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倶舍論本義抄 (No. 2249_ 宗性撰 ) in Vol. 00

[First] [Prev+100] [Prev] 726 727 728 729 730 731 732 733 734 735 736 737 738 739 740 741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文綴義也&MT04800;望何不送五九之年序乎宛如
勝軍論師之經四十餘年立云諸大乘應是
佛説兩倶極成非諸佛語所不攝故如増一
等阿笈摩經之比量矣 抑今日者歷劫仕
佛之大士閣淨土之聖衆救穢國之群萠之
良辰也仍捧當卷上帖草案之&MT04800;思奉資慈
悲施無畏者之法味必授福智二財於貧愚
之衆生兼奉飾垂迹和光神宮皇居之威光
常施擁灌哀悲於鑚仰之學宗迴功徳之餘
薰遂往詣知是之望達世親解見之願乃至
法界平等利益而已
  右筆仁和寺傳法會學頭權律師圓範
 年齡六十三
夏臘四十九
 
  于時永享十年戊午於東大寺北室密乘坊
四月上旬比始筆 同五月二日卯時八幡
宮談義坊&MT04800;功畢
抑此卷世希也然此夏中於案坊撰出三百
條分毎日講可被行由聞賢聖等者三百條
内雖簡此卷不有仍借得次本末兩帖分悉
寫之畢至惡筆雖兩其源依事闕書斗也依
此功者二世願望圓滿大小性相如思成就
而已
 三論宗 英祐生年二
十二
 
  南無八幡大菩薩知見照明
 傳領三論沙門英憲之 






倶舍論第二十七卷抄
  問題
問。今論意。麟喩獨覺及三州利根無學聖者。
  初盡智位。得無諍願智・四無礙解

問。婆沙論意。麟喩獨覺及三州利根無學聖
  者。初盡智位。得無諍願智・四無礙解
云耶
問。以詞無礙解邊際智攝云耶
問。頌文云。邊際六後定爾者。爲四禪究竟
  處故得邊際名。爲當遍順至究竟故得
邊際名云耶
問。當處付六通相。且以漏盡通共聖
  徳云耶
問。今論意。於五通勝進道云耶
問。論中答何緣此五不無色。初三別
  緣色爲境故乃至故此五通不無色
爾者。光法師如何牒釋之
問。從無色界沒生欲色界人。依自相續
  起宿住通義可有耶
問。從上三靜慮沒生下三靜慮等人。依
  自相續初起宿住通義可有耶
問。異生所起天眼通緣五淨居天事
  耶
問。當處付六通相且正理論意。神境等
  五通勝。漏盡一通劣可云耶
問。天眼・天耳二通緣上地境云耶
問。天眼・天耳二通者。爲唯限初禪繋。爲當
  通上三禪繋云耶
問。二乘聖者及異生所起神境等三通。同緣
  現在三千界境云耶
問。於他心通宿住通境。有三千世界不同
  可云耶
問。麟喩獨覺得麟喩獨覺心他心智
  云耶
問。麟喩獨覺於十方世界中並出義
  云耶
問。二乘聖者及異生。於離染時。得曾得
  五通云耶
問。凡夫二乘起曾得五通現前時。用加行
  可云耶
問。今論意。宿住通者唯限法念住云耶」
問。神境通者。唯限善性云耶
問。頌文云。天眼耳無&T047368;爾者。異熟等諸無
  &T047368;中。何可云耶
問。依身在初靜慮起天眼天耳二通。通
  善可云耶
問。正理論意。天眼天耳二通。以眼耳二識相
  應慧體可云耶
問。當處付三明相。且於六通中。以何通
  爲死生智明體判耶
問。死生智明。善・無&T047368;二性中。何可云耶
問。光法師付天眼通與死生智差異。且
  死生智明唯緣未來云耶
問。論文云。是天眼通力所引故。與通合立
  死生智明爾者。爲天眼通無間起死生
智明。爲當餘心間隔可云耶
問。以他心通三明云耶
問。正理論意。漏盡智明治中際愚云耶
問。不他心通三示導中云耶
問。正理論意。於勝解通遠行義云耶
問。今論意。於意勢通中間間斷義
  耶
問。光法師定判中。答若非間斷。如極遠
  度一極&MT04800;一刹那。如何擧心身至
。作三解釋。爾者。初釋意如何述之耶
問。光法師定判中。答若非間斷。如極遠
  度一極&MT04800;一刹那。如何擧心身即至
彼問。作三解釋。爾者。第二釋意如何述
之耶
問。婆沙論中。以運身・勝解・意勢三通。約
  聞・獨覺・世尊三乘。明成就不成就相。擧
二師異説爾者。光法師以何師説
判耶
問。論中擧依身在色界欲界化時。或云
  香味二境。或云化之二師異説
爾者。光法師以何説正判耶
問。光法師意。自身化・他身化・即身化・離身
  化所攝色・觸二處。悉成就可云耶
問。今論意。於所化境通果名云耶
問。頌文云。化事由自地爾者。自地者指
  所依定云耶
問。今論意。化人所發語唯由自地心發可
  云耶
問。光法師意。變化心化聲處云耶
問。他化自在天化聲境云耶
問。生得業得化心化五根云耶
問。生得業得化心五根可云耶
問。變化心緣未來境云耶
問。發業通果心緣現在境云耶
問。正理論意。於天眼天耳二根。有彼同分
  時云耶
問。天眼天耳二通者。爲唯限色界繋。爲當
  通欲界繋云耶
問。論中以修得業得等六義五通云。除
  修皆三性 爾者。於生得業得中非善
非不善通者。爲異熟無&T047368;。爲當如何



倶舍論第二十七卷抄
問。今論意。麟喩獨覺及三州利根無學聖者。
初盡智位。得無諍願智・四無礙解云耶
 答。得之可云也 兩方。若得之者。凡二
乘聖者者。雖纔斷染汚無知。未不染
無知。如餘處論判中述。聲聞・獨覺雖
。非染無知畢竟斷故。非一切種。而於
諍願智等六種之功徳者。是最勝究極之智
品故。不定障根障等之無知。更無之。
設雖麟喩獨覺及三州利根無學聖者。於
盡智位何可之義哉。依之勘今論處
處之定判。當處偈頌結六依邊際得。邊際
六後定。遍順至究竟。佛餘加行得。長行云。
佛所餘一切聖者。所説六種唯加行得。非
離染得。非皆得 餘處明滅盡定之相
偈。結滅盡定亦然。爲靜住有頂乃至聖由
。長行述此滅盡定唯聖者得乃至要由
加行方證得故。顯離染得之者。或定品
偈頌之中説第八解脱之相云。滅定如
豈非根品之前文哉。亘有學無學
利根鈍根之滅盡定。猶限加行得。不
離染之得無學有學。限利根
鈍根之六種功徳。寧可初盡智位得
之哉 若依之爾者。婆沙論中述正義家之
云。如是説者。若決定可得者。彼離染得
盡智時得故而麟喩獨覺反三州利根無學
聖者。可無諍願智・四無礙解云事。其義
決定。設雖今論意。何可彼六種功徳
離染得哉。是以彼論中明六十五等至成
就不成就之相云。佛定成就五十七。部行
者如欲界聲聞。麟角喩者如麟喩獨覺
若初盡智位。不無諍願智・四無礙解者。
寧可佛定成就五十七等至哉。麟喩
既爾也。利根聲聞相例可同。如何
答。凡二乘聖者者。雖悉斷不染無知
分除之。如光法師餘處解釋之中。述
染無知。若菩薩三無數劫隨位漸斷。至金剛
喩定方總斷盡。若二乘等雖分斷而非
斷盡。其於除不染無知之中。何無定障・
根障・解脱障等之類哉。若於定障・根障等
之中分斷之義者。於定・根・解脱等。可
分得之義云事炳然也。況麟喩獨覺是三
乘中之中根。聲聞利根是六種姓中之第六
也。何況於二輪之惑障無學之應果
哉。就中如十八不共法。自本非二乘境界
故。設麟喩獨覺。設利根聲聞。不之。如
無諍願智等。既許共聖之功徳。若部行獨
覺。若鈍根聲聞。雖之。於麟喩獨覺及
三州利根無學者。可之云事必然也。若
之者。須初盡智之位得之。何至後時
始得之哉。彼婆沙論中述。若決定可得者。
彼離染得。盡智時得故。則所此等之道
也。今論意。寧可本論婆沙之説哉。如
此得意之時。二乘聖者纔斷染汚無知。未
不染無知云難。更不來者歟。次於
論餘處以染無知畢竟斷故非一切種
者。是分斷非全斷故。云一切種也。
全非分斷。何來爲難勢哉。如此成之
時。亦不定障・根障等。難無諍願智
難。自被遮畢。但於當處偈頌長行之説者。
光法師正引合婆沙論如是説者。若決定可
得者。彼離染得。盡智時得故之文。於今論
。其相違云。解云。婆沙通據少分故。説
乘亦有離染。倶舍以二乘離染得不定故。
但言加行得文意云。婆沙論意。離染位得
無諍願智等六種功徳之類。是少分得之類
是多。然以少分多。云二乘聖者離染時
彼功徳。倶舍論意。麟喩獨覺三州利根無
學聖者。離染時得彼六種功徳。雖是決定
部行獨覺。幷三州鈍根無學。及餘天中利鈍
一切無學。不離染時。後時亦不之。既
總見二乘之時。得不得不定故。處二乘於
劣是異佛。以云加行得。不離染得爲言
豈不爾哉。次於滅盡定之例難者。婆沙論
中既述佛定成就五十七乃至麟角喩者如
佛。而滅定亦爲五十七等至之隨一。麟喩獨
覺離染時可之云事必然也。若爾。會
舍・婆沙之相違之者。准光法師之解釋
之。但於第八解脱者。不利根亦通
鈍根。不無學亦通有學。不人趣
天中。不欲界亦通色界。不□處
異熟處而成熟。然鈍根有學等之諸類。是
加行得。非離染得故。倶舍約多分加行
之義。可之也
重難云。光法師會兩論之相違。述婆沙通
少分故説等。判倶舍以二乘離染得不
故等。頗無其謂。所以然者。倶舍論正標
佛所餘一切聖者。則結唯加行得非離染
。標句之中。遮佛。表一切聖者。結句
之中。表唯加行得。遮離染得。一文之上
下一段之廢立。設雖麟喩獨覺。設雖三州
利根無學。於初盡智位彼六種功徳
云事。實以明鏡也。況於一切之語哉。何況
唯之言哉。因明理門論中釋唯之言云。
簡持云云
取意
何可輒改簡持之義哉。
之。次下文云。唯佛於此亦離染得。諸佛
功徳。初盡智時。由離染故。乃至於一切法
自在轉故此亦置唯之言二乘有離染
之義。顯佛有離染得之義。其旨彌炳然
也。何況上文中。明四無礙解加行。擧二師
異説之中。説論主正解云。理實一切無礙
解生。唯學佛語能爲加行二乘聖者若初
盡智時。四無礙解者。至後位起之時。
更不加行。若於二乘聖者者。有未得
退故。現起必用。未簡得者。宜定心。獨覺
下加行。聲聞用下加行或中加行。何可
薄地底下之凡夫。用生得善所作
教學其加行哉。既以教學加行。還
知。初盡智時不四無礙解云事。無礙解
既爾也。無諍願智亦可爾。若爾。倶舍論意。
彼六種功徳二乘時。是加行得。非
染得云事。頗勿論者歟。次婆沙論既云
決定可得者。彼離染得盡智時後故。故於
喩幷三州利根無學者。爲決定可得之類
故。盡智位得六種功徳云事無疑。宜
意各別之釋。何可假及和會之釋哉。就
婆沙論雖若決定可得者。彼離染得。未
聲聞獨覺盡智位得六種功徳。何可
二乘亦有離染得哉。況雖少從多立
名之談。未多從少立名之談。如何。
次就滅盡定。重披光法師處處之解釋。第五
卷疏。釋此亦如前是非離染得之論文。判
此滅定如前無想離染得。第二十九
卷疏。述滅定如先辨之頌意云。第八解脱
先根品已辨。此中解脱滅盡定故。佛唯離
染得餘。皆加行得今論意滅盡定亦限
行得。不離染得云事。處處之定判頗炳
然也。何可婆沙論佛定成就五十七乃至
麟角喩者如佛之文和會釋哉。隨而粗
彼解釋。未會之哉。於學者之會通
也。更不之。抑光法師會兩説。得倶舍
論意之時。宜倶舍二乘得不得雖不定
暫以不得本故。不六種功徳。得婆沙
論意之時。須婆沙二乘得不得雖不定
暫以得爲本故。得六種功徳。何爲婆沙
少分離染時得六種功徳故。云二乘離染
。倶舍二乘離染得不定故。云加行得哉。
若依倶舍意時。離染得雖不定。加行得是
決定故。云加行得者。二乘中離染時不
彼功徳。後時修加行之時始得彼功徳
類誰人耶。又不加行離染時得彼功徳
之類誰人耶。若離染時得之類後時修加行
起之。後時修加行起之類離染時得之者。離
染・加行二得更不相違。何可倶舍以
乘離染得不定故。但言加行得哉。次答中。
二乘得不得不定故。處二乘於劣是異佛。
以但言加行得之旨成之。頗背解釋之文
。如何
答。於光法師之解釋極有深意。所謂婆沙
論意。不二乘佛。只於二乘中判
染・加行二得有無。故若獨覺若聲聞。初盡智
位得六種功徳之類有之者。欲之稱
染得。而麟喩及三州利根無學決定可得之
類故。盡智得之。然約一切二乘。是九牛之
一毛也。然而爲二乘勝事故。以少省多。總
二乘離染得爲言倶舍論意。以二乘
。論二得有無之時。佛一切功徳。不
。隨樂而起故。非加行得云事決定。是離
染得云事亦決定。於二乘中。麟喩及三州利
根無學初盡智時。可彼功徳之理有
歟。然而正起六種功徳之時。隨應起下加
行・中加行。借邊際定力故。加行得之義無
疑。既現起之時。用加行故。還知。於離染
者不之歟被得。故二乘加行得是決
定。離染得是不定也。此則讃如來二乘
之意也爲言故光法師云。水火相反セル兩論之
文。述婆沙通據少分故。説二乘亦有離染
。倶舍以二乘離染得不定故。但言加行
。誠以玄妙者歟。如此成之時。婆沙論意。
多從少立名之疑。還自被遮了。但於
論一切聖者之一切之言者。是少分之一切。
全分之一切。何爲違文哉。次於唯加行
得之唯之言者。誠雖思。約一切二乘&MT02380;
六種功徳之時。多分不之。少分亦得之。
之類二得之時。加行得是決定。離
染得似不定。爲此二門唯。凡念
唯之言。義門非一。餘處婆沙論中云。唯於
増時輪王出世今此唯之言。約多分
之也。所謂輪王之出世通増減兩位也。増
劫者。後十九劫中上至八萬之時。減劫者。
初一劫中八萬以上之時。然云唯於増時。是
多分哉。又慈恩因明疏中有其證。恐
之。如十二卷抄致之。以唯佛於
亦離染得之論文。可之也。次於四無
礙解加行之論文者。雖思。二乘聖者自
本於功徳自在故。設雖離染時得
四無礙解。至後位彼正起之時。借教力
加行。何爲強相違哉。例如離欲第九解脱
道位。雖五通。後位起之時。必入根本定
通障之。餘處正理論中。述謂聲聞獨
覺無自在功力。是准知者歟。況婆沙論意。
正述彼離染得盡智時得故。與今論
是説。四無礙解皆以佛語加行
。何至今論之哉。次於今論
婆沙。宜論意各別之釋云難者。此論出
於彼論。何可輒違本論之誠説哉。彼如
婆沙評家量。兩論及異端之時。就
和會所來也。何思彼釋恣可此難
哉。次於彼論中未二乘聖者離染時得
六種功徳云難者。既云若決定可得者。豈
麟喩獨覺幷三州利根無學聖者
哉。若爾。聲聞獨覺離染時得無諍願智等
事。理在絶言。何可求之哉。次於滅盡定
之例難者。會通只如前。論文幷光法師解
釋誠雖分明。光法師既會無諍願智等之相
。述婆沙通據少分故。倶舍以二乘離染
得不定故之釋者。准彼可之。但彼正和
會。此未和會云難。尤可然。如此之解釋
必以難學者。以此文證得彼義意
軌則也。何爲強疑哉。次就光法師之會通
擧種種難勢者。是例難非實難。況先已
光法師解釋意趣之時。此等之疑悉開畢。
何可劬勞之哉
尋云。四無礙解者是説法智也。而麟喩所説
法何得之耶
答。麟喩今雖説法。若説法者。以四無礙
説法故得之也。例如婆沙一師意。云
麟喩得麟喩心。云他心智。思
問。婆沙論意。麟喩獨覺及三州利根無學聖
者。初盡智位。不無諍願智・四無礙解
云耶
  准以前論義之。仍第二重以下略

問。以詞無礙解邊際智攝云耶 答。
邊際智攝云也 兩方。若爲邊際
智攝者。邊際智者以第四靜慮依地。詞
無礙解者以欲界初定所依。所依地既別
也。能依智豈同哉 若依之爾者。披今論之
前後明共聖徳。上標謂無諍願智無礙解等
畢。下結六依邊際得。邊際六後定。明知。無
諍願智・四無礙解之六種功徳。爲邊際智之
云事。如何
答。無諍願智・四無礙解六種功徳。以第四邊
際靜慮加行。爲能引所起之智品也。故
所依邊際定唯限第四靜慮。不餘地。能
依六種徳。隨應在諸地。所謂無諍智幷願智
之殊勝與初起。在第四靜慮。非殊勝與
之願。在下三靜慮及欲界。法無礙解之
少分在第四靜慮。多分在下三靜慮及欲界
辭無礙解在欲界與初靜慮。義・辨二無礙倶
通在九地。此中四無礙解一類之功徳故。依
第四靜慮一無礙之時。諸地四無礙同時
之。但得必具四者。則此意也。若爾。辭無
礙解依第四靜慮力而得之。地繋不同故。
邊際智之攝也。然論邊際定體亦有
。所謂無諍願智。三無礙解。除辭無礙解
延促壽。故成六種也。故頌中云六依
者。明無諍願智・四無礙解之方便
邊際六後定者。明邊際靜慮之體也。故
長行中述之云。無諍願智之四無礙解六種。
皆依邊際定得。邊際靜慮體有六種。前六
詞加餘邊際辭無礙解。詞無礙解雖
彼得。而體非彼靜慮所收光法師釋
云。論曰至邊際定得者。釋初句。此明
種依邊際。邊際力引發故。邊際靜慮至
靜慮所收者。釋第二句邊際六。總而言之。
邊際靜慮體有六種。於前六中辭無礙
欲界及初定故。取五少分。以五有
非邊際故。故取少分餘邊際。即延促
又云。願智若依殊勝及初起。但依第四
若依非勝及依後起。亦通下地乃至欲界
此成之時。更非論義者歟。恐繁不
餘文。委可光法師之解釋
問。頌文云。邊際六後定爾者。爲四禪究竟
處故得邊際名。爲當遍順至究竟故得
際名云耶 答。此事難測。暫遍順至
故得邊際名云義可存也 兩方。若勝
三靜慮故得邊際名者。不淨觀・四善根・見
道・修道・無學・及練根道品・乃至無量解脱勝
處・邊處・幷雜修靜慮等。專以第四靜慮
規模之中。未邊際之名。明知。非四禪
究竟處之所以云事。若夫四禪究竟處故。以
第四定邊際者。明此等功徳之中。何不
邊際之稱 若依之爾者。正見論文
云。邊際名但依第四靜慮此文者。
四禪究竟處故。以第四定邊際靜慮
得。如何
答。此事雖思。暫任論判解釋之顯
遍順至究竟之所以。立邊際之名云義。所
成之也。則彼論文之前後。述此一切地遍
隨順故。増至究竟故。得邊際名。以
所以邊際之名故光法師釋此文云。
第三句。總開三章。一此一切地遍所
。二増至究竟故。三得邊際名既於
遍順至究竟頌文者。長行開以立其名
唯可之哉。至下以釋三章。恐繁不
之。後學必悉之。若夫對下三靜慮。以第四
靜慮直名邊際者。何可遍所隨順。増
究竟之二所以哉。但於邊際名但依
四靜慮故之論文者。顯邊際名之地也。
文意云。得邊際名之地。在第四禪
爲言故光法師解今文云。釋後定後定
者。牒邊際六後定之後定也。不相違
 一義云。依二所以第四靜慮邊際
也。准上可思也
問。當處付六通相。且以漏盡通共聖
云耶 進云。披論疏文。共凡徳中烈
漏盡通凡漏盡通者。六通之最極。無
學之所得也。尤可之備共聖徳。何可
凡徳中烈之哉。若夫以漏盡通共凡徳
者。異生怱爲三界見・修二惑有餘・無
餘二𣵀槃。豈非成教理之大過
答。以漏盡通尤可共聖徳中擧之。共凡徳
中不烈也。然共聖徳中不之者。上所
之共聖徳。是三州利根無學之所得。非自餘
聖者之所得。而於漏盡通者。三界二趣利根
鈍無學之所得故。大異無諍願智・四無礙解
等之相故。上所云之功徳中不之也。今
共凡徳中烈之者。可二所以。一六通中。
前五是共凡徳。後一是共聖徳也。然從多分
共凡徳。以烈此中也。二六通是一類功
徳故。不之故。見之一種之時。亦通
聖亦通凡故。烈之共凡徳中 是以光法
師解釋中云。於六通中。第六唯聖。前五通
凡。從多據總言共異生此成之時。難
勢更不重矣
問。今論意。於五通勝進道云耶 答。
之也 兩方。若立之者。見今論之前
。於加行・無間・解脱三道者。其義自所
也。於勝進道者。未其證者哉。是以雖
解脱道言顯出障義。全不勝進道
之勘正理論之文云。勝進道中亦容
 豈非顯故違此論之義 若依
爾者。光法師解釋中。今論意。於五通
勝進道之旨釋成。如何
答。凡斷通障五通故。可加行・無間・
解脱三道云事。其旨理在絶言。而五通既不
一念。亦通多念。初念已爲解脱道。第
二念以後豈非勝進哉。是以光法師釋
是六通解脱道攝。慧爲自性。如沙門果。解
脱道言顯出障義之論文云。且言解脱。顯
出障初。理實亦容勝進道起此亦非
憑於今論。所謂餘卷偈頌中。明十智未
來修之相云。雜修通無間。學七應八九。餘
道學修八。應九或一切長行中釋餘道學
修八之句云。宿住神境。二解脱道。五加行
道。現修俗智。他心解脱法類道俗及他心智。
一切勝進幷苦集滅道。隨應現修。此上未
來皆修八智餘道應九或一切之頌云。
解脱加行現修如學。未來所修鈍九利十。諸
勝進道與練根五通勝進道
事。論文實炳然也。故光法師釋今此二段文
云。宿住神境至皆修八智者。釋第三句○解
脱加行至與練根同者。釋餘道應九或一
五道勝進道文明鏡也。仍可
勝進道者未其證云難哉。但於
解脱道言顯出障義。全不勝進
云難者。雖以難思。粗推之。對煩惱繋
專立解脱名故。就斷惑道之也。
通障解脱&MT04800;隱故。故今所解脱
道言顯出障義也。況明六通之四行偈頌
中。不餘三道名。只結解脱道慧攝。豈無
深由哉。是以正見論文云。如是六通解脱
道攝。慧爲自性。如沙門果。解脱道言顯
障義之。次於正理論文者。設雖
故違此論之意趣。若有此論者。宜
證。故光法師爲此論説勝進道之義
故正理七十六云。引解脱道言顯出障
。勝進道中亦容有故之文也。不

重難云。就五通。於神境・他心・宿住三通者。
且擱之。天眼・天耳二通勝進道。其相如何。凡
解脱道者。目最初一念。以第二以後
進道。而二通倶皆以眼・耳二識相應慧
體。於彼寧可二道差異哉。就中勝
進道・解脱道之謂也。是顯彼道轉増之義
善品勝進之名。何可&T047368;
哉。是以光法師餘卷疏中。述五通現修未來
之相云。天眼・天耳二解脱道無&T047368;性故不
此釋。設雖二通經百念千念。其
間於第二念以後勝進名歟被得。然
初念解脱者。目脱通障之義
爾也。如何
答。二通體是慧故。雖&T047368;道之名。後念
亦爾也。初念如得果初念故得解脱之名
後念如得果後念故可勝進云事。道理
必然也。但於初後不同云難者。不
然。初念是出障之最前故。名之解脱。第
二念以去次第轉勝彌明朗故。得勝之名。其
理彌極成。疑是悟之津故。就難勢其義猶
分明也。次於光法師之釋者。解脱道唯限
一念故。決定是無&T047368;。不未來之旨顯
也。勝進道通多念故。任門入還從
之軌則。止通之時幷入定。是猶可勝進道
之所屬。此定若曾得者。唯可現修之稱
若未曾得者。兼可未來修故。今不
勝進道也。依之見次上文云。五勝進道。俗・
他心二隨應現修。此上未來一切皆修俗・他
心二今論四行頌中。唯唱解脱道之名者。
一道三道也。如此得意之時。疑難彌
遮者也
問。論中答何緣此五不無色云。初三
別緣色爲境故乃至故此五通不無色
爾者。光法師如何牒釋之 進云。光法師
釋云。初三別緣至無如是能者。總答○諸有
欲修至能如實知者。此下別明五通
。此則明他心通加行○諸有欲修至
自相續起者。別明宿住通加行○修神
境等至不依無色者。次明餘三通加行
之。依解釋論文。答何緣此五不
無色之間。大擧二解。初解意云。五通中
前三通直緣色法境界。後二通緣色法
入門。而無色界無色法故無五通之旨
成之。或五通加行皆緣色法。無色心不
色故無五通爲言第二解云。五通以止觀均
等地所依。而無色定多慧少也。近分・中
間慧多定少故不所依爲言若爾。釋此文
之時。尤可此下有二解。此則初解也。何
爾。如此可文哉。若強如此牒釋
者。牒結文云修神境等至不依無色者。明
餘三通加行之時。豈不故此五通不
無色之論文哉。爰知。今此故此五通不
無色之論文。總廣結上諸文云事。依
光法師牒釋以下又諸無色觀減止増。五通
必依止觀均地。未至等地由此已遮之論文
云。又諸無色至由此已遮者。第二解然者
今科釋牒文之次第。非只背論文之前後。深
亦違自解釋之起盡者哉
答。此疑尤爲珍重。所未曾見及也。仍文義
倶如壁。更無畜。併可難勢
。全不別料簡者也。但所
者。不此下有二解。此別初解事歟。此
是略故爾也。或見次文之時。方云第二解
故。述前文之時。雖初解。其義自聞
者歟。故不爾。或以下影顯也。次於
段文重重之科者。於今一段或有
五通之不無色界之所以。或有
別明他心通之不彼界之所以之文
或有別明宿住通之不彼界之所以
。或有別明神境等三通之不彼界
之所以之文。故別所小科也。既不
大科。何爲強苦哉。次於故此五通不
無色之結文者。難勢彌可然。但此文既前
文之所屬也。何別科之哉。故明神境等三
之文中科加之也。如此之例太是多。豈
難勢之規模哉。次牒釋觀減止増等之
之時。故ラニ第二解者。於初三別緣
境故等之前文者。其理故不初師。若
第二文第二解者。有二解云事。
其義忽可唐捐。仍牒釋此文之時。故ラニ
第二解也。不相違者歟
尋云。第二解之論文云。未至等地未至者。
指八近分歟。唯指初禪近分 答。雖
二義。暫指八近分云也
  此疑者。雖事論文。既及一紙解釋
亦餘一打半。又明五通之總別。辨色無色
之不同。故法門多籠。器量之仁可之。
文段論義者。爲當卷之仲美
問。從無色界沒生欲色界人。依自相續
宿住通義可有耶 答。不此義
 兩方。若有此義者。正見論文云。從
沒來生此者。依他相續初起此通。所餘
亦依自相續此文者。不
 若依之爾者。凡起宿住通者。爲
自相續前生事也。設雖無色界沒生
欲色界之人何可他相續初起宿住
之義哉。何況宿住通必緣曾所更事
起者。論判之所定也。他相續身若非曾所
事者。宿住通爭可彼爲所緣境哉。設
他相續所緣境。何可自相續事
哉。加之。設雖自下地爲境之理。不
前生無色身。何不無色以前欲界之

答。此事未存知。粗推論意趣。凡自相續他
相續現世所攝中・生二有之諸法。是今生所
屬之法故。非宿住事。始自次前生死有之一
。乃至無量生中・生二有之法。是其可宿住
。於其事中。宿住通唯緣曾所更事。不
曾所更。若爾。於自相續前生身者。是
無色界身故。依四靜慮之通力之。
設雖他相續身。在欲色界而爲曾所更
者。何無此初起宿住通之義哉。又初起
是不自在故。更不劫知前生之義
故今知無色已前生之義。不之也。故
論云。諸有欲宿住通者。先自審察次前
滅心。漸後逆觀此生分位前前差別。至
生心。乃至能憶知中有前一念。名自宿住
加行已成。爲念他加行亦爾。此通初起
唯次第知。串習成時亦能超憶。諸所憶事
要曾領受乃至無色沒來生此者。依
相續初起此通。所餘亦依自相續
此成之時。諸難悉被遮者歟
問。從上三靜慮沒生下三靜慮等人。依
相續初起宿住通義可有耶 答。可
 兩方。若有此義者。見光法師之解
。上述若彼自身從無色沒來生欲色者。
自相續加行滿。依他相續初起
畢。下云。若依下地宿住通。從上地
沒來生下者。類此應解釋者。不
此義 若依之云爾者。正披今論
云。從無色沒來生此者。依他相續
此通。所餘亦依自相續此説。依
他相續初起宿住通者。唯限無色界
欲色之人。不若夫從上三靜慮
沒生下三靜慮等之人。亦依他相續初起
宿住通者。寧可所餘亦依自相續

答。任五依四靜慮。自下地爲境之理故。從
上三靜慮沒生下三靜慮等之人。若以
所依者。依自相續初起宿住通
義。不之。所以然者。今此人之相。只
無色界沒生欲色界之人之相故也。
其旨如一方疑難所之。光法師定判
又如前疑之答中委成之。但於斥難之論
者。就欲色界中。從自地沒還生自地。及
下地沒生上地之人。依自相續初起宿
住通。故對云無色沒來生此者。依他相
初起此通。云所餘亦依自相續也。故
光法師釋所餘亦依自相續起之論文云。
若從所餘欲色界沒還生欲色界者。亦依
自相續初起此通若爾者。今此論文更
違文。何備難勢哉。若此人以上地
者。可此義也。思而可
重難云。以難勢所擧之光法師解釋
成從上三靜慮沒生下三靜慮等之人。依
他相續初起宿住通云義。頗不然。難勢
暫略其中間之文之。何不之以爲
哉。則見次上之釋云。若從所餘欲色界
還生欲色界者。亦依自相續初起此通
之次下述若依下地宿住通。從上地
沒來生下者。類此應知。而次上之釋既云
亦依自相續初起此通畢。隣後結此應
知。豈非上三靜慮沒生下三靜慮等
人。依下地初起宿住通之時。依自相續
哉。次若以上地所依者依自相續
之義可之云事。其義暫可然。仍略

答。如前重成之爲難勢料簡。光法師解釋
其旨順道理故。所讓文段料簡曰第二重一
方之難也。則光法師初云若彼自身從
沒來生欲色者。依自相續加行滿。
他相續初起此通。之釋論從無色沒來
此者。依他相續初起此通也。次若
所餘欲色界沒還生欲色界者。亦依
相續初起此通者。釋論所餘亦依自相續
起之文也。後云若依下地宿住通。從
沒來生下者。類此應知者。論文之外。光
法師勘出此評此釋也。此是不問文
還類上文也。若夫類問文上文之光
法師之勘出。豈非無用哉。可
問。異生所起天眼通緣五淨居天事
 答。雖學者異義。暫可彼云義
 兩方。若緣之者。凡五淨居天者唯聖非
凡之境界也。異生所起天眼通如何可
哉。是以今論中述宿住通之相云。諸所
憶事。要曾領受。憶淨居者。昔曾聞故
沙論中云。曾所更事亦有二種。一者曾見。二
者曾聞。雖曾見五淨居事。而曾聞故亦
能憶知若夫異生所起天眼通緣淨居天
者。何可曾見曾聞 若依之爾
者。異生既成就第四靜慮。生廣果以下三
。設雖五淨居天。何不同一繋
縛地之所以彼事
答。異生所起天眼通可五淨居天事
事。道理頗炳然也。其旨如一方之難勢。重
成其旨趣者。如初禪三天。色相大小雖
各別。王徒補佐雖亦絶異。依同一繋縛地
梵補・梵衆同敬大梵。初二天衆亦禮梵王
又如欲界六天。三十三天等五天往摩天
等五天之專一彼色相。是爲同一繋縛
之所以也。准彼等此等。廣果以下三
天乘自生得通。隨應昇無煩等上五天。見
彼有情及器界事。又上五天衆隨應自下
三天中之時。亦三天衆見五天衆。又下三天
衆隨餘得通人上五天等之義。可之。
然教中下天不上天者。約地別界別門
爾也。以何知者。餘處論中云。三十三天
自通力。能從本處夜摩天。或復依
謂得通者及上天衆往夜摩。所餘諸天昇
上例爾。若來若至。下見上天。然下眼不
上界上地。非其境界故。如彼觸
是故從上地下地時。非自身來。要化
地他其旨炳然也。生得通之勢用猶如此。
況於得天眼之勢力強盛哉。廣果以下
三天及餘地異生。以第四靜慮所依。定
所起之天眼通。隨應可五淨居天内外一
切之色法應事。理在絶言者歟。但於彼天
唯聖非凡之境界云難者。無雜修之業不
彼天異熟故爾也。何可異生乘通力
彼而彼衆交雜。以生得通修得通
色等之義哉。就中凡之不聖。聖之隔
者。約心品觀解等所論也。於色等諸法
者。只如福生天之勝無雲天。廣果天之勝
福生天。可無煩天勝廣果天也。以何知者。
無雲天身量是一百二十五踰繕那。彼天壽
量亦一百二十五大劫也。福生天身・壽二量。
倶於無雲天同増一倍。所謂身量二百五十
踰繕那。壽量二百五十大劫也。廣果天身・壽
二量。倶於福生天亦同増一倍。所謂身量五
百踰繕那。壽量五百大劫也。無煩天身・壽二
量。倶於廣果天亦同増一倍。所謂身量一千
踰繕那。壽量一千大劫也。上四天之勝無煩
等。准例可知。若爾。聖者所成就色不相
應等。未必勝異生所成就色不相應等歟被
得。次於倶舍・婆沙兩論之説者。異生肉眼及
下地天眼未天色故。約此門以云爾歟。
若非盡理之説者。非強苦
重難云。兩論意。若實許異生所起天眼緣
淨居天事者。宜答中所成之義相
曾見之門。既不爾。則無曾見之義云事。治
定也。以曾聞之義成憶知之旨故。倶舍・婆
沙意。必定致異生所起天眼不五淨居天
云義得。況退案道理。無雜修有漏善
業之所感。與有雜修有漏善業之所感相望
之時。豈無麁細之不同哉。是以品類足論
中。出不共異生法體之時。擧五淨居天蘊
處界。尤有深所以者哉
答。重難勢之趣。尤可然。但於兩論之所致
者。爲淨居天之隔凡界。雜修力之勝
之義爾歟被得。若夫強云聖身障
。凡見隔聖身者。設雖廣果以下諸天
乃至人中離往。可異生見聖身。既感
見之。何可淨居身始隔凡見哉。次於
雜修・無雜修之所成元異者。雖其謂
有雜修・無雜修者。只是樂定樂慧之不同
也。所感異熟者。凡身・聖身倶是有漏業之所
招也。何可此分見不見之域 次於
類足論之所説者。異生不成淨居天蘊處
故。名之不共異生法也。更非彼蘊處
界不異生之所見。何來爲難勢
尋云。倶舍・婆沙中云曾聞曾見。有

答。雖並見淨居天事。由教知彼天
云意也
問。當處付明六通相。且正理論意。神境等
五通勝。漏盡一通劣可云耶 答爾也 兩
方。若五通勝。漏盡通劣者。神境等五通之有
學異生。漏盡之一通唯限無學所得。設雖
理意。何可五通勝漏盡劣 若依之爾
者。光法師所引正理論中云。若爾。何緣有
盡通。樂苦遲速地皆能盡漏故。五是別修
勝功徳。要殊勝地方能發起此文。五通
勝漏盡劣也被得。如何
答。任正理之一文。似五通勝漏盡。仍前重
成其旨也。倩案之。依邊邊義門。勝劣互
之也。所謂若以有學異生所得之五
漏盡通勝劣者。漏盡通勝。五神通
劣可云也。所以然者。如頌文判漏盡通如
力。一説意。以無學十智悉爲漏盡通體
其十智中則攝無學所得五通故。漏盡通可
有學異生五通云事炳然也。若無學五通
漏盡通互所相攝而論勝劣者。五通以
四靜慮所依。除通障之故是勝。漏盡
通未必以四靜慮所依。未必除無知
之故。是劣可云也。況後五通亦離煩惱
繋縛。其旨彌必然也。正理論述五是別修
勝功徳。要殊勝地方能發起。顯此門歟被
得。如此得意時。兩方之難勢還爲答之潤
。何及會通
重難云。以有學異生之五通。望無學五通所
不攝之漏盡通。判勝劣事如何。有學異生之
五通隨應雖煩惱繋縛。依四靜慮
而得之。無學五通所不攝之漏盡通。不
必依四靜慮。不必除無知而得之。准知。有
學異生所得之五通猶勝漏盡通得。何可
無學五通哉。次無學五通勝五通所不
攝之漏盡通云事如何。若以無諍願智・四無
礙解等勝功徳漏盡通者。豈不五通
所不攝之漏盡智勝無學五通
答。有學異生之五通雖四靜慮通障
而得者。帶惑障故。是可劣。無學五通所不
攝之漏盡通離惑障故。猶可勝。以何知者。
論中説三明之體。上述通六謂神境。天眼・
天耳・他心。宿住・漏盡通。解脱道慧攝畢。下
云。第五二六明。治三際愚故。後眞二假説。
學有闇非 次。六通亘一切
無學成就之。無諍願智・四無礙解等。唯限
三州利根無學餘。何可之備疑之

問。天眼・天耳二通緣上地境云耶 答。
上地境云也 兩方。若緣上地境者。
五依四靜慮。自下地爲境者。偈頌之所
也。而二通既爲五通之所攝。何可
以爲境之義哉。是以於神境等三通者。
上地境之義相例可 若依
云爾者。披今論前後。當處述天眼・天耳無
&T047368;性攝。許此二體是眼耳識相應慧。餘處
云。生上三靜慮起三識表心皆初靜慮攝
眼・天耳二通。若有二禪以上色聲二境
者。豈不上地境
答。凡自下地爲境者。以五通之所緣境
五通之所依定之自・上・下三地之時。若在
自地。若在下地。更不上地爲言若爾。敢
自下地爲境之法。疑二通之緣境。凡
二通既以眼耳二識相應慧體故。論
地繋。是限初靜慮地上三禪地。若緣
二禪以上色聲之時。以上地境云事。更
之。其旨如一方之難勢。但於神境・
他心・宿住三通之例難者。定天眼耳無&T047368;。餘
四通唯善故。彼三通即與所依定相應。更不
異地故。所下地三通緣上地境
也。此二通與所依定。分善無&T047368;故。能依
下地。所依在上地之謂有之豈無
之義哉。仍不相例者歟
問。天眼・天耳二通者。爲唯限初禪繋。爲當
上三禪繋云耶 答。唯限初禪繋。不
上三禪繋云也 兩方。若限初禪繋
者。披今論文偈頌結五依四靜慮。長行云。
前之五通依四靜慮文相者。天眼天
耳二通可上三禪繋得。例如神境
等三通之不初禪繋。加之。勘餘處論文
云。有餘師言。上靜慮亦有無覆無&T047368;表業
若於上三靜慮。許表心之義者。何
上靜慮。不眼耳二識之義 若
之云爾者。生上三靜慮。起三識表心。皆
初靜慮攝。唯無覆無&T047368;者。餘處論判之所
也。明知。天眼天耳二通者。唯限初禪繋
事。如何
答。天眼天耳無&T047368;性攝。許此二體是眼耳識
相應慧故者。今論之定判。五識唯尋伺者。餘
處之偈頌也。而定品結下有尋伺中唯伺上
無。界品云。若在欲界初靜慮中。有尋有伺。
若在靜慮中間。無尋唯伺。若在第二靜慮以
上乃至有頂。無尋無伺天眼天耳二通唯
初禪繋。不上三禪繋云事。誰可
哉。但於當處偈頌長行之説者。五通無間道
四根本靜慮。除通障而是得之故云
也。或眼耳二通之所依根在四靜慮故云
也。是以正見今論文。上述天眼天耳無&T047368;
攝。此二體是眼耳識相應慧故畢。下擧一箇
之問云。若爾。寧説四靜慮之云。
根説故亦無失。謂所依止眼耳二根。
四靜慮力引起。則彼地攝故。依四地
通依根故。説依四言。或此依通無間道説。
通無間道依四地故何爲相違哉。次於
神境等三通之例難者。彼善性也。此無&T047368;也。
彼與靜慮識相應。此與五識相應。何足
相例哉。次於餘處論文者。彼既爲有餘師
之説。存上靜慮三識表心皆初靜慮
攝之正義之日。更不用之。況彼師之
説是餘論之意也。故光法師餘處解釋中。釋
彼文云。此是雜心師釋
二乘聖者及異生所起神境等三通。同緣
現在三千界境云耶 答。不同緣三千
界之境 兩方。若不同緣之者。凡五通
是共凡之徳故。未必分二乘異生差異。設
神境等三通。何不同緣三千界之境
是以於二乘聖者所起宿住・死生之二通者。
同緣過未八萬劫事。更無遠近之不同
例可 若依之云爾者。見今論文云。即
此五通於世界境作用廣狹諸聖不同。謂大
聲聞・麟喩・大覺。不極作意。如次能於一・
二・三千諸世界境。起行化等自在作用。若極
作意。如次能於二千・三千・無數世界
今此説。於聲聞・獨覺所起之三通者。悉可
廣狹之不同得。凡夫所起之三通。例
而可知者哉
答。此事難義之中之難義。不審之中之不審
也。仍年來之間思案之。未其意。今驚
始迴愚推云。於神境通行住二門。亦
行門意勢・勝解・運身三通。意勢通唯
佛故。今不之。就餘二通。且運身之相
者。或運三肘半及四肘身。或運八射身。或
十六射等之身。若陵百踰繕那之空。若
千踰繕那之空。若陵萬踰繕那等之空。豈
極難之事哉。天眼見障細遠色。天耳
障細遠聲。其能取二根所取二境。皆悉
障礙有對法也。況根不往境不來。而隔
寶金鐵之九山土石瓦礫之説。山等成無擁
之通體。誠是難思之至極也。而於二乘凡夫
之三人者。利鈍有階級。無知有厚薄。獨覺
最利根。無知是薄。神通最勝故。是遍三通於
三千界之間。聲聞其根稍鈍。無知深厚。神通
非勝故。是施三通於二千界之内。凡夫其機
至下。無知異深。神通最劣故。只起三通於一
千界之分。若爾以凡夫・聲聞・麟喩之通力
小千・中千・大千之世界。尤有其謂。更不
之。是以惠暉法師之疏中云。現在鐵
圍山障隔故。凡夫二乘知境利但於宿住・
死生二通緣境之例難者。過去八萬劫未來
八萬劫之中無此在彼別別方處。亦
一劫二劫之時體故。二乘・凡夫同知
八萬劫事故。不遠近不同也。故惠暉釋
中云。過未無山障隔故。凡夫・二乘同知
重意云。神境等三通與宿住・死生二
。行相遙異也。混而不難勢
重難云。凡以現在能測過未。以過未還知
現在者。三世實有之宗之所習也。而於
既有此在彼之別。亦有前後相生之
。設雖過未二世。何無二千三千等之不
哉。何無一劫二劫等之差異哉。若爾。於
過未八萬劫之境二乘凡夫等之通。准例
尤可足。仍於現在與過未三通與
哉。次惠暉法師之釋未指南。云
周匝一千界之鐵圍山。云周匝二千界
之鐵圍山。云周匝三千界之鐵圍山
依憑。有宗所依經論之中有之耶。如何。若
其證者。何可鐵圍山障隔故。凡夫二
乘知境別哉。若以一四天下之中之第九
爾者。毎四天下之。何可之分
二乘凡夫之差異哉。加之。若鐵圍山能障
通力者。天眼天耳二通之勢用。不
四下之分齊。何可一・二・三千之不同哉。
若凡夫二乘之通力可一・二・三千之分
者。設雖彼鐵圍山。不二・三千・
無數之世界者哉。次於過未者。自本無
。何可鐵圍山之有無哉。設雖過未
鐵圍山者。更不宿住・死生之二通
。可過未無山之由哉。抑云二乘凡夫
二通之所及之時。同以八萬劫窮極。云
彼三通之愜量之時。唯以一千界定限
豈無其疑
答。於現在色法者。有作用故。衆&MT04800;衆集故。
有説山等之別。亦有此在彼之別。於
未色法者。無作用故。衆&MT04800;散故。無諸山等
之別。無此在彼之別也。未三世實有
之談故。致此之難歟。若爾。於過未
一千界二千界等之不同也。又於未來者。
總不前後不同。於過去法者。約
前後之効。望法法之時。實無前後
不同也。此是法之外無時別體故也。重意
云。於過未法者。無作用故。不立時
現在法者。有作用故。得能假立方。有
宗之學者能能可察之。次於惠暉之釋
者。誠有疑。然而大意無相違故。引而成之。
文言者。宜成之。所謂如現在境
之神境等三通。於周匝一千界。周匝二千
。周匝三千界之鐵圍山者。宜次凡夫・
聲聞・獨覺所起之神通。於其分齊其作
。不二千・三千・無數世界爲言故云
在鐵圍山障隔故。凡夫二乘知境別也。又
過未境之宿住・死生二通。無過未
八萬劫之間。有鐵圍山之物之分時劫
之法故。凡夫二乘所起之通力。同遍八萬
。不其解爲言故云過未無山障隔故。
凡夫二乘同知八萬也。全非現在有
重鐵圍山。並隔凡夫二乘三通故。不
千・三千・無數。又非過未無三重鐵圍山
故。始凡夫二乘之通力是同。何來爲難勢
哉。但於三重鐵圍山之有無者。誠有疑。大
乘經之中。自有小鐵圍山大鐵圍山等云文
則准彼爲凡夫二乘通力之分齊。暫成
三重鐵圍山之旨歟。於小乘經之説者。
得之。可之。退案之。乘迷盧七金
。以立鐵圍山。若爾。於三千界分齊者。更
立之哉。爰知。只數一風輪之上萬
九山八海一千。名之小千界。至十億
之中千界。至萬億之大千界事。或
惠暉意。一四天下以輪圍邊際。小千・中
千・大千之邊際亦爾云義。存之故云爾。不
別誠證歟。次於過未者。八萬劫爲
窮極。於現在者。一千界爲愜量者。誠以不
其所以。又古不之。古不明者。仍只如
壁。然而今驚此尋。乍憚成數寄之一義
者。三界中以有頂極。三千中以大梵
主。而凡聖倶生有頂。知一期八萬劫事。是
生得等慧力。更非通力。於下界者。以
萬劫事神通。異生之大梵緣領一千界
是亦大梵生得果報力。全非神通力。於
者。以異生之知一千界事神通故。二
乘凡夫以同知八萬劫極。異生以唯知
一千界極也。重意云。八萬劫亘二乘凡
。一千界唯限凡夫也。誠有其所以

尋云。凡夫通力遍一千界云事。有其證耶」
答。聲聞既不極作意之時。以一千界
。准知凡夫不極作意之時。不一千界
極作意之時。豈不千世界哉。且以之爲
證矣
難云。梵補以下異生。設雖一千界極。
二禪以上異生。以一千界極哉

問。於他心通宿住通境。有三千世界不同
云耶 答。不此不同 兩方。若
三千世界不同者。凡論三千世界之不
者。約現在色法之積集九山八海等之器
。而他心通以心心所境。宿住通以過去
境。於過去未來無表無色等之法。無
方處者。餘處論判之所定也。何於彼二通
之境。可三千界之不同 若依之云爾
者。正見今論文云。即此五通於世界境
用廣陝諸聖不同。謂大聲聞・麟喩・大覺不極
作意。如次能於一・二・三千諸世界境。起
化等自在作用。若極作意。如次能於二千・
三千・無數世界此文者。於他心・宿住
二通之境。可三千世界之不同如何」
答。於他心通宿住通之境。不三千世
界之不同云事。道理頗炳然也。其旨如一方
之難勢但於論文之起盡者。就神境・天眼・
天耳三通爾也。全非宿住・他心二通
爾者哉。然而即此五通者是言總意別之
施設也。何爲難勢之端哉。或於他心・宿住
二通之根本者。緣心心所及過去法故。雖
三千界之不同。彼加行位有自他色
之義故云爾也。以何知者。上論文云。諸
有欲他心通者。先審觀己身心相。由
加行漸次得成成已不自心諸色。於
心等能如實知光法師釋此文云。此即明
他心通加行 又論云。諸有欲宿住
者。先自審察次前滅心。漸復逆觀此生
分位前前差別。至結生心。乃至憶知中有前
一念。名自宿住加行已成。爲憶念他加行
亦爾乃至無色沒來生此者。依他相續
此通。所餘亦依自相續光法師又釋
云。別明宿住通加行
重難云。從他三千界沒生自三千界人。起
宿住通他三千界之昔。此是可
三千界之宿住通。從自三千界沒生自三
千界之人。起宿住通。憶自三千界之昔
此是可自三千界之宿住通。何於宿住
通境。無自界他界之不同
答。宿住通加行之初位。緣自相續他相續色
身等故。緣自三千界境云也。若加行若
根本。設自相續設他相續。屬過去生者。更
自界他界之不同。於過未法
故也。不此理強難之條。太不

  先年於當時東南院當處倶舍三十
之時。故賢乘擬講評定云。論文既云
此五通於世界境等故。於宿住通境
三千界之不同云事勿論也。然二乘凡
夫之通力不他三千界故。從他三千
沒生自三千界之人。起宿住通
他三千界之昔之義不有也云云此義
頗不可也
問。麟喩獨覺得麟喩獨覺心他心智
云耶
  此事十二卷抄中已被&T047368;之畢。仍略之」
問。麟喩獨覺於十方世界中。有並出義
云耶 答。雖古成並出之義暫任今案
之旨。可並出云義 兩方。若有並出
之義者。麟喩獨覺是最上利根之人也。設雖
十方世界。何可並出之義哉。是以於
大覺世尊者。無並出之義相例可等。依
之光法師餘處所引婆沙論中云。麟角喩者
根極勝故。樂獨出故。當知如佛必無
並出世間 若依之云爾者。今論中述
聞・麟喩・佛二・三千・無數。他三千界非麟喩
之境界十方世界之時。何可並出
之義哉。是
答。凡論三乘輪王等之並不並者。須
化等勢用之及不及也。彼於十方世界
佛之並出不並出者。雖當部他部之諍。有宗
之意。立勿薄伽梵功能有礙。唯一世尊普
十方能教化故之道理。遂成不並出之
。此是無一切所有世界之非佛境界之故
也。准例思之。麟喩之勢用若及他三千界
者。宜自界他界合論談獨出之義。彼勢用若
他世界者。獨出之義可唯限自界。不
餘界。而麟喩之行化既限自界
。自他兩界合論之時。豈無並出之義哉。
是以婆沙論中云。餘世界中。有麟喩獨覺出
。無理遮但於麟喩獨覺是最上利
根之人也云難者。於二乘凡夫之中者。雖
最上利根。對大覺世尊之時者。下中下二
根。何爲難勢之規模哉。次於光法師餘處
所引婆沙論文者。以三千世界十方世
界。以麟喩獨覺大覺世尊爾也。明知。
麟喩之三千界與如來之十方界。相對云
佛云事。若夫以十方十方。以獨覺
大覺者。十方與十方同。獨覺與大覺
異也。於所例一分不齊之過。豈得
佛哉。是以披餘處之論判。述輪王並出之
。偈頌結一二三四州。逆次獨如佛。長行
云。如如來。輪王亦爾是則以一四天
十方世界。以轉輪聖王無上大覺
以云佛也。若如難勢者。雖一二三四
。輪王猶於十方世界獨出云義。可成
歟。其理豈可爾哉
重難云。會前婆沙論文之旨。猶不文相
況見結文云。如舍利子。尚無並出。況麟角
喩勝彼多倍文意云。劣於麟喩之身子。
尚於無數世界而猶無出。況於於身子
之麟喩爲言或云。劣於麟喩之身子。三千
界而獨出。勝於身子之麟喩。於十方界
獨出爲言若爾。麟喩獨覺於十方無量之世
並出云事。一段之論文實分明也。何
只妄設會通哉。次重披光法師餘處解釋
云。又婆沙九十九云。問。佛得佛他心智
不。有説。不得。所以者何。無二如來倶出世
故。復有説者。得。此説能緣現起。問。
獨覺得獨覺他心智不。答。麟角喩者。准
佛應知。又一説云。有作是説。麟角喩獨覺
亦定得麟喩獨覺他心智。亦説能緣
現起。餘世界中有麟角喩獨覺出世。無
理遮故。雖二説。然無評家。前説不
有説。且以前説正。又同婆沙前文
法師於麟喩他心智之二説。判正不之時。云
前説爲正。而前師不他三千界同獨覺出
。後師云他三千界同獨覺出世。明知。於
十方世界麟喩不並出云師。是正非邪。並
出云師。是邪非正云事。若爾。今義意既同
第二師之説。豈不光法師之正不哉。又
此師之説證。彌不信用者歟。況
又同婆沙前文云。結釋無諍指同麟角喩
者。根極勝故。樂獨出故。當知如佛必無
二並出世間之文明知。今前師之説
前婆沙文。其意是同云事。會前文。約
大三千界並出之義之旨成之。彌以
光法師之定判。加之婆沙抄中釋上婆沙
云○麟角獨覺亦有二説。前説爲勝。在
他界中亦無獨覺故○其意全同光法師
之解釋。如何
答。於舍利子尚無並出。況麟角喩勝
多倍之文二料簡以爲難勢。太不然。
先就初之料簡。身子雖利根。約三乘之時。
是聲聞也。則是下根也。故云其起行化等
者。纔滿二千界三千界。以此分齊
於無數世界獨出云義。可成之哉頗不足
言之難勢之歟。就後料簡。今擧劣之身子
以況勝之麟喩也。而論身子與麟喩之勝
。身子於二千界自在。麟喩於三千界
自在。其勝劣只是一千界増減之分齊也。
何乍成身子一三千界中獨出之義。至麟喩
忽與佛同。於無數世界獨出之義成
哉。論如來與麟喩之不同者。螢燭與日光
尚足相對。迷盧與芥子&MT02380;。大覺與
獨覺更非所敵。況尚之字與況之字。於
界之間二千三千之差異文意云。於
千界得自在之身子。尚三千界中不並出
況於三千界自在之麟喩。此界中得
爲言故尚・況之二字。就今文尤爲肝要。
而後料簡中。不彼二字。頗爲無念者歟。
次於麟喩他心智二説之正不者。凡他三千
界非麟喩之境故。設雖他三千界
喩出世。他心智加行不彼故。不
麟喩心之他心智云事必然也。故初師
意。或云總不之。或云得而不現起
是正義非不正義。後師意。於決定不起之
智品。云亦説能緣亦説現起故。是不正義
正義也。若爾。光法師之正不尤殊勝也。
會通之趣何可相違哉。就中全非
三千界有麟喩出世云義。何不彼爲
今義之證哉。又初師更不他三千界無
麟喩出世之義。何爲違文哉。次婆沙抄之
釋。准前可之也
尋云。婆沙抄上文云。問。佛得佛他心智
不。有説。不得。無二如來倶出世故。有説。
緣。此説能緣現起。雖評家。前
説爲光法師意同此釋
答。光法師意不彼也
難云。於獨覺之二説正不者。是同也。今
何異哉
答。獨覺之初師中含不得得而不
起之二師之義故。云佛應知故。是正義
也。後師云亦説能緣亦説現起故。是不正
義也。而開獨覺之初師意。顯如來之二師
故。述如來他心智之二師倶是正義也。
然無評文故。光法師不正不倶正之
。爰淨達法師不深致。無左右正不
恐不指南
又難云。婆沙論中。於有頂上緣惑。無
。有説。有上緣惑。説能緣現起云云
取意
然評家破第二師准例思之。今云得而
起之第二師。豈非不正義哉。若爾。淨達
師之正不。尤有其謂。如何
答。於功徳者。未來藏中雖恒沙之法
。不串習之故。或云之。或云
之。皆有其謂。於惑品生。無始以來極串習
之法故。無有不之。無有不之。
而第二師於煩惱能緣現起之旨
之故。評家破之也。染淨之廢立粗必一
准。混而不之。此是相承之實義也 後
學敢云諸矣
  此事第十二卷抄中雖&T047368;之。今存
之間。故錄
問。二乘聖者及異生。於離染時。得曾得
五通云耶
答。二乘聖者得之。異生不定也。可云歟
兩方。若得之者。凡五通是難起難得功徳
故。別除通障起得之也。何於離染時
輒得曾得之類哉。是以正見偈頌之
云。未曾由加行。曾修離染得若依
爾者。二乘異生之種類分萬差。未曾修習
之五通非一准。設雖離染時。豈無得之義
哉。依之廣勘性相之決判。可之歟被得。
如何
答。次第證之人斷欲界煩惱之第九解脱。
不還果之時。兼得曾得五通
也。若不爾者。聖者之乍欲界煩惱。可
成自乘所得五通。寧得是處哉。若唯還
異生所得之五通者。彼是可無始所受之
五通。何可自乘所得哉。例如離欲者第
十六心得無漏他心智。又二乘聖者初盡智
位必可無學所得之五通。豈非曾得
之類哉。若不爾者。亦無是處。准前可
之。以何知者。餘卷偈頌中。或結無學初
刹那。修九或修十。鈍利根別故。或云。無學
鈍利根。定成九成若猶殘疑者。於
學初念。寧可他心智哉。何況無諍願智
四無礙解等。之爲極難思議之功徳。猶於
麟喩獨覺及三州利根無學之聖者者。初盡
智位得之。況爲共凡徳之五通。設雖未曾
得之類。何不金剛心無間得之哉。又於
異生中後有菩薩。在菩提樹下金剛座
。預以六行智之觀門下八地之煩惱
之時。至欲界第九解脱道。豈不未曾得
之五通哉。若不爾者。更無是處。亦准
之。故光法師所引正理論中云。三乘聖
者。後有異生。通得曾得未曾得者。所餘異生
唯得曾得但於五通是難起難得之功
徳也云難者。二乘既爲斷惑證果之聖人。異
生亦爲三祇百劫極滿之大士。何以得之爲
難哉。故於離染時兼得未曾得五通也。次
未曾由加行曾修離染得之頌文者。是
大綱之説。非理之談。所以然者。雖未曾
得之類。離染時亦得之。雖曾得之類。現起
必依加行故。故如是五通。若有殊勝勢用
猛利曾得者。由加行得。若過去世已曾
串習無殊勝勢用。及未來世是彼種類。由
得。二乘異生隨其所應。若加行得。若離
染得。若起現前皆由加行未曾得之離染
得。雖今文。准上可
問。凡夫二乘起曾得五通現前時。用加行
云耶 答。可加行 兩方。若用
者。凡起五通之時。用加行者。爲
無間道通障也。而曾得之通先已得
之故。不通障之義。寧可
之義哉。若夫強成曾得通之時用
之旨者。與未曾得何差異可之哉。是
以於大覺世尊者。初盡智時。得一切功徳
故。後時起之時。不加行釋。相例可同。
若依之爾者。光法師解釋之中云。二乘異生
其所應。若加行得。若離染得。若起現前。
皆由加行 如此文者。設雖曾得通
現前之時。可加行得。如何
答。凡夫二乘起曾得五通耶否事。未治定
者歟。然者無左右之云事。如何。然而准
佛世尊。及例後有菩薩之解之。餘異生暫
成二乘異生起之云義者。必借加行
云義。可之也。所以然者。如來爲上根之
。酬三祇百劫之修因。於一切功徳
故。初盡智時悉得之。更無得。無
得故。正起之時。全不加行。彼餘
異生所得唯限曾得。不未曾得故。唯起
曾得未曾得。雖然是薄地底下之類
故。總不功徳自在故。正起之時。必
加行也。得與起相望之時。得是易。起是
難故也。二乘雖或是中根或是下根。由三生
六十四生百劫之修因。不曾得。兼得
曾得也。是猶不功徳自在故。正起之時。
未曾得之類。於曾得之通亦用加行
也。通餘異生之。後有異生在樹下
欲惑之後。起五通耶不起耶事。亦未
治定。假令起之者。曾得耶未曾得耶事。亦
治。設雖曾得之通。准二乘及餘異
。必可加行也。於諸功徳加行
者。就果位之。故光法師上標二乘異生
下結若起現前皆由加行。其旨實炳然也。如
此成之時。難勢自被遮畢。但於曾得
時用加行者。與未曾得何差異哉云
者。未曾得之通是勝品也。曾得之通是劣
也。設雖同用加行。何可其不同哉
尋云。光法師今解釋中。述若加行得。若離染
得。若起現前。皆由加行之釋之起盡。未
其意。若以加行得加行者。宜繁重
。若以離染得加行者。名言既相違。如

答。於此文多料簡。一以若加行得若
離染得之句上二乘異生隨其所應之文
故。無相違也。二以今句下若起現前皆
由加行之文。其所以者。若加行得者。云若未
曾得之意也。若離染得者。云若是曾得
意也。如未曾由加行。曾修離染得。何招
疑哉。三上云若加行得若離染得者。是約
得以論。下云若起現前皆由加行者。是約
起以談。何爲相違哉。重意云。設雖加行得
之通。設雖離染得之通。正起之時。必由
爲言
問。今論意。宿住通唯限法念住云耶
答。可四念住 兩方。若限法念住者。
正見今論文。偈頌結念住初三身。他心三餘
。長行云。宿住漏盡四念住攝。通緣五蘊一
切境宿住通不法念住。廣通四念
云事。今論文實分明也。若依之爾者。光
法師所引婆沙論中云。念住者。唯是雜緣法
念住。尊者妙音作是説。通四念住。如
經説。我念過去受樂受苦。既知樂苦。即是
受念住。評曰。應是説。念過去世諸樂苦
。名樂苦。非但緣受。故彼非證。然宿
住隨念智。總觀前生分位差別唯是雜緣法
念住攝 設雖今論意。何可婆沙之評
哉。加之。披正理論説云。而實宿住法念
住攝。雖契經説。念曾領受苦樂等。是憶
前生樂等受所領衆具。即是雜緣法念住攝
如何
答。凡於宿住之事。可總別不同。其中若
總緣自他分位等之時。設雖應是雜緣
法念住攝。若別緣五根五境無表色等者。是
身念住。若緣五受三受等者。是可受念住
若緣五識六識等者。是可心念住。若緣
餘心品及不相應行者。是可法念住。寧可
四念通哉。若無宿住通緣別法
者。不願智之無學聖者。及離欲之凡
聖。終可過去別事。豈可爾哉。世親
論主深得此意。判宿住漏盡四念住攝。通緣
五蘊一切境歟。何況以無學所得之宿住
。名宿住智證明。治過去際之愚定知。
無學聖者緣過去總別二事云事。若夫緣
別者。設雖總事。不別事。如何
過去之愚哉。若不過去之愚
者。爭可三明具足之稱哉。第五二六明。
三際愚故之偈頌。頗炳然者哉。則苻
住初三身。他心三餘四之今頌。彌以爲四念
住之龜鏡。但於婆沙評家之説者。尤爲
。然而光法師既不和會之釋。直述
理爲正非婆沙評家量。雖
亦無過。經分明故。不異釋。學者
何可劬勞。次於正理論之文者。正理論
師故ラニ此論者。出光法師處處之解釋。何
彼論痛哉。況既不婆沙之評
苦。寧可正理之文。何況倶舍師亦
之云。我許宿住亦有別緣故通四念
彌以非難矣
重難云。見上論文。述宿住隨念智力之時。
偈頌・長行之中。同不四念住。還知。是
法念住之旨云事。依之。光法師釋
之時。引婆沙論○宿住隨念智力唯法念
住○之文畢云。○宿住隨念智力。通緣過去
五蘊境。亦唯法念住○明知。今論意
婆沙之評家。亦存唯法念住之義云事。
若爾。光法師釋今文之時。尤可和會之
。何無左右論意各別之釋哉。次正
理論意既同婆沙之評家。何可故違
論之意之哉。次光法師今解釋之中云。經
分明故還知。今論意不理云事。若爾。
我以理爲正之釋。豈不相違
答。於處非處等十力之上論文者。偈
頌・長行倶述十智與依地及依身等之相
念住等之細釋。隨而光法師向彼文
之時。牒釋述宿住死生智。依靜慮餘通。贍
部男佛身之三句偈頌之長行云。已辨自性
至男子佛身者。釋第七・第八・第九句。第八
宿住隨念智力。第九死生智力。五通性故。依
四本定。餘八通依十一地。俗智寬故。依身
光法師釋此文之時。全不唯法念
。何可論文解釋哉。次引婆沙
自釋者。論文之解別爲才學餘論之
也。故次下云。又約念住分別者。如婆沙
三十四云。念住者○宿住隨念智唯法念住
○解云○宿住隨念智力。通緣過去五蘊
境。亦唯法念住○既向婆沙論判亦唯法
念住。故更非相違。次今就他心三餘四之偈
頌。並宿住漏盡四念住攝之長行。不
會之釋者。婆沙既上擧法念住。云通
四念住之二師之異説畢。下述評曰。應
是説。念過去世乃至然宿住隨念智總觀。若
分位差別。唯是雜緣法念住攝。故今論云
四念住之文分明也。婆沙云法念住
之旨必然也。誰敢得融會哉。若爾。今論前
後更不相違。婆沙首尾亦能苻合。光法師
釋分兩論之所説。唯作論意各別之釋。實足
指南者歟。次經分明故者。理之上設證。
彌成四念住之義也。何可還難我以
正之釋
又難云。就十力之解釋。疑難猶不開。所謂
十力之論文中。雖明十智門・依地門・依
身門・名力之所以等之諸義。未念住門
之相。故引婆沙釋故云。又約念住
分別者。如婆沙三十四云又之言・如之
言。其旨頗炳然也。若欲別顯婆沙意者。尤
若依婆沙歟。既不爾。明知。引
論於此論故爾也云事。就中又約念住
別者者。釋此論。如婆沙三十四云等者。讓
此論意於婆沙論也。如何
答。此難尤可然。若強會之者。又者顯別題
故爾也。不亦而云又。其意在斯。如者
是指事之如。非譬喩之如。可
問。神境通者。唯限善性云耶 答。雖
思。限善性云也 兩方。若限
者。凡於通果無&T047368;意識五識相分之中。意
識通果者變化心發業心是也。其化事發業
之二類。既爲神境通之所攝。是以見下頌
云。神體謂等持。境二謂行化乃至能化心
十四。定果二至五。如所依定得。從淨自
二。化事由自地。語通由自下若爾。神境
通不善性。亦通&T047368;云事。文理實分明
也。若依之爾者。今論頌中。致六通之三性
分別云。天眼耳無&T047368;。餘四通唯善此文
者。唯限善性。不&T047368;如何
答。於神境通。可根本眷屬之二類也。其
根本者。正緣行化二事以爲境之定中之
慧。可是被餘四通唯善之隨一之通故。
其眷屬者。從彼定已後所起之變化心。從
彼定已後所起之發業心。可是被神境
通果能變化心力能化生一切化事乃至化所
發言通由自下。謂欲初定化所發言。此言必
自地心起。上地起語由初定心之通故。
若爾。約根本神境通三性之時。云善性
眷屬神境通三性之時。云&T047368;也。然
今云餘四通唯善者。以根本四通中。以
所云爾也。全非神境通之稱亘眷屬之
。例如死生智通。有根本眷屬之不同
其根本唯緣現在色處。而是無&T047368;。其眷
屬者緣未來色處・聲處・法處等。而是善
也。彼根本是天眼通。彼眷屬是根本之流
類也。故光法師釋云。謂天眼通於現在世
有情類死此生彼。其死生智復知有情
此生彼。流類相似故由彼引。是彼眷屬。
天眼通。如變化心是神境智證通攝。彼通
能作運身等用。彼變化身・能變化事。流類相
似故。在彼攝。若説天眼通名死生智。從
名。若説死生智名天眼通。就因爲
此得意之時兩方之難勢還爲講答之誠
。仍不會通
重難云。天眼天耳二通亦神境通之果也。何
神境通哉。若不眼耳二通
者。化事發業二通。亦不神境通之
。如何
答。光法師釋此事云。餘通雖亦依定。此通
相顯。偏標神名
問。頌文云。天眼耳無&T047368;爾者。異熟等諸無
&T047368;中。何可云耶 進云。光法師釋云。是通果
&T047368;之。凡天眼天耳者。其體是通也。
何可通果之稱哉。既非通果。寧可
&T047368;之名哉。是以披光法師餘處定判。述
心論意云。天眼天耳是威儀無&T047368;何況勘
寶法師處處解釋或問。生上三定下眼
耳二通。是何無&T047368;。答。應四無&T047368;心攝
盡。借識之類非四攝也。或問。既四無&T047368;
&T047368;盡。未知借識是何無&T047368;。答。此
借識心是自性無&T047368;。若爾者。是通果無&T047368;
解釋。非只背道理。亦似論家定判及自
他之兩釋。如何
答。凡天眼天耳二識無擁遠見遠聞故名通。
然以定爲因而生故名果。通即果故名
。此通果非善・染故無&T047368;也。豈非通果無
&T047368;哉。故光法師釋云。問。既是無&T047368;。四無&T047368;
中是何無&T047368;。解云。是通果無&T047368;。問。既天眼
耳相應慧名通。如何名通果。解云。即通名
果故名通果。無擁故名通。從定生名
其旨明鏡也。何足疑哉。如此成之時。難
勢亦被遮畢。但於光法師餘處之定判者。
古徳惡得雜心論意故。擧彼邪義雜心
論主達磨多羅造對法藏中説。天眼天耳是
威儀無&T047368;。更非自義爾也。故至下引
彼論廣心相生之説證據。以破古徳之
若夫約雜心論意者。光法師如何可
之哉。何況光法師餘處解釋中。述彼論意
云。雜心説。異生性應知即是非得少分。如
變化心是通果少分。雜心略擧一邊。非
誰可之哉。次於寶法師之解釋
者。雖學者之異義。暫成一義意者。彼師
意。有四無&T047368;心外別有自性無&T047368;心心所
之曰。爲彼義判爾也。其猶不
二通正是自性無&T047368;。汎借起二識是自性無
&T047368;之旨顯之也。是以勘寶法師處處解釋或
威儀路等三無覆心。色香味觸爲所緣境
工巧處等亦緣於聲。如是三心唯是意識之
論文七云此説通果心唯意識。據化心
若不五識通果者寧可化心
哉。或引正理論。若生第二靜慮以上。起
靜慮三識身時。諸有未自地染者。彼從
自地善無&T047368;作意無間三識現前。三識無間
還生自地三種作意。諸有已離自地染者。
染作意唯善無&T047368;作意無間三識現前。三
識無間亦唯起此二種作意之文者。准
諸識非通果上三靜慮所起眼耳身三識
中。可通果無&T047368;之旨。還自被知者歟。抑
寶法師作此解釋者。爲汎借起耳識
之爲自性無&T047368;也。故或述四無&T047368;
心不盡借識之類非四攝也。耳識非
。上地無工巧。變化唯應識故。或云。此借
識身是自性無&T047368;。耳識非威儀。非威儀無
&T047368;。上地無工巧。非工巧無&T047368;。變化唯在意。
變化無&T047368;。異熟非異地起。非異熟無&T047368;
此故知。唯是自性汎借起眼識猶非
性無&T047368;。況於定所生眼耳二識哉。明知。二
禪以上所起眼耳二通是通果無&T047368;云事。准
知。欲界初靜慮所起二通亦爾也。不
相違
  此事二卷抄中委細旨已被&T047368;之了。仍綱
概注之。論義之作樣與上不同也。後學
能可合之
問。依身在初靜慮起天眼天耳二通。通
善可云耶 答。不善也 兩方。若通
善者。凡天眼天耳無&T047368;性攝。許此二體是眼
耳識相應慧故者。今論之定判也 設雖依身
初靜慮起之二通。何可善之義
 若依之爾者。光法師解釋之中。述二通
三性分別之相云。言善者。五識是生得
善者。不異地起今此釋。於依身
上地起之二通者。設雖&T047368;。依
身在自地起之二通。可善歟被得。依
之勘品類足論之説通云何。答謂善慧
若夫眼耳二通終不善者。何可總答。謂
善慧哉。其善慧二通者。則在自地起之
眼耳二通云事炳然也。如何
答。凡天眼天耳二通。唯限&T047368;。不善性
者。有宗一家之性相。諸論一同之定判也。何
假及問端哉。是以披今論餘處之文。偈
頌結無&T047368;得倶起。除二通變化。長行云。謂
眼耳通慧及能變化心。勢力強故。加行差別
成辨故。雖是無覆無&T047368;性攝。而有前後
及倶起得。若工巧處及威儀路極數習者。得
亦許當處偈頌結天眼耳無&T047368;。餘四通
唯善。長行云。天眼天耳無&T047368;性攝。許此二體
是眼耳識相應慧婆沙・雜心・正理・顯宗
等之説。更不異端。仍不之。依之光
法師今解釋之中。牒釋今論文云。此六通中
相應慧故者。此下釋後兩句。三性分別。
眼耳二通是無&T047368;性。許是二識相應慧
寶師・神泰・圓暉法師等之解釋。亦不
。故不之。設雖依身在初靜慮起之
二通。若有善之義者。諸論中何不
哉。諸師釋何不其義哉。但於光法師
五識是生得善不異地故之解釋者。尤
深意。所謂於初靜慮所繋之眼耳二通
上地所起與自地所起之二類。其中爲
上地所起二通之限&T047368;之所以。述
識是生得善。不異地起。爲自地所
起二通之限&T047368;之所以。云或色界生得善
定心。以後二通唯定相生
旨思而可知。若爾。光法師既顯上地自
地所起之二通。倶限&T047368;善性之旨
何可及疑哉。就中五識是生得善。不
地相起故者。顯土地所起二通之限&T047368;
。何以之爲難。可成自地所起二通通善
之義哉。況上已云眼耳二通是無&T047368;性等
此釋。何爲疑之端哉。次於品類足論之
者。論中正會之云。彼據多分或就勝説
文意顯也。然光法師就此文多釋。恐
繁略之。後學必悉之
重難云。光法師或色界生得善不
等云。未盡理。若初靜慮生得善眼耳二
通之攝者。宜自地定相生。其色界生得
善不定相生者。約汎爾生得善爾也。
更不二通所攝生得善之與定相生之
。例如光法師餘處解釋中。答○若説成
下。即不上三定眼識現起方言
識。若不成下。與彼化心同是通果同是無
&T047368;。何故成下化心成二通之問。作
之中。初釋意云。解云。生上三定成下二
。是通果故。如成化心。論不成。據
説。則禪那院珍海已講明眼抄中。成
雜心論意天眼天耳二通是威儀無&T047368;云義
之時。會通果無&T047368;定相生。威儀無&T047368;
定相生。二通若威儀無&T047368;者。不
相生云難云。威儀心不定相生者。據
爾起威儀心而作説。若存二通威儀
&T047368;之義者。宜威儀心與定相生云義
例如光法師第二卷疏中。成上三靜慮
所起之二通。有三世得之旨之時。會論中
上三靜慮成下二通云。論不
成。據汎借云云
取意
如何
答。生得善者。生便得故之法也。眼耳二通者。
加行所得之法。或離染所得之法也。三得既
各別也。混而不疑。但於光法師論不
成。據汎借説之釋之例難者。生上三靜
起之眼耳二識者。若汎借起若定生。同
五識所攝也。同初禪所繋也。同無覆無&T047368;也。
其體宜混亂。然欲其差異之時。尤約
借起與定所生其相。而汎借起之類
是劣故。不前後二得。定所生之類是
勝故。須可有前後二得也。爲此意。會
中不前後二得成下眼耳二識之日。
論不成。據汎借。尤有其謂。何以
之爲例。則可成初靜慮所起之二通通
云義 次於珍海已講。依雜心論意。天
眼天耳二通是威儀無&T047368;云義成之時。引
成。據汎借説之釋云例難者。此事
面白之題目。仍末學之所依憑也。然而
雜心論意。以二通威儀無&T047368;云事是大
之謬也。仍所思寄雖爲珍重。根本之義
既非正。所例何爲指南
問。正理論意。天眼天耳二通。以眼耳二識相
應慧體可云耶 進云。光法師所引正理
論中。以意識相應勝無&T047368; 付
既云眼耳二通。何可意識相應慧哉。是
以今論中云。天眼天耳無&T047368;性攝。許此二體
是眼耳識相應慧設雖正理論意。何不
此等之文理哉。何況意識相應勝無&T047368;
慧。不遠見遠聞。寧可通果之稱哉。
之。二通是禪定所生法也。若從勝無&T047368;
而生者。更不通果無&T047368;。豈不
論一同之説哉。抑爲色聞聲乍禪定
引發眼耳二識令起意識相應慧。有
何深由
答。凡以六通解脱道攝者。有宗一家之
性相。諸論一同之定判也。故正理・顯宗兩論
中。無改今論解脱道慧攝之頌文。故知。衆
賢論師意。天眼天耳二通爲解脱道攝云義。
之云事。而得果練根等解脱道。是意識非
五識。設雖六通解脱道。何可五識之
哉之道理立之。然存通果無&T047368;之義故。
無間道無間建立意識相應勝無&T047368;慧。以爲
解脱道。則以之爲正通體。從此引起眼耳
二根及彼二識。遠見遠聞爲言故光法師所引
正理論中。破今論天眼天耳無&T047368;性攝。許
二體是眼耳識相應慧故之説云。此釋不
然。六通皆是解脱道攝。眼耳二識是解脱道。
理不成故。應是説。四靜慮中。有定相應
勝無&T047368;。能引自地勝大種果。此慧現前。便
自地天眼天耳令現在前。爲所依根。發
眼耳識故。眼耳二識相應慧非通。倶可
是通所引光法師釋此文云。正理論
意。六通解脱皆是意識。眼耳二識是五識攝。
解脱道。應是説。四靜慮中。從淨定
勝無&T047368;。與淨定相隣出入。名定相應
淨定爲無間道。意地勝無&T047368;慧爲解脱道。即
二通自性能引自地勝大種果天眼天耳
所依根眼耳識。故眼耳二識相應慧非
通。但可説言是通所引。意地勝無&T047368;慧。體
眼耳。能引天眼天耳。從果爲名。故名
眼天耳通。二識相應慧。體非是通。而言
者。通所引故。從因爲名。言通果者。若眼
耳二識相應慧。果非通。言通果者。通之果
故。從因爲名。依主釋也。若意地勝無&T047368;慧。
是通非果。或亦是果。定所引故名果無擁
故名通。即通名果。持業釋也論判解釋。立
理兼會難故。今之疑皆悉被遮畢
重難云。光法師解釋中。述倶舍師救云。本
二通。爲遠見聞。得遠見聞。即顯無障。眼
耳二識名解脱道。何理能遮。如他心通等解
脱道中知他心等。斷惑解脱可唯意識。無擁
解脱。何妨五。若説意地勝無&T047368;慧名爲
通體。能見聞耶。若不見聞然名通者。起
何用。若謂大種及引眼耳。本起二通
遠見聞。非大種等。又復自有勝善定
。何須&T047368;劣慧引耶。又彼所言有定相
應勝無&T047368;。何處有定是無&T047368;耶。而言
。若謂別有勝無&T047368;定前後出入相
順。名定相應。應相順。何謂相應。此即言
失。又諸經論皆言天眼天耳二通。不
識勝無&T047368;慧名爲通體。非但與理相違。亦
文可證。由此理敎。二識相應慧定是通
體。言通果者。定所引故名果。無擁故名通。
即通名果。持業釋也安慧菩薩能通難還
破。衆賢論師如何亦可難設釋哉

尋云。衆賢論師意。天眼天耳二根定無間歟。
勝無&T047368;慧倶生歟 答。任今文相。幷准恒同
分無闕之道理者。彼無&T047368;慧與眼耳二識
生可云也
  此尋者。第三卷抄中成之畢。仍略
又尋云。光法師釋云。或同正理。無勞異釋
爾者。今論意。許以彼勝無&T047368;二通
云義歟

問。當處付三明相。且於六通中。以何通
死生智明體判耶 進云。頌文判第五二
六明。以天眼通其體之。凡天眼通
唯緣色處聲等。唯緣現在
。而死生智通廣緣三業亦緣未來。二通
之行相遙異也何以天眼通死生智通之
云哉
答。凡死生智明者。是天眼通之眷屬。非天眼
通之當體。所謂先起天眼通見五趣有情
。然後起死生智通當來三業等事也。
故論中問。若爾。何緣説死生智知有情類
現身中成身語意識惡行等。答。非天眼
通能知此事。有別勝智是通眷屬。依聖身
起。能如是知。是天眼通力所引故。與通合
死生智名。光法師釋答文云。非天眼通
能知語意。以天眼但知色處。有別勝智
通眷屬。依聖身起。能如是知。此眷屬智是
天眼通力所引故。所以與通合立死生智名
問。何故死生智是天眼通所引眷屬。答解云。
謂天眼通於現在世。見有情類死此生彼。
其死生智復知有情死此生彼。流類相似
故。由彼引。是彼眷屬名天眼通。如變化心
是神境智證通攝。彼通能作運身等用。彼變
化心・能變化事。流類相似故在彼攝。若説
天眼通名死生智。從果爲名。説死生智名
天眼通。就因爲名。問。若説死生智名天眼
。何故婆沙七十六云死生智觀未來事。解
云。彼據眷屬。對宿住説言未來。又問。
若死生智能緣未來。何故婆沙三十云死生
智力。過去緣過去。現在緣現在。未來生法
未來。若不生法緣三世。解云。彼據根本
未來。或據眷屬。眷屬有二。一緣
未來。二緣現在。此據現在。又問。若死生
智通緣三業。何故婆沙三十云死生智力緣
色處。解云。彼據根本色處。若據
。通緣三業。或據眷屬。眷屬有二。一緣
。二緣三業。彼據色處論長行既
偈頌。光法師亦致問答。其旨已委悉也。
學者之劬勞者歟
尋云。通緣三業者。爲總依。爲當別緣歟」
答。可二意。初後別故。可
問。死生智明。善・無&T047368;二性中。何可云耶
答。可善性 兩方。若善性者。偈頌中
第五二六明。死生明以天眼通其體
而天眼通既爲&T047368;。死生智寧可善性
 若依之爾者。光法師所引婆沙論中云。
十力唯善定知。死生智力非&T047368;云事。十
力之中。死生智力既爲善性。三明之中。死生
智明其義可同。如何
答。死生智明是善性非&T047368;云事。更不
疑之。其旨如一方之難勢。重見光法師之
解釋云。彼據眷屬死生智力唯是善性
若據根本。天眼通説唯是無&T047368;。若據現起
境寬狹。應知天眼通狹唯緣現在色處
死生智寬緣五蘊或緣現在或緣未來
但於偈頌文者。主伴因果合立故爾也。若離
之者。宜天眼通是無&T047368;。死生智是善
也。故論長行中云。與通合立死生智名
此論文光法師釋之。不可
相違
尋云。光法師何故論善・無&T047368;差異之時。兼
境寬狹
答。天眼通限五識故。唯緣現在。死生智限
意識故。通緣現未。又天眼通限眼識故。唯
色處。死生智限意識故。廣緣五蘊之義
之也。此則還成天眼通是無&T047368;死生智是
善性之不同
問。光法師解釋中。付天眼通與死生智
差別相。且死生智明唯緣未來云耶
答。可二意 兩方。若唯緣未來者。光
法師解釋中。有現在之義 若依之爾
者。正見論文云。死生智通治後際愚
知。唯緣未來云事。若夫強有現在之義
者。與漏盡智明。何差異可之哉。何況於
天眼通亦似混亂何可主伴因果
之不同
答。天眼通與死生智相對論境不同
時。於死生智緣境。可二意也。所謂死
生智是意識改。或唯緣未來之類之。或
通緣現未之類之。其唯緣未來之類者。
現在境者。根本天眼通已緣之故。眷屬
死生智不重緣之故。彼所緣今始緣
由。尤有其謂者歟。其通緣現未之類者。此
眷屬通乘彼根本通而起之故。初念能緣
眼通所緣境流類故。唯緣現在境。後念任
所樂故。兼緣未來也。豈不爾哉。例如
生智中。有唯緣色處。通緣三業之二類也。
故光法師解釋中云。又問。若死生智能緣
。何故婆沙三十云死生智力。過去緣
。現在緣現在。未來生法緣未來。若不生
法緣三世。解云。彼據根本未來
或據眷屬。眷屬有二。一緣未來。二緣現在
此據現在。問。若死生智通緣三業。何故
婆沙三十云死生智力緣色處。解云。彼據
根本色處。若據眷屬。通緣三業。或
眷屬。眷屬有二。一緣色處。二緣三業。彼
色處説。如此成之時。兩方之疑難還
二義之潤色。何爲相違哉。但於若緣
者。可死生智明治後際愚之論文
者。設雖現在。何無後際之義哉。
例如不淨觀緣現在而伏未來煩惱是不
現前也。況緣現在者。爲未來之方便
何爲難勢之端哉。次於漏盡通相濫
云難者。緣現在之功徳是多。何可必致
哉。況漏盡智明以六智或十智體。死
生智明唯以俗智爲體。何可疑哉
尋云。死生智緣色處者。限身表業歟。通
業色處

又尋云。死生智緣三業者。唯限三業歟。通
業倶有法及餘非業諸法

問。論文云。是天眼通力所引故。與通合立
死生智明爾者。爲天眼通無間起死生智
爲當餘心間隔可云耶 答 兩方。若無間
之者。天眼通是無&T047368;也。死生智是善性也。
天眼通在五識。死生智在意識。天眼通緣
現在。死生智緣未來。天眼通緣色處。死生
智緣三業。既三性六識三世六境是別也。何
天眼通無間起死生智之義哉。尤可
餘心間隔哉。例如天眼通無間不宿
住通也。加之。變化通果心無間不發業
通果心相例可同。是以論中述通果心必
定心相生之義云。如門入還從門出
若夫天眼通無間起死生智者。豈不
等文理 若依之爾者。以死生智
眼通之眷屬者。今論疏之所定也。定知。天
眼通無間起死生智云事。若非無間相生
者。寧可主伴之義
答。驚今疑此事。雖審定。暫可
眼通無間起死生智云義也。所謂論疏中。
同以天眼通主爲因。以死生智爲伴
果。亦合立死生智名。明知。彼此相生故
爾也云事。故論中云。非天眼通能知此事
別勝智。是通眷屬。依聖身起。能如是知。
是天眼通力所引故。與通合立死生智名
光法師釋此文云。非天眼通能知語意。以
天眼通但知色處。有別勝智。是通眷屬。依
聖身起能如是知。此眷屬是天眼智力所引
故。所以與通合立死生智名○若説天眼
通名死生智。從果爲名。若説死生智名
眼通。就因爲若夫天眼通無間起餘心
然後起死生智者。天眼通所見之有情。與
死生智所知之有情。時分既間絶。忽爲異類
有情。何爲知未來有情死此生彼身語意
天眼通。知現在有情死此生彼等事
之義可之哉。既爲未來事兼緣現在
。明知。天眼通無間起死生智云事。其旨實
必然也。更不之。但於善・無&T047368;同云
者。善・無&T047368;之相始不之。如通果心
豈非定相生哉。次於五識意識之不同
之難者。此亦常事也。更非疑之端者歟。次
現未之不同者。五識前念起唯緣現在
意識無間起廣緣三世。何爲怪哉。次於
境之不同者。此亦准前可之。次於天眼
通無間不宿通云例難者。宿住通非
眼通之流類。何爲相例哉。次於變化通果
心無間所起發業通果心云難者。能變化心
發業心。行相頗異也。亦所變化事與
發業。其相大替。故不變化心無間直起
發業心。中間亦入定。然彼起發業心也。故
相例。次於門入還從門出之論文
者。彼就化事・發業二種通果及天耳通。並
異生・有學二人所起通心亦死生智。與無學
所起天眼通爾之旨成之者。更不
相違。況死生智亦必與定心倶生故。設雖
死生智之天眼通。何可門入還
門出之論判
問。以他心通三明云耶 進云。頌文
第五二六明。不攝之之。五通中。天
眼・宿住二通既爲三明之攝。他心通豈不
哉。何況他心通既爲唯緣現在之智。是治
中際之愚。何不之可云哉
答。凡以漏盡通一明。不他心通
一明者。漏盡通能知𣵀槃常住實樂故。還
世間無常假樂故。立之爲漏盡智明。他
心通唯知有爲法。不無爲法。既不
爲法。何得有爲樂哉。故不之明中
也。彼宿住・死生二智之知過去事。則以
明者。此亦非過未直爲明。是破
過未之盡故也。治中際之明。准例
知者歟。若爾。結第五二六明。治三際愚
之時。不他心智明之義。已必然
也。何足疑哉。如此得意。難勢悉被遮者

重難云。若爾。宜唯以世・法・類・𣵀槃・盡・無
生六智漏盡智明之體。隨應悉緣𣵀槃
故。於苦・集・道三智及他心智者。不𣵀
故。不漏盡智明之體。然今論上文
云。盡六或十智如何
答。准正理論意成上義。若依今論意者。以
三世法三明。以知爲三際愚。而
宿住通知過去。死生智知未來故。爲之前
後兩際之能治。漏盡通知現在諸法故。爲
之中際之能治。非爾故漏盡通不
過未境。以過未已開宿住・死生二智故。不
漏盡通遣前後兩際愚也。如此之例證
頗是多。不之。故光法師釋云。於中最
後漏盡智明。或六智性。或十智性若漏盡
通唯緣漏盡者。尤可六智。何可
哉。但不他心智中際之能治者。唯
心心所。不色不相應等。知法少故爾
也。世・法・類・盡・無生五智。雖無爲。多
有爲故起之。滅智雖唯緣無爲。是二智
少故。不簡之。約多分而設説故也 次於
以約盡一通三明者。准之雖
其疑。今乘六通六通立之故爾也。誰
之哉 次願智亦准前可之也 一
義云。今論意兼亦致正理意
問。正理論意。漏盡智明治中際愚可云耶
 答。治中際愚云也 兩方。若治之者。
正見光法師所引正理論之文云。起漏盡
𣵀槃樂而於𣵀槃者。無三世相
何可𣵀槃樂中愚之義哉。若依
之爾者。衆賢論師無今論治三際愚
之偈頌。明知。漏盡智明治中際愚云義存
之云事。如何
答。憶念自他過去事。除失前際之愚昧
之智。名之宿住智證明。觀察他身未來事
彼際之愚昧之智。名之天眼智證
。知見𣵀槃眞實樂。除著現在之愚昧
之漏盡智證明也。故光法師所引正理論
云。宿住智通憶念前際自他苦事。死生智通
察後際他身苦事。由此厭背生死衆苦
漏盡通𣵀槃樂良以𣵀槃常
住眞樂。異生愛著現在無常似樂。緣漏盡
豈不中際愚哉。如此得意之時。起
漏盡通𣵀槃樂之文。已爲講答之誠證
何還備疑難之潤色
尋云。羅漢果聖者起三明時。自他倶中遣
何愚
答。既爲羅漢果聖者故。更不自身
。宜三際之有情愚昧
問。不他心通三示導中云耶 進
云。偈頌中云。第一四六導。攝之。不
他心通三明中例可爾。如何
答。三示導者偏是説法化導之功徳也。故以
他心通其功徳中攝之。誠以若不他心
者。爭得他哉。他若不能化者。其化導
成故也。能化知所化心品之時。所化
則信。能化導此時得成。豈不爾哉。故光法
師釋云。&T047368;心能令信受但於三明之例難
者。彼廢立者。若我不三際愚者。爭得
三際法哉。若我不三際法者。何得
三際愚 故我先除三際愚三際法
然後可他治三際愚。令他知三際法也。
而他心通雖纔知他現在心心所中隨一法
兼知餘法故。所他心通
明中也。義門遙異也。混不
當處付神境通相。且正理論意。於
解通遠行義云耶 答。有遠行義。可
云也 進云。光法師所引正理論中云。本無
來去。何謂遠行。此實不之。依正理
論之所説。披倶舍論之定判。偈頌結行三意
勢佛。運身勝解運通。長行云。二者勝解。謂極遠
方作近思惟。便能速至光法師釋此處云。
勝解力極遠速至論判解釋深叶道理
設雖衆賢論師意。尤可遠行義之旨
何可此實不行哉
答。此事實以難思。仍會之可多料簡。然
而存略成一義者。本無來去。何謂遠行。此
實不行者。意云。於此處而生之法。則於
滅。於彼處而生之法。則於彼處
滅。更無彼處而滅來此而滅之義
例如餘處論判中。述諸有爲法纔得自體
此無間必滅無。若此處生即此處滅。無
此轉至餘方故。不動名身表
然由勝解力。於此處彼處之中間。聚
集諸色無間相續。次第轉生速疾故之釋
行處爲言故次下文云。但由近解行極速
故。得勝解名此得意之時。更不
相違
重難云。若依此義意者。不勝解通。於
身・意勢二通。亦可此釋。何不爾唯限
此判哉
答。於運身・勝解・意勢三通。各皆可眞實・
假相二門。其眞實門之時。三通倶無行動。假
相門之前。二通同有行動。然影略故如此判
也。可
  就此疑猶可義勢。恐繁故略也
問。當處付神境通相。且今論意。於意勢通
中間間斷義云耶 答。不之也
 兩方。若有此義者。凡行者自從此至
之時。於中間間斷之義。若於中間
者。何可行之義哉。是以見今論之文
偈頌結行三意勢佛。運身勝解通。長行云。
此三中意勢唯佛乃至謂我世尊神通迅
速。隨方遠近心即至今論意不
間間絶之義云事。此等之定判分明者歟。何
況於意勢通有間斷之義者。於此生
之中間。更不中有。若夫於中生二有
之中間有者。忽同大衆部之計。若同
彼部計者。非只背道理。豈不違宗之過
哉。若依之爾者。光法師今解釋中。引正理
論。如日舒光。蘊流亦爾。能頓至遠故説爲
行。若謂然。此沒彼出。中間既斷行義應
無或佛威神不思議故。擧心即至。不
。故意勢行唯世尊有之文了云。正理論解。
一即擧喩以顯。二即讃不思議。然意不
中間間斷論判解釋無諍。對今論意許
斷之義。若此判被得。如何
答。凡於色蘊行動。於四蘊行動者。
性相之所定也。此則色法有方處。非色無
方處之故也。彼於欲色界者有方處故。死
此生彼之中間立中有。於無色界者無
故。死此生彼之中間不中有。其意在
斯。如餘處論判中。述無色界無
。過去未來無表無色不方所理決然
。云謂於是處彼定者。命終即於
生故。復從彼沒生欲色時。即於是處
有起故。爰知。依身欲色界有情之名。死
彼。若從此往彼。或乘神通力。或乘業通
。必相續運轉無中間間斷云事。若不爾
者。忽同大衆部之不中有之計。餘處之
問答決疑有何所表哉。若爾。今論意。於
勢通行度。不中間間絶之義云事。更
之。何假ニモ怪哉。何況正見論文
之起盡。述意勢通之相。云心緣時。身即
能至。云方遠近心即至。又述行三意
勢佛。述行復三種。至之言・行之言。豈非
不間斷之義哉。若有間斷之義者。行至之
言方爲無用。詞&MT04800;理明之論説。頗似虚捐
者歟。但於正理論之説。光法師之釋者。意
勢通之至他三千界等近方。近極速疾而無
間斷之義顯之故。或約喩或約法談之時。
其義往復運重故。云若謂然也。更非
今論爾者哉。若對今論者。宜經至
等之言而破之。既不爾。何足怪哉。光法
師隨而顯彼論意。云然意不中間間斷
也。若正理論師破此論者。光法師何不
倶舍師會通之哉。恐今疑勿論勿論不
言者歟
問。光法師定判中。答若非間斷。如極遠
一極&MT04800;一刹那。如何擧心身即至
。作三解釋。爾者。初釋意如何述之耶」
進云。光法師釋云。解云。此讃極速
緣身即至。然於中間亦經多念。身&MT04800;妙故
餘所見。大而不停故能速至之凡今
解釋雖一極&MT04800;一刹那之道理。未
如何擧心身即至彼之難破。豈作解釋
之本意哉。加之阿毘達磨依法相説者。餘
處論判之所定也。何以讃嘆所以。隱
多念之法相。何判擧心緣時心即能至哉。
若夫爲論家致此之決判者。誰可
相之施設哉。若據此釋意者。設雖運身・勝
解之二通。宜心即能至。豈不三通之
差異哉。何況此釋意既於中間歴多念
何可大而不停之所以中依大身
相速者。彼兩釋意也。頗似剩釋。如

答。凡然於中間亦經多念者。致一極
&MT04800;一刹那之理。此讃極速。言擧心緣
者。會如何擧心身即至彼之難。何無其謂
哉。況言同別意趣。阿毘達磨依法相説者。
是約大都經論差異也。非爾故經
中不法相。論中不方便。若強執彼説
經無眞實論無方便者。經論還非指南
渡海似船筏。論主或結無厭及經故。或
其量廣無數。如何可之哉。若爾。於
家定判。何無實雖多念方便判即至
。更不疑者歟。況論中或云謂我世
尊神通迅速。或云此世尊作是説。此
等之所説皆依經文明知亦經多念者。顯
論藏之説。身即能至者。示經説之旨云事。如
此得意之時。解釋之旨趣慥開。重重之難勢
遮者歟。但於大而不停之句者。爲
身勝解意勢速疾。此釋意兼所大身
也。誠以談意勢通之日。若非大身者。爭可
運身勝解之義哉。重意云。於中間
多念云義。此釋大意也。然爲
二通。兼説大身。更非剩之釋者哉。可之」
問。光法師定判中。答若非間斷。如極遠
一極&MT04800;一刹那。如何擧心身即至
。作三解釋。爾者。第二釋意如何述之耶
 進云。光法師釋云。又解。第一刹那擧心緣
時。第二刹那隨方遠近一大身。中間續
起。第三刹那方至彼處之。設雖意勢
通力是速疾。何忽忘一極&MT04800;一刹那
之道理。於一刹那之間。度無量無邊之極
&MT04800;云哉。況云中間續起。現一大身之句。
豈非剩之釋哉。就中現一大身者第三釋
意也。寧可混亂哉。若夫無相濫者。第
二・第三兩釋。其差異如何
答。凡第二・第三兩釋之意者。以方遠近
心即至之説。爲本會一極&MT04800;一刹
之難破也。其中第二釋意云。起意勢迅
之時。初念擧心緣所至處。第二念是居
處與所至處之中間。第三念則至所至處
既三刹那之間至遠方。意勢極疾之所顯實
炳然也。亦頓現大身。何可一極&MT04800;
一刹那之道理哉。良以。以小身遠方
時。必有一極&MT04800;一刹那之義故。宜
多時。現大身之時。以大身同時度
&MT04800;故。三刹那之間至遠方。尤有其謂
歟。於續起之言者。初念以小身本處。第
二念以大身中間。第三念亦以小身
遠方。既三念三身如次相續現前故。云
也。或於中間大身無間斷故云續起
爲言之。如此得意時。第二釋意能成
立。疑難自被遮者歟。次第三釋意云。此亦
方遠近心即至之文爲本。會
一極&MT04800;一刹那之道理也。但於心緣
遠方之刹那。唯現一大身故。是一念一身。
三念三身爲言是則彼兩釋之差異也。不
相違。重意云。不本處之釋。其旨
分明。可
重難云。若一念現一大身。則現身於他方
者。其身唯限一念多念。何云應持
菩薩常見佛身哉。應持菩薩因位眼識。一
念不於彼佛身故。次彼大身者。是生
身大歟。爲當化身歟。若生身者。彼生身者是
異熟法也。何可隨轉之義哉。若化身者。
本體之生身在何處耶。又遠方衆生難
此之大身。如何
答。大身初念則至遠方故云爾也。大身若
多念者。應持菩薩何無礙廣大佛身
之義哉。次彼大身者是化身非生身。其旨
一方之難勢。況今就神境通此釋。何
爲疑哉。但生身在本處云也彼如
身勝解二通。是生身非化身云歟。若爾。
彼爲疑。次爲他方衆生還亦可
小身歟。可
  恐繁不光法師解釋之全文。能能可
彼也
問。婆沙論中。以運身・勝解・意勢三通。約
聞・獨覺・世尊三乘成就不成就相。擧
師異説爾者。光法師以何師説爲正判耶
 進云。光法師釋云。第二師爲之。
光法師之正不。見婆沙論之所説。雖
二師説。全無評文。以何爲明據忽可
第二師爲正哉。況初師意。於聲聞・獨覺・
世尊。如次成一・二・三之旨顯之。尤順
得。如何
答。披光法師之解釋。引婆沙論。有説。聲聞
成一。謂運身。獨覺成二。除意勢。唯佛世尊
成三種。有説。異生成一。謂運身。二乘成二。
意勢乃至佛具成三之文云。婆沙雖
評家。此論・正理・顯宗等。皆同第二説。即以
第二師既以諸論一同之所以。設
師爲正之決定。何重可其所由哉。況初
師意。不運身通異生若爾。此師爲
異生不成神境通云義。而離欲異生成
五通者。性相之所定也。是以調達對闍王
身上出火。身下出水。或現大身。或現
等之神變。豈不相違哉。若爾。判第二
師爲正。顯初師不正義之旨。尤有其謂

重難云。見第二師所説一具之文云。然聲聞
運身所顯。獨覺勝解所顯。佛具成三。意勢所
而倶舍等諸論中。未此説。何以諸論
一同之説由。致第二師爲正之定判哉」
答。彼第二師之説。既同今論。於此三中。意
勢唯佛。運身勝解亦通餘乘乃至故意勢行
唯世尊有。勝解兼餘聖。運身幷異生之文。何
之哉。但於然聲聞運身所顯等之下
者。重以三通配三乘也。所謂異生自
本唯成運身一通故。不及異端。於三乘聖
。次第有勝劣故。以三通勝劣現起
也。則聲聞雖成運身勝解二通。專以運身
所行。獨覺亦雖成彼二通。專以勝解
所行。世尊同雖成三通。專以意勢所行
之旨成立也。今論中雖此旨。其義必
然也。重意云。婆沙論之然之言。尤有
思。今論中云故意勢行唯世尊有。其旨顯
也。次云勝解兼餘聖。顯世尊與獨覺。後云
運身幷異生。顯三乘與異生。其旨能能可

問。論中擧依身在色界欲界化時。或云
香味二境。或云化之二師異説。爾者。
光法師以何説正判耶 進云。光法師釋
云。前説爲之。初師意雖&MT04800;
聲無根有八事大綱。猶於所化境成
就不成就不齊之過。第二師能致香味離
別受用之道理。唯化色觸故。限成就門
不成就之失。況後師意。如欲界八&MT04800;不相
離者。據非化者説。非只成自義。還破初師
。何況色界眼根雖八事倶生。依身在
天眼之時。唯得彼界眼根及四大種
身色觸既於色界眼根五事倶
生之義。何於欲界色法六事倶生之義
 若爾。前説爲正之決判。恐似此等之
道理如何
答。論中擧彼二師之説云。若生在色作
界化。如何不成香味。如衣嚴具作而
成。有説。在色唯化二處光法師釋云。
○問。於二説中。何者爲正。解云 前説爲正。
故婆沙一百三十五云○如是説者。雖
成就失。如人衣服嚴具花香。雖復在
身而不成就今論初師之説。既同婆沙
評家之説。豈不初説爲正義哉。但於
者。凡非心境不顯。非境心不生故。心
境相對所立之也。是以欲界有⿐舌二
故。有香味二境。有香味二境故。有⿐舌
二識。色界無⿐舌二識故。無香味二境。無
香味二境故。無⿐舌二識。彼餘處偈頌。欲
界繋十八。色界繋十四。除香味二識之文。
蓋顯此意者歟。況又餘處論文云。色聚極細
&MT04800;聚名。爲更無於此。此在
聲無根。八事倶生隨一不成設雖
依身色界人之所化境。若爲欲界繋法者。更
香味二境之理。何況於化二謂
欲色。四二外處性之今偈頌哉。若爾。初師
此等之文理故。云化香味二境。第
二師不此之義理故。云彼二
。何爲疑哉。次於欲界所化天眼之例難
者。天眼爲色界繋法來在欲界依身故。
身色觸三事五事倶生之義也。今所
化境是欲界繋法故。無香味二境有
事倶生之義也。重意云。若令色界繋境來
欲界依身者。可例難歟。既不爾。寧
混亂哉。抑今此難勢之趣者。光法師
第二師意之趣也。若存初師意之時。如
此可會通者歟。可
  就此疑重難。恐繁故略之。學
者能能加案立
問。光法師意。自身化・他身化・即身化・離身
化所攝色・觸二處。悉成就之云耶 答。
悉成就之 兩方。若悉成就之者。凡
自身・他身・即身・離身四化所攝之色・觸二處。
種類非一准。何悉成就之云哉。是以設
成就自身化・即身化所攝之色・觸二處
更難成就他身化・離身化所攝之色・觸二
哉。何況設雖自身化若爲離身法者。全
成之。設雖即身化若爲化身法。亦
成之。依之披餘處之論判云。非他相
成就他身法故。非非相續
成就非情法寶法師存此等文理故。
成就他身化・離身化所攝色・觸二處之旨
釋成 若依之爾者。光法師今解釋中云。若
自身化若他身化色・觸二種。皆悉成就義。准
知。若即身化若離身化亦皆成就如何」
答。凡有情非情者是有心無心之謂也。又業
用樂欲之親所引發。名之有情數法。業用樂
欲之非親所引發。名之非情數法。又於諸
。有有情數之攝。有非情數之攝。思而可
知。亦可明據。宜之。今恐繁故略之。
而彼如離心化。雖自身。是業用樂欲之
親所引發故。名之有情數法。寧可
哉。若有得者。可成就之云事炳然也。彼諸
行相或得之。或之言豈不離身化哉。或
有情數之攝也。其義以同前。次自業用樂欲
之親所引發。名之自相續法。他業用樂欲之
親所引發。名之他相續法。故如他身化。是
相似他而化作故。雖他身化之名。實是自
業用樂欲之親所引發故。爲之自相續法
豈無得哉。有得故成就之也。彼得・非得唯
自相續。二滅之自相續之中可攝。他身化
也。或自相續之攝。亦例前可之。若爾。光
法師若化自身若化他身色・觸二種。皆悉成
就義。准應知。若即身化若離身化亦皆成就
之定判。深存此等文理。何足疑哉 如
成之時。餘處非他相續無有成就等之文。
還爲今義之潤色。何備疑難之證據哉。次
寶法師之解釋者。背此等之道理故。還
有疑。何云難勢之端哉。或光法師作
若自身化若他身化色・觸二種皆悉成就等
若即身化即成就。若離身化即不成就
二見畢。述兩解。前解爲勝。故寶法師
ラニ光法師之意。破前解後解也。
退見光法師初解釋依憑之婆沙文。或云。有
成就欲界繋大種亦色界繋大種○若生
欲界化欲界語或云。有成就欲
界繋大種亦色界繋所造色○若生色界
欲界化欲界語或云。有成就欲界繋
所造色亦色界繋大種○若生色界欲界
欲界語或云。有成就欲界繋所造
色亦色界繋所造色○若生色界欲界
欲界語既明依身在色界成欲界
繋能造所造之時。於欲界化欲界語之中。全
離身化・他身化。取即身化・自身化。總
之成就之。明知。色・觸二處及聲處。悉成
云事。何況見此文。成離身化云事。其理
必然也。所以然者。披餘處論文云。然下眼
上界上地。非其境界故。如
彼觸。是故從上地下地時。非自身來。要
下地化此文。依身在色界欲界
者。色離身化非即身化故也。故光法師
此等諸文畢。述既言若生色界欲界
欲界語。成就欲界大種及所造色。又
別簡。明知。異界化若化自身若化他身
色・觸二種皆悉成就。義准應知。若即身化若
離身化。亦皆成就之解釋起盡。云依憑
道理。其旨實明鏡也。寶法師云難破。更所
寄來也。況寶法師云意。同光法師第二
。若爾。寶法師宜同光法師第二見
佳。何還破初釋哉。蓋是酌流忘源居
枝也。殆不會通者歟
重難云。婆沙論文云。如是説者。離所化身所
發化語若爾。寶法師意同評家説歟被
得。如何
答。光法師引此文畢。則會之云。必由麁四
大種相撃起故意云。所化身無獨發語。必
化主語所之也爲言其麁四大種者。化
主身四大種。其細四大種者。所化身四大
種也。然即身化四大種不化主故。別而
之。離身化四大種離化主故。別而論
之也。非爾故離身化總不發語歟」
 此事可委細之沙汰。然而恐繁略
問。今論意。於所化境通果名云耶
答。可二意 兩方。若立通果名者。凡
通果者是定果也。定果是能化心非所化境
所化境是化心果非定果。寧得所化事
通果之稱哉。是以見今論之文。偈頌結
能化心十四。定果二至乃至化事由自地
長行云。神境通果能變化心力能化生一切
化事乃至諸所化事由自地心。無異地化心
餘地化若是定果非化心果者。尤
化事由自上。何可化事由自地
 若依之爾者。非定化事不生。入
化事方得生。明知得通果之稱云事。依
婆沙評家意。於所化事通果之名今論
意豈不爾哉
答。凡於所化事二種因。一化心。是親因
也。二淨定。是疎因也。又於淨定二種果
一化心。是親果也。二化事。是疎果也。今論中
化事通果者。不淨定親果
故也。以化心通果者。與淨定親果
故也。評家意。以化心化事同名通果者。不
親因疎因。皆以名因故。對彼不親果
疎果。悉以名果者也。若今論意。對疎因
疎果者。宜化事通果之名也。或於
因果各有同時異時二門。倶舍唯據同時因
故。以化心因。以化事果故。於
通果之名也。婆沙通據同時異時
二門故。於化事兼立通果之名也。故光法
師所引婆沙論中云○如是説者。諸所化事
通化作。亦由化心。謂神境道無間而
滅。化心與所化倶時而起。雖倶時起。而能
化心唯是通果。諸化事是前通果及化心果
倶舍論文如一方之難勢。仍不之。故光
法師解釋上文云。論四至一切化事者。釋
初句中能化心。神境通後起果化心力。能化
生一切化事。此據同時能起化事故。説
通化。若據前後。通亦名化。故婆沙
百二十二。一説。言諸所化事由神境通
化作。一説。言諸所化事由化心化作。第三
評家云倶舍同婆沙第二師之説。不
家之説。然而若設會通者。宜准上思之。
若爾。論意各別。而和會之釋之二意可
也。不相違
重難云。答中親疎二種因果與同異二時因
之二門被成之中。同時異時之門。其證
光法師之解釋。親疎因果之門。全不
光法師之定判。豈非胸憶之會通
答。化事若不化心親因者。宜
化心直成化事。既不爾。依定力化心
化心成化事。明知。以淨定望化事之時。
是疎因。以化心化事之時。是親因云事。

又難云。若化心之後生化事者。尤可
因疎因・親果疎果之不同。既化心與化事
時而生。何以化心與化事淨定之時。可
親疎之不同
答。化主之本意。欲化事。不化心。而
化心化事不生故。爲化事方發
。明知。以定爲疎因。以化心親因
事。例如加行心與定心定戒之時。加
行心爲疎因。定心爲親因也。可
尋云。化人所發語。是通果耶。非通果
答。准化事
又尋云。已得通果名。即是通果無&T047368; 答。
爾也
問。頌文云。化事由自地爾者。自地者指
所依定云耶 進云。論疏中指能化心
 付之。所變化事既是通果無&T047368;之體也。尤
所依定云也 何指能化心云耶」
答。長行中述云。諸所化事由自地心。無
地化心起餘地化光法師釋云。顯事及
心必同地化但於難勢者。所變化事親由
能變化心而發。非親由定心而發故。以化
定心之時。不自他地之不同。以化
化心。論自他地之不同。則判化事由
自地也。由此道理故。今論中雖化心
通果。不化事通果然而廣論
果無&T047368;之時。雖正通果無&T047368;。是可通果
&T047368;之攝歟被得。不相違
問。今論意。化人所發語。唯由自地心發可
云耶 答。可二意 兩方。若唯由
地心發者。偈頌結語通由自下。長行云。化
所發言通由自下 若依之爾者。隨能發
身語二業性類者。有宗一家之性相也。
設雖化人所發語。更不此道理。而發
表心唯限欲界初靜慮。無通二禪以上。明
知。欲界所繋之語。由欲界心而發。初禪所
繋之語。由初禪心而發云事。若爾。設雖
禪以上所起之語。能發所發皆是初禪所攝
 豈非唯由自地心而發哉。是以見餘處
之偈頌云。生上三靜慮。起三識表心。皆初
靜慮攝。唯無覆無&T047368;何況所化境與能化
必是同地。更非異地例思之。所發
語與能發心。必可同地得。如何
答。凡所化人所發語論同地異地二門
一望彼語於能發心自他地門。此是唯
自地他地。其旨如一方之難勢。二
彼語於化人自地他地門。此是不
自地。亦通下地。此亦如一方之疑難。其語
通由自下者。以化人所發語彼化人。論
同地異地之時。欲界化人發欲界語。初靜慮
化人發初靜慮語故。是自地也。二禪以上化
人發初靜慮語故。是下地也。爲此意。結
語通由自下也。但於所化境與能化心
是同地也云例難者。自本云化事由自地
而云語通由自下。其門既各別也。混不

重難云。所化境與所發語。同由能化心與
能發心故。其廢立宜齊等。何以化事
。云自地。以語業化云自下哉」
答。能發心與所發語同一地。能化心與
所化境異地云事。理在絶言。然爲
門門之不同。以化事化心一地。以
化人自下也。可何苦哉。或影
略互顯故可爾。所謂云化事由自上
唯由自地之義。可之也。能能可之」
 委細之旨在光法師之解釋。可彼也
問。光法師意。變化心化聲處云耶 進
云。光法師釋云。以化心聲處
 付之。變化心廣化色香味觸之四處。設
聲處。何不之哉。是以舊鞞婆沙中
述。欲界化六入。色界化四入。新婆沙論中
云。若生初靜慮成就欲界一。謂法捨意近
行。即通果心倶○有説。彼成就三。謂色・聲・
法捨意近行。即通果心倶○有説。彼成就六
謂六捨意近行。即通果倶之泰法師意。
變化心化聲處云義光法師何背此等
之文理。不聲處之義
答。凡化事者。翻先願化心任運恒時相
續現起之法。聲處者。雖願。雖心。大種
緣不相繋生。大種緣得相繋生之法
也。況於化事間斷。聲處有間斷。其相遥
異哉。而色香味觸順先願化心故。化心
之。聲處不先願化心故。化心
化之也。若就變化發業二種通果論之
者。變化心只是四處。二處境住現在更不
動身發語之門。發業心於先時所化身
始是發身語二業之表能化能發之心行相
分。水火所化所發之體作用替雲泥。何可
二通於一致哉。若爾設雖非業之聲。設
語業聲。變化心不之云事。此等道理
實炳然者歟。是以披今論文。述變化通果
之相。偈頌結化二謂欲色。四二外處性。此各
二種。謂似自他身乃至化事由自他。長行
云。化復二種。謂欲色界。若欲界化外四處
除聲。若色界化唯二。謂色・觸。以色界中無
香味故。此二界化各有二種。謂屬自身他
別故。身在欲界化有四種。在色亦然。故
總成乃至諸所化事由自地心。無異地化
心起餘地化發業通果之相。偈頌結
語通由自下乃至先立願留身。後起餘心
。長行云。化所發言通由自下。謂欲初定化
所發言。必由自地心起。上化起語由初定
。上地自無表心乃至先願力
所化身。彼起餘心語表業故。雖化語二
心不倶。而依化身亦得變化心與
發語心是異也。所化境與所發語亦別也
云事。論文既炳然也。釋家豈生謬也。況正
光法師之定判。或述知通果心寬。變
化狹。離化心外別有一類通果心。能發
能發表。或云。由先願力不化身
後起餘通果心語表業故。雖變化通果
發語通果心二心不倶。而依化身亦得
語。應知通果心寬。化心發語心皆名通果
此故知。發語心非是化心。別有一類通
果心。能發語業。以化心聲處
變化心不聲處云事。此等之解釋誠明
鏡也。何爲疑之端哉。如此成之時。色香味
觸之例難。更不來者歟。但於舊鞞婆沙
之説者。光法師會之云。未此論定是何
部引來爲證。設是當部。從多分説。如品類
足言。通云何。謂善慧。或相從説 或非正義
諸論次於婆沙論意近行三師之文
者。光法師餘處解釋之中。引此文畢。則判
正不云。於三説中。初説爲正。一同此論・正
。二不有説。此初師意説。縱緣身語業
亦兼緣能造觸或緣身業兼緣香味觸。或
語業兼緣色香味觸故。但名法捨意近
釋家既設委細之會通。學者何及縱注
之劬勞 次於泰法師之解釋者。光法師
彼釋而破之云。法師未通果心寬變
化心狹。謂諸通果心皆是化心。故作斯見
何以所破之師義能破之正旨哉」
尋云。光法師許變化心兼緣四處二處上四
。發業心兼緣身語二業上四相及語業倶
生名句文等歟。若許之者。所破義中談
。知不之云事。若不之者。隨應緣
倶起香味觸等豈不倶有法等耶」
答。光法師五卷疏述發業通心之相。或云
得緣名亦緣心等。或云但緣身語二業
二釋作之。十卷疏就意近行婆沙二師
中初説爲正之義云。或緣身業兼緣香味
。或緣語業兼緣色香味觸此等之
解釋。發業通果狹唯緣身語業。寬兼緣能造
大種幷名句文及心心所。然不四相
婆沙論文明通果心緣境之相云。欲界者緣
欲界修所斷法。色界者緣欲色界修所斷法
光法師五卷釋中。會婆沙文云。而言
法分別行者。據總緣説等今此論釋
變化通果心四處二處外別緣法境之義無
之釋。若爾。變化心發心倶不四相得。
但予倩案此事。光法師既許能造大種及
名等心等之義。何不此等諸法上四
相之旨哉疎法猶緣之。況親法哉。非倶有
法既緣之。倶有法何不之哉。光法師不
云緣之者。理在絶言之所以歟之。重
意云。是總緣非別緣云也
 此事在五卷抄幷十卷抄中。可彼也
問。他化自在天化聲境云耶 答。不
之可云也 兩方。若化之者。聲是間斷之
法也。設雖他化自在天之化力。如何可
之哉。光法師解釋之中。不化之旨釋成 若
之爾者。集異門足論中云。謂他化自在天
作増長如是類業。彼由此業。與諸他化
自在天。雖同一類身・同一趣・同一生同一進
。而有高下勝劣差別。諸下劣天子化作種
種色聲香味觸諸妙欲境。令高勝天子於
受用 如論判者。可聲境得。如何」
答。聲境是間斷之法。不化境故。設雖
化自在天之化力。更不之。是以定力
之不思議猶不之。況自餘之力用哉。
但於集異門足論之説者。光法師會之作
多釋。故彼釋云。彼由業力他化作。非
化心。不例。或可。從多分説。以實而
言。聲由撃發。不化。以間斷故。或聲
所化色香味觸四種。相從説故亦名爲
 不相違
重難云。付光法師意二釋。彼二釋其旨炳然
也。付初釋疑。所謂雖修得化心不
聲之義。於業得化心者。可之被得。而
今疑自本標他化自在天之上者。更不
業得生得等。何可之哉。若強不
之者。初釋招疑。如何
答。疑尤可然。初釋是一往之施設也。所
者。上成修得化心之不聲塵之旨
時。自引集異門足論之説之。今會之作
三釋之中。先初釋意。爲修得化心之不
聲塵之間。所彼文於業力也。若以
實言之時。設雖業得化心。設雖生得化心
之可云也。以何知者。第二釋之中云。
實而言。聲由撃發。不 第二釋
之中既置實之言。宜知。初釋是假釋者歟。
是以下解釋之中云。如天龍等能變化心。彼
亦能爲自他身化。於十色處。化九除聲
他化自在天聲境云事。此釋亦明鏡

問。生得業得化心化五根云耶 答。可
二意 兩方。若化之者。凡五根者。有
情之生本。欲色之總體也。設雖生得業得之
化心。何可輒化之哉。是以於修得化心者。
相例可 若依之爾者。正披
今論之所説云。餘生得等能變化心。通善不
善無&T047368;攝。如天龍等能變化心。彼亦能
自他身化。於十色處。化九除聲論判
爭可五根得。如何
答。凡五根者。雖長養之類。專以異熟
本故。不色香味觸以化之者歟。
然而一往言之者。不五根色香味觸
大身等之時。以五根從四境。名
五根之義。強不之。天龍等以三性生
得業得通大身小身等。則其證也。故聖教
中多此説所釋也。故今一方疑難之中所
出之論文。所此旨也。若據此門者。宜
生得業得化心化五根也。然約實義
之時唯化四境五根故。更不
故次下論文云。理實無能化爲根者
然所化境不根故。言九處。亦無
 如此得意之時。兩方疑難還爲答之潤
。何及會通
尋云。離身化及現小身時。其相如何
答。離身化自本不五根云事。勿論也。現
小身之時。五根是不見法故。化人不
之故。現小身之時。令色香味觸小也。
豈不爾哉
又尋云。若據此之義者。設雖修得化心
何不五根
答。修得化境離根故。不爾也。故光法師
釋云若修得化不本形。但化四處。以
根故。不
  此事恐繁故不全文。委可光法師
之解釋
問。變化心緣未來境云耶 答。雖
者之異義。暫不未來境云義。可之也
 兩方。若緣之者。光法師釋今論神境通果
能變化心力。能化生一切化事云文云。神
境通後起果化心力。能化生一切化事。此據
同時能起化事故。説化心通化
化心唯緣現在未來云事。解釋實分
明也。若依之爾者。偈頌結初多心一化。成
滿此相違。長行云。初習業者。由多化心
能化生一所化事習成滿者。由一化心
欲化生多少化事既云多心一化。明知。
未來之義云事。如何
答。凡定慧均等根本靜慮能熟爲無間道。除
通障之無間所現前之變化心。必與所變
同時云事。其理實必然也。所以然者。
定發通之志。偏爲成化事。非
。然發化心者。非化心化事不成之所以
也。若化心非生化事不生者。此化心只是通
加行可通根本。寧可擁故得通之
。酬無間道通果之稱。出障故得解脱
道之號哉。既能化心與所化境同時也。緣
現在境云事。必然也。若緣現在境者。於
未來云事。亦必然也。若爾。初念
既爾也。後念亦爾也。念念既與所化境倶時
現境。設雖千萬念。亦復如此。其證則
一方之難勢中被之。但於論文之偈
頌・長行者。初習業位。毎念是一心一化。無
一心多化之義故。云初多心一化也。更非
多念經歴唯生一化。何來爲難勢哉。重
意云。彼成滿時。毎念是一心多化。非一心一
化之相故。云成滿此相違若爾。翻後思
初者歟。若夫多念相續唯生一化者。彼成
滿時。一念化心生多念化事云歟。如何。
此理既不可也。還知。初習業位多心生一化
者。毎念念生一化。後成滿時一心生多化
者。毎念念生多化云事。故結初多心一化。
成滿此相違也。可
問。發業通果心緣現在境云耶 答。可
之也 兩方。若緣之者。凡依因等起心
表業者。性相之所定也。設雖通果心。何不
因等起心表業之義。可之哉。若
發業通果心尤可未來境。何可
現在之義哉。若依之爾者。變化通果心及
五識通果心同緣現在境相例可同。如何
答。於發業通果心二類。一因等起心。
則可當起業未來之類是也。二刹那
等起心。則可現業現在之類是也。如
善等性。隨轉各容三。但非汎爾
故。不善・染諸餘之義門只如常所
之身語二表。良以。若無動身思者。如何造
作種種身表哉。若無發語思者。如何造
種種語表哉。若無刹那等起心者。總不
身語二業。如思即是意業。所作謂
身語。云等起二種。因及彼刹那。又不
云。依定前心是遠因等起。非近因等起故。
彼應縛心表成善等性。然非彼見
斷轉心修斷轉心爲間隔故之説亦可是。又
云。刹那等起心緣所餘諸法。此心與
此業親故。亦是無用故。若爾。因等起心緣
未來業。刹那等起心緣現在業云事。炳然者
歟。於之可明證。今不遑聿筆故。不
之。但於變化心及眼耳二通之例難者。其
相遥異也所謂變化心與發業心。其相不
也。化事與身語亦異也。意識與五識。豈等
哉。心所變之色聲與本所倶之色聲寧混哉。

問。正理論意。於天眼天耳二根。有彼同分
云耶 答。不彼同分時 兩
方。若有彼同分之時者。恒同分無缺者。性
相之所定也。設雖正理論意。何可
哉。若依之爾者。彼論意。以意識相應勝
&T047368;解脱道。不眼耳二識通體
定。若爾。出障位分所現前之眼耳二根。豈
彼同分
答。此事上已祿之畢。仍不之。思而可知」
問。天眼天耳二通者。爲唯限色界繋。爲當
欲界繋云耶 答。雖測。衵可
色界繋云義 兩方。若限色界繋者。
變化發業二種通果之在意識。猶欲界繋天
眼天耳二種通果之在五識。豈限色界繋
之。依身欲界人。爲自地被障細遠等
色聲起之二通。豈非欲界繋哉。若起
定二通者。自地二識起他地二識。尤似
無用。是以依身初靜慮人。爲欲界初定色
起之眼識二識。唯限自地相例可
同。加之依身初靜慮人。依上三靜慮遠見
遠聞之時。起自地二通例亦可等。加
依身在上三靜慮。依自上地遠見遠聞之時
下地二通依身在初靜慮自地
見遠聞之時。何不下地哉。依之餘處論
判中。明十八界依地分別之相。結色識非
眼○如眼耳亦然。雖色界・眼識界不
於眼界。未彼二界不於眼
。明知。眼耳二通中有欲界繋類云事。何
況天眼天耳之稱未色界。亦通欲界
得。若依之爾者。天眼天耳謂根定地淨色
者。今論之定判也。所依二根既爲定地之所
。能依二通豈通散地之所繋。哉
答。此事雖年來之不審。依次不&T047368;
之今驚疑迴愚案云。凡天眼天耳二通者。
是只眼耳二識也。彼二識是彼二根之親所
發故。於所依二根之依地立能依二
也。而彼二根亦所依定之親所發故。於
四靜慮立之。故於二根之依地立二
故。二通唯限靜慮地。不欲界繋也。例
所變化事親依能變化心而生故。隨
化心之依地。建立之欲界四靜慮五地。又化
人所發身語業親依能發心而發故彼心
之依地。建立之欲界初靜慮二地也。退勘
餘處之論判。述色識非眼之頌文云。色
識望眼等下非上。下眼不上色
如眼耳亦然之頌文云。聲識非
光法師餘處解釋中。釋上文云。色識望眼。
或等或下。必非上。下眼不上色。色
非眼上。上識不下地眼根。下地眼根自有
識故。故識非眼上下文云。類顯可
此等文。欲界眼根必發欲界眼識
餘。初定眼根必發初定眼識餘故。名
之或等。上三定眼根必發初定眼識
故。名之或下也。色與眼之或等或下。非
所用故不之。若爾。天眼天耳二通唯限
色界繋。不欲界繋云事。甚炳然也。如此
意之時。諸難悉被遮畢。但於變化心發
業心通欲界繋云例難者。今此二心親所化
事所發業故。隨事業欲界。眼耳二通疎
色聲二境故。不色聲欲界也。仍非
。次於天眼天耳言總通欲界云難者。論
中説此事云。如是眼耳何故名天。體即是
天。定地攝故。然天眼耳種類有三。一修得天。
即如前説。二者生得。謂生天中。三者似天。
謂生餘趣。由勝業之所引生故。能遠見聞。
天眼耳光法師釋云。生得謂生欲色
天中。餘文可今此論文。天之名本
定地得。若爾。難勢更不來者歟
 就此疑。雖重難。恐繁略
問。論中以修得生得等六義五通云。除
修皆三性爾者。於生得業得中非善非不
善通者。爲異熟無&T047368;。爲當如何
 兩方。若異熟無&T047368;者。凡五通是勢力強
盛之法。異熱是勢力&MT04800;劣之法也。其相既相
翻。寧可異熟無&T047368;哉。若依之爾者。於生得
業之五通。無威儀・工巧・通果・自性四無
&T047368;之相也。故知。是異熟無&T047368;云事。如何

  觀應二年辛卯二月二十九日午時於東大寺
藏輪院之草菴終結集之&MT04800;功畢 凡&T047368;
十條之問端挑未來際之法燈當卷法門廣
博之間有之爲兩帖是則爲下帖本末合九
十五條也纔錄論光之綱&T075577;不及自餘之問
答爲明婆沙正理之施設歟勘寶師神泰之
釋義者無左右難終功仍取詮取要緣文緣
義所草之也抑捧今此&MT04800;功奉資三所和光
之法樂若然者圓範無病長壽傳持倶舍之
慧命息災安隱流通性相之智水而已
  右筆權律師出世御後見 圓範六十四
五十﨟
永享十二年戊午五月四日於北室密乘
坊爲每日講勸他筆令書寫畢 三論宗
英祐傳領英憲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726 727 728 729 730 731 732 733 734 735 736 737 738 739 740 741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