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金剛頂大教王經私記 (No. 2225_ 曇寂撰 ) in Vol. 61

[First] [Prev+100] [Prev]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No.2225
金剛頂大教王經私 &T047368; 卷第一
 沙門曇寂撰 
今釋此經略有三分。初陳綱緒。次演題額
後解經文
初綱緒者今擧開題解
自述
宗家開題云。蝸角民盲羅睺。蚊脥族聾
。況乎法佛三密。四種言語不及。曼荼
四身。九種心識不
解云。此初明小知不大知。此有二。是初
喩明顯乘小機絶聞最大教王。盲聾
即不見不聞之喩也暗用莊子意。彼第一云。
連叔曰。然瞽者無以與乎文章之觀。聾者
以與乎鍾鼓之聲。豈唯形骸有聾盲哉。
夫知亦有之。又用花嚴如聾如盲喩。亦通
矣。蝸角蚊脥同喩小機。羅睺大鵬倶比
。蝸角者。莊子雜篇曰第二十五戴晋人曰。
所謂蝸者。君知之乎。曰然。有於蝸之
左角。曰觸氏。有於蝸之右角。曰
蠻氏。時相與爭地而戰。伏尸數萬。逐北旬
有五日而後反云云戴晋人。有道者也。齊惠王。與
威王戰。惠王之臣惠子。令晋人
之。晋人擧
此喩以喩
 羅睺。法花文句第二云。羅睺
此云障持。障持日者也。是畜生種。身長八
萬四千由旬。口廣千由旬。寶珠嚴身○又日
光照其眼。不見。擧手掌日。世
人咸言日蝕怪儉。種種邪説。掩月亦如是○
昔有婆羅門。聽明廣施。四千車載食。於
施。有一佛塔。惡人所燒。即以四千車。載
水滅火救塔。歡喜發願。願得大身。欲界第
一。既無正信。好鬪愛戰。以喜施故。生
明城。作羅睺修羅王也。蚊脥。文選第三。鷦
鷯賦云。陰陽陶烝。萬品一區。巨細舛錯。種繁
類殊。鷦螟巢於蚊脥。大鵬彌乎天隅。將以
ルニ足。而下比有餘。普天壤以遐
觀。吾又安知其小大之所如。善法曰。晏子
春秋。景公曰。天下有極細者乎。對曰。有東
海有蟲巢於蚊睫。再飛而蚊不驚。臣不
其名。而東海有通者。命曰鷦螟。莊子曰
北冥有魚。其名曰鵾。化而爲鵬。怒而飛。翼
垂天之雲莊子第一云。北冥有魚。其名
鯤。鯤之大不其幾千里也。化而爲鳥。
其名曰鵬。鵬之背不其幾千里也。怒而
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海運則將
南冥。南冥者天池也。水撃三千里。搏扶搖而
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法佛三密
等。此正明經甚深義。法佛三密者。正指
主毘盧遮那法界體性自性法身此中與禮懺
同。四種身外
法界體
性智
是佛自證境界故。言語道斷。故云
四種言語不能及。釋論第二云。言説有五。云
何爲五。一者相言説。二者夢言説。三者妄言
説。四者無始言説。五者如義言説。如是五
中。前四言説虚妄説故不眞。後一言
説如實説故得眞理。馬鳴菩薩據前四
故。作是説。離言説相是釋本論離言説
相之文也。前四種者。依楞伽經。第五即依
三昧契經。四種言説是生滅門。配四家大乘
故云四言不及。第五即眞如門。言説法身説
法眞實語故。今除之但云四種。故二教論
云。唯有自性法身。以如義眞實語。説是絶
離境界。是名眞言祕教 曼荼四身等。此
自受法樂相。二教論下云。又金剛頂瑜祇
經云。金剛界遍照如來。以五智所成四種法
。於本有金剛界金剛心殿中。與自性所成
眷屬。乃至微細法身祕密心地。超過十地
身語心金剛等云云 又云。諸地菩薩無
。倶不覺知云云 又分別聖位經云。自受用
佛。從心流出無量菩薩。皆同一性。謂金剛
性。如是諸佛菩薩。自受法樂故。各説自證
三密門云云 如是等並是自性自受用。理智
法身之境。是法身等自受法樂故。説此内證
智境界。與彼楞伽法身説内證智境。應化不
説文冥會。此則顯教所絶離之處也
解云。曼荼謂三十七等集會。三十七等一一
聖尊皆具四身。故能所具並擧云曼荼四身
此是自受法樂境界故。都絶心縁。故云九種
心識不得縁。釋論第二云。心量有十。一者眼
識心。二者耳識心。三者鼻識心。四者舌識心。
五者身識心。六者意識心。七者末那識心。八
者阿梨耶識心。九者多一識心。十者一一識
心。如是十中。初九種心。不眞理。後一種
心。得眞理。而爲境界。今據前九。作
是説。離心縁相此釋本論離心縁相之文
也。於中八識是生滅門。第九一種生滅所入。
法相三論談八識故。是生滅門。二家大乘
九識故。即生滅所入也。第十心識是眞如
門。心識此爲密乘。故總指諸顯教九種
心識。凡釋論有三門。一生滅門。二眞如門。
三不二門也。宗家引用釋論亦有二門三門
之異。今依二門分別故。生滅門爲顯。眞如
門爲密。然二教論生滅眞如二門。總爲修因
滿顯教。以不二門眞言教。即是三門分
別也
是故名言絶而機水涸。身土隱而應月沒。大
惠懇請能仁不許。迦葉至扣寂尊猶。海妙
但見月光。地藏略讃日蔽。大衍稱其絶離
地論顯其不説
解云。此明自證境界都絶感應也。是故者。
踏前起後之辭也 名言絶者。名於法中
是遍計攝。言依覺觀稱爲戲論。倶與法體
相應。故云絶。起信論云。是故一切法。從
本已來離言説相。離名字相。離心縁相。畢
竟平等無變易。不破壞。唯是一心。故
眞如&T047368;釋云。是故者。是所執本空故。眞
心不動故。由此一切諸法皆即眞如也。離言
説相者。非言説音聲中故。離名字者。非
文句詮表中故。此二句言語路絶。非
慧境云云 而機水涸者。機依言教而發
聞惠。既絶名言。何有機感。故云機水涸。水
即機感之喩也。夫自樂境界甚深微妙。等覺
十地倶絶窺窬。故二教論云。自性自受用佛。
自受法樂故。與自眷屬各説三密門。謂
密教。三密門者。謂如來内證智境界也。等覺
十地不室。何況二乘凡夫誰得
 身土隱等者。身謂法身。土即自證。非是九
種住心因人所見。故云隱。法身常現自證長
莊。是此身土常恒顯現。不見聞即機之過。
謂甚深祕藏者。衆生自祕之耳。非佛有
隱也。即此之謂也。機水涸無。豈有何應。故
應月沒。月即應現之喩也 大慧下。擧
及論其義也。初擧楞伽。大惠即對告主
也。二教論下引經云。楞伽經第九云。我乘内
證智妄覺非境界。如來滅世後誰持爲我説。
如來滅度後。未來當人。大惠汝諦聽。有
人持我法。於南大國中大徳比丘。名
樹菩薩。能破有無見。爲人説我乘大乘無
上法。喩曰。我乘内證智者。是則示眞言祕密
。如來明&T047368;。若人説通。有智之人。不
。楞伽第二又云。復次大惠。法佛執佛説
切法自相同相故。以著虚妄體相。因
別心勳習故。大惠是名分別虚妄體相。大慧
是名報佛説法之相。大惠法佛説法者。離
相應體故。内證聖行境界故。大惠是名法佛
説法之相。大惠應化佛所作。應佛説施戒忍
精進禪定智慧故。陰界入解脱故。建立識想
差別行故。説諸外道無色三摩拔提次第相
大惠是名應佛所作。應佛説法相。復次大惠
法佛説法者。離攀縁能所觀故。離所作
相量相故。非諸聲聞縁覺外道境界故。又
第八卷云。大惠應化佛作化衆生事。異眞實
相説法。不内所證法聖智境界。喩曰。今
此經三身説法。各有分齊。應化佛者不
内證智境界明也。唯有法身佛此内
證智若攬後文斯理即決
解云 能仁不許者。釋迦此云能仁。即應化
佛。應化佛未曾説眞言祕藏内證智境。故
不許。論喩釋甚明矣 迦葉下。擧涅槃
證。迦葉即對告主也。經第八文字品云。迦
葉菩薩白佛言。世尊云何如來説字根本。乃
至善男子。有十四音名爲字義。所言字者
名曰涅槃。常故不流。若不流者則爲
。夫無盡者即是如來金剛之身。是十四音
名爲字本云云 住心論第十云。問花嚴般若
涅槃等經。皆説四十二字。與此經四十九
何別。答花嚴般若所説字門者是末也。涅
槃所説雖是本母。然但説淺略義。祕之深
祕義 此經四十九字者。即指此經及大日
經所説字門也。華嚴般若説合字故。非
根本字。故云末。涅槃雖本母。但是淺略未
深祕。故云寂尊猶閟。意明甚深奧義祕
而不顯也。寂謂寂默。牟尼之翻名也 海妙
但見月光者。已上二句明應化不説。此明
及也。大乘同性經下云。東方過阿僧祇恒
沙等佛刹。彼有佛刹。名清淨光輪功徳莊嚴
寶樓界廁。彼佛刹有佛。名開敷精妙具莊嚴
神通法界輪一蓋孔聲毘盧遮那安自在王如
○彼佛刹中有菩薩摩訶薩。名海妙深持
自在智通云云 經説四乘十地。謂聲聞十地。
縁覺十地。菩薩十地。如來十地也如來十地者他
受用報身十地
 然海妙欲佛身。如來現初地報身。汝
之耶。海妙見之。現第二地報身。汝見
耶。其時海妙但見月光朦朧相好
云云所引意明海明菩薩於第二地報身。唯
月光朦朧。何況法身色相乎 地藏略讃
等。百千頌大集經地藏菩薩請問法身讃
不空譯云。歸命禮法身。住於諸有情。彼由
遍知。輪迴於三有。其性即生死。淨時亦復
然。清淨是涅槃。亦即是法身○日月常無垢。
五種覆蔽。雲霧與煙等。羅睺手及塵。如
是心光明。覆蔽於五垢。貪愛瞋恚眠。掉擧
疑惑 意明地藏但讃在纒法身而未
祕經云以五智光照常住三世無有暫息
平等智身等故是顯略也 大衍稱其絶離
者。次引論證。是初釋論也。具云釋摩訶衍論
略云大衍。梵漢並稱也 稱其絶離者。歎
密藏也。二教論擧論五重問答畢云。又曰。
何故不二摩訶衍法無因縁耶。是法極妙甚
深獨尊離機根故。何故離機。無機根故。何
建立。非建立故。是摩訶衍法諸佛所
耶。能得諸佛。諸佛得。不故。菩薩二乘一切
異生亦復如是。性徳圓滿海是焉。所以者何。
機根。故離教説云云 喩曰。所謂不二摩
訶衍及圓圓海徳諸佛者。即是自性法身。是
祕密藏。亦名金剛頂大教王。等覺十地不
見聞。故得祕密號。具如金剛頂經説
地論。謂天親十地論也。彼論釋十地經我但
説一分經文云。是地所攝有二種。一因分。
二果分。一分者是因分。於果分一分。故
我但説一分二教論上云。華嚴五教第
一卷云。今將釋迦佛海印三昧一乘教義
略作十門。初明建立乘者。然此一乘教義
分齊開爲二門。一別教。二同教。初中亦二。
一是性海果分。當是不可説義。何以故。不
教相應故。即十佛自境界也。故地論云
因分可説果分不可説者是也。二是縁起因
分。即普賢境界也云云喩曰。十地論及五教性
海不可説 與彼龍猛菩薩不二摩訶衍圓
圓性海不可説言懸會。所謂因分可説者顯
教分齊。果性不可説即是密藏本分也。何故
然。金剛頂經分明説故。有智者審思之」
三大異域。一心別源。廢詮之客。憩郊放牛。
絶慮之賓。臨廟待雞。氷照椎輪。摧轅染淨
之岳。水波游艇。折楫風水之海
此明四家大乘皆在因滿不二也。於
中初二句總明因滿相。釋論有因滿果滿二
。果滿者謂不二位。因滿者一心三大。於
一心三大開前後兩重。於其前重八法
八門一心下。分生滅眞如二門。彼二門亦分能入門
所入法。三大亦各各分眞生二門。亦各各分
故。合成
十六門法
後重亦開八門八法。總成三十二
。是云因滿。合不二果滿。總説三十三種
具如論第一卷二十八紙今文意明。一心三大
各各相分成三十二門。故云三大異域等。域
謂區域。一心是本。故云別源也 廢詮之客
下。正明四家大乘各住因滿。是初第六住心
也。二教論上云。慈恩法師二諦義云。瑜伽唯
識二諦各有四重。乃至勝義諦四名者。一世
間勝義諦亦名體用
顯現諦
二道理勝義諦亦名因果差別諦
證得勝義諦亦名依門
顯實諦
四勝義勝義諦亦名廢詮
談旨諦
前之三種名安立諦。第四一種非安立勝義
諦。又云。勝義勝義者體妙離言。逈超衆法
名爲勝義。聖智内證。過前四俗。復名勝義
。又云。第四勝義勝義諦者。謂非安立。廢詮
談旨。一眞法界也 解云。廢詮談旨是彼宗
之極處故。擧其宗極廢詮談旨之客。客
謂寓客。未不二都。故稱云客。次賓亦爾
 憩郊者。爾雅邑外曰郊。憩息也。言自留
廢詮外郊。未内證智。故云憩郊。寶鑰云。
此位住心之佛未心源。但遮心外之迷
祕藏之寶。斯之謂也 放牛者。於
鹿牛三車之中。彼爲牛車。故云放牛。寶鑰
他縁乘名云。縁法界有情故他縁。簡
獨羊鹿故大アリ。運自他乎圓性故曰
 絶慮之賓等者。此明第七住心也。此宗談
第一義諦中一切戲論息寂滅絶離。故云
。慮即戲論也。二教論云。龍猛菩薩。般若燈
論觀涅槃品頌曰。彼第一義中。佛本不説法
佛無分別者。説大乘然。化佛説法者。是
事則不然。佛無説法。化者非是佛。於
一義中。彼亦不説法。無分別性空。有悲心
然。衆生無體故。亦無佛體。彼佛無
故。亦無悲愍心。又云。第一義中如幻如化。
誰説誰聽。以是故如來無處所。無一法爲
。喩曰。今依斯文明知。中觀等息諸戲論
寂滅絶離以爲宗極。如是義意皆是遮情之
門。不是表徳之謂。論主自斷入道初門。有
意智者留意九思之賓即客也。其義如前
 臨廟待雞者。西域&T047368;第十云。至駄那掲磔
迦國亦謂大安達羅
南印度境
國大都城圍四千餘里○城
南不遠有大山巖。婆毘吠伽唐言
清辯
論師住
素洛宮。待慈氏菩薩成佛之處待雞者。
即待彌勒出世三會曉也。論師自執絶空
窟期慈尊者。未不二妙道故也。故
臨廟等以顯其不極也 氷照椎輪等者。
此明第八住心也。氷照喩寂照智。氷喩
體照比智用。寶鑰云。寂光如來融境智
見心性。應化諸尊願行願而分身隨相。
寂而能照。照而常寂。似澄水之能鑒。如
金之影像。濕金即照影。照影即金水。即知境
即般若。般若即境。故云無境界椎輪者。是
車之初。最素質者。以喩大白牛車也。陸士
衡羽扇賦。夫創始者恒樸。而飾終者必妍。是
故烹飪起於熱後。玉輅基於椎輪。文選序
云。夫椎輪爲大略之始。大輅寧有椎輪之
言大白牛車妙則妙矣。而比曼荼羅教
無盡莊嚴。猶如椎輪比於大輅淮南子注大
輅天子車也
椎輪白牛也 摧轅染淨等者。染淨
謂染淨本覺一乘妙體。故法華開題云。妙法
者且有六種淺深。一染淨本覺妙法。二清淨
本覺妙法。三一心法界本覺妙法。四三自一
心本覺妙法。五一如本覺妙法。六不二本覺
妙法。此就六重且分顯密妙法者。初五顯
妙法。後一密妙法。又前五中初四顯。後一祕。
又四本覺中更有顯祕。初顯後祕。如次可
知。今所説經者。染淨本覺之妙法也。何以得
知。他受用身應化佛隨機所説故染淨本覺
者。是後重生滅門。天台所立不後重生滅
所入一法界心故。摧轅者。喩自乘
進。謂因滿一乘大白牛車沈睡於染淨本覺
妙樂後位。故云摧轅。寶鑰云。問如
是一法界一道眞如之理爲究竟佛。龍猛菩
薩説。一法界心非百非千是。非中。非
中背天。背天演水之談足斷而止。審慮之
量手亡而住。如是一心無明邊域。非明分
 水波游艇等。此明第九住心也。水波
者。彼宗宗極之喩也。五教章上云。然此一乘
教義分齊開爲二門。一別教。二同教。初中亦
二。一是性海果分當不可説義○二是縁起
因分。即普賢境界也。此二無二全體遍收。其
水波。思之可見。游艇者。喩彼所乘。游謂
浮游。艇是小船也。風水龍王圓融無礙。高則
高矣。而尚在因分可説。未果分不可説
故喩小船。寶鑰云。雖此宮初發佛。五相
成身可追尋。即此義也。折楫者。亦住自乘
之喩也。寶鑰云。風水龍王一法界。眞如生滅
此岑風水龍王者。生滅所入名。判此住
論所説生滅所入三自一心之本覺也。
釋論第二五紙所入十名中。第三名出生
龍王。此有眞生二門差別。論云。三者名爲
出生龍王。此中有二。云何爲二。一者出生
光明龍王眞如
所入
二者出生風水龍王生滅
所入
第一龍
王以淨光明純淨
而爲依止。第二龍王以
水徳染淨
二法
而爲依止。二種本法出生龍王亦
復如是。一體本法以純淨法而爲其體。三
自本法以染淨法而爲其徳。乃至無始契經
中作是説。譬如大海中有大龍王。名曰
出生風水。從其徳頭頂生澄水生滅門
淨法
其尾末生標嵐生滅門
中染法
是龍故。大海
生滅門風水染淨常恒相續無斷絶。一心龍
王亦復如是。能出一切差別五有爲平等四無
種種諸法。常恒相續無斷絶。又論第三
云。風者喩無明住地。水者喩本覺眞心
妙雲開塔之朝。金薩潅頂之時。三密祕藏爀
神光而曜大虚。五智大我湛妙相以坐
。十六輪王各領自國。四攝宰輔分職利
他。恒沙萬徳森羅自居。無盡莊嚴塵麻非
喩。各奉大日之垂拱。如衆星共北辰。三十
七圓智微細住自然。四種曼荼羅本居金剛
。四種法身共陳斯道。十八瑜伽同示

解云。此正明今經也。於中初二句先明
教流傳閻浮之所以也。付法傳上云。第三
祖者釋迦如來掩化之後。八百年中有一大
。名那伽閼頼樹那菩薩薩埵唐云龍猛菩
。舊云龍樹
訛略
語也
迹南天。化被五印。尋本則妙雲如來。
迹則位登歡喜云云 開塔之朝者。龍樹
開塔之因縁。具如義訣。恐繁不引 金剛
薩埵潅頂之時者。謂於塔内親受潅頂也。
付法傳上云。遂則入南天鐵塔中。親授金剛
薩埵。潅頂持此祕密最上曼荼羅教
人間 三密祕藏等者。正明流傳。三密祕
藏即指金剛頂經。出生義云。大種性人法縁
已熟。三祕密教説時方至既出塔内
閻浮。故云爀神光等 曜大虚者。即出
世之意也 五智大我等者。自下明金剛
頂所説法門。所謂五智十六四攝八供等即
是金剛界曼荼羅法門也。五智大我即五如
來也。五智可知。大我者。疏第五云。大我
謂諸如來。成就八自在我。於法得自在者及
諸摩訶薩埵也此等諸尊各具三十二相八
十隨好。故云湛妙相。法華所謂微妙淨法身
相三十二是也 坐靈臺者。座表所證
五方如來所證法門各各有異。毘盧遮那住
普門法界門。阿閦住菩提心門。寶生住福徳
彌陀住智慧門。不空住精進門。其所坐。
師子座・象座・馬座・孔雀座・迦婁羅座。即表
此義。五種雖異而都言之則不心蓮。故
坐靈臺。靈臺者。心之異名也。莊子雜篇
第二十
七三
靈臺者。有持而不其所持。而不
持者也。注靈臺心也 十六輪王者。謂十六
大菩薩。所持三昧各各不同。故云各領自國
金剛薩埵主本有菩提心。乃至拳菩薩主
地成就等是也 四攝宰輔者。四攝謂鉤索
鎖鈴。宰謂主宰。各宰一職也。輔謂輔佐。
各輔政事。故云分職利他。輔佐法王
來事也。此中五佛喩垂拱之君。十六菩薩
萬國君長。四攝比朝廷百揆。四波八供略
而不明也。恒沙萬徳者。此二句明現劫十
六尊五類諸天乃至無盡無餘諸佛也。恒沙
萬徳者。祕經云。各於五智光明峯杵。出
五億倶胝微細金剛。遍滿虚空法界 二
教論釋此文云。此明三十七尊根本五智各
恒沙性徳 所謂各具五智無際智。謂
之恒沙萬徳。森羅謂多羅列也 自居者。自
謂自爾。猶法爾。居謂居住。言一一功徳
皆是法爾常恒不壞法身。簡彼暫現即隱佛
。故云自居。祕經次文云。常於三世不壞
化身利樂有情。無時暫息。即是也 無盡莊
嚴者。恒沙萬徳顯現於外。是云無盡莊嚴
即曼荼羅之異名也。第一疏云。佛從平等心
發無盡莊嚴藏大曼荼羅已。還用開
發衆生平等心地無盡莊嚴藏大曼荼羅。妙
感妙應皆不阿字門云云 又云。如來亦爾。
必定師子吼宣説一切智門。故先奮
現無盡莊嚴藏。所謂莊嚴者。謂從一平
等身一切威儀。如是威儀無密印。從
一平等語普現一切音聲。如是音聲無
眞言。從一平等心普現一切本尊。如是本
尊無三昧。然此一一三業差別之相。皆無
邊際不度量。故名無盡莊嚴也 塵麻
者。擧喩顯無盡義。塵謂微塵。義訣云。以
切世界末爲微塵。此諸世界尚不數。況
復爲塵一塵一佛麻謂油麻。蓮心軌云。諸
佛如胡麻滿虚空界 各奉大日等者。
此二句正明曼荼羅相。無盡莊嚴海會諸尊。
繞中央毘盧遮那。謂之曼荼羅。奉請奉
。表眷屬義。大日是曼荼羅主故。以喩
。故云垂拱。第三釋曼荼羅義中云。若以
輪王潅頂之。則第三重如萬國君長。第
二重如朝廷百揆。第一重如宗枝内弼。中胎
垂拱之君。故花臺常智爲大漫荼羅王
 如衆星等者。論語第一云。子曰爲政以
徳。譬如北辰居其所而衆星共之。疏皇侃
云。北辰者北極紫微星。所福地也。衆星謂五
星及二十八宿已下三星也。三十七圓智等
者。此二句嘆曼荼羅徳。一切諸法至極醇熟。
平等一味無比味所
謂醍醐也
一處聚集聚集義曼荼羅
謂三十七智其相各別皆悉一相一味
實際更無少分未等一法未滿。故云圓智
聖位云。佛徳三十六皆同自性身。禮懺云。如
上金剛界大曼荼羅三十七尊並是法佛現證
菩提内眷屬毘盧遮那互體。即是也 微細住
自然者。祕經云。大日金剛峯微細住自然。今
是轉用明三十七智與本法身無二無別。故
云三十七圓智微細等。微細者。虚空無礙義。
謂三十七智衆相差別。不差別互相融
會。是云微細。下文云。一一福徳資糧。一一
智慧資糧。住於果位量同虚空。然各各分
齊。各不雜亂。又各各智相。法住法位。性相
常住。無變易。故云住自然。又華嚴大疏
第三十四下九三云。達磨駄都此云法界。亦
法爾法爾即自然。亦法界者。即實際。疏
第一云。由此衆徳皆悉一相一味。到於實
。故名集會。故知三十七尊皆住實際
住自然也。四種曼荼等者。所謂大三法羯
也。此嘆所説法也。居金剛性者。金剛性所
謂阿字門。疏第十二云。阿字門如來金剛性
而功徳藏具足無缺常住妙理之門也所説
法門無量無邊不四曼。四曼者。a@aa@ma@h
四字。其體阿字。故云本居金剛性。聖位云。
自受用佛從身流出無量菩薩皆同一性金
剛性。亦即是也。四種法身等者。此二句能
説教主。謂一一諸尊皆具自性受用等四種
法身。爲自受法樂故各説此經。故云共陳
此道。寶鑰下云。眞言密教兩部祕藏是法身
毘盧遮那如來與自眷屬四種法身。住金剛
法界宮及眞言宮殿等。自受法樂故所演説
十八會指歸等其文分明 十八瑜伽等者。謂
金剛頂一十八會。會會雖異。皆説三十七尊
瑜伽法門。故云同示此趣
斯乃不此身頓證佛位不共佛法速疾
神通之教也。自輪王種性祕密加持。何能
聞不思議法難信之教
解云。初二句嘆祕經頓成功徳也。故總指
上所説斯乃。大日經第三云。不於此
得神境通歩大空位而成身祕密
 身祕密者。謂證得法身三密具如
身義釋
是頓證佛位也 不共佛法者。釋經云。純一
者表如來瑜伽。不三乘同共教。故唯如
來究竟内證。不共佛法。法圓樂智 速疾神
通之教者。疏第一云。龍樹以爲。如人遠行
羊去者久久乃到。馬則差速。若乘神通
人於發意頃便至所詣。不發意間云
何得到。神通相爾。不疑。則此經深旨
也。又釋眞言道清淨句法云。所謂清淨句
者。即是頓覺成佛神通乘也 自非輪王等。
此明感應勝相也。輪王種性者。簡三乘
而明祕教相應機。機教相應入潅頂壇
祕密戒者。總云輪王種性。疏第八擧
王太子潅頂職位。以顯法王子潅頂相者。意
此矣。然疏第一釋第三劫菩薩中。擧輪王
太子喩以明初地淨菩提心功徳彼釋明
地正所被機。今是轉用少分相應機亦稱
王種性。若云爾。未初地者豈無
潅頂而修行此法乎。故第三卷云。以先安
住心諦理人自不多得。但使本淨
已。正趣是中者即可無礙慧爲建
悲生曼荼羅也。應之。又聖位經云最上乘
者。出生云。大種性人。菩提心論云。上根上智
人等皆是也 祕密加持者。明法佛神變加
。凡祕密經所要。所謂諸佛加持護念。故
大日經名神變加持經。夫毘盧遮那常住
悲加持三昧。有機則應。猶如方諸向月水降
圓鏡向日而火生。謂之祕密加持。以加持
故即能發生宿殖之機。若其不爾凡夫豈得
甚深法而生信乎。故云何能聞不思議
之法等。疏第四三十一云。十方世界諸衆生。少
求聲聞。求縁覺者復少。求大乘
者甚希有。求大乘者猶爲易。信此法者最
難。故以普眼之。堪是法者。猶
彌大海之塵渧
  於綱緒中私開十門。一辨能説教主。二
説經時分。三演説經會處。四明經本
不同。五述經本支流。六明結集異説。七
流傳縁起。八演教體。九辨宗趣。十明
所被機根
第一辨能説教主者。經云。一時薄伽梵。乃
至常恒住三世一切身口心金剛如來。理趣
釋云。婆伽梵者。能破義也。所破即四魔也
夫薄伽梵有多義中。獨取能破義者。意爲
法身斷徳義也。故知。薄伽梵者即自性
法身也。疏第一云。薄伽梵者即毘盧遮那本
地法身。本地法身即是自性法身也。二教論
云。自性自受用佛。自受法樂故。各説三密。
之密教。又云。唯有自性法身。以如義眞
實言。能説是絶離境界。是云眞言祕教。金
剛頂經是也破四魔者。即自受用徳也。故
第十四二十五右 云。毘盧遮那世尊正等覺坐
菩提座。觀十二字眞言四魔降伏。此法界現
生三處流出天摩降者。謂大日如來坐菩提
時。平等觀法界而説十二句眞言王。即
此力能降四魔其罪垢也。然四種魔
中。三摩無色。是佛於阿迦尼吒天時。已降
伏之。唯天摩有相。爲世界中知自在
故。復於此土而現天摩知毘
盧遮那世尊。於尼吒天伏三摩。成最正
。稱爲自受用佛。即是此經教主也。已降
四魔故稱云婆伽梵也。問自性自受是二身
名。何故合呼云自性自受。答自性理也。自受
智也。智證於理。爲自受用。爲顯理智冥會
稱云自性自受。其實是自受用佛也。故性靈
集第九云。理佛智佛祕宮受樂。乃至密則本
有三密以爲教。具説自證理。如義語眞實説
者也。理佛智佛者。謂理智冥會。即自受用佛
也。故五密軌云。若依毘盧遮那佛自受用身
所説内證自覺聖智法云云二教論引此文
云。是金剛頂所談毘盧遮那佛自受用身所
説内證自覺聖智法者。此則理智法身之境
界也
第二説經時分者。今此經自受法樂常恒三
世不絶説故。以一切時其説時。故經云
常恒三世一切身口意金剛如來云云大日經
第一云。毘盧遮那佛一切身業一切語業一
切意業。一切處一切時於有情界説眞言
道句法又經云一時。梵云samayasamaya
者。一義第六疏等義。故知一時者。即是一切時
也。然小野纂要云。若准釋迦説教次第。法花
後説眞言教。金剛頂三十七尊出生義云。起
化城以攝之。由糞除以誘之。及干大種性
人法縁已熟。三祕密教説時方至。遂却住
受用身。據色究竟天宮。入不空王三昧。普
諸賢聖地位之漸階。開等妙之頓旨
若依出生。次法花此經。其時分明。云
何會釋。凡此經宗有淺略深祕二重説。出生
所説淺略隨他説。隨於機情其説時也。
所謂一切時者。隨自深祕説。若約佛界。則
自眷屬常恒説法。機根熟者則入説會
味妙法。是故約機云乃至遂却住自受用
身等。既云自受其實是常恒説也。慈覺疏
出生會云。若依此文出生義應云大日如
來説法有時。何故今云一切時耶。答此亦
且就一分機熟而爲時。至是非普説
之時。又云。大興善寺傳法阿闍梨云。諸宗所
立皆是隨機。若准實義説毘盧遮那如來
説法時。應一切時
第三辨説經會處者。經云。一切如來遊戲處
住阿迦尼吒天宮中大摩尼殿云云其會處
亦有淺深二門。若淺釋者。即所謂第四禪色
究竟天是也。若深解者。謂隨如來有應之處
此宮。即是常恒不斷之説處也。祕經
云。唯此佛刹盡以金剛自性清淨成密嚴
華嚴。以諸大悲行願圓滿諸有情福智資糧
之所成就。慈覺疏云。言阿迦尼吒天者。不
是世間所説三有色界頂天。是則毘盧遮那
心中本有大菩提心光明心殿。故瑜祇經云。
金剛界遍照如來。以五智所成四種法身。於
本有金剛界自在大三昧耶自覺本初大菩提
心普賢滿月不壞金剛光明心殿中云云阿迦
尼吒此云色究竟。心是諸法究竟所歸故。爲
究竟。故華嚴云。三界唯心也。實相功徳妙住
之境。金剛五智心王都故。爲天王宮良惟
色究竟之稱。足密嚴會場。祕密心殿實
所以
第四辨經本異者。此有二。先辨其異。次正
今所釋經。初辨異者。開題云。此經都有
十萬偈十八會。通號金剛頂瑜伽。別名者隨
會樹號。初會名一切如來眞實攝大乘大教
。即此經是也。乃至此十八會瑜伽。或四千
頌。或五千頌。或七千頌。都成十萬頌。又一
本開題云。是經有十萬頌三百卷大般若經二
十萬頌譯
六百卷
併思
又大日經開題云。此經總有三本
一法爾常恒本。諸佛法曼荼羅是也。二分流
廣本。龍猛所誦持傳十萬頌經是也。三略本。
三千頌云云又依義訣。彼塔内本都有
。一無量頌廣本。訣云。其大經本。阿闍梨
云。經夾廣長如床。厚四五尺。有無量頌。在
南天竺界鐵塔之中云云又云。菩薩大藏塔内
廣本絶世所無。二次略本開題云。分流
廣本是也
訣云。
此經有百千頌。廣本非此土所聞。是諸佛菩
薩等甚深祕密境界相。亦非聲聞縁覺及人
天小智之所聞知。此地梵網經兩卷。從此經
出淺略之行相也。其中廣相未堪。此
略瑜伽西國得潅頂者説授相付。而其廣本
亦不之。其百千頌本。復是菩薩大藏經中
次略本也 次略本者。是龍樹大士於塔中
&T047368;之經也。又訣明此義云。此大徳至
心懺悔發大誓願。然後得此塔中。入已
其塔尋閉。經於多日此經王廣本一遍
謂如食頃。得諸佛菩薩指授&T047368;持不
忘。便令塔。塔門還閉如故。爾時書
&T047368;。有百千頌。此經名金剛頂經者。
菩薩大藏塔内廣本絶世所無。三略本。訣
云。此經百千頌本。此國未有。此略本者。於
開元之初。金剛菩提三藏云。我從西國
來度於南海。其有大船三十餘隻。一一皆
五六百人一時同過大海。行至海中
於大風。諸船及人竝皆漂沒。我所附船亦將
沒。爾時兩本經夾。常近於身受持供養。其
時船主見船欲沒。船上諸物皆擲海中。當
時怖懼忘經夾。其百千頌亦擲海中。唯
略本此略本者。恐是略出經金智譯
四千頌者。海雲&T047368;云。金剛頂梵夾略本四千
偈。中本十萬偈。廣本則無量百千倶胝那庾
多微塵數偈今統衆説總有四本。一無量
頌廣本唯在塔内
此土
二百千頌本宗家云分流廣
。海雲云
略本有二。一四千頌金智譯
略出經
二三千頌不空
譯大
教王
經也
問宗家所謂法爾常恒本與訣所謂無
量頌本同爲異耶。大經要義辨其異云。
法佛恒説者。指性海常談故。不結集
。彼塔内本。既定經夾云四五尺。結集云
無量頌。非法爾。彼性海談者。金剛頂經略釋
云。雙圓性海常談四曼自性。重如月殿恒説
三密自樂。人法法爾興廢何時。機根絶絶正
像何別
次明今所釋經者。即大廣智三藏所譯三卷
經是也。依十八會指歸初會有四大品。一金
剛界品。二降三世品。三遍調伏品。四一切義
成就品。於中第一三四各説六曼荼羅。第二
一品獨説十曼荼。總合成二十八曼荼羅
也。今此經。別譯第一金剛界品中。大曼荼
羅成身一會。爲三卷故。其品題云金剛界
大曼荼羅廣大儀軌品。金剛頂經略釋云。初
會中有四品。乃至四品中各具四智印。初品
四印中。先廣説大曼荼羅儀則。故云儀軌
。然宋譯三十卷教正譯初會全分故。總具
四大品二十八曼荼羅也。今此經。對彼宋
彼初卷第六二十
九紙
。然彼經。闕
四大品中各一印曼荼羅。恐是梵本有異故
耳。又依宋譯及指歸文。初會終説諸部祕密
成就助成方便宋譯第二十四(六丁)所明一切如來
攝眞實。一切儀軌隨應方便大教理
分第二十三之一已下四分是也。經卷
云。自下四分並諾佛祕密教理所攝也
兼説普賢菩薩
於閻浮釋迦身八相作佛等事。如
總第一會也。今且出初會六曼荼羅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然現圖金剛界曼荼羅總圖九會。於此六曼
理趣。降三世羯磨會。降三世三昧耶
。總成九會。其理趣會即第六會也。三世二
會於物會中。降三世曼荼羅而開出也
第五辨經本支流者。龍樹所誦十八會十萬
頌經總爲本部。其餘皆從此而分出故。總
支流也。故略出經云。我今於百千頌中
金剛頂大瑜伽教王中。爲修瑜伽者成就瑜
故。略説一切如來所攝眞實最勝祕密之
三十卷教王出初會全分。三卷教王出
初會有四品中之第一品。故皆是本部之支
流也。今具擧諸經
金剛頂瑜伽略出經念誦法經四卷金剛
智譯
  此經多分略出初會。兼雜他會説。總説四會。於
中成身羯磨三摩耶三會。從初會金剛界品所説大
曼荼羅中第一金剛界大曼荼羅出。大供養一會從
第四廣大供養羯磨曼荼羅出。又説召罪。摧罪。業
障除等印明。是皆從第二降三世品出(見三十卷
經第十。十紙)此外初起行住作法並正覺壇十三尊
曼荼等。皆是應
餘會中而出
金剛峯樓閣一切瑜伽瑜祇經一卷金剛
智譯
  古來有二義。一此經十八會外深祕經(云云)一凡金
剛頂不十八會。故此經亦十八會所攝(云云)
金剛頂修習毘盧遮那三摩地念誦法一卷
金智譯
  心覺發問集意。此軌從金剛界品所説一印曼荼
出。依十八會指歸一印曼荼羅具十七尊。十七尊
者大日爲中四波八供四攝總成
七尊。此軌中亦説此十七尊
虚空藏求聞持儀軌一卷善無
畏譯
  此軌從初會中一切義成就品而出。彼品説寶部
。金剛頂開題云。第四一切義成就大品中説六曼
荼羅。此中説寶部虚空藏法(云云)儀軌
内題下注云。出金剛頂一切義成就品
金剛頂蓮花心念誦儀軌一卷不空譯
  此軌有成身羯磨三昧耶大供養四會。與略出經
義相同。此等外有慾大樂等印明。應是從第六理趣
會中
而出矣
金剛頂三十七尊分別聖位經一卷同譯
  金剛界品第一
曼荼羅中成身會
金剛頂壽命陀羅尼經一卷同譯
金剛頂壽命陀羅尼儀軌一卷同譯
  此二本出初會
第二降三世品
大樂金剛不空眞實三昧耶經一卷同譯
金剛頂瑜伽他化自在天理趣會普賢修行念
誦儀軌一卷同譯
  此二經從
六會而出
金剛頂瑜伽金剛薩埵五祕密修行念誦儀軌
一卷同譯
  此軌應是從第十三中而出。指歸云。復説祕密中
曼荼羅十七尊支分。共成五尊同居一蓮臺等
金剛頂勝初瑜伽中略出大樂金剛薩埵念誦
儀軌一卷同譯
金剛頂勝初瑜伽普賢菩薩念誦法一卷同譯
大樂金剛薩埵修行成就儀軌一卷同譯
  此三本從第八會而出。
彼會名勝初瑜伽
金剛頂一切如來眞實攝大乘現證大教王經
二卷同譯
  此經大都與
蓮心軌同也
諸佛境界攝眞實經三卷罽賓三藏
般若譯
  此經亦應從初會金剛界品而出。然
不空所譯三卷教王等説相大異
佛説一切如來眞實攝大乘現證三昧大教王
經三十卷
  施護三藏宋朝太平興國年
中翻。初會四大品皆具
佛説最上根本大樂金剛不空三昧大教王經
七卷
  法賢三藏宋太平興國中譯出。是十八會中第六會廣
本也。不空所譯理趣經彼會略本。故段段曼荼羅等不
之。七卷經具説之。又明世出
世間種種悉地。與指歸説符合矣
佛説一切如來金剛三業最上祕密大教王經
七卷
  施護譯。十八會中第十五會名祕密集會瑜伽。此經
應是從彼會出。檢其説相指歸文最符合矣
右多依杲師

第六判結集淺深者。慈覺疏云。佛於六波羅
蜜經中。收攝法會以爲五分。一素恒覽。二
毘那耶。三阿毘達磨。四般若波羅蜜多。五陀
羅尼門。而擧五人以爲滅後傳教者。謂阿
難。鄔婆離。迦多衍那。曼殊室利菩薩。金剛手
菩薩。如次令各受持一藏。若依此義者。應
金剛手之我聞也。若依結集伴者。義通
阿難。亦將阿難故。智度第一百云。佛滅度
後。文殊師利彌勒諸大菩薩。亦將阿難
是摩訶衍。是故義亦通也智證大日疏鈔亦
大同此釋也。辨云。此釋不依。智度云
是摩訶衍。不集陀羅尼藏。明摩訶衍者。
是顯諸大乘。非陀羅尼藏也。阿難何關金
剛頂陀羅尼藏結集乎。應知此釋不祕密
也。祕藏&T047368;云。結集修多羅藏阿難毘尼耶
優婆
離也
阿毘達磨藏迦旋
延也
般若藏文殊祕密藏普賢
是守護國界經所説。又顯教中説云。佛滅度
後。普賢文殊菩薩。率阿難鐵圍間。結
諸經。是則總。守護國界經所説別耳 解云。
總者與智度説同。總云摩訶衍。別者如
護經。別開陀羅尼藏。爲金剛手所持。應
金剛頂等祕密陀羅尼藏。唯金剛手結集。阿
難不關也。況且自性法身與自眷屬各説
三密門。謂之金剛頂大教王。既云與自眷
。阿難何關。又大日經開題云。問何人如
指言。答有三釋。初vajraatva之詞也。次vairu
cana親之指言也。三dharma爾有。無人増減。無
人増減mayazr@uta者。金剛薩埵釋云。離傳聞
工言。我金剛薩埵親大日尊聞也。復次廣
眼尊親指自證境如寶智説。言如是我
聞覺知此釋眞僞未審。然
義甚深故今用
解云。有三重釋。第一
守護説同。即是金剛薩埵結集故。自指
如是我聞。第二是一重深釋。海會諸尊皆
悉如來。能聽所聽皆金剛性。一體無異。唯是
一毘盧遮那。故云vairucana親之指言也。第
二十卷疏明金剛手觀音等種子皆悉具
行證入方便五義畢云。以是義故金剛手
者。即是大日如來。觀世音亦是大日如來。文
殊師利者亦是大日如來。乃至鬼神八部。一
一亦有此義。亦即是成大日如來。體雖
而義各異。所以瑜伽中云。毘盧遮那言。我
即是文殊觀音等。我即是天。即是人。即是鬼
神。即是龍象。如是等無即是者由此義
今且分別説聽。大日爲教主。金手爲
告主。其金剛手即毘盧遮那故。金剛手聽即
是大日自聽。故云如是我聞。第三約法。是
祕中深祕也。凡此經自受法樂法爾常恒説。
故云dharma爾有。大日經云。此眞言相。非
切諸佛所作。不他作。亦不隨喜。何以故。
是諸法法如是故。若諸如來出現。若諸如
來不出。諸法法爾如是住。謂諸眞言。眞言法
爾故法自説法。法自聽法。故云無人増減
第十一疏云。此阿字即是佛口。即是佛心。即
是説者。即是聞者。法界依力。無等之力而生。
平等語表出無量聲。即是如來普門導利之
語業作用也又梵網開題云。一一字字句句。
皆是諸尊法曼荼羅身也。因縁結集學彼本
自由云云是故金剛薩埵結集時。安
如是我聞之詞。其源依毘盧遮那親指之言
毘盧遮那亦作始説之。法性法爾離造作所
。一字一文遍法界。無始無終亙三世。各
各聲字帶理趣。法然而有故離佛天人造作
意明。金剛薩埵結集時。安如是我聞之語
者。學彼法然本有而云如是。如是者。顯法
爾義。故劉虬注無量義經云。至人説法。但爲
如。唯如爲是。故云如是法住法位
如。第七云。龍樹云。此中法位即如是之別名
此法爾如是。故知顯法住法位。常
恒如是非是佛自作。故云如是。我今結集亦
復如是。結集法爾説聽而非造作。正顯
如是。夫宗家建立法爾常恒經本故。
其結集亦立法爾義。是祕密不共甚深之
妙旨也
第七明流傳縁起者。此亦有二。初總明
浮流傳。次明大唐翻譯時節。初閻浮流傳者。
毘盧遮那於自證宮之金剛薩埵。金剛薩
埵自持在南天鐵塔。以待龍樹開見。佛滅度
後八百年中。龍樹大士自入塔内。親隨
之。從厥以來次第相承流傳閻浮。性
靈集第九云。如實智雷震於法界殿。祕密曼
荼傳於閻浮提。從金剛薩埵傳授龍猛菩
。師師相傳迄今不金剛頂義訣云。其
大經本。阿闍梨云。經夾廣長如床。厚四五
尺。有無量頌。在南天竺界鐵塔之中○時
大徳。先誦持大毘盧遮那眞言。得毘盧遮
那而現其身及多身。於虚空中此法門及
文字章句。次第令寫訖即滅。即今毘盧遮那
念誦法要一卷是。時此大徳。持誦成就願
此塔。於七日中遶塔念誦。以白芥子七粒
此塔門乃開。然後得此塔中。入已其
塔尋閉。經於多日此經王廣本一遍。爲
食頃。得諸佛菩薩指授&T047368;持不忘。
便令塔。塔門還閉如故。爾時書寫所&T047368;
。有百千頌。此經名金剛頂文 此中
者。即龍樹菩薩。具如
付法傳引十卷楞伽
又付法傳下云。金剛智
三藏説。如來滅後有一大徳龍猛。即蒙
薩埵潅頂加持。誦持所有祕密法門。宣布人
。又如前楞伽經如來懸&T047368;是其明證
次明翻譯時節者。貞元録第十五云。至癸已
年天寶十二載令河西武成城
元寺。譯金剛頂一切如來眞實攝大乘現證
大教王經三卷。行軍司馬禮部郎中李希言
云云開元二十九載之秋金智示寂。其後不
空三藏再詣南天。謁於龍智受大本金
剛頂經等。天寶五載還于唐國。至十二年
武威城開元寺譯十卷經。三卷教王即其
隨一也。吾大師入唐求法。大同元年歸朝。載
録奏進。是本朝之流傳也
第八演教體者。若順常途教。或以名句文
體。如唯識論第二。三
紙已下
或唯以聲爲體。如
雜集論第一
七紙
或具前二方爲其體。如維摩
菩薩
行品
或以唯識體。如無性論第一
眞如體。如起信論等。乃至大唐天台
賢首等諸師各各不同。具如彼疏&T047368;。今此經
要言之。曼荼羅爲體。曼荼羅者。即諸尊
各各三昧。於自證會自受法樂各説三密即
是教體也。經初所説五相眞言。是五佛三昧。
次説金剛薩埵等諸大菩薩眞言三昧是也。
又諸尊各各音聲及名句文等攝常途所謂
聲名句文等。又其各各三昧。所謂唯識眞如。
乃至法藏等所立海印炳現等。一一皆攝盡
更無餘。故稱云攝眞實大教王。諸佛境
界攝眞實經第一云。我今説是深妙法三十七
尊眞言

三世諸佛心中之心。一切如來佛法攝
此經。一切佛法從此經出。是法名爲一切
如來眞實境界大乘瑜伽微妙對法云云又其
謂諸尊三昧即是衆生自心。於中五佛四
波是心王花藏。十六尊等無盡諸尊。即是所
具百法心數眷屬。故大日經疏第五云。内心
妙白蓮者。此是衆生本心。妙法花陀利花祕
密幖幟。華臺八葉圓滿均等如正開敷之形
此蓮華臺是實相自然智慧。蓮花葉是大悲
方便也。正以此藏大悲胎藏漫荼羅之
。其餘三重是從此自證功徳流出諸善智
識入法界門耳此准知今此金剛曼荼羅
無盡海會。亦即衆生自心圓明月藏。迷此心
者稱爲衆生。悟此心者名爲諸佛。迷悟雖
異不此心。是以諸佛皆説此心。而令
如實悟入。故實以此心體即非他也。
此心即是曼荼羅。第十二釋摩訶薩意處云。
即指此衆生自心之處即一切諸佛大悲胎
藏漫荼羅也。故知今此教體廣之則曼荼海
會無盡莊嚴諸尊三昧。統之則衆生一心普
賢圓明本具月藏也
第九宗趣者。當部所崇曰宗。宗之所歸曰
趣。宗有總別。總謂三密爲宗。兩部雖異不
三密平等法門故。故出生義云。法縁已
熟三祕密教説時方至疏第一釋越三時如
來之日加持故身語意平等句法門云。平等
法門則此經之大意也。又三密平等即眞言
義故。總云眞言宗。疏第一云。眞言梵曰
怛羅。入眞言門略有三事。一者身密門。二者
語密門。三者心密門云云 其別者。兩部異宗。
彼名胎藏宗。此名金剛頂宗。胎藏名理。金
剛稱智。愚按抄興教
大師
云。問何以得金剛
界是智。胎藏界是理。答祕藏等中分別説故。
又胎藏大日住定印是表圓寂也。金剛大
日結智拳印即顯大智也。又云。胎藏之名
已是理之攝持不共等義。金剛之稱亦是智
之能破能勝等義。又胎蓮花爲宗。理之清淨
攝持不共等義故。金月輪爲宗。表智之能照
能破明了等義云云一心本法雖體性平等。理
智功徳義門不雜亂。故於不二獨尊之境界
兩部理智曼荼。理攝持故胎藏九尊凝
蓮之相。智光照故金剛五佛嚴坐月之貌。點
塵身雲恒沙心數亦以如是。論其法體全理
全智無妨無礙也。又不二義章云。即理是智
之金剛。即智是理謂之胎藏。已各圓滿何
互相對。各離待對倶居不共。又云。若擧
胎藏不此外。若胎爲主金剛攝入此中
各獨尊無比。不二唯一。相即互融。輪圓周備
今正金剛頂爲宗故。金剛頂名通十八會
具如下解。趣者。謂境行果。境謂所觀境圓明
月輪。故經云。我見自心形如月輪。行謂三
密。果即五相。故菩提心輪云。凡修習瑜伽
觀行者。當須具修三密行。證悟五相成身
云云
第十明所被機根者。此亦有二。一正被。二普
通。初正被者。出生義云。大種性人。法縁已
熟。三祕密教。説時方至。遂却住自受用身
色究竟不空王三昧。普集諸聖賢。削
地位之漸階。開等妙之頓旨云云 大種性人
者。簡三乘一乘一切顯機。今眞言門菩薩。
身語意戒。生在佛家初地
位也
族姓子。即
大種姓人也。第五疏云。初句言佛子者。梵
矩羅是族義。部義。補怛羅是男子義。若
世諦釋。於四姓中。生皆名大族。故云族姓
。今得如來家。於諸族中最爲殊勝。故
族姓子。經云若族姓子住是戒者當以身
語意合爲一者。此戒梵云三縛羅。是共縁共
成此戒之義。所謂惠方便等所集成云云理趣
釋云。毘盧遮那如來名遍照教主報身佛自報
色界頂第四禪色究竟天成等正覺。爲
菩薩四種自證自覺聖智云云 此諸菩薩
者。即大種姓人。故得味自覺聖智也。又
大日經云。復次眞言門修行菩薩行諸菩薩。
無量無數百千倶胝那庾多劫。積聚無量功
徳智慧。具修諸行無量智慧方便皆悉成就
知對一切顯機眞言門修行菩薩。正
是此經正機也
次普通機者。金手發問佛隨問答者。非
會座大菩薩等。其實爲遠及未來
有縁者皆入此道。故理趣釋云毘盧遮那。
大衆中爲未來有情修瑜伽者。對諸十地
菩薩。説受持讀誦具修行福利。速滅無始時
來無量諸重業障。乃至未來際悲愍廣大
願力。周遊六趣樂有情。由聞及修不染
諸不善異熟業。獲得世間出世間殊勝
悉地。即於大十六生金剛薩埵菩薩等。
乃至金剛拳菩薩。最後身便成毘盧遮那身
又云。佛告金剛手菩薩。若未來有情聞
此中修理趣福利。心不猶豫能發淨信
行。則現世惡報及來生能轉定業。疾證無上
菩提知今日入潅頂壇。隨分修瑜伽
者。皆是密乘有縁之人。若如説修行。成
世間出世間悉地豈是唐損乎。故大日經説
三劫六無畏次第漸入相。疏第三云。漸次證
入者。如初無畏時。以聲字觀曼荼羅行
第二無畏於有相觀中曼荼羅行。乃至第
六無畏於平等心中曼荼羅行。離垢以去
各於自地觀心中曼荼羅行云云 又釋
一無畏云。佛言祕密主。彼愚童凡夫修諸善
不善。當善無畏者。善義通於淺
。今此中意明十善業道。如世人十不
善道因縁。漂沈惡趣窮已。後得順世
八心。也漸受三歸戒無量世人天中
後至涅槃以免離三途劇苦。名最初蘇息
也。若眞言行者。初入三昧耶三密供
修行位與此齊等也。又第十卷釋聲字
云。即是最初發足處也知初入三昧
三密修行者爲第一無畏。即是最初發足
處。謂之未來有縁機。從此漸進乃至第六
無畏稱爲正機。正機者。謂見心佛佛自
。自證雖高從發足處而起。良惟我等凡
愚。遇難遇之法。信難信之教。應佛懸&T047368;
未來機之稱。自宿殖之漸善諸佛之加
豈有此事。實可貴實可喜矣



金剛頂大教王經私&T047368;第二
 沙門曇寂撰 
第二解題名者又擧開題解
自解
開題云。次演題額者。所謂金剛頂瑜伽一切
如來眞實攝大乘現證大教王經是其額也
解云。此標題名。今依指歸標名。故云金剛
頂瑜伽。經題無瑜伽兩字也 題額者。正字
通云。題梯尼切。音啼。説文額也。又云。額説
文顙也。増韵題也。又云。書題。註疏有孟子
題辭。所以題號孟子之書 題即額也。連綿
題額
此有二總與別也。總者金剛頂瑜伽五言是
也。此經都有十萬偈十八會。通號金剛頂瑜
。別名者隨會樹號。初會名一切如來眞
實攝大乘現證大教王。即此經是也
解云。此明題有總別二義 金剛頂瑜伽
者。是十八會通稱。一切如來眞實攝等者。初
會別名。故指歸標云金剛頂瑜伽有十萬偈
十八會。次一一題中皆略去金剛頂瑜伽言
意顯此五字通諸會。此經都有十萬偈等者。
明金剛頂瑜伽言十八會之通稱也。十萬
偈者。所謂十萬頌廣本也。此偈者。以梵文
三十二字一偈。所謂首盧偈也。法花義
疏第二云。偈有二種。一首盧偈。凡三十二
字。是外國數經之法。數經之法者。莫
行與偈頌。倶具三十二字便爲首盧。二結
句偈。要以四句備足然後爲偈。別名等下。
指歸文十八會各各別名。即此經也
者。宗家加釋。意明初會即今所釋經
次第二會名一切如來祕密主瑜伽。於色究
竟天説。具四大品。廣説微細實相理。及廣
魔醯首羅天摩醯首羅天以偈與
剛菩薩酬答
解云。具擧指歸文。下皆准知。此會廣説
摩醯首羅故名祕密主瑜伽 祕密主者。是
能降主也。故初會中明三界主大自在
云。一切如來増上主宰金剛手等。亦當准知
凡降魔者。皆是金剛部三昧故 於色究竟
天者。色究竟天是諸佛成覺處。除滅魔醯
首羅根本無明最正覺故。此處最相應矣
 具四大品者。三十卷第十四。大金剛部廣
大儀分云。我今次第當説最上四印曼荼
其相猶如金剛界今亦准知。應是猶
如初會説耳 説微細實相理者。此會所
色界頂魔醯首羅。其實衆生自心無始無明。
實相法門豈得之乎。智度五十六
云。魔有四種。乃至此中以般若力故。四魔
便。得諸法實相煩惱斷。則壞煩惱
。天魔亦不其便 祕密宗云實相
者。謂五色五大。故第六疏釋五色中云。令
種種普門身皆同一實相色。亦云法界不思
議色法界者。即實相也。又第四釋警發地
神偈云。如實相世尊昔在菩提漫荼羅。降
伏無明住地魔王及與塵沙大衆時。以般若
波羅蜜手屡舒五力。案一切衆生心地云云
降魔故稱佛云實相世尊。其印般若手。
謂大空也。五力即實相故云實相世尊也。又
第十四釋十二眞言王云。大日如來坐道場
時。平等觀於法界而説此十二句眞言王。即
此力能降四魔其罪垢 十二眞
言其體五大三密。即是實相。故云以此力能
降四魔。應知佛界大魔界五大同一實相。謂
之實相理也。微細者。降色界頂根本無明
微細魔故。其能除法亦復微細。祕經除自然
微細定。應之。微細梵云suk@smi。亦云
微妙。又不動尊降三界主大自在天。祕密漫
荼羅品其所持刀云微妙大慧刀。刀表實相
。即是微細實相法門也 降魔醯首羅者。
前云於色究竟天。即知是色界頂大自在天
也。第十四云。大日如來云云前
然四種魔中。
三魔無色。是佛於阿迦尼吒天時已降
。唯天魔有相。爲世界中知自在力
故。復於此土而現伏天魔 今依此釋。色
界頂魔即表煩惱蘊死三種魔。然宋譯第九
及理趣經第三等。皆云往詣須彌頂金剛摩
尼樓閣等故。知是第六天魔也。故總有二種
降魔。於色界頂自受用成正覺時。除滅三
。又爲一切衆生見佛威神故。詣須彌
第六天魔。是化身降魔也。第六疏釋
大勤勇聲除衆生怖畏中云。爾時地神歡喜
展轉稱説。乃至聲及淨居。爾時大梵天等八
部衆等見此伏魔之外迹。是故有名稱生。號
大勤勇者。然我實成佛處則非彼等所
測量
第三會名一切教集瑜伽。於法界宮殿説。
一切如來異口同音問金剛薩埵菩薩一百
八問。金剛薩埵一一答
釋經五部具會章云。此中曼荼羅廣大。如
切教集瑜伽經所説。薦福大和尚金泥瑜伽
曼荼羅是也此言之 一切教集瑜伽
者。與五部具會同也。釋經意金剛部中曼荼
羅皆具五部。一一聖衆具無量曼荼羅。四印
等亦復無量。餘寶部等三部亦爾。稱云一切
教集瑜伽者。是此義故耳。今所引略。指歸具
文云。此經中説大曼荼羅五部。一一部中五
曼荼羅各具三十七。都成一大曼荼羅。一一
尊各説四印。所謂大印三昧耶印法印羯磨
印。各説成就法。此經中説一百二十五種護
摩爐。所求各異 此文與釋經説其意大同

第四會名降三世金剛瑜伽。於須彌盧頂
説。金剛藏等八大菩薩一一尊。各説四種曼
荼羅所引文略
具文往見
解云 金剛藏者。謂金剛手也。大日經第二
云。金剛藏之右所謂忙莽雞文殊及虚空藏
亦云金剛藏。寶菩薩百八名中云。嚩日羅
二合&T008862;婆。因菩薩百八名中云。嚩日囉二合
捨。又百八契印云。金剛藏。o@mvajra曰羅
samayasatva samaya恐具
。即是今金剛藏之梵名也。八大菩薩者。具
理趣釋
第五會名世間出世間瑜伽。於波羅奈國空
界中説。略説五佛曼荼羅等
解云。指歸次具文云。及諸菩薩諸外金剛部
曼荼羅。一一曼荼羅具四種。各説引入弟子
儀及求悉地佛菩薩是出世間。外金剛
部即爲世間。故云世出世間瑜伽
第六會名大安樂不空三昧耶眞實瑜伽。於
他化自在天宮説。此經中説普賢菩薩曼荼
羅及毘盧遮那金剛藏等曼荼羅
解云。此中所説所謂理趣經也 他化自在
者。謂欲界頂也 普賢曼荼羅者。即初段十
七尊曼荼羅。是本有三昧故云普賢曼荼羅
也 毘盧遮那者。謂第二段 金剛藏者。指
第三降三世品。若約八菩薩。是金剛手曼荼
羅故云金剛藏 等者。等取觀自在已下諸
也。所引文略。具文往閲
第七會曰普賢瑜伽。於普賢菩薩宮殿中
説。普賢菩薩等至金剛拳及外金剛部一一
尊。各説四種曼荼羅
指歸具文云。説引入弟子儀。説四種印
世間出世間悉地。此經中説修行人無時
無方不世間禁戒。以菩提心先。無爲
戒爲解云 普賢瑜伽者。又有普賢金
剛薩埵瑜伽念誦儀軌一卷不空譯恐從此會
出。軌明道場觀云。次想自心在須彌頂本初
心無二邊普賢境界。又云。曾入金剛界曼荼
菩提心戒。於諸有情大悲愍。拔濟
安樂心不身命云云 今云菩提心爲先者。
即此義也。無爲戒爲本者。無爲戒即菩提心
戒也。疏釋無爲戒云。獲除蓋障三昧時。心
之本性即是尸羅。非造作法。不他得。故
言住無爲戒 心之本性尸羅者。即普
賢大菩提心也 普賢宮殿者。謂須彌頂也。
蘇悉地疏第一明經説處云。若明處者。應
普賢宮。即須彌山頂。金剛手所住無
普賢宮故也普賢梵云samantabhadra。與su
mi體同。又月云suma。須彌即普賢圓明月
輪大菩提心也。宜矣其住須彌頂
第八會名勝初瑜伽。於普賢宮殿説。大略
第七會
具文云。於普賢宮殿説。普賢菩薩等至
剛部。各各説四種曼荼羅。説實相理及分
別諸曼荼羅儀則。稍廣於第七會説大略同
 勝初瑜伽者。不空譯勝初瑜伽軌從此會
出。故具題云金剛頂勝初瑜伽中略出大樂
金剛薩埵念誦儀軌。普賢菩薩等者。若准
七會普賢菩薩等至金剛拳菩薩及外
金剛部。恐是文略耳
第九會名一切佛集會拏吉尼戒網瑜伽。於
眞言宮殿説。此中説自身本尊瑜伽
身外立形像
此會殊甚深。具擧文辨之。所引次文云。廣
實相理。并説五部根源。并説瑜伽法。具
九味。所謂花麗金剛
薩埵
勇健毘盧
遮那
大悲持金
喜笑
觀自
嗔怒金剛
恐怖降三
厭患釋迦
牟尼佛
奇特金剛
瑜伽中毘
盧遮那
 解云。此會説祕密戒。夫戒者。
諸佛大事因縁故皆悉集會。故以爲會名也。
第三釋同共集會入大悲胎藏三摩地文云。
即以此本願因縁故。一切如來同共集會。
僧中有大事因縁若結界若
説戒之類
則衆僧集會同
共印持。以一戒一見故。不別衆也。今將
滿足一切智智法門。亦是諸佛大事因縁。
同一本誓同一法界故。皆悉集會共以
加持也今亦如是。是諸佛同道戒故。皆
悉集會也。拏吉尼者。疏第十眞言釋云。次
荼吉尼眞言。此是世間有此法術者。亦
自在呪術能知人欲命終者。六月知之。知
己即作法取其心之。所以爾者。人身中
黄。所謂人黄。猶如牛有黄也。若得
者。能得極大成就。一日周遊四域。隨意所
皆得。亦能種種治人。有嫌者術治
極令病苦。然彼法不人。要依自計方
死者去六月即知之。以術取其心。雖
其心然有方術。以餘物之。此人命
亦不終。至死時方壞也。大都是夜叉大
自在。於世人所説大極。屬摩訶迦羅。所
大黒神也。毘盧遮那以降伏三世法門。欲
彼故化作大黒神。過於彼無量示現。以
身在曠野中。以術悉召一切法成就乘
空履水皆無礙諸荼吉尼。而呵責之。猶汝常
人故。我今亦當汝。即呑噉之。然不
彼。伏已放之悉令肉。彼白佛言。我
今悉食肉得存。今如何自濟。佛言。聽汝食
死人心。彼言。人欲死時。諸大夜叉等知
命盡爭來欲食。我云何得之。佛言。爲汝説
眞言法及印。六月未死即能知之。知己以
法加護。勿他畏得損。至命終時
取食也。如是稍引令道故有此眞言
又天台別行疏上二十五 云。復噉精氣鬼。人
心中有七渧甜水。和養精神。鬼噉一渧
人頭痛。三渧悶絶。七渧即死按甜水即am@r
te甘露命根也。如來臍眞言釋云。am@rte
露也。甘露者。智智之別名。一切智智即衆生
本心也。故知甜水即甘露。甘露即是心也。故
疏云。取其心之。又菴摩羅識與am@rta
同。菴摩羅識。所謂自性清淨心。亦名汗栗
。即是衆本心也。應知甘露一切智智者。
正是三世無礙戒體性也。然荼吉尼噉滅一
切衆生本性戒體故。即是菩提心障礙也。網
梵云@sa@mbhara戲論義具
第五疏釋
是障礙之喩也。第五釋
戒相偈中云。復次裂諸想網。是三嚩羅三世
無礙
義。謂戲論諸見之網。經緯相成。重復交絡。
故名爲網。今行者觀身口業自無別體。統
本唯是一心。而此心實相常是平等法界。
是故住此戒時。種種身口意業。皆同一相。無
量見網皆悉淨除。是故得住無戲論金剛
此義故。毘盧遮那現摩訶迦羅降
伏三世身而降伏彼。三世者。謂三毒三界。
差別見網。今約所降三世荼吉尼網戒。其
實所謂三世無障礙戒也。理趣釋云。摩訶迦
羅者。大時義。時謂三世無障礙義 又荼吉
尼屬大黒者。表障礙以爲功徳也 眞
言宮殿者。眞言梵云mantra。具形音義三。即
三密平等義。與三世無礙義同。即説處相應
矣。第五云。三嚩羅者。是平等義。佛言。以
口意合無一者。即是住三平等法門。所以得
三世無障礙戒也 此中説等者。明
説法門。夫三世無礙者。所謂心之本性即是
尸羅。非造作法。不他得。故云自身
本尊。即是初地已上心佛顯現境界故。
廣説實相理者。心之本性尸羅者。即是自心
實相。正是此會所謂法門也。五部根源。猶如
疏釋方便究竟句醍醐之妙果三密之源
是也。具九味者。此中所説。全與大日經白檀
曼荼羅九位同白檀曼荼羅者。正是第六夜
授三世無障礙智戒也。是皆第一重諸尊。
曼荼羅中。極無比味。無過上味故云味。
又戒具解脱義。所謂如來解脱味也。今具配
解者。金剛薩埵者。謂彼阿闍梨位也。薩埵是
阿闍梨三昧故。花麗者所謂尸羅莊嚴也。毘
盧遮那者。彼云五如來位。此總徳故。即
五智。彼此不違也。毘盧遮那者。謂内心大我
勇健菩提心。故稱云勇健。持金剛者。謂金剛
手。是大悲拔苦三昧故云悲。觀自在即蓮花
手。住現法樂。故云喜笑。金剛光者。當彼不
動尊。金剛光者。謂日輪。義與火生三昧同。
嗔怒即不動威怒王也。降三世者。彼此不異。
釋迦者。當三角佛心印。亦名大勤勇印。第
六釋菩提樹下降魔義大勤勇。三角釋迦
共大精進義也。厭患者。患謂三毒。厭患即破
有義也。金剛笑者。南方如意珠尊眷屬。即當
一切菩薩如意珠位也。奇特者。所謂奇特怪
哉之笑也。瑜伽中毘盧遮那者。當佛母虚空
。母是定義。故云瑜伽中毘盧遮那。寂靜
者。大悲義。大悲色白也。第五釋佛母云。畢
竟淨句是彼教門之外飾。故曰縞素以爲衣。
即此之謂也
第十會名大三昧耶瑜伽。於法界宮殿説。
此經説偈云。愚童覆無智。不此理趣。餘
處而求佛。不此處有。十方世界中。餘處
不可得。心自爲等覺。餘處不
解云 大三昧耶者。大梵云mah@a。普賢眞言
釋云。mah@amaha大中之大。空中之空。又ma
也。ha性地六度
經第九
我性即佛性也。理趣經云。
所謂一切有情如來藏。以普賢菩薩一切我
故。是也。三昧耶者。是平等義。一切衆生。等
佛性。無差別。故云大三昧耶。偈云
自爲等覺。即明此義也 法界宮殿者。佛性
亦名法界。疏第九云。以法界故名爲
。應知法門説處其義相應矣 愚童覆無
智者。愚童謂六道凡夫。無智即無明也。疏第
一云。愚童薩埵。謂六道凡夫。不實諦因
。心行邪道。修習苦因。戀著三界。堅執不
捨。故以爲名。又釋無始生死愚童凡夫執
著我名我有文云。無始生死者。智度云。世間
若衆生若法。皆無始。經中佛言。無明覆。
愛所繋。往來生死。始不可得。乃至菩薩觀
無始亦空。而不有始見中。不知此理趣
者。謂不一切衆生悉有佛性理趣也。若
大日經是明外道違理心也 餘處而求
佛者。謂初二劫行者雖悉有佛性理。尚心
外而求故云也。疏釋第二劫畢云。然上來原
始要終。自一毫之善。以至於超度人法
有無二障。雖宗極炳著。轉妙轉深。猶是對
治心外之垢。尚未此心中祕密種種不思
議事。從此以後方乃説之 十方世界中等
者。述明心外無佛義。可知 心自爲等覺等
者。此即第三劫菩薩境界也。疏釋如來應正
等覺非青非黄等文云。此宗辨義。即以心
如來應正等覺。所謂内心之大我也。内心
大我者。所謂佛性。見此佛性正等覺顯
即是第三劫菩薩。心自證心。不他得
故云餘處不説佛
第十一會名大乘現證瑜伽。於阿迦尼吒天
説。廣説實相理及三十七尊四印等
尼吒天説次文云。毘盧遮那等至金剛毘首
羯磨菩薩及八大供養四攝出生。同眞實攝
瑜伽。一一尊具四種曼荼四種印。廣説實相
理心建立曼荼羅儀則 此明色究竟
最正覺出三十七尊。故云大乘現
證瑜伽 等者。等四佛四波 至金剛毘首
等者。乃至東西南總明十六尊。合次八供
四攝。總成三十七。此明三十七尊流現。故
出生。是此出生諸佛自證。故心建立等即
是所謂祕密曼荼羅儀則也
第十二會名三昧耶最勝瑜伽。於處空界菩
提場説。此經中於自身上立曼荼羅。説
自身本尊瑜伽。廣説阿字門通達於染淨有
爲無爲無礙
菩提場説次文云。毘盧遮那等四部中上首
菩薩。金剛拳等二十八菩薩。及外金剛部。各
各説四種曼荼羅四印等。此經中云云 於虚
空界菩提場者。謂於菩提場虚空界中説。
如第五會於波羅那空界中説。此説處
阿字大空無礙。故此經廣説阿字門也。
等者。等取四佛。四部中上首者。四部謂阿閦
金部。寶生寶部。彌陀蓮部。釋迦羯磨部也。上
首謂金寶法業也。王尊已下十二菩薩。及四
波八供四攝云二十八菩薩。總成三十七
 於自身上建立等者。與大日經祕密曼荼
同。具如第十六卷疏釋 廣説阿字門者。
若入阿字門則達有爲無爲等一切諸法本
來不生。自住實際。故疏釋第六無畏云。爾
時於有爲無爲二種扼縛息處。即是眞言
行者虚空無垢菩提心也。又云。因果自他有
爲無爲等一切諸法。入此如實智中。究竟平
等。同一實際。無淺深之異入如實智者。即
阿字門也。故第七疏云。若見本不生際
者。即是如實知自心。如實知自心即是一切
智智。故毘盧遮那以此一字眞言入阿
字門即是無生法忍此義具如
日疏私&T047368;
得無生忍者。
即入祕密曼荼羅。故上云。於身上建立曼荼
羅。即此義也
第十三會名大三昧耶眞實瑜伽。於金剛界
曼荼羅道場説。十方一切諸佛異口同音請
金剛薩埵。唯願説三昧耶眞實教法。我等先
已受訖。唯願金剛薩埵爲菩薩説。薩埵得
請已。説普賢菩薩十七字眞言等
解云。等者。等次文。今具出之。説適悦不
曼荼羅。具十七品。説四種曼荼羅。説一百
八道契。説通求世間出世間悉地。隨此諸菩
薩及外金剛部。各各説本曼荼羅十七尊支
。各復入本尊身。共成五尊同居一蓮花
。説一字眞言。從眼口及一切支分。變異即
印。但住大印。結羯磨印。不先行。不
結護加持。亦迎請。宿業罪障不
。亦不障礙。速疾成就 大三昧耶眞實瑜
伽者。即金剛薩埵三昧。故理趣經題云大樂
金剛不空眞實三昧耶。此會説十七字眞言
即斯義也 金剛界曼荼羅道場者。謂三十七
尊集會故。云金剛曼荼等。故禮懺云如上金
剛界曼荼羅三十七尊。又此道場名即表
生自心。百八契印偈云。臍輪次上金剛宮。心
王明月藏中住。疏第八釋正覺壇云。方壇即
是大因陀羅。心王金剛界 應知此心即是
金剛界。此心具三十七尊。故云曼荼羅。蓮
花三昧經云三十七尊住心城。又菩提心論
三摩地段廣明三十七尊流現相。禪要云。三
摩地者。更無別法。直是一切衆生自性清淨
心。故知金剛曼荼羅道場者。即是一切衆生
自性清淨心。良惟此義與普賢三昧最相應
矣。十方一切諸佛者。謂五佛及無盡無餘佛
也 我等先已受訖者。受授也。古通用。故指
歸中授皆作受。受四種眼。爲弟子速證
菩提法等是也 得請已説等者。於第六會
佛説十七字眞言。具如理趣釋。今亦爲
説。故云得請已説等 普賢者。本有薩埵
之稱號。正是説本有三昧故云普賢十七字
。適悦不定者。不定恐不空寫誤。具十七
品者。恐應是理趣經十七段矣。説一百八道
契者。有金剛頂毘盧遮那一百八尊法身契
印一卷善無
畏譯
恐從此會中而出。共成五尊等
者。此即五祕密曼荼羅也。一字眞言者。應
是理趣經所説重吽字
第十四會名如來三昧耶眞實瑜伽。此經中
普賢菩薩。十六大菩薩四攝爲一身。及五部
圓融。如來部即金剛部。蓮花部即寶部。互相
渉入
次全文云。法界即眞如。般若即實際。於假施
異。於本即一體。次普賢諸菩薩及外
金剛部。各各説本眞言曼荼羅本印契 如
來三昧耶等者。此亦金剛薩埵三昧。此中説
相與理趣經五部具會相似。恐是無量無邊
究竟如來故云如來三昧耶等 普賢菩薩
等。杲師鈔云。普賢延命也。十六大菩薩四攝
一身故也。普賢延命二十臂也。此持物
十六四攝三昧耶也。可 今助一解
云。前會説十七尊眞言及五祕密曼荼羅。依
此思之。此明五部具會。十六大菩薩者。
應是欲觸等十六尊。合普賢總成十七尊
也 四攝成一身者。四攝者。召縛引喜。總言
之則攝持義。謂攝持十六尊普賢一身
四攝成一身。即五部具會義也 五部圓
融者。明五部具會相。謂十六大菩薩以爲
。四方即金剛部等四部。合中普賢總成
部也 如來部即金剛等者。杲師引祕經金
剛即寶光。蓮花即羯磨。如如同一即此身五佛
云云所引文與今不同。文明可見。今是與
五密軌同。軌云金剛薩埵五密爲如來部。即
是金剛部。即是蓮花部。即是寶部。五身同一
大蓮花云云 應知今十六菩薩者即是
欲觸等五密文分明也
又宋譯經第
二十七二十四云。薩埵無始亦無終。斯乃虚空
出生相。乃至最初覺了自心已。成佛菩提如
教説。即彼所成佛世尊。出生一切如來部。由
是便成如來部。即此説爲金剛部。淨蓮花部
成亦然。此復説名大寶部。此佛所説一切如
來輪法門問此中擧佛金蓮寶四部。何故
羯磨部耶。答寶及羯磨本自相同。不
圓融。故唯擧寶部也。具明其義。四大品
中一切義成就品即是北方羯磨部也。然指歸
一切義成就品六曼荼羅中。皆是寶部三
昧。明第一曼荼羅中云。入此曼荼羅
匱業。説豐財佛菩薩位及世間榮位
乃至第四羯磨曼荼羅具三十七尊○説
持掘伏藏事業法。并説寶部中廣大供養諸
云云又宋譯經第二十一卷云。一切義
成就大曼荼羅廣大儀軌分第十九。爾時一
切如來又復雲集。咸共稱讃。已得一切如來
潅頂寶者。執金剛尊。聖虚空藏菩薩摩訶薩
一百八名而伸勸請頌曰。虚空藏尊利有情。
摩訶薩埵大光耀。大寶復爲妙勝寶。稽首歸
命金剛寶此百八名皆悉明
空藏尊功徳往見
又第二十三十九云。
法當羯磨印。想空中畫金剛寶。其寶
置自分位中。想已得成羯磨主又第二十二
三所明。一切義成就曼荼羅中。一一眞言皆有
囉怛那句。印皆作寶形。明羯磨部寶部三昧
也。又五密軌十三云。寶部一切義成就。是以擧
寶則具羯磨故。總云五部圓融也。又諸金
剛杵配四部時。五股爲東。三股爲南。獨股
西。十字爲北。南方三股二股相合爲十字
故。寶即羯磨也。又三股杵名事業金剛見疏第
十三卷
知南方三股即事業義也。又karma此云
kara福徳義藏品帝
釋眞言中
亦應併思。又
羯磨總通如來部等四部是總故不擧也。諸
佛境界經中卷明五佛印中。明中東南西四
畢。次説北方不空成就無怖畏印云。一
者中方毘盧遮那如來。能滅無明黒暗。出生
般若波羅蜜等。盡虚空界洞達光明。二者東
方不動如來。能摧一切頻那夜迦惡魔鬼神
等。悉令不動。三者南方寶生如來。能除貧乏。
施天宮殿。天飮食。天衣服。天音樂。悉皆圓
滿。四者西方無量壽如來。能與行者三昧大
樂。如是四義具足圓滿。由是義故名無怖
畏印北方羯磨總具四部也。法界即眞
如等者。眞如理也。法界謂事法界。界名
。縁起事法不相雜亂。謂之事法界。是即
事理無礙也。般若謂能證智。實際即所證
境。是明境智無二一體。此會中不説處
演密抄第一引指歸文云。第十四會名如來
三昧耶眞實瑜伽
同處
知於金剛界曼荼
羅道場説也
第十五會名祕密集會瑜伽。於祕密處説。
謂喩師婆伽處説。號般若波羅蜜宮。此中
教法壇印眞言住禁戒。似如世間貪染相
應語。佛言。汝等清淨相應語有何相状。我之
此語加持文字化縁方便引入佛道。亦
無相状。成大利益。汝等不疑。廣説
相三摩地四種曼荼羅四印等 喩師婆伽者。
杲師云。喩師二字漢語。婆伽兩言梵名。喩
婆伽處。可訓。師者佛也。喩佛女人云云 此
解甚拙。今按喩師婆伽應是梵語。喩師言未
何義更檢婆伽即祕密義也。故云祕密處
教王經下云。次當祕密成就。於婆伽
身。女人或丈夫一切想入已。彼身令遍舒
又佛説大悲空智金剛大教王經第一云。如
是我聞。一時薄伽梵。住一切如來身語心金
剛喩施婆倪數祕密中祕密出生妙三摩地
時彼世尊從是三摩地起讃言。善哉善哉。金
剛藏菩薩摩訶薩。奇哉金剛薩埵大薩埵三
昧耶薩埵。大悲空智金剛大菩提心之所
大悲者定也。蓮花也。空智者慧也金剛
也。所謂蓮金相合。稱此云祕密。欲此祕
密法事故。入喩施婆倪三摩地也。理趣釋
觀音章云。以自金剛與彼蓮花二禮和合成
爲定慧。是故瑜伽廣品中密意説二根交會
世間貪染相應
語者即此義也
五塵成大佛事。以此三摩地
獻一切如來亦能從妄心起雜染速滅。疾
本性清淨法門成大佛事者。所謂現法
樂住也。故第五釋觀音云。此像及菩薩身。皆
現法樂煕怡微笑之容又第二十釋
量壽尊云。此是受用佛。即是成大果實。受
用其果無量不思議現法之樂又祕密八印
中。觀音眞言有薄伽嚩世尊。薄伽具現法
樂義見。又現法樂者。定慧和合而生
。所謂金剛薩埵surata大貪染三昧也。第
十七云。梵音蘇羅多是著義也著微妙之法
故。名蘇羅多。復次蘇羅多者。是共住安樂義。
謂共妙理而住。受於現法之樂也。又理趣
釋云。妙適者。即梵音蘇羅多也蘇羅多者。如
世間那羅那哩娯樂。金剛薩埵亦是蘇羅多。
無縁大悲遍縁無盡衆生界。願安樂
利益。心曾無休息。自他平等無二。故多
羅多 應知喩師婆伽者。是祕密義。祕密者。
定慧和合而生妙樂。以事顯理。故以世間
貪染相應語。顯内證祕密事也。又婆伽者。
是女人義。謂女人爲祕密處也。女人多欲爲
義。故次云貪染相應語。疏釋六十心中云。
云何女心。謂隨順欲法者。亦是人趣心。但
多欲異耳。如經説言。女人多欲百倍
於男子云云 號般若波羅蜜宮者。擧其異
也。女是定義。定即實相般若。從此生
礙知見人故。亦名般若宮。故空智經云。瑜
施婆伽出生妙三摩地。疏第一云。復次帝釋
聲論謂女人爲婆伽。是欲求因縁息煩惱義。
又是所從生義。金剛頂宗即翻此義女人
者。即是般若佛母。無礙知見人皆悉從是生。
其有志求因縁與相應。煩惱戲論皆悉
息滅。非世間欲熱雖小止息而實更増
也。以密教不直宣故。多有是隱語
學者當類思夫般若有實相觀照二
種實相定也境也。觀照即能證智也。以心實
相智心之實相。境智皆般若。此時得
法樂。現法樂者。即菩提心生。得此心者。不
思議解脱菩薩。是云生無礙知見人。第十一
得見法安樂住文云。或令見法住安樂行
發歡喜心也即法喜
初地也
又云。五欲者。謂四無量及
菩提心。一切聖人以此現法而自娯樂供
如來。即是眞法供養法身佛理趣釋云。
他化自在宮者。名爲欲界頂。他化自在天王
宮殿菩薩。證第六地。現前地菩薩住般若波
羅蜜觀。多作此天衆王。爲天人般若波
羅蜜。其天界五欲殊勝超越諸天。是故毘盧
遮那佛。爲金剛薩埵大樂大貪染加持現
證瑜伽理趣。速疾由是得世間雜
染諸煩惱。超越魔羅之境知五欲與
相應。五欲者。其實四無量及菩提心現法
之樂。四無量者是悲。菩提心者即智。所謂大
悲空智。即是蓮金相合生妙樂也。似如世間
貪染等者。謂女人淫樂等雜穢語而説甚深
理趣。即是金剛薩埵大樂大貪當相即道法
門也。除蓋障等者。此菩薩除滅貪染
三昧。以相違法而爲疑問。亦是法門相應
之標&T047368;也。世間大人者。謂指佛。猶如
中尊等。麁言雜染者。麁言即雜染。四分戒本
云。麁思婬欲語者波逸提。即此義也 佛言
汝等者。遣淨相。凡一切語皆觸七處
起故。從縁無性。豈有可何相状。然執
淨語者。即是偏計所執也 加持文持者。
凡一切語本來不生。無染淨相。無相状
持文字。隨應化度成大利益。云何於
疑。故云不應生疑
第十六會名無二平等瑜伽。於法界宮説。
此中説生死涅槃。世間出世間。自他平等無
二。動心擧目。聲香味觸。雜染思慮。住亂心無
二。同眞如法界皆成一切佛身
解云 無二平等瑜伽者。意明生死涅證等
一切染淨諸法無量差別。皆悉同眞如法界
平等無二。本來與佛不異。故結云皆成一切
佛身。然杲師引祕經佛母品等。彼明
佛母眞言功徳所作三業皆同佛業。與
相似義即不同耳 於法界宮者。演密鈔云。
此經義大日經第十六法界宮處説也。所
以知者。此經云如來加持大金剛法界宮
云云今云。此解恐不爾。法界宮名同。非是日
經説處也。何者此經廣本有十萬偈。大日經
亦有十萬偈具如疏
第一卷
若爾都成二十萬頌。未
十八會二十萬頌説。應知毘慮經非
八會中所説也。恐旦兩部異宗所傳不同。
彼師只自讀經。不師師相承説。故爲
而已
第十七會名如虚空瑜伽。住實際宮殿説。
三十七尊四種曼荼四種印。此中修行者
一一尊相應。皆量同虚空。法身相應離
一切萬物。法體光明量同虚空無來無去。此
亦説虚空三摩地相應法
解云 如虚空瑜伽者。此會中説勝義曼荼
。故名如虚空瑜伽。都部要目云。五輪地輪
水輪火輪風輪空輪。此經中三種修行。菩提
心以爲因。大悲以爲根。方便以爲究竟。依
勝義世俗。若依勝義修行。建立法身曼荼
。是故此經中説先抨虚空中曼荼羅。是故
本尊法身。遠離形色。猶如虚空。住
三摩地。若依世俗諦修行。依四輪以作
荼羅。本尊聖者若黄色住地輪曼荼其形方名
金輪
聖者若白色住水輪曼荼羅其形圓名
水輪
聖者若
赤色住火輪曼荼羅其形
三角
聖者若青若黒住
風輪曼荼羅其形如
半月
知依勝義修行
法身曼荼羅等者。即此中義也 住實際宮
殿者。智度第三十二云。如法性實際者。是三
諸法實相異名。又云。破地相以爲微塵。以
方破塵終歸於空亦失堅形。如是推求地
則不可得。若不可得其實空。空則是地之
實相云云知大空不可得名爲實際。今説
勝義曼荼羅故。處亦與法相應。故以大空
不可得其説處。故云實際宮殿也 此
中修行者等者。明如虚空瑜伽相。法身相
應離一切萬物等者。即與要目觀本尊法身
遠離形色猶如虚空同也
第十八會名金剛寶冠瑜伽。於第四靜慮天
説。金剛薩埵菩薩。請佛爲大梵天五部
瑜伽
具文云。請佛爲大梵天娑訶世界主
部瑜伽曼荼羅引入弟子儀。具三十七。亦説
四種曼荼羅。具四印。下至外金剛部
學心念誦。於月輪上右旋列眞言字
心一一字。實相理相應。周而復始。亦通
世間出世間悉地。不珠遍數以爲
劑限。但證理門心不散動。住本尊瑜伽
限。此經中微細説不成就二十種相。及説
近悉地多種相 金剛寶冠瑜伽者。此
中説五部瑜伽曼荼羅。即是五佛三昧故。應
寶冠瑜伽。智度第九二十二多寶世界
中云。言此寶大菩薩所有以爲寶冠。寶冠
中皆見諸佛。又了達一切諸法之性解云。
寶冠中見諸佛者。諸佛謂五佛。即是五佛寶
冠也。又寶冠具了達諸法之性義。下云實相
理相應即此義也 第四靜慮者。倶舍第二
十八定品 云。第四靜慮名不動者。無災患
故。災患有八。其八者何。尋伺四受入息出息
此八災患。第四都無。故佛世尊説爲不動
今此會中説心念誦下云但證理門心不散
 即與彼不動地相應故於第四禪
也。大梵天者指歸云。娑訶世界主。今説處云
第四禪故。是第四禪梵王必矣。然法花序品
云。娑婆世界主梵天王。天台文句判爲初禪
。嘉祥義疏有多義中。第四禪主名梵天
。今按倶舍等小乘論。唯初禪梵王云大梵
天王。大乘説四禪皆有梵王。新譯仁王上云。
若菩薩摩訶薩。住百萬億佛刹。作初禪梵
。修萬億法明門。方便善巧智化一切衆
。若菩薩摩訶薩。住百億微塵數佛刹。作
二禪梵王。修百萬微塵法明門。雙照平等神
通願智。化一切衆生。若菩薩摩訶薩。住
萬億阿僧祇微塵數佛刹。作三禪梵王。修
萬億阿僧祇微塵數法門。以四無礙智
切衆生。若菩薩摩訶薩。住不可説不可説佛
。作第四禪大梵天王三界主。修不可
説不可説法明門。乃至常遍法界樂衆
 此經説。第四禪天云大梵天王爲三界
。前三禪中不大言。亦不三界主。驗
知今云大梵天娑訶世界主者。即是第四禪
天也。不假持珠遍數等者。洛叉翻爲十萬。亦
見。持珠遍數十萬爲限。是有相淺略洛叉
也。見謂通達見道通達即證理。是名深祕洛
。住證理門即是見義也
此十八會瑜伽。或四千頌。或五千頌。或七千
頌。都成十萬頌五部四種曼荼四印。具
三十七尊。一一部具三十七尊。乃至一尊成
三十七。亦具四種曼荼羅四印。互相渉入如
帝釋網光明交映展轉無限。一一佛等身
分。一一毛孔。一一相。一一隨形好。一一福徳
資糧。一一智惠資糧。住於果位量同虚空
然各各分齊各不雜亂。圓證四身。自性身受
用身變化身等流身
指歸等流身次文云。是能作頓利樂一切有
情諸菩薩聲聞縁覺及諸外道。名爲瑜伽金
剛一乘教王法
解云 或四千頌等者。辨經頌數。謂或四千
頌或五千頌。會會有不同。合十八會總成
萬頌也 具五部等者。略明經説相。謂十八
會十萬頌其説雖多。要不五部四曼四印
三十七尊也 一一部等者。如上所標五部
中各具三十七尊。謂金部三十七。乃至羯
部三十七等也 乃至一尊等者。謂金部三
十七尊其一一尊亦各各具三十七。乃至羯
部亦爾。一一部皆爾故云乃至。所謂各具五
智無際智之謂也 亦具四種曼荼羅等者。
啻一一尊各具三十七。亦各各具四曼四
。是對上總中四種曼荼四印亦也 互
相渉入等者。擧帝網喩圓融無礙義。此
中有二義。謂金剛部中三十七尊一一尊具
三十七四曼互相圓融。乃至羯磨亦爾。又非
只一部諸尊各各圓融。五部相對一一諸尊互
相圓融。故云展轉無限 一一佛身等者。此
圓融無礙各各諸相不相雜亂。上是差別
無差別。此即無差別差別。即不思議二諦也
一一佛等身分者。謂三十七尊一一尊亦具
三十七。指其一一尊而云也 一一相等者。
謂三十二相八十隨好也 一一福徳等者。
智度第十五及第二十七施戒忍爲功徳
。精禪惠爲惠明分。即福智二嚴也 住果
位等者。此二句通於一一佛等已下文。謂三
十七尊一一佛等皆是毘盧遮那内證功徳差
別智印。故與本法身無二無別故云
果位。其一一相好無盡。無盡故云量同虚空
華嚴經説報身他報 相好重重無盡。況是法
身相好乎。故聖位經云。報身佛自報頓證
口意三種淨業。遍周法界。於一一法門一一
理趣一一毛孔身分相好。盡虚空界相障
。各住本位以成遍照光明毘盧遮那自受
用身他受用身 然各各分齊等者。此二句
正明圓融不相雜亂也 同證四身者。一一
尊各各具四身也。指歸此次文。是能作等者

上明諸尊内證。此明化他相。文易可
已上 解指歸
因辨會處者。演密抄第十
一云。已上一十八會有一十四處。謂法界宮
三會三。十。
十六
普賢宮有二會七。八金剛界
道場二會十三
十四
倶十四處 今按第二會色究
竟天。第十一會阿迦尼吒天。此二名唯是梵
漢異。華嚴音云。阿迦尼吒具云阿迦尼瑟吒
阿迦者色也。尼瑟吒究竟也。言其色界十
八天中此最終極也即知是重處也。又第一
會指歸不説處。經云。一切如來遊戲處
阿迦尼吒天等。若爾阿迦尼吒有三會
故。都成十二處。何云十四處乎。杲師抄又
十四處十八會。又第十八會於第四靜慮
説。與色究竟其異云何。杲師辨云云 今云。
第四靜慮總指第四禪。色究竟天第四靜慮
中是終極處。各有&T047368;。擧總別處以爲
也。今明其標&T047368;者。十二處十八會總爲
十萬頌。法門雖廣所説法體不五部瑜
。是以五與十二十八數猶如五蘊十二處
十八界攝一切法故名爲一切法。今亦如
是。五部瑜伽十二處十八會攝一切法門
故名云攝眞實大教王。法門標相意在

若修行者普通達此理趣。與本尊三摩地
應。即與如上諸尊平等無異
解云。是宗家加釋。意明。如上所明十八會瑜
伽是所依教法。眞言行人依此教法而修行
故。略示其修相。其意可
如上十八會同説金剛頂相應之法故。通總
金剛頂瑜伽。如上總別名略釋畢
解云。此結釋也。指上十八會十萬頌中五部
四曼等金剛頂相應之法。是所修行法故。
故下云。金剛頂瑜伽是行。如來現證是果
是眞言行者所修行法故。總名金剛頂瑜伽
也 如上總別等者。金剛頂瑜伽是總。十八
會是別。具擧文釋之故云略釋畢
第一會中四大品。一名金剛界。二名
降三世。三名遍調伏。四曰一切義成就。即
四智印。大羯法三等印如次配之。此四
品中就總別二名中得名所由
解云。已上廣就十八會一一經題總別
畢。此還明初會中品號亦有總別二
也 有四大品等者。先示四大品相
指歸文 即表四智印者。要目云。一切印
契一切法要以四智印攝盡。大智印以
本尊瑜伽。三昧耶智印以二手和合金
剛縛發生成印
智印各本尊種子法身三
摩地一切契經文義
羯磨智印以二金剛拳如執
持器仗標幟如身
威儀
大羯法三等者。此十字宗家加釋也。杲
師云。問羯是北方也。何配南方降三世品
耶。答南方寶通北方之義。先段--。但降三
世配羯磨事理趣經第三段調伏難調釋迦
如來云云又云。時金剛手大菩薩欲重顯明此
義故持降三世印云云此段釋迦金剛手降三
世合爲一段。然釋經釋此段曼荼羅已上降
三世品釋迦北方羯磨部也。依此義降三
世品配羯磨曼荼羅也。降伏立相義事業故
羯磨部也。祕藏&T047368;降三世亙南北二方
見。准此等釋其意此解難依。且南
方應爾。何故三昧耶智印配一切義成就品
耶。今按恐是寫誤當大三法羯。故結護
云。四印會者。表四種曼荼羅義。大三法羯是
也。又理趣經轉法輪章及要目等皆此次第。
更有何所以大羯法三耶。此四品中等
者 正明品號總別二名。此中略示
大方具明也。品題云。金剛界大曼荼羅
廣大儀軌品之一 金剛界是總。餘皆爲別。
故次之卷皆略金剛界三字大曼荼羅廣
大儀軌品之二等
或古徳云。諸經題名或約人立名。阿彌陀藥
師經等是也。或據法得號。大般若大涅槃經
等是。或約喩名之。譬喩經是。法喩合立。妙
法蓮花經是。或人法喩倶擧。大方廣佛華嚴
經是
解云。已下廣經題總別名義。於中是先擧他
准。其義可
今此經題名。准古徳淺略釋人法喩三
金剛頂是喩也。一切如來人也。餘字法也。復
次有十對。一人法一對。如來人眞言等法故。
二法喩一對。金剛頂喩眞言等法故。三理智
一對。如來現證能證智眞如實相所證理故。
四體用一對。眞如實相體大乘教王等用故。
五教理一對。大乘教王等教眞如實相理故。
六行果一對。金剛頂瑜伽是行如來現證是
果。七能所一對。如來能入智金剛所入定故。
八因果一對。如來因。如來即菩提。菩提心爲
因故。現證果故。九非因非果一對。眞如實相
法然之理常恒之法非因縁生。是故眞如非
因實相非果。眞則眞如實則實相故。九體相
一對。眞如實相是體一切如來是相故。十相
用一對。一切如來相大教王用故
解云。此正明今經亦具三也。眞言以總持
宗故。人法融通互不相礙。次十對釋即斯
義也。大日經開題云。言人者即是人。一一字
人種子故。言法者悉是法。一一字法智印故。
喩者諸譬以淺顯深故。以此義故指
徳釋淺略也 復次有十對者。明
法喩十對也。初二對可知。第三中 如
來現證能證智者。如來是能證人。現證能證
智。現謂現前。證謂證智。人智不離故總擧
人智云能證智也 眞如實相者。眞實即眞
如實相也 大乘教王等用故者。凡諸佛法教
諸衆生斷煩惱得菩提以爲其用
云也 金剛所入定者。謂金剛三昧也 如來
因等者。如來謂如來藏。如來藏者所謂普賢
菩薩内心大我。大我即菩提故云如來即菩
。一切衆生皆悉具之故菩提心爲因故。因
是普賢圓因。果即毘盧遮那一一智智也 現
證果故者。現謂現前。證謂覺證。現覺諸法本
初不生稱爲一切智智。即是究竟果也。九
非因非果者。謂從因縁生稱爲因果。眞如本
有遠離因縁故云非因。一切諸法眞如爲
相是云實相。實相是常恒之法。常恒之法
因縁生故云實相非果 一切如來是相
者。證眞如實相稱爲如來。如來内證無量
功徳。外以三十二相八十隨好而莊嚴身
是云相也 相用一對者。自證眞如
莊嚴名爲如來。自成如來故即張教網
衆生是用也
復次約一一名句其義者。此亦二。一梵
言名成立。二唐言名句
解云。擧梵唐二題一一名句而解也
言名成立者。疏第七五紙經偈正等覺眞言
言名成立相如因陀羅宗諸義利成就文云。
今且約最初三昧耶眞言之。言謂一一
字。皆是一種入法界門。如言阿三迷者。阿
字是無生門。娑字是無諦門。摩字是大空門。
名謂此一一字門共成一名。阿名爲無。三迷
名爲等。若更合之即是無等也。成立謂籍
此衆名始終共成一義。如初句云無等
三等次云三昧耶共相成立。即是無等
三平等三昧耶也。復次以多名共成一句
謂諸行無常等。乃至綜此多句共爲
然後義圓。即是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
滅已寂滅爲樂等。皆是眞言所成立相。餘皆
放此
初梵言名等者。據西國語正呼vajrau@s@n@i@sa
sarvatath@agat@asamayamahaya@mdabhisa@mbodhi
mah@aaha@mra@mjasutra@mdavajra唐翻云
金剛
u@s@n@i@sa
sarva翻云
切諸
tath@agat@a如來如去
如知等
mah@aya@mda
bhisa@mbodhi現證mah@aaha@m大教rajasutra@m
唐梵翻譯如
解云。是初示唐梵翻譯。標梵名sutra@mda
daslash寫誤。slash是示終末義也 ya@mda者。第
七云。梵云衍那此翻爲諸梵文中作ya
nana第五字故ya字轉聲云衍。nada通同故。
今云ya@mda bhisa@mbodhi現證者。諸佛加持眞
sarvatath@agat@a一切
如來
bhisa@mbodhi現證菩
提也
t@a字引
a也。合次云abhi現也。sa@m證也。bodhi
也。總云一切如來現證菩提。今恐da字脱
。玄奘翻云現等覺。今翻云現證是略也。
此梵名中恐脱眞實及攝梵名。法輪眞言sa
tyai眞實力也。業障除眞言satyana眞實力也。
第七疏云。梵云satya
薩跢
此翻爲諦即眞實義
也。攝梵云@akar@sa
品疏
又宋譯經云。佛説一
切如來眞實攝大乘現證三昧大教王經
題無三昧兩字。按理趣經初段云薄伽梵一
切如來大乘現證三昧耶。或恐今經梵本脱
三昧兩字
梵言名成立者。一字曰言。二字曰名。多字
成立亦名句也。今言vajrava字是言。次
jra字亦言。二言合表一金剛名。是則二字名。
u@s@n@i@sa此亦三字合表一頂名。次tath@aga
t@a此亦四字合顯一如來名。如此一字二字
乃至三四字合詮一物名。積名成句。聚
頌。一名一句皆詮人法等名。此名言等義
甚廣無際如聲字義釋。且略
解云。明言名成立相也。與前所引疏釋
異。其義可知 如聲字義釋者。彼引大日
經等正覺眞言言名成立等文廣釋往見
復次金剛者。具顯祕二義。顯義者。金剛是世
間所有堅寶名。以喩如來實智。金剛寶具
功徳。此寶埋地不朽入火不鎖貧入難
得者富貴。戰具中最勝常恒堅固。如是如來
實智具多功徳。久埋無明煩惱地中不曾
朽爛。入無間嗔恚火消不融。下劣凡夫
億劫難見。若能得證爲三界王。横堅智杵
壞四魔。常住不變自在安樂
解云。述釋漢名。於中是初釋金剛兩字。此
淺深二釋。初淺略中亦二。初明金剛名
 顯義者者。標也。金剛者下釋也。釋亦
二。初總釋也 是世間所有等者。疏第一
云。如世間金剛寶有三事最勝。一者不可壞
故。二者寶中之上故。三者戰具中勝故 堅
寶者。即金剛寶。所謂帝釋所持者是。正法念
經第二十一畜生品云。爾時帝釋速過疾風。手
千刃金剛阿修羅。不以殺心 金剛
寶具下。次別釋也。此亦二。是初約喩。喩亦
三 此寶埋地等者。初明金不可壞徳。疏
三義中第一不可壞義也 貧人難見等者。
第二寶中之上義。諸佛所得無上寶智非
凡夫二乘境界。故約喩云貧人難見等。與
證所謂貧女伏藏喩同也 得者富貴者。喩
見佛性。謂地已上分見佛性。自在受用猶
如大長者。故云得者富貴 戰具中最勝等
者。即疏第三義。是明利用徳知。慈覺疏
第一五紙云。雲阿闍梨。金剛者。堅固義。以
一切如來法身堅固。不壞者。無生無滅無
始無終。堅固常在不壞也。寶中之上者。寶是
實相中道恒沙萬徳也。戰具中勝者。
即表第一義空一切煩惱無敵對者。此三即
是阿字三義。此等三法非佛所作及以非
天所作。法然道理無始無終無生無滅故云
金剛云云 如是如來下。二法説也。最初不
可壞義 無明煩惱地中者。總擧五在位。其
義可知 下劣凡夫等下。次明寶中之上義
 爲三界王者。此經宗寶部佛稱三界主。今
寶中之上義故擧相應稱也。理趣釋云 一
切三界主如來者。寶生如來也 横竪智杵
等下。明戰具中勝義也。横竪智杵者。略出
經第三五右 明阿閦尊三形云。帝釋方輪壇
蓮花座上畫横金剛杵形。於横杵上
跋折羅。此名金剛心印 謂之横竪智杵
若明其義。如來實智横遍十方竪徹三世
自在無礙故云横竪智杵。杵即戰具也 摧
壞四魔者。對喩中最勝義。剛強難壞無
四魔。佛智能摧故云最勝也 常住不變者。
常恒堅固。常住不變者。明佛智體堅。自
在安樂明摧四魔得益。謂摧四魔故得
在力。安住涅證大安樂
復次金剛名約顯乘一百差別。五十位各
能入智所入定
解云。此第二約金剛法體多少異而辨
淺深差也。此下初約顯乘 五十位者。仁
王花嚴優婆塞戒經等不立十信故。皆
四十二位。如梁攝論等十信故説
十位。今由此故云五十位
祕密乘竪位有一百金剛義。又一一地位
能入所入故。約横義一百別。五十位
人各具能入所入故。復有一千金剛。一一
地分十地故。復有微塵數不可説不可説金
剛差別
解云。此次總就祕密地位前顯教
數無量也 竪位有一百等者。前云横竪智
故。今約横竪而明義也。初竪義即與
異也。此中恐剩有一百別至能入所入
十五字。約横義三字當復有上而讀
 復有一千等者。即横義也 一一地分十
地者。上一百金剛各具十地故總成一千
也。此依疏第十五所明寶炬陀羅尼經十地
各具十地百心成佛義而明也
如是不可説金剛。然除淺就深攝
本有三十七金剛。就此三十七又分
入金剛智所入金剛定能證金剛人。總有
百二十金剛名。是三十七金剛。金剛智惠之
頂。金剛三摩地之尊。金剛人之王。此經能説
是三十七尊三十七王三昧。故名金剛頂
頂者頭頂。表佛行之無上。此三十七智三十
七定且約一曼荼羅上首之。約三重曼
荼羅眷屬一千五十七尊。此各各具定慧
及人。都有三千一百七十一尊。人及定慧悉
皆餘法所尊所宗。故共得尊名。若約一一曼
荼羅各具四種曼荼羅四智印無量無邊
金剛差別。何況十八會各具四種三十七乎。
帝網非喩塵墨難&T047368;。自如來智慧薩埵
定力誰敢究盡
解云。此明此經地位無量無邊也 除淺就
深者。五十位爲淺爲枝。三十七尊爲深爲
本。五十位者是行者階位。三十七尊即大日
差別智故。以淺深枝本之也。或可五
十位是顯教位。三十七尊正是此經階位也。故
即身義云。歡喜地者非顯教所言初地。是則
自家佛乘之初地。具説如地位品中。十六生
者指十六大菩薩生。具如地位品説文 地位品
者謂聖
位經
十地十六生是開合異故。十六生者即此
宗階位也 就此三十七等者。智定人三各
三十七故。總有一百二十一金剛名。今
滿數一百二十也。三摩地軌明五相
成身畢云。行者作是念已證金剛定。便具
薩婆若。我成等正覺。凡密教意有法必具
人。其智定人一具法門。無須臾離。故大日
法身而具此三。法身存色形者意在此矣。
天台雖無作三身。理寶約三身相即。故
法身位唯法不人體也 是三十七金剛
下。釋頂字。今約智定人頂字三云
頂尊王也。此經能説下。此三名結歸一頂
。三十七尊者。擧人顯智。三十七王三昧
者。此金剛三昧一切三昧中最勝故云王三
也 頂者頭頂等者。慈覺疏云。頂者是最
勝義。亦尊上義。謂此金剛教於諸大乘法中
最勝無過上故以頂名之。故雲阿闍梨釋云。
金剛頂者。如人之身頂最爲勝。此教於
切大乘法中最爲尊上故名金剛頂
表佛行之無上者。智謂能證佛智。定是所入
佛定。人即能行佛徳。故聖位經云佛徳三十
六皆同自性身。故總云表佛行之無上
此三十七智下。廣明三十七智定
量無邊金剛名也 約三重曼荼羅等者。解
云。此就初會曼荼羅而辨尊數也。三重者。
五佛四波十六大菩薩及四供養爲第一重
外四供養及四攝並現劫千佛爲第二重。五
類諸天爲第三重。總合三重成一千五十七
也。都部要目云。瑜伽本經都十萬偈有
八會。初會經名一切如來攝眞實。其經説
。佛部毘盧遮那佛
以爲部主
金剛部阿閦佛以
爲部主
寶部寶生佛
以爲部
花部阿彌陀佛
以爲部主
羯磨部不空成就佛
以爲部主
彼五部主各
各有四菩薩。以爲眷屬。前右左背而安列。
四内供養各屬四部。次第應第一重四外供
養亦屬四部。四門鉤索鎖鈴四部次第應知。
又有四方賢劫中十六大菩薩賢劫中一
千菩薩第二重又有五類天二類有四天
二十。竝後復有五類二十。五類者上
界四天。住虚空四天。遊虚空四天。地居四天。
居地底四天 第三
 前右左背者。中央大日向東而
坐。東方爲前。西方爲背。右
是南方左
即北方也
 此各各具定慧等者。約定慧人
増數義 都有三千一百七十一尊者。杲師
云。前一千五十七尊各各具智定人故。千
三千。五十三五十五則成百五十。七尊三
七二十一故前百五十尊加今二十一尊
百七十一尊。故都合三千一百七十一尊也
餘法所尊等者。因釋尊義。今約人故云尊。
今此三十七尊等皆悉毘盧遮那自内證徳同
自性身。故云餘法所尊。自餘諸法皆悉從
而出故云餘法所宗也。杲師云。餘法者謂顯
教。即五種住心也。彼顯教者。他受用應化佛
應機説故。前後兩重三十二種因滿法門也。
今眞言於性徳圓滿果海開佛菩薩等故。
因滿餘法所尊所宗也 若約一一曼荼
羅等者。此指初會四大品中初金剛界曼荼
羅中一一諸尊一一曼荼羅。一一諸尊皆
四種曼荼羅四種智印故。若依即身義
大曼荼羅又名大智印等故。四種智印即四
曼異名。二名並擧也 何況等者。如上所
是初會一曼荼羅諸尊。一曼荼羅尚無量無
邊。何況十八會總合諸尊乎。其義可知 各
具三十七等者。十八會中一一諸尊皆具四
種曼荼三十七智也 帝網等者。擧無量無
邊喩。華嚴玄談第六曰。如天帝殿珠網覆上。
一一明珠内萬像倶現。珠珠皆爾。此珠明徹
互相現影而無窮盡 塵墨者。法花化城
喩品
云。
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地種。假使有人磨
以爲墨。過於東方千國土乃下一點大如
微塵。又過千國土復下一點。如是展轉盡
地種墨。乃至點不點盡抹爲塵一塵一劫
自非如來智惠等者。智度第七二十五云。問曰
恒河沙中沙爲幾許。答曰一切算數所
知。唯有佛及法身菩薩能知其數。佛及
法身菩薩一切閻浮提中微塵生滅多少皆能
數知。何況恒沙云云中佛無礙智故自然了
知。菩薩入定而知。是爲異也
復次一切如來者。具顯密二意。顯義十方三
世一切諸佛名一切如來。是則各各衆生修
如實道。去成正覺來化衆生如來
解云。此釋一切如來四字。此亦有二。是初
顯教。此中取成實論意釋。論十號品云。
如來者乘如實道來成正覺故曰如來
密義五智佛名一切如來。聚一切諸法
五佛身故。此五佛則諸佛之本體。諸法之
根源。故名一切如來。此五智有二別。一自
五智佛。二他五智佛。他五智佛亦二。一先成
就者。二未成就佛。先成就亦二。一自先成就。
二他先成就。自他本覺佛則法爾自覺。本來
足三身四徳。無始圓滿恒沙功徳。所
恒沙性徳者。五智三十七智及塵數眷屬等
解云。此次約密義釋。理趣釋初丁云 一切
如來者。准瑜伽教中五佛是也。其五佛者即
盡虚空遍法界無盡無餘佛聚成此五身也。
而今云聚一切諸法者。一切諸法者。六度十
八空三十七品禪定解脱百八三昧門五百陀
羅尼門等。此宗意人法一體更無別異。爲
此義文云一切諸法。覺知此等諸法
稱爲佛陀故云聚一切諸法成五佛身。一一
諸佛皆具五智故云諸佛本體。如諸佛
諸法亦爾。故云諸法根源 此五智有二別
者。牒如上五智此亦有二別也 一自五
智佛等者杲師云。自謂行者自身。他即一切
衆生也。四曼義云。問四種曼荼羅者。唯具
法身如來所衆生所耶。答然具。問何。答
具於此具自他二義。問何。答一自二他。
問於此自他亦有何種耶。答有之。問有幾
何。答有四種。問何。答一自之自。二自之他。
三他之自。四他之他。問何自之自。他之他亦
爾。答自之自者自本覺佛。自之他者自煩惱
身。他之自者他本覺佛。他之他者他煩惱身
 於此四種中今自他者。當自之自與
之自也 他五智佛亦二者。謂於他五智
先成就未成就。先成就者。謂已成佛釋迦
彌陀等是也。未成就者。謂當成佛一切衆生
也。異本即身義云。問他亦有種耶。答有
。一先成就者他二未成就者他。問先成就
者何。答先者已成佛未者未成佛 先成就
亦二者。此就前先成就亦分自他也。杲師
云。異本即身義云。問先成佛有種。答有
。一者因縁已成就。二者本覺已成就
自先成就者。當本覺已成就。他先成就
者。當因縁已成就也。且約先成就釋迦如來
簡自先成就他先成就者。依釋迦如來
久遠實成之邊本覺已成就也。約釋迦如來
因位寶滿梵士之時。初發菩提心今日
成道邊者。因縁已成就已。今就先成就
自他者即此義也。今自他分別異初自他之
。初自他者已身爲自衆生爲他。今自他者。
先成就者一身上。本來成佛邊爲自。因縁
已成就邊爲他也此一段道範禪林等料
簡重重難甘心
今助
云。一自五智佛等者。自謂密教。他即顯
教。他五智佛亦二者。恐脱自字。當自他
五智佛。下云自他本覺佛。今當准知 一
先成就等者。一切諸佛自然自覺故云先成
。一切衆生雖具未顯故云未成就 一自
先成就者。自先成就謂密教佛。他先成就即
顯教佛。故下云此本覺有三種差別等。判本
覺有顯密有異也 自他本覺佛等者。此牒
自他本覺具明本覺相也。法爾自覺者。述
明先成就義。故下云自然自覺故名先成就
本覺佛 本來具足等者。明本有恒沙性
。釋論九丁云。超於十地無上地。圓滿
三身足四徳
故經云。薄伽梵金剛界遍照如來 以五智所
成四種法身。於本有金剛界自在大三昧耶
自覺本初大菩提心普賢滿月不壞金剛光明
心殿中。與自性所成眷屬金剛手等十六大
菩薩及四攝行天女使金剛内外八供養天女
使。皆已微細法身祕密心地。各於五智光明
峯杵現五億倶胝微細金剛滿虚空法
。諸地菩薩無能見倶不覺知
二教論下引此文自注云。金剛頂一切瑜祇
云。一時薄伽至遍照如來此以總句
諸尊徳
五智
所成四種法身謂五智者。一大圓鏡智。二平等性智。
三妙觀察智。四成所作智。五法界體
性智。即是五智佛也。四種法身者。一自性身。二受用身。
三變化身。四等流身。此四種身具横竪二義。横則自利。
竪即利也。深義更問於本有金剛界此明性徳法
界體性智
自在大三
昧耶此則妙
觀察智
自覺本初平等
性智
大菩提心普賢滿月
大圓
鏡智
不壞金剛光明心殿中謂不壞金剛者。總歎
諸尊常住身。光明心
者。歎心之覺徳。殿者明心身互爲能住所住。中者語
密。亦離邊義。此是三密離彼五邊百非獨住非中之
。等覺十地不見聞。所謂法身自證之境界也。亦
是成所作智。三密業用皆從此生。已上五句總明住處
住處名則五佛祕號
妙徳也。密意可知
與自性所成至身語心金剛
三十七根本。自
性法身内眷屬智
各於五智至倶不覺智此明三十
七尊根本
五智。各具恒沙性徳。若約次第有出
現之文。若據本有倶時圓滿如是諸徳
宗家一義五佛
爲住處。今依此義。助一義云。薄伽梵金剛界
遍照如來者。明教主也。大日經疏釋教主
云。薄伽梵即毘盧遮那本地法身本地法身
即自性法身。是此經教主也。金剛界者。心
王之異名。疏第八釋ra@m云。大因陀羅心王
金剛界 華嚴第二十七十向品云。願一切衆
生得卍相莊嚴金剛界心 遍照即毘盧遮那
翻名故。義與心王毘盧遮那同。心王毘盧遮
那。即本地身此經教主也。以五智所成四種
法身歎教主徳。此本地法身具自性等四身
是此四身各以五智成故云五智所成四種
法身也 於本有金剛界等者。正明住處
心殿中者。經於中兩字第七轉境於聲也
與自性所成眷屬等者。明眷屬成就也。故注
自性法身内眷屬智。一一眷屬皆悉金剛
自性毘盧遮那法身互體故。云皆已微細法
身等。夫法身者。具無漏微妙色相故。牆壁
礙猶如虚空故云微細。藏&T047368;云。凡佛者
有漏五蘊身。有無漏五蘊微細身。瑜伽十
二明三摩呬多地中云。微妙者。自地煩惱
愛味故得安穩道者所得道無退轉故
微細梵云suk@smi亦云
安穩亦suk@smi義也
婆沙七十三云。問中有微
細一切牆壁山崖樹等皆不礙。此彼中有
相礙耶。有作此説。此彼中有亦不相礙
極微細相觸身時不覺知知微細
即無礙義。中有色相其尚如是。而況法身微
妙色相乎 各於五智光明峯等者。明無際
。以此等故今引此經於五智三十七
智及塵數眷屬等義也 諸地菩薩等者。杲
師云。顯教十地菩薩等也。慈覺釋云。諸地菩
薩倶不覺知者。是約顯教諸地菩薩。若約
密根凡夫具縛尚得圓智。何況祕教諸地菩







金剛頂大教王經私&T047368;卷第三
 沙門曇寂撰 
又云。大日金剛峯。微細住自然。光明常遍
照。不壞清淨業。言大日金剛峯者。毘盧遮
那法界體性智是。微細住自然者。金剛自性
大圓鏡智阿閦佛是。光明常遍照者。南方寶
生平等性智自證徳是。清淨者。本來清淨心
妙觀察智無量壽佛也。不壞業者。無爲作業
者成所作智北方不空成就佛也
解云。又引經次偈五智義也 毘盧遮
那法界體性智者。毘盧遮那擧其梵名。下釋
峯爲頂義故。金剛峯即金剛頂。金剛頂即法
界體性智也。二教論釋本有金剛界明性
徳法界體性智。即與此同也。法界體性智
總具五智。金剛亦有五色別見慈覺疏
第一卷
五色金
剛即是五智故。以法界體性智金剛也。
峯云k@u@ta。積集義。維摩經寶積佛。新經云
言積聚五智及無盡衆徳超出一切
金剛峯。若配五字門是第五@a@h字義也。
本體a字是金剛義。具足衆點即峯積集義。
@a@h字即大日金剛峯法界體界性智也。第
二十卷釋@a@h八葉方所即此義
也。金剛自性者。即初a字義。第十二云。阿字
如來金剛性。金剛性者。所謂阿字門本初金
剛。即是阿閦佛金剛不壞菩提心故。禮懺云
金剛堅固阿閦佛。此中釋微細金剛。釋
住自然自性。微細梵云suk@smi亦翻微妙
義釋第八三十九出現品不分別如鏡現前
住微細句云。知世間萬法畢竟不阿字
。今觀圓明種子亦復如是。以初起時
極微細故。則知但從心生畢竟無住無本
乃至若深祕釋者。此是般若經中諸佛微細
慧。以過一切心量人。然亦自
在心加持無見。是故義云微細
小之謂諸佛微細慧者。即阿字門。金剛
般若故云微細金剛。金剛自性者。釋
自然義。謂金剛自性本來有處煩惱而不
減。與淨法相應證清淨而不増。故云
自然 平等性智自證徳者。光明常遍照即
眞如本覺自性光明故。出生義云南方寶光
明功徳界寶生如來。起信論云。所謂自體有
大智慧光明義故遍照法界故。是第二@a
義。第十四二十四@a@m云。兼有長聲爲
行。行即火輪 火輪即光明遍照也 清淨
者等。西方主清淨法門故。理趣經欲清淨等
四理趣。其佛云得自性清淨法性如來。即
a@m字門。本體a字自性清淨。上點入證義。入
證即得義。可之 不壞業等者。無爲釋
不壞義。無爲即無分別義。無爲無分別無
一切能壞者。故以無爲不壞義。理趣釋
第二章云。一切業平等現等覺以大菩提一
切分別無分別性故者。由如來無漏五識與
成所作智相應三業化。於淨妙國土及
雜染世界任運無功用無分別作佛事有情
a@h字義。a字是無爲。傍二點涅槃寂
中事業也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