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阿毘達磨倶舍論法義 (No. 2251_ 快道撰 ) in Vol. 64

[First] [Prev+100] [Prev]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即四百斛爲佉梨二十。婆訶入四百斛
器。長含云篅受六十四斛。樓炭云百二十
斛四斗。雜含七千八百八十斛。何依一文
度量。而得西天生國已知度量説。同
本異譯四經有是之異。如此金與大魚
呉服三種尺不同。又智論十三云六十斛
胡麻
謂住覩史皆無中夭 且擧八類餘。與
五之十
一左
倶非害差別。光記三解第三最爲定。
瑜倫二上八左云。若小乘説云。一切三界皆
中夭。唯除欝單越。無想天。最後身菩薩
今此文雖最後身菩薩無中夭。理
必應有。故下文云。非自害他害者。一切
那落迦乃至住最後身菩薩。然依大乘。最
後身菩薩多據化相。非實後身。若依實者。
初地已上即無中夭。何須遠説後菩薩無
中夭耶。故知下文説彼後身菩薩無中夭
者。是權非實。故此不
  文化三丙寅年五月十日於江戸深川靈
巖寺山内智燈寮此十一卷
 快道林常 
阿毘達磨倶舍論法義卷第十一


阿毘達磨倶舍論卷第十二法義
 豐山上毛沙門快道記 
  分別世品第三之五舊論九(六右)正理三
十二(初)顯宗十七(四右)
初右二量不同三極少量 生後爲二。初總。
後前二下別。然光後解此二等二句屬別生

論曰分析爲色極少 舊論。正理。顯宗及
雜心與明本竝如今。光記。頌疏從手作折。
今云從手非也。析思積切。音錫。説文破
也。一曰折也。又分也。琳音五十一九左云。分
析者析分也。折之刹切。音逝。抝也。斷也。又
折中也。又曲也。又挫也。又止也。又毀也。全
今意。形音相近。諸教多差須辨。極微
諸宗執計各別。成唯識疏二本三右曰。經部十
處麁假細實。大乘世俗麁實細假。薩婆多等
麁細倶實。一説部等麁細倶假。二十唯識論
五左曰如是外境或應是一。如勝論者執
分色或應是多。如實有衆多極微各別
境。或應多極微和合或和集。初勝論外道
所立。九實中四大有極微。諸法能造體常兩
兩合生子孫微等。次極微各別古薩婆多。次
和合經部。後和集新薩婆多正理師。彼疏
三右曰。薩婆多意説。如色處等體是多法
眼識境。所以者何。其一一極微體是實有
合成阿耨。五識既縁實法境故。故不
阿耨已上。故處等爲眼等識境時。其實極微
一一各別爲境。不假故。有實體能生
故。經部師實有極微非五識境。五識上無
微相故。此七合成成阿耨色。以上麁顯體
是假。五識上有此相故爲五識境。一一
實微既不縁著。故須和合成一麁假五識方
。其正理師恐自宗。眼識五識不
於經部。若順於古。即有五識之上無
微相。故非所縁。遂復説言。色等諸法各
多相。於中一分是現量境故。諸極微相資
各有一和集相。此相實有各能發生似己相
。故與五識所縁縁。了義燈二本三十
九左
曰。
問。新古二薩婆多極微成麁有何差別。答。
且古薩婆多以七極微其麁相。由彼相
一相。據實七微各各自成麁相。不
相資。若新薩婆多。其七極微同聚相近相
資與力各各成其大相。不相似合相
始成乃至且有宗云。以七極微一拏
。然不渉入。各各相去一微能所倶實。即
拏色始五識得。若一一微唯意識得。非
五識境。經部所縁五識境同有部説。然能成
七微是實。所成拏色是假。又極微假實四句
分別。一麁假細實經部師。二麁實細假大乘
極微法處所攝是假想立故。三麁細倶實薩
婆多。四麁細倶假一説。説假等。又有四句
麁細倶假一説部。倶實有部。倶句説假及出
世。倶非即勝辨勝義諦已上是正理師改
古宗。故受新薩婆多名。正理三十二三右云。
然許極微略有二種。一實。二假實。謂極成色
等自相。於和集位是改之
詞也
現量所得。假由
比量所知。謂聚色中以惠漸析至最極
。然後於中辨色聲等極微差別。此析所
至名假極微。令惠尋思極生喜故。又第四
十左至
十六左
廣破經部五識依縁非實有自極
微和集義。新古差別應
初左如説瞿名 根品五之十
九右
已具説。正理。顯
宗如掉名。舊論如伊短音。色極少者。
光五五九右三釋。第二爲正。初後非也。寶五
四三右六
目云云
初七衆縁和合法得自體頃 此經部初義。言
諸有爲法必縁衆縁刹那生住異滅。而經部
宗過未無體現在有體。故依諸因縁。未來未
生法。今自體生未遮過去頃是刹那量。
是過未無體故。於此正理三十二初左
彈斥
或有動法行度一極微 第二釋寄極微
其相。惠暉云。據實即當處生即當處
滅。相續位中假説動也。若度二極微
刹那即刹那有前後。若度一極微二刹
即極微有分量。此論念與刹那無別。世
間行速疾無日月。四天下徑有十二億
此約大數。就實而論有
二億三千四百五十踰繕那
日月一日夜行
三百萬踰繕那。一日夜共有六百四十八
萬刹那。日行一歩名一刹那。尚一日月行三
百萬踰繕那此亦約大數。就實而論有三百六十一
萬三百五十踰繕那。何者一四下所依水
金二輪周圍量有三十六億一萬三百
五十踰繕那。此十萬億爲一億
盡。何況度
一極微一刹那已上麟云。新寶疏
。初云。日夜刹那與此刹那同。日夜刹
那唯是算數之法。如此秤尺寸等量極少之
名。無佛法時此數常定。此生滅刹那即是諸
法生滅之量
初左對法諸師十五刹那 婆沙百三十六
初左五説彼無評家。今擧第二師義。論主
信故特云對法師。正理三十二初左亦唯
此義。破前得自體義也。舊論。正理。及
明本如今作六十五。婆沙。雜心二二十四右
六十四。問。婆沙五説何。答。應
之。彼曰。是言。如中年女緝

(鮮本)
時。抖擻細毛短不長。齊此説
恒刹那量。彼不欲毳縷短長。但説
毛從指間出隨所出量是恒刹那。是擧
細。以刹那難知故。説。此麁非
那量。如我義者。如壯士彈指頃經六十
四刹那説不爾。如我義者。如二壯
夫製斷衆多迦尸細縷。隨爾所縷斷
所刹那説不爾。如我義者。如二壯夫
挽衆多迦尸細縷。有一壯士至那國
百練剛力犍疾而斷。隨爾所縷斷經爾所刹
説。猶麁非刹那量。實刹那量世尊
説。云何知然。如契經説。譬如四善射夫
四方。有一犍夫曰。汝等一時放箭。我
遍接倶令乃至廣説。雜心二二十四右
四説。無取捨也。智論十五十二右云。彈指
頃有六十時。問。準仁王經。彼觀空品一
念有九十刹那。一刹那有九百生滅。如
一念有九十刹那。合經九萬一千生滅。止觀
三之二十六左經云。一千六百生滅。論曰。一念
六刹那。何今爲極短。答。有兩釋。一云。日夜
刹那數量之時通名。既時極少名一刹那。時
多爲一劫。劫既有大小。刹那亦有麁細。故
婆沙三十九初左光五
(三七右)引
曰。一法生滅作用究竟
一刹那。又瑜伽三六右三種刹那。由
此理。天台仁王疏曰。刹那只是念刹那有
。念亦復爾。彼科註云。以九十小刹那
一大念。成唯識疏三末五十八左寶窟中末三十
三丁法花統略竝刹那此爲一念。二云。日
夜刹那是算數法。如尺寸等常定。生滅刹那
佛出世方有。此論刹那即是算數法。不
生滅
今且辨前踰繕那等 光爲答。頌疏爲別問
今云光爲正。對下今當字且故
初左論曰極微皆七倍増 問。思因縁道理
必二物合漸漸成麁大。由之外道等兩兩極
微合生子微等。今何故七七合成。答。如
外道者實唯極微生諸法。今瞿曇家依算數
。寄觀門以説之。謂以方必有六方中
間七分故。簡擇惠分析之麁至細。漸漸
七分方至阿拏更析。若析之則
空不色。由此理故集成時亦七七積
集。是即但算數之法。約觀門實事成也」
初左謂七極微爲一微量 對法疏二五三左曰。
梵波羅摩阿拏此云極微。微者少也。色中至
少立極微名。從七波羅摩阿拏一阿拏
即從七極微方成一微。舊語音訛故名
。或極微者是邊際義。舊者謂方廣大莊嚴
經四二十左云。七極微塵成一阿耨塵。舍頭練
二十
二左
曰。七微爲阿耨。又舊論九七右云。七
隣虚爲一阿羺。然極微義林五本
十六左
曰。又有
體用中。最極少者所謂阿拏。説之名極微
此復何失對法疏二(五
五左)全同
彼於麁微極微名
此故簡別云體用中。云何失。彼末師
誤可簡也。覺苑演密抄三七右云。阿耨或
阿拏。此云極微者非也。未微與

二右三節爲一不別分別 婆沙百三十六
四左雜心二二十
四左
竝略不説。以世共成
二右二十四指横布爲肘 舊論曰。若横竝指。
偈曰。二十四指肘。此從自臂中指末。竝
指横布二十四&MT06279;至極。應自當知。然冠註者
云。竪積太長。横布甚短。婆沙既云二十四節
一肘。恐是正者此何迷倒。謂横布甚短
自當不思。故舊論。雜心。正理。顯宗竝云
十四指。然婆沙曰。二十四指節成一肘者。
既置指言。其節字横字誤乎。或竝字乎。若
爾者指言徒然。然計肘量諸師各異。
琳音二十三十四左佛本行集經一肘謂二
尺也。依毘曇中即一尺五寸。次引此論
廣釋。花嚴音義第三初右亦云。依毘曇一尺
五寸。光記爲一尺六寸。覺鑁上人阿字觀
之。建立略記云。一尺四寸也。惠運云。一
尺二寸。婆沙十七音釋一尺八寸。頌疏亦一
尺八寸。隋闍那屈多譯起世經四八左子註曰。
肘長二尺。寶疏亦二尺。四分律音釋云。肘陟
柳切。臂節也。此有二種。擧一肘一尺八寸。
舒一肘二尺。名義集四四十四右曰。肘人一
尺八寸。佛世尊三尺六寸。如是異説者從
自臂故。陀羅尼集第十二明本
第十三
云。其肘長短
其呪師肘長短以爲數量。檜尾口決曰。
肘自肘本端至中指末是爲肘。又隨代代
別。行事鈔中二之一十九云。此震旦國法尺寸
俗不同。而用律暦定勘則以姬周尺斗
定○隋煬帝立斗尺秤古立樣。餘親
之。唐朝御宇任世兩用不古典。故唐
令云。尺者以周尺二寸尺。斗秤二種
準例増加○以姬周尺秤。以定官市衡量
事不平。此則閻浮通用。豈止姬周古法。
例如此方尺有種種異
竪積四肘爲弓謂尋 舊論九七左曰。四肘名
一尋。亦名一弓。説文仞謂臂。一尋也。史
記竝鄭玄皆七尺曰仞。小雅四尺謂仞。倍謂
尋。尋舒兩肱。或五尺曰尋。倍尋曰常也。
寶疏麟引云。古時一弓有八尺者即是古
尋。今時有六尺已下即六尺歩法。今時多
五尺歩法
竪積五百弓中間道路 此中初正釋。後許
下顯有部許説。故正理三十二三右曰。五百
弓爲一倶盧舍。毘那耶説。此是從村至
阿蘭若處中間道路顯宗全同倶盧舍踰繕
。諸説不同。舊譯多以倶盧舍五里
由旬爲四十里。新家多以二里倶盧舍
十六里爲踰繕那。西天方俗不同。傳持者
隨爲異。亦於譯時漢陳隋唐宋各斗尺法
異。故不同非一。婆沙百三十六四左云。
即五百弓成摩掲陀國一倶盧舍。成北方半
倶盧舍。所以者何。摩掲陀國其地平正去
近而不聲。北方高下アレハ遠猶聲及。是
故北方倶盧舍大。準之摩掲陀國若十六里
若四十里。北方倍即若三十二里若八十里。
大智論曰。由旬三別。大八十里。中六十里。下
四十里。謂中邊山川不同。致行里不等。具
稠林
二左十二月中六月減夜 以小月有六故。
夜顯晝亦有減。今就月故且約夜。亦復
之顯潤月。立世論五十二右日月行品
云。如是迴轉具足五年一遊伽。即兩潤
月。其一從月。其二從日。五年中間十二日。
又九日。又六日。又三日。又十五日。此中日夜
是其長短。月者分別三用。一者分別月。二
別十五日。三分別圓滿。日者分別夜日
別夏冬秋節。分別年。是三用。從日得
閏月有兩者。一從月二從日。是潤月者。
月所作。四月日應兩小月。一小月者。
是第三半中。第二小月第七半中。一年之中
六小月。五月足少三十日。此三十日應
五年中。若不小月則月圓不時。是小
月者從日所作。依世間説三十牟休多
定是一日。夜分三十牟休多爲六十分。日
行疾故五十九分。便周長餘一分。因是事
故二月則長一日。又二月復長一日。乃至一
年足長六日。如是五年則長一月。以是一
五年中。是爲日家潤月。若不潤者
時節及年差壞不當。復次五年應兩潤月。第
一者在第三年。第二者在第五年已上智論
四十八四十
九右
大小月及潤月晝夜増減等
暦家者。一年餘。一萬二百二十七分。三
年而一潤。猶餘二千九百二十二分。五年
而二潤乃少四千三百八十三分。如是多
餘有少。至十九年七潤。平均而無餘分
減少
二左故有頌言 舊論第九
(八左)
此四言。問
何如此直擧頌也。其語略也。正理三十二
(五右)
全如今。是客頌非正頌。以故云有頌
言而無長行故。然本頌上十五右此一
者誤也。稽古上三五左云。準舊論前義
頌。非引證。此破光。寶等解。今云。準
舊論。準彼唯是述六減相。未是頌
彼無故有頌言四字故。若攝前義
第七十六左前義復説頌言。又正理
論與今全同。如彼何爲。又非前義之頌
。是引有頌以述釋前義。故問云何如是
何知之。故非唯引證
二左頌曰應知大劫三無數 勸四劫相
各可知。故言應知。如論三三左應知者
一一各能爲根。此中不別説住空。光
記三釋。第一爲勝。後二非也。第二釋空無
別體者。豈唯空劫。第三同婆沙。今論與
各別。一彼成合住。今中爲住。故文五右四行
一住中劫。又五右終成已住劫。彼論曾
是語。二彼止爲二十中劫數量
中間劫。今不爾。別立爲中位。三次第別。
彼唯在意明二十量故爲初。今爲別立
成後
三右壞有二種二外器壞 有兩二門。初
趣界門。趣唯有情不非情。前論八(五左)
是。界通情非情。此中四趣全天趣少分
趣壞。欲界全色少分爲界壞。次情非情
門。與前二門互有寛狹。頌疏復有上更加
界壞言。雖正。顯諸本而於義無大失。然
文相趣
諸有地獄他方獄中 泰云。業猶未盡者
業力引置他方獄中。寶云。應生不生名爲
壞劫。麟云。此界中若不定業者。容後時受
故。或全不受。若定業者他方受也。泰約
盡未盡。於盡有二。已墮者業盡命終。未墮
者於此世善。彼受業盡不於生也。寶述
壞之相。彼生餘獄故。此獄即是壞。麟辨
定不定業。三師竝爲是。各示一邊故。此
中他方三千大千之餘也。大千一時成壞故。
増一三十四五左云。設彼地獄衆生罪未
者。復移至他方刹土
三左然各先壞人天同壞 婆沙百三十三
十左兩説。今依後評家。前説者云。問。傍生鬼
趣先人壞者。人中所須乳酪等味。耕馭等事
處何得有。有説由人業増上力非情物
傍生乳酪等味諸事業。問。人身今
八萬戸蟲。住持令身相續。彼時既缺。身
云何存。答。爾時人身法爾住。如諸菩薩轉輪
王身。雖諸蟲而法爾住。論主不取可知。
然正理師擧婆沙有説及雜心論主彼十一
二右兩義。評取婆沙有説。不評家。而光記
四左此論通正理兩説失者誤之太也
四右無遺灰燼 惠暉云。破外道世界壞
微散在虚空滅。成ル寸即二二合生子等
若壞時無極微者成時積何物成。有部
風成。風種子。準智度論劫火無灰。
火起即盡。若有灰者灰是何物能壞。若
灰者即壞劫義不成也
四左然初成立水金輪等 問。四王忉梨何
故不言。答。夜摩已上空居故先成。四王忉利
依處地居故。所依三輪先成。而九山八海等
成。故不別云
五右從無量減極十年 惠暉云。此論不
成年減一年及増。相傳百年減一至十歳。増
亦百年増一年。今云。立世論九八右曰。從
十惡業壽命因此十歳減。度一百年則減
十歳。次復百年復減十歳。次第漸減至
十歳。最後十歳住不復減。又十五右全同。又
二十二左全同。依此文者。百年減十歳。若爾
佛出世人壽百歳之時。今經二千六百年。豈
二百六十歳乎。然今七十餘爲定命
是實百年減一歳。實順現事。因之思之。
處處十言皆一字之誤也。未審可考。神泰
疏云。然一中劫從十歳時上至八萬。於
萬歳無量阿僧祇多八萬歳。後從
百年減一。後至十歳寶勘三之二十
三左引
五右方等初減後増 光二釋。第一非也。第二
是而未
五左成中初劫有情漸捨 婆沙百三十三
十二左壞。百三十四二右成。各有三説
初説十劫成壞器。十劫成壞有情。第三説十
五壞有情。五劫壞器。五劫成器。十五成
。第三如是説者如今。而云別業難轉非
共業故。雜心十一四右今。光記六右
會諸文。方爲允當
五左劫性是何謂唯五蘊 惠暉云。欲色界五
蘊。無色四蘊。空劫即二蘊。以晝夜不
蘊生滅故五蘊爲體。伽倫一下十一右云。問。
劫體是何。解云。若據小乘時無別體。約
以明。五蘊爲體。大乘即以二十四不相應
中時體。婆沙有説爲色。簡彼等唯。
又決定義。不増不減唯五蘊爲體故
經説三劫方得成佛 増一十六十四右云。
我於三阿僧祇劫所行勤苦成無上道
又出法住經
五左解脱經説六十數 婆沙百七十七十二右
七説婆沙第五十二爲無數
舊倶舍第六十爲無數
今依第三説
彼唯云有契經。舊論九十二左餘經。正理
論云有經。彼約通名。今據別名。演
理故立以解脱名。全非零落義名解脱
光寶
非也
具示異義。辨別是非稠林三卷阿
僧祇章中。本行集經十二十六二十六
。百百展轉自
數劫
已上復有八箇數。與
今自別也
七右於此數中名無數劫 舊論九十三左
中羚羯羅等八番闕脱。其次如今。而曰。中間
八處忘失。如此大劫次第數至第六十處
一阿祇劫。婆沙百七十七十四左云。此後更有
八數。竝前爲六十數。積一大劫第五十
二阿僧祇耶數時名一劫阿僧祇耶。問。今
論縱容。正理三十二卷但言六十數内有無數
。舊論與婆沙相違如何。答。兩論竝文理
炳然。舊論對中間失第六十。婆沙對
八言五十二。竝是非錯誤。蓋梵本異耳。
何故作異。誰可異。若誦者異。若寫手殊。
若引證本經阿僧祇有五十二。有
六十此異。或經論皆悉無數次。義解者
中缺後之別。皡按。如舊論
盡理。既云無數。豈非數至極。亦
諸經論中開示數廣大則并皆云無數劫。更
餘名。故又解。如大乘花嚴阿僧祇品
百二十餘數而最後百餘處云阿僧祇。更
十數。今亦可爾。若爾如婆沙第五十二
也。問。此論列五十二類而云餘八。豈
此後。答。標六十數唯列五十二。其八種
之故云忘餘。中後豈可
七左菩薩濟物即爲己益 大乘亦同。顯揚
五右云。諸菩薩以他利益事即爲自利益

七左如有久習如何不信 此擧一譬即合
菩薩。舊論擧二譬以相況。實應爾。上擧
己無己。況彼二二事。舊論
十四左曰。譬如世間諸餘人。恒習
過失。於中雖自利益樂他損惱事。衆
共見此。復有餘人恒習大悲。於
自利益。欣樂行益他。是故此可比。
次科亦如是。今就省略。識者可差別
八右依如是義故有頌言 舊論九十五右唯言
此中説偈。無此兩句。稽古上三六右
論一句。意爲論主自造頌新譯語。例如
論五十四左兩行頌竝云有頌。彼依舊論
皆爲自造。今云大非也
八右論曰諸佛出現 諸經論及大小異説。
今以圖示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賢劫經八十七丁全同長含。西域記第六(九
丁)已下
増一。光記十二
(九右)
部別不同非也。毎
契經異説部別。伽略十一云。二十住
劫合爲賢劫。第一住劫已有四佛。餘劫餘佛
出世此西方傳釋。基上生經疏上云。有云
神泰

住劫中初五劫無佛出世。第六劫有倶留
孫佛。第七劫有倶那含牟尼佛。第八劫有
葉佛。第九劫有釋迦。第十劫有彌勒。有曰。
四佛竝第九劫。彌勒當賢劫第五佛也。問。
長阿含云。毘婆尸佛人壽八萬時出世。尸棄
佛人壽七萬歳時出世。毘舍浮佛人壽六萬歳
時出世。&T025632;留孫佛人壽四萬歳時出世。&T025632;
含牟尼佛人壽三萬歳時出世。迦葉佛人壽
二萬歳時出世。釋迦人壽一百歳時出世。彌
勒佛人壽八萬歳時出世。豈前三佛同住劫。
答。五濁經明。賢劫前四佛同出。第九住劫。或
云。住劫中初五劫無佛。阿含經説佛出世時
人壽長短同劫。亦不相違。麟云。即賢
劫中四佛出世。以倶在此第九劫漸滅住中
又前八劫無佛出世。彌勒佛第九劫出。又准
彌勒經。今劫是刀兵劫。又准此文。後十一劫
更有九百九十六佛出世。時恐大促。新云。
其賢劫是風災劫。於六十四劫中
第一劫。總六十四劫爲一賢劫。於中千佛
理亦可然。應更詳撿。大乘此別。智論第四
云。阿毘曇迦旃延弟子輩言乃至時有八種
其中。第一人長壽八萬四千歳時。第二
人壽七萬歳時。第三人壽六萬歳時。第四人
壽五萬歳時。第五人壽四萬歳時。第六人壽
三萬歳時。第七人壽二萬歳時。第八人壽百
歳時。乃至若諸佛常憐愍衆生。何以止八
種時出世餘時不出。時佛不時。如好藥
服時便差病。佛法亦如是不時。乃至諸天
壽出千萬歳。有先世因縁。雖染愛
能得道。何況人中不大樂。三十六種不淨
教化。以是故人壽過八萬歳佛應出。
是中人無病心樂故。人皆利根福徳。福徳利
根故應道。復次師子鼓音王佛時人壽
十萬歳。明王佛時人壽七百阿僧祇劫。阿彌
陀佛國人壽無量阿僧祇劫。汝云何言
萬歳佛不出世已上
八左何縁百減&MT10769;可化故 正理三十二九左
云。減百歳何故無佛。見於如是壽短促時
成佛所作故。謂一切佛出現世間
決定捨於第五分壽婆沙百二十六(六左)
兩説中後師義此論
空所起命行依身。非爾時所化樂見。以
設出世爲佛事故。於爾時佛不出世。經
主於此作是釋言。五濁極増&MT10769;化故豈
今世人減百歳。五濁雖増而有能辨入
正決定。離染得果。佛唯爲此應現世間
故彼所言非善釋。非百年位佛出世時
一切皆能遵崇聖教。入正決定果。可
百一分不能辨斯佛事。故無佛出。然
百設佛出世。亦有一分能遵崇教等
百年時佛何不出。若謂百堪
極尠少故佛不出者。是則應前所立因
成佛所作。雖於減百五濁極増
成佛所作事。由斯故佛不世間
而此親因非彼所説已上顯宗全同。皡按。此
所釋與今論旨終無別也。以&MT10769;化故尠少。
&MT10769;化故不佛事。復經言。衆生愚蒙
強度。又阿含中説不愚人同行乃至
廣説。基上生經疏云。問。何故釋迦減劫百歳
出世。彌勒増劫出世。答。釋迦願惡劫
化。行苦行。竝異彌勒。彌勒願好時教化
所以不超劫。又釋迦衆生遭苦發心。樂
即退敗。彌勒衆生樂即發心。苦即退敗。如
胝耳樂妙樂具故。所以不同。見惡時出厭
心深故。樂時出者欣心勝故
八左言五濁者説名五濁 諸説列次不同。
法花方便徐註一(二十三右)
新注一下三十六右
品。劫煩生見命
次第。光記八十五右劫命有情煩惱見次。有經
五滓。由此理今以滓釋濁。又毘尼母經
業濁見濁。見由業起見故。文句四
之一二十四丁出體。釋名。生起次第。諸門分別。
玄賛四十六左五門分別。法花玄論五三十九
八左有餘説彼得獨勝名 論主不前師
故。後師&MT10769;殺前師。正理。顯宗全同。不論二
十三八左聲聞轉性中亦唯同後義
九右由本事中獨證菩提 舊論曰。本行經。
婆沙四十六十八右此事即爲先世聲聞。曰如
是説者彼法爾成佛弟子相乃得極果。如
五百仙人伊師迦山中道。本是聲聞
無佛世。獼猴爲佛弟子相。彼皆學
獨覺果。何故彼如是爲先世聲聞。答。彼
今先説意派擧五百仙人事。故爾也。非
盡理。今第二説依本經苦行文凡夫
又彼婆沙約種姓證果。故婆沙五十十三
曰。以彼多是聲聞種性。後遇別縁
學果。雖寂靜而有衆居。如五百仙一處
得果
九右何縁獨覺對治道故 婆沙百八十十五
調他他十四説。今隨&MT10769;彼。初得無
&MT10769;&MT10769;。次三重別&MT10769;救。若言四無
。而現身不教故亦不他説。念過去
佛説法故應説法。或&MT10769;婆沙第十三説獨覺
或忘失名句文身之不説法。次無慈悲&MT10769;&MT10769;
彼第六説言獨覺無大悲故不説法。次無
&MT10769;&MT10769;彼第五説言佛聲聞所化。無
獨覺所化有情故不説法。初&MT10769;亦言對佛聲
矣。婆沙百八十十七右獨覺聲聞得無礙
得兩説。而三乘同得評家義。量云。
獨覺應他三界出離説法。得四無礙解
故。如佛世尊等。如諸薄地凡夫。第二&MT10769;
量。第三&MT10769;意。婆沙中第十四説云。獨覺
種性法應是。雖無礙解。而不
。欲饒益惟現神通。或但爲他授八齋
。豈無慈悲而現通益他。量云。獨覺應
慈悲。現通益他故。如佛世尊聲聞等。第
&MT10769;亦者對佛聲聞出世時有情。量云。獨覺
所化機。爾時有情起有漏對治道故。
如來等出世時。光記皆許説法
&MT10769;非也。第二&MT10769;中。光云逝機非也。今約
名句文忘失
九左雖有此理怖諠雜 論主皆縱&MT10769;。更
餘義答。有三因。初因彼苦來唯少樂
。不説法故。是同婆沙第十四説義
引。若依舊論九十六左是二因。彼曰。由
宿世數習故。由喜樂少求故。第二因同
沙第十一説。夫説正法皆爲我。獨覺出
世時。衆生著我堅固&MT10769;破故不説法。又第
四説云。彼審觀察。設我説法彼即能入
定離性。得果離染及漏盡者。我亦當説。然
是。我何能唐捐其功耶。第三因者
婆沙第一説。彼曰。彼受寂靜樂獨處故
畏喧雜。厭衆集故。正理三十二十一左
今第二有情&MT10769;度及餘義。次標有餘釋言
此初後二義而破云。若自有能他有
。棄而不齊度。豈名慈悲。是故如
善。今破云。雖説希望。而現通以度
慈悲。又衆者。對佛世尊等集
衆説法。本樂閑寂故。若遭有縁人。或神通
等化益。全非悲也
九左論曰故無輪王 正理。顯宗全同。四輪
是。玄賛四二十丁云。諸論云。劫減佛出
世。劫増時轉輪王出乃至此説。金輪必劫増
出。銀銅鐵輪王出時不定。是故無憂王出佛
滅百年鐵輪王也。珠林五十六初右眞諦
。前三増劫。鐵輪減劫證阿育王。雜阿含
珠林五十
六(六左)引
云。阿難當知。我滅度百年之後。此
童子於巴連邑。統領一方轉輪王。姓孔
雀。名阿育。正法治化。又復廣布我舍利。當
八萬四千法王之塔樂無量衆生。準
此經文。減末下八萬逈矣。皡案。阿育王性
柔潤愍衆生正法等似輪王。故稱賛云
輪王。如非實成就自在故成就七寶。故唯
輪王鐵輪也。又如吾邦今上帝稱
金輪聖王
九左論曰轉輪王生 過八萬者。但最初減
一劫次十九増減其増唯局八萬。故次上論
五右云云
九左此王由輪名轉輪王 輪來應王所
應。彼輪成前導通御故云導。轉輪王。轉
即輪持業釋。由轉輪之王第三轉依主釋
十右施設足中四洲界者 於小乘經中
四輪對明契經。次下通云就勝是也。故
論明四種及領洲別。西域記一五右曰。
金輪王化被四天下。銀輪王政隔北狗盧
銅輪王除北狗盧及西倶陀尼。鐵輪王則唯
贍部洲。夫輪王者。將大位。隨福所感
大輪寶空來應。咸有金銀銅鐵異。境乃
四三二一之差。因其先瑞即以爲號。此
四輪住處唯此贍部洲地。餘三洲何故不出。
餘三洲壽量決定千與五百二百五十故。
無量八萬等
故契經就勝金轉輪王 長含十八十九左
輪聖王品云。若轉王出閻浮提地刹利是限此
洲之證
水澆頭種十五日月滿時。沐浴香湯
輪王潅頂。舊花嚴二十八(五丁)探玄十四(五十六)疏
鈔三十九(十四丁)統御時。婆沙六十(九丁)大海一由旬
減水。今水滿不見。伽二(十
三左)有情至膝水減
高臺上婇女衆
共相娯樂。自然金輪忽現在前。輪有千輻。光
色具足。天金所造非世所有。輪徑丈四。是則
名爲轉輪聖王稽古下八字不
經文麁見也
中含十五十右
樓炭經一十五右起世經等竝皆唯説金輪一
。故論主致就勝辨。而衆許摩訶帝經全十
三第三説四輪王。或是別部誦。衆録附
。有人云必小乘誦者臆度未經本
之失。若契經中。設準例説何云就勝但説
金輪
十右餘轉輪王應知亦爾 是對法師準例
立之也。光記二釋後釋非也。婆沙三十
三左云。王四洲者有金輪寶。其量正等四倶
盧舍。王三洲者有銀輪寶。其量正等三倶盧
舍。王二洲者有銅鐵寶。其量正等二倶盧
舍。有鐵輪寶。其量正等一倶盧舍。如四輪
寶有此差別。應知餘寶亦有差別。謂王
者餘寶最勝。乃至王一洲者餘寶最劣。
之餘三輪王亦成就七寶。但有勝劣。又
雜含珠林五十八
(十二右)引
佛讃無憂王頌云。七寶來
投四八光瑩。彼鐵王既云七寶來投。然伽倫
一上
十右
餘三王皆輪應。銀銅鐵別。亦無餘寶
者非也。瑜伽第四云。王四洲者一切小王
化。各自願勅我等。王三洲者遣使
然後從化王二洲者興師現威後從化。
一洲者便自往彼奮識揮刃。然後從化。
珠林云。論云鐵輪有二百五十輻銅輪有
百輻。銀輪有七百五十輻。金輪有千輻輪
鮮本云。此王定是轉金輪王。轉餘輪王。正理。
顯宗亦然。舊論云。此王必是輪王。若餘轉
輪王生亦爾。明本同今。隨義竝通
輪王如佛無二倶生 婆沙三十十三左云。麟
角喩者根極勝故樂獨出。故當知如佛必
二竝出世間。如舍利子尚無竝出。況
麟角喩勝彼多倍
故契經言輪王亦爾 中含四十七十九左
界經曰。阿&MT10769;若世中有二轉輪王竝治者。終
是處。若世中有一轉輪王治者。必有
。阿&MT10769;若世中有二如來者。終無是處。若
世中有一如來者。必有是處。此中無道理
無處。無其位無位。無某時
前非後。總言道理亦不言論也。
十左有説餘界餘亦應爾 叙佛十方界一
多兩説。初有部十方界一佛家。次有餘部即
經部十方界多佛出世。大乘同經部而大破
有部。無性攝論十十七第九十丁入大乘乘論
堅惠造九丁智度第四九丁第二十四九丁又第
十八丁具。顯揚二十十一十方同時出世有
六種因縁。識疏二末二十
一右
一三千界唯一佛也。
一界無二佛一切共成。文句一之一七十
三右
十左又世尊告唯一如來 長含十二二十
二右
歡喜經三世一一有是文。過去及未來佛
今佛二如來。於現在二。今但現在
文。故彼未佛印決文云。過去三耶三佛與
等。未來三耶三佛與我等。欲使現在有
佛出世是處
十一右梵王經説 中含十九四左梵天諸佛經
云。世尊告曰。梵天如日自在明照諸方。是
千世界。於千世界中。我得自在。亦知
彼處。無晝夜。三藏中千世界言。或呼
。或呼小千。勿局矣。又中含十八初左云。
三千大千世界衆生所居爲一佛刹。起世經
四右亦爾
十一右謂若世尊例此應知 婆沙百八十
云。唯佛獨覺及聖弟子。善知諸心自相共
者能作。非隨力者非不作意無加行要由

十二左經説輪王主兵臣寶 中含十一初右
七寶經。雜含二十七十二右増一三十三十一右
等非一也。又諸經論其次第等異説示

増一三十三二十
二左
云。轉輪王十五日清旦沐
浴洗頭在殿上。玉女圍繞。是時輪寶千輻具
足。從東方來而在殿前。非人所造。去地七
仞漸漸至王前。是時輪寶迴向東方。聖王亦
輪寶去。栗散王及人民皆悉迎。又聖王
殿上。時象寶從南方來。而有六牙。衣毛
極白七處齊整。皆以金銀珍寶之。飛
虚空。聖王清旦乘此象寶遊四洲外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人民。又馬寶從西方來。毛衣極青。行不
。飛行空。王乘此馬四天下化人
。又珠寶從東方來。有八角。四面大
光。長一尺六寸。王夜半集四部之衆。以
高幢頭光照十二由旬。又玉女寶現。
顏貌端正。面如桃華色。不長不短。不
黒。口氣如優鉢摩草香。身作栴檀香。恒
從轉輪聖王。又居士寶出現。身體紅色。高
才智達。無事不閑。又得天眼通。白王言。若
王須金銀珍寶盡當倶給。王欲此。度
彼岸。便語居士言。我今欲珍寶
居士即前長跪叉手向水尋時水中七寶涌
出。又典兵寶自然來應。聰明蓋世預知人
。身體紅色。至王處白言。若王欲兵衆
正爾給辨。進止之宜不時節。隨王所念
集兵衆王左右已上此七種竝皆爲
重故爲寶。或七種皆令王事滿成故亦
寶名
十二左若一禀自業生 明本及正理如
禀。光十四右乘。今云乘爲正。何者受禀
義呼果之稱。今對下生。顯業因故。況次
文云乘自業。又解。今文義通禀受於自業之
。故舊論云。此人若受生餘人由自宿業
生。受言當禀。由言當
十三右佛大士相處正圓明 鮮本及正理。顯
宗。舊論作正明圓正。前頌文亦爾。顯
三別。舊論九二十
最委。曰佛三十二相有
。與王相不同。一處極正不偏。二極明
了不隱昧。三極圓滿無減缺。雜含讃
後百年鐵輪王阿育王頌曰。七寶自投四八
光瑩
十三右爲防固守田 固。鮮本。頌疏。光記。正
理。顯宗及今長行竝皆作雇。今本及明本
固誤也。舊論頌曰。由財顧守田。長行
共顧此人田主。別行本頌亦作顧。
廣韻雇古慕切。音顧。相承備爲雇賃字。集韻
傭也。韻會通作
十三右故契經説長壽久住 長含二十二
世本縁品文也。此長行首尾悉彼本縁品文
也。中今別證劫初人如色界言故也
十三左瞻視 瞻韻會之廉切。仰見曰瞻。詩衞
風瞻彼日月。禮曲禮視瞻無
猖狂 應音云。齒楊切。謂變易情性也。亦
狂騃也。莊子曰。猖狂妄行
十四右銓量 應音云。又作硂。同七泉切。廣
雅稱謂之銓。言知輕重也。漢書應劭曰。銓
稱衡也。量斗斛也。正理三十二音釋。銓衡也。
量量度也
十四右大三末多王 舊論曰摩訶先摩多王
正理作末爲正。光記云。三末多此云共許
瑜伽第二云大等意。倫記一之下云。摩訶三
摩多此云大等意。大衆齊等意樂共同立以
尊者。按三摩是等梵。爲共許王蓋義翻」
十四左此小三災中劫末起 問。爲二十中劫
末三災次第起。一増減中劫次第起耶將
一減末隨一災起。答。一減末隨一起。謂住
劫中有十九減。最初減終刀病災起。次第二
疾。次第三飢。至第四減復刀等起。故婆沙
百三十四三左小災中刀災。互相殘害七日
七夜死已略盡。此洲内餘萬人。各起節心
漸増壽量。爾時名爲刀兵劫。疾軌各復
増壽。又立世論九二右小三災品云。二十
小劫中間有三小災。次第轉輪三已
亦三起
住中
第一劫有疾疫小災乃至
九右
住中第二劫有
兵小災乃至
十六右
住中第三劫有飢餓小災。各竝
壽増。今論一一言中劫末十歳。以顯
如是義。而麟記皆云十歳相續起者誤
之甚矣。光記十五右云。以此文知。小三災
各別於中劫末起。大乘異之。瑜伽略纂云。
倶舍説小三災皆於十歳時起。仍別劫生。今
者大乘同於一劫。三十二十十歳之時起。劍
疾刀如次不同。倫記全同。劫初章亦爾。是
伽第二卷明説也
十四左一刀兵二疾疫三飢饉 疾説文病也。
一曰急也。徐曰。病來急故從矢。矢急疾也。
疫釋名疫役也。言鬼行役也。即疫癘鬼
也饑饉音釋云云問。前頌作飢。明本亦爾也。
長行作饑。別行本頌耶。正理。頌釋同從几。
顯宗竝從幾何。答。字典云。按説文飢饑二
字。飢訓餓。居夷切。饑訓穀不熟。居衣切。汪
來虞方伯説。饑饉之饑從幾飢渇之飢從几。
諸韻書倶分別支微兩韻。止集韻飢字訓。或
幾。經傳頗通用。長箋云。近代喜茂密
通作饑。趨簡便者通作飢。遂成兩謬。經傳
誤。恐傳寫之譌也已上今饑饉災作饑爲
正。然如彼經傳寫誤而通用。我佛典亦爾。
雜心云饑饉幾。起世因本經九(一右)
几作飢饉。立世論九十五左飢餓災。樓
炭五九左饑餓是也。今文頌飢改饑應
顯宗。問。此三災何故諸經論列不同有四
種不同
謂婆沙百三十四三左雜心論十一初左正理。
顯宗如今刀疾饑次第。又立世論第九刀爲
中疾刀饑。又長含二十二初右樓炭第五。因
本八。起世八竝饑爲中列刀饑疾。又依
。瑜伽第二全倒饑疾刀次。答。二十住劫
十九減。則六三災。又一災。輪轉起故。約
初三。若第二減爲初。若第三減爲初。若逆
次説。若隔越示故有此異。又解。諸經論異
説。不必和會求所以
十四左爲非法貪瞋毒増上 光云。相續謂
身。圓暉云。非法貪相續増盛。此中光記爲
正。對下心故。圓暉不斷義非也。爲言第四
轉絶於縈纒。彼諸染爲縁。瞋増盛故。故特
毒云増上。是故舊論九二十二右曰。非法欲
染。不平等貪所逼。邪法所遍。是人瞋毒
轉増上。然光記云。邪法諸惡法。應知此時亦
餘惑。從強過重偏説貪瞋者非也
&MT02565;狂 騁顯宗如今。婆沙。正理并鮮本作
逞 正韻曰騁丑郢切。音逞。又逞丑郢切。音
騁。音同寫手致異。其義別。騁玉篇直馳也。
走也
逞説文通也。玉篇快也。又玉篇極
也。盡也。雖義別而相用無妨。&MT02565;明本亦
爾。字書未見。按正理。顯宗曰凶狂。凶虚容
切。説文象地穿交陷其中。徐曰。惡不
地。象地之塹也。惡可人也。晋語註亦
兇。蓋寫手誤加音頭
十五右是故説言白骨運籌 正理三十二
九右之。婆沙無是故説言一句。餘全同。舊
論九二十二左云。是時有三糧。一旃遮糧。二白
骨糧。三籌糧。是即糧食。今説言是何等耶。
答。是契經説。長含二十二二左曰。云何名
。爾時人民收掃田里街巷道陌糞土遺穀
以自存念。是爲飢餓是當
運籌
復次飢餓時其人
街巷市里屠殺之處及丘塚間。拾諸骸骨
煮汁飮之。以此自活。是名白骨飢餓。樓
炭。起世及因本唯有白骨。準長含是經説。
故雖婆沙無。論主加此一句
十五右一由糧少行籌食之 正理。婆沙。舊論
竝作傳籌。明本及頌疏如今。按行是傳草
誤也。籌者其長四寸見付法藏經。今傳籌者
和邦番板
十五左然有至教饑饉災起 舊論云於經
中傳説。正理與之同。婆沙百三十四四左
聖言説。訶梨怛雞。舊論云訶梨勒。本草綱目
三十五下
十六右
蘇恭曰。訶子又名訶梨勒。出交洲及
廣州。最勝王經第九十五右除病品云。訶梨勒
一種具足有六味。能除一切病忌。藥中
王。南海傳三二十右云。訶梨勒若能母日嚼
一顆咽汁。亦終身無病。應音云。翻云天王
持來。此果堪爲藥分。功用極多。如此土人
參石斛等也。付法藏經第三云。昔過去九十
一劫。毘婆尸佛入涅槃後有一比丘。甚患
。薄拘羅爾時作一貧人。見病比丘
訶梨勒果。比丘服訖病即除愈。縁藥故九
十一劫天上人中受福快樂未曾有病。又五
百弟子經及分別功徳論有此薄拘羅因縁
立世論一十左具説此菓生處形量等也。彼
曰。閻浮樹外有二林。内曰訶梨勒。外名
摩勒。呵梨勒子熟時其味最美。不辛不
細蜂蜜。果形大小兩倍於前阿摩勒果如
二斛器
十六右論曰集上天中 唯依此文。似
有情上天而獨器界有。若依舊論九二十
三左
頌曰。散集劫有三。由火水風起。釋曰。於
一定處衆生下散上集。故名散集劫。是釋
災總名
十六右初火災起亦無餘在 此明三災起
。婆沙三災各有多説。今各近其初説。長
含二十一三災品二左火災七日輪漸
次出。水災中云。其後久久有大黒雲暴起。上
遍淨天。周遍大雨純雨熱灰。其水沸涌煎
熬。天上諸天宮殿皆悉消盡。風災中云。其後
久久有大風起名曰大佉伽。其風四布吹
遍淨天宮光音天宮。樓炭經五十右災變品亦
同。霖淫。應音云。力金切。左傳曰。兩三日
已上爲霖爾雅久雨謂之淫。淫謂之霖。南
山戒疏云。滯雨多者名爲淫雨。滯書多者名
書淫
十五左前不前説風爲種子 論主示正義
三義。竝皆約風。一業風。二前災風。三他
方風。是初二也
十五左又化地部契經飄種來此 舊論梵名
彌嬈沙塞部經。論主無朋黨故以潤色。
長含二十二十三右世本縁品云。有何因縁
間有五種子毘那耶
二十七見
大亂風。從不敗世
種子來生此國。一者根子。二者莖子。
三者節子。四者疐子。五者子子。是爲五種
。以此因縁世間有五種子出。彼音釋。疐
都計反與蔕同。謂脱葉之處也。又増一三
十四九左云。爾時有此殺盜心復有此自
然粳米。爾時便有五種穀子。一者根子。二
者莖子。三者華子。四果子。五者枝子。及餘所
生之種子。是謂五種子。皆是他方刹土風吹
使來取用作種。有云。長含化地部所誦本。
此品言有餘部説。皆合長含。増一大衆部
所誦本。今他方吹來二部同作此説。學者

如聲熟變 光十八左二釋。如初釋妨。彼
外道宗彼等皆徳句法故。次實徳分別。第二
釋直約徳句。亦無
十六左如藤生枝 明本如今從木。光記去
木作支。案支肢枝三字同章移切。故經傳互
用。支本作枝。説文去竹之枝也。通肢時支
體也。然支枝兩字無器也。蓋本作支。與
&T035158;章移切音通。&T035158;類篇字林縴&T035158;。挽舟繩
光記十九右云。支謂藤圜擬安&MT04125;者。唯是
義也。舊論如竹笡生。準思焉
十六左非許藤&T035158;&T035158;衣名 夫同類者。由
本別物。而非別物。何成同類
十六左如蟻行等 成業論二左曰。是故形色
別有體。即諸顯色於諸方面安布不同。
長等覺如樹蟻等行列無過。光記爲
是迂迴。等者等樹等
待多所依合 光記二釋。初釋衣與縷和合。
後唯縷縷和合。後釋爲
十七右於唯多縷合 舊論九二十
四左
唯縷和
。明本亦如今。而鮮本及光記作經爲正」
十七右即應根身 鮮本。光記作眼身

十七右謂若離縷種種異故 光記二十一
右終
釋。初釋爲正。一一下成上所由故。第二釋
所由爲&MT10769;非也。第三釋業用爲業句。背
彼宗取捨屈伸行爲業句
十七左又於一火應不得成 舊論九二十
五右
云。
復次火光燒照等有差別。此光於初中後
有。色觸及事等。準彼以遠近燒照不同
所以。成色觸差別立火光而破彼別常
謂有遠近是色差別。有燒照是觸滑澁輕
重等類。光記三釋竝非也。初釋似是非
是。遠近令燒照觸色四故。第二釋於
近等六種中。亦一一辨差別穿中之至矣。第
三釋爲六種三對不同。而差別言直爲不同
非也。是分位差別義如次下十八右
初行
但縁
色等差別。全非不同義
十七左如彼所宗理亦應爾 下三如。初二
彼計。所宗言流第二。第三世間現事。初
兩極微合生子微果光後釋
是也
是文似子微果根
得現量。約本計。若依末宗十句義。極微子
微非根得。孫微已上方是根得。或如眼等。
十句論九右我根意境四和合生現量覺。今云
識者則談彼之説
此二體別故非別體 自下第三論主破
實句中地等別有色等徳句三。此初
觀察
又彼宗中寧異色觸 此二約彼宗根取
破。十句論五右
七行
實倶分云。實性眼觸所取。
成唯識一十二右破亦同之。又彼所執地水
火風應有礙實句義攝。身根所觸故。如
堅濕煗動。地水火三。對青色等倶眼所見
前可責。故知無實地水火風與堅濕等
各別有性。光記眼身縁四大二義。初
説非也。後義爲正。十句論六右説。四有觸。地
水火三有色有對眼。故成唯識一十二右義林
三本十二右亦爾
十八右又燒毛&T073554;差別而起者 此三約
形二色。破別地大等二。初此約顯色。毛
&T073554;光記爲二物曰。毛作何毛&T073554;白色
舊論九二十
五左
曰。毛古貝紅華欝金若被燒
彼智即無。故知彼智但縁色等起。古貝又劫
貝。或劫波育。此翻爲&T073554;。應音十二十七左
云。白疊字體作&T073554;毛布也。古今韻會&T073554;毛布
也。字彙細毛布也。南史云。高昌國有草。實
繭。繭中絲如細纑。名曰&T073554;。國人取
織以爲布。甚軟白。首楞嚴云劫波羅天花
是也。爲一物二物竝無巨害。依
論文勢乃似二物。又光記釋等言。後釋
香味觸大非也前釋爲好矣
熟變生時不記識故 後約形色破。舊論
曰。熟所生徳起時由形貌相似。故瓶智更生。
譬如色行青色多行列時。
必由形其色起也
何以知然。若人不
形貌知故已上今亦其意。顯色熟變
前赤瓶被燒反爲黒色。然其形與前不
相似。故彼覺起。故知形色外無別地大等
行伍舊論作色行。彼約同顯色列。此只約
行列。伍五人爲伍。説文云。相參伍也。三相
參爲參。五相伍爲伍。今行列相參爲行伍
此一句總示。下具示。故下云故。光記二十四左
熟變已下上所由釋者。但被當論
文相。未曉義旨。又釋行伍三釋。後二大
非也。前釋似失。而其意不是也
十八左彼無外災所不及故 婆沙百三十三
七左五説中第四説也
十八左有説彼地更往餘處 婆沙第三説。
問。何故不上生及餘往。答。雜心十一二左
云答淨居天故彼無上地生。即彼般涅槃故。
舊論九二十
六左
曰。由淨居天威力故無災。何以
故彼無復能得無色界。及往餘處受生
定於彼般涅槃故。於彼無災
不爾與有情體亦非常 婆沙百三十四
兩説。是後説。彼破之取前説。然正。顯竝
全同之。又雜心十一二左兩説。以今説
如是説者曰。答刹那無常所壞故。如是
説者第四禪地不定相續。隨彼天生宮殿倶
起若天命終彼亦倶沒。問。婆沙破之云。
有情共器業故何通。答。論文已云
總地形。以通&MT10769;。謂彼天處一一別業
感無共業總地。故舊論云。第四定不共一地
相應。云何各別地住他不共。譬如衆星
云云如今。然光記未論文已有通。妄謂
臆度致通者非也
  寛政五癸丑年於豐山之第二度。更加
筆 快道 又於京因幡堂
又文化三丙寅五月於江戸深川靈巖寺山

倶舍論卷十二法義



阿毘達磨倶舍論卷第十三法義
 豐山上毛沙門快道撰 
  業品第四之一
分別業品舍利弗毘曇第十卷(七ノ下)初右。非同分
業品。對倶舍六(初右)。舊倶舍十(初右)。雜
心三(初右)。發智十一。婆沙百
十二。正理三十三。顯宗十八
光記。約自性以爲
造作。論四三左曰。思謂造作。能令心有所作
成唯識論一云。起身語思。有造作。説名
業。寶疏全依婆沙百十三十五右兩説中初
。是則約義用。竝不相違。彼後説亦由
。一有作用故。是語業。二有行動故。是身
業。三有作造故。是意業。果必由因。故世品
次明。因有業惑。業勝惑故先明業。由此雜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