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成唯識論本文抄 (No. 2262_ ) in Vol. 65

[First] [Prev+100] [Prev] 787 788 789 790 791 792 793 794 795 796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代亦有二師。還同二部。謂彭城竺僧弼造丈
六即眞論云。如月在高天影現百水。水清則
像現。水濁則像隱。縁見有生滅。佛實無去來。
此同大衆部也。次彭城嵩法師云。雙林滅度
此爲實説。常樂我淨乃爲權教。故信大品而
非涅槃。此同上座部也。後師得病舌爛口中。
因改此迷。引懸鏡高殿爲喩。像雖去來鏡無
生滅。然境雖起謝而智體凝然云云
大佛頂經四云。世尊如果位中。菩提涅槃眞
如佛性奄摩羅識空如來藏大圓鏡智。七種
名稱謂雖別。清淨圓滿體性堅凝。如金剛王
常住不壞云云
總聊簡八卷私記六云如清辨記量所攝之
爾用此經事也
  問。自性等三種常中他受用身何常哉
論疏如上
義演云。疏無斷常者至相續常義者。今此文
中。且總相説應應自受用身即不斷常。即約
成佛已去。始從相續不斷絶也。若他受用及
變化身時。化縁時畢即有斷絶。後時餘處還
復起身故云相續常。如法花云。我於餘國作
佛。更有異名。是此意也太抄意全
同也
疏下文云。言相續者。簡自性身。有生滅故。言
湛然者。簡他受用。及簡化身。彼時斷故云云
釋自受用身相續湛然之文也
蘊云。疏簡他受用及變化身者。問。化身簡斷
理即可然。受用既是平等性智。云何不續。答。
能變之智相續無窮。所現之身何妨間斷。如
第八識變色等故。爲住十地菩薩。所宜應物
現形現須間斷。如無量壽佛。雖報身亦有補
處事故云云
別抄云。相續言簡自性身。無生滅故。湛然簡
變化身。有間斷故云云
莊嚴論三云。復次一切諸佛悉同常住。由自
性常故。一切諸佛自性身常住。畢竟無漏故。
由無間常故。一切諸佛食身常住。説法無斷
絶故。由相續常故。一切諸佛化身常住。雖於
此滅彼現故云云 演祕引此文外
無私釋仍略之
又云○食身以自利成熟爲相。化身以他利
成熟爲相云云
最勝疏三云○准大莊嚴論第三云○此中食
身攝自他受用説爲自利。即自受用爲他説
法名爲食身。即他受用與攝論等同云云
又云。經應身者至不斷。賛曰○應身依法起
法。是應本性故。從本性稱無垢。故攝大乘云。
所所常故。應化亦常。故今所依無始應身亦
無妨。若爾化身亦應無始。答。應説不説互相
影顯故。若自受用。刹那相續。若他受用。此處
滅餘處復續云云
同卷云。問。若他受用。云何下云應身者從無
始相續不斷。一切諸佛不共之法能持故。衆
生無盡用亦無盡。他受用身既現滅度。如何
得言無始相續不共之法能攝持故。答。言相
續者。約多分説。不同化身多百千劫始一現
故。又他身文中亦云。恒轉法輪哉是常不滅
云云
惠日論二云○若云報佛是相續常。是立已
成失。若凝然常。即有四失云云
最勝遊心決善珠云。他受用不斷常。恒受法
樂無間斷故。變化身是相續常攝云云
對法抄一云○此句顯示他身利用徳恩徳相
續常三輪化物云云
又云○二句顯示受用修生徳智不斷常菩提
云云
顯幽抄一本云。問曰○即他受用身是何常
攝。答曰。亦名相續常也云云
又云。問曰。不斷與相續何別。答曰。不斷者本
不斷故。相續者有少間斷故云云


論第十卷本文抄四十五目次

  三身段
三身成道
攝論自性身
弟子一意
意業非身
依法性土
諸根相好
見者居穢土
然由本爲
初地以往
葉即三千
一佛繋屬
如螺髻梵王




論第十卷本文抄四十五

  三身別相門
  問。變化長時淨土可有耶
問。安養淨土報化二土中何 如別抄之
問。三身成道同時歟
祕云。論圓鏡智品至而證得故者。攝論第九
無性釋云○又云。成所作智。普於十方一切
世界。能現變化。八相成道。能現住持一切有
情利樂事故云云
無性論第九云○釋曰。轉意識故。得成作所
作智。普於十方一切世界。能現變化。從都史
多天宮。而沒乃至涅槃。能現住持一切有情
利樂事故
上文云。論曰○變化身者亦依法身。從都史
天宮沒。受生受報。踰城出家。往外道所修諸
苦行。證大菩提。轉大法輪。入大涅槃故。釋
曰○變化身中依法身者。如前已説。謂由果
智殊勝力故。從都史多天宮現沒。乃至涅槃。
此即能令餘相續中。與人同分識相生起云云
世親攝論九云。成所作智者。謂能示現從都
史多天宮而沒。乃至涅槃。種種佛事皆得自
對法論十三云。不思議如來者謂且於欲界
始從示現安住都史多天妙寶宮殿。乃至示
現大涅槃。示現一切諸佛菩薩所行大行。一
切菩薩所行者。謂從示現都史多天宮。乃至
現大神變降伏魔軍。諸佛所行者。謂從示現
成等正覺。乃至示現大般涅槃
三身章云。攝大乘論第九卷説。佛變化身能
現八相
抄第八云。不思議如來中。一切菩薩行。一切
如來行等。此説八相。諸論不虚。傳勘。問。如
別記八。如來純無漏。出三界不可思議。不同
菩薩等云云
瑜伽論四十五云菩薩地云何菩薩方便善巧。
當知略説有十二種○謂諸菩薩爲欲成辨如
四種有情義利。當知略説後有六種方便善
巧○云何菩薩究竟清淨方便善巧。謂諸菩
薩安住菩薩到究竟地。於菩薩道已善清淨。
先現往都史天衆同分中。無量有情如是念
言。某名菩薩今已生處都史多天衆同分中。
不久當下生贍部州。證得無上菩提。願令我
等當得値遇。非不値遇。隨是菩薩所生之處
願令我等亦當往生。如是爲令無量有情生
正欲樂。爲多修習此欲樂故
玄賛第三云。釋名者大方便
品名也
○瑜伽四十五説
十二中。初六依内修證。後六依外成就。内六
種者○十二種中爲成後四。復修六種方便
善巧○六究竟清淨。果道滿已住知足天。乃
至下生成等正覺。令生欣樂。往生隨下。請轉
法輪廣爲饒益云云
瑜伽論四十七云。云何菩薩最上成滿菩薩
住。謂諸菩薩安住於此。菩薩道已到究竟。於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大法灌頂。或一生
所繋。或居最後有。從此住無間即於爾時證
覺無上正等菩提。能作一切佛所作事
四十八云。諸菩薩生略有五種攝一切生○
五者最後生
上生經疏上云。五最勝生。此生資糧已極圓
滿。釋迦等生刹帝利大國王家。能現等覺作
諸佛事。今者彌勒住覩史多天。具後四生。或
二三四。若下此州。第五生攝。此即第一佛成
權實也云云
三身章云。先菩薩位要先住彼覩史多天。後
方下生
周記云。章先菩薩位至後方下生。無先在菩
薩十地滿位欲成正覺。先作一身在覩史多
天。本身往彼自宮中。彼自宮中成正覺已。知
足化身。即下閻浮。亦成正覺。法爾菩薩要如
是也。然未見文云云
玄賛第一云。後酬請者。如經中説。菩薩初生
即行七歩。放大光明遍照十方。四顧觀視。作
師子吼而説偈言。我生胎分盡。是最末後身。
我已得解脱。當復度衆生云云
水抄云。問○初生之時未得解脱。何言已得。
答。欲得大乘。從成所作智起身應感而現。不
同小乘許爲實報身即化相之身。初生便得
解脱也云云
智論疏靈見一云。或生胎分盡○我已得解脱
者。當時未脱得脱之身。故言已也云云
  問。攝大乘論意以自受用身可攝自性

論云。以五法性攝三身者。有義。初二攝自性
身。經説眞如是法身故。論説轉去阿羅耶識
得自性身。圓鏡智品轉去藏識而證得故。中
二智品攝受用身。説平等智於純淨土爲諸
菩薩現佛身故○説轉諸轉識得受用身故○
故知三身皆有實智。有義。初一攝自性身○
然説轉去藏識得者。謂由轉識第八識中二
障麁重顯法身故。智殊勝中説法身者。是彼
依止彼實性故○又他受用及變化身。皆爲
化他方便示現故。不可説實智爲體
疏云○初師譬論説轉第八得自性者。攝論第
九説。轉去藏識得圓鏡智○轉諸轉識得受
用身者。是攝論智品説○論有義初一至非
色心故。述曰。第二師説○論○然説轉去藏
識得者。會第一師引攝論文。今以斷麁重顯
眞如故
祕云。論説轉者阿羅耶識得自性者。攝論本
云。應知法身由幾佛法之所攝持。一由清淨。
謂轉阿羅耶識得法身故。故知鏡智自性身
攝○論然説轉去藏識至彼實性者。按無性
論第九説云。以其法身體清淨故。淨誰轉
誰而得清淨。爲答此問。説如是言。轉阿羅耶
識得法身故。由阿羅耶識執持一切雜染種
子。對治起時。轉滅如是一切染種。轉得隨順
一切無罪圓滿功徳。譬如世間阿掲陀藥。能
變有毒令成無毒。故説名轉
無性攝論第九云。論曰。應知法身由幾佛法
之所攝持。略由六種。一由清淨。謂轉阿羅耶
識得法身故。二由異熟。謂轉色根得異熟智
故○釋曰。就自性攝以顯攝持法身自性。由
清淨者。謂由清淨佛法攝持法身自性。以其
法身體清淨故○已下
如祕
 云云
上文云。論曰。如是已説彼果斷殊勝。彼果智
殊勝云何可見。謂由三種佛身。應知彼果智
殊勝。一由自性身。二由受用身。三由變化身。
此中自性身者。謂諸如來法身。一切法自在
轉所依止故。受用身者。謂依法身種種諸佛
衆會所顯。清淨佛土大乘法樂爲所受故。變
化身者。亦依法身。從覩史多天宮現沒○入
大涅槃故。釋曰○非修所立故名自性。是所
依止故名爲身。法性即身故名法身○受用
身中○此種種諸佛衆會所顯者。謂有佛土
諸大菩薩衆所雲集。由此了知故名所顯。即
是西方極樂土等云云
又云。論曰。應知法身幾徳相應。謂最清淨四
無量解脱勝處遍處無淨願智。四無礙解六
神通。三十二大士相八十隨好。四一切相清
淨十力四無畏。三不護三念住拔除習氣。無
妄失法大悲。十八不共法。一切相好智等功
徳相應。釋曰○等者等餘無量功徳法身相
同卷下文云。論曰。諸佛法身與如是等功徳
相應。復與所餘自性因果相應轉。功徳相應。
是故應知諸佛法身無上功徳。此中有二頌。
尊成實勝義。一切地皆出○釋曰。法身與此
功徳相應。復與餘六功徳相應。此略標義。二
頌廣釋。尊成實勝義者。謂佛法身成實勝義。
眞如所顯此即宣説法身自性功徳。相應説
身差別相應無失。譬如説火煗徳相應
同卷云。論曰。諸佛法身以何爲相。應知法身
略有五相○一轉依爲相。謂轉滅一切障雜
染分依他起性故。轉得解脱一切障於法自
在轉。現前清淨分依他起性故○二白法所
成爲相。謂六波羅蜜多圓滿得十自在故。此
中壽自在心自在衆具在。由施波羅蜜多圓
滿故。業自在生自在。由戒波羅蜜多圓滿故
乃至智自在法自在。由般若波羅蜜多圓滿故
○三無二爲相○有爲無爲無二爲相○四常
住爲相。謂眞如清淨相故。本願所引故。所應
作事無竟期故。釋曰。恒無變易相續無斷。是
故説言常住爲相。由三因縁成立此相。眞如
清淨相故者○本願所引故者。謂諸如來皆
先發起如是大願。我當度脱無量有情。令般
涅槃。諸有情類未槃涅槃。願所引果相續不
絶。是故常住
又云○謂變化身出現世間。及受用身處大
衆會。二皆可見。非見人天等者。謂佛法身非
人天等之所能見。此説世尊三身差別○於
三身中。二身可見。一非可見云云
同論第十云。論曰。復次應知如是諸佛法界。
於一切時能作五業。一者救濟一切有情災
横爲業○釋曰。諸佛法界即是法身。應知恒
時能作五業。救濟一切有情災横爲業者。因
縁所生病等憂苦。説名災横云云
又云。論曰。何故受用身非即自性身。由六因
故。一色身可見故。二無量佛衆會差別可見
故。三隨勝解見自性不定可見故。四別別而
見自性變動可見故。五菩薩聲聞及諸天等
種種衆會間雜可見故。六阿頼耶識與諸轉
識轉依非理可見故。佛受用身即自性身。不
應道理。釋曰。色身可見故者。謂受用身有色
可見。非自性身有色可見。故受用身非自性
身。又受用身無量衆會。受用色法差別可見。
非自性身有此差別○又受用身菩薩聲聞及
諸天等種種衆會。常所間雜非自性身。應如
是衆會間雜。故受用身非自性身。又見轉依
非道理故。謂轉阿羅耶識得自性身。轉諸轉
識得受用身。故受用身非自性身
最勝疏三云。經何者非化身非應身謂是法
身。賛曰○即自受用身及自性法身。合名法
身。然佛三身諸説不定。如佛地論及成唯識
説。佛四身區分無雜。餘即通説。如攝大乘論。
自受自性合名自性法身。他受用身名爲應
身。説有人天菩薩聲聞間雜見故。若自受用
等覺菩薩尚不能知。況有餘衆生。設他受用
爲地上現亦無聲聞等。説有之者如佛地論。
有其三釋。第三釋正。謂二乘人迴心向大
以彼名説○問。何以得知自受用身亦自性
法身攝。答。彼論第九云。應知法身幾徳相
應。謂最清淨四無量解脱勝處等。彼論第十
又云。諸佛法界則是法身。應知恒時能作五
業等。又彼論。若受用身菩薩聲聞及諸天等。
種種衆會間雜可見故。明非自受。問。若爾。
彼論復云。受用非自性身。一色身可見故。豈
自受用無色身耶。答。他受用身但唯有色名
爲有色。不爾。應言以五蘊故非自性身。何但
言色。唯彼三身義同此經。又解。彼論自他受
用合名受用。自性法身唯眞如理。云諸佛法
界則是法身。説具功徳者。彼自釋云。謂佛法
身成實勝義眞如所顯。此意即説法身自性
功徳相應。説力差別相應無失。准此意。同勝
鬘所説出纒名法身。與恒沙性功徳相應。非
相功徳。六因明受用非自性身。且約他受用。
非謂自受非受用攝云云
最勝王經第二云○云何菩薩了知化身○現
種種身是名化身。云何菩薩了知應身○具
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項背圓光。是名應身。云
何了知法身。爲除諸煩惱等障。爲具諸善法
故。唯有如如如如智是名法身。前種身是假
名有。此第三身是眞實有。爲前二身而非作
根本
顯揚興疏一云。三身者何。一法身。二受用身。
三變化身。戒賢論師云。法身即以眞如及圓
鏡智爲其體性。以圓鏡智能顯法身故。自餘
三智名自受用。他受用。變化即同佛地論。護
法論師云。轉依眞如名爲法身。四智品徳名
自受用。餘同前解。雖有二解。西方諸師多不
存前義云云
惠日論二云。又梁攝論第十五。六因證受用
身不成自性身。此意眞如爲自性。報佛名受
用。六因者○六阿梨耶識及生起識見轉依。
非道理故。釋云。阿梨耶識及生起識即是受
用身。此二識轉依名法身。若自性身即是受
用身。轉二識依復得何身。由何非道理故。受
用身不成自性身云云
文義記第十三云○梁本第十五本論云○大
乘大唐本釋皆同魏本意云云
  問。他受用身可現童子等非佛形耶
論云○平等智品所現佛身攝他受用。成事
智品所現隨類種種身相攝變化身
最勝王經二云。第二佛身弟子一意故現一
相。是故説一
同疏三云。應身所化地上菩薩得弟子名。證
平等理故名一意。現一相者。但現佛相。無六
趣別。所現佛身非無大少勝劣差別。十地位
別見有勝劣故云云
三身章云。金光明經説○第二佛身弟子一
意故。是故説一。弟子樂見現佛形故云云
同周記云○此他受用一佛對弟子故。恒現
一相。此身不滅。然更別起種種之身。爲令弟
子起種種類身故。今言一相。據彼恒身。弟子
樂者前言種種。約別起者。亦不相違云云
無性攝論第十云。論曰。何故受用身非即自
性身。由六因故○三隨勝解見自性不定可
見故○釋曰○又受用身隨勝解見自性不
定。如契經言。或有類見受用佛。或有一類見
是少年。或有一類見爲童子。如是廣説非自
性身。有此不定故。受用身非自性身云云
廓疏云。或有一類見受用佛者。於淨土中他
受用身不但作佛形。據化亦非年少等也云云
同一本亦同
世親攝論云。又受用身隨勝解見。如契經説。
或見佛身唯有黄色。或見佛身唯有青色。如
是廣説
  問。付成所作智三業化用。意業可有非
身相應化用耶
祕云。論三業化身等者。按佛地經云。身語及
心化善巧方便業。論第七云。此顯成所作智
起三業化。由此智能善巧方便。能起身語心
三業化。身化三種。一自身相應。謂化自身爲
輪王等種種形類。及現種種諸本生事。二他
身相應。謂化魔王爲佛身等。變舍利子爲天
女等。寄他身上示現種種變化形類。三非身
相應。謂現大地爲七寶等。或現無量佛化身
等。或放光明照無邊界。如是等類離自他身。
別變化作情非情色種種形類。動地放光風
香等事。皆爲利樂諸有情故。一切皆名佛身
化業。語業亦三。一自性身相應。謂佛自身化
現梵音。遍告無邊諸世界等種種語業。二他
身相應。謂令聲聞大弟子等。以佛梵音宣説
大乘甚深法等。是故聲聞諸菩薩等。説非己
分甚深妙法。皆是如來變化所作。非彼自力。
三非身相應。謂化大海草木等類乃至虚空。
亦出音聲説大法等。如是皆名變化語業。心
化唯二。一自身相應。謂自心上化種種心及
心法影像差別○此並相分似見分現。問。云
何不化非情令心相現。答。非情已是心等相
分。云何復令有心相現。若心相現即名有情。
非非情攝。是故化心但有二種。問。既許化作
非情色相。如化佛等。於此現心説非身化。斯
有何失。答。色有離質化通非身。心法不然。無
非身化。彼論復有異師説云。心不可化。但由
定力能令自心解非分法。名化自心。若加被
他。令愚昧者解甚深法。令失念者得正憶念。
名化他心。前爲正義云云
佛地論第七云。成所作智起身語心三種化
業○身化三種。一自身相應。謂化自身爲輪
王等種種形類。及現種種諸本生事。二他身
相應。謂化魔王爲佛身等。變舍利子爲天女
等。寄他身上示現種種變化形類。三非身相
應。謂現大地爲七寶等。或現無量佛化身等。
或放光明照無邊界。如是等類。離自他身別
現化作。情非情色種種形類。動地放光明風
香等事。皆爲利樂諸有情故。一切皆名佛化
身業。如是語化亦有三種。一自身相應。謂佛
自身化現梵音。遍告無邊諸世界等種種語
業。二他身相應。謂令聲聞大弟子等。以佛梵
音宣説大乘甚深法等。是故聲聞諸菩薩等。
説非己分甚深妙法。皆如來變化所作。非彼
自力。三非身相應。謂化山海草木等類乃至
虚空。亦出音聲説大法等。如是皆名變化語
業。心化唯二。一自身相應。謂自心上化現種
種心及心法影像差別。二他身相應。謂令他
心亦現種種心及心法影像差別。此並相分
似見分現。有定力能令自心解非分法。名化
自心。加被有情令愚昧者解深細法。令失念
者得正憶念。名化他心。然必無記。無形質故。
如論説言。心無形故不可變化。又説。化身
無心心法。此就二乘及諸異生定力而説。彼
定力劣。不能化現無形質法。諸佛菩薩不思
議定皆能化現。若不爾者。云何如來現貪嗔
等○云何令心相現。非情已是心等相分。云
何復令有心相現。若心相現則名有情。非非
情攝。是故化心但説二種。如前已説
義翼論二
之所
云。疏離質化等者。離自身外起變化
是。如林云。説法等或身在此處別化一身○
若即質者。謂身上起變化是。如來出水火等
云云
疏云○化無量類皆令有心者。化無量化人
之類。皆令有心。爲引他故。此涅槃經云云
演云。若佛欲化實衆生等時。即化作人方便
接引。如須達長者。最初見佛不解禮佛在佛
邊生。是時如來還化一淨居天。光赫奕威儀
庠序動止可觀。即禮佛以百偈而歎徳。須達
見已。遂起營彼天威儀儀而作禮佛。故知化
人亦有心也云云
論云。又説變化有依他心。依他實心相分現
疏云。深蜜經文也。七十八同云云
深蜜經第五成所作
事品
云。曼珠師利復白佛言。世
尊。如來化身當言有心。爲無心耶。佛告曼殊
室利菩薩曰善男子。非是有心。亦非無心。何
以故。無自依心故。有依他心故
慈恩傳第十云。法師往以今古大徳闡揚經
論。雖復倶依聖教。而引據不同。諍論紛然其
來自久。至如黎耶是報非報・化人有心無心・
和合怖數之徒聞熏滅不滅等百有餘科。並
三藏四含之磐根。大小兩宗之鉗鍵。先賢之
所不決。今哲之所不決共疑。法師示躊躇此
文。怏怏斯旨。慨然歎曰。此地經論。蓋法門枝
葉。未是根源諸師雖各起異論而情疑莫遣。
終須括嚢大本。取定於祇洹耳。由是壯志發
懷。馳心遐外。以貞觀三年秋八月。立誓束裝。
拂衣而去。到中天竺那爛陀寺。逢大法師名
尸羅跋陀。此曰戒賢○於十七地論最爲精
熟。以此論該冠衆經。亦偏常宣講○禀義學
徒恒有萬許。法師既往○伏膺聽受。兼諮決
所疑。一遍便覆無所遺忘云云
  問。自性身如來居何土耶
論曰。又自性身依法性土。雖此身土體無差
別。而屬佛法。相性異故
疏云○即法身亦名自性身。法性土者。以屬
佛法。相性異故。以佛義是相。謂有爲功徳法
所依故。衆徳聚義故。二身自體故。法是性義。
功徳自性故。能自性故。謂諸法自性故。體爲
土。義爲身云云
蘊云。疏體爲土義爲身者。體爲性相。是所依
止。名爲土也。佛是學義。覺之性故。名爲身也
云云
演云。論云。而屬佛法相性異故。謂此身土體
雖是一。而相屬佛。即能依現。性屬法故。威所
依由斯同體能所有異云云
又云。若眞如與四智覺爲性。即名爲相眞如
名爲身。若與諸法爲性住持自性故。眞如是
性即名爲土。故身土有別云云
太抄云。論云而屬佛法相性異故者。若眞如
與四智覺爲性。即名爲相眞如即名爲身。若
與諸法爲性住持自性故。眞如即名爲土也。
故身土判云云
佛土章云。自性身依法性土。稱讃大乘功徳
經言。是薄伽梵。住法界藏。説彼經典。住法
性土也云云
又云。以義相爲身。以體性爲土。以覺相爲身。
以法性爲土○但依一如差別義説云云
法相要覽第二云。土通器界。身唯有情界也。
或土者通因位。身者唯果位也。或土者四徳
中樂淨也。身者我常見云云
同第四云。問。法性者與法身爲何差別。答。有
云。眞如具足四徳。此中我常是法身攝。樂淨
義土攝。如涅槃經二云。我者是佛義。常者是
法身義。樂者是涅槃義。淨者是法義故。有云。
法性土者通非情之。亦通因果。法身者唯果
位也。問。法身唯果位者。何故不増不減經云。
是法身飄何性生大名衆生。即此法身修行
諸度云菩薩。即此法身住彼岸云佛之。答。應
約法身體説如是。若約義唯果位也云云
大乘義章第二淨土義云。問曰。法身與法性有
何差別。而説相依。釋言。身土性雖無別。隨相
分異故得相依。身之實性名法性身。土之實
性名法性土。此亦同體義別相依。如海十相
同體相依云云
  問。自受用身諸根相好一一皆可遍法
界耶
論云。自受用身還依自土。謂圓鏡智相應淨
識。由昔所修自利無漏純淨佛土因縁成就。
從初成佛盡未來際。相續變爲純淨佛土。周
圓無際衆寶莊嚴。自受用身常依而住。如淨
土量。身量亦爾。諸根相好一一無邊。無限善
根所引生故。功徳智惠既非色法。雖不可説
形量大小。而依所證及所依身。亦可説言遍
一切處
太抄云。問。自受用身眼耳諸根一一皆遍法
界。如何分出身土。亦如人身。身爲能依。大士
爲所依。即有身土差別。答。若自受用之土差
別者。若與心心所與覺爲依有執受。即名爲
土。若無執受用是所取所縁。即名爲土。由如
人身。身中有執受。即名爲身。若人身中所有
等。即名爲土也云云
要云。自受用身如淨土量遍法界者。應作二
解。一實爾。二依用説。智是佛故。以所證無邊
故。如世間言所見處高言眼孔大。所學廣故
説智惠大云云
濱記云。自受用身如淨土量者。如論云○二
依用説。智是佛故者。四智即是佛身故。智用
無邊。佛身亦無邊也云云
四卷記云。又世間言所見處齊眼孔言大者。
理如世間眼目清明者。遍見衆多諸法。及還
處諸法。名眼孔廣大。若不爾者。不名眼孔廣
大言也云云
三身章云。自受用身○大劫修因得勝根境。
一一相好周遍法界。不同生死業有分限。所
感○於無量劫。値無邊佛。斷無邊障。利無邊
生。修無量善之所起故。果亦無邊。由圓鏡智
所變之身無限量故○故聖教説。無見頂相
無邊法音。一一功徳作用無限云云
貶量第三云。雖有二説。實爾應勝。若依用者
時遠。此論諸根相好一一無邊故。尋諸聖教。
無一處説而有邊故云云
顯幽抄一云。問曰。自受用身遍法界否。答曰。
遍法界與眞如等也。問曰。遍者爲是體遍。而
是用遍。答曰。有二解。一云。但是用遍非體
也。由化身長丈六。所化境即遍在虚空也。但
是用遍。體非遍也。問曰。有何行相體用倶通。
答曰。自受用佛因位修行。行願一一無礙。以
行不障礙。行因既周遍。至佛位一一無邊。身
量無邊。色像亦無邊也。以身無所障礙故。難
曰。若定體遍者。即應有一自受用身量果唯
一個佛。若更有餘自受用身者。便應不遍。如
二人在一處。互不相違也。答曰。此受用佛體
與所證法身倶遍法界。如滅與蓋寛一種。彼
自受用身渾融一處不可分別。佛不思議猶
如水乳。亦如燈光。一室有十燈不礙也。又如
阿鼻地獄無量衆生。受苦皆體遍滿地獄也。
業力上如此。何況不思議力也
鏡水抄八云。問。如何是受用身説法。若據自
受用身。諸根相好一一皆遍。如何分身土復
言説法。答。此約報受義名身。所依義名土。此
有二義。一師云。其體周遍。佛佛自他不相見。
若在相見。遍義不成。二云。其體周遍。佛佛互
相見。若不相見。無自在義。此是受用身身土
也。自受用身説法。説法有二義。一佛佛相見。
互相續義名説法。二者本智與後得智説。三
箇根本智中證得土沙功徳盡。是無言説法。
被後得智反影。縁者雖不觀得。一一皆彼騰
將來。然後智中於無名相法上。安立名相説
此。是自受用身説法也。十章他受用身大小
化身。是受用身邊能聽法人
  問。他受用土可通穢土耶
論云。他受用身亦依自土。謂平等智大慈悲
力。由昔所修利他無漏純淨佛土因縁成熟
上文云。二他受用。謂諸如來由平等智。亦現
微妙淨功徳身居純淨土
疏云。論此諸身土至倶善無漏。述曰○他受
用身土體唯是淨。然能變者通有無漏。如來
及十地中菩薩無漏後得所變。即純淨無漏。
若十地第八識并五識。及七地以前有漏散
心。及有漏後得所變。即純淨有漏。無他受用
土體是穢者。非有穢心所變故。問。既許有漏
識亦能變土。他受用土云何必唯淨。答。本質
佛所變者非穢故。能變之者無煩惱穢故。無
穢識故。所以所變之土唯淨。通有無漏。此據
相似云云
祕云。疏能變之者無煩惱穢故者。問。七地已
前煩惱猶起。云何乃言無煩惱穢。答。雖有煩
惱。皆爲利益。具無量徳故。不爲過爲能穢也
云云
蘊云。疏能變之者無煩惱故者。七地已前雖
煩惱。猶如呪藥所伏毒不爲害故云云
疏上文云。化土中有淨有穢。非他受用土云云
要云。四智縁境門中○他受用土本唯無漏
淨。見者唯淨。一切不善諸異熟果皆已無故。
然通有無漏。第八五識所觀有漏故。見者居
穢土。利樂有情亦爲現穢。見亦通穢。通諸識
云云
義賓記云。見者居穢土利樂有情亦爲現穢
見亦通穢者。若十地菩薩穢土中利樂有情
時。其他受用身亦爲此菩薩示現穢土。見者
菩薩亦通在穢土也。通諸識境云云
忠安記第四云。樞要云。本性唯無漏○見者
居穢土○通諸識境和上云加被二乘及異生
等。令見他受用身土。唯見穢故云云
要決云。文見者居穢土利樂有情等者。解云。
新羅記云。若十地菩薩居於穢土利樂有情
時。是他受用身亦爲此菩薩示現穢土。見者
菩薩亦通在穢土
忠安記云。和上云。今詳樞要。加被二乘及異
生等。令見他受用身土。唯見穢故云云
有記云不知
作者
文他受用土本唯無漏者。謂佛所
變名爲本也。文淨見者唯淨土者。謂八地已
上諸菩薩等。以無漏智所變諸土唯名淨土
言也。既許勝位之所化故。名淨見者也云云
貶量云。樞要云○又他化各通穢淨義亦可
疑。若見他受居穢土爲現穢者。菩薩即應無
居。皆住第八所變土故。第八所變雖復有漏
亦名淨者。何好亦爲見者所現名爲淨土。又
十地菩薩雖見化土猶是穢土。有何過。既不
爾。十地畢竟應無見穢土故。若爾。如來應無
觀等三界生死。非遍智。雖可得勉。又佛地論。
由佛神力地前得他受用者。有何所用。凡少
所見汚穢土。故即大菩薩亦見穢土。凡夫二
乘得見淨見淨土故。前過失。於是唐指亦爲
凡少説淨土故。無學應思云云
上生經疏上云○亦如阿彌陀佛眼如四大海
水。眉間毫相如須彌山。法花云。衆生見劫盡
大火所燒時。我此土安穩。天人常充滿。常在
靈鷲山及餘諸住處。説是法花經等。皆他受
用。隨大小菩薩所宣便現。身量不定。現處亦
爾。非唯淨土色相有殊。感處便現。或在西方。
或在此處云云
  問。樞要中化土本爲地前等見。不別言
顯何事耶
要云。化土本唯無漏。然有淨穢。見者亦爾。通
有無漏。然有淨穢。十地菩薩亦得見故。上知
下故。然由本爲十地菩薩現淨土故。論説化
土有其淨言。化土本爲地前等見。不別言淨。
總説見身土。各據増勝。本爲而説。亦不相違。
下不知上故。地前二乘必不見無漏淨土
濱記云。然由本爲等者。斯釋前論文。如論云。
此四心品雖皆遍能縁一切法。而用有異。謂
鏡智品現自受用身淨土相○成事智品能現
變化身及土相。觀察智品觀察自他功徳過
失。雨太法雨。破諸疑網。利樂有情。解云。平
等智所現有淨土言。成事智所現唯説身土
無淨字也。有差別者。成事智所現變化土。本
爲地前二乘異生等所見故。無淨言也。必不
見無漏淨土故云云
四卷記云○又十地菩薩亦得見故等者。謂
十地亦得見故。變化土通無漏。及淨土言也。
是約見者而言也。問。何故不擧二乘聖者既
得無漏故言也故文。答云。然由本爲十地菩
薩現淨土故。此文意云者。凡變淨土本意者。
唯爲十地菩薩。非爲二乘等言也。其説法花
經時變淨土。亦唯爲諸佛及諸佛衆故也。問
二乘等之住彼淨土。何故云凡變淨土本意
者唯爲十地菩薩而言也。答。雖二乘者亦兼
見及住。而凡變淨土本意者。宗爲十地菩薩
而言也。問。二大。乘者唯凡兼皆見及住耶答。
乘根性。然其兼見及住也。餘不爾也云云
  問。七地已前分段身菩薩可生他受用
土耶
論云。二他受用○居純淨土。爲住十地諸菩
薩衆
通賛疏第二云。問。彌陀已居果位。壽命無量
可然。人民見處因中何故亦同彼佛。答。業果
累性勘善雖増。法既非分段之身。永離去來
之質與佛齊等。於理無違○問。彼國人民者
爲是分段。爲是變易。答。若論報土。即便變易
之身。若説化。淨國中分段尚猶未捨云云
三身章云○既是報土。無實女人。佛及菩薩
化爲母等化分段身。故現此相云云
上生經疏上云。初地所見他受用身。稱百葉
花。不大不小。初地菩薩隨待彼佛。大小相稱
○初地以往既證眞如。現生無漏。功徳漸勝。
相好轉明。故所感身稱佛大小。分段變易麁
細有殊。功徳力資身量必大於十王位。爲此
州王。隨類化生。或受或不受。故此身量亦復
不定云云
論云。他受用身亦依自土。謂平等智大慈悲
力。由昔所修利他無漏純淨佛土因縁成就。
隨住十地菩薩所宜。變爲淨土
  問。初地能化佛坐百葉臺上爾者百葉
臺者爲所居土。爲當所坐蓮花歟
論云。他受用身亦依自土乃至隨住十地菩薩
所宜。變爲淨土。或小或大
疏云。十地經説。十地各有分量大小。廣如彼
説。唯見百佛。見百葉化佛。見百三千大千世
云云
佛土障分量門云。他受用土隨十地菩薩所宜
而現○梵網經説。我今盧舍那方坐蓮花座。
一花百億國。一國一釋迦。攝論等云。初地
菩薩悟十百門。見百佛土。一國佛土三千世
界。三千世界有百億四天下。四天下各有一
化佛。三千界中有百億化佛。初地菩薩見一
百箇百億化佛一受用身。受用身居一大寶
蓮花臺。花有百葉。葉即三千大千世界。一受
用身佛名盧舍那。百箇百億化佛名爲釋迦。
不離一盧舍那身有衆釋迦。二地菩薩見一
受用佛坐千葉蓮花。乃至第十地見佛極大。
花葉無邊云云
上文云出體梵網經言。我今盧舍那方坐蓮花
座。一花百億國。一國一釋迦。即他受用土
三身章云諸門分別中
三身形量
梵網經説。我今盧舍那方
坐蓮花座乃至一國一釋迦等。花嚴等説。初地
菩薩見百佛國。一國即是一大千界○如是
二地見千。三地萬等。積數應知。乃至十地金
剛心菩薩將成佛時。色究竟天上大寶蓮花
相現。周圓如十阿僧祇百千三千大千世界
微塵數量。此一微塵一大千界。菩薩坐之而
成正覺。彼所見佛身量難知云云
上文云因起果
相門
初地見佛坐百葉蓮花。即是稱
可百大千界云云
廣章同之
上生經疏上云。且如他受用。爲初地菩薩現
○此受用佛坐百葉花。一葉即是百億化佛
一佛土也。此一佛土地前所見。爲彼所現身
稱彼土○初地所見他受用身。稱百葉花。不
大不小。初地菩薩隨侍彼佛。大小相稱○若
至二地。得千法門。見受用身坐千葉花。一一
葉中百億化佛。其佛處坐大小相稱。菩薩隨
侍。身量亦爾○若第十地菩薩將成佛時。必
往色究竟上大自在天妙淨土中。大寶花王
坐中而取正覺。此大寶花王量。等十阿僧祇
百千三千世界。十地菩薩坐中。大少相稱。況
此所見他受用佛。彼佛身量無量無邊。此處
定在究竟上。如前所引經論等文
金剛般若會釋中云。初地菩薩所見報佛坐
百葉花。身稱花座。化身不定
顯幽抄一云。初地佛身量長六十萬億那由
他由旬也。所居土量有二解。一解云。與一百
千大化國土等。與百億少化身土故。以一千
大化身化大千界也。若第一重他受用土。與
一百個大千界等也。第二解云。前言一百大
化者。即與花座等。不定説國土。國土者未見
量數云云
心地觀經三云。他受用身諸相好。隨機應現
無増減。爲化十地諸菩薩。一佛現於十種身
○如是十佛成正覺。各生七寶菩提樹。前佛
入滅後佛成。不同化身經劫現。十佛所座蓮
花臺。周遍各有百千葉。一一葉中一佛土。是
即三千大千界
梵網經上卷云○見盧舍那佛坐百萬蓮花赫
赫光明座上○我已百千阿僧祇劫修行心
地。以之爲因。初捨凡夫成等正覺。號爲盧舍
那。住蓮花臺藏世界海。其臺周遍有千葉。一
葉一世界。爲千世界。我化爲千釋迦。據千世
界。後就一葉世界。復有百億須彌山。百億日
月。百億四天下。百億南閻浮提。百億菩薩釋
迦。座百億菩提樹下。各説汝所問菩提薩埵
心地。其餘九百九十九釋迦。各各現千百億
釋迦亦復如是。千葉上佛是吾化身。千百億
釋迦是千釋迦化身。吾已爲本原名爲盧舍
那佛云云
同下卷云。我今盧舍那。方坐蓮花臺。周匝千
花上。復現千釋迦。一花百億國。一國一釋迦。
各坐菩提樹。一時成佛道
梵網經古迹下卷云。此中臺上是身所居。千
葉即是所化部落。如仁王云。信忍菩薩百佛
千佛萬佛。國中現百身千身萬身。十地經云。
二地菩薩入千世界見千佛故。於此臺上別
有佛座。此千葉臺有説是座非也。上卷別説
盧舍那座百萬蓮花赫赫光明座上故。説我
住蓮花藏世界海。其臺周匝千葉。一葉一世
界。我化爲千釋迦云云
同經疏善珠上云○蓮花臺藏世界者。正明圓
淨土。海者。喩淨土體無不苞行無不備義同
於海。智度論云。數此三千世界。如恒何沙一
世界○雖在千葉中央臺上。而言在於世界
海者。如化身在一閻浮州。言在娑婆。爲一佛
土二身。遊化量各爾故云云
同經疏上云。方坐者。猶正坐也。蓮花臺者。
即蓮花中實所附處也。其量周圍千三千界。
此是座量。非國土量。花嚴所説蓮花藏世界
者。即是所統之世界者。上有十二佛國土。七
世界性。九方亦爾。是盧舍那常轉法輪處云云
  問。於菩薩種姓可有一佛繋屬之類耶
問。釋迦彌勒成佛前後可依所化衆生
熟非熟耶
論云。餘二身土。隨諸如來所化有情。有共不
共。所化共者。同處同時。諸佛各變爲身爲土。
形状相似不相障礙。展轉相離爲増上縁。令
所化生自識變現。謂於一土有一佛身。爲現
神通説法饒益。於不共者。唯一佛變。諸有情
類無始時來。種姓法爾更相繋屬。或多屬一。
或一屬多。故所化生有共不共。○不爾。多佛
久住世間。各事劬勞。實爲無益。一佛能益一
切生故
疏云。論自性身土至一切生故。述曰。第六三
身諸佛身土所化同異門。須勘佛地。此文一
往。佛地甚好。共中共實是多。見者謂於一土
有一佛身故。不共中佛地論引彌勒菩薩根
熟後等。又勘別抄。彌勒發心劫數長短。乃至
廣説云云
祕云。論餘二身土有共不共等者。佛地第七。
有三師説。此同第三正義所論。彼論甚廣。今
者略云。一切如來所化有情爲共不共。有義
皆共。以一一佛皆度一切。福徳智惠一切平
等。同爲拔濟一切有情求菩提故。如説一佛
所化有情即一切佛。有義不共。以佛所化諸
有情類本相屬故。是故如來底沙佛時。曾與
慈氏同爲弟子。佛觀釋迦所化有情善根先
熟。慈氏所化有情後熟。慈氏因先滿。釋迦後
滿。入火光定令釋迦歎。超先成佛。佛欲入滅。
言所應度皆已度訖。又契經説。觀一所化在
有頂處化留一身。彼從彼沒來生此間。所留
化身爲説妙法令成阿羅漢。如實義者。有共
不共。若所化生一向共者。何須多佛。一佛能
化一切生故。若所化生一向不共。菩薩不應
發弘誓願。歴事多佛修學大乘。諸佛不應以
己所化付屬後佛云云
太抄云。論餘二身土隨諸如來乃至有共不
共。然此論文。准攝大乘十卷中。爲除外難故
有此文也。外難曰。其十方諸佛即無邊斷故。
今一國土中唯有一個佛出世。不有百千佛
同時出世耶。答。然所化有共不共。若共者。即
百千諸佛同佛作一身一土而來化生故。此
一佛中即有一方佛以諸佛事相離。由如大
海水。如百流水。皆至於海。若取得海一流水
時。即是取得一切河中。今此亦爾。若見一個
佛時。即見一切佛也。乃至不共難知。若十地
菩薩宜百千佛者。即百千佛同變化。一個化
一個受用佛而成化之。若十地宜見一個佛
一如來變化。一個他受用佛而成化之。其化
佛亦然。有何所以。一由有情種姓或多屬一
或一屬多。二由因中然願力故。亦或多屬一
或一屬多云云
佛土章云。所化共者。同處同時隨應諸佛各
變爲土。形状相似○如此土衆生宜聞釋迦
彌勒彌陀。此等諸佛即共變之。於不共者。唯
一佛變。諸有情類無始時來。種姓法爾更相
繋屬。或多屬一。或一屬多。如底沙佛令釋迦
菩薩超九劫等。故所化生有共不共云云
佛地論第七云。一切如來所化有情爲共不
共。有義皆共。以一一佛皆能化度一切有情。
福徳智惠一切平等。三無數劫勤修行願。同
爲拔濟一切有情求菩提故。如説一佛所化
有情即一切佛。有義不共。以佛所化諸有情
類本相屬故。是故如來底沙佛時。曾與慈氏
同爲弟子。佛觀釋迦所化有情善根先熟。慈
氏所化善根後熟。又觀慈氏因行先滿釋迦
後滿。遂於一處入火光定。令釋迦見七日七
夜不下一足。一頌讃歎。令超慈氏在先成佛。
又佛將欲入涅槃時。作如是言。我所應度皆
已度訖。又契經説。佛涅槃時觀一所化。現在
非想非非想處。當生此間應受佛地。留一化
身潜住此界。先所受身現入涅槃。彼從非想
非非想沒來生此間。佛所留化爲説妙法成
阿羅漢。爾時化身方沒不現。又諸經中處處
宣説。能化所化相屬決定。是故諸佛所化不
共。如實義者。有共不共。無始時來種姓法爾
更相繋屬。或多屬一。或一屬多。菩薩因時成
熟有情亦不決定。或共不共。故成佛已。或共
化度。或別化度。若所化生一向共者。何須多
佛。一佛能化一切生故。唯應一佛常住世間
教化衆生。餘佛皆應入永寂滅。佛亦不應化
餘衆生令趣大乘。以無用故。但應化彼令得
二乘入永寂滅。以易得故。誰有智者捨劣就
難。燃燈助日。是故所化非一向共。若所化生
一向不共。菩薩不應發弘誓願。歴事諸佛修
學大乘。蘇達那等亦不應事多善知識。諸佛
不應以己所化付屬後佛。如是等事皆悉相
違。是故不應一向不共。雖一一佛有化一切
有情功能。然諸有情於無縁佛不肯受化。亦
不見聞。雖一一佛盡未來際。常住世間教化
無量諸有情類。而隨所宜現種種化。或現等
覺或現涅槃。或名釋迦或慈氏等。隨一化相
所度有情言皆度訖。生非想者宜見釋迦化
相得度。故留化待。亦不相違。若諸如來同一
所化。何佛現前而化彼耶。諸佛皆有悲願力
故。不可一化餘皆止息。但有縁佛同處同時。
後得智上各現一化。其状相似不相障礙。更
相和雜爲増上縁。令所化生識如是變。謂見
一佛爲現神通爲説正法。如是等事不可思
議。非唯識理不可解了云云
同論第二云○一切大樂不過涅槃。彼已證
得。復何所少更求菩提涅槃。雖有寂滅安樂
而無受樂。三菩提樂斷受樂等。無量功徳○
又若成佛。能化無量所化有情出生死故。已
成佛者無此能耶。無始時來衆生法爾能化
所化種姓相屬。不相屬者即無化能。是故如
來種種方便。化諸有情令得佛果。化彼所化
云云
心地觀經三云。他受用身諸相好。隨機應現
無増減。爲化十地諸菩薩。十種現於一種身。
或多菩薩一佛化。或一菩薩多佛化
佛地論廓法師疏云。自下第二破前第一定
共之執。文中有四。初明若所化生一向共者。
世間應一佛教化不須多佛。一佛能化一切
衆生故。唯應一佛常住世間教化衆生。餘佛
皆應入永寂滅。二若一佛化生。即是諸佛亦
應不化二乘令其作佛故。言云。佛亦不應化
餘二乘衆生令趣大乘而得成佛。以無化生
用故。三諸佛但應化諸凡夫。令得二衆涅槃
故。今云。諸佛但應化彼凡夫。令得二乘入永
寂滅。以二乘果極易得故。誰有智者知化彼
人成佛之時。無有利生之益。共二乘等乃至
捨易得二乘之果。就教難得菩提無所利益。
如燃燈助日。無益日光耶。四是故下結佛所
化非一向共
忠安記四云。論或多屬一或一屬多等者和上
謂實無有有情唯屬一佛。佛唯化其一有
情。然且爲顯少多義故。如變化身。他受用身
亦復如是云云
演云。論所化共者至展轉相雜爲増上縁等
者。意説。共化謂諸菩薩後得智上同界同時
各現一化身土。其形相似不相障礙。更相和
雜爲増上縁。令所化生自識變現。謂見一佛
一一見佛爲現神通説正法等。猶如大海水。
百流皆至。雖見一海水。其實有衆多水和雜。
今亦爾。雖見一佛一土等。其中亦有衆多佛
土和雜。今見一佛等是増上縁也。如是等事
不可思議。非唯識理不可能了云云
西明疏云。於不共者或一或多者。此釋不共。
謂於不共所化唯一佛變。所以者何。有情無
始法爾繋屬。或多有情屬於一佛。或一有情
屬於多佛云云
顯幽抄一本云○問。如何須共不共化。答。若
衆生於餘佛無識縁。即設餘佛共化一有情。
有情終不發心。故名不共化。如釋迦佛。有時
於長者家。長者有一婢不喜見世尊。世尊狹
故。問。地前者其婢都不發心。故知無縁化他
不得。佛言。此婢使阿難有縁。其阿難化爲輪
王。説十善法。其婢使發心。輪王收將爲寶女
故。又如釋迦彌勒。同時底沙佛佛現此二人
云云
三身章決擇抄云。章他受變化通共不共者。
望前化生所現之身。名共不共。若多有情屬
一佛者。此化身名爲不共。若一有情屬多佛
者。其所現身名之爲共。即百千佛共化一生。
百千佛身共在一處。而佛一身不相障礙。談
實各別。如疏燈明遍似一身名之爲共云云
顯揚論八云。於三千大千世界百倶胝贍部
州同時顯現如來變化
興疏五云。梵云倶胝。此云億。昔來諸師解。唯
一釋迦佛所起化佛名如來化。若化此解於
三千界唯一佛所化之身。所餘如來即無起
作之義。若爾。便有諸佛本願不平等過。西方
諸師云。十方世界所有化身。皆是諸佛之所
化現。更相攝入和合似一。雖有此解。遠成唯
識。故彼云。佛變化身隨所化生有。共不共故。
或一有情屬於多佛。或多有情屬於一佛。既
爾。可言佛變化身未必諸佛皆同反現。根縁
繋屬有差別故云云
對法抄八云。又能化所化無始時來。法爾道
理有相屬者。不相屬者。故初成化彼所屬。不
相屬者即不迴心又不教化云云
最勝疏六云。問。若云何藏經等云。彌勒佛在
釋迦前發菩提心。賢劫經云。釋迦由精進故。
超彌勒四十劫在前成佛。答。爲所化生根前
後故。二菩薩説有超劫云云
無性攝論第十云。論曰。諸佛事相雜。猶如大
海水。我已現當作。他利無是思。釋曰。此頌顯
示成熟甚深諸佛事相雜者。謂諸如來所作
一切利益安樂有情事業。展轉和合成一味。
不可分別。問。此事如何等。答猶如大海。衆流
所歸水同一味。不可分別。一切同作魚等饒
顯幽抄云。言若他受用身者或同或異。如有
一菩薩至初地時。此一菩薩曾與多佛有縁。
令無量佛各變一相分身同在一處。今爲一
個。第一望他受用同化。一個初地菩薩即諸
佛所變他受用身土同也。若十個初地菩薩
各各別與個他受用佛有縁者。今十個佛身
各異。一個他受用身各居一淨土。他自有縁
菩薩也。即身土定異也。故他受用身土亦同
異。餘九地能化九望他受用佛准知也云云
法相要覽二云。又一衆生屬多佛。又有多衆
生屬一佛者。約化相説。不取實報佛。若約實
報佛者。何一佛有所化。若有者。佛初發誓願
時。初所化人何時至地位耶。若能化人成佛
方得所化者。三劫時化何人耶。若得化者。已
所化人至十地位。何能化已成佛時。顯化相
身。自所變化人盡登十地故。無所凡夫人。何
縁顯化相佛身説。若不現者。闕化相徳。是故
皆一衆生屬一佛者。依化相佛説。非實報佛。
又有一衆生屬釋迦佛。又有衆生屬釋迦彌
勒二佛等。一一化佛皆十方法佛所變化佛
故。約實佛説。一一佛皆屬一切衆生。一一衆
生屬一切佛故。據化佛説云云
顯幽抄云。下有共不共。以四門分別。一若一
有情與一佛有縁。一有情居一三千界住。其
能化佛身還獨受佛身子居一三千界化有
情。二多有情與多佛有縁。若多有情同居一
三千界住。其多各變一相分身密今一處爲
一化身。佛身居一三千界化多有情。若一萬
個有情與一萬個佛有縁。其一萬有情各居
一三千界。即有一萬個三千。各有一化身。佛
化一有情也。若多有情與一有情有縁。若有
情各居三千界。其一個佛亦反多佛。各據一
三千界住。其多佛令爲一身共化一有情。其
多佛相分各各其相攝入不相障礙故。問曰。
有情與佛有縁。但與佛各變一佛同一三千
界住。共化一有情。即得何要各各合爲一佛
共化也。答曰。一有情但要一個佛身化即得。
不要各各多共一有情也。其二佛上自不同
出世。何況多佛同住一三千界共化有情也。
即聖教云。二師不並化。故我爲菩薩等。故知
但約有縁即化云云
智度論第四云。問曰。菩薩幾時能種三十二
相。答曰。極遲百劫。極疾九十一劫。釋迦牟尼
菩薩九十一劫行辨三十二相。如經言。過去
久遠有佛名弗沙。時有二菩薩。一名釋迦牟
尼。一名彌勒。弗沙佛欲觀釋迦牟尼菩薩心
純淑未○又彌勒菩薩心已純淑。而弟子未
能純淑○問曰。釋迦牟尼菩薩何以心未純
淑而弟子純淑。彌勒菩薩自心純淑而弟子
未純淑。答曰。釋迦牟尼菩薩饒益衆生心多。
自爲身少故。彌勒菩薩多爲己身。少爲衆生
故○已上迦旃延子義也
下論主破也
言釋迦牟尼菩薩心未純
淑。弟子心純淑。彌勒菩薩心純淑。弟子心未
純淑。是語何處説。三藏中摩訶衍中無是事。
此言自出汝心。汝但見釋迦文菩薩於寶窟
中見弗沙佛。七日七夜以一偈讃。彌勒菩薩
亦種種讃弗沙佛。但阿波陀經中不説。汝所
不知。無因縁故。汝便謂彌勒心未純淑。如是
皆爲違失云云
  問。二乘無漏後得智可縁變化身生耶
問。變化土通淨土云義以何事證之耶
疏云。論此諸身土至倶善無漏。述曰○若變
化土本質通淨穢唯無漏。若隨彼二乘等無
漏心所變即無漏。然彼無此事。彼無漏狹。不
能縁身土等。若隨彼二乘有漏心并異生所
變即有漏。皆通淨穢。或二乘等後得不能縁。
即唯有漏。通染淨。如螺髻梵王舍利弗等所
見異故云云
祕云。疏本質通淨穢等者。佛所變質似染名
云云
蘊云。疏隨彼二乘等者。此有二義。初説。二乘
無漏後得變身土等。有義不然。如十六心相
見道。但能現前所取。及加行心不能廣縁諸
法。後義爲正云云
太抄云。二乘有二解。第一云。謂若隨彼二乘
等乃至即有漏心皆通淨穢者。此文意説。即
約後得智少分能變土也。謂若二乘第六識
無漏後得智所變者。唯無漏。通淨穢。然二乘
人無漏後得智中。縁事狹少。能少時後得智
中獨縁事也。不能多時縁事。即二乘人無漏
心中。多分縁四諦故。又能縁事者。多分即與
四諦事合縁之。無漏事後得智也○二云。或
二乘人全無縁事無漏後得智。二乘有漏心
中所變土。唯是有漏。通淨穢○然許二乘有
少縁事後得智勝。即前爲勝云云演意同之
演云。疏然後得無漏無此事彼無漏狹不能
縁身土等者。此有二解。一云。謂若二乘第六
識中無漏後得智所變者。唯無漏。通淨穢也。
然二乘人無漏心中後得智縁事狹少。不能多
時縁事。二乘人無漏心中多分縁四諦理。縁
事者。即與四諦理合縁之。無唯獨縁事後得
智。二云。二乘人令無縁事無漏後得智。即二
乘有漏心中所變即唯有漏。通淨穢。如梵王
見淨。舍利弗見穢。或佛以足指按地。令三千
界清淨。其餘異生二乘等。隨佛所變土皆淨。
梵王即是八地已上菩薩。第四神梵王也
要集云○問。舍利子等見穢不見淨。螺髻梵
王見淨不見穢。如來是指按地現淨。令舍利
子見云何淨土。答。如來爲深舍利子疑。現化
土令見化土。令見除疑。難云。由佛神力既得
見淨。何非由佛得見螺髻所見眞實他受用
土。解云。智行未成。縱佛加被。不得入地。此
亦如是。未能越分見實土也云云
文義所引同之
燈第一云如第
一抄
佛土章云如第
一抄
無垢稱疏同之
賓記云。有二説中。初説章主正義。無二乘縁
事後得故。不能變爲淨土。問。何故不縁事耶。
答。縁事差別難故。二乘者智力劣故不縁之。
證理後起故。前釋爲善。又本有云。此釋爲善
云云
總聊簡章云如第
一抄
説無垢稱經第一序品
唐譯
云。爾時舍利子承佛成
神作如是念。若諸菩薩心嚴淨故○佛土雜
穢若此。佛知其念。即告之言。於意云何。世間
日月豈不淨耶。而盲不見。對曰不也。是盲者
過。非日月咎。佛言。如是衆生罪故。不見世尊
佛土嚴淨。非如來咎。舍利子。我土嚴淨而汝
不見。爾時持髻梵王語舍利子。勿作是意。謂
此佛土爲不嚴淨。所以者何。如是佛土最極
嚴淨。舍利子言。大梵天王。今此佛土嚴淨云
何。梵王言。唯舍利子。譬如他化自在天宮。有
無量寶功徳莊嚴。我見世尊釋迦牟尼佛土
嚴淨。有無量寶功徳莊嚴。亦復如是。舍利子
言。大梵天王。我見此土。其地高下。丘陵坑坎
毒刺砂礫。土石諸山穢惡充滿。持髻梵言。唯
大尊者。心有高下不嚴淨故。謂佛智惠意樂
亦爾。故見佛土爲不嚴淨。若諸菩薩於諸有
情。其心平等功徳嚴淨。謂佛智惠意樂亦爾。
便見佛土最勝嚴淨。爾時世尊知諸大衆心
懷猶預。便以足指按此大地。即時三千大千
世界無量百千妙寶莊嚴。譬如功徳寶莊嚴
佛無量功徳寶莊嚴土。一切大衆嘆未曾有。
而皆自見座寶蓮花
維摩經第一佛國品羅什譯云
同無垢稱經説
梵網經古迹下云太賢有説。唯四善根方生淨
土。理未必然。淨土經説餘亦生故。淨穢同
處隨業異見。猶如四識等事心異。如説鶖子
所見山河螺髻梵王變寶土故
佛土章云。持髻所言我見釋迦佛土嚴淨復
有無量寶功徳莊嚴。亦他受用土。持髻乃是
第八地故云云
  問。雜引生體如何耶
論云。善等識相不必皆同。三性因縁雜引生
疏云○善等三性識之相分。不必皆同。性相
別故。有漏名等勢分轉故。不順理故。不能引
相與見分。相必能令同。如鼻舌身識。見與
彼相分必同性。故與見分非性同。見相分中
三性因縁雜引生故。不可同性。作用別故。性
不可同。如無漏縁使等相分唯有漏。虚空等
能縁心通三性。相分唯無記。香等三境唯無
記。能縁之識通三性等。若皆純種唯一性者。
三境唯無記。等言應不成失。不可説約第八
所變唯説無記。三識所變通三性。二境亦爾。
三識所變三處攝故。應言通三性。諸論無文
故。虚空非擇例亦應然。故相分見分不必同
性。性別既爾。蘊等識相或相見分同。或相見
分異。類此應知。亦不定故。若相分與見分蘊
等亦同。便無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別。既有三
科別。明知相見分等不必皆同云云
太抄云。疏如無漏縁狹等。相分唯有漏者。使
者即是煩惱也○如有外道邪見等見佛之時。
即向外道等嗔心邪見不善心。縁佛之時所
變現相分。相分是善性。從本質判性。又相是
有漏。能縁心是不善性攝。同有漏言。三性別
也。又解。若外道邪見人起嗔見強成縁佛善
色之時。雖本質是善無漏。此外道等所變起
親相分。相分從能縁心以判性。其相分亦是
不善性。是有漏。能縁之心亦是有漏。此解即
與無漏心上相分。相分是善無漏。能縁之心
是善無漏也。疏縁虚空等能縁心通三性。相
分唯無記。解云。此約任運心。縁虚空故。故能
縁通三性。所縁相分唯無記。然大乘中虚空
非擇滅即是勝義無記。其性能縁虚空等心
即通三性云云
義演云。論善等識相不必皆同等者。疏雖有
具釋。談者猶迷。要令易脱。先須問起。問云。
有漏識所變相分同識是有漏。善等識所變
相分同識是善性。不善無記爲難准知。故論
答云。善等識相○雜引生故。應説能變識通
三性。相分唯無記者。謂各從自名言三性種
子雜引生故。由斯香味觸三雖是無記不妨。
鼻舌身三識通於三性。其第六識并眼耳二
識亦准知。許境通無記故。又末那識相分種
子與第八識得成因縁。與所生果必同無覆
無記。若不爾者。第七相分唯是有覆無記所
攝。如何與八得成因縁。故知見相必同性○
疏如無漏縁使等相分唯有漏者。如菩薩心
後得智縁有情身煩惱。不妨見分是無漏。相
分是有漏。使即煩惱也。疏縁虚空等者。解云
○然大乘中記虚空非擇滅即是勝義無記。
其能縁心通三性等。此意明見相二分不同
性所以云云
肝心云。無漏縁使等者。即無漏縁煩惱也云云
要云。純雜義解由増劣不同。但依親相分説。
若依影質復説。不同影中自地變。純通力引。
雜非通力。中八縁現純。縁種雜云云
濱云。純雜義解等者。如論云○解云。若雜相
分若境與心同性同地者。名純。若不爾者。名
雜也。八現純者。第八縁現行境名純。唯縁自
地故云云
要決云。解云。若非通引第八縁現即是純也。
見相二分倶同繋故。若縁種雜以界繋別故
云云
有記云。又純雜義解由増劣不同等者。謂増
劣不同而解釋純雜之義者。但依親相分而
説純言也。濱法師云云
百法論玄賛云。性唯善。相通無記。謂虚空非
擇滅
燈第一云。今又助釋。言帶質通情本者。如有
無漏互相縁相。如第七縁八。無漏相分從見
是善。有漏從質即是無記餘准此知。故云帶
質通情本。又設有質。相與見分或隨不定。爲
無爲漏無漏。准義思之。若依本釋。漏無漏等
互相縁時。即第四句云云
  問。安惠論師意佛果位可許相見二分

如第一。第四。第五。第八等抄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787 788 789 790 791 792 793 794 795 796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