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倶舍論頌疏抄 (No. 2254_ 英憲撰 ) in Vol. 64

[First] [Prev+100] [Prev] 704 705 706 707 708 709 710 711 712 713 714 715 716 717 718 719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若在欲界入第四定*  惠云。以入定無麁
心。引彼四大。遍住身分無毛孔開也。正理論
云。入第四有漏定。引復堅密大種。遍身造
無表。可言無毛孔開。若入彼無漏定。即身生
處四大造無色。既非堅密。如何無毛孔開。答。
造無漏無表。雖是生處四大攝。而極微細與
彼相似故無有過也* 依身在下地入第
四定時。彼地定倶無表微密。而來入身中故
毛孔不開也
若身生第四定 光云第二釋。正理六十
云。若生彼地身無毛孔。如何生彼能發語言
非發語言。要由毛孔。但由傾動亦得發聲如
機關聲。豈由毛孔。准彼論文。不遮風道通。二
入出息地麁心現前。以能起下威儀通果言
闕二者。一非入出息所依身。彼息不轉。心
微細故。二毛孔不開。從起散心。毛孔亦閉。身
密合故 又云。又婆沙云。問。何故第四靜
慮息不轉耶。答。彼心細故。謂入出息依麁心
轉。第四靜慮已上諸地心極微細故息不轉
 惠云。問。第四定有外風。如何無息。答。第
四雖有外風。以彼依身不容納故
起下地威儀通果心也 本義抄。問。第二靜
慮已上可有起威儀心耶。答。第二靜慮已上
無起表心者。性相所定也。若無起表心者。不
可有起威儀心也。生二定已上起初定威儀
心。發上地威儀業云事。諸師釋分明也。寶云。
借下識起上地威儀通果。但縁所發業事及
所化事等。不縁上地息風也* 光十云。如
起異地通果心。及生二定已上。起下初定威
儀意識 又七云。行住坐臥名威儀。以長
短等表色爲性以身表業爲威儀體故。起
身表心即起威儀心。故第二靜慮已上。無起
威儀心云事。道理實炳然也以上
本義抄
論曰謂要身中息所
依也 文
 息所依也者。准上
釋者所依地歟。既云要身中難云所依地哉。
有諸孔隙文有二縁注見
第三依情門 光云。第三情非情門也。有
情身分故。唯有情數故。正理云。此入出息有
情數收。無覺身中息無有。故是雖從外來。而
繋屬内義
息非執受* 光云。由離根故。非有執受。故
正理云。此入出息非有執受。以息闕減有執
受相故。身中雖有有執受風。而此息風唯無
執受 定春抄云。執受者。根合義。色心依
處成處云也。髮毛爪等雖身一分。非執受切
不痛也。息同之以上
等流者 光云。第五等流門同類因生故。
是等流性。非所長養。身肥大時。息損減故。身
疲小時。息増長故。非異熟生。斷已後時。更相
續故 遁云。等流性故。非一刹那。非無爲
故。不通實也 光又云。正理云。身中雖有
長養異熟風。而此息風唯是等流性
第六息觀門* 此下分二。初總標。次別釋。
總標二。一唯自上地心之所縁。二非下地心
縁上地息。別釋又二。如身生欲界下。明自上
地心之所縁。二又生上地起下地心下。明非
下地心縁上地息。如文可見之。起上二三禪
心者。依身欲界起上定也
堯圓抄圖云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又生上地起下地心 生上地起下地心者。
是威儀通果心故。非縁息心也。上地起下威
儀通果心。上所注本義抄意。可思之 遁云。
然此中説是意識。不説三識。能觀息故。借下
地識起上地威儀等。但縁發業不縁上息風
也* 光云。有息地四無息地五。住有息地
起無息地心。息必不轉。住無息地起有息地
心。息亦不轉。住有息地起有息地心。隨其所
應。有入出息轉



倶舍論頌疏抄卷第二十三
 (頌疏論本第二十三) 
一明別相念住二明總相念住 麟云。此
中唯以身受等別觀名別相。以四總觀名總
相。非約無常等行相爲總別也
已説入修二門云云 麟云。謂不淨持息爲
二門也
由此二門心便得定 本義抄。問。不淨觀
持息念後念住前。必得禪定歟。答。未離欲染
人。多分思惠所攝。總相念住無間。引起煖善
根故。不淨觀持息念後念住之前。不必得禪
定歟。故光法師。當卷述此中且據未離欲染
故。言總相思惠所攝畢。引正理論諸有先時
未離欲染依思所成惠引煗善根生之文爲證
哉。但今論云入修要二門。云心便得定文者。
觀行者中。亦有不淨觀持息念後念住之
前。有得禪定之類故。任觀門大綱云爾也。
非謂不淨觀持息念後念住之前。必得禪定
歟 古云。且約利根一類機。云心便得定
云云 已上
頌曰 光云。初頌標名總擧次兩句出體。
次一句明次第。後一句明唯四種
釋曰 此一段。准光頌科分爲四。初標名。
二出體。三明次第。四明四念住無増減。一一
條頌文。可知之。初標名中爲二。初明結前生
後。二以自相共相下。明四念住相中爲三。初
明自相別觀。二一切有爲皆無常相下。明共
相別觀。三問如何得知下。明念住成滿
次應爲觀修四念住 已下釋頌爲觀修念
住之句也 寶云。正理論云。已修成止以爲
所依爲觀。速成修四念住。非不得定者。能如
實見故。詳其論意。五停心觀。爲止散動偏修
於止。爾時假想觀骨鎖等。一相而住。名之
爲止。四念住觀。取身受心法差別之相。又於
身中。而取種種差別之相。除其四倒。生如實
見故名爲觀
或以自相或以共相 問。自相別觀貎如何
 麟云。自相別觀者。正理云。謂觀身内外十
處自性。各別從眼至觸。一一皆有處自相故。
如是於彼自相種種性中。有正智生名觀自
相。此自相觀得成滿時。有道必起。爾時方立
自相種性身念住。名且觀身。餘三准之云云
大種造色是身自性 觀色身能造所造五
根五境積聚極微之所成立。是身自性。受是
受性者。以領納苦樂捨爲受性歟。心是心性
者。集起名心。以能集起三業事爲心性歟。除
此三○名法自性者。此三外諸法各別自性。
名法自性也。謂如云想取像爲性等
一切有爲皆非常相 爲明共相別觀。先約
四諦明諸法共相義也。共相別觀者已下。正
明共相別觀*矣
答觀身至一極微一刹那云云 光云。毗婆沙
師傅説。在定以一極微以一刹那各別觀身。
名身念住滿 問。無表非極微。如何説成滿。
解云。此文且據礙色成滿。或可。此文亦通無
表色。雖無極微有刹那故云云 麟云。謂觀色
身能造所造五根五境積聚極微之所成立。
如是漸略後觀唯一極微。名身念住滿云云
觀受心法至一刹那 光云。雖無爲法無有
刹那。且據有爲。從多分説。又解。有爲以刹那
無常別觀。若無爲以空非我別觀云云
此通三惠 本義抄。問。自性念住體。可通
生得惠歟。今論當卷。云自性念住以惠爲體。
此惠有三種。謂聞等所成云云婆沙論同之如
何。答。廣論之者。自性念住體。可通生得惠
也。光法師釋云一本又解。生得惠以能分別
學觀諦故。亦名對觀若許對觀之義者。何
不名念住哉。但於今論説者。就勝品念住論
之也。勝劣通論之時。更不可遮生得惠歟
以上
謂由念力令惠住境 麟云。有宗義云云
持 光云。毘婆沙師。斧由楔持能破於木。惠
由念持於境得轉。此則從因爲名○論主釋
云。理實應云。惠令念住。從果爲名。是故於惠
立念住名。隨惠所觀念能明記云云
相雜念住 光云。相雜言亦攝惠體。惠與
倶有互相雜故云云 尋云。念住者惠也。相應
倶有法。與念住相雜名相雜念住。若爾者。相
雜言限相應倶有法。念住是惠故。何云相雜
言攝惠耶。答。相雜者。惠及相應倶有法。互相
應義故。相雜言攝惠也。但對念住釋得名。
念住是惠故。念住與相應倶有相雜。名相雜
念住釋也。以實尋相雜言。可攝惠也
所縁念住 光云。身受心法是念住所縁。
名所縁念住 寶云。所縁念住是惠所縁。
亦攝於惠。以惠所縁諸法故
三中相雜能斷煩惱 一念中惠心所縁境
時。自性相雜所縁之三種。可具之也。其一聚
相應法中。自性念住方見。唯惠太減。故力用
劣不斷惑。所縁念住方見。由所縁力。能縁
惠力用令増能無之。有非倶有法太増。惠力
能無之。故又不斷惑。相應倶有法惠力用令
増故。相雜念住能斷煩惱也
有非倶有 麟云。謂於所縁之中。有不與
能縁同時也。以通縁三世法故云云
縁自相續身云云 有情目續依身也 堯抄。
問。身念住縁一切色法故。應通情非情。何唯
云縁相續耶。次法念住亦縁一切情非情諸
法。應通非相續耶 光云。四念住中。雖身及
法亦通非相續。此中且據相續以論。或從多
分説
隨生前後也 生先後者。觀門生先後也。
四念住次第。依生先後。生先後或依麁細。或
依染污也。身念住觀初生。法念住觀後生事。
或依所縁境麁細。或依染污由來也
謂身最麁 述所縁境麁細次第也。謂色
有對無對相對。有對色最麁也。故初修身念
住。無對中麁。唯受行相也。世間如説我手等
痛言故。受麁心。次修受念住。心是心王故
細也。故五蘊次第時最爲細。今望涅槃法故
爲麁。次修心念住。次法念住最爲細。其旨
如疏釋 光云。法中想等雖亦麁心。法中
涅槃極微細故。與極細法合施設故。據細以
論故最後説云云
又論云 明依染污由來述四念住次第也。
凡夫無始以來。男爲女色女爲男色。更相愛
著故。先觀身不淨。修身念住。衆生樂著此
色身。由就樂受貪故次觀受。樂著樂受。由心
識不調故。次修心念住。心不調者。由惑未斷。
法念住中攝惑 故。第四修法念住也
觀受等如是次第 或本云。觀身受等如是
次第云云此本宜歟。但論云觀受等
二三或四 光云。於身等四。或二合觀。或
三合觀。或四總觀。二二合觀有六。三三合
觀有四。四合觀有一。總有十一。名雜縁法。通
名法故云云 私云。於四念住。各別觀身受
心。名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唯不雜縁也。若
合觀身受。合觀身受心。名法念住。是雜縁法
念住也。既合觀身受。非身念住。亦非受念住。
是法念住也。法名通。若唯觀法。不雜縁法
念住也
或二二合縁云云 古云。凡二合三合。可云
二合縁三合縁。二二三三云事。此體約束也
 私云。二二三三云者。於二合縁三合縁。
顯有多種歟。若云二合縁者。亂一種故。是以
限一種。四總縁不云四四也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光云。先不雜縁身受心法。從不雜縁法念住
後。無間引起雜縁法念住云云
總觀身等四所縁境 光云。彼觀行者。居
縁總雜法念住中。唯總觀所縁身等四境。修
四行相。觀諸有爲皆非常性。觀諸有漏皆是
苦性。觀一切法空非我性。雜縁法念住總有
三種。謂二三四。唯總縁四名此所修。前雜非
唯故與差別
今此雜縁○乃與前別 意云。別想位雜
縁。通二三四。今雜縁。唯總觀四也。故唯總觀
四。與通二三差別也。此則依位淺深。淺位
或時二合觀。或時三合觀。或四總觀也。深位
唯總觀四也。似思惠與修惠差異。雜縁法念
住後。總想念住前加行位起一二義。觀七處善。
三義觀者。次第觀蘊處界也。七處善者。觀色
苦。觀色集。觀色滅。觀色道。觀色愛味。觀色
過患。觀色出離。前四種。觀色四諦。色 愛味
言。重觀色集。色過患言。重觀色苦也。出離
言。重觀減諦。先觀集者。隨説次第不言道以
諸能觀多是道故。受想行識各七亦爾。應言
三十五。不過七故。云七處善。今論不説略不
説也
第四明煗等四善根 麟云。從五停心至總
雜位外凡位云云
從此總相念住 自下内凡位云云 神云。
九品修習總縁共相法念住。漸次成熟乃至
上上品。從此念住上上品。後有順決擇分善
根生。名爲煗法 寶云。從總相生煗法。此
從思惠。或修惠
分位長具觀四聖諦 本義抄。問。煗頂二
善根位。作十六行。觀八諦時。一一行相。唯限
一刹那歟。答。有宗論藏。光寶解釋。不勘分明
定判。任義章十一釋。不限一刹那也。謂煗善
根位。作一一行相。唯相續觀之。頂善根初。同
煗善根終故。頂善根初位。作一一行相。亦
相續觀之。忍善根初。同頂善根終故。頂善
根終位。幷忍善根位。作一一行相。限一刹
爲言
釋此相義後常辨之 神云。如後智品二十六
當辨
修煗善根有下中上 下下品乃至上上品
爲三品。此則初修四諦十六行相爲下下品。
次修四諦十六行相爲下中品。已下准之。上
上品之終。於成滿之時生頂善根畢
有善根生名爲頂法 寶云。正理論云。行
者修習此煗善根。下中上品漸次増進。於佛
所説苦集滅道。生隨順信。觀察諸有恒爲猛
盛焔所焚燒。於三寶中信爲上首。有修所成。
順決擇分次善根起名爲頂法
此頂在進退兩際 問。頂位既退位也。何
云在進退兩際耶 神云。進退兩際猶如山
頂。進向山南。退還山北故。名爲頂。智度論
云。煗位已前。惡多善少。墮惡趣多。忍位已
上。善多惡少。不隨惡趣。於頂位中。善惡停等
進退兩際故名爲頂云云 婆沙六云。謂如山
頂人不久。若無諸難。便過此山處至餘山。若
有諸難。即還退下。如是行者。至頂位中必不
久住等
後増進位 光云。言増進者。重縁已去名
増進 論云。後増進時。具四念住。諸先所
得後不現前。於彼不生欽重心故 寶云。
正理論云。以勝加行引此善根故。已得中不
生欽重。然此頂法雖縁四諦。縁三寶信多分
現行
忍可四諦 惠云。忍者謂信。信許四諦故。
前二雖信以退故。此位不退偏得名忍云云
最殊勝故 麟云。前位善根非不忍可。此
最殊勝。偏受其名。若爾世第一位。亦應名忍。
正理釋云。世第一位。雖於聖諦亦能忍可。無
間必入見道。又不具觀四諦理故。此具觀故。
偏得忍名
下中二位同前煗頂 光云。此總相説。若
別分別。於中品忍。雖初具觀上下八諦。行相
漸略。至後位中諦亦漸略 神云。下中二
品。與頂法同。謂具觀察四聖諦。及能具修十
六行相。然於下品具三十二。中品漸略。如後
當辨
上品忍位唯觀欲苦 神云。上品有異。唯
觀欲苦。與世第一相隣接故。由此義。准煗等
善根。怕能具縁三界苦等四諦。具作三十二
行。觀察義已。成立於煗等位。無簡別故
中品忍位減縁減行 上下八諦。縁三十二
行行也
七周減縁二十四周減行 先以四行非常苦
空非我
觀欲苦 次以四行觀上苦 次以四行因集
生縁
觀欲集 次以四行觀上集 次以四行滅靜
妙離
觀欲滅 次以四行觀上滅 次以四行道如
行出
觀欲道 次以三行觀上道減出一行名一
周中忍初位
又以四行觀欲苦乃至
以二行觀上道減出行二
行第二周
以一行觀上道減出行如三行
第三周
以四行觀欲道不觀上道
一周減縁
以三行觀欲道減出一行
第四周
以二行觀欲道減出行二行
第五周
以一行觀欲道減出行如三行
第六周
以四行觀上滅不觀欲道
第二周減縁
以三行觀上滅減離一行
第七周
以二行觀上滅減離二行
第八周
以一行觀上滅減離妙靜三行
第九周
以四行觀欲滅不減上減
第三周減縁
以三行觀欲滅減離一行
第十周
以二行觀欲滅減離妙二行
第十一周
以一行觀欲滅減離妙靜三行
第十二周
以四行觀上集不觀欲滅
第四周減縁
以三行觀上集減離一行
第十三周
以二行觀上集減離生二行
第十四周
以一行觀上集減離生集三行
第十五周
以四行觀欲集不觀上集
第五周減縁
以三行觀欲集減縁一行
第十六周
以二行觀欲集減縁生二行
第十六周
以一行觀欲集減縁生集二行
第十八周
以四行觀上苦不觀欲集
第六周減縁
以三行觀上苦減非我一行
第十九周
以二行觀上苦減非我空二行
第二十周
以一行觀上苦減非我空三苦二行
第二十一周
次以四行觀欲苦不觀上苦
第七周減縁
次以三行觀欲苦減一行
第二十二周
次以二行觀欲苦減二行
第二十三周
次以一行觀欲苦減三行
第二十四周
中忍滿位也
所留行相義
雖亦減行減縁攝故不名減行 光云。第四
周以四行觀欲道諦。不觀上道名曰減縁。減
縁之時。雖亦減行。減縁攝故不名減行○又
解云。二十四周唯減行。七周減行亦減縁。望
能縁邊名減行。望所縁邊名減縁 今疏當
光初釋。此釋意。第四周雖減行。減縁攝故名
減縁。不名減行爲言光第二釋意。七周通減行
減縁故。第四周又可有二邊也。又今疏總而
言之已下。當光初釋意。理實言之已下。當光
第二釋意歟
此第四周即是一周減縁攝 此第四周。減
縁攝故。減行二十四周時不爲一周也。三十
一周之時減行第四周歟
總而言之上下八諦 已下實三十一周雖
減行。論云二十四周減行釋也。謂上下八諦
各減三行也。謂欲界苦諦下。必一行相留故
不減之。餘七諦一行相與縁同減故。且不云
減行。故但各減三。三八二十四周爲言
初減一行名中忍初 古云。觀上下八諦
時。欲苦下非常苦空非我。乃至上界道諦下
出一行減時。初欲苦非常行可取中忍初也。
今疏初減一行名中忍初者。非常觀時。上界
道一行減意思故。此一行減思。非常觀爲中
忍初云意也以上 光云。如正理論云。於上界
道減一行相。從此名曰中忍初 此釋云減
一行相。從此名中忍初。從此言。初欲苦下非
常行。不見取中忍初哉。古定春抄意。恐背此
釋歟
但有二行二刹那心○名中忍滿云云 中忍
滿位事。光寶妙樂釋。一行相二刹那云云 淨
影大師圓暉釋。二行相二刹那云云會相違異
義也 一義云秀惠已講。今
案中古明事也
於苦聖諦。有非
常苦空無我四行相之中。留初非常行相入
見道之者。中忍滿位。可二行相二刹那也。所
謂初觀非常苦空減非我。次觀非常苦減空。
次觀非常減苦。此觀非常苦減空之中後苦
行相。觀非常減苦之時非常行相。作此苦非
常二行相二刹那心名中忍滿位。淨影圓暉
釋此意也。留後三行相入見道之者。中忍滿
位。可一行相二刹那也。其中且就留苦行相
入見道之者顯其相者。初觀非常苦空減非
我。次觀非常苦減空。次觀苦減非常。此觀
非常苦減空之中後苦行相。觀苦減非常之
時苦行相。作此苦一行相二刹那心名中忍
滿位。光寶釋此意也。留空非我二行入見道
之者中忍滿一行相二刹那事。准之可知之
 此義意。第二十三周。以二行相觀欲苦有
二刹那中後一刹那。與第二十四周。以一行
相觀欲苦一刹那。合爲中忍滿位。重心云。此
滿位有前後二念。前念第二十三周後一刹
那。後念則第二十四周一刹那也 難云。今
疏云。減欲苦下二行相時。觀非常苦減空之
時。二行相二刹那心爲中忍滿位。觀非常減
苦之時。即可増上忍位。何爲中忍滿位哉。
答。隨所留行相。中忍滿位。或二行相二刹那。
或一行相二刹那。其類不定之義意今疏釋
難思。且會云。作一行相減三行相之時。爲中
忍滿位事必然也。作二行相減二行相之中
初念非中忍滿位。後念是中忍滿位。有其相
濫故。爲顯彼後念是中忍滿位。云減欲苦下
二行相時等也。非謂減二行相之時。二刹那
心倶中忍滿位。亦非作一行相減三行
相之時増上忍住也以上本
義抄
尚難云。今疏次
下云唯有一行一刹那心。觀欲界苦名爲上
云云此則可爲作一行相減三行相時哉。重
心云。上標於減行中。初減一行。中忍初減
欲苦下二行相時。中忍滿一行一刹那觀。欲
苦作一行減三行時相當也。何云非存作一
行相減三行相時増上忍位耶。答。上釋之中
品忍位減縁減行云云減行時爲中忍。何以作
一行減三行時爲上忍耶。若爾者。今釋云。
於減行中標。亘中忍初與中忍滿也。唯有一
行一刹那心者。減行訖唯一行一刹那心爲
上忍爲言於中忍滿位。作一行減三行時。爲中
忍滿位事必然故。今略不出之。有相亂出 作
二行相減二行相時歟 光云。夫増上忍世
第一法。及苦法忍行相皆同
此言修者但是得修 古云。且於上忍位
謂之。彼正止苦一行。餘一二行既雖減之。未
減苦諦故。餘尚殘欣其心故。未得切法後得
以彼所減行修得也以上 法後得可思之
惠云。十六行相互相違不可倶起。一一即行
修。餘行相怕是得修。未減八諦縁時。八諦下
所減行相。亦起法前得也
見行有二 寶云。婆沙一百九十云。問。何
等補特伽羅依空行入見道。何等補特伽羅
依無願入見道。答。若見行者依空行入。若愛
丁者依無願入○解云。見行著我故依空入。愛
行人著有故。依苦無常入也
 又
見行人有二種○愛行人亦有二種解云。莂知
身無常。不
自時起慢。若知其苦相。
精進求出也云云 以上
又依西方徳光論師 惠云。梵云瞿拏鉢頼。
是中印度袜底補國人。是西方有學人。於本
國造百餘部論云云 又云。此上兩説。同釋婆
沙文○光法師取後説。寶法師取前説云云
光云。於見道中所起丁相應令繋屬。増上忍
者即先起之。徳火兀所解於理爲勝。若不爾者。
諦各四行起何行耶云云 寶云。徳光所解事
太繁雜。既無論文。何理知定相繁屬耶。如我
見増者。爲治我故起非我行。有何別理。於滅
等下偏起離等行。先觀滅等諦耶。今爲一釋。
從聞思觀四諦時。於一一諦皆具四諦。如名
次第。於上道諦等。後起者先滅。先起者後滅。
我見増者。偏起非我。自餘三丁。隨次而滅
中上忍及第一法。同此一行。即以此丁入於
見道。於理伙違云云 光云。又依西方徳光論
師解減行云。上下八諦。諦各四行如名次第。
擬儀相當皆相繋屬。如於後時應以欲苦下
無常行入見道者。於自諦下。從後向前。先除
非我。次空後苦。若以苦行擬入見道。先除非
我。次空後無常。若以空行擬入見道。先除非
我。次苦後無常。若以非我擬入見道。先除空
次苦後無常。除欲苦下四行既爾。除上道諦
四行亦然。如以欲界無常入見道。先除上界
道下出。次行次如後道。以道屬無常後除也。
若以苦入見道。先除出次行次道後如。以如
屬苦後除也。若以空入見道。先除出次如次
道後行。以行屬空後除也。若以非我入見道。
先除行次如次道後出。以出屬非我後除也。
如欲苦下行相。從後漸除。上界道下行相。應
繋屬彼欲界行相。如欲界説先後除之。如
除上界道下四行。除餘六諦四行相。隨應皆
爾。准此應知。於見道中所起行相。繋屬増上
忍時行相者。即先起彼行
擬宜相當 麟云。擬謂對向 。宜謂稱合。此等
但以次第相當以爲相屬云云
所縁上七諦 文 問。注所縁何云七諦耶。若一
縁不減故。今約所減縁云七諦。行相亦一行
不減。何云三十二行耶。既云三十二行。例應
云八諦耶。答。上云道等。等取餘七諦故。約所
等云七諦歟 光云。瑜伽師已下。顯中上忍
兩位分齊。對治道等。等取餘七諦。擧後等前。
於一一諦。能縁行相三十二種。及戸斤縁境。上
下八諦。隨其所應漸減漸略。唯二念心思惟
欲苦。齊此已前名中忍滿。後一刹那爲上忍
於世間中是最勝故 惠云。問。世第一
法名勝者。爲都勝爲分勝。若都勝者。豈勝世
俗智。見道眷屬故。若分勝者。煗等前三皆分
勝故。應名世第一、答。此法於有漏中都勝。能
開聖道門。世俗智無此能故。不名世第一。又
世俗智。因此世第一法方得生也○問。如
何世第一法與苦法忍爲強等無間縁。答。具
四義故。一品類同故同見道。是上品故。二
無量善法所長養故。三生六十劫等。三性相
同故。性即同以惠爲體。相者若世第一法作
苦行相。見諦亦爾。四爲此苦法忍。廣修煗
等加行故也云云
此世第一有士用力 如世士夫營農等用
名士用也 光云。能作等無間縁。有士用力。
離同類因。引聖道生 麟云。言離同類因
者。謂世第一前總是有漏。從此已後幷是無
漏故。此第一位能離同類因也云云
煗等四念住性 總相念住居法念住。從此
生煗等故。煗頂初安定位所現修法念住也。
故云四念住性
得非煗等體 本義抄。問。四沙門果以得
爲體。相例可同尸 光云。沙門果體。成就所
顯故。得是沙門果。煗等善根。聖不重起故。得
非煗等云云 成就所顯者。由得果攝殊勝道。
總一得得諸行。得四法四類八智。得修無
常等十六行相等之義。建立四沙門果故。云
成就所顯也。故沙門果。以得爲體。煗等是聖
道近加行。可痛入聖之後重現前故。煗等
不以得爲體也以上
豈有聖者煗等重現前 本義抄。問。不淨
觀總別念住以得爲體者。彼又有法後得故。
入聖後彼得可現前。豈無重現前過耶。答。不
淨觀持息念總別念住。是聖道遠加行。不痛
入聖後重現前義故。以得爲體也。四善根聖
道近加行。可恐入聖後重現前過故。不以得
爲體也。重心云。不淨觀等。聖道遠加行起之。
餘時乃至入聖後亦起之。四善根聖道近加
行起之。餘時全不起之故。不淨觀等不痛入
聖後重現前義。獨付入聖後重現前過也
已上
順決擇分 光云。順是因。決擇分是果。從
因及果爲名故。名順決擇分
能斷疑 古云。聖者能斷諸惑出疑事。聖
智善斷結。理理分明知之決定也。疑猶預違
決斷故。相對出之歟
無色無見道 麟云。夫入見道。必縁欲界。
無色心不縁欲故
更加欲界也 尊者妙音。心欲界繋煗頂二
善根修惠攝云事。淨影大師妙樂大師定判
也。但欲界無修惠者。有宗常途所談也。故彼
師意。欲界繋煗頂二善根。唯思惠攝。非修惠
攝也。神泰述尊者妙音義云。煗頂是思惠云云
若爾者。四皆修所成者。依正義意如此云也。
非謂二或七之義。亦唯修所成歟
唯依欲者 欲界多苦處故。厭苦情猛利。
唯依欲身起之。色界依身。恒喜樂受相應。袴
快樂故。厭苦情不猛利故。依彼身不起之
三善根三州初起 光云。婆沙第七云。問。
何故天中不能初起。答。彼處無勝厭離等作
意故。問。惡趣中有勝厭離等作意。何故不起。
答。悪趣中無勝依身故○人中具二故能初
第四善根天亦初起 惠云。即約人中修前
三畢。命終生天。更起煗等。便起世第一法
三女男得二 惠云。女男得二。如別解脱
戒。各容懸發得二也 古云。男身男善根
現起。女善根成就持之。女身同之。煗頂忍位
轉根故。男轉形爲女故。爲彼女善根成就持
之也。女同之 本義抄。問。依男身所起煗善
根勝。依女身所起煗善根劣也。依男身初起
煗善根位。可得修依女身所起煗善根哉。答。
煗頂忍前三善根位。有男轉形爲女可得之
義故。彼未來依女身所起前三善根。繋屬今
男身之義有之故。依男身起煗頂忍前三善
根位。未來得修依女身所起前三善根也。彼
未來依女身所起前三善根劣故。雖不與彼
爲同類因。有繋屬之義故得修之也以上
已得女身非擇滅 麟云。謂本是男身。證
聖已後無轉爲女。即於女得非擇滅。若本是
女不爾。如羅漢尼猶是女故
明捨義也 光云。捨諸善根總有三種。一
失地捨二命終捨。三退捨。聖依此地得此善
根。失此地時善根方捨。失地言。顯下地命終
遷生上地。異生於地。若失不失。但命終時失
衆同分。必捨此善根○諸聖者住死有中。由
聖道資不捨煗等。但由上地中有等起。捨下
善根。捨時雖同而所由別云云
若還上地 麟云。如身在欲界依初禪起煗
等。生初禪時。不名失地。同本所依故。若生
第二定時。方名遷地云云
若此地死還生此地 若梵衆天沒生梵補
天不可失。處替同初禪地故也
異生於地失與不失 依初禪起煗等。命終
生第二定時云失。依初禪起煗等。命終生初
禪地時云不失。失地不失地。命終捨也
諸異生依四根本起煗等 光云。正理六十
一云。依根本地起煗等善根。彼於此生必定
得見諦。以根利故。厭有深故。依未至中間起
煗等者。於此生不必得入見諦云云 神云。若
依正理論。依根本地起煗等者。以根利故。厭
有深故。必得見諦。若依未至及中間。根通利
鈍。厭有不深故。不定也
唯得先未得者 光云。以煗等善根無始來
未曾熟修。要由廣大功用成故。於未曾得生
欽重故得先未得。於已曾得不欣樂故。非得
曾得。以趣聖求昇進。若得餘定。以曾熟修非
由大功故。後重得得先所捨
若煗等經生故 異生命終捨也
了分位善説法師 光云。得宿住智。知勇
過去已修煗等。爲説頂等。便生頂等。若不遇
者。還從煗等根本修故 惠云。遇了分位。
即了五位修行次第者。爲説修頂法次第便
修頂。從頂生忍准之云云 五位修行者。外凡
内凡見道修道無學道歟
煗位雖退 光云。四善根中。若得煗法。雖
有四失而有一徳。若得頂法。雖有退造無
間業墮惡趣。三失。於前煗法更増。畢竟不
斷善根。若得忍時。雖命終捨住異生位有此
二失。於前頂法。増無退。不造無間。不墮惡
趣。有此三徳。不墮惡趣。准知。不造五無間
業。定無惡果。顯無惡因。忍位無退。如前已
辨。若至忍位。於少分趣等中得不生法故。趣
謂三惡趣。生謂卵濕生。正理云 此二生多愚
癡故。處謂無想・北倶盧・大梵處。正理云。無
想・大梵僻見處故。北倶盧無現觀故。身謂扇
搋等。正理云。扇搋等多諸煩惱故。有謂欲界
第八有。正理第八有等。聖必不受故。惑謂見
所斷惑。正理云。見所斷必不復起。此六種於
下上忍。隨應而得。謂於下忍得惡趣不生。餘
五不生。至上忍方得。於中忍位。無別不生故
不説也。得世第一法。雖住異生有一失。於前
忍位。加能趣入法 離生及無命終捨云云
惠 云。都有五義。一必至涅槃。二不斷善。三不
造逆。四不墮惡趣。五不退。煗位有前一。頂位
有前二。忍世第一具五也
必至涅槃 惠云。問。順解脱分亦必至煗
槃。與煗人可別。答。前解脱攝。後即決擇攝。前
散善攝。後定善攝。前七方便不攝。後即加行
攝。後修十六行相前無十六行相。此惠爲體。
散有此別也云云
於卵濕生 惠云。以多愚癡故。得聖後不
受。若未得聖前。即亦許受如世
彼扇搋 光引婆沙云。得忍也便違惡趣。
彼扇搋等身。類鄙陋是人中惡趣。若得忍等
殊勝善根。必更不受彼類身故
及第八有 惠云。婆沙論。等取色界一處
二生業。於色界十六天。一處受一生。更不受
第二生。於第二生。得非擇滅。欲界第八生業。
色界第二生業。障得上品忍也 第八有
者。預流聖者。極七返受生。不受第八有生也
無間入正性離生 惠云。若爾異生即是聖
人。世第一法現在時。有見道上得故。答。
但苦法忍在生相。雖有得在身未成就。不名
聖地 麟云。世第一法至雖異生者。猶是
有漏故。是異生位。現在時與苦法忍爲等無
間縁。引 至生相名入也。世第一如無間道。苦
法智忍如解脱道。此二共捨異生性也
煗頂二位容轉成佛 古云。問。聲聞煗
頂人。轉向佛乘者。轉向佛乘煗頂位歟。答。不
爾。修聲問煗頂人。轉起佛種姓順解脱分善
經三祇行。後起煗頂等也以上
容可轉成獨覺乘 光云。獨覺非往惡趣
故。於忍位可轉成彼 惠云。修聲聞忍畢。
許 轉作部行獨覺。不許轉作佛。菩薩修因往
惡趣故也 云。從聲聞煗頂忍轉。起
獨覺種姓順解脱分善。後經百劫修行。後至
煗等
麟喩獨覺 光云。如麟一角。獨出如佛故。
婆沙云。樂獨居故 又云。雖初發心由其教
力。後將入聖獨悟道故。得獨覺名 惠云。
部行獨覺。起煗頂同聲聞。許轉成佛也
問。部行獨覺忍善根人。可有轉向餘乘義耶。
答。二義木本義抄
可見之
言一坐者 古云。麟角百劫人修行已後。起
煗等善。佛乘三祇百大劫已後。起煗 等。一坐
至菩薩也以上 惠云。更釋上佛及麟角忍位
不轉所以。有説。從不淨觀修也
釋曰順決擇分 此一段分爲四。初正明得
果久近。二明體性。三殖解
脱下
明殖處。四又施
一食
明體 光云。解脱謂涅槃。此善根順彼名順
解脱分
獨覺極速四生 一最初發心生此依
佛教
二起
順解脱分生無佛世
生也
三順決擇分生。四入聖生
一坐
生也
 惠云。問。獨覺先斷無所有處下八地惑
盡。第二生依第四定入見道。二生即得果。如
何論説四生。答。前世品説獨。一説是凡夫修。
一説是前三果人。准次前文。得上忍猶不可
轉。況前三果人。許轉總説三生及四生。共得
聲聞及獨覺果。亦不可定配也 初起順解
脱分一生後六十劫修行。次順決擇分一生
入聖一生聲聞三生得脱也
六十劫百劫事 惠云。問。六十劫百劫取何
劫量。答。仕菩薩三無數劫。取火災劫。二乘亦
取火災劫。數成六十劫等。若取増減劫者。如
今有人種解脱分。向縁至壞空成劫中第九
劫。即滿六十劫。三州六天未有有情。何處得
果。准此取火災劫。數成六十劫等也 問。
三生六十劫與四生百劫。誰鈍誰利耶。答。隨
修行時分長短。其根利鈍相分也。如彼佛最
極利根。經三無數大劫修行。麟角極利根。經
百大劫修行。身子都聲聞極利根。經六十劫
修行等也。准彼思之。三生得脱聲聞。四生得
脱獨覺修行時分甚短促故。多分可鈍根也。
一義云。三生得脱聲聞。四生得脱獨覺。倶
可通利鈍也以上本
義抄
三義爲體 光云。雖就最勝。唯是聞思相
應意業。而此聞思惠相應思願攝起身語。亦
得名爲順解脱分
唯人三州 光云。三惡趣雖有厭離苦。無
勝般若。以惠劣故。天趣雖有勝般若。無餘厭
離故。以苦輕故。北州無深厭離。以苦輕故。無
勝般若。以惠劣故 惠云。種解脱分善。正
理論遇佛不遇佛。男女皆修得也
又施一食 寶云。問。爲因何事種此善根。
答。惑因施。或因戒。或因聞而不決定。所以者
何。意樂異故。謂或有人因施一搏食乃至一
淨齒木。能種解脱分。或有雖設無遮大會。不
種解脱分。或有受持一晝一夜 八齋戒。能種
解脱分。或有讀誦四句伽陀種解脱分。或有
善通三藏文義不種解脱分。問。誰決定種順
解脱分。答。若有増上意樂。欣求涅槃厭皆生
死者。隨起少分施戒聞善。能決定此善根。
若無増上意樂。雖起多分施戒聞善。而亦不
種善
願力所持 光云。願以信爲體。或勝解爲
體。或欲爲體。思相應願也
從此大文第二約三道 麟云。已上七方便
竟。自下約聖位辨
釋曰從世第一善根無間 此一段分爲四。
初明十六心次第。二苦法智
忍者下
明忍智別。三此十六
心下
述三現觀。四又論
明下
明正性離性
縁欲界苦諦境 惠云。以欲界在下。是麁
苦果及散地故。先觀後觀上二界苦等。同定
地故合觀也
苦法智忍者 寶云。四善中忍是有漏性。
今此中忍性是無漏。忍恐濫前忍。擧法智果。
顯是無漏與前忍別。正理釋云。説無漏言。爲
欲簡別世第一法所從世忍。此無漏忍。以欲
苦法爲其所縁。名苦法忍。謂於苦法。無始
時來。身見所迷執我我所。今創見彼唯苦法
性。忍可現前。名苦法忍。此能引後苦法智生。
是彼智生。障之對法故。得名爲苦法智忍
此釋意。苦法者。所縁苦諦也。忍縁彼苦
法名苦法忍。與智名是無漏智也。爲簡別前
世忍。云苦法智忍爲言 今疏釋意。忍名智。
爲顯此忍亦無漏云云若爾者。簡世忍邊不約
歟 惠云。即後智是忍等流果。合先擧忍後
智。先智後言忍。先擧智果。顯忍因是無漏。簡
七方便中忍也。忍者謂信。先無始來。於苦
諦執我我所等。今得無漏智。知苦諦無我我
所。信唯有苦理名忍云云 准此釋。今疏顯此
忍亦無漏。爲簡前世忍爲言
此後境智與前相似故 麟云。如上界苦智
與欲界苦智。一類是同故名爲類
此有三種 麟云。惠能見諦。餘心心所非
惠性故。不能見諦。但名爲縁。其四相等非正
法故。不能縁境。而與惠等同一事業故。得名
現事觀也。是則惠具三名。想應法有二名。四
相等但一名也 古云。事現觀攝惠。今唯
云相應者。文言略也。事業者。知苦斷集證滅
修道事業云也。此經一往説理。實一切法皆
知。諸有漏法應永斷。一切善法。皆應證。
善有爲諸法皆應修習也以上
又論○名入正性離性 惠云。婆沙有三
説。一云。苦法忍。於未來能滅異生性。現在斷
惑得○有説。世第一捨異生性○或可二共
捨。世第一法如無間道。與異生性倶滅。苦法
忍如解脱道。與異生性不成就得倶生。此論
同此説也
猶如生食 生食者。不煮不燒生食也
婆沙云。復次見所斷惑。令諸有情墮諸惡趣
受刻苦。譬如生食久在身中。能作種種極苦
惱事。是故此惑説名爲生。見道能滅故名離
或由見惑令諸善根 問。此釋意。生言名
善根歟。名見惑歟 古云。此生名善根也。
依有見惑。諸善根不純熟名離生。不令善根
淳熟惑故云離生也 婆沙云。復次一切煩惱
惑。諸貪愛能令善根不得成就。及令諸有潤
令起過。皆名爲生。見道起已獲彼勢力令不
 復爲増上過。由此見道獨名離生文 以上
光云。或謂善根未熟名生。故婆沙云復次一
切煩惱或諸貪愛。能令善根不得成就○如
前所引云云
忍是無間道 光云。八忍無間道。間謂
間隔。此無間道。證離繋果。所斷惑得無有
力。能爲隔 礙故。令不證果。惑得雖與無間道
倶。無力能引惑得至生故無能礙。昔時能引
能爲隔礙。障覆涅槃令不得證
已解脱惑得 光云。八智是解脱道。在生
相時。非惑得倶名正解脱。今至現在。名已解
脱惑得
忍如驅賊 麟云。忍如驅賊者。喩惑得出
身也。智如閉戸者。喩令惑得不入身也
如修曾見 麟云。擧例釋也。如餘修道已
曾見故。故名爲修。今第十六亦已曾見故名
修也
問如道類忍 光云。至第十六道類智時。
豈不爾時觀道類忍。次前念忍相應倶有一
刹那法。是道諦理。未見今見 惠云。難意
者。第十五心道類忍。是道諦理。至第十六
心。方見道類忍。第十六心見第十五心。亦是
未見今見。如何第十六心修道攝耶
答此中 光云。此中但約上下八諦。不約
刹那。非道類忍一刹那法。未見今見。可名今
見未見諦理 麟云。謂約八諦作法。於
不遍。不約十六刹那心。遍與不遍。已見上地
無邊之道。唯餘一念未見。豈得從少名未見
 此意云。道類智位。上下界諦理遍見。
道類忍少分一刹那心不見。諦理不見不可
爲言
如刈畦稻 畦ウネ・クロ一科キハ
答知諦末盡 前七智。於自分見明了。餘
諦未見故見道攝也。第十六心未見者無之。
如修曾見故修道攝也
隨信他言 光云。由信隨行。名隨信行。彼
人有隨心行。名隨信行者。此約成以釋。或由
串習。此隨信行。以成其性故。名隨信行者。此
約習以爲釋。所以見位信標名者。彼先異
生位中。信他隨行義故。從加行位以立其名
云云
契經等 光云。等謂等取餘十一部經。或
等餘二藏云云
於先時未以世道 麟云。謂凡夫時。未曾
用有漏六行斷惑也
就中二一明建立果位 一正建立果位衆
聖差別。二衆聖建立外。別明住果非向爲言
信解見至 光云。言信解者。信謂淨信。解
謂勝解。由信増上勝解顯故。故名信解。言見
至者。由惠増上正見顯故。故名見至。所言至
者。由前向見。得至果見故名見至云云
信惠互増 麟云。理實信解信増。見至惠
増。今言互者。顯不具二故言互増。非如東西
互見也
論云何縁○至五等 光云。第二明住果非
向。五等等取斷六品等。乃至無所有處第九
品。果等等取一來不還果云云
未得五品等諸勝果道 論云。然諸先斷
欲界修惑一至五等。至得果時。此生必定起
勝果道。由此先離三意染。後依下地入見道
者。彼得果已。於現生中。必能引生後勝果定
云云 古云。凡於勝果道有種類。今先異生。
以有漏智斷欲界五品修惑人。入見道至第
十六心名住初果。不名一來向也。此人五品
惑。凡位斷之畢。重以無漏智可斷之理無之。
而修擬儀道。起無漏勝果道也。其所以者。
欲斷第六品惑。風度斷道叵起故。初一品修
惑。以無漏智斷道風情ヲナシ。無漏智起續。斷
第六品惑至果云一來果也。初一碞修惑五
品名。以無漏智斷體起勝果道云也。有漏智
斷計。不修擬儀道不云向道也以上 光云。得
果時。於勝果道。必定未得。以得果心於勝果
道。所對治非對治故。非非彼治現在前時得
彼治道
第二約修無學道 修道無學道。是修惑斷
位故也
失謂退失 正文云。論云。失謂過失。兩記
不釋云云
如洗衣位 問。此喩麁垢先除。細垢後除。
先後聞。下下智除麁垢旨不聞歟。答。古云。
衣土付少濁水除之。若墨清水除之以上
極言爲顯受生最多云云 光云。住預流果有
受七生。乃至有受一生。論文既説極言。爲顯
受生最多。非諸預流皆受七返。以此故知。不
遮極少亦受一生云云
言預流者 麟云。無漏道總爲流者。釋預
流名。謂無漏道趣向涅槃故名爲流。最初至
得名之爲預 論云。諸無漏道總名爲流。
由此爲因趣涅槃故
一具得果向 正文云。論云。其得向果無
漏道故 應如論云向果多 麟云。十六心
中前十五心是向。第十六心是果故。具二道
二具得見修 麟云。亦第十六是修道故。
具二道也
三於現觀十六心 麟云。謂遍歴十六心。
皆起得至身也。謂得果名得
如七歩蛇 光云。如爲七歩毒蛇所。螫大
種力故。能行七歩。毒蛇勢力故。不至第八。亦
如第四日瘧。諸患瘧者發時不同。或有發半
日不發半日。或有一日不發一日發。或有極
遲發者。第一日發。第二日第三日不發。至第
四日必發。此名第四日瘧。至第四日。法爾此
瘧必定發也
此有五義 正文云。見論文相似四義。云
何云五耶。光雖分爲五段。不言五義。寶亦不
言五義。但以諸有決定至亦能淳者。爲引文
擧喩證也以上
一以不生長 麟云。謂不造新惡趣業也
二違彼生長業 古云。預流果人。不造三
惡趣生長業故。云違生長業。不招三惡趣果
故。云違生長果也以上
三強盛善根 古云。見道云強盛善根。守
護預流果人故。彼人不墮三惡趣也已上
四加行意樂 光云。身語加行。及與意樂。
倶清淨故 麟云。得不作律儀也 古
云。加行者。身語二業。意樂者。意業也。預流
果人。身語意倶清淨非不善故。不墮三惡趣
以上
五諸有 麟云。此是以劣況勝。義通二釋。
一云。由忍不墮惡趣故。所以有惡趣之業。不
能生忍善根。況得預流果耶。二云。忍尚不起
惡趣之業。名不起忍。且從前解
 先年草案之今日清書之
享祿四年七月二十八日法印權大僧都英
憲             六十九
英憲法印以自筆寫之
永祿六年六月十一日 花嚴瓦礫淨實
              四十二
              一校了






倶舍論頌疏抄卷第二十四
 (頌疏論本第二十四) 
從此第二明一來向果 梵名斯陀含也。
翻云一來。得名下釋。淨影義章。住薄頻來。翻
名出之。住薄下釋薄貪・瞋・癡同歟
論云已辨注果 光云。就此文中。一結前。
二總生下。三別起次 准此釋可知之。三
頌也
初兩句明家家 問。家家得名如何 麟
云。以生非一家故。曰家家 義章云。從家
至家故。曰家家。此明須陀。厭舊生家異家受
身故。名家家。云何異家。此人或時人中生。已
捨人生天。後捨天身還生人中。厭本生處。異
家受生。天中亦爾。離本生處異家受生故。曰
家家 此一段大分爲二。初科頌文。二即預
流者下。正釋。又二。初釋家家。二釋向果。初
釋家 家中又二。初明家家縁。二釋二種家家。
初明家家縁中三。一明三縁。二明頌略縁。三
合明斷惑受生縁。亦三。初總標斷惑受生縁。
二約九品潤生正尺斷惑受生縁。三問答釋
成而已。私注之
轉名家家 轉言。預流果聖者轉名家家
爲言
一由斷惑 光云。一由斷惑。斷欲修 惑三・
四品故。謂或於先異生位斷。或今預流進修
位斷 義章云。依如論中三義建立。一斷
煩惱。二成無漏根。三者受生言斷煩惱。簡異
具縛須陀洹人。成無漏根。簡異退者。亦簡
凡夫。言受生者。簡異現般須陀洹等
二由成根 光云。先凡位中。斷三・四品。後
住初果。未起勝果道。雖有初後縁。猶未成彼
無漏根故
諸無漏根理必合有 預流果後進斷修惑
時。若用無漏智斷道時。成無漏根義必然也。
若用有漏智斷道時。聖二離八種。名二離繋
得之定故。既得無漏離繋得。成就能治無漏
根如然歟 無漏根者。三無漏根歟。可見第
二卷朼 古抄堯。問。如此釋者。第三受生由
第一斷惑由之時。義准可聞。斷三・四品。必然
受三・二生故。答。斷欲三・四品聖者中。進斷
五・六品。證一來果。有受欲一生。及進斷七・
八品。有受半生。又現般者。不受一生。如此不
同故。斷惑縁外。別擧受生縁。簡餘取受三・二
生。立家家名也。第二縁。預流果後進斷欲修
惑。成無漏根。必然成也。故非准例以上
九品惑能潤七生 九品惑潤生事。諸師釋
不同也。光記有二釋。今疏當光初釋。寶記當
光第二釋也 麟云。以上品惑最強盛故。潤
生多也。次漸劣。感生漸小。此同舊疏前解
惠云。此疏釋九品潤七生。即別配品數。定
是光法師釋。若寶法師。即未斷來品共潤七
生。如上上品。有潤七生力。乃至下上品。亦有
潤七生之力。若斷前品畢。即後品獨潤七生。
不滿七生者。亦七生攝

IMAG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704 705 706 707 708 709 710 711 712 713 714 715 716 717 718 719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