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阿毘達磨倶舍論指要鈔 (No. 2250_ 湛慧撰 ) in Vol. 63

[First] [Prev+100] [Prev] 831 832 833 834 835 836 837 838 839 840 841 842 843 844 845 846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No.2250 [cf.No.1558]

阿毘達磨倶舍論指要鈔第

阿毘達磨倶舍論者。佛泥洹後。過九百載。世
親菩薩出興於世。依毘婆沙而所製也。菩
薩初學小乘。製作五百部論。後値無著菩
薩深加誡勗。歸入大乘。亦造五百部論樞要
上本
四左云。十地・攝論二
論。創入大乘之作
前後合作千部。故時人稱
千部論師嘉祥百論序疏。幷圓暉頌疏序等。盛
是號然慧愷倶舍序云。菩薩造
小乘凡數十部。又西域
記云。大乘論凡百餘部
此論。乃世親菩薩。初信
小乘製五百部論中之隨一也。此之一論
卓乎逈秀諸論。内道外道。大小兩乘。同翫
斯文。印度學徒號言聰明論慧愷舊倶舍序
云。詞不繁而
義顯。義雖深而易入。故天竺咸稱爲聰明
。於大小乘學。悉依此爲本。已上。
普光・圓
暉等師。亦揚此名今從大乘而言。則世親
是大乘薩埵。寧有用小法。此非實信。但
示現耳。故慈恩三十唯識述記序云。晦孤明
於倶舍而説有。解惠縛於攝論
縱聖而談已上然論世親所居行位。二
十唯識述記下之六
十一紙
云。辨中邊論護月釋云。
無著菩薩先住地前加行位中。増上忍時。聞
慈氏尊説此中邊所有頌。已得初地。爲
世親説。世親菩薩先住地前順解脱分迴向
終心。聞無著説此彌勒頌。令其造釋。得
加行初煗位中。應是聖者相傳此説。所
以護月遂有此説。非逗留而爲此義。眞
諦説是十迴向第二迴向中已上樞要上本四紙
云。位居明得。道隣極喜。亦博綜於三乘。乃
遍遊於諸部。知小教而非極。遂迴趣於大
已上光記云。世親菩薩一阿僧祇耶向滿
已上天親傳云。於阿踰闍國。捨身年終
。雖迹居凡地。理實難思議已上又賈曾
頌疏序。云後身廣慧。冠註謬解爲最後身
上諸説。世親菩薩位居地前
。何有最後身。不位班淺深。浪爲
。可愼乎。若依小乘。婆沙百十一十五右
四種入胎中云。有説。第四入胎是最後身
菩薩。謂從都史多天沒。下生淨飯王宮
時。第三入胎是一生所繋菩薩。謂當贍部
沒。生都史多天。第二入胎是次此前
生菩薩。謂所從沒生贍部洲。迦葉波佛法中
梵行時。第一入胎。謂此前菩薩已上
論文
又大
乘中據慈恩賢首等。佛菩薩折爲三等
一一生所繋。二最後身。二坐道場。此中最後
身者。處胎出生未道場之身是也。具如
業品鈔第八四十
七左
中。引義林章瑜伽略纂第十
二右倫記六上二十
三左
探玄記十六等。若依
一之十
七紙
云。世親論主意無朋執。依第一時
造此論。同第一時。依第二時般若
。説諸法皆空。同第二時意。依第三時
攝論等。旨趣同其解深密意。依第四時
法花論。明二乘無滅與前三教。依
來藏無上依等諸大乘經。述佛性論。會
中説一分決定無涅槃法以爲不了。依
槃經涅槃論。云法花總爲一教。云
生死度衆生弘。法花雖一教
弘。涅槃雖一教。以無生滅弘。
前後教六種論。隨經義別而無朋執
此論既依四諦。旨歸同於初説
釋此論三大家。疏記各三十卷。初神泰
疏。次普光記。第三寶法師疏。又大雲圓暉唯
偈頌長行。題云頌疏。此等疏記擧
世傳用。故今擧揚略加評簡。釋家豈止此已。
然賈曾頌疏序云。大乘光或云。宋傳四云。光
師嘗隨奘 
花宮。譯大般若經。功出褌諶也。時號大乘光
非也。玄奘之徒故云大乘。如大乘基。依慈恩
傳等。三藏嘗梵土之日。彼國大乘宗中。崇重三
大乘天。小乘宗中稱木叉天。由此縁故立
此稱。今謂。方土習俗各別不同。西域學徒大小別執。分
宗飮水。是故寺三類。一向小乘寺。一向大乘
寺。大小兼學寺。然摩訶衍甚深最勝。或離依行。大判而
言。天竺諸國多是小乘。嘉祥法花玄論一・六祇 曰。問。
何以知外國學小乘者多。答。釋論云。佛滅度後有
五百部。聞大乘法説畢竟空。如刀傷心。故知皆小乘
學。又龍樹傳云。讀小乘已。周尋大乘得。
沙門於巖下方乃聞之。又論主何言。是迦旃諸弟子輩
摩訶。聞大乘法。心不信受。如曇無
。三往外國涅槃經。猶不盡。又朱仕行欲
大品漢地。諸小乘學人皆不之。然後求
經。爲誓始得來耳。又如叡法師喩疑論云。天竺三
十六國。皆小乘學不方等。故知學小者多。信大者
寡。以故若有學有行大乘。殊加崇重。梁僧史三智
猛傳云。華氏國有婆羅門羅國閲宗者。問智猛云。秦
地有大乘學不。猛答。悉大乘學。羅閲驚歎曰。希有希
有。將非菩薩往化耶。由之言之。如慈恩・普光等
。加號大乘者。此做梵土稱賛之語。不
玄奘之從。梁傳三・ 二十三紙左求那跋詑羅。此云
徳賢。中天竺人。以大乘學故。世號摩訶衍。又依
台妙玄釋懺等護身寺自軌時人號爲大乘法
。以其所習故。美之稱爲大乘。此類不鮮。可
以準
法師親承密誨。初傳正釋。又惠暉序云。
門人光法師。親傳深妙之辭。密受立破之
。創造文疏此等語。似光師記前
泰疏。然光記中引泰師疏。光後於泰必矣。
又光師記是三藏之所親傳。而眞正解釋也。
其傳正釋光爲初。故稱賛云初傳正釋
。宋傳四云。初奘嫌古翻倶舍義多缺然。躬
梵本再譯眞文。乃密授光。多是記憶西
印薩婆多師口義。光因著又寶師疏往
往評破神泰・普光。雖間有信者。而寶師
禀性敏利。判斷有力。實是泰・光所
也。又玄奘三藏甞大小乘諸師輿説。以
白相應I所縁二縛義。泰・光等師皆深禀
受。然寶法師不肯信遵。引教立理更暢
。亦有淵致。具如下文寶疏一之六
十一紙左
又宋僧
傳第四云。三藏初譯婆沙畢。寶有是情
非想見惑益之。奘別以十六字
論中。以遮難辭。寶白奘曰。此二句四句爲
本有無。奘曰。吾以義意情作耳。寶曰。
師豈宣凡語加聖言量。倶舍宗以
定量已上
傳文
然頌疏中總言有人立此問
。麟記選指其名是寶師。然考寶疏文
但言有人己自難責。或應是別人。又
光記第一二
十五左
中。親敬三藏稱言我親教師。然
寶師疏第一之四
十五右
換其語。呼之以唐三藏
言端所表親疎可見。由之而言。則寶疏之
作。恐是法師未三藏輪下之前也歟。寶
師初習舊倶舍論。是故疏中間有爰引證誠
又至下文。多引正理直釋此論。或朋
倶舍釋。此與泰光疏記類。學者
預識寶疏體裁。又圓暉頌疏多用光記。以
三藏傳授之義故也。其引用中。有寶所
歸誤錯。又有自釋偈頌三師
。雖略光記繁漫以助初學
石。未純美。然傳記中盛稱圓暉。是何
等幸乎。宋傳五八紙云。精研性相善達諸宗
幼於倶舍一門最爲説意法盈序註云。有人
圓暉十三講
此論。十七而造疏・者非
也。五十已上方製
又云。光・寶二師後。間
兩河間。燕・齊・楚・蜀盛行暉疏台宗荊溪間亦
用。花嚴清
涼引爲倶舍。又義楚講貫頌
已十遍矣。後人記而爲
後有遁麟惠暉
圓暉疏。於中解論及光・寶亦多誤謬。學者
微細甄辨。不縷述。然釋此論。神泰直入
論文。不譚玄旨。光記將論文三門
分別。一明論縁起。二釋論題目。三隨文別
解。寶疏五門分別。第一初轉輪時。二學
行次。第三教起因縁。四部執先後。五依
義。圓暉頌疏六門分別。第一明論縁起
二釋論宗旨。三明藏所攝。四翻譯不同。五
略解品題。六廣釋六義。今謂。前之三師有
過不及圓暉雖後開闡多門。取捨折衷。今
頌疏六門分別。但後三門入文解釋科名
列次亦不全同。第一論縁起者。此論本據
而所製也。其婆沙論興者。頌疏一三右云。
佛涅槃後四百年初。健馱羅國有王。名迦膩
色迦。其王敬信尊重佛經 味道忘疲。傳
燈是務乃至王問脇尊者曰。諸部立範孰最
善乎。我欲修行。願尊者説。尊者答曰。諸部
典莫有宗。王欲修行此矣。王
曰。向承嘉旨示以有宗。此部三藏今應
。須有徳共詳議之。於是萬里如
馳。四方如雲集。英賢畢萃。凡聖極衆。既多
煩亂。不總集乃至其所簡留聖衆四百九
十有九乃至是國王及諸聖衆。自彼而至
迦濕彌羅。到彼國已。縁一人滿
。欲世友。然世友識雖明敏。未
。衆欲取。世友顧聖衆曰。我見羅漢
之如唾。久捨不取。汝何尊此而棄
乎。我欲之須臾便獲。遂於僧衆便立
言。我擲縷至空。縷下至地。願我便證
羅漢果。縷未空。諸天接住語世友曰。大
士方期佛果。次補彌勒。三界恃尊四生攸
頼。一何疏爲此小縁而欲斯大事。於
是聖衆聞此空言。頂禮世友推ニ疏爲
。於是五百聖衆初集十萬頌素怛纜
。次造十萬頌毘奈耶藏。後造十萬頌
阿毘達磨藏。即大毘婆沙是也。世友商
確。馬鳴採。翰備釋三藏。懸諸千古。法雲重
於遐方。佛日再暉於沙界。傳燈盛斯之謂
婆藪盤豆傳言。佛滅度後五百年中。有阿羅漢。名
迦旃延子。母性迦旃延。從母爲名。先於薩婆多
出家。本是天竺人。後徃罽賓國。罽賓在天竺之西
。與五百阿羅漢及五百菩薩共撰有集薩婆多部阿毘
達磨。製爲八迦蘭他即此問云八犍度節。謂
義類相結屬故云結。又攝義令散故云。結。義類
各有分限故云節。亦稱此文發惠論。以神通
力及願力廣宣告遠近。若先聞佛説阿毘達磨。開
得多少悉送來。於是若人若天龍夜叉。乃至阿迦
尼師吒諸天。有先聞阿毘達。若廣若略乃至
一句一偈悉送與之。迦旃延子共諸阿羅漢諸菩薩
擇其義。若與修多羅・毘那相違背即便撰録。
若相違背即便棄捨。是所取文句隨義顏相關。若明
則安置惠結中。若明定義則安置定結中。餘結悉
爾。八結合有五萬偈。造八結竟。復欲毘婆沙
之。馬鳴菩薩是估衞國婆枳多士人。通八分毘迦羅
論及四皮陀六論。解八十部三藏。文字學府。先儀所
歸。迦旃延子遣人往舍衞國。請馬鳴爲製文句。馬
鳴既至罽賓。迦旃延次第解釋八結。諸阿羅漢及諸菩
薩即共研辯義意。若定馬鳴隨即著文。經十二年
毘婆沙方竟。凡百萬偈。文。今謂。准此傳文。婆沙論
興在五百年此與西域記等同。然今此五百羅
漢。本是南演枯樹之中五百蝙蝠也。彼諸蝙蝠聞
賈客夜誦阿毘達磨藏。深法音。由是因縁倶得
人身。捨家修學並證聖果。今者結集婆沙廣論。嗚乎
一夕聞法之縁。既其如是。況亦日經月講宜温
習。其功豈淺淺乎。學者勗哉。又慈恩・賢首・清涼等疏
記。亦有婆沙評家説。演義鈔第二十卷 二十一左
曰。言評家者。婆沙是諸*阿羅漢同集。而有四大羅
評家證義。一世友。二妙音。三法救。田覺天。
文。然光記等但言四大論師又言評家。以婆沙等
四評家言故。然立評家名由。何者。彼婆
沙中往往言評曰不是説。又於諸*阿羅漢
。顯呼其名多。在世友・妙音等師然。清涼師通
四家以爲正義者非也。四家立義多以世友
優。非餘三。天親傳云。世友商確。馬鳴採翰。西域
記第三云。凡有疑議咸取定焉。婆沙會中推崇以爲
上座。婆沙七十七・ 二紙 此論二十・ 三紙 正理七
十二。及頌疏初。判三世中。云世友立世。判以爲
等類是也。又依此等義。昔來講磨頌疏者。指世友
總定有部婆沙之正義亦非也。其如三世
。於四家中世友爲優。非總通一切以爲
。是故婆沙論中擧四論師畢。更有如實義者説
沙七十五・十五。判虚空無爲中。初擧世友。次大徳
等。至後更言評曰應是説。近出倶舍義釋
云。然吾國講授者口説。云毘婆沙四評家上首者。法救・
世友・覺天・妙音。未聞聖教中如是説。是展轉無依
談也。尊者世友上首評家正義。妙音・覺天多不正義也。
已上義釋。今謂。此管見之最也。頌疏玄談四家説。清
涼花嚴玄談 第二十卷二十一紙右 明言評家正義
何唯吾國講者口説而已。思之問。五百聖者所立義趣。
彼四大論師於中沙汰品藻以爲確論。已得命矣。
其於四論師中。指世友説以爲善者。不審誰立
乎。答司 未論及諸記明辨誰評。想者。婆沙會
中五百聖衆評以爲善也歟。十月所視十手所指。足
以稱善矣。又應是譯婆沙之日。出於三藏之手。經
論文句出譯者巧作亦不鮮少。諸經論中有
漢。梵本豈有漢語。又羅什師翻譯智度。多減
論文惠影辨。又唐三藏加一十六字於婆沙論
是等類。皆是譯者以義意配隨便。雖復有
梵本。非過失。今婆沙評選亦其類耳。三藏法師
視天親傳・及倶舍・正理・雜心等有部諸論。領會其
以評世友善者乎。若不爾者。更無評選
也。定賓飾宗記二末・ 十七左 辨薩婆多論五戒得
時三釋云。第二・第三兩釋本意。但釋其護生之言
是違最初釋道理。而譯論人妄評是非。云初釋
。蓋非梵本有此評言。承前已來。經律論師不
文相。謬與人受不經文。定不戒。已上記文
又四評家中。法救論師於有部宗重其徳。總稱
其名。如婆沙・倶舍等中。如神泰第一・光記
第二。又法救有同名。因明疏云大師北印度境迦
濕彌羅法救論師寺等者。婆沙會中法救論師是也。又
健馱羅國有法救論師者。此是雜心論主也。定賓飾宗
記二末 二十九紙 云。 雜心論主雖即非是婆沙法
。然亦名爲法救論師。其所造論。往往遵承婆沙法
且如心論第十二云尊者説曰。注中云。此達磨
多羅以古昔達磨多羅尊者。達磨多羅此云法救
此應知。雜心論主亦立法處無表色體。以之爲
假。然婆沙中法救論師者。即婆沙七十七・順正理五十
二・倶舍第二十並云。薩婆多宗有四大論師之一數也。
文。今謂。定賓善考終古未考義。可謂學博矣。予今覽
雜心論。此論主者非婆沙會中法救明矣。何者。以
論中。如婆沙等論。擧四大論師異説已。評取世友
正也。依而言。則定賓引證知是迂矣。又世友亦
同名。經部異師有世友。光記五・ 二十五紙 云。
經部異師尊者世友所造問論中説。乃至世友梵名云
蘇蜜多羅。舊云和須密訛也。印度國名世友者非
一。非是婆沙會中世友。文。今謂。大乘成業論云
友問論。異譯業成就論。魏毘目智仙譯。云毘婆沙五百
羅漢和合衆中婆修密多大徳。光師破之。又作倶舍釋
者。亦名世友。光記二・十紙云。然和須密。倶舍釋中
云。是蜜利羅多解。光記所引大凡有六・七人。又如理唯
識義演中云覺天者。經部宗之師也。此則不婆沙
會中大論。又慈恩唯識述記明心所有無中。云
音不心所。此亦誤指妙音。不婆沙等中毫有
此説。此是覺天計也。顧者。慈恩・如理等師。雖大乘
宗義。然有小乘。故致
。古曰。事不雙美旨哉此言
五百羅漢既結
集已。刻石立誓。唯聽自國外方。勅
藥叉神護城門。不散出已上頌疏依西
域意。已下多
寶疏。又上明婆沙
論興。下申此論縁起
然世親尊者。舊習有宗
後學經部。將爲理。於有宗義取捨
。欲是非。恐畏彼師情懷。憚潜名重
往。時四載。屡以自宗頻破他部。時有
羅漢。被詰莫通。即衆賢師悟入是也。悟入
異。遂入定觀而知是世親。私告之曰。
此部衆中未離欲者。知長老破相致害。
長老可速歸還本國。于時世親至本國已。
毘婆沙麟云。誦得本出。非文出。以
叉神守護故。今謂。不必定爾。何者。天
親傳云。有一法師。名婆沙須跋陀羅。聰明大智。聞即
能持。欲八結毘婆沙義餘國通之。法師託
迹爲狂癡人。乃至於十二年中毘婆沙數遍
文義已熟。悉誦持在心。欲本土。乃至法師既達
。即宣示近遠。咸便聞知云。我已學得罽賓國毘
婆沙。文義具足。有學者急來取之。於此四方
雲集。法師年已衰老。恐出此法竟。令諸學徒急疾
之。隨出書。遂得究竟。罽賓諸師後聞此法已傳
流餘土。人
各嗟歎
若一日講便造一偈自下依天親傳
寶疏等但言
本國已製造論偈。不
婆沙等事
一日所講之義。刻
銅葉寫此偈。如是次第成六百頌。攝
婆沙其義周盡。標頌香象。繋鼓宣令云。誰
能破者。吾當之。竟無一人能破斯偈。將
此偈頌使人齎往迦濕彌羅。時彼國王及諸
僧衆聞皆歡喜。嚴憧幡蓋境來迎。標
香象國尋讀。謂己宗。悟入知非。告
衆人曰。此頌非專我宗。頌置傳説之言
相調耳。如其不信。請釋即知。於是國
王及諸僧衆發使往請。奉百斤金以申
。論主受請爲釋本文。凡八千頌。寄往果
悟入所西域記第四及寶疏云。衆
賢論師迦濕彌羅國人也。聰敏博達。深研
部大婆沙論。時有世親解玄道
舍論彼所執。衆賢備覽遂有心焉今謂。悟
入即衆賢
之師。悟入既被
親詰。宜哉有
是沈研十有二歳。作倶舍
雹論二萬五千頌。以使門人齎訪世親。菩薩
時在磔迦國。避而不對。至中印度。衆賢寄
書謝過。幷附倶舍雹菩薩評定云。若
其無理。請使火焚。若有行當。願爲流傳。論
主披檢。將理改倶舍雹順正理。詳如
西域記。今謂。順正理論題號乃是衆賢論師
自所立也。非世親菩薩改之。何者。顯宗論
初別有序品及七言二十句偈正理無序品偈
。全同倶舍
云。諸有遍於一切法。最極難知自共相。獨
能悟解無邪亂。是一切智今敬禮。我以順理
廣博言。對破餘宗本義。若經主言順
。則隨印述不非。少違對法旨及經。決
定研尋誓除違。已説論名順正理。樂思擇
者所學。文句派演隔難尋。非少劬勞所
能解。爲撮廣文了。故造略論
。飾存彼頌以爲歸。刪順理中廣決擇。對
彼謬言止釋。顯此所宗眞實義
上西域記云。衆賢論師寄正理論。悔過適
畢奄爾云亡。是則正理。顯宗二論同時告
成。後寄正理於世親菩薩。彼顯宗偈已號
順正理。則彼題目衆賢本自所立。非世親
必矣。西域記・寶疏等言倶舍雹
正理者。恐傳異説。又賈曾等信敬倶舍
崇世親。是故序云。夫後身廣惠遙證
。過去衆賢永慚偏識。然從有部而言之。
則非衆賢理屈言窮墮于負處。是以靖邁
法蘊足論後序云。矧乎順正理
正理
眞宗以剖
宗論
尋倫
斯洪範。故使耆徳婆藪
世親
我衆
。上座幽宗此指
經部
負弘致此指
有宗
者也。又唯
識釋家有十大論師。安慧菩薩是其隨一也。曾
倶舍釋正理。唯識述記一本十一左
云。梵云悉恥羅末底。唐云安慧。即救倶舍
正理師。護法同時先此下論文明
中。光・寶等
師幷引安慧會釋
唯識述記亦同
又有和須密倶舍釋上已
光記
二・十紙左五・
二十五紙左
然光記往往爲倶舍釋
理難。一一會釋。未必安慧和須密等所爲。是
故寶疏多加斥。其文勢所敵。意在
之代作會釋
第二明論宗旨者。宗旨有二。一所詮義宗。
二所計部宗。頌疏唯明部宗所詮義
。今初明所詮之宗者。此論一部九品三十
卷。宗明佛教所説諸法無我。神泰疏第一
初紙左云。此論一部始末九品。奘師依西方
世親菩薩判釋云。佛説諸經三法印
此出于海龍王法印經。是義淨
三藏譯。智度論等亦用此説
謂一切行無常・一
切法無我・涅槃寂靜。一切經法爲此三理
印。即眞佛法。就三印中。一切行無常唯局
有爲。涅槃寂靜唯無爲少分。諸法無我理通
一切有爲・無爲。故今世親菩薩依諸法無
我法印以造斯論。就九品中。前之八品明
諸法。第九一品明無我。光記第二二紙右云。
西方造論皆釋。經教雖多略有三種
謂三法印。一諸行無常。二諸法無我。三涅槃
寂靜此人印諸法故名法印。若順此印
是佛教。若違此印即非佛説。故後作論者
皆釋法印。於中意樂廣略不同。或徧釋
一法印。或有一以明三。如五蘊論等。唯
諸行無常。如涅槃論等唯釋涅槃寂靜
此即偏釋一法印。如倶舍論等諸法無
。即是擧一以明三。所以就此釋者。諸
行無常唯明有爲。涅槃寂靜唯明無爲。諸法
無我通明有爲・無爲。欲此論無事不
故。就廣以明然寶師疏不三法印
。但就自他宗而談。前八自宗。第九他執
具如疏十
二紙釋
然前八先出。第九後造。以破我品
長行時方追加故。如泰・光解一部九
品告成之時。不爾不諸法無我
也。今謂。此中言諸法無我者。從大乘
論。則唯是人空分齊。非大乘所謂法空理。彼
小乘宗有爲無爲一切之法。皆無主宰。謂
之爲諸法無我。又有部等計三世實有法體
恒有故。不法空。四阿含經中少説法空
教正意故不細釋經云。無是老死。無
老死。清涼釋云。此明
十二因縁人法空義。是老死者指老死法體。誰者即人
也。無是老死即老死法空。無誰老死老死

華嚴・法相諸大乘宗。指之云法有我無
。或云隨相法執宗。職由於茲。又據賢首
。婆沙。倶舍等論是愚法聲聞教。非不愚
。故有喩伽聲聞地等所明斷惑證理見
修道等相同。學者甄辨。已明所詮宗旨
部宗。今明此論部者。古今釋家各
見區別。或偏有部。或偏屬經部。又頌疏
顯密兩宗以攝此論。此論偈頌多據
。長行間亦以經部之。一論始末部宗
定。異解紛紜蓋爲此也。慈恩義林章中及
唯識疏等。言有部倶舍論。西明圓測仁王疏
上本二十
六紙
云。薩婆多宗以十種智一切智
故倶舍論二十六云。智有十種一切智
清涼華嚴玄談四十八紙云。小乘以阿毘曇明
有門。毘曇即今之倶舍。遵一切有部云云
如上諸師以倶舍論屬爲有部。此然論一部
三十卷。毎卷夾註於論尾題目下説一
切有部。又定品云。此論依攝阿毘達磨。爲
何理對法耶。頌云。迦濕彌羅議理成。
我多依彼釋對法。少有貶量我失
天親傳。此論 偈頌總結一日所講婆沙文義
。又此論題目爲有財釋。亦此意也人諸師
有部論。甚有由致。又嘉祥三論玄云。有
人言。成實偏斥毘曇專同譬喩。眞諦三藏
云。用經部義也。撿倶舍論。經部之義多同
成實有人意。以此論經部宗。又鳳潭
冠注評破圓暉所立兩宗以爲臆斷。而未
判屬。後至匡眞三之九
十九紙
斷爲經部別師。論下
文云。經部所説不理故。光云。雖一切
有義。時以經部之。寶云。然於中間
經量正義。正理・顯宗二論。毎指
親菩薩經主等。爲經部論亦非由。
又圓暉師雙立兩宗以攝此論。諸家異解不
斯域。頌疏云。一者顯宗。即一切有故。下
文云。迦濕彌羅義理成。我多依彼釋
既言彼釋對法藏。故知。此論有部爲宗。
二者密宗。所謂經部。故下文云。經部所説
理故。此一部論多將經部薩婆多
故知。世親密意所許經部爲今謂。輿
師殊解皆不允當。何者。若如慈恩・西明
偏屬有部者。此下論頌間置傳説或許
等語。以表自不有宗何乎。且長行以
部義駮有宗所立。以故衆賢製倶舍雹
返破此論。此論偏宗。衆賢何破
有。又如有人幷鳳潭等偏屬經部者。甚不
可也。據定品文及天親傳等。屬爲有部之
理已成矣。況又世親自謂。以經部義
量有宗。是我過失。何偏屬經部乎。又
圓暉雙立兩宗者。已免偏屬之失。亦無
優然統攝一論始末。然宗分顯密義不
穩當若言顯則有部爲宗者。何長行中顯破
有部所立乎。豈有所破此論宗乎。若
密則宗經部者。論主顯露分明信用經
故。一論中文義全同經量多矣。論現文
云。經部所立不理故。已無隱覆。何得
密宗。是故宗分顯密梗塞不少。若言
論本依婆沙故以有部論本宗。無
。下論長行云本宗。或云所宗。故慧愷
舊倶舍序云。先於薩婆多部出家。仍學
部所立三藏。復見彼法多有乖違。故造
具述彼執。隨其謬處經部之。故
此論本宗是薩婆多部。其中所捨以經部
然則此論部宗偏屬一部。或宗分
者皆非也。熟覽此論顛末或有有部計
或有經部計。或有經部義闢有部所
。或有杖有部自餘異宗。或有
有部經部亦非自餘一切部計。今就
詮大體而言之。則此論雖有部。非偏有
。雖經部。非全經部。亦非全同自餘諸
。擇善而從。有能必取。捨諸部之劣
諸宗之長。集鳩良範以爲此論一大宗計
是故論十六十五
紙右
云。如無失者。應取爲宗。又
論四(十六紙左)光四(五十
六紙)寶四 (四十二紙左)
云。如是二途皆爲
善説。所以者何。不理故經部我所宗故
有部光云。據理爲宗。非明執。寶云。故知。
此中理長爲宗。非一宗光・寶二師不
一宗。唯言理長爲宗。以此故知。此論
集諸部之長以爲一論之宗。後世別立
倶舍宗。蓋爲此也。加旃如下論三科假實
。有部三科倶實。經部立蘊・處假界實。論
主所立蘊假處・界實。此非有部。又非經部
又非全同自餘諸部。唯以理長量。故光
一餘四
十二紙
云。按上所説。此宗許蘊是假。違破婆
。許處是實。故破經部。以理爲量。不
一宗。隨何勝者釋爲已立夫三科法門是
色心之大體。性相之洪基。河沙諸法該羅無
外。此中指麾彼此假實。不一計別開
。自餘向背可以准知。今從大乘之。則
小乘教未法源。是故異部繁興。各執
。或二部折。或五部分。或爲十八。或爲二十
賢首探玄記立爲諍論聲聞藏。不亦宜乎。
又智度論三十曰。佛去久遠經法流轉。五百
年後。多有別異。部部不十四
紙左
第八論
十六
紙左
曰。無上法王久已滅度。諸大法將亦般涅
槃。聖教支離已成多部。其於文義異執交
馳。取捨任情。于今轉盛。准此等論文。部計
豈唯十八・二十而已。此倶舍論亦是一宗計
者也。應
第三明藏所攝者。三藏之中對法藏攝。若
大乘之。三乘教中聲聞藏也。更分
不愚。則愚法聲聞教。非不愚法。如常所辨」
阿毘達磨卷第一茲已降入文解
釋。第四略解題號。梵云阿毘達磨倶舍奢薩
呾羅。此云對法藏論。今題阿毘達磨倶舍
。此梵漢兼稱也。具如下論卷第一者。
常所解。然神泰論題言阿毘達磨倶舍論
分別界品第一尊者世親造。光記本題言
毘達磨倶舍論第一。別行更云分別界品第
一。寶疏不論題。但解分別界品第一。似
光師論本。光・寶並不撰號。神泰牒
而詳解
尊者世親造第五解作者。泛言撰號
種不同。一者作者自安。二者後人代立。初作
者自安。後世作者自安名字意在簡別。上
事鈔題子注云。作者非無。標名顯別。中
卷題下云。著作者多。立名標異。大覺鈔枇
云。今鈔始不撰號。祖師適至
礪師。礪師問云。從何來。答曰。自京北來。問
曰。風聞首師門人有道宣。極理聰明。汝知
否。答云。知之。弟子是也。即大驚歎。又問。近
首師鈔三卷。大是要道。答曰。師不
。但有疏二十卷。礪自出鈔呈之。宣公。
是弟子撰耳。礪大加。問云。何不
號。宜標撰號。於茲方安撰號。次後人代
立者。鸞師天親往生論注云。遮人重法。
故云某造此顯後代立意也。此豈作者
自立意乎。今此撰號是後人所立。以
者等故 尊者者。淨影云。有徳可尊故曰
尊者菩薩者。雖世親實是菩提
薩埵。此論是小乘部故云尊者。婆沙等有部
諸論。皆呼尊者菩薩號。光記一八紙右云。
大乘菩薩容衆多。此宗菩薩唯一得
三十四心賢首教章下云。是故當知。於
此教中。除佛一人餘一切衆生。皆不説有
大菩提性世親者。了義燈云。後九百年。北
印度境富婁沙富羅。有國師婆羅門。姓
尸迦。有三子同名婆藪盤豆。此云天親。今
筏蘇畔度。此云世親雖同一名。復立
。乃至第二子亦於薩婆多部出家。博學多
聞。兄弟既有別名故。法師但稱婆藪槃豆
天親傳及義燈意。三兄弟者。一無著。
二世親。三北隣持拔婆。唯識俗詮。北隣持拔
婆。此云母兒。此釋未詳。天親傳云。北隣
持是其母名。跋婆爲子。亦曰兒。明昱似
此傳文。然北隣持應母之梵語。義淨梵
摩咥丁結切哩制吒。此翻母兒。具如次引
寄歸傳。又佛祖通載第四。北隣持弗婆提。此
獅子覺。即獅子覺爲世親弟。亦爲同生
兜率之人。了譽等釋亦同。今謂。此釋亦不
然。准西域記及對法鈔。獅子覺乃無著
菩薩門人。非第三子北隣持跋婆。又天親傳
及玄應等。拔婆翻子。不北隣持。對法鈔
等。佛陀僧訶。此云覺獅子。非北隣持拔
。然梵語多含。不一概而言。如靜法・苑
公云毘實凛多此云獅子。嚬呻是毘實凛多
之訛略。神泰疏云。本音云婆藪槃豆。眞諦翻
天親。此録文人之謬也。今弉師譯。婆藪
此云世。盤豆此云親。謂西方有天廟。是婆
藪天廟也。其像多爲世人親近供養。西方人
呼爲世親。其菩薩父母於此天所祈請得
於此子。從所祈請處名。故云婆藪盤豆
本音云提婆此云天。既不提婆盤豆。何
翻爲天親光記亦同。天親傳云。毘搜
紐天王。世傳云是帝釋弟。帝釋遣某生
王。爲阿修羅。其生閻浮提
藪提婆王之子。乃至廣説。今謂。婆藪提婆。此
世天。准此傳文。眞諦翻婆藪天。恐
總名翻。龍樹之母樹下生之。因
阿周陀那。阿周陀那樹名也。以龍成
故。以龍配字。號曰龍樹。又商伽羅此云
骨瑣。塞練彌此云主。以天爲主。名骨瑣
。亦名天主之類也。宗輪論述記云。言
者。梵云筏蘇密多羅。筏蘇者世義。密多
羅友也。外道所事毘瑟拏天亦名筏蘇。能救
故。世間父故世導師故。住於世故。此
論主從彼乞得。彼天之友故云世友。友者朋
友。如世親。世天。親也。乃至不天友
世親釋故泰疏云。良由婆藪盤豆總
是天之別名。眞諦三藏總云婆藪盤豆天多
世人親近供養。故録文者總言天親
已上
疏文
疏上下文意此録文人謬也。以
總別故。然非大過。如龍樹天主等矣。西域
第五云。菩薩乃是毘𦃈紐天親故云天親
法盈序云。劫初之時。自在天二十四返人
間行化。第二十四返現三目八臂身。遇足目
仙人語曰。如我面上有三目。即堪我論
。仙人擧足報云。如我足下有目。即與論
議天知墮負。現羸痩形歸本天更不
復來人間時人仰望天徳。爲之立祠鑄
身。頗梨爲眼。座高二丈。號此天像
婆藪盤豆。謂與世人親愛故云世親
父母於天祠得三子。皆從所乞處
今謂準天親傳。天親帝釋名也。與
輪述記爲毘瑟拏天。法盈爲自在天。不同。
何是。又大自在天與毘紐天同乎。
答。顯揚十四紙左云。執不平等因。謂
常住自在天・毘瑟弩天自性等因。西域記第
十一。南印度境摩臘盤國。昔有大慢盤羅門
生知博物。遂用赤旃檀刻作大自在天・婆
藪天・那羅延天・佛世尊像座四足。凡
至負自隨。准此等文。二別不同。又准
伽略纂十五三紙
云。魯達羅天此名暴惡
。毘瑟𦬻天此名惑天。能幻化雁烏等種種
。故二皆是自在天變化身。又略纂云。毘瑟
𦬻天是婆藪天之化身也。世主天者梵天也。
玄應音義二十三二十七云。毘瑟𦬻天。奴故切。
舊云毘搜紐。或言毘紐。皆訛也。此當幻惑
。是伐藪天別名也。舊言婆藪天。又二十四
紙左云。亦言毘痩紐天。此當幻惑義。此
天有大威徳。乘金翅鳥行。行時有輪以爲
。欲破即破。無能當也。准此等文
眞化雖別。而唯是一大自在天也。又大自在
天處處不同。瑜伽倫記云。有釋。第六欲天
大自在。梵王祖公名那羅衍拏。四大
王名爲。又解。大自在者即色界頂摩
首羅也。衆*生者乃梵主也。又大日經疏
第五云。商羯羅天。此是摩醯首羅。於一世界
大勢力。非三千世界主二十七
紙右
此文十
八梵悉摩醯首羅故。簡色界頂者也。一
世界者即一須彌界也。如梵天名總別不同。
自在天號亦復有殊。又宗輪論疏・西域記
意唯世一字是天之名。神泰・普光・法盈意。世
親二字倶屬天名。然天竺國從所乞神以立
兒名。其類不鮮。故有同名。多有天授祠授
之名。亦此類耳。世友之名。梵土甚多。如
已辨。世親之名亦同。此論第九云。有餘師釋
曰。非理非意亦取支攝。光記云。此叙異説
古世親是世親祖師。即是雜心初卷中云。和
順盤豆是有部中異師。然鸞師天親生論註。
並大論慧影疏云。付法藏中。龍樹第十三。天
親二十一。嘉祥法華玄論云。十地・攝論・法華
論等。是天親造在付法藏。豈可信。中論
玄・百論疏・攝論疏等亦同。善珠唯識述記序
注亦云。傳法二十四人中。世親當第二十人
然付法藏傳所擧天親。與今倶舍論主。名同
體別。以事實行蹟彼此天別故。恐以名同
故。諸師誤指。然論世親出興之時。光記第八
三十
八紙
寶疏第八二十
九紙
同二十九五紙皆云
百年。若眞諦三藏云滅後九百年。如中邊
。若惠愷舊倶舍幷攝論序云千一百年。然
依慈恩唯識述記一上紙左云。教興年者。
惠愷法師倶舍序云。佛滅已後千一百年。天
親菩薩出生造論。依今所傳諸部説異。今
大乘。九百年間天親出世造本頌。眞
諦中邊疏亦云九百年中天親生今謂。惠
愷不大小乘。倶云千一百年。慈恩意謂。
玄奘所傳。大乘云九百年。小乘云千一
百年。西域記第五十紙左云。菴沒羅林西北有
如來髮爪窣堵婆。其側故基。是世親菩薩從
都史多天下見無著菩薩處。無著菩薩從
彌沙塞部出家修學。頃之迴信大乘。其弟
也世親菩薩於説一切有部出家受業。博
聞強識。無著弟子獅子覺。密行莫測。高才有
聞。二三賢哲毎相謂曰。凡修行業
。若先捨壽得宿心。當相報語以知所
。其後師子覺先捨壽命。三年不報。世親
菩薩尋亦捨壽時經亦無報命。時諸
異學咸皆識誚以爲ラク世親及師子覺流轉惡
。遂無靈鑒。其後無著菩薩於夜初分
門人授定法。燈光忽翳空中大明。有
大仙虚下降。即進階庭禮無著。無
著曰爾來何暮。今名何言。對曰。從此捨
壽命。往史天慈氏内衆蓮華中生。蓮華
終開。慈氏讃曰。善來廣惠善來度惠。旋繞終
周即來報命。無著曰。師子覺者今何處在。
曰。我旋繞時見師子覺。在外衆中著欲
樂。無相顧。詎能來報廣慧之名通別難定。
解深密經有廣惠菩
薩者。此別名也。又婆沙中舍利弗云波羅蜜多聲聞。又
廣惠波羅蜜多。是眼目異稱。則此通號也 婆沙百四十
三・三紙右曰。此中因論生論。尊者舍利子也。知
是事不。若知者。何故問。若不知者。云何得波羅
密多聲聞。應是説。彼尊者知。若爾。何故問亦有
而問者。如毘奈耶説或云。通大聲聞云婆羅密多
此大局矣。若爾。婆沙論中何有此名婆沙百四十三
之三紙。同七十一之十四紙右 以彼是愚 法聲
故。瑜伽大分三等。一者少惠。二中惠。三廣惠。博識
廣學故。云廣惠。此名廣通大小兩乘。可以准知
伽六十五・十五左。倫記十八・ 三十四左。瑜伽四十三
十六右。略纂五・ 二十五紙 又集異門足論四・ 二紙
右 云。三補特伽羅者。一者覆惠輔特伽羅。二者勝惠補
特伽羅。三者廣惠補特伽羅。云何覆慧補特伽羅。答。如
世尊説。苾芻當知。世有一類補特伽羅。爲聽法故苾
芻前座。苾芻哀愍爲説法要。開示初善・中善・後善。文
義巧妙純一圓滿清白梵行。彼在法座。於所説法初・
中・後分。皆不知。從座起已。於所説法初・中・後
。亦不了。所以者何。彼都無惠。猶如覆器。亦
覆瓶。雖多漑水。竟無受入。如是一類補特伽羅。
聽法故。苾芻前座。廣説乃至。彼都無惠。是名
惠補特伽羅。問。何故名覆惠補特伽羅。答。彼有是惠
法座時。於所説法初・中・後分。雖皆欲知。而無
惠故。皆不知。彼有是惠。從座起已。於所説法
初・中・後。雖皆欲了。而無惠故。亦不了。
故名覆惠補特伽羅。云何勝惠補特伽羅。答。如世尊
。苾芻當知。 世有一類補特伽羅。 爲聽法故。苾芻
前坐。苾芻哀愍爲説法要。開示初善・中善 後善。文義
巧妙純一圓滿清白梵行。彼在法坐。於所説初・中・
後分。雖皆能知。而從座起。於所説法初・中・後分。皆
了。先雖領受。而後忘失。譬如人得妙飮
於膝上。以失念故。飮從座起皆悉墮落。如
是一類補特伽羅。爲聽法故。苾芻前座。廣説乃至。而
後忘失。是名勝惠補特伽羅。問。何故名勝惠補特伽
。答。彼有是惠。在法座時。於所説法初・中・後分
知。以惠故。雖皆能知。彼有是惠。而從
座起。於所説法初・中・後分。雖皆欲了。而無故。
了。先雖領受。而後忘失故。名勝惠補特伽羅
云何廣惠補特伽羅。答。如世尊説。苾芻當知。世有
類補特伽羅。爲聽法故。苾芻前坐。苾芻哀愍爲説
。開示初善・中善・後善。文義巧妙純一圓滿清白梵
。彼法座。於所説法初・中・後分。皆悉能知。從
座起已。於所説法初・中・後分。亦悉能了。復能善知
所説義趣。如刹帝利女・或婆羅門女・或長者女・或居士
女。清水沐浴。妙香塗身。梳剪髮爪。瑩飾眉面。服
淨衣。著諸瓔珞。以訓等而自莊嚴。唯少花鬘。未
其首。有諸尊者。持妙花鬘。謂嗢鉢羅膽博迦等。
其所好而授與之。諸女爾時歡喜踊躍。恭敬受取。冠
頂上。深心愛翫無遺失。如是一類補特伽羅。爲
聽法故。苾芻前座。乃至善知所説義趣。是名廣慧補
特伽羅。問。何故名廣惠補特伽羅。答。彼有是慧。在
法座時。於所説法初・中・後分。隨知。以
慧故。皆悉能知。彼有是慧。從座起已。於所説法初・
中・後分。隨了。以慧故。亦悉能了。復能善
所説義趣。故名廣慧補特伽羅。如世尊説。覆慧不
聰明。雖數多聞法。無知不了。如覆瓶器
勝慧勝於前。坐聽雖能了。而起已皆妄。如膝上
。廣慧最爲勝。在法座。若起於文義倶了。如
花鬘具持念辨才。樂淨棄染。斷憍慢放逸
能捨諸惡趣已上論文 又廣惠聲聞名波羅蜜多者。
極到所知彼岸故云波羅 密多世親攝論第八・
紙右 云。云何波魯師者。此彼魯師顯目麁惡語。密詮
彼岸。彼表彼岸。魯師表住。今取密義。與答相
應。是故答言。若安住所知彼岸。是到所知彼岸
義。文。無性第八・五左亦同 梵土方俗有常用世出世
之語。波羅蜜多此其類也。世出世法事至究竟。通言
波羅密多。不准局對生死此岸涅槃彼岸
波羅蜜多。涅槃之言亦此類也。燈焔之滅如燈焔涅
此論第六之十八紙左 所引經文 非有餘無
住處涅槃等。*准西域記。問。對文勢薄似別名。然
理言之。稍有不應。恐應通稱。如惠命或長
。何者。世親降天之時。無著問名。有何爲乎。猶
凡俗久別再會時。又蓮花纔開。世親始逢。即
讃曰善來廣慧。世親何時改名。慈氏何以即呼新名
三大士交際呼應。有信受。然蒼古彦哲無
。則如賈曾等。雖復 引爲別名。不取證鳳潭
亦稱此名。此是好事矯異也。毎使初學聽瑩。不
呼稱熟號觀今古傳記。虚實相糅。學者深須
翻譯名義集一・三十三右。引西域記。今名何謂
之名彼作至字。又十疑論引西國傳。無著不
。問云。何意如許多時始來 又據天親傳。無著逝去
於天親。又不兜率天。又往生論説。願共
衆生。往生安樂國。依上傳記等。天親
寂後。兜率・安養二土生中。未何是
造者。唯識
述記一上二十六
紙左
云。造者製作之義。叙理名
述。先來有故。作論名造。今新起故演祕云。
問。唯識
之義。經中先明。論何言造。答。
三十頌教。經中先無。據此名
西域記第二云。健
馱羅國王城内東址脇尊者室東有故房。世
親菩薩於此製倶舍論
唐三藏奉詔譯第六辨譯人者。三師
論本恐是不譯人嘉號。以文而釋
故。光・暉師等雖曲辨新古差當。而非
牒釋。此論翻譯總有兩時。初即陳朝眞諦法
師譯爲二十二卷。今現流布。譯經圖記第
四云。自陳永定元年太建元年。更譯
阿毘曇及倶舍等四十部經論麟記云。永定元
年始譯此論
者。此依圖記總説
剋定。不
惠愷舊倶舍序云。陳天嘉
四年正月二十五日。於制止寺始就開闡
或品未畢。又云。天嘉五年二月二日。與
更請法師重譯論文直解義意。至
光大元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治定前本。始末
究竟。論文二十二卷。論偈一卷。義疏五十三
卷。弟子智愷亦作疏八十三卷。又有唐紀
國寺惠淨疏三十卷・普光寺道岳疏二十二
。此等疏記本邦不傳。可亦憾矣。次即唐
代依貞元録玄奘三藏以高宗永徽二年
五月十日。於大慈恩寺譯爲三十卷。宋傳
四云。初弉嫌古翻倶估義多頌疏云。翻
譯不同非
所以。由前譯主未方言便論文義
差舛。至無爲是因業。前譯言非。現法無非得
昔翻云有。大唐三藏音善西方。譯義無差。綴文不
謬。由便懷疑之客得白玉於青山。佇決之賓獲
殊於赤。水由
此論譯有兩時
躬得梵本再譯眞文。乃密授
光。多是記臆西印薩婆多口義然唐三藏
法西域之日。遍訪諸論師所。諮決研
小乘諸論。是故翻譯斯論。文義直正。一無
錯謬焉。三藏先在漢土曾學婆沙・倶舍等
後抵龜茲國木叉毱多。毱多聲アリ於小宗
三藏試問婆沙中文。毱多𪒠然不諳。慚耻亦
何言乎。又至磔迦國般若羯羅。此云
。通曉小乘六足阿毘曇等論。三藏問諮倶
舍・婆沙等義。通釋甚精。遂停月餘。就讀
婆沙論等。又至迦濕彌羅國僧穪論師
論師年垂七十。氣力已衰慶神器。乃勵
力講授。自午已前講倶舍論。自午已後講
正理論。自初夜後講因明・聲論等。如
停留首尾二年。又徳光論師弟子台密多期
。半春一夏就學辨眞論・發智論等。又伊爛
拏國有二大徳。一名如來密。一名子忍
倶善有部。停留一年。就學婆沙・正理等論
三藏謁於如上諸論師等。學習小乘對法。詳
慈恩傳・西域記等。不具述
  分別界品第一之一
分別界品泛言分別。差別非一。一謂
。如虚妄分別。一謂相似。如唯識言
別變異。一謂料簡。今分別是也。此品廣
二十二門料簡界義故云分別。神泰
曰。剖折玄旨故云分別。光記云。此品廣明
分別若依大乘。分別之言總含
。唯識述記七三十
七右
云。分別有二種。一
有漏心名分別。即五法中分別。二縁事名
分別。即後得智亦名分別。或立三分別。二
種如前。第三更加遍計心分別。又物不
同。此云分別。此第三論云。分別異者。由
二根男女
二根
形相言音乳房等又界者。
光・寶並言族・持・性三義。神泰唯二除族。族
二種種族・族類之義。光用二義。寶唯用
族類。如下論詳。然惠暉云族義下破不正。
持及性義是正者。今謂未可也。下論所
族類無失。唯破種族。以種族是因義。無爲
界故。惠暉不二義差別總言
下破。通漫甚也 品者。梵云跋渠。此翻云品。
玄應音義云。跋渠者。此言訛也。正言伐伽
譯云部。謂部類也。或云群同亦品之別名
也。天台云。中阿含翻品。品者。義類同者聚
一段。或佛自唱。或結集所置。或譯人添
泰云。類別云品。光云。品謂品類。寶云。
別義・類義・分義名品。三師文雖稍別。義意
皆同。問。此品之中亦明蘊・處。何故以界標
名。解云。界者性也。性之言體。此品明諸法
。以界標名。光記有四釋。泰・寶・圓暉唯
第四。寶云。此品多門分別界故。由此故
分別界品。所以多門分別界者。蘊唯有
爲。處唯根境。界中具顯六根境識。若具依
三門有見等文多繁廣。若分別蘊・處
釋於界義即難知。此正理第四初紙右之意。
若以有見等界分別類釋蘊・處義即易
解。故就界門別見等又九品次第。三
師各釋雖稍差。大致無違。對文可
諸一切種我當説泰云。此論一部傍
總有六百七頌。於中初有三頌造論縁
。義當序分。次有六百頌。正明所簡擇漏
無漏法。義當正宗。末後四頌謙退造論
解脱。義當流通。於中前三後四。非是正
漏無漏法故名傍頌。中有六百正明
無漏法正頌寶云。此論總有六百七
。大分爲三前之三頌是釋頌序。次六百頌
是根本頌。即是正宗。後之四頌及破我品釋
頌流通。前三後四釋頌時加。非根本頌
光・暉二師無此分別。又泰疏云。就初三行
頌中後分爲三。初之一頌論主歸敬佛寶
求加力。明造論縁。第二行頌出對法體
倶舍名。第三行頌説對法意。就初行頌
復有其三。初之兩句先讃佛徳。第三一
句自申敬禮。第四一句許當説歸敬意
光記云。就序分中。一正明序分。二隨
別解。此初一頌正明序分。就中前三句明
歸敬序。第四句明發起序暉疏亦同
光記
寶疏云。
前三頌中有二別。初之一頌明歸敬序。次之
二頌明發起序。前歸敬中復分爲二先頌後
釋。頌中有三。前兩句讃所敬徳。次之一句
正申敬禮。後之一句述歸敬意命謂。泰・寶
優。・光暉不允。何者。下長行云。禮如理
何所作。對法藏論我當説。泰・寶兩師
第四句歸敬意。善順此論文也。光師
下長行亦爲歸敬意。正理一紙左
云。故先讃禮大師功徳。以開所説對法藏
。對法者何等又光師以爲此論亦敬
。又云。兼敬佛・法二寶。又云。具敬三寶。寶
師破云。有人言。所拔之中亦有僧故通
僧寶者謬也。僧雖是佛所拔。何文證アリテ
主歸敬。今謂。寶解爲穩。光師鑿矣。大汎解
釋之法。領文正意要。文有眞似。義有
。不擇不斷無學力也。唯識述記第一二十
一右
歸欲頌合有四義。於中第二唯敬本・釋
二師正。彼文云雖四義上二句。正取
敬本釋二師。於境第七唯識性故。第
四聲中説滿分淨已上
疏文
想者譯柔論日。唯
慈恩一人。深蒙三藏指授。是故疏釋逈
輿説。可以準則又淨影十地記意。歸敬
序文雖佛法僧名。然不三寶意。非
所歸敬體彼記第一八紙右 云。前言此論唯敬
人法。何者是人。而復云法。人者所謂
説傳特諸佛菩薩。法所謂十地法門。若爾。即是具敬
三寶。佛即佛法。菩薩是僧。法門是法。何故乃云唯敬
人法。釋云。此豈異三寶。但今不三寶意
何故得知。今以三義三寶。一以相求。二通
局求。三求第求。言相求者。三寶相異。無相離合。今
此所敬。勸請衆中通佛菩薩言無簡異故非三寶
通局者。三寶相通。有佛斯敬。法僧亦爾。此地法諸
佛同説・佛可是通。法唯地法。餘則不敬。菩薩唯取
*請説傳持地法之人。自餘始行未説請傳地
者。斯不敬。明知。不三寶意次第
者。隨其化相三寶次第。必宜佛先・次法・後僧。今此
文中佛・僧在前。法在於後。明知非三寶。雖
。但以初門
之足矣
淨影・慈恩意。寶師所解深得
愜當。淨影名言雖顯捨置不取。普光尊卑
辨鑿空而立。兩師素抱優降可
論曰申敬禮論曰者。淨影起信
疏曰。論主説法之辭也。賢首疏云。簡論異
經兩師解別。虚實不同。今言論曰。猶
。以釋頌文故。舊倶舍並言釋曰。淨影
十地記一六紙右云。論者隨義釋有三種。一論
説名論。如五明論等。若據此義。經亦名
論。二難論名論。如中・百等。立賓主
。名之爲論。三論釋名論。今此論者是其
釋論。釋論有三。一釋義論。如毘婆沙等。汎
一切諸經法義。二釋宗論。唯依一部
其宗趣。如持地論華嚴中十三地義。三
釋文論。隨文辨釋。如大智度論等。今此論
者釋文名已上
記文
此總料簡三藏中論。然釋
文曰論。或論釋名論。故引爲證。又十地記
下文中第九之三
十九右
論曰云。言論曰者。下
文之中經論文參。懼人不識故。下之中至
經稱經。至論言論。以別其文。曰猶辭也
已上
記文
此十地論。經論相雜。是故致論曰語
異經。此同賢首。然淨影釋論曰語。起信
虚。十地爲實。此何謂乎。言語雖一。隨
義別。地論經論相並。不簡則亂。故爲實字
起信前不經。何亂之有。故爲虚字。影師
文可精矣。光記曰。此即總標。論主今
倶舍論。雖復以徳召人。本意爲
釋迦自師徳體尊高。超諸二乘菩薩衆故。
先讃徳方申敬禮。或聖衆者。諸外道等自
謂聖衆又上文云。問。相故論初讃徳歸
敬。解云。恐有魔事造論不終。讃徳歸敬請
加備故。故顯宗云。以讃禮言諸惡障
嘉瑞故。又解。爲世尊有勝功徳。於佛説
信尊重。又解。猶如孝子凡有所作
父母論主亦爾。今欲論。先啓世尊
寶疏云。今詳三論述讃禮意其三種。一
教本佛説。欲佛教故。先讃禮令自他
敬重信心二先讃世尊有勝三徳。欲
主有其體尊高超諸聖衆。證立教眞實
虚。三讃大師以標吉祥。福力護念能滅
惡障諸魔事。惡障有三。一師障。二弟子
障。三論障。若師有障即不著述。弟子有
障即不受行。若論有障即水火等滅。爲
此障故先讃禮今謂。寶疏三種。第一正
理。第二此論。第三顯宗。然顯宗稍別。正理何
差別。衆賢論師潤色増語釋成此論。非
別義。是故二論文義雖増減
魚肉。正理論云。諸欲論必有宗承。於
奉尊理先歸敬。所以經主觀諸世間。皆爲
邪師異論感。自師永離一切諸冥。立教
虚。處大師位就尊勝不共功徳。爲
發殷淨信心。欲正流通彼所立教。故先
禮佛薄伽梵自利利他圓滿功徳。用標
論端又光師三解。第一顯宗。第
二・第三是正理意。撮其首尾分爲兩般。更
以示敬儀。對文可
諸言所表謂佛世尊泰・光倶言
。寶師皆破。今觀論文。其義極成。以故圓
暉似寶師。然諸論歸敬序中。多置諸言
何必爲母兒論師。不局解。麟師雖
總排遣光解芸芸。而唯許此義。可准知焉。
母兒論師。梵云摩咥丁結切哩制吒。此云
。此師初造四百讃。次造一百五十讃。總
六度佛世尊所有功徳。西方造賛頌
者。莫咸同祖トシ。無著・世親皆悉師止。
具見南海寄歸傳第四紙左
謂滅諸境一切品冥光云。不染無知種類
數多故言一切。染汚無知種類非多故但言
諸。或一切與諸眼目異名。或一切與諸雖
眼目異名。此中且以一切寛。諸言是狹。
以染汚不種者。種謂種類。不染無知
種類無邊。是故言種。染汚無知種類非多故
種。或應種。略而不論。或可影顯
或此種言通於兩處光師釋諸一切種
六解。寶唯一解。同光第一。今謂。諸與
二言無別。眼目異稱。然今立言意有
。諸狹。一切種寛。或同或別。二途無失。惠
暉云。問。諸與一切種皆是二無知所縁境。
此所縁境何寛何狹。答。諸即五部。不
空・非擇滅四諦攝。染汚無知不虚空・
非擇滅境。一切種即一切法。不染不知
皆能爲障。故知諸冥即狹。一切種寛。今此二
無知就所迷境明者以相隱難知故。就
辨。問。虚空・非擇滅何故非五部攝。答。苦・
集・修有漏。道諦有爲。滅諦所證。虚空・非擇
滅非所證。滅諦攝。是無爲ナレト三諦
此釋租
記疏
以諸無知故説爲冥假之反。眞
之反。義・見猶境・心。然義有二義。一義理
義。二境界*爲義。今即第二。見亦有二。
一推求名見。二照矚名見。今亦第二。然不
境言義者。外境相状差別非一。是故以
義語境。義即境相。又不心言見者。内心
體性難以指示。是故以見顯心。見即心用。
然寶師強難内心外境。局見甚矣。麟云。以
境屬外且言外境。心屬於内且言内心。理
實心境倶通内外也。又云。詳其舊解。言
境内心言雖少濫。義亦無今謂。内外之
言所望不同。婆沙七十四初紙右云。問。云何
立内處外處。爲於法。爲於我。設爾
何失。二倶有過。所以者何。若依於法。法無
作用。於作用一切法中。云何建立内處
外處。若依於我。我實性無。如何依我立
外處答。惟依法立。然非一切。謂六識身是
染淨法所依止處。若與六識所依者。名
内處。作所縁者。名爲外處。故依法立
内外處名。復次若法是根。立爲内處。若法是
境義。立爲外處。復次若法是有境。立爲
。若法是境。立爲。有説。依我立
。我即是心。我執依故。於此心上
我名。如契經説。由善調伏我智者得
天。應善調伏心。心調能引樂。既善調心。
即善調我。故知心上假立我名。此我所依。
立爲内處。我所縁者。立爲外處。然内外名
圓成實。謂於我是内者。於他名外。於
是外者。於他名内。故而且依一立内外
名非決定又覆就正言。障約
語。二相不同。共顯冥義。冥亦有二。顯宗論
一曰。冥謂翳膜。能蔽淨眼。如是無知障
故。冥或昏闇。能遮色像。如是無知覆

以染無知非一切種朝鮮論本。斷上更
未字非也。此二句釋上滅諸冥。舊
倶舍云。獨覺及聲聞於一切法無明
染汚無明極不生故。不一切種
所以者何無邊差別徴起意。光・寶
稍有不同。其中光解爲優 佛法等者。泰云。
佛法所明過去八萬劫前等。光有二解。一佛
身中十力等法。二佛所知法即極遠等。暉用
第二。寶亦二解。一功徳法。二佛教法。舊論
云。何以故。諸餘聖人於如來不共法。及於
餘境最久遠時處無邊差別等若准舊論
光・寶第一爲正。泰及光師第二並違舊論
及字
不染無知猶未斷故泰疏略釋。不
。光・寶廣釋。是非鋒起。光記云。問。不染無
知其義云何。解云。將此義。略以三門
別。一出體。二釋名。三諸門分別。就出體中
一叙異説。二出過非。三述正義。言
者。人及論説總有十一師。乃至廣説。三
正義者。不染無知以成佛來所有一
切有漏無染劣慧體。故正理二十八云。
是故即於未勢熟等求解慧與異相
倶爲因引生後同類慧。此慧於解又不
勤求復爲因。引生不求解。如
轉無始時來因果相仍習以成性故。即於
味等境中。數習於解無堪能。此所引劣
智名不染無知。即此倶生心心所法總名
習氣。理定應然。或諸有情有煩惱位所有
無染心及相續。由諸煩惱間雜所薫。有
生煩惱氣分。故諸無染心及眷屬似彼行
差別而生。由數習力相繼而起故。雜過
身中仍名習氣。一切智者永斷不行。然
已斷見所斷。通染不染心相續中。有
餘順生煩惱習性。是見所斷煩惱氣分。於
中染者説名類性。金剛道斷皆不現行。若
不染者名見所斷煩惱習氣。亦彼道斷。由
差別行不行。若於已斷修所斷。唯於
不染心相續中。有餘順生煩惱習性。是修
所斷煩惱氣分。名修所斷煩惱習氣。是有漏
故。無學已斷。隨根勝劣行不行。世尊已
法自在故。彼如煩惱畢竟不行故。佛獨
善淨相續。即由此故行無誤失。得不共
法三念住等。又由此故密意説言。唯佛獨名
無學果。解云。正理意説。不染無知劣慧爲
體。無知狹。習氣寛。然解習氣二解不同。一
解劣惠倶生心心所法總名習氣。一解習氣
但通心心所法。亦通相續身。乃至廣説。
婆沙百四十三八右云。有説。若相續中永伏
一切非理習氣。説佛。二乘不知。又元
瑜法師解順正理或諸有情已。以諸無
染心及相續身中有諸煩惱熏成氣分。是無
明多者善心現行。亦多闇昧順無明。餘
例亦爾。以此習氣此無知。此體是何。以
成佛來一切有漏善無記法。順無明
遍知故。皆名無知。如是氣分染品亦有
漏。於染攝故。此不論故。於已斷見所斷
。謂從預流乃至無學染不染品。皆皆有
所斷煩惱習性。唯除無漏。染名類性。煩惱
類故。不染名習氣煩惱成故。此意總以
無染有漏若心若身順煩惱者似煩惱故。
名爲習氣。不染無知・習氣無知無寛狹
佛身畢竟不煩惱習氣故。名淨相續
更不惠方名無學。寶云。今釋不染無知
八門分別。一引文出體。二釋通外難。三對
妄通文。四破異説。五述體通局。六對
異。七明斷差別。八述斷分位。一引文出
體者。婆沙第九六紙右云。有説五種。一名有。
謂龜毛兔角空花鬘等。二實有。謂一切法各
自性。三假有。謂瓶衣車乘軍林舍等。四和
合有。謂於諸蘊和合設補特伽羅。五相
待有。此謂彼岸長短事等。若無有見。於
何見攝。何見何所斷。答。此非見是邪智。
問。此邪智是何。答。此是欲界修所斷中無覆
無記邪行相智。如杌起人想。及於人起
杌想。於非道道想。於道起非道想。如
是等。問。若爾。智蘊所説當云何通。如
何邪智。謂染汚惠。答。邪智有二種。一染汚。
二不染汚。染汚者無明相應。不染汚者無明
相應。如杌起人想。染汚者聲聞獨
覺倶能斷盡亦不現行。不染汚者聲聞縁覺
能斷盡。而由現行。唯有如來畢竟不
起。煩惱習氣倶永斷故。由斯獨稱正等
覺者。染汚邪智由勝義故名爲邪智。不染
汚者由世俗故得邪智名。非勝義。煩惱
邪法不相應故。復智蘊中所説邪智是勝義
者。今説世俗。故不相違已上上二種邪智
一切邪智世俗邪智即是煩惱習氣。與
同。既云無覆無記。故知不善性
正理二十八二十一紙右。光
記所引全同
不共法三念住
。准上二解。其意大同。而因有別。前釋以
不勤求惠及異相法倶展轉爲因引生習氣
後釋以無染 心及與相續由諸煩惱間雜
熏。有能順生煩惱氣分。由此爲因引
生習氣。是心心所不於身。元瑜引此文
兼取身爲習氣者誤也。所以定知
於身。正理二十八
二十紙
辨差別中云。又
若於事自共相愚。是名第一染無知相。若
諸法味勢熟徳數量處時同異等相。不
實覺。是第二不染無知相。準此故知。正理
二説唯心心所以爲習氣。即彼相應惠名
染無知。準上正理。二文既同婆沙邪智習
氣爲體。故知。亦同婆沙唯無記性。又正理
七十十四
紙左
云。有劣無知無覆無記性能障
。是解脱障體。又七十九紙右云。諸大論師。
咸言。練根皆爲遣見修斷惑力所引發無
覆無記無知現行。準知上二文。定唯無記唯
是心所。若兼善及通身者。有何文證。又違
其理。凡言邪智名爲正智。無知不
知。善相應惠名爲正智。如何名邪智
無智耶。又如香臭物受香臭熏
香臭習氣。香臭之物即不是。故知。無記
熏。善惡不爾。准上理教。義極分明。定是
無記。既無理教。何得身通惠暉云。
又唯識論第三
五紙
極香臭物終不相熏。如何不染
無知通善性今謂。惠暉本據寶疏。然
寶師等依唯識意成習氣無記者。未
也。彼唯識意。以第八識是無記故。能受
惡二熏。第八若善・染汚。則應不其善惡
。此以受熏成第八是無記性。然此習
氣雖數習力所生。而其體非熏。將彼受
熏第八。例熏習氣。以第八已無
記性。則此習氣亦是無記性。豈得符合。想
者。寶師於大乘宗通曉。此等解釋或
信受。光云。第二釋名者。體非染故名爲
不染境不悟名爲無知。無知即不染名
不染無知。持業釋也。或名習氣。故正理云。
此不染無知即説名習氣。言習氣者。習謂
數習。氣謂氣分。有諸煩惱及劣智等。數習
力故名習氣。習之氣故名爲習氣。依主
釋也。又解。即習名氣。有諸煩惱等故習氣
分。持業釋也。或名不勤求解惠。或名無堪
能智。或名。或名劣無知。如正理説
或名下無。或名邪智。如婆沙説。此等諸
名名異體同。思之可解。三諸門分別者。一
染辨差別。二對習明寛狹。三三性分別。
四明斷分位。一對染辨差別者。正理論總
三解。第一解云。今詳。二種二知相別。謂
此故立愚智殊。如是名爲染無知相。若
此故或有境中智不愚。是第二相。解
云。愚謂異生。智謂聖者。此二差別由染無
。斷名聖者。不斷名凡。若由此不染無知
輕重故。諸境中或有阿羅漢不赤鹽
然有異生善通三藏。是名境智不愚。
第二解云。又若斷已。佛與二乘皆無差別
是第一相。若有斷已佛與二乘行不行
是第二相。解云。染汚無知三乘同斷齊不
。名無差別。或同證擇滅。名無差別。不染
無知雖二乘同斷縁縛。二乘現行。佛不
現行。第三解*云。又若於事自共相者。
第一染無知相。若於諸法味勢熟徳數量
處時同異等相。不實覺。是不染無知
論云。佛滅度後。此土有情内惠・念・命日日損
減。外藥草等味勢熟徳漸漸衰退。功能尠
云。
諸事共相。是染無知。若於
諸法微細差別味諸法滋味
或苦等味
諸法勢力引後自果
或有損益等勢力
諸法正起力能引自果
熟。或成就名
諸法
徳用
一二
等數
大小
等量
近遠
等處
近遠
等時
諸法
相似
諸法差
別等相
實覺。是
不染無知。第二對習明寛狹者。無知狹。習
氣寛。不染無知必是習氣。有是習氣而非
。謂無知倶生心心所法。或相續身有
。第三三性分別者。不染無知通善・無覆無
。既言不染。明不善・有覆無記。若
於善。無色無學恒成就故可惠暉
云。
古人許善者。如無色無學善心現前。無無記心心
。唯有善心心所。既不味勢等境故知善心
亦是不染無知。取無色者。無色唯有異熟無記唯倶
。欲・色有餘三無記三得故。擧無色顯處
若唯無記・無色無學異熟生心不現在前。不
成就故。應名爲佛。以此而言。故亦通
頌疏冠注云。若通於善。無色無學異熟生善心恒現在
故。恒成就不染無知故。可佛等者。此等子註
皆非光意。又異熟生善心者。此大爽言也。異熟生心必
唯無記。無善惡。是故發智・六足・婆沙・倶舍等中。
一文説異熟生善或惡。又注者云。光師此中依
大乘意。例如釋自性境界二受。此斥謬意。今謂。
光師此中不大乘。但約善・無記 二性以立道理
善中無簡別語。至無記中方言異熟生心。無覆無記
四五等別。若不簡別。理難立故。此唯小乘分域。
何所有大乘意。註者曾被彈駁。無以可酬。然
非。又濫詫言光師依大乘意。註者自誤已添蛇足。強
使光師亦如自誤。然光法師無夢作此意。譬如
目之有花。他人莫得見。耳之有
磬。他人莫得聞。具如別辨
問。若通善者。何
故婆沙第九云。問。此邪智是何。答。此是欲
界修所斷中無覆無記邪行相智。如杌起
人想。及於人起杌想。於非道道想。於
道起非道想。如是等。又正理七十十四
紙右
云。
劣無知無覆無記性。能障解脱。是解脱
障體。又七十九紙右云。諸大論師咸言。練根皆
遣見修斷惑力所引發無覆無記無知
現行。準彼兩論。但言無記。解云。婆沙但解
邪行相智。非實智故。名之爲邪。故言
。正理解脱障體及根障體。故言無記
今者總*於一切不染無知體性。故亦通善。
或無知有二。一者是善障力劣。二者無記
障法力勝。婆沙・正理據勝而説。故言無記
今言通故亦據劣明。又解。諸論皆云不染
無知無覆無記。明知不於善。雖亦有
無覆心心所法。以必起故。有習氣
故。不名爲佛。雖兩解。意謂前勝。若難
後家。準前應寶云。二釋通外難者。有
人難云。若唯無記。不善者。無色羅漢善
心現前。應名爲佛。爾時不就不染無知
故。通曰。準此難詞。不論意。不染無知佛
二乘差別者。但論生與不生以釋
別相。處處文同。無一文説成不成別。無色
羅漢善心現前。雖就無知佛是同
然佛不生。羅漢生故。故不佛。難既非
難。文又無文。理全無理。故知。不染無知定
唯無記。三對妄通文者。妄通云。婆沙倶解
邪行相智。非實智故。名之爲邪。故云
。正理論出解脱障體及根障體
。今者總出一切不染無知體故。亦通
。今詳。此釋全無理趣。婆沙但解邪行相
。非如實智。名之爲邪。故云無記者。今
一切不染無知。豈亦通取如實知者耶。
若如實知即非無知。故正理論辨差別云。
若於熟勢等。不實覺。是不染無知
相。準此豈取如實知耶。又妄通云。無知有
二。一者是善障法力劣。二者無記障法力勝。
婆沙正理據勝而説故言無記。今言
亦據劣明者。難云。正理説根障等。可
無記。婆沙不根障。因何不於劣。又
釋。義法兩倶有文。可理長。從一文正
通一文。説善性。既無文理。何得
善無記。五述體通局者。不染無知無
覆無記劣惠爲體。通四無記。異熟生心。理
疑。所以知威儀・工巧人習氣相應
劣惠名不染無知。二乘齊足越杌。迦葉起
舞。是威儀習氣。畢陵伽喚河神小婢等。
是工巧習氣。故知。定通三種無記。通變化
者。有貪瞋等變化。然未文。皆
是習氣。故知。亦通變化惠暉云。問。無記攝者。正
理論五。無記中通幾○
答。通五無記。異熟・自性性味鈍故。威儀者。如大迦葉
過去五百生曾爲舞人。見畢陵伽佛前彈。琴忽然起舞
。工巧者。畢陵伽欲恒河。呼河神婢子。早斷
水。我過何等。通果者如目蓮現通取藕根。賓頭盧
鉢等。前來所引皆是五無記習氣氣也。麟云。謂賓
頭盧爲旃檀鉢通。變化雖貪心貪也。又
諸化人現貪瞋等
皆是通果無記心
七明斷差別者。染汚無知
其三義。一自性斷。謂對治道力捨彼得
時。名之爲斷故。二縁縛斷。謂望
縁縛斷。斷他身煩惱。至第九品方名
故。若望自身縁縛斷。三不生斷。謂諸煩
惱至不生位畢竟不生。如見道惑至
忍位。如修道惑利根聖者不出觀惑。加
行道時。彼九品惑得永不生。鈍根聖人容退
故無不生斷。菩薩・麟角。於七方便。見修
煩惱皆得不生。餘一類聲聞等。於七方便
亦容見修惑不生。其相不顯故不述也。自
餘一切無不生斷。不染無知有二種斷。一縁
縛斷。謂彼彼地斷第九品染無知時得縁縛
。二不生斷。謂於彼彼位畢竟不生。二
乘分斷。佛全斷故。八述斷分位者。於中有
二。一分別斷。二全斷。分斷者。隨彼彼位
畢竟不生。爾時名斷。如根定障等。全斷者。
菩薩至金剛心。爾時總得一切不染無知非
擇滅故。爾時斷盡。雖五停觀一坐得
菩提。爾時永斷不行。然得非擇滅名。要至
金剛喩定。如現觀邊俗心雖永不生。至
類智邊非擇滅。由爾時勝縁故。
其勝縁者。正理論云。謂彼所依身彼所依
身與見道同。在見道時。無起。出
現觀時。所依已滅既闕故不
上來光・寶異解欝如蘭菊。然寶師義教證明
白道理優暢。學者熟擇而取。必勿輕心疾
若依大乘。障有二種。一煩惱障。二所
知障。二障亦二。一謂現行。二謂種子。二障
現・種各有習氣中。非唯種子。具如喩伽略纂
小乘正理等意。唯立煩惱障。不別開所知
。雖所知障名。然論其體即是見修煩
惱習氣。非大乘所知障中別分種・現
習氣。以所知障即習氣故。又斷所知障
永暫之殊。不伏斷。以種子
故。從大乘宗言。以婆沙等愚法聲聞教
故。未二乘實義。與瑜伽等同。蓋爲
此也。然正理二十八二十
二右
大徳邏摩此云
喜樂
中云。此師分立黒白習氣。佛斷黒法習
此煩惱所
不染習氣
白法習氣不滅。大乘唯説
障習氣。未白法習氣。若言佛有
法習氣。則有熏習。大乘不果上熏習。以
前佛後佛功徳齊等
拔衆生出生死泥寶云。牒頌文也。衆生
者。即有情異名。梵名薩埵。此名有情。梵名
社伽上聲此名衆生。即與有情體一名異。有
人云若名衆生。即兼非情。所以但言有情
誤也。故大乘同性經。楞伽主白佛言。世尊衆
生何義。佛告楞伽主。衆生者衆物和合。地水
火風空識。由蘆束更轉相依故言衆生
此經文。説其有情衆生者。爲
一物有情體。又準此文。有情・衆生名
異體同。衆生六界共成。有情亦爾。不
一法有情體。唯識論指一實物阿頼
耶識有情體。即非六界合成。不有情
是假非麟云。准此亦非新翻其爲有情。以
論新翻名衆生故也文。今謂。新譯經論
舊譯。此有二途。一舊譯雖誤。新譯仍舊。無
巨妨故。一舊譯不一土方音。認彼爲此。新譯易
地。以得正音。非。如今衆生・有情等是也。
若羅什等。菩提薩埵此云大道心衆生。新覺有情
舊翻薩埵以爲衆生。是譯誤也。然此論中言衆生
者。非薩埵。別有梵語。若寶師意。梵言社伽。此
衆生。如上具引。若玄應音義二十八之八紙右
云。有情梵言薩。此*云有。埵此*云情。故云有情
衆生者。案梵本。樸呼膳那。此言衆生語各別也。
故從譯文。然寶法師但破有人意謂有情語局。衆
生通情非情。非
梵漢有
寶疏八二十
一右
云。正理論云。前所
説界通情非情此即界寛
四生狹也
趣唯有情。然不
中有
於生
生唯遍攝。故説有情。無
有情衆生故。準此有情名爲衆生。無情
衆生。舊譯有情名衆生者。有兩名
也。准大乘同性至。具六界故名衆生也。又
云。有然情類卵生・胎生・濕生・化生。是名爲

生謂生類。諸有情中雖餘類雜。而
生類等。言生類者。是衆生義然寶師所破
的在慈恩。冠注云光師者非也。光記無
文義故。唯識述記一本二十
二紙
云。又情者愛也。
能有愛生故。下第三云。若無本識。復依
立有情。有情之體即是本識言衆生
者。不理也。草木衆生亦應利樂。有情不
同。有六十二。如瑜伽論第二卷説
寶師破之。台家亦言。天台師云。中阿含第三
四云。劫初光音天下生世間。無男女尊
。衆共生世故言衆生。此據最初也。若攬
衆陰而有假名衆生。此據一期受報也 
經云。無法可衆生。但假名故。
法鼓經云。一切法和合施設名爲衆生
若言處處受
生故名衆生。此據業力五道流轉華嚴經
云。不
轉受天於轉一切衆生處處受生法門。又般
若燈論云。謂有情者數數生故名爲衆生
荊溪云。
新譯恐濫稱爲有情。雖無情。三義都無
已上今謂。寶師引同性經及正理論之。荊
溪復以三義之。諸難理歸至當。慈
恩無以可遁。今更檢之於瑜伽論。彼五十
十五
紙右
問。依何根據是言。衆生存
活住持安穩。答。依命根説。有諸氣息故名
衆生等。准此論文。已言命根亦言氣息。衆
生之言何通非情。衆生・有情名異體同。炳然
知。惠琳音義十二十八左云。薩埵者。唐言
有情。古譯云衆生。義不切也已上
音義
又大日經
疏云。阿闍梨云。具據正義。當菩提
。此*索多者。是忍樂修行堅持不捨義也。
密抄二曰。此*索多者。前云薩埵。直呼於人
今云*索多。乃囑人之功業。即是忍樂修行
堅持不捨。言聲聞有如是法者。即八轉聲
法也。謂前云薩埵。直目衆生體。即體聲也。
今云索多。直囑衆生之業。即業聲也。如
薄伽梵・薄伽伐帝。言薄伽梵即體聲也。言
薄伽伐帝即轉聲中業聲也三十
一右
第十七云。有
情者。梵正音索多。是著義。猶世間人深著
身心暫離也。今菩提索多亦爾。著
大菩提行。乃至無一念休息放捨之心
索多也。又名薩埵是有情義。以有情
之中能修無上道。能荷負一切諸餘衆生
即是衆生中之無上故。名大有情七右
沙三十一曰。復次拔衆生長淤
故名大悲。謂有情類沒在煩惱大淤泥
。授正法手之令出。安置聖道及道
已上
論文
此論第二句意。本據此婆沙文。然婆
沙論云煩惱泥。此論云生死泥。婆沙約因。
此論就果。婆沙委明出之。所安置處。此論
及光・寶等不悉出後・
論敬禮如是等 光解如是ヲ約所具徳。寶
師指能具人。寶解爲優。敬禮梵語有男女
。淄州最勝王經疏四本五十右云。起慇淨
殊勝業虔誠頂拜。名爲敬禮。梵男聲
呼云伴談。女聲呼云伴底。此云敬禮
和南
論不由威力與願神通泰云。不威力・
與願・神通也。輪王雖輪寶威力伏四
十善。父母深恩有於子。獨覺現
通令暫生信。但可暫益。皆不能拔衆生
生死泥光云。不輪王等威力。不
天神等與願提婆達多。唐云天授。亦云
。謂從天乞得故。故即與
現神通。令過生死。此三但能暫
時拔濟。非能究竟令生死寶云。不由
威力與願神通者。不威力輪王。以
王威力十善等。不與願父母
天神。但與其願力不救也。不
神通獨覺等。現通教心暫令信。不
説法令生死。此等皆非如理師也。不
衆生生死泥光・寶與字爲
解。泰師爲相違義。猶及與。舊倶舍云。
通慧・施恩・威徳等
教誡學徒故稱爲論寶疏云。教謂教授令
擇法。誡謂誡勗令煩惱。此是對法功
能故。擧之釋論。故下文云。若離擇法定無
餘能滅諸惑勝方便。故稱爲論結名也。即
是問答分別教誡學徒之義。名之爲
法鈔一本十八
紙右
云。最勝子等解論名云。問
擇諸法性相故名爲論。此意釋云。假興
賓主究甚深諸法性相暢宗要。立以
論名。倶舍釋言。教誡學徒故稱爲論。即以
法義ヲ以教授誡勗論名也。初依法名。後
人稱。樞要云。最勝子解依智辨諸法故。
倶舍依悲利衆生具如三十唯識述記
慧謂擇法淨謂無漏顯宗全同此論。又
正理云。慧者擇法義。淨者無漏義神泰云。
推求見。決斷名智。簡擇諸法
故。以擇法慧也。光云。慧謂簡擇四聖諦
。淨謂無漏離二縛故。故名淨慧兩師
釋意。法之擇故。故云擇法。依主釋也。寶云。
慧謂擇法者。慧體簡擇故名擇法。是即簡
四聖諦故。釋擇法名。此以擇法慧體
已上
寶疏
此釋意謂。擇法之言。此出其體。非
。擇即是法故言擇法。持業釋也。然准
理論。寶釋不可也。正理已云擇法義。明知。
義非其體。下論第二十六之
初紙
云。如是所
説聖有漏慧。皆擇法故。幷慧性攝。光記二十
六之
四紙
云。如是聖慧及無漏慧。皆能簡擇所縁
故。幷慧性攝已上
記文
又次下文云擇法者。即
此慧。以用名體。慧言擇法。名言雖一。
意致各別。所望不同故
淨慧眷屬名曰隨行光師釋隨行中。得
二義。初爲隨行。神泰・圓暉幷同此説。寶
師破之。第二非隨行。寶疏唯此義。然光
云。若諸論中説得名隨行隨轉。據相隨順
説。若諸論中説得非隨轉隨行。據倶有
今謂。得爲隨行隨轉。雖諸論中
。而光法師未正文。是故寶師大破。然
下論文第二之
十三右
隨行得。光師云隨行即得
寶師云隨行之得。今準下文得爲隨行。光
師有理。具如下辨寶疏二之三
十六紙右
又惠暉云。問。
得是隨行否○答。非是隨行人以下文云
法倶得或在法前或在法後。以不定故非
倶有因。既非隨轉亦非隨行。此取得是光
法師義應非○問。下文心王爲能轉
所轉。此慧爲能亦爲所轉不○答。慧通
。非心王但能轉今謂。心王唯局
者非也。正理・顯宗幷云生等及心名爲
隨轉。總而言之。心王及慧等通轉・隨轉。所
望不同。不一概論今文慧轉非
隨轉。寶釋爲
此則勝義阿毘達磨舊譯云阿毘曇。新
阿毘達磨。舊中羅什・道安・道標等皆云
阿毘曇。眞諦不爾。舊倶舍論亦云阿毘達
也。泰云。舊傳梵音阿毘曇。眞諦師以
來傳梵音阿毘達磨。梵音具説云達磨
漢聽不了總謂云曇也寶曰。勝義・世俗是
眞假異名。舊倶舍云。若假名阿毘達磨。謂能
之諸慧及論。故知。世俗對法即是假名。
又舊云眞諦俗諦即是勝義世俗諦之異名。
故知。阿毘達磨有正有俗。有眞有假。正
謂淨慧。有力持餘趣彼彼故。倶有三種
現觀能故。假謂受等。隨他轉故。無見能
故。淨慧・隨行名眞對法。對向涅槃觀諦
重迷故。有漏慧等無上能故。非是勝
義阿毘達磨。是眞因故。假名對法。有人云
無漏故名勝義。有漏故名世俗誤也。無漏
有漏皆通勝義世俗。何得無漏是勝義因。有
漏是世俗因。應勝義者無漏。世俗者有
今謂。寶疏於理爲正。然寶法師但引
舊論證。更引此下論文。殊得明白。第一
十三
紙左
云。就勝義説。唯攝自性不攝他性。又
云。就世俗説。應知。亦以餘法餘。如
攝事攝徒衆等已上
論文
此勝義世俗言。約就眞
而説。非漏無漏著矣
有漏修慧神泰云。以修慧通有無漏故。
有漏
生得慧及隨行麟記云。言生便得者。謂
生便自有。不他教。故詳其生得二種
。一者生便得。二者因教生。此言生得
是初義。下言先因論教次有生得者。是第
二相。故不相違惠暉云。先因論教次有
生得者。纔生即得。性自天然。如生得善大
乘法爾種子性自仁賢不修成。如何疏言
先因論教次有生得。此約修行位次説。以
先有論教。然後發能縁心披讀。即是生得
慧。亦順婆沙。生得慧能受持三藏聖教
。亦順前文學論道故。亦順
文五位法之次第。有人妄釋。生得有二。一者
纔生即得。前文生便得故。二者聞教後生。
先因論教。次有生得是。作此釋者。甚
其理。亦違上下論文今謂。惠暉爲
正。光記云。有古徳説。聞慧縁名亦能受持
讀誦者。此解不然。當毘婆沙不正義故。婆
沙四十二七紙左云。評曰。應是説。若於
藏十二分教受持讀誦究竟流布。是生得慧。
問。何故不聞慧受持讀誦。解云。若正聞
音唯生得慧。由聞所成名聞慧
釋此名者故稱對法音十八九右云。
阿毘達磨梵語論總名也。唐云廣説。亦名
勝説。或名異説今謂。阿毘達磨翻
廣説等者。諸師説中未曾見聞。疑是
沙譯語。華嚴刊定記一二十
紙右
云。阿毘達磨
義名對法。若依敵對而譯。或應傳。如
公羊等。但此非勝故不爾・寶曰。言
者。法之對故名爲對法也。依士釋也。古
師立五種對法。一自性謂無漏慧。二共即
隨行。三方便謂諸慧。四名字謂傳生教。五境
界謂四諦。右人非古師説數多法少。更自立
四種對法。謂理・教・行・果。理謂四諦。教謂
諸論。行謂能觀。果謂涅槃。立數雖少。攝
多也。古師兼取境界一失。有人又加
二失也。傳習時久人多遣耳。若不
。固執難迴。今出所對法失總有八過
若釋三藏之中對法藏其六失。若釋
中對法其二失圓暉云。依寶法師。唯
對法。釋對法名唯依士釋也。
此解甚佳。妙符論也麟云。謂頌中但言
慧隨行名對法。故知。唯約能對名爲
。不所對。故但爲依主。即妙論也
惠暉云。又如眼名能見。色即所見。慧所縁
境名對。眼所見色境亦應能見。以
知。四諦涅槃非是對。但是法。所以疏主
寶法師唯取能對對。此釋甚佳
今謂。惠暉不暉師歎意。已歎云符論。此
理。麟釋爲優。然依慈恩義林及對法
。大小乘宗解阿毘達磨名有四十一釋
義包含故存梵語。不但以對法
名。對法鈔一本十四
紙右
云。阿毘達磨者。倶舍論
名爲對法。彼云。此能對向或能對觀。若
法相法通四聖諦。若勝義法唯是涅槃。婆沙
第一七紙十二大論師二十四復次。能於
無量門數分別故。名阿毘達磨。亦名
數法。分別法故。復次能伏一切外道他論
故。名阿毘達磨。阿毘達磨諸大論師。邪徒
異學無能敵故。亦名伏法。故順正理云。謂
諸契經名爲達磨。此能通彼故名通法。法密
部云。此法増上名阿毘達磨。化地部中名爲
照法。譬喩部師名爲次法。涅槃最上。次
故。聲論師云。阿除棄義。毘決擇義。此法
能除棄結縛隨眠法性故。故名
毘達磨。大衆部名大法上法。迦延造竟。持以
佛。佛言上法故名上法。若依攝論。天親
釋言。達磨名法。阿毘有四義。一對。二數。三
伏。四通。言對法者。倶舍論云。此能對向或
能對觀名爲對法。能持自相故名爲法。若
勝義法唯是涅槃。若法相法通四聖諦。初法
是果。後是理法。淨惠・隨行・諸惠・及教法能
涅槃觀諦理。名爲對法。雖對及法二
義皆通教理行果。然今倶舍。教行名對。理
果名法。文既不足。義亦不通。何義得
皆名對法。婆沙第一具有識文。此非本宗
故略不述。神泰云。奘師云。阿毘達磨名含
多義。義有傍正。皆無違也三藏並慈恩・神
泰・普光等。對法之名雖傍正不同。然立
皆無失。寶師不然。故彼引婆沙云。二違
失者。婆沙第一引八経對法已。論自釋
云。雖此等經中隨別意趣種種異説。然
阿毘達磨勝義自性唯無漏慧根。乃至兼取
世俗對法。論既不異説對法。今已釋
。因何違論取異説已上今謂。寶師局見
何固也。若准婆沙擇取其正者。對法唯是
無漏慧根。此論兼取資糧何也。寶師自已許
此論兼資糧對法。而強責他義ヲ以異説對
。豈非相違。又雖婆沙。妄加私意
増減。今引具文顯幽致。彼云。如
此等處處經中。以彼彼名彼彼具。此論
中亦爾。是阿毘達磨具故。亦名阿毘達磨
是勝義阿毘達磨自性唯是無漏慧根。一
界一處一蘊所攝。若兼相應及取隨轉。三
界二處五蘊所攝。餘資糧等皆是世俗阿毘
達磨。是名阿毘達磨自性。如自性。我物
自體相分本性。應知亦爾
論曰由彼故亦名藏諸師釋藏意不
。泰師前以能所二攝略釋藏義。後引
具釋樹藏・所依二義。然泰師釋樹藏義
光・寶別。又泰師意謂。正理・此論互無・異
。光師釋藏三義。初者包含名此與泰師
攝義
次者正理二義。又圓暉二義。一者包含。此用
光師。二者所依。此依正理。於中唯取所依
樹藏之義。又寶師唯用正理二義。意
泰師攝義同。又不光師包含之義
也。今具鱗比諸文以別白其同異。泰疏云。
倶舍云藏者。此論一部具其二義。一能攝
藏本藏勝義。二爲本藏之所攝藏。具能所
故稱爲藏。對法藏義如下。又云。問此論
對法藏所由。次擧頌答。頌中初句擧
攝義。第二句結藏名。又云。此之七論是薩
婆多本藏阿毘達磨論也。由彼七對法論中
勝義入此倶舍論故。此論得倶舍名也。
阿毘達磨是本藏七論所攝論也。倶舍是能
攝論。此從所攝及用名。故云阿毘達磨
倶舍論。此云對法藏論也。二釋依彼故。或
倶舍論依彼本藏七論。從彼七論引生。是
彼七論所藏故亦名藏。此從能藏相對受
名也。阿毘達磨是七論能藏。倶舍是所藏。故
對法藏也。三釋第二句名。是故此論
對法藏。正理論云。此就依士及多財釋。
堅實。猶如樹藏。對法論中諸堅實義。
皆入此攝。是彼藏故名對法藏。即是對法之
堅實義。藏或所依。猶如刀藏。謂彼對法是此
所依。引彼義言此論故。此論以彼對法
藏。名對法藏。即是對法爲所藏。釋云。此
依士及多財釋等者。如君之臣・主之
民・提婆達多之物等。皆依彼士夫
士釋。或名依主釋。言藏謂堅實者。如金銀
等諸堅實物置庫藏中故名爲藏。如草木
等非堅實物在外居停不名爲藏。猶如
心堅實在於樹内故名樹藏。六足阿思曇及
迦延經。此七部論總名本藏對法論。對法論
中諸堅實義。皆入此末倶舍論攝。此末倶
舍論是彼本論堅實義藏故。此末藏名對法
。即是本對法之藏名對法藏。如提婆達多
之物。故是依士釋也。言藏或所依等者。此
多財釋。如多財物皆能資人。財物是人
所依。用論對法藏故名對法藏。如
外道用解脱天名解脱天也。若依前依
士釋。對法之藏名對法藏。藏是能依。此下
多財釋。以彼七部對法藏名對法藏
故亦是所依。以藏能依所依不定故言
也。猶如刀藏者。是刀鞘也。刀鞘名藏。是刀
所依也。謂彼七部對法藏是此末論所依。引
彼義言此末論故。此末論以彼對法
藏。名對法藏。引彼對法藏言義資造此論
人以藏中多財物身。名多財釋。即是
對法藏。爲所依義光記云。論
曰至此得藏者。釋彼勝義故。包含
藏。由彼根本對法論中所有勝義。入
。此論得藏名。對法之藏名對法藏。依
主釋也。又解。藏謂堅實。此論是彼根本對法
之堅實義。故正理云。藏謂堅實。猶如樹藏
謂樹心ハ樹之堅實莫樹心。即以樹之堅
名爲樹藏。屬樹。樹家藏名爲樹藏。況法
知。或此依彼至故亦名藏者。釋彼故
所依名藏。或此論依彼對法。從彼對法論
引生。是彼對法所藏而名藏者。以對法
藏名對法藏。有財釋也。故正理論一三紙
云。藏或所依。猶如刀藏。解云。刀藏謂
。是刀所依。以刀從彼藏中故。此刀以
鞘爲藏故名刀藏。況法可知。釋藏名中。理
亦應持業釋。論主不自取。推功歸
暉疏曰。藏有二義。一者包含。二者所依。
包含者。猶如籄篋。此論包含發智論等
諸勝義言故名爲藏。發智論等名爲對法
倶舍名藏而非對法。然今此論名對法藏
者。對法之藏故名對法藏。依主釋也。言
者。正理釋云。藏或所依。猶如刀藏。引
義言此論故。以對法藏對法藏・寶
疏云。倶舍梵音。此翻爲藏。論曰至此得藏
後釋頌也。文中有三。一述屬主釋。二述
多財釋。三總結藏名。此名初也。正理一三紙
云。此就依主及多財釋。藏謂堅實。猶如
樹藏。對法論中諸堅實義。皆入此攝。是彼藏
故名對法藏。准此論文。西方釋藏有二義
一堅實義。猶如樹藏。即樹心堅實名藏。喩
對法論中勝義是堅實義。即是勝義名對法
。如樹藏更造諸器。即此諸器名爲
樹藏。樹之藏故。喩對法藏中勝義之
用造此論亦名對法藏也。即是對法藏之
勝義也。論或此依彼至故亦名藏。第二多財
釋也。正理一三紙右云。藏或所依。猶如刀藏
謂彼對法是此所依。引彼義言此論故。
此論以彼對法藏。名對法藏。即是對法
所依義。西方第二義引所依名藏。猶如
刀所依故名爲刀藏。亦如絹布所依名
布藏。此論依對法故 其對法論是此論之
藏。名對法藏。對法即藏。持業釋也。此論依
對法藏故名對法藏。即是有對法藏故。全
對法藏名多財釋。正理云。藏或所依。
猶如刀藏等者。此喩所依名藏。未
。正理云。此論以彼對法藏名對法藏
此辨多財釋也。今阿毘達磨及藏。皆是本論
之名。本論是阿毘達磨即藏名阿毘達磨藏
持業釋也。末論名阿毘達磨藏。是多財釋。多
財釋者。即是全取本論之名。然此末論無
業釋者。由後代造論皆取本論堅實義故。
及引彼義言此論故。所有文義皆依
。非自穿鑿故。有人言。亦有持業釋。論主
自取功歸本者。不論意
予今旁視諸解。稍有不同。泰解樹藏堅實
之言。非必局内。樹皮等内攝堅實心。名爲
樹藏堅實與攝言雖稍異。終成一意。泰師
初二攝釋藏。後但引正理簡辨。以
更有別致故也。光・寶不然。堅實之言唯
於内。與攝不同。是故光師初立包含
後引正理二義。然光師別立包含者。以
論偈及長行有攝言也。又圓暉釋藏二義。
一包含。二所依。此依光師。更加趨舍也。初
包含依光次正厘二義之中。選取所依
堅實義。今按圓暉取捨之意以爲ラク正理藏
堅實之義。或未切當也。若不爾者。何唯
取所依。不堅實之義乎。又寶疏釋樹藏
義。異泰同光。又釋藏義但用正理二義不
包含觀寶疏始末。至末多分
唯引正理。不別釋
無明破
泰・光。而意不全同。然獨寶法師引正理文
簡別言。以稱四方。以支那釋藏鮮
堅實之訓也。然光・寶等並解樹藏以爲
。唯局於内攝義。麟云。然今章中。但
包含堅實義。寶法師准正理。唯有
包含。所以然者。雖同是釋勝義
義。I其意各別。彼取所攝之勝義故唯堅實。
此取能攝*之言教故曰包含。二説雖異。
相違背。有人破包含唯取堅實。今不
已上
麟文
今謂。麟師約能所攝以會二説
道理。然今義爲所攝。教爲能攝。前後豈
齟齬。以上釋言勝義言謂彼義理文言幷
包含故。又有人妄破包含是無稽之甚
也。如夫二藏三藏等言。皆是包含義。如
解。世親攝論云。何縁名藏。由能攝故。又
此論頌云彼勝義。長行云此攝。二論
言攝者即包含義。光師如包含義。意在
於此矣。又華嚴刊定記第一十二
紙左
云。通名
者。世親攝論第一・莊嚴論第四。皆作
。彼三及二云。何名藏。答。由攝故。謂攝
切所應知義。十地論中兩義解釋。或通三義
兩義者。一堅實。二出生。三者於出生中
出包含義。如孕在藏。有二義故。故彼第一
云。藏即名堅。其猶樹藏。又如懷孕在。是
諸善根。一切餘善根中。其力最上。猶如
。亦能生成人天道行。今此三藏其義*又
爾。十地論一三紙左金剛藏菩薩名之文。
又四分律六十十一
紙左
十種衣。於中有拘奢
。或云憍奢耶衣大集。涅槃等經。地持
等論。皆云憍奢耶衣
或云
高世耶衣。或云倶舍衣。玄應音義一十三
紙右
云。
憍奢耶此譯云蟲衣。謂用野蠶絲綿
也。應倶舍。此云藏。謂蠶藏在繭中。此即
野蠶也。同十八
紙右
云。倶舍此譯云藏。則庫
藏之總名也。而體是蠶繭借以喩之也。同二
十五初紙右云。此翻云藏。則倉庫繭鞘之總名
也。含藏義一切以名焉。繭音公殄切。鞘音私
妙。切刀室也。藏有多名。斯一稱也已上
音義
瑜伽
十九八紙左云。等不等而生。牟尼捨有行。内
樂定差別。如倶舍卵生倫記五下二十一
紙左
云。倶舍者。泰云。此名繭。繭能生蠶。佛之名
身從色身出。如蠶從繭出。基云。㲉藏義。
乃至色身如㲉藏。無漏四蘊破*㲉而生。如
雞等生。差別*又爾已上瑜伽略纂十三初紙
攝決擇分云。此一分教能詮決擇。以
名故名攝。*又可。準倶舍論。名對法
。由彼對法論中勝義入此攝故。此得
。或此依彼以彼引出。此彼所藏故*又名
藏。此既二義。此*又如是由前本地分中勝
義攝有入此分。決擇明之。或是依彼以
出。即彼所含之義。此今取攝。故名
決擇分。又是以文攝文故名攝也。然頌疏
包含中。云勝義言。光記・正理等並唯云
勝義。不言字。正理釋所依中。云彼義
。然准舊倶舍。於包含中言字
好。何者。舊倶舍云。偈云。由義對法入此攝
釋曰。彼文句名阿毘達磨。由隨勝義入
。是故此論於彼得稱爲已上
論文
此論文
中。文義相對簡云勝義入此論。不
包入此論中。以彼義理或易包含攝入故。
然所依中云彼義言者。此論以彼論
依。何唯依義而已。正理釋所依中。並擧
。理應然故。學者思之。・上來約漢翻藏言
之。今更撿其梵語。*又有差別。有云。一胎藏
之藏。梵云蘗喇婆。大日經義釋云。此藏字梵
音名蘗喇婆。是中心之藏中胎藏之藏。與
吒迦梵語千字文。比
吒迦是箱義
倶舍等。其義各殊。二鞘藏
之義。梵云倶舍。義釋云。法界藏者。此藏梵
音名倶舍。是鞘藏。如世間刀在於鞘中。以
義翻也。此中云法界藏者。是如來所出之
處。一切如來處在其中。三流出之藏。梵
掲訶。義釋云。此中藏者。梵音名掲訶。即
出無盡莊嚴。奮迅示現。不窮竭。猶如
大寶之藏。四法藏之藏。梵云無徳。五部律中
曇無徳。此云法藏部。五藏室之藏。云阿
頼耶。義釋云。梵音阿頼耶。此云藏也。有云。
藏室宮舍之義具如演奧鈔二十
九・十三紙右
又演密鈔一
二十
紙右
云。名持明藏者。能攝義故。天親論
云。何縁名藏。由能攝故。謂攝一切所應知
。此義意言。由能詮教能攝一切所應知
失故。立以藏名。梵云頼耶。即巣
藏之藏也。安住此中頻那夜迦風雨
之所侵故。或云倶舍。即鞘室之藏。諸佛依
此而安住故。或云蘗囉婆賀。即胎藏之
藏。諸佛從而出生故。或云蘗囉婆。即府
庫之藏。今且取府庫之爲藏。由如世間
國大庫藏即能蘊攝種種雜寶。出内取與賑
濟無窮。持明藏*又爾。蘊攝諸佛祕密法義
利樂無盡故。以爲明藏。有其四餘三
故。持明之藏。或持明即藏。作釋可知。故曰
持明藏已上
鈔文
今謂。若准瑜伽。基師釋
以爲㲉義。符順論文。泰師爲繭不允。
然律云倶舍衣。泰師有理。基釋不合。又義
釋中爲鞘。符順正理二義。然望瑜伽及律
*又爲不應。玄應釋云含藏義一切以名
者。此不一切。又符攝論及此論等。以
能攝名藏故。如上諸釋各有別致。須曲分
辨梵漢差別。恐厭繁文故應且止。然釋
二。如上所明。又依六釋別對法藏三
。依正理論。如次依主及多財釋。如上已
。依王易而可知。多財釋中。頌疏云。光法
師釋云。鞘名刀藏。刀所依故。言刀名藏。取
鞘藏名。以藏故。名爲刀藏。彼發知等是
此所依。所以然者。謂引彼義言此論
故。彼發智等名爲對法。此論所依故。*又即
是藏。今倶舍論名對法藏者。全取本論對
法藏名。有對法藏故名對法藏。是有財釋。
寶法師云。藏或所依。猶如刀藏。此正理文但
藏義。未有財。正理下文。以對法藏
對法藏。此文方釋有財。光法師説刀名
藏。作有財釋。謬之甚矣今謂。圓暉・惠暉
等破光師云。言刀爲藏者。大不是也。光記
何處言刀爲藏。麟云。非刀名藏是
。蓋是誤用正理論文故耳。所以然者。如
前所引。正理有兩段文。初説刀等言但解
藏義。次以對法藏下方辨有財釋。今光乃於
初釋藏文便作有財。不次文。故成謬也
義林補闕鈔云。境名現量者。境體名現。心名爲量。
現體非量。有彼量故。或現屬心。境體非現。*又不
量。如無常等。用彼現心而爲量故。名爲現量
倶有財釋。如刀藏。藏者謂心。鞘非刀。*又不
藏。爲彼刀而爲藏故。名爲刀藏文。此文雙
現量有二有財釋。一一分。二全分。第二全分有財
釋者。藏是心義。以鞘有刀。刀即是心故名刀藏。此即
刀藏二字全是他名非自。然此非藏是所依之義
今觀光記引正理文。但爲成藏是所依
之義。未必言初段文便作有財。是故
寶疏雖復巨細簡擇釋通。然此文中更不
。光記引文。以遠隔故稍有疑濫。又寶法
師初立持業釋。次作有財釋。然立持業者。
此論・正理・及顯宗無其意。唯有財釋
足矣。泰・光兩師及慈恩等。不別立持業釋
慈恩義林章云。有財釋者。*又名多財。不
有財。財謂財物。自從多財而立
。名爲有財。如世有財。亦是從喩而爲
名也。如論名中大乘阿毘達磨集者。大乘
阿毘達磨此乃根本佛教之名。集通能所
能集即論。所集即經。今以彼大乘對法
集。名大乘對法集。故有財釋。此論以
所成。名成唯識論有財釋。以
毘達磨藏。名對法藏。有財*又爾。如
是一切義皆類下論四紙左。有爲*又名世路
光記四十三紙右。解世路者。
唯有財釋。寶疏五十紙右。亦用二重持業・有財。全
對法藏。又正理論。彼識依言爲有財釋。寶疏以
一重釋。如光記中。可以準知。光記
二十一之四十八右。寶疏一餘 二右
然寶法師以
ラク末論無持業釋。若言然者。本論亦應
持業釋。以六足發*知等本依佛説對法故。
又光師言有亦非意致。何者。若以倶舍
本。更作餘論以爲枝末。則倶舍豈爲
持業釋。方今融會兩説。若本末形待勝劣以
分。本有末無。是寶法師意。又本末勝劣非
差別。然論體無殊。不本末倶有。是光
師意。各據一義。並不相違
何因説彼恭敬解釋正理論云。此論所
依阿毘達磨。何因故説。誰復光説。雖
對法。佛教依法不人故。而欲
必以人爲量者。此及前同。今當總答
顯宗稍有不同。彼云。雖對法
。佛教依法不人故。而爲示説
。彼能説人*又應。神泰曰。問中
二。一問所説擇法有何勝用因縁。須
彼擇法阿毘達磨。二問此擇法根本是誰先
。彼之擇法若有勝用。是勝人所説。此可
詮主。而今造論恭敬解釋。若無此二義。不
論恭敬解釋
因此傳佛説對法麟云。言佛説對法
者。法本佛説。由上因縁諸聖弟子乃傳
尊所説對法。故云傳説。此傳説言非
。與餘不已上
麟文
今謂。此論往往有傳説
。意不一准。一論主所立不有宗。表
信故言傳説。如傳説是明闇之類
論一之二
十一紙
一婆沙論家展轉禀承故言傳説
不信。如傳説分別有三種之類
論二之
五紙
一所説法門佛意難測故言傳説
不信。又非婆沙論家傳説。如
説有情愚有三種之類論一之
十六紙
法救所集無常品等 阿毘曇毘婆沙論第
一云。如法句經。世尊於處處方邑。爲衆生
故種種演説。尊者達磨多羅此云
法救
佛滅後
種種説中無常義者立無常品乃至梵志義
者立梵志品已上論文婆沙
一・二紙大同
圓照貞元録二十三
四十
五右
云。法句經二卷。亦云法句集。尊者法救
撰。周入藏録大乘經中及集傳内前後重
載。誤之甚也。又法句譬喩經四卷。一名法句
本末經。或五卷或六卷。西晋沙門釋法立共
法炬譯與前法句經同異。前經但纂
長行。今此後經兼説偈之由起有
其因縁世尊方説。比前偈文。此略不備。又
前後偈文互有増減。周録編在大乘中
誤也
鄔柁南頌光・寶等師。鄔柁南此云自説
柁南此云集散。或言集施。然圓暉師反
之。故麟師破云。鄔柁南此云自説。即十二
分教中無問自説經也。若言温*柁南者。
方言集施然若准智論。圓暉無失。彼三
十三曰。優陀那者名有法。佛必應説而無
問者。佛略開門端。是名優陀那。又
佛涅槃後諸弟子鈔集要偈。諸無常偈等作
無常品。乃至婆羅門偈等作婆羅門品。亦名
優陀那。諸有集衆妙事皆名優陀那。如
等名優陀那經説相泰疏云。此云無問自説
舊云優陀那經者音訛也
又鄔陀南此云標相。寶積經三十六説四種
鄔陀南。瑜伽四十六亦同。瑜伽論記云。或云
總略義或標相義。亦得印言。華嚴刊定記
五末二十七
紙左
云。鄔陀南此名爲印。亦
。如無常是有爲法標相。苦是有漏法標
相。無我是一切法標相。涅槃寂靜是無爲法
標相。又可。印是決定義。謂凡諸有爲決定
無常。凡諸有漏決定有苦。凡所執我決定無
我。無爲理性決定寂靜。若廣分別如優陀那
第二・善戒第七・地持第八・瑜伽第四十六
具如集成編二
末之一・九丁右
慈恩師釋處處不同。總有
。一伽抄二。鄔陀南者此云説也。即世尊常
説之。二同抄云。若言嗢陀南之時名
。即以略偈而攝長行。三無垢稱疏曰。梵
嗢陀南。此云略集。教之略集也。四若云
鄔陀南。此云集施。即諸經中集義之偈也。
謂以偈頌其義理諸學者。名爲集施
又伽抄第一云。此云集施。柁南者施*也。嗢
者集義也。以少略言合多法。施諸學者
受持。故集施此眞興唯識
鈔記意
倫記十一
初紙右云。解四鄔柁南。若作嗢字皆須
。舊語不正。名四優*陀那。翻名爲印。今
翻名説。即世尊常誦説。此義似無問自説
義傍翻。又得印。或名總略義。或名
。如無常是有爲標相。苦是有漏法標
相。無我是一切法標相。涅槃寂靜是無爲標
相。若名嗢陀南則名集施。即名鄔柁南
是標已上
記文
今謂。鄔陀南此翻自説。嗢陀南
此云集散等。光・寶及倫記・略纂第一・無垢
稱疏等皆同。又鄔陀南此云集施等。慈恩略
纂及倶舍頌疏又同。故麟記破之。慈恩釋中。
嗢陀南或翻説。或翻攝散。如略纂十二。然
智論意。優陀南名通自説・集散義知。倫
記二十二下三紙右云。泰師云。嗢陀南有
。若重聲ニ云。攝取物施他故。若輕聲ニ
云。是云要略義。如一切行無常等。是諸法
要略義故。今取輕聲已上
記文
一嗢柁南二聲義
別。例如僧伽輕重二聲或箸或衆二義有
別。又琳音十九五紙右云。鄔陀南唐云偈句
或云足跡已上
音義
今謂。此説與諸師天別。
大日經疏云句者梵云&MT04125;。正翻爲
者相似
毘婆沙師傳説如神泰云。論主後破
彼執故先置此言
隨眠品中自當顯説論十九十五
紙左
云。聖道
涅槃及上地法。與能縁彼下惑相違故。彼
二亦無所縁隨増理。如炎石足不隨住
擇滅即以名爲擇滅擇滅義。具如
婆沙三十一紙寶疏明自性・縁縛二斷
二種説。一泰師等義。二唐三藏改大小乘
師釋之義。泰疏唯有第一。光記唯擧第二
互相有無。惠暉云光・泰二師同立第二
非也。寶師辨三藏義亦有其理。慈恩法師
大乘二斷。具如唯識述記八末五紙右對法
鈔四二十九
紙云
。又寶師解擇滅義五門分別。
甚爲緻精。然出體門言擇滅以擇滅
者。此不釋。何能顯其自性。以
故。第六論十五
紙右
云。先問。何謂擇滅。答。是
離繋。今問。何法名爲離繋。答。是擇滅。如
二答更互相依。於此自性竟不顯。第八
四紙右云。今此所言同縛馬答。猶如
馬者誰。答言馬主。即彼復問馬主是誰
答言。如是二答皆不已上
論文
光記
云。外道殺馬祀天。縛馬著已上
論文
此等
。已釋擇滅是離繋。尚言自性。況今
擇滅擇滅體。然推寶意。小乘立法有
七十五。於中無爲有三。擇滅無爲是其中一
數也。然乞七十五中選出其體故。言擇滅
體。是出體門也
擇謂揀擇即慧差別泰・寶兩釋爲正。符
順舊論及顯宗故。光師不允。舊倶舍云。即
智勝類。顯宗一十二紙云。擇滅即以離繋
性。擇謂如理勤所成慧。於四聖諦各別行
。如略擇。故名爲擇。由擇所得諸有
漏法永離繋性。此定能礙離繋得生。故
擇滅。或有是滅而非離繋。爲彼故説
離繋言
如牛所駕故作是説駕者。説文云。馬
軛中。左傳襄公十四年。苟偃令曰。鶏鳴而
駕。林堯叟註云。鶏方鳴而駕馬於車。又法華
譬喩品云。其車高廣衆寶莊校。乃至駕以
。又云。有大白牛。乃至以駕寶車。立世阿
毘曇論八二十
紙右
曰。或以牛馬於車乘。准
此等文。牛馬能駕。車乃所駕。牛所駕車名
牛車。然昔來傍附國語於論及頌疏者。
倒能所故爲點示
永礙當生但由闕縁非擇滅。具如
婆沙三十二五紙泰釋文略義隱。光・寶有別。
惠暉云。問。前文即言當生法永不起。
後文即言但由闕縁。豈不相違。答。光法師
正理・顯宗論云。由二縁非擇滅。一非
擇滅有力礙當生法。二由有爲法闕縁不生
方得非擇滅也。寶法師云。但之一字能遮
餘縁。又准婆沙。既言無爲無用。擇滅隨
判性。非擇滅隨命根衆同分性。虚空無
爲即無記性攝。既言無用。不生法
也。又有爲法未縁時。未非擇滅。如何
能礙。若闕縁了方得非擇滅。即有爲法
縁自不生。如何言能礙。前文言當生
永不起者。據非擇滅了。闕縁不
生法畢竟不生。據生與不生相違。名
生法也。麟評光・寶云。然此二説難
。有傳。羅什法師存於舊解。今詳。新云
無爲無用理且可然。論文但字未必證
唯一縁義。然此但言爲前滅由擇力得。
此不擇。是故且言但由闕縁。何妨當生
更有餘縁共證。如無尋唯伺。豈無受等
所餘心所。然舊言得與行者。有大過失
法永不生得非擇滅。不非擇滅
力起得送與行者今謂。若依小乘。寶
師爲優。若依大乘。顯宗及光師等亦有
。瑜伽五十三云。復次云何非擇滅。謂若餘
法生縁現前。餘法生故不生。唯滅唯靜
非擇滅。諸所有法此時應生。越生時
彼於此時終不更生。此滅亦是假有非
物有。乃至復於餘時縁可生。是故非擇
滅非一向決定具如唯識述記等釋
師以爲但字有力。然光解不爾。如麟師解
今謂。寶解未全盡善。答何者。頌文無但字
。唯有能礙。又舊倶舍云。云簡擇得故。
又雜心論九七紙右云。以先無方便而滅
非數滅擇滅斷
故有勤方便
上諸文但字不
力。如麟師解。如婆沙論・此論・正
理・顯宗等論。言當生法。文義分明。羅什
等師存於舊解。蓋爲此也
如眼與意得非擇滅此依婆沙三十二
五紙。光釋眼・意三義別。寶有二釋
泰疏不明。今謂。寶疏第一爲光第一
稍有不同
者。眼爲眼根。意爲意識。不常例。有リテカ
妨用コトヲ意言意處或言眼識爲。又擇
意識亦有深致。意識通縁三世。五識唯局
現境。欲後明五識得非擇滅故。今擧意識
彼六識中若約五識。不生之義分明易見。
現境故。若約意識。理或混淆。縁三世
故。是以前擧意識。後約五識而言。又舊倶
舍明言意識及眼根。不他求。舊倶舍云。
譬如人意識及眼根縁一色塵。是時
餘色聲香味觸等悉有即謝。五識聚不
彼爲境更生。何以故。五識無功能縁
去塵境。是故識等有非擇滅圓暉唯
寶第二
又諸有爲法有事等惠暉云。前已列
有爲名。今更出體。故言又諸有事等
光云。等者等取有果等。頌疏云。有爲有果。
無爲無果。是故有爲名爲有果然泰・寶兩
師不等字。以正理・顯宗亦無釋故。恐應
向内等。檢舊論中。頌無等字
或名言依即名倶義泰・寶・光師如
一・二・三釋。寶師第二同泰・光師二釋不
兩師。何者。光師三釋並約能所詮釋。泰
師・寶第二義。論文義爲義理。不能所詮
故。然三師釋各有教理。若准舊論文。泰釋・
寶師第二尤爲穩暢。新論如文。泰疏云。此
有爲法或名言依。言謂語言。此言所依
者。即名言倶起義。以言倶起法是言
故。如是言依具十八界有爲法已上
論文
此意。名是稱名。義是義理。不能所詮義
今謂。義爲義理好。名爲稱名善也。
名之與言不異。言依猶名依。是此論文
之正意也。舊論云。言謂方言。是言所應義
言依。由有義言故。佛經説有爲法
言依。若不爾。則違分別道理論。彼論云。
何言依入十八界攝。永出名離。所謂涅槃。
一切有爲涅槃永出離故。有爲法有離。涅槃
無離。故有爲法名有離。有因故名。事
因義。毘婆沙師作是説。如是等是有
爲別名。又婆沙十五八紙曰。問。何故但依
世法三言依。不無爲法言依耶。
尊者世友作是説 三事可得。謂語・名・義
立爲言依。無爲聚中雖義。而無餘二
故非言依。大徳説曰。若法有用取果與果。
言依。無爲無用。是故不説。脇尊者言。
有爲諸法與言可倶時轉義故立言依
無爲不然。是故不
及苦集三有等二十唯識述記下十九
紙右
云。
西域言遮。此翻爲及。或翻爲等。若作及義
六釋中相違釋已上雜心論六初紙左
注云。等者衆事聚會義也已上正理一十六
紙左
云。
及者顯餘有漏名想。謂或名苦等。又十七
紙右
云。
等言爲有染等。如是等類是有漏法
義別名寶疏云。正理論。向外等。正理
等言爲有染等光同麟云。若此論向内
等。即但等上諸類向内外等者。瑜伽論記二下 十
六紙右云。言貪等者。等
二種。一向外等。二向内等。今言
。貪有衆多。盡是心所。即向内等也
惠暉云。三有
等等取有染有漏有覆塵垢等已上今謂。
有漏者非也。今就有漏廣擧異名。何更
等取。又麟師意。正理爲向外等。此論爲
内等。此論長行無別釋故。又上頌等字。麟
師不釋。其意似此。泰師亦不兩處等字
是爲向内等。以長行不釋故。舊論無
等字故。然光・暉兩師。上下等字爲向外等
取有果有染。寶師上等向内。此等向外。以
則正理故。泰・麟兩師。兩處等字並爲
。取則此論故。諸家各雖理。泰・麟兩師
優。以順此論故。對他向背非強所
傷故
論曰此何所立無漏行三師解釋不同。
寶解爲正。順正理・顯宗等故。正理論云。論
曰。豈不前説道聖諦餘有爲法名爲
。何故此中復重説耶。雖前已説。而欲
彼差別名想。或爲彼名想定義故。復重
説。前説一切有爲蘊。今説有漏名爲
。義准無漏但名爲蘊。即諸漏中立取名
。以能執取三有生故。顯宗大同。婆沙七
十五四紙*右曰。問。蘊與取蘊何差別。答。
名即差別。彼名爲蘊。此名取蘊。復次蘊通
有漏無漏。取蘊唯有漏。復次蘊攝三諦。取蘊
二諦。復次蘊攝十七界・一界少分。取蘊
十五界・三界少分。復次蘊攝十一處・一
處少分。取蘊攝十處・二處少分。復次蘊攝
五蘊。取蘊攝五蘊各少分。復次於蘊中
流轉者受訶責。有還滅者受讃歎。於
中有流轉者受訶責還滅者受
。蘊與取蘊是謂差別
彼識所依五種淨色下論第二之
八紙左
云。又身
根等亦非所斫。以故。如珠寶光
惠暉云。餘扶根四塵體亦是色。光明有隔。
五根光明無隔。如瑠璃等
味六香四種光解列次二意。寶師破
一解。立理急切。光師或難折衝
有餘師説第二十一光有二解。一空一
顯色即空界色差別。此與正義違。此義
勝。二不正義。別有體性法蘊足論亦同。
寶解同光第二解。然用識身足論光師
同。若依大乘。對法鈔一末十六
紙左
云。瑜伽第三
云。暗色明色説名空界。空界分二。一逈。二
空一顯。空一顯色攝逈色
此中正者故今不釋寶師所解實爲精當
若依大乘。如瑜伽第一・對法第一・略纂・倫
記・及對法鈔等。寶師破大乘師。然未
或無。如大乘色等種子頓生之法
小乘極微積成。兩宗所立本性碩別。不
一概而又瑜伽五十四十六右云。問。諸
長短等所説形色。當實有。爲假有耶。答。
假有何以故。積集而住故名爲形。唯
衆色積集可得。餘形色相不可得故。又
必相待。相待之法有自性者。彼法便有
亂過失。又如車等。彼覺可壞故已上
論文
瑜伽等
明説長短等色必相待而施設。離長則短不
立。離短則長立。非青黄自黄。無
黄青自青。寶師所謂如越爪爪樓等其長短
名似種姓異。然如是等元是相待所立。若
相待則長短名有何所由。瑜伽定説深
信敬。又麁細之與長短別者。此亦不
然。寶師引大乘證唯擧成業論説。彼論是
隨轉説同倶舍等麁細。然瑜伽・顯揚・
對法等論。長短等外別立麁細。明非同一
寶師不大乘。可以知諸色廢立因
。如對法鈔一
十五
舊倶舍一十紙右云。日焔名光。月星火藥
寶珠電焔名明。於中若色顯現名顯。翻
闇。眞諦釋云。如雲障日成陰。餘色於
顯現可見説爲影。須彌障日成陰。餘色
陰不見名此出瑜伽倫記
一上二十紙左
若依
乘顯揚。分開光影影像之別。對法合不
。故範師云。若依。光影之外説影像
之色。所以分影爲二者。前影色是障日光
影之色。後影像色是水月爲縁。於
識所現色上。有眼識所見影像色。是色處攝。
若在水鏡等者。是法處攝。意識所現如
法説。何故對法中。色處中不別説影像色
者。三藏會云。集論青等中本影合説故無
。顯揚別開本影故立影像倫記
所引
別章辨
聲唯八種差別成八光師憑婆沙論
十三及入阿毘達磨一八種聲故。言
無執受有情名聲等。又判化語以爲語業
此依婆沙百二十二第一師説。寶師不然。光
師所引婆沙及阿毘達磨是不正義。正理・此
論不此義。又化語非業。此依婆沙百二
十二有餘師説。寶疏爲勝。以教理明顯取捨
旨故。泰疏云。於色等中。亦應可説可意
等異。何獨在聲。色等亦應有執受及無
執受大種爲因。理實應説。然由聲處自性
知故。但就因説二種。色等不爾。是故
此正理意
寶疏亦用
諸佛出現樂勇進樂尊者勝友薩婆多
律攝第一二紙云。諸佛出現於世樂。演説微
妙正法樂。僧伽一心同見樂。和合倶修勇
集樂長行詳釋
義淨譯
麟云。諸佛出世能生樂果
涅槃。三界輪迴皆止息故名樂也。此即道果
樂。非即樂受
 亂心無心等此頌正理初同此論。顯
 宗四句皆改。長行具釋。正理至此段末
 擧改作頌文。又舊論頌云。亂心無心邪。長
 行釋云。顯非亂心及有心故言邪。今謂。
 邪字難通。恐是等字寫誤。如上所引二十
 唯識述記云。梵語云遮。此翻爲等。遮・邪
 音近。或是等之梵語。正理云遮言理於
 似處起等。此遮字應是梵語非漢。又正
 理論師簡非此論等字。安慧菩薩倶舍釋
 中。細通其難闡論旨。光・寶等師皆亦
 依須更爲廣釋。然衆賢是悟入論師之高
 足。學長有宗。稱爲新家。正抗世親。大製
 正理・顯宗等論。然論等字在下通上。對
 顯定散有心無心兩位。如是等例與論不
 鮮。文云義云無挭擁。漢文既明。梵本
 何亂。衆賢之有學識也。反覆換文 疑惑
 不息何也。學者思
毘婆沙説造是因義正理云。此中造者即
因義。云何知然。如契經説。色造我見。即
是因色起我見光云。此宗造是因義。能
所造果故。簡異覺天等。彼言。造是成義。
施設義。即以大成所造故。即以此大施
所造故。
顯立名因故名無表泰疏云。釋由此
名所因故言由此。光云。顯立無表
之因縁故言由此。寶云。論顯立名因至
故名無表。此第五釋無表名也頌文略故但
由此今謂。三釋皆同。然圓暉云。由此
者。由此上三句無表名今謂。顯宗
是名等。此但立名。非立名因縁。然此
論云由此説。此顯立名由也。本頌具明
表位體相因。未表示之義。寶師所
謂頌文略故者。即指此也。頌文雖略。至
行中方加廣釋立名由。正理亦同。彼云。
復言由此説無表者。由善不善心所等起
諸位隨流淨不淨色雖表業。而非表示
他了知故名無表。爲顯是立名因縁
故言由此。説者顯此是餘師意。然圓暉釋雖
顯宗。而不此論及正理論。泰・光兩師
辨釋未盡。寶師云頌文略者。誠其可爾。若
爾者。由此二字。頌中無其所指也。然觀
舊論。文雖亦略。義則稍通。舊論頌云。何無
教色説。長行釋曰。欲立名因故言何。此
法雖有色業性。不有教色
他知故名無教。顯是餘師説故言
大種謂四界即地水火風光云。上半頌擧
數列名。第三句辨業。第四句顯體。又圓暉
云。大種謂四界者標也。即地水火風者擧數。
今謂。此釋非也。光解爲正。上四是數。下言
地等是列其名。暉師云數者不
體寛廣故大事用故神泰云。初是體大。
次是相大。後是用大
品類足論故亦言輕寶疏云違文。泰
疏大同。光記不然。寶疏符合正理文勢。不
此論。又輕等者。泰・光以爲等ハ相似義。慈
恩・遁麟亦同。瑜伽倫記五上二十
八紙
云。基云。謂
風能造。與所造輕相似故云輕等。由風性
故名輕等動性也。與光釋同。寶疏不
爾。等者等取餘風大所造。非相似義。今謂。
泰・光等釋爲優。以正理等四二十一
紙右
彼文二十三
紙右
云。又輕與動相順相似。故論・經
輕動動性
風即界亦爾正理・顯宗幷云。風即界者。
世間於動立風名故風界無別。豈不世間
顯形色亦生風想。世間現以黒風團風
而相示故。有此難故説言亦。是如地等
界別義。古昔論師咸作是説。地於中雜
故見。如此爲其風即是風界故復言爾。
爾者定義。此二説中。前説爲勝。遍處・不淨
差別故。不淨惟縁色處境
故義品中惱壞如箭中婆沙三十四四紙
具有因縁。然與頌疏・惠暉所言稍有
。又頌疏言集義品。光記言法救所集義品
。然論但言義品簡別語。光師據婆沙
論及此論初。言法救所集鄔陀南頌。爲今亦
彼耶。然准智論。優陀南頌諸佛弟子所
集。何局法救一人。或光師實見法救所集頌
中亦有此文。爲斯釋耶。未本源。難
是非。麟記云。頌末中字。若從去聲。謂如
於身。若平聲。如箭在身中。諸家多從去。
今章意從
有釋表有色變礙故等論中文諸釋不
同。神泰以爲三師釋。但是婆沙中異説
也。光意總爲二釋。初雜心師。有釋所依下
是第二釋。又復有別釋下。於第二中論主釋
難。又寶疏亦爲二釋。然非雜心及論主
。意爲婆沙中異説也。又暉師云。總有
。謂第一雜心師。第二有宗。第三論主正釋。
然暉師總爲三師。此同神泰。若正指其人
則同光解。不神泰今云。婆沙七十五説。約
所依大種有變礙故。無
表名變礙。不表有色變礙故。無表隨彼變受
。故與今論所擧第一義別也。説諭説今第一
同。今摩滅
是由歟。
然第一義具見雜心論一八紙右
婆沙中其文。光解爲正。第三説者。此
論云有別釋。舊論亦云復有餘師別立救義
。准上二文。此非論主自説。光・暉不
允。神泰師言三説並皆毘婆沙師展轉救説
汎言對法諸師或毘婆沙師等者以宗尚弘
故。其説非必在根本對法及婆沙中
神泰無失。寶師云婆沙破者。其意雖
泰説。然非失。以婆沙中無能所破文故。
曲觀三師釋相。擇而居矣。又所論譬喩・雜
心喩於表色此論説。婆沙喩所依大種
即此論第二義。婆沙無第一義。具如兩論中
。又雜心論主宗重婆沙會中法救。故於
論中賛揚言尊者等。如上所引飾宗記辨。今
案。有部宗中崇敬法救總稱大徳。如泰疏
。然婆沙諸論師中無世友。如諸傳中
雜心論主何以不世友取法救。又改
法勝論中有漏偈文。以増換生。然如寶疏
。但改其文其義。可亦憾矣。又雜
心論主今釋無表名色。約就表色説。更
同喩。如此論中。然世親論主初約法説
難。次就譬説難。又衆賢正理論中。更就
亦設一難。如正理中。世親雖朋經部。衆
賢雖有部。然難而不雜心論義。明
論義經部義亦負有部。又天竺諸論中。
亦無釋世親・衆賢大難。以故未諸論
中救雜心論主。又支那倶舍・正理諸釋家中。
元瑜・神泰・普光・法寶等師。亦無此難。明
知。雜心所立無表爲色其義傾矣。然支那釋
家立圓融戒體中。天台師説欝爲。彼
師戒疏云。性無假色。其性一字。是天台
師從於逈出諸宗性具圓融之意而所
也。下云無作假色者。正據法救論師雜心
論文彼論第一九紙云。十種謂色入。及無作假色。
是分別色。牟尼之所説。長行釋云。無作假
色者。如
業品説
然法救所解無作色之色言。已有
救釋巨難。然則色之一字非瑕瑣。彼
大師知而須耶。不用有部所言大種
所造無表實色。如天台師但知舊譯三藏
新譯。猶如蝉不夏故。致斯失。惜
哉。如兩論者。舊譯云作無作。新云表無表
。雜心論一八紙左云。無作雖不礙。以作色
是礙故彼亦礙。如樹動影亦動已上
論文
表色釋。又婆沙七十五十四
紙左
曰。無表自體
變礙。而彼所依有變礙故。亦名變礙
所依者何。謂四大種。所依有變礙故。無表
亦可變礙。如動影亦隨動已上
論文
所依大種釋。婆沙論中唯有所依
大種。無表色之文。所破已無。能破何
有。寶師云婆沙破者非
此中許即十處界 此中者。善珠云。西方
言多云怛怛羅。唐言此中。又因明疏云。
此中者。理門二解。一起論端義。二簡持
義。凡發論端。汎詞標擧。故稱此中論端
義。簡持有二義。一云。簡去邪宗増減
正宗中道。故稱此中是簡持義。般若燈論
四義。謂發端・標擧・簡持・指斥。光記亦云。
此中者。是簡持義。或論端義。此前
所説十一種色蘊中。惠暉云。色蘊通十一色
今唯取十故言此中已上正理・顯宗改易許
以爲即説。光師具釋許字。泰・寶・暉師不
釋。今從二論改字而言之。則許字有旨。
光釋當矣。彼記云。此前所説十一種色蘊中。
毘婆沙師。許即根境爲十處界。然經部師。
處假界實。不即以處爲界體。於彼有
違。故言許即共信。遁麟・惠暉亦同。
今謂。此等釋意。唯約經部之。然約論主
亦有所違。何者。論主蘊假處界實。不
即以色蘊中根境十處界故。故致
意通經部・論主。諸解局矣。三科假實略
上述。廣如下鈔
領納隨觸受心所大小不同。其大乘
意。具如唯識述記三末十六紙集成編三末
十九
紙右
又小乘中光・寶大諍。於中寶解甚有
。又心心所取總別境大乘亦有四説。如
演祕五本三紙左今小乘者。寶師擧四解中。
第一爲正。具引根據。若大乘意。第三爲正。
亦有文理。具如演祕幷集成編。大小部別。
和會
能生後識故名意界寶意約能所依
意之與識。光師就能所生以分意・識
然依婆沙及通途説。寶解有理。若依此論
現文・及正理・顯宗。光解爲當。況又譬説能
生非依。然以所依爲因。能依斯生。則依因
即是生因。終成一意。亦無巨妨
總攝一切法一切法盡總攝義
小幷同。如大乘説。具見瑜伽五十四・雜集
第二等。如此論明。正理云。此中思擇攝義
諸蘊總攝一切有爲。乃至總攝云何全如
此論
一切者有二種別。一一切一切。二少分一
切。如婆沙百五十二七左今所言者是少
分一切。頌疏云。且一切法不五位。一色。
二心。三心所。四不相應。五無爲法。一切色
一色蘊攝盡。一切心法一意處攝盡。一切
心所及不相應幷無爲法一法界攝盡。故擧
此三法總盡已上
疏文
又所以立攝義者。若
大乘。瑜伽五十六七右云。問。諸蘊誰所攝。
爲何義故建立攝耶。答。自性所攝非他攝
遍了知種種自類。是故建立又雜集五・十
三紙右云。攝
十一種。謂相攝。界攝。種類攝。分位攝。伴攝。方攝。
時攝。一分攝。具分。更互攝。勝義攝。乃至廣説。又准
論及正理等。此偈及長行中。明是能所生。下半
偈文明言能依所依。依生互通。無妨。可
且如眼根離彼性故圓暉疏云且如
眼處眼界及苦集諦。是色蘊攝。同色性故。不
意處意界及滅諦等。非色性故者。麟師
強會。而圓暉不過失。如今論文
可也。麟云及苦集諦是色者。且約眼處
等苦集是色蘊。非一切苦集皆色蘊攝
苦集通一切有漏故。又云。等者等取道
。道雖。論眼根故亦不
論曰明了端嚴婆沙十三三紙云。問。何
故眼耳鼻各有二處。而舌身惟有一耶。答。
諸色根處爲嚴身。若有二舌是鄙陋事。
世便嗤笑云何此人若有二舌。如似毒蛇
若有二身亦是鄙陋。世所嗤笑。云何一人
而有二身。如兩指並。問。眼耳鼻處何故惟
二不増不滅。脇尊者言。一切生疑故不
責。謂若増減亦復生疑。云何此三各惟爾
所。然各二處不法性者。有説。根處爲
。若減若増身便醜陋。有説。色根爲
淨識。若當三識依二處生。則明不亂。増便
識亂。減則不明等今謂。此論端嚴有二。一
身相端嚴。二發識明了端嚴。然第一身相端
嚴者。文出婆沙。炳然可見。第二明了端嚴
者。即當婆沙淨識明不亂義。又正理中各別
種類安布差別者。即當婆沙脇尊者義。然此
論及正理義各別據婆沙論。寶疏云正理釋
婆沙以同此論。又云正理前解 
者。疏主未詳對挍婆沙並二論文輒爲
。是故會釋或不精當。學者應
論曰諸有爲法蘊義得成婆沙七十四
十紙右曰。問。何故名蘊。蘊是何義。答。聚義是
蘊義。合義是蘊義積義是蘊義。略義是蘊義。
若世施設即蘊施設。若多増語即蘊増語。聚
義是蘊義者。謂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
現在。廣説乃至若遠若近。如是一切總爲
立爲色蘊。乃至識蘊聚亦爾。合義是蘊
義者。謂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廣
説乃至若遠若近。如是一切總爲一合
色蘊。乃至識蘊合義亦爾。積義是蘊義者。
種種物總爲一積雜物蘊。如是諸色
總爲一積立爲色蘊。乃至識蘊積義亦爾。
略義是蘊義者。謂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
若現在。廣説乃至若遠若近。如是一切總
一處立爲色蘊。乃至識蘊略義亦爾已上
論文
如上文。聚義・合義・略義三義各別。今論合
一義。又此經乃大小通信之文。故瑜伽・對
法・中邊等論亦爲引證。中邊述記云。此文
何經。或説多界經
自身名内或約處辨婆沙百三十八
十三紙
云。然内外法差別有三。一相續内外。
謂在自身名爲内。在他身及非有情數
外。二處内外。謂心心所所依内。所縁
*爲外。三情非情内外。有謂情數法名内。非
有情數法名然泰・光六境名外色。寶及
圓暉云五境名外。雖。然六名
優。何者。此中五塵及無表色。是謂六境
下論二十一
紙右
云。六根六識十二名内。外謂所
餘色等六境。具如光二三十八
寶二二十八
。大乘説處内外中。對法第二十六左云。又
差別。謂已生未生差別故。能取所取差別
故。外門内門差別故。染不染差別故。近遠差
別故。如其所應。於色等諸法立過去等
差別。已生者謂過去現在。未生者謂未來。外
門者謂不定地。内外者謂諸定地。餘句易
復分別已上
論文
下所言法救麁細二色。光
師取無表色細者不是。寶解爲
猶如父子不染爲勝三科名義。光・寶
等師所言。與慈恩義林章五本大同。蓋是
唐三藏相傳之義也。然此中苦集諦等一句。
光・寶屬上以爲句末。慈恩此屬下句以爲
句頭。義林章五本八紙左云。或約處辨。有對
麁。無對名細。苦集染汚名劣。不染名
小乘有部。苦集一體所望不同。分爲苦集
大乘不然。是故兩家釋有差別。又言染汚
名劣等者。圓暉云。於三性中。善無記名
。惡名染汚麟云。此言有過。謂無
記中含染汚故。應善・無覆名不染。惡・
有覆名寶意若依集異門足論。約不善・有
覆・有漏善色・無漏善色。如其次第觀待。前
劣後勝。婆沙辨惡・不善別。彼論云。問。惡與
不善何差別。答。惡謂有覆無記。不善謂
不善。有作此説。惡謂色・無色界及欲界少
分染法。不善謂欲界多分染法。有説。惡謂
欲界身・邊二見品。不善謂欲界諸餘煩惱等
然毘婆沙一處一蘊婆沙七十四十一
紙右
曰。問。若多増語者。爲一極微色蘊
不。有作是説。非一極微可色蘊。若立
。要多極微。復有説者。一一極微有蘊相
故。亦可各別立爲色蘊。若一極微無色蘊
。衆多聚集亦應蘊。阿毘達磨諸論師
言。若觀假蘊。應是説。一極微是一界一
處一蘊少分。若不假蘊。應是説。一極
微是一界一處一蘊。如人於穀聚上
粒穀。他人問言。汝何所取。彼人若觀穀聚
是答。我於穀聚一粒穀。若不
穀聚。應是答。我今取穀。乃至識蘊一一
刹那問答亦爾
諍根有二貪著諸見光師釋意。因字貫
通諍根。泰・寶不爾。因字唯在生死。不
。然准婆沙。光解爲優。婆沙七十四十五右
云。復次受・想二法爲因。發起二諍根本。勝
餘法故。別立爲蘊。謂受能發愛諍根本。想
見諍根本。如能發起二諍根本。如
能發起二雜染二邊二箭二戲論二我所。應
知亦爾已上
論文
若准舊論。泰・寶有理。舊論云。
爭根有二。一貪著欲塵。二貪著諸見。受・想
二法次第爲此二爭勝因等。又諍根者。光
云。煩惱名諍。即諍名根。或與諍爲已上
記文
然煩惱名諍。此出上論五左此中意。何
者。正理・顯宗二論中。云世鬪諍根正理世間
諍根顯宗此爲世言諍則諍之根。是依
主釋泰・寶並爲依主
大旨
正理云。世鬪諍根略有
二種。謂貪著欲耽嗜拘礙。及貪著見耽嗜
拘礙。初因受起。後由想生。味受力故貪
諸欲。倒想力故貪著諸見已上
論文
顯宗云。世間
諍根略有二種。謂貪著欲。及貪著見。初因
受起等全如
正理
上二文。諍之根者。謂貪是
也。此貪有二。欲*之貪及見之貪也。此之二
貪是言諍之因故。故云諍根。依主釋也。受・
想二法與此諍根因。諍根*之因。亦依主
釋。受與欲貪爲。想爲見貪因。故云
諍根因。泰・光・寶師直謂受・想是欲・見因。越
略一重貪著。故不順論文。謂言諍之根是
欲・見二著之貪。受・想是見・欲二貪之因。言
諍之根・諍根之因。此爲二重。應
又言取蘊二義都無麟云。言取蘊
顯染依者。煩惱名取。今言取蘊者。顯
有漏煩惱所依。言染淨二依蘊言所顯者。若
取但言其蘊。通顯染淨二種依也。言
無爲於此二義都無者。謂無能。顯染依及
淨依二義也。非染淨爲
有説如瓶例應成失寶師引正理鈔
蘊息。又破光師。甚有義理。寶然撿
三解並是婆沙師義者。今謂。第一・第三明
在婆沙。第二解者雖多説。未其文。婆
沙七十四十六
紙右
云。問。無爲何故不蘊耶。答。
蘊相故不立爲蘊。謂蘊是聚積相。無爲
此相故不立爲蘊。復次無爲是蘊究竟
滅處故不蘊。如瓶衣等究竟滅處非瓶衣
。然正理解古師意。云蘊相都無名爲
者。准婆沙文。恐應古師意。既言
竟滅。豈唯言蘊相盡。又瑜伽中言瓶破等
是究竟滅*之義也。又婆沙中第一無蘊相
立爲蘊。第二究竟滅故不立蘊。如正理
。蘊相都無名爲蘊息者。第一第二全同無
別。何加復次之言。准婆沙文。則衆賢會釋
絶無其理。光・寶等師何不婆沙來難
理論正理釋當婆沙第一義。婆沙云蘊相
。正理云蘊相都無。兩論並言蘊相。又此
論有説用瓶破喩。此是婆沙第二復次之義。此復次義是
究竟滅。何唯相釋耶。由此而言。正理不第一第二
古師之義。雷同爲一以難此論
此論有説是婆沙第二復次之義
諸契經中爲離此耶名想者。頌疏作
名相。惠暉云。名即能詮名。相即法體性也
光記四四十三
紙右
云。名相者。或從果立相。或從
因立稱。故言名相今謂。作想爲優。泰
云。名從想發。説名爲想。又下論云。名
作想。如色聲香味等想。瑜伽略纂第
十紙右倫記五本十三
丁右
云。内明處四門中。第
相差別施設者。謂能詮名名句文皆
想生故名稱想。又西域多呼多爲
想。又名等無體。隨聲假立。隨其想解。號
能詮。故説名等之爲又無性攝
論一・探玄記十七十九左對法鈔一二十左同五
十左此等亦皆皆以想爲名之異稱。又離此
之此ヲ頌疏ニ作彼。彼具釋云。經中種種蘊及
處界者。蘊者謂八萬法蘊・於戒等五蘊。名
種種蘊。處謂十遍處・八勝處・五解脱處・無想
天處・非想天處。名種種處。界謂六十二界・地
等六界。名種種界。此經中蘊爲即此論五蘊
所攝。此經中處爲即此論十二處攝。此經中
界爲即此論十八界攝。爲彼蘊處界
又婆沙七十四十六
紙左
曰。如契經説。有五種功
徳蘊。謂戒蘊・定蘊・慧蘊・解脱蘊・解脱智見
蘊問。蘊應十。如何説五。答。彼戒等蘊皆
攝在此色等五中。故蘊唯五
論曰諸説皆行蘊攝諸説二字。正理・顯
宗作有説。神泰云。依毘婆沙二師説。諸
初師説。佛教語爲體者。彼説法蘊皆色蘊
。諸第二師説。佛教名爲體。彼説法蘊皆
行蘊攝。自古諸師依薩婆多教體性。或
音聲爲體。或言名味句爲體。或言
音聲名味句體。今依新譯毘婆沙
家義。惟取音聲體故。新譯毘婆沙云等
百二十六之文。
光・寶所引
上是有部之計。經部所立教體
如何。慈恩義林總料簡事云。説一切有部
教體者。有説。唯以名句文三而爲教體
詮表故。有説。但以善聲體。三無數劫
勤求故。名等無記故不之。評家唯取
有漏善聲以爲教體。勤求起故。其經量部
名等假。聲體實有。雖彼不不相應行
仍不聲。無詮表故。取有漏聲上假屈曲
能詮以爲體性。然聲處收。前重於後展轉
聚集。無又探玄一云。解云。評家
正義音聲爲體。經部宗亦以音聲性。故
順正理論第十四破經部云。汝不
名身。即聲爲體。又無性攝論破彼云。諸
契經句語爲自性。不理故
有諸師言法蘊足説正理・顯宗全同
。泰・光師及圓暉等皆言。是六足中法蘊
足論也。然寶法師據舊倶舍及眞諦疏。不
此義。彼疏云。準此論文。即是六足中法
蘊足論。此就文句量。若眞諦釋云。有餘
師説。有一分阿毘達磨法陰。其量有
千偈。八十千中一一法陰。其量皆爾者。佛阿
毘達磨藏有九分。九分者。一法陰。二分別
惑。三分別世界 四分別因。五成世界。六名
聚。七到得。八業相。九定相。九分中有一分
法陰。有六千偈。餘分多少無皆爾。八
萬法陰中。一一法陰各有六千偈。故擧九中
法陰分有六千偈。是八萬中之一數也。詳其
此釋與論不九分中法陰非法蘊足
已上今謂。寶師有此遲疑。亦非由。今撿
婆沙七十四十七云。問。一一法蘊其量云
何。有作是説。有法蘊論。六千頌成。一一法
蘊各如彼量。復有説者。如世尊説。蘊處界
縁食起諦實念住正斷神足根力覺支道支。
是等類一一法門一法蘊。不定説
爾所頌。尊者妙音作是説。一一法蘊
五十萬五千五百五十頌文。有餘師説。一
一法蘊有十五萬五千五百五十頌文。有餘
師復言。一一法蘊。惟有一萬五千五百頌
詳曰。彼皆不如是説。應
。受化有情有八萬行人爲治彼八萬行
故。世尊爲八萬法蘊。彼諸有情依佛所説
八萬法蘊佛法中。作作。各得
已上
論文
此第一説唯言法蘊論。更無足字
此同舊倶舍云一分阿毘達磨法陰。又
雜心論。第一十紙左云。有説。一一經論名
法陰。如是經論共數有六千已上此論
亦無法蘊足論之言。准此等文。此論及正
理・顯宗等添加足字。如蛇足。未
。叵當差
或説法蘊名一法蘊泰疏云。第二師説。
所詮蘊處界等言。所詮法門一一差別。數
八萬四千。故能詮法蘊有八萬四千。今文
中略擧所詮。一五蘊。二十二處。三十八界。
十二縁起。五四諦。六四食。七四靜慮。
四無量。九四無色。十八解脱。十一八勝
處。十二十遍處。十三三十七覺品。十四
神通。十五無諍智。十六願智。十七四無礙
解等。餘一切有八萬四千所詮法門。一一能
詮教名一法蘊。故法蘊量有八萬四千
云。言一一教門者。問。既言義定量。而
復言教門者何。答。擧其教門所詮義。謂
所詮蘊等一一差別數有八萬。能詮法蘊
其義亦
如實説者八萬法蘊寶云。如是道理
法門量故言實判。又云。正理二解同前。
第三解云。乃至准此論文。論第三釋即與
二釋今謂。正理雖通釋。然第二
第三文全同。何者。第二云蘊處界食縁
起等。第三云不淨慈悲等不淨慈悲正是對
治。與蘊等別。況婆沙中二説不同。又光・寶
師引眞諦説。慈恩法華玄賛第六四十
六紙
亦同。
寶師引賢劫經。此經諸師多引。至相孔目章
三十七
紙右
普曜經。撿經無文。以故探玄
記十四三十二
其題號。引賢劫經。經文同
彼。至相・賢首並云如光曜度無極者。恐請
記失。撿彼經文。最初修習行法度無極。第二
光曜度無極。慈恩唯識述記五末五十二
紙左
亦言
最初修習法波羅蜜多。然遁麟乃同至相等
更加解釋始從光曜度者謂託胎時者。
亦非也。賢劫經三初紙云何謂修習行法度無
。有六事。從古以來未曾發則平等至
直菩薩心。在於過去平等覺所及於衆生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志樂佛道
願至眞。未曾忽忘。是謂修治習行法度無
。是爲六。何謂光曜度無極。有六事。發
明智道心之法。已自察戒發菩薩心。始從
戒忍精進一心智惠。是謂光曜度無極
此經文。顯發明智故云光曜。非託胎
又義演第六本八紙云。最初修五停心
。初不淨觀作光明想光曜。或起心並
法名光曜也。雖此解。未正文
此等皆非也。具如集成論五末之一九十
紙右
大凡諸師明法門量多引。如大集經
十五・報恩經第六・智論五十九・無性攝論第
對法論十一・雜心論第六・正理・顯宗等
中説
如是餘處類亦應然朝鮮論本。説字作
諸。頌疏亦同。彼云。餘處者餘經處也。餘經
明諸蘊處界。皆此論中蘊處界攝。故言
亦應然
餘契經中一一自相寶疏云。謂經中説
前色等五蘊・眼等十二處・及眼等十八界
處。有異名蘊處界。皆攝在前所説中
人據此寶疏言。此論文明經攝論。頌疏云
論攝經者非也。今謂。有人却誤也。寶意不
然。欲餘蘊異名之義。是故先擧色等蘊
。非此文明經攝論。寶疏上已總科
云。已下第十一有四行頌。攝諸經中異名蘊
處界也。第一頌攝諸經法蘊。第二頌辨
蘊量。第三頌攝餘經中諸蘊處界此第三
者即今文是也。大乘亦明論攝經。瑜伽五十
六云。此十八界當知能攝一切經中所説餘
。乃至十二處攝一一自相者。光云。若以
共相相攝。是則萬法皆同爲合。體相若分。
互無濫故。應自相體相暉云。
知攝相。相者性也。應審觀彼一一自相
夫言攝者。唯攝自相。色唯攝色。心唯攝心。
自相已上
暉文
今謂。攝有差別。謂自他性。
詳見婆沙五十九十二紙左
十八紙右
須者尋已上
釋勝義世俗二攝。即是自
他二性也。論十三左
謂戒定慧五蘊三家皆引婆沙三十三
十紙左。於中惠暉釋解脱云。盡無生智相
應勝解。最初於境印持自在名解脱也。今
謂。此釋非也。勝解有二。謂印持・自在。無學
勝解是自在勝解非印持。然今添足言印持
自在。招濫不鮮也。正理十二二紙右云。勝解
別有。又如經説心由勝解可所縁謂心
起時。皆能印是印持義
又正理更叙雜心等
師解云。有餘師言。勝謂増勝。解謂解脱。此
能令心於境無礙自在而轉。如勝戒等是自
在義
光師釋云。令心於境自在勝。境不
礙故得改易名爲解脱。如勝戒・勝定・勝

若兼助伴法處所攝頌疏云。此中色蘊
定共無表色也。色等四蘊是法處攝。識蘊
是意處攝麟云。以有漏故不道共。故
唯定共
又多界經十八界攝中阿含經四十七
十六
紙左
法蘊足論第九十二
紙右
多界品。神泰云。又
多界下。第三攝異名界。中阿含第四十七心
品多界經第十。云何比丘知界。世尊答曰。阿
難。若有比丘十八界。眼乃至法界等。寶
疏云。略依法蘊足論第十・第十一。多界品
六十二界體。乃至阿含經中亦列六十二
多界經瑜伽九十六明六十二界建立所
。有十三分別長阿含
爲即虚空名爲空界婆沙七十五九紙左云。
問。虚空・空界有何差別。答。虚空非色。空界
是色。虚空無見。空界有見。虚空無對。空界有
對。虚空無漏。空界有漏。虚空無爲。空界有
爲。問。若此虚空是無爲者。契經所説當云何
。如契經説。世尊以手摩捫虚空。告苾芻
。豈佛以手摩捫無爲而告弟子。答。彼於
空界虚空聲。非虚空手可摩捫。餘經
亦説。佛告苾芻。若有畫師。或彼弟子持
彩色來作是言。我能彩畫虚空種種文
。有是事不。苾芻佛。無此事。彼
亦於空界虚空聲。又伽陀説。獸歸
。鳥歸虚空。聖歸涅槃。法歸分別
空界謂竅隙傳説是明闇玄應音義曰。廣
曰。竅孔也。隙裂也。説文。竅空。隙壁際
孔也正理・顯宗明闇之明作光。舊論亦同。
又顯宗論改傳説字以作體即。長行釋云。
知此界體是實有。謂内外故。如地界等
此離虚空其體別有。由契經故。其理極成。
契經言。虚空無色無見無對。當何所依
然藉光明虚空顯了。又説。於色得離染
。故知別有
諸有門窓名爲空界法蘊足論第九十九
紙左
云。云何内空界。謂此身内所有各別空性空
類有執有受。此復云何。謂此身中隨皮肉血
骨體等空。眼穴耳穴鼻穴面門。咽喉心腹腸
肚等穴。由此通貯所飮所食。及令下棄。復
所餘身肉各別空性空類。是名内空界
云何外空界。謂此身外諸外所攝空性空類
無執無受。此復云何。謂外空逈隣阿伽
色。是名外空界。前内此外總名空界婆沙
第七十五八紙左亦同。若大乘則具瑜伽
二十七及五十四等説
傳説阿伽説名隣阿伽色泰疏云。前師
釋。阿伽極礙色是所隣。空界色是能隣。空界
能隣阿伽故名隣阿伽色。此師釋。阿伽無
礙是能隣色。阿伽能隣故名隣阿伽
又婆沙七十五九紙右云。阿毘達磨作
是説。云何空界。謂隣礙色礙謂積聚。而墻
壁等有色近此。名隣礙色。如墻壁間空・叢
林間空・樹葉間空・窓牖間空・往來處空・指間
等空。是名空界。有作是説。此文應言。云何
空界。謂隣難除色。然色有二種。一者易除。謂
有情數。二者難除。謂無情數。此空界色多近
非情墻壁樹等而施設故。名隣難除色。舊
對法者及此國師倶説。空界處處皆有。謂骨
肉筋脈皮血身分晝夜明暗形顯等處。皆有
此色已上
論文
然名義集三十九紙
云。阿伽此云
已上
集文
亦言閼伽。攝眞實經下二十紙
*右
何唐云
圓滿。眞興云。梵云閼伽。此云欝𤊹。令其香
水澹澹之義。牟梨曼陀羅經下八紙*右云。遏
迦樹木云欝𤊹。或云。閼伽者翻爲無濁。是
清淨義。今謂。或翻無濁。與今言無礙相近
矣。又慧琳音義十十五紙右。仁王護國陀
羅尼經三藏不空譯
云閼伽
者梵語也。即是香水器也。或用金銀器也。
或用螺盃香水已上
音義
今謂。梵語多含。
必一律。或阿伽翻水或無濁等。如
伽水。此即梵漢兼稱。持業釋也。又琳音義爲
水器則阿伽之水。依主釋也


阿毘達磨倶舍論指要鈔第二

  分別界品第一之二
此除色聲餘三種頌疏云。無記二字
義屬上句。餘謂色聲。此通今謂。餘
謂色聲者誤也。餘即十界。具如長行釋
十八界中此彼差別有見等者。泰疏云。
舊云可見不可見誤也。瑜伽倫記一上
十九
紙右
云。有見有對者。舊經論名可見。依梵本
有見云。有見梵云婆。此云有。尼陀
羅舍那。此云見。見含三義。如婆沙七十五十六
及一百二十八初紙正理第四四紙左然釋
三家皆引正理。泰疏云。今此文中但以
第二義釋。以此彼差別。能有
根見用故。説色名有見。如心有所縁境
心名有縁今謂。泰意色有眼見故名
有見。此與第一相濫。寶疏但引正理。不
解釋。又光記云。此色界以現在此在
彼差別不同。有能示現此彼言説故名
。此即言説ヲ名暉師亦同。然依婆沙。
正理。見義總有三説。別唯二義光記・倫
記幷同
別二
者。一眼見義。二示現義。於第二義中亦有
二種。一方所示現。二影像示現。然婆沙中。一
方處示現。是世友義惠暉云示現義
不正也者非也
二眼見
義。是法救説。三影像示現。是脇尊者義故。
總有三説。然世友義。但云示現。非
。泰・寶兩釋並無此意。今依大乘雜集論
云。立有色二十種義。其中第四有
故。謂有分量故。第六方所可説故。可
彼在此方故。第十三顯示故。謂諸言
説顯示義故又解。言説見。正理四二紙
云。有説。色者謂能示現在トイフ*此彼。此
彼言有色又婆沙百二十八初紙
云。有見如有名等。准此等文。光解爲
如畢舍遮室獸摩羅泰疏云。畢舍遮。舊
經中名毘舍闍鬼。鬼中勝者也。玄應音
二十二十二
紙左
云。畢舍遮。舊毘舍。又作
毘舍遮。鬼名也。餓鬼中勝者也。亦言癲狂
大日經義釋第七六十
九右
云。毘舍遮是極
苦楚義。餓鬼趣故。常爲飢渇熱惱
逼切。因以爲室獸摩羅者。泰疏
云。室獸摩羅形如麟記云。有云。
形如床大
舊經律。或
失收摩羅。或云失守摩羅。梵音轉耳。譯
殺子魚也。善見律第十七云。鰐魚也。長
二丈餘。有四足龜齒至利。有禽鹿入
水。齧腰即斷。廣洲土地ニ有玄應音*義十
五紙右十八六紙右亦同。又婆沙九十五二紙左
云。如海獸舊婆沙文三十九
二紙左云。失獸摩羅・凡所銜物。堅執不捨。要
利劍截其牙。然後乃捨。五見亦然
如諸蝙蝠鵂鶹等蝙蝠者。玄應音*義十
二十
六紙
云。蝙蝠方眠方因。方言蝙蝠・服翼・蟙
䘃・靈鼠四者。一物方別名也。崔豹古今注。
蝙蝠一名仙鼠。一名飛鼠。五百歳。色白腦
重。集物則頭垂故。謂之倒掛。蝙蝠食之。神
仙蟙音織・䘃音黒。律文作𧓝蝮非也。又鵂
鶹者。玄應音*義十四二十五
紙右
云。鵂鶹許牛切。
下力周切。亦名鉤鵅。即鵄鴟也。夜見晝伏。
亦名怪鳥爾雅云。怪鴟是也。其鳴即雨。
圝可諸鳥。頭目如猫。晝無所見。
夜即飛瞰蚊虻故。莊子云。謂鴟鵂夜撮
毫末。晝出瞑目而不丘山。鳴則後竅
之。其聲連囀如休留休留。故名曰
。江東呼爲東載板。楚人呼爲快杜鳥。蜀
人呼爲春哥兒。皆言其鳴人死也。試
之亦驗。光法師對而記云。獯狐子鵂鶹子異
名也
境界所縁復有何別正理四十紙右云。論
云。六識・意界・及法界攝諸心所法。名有所
。有所縁此論云。能
境故
人有子。所縁・所
行・及與境界。名義差別光師三義以辨
寶師以爲非也。第一解中。總別雖殊。其
義則同。如下三義釋異熟相。況下二釋皆有
。今釋無有。
三釋明矣
寶師破云。並非論意。然
其釋所以爲其非如
別記中
又泰師云。約
境礙。約法體所縁礙此同
師第二解也。頌疏亦唯引光第二解又初
自釋是光第三解意也。今謂。泰・光・暉等。幷
體用其差別者未可也。何者。論言
時説名有礙。又云和會轉故。此等論文皆
功用。若無能取能縁之用。則何有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831 832 833 834 835 836 837 838 839 840 841 842 843 844 845 846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