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阿毘達磨倶舍論法義 (No. 2251_ 快道撰 ) in Vol. 64

[First] [Prev+100] [Prev]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阿毘達磨倶舍論法義卷第六
 豐山偶居沙門釋快道林常記 
一右頌曰許因唯六種 初三句列名。及與
并言顯各體相違。而示合集義。第四句結
總數。簡異餘部。故言許。此論一部顛末許
言不不信。故此頌顯宗亦同。此六列次。
顯宗八(十五右)
寶初右引
寛狹次。慧暉云。因名即親。
縁名即疎就名親故。先説因也。六因次第
者。能作因體通七十五法寛故。先説第一
トス。倶有因即七十二法次寛。説在第二。同類
因通七十二法。與倶有因體等&MT01302;
來世倶有因。説在第三。相應因雖
即唯心王心所狹同類因。説在第四。遍
行因就心心所中唯染者狹相應因。説在
第五。異熟因若欲界即通五部。若遍行因即
二部一分。據上八地。異熟因即唯修部。遍行
因即二部一分狹遍行因。説在第六已上
發智第一十一右相應爲初。能作爲終。餘四
今。彼曰。相應。倶有。同類。遍行。異熟。能作
次説。婆沙第十六七左妙音尊者甘露味論上
十六右入阿毘達磨下十三右等竝爾也。何故如
是。答云云竝作者意
一左對法諸師如是六種 寶疏擧正理。本
婆沙十六八右小乘經中無六因明説。於
大乘十卷楞伽。第三十一右云。六因者。一
當因。二相續因。三相因。四作因。五了因。六
相待因。七卷二十
一左
云云
一左論曰無障住故 寶疏分科爲是。然體
二種者。但是義門異。總想言體何是一
切法。通七十五法故。若於有爲中因果相
望。自體不自因故除之。婆沙第二十十八
云。問。此中何故不但説言云何能作因答
一切法。答。若作是説自性與自性
作因。問。若爾何故不是説。云何能作因。
答一切法除其自性。答。若作是説無爲
亦有能作因。無簡別故。問若爾何故不
是説。云何能作因。答一切有爲法除其自性
答。若作是説無爲法非能作因。問。今
此初説竝取無障與生力。何故所由但言
無障住故。解云。且約通總別途。故下
二右
五目
此別通説。依之妙音甘露味論上十七右
曰。云何所作因依士
此名
一切諸法各各不
。或生力他所許。今爲餘特云無障
故婆沙第二十十七右曰。有執能作因皆有
取果與果。爲彼執能作因亦著眼
取果與果。但不障亦立爲
一左雖餘因性總即別名 此通妨。謂通
名妨。故云餘因性。然泰光寶竝云釋名
也。夫得名釋名有差別。釋名者如顯宗
三左
九目
引之
四釋是也
二右有作是難有親作力 寶疏釋難及通
善。神泰。光記竝不指南
二右雖無障用而亦爲因 此中亦言顯無障
有力無力竝取
二右種等於身等 光記亦作身非也。鮮本。
泰。寶。舊論竝作芽爲正。問。種於芽是親
因。何爲能作因。故舊論曰田等於芽。答。
能作因通親疎。無妨害
二右有餘師説有能生力 此婆沙二十十七
曰。復有執諸能作因皆有作用。取果與果。
彼義也。問。兩説中何爲是。答。論主
意在後説。何者。以婆沙略標而破。今擧
通釋廣辨故。亦既云因。當順益義。何一
向無障。故標擧此義
二左頌曰倶有心於心隨轉 初二字標名。
次三字釋倶有義。後二句叙相状。同時
爲倶非無名有。倶即有。持業得名。與
有法因名倶有因依主釋。又此法與
同時倶有而爲因名倶有因。亦倶有亦
因。持業得名。互爲果者。雜心論第二十左
亦如是。彼説當知。共有因展轉爲因果。長
行云。若一時起展轉爲果是共有因自分因
異時共一果。共有因者諸行展轉力一時生。
婆沙此義。但同一果義。故正理師
之。更成立同一果。依此理顯宗改此頌
一果法。又第三句改作心心隨轉等。若
此論云法未足。故正理彈曰。此中所説
因相太少。謂諸心隨轉及諸能相各應
倶有因故。由此理顯宗改之。今云。此論
一向無疑難
二左論曰爲倶有因 長行開爲四。此初叙
倶有因義初句。發智論一十一右曰。云何
倶有因。答。心與心所法倶有因。心所法
心爲倶有因。心與隨心轉身業語業
倶有因相反略之心與隨心轉不相應行
有因。隨心轉不相應行與心爲倶有因。復次
倶生四大種展轉爲倶有因。是謂倶有因。此
亦示法未盡。甘露味論上十六左曰。云何共
有因。諸法各各相伴。心諸心數法因。諸心數
法心因。復次共生四大共有因。造色。心不相
應行。心心數法。不相應行因已上此等文
本論同一果。還言展轉相伴
互爲果順本論故。雖婆沙評家約同一果
而論主評家不量故就互爲果。由此理
入阿毘達磨下(十
三)左
竝不默止而説
。悟入尊者親見聞世親此説故。然衆賢論
師偏婆沙評家爲定量。緊破此論。廣如
理論十五六左。由此理顯宗論作頌
先擧。然衆賢又辨相應倶有二因差別時。
正理十六十五右有餘師。擧互爲果義。是
意懷猶預。於顯宗九十左有餘師。互
爲果同一果竝擧。蓋實謂互爲果無失也。問。
互爲果同一果其相云何。答。互爲果如
蘆相互依住。如是有爲法互爲因互爲果。
同一果者。顯宗論九初右曰。若有爲法同得
一果。可此爲倶有因。由彼力
一果故。如四大共同生一造色。或如束蘆
共依持一物次下論四左終三杖相依住。衆
異類法共同生一果。故名倶有因。是爲
別相。今難同一果云。若爾是和集因。何
倶有法之因。或與彼法倶時有而爲
因故名倶有因。必於同時因果此也
有因。復違本論説。彼説。心與心所因。心
所與心爲因。乃至廣説。互爲果故互有
所與。若唯一果何如是。亦展轉言無用。亦心
心所唯一心王無多法。何有和集共
同義。亦汝言互爲因。若爾是應互爲果。
此論主爲互爲果。順理會本論。故大乘
唯識第二
(十七左)等
亦是互爲果義。正理師難如
記救釋反破。然寶師二論竝約因明。倶顯
一分兩倶不成過。於正理更加不定失。而
判爲牛角優劣。然正理破之非也。彼
意云。若約因明量云。除四大餘一切有爲
法隨應倶有因。互爲果故。如四大。如無爲
。此因不有法法與隨相。故是一分兩
倶不成。若依正理師。改因言同一果故
喩如上。此因亦不有法法與隨相。故過
失同前。此理若有。而云異品。辨不定失
誤之甚矣。次取變礙色例成立。若約因明
者。何以彼例因明過。故寶疏釋竝非
也。光師約性相彼例是。然未善。
無表有變礙義具如論第一十右問答決擇
有人高野山
高嚴義
云。婆沙十六十六右心與心所
展轉爲因。及十八右四大互爲因。是互爲果
義相。依之婆沙有部存二義。故入論雙擧
兩説者。今云不爾。婆沙十六十五左二因
中云。伴侶義是相應因。同一果義是倶有
因。又十九右有對造色與有對造色倶有
不問答中。評家以同一果爲倶有因
有對造色與有對造色倶有因。何
婆沙云互爲果義。又正理。顯宗常談
轉互爲因。而偏立同一果義故。又婆沙十
十七右云。評曰心與隨心轉身語業展轉
倶有因。所以者何。同一果故辨一事故。
又十七十一右云。問。何故名倶有因。倶有是
何義。答。不相離義是倶有義。同一果義是倶
有義相隨順義是倶有義。如是中全無互爲
。又正理十五十四右云。又對法者不
生互爲果法
二左其相云何則倶有因 二示倶有因相
下兩句寶科爲勝。正理云因相故。
光師指體者約根者體也。不好
初徴。
後釋。釋中初正示。後一句結。此且擧三類
餘。如前所引論示法。此中初四大一類
自類相望顯餘一切。後二類説異類
以影彰餘異類。然於頌文能所因果
於言。長行爲互爲因果與言
是相違義言與非爲與義。次下云更互。故
舊論曰。心於隨心法。隨心法於心。有爲相
有爲法。有爲法於有爲相已上發智
論爲與故言與。結中是則者。則言意簡一果
。故正理亦爾。顯宗約一果而亦同之。結
是則倶有因。彼簡互爲果
二左由互爲果如其所應 三就所立義
體。意若由同一果有爲。光記
結非也。婆沙十七十一右云。問。倶有因
何爲自性。答。一切有爲。舊論曰。若立
此義一切有爲如理皆成。光記釋所應
五類。未大足
二左法與隨相此中應辨 四辨因果寛狹
妨。初二句擧妨難。然法下通。下一句明
攝在難云。法與隨相互爲果倶有
因所攝。何云遍攝。通云。然法望隨相
有因。故依此義。此倶有因中應辨攝。初與
相違義。次下爲與義各別。舊論曰。倶有爲因
若離更互爲果。謂法於隨相倶有因。隨
相於法則非。應此義已上辯與辨通。
具義也。光寶竝未論旨。如光出有部互
爲果爲倶有因。此中應辨句勸通釋於
。圓暉依之。是迷之甚。婆沙中有部於
互爲果義。復若破互爲果論主據
。若言破置顯經部。此義不然。以
經部故寶疏辨差別者似得。而此中應
辨句入下甚非也。辨所攝句故。有人引
理論十五六左彼應更辨。加勢光記屬上。
今云。彼正理全非例。破此論主辨釋
故。彼曰光師迷此文
有部失
又不唯互爲果
倶有因。法與隨相互爲果。然爲因故。
彼應更辨。今辨具義。天地殊別
三右頌曰由時果善等 泰寶兩師竝等言
時非也。違理違文。違理者。時言通攝
。以時是總名故。更有何所等。違文者。
長行唯牒由時故。光師等不時者爲正。
問。若爾果言亦攝一切。何更言等。答。雖
總攝。而於果中別名一果。今標別果
故更等之。問。舊論長行但牒果而釋
。今何加牒等。答。今隨義加等。舊論直
頌竝無
三左由此十因名心隨轉 但據大位
十。如三性者不倶故。無漏隨轉無
異熟果故。故婆沙十六十九右云。此十多少根
蘊當辨
三左此中心王知説有餘 上來三節中第
一釋頌訖。自下第二指法明倶有因。此中
初叙倶有因多少。後辨倶有法因非因差別
此則初也。此中初叙正義。後擧異説破。於
中有四。初擧異説。二破以違宗失。三有説
不誦通。四毘婆沙師正於餘師誦文。是
婆沙。彼十六十七右曰。問。何等隨心轉不
相應行與心展轉爲因耶。答第一心心所法
及隨心轉身語業トノ生老住無常心展
轉爲第二此中有説。心與自生老住無
倶有因大相
爲因時
自生住與心爲倶有
老無常トニハ。以能増益説名爲因故。老
無常滅法。故不名爲第三有説。
心與自生老住無常倶有因。自生老住無
常與心爲倶有因。皆互相助辨一事
有説。心與心心所法及隨心轉身語業生老
住無常倶有因。惟心生老住無常與
倶有因此第四説
今論有説
評曰應是説。心與
心所法及隨心轉身語業生老住無常展轉
倶有因此評家同第一
。今正義是也
云何知然。品類足説
第六之
四左
云何心倶有因法。謂一切心所法。道
倶有ナル。定倶有ナル。及心彼諸法トノ
生老住無常。問第四説
此難
若爾品類足第十三
(五右)
復云何通。如説或有苦諦以有身見
有身見因。謂除過去現在見苦所
隨眠及彼相應苦諦。除過去現在見集
所斷遍行隨眠及彼相應苦諦。除未來有
身見相應苦諦。除未來有身見生老住無常
諸餘染汚苦諦之今論云有餘師
及彼相應法
答。品類足
是説。除過去現在見苦所斷隨眠及彼
相應倶有等解三
苦諦除過去現在見集
所斷遍行隨眠及彼相應倶有解倶
有二字
苦諦
未來有身見相應苦諦。除未來有身見及彼
相應法
五字
生老住無常諸餘染汚苦諦。應
是説。而不説者當知彼是有餘之説
已上。依此文
迦濕彌羅等
婆沙問答。品類足初節中
倶有等三字。第二節倶有二字。第四節及彼
相應法五字。於源本之。然迦濕彌羅諸
師準第六卷四左倶有因文。常作是誦。故
西國梵本多有彼増加。今論亦以彼責
。理決定故。現行品類足亦全如加増。故今
彼文必應是誦。必應言源本無
分明也。或應下設不是誦。準第六卷
四左倶有因文。知是文略義無不足。何有説
唯依一略文立爲唯十四此觀之。舊衆事
分蓋梵本異不強文
問。今論何以彼第六文破耶。答。於
此文彼有説疑。故特擧之以決擇而破
彼也。除未來等。舊衆事分論第九十六左
曰。除身見生住異滅及彼相應法生住異滅
見與相應四相所依白雪矣。彼文必等。舊
倶舍曰彼師。其義穩暢。今論意汝彼文必
是及彼相應法誦。其義不異也
四右諸由倶有或倶生故 自下二辨倶有
法是因非因。即二句分別。初標二句。謂諸下
第二句。初列法。二如是下釋義有三。初
標立。二所由。三別通得妨。此中由倶有
故成因者。夫因者廣通六因。諸有爲法
應皆是因果法。於中如法與四相
有因以成自因義。如下八對法倶有
以成因。由餘同類因等以成自因義。由
故聲是第五轉也。上因言是能成倶有因。下
因字所成自因。然麟云。上因字是因由所以
之因。下因字是因縁之因。謂若由倶有之理
因者。必是同時故言必是倶有者。誤
之甚矣。八對中。第一對本法由隨相生住
異滅故。第二對此本法之隨相自類相對無
倶有倶有因。隨相唯相一法故。如論第
十三右。第三對次上説隨轉法體
隨相。彼諸隨相不於心故。第四對
此諸隨相自類相對亦如第二對。第五對
質礙造色各其體極微各別不彼力。故非
倶有因。婆沙十六十九右曰。問。有對造色與
有對造色倶有因不。答。無。有説亦有。如
眼根等多極微倶生展轉爲倶有因。評
曰。不是説。如前説者好。所以者何。
同一果義是倶有因義。彼非同一果故。第
六對散七支無表同類相望非倶有因。無
果等義故。定道戒隨心轉餘云少分。第七
對雖四大共造所造色。各極微各別非一果
。謂水大造水色火等色故。第八
對雖倶生法倶得以倶有因。而亦有前後
不定故。非必一果等故除之。通妨文此
故來。光爲正。寶釋十五右
九目
又加非定倶行。即
倶生得可或前後。前得可後等者。誤之甚
矣。何者今總約類分別以非得中倶起爲
餘非也。於得中不定故不倶有因。得一法
中有三別。謂前後倶故三箇或。然令前可
後等。實是狂心也。又前十四
左終
四對法無
一果等。極難解等者。今按有何難解。此
論云一果。舊論曰同功力果。顯宗九初右曰。
彼力一果故。如三杖相依住同功
力故持一物。又證正理文非也。彼以五因
心隨相非心倶有因。此多非彼果故因外
更説非一果因。何多非彼果故因令此非
一果。麟云。此即通前七對無一果義。第八得
所得不定故。論別明之。又上八對於
十因。前之四對第六對皆具七因。但無果等
。第五一對有時等四。無善等三及果等
。如色聲三性。香等唯無記故。第七對
亦爾。第八得與所得同性然時不定。
此或前或後偶然相濫
四左互影同時 鮮本泰寶作芽爲勝。舊論
&MT06092;。是互異字。按寫人誤牙作&MT06092;&MT06092;
字今文終成互。論第十六左有部同時因果
喩云。如影與芽豈非倶有。光記作形不可
也。雖形影亦同時。如論一十左影依樹。而
今文
四左善因明者 舊論四(十
七左)
曰。了別因果人。
按舊論爲善。明言寫誤也。順此定爲因彼
定爲果故。若不爾何不宗因。而上總説
因果相。倶有下別叙倶有因。光寶等隨
論因明文。而解釋竝皆非也
五右令彼三杖 彼光寶作後。而今本爲正。
光古本如今作彼。舊論作此。義終不異也」
五右頌曰同類因 釋名。寶疏依此長行
主爲勝。今云不爾。自體已有同類義。故頌
但云相似。若如所言頌示所似法耳。豈有
此理。故持業爲正。如次下十左遍行因文云。
遍行因者。謂前已生遍行諸法。與後同時染
汚諸法遍行因。可
五右謂善五蘊皆不爲因者 此中唯於
無記四異説。無記五蘊中。四蘊互因全
諍。但色與四蘊相望有異説。第一説
色心互爲同類因。與第四説相返。第二説
四蘊勝色劣。勝非劣因。劣爲勝因。勝劣相
對。色是心因。非心爲色因。色爲心因。以
劣因故。心非色因。第三説心勢力強故
色同類因。色勢力劣故非四蘊因。後三説
少異唯色與心差別。故舊論唯擧
有餘師。彼云。色是無記。於五蘊中四蘊非
色同類因。餘師説如是。問。婆沙。正理。顯宗
此論竝有四説評取。何爲是。答。明顯
示正否。何者如是。謂正釋頌本相似。次云
有餘更無評説。前説爲正誰疑。故正顯倶
文勢如是。由此理雜心第二十四左妙音甘
露味論上十六左竝唯擧初師説。然光記第四
師爲正。其誤説如寶疏彈。故如圓暉
寶師。又定賓師判談爲是。指要文引。寶
師染汚攝有覆者依婆沙。彼十八二左
汚五蘊無覆無記五蘊故。若發智。雜心。甘露
等諸論約善不善無記。今依婆沙
五左又一身中十位爲因 婆沙十八初右
五説及一評家。第一説唯凝位與凝位。非
餘位阿部等及餘身。第二與同位異位
異身。第三此身凝位與此身凝位餘身凝。唯
同位非與異位。第四此身凝位與此身
十位餘身十位因。總非自他前位。第
五説非自前位此同
第四
餘身前位
因。此異
評家義此身餘十位各互爲因。
前後亦互爲因。此論同第五説。故自身
中云前位。餘身中云若。又但言一一
除前。正理十六一左此義云。若爾
最初羯刺藍色應因。最後老色應
果故。理不爾。而擧評家意云。有師言。
前生十位一一皆與後生十位各自類色
同類因顯宗第九(十
左)全同
光師二釋。初爲不正
後解同評家。寶疏亦令評家。今云。
破正理破云。豈令初位色必有此同類
因及果。亦有餘因果故。此論非評家爲是。
故光寶非也
五左若不許色因増上等 正理云譬喩者
婆沙十七十九右外國諸師。蓋譬喩者亦居
外國故。故婆沙百三十一十三左西方諸師
譬喩論者。不局定。本論者。發智十三
十四左曰。過去大種與未來大種機縁答。
増上。未來大種與未來大種機縁。答。
増上。今擧初等後。問。譬喩者以
寧可苦勞。答。實然。故婆沙十七十九
此文難。彼答云。我於他論何事通。
若必須通應是説云云。如正理論説
寶引十
九右九行
遠近増上縁通。問。若爾此論何
故特以發智彼 答。且順婆沙
六右唯諸前生生未生法 舊論四(十
九左)
曰。前
已生於後法已生及未生。正理十六
(二右)
曰。唯
前生與後相似生未生法同類因。是謂
圓滿同類因。唯説前生與後生果同類
闕未來無
未生言故
義便闕。不未來
同類因故。唯説過去與未來現在同類
。於義亦闕。不過去有因果故。若
前説通攝本論所説。前生與後生法。及
過去爲現未因。現在但爲未來因義。未
來何故無同類因。彼無前後次第故。雜心
論二十二右頌曰。前生與後生亦説彼未生
長行云。前生與後生者。謂過去前生於
去後生及現在自分因。亦説彼未生。未生者
謂未來。如是前生後生因當知過去現在於
未來自分因。未來於未來自分因
已上此等文寶疏二十右九目。於
在未來不生法
諸論。麟記
寶非也
妄解當簡擇矣。今以過現爲
未來爲未生
六右如發智論因故成因 發智一十一右曰。
云何同類因。答。前生善根與後生自界善根
及相應法同類因。婆沙十七十一右牒釋亦
爾。鮮本倶舍全同彼。今論自界言上下。爲字
脱落。故成因三字爲剩。然不妄改。舊倶
舍同之。彼云。前已生前根於後生善根及與
彼相應法。於自部自界。由同類因因。蓋
鮮本後人依發智之。梵本如今。今舊同
爾故。而梵本錯矣實如發智好焉
六右如是過去皆應廣説 論主依發智
三世前後因果。指發智前後故云
。二世者過去現在。過去對過去自世前
後。對現在自他世前後。過去對未來。現在
未來。亦自他。等者等不善無記。亦等
諸相應法。問。此文豈非發智要略。故彼云。
過去善根與未來現在自界善根及相應法
同類因。現在善根與未來自界善根及相
應法同類因。如善根不善無記根亦爾。
差別者不善中除自界是謂同類因已上
之二世未現何圓暉
此意
答。不然。彼無如是
又無過去對未來正理
辨通
又若二世爲
次過去言成煩重。猶招過去對過去
之失。故論主釋義。舊論云。如此若過去於
去現在。若過去現在於未來此。又
前引雜心。問。未來無前後。故未來與
未來因理應爾。未來與現在過去何故
同類因。解云。未生法非未生
類因。故論言前生。已簡別訖。問過去前生
過去後生因。準例於現中前亦爲
。何故諸論不説。解云。現在一刹那於
無。故正理論曰現在但爲未來因
六左若爾何故即所除法 此難意在及彼
。身見別相應法倶句。是故身見與
同類因。而未來身見故於未來
類因之證。答意正義家不及彼言。故身
見之相應法不身見體故無妨也。正理
通云。是誦者失。文無此言。彼論但言
來有身見相應法苦諦及彼言。設有如是
。準義應知
八右展轉相望一一皆與九地爲因者 此總
相説。有展轉爲因之義故。謂以九地
九地聖道。然於中亦有差別。言然唯得
與等勝等。與正理全同。正理十六六左曰。言
同類因唯自地者。定依何説。定依有漏。若
無漏道展轉相望一一皆與九地因。謂四
靜慮及三無色未至中間是名九地。餘無
猛利故。皆不無漏聖道。九地道
諦展轉爲因。所以者何。此非繋地故。非
地愛執爲已有故。由是道諦雖地不同
轉爲因。同種類故。然非一切爲一切因。與
誰爲因。謂等勝果。加行生故。非劣因。初
定聖道有初定乃至無所有處。二定
等道應知亦爾下文
光引
自上有。於
已上然光記辨差別。麁見之失。寶疏
二十
八左
但引之耳爲正 又徳光論師解釋未
善違加行生道理
八右此於諸地執爲已有 如客住是下二
因譬説。謂客非自家攝。亦非已有。雜
心二十三右曰。若無漏法一切九地展轉因也。
愛故不界故。前引正理亦爲二因。然
寶疏以喩爲別因者非也。頌疏意如次爲
喩宗因。彼云。解云無漏非界繋論不墮
界攝
諸地客人住也。有漏愛攝故墮界攝。若
無漏法非九地愛攝爲已有論第三
無漏
道非界繋攝也。此論非不墮界繋。但
彼爲因。成展轉爲同類因
八右又諸已生爲同類因 此論約總相。正
理細分別。如寶疏二十九右
至三十紙左
文辨白。光
三十
一右
同不同辨。竝未可也
八左如隨信行爲同類因 問。何故初六四
二。後非五四一耶。答。隨信。隨法。信解。見
至。時。不時解脱六。此各初鈍。後利。
次三道各有二。與トカ因。故初
六四二。後各擧利。非利與鈍因。以勝不
劣因。故。隨法非信解因。餘亦例爾。故唯三
二一也
八左諸上地道爲未來因 難九地互爲
中一邊。答意非地力道勝劣。謂三道
九品各後後勝。故約道判勝劣。不地上
。如上地見道下地修道無學道因。
上地下下品道與下地中上等因。上地鈍
根道與下地利根道因。竝是劣與勝因
勝爲劣因。論主立二因難。謂見下唯
因増上由根。鈍利相對前具説故。此
一段光記爲
八左謂聞所成名彼所成 舊論四二十
二右
曰。
欲界聞慧欲界聞思慧因。若思慧但
思慧因。無修慧故。色界聞慧爲聞慧修
慧因。無思慧故。若修慧但爲修慧因云云
暉約三慧解説。光記云。此所成言通相應
倶有等。若言聞所成慧。但目於慧。思修準
釋可知。此意。頌釋倶但言聞所成等。慧言
一。故通渉。今云。設雖慧何可慧。
必有倶有。如淨慧隨行故。舊論具有
。又正理十六十右頌釋全同此論。而云。有
是釋。即於欲界勝方便所攝善根。雖
思所成而極寂靜。似修慧故名修所成。以
視已
九右思所成法以彼劣故 圓暉云。思與
同類因。麟記破云。今謂不然。以
界有思無修。色界有修無思。異地相望又
因。如何乃言思與修慧同類因耶。
源信正文亦同之。有人云。然泰云。正理論
十六之
十丁右
有餘師説。思所成法與修所成
同類因。豈不欲界有思所成修所成。若
色界修所成思所成。然世間法唯
自界爲同類因。前説自部自地因。依
故。如何彼説思爲修因。有作是釋。即於
欲界勝方便所攝善根。雖思所成而極
寂靜。似修慧故名修所成。思爲彼因説亦
過。有餘師釋。得盡智時所修欲界思所
成法是阿羅漢修慧果故似修慧。故名修所
。思爲彼因説亦無過。已上
泰疏
此圓暉非
全無由。勿永執。今皡按。汝有人只眼
之。意未之。致是誤。如彼有餘師
欲界相似修惠。今論不之。夫圓暉
此論。何偏可有餘師。又圓暉自云
界無修散地故。豈爲有餘師。彼圓暉聞
思修一具相對。故偶然此誤來矣
九右色界無故 圓暉云論七(十五右)釋色無
思曰。無思所成。擧
思時即入
定故
上二界無思。擧心思時便入定故。
大乘義章云。思惠局在欲界地中。上界則無。
何故如是。上界寂靜歛心。思量則與禪定
修惠相應。故無思惠
九右以無故劣故 擧二因。後假設。設有
劣故非因。何故色界非思中不劣故
影顯
九左欲界化心而無所獲 論二十七十五右
曰。神境通果能變化心力。能化生一切化事
此有十四。謂依根本四靜慮生差別故。
初靜慮二化心。一欲界攝。二初靜慮。
第二靜慮有三化心。二種如前。加二靜慮
第三有四。第四有五。謂各自
已上初定通化倶與上三定化
因。依餘三定竝自トノナリ。非下同類
。今論説遮顯
九左因如是義以彼劣故 上來明同類因
訖。自下問答簡因法。指上來前生。因果。
等勝等如是義此中有三重問答。初明
已生勝法非未生劣法因。因果前生等雖
勝劣不順故。謂前勝智後劣忍故。此答中
別總。初別依苦智苦忍。後明一切勝劣
不順。影顯下兩重通一切法。第二重明
前雖劣非後勝法因寶疏前
後字誤
劣勝雖成因果
前後不成。故非同類因。第三重明已生
勝法非後已生劣法因。此與第一問答
生已生爲異耳。此中明得。準知前二重亦

十右如退上果下果現前 且指事。光云。如
退上無學等下不還果等現前。正理十六
十一左曰。經主此中以上果退下果現前
所問。此非決定。退上果已。容練根
勝無漏現在前故。彼應此。今破
云。此論説退上果無間現下果。對退説
現前故。如練根者。待練根初後勝劣
豈可退時
十右頌曰心心所同依 上三字牒名。次五
字正出體。後二字釋相應義。言決定者。簡
倶有因。若心心所。若色不相應等不定。是定
心心所法故。故長行云圓暉釋
非也
釋名有
依主持業。持業爲勝。心與心所之相應因。
心所與心及心所之相應因
十左方得更互爲相應因 問。更互相如何。
答。雜心二十五左曰。是故説。心於心法相應
因。心法於心法及心因。非心於心因。何以
故。三事故無一刹那二心倶生。前心不
後心。一切諸法自性不自顧。色心不相應行
相應因。無縁故。婆沙十六十左曰。阿毘達
磨諸論師言。心與心所。心所與心心所。皆
展轉力持而得生故。更互相應。一身二心不
竝起。故無相應義
十左此中同言應知亦爾 此中顯眼識同
時依此刹那。此者是此眼識現起同時刹
那眼根。然光記四四十五
左已下
論四十三左五義平
。會此論且約同時依。自設二義。竝非
也。如前破。又顯宗第九十右曰。今應思擇。眼
耳等根所依性同。何縁説彼能依之識所依
各異。何勞別問。諸識所依依性雖同。而類
別故。若爾何故知同依言惟就倶生刹那依
眼識等同一所依。非長時種類依
諸眼識同一所依。又無間依種類同故
眼等識爲相應因。是故頌中應是簡
心心所同時同依故。彼釋中自攝二義
謂若眼識用此刹那眼根依。乃至廣説。
頌中既缺同時之言。如何得此同依者
一種類是一刹那。若謂釋中攝故無過。
所造頌不同依但説相應因決定心心
。又相應言足諸難。非異可
相應已上正理十六十四右尚廣思擇。依之定
無間依。況置同時言彼。五義中
時平等。何陰時得無間意根。普光
三左
穿説極於斯矣。又同依意根者。約文同依
言似能依。而寄能依所依一。以
故。舊論云。意識及意識相應法依義亦爾」
十左相應因體互爲因義 自下辨二因差
。初擧體因問起。後由互爲下答。此有二。
初辨二因差別。後是故下結二因不同。此二
因有寛狹。相應因唯心心所。倶有因通一切
有爲。故有二句。有相應因即倶有因。心心所
是。有倶有因非相應因。餘色不相應法是。
是體有不同。今欲同心心所爲
而義有別。是故六因於體有不同。婆沙十
十一右曰。若作理無餘説者。應
。相應因謂一切心心所法。倶有因謂一切
有爲法。同類因謂一切過去現在法。遍行因
謂一切過去現在遍行隨眠及彼相應倶有
法。異熟因謂一切不善及善有漏法。能作因
謂一切法。然寶疏三十
三右
此論體即言。正理
義差別少文。云六因辨異就用非體局情
簡。此中互爲果者。正理標有餘師。擧
此論義。此論同雜心。甘露故。而衆賢懷
。何者。前已彈斥之。今亦擧故。然顯宗第
十左有餘師。竝擧同一果互爲果二
。豈非猶預耶。其中闕一皆不相應者。
光記二釋。初約五義作用。後約心心所體
二義相望前釋爲勝。然竝非也。此喩説文故
何約法説。又違舊論故。寶疏三十
三右
光記。就喩問答闕一是。問。顯宗論
喩不説而云五平等相應因。其中
一。餘不有。約五義平等。光記順彼。
答。彼約法。今依喩。綴文異耳義不相應
是故極成互爲因義者。此則竝結上二差
。雖其體同心心所。由是義有差別故。
極成相應倶有二因各互成因義。故舊論
四(二十
三左)
曰。是故此二因其勢有異。然光記
但約相應因互爲因非也。是誤互爲因言

十一右隨眠品中 論十九十二右曰。唯見苦集
所斷及彼相應不共無明トノ力能
行自界地五部故。此十一皆得遍行名
謂七見苦下五見疑無明。集
下邪見見取疑無明
二疑。二無明十一。
是十一於自界地五部諸法。遍縁。隨眠
因遍生五部染法。依此三義遍行名
十一右此與染法亦生長故 辨同遍二因
差別別立。初標立。後亦爲下述釋遍因
。寶疏。圓暉。泰疏爲是。然光記意爲二因
一爲遍因故。二爲五部染法因故。今云。違
文理。遍五部外何有通因義。是違理失。以
述釋故更別建立後在之。若別因何不
。是違文失
十一右毘婆沙師言 婆沙十九五右
云云
十一右故品類足染汚苦諦 此有三文。卷
次非一。第一節第六十四右全文。次文云。
修所斷爲因。法云何。謂惟一切修所斷法。
修斷因唯修諸染汚。明知聖人修惑不
此中。下二句光記云同文故來。準婆沙
等中亦具引必可爾。準修斷修所
斷法所惑異熟果。一切異熟皆是見惑所惑。
以顯示見所斷惑強。如是多文及句逗分。同
文故來豈有此理。次文者第七七右全文。證
意不得易。具如光辨。後文十三五右三句分
別第一句文光記十三
右全文引
十一右若爾云何通施設足論 正理論全如
今。婆沙十九四左
六左
兩處倶擧此文識身論
更擧識身論不善眼識文。今撿識身論彼不
善眼識文見第四三左而未此文。開舊婆
第十四十四右
十六右
兩處倶擧此文施設經
又舊倶舍四(二十
四右)
假名論。蓋新婆沙録
文人誤。或梵本錯誤。而撿現行施設論。亦
文。按今譯施設論梵本闕第一卷。若
闕文
十一左依未斷因故廢不説 舊論四(二十
四右)
未滅因此言。何以故。見諦惑是此因
已滅是故不説。婆。沙十九六左五理以通。
此第一。彼曰。答彼依未斷因説。故不相違
謂彼初起不善思有二種因。一已斷。二未斷。
彼論但依未斷因説。復次彼依不善因説。
故不相違。謂彼初起不善思有二種因。一不
善。二無記。彼論但依不善因更有三
復次
十一左頌曰異熟及善唯有漏 正理十六
十九左因。頌中及聲顯此因與果性相雖
而品類無雜。唯言爲異熟因體攝諸因
。謂有餘師説。一切果皆名異熟。彼亦應
異熟因體攝一切因。唯言爲
是餘師横計顯宗第九(十
二右)意同也
十一左異熟法故 此示善不善名異熟因
。謂彼法是異熟故與異熟因名。且依持業
釋意。舊論四(二十
四左)
曰。果報爲法故。法即異熟
亦唯持業。光記
六右
法目因。作依主
也。寶疏爲
十一左餘法具二 舊論。正理。顯宗竝如是。
一貞實舊論。光記。及鮮本正理如今爲
正。現本正理。顯宗作眞實形誤也
種。二水
沃潤。是言二。論喩説明矣。謂前無記力劣朽
敗種非貞實。雖水潤果。二義
都闕。其無漏力強故。如貞實種。而無水潤
。唯貞實一義闕水潤一義。餘法貞實種而
亦水潤故。是言具二。婆沙十九十七左具也
光師最得論意。然寶疏三十
五左
力用水潤繋
地爲三義。改論爲具三乎。若謂論外判
法差別。何不判別耶。又麟記云。餘法具
二者。翻前無漏二義。可知依新者是
寶疏也
力用増強三義也者。一失論旨。二
寶疏意。正理十六二十
一右
曰。毘婆沙説。無
漏無愛潤故。如眞實種無水潤沃。又無漏法
既非繋地。如何能招繋地異熟。何縁無記不
異熟。由力劣故。如朽敗種。餘善不善
能招異熟。如水潤諸眞實種。彼無漏無
記次第。故喩況亦潤實次。此論無記無漏次。
故喩亦實潤次。當對挍得旨勿邪義
十二右若異熟因已如前辨 正理十六二十
一右
曰。光三十
六左引
然異熟因。或持業釋故。契經説
異熟生眼。或依主釋故。契經言業之異熟。義
前辨。基中邊疏上(四十
八右)
云。釋自性之障
云。之障者顯依主釋。因明前記上(十
一右)
云。文
中之言意顯依主。今能生爲異熟。故持業
次所生果爲異熟。是依士釋
十二右所言異熟兼同異熟 已上三字釋。
自下約二字。婆沙者彼十九十七右曰。有處異
熟説名異熟。如此中説色等異熟果名爲
異熟。熟有二種。一者同類。二異類。同類熟
者。即等流果。謂善生善。不善生不善。無記
無記。異類熟者。即異熟果。謂善不善生
記果。此無記果從善不善異類因生。故名
異熟。準之非餘五因皆名同類熟
流果。以等流果唯同類遍行二因引故。故正
理十六二十一右
三十七右引
此倶舍言。毘婆沙師
決定説六因所得皆名熟故。設許爾者。
是果異名。亦無失。何今通餘五因
彼耶。答。約全同類遍行感等流果。然
同類熟義五因隨應有之。故不相違。又果
異名者。今破云不爾。果名熟由二義。若
具不熟名
十二右熟果不應簡別餘因者 論主依
部義婆沙。婆沙十九十七右第二十十七右
竝唯異類義無反異義。正理轉計間用反異
也。簡長途果標以熟果。相續等者。前論
四之(十
六左)
曰。何名轉變。謂相續中前後異性。何
相續。謂因果性三世諸行。何名差別。謂
無間生果功能。由此下述自義
十二左於欲界中及彼生等者 自下依
沙十九十四左問。何故無五蘊共感。答。正
理十六二十
三右
曰。欲界無隨轉色。故無
蘊爲異熟因共感一果。問。何故於三界
三蘊共感。答。受想識三蘊隨應必倶起
故。問此中一果者其相如何。答。十八界
中除聲及無爲餘隨應是異熟生。今初門所
得本法爲一果。第二門善不善身語業當
果也。餘準知
十二左於色界中及彼生等 非第二定
已上諸表業。無能起尋伺故。
故簡云初靜慮。於上二界不善。故特
云善。爲散位非等引。非等引故無
道隨轉色。是故但受想行蘊四蘊。故婆沙十
十四左曰。有四蘊異熟因一果。謂無
轉色心心所法及彼生等
十三右無色界中及彼生等 以色蘊
二共五共。無三共前已辨。正理結
曰。如是總有九異熟因。謂三界中如數次
三四二種品類差別
十三右有業唯感命根等 此等言等衆同
。亦兼取得及四相。定同感故。光二釋。
初釋非也。後釋唯云生等。前五蘊共感論文
生等唯四相。以別非四相故。若爾不
未詳寶疏三八左
七目
得不四相。亦未詳。
若爾何故。婆沙但云命根同分。謂擧本法
以攝得四相。如婆沙十九十四右發智與
品類足異熟因不同。言此有影顯
十三右有業能感或多果故婆沙兩説。正理。
三説不同。不同所由如寶師辨三十九
右引
而未
勝劣未也光記四十
四右
各擧兩解。今謂此論
婆沙初説爲盡理。應光初解
十三左諾瞿陀 應音二十五六右云。諾瞿陀。
舊言尼倶陀樹。或作尼倶律。或作尼瞿類
。亦言尼拘屡陀。又云尼倶盧陀。皆一也。
舊譯云無節。一云縱廣樹也。又法蘊足第六
音釋。此云無節。頌疏第七三左云。諾瞿陀
樹子甚少而生大樹。蔭得五百乘車也。麟
云。攝云似此方柳正翻柳。古譯云柳謬
也。智論八四左云。尼拘盧陀樹蔭覆賈客五
百乘車。蔭猶未盡。此種子大如芥子之三分
之一
十二左有一世業如上應知 初約大三世
後約刹那。光四十
五左
第二釋爲正。寶疏四十
一右
亦爾也。勿設等。舊論云。無是處果滅

十三左然異熟果方能辦故 辨餘因
初約時。又異下約果。初中初簡倶有相應
同時因果。故云無倶。後簡同類遍行刹那因
。故言非無間。由次下辨所由。光記大有
兩釋。初以刹那未來生相法。後異熟因
後念助力義。此有三釋。初總辨。次分
。後刹那與無間相違釋也。今云。後義三
釋竝非也。所感果由無間力。何云異熟因
彼力。此違理。又違舊論。彼四卷二
十七左
云。亦
無間次第熟。何以故。次第刹那次第縁
所引故。初釋爲善。有人取第二非也。約
中簡同類遍行感等流同類果。故云感異類
。如前引婆沙説。寶爲正。光記亦云
無間非也。因果性三世諸行云相續。辦者正
理顯宗亦爾也。韻會反寛切。音辨。説文致
也。集韻具也。異於從言作辯判別之辯辨

十三左如是六因故應重辯 詳曰。義雖
者。造頌時無長行。何頌釋相望可
説重説。故舊論四二十
五左
曰。復次此六因定在
何世。彼定世由義已顯已顯義論長
行釋述迄也
文説
是故應更立言釋。偈曰
十四右頌曰無爲無因果 舊論第四二十
六右
曰。
無爲非因果。無遮用非遮體故。新家破
倶舍。謂無爲雖六因五果。而自體爲
能作因擇滅。亦爲離繋果三無爲。如
光六四十
七右
義燈三二十
六左
。今云。不爾。眞
諦意非六因五果。故云非。故長行釋義
全違。宋求那拔陀羅雜含十一初右非常非
我。又二右無常無我。又隋闍那崛多起世經八
四右云。非想非非想處。西晋法炬樓炭經
十九左云。無思想亦有思想。凡語有緩急
通別。何齊可之。如無常無我非常非
我等義已不違。何偏可之。故基法師
義林四末二十
一左
非想非非想處云。非者無
也。非全無體故。
十四右如本論説 品類足第六五左文也。擇滅
虚空非擇
十四左經説諸因識亦如是 雜含第一五右
曰。世尊告諸比丘。色無常。若因若縁生
者彼亦無常。無常因無常縁所生諸色云
何有常。如是受想行識無常。若因若縁生
諸識者彼亦無常。無常因無常縁所生諸識
云何有常。今上能生因縁無常故於常法
因縁。下因縁所生皆無常。因縁所生中亦
無爲。然光記下句云同文故來。不可

十五右擇滅許 四諦論三三十
一右
此分
十五左已起隨眠生種滅位 光三義。初爲
去煩惱。初四字標體。次二字彼能引後後煩
惱及後有。如能生種子。生即種持業釋是依
主意也。次過去已起隨眠種子所生現在種
子。謂已起隨眠ヨリ之種。亦依主意。文中
所生故。後唯爲現在種子。此能生力爲
生種。是三義竝非也。初分過現失。而爲
之失。次亦爲過現種失。而爲能所生失。
後爲現法體用失。今云。舊論第五
(二左)
曰。由
擇力現在隨眠惑及生トノ離滅スル後餘集苦
更生。説名擇滅。已云及二法全別。現
在現行爲已起隨眠。現在種子能生未來後
後煩惱等種子爲生種然有人光記第二釋
舊論者非也。過去舊論無故。光所生言
依主。豈可及言。釋滅位。光記三釋。第
一似是而爲一物非也。後二釋穿説不
依也
十五左隨眠縁闕後苦不生 由隨眠縁闕無
愛潤故。後苦不生。是則上句所由。舊論
曰。此中後苦不更生。由隨眠惑滅壞生縁
具故此法得成。於中般若無功能。説
非擇滅。然寶四十四
右終
云。隨眠縁闕不
生及苦果不生名非擇滅者。全見目不
意也。光釋五十一
右三目
是也。次能破文準

十五左如是所執未滅無故 已下文。光記
經部破等。經部雖有部擇滅爲
常住。然爲常住。非有義是自然不造作
故。故云無爲名。唯無別實體也。寶疏爲
。是勝也
十六右何者不生本來自有 寶疏二句八字
大衆部徴。是順文勢道理。舊論曰。
執云何先時已有諸法無生。光師唯以
者二字徴非也。不非造不生結
十六右經言五根衆苦永斷 雜含二十六
八右曰。於此五根修習。多修習過去未來現
在一切苦斷舊論曰信等五根
十六左或此經中別有意趣 此通前有部所
引經。第二釋。非唯通餘經之別釋。故正理
十七七左此論中。略中間設有餘經乃至
義亦無違。而呼言初釋後釋。就前經以通
釋也
十七右如説此聲有義得成 此現在聲有
先過去聲非有義。亦有後未來聲非有義
是有義無爲。不彼過未非有即説
有。故全非都無。光記五十三
左初目
過未配釋非

十七右此於一切有非有中 此意有衆多非
其中。此非有爲最勝。謂水有火非有
等此惡事有善事非有。此善有災横非有。於
中最勝。舊論五(三
左)
曰。此不有於餘不有
最勝。然光記五十三
左六目
云。此涅槃性於一切
有體法非有體法中者非也寶疏(四六右)
亦不指南
十七
右終
聖見有無皆無顛倒 此唯於苦説
。非四諦。別釋亦爾。舊論曰此二亦無
倒。光記五 右
二目
後釋鑿説也
十七左第二無間聖見及説 光記五四右
六目
説爲
佛未必爾。聖見而説。寶疏四六左
三目
總判爲是。
舊論曰。第二次無間聖所見所説故成第三
十八右謂契經言名爲涅槃 雜阿含十三
五右曰。若復彼苦無餘斷。吐盡欲離滅息沒。
餘苦更不相續出生。是則寂滅。是則勝
妙。所謂捨一切有餘。一切愛盡無欲滅盡
涅槃已上此經初總説衆苦斷滅。雖斷捨等
名字別。而倶同斷義。全勿穿矣。如婆沙三
十七七左釋。身重性。心重性。身不調柔。心不
調柔。身&MT90116;瞢。心&MT90116;瞢。身憒悶。心憒悶。是
惛沈。言文雖差別而體無異。次餘苦
下明後不續。由衆苦斷故。後未來苦不
。現未各別。結上二此極等。次謂捨
下合釋涅槃。上唯説苦斷。故今以彼則示
是涅槃。捨諸依等。次上文十六左
九目
云。未來衆
苦及諸煩惱畢竟不生。説爲斷。準思可知。
光記五六
總分爲十名非也。混現當故。又
因果竝非也。釋謂捨等三釋第一
是。後二甚鑿矣。寶疏未經本。誤解
釋當擇焉
十八右依此無生故言不生 無爲即言無生
此即無性。論第四初右無爲無生。光記
五六左
六目
三解。第一此無生即爲擇滅。第二此
擇滅。無生爲苦無生。第三此與無生
第二。不生爲擇滅。寶大同第三。神泰大
第二。今云第一爲正。後二全非也。若
爾只言何意故説依此無生言
此即無生故言依此無生。有部意本有實物
無爲。有彼故令諸法不生。是則此擇滅無生
彼諸法不生所依。故云此無生。舊論
五(四
左)
曰。云何不此於彼不生故名
。於依聲。不生無生互用爲異耳
十八右我等見此都無功能 寶疏四八
意。經
苦不生。故約第六聲功能。如汝約
七轉功能。此順舊論云我等見此義
理不相應。今案。依今論第七轉聲無
。此意第七不必別體。亦有同體第七。故
正理三十三十右云。或第七轉謂世中別。光十
初丁
云云
十八左如燈焔涅槃 涅槃滅義。大乘義章十
三左曰。外國滅有多名。略有三別。一涅槃
翻名爲滅。二彌留陀此亦名滅。三毘尼此亦
滅。婆沙百七十四音釋云。摩訶般涅槃
此云大滅度
十八左阿毘達磨無爲法 品類足第六十一
曰。無事無縁法云何。謂無爲法。有
體故。今經部以體釋。如婆沙五十六
初左一切法自體以事聲。此論四二左
體説
十八左毘婆沙師 第五十六初右具説五事
一中指見蘊發智文。二中文指品類足。三中
文指結蘊發智三十七右。四中指品類足六
十一右。五中擧契經田事等文。而舊倶舍
五種皆云經言。蓋本經亦有此文。或舊婆
沙等中。施設論。發智論等皆呼稱經。今亦
是矣
十九右今於此中都無有因 前阿毘達磨文
因解事故云此中。婆沙五十六二右云。因
事者。如品類足説。云何有事法。云何無事
法。彼意説有因法。無因法
十九左鴉足藥草 舊論作鵶足。於加反。又
五下切。廣雅曰。純黒反哺者謂之鵲鳥。小而
腹下白不反哺者謂之鴉鳥。古有鴉經
吉凶。南人喜鵲惡鴉。北人反之。又與

十九左醉象將軍 光二解。後非也。以將軍
象名上喩。不名次第故。今將軍勢
力似彼故爲
二十右唯於無覆無記法中 唯言簡善染。於
中言是依聲。簡別辭於四無記。簡威儀通果
工巧三。故言於中
十九左爲此亦通及所長養 光得論意。寶
疏統爲疑問。於中分三問。應知下通答
者。此甚誤也。一頌有情言成唐捐故。二
唯局有情言此答。若屬問於所長養下何不
唯局異熟。三違正理。顯宗。彼云。若爾則
非有情數亦是異熟。爲彼説有情
。唯於有情異熟故。若爾於彼有情數
長養等流應是異熟。又爲彼説有記
。四舊論衆生與有記生各別牒釋故
二十左此果但由地等染故 舊論曰。由此果
地約染汚本因。不一切種類。準
彼論者。遍行因唯自地故云地。簡同類因
自部不五部但。而唯染十一遍支不
善無記。故言但染。等是齊等。地等與
相違釋。由言長流相似。若光記。由言但
地。等言齊等義釋同故
二十左由慧盡法名離繋果 舊論釋離滅由
智盡頌曰。盡謂永離滅。智謂三通中三根。
此智苦集次第盡。故名永離滅。即是擇
滅説名離繋果。正理十八六右曰。由擇爲
因。離諸繋縛此滅。故説名爲果。此論亦
分明以滅釋盡。以擇釋惠。由惠之盡法。別
體依主。光三義第三爲正。寶疏亦同光第
。古今迷國訓別解非也
二十左及因清淨變化心生 麟云。簡味等
故言清淨。今云。論二十八六右味淨無
漏三差別云。初味等至謂愛相應。淨等至名
世善定無貪等諸白淨法相應起故。
無漏定謂出世定。愛不相應
二十
一右
諸有爲法除之増上果 舊論曰。從
已生有爲法別生有爲法名増上果。寶疏
五三左終。與
光釋義異也
云。除前已生者。謂前已生望
已生未生増上果。果據取故不因前
因但不障故通果後。今云。此論於一切有
爲法中唯除前已生有爲法。其餘皆名増上
。所以者何。前生對後是因非果故除之。
光記。六三右
四行
細分別釋爲勝。婆沙百二十一
五左曰。増上果者。若法由彼増上所起。當
此法是彼増上及増上果。是餘増上非増上
。謂後生諸法是前法増上及増上果。前生
諸法是後法増上非増上果。未來諸法是過
現法増上及増上果。過現諸法是未來法増上
増上果。未來現在法是過去法増上及増
上果。過去諸法是未來現在法増上非増上
已上或人
要抄
云。此論餘者對自指他之
辭。非前已生
光記
或倶或後餘。上
論頌初左自餘能作。下論十七十左云。増上
果謂離自性餘有爲法。唯除前生。皡云。此
義守株之至矣。夫餘之言對所除法之辭。
必對自辭。上論直説因體。故但云除自
餘法。今前後相對除前因餘所生。故約
前後餘。以増上果婆沙故。下論具除
前生及自性。何令文一判。又有人論云
増上果。正理。顯宗亦爾。而光六三右
七行
 作釋云
名増上果。名字恐之乎云云縷説。今云論指
餘有爲餘位之。光記釋義故云名増上
彼之字釋。舊論云名増上。嗚呼見書者。
是僻見可悲可愼矣
二十
一右
頌曰五取果一與唯過去 婆沙二十
十五右云。相應倶有因。現在取果。現在與
果。一刹那取果。一刹那與果。取一刹那果
一刹那果。同類遍行因。現在取果。過去現
在與果。一刹那取果。多刹那與果。取多刹那
多刹那果。異熟因現在取果。過去與
果。一刹那取果。多刹那與果。取多刹那果
多刹那果。能作因有兩説。略如光引。光
記初釋爲善。正理破有餘師
二十
一左
善同類因應作四句 同類因數多。其
法難知。故別分別取與。婆沙十八五左
也。此中初四句約無所縁。對下有所縁故。
今論依雜心有所縁無所縁。婆沙十八
七左不相應相應結前生後。雖言別而其
體同。寶疏云不相應此謂也。而住師。有無
所縁名寛。何局不相應者非也
二十
一左
第二句者初所得得 舊論亦爾。是其
體過去所捨得。爾最初所得得言。義難知。寶
五十六
右終
云。擧所取得。顯前能取與而不
取者非也。如後辨。光師六十四
左初
直示體。論文
相難
二十
一左
應説爾時續者前得者 舊論云。應
此是人還接前至得。正理解前得言。爲
過去所捨最後得彈斥。光記六十
四左
舍師救三解。第一解。過去中餘得。曾得果
故有與有取。倶句攝。唯最後一刹那得親能
與果。故偏説。第二解。總餘善與果。而唯説
得。故應最後得。已上二解諾以救釋。第三
義。總過去所捨得云前得。通三世故爲
過去特言前。是反破。泰疏云。第三安慧論師
倶舍釋義已上寶疏五七
云。但正言文
其義。正理謬解。皡按。最初所得得者。是雜
心論師第二
十四
義。若約初得必是倶句攝。故依
婆沙云過去所捨得以正雜心論主。然
正理師未其旨。謂婆沙返加彈斥。誤
之甚。光寶之輩未能所破。妄云云。竝不
評也有人光第三爲正寶
義各據一義トハ非也
二十
一左
第三句所餘諸位 唯約得故言位不
法。故婆沙結文云已依不相應。而光記
所有善法非也。下徴
二十
一左
第二句者退者前得 此中退欲貪者。
正理作退離欲。婆沙云退離欲染。舊論云
退欲界離欲。今按。應正理退離
。今文隣行亂寫。此亦初擧雜心。後論主
婆沙彼雜心二十四右云。與而不受者
阿羅漢果。退時最初得。婆沙十八五左云。有
時與果非取果。謂退離欲染時即住過去
所捨不善得。正理亦有彈斥。竝準前應知。
問。最後所捨得。何一法是兩單句。解云。
時別故。謂第一句斷善終故。唯有正取
與。不後斷善故。第二句續善時故。前
所捨善得有與力取果。以前己取不善

二十
一左
有覆無記中 婆沙第一句。離有頂染
時。最後所捨得。第二句。退離有頂染時。即
過去所捨有覆無記得。第三句者。未離有
頂善。於所餘位
二十
二右
謂與果時必亦取果 正理云。無覆無記
同類因乃至涅槃。恒相續故
二十
二右
約有所縁準例應説 是準雜心。彼曰。
已説無縁。有縁受而不與等。婆沙十八七左
云。已依不相應法分別。今依相應法分別。
名言有寛狹。其事不異。依婆沙略示
其四句。善四句者。第一如今。第二句不善
無記心無間善心現在前。即住過去所間
善心。第三句善心相續無間斷位。第四句
前相。不善四句。第一句不善心無間
無記心現前。第二句與上相違。準前第二
。第三句不善心相續無間斷位。有覆
無記四句。第一句有覆無記心無間善不
善無覆無記心現前。第二句第三句等準前。
 無覆無記心四句。第一句無覆無記心
善染汚心現前。第二句第三句第四句
前可
二十
二左
頌曰染汚餘及除相應 初五句唯明
心心所。第六句明餘色不相應トノ四法。初
五句中。初八字標四法。次二字二句辨因多
。第五句指四法體。除言餘生言竝四讀。
二字兩讀。及者顯上二。正理十八十二右
云。及言爲亦除異熟遍行二因。此者。
上餘生四法。餘及者。色心心所不相應中。
心心所餘即色不相應。及者。顯相應上亦
心心所次第除。雜心論二十七左此因
生法四頌。今唯一頌半耳。所謂聽明論
倶舍論法義卷第六終



阿毘達磨倶舍論法義卷第七
 豐山寓學上陽沙門
快道暭林常 記 
  分別根品第二之五
初右説有四種縁増上即能作 訣曰。初
一句標數顯契經説。麟云。前六因。無
。故所以言許。今之四縁有經説。故所以
説。即四阿含經説也。稽古云。見縁生初
勝分法本經。唐譯分別縁起初勝法門經。然
此經大乘所誦非今證也。婆沙十六曰。六因
契經説。契經但説四種縁。況唐譯
經曰餘處説。則最宜於四含。而經無文。
蓋四阿含殘缺不得而稽矣。次五句正
體。初後二縁以前六因示其體。謂
五因義。法即是因縁。有能作義。法即是
増上故。中間兩種於六因全無其義用。故
各別示其體相。光記云。此論同婆沙後師
今云爲勝。以等無間所縁兩種於因無
故。是故入論下十四左甘露味論上十六右
心論二二十
二左
竝同彼後師。又光師體用
辨大有其理。六因四縁建立各別言相似
妨。寶疏以有作用無作用能作因差
。判婆沙兩説。然以前師相攝善。今云
非也。諸論婆沙雜
心等
唯説増上如有障法。未
開避
無間
任杖
縁縁
亦爲増上。四義全別。豈互
相關。但説不障法一切能作因。雖
有力無力別。而立能作因者依不障義。是
故今不唯不障。如婆沙百三十一寶五右
七目引
増上者謂不礙生及唯無障者約事也
又違此論同彼後師。又會顯宗初有説
有餘説。汝未彼旨。彼以二縁不
因。以成餘二因與縁名義別。必非
二不因。正理第二十二右理決擇等無
間所縁縁非因攝。結曰。故等無間非即諸
。又二左云。是故不等無間縁及所縁縁
因攝義。此與因別理不言。次辨初後
二縁義別全如顯宗。豈是可有餘義。又
三右婆沙後師。但取不障者非也。總云
能作何簡有力。次擧光記破。竝皆妄破。
又生等五因。光記兩釋。初爲因縁攝善。
本論各別説因増上故。寶疏亦爾也。寶
六右更問答十一因最精矣
初右此中性者是縁種類 解釋經中性言。舊
論擧經中竝皆云類。故云此中類者是縁自
性。其法非一。取其類法以爲其縁。故云
類。言別義同
初左此縁生法等無間縁 此釋名。正理十
初右曰。一相續必無同類二法倶生。故説
等。此縁對果無同類法。中間爲隔。故名
無間。若説此果無間續生名無間者。出
想等心等望前應無間。或無等法於
等無間。是二中間無
生義。或前倶生心心所品等與無間後品
縁。非唯類同名等無間。光記四右釋等
大有二。初唯約自類。後通他法。各有前後
倶三。於中各通前後勝。故舊譯諸論此
名爲次第縁。舊倶舍曰。此法等無間縁故名
次第縁。次釋無間。屬縁爲勝也。總而釋
中。第一第二竝依正理十九初左。合釋中
持業釋爲勝也
初左由此色等不等生故 依今文者。此文
總簡色不相應故云等。寶疏
左終
不相應
文焉光記五左
初行
但約未詳 若依
論曰是故色非次第縁生不等故。光師亦
失。若爾等者向内等也。若依彼者唯色總
釋段也
初左謂欲界色多所蔭映 此三説本出
沙十一四左。而各但示一偏違隔三
。應兼存
二右豈不心所三摩地等 等取無尋唯伺
無尋無伺。上論第四七左曰。於善心品中
十二心所。於不善不共唯二十。有
覆有十八。無覆許十二。又婆沙十一五右
曰。多無間生少者如有尋有伺地
尋無伺地。少無間生多者如無尋無伺
有尋有伺地
二右唯執同類相續者説 光記云。此述相似
沙門義。婆沙第十十七左云。問。爲心但爲
受等但爲受等等無間縁。爲爾耶。相
似相續沙門説曰。心但與心作等無間縁。受
等亦爾。各與自類等無間縁。彼不
是説。所以者何。若必爾者應善心還生
。不善心還生不善心。無記心還生無記
。貪瞋痴等亦復如是。便無究竟解脱
相似相續者。從所計境法此名識疏五本
(十六左)
云。若名沙門。七本(五十三左)云。相似法沙門義。言異
義同。然彼義演云。若名沙門者。非眞沙門。相似沙門
也者。未本原此誤。今著相似相續法故立
名。與眞沙門假名假名沙門。名相似沙門義別
故婆沙第八十一右曰。問。何謂非常。答。諸有
爲法。問。何縁外道計彼爲常。答。由二縁
故。一見諸色法相似相續故。二見心心所
本事故。初縁者。謂彼外道見老時色似
小時色。見今日色似昨日色。便作是念。即
小時色轉至老時。即昨日色轉至今日。後
縁者。謂彼外道見小時所作所習所受老時
能憶。見昨日所作所習所受今日能憶便作
是念。老時心心所法即小時心心所法。今日
心心所法即昨日心心所法。由此二縁。彼外
道於五取蘊妄計爲常。世友説。彼外道於
五取蘊相似相續蘊故不非常。相似相續
等立意炳然
二左不相應行倶現前故 光記三解。從
細。兼存可也
三右故如經部不可思議 諸佛境界經。是
増一第二十一八左又十八十六左出。故衆賢
經詞。依婆沙評家意。以立自義。於今所
破二師救而非爲正。故竝云有餘
。今此經部義。如來常定心。故擧意刹那
法。遍知言簡別有部。以有部説如來次
第知法無同時知法故。猶宗輪論四十
八左
大衆
部説佛一刹那心了一切法。有部心次第
之。如婆沙第九七左云云。然光記九右
同異二解。今云。三説同者非也。若同何
殊云經部。後解分定散。而遍知與有部
非也。又經部許散心。即同有部者謬誤也」
三左若法與心心心所故 第一句。出心是
入定前心等故等無間。而隔無心是非心無
。又二定第二念等刹那前後等相續故。是
等無間。而是無心第二念等故非心無間。問。
出心隔二定。第二念隔初念。而爲心等無
何非心無間耶。答。直接心起名爲
無間。出心及第二念定非是直接心。中間隔
刹那故。非心無間也。而爲等無間者。定前
後其心等而無餘心隔故。第二等亦是定前
心果而無餘心隔。故爲等無間。第二句。此
二種四相是直接心起是心無間。而是四相
故。非心等無間縁所生果故。非心等無間
也。第三句。初念二定是定前心所生果而亦
直接心起故倶是句。諸有心位心心所相續
故易知。第四句。四相故非等無間縁引生
。而隔初念及二定。故非心無間。此中
等無間者。雖多刹那前後等名爲等無
。與心無間差別。故以等言簡別也。次
六右
七行
宋明二藏舊論五十二右曰。第二句者。
初三摩跋提刹那於有心位及生等。第四句
者。第二三摩跋提刹那等。及生等於出定心
光寶同義對挍義易顯。宋本舊論第二句
及字在有心位下是倒寫。第四句中曰
及生等於出定心生等兩字應迴最後
四右所縁縁性即一切法 顯宗第十十六左曰。
一切法者即十二處。謂眼耳鼻舌身意識。及
相應法隨其次第諸色聲香味觸法
所縁境。六根惟是意識所縁。眼等根皆非
識境所攝故。所識所知遍諸法故。五識所
縁唯實非假。意識所縁通於假實。諸心心所
有非無已上
四左縁事刹那三皆決定 鮮本及光寶釋。縁
字作處爲正。是十二處之處故。故舊論曰
入物刹那
四左應言亦有如是決定 光記
五左
立一
刹那眼根通與多識依。今云。若爾招
二心并生違宗之過。豈一刹那多識起依
眼根。彼第三文依前後通因。第一文現
未其世各別。十八界三世各有故。次重重徴
難竝皆非也。思可擇捨有人。第一文設明
之者。迷之甚矣
四左然於現在親附處依 此通六識
世差別。謂根境識三和合方縁境。初説意據
正縁唯言現在。其過去已依故。未來未
故。後説兼曾依故加過去。然光記十七左
五行
云。五識及相應法於所依所縁三定皆通
三世等。及科此文別釋五識及相應法者。
竝非論意
四左此縁體廣増上縁故 明餘三縁雖
而總即別猶得増上名光(四
左)釋
故此但釋
別得名。非増上義。若依正理三説
初擧作用廣。次體類廣。後所生廣。於此二
竝云有餘師。今爲優劣唯云

五右頗有法於爲於無爲 一切有爲無爲
法統貫以爲四縁。雖總相然。若依相望。或
全非因。故問答簡擇。自於自如指押指。
有爲對無爲等用四縁必約生法。而無爲
生法。故非也。若無爲對有爲。作能作因
増上縁也。對望勿
四左頌曰二因而與於作用 終句作用是
與果。故正理二十三左光
十九右初行
曰。如是二因雖倶一
時取與果。而今但約與果功能 問。何故但
與 答。惠暉云。爲因爲成。方是取果。是四
縁故不取果。但言與果用。頌不
義準應知通一切正滅正生時。如論第
十三左頌六因三世明不能作因。寶疏
十六左兩釋。後解非也。此中就所與法現未
之。不能與四縁位。故問中云諸縁
何位法。長行云法現在。若不爾者與
前説因取與位相違。論六二十
一右
五因
現。倶トノ與果唯現。同遍過現異唯過」
五右正滅時言顯現在故 舊論曰。何以故現
在法已得生。今向滅故。光記十八
左九行
云。住
異雖亦同時。滅相義當後。故偏此意對
正生初
舊論
正也
 寶疏
六右
云。然此二因義得
住異其理趣住滅同時。住時此二
句非也
取果名現在故等。神泰云。若如正理師釋
住異滅三相同時作用故。正滅相用時攝
盡。若如婆沙師釋三相前後作用。正滅
相用時住異用息。如前四相中説用究竟
。但言正滅時。若據少分亦通住異已上
今云。泰寶釋未又考。泰光寶同義。論云
現在。云倶生。總取現在
正生初
差別殊云正滅
前論五十六右云。生作用在
於未來。正現在時住等三相作用方起 問。
何故不現未而言滅生。解云。以
故。謂現法通住異滅。未來法渉不生未生正
。今爲未來中唯於正生位力非
不生未法。然正生位是現在。若言現亂彼。
故今約住異滅用究竟。擧終云滅也
五左已説因縁與此相違 恐頌言二因
三因是六因門作用故。爲因縁中差別
此結前
五左唯増上縁一切無遮 泰云。諸師釋
上縁疎即乎能作因。故通三世及無爲。於
一切位遮。今解。前明二因於正滅
生時。三因於正生正滅時。等無間縁於
正生正滅時。所縁縁於正滅正生時
今明増上縁通生滅位皆能與果。故言
切無遮。故正理第二十
(五左)
論云。其増上縁法。生
滅位皆無障住。故彼作用隨無障位一切
遮。況上云生位滅位。今云一切位
異求
五左頌曰非天次等故 第二句但言簡
縁縁。復流下句所縁等無間。又此但字
兼顯無想異熟由三縁。正理云。如光記
二右
終引
顯宗又爾。是同婆沙十一六右四説中第
一師。光十一左引。爾非此論意也。第三句縁
生二字通上二句。此中由者第五囀。故雜心
及甘露説爲從。顯宗十一三左曰。此中由言
故義。謂心心所四縁故生。第四句諸論
不同。顯宗如今。正理作非天次第故。舊論
云。非自在次故義同
正理
本頌上八左非無次等
。皡按。本頌誤天作無終成無。今文非
天爲正。下三字正理爲勝。此論等作等形
誤。何者。非天是立宗。次第故是所由。見
次第因外無更出餘因故。宗中雖
勝性等。但爲天。故終七左
七目
徴自在天
復於此論。舊論。正理。顯宗等言。然
光記云。天等等取我等。次等等取無義利
者。無義模索。謂無義利徴責全非所由
若又等取宗中我等。何不非天等次故
等處。置等位。豈有是處。又解。
非天等次故。等言等我勝性等
問。雖理似是而言自在天我勝性等。又
左二
因言次第等故。依之等言貫上下
解云。下因所等義成已。彼既不成故流
全無。世間次第事法非一言次第等。是向内
等。故舊論。正理。顯宗但言由次第故
等言。出我勝性破自在。先預標之。
必頌含故擧之。若不爾前頌外増上一切
位不遮等何爲。必勿文語
五左論曰由四縁生 光記據婆沙
是。彼正理師分別作用功能以成
。違婆沙總名生故。然寶疏但擧婆沙。正
理乖角文。而未辨別者非也
六右滅盡無想二定由三 婆沙百三十六七丁
雜心。甘露味論一同但明二定。不無想
異熟。然正理兩釋竝非也。初説許心等無間
是同婆沙十一六右
十一左引
四説中初説。而非
正義。第二義存但言。猶未盡理。於婆沙此
論等同唯約二縁。不三縁
六右一切世間一因生論者 自下釋第四
四。初總結正破邪。第二又諸下別
自在。第三七左
七目
我勝性下例破餘。第四
奇哉下論主復歎妄執 初中有三。初正
示。二此有何因者。外道問所以。三若一下佛
家反徴。自在天者。識疏七末五十
八右
曰。舊言
醯首羅。今應莫醯伊濕伐羅。即大自在
也。探玄第九二十六云。摩醯翻大。首羅翻
自在。是十六異論中隨一。義林一本十七左云。
七自在等トスル宗。謂不平等因者計。隨
事即以爲名。如莫醯伊濕伐羅等。或執。
諸法大自在天變化。光寶泰等爲塗灰外道
玄音二十五八左論第
九終
播輸鉢多。此是塗
灰外道。遍身塗灰。髮即有剃不剃。衣纔蔽
形。但非赤色異耳。奉事摩醯首羅天
也。西域記七初右曰。波羅痆斯國。外道數
萬人。或斷髮。或推髻。露形。塗身以灰。求
生死。從所敬事自在天。約行業
塗灰。我者神我。是亦十六異論隨一。義

七右
云。四計我實有宗。謂獸主等一切外道
皆作是計。有我有薩埵命者生者等。由
五覺我也。謂見色時薩埵覺等。顯
宗論第九十五右此計中云。勿謂此我是
實有體。或彼諸法即我性相。準知。我一因
計。然光寶神泰等竝爲勝論外道者不
爾。彼雖我作者唯是智相等能起不
諸色法。彼立九實中。地水火風四實有
。而造諸色法。何爲一切法一因計。勝
性者。數論自性諦。因明疏四五
十四左
云。自性者
古云冥性。未大等自性。將大等
亦名勝性。勝異舊故。亦識疏一末二十
四左
云云
者。等餘外道。玄應二十五八左云。般利伐羅
句迦。亦言簸利婆羅闍迦。此云普行。事
羅延天。頂留少髮。餘盡剃去。内衣在體纔
形醜。其衣染以赤土之色也 此有何
因者。外人問諸因縁生非自在等所以
寶疏
七左
是。光師云復。非論意也。次答
意。汝作此問。若爾有一因生之所以
即許諸因。若許諸因汝廢自宗
。由因者。即前諸因諸縁。云許故。寶疏
正。光記云餘因。不文理
六左又諸世間一因所起 次第等等應
。以詮故。別説云次第而生。若有詮要
等可而。舊論亦曰次第生故。光記
二十
二右
比量。全非論意。又唯應生爲能別
義旨。今據論意量云。諸世間法應
因生。次第生故。如屋舍等。又除苦汝諸法
一切頓生。執一因故。如執苦。光記諸
量皆應簡別
七右信無始故因縁正理 顯宗十一六右曰。
釋門因縁正理。徒異名説自在爲因。
嘉祥中論疏五末二十
一右
曰。由正因縁邪因
。此一偈是佛法之大宗也。止觀八之二二十
四左
弘決曰。夫因縁義。佛法根本。背邪向正之
始。入道修觀源。故習佛法者。不全迷
七右咄哉 應音云。都杌切。字林咄相呵也。
金七十上初右咄哉。在生死盲闍中。與
咄咄是驚怪聲義別
七右由險利能燒 光記。舊論作嶮。寶疏如
今。竝虚檢切。音獫。説文中竝云阻難也。集
韻險或作嶮 釋此一偈。光記二釋。後解神
泰解。彼云眞諦三藏所説。寶疏同後釋
今云。前解順善説。若如後解化身天化
用何可善。今彼頌惡逼害等。爲暮惡者
故讃云善説。今解。初三句各在用字。以
知險利而能燒。以可畏相恒逼害他。三句
但三事。後釋意而不化身實是論意也」
七左魯達羅 大日經疏十十四左云。嚕捺囉。
佛所化身。是摩醯首羅之化身也。亦名伊舍
。又五二十七云。嚕捺羅即是商羯羅忿怒
。攝大軌道嚕駄羅云。鬼首伊舍那。觀
自在授記經八左云。伊舍那鬼神首。烏芻澁
摩儀軌摩醯首羅眞言曰。嚕捺羅也
七左且止破邪互爲因縁 自下別追難中。
近人改光科
大科大非也
頌前文有二。初總結前生後
寶爲勝光
記非也
二前言下別牒前問起光記結前
者非也
者。頌中初二句如次大自他。後二句所造
自他。因縁者。四縁中因縁。以四縁門故。
前因縁増上二縁故。是故但就因縁

八右頌曰爲大唯一因者 婆沙百三十一
八右
已下
具説。彼各加増上縁。今但就因縁一中
差別。故不之。依之唯者但簡因縁中倶
有等。不増上縁。以對明故。非心心
等無間縁。今不心心所所縁
。問前廣破外一因。今何云唯一因。答。如
前言今但約因縁。若加増上必是二因。爲
此理次下説言。能作因無差別。轉非
。然麟記答此問云。此且約所造
唯一因。非大種起但因由一因。故不
相違。其謬可
八右謂生依立持養別故 大乘亦有此五因
雜集第一六丁大同。對法疏第二五丁此論
對釋。經部不之。正理二十十三右云。此
中上座妄作此言。生等五因非聖教説。彼
聖教曾無此名未審。彼宗何名聖教。爲
鳩摩羅設摩文頌。爲扇帙略所造論門。且佛
教中有此名想。廣集處處以證此名
八右如是五因作因之差別者 準此論文
六因門餘五因攝。故説但聲。若依
縁門亦但因縁。故答互爲因縁之問中説

八右能任持故説爲立因者 問。舊論立因
持因。此持云住。今論結亦云持住。何得
名言立因。立是何義。答。字典立置也建也。
壁能置畫地能置物故名立。爲
立立任義。直立義。成立義等釋義
。立因名已成故次云持。爲任持
住持義故云不斷住。若如舊論持因
住因。亦是一義。各據譯者意置文字。於
義無
八左其能作因故不恒數者 通妨。舊論曰。
隨造因平等起故不恒數之。大トノ自他
各有増上縁。然平等轉故不恒數因縁多
。且省之不數也。故加之各増
八左倶有因者非餘造色 顯但定道二無
表色隨心轉。前第六三右倶有因中云。
二律儀此諸相謂心隨轉。此二餘一切云
非餘等。前第六四右倶有非倶有因中云。
一切倶生有對造色展轉相對。少分倶生無
對造色展轉相對。婆沙百二十七八右亦爾」
八左異熟因者眼根等果者 顯宗云。異熟
因者。諸不善及善有漏身語二業能招異熟
眼等色等
八左前已總説云何十二者 光記分科爲
近人改
大非也
此頌前文分二。初總牒前生後
光云結前
問起非也
此中牒已説。顯未説。標今説
文可見。能生善惡心等云何心。所生心
幾心。次此能生心。復從幾心生。故感
前却。思之依之。相生頌中以生與從別
之。是總標屬前段之例也。後謂且下別生
起。此中初叙十二。後徴起。顯宗云。如何
彼可定説耶。且略説心有十二種。云何
十二。論論云。此中若略説有十二心。云何
十二。今文就略。直言謂且等
八左善惡覆無覆 以有覆不善。故
長行然。頌文言惡。惡雖不善有覆。今約
不善。又有不善。婆沙百四十一三右云。
問。惡與不善何差別耶。答。惡謂有覆無記。
不善謂諸不善。有作是説。惡謂色無色界及
欲界少分染法。不善謂欲界多分染法。有説。
惡謂欲界身邊二見品。不善謂欲界諸餘煩
惱等
九右頌曰欲界善生九餘從五生四 此中
前問八左
七目
欲界善約生與從次第。色界
第竝皆爾。而爲相生旨。染下從トノ
第。餘悉亦如是 又欲初具説之云此復
二句。爲了。色等亦爾。次就省略
但作一句。又此相生總約種類。非必是
此一心如是。染從十生四者。染言貫不善
有覆。欲文簡染。舊論曰。從十惡心
生。從此四。覆爾。今合置染聲蓋譯者意乎。
從者第五轉聲。染是所待所生果。十即能待
生因。勿長行生言是二讀而穿鑿。有
覆從七生者。本頌如是。準上從八生等
唯顯有覆能生。闕此所生幾。是寫倒矣 正
理。顯宗及頌疏作有覆生從七。爲善本。而
餘有覆從生次。雖爾但此長行釋生
從次。故如
九左欲善生九中自界四者 麟云。自界四心
相生竝約前後互相引起。隨其所應理皆無

九左爲依下善防彼退故 圓暉云。二色界染
心生欲界善。謂入定者作是願。我寧起
下地善上地染汚。由此願故彼染汚
定所逼惱時。從彼染汚定於下地善。爲
退故。是則色染生欲界善
九左謂十二中除學無學 無漏後心必是善
心。其不善トハ起故
十右餘無生理 餘八種無欲不善有覆
生理。同次下云謂唯自界餘無生理。然圓
暉云。餘無生理。謂欲界染心不上空
彼界。故無界理正文猶
非也云云
此釋全非

十右謂除無色無覆無記心 頌疏云。以無色
界唯有異熟生無記心。夫異熟心不異地
。故不生也光記三十
五右三行
十一右上界都無工巧事故 慧暉云。上界
身工巧。有語工巧。此約身工巧無也。
今唯約等無間縁。據心心所
十一右無色界無威儀路等 頌列異熟等。今
威儀擧。即顯無色唯有異熟一故。等唯
工巧通果
十右餘數如上 約頌文者七種鮮本及舊論
北藏作八。宋
本舊論及南藏並如今作七。
正理顯宗無分七言
餘。謂三界有覆。欲
界不善。無色異熟無記。及二無漏如上十二
心説
十一右威儀路等縁十二處 於頌文
熟等。今威儀爲始。以顯異熟通縁十二處
之等者。唯等工巧通果。是所以異於婆
沙十一十二左威儀工巧異熟通果次第。工
巧處等者。等取通果。準頌列次亦應知。舊
論無等字。唯意識者簡五識。舊論曰。此四
心唯是意識。今上標三故云三。舊論據
四心。約加行中於威儀無聲。故言
四識。於工巧聲。故言五識。如次配
之。問通果心於加行何不説。答。光記
三十二
左八目
云。若通果心加行唯是定心。意識不
五識。故論不説。婆沙百二十六十八左曰。
處處説威儀路及起威儀路。威儀路者。謂色
香味觸四處爲體。起威儀路者。謂能起彼意
法二處爲體。眼鼻舌身四識是威儀路加行。
起威儀路。意識是威儀路加行。亦是起
威儀路。又眼等四識能縁威儀路。不
起威儀路。意識能縁威儀路。亦能縁起威
儀路。有餘由此所引意識具能縁十二處
處處説工巧處及起工巧處。工巧處者。謂
色聲香味觸五處爲體。起工巧處者。謂能
彼意法二處爲體。眼等五識是工巧處加
行。非起工巧處。意識是工巧處加行。亦起
工巧處。又眼等五識能縁工巧處。不
起工巧處。意識能縁工巧處。亦能縁起工
巧處。有餘由此所引意識具能縁十二處
已上今云。兩論義旨不別差別炳然。謂
根本唯意識縁四境五境。若據加行
四識五識。若約後起有餘師。唯意
十二處。又婆沙辨威儀路。起威儀路差
。今唯言威儀路。而彼威儀路唯色法。
起威儀路心法。今約心法威儀路
是威儀路心即彼起威儀路。泰光寶等未
其差別穩。又光三十
三右
起縁似三
。以屬當論文。光師前第三二十
六左
亦分別三
。然全非論旨。而亂岐路。謂縁威儀路有
二。縁威儀起威儀。何總云縁威儀。又似
威儀者。加行亦是似。何局後起意識。又今
云。所引意識何爲六識似識。是全不
論意也。寶疏於當文細釋。具如疏第
二十
五左
辨白。有人云。四識五識與正發
便加行。與起名何有巨害。例如下論第八十
七丁
意説。中有名起不生名。然死有無間中
有起時。生方便故亦得生名。今云。混同甚
矣。若有四五識名起文。應相從通釋。何特
新可之。威儀路等釋名。光
三左
依主
持業兩釋。倫記一上三十右全用兩釋。元喩正
理抄約依主。圓暉取後釋。今云。後持業爲
正。順婆沙故。寶疏二十
二右
威儀多依路。工
巧多依處者。意約喩故云多。麟記所引寶
云。威儀多依行路。而起名威儀路。工巧多
壁等處起。故名爲是亦
依主
麟破云。今詳
此釋語工巧。皡按。處者十二處
之處。路亦處中差別義。故婆沙七十三十二左
云。路義是處義。如道路中通生諸物。由
養諸有情身。如是所依及所縁内通生
種心心所法。由此長養染淨相續
十三左勢力劣故可能生彼 此中初明
記有生。後出心下辨加行生彼。初中有四。
初一句通三總因。二非作下異熟別因。三樂
作下工巧威儀別因。四不能下結遮。正理
二十十九左曰。且異熟生由先業力所引發
故。勢力羸劣非功作引發。故不
起加行善心。故彼不加行善。出心
功用故。加行無間生彼無違。工巧
威儀勢力羸劣。樂行功用發工巧及威
。故不發加行善心。出心不功用
故。加行無間生彼無顯宗十一(十
四左)全同
寶疏
十二
勝。光記
六右
未也。劣故因局異熟故」
十三左若爾染汚容起無間 正理第二十
九左云。若爾染心不無間生加行善。染著
境界違背善故。勢力劣故。無斯過失。厭
煩惱數數現行。作是思惟。設何方便。令
義聚止息不行。便如實知過失能生
功徳。脱我當煩惱現前。尋復覺知起
防護。由斯願力能起加行。無始時來數習
染故勢力不劣。故染無間生加行善
十四右有色解脱 八解脱中。初三約有色。次
四依四無色定。第八依無想定。具如論二
十九四右今簡後五。故殊加有色言。光師於
婆沙兩釋。後釋爲正。又於持息念
。前義爲正。今科論文。初約三作意
道入出大爲二。初叙三作意。二明入出。後
中有三師。初師中。初所立。後示契經。是
即顯正義。故評家取之。此論亦爾。第二師
中。先所立。後會前所引經。婆沙。此論。正理。
顯宗同擧而無破斥。按出已約三無
。故不破。而會倶行契經展轉。未盡理
於此。故不生義自顯也。何況標有餘故。
光師爲正。寶疏二十
四左
前兩師通爲正不可
也。此論意同婆沙故。寶師謂正理論取
者迷矣。第三師中。先所立。後破。破中。初
與門。後奪門。奪中。初正破。後破救。正破中
三。一非欲共破。二無曾得破。三不
重發破。後破救中。先擧救。後破
十四右不淨觀倶行修念等覺 婆沙云契經
是雜含二十七二十
五右
云。是比丘心與慈倶修
念覺分
十四左若爾有依共相作意 婆沙但云
。故次云上地但言遠故。今初云三地
故。次云第二等極遠。差別可知。雖文言
而義意同。新婆沙十一九右曰。若爾依
至定
等誤
正性離生者。出聖道時。可
欲界共相作意。若依上地正性離生云云
今云。未至擧初顯後。如
八左
第二釋
勝。或定字應等誤。舊婆沙第八十左曰。若依
未至。若依初禪。若依中間正決定。出
時。欲界總相觀現在前可爾。若依二禪
三禪四禪正決定。彼無欲界總相觀。所
以者何。大遠故。新婆沙依省略文。見
舊婆沙此論義意全同也。寶二十
四右
此論與婆沙。云未至初定中間靜慮同是初
者甚非也
十四左非於彼地順決擇分 寶疏二十
四右
云。
亦不二定等地順決擇分
修得共相作意
十五右若依未至自非餘地者 光記。依
者欲界身約自在不自在。又有頂身依
所有唯出有頂。身下地依無所有唯出
者。此判未審。何者。若欲界身依未至
自在不自在別者。欲界身依中間初禪
亦應自在不自在。彼此差別不
故。若言未至トハ隣近故令爾者。唯是隣
近故不身欲界及自在不自在也。又有頂
身依無所有必出有頂。異熟生心無異地
者。若隨身地者。下三無色。上身依下定
亦可爾。何唯自地。若言彼無漏地故不例。
何故下地身依無所有下地唯彼地
耶。亦復何縁唯約異熟生。無學出心有
故。由是今詳曰。論意不依身地上下
唯約依定以判出心。故但言依未至依有
頂等。不有頂。婆沙。正理等悉皆綴文
今論。彼欲有頂トハ隣近故依未至無所
。或出彼地。依餘七地隣近有漏地
唯自地
十五右此中五種以明利故 訣曰。聖道繋
屬下除生得所由。從聖道無間下明出心
亦者顯餘五心發生。正理二十二十
二右
曰。欲
界聞思作意無間聖道現前。聖道無間具起
三種。以諸聖道起必繋屬加行道故。非
得善作意無間聖道現前。色界聞修無間聖
道現前。聖道無間亦唯起彼二。無色唯修作
意無間聖道現前。聖道無間亦唯起修不
生得顯宗
全同
十五左頌三界染心中餘皆自可得 正理
二十(二
十二左)
此頌。而多據本論別義
故顯宗十一十七右頌曰。三界染如次。得
七六二種。色善二學三。二無餘自得。具如
寶辨。言自可得。無記唯無記。善唯是善
等。初三句明自得他法
十五左論曰今得成故 長行爲三。初釋
。二擧異説破。三總攝前義。下二頌竝是
長行便頌非本頌。故別行本頌無之。釋
中有六節。初明欲染得六。此有四。初總
釋。二彼先下示得相。三由疑下別釋。四下一
句結合。此即初二也。今約前後諸位總相
六。非必同時故言容得。彼者指六心
未曾得者爲得。非已成
十五左由疑續善及得學心 頌疏十七左
初由文曰。解云。由疑續善者。謂疑心發
正見能續善根也。疑是染心。此即染心生
欲界善也。界退還者。謂從上界退還來生
欲界染心也。於欲界續生必是染心正起
時。欲界善心此時亦得。起法前得之也。
次由文云。由起惑退者。此據色界煩
後時起欲染退也。正起欲惑退染心時。
欲界不善及有覆心。兼色界有覆心此時總
得也。界退還者。從無色界退還來生欲界
受生心中得欲界二染。兼色界染心也。釋
由文云。由起惑退者。阿羅漢起欲界惑退
正起欲染時。得無色有覆及學心餘準
知焉
十六右有餘於此無記唯無記 叙異説破。
此叙異説。彼不別三界。不漏無漏。唯
三性故言總説。據其大意異。但單重
異也。雜心九十右曰。此十二法。幾穢汚心中
得。幾善心中得。幾無記心中得。答
    若得九種法 當知穢汚心
    善心得六種 無記即無記
若得九種法當知穢汚心者。界及地來還時。
欲色界得四歟上界沒還生色界時。得
界化無記心。及色界三心
及欲界善。善根續時得。退時得三界穢汚及
學心。餘不得者。謂無色界善。不隱沒無記。及
無學。雖無色界善少有退得。謂退分。但此
中説悉不成就而得。此則通説非一人一心
中得九法。善心得六種者。善心中得六心
欲界不隱沒無記。色界善。不隱沒無記。無色
界善。及學。無學。此亦通説非一時。無記即
無記者。不陰沒無記即得無記餘。羸劣
已上
論文
十六左於善心中應知其相 後論主釋
二。初破善六。後準釋染無記。初中唯
欲善失。然正理救以加欲善。合
學無學都爲六無失者非也。彼長行具如
前引。各別説學無學。而不欲善。何違
不説乃説。而開以合。光記擧正理
文不足也。能破似通。寶疏擧正理是。
而未加反破爲非也
阿毘達磨倶舍論法義卷第七



阿毘達磨倶舍論法義卷第八
 豐山寓學上陽沙門
快道林常 記 
分別世品 舊論曰分別世間品。本頌亦如
是。光記同今文唯釋世。寶疏。圓暉言
。今云。但具略異。故此次文云器世間。何
故具略。謂無畏疏八二十
五右
路迦翻爲世。又二十
五二
十六右
ウ右ヲ
竝路計翻世間勿梵音無間義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