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 (No. 2266_ 湛慧撰 ) in Vol. 67

[First] [Prev+100] [Prev]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No. 2266 [cf. No. 1830]
成唯識論述記開講説要

  第一 二十三十唯識差別
第二 本頌三十有多釋論
第三 別行合糅二論有別
第四 講貫釋疏何前何後
第五 大小諸論引用多少
第六 宗明三藏諸家殊態
第七 慈恩宗論殊重此論
第八 三藏西涉本爲論藏
第九 天竺論師上品學風
第十 支那師釋疏優降
成唯識論者。本頌乃世親菩薩之所製。長行
是護法等十大論師之所造也。述記者。是玄
奘三藏寫瓶弟子慈恩法師之作也。此唯識
論所宗明者。班宣三性陳五法。光顯萬
法唯識中道法門。相宗大判一代三時
。第一時有敎。如阿含等。第二時空敎。如
般若等。第三時唯識中道敎。如解深密經等
彼經中賛此唯識法門。説微細最微細・甚深
最甚深・難逹最難逹等。或説義勝了義・瑜伽
了義・波羅蜜多了義・如來成事了義等。是
以法相一宗殊加珍敬。以爲一化之極説諸
經之深致
第一二十・三十唯識差別 然唯識論有二。
一二十唯識論。三十唯識論。此約頌敎
兩號。此論偈頌數有三十。故云三十唯
。然此二論宗致不同。二十述記云。問。此
三十意有何差別。爲更造論以明唯識
答。彼三十論廣顯自宗。此中二十廣破
。雖俱明唯識。二論有別也三十本頌廣明
自宗。然至
廣破外道小乘。其破他中多用因明故。此論文有
二門別。一因明門。二性相門。具如下述三十八右
又彼三十廣顯正義。此中二十廣釋外難。又
彼三十天親後造。有頌無釋。此中二十天
親先作。有頌有釋。又明唯識二論雖同。
設千門隨一入。故須別造二部論
也。又妙理幽玄丁寧始顯。宗趣雖一。二論重
明。是謂二論縁起各別已上疏文二論縁起。西明
辨與慈恩初三義
同。具如
。一之
第二本頌三十有多釋論 然此本頌雖
三十。梵土論師多製釋論。大藏綱目五下
二十五云。成唯識論。天親菩薩將入滅時作
三十頌初二十四頌明唯識相也。次一頌明
唯識性也。後五頌明唯識行位
後二
十八家解其義。又後十六家。皆不
美意。護法菩薩・安惠等十師解成一百卷。三
藏奘法師撮其要樞譯成十卷。沈玄明作
後序。慈恩基法師述科疏今謂此説
典據
第三別行・合糅二論翻譯 然依玄奘・慈恩
。護法等十大論師各製十卷論此三十
本頌。此謂別行論。十各有十。合一百卷也。
今合百卷以爲十卷。此謂合糅論。此論是
別行梵本在天竺。三藏將來。今也漢土恐
有。合糅唯起漢土梵土
糅論之
以興者。詳在樞要幷此序中。取要而言。
則百卷廣博有堪者。是故慈恩懇求三
聽許。初譯別行百卷之日。神昉潤文。嘉
尙執筆。普光檢文。窺基纂義。糅論之日。遣
餘二賢唯有疏主綴文。疏主對觀梵漢
照百十。是故此疏之體裁不於他也。
夫圓測・道證等諸釋家。勵其力其器
競釋此論。不肩於疏主。淄州・撲揚等
斥圓測・道證等諸師賛疏主云。法師
是糅譯之人。或是筆受此論之人。所據旣
眞。誰亦不伏。然准淄州・撲揚等數言。今此
論也雖三藏翻譯。大半出於疏主之手

第四講貫釋疏何前何後 講貫此論及製
疏抄等。何前何後。答。講演此論。三藏之後
圓測初。宋傳云。三藏糅論成爲
慈恩等講此論圓測賂守門人竊列
。講滿之後擊稚集衆。初講此論等。具如
傳述。又解釋此論者。圓測曾製新舊二疏
然此中新疏恐應此疏。以義燈引圓測・
道證等破疏主解故。故疏主前鮮此論
故此疏中亦鮮藻釋家之備短。至
舊譯家。或指道生釋。或破有人等説。文
中此只少分而已
此疏正所宗用瑜伽論。於百卷中
彼撮此靡該羅。兼用顯揚・對法・世親無
性二攝論等。皆是瑜伽十支之末論也。此中
亦有差別。顯揚多有全同瑜伽。但雙援引。
一切。對法多有違文。疏中會釋。或以
具不具。或以盡未盡等。其指麾辨白意見可
觀。又二攝論中多據無性世親。請
問。十大論師各釋世親此論。何意引攝論
中不用世親論耶。論師已依世親。則疏
主何亦不依乎。答。論師多不世親故。疏
主釋亦多依無性世親。其諸論師多
無性者。今對觀二論顚末。無性攝論周
悉於世親故。易解了故。且言其例。攝論擧
十地經三界唯心文。世親不此文。無性具
釋故下疏七末 八左 云。三界唯心。卽十地經第八卷
第六地文。華嚴所説。世親攝論第四無解。無性第
四廣解
地經名體
又小乘論雖復擧六足・婆沙論等
而多依俱舍。兼用正理等。具至文中知。
又此疏中文句義理應本出於十師各
論之中。今不現見別行論本。不其文是
護法。其義是安惠等。可亦憾矣。又疏中雖
經律二藏。然十之八九皆是論藏。
謂瑜伽・顯揚・對法・攝論等。是以此疏雖
釋家所造。從初抵終猶如觀覽梵土摩怛
履迦此豈與彼宋明已降便便諍鋒口筆之
年而談耶
第六宗明三藏諸家殊態 予顧。諸宗釋家
釋各有殊態。本非由。大都而言。則
專宗經者所釋義理多是甚深高妙也。又宗
毘尼者所尙唯銓量輕重得失。又宗對法
之人務在問答決疑辨別法相。何者。其所
學三藏所詮不同故。經正明定。律・論如
正明戒・慧。疏主對法抄一本二十丁左云。尋
三藏者。經求次第。律求因縁。論求性相。又
嘉祥二諦章云。河西云。佛法不經・律二
。阿毘曇只分別經・律耳。故經・律攝佛法
盡也。勝鬘經寶窟上本十八左三藏所詮
涅槃經云。此是契經甚深之義。此是戒律
輕重之相。此是毘曇分別法句顧者在昔佛
弟子中弘通三藏差別。尊者慶喜專
經藏經部舊云説慶部。此爲唯以慶喜師。
又近執弘毘奈那。滿慈弘宣對法宗輪
記四十左。漢土釋
家亦有此類
天台・賢首等雖廣通三藏
三藏。而專攻經藏。是故天台等弘通法
。橫説竪説明顯純圓一實之淵致。又賢首
等常講華嚴大經宣法界融通之別旨
此兩師所立多是甚深幽遠。逈異諸宗
以尙焉。又如智首・南山等諸律師。依
四律五論別開遮持犯輕重法律。其於
緻如秋毫也。經家論師非趾及也。
又如慈恩師。臚列三科布五位。包攝色
心心所等法。法法得位毫釐無差矣
第七慈恩宗論殊重此論 若從華嚴・天台
而判之。則法相慈恩等釋所立甚淺近也。
何者。相宗意者宗明眞如一理凝然常住。不
縁種種起滅。一切衆生五性各別。定
性闡提永不。有情尙有成佛。何況
草木國土悉皆成佛等義。又非天台性
具圓通修在性起修等之義。或不
嚴性起法門。一卽一切。一切卽一。重重無盡
等之義。慈恩等疏唯言此是心法・此是心所
法・此是色法・此是不相應法等。皆是五蘊・十
二處・十八界等法相也。他頓圓宗毀責之
黑豆。然偏於律者輕蔑論者。偏
於論者誹謗律師。互非互執。此皆操之失
柄還以自傷。具如梁僧傳十一二十九右
已言。阿毘曇分別經律藏。毘曇分別法句
古頌不言。鳥歸虛空。獸歸林籔。法歸分別
然所談旨高則動有浮輕之弊。以故宗
之家解釋或失根據。鮮力能令他屈
。又宗律部之師言辭不高割斷不利。雖
然不軌度善別輕重。又陶練論藏者學
多有力破邪顯正。無敢抗者。在昔亦有之。
小乘二十部中。本上座部轉名雪山部。然彼
上座弟子唯弘經藏。何者。律者有開遮
縁不定。故不依也。毘曇則廣解諸義
經相應。亦有根本。經是根本無
開遮增減之過。弘本攝末。事事依經以爲
規矩。然説因部起多弘對法。旣閑義理
上座。上座部弱。於是移入雪山之。故
經處而爲名以號雪山部。經部亦同。上
座以經爲量故云經量部。所立義趣高出
諸部。大同大乘。此疏始末立理引證皆依
瑜伽・對法等諸論。不則於釋家諸祖。此疏
體裁大略如是。又此成唯識論者三藏殊加
崇重。不於他。樞要云。每置掌中
其説。雖復廣演徵筌。賞之以爲祕決。慈
恩賛云。此論也括衆經之祕群聖之旨
之無智。近之有識。若准玄奘・慈恩二
。則學者之有智愚賢不肖。唯由於近
此唯識論而已
又此疏首尾多用瑜伽亦有所由。何者。三
藏之遠遊西域也。本起於懷疑於諸師異
慕瑜伽大論矣。慈恩傳云。法師旣
衆師備飡其説。詳考其義各檀宗途
之聖典亦隱顯有異。莫適從。乃誓遊
西方以問所惑。並取十七地論以釋衆疑
卽今之瑜伽師地論也。又第二二左云。至
茲國木叉毱多。木叉毱多王及國人咸所
尊重。號稱獨步。見法師至徒以客禮
之。未知法許。謂法師曰。此土雜心・
俱舍・毘婆沙等一切皆有。學之足。得
西涉受艱辛也。法師報曰。此有瑜伽論不。
毱多曰。何用是邪見書乎。眞佛弟子者
是也。法師初深敬之。及此言
之猶土。報曰。婆沙・俱舍本國已有。恨其理
疎言淺非究竟説。所以故來大乘瑜
伽論耳。又瑜伽者是後身菩薩彌勒所説。
今謂邪書。豈不無底狂坑乎。乃至云云。
又三藏所學正在論藏。是故遍歷萬國
諸論師受法味。多分在於論藏。僧稱論
師自午已前講俱舍論。自午已後講順正
理論初夜後講因明・聲明論。或逢德光論
師弟子蜜多斯那。聞辨眞論・發智論等。後
正法藏所卽戒賢論師也。年百六歲。衆所仰重
故號正法藏。博聞强識。內外大小一
切經書無
通逹
彼問。從何來。答。從支那國來。欲
瑜伽等論。聞已啼泣。召弟子覺賢來説以
舊事。賢曰。和尚三年前患困如刀刺。欲
食而死金色人曰。汝勿身。往作
多害物命。當自悔責。何得自盡。有支那
此學問。已在道中。三年應至。以法惠
彼。彼復流通。汝罪自滅。吾是曼殊室利故來
相勸。和尙今損。正法藏問。在路幾時。奘曰。
出三年矣。便請戒賢瑜伽論。聽者數千
人。十有五月方得一遍。重爲再講。九月方
了。自餘順理・顯揚・對法等並得諮禀。然於
瑜伽偏所鑚仰。經於五年晨夕無輟。將
事博義未東旋。賢誡曰。吾老矣。見
命。求法經途十年方至今日。不
力爲申明。法貴流通。豈期獨善。更參
。恐失時縁。智無涯也。惟他乃窮。人命
露。非旦則夕卽可還也。或從玄鑒居
此論並五蘊論釋。如是等類詳如
傳・續高僧傳等
第九天竺論師上品學風 又依義淨南海
寄歸傳四之十三丁曰。瑜伽畢學體窮無著
八支一二十唯識論。二三十唯識論。三攝大乘論。四對
法論。五辨中邊論。六縁起論。七大莊嚴論。八成
業論。此中雖世親
所造然而歸無著
因明著功鏡徹陳那之
八論一觀三世論。二觀總相論。三觀境論。四因明論。
五似因門論。六理門論。七取事施設論。八集量論
阿毘逹磨則遍窺六足。學阿笈摩經
四部。然後降邪伏外摧揚正理。廣化
弘誘忘疲。運想二空懷八道。敬修
善護七篇。以此送終斯爲上也。中・下可
知。然天竺佛學皆已如是。三藏遠涉正爲
瑜伽。禀傳多在兩乘諸論。然則三藏終身辛
苦專在於論藏。慈恩殊重三藏之指授。慈恩
之專攻論藏蓋爲此也。雖復解釋經律。多
論藏義。況又釋演此論
第十支那師釋疏優劣 然此疏印本文字
寫誤多矣。又觀演祕・義蘊・義演等牒文。與
今印本同。知有異本。至文須辨。又義蘊・
義翼・義演・太抄等幾許章疏解釋此疏。然而
行於世者唯義燈・演祕而已。了義燈者淄
洲惠沼作也。義燈之所以興者。圓測疏已
行。要集亦駕説。妄破此疏沒瑜伽正法
淄洲爲之摧邪顯正。再暉了義明燈。了義
燈之題本起於玆。雖亦有論及疏。而多
於闢圓測・道證邪義。然樞要中慈恩預
二難覺學者云。瑜伽自釋後難。前難
如何。予謂。慈恩門下不其人。誰頎懷抱
以通前難。百卷大論浩汗無涯。其釋後難
知何處。然淄洲探百卷中以出其文。速
前難餘蘊。尙且立兩難。翻疏主
云。前難善通。後難不遣。嗚呼千有餘載之
前。龍象之蹈蹴炳然現出於梧桐上。實是對
法藏中一大觀者也矣。亦更有釋義林章
立難等。至下當知。演祕亦破有説等義
然其破立等有穩暢。師資傳承時不
。見解優降類楚越者何也。又有明昱唯
識俗詮・智旭唯識心要・王肯堂證義等。亦釋
此論。此等不樞要・述記全書。豈可愜當
王肯堂俗詮序云。自基師以來。有疏有鈔。疏・鈔
之外又有掌中樞要・唯識鏡等諸著述。不何縁
藏中。宋南渡後。禪宗盛極。空談者多實踐者少。
擯義學蔑相宗。前擧諸典漸以散失。然開蒙之作
於元人。爾時慈恩疏鈔似猶在也。余始聞唯識宗
。於紫栢大師授以此論。命之熟究。茫無入處
古疏鈔已不得。後閣開蒙及撿宗鏡花嚴疏
。過此談。輒錄之簡端。於是漸有𨻶之
等。又文終云。巢松之侶一兩法師集解此論刻已
就。余之證義亦且哭本矣。不俗詮左輔右
。師其許
之否乎
復引慈恩釋。多據古書所引。所
以知者。臚列十大論師皆擧陳那最勝
。此最勝子殊不除。然疏中所列。一護
法。二德惠。三安惠。四親勝。五難陀。六淨月。
七火辨。八勝友。九最勝子。十智月。此十論師
時有前後。源流不同。親勝・火辨世親同時。
中親勝初製釋論。餘九大論師皆因而釋。
火辨形雖俗。深閑註述。安惠論師護法
同時先德。或難陀是勝軍之祖。或勝軍亦從
安惠聲明大小論等故。依對法抄。勝軍
師第七唯有我執安惠計。又准略纂。護
月師亦同安惠。大論師中與安惠計亦
少矣。護法論師是唯識正義。勝友・最勝
子・智月卽是護法菩薩之門人。又戒賢論師
及佛地論主親光菩薩等。皆是護法之弟子
也。然則最勝子是護法弟子。而釋瑜伽。又別
註述。疏中旣明記矣。明昱・智旭等若現見
全本。則何除去之。其不見明矣。又陳那別
唯識釋。下論明四分中擧陳那説。爲
諸師所立有別。例如下論諍本有・新熏兩
中。擧護月説。然護月師非別有釋論
大分十家。其中安惠・護法爲兩大家。其余多是門流。如
上已明。安惠所造論少。故聖覺等謂。安惠所立難詳不
其本源
或難判斷
初釋題目。後辨撰號。初釋題目。能所通別。
能所中亦有二對。一能詮所詮對。二能
釋所釋對。於六字中。上之四字所釋論名下
之二字能釋疏目。又於所釋四字中。唯識二
字所成所詮。成論二字能成能詮。若成屬
爲所成。唯識二字所詮。論之一字能詮。具如
下釋。又通別者。如別記釋。然以通別能所
諸題號者。台家四明等雖通別。不
能所詮妙宗鈔一十四云。諸師以能詮所詮
衆經題。失旨之甚。今家皆用通別題。
方無所然能所詮釋經題者。本出
親光菩薩佛地論第一。親光菩薩是護法菩
薩弟子也。法相一宗用能所詮本有所據
佛地論云。能貫能攝故名爲經。又曰。應
此中宣説佛地益有情。依所詮義
地經成唯識論名具如序中。然立此論名
審爲誰耶。此合糅論本起漢土。故樞要
云。天竺無此糅本。旣無糅本。何有題號。恐
三藏譯糅論之日立此題號乎。答不爾。選
號云護法等菩薩造。又疏釋初歸敬偈云。
護法等投誠述己。彰論因。依此故知。此
歸敬偈及選號等。疏主意爲護法論主所立。
問。疑難未通。此題已名糅論。梵土無糅論
論師何立乎。又選號雖護法。而等取九
大論師。不護法一人之論。又疏中釋
歸敬偈前後有別。初爲護法等歸敬偈。又
後釋我今字云。我者安惠自指己身。七八
紙間忽爲相違何乎。擧也賛疏主百本
疏主。況又合糅此論之人。嗚呼此人而有
也。答云。其解歸敬偈前後相違大有
。從予而觀。則若非慈恩。誰有此相違
慈恩哉。何所以。何者。三藏初糅譯之時。
糅百卷以爲十卷。改轉前後綜彼此
此取難陀。彼捨火辨。長之短之。或開或合。
或初歸敬偈用安惠論。終施願分以護法文
是自在糅雜合爲一論。弟子慈恩辨
混。喩如鵝王能知水乳。慈恩曾厠譯場
審觀別行百卷。旣知初偈是安惠作。故後文
中決指爲彼。然今取爲糅論歸敬偈。則廣
護法等師。故上文中指爲護法。是以予
謂。非慈恩師。無此相違。笠置等釋未
。問。道理可然。更有文證論題是護法立
耶。曰有。樞要云。然今護法所造之釋多與
論立名同。二十唯識釋名唯識導論。此
論名成。釋論之稱。故論末云。此本論名
十唯識。又云。此論三分成立唯識。故知唯識
本論之名。今釋名成。成非本稱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卷第一一本
之一

初釋疏題。斯題六字能所有異。通別不同。
成唯識論所釋之論名。述記二字能釋之記
號。今攬所釋之論以名能釋之記是分取
他名有財釋也。若云之述記卽依主釋也。
又四字是別。局當論故。二字乃通。通餘記
故。疏主製作多立述記之名。如雜集・宗輪・
二十唯識論等之記。今乃攬別簡通以標
。題爲成唯識論述記。別解論題具見
文並樞要中。更不煩述。今釋記號。述者。論
語曰。述而不作。竊比於我老彭。朱註云。述
傳舊而已。作則創始也。疏主下二十六
丁 右
此論文云。叙理名述。先來有故。作論名
造。今新起故。記者。説文云。疏也。徐云。疏謂
一一分別記之。守一濟縁記序解云。記者紀
也。紀錄要言妙詞以備講學討論之率忘
也。又就述記二字六釋而解。若言記卽
則持業釋。雜集述記歸敬偈終云。微言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