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理趣釋祕要鈔 (No. 2241_ 杲寶賢寶記 ) in Vol. 61

[First] [Prev] 677 678 679 680 681 682 683 684 685 686 687 688 689 690 691 692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怒智等也
如上所釋者。以下八大菩薩總釋也。吽字
義云。遮那經金剛頂經説。菩薩人菩提心爲
因大悲爲根方便爲究竟云云金剛頂經者
指當段文并五祕密經也。眞言行者依一一
菩薩修行入證之位必有此三句。吽字義云。
千經萬論雖殊不出此三句一字云云可思

如上所釋者。明八大菩薩包括一切佛法
也。其佛法者不過顯密二教。故次云眞言
門及顯大乘也
如是等大菩薩者。釋經與如是等句也。
大菩薩衆者。理趣疏云。所言大者略有四
義。一數大。八百萬菩薩會集聽法故。二徳
大。皆具總持等諸大功徳故。三業大。並具
妙辨才説法利生故。四名大。如金剛手等
十地滿名故。菩薩倶者顯教深妙唯被上機。
欲令有情得希有法精勤渇仰信受奉行
恭敬圍繞者。理趣疏云。如珠星而共朗月。
譬金山而轉妙高。若衆梵之繞梵王。似諸
天之圍天帝。尊仁重道。渇法希益。翹注
一心冀聞深致
問。與如是等者望何人云與乎 答。有二
意。一謂。如是等大菩薩衆者指八大菩薩。八
十倶胝菩薩與八大菩薩恭敬圍繞如來
故云與如是等。以八十倶胝衆望八大菩
薩云與也。二謂。如是等者指八大菩薩。
大菩薩衆者指八十倶胝。與者眷屬望教主

八供養等者。牒與如是等經文云八供養及
四門菩薩等。恭敬圍繞供養義故。八十倶胝
皆住供養三摩地。其中就爲最要先擧十
二供養菩薩。八供養者經所説八大菩薩也。
四門菩薩經雖不説之。供養要尊故。八十
倶胝中殊擧之也。如是八供四攝菩薩定門
眷屬故。云三昧眷屬也。但上所擧一傳能
説曼荼羅。以正方四菩薩爲欲觸愛慢。以
隅角四菩薩爲四内供養。更圖加四外供養
并四攝菩薩。成十七尊。義門無盡。各據一
邊勿局執矣 私案八供四攝菩薩是八十
倶胝菩薩外歟。其故 不空所譯尊勝軌擧
八大菩薩并八十倶胝菩薩衆已。曼荼羅四
隅四門可安八供四攝菩薩説相相似當
經。彼此相例可知之。又如八大菩薩各具
十倶胝衆。八供四攝天女各可具衆多眷屬
也。攝眞實經上云。與大菩薩摩訶薩衆十六
倶胝那庾多百千菩薩眷屬倶。其名曰金剛
手菩薩金剛藏菩薩金剛弓菩薩金剛善哉菩
薩○金剛拳菩薩。如是等十六菩薩摩訶薩
一一各有一億那庾多百千菩薩以爲眷屬。
復有四金剛天女。其名曰金剛燒香天女金
剛散花天女金剛燃燈天女金剛塗香天女。
如是等金剛天女一一各有一千金剛天女
爲眷屬倶。復有四金剛天。其名曰金剛鉤
天金剛索天金剛鎖天金剛鈴天。如是等金
剛天一一各有一千金剛天爲眷屬倶
此文。當段如是等等字廣攝收八十倶胝菩
薩并十二供養所攝一一數千眷屬也。又當
經説相七母三兄弟四姊妹等列集會衆各
説自三摩地。故眷屬成就句廣可通外部世
天。爾者等字可攝在之。大日經衆成就文。
普賢蓮花手菩薩等云云大師釋云等者。擧
金剛蓮花手兼等外金剛部諸尊云云今亦
可准知之也
   已上眷屬成就畢
    五成就釋了
 延文元年丙申十月十八日。於東寺西院
 僧坊奉對師主上綱以口筆抄之了。遂可
 清書之       金剛弟子賢寶
 明暦三年林鐘上旬令修覆畢
            改杲快了深
 寛文四十月朔日補闕字等了



理趣釋經秘要鈔第四延文元年十月十九
日於東寺西院傳受
 
  嘆教句 十七清淨句
文。經云而爲説法者。以下嘆教句也。理趣
疏云。經曰。宣説正法初中後善。文善巧妙純
一圓滿清白梵行。賛曰。此即第六歎法勝徳。
宣説正法是總句也。刊定可軌。離邪分別
名爲正法。宣顯未聞。爲初開智。説彰舊
理。爲久悟人。初中等者總有十徳以彰教
勝。瑜伽論八十三云。一初善。二中善。三後
善。四文巧。五義妙。六純一。七圓滿。八清淨。
九鮮白。十梵行理趣經十徳中修梵行句
缺之也
所説何法者。釋而爲説法句。諸大菩薩般
若理趣者。指所説法體。下所説十七段法門
也。一本開題云。般若波羅蜜多者阿字本不
生之義。理趣者從初吽字至于終吽字其
中甚深奧義也可知之
初善者者。釋初中後善有二義。一身語
意如次爲初中後善。二戒定慧如次爲初
中後善。初身語意爲初中後。麁細次第也。身
麁。意細。語引内心彰於外故爲中。麁居
初細在後故。以爲初中後善也。十善十惡
列次皆如是。釋身密中。一切契印身威儀
也者。印有手印契印。一切契印者契印。身威
儀者手印也。或又手印契印一切契印句攝
之。行住坐臥云身威儀也。又尊勝疏下云。
母捺㘑唐云呼
之印契
解曰。契印者諸佛如來契約印
信。契即是發。印即是驗。所謂身印百千威儀。
語印無量眞言。心印塵沙觀智依此釋者。
契印名廣通三業。今且約身印也。釋語密

法王教勅者。一一眞言終有莎訶句。是
表法王教勅不可違越義也。佛説一一眞
言之時教勅云。若有行人誦此眞言者。我
必來加衞護成所願。是故行者誦此眞言
已唱莎訶言之時。如來不違越教勅必來
令成所願也
 大日經疏第四云。云莎訶。是驚覺義。以
 一切如來本行菩薩道時同見如是義
 故。必定師子吼發誠實言○隨如來三昧
 耶教説此眞言。唯願不違本誓故令
 我道場具足嚴淨。故云莎訶也同第九
 釋三昧耶下驚覺義云。若有眞言行人
 説此三昧耶者。我等諸佛亦當憶持本
 誓不得違越。猶如國王自制法已還自
 敬順行之。故名三昧耶也
釋意密中。本尊瑜伽者總句也。上從大日
下至世天等之一切諸尊瑜伽也。瑜伽者觀
行應理義也
一切三摩地者。出瑜伽體。三摩地者定。無
量智者慧。如是定慧相應名瑜伽也。此定
慧修行解脱生死結縛之正因故云解脱也」
又一釋者。攝大乘論云。能成辨増上戒増
上心學故立昆奈耶藏○能成辨増上慧
故立阿毘達磨藏戒定慧爲初中後善。其
故成實論戒喩捉。定擬縛。慧比殺。是故如
次爲初中後也。増上者。戒定慧三學増上
佛果功徳之縁故云増上戒學等也。五祕密
經。三密金剛以爲増上縁云云下虚空庫段
云。一切如來以菩提心成佛増上縁云云
可知之。或又増上者稱嘆之詞也。増簡劣
上對下。戒定慧倶増勝最上故云増上戒學
等也。法衡抄第二遇榮云。増上是殊勝義
行事鈔上一云。文云。世尊何故制増戒學。
爲調三毒故。云何爲學。爲求四果故
記釋云。増戒學者出世正道増上勝法。非謂
漸制而言増也定慧亦
同文
文義巧妙者。巧屬文妙屬義。釋文巧之
中。依聲語者。聲語所依。文字能依故。云依
聲語。唯識論云。然依語聲分位差別而假
建立名句文身云云又聲字義云。聲有長短
高下音韻屈曲。此名文云云即此意也。又入
大乘楞伽經云。云何語平等。謂我作六十四
種梵音聲語。一切如來亦作此語。伽陵頻伽
梵音聲性不増不減無有差別。是名語等
此經語等者相當聲語歟
詞韻清雅者。或詞韻與清雅也。時處軌四
智讃四句中初一句云美韻詞。第二句云清
淨雅調。如次可配之。或指詞韻爲清雅。
略出經説讃詠法。擧灑羸音韻中音破音第
五音韻已。隨以清好音聲讃歎云云以知指
詞韻即云清雅。詞韻約高下屈曲。清雅彼
屈曲音韻清好和雅故嘆詞韻云清雅也
第三奏韻。
第四舞儀
六十四種梵音者。悉曇藏第二云。達磨楞伽
經疏鈔云。古徳傳云。八種梵音各有八種聲。
八八六十四種音性。八梵音者。一最好聲。二
易了聲。三濡軟聲。四調和聲五尊貴聲。六不
誤聲。七深妙聲。八不女聲。當以八轉聲相
具八梵音即成八八六十四種梵音注大
乘入楞伽經第六寶巨集云。密迹力士經第二
説。佛聲有八轉。謂體業具爲從屬於呼。是八
轉聲各具八徳。所謂調和聲柔軟聲諦了聲
易解聲無錯謬聲無雌小聲廣大聲深遠聲。八
八即成六十四種此釋與楞伽疏鈔似
能具所具別。可尋決之。又大樹緊那羅經第
三純眞陀羅尼經下已上兩經同
本異譯云云
具出六十四
種聲。依繁略之
義妙者者。教所詮理也。中論云。諸佛依二
諦爲衆生説法。一依世俗諦。二第一義諦
大日經疏引此文成二諦義。下外金剛部理
趣會品云若依世諦。是名外曼荼羅。若依
勝義則爲普賢曼荼羅。以事顯於理故。即
事即理。理事不相礙故。即凡即聖性相同一
眞如也段段皆具世俗勝義二義。事理不
二性相即一。是名義妙也
純一者者。顯此經是一乘實教也。如來瑜
伽者。總指十八會瑜伽。別指當經十七段。
是則非等覺十地之境。如來果地法故云如
來瑜伽也
不與三乘者。與三乘同共之教非純圓
一實。今既云純一。以知非三乘同共之教
也。天台宗雖以法花名純圓。花嚴宗判之
云同教亦云共教。又花嚴宗雖以花嚴經
名不共。天台宗下之判細人麁人二倶犯
過今宗意以彼兩宗相破即知兩經倶共教
非不共教。如鷸蛑相鋏爲漁夫取。是故法
花花嚴兩經猶屬三乘共教中。眞言教獨爲
純圓一實實教。大日經通達三乘句中攝法
花花嚴兩教。又此意也
問。上釋云。三乘種性皆獲聖果乃稱一時云云
若爾者。當經是三乘共聞。何云不與三乘同
共教乎 答。三乘有二種。一方便三乘。二眞
實三乘。今不與三乘同共教者方便三乘也。
上三乘種性皆獲果者眞實三乘也。仍前
後釋非相違矣
如來究竟内證者。他受用變化教非究竟
内證。此經法身如來自受法樂教故云究竟
内證。不共三乘故云不共佛法
法圓樂智者。千手軌説智波羅蜜云。獲得
二種受用智。所謂受用法樂智成就有情智
今法圓樂智者受用法樂智也。證法圓受
樂之智故云法圓樂智。住此智所説之教
名金剛一乘。教從智云法圓樂智也
圓滿者者。圓滿福智二種資糧故名圓滿。
如上智者指次上法圓樂智也
三界九地者。欲界爲一地。四禪四無色爲八
地。合成九地。此九地名有見惑修惑。見惑
於見道斷之。修惑於修道斷之。今從能
治道所治惑立見道修道號也。一切煩惱者。
非二障中煩惱障。二障通云一切煩惱。是二
障種子也。及習氣者。二障習氣也。習氣有
二。一種子名習氣。現行殘習故。唯識論種
子既是習氣異名者是也。二種子斷除後猶
有無堪任性。是名習氣。種子殘習故立此
名。當段習氣者當後習氣也。斷二種障者
指上二障種子習氣也。法衡抄第六云。疏習
謂習氣通種現者。習氣有三。一者習氣是種
子異名。是現行法熏習氣分故名習氣。二者
能熏現行數數熏習氣分種故名爲習氣。三
者種現之外二障餘習氣勢名爲習氣
義云。一切煩惱者二障現行。及習氣者二障
種子也云云此義斷義。不應現行名伏種
子名斷。是定性相也。何云斷現行乎 問。
圓滿二種資糧何是嘆教乎 答。依教修行
斷惑滿福智故爲嘆教也
清淨者者。淨有二種。一自性淨。二無垢淨。
莊嚴論第四云。二淨謂一者自性清淨。由本
來清淨故。二者無垢清淨。由離客塵故。此
二清淨由三種譬喩可得顯現。謂空・金・水。
如此三譬一則倶譬自性清淨。由空等非
不自性清淨故。二則倶譬無垢清淨。由空
等非不離客塵清淨故今清淨者當無
垢淨。故云表離垢清淨。次云潔白當自性
清淨。故。云清淨法界本來不染也
由瑜伽法者。眞言教也。此教名瑜伽教。受菩
提心戒義瑜伽總持教者是也
一念淨心者。依瑜伽教修入有四點位。
一念淨心相應者東方阿閦大圓鏡智也。最
初一念淨心與本有菩提相應故云一念淨
心相應也 尊勝陀羅尼經疏下法崇云。縱
灌頂爲初聞瑜加教。若先發心。東方成就
金剛智。創見道時超三賢位名出到菩提。
南方成就寶印智。修證十地平等心名灌
頂位。西方成就蓮花智。轉妙法輪。恒住觀
察名無量壽。北方成就業用智。住現化身。
大圓所作總名灌頂相也 法崇法師者不
空三藏弟子也。解釋之旨與當段相合。四轉
配釋准可知之
便證眞如實際者。初地眞見道之位創證眞
如。是南方平等性智也。南方tr@a@h字爲種字。此
字眞如爲字體故
不捨大悲者。於地上具足自他受用二徳。
是西北二點功徳也
於淨穢土者。於淨土成佛受用身阿彌陀
也。自證於穢土成佛變化身釋迦等也。化他
各可有自證化他歟。大乘同性經云。淨
土中成佛皆是報身。穢土中成佛皆是應身
云云即此意也
經云潔白者者。中方法界體性智也。前四
智修生徳。修生極歸本有故。以自性淨爲
法界智。上釋法界智。云常恒者。表如來清
淨法界智。無始時來本有處煩惱而不減。
與淨法相應證清淨而不増也云云當段釋
與此文全同也。又疏第六云。潔白是毘盧舍
那淨法界色。即一切衆生本源故最爲初
故潔白句爲毘盧舍那智也
清淨法界者六大法界也。無量雜染者。上所
云三界九地煩惱也。異生者凡夫也。無明住
地者非五住地中無明住地。本末一切煩惱
云無明住地也。預聖流者。約大乘初地。約
小乘初果也。折玄記下云。預者入也。流者流
類。謂此聖人既證初果是入聖之流類故
准可思之。證佛地者佛果也。擧聖位初
後顯中間也
   已上嘆教釋畢
   二十日
文。經云説一切法者。已下正明所説法
門。初説一切法清淨句門者總表。所謂妙適
下別説也
清淨句門者。理趣疏云。自性潔白名清。離
諸垢染名淨。門者虚通趣入徑○句謂能詮
聲之差別。不説文・名。但説句者。句詮義
周。非文・名故今依此書意者清即淨也。
不可別釋之。清淨有五故。初於生死流轉
不染故者。離雜染垢故。次廣作利樂有情事
故者。離二乘垢故。次速證無量三摩地解脱
智慧故者。離散癡垢故。次速集廣大福徳資
糧故者。離不勤垢故。次超越一切魔羅毘那
夜迦衆者。離外障垢故離如是五垢故名
清淨。句者安住義也。疏釋三平等句云。足迹
所住之處云云即此意也。門者。此十七清淨
句出生死入涅槃之門故云清淨句門也。
或又清與淨也。五垢中初四内。後一外。離
内垢故云清。離外垢故云淨也。句門如
前釋矣
問。約五垢作釋之表示如何 答。弟一離
雜染垢者表法界體性智。次上釋此智云。
清淨法界本來不染。與無量雜染覆弊。異生
無明住地其性亦不減云云可思之。第二
離二乘垢者。表大圓鏡智。此智主菩提心。
菩提心者作利樂有情事。五祕密儀軌云。若
不入五部五祕密曼荼羅。不受三種祕密
加持。自有漏三業身ヲモテ能度無邊有情者。無
有是處可思之。第三離散癡垢者。表
妙觀察智。此智定慧相應故云無量三摩地
解脱智慧也。第四離不勤垢者。表平等性
智。上虚空藏釋。恒沙功徳福資糧聚云云
此意也。第五離外障垢者。表成所作智。北方
名精進門。又摧一切魔菩薩在北方。是故
超越魔羅毘那夜迦障難。是此北方徳也。又
上釋金剛拳云。獲得世出世殊勝悉地云云
今速疾得世出世間勝願滿足文其意。是同。
是故爲北方也
説如來者。還釋説字也
諸契經説者。爲證清淨義擧契經説也。
理趣經註釋云。今云。初言三界唯心者。花
嚴經第八十地品中第六地文也○次言由
心清淨有情清淨等者。無垢稱經第二聲聞
品文也○後言有情界是菩薩淨妙佛國土。
亦無垢稱經文也。其意同上
 蘇摩呼經下云。是故如來作如是説。一
 切諸法以心爲本。由心清淨獲得人天
 殊勝快樂。由心雜染便墮地獄乃至傍生
 貧窮之苦 心地觀經第八云。心清淨
 故世間清淨。心雜穢故世間雜穢。我佛法
 中以心爲主。一切諸法無不由心
 唯識論第四云。又契經説。心雜染故有情
 染。心清淨故有情清淨。若無此識彼染淨
 心不應有。故謂。染淨法以心爲本。因
 心而生。依心而住。故心受彼薫持彼種
 故
由修得者。非經文。是釋詞也。意云。花嚴
維摩等經所説。尋其實義歸十七清淨句
法門。謂由内心修得十七清淨句法門。不
動穢界即成淨刹。見聞觸知皆清淨妙境
故。菩提心論云。若歸本則是密嚴國土。不
起于座能成一切佛事即此意也
文。經云所謂妙適者。以下説十七尊曼荼
羅也。十七尊義述云。昔毘盧遮那如來於他
化自在天王宮爲諸大菩薩等説此般若波
羅蜜多甚深理趣十七清淨句門。蓋是十七大
菩薩三摩地之句義也。爲令能住者疾至菩
提故。遂演此十七聖位大曼荼羅。如來與
諸大士等所説密語。依此修行速疾成就
十七尊曼荼羅者。金剛薩埵爲中胎。欲觸
愛慢爲四親近。欲女乃至慢女爲内四供
已上
内院
春雲秋冬如次花香
燈塗也
爲外四供。色聲香味
如次鉤
索鎖鈴也
爲四門四攝已上
外院
是内外二重曼荼
羅也。當段所説與九會中理趣會尊位有同
異。具如下抄。又菩提心義第五末云。理趣經
大樂金剛薩埵即是普賢金剛薩埵。經名妙
適清淨句。其下十六句即普賢爲主。薩王愛
喜爲四親近。八供四攝如次圍繞。都有十七
句十七尊。其十七印具如十七尊述義也。其
十七明別。如勝初瑜伽經普賢儀軌也
釋薩王愛喜爲四親近者。恐違當段經釋。
欲觸愛慢名字不合故也。又檜尾僧都五祕
密次第并山門覺超僧都西曼荼羅集所載
金剛薩埵十七尊圖位。以四方四尊名愛王
幢喜。與欲觸愛慢同異不詳之。可仰明
師決也
初妙適清淨句是菩薩位者。是中尊金剛薩
埵也。義述云。其一大安樂不空三昧耶眞實
金剛菩薩。蓋表諸佛普賢之身周遍器世間
及有情世間。以其無邊自在理常體寂不
不壞故有是名。左持金剛鈴。是適悦義。置
腰之左表大我焉。右持五&T037992;金剛。是五智
義也轉拳向外示衆生。於曼荼羅據有中
位而總其衆相。除是而有一十六位焉。蓋
正覺之徑路
蘇囉多者妙適梵語也。疏第十七云。梵音名
蘇囉多。是著義也。著微妙之法故名蘇羅
多也。復次蘇羅多者是共住安樂義。謂共妙
理而住受於現法之樂也。復次樂著妙事
業故名蘇羅多也。又以棄邪趣正義故
名蘇羅多也。又是遍欲求義故名蘇羅多
今妙適者是大樂大貪染微妙適悦義

如世間那囉那哩娯樂者。顯義鈔上濟暹云。
檢一卷梵語集。云小兒娜羅迦。女子娜
哩迦私云。以義推之者。當夫婦二根交
會而身心得悦樂云云一卷梵語集者利言
梵語雜名也。那囉男聲。那哩女聲。如次男
女梵語也。例如羅刹娑爲男。羅刹斯爲女。
娯樂者指二根交會事也。私案那囉那哩如
次童男童女梵語歟。其故梵語雜名那囉迦
爲小兒。小兒童男異名也。又大教王儀軌下
施護
云那哩所紡新妙線ヲモテ依其分量善秤
云云疏第五釋五色線云。令潔淨童女
右合之云云同第十五同之。又仁王軌云。
令童女右合云云依此等文。大教王儀軌所
云那哩者是童女梵語也。童男童女者男女
少時名也。智論第十云。佛弟子七衆。比丘比
丘尼學戒尼沙彌沙彌尼優婆塞優婆夷。優
婆塞優婆夷是居家。餘五衆是出家。出家在
家中更有二種。若大若小。小者童男童女。餘
者爲大是其證也。然則童男童女末發婬
愛之心。無執無著遊戲歡娯云娯樂也。金
剛薩埵以無縁大悲愛念衆生界亦復如
是。故殊擧童男童女娯樂也。或抄云。智證
大師傳云。指世間歌舞之類名那囉那哩
也。梵語以歌人名緊那羅。以舞人名那哩
地耶。以歌舞令人心適悦歡喜義也云云
文遂可勘之
金剛薩埵亦是者。上譬説。是法説也。對世
間蘇囉多云亦是也
無縁大悲者。無能縁所縁相故云無縁大
悲也。此菩薩以無縁大悲遍縁一切衆生。
願得利樂之心曾無休息。以爲大安樂。以
何故。自他平等故。衆生受損惱是即自苦
也。受利樂即是自樂也。梵網古迹云。如瑜
伽七十九云。菩薩當言以何爲苦。衆生損
惱即是自苦。若爾當言以何爲樂。衆生饒
益即爲自樂可思之
由修金剛薩埵者。明行者得益也。總意
云。下所明之段段曼荼羅。初本尊爲中位。
後行者自居中位。今亦如是。修此尊瑜伽
行者自居中位。故云獲得普賢菩薩位。下十
六尊亦如是。是則於行者自身成十七
尊曼荼羅。如是義此經促微自宗實談也。大
日經菩提實義者是也。句者。疏第一釋如來
句生執金剛云。句名住處。即大空也云云
釋三平等句云。句者梵云鉢曇。正翻爲足。
聲論是進行義住處義。如人進歩擧足下足
其迹所住處謂之鉢曇准此等文可知
之。位者階位。曼荼羅尊位或中或邊若内若
外。其階次別故云位也
   二十一日
文。慾箭清淨者。欲金剛也。住金剛薩埵前
月輪。前者東方也。義述云。其二所謂意生金
剛菩薩。以大悲欲箭害二乘心。所以手持
其箭而現其慾。離倶幻平等智身意生
金剛菩薩者。得名所由雖難知。以義推之。
此菩薩先意生愛欲。對觸金剛抱持内心
生欲之位故名意生金剛也。大悲慾箭者。
如以箭射取物。以大悲射取衆生置菩
提。故云大悲慾箭。或義云。如以箭射殺物
以大悲害二乘心故。云大悲慾箭。蓮花部
心軌云。以二度刺心名爲大悲箭。以射厭
離心今文又云害二乘心。即此意也。或義
云。箭必依弓作功。弓必待箭施功。是故弓
戀箭箭戀弓。互生愛欲。故云欲箭也。以
之爲愛欲衆生之表示也。或義云。箭速疾
表示也。放箭之時不留中途。速達所至之
處。菩提心速疾至果地。故以爲表示也。手
持其箭者。右持其箭横之。左手仰同取之。
如捻箭之形也。若依金剛王軌者。可弓箭
並持歟。彼軌云。以左拳爲執弓。右爲引
箭勢。是爲意生金剛印五祕密儀軌同
之。依之或圖像弓加箭二羽作引勢也。慾
離倶幻平等智身者。偏起情欲是凡夫也偏
離欲是二乘也。此菩薩住欲離欲。以之譬
幻。有而非有云幻故也。欲離一體故云平
等。正方菩薩通爲智身。隅角菩薩通云三昧
身。正方形智。角方形定。故立此名。後後准
可知之
由修慾金剛者。明行者得益。如第一金剛
薩埵。可先明本尊三昧後示行者得益。雖
然恐文繁故至後十六位唯示行者得益
也。初由修者法門。後是故者尊形。内
依得欲清淨法門外獲得欲金剛體也。段
段皆存此意。學者可知之
文。觸清淨者。觸金剛也。住金剛薩埵右月
輪。右者南方也。義述云。其三所謂髻利吉羅
金剛菩薩。於中國之言名觸。以不捨衆
生必令解脱故。明觸性即菩提故。所以住
抱持相而現其觸淨倶幻平等智身髻離
吉羅者梵語。唐翻觸。中國者指大唐也。此
菩薩五祕密曼荼羅抱金剛薩埵。五祕密儀
軌云。計里計羅抱金剛薩埵者。表淨第七
識妄執第八識爲我癡我見我慢我愛成
平等性智云云即此意也。十七尊曼荼羅抱
五股杵。是即抱一切衆生之表示也。金剛
薩埵者即一切衆生也。菩提心論一切衆生
本有薩埵云云義決云。一切有情皆是金剛
故稱跋曰羅薩埵云云即此義也。五&T037992;杵又
表人形故一切衆生也。抱之一切衆生恣
心行三毒五欲。欲金剛深生大悲心發利
樂之願。觸金剛自抱之不放捨。譬如心迴
可搦捕犯過人之方便然後抱取之矣。觸
性即菩提者。是煩惱即菩提義也。世間人發
煩惱心男女現抱持之相。即是菩提也。悲哉
以觸金剛大悲觸自結生死流轉妄業。是故
今現觸金剛身作觸性菩提表示之時。不
動煩惱觸成菩提妙果。配五智之時觸金
剛當平等性智。於此段釋煩惱即菩提義。
尤有所以者歟
文。愛縛清淨者。愛金剛也。住金剛薩埵後
月輪。後者西方也。義述云。其四所謂悲愍金
剛菩薩。以悲愍故以愛念繩普縛衆生未
至菩提終不放捨。亦如摩竭大魚呑噉所
遇一入口已更無免者。所以持此摩竭魚
幢而現其愛縛捨離倶幻平等身前觸金
剛抱取衆生故愛金剛以愛念繩縛之。譬
如搦犯人已更繋繩縛之
文。一切自在主者。慢金剛也。住金剛薩埵
左月輪。左者北方也。義述云。其五所謂金
剛慢菩薩以無上智令一切衆生悉證毘盧
遮那如來體。於世出世間皆得自在。所以
慠誕威儀而現其我無我倶幻平等智
前愛菩薩縛衆生至菩提終不放捨
故。一切衆生悉成毘盧遮那如來體。是故慢
金剛所作已辨高擧自在故。名一切自在主。
亦名慢金剛也。慠誕威儀者。兩拳安左右
腰。是慢形也。已上四菩薩金剛薩埵四智徳
也。是故五祕密經如次立大圓平等妙觀成
事稱也
文。見清淨者。以上正方四菩薩畢。以下明
四隅菩薩。正方菩薩智故男形。四隅菩薩定
故女形也。是正方四菩薩所入定也。智證記
問八張云。又理趣釋中金剛薩埵會有九位
尊。其八位尊竝是一身。可見十七尊釋。知
其兩位差別莫怪兩重。此智身與定身也。
譬如四波羅蜜菩薩及薩寶法羯。其樣大同。
手裏把物其形亦同。雖然稍其有差今見
清淨者。欲金剛女也。在金剛薩埵巽月輪。義
述云。其六所謂金剛見菩薩。以寂照大慧之
眼於雜染界妙淨土乃至眞諦俗諦。唯見
一切法勝義眞實之諦不散不動。所以持意
生之契而現其三昧之身見者於一切諸
法見勝義眞實之諦。勝義眞實者阿字本不
生理也。持意生之契者金剛王軌云。以前印
挽弓勢。稍向下柔軟爲之。是爲意生金剛
女印
 私云。見古圖愛染王曼荼羅。四方與四
 隅同圖欲觸愛慢。與金剛王軌等相合
 也。四隅尊持物與正方無異。但正方著
 寶冠。四隅著天冠。如八供四攝圖。以之
 爲異
   二十二日
文。適悦清淨者。觸金剛女也。住金剛薩埵
坤月輪也。義述云。其七所謂適悦金剛菩
薩。於身塵而得適悦清淨。於生死解脱不
厭不住。所以持觸金剛相而現其三昧之
持觸金剛相者。金剛王軌云。如前抱
勢柔軟爲之。是爲計里吉羅金剛女印
文。愛清淨者。愛金剛女也。住金剛薩埵乾
月輪。印本嬉清淨句云云寫本多愛清淨云云
愛本宜歟。義述云。其八所謂金剛貪菩薩。
即貪愛而得清淨故。遂能以貪而積集功
徳智惠疾至菩提。由住貪愛性故。所以
持悲愍之契而現其三昧之身悲愍之契
者金剛王軌云。如前幢印。是爲愛金剛女
前幢印者彼軌説愛金剛印云。以左
金剛拳承右肘。右拳竪之爲幢相。是爲愛
金剛印云云是摩竭幢印也。此軌説結印。今
持者直幢上安摩竭魚持之也
文。慢清淨者。慢金剛女也。住金剛薩埵艮
月輪。義述云。其九所謂金剛自在菩薩。出入
三界自在無畏。於生死涅槃而得大我之
體。所以住金剛慢相而現其三昧之身
金剛慢相者。金剛王軌云。如前安二拳腰
側。是爲意氣金剛女印已上四菩薩或傳
爲内四供。如次配嬉笑歌舞。其故不空義
述以春雲秋冬四菩薩如次爲花香燈塗。
以色聲香味四菩薩如次爲鉤索鎖鈴。以
知内院四隅菩薩可嬉笑歌舞。常途説云嬉
鬘歌舞。今云嬉咲歌舞者。勝初軌大樂軌普
賢軌金剛薩埵軌説十七尊曼荼羅之中皆
云嬉咲歌舞故。改鬘爲咲也。欲金剛女者。
亦金剛見。見一切法勝義眞實理常生歡
喜。故爲嬉。觸金剛女亦名適悦金剛。微咲
適悦之形故爲咲。愛金剛女亦名金剛貪。是
歌菩薩也。西方主歌詠徳。四智讃漢語西方
句云。金剛言詞歌詠故云云聞歌讃音諸佛
愛樂。諸佛愛樂故行者又生貪愛。故名愛
也。勝初瑜伽軌云。由此金剛歌大樂隨愛樂
云云可思之。慢金剛女亦名金剛自在。舞
自在旋轉表示故以配之也
問。或人云。以已上四菩薩爲香花燈塗。是
宗叡傳也云云此義如何 答。此義未得其
意。其故見薩埵部儀軌勝初軌普賢軌大樂
軌。以花香燈塗安内四隅名内供養。嬉咲
歌舞安外四隅名外供養。其内四隅所安
花香燈塗是非欲觸愛慢女。春雲秋冬立四菩
薩也。以何知者。金剛薩埵軌説内四隅花香
燈塗爲春雲秋雪四菩薩。宗叡請來曼荼羅
源依此等儀軌歟。若爾者何以上來所説欲
金剛女等四尊直可爲花香燈塗乎。然則
内外四供在處有兩傳。一勝初等四軌花香
燈塗安内四隅。春雲秋冬四菩薩也。嬉咲歌
舞安外四隅。儀軌雖不説之。義准慾觸愛
慢女四尊也。二理趣經釋經金剛王軌理趣
會軌并義述等慾觸愛慢女安内四隅。義准
嬉咲歌舞也。花香燈塗安外四隅。是春雲秋
冬四菩薩也。學者不見此等本説。故於一
箇菩薩謂有内外二傳。攀派忘源之故歟
 問。以嬉鬘歌舞爲内以香花燈塗爲外
者常途説也。勝初等軌反之意如何 答。智
證記問八張云。或瑜伽中以燒香等爲四内
供以嬉等爲四外供。此與常途稍似不
同。今檢瑜伽經本。燒香等是大日尊所作供
養。嬉喜等此四佛所作供養。大日尊以供四
佛。四佛以供大日尊。依檢此意。隨本起處
名爲内外。謂燒香等從中台内心而起。嬉
女二十天等從四方院而起。故知隨本起來
之處稱爲内外也。常途瑜伽以嬉喜等爲
内供者。從能受法者也。謂四方佛各自供
供養中台内院本佛。所以從能受供之者
爲内供。以燒塗等爲外供者。中台本佛從
内出之。送供四方四智諸佛故。以能受人
在中台外名爲外供。此義如是定深隨
聞記第一云。問。就金剛界理趣會何外供
置内内供置外耶。答。諸師會釋不同。然一
師曰。諸會以内置内以外置外。此會獨以
外置内以内置外者表内外不隔之義。加
之隨所受之相。所謂嬉慢歌舞四供得内
名者。能現之尊即大日故名爲内供。然所現
之供供四方佛也。大日住内四佛在外。是
故爲顯所受於此一會在外院也。燒花燈
塗四供四佛變化故攝外供養。然供大日故
今會置内。當知内外不二本迹是一智證
釋意内外四供能現大日四佛相配異本經
説。隨聞記説宜歟。可決之
文。莊嚴清淨者。以下四菩薩如次釋經名
春雲秋冬。理趣會軌名春夏秋冬。金剛王軌
名時春時雨時秋時冬。住外四隅。如次東
南西南西北東北爲其在處也。義述云。其十
所謂金剛春菩薩。能以菩提覺花起供養雲
海。亦以方便授與衆生作功徳利。以花是
春事遂以名之。故持花以爲其契也
衆花開敷莊嚴美麗故。經説莊嚴釋名春
也。既持花爲契。外四供中之華菩薩也
文。意滋澤者。義述云。其十一所謂金剛雲
菩薩。能以法澤慈雲滋潤含識。亦以方便
與諸衆生身心。使無始無明臭穢不善
化成無量供養香雲。以鑪烟像雲遂以爲
號。故持焚香之器以爲契焉餘三菩薩既
云春秋冬。夏稱尤相應。但夏霖雨頻降陰雲
太覆故。或名雲或號雨。以法澤滋潤人意
故名意滋澤也。香烟似雲故立雲稱也
亦云喜悦清淨句者。夏萬物盛故諸人喜悦
時也。故云喜悦清淨也
文。光明清淨者。義述云。其十二所謂金剛
秋菩薩。常以智燈破諸黒暗。亦以方便授
與衆生起無量光明供養雲海。以其空色清
爽莫如秋時依智光體遂以名之。故執燈
明以爲其契
文。身樂清淨者。義述云。其十三所謂金剛
霜雪菩薩。能以五無漏蘊香塗衆生心體。
滅煩惱之熱成五分法身之香。亦以方便
授與衆生起塗香供養雲海。以栴檀塗香
解諸熱毒有似霜雪。遂以名之。故執塗
香以爲其契五無漏蘊香者無漏五蘊也。
無漏五蘊者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見也。天竺
以香塗身能除熱苦故。云身樂清淨也
 已上四菩薩花香燈塗外四供也。常以香
 爲初。此經以花爲初。外四供爲供四佛
 春夏秋冬如次配東西南北。以花爲最
 初。尤有其謂矣 又法賢所譯七卷理趣
 經第三所説尊位次第花香燈塗也。然所出
 眞言者常途香花燈塗次第也。可悉之
文。色清淨者。以下明鉤索鎖鈴四菩薩。如
次住東南西北四門也。義述云。其十四所
謂金剛色菩薩。以色清淨智。於淨妙界起
受用色身。於雜染界起變化色身。而爲攝
來之事。故持鉤爲契或口傳云。人競望無
過色。故此菩薩於淨穢土現受用變化色
身爲鉤召事也
文。聲清淨者。義述云。其十五所謂金剛聲
菩薩。以聲清淨智能表六十四種梵音。普
周法界而爲引入之事故。持索以爲契
如以索引取魚類等。以聲説法引衆生
入佛道故。以聲爲索菩薩也
文。香清淨者。義述云。其十六所謂金剛香
菩薩。以香清淨智發金剛界自然名稱之
香。入一切心以爲止留之事。故持鎖爲契
金剛界自然名稱之香者眞如理也。禮懺
經説香菩薩云眞如薫。此香薫入一切衆
生所有心故。云入一切心也。香有二能。一
周遍。二止留。今取止留之徳譬金剛鎖也」
文。味清淨者。義述云。其十七所謂金剛
味菩薩。以味清淨智持瑜伽三摩地無上法
味以爲歡喜之事。故持鈴爲契此尊持
鈴。鈴歡喜表示也。無上法味者發鈴音驚
長眠。是法音也。衆生聞之生歡喜。如世人
得食味歡喜。故云無上法味也 已上四
攝菩薩了
   已上十七清淨菩薩了
理趣釋鈔第四

 延文元年十月二十二日夜。於東寺西院
 僧房。對師主上綱面授口決了。即以口筆
 所抄之也     金剛資賢寶
二十四
 明暦三年林鐘上旬令修覆畢
        改杲快權少僧都了深
 寛文四辰十月三日一見了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677 678 679 680 681 682 683 684 685 686 687 688 689 690 691 692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