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唯識論同學鈔 (No. 2263_ 良算抄 ) in Vol. 66

[First] [Prev+100] [Prev] 489 490 491 492 493 494 495 496 497 498 499 500 501 502 503 504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境界生愚故。此論云外増上果。然境
界是受増上果故。瑜伽即云。境界所生受果
云云 意云。愚之所迷果者。外増上果也。以
唯識證。然瑜伽論云。境界所生受果愚
者。境界是所生受之果也。非受即果爲言
燈破此釋二難。初難云。亦違前文二先
業果云云 意云。境界是同時染受之増上果
也。何云先業之果爲言 第二難云。又境界
是受所縁縁。即應受爲果。如何説所縁。還
以爲云云 意云。受託境起。即境因。受果
也。何以境界。還爲受之果爲言
燈師二釋倶増上果。或屬受之所
。或屬愚之所迷。西明初釋。果言受體
次義屬受之所縁境。而爲受之果。故異

論第八卷同學鈔第四

論第八卷同學鈔第五目次

  十二有支
  無色界名色
如下無明
唯感別報
定世破邪二方
同小乘者
學法有支
豈以無漏
聖者造引業
既云令感
此解違下
雜彼煩惱
皆體非漏
十樂捨倶
愛取因縁


論第八卷同學鈔第五

  十二有支
  ◎廢立増減釋諸妨難門第八門
論云。老非定有。附死立支。病何非
遍定故 愛非遍有。寧別立 定故
別立此隨
他答
又愛亦遍。生惡趣者。於現我境
亦有愛故
何縁所生立生老死。所引
別立識等五支 因位難差別相故。依
當果位。別立五支。謂續生時。因識相顯
即初刹那。或
一七日
次根未滿。名色相増即四七
日已前
次根
滿時。六處明盛四七日
已後
斯發觸。因觸起
受。爾時乃名果究竟。依此果位。立
五。果位易差別相故。總立二支。以
三苦生顯行苦。老顯
壞苦。死顯苦苦
然所生果。若在未來
厭故。説生老死。若至現在。爲
知分位相生識等五。何縁發業總立
。潤業位中。別立愛取。問答要數漑灌
方生有芽。且依初後。分愛取二。無量發
。立一無明
疏云。發業之義。不重發。立一無明。如
牙生。不再生。水沃潤時。可數○
云云
論云。諸縁起支。皆依自地有所發行。依
他無明。如下無明發上地行
疏云。諸縁起支。皆依自他同取五十六文
有所發行依他無明同取縁起
  無色界名色支
問。就無色界名色支。且唯以名立支歟。
名色倶立支歟 答。疏有二釋。一云但以
名立支。二云名色倶有。於此義中。亦有
。一云以下界報色種子支。二云彼地
定果色種子名色也 問。三釋倶不爾。
先付初釋。見縁起經文。問若唯有名都無
其色斯有何過。答若一生中。唯有其名。不
色住。相續生起。不道理。若唯以
支者。不經文耶。況瑜伽論中。無色
ニハ色種子。爲識所依云云 明知。名色
倶立支云事。次第二釋中初釋亦不明。無色
界雖下界色種。非彼界所繋法。何立爲
無色界名色支耶。況異色界地支者。
諸縁起支皆依自地之判耶。後釋又
思。定果色非業所感。何立名色支耶」
答。初釋意者。實縁起支。唯限自地。不
下地報色種及定果色種故。唯取自地名
支也。縁起經明有色界名色支。九十三卷
説縁起也。第二釋中二釋。假説
名色。或取地報色。或取定果色也。諸縁
起支皆依自地者。明實縁起支廢立也。此三
釋中。以初二正。第三不正也。故祕
云。唯依報種定種。於文理順云云
  尋云。就二釋中初釋。以下地報色
。爲識所依義如何
答。太抄云。其色種子。雖是第八識中相
&MT06279;ルト見分縁。其色種子。即依第八自證
○釋名色相依而住之義
  如下無明
問。以下地無明。可上地行支耶 答。爾
也 付之十二縁起。雜染因果也。惑業苦三
種。必可同界同地。若以下地無明上地
行支者。豈不定異因耶。彼三途業因ヲハ
人趣トモ之。 惑業從果屬三惡趣。故
定異因性相者也。同地異趣。尚以
此。況異界異地耶。是以見決擇分
。諸有隨生何界何地。當知有支即此所
云云既有上界無明種子。何以
彼地行支耶。例如内異生不放逸
人。由隨眠無明。發福不動行。加之潤生必
假自地惑。發業何不爾耶。如下無明發上地
行之論文難思如何
答。依身在下界。欣上地生人。不知三界
皆苦。方修欣上厭下觀門之時。起初未至
。伏下地染。與彼有漏定相應思。感根本
地總報果。今此行支。不下地無明。更何
惑所發耶。未根本定之時。上地無明不
現起故。爰知。欲界無明。迷眞實義。不
界亦苦ナル&T069222;。發此行支云事。是以見論文。不
爾初伏下地染者所起上定。應非行支。彼
地無明。猶未起故云云 重撿縁起經。異地無
明與異地行支云云 若爾如下無明發
上地行之護法解釋。源依佛經説也。依
云。決擇分依多分當知有支即此所
。縁起經就少分。説異地無明發異地行
也。故疏云。五十六説。依他分支説。經意
通論依他地。亦無違也云云 次至
趣惑業例難者。凡分別惑者。隨生繋
法。非三界牒然而別。在下地上地行支
之時。雖下地無月。正感上地報畢。隨
感報。亦屬上地。何背定異因之性相
更有別義
第三卷抄
次不上地無明種子故者。
下地現行無明故也。内法異生不放逸人。
種子無明者非例。彼若上地ニシ若下地ニシ
現行無明故。由隨眠無明。發福不
動行此事如
具成
潤生例者。疏釋云。
發業是等起因疏。故通異地。潤生是生起
因親。故唯自地云云
  唯感別報
問。付上地生之義。且依未至定。可
上地總報果耶 進云。撲揚大師。唯感別報
云云之近分定。由何不總報耶。是
以見論下文。上地行支。能伏下地。即麁苦
等六種行相。有上生而起彼故云云既以
未至定行支若感別報者。何得行支
耶。依之燈中。近分定思。感總報果云云
如何
答。本疏中。釋如下無明發上地行。不爾初
下地染者所起上定。應行支等文。偏
未至。明地無明發上地行支之義
初起未至皆如此發也。燈依疏意。既
下論云。即麁苦等。六種行相。有上生
彼故。故近分定。説爲行支。明由下發云云
此等釋意。似下地無明偏發未至地行
。而演祕中。引有義兩釋。初釋同疏。第二
釋欲界無明。通發三界行云云第二釋
了。餘如燈辨云云今助一釋以下。欲界無
明。通發初靜慮未至根本行支之義也。其
所發未至根本中。若以根本定。感上地總
之時。未至定招別報也。如次而招別總
報果者。此意也。不未至定總報
之義。疏據初者但云近分者。會初起未至皆
如此發疏文也。意云。疏以初未至。爲下地
無明所發上地行支者。且擧初起定。實根本
定。亦是行支也爲言此釋者。以根本定。招
之時。以未至定。感別報云也。非ト云ニハ
未至定感總報之義。諸難不
  定世破邪門第九門
論云。此十二支ニヲイテ十因二果。定不同世。因中
前七。與愛取有。或異或同。若二三七。各定
同世
疏云。前十支因。與後二支果。定不同世。以
總異熟因非之身即受果故。亦非現業
ルハ果是十二支故。約身死生世。十因
二果トハ決定不同。若約時分。此即不定。如
後報業等ニヲイテ過去造前七。次後身未熟。今身
愛取。次身方起。後後生受果。豈非
取與生老死同在未來。故約大時分。以
クトキハ三世。義即不定。今此所説。約身生死
世也。因中前七支與愛取有。或異世。
或同世。若順生受業。受初生時。其世必同。
第二生已去。乃至後報業等。世不同也。今身
業。至後後世。將果時。方起愛取故。
○今此中十二支同世ナリト者。謂生老死二
愛取有三無明等前七トハ各定同世。由癡發
業。熏發報種。必定同世。故前七支。不
別世。起煩惱水。潤前六種轉名爲有。亦
異時。非能潤世異時方成所潤
生及老死トヲ同世ナリト云コトハ知。故二各定
同世ナリト云文廣可已上大切之
間仍廣抄必可
  定世破邪二方
問。大乘意。於十二縁起。如何判三世因果
耶 答。過去十因。現在二果。現在十因。未來
二果判也 問。二世一重因果不爾。凡
流轉縁起者。爲三際之執也。然
若説過去十因現在二果者。不未來果
故。斷滅之見未止。若立現在十因未來二
者。不過去。故無因之迷猶留。若爾
立縁起。未盡遣妄執豈縁起正理耶。是
以勘大乘諸教説。多立兩重縁起。華嚴
新古兩本及十地論所牒經文。同云無明行
是過去識等五支是現在。十地論釋。即任
經文。加之智度論。縁生論。同立兩重因果
瓔珞經。仁王經。共三世時分十二縁起
善見律之文。同有部所立。梁攝論之釋。殊
護法解釋。若爾大乘教中。何處明一重縁起
耶。可明證
答。凡大乘意。無明等七支。生老死之牽引
因。愛取有三支。又二果之生起因也。生引
異。前十支同是因也。識等五支。生老
種子ニシテ所生現行。何云現在五果耶。若無
明行之所引故。名果者。愛取有又有前支
因之義。何不果耶。是以知ヌレハ過去
十因現在二果。無因之見爰止。解
在十因未來二果。斷滅之執無留。自
始之始。至無終之終。流轉因果連環如此。
斷常萬差執見。何物不遣之。一重縁起。其
義既窮。何煩立三世兩重因果耶。故論云。
是十二一重因果。足輪轉及離斷常
設兩重。實爲無用云云 但於經論文
者。先本疏會十地論云。三世縁起同小乘
者。此翻譯謬。今勘梵本。與瑜伽等同。但
三際。○彼經之釋。世親所造。世親所造
二因縁論。亦言三際。如瑜伽等。今三世者。
此翻譯人意也云云 六十。八十文。准
會。覺賢三藏實又難陀之謬也。智度論
多述小乘異義。用否可宜。縁生論。聖者
欝多楞伽之釋也。不必依。但道證師。
此二論。作二釋。或隨有宗。或譯者謬
ト云。惠觀師會瓔珞經二釋。同要集二解
其外要集又作二釋。且出初釋者。過去十
因。現在二果。現在十因。未來二果。是名
世十二因縁云云此等釋。可仁王經
也。梁攝論家依三藏之譯。亦是譯家加増
也。是以勘唐三藏所翻。都無此文。明知。眞
諦加増也。善見律述小乘宗也。抑於一重
縁起證據者。既出賢劫一佛護法定判。何別
餘證耶。但瑜伽本地分中。無明等七支
引因。愛取有三支名生因。生老死支是生
引二因之果云云 疏主引之。證正熟非正熟
因果。以之可明證也。加之無性攝論中。
經部義。立二世一重縁起。然雖
第八持種。不一重縁起。惠觀師以
一重因果證。更可餘證問答猶不
本抄
問。小乘餘部意於十二縁起。立三世兩重
因果。爾者大乘。如何破之耶 論云。如是
十二一重因果。足輪轉斷常。施設兩
。實爲無用。或應此便致無窮云云
之思外道執見。尤可兩重縁起。有ヒトハ
前際法。起自然之執。有ヒトハ後際境。作
斷滅之見。是以説過去二因。遣前際之愚
未來二果。除後際之迷。義道已窮至理
大乘何破之耶。次有無窮*之過云事。不
彼意。過去者。盡前際前前際。未來者。攝
後際後後際。何有無窮*之過
答。大乘意。破小乘兩重縁起。大有二難。一
者無用過。説過去十因。既破因執。説
來二果。除斷滅之見。施設三世兩重因果
實爲無用。二者無窮過。若爲除前際後際
之愚。立兩重因果者。有前前際。有
後後際。過去二因。更重可因。
未來二果未盡。更重可。隨外道之見
縁起之數者。可無窮起*之過。但過去未
來之言。攝前前際後後際云難。只出問者
胸臆。定非小乘本意。夫十二縁起*之廢立。
各論一世。現在既限一重現在。去來何及
多重二世耶。況過去言前前際者。過去
二因五果。三因二果。何但云過去二因
未來言攝後後際者。未來亦有二因五果等
豈偏説未來二果
  同小乘者
問。十地論中。於十二縁起。分別三世因果
爾者爲小乘兩重因果。將如何 進云。疏
云。同小乘者云云之見彼論文。於前七
。其世雖小乘。於後五支者。異餘部
。所謂小乘判愛取有現在。生老死未來。而
十地論説後五支皆未來。何云同耶。是
撲揚大師。未來五支與小乘別*云云
答。大乘意。無明等前七支。定同世也。而彼
論中判過去。識等五支現在。故不
未來五支異&T069222;ヲハ小乘。付前七支。且判
小乘者也。或大乘意云三際。不三世。彼
論云三世縁起故。同小乘云歟。是以見
疏文。三世縁起。同小乘者。此翻譯謬。今勘
梵本。與瑜伽同。但言三際云云 又演祕
云。今觀彼文。三世之名。同於小乘。未來五
支。與小乘云云 此等解釋。不三際。而
三世。與小乘同也爲言
三世者。必隔生死之名也。三際者。不必隔
生。前七支爲初際。愛取有爲中際。生老死
後際大論第
九卷説
其中初際中際或同世。或別世

燈釋
  諸門分別門更有
七門
一假實門 二一事非一事門 三染不染門
四獨雜分別門 五色非色門 六有漏無漏
門 七有爲無爲門 八三性分別門 九三
界門 十能所治門 十一三學分別門 
十二三斷門 十三三受倶門 十四三苦
分別門 十五四諦門 十六四縁門 十七
惑果苦攝支門
  第一假實門
論云。九實三假云云 疏云。有生老死三。是
假也*云云
要云。此中假支トイハ他爲自名假。不
他爲自名非假。不自支中無體用
云云
  第二一事非一事門
論云。五是一事。謂無明識觸受愛五。餘非

  第三染不染門
論云。三唯是染。煩惱性故。七唯不染異熟
性故。七分位中。容染故。假説通二。餘通
二種云云
  第四獨雜分別門
論云。無明愛取。説名獨相。不餘支相交
故。餘是雜相云云愛取二支獨相事。至
四縁門。可沙汰
  第五色非色門
論云。六唯非色。謂無明識觸受愛取餘通
云云
  第六七八九十已上五門
第十一三學分別門
  學法有支
問。付十二有支三學分別門。且可學法
所攝有支耶 兩方。若有者。論云。一切皆
唯非學無學云云 瑜伽論第十同之。若依
無者。對法論中。善法欲以去名學法云云
爾資糧加行二位所造善業。豈非學法
有支耶。是以淄洲大師餘處中。有學法有
第五卷
答之
  豈以無漏
問。有宗意。釋雜修靜慮。以無漏初後
有漏中間云云乘如何破之耶
進云。燈云。豈以無漏加行有漏爲無間
耶*云云之依大乘能破。尋小乘熏
。多念乃至二念熏修。總名如行。一念初二
無間道。第三爲解脱道云云 若爾一念三
心中全無加行初心無漏。是無間也。何云
加行耶。況如此能破者。大乘熏禪。豈無
有漏解脱之過耶。能破旁難思如何
答。破他宗義。其趣不同。或任他所立之。
或奪彼義之。今能破者。於一念三心
初刹那加行ナラ。責而致難破也。一刹那三
心。如次可加行無間解脱。若爾豈以無漏
加行。以有漏無間爲言
刹那心無トハ加行。世第一法苦法智忍。雖
刹那。以世第一法。爲加行。此又於一念三
。初刹那爲加行。伏定障。第二刹那爲
。正除クト云定障。若爾不無漏加行
有漏無間之難。雖彼宗旨。押付
此難松室賢聖義私
記有此意
但大乘意以有漏。爲
脱道者。末後心爲能資。正生彼果。故有漏
解脱。故燈云。末後解脱。爲能資故。所資
相順。方能生云云更有愚案
別記
  尋云。能資所資者。其義如何
答。燈上文云。無漏定力。改轉資昔。感生
業種。令勢殊勝。生五淨居云云有漏業
種爲所資。以有漏解脱能資。同有漏
故云相順也。以無漏定力。資古業者。
定障下劣功能之力也。得果之能。
解脱道有漏本。可
  聖者造引業歟
問。有部意。可聖者造牽引業耶 答。爾
也 付之見正理論文。非諸聖者於聖位
。更能新作引後有。以生死
涅槃故。由此契經説。諸聖者。唯受故業。更
云云背生死向涅槃故之文。全
新業之義。唯受故業更不造新之
説。唯依故業見タリ 況説二種愚
三種之業之義若已見諦者。則無
。乘先行力。漸離染時。如次得欲色
無色云云 此文不聖者新造牽引業耶。
之光法師引此説。若准此文。聖者不
生異熟云云
答。有宗意。可聖者造後有引業也。婆
娑論五十二卷。於欲界業。雖二説。於
無色業。二師同許之歟。是以初師述
欲界業之故。欲界多過患故*云云
知。上二界無過患故。可彼業也。但於
正理論文者。光記會之云。言不造者。據
説。唯受故業。應知亦爾云云 正理論六
十四卷。説家家人。故尤付欲界之也。
若已見諦者即無是事等文。總明聖位不
新業之道理也。非全嫌引業
光師釋可此事倶舍大沙汰也。
一旦難決如別記
  既云令感
問。有宗意。不還聖者。新造牽引業。生五淨
云云 撲揚大師引何文之耶 答。引
二論文。所謂倶舍論云應知此中無漏勢力
熏修有漏令感淨居。婆娑論云異熟因者雜
修靜慮引五淨居衆同分。引此二文
也 問。令感淨居之文。引衆同分之説。焉
新業耶。設資下天故業。豈不
淨居果衆同分耶。大乘意。述トモ彼第
。不造引業。令感淨居之文。豈顯
業之義
答。見倶舍論。本頌云由雜修五品生有五淨
。釋論述熏修有漏令感淨居。既云
天生定可其業因。彼引業非凡位所造
定可聖者所起新業。既云令感明造引業之
。尤得本釋二論意。況勘光法師釋。此論
既云熏修有漏。令淨居。明知。聖人造
引業云云 但於彼第八之例難者。小乘
感果不動義。故以令感淨居。證
之義也。大乘不爾。設雖古業。云スト
已上良有得
業之
  第十二三斷門
有義。無明唯見所斷。○愛取二支。唯修所
斷。○餘九皆通見修所斷
有義。一切皆通二斷。○然無明支ニヲイテ
發行者。唯見所斷。助ニヲイテ者不定。愛取二支ニヲイテ
正潤生者。唯修所斷。助ニヲイテ者不定
  三斷
一自性斷論云。又染汚法。自性應
斷。對治起時。彼永斷故
二離縛斷謂斷
彼煩惱
三不生斷謂斷彼依。令永不起 疏云。因依無
故果必不起。果依無故。因亦不
疏云。謂斷彼依。令永不起。此有二種。一謂
因亡スルヲ以果隨喪。謂三惡趣果。名見道斷。由
因惑業無故。果永不生故。二果盡ヲ以因隨斷。
謂三惡趣別報善業。亦見道斷ト云ソ。所依果無ヲ以
隨亡故。○
論云。依離縛斷。説有漏善無覆無記トハ唯修
所斷
疏云。六十六説。諸有漏善無覆無記トハ唯修
所斷。○今盡處論。故唯修斷
論云。依不生斷。説諸惡趣無想定等唯見
所斷
疏云。對法第四瑜伽六十六等説。諸惡趣異
熟趣體第八識等。唯見所斷。及無想定等。亦
唯見所斷。彼入善無記門。即修道攝。入
亡門。即唯見斷。○文廣可
  雜彼縁彼煩惱事
縁彼煩惱疏云。 謂有煩惱縁彼有漏而生。隨彼七
。所縁有漏善等境是。若斷能縁煩惱
所縁境。名
雜彼煩惱此有
四説
  倶生雜疏云。謂第七識起煩惱時。雖彼六
識等法。六識等由之。成有漏性。名染汚
。○第七煩惱斷時。六
識等法。名爲
間生雜疏云。又相間起者。名之爲雜。○然相順
者。名之爲雜。無漏第六七。不煩惱
正相違故。不名爲雜。此非因等起諸無漏業。
因等故。但相間生亦有雜義。性順漏故
引生雜疏云。又雜者。謂有漏善業煩惱引故。
有漏性。○後斷彼時。善亦名
相應雜疏云。 心及遍行等性。非。與煩惱
倶名煩惱縛。煩惱斷時。彼心王遍行等トヲ
名爲斷。離相應惑
故。名彼煩惱
疏云。此解違下唯修斷ト云。見道豈無相應
也。由此應知。前二説善。若説七識
雜煩惱。離不還
果人
九品。未無學。欲
界善等。應斷。以雜煩惱猶未斷故。
若准此義離欲之時。但能縁ヲ以
斷。非雜煩惱。○縁彼煩惱強故。不トモ
雜惑。亦名爲斷。問爾既如何由
有漏。此義應思也云云
祕云。有義其縁縛斷及離縛斷竝依六識
云云
  此解違下
問。付離縛斷。且於雜彼煩惱。許相應雜
者。有何過耶 疏云。此解違下唯修斷
。見道豈無相應縛云云之離縛斷。
本約盡處之。設相應惑通&MT01302;見道。何
唯修斷之文。例如彼縁彼煩惱。廣通&MT01302;
。離縛斷限修所斷。至相應雜。何勞招

答。有漏善無記法。非自性可斷。永能縁
能雜惑之時。得斷*之名也。故斷修惑雜
彼縁彼之處。始立斷名也。而本隨二惑
スル心心所法。其性不善有覆。斷彼惑
時。同斷其體。不總盡處。即可斷名
若爾違依離縛斷説有漏善無覆無記唯修
所斷之文也。如染汚過尤暫滅名捨淨法
他縛永無名捨。仍縁彼等例難。不

  有云。縁彼煩惱者。有漏善無記法中。
一法。見惑ニモ縁。修惑ニモ縁。故見惑
一分盡&MT01302;修惑能縁未盡故。必約盡處。立
斷名也。相應雜故。名雜彼時。與見惑
スルト修惑相應スルト其體異故。斷相應見
一聚。皆得斷名
別問云。離縛斷云唯修所斷者。就善無
之。若有相應雜者。即染汚故。更非
唯修所斷文。所説豈違彼文耶 答
  雜彼煩惱
問。有義意。雜彼煩惱。依六識之*云云
之耶 答。不許也 付之若通七識
者。離欲聖者。欲界善等。應斷名。未
第七煩惱
答。雜彼煩惱。總有四説。倶生。間生。引生。相
應也。其中間生。引生。定是正義也。故疏
云。由此應知。前二説善云云 相應雜義。決
定不正釋也。故云。此解違下唯修斷文
倶生雜釋者。疏難云。若説七識
煩惱。離欲九品。未無學欲界善等。應
斷。以雜煩惱猶未斷故云云疑難之旨。此
難意歟。疏主自答云。若准此義。離欲之時。
但能縁盡。説之爲雜煩惱云云 意云。
第七雜彼煩惱雖在。六識縁彼煩惱盡之。
故據強縁彼煩惱。名斷云也。重問云。既
爾如何由之。名有漏。此義應思也云云演祕
此文二釋。一云既有此妨。即約
。解雜煩惱云云 此釋意者。疏主一往雖
倶生雜釋。遂不有漏例難。故云此義
應思也。捨而不存也爲言 第二釋云成
漏倶。善等由七漏。斷縛據強縁。雜在&MT01302;
善等斷云云 此釋意。疏云此義應者。
會通於後學*之思慮也。是故祕師。會
主難也。漏倶由第七漏。離縛據縁彼強爲言
若爾倶生雜義。是非未定。而有人輒難七識
故。上文牒倶生雜文。成七識之旨
也。就中有人縁彼煩惱ヲモ六識云故破之。
若以縁雜。唯依六識。縁雜二種。攝法不盡。
第七煩惱。非二攝云云 正義意。縁彼定
七識
  尋云。縁彼七識者。何付縁彼。論離欲
人斷義
答。祕云。唯約能縁。何非善通。雖下第
七。能縁縛在。能所縁狹。然欲善等。從
而説云斷。何失云云
尋云。若唯約縁彼斷者。何論云謂斷
縁彼雜彼煩惱
答。祕云。善斷有二。一少分斷。二全分斷。
言離欲等。欲善名斷。據少分斷言。由
雜名爲斷者。依全分斷。無學滿位。縁
雜二惑。皆悉無故云云
  皆體非漏
問。本疏中。付本隨二惑相。且念分所
妄念。爲漏自性。將如何 疏云。皆體非漏。
立漏名云云之其性染汚。而立隨惑
豈非漏自性耶。是以餘卷義燈ニハ自性斷
者謂本隨惑。撲揚判通隨惑者是自性斷。既
四斷中自性斷。豈非漏自性耶。況惠分
立五見。既自性染也。念分妄念。豈不
然耶
答。念惠分所立妄念不正知。非漏自性也。
別境念惠染分失念不正知用。是依倶時
無明力。非念等自性而有此作用。故非
自性也。雖癡分入隨惑。依他力
染汚性故。非正隨惑也。皆體非漏假立漏
名之釋。深存也。但合癡分。立隨惑
スレハ。又爲自性斷失也。立隨惑ニハ
其體スレハ自類永不續故也。次至五見例
者。邑法師釋云。念由癡等。方得染名。惠
他。體自成染。故有別也云云 意云。一
切染法。以執見本。若不執力。無
染法生。故論云。由我法執。二障具生*云云
執見是惠自性。不他力。推求是惠能也。
見即推求義也。執見自備此能。不他故。
自性染也。不念惠分妄念不正知
  尋云。惠自執見故。自性染者。不正知亦可
自性染
答。不正知用。由癡出來。非惠自性也。故
論云。令知不正。名不正知云云
問。疏云。由此此十除惠餘九。所有染
分。入隨煩惱等中皆體非漏。假立漏名
云云 惠分不正知。非漏自性者。何混云
除惠餘九
答。彼文且除本惑中見也。其體自染故。
之云除惠也。不不正知ヲモ歟。故
上文云。遍行別境トノ中。是見體者是縛。非
見者非云云
  有漏五相大論六十六卷。
樞要引
一由事故有漏事有六種。一五根。二扶根。五塵三外
器世界色。四染心心所。五善心心所。六無記
心心
  是總出有漏法體。非有漏義。此六種法。
應以隨眠等餘四相。名有漏
二隨眠故前六種法中。五根
及三性心心所
  此四種中。有煩惱種子。未永斷故。彼
種子所隨逐。隨眠故名有漏也 此依
立第八識之小乘義説也。已建立教
意。第八識處。持諸法種子。故不扶根
及外器者。不種故
三相應故染汚心心所。與煩惱
相應故。得有漏名
四所縁故五識及五倶意識。現量所縁五塵。
若本質。若影像。共名所縁有漏
  煩惱分明所行故。名所縁也。餘比非量
境。構畫分別。不本質。故非所縁有漏

五生起故大論有二段。初段是依惑引有漏
後段有漏果爲依。所生亦名有漏
  初段文有漏三義
正生者。漏倶義。正與煩惱倶生。故名
。已生者。間生義。與煩惱間雜生。故名
。當生者。引起義。煩惱所引生。故名

  後段文
論云。又從一切不善煩惱諸異熟果云云
内根五蘊。由不善煩惱漏。所生故。名爲

又云。及異熟果。増上所引。外事生故云云
故。外合生起遠從漏生。故名

要云。有漏異熟果。亦是此中略。唯言
善異熟果云云
  第十三三受倶門
  十樂捨倶
論云。十樂捨倶。受不共相應。故老
死位中。多分無樂及客捨。故十一苦倶。
受倶云云
問。付十二縁起受倶門。且除受及老死二
餘支。與何受相應耶 論云。十樂捨倶
云云之識等五支。唯種子也。行等六支
已潤位名有支。既非現行心心所。何與
相應耶。加之識支。第八識也。何與樂受及客
倶耶
答。今論受倶門。載本地分説。而本論意。多
分位假説縁起。兼眷屬助伴二類。故約
當生分位。明識支行相。其體又六識也。何
樂捨二受相應之義耶。名色等支。皆
當生位。論受倶義也。有支難要會之。
所謂業種有ヲハ行支位。明樂捨相應義。識
等有ヲハ當生位。論二受倶轉*之旨。 此皆
實縁起
  或准樞要意二釋。初釋如上成。同
。後義隨順倶有義名相應。識等種子。
順樂捨。倶時有故也。瑜伽纂意同
之。興法師以初釋云云
  第十四三苦分別門
論云
  第十五四諦門
論云。皆苦諦攝。取蘊性故。五亦集諦攝。
煩惱性
疏云。薩婆多師。苦集體是一。因果故説二。
今大乘不然。苦諦寛。集諦狹。○有漏無
苦。苦逼迫義ヲ以。有漏皆苦諦。有異熟故。方
集。集是有報義。非有漏法皆名云云
  第十六四縁門
論云。諸支相望。増上定有。○愛望於取。有
於生。有因縁義。○餘支相望。無因縁義
○無明望行。愛望於取。生望老死。有餘二
。有望於生。受望於愛。無等無間。有所縁
。餘支相望。二倶非有。此中且依隣近順
次不相雜亂實縁起説。異此相望爲縁不
定。○
  愛取因縁
問。付十二有支四縁分別門。且愛取二支相
望。可因縁耶 答。爾也 之取支一
切煩惱。愛支即貪也。二支既各別法也。如
何成因縁耶。依之於十二有支。分別獨相
雜相之中。無明愛取。説名獨相。不餘支
相交雜云云 若成因縁者。豈非雜相耶。
抑於因縁多類。愛取相望。因縁是何因
縁耶
答。見論文。愛望於取。有望於生。有因縁義
云云 愛取相望。爲因縁之旨。誰疑之耶。雖
取支中攝諸煩惱。以愛支取支中一分
。豈無因縁義耶。但種現相望幷自類相生
三類因縁中。且可種子生種子之義也。
凡愛取二支ヲハ前後之。如且依初後
分愛取二。豈有種現相生同時因縁取。又
種子微劣法故。下品種子。不上品取
支現行。又疏上文。若愛支限現行者。愛望
取。不因縁義云云 若以愛現行
取支。爲因縁者。何如此釋耶。爰知。愛支劣
品種子。生取支勝品種。故有自類相生因
云事。次至獨雜分別門者。取支中取
品貪及餘煩惱。上品貪中。又有本來上品
。有下品貪成上品之種。其中以本來上
品貪及餘煩惱。名獨相也。不少分劣種
勝。就多分無明愛取説名獨相也。故
疏云。取中雖愛増上。非愛爲増上貪。故
又別有法故云云
  尋云。疏釋不劣品種成上品亦名
。非轉愛爲増上貪故者。愛増名取者。本
來上品之貪。名増上愛。不是劣品貪成
勝品故名愛増云也。況演祕釋此文云。
上品貪。而爲取支。故云愛増。非
上品取支故。名爲愛増。由
斯取等名爲獨相云云此文明嫌劣品貪
勝品之義
答。就獨相門。十地經愛増名取之文。似
相違。取中雖愛増上等釋會此文也。
意云。取支中。雖十地經云愛増名取。今
獨相之邊。不愛支増上貪
是本來上品貪也爲言 祕云。以上品貪。而
取支。故云愛増者。獨相門ニハ本來
増上品貪爲言 非轉愛支以成上品爲取
支故名爲愛増者。非愛支上品。十地
經説愛増之邊今獨相爲言十地經愛
増名取之文含二類。其中取一邊。爲獨相
已上古義也。尤叶
文。可
  第十七惑業苦攝支門
論云。惑業苦三。攝十二者。無明愛取。是惑
攝。行有一分是業所攝。七有一分。是
苦所

  寫本云
建保二年甲戌五月二日於法勝寺西門邊
抄。三十講延引之間。宿所徒然。仍於奈
未沙汰之處繼而記之。三十講延引所
由者。去四月十五日依大津邊喧嘩。山門
大衆燒失三井寺。依之薗城寺學生不隨
催。而間五月一日恒例御三十講不被始
行之次日二日公卿僉議猶事不切仍延引
畢        住學生良算記之
寫本云
拜見此奧書隨喜感歎命肝。古之學者嗜
於修學不空寸景。旅宿行路不捨之造次
顛沛不忘之。宜哉智徳經星霜其聲不朽
        相似之沙門 堯尋
論第八卷同學鈔第




論第八卷同學鈔第六目次

  二種生死
  變易業因
不善論意
住地言
已得自在菩薩通初地歟
漸悟悲増
乃是實身二方
意成身地位
意成身通漸悟歟
遂以無漏
初二果迴心依未至受變易歟
不執菩提
延壽法者
下不知上
増壽變易


論第八卷同學鈔第六

  二種生死
  八門分別 樞要 燈
  一出體 二釋名 三辨相状樞要 四
位次樞要 五約處所樞要。
 六與四種生
死相攝樞要。
 七會三種生死不同樞要 
八問答辨
  樞要云。體名問答三門。如論。其得處
前第七卷解第八識生無漏中説
云云
  第一出體門
一分段生死
  論云。謂諸有漏善。一善業。由煩惱障縁
勢力所感三界疎異熟果。燈云。且分
段生。取名言熏習識等五種。而爲親因
福及非福。不動三業。爲勝増上能招感
。一切煩惱&MT06279;總能爲發業潤生之縁。○
勝鬘經。無上依經。寶性論等。皆隱識等名
言親種。但顯増上業名爲因。發業潤生
惑名之爲縁○云云
  二變易生死
  論云。謂諸無漏有分別業。由所知障縁助
勢力感殊勝細異熟果。燈云。變易生
死。即前識等五果種子。皆爲親因。欲界福
業幷色不動。除無想天及五淨居。爲
勝縁。依四靜慮。縁事無漏後得悲智相
應定願。與爲遠勝縁。○若無無漏。無
堪能感變易生。由所知障。方發悲願。故
無漏。資身故業。故此論云。無漏定願ヲハ
有漏業。今隱所資。但擧能資及以能
發勝劣兩。○既以識等名言種子。爲
親因生。明變易生體是有漏。説是無漏界
外生死者。依勝縁説。○非三界
有情。仁王般若云三界外有別衆生
是外道義。非諸佛教云云
  第二釋名門
  分段生死
論云身命短長。隨因縁力定齊限。故
分段。燈云。言分段者。分謂齊限。
謂命根。段謂差別。即五蘊體。捨此受餘。
差別故。此差別身命有齊限。即段之
分。名分段。命屬身故。即依主釋。或此
トハ倶通身命。○亦分ニモ亦段ニモ名爲
。即持業
變易論列
三名
一不思議變易生死
論云。由悲願力。改轉身命。無定齊限。故
變易。無漏定願正所資感。妙用難測。
不思議
二意成身
論云。或名意成身。隨意願成故。○有阿
羅漢。獨覺。已得自在菩薩。生三種意成

三變化身
論云。亦名變化身。無漏定力ヲ以轉令
。如變化燈具解可
  第六四種生死相攝門
一方便所知
 二因縁有分
別業
 三有有所得變易。
要云。有
三界。有
異熟體
 四無有其五蘊有生異滅等。要云。無
苦苦等。唯有行苦相
燈云。准此而言。念念有四。不古人方便
生死。在初三地。因縁生死四五六地ニアリ。有有
生死。七八九地。無有生死在ト云ニハ第十地。隋唐
攝論。竝悉無文。無上依經及寶性論。亦不
地。○云云 分段生死四種難等如
  第七會三種生死不同門要云。如疏中
  楞伽經三種意成身疏引十卷楞
伽第五卷
一得三昧樂三摩跋提意成身謂第三第四
第五地中
  疏云。但以初二地中未定自在故。略
而不説。○三四五地中。於定自在。皆平

二如實覺知諸法相意成身
地中
  疏云。第六七地亦得實覺知諸法相
成身。六地無相觀多。七地雖此無
想觀。然未加行無如第八地
勝處語。但言第八地ノミヲ是第二意
生身。故彼經言。謂觀察覺知了得諸法
無相如幻等法悉無
三種類倶生無作行意成身
  疏云。謂第九十地ニアリ。唯行無相。亦無功用。
事及理。皆唯内證○祕云。 ○應物現
形。形非一故。名爲種類。隨感齊發。名
倶生。起不功。無作行。無作行
等。爲身因云云 第三身釋名。勝鬘疏
釋異之可
  勝鬘經三種意成身
  論云。如契經説。○有阿羅漢。獨覺。已得
自在菩薩。生三種意成身云云 疏云。○有
阿羅漢一。獨覺二。已得自在菩薩三。○佛
論云。於三界外。有三種人。受於變易
人雖即此。然非界外。此云三種。比轉
麁身。由大悲願力。得意所成○故。舊
大力菩薩。今言已得自在菩薩。是第八

  第八問答分別門要云。如
論云云
第二問答
  論云。如何道諦。實能感苦。誰言實
爾如何。無漏定トノ有漏業。令
得果相續長時展轉増勝。假説名
第三問答
  又云。何用資感生死苦爲。問。自證菩提
樂他故。謂不定性獨覺。聲聞及得自在
大願菩薩。已永斷伏煩惱障故。無
當分段身。恐長時修菩薩行。遂以
無漏勝定願力。如延壽法。資現身因。令
彼長時與果不絶。數數如是定願トヲ以資助
乃至證得無上菩
第四問答
  又云。彼復何須所知障助 疏云。既由
無漏ヲ以現身先業。令果長時彼何
所知障助方感
初解
  論云。既未圓證想大悲。不菩提有
情實有。無起猛利悲疏云。○
所知障。可求可度執先故。方能發
起無漏業故。第二第三解
  變易業因
問。變易生死業因。可無漏無分別業
 答。唯有分別業也。付之若論助縁者。何
無分別業耶。依之無性攝論中。依
行智。生變化土。由無分別智。生受用土
報土所感生豈非變易生
答。論云。謂諸無漏有分別業云云其意。所
知障所發無漏業。必於事境轉。其故先所
知障於菩提有情。起實有執。無漏之業。此
法執所引。於彼境猛利悲願。觀察二利
勝益。觀知分段將盡。助現身故業。受變易
故也。故疏云。無漏業中。除無分別正體
後得及此加行。唯取後得有分別者。縁事生
云云 明知。設正體智。設後得。無分別智
皆非變易生助縁云事。但至攝論文者。無
分別智。内證。外後得智。消練果報
源由根本智故。云無分別智報佛
忠安記
意也
  不善論意
問。要集意。變易生死ヲ以欲色二界云云
燈師可之耶 答。不許也。付之轉分段
麁身。成細妙殊勝。名之變易身。其體既異
熟果也。豈不界地耶。況論明無漏第八
等無間縁。或從色界。或欲界後云云 此豈
欲色二界變易身無間生無漏第八
耶。依之大師欲色二界攝云云 如何
答。見論文。説分段生ヲハ謂諸有漏善
不善業。果ヲハ所感三界麁異熟果。説ニハ變易
。因ヲハ謂諸無漏有分別業。明彼果。述
感殊勝細異熟果。既有漏業因故。其果
殊勝細妙果。不界繋也。是則爲
情厭分段變易也。而要集不論主本
。云墮在二界故。燈師破之。不論意
變易生死隱不彼有漏業云云 若論
之時。欲色二界所繋。何不或從色界
或欲界後耶。要集釋所感殊勝細異熟果文
界繋故。不論意難也。總不
之義也。疏云。何故分段ノミヲ三界果。此
死不是何界果。○不分段定屬
此界業。此變易死ヲハ無漏業云云
  住地言
問勝鬘經中。無明住地云云 爾者住地言。大
釋耶 答。譯者誤也。更無其故云云
之五住地者。見等爲所依。一切煩惱依
之地故。以所依生處義。名住地也。
其所以。何云誤耶。依之今論下卷無
明住地云云
答。大師善達梵本。翻譯眞僞。可解釋。而
疏引古譯無明住地文了。翻者失也。舊言
無明住地。今言習地。梵本無住所言。習者。
數習故。有此無明等五住地故。名無明
習地言住ト云ハ是何義云云 今案此意。習者。
數習義。由無明數習故。無明及見等諸煩
惱。皆得有故。名無明習地也。若言住地
者。住是何義。若云持義者。地言既顯持義
何重云住耶。故謬釋也。但至論文者。且隨
古譯之文。云爾也。如衆生心二性
  已得自在菩薩通初地歟
問。勝鬘經所説三種意成身。且已得自
在菩薩。可初地以上耶 答。疏中八地
已上*云云之頓悟菩薩。受變易生。廣亙
十地。何限八地已上耶。是以法華玄賛作
二釋了。指初地*以上釋。今取前解云云
三種意成身皆入初地之釋。亦以分明也。答」
問。有學聖者。迴心向大之後。受變易生
云事。引何文之耶 答。本疏引瑜伽
論迴向菩提聲聞。或於學位即能棄
聲聞之文。證此義也 付之本論僅
學聖者迴心向大義。未變易
。何爲證耶
答。以大論證。非疏主私證。是佛地論
證也。何關疑於疏主耶。但引彼文
證意者。瑜伽第八十卷。問羅漢聖者七生
皆盡。如何迴心向大。經三無數劫。證菩提
。答之。由彼要當増諸壽行。方能成辨云云
下文。復次迴向菩提聲聞。或於學位。即
能棄捨求聲聞願。或無學位。方能棄捨。由
彼根性有差別故。所待衆縁。有差別云云
上文説羅漢聖者増壽行。得變易故。經
大劫。作佛之義也。下文欲其増壽變易。
學無學之義。云或於學位即能棄
求聲聞願。或無學位。云棄捨也。非只説
捨聲聞迴心向大之義故。爲變易
也。故知。前三果亦得變易生之釋
其意在
  漸悟悲増
問。本疏中。付漸悟菩薩。受變易生之義
且初二果迴心人。七地以前之間。可
變易生之類耶。若有者。漸悟菩薩。其性
遲鈍。深厭生死。何二大僧祇*之間。遙不
變易生耶。依之宗家處處引瑜伽。佛地説
或云迴心*以去即得變易。或迷生得。未
七地以前間。不變易生之類。加
之明楞伽經三種意成身。唯頓悟釋。以
地前變易。爲證。通漸悟之釋。雖地前
已得。且説勝者云云 爰知。漸悟菩薩。必
地前。得變易云事。若依之爾者。披
識。義林解釋。述初二果迴心菩薩修唯識
。不經生者。七地已前。亦通色界依身。而
云云 此釋明七地已前間留分段

答。七地已前菩薩。倶生煩惱猶行。何無
利有情分段身之類耶。根機不同。何始
之。唯識。義林解釋誠分明也。正見文始
。初二果人。初起必依欲界身得。不經生
者。七地*已前。亦通色界依身而起云云
起依身。既在欲界。若變易畢者。七地
以前之間。何在色界後起耶。解釋之旨。足
龜鏡。依之子島上綱。依此文漸悟中。
悲増之類云云 但在二乘位專求
自利之行。迴向菩提聲聞中。亦有悲増
也。次雖地前已得且説勝者疏文。頓悟類
必至地上。受變易生。慚悟人或地上。或地
前。隨應受變易。是故通慚悟之釋。可
地前變易故。會文不説。云且説勝者也。頓
之釋。又以不説
  尋云。唯識章不分明。以何知分段
云事。菩提院云。見章下文。雖
地亦不無色。悲願自在。隨受生故。
乃至 或亦許三界業縛。彼猶有
云云 悲願自在隨受生故之文。豈非分段

問。章家以何爲證耶 答。佛地論二云。若
有學位。迴向菩提。或隨煩惱感生勢力
彼生已。於最後生。伏諸煩惱定願
。資後身因。如前道理乃至 成佛云云
子島云。此文中悲増菩薩
問。既云或隨煩惱感生勢力。是豈非九品
煩惱潤七生之義耶。故補闕章云。如
地論。或有迴心即伏餘惑
。或有第七生方受變易 或有
迴心即伏餘惑者。佛地論第二類也。或迴
心已即伏煩惱。起定願力之類也。或有
至第七生等者。或隨煩惱感生勢力
*之類也。故知。或隨煩惱等文。不悲増
云事
答。誠任煩惱自勢力。不七生。若以
漏定願力。資助。遙經二大無數。或隨
煩惱感生勢力之文。任煩惱力生勢
無漏定願資助感生勢力。倶攝
之也已上大旨菩提院御
草也。少少略載
  乃是實身二方
問。七地以前菩薩。代三途衆生。實可
耶。疏云。受三途苦。乃是實身 之入
地以去菩薩。穢業悉亡。得惡趣不生。由
實受惡趣苦耶。況依自業。感自果者。聖教
習也。設菩薩大悲ナレトモ豈背酬因感果之
耶。加之見度論説。若代有理。必代
云云 菩薩無受苦之理。何受三途苦

答。七地以前菩薩。分段實身上。實可
途苦也。凡代受苦。是大悲至極也。必可
實勝菩薩實不其苦者。豈深重濟
ナラン耶。七地以前代諸有情受三途苦乃是實
身之解釋。分段實身上。實受苦之旨。分明
也。是以見本論説。於二十二根。分別三
。苦根通非所斷云云 今論受之。苦受亦
無漏起故云云 若非入地以去代受
者。何云無漏非所斷耶。但入見之
時。已斷分別煩惱。雜穢種子。久亡故。雖
新造報業。倶生煩惱未斷故。造
趣別報業。受三途苦果也。仍不因果道
。不智度論之説也。何況菩提薩埵。利
他爲先故。於一切有情。拔苦與樂。任
苦。何違代有理必代不疑之性相耶」
尋云
問。本疏中。七地已前菩薩。以實身三途
云云 爾者以惡趣實身。受苦歟。將以
天實身苦歟 兩方。若惡趣實身者。初
見道之時。既斷分別煩惱。永亡雜穢舊
。感生因縁既闕。由何受三途苦果耶。是
以護法論主。難護月論師異熟識變一切器
之義。諸佛菩薩。應實變爲。此雜穢土
云云 大師釋此難意。不示現。今就實變
難云*畢。述其故。雜穢種子久已亡故云云
若菩薩實變惡趣器界者。此難豈不
已成難耶。若之人天實身者。既云受三
途苦乃是實身。豈非惡趣實身耶。是以宗家
處處中。菩薩生三惡趣云云之大小乘
諸經論中。菩薩乘悲願力。生諸惡趣
如何
答。此有異義。或云人天實身受苦。或受
趣生。受彼苦云也。其中受惡趣實身
義。順疏顯文。仍且可此義也。菩薩悲願
深重。利物化宜難思也。設雖入地以去菩
。何無三惡趣生之義耶。若以人天實
。代惡趣苦者。三途受苦ノミ。 濟度方
便似輕。方知。雖惡趣不生。猶趣其苦
雜穢業因。以智力結生云事。但
因受果云難者。入地*已去菩薩。雖
分別二障。故留倶生煩惱。分別惑已斷
故。雖新造總報業。有倶生煩惱故。造
別報業。受惡趣果也。次於聖應變穢難者。
護月論師。云一切有情變諸器界故。聖者
異生。任業力結生難也。而七地已前
菩薩。入初地時。分別二障。永斷之。倶生煩
惱亦伏之。如阿羅漢。若論自業力。永不
惡趣生。雖然依大悲願力。受惡趣生。是
別事也。既是智力結生也。故不聖應變穢
也。或總雖菩薩。且取八地已上。付

  尋云。設倶生別報業。無總報業
者。何受三途生
答。人天總報之上。受ルヲ惡趣別報。云
惡趣也。例如彼第十地菩薩。依雜修靜
慮力。生大自在宮之時。不廣果第
。即生彼處。依之有人師云。有總報人
趣。別報傍生之類云云 今思其類。劫初之
人。變成虎等。即其類也。通賛疏云。一切
死生間。有中有。變身即無
云云之可
古人云。人天實身上。受惡趣別報苦也。
菩薩往三惡趣彼苦時。隱人天身。示
現傍生等形。代擲等難忍苦。是云
三途苦
問。若爾與八地已上化身。有何差別
答。八地已上。受變易報。實有恒在他受
用土。故三惡趣等代受苦身。一向化現也。
七地已前。分段實身上。以定願力。現
生形。受重擔等時。實身受其難忍大苦
故。云乃是實身也。如梵王等來佛邊時。
色界報色上。復似欲界麁劣身也」
問。此義違諸教。有經云禪定力
益有情有論中。菩薩有時。乘大願
。生諸惡趣。饒益有情 又太賢古跡
慈恩義。生惡趣實身受云云 退勘
大師解釋。對法抄等中。菩薩生三惡趣
答。雖人天實身。示現三惡趣生故。生
彼處云也。對法論受苦差別有八種不同
其中第八非苦似苦。是入地以去菩薩也。
彼苦相
  意成身地位
問。楞伽經中。明三種意成身。爾者於歡喜
等十地。如何分別之耶 答。云此處處有
多釋。且依今疏意者。初意成身。前五地。第
二意成身。六七八地。第三意成身。九十地
云云經文。得三昧樂三摩跋
意成身。三四五地也云云何背現文。云
二地耶。至第三地。初得勝定總持。尤可
三地已上。若*爾云前五地。有太寛過。若又
第二身云第八。初身可前七地
耶。是以十卷楞伽經中。入遠行地。得無量
三昧自在如意生身云云之攝釋初身在
前七地云云 若*爾有太狹耶。次第二身
六七八地云事不明。淄洲大師餘處中。第
六地得初意成身云云 明知。第二身ヲ以第六
ニシテハ之云事。依之經中於第八地
云云第三意成身經不其次位。准
忽云九十兩地耶。若准無作行名者。尤可
第八地。無作行者。無功用義故也。依之大師
處八九十地合名第三意成身云云或又
神昉師釋者。取佛地第三意成身。此
何過
答。凡楞伽經意者。於十地變易生三種
意成身。故經云。了知初地上増進相。得
種身云云 明知。初二地第一意成身
云事。若不彼兩地者。大違一經廢立
但經且擧第三地得定自。略不初二
也。故疏云。但以初二地中未得定自在
故。略而不説。得定自在。於此生死。有
云云 次於十卷楞伽文者。疏云。此中
三名。雖諸地已得。然據増勝語。非
餘地ニシテモ分不云云 經且擧初増勝位。實
已前分得爲言 准此釋。後後位又前所得
意成身。彌以増勝也。何不第七地
初意成身耶。攝釋有二釋。初釋同今疏。第
二釋。是別意也。何擧爲難。次第二身。在
七八三地云事。尤有其謂。如實覺知諸法相
意成身者。能觀察覺了諸法無相。如幻等
法。悉無所有。而六地多住無相觀。第七地
中。純無相。八地無相無功用也。三地倶可
第二意成身。經且擧無相無功用地。説
第八地也。故疏云。六地無相觀多。七地雖
此無相觀。然未能無加行故。不
八地。今從勝處語。但言第八地是第二意
成身云云 淄洲釋。述一意也。次第三意成
身在九十兩地云事。叶種類倶生無作行之
名言。第九地菩薩。斷利他中不欲行障。隨
根機種類。利事無功用也。尤至此地。可
第三意成身也。無作行者。利他門無功
用也 何以第八地無相無功用難耶。次
勝鬘經疏。異今疏意。不相違。人師釋
者。不之。佛果出二種生死。何爲
三意成身
  三種意成身地位異
一云初意成身前五
 第二六七
八地
 第三九十
地 
○今疏。玄賛七。補闕
章初釋。攝釋第
二云初身前五
 第二六七
 第三八九十
*地
○勝
鬘經疏
三云初身前六
 第二七八九
*地
 第三第十
○補
闕章第二釋
四云初身前七
 第二 第三
地位
○攝釋第
三有義
  此四説中。以初爲本。今疏幷玄賛兩
同故。補闕章及攝釋等以之爲本義。故
大乘義章。同此釋故。勝鬘經疏。同嘉祥
若述彼意歟。補闕章第二釋者一往
意也。攝釋有義。僅釋初意成身。其意未
具。可
  意成身通漸悟歟
問。楞伽經所説三種意成身。可頓漸二
耶 答。疏樞要有二釋。或限頓悟。或
。問。二釋共不明。先付初釋。頓漸
二悟。同受變易。楞伽三種意成身。何忽限
頓悟一類耶。況彼經中。説不定種姓人。墮
不思議變易生死云云 三種意成身廢立。豈
漸悟耶。況勝鬘意成身。通眞往迂
。今經例可爾耶。付第二釋。漸悟菩薩。纔
迴心向大。於地前位。即受變易而楞伽三
種意成身。地上始分之。知。不迂迴之類
云事。次二釋之中。遂可何釋
答。先初釋意者。頓漸二悟菩薩。受コト變易生
次位遙別。頓悟智増悲増二類。初地
八地雖殊。同在地上。得變易。漸悟五果
迴心不同。地前地上。其位大異。云楞伽經
三種意成身。偏於地上之。知。限頓悟
云事。若漸悟者。何唯顯地上次位
地前次位耶。於一變易身。立三種意
成身者。爲前後所得差別。若漸悟
者。必其次位。既不地前。知。唯限
頓悟云事。若於漸悟。顯勝位故。不
者。於頓悟變易身。初地八地不同。何兼
勝劣之耶。准此道理。唯説直往一類
也。設餘文雖迂迴受變易之義。三種意
成身。限頓悟失。次勝鬘經ニハ本以三乘
。爲三種意成身。若不漸悟者。豈有
耶。配立大異。何爲。次通漸悟
釋。以經不簡爲證。於地上三種意成
。豈偏限直往耶。設雖漸悟所受變易。既
差別。有何所由。不兼説之。故樞要云。或
通説一定姓差別勝位云云 但不地前
者。疏會云。雖地前已得。且説勝者云云
悟變易雖地前直往菩薩受變易
。故且地上勝位也。八地已去。地地力
齊。頓漸二悟。其行不殊直往迂迴所證是同
故。説頓漸變易次位。不漸悟
地前變易也。次於二釋正否者。本疏。樞要。
邪正。何強責兩釋是非耶。但太抄。義
演等。以前釋勝。興法師。範法師等。取
二釋。人師取捨非一准。末學不殊文理
者。二義是非。頗無益歟
  遂以無漏
問。本疏中。釋遂以無漏勝定願力文。勝定
者。邊際定也*云云 爾者邊際定名。第四
。將何 答。可四靜慮也 付之第四
禪。是四定邊際也。偏以此定。可
之披諸論説。以第四定。名邊際定。爾者
本疏解釋不明如何
答。凡指邊際定體。古今説大異也。貞觀以前
古師。唯以第四定。名邊際。是則以小乘性
。作此説也。大唐三藏以後。通四靜慮。皆
邊際之名已上忠安
記意也
故疏云。今雖文。
何靜慮之邊際定。四定倶得。預流果等。
皆得此定。理不違故。然多第四以殊勝
云云 但下三靜慮。得邊際名者。演祕釋云。
能得人。得彼四定。自所得中。最殊勝
者。即名邊際云云 且得下三靜慮之人。望
他得第四定。雖邊際。自所得中。以
最殊勝定。名邊際也。即取第三靜慮。名爲
邊際。不初二靜慮等也。若偏第四
。名邊際者。不彼定之人。何得變易
下定人。不上靜慮故也。故祕云。若
他自。下不上。下人云何名邊際。邊
際不得。何得變易。由斯不自他
云云 但於諸論説者。多分第四定
也。然多第四以殊勝故者。竊會餘論説
  尋云。對法論。四定倶名邊際定。何疏云
今雖無文耶。菩提院云。今雖文。定
靜慮之邊際定者。由邊際定。受變易者。
文説何靜慮邊*際爲言 不邊際
定通靜慮之文
  初二果迴心依未至受變易歟
問。初二果聖者。迴心之後。受變易生者。爲
未至定。將*何 兩方。若未至定者。見
伽。對法等説。依邊際靜慮。得變易生云云
未至定非邊際。何依此定。得變易耶。是
以今疏及餘處義燈中。皆依根本定云云
之爾者。初二果人。未離欲惑。何得
本定耶。依之見大師解釋。初二果人。未
根本定故。依未至。受變易云云
答。人師釋此事二釋。一云未至。一
唯取根本。後解爲云云之疏燈述
正義。別抄叙不正義歟。但疏燈意
難者。設雖初二果人。迴心已去。得根本定
也。不根本定者。依未迴心定也。何

  不執菩提
問。地上菩薩。執菩提有情實有。可猛利
悲願耶 答。論云。不菩提有情實有。無
起猛利悲願云云之實有法執。大
菩提之障。自他分別。非平等大悲。何
實有妄執猛利悲願耶。依之中
邊論中。明畢竟空。爲常益有情云云
四地已上。全無法執。如故能永害二身
見等。云四地永伏法執無故。何混云七地已
前起菩提有情實有執
答。七地已前。漏無漏間雜之處。猛利悲願。遠
執心之助縁。四地已前。正起法執。四地
已上。猶有執所引障。有漏心位。多執菩提
有情實有。執菩提可求故。發起無漏大
。執有情可度故。又發無漏大悲也。以
悲願。爲助縁故。方受變易生也。故疏云。
所知障可求可度執先故。方能發
無漏業云云 正發悲願之時。知如幻菩
提有情可欣可利故。雖實有法執
有漏心位。起實有執起無漏心中猛利
悲願云也。於中邊論者。畢竟空者。非都無
空觀。既是虚假空觀故。同菩提有情實有
タル起大悲願力之所縁。何爲難哉畢竟空
難。菩
提院御抄
會釋也
  菩提院云。菩提有情實有法執。在地前
之地上悲願。由此發起云云七地
以前間起執也
問。疏云。然八地已去○。即無初義。無
漏相續。不執故*云云 既云八地已上
執。故無初義。返知。七地已前。其
位起執云事。答。不起執故之文。顯執所
起悲願八地已上不起。七地以前可
之義。不七地以前起法執此義恐
猶似
疏可
  延壽法者
問。二乘聖者。修延壽法者 可無漏定
耶 答。唯有漏也。付之二乘聖者。既得
無漏勝定。修延壽法之時。何不彼定
耶。況雜修靜慮。通無漏定。此何不然。依
之祕師釋云。延壽法者。但由無漏云云
答。論釋分段變易差別。若所留身。有漏定
願。所資助者。分段身攝乃至無漏定願。所
者變。易身攝*云云 若依無漏定者。何
變易身耶。故疏云。今者大乘捨福資
身。定唯有漏。此文爲云云 但於熏禪例
者。演祕釋云。謂熏禪者。資異地因。生異地
難。故可容無漏定熏。延壽但延此報前
。何得相例云云 意云。熏禪資異地因。生
異地果。有定障難故。起無漏定之也。
現身故業。令身久住。無障可除。故其
行甚易。故不無漏定也。但於餘處演祕
者。有義意。代難陀義。無漏親生スルニ有漏
延壽法及十王等果。祕師難之。延壽法
者。但由無漏。資彼故業。豈許親生有漏果
云云 此能破中有縱奪。但由無漏資彼故
業者。縱無漏故業之義也。豈許親
生有漏果耶者。奪親生ト云ヲ有漏也。或延壽
法者但由無漏資彼故業者。牒義釋也。
豈許親生有漏果耶兩句。是正能破詞也。一
義云。有人云延壽法者。是變易生也。變易
瑜伽増諸壽行故名延壽法也。
分段生延壽法。教全無無漏定云文
之爲無漏親生有漏之義耶。變易生ニハ
多説無漏因。尤擧之可無漏生
之義也能破中。延壽法者但由無漏資彼
故業者。變易生説無漏爲因者。但遠由
。資彼故業爲言 豈許親生有漏果耶者。
無漏爲親因之義此義
爲佳
  下不知上
問。付菩薩所受變易身下位菩薩。可
位變易耶。疏中見上位云云之上下地
勝劣異也。何見之耶。之撲揚大師。下不
云云
答。下位菩薩。不上位變易也其旨如難。
但於疏釋者。釋論非彼境故文。云設定姓
聲聞及不定姓未迴心者。雖天眼亦不
了。然迴心已去。設預流等。亦能見之。
○然不下得上。身非其境故。上得見
下者。初釋也。此釋於四果上下。下不
上云也。以同類故下得見上者。第二釋也。四
果雖異。同菩薩類故。得上下相見爲言若爾
既有兩釋。又於菩薩次位。不上下。何
難耶此義忠安記意也。
菩提院御抄義也
  増壽變易
問。宗家意。可分段生死。別受變易生
耶 答。不別受變易生也。付之分段變
易麁細大異。定別可其果。是以本頌
云。前異熟既盡。復生餘異熟云云 此文
中。兼説二種生死。知。變易生有別盡別生
云事。若轉分段。成變易者。變易生死應
生。若無生者。亦死。生滅倶無トイハハ
生死乎。依之勝鬘經中。以無漏因。
所知障縁。感變易生云云 既有別業
者。何非別果報耶。又佛性論中。以變易
。爲界外生死。若轉分段即爲變易者。
何非界内
答。見本論説。迴向菩提聲聞。由四神足。増
其壽行。經三大劫。發趣無上正等菩提。既
壽已。留有根身。在贍部州。一切諸天。尚
覩。何況餘有情能見云云 宗家深守
。云變易生非別生死也。依之可云。由
無漏定願力。資分段業因。令所感身&MT06279;轉成
細妙。名之變易身。非分段外別受變易生
也。故論云。遂以無漏勝定願力。如延壽法
現身因。令彼長時與果不絶。數數如是
定願資助乃至證得無上菩提云云 佛地論
等。其意同之。若爾。上自補處慈尊。下至
法親光。西天諸大論師。皆立増壽變易義。他
意。恣許界外生死。恐深背聖旨。故淄
洲釋云。捨分段身。別受變易。既無聖教
但彼自言。非信行人。誰能順云云但本頌
前異熟既盡復生餘異熟者。論釋云。變易
生死。雖分段前後異熟別盡別生。而數資
助前後改轉。亦有前盡餘復生義云云生死
義又可之。次至勝鬘經等説者。論又會
云。無漏定願。資有漏業。令所得果相續長
時展轉増勝。假説名感。如是感時。由所知
助力。非獨能感云云 意云。由
知障菩提有情實有。起無漏定願。故云
無明住地造無漏業。此無漏定。資分段業
變易。故云無漏業感變易身也。變易
生死雖親以有漏業之。然由無漏定願
助彼故假名彼報也。故佛地論
云。此報雖親有漏因感。然由無漏定願資
。名不思議變易生死云云次於佛性論文
者。論會云。有聖教中。説爲無漏三界
者。隨助因云云
此事一往難盡。如無餘迴心抄
論第八卷同學鈔第六


論第八卷同學鈔第七目次

  三性義
  意及意識
七有相分
安慧無漏心執
謂現法樂聲聞八部
准彼本計
身者識
受者識體
仍非相分
簡自共相二方
  漏無漏門圓成
  理事一異
幻事喩二方
流轉眞如二方


論第八卷同學鈔第七

  三性義
疏云。後五頌答唯有識便違經難。○初三
頌釋境三自性不成難。後二頌釋
三無性不ト云成難。於此初中四。初總問。
二略答。三徴。四釋
論云。若唯有トイハハ識。 何故世尊處處經中。説
三性總問知三性亦不略答所以
者何頌曰
    由彼彼遍計 遍計種種物
    此遍計所執 自性無所有
    依他起自性 分別縁所生
    圓成實於彼 常遠離前性
    故此與依他 非異非不異
    如無常等性 非不見此
疏云。頌中有三。初二頌辨三性。後一頌
三句性一異。第四句明内證時圓成依
先後證見初二頌中。初一頌解初性。次
半頌解依他。次半頌解圓成云云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489 490 491 492 493 494 495 496 497 498 499 500 501 502 503 504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