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 (No. 2266_ 湛慧撰 ) in Vol. 67

[First] [Prev+100] [Prev]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七火辨。八勝友。九最勝子。十智月。此十論師
時有前後。源流不同。親勝・火辨世親同時。
於中親勝初製釋論。餘九大論師皆因而釋。
火辨形雖隱俗。深閑註述。安惠論師護法
同時先德。或難陀是勝軍之祖。或勝軍亦從
安惠學聲明大小論等故。依對法抄。勝軍
師第七唯有我執同安惠計。又准略纂。護
月師亦同安惠。大論師中與安惠同計亦
不少矣。護法論師是唯識正義。勝友・最勝
子・智月卽是護法菩薩之門人。又戒賢論師
及佛地論主親光菩薩等。皆是護法之弟子
也。然則最勝子是護法弟子。而釋瑜伽。又別
註述。疏中旣明記矣。明昱・智旭等若現見疏
全本。則何除去之。其不見明矣。又陳那別
無唯識釋。下論明四分中擧陳那説。爲顯
諸師所立有別。例如下論諍本有・新熏兩
種中。擧護月説。然護月師非謂別有釋論
大分十家。其中安惠・護法爲兩大家。其余多是門流。如
上已明。安惠所造論少。故聖覺等謂。安惠所立難詳不
見其本源。
或難判斷
初釋題目。後辨撰號。初釋題目。能所通別。
於能所中亦有二對。一能詮所詮對。二能
釋所釋對。於六字中。上之四字所釋論名下
之二字能釋疏目。又於所釋四字中。唯識二
字所成所詮。成論二字能成能詮。若成屬所
爲所成。唯識二字所詮。論之一字能詮。具如
下釋。又通別者。如別記釋。然以通別能所
釋諸題號者。台家四明等雖用通別。不用
能所詮妙宗鈔一十四云。諸師以能詮所詮
釋衆經題。失旨之甚。今家皆用通別釋題。
方無所失然能所詮釋經題者。本出於
親光菩薩佛地論第一。親光菩薩是護法菩
薩弟子也。法相一宗用能所詮本有所據。
佛地論云。能貫能攝故名爲經。又曰。應知
此中宣説佛地饒益有情。依所詮義名佛
地經成唯識論名具如序中。然立此論名
未審爲誰耶。此合糅論本起漢土。故樞要
云。天竺無此糅本。旣無糅本。何有題號。恐
三藏譯糅論之日立此題號乎。答不爾。選
號云護法等菩薩造。又疏釋初歸敬偈云。
護法等投誠述己。彰釋論因。依此故知。此
歸敬偈及選號等。疏主意爲護法論主所立。
問。疑難未通。此題已名糅論。梵土無糅論。
論師何立乎。又選號雖標護法。而等取九
大論師。不可爲護法一人之論。又疏中釋
歸敬偈前後有別。初爲護法等歸敬偈。又
後釋我今字云。我者安惠自指己身。七八
紙間忽爲相違何乎。擧也賛疏主云百本
疏主。況又合糅此論之人。嗚呼此人而有此
疾也。答云。其解歸敬偈前後相違大有所
由。從予而觀。則若非慈恩。誰有爲此相違。
慈恩哉。何所以。何者。三藏初糅譯之時。
合糅百卷以爲十卷。改轉前後錯綜彼此。
此取難陀。彼捨火辨。長之短之。或開或合。
或初歸敬偈用安惠論。終施願分以護法文。
如是自在糅雜合爲一論。弟子慈恩辨
不混。喩如鵝王能知水乳。慈恩曾厠譯場
審觀別行百卷。旣知初偈是安惠作。故後文
中決指爲彼。然今取爲糅論歸敬偈。則廣
通護法等師。故上文中指爲護法。是以予
謂。非慈恩師。無此相違。笠置等釋未得切
當。問。道理可然。更有文證論題是護法立
耶。曰有。樞要云。然今護法所造之釋多與本
論立名不同。二十唯識釋名唯識導論。此
論名成。釋論之稱。故論末云。此本論名三
十唯識。又云。此論三分成立唯識。故知唯識
本論之名。今釋名成。成非本稱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卷第一一本
之一

初釋疏題。斯題六字能所有異。通別不同。
成唯識論所釋之論名。述記二字能釋之記
號。今攬所釋之論以名能釋之記是分取
他名有財釋也。若云之述記卽依主釋也。
又四字是別。局當論故。二字乃通。通餘記
故。疏主製作多立述記之名。如雜集・宗輪・
二十唯識論等之記。今乃攬別簡通以標記
目。題爲成唯識論述記。別解論題具見序
文並樞要中。更不煩述。今釋記號。述者。論
語曰。述而不作。竊比於我老彭。朱註云。述
傳舊而已。作則創始也。疏主下二十六
丁 右
釋今
造此論文云。叙理名述。先來有故。作論名
造。今新起故。記者。説文云。疏也。徐云。疏謂
一一分別記之。守一濟縁記序解云。記者紀
也。紀錄要言妙詞以備講學討論之率忘
也。又就述記二字約六釋而解。若言記卽
述則持業釋。雜集述記歸敬偈終云。微言
咸紀杳無依。隨昔所聞今述記。二十唯識
並宗輪記皆云。隨翻受旨編爲述記。皆此
意也。若云述之記是依主釋也。雜集述記至
正釋中云。披括其美播揚其要以編此記。
用述先聞。依准斯文依主亦得。疏主深懷
謙光題爲述記。以標此疏首尾全據於三
藏之指麾非自發明。故此序文末云。凡斯纂
叙備受指麾。總料簡章等多云此中所説義
理硏尋皆是大師別加訓授。又云。此中所有
義理徵釋皆於大師親加決了。但傳之疎謬
非無承禀也。卷者。卷舒爲義。從前向後
曰舒。從後向前曰卷。囊昔墳典韋編
書曰竿牘。或曰
韋編三絕是也
舒則閱之。卷則思之。卷
舒自在立以卷名。今書不爾。線貫方楮
不可卷舒。其體雖非。名則仍舊。亦無巨
妨。吳郡都穆聽雨紀談云。古人藏書皆作
卷軸。鄴侯家多書。架捕三萬軸是也。此制
在唐猶然。其後以卷舒之難因而爲摺。久
而摺斷乃分爲簿帙以便檢閱。蓋愈遠而愈
失其眞矣。第一者。疏主法華玄賛一初紙左
云。第者次也居也。一者極也首也。經有二十
八類條貫眞宗。此品次居極首故名第一
續高僧傳三十五丁左慧淨傳中云。貞觀十三
年。集諸官臣及三敎學士於弘文殿延淨
開闡法花。道士蔡晃講道論好獨秀。高宗
下令遣與抗論。晃卽整容問曰。經稱序品
第一未審。序第何分。淨曰。如來入定徵瑞。
放光現奇。動地雨花。假遠開近。爲破
二之供基作明一之由漸。故爲序也。第者
爲居。一者爲始。序最居先故稱第一。晃
曰。第者第也。爲第則不得稱一。言一則
不得稱第。兩字矛盾。何以會通。淨曰。向
不云乎。等者爲居。一者爲始。先生旣不領
前宗。而謬陳後難。便是自難。何成難人
爾雅男子先生爲兄。後生爲弟子。説文韋
之之次第本作弟。續字彙與第通
次釋撰號。總安撰號。二種不同。一作者自
頓。二後人代立。初作者自立意在簡別。上卷
事鈔題子註云。作者非無標名顯別。中卷
題下云。著作者多立名標異。准大覺抄批。
彼謂。今鈔始不安撰號。祖師適至相部見
礪師。礪問云。從何來。答曰。自京北來。問
曰。風聞前師門人有道宣。極理聰明。汝知
否。答云。知之弟子是也。卽大驚歎。又問。近
見首師抄三卷。大是要道。答曰。師不作其
抄。但有疏二十卷。礪自出抄呈之。宣云。是
弟子撰耳。礪大加恭奉。問云。何不顯號。
宜標撰號。於玆方安撰號。雲石鼓云。古來
述作多不自題其名。故南山多見古人遺
文而不題。若不知作者以爲歎恨。俗中
此例甚多。今謂。南山歎恨出在何文。未詳
其據。疑是誤解。抄批所明法勵南山問答言
辭以爲此説。又一説。題下安選號者。濫觴
南山。今謂。此説恐是由於石鼓臆談而起。
次後人代立者。鸞師釋天親菩薩往生論云。
庶因人重法故云某造此顯後人代立
之意也。此豈作者自立意乎。今此撰號恐後
人之所立。不呼全名闕上一字。似二名
不偏諱之意故。又不應有自稱大乘故。
又准宋傳。名諱上字出沒不同。彼第四四紙
云。慈恩傳中。奘師龍朔三年於玉華宮
譯大般若經終筆。其年十一月二十二日。
令大乘基奉表奏聞。請御製序。至十二月
七日。通事舍人馮義宣。由此云靈基。開元
錄爲窺基。或言乘基非也。彼云大乘基。蓋
慧立彥悰不全斥故云大乘基。如言不聽
泰耳。猶謹遣大乘光奉表同也。今海內呼
慈恩法師焉法師行實具見宋傳第四中。
沙門者。一切經音義玄應曰。沙門舊云桑
門。或云喪門。皆訛略也。正言室摩那拏。或
言舍羅摩拏。此言功勞。言修道有多勞也。
又云勒息。言至誠也。義亦言息。以得法故
暫寧息也舊譯云自心。或言靜志是也七之
四十五
又華嚴音義靜法
惠苑
曰。沙門正云沙迦懣囊。
此云止息。謂止息一切諸不善法。又曰劬
勞。謂修一切劬勞苦行。又曰聽聞。多聞熏
習是常業故。又云止息者。袈裟蔭力止息
一切不安隱故二之二
丁右
下疏云。沙門者息惡之
一末
七左
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十四云。沙門者是
寂靜義。撰者。守千瑞應抄云。問。説作述撰
四名何異。答。説卽口談。造卽起本。並非先
有名説造也。先有名述。通本無本。撰卽集
也。集舊成本名之爲集。今世所傳撰勝於
集。但在人情非關字義今謂。非無勝
義。周禮夏官群更撰車從。謂數擇之也。成
韻云。數也定也又靈芝資持記上一之
一九紙
云。撰
述者。通而爲言。撰亦是述。今旣兩標。故須
別釋。撰謂操觚染翰詮次成章。述謂謙己
推他相循舊轍然三藏之富有門徒。已過
三千。其中牙角尤銳有七十人。雖然如是。
聲華籍甚其唯疏主一人而已。宋傳第四
四紙
云。凡
今天下佛寺圖形號曰百本疏主眞
譯斯論初功之際。十釋別翻。神肪潤文。嘉
尙執筆。普光檢文。疏主纂文。數朝之後疏
主請三藏云。錯綜群言以爲一本。三藏久
而遂許。後至糅論之時。雙遣三賢獨授疏
主。以故雖言三藏奉詔翻傳。然據其實。多
分出于疏主大手筆矣。是故淄洲往往顚倒
圓測・神廓等毘扶疏主云。親承三藏執筆
綴之糅唯識久。傳定不謬。餘非執筆。縱
時諮問多意定之。所有判文論大綱記。非
可爲定演祕一本四十一
紙左
云。疏主躬參譯
司親奉指誨。豈諸末學同年語哉。亦猶三
傳演經。餘二豈與丘明騁駕今謂。淄洲
之語非誣也。疏主歷覽百卷之抗行。搜索
十師之殊旨。執筆綴文糅合爲一。是以斯
疏之體裁不儔諸部。大槪而言。猶如梵土
摩怛履迦。循環硏覈立理解文。唯引經論
以爲定量。無心辨白於今古釋家是耶非耶
如何如何矣。疏中文句義理定出于十師各
論之中。不見其源不知其語護法。其義安
惠等。可亦憾矣。釋斯論者凡數十家。皆唯
見糅論不知抗行之本。雖有命世之才洞
逹文義然釋此論豈有可比肩於疏主乎。
本邦壽靈駿斯疏云。初是終非也。其指爲
是爲非。不知剋在何處。予則不信
次解序文。秋篠善珠分爲七莭。古傳云。秋
篠是慈恩之後身也。此師大有製造祖述慈
恩。古稱後身亦有以也乎。是故本邦相宗
深加崇重。然而此師開演潤致或不愜當。
雖提典據。未窮根抵。今乃庸詎是非未
必全依。其析序文段落符合其莭。今亦襲
仍舊科分爲七段。窮以至海濬初雙對儒
道述佛敎勝。慈恩傳第六十六紙三藏表文
云。文超象繫之表。理括衆妙之門。亦此意
也。釋家序中多有斯辨。爲駮三敎同轍之
固執也。慈恩傳第六十三
紙右
云。三藏翻瑜伽論
已。論至帝自詳覽覩其詞義宏遠非從來
所聞。歎謂侍臣曰。朕觀佛經。譬猶瞻天
瞰海莫測高深。法師能於異域得是深法。
朕比以軍國務殷不及委尋佛教。而今觀
之。宗源杳曠靡知涯際。其儒道九流之典
猶汀瀅之池方溟渤耳。而世云三敎齊致
是妄談也於二敎中。初述儒門大致。又儒
敎中就易叙者。顧夫孔子晩歲好而讀易。韋
編三絕。於是作傳通之。所謂十翼是也。故
周易之書至孔子方備矣。於是乎處名敎
之初爲六經之首。儒敎之深玄極於此矣。
所以孔子曰。五十而學易。可以無大過。此
乃窮理盡性至命之書也。命利生之極也。
窮其理至於命則盡其極矣。然易之爲書
旣是儒敎之深玄。儒流取之爲則。是故引以
啓端耳
初紙
竊以筌理 六位者。卽六爻也。六
位對于二篇而言。因明疏序云。空桑啓聖
資六位以明玄瀬與仙暢二篇而顯理
文選王簡栖頭陀寺碑文云。談陰陽者亦
硏幾於六位易下繫辭云。易之爲書也廣
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
兼三才而兩之故六。六者非他也三才之
道也本義三畫已具三才重之故六。而以上
二爻爲天。中二爻爲人。下二爻爲地
道有
變動故曰爻説卦傳云。昔者聖人之作易
也。將以順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陰
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
與義。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分
陰分陽迭用柔剛。故易六位而成章本義兼
三才而
兩之總言六畫。又細分之則
陰陽之位間雜而成文章也文
爻者言乎變者也。
略例云。爻者適時之變者。又云。爻者效也。
效天下之動者。旣以六畫成卦。故設六
爻以效三才之動。所以爻數有其六。於萬
物之象旣變通未盡。是以重之而有六畫。
六畫旣具萬物之形象無不備之。天地之
能事盡於此矣。序中多用易之文字。雖非
宗要而具鳩釋。覽者靡尤饒舌焉 精微
者。對于玄妙而言。文選成公子安嘯賦云。
玄妙足以通神悟靈。精微足以窮幽測深。
又禮記經解云。絜靜精微易敎也 象翼者。
孔子作爲十翼。十翼者。謂彖辭・象辭・繫辭
上三各有二。謂上彖下
彖。大象小象。上繫下繫
 文言・説卦・序卦・雜卦
是也。略例云。彖者統論一卦之體者也。象
者各辨一爻之義者也。繫辭則明吉凶剛柔
相推而生變化也。文言則唯釋乾坤也。説
卦則言聖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
序卦則明諸卦之生起由緖也。雜卦者雜糅
衆卦錯綜其義也。然今於十翼中別帶一
象者。爲對下蒙列之言也。舊解云總別並
稱無失也。然古人多言象筌言蹄此云資
象筌理。
下云言蹄。賢首起信疏云
絕言象於筌蹄。皆此類也
 此依莊子外物並王
弼略例。莊子云。筌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
筌。蹄者所以有兎。得兎而忘蹄。言者所
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妄言之人
而與之言哉略例云。夫象者出意者也。言
者明象者也。盡意莫若象。盡象莫若言。
言生於象。故可尋言以觀象。象生於意。故
可尋象以觀意。意以象盡。象以言著。故言
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
意。得意而忘象。猶蹄者所以在兎。得兎
而忘蹄。筌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筌也。然
則言者象之蹄也。象者意之筌也 筌理
者。頭陀寺碑文云。然爻繫所筌窮於此域。
善註云。爻六爻。繫繫辭也。因爻以立辭。亦
因辭以明理也。詵云。筌明也。此文意謂。易
之爲道精矣微矣。有孔子興具製十翼。發
明光闡性理之壺奧
初紙
二篇探機 二篇等者。此述道敎大
綱。二篇者。謂老子上下二篇八十一章五千
餘言也。史記列傳第三云。老子姓李氏。名
耳。字伯陽。修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爲務。
居周久之。見周之衰迺遂去至關。關令尹
喜曰。子將隱矣。彊爲我著書。於是老子迺
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
又莫知其所終玄妙者。道德經云。道之
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
始。有名萬物之母。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
欲以觀其微。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
玄。玄之又玄衆妙之門蘇註云。凡遠而無
所至極者。其色必玄。故老子常以玄寄極
也。言玄則至矣。然猶有玄之心在焉。玄之
又玄則盡矣。不可以有加矣 蒙列者。蒙謂
莊子。列謂列子。史記列傳六十三曰。莊子蒙
人也。名周。嘗爲蒙漆園吏。其學本歸於老
子之言。其著書十餘萬言。大抵率寓言也
史記等中不載列子。於莊子中往往擧示。
彼列御寇等是也。列子見行之本上下二卷
八篇 探機者。機與幾通。説文曰。微也。易
下繫辭傳云。子曰。知幾其神乎。又云。幾動
之微吉之先見者也。君子見幾而作。又云。夫
易聖人之所以極深而硏幾也。又云。探賾
索隱釣深致遠。王元貞老子翼註序云。探
造化之根源發玄微之妙旨是也此文意
謂。道德二篇玄也妙也。後有列・莊二子。
作幾許章祖述搜揚道德之玄微。總而言
之。則如上叙列孔子翼賛周易。莊・列搜揚
二篇。此欲下明滅後無著・世親等諸菩薩
作爲諸論毘賛佛敎之張本
初紙
況乎之外 此文況釋佛敎甚深。周
易雖微。二篇雖妙。未出言詮名相之外。佛
敎兩亡甚深可知。故云況乎。三藏奉御製
聖敎序表謝文云。竊聞六爻探賾局於生滅
之場。百物正名未涉眞如之境 言非有
等者。此眞俗二諦中約眞勝義諦。又於依
廢二詮中是廢詮談旨也。所以先約廢詮勝
義諦以辨佛敎勝邃致易顯而敵者立伏
故 非有非空者。總料簡章云。勝義諦中雖
一切法體或有或無。由言不及非空非有。
非由體空名不可説。成唯識説。勝義諦中心
言絕故非空非有。乃至卽以所明説一切
法非空非有中道之義以爲宗也。又云。遍計
所執無。知法・我俱遣。依他圓成有。照眞俗
雙存。無無所無所以言無。有有所有所以
言有。言無而有亦可言無。遍計所執眞俗
無故。言無而無亦可言有。當情我・法二種
現故。令除所執。我・法成無。離執寄詮。眞
俗稱有。妄詮我法非無非不無。當情似有。
據體無故。妄詮眞俗非有非不有。非稱妄
情。體非無故。我法無故。俱是執皆遣。眞
俗有故。諸離執皆存。由此應言。迷情四句
四句皆非。悟情四句四句皆是。説境我法
空破初執有。説心眞俗有破次執空。諸偏
見者初聞説有。便卽快心於空起謗。後
聞説空。亦復協意便謗於有。今言非空非
有中道敎者第三時也 言蹄者。出于莊
子。如上已引
初紙
不生之津 不生不滅者。此明眞如
凝然常住。唯識義章擧三十一類唯識中云。
大慧經中表無起盡亦名不生不滅。攝大
乘等顯此遍常等名圓成實。對法論等明
非妄倒名曰眞如 名相者。名謂名言。能
詮爲名。相謂相狀。所詮云相。論第八三十
三左
云。
彼説有漏心心所法變似所詮説名爲相。
似能詮現施設爲名等 常寂之津者。玉簡
栖頭陀寺碑文云。是以掩室摩竭用啓息
言之津。善註鄭玄論語註云。津濟渡水處
也。所以譬眞如者。眞如是迷悟依也。迷之
則沒生死大海。悟之則昇涅槃彼岸。故取
爲喩
初紙右至覺其宰 下約依詮中。此明佛陀
證理菩薩釋經暢化 至覺者。指佛。自覺
覺他覺行窮滿故云至覺。不言大覺。言至
覺。方爲對下將聖之言也 宗者。尊也法
也。指示上所擧非有非無中道之宗故言
其宗 將聖者。慈恩傳云。玄奘謝御製慈
恩寺碑文云。道包將聖功茂迺神。論語子
罕曰。子貢曰。固天縱之將聖。朱註云。將殆
也。謙若不敢知之辭。蒙引云。庶幾聖者
矣。下言縱聖。無據論語。此中對上至覺
今言將聖。則廣指因位十地等菩薩。非如
對三賢言十聖。下言隣智皆同此意。是故
彌勒・無著・世親等皆攝此中已 㼼其宰
者。*㼼者下言陶*㼼。甄韻會。稽延切。察也。
又之人切。增韻察也平先正字通曰。三國以前
未有音之人切者孫權卽位尊堅爲帝。江
左諸儒爲吳。諱故改音眞午集上
四十紙左
漢書如惇
註云。陶人作瓦器謂之甄。宋均尙書諱註
云。甄表也。翰註云。成也。宰者謂宰割。如言
宰相。對上宋而言。宗者主也。下論云。我謂
主宰。記一本五
十紙左
釋云。我如主宰者。如國之主
有自在故。及如輔宰能割斷故。有自在力
及割斷力義同我故。或主是我體。宰是我
所。或主如我體。宰如我用世親等論師揚
化扶敎。猶如宰相割斷國事。雖主宰相對
而其意稍異。上明佛證三性中道之宗致。今
明菩薩揚化造論恢張中道之敎。今此二
句照應如上數句。大分而言。至覺照宗應上
六位精微二篇玄妙。將聖甄宰類上象翼筌
理蒙列探機。對文可知。若又細分。則非有
空與不生滅應上精微玄妙。詮辨名應二
篇。相應六位。彼唯就法云六位精微二篇
玄妙。此兼人法故云至覺照宗。將聖等一
句應資象等藉蒙等二句。文顯可知
初紙
無言月玄 無言之言等。承上息詮
辨等之句。肇論云。聖人終日言而未嘗言
也。韜增韻藏也邃説文深遠也。奘師啓曰。豈
韜彩愚瞽。玄説文幽遠也。風彩喩音聲名句
文。十地論一云。所説音聲如空中風。如樹
葉是中不住故。其名句文如虛空畫彩。如
壁是中不住故。此彩風非自性不可得。見
是不住故
初紙
非有海濬 非有之有等者。承上不
生不滅等之句。爲且對無言之言。唯擧非
有不言非空。上就能詮言敎而讃。此約所
詮法體而論。能所雖殊。幽邃俱齊 幽章
者。珠云。有作涵。沒也。幽字可。濬説文深

初紙
匪屬息矣 匪屬等者。此明非屬菩
薩論師等大體無缺。智近於佛。領會大教
之淵致。則眞如中道之敎將墜于地 具
體隣智者。指彌勒・世親等。同上將聖 具
體者。孟子公孫丑
上篇
云。昔者竊聞之。子憂・子游・
子張皆有聖人之一體。冉牛・閔子・顏淵則具
體而微。敢問所安。朱註云。公孫丑問也具
體而微。謂有其全體但未廣大耳。抱朴子
四云。亞聖者具體而微。命世絕倫。與彼周
孔其問無所復容之謂也 演賾鉤深者。
語據周易。如上已引 空性者。二空・空性
二種有別。述記一本二十七
紙右
云。梵言瞬若。可
説如空名舜若多。如是空性。卽是二空所
顯實性。故言空者從能顯説。二空之性名
二空性。依士釋名空性具如第三六十一紙
辨。了義者。義林章曰。此中第一爲令有
情捨邪歸正名了不了。一切佛經皆名了
義。外道所説名爲不了。第二爲令捨小歸
大名了不了。一切大乘皆名了義。諸小乘
敎名爲不了。第三爲令捨隱歸顯名了不
了。一切大乘顯了言敎皆名爲了。雖是大
乘説法隱密名爲不了。第四爲令知法廣
略名爲了不了。諸重頌經言略不盡皆名
不了。非重頌經言廣盡故説名爲了。以此
四門了不了義釋一切敎了不了言。隨所講
敎當應記之了義燈一本六紙左云。又問。
要集叙解深密云。了義者。淸辨等云。説了
義者。結集家語。非正佛説者。不爾。彼非
善通應云淸辨等言此對俗諦説。最爲勝
名爲了義。不望勝義。若以有違云非佛
語。便令聖敎皆不可信。了不了義法苑分
四。今要集云。更加一門。執著名字名爲不
了。不著名了。故自在王菩薩經上云。了義
經者。一切諸經皆是了義。以依義故。一切諸
法不可説故。菩薩如是名爲了義。若人於
一切經不能如是依義。是名不了義。何故
名不了。是人不了義故。准此經文云。是人
不了義故名不了義。不判經爲不了義。又
經云。自在王菩薩。依如是義趣法者。一切
諸經皆是了義。不如是依者。一切經皆是不
了義。准此意。能不執著。一切經皆是所了
義。若執著者。一切經皆是所不了義。不得
約人自不能了便判聖敎亦爲不了。要集
解云。能令生過或生功德説了不了。此通
一切大小乘經。此判不爾。若由不了卽生
過失名爲不了。亦應名不善。亦應名有
漏。便非稱實有多過故。今者正解應云。依
法分四。如法苑明。又加依人。對解了不
執。名爲了義。對執著者。名不了義。如似
二諦料簡上四十七
紙右
云。且依相傳總四義釋
四義如
上章説
別對諸敎如理應思。然大菩薩藏經
第二十八卷。以九復次釋二差別。初一復
次依能所詮明了不了。後八復次約能詮
敎廣分別。故彼經云。舍利子。諸菩薩等善能
通逹所有廣文名不了義。如是廣文不應
依趣。所有廣義是名了義。如是廣義則可
依趣。解云。此初復次一切佛經其能詮文皆
名不了。但所詮義卽名爲了。此謂能詮本爲
表義若不觀義。能詮何爲。生解之中所詮
親勝故。所詮義總名爲了。若能説者對
心所發表召諸法生他解者。卽能詮勝。非
所詮義。彼依親生行者解心故。説所詮名
了義也。卽依此義。瑜伽・顯揚説能詮皆爲
經體。至下當知。下八復次唯約能詮明了
不了。勸諸弟子依了義經。隨其所應當善
思説 幾乎等者。易上繫辭傳云。乾坤毀則
無以見易。易不可見則乾坤或幾乎息矣。
慈恩傳七云。太子述聖記云。蓋眞如聖敎
者諸法之玄宗。衆經之軌䠱也
初紙
唯識製也 此下第二明世親菩薩
製三十頌。簡異二十標云三十 支者。義
林章云。支有二義。一支分義。二支類義
八本
六十七左
云。支者因義分義今取支分義。
頌者。西域記三三紙右云。舊曰偈。梵文略也。
或曰偈陀。梵音譌也。今從正音宜云伽陀
者。唐云頌。頌三十二言。慈恩傳全同。了義
燈一本二十九
紙右
云。二明支分者。謂諸菩薩所
造論意非但爲弘佛經。亦爲廣顯瑜伽中
義。詮敎不同略有十支。支謂支分。並是瑜
伽所有支分。言十支者。一百法論名略疎。
名數論
二五蘊論名粗釋體義論。又
名依名釋義論
此上二論天親菩薩
之所作也。三顯揚論。名總苞衆義論。此論
無著菩薩造也。四攝大乘名廣苞
大義論
此論本無著
菩薩造。釋論天親及無性等造。五雜集論
分別
名數論。亦名
廣陳體義論
此論本是無著等造。今盛行者。唯
覺師子釋。安惠菩薩糅。六辨中邊論名離僻
彰中論
此論本頌是慈氏菩薩造。釋論天親菩薩造。
七二十唯識論名催破
邪山論
八三十唯識論名高建
法幢論
此之二論本頌並天親造。三十唯識釋是護
法菩薩等造二十唯識天親菩薩釋。九大莊
嚴論名莊嚴
體義論
此論本頌慈氏菩薩造。釋天親
菩薩造。十分別瑜伽論名攝散歸
觀論
此是慈氏菩
薩之所造也。今又助解。或十支中除攝大乘。
彼論別釋阿毘逹摩經。非瑜伽論支分之義。
應加正理門論。以論縁起中云案逹羅國
王請陳那菩薩證無學果。菩薩撫之欲遂
王請。文殊師利於虛空中彈指警曰。何捨
大心。而期小果。可制因明以引慈氏所造
瑜伽論。菩薩敬受指誨。奉以周旋遂造正理
門論故。應取此以爲一支。集量・因明皆此
支攝。正理門論名建正摧邪論。或可舊釋爲正。雖
釋阿毘逹摩。瑜伽亦是廣釋諸經。
唯識卽是華嚴等説。旣是彼支故。取攝論亦復垂妨。
若爾。因明何支所攝。答。義門少故略不名支
故此唯識卽十支中之一支也增明記上
三十六
紙右
云。今准義云。因明雖五明中一明。西
方外道亦説因明。共外道故略不及名支
南海寄歸傳四十三紙左云。瑜伽畢學體窮
無著之八支一二十唯識論。二三十唯識論。三攝大
乘論。四對法論。五辨中邊論。六縁起
論。七大莊嚴論。八成業論。此中雖
有世親所造。然而功歸無著也
 因明著功鏡徹
陳那之八論一觀三世論。二觀總相論。三觀境論。四
明論。五似因門論。六理門論。七取
事施設論。
八集量論
習阿毘逹磨則遍窺六足。學阿笈
摩經乃全探四部。然後降邪伏外摧揚正
理。廣化群物弘誘忘疲 天親者。神泰俱
舍疏云。本音云婆藪盤豆。眞諦翻爲天親。
此錄文人謬也。今奘師譯。婆藪此云世。盤豆
此云親。謂西方有天廟。是婆藪天廟也。其
像多爲世人親近供養。西方人呼爲世親。
其菩薩父母於此天處祈請得於此子。從
所祈請處爲名故云婆藪盤豆。本音云提
婆。此云天。旣不言提婆盤豆。何得翻爲天
親也西域記第五云。菩薩乃是毘披紐天
親故云天親弘決十云。毘紐天亦韋紐天亦韋糅天。
此翻遍勝。亦云遍淨。阿含云。是色
天。俱舍云。是
第三禪頂天
又法盈俱舍序註云。劫初之時。自
在天二十四返人間行化。第二十四返現三
目八臂身。遇足目仙人語曰。如我面上有
三目。卽堪與我論議。仙人擧足報曰。如我
足下有目。卽與論議。天知墮負現羸瘦形
却歸本天更不復來人間。時人仰慕天德。
爲之立祠。鑄黃金爲身。頗梨爲眼。座高
二丈。號此天像爲婆藪盤豆。謂與世人
爲親愛故云世親。父母於天祠乞得三子。
皆從所乞處爲名也今謂。法盈所明天形
等。相似因明疏云商羯羅此云骨鎖天。准
天親傳。天親者帝釋名。與宗輪述記爲毘瑟
拏天。法盈爲自在天不同。未知何是。西
域記第十一曰。南印度境摩臘媻國。昔有
大慢*媻羅門生知博物。遂用赤旃檀刻作
大自在天・盤藪天・那羅延天・佛世尊像爲座
四足。凡有所至負以自隨問。自在天與毘
紐天爲同爲異。答。若准法盈解則非異。
然顯揚十四三紙右云。執不平等因。謂有常
住自在天・毘瑟弩天自性等因西域記文
如次上引之。二別不同。又准瑜伽略纂
十五十三
紙右
云。魯逹羅天此名暴惡天。毘瑟笯
天此名惑天。能幻化鳥象等種種形故。二
皆是自在天變化身。若依略纂。旣爲自在
天。法盈解釋非無其理。又略纂云。毘瑟笯
天是婆藪天之化身也。世主天者梵天也
應音義二十二十七
紙右
云。毘瑟笯天奴故切
云毘搜紐。或言毘紐。皆訛也。此當幻惑義。
是筏藪天則名也。舊言婆藪天也。又二十
七紙左云。亦言毘瘦紐天。此當幻惑義。此
天有大威德。乘金翅鳥行。行時有輪以爲
前導。欲破卽破。無有能當也。又大自在天
處處不同。瑜伽倫記云。有釋。第六欲天名
大自在。梵王祖公名那羅衍拏。四大王天名
爲衆主。又解。大自在者卽色界頂摩醯首羅
也。衆主者乃梵主也。又大日經疏第五云。商
羯羅天此是摩醯首羅也。於一世界中有大
勢力。非三千世界主此文十八梵悉摩醯
首羅故。簡非色界頂者也。一世界者卽一
須彌界也。又宗輪論述記云。言世友者。梵
云筏蘇密多羅。筏蘇者世義密多羅友也。外
道所事毘瑟拏天亦名筏蘇。能救世故。世
間父故。世導師故。住於世故。今此論主
從彼乞得。彼天之友故云世友。友者朋友。
如言世親。世天親也。乃至不名天友。如世
親釋今案上説宗輪疏・西域記意。唯世一
字是天之名。神泰・普光・法盈意。世親二字俱
屬天名。然天竺國從所乞神以立兒名。其
類不鮮。故有同名。世友之名梵土孔多。光
記所引凡有六七人。世親之名亦多。俱舍第
九云。有餘師釋曰。非理作意亦取支攝
記云。此叙異説。古世親是世親祖師。卽是雜
心初卷中云。和須盤豆是有部中異師*文
鸞師天親往生論註幷大論慧影疏云。付法
藏中。龍樹第十三。天親二十一。嘉祥法華玄
論云。十地攝論・法華論等是天親造。在付法
藏。豈可不信。中論玄・百論疏・攝論疏等亦
同。善珠序註亦云。傳法二十四人中。世親當
第二十人。然付法藏傳所擧天親與今唯識
論主名同體別。以名同故。諸師誤指。又考
天親傳云。毘搜紐天王世傳云。是帝釋弟。
帝釋遣其生閻浮作王。爲伏阿修羅其
生閻浮提。爲婆藪提婆王之子。乃至廣説。
今謂。婆藪提婆此云世天。准此傳文。眞諦
翻婆藪爲天。恐以總名翻。例如龍樹之母
樹下生之因字阿周陀那。阿周陀那樹名也。
以龍成其道故。以龍配字號曰龍樹。又商
伽羅此云骨𤨏。塞縛彌此云主。以天爲主
名骨𤨏王。亦名天主之類。西域記第五十紙
云。菴沒羅林西北有如來髮爪窣堵婆。其
側故基是世親菩薩從覩史多天下見無著
菩薩處。無著菩薩從彌沙塞部出家修學。
頃之迴信大乘。其弟世親菩薩從於説一
切有部出家受業。博聞强識。無著弟師子
覺者密行莫測。高才有聞。二三賢哲每相謂
曰。凡修行業願覲慈氏。若先捨壽得遂
宿心。當相報語以知所至。其後師子覺先
捨壽命。三年不報。世親菩薩尋亦捨壽。時
經六月亦無報命。時諸異學咸皆譏誚。以
爲世親及師子覺流轉惡趣。遂無靈鑒。其
後無著菩薩於夜初分爲門人敎授定法。
燈光怱翳空中大明。有一天仙乘虛下降。
卽進階庭敬禮無著。無著曰。爾來何暮。今
名何謂。對曰。從此捨壽命往都史天慈氏
內衆。蓮華中生。蓮華纔開慈氏讃曰。善來
廣惠。善來廣惠。旋繞纔周卽來報命。無著曰。
師子覺者今何處在。曰。我旋繞時見師子覺。
在外衆中耽著欲樂無暇相顧。詎能來報
廣惠名義具如俱舍指要鈔第一。又兜率
徃生並爲最後身之菩薩如別章辨之
西域記
十六紙左云。有故伽藍。具史羅長者舊園也。
伽藍東南重閣上有故甎室。世親菩薩嘗住
此中。作唯識論破斥小乘難諸外道。慈
恩傳三四紙右亦同。論其位階卽在四加行
初煗法位。故樞要云。住居明得道隣極喜。
何以得知者。辨中邊護月釋云。無著菩薩
先住地前加行位中增上忍時。聞慈氏尊
説此中邊所有頌已。得入初地。爲世親
説。世親菩薩先住地前順解脫分迴向終心。
聞無著説此彌勒頌。令其造釋。得入加行
初燸位中應是聖者相傳此説。所以護月
遂有此言。非無逗留而爲此義。眞諦説。是
十迴向中第二迴向中二十唯
識述記
又俱舍光記云。
世親菩薩一阿僧祇向滿頌疏冠註云最後
身菩薩者可咲
初紙
白虹行墜 此明如來沒後遺敎訛
頽。聖言紛於水鶴傳者駁放魯魚 祲者。
説文云。精氣感祥也。又曰。日旁氣也。文選
東京賦註曰。陰陽氣相浸漸以成災祥也。法
苑珠林第二十十紙右云。案周書異記云。周
穆王五十三年壬申歲二月十五日平旦。暴
風忽起損舍折木。地動天陰。西方白虹十二
道。太史扈多曰。西方聖人滅矣。此卽佛入涅
槃之相也 素毫者。豪字彙云。豕名。山海
經。豪猪狀如豚。而白毛大如笄而黑端。又
與毫同。毫末秋豪古皆通用。樞要上本七紙左
云。囑猶豪毳岳盈投之以炎爍。又下疏三本
七十
云。佛放豪光至色究竟。法華經云。爾時
佛放眉間白豪相光。玄賛第二二十八紙
云。豪
者長毛。亦有爲毫。毛也。觀佛三昧海經第一
云。太子時舒長五尺。樹下長一丈四尺五寸。
成佛已長丈五尺。有十楞現。中・外俱空。放
之圓。卷如秋滿月分明。晈色映珂雪
琳音義十一初左綫華者。謂契經。綫・綖・線
並通。古言修多羅。此翻爲線。新云素呾
纜。翻云契經。大乘義章第一曰。修多羅者
中國之言乃至或翻名綖乃至若正相翻名之
爲綖。此三門釋。一准定方言。二以義解。三
以文證。准方言者。外國之人正名世人
縫衣之綖爲修多羅。那得異翻。乃至廣説。
法苑二本云。以敎貫義。以敎攝主。名之
爲經。猶綖貫華。如經持緯。西域呼汲索縫
衣綖席經聖敎等皆名素呾纜貝葉等者。
玄奘三藏謝勅應經序啓曰。貝葉靈文咸歸
册府。玄應音義二十四二十二
紙左
云。多羅果其樹
形似椶櫚。直而高聳。大者數圍。華白而大。
若捧兩手。果熟卽赤。狀若百榴。生經百
年方有華果。舊言貝多訛也。慧琳音義十
十四紙右云。貝多西國樹名也。其葉可以裁爲
梵夾書寫墳籍。此葉麁厚鞭而難用。若書
多以刀畫爲文然後寘墨。爲葉厚故也。不
如多羅樹葉薄耎光滑白淨細好。全勝貝
多。其多羅樹最高出衆樹表。若斷其苗決
定不生。所以諸經多引爲喩。此等形狀叵
似椶櫚。五天皆有。不及南印度者爲上。西
域記中具説其梵夾葉數種不同。隨方國土
或用赤樺木皮。或以紙作。或以獸皮。或以
金銀銅葉。良爲諸土無紙故也准惠琳音
義。貝多之與多羅樹二物不同。華嚴經音
義二十五紙右云。多羅者西域樹名也。其形似
椶櫚樹也。體堅如鐵。葉長稠密。縱多時
大雨。其葉蔭處乾若屋下。今以此寶而成
故曰寶多羅也。又或翻爲高竦樹也。慈恩
傳四十紙左云。建那補羅國南印度境域北有
多羅樹林。周三十餘里。葉長色潤。諸國抄寫
最以爲首 乖魚等者。事文類聚張鷟曰。
簡牘磨滅。讀陶爲陰。以魚爲魯也 斯文
者。論語曰。天將奩斯文也 行墜者。行訓
將。詩十畝曰。行與子還。註行猶將。歸去來
辭云。感吾生之行體。陸士衡文賦云。濟文
武於將墜。論語云。子貢曰。文武之道未墜
於地
二紙
誕玆傳燈 此嘆論主出興製論傳
燈 傳燈者。維摩經註肇云。自化彼則功德
彌增。法光不絕。故云傳燈。亦名無盡燈

二紙
晦孤説有此明論主本是薩埵。非晦
示晦弘演小論 孤明者。謂獨見不昧。竺
道生傳云。生剖折經理洞入幽微。孤明先
發獨見忤衆 同塵者。老子曰。和其光同
其塵 説有者。對下談空而言。緫指小乘。
非謂説一切有部。下談空者。總指大乘般
若空敎。法華玄賛一二十紙左云。敎但三者。一
多説有宗。諸阿含等小乘義是。雖多説有。
亦不違空。二多説空宗。中・百・十二門・般若
等是。雖多説空。亦不違有。三非空有宗。
華嚴・深密・法華等是頌疏序註釋説有言
以爲有部者誤也
倶舍
論光記云。世親論主健馱羅國人也。本於説
一切有部出家。因卽受持彼部三藏。後學
經部。情謂爲眞。於本所學。時懷取捨。然更
欲往迦濕彌羅國硏覈有部考定是非也
具如光
寶釋
然此論主初造小論凡五百部。後歸
大乘又造五百部論。故時人呼爲千部論
師。具見嘉祥百論序疏及西明寺壁記等。俱
舍是小乘五百部中之隨一也。於小論中獨
擧斯論。此論爲稱首故。依慧愷俱舍序及
光法師記等。天竺學從稱爲聰明論是也
二紙
解慧談空 此述論主轉小入大製
大乘論。又於大乘五百部中別擧此論。論
主受無著敎歸入大乘初製此論故。樞要
上云。世親博綜於三乘遍於諸部。知小敎
而非極遂迴趣於大乘。周聞誦華嚴十地
品・阿毘逹磨攝大乘品悔謝前非。流泣先
見持刀截舌。其兄處遠三由旬遙舒一手
止其自割曰。豈截舌而罪除。早應讃釋大
乘以悔先犯。菩薩敬從兄。兄乃囑以十地
經。製以攝大乘本。令具造釋。故此二論菩
薩創歸大乘之作也。解縛者此亦明示現。
論主昔信小乘誹訕大敎。爲無惠之加簡
擇也。此豈非爲小執計之所纒縛乎。今轉
小歸大製大乘論。豈非解脫小執之縛耶。
儻約論主地位則實是淸淨薩埵也。固絕小
縛。何更脫之有。非解説解。此示現耳。嘉祥
百論序疏云。天親本小乘學造五百部小乘。
方等遂沒翳而不傳。兄阿僧伽恐覆大道
引誘化之。爲之現病。弟聞來慰。兄曰。爲汝
故病。汝弘小乘障覆大乘。罪過深重。故
爲汝病也。弟曰。若爾。此是舌過。當截其舌。
兄曰。不煩等。今謂。此嘉祥説與樞要義稍
有不同。又淸涼花嚴玄談云。世親菩薩後歸
大乘本由華嚴者。爲有此縁也
二紙
鑑洽盡叡 此明論主智鑑廣深 
鑑者。集韻識也 洽者。謂浹洽。霑濡周遍也
 智周者。蕭子良淨住子淨行法門曰。如來
智周城外。尙假苦切之言令諸衆生得入
律行也。又按。智知相通。繫辭上曰。知周乎
萬物而道濟天下 窮神者。易云。窮神
知化德之盛也 叡者。説文曰。深明也
二紙
硏精上遷 此明論主垂終之日唯
造本頌不及長行 硏精者。孔安國尙書
序云。硏精覃思博考經籍以立訓傳 歸
眞上遷者。法華文句云。還入一法息化歸
眞。慈恩傳第七十六紙左玄奘寄智光法師書
曰。今法將歸眞。法師次在其中。莊子天地
篇云。千歲厭世去而上僊。乘彼白雲至于
帝鄕。遷・僊音通。慈恩傳第六十四紙左御製聖
敎序云。晦影歸眞遷儀越世。若據天親傳。
於阿踰闍國捨命。年終八十。又天親傳云。
阿僧伽法師殂歿後。天親方造大乘論等。然
則無著先寂。世親後滅。又考西域記第五・梁
僧祐西國傳等。世親先生兜率還來報于無
著。據此記傳。世親先滅無著後終。未知何

二紙
義繁重祕 此略讃頌文。善珠分科
屬爲第三者非也 義繁等者。左傳杜預序
曰。言高則旨遠。辭約則義微。孔安國尙書序
云。約文申義。敷暢厥旨 泉源者。詩經衞
風。泉源在左淇水左右 重祕者。疏主理趣
分述讃第三三十六
紙右
云。可貴可重名祕。幽隱
難知名密宗輪述記
二紙
云。洞該泉祕此中意謂。頌唯三十故。
此云文約義包百卷。此云義繁。沈元明賛
云。言含萬象字苞千訓。妙旨天逸邃彩星
華。亦此意也。下疏一本
六十一左
云。譯者欲以文
同義別文約義繁。所以合二師總爲一文
此謂此論譯者巧妙。非謂本論主。以文
全同故引爲證。如來了義唯識中道之淵意
乃是諸敎之根源。甚深不可測度。譬如泉
然。故云泉源。論主興世製斯本頌。唯識之
敎於焉可重可祕。故云重祕。重謂尊重卽
上聲。若爲去聲則重復之義亦通。或云。雖
義繁而文約故令學者不易解。故曰泉源
重祕者不穩。何者。若言昔祕難解今亦重
祕則不可以爲讃頌之文。處處皆言佛日
再暉。慈恩傳云奧義重明此之力也。類例可
知。祕爲隱祕非也。今意可貴曰祕。重字
上・去二聲俱通
二紙
爰有成唯識論 此下第三明護法
等十大論師造論釋頌 十大論師者。如下
列釋。然俗詮・證義等皆取陳那除最勝子
非也。或最勝子梵云辰那弗多羅。辰・陳音近
故致此誤歟。最勝子是護法菩薩之門人。或
釋瑜伽。或別註述。論明四分中有陳那義。
而此唯擧所立。陳那非作釋論者。如玄奘・
慈恩等師。手執梵本翻釋十師之論。其所
列示毫無疑貳。俗詮・證義・自攻心要等疏
抄中。雖有據慈恩者。而此等多據于宗鏡
等所引。未曾見樞要・述記等全本是故此
等諸師雖有俊逸之才。而解釋此論一一
牆面。皆不足取 徵者。字彙云。直貞切。音
呈。水靜而淸。徐鉉曰。今俗作澄非是 七
轉者。八囀聲中除第八呼聲也。謂體・業・具・
爲・從・屬・於也。樞要上本曰。瑜伽第二卷七
轉聲亦名七例句。依一男聲中唯詮一大
夫之七轉故除第八呼。前是男聲中總目
一切。故此不同。彼論亦名七言論句。一補
盧沙丈夫體二補盧衫。三補盧崽拏。四補盧沙
耶。五補盧&T058340;。六補盧敎婆。七補盧鎩。第八
加呼聲云醯補盧沙至下當解 河辨
者。晋書云。郭象字子玄。好莊・老能淸言。王
衍每云。聽象語如懸河瀉水註而不竭
言者。出于孔子家語。雖大義乘而・微言尙
在 八藏者。珠云。一本作識。今謂。不可也。
恐解上文爲七轉識。對此錯爲八識。御製
序云。一乘五律之道馳驟於心田。八藏三篋
之文波濤於口海菩薩處胎經第五云。一
胎化藏者。謂佛説胎中化現等事。如菩薩處
胎等經是也。二梵語摩訶衍華言大乘。摩訶
衍藏者。卽佛所説法華・涅槃・華嚴等大乘經
是也。三謂此色身死後未託生前名爲中
陰。中陰藏者。如佛所説中陰等經是也。四
戒律藏者。謂佛所制在家・出家及大乘・小乘
諸品戒法。如僧祇等律部是也。五菩薩藏
者。佛所説大乘諸經明諸菩薩修因證果法
是也。六雜藏者。謂佛所説大小乘經共明
聲聞・縁覺・菩薩及諸天人修因證果等法是
也。七金剛藏者。謂佛所説等覺菩薩修因
證果之法。以其破惑之智最爲堅利能斷
極後微細無明之惑。故名等覺菩薩爲金剛
心也。八佛藏者。謂佛所説大乘諸經明一切
諸佛所説法及神通變現導利衆生等事是
玄應音義五曰。八藏梵本名篋以藏賛
之也善珠云。言八藏者。謂戒・定・慧三藏
更加雜藏。以之爲四。大・小合八也。又八蘊
卽是八藏。謂界・世・根・業・隨眠・賢聖・智・定
也。此八蘊義如毘婆沙論廣説其相此解
並非也 振金聲者。孟子萬章篇曰。孔子之謂
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朱註
云。聲宣也。振收也。先擊鎛鐘以宣其聲。俟
其旣闋而後擊持磬以收其韻。宣以始之。
收以終之。二者之間脈絡貫通無所不備。
則合衆小成而爲一大成。慈恩傳九二紙左
云。金聲玉振卽悟群迷。鳳翥龍蟠將開衆
瞽。文選劉越石勸進表云。玉質幻彰金聲夙
振。晋書孫綽傳云。綽作天台山賦示友人
范榮期云。鄕試擲地當作金石聲。期曰。恐
此金石非中宮商 淨彼等者。此述此論
兼具兩題。樞要上本七紙左云。梵云毘若底
丁儞反。
識也
摩呾刺多唯也悉提成也奢薩呾羅論也
應云識唯成論。順此唐言成唯識論。梵音
成唯識呾羅。應言識唯淨論。今云淨唯識
論。此論第十卷末解云。於女聲內以呼之。
或毘若底摩呾刺多毘輪度迦淨也 奢薩此論
三分成立唯識。是故説爲成唯識論。亦説
此論名淨唯識。顯唯識理極明淨故。眞識
之語出于楞伽。四卷楞伽第一曰。略説有三
種識。謂眞識・現識・及分別事識今對雅論
且言眞識。語周楞伽義稍有別。未審此糅
論題出梵土耶。樞要云。雖復本出五天。然
彼無玆糅釋。已無糅論則題號豈出於彼
土。將爲三藏等所建乎。答。糅論之製雖在
支那。題號本出於五天。何者。三藏糅譯之
日。正以護法釋論爲本傍糅餘説。捨同
捨異以叶一師之製。凡一部中雖復鳩集
十作。今就正本撰攬護法抗行之別題以
爲十師糅論之總目。撰號等取九大論師以
稱護法等菩薩造。蓋其意在表正傍之別
也。可以准知。問。傍正分途得其命矣。
然未得決知斯題是護法立。爲有援據
乎。答。有皎證。樞要上本八紙右云。然今護法
所立之釋多與本論立名不同。二十唯識
釋名唯識論。故知唯識本論之名。今釋
名成。成非本稱
二紙
義苞提異 此明此論一部義理高
深總括經論 權實者。約三時敎。第一有
敎第二空敎此名權敎。第三時敎此名實敎。
此則法相一宗判敎之大綱也 鷲嶽者 諸
本不同。或作嶽或嶺。此擧佛説法所 希
夷者。老子曰。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
名曰希。王弼註曰。無狀無象無聲無響。
無所不通無所不往 龍宮者。擧珍藏
遺敎所。三藏謝勅賚經序啓云。盡龍宮之
所儲窮鷲嶺之遺旨曰。騰彩者。云敎法
有文彩也。此一聯取。褚亮金剛經註序曰。詞
鋒秀上映鷲嶽而相高。言泉激壯赴龍宮
而競遠 諸經衆論者。謂宗明唯識中道之
敎。卽深密・華嚴等經。瑜伽・顯揚等論是也
綱領者。南齊書顧歡傳云。綱以大綱言。如
綱之有綱網擧則目張領以要領言。如裘
之有領領挈而裘順 索隱者。易繫辭上曰。
聖人探賾索隱釣深致遠 涵宗者。涵含
也。或涵泳 菁華者。法苑珠林序曰。搴文囿
之菁華。音訓曰。菁咨盈切。英華也。文選上
林賦云。唼喋菁藻。郭璞及良註云。菁水草也
 掇奇提異者。任彥昇王文憲集序云。拔奇
取異。御製聖敎序云。鹿苑鷲峯瞻奇仰異」
二紙
風飛亂轍 此明護法等論師通逹
因明立破兩巧。外道小乘臣伏無抗 風飛
者。論語曰。子曰。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風必偃。故喩以風飛 三量者。善
珠云。現・比・聖敎・明詮云。自・他・共 靡籏者。
與下亂轍出于左傳莊公十年。彼云。夫大
難測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籏
靡故逐之 泉涌者。依託二因立宗破他。
連綿無竭猶如泉涌 二因者。謂生・了二
因。因明疏上末二紙左云。因體有二。所謂生・
了。二各有三言生因・智生因・義生因・智
了因・言了因・義了因也
廣如彼
釋。然此論大宗有二門別。一性相門。二因明
門。下疏一本
七十九右
云。文中有法在初。法居最
後。中間因喩。隨文可知。性相爲文故無次
第。下文體例或有非次。皆准此知。解因明
者許是事故應審思惟義燈五末三十七紙
云。以性相爲文。上義苞等至提異讃性相
門此風飛下乃至亂轍讃因明門。是以欲
逹斯論者預知因明。若昧恩明則不能
辨別拆邪之軌式。豈有測知論難之指歸。
雖欲得斯論之邃致而可得乎。是故宋傳
二紙左云。糅論成時。隨受撰錄所聞講周。
疏畢無何。西明寺測法師亦俊朗之器。於唯
識論講場。得計於閽者賂之以金。潜隱厥
形聽尋聯綴亦疏通論旨猶數座方畢。測
於西明寺鳴稚集僧稱講此論。基聞之慚
居其後不勝脹怏。奘勉之曰。測公雖造
疏未逹因明。遂爲講陳那之論。基大善三
支。縱橫立破述義命章。前無與比。又云。請
奘師唯爲己講瑜伽論。還被測公同前盜
聽先講奘曰。五性宗法唯汝疏通。他人則

三紙
故以而已 此明此論功用碩明弘
傳無窮 儀天地等者。楚辭云。與天地兮
比壽。與日月兮齊光。漢書曰。德配天地
明並日月 孕日月等者。叡師中論序云。
尋斯四論者。眞如日月在懷無不朗然鑒
徹矣 潢河者。字彙云。潢河天河也。又韻會
云。天河謂之銀潢。文選張平子賦云。乘天
潢之泛泛兮浮雲潢之湯湯。或潢・黃音通。
又李蕭遠運命論云。夫黃河淸而聖人生。善
曰。易乾鑿度曰。聖人受命瑞應先見於河。
河水先淸。淸變白。白變赤。赤變黑。黑變
黃。各三日。輪曰。黃河千年一淸。淸則聖人
生於時也 雷霆等者。道安檄魔文曰。抱
土而塡四海。打鼓與雷爭音。抱火共電
競燿
三紙
在昔聯蹤 此下第四廣明翻譯。
於中有二。初明舊譯中。此明漢世初譯佛
經 周星等者。御製碑銘曰。漢夢如在。周
星遽沈。法苑珠林云。按春秋。魯莊公七年夏
四月。恒星不現。夜明如日。卽佛生瑞應也。
善珠云。周星閟色者。左氏傳云。周・魯二莊
者。周莊王十年當莊公七年也。夏四月五日
辛卯夜明。此時佛生西國也。然則周莊王
與魯莊公爲同時也。據此文則佛生之日
其夜明。夜中星溳如雨與雨偕霣落也而已。
偕俱也。又周書異記曰。周昭王卽位二十四
年甲寅年四月八日。江河泉池忽然泛漲。井
水悉皆溢出。宮殿人舍山川天地咸悉震動。
其夜五色光氣入貫大微。遍於西方畫作
青紅色。周照王問大史蘇由曰。是何祥也。
蘇由對曰。有大聖人生西方故見此瑞。昭
王於天下何如。對曰。卽時無化。一千年外
聲敎被及此土。當之時佛初生也。閟鄙異
切。閉也。欝塞也盛也。漢曰。通暉者謂漢明帝
時佛法到洛也。漢法內傳曰。明帝永平十年。
夜夢丈六金人。光明奇特色相無比。明帝悟
不自安。其旦大集群臣以占所夢。通事舍
人傳毅奉答曰。臣聞西方有神。號之爲佛。
陛下所夢必是云。卽遣使十八人。尋訪佛
法至於天竺國。遇見沙門迦葉摩騰・竺法
蘭二人至於洛陽也。明帝大悅甚尊重之。
卽於洛陽城西立精舍。卽今白馬寺是也。
本白馬負經來。因以爲名也。摩騰旣至飜
譯衆經也。言漢日者。漢明帝夢所見金人。
其頂之上有似日相。則佛頂上相好光明也。
指彼相名曰漢日。被及也。齊魏收釋老志
曰。後漢明帝夢金人頂有日光飛行殿庭。
傳毅始以佛對。帝遣卽中蔡愔博士秦景等。
使於天竺寫浮圖遺範。仍與迦攝摩騰・竺
法蘭還雒陽。又得四十二章經 像敎者。
文選頭陀寺碑云。正法旣沒。像敎陵夷。註輪
曰。像敎謂爲形像以敎人也。等曰。曇無䜟
曰 釋迦佛正法住世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末
法一萬年 律儀者。禮記曰。律天時。註律
述也。文選五十五三十六
紙右
云。肆義芳訊。善註
云。肆陳也。今謂肆字形誤歟。界身足論慈
恩後序云。是以夕寐金容晨馳白馬 譯經
者結轍 津義者聯蹤。西域記十二二十四
紙左
云。
前修令德繼軌譯經之學。後進英彥踵武缺
簡之文。大義欝而未彰。微言闕而無問
三紙
多覿胡晋 此明胡國羅什等三藏
多混昧音韻形聲 蔥右總指胡國。葱謂葱
嶺。西域記十二四紙右云。葱嶺者據瞻部洲中。
南接大雪山。北至熱海千泉。西至活國。
東至烏鎩國。東西南北各數千里。崖嶺數百
重。幽谷險峻恒積氷雪。寒風勁烈。地多出
葱故謂葱嶺。又以山崖葱翠遂以名焉。續
高僧傳五三紙左云。逹覩貨羅諸胡都邑山
行八百。路極艱險。寒風切骨。到於活國。中
途所經皆屬北狄。而此王者突厥之胤。統管
諸胡總御鐵門以南諸小國也。自此境東
方入葱嶺。嶺據贍部洲中。南接雪山。北至
熱海。東漸烏鎩。西極波斯。縱廣結固各數
千里。冬夏積雪氷嚴崖隒。過半已下多出
山葱。故因名焉。昔人云。葱嶺停雪。卽雪山
也。今親目驗則知其非。雪山乃居葱嶺以
南。東西亘海。南望平野。北逹業山。方名
葱嶺。慈恩傳亦同。宋傳三十四紙右云。胡語梵
言者。一在五天竺純梵語。二雪山之北是
胡。山之南名婆羅門。國與胡絕。書語不同。
從羯霜那國。字源本二十宗言。轉而相生。其
流漫廣。其書竪讀。同震旦歟。至吐貨羅言
音漸異。字本二十五言。其書横讀。度葱嶺
南迦畢試國。言字同吐貨羅。已上雜類爲
胡也若印度言字梵天所製。本四十七言。演而遂廣。
號靑藏焉。有十二章敎授童蒙。大成五明
論。大低與胡不同。五印度境彌亘旣遙。安無少異
乎。又以此方始從東漢傳譯至于隋朝。皆指西天以
爲胡國。且失梵天之苗裔。遂言胡地之經書。彥琮法
師獨明斯致。唯徵造錄痛責。彌天符佛地而合阿
含。得之在我。用胡名而迷梵種。失則誅誰。唐有
宣公亦同皷唱。自此若聞彈舌。或覩黑容印定呼爲
梵僧。雷同認爲梵語。乃至旣云西土有梵有胡。何不
南北區分。是非料簡致有三失。一改胡爲梵。不折
胡開。胡還成梵失也。二不善胡・梵二音致令胡
得爲梵失也。三不知有重譯失也。當初盡呼爲
胡。亦猶隋朝已來總呼爲梵。所謂過猶不及也。如
據宗本而談。以梵爲主。若從枝末而説。稱胡可
存。何耶。自五天至嶺北累累而譯也。乃疑琮公留
此以待今日亦不敢讓焉。三亦胡亦梵。如天竺經
律傳到龜玆。龜玆不解天竺語。呼天竺爲印特伽
國者。因而譯之。若易解者猶在梵語。如此胡梵俱
有者是。四二非句。純華言是也。第三重譯直譯者。一直
譯。如五印夾牒直來東夏譯者是。二重譯。如經傳
嶺北。樓蘭焉耆不解天竺言。且譯爲胡語。如梵云
鄔波陀耶。疎勒云鶻社。于闐云和尙。又天王梵云拘
均羅。胡云毘沙門是。三亦直亦重。如三藏直齎夾牒
而來。路由胡國。或帶胡言。如覺明口誦曇無德律中
有和尙等字
者是也云云
右謂北方。左陽右陰。約方東南
是陽。西北乃陰 宮宇者謂五聲。於中唯
擧初後略攝中間。漢書律歷志曰。宮中也。
居中央陽。四方唱始施生。爲四聲綱也。羽
宇也。物聚藏宇覆之也。其五行者則角爲
本東春。商爲金西秋。徵爲火南夏羽爲水
北冬。宮爲土中央。其羽訓宇者。羽義屬冬。
冬莭藏物。如宇覆物也 華戎者。華指支
那。戎呼胡地。以下言胡晋故 形聲者。説
文序曰。一曰指事。二曰象形。三曰形聲。形聲
者以事爲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水邊是形。
工邊乃聲。
河字
亦同
 胡晋者。晋代胡僧來多。故呼以晋名 
三紙
雖則可略 此述古譯義爽疑起 
髣髴者。漢王文考靈光殿賦。忽瞟眇以響像
若鬼神之髣髴。廣韻見不審貌。説文若似也
 糟粕者。糟謂酒糟。粕謂穀皮。莊子天道
篇曰。桓公讀書於堂上。輪扁斵輪於堂下。
釋推鑿而上問桓公曰。敢問公之所讀者
何言耶。公曰。聖人之言也。曰。聖人在乎。公
曰。已死矣。然則君之所讀者古人之糟粕已
矣。詩經上出其東門有女如雲。雖則如雲
我思存。意謂。舊譯諸師不逹二土正音。是
故體翻義翻草重等翻。皆失淳粹如糟粕。
故言雖則髣髴等。樞要上本六紙左云。自夕
夢金容晨趍白馬。英髦間出靈智肩隨。聞
五分以心祈。攬八蘊而遐望。雖得法門之
糟粕然失玄源之淳粹 大義等者。語出
家語。如前已引 幽絢者。竺道生法師誅文
曰。泗汴之淸呂梁之峻。唯是淑靈育此明俊。
如草之蘭。如石之瑾。匪曰薰彫成此芳絢。
爰初志學服膺玄跡。左太冲蜀都賦曰。楊雄
含章而挺生。幽思絢道德。摛藻掞天庭。幽
絢等句異解芸芸無可適從。今謂幽絢等者。
善學諸徒由疑發問。其言也義也本起幽
思甚有文理。故云幽詢。或可詢與詢殉
音通。或形誤乎。次下云寶偈南賛。金牒東
流。暢翳理於玄津。蕩疑氛於縟思。此卽照
應今此文段 其詳可略者。孟子萬章篇曰。北
宮錡問曰。周室班爵祿也如之何。孟子曰。
其詳不可得聞也。諸侯惡其害己而皆去
其籍。然而軻也嘗聞其略也。司馬相如難
蜀父老文曰。僕常惡聞君説。然斯事體大。
固非觀者之所覯也。余之行急。其詳不可
得聞已。文選五十九沈休文昭王碑云。軍麾
服命之序。監督方部之數。斯固國史之所詳。
今可得而略也。註濟曰。言國史具述其事。
此文可略而不言也
三紙
惟我智沼 此下第五明新譯中。此
總嘆三藏德。如別傳十卷彥琮所作及續僧
傳第四中明 我者。親之之辭 親敎者。業
疏三上十八紙左云。中梵本音鄔波陀耶。在唐
譯言名之依學。依附此人學出道故。自
古翻譯多雜蕃胡。胡傳天語不得聲實。故
有訛僻。轉云和上。如昔人解。和中最上。此
逐字釋。不知音本人又解云。翻力生。弟子
道力假敎生成。得其遠意失其近語。眞諦
所譯明了論疏則云優波陀訶。稍近梵音。猶
乖聲論。餘親參譯委問本音。如上所述。彥
琮譯云郁波第耶。聲相近也。南海寄歸傳三
十一右云。鄔波駄耶。駄字音停駕切。旣無正
體。借音言之。鄔波是其親近。波字長喚。中
有阿字。阿駄耶義當敎讀。言和尙者非也。
西方汎喚博士皆名烏社。斯非典語。若依
梵本經律之文。咸云鄔波駄耶。譯爲親敎
師。北方諸國皆喚和社。致令傳譯習彼訛
者。具如玄應音義二十四二紙左華嚴音義二
五紙
中明。宋傳云。梵云鄔波陀耶。疎勒云鶻
社。于闐云和尙 含章者。易坤卦云。六三
含章可貞。註曰。爲臣之道。當含晦其章
美 拔華者。孟子曰。子貢曰。自生民以
來未有夫子也。出於其類拔乎其華。註
曰。華聚也 搏古本作榑。淮南子第五時則
訓曰。東至日出之次。榑木之地。高誘註
曰。榑木榑桑 靈臺者。莊子庚桑楚曰。備物
以將形。藏不虞以生心。敬中以逹彼。若
是萬惡至者皆天也。不可內於靈臺。司馬
彪註云。心爲神靈之臺也。漪廣韻水文也
三紙
騖三輪資習 此明三藏殉法異域
 三輪者。古有異説。以身口意三業義爲
優 晋與進通。易中多用。晋卦初六晋如摧
如六二晋如愁如。序卦傳晋者進也。進必有
所傷 金沙者。或云金河。慈恩傳八十紙云。
出玉門關而遠遊。指金河一息。南山法華
序云。金河顧命道殊半滿之科。金沙者。文
選頭陀寺碑曰。拂衣雙樹脫屣金沙。善註
曰。拔提河一名金沙河也。西域記六十六左
曰。阿恃多伐底河唐言無勝。此世共稱耳。舊云阿
利羅跋提河訛也。舊言謂之尸
賴拏伐底河。
譯曰有金河
西岸不遠至沙羅林。其樹類檞。
而皮靑白葉甚光潤。四樹特高。如來寂滅之
所也。梁朝宗法師云。如來於此入滅者不無
其意。且河流奔注喩生死之遄速。金沙不動
譬佛性之常存出法華倫註一八解者。八解脫亦
名八背捨。具如俱舍・婆沙等。瑜伽論十一
初右云。靜慮解脫者。謂八解脫。一有色觀諸
色解脫。二內無色想觀外諸色解脫。三淨解
脫身作證具足住解脫。四空無邊處解脫。五
識無邊處解脫。六無所有處解脫。七非想非
非想處解脫。八想受滅身作證具足住解脫
 殉者從也。孟子盡心上云。孟子曰。天下有
道以道殉身。天下無道以身殉道。前漢書
註曰。忘身從物曰殉 天眞者。琴操云。伏
義作琴修身理性反其天眞。樞要云。大師
叡發天資識假循謁
四紙
匪摛延祥 此明三藏歷經五天靈
異不少。皆是宿福之所延。豈故舒暢奇異
眩曜世間乎慈恩傳三・十紙左具明
三藏逢戒賢論師
慈恩傳十

曰彥悰嘆曰。余考三藏風心稽其近跡。
自非摩訶薩埵其孰若之乎。曰。我同儔幸
希景仰勗哉
四紙
備踐心極 故明三藏歷觀五天神
蹟。此中意者。雖曰神蹟祕符情樞心極。
非謂深逹典籍。慈恩傳八十七紙左云。悲巨
夜之長昏。痛微言之永翳。遂乃投迹異域
廣餐祕敎。乘杯雲漢之外。振錫煙霞之表。
滔天巨海侵驚浪而羇遊。亘地嚴霜犯淒
氛而獨逝。平郊散緖衣單雪嶺之風。曠野低
輪肌弊流沙之日。遐征月路影對宵而暫
雙。遠邁危峯形臨朝而永隻。研窮智境探
頤至眞。心鏧玄津硏幾祕術。通昔賢之所
不逮。悟先典之所未聞。同八葉右三藏
進西域記表曰。所聞所履百有二十八國。
竊以章允之所踐藉。空陳廣袤。夸父之所
陵厲。無述風土。班超侯而未遠。張騫望而
非博。今所記述有異前聞等。因明疏叙
云。𨏦曩哲之未聞並包心極。架前賢之不
覿咸貫情樞 文選王融策文曰。握樞臨極。
纂註曰。樞北斗第一星。掘此以臨八極者。
以取萬物所仰而知四時之不失也
四紙
誓志天藻 此述三藏歸唐有榮 弘
者謂弘通。撫者謂慰撫。字彙云。撫摩也按
也。慰勉也。增韻云。慰安也。續僧傳五五紙左
云。以貞觀十九年正月二十四日。屆于京郊
之西。道俗相趨屯赴闐闥。數十萬衆如値下
生。將欲入都。人物誼擁取進不前。遂停別
館。通夕禁衞。候備遮斷停駐道旁。從故城
之西南至京師朱雀門街之都亭驛。二十餘
里列衆禮謁動不得旋。于時駕幸洛陽。奘
乃留諸經像送弘福寺。京邑僧衆競列幢
帳助運莊嚴。四部諠譁又倍初至。當斯時
也復感瑞雲現于日北。團圓如蓋。紅白相
映。當于像上顯發輪光。旣非遶日同共嗟
仰從午至晡。像入弘福方始歇滅。致使京
都五日四民廢業七衆歸承。當此一期傾仰
之高終古罕類也。奘雖逢榮問。獨守館宇
坐鎭淸閑。恐陷物議故不臨對。及至洛
濱。特蒙慰問。幷獻諸國異物。以馬馱之。別
弘入深宮之內殿。面奉天顏。談叙眞俗
無爽帝旨。從卯至酉不覺時延。迄于閉
具如慈恩傳五初紙 簡帝心者。尙書
湯誥曰。惟簡在帝之心。論語堯曰曰。帝臣不
蔽簡在帝心者。此引書經之辭 天藻者
謂震翰。神仙傳曰。神仙書受不敬。是慢天
藻也貞觀二十年秋七月辛卯。三藏奉上
新譯經論表請序題。至二十二年六月御
製序文。慈恩傳六十四紙右云。法師重啓方爲
染翰少頃而成。名大唐三藏聖敎序。凡七
百八十一字。自神筆自寫勅貫衆經之首。帝
居慶福殿百官侍衞。命法師坐。使弘文
舘學士上官儀以所製序對群僚宣讀霞
煥錦舒極褒揚之致同年六月。太子製述
聖記此述御製
聖敎序故
具見慈恩傳第七初紙又三藏
表上請慈恩寺碑。以帝善書亦請染震翰。
慈恩傳九六紙左曰。帝善楷・隷・草行。尤精飛
白。其碑作行書。又用飛白勢作。顯慶元年
四字並窮神妙。又三藏於修文殿飜發智
等論之日。降手詔飛白書。慰問優洽。如上
傳文是延天藻之義。是以三藏表上謝云。蒙
賚天藻喜戴不勝。又曰。二主神筆猥賜褒
揚。兩朝聖藻亟垂榮飾
四紙
遂此縟思 此明新經流行疑蕩理
暢。光師所謂懷疑之侶煥若氷消。佇汲之徒
實忘飡寢者是也。慈恩傳第八十八葉右御製
碑文曰。遂得金牒東流續將斷之敎。寶
偈西徒補已缺之文 賛者。善珠曰。賛出也
見也。言此寶偈從中天竺南出見也。今謂。
未穩。准慈恩傳南字恐西形誤 金牒者。
文選云。放光聞鷲嶽。金牒祕香城。牒説文
札也簡也。文選張景陽七命中云金册玉牒。
亦云貝牒。華嚴音義一二紙
云。貝牒貝北蓋
切。牒徒頰切。貝謂貝多樹葉。意取梵本經
也。牒謂簡牒。卽經書之通稱也 玄津者。頭
陀寺碑文云。釋綱更維。玄津重枻。僧叡十二
門序云。奏希聲於宇宙。濟溺喪於玄津 
氛者。説文祥氣也。楚辭命靈氣爲余占之。
靈氣古善占官 縟者。廣韻繁采也。文選范
蔚宗逸民傳論云。縟旨星稠。繁文綺合。慈恩
傳八十七紙左云。縟思繁蔚如綺霞之輝逈漢。
宗輪述記云。縟思綺以含章
四紙
頴標千古  此明五天千古唯是三
藏一人 頴禾末。標木抄也。此喩擢出。非
聰利御製碑文云。孤標千載獨步三
空 一人者。古説以爲天子者非也。善珠
一説指三藏爲正。慈恩傳序云。萬古風猷
一人而已。樞要云。獨擅光輝頴標芳馥者。
其唯護法一人乎 殫駕者。或爲彈字形誤。
或爲單字解之。並不可也。今謂。一人者。嘆
指三藏之辭。雖有尊指皇帝以爲一人。
而疏主所用恐應不爾。例如樞要。又一人
之言已決爲三藏。則或云彈奏出駕。或云
單獨陪駕者。不待辨白其非可知。或説指
示三藏以爲一人。單駕猶如獨步者亦非
也。若解殫爲單。則與下一人語不相響。上
文對頴言三。此文形殫呼一。如上所引孤
標千載獨步三空。類例可知。品字箋云。殫盡
也極也。玄應經音義云。無餘云殫陵揜者。
揜與掩同一。曰覆也。手揜物
四紙
詎與而已矣 此比況古師釋成三
藏一人之義詎説文猶豈也 家依者。卽
是眞諦三藏也。慧愷起信論序云。拘蘭難陀
譯名眞諦。攝論序云。有三藏法師。優禪尼
國婆羅門種。姓頗羅惰。名拘羅那他。此土翻
譯稱曰親依。然玄賛一二十七右云。至梁末
有西天竺優禪尼國沙門𤘽羅那陀。此云家
依。亦云婆羅末陀。此云眞諦。續高僧傳第
一云。拘那羅陀陳言親依。或云波羅末陀。
譯云眞諦。並梵文之名也靖邁譯經圖記第四梵
漢二名與南山同
疏主宗輪疏・二十唯識述記等並云。𤘽那羅
他此云家依。然而疏主非偏翻家依不用
親依。故二十唯識述記云。𤘽那羅他此云家
依。親依亦得。卽眞諦三藏也 聲明者。謂梵
土文字訓詁之學。卽五明中隨一也。具如瑜
伽等明擅美者。宋書謝惠運傳曰。標能擅
美獨映當時童壽者。梁高僧傳第二初紙右
云。鳩摩羅什此云童壽○始在龜玆。須耶
利蘇摩才技絕倫。以大乘爲化。爲什説諸
法皆空。嘆伏受誦中・百二論及十二門等○
初什一名鳩摩羅耆婆。外國製名多以父母
爲本。什父鳩摩炎。母字耆婆。故兼取爲名
焉。百論疏曰。鳩摩羅者。父名鳩摩羅炎。母
曰耆婆。耆婆云壽。鳩摩羅炎云童。卽童壽
也。合取父母兩稱爲兒一名者。風俗異也。
正言父母兩稱並是美名。欲令兒好故合
爲之。此方逹士張融爲兒立名亦云融。人
問之其故。答云。父融子融。融融融不絕。
亦是美其子也 流芳者。晋書桓溫傳曰。
溫曰。勇子不能流芳百世。亦當遺臭萬
年也 見稱者。見於文選中可考。見是助
字。非對檀字。慈恩傳第九初葉左云。羲皇
之德尙所稱於前古。姬后之風亦獨高於
後代 云爾而已矣者。張景陽七命曰。指
鄭則三軍白首。麾晋則千里流血。豈徒水
截蛟鴻。陸灑奔駟。斷浮翮以爲工。絕重
用而稱利。云爾而已哉。翰註曰。云爾而
已哉。並助辭也。論語述而曰。葉公問孔子
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爲
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
至。云爾云者。是言爾者。是無他之詞也
四紙
斯本一師之製 此下第六明在昔
斯論抗行百軸。今者糅爲十卷 彙聚等者。
易上繫辭傳云。方以類聚。物以群分 商攉
者。商廣韻度也。攉字彙怱郭切。音霍。手反覆
也。搖手曰揮。反手曰攉。説文云。都凡也。
廣韻盤手戲也。若作攉字。字彙乞約切。音
却。擊也。又吉岳切。音覺。大擧也。謂粗略
而擧之也。篇海類篇虛郭切。手反覆也。通
作攉。若作榷字。字彙吉岳切。覺。橫木渡木
曰榷。若作礭字。字彙苦角切。音却。鞭也。若
作礭字。字彙乞約切。音却。堅也。廣韻苦角
切。靳固也。文選吳都賦。商㰌角萬俗。劉註
云。廣雅商度也。摧粗略也。言商度其粗
略也。翰註云。商略萬國之風俗。又文選
陸機樂府篇。商搉爲此歌。沈休文謝靈運
傳論云。敷社論心商榷前藻。濟註云。榷
略也。商搉前人文藻之妙。俱舍麟記云。世友
商礭者。商量。確定也。凡有疑議。咸取定焉」
徵詮者。徵説文明也。詮評論事理也 陶甄
者。楊子曰。陶甄天下在和。文選女史箴云。
散氣流形。旣陶既甄。漢書如淳註。陶人作
瓦器謂之甄。樞要上本六紙左云。初切之際。
十釋別翻。昉・尙・光・基四人同受潤飾執筆。
檢文纂義。旣爲令範。務各有司。數朝之後
基求退迹。大師固問。基慇請曰。自夕夢金
容晨趨白馬。英髦間出。靈智肩隨。聞五分
以心祈。攬八蘊而遐望。雖得法門之糟粕
然失玄源之淳粹。今東出策賚並目擊玄宗。
幸復獨秀萬方頴超千古。不立功於參糅。
可謂失時者也。況群聖製作各馳譽於五
天。雖文具傳於貝葉。而義不備於一本。情
見各異。禀者無依。況時漸人澆命促惠舛。
討支離而頗究攬初旨而難宣。請錯綜群
言以爲一本。揩定眞謬權衡盛則久而遂
許。故得此論行焉。大師理遣三賢獨授庸
拙。此論也括衆經之祕苞群聖之旨。何滯不
融無幽不燭。仰之不極。俯之不測。遠之
無智。近之有識。其有隱括五明披揚八
藏。幽開每擁玄路未通。囑猶豪毳岳盈
投之以炎爍。霜氷澗積沷之以煨景。信巨
夜之銀煇昏旦之金鏡矣。雖復本出五天
彼無玆糅釋。直爾十師之別作鳩集猶難。
況更摭此幽文。誠爲未有。斯乃此論之因
起也
五紙
成唯識殊號 此釋論題中。初總釋
四字。宗輪論述記二葉左云。異部宗輪論者。
擧宏綱以旌稱。彰一部之都名。復言論
者。提藻鏡以標名。簡異藏之別稱。妙經
玄賛一云。首稱妙法蓮華經者。藻宏綱
之極唱。旌一部之都名。序品第一者。鏡義
類之鴻標。顯異筌之別目今此題釋與宗
輪述記同 藻鏡者。柳子謝李吉甫云。藻
鏡洞開秋毫在照。善珠云。藻鏡者。鏡背文
米也。如藻文故曰藻鏡。今謂。准玄賛意。
二字各名辨別。溜州曰。藻鏡是非等。抱璞子
云。品藻妍𡟎。杜詩集註二十一六十
二右
送孟十
二倉菖赴東京選詩五言律藻鏡留連客。江山
憔悴人。註藻鏡猶云藻鑑。謂銓衡之司爲
品藻鑑。別人物者也。指吏部言。又杜詩集
註八二十五
紙左
上韋左相詩排律持衡留藻鑑。
聽履上星辰。註韋爲吏部侍郎。銓序銓序
平允故云持衡留藻鑑。又杜詩千家註云。
夢符曰。晋書制曰。藻鏡銓衡。尹曰。唐舊
許子儒居選部。不以藻鏡爲意。南山續高
僧傳二十三十五紙右云。瓚僧中藻鏡。定室羽
儀。又溜州因明義斷云。藻鏡是非。議詳得
失 簡二藏者。簡謂簡異。此論能異二藏。所
異二藏。謂經律二藏。或説簡聲聞縁覺二藏。
故下文去。大覺之旨隆中道義者。今謂。准宗
輪述記。此説非也。何者。彼云異藏。此云二
藏。言異意同。彼論已小乘。何有簡異聲縁
二藏乎
五紙
成乃旨隆 次別釋中。初釋成唯識
三字 成立者。樞要上本九紙右云。成乃能成
之稱。以成立爲功。唯識所成之名。以簡了
爲義者。安敎立理名之曰成。二十唯識述
記上六紙右云。安立者成立義。謂此論中成立
大乘三界唯識。卽以因喩成立宗義名爲
安立。又安立者施設義。以廣道理施設唯
識略理趣故。或安立者開演義。未説之義今
説名立。已説之義今廣名安。又安者可也。
敎理相稱。立者建也。法性離言。今言名立。
言或順理。所以稱安唯識之言如次下釋
 大覺之旨隆者。大覺乃能説之佛。唯識是
所説之旨。今相宗意。我佛一代之敎宗極偏
在唯識。然此論也橫説竪説成立唯有識
義。則大覺之旨欝乎隆興。是故二十唯識初
云。安立大乘三界唯識。以契經説三界唯
心。疏主釋云。謂華嚴經等中説三界諸法唯
有心故。是十地論第八卷內第六地中説也。
今方成立唯有識義。卽此所明唯有識者。
爲契經説唯有心故。故今此論立理成經
次下一本
四紙右
云。華嚴等中説一切法皆唯有
識。天親菩薩爲利有情令法久住。依如上
經製三十頌明唯識理。文義周圓離於廣
略。後護法依上經論採撮精要廣釋頌文。
名成唯識。故此卽以唯識爲宗。識有非空。
境無非有。以爲宗也
五紙
本頌義著 本頌者。三十伽陀。對釋
爲本。此爲能詮。捨離二邊此謂中道。乃
是所詮。能詮本頌已吿成。則所詮中道自然
炳著。又唯有識及與中道。名異體同。故唯
識義章擧三十一唯識差別中云。華嚴等中
遮境離識名爲唯心。辨中邊論遮邊執路
名爲中道。中辨論述記上八紙右具釋名義 
五紙
唯謂釋也 次解唯識二字。初約六
釋解中有六句。初四句離釋。後二句合釋。唯
有三義。一簡持。二決定。三顯勝。樞要幷唯
識義章等中釋此三義。章云。唯有三義。一
簡持義。簡去遍計所執生法二我。持取依他
圓成識相識性。成唯識云。唯言爲遮離識
我法。非不離識心心所等今謂唯義由有簡
去多法等持取一
法等之義。南都學者每見論中唯字。往往點稱字
眼。法華冠註亦有此訓。皆是不知字眼之法也
決定義。故舊中邊頌云。此中定有空二十述記
上十七爲
此中唯
有空
於彼亦有此。謂俗事中定有眞理。眞
理中定有俗事。識表之中此二決定。顯無
二取今謂。俱舍界品頌云。五識唯尋伺。後三三。餘無。
長行釋云。一行相麁。二外門轉。由此二因故眼
等識與尋伺俱。其義決定。故説唯言。正理第五云。唯
者定義。下疏七末十七云。唯與定有別者。梵音言都。
都者不唯是唯。亦是定義。於此都字上加何縛馱刺
那。卽是揩定義。故今應言唯是定義。以依他中決定
唯有
空故
三顯勝義。瞿波論師二十唯識釋云。此
説唯識但擧主勝。理兼心所。如言王來。
非無臣佐。今此多取簡持解唯眞興云。
唯言雖有三義。今言唯識則多取簡持義。
何故爾者。唯識之言爲顯遮表故。取簡持
宜解唯義。故樞要云。唯謂簡持。有心空
境。是唯義也。簡去境持取心故説簡持是
唯義也 識謂能了者。樞要云。了謂了別。
詮辨作用是識義也。了別於境是識用故。
二十記云。識了別義。了識逹義。應言了別。
此中言略但説了言。又云。了別有二。一細。
二麁。初通諸識。後唯前六。唯識義章云。識
者心也。由心集起綵盡爲主之根本故。經
曰唯心。分別了逹之根本故。論稱唯識。或經
義通因果總言唯心。論説唯在因但稱唯
識。識了別義。在因位中。識用强故説識爲
唯。其義無二 識體等者。非唯持業。亦有
依主。唯識義章云。或順世外道及淸辨等成
立境唯。爲簡於彼言識之唯。依主無失。眞
興私記云。依主釋者。唯是能依。識是主也。唯
依識主故名唯識。西明二十唯識疏下云。
彼順世外道云。一切諸法不離四大。如大
乘中一切諸法皆不離心。下文一本
三十七
云。然
淸辨計總撥法空爲違中道强立唯境。
諸心所現卽是唯境。有何心也。順世外道亦
立唯有四大種色。若依此四句分別。淸辨・
順世有境無心。中道大乘有心無境。小乘
多部有心有境。邪見空見外道一説一説部
執一切
法唯有假名
都無心境
都無心境
五紙
識性唯識 此明唯識二字括囊事
理。然經説唯心。論判唯識。心之與識義殊
體一。初依經説明識之性相攝在於心。後
入論判明王之與所攝屬於識。識之性相
已攝于心。卽是性相之不離識也。以心卽
識故。心之王所屬在於識。卽是王所之不
離心也。以識卽心故。疏七末七紙右云。唯言
不遮不離識法。其眞如及心所等亦不離
識。故體皆有。又云。此意旣有能變分別識
及所變境依他相。所分別心外實法等決定
皆無。故唯有識。眞如心所等皆不離識。亦
是實有善珠云。心所以識爲主其義可爾。
云何心王以識爲主。解云。傳有二説。一曰。
心意識中。心合爲主。第八心故。今且對境
論。以識爲主也。一曰。心唯自體通因果位。
識則因用。唯因强勝。今約强勝心明主義。
故名唯識不名唯心 歸心釋識。以心・
識一故。泯相釋唯。相謂差別。卽性相王所
等差別。泯謂亡泯。亡泯差相渾爲一識故。
歸等一句照應上識性等二句。總等一句照
應上心所等兩句。有人以五重唯識配屬
此段非也。且辨其一者。歸心泯相配屬
第五遣相證性識。其言雖似義取理性。然
此唯識言五法事理蘊在此中。以故第七論
云有深意趣。此序結云總言唯識總言之
所表豈唯一法。泛論唯識略有二門。一總
門。二別門。今唯識言所謂總門唯識是也。豈
唯取理性而已
五紙
唯遮其實 此明所以遮表爲喪
蠧眞實者。慈恩傳八十紙右云。以有取也。有
取喪其眞。就無求之恐也字
草誤
無求蠧其實。第
七論二十紙右云。唯旣不遮不離識法故。眞
空等亦是有性。由斯遠離增減二邊唯識
義成。契會中道 喪眞者。眞乃妄之反對
也。外境妄法。固執爲有則其眞自喪 乖實
者。實乃虛之反對。內心實有。排撥爲空則乖
實遠矣
五紙
所以中道 此明迷悟昇沈皆關唯
識。唯空識有。故指唯識爲斯。境有心空。故
指執滯爲彼。有部・淸辨晦唯識者。故溺
有空二邊。大乘中主悟二邊者。故履眞實
中道
五紙
三十 此以六釋八轉解成
唯識三字 三十本論者。三十簡異二十。本
論簡別釋論。頌言不貫長行。論通二種。
今言本論指頌而言 成唯識言亦通本・
釋。今爲釋論之名。於中唯識一字是本。成
之一字是釋。故樞要上本八紙右云。此論名成
唯識論。則本名唯識。釋論名成。然依世親
三十論本。於題目下別註之云。此論亦名
成唯識論。以三十論敎成立唯識也。如説
無垢稱經。佛吿名云説無垢稱不可思議解
脫法門經。然經題云説無垢稱經。題下註云
亦名不可思議解脫。此亦如是。別亦名成。
且如天親所造二十唯識下末頌云我已隨
自能。略成唯識義亦名成唯識。然今護法
所造之釋多與本論立名不同。二十唯識
釋名唯識道論。此論名成釋論之稱。故論
末云。此本論名三十唯識。又云。此論三分
成立唯識。故知唯識本論之名。今釋名成。
成非本稱。但取本論正名不取別註名也。
或有唯本非釋名。如辨中邊。或有唯釋非
本名。如唯識*道論。或有本釋二名。如雜
集論。今唯釋名。或是通名。其成唯識唯識之
成。蘇漫多聲中第六屬主者則八轉聲 三
摩婆釋者。樞要作婆爲正。婆・娑二字經論
多誤。以形近故。義林章一本
三十四
云。梵云殺三
婆此云六合。殺者六也。三摩娑者合
也。諸法但有二義以上而爲名者。卽當此
釋。唯一義名卽非此釋。一義爲名理目自
體。不從他法而立自名。二義爲名理有相
濫。故六合釋無一義名。初但別釋二義差
別。後乃合之。如説佛陀名爲覺者。者是主
義。通於五蘊。覺是察義。唯屬於智。此別
解已。有覺之者名爲覺者。此卽合之。故名
爲合。釋此合名有其六種名六合釋。雖
如菩提有其二字。二字但目一覺之義。義
旣是一。理目一體。旣無相濫。何用六合。六
合之釋解諸名中相濫可疑諸難者故。此六
合釋以義釋之。亦可名爲六離合釋。初各
別釋名之爲離。後總合解名之爲合。蘇漫
多聲者。樞要上本八紙左云。蘇漫多聲中。第六
屬主者則八轉聲。其此聲論辨此聲中。蘇字
居後。漫多是後義。則是蘇字居後聲也。底
彥多聲有十八囀。辨此聲中。底字居後。彥
多是後義。則是底字居後聲也。爲簡此聲
言蘇漫多。慈恩傳三十九紙左云。曾於迦濕
彌羅諸國聽訖。至此尋讀決疑而已。兼學
婆羅門書印度梵書。名爲記論。其源無始。
莫知作者。每於劫初梵王先説傳受天人。
以是梵王所説故曰梵書。其言極廣有百
萬頌。卽舊譯云毘伽羅論者是也。然其音不
正。若正應云毘耶羯刺諵音女
咸女
此翻名爲
聲明記論。以其廣記諸法能詮故名聲明
記論。昔成劫之初。梵王先説具百萬頌。後住
劫之初。帝釋又略爲十萬頌。其後北印度健
馱羅國婆羅門覩羅邑波膩尼仙又略爲八
千頌。卽今印度現行者是近。又南印度婆羅
門爲南印度王復略爲二千五百頌。邊鄙諸
國多盛流行。印度博學之人所不遵習。此並
西域音字之本。其支分明相助者復有記
論。略經有一千頌。又有字體三百頌。又有
字縁兩種。一名門擇迦。三千頌。二名溫那
地。二千五百頌。此別辨字縁字體。有八
論八百頌。此中略合字之縁・體。此諸記論
辨能詮所詮有其兩例。一名底彥多聲。有
十八囀。二名蘇漫多聲。有二十四囀。其底
彥多聲於文章壯麗處用。諸汎文亦少用。
其二十四囀者。於一切諸文同用。其底彥多
聲十八囀者有兩。一般羅颯迷。二阿答末埿。
各有九囀故合有十八。初九囀者。如汎論
一事有三。説他有三。自説有三。一一三中
説一説二説多故有三也。兩句皆然。但其
聲別故分二九耳。依般羅颯迷聲。説有無等
諸法。且如説有。有卽三名。一名婆&MT00704;底。二
名婆&MT00704;破。三名婆飯底。説他三者。一名婆&MT00704;
斯。二名婆&MT00704;破。三名婆&MT00704;他。自説三者。一婆
&MT00704;彌。二婆&MT00704;靴。三婆&MT00704;此第三依四吠陀論中
説。多言婆&MT00704;末斯
依阿答末埿九囀者。於前九囀下各置毘
耶底言。餘同上。安此者令文巧妙。無別義。
亦表極美義也。蘇漫多聲二十四囀者。謂
言總有八囀。於八囀中一一各三。謂説一
説二説多。故開爲二十四。於二十四中。一
一皆三。謂男聲・女聲・非男非女聲男女等聲
者。一行字
母表云。阿迦羅等三十四字。是爲男聲智慧字。伊等里
等十二字。是爲女聲三昧字。仰等五字爲大空。古説
云。智者平等大慧義也。平等者無動轉義。大慧者無
中邊義。三昧者定義也。定者行也。定者寂靜義。無生
滅轉變甚深縁起表德三昧。無性縁生不可得之行。行者
造作義。遷流爲宗。仰等五字大空點。遍智惠三昧。和
合定惠二義以顯大空德。無別加減。然以智惠字
名男聲者。以不生爲義故。無點之體文形音俱無
易。又以三昧字名女聲者。以而生爲名故。加
點於體文則形音皆得異。以此義故得智惠三昧名。
非男非女雖相似男女二種而非男一相亦非女一
相。故名非男非女聲。上依密家悉曇者釋。若依顯敎。
至相五十要問答云。聲有三種者。一男聲。直申能對
治等聲。二女聲。委出所治障等聲。三非男非女聲。
如説餘道理等聲文。俱舍光記五・(三十五丁右)云。
殑耆女聲。殑伽男聲。慈恩唯識述記。瑜伽謂定境相應等
義。瑜祇謂觀行者。又大日經疏云。瑜祇女聲。又玄應等
僧伽謂衆。僧祇謂衆物。又瑜伽倫記二下(十八紙右)
云。三見爲見結。同是女聲。二取爲取結。同是男聲。已
上。古説男聲不生義。女聲而生義等者。今謂不爾。慈恩
瑜伽略纂六・(三十七丁右)云。防那工業者。謂織繡等。
此方女工。龜玆西多男作。故存本音名爲防那。男聲
呼之。倫記五上。又二十唯識述記下(三十九左)云。迦
多衍此云剪剃。如常所釋。此卽其姓。那者男聲。卽剪
剃種男聲中呼表是男也。如言尼者。女聲中呼表其
女也。已上記文。彌勒上生經疏云。優婆塞・塞男聲。夷
是女聲。准此等文。明知男女二聲非不生・而生之義。不
空・善無畏等雖委辨梵漢解釋經呪。然不擧揚八
轉聲明。如玄弉・義淨等傳承此來。慈恩等師禀受依
用。詳見西域記・寄歸傳・慈恩傳・瑜伽略纂第六・(三十
五紙左)倫記五上(五
十左)唯識樞要等
言八囀者。一詮諸法體。
二詮所作業三詮作具及能作者。四詮所
爲事。五詮所因事。六詮所屬事。七詮所依
事。八詮呼召事薩婆多律攝二・(五紙右)云。又依
七例聲明苾蒭義。一誰是苾蒭
謂出家近圓人。二作何業聲作苾蒭。謂同得學處。三
所由聲者。由何而得。謂因三業勤求等。四何所爲。爲
自調伏求趣涅槃。五從何而得。謂從先時數數修習
親近善友及二師等。六誰之近圓。謂佛世尊。七於何處。
謂依欲界及
善説法律等
且以男聲寄丈夫上作八囀者
丈夫印度語名布路沙。體三囀者。一布路殺。
二布路筲。三布路沙。所作業三者。一布路艾
二布路筲。三布路霜。所具作者三者。一布路
鎩拏。二布路&T074179;。三布路鎩鞸。或言布路鎩𠰘。
所爲事三者。一布路厦邪。二布路沙&T074179;。三布
路鎩韵。所因三者。一布路沙哆。二布路鎩&T074179;
三布路鎩韵。所屬三者。一布路鎩&MT04937;。二
布路鎩&T074179;。三布路鎩諵。所依三。者。一布路
&T038500;。二布路殺諭。三布路鎩縐。呼召三者。一
系布路殺。二系布路稍。三系布沙。略擧一
二如此。餘例可知。難爲具述。宋僧傳
十五紙左云。第四麁言細語者。聲明中。一
蘇漫多。謂汎爾平語言辭也。二底彥多。謂典
正言辭也。佛説法多依蘇漫多。意住於義
不依於文。又被一切故。若彥底多非諸
類所能解故。亦名全聲者。則言音分明典
正。此細語也。半聲者。則言音不分明而訛
僻。此麁語也。一是麁非細。如五印度時俗
之言是。二唯細非麁。如法護・寶雲・奘師・義
淨洞解聲明音律。用中天細語典言而譯
者是。三亦麁亦細。如梵本中語涉麁細者
是。或註云此音訛僻。卽麁言也。四二非句。
闕第五華言雅俗者。亦云音有楚憂同也。
且此方言語。雅卽經籍之文。俗乃街巷之説。
略同西域。細卽典正。麁卽訛僻也。一是雅
非俗。如經中用書籍言是。二是俗非雅。
如經中乞頭博頰等語是。三亦雅亦俗。非
學士潤文信僧執筆。其間渾金璞玉交雜相
投者是。四二非句。闕第六直語密語者
六紙
屬主爲目 顯揚十八六紙右云。何等
名爲六種言論。一屬主相應言論。二遠離此
彼言論。三衆共施設言論。四衆法聚集言
論。五不遍一切言論。六非常言論。屬主相
應言論者。謂諸言論配屬於主方解其相。
非不屬主。如説生時。此誰之生觀所屬
主起此言論。所謂色之生受想行識*之生。
非説色時此誰之色觀所屬主起此言論。
如生如是。住異無常等心不相應行類。如
其所應盡當知是名屬主相應言論
六紙
論則斯賾 此釋論字。於中初唯
釋論一字烈與列通。毛詩。火烈具擧。註
云。列人持火。前漢書楊雄傳。擧烽烈火
旗鼓者。左傳成公二年張候曰。師之耳目
在吾旗鼓。進退從之 幽關等者。沈休文
昭王碑文云。虛懷博納。幽開洞開。翰註云。
道體幽微本於閑也。人皆難曉。而王洞然
開通。至其如理也。對法論述記一本
二十一
云。
最勝子等解論名云。問答決釋諸法性相
故名爲論。此意釋言。假興賓主硏究甚深
諸法性相宣暢宗要立以論名。俱舍釋言。
敎誡學徒故稱以論。卽以法義敎授誡勗
釋論名也。初依法名。後依人稱。樞要云。
最勝子解依智辨諸法故。俱舍依悲利衆
生故
六紙
以教依士釋也 此約就六釋合釋
成論二字以敎等者。此明持業釋。卽樞要
十釋中之第七・第八意也樞要上本(九紙左)云。
合有十義釋成唯識。
一經言唯識。論解名成。二本論名唯識。釋論名成。
三經及本論俱稱唯識。今釋名成。四宗稱唯識。因喩
曰成。論本略擧所立名宗。今義廣成故名因喩。具
述所以引同異法以成所立。二十論云。安立大乘
三界唯識。陳那釋云。因喩成宗名爲安立。此中名成
義亦同也。五體名唯識。義釋名成。本論略標其體。未
識差別。今廣明義具顯差別。故名爲成。六略名唯
識。未解深義。廣曰能成。具陳指實。此後二解依瑜
伽論攝釋分解。凡釋經法。初體後義。初略後廣故。七
以敎成教。八以敎成理。九以理成敎。十以理成
理。問。此後四釋依何得知。答。論末頌云。已依聖敎
及正理。又云。此論三分成立唯識。故知能成通敎及
理。論初頌云。我今釋彼説。説則本論所立之敎。或所説
之理。二義皆通。論末又云。以三十頌顯唯識理極明
淨故。頌云。分別唯識性相義義
則是理。故知所成亦通敎理
善珠此段約本頌
釋者非也。以此等皆就釋論題分辨二釋
 以理等者。此明依士釋。卽是樞要中之第
十・第九意也。有二釋別者。此文意者雖所
成邊通敎理二種。而能成邊唯局于敎。則持
業釋也。成已敎而論固敎故。又雖所成邊通
敎理二。而能成邊唯局于理。則依士釋也。成
理而論敎故。今分持業・依主兩釋。唯據于
能成有敎理之別。非關所成有別。玄賛約
六釋判妙經題目。與今大同玄賛云。若理爲
妙。敎但是敎。
言妙法蓮華經。卽依主釋。妙法是敎。經亦是敎。言妙
法蓮華經。卽持業釋。若妙法是理。經亦是理。言妙法蓮
華經。亦持業釋。妙法是
敎。經是理者。亦依主釋
非無小異。此述記意。論
字唯局于敎總料簡章云。又如唯識・成唯識論。識
體卽唯能成之敎亦卽是論也。故皆持業
彼玄賛意。經字通于敎理。雖有此異。其用
二釋義意無別。有人不辨此釋以爲與玄
賛同。又云敎之理依主釋。敎卽理持業釋
者。可笑之最矣。依主・依士言異意同。或云
有別者非也。義林章一本
三十五右
云。依主釋者
亦名依士。依謂能依。主謂法體。依他主法
以立自名名依主釋。或主是君主。一切法
體名爲主者。從喩爲名。如臣依王。王之臣
故名曰王臣。士謂士夫。二釋亦爾。對法抄
一本五十四紙左云。蘊從取生。如草糠火。或能
生取。如華果樹。繫屬取。如帝王臣。此三皆
唯是依士釋。玄應音義二十四二十紙右云。攝
大乘論云卽士釋。應釋云亦言依士。士謂
主也。立名從主故言依士。如言眼識等
也若淸涼等分爲二別。具如別辨
六紙
基學薀玉 此下第七明作斯記中。
此初自謙也 融謂道融。卽羅什弟子。梁僧
傳第六曰。釋道融汲郡林慮人。十二出家。
厥師愛其神彩先令外學。往村借論語。竟
不齎歸。於彼已誦。師更借本覆之不遺一
字。旣嗟而異之。於是恣其遊學。至立年
才解英絕。聞羅什在關故往諮禀。什見而
奇之。謂姚興曰。融公大奇聰明釋子 愷
謂慧愷。卽眞諦弟子。眞諦傳云。對沙門慧愷
等翻廣義法門經及唯識論等。所以別擧
二弟子者。以上已對眞諦・羅什二師稱揚
三藏故 倍當改陪字。或通亦作倍。界身
足論後序 操觚者。文選文賦云。或操觚以
率爾。銑註云。觚木也。古人用之以爲筆也。
觚音姑。爾雅觚竹。又相如傳。蓮藕觚蘆。此
與𦱄通 顏游者。謂顏囘・子游也 函杖者。
禮記曲禮上曰。若非飮食客則布席。席間
函文。疏曰。講説客席之制。三尺三寸三分寸
之一則兩席幷中間空地共一丈。又正義曰。
王肅丈或以爲杖。言古人講説用杖指
故。樞要作丈。二字各有其義故双須用。界
身足論慈恩後序曰。但基虛簉操觚。謬倍函
丈。承暉彫斵 監濫字寫誤。竿廣雅云竿象
笙三十六簧管在中央也。文選江文通雜體
詩云。濫吹乖名實。善註曰。韓子曰。齊宣王
使人吹竿。南郭處士請爲王吹竿。粟食與
三百人等。宣王死文王卽位。一一聽之乃
知濫也。孔德璋北山移文云。竊吹草堂濫
巾北岳 良工者。孟子滕文公曰。一朝而獲
十禽。嬖奚反命曰。天下之良工也 暉薀玉
者。文選十七陸機文賦曰。石韞玉而山暉。水
懷珠而川媚。註銑曰。謂上佳句雖無耦對。
在衆辭之中。如石藏美玉山必有光。水含
明珠則有媚。然釋此文諸説皆謂。文拙義
妙猶如薀玉。今謂不爾。果爾則唯言薀玉。
何更添加暉字。言暉薀玉者。三藏歷傳五
天之諸論師。具懷抱斯論之邃致。疏主頻頻
擊發遂以伸其光暉。此謂暉玉。薀玉在于
三藏不關疏主。若爲在疏主。則不應自謙
文辭。故樞要云。大師及乎神栖別館。景阻
炎輝。淸耳目以淵思。蕩心靈而繹妙。乃
曰。今者方怡我心耳。宣尼論語子
罕篇
言。我有
美玉薀論語作韞。小補
韻會蘊本作薀
櫃藏之。誰爲善佑。我
今沽。諸今准斯文。暉薀玉之語本據于文
賦意則用於論語。則以擬三藏不待辨而
著矣
六紙
凡斯云爾 此明具受指授製造斯
記。非專事胸臆。卽是所以名爲述記也。
疏主謙光往往稱爲三藏之訓授。如總料簡
章終等 指麾者。吳書曰。孫堅少爲懸吏。
與父載船至錢唐。海賊掠取賈財。堅操刀
上岸以手東西指麾。賊望見以爲官兵捕
之。委財散走。麾者擧手曰麾。又指也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卷第一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卷第二一本
之二

次言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者。三藏法師
奉詔譯如常。玄奘行状如慈恩傳・續高僧傳
中。然奧書云。顯慶四年十月二十七日。於玉
華肅誠殿。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然續高僧
傳五十七紙云。以顯慶五年正月元日創翻
大本。至龍朔三年末了。凡四處十六會統總
六百卷。般若空宗此焉周盡。於問又翻成唯
論・唯識二十論・品類足論等此傳與
奧書年代稍異。慈恩傳中翻般若年月與
續傳全同。非擧翻唯識等。慈恩傳云。以顯
慶四年十月。法師從京發向玉華宮。幷翻經
大德及門徒等同去等。然則奧書云顯慶四
年十月譯者。此是三藏從京發向玉華宮
之年號。非正譯時也歟

紙右
論云稽首諸有情此是護法菩薩等歸
敬偈也。然俱舍論有歸敬頌及長行釋。並
是世親菩薩之所製也。攝論唯有歸敬偈
無長行釋。本・釋兩論作者不同。今同攝論。
又准俱舍論等。正宗頌前皆置頌曰之言。長
行冠以論曰。今論亦同。頌之言不通長行。
論通二種。今云論云亦無巨妨。自下牒文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