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理趣釋祕要鈔 (No. 2241_ 杲寶賢寶記 ) in Vol. 61

[First] [Prev] 665 666 667 668 669 670 671 672 673 674 675 676 677 678 679 680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秦又有典屬國。亦掌蠻夷降者。漢亦因之。
成帝并入大鴻臚。王莽改鴻臚典樂。東
漢又曰鴻臚。其後並因之。五代史百官志
云。至梁加卿字鴻臚卿。除大字。後魏又
大字。北齊又除之。隨氏因之。皇朝初因
之。龍翔二年改爲同文卿。咸亨初復舊。光
宅初改曰司賓卿。神龍初復舊
百官暦云。一品。文開府儀同三司。武驃騎大
將軍。正二品。文特進。武輔國大將軍 又云。
玄蕃寮和云法師末羅
宇都乃川加左
崇玄署鴻臚寺 頭。鴻臚
卿。典客郎中。崇玄令 。鴻臚少卿 大小
。鴻臚丞。崇玄丞 大小。鴻臚史。史生。
崇玄署史
譯者。圓覺經疏云。譯者易也。以彼方言
花語云云 已上釋譯者號

 延文元年卯月二十五日。 於隨心院傳受
 之。去四日師主上綱參住當門迹。予依召
 自昨日令寄宿。今日始當經傳受了
            大法師賢寶
 明暦三年林鐘上旬加修復畢
          改杲快了深二十四
 寛文四辰菊月二十二日一見了








理趣釋秘要鈔第二延文元年十月九日。
東寺西院僧坊
 
  信成就 時成就 教主成就
一。入文判釋事
今將此經大有二。一總科。二別釋。總科
即直科本經。別釋宜釋經。初總科者。此
三説。一開題云。初從如是我聞下至
恭敬圍遶是序説分也 次從而爲説法
于執金剛位。是正説分也。次從爾時一切如
于信受奉行。是流通分也
二眞實經文句云。就此經中開爲三段。謂
初之七事爲縁起分。次十七章爲正説分
後之一頌爲流通分。就初序中。然今是經唯
通序而無別序。其通序中則有七事。第
一如是者。總擧所聞之法體。第二我聞者。別
聞持之人。第三一時者。明聞持和合而
異時。第四從薄伽梵以下。明聞持之所
。第五從在於欲界以下。明聞持之處。第
六從與八十倶胝以下。明聞持之伴。第七
初中後善以下。嘆所説教勝徳○從
一切法以下。大段第二明正説分○從
切如來以下。第三明奉行流通分慈恩理
趣分疏科判同文句説。彼疏云。於此經中
略有三分。初從如是乃至圓滿清白梵行
是序分也。爾時世尊爲諸菩薩説一切法甚
深微妙乃至略説如是少分。是正宗分也。時
薄伽梵乃至奉行是流通分也○就初分中
天親菩薩燈論偈中之爲六。彼云。前
三明弟子。後三證師説。第一如是。弟子之
信。如是之言今説不虚。第二我聞。顯
。第三一時。聞法有時也。智度論云。説
方人信故。四主。五處。六機。今依佛地
。初分有五。一總顯已聞。如是我聞。二時。
三主。四處。五機。今依此經此爲六。前
五如佛地。第六歎法。有十勝徳説正法
初中後善等此疏依佛地論五成就加
六。文句依天親燈論如是我聞
六。更加歎教七。六七雖異分科是同。
已上開題與文句以取序分異説者。
諸經例。以五成就序分。當經何違
耶。依之自如是我聞于恭敬圍繞
。而爲説法下正明佛所説法。是故屬正宗
。倩見經鉤鎖。所謂妙適清淨句等者。指
上而爲説法乃至清淨潔白文云。所謂何分
序正二段乎。經文連續不分離故。而爲
説法下科正宗。此是開題意也。次文句意又
所憑。菩提留支三藏所譯實相般若波
羅蜜經云。如是我聞。一時婆伽婆以善成
一切如來金剛正智。乃至有菩薩摩訶薩八
千萬人前後圍繞供養恭敬。佛爲説法。初中
後善。其義深遠其語巧妙。純一無雜清淨圓
滿。其名曰金剛手菩薩。觀自在菩薩。虚空藏
菩薩。文殊師利菩薩。轉法輪菩薩。降伏一切
魔菩薩。如是等菩薩摩訶薩而爲上首
經依一説理趣經同本異譯也。而初中後善
等文次列金剛手等同聞衆。以知嘆教句屬
序分。又理趣分云。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乃
至有八百萬大菩薩衆前後圍繞。宣説正法。
初中後善。文義巧妙純一。圓滿清白梵行。爾
時世尊爲諸菩薩。説一切法甚深微妙般若
理趣清淨法門等文 爾時世尊言從此以下
爲正宗之義無諍。依之基師疏以嘆法句
序分意在此者歟
次所以取流通異説者。先開題意。欲令
此法不空無礙速成就故咸共稱讃金剛手言
等文。爲未來流通諸聖集會讃嘆金剛手
故屬流通分也。次文句意。當經以金剛手
主故。讃此尊之文獨屬正宗。是故以
切如來以下一四句偈流通分也。此釋又
非無據。七卷經第三。善哉善哉等頌。五
部具會段説之。比挍當經當善哉善哉大
薩埵於諸悉地當不久之二頌半一切如
來已下一頌不之。是流通故依經不
此四句
   十日
三當書下文云。五種善哉句。從金剛部
乃至佛部。金剛修多羅者。指瑜伽教金剛乘
也。餘句義歡喜信受奉行屬累流通分也
餘句義者。持此以下二頌八句也。開題云。
次流通分有二説。一者爾時一切如來以下。
或説此爲流通分。或説持此最勝教王者一
切諸魔不能壞下此二頌爲流通也。具如
此文流通分出二説。後説同釋經文
但釋經序正科判無之。仰察聖意。歎教句
或屬正宗或屬序分之兩意有之。是故不
別屬釋。是則爲學者増思惟力矣」
問。三段分科爲自宗正意歟。如何 答。梵
網開題云。古徳釋經必分三段。是則淺略
之意。今意一一句句一一字字皆是諸尊法
曼荼羅身法然而有云云此釋者。三段分
別淺略意非宗正意。上來科釋且順古徳釋
之意也。若更云深義者。序正流通分別還是
祕密幖幟也。所謂序分佛部身密。正宗蓮花
分語密。流通金剛部意密。大日經開題有釋。
披而可之。重重義勢如別論矣 已上總
科畢
次別釋者。釋經牒經文一一作委釋。自
以下牒釋文更作釋。是別釋意也
文。 如是者者。諸經初有通別二序。亦
證信序發起序。虚空藏經疏第一潜眞述云。
如是已下爲序分○復爲二種。一明通序
亦名證信序。諸經共有故。二爾時世尊爲諸
菩薩下明別序亦名發起序。此經別縁故
資持記上一上元照云。通是證信。別爲發起
○證信使百世疑。發起顯教非徒設
通序。或爲六事。或爲五事。如上引基師疏
當經唯有通序而無別序。如上引文句釋
且就通序二門。一明安置由來。二釋
句所由。初安置由來者。理趣分疏云。集法經
云。阿難問四事。以何爲師。依何法住。如
何治惡性。經首置何言。佛言。戒能訓誨。可
以爲念處破倒。依之而住。梵法默然伏
彼惡人。一切經初皆表六事。初是正行。次是
正解。後辨障修解行之縁。然此三門必
聖教。故但四問不減不増。智度論云。
阿菟樓駄教阿難請四事。大悲經説優婆離
。今謂二人同教仁王疏上良賁云。大悲
經中。是優婆離教阿難問。大衍經云。阿泥
樓逗教阿難問。智論第二。佛涅槃時娑羅樹
間北首而臥。爾時阿難心沒憂悔。阿菟樓豆
阿難言。汝守護佛法藏者。又佛世尊手
汝法。汝今愁悶失所受事。大衍經云。請
問四事。一佛滅度後諸比丘等以誰爲師。二
何處住。三惡性比丘如何調伏。四一切經
首當何言。佛告阿難。我滅度後。以波羅
提木叉汝大師。依四念處住。惡性比丘
梵檀治之。梵法默然不打罵。但默擯故。
一切經首當如是我聞等言。何故阿難但
四問。大意總明三寶不斷。以戒爲師佛
寶不斷。四念處住如是等言。此二即是法寶
不斷。比丘和合僧寶不斷。三寶久住利樂無
邊故。臨涅槃問答唯四。阿難結集謹奉
。於諸經初如是等阿難問四事
増不減。釋其所由基師賁師意別也。學者
之。以上兩釋約釋尊遺法四問縁
。今宗意非是。大日經開題云。問。何人
如是指言。答。有三釋。初vajrasatva之詞也。
vairocana親之指言也。三dharma爾有無
増減然則如是我聞等言總有四重。一dha
rma爾有無人造作。二大日如來見聞自證之
境界始説法時唱云如是我聞。三金剛手
大日説結集時安此言。四依十八會指
歸并三十卷教王經意普賢金剛薩埵受
日如來勅降閻浮提八相成道臨涅槃期
阿難此言。常途諸師謂阿難問爲
縁起始安如是等言。是則泳派忘源故也。
釋尊告阿難。依金薩内證。金薩安此言
大日直語。大日發此言法爾如是。因縁
結集學彼本有自由。豈執末可
乎。當段釋結集之時所指是經者。且依第三
金剛手結集義。結集者論如別辨
 仁王疏上嘉祥云。就序分中二。初明
 證信序。第二明發起序。諸師因此二序
 雖復重重不同。今以四雙往收義無
 盡。第一證信對發起。第二對通序
 序。第三對如來序阿難序。第四對
 前序經後序。阿難親承音旨證信
 序。發起正經故云發起序。衆經同有名
 通序。發起各異故名別序。佛口自説名
 來序。阿難證信名阿難序。佛所説名經前
 序。阿難後結集證信名經後序
   十一日
次文句所由者。於中有二。一大意。二別釋。
初大意者。仁王疏上云。如是等言自有四意
一爲除疑。二爲信。三爲邪。四爲
正。言疑者。眞諦記云。微細律説。阿難比
丘當高座法藏。衆有三疑。一疑
佛大悲從涅槃。二疑更有佛從他方
三疑阿難轉身成佛。説如是等三疑併斷。
二生信者智度論云。説時方人信故。
又云。如是我聞生信也。信受奉行生智也。
信爲能入。智爲能度。三簡邪者。諸外道輩
自教初皆悉置於阿漚二字云。梵王訓
世有七十二字。衆生轉薄梵王嗔怒呑噉諸
。唯此二字在口兩角。阿表無漚表有。置
彼教首。今佛世尊教阿難如是等言
異彼故。四顯正者。三寶最吉祥故。我經初
佛之一字。即是佛寶。如是一時及彼處所
即是法寶。我聞二字及比丘衆即是僧寶。具
三寶正矣
次別釋者。初如是者。解此二字。諸師異釋
毛擧。且理趣分疏云。言如是者。法花
注云。如是感應之瑞。如以機受名。是以
無非稱。衆生以非爲感。如來以
機爲應。傳經者以名教出於感應故云
。此應肇公解○光宅云。如是將所聞
前顯擧一部也。如是一部經義我親從
聞。即爲我聞當段釋合光宅解。文句如
是者總擧所聞之法體者亦此意也。指下正
所説一部經如是。故云。結集之時所指是
經也
問。若爾者。如是者只是辭之字無別所由
歟。如何 答。指一部經如是。雖
之字。非其所由。謂爲人生信故云
。虚空藏經疏第一云。又智論第一云。如是
義者即是信也。不信者言是事不是也

 大日經開題。如是有二釋。一指上。謂
 一切經初置nama@h二字。指彼云如是。而
 翻譯者不彼二字直云如是也二指
 下謂一部所説文義如是
文。我聞者者。理趣疏云。言我聞者。傳法
菩薩自指己身如是。法親從佛聞故名
我聞
問。我者指何人乎 答。指金剛薩埵也。大
日經開題云。mayazr@uta者。金剛薩埵釋云。離
傳聞工言。我金剛薩埵親從大日尊
此書者金剛薩埵造故。云親從佛聞
其名字。若非薩埵自造者定可名體
高祖得此意今文我金剛薩埵。是得
意加詞。莫怪矣 問。經不金剛手名
。云我有何意乎 答。理趣分疏云。問。諸
佛説法本除我執。何故阿難不名字
於我。答。以理而言亦應字。略有三義
但總稱我。一示俗。宗雖眞。言不
俗。雖我。仍立我名。欲眞諦
俗故。二我者主宰自在之義。阿難多聞聞
持。其聞積集。三惠齊備。文義并持。於聖教
總持自在。若稱阿難聞是法。雖
無。於法中自在。欲法自在
義成故。稱我聞慶喜。三我者。親義。世
間共言我見聞此將爲親證。若但總稱言
阿難聞。或非親聞。從他傳受。今顯親聞
尊所説他傳聞故稱我也。由此三義
慶喜。但總曰我聞文慈恩上生經
疏上同
剛薩埵聞我聞亦准此釋之 問。
金剛手於佛説法而能見聞覺知。何不
我見我覺我聞乎 答。理趣疏以三義
之。第二釋云。娑婆世界以音聲佛事
於諸佛國土故但言聞。諸餘佛士
或以光明妙香味等佛事者。經首亦得
我見覺知等。今顯彼故但言
傳義云。聲以詮辨法義能。在諸餘佛土
聲境共餘境故。妙香味等又假聲力
辨之功。不娑婆之一化。是故自性法身法
界宮説經又安我聞言。餘佛土又定可
。基師釋可一途説
  已上信成就畢
 天支菩薩所造宗論初云。如是傳聞一時
 佛等是如來滅後所造。故云傳聞。然
 阿&MT10769;佛親聞結集。故餘經云我聞。是表
 傳聞。大日開題云。離傳聞工言。我
 金剛薩埵親從大日尊見聞云云准可
 之
   十二日
文。一時者者。作二釋。正釋當説經時
花動地。餘時無此相。故稱一時。又釋三乘
證會時故名一時。佛地論出三義。仁王疏上
本云。依佛地論三義解。一謂。説聽究竟
一時。此就刹那相續無斷説聽究竟總名
一時。若不爾者。字名句等説聽時異。云何
一。論文反釋若不其説聽究竟名
者。如初説字次名後句乃至一品一部終
説聽時異。云何言一。不久近一期究
竟。簡餘部一時故。二謂。刹那頓悟
一時。或能説者。得陀羅尼於一字中。一刹那
項能持能説一切法門。或能聽者得淨耳
。一刹那頃聞一字。時於餘一切皆無
。悉能領受故名一時。此即上根於一刹
説聽頓悟。簡中下根循促異故。三謂説
聽會遇一時或相會遇時無分別故名一時
一時即是説聽共相會遇同一時義。簡
根時前後當段初釋同佛地第一義
後釋同第三義。第三義意云。如花嚴説時
菩薩雖頓益。二乘如聾如瘂。爲菩薩
會遇時。爲二乘其時。今三乘同得
時不前後。故名一時。一者相稱會遇義

六種震動者。大日經疏第九云。六種震動義。
餘經具説其相。今依此宗祕密釋中。六種
謂含嗔癡見慢疑六根本煩惱。一切衆生心
地常爲此重垢自起。今以世尊
至誠之所感動。悉皆甲坼開散佛種萌生故。
六種震動餘經具説其相者。仁王疏
上末云。二動相者。如花嚴云。所謂震・動・踊・
運・吼・撃。初漸爲震。漸大爲動。上下爲踊。
往來爲運。大聲爲吼。相鼓爲撃。大般若云。
所謂動・漏・震・撃・吼・嚗。動即搖動。涌即出沒。
震聲隱隱。撃即扣撃。吼即發響。嚗即聲驚。
上六合三則爲十八。謂動遍動普遍動等。小
動名動諸處皆動名爲遍動。遍大傾動名
遍動。餘皆准。此經總云六種震動。震動名寛
十八矣。又大般若初花嚴三十六皆云
涌西沒西涌東沒南涌北沒北涌南沒中涌邊
沒邊涌中沒。經六動言。或准此故
或抄云。六種動者。如地持説。所謂動涌振
覺吼起。動如車掉。涌如泉涌。亦如釜沸。振
謂下去。如世空物振之則下。覺者動勢令
人心覺。乃至空居衆生亦知。吼者發聲。起
麺起。又准長阿含。六動有三。一六時動
云云謂入胎出胎出家成道轉法輪入涅槃。今
動者則出胎時。二六方動。謂東涌西沒西
涌東沒南涌北沒北涌南沒中涌邊沒邊涌中
沒。三六相動。動・涌・震・撃・吼・爆。搖&MT02509;
動。鱗瀧凹凸爲涌。隱隱有聲爲震。有所
扣打爲撃碎磕發響爲吼。出聲驚異爲爆。
此各有三名十八相。謂動等極動。餘五皆
爾。此中六動即六相動。故莊嚴經云。六動有
十八相
問。地動意如何 答。智論第八云。復次三千
大千世界衆生福徳因縁故。有此大地山河
樹木一切衆物。而衆生不無常。是故佛
福徳智慧大力此世界。衆生福徳令
微薄。一切磨滅皆歸無常。地皆柔軟令
衆生和悦
 智論第八云。問曰。何以故正有六種動
 答曰。地動有上中下。下者二種動。或東踊
 西沒。或南北。或邊中。中者有四。或東西
 南北。或東西邊中。或南北邊中。上者六種
 動。有種種因縁地大動○復次地動
 因縁有小有大。有一閻浮提。有
 天下一千二千三千大千世界。小動以
 因縁故。若福徳人。若生若死。一國地動。
 是爲小動。大動大因縁故。如佛初生時。
 初成佛時。將滅度時。三千大千世界皆
 爲震動。是爲大動。今佛欲大集衆生故。
 令此地六種震動
天雨衆花者。大日經疏第八云。花者是從
生義。即此淨心種子。於大悲胎藏中
行開敷莊嚴佛菩提樹故説爲大般若
仁王般若法花等經有雨花瑞。顯宗諸師各
釋。非至要故不之。今且依疏釋
地動者。遮情破六種煩惱故。雨花者。表徳
無盡莊嚴故。或又地動表理天雨表智。
理智和合而能成法故也。或又地動因依
菩提心六煩惱故。雨花行疏釋萬行開
故。又釋皆獲聖果者果也
問。此經無地動雨花文。今作此釋所據如
何 答。此經説通序別序。聖教非
。定可別縁。其別縁者即是雨花動地相
也。傳法聖者且略不之。金剛手列如來
説會親見其瑞相。今作釋之日擧地動雨
花相。令説經別縁
又三乘種性者。聲聞縁覺菩薩此名三乘
聖果者智證理趣釋難義云。又三乘種性皆
聖果。乃稱一時。今疑聖果爲大日果
彼分果今就此疑之。二意倶可之。
一三乘皆證毘盧遮那一果。疏第七云。若更
深祕密釋者。如三重曼荼羅中五位三
昧。皆是毘盧遮那祕密加持。其與相應者皆
一生成佛。何有淺深之殊則此意也。
二三乘各別果也。此宗意不三乘。爲
剛乘。瑜祇經云。金剛一爲乘不諸法
則此意也。地藏眞言訶訶訶三字疏釋爲
三乘因行。尾三摩曳者。翻云奇哉。如顯教
中權宗。三乘證各果一性果。如一乘
各果一佛。今宗意不各各因果
而成金剛體。非常情所測。故云奇哉。降三
世眞言中又有尾三摩曳句。疏釋云。如佛常
。以慈對治於嗔。以無貪貪。以正見
邪見。今乃以大忿瞋而除忿瞋。以
一切貪。此則最難解難信。故曰奇哉
 降三世不三毒當相曼荼具體
地藏不三乘因行祕密法體。眞言雖
異。奇哉義意是同矣
一時者。教時義第二云。問。不空三藏理趣釋
云。一時者。當説經之時。其地六種震動。或
天雨衆花。餘時則無此相。又三乘種性皆
聖果。乃稱一時也。無畏三藏釋。一行和
上記。大日經義釋云。明群機嘉會之時也。
而今金剛頂疏釋一時無始無終
者。違彼二三藏釋乎 答。疏云。如來三
密一切時處有機必應。故云一時。故一切時
中有無量一時也。隨機適時各説其經。今
一切時名一時者。是總時也。各有當經一
者。是別時也。故二三藏所釋與疏不
性靈集第七云。越有大樂不空十七尊曼荼
。超兩絶而建都。過三諦以構殿。無始
無終坐其極。金幢金杵莊其臺○常恒佛業
何有何無加持圓明兩時。隨自隨他分別。
常義
 已上時成就畢
   十三日
文。婆伽梵者者。已下教主成就句也。佛地
論釋薄伽梵句成徳破魔二義。當段能破
義等者。當破魔義。又有六義等者。當成徳
。仁王疏上云。薄伽梵者。依佛地論
義釋。初成徳義後破魔義。初成徳者。薄伽梵
聲依六義轉。一自在義。永不屬諸煩惱
故。二熾盛義。炎猛智火所燒練故。三端嚴
。三十二相所莊嚴故。四名稱義。一切殊
勝功徳圓滿無知故。五吉祥義。一切世間
親近供養咸稱讃故。六尊貴義。具一切徳
方便益安樂一切有情懈疲故。初
一斷徳。次一智徳。後四恩徳。如次應知。後
破魔者。或能破壞四魔怨四魔者理趣
分疏云。四魔怨者。謂煩惱・薀・死・自在天魔。
諸有情所修善等之爲濟縁記三
上云。天魔住欲界天頂。有出離則懷
。現異相據令欲。陰魔即五陰遷謝不
安住。煩惱魔即心三毒起必滅善。死魔
謂死苦所迫奪其善念
 智論第五云。魔有四種。一者煩惱魔。二
 者陰魔。三者死魔。四者他化自在天子魔。
 是諸菩薩得菩薩道故破煩惱魔。得法身
 故破陰魔。得道得法身故破死魔。常一心
 故。一切處心不著破。入不動三昧故。破他
 化自在天子魔云云 又云。問曰。何以名
 魔。答曰。奪慧命道法功徳善本。是故
 名爲 行願品疏義記宗密云。魔者
 梵語。具云魔羅。此云殺者。殺修行人智
 慧命故。此爲生死根本也。略説有四。一
 煩惱魔是生
死因
二天魔是生
死縁
三蘊魔。四死魔
 是生死
果文
聲論者。帝釋所造未度論也。薄伽六義源出
彼論。故云如聲論
問。今薄伽梵者何佛乎 答。開題云。今是經
則不是。自受用五智及十七尊自受法樂
故。與自眷屬各各説自證三摩地法門
此文。以自受用身能説教主。理趣分
教義主成就句雖今經。彼即化身也。理
趣疏云。其此經首雖佛實徳。然稍異
。所居即在他化自在天王宮中末尼殿内
化身所説 餘經者指稱讃大乘功徳經并
佛地經等。彼經報身所説也。此經化身所説
故云稍異餘經也。然則理趣分摧功歸本
毘盧遮那號。正是化身説也。理趣經自受
用自體立此稱。嘆佛之句二經雖同。兩經教
主其體別也
成就殊勝等者。已下嘆毘盧遮那徳。文句
云。就其第四教主中文分爲三。先標尊號
次從成就殊勝以下嘆勝徳。後從大毘盧
以下擧別號。初如文。就其勝徳
六句經。恐是嘆佛五智徳耳。就中初句
大圓鏡智。次已得一切去嘆平等性智。次
已證一切去嘆妙觀察智。次能作一切去兩
句嘆成所作智。後常恒三世去嘆清淨法界
性智。初三後一皆悉如文。就其第四智中
初句明自行成辨。後於無盡去明化他滿足
 一段經文分文如是。初嘆大圓鏡智
中。殊勝者稱嘆詞也。大圓鏡智是毘盧遮
那自覺聖智故嘆云殊勝也。中方第九識所
證理。東方第八識能證智也。此智是自證實
智故云自覺聖智。圓鏡力故實覺智者則此
意也
問。若嘆大圓鏡智者。不阿閦自覺聖智
何云毘盧遮那乎 答。今所明嘆教主毘
盧遮那徳故。五智同毘盧遮那智也。是故不
阿閦毘盧名
一切如來者。金剛頂經開題云。一切如來
者具顯密二意。顯義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名
一切如來○密義五智佛名一切如來。聚
切諸法共成五佛身故。此五佛則諸佛之本
體諸法之根源。故名一切如來當段釋
其意同也。瑜伽教者。總指金剛頂部經也」
問。此文明阿閦智。是五佛隨一也。何云
切如來乎 答。今一切如來者。阿閦所具五
佛也。以下經文南西北三智皆安一切如來
之言。准而可之。但於具有互具各具二
。如別抄。或又一切如來大圓鏡智徳阿閦
佛主之。乃至一切如來二利應作徳釋迦佛
之。故句初各安一切如來言。一切如來約
總。金剛加持約別。後後例可
金剛加持者者。金剛體五&T037992;金剛是也。加
持用渉入攝持義也。祕藏記注此經口決云。
金剛不壞義
智也
加持界會諸尊渉入攝
持義也云云
則此義也。初
金剛二字之中。十眞如十法界十如來地
者。明&T037992;十峯表示。都部要目云。金剛杵
者菩提心義。能壞斷二邊中道。中有
六菩薩位。亦表十六空中道。兩邊各有
&T037992;。五佛五智義。亦表十波羅蜜。能摧
十種煩惱十種眞如。便證十地金剛
三業。獲金剛智金剛座。亦是一切智智。
亦名如來自覺聖智。若不此三摩地智
成佛者無是處且就五智表示
祖作委釋。五重結護云。五鈷杵顯五智也。
中直者此正義無方便。邊曲者此權義而帶
方便故也。權必歸實故曲也。上下同者。佛
界衆生界同具五智故上下同也 眞言問
答同之。當段唯云十眞如十法界十如來地
是雖異釋。而實不相違。十如十界十地
各分兩半以配五智。學者得意釋之。恐
故今不
 佛地論第七云。或説十種。謂於十地
 十無明。所顯眞如即十法界。如攝大乘廣
 辨名相。如是増數乃至窮盡一切法門
 皆是眞如差別之相。而眞如體非一非多。
 分別言説皆不辨。由一切虚妄顛
 倒。假名眞如。能爲一切善法所依假名
 法界。離損減謗假名實有。離増益謗
 名空無。分析推求諸法。虚假極至於此
 更不度。唯此是眞假名實際。是無
 別。最勝聖智所證境界
十眞如者。十地所證眞如也。初地名遍行眞
。乃至第十地名業自在所依眞如。具如
識論等明。若依安然意者。十眞如則法花十
如是也
十法界者。十界也。聲字義云。理趣釋經有
界文云云是指此文也。十界有三配立。一
六凡四聖。如花嚴經等説。二三凡七聖。十住
心建立是也。三五凡五聖。十住心論第一所
出十種住宮是也。今十法界者。是五凡五聖
配立也
十如來地者。歡喜等十地也。即身義釋現世
證得歡喜地文云。歡喜地者。非顯教所
初地。是即自家佛乘初地也云云佛乘十地
故名十如來地。若依安然釋者。非歡喜等
十地。同性經如來十地是也。凡此宗意於
法門心法門佛菩薩衆義。太殊常途談
故。十地十如及十界皆於果地中立之
是故總云如來十眞如十法界十如來地也。
菩提心義第二云。理趣釋釋上下十峯金剛
智處中云。表如來十地十眞如十法界。即身
成佛義釋十界中。具列地獄等十。與天台
同。所言如來十地。謂證契經四乘十地中諸
佛十地。一廣明智徳地。乃至十毘盧遮那智
藏海地。非是歡喜地等菩薩十地及二乘各
十地故。十眞如亦非般若所明歡喜地等十
。所證十種眞如是法花中唯佛與佛乃能
究竟諸法實相如是相等十如是法。故十如
是與十眞如名義同也
金剛大空智處者。金剛喩實相智。此智遍
凡聖常恒不變如金剛不壞常住。故又此智
破有無而成中智。如金剛摧壞衆物。故
金剛名。大空智者。空空不空二相而具
一切相故名大空智。處者。是諸法所安住
之處也。即身義釋大空位文云。諸法所
故號云云位與處名異意同矣
加持者者。加持往來渉入義五鈷金剛往渉
彼無邊佛智是加義也。無邊佛智來入收
此五鈷金剛是持義也。持故加。加故持。舒則
法界。卷則收一塵。卷舒自在加持不二也」
中道十六大菩薩者。五&T037992;把處云中道。此處
十六大菩薩安住之處也。以何知者。下得
自性段云。或時他身想吽字。五&T037992;金剛杵。中
央把處想十六大菩薩云云 上引要目意亦
之。或口傳云。把處有十六花葉。是表
六大菩薩云云普賢智者。普遍一切處義。賢
最妙善義。十六大菩薩同具此徳故名普賢
智也
從此展轉者。下第二段釋云。從金剛薩埵
至羯磨。次第流出嬉戲・鬘歌・舞等菩薩。又
從四内供養次流出香花燈塗香等四外
供養菩薩。又從四大菩薩各流出四門菩薩
總意云。五&T037992;十峯表五佛。把處十六葉表
十六大菩薩。從十六大菩薩展轉流出餘尊
展轉有二種。一二重展轉。從薩寶法業四菩
出内四供。是一重也。從内四供
外四供。是二重也。二一重展轉。從薩寶法業
四大菩薩出四攝菩薩。唯是一重也。四波
羅蜜生處。此書前後未其文。且准菩提
心論。四佛智爲近大日四波相。在
臺伴菩薩名。居四方主佛號。佛菩薩
異。其體是同。是故禮懺經於四波羅蜜
四智稱。四佛四波一體義可其意。然
則五&T037992;五智表示故。四方四&T037992;中攝四佛四
波二徳。彼此能所共成三十七尊
解脱輪大曼荼羅者。三十七尊各住月輪。此
月輪名解脱輪。聖位經五解脱輪者則此意
也。此輪是自性清淨眞心也。而能遠離三毒
妄想。衆徳輪圓故名解脱輪也。三十七尊形
此月輪一曼荼羅。故云大曼荼羅也。
或又曼荼羅輪圓具足義也。此輪壇解脱分
段變易二種生死故云解脱輪大曼荼羅
   十四日
三昧耶智者者。南方灌頂方。東方灌頂以
前受三昧耶戒位也。三昧耶戒亦名菩提心
。菩提心阿閦三摩地故。以三摩耶戒
東方也。誓也者。菩提心以誓願體。
菩提心。論云誓心決定。疏云決定誓願
是故菩提心云誓也。三昧耶有平等本誓除
障驚覺四義。今譬者其一也
亦曼荼羅者。非三昧耶得名。三昧耶智者
曼荼羅名也。次下云三昧耶智曼荼羅此意
。曼荼羅者此翻道場。三昧耶戒道場故名
三昧耶智曼荼羅也。或又釋三昧耶義
亦曼荼羅。下釋云。三昧耶者○爲曼荼羅之
異名云云三昧耶此翻平等。平等者最極微
妙之處也。曼荼羅如醍醐融妙麁物不雜故。
義翻極無比無過上味。是故三昧耶曼荼
羅梵名雖異其義相通故。以曼荼羅
昧耶名
勿令將來者。摩訶衍中以持明祕藏
故。必依師可受學。不師傳自師心恣修
學者。多成匱法業。於無量劫惡趣中。是
故佛密部諸經中處處立制法。今引以爲
必入三昧耶智曼荼羅三昧耶
故。云是故得知等
受三昧耶者。菩提心戒屬東方也。然後可修
行者。屬南方
文。已得一切如來者。明南方平等性智

如來在因地者 以下至菩薩法器。還釋
東方以爲南方承來。則堪任下正明南方
也。因地者。對三界法王果位發菩提心位
因地。菩提心論。諸佛菩薩昔在因地者。
比位
從灌頂師者。五祕密儀軌云。則於現生
逢曼荼羅阿闍梨曼荼羅爲具足羯
普賢三摩地入金剛薩埵其身
云云即身義注此文云。此明初授菩提
心戒時由阿闍梨加持方便得之益云云
灌頂師者。當曼荼羅阿闍梨。三昧耶智曼荼
羅者。當得入曼荼羅。加持弟子等者。當
具足羯磨等。謂以三種菩提心親因
三聚淨戒羯磨受縁持發得身中本
有如來藏性受三昧耶戒。其時成眞言修
行法器故。云以成修眞言行等
問。加持弟子等文其意未詳如何 答。加持
弟子者。以羯磨等種種方便正加持弟子身
中本有如來藏性之位也
本有如來藏性者。三十七智也。依此加持
三十七智發金剛加持。金剛加持者。
則共成三十七位之解脱輪大曼荼羅也。或
傳云。入三昧耶智曼荼羅者。指三昧耶戒場
加持弟子等者。受者加持法也。欲戒場
之時阿闍梨作此法。依此義者。入トスルトキ三昧
耶智曼荼羅阿闍梨加持弟子之。發
金剛加持者。正入戒場三昧耶之位也。
兩傳用捨可決明師
則堪任持明者。釋灌頂寶冠句。持明者一
門灌頂也。大日經第七云。持明灌頂云云
疏下云。持明灌頂者。如律中未具戒
但作本尊眞言印念誦不廣學
者。一部灌頂。約金剛界者五部。約胎藏界
者三部。一部中諸尊三密受學之。不
也。乃至者。三部五部都法學法也。傳受印
可者。准大日經。第四三昧耶傳法灌頂也。等
者。第五三昧耶祕密灌頂也。灌頂階位者。總
結也。灌頂建立重重階位難紙上。更聞
口傳而已
問。經灌頂寶冠者其意如何 答。理趣分疏
云。西域世間刹帝利種太子將帝王之位
先請有徳婆羅門等以爲師傅。乘千里象
四大海水。以吉祥茅彼海水太子
。令其淨潔作大吉祥。四方歸伏方受
。古翻云刹利水澆頭王。今新翻云刹利灌
頂大王。王身必是刹帝利種。請婆羅門
師傅其頭頂。以婆羅門性修梵行淨
之族故。刹帝利請灌其頂。此乃効習受
法王位之儀式也。謂第十地究竟菩薩生
界上大自在宮。蓮花臺中將金剛定
佛之位。勝諸菩薩。菩薩中尊佛之長子。名
太子。十方諸佛是其師傅。各舒惠手及右
臂手。以三世佛清淨法水灑其頂。頂謂
心首及其頭首。除無始來二障垢穢有漏染
遍滿清淨無漏潔白殊勝法位。如世太子
既灌頂已將王位王冠王之服
王之殿。佛法太子亦復如是。將法王
法主之位佛之冠此釋先灌頂次寶冠。
若依祕密行儀。先寶冠次灌頂也。或又著
則云灌頂。仁王經儀軌所説五種灌頂中寶
冠灌頂是也。灌者護念義必不灌水。委細
別論
以此爲初因者。釋爲三界主句。灌頂後三
密四智修行究竟成就成三界法王之位云
成佛極果也。三界法王者。如來成道處在
究竟天宮上。是三界統領處故。云三界法王

問。灌頂者正覺壇軌則也。以之爲究竟極
。今何云此爲初因等乎 答。灌頂有
重重位。具云之位位可灌頂。大論之有
三位。一地前。二初地。三十地究竟。若十地究
竟所受之灌頂。灌頂則成佛位也。若約前二
。受灌頂之後更假修行方便。然後成佛。
但機有頓漸故。雖薄地凡夫。約頓悟頓入
灌頂之位則成三界法王。今且約
次人之初因等也。兩部大經説相多
此軌則。不怪矣 問。若爾者登壇
受職有何益乎 答。受灌頂人功徳與
等。金剛手等諸大菩薩爲此人恭敬禮
拜。何以故。墮在佛種性故。雖自開顯一
切智智。位同大覺眞佛子。雖底下凡
。至此職位。爲人成師施利益越法
。十方諸佛加護供養猶如佛無勝劣
誰云其益
有已證一切如來者者。明西方妙觀察智

上所説者。指東方
一切智智者者。釋一切智智句
皆以者。釋瑜伽二字
獲得者。釋自在二字。西方或名智慧門
或爲定門。是則定慧相應尊故也。一切智智
者智慧也。是五智中妙觀察智也。以何知者。
攝眞實經上云。已能證入一切如來妙觀察
智大瑜伽法無礙自在云云 此智與定相應
故云皆以瑜伽法相應也。下得自性段云。
自金剛與彼蓮花二體和合成爲定慧
云云則此意也。瑜伽者定也。定云瑜伽。瑜伽
此云相應。定與理相應故也。瑜伽則法故
瑜伽法。次相應者。智與定相應。瑜伽相
應所望別也。不重言矣。獲得於法自
在者。依定慧相應故。於諸法門自在。阿
彌陀主諸佛説法徳。四親近初尊名法菩薩
又此意也。下釋hr@i@h云。是故蓮花部亦名
法部。由此字加持極樂世界水鳥樹林
皆演法音。如廣經中所説或口傳云。於
法自在者。hr@i@h字中@i字字義也。阿彌陀名
觀自在王如來。又依@i字義
之。第六識與心内所依末那同體故縁内。
心多能依五識同體故縁外。通内外無礙自
在。於凡夫心外迷情遮那内證花臺
故云觀自在王如來hr@i@h@i字自在之義是
也。相應經云自在大三昧耶云云
文能作一切如來者。明北方成所作智。此
智二利應作故。分經文自利利他。能作
等自利。於無盡等利他。如文句釋
一切印者。一切如來各具四智印一切
。四智印者。大智印三昧耶智印法智印
羯磨智印也。是則爲學者易解先別釋
一切印三字也。能作等者。次總釋經文。初
能作二字之中。由獲瑜伽自在故者。西方
承來之。能作者。北方也
一切如來者。釋一切如來句
一一佛者。釋一切印平等句。羯磨處智
者。釋種種事業句。意云。四智印各具平等
故云一切印平等。四智印雖異。各攝
皆悉等量故曰平等
羯磨處智者。四智印各有威儀事業。羯磨智
印自體事業羯磨智義不言。然此羯磨通
前三種故。四智印總云羯磨處智也。或口
傳云。下經説羯磨云。能作所作性相應故
云云羯磨二種三股作十字形。是能化所化
相應表示也。先徳釋云。能化三密就所化。所
化四曼渉能化。一一互融輪圓足。三三平等
即成佛云云是故一切印平等者。羯磨能化
所化平等義也云云
遍至無盡者。釋於無盡等句。能作種種等
者。釋一切意願等句。經一切意願作業皆悉
圓滿者。一切意願約所化。所化心願非一故
一切意願。作業等者約能化。隨衆生所
種種事業皆悉令圓滿故云作業皆
悉圓滿也。或又作業二字屬所化。皆悉圓滿
四字屬能化。上中下等者。疏第三釋悉地
三品。上密嚴國土。中十方淨土。下諸
天修羅宮也。此三品更有上中下。故云九品
悉地
疏第六云。且就有相瑜伽自有上中下三
。上謂觀毘盧遮那等諸如來身。中謂觀
殊師利等諸菩薩身。下謂觀因陀羅等隨類
之身尊勝儀軌下云。悉地有三種。下悉
地者。長生不死。地仙中爲王○中悉地者。
隱形悉地中爲轉輪聖王。住壽一劫。上悉地
者。所加持藥物器杖等三相具現○其無相
悉地者前三種悉地爲下悉地。若無相中悉
地者。或得本尊身若得應化身。乃至十地
位菩薩之身。號曰中悉地。其上悉地者。三業
即是三密。三密即是三身。三身即大毘盧
遮那如來智○此是無相悉地中最上悉地之
法也
瑜祇疏上云。胎藏蘇悉地法三部各別雖
三法。而三部一一亦成三法。都有九種悉
教時義第四云。胎藏界有三種法。如蘇悉
。如來部是扇底迦法。蓮花部是補瑟底迦
法。金剛部是阿毘遮嚕迦法。如來部是上成
就。蓮花部是中成就。金剛部是下成就。此三
品中各有三品九品成就
文常恒三世者。明中方法界體性智也。
如來清淨法界智者。則此意也
無始時來本有者。釋常字
處煩惱者。釋恒字。如次體與用也。或又
香象起信疏下云。非前際生故常。非後際
故恒也云云此釋者。不減釋常。不増
恒也。或又常則恒。一段通釋二字。不
別配
三世者者。上常恒出過三世。此三世常在
三世義也。或又三世常住故云常恒三世。依
前義者。常恒三世之。依後義者。常
タリト三世
一切時者者。一切時三字連屬下身語意
業金剛句。一切時身語意金剛ノコトクニイマス之。
故攝眞實經云。三業堅固猶若金剛云云
思之
在於異生時者。釋一切時
三業清淨者。釋身語意業
猶如虚空者。虚空具種種徳。今寄清淨不染
喩也。疏無始無終湛若虚空者。約
始無終邊。當段又兼存此意。故連一切時
身語意業句
金剛者者。得金剛稱數所因
初證得佛地者。約自在義。金剛者。百練
金屈申自在也。若至佛地。一切法成自在無
礙徳。謂小芥子藏大須彌。一毛端納四大海
等。自在神變非思議境。故云佛地一切
法自在也
次得證身口等者。約能破金剛。別本
即身義云其金剛者何義乎 答。如金剛能
破物。智能破惑意故。是智義也 問。能
願惠惑障故。意密可爾 身口何
金剛乎 答。今意身口意發智用能破
惑障故名金剛 問。若爾其身口意發
方何 答。結印契是身之智用。眞言是
口智用也
次於藏識者。約所破金剛。是即煩惱
直名金剛。三密能破此煩惱故。從所破
破立金剛名。修道煩惱者。修道所斷煩惱也。
煩惱有見修二惑。見易斷修難斷。倶舍光
記云。見惑易斷總立一果。修惑難斷別立
三果云云 大乘意又如是。是故今擧難斷
故云修道煩惱。習氣者藏識中所含修
惑種子也。唯識論云。種子既是習氣異名云云
則此意也
用以大空者。釋大毘盧遮那如來句也。
前身口意金剛三摩地此毘盧遮那果
故。云用以大空等。五祕密儀軌云。三密
金剛以爲増上縁能證毘盧遮那三身果位
即此意也
   已上教主成就畢

 延文元年十月十五日。於東寺西院
 僧坊奉傳受了 同聽榮寶闍梨心源房
 明暦三年六月上旬令修覆畢
        改杲快權少僧都了深








理趣釋經秘要鈔第三延文元年十月十五
日。於東寺西院僧
 
受之
   住處成就 眷屬成就
文。經云在於欲界者。以下明住處成就
。初牒經。後他化自在天宮者下解釋。解釋
具。先直可經文
在於欲界者。理趣疏云。欲者貪愛。即是婬觸
段食之貪。界者族累壃畔之義。界由欲生。能
於欲名爲欲界
他化自在天王宮者。同疏云。經次言他化自
在諸天福力隨欲所須應即現。然第五天
業既殊勝即不是。隨欲化物。但以生得
變化之力作種種所須之具而受用之。今
第六天業更殊勝。雖衆具隨欲即現。亦
能自變化作衆具。而不受用。要待他天
爲樂具自方受用。業力勝故。由是義
他化天。就此天中貴賤臣主等別
今處彼天貴主所居臣賤下惡天處
故經復言天王宮中
 智論第九云。問曰。何以名他化自在。答
 曰。此天奪他所化而自娯樂故。言他化
 自在化自樂者。自化五塵而自娯樂故
 言化自樂
一切如來者。明天王宮中殿。理趣分云。
一切如來甞所遊處咸共稱美大寶藏殿。同
疏云。甞者曾也。遊謂遊陟。處謂安處。唯一佛
住諸佛不居則非好處。今顯十力過現諸佛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665 666 667 668 669 670 671 672 673 674 675 676 677 678 679 680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