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梵網戒本疏日珠鈔 (No. 2247_ 凝然述 ) in Vol. 62

[First] [Prev+100] [Prev]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通一切皆是重夷。如前數明。然於此義中。諸
師所判未必一準。法銑判北州言犯輕。文如
前引。勝莊疏云。今依菩薩。偸鬼神物自有兩
釋。一云。偸鬼神物亦成重也。二盜鬼神物是
輕非重。無攝心故。此經云。更盜人物是波羅
夷有如是等種種解也。今疏主意。五趣
之物盜皆得重。是定義也。元曉疏判盜輕重
等云。於中亦作四句簡持犯。一者雖盜五錢
而福非罪。謂達輸機共故。以盜物可度機故
盜物也。二雖盜而非罪非福。謂爲無主取
等釋。三者唯輕非重。謂此戒兼所立。盜草
木及鬼神物等輕垢罪。四者唯重非輕。謂
此戒中正所立重戒。此四句中初一句唯福
非罪。次一句非福非罪。後二句一向罪不
已上此中第三句草木鬼物是輕垢罪。此
釋即同法銑師釋及勝莊一釋。餘趣判輕。順
諸律義也
經。是菩薩波羅夷罪者。周云。而菩薩違
前斷惡制故。破攝律儀戒。又違修善制故。即
破攝善法戒。攝善法戒破故。應施衆生福
樂。而不施與故。即破攝衆生戒。攝衆生戒
破。故破善法律儀。此則三聚頓破。違反之
甚故。云而反更盜人財物者是菩薩波羅夷
已上今疏科判。一戒之中皆具三聚。配
文炳然。周師解釋大途同之。法進註云。而
反更罪人財物是菩薩波羅夷罪者。第三結
示罪名。言人之一字者。遍通一切物主。而
菩薩違前斷惡制故。破攝律儀戒。違修善
制故。即破攝善法戒。其攝善法戒破故。應
施衆生福樂。福樂不施與故。即破攝衆生戒。
於此三聚淨戒頓破。違返之甚故。結波羅夷
罪也已上問。於此戒中明違三聚。云何一戒
有違三聚 答。於此一戒有其三段。一禁
取他物是攝律儀。次明對治偸盜之行是攝
善法。以此止惡修善二法令諸衆生斷惡修
善。是饒益有情戒。是故即成三聚淨戒。故
盜他物不修對治。不令衆生斷惡修善。故違
三聚淨法戒行。犯波羅夷。此戒既爾。餘戒
三聚義亦必爾。故於此戒違犯之處明三聚
義。今賢首大師於戒戒中皆具三聚。釋成
此義。攝取諸戒無不收盡。十重既爾。四十
八輕具三聚皆同。法進僧都亦作此釋。約就
三聚持犯易明。聲聞律藏盜戒行相幽深微
細。状貌體義門路極多。諸部本律多歴卷
軸布列陳説。諸律釋論門戸亦多。大途小
徑相状繁重。今大師疏於此盜戒。準諸律
相順諸師釋具判此經。菩薩戒宗盜相窮微
盡細洞相。照性義理周普義途。究竟致令
有餘師引今師釋成自宗義。彌寛炳明映顯
昭焉
梵網戒本疏日珠鈔卷第二十
  建治二年丙子十月十日。於東大寺戒檀
 院述之      華嚴宗沙門凝然春秋三
十七
 弘安六年癸未十月二十九日。於同寺治
 定之           沙門凝然春秋四
十四
 于時弘安九年歳次丙戌暮春三月四日。
 於東大寺戒檀院。爲欲報謝佛徳祖恩。興
 隆遺法令生物解。罄愚考文留慮記義。業
 因不唐要感佛果而已
 華嚴宗沙門凝然報齡四
十有七
 
  寶永三年龍舍丙戌五月二十八日書寫此
 卷了



梵網戒本疏日珠鈔卷第二十一
 東大寺沙門凝然述 
  從此已下疏本第二即卷也
第三婬戒
疏。一業道重故謂若是邪等者。十不善中行
邪婬故以成業道。非禁正婬。以離諸非開自
妻故。故離邪婬成善業道。今菩薩戒不問
出家在家二衆一切斷婬。非是在家開於自
妻。斯廼法爾隨順業道而制故也。小乘教
中常途所談出家斷婬。是故行婬即是業道
亦是違制。在家二衆禁邪開正。故行邪婬即
得業罪亦犯制罪。在家全同業道制故。行其
自妻全無有罪。亦無違制。大乘宗中隨轉理
門。亦同此相訓在家人。今此經意。出家菩
薩如常所制。在家菩薩亦同出家。一向斷
故。而得今經諸師異説。具如下明。今此所
成即疏主意。亦如下説。此第一意通前後戒。
兼業之罪有此意故
疏。欲海愛河漂溺無岸者。正法念處經第四
十八云。境界所漂在愛河中。愛河漂己入
生死海。流轉常行無有休已已上
疏。女人壞世間等者。爾前四句在彼餘處。
此二句在彼經第二十九卷中。下句彼云令
善皆滅盡。次天中等一偈四句。別在同卷
下文。非是與前連續之文。彼第二句云。無
過於女色。彼經。天品具明厭患欲愛之相。
故云天中大繋縛等
疏。如仙人見女生染失通墮落者。智論十
七云。如五百仙人。飛行時聞緊陀羅女歌
聲。心著狂醉。皆失神足一時墮地已上彼論
亦云。云何呵聲。聲相不停。暫聞即滅。愚癡
之人。不解聲相無常變失。故於音聲中妄生
好樂。於已過之聲念而生著。如五百仙人。
在山中住。甄陀羅女於雪山池中浴。聞其
歌聲即失禪定。心醉狂逸。不能自持。譬如
大風吹諸林樹。聞此細妙歌聲柔軟清淨生
邪念想。是故不覺心狂。今世失諸功徳。後
世當墮惡道。有智之人觀聲生滅。前後不倶
無相及者。作如是知則不生染著。若斯人
者諸天音樂尚不能亂。何況人聲。如是等種
種因縁。是名呵聲欲已上此二因縁倶是仙
人並乃失通。前從空落後未必然。前後二
事皆聞歌聲。今疏與論多分契同。然疏見女
生染。如何應是見女亦聞歌聲。二事雙有豈
不爾耶。論即呵聲之中擧之。是故不言見
色之事。據實必定見女聞歌。是故疏文不
相違也。或可即是智論呵色中事。故彼論云。
呵色欲過如頻婆羅王。以色故身入敵。獨在
女阿梵婆羅房中。優填王以色故染。截欲五
百仙人手。如是等種種因縁。是名呵色欲過
已上疏中見女即此事也。雖有二義初義
好也
疏。又如獨角仙人騰空巖岫等者。智論十七
引佛所説本生因縁。即有此事。故彼文云。
爾時世尊爲諸比丘説本生因縁。過去久遠
世時。婆羅柰國山中有仙人。以仲秋之月。
於澡盤中小便。見鹿麚麾合會婬心即動。精
流盤中。麾鹿飮之即時有身。滿月生子形類
如人。唯頭有一角。其足似鹿。鹿當産時至
仙人庵邊而産。見子是人以付仙人而去。仙
人出時見此鹿子。自念本縁。知是己兒取已
養育。及其年大勤教學問。通十八種大經。
又學坐禪行四無量心。得五神通一時上山。
値大雨泥滑。其足不便。躄地破其軍持。又
傷其足。便大嗔恚。以軍持盛水呪令不雨。仙
人福徳。諸龍鬼神皆爲不雨。不雨故五穀五
果盡皆不生。人民窮乏無復生路。婆羅柰王
憂愁懊惱。命諸大宦集議雨事。明者議言。
我傳聞。仙人山中有一角仙人。以足不便故。
上山躄地傷足。嗔呪此雨令十二年不墮。王
思惟言。若十二年不雨我國了矣。無復人民
即開募。其有能令仙人失五通。屬我爲民
者。當與分國半治。是婆羅柰國有婬女。名
曰扇陀。端正巨富來應王募。問諸人言。此是
人非人。衆人言。是人耳。仙人所生。婬女言。
若是人者我能壞之。作是語已。取金盤盛好
寶物。語王言。我當騎此仙人頂來。婬女即
時求五百乘車。載五百美女。五百鹿車載種
種歡喜丸。皆以衆藥草和之。以彩畫令似雜
果。及持種種大力美酒。色味如水。服樹皮衣
草衣。行林樹間以像仙人。於仙人庵邊作草
庵而住。一角仙人遊行見之。諸女皆出迎逆。
好花妙香供養仙人。仙人大喜。諸女以美言
敬辭。問訊仙人。將入房中坐好床褥。與好清
酒以爲淨水。與歡喜大。丸以爲果蓏。食飮飽已
語諸女言。我從生已來。初未得如此好果好
水。諸女言。我一心行善故。天與我願得此好
水好果。仙人問諸女。汝何以故膚色肥盛。
答言。我曹食此好果飮此美水故肥如此。白
仙人言。汝何以不在此間住。答曰。亦可住耳。
女言。可共澡洗。即亦可之。女手柔軟觸之心
動。便復與諸女更互相洗。欲心轉生。遂
成婬事即失神通。天爲大雨七日七夜。令
得歡樂飮食。七日以後酒食皆盡。繼以山
水木果。其味不美。更索前者。答言已盡。今
當共行。去此不遠有可得處。仙人言隨意。
即便共出。去城不遠。女便在道中臥言。我極
不能復行。仙人言。汝不能行者。騎我頂上。當
擔汝去。女先遣信白王。王可觀我智能。王
勅嚴駕出而觀之 問言。何由得爾 女白
王言。我以方便力故。今已如此無所復能。令
住城中好供養恭敬之足五所欲。拜爲大臣
住城少日。身轉羸痩。念禪定心樂服此世欲
 王問。仙人汝何不樂身轉羸痩 仙人答。
王我雖得五欲。常自憶念林間閑靜諸仙遊
處。不能去心。王自思惟。若我強違其志違志
爲苦。苦極則死。本以求除皇患。今已得之當
復何縁強奪其志即發遣之。既還山中精進
不久。還得五通。佛告諸比丘。一角仙人我身
是也。婬女耶輸陀羅是已上耶輸陀羅以歡
喜丸奉上如來。欲轉佛心以自歡樂。佛食彼
藥而不移轉。佛告諸比丘。此耶輸陀羅非但
今世以歡喜丸惑我。即説一角仙人之縁。説
已亦曰。爾時以歡喜丸惑我。我未斷結。爲
之所惑。今復欲以藥歡喜丸惑我。不可得也。
龍樹菩薩引此事已云。以是事故知。細軟觸
法能動仙人。何況愚夫已上彼論呵觸欲中
有之。總而言之。五欲境界開惡之門。皆是貪
愛之縁。是故通立欲稱。於中色觸必就婬
貪。聲欲次之。香味二欲未必婬貪。諸經要
集第十二云。言五欲者。男女身上色聲香味
觸等是也。即此五欲希須爲義。貪著五塵名
歡也。並意識觸縁之境名曰法塵。此之六
塵非眞。名爲魔所行處。復得惡賊之名。故
涅槃經云。六大賊能劫一切人民財寶。六塵
惡賊亦復如是。能劫一切衆生善賊。如六
大賊。若入人舍財能劫奪現家所有。不擇
好惡令巨富者忽爾貧窮。是六塵賊亦復如
是。若入人根則能劫奪一切善法。善法既
盡。貧窮孤露作一闡提。是故菩薩諦觀六塵
如六大賊已上意識總縁十八界法。其婬欲
貪於中即有。是故對治五欲六賊。婬貪不
復起發
疏。律中婬欲爲初戒等者。諸律藏中四重
列次。婬・盜・殺・妄。聲聞欣勢出離生死。而婬
貪法障礙出離。是故置初深對治之。古迹
殺戒制意云。世間所畏死苦爲窮。損他之中
無過奪命乃至是即菩薩濟物爲心。而施極
怖便失其性乃至由此最初制斯戒也。猶如
聲聞出苦爲先。初制欲貪最爲重戒已上
律藏所制縁起爲本。四重之中最安制婬。須
提那子初犯婬故。然戒本中。經戒犯縁三事
合成爲一戒本。一須提那子最初與其故二
行婬。因此即有略制戒本。次因林中比丘
&T026260;即有隨制。此乃境殊隨結。乃至共畜是
也。後因跋闍子與故二行婬亦有隨制。此乃
心殊隨結戒羸不自悔也。此時婬戒所制滿
足。亦名滿足戒本是也。彼檀尼迦最初犯盜。
而後修習果證羅漢。此乃一生窮道果也。須
提那子最初犯婬。今世遲退不能證果。現障
道果其事炳然
疏。水邊&T025237;者是爲過咎也等者。行宗記二上
云。&T025237;字音婬。又音由。水邊爲邪咎者。謂爲非
過甚也。尚書大禹謨云。罔淫于樂。注云淫過
也。女邊爲邪私者。謂耽女色也。説文云。私
逸也。故字從女。&T025237;聲也已上
疏。故皇甫士安等者。行宗云。晋書云。皇甫
謐。字士安。號玄晏先生。讀書著述常患風
疾。猶手不擇卷。至忘寢食時。謂皇甫謐有
書淫。又類林云。漢董仲舒。少小耽學。常下
惟讀書。弟子不見其面。在家七年。不窺後
所謂不
識春秋
乘馬三年。不知牝牡
此亦淫書之
過度。然經時乘馬等。非士安事。學者宜
已上
疏。故書云内作禽荒等者。此是尚書文也。即
彼注云。迷亂曰荒已上與淫義同。故引爲

疏。又此經中莫問在家出家菩薩等者。璿
師云 問。准優婆塞五戒經。自妻不犯邪婬。
侵他外境方犯邪婬。今此經不簡邪正。一切
總斷。有受菩薩大戒犯婬者。是犯戒不 答。
如彼經。自妻不犯邪婬者。此是引攝一類任
持有餘人乘教義。今此至教大乘所説。乃至
非道行婬尚制重罪。何有許自妻之義。所以
涅槃説。菩薩若聞若見女人。心動念而犯婬
欲。汚辱梵行人。又此經云。但解語得戒皆
名第一清淨者。又本業經云。有犯名菩薩。
無犯名畜生者。遠有出期。故名菩薩。不受
者無有出期。故呵云同於畜生。故一切受欲
皆非梵行。所以大乘頓斷本業經云。若犯
十重墮地獄中。一日一夜八萬四千迴生死。
迷理破戒。深可悲哉。此大乘戒本依理制。
故一切頓斷。不同小乘入如毛頭結重也。若
自知位地具足波羅蜜義。住慈愍心行非梵
行者。方始無過。若不爾者特宜愼之。勿以
一例諸以凡類聖。但可守文而以息忘歸眞
者乎已上撲揚亦爾。與疏主同。與咸註中全
寫今疏釋天台疏
而不依彼
法銑・義寂・太賢等師。立在家
菩薩有自妻之義。銑云。文但擧婬不標邪稱。
今詳此戒通於道俗。文不可以並彰。約道
以制但言婬故。善生經六重之中言邪婬也
已上寂云。出家五衆正邪倶禁。在家二衆制
邪開正已上賢云。通制一衆言一切女人。據
實在家唯制邪行。非但障道。招惡趣故已上
此文會釋經一切言。雖言通制意存出家。若
不爾者豈云一切乎。天台・勝莊・利渉等師。
義亦同然。天台師云。七衆同犯大小乘倶制。
而制有多少。五衆邪正倶制。二乘但制邪婬
已上利渉云。菩薩有二。在家出家。出家菩薩
爲成梵行三界福田。但起欲心即名犯戒乃至
在家菩薩爲斷惡行不捨夫妻。但起邪心即
名犯戒云云
廣説
諸師解釋異説如此。然今賢首
大師等意。任經現文。即成道俗倶斷婬義。大
乘實義菩薩嚴制理可然故。然瓔珞本業經
中婦夫互爲菩薩戒師。明知在家不禁正婬。
則異今經。是故疏中具施問答。即以二義會
釋相違。即是當彼經等所説。就中瓔珞本業
所説是被住前信相菩薩。即約初類也。華
嚴經等。第二地菩薩行十善中。唯禁邪婬。是
既化現。即是第二類人故也。依此二類諸説
不違。又周・璿二師廣作問答。如前已引璿師
注 問。所言邪婬其相云何 答。瑜伽論
五十九云。復次若行不應行名欲邪行。或
於非支。非時非處非量非理。如是一切皆欲
邪行。若於母等。母等所護。如經廣説。名不應
行。一切男及不男。屬自屬他。皆不應行。除
産門外所有餘分。皆名非支。若穢下時。胎
圓滿時。飮兒乳時。受齋戒時。或有病時。謂所
有病匪宜習欲。是名非時。若諸尊重所集會
處・或靈廟中・或大衆前・或堅鞭地・高下不平
令不安穩。如是等處説名非處。過量而行
名爲非量。是中量者極至於五。此外一切皆
名過量。不依世禮故名非理。若自行欲。若
媒合他。此二皆名欲邪行攝。若有公顯或復
隱竊。或因誑諂方便矯亂。或因委託而行
邪行。如是皆名欲邪行罪已上此六縁等皆
是邪婬。離此諸非。唯於自妻隨宜得行。非是
邪婬。亦非業道。十善門中禁斷邪行唯開自
妻。五戒門中深禁邪行唯開自妻。皆此分齊。
小教中邪婬行相亦同也
疏。若約得位已去等者。初住已上名爲得位。
位居不退得聖解故。如起信論。初住已上示
現八相。種種方便示於化儀。此約終教。況
圓教意。信位滿心作佛得果。種種方便化
現示導。不思業用自在無礙。若依始教。初
住等位雖未不退。隨分化導亦何遮妨。但
不及此終教等也。又終教之中。於三賢位可
定斷煩惱障種子。而故留不斷。助願受生濟
物施化。雖有惑種是似有漏。不現行惑自内
清淨。何況圓教。三生之中解行勝生法門分
段乎
疏。答婬欲爲生死本等者。加之演義鈔十
五上云。小乘四重。婬戒最初有三義。一者
此戒人之憙犯。二者劫初起過此最爲先。餘
之三戒亦有次第。三者婬愛惑業招潤生死。
二乘厭離故制在先已上惠岳師云。但此戒
得非梵行名者。前之兩戒從三毒所起。今
此一戒唯從貪惑所起。爲簡婬唯是貪惑順
理犯即違理。故王等出世説之令行十善。故
名古戒。爲諸菩薩聲聞所制一切諸戒。不
同性遮。皆名新戒。如來出世。爲大乘人頓
結大戒。爲聲聞人待犯漸制。即是今戒並
諸律藏及以諸餘大小乘教所説諸戒。對彼
十善業道等法本來自爾。故名新戒。然菩薩
戒雖此新戒。而順古戒業道門制。是故今
戒法性本爾三世常恒。不同聲聞諸律藏戒。
唯護譏嫌不由法性。此新古戒即智論等新
舊二醫之例也
疏。別縁准論亦有七者。此亦十地・雜集二
論。均融和合總成七縁。然十地論第四卷中。
殺盜二戒各立五縁。至邪婬中無別列縁。今
准殺盜所列五縁。移轉以爲此戒具縁。雜集
第七總標十惡各具五支。至邪婬者且出二
縁。故彼文云。欲邪行事者。謂非所行女。或
雖所行。非分非處非時量。及不應理。一切
男及不男究竟者。謂兩兩交會已上餘之三
縁自然准例。今疏既合二論立七。然有取舍。
事應爾故。第一有情。地論衆生。雜集事也。第
二正境。二論別無。然十地論有非處言。彼
是邪婬故云非處。推彼今言三處正境。又
雜集事中亦云非處。此亦可准。第三想者。言
在地論。又雜集意樂一分是也。第四婬心。即
准地論殺心。又雜集論中意樂一分。第五三
毒。雜集煩惱。地論無之。探玄記云。地論五
中略無煩惱是也。第六造趣。即雜集論方便
是也。地論別無。應第五攝。第七境合。雜集
究竟。地論號體。即是究竟兼攝方便。地論
所列五縁名者。一身。是他。二事。衆生。三想。
四行。即殺心。經云故起重心。五體。即是究
竟。經云身行加害。第一他身此戒不用。如
疏問答。而加正境。事應爾故。如此今准殺
戒等縁。並依雜集總合建立婬戒七縁。故云
准論亦有七也
疏。是有情類等者。此戒犯境大小皆同。但
是有情。一切悉重。事鈔中一云。犯境謂人
非人天人鬼
神等
畜生三趣。據報則男女二形已上
五道六趣既是開合。律中即三加二形故。通
三六趣各有此三。於此等境皆得夷罪。利渉
云。定犯境者。天人鬼畜女男不男二根無根。
自身他身若生若死。皆是犯境。唯地獄趣非
此所行。然唯下界非上二界。無色無身色界
離欲。欲者不見彼。彼亦不就此。於人趣不簡
貴賎。鬼畜不簡善惡。師子欲心熾盛通染。斑
足父王羅刹雖斷食人亦有與人爲婦。比丘
度水

即約根也。戒疏云 問。死屍半壞。行染得
何罪 答。有二縁。若唯重婬意入便偸蘭。
縱出不淨不犯僧殘。若欲喜樂意者。如十誦。
五分。乃至骨間出不淨殘。不出止蘭已上
起心有異故罪雨分 問。若新死等是情類
者。女形像等應是情類。何故律中唯結偸
蘭。四分律五十五云。時有比丘。於木女像
身中行婬疑。佛言犯偸蘭遮。於壁上女像
形行婬。佛言偸蘭遮已上如何 答。死屍
前是有情故云類攝。一切流類皆此例也。彼
女像等本來非情。非由像似故非流類。非流
類故非是重夷 問。若依已前是有情者。半
壞已後亦應流類。何故唯局未壞及以少壞。
言流類耶 答。若依前情。誠如來難。然未及
少有相似未死時義。何者生活時或有二事。
一身全無疵。二若有蒙疵少疵不死。此二種
事正是有情。今雖是死未壞少壞即似活時
二種之事。是故此二有情流類。由此義故婬
即得重。生活之時半疵已後命即謝滅。是故
死時半壞已後不似有情。不相似故非是流
類。由此義故。婬皆犯蘭。率爾思之。似是流
類。委細尋之。半壞已後非是流類。不相
似故
疏。此中何故不同前二戒等者。殺戒初緑
即是他身。盜戒初縁是非已物。此戒初縁唯
云有情。不簡自他既異前戒。故相並問
疏。如律中弱脊自婬等者。四分律五十五云。
爾時有比丘。體軟弱。以男根内口中。彼疑
我將無犯波羅夷耶。佛言犯。時有比丘字藍
波那。男根長。持内大便道中。彼疑我將無
犯波羅夷耶。佛言犯已上加之薩婆多□□
□□或有行婬身。不相觸。如比丘身弱□□
□□有一比丘。男根長。自後道中作□□
□婬。身不相觸已上如此等也
梵網戒本疏日珠鈔卷第二十一
  建治二年丙子十月十三日。於東大寺戒
 檀院述之     華嚴宗沙門凝然春秋三
十七
 于後弘安九年丙戌三月十一日。於同寺
 院定之      華嚴宗沙門凝然春秋四
十七
 寶永三年龍舍丙戌六月十日書寫此卷了
 右筆亮然 






梵網戒本疏日珠鈔卷第二十二
 東大寺沙門凝然述 
疏。二是正境婬路於男不男無根者。但有二
路。謂大便門及於口中。若於腋下脇股間。
雖盜欲情但犯輕罪。若於女身及二形即有
三路。謂口大小便路。若於身但有二處。非
自婬於他犯波羅夷。他來逼已受樂。亦若死
未壞。若多未壞。但有婬路。即與生同已上
事鈔中一云。據處則女人三道。謂大小便道
及口。男子二道已上又云。此等淫處若覺睡
眠。若死未壞。便使入淫處如毛頭。皆波羅
已上此乃四分律所説意。今大乘宗菩薩
戒中全與彼同。諸師所用皆亦一同。彼覺眠
等四種境界。律三趣中通皆有之。六趣門中
覺及睡眠各皆具有。其死未壞及少分壞。不
通諸天及以地獄。諸天化生死時化滅。六欲
諸天有可婬義。唯約覺睡。地獄亦化生。死
即化滅故。然地獄趣無可婬義。覺等四種皆
是可有。三趣門中人及畜生各有四境。而除
化人。非人之中既攝四趣。謂天修鬼獄也。
其中修鬼即有四境。事鈔云。四分中犯境謂
人非人天子鬼
神等
畜生三趣批第七云 立
問。既有六趣。今何有三者 解云。天與
修羅鬼神地獄攝在非人。并人與畜生爲三
已上此三趣及四種境。即今第一之縁是
情及流類故。業疏云 問。殺盜隨境名唯一
戒。云何於婬遂分三境 答。隨境行婬皆有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