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金剛頂大教王經私記 (No. 2225_ 曇寂撰 ) in Vol. 61

[First] [Prev+100] [Prev] 315 316 317 318 319 320 321 322 323 324 325 326 327 328 329 330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金剛頂大教王經私&T047368;第十五
 沙門曇寂撰 
金剛法至禮金剛語。釋曰。三此四偈歎西方
諸徳。於中初一偈嘆金剛法等七徳。一金剛
法。梵云嚩日囉二合達摩。宋金剛妙法。四卷
同今。二善利。梵云蘇上聲娑怛嚩二合引囉他
二合四卷云善利薩埵。今略薩埵。宋云眞實
翻薩埵云眞實。satya眞實也。
囉他翻理。所謂道理名義也
三金剛蓮。梵
云嚩日囉二合鉢娜摩二合宋譯四卷並同今。
四妙淨。梵云蘇戌馱迦。宋妙清淨。四卷善清
淨。五世貴。梵云路計濕嚩二合囉。宋觀照自
在。四卷觀世自在。解云。世貴者loka世也。izvara
貴也。疏第六釋觀世自在云。
此中自在正翻是富貴義。如人得大勢位具足財寶。
隨心所欲自然成就。此菩薩亦爾。假令十方世界一切
有情。希求世出世間資具。隨其性欲種種不同能以
如幻三昧。一時給與各得滿其所願(云云)又觀世自在
者。loka觀也。亦具世義。普世眞言釋云。loka世間也。
即是暗冥義。所謂無明也。此字側皆有阿聲即本無義
也。無暗即是眞明也。阿盧迦是明文izvara自在義可
知又觀照自在者ruka觀也。又具照義。所謂眞明者即
是照
義也
六金剛眼。梵云蘇嚩日囉二合乞叉宋譯
同今。四卷金剛妙眼。今略妙字七金剛眼。
梵云嚩日囉二合上聲怛囉。宋譯四卷並同
今也。已上西中之東。初金剛法者即西方門
發菩提心也。已發菩提心故得大善利故
次來也。何云善利。其體即本淨蓮花。故云
金剛蓮。是此蓮花本來清淨離諸垢染。故云
妙淨。妙淨之體具無量性功徳。猶如蓮花鬚
蘂具足故云世貴。世貴即觀照慧故云觀照
自在。起信論明相大云。大智惠光明故遍
照法界故等是也。其觀照體所謂妙眼。妙
眼謂普眼方便智也。其巧妙智從實智而起
故。次云金剛眼。所謂實相眼也。今具明
二眼異者。suk@sa是俗諦眼故云妙眼。疏第
三云。經云妙惠慈悲者。般若有二種。有與
六波羅蜜和合般若。有實相般若。此中意
明初句。此慧猶如巧風能軌匠歌羅心使
百體成就。行者猶有慧故則能善知通塞
判決是非。於曼荼羅一切事業中。動合規
矩心無疑滯乃堪作阿闍梨應知妙眼
者是俗諦眼。其體方便智也。netri者謂眞諦
眼亦名實相眼。第十釋多羅尊云。猶見諸
法實相名爲普眼。所謂見於如如之體。從
此普眼三昧生也。又第三云。善巧修行般若
波羅蜜者。即是深修觀察十縁生句。見甚
深中道照不可得空乃至若行者。於文字及
觀心中。善得通達離於見著。乃應爲人作
世間阿闍梨云云是對前妙惠明眞實智。即
實相眼也 次一偈嘆金剛利等七徳。一金
剛利。梵云嚩日囉二合丁以切乞叉拏三合
及四卷並同今。二大乘。梵云摩訶也那。宋
大乘法。四卷摩訶衍那。三金剛劍。梵云嚩日
二合句捨。宋譯同今。四卷云金剛藏解云。
kuza
藏也。今翻爲劍。
具如前辨
四大器。梵云摩訶庾馱。宋大
器仗。四卷摩訶器仗。今略仗字。五妙吉。梵
云曼殊師利。宋妙吉祥。四卷文殊師利。六金
剛染明藏本作深。
今經寫誤
梵云嚩日羅二合呉目切
哩耶二合宋及四卷同云金剛甚深。七金剛
慧。梵云嚩日囉二合沒第。宋譯同今。四卷金
剛覺。已上西中之南。是行門也。金剛利者是
大惠行。疏第二十卷云。文殊師利者大智惠
乃至以此第一義空之妙惠。淨彼遍一切
處淨菩提心。平等惠利刄斷無始無明根即
入菩薩正位。故雖有菩提心而無慧行即
不可成果。故次明文殊也今於南方行
門初明利惠者即此義也。此慧行者非是
二乘所行。故云大乘。十二門云。摩訶衍者。
於二乘爲上故名大第。又云。大分深義所
謂空也。若通達此義即通達大乘空者
所謂深利惠。表此利惠云金剛劍。劍即表
般若利惠。故亦名般若惠劍也。此是諸佛大
人之所執故。次云大器仗。是此大器能斷
一切妄執不祥。令得大白吉祥故云妙吉
祥。妙吉祥者即是般若波羅蜜甚深妙典。故
云金剛甚深。手持梵匧即表此義也。此
梵匧中詮顯何義所謂金剛不可壞實相妙
惠。故最後云金剛惠 次一偈歎金剛因等
七徳。一金剛因。梵云嚩日囉二合係都。宋
及四卷並同於今。二大場。梵云摩訶曼荼。
宋金剛場。四卷大堅實解云。曼荼又堅實義也。翻
梵語云。優留曼荼譯曰提
胡亦云實也。疏第四云。漫荼羅是蘇中極精醇
者浮聚在上之義。不復變易得名爲堅云云
三金
剛輪。梵云嚩日囉二合斫羯囉二合宋金剛妙
輪。四卷同今。四理趣。梵云摩訶曩耶。宋大
理趣。四卷摩訶理趣。今略大字。五能轉。梵云
蘇鉢羅二合靺怛曩。宋如教善轉。四卷妙轉輪
今梵中無如
教及輪義
六金剛起。梵云嚩日路二合囉他
二合引ro路字點uuta@ta應是起義千
文云uti@s@ta起也
金剛場。梵云嚩日囉二合曼荼。宋譯同今。四
卷云金剛道場。已上西中之西。所謂轉輪之
主宰也。於中金剛因者。本淨菩提妙蓮不染。
是轉輪體也。攅搖此佛性之乳因也乃至經
歴五味成妙提胡。謂之大場摩訶
曼荼
大場即金
剛輪。故次擧之。此輪所詮稱云摩訶理趣。
摩訶者謂五大五色。五大五色經緯相成云
曼荼羅法門。理趣亦云法門。應知摩訶理趣
者。是曼荼羅法門。即是輪之所詮也。此尊能
轉此輪故次云能轉。是此法輪從金剛性
而起常無毀壞。不退轉輪故云金剛起。此不
壞輪於何處轉耶。謂於常無毀壞金剛場
而轉。何云金剛場。謂衆生本具菩提曼荼。所
謂摩訶薩意曼荼羅處。是以有感則應故云
金剛場。所謂如來金剛之幻也 次一偈難
金剛語等六徳。一金剛語妙明。梵云嚩日囉
二合婆沙蘇微微一切稱耶二合引&T008862;囉也三合
最上妙明金剛語。四卷云金剛語疏云。雖似
兩句准舊
經合爲一句云云。今云。
宋譯文甚明。是一句也
二金剛誦。梵云嚩日
二合惹波。宋金剛持誦。四卷金剛念誦。三
妙成。梵云蘇悉地娜。宋譯善成就。四卷能授
悉地。梵語中da娜字是授與義也。四無言。梵
云阿嚩遮。宋譯同今。四卷無言説。五金剛
成。梵云嚩日囉二合同上儞耶二合引二卷云尾
儞也二合
&T008862;二合宋金剛勝悉地。四卷金剛上悉地
梵中gra勝也上
也。今經略之
六金剛語。梵云嚩日囉二合
沙。宋譯同今。四卷金剛言説。已上西中之
北。持誦成就三昧也。金剛語者法輪已轉。當
入持誦成就悉地。故云金剛語。金剛語體
即字輪也。行者持誦時字字相應句句相應。
遍有光鬘次第不斷。状如連環。謂之妙明。
如此持誦者稱爲金剛念誦。金剛念誦者所
謂無聲金剛語。依此得妙悉地故。次云妙
成是明世間悉地。具如大日世間成就品所
明。次無言者謂三摩地念誦。是心念誦也。文
殊供養法云。若三摩地念誦者。當心觀大圓
鏡智。布五字門了了諦觀。隨義相應與般
若波羅蜜合。此名三摩地念誦由此意念
誦故得出世成就。故次云金剛成。四卷云
金剛上悉。即是出世悉地。故稱云上也。世出
世成就。淺深雖異同是金剛語尊三昧。故結
云金剛語
金剛業至禮金剛拳。釋曰。此四偈歎北方諸
徳。於中初一偈嘆金剛業等六徳。一金剛
業。梵云嚩日囉二合羯摩。宋金剛事業。四卷
金剛羯磨。二教令。梵云蘇嚩日囉二合枳孃
羯磨二卷云
若拏
宋妙教令。四卷妙教。三金剛廣。
梵云摩呼娜哩耶二合三宋譯云極廣大。四
卷金剛大寛廣。四不空。梵云嚩日囉二合
囉下當有引字註。引
a也。amogha不空
宋及四卷並云金剛不
空。五業金剛遍行。梵云嚩日囉二合蘇娑嚩
二合&T008862;二合宋金剛業善遍行。四卷善遍一
切處。今經略善字。六金剛巧。梵云嚩日囉
二合尾濕嚩二合宋金剛巧業。四卷金剛毘首。
已上北中之東。已成就世出世悉地。當起
化業。建立佛事故初云金剛業。是北方發
心也。爲何業者。上教令諸佛 令起深
定赴化利業。下教令難調摧我慢幢順向
正道。謂之教令。上窮佛界下盡生界。皆悉
教令無不順伏。故云金剛廣。其順伏者。與
無量勝益而無空過。故云不空。不空事業
竪徹三世横遍十方。故云業金剛遍行。自
非得毘首羯磨巧妙之智。誰得爲之。故云
金剛巧 次一偈嘆金剛護等七徳。一金剛
護。梵云嚩日囉二合囉乞叉二合宋及四卷並
云金剛守護。二大勇。梵云摩訶吠哩耶二合
宋大精進。四卷摩訶無畏vai無也。li
是畏義
三金剛
甲。梵云嚩日囉二合靺摩。宋及四卷云金剛
甲冑。四大堅。梵云摩訶涅哩二合去聲二
與四卷倶云大堅固。五難敵。梵云訥哩庾
二合馱那宋極難敵。四卷難可敵對。六妙精
進。梵云蘇微哩也二合仡哩耶二合宋最勝勤
勇。四卷上首精進。七金剛勤。梵云嚩日囉
二合尾哩耶二合宋及四卷並云金剛精進。已
上北中之南。教令已行當加擁護令成各
各所願。故初云金剛護。若非具大勇心。誰
能護一切。故云大勇。已具勇心不嚴以甲
則不爲堅。經云。譬如著鎧入陣則無所
畏。此之謂也。已著大悲甲冑。大慈無敵。水
不能沒。火不能焚。何堅若此。故次云大
堅。已得大堅所向無敵。故云難敵。難敵何
縁具大悲精進故云妙精進。具精進者無
事不辨。故云金剛勤 次一偈歎金剛盡
等七徳。一金剛盡。梵云嚩日囉二合藥乞叉
二合宋與四卷並云金剛藥叉。二方便。梵云
摩呼播耶。宋及四卷云大方便。今略大字
三金剛牙。梵云嚩日囉二合鄧瑟吒羅三合
金剛利牙。四卷同今。四大怖。梵云摩訶
耶。宋大恐怖。四卷云甚可怖畏。五摧魔。梵云
麼羅鉢囉二合末㗚儞二合宋摧伏魔力。四卷
摧伏魔。六金剛峻。梵云嚩日囉二合&T008862;二合
宋勝金剛。四卷金剛上。七金剛忿。梵云嚩
日囉二合戰拏。宋金剛暴怒。四卷金剛暴惡。已
上北中西。已住金剛勤三昧爲何所作。謂
具調伏牙。噉食一切衆生都無可餘。謂之
金剛盡。此是諸佛大悲方便之智也。故云方
便。内具方便故外起方便業。謂之金剛
牙。以此金剛牙上恐怖諸佛下噉食衆生。
是怖中之怖故云大怖。豈唯恐怖衆生。亦
能摧壞大自在天無始無明住地。故名摧
魔。若非具金剛勝力。誰能破此難降者故
云金剛峻峻嚴
急貌
此勝上力即是諸佛難調三
昧。忿中之忿。惡中之惡。故云金剛忿 後
一偈歎金剛令等六徳。一金剛令當作
合字
梵云
嚩日囉二合散地。宋妙金剛拳。四卷金剛密
合。二威嚴。梵云蘇娑寧上聲地耶二合宋大
威力。四卷善現驗六卷
同此
三金剛能縛。梵云嚩
日囉二合滿馱。宋譯金剛拳。四卷金剛縛。四
解。梵云鉢囉二合毛斫迦宋善解脱。四卷善
能解放。今經甚略也。五金剛拳勝誓。梵云嚩
日囉二合母瑟吒耶三合引&T008862;囉三摩耶。宋金剛
堅固勝三昧。四卷金剛拳上勝三昧耶疏云。
雖似
兩名後句亦有金剛
拳。故以爲一徳
六金剛拳。梵云嚩日囉
母瑟&T066552;二合宋及四卷並皆同今。已上北
中之北。金剛合者已伏難降魔界佛界本來
平等更無異相。唯是一純固金剛三密故云
金剛合。三密合爲一。是名大智潅頂地。威
掩法界無外。普天之下卒土之濱。誰不
敢歸仰。故云威嚴。威嚴即菩提座現。即是
悉地成就故云金剛縛。縛即菩提座也。菩提
座已現故。能令一切衆生得善解脱故次
來也。此是諸佛三昧耶故云金剛勝誓。不
違越此勝誓能度衆生者名爲金剛拳。謂
令一切衆生成正覺也 已上東六六七七。
南八七七七。西七七七六。北六七七六。總成
百八名。如上諸經更無増減矣。疏云。如是
諸徳皆是毘盧遮那金剛薩埵遍法界用。不
可塵數海滴數知。且擧少分以示其端耳
若有持此至持金剛。釋曰。此二行偈二明讃
功徳。初一偈明若持此寂靜讃者。即亦獲
此百八徳。次一偈明若以此讃大持金剛者。
即亦成持金剛。疏解初偈爲利他。次偈爲
自利。恐不當矣。今云。初一偈明得一門功
徳。一一名號差別智印故。於中爲二。初二
句明持名讃。次二句明正得功徳。疏云。言
此名者即百八徳名。能休息二死散亂。令
契會佛大涅槃。故云寂靜讃。今助一解云。
是此名賛佛差別智印。體離煩惱所知二障
常住涅槃界。爲化衆生故示此名相。故云
寂靜讃。寂靜者即涅槃義也。華嚴大疏第十
九下六八釋經住涅槃界住寂靜性等文
云。涅槃等三即是果相。住涅槃界即是眞如
體。圓寂故。出二礙故。故智論云。有菩薩
發心即觀涅槃行道。恐此涅槃濫唯在果
故。云住寂靜性。謂約眞如體無妄動即是
涅槃。又瑜伽第八云。煩惱自性者。若法生時
其相自然不寂靜起。由彼起故不寂靜行相
續而轉。是名略説煩惱自性離煩惱障
證涅槃故寂靜即是涅槃也。又大悲名寂
如上引
壽命經
一一差別智印皆從如來大悲
而起。故其所歎讃稱云寂靜也 金剛名潅
頂者。正明所得功徳。行者若持此名。即成
得佛名號潅頂。故云金剛名潅頂。金剛名
實相。一一名號薄伽梵。大持金剛差別智印。
皆不離實相。名字即實相故云金剛名。持
此金剛名稱云名號潅頂也。行者持此名
故自身同於本尊。故云彼亦獲如是。華嚴
大疏十三下四
十四
云。如是即差別之義也。今亦
如是獲同於一一差別智印故云獲如是
 次一偈明得普門功徳。文分爲四。初一
句明持此名可知。第二句明所讃體。大持
金剛者。謂毘盧遮那也。一一金剛名皆是毘盧
遮那内證功徳。毘盧遮那是總徳故稱云大
持金剛 第三句正明行者持誦。正意者若
依大日經。行者是心佛名第二正覺句。於
此中住三摩呬多而爲持誦名攝意念誦。
即此義也。疏第十一釋云。次第二正覺句者。
初觀本尊一門今但觀佛普門所以爾者一
切尊形差別
智印
皆是見法身本地門故。於鏡漫拏
羅大蓮花王座深邃住三昧者。又此鏡中
如有窟像。觀此窟甚深中有如來。在此窟
中深邃而坐之也。總持髮髻冠無量光圍繞。
離妄執分別本寂如虚空。於彼中思惟作
攝意念誦。一月修等引持滿一落叉。於中
作如是觀。是名眞見佛也。如是見時。彼
佛心上作字。眞言字。一心誦之。此是一向
攝意。在於一境更無一外縁。心心念誦不
令人聞。然於定中自然有聲。流出如流水
不斷也。又云。梵音即云三摩呬多。是等引
義。亦名攝心一境之義。即一心義也又准此
文。上偈
明世間成就次
偈明出世成就
應思之。歌詠者即持誦義。以
此名號歌讃佛故云歌詠。具如前歌供中
辨之。前歌供中偈云諸法如響應。是第三
劫深修十喩故。即與第二正覺其位相同。
應思之。第四句正明所得益。謂若如是持
誦者。自身爲毘盧遮那。故云彼如持金剛。
即是普門益出世成就。疏云今但見佛。佛
即自心毘盧遮那。即是大持金剛也
我等以至大曼荼羅。釋曰。此二行偈即第三
明正奉請。於中初一偈欲爲奉請故。先叙
自誓願。次一偈正明奉請。初中上二句明
誓願所由可知。次二句正明誓願。亦爲二
初句明自證。大乘現證者。謂金剛薩埵之稱
號。大乘謂大空。大空即菩提心故。菩提心生
亦云大空生。亦云大乘生。應知以心實相
智證心實相。菩提心顯現云大乘現證。今
以百八名而讃詠故。願我亦如金剛薩埵而
無有異。故云願大乘等。後句明化他願。謂
自己證得願遍流布大理趣法界海。令一切
衆生皆悉如我無異。上願字冠通此中也。
大理趣者謂大乘理趣。大乘理趣者。即菩提
心者萬法所歸趣所。故云理趣。理趣釋釋
大乘現證中明七大義畢云。由諸菩薩承
此大乘證得無上正等菩提一一名號所
謂無盡莊嚴。諸佛示現無盡莊嚴。皆是爲
令一切衆生證此菩提心故。故云流遍大
理趣。次一偈正明奉請。於中第一句明奉
請所以。此中文略難解。當依宋譯而解。願
説最勝儀者疏牒儀作
義。不可
宋云願説最上自儀軌。
此句總也。總指次一切佛大輪等云最上自
儀軌。是金剛弟子所入金剛曼荼羅儀軌。故
簡蓮部等云自也。疏第十六云。此是汝漫
荼羅者。佛親對金剛手説之故。告之是汝
漫荼羅今毘盧遮那入大持金剛三摩地。
説金剛界大曼荼羅故云自也。一切佛大輪
疏本輪作
海。恐不可
勝大曼荼羅者。宋云謂一切佛大
智輪最勝金剛曼荼羅。此二句別。別明上自
儀軌相云謂一切等。一切佛大智者。謂五
智三十七智乃至無盡無餘差別智印。此智
堅固無物不摧故云輪。輪即摧破義。是正
指曼荼羅也今經五字句故
略去智字也
次句嘆此智輪云
最勝金剛曼荼羅。曼荼羅此云輪圓具足。此
等智輪一處聚集輪圓周備。故云曼荼羅也
爾時婆伽至三摩地。疏釋曰。從此已下至盡
經。是第五頌。曰薩埵應請説。就中爲二
爾時婆伽梵下。初明默許入等持也 説金
剛界下。二明應請正演説也。就於中又爲
二。初明説主聞請語也。婆伽梵大持金剛
者。擧所請人如前所釋。聞一切如來讃語
者。即明聞前讃請之語。一切如來者。是十
方世界集會如來也。入一切如來等者。次明
正入等持也。遊入法界定以爲一切如來
三摩耶也。言所生等者。謂明所生加持堅
牢不壞。故爲金剛也。三摩地如前也
云。一切如來三昧耶者。一切如來謂五佛及
無盡無餘諸佛。即是曼荼羅之體也。約人説
五佛。約智説五智。約色云五色。約字云
五字。六卷經第四云。又於粉中想字加之。
復應思惟五色粉。是如來五智亦名法界性
云云第六云。乃至法界不思議色。亦復如
是。統而言之。不過五字門。然亦更相發揮
成種種差別智印云云 五字五佛五色經緯
相成稱爲曼荼羅。今欲説金剛界曼荼羅
故。先入五佛三昧。故云一切如來三昧耶
也。亦釋五色云法界不思議色。應知一切
如來三昧者。即是法界三昧。又加持五色名
法界現起印。應思之。所生加持等者。理趣
釋云。金剛加持者。表如來十眞如十法界十
如來地。以成上下十峯金剛大空智處。加
持者表如來於中道十六大菩薩普賢智。從
此展轉流出共成三十七位。以成解脱輪大
曼荼羅云云應知所生加持金剛三摩地。即
是金剛界曼荼羅相應三摩地。具如上辨
説金剛界至大曼荼羅。釋曰。從此已下二明
應請正演説。大分爲二。初經家叙説可知。
二説偈亦爲四。初明許演説。二先示其名。
三説建立大輪壇。四叙教授弟子等。是即
初也。上請説勝大曼荼羅故。今許云當我
遍説勝大曼荼羅。此大曼荼羅是毘盧遮那
自證之法。淨妙提胡極無比味無過上味超
勝一切。故云勝大。曼荼羅中諸尊無量一一
説故云遍説
由如金剛界名爲金剛界。釋曰。此第二示其
名。上金剛擧喩。次金剛界是法也。金剛喩
實相智。五智及三十七智乃至刹塵智一一
智體。不盡不壞離諸過罪不可變易。不可
破毀故云金剛。又金剛者謂不二義。va字爲
體。va字即不二義見出生
無邊門
jraja是生義。生
即有也。ra字智義。智即空也。空有不二故。二
字相合故。以va字爲種子。不二者唯一實
相不生不滅。是云金剛也。界者性義・眞實
義・分齊義。性義者以無二我爲性。一一智
體不過此性故。眞實義者過世間法。世間
法或自然壞或對治壞。離此二壞故爲眞
實也。分齊義者一一智體唯一實相。而各各
相差別不泯。是分齊義也。一切衆生等具
金剛界。即是本性所具曼荼羅。此爲況云由
如金剛。今此金剛界曼荼羅亦復如是。如其
本性所具説故云名爲金剛界。以要言之。
金剛界是衆生自心。大日疏第八釋潅頂壇
中云。復次深祕釋者。方壇即是大因陀羅心
王金剛界應知今此曼荼羅摸像彼心故。
亦名爲金剛界也
如教應安坐至誦金剛薩埵。釋曰。此第三説
建立大輪壇。文分爲四。初明結護方處。二
明造曼荼羅。三説圖畫諸尊。四叙入壇供
養。此即初也。疏云。於所應作曼荼羅中。如
法式結跏趺坐已。諦想己身是如來身。此想
成就即結摩訶薩埵大契。故云如教乃至思
惟加持也云云 是依四卷經而解。今具引
文明之。經第三初紙云。所應作漫荼羅。於
中如法式坐修習加持自身。以爲結摩訶
菩提薩埵摩訶契謂金剛薩
埵契是也
 具此契法加持
已。而起以止羽爲金剛拳。觀羽執跋折羅
示威猛相。普遍觀察處置稱我跋折羅薩埵。
而按行之。六卷經第四初下云。爾時世尊修
瑜伽者結跏趺坐已。諦想己身是如來。此
想成就修加持法。即結摩訶菩提薩埵大契
即金剛薩
埵契是
既加持已以止羽爲金剛拳。觀羽
執跋折羅。觀察作壇場處。以雄武相稱跋
折羅薩埵按行之今經文略。今依二經
解者。此中有三。初結跏趺坐諦觀己身是如
來今初二句是也。蘇悉地經第二十九云。結
跏趺坐作扇底迦上成就法。是佛部坐故住
此坐相故云如教等。二以薩埵印加持自
身。此具三密。大薩埵印謂身密也。思惟意密
也。印必具眞言故。具三密以加自身也。
窃惟此二種觀。恐當大日經毘盧遮那及金
剛薩埵觀。疏第五十四云。若行阿闍梨事時。
即應以自身作毘盧遮那。若作縁漫荼羅
諸作務時。即以自身作金剛薩埵云云
宋譯云。如教次第應安立曼荼羅中諸相
分。若依此經。此二句總明造立曼荼羅義。
安立者謂施設義也。指自身加持線抨圖畫
等。云曼荼羅諸相分。與今經其意大異也。
住印下第三明結方。住印相兩經分明可
見。前結跏趺坐加持自身。既加持已次當
起立結方故云當起。宋譯云。於前印處即
當起。謂於前坐處而起立也 顧視於諸方
者。六卷云觀察作壇場所。謂觀察壇四方
而爲結護也。宋譯云如理觀視於諸方 倨
傲而按行者。謂住薩埵威儀。東西南北次第
按行而爲結護。宋譯云。以高擧相次第行。
高擧是慢相。止羽金拳觀羽跋折羅謂之慢
相。即是薩埵威儀也。六卷云雄武相。即是倨
傲異稱。倨傲者惠琳此經音云。上居御反。
廣雅倨慢也。説文不遜也。從人居聲也。下五
告反。廣雅傲慢也。杜註左傳不敬也。説文亦
倨也。從人敖聲也。義述云。金剛慢菩薩以
無過上智。令一切衆生悉證毘盧遮那如來
體。於世出世間皆得自在。所以住傲誕威
儀。而現其我無我倶幻平等智身。誦金剛薩
埵者。四卷云。稱我跋折羅薩埵而按行。梵
vajrasatvaha@mha@m即我也。宋云金剛薩埵
念誦。即念誦此眞言也
以新線善合至應飾五輪壇。釋曰。第二明造
曼荼羅。依大日經。疏造曼荼羅略有十種支
分。於絣定界位前有治地定地等衆多支
分。今經略之。故四卷經線抨前云。其作壇
處或別作淨室或舊淨室。擇地等法不異
蘇悉地經。及治地用瞿魔塗淨准常云云
中亦有多支分。初二句明合線法。以新線
善合者。緩急得所所作契法是云善合。大日
疏第五云。次當作金剛線法。凡作綖當擇
上好細具縷。香水洗之令清淨。令潔淨童
女右縒合之。合五色縷當用五如來眞言
各持一色。然後以成辨諸事眞言總加持
之。第十五云。凡合線時。若一一依法者。當
別造曼荼羅安置寶瓶香花塗香燈等及諸
飮食。作種種供養更問
方法
然後令童女合之。
當先爲受八戒著新淨衣。香水澡浴使内
外清淨。坐於壇中而合之。合線之法。先
預作細絲令極均調。大小緩急皆令得所。
又不得中間斷續連接之也。又合時以帛
掩口也。毎一色絲來去。襵牒使成九絲。
然後合爲一縷。其絲但有一頭。而屈襵之。
中間不得接。一縷一色。凡五色合爲一繩
也。若合繩緩急麁細不調。又不盡心作之
則生障法。損師亦損弟子。或令其發狂亂
等。不可不愼也 應量以端嚴者。隨壇大
小線有長短。量法得宜故云應量。能調得
中。不緩不急故云端嚴。宋譯云稱其分量
而善用。四卷云。次搓緊合雜繩。具足端嚴稱
其肘量 以線智應抨等者。此二句明規畫
界域。疏第五十四云。若淺行阿闍梨則須具
依於法則。於晝日分即規畫界域。以白檀
等草定諸尊形位分段。至日將夕豫備香
花燈燭等皆令素辨云云宋譯云行人持線
以抨量。四卷云。智者隨其力能。以繩絣其
今經五字爲句。文略難解。智謂智者
四卷即是行人宋譯行人即阿闍梨也。謂阿闍
梨以線應抨曼荼羅界域。抨明藏經作絣。
玉曰抨普耕切撣也。龍龕手鑑抨普耕切彈
也。並非今義也。絣玉曰方幸切無文綺也。
正字通補耕切音崩。説文氐人殊縷布名也。
又以繩直物也。又曰拼&T012365;枰通今按抨當作
絣。音同故通用也。隨力者。明曼荼羅大小
分量。分量無定故云隨力。宋譯云隨力應
作曼荼羅。四卷云。隨其力能以繩絣其壇。
又次文廣明此義云。若爲閻浮提自在王。
或爲轉輪王。應畫壇場周圍過一由旬。
大威徳阿闍梨漸小亦應作乃至四肘量。智
者觀察應堪受化者隨意度量。結其壇場
亦無過失。爲欲利益應所化者。金剛薩
埵置立壇場。號爲金剛界等如經所説。設
於掌中隨意作彼等一切壇場能作利益。
何況地上六卷與此
有少異
四方應四門下。明曼荼羅
莊嚴相。此中亦有多義。是明四方四門。疏
第十六云。四方之門即是四念住。標是四梵
住也。涅庾奇是門都羅亦是旗也。即是標也。
第六云。四門是四靜慮亦是四攝法門。標是
四梵住宋譯云其壇四方四門。四卷云壇
形四方四門以四吉祥莊飾。若依此二經與
今經異。四方者謂方壇。故云壇形四方。若此
義者標&T047368;亦有異。第六云。若作深密釋者。
四面方相正直均平等。是四念處義文四念
處者。深
祕釋者。a@aa@ma@h因行
證入四門具如彼&T047368;
四刹而嚴飾者。宋譯云復
以四刹而莊嚴。四刹謂門標也。刹謂表刹。具
前引名義集而辨。今門標上懸幡莊嚴故云
四刹。大日經入祕密曼荼羅位品云。五寶間
錯懸大寶蓋莊嚴門標。衆色旒蘇。其相廣
長。寶鈴白拂名衣旛珮綺絢垂布而挍飾之。
第十六釋云。都羅亦是旗也。即是標。雜色者
非但五方之色。更有種種雜色也。此雜色
幡其相廣長而在門標之上云云雜色幡者經
所言衆色旒蘇具如疏私
&T047368;辨之
即是表刹也。四卷
云。四門以四吉祥莊嚴。具四吉祥者即四
旛也。四卷經翻dhvaja云旛見百八
名中
菩提場經
第四不空本偈。明眞言中dhva@m字義云具一切
吉祥又或處云吉祥旛。應知吉祥者即旛
義也 四線而交絡者。此明曳線法。謂以五
色線交絡四門及四橛而爲界道。故云四
線。四卷云以四道繩。疏第六云。并備五色
線。皆以不動眞言或降三世眞言。加持一百
八遍或一千八十遍。阿闍梨正作法夜既畫
曼荼羅竟。先觀中台及第一院知無闕少。
即下金剛橛。其金剛橛以金剛線周匝圍
之。至通門處則止不須横斷。三重皆如是
置之。若不能爾者其第三院必應具依此
法。勿得闕少。至通門處當擧線隨門標
屈曲而上。使不閡頭云云 繪綵鬘莊嚴者。
此明四門莊嚴。宋譯云繪帛妙線等莊嚴。四
卷云繪綵旛蓋懸以莊嚴。前引入祕密曼荼
位品。旛珮綺絢垂布等是也。具如第十六
疏釋。疏明其標相云。私謂即是如文著雜
色衣之義也。從第一無相之法而出生如
是大悲藏生之相。普現色身。種種方便説無
量法。是雜色義也。雜色幡以來皆在門標
也。隅分一切處等三句明處處鈿飾也。宋譯
云。於其四隅諸分位及諸門戸相合處。各各
鈿飾金剛寶。四卷云。於諸角分門闕出眺間
以金剛寶間飾 隅分一切處者。謂壇四
隅。四即一切義也 門戸於合處者。謂門戸
相合處以金剛寶而鈿飾也和所謂金
具飾也
琳音云
鈿飾上田練反借音用本音田。下昇織反以
寶厠鈿而飾之。四卷云。闕出眺間者。闕出
猶如言出沒。謂彫刻爲莊和所云保里毛能
寸加志之類也
其間隙眺望外物故云眺間。恐是窓牖之
類耳 應抨外輪壇等二句。明抨外曼荼羅。
宋譯云。次第抨外曼荼羅外壇中心如輪
相。四卷云。其門外須據門闊狹取半引外。
據取一倍各各横屈准上齊量。各各竪畫兩
邊相望横畫爲合。取其外圍一面三分之一。
從心環遶爲輪。又取其中三分之一。從心
如上。環遶爲輪。其壇中夾門子輪。縱横下
八線道。跋折羅如殿柱想以成八柱莊嚴
其大圓輪。亦跋折羅像皆五色作。或一百八
或三十七鋒相拄接。從入門至東北角竪
吉祥門柱。如是外壇。智者以此法畫已於
彼似月輪此一章未
審更檢
應入於中宮等五句。明
抨内曼荼羅。宋譯云。復次漸入於中宮。以
金剛線善抨量。設以八柱而間飾於彼金
剛勝住處。而復飾以五輪壇。四卷云。入其
中宮布置金剛線道。以八柱而爲莊飾。竪
於金剛柱上。各以五月輪此五月輪者。是但柱
上莊嚴非輪坦也。
與今
不同
 解云。中宮者謂中胎也。八柱者是中
宮莊嚴。於八柱中先置五佛位故。云於金
剛勝柱應飾五輪壇。五輪壇即五佛位也
柱字和刻一本作極。恐寫誤。明藏本作柱。宋譯
云勝位處。按stambha柱也。stita住也。聲勢相近
然諸
佛境界經八柱在門外。經下九紙云。欲建道
場先立四方界。乃至門外左右各立一柱。一
一柱上安五明鏡如滿月輪云云 此經滿
月但是莊嚴而非尊位。與今經異。大日經
亦八柱在門外
於中曼荼羅至次第而圖畫。釋曰。從此以下
第三明圖畫諸尊。於中爲五。初明中曼荼
羅。二明四曼荼羅。三明八供養。四明四攝。
五明摩訶薩等。此即初也。於中初二句明
安中央毘盧遮那像也。四卷云。於内壇中
央各置佛像。宋云。於是所立輪壇中前五輪
壇中央
如教安立佛形像。佛一切等一偈明四波
羅蜜也。佛謂中央毘盧遮那。一切周圍謂四
波羅蜜。四即一切義也。是毘盧遮那四親近。
故云佛一切周圍。於前五輪壇中圍繞中
輪故云周圍。周圍即眷屬威儀也。是圍繞
中位故云於中。四卷經明四佛畢云。於鑁
部中各依本方置四波羅蜜。三昧耶是定
義。四波表定徳故云四三昧耶。是毘盧遮
那中智之定。故嘆云勝。前嘆中央云金剛
勝柱。其定非勝。豈配中智應思之。金寶法
業爲其次第。故云次第而圖畫。宋譯云。於
彼中心曼拏羅佛像。周圍當安布四勝三昧
耶印契。如其次第應圖畫
金剛進而歩至金剛巧等壇。釋曰。此三行偈
第二明安立四曼荼羅。文分爲二。初一偈
明於四輪壇各安立四佛。後兩行偈明安
立各四親近等也。金剛歩而進者。明畫曼
荼羅威儀也。四卷經云。復以金剛勢擘過
入於四壇。金剛勢者以意擎擧所畫及於金
剛線。若入若出。畫壇人不得騎驀金剛線
道。應誦密語擧之從下過。不失三摩耶。即
説此密語。唵跋折羅鞞伽此二字
本無
羯囉二合
六卷本無
鞞伽二字
宋譯第十五二十紙云。若下線時
當注念不應出入違分限。以金剛歩依
次行。彼諸壇界皆依法。金剛大明曰。嚩日
二合一句又第十十四金剛歩明曰。唵
嚩日囉二合訖囉二合摩吽引一句
krama歩也千字文vajrakrama應是金剛歩。故
六卷無鞞伽二字。vega應是迅疾義。何是金
剛迅疾。眞言云。吠疏第六十六云。既
結界竟當依門出入。不得輒越餘處。毎出
入時仍須誦不動眞言。若是瑜伽阿闍梨亦
可周匝以線圍斷。若須出入時。想擧此
線而於下過過已即還如故。或去門遠急
須出入者。當觀自身作毘盧遮那。以無礙
身勿生越線之想。隨意出入無咎也 於
四曼荼等二句。明安立四佛。四曼荼者。謂
東南西北四壇位也。阿閦毘等者。正明安立
四佛。具擧東方等取餘三故云等。四即一
切義故云安立一切佛。五密軌四紙云。一切
印者。四種智印即例也。宋譯云。次第安四曼
拏羅。所謂阿閦佛等四一切佛像皆安立。應
作不動等下。次明安立四親近。於中初二
句明東方。初句可知 劑金剛持等者。明
藏經劑作齊字。今經寫誤。宋譯云持金剛等
衆齊等 解云。持金剛等者。擧金剛薩埵
等取王等三下等字
皆准知
即當今經持等。衆謂四
義。或三已上爲衆。或四已上爲衆。故今四
云衆也。齊等猶如言平等。即三昧耶義也。
四卷云執金剛等四三摩耶。應知衆齊等即
四三昧耶也。前明金剛薩埵中云平等智。
亦云金剛平等。是東方金剛平等四親近故。
云衆齊等。四卷云。阿閦等四佛皆應布置。初
從金剛方畫阿閦鞞壇。具以執金剛等四
三昧耶尊勝者。想四方佛面向毘盧遮那座。
先畫執金剛在阿閦前。次畫右。次左。次後。
諸部准此。金剛藏等者。此明南方也。宋譯
云金剛藏等衆圓滿。等及衆義如前可知。
是南方増益門衆故云圓滿。四卷云。次至
寶方。寶生壇圓滿金剛藏等。金剛眼等二句
明西方也。宋譯云金剛眼等衆清淨。是西
方清淨門衆故云清淨。四卷云次華方阿彌
陀壇清淨金剛眼等。應畫不空等二句。明北
方也。宋譯云金剛巧業應畫。是北方事業
門衆故云巧業等。四卷云業方不空悉地壇
金剛毘首等。疏引四卷畢解云。金剛寶名
爲藏。以金剛幢名爲滿云云此釋難依。圓
滿清淨等皆通四菩薩。何但金剛幢爲滿。金
剛利爲清淨乎
安立於輪隅至應畫佛供養。釋曰。此一偈三
明畫八供養菩薩爲二。初二句明内四供。
後二句明外四供也。四卷云。輪内四隅置
四内供養。初從火天方順旋而作終風天
方。外壇四角線道之中置外供養。作法同
前 解云。東南火天。西南涅哩底。西北風
天。東北伊舍尼自在天是與後天次第同也。
若火天東南爲初。當終伊舍尼東北何故云
終風天方耶。故高麗藏本作終自在天。應
是正本。然六卷亦云終風天方。最可疑矣
門中一切處守護門四衆。釋曰。此第四明畫
四攝也。宋譯云。然後於彼四門中安四守
護門大明王四卷與此大同。
故不引之
六卷云。於四門
中置四攝等。帝釋方爲首置都印主。如次
作之。門中一切處者稱四門云一切處。故
宋譯等皆云四門中也。六卷云帝釋方者
謂東方。東方爲首。如次焔摩南方嚩嚕拏西
毘沙門北方次第安立也。都印者恐是鉤
印。鉤總具四攝故。具如上辨。又依聖位經。
鉤守菩提心戸住東門月輪。索守功徳戸
住南門月輪鎖守智慧戸住西門月輪。鈴
守精進戸住北門月輪。故云守護門也
安立於外壇應畫摩訶薩。釋曰。此第五明摩
訶薩等方壇。宋譯云。次復於外輪壇處各
應安立大薩埵。六卷云。壇四周線道之中置
十六大菩薩。所謂彌勒次不空見。次能捨一
切惡趣。次樂謬一切黒闇憂惱。次香象。次勇
猛。次虚空藏。次智幢。次無量光。次月光。次
賢護。次光網。次金剛藏。次無盡意。次辯積。
次大光明。以妙塗香方壇外或一肘二肘細
塗拭已。畫不退轉等諸大菩薩云云四卷此
次擧諸天等。經第三七紙云。乃至諸輪轉有
路。摩訶大威徳者。其金剛阿闍梨應思惟是
等及餘外壇中。毘盧遮那等諸天止住欲界
者。意樂調伏煩惱者及舍利弗等。無量諸比
丘來詣者。皆思惟之。又想大自在天共其妻
眷屬侍從衆等。又想虚空天歡喜自在天。及
商主天有四姉妹者。摩訶迦羅難提繋攝嚩
羅都沒嚧羅陀天。及想諸曜等差別名又種
種密語神王世間迦樓等云云
即勝三昧耶至應滿一切壇。釋曰。從此以下
至卷末。此第四明入壇供養。此中有四節。
初勝三昧耶等者。明入勝三世三昧降伏
難調等事。四卷云。次明儀式。金剛阿闍梨
如上所説隨位布置已。復依法住瑜伽。號
爲跋折囉吽迦羅。即説此吽迦羅三摩地法。
復想自身微有竪牙。以瞋怒面而笑。又想
以左脚壓大自在天。以右脚壓大自在妻
乳房是明除障法。即與大日經息障品説
同也。是勝三世三昧故云勝三昧耶。金剛師
入已者。此正明阿闍梨入於壇場。故云入
已。金剛師即阿闍梨故。宋譯云金剛阿闍梨
入已。四卷云。次結摩訶三摩耶契而執華
鬘。爲阿闍梨自在者哀愍利益諸衆生故。
應入壇場即誦本密語。如法奉獻諸佛華
鬘。或以身。或以心一迴右旋其壇。却至本
處以金剛儀式。復取其鬘置自身頂上。誦
本密語而鬘之 摧印而遍入者。摧印應是
開門印。故宋譯云開印普遍爲警覺。四卷云。
復以住瑜伽速疾而右旋住夜叉方門。勝
伏三界世間形相以意而開四金剛門。即説
結開門契。結二金剛拳並之。以進力度
仰相拄。檀慧度互相鉤以瞋怒意。竪進力
度撥開。此是最上開門契。復爲利益諸衆
生故。應用此密語開門。密語曰。唵跋折羅
糯嚧特伽二合吒耶三摩耶鉢羅二合吠舍耶
句義云。vajradb@aro金剛門也。dgha@taya開也。ro字點u
也。udgha@taya云開也。samaya平等也。pravezaya
也。h@u@m我也。總云我開金
剛門。令諸尊平等入也
復以瑜伽住於諸門。
從於夜叉方門開已。次如法開焔羅方門。
其次轉住開於帝釋方門。次如法開龍方
門。諸開門倣此當衝門而開今以摧印
開於四門而遍入已。爲諸供養故云摧印
而遍入。眞言中pravezaya即遍入也。智界&T047368;
明達云。開門印壇四方蓮花門。謂常樂我淨
梁攝論第四十八五紙云。蓮花有四徳。
一香。二淨。三柔軟。四可愛。譬如法界眞如
總有四徳。謂常・樂・我・淨。於衆花中最大
勝故名爲王。譬如法界眞如一切法中最勝。
此華爲無量色相。功徳聚所莊嚴。能爲一
切法作依止今云。東門常徳者。常金剛
義。蓮花氣周遍也。初a字菩提心義也。南門
樂徳者。樂寶珠圓滿可愛相。是@a字萬行義
也。西門我徳者。我一切智智。瑜伽自在蓮花
柔軟徳。即a@m字成菩提也。北門淨徳者。成
所作智佛事生事。大涅槃界寂中事業蓮花
性淨徳。即a@h字義也。蓮花者中央法界體性。
所謂法界眞如也。蓮花之門名蓮花門。依主
釋也。今經供養義略而不明。四卷經次文云。
其次用殊妙金瓶。或以銀瓶。盛一切寶及
妙香藥。合水盛之。以妙扶條挿於瓶中。
於其口上以種種果子及諸名華以爲嚴
飾。復以塗香則塗之。以雜色繒綵繋其
瓶頸作種種莊嚴已。應專一心以密語護
之。於其本位各置一瓶。如其不辨遍於其
四角。及於入門各置一瓶。布列香華雜果
種種供養云云 此諸遍入噁等已下四句明
啓請伽陀也。眞言初有a字是爲種子。今
雖入聲字以爲對譯。其實無點a字。例如
悉曇初a字。北本涅槃云噁。南本云阿。亦
宋譯作阿字。阿字是遍入義。故云此諸遍入
噁。然高麗及明藏本云遍入心。心謂心眞言。
是種子故云心也。宋譯云。次誦金剛警覺
心。阿字是爲所教令遍入即警覺義。鈴
眞言veza遍入義。鈴亦具警覺義故宋云警
覺也 請勅如本教者。請勅即教令。謂教
令諸尊令入道場也。如本教者伽陀中云
依教請是也 自身加持等者。謂阿闍梨加
持自身也。六卷云。結加持契如上從心至
頂作加持已。結請會契自稱己名。啓請
一切如來及諸菩薩赴集壇場云云 作已
稱自名者。檜尾&T047368;云。次啓白於聖尊。是説
誦伽陀也。口決云。稱行者名。次誦眞言。至
眞言終與娑嚩賀。其二頭相鉤頂印散。智界
&T047368;云。先稱名。比丘某甲。四卷云。以此如上
法。求請教令。加持自己等既作已。即結
請會契而稱自名。啓請一切如來及菩薩衆
會。願垂降赴三唱此伽他曰。願來一切諸
有中。唯一堅實祕密者。用能折伏暴惡魔。
現證無邊離自性。我今鉤召依教請。願周雲
海來集會。六卷云。一切請有中。堅實尊無
上。遠離於生滅。隨應現世間。降伏一切魔。
救世大悲者。願悉受我請來降此道場。
覺句義云。@ay@a@mtu請歟sarve一切也bhuvanai
諸有也。bhidha
有。na云諸歟
ka一也na@m字點e
eka云一也
sar@a@h堅實
pral@a
mit@a@hze@saka@thoramar@a@hsak@satk@rt@an@a@m 無邊也nta
bhavasva自也bh@av@a@h性也svaya@mbhuvonantabhavasva
bh@av@a@h。今按pral@ama首也。故翻尊無上歟。亦
應有祕密儀。prati祕密也。又ita此岸也
見仁王陀
羅尼釋
此岸即世間也。ze@sa有現義。故云
隨應現世間。ka@thora拆伏及降伏義。mar@a@h
也。傍二點界畔義。餘皆准知。sak@sa親護也。
故六卷翻救世大悲者歟。svaya@mbhuvo自然智
見疏第
五卷
nanta觀也見疏
第十
bhava有也。svabh@av@a@h
自性也。四卷云我今鉤召等。今未能審 應
以金剛成已下二偈。正明金剛王召集也。應
以金剛成者。宋譯云然後金剛作成就。謂啓
請畢然後結金剛鉤召集聖衆。是云金剛
作成就。今文甚略。金剛謂金剛作業。成即成
就也 薩埵金剛鉤者。正明金剛王契。金剛
師則結者。謂阿闍梨結成此印也。宋云。金
剛阿闍梨次結薩埵金剛鉤印 召集作彈
指者。明其印。具如下引四卷經。宋譯云。復
作彈指遍警覺 應請一切佛者。具當云
一切佛菩薩。偈句略故但擧諸佛。宋譯云召
請一切佛菩薩 刹那項等者。明聖衆速疾
集會也。謂十方世界恒沙諸佛。及微塵數諸
賢聖衆皆悉來會也。別擧金剛薩埵者謂菩
提心也。今轉行者本有菩提心。爲修生菩
提心故別請薩埵也。四卷云。次結雲集契。
結薩埵金剛堅牢契已。屈進力度於忍願
度傍。稍屈相離如鉤形。彼金剛契分已即
交臂以手左内右外抱胸。便以兩手數彈
指出聲。召請一切如來令使雲集。即誦此
密語。唵跋折囉三摩闍穰而佉切從穰字生
大身菩薩名金剛雲集。於虚空中思惟。以
左右手執金剛杵及犍搥撃之。出聲遍滿
虚空。爾時纔出此方便。即從諸方一切世
界微塵數諸如來。及與諸菩薩衆會。以金
剛彈指方便。發悟一切世界周流雲海。皆來
集會於修行菩薩行持誦門師前而住。眞言
句義云。vajrasamaja金剛雲集義
又普集義
ja@h種子也
鉤召義
集會曼荼羅至慈友而安立。釋曰。此第二明
誦百八名而讃嘆亦爲二。初正明誦讃。後
説諸佛歡喜。是即初也。宋譯云。遍滿一切
曼拏羅。普遍召請咸來集。然後次應結大
印。金剛薩埵乃親近。一遍應誦百八名。依
法次第而稱讃。四卷云。次誦如上所説一百
字密語。及以遏伽水而奉獻之。次修習
金剛薩埵大契。速疾誦最上一百八名一遍
經此次説名賛。
具如上出
今經具三密。大印謂身密。觀金
剛薩埵者謂意密。一遍稱百八即口密也。則
速疾者。依四卷經速疾誦讃。六卷及宋譯
無速疾語。大印者。梵字次第云金剛合掌。
由結集則喜等者。次明諸佛歡喜也。宋譯
云。既集會已施歡喜。一切如來悉堅固。金剛
薩埵本法成。作大慈友而安住。四卷明百
八名讃畢云。爾時以雲集故一切如來皆歡
喜便得堅固。又金剛薩埵自爲親友能成
一切事云云今經文簡依四卷解之 由結
集者。明諸佛歡喜之所由。四卷云以雲集
故。言以金剛王召集。以百八名讃嘆。以閼
伽水奉獻等故。爾時諸佛皆悉歡喜故云由
結集則喜。以歡喜故加持行者。令得菩
提心堅固。故云如來皆堅固。此如來言具二
種義。四卷云一切如來皆歡喜。是已成如來。
今云如來皆堅固即未成如來也。金剛薩埵
自成者。宋譯云本法成。sv@a自義亦本義也。今
五字爲句故略去本字。薩埵者勇猛精進義。
謂勤精進自心無有休息。處生死中救濟
衆生而無厭倦。謂之薩埵本法。應知爲慈
友即此義也。上明金剛護云。堅精進大護
名爲大慈友。救濟有情即是薩埵勇猛事
業。是薩埵自家本法也。四卷意與此不同。
謂金剛薩埵自爲慈友。成一切衆生所求之
事。故云自爲親友能成一切事六卷云。金剛薩
埵爲其親友。
能成行者
一切事業
諸門一切處至金剛師事業。釋曰。此第二明
供養事業。此亦有多事。初二句明四攝業。
諸門一切處者。四即一切義故指四門云一
切處。故宋譯云。然後於其四門處金剛鉤等
應作法 鉤等而作業者。此等言非唯索鎖
鈴等。亦等拍掌閼伽振鈴等。故二卷教王百
八名次。説四攝金剛拍閼伽振鈴等印言。作
此等事業故云鉤等而作業。業謂供養事業
也。然四卷六卷於一百八名前説四攝及閼
伽。與今經不同也 以大羯磨印等者。宋
譯云。勝大羯磨印等作以三昧法而安立。四
卷云。次以大羯磨勝上等契思惟已下廣説羯
磨會三昧耶
會供養會等
眞言也
謂如上供養事業畢。次作羯磨及
三昧耶印言也。羯磨是諸佛事業。故宋譯云
印等作。三昧耶者是諸佛本誓故云法而安
立 以印三昧耶等者。宋譯云勝三昧耶等
諸印。薩埵金剛等亦然。疏云。既已安立大印
三昧耶與薩埵事業。以四攝自成大薩埵。
則一切佛等召集於身中修鉤召等。故云
以印三昧耶等也 今解。此經以印三昧耶
等者。宋譯云勝三昧耶諸印。恐指供養諸
印。諸經皆次三昧耶會説供養會印言故。
薩埵金剛等者。恐指金剛百字明。二卷教王
云。當結金剛三昧耶而誦金剛百字明。次
誦金剛薩埵明三遍五遍或七遍云云 應成
大薩埵等者。宋譯云。應誦惹吽鑁呼明求
大薩埵法成就。然後佛等一切衆并大薩埵
咸集會。依法鉤召即遍入悉得相應而敬愛
諸經軌中於此處無説四攝。今且依疏
如上
引之
智者更檢 則以密供養等者。宋譯
云。然作祕密供養事。諸大我者歡喜。此明
正念誦。二卷教王及蓮心軌等。皆百字明次
明念誦故。即是祕密供養也 應自有情利
等者。宋譯云。如教利益諸衆生能作一切
成就事。此明回向也 如是諸壇中等者。此
爾時婆伽梵大持金剛已下。薩埵應請説科
總結也。如上所説所作皆是阿闍梨事業故。
云如是諸壇等。宋譯云。如是一切曼拏羅於
中所有諸法用。是即金剛阿闍梨如教所
作諸事業



金剛頂大教王經私&T047368;第十六
 沙門曇寂撰 
  經本第三
次當廣説金剛弟子入金剛大曼荼羅儀軌。疏
云。已下第四説教授弟子儀軌等。此門廣説
潅頂阿闍梨軌範。及以諸尊祕密眞言印契
等法。傳法聖者心裏&T047368;録是故且止也疏主
意以爲。從此已下説入曼荼羅軌則及諸尊
印契等祕密甚深法故。唯心裏&T047368;録不可載
翰墨矣。此謂實然。然吾大師建立三業以示
可學。若其可學云何遮。與入壇同學者載
之翰墨而相議論。是以一行疏主受三藏口
決。述眞言句義及深祕意趣。於事業祕密二
種潅頂。亦皆具釋而無置。若其疏主無有此
擧。千歳末徒何縁得了知祕密甚深之奧旨
乎。余雖不敏且分句讀。以示同門。誰爲穿
窬。於其深理本自非余之所堪而已。從此
已下至七言偈末。廣入曼荼羅教授弟子儀
則。於中爲二。初明應請許説。二正明説。
此即初也。金剛弟子者。此有總別異。總學
密者皆稱金剛弟子。學金剛一乘之徒故。
別入金剛界曼荼羅者云金剛弟子。今即是

於中我先至因果故。釋曰。此次正明説爲
二。初總後別。於中等者是總也。總明説入
曼荼羅法也。此中先説入壇法。次説諸印
契等。故云我先説等。淨除業障證得菩提。
無過於潅頂法門。故云令入無餘等。拔濟
謂世間悉地。利益安樂通世出世。最勝悉地。
謂無上菩提出世間上上悉地。因謂潅頂法
門。果即世出世悉地。由入潅頂壇故。隨分
成就世出世悉地故云也。宋譯云。今先説
彼弟子入曼拏羅儀。諸欲入者謂應先於普
遍無餘諸有情界。起救護心悉令獲得適
悦快樂及得一切最上悉地。此經意明先令
弟子起菩提心。與今不同。其異可知
入此大曼至不應簡擇。釋曰。此第二別明中
亦有二。初明弟子相。此亦二。初結縁弟子。
次明傳法弟子。初中亦二。初總明結縁相。故
云是器非器不應簡擇等。疏第四云。經云彼
阿闍梨亦當以大悲心立如是誓願。爲度
無餘衆生界故應當攝受無量衆生。作菩
提種子因縁。謂造立此曼荼羅。是隨有見
聞觸知。下至擧手低頭一念隨喜。皆必定成
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阿闍梨雖不得
差機誤授爲作具支潅頂。然繋珠毒鼓之縁
豈當己乎。故當運大悲心務令廣洽也
何以故至一切惡趣釋曰。此初明結縁機。此
亦有三。此初四重五逆大罪人 見已入已
者。依大日經。五種三昧中第一二三昧耶。疏
第十五云。此中五種者第一但得遙見漫荼
羅。謂如造漫荼羅時謂見具足曼荼羅也。
忽有諸人。善心隨喜欲求禮拜供養。爾時
阿闍梨聽令引入。於壇外遙令禮拜以香
花等遙散道場而作供養。得見如是法
會故。無量罪業皆得滅除。然未令授彼眞
言及印。是第一也見已者謂遙見曼荼羅也。亦云無
量罪業皆得除滅。彼此即同也
第二見漫荼羅坐位。謂引彼入於壇中禮
拜供養。投花散於本位。師告彼。汝花隨何
尊位上。爲説本尊名號。并得入壇門内悉
見諸位。此人説名第二三昧耶也。若請眞
言及印亦得隨所應者授之入已者即入
壇中也
一切惡趣者。明其得益。宋譯同此。四卷第
一云。有入者一切罪障皆得遠離罪障
是因。惡趣即果因業已滅果何縁有。兩文不
違也
世尊或有至一切意願。釋曰。此第二人。世間
種種財利謂之諸利。故四卷云耽著一切資
財飮食欲樂。宋譯云世間義利。欲二謂淫食
二貪。所謂淫貪食貪故名欲界。是欲界通法。
對前五逆等是世間通途凡夫也。宋譯云。或
有有情受諸飮食五欲娯樂世間義利。堅著
不捨今擧其重故云貪欲也。三昧耶是
佛戒。世間相違法故云憎惡。又三昧耶是平
等義。世間之法皆違此義也。先行者。宋譯
云。以此世間之法而爲先行。線韻先見切。
音線。先之也。凡先事而爲曰先。則平聲。易
先天先甲先庚之類是也。如是類下明其
得益 隨意愛樂者。此等人爲欲得所愛樂
淫食等事故。入曼荼羅故云隨意等。前第
一人云見及入。故通第一二三昧耶。隨機
不同。或遙見。或入壇中。今此唯第二三昧
耶故唯云入也 則得滿一切等者。非但滿
足所樂淫食等世間樂事。乃至菩提大願亦
能成就故云滿一切意願。宋譯云。但能於此
曼拏羅中。隨欲所作亦得一切意願圓滿
世尊或有至現前道故。釋曰。此明第三人
也。是即外道聰惠樂生天者。此中有四。此
初明所迷。於上欲中除諸利及貪欲而加
歌舞等。對前人其欲亦輕。宋譯云。愛樂
戲笑歌舞飮食快樂等事。四卷云。妓樂歌舞
飮食隨意所行。今云翫具者。瓔珞華鬘等
翫好具也 由不曉晤下。二明不了。大乘現
證梵云mah@ayan@abhisa@mdharmata。此含大乘阿
毘達摩義。即此經別稱也。又下經云大乘現
證百字眞言。境界經云大乘對法三昧耶金
剛語言。故諸佛境界經上八右云。見法名爲
一切如來眞實境界大乘瑜伽微妙對法。此
是一切如來之心金剛眞言最勝祕密今經
略云大乘現證法性。今具訓釋者。諸佛無上
菩提云大乘。故菩提心生亦云大乘生見疏
第五
無上菩提諸佛大人之所求故名爲大乘
也。現謂現前。證謂證得。現前證得此法故
云現證。大乘是所證法。現證爲能證惠。婆沙
第一十三云。化地部説慧能照abhidharma故名
阿毘達磨所謂以心實相智證心實相。
即是大乘心實相現證實相智義也。故知大乘現
證即理智二法。是此二法一切衆生本自等
具。故宋譯云三昧耶。一切諸法以此爲體
性故云法性。此法諸佛自證境界。非是外
道等所知。故云不曉晤晤明也由故兩字第
五轉聲是所由義。即次句之所由也。宋譯云。
又復於此一切如來大乘現證三昧法性不
了知故理趣經明金剛薩埵稱號中云。大
乘現證三昧耶。准知今經略也。四卷云。爲不
了知一切如來大乘無問法故 解云。此
大乘法唯佛與佛乃能窮盡。非外道聲聞所
問之法故云無問法。了知梵云@dagata
勒眞言
gata者謂般若明惠。無有明惠云不
了知。外道雖聰惠無般若眞智。故云不了
知 入餘天族曼荼羅者。解云。天謂外道所
歸。梵天・那羅延天・自在天等。族謂部族。部族
非一故。大日經云。無始生死愚童凡夫執著
我名我有。分別無量我分。又經擧三十種異
見畢云。祕密主如是等我分自昔以來。分
別相應希求順理解脱。疏釋云。經中略擧
三十事。若隨類差別則有無量無邊。四卷
云。入於餘外道天神廟壇中。六卷云。或有
衆生。深入邪見不樂正法。耽著世間資財
飮食。信外道天神住顛倒者非應勸導。境
界第一云。或有貪著飮食。或貪著五欲憎
嫌三寶三昧耶即三寶。
見第十五卷疏
或有愛樂歌舞恣情
遊戲。是等衆生未曾見聞眞實妙法。入於
邪見外道法中。而不修習諸佛梵行。彼諸衆
生廣造惡業作地獄因。一切餘法不能救
度。唯有金剛界大曼荼羅無上大法。善能救
云云 於滿一切意願下。三明怖畏不入。
謂信外道故怖正道不入也。於滿一切等。
先明禁戒所能功徳。謂此曼荼羅戒猶如如
意珠。能滿世出世間一切希願。故云滿一切
意願。非唯滿諸願。亦能證得無上菩提。故
云攝受無上。境界經云。入此曼荼羅即便
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況世間福樂
果報。即是也。成無上菩提則常住現法樂
受微妙快樂。故云能生愛樂歡喜 一切如
來等者。正明能具禁戒。此是唯如來族禁戒。
簡前天族故云一切如來族等。疏第五釋戒
相偈云。初句言佛子諦聽者。梵云矩羅。是
族義・部義。補怛羅是男子義。若世諦釋於
四姓中生皆名大族。故名族姓子。今得生
如來家。於諸族中最爲殊勝。故名族姓子。
阿闍梨言宜會意云佛子。於義爲著也。應
知受此戒者即生在如來家故稱爲佛子。
故云一切如來族。凡西天法旃陀羅惡人乃
至外道等。家家皆有戒。以分部族。故今對
外道邪戒明諸佛正戒。故云一切如來族。
禁戒者謂三昧耶戒也。故此中皆三昧耶所含
嚴義。第十三釋入佛三昧耶云。由此不思議
能護故福任運増長。罪自然除諸佛警覺滿
其所願也。又云。若修此明即能得身淨語
淨。所願滿足會於三身故名三明也。又三
昧耶翻云等持。定慧等持妙離浮沈故生
現法樂。故云愛樂歡喜。又第十九云。三三昧
耶者謂住此三昧耶即成菩提。住菩提爲
衆生故。現種種色説種種道。當知以此心
能攝三身。是三昧耶義也。應知皆是三昧
耶義也。宋譯云。爲求一切意願圓滿。取著
彼中愛樂戲笑等事。乃於一切如來曼拏羅
中受學法等。妄生怖畏而不能入此經
一切意願圓滿等爲外道戒義。與今經大
異。四卷即與今同也 爲彼入惡趣等者。明
天族曼拏羅過失 應入此金下。明如來族
曼荼羅功徳。今經文簡難解。宋譯云。於彼
惡趣壇路中生住著心。如是等類若能於
此金剛界大曼荼羅相應而入。爲求一切適
悦快樂勝愛樂事最上悉地者。亦得成就即
能轉彼入諸惡趣現前道等解云。入惡
壇路門者。壇謂曼荼。故四卷云彼等入住惡
趣壇場。言彼邪曼荼羅入惡趣之路門故。
云入惡趣等。六卷云。入此金剛界壇場。爲
欲拔彼邪見衆生離惡趣故。餘皆可知
爲令一切下。正此曼荼羅功徳。一切適悦謂
世間悉地 最勝悉地下。明出世悉地故云
最勝。疏第十六云。身語意超身語心地得
至淨心地。獲悦意殊勝果。超染汚心地得
至淨心果地也。乃至悦意果謂最後果。當
知得是心地者。即是毘盧遮那如來也
此悉地者受用現法樂故。云安樂悦受用。
若得此悉地者。能轉彼天族惡趣現前道。
即爲毘盧遮那最勝菩提道。故云能轉等。
與所謂超染汚心地其義同也
世尊復有至餘悉地類。釋曰。此第二明從顯
入密機也。義訣所云漸學大乘者。若依大日
經。第三三昧耶受明潅頂也。正法者謂六度
萬行。是六度萬行大悲門菩薩故。云爲一切
衆生 求一切下。明所求之悉地。簡前天族
故云一切如來戒定慧。是此三學超出外道
二乘。故云最勝悉地。經歴十地次第圓滿。
是入佛果之由漸故云方便 佛菩提者。正
明彼家究竟果也 久修禪定下。明法教淺
權久遠難成。禪定謂四禪也。解脱謂八解
脱。地謂十地之地位宋譯文
分明也
此中文略。等取
六度十八空三十七品百八三昧門五百陀羅
尼門等。故云等。具如智度所明。勞倦者正
明權門難行苦行。宋譯云。修習一切禪解脱
地位等法。遍歴無量無邊苦者。菩提心論云。
又有衆生發大乘心行菩薩行。於諸法門
無不遍修。復經三阿僧祇劫修六度萬行。
皆悉具足。然證佛果久遠而成。斯由所習
法教致有次第 彼等入此等下。正明入
密也。纔入已者。對彼久遠明速疾頓成義
也。謂彼經三大僧祇所得無上佛果。若入
此曼荼羅則頓成不難。況餘世間悉地類。即
擧難顯易也。宋譯云。如是等類入此金剛
界大曼拏羅中。如來之果即能速證不爲難。
況餘一切成就法等然四卷及六卷於此次
明眞言門直入機。義決所謂頓入者也。四卷
第一云。若有諸餘求請阿闍梨。或阿闍梨見
於餘人堪爲法器。離於過失廣大勝解心
行。敦徳具足信心利樂於他。見如是類
已雖不求請應自呼取告之。善男子。於大
乘祕密行之儀式。當爲汝説。於大乘教中
汝是善器。若有過去應正等覺及以未來現
在依護者。所住世間爲利益者。彼皆爲
了此祕密法故。於菩提樹下獲得最勝無
相一切智。勇猛釋師子由獲得祕密瑜伽
故。摧破大魔軍驚怖嬈人者。是故善男子
爲得一切智故。於彼應作正念。持誦者
如是多種善利彼已。心生愍念。的知堪爲
弟子。應當爲彼善遍開示宋譯經及境
界經亦無此文
次當且先下。已下正明入壇法。此初明四
禮也。四卷經六卷經
亦同
於覆面前而爲四禮。經
第四十二云。至其夜分引至壇室門外。教
令發露懺悔一切罪障。隨喜迴向一切功
徳。教作如上四種禮拜法已。取赤色衣與
披如著袈裟法云云然今時行用至壇前
投花之後。除覆面已而作四禮。是相傳行
軌也。是此四尊攝無盡無餘諸佛故禮四
尊。即成禮一切如來故。云禮一切如來。金
剛合掌通四禮。疏第十三云。金剛合掌者
此云歸
命合掌
梵名鉢羅二合摩合掌。今投全身
即是歸命義。故用金剛合掌也。舒臂者。臂
梵云bhaho。具戲論妄執義。理趣釋文殊章
云。智増上菩薩用四種文殊師利般若波羅
蜜劍。斷四種成佛智能取所取障礙。是故文
殊師利現揮斫四佛臂也 能取所取障
者。菩提心之障也。此義具如疏釋第六無畏
中。故知全身舒臂即表大圓鏡智離一切障
蓋也 以心臆著地者。正明東方禮相。阿閦
者金剛堅固菩提心徳故。以心臆禮是相應
義也。地謂菩提心地。證得此地故云著地。
宋譯云全身委地禮東方如來。四卷亦同。全
身委地即捨三事。是菩提心義。故疏第五
云。經云。云何爲戒。所謂觀察捨於自身奉
献諸佛菩薩。何以故。若捨自身則爲捨彼三
事。何等爲三。謂身語意。次明持無作戒具
足慧方便也。行者觀身實際中身不可得。即
是如來解脱。是故磬捨此身用施一切如
來。從此以後動止施爲凡有所作皆爲如來
解脱。非爲己身也 又聖觀音軌等先明
三歸。次説捨身供養。即是菩提心戒也。若
依六卷施身通四禮 經云。爾時佛言應
以身奉施諸佛菩薩。復於四方以歸命各
禮一拜云云
眞言曰云云四卷云。唵薩婆怛他掲多一切
如來
開口呼
供養也
婆薩他娜耶承事也阿答摩南己身也
涅哩耶多奉獻也夜彌我今也薩婆怛他掲多跋
折羅薩埵。阿地瑟吒守護薩綱無可反摩含
二合
於我
吽。論曰。梵存初後二字。餘方例此。此
爲供養承事一切如來故。我今奉獻己身。
願一切如來金剛薩埵加護於我 解云。
pujopuja供養也。jo字點u也。合次句
upasth@anaya云承事也。ya恐爲聲。次眞言中
云爲潅頂故是也。一切如來謂所供尊。供養
即能供。已上四方通句也。承事者對次潅頂。
是東方別句也。如來所使行如來事。謂之承
事。即是菩提心薩埵事業也。我今奉献己身
者。亦是通句也。願一切如來等者。是明行者
希願。對南方願與潅頂故。即是東方別句
也。又金剛薩埵者行者所具本有菩提心。dhi
@s@ta有流出義故。含菩提心流出流出即
顯願也
義。即
是東方要句也。此中何梵云願。今未能審
下亦復爾。又h@u@m種子今經無之。又阿答磨等
阿字今經及宋譯皆爲上字點。梵本有異
可見
即前金剛合掌等。釋曰。此明南方禮。金剛合
掌者如前。住心者對前舒臂。是表平等性
智。平等性智者。謂眞如。眞如即自心。自心者
大日經所謂摩訶薩意處干粟馱心。故宋譯
云安於心門。兩本同云置於心上。應思之。
以額禮者。額是潅頂處。南方相應法門標相

眞言曰云云四卷云。唵薩婆怛他掲多布穰
切供
養也
毘曬迦耶爲潅
頂故
阿答摩南己身涅理耶多
奉獻也耶冥我今也薩婆怛他掲多。跋折羅阿
羅怛那寶也毘詵者摩含二合願與
我潅頂也
怛羅二合重
呼之
論曰。爲供養一切如來潅頂故。我今奉献
己身。願一切如來與我金剛寶潅頂 解云。
puj@a有引點。合次句云abhi@sek@ayaabhi
@seka潅頂也。ka字引點及ya字是第五轉爲
聲。故云爲潅頂故。東方阿閦所謂a字菩提
心體。南方潅頂所謂菩提心眷屬。十力四無
畏等功徳法門。是名一切智願智願梵云va
ra。其體十力
無畏等法門。亦即百字輪
法門也。具如疏第七卷
理趣經云。一切有情如
來藏金剛藏潅頂故 一切有情皆具髮髻
故。云金剛藏潅頂故。髮髻即法爾所具寶
潅頂也。梵云val@a。亦云kezavalavara
通同。應知髮具一切智願義。大日經虚空藏
眞言釋。vicitravara種種奇妙顯色衣者。即
此義也。又keza@seka同。髮即潅頂也。又
@ak@aza虚空也虚空具水義
即潅頂也
@akaza中具潅
頂及髮義。應知一切衆生皆具頂髮。即是法
爾所具潅頂法門也。故云一切有情金剛藏
潅頂故。今供養本具潅頂尊故。云爲供養
一切如來潅頂故。又爲欲顯發本具寶潅
頂故。云與我金剛寶潅頂。問。若是本具何
云與乎。答。依佛加持本具功徳顯發稱云
與也。華嚴大疏三十四上七八釋經十方諸
佛與金剛藏菩薩無能映奪身文云。上力被
下故名爲與。雖己之智不可他用。約爲
縁助故得言與。如鬼入身尚増智辨。況
於如來。大日疏第十六二十八云。悦意果謂
最後果。當知得是心地者。即是毘盧遮那
如來也。授與謂有人傳授。後自觀察修行而
得斯果。猶如人與是實自悟不從他得
也。此眞言句義通別義。准上應知
即前金剛合掌等。釋曰。此明西方禮也。安
於頭者是成菩提義。即表妙觀察智也頭梵
云始羅千文華嚴大疏第十二二十四云。梵云
室利。一名四實。一首。二勝。三吉祥。四徳。
此四義皆是西方法門也 以口著地者 西
方法部故。是彼法門相應標&T047368;
眞言曰云云四卷云。唵薩婆怛他掲多布穰
而佉切鉢羅未多那耶轉也阿答摩南涅哩夜
多野冥。薩婆怛他掲多跋折羅。達磨法也
羅伐多耶摩含二合願爲我
轉金剛法也
奚哩論曰。爲
展轉供養一切如來故。奉献己身。願一切
如來爲我轉金剛法輪 解云。pravartta展轉
也。nay@a爲聲也。是西方要句。以轉金剛法
輪故。正法眼藏燈燈相續永不斷絶。以此
爲供養故云爲展轉供養也。此中通別句
義。准前可知
即前金剛合掌等。釋曰。此明北方禮也。當
心者是一切支分主。羯摩通一切處故云當
心。即成所作智也 以頂著地者。頂名泥丸。
恐是涅洹之轉聲。頂是涅槃處也。又頂云百
會。zaka者是百會義也見帝釋
眞言釋
即是北方相應
標相也
眞言曰云云四卷云。薩婆怛他掲多布穰。羯
磨尼阿答摩南。涅哩耶多夜弭。薩婆怛他掲
多跋折羅。羯磨句嚧爲我作
事業也
摩含二合
解云。karma@ni者。@ni恐是多聲。佛事生事無量
事業故置多聲也。義釋第七多羅眞言釋云。
tari@ni跢哩抳者譯云極度。自得度己又能
普度一切衆生。自得普眼無塵。亦令一切
衆生普眼無塵。抳是多聲也
則以緋繪至怛鑁三合釋曰。此明覆面法
也。緋繪者緋音非降色也。經音第七玄應云。
繪在陵反。説文繪帛也。爾雅通五色皆曰
繪。三蒼雜帛曰繪是也。華嚴音云。説文繪帛
之總名。凡綵帛皆是也今云。緋繪即赤色
繪也。以緋繪角絡披者。四卷云。教作上四種
禮拜法已。取赤色衣與披如著袈裟法。若
出家人合著乾陀色衣今以角絡披者。即
是著袈裟法也。依四卷説。今經且約在家
人而明也。宋譯唯明覆面。無當此文也。以
緋帛覆面者。正是覆面法也。宋譯云。然後
金剛阿闍梨令金剛弟子以緋帛覆面結薩
埵金剛印云云四卷云。以赤色帛掩抹其
眼。疏第八云。用此綵淨帛周覆弟子面門。
當深起慈悲護念之心耳語告彼三昧耶
戒。勿令諸餘未入壇者聞聲云云面門者探
&T047368;第三云。面門者諸徳有三釋。一云。是
口。一云。是面之正容非別口也。光統師云。
鼻下口上中間是也。準下施鼻文亦如所
説。今釋依梵語稱面及口并門。悉名目佉。
是故翻此目佉爲面門也云云應知疏云。面
門者即面之正容總覆面故。與今經不異
也。其實爲覆眼故。四卷云掩其眼。因辨第
八疏云。取新淨白疊或餘繪帛依此古
理明
&T047368;
以爲胎藏用白色衣。金剛用赤色衣。
然攝大軌中云。赤色覆彼首此與潅頂軌同。
彼軌云。赤衣覆其

依此言之。疏云餘繪帛者。不遮用赤
色也。是以今時行軌金胎通用赤色帛也。
何故用赤色者。潅頂軌云。掩閉一切惡趣
門。能開清淨五眼夫覆面門即是掩閉
六根。六根是惡趣門故。又赤是降伏除障義。
第六云。赤色是寶幢如來色。既發菩提心
於心明道中。降伏魔怨滅除蓋障故第二
故知用赤色者。正表菩提心除蓋障義。
掩閉即是除義也。又繪梵云pa@ta。與pa@ta
ra@m膜也同。膜即表無明義。亦與patra@m蓋也
同。蓋即蓋障故。轉字輪品疏云。次當以
衣帛覆其面。師當發大悲心而愍念之。
爲令彼永度生死開佛知見。即表除障義

結薩埵印者。下經三昧耶印説云。金剛結無
上堅薩埵金剛中指堅如針。攝眞實經下十七
云。令著赤衣。緋帛覆眼繋於腦後。時彼弟
子結金剛手印。以十指頭更互相叉皆内
掌中。以右押左。結此印已。金剛阿闍梨當
教弟子習此心中眞言曰。娑摩耶薩都婆
四。今云。已云合四合梵字當作stvna。又以
内縛爲其印母。然相傳説外縛立二中也
以此
心者。四卷云授此心密語。宋譯云誦此大明
曰。是薩埵心眞言故云此心。此眞言與大日
經入佛三昧耶同。故相傳説稱此眞言云金
剛界起因。入佛三昧耶云胎藏起因。疏第十
三釋入佛三昧云。由此明故能入三昧耶。
此三昧耶即是誓願猶如於勅。是三世佛本
所要誓也。此法門難信難入難得聽聞。由
法不可遇故也。以是故三世佛同説此眞
言。以此三昧耶眞言加被。得入聽聞修行
此法也。如尊之教不可違越。若不聞者即
不得入亦不得聽聞也今於入壇前授
此眞言者。即此之謂也
則以二中指令持花鬘以此心眞言令入三摩
耶吽。釋曰。此入曼荼羅眞言。授此眞言而
方入道場也。宋譯云。然後以二中指持於
華成鬘印。即入曼荼羅誦此大明曰。三摩
野吽引一句四卷云。即教竪忍願二度爲針。
以諸白華鬘或種種香花鬘掛其針上。次
當引入壇場門中三遍授此密語云云境界
經云。引導弟子到道場門。教習入道場眞
云云依此等文。此眞言將入道場於其
門中而授之也
入已作是言等。釋曰。已入門中。從此引導
入道場。已授此眞言。境界經云。持此眞言
前入道
場。眞言
時阿闍梨執弟子手引入道場。入
道場已便當告言。汝今得入一切如來種族
之中。我當令汝心中生金剛智。獲此智故
證得一切如來法身。何況世間一切悉地。善
男子。汝爲未入道場行者莫説此法。若
説此法即破三摩耶。宋譯云。入曼荼羅已。
然後授此誓誡言。汝今已得入一切如來曼
荼羅中。當觀我即從彼金剛智所生。由是
金剛智故。汝即當得一切如來一切悉地。
況餘所有悉地法。若有不見大曼荼羅者。
汝不應爲説此三昧法。若爲説者違越三
四卷六卷皆譯爲漢語。文有少異往

金剛阿闍梨等。釋曰。次説誓水眞言也。此
眞言從初至難那閻。是下所説誓心眞言。
嚩日路娜迦圻即金剛水也。宋譯云。然後金
剛阿闍梨自結薩埵金剛印。安於金剛弟子
頂。安已作是言。諸不應説人汝爲説者。
以此三昧金剛摧碎汝頂。次以三昧印誦
是心明。水加持一遍。然後授與弟子令飮。
説此誓心大明曰云云四卷經云。師應堅結
至汝頭破裂。是當今經眞言前文。彼不説
眞言也六卷
亦同
境界經云。祕密眞言曰。唵縛日
羅娜迦吒。此取終句以爲眞言。是要句故。
今經云嚩日路。jro字點u也。udaka水也。水
具誓盟義故。宋譯云誓心大明
則告弟子至薩埵遍入。釋曰。此明誓誡眞言
也。宋譯云。然以誓誡告弟子言。汝從今
已後想我即同金剛手尊。如我所作汝亦
應作。汝當於我勿生輕慢。無令於汝返
招殃咎。命終之後墮大地獄。復授誓戒心
曰。薩哩嚩二合怛他誐多室左ニ合引
底瑟姹二合引一嚩日囉二合薩都
尾舍覩。此眞言今經翻爲漢語。唯願至
遍入是也。薩哩嚩怛他誐多一切如來也。t@a
字引點a也。合次句阿室左提應是唯願
四卷云
求請
底瑟姹加持也。當字未審。嚩日羅薩
都彌金剛薩埵也。阿尾捨覩遍入也。是正明
得戒。謂由阿闍梨加持力故。本具戒體顯發
謂之遍入。五密軌云。則於現生遇逢曼荼
羅阿闍梨。得入曼荼羅。爲具足羯磨。以普
賢三摩地引入金剛薩埵。入其身中藉加
持威徳力故。於須臾頃當證無量三昧耶
無量陀羅尼門云云 即此之謂也金剛薩埵者。
謂心王菩提
心。無量三昧耶等。所謂菩提心眷屬心數諸尊。以要言
之。曼荼海會也。故境界經云。加護大曼吒囉。能令金
剛薩埵來入弟
子心中云云
兩經及境界經亦翻語也。境界
經云。以此眞言誓水
眞言
加持水已。與弟子頂
爲説持念祕密深義。汝願此水金剛薩埵入
汝身中。復次金剛阿闍梨告弟子言。從今
以往。汝見於我如金剛手菩薩無異。莫
違我言。勿輕慢我。若汝違我命終後入阿
鼻獄。如是告已。阿闍梨當發願言。一切如
來以無礙力加護大曼吒囉。能令金剛薩
埵速疾來入弟子身中
金剛阿闍梨至吠奢噁。釋曰。此召入本尊眞
言也。謂由阿闍梨加持令金剛薩埵來入
弟子身中也。宋譯與今同。四卷六卷及境界
經。眞言前文譯爲唐語。今會合者。阿衍怛三
摩欲嚩日㘕一句四卷云此是三昧耶金剛。境
界經偈云此是金剛三昧耶。嚩日囉薩怛嚩
二句四卷云名爲金剛薩埵。境界偈云。亦名
金剛大薩埵。弭底薩密哩躭阿尾捨野都三句
四卷云。願入汝身。偈云。於刹那頃證不退。
解云。sm@rti念也。恐義翻云於刹那頃。又金剛薩埵入身
即爲初地故。五密軌云。證無量三昧耶等。故亦義翻
云證不退。四卷翻sm@rti
願。念即願也其餘未審
四卷云。以爲無上金
剛智。偈云最勝堅牢智金剛。總意。明金剛
薩埵來入身中。正是得戒。得戒者即是本具
菩提心顯現。大日經説此云正等覺顯現。即
是初地淨菩提心如來金剛慧。故云無上金
剛智。證得此智名無生忍。故云證不退。大
日經説此云住無爲戒。疏釋云。何以故。淨
菩提心其性法爾如金剛故。如是極堅固
性。即是不從師得。住無爲戒。無垢無濁不
可破傷。戒者梵云尸羅。是清冷義也。譬如
水性常冷雖遇薪火因縁則能灼爛諸物。
然其自性終不可遷。若除薪息火自然清
冷如本。眞言行者亦如是。獲除蓋障三昧
時。心之本性即是尸羅。非造作法。不由他
得故。言住無爲戒也金剛薩埵者。即是
本性尸羅。本性尸羅即是自性清淨心。故疏
第九云自性清淨即是金剛薩埵身也。又第
十二釋執金剛吉祥希有花開敷眼云。吉祥
者歎金剛手菩薩之徳。衆善功徳具足無缺
即是吉祥義也。吉祥梵云zr@i。即是本性z@ira
應知金剛薩埵者。一切衆生本具菩提心。自
性清淨本性尸羅。今發得此戒云金剛薩埵
入弟子心中也。又四卷云。跋折囉薜舍跋折
囉薜舍婀今云。准境界經等。
恐是衍一跋折羅薜舍
又經第一明入
智眞言云。唵跋折囉吠奢召入也短呼也
婀字無此註。知是無點a字。a字是如來
金剛性金剛薩埵體。此a字入身中云veza
a。然境界經云。謎奢訶大聲梵文中aha
同。ha字亦是金剛不可壞菩提心。其義與a
字不異也
則結忿怒拳至呵呵斛。釋曰。此爲投花定得
佛故。先令有縁尊阿尾捨。故授此眞言也。
境界經云。金剛阿闍梨以先所結金剛薩埵
印。左手拳印安弟子頭。作瞋怒眼視於弟
子。作想言入。即習前眞言。此是莊嚴出現。大
乘對法三摩耶金剛語言。其阿闍梨習此眞
言。三十七尊於此弟子。昔有縁者當即降
臨。隨其一尊入心已訖。當獲五通了知三
世得不退位。作諸難事無有滯礙。刀杖毒
藥夜叉惡獸永不能害。一切如來當加護
念一切悉地速疾現前得未曾有安樂之事。
或有弟子得種種三昧。或有獲種種陀羅
尼門。或有一切所願皆得圓滿。或有當證
無上菩提。爾時金剛阿闍梨去弟子頂上金
剛拳。印弟子心上教弟子言。當願金剛堅
住心中不動不搖猶如山王。於三世中常
不捨我加護我念心。及以施我一切悉地。
作是願已習眞言曰。吽大聲
長呼
大聲
短呼
大聲
急呼翳。今解此經文者。忿怒拳摧
薩埵金剛拳印者。此爲欲摧弟子罪障。生
眞智故入降伏三昧。故云忿怒拳。摧梵云
dhar@sayi行願賛即降伏義也。大日經金剛手眞
言。釋云ca@n@da忿怒義。ru@sa@na大惡義。不動尊
亦有此句。名大摧障眞言。即此義也。四卷
明印相云。次結瞋金剛拳。以忍願二度相
鉤。誦上大乘三昧耶百字密語。境界經云。左
手拳印安弟子頂。作瞋怒眼四眼中
降伏眼
視弟子
云云隨意者宋譯云隨其所樂。具如上辨。金
剛語所謂離聲金剛語也 大乘現證百字
等者。謂金剛部百字明。大乘現證即金剛薩
埵之別稱也則阿毘捨者。此云遍入。由誦
此眞言故。隨有縁尊入弟子身中也。具如
境界經 阿毘捨已等者。自下明持誦功能
也。四卷云。由此密語功能力故。令弟子入
金剛智證殊勝慧 解云。入金剛智者金
剛智尊入弟子身中。即阿毘捨也。宋譯云應
當持誦然作召入法。證殊勝慧當今發生微
妙智。謂發生弟子本具眞智。所謂初地菩
薩淨菩提心生也。微妙梵云suk@smi。亦翻微
細。第三劫疏云。第三重微細百六十心。煩惱
業壽種除復有佛樹牙生。又云。行者得如
是微細慧時。觀一切染淨法乃至少分猶
如隣虚無不從縁生者。若從縁生者即
無自性若無自性即是本不生。本不生即
是心實際。心實際亦復不可得。故極無自性
心生也極無自性心生者。
即是正等覺顯現
義釋第八三十九釋第
二正覺鏡曼荼羅微細智生云。若深祕釋者。
此是般若經中諸佛微細惠極無自
性心
以出過一
切心量不可示人。然亦自在心持無所不
見。是故義云微細非細小之謂也以要
言之。第三劫菩薩除微細百六十心。淨菩
提心生亦即所謂除蓋障三昧也 由此知
他心者。謂得他心智也。四卷云。由此智故
悉能獲得覺了一切衆生若干種心。境界經
云獲五通。疏釋除蓋障三昧中云。又行者
猶與如來共同等住。即能以方便力起五
神通。不動本心遊諸佛刹。現種種身語意
興種種供養雲。以無盡大願廣修語度。復
由意根淨故。次得解無量語言音陀羅尼。
且如一世間中三十六倶胝趣。隨彼上中下
性種類若干方俗。言辭各各差別皆曉其旨
趣。應以隨類之音如一世界。一切世界亦
如是也。即此義也 於一切事知三世者。謂
得三世無障礙智也。四卷云能知世間三世
事業。宋譯云知過去未來等事。疏云。今此菩
薩以照見心明道故。即時無礙智生。於一
切法智悉現前通達無有錯謬。猶如明目
者於日光中覩見種種諸色。雖無量天魔
皆悉化作佛身。各説相似波羅蜜。終不能
動其少分疑網之心 其心得堅固者。宋譯
同此。四卷云能堅固菩提心。境界經云得
不退地。菩提心堅固不動猶如須彌。即是證
不退也。疏云。以如是正見猶若金剛。即是
最上堅信解力 於一切如來教中者。宋譯
亦同。四卷六卷闕略此句 悉除一切苦惱
者。宋譯及四卷等皆同 離一切諸惡趣者。
宋譯及四卷等云。遠離一切怖畏。是初地離
五怖畏中之惡趣無畏。故今云離一切惡趣
 於一切有情無沮壞者。宋譯云得一切薩
恐梵本闕脱。四卷云。一切衆惡不能爲
害。境界經云。刀杖毒藥夜叉惡獸永不能
一切如來加持者。宋譯云一切如來威
力加持。四卷云。一切如來同共加持。境界經
云一切如來當加護念。疏云。則於一切時一
切處。常爲十方諸佛之所護持。猶如嬰童
始生父母愛心遍重常不捨離 一切悉地
見前等者。此總明成就世出世間一切悉地
也。見與現通。宋譯及四卷同云一切悉地
現前 得未曾有等者。此別出世間第一成就。
即初地菩薩現法樂住。未曾有句當屬此句
讀。宋譯云。得未曾有歡喜適悦妙樂出生。四
卷云。諸未曾有安樂勝事不求自得。汝當
深自慶幸。第十二云。如是觀已入甘露生三
昧者。如世人飮毒即時夭命。或有遇天
甘露而得飮之。即時不老不死一切諸患疾
若無不除愈。身心清涼快樂得未曾有。今
此三昧亦如是。若得聞思修。行者即得出
世間第一之樂。壽量常住成如來現法之樂
以要言之。現法樂者心自證心得大
歡喜。此義具如疏第十二釋citah@rta二心
中往見 由此安樂等者。四卷云。我今爲汝
略説功徳勝事。於一切地位三摩地陀羅尼
神通三昧諸波羅蜜力無畏等。由此法故悉
皆當得。所有未曾見聞百千契經。甚深義理
自然能解。疏云。經次云復次祕密主住此除
一切蓋障菩薩信解力故。不久勤修滿足
一切佛法。以如是正見猶若金剛。即是最
上堅信解力。依此進修如實功度故。得諸
佛力無所畏解脱三昧。及餘無量佛法皆悉
成就也 解云。現法樂者。謂菩提心生也。
由菩提心生故。不久滿足菩提心眷屬力
無畏等無量法門。故云由此安樂或成就等
 乃至成就一切如來體性者。四卷云。汝今
不久自當證得諸佛眞實智慧。何況下劣諸
餘悉地。境界經云。或有當證無上菩提。宋
譯云。或復得成一切如來恐脱
體性
解云。上
明十地滿足。故四卷云於一切地位等。今
此明佛果圓滿。即究竟無上悉地也。眞實智
慧即無上菩提也。第十二十七云。今此成就
者即是出世間第一成就。所謂成就第一常
身。此常身即是諸佛金剛不壞身也。見此心
時即是見如來句。知一切法皆如十喩不
生不滅性常不生。得此眞實之智見於實
相也實智契會於眞實相。即是無上菩
提也。諸佛眞實智慧者。其體五智法界體性。
故今經云如來體性。證得法界體即是毘盧
遮那究竟無上菩提。下授五股偈云。爲成
如來體性故。汝應受此金剛杵。應知如來
體性即是五智也 則結彼印等者。此明解
三昧耶法也。四卷云。又授此密語三遍。令
弟子所結三昧耶契於其心上解之云云
譯云。即用彼印安於自心以解。弟子誦此
大明曰。境界經云。爾時金剛阿闍梨去弟子
頂上金剛拳。印弟子心上。教弟子言云云
具上
出之
解云。前師結金剛薩埵契。置弟子頂
上告言。此是三昧耶金剛契云云今解此印
名爲解三昧耶也。然四六兩本當章忿怒拳
次。問。見色相境界白赤黄
黒雜
若不見好色者。
即結召罪摧罪等印言。次説投花眞言。次
明解三昧耶。與今大異 誦此心眞言者。
四卷有句義。今引之 唵底瑟吒願住也
折囉涅哩掉荼路切
堅固也
暝婆摩爲我
常也
式餓切涅伐
覩暝婆摩爲我恒
常也
纈哩馱耶冥爲我
心也
遏地底瑟
願爲加
持也
薩婆悉地一切成
就也
者鉢哩野車及願授
與也
戸含二合呵々々々護論曰。願金剛薩埵常
住堅固加持我心。願授與我一切悉地
則以其花至彼尊成就。釋曰。此明投花眞言
也。四卷云。唵鉢囉底車授也跋折囉護
花落處等者。境界經云。持眞言已。時阿闍
梨執弟子手。於道場中令散諸花。隨花落
處即是本尊。四卷云。誦此教擲所掛鬘於
壇中隨彼自業鬘所著處。即念誦其部密
語。當知速得成就然潅頂軌此眞言初。
加唵三昧耶薩怛鑁句。恐是天竺曼荼羅阿
闍梨相傳説。此加句最有其理。疏第八云。次
引至第一重門遜那優婆遜那二龍王守衞
之處。令正當門廂不得前却。師當爲彼
結作三昧耶印。三遍誦彼眞言。置花印上
令弟子以至誠心向道場散之。隨花所
至之處。當知即是行人往昔因縁法門善知
識。即依此方便進趣修行也。瞿經云。將入
壇時阿闍梨應作是言。我某甲如法作此
漫荼羅將弟子入。隨其福徳種性及與成
就所堪法器。唯願於此曼荼羅中示現其
應知胎藏以入佛三昧耶爲投花眞言。
今加普賢三昧耶。金胎雖異其義一致耳
彼尊成就者。謂隨花落所得佛決定。故云
彼尊成就。或可隨花落所知成就上中下。
疏第八云。凡阿闍梨當觀花所至處辯其
性類。若墮佛首上成就佛頂及豪相等。墮
面上應成就佛眼。在身中分當知成就
諸心。若墮下分。成就諸使者等。又隨佛身
上中下分知上中下成就。蓮華金剛亦然。自
餘諸尊但知上中下之相。若花墮去彼尊遠
者。久遠方乃成就。若墮供養院。隨所屬之
尊授彼眞言。若墮兩尊之間。當觀其遠近。
先墮内院即移出外院者。彼人信心不具。
若強持誦得下成就。墮諸界道及行道院者。
彼人無決定心。不獲成就。若彼欲更擲者。
應爲作護摩然後擲之。餘如彼説也云云
則取彼花至速得成就。釋曰。此以花安弟
子頂上誦此眞言也。四卷云。唵鉢羅底紇
哩恨拏攝授怛嚩無可切縊摩含二合薩埵摩訶
婆囉。論曰。願大力菩薩攝授汝。誦此密語
時。即以其鬘繋彼頭上。由繋鬘故得摩訶
薩埵攝授。速疾成就諸勝悉地 解云。鉢羅
底授也又愛義也。授受也。二
字通同。具如上辨
怛嚩汝也見唐梵
文字
鏡偈云悉怛嚩三合
汝也
縊摩含二合應是此義。
此云im@a@m見大
佛頂
薩怛嚩摩訶麼攞大力菩薩
也。按。四卷六卷及境界經眞言與今經同。
獨宋譯經今眞言次有二十餘言梵文云。怛
末馱夜引二那摩訶薩怛吠二合引
鉢囉二合底柒覩婆嚩帝&MT01679;
二合寫悉&T007356;切身今經由此則等者。恐
是此眞言翻語。怛夜未馱夜引二那當
由此則三字。四卷云由繋鬘故。底那恐故
義。是第五轉聲具如
&T047368;
摩訶薩怛吠那大薩埵
也。鉢羅底柒覩應是攝受。婆嚩帝得也。尸
&MT01169;應是速義。四卷云速疾。左寫悉&T007356;底當
成就語。四卷云諸勝悉地
入已則解至囉拏多藍。釋曰。解面者。解謂除
解。除解覆面也。宋譯云。然後阿闍梨爲其
弟子除去面帛。境界經云。復次阿闍梨習開
眼眞言。四卷云。次誦此密語。解所掩眼物。
四卷云。唵跋折羅薩埵薩嚩無可切焔帝提
&T049271;切。爲
汝親開目
斫具數平眼也伽嚩那開也怛鉢囉專也
嗢伽咤野提令開也薩嚩婀具毺一切眼即
五眼也
跋折
羅斫具毺金剛
眼也
阿耨怛囉無上也係跋折囉跋捨
呼彼令觀
壇場也
論曰。金剛薩埵親自專爲汝開
五眼及無上金剛眼。次呼弟子。遍示壇中
諸部事相。由此法故爲一切如來之所護
念金剛薩埵常住其心隨彼所求。乃至執
金剛身無不獲得。漸當得入一切如來體
性法中今經薩嚩。宋譯作莎煬。境界作
薩嚩。sv@a自也親也。延帝儞耶應是爲汝。娜
二合吒那境界作馱誐二合吒那。上k@su字下
u也。合次udgha@tana開也。怛鉢羅宋及
四卷皆同。境界作怛摩二合急呼薩嚩宋
作薩嚩二合引境界作薩嚕嚩二合梵當作
sarv@a。引點a也。合次云ak@su故。四卷云阿
具毺。問五眼中已有佛眼。云何佛眼外亦立
金剛眼乎。此義未見古師説。今窃試辨云。
五眼是別無上金剛眼爲總。總合五眼名
無上金剛眼。即本地法身不二金剛眼。金剛
即不二義。例如百八契印。明入法身觀門
中第一明中央云。稽首毘盧遮那一切如來
金剛頂云云次明東南西北四佛畢明總句
云。稽首毘盧遮那一切如來金剛身廓周法
界無邊量。隨方應現滿虚空云云第一毘
盧遮那者。是自受用中央之佛。第六即自性
法身。大總相體故云金剛身。即與金剛眼
同也。凡法具六數者第六皆是總數也
則誦見眞言至金剛及如來釋曰。此明見道
場眞言也。宋譯及四卷並境界經。皆附上
眞言言末不爲別眞言。然四卷論曰至金剛
眼。總明上眞言句義。次呼弟子下明此眞言
義。文科自別。先解眞言義。四卷句義云。呼
彼令觀壇場也。係是呼召義。故云呼彼。
paza應是見義。見云pazy@ami千文前除眼物
覆面表除無智膜。既除翳膜則開五眼得
佛知見。故次云見道場。道場即自心所具菩
提道場。故因菩薩菩提心
爲因
亦名道場。應知道
場者。實見自己心中曼荼羅海會也。故五密
軌云。纔見曼荼羅能須臾頃淨信。以歡喜
心瞻覩故。則於阿頼耶識中種金剛界種
種金剛種子者。即開佛知見見曼荼
羅也。又此眞言與如來索眞言初句hehema
h@apaza同。疏釋云。此係是呼召聲也。謂呼
成佛之因也。此因以本不生故離因果相。
即令此因淨復淨。摩訶鉢奢即大索也。即此
離相之因也。是名大索。乃至如來信解之力
普門示現種種類形。或作大忿怒事。或爲
持明之仙具大力勢。拆伏攝受無量衆生。
咸令獲於如來之妙果。即是大索廣普同有
情界義也此眞言亦he字爲體。即是離相
之因。所謂菩提心爲因義也。故因菩薩眞
het@u即是道場體也。故因菩薩亦云道場。
明見道場者。即開見自心所具曼荼羅海
會。海會即普現色身。應知paza者即是普現
色身海會諸尊。所謂廣普義也。又paza
五色義。pa是五也。pa@mca云五。za是色也。文
殊問明za字門云。出信進念定惠聲
根即五色具如第
六釋
故知paza索者即是五色修
多羅。即是普現色身曼荼羅道場也。次解經
文。則令弟子下廣明眞言義。文分爲二。初
總明眞言義。視大曼荼羅者。四卷句義云令
觀道場。道場即曼荼翻名也。此經文略。四卷
云。遍示壇中諸部事相。境界云。金剛阿闍梨
一一教示道場中事。宋譯云。於大曼拏羅
中次第觀視 纔見以下次明眞言功徳。此
亦有二。初明佛加持護念。纔見者即是初
發淨菩提心故。一切諸佛愛心遍重。故云
加持護念諸經文
皆同也
則金剛下。明加持功用。此
亦二。初明種種神通。謂由加持功徳力故。
金剛薩埵入弟子心。薩埵入心故能見種種
不思議神通相也。境界經云。應時本尊入
於心中此約投花本尊而明也。而實金剛
薩埵者。行者所具淨菩提心。此心顯發故見
心佛種種神變。是云見種種等。宋譯云。即
見曼拏羅中有種種光輪等諸神通事。境界
經云。或見種種光明。或見種種神通。四卷
云。隨彼所求乃至。乃至此文也。或見薄伽
梵下。二明見佛身 薄伽梵大持金剛者。
謂金剛薩埵 或見如來者。謂見佛身。故四
卷云。執金剛身無不獲得。漸當得入一切
如來體性法中 從此已後等者。四卷無
此文。義利謂世間財利 一切意所樂。謂心
所求事。宋云一切意願 一切悉地。謂世間
悉地也。乃至下明出世悉地。謂自身成金剛
薩埵亦成如來也。境界經云。乃至授與大
金剛智一切種智及一切智
示大曼荼至毘説遮。釋曰。此明授與潅頂也
 示大曼荼羅已者。踏上起下。宋譯云。然
後金剛阿闍梨以金剛加持寶瓶香水潅弟
子頭 金剛加持者。如前。今加持四菩薩
眞言加持故。云金剛加持。四卷云。又於壇
周圓界外想四月輪。使四淨人持上寶瓶
住月輪中。帝釋方人想如普賢。焔羅方人
想如彌勒。龍方人想如滅諸障礙。夜叉方
人想如離諸惡趣云云疏第八云。復次四寶
所成瓶者。即是毘盧遮那四徳之寶。置在中
胎四角如上所説。以不動明王作加持已。
復以四菩薩眞言各持一瓶。普賢是無盡行
願寶。慈氏是無盡饒益衆生寶。除蓋障是無
盡淨知見寶。除惡趣是無盡大悲方便寶。復
次普賢是遍法界淨菩提心。慈氏是此淨心。
於胎藏中發生根牙莖葉。除蓋障是淨覺樹
王。妙嚴花果顯現開敷。除一切惡趣是收此
果實。後種一切衆生田中。如是施轉相生
無有窮盡。是故以此四寶之瓶。盛滿種種
寶藥諸穀所漬性淨之香水。用潅蓮華台中
不思議法界心。是故得名法王之子。當知
一種寶瓶還與一菩薩一金剛一使者。機感
相應。以方位法門對之可知之也此四
菩薩即是四種之寶。以此四寶加持故云四
寶所成之瓶。故宋譯云以金剛加持寶瓶。以
五寶五穀五藥安置其中。故云香水瓶。疏
第四云。若深祕釋者。即是安立菩提心中
五智之寶。能起五種善萠滅除五種過患。
故云五穀五藥也。境界經云。復次阿闍梨
教諸事已。閼伽唐云
圓滿
瓶水右手盛之。習潅
頂眞言。告弟子曰。金剛手。今日與汝最勝
潅頂。作此語已灑水頂上此經翻眞言
云最勝潅頂
卷廣明潅頂義往閲
則隨以一至薩怛鑁三合釋曰。此明授華鬘
及金剛杵也。四種花鬘各各別故云隨以一
印。故四卷云。如上所説四種鬘各隨其部
法以繋其額。若作阿闍梨潅頂法者。應次
第如上法遍用五瓶。以四種鬘鱗次以繋
其額云云 以自標幟等者。次明授五股金
剛。五股表三十七智及無盡金剛智。是金剛
界家標幟故云自標幟也。四卷云。師已以觀
羽執五股跋折羅授其雙手。應以種種方
便言詞開誘安慰。爲説頌曰。諸佛金剛潅頂
儀。汝已如法潅頂竟。爲成如來體性故。汝
應受此金剛杵。説此偈已。誦密語曰。唵
跋折羅禰鉢提尊主也無桂切
體性也
怛鑁於汝阿鞞
詵者弭我今潅
頂也
底瑟咤住也跋折囉三摩曳薩怛
汝爲三
摩耶也
論曰。汝已潅頂獲得金剛尊主竟。
此跋折羅常住汝所爲三摩耶誦心眞言
者。此眞言從初至悉馱曳吽。宋譯及四卷六
卷同譯爲唐語。宋譯云。如是告言。汝今已
受諸佛如來金剛潅頂。得一切佛攝受於
汝。汝當善得金剛成就是即與四卷七
言偈同也。阿儞也云汝今已四卷云
汝已
三昧耶
偈翻adya。云汝從今。毘色羯多潅頂也見仁
王陀

薩怛嚩汝也。麼斯沒伐高木
作代
應是受義。
嚩日羅毘篩羯多金剛潅頂也。伊難帝未審
鑁汝也見警發地
神眞言
吃哩紇拏攝受也。嚩日囉金
剛也。蘇悉馱妙悉地也。曳恐故義。四卷云體
性故。梵音蘇悉駄。偈義翻云如來體性。成
如來體性。即是妙成就故。第四句汝應受
此金剛杵者。即指次眞言故。已上梵文實
當偈上三句也 吽嚩日羅高麗本吽作唵。
宋譯四卷並爾
譯四卷六卷從此已下爲授金剛眞言也。眞
言句義如前引四卷。意明。已入道場投花
本位得有縁尊。故云獲得金剛尊主。已得
尊主故蒙授金剛杵。金剛杵者。行者所具
菩提心。所謂五智三十七智。從此已往常
住弟子心中。故云此嚩日囉常住。弟子已
得金剛杵則自爲阿闍梨。從今已後還度
諸弟子。令法久住佛主不斷故。云汝所爲三
昧耶。三昧耶本誓義。亦相續義。以此金剛
杵授與弟子。燈燈相續而不斷絶。即是三
昧耶義也。問。上眞言云毘篩羯多。今云毘
詵遮。答。上句義云所潅頂。是所授與潅頂
此指潅頂體也。故仁王陀羅尼釋云。sa
rv@abhi@sek@a一切
潅頂
bhi@sikte所潅頂kteta字是所
義也
則以金剛至用呼之。釋曰。此明授名號也。
四卷云。次於弟子本名上加金剛字。作名
呼之。應誦此密語。唵跋折囉薩怛鑁麼含
二合
汝也
阿毘詵者冥我潅
頂也
跋折囉娜莽入名號毘曬
迦多潅頂呼聲跋折囉那莽某甲 論曰。我與
汝潅頂訖。以金剛名號與汝作字。汝名
金剛某甲。若是餘部。或加寶珠蓮花等。作
字呼之。其人若受阿闍梨法者。但以本
所得部爲名。若須改舊名者。隨意所樂
任擇諸波羅蜜勝名作之今經薩怛嚩汝
也。者字明藏本作左字。恐是等義也。唯識述
&T047368;六本云。遮有二義。一及二等。四卷云。若
是餘部。或加寶珠。或加蓮花等其名號非
一故置等言也。四卷云。薩怛鑁麼含二合
汝也
無左字亦對今經。剩麼含二字。宋譯云薩
埵嚩今未審矣。麼毘詵遮弭宋譯
同此
四卷
云阿毘詵者冥。ama通同。具如別&T047368;。麼麼
金剛
某甲
者。宋譯云那摩。四卷那莽。按隨求
陀羅尼mama稱名也 若與弟子等者。明加呼
召聲眞言中。係字是也。已上總明授與三種
潅頂。第一以水。第二印契。第三即名號也
已廣説入至應説之。釋曰。從此已下至如
上是一切悉地智成辨。廣説悉地成就智印。
文大分爲二。初正明。後總結。初中亦三。初
結前生後。謂已得潅頂。當入持誦成就悉
地。故次明也。於生後中。先問弟子愛樂。此
有四。如文可知 初出生悉地者。宋譯云
義利出生悉地耶。餘皆無異
則教義利至羯磨儞地。釋曰。此初明義利悉
地智印。若成就伏藏得無量財寶。自在受
用故云出生義利悉地。依此印智成就悉
地。故云成辨智印。印謂金剛形。智即觀心及
眞言也。宋譯第二十九七紙云。復次宣説諸
部通用廣大成就儀軌。如來部通用成就有
其四種。所謂義利圓滿成就。神通成就。持
明成就。大成就等。此中義利圓滿成就者。行
者若疑有伏藏處。即於此處依法結印。
以自三摩地法作金剛視。觀察彼處。若見
金剛相動。應知是處有伏藏。行人乃結金
剛開發三昧印。依法啓堀不久獲得隨所
樂取 金剛形住藏等者。正明印智。此有
四。即東南西北次第也。金剛形者。形謂三昧
耶形。前所授金剛杵也。住藏者。宋譯云金
剛影像先安立。言金剛形像安立心藏。而觀
想故云住藏。故次句明其義。云當於心中
觀 觀已住於地等者。宋譯云。隨方觀想
彼地形。是處即當見伏藏謂由觀力故
東西南北隨方觀其地形。金剛杵住處即見
伏藏。故云觀已住於地。謂隨所住處即見
伏藏也。若依前所引第二十九解者。行者
隨方住於地。隨見金剛相動之處。即於是
處見伏藏也。若深釋者。是東方成就故云
金剛形住藏。金剛謂菩提心。菩提心住於藏
中。未顯發故云住藏。即喩本性菩提心。所
謂如來藏。涅槃第八如來
性品
所説。貧女伏藏喩
即此義也。依此印智故初見菩提心。故云
見伏藏。見伏藏所謂開發金剛寶藏。即是
東方發心也 金剛形觀已等者。是南方虚
空藏三昧故。云空中而遍觀。遍觀者。謂虚空
無邊際義也。金剛隨所墮處即是伏藏。故
云若見隨墮處等 金剛形於舌等者。此明
西方三昧故云於舌。舌是西方法部要處也
 智者應是觀者。是西方智慧門故。稱其行
者云智者。宋譯云智者隨應如理觀。今云
是。是即妙理。劉虬注無量義經云。至人説法
但爲顯如。唯如爲是故云如是今亦如
是。唯如理爲是。故知是觀即如理觀也。以
是觀故言則不違。是以起言。言此處伏藏
即有伏藏。更無虚事。故云自言等。宋譯云。
自言是處有伏藏。如言隨現即眞實 金剛
形一切等者。明北方成辨智印。北方通三故
云一切。觀身一切支分故。云一切應當自
身 遍入落於彼等者。語簡難解。宋譯云。
觀其遍入隨墮處。是處即當見伏藏。謂北
方通一切故云遍入。是以其所觀金剛墮
處亦不定故。其隨所墮處即是伏藏也。即
是不空成就之意也 眞言曰等者。嚩日囉
等語即四方各各要言可知。儞地伏藏也。梵
語集全眞nidh@ani伏藏也
次應教金剛等。釋曰。此第二明金剛悉地成
辨印智。前云神通悉地。今云金剛者。以所
與金剛爲神通。故云金剛悉地。故宋譯具
題云金剛神通成辨悉地印智。又例如作成
就人。以所成物爲種種神變。疏第一云。如
履舄得成。即可乘之。遊佛刹無礙 眼藥
等成就者。即見十方佛刹。能騰遊十方佛
刹。餘可解也。又有畫作鳥獸種種形。隨取
其一作法成。即堪御往十方刹自在也。此
亦有四。如次東南西北次第也。宋譯第二十
九云。神通成就者。行人欲作法時當如是
言。所有諸印當求金剛神通成就。如是言
已依法所作。此神成就有其四種。所謂水
上行坐等神通。出現如來等色相神通。如
其意樂隨即隱身神通。於虚空中行千由
旬。上下出沒去來自在神通 金剛入生已
者。宋譯云金剛遍入所生已。言觀所持金剛
遍入水從水生已也 水生金剛形者。謂
依此觀故金剛所入水生金剛形。故宋譯
云金剛水成金剛形由此觀成故行者自
在於水上遊行。是水行神通也。故云由觀
速成就等。其意可知 復生金剛入者。宋譯
與前同云金剛遍入所生已。言觀金剛入
身從身生已也 身色如自形者。色有種
種。或人天色形。或聲聞縁覺色形。或菩薩
金剛乃至諸佛色形。隨其所欲成就各各自
形。謂欲聲聞形者成聲聞色形。簡餘菩薩
等色形云自也。故宋譯云隨其所宜自色
形 修習於如是者。宋譯云如應觀相彼相
應。謂色形無量一一觀想皆悉應理。以應
理故各成自形。故云如是。如是即如應觀
想也 自然如佛形者。宋譯云即得自身同
佛色。言行者所求清淨色形。菩薩金剛乃至
諸佛其形無量。今擧其極云如佛形。謂住
佛形化度衆生。即是佛形神通悉地成辨也。
前引宋譯云出現如來等色相神通是也。等
言等取二乘菩薩等也。此明南方神通。南方
寶部巧色摩尼普現色身三昧故。成就種種
色形神通也。理趣釋釋平等性智云。證得
平等性智。流出隨其衆生愛樂身。由如衆
色摩尼能作無邊有情義利是也 遍入自
身者。此明隱身神通也。宋譯云如前遍入
己身已。謂觀金剛遍入自身也。金剛入自
身故。此身無礙猶如虚空。故宋云自身即
同於虚空。今約行者觀想故云自身觀如
空 隨樂修習已者。宋云如應觀想隨所欲。
修習即如應觀想也 則得安達怛者。安怛
達那此云隱形。宋云即得隱身而自在。即
是隱形悉地成就也。理趣釋空藏章云。常與
此心眞言相應故。身心無礙由如虚空。按怛
馱那法尤於此部中最速成就此明由虚
空藏大空智而得隱形成就。今此中西方a@m
字門大空三昧故。亦得隱形神通也。按怛
馱那a字爲種a字者大空無礙自在爲義。
即是隱形三昧也 金剛入自己者。此明虚
空行悉地也。自觀金剛遍入自身故云金
剛入自己。由金剛入身故自身便成金剛。
故云觀自如金剛。宋譯亦同也。乃至等二
句。正明飛行神通悉地成辨。於虚空行有
上下出沒去來等種種差別。今且擧其一云
踊上昇故云乃至。宋譯云然後騰踊而升。
第四句正明空行。可知。大日經悉地出現
品云。訶字第一實風輪之所生。乃至住彼漫
荼羅成就所應事作一切義利。應現諸衆
生不捨於此身逮得神境通。遊歩大空位
而成身祕密。天耳天眼淨能開深祕處云云
具如第十二釋。眞言曰等。是金剛悉地成辨
智故。四句皆云嚩日羅。若羅應是水義。嚕
波色也 迦奢者。宋譯上囉字有引點。@ak@a
za虚空也。麼唅我也。普賢眞言釋云mah@ama
ha。摩是第五字。遍一切處謂大空也。空中之
大名大空云云應知maha@m是大空義。依此
眞言故成就大空行神通也



金剛頂大教王經私&T047368;第十七
 沙門曇寂撰 
次則教金剛持明等。此第三明持明悉地成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315 316 317 318 319 320 321 322 323 324 325 326 327 328 329 330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