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蘇悉地羯羅經略疏 (No. 2227_ 圓仁撰 ) in Vol. 61

[First] [Prev] 467 468 469 470 471 472 473 474 475 476 477 478 479 480 481 482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經。作成就諸餘事等下至作除遣法 釋曰。
四明事縁若速。直爾用心。應作啓請及除
遣法。其事縁者。謂有障起。及魔興嬈。或病
者加苦。以如是等名爲事縁
經。如上所説下至誠心請之 釋曰。五明
如上所説具辨閼伽擬欲請召。若有難等
誠心請之
經。若復有人下至速得成就 釋曰。六明
隨人所樂作召請法。如文可知也
蘇悉地羯羅經略疏卷第五
  元慶八年九年十九日於元慶寺寫得
 傳燈大法師位最圓 



蘇悉地羯羅經略疏卷第六
 供養者品第二十 
供者奉進也。養者具食也。具珍者以奉進
尊者也。又供者給也。養者育也。是即應屬
下類者也。今於供養略有二種。謂事法供
養。及眞心供養。事法供者。塗香。花鬘。燒香。
飮食。燈燃等也。眞心供者。但眞言手印。以
此獻之。及四供養。標心奉獻也。又品中演
説遣除。護身。結界。念誦。種種諸事。皆是嚴
淨諸佛國土。利益有情大事供具。今此品
中。具説如是種種供養。故云供養品也
經。復次奉請尊已下至而供養之 釋曰。
此品。大段第八。明依部類或諸事業而供
養之。即答云何修供養。兼答誦何偈眞言
也。此偈眞言雖其問異。而義趣同供養之類
故爲一段。分文爲二。初明供養次第。次若
成就諸餘事下。二明念誦次第。初亦爲二。
初明事法供養。次若塗香燒香下。二明眞
心供養。初亦爲五。初明觀知部類諸事業
等應獻供養。次既奉請已下。二明奉請受
供養。次如前已説下。三明獻供次第。次如其
次第下。四明持誦忿怒眞言令供清淨。次
各用本色下。五明正獻供養。此即初也。奉
請尊已者。即指前品。次依部類等者。正示
此品所作之事。所設供物。隨於三部及三事
業。而其色味種種不同。依其差別應奉獻
之。故云依部類等也。又所供物。或豐或儉。
故云大小分明觀知。如是等事。不失法則
而奉獻之。故云依於法則而供養之
經。既奉請已下至受微獻供 經曰。二明
奉請受供養也。分文爲二。初明奉請就座
受供養辭。次明頻與作禮敬謝降臨。此即
初也。初喜尊者降臨道場。故云善來等。然
後復請就座受供養。故云復垂哀愍等也」
經。復起誠心下至皆應依此 釋曰。二明
頻與作禮敬謝降臨意。謂尊者降臨。是大
悲垂愍。不越本誓。故見降臨。非我能請。
如是毎時而陳謝辭。故云啓請本尊等也
經。如前已説下至次乃燃燈 釋曰。三明
獻供次第。在文可見。然此等供物。常在實
際不思議界。無有性實。其體清淨。一一遍
滿盡虚空界。非是諸佛菩薩天人修羅所作。
而隨行人意之所樂。能縮能盈。供養一切
海會諸尊。利益無盡法界有情。莫謂世間
愚情所執有質礙法。若住阿字本不生際。
雖有能所。無差別相。非供而供。非利而
利。般若經云。不壞假名。而能演説第一義
諦者也
經。如其次第下至善悦人心 釋曰。四明
持誦忿怒眞言令供清淨也。問。前既云
此等供物體常清淨。何故今云持誦眞言
悉令清淨。豈非相違。答。行人之情。無始時
來。對執既久。若不依憑聖衆大誓。焉速能
契法界體性。故加眞言慕捺羅等。盡底清
云云
經。各用本色眞言下至皆亦准此 釋曰。五
明正獻供養也。供物各有契印眞言。各須
持誦而奉獻之。故云各有本色眞言等也。
當奉獻時。各各應稱物名獻之。故云各
烈。其名。如獻塗香。閼伽。花香。飮食。燈明。
皆亦如是。故云皆亦准之
經。若塗香燒香下至速滿其願 釋曰。二
明眞心供養也。中亦有三。初明本色眞心
供養。二明四種眞心供養。三明一種運心供
養。此即初也。本色眞言者。即五供養眞言及
印。其奉獻辭并獻閼伽。在文可見
經。離此之外下至隨力應作 釋曰。二明
四種眞心供養也。此四供養任其力分。隨
用其一。故云此善品中隨力應作也
經。或復長時下至無過運心。 釋曰。三明
一種運心供養。文亦爲二。初明運心供養。
次明運心供養爲最所由。此即初也。世出
世間一切諸法。唯在一念。如莊周夢爲胡
&T037173;翔百年只在一眠。故花嚴第十八中。
如功徳林菩薩説偈云。心如工畫師。造種
種五陰。一切世界中。無法而不造。如心佛
亦爾。如佛衆生然。心佛及衆生。是三無差
別。若人欲求知三世一切佛。應當如是觀。
心造諸如來。故此文云。如世尊説。諸法行
中。心爲其首也。言諸法者。謂世出世一切
諸法也。所言行者。即道也。迹也。謂一切法
即道迹也。又行即徳行。内外之稱。在心爲
徳。施之爲行云云然今此文。擧外顯内。謂
從不思議清淨法界中。而流出恒沙一切法
道迹。及難思徳行。如是等法中。而是心爲
源。故云諸法行中心爲其首也。若達心
源。標心即能遍滿法界供養諸尊。故云若
能標心等也
經。若成就諸餘事下至成就諸事眞言 釋
曰。從此以下。二明念誦次第也。於中爲
三。初明結護。次若於本法而已説者下。二
明念誦雜法則。次如上所説念誦次第下。三
明總結也。就初爲四。初明遣除障者。次
遣除障已下。二明除地中穢。次又用此眞言
下。三明護淨。次又誦七遍灑地方界下。四
明結界。此即初也。三部三法。其事非一。故
云諸也。且指供養次第之外。名爲餘也。言
爲障者。内以惑障名爲障者。外以毘那夜
迦等名爲障者也。言毘那夜迦者。其類
繁多。不欲行人。修諸善法。獲得悉地。若不
知者。爲此所弊。今依蘇魔呼童子請問經。
略出其相。彼經上卷云。復次世間有諸障
難。毘那夜迦。爲求過故。逐念誦人。於中
分別。總有四部。何等爲四。一者摧壞。二者
野干。三者一牙。四者龍象。從此四部流出
無量毘那夜迦。摧壞部主名爲無憂大將。其
部中。有七阿僧祇。以爲眷屬。護世四王所
説眞言有持誦者。彼作障難。野干部主名
曰象頭。於其部中。復有十八倶胝眷屬。摩
醯首羅所説眞言有持誦者。彼作障難。一
牙部主名曰嚴髻。其部亦有一百四千倶胝
眷屬。大梵天王及喬尸迦日月天子那羅延
神諸風神等所説眞言有持誦者。彼作障難。
龍屬部主名曰頂行。其部中有一倶胝那臾
多一千波頭摩。以爲眷屬。釋教所説諸妙眞
言有持誦者。彼作障難。又訶利帝兒名曰
愛子。般指迦將所説眞言彼作障難。又摩尼
賢將兒名曰滿賢。於摩尼部所説眞言有
持誦者。彼子作滿賢而作障難。如是諸類
毘那夜迦。各於本部而作障難。不樂行者
令得成就。自變化作本眞言主。來就行
者。受彼供養。時明主來見是事已。却還本
宮。作如是念。云何如來許彼誓願惱亂行
者令法不成。如斯障難。是假使梵王及喬
尸迦諸天龍等。不能破彼毘那夜迦障難。
誓願唯有大明眞言之教。如法修行。免斯障
難。是故行者誦數滿已。復應更入成就眞
言諸事妙曼荼羅。作此法已。彼障難者。便
即退散。復次持誦供養及以護摩。不依法
故彼等得便。而作障難。又復行者心常猶
預。念念生疑。爲誦此明。爲誦彼明。作如
是念。彼亦是便。又復行者。多無義語。談世
俗事。或説興易。或説田農。或論名利。説
斯等語。彼障難者唐然得便。歩歩隨逐。令
心散亂。譬如有人尋水而行。影入水中現
形。隨逐不相捨離。毘那夜迦入行者身。恒
不相離。亦復如是。復有毘那夜迦。澡浴之
時。得便入身。或有毘那夜迦。正念之時
得便入身。有眠臥時得便入身。有供
養時得便入身。有護摩時得便入身。譬
如日光照以火珠而便火出。毘那夜迦入
行者身。念誦之時令心散亂。増長貪瞋無明
等火。亦復如是。有毘那夜迦。名曰水行。洗
浴之時。法若有闕。彼即入身。遂令行者種
種病起。所謂飢渇咳嗽懈怠多睡。四支沈重。
加以多瞋。有毘那夜迦。名曰食香。獻塗
香時。法若有闕。彼即入身。遂令行者復有
病起。所謂思想憶生縁處。或時思餘處。或
思眞人。便生懈怠。或思想欲分別諸境。
又有毘那夜迦。名曰烏黒。其形極大。獻
燒香時。法若有闕。彼從地出而便入身。遂
令行者諸煩惱起。所謂慳貪諂曲忿恚。頻頻
失精。令身不清。復有毘那夜迦。名曰燈
頂。獻燈之時。法若有闕。彼即入身。遂令
行者種種病生。所謂心病壯熱損心。復有毘
那夜迦。名曰花笑。獻花之時。法若有闕。彼
即得便。遂令行者種種障起。所謂壯熱鼻塞
&MT00617;。眼中涙出。支骨酸疼。及與伴侶相諍
離散。復有毘那夜迦。名曰嚴髻。念誦之時。
法若有闕。彼即得便。遂令行者有諸病起。
所謂壯熱便利不出。諸毘那夜迦入身。熾盛
令心迷惑。以西爲東。作諸異相。或即吟
詠。或無縁事欲得遊行。心懷異相。有
不決。便起邪見。如是言謗。無眞言及其
悉地。無天堂及能居者。亦無善惡及彼因
果。亦無纒縛及以解脱。持誦者唐損其功。
以此邪見與心相應。遂出此言。撥無因果。
以手斷草。及抃塊土。眠時噛齒。或起
欲想。及欲娶妻自愛樂者。彼不相愛樂。自
愛樂者彼即愛樂。既不順意。臥而不
睡。欲作邪行。竟夜不眠。設若得睡。夢見
大蟲獅子虎狼猪狗所趁駝驢猫兒及鬼野
干鷲鳥絲鷺及鵄&T064462;。或時夢見著破故衣不
淨之人。或時夢見裸形髠髮黒體之人。或時
夢見裸身外道。或見枯池及以枯井。或見
髑髏。或見骨聚。或見破壞人所棄捨。或見
石磓。或見恐怖畏難之人執槍刀及器伏
欲來相害。夢見如是惡相。若有此相。即知
彼等毘那夜迦令作障難。行者即用軍荼利
忿怒明王眞言而作護身。如上所諸魔障難。
悉得解脱。不能惱亂。若有念誦彼眞言
者。諸毘那夜迦。終不得便。具如彼經也。今
此文云忿怒眞言。如言軍荼利眞言等。又
復毎部有辨事眞言。應用遣除。故云當部

經。遣除障已下至及備手印 釋曰。二明
除地中穢也。於中爲二。初明總示。次
佛部請火天下。二明所用眞言。此即初也。行
者本所修尊者之眞言加持水遍灑。故云
本部。又奉請火天。普請諸尊。故云遍請。但
召請諸尊。應有別眞言。且此段未説也。言
護摩者。其事繁多。不可具出但云護摩。倫
字。力尊反。比也從也。倫猶類也。謂應比
從其手契也
經。佛部請火天下至除遣地中作諸障者
釋曰。明所用眞言也。於中有三個眞言。
各説所用法式。悉皆如文説也
經。又用此眞言下至作淨除穢 釋曰。三
明護淨也。分文爲三。初明灑淨供物等。
二明灑淨自身。三明灑淨座處。此即初也。
且用三個眞言及印。示其法則。如文可知」
經。爲自淨身下至作淨除穢 釋曰。二明
灑淨身。其手印等。具如供養法也
經。復用一切事眞言下至灑潔於座 釋曰。
三明灑淨座處。一切事眞言者。謂辨事眞言

經。又誦七返下至護地方訖 釋曰。四明
結界也。分文爲二。初明三種結界。次又有
五種護衞法下。二重明護衞法。就初爲三。
初明結地方界。次結虚空界下。二明結虚
空界。次應當用部心眞言下。三明結方界。
此即初也
經。結虚空界應同下至結空界用 釋曰。二
明結虚空界。分文爲二。初明蘇悉地通結
虚空界。次三部別結虚空界。此即初也。此
蘇悉地結空界。亦是金剛部結空者也
經。佛部結空界下至唯通當部 釋曰。二
三部結虚空界。在文可知也
經。次應當用部心下至而遺除之 釋曰。三
明結方界也。言部心者。三部各有心眞
言也。三部各有明王根本及心眞言。亦有
三部主及使者心。隨取其一用結方界。或
雖非根本。而但以諸心所結之處。如置
垣牆。是故仙天護衞。無能作障也。有爲法
者。爲字施也作也。謂修諸部成就之事。若諸
障者。有作邪法。應依甘露軍荼利法而
遣除之也
經。又有五種護衞法下至忿怒甘露軍荼利
部母 釋曰。二重明護衞法也。分文爲二。
初列護衞法名。次金剛牆眞言下。二明所用
眞言。初亦爲二。初列五種護衞法。次部母
者二明列部母竝皆如文也
經。金剛牆眞言下至應重結之 釋曰。二
明所用眞言。於中爲二。初明五種護衞所
用眞言。次諸事既了下。二明部母眞言。此即
初也。於中有五個眞言。初一眞言。是金剛
牆。即結方界。次一眞言。是金剛城。即結上
方界。次一眞言。是金剛橛。即結地界。次第
四第五亦是通結眞言也。文末云有如是等
金剛牆眞言者。是即擧初取攝後四故云
爾也
經。結諸事既了下至當部母眞言 釋曰。二
明部母眞言。分文爲三。初明勸進。次正明
眞言。三明部母眞言功能。此即初也
經。佛部母眞言下至眞言末 釋曰。二正明
眞言。於中有三部母眞言。如文可知也」
經。先誦此母眞言下至諸天増衞 釋曰。三
明部母眞言功能也。功能有六。一能衞本
尊。二能蠲衆罪。三除諸交障。四悉地相應。
五母通成事。六諸天増衞也。蠲罪除障。其
理必然。本尊已離一切怖畏。何故今云能衞
本尊。然爲表行者慇懃之誠。故云衞尊。非
謂本尊猶有恐怖也。但誦一母。亦通衞護
餘部所作。故云但誦佛部乃至亦通二部。此
即別約忙麼鶏母而作是説耳。若依常説。
忙麼鶏者。是金剛母。然瞿醯中卷云。然其
奔計通三部母。若依此説。應云忙麽鶏亦
是佛部母故。此文云佛部忙麽鶏也更檢
誦初後而誦部母。天衆増衞故云初後等
也。蠲字。古玄古携二反。除也
經。若於本法而已説者下至而念誦之 釋
曰。二明念誦雜法則也。分文爲四。初明應
隨本法先誦。次若以本部尊主眞言下。二明
結護雜法則。次如上備作護身結界下。三明
攝心念誦雜法則。次但諸眞言初有唵下。四
明教授諸事。初亦爲二。初明應隨本法
先誦。次無繁別者下。二明若不然者隨
應作。初亦爲二。初明於本法所説欲先
誦此者應隨彼念誦。次明獨勝眞言亦應
先誦。此即初也。意謂。本法若有説。應先誦
之眞言。若要先念此者。應隨本法也
經。或於本法下至亦應先誦 釋曰。二明
獨勝眞言亦應先誦也。意謂。若於本法有
所稱歎獨勝眞言。必應先誦也
經。無繁別者下至皆應作之 釋曰。二明
若不然者隨*今應作也。持誦及作法。扇底
迦等時。應用上所説供養次第等。故云皆
應作之也。繁字。扶藩反。多也。繁猶盛也
經。若以本部尊主眞言下至用而作之 釋
曰。從此以下。二明結護雜法則也。分文
爲十。初明作三部諸事時結護。次部心眞
言下。二明護尊護身結護。次若作阿毘遮
嚕迦下。三明作三法結護。次若眞言主現時
下。四明眞言主現時結護。次念誦了時下。五
明發遣時結護。次若於穢處下。六明穢處結
護。次澡浴之時下。七明澡浴結護。次喫食之
時下。八明喫食時結護。次欲臥之時下。九
明臥時結護。次若作諸法下。十明妄作護
持法則時結護。此即初也。分文爲三。初明
所用五種眞言。次此五種眞言下。二明此五
眞言。三部遍有。各於本部應取其一而用
諸事。次所謂自護下。三明三部諸事。此即初

經。此五種眞言下至而用作之 釋曰。二
明此五眞言。三部遍有。各於本部應取其
一而用諸事也。毎部各有五種眞言。故云
三部遍有也。隨作毎部種種諸事。各取本
部其一眞言。應作其部一切諸事。故云隨
作諸事等也
經。所謂自護下至當得悉地 釋曰。三明
三部諸事也。三部諸事。各各不同。不可
擧故。此文中。總含諸事。且説十一。謂一自
護乃至十一餘諸事所不述者也。所成就物。
爲他所偸。而作却徴之法等。各爲發覺。
餘皆如文。如是諸事。而用當部五眞言中
其一眞言。故云亦爲當部等也
經。部心眞言下至咽下心上 釋曰。二明
*護尊護身結護也。於中亦有結髮。結袈裟。
結線索。或頭指遍點。或牛黄白芥子閼伽水。
皆以部心持誦用之
經。若作阿毘遮嚕迦下至兼而護之 釋曰。
三明作三法結護。如文可知
經。若眞言主現時下至忿怒眞言 釋曰。四
明眞言主現時結護也。爲除怖故。但用部
尊主眞言。若作諸事。其旨不然。故云但作
諸事常以二眞言也
經。念誦了時下至而作隨意 釋曰。五明
發遣時結護也。護眞言主。及護自身。而用
部尊主眞言。或部母部心。故云而作隨意

經。若於穢處下至不得廢忘 釋曰。六明
穢處結護穢處不淨。其處非一故云等也」
經。澡浴之時下至軍荼利也 釋曰。七明
澡浴結護。如文可知
經。喫食之時下至護身念持 釋曰。八明
喫食時結護也
經。欲臥之時下至眞言護身 釋曰。九明
臥時結護也
經。若作諸法下至不得其便 釋曰。十明
妄作護持法則時結護。竝皆如文
經。如上備作護身結界下至安祥念誦
釋曰。從此以下。三明攝心念誦雜法則也。
分文爲二。初明結前開後。次念誦之人下。
二明廣説法則。此即初也。如上*備作等者。
是結前也。然後攝心等者。即開後也。謂如前
備作諸事已。今須起作以後諸事
經。念誦之人下至枝葉用爲座 釋曰。二
明廣説法則也。分文爲五。初明行人所坐
之座。次供養既了下。二明讃歡。次既已起至
誠心下。三明懺悔。次次應合掌頂禮下。四
明數珠法則。次次應持誦眞言下。五正明念
誦之法則。此即初也。分文爲二。初明草座
床座等法。次座上結跏下。二明座上所作之
事。此即初也。其茅草座高闊長短。在文可
見。磔字。竹格反。張也開也。興唐云。當坐於
茅座。不得加以床褥之類也。然受用生茅。
略有三義。一者其性潔清。離處諸樂觸。可
以蠲除行者昏怠恣慢之心。二者此是吉祥
草。世尊以爲敷座。而證菩提。是故能降一
切諸障。三者以此吉祥茅表惠性也。此草
兩邊多有利刺。若坐臥執持無方便者。乃
爲所傷。若順手將護之。則不能爲害。一
切諸法亦如是。若順諦理觀之。一切塵勞
皆有性淨之用。若失方便。則能損壞智身。
故以爲法門表像也。此文云念誦時及持誦
時者。是即且明所用之時。言持誦時者。謂
持誦物等之時也。諸教法中。多歎生茅以爲
其座。若爲無此草。而亦示餘耳。言用作床
座者。謂庳脚床子。法華儀云。應置庳脚床
子可去地半寸已來。以淨茅薦用敷其上。
文意准知也
經。座上結跏趺坐下至下成就法 釋曰。二
明座上所作之事。如文可知也
經。供養既了下至大威金剛 釋曰。二明
讃歎也。即兼答彼初問中云誦何偈眞言。
然偈即眞言。故云偈眞言。彼菩薩意。恐修
行者任自胸臆作讃頌辭。大違聖意。是
發此問。令説伽他以爲末代之軌範也。故
文末誡云。其讃歎文。應用諸佛菩薩所説歎
偈。不應自作讃歎也。分文爲四。初明應
讃諸尊次第。次伽他曰下。二正示讃歎之
偈。次作是虔誠下。三明更讃餘諸聖衆。次其
讃歎下。四明勸誠。此即初也。所讃諸尊。總
有五個。謂佛。法。僧。自在。明王。在文可知」
經。伽陀曰大慈救世尊下至我今稽首禮
釋曰。二明正示讃歎之偈。有五行偈。分文
爲五。初一偈。歎佛。次一偈。二歎法。次一
偈。三歎僧。次一偈。四歎觀自在。次一偈。五
歎明王大威金剛。此即初也。言伽他者。具
如前釋。然讃歎偈。而用梵語。是猶彌善。持
念者云五讃者是也。初三句明正歎佛徳。
後一句明致虔誠禮也。於三句中。初一句
正擧佛寶。後二句是即歎徳也。言大慈者。
無縁大慈。任運遍滿二十五有。亙二死海。
救護世間。故云救世。世出世間。無有倫疋。
故以爲尊也。善導一切智。此一句即歎智
徳。普以五種三昧耶智。能隨諸樂。故云善
遵一切智。又如來三業。無不遵智。故爲
善遵一切智。導字從也。福持功徳海。此一句
即歎福徳。法界衆徳。名以爲福。其徳大猶
如大海。海尚際限。如來功徳。其實不然。今
取小分相似之義。且以爲喩。佛以此等不
思議徳莊嚴其身。故云福持功徳。又此兩
句釋上一句。由具智福故能慈救世尊。又
智助福徳。福徳飾智。故作互釋也。以上
接下。名爲𥡴首。凡聖位異。阿理一體。故首
接足。雖無能所。敬上愛下。亦是天然。是
故投誠諸尊。致捨身禮也
經。眞如捨摩法下至我今稽首禮 釋曰。此
一偈二歎法徳也。於中。初三句。明正歎
法徳。後一句。明致虔誠禮。於三句中。初一
句。正擧法寶。後二是即歎徳也。眞如是所
證。捨摩即能證。法是軌則義。後能所證。於
諸法中。是軌則故。自性清淨是爲眞如。然
虚法生時。此心不生。諸法滅時。此心不滅。
不生故不増。不滅故不減。以不生不滅不
増不減故。名之爲眞。三世諸佛及以衆生。
同以此一淨心爲體。故名爲如也。言捨摩
者。亦云奢摩。亦云舍摩他。亦云奢摩他。譯
爲寂靜。即定義也。除斷煩惱。是智所作。然
智由定發。非定不智。故且擧定以兼智耳。
然供養法云眞寂第一義。若准彼文者。捨
摩屬眞如。其義亦不違。次二句中。初句明
淨生死因。次句明除生死果。言貪瞋者。
根本煩惱。且擧其二。即兼所餘慢無明疑
不正見及二十隨煩惱等。若具言者。應云能
淨界内界外一切煩惱所知。今略言之。故云
貪瞋。此等能害法身惠命。故名毒也。若住
祕密一切智智。則一切惑本來清淨。猶如陽
炎。其本實性自不可得。不須騷擾。既是清
淨。故云能淨貪瞋毒也。言惡趣者。地獄等
三趣。名爲諸惡趣。是惡所感故。修羅等三
趣。以爲諸善趣。是善所感故。又三善爲惡。
是有漏故。二乘爲善。是無漏故。又二乘爲
惡。是自度故。菩薩爲善。是兼濟故。又顯教
菩薩爲惡。未知密故。祕教菩薩爲善。以
知如來最深祕故。除盡此等種種惡趣。引
接安置毘盧遮那法界宮殿。故云善除諸惡
趣也
經。得法解脱僧下至我今稽首禮 釋曰。此
一偈。三歎僧徳也。初三句。明正歎僧徳。後
一句。明致虔誠。於三句中。初一句。正擧僧
寶。後二句。是即歎徳也。言得法者。隨所入
門。得證諦理也。言解脱者。斷除二障。脱
生死縛也。大小不同。若小乘者。斷煩惱障。
脱分段縛。若大乘者。倶斷二障。脱二死縛。
是等爲僧。若具言者應云僧伽。今略云僧。
此翻和合。以具事和理和義故。一人不名
和合。四人已上乃名和合。事和無別衆。法
和無別理也。善住諸學地者。此則且擧未
極之位。若約小乘三果是也。若大乘者是因
位也。勝上等者。若供養外道梵子者。未
脱生死。未爲福因。若敬此等得法之僧。
而脱生死八苦煩籠。終能得到常樂寶宮。
故名勝上福徳因也
經。大悲觀自在下至稽首禮 釋曰。此一
偈。四明歎大悲觀自在徳。初三句。明正難
大悲徳。後一句。明致虔誠。於三句中。初一
句。正擧大悲。後二句。即歎徳也。此菩薩。是
蓮華部主。故別稱歎大慈悲心。無有邊際。
普觀衆生。照其所宜而無罣礙。故爲觀自
在也。十方三世海會諸尊。皆共讃歎。云一
切佛讃歎也。若一稱名。拔無量苦。與廣大
福。故云能生種種福也
經。大力忿怒尊下至稽首禮 釋曰。此一
偈。五明歎忿怒。初三句明正歎忿怒徳。後
一句明致虔禮。初一句擧忿怒身。次二句
正歎徳也。言善哉者。賀慶之辭。三部忿怒。
稱之爲王。降伏一切諸爲障者。故云降
伏者。供養法云大力奇忿怒成就大明王。
今迴彼文以爲善哉。准思知之云云
經。作是虔誠下至相好功徳 釋曰。三明更
讃餘諸聖衆也。作是虔誠讃佛菩薩者。
結前也。又復合掌等者。即開後也。恐行者只
讃歎。所請心不渉餘。是故又復勸應讃嘆
餘諸聖衆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種種功徳也
供養法云。先所歸命諸大菩薩。如欲讃嘆。
隨意依經而讃嘆之。及餘本尊時欲讃者。
亦應讃歎。意亦不違也
經。其讃歎文下至自作讃歎 釋曰。四明
勸誡。若任胸臆旨不周匝。又後起發放逸
之心。是故勸誡也
經。既已起至誠心懺悔諸罪 釋曰。從此以
下。三明懺悔也。分文爲五。初明懺悔諸
罪。次起至誠心下。二明歸命三寶。次歡喜
踊躍下。三明發菩提心。次我從過現下。四
明迴向。次又如過現下。五明發勝願。此等
五事。皆是滅罪増福之事。初懺悔破大惡業
罪。歸命三寶。破邪歸依。發菩提心。破迷眞
罪。迴向是破爲諸有罪。發勝願是破發惡
願罪。今此文中。無有勤請及以隨喜。歸命
三寶攝得之耳。勸請即破謗法之罪。隨喜
是破嫉妬之罪。就初懺悔分文爲二。初明
勸進。次我今歸命下。二正明懺悔諸罪。此
即初也。言懺者。謂陳露先惡。言悔者。謂
改往修來。約此懺悔。有二種別。謂理事
懺也。言理懺者。普賢觀云。端坐念實相。衆
罪如霜露。惠日能消除。我心自空。罪福無
主。是名大懺懺。是名莊嚴懺悔。是名無罪
相懺悔。是即名爲眞實理懺也。言事懺者。
極理幽深。觀用輕疏。惑障覆蔽。悉地難成。
重運二業。助發意業。歸命聖衆。發露黒惡
諸佛覆護。速得相應。是爲事懺也。何況身
結滅罪之契。口唱摧惡眞言。意觀無住本
尊。是故此經供養次第云。復當修行慈悲喜
捨。淨住一境。應涅槃理。妄想所執。棄捨永
除。如是懺悔。無量罪滅。無邊福増。是懺悔
之意也
經。我今歸命十方下至證知我等 釋曰。二
正明懺悔諸罪也。分文爲二。初明歸命
諸尊請證知我。次自從過去下。二正明懺
悔。此即初也
經。自從過去下至造諸惡業 釋曰。二正
明懺悔也。分文爲二。初明發露先惡。次今
對諸佛下。二正明懺悔。就初爲二。初明煩
惱所覆造諸惡業。次或於佛法下。二明尊
卑人處造諸罪業也。煩惱覆心久流生死者。
即發露過去之罪。根本及以隨煩惱等
爲煩惱也。煩惱覆心。是過去因。久流生死。
即過去果也。貪瞋疑覆造諸惡業者。是即發
露現在惡業。且擧三毒。兼攝見修諸煩惱
等。又若明三障者。貪瞋癡是煩惱障。惡者
報障。業者業障。文意准知也
經。或於佛法下至廣聚諸罪 釋曰。二明
尊卑人處造諸罪業也。佛爲人天師。師嚴
道尊重。法是諸佛師。賢聖從此生。菩薩是
有兼濟之恩。聲聞縁覺是爲聖。人天福田。
父母即有鞠養之恩。和尚阿闍梨及善知識
等以爲尊處。皆有教導助開之恩。然誹謗
三寶。陵慢師友。違恩背義。而行逆罪。天
雖廣不覆此人。地雖厚亦不載此人。此
人命終。直入地獄。是故慇重須懺此罪也。
一切衆生。皆是未來諸佛。過去父母師僧。皆
應恭敬。上來尊卑。或有徳。或無徳。而於此
等作逆罪事。又諸有情中。行無饒益事。而
於菩薩度人門中犯三昧耶。有無徳句。該
冠上來尊卑人處。文意可悉。於如上處者。即
指上伴人處也。所造諸惡者。是報障也。一
切罪業者。即業障也。此等二障。煩惱爲本。
擧末攝本。故無煩惱。又若開罪爲煩惱
者。三障數足。於上來處作如是罪。故云於
如上處等也。自作教他等者。作上來罪。而
有一雙兩雙。謂一自作。二教他作。三見作
隨喜。於此一雙兩雙。皆具三業。普作罪業。
故云身口意業廣聚諸罪也
經。今對諸佛下至竝皆懺悔 釋曰。二正
明懺悔也。銘誠心腑。名爲誠心。又契心極
理。以爲誠心。若如是懺。累劫所作。如霜
露滅。故云誠心懺悔所造衆罪也。所作黒
業。其數無量。不可數知。唯有諸佛。乃能知
之。故云如諸佛知竝皆懺悔也
經。起至誠心下至頭頂禮已 釋曰。二明
歸命三寶也。言至誠心等者。謂以三箇至
誠之事歸命三寶。一者誠心。二者盡形。三
者歸命。捨盡形身。是爲盡形。此三種事。汎
爾難爲。若修行人。致此至誠。諸尊海會。感
應道交。而垂救護。是故歸命三寶。必示三
轉法輪。令諸有情得到涅槃。故名涅槃路
也。爲除衆生苦等者。是明歸命三寶之由。
然此文未見勸請隨喜。其旨兼在此段文
中。何者。若爲有情歸命諸佛。必當勸請常
住在世説法利生。故兼勸請。又佛若轉三
種法輪。諸衆生得三世利益。必應慶彼。故
兼隨喜也。然歸命辭。在供養法。依文可尋
經。歡喜踊躍發菩提心 釋曰。三明發菩提
心也。分文爲二。初勸進。次求於勝上下。二
正明發菩提心。此即初也。此菩提心。名爲
無上大乘種子。能與衆生甘露解脱上妙之
果。是故勸進也
經。求於勝上下至悉地佛果 釋曰。二正
明發菩提心也。文爲四。初超明第四誓。
次世間衆生下。二明第一誓。次除煩惱下。
三明第二誓。次今起大悲下。四明第三誓。
此即初也。令修行者開悟所期之妙果。故先
明第四。勝於三乘菩提之果故云勝上。而
得解脱二死之縛故云解脱。彼菩提果。未
盡微細無明妄執。如味麁澁。今此妙果。麁
細倶盡。無有執毒。如味甘甜。故云甘露。彼
果名不就。是果爲成就。故云悉地佛果也」
經。世間衆生下至令離惡趣 釋曰。二明第
一誓。謂衆生無邊誓願度也。言世間者。即
是分段變易二種世間也。見修二惑。感得分
段果報之苦。無明細惑。招得變易微細之苦。
故云無量諸苦也。然彼變易。雖非惡趣。而
比常寂名爲惡趣。故擧二土以爲誓境也。
經。除諸煩惱下至種種翦迫 釋曰。三明
第二誓。謂煩惱無邊誓願斷也。感二死惑。
是爲煩惱。除斷其因。即脱其果。故云令得
解脱等。雖云脱果。意在除斷召果之因。故
爲第二誓也。翦字。子踐反。斷也削也盡也。
猶殺也。割截也
經。今起大悲下至我爲除滅 釋曰。四明
第三誓。謂法門無盡誓願知也。爲諸衆生樂
欲不同。諸佛菩薩法藥無盡。或作歸依。或
爲歸主。或作導師。或作無畏。或與安樂。或
爲除滅。然衆生病無量。其藥何限之。今蔽
度相對。且示其端耳。布施治貪弊。言苦衆
生者。即是慳貪所致貧窮困苦也。若行布
施。爲諸衆生大依止處。故云爲苦衆生而作
歸依也。若犯禁戒。流雜六道。無有歸主。
若全戒浮嚢。佛果尚不難。何況人天果。是
即擧即善果之主。故梵網云。微塵菩薩衆。
由是成正覺。若説行之者。亦得稱主。故
云無主衆生爲作歸主也。若恣瞋毒。傾蕩
無遺。經云瞋障百千法門。故云失路衆生。
爲説忍道。銷滅瞋障。故云爲作導師也。若
懈怠者。放逸猗臥。忘失本心。不生善法。終
墮惡道。不免怖畏。故云怖畏衆生。若修精
進。一切善法。滋茂増長。乃至獲得如來無畏
之地。故經云精進故得三菩提。故云爲作
無畏也。次言苦惱者。謂散亂苦。故金光明
云。心輕磣。難爲除此弊。演説世禪及出
世禪。令彼獲得禪定之樂。故云苦惱衆生
爲得安樂。故法花云悉與諸佛禪定解脱等
娯樂之具者。即此義也。言衆生煩惱者。即
癡煩惱。智慧能滅。故云衆生煩惱我爲除滅

經。我從過現下至速成佛道 釋曰。四明
迴向也。分文爲二。初明迴向。次悲念衆生
下。二明修四無量等令上來事廣大清淨。
此即初也。言迴向者。是迴衆善向大菩提。
謂衆生無善。我以善施衆生已。正迴向菩
提也。從過現未來者。是明修諸善業時也。
修諸善業者。總擧所修。言六波羅蜜者。別
擧善名。從此以外。稱爲一切。以如是等三
世善業迴向法界諸有情等。故云盡以迴向
等也。歸於正路。謂無上因。同昇妙果。謂無
上果。此迴向善。非令有情但受世樂。同共
令得無上涅槃因果之樂。故云歸依正路
等也。乃至菩提等者。復願依此善根。不失
菩提心。故三摩地禮懺文。云懺悔隨喜勸請
福。願我不失菩提心也
經。悲念衆生下至不應我執 釋曰。二明
修四無量等令上來事廣大清淨也。悲念
衆生者。是悲無量也。起大慈心者。是慈無
量也。彼有衆苦何時除滅者。是即前二慈悲
之境也。喜捨無量。慈悲兼之。照悲無量。
縁衆生苦。深起愍僞。欲拔其苦。縁此心
入定。與悲想應。慈者。想衆生得樂。縁此
心入與慈定相應。喜心者。想衆生得樂。生
大歡喜。縁此心入與喜定相應。捨心者。捨
愛僧想。住平等觀。縁此心入與捨定相應。
此四通名無量心者。從境得名。以所縁衆
生無量故。能縁之心亦隨境無量。故悉受
無量心名也。爲淨心故常持六念者。是明
持六念法。能除世間一切障難増長功徳
也。一者念佛。謂念佛陀。神徳無量故。二者
念法。謂念佛法巧妙。得今世後世果。無熱
惱。不待時能到善處。通達無闕也。三者念
僧。是佛弟子衆。具足五分法身。是中有四
雙八輩三乘得果。應受供養禮拜事。世間無
上福田也。四者念戒。謂念戒是能遮諸惡安
隱住處。是中戒有三種。所謂律儀能除身口
諸惡。定共能遮煩惱惡覺。道共能破無明。
得慧解脱也。五者念捨。謂有二種捨。一者
捨施捨。二者捨煩惱捨。捨施能生大功徳
也。捨煩惱捨因此得智慧。證大涅槃也。
六者念天。謂念四天王天等。一切天衆。果報
清淨。利安一切。通言念者。内心存憶六念
功徳。故名爲六念。由此六念所修善法。彌
得増廣。故須六念也。心住一境等者。即是
心住一實境界無分別故。謂能迴向者。所迴
向處。諸法皆是妄想和合故有。一切諸法實
不生。故云心住一境也。而不分別生死涅
槃故云而不散亂。亦復無有不分別執
故。云不應我執。是故供養次第法。云應涅
槃理妄想所執棄捨永除也
經。又如過現下至具如上事 釋曰。五明
發勝願也。總有六願。言如過現發願者。
是教諸佛發四弘願也。應如發願生諸淨業
以下。願令諸衆生具六波羅蜜。言生諸淨
業者。是戒度也。願與衆生成就諸徳者。是
世出世諸禪定徳也。復願過去乃至復能捨
施者。是即施度也。増益智慧者。即智度也。
成大忍辱者。即忍度也。常修善品者。謂精進
度也。識宿命智者。是願令衆生獲得十八
不共及六通也。言宿命者。不共中是智慧
知過去世無礙。於六通中是宿命通。各擧
其一兼知餘者也。心壞大悲者。謂願令衆
生具四無量及大慈悲也。言大悲者。四無
量中慈悲無量。如常所釋。更有大慈大悲。
其名雖同四無量中。而體殊別。非可爲類。
何者。方至極果位。得受大名。故諸佛常在
大慈悲。住慈善根力。普薫三業。於十方界
起普現用。而作佛事。利益一切。言大慈
者。佛住大慈心中。以大慈善根力故。能實
與一切衆生世間樂及出世間樂。故云慈能
與樂。若四無量中慈。雖心念與樂。而衆生
實未得樂。故不名大也。樂有二種與樂。一
住大慈三昧。慈力冥薫。隨所應得樂。衆
生各得安隱力二慈三昧力。普現三業。隨
有應得樂。衆生見聞知者。各獲安樂。故名
大慈。即是如意珠王身也。言大悲者。佛住
大悲心中。以大悲善根力故。能實拔一切
衆生世間苦。分段生死苦。及變易生死苦。故
云悲能拔苦。前四無量中悲。唯心念拔苦。
而衆生實未得脱苦。故不名大悲也。有二
種拔苦意同慈中分別。但有拔苦之異故
名大。即是藥樹王身也。次願諸生類等者。謂
願諸生類所生之處具如上事。前各各願。今
願忽具。以此爲異。文意可知也
經。次應合掌下至作諸事業 釋曰。以下廣
説法則。而有五中。第四明數珠法則也。分
文爲五。初明先禮本部尊主。憶念明王。
作諸事業。次先以右手下。二明淨珠法則。
次以右手大指下。三明執持珠。次復爲護持
下。四明護持珠。次用前珠印下。五明用珠
印之法則。此即初也。三部各有部主明王。
隨所作事。應禮憶念其部尊主及以明王。
故云頂禮本部等也
經。先以右手下至明王數珠而誦眞言 釋
曰。二明淨珠法則也。於中爲二。初明取
數珠之法。次佛部淨珠眞言下。二明所用眞
言。此即初也。然此淨珠法則。是即穿珠孔
時式也
經。佛部淨珠眞言下至莎去二
嚩訶四句
釋曰。二明所用眞言也。中有三部淨珠眞
言。各以此三部淨珠眞言。隨其本部眞言。
用穿珠孔。一一珠顆。持誦七遍。乃至穿繼畢
已。是其式也
經。以右手大指下至捻數珠印 釋曰。三明
執持珠也。分文爲二。初明執持珠。次菩
提子珠下。二明簡擇數珠。此即初也。三部
各有把珠之法。今是且明通用之印。搯字。
土刀反。捾也。捾援也。援引也。取也
經。菩提子珠下至應當執持 釋曰。二明
簡擇數珠。分文爲二。初明三部本分數珠。
次或用木槵子下。二明泛引數珠隨色類
簡撰之。此即初也。然念珠經云。珠表菩薩
之勝果。於中間滿爲斷漏。繩線貫串表觀
音。母珠以表無量壽。乃至云。金剛子珠倶胝
福。蓮子念珠千倶胝。菩提子珠無數福。念
珠分別有四種。上品・最勝・及中・下。一千八
十以爲上。一百八珠爲最勝。五十四珠以
爲中。二十七珠爲下類。設安頂髻。或挂耳。
或安頚上。及安臂。所説言論成念誦。以此
念誦淨三業。由安頂髻淨無間。由帶頚
上淨四重。手持臂上除衆罪。能令行人
速清淨。若修眞言陀羅尼。念諸如來菩薩
名。當獲無量勝功徳所求勝願皆成就。是
故今文云一切念誦應當執持也
經。或用木槵子下至速得成就 釋曰。二
明泛列數珠隨色類簡擇之云云供養法
云。以活兒子於佛部爲數珠。以蓮花子
觀音部爲數珠。以嚕捺囉叉子金剛部爲
數珠。又説。取活兒子・蓮花子・嚕捺囉叉子・
商佉及石・木槵・金・銀・鐵・鉛・錫・熟銅・琉璃。
隨取其一數過百量而作數珠。以右手
執。心不散亂。眞言誦畢。一時當孤。勿令
前後。文意隨宜。應取用耳
經。復爲護持下至莎去二
訶 釋曰。四
明護持珠也。文有三部持珠眞言。供養法
中。名爲成就數珠眞言。而彼文云。穿繼畢
已。又更持誦眞言百遍。如前法而淨數珠。
後以此眞言而作成就。眞言如文也
經。用前珠印下至明王眷屬 釋曰。五明
用珠印之法則也。毎部珠用。各各不同。故
云用前珠印各依部中等也。餘文可悉。故
不繁記。明王必有眷屬之衆。故云明王眷
屬也
經。次應持誦眞言下至心縁別境 釋曰。此
明念誦雜法則。而有八中。第五正明念誦
之法則也。於中有想眞言之主傾誠不散等。
悉如文也
經。但諸眞言初有唵字下至及餘忿怒念誦
 釋曰。從此以下。大段第二明念誦雜法
則。有四段中。第四明教授諸事也。然此一
段。文廣事繁。今作十八對。消釋經文。謂
一字旨字數對。二三品十分對。三定數定事
對。四諫作勸作對。五怠忘勤相對。六一例
三淨對。七備衣表鉢對。八積功添徳對。九
無間簡擇對。十上處上時對。十一難破易破
對。十二備供除障對。十三上感下應對。十四
加供増念對。十五夢警現罰對。十六懺過罰
過對。十七内服外除對。十八數減數増對。
此即初字旨字數對也。分文爲二。初明依
字旨作三法念誦。次三部眞言下。二明看
字多少而滿遍數。此即初也。言唵字及嚢
塞迦藍字者。是寂災義。亦兼増益。故
言應靜心中作扇底迦補瑟徴迦念誦等也。
𤙖柿吒字者。是降伏義。故云應作訶毘遮嚕
迦及忿怒念誦也。掇字。都活反。拾也
經。三部眞言下至滿如上數 釋曰。二明
看字多少而滿遍數也。字有十五。應誦
十五落叉遍。字有三十二者。應誦三落
叉。過此數者。應誦十千遍已上者。供養
法云。其呪字從一至四。應誦滿一倶胝遍。
從五字至十字。隨一一字數。滿十萬落叉
遍。十五字乃至三十二字。誦滿三落叉遍。字
過誦一萬遍。大唐阿闍梨云。若四字眞
言。誦滿一倶胝。若十字眞言。毎一一字滿
十落叉。若三十二字眞言。毎字滿三落叉。
若四十字已上眞言。毎字一萬遍。文意准知

經。觀其部類下至乃至成就 釋曰。此即
第二三品十分對也。分文爲二。初明觀三
品等而作念誦。次但諸眞言下。二明持誦
遍數。分爲十分。祈請眞言主。初亦爲二。初
明觀三品而作誦持乃至成就。次如是初
誦下。二明若先誦遍數不滿不得成就。初
亦爲二。初明三個三品。次細觀部類下。二
明細觀部類而作誦持乃至成就。此即初
也。三個三品者。謂上中下成三品。扇底迦等
三品。聖者謂天等三品也。前兩三品是所成
就。後一三品是能成就。在文可知
經。細觀部類下至乃至成就 釋曰。二明
細觀部類而作誦持乃至成就也。三部爲
部。三事爲類。又三部各有三事。故云部類
也。上成就用聖者所説眞言。中成就用
天所説眞言。下成就用地居天所説眞言。扇
底迦等三亦復如是。又隨行者心之所樂即
成三品。細尋部類應作誦持及以成就。故
云細觀部類等。具如前諸品等所説也
經。如是初誦下至而先念誦 釋曰。二明
若先誦遍數不滿不得成就。若雖細觀部
類差別作念誦等。若先念誦遍數不足。悉
地難期。故云作勝上心而先念誦也
經。但諸眞言下至已如先説 釋曰。二明
持誦遍數分爲十分。祈請眞言主也。分文
爲三。初明初祈請。次第二下。二明第二第
三祈請。次祈請法則下。三明祈請法則。初
亦爲二。初明結前。次明開後。此即初也
經。誦持遍數下至然後念誦 釋曰。二明
開後。文亦爲二。初明遍數十分應作念誦。
次明纔滿一分而作祈請。此即初也。爲作
祈請。預爲分數。然意且在由眞言主之肯
不肯而取所作念誦進止也
經。既滿祈請下至從頭作 釋曰。二明纔
滿一分而作祈請。初度祈請悉地因縁若
無相貌。捨前所作後從頭作也
經。第二第三下至棄不應誦 釋曰。二明第
二第三祈請。事旨在文。更不煩記
經。祈請法則與召請法同 釋曰。三明祈請
法則也。分文爲三。初明祈請法則。次祈
請之時下。二明夢中眞言主背去。或不與
語。更須起首。次如是再三下。三明由夢警
界而定進止。此即初也
經。祈請之時下至起首念誦 釋曰。二明
夢中眞言主背去或不與語。更須起首。如
文可知
經。如是再三下至不久成就 釋曰。三明
由夢警界而定進止。分文爲二。初明若
見警界當知成就。次明若無警界不應
誦持。此即初也
經。若無警界下至恐與人禍 釋曰。二明
若無警界不應誦持。如文可知
經。初持誦時下至不應加減 釋曰。此即第
三定數定事對也。分文爲二。初明密處誦
持定依初日疲極遍數不應加減。次先説
三時下。二明定時中所作事。此即初也
經。先説三時下至造諸善業 釋曰。二明
定時中所作事。分文爲二。初明時中所作
之事。次若如是者下。二明如是作時法驗
易成就。初文爲六。初明晝三時中所作事
業。次於夜三時下。二明夜三時中所作事業。
次若晝念誦下。三明直晝夜二時所作事。次
多具諸藥下。四明念誦前後而作護摩。次如
前先出下。五明無問前後恒作念誦及護
摩事。次或於法中下。六明但作護摩。此即
初也。在文可知
經。於夜三時下至消息之事 釋曰。二明
夜三昧中所作事業。分文爲二。初明夜三
時亦同晝三時。次於夜中時下。二明於夜
中時更有所作。此即初也。於夜三時亦同於
上者。初後二分。全同於上。但中分間。稍有
少異。彼加澡浴。造諸善業。今加消息之事
故也
經。於夜中時下至説爲勝上 釋曰。二明
於夜中時更有所作。謂阿毘遮嚕迦法。安
怛馱嚢法。起米多羅法云云
經。若晝念誦下至晝作護摩 釋曰。三明
直晝夜二時所作事業。謂晝夜二時。互作念
誦及護摩也
經。多具諸藥下至最爲其上 釋曰。四明
念誦前後而作護摩。如文可知也
經。如前先出下至念誦護摩 釋曰。五明
無問前後恒作念護摩事也。言如前先
出所説團食者。獻食品云。若護摩時。所須之
物。先辨置於本尊主前。若持誦人。毎欲食
時。先出一分食。亦同置尊前。如先作護摩
而後食者。應預作食而出置之。先設供養
所辨食已。然後應當起首念誦。獻諸花藥
及諸飮食。當須念之。不應廢忘。仍依本
法。若言一時念誦。一時供養諸根藥食。若言
二時念誦。二時供養。若言三時念誦。三時供
養。如是依法當速成就也。言團食者。又
彼品云。或作種種胡麻團食。或作種種白糖
食。歡喜團食。以如是等名爲團食。具如諸
文也
經。或於法中下至念誦眞言 釋曰。六明
但作護摩。雖但作護摩。非不誦眞言。故
云亦須念誦眞言也
經。若如是者下至法驗易成 釋曰。二明
如是作時。法驗易成如文可知
經。持誦之人不生瞋怒下至種種之相 釋
曰。此即第四諫作勸作對也。分文爲二。
初明諫不應作事。次持誦了時下。二明勸
應作之事。此即初也。諫不應作。總有八種。
謂一不生瞋怒。乃至第十亦不分別種種
之相。悉如文也
經。持誦了時下至爲授教誨 釋曰。二明
勸應作之事也。總有五種。謂一持誦了時。
應誦部尊主眞言。二應誦部母眞言。謂隨
所修部而誦其部尊主部母之眞言也。三應
無違部法。四過本數亦應無所畏。五誠
心祈請。尋文可見
經。正念誦時下至心搯珠 釋曰。此即第
五怠忘勤愼對也。分文爲二。初明爲謦欬
等忘眞言字。次將畢之時下。二明勤愼禮
念。初亦爲二。初明爲謦欬等忘眞言字。
作灑淨法。次明縱搯數珠有斯病至灑
淨始念。此即初也。謦字。枯鼎反。莊子昆弟
親戚之謦咳其側。説文謦亦欬也
縱搯數珠下至心搯數珠 釋曰。二明縱
搯數珠有斯病至灑淨始念。如文可知」
將畢之時下至而作一禮 釋曰。二明勤愼
禮念。此即初也。文亦爲二。初明申禮。次明
安心淨慮或想眞言主。此即初也。申禮有
三時。謂眞言一遍。將畢之時。終復始時。珠
一匝時。然一匝時。一觀尊顏。而作一禮。更
不煩記
經。念誦了已下至及其尊主 釋曰。二明
淨慮或想眞言主。悉如文也
經。三時念誦下至不増不減 釋曰。此即第
六一例三淨對也。分文爲二。初明誠心作
意遍數多少皆例一類。次明三時澡浴乃至
除去萎花。此即初也
經。三時澡浴下至除去萎花 釋曰。二明
三時乃至去萎花也
經。應具三衣下至聽以薫灑 釋曰。此即第
七備衣奉鉢對也。分文爲二。初明備衣。次
明奉鉢。此即初也。備衣四種。謂三衣。内衣。
睡衣。浴衣。然律教不許以香熏衣。今爲
事勸進香薫灑淨。故云聽以薫灑也
經。獻尊鉢器三時洗挑 釋曰。二明奉鉢
也。挑字。他尭反。撩也。撩理也。搆取也
經。即除萎花續置新者 釋曰。此即第八積
功累徳對也。分文爲二。初明積功。次明累
徳。此即初也。謂除萎花續置新者是也
經。三時常讀下至塗曼荼羅 釋曰。二明
累徳。謂常讀大乘。及作制多。塗曼荼羅者
是也
經。先誦承事下至不得間斷 釋曰。以下第
九無間簡擇對也。文亦爲二。初明不得間
斷。次明簡擇。此即初也
經。若魔障著下至不應作數 釋曰。二明
簡擇也。分文爲二。初明簡擇遍數。次縱
欲數滿下。二明簡擇成不成也。就初又二。
初明不應作數眞言。次攝心用行下。二明
應爲數眞言。此即初也。文中而有七不
應數。謂一魔障著。二病癭身心。三不精放
逸。四身心疲勞。五違節不依。六不浴持誦。
七不浴護摩。如是時中所誦眞言。不應作
數也
經。攝心用行下至依法滿數 釋曰。二明
應記爲數眞言。亦有四個記數眞言。謂一
攝心依法。二作護摩時。三念誦之時。四請
召之時。於如是時所持眞言。須記滿數也
經。縱欲數滿下至作皆不成 釋曰。二明
成不成也。文亦爲二。初明簡擇不成。次
若有依法下。二明簡擇成就。此即初也。事
旨似前。今取不然作而不成。於義無妨
經。若有依法下至無有疑也 釋曰。二明
簡擇成就。文意可知也
經。若於八大靈塔下至最爲勝上 釋曰。以
下第十上處上時對也。文亦爲二。初明上
處。次明上時。此即初也。八大塔者。如前分
別。然此八塔。諸天衞護。故云最爲勝上。行
菩薩行處。亦復如是。故爲上處也
經。或於正月下至亦爲勝時 釋曰。二明
上時。若准上文。八月・臘月・正月・二月・四月。
此等五月白十五日。以爲上成就日時。今文
且擧以示端耳
經。或於師主處下至而賜成就 釋曰。以下
第十一難破易破對。文亦爲二。初先明速成
就相。次當知此法下。二正明難易破相。此
即初也。於速成就有五箇事。一先經承事。
便作念持。二眞言主指授。依彼作念持。三
供養増加。四或當時分更加精誠。是爲速
成就相也
經。當知此法下至説爲堅固 釋曰。二正
明難易破相。文亦爲二。初明易破相。次明
難破相。此即初也。供養増加。及當時分。更
加精進。是爲此法悉地。雖眞言主悦賜成
就。其承事等。未圓滿故。所得悉地。不久當
壞。是爲易破也
經。以是義故下至説爲堅固 釋曰。二明
難破相。其承事等。既已圓滿。所得成就以
爲難破。故云説爲堅固也
經。先承事時下至挿垂花枝 釋曰。以下第
十二備供除障對。文亦爲二。初廣備供養。
次或取閼伽下。二明潅頂除障。此即初也。
於此備供。且有四事。一應廣供養。謂先承
事時至誠盡力廣設供養也。二日月蝕時
及節日等復加獻供諸神仙衆。謂供養上下
諸尊。三前等日加諸善事業齋戒等事。言善
事業者。謂印塔印佛等善事業也。言等事
者。即除齋戒所餘布施持戒事也。四是日
復加獻供本明眞言主。如文可知
經。或取閼伽器下至能除魔障 釋曰。二
明潅頂除障也。分文爲二。初明潅頂除障。
次明其潅頂日加獻諸供養等。此即初也
經。或於其日下至竝須加之 釋曰。二明
其潅頂日加獻諸供養等中有四事。謂加
獻諸供養。并塗曼荼羅。及以作護摩。亦加
燃燈等也
經。或有法中下至驗見者 釋曰。以下第十
三上感下應對。文亦爲二。初明總標。次前
倀像下。二別明上感下應之相。此即初

經。前所倀像下至速得成就 釋曰。二別
明上感下應之相。文亦爲二。初明上感之
相。次得成就時下。二明下應之相。此即初
也。謂前所*倀像及舍利塔等。忽然搖動。或
光焔出。在文可見。倀字云云
經。得成就時下至成就相貌 釋曰。二明
下應之相也。成就相貌。且有十三。謂一身
輕。乃至第十三於眞言主深生敬仰。在文
可見。欽字。去金反。敬也
經。先承事了下至及以護摩 釋曰。以下第
十四加供増念對。文亦爲二。初明先承事了
加供本尊及以護摩。次明先承事了次作
悉地念誦。此即初也
經。先承事法下至悉地念誦 釋曰。二明
先承事了次作悉地念誦。如文可知
經。復先求願下至不應移處 釋曰。以下第
十五夢警現罰對。文亦爲二。初明若於夢
中警界。不移先承事處應作悉地念誦。次
若不依前念誦下。二明若不依前念誦應
作治罰。初亦爲二。初明不移先處應作
悉地念誦。次明爲有諸難若移去者。至所
住處復作承事。然復應作悉地念誦。此即
初也
經。有諸難事下至悉地念誦 釋曰。二明
爲有諸難若移去者。至所住處復作承事。
然*復應作悉地念誦也
經。若不依前下至先作承事 釋曰。二明
若不依前念誦應作治罰也。文有三事。
謂初明應作治罰。次取部尊主等者。是明
治罰眞言也。若離此等者。謂若不能爾。還
如前説。先作承事也
經。正念誦時下至而念誦之 釋曰。以下第
十六懺過罰過對。文亦爲二。初明忽然錯
誤。誦餘眞言。誠心懺過。次忽於穢處下。二
明若於穢處誦本眞言。應須治罰。此即初
也。正念誦時等者。是擧錯誤。若知錯誤。即
應懺過。故云既知等也。由放逸等者。謂懺
過之辭。若懺過以後。即復須始念。故云復
須從始而念誦之
經。忽於穢處下至眞言七遍 釋曰。二明
若於穢處誦本眞言。應須治罰也。誦部尊
主眞言者。即是治罰所用眞言也
經。半月半月下至眞言増力 釋曰。以下第
十七内服外除對。文亦爲二。初明内服五
淨。次念誦之時像現下。二明外除魔障。初亦
爲二。初略明服五淨法。次佛部五淨眞言
下。二廣明服五淨法。初亦爲三。初明一日
不食應服五淨。次明眞言加持。然後服之。
三明五淨功能。初即初也
經。誦五淨眞言下至然後服之 釋曰。二
明眞言加持。然後服之
經。服此五淨下至眞言増力 釋曰。三明
五淨功能。謂食得清淨及眞言増力也
經。佛部五淨眞言下至莎去二合嚩訶 釋
曰。二廣明服五淨法。方文爲四。初明加
持所用眞言。次取黄牛乳下。二明加持五
淨法。次後面向東下。三正明服五淨法。次
當服之時下。四明禁忌。此即初也。中有三
部五淨眞言。尋文可知
經。取黄牛乳下至一百八遍 釋曰。二明
加持五淨法也。中有三事。初五淨各別
加持眞言一百八遍。和置一處。次復百八遍。
以波羅捨中盛之。或乳樹葉。或閼伽器。次
復以茅草攬誦眞言一百八遍也
經。後面向東下至如藥升合 釋曰。三
明服正五淨法
經。當服之時不應致語 釋曰。四明禁
忌。譬如世藥服之以後。必有禁物。此亦復
然。若語善惡。其驗難得。是故禁之
經。念誦之時下至亦是魔作 釋曰。二明
外除魔障。文亦爲二。初明簡擇魔事即退
去之。次若見惡夢下。二明見惡夢相即除
滅之。此即初也。中有三事。初先簡敵。次即
誦部尊主等者。是即退去之法也。或出語言
等者。是簡擇之。此亦有二。謂與本法異。及
勸作惡事。當知皆是魔作。復用前法應除
滅之也
經。若見惡夢下至不可念誦 釋曰。二明
見惡夢相即除滅之。文亦爲二。初明若
見惡夢。即誦部母。而應滅除。次明若不先
誦不可念誦。此即初也
經。若不先誦下至不可念誦 釋曰。二明
若不先誦不可念誦。如文可悉
經。若念誦時至若増無過 釋曰。以下第十
八數減數増對。在文可見
經。如上所説下至不可得也 釋曰。第三
明總結。此即大段第二念誦次第而有三中。
第三總結也
  増威品第二十一
増者増益。威者神威。謂異眞言截斷其威。或
眞言損益。或被羅截。眞言不行。或被繋縛
眞言。或異眞言遞相交雜。或眞言字缺。或眞
言字増。如是等患。盡皆除去。而得増威。今
此品二説此増威法。故云増威品也
經。復次今説増益神威下至而速成就 釋
曰。此品。大段第九。明香水浴身。加諸供養。
重作護摩。増益神威。所持眞言。而速成就。
即答云何試眞言也。澡浴身首。増加供物。
重修大供。由如是等誠心試愼。所持眞言
増益神威。故云試眞言。又防患備豫爲試
誦。令眞言防斷威等一切惱患。而得増威
自在之豫。又令行者警起眞言也。分文
爲三。初明標説。次先具香水下。二正明増
威之法。次如上次第下。三明總結。此即初
也。謂標説増威之法。言神者。精氣幽明不
測。謂之神也。言威者。威徳有威而可愛。
謂之威也。謂増益眞言難思威徳也。言歡
喜者。歡樂喜樂。樂謂作諸法則。令所奉尊
發生歡樂。故云令使歡喜。又神威并歡喜。
兼通眞言。及以本尊。是故云也。若増神威。
既生歡喜。行者所求。早得成辨。故云所持
眞言而速成就也
經。先具香水下至加諸供養 釋曰。二正
明増威之法。分文爲三。初正明増威法。次
作此等法下。二明依作法則眞言増威。次
諸護摩中下。三明重作法則。就初爲二。初
明獻諸供養。次復作護摩下。二明作護摩。
初文爲四。初明澡浴加供。次復取蘇摩那
下。二明奉獻花。次獻塗香下。三明獻塗香
燒香等。次復獻飮食下。四明獻飮食。此即
初也。有兩箇事。謂香水澡浴及上時日加諸
供養。言上時日者。年有好月。月有好日。是
爲上時日。具如時分品所説也
經。後取蘇摩下至奉獻本尊 釋曰。二明
奉獻花。言字數多少者。謂字數若多。減其
遍數。字數若少。増其遍數。而加持之也
經。次獻塗香下至奇香氣者 釋曰。三明
獻塗香燒香等也。奇香氣者。謂非常塗香
燒香者。又復塗香燒香以外奇香氣者也
經。復獻飮食下至沙糖及酪 釋曰。四明
獻飮食也
經。復作護摩下至或復三晨 釋曰。二明
作護摩。分文爲二。初明三度護摩。次此三
既了下。二明二度護摩。此即初也。其所供
物。各各不同。如文可悉
經。此三既了下至而作護摩 釋曰。二明
二度護摩。其供物各異。意亦可見也
經。作此等法下至而得増威 釋曰。二明
重作法則眞言増威也
經。諸護摩中下至而得増威 釋曰。三明
重作法則。文亦爲二。初明所説藥草隨取
其一而作護摩。次復取諸香下。二明作本
尊形而獻花香。此即初也。然諸護摩所用藥
草。其數繁多。隨取其一而作護摩。眞言歡
喜而得増威。是故云也。眞言是即法然道理。
讃之不喜。毀亦不憂。何故今云眞言歡喜
而得増威。然實如所言天然道理。不當憂
喜。雖然違者得罪。順者獲福。而今且隨獲
福之義。故云眞言歡喜也
經。復取諸香下至而得増威 釋曰。二明
作本尊形而獻花香。分文爲四。初明依
作尊形獻供持念而得増威。二明安置尊
形法則。三明晝夜供養。四明法事了時所
作。此即初也
經。作此尊形下至諸草葉 釋曰。二明安
置尊形法則也
經。非直晝夜亦獻之 釋曰。三明晝夜供
養也
經。法事了時下至送置大河 釋曰。四明
法事了時所作也
經。如上次第下至速賜悉地 釋曰。大段第
三。明總結也
蘇悉地羯羅經略疏卷第六
  元慶八年八月十三日於元慶寺寫得
 傳燈大法師位最圓 



蘇悉地羯羅經略疏卷第七
 本尊潅頂品第二十二 
令眞言主増加威徳故。作潅頂故。云本尊
潅頂也。玉呬經云。凡蒙潅頂。諸佛菩薩及
與諸尊。并持眞言行菩薩等。皆悉證明加被
護念。聖觀自在及執金剛所有眞言。皆悉
成就。一切天神不能損害皆悉恭敬。在生
死中不墮惡趣。不生貧家及不具足。人
所汚嫌。恒憶宿明。多饒資財。具戒端正。
常生人天。恒遇佛世。於其菩提心不退轉。
具大福徳。不久出生死苦海。當得無上
菩提之果。其潅頂者。具如是等無量功徳。
凡入曼荼羅。必有四種潅頂。一者除難。二
者成就。三者増益己身。四者得阿闍梨位。
今此品中所説潅頂。是即成就義。兼除難
及以増益。義旨可知也
經。復次先承事下至故應潅之 釋曰。此
品第十明先承事了令眞言主増威徳故
潅眞言主。即答云何作潅頂。分文爲三。初
明總標。次取以金瓶下。二正明潅頂。次先
承事者下。三明先承事潅頂。此即初也。若
眞言主増加威徳。能令行者速成悉地。故
須潅之。具在後文
經。取以金瓶下至或乳樹枝 釋曰。二正
明潅頂。文亦爲四。初明潅頂具度。次用部
尊主下。二明正潅頂。次潅頂既了下。三明
獻種種供具等。次如是作者下。四明本尊
増威速得悉地。此即初也。中有四事。一所
用瓶。謂金瓶等。二所盛物。謂香水及五寶花
葉香與穀。塗香或末香。三新帛繋瓶。四
挿諸樹枝也。挿字。楚洽反。刺也。嚲字。丁
可反。厚也云云
經。用部尊主下至眞言主頂 釋曰。二明
正潅頂也。分文爲二。初明潅頂。次明作
其形像。此即初也。金剛訣云。或有五相潅
頂之法。一者光明潅頂。謂諸菩薩放光加
持也。二者甘露潅頂。謂以教主眞言加持
香水也。三者種子潅頂。謂部尊字門想布
身心。四者智印潅頂。謂部主所執持印契加
持。五者句義潅頂。謂部尊眞言及思中義理
想布彼心。能解如是甚深次第。想念運用。
加持自他。今此所説義。當第二甘露潅頂。
而其意兼餘四。思准知之
經。應用金作下至而潅頂之 釋曰。二明
作其形像也
經。潅頂既了下至并加念誦 釋曰。三明
獻種種供具等也。中有四事。一獻供花香
等物。二諸纓絡種種供具。三作護摩。四
加念誦也
經。如是作者下至速得悉地 釋曰。四明
本尊増威速得悉地
經。先承事者下至而潅頂之 釋曰。三明
先承事潅頂。文亦爲三。初明念誦之時應
潅本尊。次或自浴了下。二明自浴了時復
應潅本尊。次或時用乳下。三明或用乳等
潅本尊頂。此即初也。取閼伽器。以實誠心
標潅尊想。而潅頂之。故云取閼伽等也
經。或自浴了下至不應廢忘 釋曰。二明
自浴之時復應潅本尊
經。或時用乳下至速得滿足 釋曰。三明
或用乳等潅本尊頂。若先承事時。不至誠
慇懃。其所求悉地。無由得成就。設使雖得
悉地之果。而其悉地不久滅懷。若承事時。如
法苦行。所求之願。速得成就。是故云也
  祈請品第二十三
上好時日。澡浴清淨。除諸垢穢。廣設供物
獻眞言主祈請前相所求之願。速得成就。
故云祈請品
經。復次廣説祈請法則 釋曰。此品及受眞
言品。第十一明受得眞言主及師主分付。而
念誦者速得悉地。即答云何當受付也。受者
受得。付者分付。於此受休而有二義。一者
祈請眞言主。受得其分付。而作念誦法。即
此品意也。二者隨阿闍梨處。受得其分付。
而作念誦法。即後品意也。今就祈請眞言
主。分文爲三。初明標説。次於白黒二月下。
二正明廣説祈請法則。次祈請範則下。三
明總結此即初也。若不祈請本眞言主
作念誦者。必致錯謬。終無所得。故説祈
請也
經。於白黒二月下至著新淨衣 釋曰。以下
二正明廣説祈請法則也。分文爲二。初明
廣説祈請法則。次取闍底花下。二明重祈請
法則。初文爲二。初明廣説祈請法則。次於
其夢中下。二明正見悉地前相。就初爲三。
初明取好時日而作祈請。次後於暮間下。
二明如法供養本眞言主。次用白&T073554;縷下。三
明思念眞言主祈請得進止。初亦爲二。初
明就白黒二月及日月蝕時。簡擇好時日。
而作祈請。次離此晨日下。二明單用白月
而作祈請。此即初也。中有三事。一好時日。
謂白黒二月各八日十四日十五日。或日月
蝕時也。二不食。謂一日或三日或七日不食
也。三澡浴及淨衣也
經。離此晨日下至而祈請之 釋曰。二明
單用白月而作祈請也。謂捨前所説白黒
及蝕時。而單取白月。誦寂災眞言。而作祈
請法。故云離此晨日等也
經。後於暮間下至本眞言主 釋曰。二明
如法供養本眞言主也。分文爲二。初明奉
獻種種供養。次先取牛蘇下。二明護摩供養。
就初爲五。初明如法供養。次復獻閼伽下。
二明奉獻閼伽。次用闍底花下。三明奉獻
花。次又廣獻食下。四明廣獻食。次以忙攞
下。五明花鬘供養。此即初也。中有三事。一
湯水眞言。澡浴清淨。二灑霑五處。謂加持
水灑霑五處。三如法供養本眞言主。廣設
眞心諸供具等。故云如法供養也
經。復獻閼伽下至一百八遍 釋曰。二明
獻閼伽。如文
經。用闍底花下至持奉獻之 釋曰。三明
奉獻花如文
經。又廣獻食下至食中加酪 釋曰。四明
廣獻食也
經。以忙攞底花作鬘供養 釋曰。五明花鬘
供養也
經。先取牛蘇下至一百八遍 釋曰。二明
護摩供養中有二種護摩。如文
經。用白氈下至念眞言主 釋曰。三明思
念眞言主祈請得進止。分文爲二。初明思
念眞言主祈請得進止。次得進止下。二明
得進止已住想念尊形。此即初也。中有三
事。一白氈縷七結。二隨左肘上。三右脇臥
念眞言主。悉如文也
經。得進止已下至想念尊形 釋曰。二明
得進止已住想念尊形也。中有四事。一得
進止已隨意而住。二安置茅座。三上敷
花四想念尊形也
經。於其夢中至作持誦法 釋曰。二明
正見悉地前相也。有四十三相。一者於其
夢中見自部主。乃至第十或見他來恭敬供
養。第十一或見登山峯上。乃至第二十諸餘
等。第二十一或乘飛鵝。乃至第三十車乘若
離爲二今且依合。第三十一諸寶物等。乃
至第四十得數珠也。薫馥自身。或澡浴清
淨。及身帶瓔珞。加此等三。爲四十三也
經。取闍底花下至自當現相 釋曰。二明
重祈請法則。文亦爲三。初明供養花香祈
請。次又取烏施囉下。二明作像供養祈請。
次復於白黒下。三明好日廣作供養并作
護摩祈請。此即初也。若加持闍底花。復加
持白檀香。而以供養。夢本眞言主自當現
相。具在文也
經。又取烏施羅藥下至速得現相 釋曰。二
明作像供養祈請也。其作形像。及供養法。
在文可知也
經。復於白黒二月下至速見前相 釋曰。三
明好日廣作供養并作護摩祈請也。七膠
香者。謂乾陀囉娑香。薩闍羅娑香。安悉香。蘇
合香。薫陸香。設落翅香。室唎1瑟吒迦香
也。五堅香者。謂沈水香。白檀香。紫檀香。娑
羅羅香。天木香也。如是七膠及五堅香。一一
香等。一誦眞言。一作護摩。遍數在文。更不
煩記
經。祈請範則下至不有疑也 釋曰。三明
總結也。謂若依此作。於得成就。速見前
相。不可致疑也
  受眞言品第二十四
受者謂受得也。眞言者謂所受密言。梵稱陀
羅尼。唐亦名總持也。義讃云。或有四種
法。法持・義持・三摩地持・文持。此四種持。多
依顯教大乘教中所説也。法持者。由得此
持。摧滅一切雜染之法。證得清淨法界等
流教法。義持者。由得此持。於一字義中。
悟百千無量修多羅行。宣説逆順自在。三摩
地持者。由此持故心不散動。三昧現前悟
無量百千三摩地門。悲増菩薩故於六趣以
顯受生。不被煩惱隨煩惱壞其三昧。由
此三摩地證五神通。成就利樂無邊有情。
文持者。由此文持陀羅尼。成就所聞所誦
一切契經。於一切如來諸菩薩所聞百千無
量脩多羅永不忘失。其眞言亦具四義。眞
者眞如相應。言者眞義。四義者。法眞
言。清淨法界以爲眞言。義眞言。勝義相應一
一字中有實相義。三摩地眞言者。由瑜伽者
用此眞言。於心鏡智月輪上布列眞言文
字。專注心不散動。速疾證三摩地故。名三
摩地眞言。文持眞言者。從唵字至娑嚩訶。
於其中間所有文字。一一字皆名爲眞言亦
云密言。亦具有四義。具如彼説。今此品中
具説受得此等眞言祕密法則。故云受眞言
品也
經。復次廣説受眞言法 釋曰。此品。猶尚
第十一明答云何當受付。有二義中。第二
隨阿闍梨處。受得其分付。而作念誦法也。
分文爲二。初明標説。次雙膝著地下。二明
廣説受眞言法。此即初也
經。雙膝著地下至隨意誦之 釋曰。二明
廣説受眞言法。分文爲五。初明入曼荼
羅受眞言法。次先入曼荼羅下。二明入曼
荼羅已後於餘時受眞言法。次若於弟子
處下。三明受先誦持眞言之法。次或復有
人下。四明受先承事已了眞言。次受眞言
者下。五明供養承事。此即初也。而有六事。
一雙膝著地。謂長跪也。二阿闍梨處。廣作
布施。三手捧妙花。四發慇重心。五於闍梨
處三遍口受。六若眞言多誦不得者。用紙
葉等抄寫誦之。在文可知
經。先入曼荼羅下至如前受之 釋曰。二
明入曼荼羅已後。於餘時受眞言法。文
亦爲二。初明於良日時如前受之。次復
以新瓶下。二重明受眞言法。文亦爲二。
初明擇良日時如前受之。次明如是正
受眞言功能。此即初也。如前受之者。即指
品初文意也
經。如是正受下至亦得成就 釋曰。二明
如是正受眞言功能文意可知
經。復以新瓶下至廣作供養 釋曰。二重
明受眞言法。分文爲四。初明嚴淨新瓶。
次阿闍梨先取下。二明阿闍梨勤求聖衆諦
聽。次經滿三日下。三明令其弟子受眞言
式。次若更別誦下。四明更不可誦諸餘眞
言。此即初也。而有五事。一用新瓶無病。病
謂損破等。并諸瑕疵。二置諸花葉七寶五穀。
三不著水。四作至誠心。五廣作供養也
經。阿闍梨下至如潅頂法 釋曰。二明阿
闍梨勤求聖衆諦聽。文亦爲二。初明抄
寫諸眞言主名。置於瓶中次作此法時下。二
明妙寫諸眞言名置於瓶中。此即初也。抄
名置中。及以莊嚴供養。在文可見
經。作法此時下至聖衆諦聽 釋曰。二明
抄寫諸眞言名置於瓶中也。而有四事。一
經日不食。此事亦通前段意也。二暮間抄
寫。置於瓶中。三獻以五供。四以本眞言而
作護摩。言廣作勤求等者。總冠諸事也
經。經滿三日下至速得悉地 釋曰。三明
令其弟子受眞言式。而有六事。一經滿
三日。令其弟子洗浴身體。二香馥手著茅
草指環。三持誦百八遍。加持其瓶。四并以
香熏。五傾心作禮。六令取一葉已。復重
頂禮。言如是受等者。是且顯示法則功能

經。若更別誦下至退失悉地 釋曰。四明
更不可誦諸餘眞言。若誦餘眞言。所受眞
言不成就故也
經。若於弟子處下至當得悉地 釋曰。三
明受先誦持眞言之法。分文爲二。初總明
若師主授與自所持悉地眞言如法應受。次
先於眞言主處下。二別明師主弟子授受法
則。此即初也。師主先誦持故。弟子若受得者。
不久當得所求悉地。是故云也
經。先於眞言主處下至來授與之 釋曰。二
別明師主弟子授受法則。文亦爲三。初明
師主授與法則。次弟子應言下。二明弟子受
得法則。次如上所説下。三明法則功能。初
亦爲二。初正明授與之式。次復作是言下。
二明重願照知。此即初也。而有四事。一啓
請陳表。二願作加被速賜悉地。三手捧香
花誦一百八或一千遍。四便呼弟子正授
與之
經。復作是言下至爲作悉地 釋曰。二明
重願照知。謂願眞言主照知賜作悉地也
經。弟子應言下至而不廢忌 釋曰。二明
弟子受得法則也。我於今時已受明王者。是
明受也。誓從今日乃至菩提而不廢忘
者。即是持也
經。如上所説下至受法亦然 釋曰。三明
法則功能也。如上所説乃至不得悉地者。是
明前入曼荼羅受眞言等法則功能也。對
得顯失故云離此受者不得悉地也。如此
受得等者。是約授與師主自所持悉地眞言。
顯示功能也。先即悉地。是故雖不先承事。
而決定成就。言悉地藥等受法亦然者。謂
於成就藥等眞言。亦有是事。以此類彼。故
云亦然。斯且約便説耳
經。或復有人下至便得成就 釋曰。四明
受先承事已了眞言也。謂先承事已。未作
悉地念誦。以眞言迴授與人。由先承事
前既作已而受得者。但作念持。便得成就

經。受眞言者下至如是行施速得悉地 釋
曰。五明供養承事。文亦爲二。初廣明所奉
之物。次廣説如上下。二明結示。此即初也。
於中花果等二十六種。是施依報也。革
者。革字。居核反。皮也。*履字。即&T057519;字也。所猗
所解二反。鞮屬也。或爲躧字。舞履也。革*履
也。乃至自身等者。是施正報也。除二十六
種。更有餘施故云乃至。於施自身。而有
四事。一奉施自身。爲僕所使。二久經承
事。不憚劬勞。三合掌虔誠。四珍重奉施。如
是行施。速得悉地。如文可知
經。廣説如上下至眞言妙句 釋曰。二明
結示也
  滿足眞言品第二十五
滿者圓滿。足者具足。持誦之人。於其夢中。
見眞言主身諸支分増加減少。或見與常
所受持異。或字數不同。即便依法作滿足
法。於其夢中。本尊示相。令眞言字無増減
失。圓滿具足。故云滿足眞言品也
經。復次持誦之人下至作滿足法 釋曰。
今品第十二明依夢所見知所受持眞言
増減眞言殊異。作滿足法令其滿足。即答
云何字得圓也。分文爲四。初明依夢所
見知所受持増加殊異。次先以紙葉下。二
明作滿足法次。如是啓已下。三明本尊示
相楷定。次作此法時下。四明結勸。就初爲
二。初明依夢知眞言字増加減少。次或見
眞言下。二明見眞言與所持異。或加或減。
此即初也。謂准支分。知字加少。及且勸修

經。或見眞言下至滿足之法 釋曰。二明
見眞言與所持異。或加或減也。前知文字
加少。今見眞言殊異。或見句加。或見句減。
既句加減。字數亦異。故云不同。言心便生
疑等者。是且勸作補助法也
經。先以紙葉下至應作護摩 釋曰。二明
作滿足法也。文亦爲二。初明稀寫眞言如
法供養。及作護摩。次布茅草下。二明布鋪
作札啓請助護。此即初也。而有四事。一先
以紙葉牛黄稀寫所錯眞言。二如法供養
明王與眞言。三衞護已置眞言主座。四復
取乳木而作護摩。求明王助。言空蘇者。
謂但用蘇以爲供養也。稀字。欣衣反。疏也。
疏通也。又疏治也
經。布茅草鋪下至加助衞護 釋曰。二明
布鋪作札啓請助護。如文可知。鋪字。普胡
撫倶二反。陳也。布也
經。如是啓已下至指受滿足 釋曰。三明
本尊示相楷定。而有二事。一於茅草上頭
面東臥。二於其夢中本尊示相。此亦四事。
一牛黄所寫紙葉之上。有加有減。即本尊
還以牛黄題往。字數滿足。二乃至加減點
畫。亦皆楷定。是約點也。三若眞言不錯。但
云不錯。四若眞言滿。於其夢中指受滿足

經。作此法時下至爲除魔故 釋曰。四明
結勸。若不衞護。恐爲摩得便。是故結勸也
  増力品第二十六
増者増加。力者威力。更作護摩。及以妙好
塗香花等奉獻本尊。令眞言力得増加故。
今此品中。陳説此事。故云増力品也
經。復次謂欲増加威力 釋曰。今此品。是第
十三陳説増加眞言威力。即答云何得増
益。分文爲三。初標所樂欲。次應作護摩下。
二正明増威之法。次如上所説下。三明結
勸。此即初也。謂持誦者。若有思欲令眞言
威力陪常増加。作増威法也
經。應作護摩下至娑闍囉娑 釋曰。二正
明増威法。分文爲五。初明應作護摩。次
或於山間下。二明或常服五淨。取本部花。
奉獻本尊。次妙好塗香下。三明塗香花等
經日供養。次或用堅木下。四明或用堅木
經日供養。次或時供養下。五明或時供養
迦弭迦食。此即初也。中有六箇護摩之法。
在文可見。言各各別作者。或時乳蘇蜜等
而不用和。一一別作。故云各各別作也
經。或於山間下至奉獻本尊 釋曰。二明
或常服五淨。取本部花。奉獻本尊也。所修
本法不離三部。毎部花別。又隨事花別。是
爲本部花。言五淨者。如前説也
經。妙好塗香下至増加威力 釋曰。三明
塗香花等經日供養也
經。或用堅木下至増加威力 釋曰。四明
或用堅木經日供養也
經。或時供養下至亦増威力 釋曰。五明
或時供養迦弭食也
經。如上所説下至増加威力 釋曰。三明
結勸
  護摩品第二十七
言護摩者。是西天語。此即焚燒義也。護摩
兩種。謂外及内。外護摩者。謂但周備世間火
法薪木。蘇蜜。食物衆具。無有本初猛利之
火。大悲甘水。大般涅槃種種飮食等。是爲
外護摩也。内護摩者。謂以智火除業生等
也。從業受生。從生復造業。輪轉無已。今
言護摩者。正是淨除此業。令得清淨法生
也。如彼世間火。燒物成灰燼。今此則不然。
以猛利大智燒一切煩惱。如劫燒之火
無有於遺燼。三處同一體。火壇即護摩。護
摩即己身。己身即火天。火天即大日。身口意
和合。三平等無異。具足於三身。量周遍法
界。不生亦不滅。離言離言相。生與於無生。
無非大日尊。入於猛利智。焚燒業煩惱。無
明株杌等。不復有遺餘。次觀菩提心。沐
以大悲水。當想遍身中。流注白甘露。灑
於十方刹熱惱諸衆生。滋長菩提芽。次第生
諸字。即此名法身祕密内護摩。今此品中
備此兩意。陳説其事。故云護摩品也
經。復次廣説下至速得悉地 釋曰。此品及
備物品。第十四明爲令持誦者速得悉地。
説護摩法并辨備諸物。此即答云何作呼摩
種種次第法用。以何物等能令速成就。於
中此品答作呼摩種種次第法用。後備物品
答以何物等也。能令速成就句。是通初後
意也。分文爲二。初明標説。次於尊像前下。
二正明説護摩法。此即初也
經。於尊像前下至依法作之 釋曰。二正
明護摩法。文亦爲二。初明作爐及置供物。
次坐茅草座下。二明正修護摩法文亦爲
二。初明作護摩爐。次乳木等下。二明置
供物等。此即初也。文有四事。一作方爐。二
作圓爐。肘量深淺。竝在文説。三若在房室。
出外作爐。四隨其事業。依法作之。言事
業者。謂寂災増益等也。頓字縁字
經。乳木等物下至灑諸物等 釋曰。二明
置供物等也。辨事眞言。名爲諸事眞言。餘
如文也
經。坐茅草座下至燒乳木火 釋曰。二明
正修護摩法。分文爲四。初明約大抵作
護摩法。次以沈香木下。二明且別約増威
等作護摩法。次復觀本眞言下。三明作念
誦。次復作供養護衞下。四明都了發遣之法。
初亦爲三。初明啓請灑淨等。次既燒火已
下。二明請召供養。次所護摩木下。三明所
護摩木及博食等。此即初也。而有七事。一
坐茅靜慮。二捧水啓請。三傾水灑爐。四
以華獻主。五誦眞言印。而以除穢。六灑眞
言水。以爲衞護。七燃乳木火也
經。既燒火已下至三度灑淨 釋曰。二明
請召供養。文亦爲二。初明請召供養火天。
次次灑本尊下。二明請召供養本尊。初亦
爲四。初明奉請火天。次取淨五穀下。二明
奉祀火天。次祀火天食下。三明奉祀已了
標想送天置於本座。次後誦計利下。四明
復淨其火。此即初也。而有三事。一奉請火
天辭。謂我今奉請乃至受納護摩。二請召火
天眞言。三召火天已。三度灑淨眞言。同上
者。上文既有請召火天眞言者是也
經。取淨五穀下至眞言同上 釋曰。二明
奉祀火天也
經。祀火天食下至置於本座 釋曰。三明
奉祀已了標想送天置於本座也
經。*後誦計利吉里下至皆應如是 釋曰。
四明復淨其火。如上法則。通諸護摩。故云
一切護摩皆應如是
經。次請本尊下至護摩之食 釋曰。二明
請召供養本尊。若於爐壇亦不失本位。故
云安住本座等也。願尊垂受護摩之食者。
是奉請辭。然其本尊眞言及印。隨念誦者
所奉不同。斟酌可知。若具説者。應如前説
供養本尊標想送尊灑淨火等。准前可
知故不説也
經。所護摩木下至閼説替那木 釋曰。三
明所護摩木。及搏食等。文亦爲二。初明
所護摩木。次先出博食下。二明所護摩搏
食。初亦爲三。初列所護摩木名。次此十二
種木下。二明用木法則。次作扇底迦等下。
三明隨所作法分辨其木。此即初也。是即
總列所用木名。隨所修法而分用耳
經。此十二種木下至擲於爐内 釋曰。二
明用木法則。而有七事。一所用木量。二濕
潤新採者。三條端直者。四觀其上下。一向置
之。五香水得洗。六細頭向外。麁頭向身。七
&T019232;兩頭。擲於爐内。&T019232;字烏困反。沒也抽

經。作扇底迦下至各依本法 釋曰。三明
隨所作法分辨其木。既總列木。恐致濫
用。故云作一一法時各依本法也
經。先出搏食下至先應取用 釋曰。二明
所護摩搏食。文亦爲二。初明先出搏食而
作護摩。次如念誦時下。二明置於雙手法
式。此即初也。未作護摩前設搏食。當至
其時。作護摩事。故云先出撕食。具如前説。
搏字云云
經。如念誦時下至亦應如是 釋曰。二明
置於雙手法式。謂准念誦時。此亦應如是」
經。以沈香木下至眞言威力 釋曰。二明
且別約増威等作護摩法。文亦爲三。初明
増威護摩法。次爲欲成就眞言下。二明作成
就眞言護摩法。次先作阿毘下。三明護摩初
後法式。此即初也。而有三事。一沈香木護
摩。二安悉和蘇護摩。三空用薩闍囉娑護
摩。如文可知
經。爲欲成就眞言下至作護摩 釋曰。二明
作成就眞言護摩。分文爲五。初明先請
部尊主。次請本尊。然後作護摩。二明先用
部母護衞本尊。次護自身後作護摩。三明
若作法了時増眞言力故念部心眞言。四明
三時用杓法則。五明若法了時。眞言閼伽
而供養之。此即初也
經。爲欲成就下至乃作護摩 釋曰。二明
先用部母護衞本尊。次護自身。後作護摩

經。爲欲成就下至部心眞言 釋曰。三明
若法了時。増眞言力故。念部心眞言也
經。爲欲成就下至應用小杓 釋曰。四明
三時用杓法則也
經。爲欲成就下至亦應如是 釋曰。五明
若法了時。眞言閼伽。而供養之也
經。先作阿毘下至扇底迦法 釋曰。三明
護摩初後法式。此即護摩初法式也。先作阿
毘。次作補瑟。後作扇底。是且約作扇底迦
法。若作補瑟徴迦。先作阿毘遮嚕迦後作
補瑟徴迦。若作阿毘遮嚕迦者。不用餘法。
而獨作之也
經。護摩了已下至如是三度 釋曰。二明
護摩了後法式。文亦爲二。初明護摩了眞
言淨水。巡散爐中。次護摩都了。所殘穀等。
用祀火天。此即初也
經。護摩都了下至而作護摩 釋曰。二明
護摩都了。所殘穀等。用祀火天。而有六事。
一復啓火天。重受餘供。二如法供養。三退
還發遣。四列願。五去降臨字。置退還字。是
謂教前請召眞言加退還辭。六所殘餘穀
等。用祀火天。而作護摩也
經。復觀本眞言下至而念誦之 釋曰。三
明作念誦也。字數多少。如前釋也
經。復作供養下至如法發遣 釋曰。四明
都了發遣之法。謂作事都了。更作五供養
法。奉獻閼伽。護衞本尊。及護己身。并作發
遣等云云
  備物品第二十八
備者具也。物者物類。謂爲成辨所樂事故。
先預備具所用物類。然今此品中。説爲欲
成就諸眞言故。先普辨備諸相應物。然後
作先承事法及念誦法。故云備物品也
經。復次廣説諸成就支分 釋曰。此品爲
答前問中云以何物等能令速成就也。分
文爲三。初明標説。次謂欲成就下。二明廣
説諸成就支分。次如上所説種種諸物下。三
明結勸。此即初也。前雖陳説諸成就法。而
未廣説相應物色。若不説者。恐所作法不
速成就。是故標云復次廣説諸成就支分也」
經。謂欲成就下至作先承事法 釋曰。二
明廣説諸成就支分。文亦爲二。初明先當
備諸雜物。後應作法。次所謂諸雜塗香下。
二正明列諸物名。初亦爲二。初明先備諸
物。應作先承事法。二明若已先承事次直
應念誦。此即初也
經。若已先承事者次應念誦 釋曰。二明
若已先承事次直應念誦。如文可悉也
經。所謂諸雜塗香下至數珠 釋曰。二明列
諸物名。謂諸雜塗香・諸雜燒香・五種堅香・七
種膠香・白芥子・毒藥・鹽・黒芥子・胡麻油・牛
蘇・銅瓶・銅椀・五穀・五寶・五藥等。具在本文。
更不煩述。言紫檀護淨者。即紫檀香泥等
云云筐字。去狂反。惟筐及筥也。傳曰。方
言筐。圓曰筥。筥箱也。採字取也
經。如上所説下至及廣念誦。釋曰。三明結
勸也
  成諸物相品第二十九
前品物是成諸眞言之所用物。今言物者。是
謂眞言所成就物也。今此品中。得法驗已。
成就相應諸物之相。故云成諸物相品也
經。復次我今下至眞言悉地 釋曰。此品。
第十五明得法驗已成就諸物。即答云何
成藥相。分文爲三。初明標説。次所謂眞
陀摩尼下。二正明説成就諸物法。次隨意
所作下。三明結示。此即初也。凡所成就物。
無不依能成。必依三部法。而獲得悉地。
故云成就物依是三部等也
經。所謂眞陀摩尼下至雌黄刀 釋曰。二
正明説成就諸物法。文亦爲二。初明成
就七物之法。次若欲成就佛頂法下。二明
成就二十八物之法。初亦爲二。初明七物。
次言七物者下。二明歴一一物説成就法。
初亦爲四。初明列七物名。次此等七物下。
二明七物功能。次佛部下。三明三部勝力。
次於三部中下。四明所獲悉地。此即初也
經。此等七物下至況餘世事 釋曰。二明
七物功能也。然隨行人之所樂。而得九品
之悉地。故云能令種種悉地成就也。言福
徳等者。擧上況下。謂如來因位福徳智慧。
六度萬行一切善品。無不増益。乃至證得
無上法王究竟之法。何況餘事也
經。佛部下至勝上成就 釋曰。三明三部
勝力。彼等七物。所以有此廣大功能者。由
此三部眞言祕密勝力加持。故云三部眞言
皆有如來勝上成就也
經。於三部中下至爲上悉地 釋曰。四明
所獲悉地。譬如巧色摩尼隨人所求雨種
種寶。三部眞言。亦復如是。隨順行人之所
樂求。授與一切悉地成就故。云隨受持者。
於上悉地而有多種。或得持明仙。乘空遊
往。成就五通。或得諸漏斷盡。或得辟支佛
地。或證菩薩十地。或得成佛。今文且擧其
一悉地。故云具獲五通爲上悉地也
經。言七物者下至作臺圖樣 釋曰。二明
歴一一物説成就法。分文爲六。初明成
就眞陀摩尼法。乃至六明成就*刀法。於此
文中。未見成就賢瓶之法。故但六也。就初
成就。而有三事。一法驗成已。而作金臺。或
用銀作。其量莊嚴。在文可見。二其珠用紅
頗璃或好水精。三夜中念誦作臺圖樣也
經。若欲成就雨寶下至種種雜寶 釋曰。二
明成就雨寶法。而有二事。一法驗成已。而
但誠心。二五由旬内。能雨雜寶也
經。若欲成就伏藏下至其藏無盡 釋曰。三
明成就伏藏法。文有三事。一法驗成已。但
誠其心。二隨所念處。伏藏發起。三濟給貧
乏。其藏無盡。費字。孚味反。費猶損也。又費
猶惠也。廣邪費耗也
經。若欲成就輪下至速得悉地 釋曰。四
明成就輪法。若准上文。應云法驗成已
但當誠心。文中闕略。下文爾也。文中但有
作輪之法。謂鑌鐵作輪。其形量輻輞等。具
如文也。鑌字金名。輻福音。車也。輞罔
音。車輞。又作棢云云縁。銛利也
經。若欲成就雌黄下至是爲上好 釋曰。五
明成就雌黄法。取兩種喩。譬其光色。如
文可悉
經。若成就刀下至&MT03486;施鳥&MT03497; 釋曰。五明
成就刀法。但指物體。而有四種事。一量長
兩肘。二齊闊四指。三無諸瑕病。四其色紺
青也。&MT03486;字。&MT03497;云云
經。若欲成就佛頂下至頗胝迦寶 釋曰。二
明成就二十八物之法。分文爲十六。初明
成就佛頂法。乃至二十八明成就吠多羅
法。此即初也。文中但擧所成物體。今約此
物。明其事數。下亦例知。文有三事。一金作
佛頂。猶如畫印。二安置臺上。三其臺棖用
薩頗胝迦寶也。棖字。宅衡反。門梱上木近
邊者也。郭璞曰。門兩旁木也。又曰。棖柱兩
相隨也
經。若欲成就蓮花下至栴檀木作 釋曰。二
明成就蓮花法。文有三事。一金作八葉。
二兩指一磔手。三或用銀銅白栴檀作也
經。若欲成就拔折羅法下至金銀熟銅 釋
曰。三明成就拔折羅法。文有四事。一好鑌
鐵作拔折羅。二長十六指。三兩頭各作三
股。四或紫檀木。或三寶作也
經。若欲成就雄黄下至能成上事 釋曰。四
明成就雄黄法。文有三事。一色如融金。二
塊成分片。三復上有光也。塊字。口潰口迴
二反
經。若欲成就牛黄下至爲上 釋曰。五明
成就牛黄法。如文可知
經。若欲成就刈哩迦下至上好 釋曰。六
明成就刈哩迦藥法也
經。若欲成就素嚕二合多安膳下至上好
釋曰。七明成就素嚕二合多安膳那藥法
也。蚯字。去牛反。字書蚯蚓螼螾也。蟮亦蚯
蚓也
經。若欲成就白&T073554;下至染之 釋曰。八明
成就白&T073554;布法也
經。若欲成就護身下至或縷全合 釋曰。九
明成就護身線法。文有三事。一取白&T073554;
細。二三合爲股。復三*股合索。三童女合
撚。皆須右合。或縷全合也。撚。兩指合面
搌物也
經。若欲成就花鬘下至作鬘 釋曰。十明
成就花鬘法也
經。若欲成就牛糞灰下至龍腦香用 釋曰。
十一明成就牛糞灰法。文有二事。一蘭若
牛糞燒作白灰。二和龍腦香用也
經。若欲成就木下至安其蓋 釋曰。十
二明成就木屐法。亦有二事。一室唎鉢㗚尼
木作木屐。二上安其蓋也。屐字。渠戟反。䋀
也屩也。謂今有齒者也
經。若欲成就傘蓋下至作其莖 釋曰。十三
明成就傘蓋法。亦有二事。一以孔雀尾
作。二以新端竹而作其莖也
經。若欲成就下至隨意而作 釋曰。十四
明成就弓箭等七物法也。槍字。千羊反。蒼
頡篇。亦木兩頭鋭也。矟戟類。棓字。雹講反。
大杖也。又補后反
經。若欲成就世間鞍馬下至如是制作 釋
曰。十五明成就世間鞍馬等七物法也。行
人所樂。種種不同。不能具載。故總擧云諸
餘物等。若本法中。有制作法。依彼應作。故
云或依本法如是制作
經。若欲成就吠多羅下至而作成就 釋曰。
十六明成就吠多羅法。此是成就猶未爛
壞屍骸法也。瘢字。薄蘭反。蒼頡篇瘢痕

經。隨意所作下至方作此法 釋曰。三明
結示也
  取物品第三十
若不依法取所成物。徒費功夫。空無所得。
若隨所説。得其所須。眞言有感。速得悉地。
今此品説擇好時日。而取其物。故云取物
品也
經。復次我今説取物法 釋曰。此品第十六
明簡好日時。及得善警界。取所成就物。即
答云何受藥相也。受字捕也。義當自取。又
取猶受也。意當屬他而受取也。謂取成就
物。或任意自取。或隨他賣得。故云受也。
所言藥者。即所成就諸藥物等。又所成就物
非但是藥。或是刀。輪。或頗璃。水精。或諸餘
物。若於此等而得悉地。身心諸病。皆悉除
滅。自他所樂。咸皆滿足。故名爲藥。分文爲
三。初明標説。次白黒二月下。二正明取物
法。次其所諸物下。三明結勸此即初也
經。白黒二月下至而取其物 釋曰。二正
明取物法。文亦爲五。初明擇時日取其
物。次於念誦時下。二明念誦得警界取。次
或澡浴下。三明澡浴不食求警界取。次所
説須物下。四明不讎價取。次或時自覺下。
五明自覺増加威力而取。次其所諸物下。
三明結勸。此即初也。有三日時。謂白黒二
月各三箇日。及日蝕時與地動時也。其午前
者。是即且依三箇日也
經。於念誦時下至而取諸物 釋曰。二明
念誦得警界
經。或澡浴下至而取諸物 釋曰。三明澡
浴不食求警界取也
經。所説須下至而取諸物 釋曰。四明不
讎價取也。貨字。呼過反。鄭玄曰。金玉曰
貨。布帛曰賄。説文貨財也。讎字視周反。用
也對也。風俗通云。二人對挍爲讎。又讎猶
應也
經。或時自覺下至而取諸物 釋曰。五明
自覺増加威力而取也
經。其*所諸物下至皆取好者 釋曰。三明
結勸也。所取物本性三品。應取上品。故云
其所諸物乃至皆取好者。是即結前也。如法
得已等者。即勸後也
  淨物品第三十一
淨者洗淨。物者如前釋。既已辨備諸成就
物。理須洗淨。然於洗淨而有多種。謂五淨
洗。胡麻水洗。香水洗。眞言水洗等。今於此
品。陳説此法。故云淨物品也
經。復次今説淨諸物法 釋曰。此品。第十七
明淨所成就物。即答云何淨治藥也。分文
爲三。初明標説。次用五淨洗下。二正明淨
諸物法。次但應洗者下。三明總結。此即初

經。用五淨洗下至五淨灑之 釋曰。二正
明淨諸物法。文亦爲二。初略明洗灑。次觀
諸物量下。二廣明淨物法也。用五淨洗者。
是約應洗者。略明淨物也。不應洗等者。即
約不應洗。且明灑淨也
經。觀諸物量五淨和水 釋曰。二廣明淨
物法。分文爲二。初明五淨等洗。次次用諸
事下。二明眞言水淨。初亦爲二。初總明觀
諸物量。次五淨和末雌黄和乳下。二明歴
物洗淨。此即初也。然諸物等。或和末爲淨。
或灑洗爲淨。故云觀諸物量也
經。五淨和末下 二明歴物洗淨。如云雌
黄和乳作末等者是即。言空治者。不和
乳等。直爾作末。故云空治作末。是即應灑
五淨之也。所言餘者。謂除和末所餘物
也。又次文云諸餘物者。是除所説者而世
所稱物也
經。次用諸事下至眞言水灑淨 釋曰。二
明眞言水淨中。有三箇眞言灑淨。在文可

經。但應洗者下至皆應如是 釋曰。三明
總結也。但應洗等者。結前五淨等洗淨也。
如所應等者。結前眞言水灑淨也
  物量品第三十二
言物者。是成就物也。言量者。即是分數也。
今此品。説所成就物輕重分數。故云物量
品也
經。復次廣説成就物量 釋曰。此品。第十
八明所成就物量。即答云何藥量分也。分
文爲三。初明標説。次成就物者下。二明廣
説成就物量。次悉地之法下。三明結示。此
即初也
經。成就物者下至作成就法 釋曰。二明
廣説成就物量也。亦分爲二。初明廣説成
就物量。次於本法中下。二明依本法等用
其量數。約初爲九。初明就身莊嚴具等而
示數量。乃至九明於安怛陀那法而示
數量。此即初也。此有三物。謂身莊嚴具。及
諸器伏。并種種衣服。如此等物。應依世常
所用量數。然彼物等。或有修治。或有硏磨。
或應細末。如是不同。不可具載。故云治
硏等也
經。若欲成就雌黄下至一兩爲下法 釋曰。
二明雌黄數量也
經。若欲成就牛黄下至一分爲下法 釋曰。
三明牛黄數量也
經。若欲成就雄黄下至半兩爲下法 釋曰。
四明雄黄數量也
經。若欲成就安膳下至一分爲下法 釋曰。
五明安膳那數量也
經。若欲成就蘇下至三兩爲下法 釋曰。六
明蘇數量也
經。若欲成就灰法下至二兩爲下法 釋曰。
七明灰數量也
經。若欲成就欝金下至量比雌黄 釋曰。八
明欝金香數量也
經。於安怛陀下至七丸爲下法 釋曰。九明
安怛陀那數量也
經。於本法中下至任可成就 釋曰。二明
依本法等用其量數也。有一加數量及五
依數量。言都量者。如前量數也。觀念誦
功力及同伴多少。應定其量數。故云應觀
等也。又依本尊恩眷所示。應用量數。故
云應當具備如本尊等餘皆如文也
經。悉地之法下至亦復如是 釋曰。三明
結示也
  潅頂壇品第三十三
諸尊加持甘露法水。以灑行者三業之頂。
令菩提心堅固不動。除諸障礙獲得悉地。
故云潅頂也。壇者梵云曼荼羅。於此壇場。
而被諸尊加持之力。所求悉地。速得成就。
故云壇也。玉呬經云。凡入曼荼羅者總有
三種所求。一誦成就眞言故。二爲滅罪獲
福故。三爲來生果故。若爲來生果故。以
起信心。入曼荼羅者。非但成就來世果報。
亦於見在獲得安樂。若爲見求樂者。不
如彼人求未來果。是故智者爲未來果入
曼荼羅。今釋曰。於成眞言有世出世滅罪
獲福。及爲未生果故。亦然所言。若爲見
求樂者。不如彼人求未來果者。但擧出
世以斥世間。非謂成就眞言。滅罪獲福。皆
是世間。今此品。説普得世間及出世間一切
悉地曼荼羅壇。於中有多曼荼羅壇。今且
擧一。當其品名。故云潅頂壇品也
經。復次廣説下至令速悉地 釋曰。此品。
第十七明成就諸物祕密妙法。即答云何
成就曼荼羅。及云何潅頂曼荼羅也。分文
爲二。初明標説。次若欲起首成就法下。二
明廣説成就妙法。此即初也。言諸物者。謂
所成物。即指前品所説諸物。祕密妙法者。謂
能成就。即品所演諸祕要法。速悉地者。即
是所得之悉地也。若不祕密曼荼羅者。何能
速成普利悉地。是故無縁大悲重開許。云復
次廣説等
經。若欲起首下至諸悉地具 釋曰。二明
廣説成就妙法。文亦爲二。初明略説。次如
前所説下。二明廣説。初亦爲四。初明先應
辨悉地具。次以護摩下。二明略示所應作
法。次作潅頂下。三明所作事已然後起首作
成就法。次若作大潅頂下。四明曼荼羅之功
能也。此即初也。悉地具者。謂所成就物。并
護摩所用。及曼荼羅等也
經。以護摩法下至自潅頂 釋曰。二明略
示所應作事。謂増威法。并潅頂法。亦兼成
就。故云及也
經。作潅頂下至作成就法 釋曰。三明所作
事已然後起首作成就法也。如法供養義。兼
成就曼荼羅。及護摩等事。如此作竟。應起
首作。是故云也
經。若作大潅頂下至一切法事 釋曰。四
明曼荼羅之功能也
經。如前所説下至皆應如是 釋曰。二明
廣説也。分文爲二。初廣明兩曼荼羅。次或
於淨處下。二更明略曼荼羅也。就初爲三。
初廣明兩曼荼羅。次如是作曼荼羅法下。二
明作三種護摩。次如法供養諸眞言下。三
明作潅頂。初亦爲二。初明作淨地等法。次
其曼荼羅下。二廣明作兩曼荼羅。此即初
也。如前所説者。即指如前補闕少法品等所
説。淨地等法。皆悉應如彼中所説。是故云

經。其曼荼羅下至次外唯然 釋曰。二廣
明作兩曼荼羅。分文爲五。初明兩曼荼羅
方界肘量。次或用一種下。二雙明諸曼荼羅
彩色莊嚴。次凡欲潅頂下。三明安置尊位。
次如是作曼荼羅法下。四明作護摩供養。
如法供養諸眞言下。五明修潅頂法。就初
爲二。初明兩曼荼羅方界肘量。次凡曼荼羅
下。二明曼荼羅地勢。初亦爲二。初明成就
曼荼羅方界肘量。次於此西面下。二明潅頂
曼荼羅方界肘量。此即初也。頓字如文
經。於此西面下至減半而作 釋曰。二明
潅頂曼荼羅也
經。凡曼荼羅下至説爲最勝 釋曰。二明
曼荼羅地勢也。&MT00618;字。羽求反。又作郵。境上
行書之舍也。過也。譯也。今取低義
經。或用一種彩色下至亦如是作 釋曰。二
雙明諸曼荼羅彩色莊嚴。尋文可知
經。凡欲潅頂下至及與明等 釋曰。三明
安置尊位。文亦爲二。初明先結淨。次於其
台内下。二明安置尊位。此即初也
經。於其台内下至畫甘露瓶印 釋曰。二
明安置尊位也
經。如是作曼荼羅法下至應作扇底迦事
釋曰。四明作護摩供養也。分文爲六。初
明應作三種護摩。次應以當部下。二明示
所用眞言。次其護摩處下。三明示護摩壇方
處。次如護摩法下。四明爲増眞言威故作
護摩法。次爲三部諸眞言下。五明爲三部眞
言及三部主故作護摩。次所持眞言主下。六
明別置眞言等主位。而爲供養。此即初也
經。應以當部下至而作護摩 釋曰。二明
示所用眞言也
經。其護摩處下至門東作 釋曰。三明示
護摩壇方處也
經。如護摩法下至三種護摩 釋曰。四明
爲増眞言威故作護摩也
經。次爲三部下至亦得滿足 釋曰。五明
爲三部眞言及三部主故作護摩也
經。所持眞言主下至而當奉獻 釋曰。六
明別置眞言主等位。而爲供養也
經。如法供養下至用一切眞言 釋曰。五
明修潅頂法也。分文爲四。初明加持所
安置瓶。次如是加被下。二明安置吉祥瓶。
次即令同伴下。三明正潅頂。次作潅明已下。
四明復作護摩及以發遣。此即初也
經。如是加被此土瓶下至皆應如是 釋
曰。二明安置吉祥瓶也。如前説者。指前潅
頂品等所説也。以穀藥等而莊嚴瓶。如文
可悉。諸潅頂法得。以此令知諸餘潅頂法

經。即令同伴下至配與潅頂 釋曰。三明
正潅頂。文亦爲三。初明令同伴等潅頂行
者頂。二明七瓶潅頂次第。三明應受用牛
黄等。此即初也
經。爲欲除遣下至隨意而用下 釋曰。二
明七瓶潅頂次第也。言第四者。其台内瓶
東北。東南。本尊前瓶。是即第四也。言餘二
者。謂西北。西南。軍荼利瓶。如文説也
經。如是畢已下至皆應受用 釋曰。三明
受用牛黄等也
經。作潅頂已下至便即發遣 釋曰。四明
復作護摩。及以發遣也。雖事已訖。猶恐有
障。是故更作護摩之法。然後發遣諸聖尊

經。或於淨處下至其量二肘 釋曰。二更
明略曼荼羅也。分文爲四。初明作小曼荼
羅。二明安置大印等。三明安置淨瓶潅
頂。四明功能。此即初也
經。安置三部下至契印 釋曰。二明安置
*大印等也
經。如前安置下至潅頂 釋曰。三明安置
淨瓶潅頂也
經。能離諸障下至最勝悉地 釋曰。四明
功能。悉如文也
  光物品第三十四
光者。氣有榮光者。物者。即是所成就物。謂
潅頂已後。作護摩等。及作曼荼羅。令所
物光榮光顯。故云光物品也
經。復次如法潅頂下至或祀酪飯 釋曰。此
品即答云何護諸成就物及云何事法曼荼
羅。言護諸成就物者。謂作護摩等。及持誦
眞言。護諸成就物。光勞光顯故。云護諸成
就物也。言事法者。所成就事法。謂此曼荼
羅。令所成就事亦能光顯。故云事法曼荼
羅也。分文爲二。初廣明光顯之法。次此
名一切成就下。二明結勸。初亦爲三。初明
護諸成就物種種光顯之法。次或作曼荼羅
下。二明作事法曼荼羅光顯之法。次以三部
母明下。三明重作護摩等種種光顯之法。初
亦爲三。初明護摩光顯之法。次所成就物
等下。二明種種光顯之法。次佛部光顯眞言
下。三明三部光顯之法。初亦爲二。初明日
數。次或於本法下。二明護摩所用之物。此
即初也。所以不云二四七日只擧三一者。
且據陽數。月亦復然。言隨其成就相應者。
不限時日。但隨成就相應之時。故云或隨
等也
經。或於本法所説下至或祀酪飯 釋曰。二
明護摩所用之物。如文可知
經。所成就物下至成就之物 釋曰。二明
種種光顯之法。文亦爲二。初明種種光顯之
法。次從始至終下。二略明結勸也。就初略
有十一種光顯之法。一毎日三時。以香薫
之。二以香水灑。三以眞言加被。四觀視
其物。五以吉祥環。貫置指上。撝按其物。
撝字。呼彼反。指撝也。案手之所指也。作也。
六以牛黄水灑於物上。七或白芥子散於
物上。八於節日。加諸供具。奉獻彼物。九白
黒二月各十五日。皆用眞言光顯其物。十
復重加諸花香花鬘等物供養。十一以香
塗手。置茅草環。接所成物畢。夜持誦也」
經。從始至終下至速得成就 釋曰。二略
明結勸也
經。佛部光顯眞言下至莎嚩去二
 釋
曰。三明三部光顯之法。文亦爲二。初明三
部光顯眞言。次於三部法下。二明用三部眞
言光顯之法。此即初也
經。於三部法下至不應間斷 釋曰。二明
三部眞言光顯之法中。有七種光顯之法。悉
如文
經。或作曼荼羅下至而開一門 釋曰。二
明作事法曼荼羅光顯之法。分文爲三。初
明作曼荼羅法。次内院東西下。二明安置
印位。次各各以下。三明召請供養。此即初

經。内院東面下至持誦人坐 釋曰。二明
安置印位也
經。各各以本下至供養畢 釋曰。三明召
請供養也
經。以三部母明下至護摩爲最 釋曰。三
明重作護摩等種種光顯之法也。分文爲
三。初明用部母眞言等而光顯次第。次凡
初護摩下。二明正作光顯之法。次如是光顯
諸物下。三明光顯功能。此即初也
經。隨其所用下至莎字 釋曰。二
明正作光顯之法。文亦爲四。初明隨所用
眞言而誦眞言及求請句等之法則。次所謂
下。二明示求請句。次護摩畢已下。三重明
花等光顯。次畢已如前下。四明重作護摩
光顯速得成就。此即初也
經。所謂下至莎 釋曰。二明示求
請句。文亦爲二。初明示求請句。二明結示。
此即初也
經。以如是等下至亦無所妨 釋曰。二明
結示也
經。護摩畢已下至眞言而灑 釋曰。三重
明花等光顯也。而有十事光顯之法。一白
羯囉尾羅花。二赤羯囉尾羅花。三白芥子。四
蘇摩那花。五先用塗香塗手按。六次以諸
花持誦散。七次燒香薫之。八次持誦香水
灑。九以本藏眞言持誦香水而灑。十次誦
本持眞言而灑也
經。畢已如前下至速得成就 釋曰。四明
重作護摩光顯速得成就也
經。如是光顯諸物下至光顯之法 釋曰。
三明光顯功能也。而有四事。一如是光顯
諸物。及光己身。決定速得成就。光己身者。
謂由加持増身威徳。二其物縱少亦獲大
驗。三具此法者。其物増多。四得清淨。此即
其功力也
經。此名一切成就下至然後成就 釋曰。二
明結勸也。分文爲二。初明結上諸文。二
明勸諸節日等。應作如是光顯法。此即初

經。於諸節日下至然後成就 釋曰。二明
勸諸節日等應作如是光顯法。於諸節日
應決定作如是光顯。餘日隨宜而作光顯。
又遍數滿已。先應初後具作光顯。如是作
光顯。所求悉地法。決定得成就。是故云然
後成就也。聖意至幽深。凡情難開曉。筒見
陳一隅。恐乖祕密旨。一句或一文。若有契
佛意。願奉資國主。其法界群生。揮三密
智劍。斷麁細妄執。超過二死海。同遊密嚴
宮。伏願金剛密迹軍荼利尊。垂一子地愛。同
入和合海矣
蘇悉地羯羅經略疏第七
  元慶八年八月二十九日寫得已了
 傳燈大法師位最圓 
  (別筆)
蘇悉地羯羅經略疏已上七卷奉傳授二品
親王訖 公助
右如奧書對公助僧正令傳受之畢
 遍照金剛二品尊鎭親王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467 468 469 470 471 472 473 474 475 476 477 478 479 480 481 482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