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倶舍論頌疏抄 (No. 2254_ 英憲撰 ) in Vol. 64

[First] [Prev+100] [Prev] 619 620 621 622 623 624 625 626 627 628 629 630 631 632 633 634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倶舍論頌疏抄卷第十五(頌疏論本
第十五
)
第一明得處時同異 古云。論問意。於此
三戒得一戒。同處同時。餘二戒必得歟ト問
也。處者。發戒アイテヲ云以上
從一切者 決云。凡造罪必有加行罪・根本
罪・後起罪三。假令如殺生者。作弓箭畜兵
杖等。是加行罪。正殺他。是名根本罪。殺已取
頸來若追補等。是名後起。今更別解脱戒之
時。於彼加行・根本・<#0613_3/>後後罪上。得不作戒體。
故云一切以上堯抄云。於一切發惡處。得別解
脱戒云云殺生等惡起。有加行・根本・後起故。
以此加行等。爲發惡處。然今受不殺生等善
戒。離彼殺生等惡加行・根本・後起罪故。對彼
發惡處。發得加行等善戒也以上云。一
切二處也。現時也。凡別解脱戒遮惡非也。爾
欲界起罪。三時皆惡非故。對此受戒時。又對
三處發得也以上 麟云。離根本罪者。如殺生。
正命斷時。是根本罪。言加行者。如欲殺生從
床而赴至彼殺生所。爲殺生方便。命未斷前
加行也。後起者。即命斷後。或煮或食。讃述其
美。根本之後。是謂後起。然今受戒。並望此三
罪處發心也
從二得者 光今此二類三釋在之。今疏當
第三釋歟 光云。又解。言二類者。一有情類
能發性罪遮罪。二非情類能發性罪遮罪。今
受善戒。能離性罪及與遮罪故。從二類發性
罪遮罪處。還發得善戒云云 決云。女人同宿
等者。雖非正犯。譏嫌重故。遮之以上堀地拔
草等同遮之
從現得者 麟云。婆娑云。別解脱戒。唯於現
在有情數蘊處界得。不於過未隨法故解云。以
離散故。
墮法非情數中。此皆約小三
世現在聚。假立有情也 以上
光云。問。若從現在有
情處得戒者。盜現在佛塔物。如何從佛邊結
罪。答。實從現守護人邊得罪。言於佛結彼罪
者。以施佛故。顯物重故推在如來 古云。
別解脱戒。於現在誓不作惡非也。於過未不
誓也。又過未如非情法也。故從現得也以上
決云。別解脱戒。於現在有情得之。假令殺生
等。於現在有情行之。過未殺不殺何分云。況
過未是非有情數。唯限現在得之也以上
論云謂從現世蘊 堯抄云。發得戒體。約現
在蘊處界聚集和合有情依身論之。故限現
在也。去來不然。故不通彼也
以離邪婬於守護有情邊釋上一有情云也
 決云。邪婬者。除自妻犯他妻。於他女若有
夫。彼夫名守護有情。今受罪旒彼夫上發得
之。若他女無夫。即國王名守護有情。又國等
法。娶夫時。必申國王。依勅許可娶之。而令國
王不許。潜犯他女故。其罪於國王邊得之也
以上
若離殺生於有情所依處 釋上一所依處
云也 堯抄云。有情所依處者。謂内身。即眼
等五根。夫行殺生。於有情所依處得罪。謂命
根依詫眼等五根。將現在前。令彼斷絶故。殺
生於有情所依處得罪也。今不殺生翻後殺
生故。於有情所依處。發得戒體也以上
若不堀地 釋上二所止處云也 堯抄云。
有情所止處者。謂外器。若堀地等。於有情所
止處得罪。若不堀地等。於有情所止處。發得
戒體也以上
麟云。言有情及有情處者。有情謂六界之總
名。所依即是内蘊處界。所止即是外器。草木
及財食等。皆是現在假聚非過末等
於定位中唯有根本光有數尺。此一尺也
決云。隨心轉戒。無定前加行定後後起。唯於
定中根本位轉。能治律儀既在根本位。故所
治惡。唯對根本起惡處發戒也以上 問。定道
所治惡欲界惡歟。答爾也 光云。又解。散戒・
定戒倶對除惡。惡與散戒同欲界故。相去近
故。難防護故。散戒通於三種起惡處得。惡與
定戒不同界故。相去遠故。易防護故。定戒唯
於一種起惡處得云云
得別解脱戒○皆容有故云云 古云。別解脱
戒。欲界戒也。欲界加行・根本・後起倶可作惡
非處也。容作惡非處受戒。對三處得戒也。定
道上地戒也。既非可作惡非處。定道功能。不
作惡非自發得無表マテ。雖然戒必有所對
得。獨不得之。故此戒アイテヲ尋。タダ根本起
惡處也。惡加行・後起處不對也以上
況從遮罪 麟云。擧重。況輕。從性加行。尚
不發戒。況遮罪也。又別解脱律儀。教制遮故。
從遮罪處。發得遮戒。定道律儀。無教制遮故。
無遮戒。由此不從遮罪處發云云
謂從三世發定道戒 光云。又解。謂戒倶心
能縁三世故。心倶戒由心勢力能防三世。戒
與彼心倶有因故。其力是強故。通三世蘊處
界得。別解不爾。唯防現在。唯現處得云云
第一句者謂從現世加行之 寶云。謂應説
言。有一類法。於彼唯得別解律儀。非二律儀。
乃至廣説。第一句者。謂於現在得前後近分
及遮罪遠離。餘隨所應。皆如是説唯此加行後起
者。是惡業加
行後起。非是受
戒之時加行後起
論主彈第三第一句 麟云。以此二句皆
言現在。故彼彈之。第二・第四非現在故。所以
不彈此。則論主正婆娑文已
若論發戒有通三世 古云。若論發戒已
下。釋論理實應言已下也。意。上別解脱現在
得。定道戒三世通云。然何實防未來也。其故
凡戒云ヲイマシムルハ今惡行ツルヲ此後不行
誓心也。故實所防有未來世也。有通三世云。
道定戒隨心事釋マテ也。現在云。惡非現起
地。惡非現起思。現在云マテコソ有。倶已滅已
生。防事不可有之也。問。上釋定道戒。云亦防
三世。實非防三世乎。答。定道戒與心倶故。以
義勢所行。云亦防三世也。實所防未來也。已
起法不可防也以上麟云。則應但説防護未
來。律儀但能防未來罪。令不起故。非防過・現
已滅・已生。律儀於彼無防用故
從一切有情發決云。於一切有情不作殺
生等云意樂。發得律儀也。若於有情。親不殺。
怨可殺。若我國中不殺。他國人可殺等意樂
人。不發律儀。惡意樂皆不盡故也以上 問。於
一有切情。爲總發律儀。爲各別發耶 光云。
婆娑總有五説。第一師。於諸有情。無貪等三。
總發七支。隨犯別捨。第二師。於諸有情。各各
發七支。別犯捨。第三師。於諸有情。總發二十
七支。隨犯別捨。第四師。於諸有情。二十一支
別犯別捨。第五師。雖言頓受。不言別發。或同
初師。或同第三師。必無別捨。若論捨戒相。第
五師正儀。明犯戒不別捨故。若論得戒。第二・
第四師是不正儀。第一師。於諸有情總發七
支。此則三善根共發七支。第三師。於諸有情
總發二十一支。此即由三善根因差別。各發
七支。故二十一支。問。於二説中。何者爲正
解。云。初師爲正。於婆娑中最初説故云云
云。問。衆生既多。爲一切人同得七支。爲各別
七支。答。一切有情共得七支爲正。若人各得
七支。即有羊作天等。戒減失也。第二説。一一
有情各得七支。第三説。一一有情各得二十
一支。有三善根得戒別故。後二説皆非理。一
戒爲増減過。二於初念時。發衆多能造四大。
一身不能容納過也
從一切支得 麟云。謂苾芻戒。具足身三口
四故。理實亦攝尼七支。同故不説云云又云。
勤策等從四支者。謂勤策・近事・近住等。雖五
八十戒不同。皆是身三語一。四根本業道名
律儀支
因不定者 古云。受戒心云因也。於受戒
心。有下中上三品也。此三品悉具發戒歟問。
答因不定也云也。三品分齊何等トヽ定事無
以上
或有住戒非一切因惠云。或有住戒下。四
句分別。此第四句也。次或有住戒是第三句。
前二句文別准此作也云云論云。或有一類 
住律儀者。於一切有情得律儀。非一切支非
一切因。謂以下心或中或上。受近事勤策戒。
或有一類住律儀者。於一切有情得律儀。由
一切支非一切因。謂以下心或中或上。受苾
芻戒。或有一類住律儀者。於一切有情得律
儀。由一切支及一切因。謂以三心。受近事・勤
策・苾芻戒。或有一類住律儀者。於一切有情
得律儀。由一切因非一切支。謂以三心。受近
事・近主・勤策戒云云
若人不作五種定限 堯抄。問。設雖作諸定
限。欣求心猛利。何不發得戒體乎。勤策戒等。
雖不具七支。得戒加之。近住八戒。限一盡夜。
寧非時定發戒乎。答。作五種定限者。設雖欣
求心猛利惡心不全息故。不得戒也。但勤策
戒者。自本制禁四支也。順教制故得戒。而今
支定者。有人於制禁戒中隨持一不持餘。不
發戒也。次近住戒者。今論時定者。約盡形壽
戒。不約近住戒。近住戒教制。自無限一晝夜
故歟。光云。近住雖於時定得律儀。此據盡形
故。言不得。此釋心時定者。約盡形壽。不約近
住也。
不律儀具一切支 光云。問。何故律儀有
三品。有不具七支。不律儀無三品。必具七支。
答。律儀難得有漸受故。有三品有非具支。不
律儀易得頓得故。無三品及不具支
依經部宗 光云。經部諸師作如是説。隨造
惡人心所期限。或具七支。或不具七。就一支
中。或於境念分。或於境一分。皆得不律儀。近
事律儀准惡亦然。唯除八戒。以時促故。支具
境全。若不爾者。善心羸劣。即不發戒。由隨彼
人期心。支量或小或多。於一身中。善惡尸羅
性相。相違互相遮故。謂一身中若受一支善
戒。正遮一支惡戒。兼遮餘支惡戒。若受一支
惡戒。正遮一支善戒。兼遮餘支善戒。受二三
等。准此應釋。必無一人名不律儀應名律儀。
以善惡戒互相違故 有宗意。五戒・十戒・
具戒。各具支得故。受善戒。惡戒悉捨。不律儀
具支故。受惡戒。善戒悉捨。經部宗心。善戒隨
受多少得戒。惡戒又全分一分得不律儀。付
之若受一支善戒。遮一支惡戒。有餘惡戒。尚
住不律儀人可云。經部心。若受一支善戒。正
遮一支惡戒。兼遮全支惡。故一人名律儀名
不律儀過無之爲言
不律儀者 表無表章云。依瑜伽第九。有十
二種。一屠羊。二販雞。三販猪。四捕鳥。五罝
&T073156;。六盜賊。七魁膾。八守獄。九讒刺。十斷獄。
十一縛象。十二呪龍。對法第八。有十五種。一
屠羊。二養雞。三養猪。四捕鳥。五捕魚。六獵
鹿。七置&T073156;。八劫盜。九魁膾。十害牛。十一縛
象。十二立檀呪龍。十三守獄。十四讒搆。十五
好爲損等 又云。涅槃經中。説十六種。牛羊
猪雞爲利故買肥已轉賣。爲四。爲利故買買
已屠殺。即爲八種。捕鳥・捕魚・獵師・劫盜・魁
膾・兩舌・獄卒・呪龍。復爲八
屠羊屠雞屠猪 義章云。一爲利養羊肥已
轉賣。二爲利故買買已屠殺○如毘曇説。以
殺害心。若賣若殺。悉名屠羊 光云。屠羊。
謂爲自活。要期盡壽。恒欲害羊。得不律儀。若
非盡壽。暫殺羊者。得處中惡。非不律儀。餘准
此釋 論云。言屠羊者。謂爲活命。要期盡
壽。恒欲害羊。餘隨所應。當知亦爾
捕鳥捕魚獵獸捕鳥。除雞其餘諸鳥也
劫盜 世間云強盜歟。義章云。言作賊者常
行劫盜
魁膾 惠云。上苦迴反。下古別反。魁師也首
也。膾切肉也。謂主殺人也云云義章云。常主
殺人。以自存活 或抄云。魁膾者。非切魚鳥
肉。此切生人肉也云云
典獄 義章云。言守獄者。守獄自活 守籠
人歟
縛龍 光云。縛龍。謂以呪術繋縛龍蛇。戲樂
求物。以自爲活
暑狗 光云。言煮狗者。旃茶羅等。諸猥惡人
造諸惡類。西國呼爲煮狗人。非常煮狗。或可。
暑狗以充所食。西方行狗故以標名云云
云。惡旃陀羅者。婆羅門種性人也。彼種
性中一類。惡事作故。世間人村里不置。此名
惡旃茶羅。煮狗充食也
&MT02526; 惠云。上子邪反。下集兩反。爾雅。罝謂
之罝。郭璞曰。罝遮也。取&T073156;也。韻集云。施羂
於道曰&MT02526;。似弓形也 嘉祥釋云。網&T073156;物爲
惡王 光顯等言見 光云。等言以顯王等。
王謂惡王。非理殺害
典刑 光云。典刑伐。謂典刑人伐人 麟
云。典刑者。廣雅云。典王也。刑者罪也。易曰。
刑法也
罸人 論云。典刑伐云云准論文。典刑罸人一
類歟
謂御史等云。御史國守。唐名也。大理
撿非違使別當唐名也以上
論云已説從得不律儀云云 從彼者。上不律
從一切有情支得云。今彼者。指一切有情支

一者由作二者由誓云。生不律儀家人。
由作發惡戒也。作者。父具子初殺生行時也。
生不律儀家人。小小時殺生事見ナレタル故。
作此事業。故ツネノ誓事無之。故依誓心不得
也。生餘家人。作如此事業資身命。兼至極誓
定。作屠羊等事故。誓心起位。發惡無表也。
レサルントスル時。誓心強故也以上
一者由田 恩田父母。徳由佛及羅漢趣田
傍生等苦田齊他苦 第十八卷在之。可見
之 光云。田非一故。若曰諸田。謂於如是諸
福田。所施園林等。彼善無表。初施便生。如説
七有依福業事
二者由受麟云。由受者。不簡輕重及未作
業。要期誓受。即發無表 光云。二者由受。
謂自誓言。若未禮佛。不先食等。或作誓限。於
齊曰等。常施食○齊曰謂六齊曰 問。於田
受二因。何唯明發善處中無表相。不言發惡
處中無表相耶 光云。此。中且據善處中説
理亦於田有不善處中。謂於田所作罝網等。
不善無表初作便生○此中田受。且約善説。
不善處中略而不論。理亦應有。謂如有人。於
怨家所作是誓言。若不打罵不先食等。或作
誓限。於某曰等必須打罵。雖心微劣。由受力
故。無表續生
三者由作 頌重行者。以慇重心行善惡云
心歟 光云。三由重行。謂起如是慇重作意。
若行善時。謂淳淨信。如禮讃等若行惡時。謂
猛利纒如捶打等。由心重故續生
論云如是光云。問中。一總問。二別問。且云
何捨別解律儀。此即別問
言調伏者光云。調伏意顯律儀異名。由此
能令六根調伏
一由故捨 古云。故捨者。 コトサラニ捨也。
捨戒者。得戒已後。已謝表無表法。後得現無
表法。倶得念念相續。然捨縁來時。彼等皆不
至生相。云捨戒也。此別解脱戒事也。定道戒。
出定時無表不起也以上
次具三縁云云 麟云。由意樂厭戒心者。謂不
樂爲沙門修梵行等。准律文更有忻下捨。謂
樂居家。乃至樂爲外道弟子。對有解人者。謂
中國人對中國人。邊方人對邊方人。各相領
解。方成捨戒。若中邊人互相對。則不成捨。陳
捨辭者。准律但言我捨佛捨法等。即成捨戒。
亦更不見別有辭句也。違受表者。受時言持。
捨時言不持。故違也 古云。在夢中者。謂
有夢中起厭心。不成捨。故知。醒メテモバカリ
テハ不可捨也。狂心者。物狂也モノニクルイテ
セントエトモ。不捨戒也。又對傍生等。雖捨
戒表幷厭戒心スト不成捨也以上 惠云。對
傍生等。不簡中國簡二縁也
二由命終 光云。戒依同分増上力。得命終
故。捨所依同分。能依戒亦捨云。戒依
所依力得。所依若捨。能依戒又捨也。所依者。
命衆同分也。由二刑倶生者。本若男若女。今
男女二根倶生。云二形倶生也。此人心品極
劣弱故。不發強勝戒也。問。非戒依者。心品劣
弱故也。若爾者。何依前異作又釋耶。答。始終
落居少也。雖然。先由所依變心隨變能依戒
爲言今不見心方。只凡此人非戒器用云也
以上堯抄。由所依變心隨變故一形人受持
戒。後成二形時。捨所持戒。一形變成二形時。
其心隨變故。於一形時心所持戒。成二形時。
捨之也 又二形人非戒依故二形人依身。
總非戒依身故。成二形時。捨戒也以上
四由斷善根 光云。四由所因善根斷故。
戒本由善根。將今善根斷故。捨彼戒。正理云。
四由斷滅所因善根。謂表無表業等起心斷
 惠云。若生得善發戒。邪見根本捨。若加
行善發戒。邪見加行即捨。問。加行善能發無
表。如何邪見加行捨。答。以與加行善心倶時
捨故
經部師云 光云。多羅樹形似此間荾蘆樹。
然此間無 論云。大師立喩。如多羅樹。若被
斷頭。必不復能生長廣大。諸苾芻等犯重亦
然○謂彼毀犯諸重罪時。違越苾芻根本行
故。與極猛利無慚・無愧共相應故。行根既斷。
理應遍捨一切律儀。又犯重人。世尊不許食
僧祇食○應速驅擯衆中。實非苾芻
法蜜部宗 光云。達磨毱多部。此云法蜜部。
由正法滅。亦能令捨別解律儀。以正法滅時。
一切學處結界羯磨。皆止息故。所以捨戒
堯抄云。法蜜部立法滅捨。彼云。正法滅至像
法時。正法一切結界羊石止息也。故此時捨
戒也以上
薩婆多宗釋 光云。於四重中。非犯一邊。一
切律儀應遍捨。故此顯犯重。非捨戒體。非犯
所餘僧殘等羅。斷戒體。以犯餘罪可悔除故。
還作好人。明知。戒體犯時不捨。此既不捨戒。
犯重亦應然云。薩婆多宗不立犯重
罪也。謂戒捨一邊得一邊事無之也。對一切
有情所得戒體。今依犯一邊。不可捨之。於一
切有情普起不律儀意樂時捨。無此意樂時。
一邊犯不成捨也。如犯僧殘者。擧例釋也。僧
殘。梵云僧伽波斯沙。此云墮也。十三戒在之。
此戒雖犯非捨。懺悔即如本。准此。餘又可爾
也。犯重捨意。僧殘犯非捨戒。四重犯即捨也。
懺悔ストモ既捨故。不可生戒體也以上惠云。非
犯一邊等者。非一箇殺生邊罪一切皆捨也。
又如無八師義。一一有情三善根發戒。貪心
犯盜戒。不別無瞋無癡心中盜戒亦失 四
分戒本云。若比丘故弄陰失精。除夢中僧伽
婆尸沙 此十三僧殘第一戒也
然有二名云。薩婆多喩也。犯戒人有
二名。名持戒。名犯戒。喩世間徳人而他物負
時。名負人。又名徳人也。犯戒亦爾也。若修懺
悔畢。名持戒不名犯戒。如負物返時徳人云
不云負人也。負債也以上
非釋迦子 光云。苾芻戒爲體。不名苾芻。知
捨戒。戒能破惡説名沙門。不名沙門。知捨戒。
戒從釋迦金口所説教法所生。名釋迦子。非
釋迦子。知捨戒 壞滅墮落者。戒壞滅地獄
墮落也
立他勝名者 光云。由犯四重。立他勝名。梵
名波羅夷。此云他勝。善法名自。惡法名他。若
善勝惡法名自勝。若惡法勝善。名他勝 決
云。犯此戒人。退失道果墮惡道。故云壞滅又
犯此戒人。捨此身已墮阿毘地獄。故云墮落。
故十誦律云。墮不如意所云云 以上
有宗通云 光云。苾芻有二。一世俗苾芻。謂
諸異生。二勝義苾芻。謂諸聖者。經言犯重非
苾芻者。依勝義苾芻。謂犯重人雖有戒體。畢
竟無證聖法。非捨戒。名非苾芻○沙門・釋子
准此應知 古云。犯重人。其生不得聖果
也。今生可得聖果程人。天然不犯重戒。犯重
依惑深重。一生入聖入惑品微劣故。不犯重
戒也以上
明四苾芻 寶云。言名想者。身俗人名苾芻
言自稱者。具戒比丘犯重之人。實非苾芻。而
自稱言。我是苾芻。言乞匃者。出家人以乞自
活故。言破惑者。諸聖者得無漏道眞破惑故。
律既犯重人實苾芻。自稱苾芻。知無戒體。
此中言非苾芻者。謂非白四羯磨苾芻。非約
勝義言 乞匃 倶遇反 和
准陀當知沙門有四 惠云。准陀。此云妙
義。舊云純陀。訛也。梵云莫喝洛迦。此云大愚
鈍者。舊摩訶羅。訛也云云 光云。經中既説四
沙門。更無第五。知犯重身中有戒。即行道沙
門所攝。若四不攝。應立第五相似沙門。既不
別立。知行道沙門若無戒體。不名沙門。既名
沙門。知有戒體。准陀。此云稚小。舊云純陀。
訛也○引婆娑行道沙門者。謂莫喝落苾芻。
憙盜他物等是。解云。佛及獨覺自然覺故。其
道勝故。名勝道。舍利子等。説法他人。名示
道。阿難陀等以戒定慧爲命故。名命道。謂犯
重人。名行道。莫喝落迦。此云老。謂老苾芻
 問。非犯重戒。餘凡苾芻。於此四中。何所攝
耶。光云。解云。是命道沙門攝。以戒爲命
故。婆沙且説有學 異釋多之
經部通云 光云。經意。行道沙門者。雖有此
説。而彼唯有剃髮染衣餘沙門相。故名沙門。
非有戒體○戒名沙門。犯重已去名沙門者。
似沙門故。假名沙門
詳論主意 決云。論主嘲有宗。如此犯戒不
清淨者云苾芻。汝敬禮。不覺可然云也以上
論云。彼相續已。爲極重無慚愧壞。無力能發
律儀。如焦種○亦不許彼重出家。於無戒義。
苦救何爲。若如是人。猶有苾芻性。應自歸禮
如是類苾芻
一易地捨 決云。假令生欲界之人。得初禪
定。死即生初禪。不捨之。當地法故。若生二禪
已上。即捨之也。又生初禪還生欲界之時。即
捨初禪善法也。由得退者。得定人起煩惱退
之也。此起惑退時也。起下地煩惱時。上地法
退也以上
等取捨衆同分 堯抄云。謂得煗等善根異
生。命終時。煗等所依定倶生戒捨之。餘定共
戒無命終捨也以上 古云。四善根未曾得
道故。小縁有捨也。命終捨故。當地死當地生
捨也。故易地捨異也。易地上下故也。若異生
捨者。簡聖者失地捨。明異生命終捨故。云若
異生也以上 第二十三卷頌疏云。聖捨四善
根者。由失地捨。謂依此地得此善根。若遷上
地失此地故。善根方捨。若此地死還生此地。
不失地故。煗等不捨。若異生捨。由命終。於地
失不失。命終時必捨。異生無見道資故。命終
云云 決云。假令欲界異生。得色界煗等四
善根。命終之時即捨也。聖者命終。欲界生初
禪。不捨之。若生二禪已上捨之以上 寶云。
然四善根雖皆殊勝。唯前三有命終捨。世第
一法及増上忍。無命終捨。定入聖 
云。然四善根唯前三。有命終捨。故云小分。又
解。唯取四善根順決擇分。非餘四分定中順
決擇分。今章中似同後解云云
如色界定由○ 古云。定生善法之次歟。
非今所用也以上
一由得果 古云。於四果。一一皆得後果
時。前向・果功徳捨。起一類勝得。替彼劣得
也。以前劣法皆捨也。練根者。轉鈍根成利根。
前功徳皆捨。得替利根種姓功徳持也。捨果
勝果道。唯得果道故 問。何不得向道耶。
答。向趣果道故。非安住處。爾練根別種姓
安住スヘキ故。得果道不得向道文 以上
捨不律儀事
二由得戒 麟云。准此論。得別解脱戒及靜
慮。合爲一縁。若依婆娑。開爲二縁。一得別解
脱戒。二得意戒。餘二縁同總論有四縁。捨惡
戒也云云 無得無漏戒捨事 光云。問。三律
儀中。何故不説無漏律儀能捨惡戒。解云。於
見道前。必得定戒捨彼惡戒。前已捨故。不説
道戒能捨云云 無斷不善捨事 麟云。問。善
戒有斷善捨。何惡戒無斷不善捨。答。斷欲不
善根時。要有修慧。加行道時。有定共戒。與彼
惡戒相違。此時捨惡戒。不至斷不善根。故無
斷不善根捨 惠云。問。別解脱戒不能斷惑。
如何能捨惡戒。答。以與善戒性相違故云云
論云住惡戒者 寶云。論住惡戒者。釋惡戒
無作法捨 惠云。問。善戒有作法捨。惡戒何
無作法捨。答。住惡戒者。雖或有時下。答此也
 光云。惡戒易得。有誓受得。惡戒難捨。捨
事不捨。要得善戒。方能捨彼云云 古云。惡
戒無夜晝捨事。惡戒持一日一夜事無也以上
捨刀釼等 論云捨刀網等 問。住不律儀
人。受近住戒。至夜盡捨律儀時。得惡戒耶。論
有二説。前師意。得不律儀惡阿世耶。非永捨
故。後師意。得善戒捨惡戒故。若不更作。無縁
令得。以不律儀依表生故。但是處中 光云。
以後師爲正
一由受斷○二由勢斷 惠云。問。作業與第
一受心何別。答。受心據意業。作業即身語是
二別。第一第二別者。初約心息。第二約事息
云云 堯抄云。受斷者。謂先以善心誓受。我
從今日至・何日。作禮讃續經等行。然後期限
未滿。懷追悔。捨本所誓禮讀等行時。捨先所
受善處中無表也。或以惡心誓受。我從今日
至何日。作打罵等。然後惡期未滿。懷追悔心。
捨本所受打罵等惡行時。捨先所受惡處中
無表也 勢斷者。謂有人起淨信。作禮佛等
行。彼淨信力。能引發善處中無表。彼淨信息
時。所引無表便捨也 或又有人。起瞋恚煩
惱。作打罵等行。由彼瞋恚等惡心。引發惡處
中無表。彼瞋恚等不起時。所引無表捨也以上
 麟云。淨信引善無表。如期心百日禮佛等。
今期限過。無表便捨。煩惱所引。謂要期爾所
時。殺打禽獸等。今過期限。無表亦捨
四由事物斷 謂有人爲堂舍。施入敷具。爲
寶塔。奉施園林。此時引發善處中無表。後彼
所施敷具破損。園林失墜時。處中無表便捨
也。又有人爲取魚鳥置網施爲時。惡處中無
表得之。後彼置網損壊時。惡處中無表便捨
也。堯抄趣難意得也。仍私注之。敷具疊等也」
六由根斷 古云。斷善根人三洲在之。起
上品邪見。以八無間・九解脱道斷善根。而處
中無表劣弱故。根本位ニテモ不及。加行位捨善
根所引無表也以上
言加行者處中劣 光云。應知。此中若處中
善者。生得善所起。及加行善所起者。皆於斷
善加行時捨。若處中不善。斷惡加行時捨。謂
於靜慮加行位中聞思心捨。名斷惡加行捨。
加行位中名爲斷者。若加行善。不成名斷能
捨無表。若生得善及與不善。伏不現行。名之
爲斷。能捨無表。非體不成文 決抄 不成名斷。
是非正斷。善根去永不起也。雖然。正斷事根
本位也。不現行伏斷也
第五捨非色善染 光云。問。欲界非色善法。
及餘三界非色染法。捨復云何。上來文勢。正
明捨善・惡・中。復作斯問。義便並明。色・無色
界非色善法。捨定戒中。義便已明。故此不問。
問。何故不問捨無記法解云。餘善・染法。是善・
惡色同流類故。所以別問。餘無記法。非流類
故不問 又云。欲界非色善法。謂生得・聞・
思並彼眷屬 惠云。非色善即取善四蘊。
欲生得・加行・聞思・及同時四蘊
一由根斷 光云。一斷善根。謂起邪見斷彼
善根。若生得善。正斷善時捨。若加行善。行
時捨。二生上界名易地捨。正理論云。應言
少分亦離染捨。如憂根等非色善解云。等謂等
取憂根倶生善
惡作及
彼眷屬
倶舍師救云。斷善・上生全捨別説。離染
非全略而不論云云
若此品類 光云。三界一切見・修所斷非色
染法。捨由一縁。謂彼但由諸能對治。無間道
起隨其所應。若此所斷染法品類能斷無間
道生。當捨此品類中所有煩惱及彼助伴云云
於人趣中唯三洲 光云。於北洲中。無殺生
等麁重業道。無不律儀云云扇搋二種本性扇
搋・損壞扇搋。半擇迦三種嫉妬半擇迦・濩灑
半擇迦・半月半擇迦
黄門 古云。大納言唐名也。大納言。於唐
土后宮令守護心人也。故根切也。此官云黄門
以上堯抄云。扇搋・半擇迦無根者也。此無
根者黄布令卷腰。令住皇后朋守護皇后。故
爲黄門。扇搋・半擇迦二類故名二黄門以上
決云。大國作法。召集無形人。令著黄衣令守
門。取無形意。不可犯后等故。但取無根者守
門故。云黄門也以上 大覺師抄枇五云。五黄
門者。黄是中方之色。苦刑其勢號閹人。以衞
中禁之門故曰也。又解云。苦人貴勝三品已
上。黄色塗其門上。此黄色門之家。曾有一人
犯過。王遣割其根治之後。因將此人守宮○
皆曰黄門也 堯抄云。問。黄門・二形人非善
惡依身。然何善惡二戒捨縁。唯出二形不出
黄門耶。答。善戒最極殊勝。惡戒最極猛利。故
初得難故。扇搋等三。倶不能發得之。然得戒
人。後雖成黄門不捨之。黄門其性雖羸劣。其
過非極重故也。二形者。起男女二欲倶増上
故。得戒人後成二形時。必捨善惡二戒也以上
除北倶盧 光云。北倶盧人。無受戒故。無別
解脱。無入定故。無靜慮・無漏律儀。及無造惡
勝阿世耶故。無不律儀
二形等人 麟云。等取扇搋等 惠云。正思
擇無堪能故釋半。無有極重慚愧心故釋扇
搋。又解。此二段通釋二。或別通釋二及二形
 志操
如鹹鹵田 鹹鹵ハクリ也。クリトハカネノ
ナル水也。此無善菓惡菓也。不生長也 嘉苗
麟云。世間現見諸鹹鹵田不能生嘉苗・穢草。
謂海際多有諸鹹鹵田。嘉苗・穢草倶不能生。
嘉苗喩善戒。穢草喩惡戒也
天趣無也 欲天快樂受戒心無之
 麟云。問。律儀唯在人天兩趣者。何故經説。
有卵生龍。半月八日毎從宮出來至人間。求
受八支近住齊戒。答。此得妙行。非得律儀。是
故律儀唯人天有
於無想天唯得成就 古云。無想天無心
故。無現起定戒也。入心位定戒。法後得ニテ
之也。又未來ヲモスル以上 麟云。謂靜慮戒
隨心而轉。無想無心故不現起。有法前後得
故成過未。餘天皆通成就現行。無色無靜慮
戒者。謂無色故現在無戒。有漏繋地定故。生
上不成下過未戒不同無漏
聖人生在無色界 古定。問。阿羅漢向道。以
有漏智斷初定無所有處煩惱人。云何生無
色成色界無漏耶 答。此事勝果道起不起
大論義也。以有漏道斷下八地煩惱。聖人起
有頂能斷無漏時有頂必漏斷故也 初定一品一
一能斷無漏起。相續無所有處第九品無漏起
次。起有頂能斷無漏歟。又初定不起無漏。直
有頂無漏起歟。云論義也以初義爲正也。二
乘智慧劣。有漏等無間有頂能斷無漏起事
不叶故。初定無漏起ツヽクル也。喩鈍根人讀
覺經中間文。與風誦出事不叶。初ヨリ
スカ也。此唯無漏ナル手本有頂
也。餘地皆爾也。初二禪有漏智斷。第三
禪無漏智斷人。初二禪無漏起續也。此云擬
儀勝品道也。故無色聖者成就色無漏也以上
梵王及無想天 麟云。梵王僻見處故。無想
天處是外道終。聖人於彼如見深坑不樂入
 古定云。問。終因中間定有無漏無果報
梵王事如何答。正可感梵王果中間定。不
可有無漏。聖者依中間定起無漏事有也
謂安穩業 惠云。安穩在果故。言得可愛果。
若在因上。不可論安穩及不安穩。擧安穩等
果以釋因業名善等 麟云。濟衆苦者。謂人
天果暫離苦。涅槃果永離苦。故言濟衆苦
准此等釋。云安穩業。安穩之業也。云濟衆苦。
云損有情。釋果安穩不安穩之相也
言非業者 第二卷衆多釋有之。初釋同今
釋 又解。不能記異熟果故名無記 記可
量黒白中名善不善。非可讃毀云無記
福非福不動者標也寶云。欲界善業果益
有情故名福。不善業果損有情故名非福。上
二界善名不動 惠云。福・非福・不動皆在果
也。人・六欲天兩趣引業一向善。滿通善・不
善。三趣引一向不善。滿通善・不善。上二界
引・滿皆善
初禪有尋伺動 第二十八卷疏云。第四靜
慮無八災患動。是故世尊説名不動。災患有
八。尋・伺・憂・苦・喜・樂・出息・入息。有餘師説。
第四靜慮。如密室燈照而無動。名不動
然欲界中有天等堯抄云。今此所轉業者。
引・滿二業中即滿業也。引業總報不可有動
轉滿業是別報故。云有動轉無失 尋。若爾
者。今所轉業取果非與果歟 答。此業是天
中取果人中與果也。凡欲界五趣滿業。隨其
所應。或起取果用。不起與果用。或起與果用。
不起取果用義可有之。是則別縁力之令然
也。例如留多壽行之時。於富果取果業。於壽
果與果。捨多壽行之時。於壽果取果業。於富
果與果也 麟云。欲界有天等業。由別縁力
轉人等受者。謂散地無定力任持故可轉易。
如或有業感外財・官位内身形量・顏色・身力
及受樂等滿業。於天等四趣中。此業應熟。由
別縁力所引故。於人天等四趣中。此業便熟。
唯除地獄。以無可愛異熟果故
次一頌引證 正文云。此中第二行言爲
證者。證何事耶光同之
一順樂受業 寶師不云引證 問。善惡能
感五蘊。何唯云受業不云色業等耶。論云。非
此諸業唯感受果。應知亦感彼受資糧。受及
資糧此中名受 寶云。此中受言受及資糧
總受聲説。正理論云。此業非唯感受異熟。如
何總得順受業名。諸業爲因所感異熟。皆似
於受得受名故。所以者何。彼皆如受爲身益。
損及平等故 光云。餘四蘊資助受故。名受
資糧。受及資糧總名爲受。唯言受者。從強説
故。相從説故。受資糧故 惠云。不簡引・滿
但善邊即名順樂受業。不善邊順苦受等也。
順三受業。唯苦名喜。樂皆名樂。順在因。即
順之樂受。順樂受之業。若順在果。順即樂
受。順樂受之業。順苦等。准此可知 古
云。果不局受。果是苦樂相アラバナル故。苦樂
是受也。受樂果。云順樂受業等也以上
始從欲界 古云。苦樂果處擧集也。今三
受門配立故。喜樂倶云樂也。第三禪喜樂在
之。相應者。同時心心所也。倶有者。得四相也
以上
有餘師説 光云。由中間定無尋唯伺業。能
招中定捨異熟故。以生中定唯有捨故。若異
此者。中間定業應無異熟果 寶云。以中間
定唯不苦不樂受故。彼定所招唯自地。故知
唯能招順・非二受。若異此者。此中間定業無
異熟。即違不善善有漏定異熟因也。或應無
業者。中定既有意思。不可無業。故知定有順・
非二業 古云。問。梵王有眼耳身樂意地
喜。何云唯有捨受耶。答。有トモ喜時トシテ入中
間定時。唯捨受也以上
又許此三業○引證意 引發知論。明下地
欲界有捨異熟也。先問意。順樂受等三業非前
過去非後未來同一刹那間有受異熟果耶爲言
答意。有此義。謂順樂受業所感色。順苦受業
所感心心所法。順非二業所感心不相應行。
重心云。於人天一身中。眼等五根人天五根無順
苦受色・香・味・觸此四塵有好
醜今取好
此九處順樂受業所
感也。次苦受及相應法於人天中受苦
時心心所法也
此順苦受
業所感也。次命根・衆同分・得・四相。順非二
業所感也以上第一節。又於人天一身中。命根
等取同分・
得・四相也
順樂受業所感也。次色・香・味・觸
取醜人天五根
非苦果故除之
順苦受業所感也。次捨受及相應
異熟。順非二業所感也以上第二節。又於人天
一身中。樂受及相應法受快樂時
心心所也
順樂受業所
感也。次命根・衆同分・得・四相。順苦受業所感
也。次眼等五根・色・香・味觸九處。順非二業
所感也 以上光所引婆娑論之趣注之。此
第二第三節又今論乃至廣説言含之也以上
私注之 麟云。上來皆是展轉。將三受對色・心
及不相應三類之法。互歴成三節之文也
凡於三禪已下諸地。初師云無捨受異熟。後
師云餘説下亦有云有捨受異熟。二師共是有
宗正義也。問。上善順非二之初師心。於後
師所引本論説。云何會之耶。答。初師意。且
約多分云下地無捨受異熟。以實言之。同後
説故。二説無相違也以上 問。豈不業是善惡
 體・性各別爲言 惠云。體性既殊者。業即
善惡樂受。果即無記。是性殊。業體即色或思
即心所受。是體殊。如何能相順 寶云。意業
通與三受相應。而體是思。非是受性。身・語
二業以色爲體。既與受殊。如何名順受
業能爲因 光云。總有三解。此即初解。此縁
利益以釋順義。因益樂果故立順名 寶云。
業之與受體性雖殊。而能爲因引樂受生故。
名爲順受。資助令生名利益 麟云。利樂即
資助義故。約利益以釋順義。因益樂果故立
順名 光云。第二釋約所受釋順樂。果是能
受。業因是所受。所受順能受。問。彼樂果如何
能受於業因。答。由業感樂。樂果起時。果領業
因故。名能受。第三釋約能受釋順。或説。彼樂
是業所受。由業感樂。樂果起時。業因是能受。
樂果是所受。此即能受順所受名順受云云
云。初一義。以利益釋順。善業順生善果
名利益也。第二義。業所受果能受也。所受順
能受也。果領因義也。果能領因所領也。如云
子能領父。子能受果也。父所受因也。因順果
也。第三義。業能受果所受也。能受順所受也。
何義因順果也。以能・受所受方釋順義也以上
 決云。業能爲因。益受者。假令以五戒十善
修因生人天快樂。其正異熟是無記。快樂皆
依先世十善等利益也以上
一自性順受 惠云。自性不違者。性是三受。
如樂受攝益爲義。樂受體即不違攝益義。苦・
捨准知。與第五別者。此通三世。第五唯現在。
在別也云云別與義不違故。云順受歟
二相應順受 麟云。略不言苦受及捨受
觸。故言廣説 光云。一切與受相應。觸於相
應中能順受。故名相應順受
四異熟順受 麟云。乃至廣説者。謂有順生・
順後・順不定等
第五現前順受 麟云。謂自體若自違。便不
得現前
一順現法受 惠云。現法即異熟果法因。能
順此果法順之現法受。現法受之業。生・後准
此釋。不定即時皆不定也云云 麟云。此生造
即此生受者。如經言。此人現在得白癩病等。
及餘現身受善惡業果等。第三生後受者。謂
第四生第五生已去。皆是順後受攝
依經部説 堯抄云。經部宗意。許一業感多
生然順現業其力最強。非唯感現果。亦必受
順生・順後。順生業是力次強。非唯感順生。亦
必招順後果云也以上 決云。經部意。順現業
今生受始第二・第三生等受之也。彼宗不言
一業引一生故也。順現其力最強。初熟即現
世中受之順生稍劣。順次生受始第三・第四
生等受之。順後其力最劣故。第三生受始乃
至第四・第五生等受之。依初受立順生等名
以上
隨初熟位 麟云。經部義釋伏難詞。順現既
亦受生・後。如何但名順現不名順生・順後耶。
故釋云。隨初熟位名順現等。以順現果在初
熟故。從初得名。順生亦爾。彼意云。勿強力業
異熟果少故。順現業要感生・後。毘婆娑師不
許此義 惠云。我宗。果時速即勝。非要果多
名勝。如輪王壽八萬歳佛壽八十。豈以輪王
果多能勝佛
或於三世時 決云。問。感異熟事必是未來。
何云三世耶。答。自後時不定云三世。業前過
去等具云非也以上 麟云。或於三世時不定
者。謂不定於現在及第二生・第三生等受故。
即時不定。雖果及時皆容不定。今此總名不
定業故。幷前成第四業
或説業有五者 問。四業家不定・五業家不
定同歟 光云。問。四業・五業爲同爲異。解
云。有同有異。若三定業及不定中。異熟・時不
定兩説同。若不定中。異熟定時不定。五業説
有四業無。此異也 問。何故四業家於不定
無異熟定・時平定耶。解云。四業約時辨定・不
定。時與異熟無別體性。若熟定。時亦定。即
定攝。故於不定無熟定。時不定者。又解云。四
業五業義皆相似。開合爲異。五業家雖約異
熟。開兩種時。倶是不定。故於不定雖開二種。
其義不殊。若作此解。四業家於不定亦有兩
 今疏結釋云。其理無別 光釋同後解
歟 古云。光云下文評取四業不言五業
者。以義同故但言四義。即是五業故不別説
寶師心。四業爲正義也以上
但有果定時不定 古云。不立時定・報不
定業也。光釋意。時離果無別體故。不可有時
定・報不定。果自有別體故。不依時有報定・時
不定云也以上
餘師説四句者 古云。一切取喩成義師
歟。經部・譬喩師。又唯譬喩師二人有之歟。此
師立時定・報不定業也 第一句時定・報不定
分三種第二句果定・時不定。前五業家報定・時
不定也。第三句時・報定有三種第四句可知之
以上
第四不定中定者 麟云。謂是第四類。時不
定業而異熟定。故名不定中定。不定中不定
者。即於時不定果又不定。故名不定中不定
但於時中説定不定 麟云。謂順現等三是
時定。不定業一是時不定也。不定對果中。明
定・不定故。但四業 約時分定不定故。四業
爲善爲言謂順現等三時定。不定業一時不定。
雖有異熟定・不定異。倶時不定故。約時四業

謂於一時 光云。如遣三使。一殺一盜一行
誑。已自行邪欲。此四倶時究竟業道。名現等
現身同分先業引 光云。彼文既不云命
根。故知現業不感同分容感命根 又云。
同分是總。命根是別。同分非現感。命根容現
 又云。引業非唯感總同分。亦兼感別
命根故 光意。命根・衆同分雖一引業所
感。同分總報非現感。限先業所引。命根別報。
通現感也 寶意。引果・滿果總報・別報是眼
目異名也。故命根・衆同分引果即總報。共先
業所引也 委如第三卷所
總而言之○容造四種 正文云。論云。諸界
諸趣。或善或惡。隨其所應。皆容造四。光云。
隨其所應皆容造四已上 今疏不云隨其所應
者未了。於上界中豈造惡耶 古云。諸處
造四種者。專意業也。地獄善表難有。又色・無
色難有也以上問。北洲可造不善順生業耶。
 答。於欲天既受不善果報故。於北洲造不
善順生業也。但是造不善順生滿業也。不造
不善順生引業也以上
若不退異生 古云。順解脱分位ヨリ何種
性定故。今異生者。順解脱分・順決擇分有情
也。第六種性異生。於離染地煩惱退事無之
タリ故不造生業。依順後業界退還故。第三生
以後應還生下地故。可造順後業也 此離染
地造業者。是滿業非引業也文 義抄意 以上
隨眠業無感有能之故。離染地不造引業也」
幷欲有頂退者 麟云。亦不造欲界有頂生・
後二業者。謂離欲聖人。是不還果退。不造欲
界生・後二業。有頂退聖。是羅漢果退。不造有
頂二業。退果不命終者。譬如壯士雖蹶不仆。
必於當生還證本果。慚愧増故 正文云。不
造欲者。其義可然。不造有頂者。其義未了。應
言不造一切地生・後業。疏云。於離染地。永更
不生。無生・後業頌意。言二果退者。雖已退
起欲・有頂等惑。不造彼地生・後等業。或可
言。於前離染地不造生後業。故此文中離染
地言。便違論意以上 古云。凡退果不得其
果前無命終也。三時障業云事有之。惡趣業
障得忍善根。欲界業障得不還果。色・無色業
障得阿羅漢果以上
胎内五位 麟云。胎内五位者。一羯刺藍。
二頞部曇。三閉尸。四鍵南。五鉢羅奢佉。胎外
五位者。一嬰孩。二童子。三少年。四中年。五
老年。幷中有位。總有十一位云云
皆順現受攝 古云。問。於中有位。何不造
順生・順後業耶。答。中有求生有身故也。寶
云。中有唯求此生有身不求餘身故。唯造順
現法業。不造生業 光云。中有時促。有身
虚薄。現身定業以易造故。造現定業。異身定
業以難造故文以上寶有二釋。初釋意。造異
身生・後定業第二釋同光釋。寶云。問。何
故中有唯造順現受業不造餘耶。答。一解。能
造餘。此中但欲明十一種定業是順現受故。
不説餘也。二解。中有之中。唯求此生有身不
求餘身故。唯造順現法受業。不造生・後問。
皆順現受攝者。亘二十二種業歟。答。十一種
定業。順現受攝也。十一種不定業。可通餘
生十一位也。難云。見論文。二十二種業。皆順
現受攝云云定・不定業。皆順現受攝 如何。
答。凡不定者。時不定義也。若現身必受之者。
定業難云不定哉。但於論文起盡者。誠以難
思。然長行云。應知如是中有所造十一種定
業。皆順現受攝云云 於現身十一位受果者。
就定業論之。不約不定業 若爾。不定業之
受果。可通餘身十一位哉以上續本義
抄趣
尋。現身
十一位不定業。其貎如何。答。既時不定業也。
容有受十一位中也。況總論不定業。於異熟
定時不定業・異熟時倶不定業。各分四種。所
謂順現・順生不定業。順生・順後不定業。順
現・順後不定業。順現・順生・順後不定業是
也。能可思之續本義抄趣
以中有身與生有十位 正文云。此中言生
有者。理恐未然。故論但云。謂此中有位與自
類十位一衆同分一業引故云云若欲指位。應
云本有。何言生有耶。光師同今文云。自類生
有十位云云其難同前。寶記云中・生一同分。
不言生有十位以上
又此中有由與生有 初釋。中有與生有。一
類同分無差別故。此定業同順現受攝爲言
釋心。中有與生有一業所引。謂先世順生業・
順後・順不定業所引故。別不立順中有受業
故。中有・生有同業攝爲言重心云。初釋約果
明之。謂中有・生有一類同分無差別爲言又釋
意。約業因見之。中有・生有一業引故。別不説
中有受業爲言
略由四因 寶云。造業有三種。一重心。謂雖
不恒作及於劣境。皆得定受。二恒作。雖劣心
及非勝境。亦得定受。三於増上功徳田起。勝
果。謂羅漢等。勝定。謂慈定等。僧通凡聖。論。
或於父母至餘非定受。釋唯不善定業相也
勝果事 光云。勝果。謂預流果。斷見惑盡初
出見道故。阿羅漢果斷修惑盡初出修道故。
一來・不還非斷二惑盡。非是初出。不名勝
 惠云。不言中間二果者。以容有漏道證
非是勝果也 慈定事 麟云。慈定者。即四
無量中慈無量也 滅定事 惠云。在滅定
中心寂靜。出定之後却縁定中靜故。是勝依
身也
第五明現法果業 惠云。現法果即順現受
業。若後行業。即受三刹那後即受果也云云
順現之果。其事奇特故。別引現事明之歟
光云。上一句顯順受業。下三句顯不定中定
一由田勝 光云。初雖心輕而由境重。後雖
境輕而由心重 堯抄云。若有苾芻。在非僧
衆中。作女人語。設雖作不變成女。今在僧衆
中作女人語故。其過重現身變成女歟。云
由田勝也以上 決云。一人僧在僧衆中學女
人語。學惡人故。現身成女人也以上
由意勝論云。由意勝者。聞。有黄門。救脱諸
牛黄門事故。彼於現世轉作丈夫云云 麟云。
西域記。屈支國者。此昔國先王崇敬三寶。將
欲遊方觀禮聖迹。乃命母弟攝知留事。其弟
受命。竊自割勢防未萠也。封之金函持以上
王。王曰。斯何謂也。對曰。迴駕之日。乃可開
發。即付執事隨軍掌護。王之還也。果有構禍
者曰。王命監國婬亂中宮。王聞震怒。欲置嚴
刑。弟曰。敢不逃責。願開金函。王遂發而視之。
乃斷勢也。曰。斯何異物。欲何發明。對曰。王
昔遊方。命知留事。懼有讒禍。割勢自明。今果
有徴。願垂照覽。王深驚異。情愛彌隆。出入後
庭無所禁礙。王弟於後行遇一夫擁五百牛
將欲事刑腐。見而惟念引類増懷。我今形虧。
豈非宿業。即以財寶贖此群牛。以慈善力男
形漸具。以形具故。遂不入宮。王怪而問之。乃
陳始末云云 事刑腐者。欲割五百牛勢根事
歟。依之今論救諸牛黄門事云也
謂阿羅漢人隨○ 古云。羅漢果上。無生・
後定業也。現業可有也。不定業時・報倶不定
業。不受果也。若報定時不定業造。今生可受
果也。羅漢果人。於已離染地。作報定・時不定
業。定招現法果云事也。正文云。唯擧阿羅漢。
其義末了故。光云。謂阿羅漢以上及不還果。
隨生此地。永離此地染 麟云。乃離染位所
修善業者。謂未離染時。善惡倶造。離染之後。
唯修善業不造惡業也。若於此地乃至必無
永離染義者。若有此業。由業力故。必定無有
永離染義 古問。報定・時不定業。果定。
受果時分不定也。然羅漢有現法。無有受生
事。若爾。但可云造時・報倶定現業。何云作報
定・時不定業耶。答。此業若有受生。餘生可受
果。爾無受生。又報定業故。今生受之。故定
業異也 光云。解云。永離此地染雖無生等。
亦名異熟定・時不定業。任此業力。若有生等。
亦容更受。由無生等。但現身受。故與定業差
別不同以上 決云。所造業。其性既不定也。定
受此生不可云。若有生・後者。即可受。依無
生・後故現身受。故異熟定時不定ト名。不似
定業也以上
第六明業即受 光云。就現業中。復明即受
 造業速疾受果。云即受也。上明現法果。此
則順現業也。今就現業中。復速疾受果明爲言
於佛上首僧 光云。正理云。僧有多種。謂有
情人・聲聞・福田及聖僧等。佛於此内非聲聞
僧。可是餘僧。自然覺故
一從滅定出 第五卷疏云。滅盡定唯聖者
得。唯聖道力所能超故。現法涅槃勝解ヲモテ
故。謂聖入滅定作勝解心。如入涅槃故。異生
不起也
二從無諍定出 第二十九卷疏云。煩惱名
諍。謂阿羅漢觀有情苦由煩惱生。恐他煩惱
復縁己生故。悉引發如是相智。此智生時。令
他有情不縁己身生貪瞋等。息煩惱諍。得無
諍名。此行以俗智爲體 又云。不動性有無
諍智。退法等不能自防。況能息他煩惱 古
云。入此定間。縁此人。他人煩惱起事無之
以上
三從慈定出 第二十九卷疏云。願諸有情
得如是樂。如是思惟入慈等至○問。初習業
位。云何修慈等。答。謂先思惟自所受樂。便
作如是念。類諸有情一切樂受如是快樂
從見道出 惠云。不與見惑爲依身。與無漏
法爲依身。名勝依身。初出見道依身。由有見
道等勢分也 古問。住定菩薩。三祇百
劫行已滿。勝倶胝羅漢。何無業即受義耶。
答。彼菩薩未斷惑凡夫。未起無漏聖道故。非
業即受。聲聞既起無漏聖道凡聖不同故歟
若行損益 麟云。若損得非愛即受果。益得
可愛即受果
第五明二受 光云。第五明二受業。就中。一
明二受業。二明心狂業。此即第一明二受業。
問。異熟五蘊果中。受最爲勝。今應思擇。於諸
業中。頗有唯招心受異熟非身受。或招身受
異熟非心受耶
謂從中定已上 古云。五識唯尋伺故。有
伺處可有身受故。無尋業唯招心受異熟也。
無尋業招身受異熟無之也以上 麟云。以五
識定與尋伺相應故。中間地無尋。上諸地無
尋伺故。無五識也 惠云。問。中定有伺。如
何不言感身受耶。答。以中定無三識。無苦受。
亦無樂受。唯有捨受。在第六識。雖有伺。不感
身受。所以頌云。無尋業。不言無伺也光云。
身受必與尋伺倶故。上地無尋故。無身受。亦
不能感下地身受。故正理云。於彼地中無身
受故。身受必定與尋相應。非無尋業感有尋
果。諸不善業唯感身受。非感心受。若善有尋
業。即能通感二受。非是所問。故此不明云云
問。有尋業招心受何不明耶。答。唯感心
受故也 有尋業無唯感心受能也。通感身・
心受也以上
論云有情心狂何識因處 光云。問。有情心
狂有何識中。何因所感。依何處起。初句答初
問。次兩句答第二問。下一句答第三問
一由業異熟 寶云。由六種業果。令心狂也。
此由因時令他失念。得異熟果心亦失念。名
曰心狂 麟云。蒼頡云。穽。謂掘地爲坑張
禽獸也 古云。坑穽倶ニ井也。井
落入等也。 惠云。分別錯亂名思狂。六
識有分別故有狂以上
由此當來 惠云。問。前言惡唯感身受縁何
不善能感心狂。答。疏云由此當來感別異熟
者。由業感不平等四大。由此爲所依心此失
念。故有心狂。不説不善感心狂異熟也 麟
云。由此惡業故。當來感不平等異熟身心。依
此異熟故令心狂也 決云。心狂物狂也。四
大不調。或大種乖違。或一大増盛故。令心狂
以上
第二由怖 堯抄云。第一由業異熟者。由先
世業力感別異熟。令心狂。此則先世業相。由
此業力遂令心狂也。第二由怖已下。現身致
心狂也以上 惠云。第二見非人。即見鬼等。第
三惱他非人。非人反害故心狂 麟云。傷害
支節能令心狂者。如人爲虎狼之所傷害遂
令心狂
第四由違 麟云。謂由身内風淡界互相違
及大種乖違故致心狂 堯抄云。四大不調。
風病等更發時。令心狂以上
第五由憂 婆私吒事 光云。婆沙一百二
十六云。如契經説。婆私瑟搋波羅門女。喪六
子故。心發狂亂。露形馳走。見世尊已。還得本
 堯抄云。天竺有城。名舍來城。此城中有
婆私吒女。此女有一愛子。遇病惱死時愁惱。
於四衢道中裸形。而心狂也以上涅槃經説歟」
除北洲 光云。婆沙云。除北倶盧。彼無罪業
増上果故
欲界五趣容有狂 論云。謂欲天心尚有狂
者。況人惡趣得離心狂。地獄恒狂。多苦逼
故。謂諸地獄恒爲種種異類苦具傷害末摩。
猛利難忍。苦受所逼尚不自識。況了是非。故
地獄中。怨心傷嘆猖狂馳叫
無異熟生 光云。餘聖者。有四大乖違心
狂。無異熟生者 若有三時定業及時不定異
熟定業。必應先受彼異熟果。後方得聖。若時
異熟倶非定業。由得聖故。能令異熟果全不
受故
超五畏故 光云。五怖畏者。一不活畏。求衣
食等畏不活故。二惡名畏。怖畏世間名聞
故。三怯衆畏。入大衆時怖畏衆故。四命終畏。
驗命終時懷怖畏故。五惡趣畏。畏墮地獄・
傍生・鬼故。聖人不畏不活。不求名故。無惡名
畏。不怯衆故。無怯畏。不戀命故。無命終畏。
不墮惡趣故。無惡趣畏。諸聖人無怖畏者。若
二乘人無大怖畏。非無小怖。佛世尊一切皆
 麟云。問。不活畏與死畏何別。解云。不
活恐乏資生不能存活。死畏謂能見他變壞
怖死。故不同
第六明曲穢濁 光云。謂依諂生身語意業
名曲業。諂與曲類相似故。眼目異名故。以諂
釋曲。曲是因業是果。業果從此曲因名曲業。
正理云。實曲是見。故契經言。實曲者何。謂諸
惡見。諂是彼類故得諂名。從此所生身語意。
曲爲因故。果受因名。是故世尊説彼爲曲。依
瞋生三業名穢。論云。瞋穢類故。又正理云。瞋
名穢者。謂瞋現前如熱鐵丸。隨所投處。便能
燒害自他身心。諸煩惱中爲過最重故。薄伽
梵重立穢名。是諸穢中之極穢故。瞋所生身
語意業爲因穢故。果受因名。是故世尊説彼
爲穢。依貪生業名濁者。論云。貪濁類故。正理
云。貪名濁者。謂貪現前染著所縁。是染性故。
從彼生等。准前應釋 義章云。諂心不端。難
出生死。難入涅槃。猶如曲木難出稠林。故名
爲曲。從斯曲法所起三業。皆名爲曲。以其因
果相似法故。瞋恚之心能穢自他。故名爲穢。
穢法所起身口意業。名之爲穢。果似因故。貪
心濁亂猶如濁水。故名爲濁。濁法所起身口
意業。名之爲濁



倶舍論頌疏抄卷第十六(頌疏論本
第十六
)
論云又經中説 義章云。四業之義。衆經
通説。言黒黒者。不善鄙穢。名之爲黒。因果倶
黒。名黒黒業。言白白者。善法鮮淨。名之爲
白。因果倶白。名白白業。言黒白者。善惡交
參。名黒白業。所言不黒不白業者。是無漏業
論云佛依業相性類 寶云。有漏爲所治。無
漏爲能治。性是體性。類是種類。性・類不同。
分爲四業 惠云。依三性流類不同。分爲三
業也
惡謂欲界諸不善 惠云。染汚性故。因名黒。
異熟亦名黒。即果名黒。因果合擧名黒黒。黒
之黒故。黒黒即異熟 准此釋。黒黒業者。
之黒黒黒業異熟果之業爲言。白白業准
之可知也
色界善業 問。無色界善業何不名白白業
耶。答。論問答也。光釋答文。云如左 光云。毘
婆沙師傳説。若處有二異熟謂中・生有。具身・
語・意業則説。非餘。於無色界。有生無中。有
意無身語。是故不説 意云。三界五趣是業
果之所顯也。業則以テス語意業。果是以能往
所往。而無色界。雖有能發意業。無所發身語。
雖有所往生有。無能往中有。既業果不足。故
以彼界善業不名白白也。然黒・白・倶三業者。
皆約因果之相立之。故世親論主不信有宗
所談故。述婆沙師傳説爲言 以上續本義意
欲界善業名黒白 問。欲界善業惡來陵雜
スル貎如何 惠云。人中善業惡所陵雜者。所
作善業有違順表裡故。内外二果別也云云
此心。欲界散亂麁動地故。表雖讀經稱佛名。
内心起妄念故。善業爲惡所陵雜云也 論
云。欲界善業名爲黒白。惡所雜故。異熟亦黒
白。非愛果雜故。此黒白名依相續立。非據自
云云 光云。此黒白名。依業異熟前後相續
間起而立。雖復亦有善惡異熟倶時雜受。且
據前後以釋 善業黒白前後間起者。雖修
善業。中間起不善作業。又異熟果黒白。前後 
間起。可知之 倶時雜受者。約三業。可知之」
論云○互相違故 光云。以無一業及一異
熟是黒亦白。善・惡業果性・類不同互相違故
問。未離欲者。造欲善業。可爲惡雜。已離欲
者。造欲善業。定無惡雜。可名白白耶 光云。
解云。欲善業果名爲雜者。據未斷説。若細分
別。已離欲者。作欲善業。非惡業雜。雖爲因時
非惡業雜。受果之時必惡果雜。以因從果。總
名爲雜 決云。已離欲者。所造善業。立可無
雜惡。但已離欲者受果時。惡果雜者。必退起
欲染也。不爾者。無生欲界之理故。生欲界之
時。非愛果可雜故。以因從果云黒白釋也以上
答不善業果非必○ 麟云。乃至六欲天中。
有不善果故。以欲界散地惡勝善故。正理云。
以欲界中不善數行力能伏善故。彼苦果雜
樂異熟故。欲界善劣。無有功能陵伏不善故。
彼業果亦無功能雜苦異熟
是密意説 光云。此非白言。據不能招白異
熟果。且據一相。是佛密意説。非眞了義。若據
顯説。亦名爲白 寶云。非黒言。是了義説。
非白言是密意説。以不能招白異熟故。經密
意説。名非白業。准經及本論。是純白法
惠云。非黒是了義説。以不是染汚故。非白是
密意説。約不感人天果名非白。體是白也
應知如次第○ 正文云。下色字剩。故光云。
欲善名倶以上
四法忍者 麟云。謂苦法忍・集法忍・滅法
忍・道法忍 惠云。第四既是能治。故問云。
諸無漏思皆能斷盡前三業不。見道有十六
心。七智不斷惑。故取忍。就八忍中。四類忍斷
上界。今論斷欲界惑故。頌中取四法忍也。與
無漏道倶時思。名無漏業。與煩惱同時思。
名黒業也 麟云。四法忍斷見惑。八無間思
斷欲修惑。唯煩惱不善性。名純黒業
思能斷業事 光云。婆沙一百九云。問。無漏
思相應倶有。皆能斷前三種業。何唯説無漏
思。答。思能發動諸法令斷。是故偏斷。復有説
者。雖皆能斷。此中辨業故。唯説思
離欲流入下句 正文云。離欲唯屬下句。不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619 620 621 622 623 624 625 626 627 628 629 630 631 632 633 634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