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金剛頂大教王經私記 (No. 2225_ 曇寂撰 ) in Vol. 61

[First] [Prev+100] [Prev]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相等者。彼金剛箭授與雙手授與智相
而後金剛弓菩薩自説偈也。經云。以金剛箭
一切如來此嗢陀南。宋譯云。以彼金
剛箭一切如來摩羅事摩羅此云
殺。言以染智彼淨智。云作摩羅事
殺也。欲令菩薩下明偈意也。言爲
諸衆生不疑惑故。自説此偈故疏
釋云令信偈也。云此下釋偈意。此是者指
金剛箭體。諸佛者謂毘盧遮那也。宋譯云。此
是一切大覺尊。無垢染智者。釋無瑕穢
無垢。四卷云離垢。謂離垢淨。普賢眞言釋
viraja。微是離也。羅闍是塵垢也。謂
一切障也。或可本性清淨云無瑕穢。宋
譯云。染智清淨無瑕穢 染智即尊體也。能
以染愛等者。釋以染害厭離句。釋害云染。
染即害義。離染者者厭離即離染。准上釋
總有三種。二乘菩薩及諸佛各住自證。云
離染者。宋譯云。以彼染法清淨。清淨即
離染。略出云。三界極重罪不於厭離。汝
貪欲處厭離心。故以大染箭
厭離。故經云害厭離。悉能授與等者。釋
四句上云。以事如來故如來愛樂。以
事衆生故衆生離向上向下皆與
故。云授與一切安樂







金剛頂大教王經私&T047368;第十
 沙門曇寂撰 
爾時婆伽至日囉娑度。六卷云。爾時世尊
復入歡喜王大菩薩三摩地。所生薩埵加持
金剛三摩地已。從其心一切如來歡喜善
。名一切如來心。説此陀羅尼曰。跋折羅
娑度。訣云。第四一切如來善哉智金剛踊躍
大菩薩三昧門。述此意者。所謂諸法智性
空寂清淨。一切如來以此智道綱紀有情。而
諸聖賢未源際以爲差別。縱其入者太
過即空見之甚也。其未入者不及即愚凡之
極也。而此二輩行雖殊異太過不及皆未
入故。於諸如來功徳智藏忻樂。亦
稱歎。大智明見慜斯輩故。現此智相
善哉。遇斯光者便生踊躍故。號此智
歡喜王。其次第者。謂成就如來普賢菩提
金剛智藏鉤弓神變妙莊嚴相。彼無智住空
者。縱見皆不隨喜亦不稱歎。故佛
訶言如盲如聾。所以如來大智善巧力故。
斯輩善哉智。潅菩薩頂及諸衆生
若入功徳門者。持此法印而稱祕明。一切
諸佛無不稱善者。佛稱善故彼住空者雖
喜樂亦皆稱善。以善因縁。漸當覺悟。
一切聖賢稱歎故。其修行者踊躍無量。故
漸次第四而説。即此第四智。即前普賢
金剛三昧一切用智。其中祕密神變境界。更
亦不別列。以一相故應知。次下釋文。文
四門。而爲頌曰。如來歡喜心。祕密神變
相。現請教旨故。授彼善哉智。經爾時世
尊復入歡喜王至娑度等者。此如來歡喜心
也。釋曰。謂從前三昧出又入此歡喜王三昧。
故言復入也。三摩耶等持義如上釋。祕明
拔折羅沙度。正翻爲金剛善哉。此聲句遍
加持故。能破不善善品中。彼不歡喜者
皆生歡喜。故稱金剛善哉。此善哉智極堅
牢故 解云。文分爲三。初標三昧門。二辨
大意。三隨文釋意。初中善哉智者。梵音
s@adhu此云善哉。踊躍即歡喜義也。善哉是智
印。踊躍即菩薩名。故經云極喜王大菩薩
述此意者下二辨大意。亦有二。初辨大意
次明次第。初中所謂諸法智性等者。先標
智體。祕經初明東方四菩薩三昧中。明
成本有本法身 本有法身即是空寂
清淨智性。又心要云。即獲一切善法三種祕
密心。善口善意善身三善法門三業清淨。讃
善功徳無量無邊。即善哉菩薩之本事也
身口意三善者。即是法佛三密法界體性。謂
之空寂清淨。一切如來以此智道等者。明
此智印也。綱紀有情者。字彙云。綱
居朗切音岡維紘繩。論語子鉤而不綱。又綱
總也。朱注云。綱以大繩屬綱絶流而漁者
也。紀又字彙云。居里切音己維也。綱紀大
綱小曰紀。總之曰綱。周之日紀。此中
喩。謂以此智道濟有情。猶如綱紀
流執魚。故云綱紀有情。而諸賢聖下。明
此智印所因也。此有三種。初諸賢聖
者。謂菩薩因位未窮三平等地。故云
爲差別。縱其入下二明二乘。未入下三明
知。而此二輩下總明以未入故。不
信仰。不欣樂歡喜義。亦不稱嘆
善哉義。依此三所因故。佛説此智印。故
次云大智明見等。正明智印也。現此智
相下正明智相。此有三種。善哉口善也。踊
躍身善也。歡喜心善也。在於内心之歡
。顯於外形之踊躍。其次第下二明
印次第也。初擧前三種知。彼無智住空
下正明當章。於中是初明此智印所因
也。無智謂凡夫。住空即二乘。縱令得見者。佛
大悲尚不捨棄也。皆不隨喜者反歡喜。亦
不稱嘆反善哉。即凡夫二乘妄迷也。佛訶下
華嚴意其述相也。所以下正明
。潅菩薩頂等者。明上所因中擧凡夫二
。今擧菩薩及凡夫上下互顯。總明
而現智印也。若入功徳門下。明此智
也。此身口意三善門故云入功徳門
此法印等具擧印言自影意觀也。一切
諸佛下。正明智印功徳。初明諸佛稱讃
知。彼住空者下明機漸熟。三密平等智印
二乘所得。故云不喜樂。雖自不喜而
他善。故云亦皆稱善。即是機漸熟故也。
前廣引法華明中云。或有衆生佛説
莊嚴智藏實相境界。雖此説佛意
不欣樂猶如長者語窮子。我今多有
金銀珍寶。倉庫盈溢。其中多少所取與
汝悉知之。我心如是當此意。所以者
何。今我與汝便爲不異。宜用心
漏失。爾時窮子即授教勅。領知衆物金銀
珍寶及諸庫藏。而無取一飡之意。然其所
止故在本處。下劣之心亦未 此中無
希取一飡之意等者。文句釋云。善吉雖
般若自謂我無其分 今云不喜樂者。即
是我無其分也。亦皆稱善即當説般若。漸
當覺悟者。謂至法華會自信作佛也。上訣
云。或有衆生。聞佛説此無量智慧實相寶
。便自思惟作是念言。諸佛既有我應可
云云 其修行者下明契機説。謂以漸覺悟
自信作佛故。踊躍無量故第四而説也。此第
四智印等者。前三種印如次東方中。東南西
身口意三三昧耶。此北方智故總具前三。故
一切用智也。其中祕密神變等者。謂前
前具故今略不別列也。次下釋文下。二隨
文釋意。初擧頌示科可知。釋爾時下示
一科知。釋曰下正釋文。祕明云等者
祕明義。此聲句者謂眞言聲句也。遍加持
故者。s@adhu者謂如來言加持。疏第一釋善哉
云。以如來善哉言加持故。爾時金
剛手無量功徳倍増是也。能破不善等者約
凡夫。破不歡喜等二乘。善不善歡喜等。
皆是s@adhu義也。今具明祕明義。句義云。va
jras@adhu金剛
善哉
sa@h祕經云讃
字生適悦
訣下文云能堅牢法
s@a堅牢也。dhu法界也。堅牢法界者。即是
三密平等法界體性也。故心要云。三種祕密
心善口善身善。三善法門三業清淨。讃善功
徳即善哉菩薩之本事也一切諸佛證此堅
牢法界大悦樂。是云極喜三昧耶。故嘆
善哉。又一切衆生等具此性。煩惱所
知見。還生下劣想自爲客作賎人。愍
彼等故從三密法界體而出。以善哉言
一切衆生。悉令踊躍適悦智。此尊印二
度彈指者。即表生佛不二讃嘆也。種子sa@h
字本體sa字漏義。亦蓮華義。傍有二點
淨除義。淨除諸漏則心蓮顯現。此時安
二點
現法樂surata
法樂也
適悦。一切衆生
本已來住現法樂。與觀音異。嘆
sa@hsa@h即觀音種子現法樂住也。又涅
槃舊解云。娑舒可
娑偸譯云喜。喜者聞經歡
喜讃嘆之聲 出生義云。於一切如來隨所
稱讃體。即是此也。已上是第一科。此亦有
四。爾時薄伽梵者。擧報及顯體也。復入至
三摩地第三明行也。一切如來至祕明。第四
護念也
從一切如來至神通遊戲。六卷云。説陀羅
時從一切如來心。即彼薄伽梵執金剛。以
一切如來善哉相出已。同一體性入毘盧
遮那佛心。爲金剛歡喜體佛雙手掌中
又從歡喜體中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身
一切如來善哉及神變等事已。訣云。經説
此祕明至神變等事已等者。此祕密神變相
也。此中行相一如普賢觀法 解云。此第二
祕密神變相科也。此中行相等者。此中有
二小段。皆與前前異故略不釋也。具如
善哉章辨之。今亦略不解也。經云大歡喜
者。宋譯云出現大歡喜像。形謂三昧耶
形。二擧爲彈指相是也。出一切如來身等
者。從形出身。所謂普現色身。故科云
。具如上解。作一切如來善哉相者。宋譯
廣作一切善哉事 相謂事相。以彈指
上讃諸佛下嘆衆生。謂之善哉相
極喜故至悉地果故。六卷云。以極歡喜
金剛薩埵三摩地。已極堅牢故合一體相。爲
歡喜王大薩身於毘盧遮那佛心。説此嗢
陀南曰。我今奇哉。實爲希有。諸佛所歎。最
勝善哉雖無相。無分別者四卷云若諸妄
相。分別斷除
我名。常生歡喜。爾時歡喜王菩薩從
出。於諸如來背後月輪中住。復請教示
爾時世尊入一切如來歡喜金剛三摩地已。
一切如來無上極歡喜智三摩地。爲盡衆
生界一切歡喜安樂悦意受用故。乃至獲
切如來無上踊躍最勝悉地果故。訣云。經以
極歡喜故金剛薩埵至悉地果故等。此現請
發旨故也。其中出入行相皆如前已釋。此中
無上踊躍最勝味者。謂彼住空之類愚下
之徒。如來善巧現斯智相。隨彼彼類
歡喜。由歡喜故獲殊勝加持。以是因縁
如來功徳藏海。此是諸佛味故。故云
上踊躍最上味也 解云。此第三科。一一
行相與前不異。故略不釋也。無上踊躍最
勝味者。正明此智印悉地果。故別作釋如
文可知。今解經者。極歡喜故至大菩薩身
第三科有五章中此第一攝相也。極喜故者
正指智印體。宋譯云極喜王性。是此智印
其體堅牢無能壞者。故云極堅牢故。以
牢智諸衆生一身相。故云聚爲一體
也。住世尊至偈末第二還源也。偈初二句
智印而自嘆也 諸一切勝智者。六卷云
最勝。最勝謂菩提心之稱號。此尊於菩提心
門中第四故。通上三智故云一切勝。上
訣云金剛三昧一切用智是也 所離分別
者者。宋譯云若有能斷分別者。謂指二乘。上
謂住空者是離一切分別。趣本涅槃
究竟。故云離分別者。此且擧二乘
凡夫及菩薩也。四卷云若諸妄相分別斷
。意與今不異也。六卷云雖離無相無分
別者。義意通。或恐無相者妄相寫誤 能生
究竟喜者。第十一地三密合爲一。是云
竟喜。即是現法樂也。總意云。雖二乘作證
分別。若聞此智印名者。能證無上
菩提。故六卷云若聞我名常生歡喜 時歡
喜王至復請教令。第三現請也。一切如來後
月輪者。聖位云。成金剛善哉菩薩形
閦如來後邊月輪即是普現所現衆多月輪
也。住於此中諸衆生佛教令也 時
世尊至金剛三昧耶。此第四念應也。謂世
尊先入此三昧其所應。以諸佛等持之
念有情。入此三昧耶已現等喜法
 已受一切至三昧耶。此第五現法也。四六
兩本云現一切如來無上極歡喜智三昧耶
正是現法也受及現義具如
普賢章辨
盡無餘至悉地果
故。此第六顯益也。若有念此智印。一
切如來及菩薩衆一時集會。隨彼彼念爲作
開示。故云受一切等喜等。等喜正此尊三
昧。一切安樂等諸尊通益也。無上喜味最勝
悉地等者。訣釋云此是諸佛味故。諸佛味者
所謂菩提味。非是二乘凡夫及因地所知。故
無上喜味
則彼金剛至妙喜令増長。六卷云。以金剛
歡喜以授彼歡喜王大菩薩雙手中。爾時一
切如來皆以金剛踊躍名號而與潅頂。時金
剛踊躍菩薩以其金剛歡喜悦相。以善哉聲
一切佛歡喜已。説此嗢陀南曰。此是諸
佛。殊妙金剛。能作歡喜。増善哉者。訣云。經
以金剛歡喜授彼至偈等者。此授彼善哉智
也。謂此菩薩以潅頂智。此潅頂智者。從
佛普賢金剛心出生。無退住相故曰
剛踊躍也。佛加持故便説偈言。如經所説
解 解云。初示第四大科知。謂此菩
薩等者略釋文意。以得潅頂智者。以當
已。此菩薩於普賢章已潅頂故。訣釋云
此即法身潅頂相也。故云此潅頂智者從
普賢心出生。次第進趣無退住故。今亦
潅頂佛以金剛喜與雙手。號金剛喜
故云曰金剛踊躍也。此科中有五種潅頂
今略明智印及名號。其義如上。佛加持故
下明偈意也。第一句如前。能轉善哉相
者。正指尊體。轉謂轉授。善哉相者謂身口
意三善智印。此智印轉授凡夫二乘及菩薩
一切利益歡喜踊躍故云能轉。作諸喜金剛
者。一切利益皆悉歡喜故云作諸喜。妙喜令
増長者。智印加持故凡夫發菩提心。二乘回
心稱嘆妙法。菩薩次第轉昇故云令増長

大菩提心至昧耶薩埵。六卷云。已上四菩薩
並是金剛部。東方阿閦佛大圓鏡智眷屬。部
號爲一切如來摩訶三摩地薩埵。訣云。次結
已上四菩薩竝是金剛部中。金剛方阿閦
佛眷屬。都號爲一切如來大三昧耶薩埵。謂
此四菩薩住東方金剛界不動如來所前後
左右。於菩提輪内神變已圍繞住。此謂
一切如來菩提四智相金剛輪。此菩提輪遍
周法界同而不同。純金剛相而爲嚴飾。内外
供養及四攝等。皆於其中嚴持而住。所以
此經先東方者。謂起作之初門應物之源序
故。諸佛説法先照東方次及餘方。如日初
東方先明次照餘方一切皆明。又如
洲衆生但日出處皆呼爲東。東者最初義。非
世方分之稱也。此金剛菩提三昧亦復如是。
佛法海者皆從此入。便以智入如來
境界。此金剛三昧能破壞非法。能成就正
。能除滅障礙。能堅牢法界。以無礙智
轉觀察無前無後。入此金剛法界相妙莊嚴
。如前所説其成就。既成就已復入
來虚空藏三昧。下次第説 解云。此牒文
六卷大同。金剛方者經云東方。大三昧
耶薩埵。經云摩訶金剛三摩地薩埵。訣牒文
即與今經同也。大三昧耶薩埵者。對次大
潅頂薩埵等三昧耶言。正是東方之稱號。三
昧耶者所謂菩提心戒。具如上引釋經
之。謂此下釋也。此中有四。是初明其所住
。前金薩也。後善哉也。左金剛愛也。右金
剛鉤也。菩提輪者謂月輪也。此謂下示四智
所屬。是東方菩提心門中阿閦尊四智故。云
菩提四智相。於四輪中是金剛輪也。此菩
提輪下明普遍徳。同而不同者四智差別。都
金剛輪故云同。雖同金剛四智差別故云
不同。四智相異皆是金剛故云純金剛相。以
此純金剛嚴阿閦佛金剛三摩地。故云
爲嚴飾。内外供養下。四明内外供等無量眷
。意明東方阿閦尊爲中。具三十七智。所
謂各具五智無際智之謂也。所以此經下。
諸方中東方爲首義也。起作之初門
謂自證也。應物之源序謂化他也。二利皆
東方最首也。諸佛説法等者。法花
云。佛放眉間白毫相。光照東方萬八千世
周遍云云 又如四洲等者。意明經
東方。但是最初義。且准世間東。而實
世間方分義也。疏第二十卷云。初阿字
東方梵音阿字。即有動首之義。以
世間法諸方中東爲上。故喩菩提心。最
是萬行之初也 最初之義者。即以世日出
皆呼爲東。喩菩提心最是初。即與
同也。東梵云布囉嚩千文 經音第十二
云。逋利婆此云前。名義集云。前一在諸方
之前。又翻爲初。謂日初出處也。此金剛菩
提下法説也。此金剛菩提三昧者。總指東方
四智印。四智差別同稱金剛智。故云便以
智入如來境界。即是最初義也。此金剛三昧
下。別明四智相。於中金剛三昧者。是東方
之總稱也。能破壞非法者。謂金剛薩埵。能成
就正法謂金剛王。能除滅障礙者謂金剛愛。
堅牢法界者謂善哉尊也。以無礙智等者。對
次章其次第也。無礙智者。謂東方菩提
心觀智。運持觀察者。此四種智次第觀察
也。無前無後者。次第觀察實無前後。同是
純一金剛智故。入此金剛法界等者。謂入
央阿閦如來金剛法界妙莊嚴藏也。既成就
已下正明東南來由
爾時婆伽梵。四六兩本及宋譯經皆云爾時
世尊。釋曰。從此已下第二明一切如來福徳
聚門四大菩薩。然義訣但釋東方四尊。自下
釋。今准前訣而分科段。及依金剛部聖
以消釋文。此第一虚空藏尊授金剛寶潅
頂智門也。諸佛境界經云。復次從東方金
剛善哉菩薩觀起。當入南方金剛寶觀門
觀南方寶生如來四大菩薩。其名曰金剛
寶菩薩・金剛威徳菩薩・金剛幢菩薩・金剛笑
菩薩。南方寶生如來面向北方。四大菩薩亦
復如云云
出生義云。由一切如來大莊嚴義而生金剛
焉。由一切如來大威耀義而生金剛日
一切如來大滿願義而生金剛幢焉。由
一切如來大歡樂義而生金剛笑。則南方寶
光明功徳界寶生如來四親近菩薩也。以
切如來無住檀那波羅蜜之所成就 此
中初明虚空藏大菩薩授金剛七寶潅頂智
也。次釋經文者。大分爲四。爲頌曰。如來
金寶心。祕密神變相。現請教示故。授彼金
剛寶。初言如來金寶心者。從爾時世尊
祕明末。於中四門不同。一擧報。二顯體。三
明行。四護念。今此文是初擧報及顯體。若
具足言者。應爾時婆伽梵持一切如來
以爲其體。於普賢門而具顯示。今但
擧報兼體。下亦准知疏出之間改
其語。下皆准知
復入虚空至金剛三摩地。六卷云。復次入
空藏摩訶菩提薩埵三摩地。所生寶加持金
剛三摩地已。釋曰。此第三明行也。初明
三昧耶。如來先入金剛喜菩薩三摩地。又
寶潅頂三摩地智故云復入也。所謂虚
空藏大菩薩者。是三昧之主。即此菩薩所修
之行故。云虚空藏菩薩三摩耶。虚空藏者。梵
迦奢蘖婆。福徳之聚無邊無際猶
虚空。又三輪能施所施
及施物
清淨。喩若虚空
垢染。故云虚空。藏者略有三義。一能藏名
藏。二者所藏名藏。三者能生名藏。此三昧
耶包含世間出世間福徳之聚妨礙
故理趣釋云。此菩薩在右月輪。表一切如來
眞如恒沙功徳福智資糧已上
能藏
又衆生薄福
顯現。而爲薄福之所覆藏。故名爲
。是即如來藏義也。涅槃第八如來
性品
云。佛言。
善男子。我者即是如來藏義。一切衆生悉
佛性。即是我義。如是我義從本已來常
無量煩惱所覆。是故衆生不得見。善
男子。如貪女人舍内多有眞金之藏。家人大
小無知者云云即此之謂也已上
所藏
又大聖慈
悲憐愍有情。開法界藏生無盡金剛七
與一切。言能生爲藏。第十四釋
藏之藏虚空藏者即大
悲胎藏義也
此中藏者梵音名掲訶
garbha
通同也
即是流出無盡莊嚴。奮迅示現不可窮
竭。猶如大寶之藏。此平等法界藏即是如來
藏義也。又初品疏云。又如國王有大庫藏
若須示入則自在開發而陳布之。故曰
嚴藏也。又第十一釋轉明妃眞言云。又藏
者如人有大寶藏。施所欲者自在取之不
貧乏。如來虚空之藏亦復如是。一切利
樂衆生事皆從中出。無量法寶自在受用。而
無窮竭相名虚空藏已上
能生
又藏品眞言@ak@aza
是虚空
義也
samanta等也。謂一切法
於虚空
此眞言以
體。阿本不生體。今此阿是第二聲即空
義。以本不生故同於虚空也。即是一切法
皆等於虚空。自得是了知@ak@aza
虚空。samanta藏也。即是虚空藏義也。何故
知者。百八契印金剛藏眞言。vajra金剛samaya
藏也satva。又地藏眞言。vi地也samaya藏也
地藏也vi地天種子。
即地義也
次所生寶加持者。明
生加持名也。彼三昧耶展轉能入一切。開
發智用自在無礙故云所生寶。加持者謂從
寶三摩地智其寶相。潅頂灑一切故云
加持。又四施中以潅頂施洒一切故云
加持。言四種施者謂潅頂施義利施法施滋
生施。理趣釋云。所謂以潅頂施故。能得
界法王位。此則金剛寶菩薩三摩地行。所謂
義利施故。得一切意願滿足。此則金剛光菩
薩三摩地行。所謂以法施圓滿一切法
此則金剛幢菩薩三摩地行。所謂滋生施故
身口意一切安樂。此則金剛笑菩薩三摩
地行。潅頂施與何類。瑜伽者想身虚空藏菩
薩。以金剛寶頂一切如來。義利施者。惠
施沙門婆羅門資縁具。法施者爲施不
形。與天龍八部等説法等。滋生施者施
傍生之類也。今是潅頂施即是寶加持義也。
所言金剛三摩地者。具如前也。次辨諸本
者。今經虚空藏三昧耶。是能生行。寶加
持爲所生。其所生名金剛三摩地也。入言
通所生寶加持。其義可見。宋譯即與
此同也。六卷虚空藏三摩地是能生。寶加持
金剛三摩地爲所生。入言冠通所生也。四
卷無入言。虚空藏心是能生。摩訶菩提已
下爲所現。又摩訶菩提薩埵三摩耶是能生。
寶加持金剛三摩地即所生。二重能所也
一切如來至囉怛曩。六卷云。從其心
切如來潅頂三摩地一切如來心。説此陀
羅尼曰。跋折囉囉怛曩。釋曰。此第四護念
也。言潅頂三昧耶名一切如來心者。是祕明
號。以金剛寶灑一切菩薩。由此得
職位。衆生蒙之得豫解脱。故名潅頂三昧
。即護念意也。此三昧耶是一切佛無上智
心故。云名一切如來心也。彼三昧耶心從
佛心出。爲衆會説故云從自心出。次解
者。句佛云vajraratna金剛
o@m祕經云如如
光明
ra
光明也。ta如如也。na空也。如如與空合故
所生光明遍周法界。潅一切衆生頂上
菩薩不退。是云金剛寶潅頂也。理趣釋
云。o@m字本不生義。無見頂相義 本不生即
如如。正是潅頂體故又云無見頂相。無見頂
相即潅頂處也。心要云。潅頂莊嚴瑩飾其體
即虚空藏菩薩持摩尼寶瓶。復想一切如來
生大摩尼寶。潅頂大菩薩受位乃至轉輪
王住位時。悉皆爲之利益。恒沙無邊福徳
聚威徳自在。此乃虚空藏菩薩之福智也
解云。ratna摩尼寶也。o@m瓶也。何者udaka
水也。不空羂索第二十十一云。首上頂觀
字門。大空無垢如頗胝月。寂靜法身一切所
 應音二十五云。娑破致迦
此云水玉。或言白珠
頗胝月者猶言
。又月水精也。月天三形白瓶。月即瓶故
o@m字即是瓶也。又風空相捻舒餘三指。名
行者唵字印。此印相合即阿伽印十一面軌云。
二手掌
二大指各捻頭指
水献閼伽
凡閼伽印異説多端。大都相
似。又第十七釋普賢支分生印如瓶。是
亦閼伽印。應o@m字即瓶義也。又o@m字本不
生義。即與a@m同。a@m字是潅頂義第十。
六疏
亦一證也。故名此眞言潅頂三昧耶印

從一切如來至持金剛。六卷云。説陀羅尼
一切如來心。即彼婆伽梵執金剛出現平
等性智。遍滿虚空善決了故。金剛薩埵
三摩地極堅牢故同一體性。釋曰。從此已下
至神通遊戲。是第二頌祕密神變相也。准
普賢境界不同亦有十二門。一依因。二顯
本。三應實。四顯相。五顯力。六還。七顯智。
八示相。九明徳。十顯實。十一普現。十二感
應。此即依因顯本也。佛心金剛爲因本故。
中初明現相之由。謂從佛心纔出已故
起首現相。次一切虚空等者。明現相人也。
彼持金剛由二所以故。聚一切身以爲
。謂智善通達妙理底故。薩埵妙行堅牢
二故字第五
轉所因聲也
此因故得法界體神通無礙
也。平等性智不惑障邊際。喩如
空無礙無際畔。故云一切虚空。又縁
切虚空法界自他平等。是眞如性故云一切
虚空平等性。性是理境。境平等故智亦平等。
又有漏位中第七識。執我執法高下不平。若
無漏位自他平等。故爲平等性也。智是
決疑義也。若決解體外淺略之理不名爲
今此教祕智決解體内深祕之理。故云善通
。次金剛薩埵者等者。是明妙行堅牢也。
智已通達不生不滅際理故。行亦隨智得
到。不壞恒然常住故云極堅牢也。訣云。從
如來智普賢心。若不然者礙而不遍。無
智故礙無行故不遍者。即此義也。具
故。云婆伽梵持金剛也。前後經中或云
金剛手。或云執金剛。大日疏第一云。十九金
剛手。祕密主者梵云播尼即手掌。掌持金
剛與手執義同。故經中二名互出也 此中
准知矣。次會經異者。從一切如來心
出者。今經如來心因本能生。呪爲所生。六
卷一切如來心爲能生。平等性智是所生。四
卷云。出此呪時從一切如來心中滿虚
故。與今經同。宋譯云纔出如來心時
。是直指呪云如來心。此經意前後文最相
應。何者。一切如來潅頂三昧耶。名一切如來
心潅頂三昧耶。正是呪名故。呪即是一切
如來心也。又六卷云。即彼婆伽梵執金剛
現平等性智。其義大異可知。善通達故
者。四六兩本云善決了故。宋譯同今。入道
章云。言通達者證會之義也。此位菩薩無
漏之智了證眞如。故名通達 今亦如是。
證眞如平等性智。決了即通達義也
爲一切虚空光明出已。六卷云以爲光明。宋
譯云成一切光明出現已。釋曰。是即超明
四顯相第三應實也。虚空光明者對
五峯光明。虚空即此尊三昧。梵音@ak@aza虚空
aka水義。即是潅頂光明。此菩薩智相
也。六卷及宋譯無虚空語。按prakaza光也。
@ak@aza通同。應知虚空即光明也。依
顯文。執金剛爲虚空光明。從執金剛體
現智相。故云顯相也。若准前文此文前
於諸佛所圍繞而住。今文闕略。義必
有故兼應有故兼應實
以一切虚空至遮那佛心。六卷云。遍滿虚空
普皆照耀。爾時以諸如來加持力故。彼
光明界悉入毘盧遮那心。釋曰。此明第六
還源第五顯力也。以潅頂光明耀一
。令諸有情爲虚空光明。一切有情界謂有
漏雜染界。一切虚空界謂無漏清淨界。轉
漏界無漏界。故云一切虚空界。界有
。謂因義・性義・藏義・實義・甚深義具如上引
華嚴大疏
故知虚空界者即是虚空藏也。宋譯云照耀
一切世界。世界即有情界也。既令一切有情
界皆入毘盧遮那佛心。故云還源。六卷云。
彼光明界悉入毘盧遮那心。光明界即虚空
界如上辨之。今虚空藏者。毘盧遮那一種
智相。一智一切智故。都歸入於毘盧遮那普
門法界也。又此虚空光明智相。於一切法
無礙用者。謂由如來普賢行一切處
堅牢加持故故兼顯力也。上云金剛薩埵三
摩地極堅牢故通此中。故第一普賢章。
此等語在顯力科中。應
善修習故至住佛掌中。六卷云。爲遍世界
滿虚空等量。大金剛寶所成身安住如來掌
。釋曰。此明第八示相。亦兼第七顯智
也。善修習故者。謂虚空藏行大空無相如
來行故。稱云善也。金剛薩埵三摩地者。謂菩
提心。虚空藏尊主大悲萬行故云虚空胎
。故境界經云金剛胎菩薩。或云虚空孕菩
。藏品疏云。又此虚空藏即是大悲胎藏。能
養成就菩提心東方普賢本有菩提心。
南方空藏修行成養育。故云胎藏所
。上云善修習。謂大悲萬行即是大悲胎
藏。從此生菩提心。故云所成。然疏云
者薩埵三摩地是爲胎藏等。甚難依矣
一切世界遍滿等下。明其示相。指胎藏所
成大金剛寶形示相也。一切世界遍滿等
者。明其相廣大無量。此金剛寶無處不遍。
故云一切世界遍滿等量。等量者其量與
切世界等故云等量。故宋譯云。一切世界
周遍爲量。又量等虚空故云等量。四卷
云。爲遍世界滿虚空等量生金剛寶形
者。正示相也。寶形謂三昧耶形。前説眞言
vajraratna金剛寶者。謂如意珠故其形相即
三辨寶珠也。此寶珠形虚空藏尊大悲萬行
成就故。一切衆生所求希願隨應成滿。
故住佛掌中也。掌梵云p@a@ni。恐具發起義
upada發起義方便義。前善哉章訣明示相
云。還入佛心又從心出滿虚空界云云 故
知住掌中者表發起義
從彼金剛至等如來身。六卷云。復從彼金剛
寶中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身。釋曰。此
第十顯實義兼第九明徳也。初明寶形出
生如來法界輪。身密妙用其數無量。故擧
以爲其喩。今現身密顯實者。身即
實義。具如普賢章辨
出生已作至神通遊戲。六卷云。於諸世間
一切如來潅頂等事及諸神變已。釋曰。此
第十一普現也。出生微塵數等身滿一切
世界。隨應利益所謂普現色身故云普現。若
釋金剛王訣。以此等文總爲一段。今准
普賢門分爲二段。下文亦然。今就初段
釋經文。若准上文者。應出生已遍同法
究竟一切虚空。遍一切世界雲海。作
切如來潅頂等。於一切世界一切如來神
通遊戲。然今經文闕略不説。准上可知。故
言出生已者。結前生後之意。顯實事畢
故曰出生已。次現作金剛寶潅頂三摩地智
。故云作一切如來等。於中現作事多。謂
正覺等事故云等。是現自行成也。次
一切世界等者。是遍空塵界廣作佛事
普現色身利益有情。是即利他行也。闕略感
之可
虚空界胎至大菩薩身。六卷云。盡以世界
善出生故。金剛薩埵三摩地極堅牢故。還
一體虚空藏大菩薩身。釋曰。從此已
下至悉地故。第三頌現請教示也。智用出
入不同義分爲六。一攝相。二還源。三現請。
四念應。五現法。六顯益。此即第一攝相也。前
所出生微塵數量普現色身。聚爲一體
空藏大菩薩身。故云攝相也。初二句明
所由。故有二故字。虚空界胎藏者。謂能生
體。上云一切虚空胎藏所成是也。非是四
句所生。法性妙縁起故云妙出生故。薩埵智
行極理本際。其所至處無能壞者。故云
剛薩埵堅牢故。意明一一尊三昧皆不
薩埵堅牢菩提心體也。以此二所由故。開
一爲無量。攝無量一。一多相融無礙自
在。故攝無量身聚爲一體。生虚空藏大菩
薩身也。次辨諸經異者。宋譯云。彼一切虚
空界性。出生於金剛薩埵三摩地妙堅牢故
虚空界性爲能生。金剛薩埵等是所生。謂
大悲胎藏生金剛薩埵大菩提心也。
而經共云盡以世界藏善出生故。與今不

住世尊至爲三界主。六卷云。住於毘盧遮那
佛心。説此嗢陀南曰。我能爲潅頂。無上金
剛寶。雖無住著者。然爲三界主釋曰。分
二。初明還源。謂住佛心也。准上文
亦有二。虚空藏身住佛心時。一切衆生亦
佛心。同一性故。又一切世界微塵數虚空
藏亦住佛心。以同類故。次説偈嘆。初句
自嘆。上潅頂諸佛。下潅頂衆生。生佛不
二。同一體性。其妙在此。故云妙潅頂。妙潅
頂者。此尊自體故自嘆也。第二句正潅頂體
出三界潅頂寶故。嘆云無上。此寶堅牢
能壞者故。金剛寶即眞言vajraratna義也。
後二句嘆潅頂智身功徳。潅頂者離於我執
義。離我我所二著清淨如虚空。故云無所
。無所著即空義也。智度第三十一二十九
云。復次若無我無我所。自然得法空。以
我及我所故。佛但説我我所。以
知一切法空。若我我所法尚不著何況餘
法。以是故衆生空法空終歸一義。是名
知諸佛捨二我故。云佛無所著。正
潅頂智之徳也。名爲三界主者。若有著者
名爲三界生死衆生。以離著故還爲三界
。令諸衆生出三界獄。如我無異故云
三界主。三界主者即潅頂尊之異名。故釋經
云。一切三界主如來者寶生佛也。寶生之變
化則虚空藏菩薩是也四六兩本云雖無住
著者然爲三界主。意云。無住著謂空。雖
於空空故。還入於有三界主。第十
十一紙云。以此法體過三世常在
。是故於三時中。所作佛事自然常不
。法華壽量品云。不三界見於三界。如
斯之事如來明見無錯謬。以諸衆生有
種種性種種行種種憶想分別故。欲
諸善根。以若干因縁譬喩言辭種種説法。所
作佛事未曾暫廢。即斯義也
時彼虚空至復請教令。六卷云。彼虚空藏菩
薩從佛心出。於一切如來前於月輪中
住。復請教示。釋曰。此第三現請也。已住
三界主。應三界主事業。故從
下住前所現普堅菩薩周圍月輪。而爲
有情佛教令。月輪者菩提心相也。一切有
情普賢菩提心之所攝持故。還住月輪
教示。教授一切有情
時世尊入至金剛三摩地。六卷云。爾時世尊
大摩尼寶金剛三摩地。釋曰。此第四念
應也。佛欲請利益安樂三界有情故。先
此三摩地其所應。大摩尼寶者。所
虚空藏尊能滿所願如意寶珠。正是潅頂體
也。若得此三摩地故。於一切如來生大
寶潅頂。於諸有情廣大利益。是故先
此三摩地
受一切如至樂三昧耶。六卷云。現一切如來
有所樂求皆令滿三摩地。釋曰。此第五
現法也。前所入三摩地正是如意珠。從彼寶
衆生意樂種種法。是云現法也。意
樂謂衆生意樂。故兩經云。有所樂求令滿
三昧耶。即是所謂能滿所願義也。理趣釋
平等性智云。流出隨其衆生愛樂身。由
衆色摩尼能作無邊有情義利。又藏品尊
眞言釋云。vicitr@a@mvara雜色衣也。是種種奇
妙顯色之義也。雜色衣即是種種萬徳莊嚴
法門 雜色者即虚空藏能滿所願義。故知
圓滿意者。一切衆生所求圓滿義也。疏云。此
新經意存兩句意樂
意樂
者恐難依矣。言一切如
者准前釋。佛佛相授故云一切如來。或
可此智印一切諸佛所同用故。云一切如
也。受者上章云受用。受用即現義。如
之。宋譯作以。以與用同。即受用義也。應
知現此三昧耶受也
盡無餘有至盛悉地故。六卷云。盡衆生界令
一切利益安樂悦意受用故。乃至得
切如來事成就最上悉地故。釋曰。此第六
顯益也。已現法故以此授與無餘有情。得
世出世二樂也。獲一切義利者。一切義利
正尊三昧。對薩埵主宰剛王鉤召等。應
各各三昧也。受一切安樂等通諸尊。故一一
章皆有此句也。義利謂南方義利施。故理
趣經第二段明南方云。義平等現等覺以
菩提一義利故。又空藏尊章南方理趣云。義
利施者施沙門婆羅門資縁具 義利謂財
施。所謂能滿所願義也。意明義利施故。
一切安樂悦意也 乃至得一切等者。上
世間利益。是正明出世益。此中亦皆尊
三昧。當上諸尊而撿知。各各三昧皆不
同也。利益謂出世利益。更無過上故云
。或可最勝即南方之稱號。略出經歸命句
云。彼寶現寶生最勝 榮盛者正是南方福徳
之稱也。總意明於世出世悉地。淺深有
故云乃至。入寶三摩地無餘有情界。獲
一切世出世利益最極悉地。更無過上故云
最勝。是此三昧福徳莊嚴種種巧智故。云
盛悉地
受彼金剛至安於寶中。六卷云。授彼金剛摩
虚空藏菩薩雙手。令彼菩薩得金剛
故。以金剛寶英菩薩頂。是時一切如
來共以金剛寶號而與潅頂。爾時金剛寶摩
訶菩提薩埵。持彼金剛摩尼己潅頂處
置已。説此嗢陀南曰。此是諸佛有。能潅
生頂。我從佛手受。能授諸衆生。以我金剛
。還用寶莊嚴 釋曰。此第四頌授彼金
剛寶也。准前普賢章文分爲四。初授彼金
菩薩摩訶薩。此第一金剛摩尼三昧也。
是對普賢金剛智三昧。其義可知。受當
授。古多通用。六卷即作授也。金剛寶轉
輪王者。此第二寶轉輪王三昧也。對普賢
轉法輪智三昧。其義可知。授與金剛寶至
於雙手。第三金剛寶潅頂三昧也。對普賢寶
冠繒綵潅。金剛寶等者。明藏本作金剛寶
。宋譯經亦同明本。兩經倶云以金剛寶英
潅菩薩頂。玉篇英猗京切草木英華。集韵稻
生未成者。牙與芽同。玉篇茅萠芽也。依
英即與芽同也。按東方金剛智依南方
潅頂菩提牙。故云金剛寶牙。第十六疏
潅頂中云。既焚已豈如二乘斷滅灰燼
而不復生耶。不是也。諸垢之薪已盡更
妙生。所謂淨菩提也。眞實生也。此生即
是清淨之性如來種子也乃至妙牙
則一切如來至偈末。此第四寶羯磨三昧。此
中有二。初與金剛名號也。已得寶牙潅
故。次與金剛名號金剛藏。即所謂名
號潅頂也。蓮心軌百八名中云。嚩日羅二合
&T008862;婆。此云金剛藏也。金剛藏潅頂下。次欲
偈以所授智印其相也。以金剛摩尼
普賢章。左慢右舞弄跋折羅彼金剛
自心。所謂金剛菩提心三昧故。以金剛
自心。是潅頂三昧故。以金剛摩尼
頂處。各各標相也。潅頂處者謂頂上也。次
令信偈。初句如前可知。潅頂有情界者。
正明所授三昧。上所謂金剛寶牙。故次句
受與我等。金剛寶正是潅頂體。故偈云
頂有情即所潅頂。由金剛寶潅頂故。從
情本有菩提心修生牙。應知潅頂有情界
即金剛寶英。以此授與雙手也。疏云。一切
如來以此寶印。莊嚴諸佛益衆生。故云
此是一切佛潅頂有情界也。有情兩種。謂衆
生及無上衆生。若依智論。佛爲無上衆生
云云 此亦有謂。諸佛境界經云。復作
。今者我與諸佛菩薩衆生潅頂云云 次二
句即對普賢章。次二句餘尊無此句。西北
初二尊亦當准知。於中第三句明師受
人生信也。正是潅頂軌則也。理趣釋
云。三昧耶智者誓也。亦曼荼羅也。勿
來最上乘者。不師受而專意自受者。是
故得知。修最上乘者必須師受三昧耶。然
後可修行也。疏釋第四句云。究竟加
故。云寶安於寶中今約行者解。入
方空藏三昧而修行者。皆是虚空藏金剛寶。
金剛寶行者得金剛寶潅頂故云也。境界經
云。行者自想。我是金剛寶。我身之色及諸佛
菩薩一切衆生。十方世界山川草木。皆黄金
云云
爾時婆伽梵。六卷等皆云爾時世尊。釋曰。
以下第二明一切如來福徳門中。第二大威
光大菩薩授金剛日輪智潅頂門。心要云。
潅頂威光。須日輪圓光洞
照千界。所以持金剛光明之日。赫奕暉煥
皎徹無涯。雖微塵數日能映奪也。此
乃金剛光菩薩之照徹也 上潅頂三昧是佛
自證。自證已滿則現菩提智光。遍照法界
益衆生。故稱云大威光。藏品疏釋日天
云。世人謂日爲常利益衆生者。即此之謂
也。次隨文釋。大分有四。爲頌曰。諸佛日
輪心。祕密神變相。親承普教示。授彼金剛
。初諸佛日輪心者。經云爾時婆伽梵
祕明末。於中四門不同。一擧報。二顯體。三
明行。四護念。爾時婆伽梵者。此第一擧報及
以兼顯體
復入大威至金剛三摩地。六卷云。復入大威
光摩訶菩提薩埵三摩地。所生加持金剛三
摩地。釋曰。此第三明行也。大威光者。此福
徳門中一切如來大威耀義。teja威光也千文
te如如三昧。即菩提心如如無垢光也。ja
也。已得潅頂菩提牙生。其牙次第増長名
大威光。所謂本性日輪顯現也。今佛爲
此日輪故先入此三昧。大威光菩薩者
即此三昧主也。出生寶等者明所生加持名
此一威光復入一切。一切皆入此一。顯
智用自在無礙故。云出生寶加持者。謂從
三昧耶威光智相。加持有情故云加持
一切如來至日羅帝惹。六卷云。從其心
一切如來光明三摩地一切如來心。説
陀羅尼曰。跋折羅帝闍。釋曰。此第四護念
也。文分爲二。初明三昧耶從自心。後正
祕明也。一切如來光三昧者。是祕明號
也。日喩本性菩提心。六度經第九云。一切
有情本智如日。無明覆蔽忍光不現。修
者除斷無明聖智現前。佛日斯照。又華
嚴七十七云。正覺日光大願輪。周行法界
普照群迷宅知正覺聖智現前云
三昧耶。聖智即佛心。驗知此三昧耶即是佛
智心故名如來心。又是三世諸佛金剛一乘
之體故云如來心也。次釋祕明者。句義
云。vajrateja金剛
a@m祕經云熾
然字發光
teja大威耀聖智
現前也。a@m即日輪也。故大日a@m字爲種子。毘
盧遮那者日之別名也。故略出經第三稱
毘盧遮那。其體a@m字。故祕經云熾然
字發光。即teja大威光義。應知本性日輪
顯現。即此祕明義故名祕明。云一切如來
光三昧耶者。以此祕明念有情。令一切
有情住金剛寶心。此即祕明威力也
從一切如來至金剛手。六卷云。説陀羅尼
一切如來心。即彼薄伽梵執金剛。釋曰。從
此已下至神通遊戲。是第二頌祕密神變相。
智用境界不同有十二門具如
前章
此即依因顯
本也。准前普賢章。諸佛神變從佛智出入
普賢心。是爲依因。故今從一切如來心及婆
伽梵執金剛爲依因也。具足應祕明
時。從一切如來世尊執金剛心也。謂此威光
大菩薩。從一切如來金剛心出爲神變故。
又普賢章云爲衆多月輪等。此爲顯本。菩
提心者萬徳之源衆行之本故。今章略之。然
金剛手即是菩提心圓明月輪故。婆伽梵金
剛手句兼顯本。故此一段文爲因本二科也」
爲衆多大日輪出已。六卷同今。釋曰。此明
第四顯相義第三應實。若准上文。應
於諸佛圍繞而住。是爲應實。今略兼明也。
日輪者即此尊三形。依經顯文。從眞言句
菩薩身。自轉爲三昧耶形也。是此智相
佛心故。於諸佛圍縱而住。故雖
言義自具應實
入世尊毘至聚爲一體。六卷云。還同一體
毘盧遮那佛心。釋曰。此明第六還源也。
是此日輪本從佛心出。對衆機故分爲
。雖是衆多本唯一體不佛心。今表
入世尊等。一智一切智。一切智一智。
無礙自在故云也。於中今明入邊故云
也。此中無以由普賢故金剛薩埵三摩地
極堅牢故顯力者。上門已説故略不明也。
疏云。然兩本經雖旨不殊而檢文勢。入
佛心聚爲一體。其云顯然還同一體入佛
者。義趣難准。是故新經翻譯此爲好也
今云。梵本有異故爲此不同。何於翻譯
其好惡。故宋譯經全與今同。是梵本同故

生大金剛日形住佛掌中。六卷云。成金剛
日身掌中。釋曰。此明第八示相也。前衆
多日輪聚爲一體。今亦爲一大日輪形。從
佛心出住佛掌中。是云示相也。此大日輪
形攝諸有情。常無動壞故住掌中也。此中
亦闕第七顯智。具足應又從心出滿虚空
界成金剛光明等。准前可
從彼金剛至等如來身。六卷云。從金剛日
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身。釋曰。此明
第十顯實也。謂從大金剛日輪。出諸如來
三業平等法界身輪。即從三形生相好身
也。此中略第九明徳。超明第十科
放一切如來至神通遊戲。六卷云。皆放一切
如來光明現種種神變等事。釋曰。此第十
一普現也。放一切如來光明等者。光明謂威
光菩薩三摩地智。准普賢章。普現者謂普現
色身。是明威光尊三昧。故云放光明等。衆
生無邊故光明亦無邊。故云普現。上云出一
切世界微塵等如來身。即從此如來身而出
光明故。其光明神變種種無邊故云等。其
光明神變自在轉故。云作一切佛神通遊戲
上句明神通體。次句正明神通。神通即普
現色身。故上訣云。神變者名爲普現一切色
身三昧此中略第十二感應。准上可知」
極大威光至摩訶薩身。六卷云。以極大威
故。金剛薩埵三摩地極堅牢故。合一體
大威光摩訶菩提薩埵身釋曰。從
已下至最勝悉地故。是第三頌親承普教示。
此中智用出入不同。義分爲六。一攝相。二
還源。三現請。四念應。五現法。六顯益。此
即第一攝相也。極大威光等者明二所由也。
謂如來威光洞照法界。雖微塵數日
能映奪。故云極大威光故。次是通句故。一一
尊皆有此句。具如上辨。二所由故。攝
衆生一身相。其中衆生入出不礙住一身
。各令所安不覺不知。唯是菩薩了了知
見。若有智者此三昧。亦復如是。即能攝
受行利益事
住世尊毘至佛救世者。六卷云。住於毘盧遮
那佛心。説此嗢陀南曰。無比妙威光。普
衆生界。能淨諸佛故。是名淨中淨
曰。此第二還源也。謂攝衆生身一大威
光菩薩身佛心。故云還源也。此中有
二。初正明還源。次説偈。偈分爲二。初二
句自嘆智身。於中初句嘆智身體。謂金剛
光明暉煥皎徹。世間更無等比。故云無比
。第二句嘆智身用。上瑩飾佛界。下救
生界。故云照曜有情界。次二句嘆智身功
。初句能靜者te字義。ta是如如不動故云
能靜。清淨者ja字義。四十二字門云。唱
時。入般若波羅蜜門入世界清淨
此威光如如不動本性清淨故云也。必要
亦能靜清淨者然明藏及高麗本並作
。宋譯云能淨一切清淨者。兩本亦云
也。諸佛救世者者。宋譯云救世一切大覺
。智度二十四云。有慈悲故名爲救世。謂
日爲益衆生即此義也。百字生品
a@m云。眞言救世者成就大威徳此尊
種子亦a@m字也。又疏第一釋毘盧遮那云。除
暗遍明能成衆務等者。皆是大日救世者事
業也。然六卷云能淨諸佛。若言當成佛
者。能淨救世義也。然疏云次句瑩飾上聖。若
此義。六卷爲救世義。即與今經及四
其義大異。四卷云令諸佛依護。即是救世
義也
時彼無垢至復請教令。六卷云。爾時無垢威
光大菩薩從佛心出。依於右邊月輪中
而請教示。釋曰。此第三現請也。te無也。ja
垢也。ja字即人法二執也。離二執故云
。無垢即清淨。故偈云清淨者。無垢光菩
薩住佛心中。得佛加持故從心出現住
輪中。月輪者菩提心相也。一切有情普賢菩
提心之所攝持故。爲諸衆生教示也」
時世尊入至金剛三摩地。六卷云。爾時世尊
一切如來圓光加持金剛三摩地已。釋曰。
此第四念應也。無垢光菩薩請教示故。如
來欲威光菩薩及諸有情具一切智故。
此三摩地其所宜也。智光圓滿普照
凡聖故云圓光加持。金剛三摩地如前應

受一切如來光三昧耶。六卷云。現一切如
來光明三摩地無比光。釋曰。此第六現法
也。受謂受用。世尊受用一切如來威光三
也。又受即現義。故六卷云現一切如來
光三摩地等。具如前釋
盡無餘有至勝悉地故。六卷云。盡衆生界
悦意受用故。乃至得一切如來光明最上
成就釋曰。此第六顯益也。文分爲二。初
所被無限。如上可知。次正明所與益。無
比光者謂能度法。即尊三昧也。安樂悦意正
其益。即世間益也。乃至得一切下謂出世
益也。疏云。次從乃至下。二明出世間
上上品悉地。此上上悉地非餘境界。唯是
佛境故云自也。於出世中亦有三乘等益
故云乃至今云。宋譯云。乃至得一切
如來自心光明最上悉地自即自心也。日
輪喩菩提心體。所謂摩訶薩意處。自眞實
心心自證心故。此心發生大慧光明。是云
自光明。即出世間上上悉地也。疏釋法明
云。法明者以心本不生際其心淨住。
大慧光明普照無量法性。見諸佛所行
之道。故云法明道也。又理趣經悉地章云。
自眞實心即是入地菩薩。自證心心自知心。
是云出世悉地
金剛日授至光超於彼。六卷云。持金剛日
彼大威光大菩薩雙手。是時一切如來共
金剛光明名號而與潅頂。時金剛光明大
菩薩以其金剛日耀一切如來已。説
嗢陀南曰。此諸佛所生。能滅無智暗。設
微塵日。超越於彼光。釋曰。是第四頌
彼金剛日也。文分爲二。初授與潅頂。後
令信偈。金剛日授與等者是即初也。潅頂
五種中略擧二種。初授金剛日。是智
印潅頂。次則一切如來下。謂句印潅頂。即
名號而與潅頂也。次金剛光潅頂下。二
令信偈二。初欲偈。先以所授智
現其相。故云以彼金剛日照曜一切如
。如來有二。謂已成當成其義可知。宋譯
云。即以所授金剛日相普遍照耀一切如
 今略指前所授金剛日彼也。次正
偈。第一句如前。第二句正明智印體。此
金剛日威耀能破無明。能破是智用。擧
以顯體也。諸佛境界經云。悉能滅盡一切衆
生内外黒暗。第十八疏釋a@m云。此眞言慧
方便之光。能破一切無智暗。猶如大日出
時衆冥自滅。普謂一切衆生頓除一切無明
之暗 次二句明無垢光超世間日。以令
信也。心要云雖有微塵數日莫能映奪
也。亦即所謂越三時如來之日。故云此光超
於彼。此尊a@m字爲種子者意在于此
爾時婆伽梵。六卷等皆云爾時世尊。釋曰。
此已下第三明一切如來福徳門中。第三
寶幢菩薩授如意寶滿願幢潅頂門。心要云。
既光明廣大功業彌高。錫賚酬賞須檀施
即金剛幢菩薩建立大摩尼幢。上安如意寶
光明照耀。雨摩尼百寶幢蓋繒幡微妙香
花。而皆施與一切有情。所須隨意滿足檀波
羅蜜行願具大悲心。無量珍寶施無所施。所
得無得之心。此乃金剛幢菩薩大悲願力也。
次隨文釋。大分爲四。爲頌曰。諸佛滿願心。
祕密神變相。親請普教示。授與金剛幢。初
諸佛滿願心者。從爾時婆伽梵祕明末
中亦四門不同。一擧報。二顯體。三明行。
四護念。爾時婆伽梵者。此第一擧報亦兼

復入寶幢至金剛三摩地。六卷云。復入寶幢
大菩薩三摩耶所生寶加持金剛三摩地。釋
曰。第三明行也。初明佛入三昧耶。寶幢梵
ratnaket@u。是正南方義施故。心要云。須
檀施即金剛幢菩薩。建立大摩尼幢
如意寶珠等 又諸佛境界經云。自想
我身是金剛幢。一切衆生所愛樂物雨我身
云云出生寶加持者。明所生加持名。皆
前辨
一切如來至日羅計都。六卷云。從其心
能滿足一切如來所求三摩地。名一切如來
。説此陀羅尼曰。跋折羅計都。釋曰。此
第四護念也。説陀羅尼科爲護念者。陀羅
尼梵中具護念義故。故智度第五七紙曰。云
何陀羅尼。答曰。陀羅尼秦云能持。或云
。能持者集種種善法。能持令散不失。
譬如完器盛水水不漏散。能遮者惡不善根
心生能遮令生。若欲惡罪持令
作。是名陀羅尼能持能遮即護念義也。上
訣云。以此祕明念有情。一切有情住
牢心即是也 一切如來滿意願等者。是
祕明號也。謂於寶幢上如意珠種種
。衆生所願皆悉圓滿。是云滿意願三昧
。擧用顯體。體謂寶幢。滿願即其用也。准
前訣文。從金剛幢菩薩心滿意願智印
此智印不佛心故。云名一切如來心等
菩薩及幢皆佛心故。而此佛心堅過金剛
破毀。故説祕明金剛幢。今解祕明
者。句義云。vajraket@u金剛
tr@a@h祕經云生
字雨諸寶
云。蓮心軌百八名中。幢云計都。幡云持嚩
二合即與此眞言同也。疏第九釋法幢高
峯觀云。梵云馱嚩二合。此翻爲幢。梵云
計都。此翻爲旗。其相稍異。幢但以種種雜
色綵標幟莊嚴。計都相亦大同。而更加
旗密號。如兵家畫作龜龍鳥獸等種種類形
以爲三軍節度。有處亦翻爲幢。故合言之。
若具存梵本清淨法幢旗略出供養
會幢眞言云持嚩二合。即與疏同也。然疏
有處亦翻爲幢者。即今眞言義是也。幢及
旗其義不異。故梵通云ket@u。然梵語雜
名幢云計都。旗云計都。其義未審。寶幢者
謂如意寶幢也其相具。
心要
若約淺略。所謂財施。
而實施無所施得無所得。於大寶幢中
蘊積。而普門流出遍施群生。是名
實相。亦名檀波羅蜜。心要云。施無所施
所得無得之心。此乃金剛幢菩薩大願力也。
即是也。智度三十七紙云。法性身佛有所説
。除十住菩薩三乘人皆不持。唯有
住菩薩不可思議方便智力悉能聽受。衆生
其有法身佛。無三毒及衆煩惱寒熱
諸若。一切皆滅無願不滿如如意珠。尚令
生隨願皆得。豈況於佛。珠與一切世間之
。佛與一切出世間願。若言佛不悉滿
衆生願。是語不ket@u者。ke施也
嚴音
t@u
如如義。如如者寶生尊平等性智如意珠體。
此無等一寶與衆生休息。謂
寶幢。即是智度所謂與一切出世間願。是
能滿願三昧耶也。又tr@a@m是如意珠種字。稱
生字者多羅藏也華藏世界之藏。
梵云多羅
藏具出生
。又jata生也。從如意珠體生無量珍
。故云生字。即是一切如來大滿願義也。疏
云。別本云從其心出能滿足一切如來所求
三摩地名一切如來心。若准彼意。所求之言
於如來衆生。語稍不穩。新譯改
良有以也 今云。今經及宋譯云一切如來
滿意願。願即所求也。六卷經回文未盡。然
所求言意在衆生如來。即出一切如
來能滿足所求三摩地之意也。又如虚空藏
能滿所願。雖是尊名所願即在衆生。今
亦如是。疏第十九十一紙云。如如意寶謂吉
祥如意珠也。隨所欲利而得成。又第十五
二十八云。眞言如如意珠。隨身語意種種生
也。隨念出諸資具。雖生而無分別。無分別
而生。得悉地亦如是也處處文顯然所具
皆在衆生。譯者豈迷此義
從一切如來至持金剛。六卷云。説陀羅尼
一切如來心。即彼婆伽梵執金剛。釋曰。從
此已下至神通遊戯。是第二頌祕密神變相
也。此中智用無礙不同。亦有十二不同
此即第一依因及顯本也。其義如
爲種種色至嚴形出已。六卷云。以爲種種殊
妙雜色形状嚴具幢幡出已。釋曰。此第四顯
相義兼第三應實。其義如前。宋譯云。成
種種巧妙色相莊嚴幢幡種種巧妙色謂五
色。藏品虚空藏眞言云。vicitr@a@m種種奇
妙顯色義。又vicitra此云錦繍。即種種雜色
莊巖義也。意明種種萬徳莊嚴法門。隨
切衆生心之所願皆悉圓滿也。心要所
摩尼百寶幢蓋繒幡微妙香華。而皆施
一切有情是也。是等金剛常住種種妙色三
。不相示相。不出現出。遍滿本際大虚空
故云出已。幢幡莊嚴形者。即是三昧耶
形也
入世尊毘至聚爲一體。六卷云。還同一體
毘盧遮那佛心。釋曰。此第六還源也。本
心起還入佛心。以表相用一體性故。前
段顯出。今文明入。入出無礙爲示一
智相用遍一切所。如前可知。此中略第五
顯力。亦准前知
生金剛幢形住佛掌中。六卷云。成金剛幢
佛掌中。釋曰。此第八示相也。生金剛
幢形者。謂生三昧耶形即示相也。疏云。於
此應第七段。今經略之。應又從
出滿虚空界。成金剛幢光明。時彼光明化
一切如來金剛身語意所成金剛幢
掌中。從又彼心下是第七段。從時彼光明
下是第八示相也。於第八段中亦略但云
金剛幢住佛掌中。文語稍略。義趣圓備。於
失。欲衆生所得堅牢等此無異故。住
如來掌中。又若准餘文。所言住佛掌中者。
佛右掌。然於二掌中右是動作。今
諸佛現此相。意在法界體。利益無餘
。故云住掌中也。今按此上文及兩本經
等。無右掌中文。何縁作此釋。今未審矣
從彼金剛至等如來身。六卷云。復從金剛幢
身中。出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身。釋曰。此
品亦超明第十顯實。第九略不明也。從
昧形相好身。如前可
建一切如至神通遊戯。六卷云。皆建立一
切如來寶幢等事。作一切如來神變已。釋
曰。此第十一普現也。略第十二感應知。
已出現微塵數如來身。一一如來皆悉建
一切如來寶幢等。隨機差別普爲利益。謂
之普現。普現即佛神通遊戯也
大寶幢故至大菩薩身。六卷云。以大寶幢
金剛薩埵三摩地極堅牢故。合爲一體相
寶幢摩訶菩提薩埵身。釋曰。從此已下至
地果故。是第三頌親承普教示者也。此中智
用出入不同。義分爲六。一攝相乃至六顯
益。此即第一攝相也。文中初明二所以。指
次前建立一切如來寶幢。云大寶幢故。次句
通句如前可知。聚爲一體等者正攝相也。
謂前微塵數如來一一寶幢聚爲一體。成
寶幢菩薩身。一多無礙。一即一切。一切即
一。即是諸佛自在神通也。又幢尊神力遍
塵界。其中有情即與如來智光明相合一味
故。一切衆生不出不沒。住佛心時亦復如
是。故云大寶幢故乃至堅牢故
住世尊毘至滿一切願。六卷云。住於毘盧遮
那佛心。説此嗢陀南曰。此無比量幢。能
益一切。有悉地。我能滿其願。釋
曰。此第二還源也。謂攝前塵數幢及諸有情
一大寶幢菩薩身。住佛心故云還源也。
次偈文爲二。初二句自嘆。於中初句正指
其體。所謂如意寶幢雨種種資具。滿一切衆
生願世間更無與等。猶如帝釋髻中如意
華嚴第
四十一
故云無比。一切益成就是嘆
。益謂利益。如世間如意珠。但能雨
資具滿世間願。如來寶幢即不是。隨
能滿世間出世間一切希願。故云一切益成
。後二句嘆其功徳。於中初句嘆自證徳
虚空藏尊能滿所願者是也。第四嘆化他
。謂自滿故亦能滿一切衆生願也。六卷
有求悉地者我能滿其願。其意不同。讀者
知。宋譯云。若欲諸願圓滿者。令彼一
切事圓滿意與六卷同也
時彼寶幢至復請教令。六卷云。爾時寶幢菩
薩從佛心出。依一切如來在邊月輪中
而請教示。釋曰。此第三現請也。具如
。唯改無垢光寶幢
時世尊入至三摩地。六卷云。爾時世尊入
切如來迴疏牒
加持金剛三摩地四卷
立加
釋曰。此第四應念也。寶幢尊請教示
故。佛爲幢尊及一切有情滿其所願
故。先入此三昧其所宜也。建立加持
者。准前章圓光加持。應寶幢加持。然
建立者前云建一切如來寶幢等。建立
言於幢有相關故。處處文云建立幢旗。建
立是似幢之異稱。建立梵云ti@s@ta。寶樓
閣經眞言中。地瑟姹二合同疏流支本注云
建立義。維摩第一云。諸佛威神之所建立
什曰。佛威神建
立言佛所念
同新經云諸佛威徳常所加持
ti@s@ta流出義生義等。從如意幢
諸資具。即是建立義。此尊種子tr@a@m。祕經云
。生即建立義。以此等義故云建立加持
也。金剛三摩地皆通諸尊。如前可
受一切如來至三昧耶。六卷云。能建立一切
如來思惟王摩尼幢三摩地。釋曰。此第五現
法也。疏云。受是受用是示現。若不受用
示現。故爲義同。是故前二段中。現受兩
字互爲翻譯。即此義也此解至當。具如
賢章辨之 思惟王摩尼幢者。cintama@ni
思惟寶。最勝疏五本四六云。梵云震多。此
如意。本音但名意。心思量義。如者義
加。末尼者此云寶珠 今云。思量一切衆
生各各所求。如應施與自在無礙。故云
惟王摩尼。思惟即如意。王即自在義也。故宋
譯云如意王摩尼建立三昧耶 思惟在
。所求在衆生。如意輪尊有思惟手。思惟
即如意義。應之 能建立三昧耶者。今經
意能建立亦三昧耶名。猶如建立加持。應
知一切如來思惟摩尼幢能建立者。都是三
昧耶名也。然兩本能建立言在句初故。其意
同。讀者可
盡無餘有至悉地果故。六卷云。爲盡衆生
滿一切希求。安樂悦意受用故。乃至得
一切如來大利益寂上果故。釋曰。此第六顯
益也。文分爲二。初明所被無限知 令
一切意願下。二明所與益正是顯益也。於
中一切意願圓滿者。所謂義利施。從如意
出無量寶財。即是世間益也。意願圓
滿故無量衆生各各得安樂悦意。如上可
知。乃至下明出世益。大利益者是此尊之別
稱。百八名中蘇薩怛嚩二合引囉他二合唐云
善利益。故宋譯云。廣大義利最上悉地之果
又對上自光明最勝悉地等。其別可
則彼金剛至檀度理趣。六卷云。時彼金剛幢
彼寶幢菩薩雙手。是時一切如來共以
剛表刹名號其潅頂。時金剛表刹菩薩摩
訶薩。以彼金剛幢一切如來於檀波羅蜜
相應已。説此嗢陀南曰。諸佛如意幢。能
滿衆生願。求者皆滿足。即是檀度門 釋
曰。此第四頌授與金剛幢也。文分爲二。是
初授與潅頂。潅頂亦有二。初智印潅頂。次
句印潅頂。如上可知。兩本共云以金剛表
刹名號與潅頂時云云此尊百八名中云。嚩日
二合也瑟&T066552;二合唐云金剛刹。名義集第二
十云。刹摩正音掣多羅此云土田。淨名略
疏云。萬境不同亦名爲刹。垂裕云。蓋取
嚴差別之爲刹。此乃通指國土刹。又
復伽藍號梵利者。如輔行云。西域以
刹示所居處也。梵語剌力割瑟胝此云竿。
即幡柱也。長阿含云。若沙門於此法中。勤
若得一法者。便當堅幡以告四遠。今有
欲人。又法華云表刹甚高廣。此由塔婆高顯
大爲金地標表故。以聚相長表金刹。如
苑云。阿育王取金華金幡諸刹上。塔寺
低昂已云竪幡以告等。應知表刹者金剛幢
之異稱云。又宋譯云即爲立名號金剛喜
百八名中云。蘇都灑迦唐云妙喜 金剛幢
潅頂下。欲偈先以所授智印現其相
也 安立一切如來等者。安立者又施設義。
華嚴大疏第六如來現
相品
曰。梵云奈耶。而義多
含。或云理趣。或云方便。或云法式。或云
。或云安立 一切如來者謂已成當成二
種如來。上献諸佛下施衆生。故云安立一
切如來。心要云。施與一切有情所須隨意
滿足檀波羅蜜 應知亦具當成佛也。宋
譯無於字。意明此施況羅蜜諸佛同道也。
四六兩本云。令一切如來於檀波羅蜜相應
相應即受用義大日百字
果相應品疏
疏云。言安立者與
檀波羅蜜相應故云云知安立相應梵語同
更檢。次釋偈者。第一句如前可知。能滿
諸意欲者。欲謂欲願。略出供養會眞言云。a
za所求prapura@na滿足即是能滿欲願義也。第
七疏云。一切願者梵云薩嚩奢。是心所祈願
之願。謂諸衆生修此三昧門者。一切志求
皆得圓滿今此句正明如意珠體也。是此
寶珠能滿一切衆生所求。故次稱其名
名思惟寶幢。是檀度理趣者。此尊主一切如
來檀波羅蜜故。云檀度理趣。由檀功徳
生死海涅槃岸。故云檀度。理謂所趣。趣
即能詣。修用爲能。眞體爲所。能所合呼名
理趣



金剛頂大教王經私&T047368;卷第十一
 沙門曇寂撰 
爾時婆伽梵。釋曰。從此已下。第四明一切
如來福徳門中。第四常歡喜根本菩薩。授
剛笑潅頂智門。心要云。從施利喜悦成
心。即獲奇特之志言歡喜微笑悦樂。廣
有情。喜捨之心能事備矣。此金剛笑菩
薩奇特之喜智也次隨文釋。大分有四。爲
頌曰。諸佛喜悦心。祕密神變相。親請普教
。授與金剛笑。初諸佛喜悦心者。從爾時
婆伽梵祕明末。於中亦四門不同。謂擧
報。顯體。明行。護念。此即第一擧報及顯體

復入常喜至三摩地。六卷云。復入常樂歡喜
根摩訶菩提薩埵三摩地。所生寶加持金剛
三摩地已。釋曰。此第三明行也。初明佛入
三昧耶 常喜悦者。宋譯及兩本云常歡喜
。供養會眞言摩訶奔唎底丁里
鉢羅慕地
二合prati愛也歡也。pramodhya喜也。根謂喜
根。依倶舍等下三地樂名爲喜根。今簡
常。常謂常恒不變。即是法身大喜悦
也。故聖位云。毘盧遮那佛於内心。證得金
剛笑印 故知常喜悦者。法身毘盧遮那窮
極法樂也 出生寶加持者。如前章解。疏
聖位經光明遍照十方世界不定性衆生
。廣設問答云云 今按聖位意一一菩薩三
昧各有所當。今此尊擧不定衆生以對
等菩提。以此爲要。非定性及無
。唯擧各各所要法門。故云照不定性。讀
者思
一切如來至日羅賀娑。六卷云。從其心
一切如來受三摩地。名一切如來心。説
陀羅尼曰。跋折羅訶娑。釋曰。此第四護念
也。初從笑菩薩心一切如來喜悦三昧
。即是祕明之號也。諸佛所持之印故云
切如來。以此智印一切衆生歡喜。故云
喜悦三昧耶。心要云。微笑悦樂廣度有情
也。一切如來心謂通號也。佛佛相授以爲
。故云一切如來心也。句義云。vajrah@asa
金剛
ha@h祕經云喜
字生音聲
出生義云。由一切如來大歡
樂義。而生金剛笑大歡樂義謂ha@h字義。
金剛笑者。即vajrah@asa也。h@asa是笑聲
故祕經云生音聲。言一切衆生皆具ha@h
歡喜心。歡喜心者所h@rta現法樂也。涅
槃經云。凡有心者當作佛。歡喜此事
大笑聲。是云金剛笑。授&T047368;三摩地
常不輕授&T047368;同也。心要云。此金剛笑菩薩奇
特之喜智也。h@a字引點a也。a奇特
梵云adbhutah@asa喜也。故云奇特之喜智
即是所謂奇哉怪哉之笑也涅槃經説ha中亦
奇哉怪哉。應
理趣釋云。熈怡微笑持智拳印者。希
於事。表修行者具一切結使諸煩惱。纔結
毘盧遮那大智印心眞言。等同遍照尊
則應一切世間殊勝供養。應一切如
來諸大菩薩禮敬。是故有此微笑也。即此義
也。又ha字者金剛不壞菩提心體。具歡喜義
h@rta眞實心現法樂住具如
二釋
也。sa
蓮花義義釋
第七
即是心蓮花藏也 此菩薩心
蓮開敷生大歡喜。故以微笑三昧 廣度
。若有衆生此三昧相應者。自得大悦
。心蓮開敷。是此尊三昧也。又hasa二字倶
喜義。地藏尊眞言釋。ha字笑義喜義。涅槃
舊解云。娑舒可
娑偸譯云喜。喜者聞經歡喜
賛嘆之聲四六兩本倶云受三昧耶。受謂
受用也。即受用現法樂義也
從一切如來至持金剛。六卷云。説陀羅尼
一切如來心。即彼薄伽梵執金剛。釋曰。從
此以下至神通遊戲。是第二頌祕密神變相
也。就中智用境界不同。亦有十二門
此是依因顯本。皆是如
爲一切如來微笑出已。六卷云。爲一切如來
出已。釋曰。此第四顯相也。闕第三應實
前可知 爲一切如來微笑者。正是顯相
也。智度第七十九 云。問。佛至尊重。何以故
笑。答曰。如大地不無事及小因縁而動
佛亦如是。若無事及小因縁則不笑。今大
因縁故一切身笑。云何爲大。佛欲摩訶
般若波羅蜜。無央數衆生當佛種。是爲
大因縁今亦如是。一切衆生本具金剛不
可壞菩提心ha煩惱縛。猶如蓮花
淤泥中sa今現金剛微笑。令無央數衆
生心蓮開敷佛種不斷。所謂一大事因縁故。
金剛微笑
入世尊毘盧遮那佛心聚爲一體。六卷云。同
一體相入毘盧遮那佛心。釋曰。此第六還源
也。本從心出還入佛心。出入無礙合散法
爾。爲衆生此等相。此中闕第五顯
。准前知
生金剛笑形住佛掌中。六卷云。成金剛笑
佛掌中。釋曰。此第八示相也。又闕
七顯智知。示相者謂示三形相也。謂一
切如來微笑形相。如法界塵數各各體相無
中邊。佛神力故成就堅窂嘆相佛掌
。若有衆生此相者。證金剛不可壞菩
提心。得如來常住大喜悦
從彼金剛至等如來身。六卷云。從金剛笑
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身。釋曰。此第十顯
實也。此中略第九明徳。如前可知。從如微
笑形微塵數相好身。故云顯實。具如

作一切如來至神通遊戲。六卷云。皆現一切
如來希有神變遊戲等事也。釋曰。此第十一
普現也。奇特者百八名中云摩訶娜歩二合
。希奇一切衆生金剛不可壞性。爲微笑
奇特。具如前引理趣釋。又降三世尊奇哉
怪哉之笑亦是也。又ha字亦具奇特義。涅槃
經云。訶名心歡喜。奇哉世尊離一切行。怪
哉如來入般涅槃。此奇特等正是神變之體。
故次云作一切佛神通遊戲。具如前釋
常喜悦根至大菩薩身。六卷云。以常愛歡喜
故。金剛薩埵三摩地極堅窂故。合一體
欲歡喜根大菩薩身。釋曰。從此以下
神境通果故。是第三頌現請普教示也。此
中智用出入不同亦分爲六。一攝相乃至六
顯益。此即初攝相也。初明二所以。常喜悦
根者。具如前引百八名釋之。六卷等云。以
常喜愛歡喜根故。乃至爲欲歡喜根大菩薩
prati愛也欲也歡也。pramodhya喜也。欲謂
愛欲。謂常愛欲一切有情令本性歡喜
其三昧故云常愛及欲歡喜等也。今此
内心自證現法之樂。故云常喜悦根。是此
現法樂即是衆生h@rta自性清淨心。迷在
減。悟至涅槃増。阿字之門不生不
滅體故云常也
住世尊毘至住妙等引。六卷云。住於毘盧遮
那佛心。説此嗢陀南曰。我爲大笑者希有
勝中尊。善住常定者。以爲佛事用。釋曰。此
第二還源也 住毘盧遮那心者。正是還源
也。次自嘆頌。文分爲二。初二句嘆智身
中初句正指其體。大笑者百八名中云
賀娑。次句明其勝相。百八名中云
日羅二合儗哩二合唐云金剛勝。宋譯云
切最上。兩本云勝中尊。第一句h@asa大笑
提心體。次句嘆其勝相。故疏第二十云。求
勝上事即是發菩提心。次二句嘆其功能。彼
大笑尊遍一切所。安立諸佛利生事用。故
安立利益利益梵云heta
ha字爲體也
六卷云佛事用
利益即事用也。此尊以h@asa大笑勝菩提心
利益故云佛利益。即是如來爲所使
如來事。意簡二乘外道利益也 常住妙等
引者。第十一十七云。梵音即云三摩呬多。是
等引義。亦名攝心一境之義。即一心義也
等引梵言sa字爲體。即知
此二句是hasa兩字義也
祕密教宗初地名等引
。心自證心深入阿字門。即是所謂現法樂
住也。第十一疏云。令法安樂住發
喜心乃至或令法住安樂行歡喜心
即法喜
初地也
又云。五欲者謂四無量及菩提心。
一切聖人以此現法而自娯樂。供養如來
即是眞法供養法身佛 應知常住妙等
引者。即是常喜悦根實義也。意明常住
定相。周遍法界利益事。其妙
不動而動故云妙。所謂不滅定
威儀是也。六卷等云善住常定者。梵音
蘇此云善亦云妙。若如二乘住定縁相都
絶。云何稱善。今此中動靜一相定散不礙故
善住
時彼常喜至復請教令。六卷云。爾時彼歡喜
薩埵從佛心出。依一切如來背後月輪中
住而請教示。釋曰。此第三現請也。如
知。疏云。今勘新經闕略云云疏主本闕
依一切如來後月輪而住復請教令十四字
故爲此釋。今和刻本及明藏本皆有此句。更
闕脱
時世尊入至三摩地。六卷云。爾時世尊入
切如來希有加持金剛三摩地已。釋曰。此第
四念應也 奇特加持者。前所云希奇之微
笑。是尊之一名也。佛入此三摩地其所
。故云念應
受一切如來出現三昧耶。六卷云。現一切如
現三摩地。釋曰。此第五現法也。宋譯
云。希有出生三昧此經奇特彼
希有
然今經及兩本
倶云出現希有言。出現言當笑義相
也。按hasa兩字倶具出生義。供養會利
尊眞言。abhi現也nihre出也sa蓮花義生義
義釋
第七
sa@mbhute出現仁王陀
羅尼
sabhava
也。夫出現者大笑菩提心出現也。ha字金剛
不可壞菩提心。sa字是生義。菩提心出生故
大笑歡喜。謂之一切如來出現三昧耶。宋譯
希有出現者。梵本具足者也
盡無餘有至境通果故。六卷云。盡衆生界
無上安樂悦意受用故。乃至獲得一切如
來根淨治智神通果故。釋曰。此第六顯益
也。文分爲二。初明所利無限知。一切根
上下。次明所利益。此明六根清淨
一切根。依法花法師品。明地前六根淨
即是世間成就。疏第十釋世間成就云。漸
諸根清淨是也。今對世間六根闇塞者
無上也。乃至下明出世成就。出世亦有
重重故云乃至 一切如來根清淨者。謂出
世間上上品成就。又疏第十云。即是究竟六
根清淨種智是也 神境通果者。神境通
凡聖。今云一切如來神境智通果故。唯佛
果通也。是六通中之一也。倶舍第二十七頌
曰。神體謂等持。境二謂行化。行三意勢佛
運身勝解通。論曰。依毘婆沙所説理趣。神名
目唯勝等持。由此能爲神變事故。諸神
變事説名爲境。此有二種。謂行及化。行復
三種。一運身。謂乘空行猶如飛鳥。二者勝
解。謂極遠方作近思惟便能速至。三者意
勢。謂極遠方擧心縁時。身即能至。此勢如
意得意勢名。於此三中意勢唯佛。運心勝
解亦通餘乘。謂我世尊神通迅速。隨方遠
心即至。由此世尊作是説。諸佛
境界不可思議故。意勢行唯世尊有。勝解兼
餘聖。運身并異生。光&T047368;云。神境智證通者。神
謂等持。境謂行化。智證境時無壅名通。從
定與境能證爲名。故名神境智證通
則彼金剛至他師不能知。六卷云。時彼金剛
笑授與常愛歡喜大菩薩雙手。是時一切如
來共以金剛愛名號而與潅頂。時金剛愛摩
訶菩提薩埵。以金剛笑而一切如來笑已。
此嗢陀南曰。諸佛之所生。示現希有
者。能作歡喜智。二乘不知。釋曰。此第四
頌授與金剛笑也。此文爲二。初授與潅頂。此
亦二。智印及句印。如前可知 以彼金剛
微笑者。謂三昧耶形。其相如圖。宋譯云
金剛笑相。相謂相形也 號金剛喜者。宋譯
今。兩經云以金剛愛名號而與潅頂。百
八名中云嚩日囉二合必哩二合。唐云金剛
。解云。pri喜義故今云金剛喜。或可梵
本不同。各依一名矣 金剛喜潅頂時下。
先以授智印現其相也 笑悦一切
如來者。亦具二種如來。上笑悦已成如來
下笑悦當來如來。其義可知。宋譯文異義
同。兩本云金剛笑而一切如來笑已。謂
此大笑佛佛道同故云如來笑已。次令信偈。
第一句如前。第二句自嘆。示現大笑
出現。出現即大笑義故。宋譯云希有示現所
出生。具如上辨 能作大喜悦者。心自證
現法樂。即是究竟六根清淨故能作
 他師不能知者。法華明六根清淨
云。若持法華其身甚清淨。如彼淨瑠璃
生皆喜見。又如淨明鏡悉見諸色像。菩
薩於淨身皆見世所有。唯獨自明了餘人
見。疏第十釋世間成就諸佛勝句
云。由三業平等清淨能見諸佛相。淨菩提
心與念佛三昧相應。明了無礙唯獨自明了。
餘人所見也是所謂漸得六
根清淨位也
又第三劫疏嘆
眞言門功徳中云。又此菩薩能於畢竟淨心
。普集會十方法界諸佛菩薩。亦自能普
十方。供養善知識求正法。唯獨自明
了。諸天世人莫此因縁。復名
是究竟六
根淨位也
此兩處文引法華證。今明諸佛
大笑故。即與第三劫疏同。他師者義準指
初二劫。謂心自證心得大歡喜。唯獨自明
了。第二劫已還所能知也。兩本云二乘
所不知。是約三乘相對故云二乘等
大潅頂至潅頂薩埵。釋曰。此第二總結。初
別名。是此四名即四菩薩也。然兩本各各
章置結文。故無此總結文也。尋圓光者宋
譯云尋光輪。尋者所謂常光一尋。即三十
二相之隨一也。智度第八初丁云。問曰。佛何
以故光常一丈而不多。答曰。一切諸佛常光
無量常照十方世界。釋迦牟尼佛神通身光
無量。或一丈百丈千丈萬億。乃至滿三千大
千世界乃至十方諸佛常法。但於五濁
衆生少徳少智故。受一丈光明。若
多光。今衆生薄福鈍根目不其明。如
人見天身眼則失明。以光盛眼微故。若衆
生利根福重佛則爲之。現無量光明。又第
八十八廣明往見 如是等者。是第二結
。是一切如來大福徳潅頂智門四大菩薩
故。云一切如來大潅頂薩埵。此等菩薩住
方寶生如來前左右後。現神變已圍繞而住。
内外供養及四攝等。皆於其中嚴持而住。故
一切如來大潅頂薩埵
爾時婆伽梵。六卷等皆爾時世尊。釋曰。從
此以下第三明一切如來智慧門四大菩薩
亦分爲二。初明四大菩薩。後明總結也。諸
佛境界經云。復次從南方金剛笑菩薩觀門
起。當西方金剛法觀門。謂觀西方無量壽
佛。西向東方。四大菩薩亦復如是。心要云。
能滿願由散動。散動具有六種散
。不止心王。須三摩地法以住
其心。殊勝行門微妙理義。大悲方便而筏喩
之。勝義行願因茲頓證。此乃觀自在菩薩之
悲智也 次釋經文者。大分有四。爲
曰。如來蓮花心。祕密神變相。親承請教示
金剛蓮花。初言如來蓮花心者。從爾時
世尊祕明末。於中四門不同。謂擧報。顯
體。明行。護念。此即初擧報及顯體。如

復入觀自至三摩地。六卷云。復入觀自在摩
訶菩提薩埵三摩地。出生法加持金剛三摩
已。釋曰。此第三明行也。觀自在菩薩者
此智印主也。百八名中云路計濕嚩二合
今經翻云世貴。四卷云觀世自在。又jvara
是富貴義也
第六
華嚴大疏第六十八十紙云。
梵云婆盧枳底觀也。濕伐羅此云自在。若
攝伐多此云音。然梵本中自有二種不
。譯者隨今按梵文rata通同也。故今亦通用。若
別門自在與音其義不同。故譯有
自在與
兩種
心經幽賛云。觀自在者即觀世音
也。觀謂觀察。觀諸有情身語心性。受惡時或
祈念時應時爲拔。住詣救護名觀自在。神
用無方得自在故。此中三昧耶及三摩地如
前已釋。如來先入喜悦根三昧耶。又入
三昧耶故云復入也 出生法加持者。明
所生加持名。如來無染智入一切有情身心
發本具心蓮自在無礙故云出生。加持
者。謂從無染智法光明持有情故。法
者此尊亦名法菩薩。百八名中云嚩日羅
二合達磨。唐云金剛法。所謂四藏性中法藏
性。現證此法故稱云法。言四藏性者。一如
來藏性。二金剛藏性。三法藏性。四羯磨藏
性也。五密軌云。瑜伽者作是思惟。我應
金剛薩埵大勇猛心。一切有情具如來藏
。普賢菩薩遍一切有情故。我令一切衆
生證得金剛薩埵。又作是思惟。一切有情金
剛藏性。未來必獲金剛潅頂故。我令一切
有情速得大菩薩潅頂。證得虚空藏菩薩位
又作是思惟。一切有情妙法藏性。能轉一切
語言故。我令一切衆生得一切大乘修
多羅藏得觀自在菩薩位。又作是思惟
一切有情羯磨藏性也。性善能成辨一切一
切事業故。我令一切衆生於諸如來所
廣大供養。證得毘首羯磨菩薩位。又作
思惟。一切有情既具四種藏性。獲得四大菩
薩之身。以我功徳力如來加持力及以法界
。願一切有情速證清淨毘盧遮那身 又
釋經云。一切有情妙法藏。能轉一切語言
者。一切有情不妙觀察智性。是故如來
一切有情妙法藏。妙法藏者觀自在菩薩
也。於佛大集會能轉法輪也。解云。一切
有情能轉語言。是本有妙法藏。現證此法
能轉法輪。化度衆生金剛法。以此法
加持體故云法加持也。又釋經云。hr@i@h
二合字亦云漸義。若具慚愧一切不
。即具一切無漏善法。是故蓮花部亦名
祕經尊眞言種子hr@i@hhr@i@h字者。一切無漏
善法體也。此字具慚義。慚是一切善法之本
也。故吉慶僧賛云。富吉祥慚愧功徳殊勝衆。
又出現品初佛嘆金剛手云。善男子。如
法毘那耶稱賛一法。所謂羞云云具如
十一釋。凡有羞恥者赤發於面。故字書云。
赧音難面慚而赤也。孟子曰。觀其色赧赧
。人之心藏其色是赤。内心有慚赤發
。心藏者所謂h@rtahr@i@h
同也
即是心蓮華藏。
padma@alya此云蓮華藏行惠
眞言
法部蓮華多
padma赤蓮
花也
hr@i@h字色赤西方敬愛義。應
世間法爾義内證甚深法。故hr@i@h字有
慚義者。即是内心法爾無漏善法。表此法爾
故。以hr@i@h法部種子。今此尊以此法
加持。令一切衆生開發法爾無漏法也。又
hr@i@h字者本體ha字。是風大種子即是息風。一
切衆生皆具息風。依此發語言。故經云
轉語言故等。應知息風是語言體。所謂自
性清淨心。故外道計爲我相智度二十
三卷八紙
我觀之。彼所謂我相即是普賢菩薩一切我
故。息風即自性清淨心。故法爾轉語言
妙法藏。其體hr@i@h字也。又息風是壽命故。無
量壽尊hr@i@h字爲種也。深義應
一切如來至日羅達磨。六卷云。從其心
一切如來法三摩地。若一切如來心説此陀
羅尼曰。跋折羅達磨。釋曰。此第四護念也
一切如來法三昧耶者。是祕明之號也。此三
昧耶是諸佛智印故云一切如來。祕明句義
云。vajradharma金剛
hr@i@h祕經云。清淨自在
字徹照三界冥
出生義云。
一切如來自在無染智而生金剛法
自在無染智謂hr@i@h字義。生金剛法者即祕明
義也。又聖位云。由金剛法菩薩加持故。證
得法本性清淨。悉能演説微妙法門。知
切法皆如筏喩 解云。此尊深達十喩觀
得一切諸法自性清淨故名金剛法。由
自知故住大悲門。爲諸衆生自證法。故
演説微妙法門。即轉法輪義也。知一切
法皆如筏喩者。所謂勝義無自性觀。此尊
八地三昧故即是第三劫。深修觀察十喩
也。一切法者謂五蘊也。達五蘊性空故。云
知一切法等。心經云。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
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一切苦厄
疏第十三釋觀音云。此中如來觀者。言
菩薩成佛而見等同於佛。由
故得觀名也。又第五云。如來究竟觀
十縁生句。得此普眼蓮華故 名觀自
。又第三釋第六無畏云。經云。若復一切
蘊界處。能執所執我壽命等。及法無縁空自
性無性。此空智生當一切法自性平等無
者。謂觀自心畢竟空性時。我之與蘊法
及無縁皆同一性。所謂自性無性。此空智生
即是時極無自性心生也乃至即是眞言行者。
虚空無垢菩提心也極無自性心者。即第
三劫菩薩勝義無性觀之所證也。又十喩有
三種。其第三名深修觀察。是第三劫初地菩
薩所得也。第三卷云。次言深修者。謂得
已去。從大悲生根乃至方便究竟。其間
一一縁起當十喩之。由所證轉深
深觀察 深修觀察者。即所謂深般若
也。又第六釋八地三昧中云。觀世自在者。
是初入蓮華三昧之異名也。此中自在梵本
正翻是富貴義。如人得大勢位足財寶
心所欲自然成就。此菩薩亦爾。假令十方
世界一切有情。希求世出世間種種資具。隨
其性欲種種不同。能以如幻三昧一時結與。
各得滿其所願云云 此中富貴義即是十喩
異名也。第三釋十喩異名中云。毘盧遮那
即以此十縁生句不思議法界。作無盡莊嚴
。從十世界微塵數諸法界門。常出生根力
覺道禪定解脱諸寶。遍施衆生猶尚不匱。
故曰具足法財具足法財即富貴義也 zva
ra中具法財義vara是字輪。所謂諸佛法
財也。如筏喩者。是勝義無自性喩也。具如
奇嘆偈中。應知住筏喩觀。了知一切法
無自性義。稱云金剛法也。又種子hr@i@h字本
ha字是因義也。因者所謂自性清淨h@rta
蓮華藏也。ra塵垢義亦能取所取義。深達
種執著本來不生故。蓮華藏心頓得開敷
清淨。是離垢淨也。i自在義。二點涅槃
義。已得離垢清淨故於法得自在。即知
毒當相即三點祕藏故。云徹照三界冥。三界
冥即三毒也
從一切如來至執金剛。六卷云。説陀羅尼
一切如來心。即彼婆伽梵執金剛。釋曰。從
此下至神通遊戲。是第二頌祕密神變相也。
境界不同亦有十二門。具如前列。此則依
因顯本也。然訣文釋不空王云。經説此祕
時。一切如來心即彼執金剛。此因本二段
文也。釋曰。前普賢觀中普賢菩薩從佛心
出。成執金剛身故。此觀中以佛心金剛
因本故。云即彼薄伽梵執金剛今此亦
爾。以佛心金剛因本也。疏云。薄伽梵
執金剛因本。恐不意也
自性清淨至光明出已。六卷云。爲法界妙光
出現。普照一切世界滿周法界。由
性清淨故。一切妙觀察智善決了故。釋曰。此
超釋第四顯相。闕第三應實。准上可知。自
性清淨者謂所證法。所謂妙蓮華。亦即普賢
圓明月輪也。理趣釋云。所謂一切有情如來
藏。以普賢菩薩一切我故者。一切有情不
大圓鏡智性。是故如來説一切有情如
來藏。以普賢菩薩同一體勝鬘經説h@r
da如來藏自性清淨心。即是普賢圓明
菩提心。證得此自性清淨。名爲得自性清
。次云善通達即此義也。故理趣釋云。得
自性清淨法性如來者。是觀自在王如來異
名。祕經明鏡爲三形。即表得自性清淨義
經云。我今現此神通。爲一切有情本
有不生性云云 本有不生性即是明鏡。明鏡
即蓮華故第十
九疏
此尊手持蓮華開花敷
理趣釋云。觀自在菩薩手持蓮華。觀一切
有情身中如來藏性。自性清淨光明一切惑
染所染。由觀自在菩薩加持。得離垢
清淨同聖者 一切法平等智者。謂能證
智也。平等智者通四智。是所謂妙觀智中之
平等智故。即是妙觀察智。故六卷云一切妙
觀察智善決了故。善通達者即證得義。釋經
云。法平等現等覺。以大菩提自性清淨
者。由如來清淨意識與妙觀察智相應。證
得一切法本性清淨。於淨妙佛國土。爲
菩薩能轉無上法輪。又上經云。證一切如
來法平等智自性清淨。即是得自性清淨
也 金剛薩埵三摩地者。若准上虚空藏章
金剛薩埵三摩地極堅牢故。故四卷云。
金剛薩埵三摩地極堅牢故以爲法光明。然
今經下攝相科中有此文故。此略不言也。
宋譯經云。於金剛薩埵三摩地中。成正法光
云云 故字是第五所因聲。於中兩字第
七轉境聲。兩文不同可見。准宋譯。今經
亦當第七轉聲。恐是梵本闕脱耳 爲正
法光明出已者。正明顯相sadharma此云
亦云妙法。所謂自性清淨法也。光明梵
jvarajvara亦云富貴。所謂過於恒沙萬
。自性清淨法者謂法界體。體具萬徳
正法光明。又正法謂a@m字。光明即百字輪
也。宋譯第十八明尊百八名中云。世間文
字大文字。最上文字字爲喩。一切文字字中
字。稽首歸命文字輪文字即光明。所謂百
光遍照也。謂之正法光明
以彼正法至聚爲一體。六卷云。彼光明法界
同一體相。入毘盧遮那佛心。釋曰。此明
第六還源第五顯力也。一切世界者所
謂雜染五濁世界。正是此尊所化土也。故釋
經云。住雜染五濁世界。則爲觀自在菩薩
法界者謂清淨法界。第七云。法界者即是勝
義涅槃。涅槃即蓮華故。釋經云。北門畫
涅槃形聖位經云。淨除一切衆生五
。身心清淨猶如蓮華。總意云。正法光明
曜五濁界。轉成勝義涅槃蓮華界。即是此
尊神力不思議三昧也。百八名中云善利衆
者以此義也。盡法界者。法界無相更無
際限。豈有盡不盡乎。世界差別故法界亦差
別。何者毘盧遮那是一法界總相法體。爲
世界差別故。爲三十七智乃至無盡差別智
。謂之差別法界。今盡蓮華三昧中差別法
界入於佛心。聚爲一體。一體者歸入本源
獨一法界故云還源
量遍虚空至住佛掌中。六卷云。爲虚空界量
大蓮華身佛手中。釋曰。此第八示相兼
第七顯智也。今云生大蓮華形故。正是示
相。形必具光明故兼顯智用也 遍虚空
界等者。明蓮華形。其量廣大大蓮華形謂三
摩耶形也。百八名中云。嚩日羅二合鉢娜摩
二合是也
從彼金剛至等如來身。六卷云。從彼蓮華
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身。釋曰。此第十明
顯實。略第九明徳。此中從三形而出相好
。如前可
一切如來至一切世界。六卷云。於一切世
一切如來三摩地智。作種種神變遊
。釋曰。此第十一普現。略第十二感應。可
知。准上諸章。於一切如來上出生
已語 一切如來三摩地智者。對虚空藏
一切如來潅頂智。三摩地智者所謂瑜
伽自在也。心要云。須三摩地法以住
。殊勝法門微妙理義。聖位云。爲一切
菩薩受用三摩地智故。成金剛法菩薩形
知三摩地智者。西方法部三昧也。以
三摩地智自在神通故。云神境通等。如
前可知 於一切世界者。准空藏章
于作一切佛上。恐是回文未
妙觀自在至大菩薩身。六卷云。以觀自在
金剛薩埵三摩地極堅牢故。合一體相爲
自在摩訶薩埵身。釋曰。從此以下至神境通
果故。是第三頌親承請教示也。於中亦分
六。此即第一攝相也。此中明二所由。謂
觀自在尊無染智光明遍一切世界。其中有
情即與智光明相和合一味。合一切身
一體相菩薩身。皆是由觀自在尊妙三
摩地神通之力及金剛薩埵極堅牢故。示
攝相。妙之亦妙。故云妙觀自在故。此百八
名中金剛妙眼義。梵云嚩日羅二合
乞叉
中具字輪義ak@sara
一輪義也
字輪即觀自在體也。
具如上引宋譯經百八名文。故知妙觀自在
者。即是金剛妙眼也
住世尊毘至清淨而可得。六卷云。住於毘盧
遮那佛心。説此嗢陀南曰。我希有第一。自
性清淨生。應彼筏喩機。隨現勝淨法。釋
曰。此第二還源也。文分爲二。初正明還源
謂住佛心也。此有二意。一表妙觀自在即
毘盧遮那。二表一切衆生亦不佛心。何
者前合諸有情。爲一觀自在身故。是以其
身住於佛心。即是一切衆生之住也。次釋
。初二句自嘆智身。我者尊之自稱也。勝義
者所謂勝義無自性觀智。即是行深般若也。
菩提心論云。二勝義者觀一切法無自性。云
何無自性云云 廣明凡夫二乘及
六度行無自性相
又深知一切法
無自性即是第三劫深修觀察十喩也。心經所説行深
般若五蘊皆空也。亦即觀自在住八地如幻三

云何無自性。前以相説今以旨陳。夫迷
途之法從妄想。住乃至展轉。成無量無邊煩
迴六趣。若覺悟已妄想止除種種法滅。
故無自性。復次諸佛慈悲從眞起用求
衆生。應病與藥施諸法門。隨其煩惱
迷津。遇栰達於彼岸。法已應捨。無自性
故。如大毘盧遮那成佛經云。諸法無相爲
空相。作是觀已名勝義菩提心 金剛頂
瑜伽千手軌明出世間上上悉地中云。瑜伽
者不苦節邀期令心神散亂於定不進。
行住坐臥四威儀中令身心悦樂。念念與
義瑜伽相應。於清淨法界常作觀行。無時
無方無晝無夜。一道清淨猶如虚空。於
聞覺知惟觀眞如。於名於相悉知上聲
。無縁大悲自他平等常利樂無邊有情。速
就波羅蜜行。等同觀自在菩薩此尊
深達勝義無自性觀。無縁大悲平等救濟一
切衆生故。自稱云我勝義。次句述明勝義
。謂一切法本來清淨。猶如蓮華不
染。故云本清淨。非是強空諸法使
清淨。故云自然。菩提心論引大日經云。
諸法無相爲虚空相即此義也。第三句擧
無自性義。涅槃經第二十三云。修戒定慧
解脱解脱知見。六波羅蜜三十七品以爲
。乘此筏煩惱河於彼岸。智度第一
云。是佛法中棄捨一切愛一切見一切吾我憍
。悉斷不著如栰喩經言。汝等若解我栰
喩法。是時善法應棄捨。何況不善法。佛自
般若波羅蜜不念不倚。何況餘法有倚著
 金剛般若亦有此文。筏喩者。其實阿
字門本不生不可得空觀。故千手軌云悉知
阿字。法與非法本來不可得。少分無
得。豈有何著。是云筏喩。第四句明得無
自性。得謂證得。清淨謂大空也。住大空
離垢清淨。得離苦清淨時自然證得勝義無
。前所引釋經云。由觀自在菩薩加持。得
離清淨同聖者是也。第三劫疏云。行者
是微細慧時。觀一切染淨諸法。乃至
少分猶如隣虚縁生。若從縁生
即無自性。若無自性即是本不生。本不生
即是心實際。心實際亦復不可得。故云極無
自性心生即勝義無
自性觀也
此心望前二劫猶如
盛敷。云極無自性心者。即是筏喩勝義觀也。
此心喩開敷蓮華。即觀音執蓮華開敷
。與一切衆生得離垢淨同也。開敷蓮
華即是得離垢淨。觀世音者所謂八地三昧。
即是極無自性心生也
時彼觀自至復請教令。六卷云。爾時觀自在
菩薩摩訶薩從佛心出。依一切如來前月輪
中位。住而請教示。釋曰。此第三現請也。前
已住佛心故。今從佛心下。下即出義也。無
諸菩薩不菩提心。故云月輪。是
觀觀自在王前月輪也。若住菩提心必不
有情故。普爲諸衆生諸佛教示。此一菩
薩請時。一切世界微塵妙觀自在亦請。具如
前釋
爾時世尊至三摩地。六卷云。爾時世尊入
切如來三摩地智。三摩地所生金剛三摩地
已。釋曰。此第四念應也。一切如來三摩地智
者。具如前辨。即是佛入觀自在三摩地智
也。聖位云。金剛法清淨無染三摩地智。疏
云。此是開敷白蓮華三摩地智今云。應
蓮花padma是紅
蓮花故。具
前辨
所宜此智印。然如來照
機不前後。任運鑒照自然稱會。譬如
月影不思現萬水。但以衆生見出入。故今
此義且云入耳。又法界縁起具恒沙徳
入出倶法界用。即出而入。即入而出。行住
坐臥例亦如是。一法界中有無量法何事不
備。故華嚴云。微塵之中起作三世一切佛
。一箇出入何足驚怪。而今顯説法界一分
之用。故云入也 三昧耶出生者。前普賢空
藏及諸段中無此五字。宋譯當章亦無。兩本
此語。謂世尊入三摩地其所應。云
昧耶出生 金剛三摩地者。是所生通號。准
前可
能淨一切如來。六卷云。現能清淨三摩地。釋
曰。此第五現法也。上普賢章云。受用一切
如來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見。其餘諸章皆有
受用語。受用即現義也。故六卷云現能清淨
三摩地。准前章文受字。不然云何
現法科乎 淨一切如來者。謂以無染三
摩地。上淨嚴諸佛。下淨除衆生也。宋譯
以一切如來三摩地 此經諸章中皆云
以。意與六卷同也
盡無餘有至境通果故。六卷云。盡衆生界
清淨。爲一切安樂悦意受用故。乃至獲
得一切如來法智神通果故。釋曰。此第六
顯益也。文分爲二。初明所利無限知。我
清淨下明所與益。此亦有二。是初世間益
也。六卷云清淨。宋譯云自他清淨成
諸利益。四卷云自身清淨是與今同也。我
即自身也。我清淨者是對空藏獲一切義利
。正是此尊三昧也。應知普賢本性我清
淨。所謂自性清淨心。令一切衆生證得此
。是有淺深異。今是心外見本尊位。云
我清淨故即世間益也。乃至下次明出世益
一切如來法智者。對空藏一切如來利益。法
智謂一切法平等智。由此智神境通
故云法智神境通等
則彼金剛至法安立於法。六卷云。持彼金剛
大蓮華。授與觀自在菩薩摩訶薩雙手。爲
正法輪故。以一切如來法身潅頂。爾時
一切如來共以金剛眼名號而與潅頂。時金
剛眼菩薩摩訶薩。以彼金剛蓮華開敷故。
察貪愛自性清淨離諸染汚。便説嗢陀
曰。此從佛所生。能覺了貪愛。我及所愛
者。體性倶清淨 釋曰。此第四頌授金剛蓮
也。文分爲二。是初明如來授與潅頂。潅
頂有二。智印及句印。如前可知。又准前普
賢及空藏章文亦有四。初則彼金剛至摩訶
薩。此第一法智三昧也。對普賢金剛智三
昧空藏金剛摩尼三昧知 正法輪王者。
此第二法轉輪王三昧也。對普賢智空藏寶
法也。即是西方轉輪主宰故云轉法輪王
授與一切至潅頂雙手。此第三金剛法潅頂
三昧。對普賢寶冠繒綵空藏金剛寶等。故云
法身。非必三身中之法身。是西方法部潅頂
故云法身潅頂。此是潅頂稱號也 潅於雙
手者。空藏章云於雙手。潅即安置義也
則一切如來至偈末。此第四羯磨智三昧也。
此中有二。是初名號潅頂也。金剛眼者。百
八名中云嚩日羅二合上聲怛羅。此即實相
眼也。多羅尊眞言釋云多羅即
眼義也
此菩薩從
音眼中生也。見諸法實相名爲普眼。所
於如如之體。從此普眼三昧生也次文
觀貪清淨。即是見於實相也 金剛眼潅
頂下。次欲令信偈。以所授智印其相
也 彼金剛蓮華者。謂所授蓮華也 如開敷
蓮華勢者。表金剛眼見於實相。故次云
察貪染等。謂此尊得法身潅頂貪不染
心實相猶如蓮華盛敷。故示此相已而
後説偈也。觀世音手執蓮華即明此事。如
前引理趣釋。又第十二疏云。然此心源微妙
寂絶。無名無相。不示現。以何方便
能得見耶。今諸佛爲眞言行菩薩。故直
凡夫心處之心而作方便。亦不餘對
治行等也。此心之處即是凡夫肉心。最在
。是汗栗馱心也。將學觀者亦於是處
蓮華之形。所以者何。一切衆生此心即是蓮
華三昧之因。以開敷故。爲諸煩
惱等之所纒繞。所以不自了其心如實
之相也。是故先當此心處八葉蓮華
觀令開敷諸蘂具足云云 又第六釋八地三
中云。觀世自在者初入蓮華三昧之異名
 應知衆生心猶如合蓮華。謂之蓮華
三昧之因入謂證入。證入此蓮華三昧因
時。心蓮開敷諸蕊具足。是名觀世自在也。
又第三劫疏云。此心猶如蓮華盛敷。即是觀
世音八地三昧也。大日經第七云。金剛頂經
説。觀世蓮華眼即同一切佛無盡莊嚴身。即
此義也 觀察貪染等者。上擧蓮喩。是明
。觀察者觀自在尊能證之智。故喩云開敷
蓮華喩貪染清淨故。貪即蓮華。貪等名世
間故。降三毒者稱降三世。世即蓮華。故涅
槃第十六梵行
云。又世間者名曰蓮華貪染
清淨者。即普賢自性清淨本有薩埵。譬之合
。所謂衆生心猶如合蓮華是也。觀察亦
通達。通達即開敷義。故知觀察貪染等
者。即是得自性清淨。正是尊三昧也。理趣釋
云。所謂世間一切欲清淨故。則一切瞋清淨
者。此則金剛法菩薩三摩地 次釋偈者。第
一句如前。第二句即智印體。覺悟者即開敷
義。大日疏云。然此宗中佛陀名覺。是開敷
義也。謂由自然智慧遍覺一切法。如盛開
敷蓮華無點汗 欲眞實者。所謂貪染
清淨。即是合蓮華自性清淨心也。證得此
覺悟欲眞實。所謂觀世音得離垢清
也。疏云。欲眞實者貪欲本際爲欲眞實
本際者謂本不生。若滅貪欲以爲眞實
是眞印。不貪欲達本性。是爲
眞實。即是實印也。故維摩經云。菩薩不
煩惱於涅槃 問。涅槃本性者其如何
等。答。阿字極理是爲本性也。問。一切惑障
是即障礙菩提涅槃。理須除斷何故不
以爲正耶。答。一切惑障若有性實。理須
。其性本無何爲斷除。是故不斷以爲
。若見惑而可除斷。是即惑上更加重
云云智度第六云。喜根弟子聰明樂法好
深義。其師不少足知足。不戒行頭
。但説諸法實相清淨諸弟子。一切諸法
婬欲相瞋恚相愚癡相。此諸法相印即是諸法
實相無罣礙。以是方便諸弟子。入
相智乃至婬欲即是道。恚癡亦如是。如
三事中無量諸佛道。若有人分別婬怒癡及
。是人去佛遠。譬如天與地道及婬怒癡
是一法平等。若人聞怖畏去佛道甚遠。婬法
不生滅。不能令心惱。若人計吾我婬將
惡道。見有無法異是不有無。若知
有無等超勝成佛道 又摩訶衍論第五云。
然此中斷不無明。以爲其斷。非
而爲斷故。若爾云何斷義成佛耶。謂斷
煩惱心斷除不起故 煩惱梵云krezakara
黒義・惡義。za白義・清淨義。zr@i曰吉祥也。zuddha
清淨也。應知煩惱自性本來清淨故。體具
淨吉祥義。故云貪染清淨。若斷煩惱則斷
佛種故。此宗以不捨斷也。釋論斷煩惱
心者。謂二乘心。二乘斷惑歸灰滅故。應
二乘心以爲斷也 授與我手掌者。上句
覺悟欲眞實者。是開敷蓮華之異名。佛以
三形與雙手也。第四句上法指菩薩。下
法指法智。其義如
爾時婆伽梵。釋曰。從此以下第二明一切如
來智慧門。第二文殊師利大菩薩。授與金剛
猛利劍智潅頂門也。心要云。雖法圓滿
結使煩惱仍未之。於是文殊師利大菩
薩。般若波羅蜜圓滿智慧無涯。遂乃操持智
斷繒綱。除害四魔二乘確執使之心
而無所住空有。永絶二邊能斷
切有情結使之心。常住無爲智慧圓明。即文
殊般若之智慧也。次隨文釋。大分有四。爲
頌曰。諸佛大惠心。祕密神變相。親請普教
。授與金剛劍 初諸佛大惠心者。經云。
爾時婆伽梵至祕明末。於中爲四門。一擧
報乃至四護念。爾時婆伽梵者此第一擧報
及顯體也
復入曼殊至三摩地。六卷云。復入文殊師利
摩訶菩提薩埵三摩地。所生法加持金剛三
摩地已。釋曰。此第三明行也。初明佛入
昧耶 曼殊師利者。此三昧主也 出生法
加持者。是明所生加持之名。是皆法部尊故
法加持
一切如來至底乞灑拏。六卷云。從其心
一切如來大智慧三摩地一切如來心。説
此陀羅尼曰。跋折羅底瑟那。釋曰。第四護念
也。文分爲二 一切如來心從自心生者。初
三昧耶從自心。言一切如來大智慧
者。是祕明號也。所謂無相妙惠也。心要云
般若波羅蜜圓滿智慧。藏品疏釋種字ma@m
云。本體即是空。上又點又是空。所謂大空
也。越十八空名爲大空。即是大般若也
是此般若妙惠不空有。永斷二邊。能斷
一切有情結使之心。是爲大智慧三昧耶也。
次説祕明。正是護念體也。句義云。vajrat@i
k@s@na金剛
dha@m祕經云。劍持放
光明徹三界暗
祕明是劍用故名爲
利。能斷習氣。是利中之利故以爲名。種字
即劍體故云劍字。出生云。就一切如來永斷
習氣智而生金剛利 永斷習氣智者。是
dha@m字義。名爲劍持。正表能斷智體。出生無
邊門云。dha黄置定手華般若夾。又云。馱
字者。陀羅尼法要空無相無願隨入法界
般若梵夾者。表大空智相。故以爲三形。三解
脱者。即尊三昧。其實無相大空智。又上帶
空點故所謂重空。重空者。空亦不可得故
重空。即是大般若。永斷習智故稱云
dha@m字即是劍體也。理趣經a@m字爲種。ma@mdha@m
a@m其義即同也。理趣義云。一切有情無始
輪迴。與四種識集無量虚妄煩惱則爲
凡夫。在凡夫位名爲識。預聖流如來
名爲智。以四智菩提治於四種妄識
妄識既除則成就法智。若不妄執法
法執病。是故智増上菩薩。用四種文殊
師利般若波羅蜜劍。斷四種成佛智能取所
取障礙。是故文殊師利現揮斫四佛臂也。般
若波羅蜜多最勝心者a@m菴字也即是永斷
習氣智也。又理趣經文殊章名轉字輪般若
即陀羅尼法要也。其種子a@m字是百光遍照
王字輪體也。又三脱光明爲四理趣dha@m字三
脱也。點即a@m字也。是爲光明。應dha@m字即
三脱光明也。又dha@m字即三界。觀達三界當
即三解脱故。云照徹三界暗。謂之不思
議解脱。疏第七三十一云。釋不思議眞言相道
文云。如聲聞法解脱之中無文字。而
維摩詰不文字解脱相。故名不思議
解脱。今此字輪亦爾。即以無相法身
種聲字。種種聲字作無相法身。故名不思
議眞言道相 夫陀羅尼法要者即字輪
也。字輪即三脱涅槃。故涅槃經文字
云。字者
涅槃常故不流。若不流者則爲無盡
無盡梵云ak@sa
ra即字義也
夫無盡者如來金剛之身也涅槃
具云
nirv@a@na中。vara
二字即字輪也 第十七疏云。鉢羅是解脱義
(文)字即解脱。解脱即涅槃也
又文
殊眞言vimuddhipatastita。解脱道住者。謂呼
此童子住解脱道。即是諸佛解脱所
大涅槃也 文殊眞言中有維摩詰語。所以
知維摩詰者。是文殊所住解脱道字輪法門。
法必有人。故約人云維摩詰。今約
故。云此童子住解脱道也。具如禮懺私&T047368;
知持此祕明者。即住不思議解脱故。不
生死。不涅槃。離二邊會本
性淨大智圓明。以此護念有情堅牢身
即是祕明之力也
從一切如來至持金剛。六卷云。説陀羅尼
一切如來心。即彼薄伽梵執金剛。釋曰。從
此已下至神通遊戲等。是第二頌祕密神變
相。中有十二門前。是即第一依因及以
顯本。准前可
爲衆多惠劍出已。六卷云。爲衆多智劍
已。釋曰。此即超明第四顯相義兼應實。種
種智劍亦應諸佛所圍繞而住故兼
。衆多惠劍以爲顯相。内證無相惠。外
衆多劍。故名顯相也。疏第三云。經云
惠慈悲者。般若有二種。有六波羅蜜
合般若。有實相般若。此中意明初句。此
慧猶如巧風能能軌匠歌羅羅心使百禮成
。行者猶慧故。則能善知通塞決是
。於漫荼羅一切事業中。動合規矩心無
疑滯。乃堪阿闍梨 如上眞言是實相般
若。故云永斷習氣智。即自證智也。此即與
六度和合般若是化他事智。故云衆多。即是
應同衆機權巧智故。其體非一故云

入世尊毘盧遮那佛心聚爲一體。六卷云。還
同一體於毘盧遮那佛心。釋云。此超明
第六還源。此金剛劍從佛心出。還入佛心
聚爲一體。故云還源。由如來普賢行
切處。堅牢加持能成就種種相用。故兼第五
顯力
生金剛劍形住佛掌中。六卷云。便爲金剛劍
於佛手。釋曰。此超明第八示相。生
昧耶形。是示相也。亦應又從心出滿
空界金剛光明。是第七顯智。今略兼明
也 金剛劍者。百八名中嚩日囉二合句捨。然
今經下云金剛劍。四卷經百八名中云金剛
。疏第十四十四云。法界藏者。此藏梵音云
倶舍。是鞘義也。猶如世界刀在於鞘中。此
藏亦爾。故以義翻爲藏也知藏即刀鞘。
鞘顯劍故云金剛藏。今經直取所藏劍
故云金剛劍也。四卷經云。便爲劍筲
者。能所藏並擧也。字彙云。筲所交切音梢竹
云云 非今義也。又云鞘所交切音稍鞭
也。又蘇弔切音笑刀室。筲鞘音同故通用也」
則從彼金剛至等如來身。六卷云。復從
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身。釋曰。此第十
顯實也。從三昧耶形相好身。身即實義
故云顯實也。衆多惠劍聚爲一體。從
惠劍微塵數身。只是一智妙相。多即非
多。一即非少。一多相即常一常多。爲理現
事以示衆生。而令不生極理。故云
彼劍形出塵數身
一切如來至神通遊戲。六卷云。現一切如來
智慧神變遊戲。釋曰。此第十一普現兼第十
感應。如前可知。准上文一切如來上當
作字。從此已下皆異矣 智慧等作者。
智慧是神通體。此是一切如來大智慧三昧
耶之主故。以智慧等而爲神變故云也。疏
云。若准別本現字。今經略耳。諸佛
悲智隨有情界。或現六趣身。或現賢聖身
彼獲得世出世間種種悉地。故云作一切
佛神通遊戲。今云。今經上文現作受字。具
上辨
妙吉祥故至大菩薩身。六卷云。由極妙吉
故金剛薩埵三摩地極堅牢故。合一體相
文殊師利摩訶薩埵身。釋曰。從此以下
圓滿成就故等。第三頌親請普教示也。
此中智用不同義分爲六。攝相乃至顯益是
即初攝相也。初明二所由 妙吉祥故者。大
日疏云。妙謂佛無上慧。猶如醍醐之純淨第
。室利翻爲吉祥。即是具衆徳義 金剛
薩埵等者。如前可知。以二所由故。前所
微塵數如來。聚爲一體此菩薩身。攝
量身相一菩薩身。故云攝相
住世尊至音聲而可得。六卷云。住毘盧遮那
佛心。説此嗢陀南曰。我是佛所有。號爲
殊聲。以形色惠。音聲可知。釋曰。此
第二還源也。文分爲二。初明還源知。次
自嘆偈自嘆智身。第一句可知。第二句
正明智身。前所引疏次文云。或云妙徳
妙音也。言以大慈悲力故。演妙法音
一切聞云云 翻文殊師利微妙音ma@mju
微妙也。zr@i音也。四六兩本云。號爲文殊
。文殊存梵。翻師利聲。又菩提場經第
不空
妙音童眞。同流志
曼殊師利童眞。又
翻梵語云瞿師羅此云聲。應知微妙音者
ma@mjuzr@i翻名。故百八名中但云曼殊師利
略出云
妙吉祥
微音名。有人不解故具言耳 由
慧無色故者。慧者所謂大般若無相妙慧。譬
虚空遠離戲論分別。無知解者無開曉
。何者慧體離蘊界處。離能取所取故。今
且約初云無色。是以唯心自證心。心自知
心。若分別少分能所猶如微塵。即取法非
法相我人衆生壽命。豈得金剛慧
耶。故云無色 音聲而可得者。上音是體。
聲即慧用。依用得體故云音聲而可得。言
妙音説而得無相妙慧。故法華提婆
云。又
聞成菩提唯佛當證知
時彼曼殊至復請教令。六卷云。爾時文殊師
利摩訶菩提薩埵從佛心出。依一切如來右
邊月輪中住而請教示。釋曰。此第三現請
也。蒙佛加持一切如來菩提心輪故。云
右月輪而住。此菩薩久已成佛名普見如來
或云普現如來。非適今住月輪中。但爲
現此相。而請教示
時世尊入至三摩地。六卷云。爾時世尊入
切如來智慧三摩地金剛三摩地。釋曰。佛應
菩薩請先入三摩地所應也。智慧三昧
者。正是所入等持。所tik@s@na猛利智劍三摩
地也
斷一切如來結使三昧耶。六卷云。現一切如
來斷除煩惱三摩地。釋曰。此第五現法也。謂
上所入智慧三昧耶法現故云現法。以此能
一切結使。故云斷一切如來結使等。即能
斷法現也。宋譯經斷字在一切如來下故。一
切如來是能持人。斷結使三昧耶即所持法
也。今云斷一切如來故。如來言具已成當
。已成如來已斷。當成如來當斷。故云斷一
切如來等。聖位云一切衆生結使。具
見。言結使者兩本云煩惱。煩惱即結
使。能結縛使役一切衆生故。且依天台
種惑名爲結使。一見思惑。二塵沙惑。三無明
惑也
盡無餘有至滿成就故。六卷云。爲衆生
除一切苦故。及隨順音聲慧圓滿最
上悉地故。釋曰。此第六顯益也。文分爲二。
初明所利無限知。斷一切等下次明
利益也。斷一切苦者。三昧耶會尊眞言云。du@h
kha苦也ccheda斷也謂以猛利智劍一切生死
。是明世間益也。乃至下明出世益。出
世有重重故云乃至 隨順音聲者。供養
會眞言摩訶具沙努倪我伊
隨大音聲mah@a
gho@s@a大音聲也。@s@a字引點a也。合次句anu
ge隨也。謂出微妙大音聲。隨應爲一切衆
妙法音。是云隨順音聲。疏第四釋
水眞言云。samantanuge。第四句義云等隨
者。以金剛地等虚空故。即能等遍一切
衆生界。普現隨類之身乃至拏者大空三昧
即文殊大
空慧也
如來住此大空三昧。無行無到亦
去來ga而如其心量ta縁應現故
等隨也。又藏品釋文殊三昧云佛加持神
。即是普現色身等隨義也。今此中隨順音
聲慧成就圓滿。即是出世間上上悉地。故宋
譯云最上悉地
則彼金剛至除諸罪最勝。六卷云。以金剛
文殊師利摩訶薩埵雙手。是時一切如
來共以金剛覺名號其潅頂。時金剛覺大
菩薩以其金剛劍揮斫已。説此嗢陀南曰。
此是諸如來。般若波羅蜜。能破諸怨敵。除
障中爲最。釋曰。是第四頌授與金剛劍也。
此文爲二。初授與潅頂。此中略説智印及
句印二種。智印可知 金剛慧者。百八名中
云。嚩日囉二合沒弟。今經下云金剛慧。四卷
金剛覺 金剛慧潅頂下。以所授智印
而示相。揮斫者。揮詡歸反。動也・散也・振
也。斫者之若切撃也。廣雅斫斷也。宋譯云。即
所授金剛劍一切如來揮斫相
即與理趣經以自劍斫一切如來同也。
具如上引釋經。次釋偈者。第一句可知。
智慧度理趣正智印體也。智慧度即般若波
羅蜜故。宋譯云般若波羅蜜理趣。智度第十
初丁 云。問曰。云何名般若波羅蜜。答
曰。諸菩薩從初發心一切種智。於
中間諸法實相。慧是般若波羅蜜。問曰。
若爾者不名爲波羅蜜。何以故。未
智慧邊故。答曰。佛所得智慧是實波羅蜜。
是波羅蜜故。菩薩所行亦名波羅蜜。因
中説果故。是般若波羅蜜在佛心中。變
一切種智。菩薩行智慧彼岸
波羅蜜。佛已度彼岸故名一切種智
上辨之。今此尊久已成佛故。是實般若
波羅蜜。故云此是一切佛智度。理趣者梵
naya。今此般若波羅蜜甚深理趣故。百
八名中云嚩日囉二合呉甘
鼻哩耶
 唐云
甚深
理謂深理。趣謂所趣。是此深理萬法所
。故云理趣。次二句明智印徳。諸怨敵
者。前所謂結使三惑五住。是爲怨敵能縛
衆生生死獄故。今斷此等惑三解脱
。住大涅槃故云能斷。能斷所謂能斷般
若。即是甚深理趣之智用也。諸罪者前所
一切苦之因。謂四重十重五無間等。無量罪
障皆悉消除故云最勝
爾時婆伽梵。釋曰。從此以下第三明一切
如來智慧門。第三纔發心大菩薩授金剛輪
道場智潅頂門。心要云。由斯斷惡妙法
斯傳。即纔發心即轉法輪菩薩住三摩地。心
大悲行願正法輪。輪輻光明動大千
三輪清淨。於諸曼荼羅以爲主宰。於
魔所而教令之。調伏有情正受三昧。即金
剛場菩薩之輪智用也。次隨文釋 大分有
四爲頌四。諸佛法輪心。祕密神變相。親請
普教示。授與金剛輪。初諸佛法輪心者。從
爾時祕明末。於中亦四。一擧報乃至四
護念 爾時婆伽梵者。此第一擧報兼顯體

復入纔發心至三摩地。六卷云。復入纔發心
能轉正法輪摩訶菩提薩埵三摩地。所生法
持金剛三摩地已。釋曰。第三明行也。初
佛入三昧耶 纔發心轉法輪菩薩者。即
三昧主也。纔發心者因菩薩異名也。琳音
云。纔藏來反。考聲纔蹔也。顧野王云。纔猶
僅也。鄭注禮&T047368;音爲裁字。漢書及東觀漢
&T047368;諸史書。及賈逵注國語並爲財字。説文
音纔。今不取。从糸从&MT03883;免。經从二兎
者非也蹔與暫同。字彙咋濫切音殘。不
也。又續字彙云。卒也。須臾也。今傳用
音取速疾義故古師訓云。發心
即速疾義也。大日經疏第一云。大品有
初發心時。即上菩薩地不退轉。或有
初發心時。即得無上菩提便轉法輪。第十
十九云。此中心自在者以義翻也。正義云
心纔。謂纔斂念之時即不功力。即能如
是廣大彌滿。此即能於心得自在故理
趣分云發心即轉法輪。即者即速疾義也。又
遍照經云。發同心轉法輪唯梵云ye
賢行
願賛同云ekasa千文e點即義也。故知
トハ皆一種梵語也。因梵云het@u。菩
提心爲因義。發菩提心即轉法輪衆生
故。亦名云纔發心轉法輪。故百八名中又云
嚩日囉二合斫羯囉二合 唐云
剛輪
又云蘇鉢囉靺
怛曩唐云
能轉
又此尊得轉輪名二所由。一
如來轉法輪故。仁王陀羅尼釋云。毘盧
遮那佛於上界成佛已。此菩薩請如來轉金
剛乘法輪 二此菩薩自轉法輪故。仁王
經儀軌云。又以法輪導有情無數天
彼岸 出生法加持者。明所生加持名
上可
一切如來至日羅係都。六卷云。從其心
一切如來法輪三摩地。名一切如來心
陀羅尼曰。跋折羅曳都。釋曰。此第四護念
也。文分爲二。初明三昧耶從自心。言
切如來輪三昧耶者即祕明號也。依理趣經
輪謂金剛等四種法輪也。一切諸佛自成佛時
皆轉四大輪益衆生。故云一切如來輪
也。三昧耶者謂等念也。以此護念一切衆
故云三昧耶也。祕明句義云。vajrahet@u
金剛
ma@m祕經云。輪字化諸輪。能
那羅延及龍金翅鳥
解云。金剛因者。
謂菩提心是法輪體也。ha字爲種。ha字是金
剛不可壞菩提心也。又het@u者謂菩提幢也。
第九十五云。訶字是因義。所謂大乘因者是
菩提心。以一切因本不生故。乃至離因縁
故。名爲淨菩提心。是成佛眞因正法幢旗之
種子。上加空點是入證義。所以轉聲云
也。又ha@m即不動種子即菩提心義也。不動即
字輪。字輪即三轉法輪義也。又阿閦此云
不動
日宗云寶幢佛。第四疏云。寶幢是發菩提心
義也。譬如軍將統御大衆要得幢旗。然後
部分齊一能破敵國大功名。如來萬行亦
復如是。以一切智願幢旗。於菩提樹
伏四魔軍衆故爲名也智願梵云varava
ra即字輪。字輪即
菩提
心也
het@u是菩提幢。幢體字輪也。ma@m
輪義故云輪字ma@n@dalama@m字爲體。凡祕密
宗字輪三重曼荼羅爲三轉法輪。具如大日
經轉字輪疏明之。故稱ma@m輪字。三重
字輪其數非一。故云化諸輪。又諸佛境界
經云。我是金剛因。我是世間醒醐甘露。我
是金剛大教法輪 提胡甘露即ma@n@dala
也。又百八名中云vajrama@n@dala此云
剛場
ma@m字即ma@n@dala三轉法輪義也。故又境界經
云。我今三轉金剛法輪於十力界 又心要
云。於諸曼荼羅以爲主宰。即是ma@n@dala
轉法輪主也。故ma@m字爲種子祕經云。能殺
那羅延及龍金
翅鳥者。具如禮懺
&T047368;。恐繁不述耳
從一切如來至持金剛。六卷云。説陀羅尼
時從一切如來心即薄伽梵金剛。釋曰。從
此已下至微塵等如來身。此第二頌祕密神
變相也。此中智用境界不同亦有十二門
乃至此即依因及顯本也
成金剛界至荼羅出已。六卷云。爲金剛界一
切如來大檀場等出現。釋曰。此第四顯相
也 成金剛界等者。百八名中云嚩日羅二合
曼荼。依指歸初會名一切如來眞實攝教
。有四大品。一金剛界品。二降三世品。三
遍調伏品。四一切義成就品。初金剛界品
六曼荼羅。一金剛大曼荼羅。二陀羅尼曼
荼羅。三微細曼荼羅。四羯磨曼荼羅。五四
印曼荼羅。六一印曼荼羅。今約最初
金剛界曼荼羅也 爲一切如來大曼荼羅
者。百八名中云摩訶曼荼。又初金剛品及第
三第四各具六曼荼。第二降三世品具十曼
。總成二十八曼荼。都爲此等諸曼荼羅
故。云爲一切如來大曼荼羅。故心要云。諸
曼荼羅以爲主宰此等諸曼荼羅出已
之顯相也。宋譯云。成金剛界大曼拏羅
等一切如來曼拏羅出現此擧初金
剛曼荼羅諸曼荼羅故云等。此文最易
解。疏云。若但住常寂智相者。何由
其幽微。故成此大曼荼羅。以示法界
體性。然第三應實准前可
入世尊毘至聚爲一體。六卷云。還同一體
毘盧遮那心。釋曰。此超明第六還源。前
佛心出爲諸曼荼羅。應同群機。如實巧
度能事已竟。今還本源亦入佛心故云
。第五顯力亦如前釋
生金剛輪形住佛掌中。六卷云。爲金剛輪
佛掌中。釋曰。此超説第八示相
七顯智 金剛輪者。謂三摩耶形。百八名中
嚩日羅二合斫羯羅二合諸佛護念
得轉法輪智故。示現此相諸有情常無
動壞。故云住佛掌中
從彼金剛至等如來身。六卷云。又從金剛
一切世界微塵身無量佛事已。釋
曰 。此第十顯實也。從三昧耶形相好
。謂之顯實。疏云。別本云現無量佛事
四卷無
此文
是普現文。今經略無故不釋也。按宋
譯云。乃起平等心妙法輪等。以一切
佛神通遊戲。此即普現文。明今經闕脱此

纔發心轉至摩訶薩身。六卷云。由纔發心能
轉法輪故。金剛薩埵三摩地極堅牢故。合
體相纔發心能轉法輪摩訶菩提薩埵身
釋曰。從此已下至最勝悉地故。第三頌云
現受教示也。此中智用出入不同亦分爲六。
一攝相乃至六顯益。此第一攝相也。初明
所由。謂能轉法輪及薩埵三摩地威神力故。
前普現無盡莊嚴。令一體一菩薩
。謂之攝相
住世尊毘至能轉妙法輪。六卷云。住於毘
盧遮那佛心此嗢陀南曰。希有金剛輪。
金剛之所成。我於執金剛。其中最第一。我纔
發心時。便能轉法輪。釋曰。此第二還源也。
文分爲二。初正明還源知。次説嘆偈。第
一句嘆智印體知 我金剛勝持者。心要
偈云我金剛勝行。宋譯云即我金剛最上法
het@u中具此等義。藏品豪相眞言釋云。訶
字是行義也。又ha字者風輪大力。能持世界
故有持義t@u亦具持義dhatu是持義也。又
het@u是菩提心爲因義。菩提心者衆行導首
萬徳根本。故云最勝法。六卷云。我於執金
其中最第一。四卷云。於執金剛中金剛輪
上。若准此文。執金剛者是持義也。第一
即勝義。故云勝持。後二句明智印功徳。其
義可
時彼纔發至復請教令。六卷云。爾時纔發心
轉法輪菩薩從佛心出。依一切如來左月輪
住而請教示。釋曰。此第三現請也。若
世尊心教令者非是蔽儀相。故從
下。若不菩提心者是無廣濟志故住
月輪中。若不教令者失師弟義故。仰請
教令。此義可
時世尊入至三摩地。六卷云。爾時世尊入
切如來金剛眼輪三摩地。釋曰。此第四念應
也。欲所請先入三摩地其所應
入一切如來輪者。宋譯云一切如來大輪
金剛三摩地。即一切諸佛轉法輪三摩地也。
四卷六卷同云一切如來眼輪三摩地。按前
金剛法亦名金剛眼。金剛眼者謂文字輪。是
西方主宰故。正是法輪體。故云眼輪。眼輪
即字輪也。供養會輪尊眞言云。sarvatath@aga
ta一切
如來
cakr@a輪也k@sarakr@a字引點a
ak@sara文字也
sarva一切sutra@m
契經nayaya@h理趣stutomi讃歎
sarvama@n@dale一切
道場
譯云。以一切如來文字轉輪首。諸契經
理趣讃歎一切道場cakr@ak@sara中具眼義
cak@su眼也。故知文字輪者即金剛眼輪也。又
vara字輪也疏第
五等
虚空眼眞言初云gagava
ravara亦具眼義。當併思矣。又常途轉法
輪八正道爲體。疏明見道義中云。爾時於
八直道中遠塵離苦正法眼生法輪具
。應
一切如來至三昧耶。六卷云。現一切如來大
壇場三摩地。釋曰。此第五現法也。百八名
中云摩訶曼荼。唐云大場。故六卷云一切
如來大壇場三摩地。夫曼荼者提胡純味是
法輪體。故境界經云。我是金剛因。我是世
間醍醐甘露。我是金剛大教法輪。應知大
曼荼羅三昧耶者。正法輪體。此法顯現故
現法
盡無餘有至勝悉地故。六卷云。爲衆生
不退轉法輪。一切安樂悦意受用
故。乃至一切如來轉正法輪最上悉地故。釋
曰。此第六顯益也。初明所利無限知。次
令入下明所與益。通地前地上四種不退
。令此等益故云令入得不退等。花嚴
大疏第一下三
十三
辨才善巧轉不退輪云。得
佛語業能轉法輪。不退有四。一稱理不退。
改説故。二應機不退。無虚發故。三利益
不退。聞已必定故。四制伏不退。天魔外道
動故。復有四種不退。謂信立證念。今
第四念不退也。鈔云。不退有四等者。此
兩種四不退義。前義十地論一向約利他
大用而説。後四不退如常所辨。信謂十信。
已滿十千劫故。亦是第六不退心也。位即十
住。第七不退住。不退聲聞辟支佛地
位不退。證謂初地。已證眞如已得不退
念即八地已上。念念入法流心心趣寂滅
故得不退十住毘婆沙第三十一云。輪者法
輪。不退者無人能壞。菩薩應是發願。我
説行道必轉不退法輪。轉此法輪
諸衆生三毒煩惱。轉捨生死佛法。衆苦
集滅道中使清淨。是第九願 今此中
信等四不退。即是因位益也。疏云因中
説果者不依矣。乃至下明果上益。故云
如來正法輪
則彼金剛至亦名菩提場。六卷云。以金剛
與彼纔發心轉法輪菩薩雙手。是時一
切如來共以金剛道場名號而潅頂。時金剛
道場大菩薩。以其金剛輪一切如來
立不退轉已。説此嗢陀南曰。此是諸佛法。
能淨一切法。名不退法輪。菩提之道場。釋
曰。此第四頌授與金剛輪也。文分爲二。初
與潅頂。此亦二智印及句印也。謂欲
情具足一切如來轉法輪。祕密神變實相智
印無盡莊嚴故。以金剛輪與菩薩雙手
也 金剛場潅頂下。次説令信偈。亦有二。
是初欲偈。先示其相也 令一切如來
安立等者。如來者具已成當成二種。謂令
成如來轉不退轉法輪。令當成如來住信等
不退轉。故云安立不退轉。以此義故以
剛輪其相也。次釋偈者。第一句可
能淨一切法者。正明智印體。所謂金剛輪。
輪摧破爲義。能摧一切罪法故云能淨一
切法ca能淨也。守護經云。遮字眼及諸行
皆清淨故。kra一切法也。三昧耶會法尊眞
言。sarva一切kari作也下經云。能淨非法
清淨。應kra一切法也。一切法者謂五蘊
也。文殊問云。稱時入業異熟聲。大
莊嚴論云。出入業果聲異熟果者即五蘊
也。能淨五蘊則成微細清淨意生身故。次
句云是則不退轉。大日經説第六無畏云。
若復一切蘊界處能執所執。我壽命等及法
無縁。空自性無自性。此空智生當一切
法自性平等無畏。第三釋云。謂觀自心畢竟
空性時。我之與蘊法及無縁皆同一性。所
謂自性無性。此空智生即是時極無自性心
生也乃至 即是眞言行者虚空無垢菩提心也
驗知cakra者能淨五蘊異熟果。成虚空無
垢大菩提心。即不退轉也。如前華嚴疏。此不
退者是念不退彼所謂八地此宗初地。初地
亦名不動地。不動者不退不轉眞淨菩提心。
即所謂等空心初證此心。稱爲菩提因句
即是金剛因也。又觀世音八地三昧者。即是
蓮花三昧之因。即此心也。心經云觀自在
菩薩行深般若乃至 五蘊皆空者。ca 是行深
般若也。kra者是五蘊皆空。所以如意尊持
亦當併思 亦名菩提場者。梵云菩提曼荼
。得不退轉者即成曼荼羅身故。亦名
提場。第九疏釋降魔賛云。汝今發菩提心
知已得坐佛覺沙羅樹王根本之下
如來加持神力遍伏魔軍。若從此堅固
不動逮見心明道時。即是初發心中便成
。以除蓋障三昧普現曼荼羅身。故云
同彼慶 成曼荼羅身即是得意生身
也。此義具如第八及第十六釋潅頂中





金剛頂大教王經私&T047368;第十二
 沙門曇寂撰 
爾時婆伽梵。釋曰。以下第四明一切如來
智慧門第四無言大菩薩。授金剛陀羅尼
就智慧潅頂門也。心要云。妙法既能轉
須頓入無言。言語文字本空。眞如法界平
等修多羅藏。恒沙法門圓滿悟大乘
開演。以此勝法諸佛談論念誦律儀。一
代眞言備在此也。此乃無言菩薩語智三摩
地智也。次隨文釋。大分有四。爲頌曰。諸佛
念誦心。祕密神變相。現請普教示。授彼念
誦智。釋曰。初諸佛念誦心者。從爾時世尊
祕明末。於中亦四。一擧報乃至四護念
爾時薄伽梵者。此第一擧報及顯體。釋義如

復入無言至三摩地。六卷云。復入無言摩訶
菩提薩埵三摩地。所生法加持金剛三摩地
已。釋曰。此第三明行。先明佛入三昧耶
前。無言者百八名中云阿嚩遮嚩日羅
 唐云無言金剛。疏云。即言無言。是名
。終日默終日説即此義也 今按。次文殊
説法及轉法輪。明無言三昧。已得説法轉輪
故。次當念誦三昧妙悉地故次來
也。今此三昧恐是維摩詰默然法門。bh@a@sa
即文字輪。不文字解脱相故。云
具如前引
疏第七卷
知字輪即維摩詰不思議解
脱三昧也。維摩經不二法門品云。於是文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