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資行鈔 (No. 2248_ 照遠撰 ) in Vol. 62

[First] [Prev+100] [Prev] 828 829 830 831 832 833 834 835 836 837 838 839 840 841 842 843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資行鈔事鈔下四之分本也
自瞻病送終篇至沙彌篇明出俗本意科終

  瞻病送終篇至第二十六
鈔。瞻病送終云云會正云。瞻者看視之名。病
者疾甚之號也。送謂將行。終即&MT02979;云云
記。瞻送是能施病終即所爲云云意云者施
造義也 問。若爾者。讀樣如何 答。如義者
可施音。雖然任常取音讀無失歟
鈔。就中即二云云會正云。即二謂瞻病與送
終。爲附近顯中之二義故。先開章後方叙意
問。諸篇共有總意。此篇獨無之事如何 
答。此問答意。見簡正記即彼記云。問。諸篇皆
有總意。此篇何無。答一説云。題中二事不可
合爲一意故。先分科也。二衣表解云。制作家
取自在故。迴總意作制意。非謂全無故。下云。
乃至送終意同斯述。非謂二事不可合爲一
意也。此益對水不見底云云
鈔。有待之形云云會正記云。色身虚危必假
資財。若有所持
鈔。多諸嬰累云云簡正記云。嬰纒也。患累
鈔。四大互反云云一大乖例發病也。四大者。
大種造色。章云。所依體性相起用四故也。一
切諸法所依故。此大也。一切法體故。大之形
相大者大火水等者。形相大故也。今記内外
該遍者。依所體性二釋也。内外者。此四大有
情非情所依故云也。即地水二沈。風火二輕
擧故。違時成病也
鈔。六府成病云云抄批云。白虎通曰。人有六
府。一謂大腸。二小腸。三膀胱。四胃。五膲。六
瞻也。又云。六府有三膲腎之府也云云簡正記
云。六府者。六者數也。府謂納總之所記聚也。
白虎通云。一小腸爲腑。二大腸爲肺腑。三胃
是脾腑。四瞻爲肝腑。五膀胱爲腎府。六三焦
合爲一府。三焦者如今記
引文
問。五藏違反成病。何
六府云哉 答。先暫出也。五藏可然。六府五
藏相通故 問。五藏六府二樣如何 答。五穀
等五藏ヨリ六府移也。府者玄記云。積集義也。
意五藏ヨリ下府集故也。有云。腎府此府樣小便
數云也。此府三升小便常持也。三焦中債トウノ
府云。此府總者也。有名無形也。一大腸明
堂經云。肺之府也。重二斤十二兩腸者大腸
也。當臍左環。迴周葉而下。迴運環反十六
。大四寸徑一寸半。長二丈二尺。受一斗七
升之半穀一斗水
七升半也
揚善云。小腸附背在後。大腸
近臍而在前云云案腸度皆以七尺中度之人
爲法也云云二小腸明經云。心之府也。受盛
府也。重二斤十四兩。附背在環葉積附於臍。
迴運反十六曲。大二寸半。經八分半。長三丈
二尺。受一斗三合半穀四升水
六升三合
物善云。小腸
從胃受水穀已。傳與大腸也。故會記。大小
腸爲心之府也。三胃明經云。脾與胃合脾之
府也。胃重二斤十二兩屈申。長二尺六
寸。大一尺五寸徑五寸横屈受三斗。其中穀
常留者二斗。水者一斗也。大索之水穀皆入
於胃。五藏六府。皆禀於胃。長一尺六寸。與
唯籠並行其實兩異。人多迷之云云四膀胱
明經。膀胱腎府也。津液之府也。重九兩二銖
也。縱廣九寸盛溺九升九合。膀胱之胞薄。以
濡即溺胞也。注胞呪裹也。此溺種胞以裹溺
故也。五三焦明經。三焦中漬之府也。水道出
屬膀胱。是云府也。上膲如霧。中膲如謳。下膲
如續主將タリ諸氣。有名無形也。六膽明經云。
肝之府也。中積之府也。瞻在肝葉門下。重三
銖盛精汗三合。大索云。藏而不寫名曰棄垣
之府。注云。奇異恒常安餘五藏輪寫而不藏
以不瞻以瞻一種藏而不寫割入奇府。已上
六府事竭醫家權助和氣師成。決此事畢云云
不暇相提接無所托
鈔。始終難一云云會正記云。世人多有始終
也。口以終如始。則情均一也論語云。有始
有卒者。其聖人乎 抄批云。始終難一者。謂
凡情薄淡去取不恒。健則取爲親友。病則捨
薄瓦礫故言難一。私云。健壯爲始。病後爲終。
據前後難得。一種心相看故言難一
鈔。健壯則眤病弱則指捨鄙俗恒情未能忘
云云意云。健眤病捨。是鄙俗所作也。而雖
出家。猶不忘鄙俗之意也。故爲制之佛作看
病爲代□也
鈔。如來深鑒人物云云 一義云。人總云物。人
即物也。故云人物 一義云。人正報物依報。
通召一切物此義人與物也 我性疎懶不射
看病
鈔。知善未崇惡必相遵云云抄批云。善者看
病。是其善法。而不崇重。惡謂不看病。是□相
遵此惡法故曰也 今
鈔。故律中佛言汝曹不相看視等云云玄記
云。本律第三十卷衣法文也云云彼云。諸比
丘趣請家。以其隙佛案行諸坊見此病比丘。
佛幷阿難相共洗之取意
云云
抄批云。僧祇云。諸
佛常法五日一按行。諸比丘房爲五事利益
故。一我聲聞弟子不著有爲不。二者不著世
俗戯論不。三者不著眩眠妨行道不。四爲著
病比丘不。五爲年少比丘新出家。見如來威
儀起歡喜心故。又於一時佛舍衞國。與阿難
按行増坊内。到一破房中。見一病比丘臥糞
穢中。不能自起。佛問言病耶。今日得食不。
答不得。又問。日得食不。答。不得。乃至答云。
不得。食來已經七日。佛問。汝有和上闍同學
不。答。無。又問。有比房比丘不。答。有。以我臭
穢。比房從餘所去。佛與阿難浣洗已。更爲
浣衣。阿難即浣佛自灌水。乃至爲除糞穢已。
以金色柔濡斗。摩比丘額上。衆苦悉除。隨愼
而説法得法眼淨親自下接
鈔。慈行同佛故云云問。此釋意如何 答。佛
具慈依衣展供養。我既供病者。具慈行故。我
慈與佛等故。云等佛也 問。等佛義邊既顯
然也。何以供養而論哉 答。會正云。一約自
已慈行至重故言同佛。慈既同佛。不須供佛
意云欲等佛可供養病者也。故云。欲供養
可供養病者也云云問。此猶問答不齊也如
何 答。供佛徳莫大故。彼佛具慈故。是以慈
心看病。是故齊等供佛也爲言梵網古迹。敬雖
異邊際義同問。梵網經云八福中看病福
田第一福田 看病勝佛 何云等佛哉 
答。此且慈行之邊際之義同故。云等佛。彼正
論福業勝劣故。看病之福分。勝供佛福分歟。
或福分雖齊等。看病人惡厭故。人爲令勵彼
故。且云第一福田。實可齊等歟
鈔。二人爲伴云云玄記云。彼二十八云。爾時
南方二比丘共來云云 南方者。指南天竺云
南方歟。得隨病藥食看守。則差應好看務
鈔。二簡人中云云上總標云簡人是非。爾者
是非之言如何哉 答
鈔。聽和尚○從親至疎云云此意和尚爲弟子。
可作看病根本。制和尚意。爲令看病弟子也。
多論間。云何佛不爲和尚耶。答。若爲和尚。弟
子病時佛自看病給。病者無福故。佛不爲和
尚也。以知和尚本制。專爲看病也。不制和尚
以前。有病者不看病故。立和尚也。是以本文
云。比丘病和尚可看。若無和尚同和尚可看。
若有阿闍梨。阿闍梨可看。若無者同阿闍梨
可看。若不看越毘尼罪問。同和尚同阿闍
梨者何哉 答。相弟子事也。病者和尚シク
爲和尚弟子也。同阿闍梨以同也 問。若弟
子者如何 答。病者弟子也 菴舍
鈔。當隨病人多少差往者謂病大事用多
人。差多人可令往也 應求事乘駄載令歸。
病篤不問牸牛草馬。共迎去來菴舍
鈔。此多虎狼處恐食盡云云此留置病者曠
野也。本文云。若言彼處多有虎狼。恐當食盡
萬無一在。雖聞此語不得住○
鈔。死用彼衣鉢雇人云云簡正記云。謂已後
衣鉢合屬十方。此約無尼僧即攝○玄云。通
會四分。謂比丘得衣作法屬已已後。即將雇
人亦有何過
鈔。應擔遠送云云本文云。若作地想者。應擔
著遠所
鈔。號令云云有云。佛仰云事也
記。五分唯開自煮云云問。何如五百問。不開
惡觸不受等哉 答。五百問。受七日淨米已。
經多日故。開過中失受等。五分文不爾。只今
日中前自煮受之而食。不至過中故。自煮外
更可開事無之也 問。於器物下。比丘自然
火豈非惡觸哉 答。於器物者無觸手。唯炎
及器物。何云惡觸哉。故上所引僧祇文云。使
淨人著米。内湯中已更不得觸。是以搜玄云。
更不得觸者。靈山云。唯不得觸米。亦不得更
燃火。即成自煮也。故知。以手觸ルニ成觸。只然
火計自煮ニシテ非觸ニハ云云問。此自煮者非淨
米歟 答。爾也。非淨火故。可犯自煮。而爲病
者開故。云開自煮。自本淨米。無自煮過。何云
開自煮
記。五百問亦然云云問。既云亦然。又云更開。
五百問開自煮可云哉 答。不爾。五百問既
火淨米也。何云開自煮哉。但初煮自煮
自煮倶得自煮名。以名同邊。且云亦然トモ
更開トモ也 問。重煮自本無病人開之。何強云
病人開縁哉 答。一度受七日マテ重煮ルハ是病
開縁也
記。更開過中云云問。此更字如何 答。以重
煮爲開。更開過中等故云爾也。以火淨等爲
重煮事。四藥篇有沙汰也
鈔。自洗燒器著水令人渄米著中云云問。此中
自洗燒器者。定可體淨器乎 答。爾也。四藥
篇云。二明自煮者□僧祇若淨人難得。比丘
自作食者。當自洗不受。膩器著水自然火令
此是體僧器有膩不
合自然火也誡之
便淨人著米内湯中已更不
得觸。便淨人煮沸已。得以木横顯地。比丘在
上。令淨人置食器木上。口言受受。然後自煮
令熟與病人同記云。得洗器等由體淨故。
使淨人煮非變生故。須横木者。表身受故。受
已自煮。同温食故。與病人者。通餘人故亦得
自食由過故彼僧祇文。令淨人煮沸。後許
重煮。今五分文。直許自煮。此邊雖不同。共可
用體淨器方是同也
鈔。日中不得往還云云和本日上有一字
鈔。廣明獨住患比丘法云云患者病也 摘

鈔。僧祇病人有九法成就云云問。第一與第
六何異哉 答。一義云。第一貪食爲面。第六
必非貪食。又義云。二共毒也。食不食爲異
云云何以故。不隨病即毒耶。答。下雜篇。非隨
病食施得罪也同記釋云。病所忌者云云
知毒也云云問。第二第七同異如何 答。有
云。第二不隨病食。隨病食共攝也。第七於隨
病不籌量也。八懈怠者。汁著不著易等
是也。九損死事。瑜伽論第一云。九因九縁。未
盡壽量而死。何等爲九。謂食無度量。食所不
宜。不消復食。生而不吐。熟而持之。不近醫
藥。不知犯已若損若益。非時非量。行梵行。此
名非時死九無惠者。無信故不信藥。療治
何有云等也。奬其勤勞當貿賤者。不得受惜
自業。而不瞻視
鈔。如衣法中云云抄批云。立謂二衣。總別篇
中明已人物法。具出此義 私云。衣法中者。
指四分衣揵度中明也私云。二衣篇云。四
分有二五徳。初五明病人難看。而能看表瞻
病徳滿○次五明看者行滿○五能爲病人説
法□已身於善法増益餉人
鈔。覓師云云本文云。覓藥師云云問有病人
食不。取僧所供給庫中物
鈔。應從善好名聞福徳比丘索云云抄批云。
立謂不許從邪見惡人求。又福徳之人多有
物故
鈔。十誦病人得藥差者云云十誦序云。有比
丘病語看病人言。持生熟蘇來。看病人言無。
若有是佛僧物不淨擧宿惡提不受内宿。是
事白佛。佛言。聽若佛物僧物不淨擧宿惡提
不受内宿。若病人得上物。差應與簡正記
云。佛僧不淨殘宿惡提等者。外難云。僧有殘
宿惡觸可爾。佛何有耶。若許有殘宿等。佛應
犯戒。答。雖是佛食。謂比丘觸著故是惡觸。若
爾下文有佛臈食比丘亦觸了已後。若贖得
何以許食。答。又不同彼云云正供養佛時。生
屬施主故。後與佛贖得無犯。今是已觸佛食
故。成殘觸也此異今記釋也 剩出求之」
鈔。貸三寶物差已依法十倍償之云云釋相
引之。十位在家弟子歟釋也。但文出家
中一
盜戒
云。十誦得貸塔僧物若死斗互輸還塔
僧。善生經病人貸三寶物十倍還之。餘不病
者。理無輒貸與。律不同。疑是俗中二衆
出家之衆 同記云。與下和會經律開制極
成相反。於義可疑。有文有妨。彼經云。出家菩
薩。若畜出家弟子。先當教令不放逸。若闕所
須現特當求覓。若自無應貸三寶物。若差十
倍還之。以出家弟子猶通俗故。云又似也 
問。俗中出家如何哉 答
鈔。五百問云。看病人等云云彼本文。以此病
人物。爲餘病者所須。又以三衣眼前作福
即彼本文云。問。看病人不問病者。私用錢與
他病人。作食湯藥。犯何事耶 答。若用五錢
犯棄。若後語病者散喜不犯。若病人恚不償
犯棄云云又云次收
問。比丘病困。或闕三衣鉢
施衆。或賣用作福徳。犯何事歟 答。受得弊
衣。即受得無有犯捨墮准之。不字可有衣
鉢下也。今不得闕三衣鉢而作福徳者。有云。
長衣長鉢等。多時可作之也。又不即有故弊
衣鉢受持者犯墮者。此例五百問墮也。非捨
墮墮也。受持上ニコソ離宿スル犯捨墮。今
有故衣不持故云犯。故準四分違制吉羅也」
鈔。不淨膏肉離盜煮病者開云云本文幷會正
記等意。非正肉本文以不淨脂合監云云
正記云。不淨膏指云云今記釋異之歟 問。
何必雜鹽許之 答。大抄記釋云。鹽盡形藥
也。雜之醎苦。不可食故。爲異味雜也 鑿坑
鈔。不離床云云和本不字上有能字也 便
器著下唾。吐有所盛。和本不字下有能字也」
記。不容看病云云此約坊大小。分上中下。一
途説也。雖大下品房舍可有之也。爰知。上中
下者。且約廣狹也
鈔。供待人客云云付人客來時令使也
鈔。中國本傳云云尼鉢云祇園圖。以知。靈祐
法師寺詰中有祇園圖。此云本傳歟
記。壇經所謂別傳是也云云師云。別傳者祇
園圖經也。彼壇經云。多以東方爲受戒之場。
由創歸於佛法之地也。西方爲無常之院。由
終沒於天傾之位也由終沒天傾之位。由終
沒於天傾之位。次凡生貪染口無心厭背。今
寺亦有
記。今號延壽云云今禪院無常院號延壽堂。
還反一二。即事而求
記。立彌陀者云云問。鈔不見何佛。何云彌
陀哉 答。既文云。面向西方。明是彌陀也。又
云其像右手擧。是來迎印也。爾者彌陀之條
無疑者歟。加之。記主生弘毘尼死歸安養之
行者故。如是釋給歟 問。無常院藥師像佛
自造之安之如何 答。歸心有處
記。結縁成熟云云□等無上念王時結縁衆
也。此娑婆受生人。皆結縁彌陀。無上念王。此
國之爲王故。心猿未鎖欲馬難調
記。大小彌陀經十六觀經云云以今阿彌陀
經。爲小阿彌陀經。以双卷經。爲大阿彌陀
經。彼亦云。無量壽經故也。無量壽是阿彌陀
也 又義云。以稱讃淨土經。爲大阿彌陀經
云云十六觀經者。今觀經也。名佛説觀無
量壽經也。説十六想觀也。往生論。天親菩薩
所造淨土論也。十疑論天台大現造之
鈔。繋一五綵幡脚垂曳地云云 五綵即云五
色事也
鈔。當安病者在像之後以前常向像面
有。今命終時。從佛往生思成故。爰知。常非
在後也
鈔。亦無有罪者。病重故。佛前少少有屎尿等
無過也爲言原佛垂忍土。不唯糞除爲惡。如
諸天見人間臭穢。猶口見屏厠
記。此云堪忍云云有二義。如大悲經 一義
云。佛菩薩。爲利衆生。且堪忍出世也。佛徳而
有愛増云云佛若嫌糞穢等愛憎故也
鈔。爲説深法是道非道云云一義云。深法總
句也。是道等別也。今記意不爾。深法是道等
爲言但是佛教通得云深
記。謂出世法等云云出世法聖道行也。世間
法者。凡福行也
鈔。阿毘曇云云問。鈔下牒釋云禪師。無阿毘
曇如何 答。實如來難此釋難思。凡經詮定
故。達之人云禪師。律詮戒。達之人云律師。論
詮惠。達之人云法師。然而今不依此門。只
阿毘曇翻對法。對法亦對觀對向之義也。對
觀四諦之理。對向涅槃之理故云對法。此對
法之行相。禪師行體故。且云禪師歟。此事能
能可勘也 當軟語汎話訖 病篤如此 自
病已前 俗有此是幻法。問○安慰。疾同欽」
鈔。鸚鵡聞四諦云云抄批云。山海經云。鸚鵡
者。能言鳥也。梵云升迦簡正記云。賢愚第
十三云。時佛在舍衞。長者須達敬信佛法。一
切所須恙皆供給。時諸比丘隨意所復日日
來往。其家有二鸚鵡。一名律提。二名&T049271;律提。
禀點惠能解人語。僧若到門。毎令傳語。復復
阿難往到其家而語之曰。我今教汝妙法。鸚
鵡聞已歡喜而受。阿難乃授四諦法教令誦
集偈曰。頭佉苦諦三年尼提耶集諦尼樓陀滅諦
末伽道諦須達門前有一樹。二鳥聞法。喜躍
誦習。飛樹上次第上下。經於七返○佛言。生
閻浮提。爲人出家覺道。成辟支佛果。一名曇
摩。二名修曇摩也私云。頭佉等四諦偈梵
語也 問。聞四諦爲縁可證聲聞果。若聞十
二因縁成辟支。如何。今聞四諦成辟支佛哉
 答。如諦十二縁據實皆顯因果。是四諦十
二縁開合異也。爾者不可相違歟 問。畜生
不作總報業。何造生天業哉 答。一義奇云
助業歟。但此事可尋也。此外有七反生天之
業不見故 野狸ムササビ
タヌキ
記。阿難聞已云云抄批。引彼文云。尊者阿難。
明日時到著衣持孟入城乞食。聞二鸚鵡爲
狸所敬。生矜念心。還白佛言。須達家内有二
鸚鵡。弟子作日教誦四諦。其夜命終。不審神
生處何所。唯願如來。垂愍見示。佛告阿難等
如今引
記。上下七反云云上下七反生六欲天中。自
恣受福。是於樹上下。七反誦四諦偈。四業所
果也。上下七反中。彼中間四天。則五十六反。
四天王天八反。化應聲天七反。合十五反。都
合七十一反。生六欲天受化樂也 大品即
般若絶句經耳品
鈔。常住二字云云和本常上有聞字。而下聞
字之無謬濫過
記。二經並勝報云云問。大品不見勝報如
何哉 答。與善知識相隨。豈非勝報哉 載
隆三寶綿久恐將後世 唯言議志佛法
鈔。破其心病云云大般若經中。説心病有四
種。貪病嗔病癡病慢等諸病云云又云。不以
口之所言而得清淨 於後譽之。貶多説參
亦務多説。事特言句。忘本久矣 同儔
鈔。迦葉&T050460;泥造五精舍云云抄批云。案多論
第四云。迦葉。凡經營五大精舍。一者耆闍崛
山精舍二者竹林精舍。餘有三精舍。時復活理
論文不出
三個之名
○問。此大羅漢結漏已盡所作已辨。
何故方復栖栖有所經營作諸福業 答。有
多義故。一爲報佛恩故。二爲長養佛法故。三
爲滅凡劣衆生作小福業自責自高故。四爲
將來弟子折憍慢以故。五爲發起將來衆生
福業故。然其福業。佛亦修之。非但羅漢。所以
知者。如阿那律口自補衣。眼既失明。穽針不
過。雖有天眼。以聲聞人入定。則有出定。則元
穽針既不過。念言。誰樂福徳可來與我穽針。
佛知彼意。忽現其前。語言。我樂福徳。與汝穽
針。據此文證。佛亦修行福業。今人等閑。時亦
須作一分心。修行福徳業。其福徳亦是解脱
萠芽故簡正記云。玄云。准師資傳。迦葉不
憚疲苦。常自營造五所伽藍也。一在耆闍崛
山。二五毘羅跋首山。三在薩波燒持山。四在
多般那舊山。五在竹園。由此五縁。苦爲一衣
界無離衣罪
記。薩婆多傳多云云薩婆多師資付事也
見口形容憔悴竈前然火窟
記。但見向來然火比丘云云彼本文云。比丘
上山到窟所。見向然火比丘。二比丘疑怪所
以比丘言。尚有如是名徳。何憂不。答云。我
念。往昔五百世中生於物中。常困飢渇。唯於
二時得自飽滿。 一値醉人酒吐在地得安樂
飽。二値夫婦二人共爲生法。夫便向田。婦住
作食時。彼婦人事縁小出。我時即入盜彼飮
食。値彼食器○少我雖得入頭。後難得出。雖
得一飽。然復辛苦。夫從田還便殺頭。在器中
時。二比丘聞其説。厭惡生死得須陀洹
記。百縁經云云云文出第十四云彼城中有一
婆羅門。□有一男兒。字號梨軍支。年漸長大。
求索飮食。未曾得飽。見諸沙門威儀章序。執
持應器入城乞食滿鉢。而還見已歡喜作此
念。當作沙門。我能得飽。佛告言。善來比丘。
鬢髮自落。法服著身。得阿羅漢果。而行乞食
亦不獲。便自悔責。人其塔中見少分土汚即
掃灑。時到乞食便豐足○如今
舍利佛。得五百
弟子從他邦來。塔中塵坌即掃○令我飢困。
舍利弗聞此語言。我今日自當汝入城受誦
可得飽滿。汝勿憂。時梨軍子聞已心懷泰
然。受請時到。共舍利弗入城受請。正値檀
越夫婦鬪諍不得食飢餓而還○如是經日
日七日也
第七日。不得食。於四衆前食砂飮水即入涅
槃○佛言。過去無量劫中有佛。號曰帝幢○
有長者。名曰瞿彌。見佛及僧生信。日日供養。
後時其父崩。母惠施。子極悋惜○捉母閉著
空屋去至七日。母極飢困。從子索食。兒答曰。
何如食砂飮水足活○其子命終入阿鼻獄
云云利軍子出家成比丘。故云比丘也。準經
文非外道也
記眠不覺曉云云問。無學煩惱斷盡。何有睡
眠哉 答。睡眠有三故也 懷悵恨示僧。爲
福聚掃洒恚母布施○鎖母房中何如食砂飮
水罪畢
鈔。然僧田福大云云問。上云掃僧地如閻浮
不如佛地一掌如何 答。何人加之。初引傳

鈔。傳云中國云云簡正記云。傳者亦是中國
本傳也
鈔。智論經中云從生作善云云抄批云。案智
論第二十四云。如分別業經中。佛告阿難。行
惡人好處生。行善行善人惡處生。阿難言。是
事云何。佛言。惡人今世罪業未就。宿世善業
已就。以是因縁。今雖爲惡而生好處。或臨死
時。善心數法生。是因縁故亦生好處也。行善
人生惡處者。今世業未就。過去惡業已就。以
就是因縁。今雖爲善爲生惡處。或臨死時。不
善心心數法生。是因縁故。亦生惡處其身
大 舌舐放地 絶臭鑄隨後述之 健

鈔。或外相似有實自空無如至焔所則無水
云云抄批云。私云。望俗諦中似有。望眞諦
而空無實此當相空觀也
鈔。或爲説唯識無境等云云抄批云。既言無
境。今此大地世界是何。解云。亦是衆生識心
變現。而作有所感對。據體唯妄。若言境是實
者。且如水境何以人見是水。餓鬼見水是火。
天見是一瑠璃。魚見是屋宅。故知。境一見則
不同。明知。境唯是空。隨情妄取。横言有境。
横言水火等也至彼元無 抄批云。案智
論中。明喩如惡狗臨井。自吠其影。水中無狗。
但有其相。而生惡心投井而死。衆生亦爾。四
大和合名爲身。因縁生。識和合故動作諸言
語。凡夫於中妄起人相。生愛生嗔。起諸惡業。
墮三惡道故。云唯情妄見也
鈔。四分當問病者云云病者衣多時問何受
持哉 簡正記云。四分等者。衣法文也。文云。
彼病比丘作如是念。我當受不好三衣。恐瞻
病人得故。佛言。不應生如是心。又云。病人擔
衣鉢送養。餘所恐看病。復好無可看。佛言。不
應作如是意。今鈔略彼二意故。云更不好衣
盋及送與他也初引律問。應準告云明教

鈔。如面王比丘云云師云。面王比丘著糞衣。
是三衣證據也。既云常著三衣而生如面王
比丘故。當見告示爲取著之
鈔。爲佛所讃云云餘記釋病者。病者爲佛之
被讃意也
記。經云者此出莊嚴論云云簡正記云。此是
大莊嚴論。自引經文見貧物心無大志。幻
有眼看不救脱。死脱至後世
記。説乃以女置高樓云云此王息女也。非妻
也。可不實乎 不須憂念幻假錢財。若求合
者令其納寶。非送大徳死法可不好也。求合
無由發塚昇沈天隔多無立志
記。口中有一金錢云云爲後生資糧持之也。
悟曰。何苦欲之
記。遂却散施云云散世即布施也 取面情
餉遺
鈔。應以經卷手執示其名號云云此花嚴經
法花經等云示之。或説十二部經名。經云。十
二部經名説聞。生善處云也 對眼觀矚
記。引華嚴爲證云云引之上脱次字。對上初
字故。恒與善語
鈔。得生諸佛前云云此病者生云也。依勸病
者。看病人生云義有之。故念佛三昧俾 
於佛前深歸仰。得成明淨光
鈔。隨命長短而作云云意云。病之間。未命終
位長短時云也。其間作教化故云而作也 
抄批云。謂隨病人未死前時節延促。於中而
示尋六曰而作也 鐘磬
記。云何身冷方聲磬耶云云此斥死後鳴誦
經鐘等歟
鈔。送終厚葬云云簡正記云。厚者藥飾也。葬
土者埋藏也
鈔。今當去泰去約云云意存中客也 簡正
記云。玄泰者。離奢侈不彩擧愼衢。去約者不
霑配而去也 奢
鈔。當從像前輿屍云云死人所懸佛像云意

鈔。内作絹棺云云會正記云。絹棺物無木棺
者。以竹爲骨外。以絹鞔覆於屍上
鈔。擬人客來吊慰云云訪人來爲對答外坐
也。擬人客來吊慰。字讀吊訓訪。讀吊
訓至。今記釋意也。即玉篇云吊丁呌反吊死
又音歸至也
鈔。同學弟子等云云已者相弟子云同學。或
學問宗等人云同學也。弟子者。已者之弟子
也 泣涙情懦多好哀注
鈔。四分尼椎胸云云文出二十六若比丘
共鬪諍。不善憶持諍事。椎胸啼哭。一椎胸一
波逸提。一泣涙一波逸提。比丘突吉羅
批云。私云。律中尼爲不忍事椎胸故。制椎胸
啼哭戒。非哭已人故制須知簡正記云。記
云。此是單提中。尼共他諍事不直使椎胸。哭
招譏。白佛。佛言。一椎一提一諦涙落地。亦提
犯吉。已上制縁中也。至開縁中云。有餘不
犯。既不制死哭之罪。故知。今時師已弟子哭
無過。反顯五百問諸不犯
記。遺教云云住法記釋云。今文云。二三兩果
愛或未盡故有悲感又云。論初果理合同
爾者今何云内凡已還哉。答。遣教文。
涅槃文引合計也。内凡已還者。釋未離欲
記。據位則内凡等云云問。見道已去一向無
哭哉 答。其有少少哭。而今指未離欲。宛轉
在地椎胸大叫等事也。見道已去者。非一向
不哭。三卷般涅槃經云。未得道者。見佛涅槃。
宛轉憂地。已得道者。悲□涕泣故見道以
去有哭。但非如未得道宛轉大叫也 問。阿
難迷問何 答。於小乘聖者者。不分凡聖異。
於菩薩可分二類歟
鈔。若高節拔群由來清卓者故不屬世情云云
自本拔群人。於父母師匠等終已。雖不展哀
哭。無苦不屬世情故。若必任情喜怒。隨俗浮
沈者。於父母師匠等終已。不來哀哭道俗同
令耻也 次明不泣反非 外來吊小人於已
者依法吊慰奔喪來
鈔。執弟子慰問已云云西天之習。無内外
訪問等皆執手也 問。弟子者誰弟子哉 
答。簡正記云。是已人之小師也意今死人
小師也。云弟子意。死人和尚弟子故云爾也。
死人同法。而此小師也。搜玄記大鈔記等。死
人弟子客緩吊慰
鈔。五分屍以衣覆根云云文出二十一云云
比丘命諸比丘仰著中庭。不以衣覆其身男
根張起諸居士譏簡正記云。五分初縁比
丘露形去招譏。佛以安多會覆。若露屍去犯
吉。謂現前者吉也
記。注世云須披五條非云云此仰前簡正
記等釋歟。彼以安陀會覆故。五日問論。分
明以泥洹僧祇支覆故也
鈔。不得薶過五錢云云彼本文云。問。比丘
死。後人與買棺木衣服葬埋。爾者犯何事
私云。以已者
遣物買之也
答曰。白僧與泥洹僧僧祇支自
覆。自餘應入僧師物。一切不得埋。埋過五錢
犯棄。若弟子私物得。已者知法已得分處分
者無罪私云依已者屬弟子
以私物作之無犯也
 問。何不得埋哉
 答。僧可分物故也 問。爾者羯磨以前可
蘭罪。何云犯重哉 答。會正記云。此別有主
領物故重也師云看病者歟
鈔。若無當衆別人各斂少財云云有云。此非
五百問文。祖師准宣之給歟。若無者。教所開
泥洹僧祇支無之。又師僧等沙汰無之。故衆
僧別人供養之也 殯送率衆僧 斂力驗反
聚也
鈔。又無者貸已人衣物權將殯之云云既無
餘物故。臨時及闕如。仍貸已者可分衣覆先
埋之。後求餘物入羯磨作法。自僧乞之以反
之也 問。無祇支泥洹僧。貸已者長衣之五
條可殯送哉 答。後可反之者。長衣五條可
貸之也。受持衣有限。看病者賞之故。可貸之
也 問。袈娑豈埋之哉 答。上面王用衣闍
云云問。面王袈娑。何不入僧面燒之哉 
答。有云。彼胎衣而非得施等物故。非可分物
云云
鈔。還來倍償云云問。此無爲方貸之。何強一
倍反之哉。道理難思如何 答。只求本物程
物反之加。本可分物中云倍償歟 與本相
當者
鈔。其將屍之輿輕省而作云云不華美事也。
檯倌之物
鈔。上施白蓋周匝群圍等云云簡正記云。白
蓋者。表雙林變白也。周圍表不露形也。四人
&T016254;之。表不偏邪香烟。引導表善業。如香一寺
相送表厭無常令觀察也圔寺焚之以火
鈔。棄之中野云云宜可云野中也 鵰虎飼
魚鼈
鈔。五分云○若火燒在石上不得草上安云云
 五分二十一云云云。已比丘擧著生草上。
脂出流殺諸生草。諸外道外云無慈念。今傷
生命。佛言。不應著生物上。應埋若火燒若著
石上鳥喙 腹破遂置 羹中啜之
鈔。然則火葬則殘屍雇人展轉准得云云
葬直損其屍故。看之不忍。故雇人令作之也。
是以簡正記云。火葬一法。然則殘害師之遺
體。弟子看之不忍。若不忍看者。准涅槃經。雇
人展轉教化亦得也不應自爲此通名墳
云云釋塔名也 簷
記。又後分云云云塔樣分別意也
鈔。得爲已師立形像云云云師形像事也。不
得出簷安級
記。言通塑畫云云 塑木像等也。畫者繪像

記。高下後明起塔處云云問。高僧傳中。明寺
中葬。全不明寺中起塔處。如何云起塔處哉
 答。相輪懸施幡蓋聳出
鈔。若違結罪云云彼本文云。若多人行處。起
得越毘尼罪
記。相輪者圓輪云云當今九輪歟。相者記義
也。知某甲塚故云相也。輪者。指九輪之輪歟。
如來自擧母□一角。不可倚濫以飾己非 
殯殮無罪。理須量機堪機堪可中時 理須
量機堪可中時
  諸雜要行篇第二十七
鈔。諸雜要行篇云云此篇來意。餘記等意。准
律雜犍度立給云云即抄批云。上來諸篇。雖
約事科分。或約衣藥以立儀。或就僧別而開。
猶恐收羅未盡故。別生一位。總明諸雜縁務。
但爲資道之縁。乃有無量不可別彰。統名爲
雜。即如律中有雜犍度。經中有雜阿含。以縁
斯義故立今文云云簡正記云。問。此篇何不
在後明 答。此雜明者。並是諸篇之餘上收。
由途下攝三部故處中間。倣律雜犍度亦在
中也 問。律雜犍度第二十也。今諸雜篇何
中間哉 答。餘記意。今雜篇置中間意。通沙
尼故。律雜犍度居中間也。雜犍度後。五百
結集。七百結集等在之故。師仰云此雜義非
雜料簡義。只比丘正業雜説故云雜也 資
上一上云。下卷十四篇分八事○六日用要
業事雜行 文
記。簡餘篇純一云云問。篇只明出世正業。何
不云純一哉 答。餘篇如自恣布薩等。雖有
一篇内多門。皆限一事。今門十門皆別事也。
故云雜也
鈔。注謂出世正業等云云題要行即云出世
正業也
記。宜應注意云云有讀宜應スト非也。
即可讀宜應
鈔。森然云云簡正記云。森謂多貌也忽略
 不行奄
記。初叙法體云云上一云。法謂法界塵沙於
彼法上有縁起義同記云。於下明法隨心
起。法是無情。由心縁故。還即隨心等文故知。
於彼萬境上。有縁起之義云法歟 問。今文
明戒體文也。何云叙法體哉。加之記下云次
明隨行。對上初叙法體。故知。上受體聞。如何
 答。如來難。但法體者。合戒法戒體。云叙法
體歟。見萬境上縁起義邊戒法。此戒法領納
在心邊戒體也。故合法體云歟。依之抄批云。
森然萬境等者。立明受戒時發得無作戒體
者。並經法界之上情沈情境。森羅萬象並是
發戒之境。今則須一一境上各各護持
記。語含二報云云生報後報也。又義云。現當
二報也。若由途相攝具上諸門。別類統小羅
下三部。以外繁類。斷續雜務紛綸
鈔。碎亂瑣文合成此別云云抄批云。玉屑曰
瑣也。金碎爲屑。不堪爲器名爲瑣也。今言瑣
文亦小文也衆諸雜事爲軌導初門 怯懦
反知 不學動用乖儀入衆遊方能無疑懼
鈔。雜治病法云云天台觀病患境。一段釋也。
故今又釋之也
記。據餘經論須行五悔云云會正云。文殊問
經云。晝夜六時勤行五悔
記。如祖師六時禮文具載儀式云云目録云。
六時禮佛懺悔儀一卷。或云。六時禮文具行
不得以香花者著漿飮食上供養僧
鈔。著漿飮食上等云云問。當時冷汁中。入花
事有之。如今釋如何 答。本受用花無苦。今
嫌不可受用花爲莊嚴入嫌也
鈔。五百問先上佛幡等云云不破幡形。作蓋
等事許也。是以記云不換本質
鈔。若食是佛臘等雖先受捉云云抄批云。立
謂七月十六日。供佛佛食也。以夏滿時。佛與
比丘。同受歳得夏臘也。其日有供養名佛臘
。後買得食者。師云。凡熟物治塔人許食
也。今米等未熟物故買也。記云等取供養物

鈔。食時守寺云云今守房等也。教示餘衆
記。請命依臘須從上起云云受召請云清命
也。從下起
鈔。或嫌塔寺及諸形像妨礙除滅送置餘處
云云嫌妨礙處
鈔。上品治之云云抄批云。立謂是偸蘭罪治
簡正記云。上品治之者。謂入五逆。中上
品治之者。是重偸蘭也云云問。薩遮倶舍不
許壞惡易好歟哉 答。爾歟。依之有人云。相
好惡佛。懸帳可置之也云云
記。倶舍亦爾云云同題五逆也 教淨果
餘食衆亂時當彈指
鈔。立一沙彌專知分處云云如今沙彌綱維
是也
鈔。立爲主師云云本文無之也
鈔。僧祇若僧地種果樹云云抄批云。立謂約
割竟更生者故。得翦竟不生。則不得也 私
云。應是喚一握爲一翦也 祇律三十三云。
有比丘僧。地中種菴羅果。長養成對。自取不
令他取。諸比丘白佛。佛言。此種植有功聽。
一年與一。若樹大不欲一年併取者。聽年年
取一枝。枝遍則止。若種一園樹。應與一年。若
年年取一樹亦聽。若種蕪菁。如是比菜應與
一翦。瓜瓠應與一番取述曰翦已再生者。可取
一翦。其不再生者。若開一翦。衆僧豈有得
記。一熟謂一番採熟留生云云問。本文與一
手分何鈔云與一熟。記云採熟留生哉 答。
本文云。與一年分指一熟云爾歟。或今記留
生者。熟此可與也。生故留也云云
鈔。不得併取○據遍則止併取者。皆取
事也。枝遍則止者。年取一枝。去年取後後不
取。故云取一遍事也
鈔。若種爪菜與一翦云云 アサミ等菜可再
生。最初一遍皆剪與之。記云一番翦。故餘記
云一握不審也。爰知。常菜等不可剪與歟。不
再生故。監食欲知生熟鹹酢得常中舌舐甞

記。開舌舐吉云云衆學舌舐食應當學也。故
云吉
鈔。五華果○亦不得賣云云問。當時寺寺果
賣。如今釋不可
鈔。若園田好惡人侵云云本文好字上有雖
字也。即彼文云。此園田雖好。惡人欲侵。仕檀
越轉易正使
鈔。四分僧物不應賣分入已云云五十十六云
云。迦尸國有五百比丘。又羇連國有四人比
丘。阿濕鞞不那婆娑等四。此比丘聞世尊幷
舍利弗等五百人來。僧物等分四分。爲四人
物縁起也。故云暫礙取意抄批云。立謂暫礙
僧用故蘭。若永分永賣得重罪也。供養支提。
若卒風雨 應抖擻牒擧不容辭設
鈔。不得護房云云近房僧。護惜己房。而不許
安置衆物故斥之也
鈔。依是得治云云以道具作法會。爲人被供
養也
鈔。毘尼母若治塔等云云彼第二云。復有施
處。一治塔人。二奉僧人。三治僧妨人。四病苦
人。五嬰兒。六壞妊女人。七牢獄繋人。八來治
僧坊乞人。如此等人。或中與或不中與。治塔
奉僧治坊人。計其功勞當償作價。若過分與
施所墮 安靜心
鈔。若彼病者云云此凡病人云也。古義云。上
擧治塔人等病得意非也
鈔。以慈心云云抄批云。礪云。謂須以愍物與
樂故曰也。此解與鈔解別。宣云。謂重法尊人
可知
鈔。注行渉麁細云云抄批云。細行是聖僧。麁
行是凡僧。欲明僧集時中有聖人。不可聖侮
也。就凡僧中行亦有麁細。此入衆五法。即律
増五文中明也云云名重法尊人
鈔。如拭塵巾云云抄批云。礪云。拭塵巾體攬
穢歸已顯物。令淨入衆乞人亦宜收過向已
椎。直於人故曰也不訟彼短反照於己如

鈔。若見上座不應安坐云云抄批云。礪云。謂
離憍慢也
鈔。若見下座不應起立云云抄批云。謂難諂
曲也人應於衆 俯下仰上。又俯下仰上。
有不可事
鈔。注由無善伴擧必非時故懷忍點權同僧
云云謂破僧不和合等事。無善伴黨時。默
然而不擧無苦也
鈔。善見優婆離上高座取象牙裝扇云云
結集八十誦律大毘尼藏時事也。是以抄批
云。案善見論中。結集三藏時。迦葉作白問優
婆離。優婆離又單白。和僧已頭面禮僧上座。
取象牙裝扇。一一問毘尼。波離一一答。結集
已放扇。從高座下。向諸僧作禮。禮已復本座
處。次阿難上座。結集修多羅藏。亦如前禮。己
手捉象牙裝扇與迦葉。一一問答諸經云云 
私云。今引此文意明。今比丘亦須如此禮也
問。取扇意如何 答。抄批意。取扇塵尾
事。憍梵波提爲覆口。爲此縁起爲同彼。後後
取之歟。即抄批云。捉塵尾者。爲牛王。比丘過
去。曾於他田邊行損稻一花。經五百世爲牛
償他。今主雖遇聖。足猶是牛。毎於食後常
作牛呞。以五百生從牛中來餘習故。爾其人
善能説法。恐人見口中嚼食。不生物善。佛開
説法時。將塵尾掩口。經中憍梵波提是其人
記。智論云。佛爲人中師子等云云智度論有
二釋。此其一釋也。又釋正作師子衆。佛出世
時。斷生命制之。此師子思樣。我等害生命存
命。今佛出世令斷之。依之爲欲害佛師子集。
其時佛御座下師子王敷座給。此時師子等。
見師子王敷給生怖去。其後座下作師子形
云云
鈔。打靜法云云師仰云。北京云打靜法云云
師仰云。衆雜亂打靜故。下長木非謂靜。既云
砧故。南都云打靜。被打木靜得意故。此不
合今文歟。能能可尋之 斂掌倚門面取推
擧起擬砧訖擬砧使椎砧相當取椎擧起擬

鈔。乃臥椎手從柄所採之云云打椎放手時。
椎柄ヨリ拔放云意也。自取所即於嫌之。若
有施與。呪願唱告等得等 振聲
記。下數不辨云云振聲何下不辨故云爾也
記。須左手&MT02348;云云此以左手&MT02348;椎而當時
以左手推靜也
記。注舊云表衆不一云云會正云。正云。重響
者。増暉云。表衆不和合也
記。注就椎作旋轉勢云云以左手スリマワ
ス也。不得打椎以爲事用。除爲衆亂等。不閉
鐘磬打爲事用也
鈔。三別人自行云云上參衆樣。此別樣云也
鈔。不爲悔所犯故問云云問。懺悔樣。而實無
懺悔志也
鈔。不受語問云云執論人常如是也。詰故問。
有餘比丘樂學戒者
鈔。不能以時勸勉讃歎云云餘比丘。不勸勉
讃歎事歟
鈔。恐餘人習學長夜受苦云云餘人可學彼
上座故
記。如標宗具釋云云彼鈔云。十誦諸比丘。廢
學毘尼便讀誦修多羅阿毘曇。世尊種種訶
責。乃至由有毘尼佛法住世。等多有上座長
老比丘學律同記云。又彼律云。佛見諸比
丘不學毘尼。遂讃歎毘尼。面前讃歎波離持
律第一。後諸上座長老比丘。從波離學律也。
今時纔露戒品使聽教。參禪爲僧行儀一無
所曉等文彼付十誦文釋之。義同故指之也
鈔。五分爲知差次會等學書不得爲好廢業
云云會正云。知差次會即要知差遣次第。及
法會衆會等故。學書次記事也學書者即手
習也
記。非唯此二云云知事差次。及法食會集二

鈔。不聽卜相及問他吉凶云云遺教云不得
占相等
鈔。四分開學誦學書及學世論云云初制學
外書。後與外道論義。依之可知。彼宗故許之
也。方俗語論
鈔。開學算法云云在世不知半月布薩。佛道
算可知之被仰也
鈔。吾教汝一句一偈等云云引此文意。隨時
世莊嚴章句。可生信時可用爲言
記。稱爲草聖云云後漢張芝字伯英。草書絶
妙。時人曰伯英草英云云蒙求云。伯英草聖
草者允師云。草字也云云又製造云草聖
歟。是以□鏡六云。東晋穆帝永初元年三月
三日。山陰蘭亭曲水晏。王義之序作書之。世
人草聖申ナリ云云
記。擇地則名爲山水云云立石等事也
記。卜術則呼爲三命云云有云。本命星七曜
二十八宿三也。此三作卜故。又義云。三命
者。命祿福祿官祿也 即允抄云。三明者三
也。支干納音トノ爲三命。假令申子金人
爲干爲天。子爲支爲地。金爲納音爲人。以干
推福祿。以支推壽命。以納音推愚智貴賤也
云云 捨家事佛隨順俗流之名。本圖
厭世。超昇翻習生死之業
記。如以刀割泥泥無所成而刀自損又如視
日光令人眼暗云云此文意。泥弱割不割。而
己刀損。如是雖習外典。不得習外典。而費
自業。視日光不見知日輪。而損己眼精。如是
損本業都無所得爲言
記。亦多異學云云異學者外典也
記。或精草隷云云手習也。又物書也。隷者隷
字也 或善篇草
記。或陰陽顯譽云云覺時尊者等也
記。皆謂精窮本業○云云本業即本宗也。無
非○助通佛化
記。今或沾名邀利附勢矜能形厠方袍云云
アマメ。是四方衣云事也
記。母論一句一偈等云云會正云。引彼第四
卷。四廣説中後結文也。一句一偈協於時機。
則可行之。則不可行也。亦同五分隨方。彼又
云。後世比丘所説。與三藏相應者。亦可行
之。不應行者。亦莫行之
鈔。五分佛壽半月一剃髮除無大難縁云云
正記云。此是尼單提中。半月不剃髮者提。若
過半月。此名髮長。若無人解剃髮。若強力
難縁所過不犯難縁者。有云。周武王滅佛
法時。共不剃髮修行也 鬚腋
鈔。論家四種次第云云記云多論也。而有云。
毘尼母論有之。多論無之也。今文次第。下引
毘尼母故。上多論歟覺之。然多論無之。若多
論無。勘文者誤也。又所覽不同歟。但搜玄
記。批批等。指母論也
記。遺教論云於上上處云云彼云。物上上尊
勝處最先折伏故。云當自摩頭同記云。頭
是一身之表納頭頭要故。云上上尊勝處
鈔。若頭極長云云日本故本鈔。云髮極長也。
是合記釋也
鈔。若廣兩指云云廣字律中長字也。故知。廣
字誤歟 用剪刀
鈔。當坑中云云會正云。恐人履自可敬故。
有云。佛髮剃其髮塔攝也
鈔。涅槃頭鬢爪髮云云問。此頭與髮差別
如何。若云不同。髮之外頭指何出哉。方方
不明如何哉 答 垢折古點 拙塞 不協
人心
鈔。固即又生五過云云上第五所論。人有五
爲言
記。或拳臠云云玉云。臠反肉也。力官反。脊
骨 允師云。拳臠者。手ノコウノモクモク
トシテ長爪爲勝歟云云至死 次死苦
鈔。五種不應作親厚云云上明白衣。其次於
出家人。不可親厚樣云也
鈔。若多作業云云簡正記云。謂多作白衣業
不爲説法言示人善惡
鈔。捨五慳云云簡正記云。則物慳者。可知
當招貧令報也。法慳者。拘十二部經義秘故。
不説向人當招鈍滯之報之報也。家慳者。謂
我與此檀越爲門師。不欲別人來他舍也。因
説須達家狗云云住所慳者。當招不如意所
也。讃歎慳當招惡名稱也行成有驗 記。
占據檀越云云會正記云。家慳古檀越家也。
住處約僧舍
鈔。十事不成就禪法樂著作役口及以六塵
云云初作役作事相也。闕少衆具。但念諸惡。
賣卜所方。治病射事不中
鈔。凡有言誓云云チカ事云事也。但チカ事
可云南無佛墮地獄。チカ事不可立也
記。有屈仰之事發誓以雪之云云人被抑事
出來時立誓状也
鈔。不得雜餘地獄等云云搜玄記云。謂作誓
云。若我作是當墮獄等取畜生鬼。若亦爾不
得雜如是語也食 以蟲食死故能
思惟。少病痰癊
記。一謂慣熟云云練習義也 均和斜磚
石 以磚石 累爲直道。狹而長闊
記。有同經緯故故以名云云云經行故也
記。上以石作蓮華開勢云云道上是安之也
記。表聖足迹云云表佛足跡也
鈔。先以手遮語之不聽用口吹手扇衣扇當
頭焦去油多得竟夕 問。唯制以口
吹。以手衣扇滅可聽之乎 答。一義意可然
也。所以爾者。祖師御製作諸經要集第四云
燃燈僧祇云。滅時不得卒滅。尚言。諸大徳欲
滅燈。不聽用口吹滅義云爲有食火虫恐人氣
指虫等以不聽口吹也
以手扇滅。及衣扇滅。當部折頭焦去入時。不
得卒入。當唱言。諸大徳燈欲入始得入之。若
不如是越威儀此所引文。分明手扇上。有
聽以字。則聽許也是一又尼鈔下云。僧祇云。
不聽用口吹滅。應以手扇衣用扇。當羇折頭
此又云。應以手扇等。明許之見是二
教誡儀。唯載以口吹一種制之故。手衣等聽
之歟是三又諸經要集。口吹損虫故制之。餘
無此義。何不聽哉是四又記出目連滅燈以
衣扇云云
是五
又簡正記中。牒不聽口吹者。表釋
云。恐損喫火虫命之是六以此等證。唯禁口
吹之一。餘許之既諸經要集。出口不吹之
由云。火中有虫。彼虫氣身懸時。彼人氣毒
故。虫即死故知。唯制口吹之一也 問。付
之不明僧祇三十五十五
云。口欲滅燈。以手
遮唱言。燈欲滅。不聽用口風滅。手扇及衣
扇滅。當羇折焦去本文如是。是仍今鈔同
彼本文。全聽手衣扇不見如何 答。以諸經
要集所引文安乞。彼本文幷今鈔文。不聽用
口吹。手扇衣扇可訓之也。爾者無相違歟 
問。彼諸經要集文。當羇下釋當部。而僧祇
本文亦有之如何 答。御所覽異歟。已上。一
義意。又義云。口吹手扇衣扇三事。但皆制
之。僧祇本文幷今鈔文見爾故。自大抄記等
釋此義也。扇俗法也。爲異彼故制之也。若爾
者。諸經要集尼抄釋如何 答。羇羇以箸取
物也。照舍利及○前燈竟夜人行斷續佛光
明。當夜照晝滅
鈔。佛無明暗中以本無言念齊限故云云
批云。立謂佛無有明闇。縱滅却佛亦不闇。但
違施主之心。此明俗人施燈時。既不云晝夜
明闇時之齊限者。應須常明此燈滅即得罪
次知日直乞匃我之宿罪生處貧賤。以
俟穢供得智慧照獨然
記。毘嵐風云云大風也。又辻風也。當次直日
 正タトコト使
記。號日燈光十號具足云云今説闍王受決
經説不同。即抄批云。闍王問耆婆言。作何
供養得功徳多。耆婆教燃燈供養。闍王遂用
一百解油。然燈供養。隨燈之時。即有滅者。
一貧女客作得兩錢。即便沽油。油主傷愍。遂
與五錢價油。然燈供養竟夜不滅。目連吹當
滅燈。貧女燈滅之。不得乃作神通。引起嵐
猛風滅亦不得。其明轉滅上微梵天傍照三
千。佛言。此是菩薩燈。非汝聲聞力所能滅。
準此即似得滅佛燈。諸徳義釋。是續明燈故。
異五百問中長明燈也
鈔。若與乞兒乞獨乞身應量己食多少取分
然後滅乞云云 問。鈔所引文。道與乞兒乞
狗乞鳥。但乞水水義何必記云乞狗乞鳥
減乞三乞字並去呼哉 答
鈔。不得以分外施之云云會正云。分外不可
恣己飽外施也
記。四挫折自高云云 問。第三去憍慢如何
異哉 答。有之。第三約身第四約心故。故調
伏心云也。第三無心字。故知。唯身云事。意
謂。第三去憍慢者。不言調伏憍慢心。先見
掃地形相。自云無憍慢意義也 抄批云。執
拂卑躬故曰除憍慢。降情下意故曰調伏心
増世俗話。所謂誦持未必須多道貴得
鈔。四共行同法云云簡正記云。凡聖共行名
爲共行。僧尼同此故云同法
鈔。而神用莫準互有強弱云云於心智非一準
也。須梨槃獨不誦一偈。雖然心品能。提婆
達多雖誦持六萬藏。心所惡也。此二人根性
不同等也 抄批云。神用莫準者。下云。有人
聞誦極多。於義不了。有人少聞。而多解義味
是也
鈔。有人聞誦多於義不了云云如提婆。誦六
萬藏不了義。故云爾云寧以少聞多解義味
鈔。佛法貴如説行不貴多讀多誦云云
批云。故増一阿含云。朱利槃特比丘鈍根第
一。世尊教使執掃慧。汝誦此字何等。其人
誦得掃字。復忘慧字。若誦得慧。復忘掃。乃
經數日誦之乃得。然此掃慧復名除垢。朱利
槃特復作是念。何者是除。何者是垢。垢者
灰土瓦石。除者清淨也。復作是念。世尊。何
故以此教我當思惟此義。復念言。我身上
亦有塵垢。我自作喩。何者是除。何者是垢。
結縛是垢。智慧是除。我今可以智慧之掃慧
此結縛。思惟五盛張成敗之。色習色滅等。即
得羅漢。往詣佛所白言。我已解掃慧。佛問。云
何解之。答言。除者謂之惠。垢者謂之結。佛
言。善哉。如汝所説
鈔。即知如此云云上明根機不同畢。請依古
徳所示云
鈔。誦勝鬘一卷攝一切佛法根本盡佛所
説不過事理。勝鬘如來藏説理。戒本羯磨説
事也。約教時化制兩教。約行時事理二也。故
殊誦此三卷也。但勝鬘説時。法華ヨリ以前。以
有論事也。而今記釋シ玉フ方等部。此依天台
如是釋給歟。若方等部。法華以前説也。又
法華劣也。四教兼含教故 問。若爾者。諸部
大乘中勝タルシテ誦法華涅槃等。何今誦劣勝
鬘哉 答。勝鬘説毘尼藏即大乘故。殊誦之
歟。謂毘尼藏即理ヨリ出生スル故。古徳用之也
若爾者。何今家開會時不依之。依法華涅
槃。云捨此二經。餘無此義哉 答。有邊邊
故。法華智一乘。勝鬘理一乘故。開會時。且
依智一乘之邊。依法華涅槃等。今依理一
邊誦之歟。次法相宗意。法華ヨリモタリト得意。
於一乘出生攝入二種有之。勝鬘出生
一乘。即説四乘。謂三乘外入無性有性也。
即此四乘。實ヨリ出生スト云也。四乘方便云。四乘
共理ヨリ出生スル故。此云實。四乘共
云一乘。即此經法華以後説也。故此勝也。後
經文云。若如來隨彼所欲而方便ヲ以説。即是
大乘無有二乘彼不定性聲聞。彼纔證得
有餘涅槃。決定迴心求無上覺云云法華隨
彼成佛所欲。佛即對此一機説皆成佛道也。
彼經文。爲立四乘定性會。法華一乘タリ之。
故勝鬘法華以後説也云云大抄記云。由道
有根。謂由依勝鬘經等。是修道根本。以一
向明心佛性。以一切衆生皆有佛性故。發心
修行成佛故也記云大乘理教。勝鬘説理
一乘○故云爾也
鈔。注如來藏一卷亦同云云會正云。此經佛
成道後十年説○晋佛陀羅譯得便誦
鈔。由道有根本行別止作也。誦此三卷云云
簡正記云。由道有根本者。即勝鬘經及如來
藏經。是大乘道本也。行別止作者。戒本是
止持。羯磨是作持。此二是別止作顯非同體
也。佛法根本及止作二持。即是通攝佛法綱
勝鬘如來藏二經中。隨意用一卷故云
三卷
記。行即是戒云云攝羯磨戒本也。迷心
惑以相翻
記。或唯昏教故定惠二法而對破云云定對
治散亂。惠對治昏沈也 病因藥差。機藉
教修。必須博讀有廣見之長○亦匡輔心

鈔。得無罷散云云簡正記云。即助於道業得
無退。修心不馳散曰得無罷散抄批云。立
謂若識上來佛法根本及止作二行。廣解理
根。則不罷道休廢也
鈔。俗中有要覽一卷十篇並論爲人志行之
云云會正記云。要覽晋都超撰。一卷十篇。
呂諫又撰五卷。此指都本也
記。晋都超云云都超即人名也。方比也。俗
書雖不依俗文生於邪見。然覽中多明節揀
亦可足比於内道。固免隨事航染&T067560;犯也 
抄批云。立謂俗中要覽雖非僧行之法。以見
俗士仁義禮知信。僧須准之。以同是離惡故
鈔。求異等云云求修行樣也
  裏書云。鈔雖不依文生見。而以俗方道。固
免於諐犯也云云簡正記云。謂讀
鈔。若多聞義等云云大利根人。不及旨意也。
今上明中客人修行樣云也。生而知之上。學
而知之次。困而知之又其次。困而不學民
ナシ。勸化衆事徒生徒死者。本律如是人云破
穀也
鈔。或有受苦之困云云簡正記云。約不修三
業爲施所欺故
鈔。十誦將來恐怖等云云十誦四十八十四
云。佛語優婆離更有五怖畏○何等爲五○
有比丘。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
智。是不修身戒心智也。如來所説甚深修
多羅。空無相無願。十二因縁諸深要法。不能
信樂受持。雖受不能通利。如是説時。無憐
心無愛樂心。如作文頌莊嚴章句樂世俗法。
隨世取欲。有信樂心。説俗事地。有愛樂心。
是故所説甚深修多羅。空無相無願。十二因
縁諸深法成。優婆離。是第三怖畏。今來有當
來有。應知是事求方便滅簡正記云。説法
無慈心者。但求利養也
記。即五怖畏如標具引云云彼標宗篇云。
十誦云○又有五種怖畏。一自不修身戒心
惠復度他人令不修身戒等法。二畜沙彌。三
與他依止。四與淨人沙彌共住不知三相。謂
掘地斷草漑水。五雖誦律藏前後雜亂
鈔。善見云。若師猶在云云抄批云。立明和
上既在須年年常學律藏也 大抄記云。善
見若師至疏。謂經律教在時。即須依教行。
依教行者。即與如來在世時無異故。若師
者謂經律教也。非謂師僧也。年別應受。謂
今年學四分。後年學十誦。年別學一部。須長
進故。非一過。謂非一度即然也此記同抄
批釋也耶。異大抄記釋歟 處斷□文矜
鈔。應聽律藏及廣義疏云云義疏即律疏也。
昔南都大安寺。夏中律學也。傳教大師山欲
立戒壇。南都衆徒有異義故不叶。大師入滅
後。又欲立中公家而上被仰出樣。汝等南都
下七大寺僧相語。其時七大寺僧云。汝等依
梵網申立戒壇事。大不取事也。先汝等今夏
大安寺。行事鈔談可聽聞云云故知。七大寺
共。昔學律也。一
鈔。佛藏ニハ五夏已前云云此經大乘經也 抄
批云。今引此文證。知非但律中制五夏學律
佛藏經中亦制。令如此也
鈔。凡顯徳有二等云云簡正記云。一爲名
利。二爲佛法。上一佛不許如賓頭盧取盋之
類律中除疑。即十誦律如盤持教誡之事故。
現通等即許爲佛法衆生得現通聖也。或
於闍王
記。爲衆生者息彼嫌疑云云阿那律尊者。婬
女家宿時。俗人嫌疑。即尊者登虚空現十八
變時。俗知聖者息謗也
鈔。別知通局云云道修知分俗修福分。此
局也。道智爲本兼修福。俗福爲本兼修智。此
通也。是以簡正記云。別知。其通局者。道修
智分。俗修福分。是局。若二兼修即通非謂
福智別行。難繼不無雙遂兩言
鈔。出家之人以身戒心惠爲本云云
無常不淨等云身也。戒者止七非也。心者
定也。定心所。隨心王云心也 大抄云。出
家之人至次第故。謂出家之人。先修身戒心
惠爲本。而先修福後修惠者。錯亂次第也。俗
人可解不得造經像寺舍等業指授法則」
鈔。是以僧有法能造俗有事能作等云云
正記云。僧有法能造者。即福指示他也。俗有
事能作者。金木石等也。終日相由者。僧由俗
資。俗假僧法也。執據恒別福惠別也
鈔。住持之士云云 修智分又修福分也。有
云。昔興福寺。四天王被言學者。謂眞義仲
算守超平忍云。其時以外。寺四壁破壞。時
人難云。當時寺務何人哉。覽寺不修理等云
也。寺務聞之云。當時隨分寺四壁強覺。其故
眞義等四人。教立置四方故。此即道俗修別
樣也 帛者綿通名歟
記注。有云三世佛云云會正云。三佛者。過現
未也 簡正記云。學三佛行者。過現未也
 抄批云。學三佛行者。立云三世指也 私
云。謂報身應身法身佛也。以由持三聚淨戒。
當來感此三身故。曰學三佛行也
鈔。道以聞思修爲造法云云抄批云。學時是
聞聞也。則思惟其義即解。義味則修其行。修
之不已故能生解。名曰修惠也
鈔。俗以草木牆宇而用造寺云云云造僧樣
時倚處釋之也。僧必住寺修行故。俗造草木
等寺。俗諦僧住。大乘之宅。眞諦僧住也。故
綱能住所住也
記。亦可俗以剃髮染衣等云云 問。何釋僧
俗不同。而約具諦俗諦哉
鈔。雖形事相交而道意懸隔云云抄批云。形
即俗以造像道。以修其五分法身。此曰形
也。事者。俗以供給四事僧唯得指授法。則
曰事也。與道相交。而所趣懸隔也不可亂
業而相于雜
鈔。盡美盡善云云論語文也。伴善云盡美。兩
方善云盡善。武王取代盡美。取代方雖
善。武邊惡故。文王云盡善也。加之不遠所遺
 即初受戒約告云。當勸化作福 被賊剥」
鈔。當以軟草。若樹葉云云某中一比丘令取
下善見
爾見
知友 覓衣著 摘解裁 被物」
鈔。若賊遂失衣云云謂持衣走時。年少比丘
衣落等時。衆中一比丘折樹葉等。付與餘比
丘。遮身向寺也 發弓聲 振鈴
鈔。擲石云石下石下云云抄批云。案十誦云。
時有賊。圍遶僧坊。諸比丘先作備防賊具。賊
來已即入房舍閉門。下橝上樓閣上作大音
聲恐怖。有二比丘。闇中擲石恐怖。石墮殺賊。
其兩比丘自謂言。我與汝倶放石。不知誰不
殺賊即生疑。我將無犯重耶。佛言。無罪。放
石時應唱言。石下石下。案大莊嚴論云。昔
有一比丘。常被賊盜。一日之中堅閇門戸。賊
復來至扣門而喚。比丘語言。我見汝時極大
驚怖。汝可内乎。於彼嚮中當與汝物。賊即
内手。置於嚮中。比丘以繩繋之柱。比丘執
杖開門打之。一下已語言。歸依佛。賊以畏打
即便隨語言。歸依佛。復打第二下語言。歸
依法。賊畏死故復言歸依法。復打第三下時
語言。歸依僧。賊言歸依僧。即作思惟。今此
道人有幾歸依。若多有者。我命必死。比丘
即放令去。以被打身體痛久而得起。即求出
家。有人問言。汝既作賊。以何事故出家修
道。答。彼人言。我亦觀察佛法之利。然後出
家。我於本日遇善知識。以杵打三下。唯有
少許命在不絶。如來世尊。實有一切智慧。若
教弟子四歸依者。我命即絶。佛或遠見斯事
故。教比丘打賊三下。便我不死。是故世尊。唯
説三歸。不説四歸者也
鈔。若無人空隨於近處有僧者付云云會正
云。無人即借依處。人散者。且置於近寺中
鈔。本所還立應取還之云云和本還上有後

鈔。若道中行有露等云云抄批云。以露濕比
丘衣故。年少前受汚便後來老宿不汚也
鈔。提厠草云云天竺如是。日本用紙也。大
唐用紙簡正記云。厠草長一尺謦咳材

鈔。○令人非人知會下記云。取糞鬼
鈔。當著衣手堅提令不觸厠兩邊云云記。主
準似下衣。指五條云下衣也。爾者當時。兩中
道行時著五條。小便事無苦也 又義云。下
衣者指裳也云云擧衣蹲前却近兩邊
鈔。應別處洗穢等云云此別處洗淨但初
就水器。洗穢者初縁。就水器中洗滌比丘汚
之。佛言。不應爾。應留。殘水者。五分云。上
厠用水盡應更取水留之私云爲餘人留水
故云殘水等也
況有
急事。令得足一人用也。勿令有聲者。彼用
水時有聲。餘比丘聞惡之。佛言。不應如是
也。以弊物拭者。彼洗水汚衣。佛言。應用弊
物拭之有聲者大抄記云。下氣。謂下風事
云云簡正記意不同也 塹揩
記。以七士洗云云七度以土洗爲言非七品土

鈔。五分小便器入房中應蜜塞口若著房外
與水滿中準此二事也。應滿盛水者。奇水
其器滿盛水也
鈔。不得坐僧坐具云云僧坐坐。師仰可書座
字也。不洗淨坐僧座乾半身云故
鈔。應脱袈娑僧祇支云云應脱袈娑已下三
千威儀不見文。餘如今引準此下衣可大小
哉。寄歸傳第二云。便利之事略出其儀。下
著洗浴之裙。上披僧脚崎服。次取觸瓶滲水
令滿將上厠准此著僧祇支。何況下衣哉。
爾者當寺令脱裳如何。答。鈔八慈濟畜生法
云云 此第八來意。隨時世人。或取鳥時。欲救
之過有無之樣。或爲人被痛。人等爲助所放
時。過有無之樣出之也 解他被繋狗子。
出他溺豚子。豚徒昆反入
水者也
猪賊繋牛
鈔。奪賊物人云云二事得意。一事得意。有二
義。二事賊物人云事也。一事物即人也。二事
義有難。賊物取云賊奪賊物過也。一事義好
也。十誦律云。畢陵伽婆嗟尊者奉憑。壇越
許有小兒。彼家尊者來給時。此小兒相隨尊
者取衣取足。有時此小兒江頭爲賊被取被
賣。第般行。尊者以神通至般中。小兒見尊
者取著足。其時飛來與長者給。此等事無苦
也。目連壇越爲賣行路遇賊。其時目連。以通
兵士現。即不被取也。未被取故。此無苦。正
被取不可取也。小兒無苦 又點奪賊物人
 那得還汝 被射中箭
鈔。若悲壞細及獄云云會正云。羅網換成功
獄違王制故
鈔。比丘言何處等云云獵師問猪在處時以
餘語答之也 主去後
鈔。不得有觸懮意云云以我行徳。援惱鬼神
意生犯墮也
鈔。若作檻出云云記云。檻桿也。而柙胡甲反木
神檻也
準此高蘭フセキ也又有云。ネスミトリ也
 論語云。虎凹出於押苦患蝎蜈蚣蚰蜓
入屋
鈔。以泥團云云簡正記云。以泥團者。謂將泥
團掩著虫身。虫被泥&MT03506;不動。然後將出奇
掃箒
記。五分云我慈○我以智惠聚用心殺此毒
味味無味毒等云云此五分文。呪蛇呪法也
 若窓嚮患蝙蝠燕雀入織作籠疎隔眼秀

鈔。安檽子云云今連子事也。檽力庭反檽
楮間子也
窓牖
編木拾虱聽以器。若毳若&MT03507;弊物拾著中。若
走出筩盛蓋塞。以火焙。湯浸爪掐令死○
縱行殺害 掐口洽反
爪按也
鈔。準須將養云云若不養虱可死故。時時可
養歟
鈔。作醫師得吉羅云云爲度世故。作故得吉

鈔。若和尚父母等云云正義和尚父母也。古
義云和尚父母非也。上爲出家五衆合藥等。
云其中有和尚故。淨人兄弟姉妹等也
鈔。叔伯 父方ノヲチ也。叔チチ
父弟也
チチ
父兄也
叔伯者。父方ヲハ也。叔ヲハ
父ノイモウト
ヲハ
父ノアネ
姨舅。母方ヲハヲチ也姨ハハカタ
ヲバ
ハハカ
タノチ
チ也 慈心作醫治得不得取物自入
記。謂僧傳明晋有法開云云出梁傳第四于
法聞云云會正云。法開者。晋舛平中。孝宗有
疾視脈知不起。不肯近藥而帝俄崩。或問法
師○女今引
記。高明剛簡云云高明名譽剛簡智剛力也。
通方脈者。方法藥法也。脈脈道也 經懷
記。調九候以療風寒之病云云九候者。陰陽
道有沙汰。一年分七十二候。分四時。合土用
爲一時九十日也。其一時分二節。四十五日
故。一年有四時八節。一節分九候。一候五日
也。即分節八九七十二候。八節中。二節初九
候。今所謂九候也。各各初九候殊發病故云
也 不亦中乎無往不可茍
鈔。不得服氣云云引氣塞召不出事有之也
鈔。唾腫云云以唾塗腫物也。記今方捉者云
治法事也
記。噀水以收腫毒故有訓シテ云今方トテ
水非也。意噀水藥思故。而口篇都訓事無
之。玉篇中無此字。但噀水以收腫毒可訓之
也。所以爾者。蒙求之燕巴噀酒讀之。又寒山
詩序云。師命救疾。若欲除之。應須淨水。時乃
持淨水上師。師乃噀之。須臾痛除
鈔。得學呪腹中虫病云云 呪當時虫腹等也。
若治宿食不消患吐用頭髮燒末 以栴檀塗
沈水亦佳微温
鈔。患毒云云食蔬等時也。左樣時。服腐爛
藥。但大便等。腐爛藥得意。懷素定賓嫌之也。
西天極清淨也。何可用大便等哉。若用外道
等。彌可謗故。是以懷素等。橘皮等萎腐云腐
爛藥也。而南山等義有證據哉。論五大開量
有之。又醫書等爲藥用之
記。不須受者謂曾加受等云云問。腐爛藥大
開量如無受之。何云曾加受等哉 答。大開
者了論意也。今四分意故不同也爲言
鈔。青木香著衣中云云爲令去白虫等也。又
療腫毒也 辟虫不眠床爾可耳字 雍廊 
 研 炒 全焦黒碾碎新汲水調
  沙彌別行篇第二十八
記。初通出家本者云云初約願次約行。又初
約心次約身口云云但今鈔注。同業疏二下
釋也。彼次釋當今初釋。彼初釋當此次釋也。
是以彼業疏二下云。初標定。沙彌者。西梵天
音。東夏人翻爲息慈也。有人定息惡行慈。
爲行之始也。有人言。初拔世表多縁慈戀故
息小慈用懷大哀救拔一切也後據創反俗

記。名室羅末尼羅云云抄批云。唐三藏云。沙
彌者。梵室羅摩路迦。翻爲懃策男。謂苾芻
懃人所策故曰也。室羅摩拏理迦。翻爲懃策
女。釋義同上。有云。懃是比丘。策是沙彌。以
沙彌被比丘策使也。此亦同三藏意。又云。懃
策者。勤求策使故也
記。通平去二音云云平聲別義也。故云。
在由途之外。去聲別義也。謂分別義也。
是以記云別別行兩釋並通也
鈔。創染玄籍云云抄批云。立云薄書曰籍。謂
一切三藏聖教文字卷軸。皆曰典籍。此之籍
者。能詮玄理故曰玄籍也
鈔。標心處遠云云抄批云。謂始染玄風出俗
未久。然擬修道。近出三界。遠至佛果菩提故
曰也。亦如松柏初萠。已蘊陵雲之氣也
鈔。濫迹相濟世渉多有云云只以衣食相濟。
而無法者也。是以會正記云。濫下謂師資濫
俗之遠。但以衣食相濟。而無法者世途極有
故須明之又義云。畜沙彌。爲告役非爲佛
道事也。是以抄批云。立明末代僧尼自身非
法。妄畜沙彌。但爲供給貪其使役無有愍。彼
生死提誘訓誨。此是濫義。事迹似聞攝養
自可行教正用承修
鈔。然信爲道原云云抄批云。疏云凡入佛法。
要先有信。信義不同。略有六種。一如手。二如
莇。三如乳。四如財。五如根。六如力。一如手
者。花嚴經云。説信爲手。如人有手。入寶山中
自在取寶。有信亦爾。入佛法中。自在取於無
漏法寶。二如莇者。如人用現子莇。以爲琴絃。
音聲一奏。一切餘絃皆悉斷滅。若人發一念
信心。一切欲煩惱業障悉皆消滅者。三如乳
者。有人構取牛馬諸乳置之一器。或將師子
吼一諦投之。一切諸孔皆悉壞變爲清水也。
若人發一念信心。一切惡魔。及諸罪障。悉皆
變爲清淨法水。四如財者。譬如世間財物。皆
益衆生色身。信心亦爾。能長信人惠命也。五
如根者。譬如樹根。能生花菓。信心亦爾。能生
菩提花果。六如力者。譬如世間壯人。能伏剛
強。信心亦爾。能摧一切惡不善法也必先
此二如未燒此徒自剃著 縱放愚情
鈔。至于皓首觸事面牆者良由自無奉信云云
胡老反
白色也
 無因而生人而不爲周南召南其猶
正牆面而立也。二南統目於詩飽食暖衣
記。當紹金輪王位云云問。四輪王必増劫時
出世。而今滅劫。人壽百歳之時分也。設悉達
太子雖不出家。豈可紹金輪王位哉 答。記
此明出家從因彰號云云可云出家切由佛。出
家未因位故。不云佛云切由菩薩。是以云從
因彰號也
鈔。郁伽長者經云云郁伽長者名也。是以簡
正記云。郁伽經者。郁伽長者也於六
如大
在頭憂救然熾 孝戀辭親恩染難奪 滋味
甘噉蔬澁精進
物也
記。八音 濟縁二下云。金石絲竹匏土角木
飾玩精麁無礙 不寢 恣口云云雜談義也。
明遊自撿約ノ
義也
飮饌 不知絶極云云不知飽
期無所不甘
記。而已限以略刻虚腹云云書分食夜不食。
刻時也。付晝午時已前食。午時以後不食爲言
記。華屋&MT03508;匹諸反
&MT03509;
云云對作屋故云偶。今對
屋等是也
記。注齊文宣王云云諡號也。蕭子良之名也
私云。此諡字死以
後被送字也
鈔。華手經云云會正云。亦名攝諸善根經。羅
什譯。今八第九卷
鈔。菩薩有四法云云問。既云。菩薩有四法者。
何作善來比丘哉 答。或云。漸悟菩薩也。故
先善來得後迴心也。又云。内秘菩薩行外現
是聲聞時可有善成得也。以此意記釋得初
果也
記。道成初果云云約四分意也 問。内典録
中。華手經大乘判。隨今四法大乘也。而何以
四分善來釋初果哉 答。一義云。表無表章
中大乘中。亦用倶舍十種得縁故設雖大
乘。用四分得縁有何苦哉。又義云。隨義轉用
義也
記。爲道出家無漏功徳云云問。雜煩惱共有
漏也。何云無漏哉 答。志菩提出家故。約所
求所期云爾也。實今行有漏也
鈔。雖破戒破戒墮罪云云和本下破戒二字
無之 墮者從墮
鈔。因辭發心云云問。正成比丘否哉 答。抄
批引智論云。既醒驚怖其己身忽爲比丘。即
便走去等此釋成比丘醉醒不云音不雁也大
田鴻小曰雁也
玉云。胡蔦反黄
鵠仙人所乘也
鈔。四明既出家已行凡罪行云云此第四門
出家。而不知有過樣故。明其樣也。此下且依
聖禪師凡聖行法配釋内典録中。出道聖禪
師一代法門。不出六種機。謂凡罪行乃至佛
果證行。今佛果證行。不出大菩薩行接之故。
即祖師御撰内典録第十云。隋朝滄州逸沙
門釋道正撰。凡聖行法六部五十許卷。凡聖
六行一部二十卷。六行法一部十卷。六行門
一部七卷。六行要一部五卷。六行略一部三
卷。六行録一部七卷。六行要一部五卷。六行
略一部三卷。六行録一部一卷謂罪行大菩薩行
福行小乘人行佛

證行
已上。彼文名目卷數計載之。而此凡罪凡
福聖道三門。依彼六行總接立之。謂第三行
聖道行中接心種行。而三歡立之。其中第三
唯識觀。合彼大菩薩行佛果證行。爲一種立
之也。爰知。今配釋符合彼六行法門者也 
問。四分齊中罪分齊。今凡罪行同異如何 
答。彼賊分齊三途業。罪分齊人中業。福分齊
天上業。道分齊三乘業也。爾者彼罪分齊。可
接此凡福中歟。凡一代教。説三惡道業因云
凡罪。説人天業云凡福行。故知。於六道中分
二也。出離生死業云聖道行。此接四種小乘
人行乃至佛果證行也
鈔。見縛等云云會正云。身見邊見等云云
批云。一切見中唯有我見。能斷惠命○私云。
上言見縛者。此通五見也。○上言一切見中
唯有我見者。謂五見之中我見最惡簡正
記云。縛者謂諸見也。利養縛者。由其名利便
生有漏因。制諸戒爲防罪業三途雙射其
心禿幸宜自照。愼勿自謾謂是他。尠見有口
護持正法。驅逐令出相形比失於利養 嫉

鈔。愛親求利云云出家之後愛親人嫌之也 
問。愛親求利一事歟。將二種歟哉 如何 
答。記慳嫉別釋。爾者愛親求利可一種也
記。注不必將此配上三喩云云此暗破會正
也。彼云。若論下結束貪欲收上利養。瞋收上
見過。愛親收上邪命。以不親強親故。求利收
上示好衣鉢。慳嫉收上見有持戒驅逐令出
等。別抄即凡聖行集中
鈔。此戒取見見取煩惱云云執今五八十具幷
三聚戒等相。當五見中戒取也。大段五見取
執戒取見。無勝進意也。今戒取等。彼接屬得
意。云此戒取見見取煩惱也
記。又以戒爲上勝名見取 問。凡戒取見者。
以鳥鷄等戒名戒取。此戒取又執殊勝名見
取。是以抄批云。執戒爲道無肯進趣名爲戒
取。取此之見。以爲最勝名爲見取若爾者。
執戒取可云名取如何。戒爲上勝云名見取
哉 答。誠如來難。但今文言少異。其意有異
歟。其故以戒爲上勝等者。意云。以戒取爲上
勝見取爲言
鈔。念佛法僧云云濟縁記云化教六念也
記。然世出世據心石同云云即離二見。唯識
解了上所持戒行。即出世無漏法也。資持云。
若約鈍根通爲世善。若論上智倶作道基云云
此豈非據心不同哉
鈔。九想云云簡正記云。玄引大般若第四百
二卷云。一膀脹想。二膿爛想。三黒赤想。四青
瘀想。五啄噉想。六離散想。七白骨想。八焚燒
想。九滅壞想
鈔。智者不應貪著小利忘失大利云云簡正
記云。小利則人天三界内。大利則無上菩提
涅槃。今貪三界利樂。不求菩提涅槃。是失大
利也
鈔。但出聖道云云和本聖上有世字也會
正云。但出下應有世字未曾 慣習
鈔。經中乃多云云同經者正指何經哉 答。
音維那云住空則宗阿含。相空則宗般若。唯
識乃宗楞伽等經云云今記家釋云。經中通
招三藏。總注論三藏云經問。總標云經中
乃多。何至別釋唯識觀全依論哉 答。了然
云。嘗聞。圭峯禪師云。經隨機説。論逐經通。
故觀行之文雖出指經。而修證軌儀備詳諸
論。如性空觀。出成實論宗阿含等經。相空
觀出中觀等論。多宗般若。唯識觀出攝論。唯
識論同宗十地楞等經故。使文中經論齊論
云云問。此三觀爲祖師自在。爲古人立耶。若
云古人立者。夫祖師立義初無混漫。若引用
時或著舊他之言。或具標彼名字。然此三觀
出事鈔懺篇沙彌篇業疏受篇。並不渉古之
言。驗知吾祖獨斷之智攝要經論。略出三觀。
若云不然者。結指文中云。如別行門二十卷
中。具廣分別者。指道整禪師所述。準知今家
三觀。全出彼文哉。爾者方方難思如何 答。
可然云。吾祖禀生知之惠窮神化之源。建立
一宗。雖無區別判教之文。然三種觀行統拾
一代教云。於有次言於空修之。於中今古冥
符不可易也。豈待旁人言。然後言之耶。故云。
經中乃多要三位等。則知。吾祖三觀。專宗經
論爾。或指同整師行法者。蓋理同也。抑知見
之不異爾。況吾祖弘律唯持犯。至於觀行略
擧大綱而已。整師教理既同文義且備故指
同之。豈云全用者耶 問。今家三觀爲總攝
盡諸經論觀法耶。若云攝盡。以瓔珞仁王假
觀在何觀耶。若云。不攝鈔文何云不出三種
 答。隨經求觀觀相實多故。云經中乃多也。
以觀攝經經無不盡故云不過三種也。但知
瓔珞仁王在何時教。則經疏之觀自然有歸。
爾者假如仁王經。是般若部類屬空宗之
經。小菩薩既宗般若修相空觀則是空觀明
矣。經中假觀。何以配之 答。菩薩觀法如幻。
然後入空。則是從假入空也。故大師云。諸
法本相是空空也唯情妄見假也實唯有識假也
攝論云。知此識是假有通達俗俗即
假也
但諸經單
複前後圓別不想相言之與不攝也云云
記。若於時中視心爲要云云一切時中行來
府仰常爾一心之道也
記。或權相見性云云濟縁云。見相如實觀
性本空。當相即空不待觀性
記。見理有二云云問。理本是一。何云有二哉。
是以鈔中一云。大小二乘理無分隔對機。設藥
除病爲先故。鹿野初唱。本爲聲聞。八萬諸天。
便發大道。雙林告滅。終顯佛性。而有聽衆果
成羅漢。以此推之。悟解在心不唯教旨
等釋如何可得意哉 答。理本雖一。約能證
機時。或云空理心理。理實ニハ一。故約證入門
時。云見理有二。又鈔中四云。然理大要不出
三種也。在而開權會小見時。一是理。故云。理
無分隔。依之資持中一云。若據大小理教實
異。今約從本施出。或約開會有歸故云無
分隔資持中四云。理本是一。何有三者。若權
實往分。前二是權。後一是實。若大小相對。前
一是小。後二屬大。若約開權會小。終歸一理。
若對三宗。性空局小。唯識屬大。相空通小大
小。如是分云
記。前二爲權後一是實云云問。資持中四下
云。前一是十。後二屬大云云然者何云相空
屬權哉 答。自本於大乘有權實故。以邊邊
配屬也
記。然出家超世等云云業疏開會今唯議會
釋合也。有義云。三觀共聖道行。故云。通學
等。雖業疏以開會爲出家之本。今又以唯識
即可爲觀本。只爲例許也。非會釋歟
鈔。一者小第人行觀事生滅知無我人善惡
等性云云問。此性空觀中可攝生法二空觀
哉 答。然也。觀事之事可通我法二事故。是
以云事即是境。明知。互我事法事之二也。加
之所觀事。通三觀無差別故云。三觀並云。
觀事。爾者相空唯識觀事。豈限人我之事哉。
爰知。通我法之二也。依之知無我人者指人
我。善惡等性者召法也。法通善惡故。爾者尤
性空觀可通生法二空也 問。付之不明凡
性空觀是小乘劣機所修行也。何攝法空云
哉。是以鈔中四云。一者諸法性空無我。此理
照心名爲小乘資持上一
云。小乘有部唯説
生空會正記十二云。即二乘唯觀性空也。觀
下如觀心至一刹那。觀色至一極微分別不
可得名勝義諦故倶舍云。如水瓶世俗異此
名勝義。謂如世淨瓶以惠分析。成一聚極微
無瓶之相。今於五蘊折而觀之。則知無性。無
性故無我。人善惡及一切法名爲性空此等
釋。明限生空觀若強云通生法二空觀者。
不可有其理性相二觀。全無著異。爾者難思
如何哉 答。且就性空觀假實二宗義不同
也。雖同小乘。毘曇實法宗。唯説生空。成實假
名宗。兼明法空。但上所出南師釋。出毘曇宗
義歟。然而假宗利機。何不攝法空。是以戒疏
一上云。故入觀也。人法但己及其出也。不無
縁習同記云。人謂體析所觀法即反照能
觀。病除藥者。故云倶己。縁習謂以縁舊習入
觀照理。理空故。同縁習隨事事有故異
持記上一上云。小乘有部唯説生空。四分假宗。
則兼法空。置名權理。大教則指常住眞性名
爲實理業疏四下云。小乘極所人法二觀。對
我觀析唯見是塵對陰求之。但唯名色求人
求法了不可得。是爲空也同記云。五陰爲
法。計法爲人。此二本無妄計爲實。遂成二執
故受輪轉○意計有我。我即塵。又計陰爲實。
陰即名色。縁生縁滅○權求人法。但有虚計。
知計是虚。人法不立是爲二空此文假宗事
得意也 歸敬儀云。三乘聖賢深淺有異。至
於入證唯在二空資持中四其中須分利鈍。
利者體法即空。鈍者析法見空。或云。有宗唯
識人空假宗人法二空此文得意有異義。了
公御義。須分利鈍。此者總毘曇等小乘於空
我。我當體不析性空觀。故云體法即空。我漸
漸析。至不可析所。云析法見空也。或云者此
總對辨假實二宗也。又義須分別鈍者。總合
二十部小乘云利鈍也。其中利者。空法體故。
云體法即空也。空我當性云析法見空也。或
云者又重對辨假實行意也。依此等義。性空
觀中攝二空觀旨樣申也。加之正源記第八
云。若約化儀。佛爲小乘。唯説人空。不説法
空。今準疏生所所文據。皆説二空。戒本疏云。
故入觀也。人法雙亡。又歸敬倫三乘聖賢深
淺有異。至於入證唯在二空。良由世尊聞音
普被異類等聞故。諸聖弟子密□佛意源通
法空。然對大乘淺深少異經宗。所謂小乘雖
小説法空亦有不明云云今準經論及先徳所
判。小乘二十部總有六宗六宗
如別
皆由計法三世
前後細假實各執不同。致其立觀深淺有異。
今約所宗曇無徳部。準成實論。以示觀行。先
用論意以釋疏文。後引論文統會疏鈔文。又
云。問。名色既存。何名空法。答。須知。疏文蜜
同論旨。今引成論正文。配而釋之。論云。滅三
種心名爲滅諦。假名心準論假名有二。一者假人。
二者假法。執之名故名假名
實法心謂五陰細相名色二法
執之爲實名實法法心
空心即能空
智體也
問。云
何滅此三心 答。假名心。或以多聞因縁智
滅。或以思惟因縁智縁智滅法。心在煗等位。
以空智滅空心入無餘涅槃。斷相續時滅。即
以此文配釋。今疏初對我觀不見人我。但有
塵大即假名心。次對陰求不見假法。唯有名
色。即實法心。後對人法總而求之了不可得。
即是空心。如次對滅義同前論 問。鈔云。諸
法性空無我。又云。觀事生滅智無我人善惡
等性。與今二觀同異如何 答。此即統會疏
鈔。引論配釋之義。如前第四已述此義。若解
前義。此可自通人。如此釋義分明。可通生法
二空若爾者。小乘許法空。與大乘何不同
哉 答。通眞記云。彼觀法空。但空麁色微細
觀惠力劣故又云。又執之爲勝義諦。由能
破此麁實法故亦名法空三論玄義云。小
明一空大辨二空。可有差別。既同其二空大
小何異。答。雖同辨二空不同。略明四種。一者
小乘析法明空大乘本性空寂。二者小乘但
明三界内人法二空空義即短。大乘明三界
外人法並空空義即長。三者小乘但於空未
説不空。大乘明空亦辨不空。故涅槃云。聲聞
之人。但見於空不見不空。智者見空及以不
空。空者一切生死。不空者謂大涅槃。四者小
乘名爲但空。謂但住於空菩薩名不可得空。
亦不可得也。故雖明二空。空義有異故分大
如是得意無相違歟 問。小乘之人。於
何位修性空觀耶 答。了然云。諸論示利鈍
不同。則三生一生種二生修三生證。若鈍根
者。六十劫則屬。次二十劫修得。折玄具引。不
必致疑云云智瑞云。初心即修。此如外凡。從
四念處等即性空也云云
記。初中標位云云中字誤也。可作句也
鈔。二小菩薩行等云云問。小菩薩名言爲義
立爲有文哉 答。智瑞云。智度論云。今小菩
薩不迷空故。又法花云。諸佛子。專心佛道常
行慈自知作佛。決定無礙。是名小樹。疏家所
釋。並指小菩薩。經論明文如鏡可照問。小
菩薩正指何位哉 答。餘論幷古記等意。小
菩薩大菩薩配當地前地上是以智論云。小
菩薩欲觀空。反爲空迷故。於十信位。先修人
空。至十住位。則修相空。搜玄小菩薩者。謂此
菩薩觀性相倶空。滯其空相。謂是唯識五位
之中。即資糧加行兩位也。○至初地時方滅
此相。此小菩薩。滯相修心得二取空故。云空
相。此屬地前兩位小菩薩簡正記云。小菩
薩者。此是大乘位中小菩薩。修相空觀。大乘
五位中。是加行位也會正記十二云。地前小
菩薩。修相空觀也。善惡等相。謂前小乘人。但
知五蘊四大縁生之性是空。未能達其相。今
此加行○觀菩薩行慚源不但知性是空。亦
能了知其相是空。不用滅色。求空乃即色是
空取 抄批云。相云依瓔珞經。地前三十
心爲小菩薩也。前小乘觀事生滅等者。但知
五陰四大之性是空。未能遣得共相。此小菩
薩。猶分得謂空。非但知性是空。然即就色相
之中。了知色本自空。不用滅色。求空乃即色
是空。故曰知無我人善惡等相也。但知此色
相空時。用爲至極。用此爲理。又未了唯識之
觀故。名小菩薩也此等皆今師所破義也。
是以資持中四云。小菩薩者。雖發大心未窮心
本故。設此觀空諸塵境。如諸般若所被初心
又云。有人將前小菩薩對加行者。不知觀
行不同也又云。若對三宗。即當四分同觀
空理故。云小也。志慕佛乘故。書菩薩相。召佛
子即爲明例正源記云。小菩薩者。諸經
論家所説不定。或云。地前是小登地屬大。或
約諸教。次第相望。前前皆小。後後是大。然據
今宗。亦説不定。或有獨指十信。或有通收四
十心人。或指天台藏教小菩薩。皆非至當。今
試以理定之。約機對教。別是一類純根菩薩。
初學大乘淺。破諸法因縁之相。但解法空。未
窮心本。劣於後大故名爲小。雙修二種。廣化
衆生。異前小乘故稱菩薩。約此對教。即當般
若部内。與二乘人同聞法空名其般若此同
今記意也 問。餘記釋用否可依時。智論分
如何得意哉 答。彼於大菩薩中。且
以義與小菩薩名歟 問。相空中可有四分
律之義哉 答。不可有也 問。付之不明。若
云有之者。相空教是大乘般若所説義。四分
律即小乘半教之宗也。何大乘中。必可攝小
乘義哉。是以大智律師三觀大小相對時。無
相攝若依之云爾者。大智律師。以相空觀
對三宗之時。即當四分則爾者如何 答。此
事先後料簡異義多端也。不可一定也。雖然
且依一義述成申不可相攝也。即如一邊御難
也。凡建立三觀意。爲分大小權實偏圓淺染
之相也。性空觀。總攝一切有部小乘教。四分
律曇無徳部。即此教所攝也。相空總攝諸部
般若空宗理之諸教。即是大乘微妙之教理
也。思任空理故名小菩薩。既是大乘。如何攝
小乘四分之教哉。是以記懺之聚篇配釋中。
若大小相對。前一是小。後二屬大判。性相二
教大小不同分明也。但於相空觀中。即當四
分配釋者。文言一往雖似相違。而案義意。且
以四分分通大乘義邊。配當相空教計也。雖
然不可有大小混亂義也。是以音維那云。記
家於三觀標中。約數義分判。其大小攝屬己
自明顯。後約三宗分對故。定相空通於大小。
今四分雖屬小乘。然有分通之義。何妨通大。
空雖屬大乘。然顯偏空之理不妨通小問。
性相二空並通大小故。大品楞伽盛明性相
二空。此宜性空不通大乘。佛性論云。二乘之
人。約虚妄觀無常等相。以爲眞如。既云無常
等相。是非相空通於小乘。若爾祖師有何源
道偏以性空爲小相空爲大。悦天台常破古
師性相二空。分對大小者如何 答。智瑞云。
祖師偏以性空爲小乘者。此是法上模計之
性故。阿含等云。先以人空不見色性。乃至不
見識性。此但空摸計之性故屬小乘。若空法
相名爲空非大。是何以小乘不能空法相故。
故賢首云。縱空法相亦未究竟。此亦細辨二
空章云云問。記家意。相空教中。分別利鈍二
類之根機可云哉 答。兩方。若云有利鈍二
機者。宗家相對相空唯識分別利鈍之時。以
相空爲鈍。以唯識爲利根。此外受於相空教。
不云有利鈍。是以資持釋小菩薩名。云小據
觀智大約志求。小大雖異。置菩薩乘云云
空小菩薩位有般若之初心者。慕圓宗之教
理。敢出始終。當教之機。若依之云爾者。夫相
空觀。既配當方等般若等之權教。尤修權教
之因。期權教之果之類在之。若不爾者。叶地
前小菩薩。地上大菩薩之不正義。背三觀教
理淺深因果不同之記家料簡者也。爾者難思
如何 答。凡相空教機。尤可有利鈍。其故志
慕後教佛果方名利根。於己當位不望後教。
是鈍根人也。天台通教菩薩。利機意懸別教。
鈍機求己自乘果。是名鈍同二乘。天台南山。
其義尤可同也 問。若爾者。名小菩薩。小同
觀空理邊也。菩薩志慕佛乘邊也。若志慕邊
名利機小菩薩。同觀空理人不名菩薩歟。既
無志慕義。豈名菩薩。爾者非鈍根小菩薩歟。
又分利鈍。於當教分也。何對相空唯識分利
鈍乎。又今志慕佛乘。相空自乘權乘權果也。
二乘正無志慕佛乘。今志佛故名菩薩計也。
必非唯識圓果也。性相唯三各有行果故。指
自乘權果云佛乘。故在。同志佛乘都無利鈍
也。又若利者。志圓佛果遂至圓佛果鈍者止
至自乘果得意。鈍者正至權果期不見處也。
又至自乘果云無之者。何云鈍機哉。帝不審也。
如何 答云。無菩薩名字御難。實雖然。小據
智大約志求云釋。今相空通大小。約圓觀空
理觀智。是鈍機也。大約志慕佛乘。是利機也。
小大雖異。幷釋菩薩乘。故知。菩薩名定通小
也。次分利鈍依當教者。是又必不爾。天台通
教菩薩。後教懸意名利。止己當位名鈍也。是
豈不爾。次志慕佛乘自乘權果者。是又不然。
既云雖佛果行處中間。雖期圓果。行度中
間故名小菩薩也。是若期自乘種果。何云處
中間乎。故知。是圓果正指佛乘也。次鈍根正
趣自乘果。此義不見云御難。實雖難思。且利
者。直志求佛乘。遂至圓果。鈍者雖期自乘果。
此遂至圓果。其所以者。利者直至。鈍者經開
會至圓果。故依遲速不同。如何無利鈍哉。至
法花會座。爾前般若等機。皆開會還令至實
果。故是雖鈍機。遂至圓果。自本上利根人不
經開會。直志求佛果。至圓果故。可有利鈍

鈔。三大菩薩行云云問。大菩薩者指何位哉
 答。今師意。通地前地上也。若爾者。何故資
中四云。大菩薩者初地已去也梁攝論云。
初地見位證唯識理成大菩薩聖者抄批
云。初地已上菩薩。一切情非情事。皆是唯一
簡正記云。是大菩薩等者。從初地至十
地。總名大菩薩如是論文。諸師解釋。一同
初地已上名大菩薩何云通地前哉 答。自
本如成申祖意。通地前所以爾者。鈔中四云。
諸法外塵本□實唯有識。此理深妙。唯意縁
知是大菩薩佛果證行故。攝論云。唯識通四
正源記云。若約經宗。登地名大。此唯上
聖。恐隔初心。疏主立觀正爲攝凡。即此凡夫。
頓發大心圓修唯識。志求佛果。即名此人大
菩薩。即説此行爲佛果證行。大非位大也
通眞記云。初心凡夫使修此觀。即名此人爲
大菩薩。即説此行爲佛果證行歸敬儀云。
發心畢竟初後心齊。唯祇四位凡聖通學。今
則在凡不學。何有克聖之期。故須發足並觀
此等諸文。且通始終以前令出難給諸文。
且初地以去修眞唯識故。約此義邊。且初地
已上大菩薩。理實地前地上名大菩薩也。故
了然云。諸家多説地上爲大菩薩。今向大名
謂是登地故。便荊溪有判位太高之行殊不
知。今家所謂大菩薩者。蓋指□修唯祇者。對
前相空屬小故。稱大爾。資持反謂持擧深位
以彰理妙者。未免將錯就錯也以此等釋義
得意時。以前難自被遮者歟 問。付此唯識。
記家出二種。一者眞妄和合識。二者眞識。今
正用觀時。觀於何訓耶 答。了然云。眞妄二
識。雖楞伽經攝大乘論有別位。有第九清淨
眞識之文。然今家圓觀眞俗並觀。言俗則妄
徹眞源。語眞則眞該妄。未三必一法三智一
心如。即水之波。猶鑄金像。初心欲其相如此。
若將二識眞俗別大非祖意云云問。法相宗
唯識。與今唯識觀同異如何 答。唯識名曰
圓別有異。彼宗説眞如凝然不變八識一向
生滅。復説二諦條然。不能即理其入觀也。但
觀事識。至第五地方能合觀。所以天台指爲
事觀。清涼判爲始教。良由於今宗。不然雖張
兩門。同收一觀俗同體因果圓融。況宗中
不説五性不成三乘定異。豈得修觀同彼法
相耶云云問。花嚴宗法界唯心。與唯識觀同
異如何 答。了然云。花嚴法界唯一如來藏
心而會二門心眞如門。
心生滅門
今家唯識。雖識雖梨耶
而圓通眞理。況攝論説阿梨耶識。即如來義。
此夫起信。但有二名。畢竟無二體義無差別。
若此讀心未有異也。但彼明法界四種。此讀
唯識一門立教隨宗未可一也
鈔。觀事是心意言分別云云此上記主語文點
也。又觀曰分別讀樣在之間。三觀之中。所觀
境可有廣狹大別也云云意云。分別者。心思
之所語即爲境也 會正記云。意即第六意
識言即名言
鈔。故攝論云云云本論無著造也。於末論世
親無性二師論有之。又世親論有三代譯。謂
梁隋唐是也。而今所引。梁攝論也。是以正源
記云。梁攝論三藏所翻。令引釋論文第七
番在之
記。願樂即十信云云同濟縁云。願樂通收加
行三賢也。究竟別指最後妙覺今相違如何
 答。今且擧初後也。彼論中願樂位十信十住
十迴向
究竟位自八地至
佛地文
但彼加行三賢之加行言。指
願樂位云加行位。故知。加行即三賢也。是
以會正云。願樂即加行位餘師指四加行
兩祖釋不然歟
記。名觀中句絶云云今記意。觀中得意給。而
本論文。云於此觀中意言分別釋論此觀中
釋自願樂。意至究竟位會者觀中何釋中道
中哉
記。唯識離斷常即是中道云云問。斷常是外
離外道斷常二見。非唯識中道意。何如
是釋哉 答。天台中道有二。一法性中。二離
斷常中。謂離外道斷常二見。今釋不同。彼謂
斷者無義。常者有義。離有無故。云離斷常也。
下記云大小乘相
次同異下
執有名常。著空名斷下云鈍
見空時即離有無云中道也。爾者無相違
鈔。縁意言分別爲境云云問。此意者。分別互
願樂位等四位可爲境哉 答。雖難思。且可
互四位 問。若云互四位者。未證唯識之涅
槃理時。縁名義爲唯識。以尋伺所縁之境名
意言分別也。但局願樂位所縁。不可通見道
已上若依之云爾者。祖師引攝論。從願樂
位至究竟位。名觀中縁意言分別。如解釋。分
明互四位方方難思如何 答。意言分別。
互見道已上。不互難計。但見本末解釋。互四
但至一邊者。彼實加行位唯識也。於見
道之上者。於意言境如理達釋。爾者不可成
相違也
鈔。離此無別餘法云云濟縁云。謂上三行收
盡故準此一代觀行三觀可攝盡哉 記上
云。三觀大小二乘教理行果。一切整足云云 
問。以此三觀可爲一代判教哉 答。爾也。今
師意。以三宗三觀。雖判釋東流一代教。殊以
三觀判教爲非摸也
記。前二小乘後一大乘云云問。小菩薩相空
觀。云小乘事不得意。小菩薩記主既云。如諸
般若所被初心全是大乘也。何況下大小乘
相次同異之。大乘中云。若論定惠小觀相空
源觀唯識。又業疏中。大乘極所空識爲本空。
即相空識即唯識。此等諸文。以却渉小乘不
見。加之資持中四云。前一是小後二屬大爾
者今前二小乘釋如何 答。資持云。若對三
宗。性空局小。唯識局大。相空通大小釋之。自
本相空通大小故。約邊邊或云大。或云小也。
但云小同觀空理邊云大。志慕佛乘邊也。依
之下記云。由小菩薩渉於大小。小據智大約
志求。小大雖異。並菩薩乘故。且據一往通收
大中如是得意時。何無相違歟
鈔。惡擬諸行常者行者云云會正云。要妙拔
濟之行常欲在公奉行者。廣如凡聖行集二
十卷中文
記。辨魔云云修行時有魔礙故
記。三障云云惑業苦三也
記。括上三事云云凡罪凡獨聖道三也
記。即修羅人天行云云今以修羅攝善也。涅
槃經云四惡趣時攝惡也
記。若有自爲身云云前序云。欲得生天上。此
花報後序云。欲求於佛道。是眞實果報也
鈔。大小乘相決同異云云同者三學無別。三
乘共同之。異者約菩提心廣狹故。云心者也。
然對三學不判同違也。若爾者。於三聚律儀。
一戒云同。餘云異哉。若又於戒作同異。何於
定惠不作同異哉 答。記用與別故云利益
殺生等也 今通決正
鈔。三乘道行如上已明云云簡正記云。謂聲
聞縁覺菩薩。即是三乘人也。性相心即是三
乘道也○若約鈔合言合小而離大。小中合縁
覺也。大中即離開大小菩薩。如是之義。如上
已明。今通三乘。以意正其所修也。不出三學
者。謂大小乘各有三學
鈔。戒縁身口云云此而通空有惠縁由也。犯
則同心者。此句在四分空宗也。執則障道。是
世善法者。慕人天凡福行執計可墮利使。利
使者五利使事也。不免三途者。成上凡罪行

記。止是教門開合之異云云問。縁覺利。可開
十二因縁。聲聞鈍。何合云四諦哉 答
鈔。佛性論云。二乘之人約虚妄觀無常等相
云云大乘一實眞觀常樂我淨也。二乘觀無
常等。其下顯現云涅槃如。故因有果無云也
 是人於何
記。大乘中三品即三聚等云云此先依善戒
瓔珞等意。以堅三聚挍合同異時。攝律儀戒
同聲聞。餘二聚不同也。次下云。準業疏。圓宗
謂聞三聚者。以圓宗約義横三聚挍。聲聞時
三聚倶同不異也。彼雖不知三聚。自圓宗見
時。自彼有約義三聚之義也爲言
記。以至畜寶然身等異相極衆云云業疏云。
寶壁開制戒異。若菩薩提寶不犯聲聞是犯。
菩薩酤酒則重。飮酒却輕聲聞反此
鈔。不破戒人云云今記主。意。人字付上科之。
而少數得意。簡正記會正記等。人字付下科
之云人同。此亦不得意。所詮今記意ニテモスルニ
レハ破戒人ニシテ無苦歟○應任意施爲
鈔。地持云寧起中見等云云地持瑜伽同梵
異譯也。彼論云。起我見如妙高山不起空見
云云交壞○善心言乖趣合
鈔。雖現非善利後因保著心少云云百論云。
生死多分從有執失云云問。引此問答意如
何 答。付云護心之戒受過恒式可禁斷常
二見意地惡非故出之歟 殃墜無間
鈔。如色界天猶斷五蓋十不善得生彼梵三
十一天云云五蓋者。簡正記云。倶舍云。一貪
欲。二瞋恚。三睡眠。四掉擧。五疑蓋。五中既
有貪欲止乃不得生天。何況菩薩而許起貪
又十不善後三中有貪。共除此貪生天也
 問。天自地貪有之。何斷貪生天哉 答。今
斷者。欲界麁貪云也。自地細貪可有之。有
云。依三品十善生天。下品生六天中。中品生
色界天。上品生無色界。故知。三界總報可依
十善。但止二界被助四禪四無色定生也。故
定助業也。但十善生欲界也。故水抄云。總報
四禪四無色等依十善也。方論總報十善
之天台宗人云。人天報依戒。何殊勝淨土生
不依戒。故依戒生極樂淨土云云
鈔。本所不得云云出世聖道自無始來本所
不得經欲惡爲言
鈔。攝論云菩薩得無分別者等云云會正云。
菩薩得無分別智下兩句。是上卷文。由有下
至十惡。是下卷文。未大師合成一義。彼上卷云。
若人得無分別智。未出無分別觀一切塵不
顯。由境界等義隨三惠。故知。唯識無塵。又下
卷云。無上菩薩。依止廣大甚深差別者。若菩
薩。由此方便勝智。行殺生等十惡無染濁過
失○又云。無分別智即般若波羅蜜。名異義
依之有人云。前段文釋根本智。後段文
釋後得智。是以釋論云。勝智即後得智
以爾者。無性攝論云。謂諸菩薩悲願相應後
得妙智世親菩薩釋他心智 問。若爾者。
何今記釋勝智即無分別哉。是根本智智聞
如何 答。此事實難思。追可尋之
記。以諸外塵皆唯識故云云此釋意。無分別
智見境而唯識無外塵見之歟如何 答。彼
義勢未分明。法相宗意。正智不向境也。縱眞
俗合觀之時。縁俗之邊猶是後得智用也。菩
提院傳云。二智所薫種子。合生一箇正智現
行故。正智眞觀中。傍帶俗縁用也云云
記。離非思惟云云親縁眞如故云思惟也
記。離非覺觀地云云離非尋伺也。舊譯云覺
觀。新譯名尋伺也
記。三離滅想受定寂靜云云滅想受定盡定
也。二乘執此定故。今菩薩無分別智。離此定
云意也 問。菩薩入此定。佛可責之給覽。何
斥之哉 答。菩薩入也。設入定中。身化利益
衆生也。佛呵責給入定。遊觀呵給也 問。五
蘊中殊出二云想受定哉 答。此殊礙此定
故也。誘化猶制不合
鈔。縱有利益云云抄批云。謂外難有益内有
染則不行也。應作四句。一内無染外有益應
行。二内有染外無益不應行。三倶有不應行。
四倶無亦不應行。案如意三昧經。有三人得
反常行化。謂佛菩薩羅漢。以此三乘人不染
世間故。其餘地前菩薩。三果已還。皆不得行

鈔。初地已上方得用此無分別智云云和本
無上有得字也 問。無分別智限初地。不可
通地前歟 答。爾也。若爾者。攝論中云。無分
別智即是菩薩。菩薩即是無分別智。菩薩約
位。且列五十餘階。故知。無分之智念念利
鈍。此言有肯此文分明。無分別智通五十
二位何云初地已上哉 答。實如來難。但
彼論文。總説人法位三。云人時是菩薩。云法
時是無分別智云位時是五十二位。故彼無
分別智。云通五十二位。無分別智有三種。加
行無分別惠。根本無分別惠。後得無分別惠。
加行無分別惠。是生空智也。以此智。不可爲
利益殺生等。初地以上根本無分別惠。是法
空智。故以此智爲利益等事也。依之今取根
本無分別惠。云初地已上彼通加行無分別
智。故云約位且列五十餘階也
鈔。地前不合云云利益殺生限地上。天台慈
恩南山一同也。地前自有染濁過失故。於自
分無益故不許之。太賢依瑜伽等意。地前乃
至薄地等。許利益殺生等也。於自分實有過
失。雖墮奈落迦不顧其。於化一分有利益事
可行之誓故。通地前也
記。息世譏嫌即目遮戒云云問。正檢經説。以
天然違理十善戒名性戒。毘尼所制篇聚之
諸戒等。名息世譏嫌戒是以戒疏二上云。涅
槃云。菩薩持性重戒。與息世譏嫌等無差別。
又廣如彼。明知。篇聚制約世機同記云。
涅槃中初引經文。彼性重戒即目十善息世
戒。通命篇聚之相違如何 答。凡篇聚諸戒
雖互性遮。性戒四重。爲障道有之根本。爲護之
制。篇聚遮戒。是則或止外俗謗縁。顯出家之
功徳。或制非情事亂。雖性重之根本。因之息
世譏謙之詞。廣雖似且篇聚諸戒。就中性重
諸戒。以讓十善性戒。世譏遮戒偏得息世名。
譏嫌之詞。正指掘地壞生之遮戒之條取無
疑。但明知。篇聚別。約世譏之釋。對菩提薩埵
十善性重戒。一往篇諸戒名世譏。以實求之。
篇聚之内。性戒與十善性重。其體無別。故還
約遮戒公等持無別也。則如明性重性輕。則
就篇聚論性戒遮戒者也。是以鈔中四云。涅
槃第十一卷下文云。菩薩持息世機嫌戒。與
性重無別。廣有明文。息世戒者。即白四羯磨
所得同記云。重引涅槃。準經分二種戒。一
性重戒。謂四重禁。二息世譏嫌戒。謂不作販
賣小斗。欺誑田宅種植象馬車乘僮僕七寶
等。即遮性等持云無別。息下示上戒相。經云。
菩薩摩訶薩復有二種戒。一者受世教戒遮譏
生善
故云
世教
二者得正法戒翻惡順理故云
法。即十善業
菩薩若受正法
戒者。終不爲惡以十善業並禁性惡
準知十善須從人受
受世教戒白
四羯磨。然後乃得白四雖通遮性。惡本業重増制罪。
遮非本有必受者。具故偏指遮爲
白四
得也
鈔。罪刹歟浮嚢喩明五篇六聚護羅法云云 
菩薩自聲聞猶蜜遮性等持樣出也
鈔。若未住不動地云云迦葉菩薩。佛問利益
殺生給答之語也
鈔。有因縁故得破戒云云不住不動地時作
殺生等。既云得破戒。明知。利益殺生八地已
上事也爲言
記。淨心即初地云云簡正記云。一説云。准無
差別論。初地爲淨心地。二説云。准青龍。二地
爲淨心地。以第二是離垢地。離破戒垢之名
爲離之垢。即是淨心口
鈔。前準初地已上云義即取初地爲淨心 
由一切相作意功用不語動
記。無著論云云云指本論也。末論云世親攝
論。無性攝論也 由見法心淨
記。識非色空云云今唯識。非如小乘性空折
色。亦非如小菩薩相空分別空故。云識非色
空也。非不色空者。今唯識非不如析色。亦非
不如分別空圓修三觀。不偏性主。尚不分
別識者。唯識論云。若執唯識眞實有者。如執
外境亦是法執
鈔。相似道相似答云云簡正記云。相似道。謂
外道欝頭藍子。得非想定空昇。謂爲涅槃。此
涅槃同上道。似佛教涅槃也。相似善者。如調
達五邪之法。似佛四依之善也。又外道鷄狗
等同相似善也
記。舊云涅槃云云會正云。十地即通指十地
經及十地論也。又經即涅槃華嚴問。何指
涅槃不指全經哉 答
鈔。不得頓學云云會正云。要先戒次定後惠
子到反
動也
理非事外。得之不離方寸。失
之。何啻千山固當。優而柔之使自得之。然後
取之左右逢其原。縱心所欲不逾矩。若斯爲

鈔。縱心所欲云云本文縱字從字也。已上論
語文也。自餘記同何足道
鈔。又以三事驗三道云云三事。即凡罪行凡
福行聖道行也或云。三事者。凡夫自爲。二乘
自利利他。菩薩一向利他歟。凡夫但自爲。二
乘自爲兼他。若論縁事心乖事同
記。性相唯識偏圓異云云 性相偏。唯識圓

記。三聖道云云三乘也。上云諦縁度故。有云。
二乘爲二。小大菩薩爲二。合云三聖也。理別
性相唯識之故



資行鈔事鈔下四之分末也
自沙彌篇後段中至卷終

鈔。過七十臥起須人不聽度若能修習諸業
聽出家云云問。如本文。滿七十能修習諸業
者則許出家所以爾者。簡正記云。祇云。減
七歳太小。過七十太老。縱有所能皆一向不
許。若滿七歳解好惡者應與出家。若不知好
惡應不與度。若過七十太老不聽出家。若滿
七十康健能修習諸業者則許出家。若減七
十不堪造事臥起須人亦不許度今鈔文相
違本文如何哉 答。御所覽異歟。或今文鈔
主隨義轉用。可有此義道。故如是釋給歟。即
簡正記又云。准鈔過七十若能修習善業亦
聽出家。須跋陀年百二十得出家也。會正云。
如須跋陀羅年百二十始得出家。又西域記
説。脇尊者爲梵志垂八十捨家染衣。城中少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828 829 830 831 832 833 834 835 836 837 838 839 840 841 842 843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