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倶舍論頌疏抄 (No. 2254_ 英憲撰 ) in Vol. 64

[First] [Prev+100] [Prev] 599 600 601 602 603 604 605 606 607 608 609 610 611 612 613 614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文。因等起名前因等起。刹那等起名後等起。
經言邪見起邪語等於三等起。彼經但據前
因等起。非據刹那等起而作是説。故不相違
 麟云。問。隨轉於業。有何作用。答。雖有
先因爲能引發。若無隨轉者。如死業應無。故
隨轉因亦爲有因
正起業時見斷無 麟云。謂正起業時。心
麁散故。見所斷識爾時不起。若起見斷。惡業
即息
無漏異熟非者 惠云。攝義不盡。正理云。
有漏定心亦倶非二。一向内門轉。不引身語
表。非轉隨轉攝也。又異熟無記非是轉。能
爲隨轉。何理能遮。外門轉故。能爲隨轉。此論
以任運生故非二也。生得善心雖任運生。非
業感故。其性是強故。能發業也
謂轉心若善隨轉 麟云。且初轉隨轉倶善
可知。轉心是善隨轉不善者。如欲禮佛。忽見
婬女。起染眼識。即不善也。轉心不善隨轉有
善者。如本起心欲殺。忽覩佛像起善心也。或
縁行住等。起威儀無記心也。無記心有三隨
轉者。且威儀無記中。如有行時。忽遇佛像
等。起善眼識。或見婬女等。起染眼如
光云。牟尼此云寂嘿
無萎歇 麟云。釋無無記爲善隨轉也
佛有三無記心 麟云。如佛現通。即遍果
無記。整衣行等。威儀無記。異熟無記即任運
心。工巧處心佛多不起。故略不
那伽臥在定等問。薩婆多如何通此經耶。
光云。佛不樂散。於四威儀。常能在定。然於散
位。非無三無記心意云。佛不樂散亂故。四
威儀常謂在定。然非無散心。散位起三無
記心。非所遮也。經説四威儀常在定。非説一
切四威儀皆悉在定也可思之
大永六年六月二十一日抄之
 一交了        擬講英憲



倶舍論頌疏抄卷第十四
 (頌疏論本第十四) 
論云傍論已了 寶云。上來已明二三五
業及傍論了。自此已下大文。第二明律儀
 今疏第三廣明表無表云云 光記同之
云。傍論者。上諸門分別性界地指
無表有三一律儀 堯抄云。尋云。表・無表共
有律・不律・非律非不律三義。何唯説無表不
説表業耶。答。無表通遍一切律儀故。今論之
表不然。於定道戒無表色故。由此不説之也
光云。表不遍不通所以不説 律儀得名
事 光云。律謂法律。儀謂儀式 義章三律
儀義
無作之善説爲律儀。所言律者。法之別稱。調
惡之法名之爲律。行依律戒故號律儀 此
釋意。律者法律。法者調惡法也。儀者行儀式
行依調惡法行云律儀光釋同
之歟
律家意。律儀舊
家通善惡法。新家限善也。然經論中云惡律
儀。惡増惡義。惡律儀讀所増惡。律儀則善
律儀也。若不善律儀。新家不善律儀可訓
歟。淨影立十六惡律儀。故律儀通善惡也。倶
舍第十五卷惡律儀出之。可見之 光云。能
滅惡戒相續故名律儀既惡戒能治云律儀。
知限善歟。況二者不律儀是惡戒也。云不
律儀非律儀云事分明歟 問。非律非不律無
表其貎如何。第十五卷云。由田受重行者。得
處中無表因也。可見之。布施禮佛等善處中
也。表無表章云。無表色中略有三類。一律儀
無表。二不律儀無表。三非律儀非不律儀無
表。對法第八説。業有三。一律儀業。二不律儀
業。三非律儀非不律儀業。非律儀非不律儀
業者。謂彼所有善不善業。若歐撃等律儀不
律儀所不攝業。皆此所收。決擇五十三説律
儀不律儀已云。謂除如先所説律儀不律儀
業。所有善不善等身語意業。當知一切皆是
非律儀非不律儀所攝。五十四云。色用差別
者。謂有表・無表・律儀・不律儀・非律儀非不
律儀所攝作用。説布施等爲此業。故定知此
業亦有無表云云 准此釋。非律儀布施等善
無表。非不律儀歐撃等惡無表。故非律非不
律無表亘善惡歟 表無表章云。非律儀非
不律儀者。不可儀軌同於律儀名非律儀。不
可則如不律儀名非不律儀 古云。律儀
強勝善不律儀強勝惡非律非不律中間
善惡
麟云。謂
善非律儀。惡非不律儀。名爲處中。即除善惡
能遮能滅 光云。別解脱戒能遮惡戒相
續。定共戒能滅惡戒相續 寶云。能遮未來
惡戒不相續起。能滅已起惡戒得相續
一別解脱律儀 此卷次下別釋異名之段
得名在之。謂別解脱之律儀也。初受戒時別
別捨種種惡非故云別解脱 欲&T072159;戒者。欲
界繋戒云心也。定共戒色界繋戒云色&T072159;
也。&T072159;イチクラ續也。物多集云予&T072159;。一者
有睡眠。二者有段食。三者有婬欲。有此三
事人集云欲&T072159;。故是欲界繋戒也。色&T072159;戒例
之可知之。有淨妙色人集云色&T072159;也。可思之。
惠云。&T072159;治連反&T072159;居。謂人所居。有作纒也。
梵云阿縛遮羅。此云市&T072159; 麟云。言色
&T072159;戒者。&T072159;&T072159;雜。如&T072159;市等。靜慮律儀繋屬
色界。名爲色&T072159;戒。別解律儀繋屬欲界。名欲
&T072159;
二靜慮生律儀 靜慮生律儀亦名定共戒。
從靜慮定所生戒故云靜慮生律儀。從無漏
道所生戒故云道生律儀。亦名道共戒也
堯抄。問。於有漏定所生戒亦立道生律儀名。
又於無漏道所生戒亦應立靜慮生律儀名
耶。答。漏無漏相望。無漏道義勝故。道名限
無漏。不名有漏。然亦非遮定名歟。定生律
儀准之可知之 光云。問。何故靜慮名定。無
漏名道。解云。定道兩種雖通二。爲簡差別各
立一名。又解。無漏之法衆生所遊出生死路。
究竟離苦雖亦通定。偏得道名。有漏不爾。雖
亦通道立定名 義章三律
儀云
禪律儀者。經中
亦名定共戒也。上界靜心思惟修起名之爲
禪依禪。發得防惡之法名禪律儀。禪心不亂
目之爲定。戒與定合名定共戒云云
謂無漏戒 義章三律儀
義云
無漏律儀者。經中
亦名道共戒也。聖惠離垢名爲無漏。依此發
得防惡之法。是故名爲無漏律儀。亦可戒體
離垢。清淨名爲無漏。此與道合故名道共戒
一苾芻律儀 惠云。梵云苾芻。此云乞士。
舊云比丘。訛也。是西國草名。具五義四徳。五
義者。一此草未生諸草競生。況佛未出世外
道皆興。二此草生已諸草皆滅。況佛出世外
道投佛出家。三此草生已掩諸嗅氣。況佛所
至之處止諸惡事。四此草不被&MT02525;嵐猛風傾
動。況佛八風不動八風。頌曰。利・衰・毀・譽。稱・
譏・苦・樂。五此草不被塵垢染汚。況佛破戒
垢不能染汚。四徳者。此草柔軟香氣遠騰。二
引蔓傍布鈎鎖相連。三此草向佛傾。四此草
如來涅槃悉變白。苾芻具前五義四徳。取草
名也
二苾芻尼律儀 光云。苾芻尼。尼是女聲
三正學律儀 光云。梵云式叉摩那。唐言
正學 古云。勤策尼未受具足戒中間受
正學戒也。正學六法者。一不殺生者。不殺畜
生命也。先勤策戒時大殺生等持。此分猶
殺畜生。輕可思故重之制也。五篇戒輕重次
第也。殺人波羅夷。殺畜波逸提也。二不盜。四
錢。沙彌戒四錢非盜犯。今戒三錢非盜犯也。
三不摩觸他人手ニキリハタエニ觸等事作シテ
ヲヤルヲスル戒也。四小妄語。凡夫我證果
云大妄語也。自餘虚誑語等皆小妄語也。五
不飮酒。酒アマタノ種類在之。六不非時食也
 問。非時食沙彌與正學有異*耶。答。不
 麟云。言五戒上加非時食者。即不殺・盜・邪
行・誑語・飮酒爲五戒新舊兩疏幷爲此釋。今
詳此釋。未爲當。以六法中摩觸亦成犯故。又
且五戒但制邪行。豈六法唯可制邪行耶。六
法者。一不摩觸。二不盜。四錢已下。三不殺畜
生。四不小妄語。五不飮酒。六不非時食。故律
云。若犯婬應擯。若染心與男子身相觸壞本
法。應更學戒。盜五錢應擯。盜四錢已下許更
學。斷人命應擯。斷畜生命許更學。誑若自稱
得通人法應擯。若小妄語許更學。飮酒非時
食同云云
四勤策律儀 光云。梵云室羅摩拏洛迦
唐言勤策。謂爲苾芻勤加策勵。洛是男聲。舊
云沙彌。訛也云云
五勤策女律儀 光云。梵云室羅摩拏理
迦。唐言勤策女。理是女聲
六近事律儀 惠云。梵云鄔波索迦。鄔波
此云近事。索迦是男聲。若女云斯迦。舊優
婆塞等訛也。婆沙一百二十三云。問。何故名
爲近事。答。親近修事諸善法故。謂彼身心押
習善法。故名近事。問。若爾諸不斷善人皆修
善事。應云近事。答。此依律儀所攝法名善法。
問。若爾一切律儀皆應名近事。答。以五戒
在初故立近事名。餘非初故別立號也。有云。
親近承事諸善士故。有説。親近承事諸佛法
七近事女律儀 光云。梵云鄔波斯迦。唐
言近事女。斯是女聲。舊云優婆夷訛也
八近住律儀 惠云。梵云鄔波婆沙。此云
近住。婆沙一百二十四云。近阿羅漢住受此
律儀名近住。有説。近盡形受戒住。有説。此戒
近時而住。住一日夜近捨時而住。以時促不
分男女也 本義抄。問。近住戒何不分男女
不同耶。答。別解脱戒自本男女戒體是一也。
其中近住戒。是一日一夜戒品。時分短促。男
女衆別不分明。不分男女也 光云。以時促
故不分男女 苾芻等戒盡形壽戒品。男女
衆別極分明。故分男女不同也
如是八種總名第一別解脱律儀也 光云。
於此八中。前五戒出家。後三在家戒。前七盡
形戒。後一一晝夜戒 問。何依別解脱立
八種。依定道不立*耶 寶云。此八種戒受心
多小不同。故戒縁差別分爲八種。受學人別
言定道律儀。但爲得彼定七支頓得。不由受
心戒縁差別分近事等。然有四禪諸果差別。
義分不同。不可一例
離苾芻戒無別苾芻尼 本義抄。問。既二
百五十戒與五百戒其數既異。其體豈同*耶。
答。光會此疑作三釋。初釋云。男女不同。開遮
有異。隨縁別故。或説二百五十。或説五百。論
其七支戒體皆等此釋意云。由男女縁別。
遮戒雖有多小。遮戒本性戒七支中類攝。故
性戒七支體等遮戒亦無異云也。但二百五
十與五百多小不同者。男過小女過多。故所
治過罪雖有不同。能治戒品其體同也 第
二釋云。又解。據本七支兩衆戒等。若論遮
戒多小有異。雖遮有異先受戒時兩衆互得
此釋意云。男女兩衆受具足戒之時。同作諸
惡皆斷之誓言。故互得自他一切遮戒也。苾
芻兼得苾芻尼所制之遮戒。苾芻尼兼得苾
芻所制之遮戒。然苾芻所得名苾芻戒。苾芻
尼所得名苾芻尼戒。若男轉爲女形時。本苾
芻戒即名苾芻尼戒。女轉形時例之可知之。
但多小不同者。男女依身持犯不同。故就正
所制戒。論二百五十五百不同也。實是男女
兩衆互得之。轉形之時無別捨得也。如彼不
飮酒等。男女無替之遮戒不可有互得之義。
就男女相替遮戒互得之也 第三釋云。又
解。論遮戒體多少不同。未轉根時若受此類
戒。即得此類戒。於轉根位。至彼類中非別
得遮。雖無遮戒由違教故亦結彼非此釋意
云。以多小不同爲證據。會今論文也。既多
小不同。故非二戒體全同也。但述實體唯有
四等者。苾芻轉形爲女之時。以本苾芻戒即
名苾芻尼戒。至彼類中先所得戒之外無別
得遮戒。故云離苾芻戒無別苾芻尼戒也。男
受具足戒之時。得本性戒七支幷不飮酒等
男女無替之遮戒畢。轉形爲女之後重不可
得彼戒。亦除彼男女無替之遮戒。餘男女相
替小分遮戒非可得之。作法受戒之習無受
彼小分遮戒許理故也。雖不得彼遮戒。由先
所得戒品之力亦隨教護過之時。處中善無
表起。故由彼等力不犯其罪也以上本
義抄趣
離勤策戒無正學○ 問。勤策者十戒。正
學六法也。求戒心定可別。勤策者。對別人受
之。正學者。從僧伽得之。受戒縁亦不同。尤離
勤策戒。戒外可有正學戒耶。答。光作二釋。初
釋云。勤策女先受十戒。後受六法。雖更得六
法。即同十戒中六戒故。所以勤策女十戒及
正學六法不異勤策十法此釋意云。勤策女
先得十戒。後於十戒中爲堅持六法。故重對
僧衆受六法時。先所得十戒無表外。雖別六
法無表生。即十戒中六法無表重生名正學
戒。更非別類無表。故離勤策戒外無別正學
勤策女戒也爲言 第二釋云。又解。作正學
時非更別得六法。但重受教行。約令持先受。
故此六法即是十戒中六。故説正學六法。勤
策女十戒不異勤策十戒此釋意云。於先所
得勤策女十戒中。爲堅持六法。故重對僧衆
受可堅持不犯之教約許也。以之名正學戒。
故十戒外更非別六法無表重生也。故此三
戒無別也爲言
捨戒因縁總有四種捨 捨縁第十五卷在之
由故捨命終及二戒得生。斷善根夜盡
縁此卷次下在之
尼等四戒不異苾芻等三體 麟云。尼等四
戒者。等取式叉沙彌尼近事女爲四。苾芻等
三者。除式叉也。近住本來不分。故亦不合

由増足遠離方便 惠云。戒名遠離。五戒
十戒與大戒爲方便也 光云。遠離戒之異
名。遠離惡故。方便求戒方便。求後戒故
問意五戒上増足五爲十戒。十戒上増足二
百四十爲二百五十歟喩況
可知
又三戒體各別頓
生歟爲言
於苾芻身中有二百六十五戒 堯抄。問。
一身中具近事等三戒者。應有三名。何唯名
苾芻耶。光云。雖一身中或具二戒或具三戒。
後戒勝故從勝立名
縁謂戒師 古云。十戒兩師教授和尚也。
具戒十師。羯磨師直授戒。和尚對羯磨師座。
教授師教受引導弟子也。餘七人無所作爲
證明也
五所應離 所應離者。戒異名也
一殺生 第十六卷具五縁成殺業道見可
見之
二不與取 不與物取。此盜戒也。此又第
十六卷具五縁神泰云十六
卷處
正理論云。第四
十一云。不與取業有三分者。且如竊者。將
行盜時先發盜心。遣人或自往來伺聽他物
所在。爲往竊取食飮裝束。齎持盜具。密至他
家。穿壁登梯。方便而入徐行。申手探摸他財。
未離處前皆名加行。物正離處。此刹那中表
無表業名本業道。此刹那後隨無表業及持
財出藏受用等。所有表業皆名後起
三欲邪行 欲婬欲。行所行也。犯他妻也
 第十六卷次欲邪行四種行所不應行
可見之 神泰同處云。上引正理論云。欲邪行
業有三分者。且如男子。於他女人先起愛心。
將行非亂。命使瞻察媒往來。嚴身趣彼。言笑
執觸事。未果前皆名加行。事正究竟。此刹那
中表無表業名本業道。有説。究竟謂入瘡門。
有餘師言。謂泄不淨。此刹那後隨無表業及
餘叙愧執觸言離所有表業。皆名後起 邪
言事。義章五藏義云。問○離婬之中偏言離邪。
釋曰。殺盜唯邪無正。有皆須離。是故不須以
邪別之。婬則不爾。有正有邪。自妻爲正。侵他
爲邪。爲簡正婬故説不邪。問曰。何故餘戒法
中有婬。皆離五戒之中偏離邪婬釋言。五戒
被在家者。在家之人自妻難斷。故偏離邪。問
曰。八戒亦被在家。以何義故有婬。皆離不説
離邪。釋言。八戒是在家人持出家法。故似出
家者。有婬皆離。又復八戒時短易持。有婬皆
離。五戒盡戒時久難持。故偏進邪。以難持故。
乃至在家初果聖人亦不能離
四虚誑語 由三種因復別因。口四過中獨
制虚誑語。如此卷次下。第十六卷頌云。染異
想發言。解義虚誑語具四縁成誑業道見可
見之
五不飮諸酒 飮酒過罪如此卷次下 光
云。法蘊足論第一云。言諸酒者。調窣羅酒・迷
麗耶酒・及末陀酒。言窣羅酒。謂米麥等如法
蒸煮。和麹糵汁投諸藥物。醞釀具成酒色香
味。飮已惛醉。名窣羅酒。迷麗耶者。謂諸根
莖葉花菓汁。不和麹糵。醢釀具成酒色香味。
飮己惛醉。名迷羅耶酒。言末陀者。謂&MT01312;桃酒。
或窣羅迷麗耶酒。飮已令醉總名末陀迷麗
耶。根莖花菓等雜酒也 諸言事。先年西大
寺或律學者處尋遣之其住進如左。飮酒戒
諸酒者。於酒是酒・非酒似酒種種在之。是酒
者。常米糓等作酒也。非酒似酒。枝葉花菓
類作酒也。然飮酒戒制意。制迷亂起罪。故縱
雖爲非酒。醉人義在之者。可制之故云不飮
諸酒歟。往事思出住之。正文云。不字剩。論無
不字
三非梵行 欲邪行・非梵行差異如此卷次
下。欲邪行制他妻。非梵自他共制之。即不婬
也。非梵不淨行也 惠云。於自妻不非時處
等名非梵行。若他妻等及自妻非時處等即
名邪行也
六塗傭香鬘歌舞觀聽 塗香不着花瓔珞不
香油塗身戒飾
光云。婆沙云。謂離塗香飾鬘。與離歌舞倡
伎。同於莊嚴處轉。故今立一支 此則塗
香歌舞莊嚴身口。耽着身口。増貪欲。妨修道。
故合二爲一歟
七眠坐高廣嚴麗床坐 眠坐事。古云。尾
籠坐云眠坐。非睡眠。先年西大寺邊或律學
者處尋遣之其注進如左。第七戒眠坐事。
坐臥睡眠共制云事也。凡高大床制意。長貪
鬘非佛道者所座。故住坐臥一切制云事歟
 麟云。高廣床者。謂象牙等嚴好過量床也。
以能長憍慢故。有言。如父母師等床。恐非以
不受戒時亦不合坐。故如男子七歳不登母
床。女人八歳不近父枕
開爲二種 光云。於在家人其過輕。故二
合爲一。於出家衆譏嫌重。故開一爲二
寶云。出家根熟不怖多學處。故開爲二也
云。譏嫌者。隨時人可誹謗事禁云譏嫌
戒也。近住戒持在家人戒也。十戒限出家也」
制畜金銀 光云。在家耽着金銀等寶。未
能遠離。故近住戒不制此戒。勤策出家不應
耽着金銀等寶。妨廢修道。故於十戒別立爲
 寶云。在家者學事生業亦可令彼畜金
銀等。不可此一日夜戒即捨金後時重畜。出
家之人以尤自活。不畜金等易。及是盡形故。
制不畜金銀等也 此寶釋意在家營事。故
可畜金等。不畜金等難也。又一日夜戒捨金
後時重畜。其事尚難。出家以乞食自活。不畜
金等易。又盡形壽故一度捨金等重不畜。故
彌易歟
一能平險業 光云。能平險惡諸不善業。
故名尸羅。持戒能令身心清淨。以安樂故。破
戒能令身心熱惱。以悔恨故 寶云。險業
是惡戒也。平治熱根惡戒。故名清淨 惠
云。以所詮戒義釋能詮名 古云。戒能平
險惡業也。爾此義直不當尸羅字訓。若就名
言意得清涼也。身無惡非熱惱成清涼也
二智者稱揚 光云。正理云。修行此得愛
果故 此釋愛果云妙。戒因云行。若爾者
妙之行故云妙行也 惠云。若因名妙妙即
行。若果名妙妙之行。依主釋 古云。戒
持人智者稱揚也 私云。此心持戒人稱揚
歟。只是直戒法智者稱揚云心歟
三所作自體故 光云。戒自體是其所作故
名業
問豈不無表 論問答也。論有兩解。今疏
初解也 寶云。問。以契經説無表律儀名爲
不造亦名不作。既名不作。如何是業 惠
云。表思所造者。表即身語表。思即意思也
 光云。叙異解。無表是後作果家因故從果
立名。是前表思作因家果故從因立名。稱作
無失論第二解也
四能防身語 寶云。由此戒力防惡身語。
依法儀式故名律儀
謂受戒時別別 光云。謂受戒時初念表無
表不殺戒等。別別棄捨殺生等種種惡。故依
初別捨義立別解脱名 麟云。第五名別解
脱疏義可知。正理云。或初所應修故名別解
脱。或彼初起最能超過地獄險惡趣故名別
解脱。若准經説與此不同。彼謂涅槃名別
解脱。戒是正順解脱之本。因受果稱得解脱
別解脱律儀者 表無表章云。別解脱者。
此戒別名。律儀者。諸戒通稱。爲簡他故應
言別解脱之律儀。即依主釋也尋云。第二
念已後名別解脱律儀。此別解脱之律儀也。
此別解脱初念名歟 古云。受戒初念惡非
別別解脱也。第二念已解脱非正解脱。初念
正解脱。故律儀名通初後位也。初念別解脱
第二念已後律儀引生。故第二念已後名別
解脱律儀。別解脱之所引生律儀故。依主釋
也。尋。如此料簡者。初念名別解脱律儀別解
脱即律儀歟。表無表章云。倶舍論第十四云。
初刹那時名別解脱。亦名律儀。亦名根本業
道。從第二念乃至末捨不名別解脱。名別解
脱律儀。不名業道。名爲後起
又此初念名業道 問。業暢義云意如何。
麟云。如人遊履於道通暢諸方。業道爾。思
業遊履義同名業道 寶記同之 古云。
人通處名道。日來審決二思求戒心只今受戒
初念時所存トクル也。此則如望行故。初念無
表名業之道。業所遊履故也。此又業暢義也。
故依業暢義名業道也 此料簡順麟記
歟。云遊履。云業暢。其心同歟 惠云。等起名
業。七支名道。思所履故唯在初念。以暢本求
戒心故 決云。前時有求戒之思。欲受戒
未受戒之間無暢義。今日正受戒究竟時。前
戒前前思初念戒體續暢。是云業暢義。戒前
思業續暢故也。初念戒體名道。事戒前思被
履。戒前思如本望被行。故名道。問。此料簡
者順惠暉歟。然云業暢。云遊履。其義各別
今疏依業暢義立業道名其義同如何。答。
求戒思初念戒體遊履事。求戒思初念戒體
續暢依故。若爾者。云遊履。云業暢。字義雖
別。其義道同也。故今疏不相違
得靜慮者 光云。言靜慮生者。謂此律儀
從靜慮生。約生因解。或依靜慮。約依因明。故
名靜慮生律儀。如近村邑。有稻田等得村邑
 古云。問。何靜慮名有漏耶。答。付有
漏定分四靜慮等故。無漏依靜慮起如客人。
可被云靜慮物無也
異心無心示恒轉 寶云。異心謂不善無記
心。無心謂滅定 本義抄。無想定者。謂外
道執無想異熟。謂眞解脱眞出離所起定也。
而今論當卷外道依着三有果報故不得別解
脱戒定。故入無想定位無別解脱戒相續轉
義。故此戒不通無想定
第二明斷律儀 對治有五捨對治。斷對治。持
對治。遠分對治。厭
患對治。第二
十一卷在之
 光云。此即第二便明斷律儀。以
在成就文中説故亦判入成就門中又云。斷
謂斷對治
謂未至地九間道有斷律儀 古爲惡戒
及能起不善煩惱爲斷對治。定道無表名斷
律儀也。直此無表斷煩惱等事無。此無表成
倶有因斷也。今云無表故別取出云斷律儀
也。云三中相雜能斷煩惱。煩惱時自性惠無
斷義。相應倶有一聚時有斷義也。欲界煩惱
等斷對治成未至九無間道也。此九無間道有
漏無漏通倶生也。故未至九無間・定道無表。
名斷律儀也。總解脱道無斷惑。初禪已上定
道無表。爲欲界不成斷對治。欲界別解脱戒
止惡非バカリニテ。無斷惑義。故餘皆不名斷
律儀也。問。何對欲界立斷律儀耶。答。自元立
無表。本意對欲惡非故也。問。離下地縛必
得上故者。所定也。何具欲惑人發得未至定
耶。近分地根本地攝故也。答。先欲界心數數
加行時。依修習力自然發得初意攝屬一分
心。此名未至地。必得上故。根本地事也
能永斷欲纒惡戒 惠云。律儀能斷起惡戒
貪等煩惱及惡戒。止能縁煩惱及惡戒不行。
律儀能斷煩惱。名斷律儀
以惡戒是縁縛斷 古云。惡戒表・無表色
法。故非自性斷法。爾被煩惱繋縛時成斷法
也。於惡戒有九品別。今身中起事一品也。爾
下下品惡戒被九品煩惱繋縛。乃至上上品
惡戒被九品煩惱縛也。故一品煩惱殘所縁
法行惡戒得相續也。第九品煩惱斷盡時。能
繋縛息位惡戒得切。所縁法上離縛清淨理
顯也。此時所縁法斷云也。一切所縁斷義如
此。但煩惱上得四相。縁縛斷法。煩惱親故斷
義准煩惱。如第一卷。故前八無間道二律儀。
斷能起煩惱縁惡戒。故名斷律儀也。斷能縁
煩惱自惡戒斷。云縁縛斷方能縁外云惡戒
斷也 光云。要斷九品能縁惑盡。所縁之法
方名爲斷
應作四句 惠云。互有寛狹者。靜慮通九
地名寛。不通無漏名狹。斷唯未至地無間道
狹。通漏無漏寛。無漏通六道寛。不通靜慮狹。
斷唯未至無間狹。通漏無漏寛也 古
律儀與靜慮律儀相望互有寛狹。故作四句。
第一句靜慮非斷。第二句斷非靜慮。第三倶
句。未至九無間定共也。第四倶非句者。除未
至九無間道無漏。餘一切道共也。倶未至無
漏斷自上地地時此句攝。無漏故非靜慮。不
斷欲故非斷也
第一句者○不斷惑故非斷律儀 不斷欲
惑故非斷也 麟云。此有二類。一未至地解
脱道。不斷惑。二上地有漏道。雖能斷惑非斷
欲惑。故非斷律儀
第四句者○非無間道故非斷律儀也 正
文云。以理推之。應言非未至無間故非斷律
儀若不爾者。上地無間無漏律儀。豈非第四
句所攝耶。光記不釋
無漏律儀○亦有四句 光云。第一句者。
除未至定九無間道無漏律儀所餘無漏律
儀。第二句者。依未至定九無間道有漏律儀。
第三句者。依未至定九無間道無漏律儀。第
四句者。除未至定九無間道有漏律儀所餘
一切有漏律儀 堯抄云。無漏律儀非斷律
儀。謂除未至九無間無漏律儀。未至九解脱
道無漏律儀幷上地無漏律儀也。斷律儀非
無漏律儀。謂未至九無間道有漏律儀。以無
間名斷律儀。以有漏非無漏律儀也。無漏律
儀亦斷律儀。謂未至九無間道無漏律儀也。
非無漏律儀非斷律儀。未至九解脱道有漏
律儀及上地有漏律儀也
會經二律儀 古云。意意律儀。根眼根律
儀也。立此二種意。眼根殊更強見境作惡非。
意又細分別於境起煩惱也。以正智知今事。
以正念知過去事。此意根過非防。云意律儀
眼根律儀也。故此二律儀以正知・正念爲體
也。五根共説略説二種也。故所防付能防云眼
律儀意律儀也。眼根云律儀。意根云律儀也。
合前二種者。今疏正知・正念合。名意律儀。名
根律儀歟 寶記同此歟 光異也 寶云。言
正知正念合者。合此念惠爲意律儀。含此念
惠爲根律儀。合言顯非如次正知爲意律儀。正
念爲根律儀。正知念能防惡故名爲律儀
光云。於頌中先列正知正念名已復説合言。
謂前略戒説意律儀惠念爲體。即合惠念爲
後經中眼根律儀。故先離。後合。言顯句如次
配二律儀。惠念名律儀者。惠能簡擇。念能境
念。此二力強防護。制意及眼根。不令於境起
諸過患。故名律儀。亦具應説眼等六根。不言
耳等略而不言 惠云。第一經文即意。第
二經即眼。此二律儀以念惠爲體念能起持。
惠能簡擇。皆能防非。得名律儀。不説耳等者。
文略。大乘更加定也。
論云今應思擇 光云。今應思擇。表及無
表誰又成就何表無表。於三世中齊何時分
 古云。住定道別三戒人中。何住人何戒
成耶。時分齊何耶。問也。齊者カギル義也。
カギルトヨム
表在後文 堯抄云。此後文者。指表正作
成中等頌*也
不隨心色勢力微劣故 光云。無有欲界散
地無表成未來。不隨心色非心一果。勢微劣
故。即由此理亦不能成前生中戒 寶云。
正理論云。前生所得別解脱戒。於今受戒最
初刹那。如靜慮律儀何不成過去。此責非理。
此戒與心非同果故。離染心等皆同一果故
解云。離染心等者。等取一切有
戒定心。皆與戒同一果故 云云
 古云。住別解脱
戒初念唯成現在。此則未捨間起法倶得得
念念無表。佛法現前是所得者必有得故云
此心也。第二念已去念念已謝無表起法後
得得之也。無法前得。故不成未來*也
餘過去生所失 古云。假令界退還時。上
界沒生下界時。於下界修得上定。初刹那位
非得今定共。又過去所失定共無表起法後
得得之。別解脱戒先所捨不得也。別解・定共
二命終捨也。道共命終不捨也
住定道成中者 古云。住定成三世。散位
成過未。初聖成現未。無始未起故不成過去。
散戒未捨間成現也。無表相續故。定道戒散
位不成現也
言住中者 惠云。住中有無表者。即俗人
作善或惡。不遍有性等。故不是律儀及不律
儀攝 古云。極善名律儀。極惡名不律
儀。除此善惡所餘善惡名處中也。中程善惡
名處中。於住中強勝善惡有無表。最微劣善
惡無無表也。有表善善戒所攝。有無表惡
惡戒種類所攝*也 堯抄云。謂處中善中。以
浮淨善心所作善有無表。不然者無無表也。
又處中惡中。以猛利惡心所作惡有無表。不
然者無無表也。此無表善戒惡戒種類所攝。
此則相似故云種類所攝。非實彼一類攝也」
第三明住善惡成中 成中者。成處中無表
云事也
論云住律儀不律儀 古云。住律儀成惡
無表。住不律儀成善無表事有歟。若有之者。
幾時分相續哉問也。今善惡處中善惡*也
如諸苾芻 古苾芻行殺縛等捨律儀歟
事。第十五卷明捨縁處可見之。有説。由犯
云云屠人者。カリスナトリスル人也。此二心
未斷以來等者。處中善惡別無誓限。故無表
相續時分難量。因等起心勢用止無表相續
也 決云。新起無表隨其勢強劣。四五日起
有。十日計起有也。律儀・不律儀有誓限。盡形
壽也。處中無表無誓限。故可依勢力。起時可
有長短也
有覆無記 等能發心 古等者。等取威
儀工巧數習者也。今疏釋有覆無記不從他。
通成三得。無覆無記從他。起成現樣サウ
アルヘカラス。二無記心倶不從他起也。他者。
能發心也。心又不可有能發心故也。意云。無
覆無記心現在成。故所發表有倶得事可爾。
然有覆無記通成三世。故所發表過現成カミ
識等シキ處通也。謂能發有三得。總無記心
劣也。所發依能發勢力故。劣心起表故。倍
劣故。所發表成現爲言 私云。不從他起者。
上表從他起故。唯成現在對。有覆無記不從
他起成三世爲言只是相對之言也
此有五名 麟云。唯少善戒別解脱一名。
餘名如次皆翻善戒立也。善戒有六故。此有
五。業道名唯因初念者。謂初暢思故名爲業
諸智者所呵厭故 惠云。是諸智者。所呵
厭故。是因名惡行。持業釋。果非愛故。是因名
行。果名惡。是依主釋
根本所攝故 古云。發無表初念名根本。
加行思所遊履故。初念無表名業道。第二念
已後無表思非所遊履。故不名業道
謂住中人以微劣思 麟云。言劣思造善惡
業者。除七有依福及成業道。雖下劣思亦發
無表。餘皆唯表
謂經生聖住胎藏 古云。經生聖者。第二
句也。無漏非命終捨故。住胎藏時起前後得。
成過未道共無表也。住胎藏位者。預流一來
等經生聖也。二禪已上生人可此句攝歟。彼
無表故。無表可有事可知之。無色界人異生
不可有無表。色界已捨故。聖者起前後得。成
色界道共無表也。倶不可有表也。凡表依
地不善表局欲。善表通初定。有覆表局初
定。二禪以上表無之也。起無覆無記表事借
初禪發表心也。以此等之義能能可案此句
種類也。若欲色聖者。欲色依身事也。非此句
攝。次擧成無表人也。能可思
彼謂彼前靜慮 古云。彼者。指前定地。
聖者。無漏也。謂彼前定地中無漏道得道共
戒云也。故聖言取未至中間四本靜慮六地
無漏依地也。下三無色有無漏無道共戒也。
上七近分又無無漏也。正理云。上七近分無
無漏者。於自地法不厭背故。唯初近分有無
漏者。於自地法能厭背故。此地極隣近多災
患界故*
僧伽此云衆 堯抄云。僧伽者。言四人以
上也。故苾芻・苾芻尼・及正學從僧伽得。餘勤
策等戒從二人得。若近事・近住從一人得之
 光云。明二種僧別。四人已上名四僧伽。於
八衆中苾芻等三從此得故。補特伽羅是別
人謂餘五種從此得故。若勤策・勤策女從二
人得若近事・近事女・近住從一人得
謂佛獨覺 今此獨覺者。限麟喩獨覺也
論義也佛及麟喩最上利根人。故初盡智現前
位自然可得戒品。部行根性稍劣。故無此義
也。泰法師釋此文云。謂佛獨覺本在不淨觀
前起欲界善心爲近因等起。要期發願。願盡
智時自然得別解脱故部行雖不由教力盡
智現前。智品劣故不可云自然智。亦無自然
得戒義也*以上本
義抄
憍陳如等五比丘 麟云。即憍陳爲一。具
足應言阿若憍陳如阿之言無。
若之言如
謂佛初轉法輪
此人最初悟道。佛欲衆中無如憍陳如。故名
阿若。故律云。從是已來始名阿若憍陳如也。
二十力迦葉。三馬勝。四跋提。五摩訶男。然此
五人幷於先時給侍菩薩。佛成道已追念先
恩。乃往鹿野蘭中。轉四諦法。五人證道得
具足戒。故曰見諦得戒 法華義疏一云。
憍陳如者。此云火器。是本姓名也。阿若者。後
得道時加此名。阿之言無。若之言智。悟無生
智。故名阿若。問。餘人皆悟無生智何故衆人
不名阿若。答。其人最初得道。悟無在前。故受
此目。衆人後時得道。更受異名 法花玄
論九云。五人者。一陳如。二十力迦葉。三頞
鞞。四跋提。五摩界拘利
善來苾芻 古云。耶捨詣佛前時。佛善來
苾芻告時得戒也。耶捨唐云子。須提那子子
云耶舍也。麟云。言善來者。有二釋。一云。謂
此人輩深厭生死。怖求出家。佛言善來。即得
具足戒。故曰善來。善即求戒者心。來謂如
來言教。二云。佛知此人願樂出家。命云善來。
即發具戒。此即善來之言倶在如來言教。正
理云。由本願力者。即本求戒心也。佛威加故
者。即佛言命也。耶舍此云
名譽文
 光云。耶舍此云
 惠云。耶舍此云名譽。即耶輸伽童子。
准四分律。得初果後方命善來。准五分律等。
善來受戒不是初果。如須提那子。善來受戒
犯初篇戒也
四由信受佛 麟云。信受佛得戒者。謂世
尊告迦葉言。汝當發慚愧心。徹於骨髓。彼在
多子塔邊。發誠誓言。世尊是我大師。修伽
陀是我大師。如是二言。便發具足。然此得戒
始終三名。一名教授。即是初義。二名自誓。三
名上法。即自證衆會増上之法。今章言信受
佛爲大師。當第二義 惠云。大迦葉於多
子塔邊。六群比丘疑迦葉未得戒。信佛世尊。
是我大師佛之得戒也 大迦葉事 法花
義疏一云。十八部論疏云。具應云迦葉波。迦
葉云光。波云飮。故云飮光。上古仙人名飮光。
此仙人身有光明。飮諸光。此迦葉是仙人種。
從姓立名
五由善巧酬答 光云。蘇陀夷。此云善施。
年始七歳。由聰明故善答佛問。稱可佛心。雖
年未滿二十。佛令衆僧羯磨受具足戒。由聰
明故善巧酬答。別開一縁。非酬答時即發戒也
酬答者。如今疏。麟云。増一阿含廣明其相。
謂摩竭國波沙山。世尊告蘇陀夷言。有常色
無常色。爲一義爲若干。答曰。若干非一義也 
解云。常色如來常
色。無常色外聲
又問。有漏無漏義爲一爲若
干。答曰。若干非一也有漏生死
無漏涅槃
如是多問彼皆
具答。稱可佛心。由善巧酬答故別開此縁
六由敬受八尊重法 古云。摩訶波闍波
提。佛ヲバ也。又養母*也 光云。舊云大愛道
者。訛也。梵云摩訶波闍波提。摩訶此云大。波
闍此云生。波提此云主。是大梵王千名中一
稱也。衆生多故曰大生。梵王能生一切衆生。
與大生爲主。名大生主。從所歟處天神爲名。
故名大生主。是佛夷母。佛遣阿難。爲説八
尊重法。彼即敬受。爾時得戒。此八是應尊重
法。故名尊重法。於尼衆中最初出家。廣如律
辨。八尊重法舊云八敬 惠云。佛母生佛
七日即命終。姨母乳養。後成佛道欲求出家。
佛抑不許。自剃髮倚立祇桓門。阿難見之白
佛。三請佛許言。若行八敬即不減我正法。五
百年。阿難爲傳八敬。准四分律。姨母與五百
釋女頂載。持皆是八敬受戒。餘部律文即五
百釋女羯摩受戒 八敬事 惠云。八敬頌
曰。百・罵・擧・受。懺・請・安・恣 麟云。八法
者。一百歳尼應禮敬初歳比丘。二不得罵謗
比丘。三不得擧説比丘過失。四從大僧受戒。
五半月從大僧乞行摩那棰。六半月從僧求
敬戒人。七依僧安居。八諸僧自恣
七由遣使 麟云。此尼端正者。此尼本是
婬女。容貎端正。價直半國。出家受具。恐往僧
寺路有難縁。故開遣使縁 惠云。遣使尼。
尼中作本法。往僧中作羯磨。羯磨聲絶即本
法尼得戒。有云。使尼即至本寺。一白作白方
得戒也
八由持律爲第五人 光云。謂於邊國以無
僧。故極少。猶須五人。以和上不入衆數。餘四
成衆減不成衆。於五人中。必須一人持律羯
磨。故言持律第五。減五不成。多即不遮
麟云。邊國僧少者。本縁靜善國僧少。致使憶
可受戒。三年不得。大迦旃延因傳。五年白佛。
遂開邊方五人受戒。四分云。東方有國。名曰
木調。南方有塔。名靜善。西方有山。名師梨仙
人種山。北有方國。名柱。自此之外幷爲邊國
 古云。四人ナニハナクトモ僧衆可有。故
イマ一人持律人求。故持律爲第五人云*也
十由三説歸佛法僧 古云。七方便人六
十人部黨求戒時。佛遣阿難爲説三歸時得
戒也 光云。謂六十賢和衆部共集佛遣阿
羅漢爲説三歸。受得具戒 惠云。六十賢
部謂六十人賢衆部共集受戒也。有釋。六十
人共爲部黨。衆首名賢也。佛成道二十年後
方有阿難。佛成道八年後三歸。即休齊言阿
難傳三歸。應是傳譯者錯也 麟云。六十
賢部者。謂六十賢人共爲部集。言遣阿難爲
説者。准新舊疏。咸言遣阿羅漢爲説三歸。非
阿難也。謂此等人請欲受戒。得至佛所。中路
失信。便令羅漢往説三歸
非必定依表業而發 光云。如是上來所得
十種別解脱律儀。非必定依表業而發。謂初
二種不從表生。後八表生自然見道二種得
戒聖位得之。故根本無表不從表生云也。問。
此文不違下論欲無無表離表而生生文耶。
光初釋云。下文論主叙餘師義難 此釋意。
以當卷論文爲本。會十六卷欲無表無表文
也。第二釋云。此解意。説自然見道。謂彼先時
決定有表相續不斷。乃至聖位從彼表發無
表律儀此釋意。以第十六卷文爲本。會當
卷論文也。此釋意。依加行根本表。隨其所應
發無表云也。其中自然見道二種得戒。定前
加行表相續不斷。乃至初盡智及見道初念
發無表爲言 以上本
義抄
邊際但有二種 古云。邊際者。際限也。
晝夜者。晝制屠獵等。夜制婬盜等也。明相日
光障成捨戒*也。論有問答。一晝夜復或五
或十晝夜等時。何法爲障令戒斷經部
難意
法性微
細唯佛能知。經中既説唯一晝夜用。應有法
能爲障礙有部
答心
經説一晝夜者。以所化根難調
伏故。且説一晝夜。非謂過一晝夜戒不得生
經部
會經
正理破云。有更多難化者。何不説一日半
等。既不許滅一晝夜。亦無過一晝夜也 惠
云。此齋戒者。齋既一晝夜。戒亦一晝夜也
無對師故無一晝夜 麟云。無對師故無
一晝夜者。若爾無對師故應無盡形答云。雖
不對師。由起畢竟壞善意樂故得盡壽不律
儀。雖起暫時壞善意樂。不對師故不得日夜
不律儀也。然近住戒雖暫時壞惡意樂以對
師受故得律儀
一於晨旦 寶云。婆沙一百二十四云。一
晝一夜不増不減。謂清旦時從師受得。至明
清旦律儀便捨。乃至時分定故。光闇往來易
了知故 麟云。且有礙縁齋竟亦得受者。
准此若先無要期者。齋後受不得戒 惠
云。既論言且有礙縁齋竟亦得。故知齋前皆
名且
二須下座 寶云。若不在下床等。即不恭
敬。有慢心故不得律儀。病者雖不曲躬等。無
慢心故亦得戒也 麟云。或蹲或跪者。一
膝至地爲蹲。雙膝至地爲跪。江南謂屈膝立
爲長跪。中國言胡跪
四隨教説 師語已後受者可唱。勿前唱
事。勿倶時唱事也。授事不成。受事不成。故云
二倶不成也。義章八戒
義云
六齋日之清旦時。詣戒
師所。先禮三寶。次禮戒師。在戒師前。長跪合
掌。先懺諸罪。然後受戒。戒師教之三歸三寶
三稱歸竟與受五戒。沙彌戒同。然後題上所
列戒法。問其能否言。一不殺生是優婆塞戒。
若女人受應言。是優婆夷戒。從今時至明清
旦一日一夜。受如諸佛。能持不。受者應答言。
能。如是乃至不過中食。問答同。爾竟已禮去
五具足受 寶云。正理論云。具受八支方
成近住。隨有所闕近住不成。諸遠離支互相
屬故。由是四種離殺等支。於一身中可倶時
起。以諸遠離相繋屬中。或小或多相差別故
云云 惠云。正理論云。以四支戒互相屬。故
受一戒必須四支也四支者。身三語一也
六離嚴飾 寶云。富貴者常嚴身具。雖復
精花不生憍逸。故亦得戒
七晝夜 光云。晝盡故能制屠獵。盡夜故
能制奸盜。且從多分作此解釋。理實晝夜倶
能離二
若不如斯 寶云。論若不如斯至不得律
儀。總釋也。一若不且受。二若不在師下床。三
若不從師受。四若不隨師教受。五若不具八
支。六若不離嚴飾。七不盡晝夜受。七中隨
闕一縁不得律儀。但得處中妙行。正理論云。
然爲令招可愛果故
言近住者 麟云。釋名有二義。幷無評家。
正理又云。近時而住故名近住。言長養者。梵
云布灑他。此云長養。舊云布薩。訛也
前兩句者 此已下。釋戒支。不放逸支禁
約支之名也。謂離殺等四自性是尸羅。防性
羅故云戒支。次飮酒生放逸。論云。雖受尸羅。
若飮諸酒。則心放逸犯尸羅故云云故云不放
逸支。次禁約塗飾等。能隨順厭離心故。離後
三云禁約支也 寶云。正理論云。厭離能證
律儀果故云云
下兩句者 此已下。尺立三支所由也。初尸
羅支。論云。能防性羅。離貪瞋癡所起殺等
諸惡業故不放逸支防失念。謂以飮酒時能
令忌失。應作不作。及不應作反作。故立不放
逸防失念也。禁約支防憍逸者。論云。若受用
香鬘高座。習近歌舞。心便憍擧。尋即毀戒。若
非時食。二事倶無。數食能念縱逸寶云。受
齋有二事。一自憶受近住戒。二於世間深生
厭離。若非時食二事倶無 准論文。塗飾
歌舞防憍擧。不非時食防縱逸故。禁約支云
防憍逸歟
而説此八 此已下。釋八齋支之義也 古
云。經部宗意。支者。分義也。謂此八分別方
名支。八分トヽノヲリタル方名齋。總名也。故離
支無齋體也。離輻轂輞等如無車別體。又四
支軍云。以象馬車歩四爲體。歩歩兵也。以五
種藥調合云五支散。喩況可知之。薩婆多宗
意。以離非時食爲齋體。謂不非時食戒。八
トヽノフル義有之其義可
尋之
支者。サヽエタル義也。
餘七各各齋サヽエモツ也。自體非齋。不非時
食自體齋。又八中一故。反自體ササウル也。故
亦齋亦支也。餘七齋支也 義章八戒云。以不
殺等防惡禁罪。助成齋法。助齋法中差別不
同。故名齋支非斷食法。故不名齋不過中食
其斷食法。故名爲齋
八中一故亦齋支 論云。離非時食。是齋
亦支。所餘七支。是齋支非齋。如正見是道亦
道支。餘七支是道支非道
或有不知 古云。受者不知受三歸事。受
近住也或復忌者誤不授三歸。授戒相。此等
皆發戒也。有受戒意樂故也。若乍知不受三
歸。不可有發近住事也 光云。若人不知先
受三歸方發得戒。或復戒師忌不與受。但爲
説戒。此亦得戒。由意樂力亦發律儀故
論云如契經説佛告大名 光云。眞諦云。
大名是佛從弟阿泥律駄親。兄淨飯王出家
以國付之。佛爲大名説三歸法○外國是迦
濕彌羅國外健駄羅國經部諸師説 惠云。
男根成就。即簡五種不男及二形人。經部有
雨種近事。一三歸近事。二後受五戒。受戒方
名五戒近事
稱近事發戒者 堯抄云。委云。其次第者。
先有俗人。求五戒。受三歸已。佛知彼求戒心
授五戒時。彼白衣弟子身中發得五戒。自稱
我是優婆塞迦。故此人非五戒未發得前稱
近事也。本求戒心擬受五戒。故受三歸即發
五戒受三歸時非云發五戒。答本求戒心受
三歸已即言發戒也。以經復説。我從今日乃
至命終捨生○於前時已發五戒引此文證
意。説戒相者。先受戒發得身中已。其上爲令
堅固。後説戒相。然今大名經復説。我從今日
○等。此即我相。故知前已發得戒體言事。以
此義故今引也
説如苾芻等 光云。如一白三羯磨得被
苾芻具足戒已。後爲彼説四重學處。令識堅
云云
前兩句引經難 惠云。受時須是五支。此
一分等約隨行中説也 義章五戒云。若依
毘曇。具受乃得分受不得。問曰。若言具受得
者。是義不然。如經中説。優婆塞義差別有五。
一者一分。二者小分。三者多分。四者具足。五
者斷婬。若具受得云。何得有一分等異。毘曇
釋言。此據持中宣説一分小多分等。不開受
事。於五戒中具受得竟。若持一戒名爲一分。
若持二戒名爲小分。若持三四名爲多分。若
具持者名爲具足。若於自妻亦不婬者名爲
斷婬。若依成實。分受亦得。量其分齊。或受一
二乃具足云云
上品心受戒得上品戒 惠云。若爲建立佛
法等心受戒即上品。若爲白衣食等下品戒
 麟云。或有羅漢成下品戒者。此上下品
不約位。殊凡聖但由心有勝劣故成三品。由
是羅漢却有下品。准毘跋律云。受者發心我
今求道。當救一切衆生。衆生皆惜壽命。是下
品心。言。我爲正心向道。解衆生疑惑。爲一
切津梁。自濟濟他名中品心。若言。我爲正心
向求泥洹故。爲趣三解脱門。爲成菩薩三聚
淨戒故。爲令佛法久住故。名上品心。然此是
大乘。恐不當此。惑但勝劣不同爲三品也云云
歸依佛者不歸佛身 麟云。不歸佛身者。
佛有無記色身及有漏功徳無漏功徳等。此
三種中唯歸成佛無學法。以色身等與未成
佛時等相似故問。歸無學法第一第二義委
心如何。答。第一義依無學法成佛故。歸能
成法爲言第二義身得佛名。所得無學法殊勝
故。歸所得法爲言 光第一第二合爲一義歟。
今疏開爲三義。可思之 光云。歸依佛者。歸
依能成佛無漏無學法。由彼法勝故身得佛
名。或由得彼無學法故。佛能覺悟一切諸法。
名爲佛云云問。覺一切法者。如何光云。無漏
惠照理明白名覺一切。小分一切以無漏惠
唯縁諦故。又解。由得無學法得有漏惠。能覺
一切縁法惠故。又解。隨其所應。二種惠能學
一切
無漏五蘊事 光云。佛身中盡・無生等。及彼
隨行無漏五蘊。名無學法。非色等身有漏五
蘊。未成佛前。及成佛後。等相似故 麟云。
隨行無漏五蘊。此即無漏色受想等爲五蘊
云云 問損佛生身。成無間罪。何有宗心不以
生身爲所歸依體耶。光云。壞彼無學所依生
身。彼無學法亦隨壞故。故損生身成無間罪
 惠云。有部通云。以損所依彼法故
歸依佛事 光云。理實應言歸依一切三世
諸佛。以彼諸佛無漏聖道體相無異故。 歸依
一時即歸一切
歸依僧事。光云。歸依僧者。歸依能成僧學・無
學無漏法。由得彼法故。僧成四向四果。由
得證淨。理和合僧不可破故 聲聞有理事
和合義。成僧衆故。彼身中學・無學法。爲所歸
依體也。獨覺無理事和合義。非僧衆故。不爲
所歸依體也
語表爲體事 寶云。正理論云。此中能歸。語
表爲體。自立誓限。爲自情故。若幷眷屬。五
蘊爲體。以能歸依所有言説。由心等起非離
於心
是救濟義 救濟義者。歸依非字訓歟 義
三歸義云。言三歸者。歸投依伏故曰歸依歸
投之相。如子歸父。依伏之義。如民依王。如怯
依勇。歸依不同。隨境説三
故如世尊言 光云。引佛經證對邪顯正。
初兩頌顯邪歸依。後三頌顯正歸依。依世間
衆人爲怖所逼。多歸依彼仙神・園苑神・叢
林神・孤樹神・及制多・制多即是外道塔廟。等
謂等取餘邪歸依○不解脱三惡趣苦故名非
勝。不能人天趣苦名非尊
諸有歸依佛 光云。諸有歸依佛法僧者。
於四諦等中。恒以惠觀。知苦謂苦諦。知苦
集。謂知苦之集即集諦。知永超衆苦。謂是滅
諦。知八支聖諦。謂是道諦。道諦能趣安穩涅
槃。此所歸依最勝最尊
自妻不非時 第十六卷云。非時謂懷胎
時。飮兒乳。受齊戒時
一最可訶 光云。唯欲邪世極訶責。侵他
妻邪婬業感惡趣故。非梵行行婬欲時。是惡
行。世非極訶。非感惡趣
三得不作故 寶云。於欲邪行。一切聖人
定得不作。名爲律儀。此不作律儀無有別體。
前戒已捨。今生未受故。但是前身曾受五戒。
雖復經生。更不受戒。欲邪行等必定不作。非
梵行即不如是。雖有學曾受具戒。經生捨戒。
更未受戒。即犯非梵行也 光。於欲邪行。
一切定得不作律儀。非別有體。如世有人性
不飮酒非別有體
勿但於一分得別解脱 一分不得者。總發
而別發ニハ非云心歟。謂一人一人上。別別不
得別解脱戒云歟
本受誓云 論云。普於有情相續。唯得離
欲邪行戒。非離非梵行律儀故。後娶妻妾。非
犯前戒 相續者依身也。謂於一切有情依
身離欲邪行。非離非梵行故。後娶爲自妻故。
不犯欲邪行爲言 麟云。雖先於女人上得離
邪行律儀後娶爲妻。不成邪行。故不犯戒。以
本立誓唯言離邪行故
論云何縁但制離虚誑語 虚誑語・離間
語・麁惡語・雜穢語。如第十六卷。具四縁成誑
業道一於所誑境界。異想ヲモテ云見ルヲスト
等。二所誑者領會也。三起染心。四者不誤

虚誑語最可訶故諸在家者 光云。婆沙一
百二十三云。有作是説。離虚誑語。易可防護。
非離餘三。謂處居家。御僮僕等。難可遠離
離間等三及身業中捶撻等事 寶云。有作
是説如光
所引
復有説者。作虚誑語業道最重。餘
三小輕。是故不立。有餘師説。唯虚誑語能破
壞僧立學處。餘三不爾
一切聖者得不作 光云。婆沙一百二十三
云。有餘復説。若諸聖者經生不犯近事戒。聖
者經生必定遠離虚誑語。非餘語業。所以者
何。餘語有三。謂從貪・瞋・癡生。經生聖者雖
不犯・從癡所生癡。見品攝故。聖者已斷。而犯
貪・瞋所生。是故不立
於一切律儀 光云。第四因八衆律儀。名
爲一切
遮罪雖多飮酒過重 異説。飮酒云性罪。
出四證 論云。諸持律者言。飮酒是性罪。如
彼尊者鄔波離言。我當如何供給病者。世尊
告曰。唯除性罪。餘隨所應。皆可供給。然有染
疾釋種須酒。世尊不開彼飮酒故 光云。
第一除飮性罪證 寶云。佛既除性罪。皆
開供病比丘。既復有病。佛不開酒。故知飮酒
是性罪攝 論云。又契經説。諸有苾芻稱
我爲師。不應飮酒。乃至極少如一第端所霑
酒量。亦不應飮。故知飮酒是性罪攝 光
云。第二極少不飮證。極小不開。明知性罪
 論云。又諸聖者雖易多生。亦不犯故。如殺
生等 光云。第三經生不犯證。此一以理
爲證 寶云。既殺生聖不犯。殺等是性罪。
飮酒聖不犯故。亦是性罪 論云。又經説
是身惡行故 光云。第四是身惡行證。經
説飮酒是身惡行。若有無染心。如何名惡
行。故知性罪攝 論云。對法師言非性罪
然爲病者總開遮戒。復於異時遮飮酒者。爲
防因此犯性罪故 光云。對法諸師通第一
 論云。又令醉亂量無定限。故遮乃至
飮茅端所霑量 光云。通第二證。醉亂不
定故遮極小。如性不飮。小亦醉。經遮不飮意
在於茲。非言性罪 論云。又一切聖皆不
飮者。以諸聖者具慚羞故。飮酒能令失正念
 光云。通第三證○少亦不飮。以如毒
藥。量無定故。非爲性罪 論云。又經説是
身惡行者。酒是一切放逸處故。由是獨立放
逸處名。餘不立此名。皆是性罪故 光云。
通第四證。酒是一切放逸惡行所依處故。因
飮酒故起身惡行故。説飮酒是身惡行。非由
性罪名身惡行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599 600 601 602 603 604 605 606 607 608 609 610 611 612 613 614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