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倶舍論頌疏抄 (No. 2254_ 英憲撰 ) in Vol. 64

[First] [Prev+100] [Prev] 701 702 703 704 705 706 707 708 709 710 711 712 713 714 715 716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倶舍論頌疏抄卷第二十二
 (頌疏論本第二十二) 
賢謂賢和聖謂聖正此是訓釋賢聖品
題號也。義章賢聖義。古抄云。先考俗典云賢
善也能也
大也
孔氏傳云。於事無
不通謂之聖。已上
於品乘意者。第一卷
辨之故略之 惠云。賢和者即事和。聖正者
正即涅槃理。於此正得決定故。説文云。有
多識以行。謂之賢。桂苑珠聚云。無事不通爲
 聖正者則是理和相當歟 古抄云。
事和和者順義。當體和事遠順理也。理和
者。見道已上證位無別云和也已上定春抄
云。無漏率爾難得故。七方便位心和起無漏
故云賢和以上寶云。依此論云。聖謂已得無
漏道生。遠諸惡法故名爲聖。獲得畢竟離繋
得故 光云。賢謂賢和聖謂會正
云。正謂理也。理無偏邪故説爲正。證理捨
凡説爲聖問賢聖位分如何先徳釋云。見
道已前調心離
過名之爲賢。見道已上
證理成徳以爲聖 文
惠云。依仁王經。地前名
賢。地上名聖。即三賢十聖五位修行。此論即
七賢八聖七方便爲七賢。四向四果爲八聖。
亦有五位修行。前三方便爲資糧位。四加行
爲加行位。見道爲通達位。修道爲修習位。無
學道爲究竟位也*
一總明道體性 道者見道修道。則是有漏
無漏惠也
論曰如是已説煩惱等斷 已説者。指斷遍
知有九頌也 惠云。等斷者。等取相應倶有
法。與煩惱同斷。然斷必由道力得故者。斷即
無爲法也
頌曰 光云。上兩句結前。下兩句正出道
體*
修道通二種 問。修道通有漏委意如何。
答。修道位中以世俗智斷諸煩惱。證中間二
果。依此義門雖述。修道通有漏。眞實修道
唯限無漏。故已知根又不通有漏也本義
抄趣
十五心位○能治三界故 寶云。見道速能
治三界故。第一因也。頓斷九品見所斷故。第
二因也。由此二因。唯是無漏非世間道。有
此堪能故唯無漏也 堯圓抄。三界見惑總
有八十八。見道位速斷盡之故。見道無漏也
一刹那中頓斷九品 堯圓抄。上下八諦下
見惑。各有九品。謂欲界苦諦下惑有九品。乃
至上界道諦下惑有九品。然苦法智忍一刹
那位。斷欲界苦諦下九品見惑。乃至道類忍
一刹那位。斷上界道膏下九品見惑也以上堯
 問。異生以有漏智能一刹那五部合斷。豈
非堪能耶。寶云正理彈云。一刹那斷九品故。
此因非證。有漏亦能一刹那中斷五部故○
今詳正理所彈不當。其斷惑者。九品頓斷難。
必用無漏道。五部合斷易。凡位唯合斷 惠
云。正理第二云。若一刹那心能頓斷九品。即
無漏者。有漏能一刹那斷五部。下上二品等
應是無漏。答。五門合斷倶時厭果。若當諦別
斷一時九品即難也 定春抄。有漏智雖
五部合斷。分九品用九無間九解脱故。無漏
智見惑。不可及斷一刹那。問。異生何故不分
見修合斷五部耶。答。貪上雖有見修。只是
下地厭麁苦障志故。不分見修也。是則智力
劣故也。聖者見修二惑見分斷之。此是智力
勝故也以上定 問。何故見惑九品頓斷修惑
九品別斷耶 明眼抄云。見惑九品相望。繋
縳力強故。聖要以無漏聖道一時頓斷。修惑
別斷。故知。同部異品非強故。聖人亦以有漏
道斷也。迷理煩惱其性猛利。内迷共相勢力
遠到。九品相望更爲繋著。執取堅牢。異品亦
強。迷事煩惱其性贏劣。隨事別起。異品則

第二明道所證諦 堯圓抄。見道位所證知
四諦云事也以上
頌曰*光云。此即第一明四諦。上兩句顯
名。第三句顯體。下一句明次第
釋曰諦四名已説者 義章云。逼惱名苦。
聚積稱集。寂怕名滅。能通曰道 此下大
分二。初明四諦。二問何故經中下釋聖諦名。
初明四諦中又三。初明四諦名。二問今此品
下明四諦體。三問四諦次第下明四諦次第。
初明四諦名中又二。初指前説。二次第列下。
明前説與今説有異
界品初云無漏謂道諦 界品頌疏云。別釋
無漏也。道諦者有爲無漏也
擇滅謂離繋 界品頌疏云。擇滅以離繋爲
性。繋者縛也。縛有二種。一相應縛。二所縁
縛○斷此二縛。證得無爲名爲擇滅。擇者惠
也。由惠簡擇四聖諦故。滅者涅槃。不生名
滅。擇力所得滅名擇滅
及苦集世間 此頌上明有爲異名段也
界品頌疏云。苦者苦諦。三者有漏。違聖心
故總名爲苦。非是苦受逼迫之苦。以彼苦受
唯欲界故。集者集諦也。有漏諸法招集苦故。
名之爲集。世間 者是可毀壞義。有漏諸法有
二種壞。一四相壞。二對治壞。故名世間無漏
道膏雖四相壞。闕第二對治壞不名世間
次第列者 界品次第道滅苦集也 論
云。四諦次第如彼説耶不爾。云何如今所列
一苦二集三滅四道
問今此品列四諦 堯圓抄。問。四諦諦義
如何。答。諦者眞實義已上 此下明四諦
體。苦諦三界有漏法。集諦三界有漏業煩惱
也。滅諦擇滅無爲理。道諦無漏惠也 光云。
問。四諦若依實體應唯有三。苦集一物故。若
依因果應有五種。於道諦中亦有因果若依
現觀應有八種。上下八諦故。答。如婆沙*云。
復次依現觀故建立四諦○諦行相同故四非
 惠云。同。空非二滅何故非金諦攝。答。
法是苦果苦因苦滅苦對治者立爲諦。二滅
非四位故不攝。又無爲故非道諦攝。無記故
非滅諦攝。漏無故非苦集諦攝
問四諦次第 此下第三明四諦次第中二。
初明次第。二言現觀者下釋現觀名 光云。
泛明次第略有三種。一或有法説次第隨生
如四念住。身念人主前生前説。乃至法念住
生後説○二或有法説次第隨便如四正勝。
謂此無決定理趣發動精進起如是欲。第
一斷已生惡法。第二後遮未來惡法。第三先
修未來善法。第四後増已生善法。但隨言便
説。三或有法隨現觀次第如説四諦。於三次
第中。今説四諦是其第三。隨瑜伽師現觀位
中先後次第*
現觀位○便在先説* 遁云。此以隨見道
次第。不約修道次第。以修道觀諦不定故。
修道多先觀集故。婆沙云。何故見道先苦後
集。修道先集後苦。答。見道依現觀次第。修道
依因果次第
答謂若有法是愛著處 此一段爲四。初擧
法。二如見病下喩顯。三故良醫經云下引證。
四加行位下總結此科光
法是愛著 處能作逼
惱者。所愛著處。能作逼惱法是苦色爲言爲苦
惱因者作逼惱。苦法。亦爲苦惱因初觀苦爲言
或作逼惱。此苦惱法也。爲求此苦惱因因即集
諦也
初觀苦爲言論文云。爲求脱因似此意歟。訓
云。爲苦惱因定春抄云。苦惱因。
因字見惡也 云云
論云。謂若有
法是愛著處能作逼惱。爲求脱因。此法理應
最初觀察故。修行者加行位中最初觀苦。苦
即苦諦
故良醫經*云 今論所引經也。法譬可知

如已觀地縱馬奔馳* 已觀地者。前習馬
道也。故已觀地者。喩加行位。縱馬奔馳者。喩
現觀位也
此目現等覺義 眞無漏智現前。平等覺
四諦境義也以上遁云。謂十六行相。於四
諦境現前。平等而覺名現等覺
問何故經中説爲聖諦 惠云。問。四諦凡
聖同觀。如何唯名聖諦。答。聖知實苦樂名聖
諦。凡觀苦謂樂不名凡諦 又云。聖者由
得正智。一得已後不退故。所觀境隨能觀智。
亦名聖諦。凡人後觀不正故。不名聖諦也
 光云。凡雖觀諦非是決定。而容後時顛倒
見故 寶云。然唯聖者。苦見實苦。乃至道
見實道。故名聖諦。凡夫苦計爲樂。道計非道。
顛倒見故不名凡諦
故有頌曰 光云。故如有頌言。諸聖者説
涅槃是樂。非聖者即説涅槃爲苦。如外道云。
我見世間。無一目者尚以爲苦。況彼涅槃諸
根總滅。而得有樂。故計爲苦。有漏之法。聖説
爲苦。非聖於中妄説樂受。唯是其樂。故成
倒 問。於四諦各有四行相。何唯名苦集
滅道非餘耶。寶云。婆沙七十七。問。有四行
相觀生死果。何故此果但名苦諦不名非常
等。復次苦相不共。唯有漏法是苦非餘故名
苦諦。非常等三是餘共相。謂非常相。三諦
皆有空非我相。遍一切法故。此不名非常等
諦。問。有四行相觀生死因。何故此因但名集
諦。復次集相。但於有漏法有招集生死。非無
漏故。因生縁相。無漏亦有。聖道亦有因生縁
故。集不共故立以諦名。問。有四行相觀於
涅槃。何故涅槃唯名滅諦。不名靜等三種諦
耶。復次滅名不共故立諦名滅。名唯顯究竟
滅故。靜名濫定。妙離濫道故。不名靜妙離
諦。問。有四行相觀於聖道。何故聖道但名道
諦不名如等三種諦耶。復次道名唯顯趣𣵀
槃路故立諦名。如濫正理。行通有漏。出通𣵀
槃。故此不名如行出諦*
論云唯受一分 光云。問。三受之中。唯
苦受一分是苦自體。所餘有漏並非苦受。
如何可言諸有漏行皆是苦諦。此即問及頌
答* 以三界有漏法皆爲苦諦故如此問

從此第二別明苦諦 明苦諦中大分二。
初明苦諦。二又薩婆多宗下明集諦。初明苦
諦中又二。初明三苦。二行苦微細下明行苦
微細。明三苦中又二。初明三苦。二應知此中
下明三苦寛狹
苦由三苦合 合者和合義也。諸有漏法。
隨應與三苦合故成苦諦爲言
一苦苦性 光云。諸苦受由體成苦性。經
言。苦受生時住時苦故名爲苦。壞時樂故。正
理釋經云。然薄伽梵契經中。言苦受生時住
時苦者。由彼苦受性是苦故。壞時樂者。苦
受壞時設無樂受。由苦受息似樂顯現故亦
名樂。於相續息位。亦以壞名故。苦受息時名
苦受壞 寶云。非刹那壞
二壞苦性 光云。諸樂受。由壞滅位成苦
性故。正理五十七釋經云。樂受生時住時樂
者。由彼樂受性是樂故。壞時苦者。謂有情未
離染時。心恒求樂。於樂壞時起憂愁等故。説
樂受爲壞苦性。樂受壞時設無苦受。似苦顯
現亦名爲苦文 已上
論文
三行苦性 義章云。即此有爲遷流名行。
遷流不安故名行苦 光云。不苦不樂受。
由生滅無常行成苦性。衆縁造作故。其性不
安。念念生滅。如契經言。若非常即是苦。故正
理云。不苦不樂受。生時住時。皆非苦非樂
性。是彼故。即彼壞時。苦樂隨一容現前。故
可言倶有苦樂。壞時無容有二故。佛於此作
別異説 本義抄。問。道諦可行苦攝耶。
答。道諦非苦 難云
一可意有漏法 遁云。言可意有漏法者。
謂由樂受力。令順樂受行名爲可意。與壞苦
合名爲壞苦。二不可意。謂由苦受力。令順苦
受行名爲不可意。乃至由捨受力。令順捨受
行。名所餘非可意非不可意
三餘有漏法與行苦合爲苦也 諦是
有爲法備三世遷流義。何非行苦攝耶。答。具
其性非常違逆聖心二義法爲行苦性。故道
諦雖爲其性非常。能引衆苦盡故。由闕違逆
聖心之義非行苦攝爲言
應知此中 此下第二明三苦寛狹光意
苦苦壞苦 寶意通伏難 光云。此
明三苦寛狹。應知此中説可意爲壞苦。非可
意爲苦苦者。由是別苦不共餘故。從別立名。
理實一切諸有漏行。行苦故苦 此記意。
行苦共餘。苦苦壞苦不共餘。故約不共立名
爲言 寶云。應知。此中至行苦故苦。釋伏難
也。伏難意云。若諸有漏衆縁造故。性是無常。
皆行苦者。可意不可意。亦應是行苦。如何
説爲壞苦苦。釋云。可意法有壞行二苦。壞苦
不共。行苦是共。不可意法。有苦苦行苦二
義。苦苦不共。行苦是共。依不共理。説壞苦苦
苦。理實一切皆是行苦*
行苦微細 此下顯行苦微細中二。初明行
苦微細。二問若諸法下明立苦聖諦名 光
云。此行苦性。唯諸聖者所能觀見。凡夫雖觀
不能深悟。故經部師鳩摩羅多有是頌言。又
對凡夫顯聖厭勝
諸愚夫於無間獄 定春抄。聖者不造逆
罪故。不怖無間獄也。有頂界内極樂處長壽
天故。厭於彼生深重也已上
問若諸法中 此下明立苦聖諦名中分二。
初擧異説。二於前兩説下出論主評判。初擧
異説中又二。初正出異説。二薩婆多宗言等
實有下。出有宗會釋。初出異説中。一出有宗
一類釋。二經部鳩摩羅多釋。三出婆沙正義。
四出經部異師大衆部説。可見之
緑豆 烏豆
誰有智云 遁云。謂無有智者人爲此計也
 惠云。有部異師釋樂小苦多。正義以就
行苦皆苦諦攝。許有實樂。若經部以三因故。
樂亦是苦也
經部祖師 光云。有餘經部鳩摩羅多。而
於中以頌釋言。以此樂受能爲未來苦果因
故。能集未來衆苦果故。有苦逼迫肴彼樂故。
故説樂受亦名爲苦 遁云。由此三因。説
樂名苦。論云。破云。能爲苦因是集諦行相。豈
開於苦
婆沙正義解云 光云。論主述説一切有部
正解。理實應言。聖者觀察諸三有及三有中
樂體皆是苦。以就行苦同一味故。由此立苦
爲諦非樂
又依經部宗及大衆部等 寶云。述大衆部
及經部異師計也 論引三經。今疏當二
經。論云。有餘部師作如是執。定無實樂受○
由教理故。云何由教。如世尊言。諸所有受無
非是苦。又契經言。汝應以苦觀於樂受。又
契經言。於苦謂樂名爲顛倒。云何由理以諸
樂因皆不定故。謂諸所有衣服飮食冷煖等
事。諸有情類計爲樂因。此若非時過量受用
便能生苦。復成苦因。不應樂因 光云。謂
諸所有衣服等事。若依時用不過量用。諸有
情類計爲樂因。此若非時過量受用便能生
苦 。復成苦因。如夏被胡裘。冬著生葛。飽飮食
已復數飮食。寒天遂冷熱取煖等
薩婆多宗言* 論經部等所引三經具會
之。今疏出一經會釋 問。愚文顛倒妄謂樂
之。經文如何會之耶 光云。此別意説。以諸
世間。一於諸樂受。二於諸妙欲。三於諸三有
一分樂中。一向計樂故成顛倒。非計少樂名
爲顛倒*
意顯樂受有二種性* 寶云。樂受有二。一
自相門。是可愛故。是樂性。二依異門。無常變
壞是苦性。佛令異門觀爲苦故。非自相門觀
爲苦也
亦是無常變壞法故* 異相門者。異自性
樂故云異相。問。亦言如何。答。其性可愛樂
性。亦無常變壞法爲言
諸佛正遍覺 於此頌。光記二釋在之。今
疏同初釋。第二釋無常變壞倶行苦云云
正遍覺者十號中一也。舊譯云正遍知。又云
等正覺 義章云。此亦就徳以立其名。然就
徳中。境體合目正者是理。理無遍邪故名爲
正。此擧境也。於理窮解。故曰遍知。稱理而知
故云等覺猶遍也。覺猶知也。此擧徳體
及有爲變壞
苦 文
 明眼抄。問此頌云。有爲
變壞但是行苦哉以光第二
解意爲難
答。有爲言雖總而
言變壞。即別説樂受。如諸行言雖寛而意説
有漏也以上
故説受皆苦 明眼抄。問。壞苦唯在樂受
不通苦捨。何得言受皆苦耶。答。壞苦雖大筴行
苦寛故。二苦合説故言惛苦以上
又薩婆多宗苦集一物 此下第二明集諦
也 明眼抄。經部宗意。有漏因果各別不爲
一物。無漏因果亦 各別立之。薩婆多宗意。有
漏因果一物。無漏因果各別也 問。一雙法
門。何有漏因果一。無漏因果別耶。答。有漏因
果共破壞義也。無漏因道諦無常也。果滅諦
常住也。非一准以上
若依經部宗 惠云。經部四愛爲集諦。一
現有愛貪現在果。二後有愛即貪未來果。三
與喜倶行愛。即已得物上轉。四彼彼隨樂愛。
即未得物上轉。前二縁内身起。後二縁外境
經就勝故 光云。言愛勝者。潤生等勝
業愛及無明爲因招後行 問業愛無明爲
因貎如何 光云。伽陀中説業愛無明皆爲
因者。具説業爲生因。愛爲起因。無明爲因
因。與業因爲因故名因因。或與業因愛因爲
因故名因因。生之與起雖復倶是所得五蘊。
由業體生故名生因。由愛助起故名起因
又云。説一切有部會釋前經。然經密説愛爲
集者。偏説起因
從此第二明諦 本義抄。問。四諦倶可通
世俗勝義耶。答。婆沙評家云。四諦皆通世俗
勝義*苦集二諦世間有渥法。世俗諦也。苦
諦中有苦非常空非我理。集諦中有因集生
縁理。故通勝義諦也。滅道二諦出世無漏法。
勝義諦也。滅諦之中有似園林等。爲安穩處
之義。道諦之中有似船&T073456;等。備運載用之義。
故滅道二諦通世俗諦也以上
一世俗諦二勝義諦 問。世俗勝義得名如
何 惠云。可破壞故名世。顯在俗情名俗
瓶水等未破析時。望彼俗情邊是實有名諦
也。經部師無漏等智。取法不顛倒名勝義餘
智取法先觀爲樂。後觀爲苦等名世俗智。大
乘四眞四俗。一假實。二理事。三淺深。四詮
旨。一瓶軍林等。二蘊處界。三四諦。四二空眞
如。五一眞法界。初唯俗。後唯眞。中間望前。
即眞望後。即俗廣如彼述* 三論宗二諦
義私記先徳云。世俗諦者。梵云三物羅底。勝
義諦者。梵云勝羅廣羅他。廣百疏七云文軌
世諦者。世謂覆障義。俗謂顯現義。則覆障
勝義令不顯現。唯自顯現在其俗心名世俗
也。言勝義者。以三法爲體。謂正智眞如涅
槃。惑智名勝。以眞如菩提爲義故名勝義。或
即義是勝。或即勝是義故名勝義云云
若彼物覺破無名世俗* 遁云。謂瓶
爲瓦等時。則不更生瓶之覺解也。衣等亦
 定春抄云。如瓶被破者。瓶者鑄師鑄作
物故。打破即瓶思場無之。故云被覺破便無。
瓶知人思場云覺。衣屋室等。」准之可知之。
世俗可破壞浮虚義也。水覺則無。如析火亦
爾者。假水火等不打碎。以惠觀水實體無之。
謂水者四味四大八事倶生法中。水大増云
水。火等亦爾也。以惠分析之。水大思場無也。
若瓶水等四味四大和合不破析時。現前其
物體在之故名世俗。此理非虚云諦也以上
如瓶水世俗者 如瓶世俗者。約物體破壞
明世俗。如水世俗者。約智惠分析明世俗也」
如青色等碎至極微 問。碎青色至極微惠
析歟 光云。謂彼物覺彼物破時。彼覺不無。
及惠析餘。彼覺仍有。應知彼物名勝義諦。如
色等物碎至極微。一一極微皆名色等。或以
勝惠析餘味等。一一極微皆名味等。彼色等
覺。從麁至細恒常有故 此釋上云及惠
析餘。下云或以勝惠析餘味等。惠析餘味等。
若爾者青色等只是物體破壞而至極微歟。
青色等者。等取黄色等歟。謂於色法。青色
設物體破壞而顯至極微也。味等以勝惠
析顯至極微歟。今疏云惠析味等。於味等置
惠析言。光記同也 問。析色法至極微者。勝
惠力也。青色等亦可然。何云破壞云至極微
耶 定春抄云。析色法至極微。其主色不可
替。譬松葉等何幾細粉磨碎。其青色不改也。
青青極微生故。各各極微成故。色覺常在也。
苦辛等味。准之可知之以上 松云摩碎至
極微者。設續之顯義門歟
及惠分析受等四蘊 光云。無色之法。雖
不可碎細至極微。然可以惠析至刹那。彼受
等覺恒常有故
及此後得世間正智 遁云。謂是無漏根本
智之後世間正智也。此師意説。正智取境不
顛倒故名勝義諦。非正智取境非實名世俗
諦* 定春抄。此師意。無漏智所取法。幷此
無漏智後起世間正智所取法名勝義。此後
得智有漏智也。無漏次起有漏智云後得智。
大乘意。縁眞理智云正體無分別智。此後起
縁事法云後得智。此後得智。無漏智縁事法
讀也以上
第一總標加行者 加行者。入聖道方便云
加行。諸諦者二諦四諦也
趣見諦道 論云。諸有發心將趣見諦。
應先安住清淨尸羅。然後勤修聞所成等。謂
先攝受順見諦聞。聞已勤求所聞法義。聞法
義已無倒思惟。思已方能依定。修習行者。
如是住戒勤修 寶云。述次第也。先須發心
將趣見諦。第二安住清淨尸羅。第三求順見
諦聞。第四思惟。第五習定。即是先住於戒。後
修三惠* 又云。正理論云。求見聖諦。初業
地中所習行儀。極爲繁廣。欲遍解者。當於
衆聖所集觀行諸論中。求以要言之。初修行
者。應於解脱具深意樂。觀涅槃徳背生死過。
先應方便親近善友。善友能爲衆行本故。具
聞等力得善友名。譬如良醫乃至廣説
因聞思修所成惠故 先受持讀誦三藏十
二分教。分生得惠也。此後依聞教法所生惠
云聞惠。次或依教。或離教依思惟所生惠名
思惠。次依修習所生惠名修惠。具如第一

依聞所成惠起思所成惠等者。此是初學次
第也。已達時。先起修惠。次起聞惠等之次第
可有之也 論云。譬若有人浮深駚水。曾未
學者不捨所依。曾學未成或捨或執。曾善學
者不待所依。自力浮渡三惠亦爾 惠云。
欲入聖位。先觀涅槃徳。厭生死過患。親近
善友。發戒定惠等。聞惠觀法如初學。得常執
木。況執文觀義。思惠如曾習。能暫捨木。況暫
捨文觀義。修惠如久習者。能永捨木。況金捨
文觀義依生得惠及生得善。聞教發聞惠等。
聞惠等惠。唯加行生。修惠通三得也 明
眼抄所引婆沙五云。聞所成者。謂於聖教決
擇文義。思所成者。謂不淨觀持息念念住三
義觀七處善。修所成者。謂煗頂下中忍
思○縁名及義* 論云。有言若爾思惠不
成。謂此既通縁名。縁義如次應是聞修所成
 光云。論主述諸師破婆沙義○若縁名
時。應是聞惠。若縁義時。應是修惠* 明眼
抄尋云。若爾何成有部意耶。答。且案云。聞惠
附能詮名取其義。修惠捨名取義。思惠在中。
或時附名。或暫捨名。捨名之時。未能違遊。縁
名之時。未必全附。例如疑煩惱有耶無耶前
後二心。謂有耶時不同正見。謂無耶時亦異
邪見。以有耶無耶二心。互帶無有之義餘勢
故。如是思惠。縁名不同聞。縁義不同修。捨
名猶帶名故。未全捨故。縁名之時。猶帶其
義。不偏附名故。此義可悉以上
第一明身器清淨 身者修行者依身。器者
喩依身。教法依身運轉。法水如傳器物
離相雜住* 定春抄。離相雜住者。離惡友
雜住。是則離身上穢相也。離不善尋者則離
心穢相。謂離惡騷思也以上
無不足大欲者* 光云。頌文應云無不喜
足。略不言喜
前二易可成 寶云。離相雜住者。離惡友
也。此離相雜住及離不善尋二易可得成。由
喜足少欲。正理論云。此二由何易可成者。由
於衣等喜足少欲。諸有多求資生具者。晝狎
惡明侶。夜起惡尋思。由此無容令心得定
謂已得○衣等○名不喜足 定春抄云。佛
法者。其日命相續分飮食。希求乞食云小欲。
過分希求大欲也。得其質隱程衣已足思喜
足也。又三衣一鉢。佛法者道具。不依麁妙
持之足。得三衣已。更希求妙三衣不喜足也
以上 寶云。正理論釋云。謂於已得妙多衣等。
恨不得此倍妙倍多。即於此中顯等倍勝。又
欣欲故名不喜足。若於未得妙多衣等。希求
得故名大欲* 惠云。正理云。已得衣等若
多若少若麁若細。更不希求名喜足。舊云知
足。已不廣求多妙衣等名少欲也*
是喜足所無也 遁云。謂無此二種多求。
即是喜足少欲。故此二種名爲所無
治相違者* 治相違者明能治。界三者明
界繋。無漏無貪性者。明性廣狹不同也寶釋
界三 定春抄云。無色界無衣食故。雖
難有喜足少欲。以無貪善根爲體故。約此邊
云通三界也。無色界雖無怨境。如有無瞋善
以上 寶云。正理論一。謂欲界繋善心相應
喜足少欲。是欲界繋。二界無漏。例此應説。所
治二種唯欲界繋。以此證知色無色界。亦有
能治喜足少欲。以現見有生在欲界。從色無
色等引起時。所治二種現行遠故。能治二種
現行増故 正文云。衆釋喜足少欲。云喜
足少欲。若有漏者通三界。若無漏者所治二
種唯欲界云云 論云。喜足少欲通三界。無漏
所治二種唯欲界所繋今文何故唯約無漏
論所治乎。凡此文條釋頌頗狼藉也。兩記意
如論以上
能生衆呈故名聖種 寶云。受欲聖者。於
聖種中有何世耶。而無加行衆聖種故名爲
聖種。聖衆皆從此四生故。展轉承嗣次第不
絶。前爲後種。世所極成。衆聖法身。皆從於衣
生。喜足等力所引起。是聖族姓得聖種名
同前喜足等故言亦爾 光云。問。體雖同
前約界云何。答。婆沙一百八十一云。界者皆
墮三界及不墮界。問。色界無飮食。無色界無
前三。云何三界皆具四種。答。彼雖無食等。而
有彼喜足功徳。有説由下界具四種故。展轉
引生。上界者亦具四種。世友作如是説。上
界雖無食等。而有彼對治 寶云。正理論
云。如無色中雖無怨境。而亦得有無瞋善根
故。無色中雖無衣等。而得・有無貪善根。如彼
不貪身。亦不貪資具故。無色界具四聖種*
 本義抄。問。前三聖種唯有漏歟。答。通無漏
光釋 難云。無漏觀門不縁衣服等。前三聖
種何通無漏哉。答。雖非聖道生縁衣服等境。
由於衣服等生喜足心。引聖道生故。聖道果
上立縁衣服等因。名前三聖種通無漏云也
以上 惠云。問。如何縁衣等無貪是無漏性
耶。答。聖道是無漏衣無貪爲縁。引生隨所引
聖道。亦是無漏也*
前三唯喜足* 光云。問。小欲喜足倶對治
貪。無貪爲性。何故喜足立爲聖種非小欲耶。
答。正理云。以小欲者容於衣等物有希求故。
謂有意樂性下劣者。於未得境。不敢多求。設
已得多。容求不歇。見喜足者。少有所得。尚不
更求。況復多得。故唯喜足建立聖種云云 寶
云。婆沙一百八十一云。少欲於未來處未得
事轉。喜足於現在處已得事轉。不取現在一
迦履沙鉢拏爲難。非於未來轉輪王位。以喜
足難故立爲聖種述曰。鉢挐此云錢。一迦履沙。當十
六貝殊。八十貝殊。當一鉢拏。十六
鉢拏。名迦履鉢拏。雜心論。翻
迦履沙鉢拏爲一錢謬也 以上
四樂斷樂修聖種 光云。婆沙云。問。樂斷
樂修有何差別。答。樂斷煩惱。樂修聖道。復次
無間道名樂斷。解脱道名樂修。復次見道名
樂斷。修道名樂修。復次樂斷者顯諸忍。樂修
者顯者智。樂斷樂修是謂差別*
答以能奇捨欲貪有貪故 光云。以能奇
捨有欲貪故。有貪謂上界貪。欲貪謂欲界貪。
故此第四無貪爲體 惠云。正理云。問。第
四亦治瞋等煩惱。何不取無瞋等爲體。答。理
實應爾。以前三用無貪爲性故。第四亦同前
三。無貪爲體也 問。四種供養者。衣服飮
食臥具醫藥也。何以藥不立聖種耶 惠云。
於藥不生貪故。又病人方食。非一切人皆食。
又攝在前一二中故。有在食中。如患熱食葛粉。
有在臥具。如患冷置桝在臥具。有在衣。以
桝裹腹也*
問何須立此四聖種耶 此下兩重問答。
明立四聖種所由也。初問聖種四。約二事答
之。次問二事。擧治四愛答之。四種與二事。互
顯義道歟
前三○生具最後○事業 生具者。生命具
足云意歟。在家人生具者。甲冑刀杖等。事業
者。所作事業也。在家人者。合戰農等。出家
人生具三衣等。謂六物十八種物也。事業修
習智惠等也。如來替處世間二事。立四聖種。
依生具修行。修習事業。不解脱久也 論云。
汝等若能依前生具作後事業。解脱非久*
答頌曰爲治四愛生 尋愛生者如何 論
一。契經言。苾芻諦聽。愛因衣服應生時生。應
住時住。應執時執。如是愛因飮食臥具及有
無有。皆如是説爲治。此四説四聖種
四有無有愛 堯圓抄云。有無有愛者。謂
有愛與無有愛也。有愛者。於當來果報。赴愛
名有愛。無有愛者。有一類衆生願念。願我
死後斷壞無有。如是願念。於無有起愛故。名
之爲無有愛
此更異釋 部家之異釋不見歟 論云。即
依此義更異門説。謂佛爲欲暫息永除我所
我事欲故。説四聖説 光云。依此中四聖
種義。更異門説○我所事者。謂衣服飮食臥
具我事者。謂自身即有無有。縁彼四貪名之
爲欲。爲暫止息前三貪故。説前三聖種。爲永
滅除四種貪故。説第四聖種
爲佛意欲令諸弟子 正文云。爲字應在意
字下。故論云謂佛爲欲
從此第二明五停心位七方便也* 三賢
一五停心。二別相
念處。三總相念處
四善根云七也 正文云。文
中不説五停心。然光亦云七加行中五停心
觀也云云可尋以上 定春抄云。五停位者。不
淨觀・持息念。是五中故云五。又七方便中故
云七方便。大乘三賢資糧位。四善根加行位
也。今三賢四善根倶加行也。正加行四善根。
三賢遠成加行也以上 問。五停心得名如何
 義章云。言停心者。停是息止安住之義。
息離貪等。制意住於不淨等法故曰停心
五停心者 寶云。諸有情類行衆別多故。入
修門亦有多種。廣即衆多次有五種。謂多貪
不淨。多瞋慈悲。多癡縁起。著我六界。尋伺持
 一不淨觀如今
論説
二慈悲觀 義章云。慈
悲觀者。普縁衆生。作其與樂拔苦之相。名
慈悲觀 三縁起觀 義章云。因縁觀者。
於彼生死十二因縁分別觀察。是觀不同。略
有二種。一順二逆。逆順不同。略有兩門。一前
後分別。從前向後。次第觀察名爲順觀。從
後向前。次第推之名爲逆觀。二空有分別。有
觀名順。順法想故。空觀名逆。逆諸法故。五度
門中。因縁觀者。就初門説 四六界觀
六界者。第
一卷説之
 義章云。界分別者。依如毘曇爲
六界觀。言六界者。一地・二水・三火・四風・五
空・六識。如論中釋。地爲水界潤故不相離。水
爲地界持不流散。火界成就故不淤壞。風動
飄故得増長。以空界故食等出入。識界合故
有所造作。此六差別無我人故。若依涅槃經。
觀十八界名界分別 五數息觀如今
論説
 光
二十三云。問。不淨觀唯治貪不治瞋等歟 惠
云。廣即八萬四千。中即五停心觀多貪不淨。
多瞋慈悲。執我十八界。愚癡十二因縁。要覺
數息觀。惡者有二也。依近對治門。説不淨觀
治貪。遠即通治瞋等煩惱。餘皆准此説也*
 此記十八界云依涅槃經説歟 寶記六界
釋曰修不淨觀 明不淨觀一段分二。初總
明。二貪有四種下別明中又二。初明四觀。二
若縁骨鎖下明骨鎖觀中又二。初明對治。二
述三位中。初明三位。次述四句
貪有四種* 寶云。顯色貪者。謂妙青黄等。
形色貪者。謂好形状等。妙觸貪者。謂妙軟滑
等。供奉貪者。謂妙俟仰等 定春抄云。妙
觸者。膚輕滑也。供奉者。立居俯仰等也。謂給
仕奉公立働事。妙妙吉思貪也以上 問。四貪
者身上起歟。縁他身起歟 惠云。供奉謂
施俯仰。即自身供奉他人。有人傳謂。他人
供奉自身。及縁他顯形色妙觸起貪。皆非理
觀仲。入骨鎖於自身安心等。故知四貪約自身
上起也
縁青瘀等* 光云。縁青瘀等修不淨觀。顯
色壞故。治顯色貪。縁虫食等修不淨觀。形
色壞故。治形色貪。縁虫咀等修不淨觀。妙
觸壞故。治妙觸貪。縁屍不動修不淨觀。無
威儀故。治供奉貪 寶云。縁青瘀境翻美
妙青等故。縁被豺狼等食翻端正相故。縁虫
咀等翻美妙觸故。縁屍不動翻供奉事等。此
四不淨觀。各治一種貪* 問。觀自身青瘀
等歟 惠云。正理論云。此鈍根人修。先觀
外人青瘀。後方觀内身。若利根者。先觀自
身。彼爲外邊。縁内三十六物等也* 寶云。
正理論云。對治四貪依二思釋。一觀内屍。二
觀外屍。謂利根者。先於内身。皮爲邊際。足上
頂下。周遍觀察。令心厭患。爲欲伏治顯色貪
者。應專隨念。内身分中膿血脂精涎洟髓腦。
大小便等變異顯色。及應隨念衆病所生。内
身皮上變異顯。黄白青黄如雲如烟。班駮
黧黯不明不淨。由此令心極生厭患。便能伏
治縁顯色貪。以知此身爲如是等。非愛顯色
所依止處。故於一切皆得離染。爲欲伏治形
色貪者。應別觀察諸内身支。是髮毛等三十
六物。聚集安立和合所成。離此都無毛等形
色。復以勝解分割身支爲二。惑多散擲於地。
種種禽獸爭共食噉。骨肉零落支體分離。由
此令心極生厭患。便能伏治縁形色貪。爲欲
伏治妙觸貪者。應以勝解除去皮肉。唯觀骸
骨澁如瓦礫。由此令心深生厭患。便能伏治
縁妙觸貪。爲欲伏治供奉貪者。應以勝解觀
察肉身。如眠醉悶癲癇者。不能自在運動身
支。如老病時。或至或未至。被如是事纒縛其
身。又觀内身不自在行。無不繋屬衆縁故生。
於中都無少許身分。可爲供奉威儀所依徒
妄執爲能供奉者。彼決定有能供奉事。然供
奉名所目義者。謂以彼彼身分爲 縁。決定能
爲舞翫笑睇。唅啼戲等威儀事業。觀彼事業。
都無定性。如箜篌等所發音曲。一切皆類幻
化所爲。由此令心極生厭患。便能伏斷縁供
奉貪。是名利根。初習業者。思所成惠觀察
内身。能伏四貪。令不現起。若鈍根者。由鈍根
故。煩惱猛利難可摧伏。藉外縁力方能伏治
故。先明了觀察外屍。漸令自心煩惱摧伏
言勝解者 惠云。三作意。一自相。二共相。
三勝解。三中共相斷惑也* 寶云。斷類惱
是共相作意。及遍縁一地方斷煩惱。此骨鎖
觀。勝解作意少分縁故不斷煩惱。唯能制伏
令不現行。正理論云。觀自身中三十六物。此
等名爲依自實境。由與自相作意相應。是故
不能永斷煩惱。依勝解力假相思惟。諸不淨
相此非顛倒作意所攝。以與煩惱性相違故。
夫顛倒者。本所欲爲不能成辨。此隨所欲能
伏煩惱。如何顛倒。若謂此境非皆是骨。謂皆
是骨寧非倒者。理亦不然。如應解故。謂諸於
杌起人覺者。不作是解。我今於杌以人相觀
故是顛倒。今觀行者。作如是思。諸境界中雖
非皆骨。我今爲伏諸煩惱故。應以勝解遍觀
爲骨。既隨所欲如應 而解能伏煩惱。寧是顛
倒。此觀勢力。能伏煩惱今暫不行。既有如斯
巧方便力。如何非善。是故無有如斯難失
小分縁故 於欲界地猫不遍縁。故云小分
縁也
然瑜伽師修骨鎖觀 觀行者總云瑜伽師。
非指一人也
初習業位者 。先我心置足指。足成白骨觀之。
乃至次第次第。我一身皆成骨鎖觀也。次廣
時。觀第二一具白骨。漸滿一房。乃至遍一寺
遍一國。及以海爲邊際。白骨允滿觀也。次
漸略時。從海際次第促略。唯觀自身一具白
骨。此名初習業位。初習觀位故云初習也
已熟修位者。於一具白骨。先略足骨觀餘
骨繋心而住。次第次第略。乃至髑髏骨。捨頭
半骨。唯觀半骨。繋心而住。此云已熟修位。不
淨觀成就位故立已熟名
超作意者。略前留觀頭半骨。繋心眉間。專注
一縁湛然而住。此是非可計處。云超作意也
 尋云。專注一縁云一縁者如何專注一縁
者論文也
義章云。於其所縁。清淨寂靜唯觀一色
准此釋。一縁者一色。一色者白骨觀故白色

以海爲邊* 本義抄。問。不淨觀廣縁欲界
一切色處。何不觀大海耶。答。不淨觀能縁欲
界所攝一切色處者。光師所引正理論文明
也。但以海爲邊者。通爲治四貪。且觀骨鎖。此
時不觀大海也。非謂修餘青瘀等觀觀時不
觀大海也 尋。骨鎖觀時何不觀大海耶。
答。大海之徳不留死屍故。修骨鎖時不觀大
海也。演義抄中。釋大海十徳引十地經云。二
不宿死屍*文 以上本
義抄
應作四句* 光云。明不淨觀。所縁自在小
大不同相對四句。自在之中。即有作者已熟
未熟未熟已熟四位差別。所縁之中。即有身
至海二種差別。第一句。所縁小非自在小。謂
作意已熟位。數觀自身第二句。自在小非所
縁小。謂作意未熟位暫觀至海。不能數觀。第
三句。所縁小亦自在小。謂作意未熟位暫觀
自身。不能數觀。第四句。非自在小非所縁
小。謂作意已熟位。數觀至海*
作意已熟所縁至海爲第三句* 光云。問。
如上頌云。除足至頭半名爲已熟修廣至海。
復略名初習業位。案此。即作意已熟所縁唯
小。作意未熟通縁少多。如何乃言作意已熟
而縁至海。解云。頌中所説。據觀初成。重觀
時。亦容觀廣故無有失
無貪爲體 寶云。婆沙一師云是惠。一師
云是厭。評曰。此不淨觀。無貪爲性。非惠非
厭。所以者何。對治貪故。若幷眷屬。四蘊五蘊
爲性 問。寶所引正理論文云。思所成惠。
觀察内身能伏四貪 無貪爲體委意如何。
答。觀門何惠行相也。思所成惠。觀内身不淨
時伏四貪。既治貪故。約所治。猶以無貪爲體
也。大地大善無貪相應時。對治云功顯故
十地者 寶云。依十地者。以此十地皆容
能縁欲界色。故云。婆沙云。以無色界無縁色
法不淨觀故。所縁境者。唯是欲界顯形色也。
以唯縁色故。是縁義不縁名也 不淨觀。
思所成惠故通欲界也
縁欲色者 光云。正理五十九云。此不淨
觀力。能遍縁欲界所攝一切色處* 惠云。
問。此觀遍縁者如何。阿那律不觀天爲不淨。
舍利子不觀佛爲不淨。如何名遍縁欲界色。
答。勝阿那律者。能觀天爲不淨。佛還能觀佛
爲不淨也
人生者* 光云。婆沙云。唯人三州。能
現起。天中無有青瘀等相故。六欲天唯能・後
起。有説。初後皆唯人趣○倶舍同婆沙。後師
若據初趣。或同婆沙。前師正理同婆沙前師
不淨* 光云。正理云。此觀行相唯不淨轉。
是善性故。體應是淨。約行相故。説爲不淨。又
婆沙云。行相者非十六行相*
自世縁者 惠云。唯縁自世。如五識縁境。
不生通縁三世也 堯圓抄云。不淨觀自世
縁。謂能縁不淨觀。與所縁色法有同一世。故
名自世縁。能縁所縁。爲一具有同一世。由
此過去世色法。配過去不淨觀所縁。現在色
法。配現在不淨觀所縁。未來色法・配未來不
淨觀所縁也。以實論之。過去已作用。未來未
作用。唯現在世不淨觀正作用故。限現在世
不淨觀。雖應建立能縁所縁。以配當能縁所
縁義故。亘三世判之。若不生法通縁三世
若不淨觀未來不生。通縁三世。謂能縁不淨
觀。縁闕雖不生。所縁法。或有未來。或依至現
在。或落謝過去也以上
有漏者* 光云。此觀既非十六行攝。但是
假想理唯有漏 堯圓抄云。有漏通假想眞
實。無漏唯眞實作意相應也以上
通二得者 堯圓抄云。離染得者。離下地
染時。得上地不淨觀也。謂離欲界煩惱時。得
初禪近分。幷初禪及中間三地不淨觀。離初
禪煩惱時。得第二禪近分。幷第二禪不淨觀。
第三第四禪可准之。以之思之。欲界不淨
觀。無離染得義。但除盡智位。盡智位得欲不
淨觀故已上
若曾修得* 光云。此且據一相説。若細
分別。曾得未曾得。倶通二種。曾得離染得者。
謂離下地染得上地觀。曾得加行得者。謂非
離。染由加行力。修得曾得者。未曾得離染得
者。謂離有頂染時得。未曾得加行得者。謂非
由離染。由加行力修得未曾得者* 堯圓
抄云。未曾得者。未曾得法也。曾得法者。曾得
法也。彼曾得法。今還得名得曾得法。此即以
法後得得法。今還得名得曾得法。以法後得
成就過去法也。光釋未曾得有離染得者。指
盡智位。彼盡智位。一切有漏無漏功徳。曾得
未曾得。悉由離有頂染得之故也。曾得法加
行得者。非由離染。由加行力修得曾得者也
以上
第二別釋持息念* 光云。第二明息念觀
 寶如今疏。持息念者。下釋云念持息故。
名爲息念釋得名也。數息觀是 義章云。
於自氣息。繋心數之。不令妄失名數息觀
此有八門 寶云。此下一行頌九門明息
念。第一釋名。第二釋自性。第三依地。第四所
縁境。第五依身。第六二得。第七作意。第八明
外道不起。第九圓滿因云云 准此釋。息念惠
頌爲二門。謂息念釋名出體今疏息念惠頌
爲一門。出體下釋名也 光云。上三句辨差
別。第四句辨相。差別有八。一釋名。二辨體。
三依地。四所縁。五依身。六二得。七假實。八
内外云云 論云。言息念者○以惠爲性*
 光寶以長行科頌。故爲二門歟
息念以惠爲體 光云。此持息念。以惠爲
性。而説念者。此品念勝故得念名。由念力
記持入出息量故。惠於境分別。所作事成故。
如四念住以惠爲體。而言念住
由念力持惠* 問。記持入出息量此念力
也。此外念力持惠趣如何 光云。應名息惠。
而名念者。惠由念助力。觀此息爲境 不云
念力持惠。經云。阿那等云云此文念持息文也。
何今爲念力持惠證耶。答。念力記持出入數
息量。念由持惠惠觀入出息。於境得分明。由
念助力。惠於境得分明故云助力。云持惠其
意同歟 論云。以惠爲性而説念者。念力持
故。於境分明所作事成 念力持者。念力
持惠云歟 寶云。念力持惠故。於境分明*文」
 經云阿那阿婆那已下。非念力持惠證也。上
持息念釋名出體乎。次論長行要處。引契經
説注之也。此則念力持息差別也。持入息云
阿那念。持出息云阿婆那念爲言 光云。阿那
此云持來。阿婆那此云遣去 神云。此云
持息入
謂苦樂受能順引尋*
息風事 寶云。依正理論。辨屬身風略有六
種。一入息風。二出息風。三發語風。四除棄
風。五隨轉風。六動身風。發語風者。謂有別
風。是欲爲先。展轉所引發語心起。所令増盛
生。從臍處流轉衝喉○隨轉風者。謂有別風。
遍隨身支諸毛孔轉。由此故得隨轉風名。此
不依心。但由業力。隨身毛孔。自然流出。由此
能除依孔隙。腐敗污垢諸自死穢物。動身風
者。謂有別風。能撃動身引起表業。應知。此起
以心爲因。遍諸身支能爲撃動餘風可解
不勞引釋 文
此釋遮欲界苦樂也。謂欲界有苦樂捨。此念
唯捨受倶起。苦樂不倶起爲言或又准惠暉釋。
此不限欲界苦樂歟。但光記順初斷簡歟
光云。此念唯與捨相應故不在根本。欲界苦
樂。能順引尋。此念治尋故不倶起。三受明
義。苦即攝憂。樂即攝喜。色界喜樂。能違專注
出入息境。此念唯於出入息境專注故成。亦
由此相違故不倶起○第四定等已上諸定現
在前時。息無有故。雖有捨受。非起此觀故但
依五 惠云。欲界苦憂喜樂。初二定喜。第
三定樂。能生尋故也
此念持尋*正文云。論云。此念治尋云云
 光記如論。故知。今持字誤云云
唯依欲界人天趣身 光云。正理論云。此
念初依欲界身起。唯人天趣除北倶盧解云。既
言初唯
欲身。知色界亦通後起
云云。與倶舍不同
 本義抄。問。今論中述等
流非下縁。入出息非下地心所縁。知依身在
色界起持息念云事。答。此文者。只述入出息
唯自上地心所縁。非下地心所縁之旨。非論
持息念觀門之相。全非相違矣 以上
通離染得及加行得 問。持息念是勝品微
之觀門。唯内道起之功徳。專由勝加行
可得之。何通離染得耶。況欲界幷下三禪近
分者。非離染地。若爾何有離染得耶正理
論意
 光
云。倶舍師救云。滅盡定中。云佛無一徳非離
染得。又離非想第九品染。三乘之人。盡智
初心修九地中有漏功徳。又中間 定離染地
攝。此等豈非離染得耶 本義抄。於 離染
得有其二類。一離下地染之時。得上地功徳。
二盡智初念。得九地中有漏功徳也。若依盡
智初念離染得云之者。三乘聖者。盡智初念
修九地中有漏功徳者。性相之所定。諸論同
所許也以上
本義抄
此與眞實 寶云。倶舍師云。此念加行。亦
眞實故。諸論言通假。皆非正義 光云。正
理論云。此唯眞實作意相應。有説。亦通勝解
作意。此論同正理前師。雜心婆沙同正理後
説。此即意各別也。又解。前師唯據根本故
唯眞實。後師亦據加行故通勝解* 餘處
云。問婆沙勝解作意中。亦説持息念。此論何
故不説○解云。持息念有二。一假相謂加行。
二眞實謂根本。此論據根本。婆沙據加行。各
據一義。又解。論意各別。此論加行根本。皆是
眞實。婆沙及此論。餘師加行。加行通假。根本
是實* 本義抄。若依當卷初釋餘處第二
釋者。今論意。加行根本。同唯眞實作意相應。
若依當卷第二釋餘處初釋者。今論意。加行
通勝解。根本唯眞實作意相應可云也以上
問。通勝解云師意如何 論云。有餘師説。息
出極遠。乃至風輪或吠嵐婆
佛教方修 光云。吠嵐婆。是鐵圍山間風。
眞諦云。吠嵐婆。此云恒起。即是運轉日月風
也* 光云。上擧無説者不自覺。二由畢又
正理云。此與我執極相違故。彼我執有故此
念無
從一至十* 問。以十爲數極意如何。又於
出入息。以何爲始耶 光云。淳熟已去不多
用功。任運憶持名不力作加行。放捨身心非全
放捨。若未淳熟。數修加行。謹卓身心。恐心聚
故不滅十。恐心散故不増十。從一至十。先從
入數故。婆沙云。先數入息。後數出息。以生
時息入。死時息出故* 義章云。出入息中
數何爲十。是義不定。内氣増者。偏數出息。内
氣少者。偏數入息。氣息調者。入出倶數。如雜
心説。入五出合爲十也*
此有三失 寶云。正理論云。雜亂失者。於
五入數爲出。於五出數爲入。准此論文。入出
別數合爲十也。又云。或三失者。一太緩失。二
太急失。三散亂。太緩失者。謂由加行太慢
緩故。便有懈怠心昏睡纒心。或復縱心馳散外
境。太急失者。謂加行太躁急故。便令身心不
平等起。若時力勵。數入出息。息被逼迫。便令
身中不和風起。由此風故。初令身支諸脈供
散。此風増位。能引病生。乃至廣説。損益之
相。散亂共者。謂由心散。便爲一切煩惱摧伏
乃至得定* 定春抄云。乃至者四念住歟。
得定者煗位色。四善根定位故以上
隨謂繋心○隨息而行* 論云。隨謂繋心。
縁入出息。不作加行。隨息而行。念息入出時。
各遠至何所。謂念息入。爲行遍身。爲行一分。
隨彼息入行。至喉心臍髖髀脛乃至足指。念
恒隨逐。若念出息離身爲至一蹼一尋。隨所
至方念隨逐* 寶云。論隨謂繋心至念恒
隨逐者。第二釋隨也。就釋隨之中有隨入者。
有隨出者。隨入也。論若念息出至念恒隨逐
明隨出也* 持息念者。眞實作意相應也。
常世間人息。實離依身一尋出歟
唯在眉端* 准論文。眉眉間。端鼻端歟
論云。止謂繋念。唯在鼻端。或在眉間。乃至足
指。隨所樂處安止其心。觀息住身。如珠中
縷*
觀謂觀察* 此釋與論文全同也 義章
云。大毘婆沙云。爲風大故等觀四大。觀四大
已。次觀四大所造之色。所謂色聲香味等色。
依何法能有造作。謂依心法故。次觀察受想
行識。觀察是等。名之爲觀
轉謂移轉* 論云。轉謂移轉。縁息風覺。安
置後後勝善根中乃至世間第一法位 義
章云。次就位論。隨義通論位。位皆有於中。別
分數隨止觀在五停心。還在念處。至世第一
法故。毘婆沙云。轉出入息起身念處。如是
次第。乃至轉忍起世第一法名名爲轉* 淨
者。在於見道已上故。毘婆沙云。淨者所謂苦
法忍等
入見道等 遁云。等取修道無學道也
 定春抄云。盡智等者。等無生智歟以上
第一依身門* 光云。此釋初句身心繋門
隨身繋也
息是身一分攝故
第二依息門 明息所依 。云依息門歟
光云。釋第二句依身心門*
惠云。四大成身。息即四大中風大攝 遁
云。以六界成士夫。風是一分故
息依身心轉也* 惠云。息依心轉無心無
息*
要具四縁息方轉* 本義抄。所引婆沙論
云。謂入出息由四事轉。一有息所依身。二風
道通。三毛孔開。四入出息地麁心現前。必
具此四入出息轉 正理論遻同之 問。今
何背婆沙正理説。云息所依地不云息所依
身耶。況今論説四縁文云謂必身中此豈以
依身非爲一縁耶
若羯刺藍○闕餘二縁* 惠云。至第五位
滿方有息也* 本義抄意。問。光法師釋
云。於此四位雖有事。麁心現前闕餘三事
今釋何云闕餘二縁耶。答。婆沙論中問答
此事云。問。何故羯刺藍位息不轉耶。答。彼稀
薄故。若息轉者。彼應流動。問。何故頞部曇・
閉尸・鍵南諸根未滿未熟位息不轉耶。答。彼
身爾時風道未通。毛孔未開。若息轉者。身應
散壞。然在卵&T064504;及母胎中。從羯刺藍。乃至
諸根未滿未熟。爾時未有息所依身。風道未
通。毛孔未開。唯有息地麁心現前。雖有一
事。而闕三事故息不轉* 正理論同之。神
泰法寶兩師釋亦同也。若光法師今解釋。仰
而可信哉。但於圓暉今釋者。彼立息轉四縁
之時。云息所依地。不云息所依身。故於彼四
位。有息所依地縁云也已上
若在欲界入第四定*  惠云。以入定無麁
心。引彼四大。遍住身分無毛孔開也。正理論
云。入第四有漏定。引復堅密大種。遍身造
無表。可言無毛孔開。若入彼無漏定。即身生
處四大造無色。既非堅密。如何無毛孔開。答。
造無漏無表。雖是生處四大攝。而極微細與
彼相似故無有過也* 依身在下地入第
四定時。彼地定倶無表微密。而來入身中故
毛孔不開也
若身生第四定 光云第二釋。正理六十
云。若生彼地身無毛孔。如何生彼能發語言
非發語言。要由毛孔。但由傾動亦得發聲如
機關聲。豈由毛孔。准彼論文。不遮風道通。二
入出息地麁心現前。以能起下威儀通果言
闕二者。一非入出息所依身。彼息不轉。心
微細故。二毛孔不開。從起散心。毛孔亦閉。身
密合故 又云。又婆沙云。問。何故第四靜
慮息不轉耶。答。彼心細故。謂入出息依麁心
轉。第四靜慮已上諸地心極微細故息不轉
 惠云。問。第四定有外風。如何無息。答。第
四雖有外風。以彼依身不容納故
起下地威儀通果心也 本義抄。問。第二靜
慮已上可有起威儀心耶。答。第二靜慮已上
無起表心者。性相所定也。若無起表心者。不
可有起威儀心也。生二定已上起初定威儀
心。發上地威儀業云事。諸師釋分明也。寶云。
借下識起上地威儀通果。但縁所發業事及
所化事等。不縁上地息風也* 光十云。如
起異地通果心。及生二定已上。起下初定威
儀意識 又七云。行住坐臥名威儀。以長
短等表色爲性以身表業爲威儀體故。起
身表心即起威儀心。故第二靜慮已上。無起
威儀心云事。道理實炳然也以上
本義抄
論曰謂要身中息所
依也 文
 息所依也者。准上
釋者所依地歟。既云要身中難云所依地哉。
有諸孔隙文有二縁注見
第三依情門 光云。第三情非情門也。有
情身分故。唯有情數故。正理云。此入出息有
情數收。無覺身中息無有。故是雖從外來。而
繋屬内義
息非執受* 光云。由離根故。非有執受。故
正理云。此入出息非有執受。以息闕減有執
受相故。身中雖有有執受風。而此息風唯無
執受 定春抄云。執受者。根合義。色心依
處成處云也。髮毛爪等雖身一分。非執受切
不痛也。息同之以上
等流者 光云。第五等流門同類因生故。
是等流性。非所長養。身肥大時。息損減故。身
疲小時。息増長故。非異熟生。斷已後時。更相
續故 遁云。等流性故。非一刹那。非無爲
故。不通實也 光又云。正理云。身中雖有
長養異熟風。而此息風唯是等流性
第六息觀門* 此下分二。初總標。次別釋。
總標二。一唯自上地心之所縁。二非下地心
縁上地息。別釋又二。如身生欲界下。明自上
地心之所縁。二又生上地起下地心下。明非
下地心縁上地息。如文可見之。起上二三禪
心者。依身欲界起上定也
堯圓抄圖云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又生上地起下地心 生上地起下地心者。
是威儀通果心故。非縁息心也。上地起下威
儀通果心。上所注本義抄意。可思之 遁云。
然此中説是意識。不説三識。能觀息故。借下
地識起上地威儀等。但縁發業不縁上息風
也* 光云。有息地四無息地五。住有息地
起無息地心。息必不轉。住無息地起有息地
心。息亦不轉。住有息地起有息地心。隨其所
應。有入出息轉



倶舍論頌疏抄卷第二十三
 (頌疏論本第二十三) 
一明別相念住二明總相念住 麟云。此
中唯以身受等別觀名別相。以四總觀名總
相。非約無常等行相爲總別也
已説入修二門云云 麟云。謂不淨持息爲
二門也
由此二門心便得定 本義抄。問。不淨觀
持息念後念住前。必得禪定歟。答。未離欲染
人。多分思惠所攝。總相念住無間。引起煖善
根故。不淨觀持息念後念住之前。不必得禪
定歟。故光法師。當卷述此中且據未離欲染
故。言總相思惠所攝畢。引正理論諸有先時
未離欲染依思所成惠引煗善根生之文爲證
哉。但今論云入修要二門。云心便得定文者。
觀行者中。亦有不淨觀持息念後念住之
前。有得禪定之類故。任觀門大綱云爾也。
非謂不淨觀持息念後念住之前。必得禪定
歟 古云。且約利根一類機。云心便得定
云云 已上
頌曰 光云。初頌標名總擧次兩句出體。
次一句明次第。後一句明唯四種
釋曰 此一段。准光頌科分爲四。初標名。
二出體。三明次第。四明四念住無増減。一一
條頌文。可知之。初標名中爲二。初明結前生
後。二以自相共相下。明四念住相中爲三。初
明自相別觀。二一切有爲皆無常相下。明共
相別觀。三問如何得知下。明念住成滿
次應爲觀修四念住 已下釋頌爲觀修念
住之句也 寶云。正理論云。已修成止以爲
所依爲觀。速成修四念住。非不得定者。能如
實見故。詳其論意。五停心觀。爲止散動偏修
於止。爾時假想觀骨鎖等。一相而住。名之
爲止。四念住觀。取身受心法差別之相。又於
身中。而取種種差別之相。除其四倒。生如實
見故名爲觀
或以自相或以共相 問。自相別觀貎如何
 麟云。自相別觀者。正理云。謂觀身内外十
處自性。各別從眼至觸。一一皆有處自相故。
如是於彼自相種種性中。有正智生名觀自
相。此自相觀得成滿時。有道必起。爾時方立
自相種性身念住。名且觀身。餘三准之云云
大種造色是身自性 觀色身能造所造五
根五境積聚極微之所成立。是身自性。受是
受性者。以領納苦樂捨爲受性歟。心是心性
者。集起名心。以能集起三業事爲心性歟。除
此三○名法自性者。此三外諸法各別自性。
名法自性也。謂如云想取像爲性等
一切有爲皆非常相 爲明共相別觀。先約
四諦明諸法共相義也。共相別觀者已下。正
明共相別觀*矣
答觀身至一極微一刹那云云 光云。毗婆沙
師傅説。在定以一極微以一刹那各別觀身。
名身念住滿 問。無表非極微。如何説成滿。
解云。此文且據礙色成滿。或可。此文亦通無
表色。雖無極微有刹那故云云 麟云。謂觀色
身能造所造五根五境積聚極微之所成立。
如是漸略後觀唯一極微。名身念住滿云云
觀受心法至一刹那 光云。雖無爲法無有
刹那。且據有爲。從多分説。又解。有爲以刹那
無常別觀。若無爲以空非我別觀云云
此通三惠 本義抄。問。自性念住體。可通
生得惠歟。今論當卷。云自性念住以惠爲體。
此惠有三種。謂聞等所成云云婆沙論同之如
何。答。廣論之者。自性念住體。可通生得惠
也。光法師釋云一本又解。生得惠以能分別
學觀諦故。亦名對觀若許對觀之義者。何
不名念住哉。但於今論説者。就勝品念住論
之也。勝劣通論之時。更不可遮生得惠歟
以上
謂由念力令惠住境 麟云。有宗義云云
持 光云。毘婆沙師。斧由楔持能破於木。惠
由念持於境得轉。此則從因爲名○論主釋
云。理實應云。惠令念住。從果爲名。是故於惠
立念住名。隨惠所觀念能明記云云
相雜念住 光云。相雜言亦攝惠體。惠與
倶有互相雜故云云 尋云。念住者惠也。相應
倶有法。與念住相雜名相雜念住。若爾者。相
雜言限相應倶有法。念住是惠故。何云相雜
言攝惠耶。答。相雜者。惠及相應倶有法。互相
應義故。相雜言攝惠也。但對念住釋得名。
念住是惠故。念住與相應倶有相雜。名相雜
念住釋也。以實尋相雜言。可攝惠也
所縁念住 光云。身受心法是念住所縁。
名所縁念住 寶云。所縁念住是惠所縁。
亦攝於惠。以惠所縁諸法故
三中相雜能斷煩惱 一念中惠心所縁境
時。自性相雜所縁之三種。可具之也。其一聚
相應法中。自性念住方見。唯惠太減。故力用
劣不斷惑。所縁念住方見。由所縁力。能縁
惠力用令増能無之。有非倶有法太増。惠力
能無之。故又不斷惑。相應倶有法惠力用令
増故。相雜念住能斷煩惱也
有非倶有 麟云。謂於所縁之中。有不與
能縁同時也。以通縁三世法故云云
縁自相續身云云 有情目續依身也 堯抄。
問。身念住縁一切色法故。應通情非情。何唯
云縁相續耶。次法念住亦縁一切情非情諸
法。應通非相續耶 光云。四念住中。雖身及
法亦通非相續。此中且據相續以論。或從多
分説
隨生前後也 生先後者。觀門生先後也。
四念住次第。依生先後。生先後或依麁細。或
依染污也。身念住觀初生。法念住觀後生事。
或依所縁境麁細。或依染污由來也
謂身最麁 述所縁境麁細次第也。謂色
有對無對相對。有對色最麁也。故初修身念
住。無對中麁。唯受行相也。世間如説我手等
痛言故。受麁心。次修受念住。心是心王故
細也。故五蘊次第時最爲細。今望涅槃法故
爲麁。次修心念住。次法念住最爲細。其旨
如疏釋 光云。法中想等雖亦麁心。法中
涅槃極微細故。與極細法合施設故。據細以
論故最後説云云
又論云 明依染污由來述四念住次第也。
凡夫無始以來。男爲女色女爲男色。更相愛
著故。先觀身不淨。修身念住。衆生樂著此
色身。由就樂受貪故次觀受。樂著樂受。由心
識不調故。次修心念住。心不調者。由惑未斷。
法念住中攝惑 故。第四修法念住也
觀受等如是次第 或本云。觀身受等如是
次第云云此本宜歟。但論云觀受等
二三或四 光云。於身等四。或二合觀。或
三合觀。或四總觀。二二合觀有六。三三合
觀有四。四合觀有一。總有十一。名雜縁法。通
名法故云云 私云。於四念住。各別觀身受
心。名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唯不雜縁也。若
合觀身受。合觀身受心。名法念住。是雜縁法
念住也。既合觀身受。非身念住。亦非受念住。
是法念住也。法名通。若唯觀法。不雜縁法
念住也
或二二合縁云云 古云。凡二合三合。可云
二合縁三合縁。二二三三云事。此體約束也
 私云。二二三三云者。於二合縁三合縁。
顯有多種歟。若云二合縁者。亂一種故。是以
限一種。四總縁不云四四也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光云。先不雜縁身受心法。從不雜縁法念住
後。無間引起雜縁法念住云云
總觀身等四所縁境 光云。彼觀行者。居
縁總雜法念住中。唯總觀所縁身等四境。修
四行相。觀諸有爲皆非常性。觀諸有漏皆是
苦性。觀一切法空非我性。雜縁法念住總有
三種。謂二三四。唯總縁四名此所修。前雜非
唯故與差別
今此雜縁○乃與前別 意云。別想位雜
縁。通二三四。今雜縁。唯總觀四也。故唯總觀
四。與通二三差別也。此則依位淺深。淺位
或時二合觀。或時三合觀。或四總觀也。深位
唯總觀四也。似思惠與修惠差異。雜縁法念
住後。總想念住前加行位起一二義。觀七處善。
三義觀者。次第觀蘊處界也。七處善者。觀色
苦。觀色集。觀色滅。觀色道。觀色愛味。觀色
過患。觀色出離。前四種。觀色四諦。色 愛味
言。重觀色集。色過患言。重觀色苦也。出離
言。重觀減諦。先觀集者。隨説次第不言道以
諸能觀多是道故。受想行識各七亦爾。應言
三十五。不過七故。云七處善。今論不説略不
説也
第四明煗等四善根 麟云。從五停心至總
雜位外凡位云云
從此總相念住 自下内凡位云云 神云。
九品修習總縁共相法念住。漸次成熟乃至
上上品。從此念住上上品。後有順決擇分善
根生。名爲煗法 寶云。從總相生煗法。此
從思惠。或修惠
分位長具觀四聖諦 本義抄。問。煗頂二
善根位。作十六行。觀八諦時。一一行相。唯限
一刹那歟。答。有宗論藏。光寶解釋。不勘分明
定判。任義章十一釋。不限一刹那也。謂煗善
根位。作一一行相。唯相續觀之。頂善根初。同
煗善根終故。頂善根初位。作一一行相。亦
相續觀之。忍善根初。同頂善根終故。頂善
根終位。幷忍善根位。作一一行相。限一刹
爲言
釋此相義後常辨之 神云。如後智品二十六
當辨
修煗善根有下中上 下下品乃至上上品
爲三品。此則初修四諦十六行相爲下下品。
次修四諦十六行相爲下中品。已下准之。上
上品之終。於成滿之時生頂善根畢
有善根生名爲頂法 寶云。正理論云。行
者修習此煗善根。下中上品漸次増進。於佛
所説苦集滅道。生隨順信。觀察諸有恒爲猛
盛焔所焚燒。於三寶中信爲上首。有修所成。
順決擇分次善根起名爲頂法
此頂在進退兩際 問。頂位既退位也。何
云在進退兩際耶 神云。進退兩際猶如山
頂。進向山南。退還山北故。名爲頂。智度論
云。煗位已前。惡多善少。墮惡趣多。忍位已
上。善多惡少。不隨惡趣。於頂位中。善惡停等
進退兩際故名爲頂云云 婆沙六云。謂如山
頂人不久。若無諸難。便過此山處至餘山。若
有諸難。即還退下。如是行者。至頂位中必不
久住等
後増進位 光云。言増進者。重縁已去名
増進 論云。後増進時。具四念住。諸先所
得後不現前。於彼不生欽重心故 寶云。
正理論云。以勝加行引此善根故。已得中不
生欽重。然此頂法雖縁四諦。縁三寶信多分
現行
忍可四諦 惠云。忍者謂信。信許四諦故。
前二雖信以退故。此位不退偏得名忍云云
最殊勝故 麟云。前位善根非不忍可。此
最殊勝。偏受其名。若爾世第一位。亦應名忍。
正理釋云。世第一位。雖於聖諦亦能忍可。無
間必入見道。又不具觀四諦理故。此具觀故。
偏得忍名
下中二位同前煗頂 光云。此總相説。若
別分別。於中品忍。雖初具觀上下八諦。行相
漸略。至後位中諦亦漸略 神云。下中二
品。與頂法同。謂具觀察四聖諦。及能具修十
六行相。然於下品具三十二。中品漸略。如後
當辨
上品忍位唯觀欲苦 神云。上品有異。唯
觀欲苦。與世第一相隣接故。由此義。准煗等
善根。怕能具縁三界苦等四諦。具作三十二
行。觀察義已。成立於煗等位。無簡別故
中品忍位減縁減行 上下八諦。縁三十二
行行也
七周減縁二十四周減行 先以四行非常苦
空非我
觀欲苦 次以四行觀上苦 次以四行因集
生縁
觀欲集 次以四行觀上集 次以四行滅靜
妙離
觀欲滅 次以四行觀上滅 次以四行道如
行出
觀欲道 次以三行觀上道減出一行名一
周中忍初位
又以四行觀欲苦乃至
以二行觀上道減出行二
行第二周
以一行觀上道減出行如三行
第三周
以四行觀欲道不觀上道
一周減縁
以三行觀欲道減出一行
第四周
以二行觀欲道減出行二行
第五周
以一行觀欲道減出行如三行
第六周
以四行觀上滅不觀欲道
第二周減縁
以三行觀上滅減離一行
第七周
以二行觀上滅減離二行
第八周
以一行觀上滅減離妙靜三行
第九周
以四行觀欲滅不減上減
第三周減縁
以三行觀欲滅減離一行
第十周
以二行觀欲滅減離妙二行
第十一周
以一行觀欲滅減離妙靜三行
第十二周
以四行觀上集不觀欲滅
第四周減縁
以三行觀上集減離一行
第十三周
以二行觀上集減離生二行
第十四周
以一行觀上集減離生集三行
第十五周
以四行觀欲集不觀上集
第五周減縁
以三行觀欲集減縁一行
第十六周
以二行觀欲集減縁生二行
第十六周
以一行觀欲集減縁生集二行
第十八周
以四行觀上苦不觀欲集
第六周減縁
以三行觀上苦減非我一行
第十九周
以二行觀上苦減非我空二行
第二十周
以一行觀上苦減非我空三苦二行
第二十一周
次以四行觀欲苦不觀上苦
第七周減縁
次以三行觀欲苦減一行
第二十二周
次以二行觀欲苦減二行
第二十三周
次以一行觀欲苦減三行
第二十四周
中忍滿位也
所留行相義
雖亦減行減縁攝故不名減行 光云。第四
周以四行觀欲道諦。不觀上道名曰減縁。減
縁之時。雖亦減行。減縁攝故不名減行○又
解云。二十四周唯減行。七周減行亦減縁。望
能縁邊名減行。望所縁邊名減縁 今疏當
光初釋。此釋意。第四周雖減行。減縁攝故名
減縁。不名減行爲言光第二釋意。七周通減行
減縁故。第四周又可有二邊也。又今疏總而
言之已下。當光初釋意。理實言之已下。當光
第二釋意歟
此第四周即是一周減縁攝 此第四周。減
縁攝故。減行二十四周時不爲一周也。三十
一周之時減行第四周歟
總而言之上下八諦 已下實三十一周雖
減行。論云二十四周減行釋也。謂上下八諦
各減三行也。謂欲界苦諦下。必一行相留故
不減之。餘七諦一行相與縁同減故。且不云
減行。故但各減三。三八二十四周爲言
初減一行名中忍初 古云。觀上下八諦
時。欲苦下非常苦空非我。乃至上界道諦下
出一行減時。初欲苦非常行可取中忍初也。
今疏初減一行名中忍初者。非常觀時。上界
道一行減意思故。此一行減思。非常觀爲中
忍初云意也以上 光云。如正理論云。於上界
道減一行相。從此名曰中忍初 此釋云減
一行相。從此名中忍初。從此言。初欲苦下非
常行。不見取中忍初哉。古定春抄意。恐背此
釋歟
但有二行二刹那心○名中忍滿云云 中忍
滿位事。光寶妙樂釋。一行相二刹那云云 淨
影大師圓暉釋。二行相二刹那云云會相違異
義也 一義云秀惠已講。今
案中古明事也
於苦聖諦。有非
常苦空無我四行相之中。留初非常行相入
見道之者。中忍滿位。可二行相二刹那也。所
謂初觀非常苦空減非我。次觀非常苦減空。
次觀非常減苦。此觀非常苦減空之中後苦
行相。觀非常減苦之時非常行相。作此苦非
常二行相二刹那心名中忍滿位。淨影圓暉
釋此意也。留後三行相入見道之者。中忍滿
位。可一行相二刹那也。其中且就留苦行相
入見道之者顯其相者。初觀非常苦空減非
我。次觀非常苦減空。次觀苦減非常。此觀
非常苦減空之中後苦行相。觀苦減非常之
時苦行相。作此苦一行相二刹那心名中忍
滿位。光寶釋此意也。留空非我二行入見道
之者中忍滿一行相二刹那事。准之可知之
 此義意。第二十三周。以二行相觀欲苦有
二刹那中後一刹那。與第二十四周。以一行
相觀欲苦一刹那。合爲中忍滿位。重心云。此
滿位有前後二念。前念第二十三周後一刹
那。後念則第二十四周一刹那也 難云。今
疏云。減欲苦下二行相時。觀非常苦減空之
時。二行相二刹那心爲中忍滿位。觀非常減
苦之時。即可増上忍位。何爲中忍滿位哉。
答。隨所留行相。中忍滿位。或二行相二刹那。
或一行相二刹那。其類不定之義意今疏釋
難思。且會云。作一行相減三行相之時。爲中
忍滿位事必然也。作二行相減二行相之中
初念非中忍滿位。後念是中忍滿位。有其相
濫故。爲顯彼後念是中忍滿位。云減欲苦下
二行相時等也。非謂減二行相之時。二刹那
心倶中忍滿位。亦非作一行相減三行
相之時増上忍住也以上本
義抄
尚難云。今疏次
下云唯有一行一刹那心。觀欲界苦名爲上
云云此則可爲作一行相減三行相時哉。重
心云。上標於減行中。初減一行。中忍初減
欲苦下二行相時。中忍滿一行一刹那觀。欲
苦作一行減三行時相當也。何云非存作一
行相減三行相時増上忍位耶。答。上釋之中
品忍位減縁減行云云減行時爲中忍。何以作
一行減三行時爲上忍耶。若爾者。今釋云。
於減行中標。亘中忍初與中忍滿也。唯有一
行一刹那心者。減行訖唯一行一刹那心爲
上忍爲言於中忍滿位。作一行減三行時。爲中
忍滿位事必然故。今略不出之。有相亂出 作
二行相減二行相時歟 光云。夫増上忍世
第一法。及苦法忍行相皆同
此言修者但是得修 古云。且於上忍位
謂之。彼正止苦一行。餘一二行既雖減之。未
減苦諦故。餘尚殘欣其心故。未得切法後得
以彼所減行修得也以上 法後得可思之
惠云。十六行相互相違不可倶起。一一即行
修。餘行相怕是得修。未減八諦縁時。八諦下
所減行相。亦起法前得也
見行有二 寶云。婆沙一百九十云。問。何
等補特伽羅依空行入見道。何等補特伽羅
依無願入見道。答。若見行者依空行入。若愛
丁者依無願入○解云。見行著我故依空入。愛
行人著有故。依苦無常入也
 又
見行人有二種○愛行人亦有二種解云。莂知
身無常。不
自時起慢。若知其苦相。
精進求出也云云 以上
又依西方徳光論師 惠云。梵云瞿拏鉢頼。
是中印度袜底補國人。是西方有學人。於本
國造百餘部論云云 又云。此上兩説。同釋婆
沙文○光法師取後説。寶法師取前説云云
光云。於見道中所起丁相應令繋屬。増上忍
者即先起之。徳火兀所解於理爲勝。若不爾者。
諦各四行起何行耶云云 寶云。徳光所解事
太繁雜。既無論文。何理知定相繁屬耶。如我
見増者。爲治我故起非我行。有何別理。於滅
等下偏起離等行。先觀滅等諦耶。今爲一釋。
從聞思觀四諦時。於一一諦皆具四諦。如名
次第。於上道諦等。後起者先滅。先起者後滅。
我見増者。偏起非我。自餘三丁。隨次而滅
中上忍及第一法。同此一行。即以此丁入於
見道。於理伙違云云 光云。又依西方徳光論
師解減行云。上下八諦。諦各四行如名次第。
擬儀相當皆相繋屬。如於後時應以欲苦下
無常行入見道者。於自諦下。從後向前。先除
非我。次空後苦。若以苦行擬入見道。先除非
我。次空後無常。若以空行擬入見道。先除非
我。次苦後無常。若以非我擬入見道。先除空
次苦後無常。除欲苦下四行既爾。除上道諦
四行亦然。如以欲界無常入見道。先除上界
道下出。次行次如後道。以道屬無常後除也。
若以苦入見道。先除出次行次道後如。以如
屬苦後除也。若以空入見道。先除出次如次
道後行。以行屬空後除也。若以非我入見道。
先除行次如次道後出。以出屬非我後除也。
如欲苦下行相。從後漸除。上界道下行相。應
繋屬彼欲界行相。如欲界説先後除之。如
除上界道下四行。除餘六諦四行相。隨應皆
爾。准此應知。於見道中所起行相。繋屬増上
忍時行相者。即先起彼行
擬宜相當 麟云。擬謂對向 。宜謂稱合。此等
但以次第相當以爲相屬云云
所縁上七諦 文 問。注所縁何云七諦耶。若一
縁不減故。今約所減縁云七諦。行相亦一行
不減。何云三十二行耶。既云三十二行。例應
云八諦耶。答。上云道等。等取餘七諦故。約所
等云七諦歟 光云。瑜伽師已下。顯中上忍
兩位分齊。對治道等。等取餘七諦。擧後等前。
於一一諦。能縁行相三十二種。及戸斤縁境。上
下八諦。隨其所應漸減漸略。唯二念心思惟
欲苦。齊此已前名中忍滿。後一刹那爲上忍
於世間中是最勝故 惠云。問。世第一
法名勝者。爲都勝爲分勝。若都勝者。豈勝世
俗智。見道眷屬故。若分勝者。煗等前三皆分
勝故。應名世第一、答。此法於有漏中都勝。能
開聖道門。世俗智無此能故。不名世第一。又
世俗智。因此世第一法方得生也○問。如
何世第一法與苦法忍爲強等無間縁。答。具
四義故。一品類同故同見道。是上品故。二
無量善法所長養故。三生六十劫等。三性相
同故。性即同以惠爲體。相者若世第一法作
苦行相。見諦亦爾。四爲此苦法忍。廣修煗
等加行故也云云
此世第一有士用力 如世士夫營農等用
名士用也 光云。能作等無間縁。有士用力。
離同類因。引聖道生 麟云。言離同類因
者。謂世第一前總是有漏。從此已後幷是無
漏故。此第一位能離同類因也云云
煗等四念住性 總相念住居法念住。從此
生煗等故。煗頂初安定位所現修法念住也。
故云四念住性
得非煗等體 本義抄。問。四沙門果以得
爲體。相例可同尸 光云。沙門果體。成就所
顯故。得是沙門果。煗等善根。聖不重起故。得
非煗等云云 成就所顯者。由得果攝殊勝道。
總一得得諸行。得四法四類八智。得修無
常等十六行相等之義。建立四沙門果故。云
成就所顯也。故沙門果。以得爲體。煗等是聖
道近加行。可痛入聖之後重現前故。煗等
不以得爲體也以上
豈有聖者煗等重現前 本義抄。問。不淨
觀總別念住以得爲體者。彼又有法後得故。
入聖後彼得可現前。豈無重現前過耶。答。不
淨觀持息念總別念住。是聖道遠加行。不痛
入聖後重現前義故。以得爲體也。四善根聖
道近加行。可恐入聖後重現前過故。不以得
爲體也。重心云。不淨觀等。聖道遠加行起之。
餘時乃至入聖後亦起之。四善根聖道近加
行起之。餘時全不起之故。不淨觀等不痛入
聖後重現前義。獨付入聖後重現前過也
已上
順決擇分 光云。順是因。決擇分是果。從
因及果爲名故。名順決擇分
能斷疑 古云。聖者能斷諸惑出疑事。聖
智善斷結。理理分明知之決定也。疑猶預違
決斷故。相對出之歟
無色無見道 麟云。夫入見道。必縁欲界。
無色心不縁欲故
更加欲界也 尊者妙音。心欲界繋煗頂二
善根修惠攝云事。淨影大師妙樂大師定判
也。但欲界無修惠者。有宗常途所談也。故彼
師意。欲界繋煗頂二善根。唯思惠攝。非修惠
攝也。神泰述尊者妙音義云。煗頂是思惠云云
若爾者。四皆修所成者。依正義意如此云也。
非謂二或七之義。亦唯修所成歟
唯依欲者 欲界多苦處故。厭苦情猛利。
唯依欲身起之。色界依身。恒喜樂受相應。袴
快樂故。厭苦情不猛利故。依彼身不起之
三善根三州初起 光云。婆沙第七云。問。
何故天中不能初起。答。彼處無勝厭離等作
意故。問。惡趣中有勝厭離等作意。何故不起。
答。悪趣中無勝依身故○人中具二故能初
第四善根天亦初起 惠云。即約人中修前
三畢。命終生天。更起煗等。便起世第一法
三女男得二 惠云。女男得二。如別解脱
戒。各容懸發得二也 古云。男身男善根
現起。女善根成就持之。女身同之。煗頂忍位
轉根故。男轉形爲女故。爲彼女善根成就持
之也。女同之 本義抄。問。依男身所起煗善
根勝。依女身所起煗善根劣也。依男身初起
煗善根位。可得修依女身所起煗善根哉。答。
煗頂忍前三善根位。有男轉形爲女可得之
義故。彼未來依女身所起前三善根。繋屬今
男身之義有之故。依男身起煗頂忍前三善
根位。未來得修依女身所起前三善根也。彼
未來依女身所起前三善根劣故。雖不與彼
爲同類因。有繋屬之義故得修之也以上
已得女身非擇滅 麟云。謂本是男身。證
聖已後無轉爲女。即於女得非擇滅。若本是
女不爾。如羅漢尼猶是女故
明捨義也 光云。捨諸善根總有三種。一
失地捨二命終捨。三退捨。聖依此地得此善
根。失此地時善根方捨。失地言。顯下地命終
遷生上地。異生於地。若失不失。但命終時失
衆同分。必捨此善根○諸聖者住死有中。由
聖道資不捨煗等。但由上地中有等起。捨下
善根。捨時雖同而所由別云云
若還上地 麟云。如身在欲界依初禪起煗
等。生初禪時。不名失地。同本所依故。若生
第二定時。方名遷地云云
若此地死還生此地 若梵衆天沒生梵補
天不可失。處替同初禪地故也
異生於地失與不失 依初禪起煗等。命終
生第二定時云失。依初禪起煗等。命終生初
禪地時云不失。失地不失地。命終捨也
諸異生依四根本起煗等 光云。正理六十
一云。依根本地起煗等善根。彼於此生必定
得見諦。以根利故。厭有深故。依未至中間起
煗等者。於此生不必得入見諦云云 神云。若
依正理論。依根本地起煗等者。以根利故。厭
有深故。必得見諦。若依未至及中間。根通利
鈍。厭有不深故。不定也
唯得先未得者 光云。以煗等善根無始來
未曾熟修。要由廣大功用成故。於未曾得生
欽重故得先未得。於已曾得不欣樂故。非得
曾得。以趣聖求昇進。若得餘定。以曾熟修非
由大功故。後重得得先所捨
若煗等經生故 異生命終捨也
了分位善説法師 光云。得宿住智。知勇
過去已修煗等。爲説頂等。便生頂等。若不遇
者。還從煗等根本修故 惠云。遇了分位。
即了五位修行次第者。爲説修頂法次第便
修頂。從頂生忍准之云云 五位修行者。外凡
内凡見道修道無學道歟
煗位雖退 光云。四善根中。若得煗法。雖
有四失而有一徳。若得頂法。雖有退造無
間業墮惡趣。三失。於前煗法更増。畢竟不
斷善根。若得忍時。雖命終捨住異生位有此
二失。於前頂法。増無退。不造無間。不墮惡
趣。有此三徳。不墮惡趣。准知。不造五無間
業。定無惡果。顯無惡因。忍位無退。如前已
辨。若至忍位。於少分趣等中得不生法故。趣
謂三惡趣。生謂卵濕生。正理云 此二生多愚
癡故。處謂無想・北倶盧・大梵處。正理云。無
想・大梵僻見處故。北倶盧無現觀故。身謂扇
搋等。正理云。扇搋等多諸煩惱故。有謂欲界
第八有。正理第八有等。聖必不受故。惑謂見
所斷惑。正理云。見所斷必不復起。此六種於
下上忍。隨應而得。謂於下忍得惡趣不生。餘
五不生。至上忍方得。於中忍位。無別不生故
不説也。得世第一法。雖住異生有一失。於前
忍位。加能趣入法 離生及無命終捨云云
惠 云。都有五義。一必至涅槃。二不斷善。三不
造逆。四不墮惡趣。五不退。煗位有前一。頂位
有前二。忍世第一具五也
必至涅槃 惠云。問。順解脱分亦必至煗
槃。與煗人可別。答。前解脱攝。後即決擇攝。前
散善攝。後定善攝。前七方便不攝。後即加行
攝。後修十六行相前無十六行相。此惠爲體。
散有此別也云云
於卵濕生 惠云。以多愚癡故。得聖後不
受。若未得聖前。即亦許受如世
彼扇搋 光引婆沙云。得忍也便違惡趣。
彼扇搋等身。類鄙陋是人中惡趣。若得忍等
殊勝善根。必更不受彼類身故
及第八有 惠云。婆沙論。等取色界一處
二生業。於色界十六天。一處受一生。更不受
第二生。於第二生。得非擇滅。欲界第八生業。
色界第二生業。障得上品忍也 第八有
者。預流聖者。極七返受生。不受第八有生也
無間入正性離生 惠云。若爾異生即是聖
人。世第一法現在時。有見道上得故。答。
但苦法忍在生相。雖有得在身未成就。不名
聖地 麟云。世第一法至雖異生者。猶是
有漏故。是異生位。現在時與苦法忍爲等無
間縁。引 至生相名入也。世第一如無間道。苦
法智忍如解脱道。此二共捨異生性也
煗頂二位容轉成佛 古云。問。聲聞煗
頂人。轉向佛乘者。轉向佛乘煗頂位歟。答。不
爾。修聲問煗頂人。轉起佛種姓順解脱分善
經三祇行。後起煗頂等也以上
容可轉成獨覺乘 光云。獨覺非往惡趣
故。於忍位可轉成彼 惠云。修聲聞忍畢。
許 轉作部行獨覺。不許轉作佛。菩薩修因往
惡趣故也 云。從聲聞煗頂忍轉。起
獨覺種姓順解脱分善。後經百劫修行。後至
煗等
麟喩獨覺 光云。如麟一角。獨出如佛故。
婆沙云。樂獨居故 又云。雖初發心由其教
力。後將入聖獨悟道故。得獨覺名 惠云。
部行獨覺。起煗頂同聲聞。許轉成佛也
問。部行獨覺忍善根人。可有轉向餘乘義耶。
答。二義木本義抄
可見之
言一坐者 古云。麟角百劫人修行已後。起
煗等善。佛乘三祇百大劫已後。起煗 等。一坐
至菩薩也以上 惠云。更釋上佛及麟角忍位
不轉所以。有説。從不淨觀修也
釋曰順決擇分 此一段分爲四。初正明得
果久近。二明體性。三殖解
脱下
明殖處。四又施
一食
明體 光云。解脱謂涅槃。此善根順彼名順
解脱分
獨覺極速四生 一最初發心生此依
佛教
二起
順解脱分生無佛世
生也
三順決擇分生。四入聖生
一坐
生也
 惠云。問。獨覺先斷無所有處下八地惑
盡。第二生依第四定入見道。二生即得果。如
何論説四生。答。前世品説獨。一説是凡夫修。
一説是前三果人。准次前文。得上忍猶不可
轉。況前三果人。許轉總説三生及四生。共得
聲聞及獨覺果。亦不可定配也 初起順解
脱分一生後六十劫修行。次順決擇分一生
入聖一生聲聞三生得脱也
六十劫百劫事 惠云。問。六十劫百劫取何
劫量。答。仕菩薩三無數劫。取火災劫。二乘亦
取火災劫。數成六十劫等。若取増減劫者。如
今有人種解脱分。向縁至壞空成劫中第九
劫。即滿六十劫。三州六天未有有情。何處得
果。准此取火災劫。數成六十劫等也 問。
三生六十劫與四生百劫。誰鈍誰利耶。答。隨
修行時分長短。其根利鈍相分也。如彼佛最
極利根。經三無數大劫修行。麟角極利根。經
百大劫修行。身子都聲聞極利根。經六十劫
修行等也。准彼思之。三生得脱聲聞。四生得
脱獨覺修行時分甚短促故。多分可鈍根也。
一義云。三生得脱聲聞。四生得脱獨覺。倶
可通利鈍也以上本
義抄
三義爲體 光云。雖就最勝。唯是聞思相
應意業。而此聞思惠相應思願攝起身語。亦
得名爲順解脱分
唯人三州 光云。三惡趣雖有厭離苦。無
勝般若。以惠劣故。天趣雖有勝般若。無餘厭
離故。以苦輕故。北州無深厭離。以苦輕故。無
勝般若。以惠劣故 惠云。種解脱分善。正
理論遇佛不遇佛。男女皆修得也
又施一食 寶云。問。爲因何事種此善根。
答。惑因施。或因戒。或因聞而不決定。所以者
何。意樂異故。謂或有人因施一搏食乃至一
淨齒木。能種解脱分。或有雖設無遮大會。不
種解脱分。或有受持一晝一夜 八齋戒。能種
解脱分。或有讀誦四句伽陀種解脱分。或有
善通三藏文義不種解脱分。問。誰決定種順
解脱分。答。若有増上意樂。欣求涅槃厭皆生
死者。隨起少分施戒聞善。能決定此善根。
若無増上意樂。雖起多分施戒聞善。而亦不
種善
願力所持 光云。願以信爲體。或勝解爲
體。或欲爲體。思相應願也
從此大文第二約三道 麟云。已上七方便
竟。自下約聖位辨
釋曰從世第一善根無間 此一段分爲四。
初明十六心次第。二苦法智
忍者下
明忍智別。三此十六
心下
述三現觀。四又論
明下
明正性離性
縁欲界苦諦境 惠云。以欲界在下。是麁
苦果及散地故。先觀後觀上二界苦等。同定
地故合觀也
苦法智忍者 寶云。四善中忍是有漏性。
今此中忍性是無漏。忍恐濫前忍。擧法智果。
顯是無漏與前忍別。正理釋云。説無漏言。爲
欲簡別世第一法所從世忍。此無漏忍。以欲
苦法爲其所縁。名苦法忍。謂於苦法。無始
時來。身見所迷執我我所。今創見彼唯苦法
性。忍可現前。名苦法忍。此能引後苦法智生。
是彼智生。障之對法故。得名爲苦法智忍
此釋意。苦法者。所縁苦諦也。忍縁彼苦
法名苦法忍。與智名是無漏智也。爲簡別前
世忍。云苦法智忍爲言 今疏釋意。忍名智。
爲顯此忍亦無漏云云若爾者。簡世忍邊不約
歟 惠云。即後智是忍等流果。合先擧忍後
智。先智後言忍。先擧智果。顯忍因是無漏。簡
七方便中忍也。忍者謂信。先無始來。於苦
諦執我我所等。今得無漏智。知苦諦無我我
所。信唯有苦理名忍云云 准此釋。今疏顯此
忍亦無漏。爲簡前世忍爲言
此後境智與前相似故 麟云。如上界苦智
與欲界苦智。一類是同故名爲類
此有三種 麟云。惠能見諦。餘心心所非
惠性故。不能見諦。但名爲縁。其四相等非正
法故。不能縁境。而與惠等同一事業故。得名
現事觀也。是則惠具三名。想應法有二名。四
相等但一名也 古云。事現觀攝惠。今唯
云相應者。文言略也。事業者。知苦斷集證滅
修道事業云也。此經一往説理。實一切法皆
知。諸有漏法應永斷。一切善法。皆應證。
善有爲諸法皆應修習也以上
又論○名入正性離性 惠云。婆沙有三
説。一云。苦法忍。於未來能滅異生性。現在斷
惑得○有説。世第一捨異生性○或可二共
捨。世第一法如無間道。與異生性倶滅。苦法
忍如解脱道。與異生性不成就得倶生。此論
同此説也
猶如生食 生食者。不煮不燒生食也
婆沙云。復次見所斷惑。令諸有情墮諸惡趣
受刻苦。譬如生食久在身中。能作種種極苦
惱事。是故此惑説名爲生。見道能滅故名離
或由見惑令諸善根 問。此釋意。生言名
善根歟。名見惑歟 古云。此生名善根也。
依有見惑。諸善根不純熟名離生。不令善根
淳熟惑故云離生也 婆沙云。復次一切煩惱
惑。諸貪愛能令善根不得成就。及令諸有潤
令起過。皆名爲生。見道起已獲彼勢力令不
 復爲増上過。由此見道獨名離生文 以上
光云。或謂善根未熟名生。故婆沙云復次一
切煩惱或諸貪愛。能令善根不得成就○如
前所引云云
忍是無間道 光云。八忍無間道。間謂
間隔。此無間道。證離繋果。所斷惑得無有
力。能爲隔 礙故。令不證果。惑得雖與無間道
倶。無力能引惑得至生故無能礙。昔時能引
能爲隔礙。障覆涅槃令不得證
已解脱惑得 光云。八智是解脱道。在生
相時。非惑得倶名正解脱。今至現在。名已解
脱惑得
忍如驅賊 麟云。忍如驅賊者。喩惑得出
身也。智如閉戸者。喩令惑得不入身也
如修曾見 麟云。擧例釋也。如餘修道已
曾見故。故名爲修。今第十六亦已曾見故名
修也
問如道類忍 光云。至第十六道類智時。
豈不爾時觀道類忍。次前念忍相應倶有一
刹那法。是道諦理。未見今見 惠云。難意
者。第十五心道類忍。是道諦理。至第十六
心。方見道類忍。第十六心見第十五心。亦是
未見今見。如何第十六心修道攝耶
答此中 光云。此中但約上下八諦。不約
刹那。非道類忍一刹那法。未見今見。可名今
見未見諦理 麟云。謂約八諦作法。於
不遍。不約十六刹那心。遍與不遍。已見上地
無邊之道。唯餘一念未見。豈得從少名未見
 此意云。道類智位。上下界諦理遍見。
道類忍少分一刹那心不見。諦理不見不可
爲言
如刈畦稻 畦ウネ・クロ一科キハ
答知諦末盡 前七智。於自分見明了。餘
諦未見故見道攝也。第十六心未見者無之。
如修曾見故修道攝也
隨信他言 光云。由信隨行。名隨信行。彼
人有隨心行。名隨信行者。此約成以釋。或由
串習。此隨信行。以成其性故。名隨信行者。此
約習以爲釋。所以見位信標名者。彼先異
生位中。信他隨行義故。從加行位以立其名
云云
契經等 光云。等謂等取餘十一部經。或
等餘二藏云云
於先時未以世道 麟云。謂凡夫時。未曾
用有漏六行斷惑也
就中二一明建立果位 一正建立果位衆
聖差別。二衆聖建立外。別明住果非向爲言
信解見至 光云。言信解者。信謂淨信。解
謂勝解。由信増上勝解顯故。故名信解。言見
至者。由惠増上正見顯故。故名見至。所言至
者。由前向見。得至果見故名見至云云
信惠互増 麟云。理實信解信増。見至惠
増。今言互者。顯不具二故言互増。非如東西
互見也
論云何縁○至五等 光云。第二明住果非
向。五等等取斷六品等。乃至無所有處第九
品。果等等取一來不還果云云
未得五品等諸勝果道 論云。然諸先斷
欲界修惑一至五等。至得果時。此生必定起
勝果道。由此先離三意染。後依下地入見道
者。彼得果已。於現生中。必能引生後勝果定
云云 古云。凡於勝果道有種類。今先異生。
以有漏智斷欲界五品修惑人。入見道至第
十六心名住初果。不名一來向也。此人五品
惑。凡位斷之畢。重以無漏智可斷之理無之。
而修擬儀道。起無漏勝果道也。其所以者。
欲斷第六品惑。風度斷道叵起故。初一品修
惑。以無漏智斷道風情ヲナシ。無漏智起續。斷
第六品惑至果云一來果也。初一碞修惑五
品名。以無漏智斷體起勝果道云也。有漏智
斷計。不修擬儀道不云向道也以上 光云。得
果時。於勝果道。必定未得。以得果心於勝果
道。所對治非對治故。非非彼治現在前時得
彼治道
第二約修無學道 修道無學道。是修惑斷
位故也
失謂退失 正文云。論云。失謂過失。兩記
不釋云云
如洗衣位 問。此喩麁垢先除。細垢後除。
先後聞。下下智除麁垢旨不聞歟。答。古云。
衣土付少濁水除之。若墨清水除之以上
極言爲顯受生最多云云 光云。住預流果有
受七生。乃至有受一生。論文既説極言。爲顯
受生最多。非諸預流皆受七返。以此故知。不
遮極少亦受一生云云
言預流者 麟云。無漏道總爲流者。釋預
流名。謂無漏道趣向涅槃故名爲流。最初至
得名之爲預 論云。諸無漏道總名爲流。
由此爲因趣涅槃故
一具得果向 正文云。論云。其得向果無
漏道故 應如論云向果多 麟云。十六心
中前十五心是向。第十六心是果故。具二道
二具得見修 麟云。亦第十六是修道故。
具二道也
三於現觀十六心 麟云。謂遍歴十六心。
皆起得至身也。謂得果名得
如七歩蛇 光云。如爲七歩毒蛇所。螫大
種力故。能行七歩。毒蛇勢力故。不至第八。亦
如第四日瘧。諸患瘧者發時不同。或有發半
日不發半日。或有一日不發一日發。或有極
遲發者。第一日發。第二日第三日不發。至第
四日必發。此名第四日瘧。至第四日。法爾此
瘧必定發也
此有五義 正文云。見論文相似四義。云
何云五耶。光雖分爲五段。不言五義。寶亦不
言五義。但以諸有決定至亦能淳者。爲引文
擧喩證也以上
一以不生長 麟云。謂不造新惡趣業也
二違彼生長業 古云。預流果人。不造三
惡趣生長業故。云違生長業。不招三惡趣果
故。云違生長果也以上
三強盛善根 古云。見道云強盛善根。守
護預流果人故。彼人不墮三惡趣也已上
四加行意樂 光云。身語加行。及與意樂。
倶清淨故 麟云。得不作律儀也 古
云。加行者。身語二業。意樂者。意業也。預流
果人。身語意倶清淨非不善故。不墮三惡趣
以上
五諸有 麟云。此是以劣況勝。義通二釋。
一云。由忍不墮惡趣故。所以有惡趣之業。不
能生忍善根。況得預流果耶。二云。忍尚不起
惡趣之業。名不起忍。且從前解
 先年草案之今日清書之
享祿四年七月二十八日法印權大僧都英
憲             六十九
英憲法印以自筆寫之
永祿六年六月十一日 花嚴瓦礫淨實
              四十二
              一校了






倶舍論頌疏抄卷第二十四
 (頌疏論本第二十四) 
從此第二明一來向果 梵名斯陀含也。
翻云一來。得名下釋。淨影義章。住薄頻來。翻
名出之。住薄下釋薄貪・瞋・癡同歟
論云已辨注果 光云。就此文中。一結前。
二總生下。三別起次 准此釋可知之。三
頌也
初兩句明家家 問。家家得名如何 麟
云。以生非一家故。曰家家 義章云。從家
至家故。曰家家。此明須陀。厭舊生家異家受
身故。名家家。云何異家。此人或時人中生。已
捨人生天。後捨天身還生人中。厭本生處。異
家受生。天中亦爾。離本生處異家受生故。曰
家家 此一段大分爲二。初科頌文。二即預
流者下。正釋。又二。初釋家家。二釋向果。初
釋家 家中又二。初明家家縁。二釋二種家家。
初明家家縁中三。一明三縁。二明頌略縁。三
合明斷惑受生縁。亦三。初總標斷惑受生縁。
二約九品潤生正尺斷惑受生縁。三問答釋
成而已。私注之
轉名家家 轉言。預流果聖者轉名家家
爲言
一由斷惑 光云。一由斷惑。斷欲修 惑三・
四品故。謂或於先異生位斷。或今預流進修
位斷 義章云。依如論中三義建立。一斷
煩惱。二成無漏根。三者受生言斷煩惱。簡異
具縛須陀洹人。成無漏根。簡異退者。亦簡
凡夫。言受生者。簡異現般須陀洹等
二由成根 光云。先凡位中。斷三・四品。後
住初果。未起勝果道。雖有初後縁。猶未成彼
無漏根故
諸無漏根理必合有 預流果後進斷修惑
時。若用無漏智斷道時。成無漏根義必然也。
若用有漏智斷道時。聖二離八種。名二離繋
得之定故。既得無漏離繋得。成就能治無漏
根如然歟 無漏根者。三無漏根歟。可見第
二卷朼 古抄堯。問。如此釋者。第三受生由
第一斷惑由之時。義准可聞。斷三・四品。必然
受三・二生故。答。斷欲三・四品聖者中。進斷
五・六品。證一來果。有受欲一生。及進斷七・
八品。有受半生。又現般者。不受一生。如此不
同故。斷惑縁外。別擧受生縁。簡餘取受三・二
生。立家家名也。第二縁。預流果後進斷欲修
惑。成無漏根。必然成也。故非准例以上
九品惑能潤七生 九品惑潤生事。諸師釋
不同也。光記有二釋。今疏當光初釋。寶記當
光第二釋也 麟云。以上品惑最強盛故。潤
生多也。次漸劣。感生漸小。此同舊疏前解
惠云。此疏釋九品潤七生。即別配品數。定
是光法師釋。若寶法師。即未斷來品共潤七
生。如上上品。有潤七生力。乃至下上品。亦有
潤七生之力。若斷前品畢。即後品獨潤七生。
不滿七生者。亦七生攝

IMAG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701 702 703 704 705 706 707 708 709 710 711 712 713 714 715 716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