處名爲住地。起謂現
惑。正生起故。三界見惑而由見勝。後見道斷
故。合言之見一處也。三有之倶生修道惑。
潤生愛勝別分三種。非唯三界倶生但愛。言
無明住地者。諸所知障皆能障智無明偏増
總名無明。言一切上煩惱者。前四住惑現
種皆依無明地上上煩惱寶窟云云
四十
今此住地所餘煩惱 論所問意。所
知障中含多見疑等。何唯説無明住地。答。
意雖見疑等。然總合名無明。似無明増
故。准此論文所知中無明見等相望而
論。非所餘煩惱而論。然疏言見等
所餘煩惱者未詳。或會云。疏指所知障
煩惱。如餘處文。今謂。此教不成。何者
下引二乘煩惱。此豈所知乎。次下此處何

四十
總名無明無品數故 下論文明第六
相應倶生所知障云。品數差別有衆多故。
斷障章云。有八十一品。何今言無品數耶。
答。下論及章明其品數。此隨煩惱而分。然
煩惱障地之差別。隨地麁細。麁者先斷。細者
後斷。所知不爾。演祕云。有義彈云。此義
然。體同煩惱。即如煩惱品數別故。但應
説云行微細故。不染義同合爲一住。詳曰。
煩惱地地九品分爲麁細之前後
品數。非彼愛恚等類名無
也。故疏無違。若言不染義同合一。豈彼經
中唯對二乘五住地。若兼菩薩何唯不
染。對彼菩薩是應染分。如煩惱障既不
。故知。不約不染合也
四十
一左
古云此五住地此文爲正 梁攝論等
意也。此唯約煩惱障所知故云不然
四瀑流者。如對法説見欲有無明四瀑流
四十
二左
論永斷二障通有漏道 演祕云。有
義彈疏釋云。若爾二乘伏煩惱時同體。所
知應皆不起。又斷惱所知應斷。既所知
種不彼智。道力劣故。二乘不斷。現行亦
爾。非彼所伏。今言二依菩薩説。以
空觀煩惱時。同體所知亦即能伏。若生
空觀伏煩惱時。亦不伏。非治道故。由
此道理所知障。生空無漏不法空有
漏道也。詳曰。疏中不二乘伏惑。亦不
生空智也。何得輒以二乘不所知障
而爲難耶。那知。疏主不法空智伏
。而言今依菩薩耶。疏理實通非
情自度破今謂。疏意世道者六行智。
斷障章云。以六行智倶生惑時。此倶所
知。亦不現行所知。然菩薩見道以前
*然。今且約二乘而言。演祕爲有人
定執詮疏文。故致此救。疏十末
云。菩薩加行。唯欣於智。見道以前。唯伏
。其煩惱障隨此而伏。然由所知加行伏
故説煩惱伏。非前加行故伏煩惱。十地之
中與煩惱倶所知障品多分亦爾。非此倶
者。地地可義蘊云。此約十地斷所知
煩惱隨伏。故云亦爾。太抄義演亦同
四十
二左
伏煩惱時加行智伏 太抄云。疏伏
煩惱時等者。此文意説。異生用六行有漏道
伏時。與煩惱倶時所知障名能伏。令
其執。以同體故。非但此六行伏惑有漏
道。能伏煩惱及法執。即見道以前賢聖行位
中。順出世有漏加行智。亦能伏煩惱及法

四十
三左
如中邊上卷相攝 中邊十*右
其義。須者尋知
四十
三左
攝大乘論無學地 無性第六二左曰。
論曰。勝解行地見道修道究竟道中。於一切
唯有識性。隨聞勝解故。如理通達故。治
一切障故。離一切彼言究竟道。此
無學地。言異意同
四十
四右
五十七諸文不同 五十七二十二左
云。問。諸相隨好力無畏等不共佛法。幾根
乎。答。諸相隨好。舌根及四根依處所攝。
何等爲四。謂身根・男根・張根・舌根諸佛十
力。如來身中慧根所攝。及具知根。四無所畏
五根所攝。及即此一如無所畏不護亦爾。
三種念住非根所攝。然六根所引無貪無瞋
攝大悲。亦彼所引無瞋無癡所攝非根所
。無忘失法如力應知。佛一切種妙智亦
爾。永斷習氣非根所攝。然是六根所證煩惱。
永斷所略纂十五三十
一右
云。論云。諸相
隨好舌根及四根依處所攝者。謂得上味相
是舌根相好。餘但四根依處。謂身毛上靡一
孔一毛千輻輪相。是身根依處。馬王藏相男
根依處。目紺音色*張根依處。舌覆面門廣
長舌根依處。十力以慧倶知二根體。此
中准無畏五根並得體。此據強勝論。
如來十智力。故慧強也。偏擧四無畏
五根無強弱故。皆以爲體。三種念住。謂以
三善根。謂伙貪於欽仰者生故。無瞋於
生故。無癡或通或局。唯於處中者生故。
論云。大悲非根所攝是無瞋無癡所攝者。故
知。無癡別有體性。六根證永斷習氣者。謂信
等五具知根又佛十力等。雖處處廣明。然
對法中集明一處故。今指示。十力者。對法
十四四紙左四無所畏五紙左諸相隨好三紙右
不護八紙右三念住七紙右大悲八紙左忘失
八紙右一切種妙智十一右永斷習氣八紙左
云。疏永斷習氣等者。按彼論云。永斷習
根所攝。然是六根所證煩惱永斷所攝。
釋曰。永斷習氣擇滅無爲。因習氣之所
得故得習氣名。信等五根及具知根六所證
對法十四八右*曰。永習氣者。謂一切智
者。於非一切智所作不現行丁具足中。若定若
慧乃至廣説。此中顯示一切智者。能所有
能表有餘煩惱所知障身語所作不現行具足
中所有三摩地等。是永斷習氣願智十二左
又瑜伽四十九七右佛有百四十不共佛
即是也
四十
六右
七十八亦同於此 七十八六左解深
密經第四六紙左三十六五右
四十
六右
六善巧 演
四十
六右
 謂智有六種 演祕云。疏謂智有六種
者。此牒文略。具而應言。謂福智有六。即前
六度。福智合言而爲六也。故此六總結前云。
是福智略有六種。一一分別應知無量」
四十
七右
然四十三利他故 四十三九右
云。如是六種波羅蜜多。菩薩爲無上
正等菩提果故。又六右廣明四攝已云。如
是已説多種施戒廣説乃至最後同事。其
能成熟他一切有情
四十
七左
如對法第十抄 對法十初至
四十
七左
四攝如大論十門分別 四十三九紙
至卷

廣明四攝
四十
七左
四無量別抄解 對法十三十七
四十
七左
四十九説有情行 四十九四左云。菩
薩始從勝解行地。乃至最後到究竟地。於
一切菩薩地中。當知略有四菩薩行。何等
四。一者波羅蜜多行。二者菩提分法行。
三者神通行。四者成熟有情行。前説六種
波羅蜜多。及方便善巧波羅蜜多。願波羅蜜
多。力波羅蜜多。智波羅蜜多。如是十種波羅
蜜多。總名波羅蜜多行。乃至四念住等所有
一切三十七種菩提分法。四種尋思。四如實
智。皆如前説。總名菩薩菩提分法行。如
所説威力品中菩薩所有六種神。是名
通行。如前所説二種無量。一所調伏界無量。
二調伏方便界無量。及成熟品中所説一切
成熟有情。總名菩薩成熟有情行。如是四種
菩薩妙行。當知普攝一切菩薩所行善
四十
七左
又説善淨無上 四十九十三左云。當
知。如是三十二種大丈夫相八十隨好。菩薩
若在種性地中。唯有種子身而住菩若
勝解行地。始能修彼能得方便。菩薩若
清淨増上意樂地中。乃至爲得。菩薩若
諸餘上地是相好轉勝清淨。若在
來到究竟地。當知相好善淨無上
四十
八右
又云展轉清淨 四十九九右云若下
劣者。先菩薩時亦已成熟。始從清淨勝意
樂地。一切所有菩*提資糧無差別。能感
一切相及隨好。又此一切菩提資糧略有
。謂去菩提若遠若近。此中遠者。謂未
得諸相隨好異熟果時。所言近者。謂初獲
得諸相隨好異熟果時。或從此上展轉獲
殊勝清淨略纂十二五十一左云。論云。又此
一切菩薩資糧略有二種。謂去菩提若遠
若近者。謂未相好遠。即在地前。若
相好近。謂得入地以上。所以得知者。
即次前辨入淨勝意樂地。諸相隨好已得
。故知。地前不實報相好。又此卷末中
文云。相好名對種性地。唯有種子。依身而
住。在解行地彼方便。若在勝意樂地。乃
名爲得。諸上地名清淨。在佛地相好善
淨無上地
四十
八左
攝論第六無放逸故 無性攝論六
三種已下本論之全文。心處字下各有

四十
九*左
大夫而退屈 毎性攝論六
五右云。如有頌言。無量十萬諸有情。念念已
善逝果。彼既*大夫。我亦不自輕而退

四十
九右
第一練磨心一切圓滿 無性攝論六
三左*云。論*云。無量諸世界無量人有情。刹
那刹那證覺無上正等菩提。是爲第一練
其心。由此意樂。能行土波羅蜜多。我已
得如是意樂。我由此故。少用功力修
施等波羅蜜多。當圓滿。是爲第二練
其心。若有就諸有障。於命終時。即便
可愛一切自體圓滿而生。我有妙善無障礙
。云何爾時不當獲得一切圓滿。是名
三練磨其心。釋曰。無量諸世界等者。此言
示初練磨心。引他例已令心増盛。無有
退屈由此意樂者。顯示第二練磨其心。我已
獲得如是意樂者。顯此意樂離弊傳。謂
此意樂遠離慳悋。遠離欲尋。遠離恚尋。遠
離懈怠。遠離惛沈及以睡眠。遠離無明。我由
此故少用功力修習施等波羅蜜多當得圓滿
者。謂已獲得殊勝意樂。便能任運修行施等
速令圓滿。若有成就等者。顯示第三練磨其
。諸有障善者。謂有就諸世間善。未
永斷所治障故。説名有障。我有妙善等者。
謂我能永斷所對治障。由無障善而成
。云何當來而不證得圓滿人佛果練磨心者。
謂策擧心令其猛利。對治退屈義燈七本
十四右云。問。三種練磨等何別何位。答。三別
者。一怯時長難到。二怯行廣難修。三怯
妙難證。或可。初總云廣大深妙。通因及果
倶廣大皆深妙故。或因廣大果深妙故。由
此長時修方圓滿。深妙難成長時方到。故此
論云。一聞無上正等菩提廣大深遠。後二是
別。又三練磨各通三處。於彼長時他已
己有能。麁善尚能感於上界遠妙之
。我有妙善。何不深遠大果。乃至圓
滿轉依彼既已得。我亦應爾。省己有能既
妙善何不證。故疏云。初且擧菩提。後
且擧轉依。論實皆得。問。此練磨在何位者。
答。准此論文一云此位二障雖伏除
時有三退屈。而能三事練磨其心。在
糧位三十心別配。不爾十住應
十波羅蜜行。未能起堪能練故。又
解。亦通加行及七地前。唯除見道。以唯在
定。又復時促。四善根位雖二障分別起
。倶生未伏。以大不分別未伏故通
。又七地前雖煩惱。所知未全要須
故。又樂於下乘般涅槃障五地方斷。雖
斷時不退趣彼。或可心。不爾如何五
地方斷。設不起現種至此除。故不斷前猶
練磨。論且擧初顯於後。如四處
唯地前。諸疑離疑執著分別七地猶有。又
解。三練斷四處障但在地前。論文不
地上故。地上二障煩惱障品皆能伏故。所
四處據分別説。然無文斷。任意取捨
四十
九左
除四處者斷除分別 無性六五左*云。
論曰。由聲聞獨覺作意。斷作意故。由於
大乘諸疑離疑。以能永斷異惠故。由
所聞所思法中我我所執。斷法執故。由
現前現住安立一切相中。無作意
分別。斷分別故。此中有頌。現前自然住。
安立一切相。智者不分別。得最上菩提。釋曰。
今當示斷除四處。斷作意故者。斷除二
乘分別作意。以能永斷異惠疑故者。謂於
大乘甚深廣大。不異惠顛倒及疑。斷
故者。謂於所聞所思法中。能永斷除我
我所執。謂我能聞我能思覺。我所
思義。如是執著一切皆無。於其勝義
現觀故。斷分別故者。謂於現前任運而轉。
色等現法住及作功用。諸骨鎖等淨定安立。
一切所縁諸境界相。作意分別悉能永斷。乃
至一切諸佛菩薩波羅蜜多。如是等相。執著
分別悉能永離。其頌義顯不重釋演祕
云。無性論第六説云。除四障者。一由
聲聞獨覺作意作意故者。釋曰。由謂因
義。由作意障能入所知相。餘三准此。顯
作意障之所由作意。斷謂伏斷。餘
障亦同。顯初菩薩見生死苦涅槃爲樂。欲
生死趣涅槃二乘作意。障大菩提
故須先斷。由生死涅槃同無相性及修
大悲。斷小乘生死作意。作意即障。或二
無學執自乘極而不大。或二有學執趣
二果大乘。或見道前二乘凡夫忻
二果。此等並名二乘作意。詳曰。四皆理通前
二釋本。二論云。由大乘諸疑離疑。以
永斷異惠疑故者。釋曰。雖於前二乘作
。於大乘教種種法門先起疑惑。後執
。便撥餘非。能撥邪惠與正惠殊故名
也。體即法執邪見所攝。故世親云。此中異惠
謂鄙惡惠。於理動搖作三性觀。異惠及疑永
復轉疑惠。疑惠即障。問。離疑之言
於何法。答。有四釋。一云。能斷彼疑
離疑。二云。諸疑即二乘人。離疑即是漸頓
菩薩。三云。不定諸小菩薩。雖先發心。然於
大行懸崖想。數數退屈遂起疑心。爲
得名爲諸疑。欲二乘心生決定
離疑。四云。諸小菩薩先於佛説顯蜜三藏
種種不同。而生疑惑名爲諸疑。後執一是
餘爲非。自爲決定名爲離疑。據實未
悟依彼妄解名離疑也。詳曰。初釋爲正。故
本論云云何能入所應知相。彼總答云。由
四處障能入。下別釋中四種皆説
所二治。若離疑言不能治。第二將何爲
能治耶。若言説。何故餘有此獨無耶。故
離疑言顯能離也。若爾何故第一第三先説
離言。第二能離後方説耶。答。阿毘達磨性相
而求逐便即明何責先後。第四亦復言無分
。豈無分別亦是障耶。然第四釋理亦小通。
既非論意故亦不取。三論云。由所聞所
思法中我我所執法執故者。釋曰。雖
諸疑。然隨所聞若教義等皆執性。便障
唯識法空觀智。故斷法執方名眞觀。四論
云。由現前住安一切相中。無作意
分別分別故者。釋曰。於此安立現
前相中。而無作意及離分別。斷分別言而
一切分別之法。若隨別説是忍一位能觀
之智。此即勝障。入初地時息滅名斷。問。何
以復須此忍位分別智觀。答。此忍雖
能所分別。然自有彼微細分別。障彼初地無
分別智故須滅也。問。何者爲處。答。處謂處
所。即四所障。由此四障四觀行。從彼所
以得處名。四處之障依主釋也。或此四障
是分別心所居之處。障即是處持業釋也。此
總意云。初二障彼厭小欣大之行。後二障
妄證眞之行。故名爲障。若能斷智即觀
無相及於三性。由法空能所。斷
別心次四智斷彼四障。問。在何地位
四障耶。答。在十信位於初障。由
初入大乘十信位故。在十解位於第
二障。由大乘疑惑故。而得勝解
菩薩行。在十回向乃至忍位第三障。由
遍計所執故。在世第一第四障
此第一分別觀智加行息滅。得初地
最上覺故。若據相違正滅之。斷分別障
即在初地。成此第四離分別障。論引頌云。
現前自然住。安立一切相智者不分別。得
最上菩提。釋曰。言現前者。通説定散二境
心名現前也。自然住者。別顯散境。言
者。別明定境。一切相者。顯二境相。智者
不分別者。離能取心。得上菩提者。離障得
果。果即以初地上菩提。形於地前
最上
四十
九左
縁法義境如彼廣説 無性六六左
*云。由聞熏習種類。如理作意所攝。似法似
義有見意言。又曰。以諸菩如是如實。爲
唯識修加行。即於似文似義意言。推
求文名唯是意言。推求依此文名之義。亦唯
意言。推求名義自性差別唯是假立。若時證
得唯有意言。爾時證*智若名若義。自性差
別皆是假立。自性差別義相無故。同不可得。
四尋。及由四種如實遍智。於是似文
似義意言。便能悟入唯唯識性。無性釋云。
似法者。謂契經等如十地等言。似義者。
謂彼所詮無我性等。似彼行相而生起故。説
似法似義而生。似所取事者。如彼所取
而顯現故。言有見者。謂意取識倶。言
者。所謂意識。或與見分倶所取能取性。
此即安立所取能取所依自性。如前已説
演祕云。言縁法義者。法謂能詮文名句也。
義即所詮。故無性云。似文似義。釋曰。似
轉實唯在内。以有似無内似外也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卷第四十終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卷第四十
九末
之二

五十
總即結上應列其名 總即已下二
句。釋論菩薩至圓滿已之文。由得已下三
句。釋論爲入至第一法之文
五十
對法莊嚴論 是地果 對法十一
莊嚴論七十五對法十一十左云。復次依
法修三摩地者。瑜伽地。云何當知。此地略
五種。謂持・任・鏡・明・依。持者。謂已積
菩提資糧。於煗等位。依諸聖諦所有多聞
所多聞立止觀所縁境故。説名爲持。
又已積集菩提資糧者。爲諦現觀
契經等法。故名多聞。任者。謂縁此境如理
作意。由此作意依多聞無倒思惟所聞
義相持心故。境者。謂縁此境有相三
摩地。此三摩地即縁多聞。爲境。與定相倶。
故名有相。由此三摩地猶帶所知事同分影
像相故。又此三摩地能審察所知事質
故譬於鏡。明者。謂能取所取無所得智。由
此智見道所攝現觀轉故。云何菩薩依瑜伽
方便修學證無所得。謂諸菩薩已善
集福徳智惠二種資糧已。過第一無數大劫
已。順通達眞如契經等法。如理作意
三摩地。依止定心惟定中所知影像
此影像不定心。依此影像外境想
唯定觀察自想影像。爾時菩薩了知諸法唯
自心。故内住其心。知一切種所取境界皆
所有所取無故。一切能取亦非眞實。故
決了知能取非有。次復於内捨離所得二
種自性無所得。依此道理。佛薄伽梵妙
善宣説。菩薩靜定位影唯是心義。想
既滅除。審唯知所住内安心智所取非有。
次觀能取亦無。後觸二無所得。依者。謂轉
依。捨離一切麁重清淨轉依故。當知此
中以因果兩位瑜伽地。由持等四種
此地因。最後一種釋此地果顯揚二十十八
云。頌*云。略説瑜伽道。縁所*聞正法。奢
摩他與觀。依影像成就。論*云。若略説瑜伽
。當知多聞所攝正法爲境界。大者摩他・毘
鉢舍那爲自體。依止影像及依止事成就
薄伽梵説。有五種法能攝一切瑜伽行
者諸瑜伽地。謂持・任・明・鏡及與轉依。當
正法是持。所縁是任。止觀是明。影像是
鏡。事成就是轉依義燈七本十五左云。問。
雜集十一。復修瑜伽其五種。謂持・任・
鏡・明・依。依謂轉依。即是見道。持・任・鏡・明此
四爲因得轉依果。持・任等四依何位起。復
是何法。答。准彼論云。依煗等位。即通四善
皆有此四持謂即聞惠。任思惠。鏡即修
惠。明謂所觀。無能所取。或鏡即定。明者是
惠。煗・頂・忍三各因此四方得修滿入世第
。或無持・任。以上品忍唯一刹那即入
第一法。唯定時促故無持・任。但依此位
持・任等。非必四位各有四種。又解四位各
此四。持・任二行非是聞・思。以定中
憑聖教故以爲持。論云多聞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812 813 814 815 816 817 818 819 820 821 822 823 824 825 826 827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