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唯識論同學鈔 (No. 2263_ 良算抄 ) in Vol. 00

[First] [Prev+100] [Prev] 545 546 547 548 549 550 551 552 553 554 555 556 557 558 559 560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論第九卷同學鈔第五目次

  修
  有義轉依
  十地
  聖性所依三方
聞思轉勝
  十勝行
  攝五句盡
五篇戒
此説自性
生起即麁細
成所作事修
第六唯
定學唯無漏
健行
餘三或
直往迂迴
  十重障
  非彼名濫
猶有麁重
非菩薩正
二身見等
微細隨眠
佛果




論第九卷同學鈔第五

  修道
  有義轉依
問。有義意釋轉依名。轉言屬能轉道云云
者撲揚大師可許之耶 答不許也 付之
依能轉道轉染淨法。何以轉言不屬能轉
乎。況撲揚大師自作二釋。存屬能轉
道之義見タリ
答。轉依者。依謂所依即依他起。與染遍計
所執
圓成
法爲所依故名依。轉謂二分即染
淨法。謂依他起與轉染淨爲所依故名轉
依也。染淨法得轉名有二釋。一云轉言目
能轉道。染淨法此能轉道之捨得故。所轉上
立能轉名也。依依主釋得轉名也。二云轉
者直以染淨云轉也。所轉故名轉。依持業
釋立轉名也。而有人意。以轉依轉言直
屬能轉道云故。違轉謂二分轉捨轉得之
破也
  略意云。有義轉體云能轉道。正義云捨
得二種也。然正義意。親捨得二種得轉
稱由來有二釋。一云所轉上立能轉名
也。二云所轉故名轉爲言
論云。依謂所依即依他起。與染淨法爲
所依故。染謂虚妄遍計所執。淨謂眞實圓
成實性。轉謂二分轉捨轉得云云 疏云○
言轉依者。轉謂轉捨轉得。依謂所依。即
轉之依名爲轉依依士釋○
私云○有義轉者屬能轉道。亦轉之依。
由能轉道轉所轉依名轉依故。○詳曰。
與轉爲依名爲轉依。轉即能依。能依論
説是染淨法。云何轉言屬能轉道。能轉
道者非是染故。今釋。轉者而有二義。一
云轉者屬能轉道。捨得二種轉之捨得依
主爲稱。二屬所轉捨得二種。轉即捨
得持業立名。今依初義。今言轉依亦
依主釋*轉依得名猶
可案開之
問。本頌中便證得轉依*爾者唯説果位
轉依歟 如第十卷
抄之
  十
  聖性所依三方
問。論釋極喜地。初獲聖性* 爾者聖性
唯無漏種子上立之歟。將通現行立之歟」
答。唯種子上立之也 付之無漏現行既違
異生障何現行上不立聖性。依之淄洲大
師餘處中釋聖性。難種子上立之義。不爾
唯種異生成聖*知通現行云事。加之撲
揚大師。聖性唯通自在現行。非種子成
云云
答。聖性已生斷惑理證無漏種子上立之。
未生現種及現行上不立之也。若未生現
種立之。凡夫時有其種故凡夫可成聖。若





現行上立之。起有漏心時應非聖性。故唯
生現行種上立之也。疏釋分明也。但至燈
釋者正見彼文上下。或唯依彼能生現
用立爲聖性。以相翻故。不爾唯種異生
成聖。若唯現説。聖者無漏不起現時。應非
異生。亦非聖者* 上云生現行能生種
立聖性畢。就唯種唯現倶付過見タリ。意
同今疏。次於演祕釋者。取生現種故。云
通自在成熟現行成*熟歟
  燈釋凡聖相對四句分別中。初釋云。見道
前有無漏種爲亦凡亦聖云云 第二釋。
取生現種爲聖性云了。不爾唯種異
生成聖者遮初釋也
問。無漏本新二種上共可立聖性耶 燈
唯本有種云云 付之新古種子倶生無漏現
等。新種上何不立聖性耶
答。燈云。雖有新種非勝不立。由正能生
有所生現證理斷障。故能生勝。不取新
熏。未能生故云云聖性見道初念始立之。而
初起無漏唯本有生。其念雖熏新種。新種不
生現故功能不殊勝。故是不立也
問。聖性唯初無漏種上立之歟。將後後無
漏立之耶 兩方。若唯初無漏者。疏後後無
漏立聖性見タリ 若依之爾者。初無漏種
立聖性云事處處定判也。何通後後種立
之*耶。加之西明意。地前雖有無漏種子。
有異生性互相違故非聖性云云 燈師破
之。初入見時二性不倶。應無漏種皆名聖
云云若夫後後無漏皆立聖性。此難返成
相符如何
答。見道初念無漏種子之上立聖性*畢。後
後無漏彼類故。亦名聖性也。故疏云。性能
斷故。是彼類故。亦名聖性*但西明。二性
倶時之位種子不立聖性云故破之。入見
已去無異生性彼無漏種皆立聖性
難也。意新種不立爲難也。又在見道時中
法爾種子等未立聖性*耶
  聞思轉勝
問。第三地菩薩成就勝定故。起無邊妙惠
光明云云 爾者聞思修三惠倶親依定力起
之歟 疏云。非由定力親能起二云云
付之無漏三惠倶親可依定力起
答。疏云。因得定斷障聞思轉勝。非由定力
親能起二 意云。若不得勝定但起聞
思之時。不能對治闇鈍障故。即令聞思有
妄失。若成就勝定斷此障*畢。即令前
所起聞思無所*妄失。是云轉勝也。此聞思
有漏非無漏也
  東山云。疏下文云。定親發修惠。總持親
發聞思。故合爲文云云 准之説第三地。
成就勝定大法總持。能發無邊妙惠光故
者。因有二種。定與總持也。定親起修惠。
總持親起聞思也。定明了故起倶時明證
修惠。總持即法義等故能起倶時聞縁法
縁義二惠也。親者顯倶時也。不遮定總
持疎互起三惠也
問。第五地菩薩眞俗合觀*云云 爾者眞俗二
者一念可竝起兩方。如第五卷
  十勝行
  攝五句盡

問。契經中説有勢有勤等五種精進。爾者可
攝盡今論初二精進*耶 疏云。即初二精
進攝五句盡云云 付之經五種中第五無
足精進。廣通自利利他。如云諸佛究竟道
樂利樂他故也。而今論初二精進唯自利也。
何攝盡彼五句*耶。所以無足精進利他邊。
可攝第三利樂精進耶
有云。即初二精進攝五句盡者。對攝論初
二精進。但攝經二句。欲顯此論初二廣攝
五句云爾也。非云無足利他之邊攝攝善
精進也
  五篇戒
問。文殊所問經中。於五篇六聚等説何戒
耶 進云。疏云有五篇戒*云云 付之見
經文。明説六聚戒。何云五篇耶。況五篇戒
無偸蘭遮。經文既説之。豈五篇*耶 答。准
人師釋。六聚七聚戒開合不同也。准知五篇
六聚亦以爾也。五篇者。一波羅夷。二僧殘。三
波逸提。四提捨尼。五突吉羅。六聚者加偸蘭
遮也。然瑜伽論列五了。集麁不定。如
其所應即入如是諸罪聚中*。集麁者是
偸蘭遮也
  一義云。文殊問經五篇戒。是菩薩戒也。而
菩薩戒以意業爲本。是故彼經所列六
種戒中。第四波逸提無以心爲本之義。
雖列不爲別戒也。明波羅夷云若以
心分別。説僧伽婆尸沙云若起此想。第
三偸蘭遮。第六波羅提舍所述同之。第五
突吉羅亦見菩薩戒。各結文云。若以身
口行。不堪得三 此即顯身口戒
三乘通受戒也。而第四波逸提不説以
心爲本之旨。結文云。若不信者不堪得
三乘此文異餘五戒。尤可有深由。所
以疏明三聚淨戒。律儀戒於色明之。故
不明菩薩戒。攝善戒入菩薩戒云*畢。
引文殊問經五篇戒。與菩薩地四波羅夷
異也云云 是則非三乘通受。於菩薩説
五篇戒爲言 菩薩地波羅夷。三乘通受戒

  尋云。五篇戒者。除偸蘭遮。説波逸提。
而彼經説偸蘭遮不説彼逸提。知非
五篇配立也。次五篇必以意業爲本
者。突吉羅中於身口二行。惡説惡作開
爲七聚。知突吉羅中意業無之云事
答。文殊問經五篇戒於菩薩説之。故
與常途相異也。波逸提不意業戒。故
除之開偸蘭遮也。又突吉羅中開惡説
惡作爲七聚。亦是通滿教意也。開偸蘭
遮爲一戒之旨見本疏釋。引文殊問
經。但引初三意顯取偸蘭遮也。或引
初一。或引初二略餘。引初三聊有其
由歟 已上有人義也。未知
其旨。重可審思
此説自性
問。布施安忍精進三種波羅蜜。以身語意三
業爲體云云 爾者爲助伴體。將如何 釋
云自性體也云云 付之身語意三業通助
六度。如何以之可爲自性體*耶。依之餘
處。施以三業爲體者非自性體。以無貪爲
體故云云如何
答。論正自性體。無貪無嗔精進是也。所發
三業助彼故爲助伴體。對法抄此意也。然助
伴中以勝法合自性出體者。又以三業
爲自性體。故論出三業*畢。此説自性云云
演祕依此意。忍及精進必有三業二行方
成。故取三業* 以助伴中有勝能法爲
自性體事其例非一
  生起即麁細
問。本論意明波羅蜜次第。出對治第三義。
爾者第二生起義配今論何義耶 疏云。
生起即麁細云云 付之既云生起。尤當此
論引發義。是以見本論文。不異引發義。所
謂於財位無顧戀故受淨尸羅。敬重戒故
忍他云云 所説當引發義。何配麁細
*耶
答。説六波羅蜜次第瑜伽有三解。對治生
起異熟也。此論又有三義。引發持淨麁細也。
疏解兩論相攝云。四十九有三解。初二同
此。謂治障生起。生起即麁細故云云以瑜伽
對治生起同此論三因。初二同此。謂治障
生起者此意也。爰有伏難。難意云。對治生起
如次此論持淨引發也。同此論初二可爾。
彼論無麁細義。由何廣同今論三因耶。生
起即麁細者遮此難也。意云。以彼論生起
即此論麁細。故以彼論二因同今論三因
也。麁生起細故。生起即麁細義故爲言重意
云。彼論生起因不唯當引發義。亦當麁細
因云也
  成所作自修
問。就攝大乘論所説現起加行等五種修。第
五成所作事修爲同對法依止自在修。將
何 進云。燈意二論同也* 付之攝論
成所作事修者。於如來圓滿六度。爲得彼
修在因位修之也。如云爲彼修故亦名
爲修。而對法論意。佛果身行説三自在名依
止自在修。既因果位異也。何云二論説同
*耶。依之大師別抄二論所説不同*

山寺云。二論第五修同也。攝論云。謂諸如
來任運佛事無有休息。於其圓滿波羅蜜
多復更修習六到彼岸* 對法論云。身行
説三種自在也 佛受用變化幷説
法爲三種也
説佛果旨
明也。又案五修次第第四依止方便修。一切
作意所修諸行速成滿故云云 是因位究竟
タリ。爰知第五修佛果修也。燈則此意也。而
無性攝論釋此修。謂諸如來到彼岸法雖極
圓滿。爲饒益他○現行施等。所應作事此
即是修者。任本論文正明佛果自在修。次
云爲彼修故亦名爲修者。非只佛果所修
爲此修體。亦爲得此修在因位修之。兼
攝此修爲言本論限佛果説之。釋家以義
加因位也。本論同對法。釋論文異對法顯

  尋云。疏引對法論依止自在修文出三自
在畢。謂縁求依止此故修。無性云。即爲
彼修故亦名爲修等云云 此釋對法説因
位得心。引合三性攝論倶説因位也。
何云佛果位耶 答。兩論正所説
唯限佛果。而無性釋論加因位。以釋論
對對法論其説似異。故大師會之縁求
三自在。在因位修故亦可通因位爲言
以義續釋也。謂縁求依止此故。修者
縁求此三自在。依止此三自在修故。不
限佛果依止也爲言雖有深義且存此旨。
雖少事義勢尤巧也
對法五修
依止任持修依因。果。願。
簡擇修
依止作意修依勝解。
愛味。隨
喜。喜
樂修
 依止意樂修依無厭。廣大。歡喜。
恩徳。無染。善好修。
 依止
方便修依無分別觀察
三輪。皆清淨
 依止自在修身行説
三自在
  攝論五修
現起加行修發起。勉
勵。加行。
 勝解修與雜集
勝解同
 作意
雜集作意
中 後
 方便善巧修七最勝中。
方便善巧
 成所作
事修雜集依
止自在
  燈云。雜集無攝論現起加行。攝論無雜集
依止任持。○或彼加行。此任持中後二所
攝○
  第六唯攝
問。十波羅蜜中第六般若波羅蜜。以後得智
爲體歟 兩方。若後得智者。論云。第六唯
攝無分別智若根本智者。玄賛云。後五波
羅蜜多。皆是後得智爲性故云云
菩提院云。可有多會釋。一云書寫誤歟 
可云後四。故論云。後四皆是後
得智攝云云玄賛引唯識論尤誤也
 二云栖複
釋云。後五波羅蜜多皆是後得智攝。*
六度十度合説歟。六度中般若通後得。其合
十度。後五皆有後得。爲言
  定學唯無漏
問。論所説定學唯無漏義。大師如何釋之
*耶 疏云。既言聲聞等不得。明非地前已
得此四及有漏故* 付之變易生死幷菩
薩地前所修雖是有漏。二乘全不知之。何
以二乘不知唯無漏義*耶
答。此有人難也。祕師通云。二乘不知通漏
無漏。今但以彼不知之義證定無漏。非
言有漏即彼皆知* 得此文意雖有異
義。且成一義。云二乘不知之法誠雖通
有漏今以彼攝論説不知之義證定學唯
無漏也。彼論於定學。説所縁種種對治堪
能引發作業義。皆有聲聞等不得之文。疏主
指之云。既言聲聞等不得也。彼文無漏而
不知之義也。故爲證爲言
  健行定
問。古人意。論所説健行定。唯金剛心及佛果
得之 燈師可許此義耶 不許也 付
之健行定者漢土詞。梵云首楞嚴三昧。而
見首楞嚴三昧經幷佛地論説。唯第十地及
佛果所得也*如何
答。古師以四種定配屬十地。初之四地大
乘光明。五六七地集福王。八九十地賢守金
剛喩定及佛果健行定* 破之若定有四。
即別配地戒惠亦多。何不配地。故知隨分
地地皆修* 破古師輒以四種定配屬地
地也。健行定至第十地修滿故。雖云十
地及佛果所得。論分得亦通已前。故楞伽
經第十卷云。依首楞嚴定及餘諸三昧入於
初地得*
  餘三或七
問。付十度三學相攝義。且依自性相攝時。
幾波羅蜜非三學自性*耶 進云。疏云餘
三或七非自性故* 付之見論意。依自
性論相攝時。戒學攝戒波羅蜜。定學收靜
慮。惠學攝後五波羅蜜*既以七法爲三
學自性。故非自性。唯可布施安忍精進三
種。何云或七耶
菩提院云。餘三者。施忍勤也。是決定非自
性法也。或七者。淨戒静慮及般若等五度也。
見三學一一自性。戒學攝戒餘非自性。定
學攝靜慮非餘。惠學自性般若等非淨戒
靜慮。三學互望。餘七中有非自性之邊
爲言重意云。餘三者通助伴也。或七者。三
學各別論之。顯非自性也
今加一義云。或七者。戒定體淨戒及靜慮
也。般若等後五波羅蜜中且以隨一爲自
性餘四*且爲非自性之物。加布施安忍精
進云或七也
義演云。疏約剋體。餘四後得智故云非惠
學自性也。或文錯。可云除三餘七是自性
  直往迂迴
問。漸悟菩薩地前所起生空無漏。可修施
等波羅蜜*耶 若修者。二乘無漏其力狹
也。何輒可修施等行*耶。況在地
前修唯識觀。直往迂迴同有漏心也。行六
波羅蜜例可爾*耶 若依之爾者。論云。然
初二位○漸悟菩薩若種若現倶通二種。已
得生空無漏觀故云云如何
答。地前所起生空無漏中可修施等也。論
文分明故。設雖二乘無漏。迴心以後有勝
功能。何不修施等*耶 又爲未知當知根
體可爲潤色。但至唯識觀例難者。唯識
觀是法空觀伏除所取能取故。生空遊觀無
漏不作此觀。故唯識章云。直往迂迴地
前皆同。迂迴之人。雖得無漏。遊觀心中亦
不能伏除。未證眞識。終不能了如幻
識故*云云
  尋云
  十重障
  非彼名濫
問。十地論中。以初地障名凡夫我相障。爾
者同今論異生障可通二障*耶 疏云。
此名不然。此障之體非唯我故云云 限我
見タリ 付之我言通人法。可同今論異
生障。何云爾
答。燈云。今謂本釋以彼名濫故云不然。非
不知我通攝二執*又云。若以我言通
二執故。但言我相障。應但云我相空。亦即
攝二空。諸處何須別言我法云云
  唯有麁重
問。解捨異熟識種現位。有無間道捨解脱
道捨二師義。爾者於種現異時師。可有無
間道捨義*耶。如第
三卷
問。論中斷惑證滅期心別故* 爾者此師意
可許無間道捨麁重*耶 祕云。猶有麁
重而未斷故云云 付之與第二師有何
差別。是以正義難此師。住無間道應名
佛故。後解脱道應無用故云云 若未斷麁
重者何有此難*耶。依之疏云。此師之意。
即説麁重無間道生捨**如何
答。祕云。所證之理但名眞如。不名擇滅。猶
有麁重而未斷故意云。無間道所證理未
名擇滅。正斷麁重心非離繋道故也。後解
脱道麁重已斷位故。彼所證理名爲擇滅。猶
有麁重而未斷故者。猶與麁重敵對位故
云有麁重也。而未斷者非已斷位爲言
  尋云。若爾者正義解脱道斷麁重。彼解
脱道所證理豈非得擇滅稱
答。雖有麁重。種子已斷位故名擇滅也。
已上菩提院義。恐難甘心歟
有人云。演祕解釋述正義意。斷惑證滅義
二師共許之故。或人云。麁重有二重。麁
與細也。猶有麁重者。細麁重也。有人
云。麁重與無間道倶生。無間道滅麁重隨
滅。故云猶有麁重也。然其麁重滅事依
無間道生力。故疏云無間道生捨也。
已上義皆有難。
猶可案之
今云。此後三義中可存初義也。論云斷惑
證滅。解脱道所證云滅。無間道所證不云
故釋其所以如此云也。尤就正義可
解之
  非菩薩正觀
問。三十七菩提分法爲菩薩正觀。將如何
兩方。若非正觀者。法花經於菩薩法*
賛指七科道品云云又燈云。非不爲正*
若依之爾者。唯識章云。五根五力等非菩
薩正觀云云
答。六度四攝唯識觀等爲之大乘正修。菩提
分法三乘雖通修之。正二乘行也。故章云。
非菩薩正觀故不別説*但雖三乘通觀
法。菩薩所觀甚深故有不共二乘義。如壞
縁觀也。故亦不可云非正觀。三乘通修
非不爲正之解釋此意也如法花抄幷唯
識義短釋等
  二身見等
問。論中明第四地菩薩。斷二身見云云
身見者。分別倶生二身見歟。將如何 答。
疏作二釋。云分別倶生。云煩惱所知也
 進云。祕云。煩惱所知云釋爲勝云云
之菩薩斷煩惱障者。分別初地。倶生金剛
心也。明第四地所斷云二身見。可非煩
惱障。依之論中。謂所知障中倶生一分云云
加之見佛地經説。第四地離分別不分別
云云 親光論師釋此文。分別倶生二見也
云云 准知於所知障。兼已斷正斷云斷二
身見也
答。任演祕正否。以煩惱所知爲二身見之
釋可爲正義。凡見論文。今四地中既得無
漏菩提分法。彼便永滅。此我見等亦永不行。
○故能永害二身見等*彼便永滅者所知
障也。即微細煩惱現行障也。此我見等亦永
不行者。同體煩惱永伏之義也。云永滅云
不行顯斷伏不同也。結二身見等定可煩
惱所知。佛地論是約分別倶生已斷正斷。釋
經分別不分別文。是別事也。何以彼文推
此論
  最勝疏云。唯識論等據二身見説見修
惑。四地除此*此釋見修爲二身
見タリ
  微細隨眠
問。付深密經所説三隨眠。且微細隨眠可
通第六相應障*耶 兩方。若通第六者。
本經但説八地已上現起障爲第三隨眠。
若通第六文何不言。況微細名言專當第
極微細惑。六識惑名言被嫌故 若依
之爾者。燈中微細隨眠即通第七* 必許
有第六見タリ。又云。故於五七八等斷別
既云八地斷。豈非第六惑耶。加之
要出第六執。隣近引生者名害伴。疎遠勢
生者名羸劣等*等言指羸劣之外障。豈
非微細隨眠*耶
答。本經幷本論中。以八地*已上現起所知
障立第三隨眠。而第六識二空無漏相續無
間斷時。豈相應惑八地已上現起耶。明知唯
第七相應障云事。故論所知障中○八地
*已上六識倶者不復現行。無漏觀心及果相
續能違彼故。第七倶者猶可現行。法空智果
起位方伏* 但至燈即通第七釋者。初二
隨眠唯是第六相應障。幷微細隨眠三隨眠
通第七。微細隨眠在第七故也。通者在
也。是先徳意也。如云義説三惠通三劫
故。次故於五七八等斷別者。七八者擧羸劣
隨眠斷位也。麁羸劣第六地現行。故入第七
地斷之。細羸劣第七地猶行。亦至第八地
時斷之。等者等取金剛心。即微細隨眠斷位
也。樞要上卷述安慧意。彼師意許第七識
唯我執相應。故第七識無所知障。故微細
隨眠亦非第七相應障也樞要釋安慧下在之。
樞要述安慧義云事
法務權僧正
御案立云云
  尋云。會八等斷別文不叶燈上文。上文
云。此三隨眠初二第六倶。七地已前斷故
若第八地斷羸劣者。何云爾*耶。況
樞要上卷。六地斷羸劣。七地亦斷一分
云云 是以諸師意。六七地斷羸劣云云
答。若六地斷羸劣者。何燈載云五七八
不擧六地耶。以知七地以前故者。且
擧七地斷位許也。樞要以今此論等文
配釋仁王經五忍之時。六七地有伏羸
劣之義。故以伏名斷歟猶可*案
子島御意通第六相應惑云云 此義可尋
學之。東山依子島釋通第六惑*云云
  佛果障
問。佛果障以因位智斷之歟 答爾也 付
之佛果障最極微細也。何以因位劣智斷
之。例如彼十地障各以自地智斷之。依之
勝鬘經云佛菩提智之所能斷。深密經説於
如來地斷二愚如何可云耶
答。佛果是出障圓明位也。何以彼智品正
斷惑*耶。故金剛無間道斷一切障。第二念
上品無漏生起。名之圓滿佛果也。若以佛
果智斷障者。果位定可有勝劣。寧得正等
覺稱*耶。但至斷十地障之例難者。是燈
問也。答之十地各分入住出位勝劣不同。
故入地斷。佛位不然故十地斷。若許佛地
同十地者。即佛有勝劣。既無勝劣稱正等
覺。故皆斷已方入佛地*次於勝鬘經者。
佛菩提智者簡二乘也。非簡因位云佛菩
提智也。意云。前四住地煩惱三乘共斷之。
後無明住地唯佛乘智斷之爲言 次至深密
經文者。論云。謂有倶生微所知障。及有任
運煩惱障種。金剛喩定現在前時。彼皆頓斷
入如來地。由此佛地説斷二愚及彼麁重
 金剛心斷之入佛地。故云佛地斷障

  尋云。得勝智時斷此智之障也。因位劣
智與佛果障倶。何以劣智斷之耶。無
明闇相違義故。豈在闇中對治闇耶。
又金剛心斷之者。何不屬果位*耶
答。金剛心佛果無間道也。故佛果障與
此相違。此道生微細惑隨斷。雖須屬之
佛果。果位圓滿位故不取正斷道也。重
意云。因位斷位故以無間道爲初。佛果
果位故限解脱道不取無間
  古本云 已上觀善講師同學之次。引合
古抄物。略記大旨。未必所存多。以菩
提院御抄爲答。逐日馳筆之間。文章
殊不備。後學可察之。願以此少善囘
向彼大果
律名目云。祕云
七聚者
  一波羅夷此云退沒由犯
此戒道果無分
 又云不共住
失道果不入
二種僧數
 又云斷頭若犯此法不
成比丘故
 又
云無餘 新翻他勝處
二僧殘若犯此非垢纒行人令無淨用。有殘之
罪故云僧殘僧者能治之人也。殘者喩也。
又云
有餘
三偸蘭遮此云大障善道。能障善道。墮惡道。從
過爲名也。方便正業各有三品。又翻
大罪。又
云麁惡
  南山云。然偸蘭一聚罪通正。從體兼
輕重。律列七聚六聚。竝含偸蘭或在
上下抑有由也云云
  四波逸提此云墮若犯此罪墮
在燒煮覆障地獄故
五提舍尼此云向彼悔。若犯此罪。向彼人悔故
又云各對應説。謂對人説所作罪也
六惡作身業非威儀
謂云惡作
七惡説語業非威儀
謂云惡説
  六聚一波羅夷。二僧伽波尸沙。三偸蘭遮。四波逸
提。五倶舍尼。六突吉羅。此云應當學聚門吉
羅廣因
果故
五篇一波羅夷。二僧伽波尸沙。三波逸提。四波羅
提提舍尼。五突吉羅。篇門吉羅狹唯果收故
八篇一波羅夷。二僧殘。三二不定。四尼薩者。五
波逸提。六提舍尼。七突吉羅。八七滅靜
  
一五住地無明欲愛住地無明。色愛住地無明。無
色愛住地無明。見一切愛住地無
明。無明
住地無明
論第九卷同學鈔第五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545 546 547 548 549 550 551 552 553 554 555 556 557 558 559 560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