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阿毘達磨倶舍論指要鈔 (No. 2250_ 湛慧撰 ) in Vol. 63

[First] [Prev+100] [Prev] 885 886 887 888 889 890 891 892 893 894 895 896 897 898 899 900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未來老中生無明。取第三句從事惑
事生無明因。餘同文故來也今謂。此釋
未盡。問意有二。謂不老死果及無明因
若意亦二。論文可見。然惠暉意唯明老死
無明因。不無明爲果。是故以餘三句
同文故來。雖因果義自顯。而不
光記詳釋。又不論頌長行。又頌四句
中第一・第三正顯。第二・第四傍明
故經言苦蘊集次下論二十・
一紙左
云。如是
純言顯行無我我所。大苦蘊言顯
積集無初無後。集言爲諸苦蘊生已上
論文
頌疏云。如是者。如是十二因縁起也。無我我
故名爲純。爲果義邊名爲苦蘊。爲因義
邊名爲集也。此苦蘊集無始無終故名爲大。
既十二支皆名苦集。故知無明有因老死有
果。若不爾者。此經言何用
有餘釋言此契經中非理作意者。若依
大乘。瑜伽第十六紙右不如理作意。具如
略纂及倫記等集成編八末之一二十九
如世尊告此二何異自下論文。光師
屬爲後段。寶疏不然。猶屬前段。然今正釋
等下。方爲後段。今謂。光師爲優。符順顯
宗頌前文故。彼論云。如世尊言。吾當爲
縁起法縁已生法。此二何異。諸師種種釋
此二句。如順正理決定義者頌曰云云
理實應言依種類説光記二解。於中第
一爲優。若准舊論。第二亦好。舊論云。由
是變壞種類故。是故無
有説縁起法性常住瑜伽倫記二上
二十
二紙
云。亦破大衆部・化地部十二縁生是無
爲法
參是和合轉變成起寶云。即如此方
木是其一由目助相助心以爲想也
今謂。寶師解釋相字。違説文意。本造
。以木助目非助目。故説文云。相省
視也。字書云。易緯文。地可觀者莫
於木。故目從木。上解泉字亦違説文
其誤可准知
又爲顯宗諸行方生光師依正理二十
五紙云。此論第三及第四義。是上座弟子
大徳邏摩解正理八 二十五右 指
大徳上座親教門人
然寶師
疏不誰解
有餘師釋諸行得生寶疏云。此述經部
異釋。即正理論牒破云上座也。今謂。此釋
是。正理所言上座是室利羅多也。正理
二十五
八紙右
具言上座徒黨有釋等。已有
黨之言。何上座。光解爲正。彼記云。經部
異師尊者世曹。正理稱爲上座徒黨。今謂。
正理論。上言上座徒黨。至二十五*之
八紙*左
破亦云上座同見者。然正理上座徒黨中。
有兩有釋。第一即今釋是。第二即次下論因
果住生釋是也。光師下指言上座同學解者。
然正理中無尊者世曹之言。未光師
何皎據。又言無生因者。猶常因。寶云。
生非常也。又舊論言。若無因諸有不有。亦
無生。如計常住。謂自性我
已上
論文
然自性我等無生因者。此即列上由
常者。例如上論十六
紙左
而無行隨福非
福不動行等
有釋爲顯果分亦生寶師總言經部
異師。光師言上座同學解。然正理論上
座徒黨有兩有釋。於中第二有釋是也。正理
同學。上言徒黨下言同見。如

戒謂遠離惡戒寶解別指不律儀等
惡戒。光解不爾。總指言
如諸離繋無義苦行玄應音義二十五
八紙*左云。離繋亦云不繋。梵言尼乾。亦言
犍連。其外道拔髮露形無貯畜。以
食。隨得即噉也○食播輸鉢多。補賀切。
亦作坡輪。此是塗灰外道。遍身塗灰。髮
即有𥍞不利。衣纔蔽形但非赤色
耳。奉事摩首羅天者也○般利儀羅勺迦。
亦言簸利婆羅闍迦。此云普行。事那羅延
。頂少髮餘盡利去。内衣在纔蔽
。其衣染赤土之色


阿毘達磨倶舍論指要鈔第十

  分別世品第三之三
若爾無明應是眼等等者等幾法
光云。眼耳鼻等。頌疏云。眼等五根。今謂。圓
暉多依光師。此兩家意等取四根。寶疏云。
眼等六根色等六境等此約十二處門
餘十一處。惠暉云。七十五法中唯惠是明。餘
七十四法體皆非智明。應皆是無明。此釋
取七十四法
如惡妻子應名無明阿毘伽羅
種義。此即其中一義也。對法鈔二本二十七
疏。梵云阿毘伽羅六義。一者非義。如
牛亦名無牛。二者無義。如牛已死亦説
。三者異義。如牛故亦名無牛。四者惡
義。如惡子亦名無子。五者少義。如
味亦名無味。六者離義。如處離人亦
無人。如是即説明異明惡明少
明故名
此説爲善光云。論主非經部師
説一切有部。此釋意謂非經部立間雜義
取有部。非取有部立無明支別有
體性。所&K99;以然者。次五丁下云。經部諸師不
無明別有實體。論主意 經部故作
寶師不爾。彼疏云。論主評取有部義
也。準此論主不定執一宗。理長即取此疏
意謂論主評取有部別體無明。然論主意。
法救類性難責。此非
部宗
大徳法救恃我類性光有二解。第一爲
優。第二不文也。又次下問中。光師釋
類性即是我慢者不
豈不可説爲餘慢等光・寶兩師解釋不
同。光師唯約七慢取過慢等五。寶師廣
諸惑釋。是故等取疑・恚二惑。准正理
寶解爲正。文如寶引
諸師於此名爲光・寶意謂。此中
二説。初是經部三和成觸之義。次是有部三
生觸之義。然慈恩解不然。二説並是經
部中異計。今謂。慈恩爲正。今觀此論偈頌・
長行。頌云觸六三和生。長行初釋本宗
三和合故有別觸生。次顯諸師覺慧不
列兩説。此中二義並言有説。以自宗
正義故。又二説。並引經立宗。以經部宗以
經爲量故。終至結釋然對法者説
論顛末。則中間兩説並是經部所立。
文明矣。又檢正理二十九九紙顯宗十五
初紙此中間兩説。以是經部諍論不
自宗故。又依大乘。成唯識論第四八紙右
經部救云。若謂*餘時。三和有力成
觸能起受等。疏四末二十九
紙右
云。經部之中
二師救。一無別觸。即三和是觸故。二別
觸數三和外別有故。即今經部猶有二師
又述記三末
紙左
云。此中大乘觸別有體。非
即三和。經部一師説三和成觸觸即三和是
假非實。又一師説三和生觸觸非三和。一
切有部觸別有。不別變異而生
心心所等。但以受等所依業。三部不
具如演祕三末 二左・同學三之二
十一左・ 集成編一末 十三紙右
我部所誦經文異此經部宗中有本末
等異計。各家所傳差別不同故。言我部經
。此非有部・經部相對而言
増語謂名光有四解。於中第一爲優。頌
疏亦依用之
如説眼識故名爲長頌疏云。意識了
亦了青名。故青上名稱之爲長。長者餘長

如是合成十六種觸頌疏云。初明六觸
次明二觸。又説明等三觸。其次愛・恚二觸。
後説順樂等三觸。故成十六又大乘中瑜
伽第五十三・顯揚第五立十六觸。名亦不

無功能故餘法無能光師無功能故
餘法無能。科爲經部復出理破。此釋意
謂。初句略標。後之二句細釋差別。寶師。於
已生法至重説何用。長取爲責。此釋不
文勢。光釋爲善。然分爲宗因。寶疏大好。
因致故字及言立宗
如影與芽豈非倶有朝鮮論本芽字作
者非也。經部爲異時因果種芽等先
後次生之喩。此中有部有經部所引初喩
亦約芽與影同時倶起以致反責。故作
大好。舊論亦作芽字舊論亦作芽字。芽
影喩況如向所引泰疏具釋。寶疏作牙。牙芽
相通。正理二十九十一
紙左
曰。豈不現見。燈明・芽
影二雖倶生。但因於明影。觸受亦
爾。乃至廣説。諍論太長。又二十八十九左
又世尊告婆澁波言。於意云何。豈不
杌而現於影
依五識身故不應難此中光釋疎略。寶
疏爲
無色根本不縁色若依大乘。顯揚
十八三葉具明三界心三界境。於
欲・色大同倶舍。唯無色界與倶舍異。大乘
無色界縁欲六及色四自一惠暉云。
無色者。欲四遠不欲界。無色根本無
色界
不縁下義如後當辨定品頌云。幷上三近
分總名色想。釋云。謂彼諸地無遍縁智
及厭色故並不
謂生欲界唯染汚故頌疏云。欲界有情
三界染故。雖上界善心。而成
地染汚近麟云。初二定八者。四喜・
四捨各縁自地四境故成八也。以下縁
故。故無餘也。三四定四者。但有四捨。無色
界一者。唯一法捨。皆不下縁唯染汚者。謂未
下染成上地唯是染汚。不彼善
欲界有情成三界染者。謂在欲界
欲染必成上染。若生色界必不欲染
世雖欲界有情而離染者。今此約未離
此心。總縁色等惠暉云。若
未獲得色界善心者。未未至等定。名
色界善心。成自界通染・善・無記。上界
唯染汚。以是彼惑相應受等故。不下界

或愛或憎或不擇捨惠暉云。擇是慧。不
擇即癡。三毒門中立近行也。麟云。不擇捨
者。即無簡擇。是捨受也。今謂。麟釋誤也。癡
捨倶故云不擇捨。非不擇即捨
又即喜等大師説故正理二十九二十
曰又即喜等十八意行由耽嗜出離依
故。世尊説爲三十六師句。此差別句能
又師是師幖幟。故名師句。如是諸句唯佛
大師能知能説。餘無能。故有説此受應
。由是諸邪師行所依地故。有説此受應
力路。或名怨路。由此能爲受力愛怨
所著處故。有説此受應名力迹。以契經説
意爲力故已上
論文
惠暉云。此三十六三世各
三十六。即成一百八受
如龍鎭池生續無窮玄應音義云。鎭知
陳切。又音珍。説文。鎭壓也亦安也。廣雅。鎭
重也惠暉云。煩惱鎭業。如無學故業無
惱鎭無
如米有能招異熟麟云。應知煩惱
潤業。如米。業爲惑潤。如米有糖。故
二喩別
非由自力光釋睡眠二義別。一自力。
二隨從頌疏用自力義
經説世尊由食而住唯識述記四末
紙右云。謂佛初踰城出家。於外道尼乾子所
修苦行。由彼外道懸頭拔髮自餓投
巖故。佛六年日食麻麥。既知非道便棄
。牧牛女邊受乳糜食吉祥草菩提
。於其後夜便證菩提。彼外道等見
誹謗我戒。復聞得無上菩
。伺佛晨朝入城乞食。便往試佛。先詣
既見如來便爲問曰。言一法。世不
知。請爲具陳其義何者。佛欲彼無義苦
乃報之曰。一有切情皆依食住。正覺正
説。餘不知。外道咲曰。愚者亦解。何言
深生誹謗。此經即是彼時所説。大小二
乘皆共信惠暉云。四食者。世尊初成道
了。往鹿苑五人。過恒河富樓那外
。見太子威儀端正問曰。瞿曇似勝法
佛言。一切無食而住。因此説四食。意
自餓外道。遠離邪覺邪説正覺正説
已上
暉抄
又頌疏云一切法者。是誤之甚
也。言一法者。謂食一法。集異門足論第三
増數法中。一法品云。一法云何。嗢柁
南云。一法世流布本作
一切
謂有情依食依行住。
一切善法放逸已上
論文
此論文
一切法。是一食法也。漸次増數至
法・三法等。具如彼論
一切皆爲分分受之四食章云。釋
。云段者分段。分分受之能持身命。段即
食。持業釋也。舊云團者。可摶可握立
團食此義全非。團字非摶。非水飮等可
團圓。云何名團。故應段。注維摩云。什
云。食有四種。一曰揣食。二曰願食。如
沙嚢命不繩。是願食也。三曰業。食。如
獄不食而治。由其罪業應久受苦痛也。四
曰識食。無色衆生識想相續也。又云。生曰。凡
欲界食謂之揣食。揣食者。揣握食也。揣是和
合之物。隨義言之也。圭峯曰。此譯人之訛
略。古來西天不匙筋。以手摶而食之。謂
之摶食。後唐義淨三藏以謂。此摶收法不
盡 如水漿濕物且摶之不得。遂改摶字
段。謂如此方一分一段之。今謂。圭
峯無稽之説不信用。玄奘已改易了。何
義淨。光記云。可段別而飮噉。故謂口
能飮噉鼻能飮。如象等鼻分分受之。故名
段食。此即釋名。又解。謂口飮噉舌根即分分
味。由鼻飮故。鼻根即分分受香。口鼻中
觸身根分分受觸初釋約扶塵根。後釋約
内勝根。後釋爲正。初釋不穩。又婆沙百二
十九十六右總立三食。於中別立業位。須

必先資益自根大種自根大種二物非
一。是相違釋也。光師更入及字。本據下論
十五紙
文云。二消化已資根及大
有時見色而無益故寶疏依正理意
云。此下通釋伏難。文勢應然。光記解
意及色非食中有三義別。第一爲善。頌
疏唯用第一
言部多者顯已生義玄應音義云。部多已
生義含多解故。留置本名
有壞自體起有壞世間生諸解不同。光
云。如契經説至起謂中有者。引經轉證
是中有。如契經説。有無常可破壞自體
起有無常可破壞世間生。起謂中有。生謂
生有。自體世間是其通稱。爲中有實有
故。以自體名。生有恐執爲常故。以
過。又解。影略互顯。又解。中有相隱。自
標名。生有相顯。世間爲頌疏於光三
解中用第一。寶云。有壞自體起者。謂死
有壞本有自體中有起也。有壞世間生者。謂
無情法因滅果生惠暉云。有壞自體起有壞
世生者有釋云。死有壞中有自體起。中有壞
即生有世間生。中起破大衆部無中有。世
間生破常因外道。五蘊無常從因生也
謂。惠暉有釋似雜用光寶意。寶疏及惠暉
一處一種壞之言。前後異解。雖
。於理不應。此中光第一解及頌疏釋尤
穩暢
此不應然在於觸位寶疏云。此是論主
本文也。今詳。此文若思食。義則不
應若別論不思議力用。義即無違。論起
母思。在於觸位思時。謂十二支觸
文時也今謂。寶師詳釋實爲。鸞法
師亦言。魚母念子歴榮不朽。又論念之
深淺隆殺。母子之間豈唯霄壤而已。死活
存亡理在絶言。又釋觸位。光・寶不同。光云。
謂今此卵起母思。先時在於孚煗觸位
故婆沙一百三十引集異門云。憶念母
孚煗時所有觸故。寶意不爾約觸支位
觸支位如前所言。已至三和三受因
差別位。總名爲觸准此論文。此觸支位與
光所謂孚煖觸位時節大別。光釋。卵未
位。寶釋剖已成魚身後。卵未剖位。何有
母思。故爲觸位。然此段論全據婆沙。寶
師云論主正本文者非也。光解爲正以
婆沙故。婆沙百三十六紙*左云。問。於傍生
幾食。答。卵生具四。觸食偏増有説。思食
増。云何知然。如集異門説。海中有獸。時出
海濱沙渾中生・諸卵沙埋覆還
海中彼在卵㲉念母故。身不爛壞。謂
念母先孚煖時所有觸故。若忘其母
便爛壞。有餘師説。若母憶念卵中子者。卵
則不壞。若母忘之。彼卵便壞。此不理。
所以者何。勿他食能持自命。是故前説
理爲善。又准舊倶舍。此文分爲經部及
餘師解。舊論云。於別誦中説。海中有大身
衆生。從水登岸於沙上卯以沙覆之還
海中。若母於此卵憶念不忘卵則不壞。
母若於失憶念。此卵即壞。經部解不
爾。勿他食他食得成。若釋應此。於
中若卵縁母憶念不忘。卵則不壞。若忘即
壞。有餘師説。此憶在觸位中
鐵丸鎔豈非段食光・寶及應音義。鎔字
洋。古通通。應音義云。洋以章切。謂煮
之消爛洋洋然也。三蒼。洋大水貌也。字略
煬釋金也
後身菩薩對預流向光・寶解大異寶
師意謂。婆沙・此論大意皆同。今謂。檢婆沙
此論別。光師云。非是一文。此解爲
正。然外道・異生同異二解。此非婆沙意。光
師此解鑿矣。婆沙・此論已非同意。則何須
和會
非定無心二舊論頌曰。非一無心二。釋
曰。死及生雖復在意識。非一心及無心中
頌疏云。非定無心二者。二謂死生。定及無心
死生義。故言非也。非定者。謂由三義云云
非無心者在無心位。命必無損等
頓命終者亦心處滅若依大乘。瑜伽第
一云。又終時作惡業者。識於所依
上分捨。即從上分冷觸隨起。如是漸捨乃
心處。造善業者。識於所依下分捨。
即從下分冷觸隨起。如是漸捨乃至心處
知後識唯心處捨。從此冷遍滿。又第一
十八
紙左
云。羯邏藍識最初託處即名肉心。如
識於此處最初託。即從此處最後捨倫記
一上三十
七紙
云。前雖上下冷觸漸起至於心處
甚苦冷。即時後識心處捨時。復從心處
大冷觸起。遍滿所依。今依此文。上下漸捨
皆至於心。昔來相傳。若種善。漸冷至頭面
即死。若造惡業鬼中者。從頭漸冷至
即死。若生畜生。至膝即死。若生地獄。至
即死。即皆無文證。又舊世親釋云。若作
起冷觸定應上。若造惡業。所起冷
觸定應下。有人解云。若生善趣。從足漸
冷至頭方死。若生惡道。從頭漸冷至足方
死。此由此論故。信自人情。演祕三
五十
三界經云。人臨終時將地獄。神識
足出。生畜生者。從膝出。墜餓鬼者。從
腹出。生人者。從心出。生天者。眼出。生
聖人者。從頂出。諸經要集十九具明大小
乘捨識差別
然於身中是謂末摩瑜伽略纂云。末摩
此云死穴。亦云死節。或言有六十四處。或百
二十處已上光師云。論藏中説。衆生身中有
。名末摩。此釋與慈恩説稍有不同。又正
理・顯宗共言。好發言語刺於彼。隨實不
切人心。由此當招斷末摩苦。又正理
三十
紙左
云。引頌云。身中有別處。觸便令
命終。如青蓮花鬚微塵等所已上此頌亦
顯宗及舊倶舍中。然今此論不此頌
何乎
世尊於此建立三聚二解。初解
正。後解鑿矣。舊倶舍云。如此衆生世界。
是生住退。佛世尊三聚衆生
此舊論文唯擧三種。可以准知若依
瑜伽六十四及一百卷・十地論第十一
*等
彼後或墮不名正定光有二解。初義爲
善。寶疏分爲四釋。今謂。二三不別。況無
。光分爲三。此解爲


阿毘達磨倶舍論指要鈔第十一

  分別世品第三之四
安立器世間周圍此三若依大乘
瑜伽第二九左云。自此以後有大風輪。量等
三千大千世界。從下而起與彼世界
依持。爲立無宮殿諸有情類。此
大風輪有二種相。謂仰周布及傍側布。由
散墜。次由彼業増上力故。於
虚空界金藏雲興。從此降雨注風輪上。次
復起風鼓水令堅。此即名爲金性地輪。上
水雨之所激注。下爲輪颷之所衝薄
此地成已。即由彼業増上力故。空中復起
界藏雲。又從彼雲種種雨。然其雨水乃
金性地輪而住。次復風起鼓水令堅。即
此風力所引故。諸有清淨第一最勝精妙
姓者成蘇迷盧山等。略纂第一五十一
倶舍頌已云。今者大乘金輪在下水輪在
上。與彼相違。又深亦別。至第四卷地獄
之中更當廣顯二之二十一
紙*左 亦同
倫記一下十七
紙左
曰。上堪水雨之所激注。下爲風颷之所
者。景師云。若無金輪下填堺。風輪衝
水上昇義。由下捺風颷之所
衝薄。基師解。今者大乘金輪在下。水輪在
上。與倶舍等相違。今更起説。水輪在下
金輪在上。而言上堪雨注者。此謂堪
諸界藏雲降種種雨之所激注。下爲風衝。
復間有水輪。而由風力展轉之所
也。故此卷下文如次言風輪・水輪・地輪
今謂。基師前後釋意。瑜伽倶舍二論不同。倫
記立一解。二論不別。釋論文深爲
。況又證文炳然可觀。瑜伽下文第二
十五左
云。
云何六種依持。一建立依持。謂最下風輪及
輪令諸有情不墜下故起。是名依持。二
藏覆依持。謂屋宇等爲諸有情離流漏等所
損故故起。是名依持。彼屋宇等略有三種
成由造作或不造作。或宮殿化起。三豐
稔依持。爲諸有情段食故起。是名依持。四
安穩依持。爲諸有情離刀仗等所害故起。
是名依持。五日月依持。爲諸有情見色故
起。是名依持。六食依持。謂四食。一段食。二
觸食。三意思食四識食。爲諸有情任持身故
起。是名依持今者更撿對法論第六初紙
云。謂水輪依風輪地輪依水輪。依此地輪
蘇迷盧山七金山。乃至廣説 又頌疏冠註
云。麟云。有言五輪者。義加空及地輪。謂風
下依空金輪上有地故。今此但明三輪。即風
水金也。准論三輪大小不今謂。若
大乘及密乘教。則五輪即五大五界故。
金輪即地別立火輪。如楞嚴説。更加根識
具明七。大皆如來藏。華嚴經中明五海互
具重遍。密教胎金雨界六大皆非小乘所
。金水二輪下上亦別。如下引瑜伽
已上
冠註
今謂。別立火輪必局大乘及密乘
。増一阿含三十七八紙右云。閻浮地厚六萬
八千由句。水厚八萬四千由句。火厚八萬四
千由旬。火下有風輪。厚六萬八千由旬。風下
金剛輪。過去諸佛舍刹盡在彼間
許此三千形量不同光云。毘婆沙師許
此安立。寶云。三輪等異諸部麟引作
同許。惠
暉云。諸部共許
如篅持穀玄應音義二十五九紙左云。篅
蒼頡篇作圖。同市縁切。圓倉也。説文。判
圓以盛穀者也。江南行此音又上仙切。中國
此音麟云。篅音船名義集云。音垂。又字彙重圓切。
音椽。箇盛穀。六書正譌作*圖非。又篅多

華嚴世界品云。如佉勒迦形。苑音義云。
此云篅。謂著穀麥竹圜盛穀曰
玄應音義二十五十二左婆訶麻婆訶。此言
𥫱。或云篅。麻則胡麻也。𥫱音徒損切
搏撃此水搏者字彙云。伯各切。音搏。手
撃也。又與捕同。小輔韻會。伯各切。説文。索
持也。一曰至也。一曰拊也。又四各切。撃也。又
符遇切。捕也。海韻。歩傳二音。擒也。玄應音
義作摶。摶者字彙云。徒官切。音團。以手圜
之。曲禮毋飯。注揑聚也○從慧與搏字
甫者不同。小輔韻會。又撃也。柱兗切。卷
也。職縁切幷合制領也。玄應音義二十五
九紙左云。摶撃。從桓切。摶圓也。厚也。廣雅摶
箸也。摶之令相箸
上凝成膜頌疏作膜。膜者。字統。目不
明。集韻。或亦作眊。眊末各切。目少晴也。膜
者字彙云肉間。小輔韻會釋文。莫本作
瞙。魄莫不堅實之貌
二輪廣量踰繕那寶疏云。有人謂。十二
餘億爲六千之徑。至不相當。乃至今詳
之二説。前説爲善。既同一雨水以成水輪
中何要分金水別三輪相依風輪
大千。水金因何即小。麟云。准此所説。金
水等風輪者。即同約三千界輪。若言金水
者。即約四天下惠暉云。小器者。即
一四天下。如水金輪。徑十二洛叉三千四百
五十踰繕那。即是一四天下所依。風輪量無
數。即爲大千世界所依。准婆沙。風輪與
倶胝水輪爲所依。一倶胝有百億。百倶胝
百百億。大千界有百百億。故知風輪與
大千界
次踰健達羅尼民達羅山瑜伽列七金
此不同。略纂云。此與倶舍次第不
同。宗別名同。未和會。竭地洛迦者。光云。
印度樹名。此方南邊亦有此樹。稱爲擔木
山上寶樹其形似彼。從樹爲名。舊云佉陀
羅木訛也泰云。舊云佉陀羅木。若燒爲
經而多熱。故諸經名佉陀羅炭已上今謂。陀
羅尼集經三十八
紙右
云。佉陀羅木。唐云檀木
也。又六字神呪經云。無烟佉陀羅木炭若無。
紫*檀木此文
物非
仁王經念誦法云。
坦四角佉陀羅木橛。如無此木橛。鐵
橛紫柦木橛亦得七紙左探玄記十四云。於
此山佼陀羅木。此云若鞭木。故以爲名。
又瑜伽略纂第一五十一
紙左
云。朅達洛迦。此云
。諸阿修羅以此木須彌山。山有
故。以爲名。倫記全同。光記・頌疏擔字作
檐。恐是形誤。又毘那怛迦略纂云。毘那
迦。此云障礙。有神住中。障善法故。當
舍第六毘那怛迦。怛・吒相似呼聲別故。倫
記亦同。又解。有。人身象頭。作
能障行者。此山形彼神頭故名障難
一下十
八右
此外復有鐵輪圍山瑜伽倫記云。樓炭經
三種鐵山。應彼文
其水即爲衆寶種藏泰疏云。其水爲
寶種子。由種種威徳。猛風鑚撃變生
寶泥等。謂中四寶泥。次外金泥。次邊鐵泥。如
是。變水生寶等
約持雙山踰繕那泰疏云。若約妙高山
外邊。妙高方故。周量於其四面數各分萬
踰繕那。若約持雙山内邊。於其四面對
高山外邊。八萬數各三倍八萬。故三八二十
四。謂各成二億四萬踰繕那
此一切洲皆人所住瑜伽倫記云。此八
中洲復有五百小洲以爲眷屬。於中或有
人住或非人住
邏刹娑居惠琳音義云。邏刹娑。上羅賀
反。梵語食人惡鬼都名。經作邏書寫錯也
玄應音義云。羅刹娑或云阿落刹娑是惡鬼
之通名也。又云。囉叉婆。此云護者。若女則
叉私舊云羅刹訛略也
七捺落迦重累而住惠暉云。婆沙一百
七十二云。餘七在無間上重累而布。一一廣
萬踰繕那。計五箇半出地上已上今謂。婆沙
此説唯言縱廣高下。何定五箇半出
地上
此是増上故説爲増光爲三義。惠暉
釋光師意並不允當。寶爲二説。此解爲正。
麟記依
有説非情泰云。有薩婆多。説非情。依
大乘二十唯識與此説同。二十唯識述記上
三十左云然諸部中大衆・正量説獄卒等是實
有情。薩婆多師雖有情。然是心外惡業所
感。増上大種轉變所生造色形顯量力差別。
經部師等雖有情。然是心外造業之時。唯
内識及其受果乃在心外。大種轉變起
形顯等。今大乘意亦非有情。造業之時既
内識。受果久世在識非餘故。今大乘
諸部異。大衆部等於此救之。其在地獄
行業擲人置地獄者是實有情。諸部無
有説有情泰云。正量部説有情
隨身聲變以立其名光有二解。寶同
。泰同第二。泰疏云。初二隨身。次三隨聲。
次三隨
如是等類廣説如經經者。正法念經
第十六・第十七廣明三十六種。正理三十一
云。鬼有三種。一無財鬼。二少財鬼。三多財
鬼。初無財鬼又三種。一炬口鬼。乃至二
針口鬼。乃至三臭口鬼。又有三種。一針毛
鬼。乃至二臭毛鬼。乃至三大癭鬼。又有
。一希祠鬼。乃至二希棄鬼。乃至三勢力
鬼。所受富樂與諸天同。或依樹林。或住
靈廟。或居山谷。或處空宮。然諸鬼中無
威徳者。唯二洲有。除北倶盧。若有威徳。天
上亦有。贍部洲西有五百渚。於中有三。唯
鬼所居。渚各有城。二百五十。有威徳鬼住
一渚城。一渚城居威徳
共引風起遶妙高山光云。梵名毘嵐風
又云毘蘭婆。此云猛風。即運轉日月
日五十一月唯五十瑜伽第二全同
。起世經云。日天宮殿縱廣正等五十一由
旬。上下亦爾。月天宮殿縱廣正等四十九由
旬。又云。日宮有七重墻壁。乃至正方如宅。
遙望似團。五風持行。一名持。乃至五名
。乃至高十六由旬等。不此説。又智論三
十九云。日月方圓五百由旬。而今所見不

日輪下面能冷能照頗胝此云水精。水
精類多。麟云。若殊中能出水者名
。若能出火者名物燧珠。若能清濁水
水精珠
北洲夜半餘例應知寶疏云 此據
而論。非經盡理。若不爾者。北洲夜半
南洲日中。理且可然。東洲日沒當妙高山東
南角。南洲日中當妙高山正南。西方日出當
妙高山西南。豈全定也惠暉云。日出四州等
者。南州日出東方。東州北方。北州西方。西州
南方。有言。四州皆日出東方非也。以此論
前文出東州相言邊三百半。是明。東
州日出北方。餘二州准此釋也已上
暉鈔
智論十
二十
五右
云。問曰。何以言無方。汝四法藏中不
説。我六法藏中説。汝衆入界中不攝。我
陀羅驃中攝。是方法常相故。有相故亦有亦
常。如經中説。日出處是東方。日沒處是西
方。日行處是南方。日不行處是北方。方有
分合。若前合若今合若後合。隨方日分。初合
是東方。南方西方亦如是。日不行處是無
分。彼間此此間彼。是方相。若無方。無
。彼此是方相而非方。答曰。不然。須彌山
四域之中。日繞須彌四天下。欝怛羅
越日中是弗婆提日出。於弗婆提人是東方。
弗婆提日中是閻浮提日出。於閻浮提人是
東方。是實無初。何以故。一切方皆東方皆南
方皆西方皆北方。汝言日出處是東方日行
處是南方日沒處是西方日不行處是北方。是
事不然。復次有處日不合。是爲方。無
方相故。問曰。我説一國中方相。汝以四國
難。以是故東方非初。答曰。若一國中
日與東方合。是爲有邊。有邊故無常。無常
故是不遍。以是故方但有名而無實。今謂。
智論即大乘與倶舍等同。大小宗別不
今也。又正理論通約日月光明論。此論
唯説日光所作。瑜伽第二三紙亦同此論
彼論云。又彼日輪恒於倶時作明。復
二州倶時作闇謂於一日中。於一日出。
一夜半。於一日沒已上
論文
又正理論三十一
十三右曰。四洲日月各有別耶。不爾。四洲同
一日月。倶時四處作所作耶。不爾。云何夜
半日沒日中日出。四洲時等。倶盧贍部牛貨
勝身隔妙高山相對住故。若倶盧夜半則贍
部日中勝身日中。勝身日沒牛貨日出。若牛
貨日中。則勝身夜半贍部日沒倶盧日出。此
義隨何州相對。日中月中。餘二洲隨
西沒東出。第三洲處夜中晝中。由是若時勝
身・牛貨如其次第。日中月中。爾時先明四
洲皆有。然先作事在東南洲。於西北洲
明作事倶見兩事。在北南洲。謂贍部洲見
出月沒。見月出日沒。謂倶盧洲・東勝身洲。
唯得日。唯得月。謂牛貨洲如是諸餘
洲應思擇已上論文
顯宗全同
諸論意。此文廣通
。配屬日光所作。總論明暗出沒。非
簡剋定其時處等。故論唯言日中夜半等
正南等。又瑜伽總言明暗日沒日
。寶師以爲未盡理或不全定者。蓋爲
也。又謂。國形不同。有半月形。有畟方等。南
洲地有闊狹日有長短。北洲地方何有
短且就此兩洲而言。則南洲可定。自餘三
洲晝夜長短等豈可細簡剋定。論云北洲
夜半則南洲日中。此文爲日長時。爲
短時。爲極長時。爲極短時。以其有長短
。對長短之*洲。説彼洲夜半此*洲日
。此豈晝夜漏刻正半正中符合的當毫無
齟齬。予則不信。此約總相以論日光明暗
剋定之説。若言北*洲離地方而晝夜
増減者。向言南*洲地有濶狹晝夜増減。其
理立傾翻矣。想者。今佛出在南洲。爲南洲
爲説其法。是故修多羅中多就南洲現見
之境説。若出餘洲。爲餘洲人而説。則其
説或有不同。此豈以凡情測。又立世阿毘
曇論第五六左日月品中詳論日月運行
于正理・顯宗等之上。然立世論。南北二洲論
其日月。言正中時。唯論日光。或言已沒。或
已出。或言日已過東*洲中央。此文或
已沒或言已沒中央等。並非細簡剋定
之言續須論意。又立世論眞諦所譯。
眞諦論。設有正判。然唐三藏門下或亦不
引矧又彼論無雄斷
日行北洲有減有増諸解紛紜。莫
適從。然光・寶等皆引用泰疏。惠暉雖復依
寶釋泰而不泰意。又冠註雜加光解及
惠暉解示泰義。隨釋隨遠。併觀諸説
背可知。又冠注云。光師本非婆沙四
時増減之語。但言者。迷闇光記
面者。光記上評此論已。又更
婆沙兩其違。記文明言。若作
即與此論相違。又云。與婆沙一百三十
相違。又云。即與此文相違。又至結釋
言。又與此論及婆沙相違。如此等文豈唯
此論而已。對文可知。又寶疏與
光不同。以婆沙
日行*北洲路有差別七曜攘災決云西天
竺國
婆羅門僧金倶吒撰集。
慈覺宗叡請
夫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
分度之一。毎日日行一度。月毎日行十三度
四分度之一。一月月行三百九十七度四分
度之二。日行三十度。一遍與月合會。其宿
四世界衆生所生之日時日月行所在。爲
命宿。復日歴天一周。衆生爲之歳。月歴
一周。衆生爲之一月嘉祥仁王經疏中云。
天有三百五十六度四分度之一。日一日行
一度。一歳一周天月一日行十三度
九度十九分度之七。一日一周天。又天道
日月所行乃至有無量。大判有三道。謂冬
時之日行於南道。夏至之日行於北道。春
秋二分行於中道五之六
紙右
中論疏記第五本
云。如外典記。日月周天有三百六十五度
亦有一度爲四分中之一。乃以三千九百
三十二里爲一度也。日於一日夜但行
。月於一日夜十二度。若就日言。以
二月一周天竟。餘有五度四分之一。正以
五度五日也。四分之一是爲六日
也。十二月中六月小也。有餘六月通
五度四分之一。至于三歳而成閏。然日月
之道。月横徑速行。故一*月行三百六十度
而一周天。日遲行。故一年行三百六十度
而一周天。問。四分之一此一分者爲
前邊。爲後邊。中間何者。日月逕
行。此四分之一度其三百六十度中一度。若
日於一日夜但度三分一分。若月
十一度三分一分。即以此餘一
分及集小月一日𨳝月已上樓炭經云。
日行有三道。冬行南道氷山之上。是以
故天下大寒。春秋行中道。故寒温適等。夏
北道人上已上
從雨際等二月與此相違印度國法分
十二月以爲三際。謂熱・雨・寒。戒疏一下云。
俗則年有四時。道則歳唯三位。略於秋分
已上今謂。此約多分。據實而説。俗立四・
六・八等時。佛説亦爾。如金日光明經説四時
之類是。三際差別多説不同。今標圖示


     二月十六至六月十五── 泰説
   十一月六至三月十五── 光寶及唐三藏
熱際 正月十六至五月十五── 光記前引眞諦及南山戒疏第二
云。印度諸國義幷倫記補閲説
   十二月十六至四月十五── 光記所引有説及四分律戒疏
第一説及西域記二巻三紙
   八月十六至十二月十五── 此西域記指云有國説。及戒疏云。都貨羅説。行宗云。
諸僧以十二月入安居。三月十五日自恣等。業疏云。
餘參傳譯親問來人是也。

   六月十六至十月十五── 泰説
   三月十六至七月十五── 光寶及唐三藏説
雨際 五月十六至九月十五── 光記所引眞諦等
   四月十六至八月十五── 光記所引有説等
   十二月十六至四月十五── 此西域記等

   十月十六至三月十五── 泰説
   七月十六至十一月十五── 光寶及唐三藏
寒際 九月十六至正月十五── 光記所引眞諦等
   八月十六至十二月十五── 光記所引有説等
   四月十六至八月十五── 此西域記等


後半者。宿曜經上云。天竺毎一月分爲
兩分。同下云。西國毎一月分爲白黒兩分
月一日至十五日白月分。入月十六
日至三十日黒月分。西域記第二云。月
盈至滿謂之白分。月虧至晦謂之黒分。或
十四日十五日月有大小故也。黒前白後合
一月。六月合爲一行也。日遊在内北行
也。日遊在外南行也。總此二行合爲一歳
二紙
日行*北洲夜増晝増麟云。然光・泰二
師各説増減同者。並不波沙。*波沙
秋分亦云此已後夜漸増。乃至夏至
亦云此已後夜漸増。春分及冬至已後並
晝増。然於四時皆説増減。故此二説各
相違。若以夜短其晝晝増。夜
短其夜已短名夜増者。即當泰法師義。若
此時已去夜漸進長。即第二夜長
一夜等名夜増者。即同光法師説。舊引
證云。日行此*洲南向北如其次第
晝増夜増。故知約夏至冬至増減。新
亦同。今詳此文。未誠證。論文言向南向
者。爲正中北名爲向北。爲
南名向 南。爲極*北漸次歸南名
向南耶。若極北向南即同光釋。若正中
向南。便同泰解。既通證。豈成
。但言夜増晝増。即通二釋。向南向北豈
一途故不已上
麟文
今謂。泰意増減是
長短義。光意不爾。漸進而長爲増。此反
減。通途所談多是光師義也。然泰師義頗
下文。第十二二紙左云。此晝夜有時増有時
減有時等已上
論文
光師釋此下文。初擧自義漸
進等意。次設一釋。此即泰師長短之義也。泰
釋全非。光師何用。用而不捨。知亦有理矣。
又麟釋意謂。今此論文。若極北向南即同
。今謂。泰師若約極北。則論文中向南之
語無失。向北之言難成。何者極際之北此謂
極北。既云極北。何有向。若泰師意。則向
南向北二語善成。約正中故。於二釋中
師爲優。然冠注云泰師次第之言難通者。昧
之何甚也。此即向南向北與夜増晝増屬當
次。此謂次第。非次第増減。上文云。南
贍部洲北廣南狹。麟云。問所日向南北
晝夜増減者。立世經云。復次以何因縁
冬天時夜長晝短。其日宮過六月已。次向
行。日行六倶盧舍。亦不差移。但於此時。其
日在北國最南際。地形狹少。日過速疾。由
此因縁冬晝短夜長。復次日宮過六*月
向北而行。一日六倶盧舍。亦無差移。但於
彼時。正在閻浮提内而行。地寛行久。由
因縁春夏晝長夜短。問。日既非地上行。豈
地闊狹日有長短。答。由地狹故照亦
廣。故擧地狹以顯行速。若爾。南ニ洲地
闊狹。日有長短。北*洲地方。應長短
是應爲別釋云云新云。節氣從西向東。
南方夏西方秋北方冬東方春。南方夜極短。
北夜極長。東西晝夜停等已上冠注云。今更詳
之。所以向南向北不恒定者。既言有情業
増長所生。晝夜増減寒熱損益。隨應思
今謂。佛出南*洲。説多約就南*洲現見之
。若出餘洲。説或不同。凡愚難測。何輒一
定。冠注引外典天文書等其爲不應。佛教
明日月運行晝夜増減。皆根於妙高山
樹。外典等中有妙高山等無耶。光記
十二三紙左云。論主所以不廣明諸歴數者。
恐人耽著邪命自活已上智論如經。舍利弗爲
士女淨因者四種食
下口。二仰口。三方口。四四維口。第二仰口。觀視星
宿日月風雨不淨治命。名仰口。第四四維口食者。學
種種呪術算吉凶不淨*治命。名
四維口食。光師所言意在此等邪命
又佛具一切
種智。何昧天文等屑論。然説天文等修多
羅藏未渡來。盡巨細差別何辨白。不
疑。然宿曜經上云。今有迦葉氏瞿曇氏
僧倶摩等三本梵暦。竝掌在司天。然則今之
行用瞿曇氏暦本也二十
五左
又云。天竺暦瞿曇氏
所譯本云。是大梵天所造。五通仙人傳授推

世施設中見不圓滿惠暉云。西方俗人
共施設。不是六足論中施設足論已上
暉鈔
立世
阿毘曇云。若日隨月後行。日光照月光。月
光麁故被照生影。此月影還自翳月。是故
月後分不已上
論文
又依大乘。瑜伽第二云。
又此月輪於上稍歌便見半月。由彼餘分
。其近分遂令見。略纂云。倶舍云。近
自影覆。故見月輪缺。今則不然。其自*歌側
餘面自映。故見其虧。非日照。若日照者。
空中應明。若自不障漸漸見倫記
亦同
是持雙所部封邑瑜伽第三云。又持
雙山。於其四面四王都。東西南北隨
次第。謂持國・増上・醜目・多聞。四大天王之
居止。諸餘金山。是彼四王村邑部落
大論第九同瑜伽
佛地第五同倶舍
玄應音義云。封邑。甫逢切。起
上爲界。封爵也。周禮。四井爲邑。方二里也。
凡邑有宗廟先君之主都無曰邑也
倶用百一雜寶嚴飾惠暉云一寶一色名
百一。麟云。有餘云。百者。凡義。謂凡是諸物
皆一故言百一。光解爲善。光云。一百箇一
故言百一。猶言百味飮食
中間各去苑二十踰繕那婆沙百三十
十五紙正理三十一・舊倶舍論。皆作二十
頌疏誤作二千
盤根深廣五踰繕那婆沙百三十三十五
正理・顯宗及舊倶舍・涅槃經云。皆爲五踰
繕那。光記・頌疏及瑜伽等。爲五十踰繕那
爲依自地隨風相續光解自地三種
釋。於中第二爲優。頌疏亦用此義
外西南角不如法事*波沙百三十三
云。三十三天。常於半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
此堂中。詳辯人天及制伏何素洛等如
法不如法事。光記引正理三十一十六左云。
城外西南角有大善法堂。三十三天時集詳
辯制伏何素洛等如法不如法事。名善法
已上
記文
今謂。論中無名善法堂四字。是光師
加也。起世經云。三十三天集會其中。唯
善語故以名焉。瑜伽第四云。其宮東北
隅有天會處。名曰善法。諸天入中思惟稱
景觀察妙義
唯六欲天妙欲境唯者簡色天等。正
理論三十一十六左曰。梵衆天等由對治力
諸欲法皆已遠離。唯六欲天受妙欲境
若依大乘。瑜伽五五丁云。又三洲人攝受妻
設嫁娶。北拘盧洲無我所故無攝受
故一切有情無攝妻妾亦無嫁娶
隨彼諸天所生男女光師此下屬爲後段
寶疏・頌疏尚爲前段。准顯宗十五十
六丁
。屬
後段者勝矣
謂彼言詞同中印度光云。印度此云
。月有十名。斯其一矣。舊云天竺。或云
。或云身毒。皆訛也已上
記文
玄應音義二十五
十二左此論文云。正言印度。印度名*月。
西域記等皆同此釋。諸釋唯翻爲月不
。此記支字應是衍文。具言月支。此是彼土
別國之名。大小二種月支。非總名。玄應音
義五十八左曰。月支薄佉羅國應是也。在
山之西北也。或云月氏已上
音義
護信戒體章云
月支論師。續方譯中倫同宗密謬説以加
彈駮。然梵語多含。譯語非一。前賢所言多
憑據。叔世淺識不輒破。慈恩唯識述
記四本八十五
紙右
云。名光月氏譽美方今已上
疏文
總目。豈指別國月支。月支非相通
密云。等語亦不全無憑准。又言訛略
多差別。或通二土亦有梵正漢訛。續僧
傳二五紙*右云。賢豆本音因陀羅婆陀耶。此
主處。謂天帝所護故也。賢豆之音彼國之
訛略耳。身毒・天竺此方之訛稱也。而彼國人
總言賢豆而已。約之以爲五方已上
傳文
即二土方言並有訛僻。此餘梵漢可以准
。或梵音雖正漢聽不悉故。有訛略。如
阿毘曇之類是也 此如第一卷中引泰疏

夜摩等天宮等光云。此下大文第二總
大千。此即問也。寶疏齊何等下爲第二
小中大千數今謂。准舊倶舍及顯宗論
光解爲正。舊論自此已降爲第九卷。顯宗
論云。依地居天已説處量。夜摩天等處量云
何。有説等云云。如此論説
四大洲日月皆同一成壞若大乘説。
顯揚第一・雜集第六・佛地論第六全同
此説
同成同壞惠暉云。以同依風論故。同成
壞也
贍部洲人有長四肘瑜伽第四云。有
情量建立者。謂贍部洲人身量不定。或時
高大或時卑小。然隨身肘三肘半量
東勝身人三十二肘惠信唐決云。増一
中阿含・寶積等皆反之。東洲爲勝西洲爲
劣。佛説既爾。論宗何反。論師所立必依

欲界六天一倶盧舍半瑜伽第四明
天身量此稍殊。色天身量與此全同。彼
論云。帝釋身量半拘盧舍。時分天身量亦半
拘盧舍。此論稍別。餘皆全同。又瑜伽倫記二
七紙右云。問。何故欲天壽量倍増身不爾耶。
答。人壽爲之所極悕望。身則不然故。又解。身
量以外亦有麁妙等多差別。互有得失。壽量
以外更無餘能故。一向倍増也。色天身量
雜心。大梵身量不前益者。以尋有
無際業果難勝故。無雲減三者。以變異
定難修故此同
光解
初梵衆天滿萬六千*波沙百三十六
紙右云。梵衆天身長半踰繕那。梵輔天身長一
踰繕那。大梵天身長一踰繕那半少光天身
長二踰繕那。無量光天身長四踰繕那。極光
淨天身長八踰繕那。少淨天身長十六踰繕
那。無量淨天身長三十二踰繕那。遍淨天身
長六十四踰繕那。無雲天身長百二十五踰
繕那。福生天身長二百五十踰繕那。廣果天
身長五百踰繕那。無想天身亦爾。無煩天身
長千踰繕那。無熱天身長二千踰繕那。善現
天身長四千踰繕那。善見天身長八千踰繕
那。阿迦膩瑟據天身長十六千踰繕那。如
名爲色之分齊已上
論文
寶云。身量等不同者。皆
是生死法爾因果。如此不細求。所以多
眼・三眼・二眼・一眼及無足・多足等也光師
三解。頌疏用前二義第三。第三是
神泰解。法花攝釋云。初禪三天二十倍増。何
故此天頓過許劫。答。有二釋。一業力便然
故難以責。二梵王天但離於尋猶未
故不倍超。小光雙越故超多劫頌疏云。
謂遍淨天六十四踰繕那。至無雲天
*信中三踰繕那。計成一百二十五踰繕
那也若不三者。廣果即五百十二。無
煩即一千二十四。乃至色究竟天成一萬六
千百八十四踰繕那
於劫初時不能計量惠暉云。准瑜伽
八萬四千爲最上。此論但言無量也 今
謂。不然。瑜伽第四云。壽建立者。謂贍部洲
人壽量不定。彼人以千日夜一月。十
二月爲一歳。或於一時壽無量歳。或於
壽八萬歳。或於一時壽量漸減乃至十
歳。倫記一下十一左曰。贍部洲人從初壽
命無量減至八萬。雖壽命無量
。以*波沙云欲界善業無有能得一劫
。若無間地獄及持地龍王不善業果有
一劫。准正理四十三十三紙則欲界無
一大劫壽量。不一中劫。又約六欲天。何
唯半劫。如下論明
爲壞爲成爲中爲大光有三解。皆未
。四劫之義具見下論。第十二三紙何不
彼文而釋乎。*彼沙百三十五十五左具説
。何不擧用。彼云。劫有三種。一中間劫。二
成壞劫。三大劫。中間劫。復有三種。一減劫。
二増劫。三増減劫。減者從人壽無量歳
十歳。増者從人壽十歳増至八萬歳。増
減者從人壽十歳増。至八萬歳復從八萬
減至十歳。此中一減・一増・十八増減有
二十中間劫。經二十中劫世間成。二十中劫
成已住。此合名成劫。經二十中劫世間壞。
二十中劫壞已空。此合名壞劫。總八十中劫
合名大劫。成已住中二十中劫。初一惟減。後
一惟増。中間十八亦増亦減。乃至如是説者。
初減・後増・中間十八。此二十劫其量皆等
由此故説壽量瑜伽倫記一下七紙
云。言大梵壽量六十中劫者。舊來相傳皆
云。梵王但經五十八中劫二中劫。所以
者何。於成劫中。初一別劫成器世間。梵王
未來但經十九劫。後壞劫時一劫火起。梵王
亦無。是則梵王於一大劫八十劫内除正空
二十劫。於成壞時各除一劫但壽五
十八劫。而言壽命六十中劫合爲一劫者。
多總判。故智度論云。梵王壽命五十八劫。
若依起世經説。梵王還滿六十小劫。彼云世
界初成時。初成初禪三天宮殿。欲界宮殿未
有。爾時梵王已從上地在梵宮。爾後方
欲界空居天等。即於成劫滿二十也。後
壞時第二十劫欲界大起。已燒多時。
梵王猶在。火勢經久垂梵宮。梵王方去。
是故於壞劫亦經二十劫。則具經六十劫
此與火等初成壞時量位相當感故。大梵壽
量一劫時定。三天三品修生不同。劫數故異」
無間地獄一中劫頌疏云。二十増減爲
一中劫也。光云。以佛經中或説一中劫
一劫無間果慈恩頌云。無間有情一増
減。龍王壽報亦同然。麟云。有説但一増減也。
破以論文言八十中劫爲大劫故。故言
増減爲一中惠暉云。無間中劫全者。取
一増一減中劫。此疏言二十増減。不
何憑。准立世經。如調達第九減劫人壽
百歳時入地獄第十減劫人壽四萬歳時
人中獨覺果。由不滿一増減
注云。止觀輔行統記等引新婆沙二十増
減爲一中劫。未所據矣。今詳。毘曇第九
説意。二十増減爲一中劫。與此論已上
謂。冠注所辯是無稽之譚。盲聾幼學。今引
本説以顯其實。輔行一之一
十一左
云。劫此云時。倶
舍等論多以二十増減一中劫。八十増減
一大劫。私記一本四紙左云。倶舍等論多
二十増減一中劫者。問。彼論以一増
一中劫。非也。答。論云。應知有
四劫。謂壞・成・中・大。此中劫者。約二十増減
之。故云二十中劫也。四劫中一。故
一中劫也。若依*波沙。以一住劫
間劫已上
論文
此等文。輔行依倶舍論。何言
婆波耶。又統*記三十三十五左無間高廣
二萬由旬。阿毘曇論。等活壽五百歳。黒繩千
歳。衆合二千歳。號叫四千歳。大叫八千歳。炎
熱一萬六千歳。極熱半劫。無間一劫。倶舍論
等活一晝夜當四天王五百歳。次第至
熱一晝夜。當他化一萬六千歳餘獄次
第對例
更引
成寒・薩*波多論・長阿含・觀佛經等無間
。然無新婆沙説無間中劫。又檢
曇第九。不其文。彼論第九初紙右
眞諦譯
小三災
品中。第一疾疫災。佛世尊説。一小劫者名爲
一劫。二十小劫亦名一劫。四十小劫亦名
。六十小劫亦名一劫。八十小劫名一大
。云何一小劫名爲一劫。是時捉婆達多比
丘住地獄中熟業報。佛世尊説住壽一
。如是小劫名一劫。乃至廣説餘三劫量
第十初紙右大三災品中。第一火災亦與
全同。毘曇第七亦標此説。准此等文。此
論一小劫爲無間一中劫。二十小劫爲梵衆
天劫。非無間劫。冠注所言不一當
也。總而論之。劫有多種。二十増減名一中
者。下論十二
二紙
四劫中第三。又上所
*婆沙明三種劫中第一是也。然婆沙等總
無間一中劫。是故圓暉等云二十増減名
一中劫。光師云一増一減名一中劫也。
麟師出其證云。以八十中劫爲大劫故。惠
暉以調達得果證。皆是義證叵明文
然立世阿毘曇。一小劫名爲一劫。更引
提婆得果證。此文正明一増一減名
無間一中劫。又婆沙百十六初紙右曰。問。
此業能取一劫壽。爲是何劫。或有説者。
是成劫。復有説者。是壞劫。復有説者。是大
劫。如是説者。此是中劫。由彼亦有
而得時故。如毘奈耶説。提婆達多當
人壽四萬歳時生人中必定當獨覺
菩提。舍利子等所及。正理四十三十三
曰。此必無間大地獄中經一中劫極重
苦。餘逆不必生於無間瑜伽倫記一下 十一左
云。婆沙云。欲界善業無
一劫壽。若無間地獄不善業果。有
。如上具引。此文約一増減而言。與正理文相違
然此不一大劫者。欲界無此壽量故。
一中劫時亦不滿足。經説天授人壽四萬
歳時來生中人證獨覺菩提故。然不
壽一劫言。一劫少分中立一劫名故。現有
一分亦立全名。如此日我有障礙。或如
説言賊燒村等已上
論文
此二論文亦引提婆得
毘曇論。然婆沙四有説義約成壞中大
四劫而論。准百三十五明四劫。此中如
是説者所謂中劫者。或應是二十増減。如
詳述。又正理已言不一大劫者欲界無
此壽量。義准。欲界可有壽量。一切皆
悉須經。以極重業故。何可唯經一増一減
一中劫乎。又依立世經・毘奈耶等説。計
提婆獄中壽*量。皆用常途人間日月等算
以爲定准。何者。提婆第九減劫人壽百歳
時入於地獄。至第十減劫人壽四萬歳
生人中獨覺果。以此從入至出中間時
。推知提婆住在獄人間一増減劫
又依此得知。經論所謂無間一中劫。即是
人間一増減劫也。此則以人間時量
中壽果也。然准立世阿毘曇論。彼無間壽果
常途人間數量。彼論第七十七右壽量品
云。佛世尊説。人中二萬歳是阿毘止獄一日
一夜。由此日夜。三十日爲一月。十二月爲
一年。由此年數。多年多百年多千年多百千
年於此獄中熱業果報。於是中生最極
長者一劫壽命。又如此論等所明。八熱地獄
中前六地獄壽量。皆是非常途人間數量
論云。人五十歳爲六天中最在下天一晝一
。乘斯晝夜三十爲月。十二月爲歳。彼壽
五百年。上五欲天漸倶増倍。謂人百歳爲
二天一晝一夜。乘此晝夜月及年。彼壽
千歳。夜摩等四隨次如人二・四・八百・千六
百歳一晝夜。乘此晝夜月及年。如
彼壽二・四・八千・萬六千歳。又云。四大王壽
量五百。於等活地獄一晝一夜。乘此晝
月及年。以是年彼壽五百。乃至他
化壽萬六千。於炎熱地獄一晝一夜。乘
此晝夜月及年。彼壽如斯萬六千歳已上
論文前六地獄壽量皆既如是。則後極炎熱及
無間獄壽*量豈常途人間半劫一劫量乎。又
無間等壽量實不人間日月算數
計挍。但爲造罪衆生知苦果久長
故。且寄數量以説非數量耳。又提婆本權
化。不必爲定量。入大乘論下云。提婆達
多是大賓伽羅菩薩。爲衆生起逆罪故。
作二業於地獄大方便佛報恩經
二十
一紙
曰。如來即遣阿難往到地獄
提婆達多。苦可忍不○提婆達多言。我處
鼻地獄如比丘入三禪。又立世阿毘
曇論第八十六左云。此中無間罪人壽命一劫
乃至半劫乃至不定。譬如鑪治竟日燒鐵星
焔沸涌。燒罪人身亦復如是。故説名阿毘
。又横門川唐決云。由此名許一増一減
者。即違地獄壽次第増。何者。一増一減齊
都率二生。都率二生齊號叫二日。所以知
者。第九減劫壽百歳時佛十二年彌勒生
。第十減劫人壽八萬歳時盡彼天壽
閻浮新婆沙説二佛中間云。五十七倶
胝六十百千歳即當都率一期壽
二佛中
間有一増減劫小分。以此推之。一増一減
都率二生號叫二日。由此不一増
無*間壽。若爾者。豈號叫二日齊無間
一期壽。進退有疑。欲決斷已上
唐決
此道
。應是一増一減。或諸趣壽量脩短不齊。
亦是生死法・爾因果。不細求。所以如寶
疏辨。又法苑珠林三十六右云。明劫有四種
一別劫。二成劫。三壞劫。四大劫。從人壽十
漸至八萬歳。經多時八萬歳。又漸減至
十歳。爲一別劫。對餘總故名爲別也。若以
事格量。依雜阿經云。由旬城高下亦爾。
滿中芥子百年取一芥盡。劫猶不盡。按
即爲別劫也。若據大劫。即以八十由旬城
量也。樓炭經云。以二事劫。一云。有
一大城。東西千里南北四千里。滿中芥子百
歳諸天來下取一芥子盡。劫猶未盡。二云。
一大石方四十里。百歳諸天來下取羅糓
石盡。劫猶窮。此亦應是別劫也。
第二有成劫四十。壞劫亦爾。所以然者。世
間成時二十別劫。住時二十別劫。壞時二十
別劫。空時二十別劫。此中以住合成以
壞。故各四十別劫。總此成壞合有八十
別劫一大劫更舒之。別有六劫。一別二
成三住四壞五空六大。若更東之則有三劫
一小劫二中劫三大劫。小則別○劫。中則
成・壞隨一。大則總成與壞。欲界中壽一劫是
小劫。初禪三天壽劫是中劫。二禪已去壽劫
是大劫已上
珠林
今小劫亦云別劫。又依大乘。廣
九種劫。如瑜伽倫記一下六左又具如
品中述第八之三
十九*左
如此人間有易盡期智論十三説寒地
獄壽量云。有解胡麻。有人過百取
一胡麻等。玄應音義二十五十二左云。婆訶
比言𥫱。或云篅。麻則胡麻也。𥫱音徒損切
○佉梨此云一*解。謂十斗也寶疏云。佉
梨者受器名。如此間升㪷解等名
麟云。准此説正名斛也
及最後有瑜伽倫記二上八紙左云。若小
乘説云。一切三界皆有中天。唯除欝單越・
無想天・最後身菩薩。今此文雖最後
身菩薩無中天理必應有故。下文云。非
自害他害者。一切那落迦乃至住最後
菩薩。然依大乘。最後身菩薩多據化相
實後身。若據實者。初地已上即無中天
何須後菩薩無中天耶。故知下文説
彼後身菩薩無天者。是權非實。故此不



阿毘達磨倶舎論指要鈔第十二

  分別世品第三之五
分析諸色爲色極少正理三十二三紙右
云。然許極微略有二種一實二假。其相云何。
實謂極成色等自相於和集現量所得。
假由分析。比量所知。謂聚色中以慧漸析
最極位。然後於中辨色聲等極微差別
此析所至名假極微。令慧尋思極生喜故。
此微即極故名極微。極謂色中析至究竟。微
謂唯是慧眼所行故。極微言顯微極義已上
論文
今謂。准此論文。有部極微亦通假實。其假
極微如大乘立細色是假。唯識述記二本
紙右云。經部十處麁假細實。大乘世俗麁實細
假。薩婆多等麁細倶實。一説部等麁細倶
已上惠暉云。大乘麁色實有。以頓變故。析
不可析假立極微。經部細色實有麁色是
假。以細色麁色故也。有部麁細二色
皆有。勝論外道麁細色皆實有是常。世界
壞即散作極微滅。世界成即二二合生
子。即不増也
衆縁和合法得自體麟云。釋刹那中有
三説。初二經部後一者有部。初言法得自
體頃者。謂法先無體是未來。得成體已*滅
是過去。得體未滅名現在。即此得體未
之頃名一刹那惠暉云。是經部。過未無
體。現在有體。現在因縁合有爲法生。得
即滅。即是有部取果異名也
或有動法行度一極微麟云。極微是色量
促。刹那是時量促。若度二極微已上
。刹那量即有前後時極少。若度一極
二刹那。即極微量有分析。非色極小
此故説一極微一刹那此以諸法
實無行動
相續道中假説動故。新
此解。煩而不述也
惠暉云。據實即當處生
即當處*滅。相續位中假説動也。若度二極
一刹那。即刹那有前後一極微
二刹那。即極微有分量。此論念與刹那
別。世間行速疾無日月。四天下經有
十二億此約大數。就實而論。有
二億三千四百五十踰繕那
夜行略有三百萬踰繕那。一日夜共六百四
十八萬踰繕那。日行一歩名一刹那。尚
一日月行三百萬踰繕那此亦約大數。就實而論
三百六十一萬三百五
十踰繕那。何者一四天下所依水金二輪周圍量有
十六億一萬百五十踰繕那此十萬億爲一億
盡。何況度一極微一刹那麟云。新
二釋。初云。日夜刹那與此刹那同。日
夜刹那唯是算數之法。如此秤尺寸等量極
少之名。無佛法時此數常定。此生滅刹那
見諸法生減之量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885 886 887 888 889 890 891 892 893 894 895 896 897 898 899 900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