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阿毘達磨倶舍論稽古 (No. 2252_ 法幢撰 ) in Vol. 64

[First] [Prev] 440 441 442 443 444 445 446 447 448 449 450 451 452 453 454 455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於是遂至辨髦大藏付之度外。則其多譌
舛不亦宜乎。況以如宋刻本五季兵燹之
餘。搜索旁求以始成全藏。胡元猾夏。其本
又多湮沒。逮至明興收摭散帙。固已非全
藏。屡經翻刻愈益差訛。竟無一人校正者
乎。蓋善讀者必自有辨焉爾
一是編所錄經律二藏而止。如其阿毘達磨。
學者或知其所出故省之。然至如夫集異
門足論。目スルニ以舍利子親撰。 施設足論譯
出已數百年。而却以爲缺亡。則知鮮能讀
阿毘達磨者矣
一斯論陳唐兩譯。難輒定優劣。而大氐古今
學者皆謂。新論之精非舊論比也。甚則曰
舊論訛譯不足觀。寃哉。是認玄奘門人之
黨言以爲公論者也已。舊論不可不讀。是
編間援以併證者。蓋爲此
一舊論諸疏湮沒弗傳。可惜哉。至新論則
神泰疏爲首倡。是以其說最粗鹵。其書亦殘
缺。難得而詳矣。初學必求其註解者。乃光・
寶二疏具存。雖無神泰可也。光・寶匹也已
矣。今所以特指擿普光者。以其先出之故
也。學者或以其說多出於三藏相傳憚焉。
不知玄奘者以新譯振。雖自其命世之才
乎。要時運使然。則其尸祝之間。往往皆多狺
狺吠聲之類也。至有廢舊譯經論之議。則
其爲人亦足薄焉。李唐以前經論擧皆謬乎。
可謂妄誣。已頼時論執不可而不果施行。
不幸而試之。其禍果何如哉。由是觀之。其
門人務排詆舊譯家夸張其門戸者。實出
於其師者昭昭乎。不可掩矣。從此以後。多
眼不識古三藏者。皆玄奘作俑也。今特指
擿普光。蓋爲此故。其圓暉以下皆小家數。
何足論訐。況隷圓暉者乎。然則二家疏不
足讀邪。曰否。二家之有功于斯文。亦弗淺
鮮也。要辨其眞不眩其妄。則不必廢可
也。今所議在此不在彼也。然學者先入者
爲主。浸骨淪髓不可得而拔者。餘不得而
知。讀者察諸。是亦難爲不識古者道
一大乘三藏非今所關。置而不論。註家輒
采大乘經義以飾其說者。可謂不知類
也。初學或欲知其異同。則源信對倶舍存
焉。其書間多疎漏。則讀者自得焉耳
一文可兩載者。錄其一而餘略焉。其文繁
廣者。但曰出某經以省之。可撿彼而得
此也


阿毘達磨倶舍論稽古卷上
      日本學一切乘沙門法幢著
  分別界品第一之一
大德法救至鄔柁南頌 姚秦竺佛念譯出
曜經千章法句。宋天息災譯法集要頌經是
也 普光曰。印度現有梵本流行。殊不知
翻傳已久。適見其陋已。無常品居首。擧之
等攝餘品。普光曰。等空無我等。可謂不知
而解者矣 僧叡出曜序曰。出曜者。婆須密
舅法救菩薩之 所撰也。集比一千章。立爲
三十三品。名曰法句。錄其本起繋而爲釋。
名曰出曜。出曜之言。舊名譬喩。是或出於
譯者之說。然其本起爲法救撰者非矣。經第
六引僧伽羅刹修行經。其文出修行道地曉
了食品。僧伽羅刹去佛七百年出。見佛行經
序。故知本起乃後人所蒐輯。不出於法救
之手者審矣。宋譯本無本起。舊婆沙直言
法句。而不言出曜或譬喩。可以見已 呉
譯法句經。開元錄據舊婆沙以爲法救撰。
貞元錄等襲之。不稽之甚也。經序言五部沙
門各錄法句。不言誰某撰也。何從得知法
救撰乎。婆沙所引品次不同。諸錄混而一
之非也。大氐歴代撰録者。襲傳習之謬。未
曉其非。讀者不可不察也。按晋譯法句譬
喩經。與呉譯法句經同本。而錄本起爲異。
註家茫乎不識法救所撰何是。故聊此言

滅無同類 見中含五十八法樂尼經
苾芻當知至淨色爲性 雜含十三曰。佛告
比丘。眼是内入處四大所造淨色。不可見有
對耳・鼻・舌・身亦如是說。若心意識非色。不
可見無對。是名意内入處
諸佛出現樂至同修勇進樂 新歳經曰。諸
佛興出快。說經法亦快。聖衆和同快。和常得
安穩。出曜經十八薩婆多律攝一載此頌本

云何名風至輕等動性 見中含七象跡喩

苾芻當知至即便變壞 雜含二曰。若可礙
可分。是名色受陰。相所礙若手・若石・若杖・
若刀・若冷・若暖・若渇・若餓・若蚊・虻・諸毒蟲・
風・雨觸。是名觸礙。是故礙是色受陰。按相
字何草誤
趣求諸欲人至惱壞如箭中 義足經曰。有
貪世欲。坐貪癡人。旣亡欲願。毒箭著身。
廣說桀貪王事緣。婆沙三十四所謂多求王
者是也。普光曰法救所集義品中作如是
說。妄哉。又曰此品中釋諸義故名義品。不
稽經本。妄謂法救所集一品名也。予嘗謂
不知而爲解者。豈不然乎。義品舊論曰義
部經
六思身爲行蘊 雜含三曰。云何行受陰。謂
六思身。何等爲六。謂眼觸生思。乃至意觸生
思。是名行受陰
若能造作至名行取陰 雜含二曰。爲作相
是行受陰。何所爲作。於色爲作。於受・想・
行・識爲作。是故爲作相是行受陰
應知應斷 雜含十五曰。若比丘。於苦聖諦。
當知當解。於苦集聖諦。當知當斷。於苦
滅聖諦。當知當證。於若滅道迹聖諦。當知
當修
若於一法至説亦如是雜含八曰。我不説
一法不知不識而得究竟苦邊。謂不説於
眼不知不識而得究竟苦邊。若色眼識眼觸
眼觸因緣生受内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亦
復烈説不知不見而得究竟苦邊耳・鼻・舌・
身・意亦復如是。又曰。我不説一法不知不
斷而究竟苦邊。廣說如前。註家祇讀此所
引。不稽之本經。強爲之解。可謂臆說已。
蓋作苦邊之言。命之預流聖者爾。無竆生
死海。始見其涯畔。進趣三菩提。故經論中
稱以美稱。普光輩以苦邊乃謂無學。於是
乎左支右吾之辨竆矣。胥坐不稽古故也」
諸所有色至說名色蘊 雜含二曰。若所有
諸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内・若外・若
麁・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總說
色蘊
八萬法蘊 薩婆多論第一有六說。初說
曰。如樹根鬚枝葉多名爲一樹。佛爲一衆
生始終說法名爲一藏如是八萬。最後說
曰。佛說塵勞有八萬。法藥亦有八萬。名八
萬法藏。按八者圓滿之數。顯無盡義。有部毘
奈耶九曰。苾芻經典有三藏。一藏頌有十
萬。處處經曰。佛說八十億萬因緣經。都治
人三病。可見無定數也。法寶曰。佛滅後經
法殘滅故有異。可謂窘已
說餘五蘊 見雜含四十二・中含十・增含十
八・長含九。他不遑枚擧
八勝處十遍處 見中含五十九。長含九曰
八除入
五解脫處二處 五解脫獺處見中含二十一・
長含八。二處見中含二十四大因經
多界經至有六十二 見中含四十七四
品法門經與中含多界經同本。藏中編單
本者非矣。智度論九曰多持經亦是也
  分別界品第一之二
彼無支缺不減諸根 見中含三十九婆羅
婆堂經
唯說堅等至爲大種 見中含七象跡喩經」
苾芻當知至無見有對 雜含十三曰。眼是
内入處四大所造淨色。不可見有對。乃至觸
外入處。謂四大及四大造色。不可見有對
謂於眼肉至堅性堅類 雜含十一曰。比丘。
彼眼者是肉形・是肉・是因緣・是堅・是受。是
名眼肉形内地界。按是肉肉當作内
入胎經中至爲士夫 毘奈耶雜事十一至十
二。爲難陀説入胎之相是也。註家引瑜伽
者非矣。光・寶輩動スレハ輒采大乘經論彌縫
其說。陋哉 開元錄曰。入胎經二卷。出乎雜
事。義淨鈔出。旣類別生故刪削。蓋有所爲
而別出。漫刪之過矣
想受等心至依止心 雜含二十一曰。想・思
是心數法。依於心屬於心相轉。是故想・思
是意行
今六觸處至皆所造業 增一十四曰。當知
眼・耳・鼻・口・身・意。是故行曩時所造緣痛成
行。痛所謂受
由善謂伏我智者得生天
應善調伏心心調能引樂 見正法念處經
二十七。按正法念處都七品。初六品明瑜伽
師觀境。後一品明身念處。蓋梵本來未盡
也。佛滅後聖弟子纂集爲一部。不可必屬
小乘部。如宋譯妙法正念處。可以見焉。果
小乘所誦。則無表中有之諍。何遺此經也。
諸錄屬小部者。未深考耳
眼能見色意能知法 見雜含九・及十三」
眼所識色可愛可樂 見雜含九・及十八・二
十八
梵志當知至見色故 雜含九曰。 婆羅門眼
是門。以見色故。耳・鼻・舌・身・意是門。以
識法故。摩訶迦旃延爲魯醯遮婆羅門所

方域言詞至不應固求 見中含四十三無
諍經
二十二根 見決定義經・法乘義決定經
蓋同本
  分別根品第二之一
時健達縛至或恚倶 毘奈耶雜事十一入母
胎經曰。彼中有欲入胎時。心即顚倒。若是
男者。於母生愛。於父生憎。若是女者。於
父生愛。於母生憎雜 健達縛或言乾沓和。
蓋一音之轉。譯曰尋香或香陰。樂神名假命
中有。作樂事見長含閻浮提州品
心能導世間至皆自在隨行 見雜含三十

樂故心定 中含十曰。若有樂者便得定心。
雜含三十曰。覺受樂已三昧定
苦爲信依 增一二十三曰。由苦成道
於樂受貪至無明隨增 見中含五十八法
樂尼經・雜含十七羅睺羅問經
若全無此至外異生品 雜含二十六曰。若
於此五根一切無者。我說彼爲外道凡夫
之數 按論主以斷善根釋外異生品。而
經言外道者。未審。又經曰。若無此諸根
者。我說彼爲作凡夫數。作乃外字形誤。據
此則曰外道恐非也。或道字衍文
有諸有情至諸根差別 見本行集經三十
三梵天勸請品・過去現在因果經二
若於此信至正等菩提 雜含二十六曰。我
此信根集・信根沒・信根味・信根患・信根離。
不如實知者。我不得於諸天・魔・梵・沙門・
婆羅門衆中。爲解脫爲出爲離。心離顚倒。
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是精進・念・定・
慧。如是說。普光作二解。並非也。不可從
矣。後解配四諦。最覺牽強。果是。則經曰五
根集滅道迹如實觀察。不曰苦如實知何
也。大氐註家不讀三藏。強爲之解。均之臆
說已
梵行妙成立至獨如捨衆病 見雜含九。舍
利子因優婆先那傷毒取滅說四頌。是其
一也。見毘奈耶六。語意全同
世尊留多至多壽行 長含二曰。佛卽於遮
波羅塔。定意三昧捨命住壽。佛般泥洹經曰。
放棄壽命。佛本行經魔勸捨壽品曰。今却後
不久三月當捨壽。又曰。聖以神足力更存
壽三月。又曰。不盡世上壽。五分壽捨一。處
處經佛棄餘壽二十年有三緣。大般涅槃三
卷。佛般泥洹・方等泥洹各二卷。並長含遊行
經別譯藏中。屬大乘涅槃部者非也。乍見
經題則輒謂大乘經。而未深考耳
有三種業至順捨受業
無處無容至男身爲梵 見中含二十八瞿
曇彌經
寂靜解脫過色無色 雜含十四曰。寂靜解
脫起色無色。身作證具足住。按起字超形誤
  分別根品第二之二
於木聚至種種界 雜含十八曰。若有比
丘。得神通力。自在如意欲令此枯樹爲地・
水・火・風・金・銀等物。悉皆成就不異。所以者
何。此謂枯樹中有種種界故。木字據光記
改爲水者非也。經言枯樹。智度論十二引
此經亦作木字。可以見已
餘部經中至不放逸釔 增一四曰。云何爲無
放逸行。所謂護心也。予嘗斷曰增含一經
大衆部所誦本者。豈不然乎
身輕安 雜含二十七曰。有身猗息。有心猗
息。卽是猗覺分。猗息所謂輕安。猗歎美之
詞。詩衞。風綠竹猗猗。傳曰。美盛貎。詳慧苑
音義
喜及順喜至喜覺支 見雜含二十七
瞋及瞋因至瞋恚相 同上
正見正思至名慧蘊 見中含五十八法樂
尼經
諂誑極至梵天 正法念處經三十三曰。諂
曲一法遍于欲界・于梵天
馬勝苾芻事 見長含十六堅固經。馬勝梵
阿室已。舊論曰阿輸實
要有尋伺方有語言 見雜含二十一
於初靜慮具足五支 見中含五十八法樂
尼經
聖者於彼至斷五支 廣義法門經曰。諸聖
弟子。由能證得十無學法。恒得相應無有
退失。是聖弟子。五分所離六分應相一法守
護。得四依止捨一諦。廣說十賢聖居。如增
一四十二。應相當作相應。 經首曰。 此經
出中阿含一品。今撿本經無此品。前譯普
法義經同本
苾芻當知至成就七寶 見中含十五轉輪王
經・長含十八轉輪王品
若成就貪至修四念住
  分別根品第二之三
若還來此得人同分 中含二十四大因經
曰。阿難。若無生魚魚種・鳥鳥種・蚊蚊種・龍
龍種・神神種・鬼鬼種・天天種・人人種。阿難。
彼彼衆生隨彼彼處。 若無生各各無生者。
出曜十六泥洹品曰。如彼中阿含所說大愛
之本末所說。佛告阿難。若生無有生者。則
不告人說生之法下志群徒魚水之類。說龍
有龍性。鬼有鬼性。天有天性。人有人性。如
是阿難。我知有生故說生。舊論曰。若此人
還成此類
彼諸有情至彼處沒 見長含十四梵動經
梵網六十二見經。此經別譯。大氐古今學者
讀別譯一品。而不稽之本經。陋哉
具壽有諸至應如實知 中含五成就戒經
曰。舍梨子告諸比丘。若比丘成就戒成就
定成就慧者。便於現法出入想知滅定。必
有此處。若於現法不得究竟智。身壞命終
過搏食天生餘意生天中。於彼出入想知
滅定。必有此處。是時尊者鄔陀夷共在衆
中。尊者烏陀夷白曰。尊者舍梨子。若比丘生
餘意生天中出入想知滅定者。終無此處。
乃至再三違拒 按正理論四十六曰鄔陀
夷經等今隱沒者。與此所引別。蓋一經中
別目。或佛親命之。或結集家置之。有全無
意義者以此。如三藏中曰某經某經。其所
命隨時殊矣。不可怪焉 具壽或曰慧命。
舊論曰淨命。蓋年少苾芻稱。雜事十九曰。年
少苾芻應喚老者爲大德。老喚少者爲
具壽。唯識演祕曰沙彌非也。窺基曰。單言
慧命。義便闕。具壽・慧命奚別可謂泥矣
佛說是色界 前經下文曰。世尊問曰。烏陀
夷。汝說意生天爲是色耶。尊者烏陀夷白
世尊曰。是也世尊。世尊面呵烏陀夷曰。汝
愚癡人。盲無有目。以何等故論甚深阿毘
曇。按是色當作無色。蓋草誤。婆沙百五十
三引此經曰。汝說何等爲意成天身。豈不
欲說非想非非想處耶。可以見已。或曰
猶言此色類者迂矣。況色類語始見于隋
唐史籍爾 按若泛言意生天。通上二界。
中含四十三意行經。初靜慮至有頂。名意行
生。不爾鄔陀夷可謂無色乎
九次第定 見長含十七布陀婆樓經。又陰
持入經曰。何等爲九次第思惟正定。爲四禪
亦無色正四定亦已盡畢定。爲九次第正定。
按爲四爲當作謂
意及法至觸想思 見雜含十一
受緣愛 具下明十二支條
無明觸至緣生愛 見雜含二
壽煖及與識至如木無思覺 雜含十曰。壽
暖及諸識。離此餘身分永棄丘塚閒。如木
無識想。中含法樂尼經・大拘絺羅經。並釋
此頌
有四得自至非可他害
大德何等至受生有情
如梵衆天至二樂生天 長含八衆集經曰。
復有三法。謂三樂生。一者衆生自然成辨生
歡樂心。如梵光音天初始生時。二者有衆
生以念爲樂。自唱善哉。如光音天。三者
得止息樂。如遍淨天。大集法門經曰有衆
生生。生已受樂。如人中一類。是名第一樂
生。復有衆生長受喜樂。此樂廣大適悅慶
快。如光音天。是名第二樂生。復有衆生。乃
至盡壽受快樂足。如遍淨天。是名第三樂
生。按長含曰光音初生可謂精矣。論擧其
一耳。如大集法門曰人中一類。未審。果其
說之是。則三欲生何別。恐譯家之粗鹵也。大
集法門衆集經別譯。卷首題單譯者誤
有色有情至第一識住 具下七識住中
有三有爲之有爲相 增一十三曰。此三有
有爲相。又曰。是爲比丘三有爲有爲相。
當知此三有爲相善分別之。出曜經無常品
曰。如佛世尊敷演言敎。有三有爲有爲之
相。興衰變易
有爲之起至亦可了知 增一十二曰。此三
有爲有爲相。云何爲三。知所從起。知當
遷變。知當滅盡
義是所依 增一二十曰。義者解經之原也」
說難陀言至衰異壞滅 雜含十一曰。彼善
男子。難陀。覺諸受起。覺諸受住。覺諸受滅。
正念而住。不令散亂覺諸想起。覺諸想住。
覺諸想滅。覺諸覺起。覺諸覺住。覺諸覺滅。
正念而住。不令散亂 按本行集經五十七
曰。難陀。比丘心解說後。諸比丘未知而謗
言。於世尊所。客作求報。爲天女修梵行。爲
此世尊集諸比丘。特賛難陀。毘奈耶雜事
十一意全同。註家不睹經本。妄爲之解。凡
論藏所引斷章取義。豈得知世尊說時之
緣哉
相續初名生至執有住非理 此三頌經部師
總攝前義結頌。下卽前異不成頌亦同。今
論曰有頌。舊論則曰此中說頌。可以見。已
下傚之
諸行無常等章 是一頌蓋世尊恒言以勸
人。足&T019657;八萬法蘊。法救首無常品亦是已
以。故經律所載不遑枚擧。出曜經錄此頌
本起。亦一緣耳。後世學佛者。崇玄虚爭務
高其議論。而如此章則淺淺以視。甚者迺
至罵曰小乘權敎爲爾。悲哉
諸行無常至涅槃寂靜 見雜含十。是名三
法印見有部毘奈七。海龍王法印經。以
諸行無常・苦無我・寂滅爲樂爲法印。如蓮
華面經亦說三法印。而非小乘所誦。又雜
含三曰聖法印者亦別
頌依於名及文生者 雜含三十六曰。天子
説偈問佛。何法爲偈因。以何莊嚴偈。偈
者何所依。何者爲偈體。世尊說偈答曰。欲
者是偈因。文字莊嚴偈。名者偈所依。造作
爲偈體。小本雜含八曰。偈以欲爲初。字爲
偈分段。偈依止於名。文章以爲體。按生字
據光記改爲士者非也。婆沙十四作追頌
者。可見
  分別根品第二之四
諸因諸緣至識亦如是 見雜含第一
無爲法爲所緣緣
五根若修至衆苦永斷 見雜含二十六
汝等於色至識亦如是 雜含三曰。世尊告
諸比丘。當斷色欲貪。欲貪斷已則色斷。色
斷已得斷知。得斷知已則根本斷。如截多
羅樹頭未來不復生。如是受・想・行・識欲貪
斷。乃至未來世不復生
斷過去至諸煩惱 雜含二十六曰。於縛得
解害諸色。過去未來現在一切漏盡
所有諸法至最爲第一〇雜含三十一曰。譬
如所有諸法有爲無爲。離貪欲爲第一
比丘獲得現法涅槃 雜含九曰。若比丘。眼
識於色不愛樂染著。不愛樂染著者。不依
於識不觸不著不取。故此諸比丘得見法
般涅槃。耳鼻・舌・身・意識法亦復如是
所有衆苦至此極寂靜 雜含十三曰。若復
彼苦無餘斷。吐盡。欲離滅息沒。餘苦更不相
續不出生。是則寂滅。是則勝妙。所謂捨一
切有餘。一切愛盡無。欲滅盡涅槃
如燈焰至亦爾 雜含二十九曰。正念不忘
住。其心得解脫。身壞而命終。如燈盡火滅。
小本雜含六曰。都捨于諸受。如油盡燈滅。
滅有入涅槃。心意解脫
  分別根品第二之五
四緣性至增上緣性 按緣性四含無文。
獨見緣生初勝分法本經・唐譯分別緣起初
勝法門經。唐譯本曰。世尊如餘處說。緣有
四種。所謂因緣・等無間緣・及所緣緣・幷增上
緣。然此經大乘所誦。非今證也。婆沙十六
曰。六因非契經說。契經但說有四種緣。況
唐譯本曰餘處說。則最宜詳於四含。而經
無其文。蓋四阿含殘缺。不可得而稽矣
諸佛德用至不可思議 增一二十一曰。有
四事終不可思議。云何爲四。衆生不可思
議。世界不可思議。龍國不可思議。佛國境界
不可思議。又曰。如來身壽梵音智慧辯才不
可思議。又曰。如來有四不可思議。非小乘
所能知。文見四意斷品 按大小乘名不他
見。獨出此經。其序品曰。方等大乘義玄邃。
及諸契經爲雜藏。蓋大衆部所誦本者。斷可
知矣。又分別功德論曰。薩婆多家無序及後
十一事經。可以見焉
  分別世品第三之一
世諸妙境至已除欲 雜含二十八曰。世尊
卽說偈言。世間雜五色。彼非爲愛欲。貪欲
覺想者。是則士夫欲。衆色常住世。行者斷
心欲。舍利子爲外道閻浮車說偈言。非彼
愛欲使世間種種色唯有覺想者。是則士夫
欲。彼諸種種色。常在於世間。調矢愛欲心。
是則黠慧者。見經十八。蓋本世尊偈。雜五
色恐種種色形誤
若世妙境至尋思故
若世妙境至妙色故
譬如天雨至復如是 雜含三十四曰。衆生
無始生死長夜輪轉。不知苦之本際。譬如
普天大雨洪澍。東西南北無斷絶處如是東
方南方西方北方。無量國土劫成劫壞。如天
大雨普雨天下無斷絶處。如是無始生死
長夜輪轉。不知苦之本際
餘部經中說十方 小本雜含十七曰。復告
比丘。天雨密緻。如縛掃篲。東西南北及四維
間無空處東方無量世界。衆生熾盛安樂。無
量世界悉皆碎壞。無量世界衆生滿中。無量
世界悉皆空虚。無有衆生在中居止。南西
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生死無始。餘如上
說。按上下連有生死長遠經。故曰如上。智
度論證有十方世界。亦引此經 余嘗讀
別譯雜含。而斷爲飮光部所誦本。蓋有徴有
義。可以其說已。所謂餘部言指飮光部。
普光曰餘部經者法密部經。未知何據。且不
言何經出。果乎臆說也。或三藏相傳之說。
亦不可從矣。大氐普光・窺基輩。專以張大
新翻爲務。悉非舊譯家以爲訛譯。其究遂
至於眼不識古籍。豈不陋乎 按雜含一
經諸部有大小二本誦焉。舊論破我品曰少
分阿含中說。其文見所謂別譯雜含。可以
爲證矣。今所翻傳。其飮光部所誦小本也。
然題曰別譯者。後人妄爲已。可言之小本。
而不可言別譯。舊論所引可以見焉。開元
錄曰。經中子註有秦言字。雖不的知譯人
姓名。必是三秦代譯。今撿譯文體裁。蓋在
魏晋之間。全非東晋以下語氣。且秦言字獨
見經十二。曰毘梨秦言雄。一箇秦字惡足
徴哉。或晋字音誤亦不可知。蓋善讀者自
有辨爾
七有經至中有
尊者舍利子至不可得
有色有情至第一識住 見中含二十四大
因經・增一三十三・及四十二・長含衆集經等
 第一識住。中含曰人及欲天。餘經乃言人
及天。其第二識住。皆言梵天初生。故論主
以餘時爲第一識住。普光通諸論異是也
 按增一四十二曰。七神止處云何爲七。而
加有頂成八。未審。十報經安世高譯。長含
衆集經同本。此經除遍淨・無所有處二加
有頂成六。亦未審。增含十報次下。各明九
衆生居。恐彼文濫于此。世高譯本率多殘缺
錯簡。讀者察諸 九有情居。見長含衆集
經・十上經・雜含十七。增一有九衆生居品
法。寶曰九有情居非經所說。何肆口之甚
也。學者或讀婆沙。稍知其經說。而猶茫乎
不能識何經說。故附言
梵衆作是至彼同分内 見長含十四梵動
經・十一阿&T073156;夷經
極光淨至於彼滅 見中含二七日經・增一
三十四・長含二十一三災品 正理論二十
二引阿奴律陀經通其異。 按中含十九有
勝天經是也。阿那律告仙餘財主曰。有時
光天集在一處。雖身有異。而光不異。有
時光天各自散去。彼各散去時。其身旣異。光
明亦異。於是眞迦旃問。彼光天生在一處。
可知有勝如妙不妙耶。阿那律答曰。可說
彼光天生在一處。知有勝如妙不妙。所以
者何。因人心勝如故。修便有精麁。因修有
精麁故。得人則有勝如。淨光天・遍淨天問
答亦此同。正理通曰。是依別處。非一天中
身有異。蓋謂身一亦大槪耳。豈可拘拘

識隨色住至是名四種 雜含三曰。攀緣四
識住。何等爲四。謂色識住色攀緣色愛樂增
進廣大生長。於受・想・行識住攀緣愛樂增
進廣大生長。比丘。識於此處若來・若去・若
住・若起・若滅。增進廣大生長。又見長含衆
集經雜含二
於識食中至識住其中 雜含十五曰。於此
四食有喜有貪。則識住增長。識住增長故。
入於名色。乃至純大苦聚集經文總說。今以
識食爲難。識所乘御一句。法寶似屬上爲
經文。亡論瞽古籍。亦昧乎文者矣
佛意說至種子 雜含二曰。彼五種子者。譬
取陰倶識。地界等譬四識住。水界者譬貪喜
四取。攀緣識住。何等爲四。於色中識住云
云。所謂四識住
我夜生丑子至雖而無飽 餓鬼一日夜
生五百子還自噉。見撰集百緣經四餓鬼
品。餓鬼問古業於目連。見雜藏經 鬼問
目連經・餓鬼報應二本。蓋取雜藏半譯
出。諸錄曰同本別譯者粗鹵
化生拘路至充所食 見長含十九龍鳥品。
四種妙翅鳥食四種龍事。以勸四等心。見
增一十九等趣四諦品
有有七種至中有 重出
健達縛經至現在前 見中含五十四嗏帝
經 按中含阿攝和經曰。以三事等合會受
胎。父母合會・無漏堪耐・香陰已至。然論曰
若此經不誦。而引掌馬族經。其經迺阿攝和
經。故知今所指乃嗏帝經。增一十二亦有此
經。彼大衆所誦故。言識神來趣。而不言中
有也
掌馬族經至南西北 中含三十七阿攝和
經曰。頗知受生爲男爲女。知所從來。爲
從刹利族來。梵志居士工師族來耶。爲從
東方西方南方北方來耶。按阿攝和唐譯經
言阿濕婆譯曰馬。梵志姓。名羅延多那。舊
論曰羅耶那。見本行集經。闍那崛多譯曰
屋室
五不還經至上流 長含八衆集經曰。復有
五法。謂五人。中般涅槃・生般涅槃・無行般涅
槃・有行般涅槃・上流阿迦尼吒般涅槃。雜含
二十七等此同 普光賢聖品記曰。上流不
定故。前不言般涅槃。彼僅讀此所引。而不
睹經本。陋哉。中含亦言上流阿迦膩吒般
涅槃。予嘗謂。普光而下數十家。均之不知而
解者。豈不然乎
七善士趣 見中含二善人往來經 按火
星喩經廣說
總集衆賢聖至唯六謂非想 按舊論不錄
此頌
造極惡業至無間地獄 中含三十降魔經
曰。覺礫拘荀大如來。見尊者音頭破。血流
于面。隨佛後行如影不離。便作是說。此惡
魔凶暴。大有威力。此惡魔不知厭足。語未
訖惡魔便於彼處其身卽墮無缺大地獄。
此大地獄而有四名。一無缺。二百釘。三逆
刺四六更 梵毘樓魔嬈亂經譯曰音聲。拘
樓孫佛第一雙弟子。見長含一・增一四十

一類有情至那落迦
再生汝今至無所止 小本雜含五曰。壯盛及
衰老。三時皆過去。餘命旣無幾。常爲老所
患。近到閻王際。婆羅門欲生。二間無住處。
汝都無資糧。總有三頌。今初二頌。蓋爲老
梵士垂死始歸三寶者說 再生或言二生。
雜含四喚婆羅豆婆遮梵士爲二生是也。其
義則如鴦崛摩經曰前生異世。今生不同。
可以知已。盛位泰疏引眞諦說。今按毘奈
耶雜事十二曰。壽命百年有其十位。謂嬰兒・
童子・少年・少壯・盛年・成就・漸衰・朽邁・極老・
百年。是當死位
  分別世品第三之二
訖栗枳王至衣鬪諍 見給孤獨長者女得
度因緣經。長者女者度緣。見增一須陀品。
無十夢事緣 泰疏曰。眞諦云。此十夢出
中阿含。今撿四含。無此事緣。眞諦或睹別
梵筴。而言之。神泰襲之者誤 訖栗枳施護
本曰衰愍王。本行集經曰吉利尸。譯曰痩
細是也
鮮白苾芻尼 見賢愚因緣經四・百緣經八
 賢愚經曰叔離尼。慧覺曰。此言白。百緣
經曰白淨尼。迦尸孫陀利尼亦被袈裟生。
見百緣經
諸有情類至不可思議 見增一二十一。具
上 按毘奈耶中論業果差別。多首此言
 經律不言其中有住時所極。獨見五王
經曰。何謂生苦。人死時不知精神趣向何
道。未知生處。並受中陰之形。至三七日中。
父母和合便來受胎。此經恐非有宗所誦。不
爾豈不議之乎
父母不淨至羯暹藍 雜事十一入胎經曰。
應知依父母精血因緣合故。方有胎生。父
母不淨成羯羅藍號之爲色。受・想・行・識卽
是其名說爲名色
又告比丘至羯吒私 雜事十二曰。佛告難
陀。誰於生死樂入母胎受極辛苦。如是
生長。如是增長。飮毎乳血。妄生美想。中含
五十四嗏帝經曰。生已以血長養。血者於聖
法律中謂是母乳也
顚墜於地獄至修苦行 見中含十二天使
經・雜含四十七
入胎有四 見大集法門經・毘奈耶雜事十
一 按大集長含衆集經別譯。四種入胎出
於別譯。而本經無其文。如自歡喜。擧之
賛世尊。與雜事說別 世尊命舍利子說
法。於是廣纂法要。垂敎於後世。長含衆集
經・十上經是也。門人繫以之釋。爲阿毘達
磨。今集異門足論是也。學者不知以爲集異
門足舍利子親撰者。陋矣。題言舍利子說。
且引目連法蘊足。可以見已。其成於門人
之手者。昭昭焉
造作有爲 重出
有業有異至廣說緣起 雜十三第一義空
經曰諸比丘。眼生時無來處。滅時無有去
處。如是眼不實而生。生已盡滅。有業報而
無作者。此陰滅已。異陰相續。除俗數法。耳・
鼻・舌・身・意亦如是說。除俗數法。俗數法者。
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知無明緣行。
行緣識。廣說乃至。純大苦聚集起。增一三十
第一最空法經全同。其他舍利子問阿那邠
祁疾。告以空行第一之法。亦是已。見增一
非常品 註家皆以法假謂何下爲論文
者誤矣。要之坐不讀本經故耳。殊不知
經論體格各異。豈不悲哉
最初羯暹藍至轉增 見雜含四十九・增一
三十・雜事十二・入胎經。 按正法念處經六
十七以下說。與他經少異
佛告阿難至不也世尊 中含二十四大因
經曰。阿難。若識不入母胎者。有名色成此
身耶。答曰。無也。阿難。若識入胎卽出。名色
會精耶。答曰。不會。阿難。若幼童男童女識
初斷壞不有者。名色轉增長耶。答曰。不也。
長含大緣方便經同此
比丘諦聽至非有等 見雜含十九
如是純大苦蘊集 世尊說緣起之義。未嘗
無此言焉。使入厭惡乎生死爲爾。普光
曰諸支果義名苦蘊。因義名集者。鑿矣。中
含大因經曰具足純生大苦陰。長含大緣經
曰大患所集。可以見已
非理作意至非理作意 見雜含十三有因有
緣有縛法經
眼色爲緣至所生染觸 見雜含十一
由無明觸至爲緣生愛 重出
吾爲汝當至緣已生法 見雜含十二・中含
二十一
云何爲無明至無智 見雜含十二・唐譯緣
起經 按緣起經雜含十二緣起法法說義
說經別譯。開元錄曰出增一。放牛品異譯
者。非矣。周錄爲大乘單本。謬之甚也
云何内地界至毛爪等 中含七象跡喩經曰。
諸賢。云何内地界。謂内身中在内所攝堅竪
性。住内之諸受。此爲云何。謂髮毛爪齒麁
細皮膚肌肉筋骨心腎肝脾肺腸胃糞。如是
比此身中餘在内所攝堅竪性。住内之所受。
諸賢是謂内地界。竪當作堅。諸獸之跡象
最爲大。以喩四諦迹。經三十六又有象跡
喩經。其說此別
如來出世至法性常主 雜含十二曰。云何
爲因緣法。謂此有故彼有。謂緣無明行。緣
行識。乃至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云何緣
生法。謂無明行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
常住。法住法界。彼如來自所覺知。成等正
覺。爲人演說開示顯發。謂緣無明有行。乃
至緣生有老死。又曰。緣起法者。非我所作。
亦非餘人作。餘如上
云何緣已至生老死 所前引雜含是也。又
見中含二十一說處經。其說全同雜含
依此有至故彼生 雜含十二曰。云何緣起
法說。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謂緣
無明行。乃至純大苦聚集。是名緣起法法
說。中含說處經曰。若有此則有彼。彼若無
此則無。彼若生此則生。彼若滅此則滅。雜含
謂之因緣法及緣生法。中含謂之因緣起因
緣起所生法所謂因緣法因緣起是也
依無明有至有諸行 雜含十二曰。當知彼
行無明因・無明集・無明生・無明觸。彼無明滅
無餘則行滅
大因緣辯緣起等諸經 大因緣。中含二十
四大因經・長含大緣方便經是也。辨緣起者。
諸經中明緣起支是也。雜含十二・唐譯緣起
經・增一四十五牧牛品等。其經非一故言諸

梵網經廣說 長含十四梵動經是也 呉支
謙譯梵網六十二見經。此經別譯。窺基曰正
量部義。未知何據。餘別有考。具大藏訣
比丘當知至我及我所 中含十一頻鞞娑羅
王迎佛經曰。告比丘。愚癡凡夫不有所聞。
見我是我而著於我。但無我無我所。佛阿
毘曇經又有此經。曰隨從他語皆無我我
所。餘全同
云何爲取所謂欲貪 雜含九曰。云何所取
法。眼色乃意法。是名所取法。云何取法。欲
貪是名取法
告阿難陀至說名爲有
  分別世品第三之三
結縛隨眠至瀑流等 並見雜含十八・長含
衆集經・十上經等。其十隨眠不經見。故隨眠
品曰本論中分爲十。蓋阿毘達磨說。非經
說也。普光謂經說十隨眠者。臆度耳。縛乃
三縛。見雜含三十二
貪欲染心至不清淨 見雜含二十六
我今如是至影寂滅 雜含三十四曰。然如
來見。謂見此苦聖諦。此苦集聖諦。此苦滅聖
諦。此苦滅道聖諦。作如是知如是見已。
於一切見・一切受・一切生・一切我我所見我
慢繫著使。斷滅寂靜清涼眞實。如是等解

如是三法至名爲觸 雜含三曰。緣眼及色
眼識生。三事和合生觸
云何六六至六愛身 雜含十三六六法經是

眼觸爲緣至所生受 雜含八曰。若色眼識
眼觸眼觸因緣。生受苦覺・樂覺・不苦不樂

當依經量 雜事三十七曰。世尊告阿難陀
曰。如是應知。敎有眞僞。始從今日當依
經敎不依於人 按世尊垂入滅。有此遺
誡。在長含名之四大敎。在增一名之四大
廣演。或言四決定。蓋其實一也。然經律所
載多言經律阿毘曇爲定量。如雜事自別。
雜事標有部。而間有餘部義。蓋律典五部
雖分哉。不同對法師意見各殊。則餘部律
師釋有宗毘奈耶。亦未可知
眼及色至受想思 雜含十一曰。緣眼色生
眼識。三事和合觸。觸倶生受・想・思
慈倶行修念覺支 雜含二十七曰。是比丘
心與慈倶。修念覺分。依遠離依無欲依
滅向於捨
是受是想至不離故 中含五十八大拘絺羅
經曰。舍利弗問曰。覺・想・思。此三法爲合爲
別。此三法可別施設耶。大拘絺羅答曰。覺・
想・思。此三法合不別。此三法不可別施設」
諸所受至卽所識 前經曰。所以者何。覺所
覺者。卽是想所想。思所思。是故此三法合不
別。此三法不可別施設
眼見色已至喜近行 中含四十二分別六處
經曰。比丘者眼見色已。分別色喜住。分別
色憂住。分別色捨住。如是耳・鼻・舌・身・意知
法已。分別法喜住。分別法憂住。分別法捨
住。是謂分別六喜・分別六憂・分別六捨所
謂十八意近行。又見分別六界經
見色已至知法亦爾 中含三和破經曰。六
善住處。云何爲六。和破比丘。眼見色不喜
不憂。捨求無爲。正念正智。和破比丘。如是
正心解脫。是謂得第一善住處。如是耳・鼻・
舌・身・意。知法不喜。乃至是謂得第六善住
處。雜含十三曰六常行是也
三十六師句 中含四十二分別六處經曰。
三十六刀。當知内者此何因說。有六喜依
著。有六喜依無欲。有六憂依著。有六憂依
無欲。有六捨依著。有六捨依無欲。乃至廣
說。雜含十七曰三十六受是也
世尊自悟至由食住 長含八衆集經曰。如
來說一正法。一切衆生皆仰食住
食有四種至四識 見長含二十忉利天品・
雜含十五・中含四十九說智經・增一二十一
等諸經 按長含最爲審。揣食分麁細。麁
謂飯麨等。細謂衣服洗浴。如增一稍殊矣。
馬王品說九食曰。四人間食。餘五出人間
食表。所謂禪・願・念・解脫・喜。蓋拘樓孫佛遺
說也。又見正法念處生死品畜生品。與他
經曼別。異部所誦爲爾。又按此論所引集
異門足說。全同正法念處畜生品說。今撿
集異門足第八。其說却合論主所辨正。最可
怪。據舊論曰別誦說。則今論指集異門足
者。恐誦者錯謬。況婆沙百三十。爲有餘師
說。評家破之取集異門足。可以見已。雖
非今所關。聊附言
食有四種至求生者
一者意成 雜含三十四曰。佛告婆蹉。衆生
於此處命終。乘意生身生於餘處 按三
彌底部論曰。我等見佛說跋蹉耶那修多羅。
是故有中間有
二者求生三者中有 求生不經見。中有見
正法念處三十四。又見五王經
四者食香五者起 食香見有部毘奈耶第

有壞自至世間生
有補特至斷生結
四食皆至老死緣 雜含十五曰。於此四食
有喜有貪。則識住增長。識住增長故入於
名色。入名色故諸行增長。行增長故當來有
增長。當來有增長故生老病死憂悲惱苦集。
如是純大苦聚集
有人能施至果勝彼 有部毘奈耶四十四
曰。當知彼大潮婆羅門。以如是等八萬四
千奇妙之物。施婆羅門時。所獲福德不如
有人但以飮食供養外道離欲五通仙人其
數滿百。此之福德望前福德果報殊勝。復
次長者。如彼大潮以如是等八萬四千奇妙
之物。施婆羅門。及施一百隱人。不如有人
但以飮食施一瞻部樹下未離欲染異生菩
薩。此之福德望前福德果報殊勝。復次長
者。如彼大潮以如是等八萬四千奇妙之
物。施婆羅門。及施外道一百隱人。幷施瞻
部樹下異生菩薩。不如有人但以飮食施
一預流向者。此之福德望前福德果報殊勝。
按大潮婆沙曰吠羅摩。中含曰隨藍。蓋爲
善與長者。引古者大潮行施之緣。校量施
福。遂以暫時行無常之觀爲福德無量者
也 後身菩薩居瞻部林。見本行集經遊戲
勸矚品。據過去現在因果經。此時離欲愛
得四禪。餘經言得初禪。瑞應經特爲出家
以後事 按中含三十九須達多經曰。若梵
志隨藍行如是大施。若復有施閻浮場凡
夫食者。此於彼施爲最勝也。居士若梵志
隨藍行如是大施。及施滿閻浮場凡夫人
食。若復有施一須陀洹食者。此於彼施爲
最勝也。餘全同毘奈耶所載。而無一瞻部
林菩薩文爲異。稽之別譯諸本。全同本經。
蓋古者師授口誦。其經律有異。不亦宜乎
又按論主曰。除彼異生還將外道格量預
流向。而毘奈耶則不然。恐有別誦本爾。餘
別有考。不盡于此
  分別世品第三之四
此捺落迦至恒洞然 見長含十九地獄品・
雜含四十七・中含十二天使經・增一三十六
 按天使經頌無十六增言。稽之他經律。蓋
略爾
廣說如經 見長含地獄品・正法念處地獄
品 按長含第四分世記經分爲十二品。樓
炭經六卷。起世經・起世因本經各十卷。並世
記經別譯。其諸趣優劣。器界成敗。具是矣。
蓋聲聞歴事之觀境。莫親焉。故累累乎數百
萬言。而無一字徒言矣。苦學者所見之淺
淺焉耳 三藏中論天文世儒。皆疑其不
經。釋氏亦病焉。蓋三藏所載一從古來相
傳之說耳。如支那自古論天文者。宣夜周
髀渾天之書。鄒衍洛下閎之流。何其言之肆
也。五天之廣。其說繁漫。可推知矣。世尊假
以喩修觀之術。無他使人識天地之悠久
猶付劫火。眇小之軀不可恃則足矣。迦文
之敎自修近思。何必求天外之事耶。經曰
應作如是觀。可以見焉。讀者不知其所喩。
以爲迦文講天學爲玆厚於後世。遂棄修
觀。而爭務逞紙上之論。此豈迦文之意乎。世
儒議之者。實學佛者之罪也
華香至遍諸方 見雜含三十八・增一十
三 按功德香。謂戒德之香。蓋對阿難之

化地部經至遍五十
大龍有八至持大地
如是人間至地獄壽量 見長含地獄品・雜
含四十八。按雜含曰。如拘薩羅國。四斗爲
一阿羅。四阿羅爲一獨籠那。十六獨籠那爲
一闍摩那。十六闍摩那爲一摩尼。二十摩尼
爲一佉梨。二十佉梨爲一倉。普光非眞諦
說者過矣。餘別有考
  分別世品第三之五
寒熱雨際至知夜減 準舊論。結前義爲
頌非引證
三劫阿僧至得成佛 見增一十六。又見
法住經
有一無餘至僧祇耶 按本行集經十二捔術
爭婚品。說算數百百變之。從拘致至婆
羅極叉。有二十六數。自此以上復有八箇
數。與今自殊矣 成唯識五引解脫經。基疏
解經名爲脫落義。演祕不取之。今按古者
增一從一法至百法。今僅存十之一。餘三
阿含殘缺者可推知焉。是則特此經以脫
落命之。最足疑矣。何知古者有解脫經而
沒於今哉。或言指華嚴阿僧祇品者。可謂
不知類已。妙樂所謂相續解脫經未知指
何也 六十數中後八。毘婆沙師失其傳。記
誦之學無強所其不知。可以見已。古封禪
七十二家。管夷吾所記僅十有二。孟獻子友
五人。孟軻忘三人。有所大知之則亦何苦

下士勤方便至爲已故 舊論曰。此中說偈」
由本事中至獨覺菩提 見賢愚因緣經十
三優波毱提緣品・阿育王經六
若王生在至應王所 見長含十八轉輪聖
王品 按輪王御世。載在諸經。然但說金
輪。餘三輪王不多見。獨衆許摩訶帝經說四
輪王。而此經非必小乘所誦。故論主曰。經從
勝但說金輪。餘輪王應知亦爾。蓋準知已。
普光作二解。前解無失。其後解意謂經例
釋。臆度之甚也。且昧乎文者。可以見已
無處無位至一如來 中含多界經曰。阿難。
若世中有二如來者。終無是處。若世中有
一如來者。必有是處。又曰。阿難。若世中有
二轉輪王並治者。終無是處。若世中有一
轉輪王治者。必有此處
如說如來輪王亦爾 前經是也
世尊告舍至一如來 見長含十二自歡喜

梵王經說至自在轉 中含十九梵天請佛經
曰。世尊告曰。梵天如日自在明照諸方。是
爲千世界。於千世界中。我得自在。亦知彼
彼處。無有晝夜 按經律曰千世界。或有
三千大千者。或對大千言千世界。讀者察

輪王出現至主兵臣寶 見中含十一七寶
經・雜含二十七・增一三十三
劫初時人至長壽久住 見長含二十二世
本緣經
若有能一至饑饉災起 餘閱大藏。嘗記
有此文。而今失其爲何經也
化地部經至來此 長含二十二世本緣品
曰。有何因緣。世間有五種子。有大亂風。從
不敗世間。吹種子來生此國。一者根子。二
者莖子。三者莭子。四者疐子。五者子子。是
爲五種子。以此因緣世間有五種子出。按
疐與蔕同。五種子見毘奈耶二十七 餘嘗
斷曰長含化地部所誦本者。豈不然乎。此
品言有餘部說。皆合於長含。學者擇焉
增一三十四又曰他方刹土風吹來。恐大衆
化地部經皆作此說。今論成敗故指化地
部也
苦根第二靜慮滅 見中含法樂尼經
說彼名不動 中含五十迦樓烏陀夷經曰。
比丘。樂滅苦滅喜憂本已滅。不苦不樂捨念
清淨。得第四禪成就遊。是聖說不移動
  分別業品第四之一
有二種業至思已業 中含二十七達梵行
經曰。云何知業。謂有二業。思已・思業。是謂
知業。本事經一法品曰業自性者。或思業或
思業已。業已恐倒矣
色有三至無見無對 見雜含十三。蓋取

無漏法至名無漏法 雜含二曰云。何無漏
法。諸所有色無漏非受。彼色若過去未來現
在。彼色不生愛恚。如是受・想・行・識。是名
無漏法
諸有淨信至無依亦爾 見中含二世間福
經。爲摩訶周那說七世間七出世間福。有
部毘奈耶言七有事無事福業。增一三十五
說七功德。而無無依福文。餘具下
苾芻當知至無見無對 雜含十三曰。云何
法外入處。佛告比丘。法外入處者。十一入所
不攝。不可見無對。是名法外入處
彼如是知至清淨鮮白 雜含三曰。作如是
知。作如是見者。名爲正見修習滿足。正志・
正方便・正念・正定。前說正語・正業・正命清
淨修習滿足。是名修習八聖道清淨滿足
離殺等戒至堤塘戒
有漏法者至廣說 雜含八曰。云何有漏法。
謂眼色眼識眼觸眼觸因緣。生受内覺若苦・
若樂・不苦不樂耳・鼻・舌・身・意。法意識意觸
意觸因緣生受内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世
俗者。是名有漏法
有漏有取至亦爾 雜含十三曰。告諸比丘。
有六覆。云何爲六。謂色有漏是取心覆藏。
聲・香・味・觸・法有漏是取心覆藏。是名六覆」
諸有苾芻至恒增長 見增一三十四・薩婆
多論七
由邪見故至邪命等 雜含二十八曰。邪見
生已。能起邪志・邪語・邪業・邪命・邪方便・邪
念・邪定
那伽行在定至臥在定 中含二十九龍象
經曰。烏陀夷以龍相應偈讃世尊曰。龍行
止倶定。坐定臥亦定。龍一切時定。是謂龍常
法。都有十七頌。是其一也。蓋視波斯匿王
龍象而作也 那伽或曰曩娥能伽。此譯曰
龍。或名象。稱象爲龍者美稱也。出曜經曰。
如來身名龍象。象亦名龍象。可以見已。那
先比丘經曰。天竺名象爲那。蓋略爾。普光
曰此言龍頭。未審或頭字象草誤
 分別業品第四之二
受持戒樂身無熱惱 出曜六戒品曰。慧者
立禁戒。比丘無熱惱
身律儀善哉至遍律儀 有部戒經世尊略戒
頌曰。護身爲善哉。能護語亦善。護意爲善
哉。盡護最爲善。又見僧祇律二十七・薩婆
多論一・雜事等。又見增一十二・出曜七學品
等諸經 梵三跋羅。舊譯曰護或等護。唐譯
曰律儀。義淨特雙存言律儀護。或竊剿義
淨說以爲己有。排擊諸家妄斷戒體。詭僻
怪戻無足觀焉
應善守護至根律儀 見雜含十一・四十三
近住律儀至一晝夜 見十誦六十五
諸毘奈耶至具戒法 十誦六十善誦之一
曰。佛在王舍城語諸比丘。十種明具足戒。
何等十。佛世尊自然無師得具足戒。五比丘
得道卽得具足戒。長老摩訶迦葉自誓卽得
具足戒。蘇陀隨順答佛論故得具足戒。邊
地持律第五得受具足戒。摩訶波闍波提比
丘尼受八重法卽得具足戒。半迦尸尼遣
使得受具足戒。佛命善來比丘得具足戒。
歸命三寶已。三唱我隨佛出家。卽得具足
戒。白四羯磨得具足戒。是名十種具足戒。
按明字得草誤 諸家律文各殊。且如薩婆
多論。曰七種具戒。而除無師・酬答・遣使・邊
國四。岐三歸三語爲二種
一由自然至獨覺 薩婆多論二曰。如佛在
樹下結伽趺坐言。我要不解此坐。而得漏
盡。卽身敎成就口敎成就後得漏盡戒亦倶
得。是謂身敎得戒。辟支佛亦爾。又見僧祇
律二十三
二由得入至五苾芻 薩婆多論曰。見諦得戒
唯五人得。餘更無得者。又曰。憍陳如爲上
座。以先見諦故。五苾芻見諦具本行集轉
妙法輪品等經
三由佛命至耶舍等 薩婆多論曰。善來中
寶稱爲上座。以先來故。按佛在世率多善
來得戒者。薩婆多論曰千二百五十人。蓋據
白四羯磨法以前而言之耶。舍見本行集耶
輸陀因緣品。闍那崛多曰言上傘。或譯曰寶
稱名稱
四由信受至大迦葉 薩婆多論曰。大迦葉
來詣佛所言。佛是我師。我是弟子。世尊修
佉陀是師。我是弟子。是名自誓受戒。又曰。
惟大迦葉一人得。餘更無得者。又見毘尼母
一 大迦葉歸佛緣。見大迦葉本緣經・及因
果經・中本起大迦葉始來學品・本行集迦葉
因緣品。當時迦葉名最多。以望族稱大以
別。見薩婆多論三
五由善巧至蘇陀夷 見增一二十二須陀
品。律攝十三曰。三者問許謂鄔陀夷。鄔字蘇
草誤
六由敬重至大生主 見十誦五雜事二十
九 大生主緣。見中含瞿曇彌經
七由遣使至法授尼 見雜事三十二 法
授王舍城天與長者女。從父名且愛法故
名法與。見雜事。或謂以具戒授其使故
名法授者非矣。十誦所謂半迦尸尼者別
人。半迦尸尼迦尸國梵志女。殊色人價以半
迦尸國故爲名。見十誦四十二。其出家緣
亦全別。各擧一人爾。混而爲一人者非也」
八由持律至於邊國 律攝五曰。東至奔茶
林。西至二窣吐奴村。南至攝伐羅伐底河。
北至嗢尸羅山。此限域外名曰邊國。内名
中方
九由十衆至於中國 見十誦二十一 薩
婆多論曰。佛法始終以白四羯磨戒爲宗
本。能繼續三寶作無邊利益。莫上於白四
羯磨戒。彼論除無師自然得而爲論已
十由三說至受具戒 十誦六十曰。若未結
白四羯磨。若人歸命三唱我隨佛出家。是善
受具足戒。若結白四羯磨後。歸依三唱出
家。不名得具足戒。薩婆多論曰。三語得戒。
三歸得戒。佛成道已。八年中得。八年後更無
得者 六十賢部本行集經敎化兵將品曰
六十雲種姓人。無明羅刹經曰六十賢邑衆
是也。註家云云謬矣。薩婆多論曰。牛伺比丘
將七萬人詣諸比丘。各盡與三語受戒。是
非世尊親授。故今擧六十賢部。又按五分十
五所謂於娑羅林六十人得阿羅漢果者。
乃今賢部也。諸註不得其實故略言之
由此能長至爲長養 三千威儀經曰。布薩
者此言淨住。義言長養。闍那崛多曰烏晡沙
他。此言受齋。亦言增長。律攝一曰。褒灑陀
者言褒灑。是長養義。陀是持義。謂由衆集
說戒便能長養善法持自心故名褒灑陀。
又褒灑同前。陀是淨除義。謂增長善法淨
除不善故 按梵鄔波婆娑。譯曰近住。或
曰善宿者義翻也。爲受八戒者之稱。或名
褒灑他。譯曰長養。其別號也。梵鄔婆索迦。
舊曰優婆塞。梵音&T049271;促耳。譯曰近事。舊翻
曰清信士者取義。爲受五戒者之稱。初學
或不識之異。遂至於近事・近住混而爲一
者謬矣
此第八支至隨行隨作 見中含五十五持
齋經 按八齋出中含。及增一三十八。而
合歌舞嚴身爲一。加齋爲八支。持齋經別
譯。有齋經・優婆夷墮舍迦經二本。全同本
經。其他八關齋經・八種長養功德經等。雖次
有異。亦同中含說。此等經並同此論後師
說。然薩婆多論同此論前師。齋爲第九而
謂齋爲齋體。以八事助成齋體。其相支持。
名八支齋。不言九。予嘗謂。律藏雖標曰薩
婆多。或餘部義者。豈不然乎。大乘經論亦異
說。非今所關略焉
佛告大名至鄔波索迦 雜含三十三曰。佛
告摩訶男。在家清白修習淨住男相成就。作
是說言。我今盡壽歸佛歸法歸比丘僧。爲
優婆塞。證知我是名優婆塞。小本雜含十六
曰。佛告釋摩男。在家白衣歸依三寶。以是
義故名優婆塞。汝卽其人 摩訶男或曰摩
訶那摩或摩男。梵音&T049271;促耳。闍那崛多譯曰
大名。蓋爲長子通稱。本行集經。迦毘羅婆蘇
都城二兄弟。小者名摩尼婁陀。大者名摩訶
那摩。考之長含。摩訶那摩乃跋提利迦。則知
長子之通稱。以別之。非必一人名也
我從今者至捨生 中含三和破經曰。世尊
我今自歸於佛法及比丘衆。唯願世尊受我
爲優婆塞。從今日始終身自歸。乃至命盡。
他不遑枚擧 按捨生言考之經。言命盡
或壽終。而婆沙師特解以爲捨殺生之略者。
最足疑焉。或言護生則稍通。單言捨生。豈
可爲捨刹義哉。何從而得殺字乎。經言終
身乃至命盡。非所謂命終捨生何也。恐有
別誦本。不爾婆沙師豈妄意作說者哉 又
按正理論意。似經部大名經無此文。有宗
本有之。考雜含二本大名經。全無此文。正
理論師或據別誦言之。何者。婆沙百二十
四不言大名經。且其文與今論所引大名
經別。果大名經有此文乎。則經部師謂此
經不說可乎。可言我部不誦。而不可言
此經不說。論主黨經部。亦不可無評語

有四種至能學滿分 正法念處四十四曰。
優婆塞有四種。何等四種一一分行。二半分
行。三數數行。四一切行。增一二十曰。夫清信
士之法限戒有五。其中能持一戒・二戒・三
戒・四戒・乃至五戒。皆當持之。當再三問。能
持者使持之。又結授法曰。若持一戒。餘封
四戒。乃至若受四戒。餘封一戒。若受五戒。
當具足持之 優婆塞戒經有一分・滿分
名。而非小乘所誦。不可徴焉。蓋三藏大必
兼小。小乃不兼大。理當然爾
當來有僧汝應歸者 瑞應經下曰。佛受麨
蜜。告諸賈人言。當歸命於佛歸命法。方
有比丘衆。當豫自歸。卽受敎各三自歸
 賈人乃提謂波利輩五百人。經律曰二賈
客。以爲長也。因果經曰跋陀羅斯那跋陀
羅利。闍那崛多曰帝梨富婆。此言胡苽。跋
梨迦此言金挺。前代譯稱提謂波利。梵音楚
夏耳。未知孰是 按本行集・中本起諸經
皆曰。此時授三歸五戒。瑞應經・因果經曰。
唯授三歸。後耶舍父始受五戒。考之他經
律。二商主受五戒者。摩訶僧祇師之說。如
薩婆多師。但受三歸而止
衆人怖所逼至脫衆苦 見毘奈耶雜事二
十六・出曜經十七・法句譬喩經三 此頌蓋
有所爲而發。諸註如無害。然不知世尊說
時之緣。祇以字解之。未免臆度耳
諸持律者。至是性罪 稽諸部律文。唯言
遮罪。無性罪文。論主之時。有持律者。私爲
此說者。不爾前代律論。豈得無此諍哉
如彼尊者至可供給 律攝八曰。若看病苾
芻。供給病者。除性罪已。餘皆應作
然有染疾至飮酒故 見雜含三十三 按
雜含有釋氏百手者犯飮酒。而世尊授以
須陀洹記。諸釋或疑焉。世尊曰。百手將死
受淨戒。捨飮酒而終。豈得不授記乎。蓋
指此與。然據小本雜含十六。則曰。彼麁手
釋不犯性重。犯於遮戒。命終時悔責故。戒
得完具。此經雖曰遮罪亦不開  按分別
功德論有病比丘。六年不起。優波離問其
所欲。乃言。得五升酒可瘥。優波離以問世
尊。曰。我所制法除病者。或謬傳此事緣乎。
然十誦五十八・有部毘奈耶四十二。皆曰醫
令飮者無犯。餘部律亦同。而毘尼母經五
載諸家說者。非藥法之論。亦無失。今究持
律者強爲性罪意。不過於謂五戒中豈此
遮罪。且經說飮酒之過失最爲甚。遮罪而
然乎。爾殊不知飮酒之爲害莫大焉。荒沈
于此。則三千威儀無由護焉。豈得具尸羅
乎。外家亦惡旨酒防其荒亡。故世尊制爲
五學處之一。論其過失。則三十又六亦唯一
端耳。開之病者。蓋出於不得已。如賛成
祇陀波斯匿王等飮酒者。爲人之一方便。爾
後世援以爲口實者。里婦傚顰西施類已。
或以是騰謗則曰。摩訶衍徒豈區區哉。是則
婬怒癡亦何非豈不菩薩一三昧乎。其究至
於非法無不爲而傲然自大而極矣。由斯
意者。當時持律者之言。抑有所見邪
諸有苾芻至不可飮 見優婆塞五戒相經
十誦十七・有部毘奈耶四十二。飮酒學處皆
有此制。蓋以莎伽陀比丘之緣制也
是身惡行 見中含三十八
數習墮惡趣 分別善惡所起經。明三十六
失中。第三十五曰。萬分之後。當入太山地
獄。四分律十六。明十失中第十曰。身壞命
終墮三惡道
窣羅迷麗至放逸處 十誦二十一曰。穀酒・
蒲萄酒・甘蔗酒・能放逸酒。佛阿毘曇經曰。飮
酒敖逸處
阿毘達磨倶舍論稽古卷上



阿毘達磨倶舍論稽古卷下
      日本學一切乘沙門法幢著
  分別業品第四之三
犯四重者至他勝名 十誦二十一曰。若比
丘於是四墮法。若作一一法 是非比丘。非
沙門。非釋子。失比丘法。有部毘奈耶一曰。
乖涅槃性墮落崩倒。被他所勝不可救濟。
又見四波羅夷法。然多羅樹喩出受具足法
波羅夷義淨言波羅市迦。蓋無正翻以義
釋。其說見律攝僧祇律等。十誦曰。名墮不

四種苾芻至惑苾芻 十誦一曰。若比丘者
有四種。一者名字比丘。二者自言比丘。三者
爲乞比丘。四者破煩惱比丘。有部毘奈耶一。
加白四羯磨圓具苾芻爲五。十誦攝之自
言比丘。曰。自言比丘者。用白四羯磨受具
足戒。又復賊住比丘。剃除鬚髮被著袈裟。
自言我是比丘。是名自言比丘諸註皆非
毘奈耶之意。不可從矣。大氐古今釋家。愛
對法之宏博。而忘經律之簡嚴。何哉
如多羅樹至重亦爾 十誦二十一曰。如多
羅樹頭斷更不生不青不長不廣。比丘亦
如是
又犯重人至足跟地 百一羯磨十曰。我元
不許破戒苾芻合得受用一掬之食。亦復
不許以一足跟踏寺中
應速拔除至苾芻者 見中含二十九瞻波
經 按四阿含間有律語。古人祇敬之誡
其輕視。道安增一序所云。可以見焉。蓋毘
尼之爲敎。簡嚴精緻。世尊手所定。而飮光・
鶖子之徒。猶不能措一辭。其崇尚可知已。
古者禁非圓具者而輒講習毘尼。所謂民
可使由。而不可使知之也。後世大法衰。
而毘尼終爲虚器。則於其禁何有哉。其禁
一壞。人視以藐之。時運所使。不可奈何
耳。褻聖敎之譏。吾恥之
準陀當知至道沙門 長含三。告周那曰。
如汝所問者。沙門凡有四。志趣各不同。汝
當識別之。一行道殊勝。二善說道義。三依
道生活。四爲道作穢。別譯諸本全同。又見雜
事三十七曰。有四沙門無第五。我今爲汝
說次第。應知勝道・及示道・淨道活命・幷汚
道。四沙門經律各有釋。婆沙配四人一端
耳 準陀長者。長含曰。周那或曰純陀。方等
泥洹經曰華氏子淳是也。如準陀沙彌。或
曰周那・尊那・均頭・軍頭。梵音&T049271;促耳。如僧
伽羅刹集經。作均乘八頭。疑乘八二字。譯者
註反切。誤入于正文。八乃人字誤。均古通
荀。周禮地官公旬用三日焉。禮内則旬而
見。易豐卦雖旬無咎。註旬均也。均古通旬。
乘人二字註文審矣
佛告大名至波索迦 重出
汝應除棄此色類人 見十誦二十一受具
足法
有卵生龍至住齋戒 按四阿含等諸經不
經見。處胎經四有此說。而大乘所誦。非今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440 441 442 443 444 445 446 447 448 449 450 451 452 453 454 455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