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理趣釋祕要鈔 (No. 2241_ 杲寶賢寶記 ) in Vol. 61

[First] [Prev] 683 684 685 686 687 688 689 690 691 692 693 694 695 696 697 698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怒智等也
如上所釋者。以下八大菩薩總釋也。吽字
義云。遮那經金剛頂經説。菩薩人菩提心爲
因大悲爲根方便爲究竟云云金剛頂經者
指當段文并五祕密經也。眞言行者依一一
菩薩修行入證之位必有此三句。吽字義云。
千經萬論雖殊不出此三句一字云云可思

如上所釋者。明八大菩薩包括一切佛法
也。其佛法者不過顯密二教。故次云眞言
門及顯大乘也
如是等大菩薩者。釋經與如是等句也。
大菩薩衆者。理趣疏云。所言大者略有四
義。一數大。八百萬菩薩會集聽法故。二徳
大。皆具總持等諸大功徳故。三業大。並具
妙辨才説法利生故。四名大。如金剛手等
十地滿名故。菩薩倶者顯教深妙唯被上機。
欲令有情得希有法精勤渇仰信受奉行
恭敬圍繞者。理趣疏云。如珠星而共朗月。
譬金山而轉妙高。若衆梵之繞梵王。似諸
天之圍天帝。尊仁重道。渇法希益。翹注
一心冀聞深致
問。與如是等者望何人云與乎 答。有二
意。一謂。如是等大菩薩衆者指八大菩薩。八
十倶胝菩薩與八大菩薩恭敬圍繞如來
故云與如是等。以八十倶胝衆望八大菩
薩云與也。二謂。如是等者指八大菩薩。
大菩薩衆者指八十倶胝。與者眷屬望教主

八供養等者。牒與如是等經文云八供養及
四門菩薩等。恭敬圍繞供養義故。八十倶胝
皆住供養三摩地。其中就爲最要先擧十
二供養菩薩。八供養者經所説八大菩薩也。
四門菩薩經雖不説之。供養要尊故。八十
倶胝中殊擧之也。如是八供四攝菩薩定門
眷屬故。云三昧眷屬也。但上所擧一傳能
説曼荼羅。以正方四菩薩爲欲觸愛慢。以
隅角四菩薩爲四内供養。更圖加四外供養
并四攝菩薩。成十七尊。義門無盡。各據一
邊勿局執矣 私案八供四攝菩薩是八十
倶胝菩薩外歟。其故 不空所譯尊勝軌擧
八大菩薩并八十倶胝菩薩衆已。曼荼羅四
隅四門可安八供四攝菩薩説相相似當
經。彼此相例可知之。又如八大菩薩各具
十倶胝衆。八供四攝天女各可具衆多眷屬
也。攝眞實經上云。與大菩薩摩訶薩衆十六
倶胝那庾多百千菩薩眷屬倶。其名曰金剛
手菩薩金剛藏菩薩金剛弓菩薩金剛善哉菩
薩○金剛拳菩薩。如是等十六菩薩摩訶薩
一一各有一億那庾多百千菩薩以爲眷屬。
復有四金剛天女。其名曰金剛燒香天女金
剛散花天女金剛燃燈天女金剛塗香天女。
如是等金剛天女一一各有一千金剛天女
爲眷屬倶。復有四金剛天。其名曰金剛鉤
天金剛索天金剛鎖天金剛鈴天。如是等金
剛天一一各有一千金剛天爲眷屬倶
此文。當段如是等等字廣攝收八十倶胝菩
薩并十二供養所攝一一數千眷屬也。又當
經説相七母三兄弟四姊妹等列集會衆各
説自三摩地。故眷屬成就句廣可通外部世
天。爾者等字可攝在之。大日經衆成就文。
普賢蓮花手菩薩等云云大師釋云等者。擧
金剛蓮花手兼等外金剛部諸尊云云今亦
可准知之也
   已上眷屬成就畢
    五成就釋了
 延文元年丙申十月十八日。於東寺西院
 僧坊奉對師主上綱以口筆抄之了。遂可
 清書之       金剛弟子賢寶
 明暦三年林鐘上旬令修覆畢
            改杲快了深
 寛文四十月朔日補闕字等了



理趣釋經秘要鈔第四延文元年十月十九
日於東寺西院傳受
 
  嘆教句 十七清淨句
文。經云而爲説法者。以下嘆教句也。理趣
疏云。經曰。宣説正法初中後善。文善巧妙純
一圓滿清白梵行。賛曰。此即第六歎法勝徳。
宣説正法是總句也。刊定可軌。離邪分別
名爲正法。宣顯未聞。爲初開智。説彰舊
理。爲久悟人。初中等者總有十徳以彰教
勝。瑜伽論八十三云。一初善。二中善。三後
善。四文巧。五義妙。六純一。七圓滿。八清淨。
九鮮白。十梵行理趣經十徳中修梵行句
缺之也
所説何法者。釋而爲説法句。諸大菩薩般
若理趣者。指所説法體。下所説十七段法門
也。一本開題云。般若波羅蜜多者阿字本不
生之義。理趣者從初吽字至于終吽字其
中甚深奧義也可知之
初善者者。釋初中後善有二義。一身語
意如次爲初中後善。二戒定慧如次爲初
中後善。初身語意爲初中後。麁細次第也。身
麁。意細。語引内心彰於外故爲中。麁居
初細在後故。以爲初中後善也。十善十惡
列次皆如是。釋身密中。一切契印身威儀
也者。印有手印契印。一切契印者契印。身威
儀者手印也。或又手印契印一切契印句攝
之。行住坐臥云身威儀也。又尊勝疏下云。
母捺㘑唐云呼
之印契
解曰。契印者諸佛如來契約印
信。契即是發。印即是驗。所謂身印百千威儀。
語印無量眞言。心印塵沙觀智依此釋者。
契印名廣通三業。今且約身印也。釋語密

法王教勅者。一一眞言終有莎訶句。是
表法王教勅不可違越義也。佛説一一眞
言之時教勅云。若有行人誦此眞言者。我
必來加衞護成所願。是故行者誦此眞言
已唱莎訶言之時。如來不違越教勅必來
令成所願也
 大日經疏第四云。云莎訶。是驚覺義。以
 一切如來本行菩薩道時同見如是義
 故。必定師子吼發誠實言○隨如來三昧
 耶教説此眞言。唯願不違本誓故令
 我道場具足嚴淨。故云莎訶也同第九
 釋三昧耶下驚覺義云。若有眞言行人
 説此三昧耶者。我等諸佛亦當憶持本
 誓不得違越。猶如國王自制法已還自
 敬順行之。故名三昧耶也
釋意密中。本尊瑜伽者總句也。上從大日
下至世天等之一切諸尊瑜伽也。瑜伽者觀
行應理義也
一切三摩地者。出瑜伽體。三摩地者定。無
量智者慧。如是定慧相應名瑜伽也。此定
慧修行解脱生死結縛之正因故云解脱也」
又一釋者。攝大乘論云。能成辨増上戒増
上心學故立昆奈耶藏○能成辨増上慧
故立阿毘達磨藏戒定慧爲初中後善。其
故成實論戒喩捉。定擬縛。慧比殺。是故如
次爲初中後也。増上者。戒定慧三學増上
佛果功徳之縁故云増上戒學等也。五祕密
經。三密金剛以爲増上縁云云下虚空庫段
云。一切如來以菩提心成佛増上縁云云
可知之。或又増上者稱嘆之詞也。増簡劣
上對下。戒定慧倶増勝最上故云増上戒學
等也。法衡抄第二遇榮云。増上是殊勝義
行事鈔上一云。文云。世尊何故制増戒學。
爲調三毒故。云何爲學。爲求四果故
記釋云。増戒學者出世正道増上勝法。非謂
漸制而言増也定慧亦
同文
文義巧妙者。巧屬文妙屬義。釋文巧之
中。依聲語者。聲語所依。文字能依故。云依
聲語。唯識論云。然依語聲分位差別而假
建立名句文身云云又聲字義云。聲有長短
高下音韻屈曲。此名文云云即此意也。又入
大乘楞伽經云。云何語平等。謂我作六十四
種梵音聲語。一切如來亦作此語。伽陵頻伽
梵音聲性不増不減無有差別。是名語等
此經語等者相當聲語歟
詞韻清雅者。或詞韻與清雅也。時處軌四
智讃四句中初一句云美韻詞。第二句云清
淨雅調。如次可配之。或指詞韻爲清雅。
略出經説讃詠法。擧灑羸音韻中音破音第
五音韻已。隨以清好音聲讃歎云云以知指
詞韻即云清雅。詞韻約高下屈曲。清雅彼
屈曲音韻清好和雅故嘆詞韻云清雅也
第三奏韻。
第四舞儀
六十四種梵音者。悉曇藏第二云。達磨楞伽
經疏鈔云。古徳傳云。八種梵音各有八種聲。
八八六十四種音性。八梵音者。一最好聲。二
易了聲。三濡軟聲。四調和聲五尊貴聲。六不
誤聲。七深妙聲。八不女聲。當以八轉聲相
具八梵音即成八八六十四種梵音注大
乘入楞伽經第六寶巨集云。密迹力士經第二
説。佛聲有八轉。謂體業具爲從屬於呼。是八
轉聲各具八徳。所謂調和聲柔軟聲諦了聲
易解聲無錯謬聲無雌小聲廣大聲深遠聲。八
八即成六十四種此釋與楞伽疏鈔似
能具所具別。可尋決之。又大樹緊那羅經第
三純眞陀羅尼經下已上兩經同
本異譯云云
具出六十四
種聲。依繁略之
義妙者者。教所詮理也。中論云。諸佛依二
諦爲衆生説法。一依世俗諦。二第一義諦
大日經疏引此文成二諦義。下外金剛部理
趣會品云若依世諦。是名外曼荼羅。若依
勝義則爲普賢曼荼羅。以事顯於理故。即
事即理。理事不相礙故。即凡即聖性相同一
眞如也段段皆具世俗勝義二義。事理不
二性相即一。是名義妙也
純一者者。顯此經是一乘實教也。如來瑜
伽者。總指十八會瑜伽。別指當經十七段。
是則非等覺十地之境。如來果地法故云如
來瑜伽也
不與三乘者。與三乘同共之教非純圓
一實。今既云純一。以知非三乘同共之教
也。天台宗雖以法花名純圓。花嚴宗判之
云同教亦云共教。又花嚴宗雖以花嚴經
名不共。天台宗下之判細人麁人二倶犯
過今宗意以彼兩宗相破即知兩經倶共教
非不共教。如鷸蛑相鋏爲漁夫取。是故法
花花嚴兩經猶屬三乘共教中。眞言教獨爲
純圓一實實教。大日經通達三乘句中攝法
花花嚴兩教。又此意也
問。上釋云。三乘種性皆獲聖果乃稱一時云云
若爾者。當經是三乘共聞。何云不與三乘同
共教乎 答。三乘有二種。一方便三乘。二眞
實三乘。今不與三乘同共教者方便三乘也。
上三乘種性皆獲果者眞實三乘也。仍前
後釋非相違矣
如來究竟内證者。他受用變化教非究竟
内證。此經法身如來自受法樂教故云究竟
内證。不共三乘故云不共佛法
法圓樂智者。千手軌説智波羅蜜云。獲得
二種受用智。所謂受用法樂智成就有情智
今法圓樂智者受用法樂智也。證法圓受
樂之智故云法圓樂智。住此智所説之教
名金剛一乘。教從智云法圓樂智也
圓滿者者。圓滿福智二種資糧故名圓滿。
如上智者指次上法圓樂智也
三界九地者。欲界爲一地。四禪四無色爲八
地。合成九地。此九地名有見惑修惑。見惑
於見道斷之。修惑於修道斷之。今從能
治道所治惑立見道修道號也。一切煩惱者。
非二障中煩惱障。二障通云一切煩惱。是二
障種子也。及習氣者。二障習氣也。習氣有
二。一種子名習氣。現行殘習故。唯識論種
子既是習氣異名者是也。二種子斷除後猶
有無堪任性。是名習氣。種子殘習故立此
名。當段習氣者當後習氣也。斷二種障者
指上二障種子習氣也。法衡抄第六云。疏習
謂習氣通種現者。習氣有三。一者習氣是種
子異名。是現行法熏習氣分故名習氣。二者
能熏現行數數熏習氣分種故名爲習氣。三
者種現之外二障餘習氣勢名爲習氣
義云。一切煩惱者二障現行。及習氣者二障
種子也云云此義斷義。不應現行名伏種
子名斷。是定性相也。何云斷現行乎 問。
圓滿二種資糧何是嘆教乎 答。依教修行
斷惑滿福智故爲嘆教也
清淨者者。淨有二種。一自性淨。二無垢淨。
莊嚴論第四云。二淨謂一者自性清淨。由本
來清淨故。二者無垢清淨。由離客塵故。此
二清淨由三種譬喩可得顯現。謂空・金・水。
如此三譬一則倶譬自性清淨。由空等非
不自性清淨故。二則倶譬無垢清淨。由空
等非不離客塵清淨故今清淨者當無
垢淨。故云表離垢清淨。次云潔白當自性
清淨。故。云清淨法界本來不染也
由瑜伽法者。眞言教也。此教名瑜伽教。受菩
提心戒義瑜伽總持教者是也
一念淨心者。依瑜伽教修入有四點位。
一念淨心相應者東方阿閦大圓鏡智也。最
初一念淨心與本有菩提相應故云一念淨
心相應也 尊勝陀羅尼經疏下法崇云。縱
灌頂爲初聞瑜加教。若先發心。東方成就
金剛智。創見道時超三賢位名出到菩提。
南方成就寶印智。修證十地平等心名灌
頂位。西方成就蓮花智。轉妙法輪。恒住觀
察名無量壽。北方成就業用智。住現化身。
大圓所作總名灌頂相也 法崇法師者不
空三藏弟子也。解釋之旨與當段相合。四轉
配釋准可知之
便證眞如實際者。初地眞見道之位創證眞
如。是南方平等性智也。南方tr@a@h字爲種字。此
字眞如爲字體故
不捨大悲者。於地上具足自他受用二徳。
是西北二點功徳也
於淨穢土者。於淨土成佛受用身阿彌陀
也。自證於穢土成佛變化身釋迦等也。化他
各可有自證化他歟。大乘同性經云。淨
土中成佛皆是報身。穢土中成佛皆是應身
云云即此意也
經云潔白者者。中方法界體性智也。前四
智修生徳。修生極歸本有故。以自性淨爲
法界智。上釋法界智。云常恒者。表如來清
淨法界智。無始時來本有處煩惱而不減。
與淨法相應證清淨而不増也云云當段釋
與此文全同也。又疏第六云。潔白是毘盧舍
那淨法界色。即一切衆生本源故最爲初
故潔白句爲毘盧舍那智也
清淨法界者六大法界也。無量雜染者。上所
云三界九地煩惱也。異生者凡夫也。無明住
地者非五住地中無明住地。本末一切煩惱
云無明住地也。預聖流者。約大乘初地。約
小乘初果也。折玄記下云。預者入也。流者流
類。謂此聖人既證初果是入聖之流類故
准可思之。證佛地者佛果也。擧聖位初
後顯中間也
   已上嘆教釋畢
   二十日
文。經云説一切法者。已下正明所説法
門。初説一切法清淨句門者總表。所謂妙適
下別説也
清淨句門者。理趣疏云。自性潔白名清。離
諸垢染名淨。門者虚通趣入徑○句謂能詮
聲之差別。不説文・名。但説句者。句詮義
周。非文・名故今依此書意者清即淨也。
不可別釋之。清淨有五故。初於生死流轉
不染故者。離雜染垢故。次廣作利樂有情事
故者。離二乘垢故。次速證無量三摩地解脱
智慧故者。離散癡垢故。次速集廣大福徳資
糧故者。離不勤垢故。次超越一切魔羅毘那
夜迦衆者。離外障垢故離如是五垢故名
清淨。句者安住義也。疏釋三平等句云。足迹
所住之處云云即此意也。門者。此十七清淨
句出生死入涅槃之門故云清淨句門也。
或又清與淨也。五垢中初四内。後一外。離
内垢故云清。離外垢故云淨也。句門如
前釋矣
問。約五垢作釋之表示如何 答。弟一離
雜染垢者表法界體性智。次上釋此智云。
清淨法界本來不染。與無量雜染覆弊。異生
無明住地其性亦不減云云可思之。第二
離二乘垢者。表大圓鏡智。此智主菩提心。
菩提心者作利樂有情事。五祕密儀軌云。若
不入五部五祕密曼荼羅。不受三種祕密
加持。自有漏三業身ヲモテ能度無邊有情者。無
有是處可思之。第三離散癡垢者。表
妙觀察智。此智定慧相應故云無量三摩地
解脱智慧也。第四離不勤垢者。表平等性
智。上虚空藏釋。恒沙功徳福資糧聚云云
此意也。第五離外障垢者。表成所作智。北方
名精進門。又摧一切魔菩薩在北方。是故
超越魔羅毘那夜迦障難。是此北方徳也。又
上釋金剛拳云。獲得世出世殊勝悉地云云
今速疾得世出世間勝願滿足文其意。是同。
是故爲北方也
説如來者。還釋説字也
諸契經説者。爲證清淨義擧契經説也。
理趣經註釋云。今云。初言三界唯心者。花
嚴經第八十地品中第六地文也○次言由
心清淨有情清淨等者。無垢稱經第二聲聞
品文也○後言有情界是菩薩淨妙佛國土。
亦無垢稱經文也。其意同上
 蘇摩呼經下云。是故如來作如是説。一
 切諸法以心爲本。由心清淨獲得人天
 殊勝快樂。由心雜染便墮地獄乃至傍生
 貧窮之苦 心地觀經第八云。心清淨
 故世間清淨。心雜穢故世間雜穢。我佛法
 中以心爲主。一切諸法無不由心
 唯識論第四云。又契經説。心雜染故有情
 染。心清淨故有情清淨。若無此識彼染淨
 心不應有。故謂。染淨法以心爲本。因
 心而生。依心而住。故心受彼薫持彼種
 故
由修得者。非經文。是釋詞也。意云。花嚴
維摩等經所説。尋其實義歸十七清淨句
法門。謂由内心修得十七清淨句法門。不
動穢界即成淨刹。見聞觸知皆清淨妙境
故。菩提心論云。若歸本則是密嚴國土。不
起于座能成一切佛事即此意也
文。經云所謂妙適者。以下説十七尊曼荼
羅也。十七尊義述云。昔毘盧遮那如來於他
化自在天王宮爲諸大菩薩等説此般若波
羅蜜多甚深理趣十七清淨句門。蓋是十七大
菩薩三摩地之句義也。爲令能住者疾至菩
提故。遂演此十七聖位大曼荼羅。如來與
諸大士等所説密語。依此修行速疾成就
十七尊曼荼羅者。金剛薩埵爲中胎。欲觸
愛慢爲四親近。欲女乃至慢女爲内四供
已上
内院
春雲秋冬如次花香
燈塗也
爲外四供。色聲香味
如次鉤
索鎖鈴也
爲四門四攝已上
外院
是内外二重曼荼
羅也。當段所説與九會中理趣會尊位有同
異。具如下抄。又菩提心義第五末云。理趣經
大樂金剛薩埵即是普賢金剛薩埵。經名妙
適清淨句。其下十六句即普賢爲主。薩王愛
喜爲四親近。八供四攝如次圍繞。都有十七
句十七尊。其十七印具如十七尊述義也。其
十七明別。如勝初瑜伽經普賢儀軌也
釋薩王愛喜爲四親近者。恐違當段經釋。
欲觸愛慢名字不合故也。又檜尾僧都五祕
密次第并山門覺超僧都西曼荼羅集所載
金剛薩埵十七尊圖位。以四方四尊名愛王
幢喜。與欲觸愛慢同異不詳之。可仰明
師決也
初妙適清淨句是菩薩位者。是中尊金剛薩
埵也。義述云。其一大安樂不空三昧耶眞實
金剛菩薩。蓋表諸佛普賢之身周遍器世間
及有情世間。以其無邊自在理常體寂不
不壞故有是名。左持金剛鈴。是適悦義。置
腰之左表大我焉。右持五&T037992;金剛。是五智
義也轉拳向外示衆生。於曼荼羅據有中
位而總其衆相。除是而有一十六位焉。蓋
正覺之徑路
蘇囉多者妙適梵語也。疏第十七云。梵音名
蘇囉多。是著義也。著微妙之法故名蘇羅
多也。復次蘇羅多者是共住安樂義。謂共妙
理而住受於現法之樂也。復次樂著妙事
業故名蘇羅多也。又以棄邪趣正義故
名蘇羅多也。又是遍欲求義故名蘇羅多
今妙適者是大樂大貪染微妙適悦義

如世間那囉那哩娯樂者。顯義鈔上濟暹云。
檢一卷梵語集。云小兒娜羅迦。女子娜
哩迦私云。以義推之者。當夫婦二根交
會而身心得悦樂云云一卷梵語集者利言
梵語雜名也。那囉男聲。那哩女聲。如次男
女梵語也。例如羅刹娑爲男。羅刹斯爲女。
娯樂者指二根交會事也。私案那囉那哩如
次童男童女梵語歟。其故梵語雜名那囉迦
爲小兒。小兒童男異名也。又大教王儀軌下
施護
云那哩所紡新妙線ヲモテ依其分量善秤
云云疏第五釋五色線云。令潔淨童女
右合之云云同第十五同之。又仁王軌云。
令童女右合云云依此等文。大教王儀軌所
云那哩者是童女梵語也。童男童女者男女
少時名也。智論第十云。佛弟子七衆。比丘比
丘尼學戒尼沙彌沙彌尼優婆塞優婆夷。優
婆塞優婆夷是居家。餘五衆是出家。出家在
家中更有二種。若大若小。小者童男童女。餘
者爲大是其證也。然則童男童女末發婬
愛之心。無執無著遊戲歡娯云娯樂也。金
剛薩埵以無縁大悲愛念衆生界亦復如
是。故殊擧童男童女娯樂也。或抄云。智證
大師傳云。指世間歌舞之類名那囉那哩
也。梵語以歌人名緊那羅。以舞人名那哩
地耶。以歌舞令人心適悦歡喜義也云云
文遂可勘之
金剛薩埵亦是者。上譬説。是法説也。對世
間蘇囉多云亦是也
無縁大悲者。無能縁所縁相故云無縁大
悲也。此菩薩以無縁大悲遍縁一切衆生。
願得利樂之心曾無休息。以爲大安樂。以
何故。自他平等故。衆生受損惱是即自苦
也。受利樂即是自樂也。梵網古迹云。如瑜
伽七十九云。菩薩當言以何爲苦。衆生損
惱即是自苦。若爾當言以何爲樂。衆生饒
益即爲自樂可思之
由修金剛薩埵者。明行者得益也。總意
云。下所明之段段曼荼羅。初本尊爲中位。
後行者自居中位。今亦如是。修此尊瑜伽
行者自居中位。故云獲得普賢菩薩位。下十
六尊亦如是。是則於行者自身成十七
尊曼荼羅。如是義此經促微自宗實談也。大
日經菩提實義者是也。句者。疏第一釋如來
句生執金剛云。句名住處。即大空也云云
釋三平等句云。句者梵云鉢曇。正翻爲足。
聲論是進行義住處義。如人進歩擧足下足
其迹所住處謂之鉢曇准此等文可知
之。位者階位。曼荼羅尊位或中或邊若内若
外。其階次別故云位也
   二十一日
文。慾箭清淨者。欲金剛也。住金剛薩埵前
月輪。前者東方也。義述云。其二所謂意生金
剛菩薩。以大悲欲箭害二乘心。所以手持
其箭而現其慾。離倶幻平等智身意生
金剛菩薩者。得名所由雖難知。以義推之。
此菩薩先意生愛欲。對觸金剛抱持内心
生欲之位故名意生金剛也。大悲慾箭者。
如以箭射取物。以大悲射取衆生置菩
提。故云大悲慾箭。或義云。如以箭射殺物
以大悲害二乘心故。云大悲慾箭。蓮花部
心軌云。以二度刺心名爲大悲箭。以射厭
離心今文又云害二乘心。即此意也。或義
云。箭必依弓作功。弓必待箭施功。是故弓
戀箭箭戀弓。互生愛欲。故云欲箭也。以
之爲愛欲衆生之表示也。或義云。箭速疾
表示也。放箭之時不留中途。速達所至之
處。菩提心速疾至果地。故以爲表示也。手
持其箭者。右持其箭横之。左手仰同取之。
如捻箭之形也。若依金剛王軌者。可弓箭
並持歟。彼軌云。以左拳爲執弓。右爲引
箭勢。是爲意生金剛印五祕密儀軌同
之。依之或圖像弓加箭二羽作引勢也。慾
離倶幻平等智身者。偏起情欲是凡夫也偏
離欲是二乘也。此菩薩住欲離欲。以之譬
幻。有而非有云幻故也。欲離一體故云平
等。正方菩薩通爲智身。隅角菩薩通云三昧
身。正方形智。角方形定。故立此名。後後准
可知之
由修慾金剛者。明行者得益。如第一金剛
薩埵。可先明本尊三昧後示行者得益。雖
然恐文繁故至後十六位唯示行者得益
也。初由修者法門。後是故者尊形。内
依得欲清淨法門外獲得欲金剛體也。段
段皆存此意。學者可知之
文。觸清淨者。觸金剛也。住金剛薩埵右月
輪。右者南方也。義述云。其三所謂髻利吉羅
金剛菩薩。於中國之言名觸。以不捨衆
生必令解脱故。明觸性即菩提故。所以住
抱持相而現其觸淨倶幻平等智身髻離
吉羅者梵語。唐翻觸。中國者指大唐也。此
菩薩五祕密曼荼羅抱金剛薩埵。五祕密儀
軌云。計里計羅抱金剛薩埵者。表淨第七
識妄執第八識爲我癡我見我慢我愛成
平等性智云云即此意也。十七尊曼荼羅抱
五股杵。是即抱一切衆生之表示也。金剛
薩埵者即一切衆生也。菩提心論一切衆生
本有薩埵云云義決云。一切有情皆是金剛
故稱跋曰羅薩埵云云即此義也。五&T037992;杵又
表人形故一切衆生也。抱之一切衆生恣
心行三毒五欲。欲金剛深生大悲心發利
樂之願。觸金剛自抱之不放捨。譬如心迴
可搦捕犯過人之方便然後抱取之矣。觸
性即菩提者。是煩惱即菩提義也。世間人發
煩惱心男女現抱持之相。即是菩提也。悲哉
以觸金剛大悲觸自結生死流轉妄業。是故
今現觸金剛身作觸性菩提表示之時。不
動煩惱觸成菩提妙果。配五智之時觸金
剛當平等性智。於此段釋煩惱即菩提義。
尤有所以者歟
文。愛縛清淨者。愛金剛也。住金剛薩埵後
月輪。後者西方也。義述云。其四所謂悲愍金
剛菩薩。以悲愍故以愛念繩普縛衆生未
至菩提終不放捨。亦如摩竭大魚呑噉所
遇一入口已更無免者。所以持此摩竭魚
幢而現其愛縛捨離倶幻平等身前觸金
剛抱取衆生故愛金剛以愛念繩縛之。譬
如搦犯人已更繋繩縛之
文。一切自在主者。慢金剛也。住金剛薩埵
左月輪。左者北方也。義述云。其五所謂金
剛慢菩薩以無上智令一切衆生悉證毘盧
遮那如來體。於世出世間皆得自在。所以
慠誕威儀而現其我無我倶幻平等智
前愛菩薩縛衆生至菩提終不放捨
故。一切衆生悉成毘盧遮那如來體。是故慢
金剛所作已辨高擧自在故。名一切自在主。
亦名慢金剛也。慠誕威儀者。兩拳安左右
腰。是慢形也。已上四菩薩金剛薩埵四智徳
也。是故五祕密經如次立大圓平等妙觀成
事稱也
文。見清淨者。以上正方四菩薩畢。以下明
四隅菩薩。正方菩薩智故男形。四隅菩薩定
故女形也。是正方四菩薩所入定也。智證記
問八張云。又理趣釋中金剛薩埵會有九位
尊。其八位尊竝是一身。可見十七尊釋。知
其兩位差別莫怪兩重。此智身與定身也。
譬如四波羅蜜菩薩及薩寶法羯。其樣大同。
手裏把物其形亦同。雖然稍其有差今見
清淨者。欲金剛女也。在金剛薩埵巽月輪。義
述云。其六所謂金剛見菩薩。以寂照大慧之
眼於雜染界妙淨土乃至眞諦俗諦。唯見
一切法勝義眞實之諦不散不動。所以持意
生之契而現其三昧之身見者於一切諸
法見勝義眞實之諦。勝義眞實者阿字本不
生理也。持意生之契者金剛王軌云。以前印
挽弓勢。稍向下柔軟爲之。是爲意生金剛
女印
 私云。見古圖愛染王曼荼羅。四方與四
 隅同圖欲觸愛慢。與金剛王軌等相合
 也。四隅尊持物與正方無異。但正方著
 寶冠。四隅著天冠。如八供四攝圖。以之
 爲異
   二十二日
文。適悦清淨者。觸金剛女也。住金剛薩埵
坤月輪也。義述云。其七所謂適悦金剛菩
薩。於身塵而得適悦清淨。於生死解脱不
厭不住。所以持觸金剛相而現其三昧之
持觸金剛相者。金剛王軌云。如前抱
勢柔軟爲之。是爲計里吉羅金剛女印
文。愛清淨者。愛金剛女也。住金剛薩埵乾
月輪。印本嬉清淨句云云寫本多愛清淨云云
愛本宜歟。義述云。其八所謂金剛貪菩薩。
即貪愛而得清淨故。遂能以貪而積集功
徳智惠疾至菩提。由住貪愛性故。所以
持悲愍之契而現其三昧之身悲愍之契
者金剛王軌云。如前幢印。是爲愛金剛女
前幢印者彼軌説愛金剛印云。以左
金剛拳承右肘。右拳竪之爲幢相。是爲愛
金剛印云云是摩竭幢印也。此軌説結印。今
持者直幢上安摩竭魚持之也
文。慢清淨者。慢金剛女也。住金剛薩埵艮
月輪。義述云。其九所謂金剛自在菩薩。出入
三界自在無畏。於生死涅槃而得大我之
體。所以住金剛慢相而現其三昧之身
金剛慢相者。金剛王軌云。如前安二拳腰
側。是爲意氣金剛女印已上四菩薩或傳
爲内四供。如次配嬉笑歌舞。其故不空義
述以春雲秋冬四菩薩如次爲花香燈塗。
以色聲香味四菩薩如次爲鉤索鎖鈴。以
知内院四隅菩薩可嬉笑歌舞。常途説云嬉
鬘歌舞。今云嬉咲歌舞者。勝初軌大樂軌普
賢軌金剛薩埵軌説十七尊曼荼羅之中皆
云嬉咲歌舞故。改鬘爲咲也。欲金剛女者。
亦金剛見。見一切法勝義眞實理常生歡
喜。故爲嬉。觸金剛女亦名適悦金剛。微咲
適悦之形故爲咲。愛金剛女亦名金剛貪。是
歌菩薩也。西方主歌詠徳。四智讃漢語西方
句云。金剛言詞歌詠故云云聞歌讃音諸佛
愛樂。諸佛愛樂故行者又生貪愛。故名愛
也。勝初瑜伽軌云。由此金剛歌大樂隨愛樂
云云可思之。慢金剛女亦名金剛自在。舞
自在旋轉表示故以配之也
問。或人云。以已上四菩薩爲香花燈塗。是
宗叡傳也云云此義如何 答。此義未得其
意。其故見薩埵部儀軌勝初軌普賢軌大樂
軌。以花香燈塗安内四隅名内供養。嬉咲
歌舞安外四隅名外供養。其内四隅所安
花香燈塗是非欲觸愛慢女。春雲秋冬立四菩
薩也。以何知者。金剛薩埵軌説内四隅花香
燈塗爲春雲秋雪四菩薩。宗叡請來曼荼羅
源依此等儀軌歟。若爾者何以上來所説欲
金剛女等四尊直可爲花香燈塗乎。然則
内外四供在處有兩傳。一勝初等四軌花香
燈塗安内四隅。春雲秋冬四菩薩也。嬉咲歌
舞安外四隅。儀軌雖不説之。義准慾觸愛
慢女四尊也。二理趣經釋經金剛王軌理趣
會軌并義述等慾觸愛慢女安内四隅。義准
嬉咲歌舞也。花香燈塗安外四隅。是春雲秋
冬四菩薩也。學者不見此等本説。故於一
箇菩薩謂有内外二傳。攀派忘源之故歟
 問。以嬉鬘歌舞爲内以香花燈塗爲外
者常途説也。勝初等軌反之意如何 答。智
證記問八張云。或瑜伽中以燒香等爲四内
供以嬉等爲四外供。此與常途稍似不
同。今檢瑜伽經本。燒香等是大日尊所作供
養。嬉喜等此四佛所作供養。大日尊以供四
佛。四佛以供大日尊。依檢此意。隨本起處
名爲内外。謂燒香等從中台内心而起。嬉
女二十天等從四方院而起。故知隨本起來
之處稱爲内外也。常途瑜伽以嬉喜等爲
内供者。從能受法者也。謂四方佛各自供
供養中台内院本佛。所以從能受供之者
爲内供。以燒塗等爲外供者。中台本佛從
内出之。送供四方四智諸佛故。以能受人
在中台外名爲外供。此義如是定深隨
聞記第一云。問。就金剛界理趣會何外供
置内内供置外耶。答。諸師會釋不同。然一
師曰。諸會以内置内以外置外。此會獨以
外置内以内置外者表内外不隔之義。加
之隨所受之相。所謂嬉慢歌舞四供得内
名者。能現之尊即大日故名爲内供。然所現
之供供四方佛也。大日住内四佛在外。是
故爲顯所受於此一會在外院也。燒花燈
塗四供四佛變化故攝外供養。然供大日故
今會置内。當知内外不二本迹是一智證
釋意内外四供能現大日四佛相配異本經
説。隨聞記説宜歟。可決之
文。莊嚴清淨者。以下四菩薩如次釋經名
春雲秋冬。理趣會軌名春夏秋冬。金剛王軌
名時春時雨時秋時冬。住外四隅。如次東
南西南西北東北爲其在處也。義述云。其十
所謂金剛春菩薩。能以菩提覺花起供養雲
海。亦以方便授與衆生作功徳利。以花是
春事遂以名之。故持花以爲其契也
衆花開敷莊嚴美麗故。經説莊嚴釋名春
也。既持花爲契。外四供中之華菩薩也
文。意滋澤者。義述云。其十一所謂金剛雲
菩薩。能以法澤慈雲滋潤含識。亦以方便
與諸衆生身心。使無始無明臭穢不善
化成無量供養香雲。以鑪烟像雲遂以爲
號。故持焚香之器以爲契焉餘三菩薩既
云春秋冬。夏稱尤相應。但夏霖雨頻降陰雲
太覆故。或名雲或號雨。以法澤滋潤人意
故名意滋澤也。香烟似雲故立雲稱也
亦云喜悦清淨句者。夏萬物盛故諸人喜悦
時也。故云喜悦清淨也
文。光明清淨者。義述云。其十二所謂金剛
秋菩薩。常以智燈破諸黒暗。亦以方便授
與衆生起無量光明供養雲海。以其空色清
爽莫如秋時依智光體遂以名之。故執燈
明以爲其契
文。身樂清淨者。義述云。其十三所謂金剛
霜雪菩薩。能以五無漏蘊香塗衆生心體。
滅煩惱之熱成五分法身之香。亦以方便
授與衆生起塗香供養雲海。以栴檀塗香
解諸熱毒有似霜雪。遂以名之。故執塗
香以爲其契五無漏蘊香者無漏五蘊也。
無漏五蘊者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見也。天竺
以香塗身能除熱苦故。云身樂清淨也
 已上四菩薩花香燈塗外四供也。常以香
 爲初。此經以花爲初。外四供爲供四佛
 春夏秋冬如次配東西南北。以花爲最
 初。尤有其謂矣 又法賢所譯七卷理趣
 經第三所説尊位次第花香燈塗也。然所出
 眞言者常途香花燈塗次第也。可悉之
文。色清淨者。以下明鉤索鎖鈴四菩薩。如
次住東南西北四門也。義述云。其十四所
謂金剛色菩薩。以色清淨智。於淨妙界起
受用色身。於雜染界起變化色身。而爲攝
來之事。故持鉤爲契或口傳云。人競望無
過色。故此菩薩於淨穢土現受用變化色
身爲鉤召事也
文。聲清淨者。義述云。其十五所謂金剛聲
菩薩。以聲清淨智能表六十四種梵音。普
周法界而爲引入之事故。持索以爲契
如以索引取魚類等。以聲説法引衆生
入佛道故。以聲爲索菩薩也
文。香清淨者。義述云。其十六所謂金剛香
菩薩。以香清淨智發金剛界自然名稱之
香。入一切心以爲止留之事。故持鎖爲契
金剛界自然名稱之香者眞如理也。禮懺
經説香菩薩云眞如薫。此香薫入一切衆
生所有心故。云入一切心也。香有二能。一
周遍。二止留。今取止留之徳譬金剛鎖也」
文。味清淨者。義述云。其十七所謂金剛
味菩薩。以味清淨智持瑜伽三摩地無上法
味以爲歡喜之事。故持鈴爲契此尊持
鈴。鈴歡喜表示也。無上法味者發鈴音驚
長眠。是法音也。衆生聞之生歡喜。如世人
得食味歡喜。故云無上法味也 已上四
攝菩薩了
   已上十七清淨菩薩了
理趣釋鈔第四

 延文元年十月二十二日夜。於東寺西院
 僧房。對師主上綱面授口決了。即以口筆
 所抄之也     金剛資賢寶
二十四
 明暦三年林鐘上旬令修覆畢
        改杲快權少僧都了深
 寛文四辰十月三日一見了



理趣釋秘要鈔第五延文元年十月二十
四日於東寺西院
 僧房傳
受之
    何以故菩薩以下初段訖
文。何以故者。説十七清淨所由也。何以
故三字問。一切法下答也
自性清淨故者。自性清淨爲所由成般若
波羅蜜多清淨。般若波羅蜜多清淨者離垢
清淨也。自性若不清淨者。由何得離垢清
淨。一切法自性淨故得離垢淨。離垢淨者上
所説十七清淨也。段段云由修瑜伽三摩
地得清淨句。是修生顯得清淨故云離垢清
淨也
問。自性清淨者何處乎 答。此有淺深兩意。
初淺者色聲等諸法自性空處云自性清淨
也。理趣分云。所以者何。以一切法自性空
故自性遠離。由遠離故自性寂靜。由寂靜
故自性清淨。由清淨故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最勝清淨是即大般若等經説般若法門
云。因縁生故無自性。無自性故畢竟空。畢
竟空故無所得。是名般若波羅蜜云云以一
切法自性空故者。未出此域也 次深者。
色聲等諸法本來本有離起滅故名清淨。虚
空藏所問經不空
云。本來不生無所起滅故
名清淨大日經疏第九云。嚩是諸法離言
説義。若是戲論言説所行處。悉皆可破可
轉。無有堅固。是故以嚩字爲體。次字皆
轉釋之。何故諸法離言説。以生不可得故。
何故生不可得。以自性清淨故。自性清淨即
是金剛薩埵身也法若動轉者必作濁穢。
本有常住無起滅。故爲清淨也
雖一切法者。兼存通妨之意。謂。或疑云。
一切法自性清淨者。更修眞言行有何益
乎。今通云雖諸法本來清淨爲客塵被染
故修十七尊瑜伽更成離垢清淨也。客塵
者。自性清淨譬主。煩惱習氣譬客。客即塵
故云客塵。塵者汚穢義覆蔽義也。煩惱習氣
者如上釋
四種智印者。尊形名大智印。三昧耶形名
三昧耶智印。種子眞言名法智印。威儀事業
名羯磨智印。如上十七尊各具此四智印。行
者能觀念此四印理趣觀行功積其心相應
時。方得離垢清淨。段段得清淨句者是也
便證普賢大菩薩者。段段云得菩薩位是也。
普賢大菩薩者。十七尊者中擧中尊顯餘尊。
或又十七尊通名普賢大菩薩矣
設使因縁者。以上明勝慧上根得益。以下
明劣慧愚鈍得益也。因縁不具者三密也。五
祕密軌。三密金剛以爲増上縁云云可思
之 或又觀智儀軌所明四種増上縁當之
歟四智印者四種曼荼羅也。設使雖不作四
萬三密修行。依一聞於耳因縁成無上菩提
正因。天台以隨聞一句爲了因。此經一聞
於耳爲正因。兩宗淺深可思之
 玄義第九云。彈指散花是縁因種隨聞一
 句是了因種。凡有心者是正因種。此乃遠
 論性徳三因種子云云弘決第七云。正因
 之中三因具足。文句云。正因佛性通亘本
 當。縁了佛性種子本有。非適今也。果性
 定當得之
文。金剛手者。以下明聽聞受持得益。分經
文爲二。初若有聞此下明聽聞益。後若能
受持下明受持益。初明聽聞益之中清淨出
生句等者。指十七清淨句。且對自性淨安
出生言。自性淨本有。離垢淨修生。故云出
生也
乃至菩提者。從聞經時乃至菩提諸障
不能染
一切蓋障者。理趣分云。一切障蓋皆不能
染。謂煩惱障業障法障云云一切障蓋總標。
三障別説也。當經安及字故。一切蓋障與
三障其體別也。且依大日經疏第一。有五
蓋障。一煩惱障。二業障。三生障。四法障。五
所知障也。一切蓋障者當生障所知障。此二
障障縁甚多故云一切蓋障。三障如名。五蓋
分別披彼釋可見之。如是蓋障從無始已
來雖積集。必定不墮惡趣也或又法障者指報
障歟。實相經云。
所有煩惱障業障報障云云
兩經不可違故也
 仁王陀羅尼釋云釋字論
觀功能
二法雙任運現
 前通達無礙。念念消滅一切蓋障報障。煩
 惱障身心轉依皆得自性獲諸神通。至
 究竟位三身具矣
設作重罪者。設新雖作重罪。消滅不難
若能受持者。後明受持益。仁王經疏下
嘉祥云。聞而奉行爲受。久久不失爲持
趣疏云。領受在心持之不忘。如念子等不
忘在心
讀誦者。理趣疏云。讀者披文。誦者暗説
○如其理趣而諦思惟
即於現生者。正明得益相。於中有二。初
明地前得益。後以十六大下明初地以上得

一切法平等金剛三摩地者。十七尊瑜伽三
摩地也 已上釋經文了
釋毘盧遮那佛者。爲簡經釋之濫初表
云釋也。毘盧舍那佛等。釋金剛手三字。經
雖告金剛手。廣對八十倶胝諸菩薩故。云
在大衆中也
爲未來有情者。釋若能受持等文。具修行
者。當作意思惟也
速滅無始時來者。釋若有聞此等文。經先
説聞經後説受持。是淺深次第也。釋先明
受持後明聞經。是勝劣次第也。經釋互顯

乃至未來際者。通二益。若聞經人若受持
人以大悲願力周遊六趣利樂有情。依聞
經及修行受持讀誦
作意思惟
之力不所染業不感受
果。故云不染不受等也。業一字屬不染。異
熟二字屬不受。諸不善三字貫通異熟與業
也。謂不善之異熟故名不善異熟。不善即業
故云不善業也。是故分文兩度可讀之。一
不染諸不善業。一不受諸不善異熟。可讀
之也。經不染不受之益雖在聞經之段。聞
經猶有此利。受持何無其益乎。是故得經
意説聞修之益云不染不受等也
獲得世間者。釋受持益餘義。初釋即於現
生等文。後即於大十六生下釋以十六大菩
薩生等文也
最後身者。有二傳。一拳菩薩云最後身。
此位便成正覺故云便成毘盧舍那身也。
二拳菩薩外更立佛果位。指之云最後身。
此位便成正覺也。前義合經文會宗旨。委
細在師口而已
    二十四日
文。時薄伽梵者。高祖於理趣開三種。可
見可聞可念是也。是則依理趣經段段建立。
所謂上來所明十七清淨法門可念理趣也。
當段金剛手左手作金剛慢印右手作抽擲
可見理趣也。最後説h@u@m可聞理趣也。自此以
下段段皆以如此。學者可思之
薄伽梵者。有二義。一指中臺教主云薄伽
梵。其故實相經云。爾時如來即説呪曰云云
諸段皆如是但此經無欲
重顯明等句
又七卷理趣經云。爾
時世尊大毘盧舍那佛欲令宣説諸佛最上
一切義成就法金剛手大三摩耶法文 當此
經時薄
伽梵等
又云。爾時大毘盧舍那佛先現微咲。
左作高擧勢戲擲金剛杵云云 當此經爲欲
重顯明等文
依此等文。大日如來住金剛手三摩地重
顯明此義。爾時改名號金剛手菩薩摩訶
薩也。以下諸段皆如是。例如瑜祇經教主
至第二品入馬陰藏三摩地現愛染王身
矣。二八大菩薩隨一東方金剛手名薄伽梵。
下得自性段。時薄伽梵觀自在大菩薩云云
卷理趣經云。爾時觀自在菩薩聞釋迦牟尼
佛説此眞實理趣清淨法門已即現微咲。衆
色蓮花心明曰。紇哩云云准此等文。金剛手
自顯明也。薄伽梵者稱嘆詞也。大日經開題
云。薄伽梵者總擧塵數諸尊徳號云云雖爲
何尊立此稱何必爲怪耶。凡兩部大經教主
眷屬自受法樂故。各説三密門。是故當經段
段菩薩自顯明自三摩地法門也
一切如來乃至菩薩摩訶薩者。金剛手名也。釋
名中一切如來等者。五佛名一切如來。金剛
手具五佛徳。故名一切如來。五祕密軌云。
金剛薩埵者是毘盧遮那佛身○金剛薩埵者
是彼薄伽梵阿閦如來○金剛薩埵者即彼薄
伽梵寶生如來○金剛薩埵者即彼薄伽梵觀
自在王如來○金剛薩埵即彼薄伽梵不空成
就如來可思之
大曼荼羅者。指金剛界大曼荼羅。如説教
王經
大乘者。大乘七義善戒經・顯揚論・瑜伽論・
地持論・雜集論・對法論・般若證論・莊嚴論等
出之。其名字或同或異。今所出依顯揚瑜
伽・地持等論。起信疏上元曉云。顯揚論云。大
乘性者。諸菩薩乘與七大性共相應故説名
大乘。云何爲七。一法大性。謂十二分教中菩
薩藏所攝方廣之教。二發心大性。謂已發無
上正等覺心。三勝解大性。謂於前所説法大
性境起勝信解。四意樂大性。謂已超過勝
解行地入淨勝意樂地。五資糧大性。成就
福智二種大資糧故能證無上正等菩提。六
時大性。謂三大劫阿僧祇耶時能證無上正
等菩提。七成滿大性。謂即無上正等菩提。此
所成滿菩提自體比餘成滿自體尚無與
等。何況超勝。瑜伽地持皆同此説已上七
大名字雖依顯揚等論。意異彼論。第一法
大者。大日經疏第一云。一者以法大故。謂
諸佛廣大甚深祕密之藏毘盧遮那遍一切處
大人所乘第六時大者。同疏云。六者以時
大故。謂壽量長遠出過三時。師子奮迅祕
密神通之用未曾休息自餘五大准顯場
釋以可釋祕意矣
由諸菩薩者。諸菩薩乘此大乘法門證得
無上菩提。是故大乘者因行現證者證果也」
現證者者。瑜伽師眞言行者也。現證者眞
言行者所證得之境也。所證得之境者衆生
本有四種曼荼羅也。金剛頂經開題釋現證
云。發始覺日光照無明暗夜遍知本有寶
云云本有寶藏者即是四種曼荼羅也。此
四種曼荼羅行者定中所顯現故云三摩地
境。四曼自性雖本有常住。衆生心濁亂故不
能顯現。若入三摩地定之時。於其中曼荼
莊嚴宛然炳現故。云三摩地境也
三昧耶者者。三昧耶釋四義。一本誓。二
時。三期契。四曼荼羅也。初本誓者。上現證自
證。三昧耶者化他。是大悲本誓也。次一切
曼荼羅者。四種曼荼羅也。此四種曼荼羅或
自證本地中現之。或大悲方便中現之。是故
云現證三昧耶一切曼荼羅也。次時者時分。
疏第十三云。次三摩耶之時即時分之時。今
正是時説法時也云云現證之時一切曼荼羅
顯現故。云大乘現證三昧耶一切曼荼羅也。
次期契者。若七日若百日若千日。限日數
造作曼荼羅云期契。謂現證已爲弟子建
立曼荼羅之時有期限故。云現證三昧耶
一切曼荼羅也。次曼荼羅者。以曼荼羅爲
三昧耶義上已料簡畢。現證之境即曼荼羅
故。云現證三昧耶。其曼荼羅未知何曼荼
羅。故重云一切曼荼羅也
一切曼荼羅者者。瑜伽教中諸尊曼荼羅
非一故。云一切曼荼羅。大分之四種曼荼
羅也。如文可知。本部者。諸尊曼荼羅各有
本經軌。名云本部亦云本教也
持金剛者。持五古故云持金剛。五古是
五智表示故云菩提心。勝者稱嘆之詞也。八
十倶胝菩薩中八大菩薩爲上首。八大菩薩
中金剛薩埵爲第一。故云勝。或三種薩埵中
金剛薩埵最勝故名勝薩埵。五祕密軌云。有
三種薩埵。所謂愚薩埵智薩埵金剛薩埵。以
金剛薩埵開其二種薩埵。修行得此金剛乘
人即名金剛薩埵薩埵名勇猛者。如上
引基師疏釋。又疏第一引智論廣釋勇進
義。披而可見之。今所以薩埵釋勇猛者。爲
連續次於三界中調伏無餘文也
於三界中者。明調伏三界中難調之天

魔醯首羅者。擧最難調天也。三十卷教王經
第九降三
世品
云。時具徳金剛手菩薩摩訶薩前白
佛言。世尊。此極暴惡天及天后作何制止。
爾時世尊即説大明曰。唵嚩曰囉二合訖囉
二合摩呼引一
説是大明已。金剛手大菩薩
即擧左足踏大自在天。右足踏烏摩天后
逼附乳間。説是大明曰。唵嚩曰囉二合
一句喝那野&MT01679;二合
怛羅二合半音
是大明時。大自在天由逼迫故擧自千手
打其千面。時彼摩尼寶峯樓閣之外所有天
衆倶發大聲唱如是言。今我主宰大自在天
已爲金剛手大士之所降伏今所云大自
在天者第四禪頂魔醯首羅也。以何知者。同
經云。三界主最大自在云云金剛手降魔醯
之本文在此經。其文太廣。恐繁出要。披可
見之
一切義成就者。一義云。華嚴經音義下云。
悉達太子悉達者。具云薩縛頞他悉地。地字應平聲
呼。言薩縛者此云一切也。頞他事也。
悉地成也。言其於一切所應
作事皆已成就也。文。云云
西域記第七云。薩婆
曷刺他悉陀唐言一切義成。舊曰
悉達多。訛略也。文
盂蘭盆經疏
新記云。悉達此云一切義成。即淨飯王之嫡
嗣。故名太子是顯教菩薩也。此菩薩入密
教授五&T037992;之後名金剛手。密教普賢如金
剛手持鈴杵。以知今普賢者顯教普賢也。一
義云。一切義成就者非釋尊。金剛頂經初會
最初於色界頂成正覺之菩薩也。教王經
此菩薩名一切義成就。且依三十卷教王經
并十八會指歸。此菩薩成道後説初會經已。
降於閻浮現釋迦身八相作佛。何以一切
義成就直爲釋迦乎。若爾者。今普賢者直
往眞言行者灌頂以前名也。於密教中重重
普賢。不可一概耳
金剛手菩薩者。釋金剛手名。其義易知」
菩薩摩訶薩者者。前段未釋菩薩摩訶薩
得名。何云如前所釋乎。古義云。以菩薩摩
訶薩屬上金剛手句。如前所釋者指八大
菩薩中金剛手釋段。必非釋菩薩摩訶薩得
名也。文點云。即灌頂。名之爲スル&T069222;金剛
手菩薩摩訶薩者。如前所釋ノ可訓之也。
今義云。手掌受杵故名金剛手。爲金剛手
文爲句末。菩薩摩訶薩爲句始。如前所釋
者指持金剛勝薩埵釋。金剛義菩提心故當
菩字釋。薩埵名勇猛。當薩字釋。勝謂最勝。
當摩訶釋。摩訶具大多勝三義。其中勝義

爲欲重者。古義云。爲欲重顯明此義故者
牒文。從所謂至寶冠解釋。從熙怡微咲
至勇進勢牒文。本初者下解釋也云云此義
有難。調顯明者大智印標幟也。大智印何必
限首戴寶冠乎。經所説專熙怡微咲并左
右印也。依之五祕密軌云。次結金剛薩埵
大智印即解次前印。二羽各作金剛拳。左置
胯。右手調擲金剛杵勢置於心上。右脚押
左。誦眞言曰○誦已想。自身爲金剛薩埵
處大月輪坐大蓮花。五佛寶冠容貎熙怡。
身如月色。内外明徹。生大悲愍拔濟無盡
無餘衆生界令得金剛薩埵身以知大智
印標幟廣通此尊寶冠手印。又總牒在前段。
雖牒在本初者以下文。其中間所安熙怡微
咲等文非總牒非別牒。何爲牒文乎。只是
經辭移載釋中也
大智印者。四智印中大智印是尊形也
標幟者。一切經音義云。標幟上必苗反。下尺志
反。標擧也。幟旗
也。謂擧旗號以爲記誌也。或
作幖幟。即是旗幡之類也。云云
其大智印標幟者。
五祕密口決不空云。以五智印如來幖相爲
寶冠者表五智即金剛乘法。於一切佛出生
言教成佛法中最尊最上故。十地菩薩所不
能知。是以爲冠爲首。專如來事利樂一
切有情。背倚月輪者表大悲。故不樂涅槃。
坐白蓮花者表大智。故不染生死。右手持
金剛杵安於心上者此金剛薩埵主。持一
切如來金剛法。即持此杵者表能摧十種
煩惱故。滿足十波羅蜜故。證十地故。圓
成十眞如故。覺悟一切智智故。左手持鈴
者。表以般若波羅蜜清淨法音驚覺一切
有情及二乘人乃至一闡提斷善根者以諸
方便令使發大菩提心入佛乘故。其身白
色者。表金剛體潔白無染故
熙怡微咲者。新花嚴音義下云惠苑熙怡微咲
熙許基反。怡與脂反。方言湘潭之間謂喜曰熙怡。或
曰紛怡。説文曰。熙悦也怡和也。謂容貎和悦也。願字
又作熙
也。文
一切經音義云。熙怡上許之反。下餘之
反。熙怡和悦貎也
    二十五日
本初者者。五智金剛杵云本初。大日經云。
我一切本初號名世所依云云本有故云本。
元初故云初。是則本來本有不下第二轉
之稱也
左手作者。左逆表示。右順表示也。所以左
手安腰者。左形迷界。是名左道有情。腰形
地大。是名本不生際。攝左道有情歸本不
生地大故。以左手安腰也。後僧正鈴杵義
云。置腰之左表大我之義也。即腰是地輪
表地意。以信爲佛法本也。故以左手按
腰上也云云
取詮
所以右手作抽擲者。勇猛精進
表示故云作勇進勢。擲擧五古於空中。是念
念昇進獲得普賢地表示也
或記云。口傳云。先以金剛杵三度打擲意。
濟一切衆生而令超昇如來三地之義也。
其三地者。一者信解行地。所謂歡喜地也。即
棄有漏之身而入無漏位初也。又名見地。
開如來之知見故也。二者勝解行地。入第
二僧祇之初也。是第八地。名不動地。又名
無生法忍位。悟如來知見之初也。三者如
來地。是有二種。一者等覺之位。二者妙覺
位。又名二轉依之位已上圓成寺官等御
口傳也。云云。文
    左道左行本説事
佛説比丘聽施經曇無
蘭譯
云。佛言。曾有二人倶
出在道。其一人曉道徑。其一人不曉道
徑○曉道徑者便言。汝從是道直右行。
前當有兩道。捨左道上右道直右行。須
臾前當見溪谷。溪谷上亦當復有兩道。捨
左道上右道直右行。須臾當見叢林○
乃至左道者謂諸惡人三惡念。一者欲念。二
者亂念。三者賊害念。亦復謂。邪見邪念邪説
邪意邪行邪方便邪志邪定。亦説。右道者
謂三善念。一者出家念。二者不亂念。三者不
賊害念。亦復謂。正見正念正説正意正行正
方便正志正定
大樂金剛不空三昧耶者。是金剛薩埵名也
本誓者。三昧耶翻名也。梵漢並擧。如云悉
地成就
心眞言者。心精要義也。諸尊眞言以種子字
爲精要。故云心也
吽字者因義者。此字以ha字爲體故爲
因義。因者菩提心爲因。一切如來菩提心徳
此字主之。即是東方菩提心也
亦是一切如來者。明自此菩提心生眞
如也當知吽字能生眞如所生也。十住心論
第九委釋之。披可見之。不共眞如妙體者。
指眞如自體。恒沙功徳者。眞如上所具功徳
也。就眞如爲所生吽字爲能生有二口傳。
一自h@u@m字生五股。五股十眞如表示故也。二
h@u@m字東方菩提心字也。眞如南方寶珠體也。
依東方菩提心起南方修行。故h@u@m字爲能
生眞如爲所生也私云。此等義與十住心論第九
釋旨趣不合歟。可思之
此一字具四字者。ahauma四字合成義
具如吽字義釋
一。ahauma四點相配西方切徳事
講演法花儀下云。合四字共爲吽字。攝義
無邊故爲金剛薩埵自心眞言。一阿字。二賀
字。三汚字。四磨字○今迴字義敵對四門。
夫字具諸説。故有旋轉總持義。本不生者是
理本之義。理本不生自在義。故主彼東方
名菩提心門。即是守護最初菩提心之義也
○餘三字義對餘三方。賀字因業對南行門。
汚字損減對西智門。智法能損於分段生。
顯無等等法性身故。磨字大空對北方。便
無上勝方便在大寂果中。理趣釋云。大樂金
剛不空三昧一切如來菩提心且屬
東門
亦是一切
如來不共眞如妙體且屬
南門
恒沙功徳皆從此生
且屬西門故。金剛般若云一切諸佛
及諸佛阿耨菩提法皆從此經出
當知一吽
字具足如來智門無邊之義
 私云。釋經文北方配屬無之。羯磨通三種
 意也
一。十七字眞言事
此眞言者。金剛薩埵根本呪也。何以知者。五
祕密軌云。次結前金剛薩埵大智印。誦根本
眞言曰。唵摩訶素佉嚩曰囉二合薩怛嚩二合
弱吽鍐斛素囉多薩怛梵三合 云云前金剛
薩埵大智印者。同軌上文云。結金剛薩埵大
智印○二羽各作金剛拳。左置胯。右手調
擲金剛杵勢置於心上又金剛薩埵軌云。
住普賢大印誦大樂不空三昧耶眞言密語
曰。唵摩訶素佉嚩曰囉二合薩怛嚩二合
吽鍐斛素羅哆薩怛鍐二合住大印等同普
賢菩薩依此等文知金剛薩埵眞言ト云フコヲ
o@m者歸命也。mah@a者大。sukha者樂。vajra者金
剛也。開題云。大樂金剛者。梵云mah@asukara
vajra云云satva者勇猛義也。所謂歸命大樂
金剛薩埵故云o@mmah@asukhavajrasatvaja@hh@u@m
va@mho@h者。此菩薩具四攝徳故也。suratastva@m
者。是又金剛薩埵名也。此經説金剛薩埵。
云妙適清淨句是菩薩位。上釋云。妙適者即
梵音蘇囉多也云云是故以此十七字通爲
金剛薩埵眞言也。而今以十七字配十七
尊者。開金剛薩埵。爲十七尊。合十七尊
爲金剛薩埵。義述釋中台薩埵云。總其衆
云云 是故以此眞言或爲十七尊種子
或爲金剛薩埵眞言。兩説無相違者也
一。十七清淨句十七尊相配異説事
菩提心義第五云。理趣經大樂金剛薩埵即
是普賢金剛薩埵。經名妙適清淨句。其下十
六句。即普賢爲主。薩王愛喜爲四親近。八供
四攝如次圍遶。都有十七句。十七尊具如
十七尊述義也。其十七明如勝初瑜伽經普
賢儀軌也。彼中普賢根本眞言十七字。即理
趣釋所列十七尊種子十七字也。○此十七
尊如次爲普賢四親・内四・外四・四攝明也。
故知十七合名普賢十七離名大樂。若五祕
密法中以此大樂四親五印具歴五方五位
皆爲此法云云教時義第一云。且如理趣會
説十七句義。所謂妙適・欲・觸・縛・主・見・悦・
愛・慢・嚴・澤・光・樂・色・聲・香・味諸清淨句是
菩薩位。述義釋云。此十七尊各有三密。妙適
句是大樂金剛。次四句是薩王愛喜四親近
尊。次四句是内四供養。次四句是外四供養。
次四句是四攝菩薩。普賢儀軌同此十七。但
彼普賢根本眞言有十七字○此十七字即
此大樂十七種子如次配之。普賢一尊合爲
自身。今入大樂法分爲十七尊身。初一字
三身義爲大樂尊。次四字大樂義爲四親近。
次四字金剛心義爲内四供。次四字引入住
喜義爲外四供。次四字樂著心。亦妙樂義即
四攝也
 私云。依釋經意。十七句中第二三四五四
 句如次欲・觸・愛・慢四尊也。然以上兩文
 相配薩王愛喜頗難思也。又次四句是欲
 等四種明妃也。其座位雖相同内四供。
 非常途嬉鬘歌舞也。凡當段所説十七尊
 與普賢儀軌所説大有相違。安和尚作
 同一釋難思。如何。具如次下註矣
o@m唵字者者。以下以十七字眞言配十七
尊也。o@m字者歸命義。是行者也。mah@a以下
所歸體。是本尊也。行者者。金剛薩埵也。五
祕密軌云。修行得此金剛乘人即名金剛
薩埵云云是故唵字安中台以行者爲金剛
薩埵之意也。又歸本覺命故云歸命。金剛
薩埵一切衆生本有菩提故。以此字爲金剛
薩埵種字也。ma字者我義也。一切欲情從我
生故。爲欲金剛種字也。h@a字者因縁義也。
因與縁對觸故爲觸金剛種字也。su字者sa
字爲體。大日經疏釋sa字爲著義。以愛著
故爲愛金剛種子也。kha字者空義。無礙自在
爲徳。故爲慢金剛種子也。va字者離言説
義。欲金剛女見諸法實相故名見菩薩。諸
法實相離言説故以爲種子也。jra字者生
字合塵垢字。觸不淨義故爲觸金剛女種字
也。sa字者著義。故爲愛金剛女種子也。tva
字者如不可得字。合離言説字。眞如法性離
言説理無礙自在故。爲慢金剛女種子也。ja@h
字者生字爲體。春萬物皆出生故。爲春金
剛種子也。h@u@m字者風大。黒雲體故爲雲金剛
種子也。va@m字者言説。秋主金。金主聲。金風
精言説所依故。爲秋金剛種子也。ho@h字者ha
字爲體。大日經疏。ha歡喜義云云冬無爲無
事時故人皆歡喜。是故爲冬金剛種子也。su
字者翻妙莊嚴微妙故。爲色金剛種子也。
ra字者語菩薩種子。主音聲故爲聲金剛種
子也。ta字者眞如也。眞如董萬法故。爲香
金剛種子也。stva@m字者義譯釋入我我入義。入
我我入自他欲樂故。爲味金剛種子也
此密言者。釋四種曼荼羅也。段段曼荼羅
各可有此四種。今於初段作委釋。後後段
段以之令准知也。理趣經開題云。今釋此
經略有四意。大三法羯是。大者説聽二能
人。三所持標示。所謂金剛蓮花等。法諸尊
種子三摩地法門。羯諸尊種種威儀等是也
○能説能聽體共是六大所成故曰大曼荼
羅身。從大日如來四方四佛乃至金剛拳
等是也。次三者三昧耶曼荼羅身。金剛手右
手抽擲本初大金剛。文殊師利以自劍斫
一切如來。如是諸標示亦名三昧耶曼荼羅
身。次法者是經有十七品。終一字眞言種子
及各各三摩地門名法曼荼羅身。次羯者。且
金剛手左手作金剛慢印。大日如來持智拳
印降三世住降伏立相。觀自在作開敷蓮花
勢。如是諸尊手足威儀及事業等名羯磨曼
荼羅此釋約現在説法會儀釋四曼義。當
段約未來流傳化儀作釋。一一料簡如四
曼義及即身義所釋矣
文。次説安立次第者。明曼荼羅安布次第。
金剛王軌與當段尊位種子大同小異也。金
剛王軌云。次於壇中師子座上月輪中觀唵
字成本尊。於本尊前安摩字爲意生金
剛。右安賀爲計里枳羅金剛。後安蘇爲
愛樂金剛。左安佉爲意氣金剛。於西北隅
安嚩爲意生金剛女。東北隅安曰羅二合
計里枳梨金剛女。東南隅安薩爲愛樂金剛
女。西南隅安怛嚩二合爲意氣金剛女。東門
中安弱爲色菩薩。南門中安吽爲聲菩薩。
西門中安鍐爲香菩薩。北門中安斛爲味
菩薩。外院西北角安素爲時春菩薩。東北角
安囉爲時雨菩薩。東南角安多爲時秋菩
薩。西南角安薩怛鍐三合爲時冬菩薩
勝佛頂儀
軌全同也
此文初五尊種子并座位全同釋經。
次四尊種子配當兩文同。座位不同。軌西北
爲始順遶至西南。釋東南爲始右遶至東
北。次弱吽鍐斛四字。軌爲色聲香味四攝菩
薩安東南西北四門。釋爲春雲秋冬四供養
菩薩安四隅。自東南至東北。次saratastva@m
四字。軌配春雲秋冬四菩薩安外院四隅。
自西北至西南。釋配色聲香味四菩薩安
東南西北四門。今見九會中理趣會曼荼羅。
内四隅安香花燈塗。外四隅安嬉鬘歌舞。宗
叡請來理趣經曼荼羅亦如是。勝初大樂軌
等亦大同也。又現圖香花燈塗嬉鬘歌舞次
第圖之。儀軌花香燈塗嬉咲歌舞次第列之
也。又外四供四攝前後兩説相違。金剛王軌
依方隅次第。内院既方爲初隅爲後。外院
定可然。是故四攝爲初。四外爲後。釋經
約流出次第。下釋云。從四内供養依次流
出香花燈塗等四外供養菩薩云云可思之」
問。ja@hh@u@mva@mho@h爲四攝種子者諸軌一同説也。
而釋經意爲四外供養種子。相違如何 答。
此四字瑜伽經爲南方四菩薩種子。四攝種
子通用h@u@m字。普賢軌薩埵軌勝初軌大樂軌
五祕密軌理趣會軌等以此四字爲欲觸愛
慢種子。何必云局四攝乎。而濟暹僧都顯
義抄上云。若依蓮花部儀軌説者。以弱吽
va@mho@h如次配四攝菩薩也。而但理趣釋及
文句等是若恐隱密故。以ja@hh@u@mva@mho@h爲外四
供養菩薩。而如次配春夏秋冬者。爲令迷
法慢人故成互綺説歟云云見一文勞會
通。守株費見之謂歟
   二十六日
問。已上十七尊標示如何 答。十八會指歸
云。若持大日眞言及金剛薩埵具十七尊。
餘皆具十三云云妙心大慈覺云。四佛圍繞。
八供四攝以爲眷屬。并中心尊爲十七尊。
若持大日尊及薩埵兩箇尊眞言具十七
也。餘佛菩薩具十三除四箇佛也云云
此等文。中台薩埵法界體性智。内院正方四
尊四佛表。四智四隅尊嬉咲歌舞四内供養。
外院四隅尊花香燈塗四外供養。四門四攝
表示也。其義粗如上明。但内外四供座位
異説如上云。四軌説花。香燈塗置内嬉咲歌
舞置外。金剛薩埵軌云。春金剛菩薩印當
想。聖者居中院東南隅色眼倶白。持花爲
印○次結雲金剛菩薩焚香印○此尊在壇
内院西南隅。形眼皆黒。持香爐以爲印○
次結秋金剛菩薩燈燭印○此尊在内院西
北隅。形眼皆赤。持燈以爲印○次結金剛
霜雪菩薩印○此菩薩住内曼荼羅東北隅。
形眼皆黄色。持塗香器以爲印○次結外
供養諸尊。東南喜戲菩薩○西南金剛咲菩
薩○西北金剛歌菩薩○東北金剛舞云云
初大樂普賢三軌准之可知之
文。既安布已者。已下明行法軌則
結三昧耶印者。此宗修行。最初同本尊然
後廣作種種事業。是故先結誦三昧耶印明。
三昧耶印明者。諸佛本立誓願云。若行者
結誦此印明者。我必同行者身。縱經歴生
死海終無退失。是故最初作此印明同本
尊身。諸軌説相皆如是。具如別抄。今三昧
耶印者。金剛薩埵三昧耶印也。大樂軌云。
次結金剛祕密三昧耶印。印相金剛縛大指
頭指爲竅。右大指妙逼加持心額喉頂。眞言
曰。素囉多薩怛梵三合。文五祕密軌説三昧耶
印明功能云。由結此印誦眞言故。神通
壽命威力相好等同金剛薩埵云云 此軌以極
喜三昧耶
印爲金剛薩
埵三摩耶印
觀自在王如來。軌説以三昧耶
印加持四處之功能云。想行者己身爲如
來已。復恐散亂而有退失。次作加持印而
加持之等者指羯磨印歟。大樂軌云。次
結嚩曰羅二合&T008862;摩印。印相以前印。分爲二
拳。左持胯右當心。誦心眞言曰。&T025670;此印
直住本尊威儀故。同於本尊不待言。依
之五祕密軌説此印功能云。想自身爲金
剛薩埵處大月輪坐大蓮花云云是故擧三
昧耶羯磨二印云成本尊瑜伽
加持四處者。四處加持專就三昧耶印作
之。當段三昧耶印爲本。故云加持四處。若
又羯磨印有四處加持法歟。追可考決
或義云。今加持四處者四佛加持也。蓮花部
心軌説四佛加持云。不動佛於心。寶生尊
於額。無量壽於喉。不空成就頂○既已加
持身次應授灌頂云云當段又五佛灌頂前
作四佛加持法。故云加持四處也 五方佛
灌頂者五佛灌頂也。五佛灌頂印明總有四
説。一以一印一明安頂五處。如金剛薩埵
軌五祕密軌觀智軌等説。二一印四明。如理
趣會軌説。三一印五明。如大樂軌勝初軌金
剛王軌等説。四五印五明。如蓮華部心軌説。
五佛灌頂者著五佛寶冠之表示也。冠必繋
鬘爲飾。五佛灌頂次可有繋鬘。今以鬘
屬冠別雖不出之。作法時必可作之。依
之薩埵部諸軌多説繋鬘法。披可見之
被甲者。甲冑結冑也。蓮花部心軌云。次於諸
有情當興大悲心。無盡生死中恒被大誓
云云理趣會軌同之
誦四字明者。所以誦四字明者。於此前
有現智身見智身。謂上結三昧耶印。自身
同本尊是法身也。五佛灌頂繋鬘被甲等皆
莊嚴此法身。次現智身。見智身智身也。謂行
者身前有月輪。中現金剛薩埵身。是爲現
智身。行者親見彼智身爲見智身。見已引
身前智身合自法身爲四明。金剛王軌云。
前所觀者爲是法身。今所觀者爲之智身。
相合表一體故云云理趣會軌云。爲顯法
智體無二云云或云。表一體。或云體無二。
是則四明功能也。當段文若具云之。被甲次
四明前可出現智・見智。今擧前後顯中間
歟。依之五祕密軌云。由誦此眞言故金
剛薩埵當阿尾捨顯現○由誦*此眞言故
令定中見金剛薩埵了了分明。即誦四字眞
言。弱吽鍐斛由誦此眞言故。金剛薩埵
智身令召令入令縛令喜。與瑜伽者定身
交合一體理趣會軌金剛王軌又説現智
見智四明矣
問。四明印如何 答。常用降三世印。薩埵部
諸軌不爾。用極喜三昧耶印。金剛王軌云。
次以四印四明召入身。以前悦喜三昧耶
二火爲四攝。眞言曰。弱吽鍐斛云云大樂軌
云。金剛縛屈中指入掌。大指小指舒而相
合如獨股金剛。以二中指屈如鉤形。鉤刺
於心。便以中指頭相捻如索。深相鉤如鎖。
以鎖當心搖動爲磬
獻閼伽者。且依理趣會軌現智見智召入自
身已云。次於所居處復觀阿字門成妙高
山王。上有寶樓閣。於是宮殿内復安本尊
身。眷屬皆圍繞云云 是説道場觀也。次當
以不空王召集衆聖云云是召請他方世
界本尊聖衆也。次住平等性智定。捧持閼
伽衆香水灌沐衆聖無垢身云云是沐浴他
方來集聖足也。今獻閼伽者即是也。一義云
大樂軌勝初軌等説本尊三昧耶五佛灌頂
繋鬘已不説
被甲
不用現智見智。不作道場
觀。直以四明四明前加糸摩訶素佉嚩曰
羅等二十句名奉請眞言
召請
聖衆捧獻閼伽水。大樂軌説奉請眞言已
云。想諸世尊集壇中。以鉤當念降赴。至索
羂入至鎖能止至磬令悦。諦觀金剛薩埵
處前壇中以諸世尊圍繞供養。次以新淨
盛諸香水。水上泛花置於壇内。近左右膝
以閼伽印加持之○乃捧閼伽器近額奉
當段文同此軌次第。爾者不用現智見
智道場觀是一法也
即與四智印相應者。前以閼伽水獻召請
佛。是事供養也。此結誦十七尊印明。是法
供養也。薩埵部諸軌於此處説十七尊之
時。觀各尊形大智印也。説羯磨契羯磨智
印也。説三昧耶契三昧耶智印也。羯磨三昧
耶二印通用羯磨明。是法智印也。行者觀此
四智印應理云相應也
入三摩地念誦者。明念誦也。金剛王軌
云。次當與瑜伽所説念誦。四種念誦中應
以金剛語念誦三摩地念誦。最爲相應。或
萬或千下至爲百八金剛語念誦三摩地
念誦者。四種念誦中二也。五字心陀羅尼品
云。二羽相叉仰於臍下諦觀。菩薩演五字
陀羅尼。五色光明從口而出。入於行者心月
之中。阿字當前。餘四字右旋次第而布。一
一思惟五字之義。是名三摩地念誦。若金剛
念誦者。依前觀字急合口齒合舌微動
依此文。字輪觀名三摩地念誦。諸軌無異
説。正念誦爲金剛念誦。蓮花部心軌三摩地
軌普賢軌勝初軌等皆説正念誦云金剛語
離聲。是當金剛念誦也。若依准胝青頸軌
等者。正念誦爲聲念誦也。凡兩部大經明
念誦法。其文太廣。如別妙矣
或瑜伽師者。上已成菩薩爲本尊作念誦。
以下阿闍梨住曼荼羅中位念誦也。勝初軌
云。金剛薩埵位及行者所居皆有十六尊圍
繞端嚴住云云普賢軌同之。大樂軌云。想金
剛薩埵有十六尊爲眷屬。行者自住本尊
瑜伽亦有十六尊圍繞之下虚空藏品
釋云。或時瑜伽師坐曼荼羅中作本尊瑜伽
觀。與諸聖衆圍繞云云當段釋又如是。行
者居曼荼羅中位。十六尊前後左右圍繞。其
布列次第於觀心中作之。故云三摩地中
如前布列也。如是布列已念誦眞言故云
即誦十七字眞言也。念誦時心不散亂。縁
上所説十七清淨法門一一周遍法界也。
大般若三百九十六云。佛告善現。我説一切
法平等性爲清淨法。世尊何等一切法平等
性。善現。諸法眞如法界法性乃至如來出世若
不出世。性相常住。是名一切法平等性。此平
等性名清淨可思之
乃至第十七者。口誦眞言心觀理趣。從
初位至第十七位更還第一如前復觀故
云周而復始。以心得定爲限也
即名爲者。非初段總結。既安布已則修行
者等結文也
已上名大樂者。初段總結也
   已上初段畢
理趣釋鈔第五

 延文元年丙申十月二十六日夜挑燈馳筆
 了        大法師賢寶生二十四
 明暦三年林鐘上旬加修復畢
          權少僧都改杲快了深





理趣釋經秘要鈔第六延文元年十月二
十七日。於東寺
 西院僧房
傳受之
  第二段毘盧遮
那章
文。時婆伽梵者。自此以下明第二段也。
文句云。第二明毘盧遮那章。大文爲二。初
正明理趣。次明心眞言。初中爲三。初標章。
次釋義。三嘆徳。初中爲二。先標能説主。次
從復説一切以下標所説法。下去諸章皆悉
准知也今時薄伽梵毘盧遮那如來者。標
能説教主也。薄伽梵者諸佛通號。毘盧遮那
者教主別稱也。釋薄伽梵之中如前所釋者。
指初段破魔成徳二釋也。毘盧遮那如來
者。正辨教主體。謂。云遍照報身佛是自受
用報身也。一傳云。初段金剛薩埵自性身。即
行者平等智身也。第二段毘盧遮那報身故。
云毘盧遮那如來名遍照報身佛也。第三段
變化身故。經自説釋迦牟尼如來也。一傳
云。初段能説大日爲自性身。是胎藏大日住
法界定印也。第二段大日爲報身。是金剛界
大日住智拳印也。於同大日上。初段大日
住金剛薩埵三摩地説十七清淨法門故。
爲胎藏因曼荼羅大日。第二段大日住果徳
三摩地説四智菩提故。爲金界果曼荼羅
大日也。第三段爲變化身之義同前傳。已
上二傳小異大同。強非相違説歟。相傳義
云。初段能説曼荼羅有九尊。第二段彼中台
大日説自三摩地。第三段以下八大菩薩各
説自三摩地。何初段大日與第二段大日可
云別身乎。依之初二段大日同@a@h字爲種
字住智拳印也。但初段普門大日。第二段
一門大日。以之爲別也。報身佛者。本有理
智至佛果位顯現成就故名報身。祕藏記
云斯理斯智因位未顯。理智具足覺道圓滿
故名佛部云云吽字義云。非因縁酬答之報
果。相應相對故名曰報也。斯即理智相應故
曰報等 云云可思之
於色界頂者。示毘盧遮那成道處也。若指
其時。初會最初也。今於此所以示之者。第
二段説道場所得自證自覺智故也。當經是
欲界頂説也。勿謂於色究竟天説四種聖
智矣
爲諸菩薩者。釋復説一切如來等文也。
有二義。一指當經會座菩薩。二指未來修
行菩薩也
説四種自證者。四種自證自覺聖智與四
智菩提其別如何。一義云。四種自覺聖智者
@a@h字也。下釋云。即此四字是毘盧遮那佛自
覺聖智四種智解脱也四智菩提者。長行
所説金剛平等等四智也。私案。云四種自覺
聖智者。經所説金剛平等等四種覺也。此四
種覺爲顯四智菩提釋説四智菩提也。説
四種自證自覺聖智者標也。説四智菩提者
釋也
問。經。寂靜法性現等覺出生般若理趣云云
其意如何 答。依無其釋雖難知之。勘
處處文案其義。第二段説從内心證得四
智出生四佛之相。下釋云。此四字是毘盧
遮那佛自覺聖智四種智解脱。外現四大轉
輪王菩薩云云正説四出生之段。金剛平等
現等覺者所生佛身。以大菩提金剛堅固故
者能生大圓鏡智也。後三亦復如是。出生義
云。由大圓鏡智厥有金剛平等現等覺身。
則塔中方之東阿閦如來。由平等性智厥有
義平等現等覺身。則塔中方之南寶生如來
也。由妙觀察智厥有法平等現等覺身。則
塔中方之西阿彌陀如來也。由成所作智厥
有業平等現等覺身。則塔中方之北不空成
就如來也文 或云四佛或云四菩薩。
相違至下可悉之
此釋既以
金剛義法業四種平等現等覺爲佛身名。其
能出爲大圓鏡智等四智。聖位經意。又從内
證四智出生四佛尊形至下此四字是毘盧遮
那等文處可引之
若不金剛平等現等覺明所出生以大菩提
金剛堅固故明能出生者。豈結一段經文
云若有聞此四出生法乎。然則寂靜法性者
指内心證得四智聖位經三十七尊通内證智通
名三摩地。三摩地定故。云寂
靜法性
從此四種現等覺身出生故。云寂靜
法性現等覺出生也 問。初金剛平等與後
金剛堅固其體同歟。若云同者。出生義金剛
平等屬所生大圓鏡智爲能生。能所既別
也。何云同乎。若云異者。倶云金剛倶云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683 684 685 686 687 688 689 690 691 692 693 694 695 696 697 698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