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資行鈔 (No. 2248_ 照遠撰 ) in Vol. 62

[First] [Prev+100] [Prev] 350 351 352 353 354 355 356 357 358 359 360 361 362 363 364 365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資行鈔鈔上一之分第四卷也。自
第六門。至標宗篇終也

上一之二文雖浩博撮其大趣止明持犯
問。律文所詮宗趣持犯可云哉 答。今記釋
意。一往見然歟。又義云。律以淨戒正爲所宗。
此淨戒亦不越持犯爲言是以簡正記云。古人
將持犯爲所詮故。今意不然。凡論一事。皆
先案所宗。究理搜文。莫過持犯。蓋是宗中順
違之行。猶似下文云。律宗夫唯持犯。不可亦
以持犯爲宗
鈔。然持犯之境境通内外 問。境即内外也
可云哉。將境與内外其體異歟 答。今記意。
境・内外其體異也謂境者眞諦俗諦情非情
之境。此萬境爲内心結業作所縁。爲外事持
犯作所對。業雖分内外。境唯是一也。故云境
通内外。是則境・内外其體是別也 問。付之。
若云異者。今見境通内外文。境即内外云歟
是以靈芝餘處釋持犯體
章文
斥萬境爲體之義。
引消釋之云。内即能持。外即所持也。既云
境通内外。是則能持得名境。故知境爲所持
犯體。名有濫於能持犯體也云云此即境即内
如何 答。鈔文亙多義故。兩處釋各
存一義歟。既是一師釋也。末學不可輒取
舍。是故兩方各有其謂歟。餘記意聊不同歟。
即鈔批云。内起三毒是犯。將毒爲犯境。内起
三善。翻此三毒名持。即將善心爲持境也
簡正記云。境通内外者。内謂内心。外謂外
事 問。境者約心得名。今此内心如何得爲
境耶 答。搜玄記中有兩解。一約内心相縁。
亦得爲境。謂内法在心。名爲戒體。依教防
護起不逸心。有無貪等三善行心後起。對
此不放逸心。此三善行心。得爲境。若違教起
放逸心。使有貪等三毒心後起。對此放逸
心。即此三毒心得名境也。放逸・不放逸爲
能起。三毒三善爲所起。能所相因得名境
今詳此解。恐與
大乘付濫。不取
今依第二釋。約他人内心爲我
犯境。準下持犯篇中。自有約心爲境。如觀
許等相染心衣食。此即他人心望自己爲境。
如知他善。觀滅爭。今更發起得提。望善觀之
心即爲我心之境。又知他物己許。僧迴入己
得提。取彼許僧物心。即爲我所對之境。又
尼受染心衣食。知彼染心。與我衣食。取得殘。
取彼染心爲此之境已上且釋
境通於内
若境通外者。即
殺盜等事衣鉢等事。是外境也。次則明成業
處。所言内至違者。故釋此文應先難起。上
來既云境通内外。未審内以何心。外以何事
爲境耶。可引鈔釋云。内謂行心之結業。外
謂情事之順違
記。又復通別二持倶通止作云云問。別持有
止作無疑。若通持者。總望受體。一無所犯。故
云通持。何有止作義乎 答。口義云。此人既
識達戒相。於善事法。可行可止事事分明。一
無所犯。於善事法。雖未造境秉行。任運成作
持。於惡事法。雖非對境防敵。任運成止持
問。通犯即翻通持。通持既具止作。通犯何局
止犯乎 答。口義云。作犯乃據造境。造境成
犯。即落別事。所以通中難論作犯也。若據下
持犯篇漸頓門中。乃立作犯云云
記。上二句通標云云對次別釋故云通也
記。與理向背構善惡業云云十惡違理。妄也。
故背理十善順理故向理也 問。心隨境起
時。假令對堀地拔草之境起能犯心。豈有
違背理義哉。是遮戒故。如何 答。此通内
之言。且約化業釋之。云上句釋通内即指化
業故。爰知今且約業道門故。不論遮戒歟。
遮戒攝下通外也。明制行故。又遮戒非謂
無能犯心。今一往配對也
記。行前三心受體無汚義名止持云云問。上
云無記非業。豈得名持。今行前三心無記
也。持犯篇云。受體是記。三心無記。無記既名
止持。何上云非持哉 答。正非如行心二
持故。且云非持。三心有不造惡義。此邊且云
持也 若爾者。古師不作惡名持。今三心持
何異哉 答。古師持都不起持心。天然不
作惡云持。今雖起對治心。未流入行心間。此
且云持。故不同也
鈔。若生來云云出家受戒後云生來也。鈔批
云。謂從佛法中初受具已。名曰生來。非出
父母胎也簡正記云。生來者。初護戒時。從
白四教法化生也。便起心不大子。非謂從
胎出已名生。故律序云。從佛戒取生。爾乃爲
眞生。猶如鴦堀摩如來所記莂。鴦堀摩羅此
言指鬘。本是外道。受邪師教。令聽千人取
指爲鬘得羅漢果。已指九百九十九。唯少
一人。遂擬害母。佛觀根熟。往至其前。彼便
故害佛。彼云。住セヨ大沙門淨飯王子。我是鴦
堀摩。令當該一指。佛告云。女癡人自不住我
常住。彼問已便覺悟。求佛出家。波斯匿王尋
討擬殺。至佛處不見。佛言。鴦堀摩羅生來未
曾造作。王曰。此人殺害極多。何言未曾犯罪。
佛言。入我法中。未曾犯故。引此文證。前受戒
夕爲生來也
記。不學無知二罪通持犯故云云此三義。鈔
修造善惡等文ニ見也。通持犯者。犯ニ結不學無
知事勿論也。持亦結不學無知也。是以今記
下云。不學之人。持亦成犯云云通經重故者。
若夷若吉。隨有所犯。必結枝條故。通虚實故
者。指可學不可學云虚實。下記云。虚謂可學。
實即不可學云云若可學若不可學。不免之
故 問。設雖不可學人。於事不可學迷。放其
罪。何今不可學尚犯云哉 答。雖事放罪。犯
結其罪故也 問。犯是教相。本無不可學
迷義。是故不聽罪。若爾約犯迷義。不可有之
哉 答。持犯篇句法亦故云歟
記。初發心斷學等云云問。不學無知罪。必斷
學上結之歟。將雖不起斷學之見。結之歟
答。一義云。如今釋。分明斷學之見上。結不學
無知罪。若不斷學。不結一義云。論斷學見
起不起。且約下根之機。下根盡形依止師學
問故。不起斷學見時。設雖迷教相。不結不學
無知。若起斷學見時。結不學無知之罪也。今
此釋。且約下根機。一往如是釋也。中品機。
五夏間依止師學教。五夏後離師。而五夏間
能不學問。五夏後離師。經事不明。此雖不
斷學。可結不學無知罪也。五夏間依止爲學
問。而不學問亦闇教相。盡形可依止。五夏
竟離師。而不知教相故。不待斷學之見。可結
不學無知罪也云云此事能能可料簡也
記。一一吉羅云云問。歴事法一一境。總得不
學吉羅歟。將歴事法一一境。總得一不學吉
歟。如何 答。今釋云一一吉羅。一一可有吉
與吉羅事餘無窮也。追可勘之
記。修下明隨境無知云云問。何限無知哉。
修造善惡。義兼福罰。可有隨事別結不學之
罪故 答雖可亙不學無知。上句云生來不
學故。彼配不學罪。此當無知罪也。不遮兼不
學罪歟。是以今記一往如是配釋也
記。其兩犯中則通三性云云止作兩犯歟。如
堀地壞生塗治塔廟之類
記。塔上拔草云云篇聚篇云。又如薩婆多云。
年少比丘不知戒相。塔上拔草。罪福倶得
記。治生造像云云釋相篇云。此販賣物作塔
像。不得向禮。又云。但佛意禮之
記。穢食供僧云云釋相篇云。販賣設與僧作
食。四方僧坊一切不得住中。持戒比丘不應
受用。若死得羯磨分之
記。堀地壞生塗治塔廟 釋相篇云。堀地戒
縁云。爲修治佛講堂。爲世尊所訶。註云。
今人多因福造罪。謂妄繞倖云云
鈔。今欲科罪但令與教相應 簡正記云。今
欲科罪等者。但驗前事所爲之事。與佛制相
應便犯今記意同之也
鈔。不問事情虚實云云今記意事。可學不可
學事。情可學迷不可學迷也。不學無知罪。不
問此事情虚實必犯也。餘記意不同也。鈔批
云。不問事情虚實者。自意云。約持犯篇中可
學九句明之。謂識事識犯。亦結根本。名實也。
虚者。謂不識事不識犯。及疑亦結根本名
之。爲虚。更加不學無知之罪。由事是可學。以
不學故不識。聖不開之。此解與文相當。此
名情之虚實。何者。事虚實。且如境想五句中。
初句殺人作非人想。是境實。若非人畜生
來。替處心縁畜生作人想。作人想殺。亦結蘭
罪。夷蘭雖異。莫非是犯。故曰不問事情虚實
簡正記云。淨塔善心爲實。亦犯販賣惡
心爲虚。故犯有無多少是也
鈔。此通名持犯云云簡正記云。今可迴文。應
言。此名通持犯必令束其方便攬成業果。
使量據覈其實情輕重得於理教。則斷割皎
然。更何蕪濫奬其能斷
  第七門
若約人禀教。則道通俗局。若約教被人。乃有
多途。而可以情求大分爲二
記。如上所明云云鈔上文云。理本絶名乃至
斯文云云同記云。指歸爲顯一理云云
記。大小乘各分三藏三學等云云内典録中。
大乘三藏目録有之。又戒疏中。引八藏文謂。
大小各立四藏三藏外加
一雜藏也
若天台意。三藏者約
小乘。謂法華云。貪著小第三藏學者云云 
大論云。聲聞教云三藏菩薩教云摩訶衍。成
論云。我今正欲論三藏中實義云云
記或約化行或約化制云云問。化行化制不同
如何 答。名異體同也。化行師意。行者律制
也。故立此名。化制師斥之云。行言通俗。是故
可云化制云云
記。彼取三輪今用化行云云問。彼疏取三輪
今用化行意如何 答。口義云。彼三輪分判
三藏。以顯律中行相。佛制憶念攝持方能離
過。方能入道故。以憶念一輪制於律藏。鈔以
化行分判三藏。爲顯今鈔被道教體復顯道。
衆雖化行倶禀。教體自殊故也云云問。今記
既云。隨時用與。未須和會。何強釋之乎 答。
節古義云。諸記並無。此引諳斥當時口傳之
家耳云云
記。但在古猶局於今乃通云云問。其通局樣
如何 答。戒疏古師義。行云唯在律。故名行
教。餘經論都無行得意。故今師斥之。餘化教
中。依行斷惑證果。何不通行。是以局云。今
師御義。且律名行教。行實通化教。律宗正行
事爲本故。且名行也。依之云通也 問。戒疏
一上出四解已云。如上四宗。初約三輪。此有
誠量。後三意言但是義指。末代凡小有所立
言。須得本據云云既初師義有誠量故用之。
後三師無本據故不取爾者何還無本據
化行師用哉 答。且戒疏後三解皆義局判
屬律藏義未盡也。故斥之時。出多之由。隨一
斥無本據。今化行義通盡理。雖不得本據。道
理其深故用之。如古師不可一準也
記。一代時教總歸化行云云問。祖師以何判
教又爲正哉 答云。南山必如教相不欲判
一代教。但三宗時。其攝歸一代。三觀時又爾
也。何正義也。又隨義此門配屬一代時。以化
行爲判教也。一分一分皆有其謂。故無相違
歟。開其信解用舍任縁
記。大小雖異行業無異云云三學行三業倶
修之。故云無異。但依大小心。行雖有不同。倶
三學故云爾也
鈔。識達邪正云云鈔批云。即如經云。此是佛
説。此是魔説。若八不淨物。畜者是邪。不畜是
正。畜者是魔眷屬。非佛弟子。又如不信因果
是邪。歸依三寶是正。廣如涅槃邪正品説 
簡正記云。四諦法爲正。二十五諦爲邪。正見
爲正。六十二見爲邪。四依爲正。四邪爲邪。八
支正道爲正。撥無因果爲邪。擇滅涅槃爲正。
冥諦涅槃爲邪。因據爲宗爲正。自然爲宗爲
邪。篇聚之戒爲正。鷄狗等戒爲邪。意欲令人
識知者。達棄邪從正也
鈔。科其行業沈密而難知云云簡正記云。即
分別所行之行。分別所作之業。如淨名居
士。入諸婬舍示欲之過等。又如無厭足王。治
國以殺害化人。善財生疑執。彼善財手示
以宮殿百千光明云。我得如幻三昧。至於
虫蟻尚無殺心。況於人也。又如婆須密多女
示色化等云云 文
鈔。定其取捨立其綱致 記。一一事中皆有
取捨云云簡正記云。初出家時。身無遮難。可
以受戒爲取。反止不得爲捨。又隨行中。二持
之行須依爲取。兩犯之行須離爲捨等謂顯
功由於此。顯於持犯決於疑滯
記。波離對聖重條咨問云云波離以疑事一一
問佛。佛爲決疑情令無壅也
鈔。指事曲宣文無重覽之義 不可輒爾僣

鈔。結罪明斷事有再科之愆云云餘記意聊異
今記歟。即會正記云。遇教人犯。五篇根本
外。重増不學無知罪。故曰再科鈔批云。如
殺盜等。科違戒罪。復加業道一罪安可自

記。如婬兩結別衆七開云云問。別衆七開但
是開縁也。何云再科有愆句出之哉 答。正
共畜生等再科愆。戒本重牒入事同。故因標

鈔。然則二教循環非無相濫云云鈔批云。應
師云。循環謂旋達往來也。巡也亦遍也。明其
二教互有相渉。猶如兩環相鉤之相。然雖相
鉤。復自各別。欲明化行二教。雖復相濫。然理
各別。言相濫者。且如殺畜生。二教倶明得罪。
而化教中。但明業道之罪。而無違制之諐
若制教中。先結違制教之罪。復受業道之罪。
即是相濫之義也。又解。如化制二教。起心
造善惡心有相濫。大乘制心。小乘亦制心。故
律中心念作是也。然大乘單心起即犯。小乘
有擬動身足心方始結犯。然此二教防心。是
同但假身只爲異。故言濫
鈔。擧宗以判理自彰矣云云鈔批云。化教用理
爲宗。約心以明得失。亦云。用心業爲宗。行教
亦事爲宗。則用身口業以明得失。上既云循
環相濫。今擧此二宗分別道理自分故。曰自
彰也。又解。擧宗以判者。未動身口。但有心
起。則違化教。未犯制教若起心擬動身口。則
違制教。兩宗如此。今若違制教得二罪。即
是違教及業道也。若違化教但得一罪。是業
道罪。故云理自彰也以喩相渉。不易分外
用施爲
鈔。謂内心違順託理爲宗云云問。此理者。道
理眞理之中何哉 答。指眞理云爾歟。是以
鈔批云。謂内心有違順情。二心起者。以託眞
如一乘之理爲宗。若違理起心。是名犯也。若
起心順理則成持也如篇聚中。起業輕重。
受報淺深
記。單心三昧辨犯云云持犯篇云。凡單心三
時辨犯輕重。如善生經。且約殺戒。輕重八
句。位分四別。初一句。三時倶重。謂方便擧尤
害心。根本起尤快心。成已起隨喜心。第二三
句。二重一輕。初方便根本重。成已輕。中云。
方便輕。根本成已重。後云。方便成已重。根本
輕。第三三句。一重二輕。初根本重。初後輕。
中云。方便重。中後輕。三云。成已重。初中輕。
第四一句。三時倶輕。如僧祇摩訶羅。不知戒
相教化殺人。以憐愍故。善生十誦中。啼哭殺
父母。畏苦痛故。害父母命等是。律據人想八
業。皆業隨心故。牽報不同問。何故名單心
哉 答。彼篇上文。約心境廣辨輕重。今不論
境優劣人非人畜
等差別也
但約人一境。以心辨八句故
也。即對人境故。於制門倶重夷也
記。答此據道衆雙禀二教爲重云云實化教
禁身口。行教雖制内心。今道衆時。付禀化
行二教機。一往以内心屬化教。以身口屬行
教也。雖然不可妨互通歟
瞥爾貪嗔律宗不制云云瞥爾犯獨頭貪
嗔癡。律不制故不違制。是化業故違化也。此
釋分明。瞥爾犯非制教爾者圓教瞥爾化業
云蓮宗師之義。尤以今釋可準據歟 問。若
爾者。一宗師圓教瞥爾云制教時。此釋如何
可得意哉 答。彼一宗師意。今此云瞥爾。指
微縱非謂瞥爾歟。瞥爾云獨頭義也。靈芝餘
處釋。瞥爾即獨頭異名云云爾者獨頭貪嗔。
律宗不制爲言或又設指初念云瞥爾。今約
教限邊。云律宗不制。圓教意云發心心念皆
名犯也。自初念制之得意故。強今釋不成相
違歟
佛世利根善來三語等云云此受異教也。
三語等。廣教以前在之故云爾。此釋。略教
云制教潤色也 問。付受戒。倶禀受化樣如
何 答。心希出離。是云受化歟 問。此必非
受戒。何約受戒四句希出離云是受化哉
答。此受戒發心故。一往云爾歟
記。化淨制不淨云云問。依化教懺。尚制罪者
不滅不淨哉 答。篇聚依制教懺可滅故。依
化懺時。尚不滅歟。是以云化淨制不淨也。
又義云。依化教理事懺。雖滅制罪。不用制懺
時。不足淨僧。故制不淨。依之今注不入淨
僧也。確然者堅固之貌云云
記。大乘三藏制不制別云云口義云。經論二
藏但尊化導。生信開制是不制也。大乘律藏
所列戒行。怱制受者。必須禀行。故爲制也
云云
記。答化教所攝云云問。五八二戒何非行教
哉 答。教無列名。又機非道。故化教也。更
須精辨。恐繁且止
出家亦有犯者云云問。上違化不違制句
出之。何又事新出之哉 答。一義云。此圓教
機雖出家。有瞥爾犯。而爲顯違化業也。又義
云。此且四分當教意制重縁犯。瞥爾非制教
分故。瞥爾起妄化業也。上云瞥爾貪嗔律宗
不制。約當分假宗意云爾也。此重出。受業道
一報。唯可限在家思故。又出之也。若圓教意
此制罪。今此等文且約當分化制往判也
鈔。違行教者重増聖制之罪云云問。制業雙
結之時。獄報各別可感歟。將於一獄可増苦
歟。如何 答。祖師釋雖不分明。準倶舍等云
増罪増苦。爾者此於業道獄報之上。増制罪
六聚獄報苦歟。今云重増故
記。問性戒可爾遮非本惡等云云此至寧無
貪染。問難之語也。問意。性戒雙犯可爾。遮
戒復單如何。若云雙者。是體非性惡。如何爲
復。若又云單者。非無違慈貪染乎。兩方有疑。
故問之也
記來者有智請爲通之云云問。如何可通之
哉 答。因壞生樹神等惱故違慈。又能依堀
地損蟲等故云違慈。又因畜長投寶有貪染。
此必依犯遮戒。即非謂有違理業罪。違慈貪
染別犯也。非遮戒之堀地壞生乃至畜長等
犯。料簡也 問。若云無遮戒違理業罪者。何
故戒疏釋遮戒下云。若有作者。與理相違
又鈔中云。又如薩婆多云。年少比丘不知戒
相。塔上拔草罪福倶得。若論來報。受罪即
輕。由本善念。更不増苦歟。地獄由違受體 
既拔草故雖不免地獄。善心故更不増苦。若
惡心可有違理業罪如何 答。戒疏文違世
間道理。鈔文依拔草雖非有違理業罪。依心
濃薄。制罪來報有延促也。此邊且云更不増
苦歟。是以鈔中一云。二引證誠報。如目連問
罪報經云。若比丘尼無慚愧心。輕慢仰語。
犯突吉羅。衆學戒如四天王壽等 問。記
云。無慚下示犯心。然果報隨心延促不定。戒
濁重邪見。假犯輕罪。何止此數惑。慚愧慈
心雖犯重愆。未必如數。準知經且據一相
故。約無慚輕慢以定來果不差又上記云。
違制不違化即犯諾
遮戒也
此等文都有遮戒。違理業
罪不見歟。又一師義齊師
意也
凡於如來所制遮
戒。非無自性微細罪。但望七支無兼著感報
之義。仍或因譏嫌之厚薄。列其次第。或有
其益時開之也云云
記。亦請答之云云問。如何可答之哉 答。化
教雖制身口。專本心耳。又本律重縁思覺等。
尚屬身口遠方便等也。爾者無相違歟。又廣
自明。所以更分者。或云。營福違戒無過
記或依方等二懺而云制罪都亡云云問。今如
斥之。化教懺悔不滅制罪歟。爾者凡如觀一
切業障其性都空。何制罪不被空而猶可殘
哉。然又化教懺悔。大地反覆。大地草木都
如無。依化教懺悔。業罪皆亡。如何制罪殘
哉 答。師云。分通意。罪障悉已故制已也。
致罪障皆妄相生之觀時。何者可殘哉。故
今文。有依大教懺夷。足小乘僧數云云又資
中一
云。縱依方等事理懺滅。於今制懺不
懺。須滅擯此等文。小乘懺悔不作不足數
必依化懺不見。不滅制罪也。若教限意。依
化教懺悔。不已制罪。處處釋分明不已
例證。阿難既證三明六通。斷一切惡法。望
結集當向衆僧懺五吉。明知雖達無生理。猶
制罪業殘。重懺之也。又三界獨尊雖證二博
妙果。猶有餘業有病。又道綽禪師。順次往生
問弟子善導。善導入三昧見之。道綽禪師有
三失。不敬聖教。欺衆背仰等也。懺悔此三
失。順次往生無疑。此瑞應傳意也。此等既斷
二障佛猶有餘業不已。又導綽念佛行者。唱
一遍念佛滅八十萬億生死過。猶有三失不
被滅也。故知雖達化教無生理。制罪猶不已
也。此等且約教限意也
記。有依大教懺夷足小乘僧數云云弘決第二。
釋方等懺文云。如是懺者。皆論夷罪。犯此
罪竟。佛法死人。今復清淨。戒體還生。悔法若
成。罪無不滅。故云若無還生無有此處。然
小乘教門尚不開懺。雖曰還生。無任僧用。沙
彌犯已懺成進具。大乘所許事可通行。儻
就大僧招姦諫。況寶契誠制足數無文。信大
小區分聽制條別。小乘悔已障果。仍成重罪。
未已安。用大教懺夷以足小乘僧數。依大
懺已内進道。何須濫以惑時衆。又引虚空藏
懺法云。得此相還入僧中。如法該戒等。南
山行儀亦用此文。若準此意。足數可矣。故
付法藏傳中。懺重罪已。時人名爲清淨律師。
若優婆得字。不障淨戒故。鈔主依之對俗
辨邊。非無憑據等資持中四下云。古徳云。安
用大教懺夷以足小乘僧數也準此不斥妙
樂大師。即引證也
鈔。永用蠲別云云古玄
指歸云。訓除。潔也。
會正云。蠲明也
  第八門
鈔。僧尼二門行事通塞意云云鈔批云。通謂
同戒同制之處。如安居自恣説戒結界等。
僧尼同用。義有相渉。名之曰通。言塞者。互有
互無。如教誡等法是也。立云。行事通塞者。如
受戒懺罪。僧通得爲尼名通也。自餘結界受
日等。但可自衆相對而作。互不得通名也。
爲塞也以人唯二衆。教局行科。故須辨樂。
方見諸篇
記。同制謂作持諸法云云鈔批云。安恣受説。
此皆同制
鈔。則事法相同云云鈔批云。事謂非情事。即
長衣益等皆同也。法謂三羯磨及對著心念。
是同名爲事法相同也
鈔。具在諸文云云指諸篇云諸門也。是以鈔
批云。若同事法。如安恣等法。並在三十門中。
任意詳用
記。尼界二里有難同僧云云結界篇云。薩婆
多云。尼結界者。唯其方一拘盧也準十誦。六
百爲歩爲里
必有難縁。可用僧祇三由旬内百二
十里
隨意結
鈔。隱而難知 記。通縁中總標五衆之類
持犯篇云。今立通縁。偏談六聚七種不同。
一是五衆出家人。二雖受五衆戒。而重病等。
並無有過。若心了知是比丘者。隨前所犯。三
期當境。四無命難。五無梵行難。六稱本境。七
進趣正果
漏失二麁二房僧重尼輕云云漏失者。尼
洗淨過分
戒是也
二麁二房者。彼倶蘭也是究
竟蘭
五敷爲五云云綿黒白減坐是也
九索美食云云問。尼八提舍。隨一人索
美食。謂尼無病縁。索乳酪魚肉。並是提舍也。
然今何爲吉哉 答。且據廣解也行宗記
云。索美食。疏云。此吉羅者。結不同罪。實犯
提舍意云。吉者方便罪也。實提舍尼也
十一過量坐具云云問。尼衆學戒中無
之。何云爾哉 答。衆學外制吉多之。設無本。
云吉無過歟 問。此單提輕重不同中。何不
出覆麁罪乎。謂僧覆他麁罪提故。尼覆他夷
犯重也。是故可入輕重不同句也。如何 答。
注戒本當戒經云。尼同犯云云依之戒疏略頌
文。不云當戒也。今記且依注戒疏文歟 尋
云。注戒何故云同犯乎 答云。於尼覆藏凡
有三階。謂覆夷犯重。覆殘犯提。已下皆吉也。
且依殘罪云同犯歟。僧於覆立二楷。覆夷殘
提。覆提已下吉。已尚疑云。若約覆重。可輕重
不同。若約二階三階異。可犯同縁異何不
云之乎 答。疏文不委。今釋亦不細釋歟。但
戒疏四上九十玄談第五僧尼不同文分三科
如今釋又後云。更有義求。如牽出房。春冬僧
尼同犯。若是夏房。尼提僧吉。三覆罪中。僧罪
二楷。尼即三品。有此諸異。何得不知
宗記云。牽即縁異。毀即輕重。覆即有無
云。若爾者。今記何不出有無不同乎 答。今
釋不委也
一背請二足食二戒合爲一制云云問。
二戒合者。如何制之哉 答。見尼律縁起
第二十
九卷
云。尼先受他請已。而寺中尚受別人正
食。然後往先請處。不能食被譏。仍結之。若
比丘尼受請。若足食已後食者。波逸提
問。僧戒足食戒下。云尼吉。爾者相違如何
答。行相四上云足食戒下云尼
吉釋此文云
但約縁異。暫云
吉。實亦與僧同犯取意 問。若爾者。別時各
犯。同縁可有兩犯乎 答。學者存異義。一
義云。準僧可然歟。既二戒合制故。是以尼
鈔但名背請戒。行宗記釋足食戒下尼吉文
云。實亦與僧同犯。故是約一邊一邊一義
云。一縁具時犯一提。若單名作之時。可各吉
也。是以首疏作二釋。初釋意今義趣也。即
彼疏意云。背請足食二合制。提言唯背請
此後釋意。無足食戒然云背有多妨。謂
單背不應無別縁直列戒本。應云除餘時者
作衣時等。故今不爾。何可云單背哉。方方難
思也
三與外道食兼白衣男云云謂僧唯局外
女犯提。尼不爾反僧。而外道男與餘僧男同
犯提罪故。云兼白衣男也
與年不滿二年學法云云律第六單提一百
二十一戒
彼戒縁起。正由度少年童女。方制立沙彌尼・
式叉兩位。遂結戒文云。若比丘尼年滿十八。
童女二年學戒已滿二十。與授具足戒。若比丘
尼年不滿二十。授具足戒者。波逸提縁起
正由度少年童女也。但後加知字。又重結文
但云不滿二十。不云二年學事。仍現行別譯
戒本。如後文安之。故不可也。輔要記如本
律戒文引之。然律宗記引後不與二歳學戒
第一百二
十二戒也
合之一往以難會。但追可料簡

雨衣常開云云尼身心常醜陋也。故不局
夏中。常時用也。故無過前求過前用之過也」
記。八提舍尼四八相望亦即有無云云尼八
提舍尼。僧四提舍尼。一向不同也。故云有無

記。對索美食即同輕重云云僧但提中制索
美食。尼制提舍。僧重尼輕。以之云輕重相對

記。互專一義亦所不出云云盛行與難知。二
義具者出之。具一不出也
記。下列七門云云指尼衆別行篇歟
記。餘之六種並屬衆行云云問。五門可爾。師
資如何爲衆行哉 答。彼亦明多度弟子等
如非故云爾。是篇非無別行故。鈔及別行言。
當此等歟
鈔。未顯其來詮云云簡正記云。來詮有兩釋。
二搜玄云。謂制戒之由。能犯人名字犯罪處
所僧制呵等。如是縁起並未曾彰顯此未
成解
依宗記云。來詮者。即來由意旨。前未宣釋。即
有何由致。僧尼互有不同。何以犯同。其縁
復異。如此來由意致。鈔未論之。指在首疏
叙述也。疏自問云。大僧畜鉢。何故開十日。
尼唯一宿。答。尼制有伴。有人對首故。僧反
之。若爾何以長衣。尼亦開十日。答。尼雖有
伴。容有同活共財之義。既倶是財主。説淨不
成。須別待人故開十日。鉢唯一口。必無共
義。是以隨得便須説淨此犯同縁共
異來詮也
又僧是上
衆。故有教尼。尼是下衆。受僧之教。又僧無
伴。便招嫌疑。有二不定。尼制有伴渉嫌疑故
無不定。餘並例三十有無互缺
之來詮也
若觸境無陵逼
過。不假深防故犯殘也此經重不同
之來詮也
如此來由意
致疏述也
記。非謂尊師故也云云暗斥會正記等。彼尊
師故。云大得意。即節古義云。會正云。然彼顯
本無大字。蓋南山尊耳義苑
同之
今記意。或約大
部。或簡戒業小疏也。如彼天台。智論云大論。
華嚴宗。華嚴云大經。或約卷大數。或依有
本經大字歟。即云大方廣。即必不尊師見也
爲言
  第九門
記。即望三衆云云大僧・大尼二衆。沙彌爲三
衆也
記。志願碩異等云云問。依有願無願義。戒體
有優劣可云乎。若云有優劣者。如沙彌身中
有上品戒。羅漢身中有下品戒者。戒體上下
者。只依發心優劣。必不約位高下 若依
之云爾者。既有願無願之意樂異。豈無戒體
優劣乎。是以今釋約志願論其不同 若無
此義者。約何可分大僧沙彌別乎。如何 答。
依發心五下。有上品下品戒差異。自本心
品不同故。戒亦可差別歟。此先閣之。比丘
沙彌於同品心發心受戒時。何樣可有優劣
歟。是以鈔批云。若約戒體同大僧無作者。
明其所發無表之大體量同大僧。故下云隨
行類等塵沙。擧喩如春時。草木枝葉盡出。
未經盛夏色未變黄。過五月已盡作黄色。明
下三衆所發戒體。律儀具足未秉白四。如樹
未變色也。故報恩經云。沙彌十戒比丘具
戒。始終常一。隨時異名。譬如樹葉。春夏即
青。秋時則黄。冬時則白。隨時異故。樹葉則
異。而其始終故是一葉。戒必如是。常亦一戒。
隨時有異也
鈔。結罪居第五篇云云鈔批云。所犯之罪無
問輕重。通結吉羅。若結初篇。但以滅擯吉羅
爲異。吉羅居第五篇故云然也
鈔取捨有異云云鈔批云。如壞生爲供養三
寶縁者則開。餘無此縁則制。制故名捨。開
則稱取。亦云。持名取。犯名捨也有云。於三
寶縁。雖堀壞等遮戒開之。於十戒者。都不開
之。而法進沙彌經疏。開提寶戒。是異南山義

記。持衣説淨云云問。大僧異中。何故出説淨
哉。沙彌篇云。若畜長二衣。施主同僧法。説淨
之本亦同藥鉢。準此。若得錢寶。薩婆多云。亦
請白衣爲之。以沙彌戒中正同僧故。不得自
答。有云。言總也。私云。受持説淨。作法
雖同。大僧三衣等受持説淨。沙彌二衣等受
持説淨。故不同也
記。練身練心即此義也云云鈔批云。南山羯
磨疏云。六法以淨其心。二歳學戒以淨其
鈔。六法是其學宗云云簡正記云。且約重。如
出家年。至十八曾受沙彌尼戒。爲彼集僧
令對尼僧歟。學法尼僧遙以羯磨被之。後召
入衆。爲説六法名字是其學宗
鈔。戒體更不重發云云簡正記云。戒體更不
重發者。破古也。古云。六法女於十戒上別發
六條戒。以由羯磨受故。又於六法有犯故。今
師云。不然只於前十戒之内。重策前六。令彼
習學。戒體更不重發也。今以轉根義證。知無
戒可發
記五非時食六飮酒云云部。此二沙彌十戒
非時飮酒如何不同重與之哉 答。實於
其體雖無不同。爲約勒重與之歟。既記云重
更約勒故。謂分三衆有三戒體
鈔。同諸三衆云云諸訓諸語字也。三衆者非
常下三衆也。大僧・大尼爲二。沙彌・沙彌尼合
爲一也。鈔批云。大僧爲一。大尼爲二。二衆沙
彌爲三也此今記意同也。餘記釋聊不同
也。即會正云。即六尼及沙彌沙彌尼也。有云。
比丘・比丘尼・沙彌爲三衆。非也搜玄云。僧
尼爲一。沙彌爲二。沙彌尼爲三此等不同
今記也
記。如無沙彌尼得與大尼授食之類云云
衆別行篇云。式叉與大尼授食。除火淨五生
種取金銀錢等。從沙彌尼受食
  第十門
鈔。第十明鈔者引用正文去濫傳眞科酌意
云云鈔批云。去濫傳眞者。濫有三種。一謂
律藏中有濫。二謂經論中有濫。三謂佛法東
度已後。諸師集疏行事有濫。今則剪截浮辭。
傳其眞教。以科酌也
鈔。僧祇律是根本部餘是
五部 云云
問。現行僧祇律者。可
云窟内結集根本部哉 答。今師意爾也。餘
師意必不爾也。即搜玄云。鈔意幷首疏故注
云。是根本部。餘是五部。故首疏者總列六
部。今僧祇者不是根本僧祇八十誦律也。準
集正云。根本僧祇合有多卷。今有四十。故
知非也。此僧祇。謂是二十部中大衆部也。又
加二十部中法藏部。既許是曇無徳。何得不
許二十部中大衆部。是僧祇部耶今鈔記意
異之也。鈔注云。是根本部。記云。根本獲一。
五部得三故。簡正記第一末云。下別序中。
鈔自注解云。僧祇是根本。餘是五部。此正依
大集分別也。又僧祇既是根本。卷軸合多。因
何但四十卷耶。答。五師捃拾情見之文。名
爲一見。餘外事法攬聚一處不多。故但四
十卷也。雖爾且是根本故。譬如一樹。傍出
五枝。中間雖少。猶名身也。四面假大。亦號
枝條。又此四十卷僧祇無歸敬序。證知是根
本。又鈔主盡僧祇是根本。大衆所傳非也。是
百載五宗生也。斯爲正義。或衣搜玄。將此四
十卷僧祇爲大衆部者非也。廣如別破云云
依佛本行集傳及僧祇後譯私記。但有五部。
彼云。如來滅後一百年滿。第五祖師鞠多之
後。五人於上座部一時頓起。但分五部。餘
四如前。第五婆麁富羅是祇律。今如何分。
答。非敢茍分。大集明異。若合婆麁經。不
應信遍覽五部
亦云一切有從計爲名云云薩婆多雖人
名。以義翻時。從其計云一切有也
記。根本獲一五部得三云云戒廣律傳來。根
本僧祇一部。五部中三部。傳此土故云爾

記。三藏口傳云云補要記云。長耳三藏説也
記。昔人不曉例小乘論云云問。斥之意如何
 答。今記家意。自毘尼母論至自餘部。文廣
不列。爲小乘足戒論。次至及以二論。方爲列
大小乘論。故昔人不簡文相。自母論至文廣
不列。例科小乘論。故斥之也。謂如彼科者。
下及以二論中小乘論指何者哉。此即會正
記等意也。節古義云。會正科云。初唯一味
初律宗。毘下論藏。二幷下總大小兩藏。記文
云。二論即大小乘論。如下引智論成論等。
義苑云。婆婆等諸記文
並同
記。其文未流東南云云此釋未詳。東南ハ大智
律師御座處名也
鈔。五百問法云云問。五百問佛説。人語之中
何哉。若云人語。彼經云。佛説目連問戒律
中五百輕重事經失譯初云。如是我聞。一時佛
住王舍城迦蘭竹園。是時目連乃至是時目
連聞佛所説。歡喜奉行此佛語若依之
二斥者濟縁云。五百問卑摩羅叉口決
壇圖經云。又翻十誦。律主卑摩羅叉答五百
問於慧觀法師此等皆人語爾者兩方
如何答
鈔。出要律儀云云問。既人造也。何出正經中
乎 答。標宗記云。或是佛説。或餘人説。無
非聖教。又可。雖通餘人。還述佛意。是則聖
會正云。出要律儀是武帝纂衆律出之。
凡二十卷。所以注出造人者。爲簡梁法超所
撰一十四卷名號出要律儀内典録第十云。
出要律儀。二十卷。梁揚都莊嚴寺沙門釋
寶唱撰問。今注。内典録所出作者。不同如
何答
有云二部十八二十部云云問。斥之意如
何 答。彼窟外部。及自餘十八部等者。未渡
此土。如何指之哉爲言此増暉義也。即節古
義云。増暉云。言自餘等者。即二部・九部・十
二・十八部・二十部等是也搜玄集要文
義苑並同
或云遺教愛道經等云云問。斥之意如何
 答。遺教愛道本經下云。並大小乘經可攝
之。何今科屬之哉爲言此會正記意也。即節
古記云。會正云。自餘等者。離前所列曰餘。
諸記指二部等。若據前文科云。引用正文且
列二十部等。文多不到。非鈔者所列。何得
列之。答。此引大集正文。相因列示。又是五
部正數不可&MT03556;略。今據下引三千威儀遺教
愛道尼經等。皆律部類又可收
鈔。名隨經律云云簡正記云。隨經律者。謂隨
經論中有解律處故。如涅槃中。禁斷魚肉八
不淨物等。又増一經中。阿難繋犍搥等。並
是也。據理合云隨律經隨律論等。今言隨經
律。取語順故
記。費長房後周高僧等云云費姓也。長房名
也。後周等者。梁・陳中間有後魏・後齊・後周
三代。次第相攻取位。後周後遷隋武帝後周
第三帝滅法時。長房還俗。至隋文帝時。佛
法再興。其時廣弘法。經卷雖滅。以前經卷暗
誦故。隨文帝開皇十七年。撰成法録。姫周
昭王甲午佛誕。後漢明帝永平丁卯經度來。
及開皇丁已。歴一千二百八十一歳。其間
所録佛生入滅帝代翻譯三藏等事位。而分
之爲十五卷。今所列經律論傳。凡二千二
百七十部。六千三百九十六卷云云有義云。
自漢至隋録經教故。云歴代三寶録也。簡正
記云。費長房者。漢時亦有同姓名者。但解
陰陽術數。不閑佛法。今此是後周時名僧。
遇武帝毀二教。乃依例服儒。後至隋文帝登
位。不更被剃。遂於開皇年中。撰三寶録一
十五卷。計三百八紙。題云歴代三寶録。今
續有開元録二十卷。智昇法師於玄宗朝撰。
收五千三十八卷。至徳宗朝。更有貞元録三
十卷。收三藏教文五千四百餘卷。今鈔不擧
者。以當時未有也爰知開元貞元二録。在
南山之後故。但指開皇録也
記。翻經學士云云義解法師名學士也。梵網
云三千學士此意也。濟鈔云。費長房滅佛法
時。令還俗故云學士。學士俗家之官名也。
若爾者何時翻經哉 答。雖非爾時。法還興
時翻譯。而尚不還道云云歟。此事可尋歟。
允師云。梵網云三千學士。此非官歟
記。有人謂聰覆二師等云云節古義云。指歸
云。異執者。不同正理之言也。或云。異執是執
計不齊也。若然者。既非斥自元魏已來造疏
解律之師也。愚竊式云。何世有智人。但重開
慈元造之者。且如法聰律師。始考身中受
體。不合以僧祇異部爲隨行。此是四分宗中
始教人。拉食火化。先蠶先農之者。中心藏
之。無日忌也。何輒科目異執之首。覆師記
憶爲疏。何目異執之。次愚知南山失言矣。
荀無聰之手披覆之耳。南山因何而申正義。
得稱撰述哉。忘本之言。背宗之過。亦猶近
世金銀玉輅金自昔時標木椎輪也。上二師
是空中造物。次諸徳是屋下修裝。修裝者可
撿過而斥非。造物者可降心而稽首會正評
此義云。通惠曰。予謂不然。且南山撰鈔通包
三藏。應摭群宗。豈獨由聰講覆記方成著
述之體哉。又若所申正義出覆師者。如慧光
傳中説。覆云道覆律師。創開此部。製疏六
卷。但是科文。至於提擧宏宗。無聞於世。故
先之所學。唯據口傳已上僧
傳文
準此。覆公之文於
齊朝。尚曰無聞於世。況南山將爲申正之據。
一何可笑。通惠雖欲攻聖。而反自失言矣。
記。非聖人者無法云云若此義如是。難祖師
無南山法語也。聖人且指南山也。允師仰之
非聖人者。無法訓之。此義老子經意也。非聖
人者無刑法。世中作惡事者。與五刑治罰。非
聖人者過至重故。不及可與刑法。故云無
法也。是以口義云。非聖人等。見老子經。法
謂刑法中無法。無治此人之法。則違師謗法。
當法外治也
記。古記廣引云云謂指斥會正。餘記廣不引

本學僧祇初弘四分 簡正記云。法聰律
師元魏朝人。本是僧祇學者。因者戒本體元
從四分而得。遂息唱僧祇。初弘四分。手披
講解。未制章疏也初開律師號法聰
傳論云云云非別有傳論者。傳中引論師
語故云傳論也
鈔。覆律師云云簡正記云。道覆律師北齊人。
聽講出疏六卷。釋四分文章疏文
始起也
長科
鈔。理隱樂三師云云指歸云。樂吾角反。據僧
傳云。鄴中諺曰。律宗明略唯有隱樂。據協韻。
音樂之樂爲正常之安樂之樂
記。洪遵初依道雲學等云云問。爾者何師
上列之哉 答。且以義推之。此師既作國之
僧統。知其學業等勝故。雖依學於雲等。且依
徳上列之歟 問。今列師皆是南山祖承師
哉 答。見靈芝之祖承圖。此中但列九師。謂
法正・法時・法聰・道覆・慧光・道雲・道洪・智首・
南山也
隋朝人依洪聽習云云一義云。今注意。
三人共洪遵弟子然而傳記意。道洪・法勝
二人洪遵弟子。智首道洪弟子也。今注傳
記相違。如何 答。於注致料簡。並隋朝人。上
二人事也。依洪已下。首師事也。如是得意。
無相違歟。濟云。並者勝首兩師也。洪者上
列道洪也。爾者洪誰門人哉。答。準彼圖。
道雲之弟子也。會正記意云。道洪有七百
人弟子。其首師上足也云云
首即祖師所承云云簡正記云。首律師
者。鈔主受戒和尚。兼承禀。姓皇甫氏。安定
人。玄晏先生之後。初投相州雲門寺智旻和
上出家。受具之時。於佛塔前請祈顯證。感得
佛降摩頂。身心安泰。方知感戒。初聰洪律師
講七百從侶莫後超倫。唐初詔入京都。住東
禪定寺。貞觀八年。勅置弘福寺。製疏二十卷。
五部區分鈔二十卷。貞觀九年四月二十三
日終私云。初聰洪律師者。道洪律師事也。
即會正記。唐弘福寺沙門釋智首。投相州
雲門寺智旻而出家。二十方禀大戒。及聽律
部。明若夙知後聰道洪律席。大師嘗處其門。
向經十載。聽滿大律凡二十遍
鈔。礪律師云云簡正記云。礪律師者法礪也。
即相疏主。姓學氏。本趙郡人。因官遂住相州
出家。於日光寺依靈裕律師受具。依洪學律。
唐武徳六年。製疏十卷
祖師前身云云簡正記云。鈔主第二生
鈔。江表云云有義云。黄河自西流東。彼河北
云江表。河南立洛陽。河北無之故云表。又云
外也。江漢者灌河也
鈔。蜀部云云部州也。亦取領部
記。東西兩川云云黄河流散四方。故云東西
河也
記。即前序云包異部等四句收之云云序中
云。包異部誠文。括衆經隨説。及西土賢聖
所遺。此方先徳文紀等四句也
記。不出六見等云云指上第四門六師持律

鈔。諸佛下生經六袠等云云袠今帙字也。内
典録第一總列三百餘卷僞經。今鈔只列二十
五部。以彼較之。淨行優婆塞戒經・救疾經・應
供行經・沙彌論・提謂經。已上五部。彼録無
之。又録乳光經注云其文全異於正經云
不得服乳權欏
罪報經
注云與正經罪報
輕重全異
餘今所引經無注
記。如三百福罰三十六碩餘糧五部五色衣
以錢贖佛食等云云三百福罰者。三百杖打
人得福云云師資篇云。又有愚師。引淨度經
三百福罰。此即爲僞經人造。智者是共非
三十六碩者。畜三十六碩糧。不遇飢渇云云
釋相篇云。昔之儉開六十六碩。出善生經。餘
挍撿眞僞二本並
無。擧世夢傳
五色衣者。二衣篇云。遺教法
律經中五色者。此非正録。無知用之。義鈔引
云。僧祇著青。五分著赤。四分者皂迦葉遺
著木蘭。十誦著絳色云云問。若爾者三千威
儀經下卷。舍利弗問經。談五部五色衣。是僞
經哉 答。鈔主意。眞經也。非僞經也。此經五
色衣暫令著故。異僞經也。贖佛食者。侍佛
者不贖食無苦。而云可贖也。釋相篇云。善見
云。佛前獻飯。侍佛比丘食之。若無比丘。白衣
侍佛。亦得食。準此。俗家佛盤本不屬佛。不勞
設贖。僞經今前並刪略。正存文證云云他宗
或引。並正本耳
記。提謂並有眞僞云云内典録第四云。提謂
波利經二卷。釋曇請撰。舊録別載有提謂經
一卷。與諸經語同。但請加足五方五行。用石
糅金。疑成僞。可今以一卷成者爲定云云
鈔。愚叢猶自濫用云云會正云。愚闇叢之者
記。然尼鈔義鈔或復引用云云問。如何可詳
之哉 答。尼鈔義鈔。且述與律相應者。如前
所列云云。五百四十僞經中。相似律人可濫
用。故先如前所列僞經出也。自餘無相濫
不出也。簡正記云。與律相應者。謂前來鈔
文中所列題目。與律相濫。恐人疑誤錯引用
之。故偏於文中頒別。若不與律相應之僞經。
既無人引用。故不列也隋帝勅令。長房録
中所不收者。並集焚毀。搜之不盡。當時猶用。
鈔引用必非爲用僞經。但隋文去來引之故
無疑歟。是以闡幽云。今謂義鈔所引。正明
諸師智解。服色相因引之故不用也
鈔。後明鈔興本云云簡正記云。諸記皆同云。
前發起序已辨作鈔之意。今何更明。答。前但
通製作一部文大意。謂攬前後疏鈔。不濟時
宜。遂發情懷而興著述。未委。此一部之文。
名此曰鈔。鈔之一字因何而興。又據何文裁
量聖旨。故次辨也。文攬多歸小
鈔。余智同螢曜云云搜玄云。自謙智短。如螢
耀之最微也輔篇云。以我智望佛智。如螢
比日月也
鈔。量實疎庸云云簡正記云。量謂器量。心遊
理外曰疎也鈔批云。言疎庸者。不親佛法
曰疎。非文非武曰庸。應師云庸謂常愚短者
是也。心不節愼。口無法言。惡人爲支。名
之爲庸也
鈔。何敢輕侮猷言動成戲論云云鈔批云。言
猷者法也。謂我何敢輕慢法言。若輕慢則成
戲論。言動成戲論者。云有。是増謗。若云無。
是滅謗。非有非無。即相違謗。若言非非有非
非無。即名戲論謗。故我何敢綴緝也今記
云。四執相攻名爲戲論。即鈔批云若有若無
等是也。加之簡正記云。豈敢將螢燭之。智疎
庸之量。裁割當部聖言。包羅三藏教法。迅
動施爲使成輕陵侮弄渉於謗言讀故動成戲
論。諸家皆引智論中四謗之義。夫一切法不
可定執言。無是損滅謗。若定執言。有是増益
謗。亦有亦無。相違謗。非有非無。戲論謗。鈔
主意。道我今智淺量微。刪略聖言動成謗言。
故略擧後一戲論謗名也餘記意。祖師庸昧
智故。動輕侮聖言。成戲論謗。謙歎也得意。
今記意。智實雖疎庸。何敢成戲論謗乎。遮
之也。被得釆摭衆典
鈔。雖然云云簡正記意。一分雖然。字有其便
歟。今記意。不隣次上。如何。答。今記意雖然
對上量實疎庸句歟。餘記意不隣次。還何敢
之字難得意歟。簡正記云。言雖然至本者。
結歸宗本。引用有憑。雖然者從奪之詞也。意
道智淺識微。淺不合裁量聖教。恐成戲論旦
縱也。然其習學皆有所承。今刪剪聖言。不名
戲論奪也問。餘記意。祖師遂不成戲論謗
得意歟 答。爾也。簡正記云。今師著述倣此
亦離四謗。當部繁處刪除非損滅。當部無文。
取他部補闕非増益。凡所引用皆是義執相
開非相違。經怠重輕不敢非戲論也
鈔。學有所承云云首師門人。聽律二十篇。故
云所承也。鈔批意。首師南山學問之師匠。遍
必非和上是以鈔批云。謂我親承首律師
所學。聽講律得二十餘遍。其首師者。但是所
承學問正行之師。非是和上。和上即日光寺
贇律師也簡正記意。首師祖師和上即彼
記云。首律師者。鈔主受戒和尚呈於己

鈔。承必知本云云承傳四分之本也。本部云
意也。古記有二釋。一云。本四分也。一云。承
必云有本據意也。此義通諸部義也。有本據
者。承傳首師時。首師云。有善見。有僧祇。有
十誦等。隨首師之語。無左右不書。止勘善
見等説。云有本據也。故下云加覆檢。此意
也。此中後義勝也
鈔。先加覆檢云云搜玄記云。先解之事。今日
作鈔。親更披覆檢之虚實。雖自曾聞。恐與本
文違。更覆其文言。檢之取實也
鈔。於一事下廢立多 搜玄云。自古諸徳製
造章疏。皆有廢立。如是所有情見繁廣也。
今刪不當之文。除廢立之意。故云刪略
記。約諸家相望云云一義云。彼家廢。此家立。
相望而言廢立歟
記。就諸家自論也諸師各據己情見而廢
文義。並不合聖教也 問。廢立亦由情見云云
而有廢立。何以爲二種乎 答。口義云。雖則
情見。貫於廢立。但廢立據有行事之取捨。
情見約有文義之繁廣云云問。前記中釋。繁
廣止云情見。今何分異乎 答。前乃義説。以
情見而攝廢立。此釋文使義明顯。故分爲二

記。一者全除刪云云問。前釋題但有對破一
義。何今今異乎 答。口義云。對破一刪正顯
行事。全除一刪但知愆辭。前顯行事。但約對
破。此中釋文故兼全除首題刪繁文唯據此
云云此意歟
記。如受戒法及十三難羯磨戒本等並廣列
義門云云並者受戒法等章段也。十三難即
受戒中法也。然而且別擧之。受戒法。義門
者。業疏三上云。以義分五科料簡。又十三難
義門者。疏云。將釋難文。先以義列五門不
同。羯磨義門者。疏中初列義門云。先以義門
開解。不過四位云云戒疏義門者。疏又列四
門也。是則能刪義廣。知所刪廢立多。今鈔中
全削除之。不及標破。故云全刪也。如下但云

記。首題刪繁文唯據此云云問。出能刪時。全
除刪對破刪有之。何今云唯依對破刪哉
答。凡廣談刪時。通全除對破。正置首題。刪
字唯依對破刪也問。上出所繁時。出繁廣
繁濫二。既所繁繁廣受戒及並列義門事可
被攝。若攝之。何能刪不全除刪哉 答。上繁
廣繁濫。共今對破刪所繁被攝。所以爾者。上
繁廣所引。自然定方七樹七間等是也。今對
破所出。亦自然廣授方圓等也。故知全同也。
然者繁廣繁濫共可對破刪所繁。刪名言自
雖攝全除刪。剋對首題時。尤可對破刪。是以
云唯據此也 問。首題刪繁云無全除者。首
題是一部都名也。何不合二刪哉 答。既題
行事故。局對破也。對破一刪者。正顯行事
故。但至難者。首題約一部大旨。必不盡義
故。且云爾歟
鈔。及教通餘論理相難知云云鈔批意。餘論
諸論得意不同義解歟。即彼記云。今言難知
者。如諸論中。或云表無表。或云作無作。或言
教無教。如多論中。作無作戒倶色爲體。成論
中。作戒是色。無作非色非心爲體。如此釋
判。理相難知。要是情達及通解諸論文中。方
能了達也文異今記也
記。據合存之云云一義云。據合シトハ存之。止
由難解不逗新學故ニト訓之。若此義。諸師義
解可存。依難解不引也。一義云。據合存之。
タシ由難解不逗新學故ニト訓之。若此義。依
合我義。雖存文證。至義解故。不引云也
説。或云二疏之全云云迷拾字。拾二疏不盡
義云也。節古記云。記主面授曰。此乃暗破惠
鑒依止口傳耳云云
記。或云二疏張本云云二疏根本義演也。濟
鈔云。二疏之草剏本謂張本者。初
草製之本也
記。容彼之説明其可存云云彼義鈔等有義
門者。古師所立中。今有可取義故也云云
取文義堪來入宗者尋
記。初引本律出三十四卷云云今出本律三
十五十一
云。自今已後。聽契經時。比丘欲分
別説義。當説義。時不具説文句。各自生疑。
佛言。聽説義不具説文句
記。次引母論文出第六云云母論第六卷
六枚
云。
諸比丘。佛既聽説十二部經。欲示現此義。後
有疑心。若欲次第説。又衆大文多。恐生疲
厭。若略撰集好辨。直示現義。不知如何。以
是因縁。具白世尊。佛即聽諸比丘引經中要
言妙辭直顯其義庶無待訪於他人發軫
宋音シム
呉音チム
率可勝言哉
鈔。豈復疑於罪福云云鈔批云。福則是持。罪
則是犯。謂我不疑其持犯也
鈔。使眞言宗蕪穢。簡正記云。如野草混於良
田。名蕪穢也
記。更荒迷於三道云云大小便並口道。云三
道也
記。昏飡饜飫尚説過中云云非時食。尚説過
中不食樣也。字書云。饜於見反
飯也
於虔反
食多也
夕飮
酕醄。醄杜刀反
&T059185;
人前歛相略無畏忌。誣言
記。不令教於不令云云非法心也。因師之非
法義也
鈔。例科分柝若攬收不盡自下別論
鈔。夫宅身佛海云云鈔批云。夫字已下。生起
立三卷之意也
記。身具三寶云云宅身佛海餐・味法流・形厠
僧伍三也
記。體附釋相相總四篇云云戒體顯隨戒釋
相篇。戒相顯篇聚名報篇・隨戒釋相篇・持犯
方軌篇・懺六聚法篇四篇。此體相。四科中體
爾者中卷釋相。四科中法相何體配
釋相。相當餘篇哉 答。隨戒釋相一篇中。分
別四科時。釋相雖當相。今中卷中。四篇相望
時。釋相篇正當體。餘且當相也。釋相明戒體。
餘篇出體之相故也
記。故須體淨方應秉宣云云問。今師用相淨。
何云體淨哉 答。此且望自行邊云爾歟
鈔。自他兩徳成相多途云云記作二釋。初釋
意。自他即顯共義。次釋意。自他結上衆自二
詞也。成相者能成也。以此爲共義。衆自二行
所成也。是以記云輔成自衆是也
記。防心義非他共上作體別云云問。止作實
可不同歟。雖然於自行戒體。尤彼我同順。
是即共義也。何云此不在言哉 答
記。共行不爾云云問。其相如何 答。且出其
相者。記所云衣藥是也
記。兩徳之言義取無爽 問。上於共義作二
釋之中。今同何釋哉 答。同初釋歟。以自他
兩徳證共行名故
記。古多妄解不免繁詞云云簡正記云。一解
云。如下二衣四藥中持衣加藥。是對首法。或
要受持衣藥。須得他人來成於我。謂前人既
是淨行。足得我對首之數。是他有徳故云他
徳。又他要持衣等。須我成他我行。既淨堪足
他對首之數。故名自徳。二解云。他來成我自
行。名自徳。我往成他自行。名他徳。今云衣
藥可爾。如頭陀及諸行。不修他成。既闕處彼此
相成之義。如何辨自他兩徳。已上兩釋倶非
不取爰知古師意。自他共作故云共行。今
師意。彼此同遵故云共行也
四人羯磨云云節古義云。搜玄云。心念
自行之事。對首共行之事。單白等衆行之事。
増暉曰。羯磨兩篇。對首即共行義。明心念
即自行義也巳上
記。答意如上解云云問。如上解。指何文哉。
答。一義云。指次上答也。謂上卷在初。能詮
方。中卷置初。所詮方。故不相違也云云一義
私義云。上解者。凡行僧事。必先簡衆故。須體
淨方應秉宣等文也。是依行次第次轉難
云。若爾何不依行次第。以自行爲上卷耶。
故此三明行。無行不收。三卷攝文。無文不

鈔。然則事類相投更難量擬云云簡正記云。
事謂云衆自共三行之事也。類者流類。投者
寄。若將衆行類流投寄上卷。自行流類投寄
中卷。其行流類投寄下卷。若單分三行配於
三卷。即亦不難。今蓋爲三卷。諸篇之中各有
參雜致不易也寡於討論 謂事隨篇類。
則使三行互有投寄
記。如上卷標宗亦明法體行相等云云法體
行相捨戒自行也。六念共行也。別人説恣自
行也。於識疑發露僧法作法在之。一寺皆作
時作白是也。此可攝衆行。今取別人作法分
云爾歟
  已上十門竟
  資持記上一下分
上一
之三
略爲四別云云問。何故前釋序題略之。
至本文作此四釋哉 答。判釋隨時。更無別
意歟。但釋序題時。或隨義。或斥古釋。恐繁略
之。又今四釋。於本文題。尤相應也
記。上三字律題是所宗云云若準常途。可云
能釋。然今宗鈔。云所宗能宗也
記。律題爲通貫諸部故云云濟鈔云。祖師所
撰三大部。云諸部也。爰知非謂通餘師所述

記。三約人分云云刪等六字不釋屬對意如
何 答。允師云。自攝鈔字歟云云智云。上云。
鈔是能鈔。刪等是所鈔云云既云所攝。非屬
故不云歟
記。折埵理質埵理云云輔要記云。只捶理此
云分四。知今重出異音也
記。從此方俗迴易其語云云天竺先所後能
故。梵云波羅蜜多。翻云彼岸到也。故不翻
分四也。唐士先能後所故。波羅蜜多翻到波
岸也。依之又翻四分也
記。極知繁碎云云此點意。謂略意也。又點云。
極知繁碎講學剖文云云謂上四別釋歎結釋

記。忘筌之士更繁何患云云莊子外物第二
十六云。筌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筌。蹄者所
以在兎。得兎而忘蹄。注云。筌魚筍也。故字從
竹。亦有從草者。香草可以&T059185;魚置香草於此
本木也。中以取魚也云云
記。執指云云即圓覺經文意也
受日非情事云云問。受日受戒等事同之。
尤情事。何故云非情哉 答。有義云。名言云
受日。受日此本也。故攝受日云非情也。若爾
者。受戒名言受戒。戒此非情也。又可云非
情事哉。若又有情能受故云情者。受日又有
情受。尤可云情。如何 答
  標宗顯徳篇第一
鈔。標宗云云問。此篇付本律釋哉 答。約
本律所詮戒而建立也取意
記。文體正意唯歸戒律云云 止觀義例妙樂
云。散引諸文該乎一代。文體正意唯歸二經
云云義異語同也。上五例云。唯歸戒科同之

記。故當標出正宗云云謂指戒法云正宗也。
搜玄云。標宗者。總擧一部鈔所尊。宗者至也。
下云。發趣萬行。其宗古今多別。第一師。止
作爲宗○第二師。受隨爲宗○第三師。立
止惡爲宗○第四首願二師。教行爲宗○五
立因果爲宗○第六雲師。言制在一代。人師
處事爲宗○七相州。立戒學爲宗○第八素
師。以戒行爲宗。今南山所立。以戒爲宗。故立
此篇爰知祖師以淨戒爲宗也 問。律正宗
以持犯爲宗所以爾者。事鈔中四云。律宗其
唯持犯。持犯相寔深爾者今何以戒云爲宗
哉 答。凡律宗持犯也。今行事鈔一部宗
故。以戒爲宗也。是以今文云。一部文兼該
三藏。文體正意唯歸戒律也。故云律宗其唯
持犯。又今鈔上云。詮教之文。文雖浩博。撮
其文趣。止明持犯問。記云。教必詮行。一
宗旨趣萬行元基。理須明識。故云教所詮意。
此等文定律宗體也
記。唯法爲宗云云戒疏釋戒如海無涯偈云。
明戒徳宗體云云同記云。宗體者。宗即戒法。
體謂受體謂戒行相三。又餘萬行萬善。皆
依戒法立之。故云宗也。宗者尊義主義也。即
下云。發趣萬行。戒爲宗主云云記云。萬行中
戒爲尊主云云
記。若約通論云云鈔批云。略擧樞要。不過法
體行相四種。總而言之。並名宗體也
記。總餘三故云云問。下記云。言法未必是
體。言體未必是法云云準此。云法時不具
餘三如何 答。今總三義言體。其必是法
義也。故下云。須知下三從初得號。是故一一
皆得稱戒又下記云。法之爲義。貫徹始終
約此等義。今云爾歟
記。自昔章記云云搜玄云。初篇標戒宗以辨
宗體。已下三篇約集是非明僧用如後攻

記。方見聖心云云聖心者指師意也。謂彼云
勸學。今云標宗。意同也
記。提携云云有云。師提弟子耳誡能聽。云
提携也云云
記。必欲○無壅云云謂祖師意也。餘並徒然。

鈔。律海沖深津通萬象云云因師點云。律海
云云此點頗碎陋也。法喩續事。其例多之。或
云佛因。或云慧日。未聞分續事也。雖包含無
外。而不宿死尸。騰ルコトノコトクタツコトノコトクナレトモ。而潮
不過限。騰ノコトクタテトモノコトク
記。逸而不濫云云問。逸之義如何 答。逸蕩
之義。下云蕩逸故。但可尋之也
記。天地萬物云云地可然。天如何 答。會正
記引博物志云。天地四方皆海水相通。又郭
氏玄中記云。天之多者。水正而浮天載地。高
下無不至。萬物無不潤云云
記。百川所歸云云問。釋鈔文相。包含情非情
衆物。而不宿死尸若爾者。何約百川釋之
哉 答。記喩中喩故云云謂喩高與動。喩極
云義也。一義云。喩上又重喩云義也。濟鈔云。
海逸而不濫之上。尚取之喩故。云喩中喩

記。十方法界云云分通義也。教限意不談十
方法界故
記。九道師訓云云問。佛以戒爲師訓。何今云
九道哉 答。事鈔中一云。夫三寶所以隆安。
九道所以師訓同記云。又戒經云。三世諸
佛皆尊敬戒。是知戒法佛猶師奉。今望無非
可治故言九道
記。其餘則入道無益云云優婆塞優婆夷二
衆犯重。成遮難不入道。故云爾也。所不容。譬
如有死屍○棄之説岸上
記。若波濤云云大波云波。小波云濤也
記。五大河云云説戒犍度云。一恒河。二閻摩
那。三薩羅。四阿夷羅。五婆提摩訶
記。此中略擧云云謂擧一・二・六喩也。未必全
同者。全不可同八種云也。サレバ戒本序。只
擧二徳耳
記。如戒本序但明二徳云云問。其二徳者如
何 答。戒如海無涯。如寶求無厭之二句
也。即行宗記一上云。上句初徳。次句第七也
取意
記。必欲強配臨文自裁云云今海喩之四段。
與彼八徳相對言之。臨文者。指彼律文歟。或
指今鈔文歟
鈔。故凡厠豫玄門者云云簡正記云。玄妙也。
或諸行之所歸。故喩於門也。者之一字。牒
在玄之人也凡非一也
鈔。沐心道水者云云簡正記云。沐心等下者。
謂由戒上淨三昧現前故。云沐心道水。洗身
曰浴。洗手曰盥。洗足曰濯。洗頭曰沐。身最
居上。謂之頭。心既生之。尊喩如頭。故云沐心
○者之一字。牒上沐心道水之人也
鈔。庸見之流云云簡正記云。庸者諸記中有
兩解。一云。作膚字呼。&T044210;下安肉甫無
皮上曰
膚。膚内爲皮私注。搜玄云。庸者膚也。皮上爲
膚。膚裹曰皮。經云。膚色充潔云云
二解
之。作庸字呼餘封反
音容也
但訓常。即膚常之見。今
觀文意。上既言淺識。即是見解不深之人。不
合作皮膚字解。文似重也。思之
局下至體之。明言論鄙俗
鈔。雖名參緇服云云簡正記云。謂黒色之衣
名緇服也。雖名字參雜在緇裳中。而不委教
文中事也
鈔。學非經遠云云鈔批云。經學文渉遠。積年
集學。名爲經遠。懈怠淺識之人。不能經遠長
時尋師而學問也
鈔。情既疎野云云鈔批云。不親佛法曰疎。心
在理外曰野。野是遊野。謂情常蕩逸無天絲
曰野。野是遼義也
封懷守株 記韓子曰。宋人有耕者云云
人非謂宋代人。唐士宋州トテ有別小國。指之
歟。耕冀復得免
鈔。志絶通望云云鈔批云。受得戒竟。雖復斷
婬殺妄等。謂爲究竟。而志更不求聖果故。曰
絶通望也
鈔。局之心首而言無詣 鈔批云。受得法戒
謂爲果滿。局之在心。更不求其餘定慧。永不
知此戒是定慧之基。既不知所趣故曰局也
簡正記云。所執之事。皆是師心日。局之心
首。所出之言。言不開典。無其實録。故云
而言無詣。詣實也無稽實。之猶於也。研習
積年。猶迷闇託。體之爲之。爲彼亂即世
鈔。是以容致濫委以亂法司云云鈔批云。委
者任也。亦達也
記。自貿椹衣言遵王制云云椹者桑實也。其
色如紫。即如紫衣也。是云賜紫大師。又云
買大師。謂官人送財著法衣。故云貿也。五
大上色雖非法。爲王制。賞徳賜紫服。故云遵
王制等也
記。夜粥晏齋 即記云。東南禪講半夜散粥
晏曉也施諫
記。妄言未必長惡。傳爲口實。誣聖亂法
鈔。肆意縱奪專行暴剋云云於縱奪。餘記意
今記意。聊不同歟。此記意。順己情者。上出貿
椹衣等爲王制情。是順己情。故非情而爲是
制。是縱義也。違我意者。人如律制非時飮酒
等奪之。不隨云是制。便斷名奪也。餘記意。先
鈔批云。於同情者則縱其作惡。於異情者則
奪其所有功能也簡正記云。於己親有罪亦
恕爲縱。於己疎者無過加罸曰奪此等皆目
人也
記。以威武抑而挫之云云又點云。以威武
抑而挫之云云
鈔。致令新學困於磐石律要絶於羈&T069070;云云
正記云。今非法衆生抑遏後學亦然。進則踐
於蒺&T067436;。退則困於槃石。令他學解不通。五分
法身是更生長。亦是閉塞之貌。故云困於磐
石。云律要絶於羈&T069070;者。此句明斷法也。在
身曰羈。羈絆也。在口曰轡。音秘。今從革者。
皮必反。是車束也
二持云行。是律之要。止持如羈。結束比丘身
口七支。不至作犯之境。作持如&T069070;。收束比丘
三行。不至止犯之境。今非法衆生不與施行。
此律要二持。豈不絶也此進退當樣。聊
不同今記意歟。次句明滅法律。云律下非

記。周易困卦云困于石據于蒺&T067436;云云困卦
者。離中段也。八卦中離中收故&MT02520;石之爲
物。堅而不納。喩上庸流濫爲師首妄行非

記。若復不學恥墮無知如據蒺&T067436;云云&T067436;
者。似藤有莿。生於濱邊。似荾。字書云云&T067436;
草也云云
馬絆車束云云濟鈔云。有鈔云。束云車轄也。
又人云。是車屋。與轅束縛之緒歟。退見。釋失
轄折軸受之句之中。釋轄字行宗記一上文云
栝束於輪。不云束車也。故知非轄物歟云云
記。乘馬之要物云云乘車云乘。乘馬云駕

鈔。於時正法玄綱寧不覆墮耶云云簡正記
云。於非法衆生抑遏之時。如來正法玄妙綱
宗。寧不傾覆墜失故
記。有託如後結文云云指鈔結文也
鈔。行者以領納爲趣云云行隨行也。領納戒
體也。有云。行者付人也云云此聊違記釋

記。對收一三云云第一能受淨身故。第三淨
心故
鈔。若情無遠趣云云鈔批云。謂無持戒斷戒
斷戒之心。不知因此戒法能至寂滅無上之果。無
心希求。名無遠趣也
鈔。徒染法流云云於此有二義。一義云。縁差
故不成受體。而如餘比丘成受體。共勞隨行
云也。法隨行法也。此古記釋三行法同也。是
以簡正記云。徒染法流等者。徒者空也。染者
習也。非三行之法流者。流者類也。空染習
在三法。行人之流類也又義云。法流者受
戒法也。意作法如雖作之縁徼差故不得戒
故。虚云作法意也。今記意同後義歟。加之
鈔批云。謂受者無心空加作法無益故。曰徒
染法流
鈔。是以凡欲清身行徒遠希圓果者無宜妄
云云會正記云。徒與者者。皆指人也鈔批
曰。清身行徒等者。徒是今時徒衆也。此衆
執戒律而行故曰行徒問。此圓果者指圓
教之三身果歟。將又指小乘教限四果歟
答。今鈔主意。以分通邊。指圓教極果。云圓果
歟。記云極證。此圓果也。若小乘教限果得意。
圓之名言聊不相應故也。專志攝慮。令契入
無滯。涅槃疏也
非色等云云問。涅槃終窮極教大乘最長
也。何説非二爲戒哉。又雖此文。何以種子
不消釋。以二非釋之哉 答。有云。涅槃追
説追泯教也。一經中或雜權教而終歸圓極
故。説二非無失也。又以當教意消釋之。又
無失歟。若依有宗。又以色釋之。不中有苦

記。大方等云云大乘名也
記。初中上二句據法云云問。鈔云。記涅槃十
八卷等云云彼十八卷六帖梵行品文也。彼
説化教六念文中。念戒段文也
不破即四重云云問。如何如是配當哉
答。無別之由。一往配當歟 問。涅槃經文。説
護持文。何今云領納處引證哉 答。可護持
物。必重心可領納證也
即重輕方便云云不破重罪不渉。即重方
便也。不壞即殘下罪。不雜即其方便也。北遠
疏者。淨影大師戒相。何記云據法哉 答。且
法法相云戒相歟
記。車相交過喩其多貌云云問。餘記意。車軼
一不異。戒相多相故。云非唯一軼是以鈔
批云。軼有兩音。一音逸。字統云過也。一音妷
田結
謂車轍。即當此用○非唯一軼者。如車
足踐。北爲路則千車同於一軼。以車大小一
種故也。車若大小。後車彼前車軼折破。若無
大小故得千里同徹。戒相不爾。乃至多途不
同於車軼簡正記云。軼者跡義。萬車同軼。
是一義。今戒不爾。有於多種也爾者今記
何云喩其多貌哉 答。今記意。實戒相多途。
喩車軼非一也。凡人師釋文非一準。依之會
正記云。如千車交過。則非一軼也。喩戒戒之
多耳此釋今記潤色也
記。樞即門樞云云大鈔記云。樞釋倶
謂扉下
肘是也。持扉最要○非謂扉下臼也
記。聖人制教名法云云問。今戒法者。天指何
哉。若云制教之聖教名法。是聖教色經卷也。
豈納法成業名體乎。色法不可納得心中故。
若又如來所説之名句文云戒法。是又如來
之色塵上假立名句。文既過去謝滅之法也。
豈今納此法爲體哉。方方不明。如何 答。誠
此戒法未分明。是以今記下云爾。此但示法
之功力不明指何者是法。意令學者思而
得之云云但於此戒法教限意與分通圓教意。
聊不同也。先小乘教限意。既云聖人制教名
法。此如來名句文施説。不可作殺生偸盜等。
名句文能詮也。此設雖謝滅。被此詮顯。不可
殺生偸盜等惡非也。理以之爲戒法也。是名
聖人制教名法也。於此法具防非禁惡義。備
軌凡從聖理故名法也。依之今鈔云。必能軌
成出離之道云云又資持中一
云。軌從教名法
云也。又云制教。云聖教。通能詮所詮。何必
色法可得意哉。設能詮名句文。不相應體非
色心也。其上今取所詮之義理。戒法得意。爾
者無相違歟 問。若爾者。百法或七十五法
等。可攝何哉 答。約能詮名句文。不相應攝。
約所納無作體。色法或非色非心聚之攝也。
正法當體止攝何不勘也。次分通圓教意。眞
如理性之上。取防非禁惡之縁起能用爲戒
法也。是以今鈔下云。測思明慧冥會前法。以
此要期之心與彼妙法相應。於彼法上有縁
起之義。領納在心。名爲戒體今指妙法。
約隨縁之理性云之也。此祖師望分通圓意
釋也。測思明慧等文。今四科之中。明戒體
文也。爾者教限意也。何云圓意等哉 答。彼
文初明戒量。云法界塵沙等。法界之言。豈
非圓意哉。加之記釋領納在心之文云。今言
在心。乃取圓意。此釋尤納圓意
記。有云未受名法受已名體云云會正云。受
前名法。受後曰戒問。今師意。未受名法。
受已名體。何故斥之哉 答。古師受已一向
名體。都不名法。故斥此邊也。爲仰有義
記。或可並以法字貫之云云云戒法體。戒法
戒法相カト也。謂體及行相皆律儀事。非凡
善故。法字殊釋持故也 問。此兩釋如何
不同哉 答。上釋但云戒體戒行等。未顯法
義故。次釋制法字。釋顯非泛善也
記。是則法爲能依體是所依云云問。戒法戒
體全是一物非別物。爾者何分能依所依哉
答。實此釋難思歟。此事。業疏有問答。即彼
疏云。問。即法是體。法體何分哉。答。若望未
受。但名爲法。體是無情。加期誓要縁領納。依
心成業。此法有法有功。乃名爲體。是故言
法未必是體。言體必是法。如藥丸喩。藥味各
別。如戒法也。和合成丸。如戒體也。丸非他
物。即藥成丸。雖異而同。雖同而別以此藥
丸喩案之。藥味各別。且云能依。此藥味能
成丸故。丸云所依。如是且戒法云能依。戒體
云所依歟
記。三業分之云云問。如何三業配行相歟
答。下記。檢察即心。心即行體。濟縁云。行即
思也業疏云。能憶能防同記云。一心三用
無前無後守一云。内心執持名行中一
云。故知一受已後盡壽已來。方便正念護本
所受。流入行心。三善爲體故知心配行。身
口當相若爾者。何故資持中一
云。軌凡從聖
名法。總攝歸心名體。三業造修名行。覽而可
分名相哉。明知三業倶名行如何 答。一
義云。三業造修名行者。此且總合業本。身
口具名行。故云三業。今云三業分之。或云
行即思心。指成業處云爾也。故資持中一
云。
入行心者。即示二持成業之處也今配當
行相時。正指業本也。又義云。行亙三行。
相局身口。是故云三業分之。行者造修也。造
修通三業故
鈔。語法而談云云會正云。直言曰言。論難曰
記。法雖兩通云云此戒能軌成凡聖故。云法雖
兩通。軌成凡夫者。轉四惡之苦器。軌成人天
善趣之身故。此中今且出軌成出離之道一
邊。云但從是聖論也。餘記所存。聊不同也。
即鈔批云。語法而談不局凡聖者。此謂若凡
若聖。通有此三戒法也。如聖人亦受此戒。
即是沓婆摩羅十四出家。十六羅漢年滿二
十羯磨受戒。此是聖人亦有斯事。故曰不局
聖也。言凡者。即今一切比丘白四羯磨受者
是也
記。思而得之云云問。如何可思之哉。答。大
都上如釋之。佛佛相承。依此戒法資成佛果。
還又爲衆生。以無漏名句文。於情非情境上。
不可作七支業非。制所詮之義理。名戒法也。
於此所制。謂作要誓納凡身。云戒體也。信知
有此
鈔。就已成而言名爲聖法云云今記意。謂八
聖道中。其法即無漏法也。而凡夫受持之時。
名聖法。此則聖因。全爲顯非六道因也。故
云聖道本基也 問。凡夫所得別解脱戒。
至聖位時。轉爲無漏戒歟。將別受之哉 答。
可勘之。於菩薩戒。有轉成無漏之一段沙汰。
今可準彼歟。次鈔批釋意。云今所受者就已
成而言名爲聖法者。慈云。約羯磨竟發得此
法。名爲已成。爲聖道基。能成聖故。名爲聖
餘釋同今記也。但令反彼生死。仰厠僧
徒。建志要期高樓累外
鈔。彼生死云云簡正記云。反彼生死者。問。常
聞生死爲此○爲彼。今何故云反彼生死。答。
心體離念本無生死。但由對境纒附。生死過
興。今善淨身心。於彼境上作斷惡修善意。
反於往日生死過心。故云彼也得事解脱。
在凡因故
鈔。建志要期云云簡正記云。興心修善。即是
建志。誓受佛戒。自度度他。即要期也云云
必豫者
鈔。使隨人成就云云簡正記云。隨能受人。
要期上品之心。即納得上品戒。必定成就也
鈔。名爲隨法之行云云此記意。不釋法之言。
但云依體起持名隨行。而簡正記云。行者隨
要期戒法之心。而起其行。故云隨法行也。解
難云。此科鈔文。但爲明戒法。既云柄法在懷。
是體習行。居體是行。莫不雜亂否。答。此懸
説向後受時之事。令人信知。此法方可納體
起行。未使柄之及起行用等。亦是因中説果
鈔。若依通論云云今記意。通指諸論餘記
意不然。即簡正記云。通論者。通律之論。即成
實論也
鈔。直陳能領之心相云云簡正記云。問。此何
不據業體以説。但陳能領之心耶答。就戒定
於宗。明行事。體要有所得方可興建住。故約
行人領納之心。乃知有戒。若但明業體業體
從可而生。須先領納心方有其體。準下文云。
知自身心懷佩聖法等。即斯意也
記。法界者十界依正也云云資持上三云。法界
者。若就教限。則局三千大千。今從圓意。須
論十方法界。無作體稱境而發。等法界量
記。二諦者佛所立教也。此謂約境顯戒云云問。
眞俗二諦之教爲戒境樣如何乎 答。顯眞
諦理教。説俗諦門教。此如謗非佛説等。或犯
破法輪偸蘭。或犯毀毘尼戒等。故爲戒境也。
是以鈔批云。何故用二諦爲戒境。且明眞諦。
滅理涅槃。如謗聖教言非佛説。滅理涅槃言
非畢竟寂滅。皆獲重罪。今反成福入戒門。
言俗諦者。謂反彼生死。斷一切惡。離殺盜等。
此皆俗諦。盡是戒境。故曰二諦簡正記云。
謂測度思量。塵沙二諦境上。本來無惡。良由
有情心有惡念。今既思惟性空。惡從何起。
良由妄起。當此之時。知境無惡。妄念無生。
如是思惟發生明慧。境既無惡。惡心不生。當
此之時。冥然興會也
記。盡一形壽云云問。圓教意。同可盡形故
答。如別鈔。通包二業。屏絶妄念。非倒想妄縁
前境
鈔。與彼妙法云云園公云。此妙法者。隨縁眞
如體也。下云。有縁起之義故云云私云。於法
界塵沙境所制戒法。有防非禁惡。軌凡成聖
之道理。名妙法也
記。三羯磨時初動於境云云境者戒法也。望
能領之心云境。上云。法猶在境故。又事鈔
云。作初羯磨。僧皆默可。今十方法界善法。
並皆動轉。當起欣心。勿縱怠意
記。昔人反云此是作體安有心中但領作耶
問。此能破意如何 答。古師者。領納在
心。唯作戒得意。然而今斥之意。謂第三羯磨
終。作無作同時領納。何今單云作領納哉爲言
但舊家於法相不分明故。第八藏識處含藏
作無作之體得意。故如是斥之歟。新家意
不然。三業表戒取現行思心處故。如不及第
人含藏所論歟
記。獨茲典示餘並無文云云 一義云。獨茲指
領心。餘者色非色等餘種種相也。又義云。獨
茲指當文。餘者指餘處文也。受戒教發戒縁。
雖示心境。彼只明心境相。今示能領心。故云
獨茲典示也云云此二義中。初義勝也
記。一生罔象云云不得戒故。不預七衆數

記。無戒滿洲云云大集經文也
鈔。秉之在心云云鈔批云。秉由執也。謂執之
在心克志
鈔。持心後起云云會正記云。望戒體前發得
鈔。故經云雖非觸對等云云涅槃經文也
鈔。此之四條並出道者之本依成果者之宗極
云云指法體行相之四科云四條也。簡正記
云。問。此中法體行相。與中卷隨相篇法體行
相。若爲取別。答。此戒法即據軌成出離之道。
彼約體通出離之道。此戒體直能領之心。彼
説所發之業體。戒行上下並同之。若論戒相。
此約威儀光顯之相。彼據二百五十具期。開
二持兩犯之相状
鈔。令持法高士詳而鏡諸云云簡正記云。持
法高士者。持戒之人。名爲持法也。高者清高
也。士者約字釋。十下安一。即會意字也。一
是數之始。十是小數也。始終如一號之爲士
鈔。翻種苦業云云簡正記云。問。順戒能辨事。
即顯戒家勝能。既違戒招於苦業。何名顯徳。
答。只爲有戒在身。違體犯非。有戒可破。便招
惡果。若無戒體。持犯不成。示是顯戒之徳。又
雖破戒一期招於惡果。反上亦頼戒餘解脱
鈔。隨部具舒相亦難盡云云簡正記云。理若
隨他經論部帙。凡有賛戒處。便引來鈔中者。
相難盡
鈔。且引數條餘便存略云云簡正記云。謂諸
經論中。賛戒之文不少。今約略引用。不具書
之。如大小乘經中。略引三五本教。二論之
中。亦略引三五本教。諸不二具列之。故云存
記。今取經論意文有少異云云問。般泥洹經
有異本。二卷泥洹經如今鈔引。若能奉戒者。
是汝大師等云。是以簡正記云。順正云。此
是兩卷成文者。上卷説諸釋種鬪戰之事。下
卷明佛涅槃之事。今此引者。是下卷文也
然而何故今記引三卷法顯所翻之本。未見
以戒爲師。故云今取經意文有少異哉 答。
一義云。二卷經分明見其義。三卷經不見其
義。人可思故。記主三卷經見其義勢故。三
卷經云有此義。爲令知人故。捨顯露付微隱。
且如是釋歟
記。示現人法住持相似云云人見佛法波羅
提木叉也。既云若我住世無異此也。是人法
住持相似義也。今云論即遺教論馬鳴菩薩
造。眞諦譯
有一卷也。彼云。經曰。於我滅度。當尊重無
異此也。論云示現波羅提木叉是修行大師
故。如經當知此則是汝大師故。又示住持利
益人法相似故。如經若我住世無異此也故
記。一由資始云云資者成也。書云。大哉天地
萬物資始
記。古記云。即善生經等云云節世記云。會正・
増暉・集要皆同也云云鈔批云。有云。善生經
云云問。若爾者。善生經大乘經也。何小乘
經中引之哉 答。記然而與戒本序語意相
云云問。若今記意者。指戒本而今化教
段也。何引證制教律哉 答。爲本化教。引小
乘經處。傍引制教證。不可有失。自本有傍正
故。是以下行根住持引此本律也。是引證制
教文也。以大途雖分化制。傍可有制化也。又
義云。彼善生經文云。相似戒本序。語意計也。
必鈔引文。非謂戒本序文歟
舊云善生經者云云會正・集要義苑皆
爾。鈔批云。檢善生經云。戒是菩提道初根
本地。名之爲戒。如是戒者亦名初也。亦名平
地。亦名慈地○亦名一切徳根本
鈔。如成實云云云簡正記云。彼論序云。佛滅
後八百九十年。四州賓小乘學者所宗鳩摩
羅陀上足弟子訶梨跋摩之二十卷成文。羅
什譯也。文理雙標。以教爲成。以理爲實。此論
釋小乘。兼分通大乘此論總有二十卷二百
二品。今引第十七卷也
記。次第増深云云問。次第増深相如何 答。
折玄記下卷略頌云。初業總相別相念
之處位也
順決擇
四善根位也。
即爲四重
及修見道位。念經等七品。應知次
第増巳上
記。隨有所見故如樓觀云云三十七菩提分法
隨位次第増進。如實於所觀之境見知之故。
云如登樓觀世間。故云樓觀也
記。三十七品云云亦云。三十七菩提分法。分
者因義也。能覺因故。入道章云。四念住者。身
等四法是所觀境。慧是能觀慧。與念倶故。慧
從念稱爲念也。住者即境。是能觀慧所住之
境。總稱念住○身者五根四大積集名身。領
納於境。目之爲受。集起名心。軌持稱法巳上
今處者。可念處。四正勤者。章云四正斷者。體
一精進。義用不同。分之爲四如今
記引
此四功能
斷自所除懈怠障故。云名四斷。四神足者。謂
神通妙用難測故名神。足即慧之用。足者彼
因。體即勝定。由勝定能發通。故名神足。足雖
一定。定因有四。故名四也。謂於境示名欲。止
惡進善曰勤。定能攝心稱心。於境簡擇名
觀。此四非足。足之因也。五根者。増上之義。
是根義也。由五能生諸善故。故總名根。謂
於三寶四諦等中。能深忍示清淨之性。名之
爲信。勇猛進修。目爲精進。於境憶持。故稱
爲念。專注所縁。號之爲定。簡擇得失。故得慧
名。五力者。不可屈伏故名爲力。即前五根據
不可展轉立力名故。謂此清淨信。若天若魔
乃至諸煩惱。亦不能屈。故名難伏。體即五根。
更無別也今記
不同
七覺支者。覺者是智。支者分
類。分類不同而有七種。名七覺支。於境明
記。名之爲念。觀察得失。故名擇法。熾然修
善。號精進。於意適悦而得喜。名調暢。身心爲
輕安專注所縁。故名爲定。遠離沈掉平等寂
靜。目之爲捨。八正道者。契理通神。目之爲
聖。運載遊履。稱之爲道。言語離罪。稱爲正
語。身遠三過。名爲正業。無漏身離五邪命。名
爲正命。修善斷惡有勝堪能。爲精進。明記所
縁。稱爲正念。攝心不亂。號爲正定。推察諦理。
故名正見 問。小乘人修菩薩分。教有誠文。
何以得知大乘亦覺 答。智度論云。問。三十
七品是多辟支佛道。六波羅密是菩薩道。何
故於菩薩道説聲聞法。答。菩薩摩訶薩學一
切。故知亦通菩薩所學。問。三乘同修行。相何
別。答。中邊論云。二乘之人。以自相續身等爲
境。以修對治。菩薩通以自他相續身等爲境。
而修對治○且資糧位中。修四念住・四正斷・
及四神足○無始來於身等境。作諸染淨差
別之相。起於愛憎。沈沒苦海。是以創觀身受
心法。此之四相以爲無相故。雖觀身等四境。
無相未能除障故。次修四斷。斷處斷障故。雖
伏障未能隨意所欲皆成利益事等。是故修
四神足○加行位修五根五力○前五根能伏
於障。不爲障伏。功能轉勝。改立力名。故中邊
云。即前所説信等五根。有勝勢用。後説爲力。
謂能伏滅不信障等。亦不爲彼所陵雜故。又
大集經云。五根五力非體有別。故知約用分
爲二也○通達位修七覺支○修習位修八正
已上
全文
小乘意四念住在資
四斷・四如・五根・五
加行七覺見道八正修道
鈔。以戒爲郭云云會正記云。内爲之城。外爲
之郭云云
鈔。解脱道論云云文有十二卷。戒本有第一
卷。今云第二者。品第二也。此阿羅漢優婆底
沙造
記。榮顯親友云云佛法友也。親友依可貴同
學處
記。調伏解脱樂方便云云戒防事故伏煩惱

鈔。戒則不羸云云鈔批云。則不羸者。明彼論
中。嘆戒文多。若見彼文。心則勇勵。常忻護持
故。戒不羸也
鈔。毘婆沙云云云會正記云。五百羅漢造浮
陀跋摩等。譯凡六十卷。今引三十四卷文
鈔批云。毘婆者。此翻爲逐分別。謂逐律文後
解釋分別也。亦翻爲廣解釋也。只是羅漢作
論。解釋經律事同。此方章疏也
記。下列四義云云問。四義者。尸羅・行・守
信・器。此四歟。爾者尸羅名非義。加之尸羅・
梵語也。於梵語不取義。是以次下科。記釋明
尸羅義也。何今指尸羅云四義哉 答。尸羅
非謂義。云四義時。戒・行・守信・器也。今云戒
言尸羅。且梵語含多義故。擧戒梵名。云戒言
尸羅歟。正彼言義指戒歟。戒防非之義故
鈔。戒言尸羅亦言行等云云 鈔批云。婆沙
第三十四卷云。言尸羅曰行者。如人有足能
行至餘方。如是行人有尸羅足者。能行至善
道及至涅槃也。亦云守信者。彼論解云。言
尸羅守信者。此是世俗言説之法。若人善護
尸羅者。言是人名守信。不能善護尸羅者。言
是人名不守信也。是故世俗言説。尸羅爲守
信○亦名爲器者。彼論解云。以是一切功徳
所依之處故曰器也
記。故反釋之云云可云尸羅言戒。梵語含
多義故。今反云戒言尸羅故。云故反釋之

記。此五從喩等云云且作圖云云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記。破戒熱是因中結業云云此下還消釋文

鈔。由善習戒法云云積習成輕故。自然止惡
修善也。又鈔批云。亦名爲習者。彼論解云。
尸羅言習。持戒者善習戒法故也簡正記
云。謂能習戒法。納在身中
鈔。亦名爲池云云簡正記云。彼論引佛説偈
云。法泉戒水池。清淨無瑕穢。聖俗身濕。必到
於彼岸。外難曰。聖人無煩惱。何故要於戒耶。
答。雖無煩惱。而心恒遊履於戒也。故經云。布
以七淨尤浴。此無垢人
鈔。老少中年服常好故云云會正記云。戒瓔
三時常好。以聖爲老。以凡爲少。七方便爲
記。無我字祖師加之云云問。彼本文意如何
 答。彼應云。鏡明則像現。戒淨則理顯。然今
記尚如鈔加。無我字故。云無我理顯也
記。若親在衆破僧不成云云若提婆等。清淨
僧中一處居住。如來對當破僧。佛威熱勝故。
彼人皆見佛歸命。故在衆不成破僧。別處破
僧也。如來在世有威力徳攝魔軍
記。阿梨那云云可作耶字。字誤也。會正記幷
自書耶字也
鈔。以輕重等持云云問。餘五百羅漢不持戒
歟 答。一義云。於羅漢有白衣無戒羅漢故。
五百羅漢力劣歟。一義云。五百羅漢雖持戒。
重戒如重。守輕如輕守。今一羅漢輕如重護
故。威勢勝也。此一羅漢。鈔批云。名祇夜多
簡正記云。名婆伽陀
記。今擧初後云云謂六塵中。擧初後也
問。擧後之法塵相如何 答云。知色陰等是
也。知者意識能知之。意識所縁三科法故」
記。謂聞名身等云云名句文身不相應。雖非
耳所縁。且約聲教邊云爾歟
記。覆釋中云云搜玄云。尊者下重解尸羅
故云覆釋也
記。師資傳云五十二餘師之數云云五十二
餘師婆沙評家也。今其隨一也。搜玄云。從
迦葉至達摩多羅。有五十二人。其瞿沙尊者。
即其一也云云簡正記云。瞿沙者人名也。彼
論云。五十二師外有尊者所解。長有五百人
師也。若準薩婆多。師資傳云。從迦葉至達
摩多羅。有五十二人。其瞿沙尊者一數似與
前少
傳云。大師名瞿沙。博綜強識。善能説法。以
感衆心。時一集會五百人。各付一器然後説
法。衣會感悟涕涙交流。以器成涙。併安一
處。有一王子。兩目生盲。尊者立誓云。我若
必當成無上道利益盲冥。無慧眼者。今以此
人涙洗此人眼。眼即當開。既以涙洗兩眼乃
開。於是四輩無不崇重也有鈔云。彼論五
百人論中。五十二會師殊勝。其五十二餘師
中。殊又法救・覺天・世支・妙音。此四人殊爲
尊者。今此中言瞿沙者。即妙音師梵語也。故
天台止觀輔行記云。瞿沙梵語。此云妙音也
云云問。五十二餘師者如何 答。是五百人
中超其群者。有五十二人歟。餘者但指二也
字歟。又義云。五十人互望言餘歟。各各存異
義故。如論中言有餘師説等也云云具足受
持○教法善御大衣
記。今此晋譯云云義熙十四年佛陀跋陀覺賢
譯也
記。讃歎一切大願云云佛因位悲願也。依願
無非成佛故
記。分別解説十二縁起云云搜玄云。十二因
縁也云云有云。十二部經云云是以鈔批云。
初翻演説十二部經。是其教法但本文十
二因縁是以簡正記引舊譯華嚴文云。分別
解説十二因縁。令法不斷下佛種子○田生
正覺藥
記。上五句並摘僧寶中文云云簡正記云。所
以三復。次下但抽取僧寶。於文中餘二不録
者。鈔者云。但使僧寶不墜。餘二自然久住。故
知由説僧也
人壽二萬歳時云云已前煩惱非強盛故。
不名濁世也
立此假名云云云衆生名也
連持色心云云第八識持也
記。因縁未出云云有云。約五時次第時。阿
含時制戒。何云未出哉 答。大集方等部也。
其説時不定也。佛成道五年前説之歟。而鈔
批云。説此經引第二違損下。何有順益中哉。

鈔。薩遮尼犍云云云具云薩遮尼犍子所説
經。十卷。此即後魏菩提流支譯也
大權示化云云會正云。彼經佛告文殊。
我國土有諸外道尼犍子。皆是如來住持力
故。爲欲示現不可思議方便境界
記。破戒墮獄畜是別報云云問。賓疏引律文
云。破戒墮二道。地獄及畜生。持戒生二道。
天上及人間云云然者被戒果報通畜生。何
故畜是別報故云不得哉 答。破戒業必墮
地獄。是以鈔中一云。不免地獄。由違受體
目連問經。以六聚罪配六大獄。是明據也。餘
趣別報依破戒樣。時時受餘趣報事有之。受
餘趣果故。是以鈔中一云。如五百問中。知事
誤觸淨器作啖糞鬼行宗一下云。如破伊羅
葉常墮龍中此邊云破戒墮二道地獄及畜
生也。此因破戒引餘趣生故。倶舍云。破戒墮
二道。今此云畜。是別報故云不得者。正非
破戒正果故云爾也。此取邊邊也 問。畜是
別報者。總報唯約地獄。不通餘趣歟。將又可
通餘趣哉 答。重重有子細。若如性相。引業
總報通餘趣。今且約破戒業。別總別二業。云
總報謂地獄總受。別報謂餘趣別受也。若約
破戒時。總報唯局地獄也。是且制教一途法
相也。不可例常性相歟。今云畜是別報。云野
于身故云爾也。濟鈔云。有人云。非謂對於
總報也別報也。但對地獄言別之果報歟云云
凡此一段記釋聊難思。經文只不受持戒。不
得下劣疥癩野干身。何況受善趣功徳聚人
身哉爲言何必約破戒果報哉。爲下趣而復
疥癩猶故不得
應法師云云云經音義文也
記。月燈經中偈文彼經不出未詳所以云云 
月燈三昧經。有十卷與一卷兩本。十卷經不
見。一卷經有之。故知今記家依十卷經云爾
歟。濟鈔云。今大藏中。有題龍樹菩薩爲禪陀
伽王説偈。大相似此文。即今雖有色族及多
聞。若無智猶禽獸。雖處卑下少聞見。能修戒
智名勝士云云但第四句云能修戒智名勝士。
少異也
記。無戒即無智云云問。何故戒即云智哉
 答
鈔。猶禽獸云云鈔批云。言禽獸者。飛曰禽。走
曰獸
記。有南北二本云云有云。南本三十六卷。藏
外別行。北涼本四十卷。曇無識譯也
鈔。華嚴偈言云云第五卷。文殊問賢首菩薩
偈文
記。望前已引故云云上華嚴具足受持威儀
教法文也
鈔。令誦心首云云會正記云。首頭也
記。今引十四文云云今現行智論。在十三卷
一丁也。雖山居受諸苦行
記。袈裟語通云云問。鈔上三薩婆多云。此三
衣名。一切外道所無文二衣篇。九十六種
外道無此三衣。爲異外道此等局内道
者何云通外道哉 答。正外道雖無僧伽梨
衣等。各各三名。袈裟總名。通名外道服歟。
袈裟色名故
記。如販賣戒云云既袈裟相易云。外道本
持之但律文只云博衣。不云袈裟。今文取
意歟。外道衣雖非袈裟。跋難陀袈裟易得。
故必爲著是故引爲證歟。是故初釋。本袈
裟名有外道也。第二釋。袈裟法衣。僣著之。
第三釋。疏所列苦行。必非外道云也。然而設
非外道。何云袈裟哉 遠布。風力解身。筋脈
斷絶。翻晴音音吐沫。洪腫瞥爾。楚痛如刀傷。
惡露
鈔。地持云云云會正云。彌勒造。釋華嚴。曇
無識譯。凡十卷。今藏中無本
鈔。三十二相無差別因皆得持戒所得云云
鈔批云濟云。其三十二之因。有通因有別因。
如報恩經明。無頂相。即以無憍慢爲因。乃至
手網縵。即某事爲因。皆名別因也。若持戒。即
三十二相之通因也簡正云。問。輪王相好
與佛何別。答。倶舍頌云。相不正圓明故。與佛
非等。謂不正不圓不明也。謂上來所列三十
二相雖殊。並是持戒爲因。更無差別。故云無
差別因等
記。一足下平如奩底等云云三十二相。又
出大般若三百八十一。彼云。善如何現如來
應正等覺三十二大士相善現。世尊足下有
平滿相。妙喜安住。猶匳底地。雖高下。隨足所
蹈。皆悉坦然。無不等觸。是爲第一二足下
千輻輪相者。大般若云。世尊足下千輻輪文。
輞穀衆相。無不圓滿。是爲第二記注以如法
財者。離四邪五邪也 三手指纖長者。大般
若手足之指即彼經云。世尊手足所有諸
指。圓滿纖長。甚可愛樂。是爲第五列數次
第與今不同也四足跟長者。大般若云。世尊
足跟廣長圓滿。與趺相稱。勝餘有情。是爲第
佛本行經云。足跟圓滿中阿含云。足跟
踝後兩途平滿五身方直。大般若經云。世
尊容儀。洪滿端直。是第十八八十云。身廣
洪直。不偃不僂。亦不傍齊皮。端推充實六網
縵指如白鵝王者。大般若云。世尊手足二指
間。猶如雁王。咸有&T057621;網。金色交絡。文同綺
畫。是爲第四七手足軟者。大般若云。世尊
手足皆悉柔軟。如覩羅綿。勝過一切。是爲第
八節踝&T038599;滿者。大般若云。世尊足趺。脩
高充滿。柔軟妙好。與跟相稱。是爲第七
身毛上靡者。大般若云。世尊髮毛端皆上靡
右旋。宛軟柔潤紺青嚴色身甚可愛樂。是
爲第十二注説瑜伽意。彼毛長故。有如是
異相。是酬惠施等無厭善法展轉増長故也
 十鹿王腨者。如鹿腨下漸細也。大般若云。
世尊雙腨漸次纖圓。瞖泥邪仙鹿王腨。是爲
第八注演説正教者。瑜伽意於其正法次
等顯説十一身圓滿如尼拘陀樹者。尼拘
陀謂白楊也。此樹枝條相順。縱廣正等也。是
故喩也。大般若云。世尊體相縦廣量等。周匝
圓滿。如諾瞿陀樹。是第二十十二立手過
膝者。謂手長相也。垂手云立手也。竪直云立
也。大般若云。雙臂修直。&T038599;圓如象王鼻。平立
摩膝。是爲九十三頂有肉髻者。經音義云。
頂骨通起自然成髻。此相大般若不見也
十四無見頂者。大般若云。世尊頂上馬瑟膩
沙高顯周圓。猶如天蓋。是三十二十五
陰藏相者。大般若云。世尊陰相勢岸藏蜜。其
猶龍馬。亦如象王。是第十注裸跣 十六
皮膚細軟者。大般若云。世尊身皮細薄潤滑。
塵垢水等皆所不住。是第十三十七身毛
右旋者。大般若云。世尊毛孔。各一毛生。
柔潤紺青。右旋宛轉。是第一十八身金色。
十九常光明曜者。大般若此二合爲一相
即彼經云。世尊身彼皆金色。光潔晃曜。如
妙金嚢衆寶莊嚴衆所樂見。是第十四
云。十九常光者。彼經當世尊常光面各一尋。
是二十二爾者二相也 二十七處滿者。大
般若云。世尊兩足二手掌中頸及雙肩七處
宛滿。是第十五二十一柔軟聲者。大般若
不見此相歟 二十二缺骨充滿者。具云缺盆
骨。俗云玉懸骨也。大般若云。世尊肩頂圓
滿殊妙。是十六二十三師子上身者。大般
若云。世尊肩頂圓滿殊妙。是十六二十三
師子上身者。大般若云。世尊頸臆幷身上半
威容廣大師子王。是二十一二十四臂&T038599;
纖者。此大般若不見歟。注上身謂胸臆者。釋
上二十三也。二十五四十齒白淨齊密者。大
般若云。世尊齒相四十齊平淨密。根深白逾
珂雪。是二十三二十六四牙相者。大般若
云。四牙鮮白鋒利。是二十四二十七師子
頬。具云頬車。方正如師子王也。有頬無疎也。
大般若又無此相歟 二十八味中上味者。佛
所食上味也。大般若云。世尊常得味中上味。
唯脈直故。能引身中諸支節脈所有上味。風
熱談病不能爲雜。由彼不雜。脈離沈浮延縮
壞損擁曲等過。能正答咽律。液通流故。身心
適常得常味。是二十五問。何此列相好之
中哉 答。准婆沙云。或咽喉中有二乳泉。若
飮食時。其乳流出。雜諸飮食。皆成上味
十九廣長舌者。大般若云。世尊舌相薄淨廣
長。能覆面輪至髮際。是二十六三十梵音
聲者。大般若云。世尊梵音詞韻弘雅。隨衆多
少無不等聞。其聲洪震。猶如天鼓發言婉約
如頻迦音。是二十七三十一目&T030004;紺色者。
大般若云。世尊眼月定猶若牛王。紺青齊整不
相雜亂。是二十八三十二白毫相者。大般
若云。世尊眉間有白毫相。右旋柔軟。如覩羅
綿。鮮白光淨。逾珂雲等。是三十一今記所
列三十二相中。肉髻相・柔軟聲・臂&T038599;纖相・師
子頬相四相。大般若不見。又彼經髆腋悉皆
宛實相・身相・脩廣端嚴相・眼睛紺青分明相・
面輪端正滿月相四相。此記不見也
記。然諸經論名數不同云云問。名實可不
同。數必定三十二。何云數不同哉 答。數不
同者。一義云。數三十二相次第不同。云數不
同。此語字也。非謂三十二相數不同歟。濟鈔
云。然其開合異故云爾也云云會正云。智論
問云。菩薩何以故三十二相不多不少。答曰。
有人言。佛以三十二相莊嚴佛身者。端正不
亂故。若少者不端正。若多者佛身相亂。猶如
佛法不可増不可滅
記。智者云者。彼製作文句第八見
記。以不持戒必墜三塗云云問。上薩遮尼
揵經。不持不得野干身畜生下劣何故云
墜三途哉 答。經論異説不可和會。又強料
簡。上經且約破戒總報業談之。今論依破戒
樣。餘業受鬼畜身故。必不相違歟。推果本

鈔。十住毘婆沙云云龍樹造羅什譯。釋華
嚴十地品。今所引兩品。在第十五卷十二枚。
趣撮云第一所喜樂處
記。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尸羅
清淨
云云問。六波
羅蜜門時。尸羅第二。般若第六慧也。何故
今如是注之哉 答。幽賛釋心經題目。出五
種般若云。實相眞理觀照眞慧文字眞教眷屬
境界諸法此中眷屬般若萬行。攝前五波羅
蜜故。尸羅清淨亦是行般若也 問。正十住
毘婆沙中。云深行尸羅波羅蜜。即彼論十五
五丁
第二地於十地中名爲離垢。慳貪十惡根本永
盡故。名爲離垢。於此地中。深行尸羅波羅
蜜。是菩薩如今
文引
會正云。戒報品。菩薩深行尸
羅波羅蜜。若未離欲。作四天王如今
文引
鈔批云。
次戒品云。菩薩能淨持尸羅得離垢。即第二
此等諸文一同見尸羅波羅蜜。記云般若
波羅蜜哉 答。記家御所覽本見爾歟。又義
云。般若總。尸羅別。今記家以義捨別引總。如
是釋歟
記。若據通論等云云問。大攝小。指涅槃大
集。互不攝。指華嚴十住意如何。又等者。此解
菩薩月燈。智論如何可判屬哉 答。鹿苑已
前。未有小法。大小永隔故。大不攝小。如梵網
斥二乘等。故云如華嚴十住也。方等已後。小
戒已興。大不捨小。故云如涅槃大集是也。自
餘菩薩月燈等。皆可攝今大集等等言歟。有
難云。大集是方等部。以大呵小。何相攝哉。又
云。如上引華嚴文。或云。威儀教法。或云。行
六和敬。是小乘聲聞僧何云不明小哉
答。有云。華嚴説未來事。非教意也云云又難
云。十住滅後論也。何通法華涅槃不攝小哉
 答。屬華嚴故。若爾者。輔行第四云。故大經
及十住婆沙。皆指篇聚。云菩薩摩訶薩持是
禁戒準此十住論攝小如何 答。從部雖
判。且不妨説開會也
記。借大歎小云云謂據彼經論。大小互不攝。
然祖師借大戒文。即爲歎小律儀也 問。今
談分通。全不小乘。又今宗談圓教開會之旨。
何強云小哉 答。智云。若推佛意。只是一
戒。故借無過失。是知如來唯有一乘圓極妙
云云允師云。教限釋之云云
鈔。制教中分兩云云簡正云。第二制教中。
分兩者。制即律教也。律本爲一。依律論爲二
鈔。三不欲有疑悔請問誰人云云鈔批云。明
既秉持戒。識達聖教。不借問他也
鈔。五欲遊化諸方而無有閡云云鈔批云。立
云。十方佛法理同無別。若也不識聖教。至
處多怖。若順教而行遊方便無怯。閡五愛
鈔。二依律論中云云簡正云。問。前已引小
乘論耳。何故此又明之。答。前是一味小乘
執計之論。此中是依律本。或宗於四分。如善
見等是。或解釋十誦。如多論等是。或釋二十
部中律。即明了解正量部等。總屬制教攝。與
前殊也
鈔。明了論解云云云會正云。解云。即眞諦
鈔。引生世出世善云云簡正云。智論云。若
得人天果。爲世善。若得三乘果。爲出世善
能引勝義引到涅槃。引至五種住處。略天

鈔。五勝人所行事謂最勝人是佛次獨覺等
云云鈔批云。問。獨覺出無佛世。如何有此
毘尼。答。縁覺有兩。一麟角辟支。出無佛世。
獨一無侶。喩如麟角。此人自悟。觀樹生滅。得
證眞理。故曰也。二部行辟支○謂多辟類共
行也。體是聲聞之人。以不値佛故成辟支○
賓云。獨覺出無佛世。自然得五不作戒。亦名
木叉。不假佛世也亦是勝人方能行此事
鈔。一切衆生由戒而有云云簡正云。人天
之樂果。皆由持戒而有故。此但約善道爲一
切也問。此記云。且指三善道。爾者由持戒
感修衆之果樣如何 答
鈔。功強於彼云云簡正云。指經論二文爲
彼。經是定。慧是論。即定慧無此功能故
記。初遵禀教法云云問。此第一・第五。律師
持律不同如何 答。第一禀教邊。第五住持
之永邊也 問。住持久永總徳也。何局第五
哉。既云。後云有五種法令法久住故。爾者如
何 答。律師住持律法久永故。依之令法久
爲言令法之法必不局律法。總云佛法事也。
然者無相違歟。以律師持律。所以唯據五人。
所以約五千年
鈔。故佛法住世五千年云云問。二五千年中。
指何五千年哉 答。指後五千年也。是以簡
正記云。若准佛法住世得果。是前五千年。若
論但有佛性住世無果證。是後五千年。今
鈔所列是後五千也
記。三達智云云過去宿住明。現在漏盡明。
未來天眼明也。千年已
記。得愛盡羅漢云云慧解脱羅漢也。以智
慧斷盡煩惱故。云愛盡也
記。學法五千歳得道云云付之。一義點之。
學法五千歳得道。後五千年學而不得道
此學法目初五千年也 問。付此點聊難
思。會正引正文云。論十八云。如今引後千
年中得須陀洹。學法復得五千歳。於五千歳
得道。後五千歳學而不得道巳上
正文
准此學法
復得五千歳。謂前得道外。又有學法五千云
也。爾者何如是得意哉。又一義點云。學法五
千歳得道後五千歳ナリ。學ノミニシテ而不得道。此義。
學法五千年。第六千年ヨリ至萬歳五千年云
也。非初五千年。如是得意時。何無相違歟
記。一理法身云云三身中法身也。五分徳

記。此二法身即是常住云云問。五分修成法
身。有爲之體也。爾者生滅法也。何云常住
哉 答。於常住有重重。相宗意。自受用身談
有爲之智體。雖然此名常住。所謂無間常也。
今五分法身。且約無間常邊云常住歟。馬鳴
釋於滅後珍敬木叉云
記。示現不盡滅法身常住世間作究竟度故
云云馬鳴遺教論記住法
釋云。不盡法身者。
諸佛皆有生法二身。生身有滅。法身不滅。不
滅有二。一本性法身永無生滅。二修成法身
有生無滅。即戒定慧等五分功徳。從因至果。
聚集爲身。今指木叉。即此身也。常爲世間者。
流反未來無窮也。故作究竟度者。能使群生
越生死故。此句即木叉義也
記。還以己徳云云法華云。如己所得法以此
度衆生
鈔。若持五戒即見法身云云簡正記云。持
戒即戒淨因。戒生定慧。即得知見。故持五戒
即見法身鈔批云。謂但能持五戒即見法
身。況具戒耶
鈔。如飮水殺蟲之喩云云今記・幷會正記・簡
正記意一同也。即會正云。飮水即飮蟲。損
戒即損佛。智者以喩可得解之簡正云。謂
離法無佛。離水無蟲。若護法即護佛。護水即
是護蟲。飮水即是殺蟲。破戒即是損佛故云
飮水殺蟲之喩也然而鈔批意聊不同歟。即
彼記云。又准十誦云。比丘往佛所。一飮蟲水。
一不飮蟲水。其不飮者。命終生三十三天上。
得天身具足。先到佛處。禮佛足已。佛爲説法。
得法眼淨。爲受三歸五戒已。便還天宮。時飮
水者。後到佛處。佛見其來。佛時彼憂多羅僧。
示金色身。汝癡人。用見我肉身何爲。不如持
戒者先見我法身。佛即説偈。色身但不淨。汝
欲見何爲。内有脂肉血。外爲薄皮覆。彼爲
渇所燒。猶行敬恭戒。至死護我戒。彼見汝非
此記意尤符順今鈔歟
記。智者勿責喩云云意不難法喩善惡相反
爲言一聞淨戒○高深
記。又云者對前文故云云前引多論明四義
故。不以佛在初。獨律誦以佛在初
謂廣律戒本並初標世尊在某處等 本
律第一云。爾時世尊在毘舍離國云云第二
戒亦同之
記。今云初集未詳聖意云云此記意。鈔云初
集。結集時。三藏中毘尼最初誦。是云初集得
意。云未詳聖意也。然而推祖意。廣律戒本。
世尊在某處等。初結集之故云爾也。集者。結
集之時。優婆離花世縁起初結集。故云集也。
但鈔何故下。落以佛二字也。又本文無集字。
爲顯結集。祖師置之也。意結集時。何以佛律
初置之哉爲言爾者論意不相違歟 問。爾者
何今記家。鈔釋三藏結集次第得意。述未詳
聖意哉 答。餘譯釋然故。記家一往如是釋
之歟。即會正記云。初集即結集時。何故三藏
中律在初集耶。以下是釋。不釋時處人。以
契經通一切時及自然作法簡正記云。初據
結集時説。石室内五百羅漢異口同音。皆云
先集毘尼。毘尼是佛法根本故。契經不擇時
處等者。反釋上秘義也今順此等古記。且
如是釋之歟。凡結集次第。本律意如次律經
論也。善見亦爾。付法藏傳經律論也 問。准
行宗記。以此論文。結集之時先結集律引證
也。爾者今記相違如何 答
記。有時釋提桓因説佛言如是云云印可詞

記。有時化佛説云云問。化佛者指何佛哉
答。小乘五分法身即法身。王宮誕生之佛體
報身隨類身也。今指此化身歟
記。若屋中有事云云在家屋舍也。居在家
時。可作衆法。事出來者。出在家入寺可作也。
空地非謂出外也
記。若白衣邊有事云云對白衣時。可作羯
磨。事來必可對出家内衆也
舊記妄解云云節古義云。増暉云云
上是小乘經論下是大乘論云云問。上
律論也。何云經論哉 答。一義云。上分別功
徳論。下莊嚴論歟
記。猶王者秘藏非外言所司云云藏人等是
内官也
鈔。大莊嚴論云云馬鳴造羅什譯。十卷。今引
第二偈也
鈔。還約二教雜明云云簡正云。化制爲二也。
非如前科大乘小乘及制教經論各有科目次
第而條別。今雖意引。化制二文。或前或後。
文勢相處。即引更不作科目次第。故云雜明
鈔批云。意約二教雜明者。謂化制二教
小得心也
記。此五滅法並因毀戒云云問。第五羅漢等
被打置。何云毀戒哉 答。破戒人多。持戒
人少。故被打置。故云因毀戒。能打人毀戒故。
是以鈔批云。五乃至羅漢亦被打罵者。十誦
文。破戒者多人佐助。有持戒者無人佐助
記。今時即佛事云云謂即身成佛也。又自心
即佛等也
記。如訖栗枳王夢 迦葉佛時也。是迦葉父
也。夢十事自迦葉。迦葉云。是釋迦弟子非
法表示也云云
記。此句貫下讀之云云會正云。攝律中。貫
下二三四五讀之
記。一往以分戒屬身口慧是心觀云云此釋
意。身即戒故云身戒。以戒能防身口非故也。
又心即慧。是心觀故云心慧。被得意。而此釋
違涅槃幷餘記之釋。即簡正記云。不自修身
戒心慧等者。與涅槃第二十九卷同。今取意
翻。經云。若比丘不觀身無常不淨。名不修身。
若不觀戒是一切善法梯橙。名不修戒。若
不觀心躁動制調伏也。名不修心。若不觀
智慧有大勢力等。名不修慧也鈔批釋同之
也。彼引涅槃全文。此等皆身戒心慧四物
爾者今記釋如何相違哉 答。與淨人沙彌
共住。不知三相○漑水
記。漑水亦是損地云云意水上生草故。漑水
云損地歟 問。此釋聊難思。何漑水云損
地。是可用蟲水攝。是以鈔批云。彼十誦云。比
丘與淨人沙彌相近住。不知三相。三相者。
謂堀地斷草用蟲水。漑灌也○漑水者。謂不
安漉具也爾者今記釋如何 答。説文云。
漑灌也。不謗受誦律一國所宗。倣習。効
胡孝反
甫往反
記。摩夷即論云云鈔批云。持摩夷者。即阿毘
達摩師也。然摩夷者梵音訛略。應摩坦理迦。
此云本母。即毘達摩之異名也。謂諸法相從
論出生。故名本母
鈔。多有上座長老比丘學律云云鈔批云。十
誦文云。佛在舍衞國時。諸比丘廢學毘尼。誦
讀修多羅・阿毘曇。遠離毘尼。佛見是事已。讃
歎毘尼。通利者面前讃嘆。諸上座長老比丘。
見佛如是讃歎毘尼。便念憂波離。持毘尼中
最爲第一。我等當學毘尼。諸上座長老比丘。
即從憂波離受誦毘尼也
記。纔霑戒品云云一義云。纔受戒霑戒品。一
義云。纔讀戒本許云。爾也。本與品同義也。梵
網戒本。如云心地品也
記。嗜杯臠自謂通方云云杯即名飮酒。臠
刀疏反
肉也
又云刀官反
眷骨也
即名食肉也。通方者。通達
無礙貌。謂不抱酒肉也爲言
鈔。若長老上座等云云鈔批云。從一夏至九
夏曰年少。從十夏至十九夏名中年。從二十
夏至四十九夏爲上座。從五十夏已去者名
曰耆年長年也
記。我下顯非云云 問。此句明佛不讃
云顯非哉 答。以佛不讃。知是非也。故云爾
歟。初不學戒。不重戒。不可稱之。得衰耗。又
云。耗虎告反
散也
鈔。畜八不淨財云云鈔批云。何八。一因宅
園林。二種殖生種。三貯積穀帛。四畜養人
畜。五養繋禽獸。六錢寶貴物。七栴褥金銀。八
象金飾床及諸重物。是爲八不淨也
鈔。摩耶經云云曇景譯文有二卷。今引下
卷也
記。終至七百年龍樹出世云云龍樹出時代
有多説。或云三百也
鈔。袈裟變白云云餘記得意樣聊不同也。鈔
批云。立云。袈裟名昧。今明雖著袈裟無袈
娑味故。曰變白也。濟云。非謂染衣不著。但是
心不染法故也。即涅槃云。汝等諸比丘。身雖
淨服袈裟染衣。心猶未染大乘淨法。即其義
也。又袈裟梵語。此名曰味。欲明其人不得
袈裟解脱之上味也然而簡正記付之云。古
今諸記取釋有殊。初解云。謂不持戒不染法
味。名爲變白。今破云。經文既約事變。不合於
豈唯條白云云唐土此時條白。故云如
是歟。會正記云。法滅盡云○袈裟自然變白。
今或濕以小墨。而白性猶者皆非。又後學條
紐有用白色者。赤宜誡云
記。倶睒彌國三藏云云會正云。千五百歳。
倶睒彌國三藏。與羅漢弟子互殺己師。天龍
八部莫不憂惱。惡魔波旬及外道衆踊躍歡
喜。競破塔寺
鈔。人所不敬其處如塚云云鈔批云。此塚
中有死屍可惡。破戒死屍甚大可惡。亦復如
鈔。譬如枯樹云云會正云。不結功徳之花果
也。簡正云。枯樹者。謂無枝葉花果。破戒人
萬善花葉不生鈔批釋聊不同歟。彼記云。
有云。枯不受潤。此人不受善法功徳之潤也。
立云。枯樹多聚蟲故。人並捨離。濟云。樹若
欝茂。人則愛樂。今既枯死。人皆捨還。故曰
失諸功徳也
鈔。若著法衣鉢盂云云和本鉢上有持字。葉
作鍱
鈔。又常懷怖懼我爲佛賊云云此犯戒人悕
心也。佛賊者。梵網云。信心出家受佛禁戒。不
得毀犯聖戒。若有犯者。不得受一切檀越供
養。不得國三地上行。不得飮國王水。五千大
鬼常遮其前。鬼言大賊。若入房舍城邑宅中。
鬼復常掃其脚跡。一切世人罵言佛法中賊。
鈔。若肉眼所見等云云會正云若肉下彼云。
肉眼所見。是爲非見。若牛羊之不別隅耳
記。若肉眼下二句疑引別文尋之未獲云云 
解深密經第一・勝義諦相品偈曰。佛説離言
無二義。甚深非愚也。所行愚夫於此癡所惑
樂著二依。言戲論。乃至後連如上智論當生
牛羊等類中巳上雖非正引之文。其義勢相
似。但此經新譯也。祖師不見之。又同本異譯
之古本有之歟
記。此名得實云云名言叶實也
鈔。疏出云云簡正云。疏疎決疎通爲義也
記。非是筆誤云云暗斥會正記也。彼記云。
十五卷指卷筆誤。見十四卷也
記。若逼神昏○競現○恐懼於茲驗矣云云 
戒序云。死時懷恐懼具也
鈔。又不隨法教云云鈔批引彼全文云。一謂
有比丘。不隨法教隨非法教
記。不隨忍法隨不忍法云云文句記云。阿含
云。力有六。小兒啼爲力。女人瞋爲力。國王
憍爲力。羅漢進爲力。諸佛悲爲力。比丘忍爲
鈔。不敬上座無威儀者云云鈔批引彼全文
云。三不敬上座。無有威儀如彼本文。今
鈔文可訓不敬上座無威儀者歟。而今記釋。
見上乖儀輒生輕傲。此無威儀付上座
者今又可亙兩義歟。是以簡正記云。三不
敬上座無威儀。鈔無有字。足者字。解云。不
敬即是無威儀。非謂上座無威儀也。亦可深
防。恐不敬無威儀上座鈔批又云。不教上
座無威儀者。據此文意。謂不教上座。名曰威
儀。非謂無威儀
記。彼云因上座命終故云云鈔批引本文云。
五上座命終已後。比丘放逸習於非法。失諸
善法
記。好佐下即五怖畏云云問。上引十誦五
怖畏如何 答。十誦出二五怖畏。無苦歟
問。前五怖畏同異如何 答。前後不同也。二
處有之故。必不可全同歟




資行鈔事鈔上一之外第一也
自集僧篇至卷終也

  集僧通局篇第二
記。案下分題云云今鈔文云。建首題集僧之
軌度。後明來處之通局是也
記。通局即召所集云云通謂布薩自恣四所
集僧。謂大界戒場自然空地及界外也。局謂
受戒等餘法。但局當界故也
記。羯磨篇中三四兩縁云云十縁中三四也。謂
集僧方法集僧約界也
記。古記並云等云云節古義云。増暉初篇後
云。上標宗明體竟集要
同之
今記正斥會正記也
云云會正第三云。前既標顯續高爲自行之
體。次則依體起用作益於他抄批三上。既
標宗顯徳。僧體已備。理宜益物
記。業疏廣明僧體云云彼疏一上明僧體。雖
列諸義。取四人假用爲正義也。不攻自破。
無處明僧體耶
記。此篇下科用僧分齊有文明體云云下鈔
云。二明用僧分齊。此宗四種論僧。汎論僧義。
並取四人已上能御聖法辨得前事者爲僧○
又前四人若據自行以成僧體。並須清淨以
犯小罪。不應羯磨故
記。僧者通目七位云云凡云僧時。僧翻衆。衆
者四人已上也。今集僧僧通七位。果四人已
上衆名。從目名也。所以然者。對首心念法。作
作相等是十縁之内隨一也
記。不同古記謂簡別人云云節古義苑云。僧
是梵略。具云僧伽耶。四人已上能辨事故翻爲
衆。三人亦名小衆。恐有濫故云僧也増暉・集要・
會正皆同
會正云。僧者約四人已上云云阿篇題集僧者。
通亙七位僧。將局四人大衆哉。若云局大衆
者。今釋云。不同古記云云若云通者。下云。此
篇集僧是據大衆云云題號可叶本文。如何
 答
鈔。御法則云云會正云。御則理也抄批云。
御謂秉御也云云
記。總三種別云云應來不來應與欲者不與
欲現前得訶人訶是爲三種別也
記。御下法非云云問。此句與次被下事非句。
何必法非事非哉僧有乖離故。秉法雖如法。
無成決之力。又雖事如。僧有乖離故。據人非
之位是以次下云。法事縱如小人非故二
並不成云云爾者今法非事非釋。如何耶
答 問。又何不云界非哉 答。界非不寄人
集故。有云。可攝事非也。事攝界義。見羯磨篇
記也
鈔。建首題云云是非篇題。且此篇始云首題

記。佇待悽惶非成奬務 齊縁云。悽惶煩悶
之貌 惶尤音皇
怖也
奬助也
鈔。使舊住沙彌淨人打云云彼意云。容沙彌
吹打不知處失時節。佛言舊住應打傚上
打人
記。漆毒樹相傳云恐傷手故云云是ウルシノ
木也
鈔。餘木銅鐵瓦鳴者聽作云云簡正記云。文
中是瓦字。檢彼律文云。餘瓦木銅鐵鳴者聽
作。即瓦字在上。今鈔迴互在下也。有錯書凡
字者非也此釋意。今鈔瓦字誤歟
鈔。若唱二時至云云抄批云。若唱二時至者。
即大小二食時也
記。此召僧法制非具道者所爲必無二人云云
 二人沙彌淨人也
鈔。中食施者亦爾云云問。居士請僧已下皆
付食釋之。何重云中食等哉 答。今記意云
未詳何文。然而有義之。上總付食云之。中食
以下。別付中食釋之。是總別不同歟云云
云。上總居士請食事也。中食已下。常住僧食
時。云可鳴稚事也。人疑唯請食之時計可鳴
稚歟思故。一往且如是釋歟問。答云請比丘

鈔。増一阿含云云秦曇摩難提譯也
記。信鼓者於事則告衆有期云云一義云。釋
信。初於事則告。便義釋信。告衆有期者衆會
故。在法則歸心無二者。今信次約心所相貌
釋之。在法者。信心所百法中善十一心所法
故云在法。歸心無二者。信心所唯善不遍惡
故。無善惡二。唯歸善心一也云云私云。於事
則告衆有期者。正約事云云時爲佛之便。告
衆令有期。故云信鼓。在法則歸心無二者。約
法云之時。今打犍搥集。是爲如來之使打之。
我正非謂令集之。爲顯此之由。云此是如來
信鼓。爰知歸如來心無二也。故云爾歟。又義
云。歸心無二者。爰如來語。職難歸如來心無
二。受命打犍搥也云云無人知時限唱時至及
打犍搥。又無人灑掃塗治講堂食處
鈔。無人○食中蟲云云十誦本文云。無人看
苦酒中蟲云云
記。彼作苦酒中蟲云云此酢事也。非酒。酒無
行故。不及見蟲也 床 無人水 闕

鈔。相傳云悦衆云云會正云。觀時適及動靜
令宜能悦於衆也搜玄云。智論十一翻爲
寺護剋時
記。今略爲七未詳何意 律文有出八種處。
又有出七種處。今記家昆八種處。如是釋。鈔
家見七種處。如是釋給歟 問。鈔主何具打
地作聲。不出八種之文哉 答。有抄云。作相
通道俗。其中打地作聲可成掘地唯俗人。不
可通比丘。故不列云云此明律不局道
記。如字而呼乃是梵言説轉云云作犍搥撻椎。
而如字呼犍搥犍誤也。唯獨聲論正其音
者。設諸律論作槌椎之字。音可呼犍
也。故云今須音槌爲地也 問。何槌椎音
地哉 答。梵語可地音。而地音少近槌椎故。
律論書搥椎之字歟。雖然正音時可地音云
爾歟。是以節古義云。集要云。出要律儀等者。
犍字有聲無字。以巨寒反之。槌字本地字。經
亦云犍稚地相近錯書爲槌字。増暉同上。又
云。今寫地字錯爲槌字 問。聲論何故槌椎
字不改作。只音計音地哉 答。諸律論多作
槌椎。悉不能改作之。故直音歟
記。羯磨疏中云云彼云。犍椎者。梵本聲論云
巨漢反地。此云磬亦云鐘同記。犍槌如字
呼之下。依聲論方乃轉音。今人一概改槌爲
椎。例呼爲地。未披經律。妄自改作今現行
鈔文當此所破。則後人如是改作稚字歟。&MT03106;
公云。檢聲論。如今引稚字也。是傳寫誤也
云云未見稚字呼爲地也 因茲一ハヲ
記。至於鈔文前後及以一宗祖教凡犍槌字
並改爲稚云云當時現行鈔本云。聲論翻犍
稚等。此今所破字也。槌召爲地。古師誤作稚
字。直召椎也。今抄上下多作犍稚。古師妄改
本也。古本寫鈔皆云犍槌。或作犍椎。直召地。
此正本也。是以記家斥作稚也
記。椎稚相濫云云椎シイノ木也。作犍槌而
召地。古師迷音作稚字。又字體相濫故。迷椎
作稚也
記注。世有不識梵語云云節古義云。此應世
中妄謂非于諸記故云云知林反
記注。云是打鐘之搥云云能打物得意民故斥
之也
記。西傳云時至應臂吒犍槌云云西傳即非
西域傳。自西天相傳也
記。或用檀相木等彼無鐘磬云云指西天云彼
無也
記注。而云彼無云云上居鈔文。指西天云彼
無。故今云爾也
記注。明知稚字不呼爲地云云經音義意。作
犍稚召稚不召地也。稚直致反。地二反故。
又平聲・去聲不同也 問。既音義意作犍稚。
何斥之哉 答。梵語異説不斥作犍稚。今作
槌稚可召地。而改作稚。斥召地邊也 
酌理先文後義
鈔。若依三千威儀云云三千威儀有二卷。安
世高譯。今引下卷十枚文
鈔。則大有科要多少節解之法云云多少付下
節解也 問正記云。科分也。要約也。多少
節解者。打數不定也抄批云。多少節解之
法等者。檢三千云。犍槌有五事搜玄云。科
要者。約事既有多種。極有科分要約也。節解
者。打數不同名節解稍小
記注。但多少有異云云五分三通四十下。今五
十四下。故有異也
記注。準下又名一通云云三千威儀意。總五
十四下名一通。不同五分。今抄釋一通。今一
通雖有四十下三段。大打三下不同。不名五
十四下四十下一通也。經之異説不可和會
歟。準下者。第三晝食時下注也
記。三晝食時一通
同前
問。依犍槌之多少可十二
集意。第三第四作相。全同第一常會時之一
通。爾者十二時犍槌不同如何耶 答
記注。投槃疑是梵語云云古記意今不同也。
抄批云。四者暮投槃時。賓解云。蓋收槃器也
記。一縣官云云謂官人入寺云時也 會優
婆塞
記。七呼私兒云云抄批云。七者呼私兒。賓解
云。蓋呼淨人小兒也
記。科要即十二時云云會正釋異之。彼云。彼
經下文復有三十二十十下五下法。避煩不
引。故曰大有科要多少等
鈔。但時所同廢云云人不依行。必非廢故也」
鈔。今通立一法云云問。一法者指何哉 答。
一義云。指量時一法歟。總明打樣。必召誰無
可打幾數。故記云不定打數。記指此法。即量
時方法也。尋常下。且約常途。一往釋義也。事
緩急時。智者可量也。會正記意。指鳴鐘云一
法也。即彼記云。一法即鳴鐘一法。大準即大
途準式也。就下其中。事或緩則長打。縁遇急
則促鳴。任維那度時行用必在智者斟酌
鈔。生稚之始云云槌也
鈔。如是至三名爲三下云云問。或云。三下或
云三通。虚揩十下漸稀漸大二十七大打三
下。云三下三通歟。將又大打三下云三下三
通歟。如何耶 答。且大打三下云三下三通
也。所以爾者。鈔云。乃至聲盡方打一通。如是
至三名爲三下。此大打三云三通三下也。又
軌度圖經云。大打爲三通又下記云。乃下
示後三下。即目此三名爲三通云云又上三千
威儀。召沙彌打三下云云此即三打云三下也。
又今記云。從三十六去打三下。名三通云云
加之會正記云。乃至聲盡者○自三十七下。
聲絶別打一下。名一通。集聲聞衆。又撾一下。
名第二通。集縁覺衆。後撃一下。名第三通。集
大乘菩薩此等諸釋。三下三通指大打三
若爾者。何故今記云非謂單三下也。始
終共單下。又鈔云。佛在世時倶有三下。又云。
長打之初亦同三下。又云。方復生稚同前三
下。此等皆四十下三段。云三通三下也。何況
業疏幷名句三段云三下如何 答。今云。
始終共四十三下之得名。雖有大打三下。獨
非大打三下。必假前三十七。其上大打三下。
故約此邊云共四十。必三下得名非謂共四
十也。鈔文但有三下等釋同之。又自餘諸釋
準之可得意也。以別名名總也。名句釋非今
依用歟 問。四十下出何文耶 答。未分明。
但出五分歟云。故互分云打三通也。故可勘

記。接前四十増兩四十共百二十 圖云
初四十下虚揩十下 漸稀漸
大二十七 大打三下
中四十下虚揩十下 漸稀漸大八下
大打四下漸稀漸小十八
後四十下虚揩十下 漸稀漸大二十五
大打三下息搥二下
漸漸斂稚漸概漸小 概尤云。許既反。又居代反。
又居利反。説文云。稠也
記。從三十六去打三下名三通云云問。百二
十下第三四十下終三下。云三通。第一之時
三下。如何可名哉。又可無表示哉 答。爲差」
記。三道乘之則百二十爲節云云五衆各有八
輩。五衆又有三乘五衆。故共百二十下也
問。三乘八輩者。菩薩縁覺無四向四果之階
級。何於三道云有八輩哉 答。正於菩薩縁
覺。雖無四向四果之位。約見修斷證。且云八
輩也。聲聞四向四果之配立源。依斷證故也。
所謂八十八使見惑。以十六心觀門斷之。前
十五心初果向。第十六心初果。次付修惑。於
欲界九品斷前六品。前五品二果向。第六品
第二果。付後三品。前二品第三果向。後一品
第三果也。此欲界修惑也。次上二界分七十
二品也。前七十一品四果向。後一品第四果
也。於菩薩縁覺。雖無位差別。見修所斷無異。
故云八輩也。於佛云初果得戒。雖然佛無此
位。聲聞初果斷惑之分。佛斷故。云初果得戒
也。菩薩縁覺八輩又同之 問。縁覺中可有
五衆哉 答。縁覺有二種。部行獨覺同聲聞。
爾者可有五衆歟
鈔。亦有清衆畫樣鐘所者云云僧直云清衆也。
大抄記云。謂西明寺鐘所畫樣者石也
心標爲必有感徴
鈔。共同和利 云同利意也
鈔。故付法藏傳中罽膩吒王以大殺故死入
千頭魚中云云付法藏傳文有六卷。抄批等意
引第三卷文而今現行本見第五卷。又罽
膩吒。具云旃檀罽膩吒也。千頭魚者。身如魚
頭人也。非謂千魚也。簡正記云。淮南云。千
頭魚者。魚身在水中。人面在水上。非謂千箇
魚頭。今時所説及壁畫皆作魚頭。故知錯也
又罽膩吒王出現時分。諸記引傳文事異
也。搜玄云。付法藏傳云。佛滅度後一百餘年。
罽膩吒王與安息王戰獲勝云云抄批云。付
法藏第三卷云。佛滅度後七百餘年時。安息
國王性甚頑暴。將統四兵伐月支國。其月支
王者旃檀罽膩吒亦即嚴誡兩陣交戰刀釼繼
起。罽膩吒王尋便獲勝。殺安息人凡九億。問
群臣言。今我此罪可得滅不。諸臣答言。大王
殺戮凡九億人。罪既深重。云何可滅。時王尋
置大鑵。於七日中煮湯令沸。洄涌騰波熾熱
炎盛。以一金環置斯湯内。顧問群臣。誰巧方
便能得此環。時有一臣。來應王命。便投冷水。
隨而取之。手無傷爛。尋獲金環。王告臣曰。我
所爲罪。如彼沸湯。悔必可滅。猶如冷水處於
鑵也。吾所殺人雖有九億。其罪重者唯二人
半。我當殺時。有兩賢信。臨被刑戮。稱南無
佛。而我殺之。斯罪深重。其一人者。口言南
無。未知是佛。爲富蘭那。我復殺之。故名半
人。爾時有菩薩羅漢比丘。見罽膩吒造斯惡
業。欲令彼王恐怖悔過。即以神力示其地獄。
所謂斫刺釼輪解形。悲叫哀號苦痛難忍。王
見是已極大惶怖。心自念曰。我甚愚癡造此
罪業。未來必受如斯之苦。若吾先知如是惡
報。正使我身支節分解。終不起心加害怨賊。
況於善人生一念惡。爾時馬鳴菩薩即語王
言。王能至心聽我説法。隨順吾教。令王此罪
不入地獄。王即受教。於是馬鳴廣爲王説清
淨之法。令其重罪漸得微薄。爾時其王統攝
天下。廣集勇將嚴四種兵。所向皆伏。如雹摧
草。三海人民咸來臣屬。罽膩吒王所乘之馬。
於遊行足自推屈。王語之言。我征三海悉已
歸化。唯有北海未來降伏。若得之者不復相
乘。吾事未辨如何便爾。爾時群臣聞王此語。
咸議曰。罽膩吒貪虐無道。數出征伐勞役人
民。不知厭足。欲王四海。戍備邊遠親戚分離。
若斯之苦。何時寧息。宜可同心共屏除之。然
後我等乃當快樂。因王病虐以被鎭之。人坐
其上。須臾氣絶。由馬鳴説法縁故。生大海中。
作千頭魚。釼輪迴注斬截其首。續復尋生次
第更斬。如是展轉乃至無量。須臾之間頭滿
大海。時有羅漢。爲僧維那。王即白言。今此釼
輪聞犍槌音即便停止。於其中間苦痛小息。
唯願大徳垂哀矜愍。若鳴犍槌者。延令長久。
羅漢愍念爲長打之。過七日已受苦便畢。而
此寺上因彼王故。次第相傳長打犍槌至於
今日問。此比丘打之與前相違如何
答。濟公云。彼律據集僧事。須□衆。今傳取
濟物故。聊可不同者歟 遣信白 因縁相
召 語簡 召謂如相呼召
記。疏云罪者遇善爲因云云問。罪者遇善爲
因等者。意如何 答。見記文云。罪者先有善
因偶然遇。打者方今發願隨願冥通
鈔。餘親承有斂念者被鬼神送物 今文不
見。鬼趣歟。然俗云死者鬼也。故云爾歟
記。智興律師云云續高僧傳云。唐西京大莊
嚴寺隋時名
東禪定寺
僧智興律師。俗姓宋。洛州人也。
次掌維那時寺僧三果者有兄從帝南幸江都
等文僧者不指誰人也 役奉倍勤
記。從帝南幸云云此有二點。一義云。從帝南
幸江都中路亡歿云云又義云。從帝南幸江
都中路亡歿云云
記。無凶告云云人無告其死也。濟抄云。凶
告及凶問。或抄出云使者也 忽通夢於妻 
可具絹十疋
記。幷陳吾意云云汝今如吾之。可告智興律
師也
記。旬日 十日也
記。凶問奄至恰與夢同云云夫死之由告妻

記。僧給皮袖云云手引入者也。以皮作之
  苦力切肉 凝血辭著之爲傳 忽爲小事
  一悟セヨ
記。貞觀六年季春卒云云年四十五卒云云
記。大行者 菩薩大行也
鈔。諸經論但云撃撾云云簡正記云。四分云。
打犍槌。阿含經撃犍槌。智論撾銅犍槌故。云
打撃撾等巨害者。巨大也
記注。古記妄解云云集要・會正・義苑等意也」
總標通局分科。云分齊也
鈔。來處云云會正云。來謂行來處所也
記。通謂體同云云大界戒場小界三雖不同。
同作法界體。故云體同。自然可准之。分大界
戒場等。云相別也 同則略分。別須委示
記。語冠首題一篇綱要云云此來處通局言。
今冠首題集通局之通局。一篇綱要也。略知
條目始可尋文者。第二別科條目得意。則通
局之言。始可尋今文爲言
記。以類相從此之謂矣云云今指此文也
記。法成得罪云云可集不集違制罪也 四集
鈔。若小界者既不立相云云是難縁開故。不
用二處集僧也
記。異處下道即是誠文云云本律三十四受戒
犍度
難受
戒中
云。在界外。疾三處集結小界三十五
犍度難説
戒界中
云。若布薩曰。於無村曠野中行乃至
當下道集一處結小界三十七自恣犍度難
自恣界中
云。
若衆多比丘。於自恣日。非村阿蘭若來結界
處道路行乃至隨親友同意移乘異處結小界
問。異處者何界攝哉 答
記。聚亦周院可悉云云業疏云。不可分者爲
言。以村聚落無有垣塹。又僧雜閙往返難究
可分別聚不爾。故云周院可悉也 問。可
分別聚落。必約有四相哉。若云約有者。如邊
土城邑。雖無周院。何無可分之義。若依之云
爾者。疏文幷今又云周院可悉。如何 答 
記。城外村坊云云如今東山西山有ユル村坊等

記。邊夷城邑云云邊土田舍城邑彼此相ツヽ
カル也 稀尠
記。初人處倶可分則依此相云云問。如今時
總村中別構周院。衆多屋住在之。此内可別
衆作法否 答。有云。如今時王城中。但與他
家隔牆殿家不可別立。如下記斥有人謂城
邑中院相匝處並可分別之義。即當此故也
問。設雖在總村中。而或隔路與總村別顯。如
何 答。學者云。既是別相顯。然謂別立有何
云云
鈔注。下文齊行來處云云簡正記云。十誦有
兩節之文。前自文所即二十二卷。今注文指
下文者。即三十七卷文也。言行來處者。謂聚
落城牆外邊行路來往處所也。此制分齊者。
彼云。謂箭射所及。鷄飛及處。慚愧人大小行
處。制此處以爲集僧分齊。可有十歩已來也
記。此由他執故特注顯云云準濟縁。必欲□
義事不分明也。濟縁云。彼律下文云。聚落界
齊行來處。謂聚落外行路也。疑是昔來執爲
勢分。故特決之既云疑明不破歟
記。古記妄解云云節古記云。會正云。注下文
即指彼律四十七増一文。以鈔上引是第二
十二中文故。彼問云。若比丘聚落中。初造僧
坊。齊幾許作界。佛言。隨聚落界行來處巳上
全文
問云。若依十誦取勢分者。理有何苦 答。前
所謂還用他部之文以成己部之事。上文云。
即成四分判文有限也云云凡於攝衣自然雖
立勢分。於攝僧自然不立勢分。故斥勢分義
也。依之今師意會同四分也。然而餘記意。顯
部別不同得意。是以抄批云。注云四分聚落
界取院相者。謂齊院相内集不同十誦齊行
來處也。四分自然衣界有勢分。此中僧界無
勢分。須知十誦僧界有勢分者。部別不同
鈔。不須五重集人云云此且大界標相與院
相等時事也。若大界標相寛於坊院時。設雖
院周匝。還可依五里歟 此約創起○者。及
後離衣歟
記。有人迷此謂城邑中院相周匝云云此不可
分別聚落時。藍院周匝。此中分別義也。此内
可集僧也。是抄批意也。即抄批此上是可分
別聚落。今作兩句束之。若聚周藍不周。則依
聚不依藍。若聚周藍亦周。依藍不依聚。下不
可分別聚亦有兩句。若無聚復無藍。須依六
十三歩。若無聚有於藍。不依六十三。濟云。
此意顯有伽藍自然界也。十誦既云。無僧坊
聚落中即依聚落集。明知先有僧坊聚落中
即依僧坊集。此文中意。只是欲顯伽藍相周。
不須依聚落集
記。藍院四周自然四出云云此不可分別聚落
之時。雖院相周匝。卒三歩自然周圓樣。圖何
云爾哉斥之也。不勞攻之 皎
鈔。用五肘弓七弓種一樹云云問。十誦意云。
弓長四肘。何弓有四肘五肘不同哉 答。四
肘者舒一肘量。五肘者擧一肘量也。故不相
違歟
鈔。得六十三歩云云業疏云。縱廣四維
記。中華云云指都云中華也
鈔。不同前解云云抄批云。古師及礪。皆云七
刪繁意
記。古記不知所以例云指誤云云會正記云。
如義抄者誤指也。檢彼無文假今是誤。一
處可爾 誣聖 辱祖 招殃
鈔。謂頭陀寄衣云云簡正記云。頭陀者。極小
近三里能遠益善。二寄衣者。謂不作日限六
夜寄衣。三盜戒者。文云。蘭若靜處盜物即盜
戒蘭若。四僧界者。大界五里集僧。五衣界者。
即下蘭若護五衣八樹七間。六難事者。即提
舍尼中逈遠恐怖畏難。即簡若受食戒也
鈔。多言僧界盡一拘盧舍云云允師意多論得
意。允抄云。多論云第七
二枚
向空地無聚落慶乃
至一拘盧舍五百
弓也
餘記意。指諸律論云多
簡正記云。多言僧界盡一拘盧舍者。十律二
十二云。諸比丘於空野處。初作僧坊未結界。
爾時齊幾爲界。佛言云一拘盧舍。是中不得
別作布薩。羯磨僧祇亦云一拘盧舍。了論雜
寶藏並云一拘盧舍。若爾既諸文中皆云一
拘盧舍。元來是定。何故前言諸部不定耶
答。辨量不定也。故羯磨疏云。諸部皆云一拘
盧舍。不定大小
鈔。雜寶藏中云云彼第一十三枚云。有餘梵土
離此住處一拘盧奢秦言
五里
鈔。七槃陀云云簡正記云。槃陀者。大徳西天
量之通稱也
記。昔人但云惡比丘作留難故云云會正云。
有難爲惡比丘來作留難也。故開蘭若集僧
狹。異前五里簡正記云。惡比丘作別衆留
難也
記注。有以隣寺難集云云節古義云。古記未
云云
記注。有人不肯請以結界篇中三小 節古
記云。古記未見
鈔。縱廣有&T025632;盧舍界云云四方四維圓有界。
此約無異界也。會正云。南北曰縱。東西曰廣」
鈔。此中不得別食布薩云云和本無別食二字」
記。此約停住爲言云云今道行界。比丘止住
此。作集僧時。二里中不得別衆食也。別衆食
開縁時。鈔中三云下至半由旬内來往上下是
半由旬中。行時開別衆食。縱道行界半由
旬。往時可開之。今約止住云不得別食也
鈔。六百歩爲&T025632;盧舍云云六百歩當二里也
徒渉
鈔。若擲水若沙云云和本沙上有散字也
記。准下離衣勢分相傳以十三歩爲定云云
離衣界勢分定十三歩。準之今擲水等量定
十三歩。此自然界體也。非勢分也 潮水 
乍溢 矴丁定切
イカリ
本文作 會正云。石
也。又矴丁石切
イカリ
記。若橦云云造木云橦。造名
云矴歟。繋得否可尋
記。界限不定云云船東西可通渉故。界限不
定也。縱約兩岸雖結界。船散動可有參差故。
有人云。結小界事。相傳限江得意也。僧伽跋
摩。江中結所以爾者。必木立兩岸結故
也。唯一方岸下矴。一方無岸其水不可結也」
鈔。若水中石木樹云云問。上水中樹根不同
如何 答。上樹根。樹在陸地。根入水中。故云
與陸地界相連也。下樹木在水底。不連上陸
地。故云離陸地也。故不同也。即會正記云。相
連者。尺上水中樹根半在水在陸。若全在水
中。雖連水底地。亦屬水界攝簡正記云。若
在船上。若崩岸有大樹根在水中。不得繋著
水内。有樹根應斫去。若不斫去。與陸地界相
連。若水中有大石或浮木。總是水界攝已上
律文
 
謂離地者。此約離陸地。不是離水底地。羯磨
疏云。問云。上水中石木及碇等。既與底地連。
何故判得。答擧例云。如比丘安居患熱衣服
岸入水浴明相出失衣。此比丘脚豈不著地。
由是水中與陸地異故失衣。今引此例故。鈔
文離陸地
記。結法未興唯除説恣云云問。通行餘法者。
行何法哉 答。資持上二云。問。六相自然開
秉羯磨否。答。此無明説。以義定之。若準八年
已興羯磨受具。十二年後令弟子説廣。由此
始立結界。未結已行羯磨唯除説恣者。説
恣羯磨。十二年後以前雖有説戒。此佛説戒
必非説戒羯磨也。故云唯除説恣也 若爾
者。説戒可然。自恣何時制之哉 答
記。心念對首及別衆食並須約界云云衆法對
首心念之法。約六相自然之分齊可作之爲言
問。護鉢幷護坐具事。可約攝僧界。將可約攝
衣界哉 答
記。水道二處義無戒場云云此受戒於無場大
界行。之據此釋爲證也。既水中不結場。然而
跋摩河中行受戒。決定知無場大界也爲言
記。道行非二攝 二者村與蘭二也。於水勿
論故不云三也。非二攝者。如遠途之大道。雖
通徹村蘭内。而不能攝屬村蘭。故云非二攝。
是不屬村蘭別立也 問。村蘭之内小道可
非道行界哉 答。爾也。彼可屬村蘭也。道行
界者。東西南北通徹大路。云道行界故也。水
界通三處者。水界村蘭道之内通云水界故。
云通三處。是乍屬三處而別立也 問。例道
行界。水界通徹聚蘭道三處。遠流大河等。如
何云通三哉 答。此實非三攝。但水界必不
局遠流大河。池等水界。聚落中可有之。蘭道
以同之。約此邊且云通三。道行不然。唯局遠
途故。云非二攝也。爲約四面各取。爲約一面
取半。若爲廣狹。在我自然界外。表異彼此。此
名隨分自然。彼名異界自然。過分倍集
鈔。恐有別衆云云問。設限分之外有比丘。隨
可滅我自然界。何可別衆之過云云
鈔。故薩婆多云云云此多論如何成半減之
證耶 答
記。方五斜七云云倶舍云。方五斜七圓三直。
向有五寸。角有七寸也。四方六十三歩。四維
則剩二十餘歩
記。方準僧祇維無所據云云言方者。謂彼取
四方量之。即六十三歩。是稱僧祇之聖説。然
維量可八十餘歩。此無文據爲言也 尖斜
上子
廉反
音側也質之
鈔。文云弟子隨師方面遊行可亦不得四維
云云簡正記云。次引弟子隨師之文者。准十
誦律。弟子爲師持三衣。在道行前後師遠明
相出恐失衣。在道行前後師遠明相出恐失
衣。白佛佛問相者多少令量也。得四十九尋。
佛言。齊爾許處不失衣過是則失衣。多論解
云。縱廣亦得四十九尋。此是弟子身面所向
之方。雖言其方可亦不得四維行耶合角
量取 遮取方餘角 並取○御聖法○者
記注。舊云僧簡云云會正云。僧者四人已上
者。簡二三人也。故文云。僧者四人若過
記注。舊云撿彼云云會正云。別抄者指義抄。
撿彼無文。今據業疏云
鈔。僧祇捨墮云云二十四卷六枚云。四衆羯
磨者。布薩羯磨一切拜人四人得作。是名四
衆羯磨。五衆羯磨者。受自恣輸那邊地受具
足一切尼薩耆五人得作而何
記。昔見下云生善云云搜玄云。釋文二。初滅
惡。唯淨非穢。二若受下生善。通於淨穢
鈔。若受戒等生善門中但取相淨云云問。上
以有犯者不得向犯者懺悔二誡能説能懺。
爾者設彼犯者體雖不淨。能説能懺人三根
淨。何不開之。依之若云爾。今取相淨。何不同
哉。方方難見。如何耶 答
鈔。故開停僧殘行法云云問。此如何成相淨
之證據哉 答。必非謂證相淨歟。體雖不淨。
證是生善門義也
鈔。犯戒和尚云云簡正記云。問。犯戒和上審
犯何戒那。律文但言犯戒。若據今師。下文云
竟至於吉羅亦不得
  足數衆相篇第三
記。有本作僧相云云會正云。業疏不足僧相。
此云衆即是僧。唐梵互擧敷教齊等
鈔。別衆法附云云會正云。帶附也。如女蘿之
附寄高松。若小邑之附庸大國
記。是別相闕以相從故云云記上云。親疎故
云云今當親釋歟
鈔。若託事無違云云抄批云。立謂内雖犯重。
外無三根。又未自言。故開成用相非隱沒。離
見聞同集行事故。曰託事無違也
鈔。必於縁差脱不妨清淨人非僧攝云云抄批
云。立明中。如下初門中。人體是清淨。由隱沒
離見聞等以相乖故。是不足限
記。託事於縁並約三業外相爲言云云問。意
業外相何者哉 答。與欲等意外相歟。又並
約三業外相以爲言。訓此雖通三業。今云。託
事於縁。且約身口外相歟
鈔。四約縁有礙云云不能訶故云有礙歟。即
得滿不得訶第四例故也
記。捨戒文有兩出云云問。受戒中都不出捨
法。只不成受戒。人出醉等人所以爾者。四
分第一婬戒下
九枚
云何名爲不捨戒。顛狂捨戒。顛
狂人前捨戒。心亂人前捨戒。痛惱捨戒。痛
惱人前捨戒。瘂人捨戒。聾捨戒。瘂人前
捨戒。聾人前捨戒。瘂聾人前捨戒。中國
人邊地人前捨戒。邊地中國人前捨戒。若
睡眠人。若自不語。若語前人不解。如是
等不名捨戒 同三十五受戒法
四枚
云。爾時有
與眠人受具足戒。覺已還家。諸比丘言。止莫
還家。汝已受具足戒。彼答云。我不受具足戒。
諸比丘往白佛。佛言。不得授眠者具足戒。爾
時有與醉者受具足戒○私云
如前
爾時狂者授具
足戒如 前
巳上文
此全不見捨戒。如何云捨戒文兩
出哉 答。注羯磨經云。受戒捨法。可謂受戒
與捨戒之兩處。故各採兩處合出之。依之今
鈔標捨戒中不出醉人。尤有其理哉。加之業
疏一下承羯磨經文釋云。文列受捨狂醉非
引證前不足之限既分受捨兩字。以指兩
處也。但濟縁一下受捨者。即受法捨戒中。以
捨戒兩出故標簡今捨戒文有兩出之。幷
記下云。初醉人出受法捨戒中云云此釋實難
思釋也
記。或因錯解妄加改作云云婬戒中不出醉
人。今文出醉人。有人改作如今作無本歟爲言
次或釋意。本雖有醉人。寫脱歟爲言凡今記
釋可有三意。初釋。今此但引婬戒文故無醉
人。第二或釋意。本祖師依受法文。可有醉人
思召故引之。而後愚者除之歟。第三或釋意。
不虎寫脱歟
鈔。自語前人不解云云律文自語不解與前人
不解。二人爾者何記云且列九人耶 答。
次下釋見。即彼釋一人歟
鈔。未白前睡不足數也云云抄批云。若憒閙
亂語等。皆約擯人上作之。必聞白已乃亂語
憒閙者。皆成擯事
鈔。亂語人憒閙人云云抄批云。亂語人等者。
約口業不足也。言憒閙人。約心業不足。立謂
心攀縁覺觀也即合前九
鈔。義加醉人自語不解○不解之人云云
語不解。自顛倒異言羯磨之文句不能解程
人。不足數體也。又非自不能解前人。令不練
不解人故倶一人。云非謂自他二人也
記。非謂祖師自意加之云云會正云。四分不
足數中。無此類人。大師準捨戒文中約義
記注。古記云 會正記釋歟。即會正云。律文
受戒捨法中云。若睡眠醉狂悉不相領解並
不成故。自語不解者。準前捨戒中。是自語前
人不解。今文略前人兩字。若準業疏中。作共
語不解。故彼文云。義理有歸。亦須收取。如極
醉人共語不解人等。亦是不相領會。何有忍
默之理。故亦通照云巳上
本文
即知從顛倒異言前
人不練二句。是釋上自語不解之貌。不解云
即不明律人
鈔。所爲作羯磨者云云一義云。所爲作羯磨
訓之。爲作義也。此次轉釋乞法之釋符順
也。一義云。所爲トシテ作羯磨訓之。下自身作
法而所爲人也。但此義不應轉釋義歟。非乞
法等人故
記注。戒師白和捨墮受懺云云且略出之。尚
可有教授之白召自恣之白和也
記。或恐意別詳之云云問。意別樣如何耶
答。設雖通四内。將不入數可在之。而今通四
内亦將入數故。云若將入數等歟
鈔。四僧不列云云四人僧不列除受日爲言
盡申所爲之義
鈔。事同五人並是所爲故云云頭數雖同五
人法。差人徳衣受日等。並一人所爲人。不能
羯磨。非如五人法倶作羯磨。故不名五人法
也 故下顯攝在四人 不同説戒結界所爲
則無
記。足履空云云問。神足之足非手足之足。神
通智慧作用也。此智慧亦依定發得。故指定
云足。爾者何云足履空哉 答。今非釋神足
之足。凡神足之人以足履虚空爲言由處坑

鈔。幷窨之類有僧云云抄批云。幷窨者。如北
人掘地爲孔。中安床榻。夏承涼。比丘若處其
中。衆在其外。相望成別非足
鈔。非謂眼見在界外云云正知界分齊。眼見
界外。非謂坐其也
鈔。此二界同在自然不同一相云云抄批云。
界外與戒場云二界。簡正記。大界與戒場爲
二界也。今記意。別住戒場云二界也
記。上三由入無記云云睡眠亂語憒閙等三也
 問。睡眠人性相通三性定之。何爲無記哉
 答。此意先約相。暫釋無記也。依性相設通
三性。其善猶不足數也 言下文略○同憶

記。縱下次決不集非別云云問。始終睡眠人。
於羯磨不覺。無別衆過。無僧用故。若羯磨未
竟之間。睡覺亂語止等僧在之成別衆 答。
有比丘無想。既以判別衆。知睡覺等心復本
心故。可有別衆過也
記。乖別之相容他撿故云云如盲者具二能故
成足於乖別相。設雖盲者。餘人可撿知之故
爲言
鈔。狂等三人由心無記故不足云云簡正記
云。一狂人。二亂心人。三病壞心人抄批云。
十誦五縁故令人狂。一因失財故狂。二因失
親故狂。三因四不和故狂。四因由業人民
失故狂。五宿業因縁病報故狂
鈔。常憶常來故云云抄批云。立云。若常憶常
來是足是別。不憶不來非是非別。若互憶忘。
此人若得法已非是非別。若未得法是足別
記。以三相雖殊同顛狂類云云簡正記云。痛
惱心亂例同狂。三者明後二人也。皆有此三
品之相。若一向輕。如狂中常憶常來。一向重。
如狂中不憶不來。或重。如狂中互憶忘。及來
不來人例前易委故。指同狂也 問。此三人
如何簡異。江西記云。身口心倶狂。即狂人收。
身口不狂。即亂心人攝。身心狂而口不狂。即
病壞心人攝也
鈔。重病人云云問。重病人與上病壞心人不
同如何 答。抄批云。深云。痛惱纒身。使心悶
亂。不同重病但是心之不樂簡正記云。重
病者。謂其病重。不察是非。心既昏沈。無情縁
法故言不領當 二通相足 必言解羯磨
齊文而已 時 過學肆 趨時 自謂精
英 微爲弘奬 僅
記。廣列五迷云云正源記第二釋云。初是總
迷。二即迷法。第三迷事。四人。五界。初中縁
通四。準界法人事也。有一乖軌。皆入非違。誦
文合眼。能秉之謬也。傍無人覺者。衆僧之昏
也。次則謬於牒縁。如即彼沙彌爲此沙彌等。
所被事中。如衣鉢。或無病離衣等。法如説恣。
或無難輒増。無縁妄略乖務錯濫。何取不收
巳上
彼文
私云。増減乖務者。如懺悔。犯一罪牒多
罪。亦犯多罪牒一罪。是所被事増減也。法増
者。如説恣無難輒増無縁妄略等是也。此如
正源記釋也
記。如臨説戒止解一白言相始終云云問。四
人説戒共誦覺戒本。其上共解羯磨成足歟。
如何 答。一義爾也。四人同暗誦戒本。解羯
磨可成足也。又一義云。解羯磨不覺戒本無
苦也。律中不覺戒本。行他寺各一篇誦得畢。
多人可作一説戒此義勝也。簡正記云。問。
此癡鈍與義加不解人何別。答。疏云。此人雖
學。學而不知。根鈍難明律制盡形依止。前義
加者。但唯不學。或學未知。名爲不解。故有別
此言相顯 覆處不須詹
鈔。二由二非假縁不足云云問。二非者。體境
倶非也。爾者何尼等四衆出體非中哉。僧尼
戒體倶皆發得。又沙彌等戒同大僧無作。故
無體非之義如何 答。當科大旨。雖約戒
體非。其中少少尼約報別邊。沙彌等約未具
邊。一往云不足歟。今記釋見爾故 問。體非
者剋相如何 答。於體非有異義。古義云。以
戒體僧體二。參差體非得意也。十三難人戒
體非也。難故本戒不得。故戒體無之。是云體
非。尼等報別邊非僧體。故云體非。沙彌等同
之也。三擧法隔故非僧體。二滅體壞故戒體
非也。如是約邊邊體非得意。此等義見古記。
即簡正記云。一體非本無戒故。或非僧體。或
壞僧體又一義云。實三擧僧體可得意雖
然今記釋。體釋戒體。故知一同以戒體非可
得意也。尼等齊僧尼戒雖發得。尼護持大尼
戒。不護持同之大僧戒。如是沙彌等亦爾也。
故云體非。三擧人根本既依見惡穢戒故。亦
云體非。十三難二滅人體非條勿論歟 尼
中四人中合作等
記。自言我是十三難人云云簡正記云。問。於
十三難中。破僧一難。爲受前破僧。爲受後破
僧。若云受前破者。既未受具。如何破僧。準
文中。須是大比丘故。若受後破者。但得逆
蘭。初受時既納得體成清淨人。身在僧中。儀
相無乖。理合足數。何成難收 答。正破僧時。
理是受後。但是逆罪。戒體如法。今但據再受
不得便成難收。既無戒體。何成僧用。故不足
鈔。答解者多途云云簡正記云。古來製作十
五六師解此一文莫過三説。一師云。此二十
二人尼等非僧用體。十三難人無體。三擧二
滅體壞。律文但單列二十二人。云不足數。亦
不説自言及與知不知等。明知約體冥然不
足也。相部扶此解。二師云。二十二人不約體
論。唯據用辨。於用中須具二種方成不足。一
須自言我是如上等人也。如疏中有不淨比
丘。佛令聽與自言治等。二又須人知。如律云。
聽以肉知他惡法等。具斯二種方成不足。若
疏中雖有人知彼未自言。或彼雖自言無人
知。委由成僧用也。東塔扶此體。三師云。於
上二中。但隨具一即不足也。或自言不假人
知。或三根外顯爲人所知即不假自言。准律
中。有説自言處即不實説人知。有説知處即
不更明自言。故知不要二種兼具。有斯三解
故曰多途玄記三義中
闕一師義也
云今至等者。鈔云。於前
三師中。扶第二解也如上等人別衆中
タヒ名 以實知非比丘
鈔。十誦中加一白衣亦不入數云云此必非謂
外相白衣。形相雖同僧形。本受不得人故。形
雖黒衣。猶本俗人故。名白衣也。以此不可入
僧數。故云不入數也
記。此好白衣云云無十三難白衣也。故云好
也。仍本名者。形雖出家。不得戒名本。云白衣
也 擧シテ至僧中
記。若下次約二三人知而未擧釋云云又訓
未擧釋 韓子釋耕云云次獨知不擧釋。可
準之歟 未被紏擧 業疏更出爲非公顯無
力遮治亦名應擯 示縱言亦成
鈔。言自言者謂告人云云簡正記云。問。此之
自言爲告當衆即不足。爲五中隨告一衆便
不足。答。講者相承有多解。一云。唯告當衆。
擧例猶如發露。亦須對同衆。又據前文云。而
別人内知。又衆内一人知。即不足等。二云。隨
告即不足也。不類發露。准前文云。不持戒和
上四句。但受人不知即得。知即不成。可以爲
前雖累云自言
記。此四出人法中云云此指出處也。今覆藏
等四人。不出瞻婆犍度四滿句中。出人犍度
爲言
記。此犯以死罪深難拔云云問。殘等四人足。
生善門何云不足。又四羯磨人有小分不足
義。何云足數收哉 答。且任律文如是判釋。
自本律文不了故。遂至業疏決判之也 中
多別。尼等四人有ニシテ而非類。邊等十三全
無。擧滅皆有。全以分
記。共爲二人不係前例云云問。學悔不足實
如下記問答。不置四例背説戒坐可攝第一
體。是應法於事有違。故不足數句。何云不係
前例哉 答。彼第一句中。四儀乖違事。一向
無心。四威儀全乖等也。是少分背故。不係彼
例歟。可見之
記。兩衆各秉則是破僧犯中品蘭云云此破羯
磨僧事也。非謂破僧。破僧犯上品蘭故
記。應云衆別云云問。上所別通多少爾者
何必云衆別哉 答。通多少中。今且出多一
邊云衆歟
記。身既不集理無訶云云無訶者。是口和之
故口集也
記。答彼無欲縁身合當集等云云此人無欲縁
故必可來。來又有訶義分故。當體身不集故。
雖無訶。望後故容有訶。約此邊云同不集。應
與欲人必有與欲縁故。終無可訶道理。云許
不集等也
記。初即瞻婆文彼明非法和合羯磨云云四十
四卷八枚云。云何非法和合羯磨。同一住處和
合一處羯磨。應與欲者與欲在現前。應得訶
者不呵。可作白二羯磨。作白四羯磨。白此事
乃爲彼事作羯磨問。可作白二作白四白
此事乃爲彼事作羯磨。是墮七非羯磨。云何
成羯磨法云如法哉 答
鈔。又六群等云云上明三業別。此明四儀乖
別也 
記。復開秉法故非第二云云問。此學悔何故
不出不收第三例之由哉 答。第三例但第
二例未自言位爲體。故知非第二例自非第
三例也。又學悔自其體顯露也。何論自言不
自言哉 無モノ 秉法之任 觀シテ
&T002016;タリ
鈔。縱謂淨想亦成法事云云此犯重人爲淨。
而別不集成法事也。但能別人可得罪歟。例
無比丘有想故也
記。無作有想云云問。無作有想。無邊實故成。
穢成淨想。淨邊成。表裏既異。何例同哉 答。
如來問。但今望妄想之邊。且云同也
記。須簡下品及中品未得法者云云簡除非別
流類中也。下品及中品未得法可成別故
未論足トヲ
記注。若云足別人者 此暗破會正等古師
義也。古師。今鈔此等人未論足別文。上十三
難等人。衆法不足不論足別人法得意故。今
斥之也。今師義。十三難等人不可足別論也
爲言會正記云。凡下即上所列不足數人。是
對衆法上辨。然未論足。一二三人對首之法。
前境即所對境也。境濫即體穢縁差。境眞即
體淨縁具。並例如上足僧之法也。足僧若成
足別方就問對首。何論足別。答。衆法對首不
集有別搜玄云。言十三難至足別者有三。
初準教列人。二或下釋不足別所以。三凡下
結。並不論足之與別乃至未論足別者。問。前
並約人論足不足竟。今何得言未論足別。答。
前但就足數門中。論足不足。今更引來別衆
成不門中。對辨足別。約如此人並未得論足
之與別○常進座主云。凡此等人未論足於
別人之法。若對首者。指例僧中。問。此是別衆
成不之門。何得更論別人足不足之義。答。因
便明也。若欲取者。應改前科云。初正約衆法
以解成不。二凡下約上諸人便明對首成不
之相。亦二初攝上諸人標不足別。二若對下
正約類明住情思擇此記注意。此十三難等
人。先明別衆。兼明足別。何單云足數事哉。
又上何云不云對首事哉。上文引捨戒受欲
等自言不足。併準對首文出之。何一向之未
論哉破之也
記。恐謂同食別人非別云云別衆食食所成
衆犯故
鈔。若對首作法前境濫眞云云抄批云。濫是
穢也。眞謂淨也。欲明作對首之法。亦須簡却
濫眞。亦有同別之相例如僧法簡正記云。
謂二人面對作法。是對首也。所對之人名爲
前境。濫眞者。體是縁礙名濫。體若應法名眞。
例取僧中者。若此等人足得四人已上僧法
即得足對首。若衆中三根外彰不任用故不
足僧法今來足我別人對首亦不得故。云例
取僧中此約足數得意。今記約別衆釋之」
記。對首心念亦有不集云云此非謂單對首單
心念。對首心念事也。對首法界中有人不集
心念作之故。云別衆也 標斥世
鈔。五分病人背羯磨云云簡正記云。謂面不
看秉法人。故是別衆加行時食食
鈔。二心虚實云云搜玄。心違曰虚。心順曰實
問。二字對何哉 答。簡正記云。二字出
處諸家解云。虚爲一。實爲二。故云二心虚實。
恐未當文旨。今依准南記云。前來開兩章門」
鈔云衆取威儀相同是一章。不用心順爲一
章。初段中釋云。言威儀者。據理合云。初言
威儀者。製作省少不著初字。今言二心虚實
二字即牒章。心違成虚。心順爲實。不得見文
中二字。便言之心也。餘文可解餘有所爲
坐乞如法
記。跪同坐相云云離衣等時互跪故會釋也」
記。舊開立説戒良恐不成云云問。開立説戒。
源自律文出。是以律三十六卷三枚云。時説戒
日。一處有大衆來集。説戒者聲音小。大衆不
悉聞。諸比丘往白佛。佛言。自今已去聽當在
衆中立説戒。猶故不聞。應在衆中立説戒。猶
故不聞。應在衆中敷高座。極令高好。座上説
戒。猶故不聞。應作轉輪高座。平立手及在上
座説戒律文分明開立説戒又祖師一同
開立説戒。下受欲篇云。若衆大聲小。不聞説
戒。令作轉輪高座。立上説之。此則見而不聞
業疏文又分明也。此等文明鏡也。何以
記家云循古之義哉 答。此事誠雜思。且律
文開立説戒。此初開也。後皆坐秉。不云立秉。
明知初雖開立説。後廢之不開也。是以會正
記之説戒犍度次第有三節。彼云如前引作轉
輪高座。在上坐説戒既云坐説。知非立
秉。今鈔引初開文也爰知律文初被癈
祖師釋。開立説且循古如是釋歟。其故尼抄。
分明開立説云舊説。故尼鈔上上是
數篇
云。唯有二
人立秉得成。一威儀師爲僧所使不得輒坐。
二半月説戒。衆大難聞。開立説戒。自餘一切
並須坐秉也。如律云。爲衆大開作轉輪高座
説戒。未必立説得成。舊開立説戒者恐不成。
依此説但開威儀一人得立秉法。餘者不成
搜玄記云如前引作轉輪高座。立手及在上坐
説。此謂座如人平立手向高也。南山今立者
若坐説不見。如前述。開立説前敷高座。高於
衆僧之座。第三制者。別作極高齊手轉法輪
座也以尼抄釋見時。實此事鈔業疏等。且
循古義如此釋歟 問律文云廢教條難思。凡
廢教者。初開後制。此云廢教。譬爾前難聽食
肉。至涅槃制之。以前是廢教不用也。今律文
三開必廢前。可用後不見。既無取捨語。何云
廢教哉。又祖師釋。五大部相望論正否時。事
鈔尼抄等。時時雖有循古之義。戒業二疏等
述正義。而業疏注羯磨等。分明開立説。何今
以尼抄等決之哉 答。律文廢教事。雖無取
捨語。且後後可坐説故。以前立説自被廢
初開立説衆遍爲令聽也。而聽高座之。説無
不足。何必尚可立説哉。又猶衆多不見聞。重
轉輪高座。遊歴衆中。遍令聽事足。何尚可開
立説哉。坐立不同。四威儀各別也。無力難義
之時。如教授立秉雖開之。如今説戒。既許高
座幷轉輪高座。何乍有此開猶可立説乎。方
方不可然也。假令在世初。三歸得八敬得興
羯磨受。後不有三語得等。又結界未興除説
恣。餘一切羯磨。説自然地雖作之。結界興後
必局界地也。此等雖無廢以前之語。生後法
不用前也。今律文在高座之坐秉。故知前立
秉不用次但師釋。設雖戒業。時時循古。不
妨出之也。一處述正義故。其外皆可循古義
也。又一義云。尼抄等幷今記意。非斥平座立
説。於轉輪高座上立説。斥之云。舊開立説良
恐不成也云云此又不審也。尼抄意。全不見
許平座立説。即云但開威儀一人得立秉法
餘者不成。故總不許立説又濟公義云。律
文正開之。今師一向不可廢之。但所斥者。舊
執一向立説戒故斥之。律開爲衆大聲小等
別難縁也。不可如教授常途立秉也。此又難
思。古師必可立不見也。既尼抄引律不立
此文總不可立釋成也 問。轉輪高座之樣
如何 答。一義云。搜玄云。第三制者。別作極
高齊手轉法輪座也。古人釋云。著其輪脚繩
繋兩邊。人牽令遍聞見。應非此轉輪。何以得
知。此但只言見不言聞。若是牽者。理合亦聞
又義云。會正記云。轉輪高座者。此有多
解。躬律師一説云。今江准高座準九尺已來。
其轉輪高座者。更高一丈已上。即於其上更
加一小須彌座高二尺五許。似須彌形。亦名
金剛座也。以佛於上轉法輪故。名轉輪座也。
仍於前高座上著之。名轉輪高座也。今躬師
所説。恐開輔已來呼此座爲轉輪高座。譯
律者用此以翻委次篇抄之也
記。背是別相是別是足云云問。背坐上不足
中引。業疏更加不足中今何故云是別是足
哉 答。且以在衆中邊云是足歟
  受欲是非篇第四
記。終成僧事云云問。與欲必局羯磨僧事歟。
將不局羯磨通自餘歟 答。當篇所明必局僧
事。又汎雖非羯磨。與欲事在之。謂寶塔品。
分身諸佛與欲本師經云。而作是言。彼某
甲佛與欲開此寶塔又與欲後悔戒中。只
衆會等可與欲又尼衆自恣使歸本寺披露
上座誡勅時。可與欲梁武帝譯場與欲
是與欲之義雖廣。今所論必局羯磨故。云終
成僧事也 命題
鈔。夫事生不意法出恒情云云今記意。事羯
磨所被事得意。餘記意。事與欲縁事得意。即
搜玄云。三寶病患之事。外來非心所測。故云
不意。説戒自恣等法僧恒常之務○如此法
事。至時常作。故云法出恒情○送心達僧知
無違背。則是而順其心。心既順於説戒恒常
也。情則堂頭所秉説戒之無差別衆之失
會正云。事謂三寶等事。法則説恣等法。是衆
情恒行之務也。故下情即衆情。心則己心○
衆情之法已之事縁。對望有違。故曰相反。由
相反故。理開傳欲。開之無式。則於事妄行。故
立法以詳撿之。既撿則如非之可明故開二
簡正云。事者。玄云。三寶病患之事。外來
非心所測。故云不意。法出恒情者。説戒自恣
等是法。僧衆恒情之務。由佛制故。所以半月
常説佛法久住不滅。又如自恣。擧罪七支清
淨不孤獨故。毎年一度至時常作故。云常情
也。故對情而順其心者。謂對前來説恣恒情
之法。我身既有縁不得赴進。遂送心達僧表
無違背。是順心也。心順於法無失者。既有
正縁傳欲表無乖違無有別衆之過。堂頭法
事成就故。云於法無失故名欲也此等釋。
今記意聊不同歟 初至欲也來。而順其心。
以心順之
鈔。情事相反云云餘記意。情衆僧恒情務。
事與欲三寶等縁事今記意。情釋欲心故不
同也 以撿之。撿ルトキハ則有事必明。若明故
鈔。初明其縁後明欲法云云簡正記云。難云。
諸篇開科。皆云就中分立。或云分三等。今此
亦合云就中分二。何故直爾分科。答。大徳云。
製作不定。臨時變通云云
記。且對不與欲來云云有與欲縁可來故。自
無訶故。口本集。今不來故。唯身心不集故。可
身心倶集也爲言設若
記。有云語略義必包口云云不集故可身心倶
集義必包口也
鈔。凡言欲者云云抄批云。梵言伊上聲
此言欲也。此即希須之欲也。梵言迦去聲
呼文
磨。
此是欲也。此是五欲之欲也。梵音各別。其義
亦殊欲明僧作法意決同集 所作
隨喜シテ共同如法僧事
記。想欲爲體云云濟縁云。想是速引。正取欲
心以爲今體。須知兩別不可相混又云。言
從法者。即三衆中心法所攝乃至想者於境界
取像貌。欲者縁欲受也。謂於所縁心欲領受
今記注想陰等者。只釋法義許也。謂想
欲中非釋想許今取欲爲體故逃 徒勞反
ハシル
 
歩旦反
ソムク
鈔。僧私同須云云會正云。僧即衆僧。私謂己。
同須謂同假此欲法也非謂無心同須法

鈔。佛不正制云云問。同界而不迨欲別衆犯
罪。何云不正制耶 答。説恣等總和之法。制
四處通集。受懺等別所爲法。必不制四處通
集。故云佛不正制也。乍在同界。非謂不制同
集也。是以簡正記云。佛不正制。謂説恣常法
佛制一切同遵。不論内外。一人不來皆制與
罪。若論受懺罪。此是別人作法。佛且當初不
制。我亦須赴堂。既不正制。不去無過。是知彼
則須我。我不必須
鈔。雖非明文云云搜玄云。問。律文但説戒自
恣二法即有開欲之文。餘羯磨並無開文。何
以今言餘並開之。雖非下答也。律中雖無明
文。開餘一切羯磨並得。與欲而六群稱事與
欲。佛言。自今已去。但言如法僧事。即知一切
羯磨皆是如法令開與欲。除結界餘開也
記。戒本單白捨徳衣白前云云戒本者。今單
譯一卷戒本也。本律説戒犍式也。捨徳衣白
者。彼犍度在之第四十
三卷也
但如戒本云。不來者説
欲也
記。如本篇明之云云結界篇云。具三義。一結
界衆同本宜急制。二自然界弱不勝羯磨。三
令知界畔不應所列 不 要知欲法
事不得已  競愼 戰戰競競
記。不成者斥己説云云此指説欲也。衆僧法
事。可成否哉事及異論。抄批之由事非故不
合。不成者。謂不合受欲。不成僧法。云不合説
欲。得小罪不成僧法。是別衆故。羯磨疏云。
無如法縁説欲以事非故不成別衆也。賓云。
不然。若非法縁而説欲者。前人自犯妄語。然
僧作法得成。由前人心不違僧故。其理決然
而尼抄見。得成法事。今記下引之
記。律文欲法中云云指説戒犍度等云欲法
中也
記。上引正縁云云問。塔事縁作衣縁。倶不出
欲法中。出或不與欲戒或與欲後悔戒。爾者
何塔事列正縁中。作衣列旁縁哉 答
鈔。而六群作衣云云律十八後悔戒云。時六群
中有犯事者。恐衆僧評擧。六人便共相隨至
大食小食。衆僧大集説法時。若説戒時。六人
共不相離。諸比丘無由作羯磨。後於異時。六
群作衣。諸比丘自相謂言。此六群今在此作
衣。欲作羯磨。今正是時。即遣使喚言。汝等來
衆僧事。六群報言。僧有何事。我等停作衣。不
得往。僧報言。汝等若不得來。可令一二比丘
轉欲來。六群比丘即令一比丘受欲來。爾時
衆僧等與此一比丘作羯磨。作羯磨已。即還
至彼六群比丘所。彼問云。衆僧何所作爲。此
比丘報言。於我身無利。問言。以何事於汝身
無利。報言。衆僧與作羯磨。六群前與欲已。後
便悔言。彼作羯磨者。非爲羯磨。羯磨不成。
我以彼事故與欲。不以此事抄批云。而六
群之内。便遣一人持五人之欲。來云我作衣
云云
記。僧祇彼更有蘭若衣鉢云云濟縁一下云。僧
祇三縁者。蘭若等王賊守房也。今記守
房疏出之。同記不引也。又蘭若衣鉢是應一
縁也。謂是蘭若處之寺也。於此經營衣鉢時。
恐失而與欲也 心非 事非 比者
記注。有準尼鈔云云尼抄上云。今時尼衆
輕慢説戒。不敬羯磨。聞道衆集作法則生怠
惰心受戲論。造作非法則身輕舊勇致令説
欲者多。衆集者少今付此文。會正記等謂
與今鈔斥語同也。即會正記云。舊記云。多有
輕慢。此傳欲法也。若準尼抄中云。今時輕慢
今前
又無病稱等。準彼慢斯法屬羯磨説戒
也。妄行聖法者屬説欲法也。若作舊解爲慢
欲法者。且勤送欲來不名爲慢。又下結云。何
爲自怠。此亦誠慢衆法
記。前對不知亦得三罪云云問。妄語罪犯縁
云。前人知解云云爾者何不知云得三罪哉
答。雖不知縁有無知解與欲詞句。故犯罪也」
記。無病不合説得成法事云云無病云病。故
説欲時正縁五故。不應説成法事。雖然所對
人乍知説。故成罪也 何爲自怠
記。律云廣説不出正文云云指四略一廣之中
廣説也 不須云云シテ取他外部 莫非呈
心至僧
記。衆多忘隱云云準濟縁記釋云。不憶名姓。
但云衆多。亦成就欲。又望下文。若忘不説。故
隱不記。並名欲到巳上故知是三種也 翻譯
時加○則無 説不稱欲法成已不 不相稱
可不許落非
記注。古作平呼等云云古記意。謂詞句中不
稱欲縁得意也。是以搜玄云。稱平聲本爲三寶
等事傳欲。今説不稱欲之縁。欲法成就不○
問。此兩重問答意義以不異耶 答。前問不
稱病等之縁。後問不稱此縁欲羯磨法得成
以不。若準羯磨疏中。但合爲一問耳會正
云。説不稱欲者。即欲縁也
記。猶同昔義云云問。既律縁起。欲淨各傳。依
之昔義欲淨各傳。爾者何斥猶同昔義哉
答。律縁起欲淨雖各傳。後並須雙牒。昔義意。
始終可各傳得意。故各傳猶同昔義斥之也」
記。故業疏云有人言等後出今解云云濟縁
記釋云。即約心行以分兩別。欲而非淨即不
足數。淨而不欲即是別衆也。故兩具方成僧
法。僧體假名實互擧表心無 無
記。實通假用云云通謂無滯礙相應義也」
鈔。並須雙牒云云簡正記云。問。若爾何故鈔
下諸篇多處出文。但云不來者與欲。或云説
欲已耶。答製作家省略。此文既廣説了。學者
已知。至下文中。雖不雙牒。即合準此廣文爲
記。佛言不應稱事云云簡正記云。古人云。
既不許稱事者。如自恣與欲。豈非稱事耶。答
前不許稱事者。謂約羯磨所爲之事。今自恣
是説己心行恣僧擧罪。固非僧家之事也
記。七相應法云云問。除第一與欲人七人歟。
將具初人七人歟。爾者即合八人也。如何
答。除初人七人也。毘尼母云。既受已轉與一
人。如是至七云云謂受已者。第一受欲人也。
即至七人故 若爲 成スヤ
記。説戒中云有比丘白佛云云律三十六云。
有病比丘不來。佛言。自今已去聽與欲。受欲
人當往。若言與汝與欲。若言我説欲。成與欲。
若言爲我説欲。成與欲。若現身相與欲成與
欲。若廣説與欲。若不現身相。不口説欲者。
不成與欲
鈔。五分斷事云云簡正記云。彼律呼羯磨爲
斷事彼第八卷十七枚今聽諸比丘有事。與
欲意起去。與欲者應語一人言。長者一心念
僧今斷事。我某甲比丘如法僧事中與欲○
斷事者白羯磨白二羯磨白四羯磨○若僧羯
磨斷事出去突吉羅  クハ 所以
斷語猶進退者 有トモ病堪能 方聖心
問現相若爲
鈔。而現相者雖取不成云云會正云。謂所欲
人當須臨時識別其相。且如搖頭。一種世人
搖於左右。是不與相。向前後。是與相 問現
相者。亦非止此ノミニ
記。在取者點識趣向云云點識謂點然知是
非也。趣向者。病者趣向法事取者人可知之
爲言由縁來不時 唯多無
記。尼鈔但云云云受欲篇云。大姊僧聽。我某
甲比丘尼。彼某甲比丘尼。我受彼欲清淨。彼
及我身如法僧事與欲清淨欲説付僧
鈔。禮已同時而説者 簡正記云。或佛前一
時禮已同聲而説
鈔。據文並成準我與衆多欲文及故不説等
云云簡正記云。問。既云據文並成。不知據何
教文耶。下句釋云。準我與衆多欲文及故不
説皆成。或故不説受他十人五人之欲。幸記
得姓名。今不一標擧。但云衆多比丘亦判得
鈔。由有忘誤或復得罪故云云忘誤得成無罪。
今云或復得罪。故不説者得罪成欲也。抄批
云。立明。忘則無犯。故不説得吉羅。其由有志
誤。此屬上句也。謂律不説開成者。由誤故開
也。若故不説得吉。然亦成故。曰或後得罪
記。對上兩文云云上我與衆多欲・及故不説
兩文也
鈔。必無正縁不得通用云云簡正記云。謂今
明白心中。既無前來迷忘不記名字之縁。不
可雷同通用行事也一一説ナリ 不得趣
爾與人欲與堪能○説者 我能傳欲不 戒
トモ解昏ナラハ 莽鹵上莫朗反ケサムテ
下力古反ミタレカワシキ
何得
シク知不來集者
記。恐未盡善云云表裏能云善也 簡正記云。
問。如誦戒時。誦序及單白已竟。今誦至戒牒。
或有事要去。爲直爾去。爲傳欲了去。答。有人
評云。但直去。有人云。不得去。須待竟。兩説
倶非。若云直去者。羯磨雖竟。所被之事未竟
如何得去。若云待竟。既有然急難。何能待之。故
不爾也。大徳云。説有此縁。且白戒師。念戒暫
住。某有縁礙起去。亦來僧佛前或本床前。一
禮訖説欲了出去。乃至七佛戒經有縁總須
説也。問。如此有何據。今准當宗外部斷事之
時。羯磨雖竟。所爲之事未訖。不與欲輒去惱
僧故。亦佶情過邊提也
鈔。四分有二十七種云云餘記意。律人雖列
二十七種。義加隱沒人。云二十八人搜玄
云。南山義加隱沒一人。當部明二十八人。義
加一人。不在此數。至後方出故。且釋二十七
人也簡正記云。四分有二十七種者。先標
當部人數。問。鈔標二十七人。科中云二十八
人。何得相違。答。鈔據律文失欲法中現列數
者標數。科約義加隱沒一人。至下釋時方出。
今且依文標據二十七人也。隱沒雖不在失
欲中。且是不足法中所攝不離四分。是以科
家云四分二十八人今記意。依律文失欲列
數故。且云有二十七種。而此失欲法中加隱
沒人。可有二十八人。但現行律本略隱沒人
歟。或律文寫脱之歟 問。祖師準不足數具
之。業疏等云二十八人也 問。二十八人者
如何 答。抄批云。四分二十八人也。十三難
三擧二滅爲十八也。十九在空。二十隱沒。
二十一離見聞。二十二命過。二十三出界。二
十四罷道。二十五外道衆。二十六別部衆。二
十七至戒場上。二十八明相出問。律文略
無。準不足數具之。何具尼等四人。不云三十
二人哉。記以科釋其意見故。爾者如何 答
皆名清淨欲不成
記。此示説時言有不定云云或言白衣。或云
沙彌。或云十三難人等。故言有不定
記。調達邪黨 寺中若別部衆居所入失也。
必不別界歟。準此外道衆。只居所入失歟」
鈔。昔解云受欲已在寺内餘房云云此定賓
律師義也。彼師意。餘處行者經過餘房事也。
出界外・戒場上。又一物得意也
記。而二名互出云云抄批云。説戒犍度中云。
餘處行則無出界外之言也。至自恣犍度亦
明失欲義。即云若出界外則無餘處行之文
故。曰無餘處行也問。六物中線刀子二名
互出。雖然不一體。何以此爲證據哉 答」
記。若但經白時節可知云云將作白時。明相
現不可略。更與欲作法。前羯磨既畢故。自恣
説戒云今白月十五日。又云今日自恣。既定
日。又與欲與之故。中間明相現。宿欲不被用
也。今未作白故。明現更如常作之。故不用
略也 問。説恣既牒日限故實可然。何故亡
物徳衣不牒日限。又不令蒙宿欲哉 答。下
不用宿欲。出三由故。設雖無日限。以不用宿
欲邊。又雖羯磨已事未畢者。不可用宿欲也
 問。僧祇四分。減衆出界外。宿羯磨不令被
所爲事。故云爾也。何必約宿欲之邊哉 答。
一義云。今鈔文分明云宿欲不被所爲事。記
云二律開意並防失欲。又不用宿欲。出三之
由。爰知久不用次日所爲事何必宿羯磨
云不被所爲事哉。若爾者無與欲持。説戒自
恣羯磨已後明現。不減衆不出界外。可作之
哉。依之若云爾者。豈牒今白月十五日幷今
日衆僧自恣。而次日可作之哉。方方不明。
如何 答。可思之。又一義云。宿羯磨不被所
爲事。故隨羯磨與欲故。云宿不被所爲事
等也。記釋以同之也。若爾如説戒自恣。牒日
限故。不被明出之事歟。自餘如亡物徳衣。不
牒日限。何不被明出所爲事哉。如何 答。可
勘之
鈔。令作轉輪高座立上説之云云餘記等意。轉
輪高座上説戒スト釋。循古義也爲言即簡正
記云。準律説戒法三十四有三節文。初云。衆
大聲小聽立説戒。第二節云。由不聞應敷高
座極令嚴潔。坐上説之。第三節云。猶不聞應
作轉輪座立手。及在上坐説。此謂座如人平
立平向上座也。律第三節即令坐上。今鈔主
意。若更不聞。準前開立亦得。所云轉輪高座
者多解。第一古師云。是座下有輪脚。令人推
輪。其座即轉來去自在。大衆同聞。未審令何
人推輪。有講相疏人解云。令比丘推。即聽立
説哉不犯別衆。今開比丘推於衆中。亦無別
衆。今難曰。戒師立説戒。是佛曲開。推輪比丘
何文開許。又若推座來去巡衆而轉。元來大
衆同聞同見。何得云而不聞。故知非也。講新
章家云。不要令比丘推。但輪脚處繋繩。從他
聽戒人次第坐地牽之。此釋更非於前也。今
南山云。轉輪者。意云。坐此座上轉於法輪八
支聖道。能得涅槃。如世輪也
鈔。又如多人説戒何由併得見作法者面云云 
問。上衆大時。見而不聞。今多人説戒也。同上
可見而不聞。何故云聞而不見哉 答。倶雖
大衆。上七萬人八萬人等大衆時。立轉輪高
座。於止説故。其座高雖見。而衆多故不聞聲。
此雖衆多。聲聽分齊大衆也。大衆中説而不
登高座故不見。雖然聞聲故云爾也
記。今解中科文要見諸部人數云云當科所
引諸部不足數人。是雖然委見文時。爲
證離見聞義引之 似引明○聞
記。雙出兩義俟後疏文云云離作羯磨人古
義。雖比座見聞今義也。雖出義。無標破語也
 謂同覆障相離
鈔。僧祇五種云云簡正記云。五種者。玄云。一
覆處隔障。二露地隔障。三半覆半露中間隔。
四半覆半露申手不及。五露地申手不及並
失欲也而此釋不符順今記釋歟。會正中
皆出隔障等五人也。今記意。與欲人・餘四人。
合五人也。見名句中 不トモ聞得成説戒
記注。據遠爲言云云申手六尺故。今云見而
不聞故云遠也
鈔。隨幾過出云云約堂門限等也
鈔。若房小受僧云云云不容受事也
記。次他部中僧祇五人云云問。今記上既釋
僧祇五分。何又重釋彼文哉 答。上且總科
釋。今別牒釋僧祇五分文也
記注。古記不數此人云云簡正記等。今云僧
祇五種。不入與欲。云隔障。分覆處隔障露地
隔障二也。即簡正記云。五種玄云。一覆處
隔障。二露地隔障。三半覆半露中間隔。四
半覆半露申手不及。五露地申手不及並失
欲也今鈔主意。入與欲人云五種。即上
足數篇云。僧祇中與欲人。若隔障。若半覆
半露中間隔障。若半覆半露申手不相及。露
地申手不相及
記注。義加一人云云彼以隔障或釋云義加一
人也。即露地隔障人也。即上足數篇釋云。言
隔障者。謂同障覆而別隔者。不成同相。或言。
露地而隔者今鈔主意。覆露隔障合一人得
意也。但律文云隔障。正當覆處隔障歟
記注。不除與欲及加隔障云云除與欲人。別
分隔障。不加露地隔障人爲言
鈔。二持欲出界云云簡正記云。玄前言餘處
行即待暫出界却還。此中出界外約永去是
記注。正行四人云云上三人是行意人也。十
誦出行覆藏意・行本日治意・行六夜意三人。
故此外加正行四人。合七人也
記。四羯磨人不失可知云云問。四羯磨人行
別住等人。此小分不足數也。何故四羯磨人
不失欲。行別住等三人不持欲哉 答。四羯
磨人受欲畢。雖蒙羯磨不失欲。得滿數故。別
住等人不入四滿衆。時時無人時。雖共生善
門。既別住等人自初其行相現行故。無與欲
人義也。取邊邊故不相違歟
記。今此文中且從自説云云僧別倶得罪。今
抄且我非持欲人。乍知而説得罪。故出此邊
不論僧罪。故云且從等也
記。若不現相不口説皆不成云云且出傳欲
人歟。云更與餘者故
記。遇縁中三科前明故誤後明逢難並約受
者中明重病云云問。中明重病人。自本不與
欲。何故雖逢縁。不失與欲科出第二科哉
答。今病人有欲縁可與欲。而遇病縁不作故。
出遇縁之科也
鈔。文云若欲人云云律三十六三枚上列
二十七人畢
云。若
至中道。若至坊中。亦如是。若受欲人。若睡若
入定。或忘若不故作。如是名爲成與欲。故不
説者突吉羅不知成不 列定トノ
鈔。若在中道並名不到云云問。於中道作睡
定等。雖暫時失欲歟。終不至僧中故失之歟
 答。付之。學者在兩義。一義云。設雖暫時。
以是爲失欲縁也。一義云。不爾。以之不列失
欲縁中故。而今遮之者。見律文既以睡定等
亦成。人想謂中道作如是縁同可開之。故釋
之也。知默止終不至僧中失之歟
鈔。若重病者應扶輿來僧中云云問。與欲有
四略。一廣作法何雖重病。不用四略與欲哉。
若不能四略與欲哉。若不能四略與欲程重
病。又非別非足人。何必輿來僧中。又出界外
哉 答。此事見簡正記。即彼記云。外難曰。適
來文中。約重病者。准前文中。重病人即用四
略之法。若更重即不足不別。今制令出界。何
故相違 答。理實此中是重病攝。夫重病者
多種昇降須分三品。一能動身現相。或口中略
説。云爲我與欲等。二口不能言。身不能動。而
心中分曉。三者心亦不能覺知。但有未捨執
持。此即極重。若准疏中。四句料簡中。明病人
不足不別。即據極重病者論量。若此文出界
避之。即約第二品人以説。謂此人身口既不
動。即取欲之人焉能辨得他同別之相出界
作也業疏二下云。問云。重病即不足收。何
勞輿至。答。氣力虚微故。不能説。神通不昧。
是別衆慮増動 有報成別 僧爲又
別 故引相並
  通辨羯磨篇第五
鈔。通辨羯磨云云會正云。通以總包爲義。辨
以折論爲名。謂一百八十四法。若綱縁不分
則被事成濫。非折論何以明之。故曰通辨
鈔注。所作是業云云搜玄云。猶如畫人以畫
爲業。則以筆墨諸釆色等圖畫填治。如是所
作即成就本業。羯磨亦爾。僧以羯磨爲業。即
用人僧界等離非就如。所作成就爰知今
言所作者。非謂對能而所。如世中有作事即
云所作也 羯磨翻業。祖師正義。正依了疏
意歟
記。事亦業之異名云云會正云。業謂業務○
百論二卷。提婆造。羅什譯施造スルニ
但分體用名無在
記。五住煩惱云云三界見惑爲一。三界思惑
爲三。無明住地爲一。故名五住地。又此中前
三者煩惱障。後一者所知障也
記。又有解云上句滅惡云云抄批云。立明。群
是衆義。迷是昏倒。累是擔累罪。欲明犯戒僧
尼生報地獄名爲重累。若洗心悔過。僧以白
四之法拔其重罪。額然清滅故曰也。此句是
滅惡。亦云拔苦。下句是生善。亦云與樂○滅
惡之大勿過懺重。若不洗過。生報便墮。由此
羯磨拔之。能令二十一億六十千歳阿鼻苦報。
欻然清淨。豈非滅惡耶。言界分之深根者。此
句名生善。亦云與樂。欲明無始沈淪於三界
不能出離。今日値佛出世樹立此法。制十僧
清淨授。以戒品能專護持遠趣佛果。是出界
分也搜玄云。群迷云云背善作惡。目之爲
迷。六聚之愆。爲重累也。此句滅惡故。業道之
上加違制故。曰重累也。業疏云。滅惡之大○
界分者○是句生善也。羯磨疏云。生善之極
會正記・簡正記同之也 威難大 棲
光棲思奚反
藏也
 但爲陶染俗風情流鄙薄 陶
ミタル。カワル。チツ。
アラタム。タカフ
鈔。棲光云云會正云。佛息身智二光
鈔。陶染云云會正。陶廣雅云化也。染如物之
染色也。蓋言像季之流化染於俗風耳。漢書
云。凡人含五常之性。而剛柔緩急。音聲不同。
撃水土風氣。故謂之風。好惡取捨動靜無常。
隨君上之情欲。故謂之俗也。左傳云。上有好
之者。此謂之風焉。下有甚之者。此謂之俗焉
搜玄玉篇云。陶喜也。染習也。謂身喜陶習
名利言成瓦礫○行乃塵庸ニシテ霑在三
之數
記。弘明集云云云二句釋師文也。謂兼君親
二義爲在三之數。而能訓導弟子故歟。祖師
所撰號廣弘明集。大藏中在之。又藏中別在
弘明集。是餘師撰也。今引彼歟。會正記云。廣
明集云。君親之義在三之訓。又云。三極之中。
師居其末。則知師者在三之一數也。今既三
業不善無實徳可居。故云虚霑此指廣弘明
又付此在三。古記異説。搜玄云。在和尚
羯磨教授中。即虚霑在三之一數。又謂君父
師。不當文意也簡正記云。今依法寶。約三
寶爲三。上既云行乃塵庸虚霑在。三寶之中
古地一僧寶之數也抄批同之也。在三之
訓是也
鈔。並由人法無宗轄 會正云。轄者括輪之
物也。淮南子云。夫事能轉千里者。其要在三
寸之轄也。今謂法無宗趣。人閼轄束。則得之
與失。混同不分。而同歸于一矣同歸
鈔。雖復僧通眞僞云云抄批云。立云。清淨持
戒曰眞。十三難三擧二滅曰僞。雖淨持戒曰
眞。十三難三擧二滅曰僞。雖淨穢二別。若無
自言。得是僧數。而成前事。假此未自言無三
根之縁堪足僧數。故曰於縁得成前事也。羯
磨法則不爾。但便落非。不問知與不知。皆是
非法。漏者落也。難曰。穢僧衆知。不名足。不
知便是足。亦可羯磨錯脱。有知方不成。不知
應得成。若便羯磨知與不知皆不成。亦可僧
則言與不言倶不足。在僧不言得稱之。羯磨
不知何不成。答。僧本據自言。自言方不足羯
磨據錯脱。冥然自落非人法相並トモ欲明○
不容非 統辨進不。總識科分後ニ有事條。
案文準式 刊削 下句開機者意如何
鈔。稱量前事云云問。此稱量前事縁。可通法
事人界四縁哉 答。今記釋意。可通歟。既云
人法事三名通能所。若準業疏二倶稱量故
問。若云通。既云稱量前事。目前所被事。何能
成四縁云前事哉。何況法人界三餘縁中有
之。重立不可云稱量前事哉 答。自本如答
申。佛制稱量人法羯磨。明知通四縁云事能
評量事。見四縁倶目前事。無苦歟。事言亦通
人法界故。今總稱量能成四縁。所成人事法
事事事之三事也。難云。羯磨十縁其相不同
也。第二法起託處稱量處。第六簡衆是非稱量
人。第九第十稱量法。第一稱量前事者。稱量
所爲事者。依之業疏釋第一縁。初中事謂人
法者即法所加通名事也。所爲事解釋分明
也。但佛制稱量人法羯磨釋。非四縁中人法。
所爲事中又人法等有之。爾者人法等詞。所
爲事得心。無相違。次第一縁總云稱量。至下
九縁。云一一稱量。何重立別一縁耶。答。下
九縁中四縁共有之。第八正陳本意。是所爲
事也。第一縁設局所被事。重立一縁。難不可
説。仍第一縁總稱量能所四縁也。下諸縁一
一別顯之也。而此中稱量前事親所爲事故。
今抄且約所被事釋之也
記。人法事三名通能所云云問。事中能事如
何 答。有人云。言總意別也
記。爲是何事云云此通能所中。出稱量所邊
也。注文云。事後有三。即如鈔列。是所被事
鈔於所爲事出三故。人法界且約能成出之
歟。云界時。約能成四縁。云地時。所成事得意

記。今此止明事中三云云今鈔且出所被事
中三爲言
記注。滅諍説戒修道自恣云云如次事法也
問。濟縁記一下云。如延日自恣。修道是人。日
即是事。自恣即法此即具是句如何 答」
記注。如是語者云云如是語者法也。者者即
人也。籌是事也
鈔。乍離乍合云云搜玄云。乍者説又云忽也。
如爲人受戒。准律約有難無難忽。若無難一
一而受名爲乍離。有難三人一時共受名爲
乍合。謂受法是一約人離合有異故云乍離
合。準羯磨疏時。離合唯就懺罪中解。同篇合
懺名合。同篇別懺名爲離
鈔。須知用僧進止簡徳優劣云云謂須觀前
事。若説戒須四人。自恣須五。受戒須十。出
罪二十人僧也。淨戒是優。汚戒是劣。人雖五
百。一一人中簡之不足也。且如教尼須簡取
具十徳具二十夏。具徳須進。不具徳須退曰
搜玄云。如衆法説戒。四人爲進。三人爲
又云。自恣及與擧罪具五徳。云滿爲優。
不滿爲劣
記。己外隨喜多少從之云云受戒十師外。隨
喜衆也 問。此縁集僧約界縁也。而今不見
約界之貌。如何 答。今抄且出人一邊。略處
故。記云然須更知處之差別是也
鈔。違心立治及無心領云云會正云。違彼之
情故曰違心。無心即顛狂者僧作法遙被也
 應作擧憶念證正知法 怪 
記。十二不禮云云簡尼爲僧作羯磨。見下文
有三法。謂不禮・不共語・不敬畏問訊也。何今
無心領中取不禮一法耶 答。有云。一類法
故。合爲一歟。可勘矣本部中不禮一法
故。當取不禮出之
記。竪標者不應在八云云北京讀標。南都
標。横竪義。竪義之義也 問。竪標定
可在第三。唱相必局第八歟。將集僧已後可
唱之哉 答。付之異義多端也。且他寺西大寺
義。竪標第三。唱相必第八定之。次當寺招提寺
義。竪標第三。唱相集僧後唱之。説戒正陳本
意。行籌告令也。文都十縁時。自第八前可作
之無文。雖然當時行事有集僧後。今結界唱
相以可準同。而今結界正陳本意。分之竪標
可置第三文分明也。是以業疏云云故此一縁
前後不定也。正陳本意一縁。既釋前後不足
故。如説戒。第四安正陳本意。如結界。竪標在
第三。唱相在第五。如受戒等。正陳本意必在
第八。故云故此一縁前後不定也。若爾者何
故隨其如是安之。但界分城沙彌知之。作護
衣護夏等作法。故簡衆以前唱相也。若爾者
正陳本意兩處作之。可有十一縁哉 答。但
行雖爲兩所。云縁時。只正陳一縁故。不可有
十一縁也
鈔。不得單題如云布薩説戒也云云布薩説
戒倶事非雙牒事法故。是以簡正記云。然布
薩説戒。唯是羯磨所被事也。羯磨是法。應須
答云説戒羯磨
記。結界無欲立縁顯之 問。結界時。第七今
師意雖無與欲。必可問不來諸比丘説欲及
清淨哉。又必不問之歟耶 答。一義云。今師
義。正第七縁雖立之。是且約教文立。無欲縁
人令知無樣。正行事時。不同之。自本無可與
欲義故云云今當寺門流行事不問之。一義云
允師行事時必可問之。所以爾者。古師不立
之。今師異古立第七縁。雖無與欲。立欲縁故。
所無與欲。必可問之。若立第七縁約教文令
知無欲樣者。行事時。可無第七縁。若爾者。
古師不立第七縁。何不同哉。又十縁約教門
不約行事云之。是又大不審也。正羯磨十縁
者。出行羯磨。縁若不約行事。出縁爲何。若又
十縁云約行事者。必第七可問之也。不問如
何可立第七縁哉。知本無與欲故。爰知必問
之耳 答。成無與欲樣也。猶若強云不約行
事。結淨地唱房名受差須告。皆約教門不約
行事歟。爾者方方不審也。若云約行事。結界
可一同也。若付之云爾者。對首時。七取欲非
法者。此行事時必可問欲哉 答。非一準。衆
法羯磨必有索欲問和義故。結界法雖無欲
必可問之。必對首心念無索欲問和義故。不
可一概。若云一同。不云未受具戒者出等也
答問可者  如作業
記。通局者法事人處云云抄批意聊不同之。
即彼記云。深云。衆法及對首約無人時。通心
念作者曰通。若但心念不通上二曰房
鈔。相攝分齊云云抄批又云。深云。相攝對上
通字。分齊者對上局字也
衆法及以對首
記。衆法對首兼開法云云衆法對首無人開心
念故云開法也
記。是以對首通一云云對首通下念一法。
故云通一。衆法無人通下對首心念二。故云
兼二也
鈔。且列七種云云問。何心念受坐具不列哉
答。一義云。行護同鉢。鉢既許之。坐具何不許
哉 但之不列。諸律不見。三衣如身皮鉢如
兩眼。坐具即不爾歟
鈔。總依諸部有二十九云云記束之爲五相
且作圖示五相幷諸部
記注。前八受捨云云受三衣合爲一也。及捨
三衣亦爲一也
記注。三淨云云問。坐具説淨何不許哉 答 
鈔。受七日云云七日受日法也
記。尼二白云云問。二白何不入制法哉 答 
記注。餘食云云問。餘食法何不入資縁法哉
 答。此開法故。若爾者説淨法何不入開法
哉 答。説淨者資縁義強也。餘食開義強也
鈔。僧殘中白捨行法云云謂受他請或與人
授戒時。對首捨此行。名白停僧殘也
鈔。白行行法云云彼縁應還白行也
鈔。白僧殘諸行法云云蒙覆藏羯磨已。欲行
時云。我某甲從今日行白大徳僧我行覆藏。
又具清淨比丘白之。又布薩時白僧等也
鈔。尼白入僧寺云云此分明不出辭句。尼鈔
云。僧祇尼不白大僧入伽藍者。最初入者提
別無辭句也
記。三十九十同在但對云云 三十捨墮懺悔。
正懺悔但對故。同九十爲但對
記。隨機羯磨更加捨墮云云 今鈔不出。循古
義也
記注。二十七捨墮受懺云云 謂三十戒中二
寶對欲。捨綿衣令斬壞。此三對僧不捨。故云
二十七也
記注。非時和云云 問。此非時和白與下滅諍
白不同如何 答。濟縁記幷正源記意云。倶
睒彌國比丘鬪諍。彼有大徳諫諭和滅名非
時。須白和通之目即説戒。故有後白。此名滅
諍説戒也
記注。難事略云云由八難等作白。一時兩對
如合百人爲五十對。尚開一説再説也
記注。五百結集中六白云云一差往王城結集。
二迦葉論法毘尼法。三問優婆離法。四優婆
離答法。五問阿難法。六阿難答法也
記注。七百結集中五白云云一論法白最初告判
此事
二差人論法。三正法。四問上座白。五上座答
白也
記注。行籌白不入數云云七百結集時作法有
行籌白。此雖可入數。今爲示不盡義不入數
也。爾者上餘語觸惱白爲二歟
記注。持房與道俗修治二法云云與道與俗二

量處可不
記注。五徳云云自恣五徳也。守藏者差人守
藏法也
記。懺白衣云云遮不至法差阿難。令懺白衣法

記。行籌人云云斷諍多人語時。差具徳令行
籌也
記注。料理房云云差比丘令料理房法也
問。此與前持房與道俗如何異耶 答。疏云。
彼極朽壞多用人工也。此倶薄營尚堪安置。
然但差比丘令修理取意
記注。與覆鉢云云疏云。僧自作法。彼未曾知
故也
記注。諫擯沙彌二法云云即諫與擯爲二也
情客乖舛釋疏
 焉能辨得
鈔。更張猶有云云委尋一百三十四法外尚可
有羯磨爲言單白有三十九等者。示上一百三
十四之數也
鈔。若通前二云云指對首心念二云前二也
記。疑此且擧全數來學尋之云云今一不足故
也 問。如何可尋之哉 答。有抄云。上衆法
對首中。指同衆法心念唯四法也。此加捨墮
有五。此業疏意也。今記且順古記列四法。雖
然意欲加捨墮。故總五十。幷衆法百八十四
也。列相順古義總結含意故
記云四十九者。約上列相故。文未顯捨墮故

記。亦下違問云云問。違問者如何 答。問云
今列不同者。而云有百一羯磨。是違問釋之

記。若據伽論恰列百一云云伽論第七十
四枚
云。問。
百一羯磨。幾白羯磨。幾白二羯磨。幾白四羯
磨。答。二十四白羯磨。四十七白二羯磨。三十
白四羯磨爲如學人本令文顯而易見 示
須意也
鈔。上明法分齊云云會正云。分齊即上合三
離八各有分局齊限
記。今符鈔意云云古記此下廣釋之。今記符
順鈔意。又不釋之。故云爾也 科約滋廣
鈔。細尋此門上下横括云云會正云。此門即
攝法分齊上下横括。先以法爲頭。將下事人
界三横布統括
記。未顯下三皆有非云云事人界三也 庶無
差貳
鈔。二就事明者謂羯磨所被之事更不重明
即辨非云云抄批云。謂羯磨所被之事也。如
前總列一百八十四法。應須更列一百八十
四事。由前法竟不更重明祈被事也。直顯非

鈔。所被事云云科文云。初通問云云有云。阿
字誤也。可作明字也
記。衣資云云三衣等也 也合作耶 不憶
則非
記。不憶一罪云云問。既覆藏二罪。何云不憶
一罪哉。答。簡正記云。此人犍度中容呵文也。
彼云。汝曹善聽。若比丘犯二僧殘二倶覆藏。
雖作覆心。未經明相憶一罪不憶一罪。彼比
丘倶從僧乞覆藏羯磨。僧遂與彼二罪覆藏。
彼行覆時。爲容三藏問。知已呵言。汝憶者與
覆。善不憶者不成。應與摩那埵衆増不善教。
無事與法得吉。即無病設藥非也
記。然非本時之事。與擧相違云云餘比丘見彼
犯戒事。衆中擧之。犯戒人正問時。雖同摩觸
事。擧事不答。而答餘摩觸事。所對人替亦摩
樣替故。云擧相違。不合加法也 所爲之
事 説文云。臣伏也 須解妨疑
記。離衣縁病云云問。此病者雖年少。病可許
之歟。又老上病歟。如何 答。如今釋。杖絡
嚢云老病相兼。必人病衣重之。病不釋老
病相兼。爰知雖年少。病而衣重可開之歟。若
爾者。何故行宗記三下云。問。年少有病爲開
離否。老病兩縁自不相渉。有云。病而不老。
此猶可開。老而不病義必不許。今意不然。老
據力衰。不必在病爾者相違如何耶 答 
記。有一不成云云情非情二合事故有一事。
非二合不可成也
記。四僧三別云云謂七位僧中。四位僧也。三
位別人也
鈔。但得御於衆法云云簡正記云。御謂秉御
心念法之與事 決定不得
鈔。且立二法云云但對首及衆法對首也 有
須問者
鈔。若三十捨懺須問邊人云云抄批云。據懺
主受他請時。須問邊人。非是正懺罪時也
記。此猶循者云云謂古捨墮但衆多對首。無
衆法對首得意也
記。九十單對不必須問云云問。九十古今倶
問也。何必云九十單對不必須問哉 答。古
師意。於九十單亦須問邊故。爲異彼故。今云
不必須問歟。或不必須問一句結上。而正令
被三十捨墮歟。古師用問。今師墮衆法對首
不用問。故云爾
鈔。亦有通須問者云云會正云。亦有下再簡
九十。謂在覆處無障及在露地一尋之内。亦
可問之。若有障尋外皆不須問。故曰必在等
抄批云。亦有通須問者。此是五分律明其
九十單墮。若在覆處須問邊人。及露處一尋
内亦可爾歟。亦上明九十單墮不用問者。一
往判耳。今則明其懺三十九十倶須問邊故
曰通須。有人云。亦有通須者。謂通問不問也。
且是有通用問。有不通用問。若覆處即用問
故。曰通須問。若露處尋外即不用問故。曰不
在通問也
鈔。若持衣説淨不論通別云云云不論通和別
衆事也。但對成故
鈔。一向非分云云對首法有人時心念作之成
別衆故。但心念法云非分也
記。必下勸依云云上擧衆法對首衆多對首。但
對首隨事。依之勸也
鈔。不論同別云云抄批云。謂作此法無有別衆
之過也
記。不係對念所攝者 早朝説戒告白也
記。須説除欲云云謂與欲也謂據開法云云
約對首心念衆法心念
鈔。亦通二人云云衆別二人也。法通三種者。
對念衆三也 閑豫
記。説恣各一云云問。自恣差五徳自恣和僧
二法在之。何但云一法耶 答。正源記云。自
恣必差五徳何一往言一也下釋中場除十
九法。其中不開自恣。故知隨時開合也
記。若望下二云云戒場・大界二也。彼通餘法
故。對彼二云一向名塞也
鈔。受日解界等云云問。依伽藍界安居人。依
戒場可受日哉 答。若依伽藍界安居得結
作法界。通大界戒場可作受日法。記云。受日
徳衣須安居處。故今此除受日。且約作法界
安居。如是釋歟
記。除十五法云云問。何故不分自恣哉 答。
隨時開合不定歟
記。乞鉢捨懺含四云云戒疏三下云。一單白受
懺悔二取最下鉢白二與之謂行
鉢法
三單白與鉢
四白二以此下鉢令持乃至破令
受持之
記。餘則皆通故云並有云云問。無場大界
可行受戒哉 答。雖異義多。今此文。大界
中除法不出受戒法。故知可通大界也。又下
尼衆別行篇。於大界可行受戒。可勘也
記。由不該篇云云作法界不遍該衆別法故。
作法界少分合事。從事多遍爲言欲逃欲倣文
非。如對人六念
記。此中從法且列八七云云出八法。且出具
七非樣也。衆別百八十四法所被事。亦各各
具七非。局數則可多爲言
記。一人獨秉衆具須備云云問。衆法心念時。
不具籌水等。不成説戒哉 答。業疏云。布薩
成得罪。若爾者若入七非。可成法事哉 答」
鈔。陳受非正云云簡正記云。謂十五條三長
一短。今云兩長一短。陳説詞句不當此衣。故
云非正犯戒非法。有訶者訶
鈔。五大色衣及以上染云云簡正記云。青黄
赤白黒。是五色。眞緋正紫碧緑等。是上染也。
四邪五邪販博。是不淨也裁製
鈔。四人秉法第五受欲云云問。第五人受第
六人欲歟。將四人受第五欲歟 答。四人受
第五欲也。是以記云。以界滿五不見界中有
六人故。依之又簡正記云。四人秉法第五受
欲者。解人非也。謂界有五人。合成衆法。今一
人與欲四人作展轉對首抄批同之 問。
若爾者第五可與欲人。何云受欲哉 答。四
人云受第五欲意也。又一義云。界中六人。第
五人受第六人欲。乍有五人而對首。故有五
人而非對首。非對首受與欲非二非也
記。本律増減五百問一月云云先本律増減者。
自恣篇云。日諍増減自恣如説戒。若知於十
四日來。十三日前説。若十五日來十四日説
此謂
減也
増者如常兩半月也。故記釋云。減前二日
増後二半。五百問一月者。自恣篇云。七月十
六日定。若有難者。如五百問中一月自恣云云
鈔。財非合捨云云抄批云。玄謂應屬法非。今
望財體是淨不合捨故。今則名爲事非也。如
羯磨疏云。衣財散落染淨未分通將入捨。以
是事非。又如畜貨二寶。但合還主。今捨與僧。
是名不合捨也。又乞蠶衣但令斬壞不合拾
之與人。今將捨者是稱不合也賤非合捨
記。如毛綿帽袜云云北京帽子不説淨。既開
之故。南都綿成衣體。説淨不成衣體。不説淨。
帽今此開之。唐土帽子司。不足尺六八寸。故
不説淨。當時帽子説淨之。尺六八寸已上故」
記。小白鉢器云云問。白鉢無過者。未熏鉢畜
過日。無犯哉 答。是茶垸白地等本非法物
也。然如法未熏鉢過日後吉
鈔。衣物不集云云十衣犯長。但捨七八。故曰
不集
鈔。妄趣記人之類云云抄批云。言我此犯長
衣遙心捨與某比丘意心無不斷也。立云。捨
懺之時衣物不盡。還來見本所忘之物。方言
我將施入。由本無心所捨之衣還爲所忘者
染也今記意。衣物不集。妄言寄誰處
鈔。不盡標盡相而集云云簡正記云。標謂自然
界小。作法標遠。故須盡標集也。相者作法標
挾。自然相遠。故盡相集
鈔。標相及體云云簡正云。唱相之所據名曰
標。羯磨所牒處曰相。作法之地處曰體
鈔。二界錯渉云云抄批云。立謂。大界戒場相
交渉中。問不分自然空地故曰也。亦二箇別
住作亦得
鈔。重結交互云云抄批云。前人既結。後人不
知。更於上結者是也。即此重結前後互作故
曰交互趣擧至多顯非易得
鈔。及論正受執文無差云云隨時可有改作。
一白如詞句執之。故下斥之。即抄批云。即白
讀羯磨故曰執文無差也簡正記云。依文謹
誦某甲云詞。曾不加改也簡之不離此

鈔。當法自成不相通練云云簡正記云。謂前
横開八位。就縁約相。一百八十四人法事等。
各各自別故。云當法自成交互不可即不相
通練明人別多通
鈔。別衆一法多或通之云云抄批云。謂但心
念但對首則無別衆。其餘衆法對首衆法心
念。若界有人便成別衆。若界無人則無別衆。
有無不定故言或通之也
記。唯除二但云云但對首但心念也。見増減
一字
記。綱要者即初釋文是羯磨大體不必強
分綱縁
者。會
正記。綱綱骨。要縁牒得意。故斥之也。即彼
記云。綱要者。綱即綱骨。前三後五句是。要即
縁。非二四之中間也
記注。不必局指一科云云古記通塞下第
二通塞一門得意。故斥之也。是必非會正記
歟 然須知處所
記注。禮云 一字時云禮。二字時云禮。此曲
禮文也 雷之發聲物無不同時應 不改張
有無
鈔。會不改張有無云云且擧受日羯磨文中有
佛法僧事。受過七日法忽有看病縁。即須改
張。除文中佛法僧事之無。増看病之有。未解
如此改動故。曰曾不也
鈔。或第二第三亦隨異説云云白四羯磨時。
終云第二第三亦如是。只誦一返續第二第
三。故斥之。不讀第二第三。直可誦三返也
鈔。或無文稱事云云羯磨文雖無牒覆日多
少。行事可稱覆日多少事爲言而今謹誦不能
増減。斥之也。或可訓。無文稱事歟
記注。懺篇云依鈔云云懺篇祖師自指我鈔
之依鈔也 連書○一月
記。文事雖備不合倶牒云云問。半月一月尤
可然。三寶縁何彼事不雙牒哉 答 倶無
如結有場大界法
記。有場大界法待無文事云云勘羯磨經注
云。律第三十五卷
説戒犍度
但有結戒場縁起幷法。以大
界無圍之事故。亦無結文。是以注引讀母論
云。必以大界圍繞等。結有場大界法律文云。
僧今於此四方相内。不云内外相内故。正結
時可唱内外相内故也。倶無者。文無牒内外
相内文。亦以大界無圍戒場事。故云律無文
事歟
記。不復増加云云云不加改事也。亦可。致便
旁人加改所措
鈔。或後闇誦不入心府云云簡正記云。受領
名心。納藏爲府。心爲納物之義於即對衆
之中呈露久聞。豈不以愚癡不學自受伊責
鈔。執文高唱云云抄批云。言執文高唱等者。
即白讀羯磨也
鈔。亦有轉弄精神云云我シタリト記慢カシ
ラヲフル也 非智トス
鈔。冥逾夢海云云夢中觀海時。時不知涯齊
也。故喩迷。是以記云況逾之也。照教教稱不
成結罪。罪當深罰 儔足算
鈔。同法之儔云云簡正記云。二人曰伴。四人
爲儔不能當出言語
記。律列四人云云四分三十七
十枚目
云。應如是差堪
行羯磨者。若上座若次座。若誦律若不誦律
記。四不誦者云云謂誦事不分明。曉是非者
可誦也 改不連文累紙
記。應預未閑云云未調練人也。濟縁記去。謂
得滿非堪能也應預者。可作人ナリトモ。
未練磨故開學悔也 曉達成否 所以唯
約受説 若僧時到僧忍聽正明
記。翻傳失治云云亡物羯磨受日羯磨。第四
句牒縁本故。濟縁二上云。第四句單牒根本。
略云前縁。縱有雙者。結翻非淨
記。衆亦即僧爲成句云云爲成句云衆僧也。能
秉心蘊所白事
記。不須和會情非情等云云此闇破古記也。會
正云。情事約説戒。本屬非情。今望制僧半月
一説邊爲情抄批云。今僧白月十五日是
情。布薩説戒是事勸令情和聽可
鈔。重牒第二根本云云業疏云。縁是傍疎。本
是親正。故直擧未白意決判成就忍可所爲
也 事既和辨白結告知
記内字似剩又恐字誤釋亦通云云古記白四
法三十八之内故云内得意。所以爾者。簡正
記云。白四羯磨衆多。今擧受戒盛行之法。此
受法在白四三十八番之數内也○難曰。前
來衆法中有三。謂單白・白二・白四。今解釋綱
要之理。何不見明其白二耶。法寶云。但廣解
白四羯磨以辨是非。就白四中。除却兩番便
成白二。若更別説。其文復繁。體骨既同。秉説
無用也。思之
記。情事始形即成業之兆云云 搜玄云。兆者
得戒之先表也正明忍可所爲決判根本 
略同明彰體外 諦縁聲相決判之縁 正辨
牒縁及心根本。法有濫非軌刻令定 一則 
不關 隨時稱謂 具下加是 略上者默然
三字
鈔。此直付囑結歸不關羯磨正體云云問。結
竟句非羯磨正體。正得戒約何言下哉 答。
於戒得處。有説竟持三義。慈恩於持字下得。
今師於説竟之二處得先付説字得戒之義。
今文分明僧已忍已下云非羯磨正體。記亦
釋羯磨總分中。三番羯磨是法正體○下云
結成。明彰體外云云又今記下云。羯磨正體
一十七字。結文一十四字。此並楷定雜心
論云。第三羯磨一刹那意作及無作。是名根
本業道此等釋既説字也。前爲羯磨正體
已下非正體非羯磨正體。又爲得戒處哉。
依之羯磨經上卷具戒之白四羯磨之誰不忍
者説下注云。是初羯磨第二第三亦如上次
第問答無違者得又同羯磨經三歸下注云。
如是三法得法屬已已上説字得戒説文
也。以竟字得處者。今鈔以下文云。問。羯磨
竟時。其文何所答。解者多途。今一法以定。謂
第三説已云。僧已忍與某事竟。此時羯磨竟。
不同前解第三説已名爲意也。故律云。忍者
默然。不忍者説。今即説其不忍也。意便成訶
破必其忍默三説已無。訶亦成。任意兩得
同記云。凡有三解。一盡結文。二至説字。三至
竟字。今下定即第三解○必下旁存舊解。故
云兩得。然不訶可爾。訶則非成。若從竟字則
無此好業疏二上云。僧已忍下至結竟字。
牒前忍默。表業成就。作法至此是竟處也。豈
至三説即是作竟。召令忍默不忍。便説尋聲
即説。安有法成。故至竟字結前默相。此義定
第三師
之義也
又云。上三消判各有指南。後釋附
文可依行也同記云。由前二師。並將僧已
忍下爲結成文。則知皆以説字爲法竟處。今
此分三。初至説字止顯同別。擧白四三説。例
知非竟。二指定成處。仍責前解。未爲盡理
業疏三下
云。復羯磨中第三編已。應至僧與某
甲受戒竟。和上某甲是羯磨竟處。僧忍默然。
故持者是總結和辭此等釋分明羯磨作法
竟處。以竟字爲正。得戒亦作法竟時得。豈不
作法竟先得戒是以業疏三下云。問。具戒發
時在何言下。答。如智論云。羯磨竟得。又云。
與汝受戒竟得。有人解云。是事如是持者是
竟也又云。故衆既默。明有所詳。故通收云
僧已忍與受戒竟。故至此前名爲戒法。理同
智論受戒意也今師正
義也
竟處得戒明鏡也
問。兩義中剋相時。以何可爲本哉 答。先徳
御義云。正得戒説字下得也。喩如印文同時。
以印板摺文字時。未印板雖不引放。印板當
紙推時。冥其字成也。既羯磨正體故。至此得
事勿論事歟。其證文如初引於説字。冥雖得
戒。未至結意時。作法竟義不顯故。至竟正作
法成就。得究竟之旨初顯也。喩如印板引放。
文字初顯現。一方釋文約作法究竟處釋也。
如是料簡時。諸釋一一無相違者歟 問。下
釋意。説字得處云古解。云不同前解第三説
已名爲意也。記云破古中初標今異古也。故
知古師義非正義。爾者何以説字爲羯磨正
體。定得戒之處哉 答。古師無由。説字下得。
故斥之。今以印文等之由成此義故。異昔義
歟。若以竟字爲羯磨正體。何同羯磨第一第
二第三片足長哉。委此卷終見
鈔。乃至白二云云謂白二中白也。非羯磨歟。
記云。差人白二等。此義也。即非羯磨也
記。不出三意云云問。正文有意。事重有縁有
乞牒入也。何云三哉 答。先付初釋。云三意
牒事或釋也。故云又。是以記云反此三意兼
不牒入故。又有義云。牒事拸乞事。不合今記
釋歟
記。擧文不備臨説加之云云 羯磨正體十七
字。結文十四字。此等綱骨文不備擧故。臨説
之悉可加爲言不必泥文
鈔。中間牒縁牒事云云抄批云。文云此住處
比丘稱四方大界相。此曰牒縁也。從僧今於
此四方相内結大界。此曰牒事也
此義 得縁便作不須看文不了前縁誦文
亦失
鈔。頭尾一言云云抄批云。有云。大徳僧聽是
頭誰不忍者是其尾也缺剩
記。白中三句總一十四字云云此且約布薩
爲言羯磨正體十七字。是約受戒也 淆

ニコル
ヒタ
タリ
合宜
鈔。乖降會正云。乖別差降
鈔。詁訓不同云云有人云。古書詁ヲシウト
讀。今書訓讀教也。字異訓同也云云此聊不
合今記意歟。簡正記云。詁訓不同者。解上繁
略字也。詁則文略。訓則文繁。如爾雅上卷有
詁訓二章各釋一箇衆字。詁章中云。師者衆
也。文詞即略。訓章中云。薨云増。増衆也。
文詞重疊即繁。故知將訓釋繁。將詁釋略。即
上羯磨中云。衆僧具足戒。文詞多。名増繁。
但云僧具戒。言詞少。是減略。又義不失等者。
或繁略雖有加減多少不同。且不失羯磨中
正理。並成正法。正法即羯磨也
記。從僧求戒衆僧誦戒云云付受戒羯磨云從
僧求戒。略言云衆僧誦戒。繁言歟 問。若
同受戒羯磨。何云誦戒耶 答
記。五分白及羯磨 五分十六
十枚
云。若僧時到僧
忍聽。白如是○誰諸長老忍默然。若不忍説
記。又外部羯磨綱中云云問。今縁増減引諸
部不同。何此引綱骨増減哉 答。正雖引證
上縁増減。此自令見諸部不同。四分意。綱骨
若増減不成故
記。十誦第四句云云十誦二十一卷二十
一枚
云。大
徳僧聽○誰諸長老忍僧與某甲受具足。和
尚某甲是長老默然。若不忍便説此文忍者
字不見是所覽異歟 問。記共加五字者如
何 答。忍是長老便五字歟者。默然自本可
有之。故無有少
鈔。故四分僧祇云云四分三十六
九枚
○誦戒者命
終若遠行○諸比丘應詣近處有學誦序者若
誦四事者○彼各誦所得已還。至本住處。教
一人便誦。若一人不能盡誦者。隨先所誦得。
各次第誦。不得重誦。若爾者善不者但説法
誦經已從座起而去戒疏云。初人誦畢下座
次人接誦也執文即得何須如此止不讀
之 法貴專審令背又誦持心口專正臨文數
字出口越散
鈔。故佛法中呪術云云會正云。佛法呪術者。
即諸陀羅尼等況呪術。況比也。律序○彼既
將呪術比丘法。今將呪術。比羯磨斯理有
未聞讀呪而能被事 況於呪術律序自

鈔。京輦云云一義云。京兆也。京都名。輦國王
玉輦也。輦且付京云京輦。正召處也。一義
云。京都名是處也。輦者玉輦也。王以輦載翻
經三藏等。故云輦。是諸師乘物也。國王崇之
故也。是以搜玄云。京是天子所居之大邑。輦
是帝王所乘之寶車。如僧會登呉主之車。道
安昇秦帝之輦。此且擧遠以況近。登車輦諸
更互
記。文中三法云云此三法皆出十誦中。四分
中有不禮一法。故前列中只出一法也
記。亦同遙被云云濟縁一上云。尼衆非法僧不
往教作法遙捨今文亦者上尼衆爲僧遠爲。
今反之僧爲尼作之。雖然今遙作義同之也
 得對尼等四衆及以白衣作法 尼同僧法
應預同聞 非女類無知多生慢習令耳目不

記。沙彌受具及尼中三法已外云云上僧爲
尼所作三法也 問。上沙彌將受。何置眼見
耳不聞處。此沙彌受具直令見聞哉 答。上
將事未受。此正登壇上受戒時事也。故同也
 答圖民將
鈔。諫喩和諍得加多少云云搜玄云。如提婆
達多五百新學諫之。治謂呵責等四。擧謂三
擧等。乞謂受戒爲謂差遣會正記云。和諍
者即非時和法
記。學者尋云云云問。如何可尋之哉 答。一
義云。受戒生善手本故。雖沙彌能所四人已
上。相可相似破別故制之歟。又義云。簡正
記云。且如與沙彌受戒。既未是大僧。約何義
邊亦言僧秉僧耶。鏡水大徳云。初秉法時未
成僧。直至第三羯磨。至説字時四。今沙彌已
成僧體。至僧已忍下一十四字結歸之時。即
正是僧秉僧也 更難。只恐不成僧。今既納
體成僧。何以不許 答。以違制故秉結歸不
成也。今但相承云。恐有僧秉僧之過總未知。
其中義理及與分齊見之又有義云。若四
人受戒許之。淨僧四人初來故。相濫破僧。破
僧倶用清淨故。今受懺清淨僧四人已上受
戒也。自餘順情事。必一向非淨僧義。故通多
人也
鈔。四分難事云云三十四五枚云。時有比丘將
受戒者。出界外聞有賊來。皆恐怖從坐起去
不得受戒。諸比丘以此因縁往白佛。佛言。自
今已去有八難事及餘因縁。二人三人一時
作羯磨不得過問。今時行事無難事皆行
三人。如何 答。餘因縁言廣故。今以人數多
因縁。三人行之歟。但此事可尋 問。今時受
日。難事開二三人。無難時不開二三人歟。亦
不通四人已上歟。如何 答
鈔。若有四五伴可得諫之云云此能諫人也。
能諫人少故。三人等人不能諫。返被諫故。若
能諫人多可諫。故知治擧等必不加四人已
上也
鈔。十五種默云云問。十五默中五非默如何
 答。望多分云之。如略説戒也
記。此二處非云云現前可治擧於外界治之
故。云處非也
記注。鈔云大同唯伴二句云云二句者。今不
得伴一句。前第二句也
記注。他云如法我亦同和云云我雖不知羯
磨是非。可信他人云如法。我同和合也
記注。前約作法時和云云作法處出仕也。此
明先在衆中忍可所爲者。前立座後人來作
法也 今一法以定説其不忍之意
記。一盡結文云云此慈恩義也。表無表章云。
出家大戒第三羯磨竟。是事如是持時得
記。二至説字云云此定賓義也。彼云。二番羯
磨以説字爲究竟。何第三羯磨時。獨以説字
不究竟哉。故三番羯磨皆共以説字爲究竟
也。若至竟字。若至持字。三番羯磨片足長也
云云
記。三至竟字云云此祖師義也 問。五八寸
同三歸已。而戒體成就三歸終時得也。非結
竟。故知羯磨正體幷得戒説字可成。何至竟
字中成哉。爾者定賓義尤有其謂歟 答。三
歸白四有不同。謂白四告衆云。誰不忍説云云
若有不忍必可説。故知未決定。三歸不爾也



資行鈔事鈔上二分上也自
結界篇至當篇終

鈔。結界方法篇云云鈔批云。又解初第一篇
顯其宗體。次有三篇。總辨其人。人既備矣。
乃堪御法。故羯磨一篇。統收其法。但法不自
立。起必托處。故此篇正明所托之處也。又可。
上雖明羯磨如非。欲作何事。事之所要莫先
於界。故有此篇來也
記。律云界者云云四十七
八丁
釋五現前中界文

疏云加法云云二上文也
記。方亦訓法連綿爲語云云方法雖同義。且
連綿云方法也。倶範義也。會正云。方法謂方
軌法則也。又方即法也
記。今約結成云云若約結結自然界。成作法
界樣雖然結界云界作法事云也。非謂結
自然界。自然非可結者。故指作法界云所結
界也
鈔。結界元始云云日本本云原始。簡正記牒
原始。即當彼歟
鈔。由羯磨僧宗綱要云云問。僧以淨戒爲宗。
今何云羯磨哉。答。羯磨僧宗家爲綱要也爲言
是以簡正記云。由羯磨僧宗綱要者。非謂羯
磨是僧宗。謂淨戒是僧宗。以戒爲宗主。故羯
磨是僧宗家之綱要又濟公云。羯磨師是淨
戒也。是則作持根本隨戒軌範。豈非淨戒爲言
云云匡救佛法
鈔。像運住持云云鈔批云。像是像法時也。運
是轉義。欲明時移遷謝從正至像。從像至末
記。水乳無別云云以水合水。以乳合乳。以
水合乳。鵝能分之也
記。且據閻浮云云餘方無僧。故云爾歟。爲閻
浮洲境彌亙既寛
記。方志云云具云釋迦方志。祖師撰文有二
卷。今引上卷。彼云。贍部者中梵天音。唐言
譯爲輪王居處。言四輪王通局乃殊住必南
有也。有翻此州云好金地。謂閻浮檀金在州
北庠海中。金光浮出海上。其傍有閻浮樹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350 351 352 353 354 355 356 357 358 359 360 361 362 363 364 365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