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金剛頂大教王經私記 (No. 2225_ 曇寂撰 ) in Vol. 61

[First] [Prev+100] [Prev]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舒遍羯磨三昧金剛加持三摩地。説最上心
云云 又經中從極妙樂至大塗香説十六
供養。謂之各持本標幟供養而住 廣説入
曼拏羅法者。經七紙明之。結護云。是眞言門
菩薩。以大智心發行大佛事之行相也
第五説四印曼荼羅者。經第八十一現證三昧
大儀軌分是也。經初五佛各謂攝一切成就
一切如來印大明。謂之四印曼荼。各眞言中
有母瑟致語。此云拳。即成就義。故三昧耶
會拳眞言sarva一切siddhi成就也經云。獲得妙
悉地。拳即悉地成就三昧也。故此五印皆云
攝一切成就等。今云四種速成就法者。即此
義也。問經説五印。何云四印。答大日是總
四佛爲別。今但取別故云四印。結護云。次
四印會。此會印相有二傳。一云通用外縛
安心額喉頂。一云用三昧耶四佛印。此顯
四種曼荼羅義也 現圖中央大日。四方金
手空藏觀音金剛業四菩薩。心要所出四大
印者。即此四菩薩也。曼荼抄云。此會意大日
如來。爲四佛説四印會。説四印曼荼羅。四
佛即蒙本地覺王加持教勅。現四菩薩形像
爲自眷屬説四種悉地法。其四菩薩者。東
金南虚西觀北拳也。是則中央大日應用身
四印加持相爲名。而號四印會也。又云。或
説曰。東寺小野方意。普通五佛相傳。當流不
用之。金西四菩薩習也今按
所云小野説與三十卷經及結護説同。次説
即與現圖及心要同也。又按三十卷意。金
剛界曼荼羅是佛部故。阿閦等四佛爲四印。
降三遍調羯磨三品皆金虚眼業四菩薩爲
四印。恐簡佛部故以四菩薩爲四印。與現
圖其義不同耳 爲弟子受四種速成就法
者。經十三紙
已下
廣明往閱。又指歸次文云。以此
曼荼羅求悉地成就。如上四曼荼羅中所求
悉地於此像前求成就解云。求悉地成就
者。明一切悉地依此四印而成就也。如上
四曼等者。指所成就體。謂如上所説金剛界
等四曼荼中所求悉地皆由此得成就也
第六説一印曼荼羅者。三十卷經不説此曼
荼羅也。結護云。如是無量色相威儀。唯是不
過一法性内。是故有一印會。雖是獨一法
身。而塵沙萬徳法門眷屬來無不圍繞。爲
表最上無比之法。示現獨一會也。儀軌云。
衆會眷屬自圍繞者也。謂五部衆住於圓寂
大圓鏡智者。一印會。如是無量一一身無
不具四種曼荼羅。多必不多。一必不一。故
此一印會可有四波羅蜜八供養四攝四忿
怒八天及后等位也。四忿怒者。東北不動。東
南降三世。西南軍荼利。西北六足。八天如
常自身觀壇場時。頂以爲内院。自胸肩下爲
中院。臍上自胸下爲外院。或説。壇有四重。
頂爲内院。眉間爲中院。胸間爲第三院。腹臍
間爲外院。即忿怒尊天等位。臍下不入壇
例耳解云。上廣明四印表四種曼荼畢。
次明一印故。如是無量色相威儀等者。即
指上四種曼荼中諸尊一一色相。意明一一
色相威儀皆攝入一印也。次云此一印會可
有四波羅蜜等者。即述明此義也。自身觀
壇等者。謂行者自身爲壇觀布諸尊位。即自
身爲一印曼荼羅也。九會密&T047368;云。次至五
相成身觀自身淨月輪上一大蓮花中諸尊
皆悉攝入如鏡與影自身本尊也。然則一切
諸尊皆入本尊身。本尊外更無餘尊唯一尊
住智拳印。是一印會也。園城寺次第云。結
大日智拳印印四處。是一印會也。凡無量色
相威儀是不過一法性中。所以有一印會。
爲表最上無上之法體示現獨一法身會。
雖獨一法身塵沙眷屬本自攝入今云。如
上所明四曼荼表四種曼荼。故以四智
印攝一切法要盡。其四曼中一一諸尊無量
色相。皆從大日自體而出各表内證法。今
此一印即明其一一諸尊還攝入于大日法
身都爲一體。謂之一印。獨一法身住智拳
印者。即表此義也 若持大日眞言等者。
已無經文故不可知是何義。若強解者則
爲臆説故今不須解也



金剛頂大教王經私&T047368;第四
 沙門曇寂撰 
第二品降三世會説十種曼荼羅。此中説大
佛頂光聚佛頂及一字頂輪法等
解云。此略擧文。此品指歸甚廣往閱。第二降
三世者。三十卷經從第九至第十六説之。
略指文處。第一大曼荼羅第十一
十九紙
第二祕密曼
荼羅第十二
四紙
第三法曼荼羅第十三
十五紙
第四羯磨曼
荼羅第十三
二十三紙
第五四印曼荼羅第十四
十五紙
第六一
印曼荼羅此經不
説之
第七教勅大曼荼羅第十五
十二紙
八教勅三昧耶曼荼羅第十六
五紙
第九教勅法曼
荼羅第十七
十一紙
第十教勅羯磨曼荼羅第十七
十五紙
然此
品説十曼荼羅者。初六曼荼與前前同。後
四曼荼是金剛部降伏三昧故。受佛教勅降
四種魔。故別説教勅四種曼荼羅。是與餘不
同也。現圖擧三昧耶及羯磨二種教勅故。
具二種降三世會也 此中説大佛頂等者。
指歸明教勅大曼荼中云。此中説大佛頂及
光聚佛頂眞言及契。亦通一字頂輪法
明。光聚頂眞言亦通一字頂也。三十卷第十
十二云。一切如來大士頂輪大明曰眞言略不
出之
説此大明時。説一切如來頂中出現具徳金
剛手大菩薩像。中復現無數色光普照世
間。照已旋還合於金剛手大菩薩上。然後乃
成一切如來頂輪光聚。於是光聚中出此
一切如來頂輪大明曰云云眞言中有帝
引光聚句。此眞言亦通一字頂故。名
一切如來頂輪大明也。又第十六二紙説大
士頂印及光聚頂印。往閱
第三遍調伏大品説六曼荼羅。此中説蓮花
部觀自在法
解云。經第十八初紙所説調伏一切世間大曼
拏羅廣大儀軌分是也。經云。爾時一切如來
復雲集。爲勸請具徳執金剛一切法主觀自
在菩薩摩訶薩故。從是一百八名頌曰云云
遍調伏者。謂觀世音大悲敬愛三昧也。bizi
karu@na敬愛具遍調伏義。何者bizi具遍義。
諸梵文中有伊點加上字略去本體字例。
samadhisame是也。此中亦爾。伊加ba
字而作bi形。略去za字。則bi是遍義廣義
種種義也。karu@na即大悲攝伏義。不空羂索
第二十三云。迦字門因業性離爲法教身。日
初色光遍一切害即遍調
伏也
治諸垢超度生死
應知vizikaru@na即遍調伏也。宋譯第十八
四丁云。爾時觀自在菩薩。即入現一切色三
摩地。説此調伏一切世間自心大明曰。唵
紇哩二合引引一句説是心明時。從聖
觀自在菩薩心出現具徳執金剛尊。如聖觀
自在菩薩相安處蓮花。結蓮花印。衆妙色
相莊嚴具足。融現如來等一切大士體相。大
菩薩像出現已。於一切世界現自色相。普
盡無餘諸有情廣爲一切有情如應調伏作
衆事業已解云。現一切色三摩地者。與理
趣經觀欲不染説一切群生種種色心同。其
種子hr@i@hhr@i@h字一切衆生心蓮花藏自性清淨
心故。云觀欲不染。稱觀世自在者即以此
義也。説此調伏一切世間者。即是遍調伏義
也。一切世間者。謂三毒故。理趣經云。所謂世
間欲清淨故則一切瞋清淨云云又世間者。謂
五蘊。五蘊即衆生。一切衆生五蘊從三毒生
故。了義燈第一云。疏依大般若八轉聲中釋
世間云。是世間出故名世間者。以五蘊體
即是世間。非是五蘊別從世間而出。以五
蘊體世間故五蘊自現之時名世間出。乃至
因世間故者。過去惑業體是世間。從彼招
感。因彼故名因世間即從聲也又倶舍第
一云。煩惱名取。從取生故名取蘊。如草糠
 意言煩惱名世間。五蘊從煩惱生故
亦名世間。今是亦爾。三毒名世間。五蘊從
三毒生故。五蘊亦名世間。應知調伏一切
世間者。是調伏三毒及五蘊也。又五蘊即衆
生故。云廣爲一切有情如應調伏。以要言之。
調伏世間一切有情三毒煩惱。得涅槃大安
樂。是云遍調伏。即是大悲三昧也。理趣經觀
自在章。以三毒涅槃爲四理趣。即斯義也。
又心經云。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
時。照見五蘊皆空。亦當併思矣。六種曼荼羅
者一大曼荼羅第十八
四紙
二三昧耶曼荼羅第十九
二十紙
三法曼荼羅第二十一
十五紙
四羯磨曼荼羅第二十一
二十紙
第五四印曼荼羅第二十一
二十三紙
第六一印曼荼羅
不説
此中説蓮花部等者。是蓮花部故皆觀
自在菩薩三昧。故指歸明六曼荼羅中各皆
云具三十七尊皆觀自在菩薩變現
第四一切義成就大品中説六曼荼羅。此中
説寶部虚空藏法
解云。經第二十一二十
六紙
所説一切義成就大曼
荼羅廣大儀軌分是也。經云。爾時一切如來
又復雲集咸共稱讃已。得一切如來潅頂寶
者。執金剛尊聖虚空藏菩薩摩訶薩一百八
名而伸勸請頌曰云云 説六種曼荼羅者。
一大曼荼羅第二十二
初紙
二祕密曼荼羅第二十三
十五紙
法曼荼羅第二十三
二十五紙
四羯磨曼荼羅第二十四
初紙
五四
印曼荼羅第二十四
六紙
六一印曼荼羅亦不
説之
此中説
寶部虚空藏法者。指歸明六曼荼羅畢云。皆
是則彼薄伽梵執金剛虚空藏變化又經第
二十二初紙明第一大曼荼羅初云。爾時聖
虚空藏菩薩摩訶薩從自部出生已。所有一
切如來等一切勝願皆悉圓滿。説此一切義
成就大曼荼羅云云意明。虚空藏尊已於南方
一切勝願悉皆圓滿故。即入北方羯磨三昧
一切衆生隨應爲利。故云此中説寶部虚空
藏法。故經一一諸尊眞言中皆有囉怛那句。
正是寶部三昧也。又一切義成就即羯磨部。
karma具福徳及事業兩義。kara事業也。其義
可知。又kara福徳義見帝釋
眞言釋
福徳即空藏三昧。
應思之。今按此四大品如次佛金蓮寶四部。
息災降伏敬愛増益四法也。第一佛自證息災
三昧息災亦寂靜法。指歸云。摩醯首羅等剛
強難化不可以寂靜法而受化
自證已
滿住大悲願。入降三世三昧伏難降者。是
名降三世品。金剛部阿毘遮嚕迦三昧也。既
降伏已即入觀自在敬愛三昧。調伏一切。是
名遍調伏。故經云調伏一切世間大曼荼羅
 即大悲攝伏三昧具如上
辨之
既以攝伏三昧
攝取衆生令入法故。次入寶部三昧施無
量珍財而爲義利。是云一切義成就。義謂
義利。理趣經空藏章明南方理趣云。義利施
故得一切意願滿足。是也。應知初一自證。次
三化他。是此三尊。理趣經所説三兄弟。以此
攝取一切衆生也
已上遂文解畢。今具辨其餘意。指歸云。有
四大品乃至表四智印。要目云。表毘盧遮
那佛内四智菩薩 四智印者。謂大三法羯。
四菩薩者。爲何菩薩乎。三十卷第十四四紙
明降三世品四印曼荼。同二十一二十二明遍
調伏品四智印曼荼中。金寶法業四菩薩爲
四智印。爲指此四菩薩乎。答應非是四印
曼荼四菩薩也。何者彼南方爲寶菩薩。北方
爲業菩薩。是常途四方上首菩薩也。今此南
方爲三世尊。北方即虚空藏故。故知此四智
菩薩如次金手三世觀音空藏。故經二十五
明四種成就教理中云。如來部三昧眞實成
就教理。誦蘇囉多薩怛鍐。一切印契皆成就。
由自所結成就故。是即大士眞實語。此佛所
説大三昧眞實法門佛部 金剛部三昧眞實成
就教理。依法一稱吽字時。一切印契如次第。
是中自他印契門。自結亦復令他結金部蓮華
部三昧眞實成就教理。薩哩嚩秫駄稱時。是
中若自若他人。出生門等合相應。於一切處
不捨離蓮部寶部三昧眞實成就教理。唵字如
是作成就。一切印契如次第。一切世間勝亦
然。自然成此勝供養寶部此文甚明。蘇囉多
者。是金剛手佛部
息災
稱吽字者。與理趣經降三
世品種子吽字同金部
降伏
蓮部可知。寶部者。是
虚空藏。唵字者。是虚空庫也。空藏尊入北方
事業三昧故。羯磨即空藏三昧。虚空藏即虚
空庫故。大日經所説虚空藏轉明妃者。即虚
空庫供養三昧。然名虚空藏。依此思之。虚
空藏轉明妃者。轉即虚空庫供養事業。應知
此眞言名亦具二尊。故知要目四智菩薩者。
此四菩薩也。問何處三世尊云菩薩乎。答理
趣經轉輪章明四輪中。東云一切如來法輪
佛部南菩薩輪金部西妙法輪蓮部北一切事業
寶部釋經釋南方云。入義平等則入大菩
薩輪者。由稱此般若理趣忿怒輪則成入降
三世輪。屬降三世十種曼荼羅 三世忿怒
輪稱菩薩輪。應知今四菩薩即是北也。此四
菩薩主毘盧遮那佛金蓮寶四智徳。故云内
四菩薩智也。四大品者。如大佛部金部
蓮部寶部即表内四智印也。問三昧耶曼荼
羅何故表降三世金部乎。答結護云。三者佛
常安住法性平等三昧耶定。常恒不變猶如
金剛。是故示以金剛杵形也又此義。具如
上辨
復次據梵名釋者。初va字門具二義。一字
相二字義。字相者。va字門一切諸法有言有
説。又字義者。若入a字門一切言説不可得
故。亦最上乘聲。從此一字生十二聲字。從
十二聲生百八乃至千名。劫初具有千名。
今但在十二言。十二聲者。vav@aviv@ivuvuve
vaivovauva@mva@h。此十二字表最初va字爲因也。
次九字行也。第十一字證果。第十二字入涅
槃聲。又第一字根本字母是爲本體名男
聲。次聲女聲。男聲詮慧。女聲表定。譬如男
女因縁故生成諸子孫。定惠和合能生成佛
果亦復如是
解云。此據梵名釋。此亦有三。初約悉曇生
字法釋。初va字門者。題初云金剛頂。梵云
vajradh@atu。以va字爲初。是種子字也 有言
有説者。下經云。嚩字門一切諸法言語道斷
言謂語體。説謂以言説令人解也。説文
曰。直言曰言。論難曰語。又韻會。語魚據切。
以言告人也。字彙説輸爇切。音刷。論説。又
解也訓也述也。又所論之辭也。亦最上乘聲
者。總指字相字義二門也。文殊問云。説婆
無可反字時。是最上乘聲。又聖位經稱眞言
教云最上乘。即是ava等諸字門。一切字門
ava兩字爲本。a字是本不生義。va字即不
可得義具如大日經
百字位成品
一切字門不出此二字。故
va字云最上乘聲。即一切眞言法教之
體。故今此經以初va@m字爲體名金剛頂。金
剛頂即最上乘也。又毘盧遮那va@m字爲種上
點入證。證va字門最上乘法故。稱云毘盧
舍那自性法身也 從此一字下。明生字相。
從十二字生百八字者。三重十二成三十六。
三重三十六成百八。百八之數從十二起也。
劫初有千名者。唯識樞要上末十四云。瑜伽第
十五云。處所根栽施。設建立者。如樹根栽樹
之根本故名曰根栽。即是字也。辨出聲處
所名爲處所。本聲明也。謂劫初起梵王創
造一百萬頌聲明。復命惠減帝釋復略爲十
萬頌。次有迦多沒羅仙。略爲一萬二千頌。次
有波膩尼仙。略爲八千頌。此上四論總名
處所。今現行者唯有後二。前之二論並已滅
沒。字體根栽聲明論有三百頌。波膩尼仙所
成略成聲明頌有一千頌。名爲聲明略本
頌。復有八界論。有八百頌名爲因縁。又有
閔釋迦論。一千五百頌。又有溫那地論二千
五百頌。此五聲明並名根栽。能與根本處所
聲明爲生智解所依本故。然護法菩薩造二
萬五千頌。名雜寶聲明論。西方以爲聲明究
竟之極論盛行於世。然聲明論有五品。瑜
伽云。相續名號總略彼益宣説。一相續。是合
聲合字法。爲一品。是第一分。二名號。明劫
初梵王於一一法皆立千名。帝釋復減爲
百名。後又減爲十名。後又減爲三名。總爲
一品。是第二名號品名號分。三總略。是聲明
中根本略要。四彼益。次中略之。令物生解名
爲彼益。五宣説。是廣宣説。謂略中廣。是後
三品即後分 十二聲者下。依字&T047368;明。字
&T047368;a@a等十二字畢云。右悉曇十二字爲
後章之韵。如用迦字之聲對阿伊甌等十二
韵呼之。則生得下迦機鉤矩侯反等十二字。
乃至且先書短迦字一十二文。從第二字已
下加其麼多即字形別也。用悉曇韵呼之
則識其字名也。佉伽已下至叉字例然。此
十二字表等者明攝十二字爲因行證入四
義 又第一字等下。約定惠二聲明義可

又此va@m字於五大中水輪種子。一切色法水
能生能持。一切天人及傍生大身小身有情。
皆是水大所生水輪所持。若使須彌山王高
十六萬由旬非水大能攝隨風飛散。何況自
餘小山乎。大身有情亦復如是
解云。此約水大種子釋。水大種子即毘盧遮
那種子。意明毘盧遮那諸法根源也 一切
色法等者。初總約情非情故云一切色法
一切天人下。分情非情釋。初約有情。一切
有情男女交會二諦合時。識始詫故云水大
所生。水大即一切有情種子也。既生已後腎
能持壽。腎爲壽源。故云水輪所持。於人一
身臍輪爲水。如來臍眞言。阿沒㗚二合甘露
嗢婆二合生也甘露者。智智之別名。能
除身心熱惱。得而服之不老不死。以喩於
如來之智也。今以此智除一切衆生熱惱。
令得常壽之身。此甘露味亦佛心生也 臍
輪爲水即是腎水。一切衆生之壽根也。名之
爲一切智者。即是法身常壽va@m字爲毘盧遮
那種子意在于此。am@rta甘露即腎水也。天
台次第禪門第八。五藏配五大中云。火對
心水對腎。又五字配五輪。va字布臍輪。va
字水輪即am@rta腎水也。腎梵云v@r沒力二合
ka迦。即甘露水也。又臍輪爲壽根。花嚴大疏
第一下十六釋大精進金剛臍菩薩名云。堅利
智惠精進倶故得稱大智。爲行本。若臍爲
壽根 夫世間臍爲壽根以喩内智爲行
本。竪智即一切智智。今依此眞言臍輪即
am@rta甘露。甘露即一切智智。金剛臍壽即
堅智行本當體即是。故知一切衆生臍輪腎
水即是毘盧遮那一切智智。以毘盧遮那種
va@m字布臍輪者。即示此義也 若使須
彌下。約非情釋可知
又此va字金剛薩埵菩薩種子法身。一切衆
生最初發心悉由金剛薩埵加持故。金剛薩
埵名一切如來菩提心。此菩薩爲本出生三
十七尊四種法身等。其上首尊名毘盧遮那
佛。故此會尊種子及心眞言用va字。此則此
經之體宗也。上來題額略釋了
解云。此約法門種子釋。va字金剛薩埵種子
者。vajrasatvava字爲種子。又疏第四二十二
云。當轉阿爲嚩。以金剛薩埵加持自身
云云bodhi者。va字爲體。va字即菩提心爲因
也 名一切如來菩提心者。金剛薩埵是毘
盧舍那之圓因。毘盧遮那是圓因之果。故云
一切如來菩提心。理趣釋云。金剛手菩薩者。
表一切如來菩提心。初發菩提心由金剛薩
埵加持。修證普賢行願證如來地 此菩
薩爲本者。從因生果故因爲根本。一一諸尊
皆從此而生起。又十六生配十地故。即是
十地次第此生滿足義也 其上首尊等者。毘
盧遮那種子va@m字本體va字。菩提心爲因義。
上點入證。證此因者稱爲毘盧遮那自受用
身。故毘盧遮那va@m字爲種子也 此會種子
者。指羯磨會。其va@m字。義訣云。鍐字法界塔
相形如圓塔 及心眞言用va字者。vava@m
字寫誤 此經之體宗者。體謂本體。宗謂宗
旨。一部始終從va@m字出而歸va@m字。故va@m
爲體宗。題是一部之總稱故。初有va字以
爲種子。故此題攝一經盡也
次正經文。品名者。金剛界大曼荼羅廣大儀
軌品之一者。金剛界者總名。已下別名。金剛
界者。梵云vajradhatuvajra翻云金剛。dhatu
界義身義體義差別義。金剛身者法佛身密
是。金剛不壞得名。身由積聚立義。如來具
戒定慧等五分法身及常樂我淨等四種法身
般若解脱等三點及三十七菩提分法十八佛
不共法。如是無量法以爲佛體。故以身名

解云。已下釋品題 金剛界者是總者。大曼
荼羅對陀羅尼曼荼羅等名故是別名也。對
此別名云總。金剛界三字總通已下五曼荼
羅故 金剛身等者。初釋身義。dhatu即身
義。禮懺清淨法身梵云vizuddh@adharmadhatu出石
山次
 法佛身密者。謂祕密不共法身也 金剛
不壞得名者。金剛va字爲體。第十七釋第二
va字印云。皆嚩字之形。此是金剛不壞印。金
剛者如來智。非從縁生不可破壞故。名金
剛不壞也。其曼荼羅形圓如va字形云云涅槃
第三金剛
身品
云。爾時世尊復告迦葉。善男子如
來身者是常住身不可壞身。非雜食故即是
法身 身由積聚立義者。淄州最勝疏二
釋三身中云。身謂依義。體及積聚。如成
唯識論第十解。又眞實義。梁攝論云。身者名
實。不可壞名實。或相續名身。梁論云。三世
諸佛相續不異。隨其所應。自性法身通體依
實三義名身。應化通五。異遍計故亦得名
實。又非肉身之所成故亦名爲實。若望自
性法身而説不得名實若依此釋。法身
無積聚義。今還用此義彼解法爲眞如。彼
云。自性法身體即眞如。在纒名藏未名法
身。恒沙萬徳相未現故。非功徳法之依。出
纒之位即名法身。恒沙萬徳相已現顯。説功
徳法名爲法身。勝鬘經云。在纒名如來藏。
出纒名法身。成唯識論云。在大牟尼名法
身故。既云在大牟尼名爲法身。明非本稱
故是新得今此中以五分法身等無量功徳
法爲法。此等法積聚稱爲法身。故以積聚
爲身。與彼唯眞如爲法義大不同。此等諸
法差別無量皆悉法性自爾。與本法身無二
無別更無異體。何爲能依何爲所依。故直
以功徳法爲身故云積聚立義。第二十卷
三十一云。又云法身而有自在神變加持此
不足疑也。乃至然常途説法或云法性或
云法身。寂靜如空無所動作。都不説具足
如是力用。以爲凡起神變皆是有爲之心。三
昧之力而不言法體如是。此其未了也。第十
十紙左云。善男子。眞言加持力故法爾而生
無所過越以三昧不越故者。所謂眞言悉
地本來成就。何以故。如來現證如是不思議
法。所謂阿字自體從本以來具足無量自在
力不思議力。此悉地體常住不變也。但由行
人不自了知故不得如是之果。今以此行
淨其身口意業。若能與法相應即自成就。諸
法自爾終不虚也 具戒定惠者。華嚴第二
十一十無盡
藏品
何等爲世間法。所謂色受想行
識。何等爲出世間法。所謂戒定惠解脱解脱
知見。大疏釋云。智論八十八云。戒衆者攝一
切戒。和合成衆。衆即蘊也。餘皆準之。然即
轉前五蘊成此五分。謂轉色蘊成於戒身。
表無表戒皆色蘊故。轉受蘊而成定名。定
名正受。入四靜慮出四受故。轉想成慧。
凡所有想皆是虚妄。見相非相見法身故。
轉行爲解脱。無貪等行名心解脱。永斷無
智惠解脱故。轉識成解脱智見。若與邪受
妄想相應。謂識依根了別諸境。若與正受
智惠相應。即是現量。如實知故祕藏&T047368;云。
凡佛者捨有漏五蘊身有無漏五蘊微細身。
今祕説者。五分法身者。即avarahakha五字。
一切字門五字爲體。聲字實相即是法佛身
密無漏微細身也。聲字義云。聲字實相者。即
是法佛三密衆生本有之曼荼也 常樂我淨
等者。所謂四徳波羅蜜。自性身常恒不變
金剛不壞體故云常。受用身與自眷屬各
説三密自受法樂故云樂。變化身者於閻
浮提現大我身降伏難調故云我。等流身
者一切鬼畜等從毘盧遮那淨法界出。與清
淨法身無二無別故云淨。所謂乃至世天等
悉是毘盧遮那是也。亦即a@aa@ma@h四字。大
日經悉地出現品。名正等覺心。第十一十二
云。從法佛性心四徳開敷。此中以事表内
證之理云云四徳即常樂我淨。即是四種法身
其實四阿。正等覺心表内證理四阿云常樂
我淨等也 法身般若等者。三點祕藏。即a
sava。疏釋三部諸尊云i字三點眷屬是
也第五疏云。大凡此第一重上方是佛身衆
徳莊嚴。下方是佛持明使者。皆名如來部門。
右方是如來大悲三昧。能滋榮萬善故名蓮
花部。左方是如來大惠力用。能摧破三障故
名金剛部也。是故入阿字門一切諸法不生
是法身義。入娑字門一切諸法無染著是蓮
花義解脱 入嚩字門一切諸法離言説是金剛
般若如下字輪品中以此三字統攝百明
意在此也 三十七菩提分法者。即三十七
尊也。聖位經云。若依二乘次第而説。若不具
修三十七菩提分法證得道果無有是處。
若證自受用身佛必須三十七三摩地智以
成佛果云云 十八不共法者。即佛頂法門。第
十疏十三左云。一切佛頂者即是十八佛不共
法之別名 眞言中三va@m爲體。凡此等功徳
法門。剋其實體皆是字門。此等字門積聚爲
體稱爲法身。謂之金剛界。應知金剛界者。
即毘盧遮那法身也
因辨。今此宗所謂法身者。即字輪也。具引文
明之。第七八紙 釋此眞言相非一切諸佛所
作等文云。此意言。如來自證法體。非佛自
作。非餘天人所作。法爾常住。而以加持神
力出興于世。利益衆生。今眞言門祕密身
口意即是法佛平等身口意。然以加持力故
出現于世利益衆生也文 聲字義云聲字實相者
是法佛平等之三密
義釋第八六左云。次從諸字發聲。今又總此
聲字轉成本尊三昧耶身。在圓明中深邃而
住。當知此尊即具三密。以衆字形色故具
足身密。以衆字音聲故具足語密。以衆字
義趣故具足意密。以三事等故當知行者
一縁不亂善住三密觀中解云。具形音義三
密在圓明中即是法身。是云法佛平等身口
意。即是聲字實相。第十一十六 云。次第二正
覺句者。初觀本尊世間
成就
今但觀佛出世間成就
即法身也
所以爾者。一切尊形皆是法身門故。於鏡漫
拏羅大蓮花座深邃住三昧者。又此鏡中如
有窟偈。觀此窟甚深中有如來在此窟
中深邃而坐之也。總持髮髻冠無量光圓繞。
離妄執分別本寂如虚空。乃至是名眞見
佛也義釋云深邃而住者。正指此位。即
是法身也。總持髻冠。謂a@m字門。無量光
圓繞。即百光遍照。即是字輪也。謂之見法
身也。又第七二十九 云。復次如來一一三
昧門聲字實相。有佛無佛法如是故。即是
故不流。即是如來本地法身此明法爾文字所
謂法佛身口意也
爲欲以此法身遍施衆生故。還以自在神
力加持如是法爾聲字。故此聲字即諸佛加
持之身此明加持文字所
謂見法身門也
此加持身即能普作隨
類之身無所不在。當知加持聲字亦復如
是。行者但一心諦縁觀此聲字。自當見佛
加持身。若見加持身即見本地身。若見本
地身時即是行者自身。故此一一字門即是
如來不思議果。不從別處來也解云。聲字
實相等者。所謂法爾文字。是云法佛平等三
密。三密即形音義也此文字梵云ak@sara。義
釋第八五紙云。梵音阿乞灑囉此翻爲字。以
一切法本不生故。即是菩提心義也。乞灑是
法爾如是。非一切如來所作。非作故性寂囉
字者。言此心本淨故無塵故名淨菩提心。從
此菩提心出如來無邊語輪相。故云第二名
爲聲。是深祕之釋也應知ak@sara具法爾
非所作義。即是本地法身。亦具無盡無壞不
動等義。涅槃經云。所言字者曰涅槃。常故不
流。若不流者則爲無盡。夫無盡者。即是如
來金剛之身金剛名不壞。字輪即金剛不可
壞法身也。又六度經第二九紙云。此陀羅尼文
句是三世諸佛法身肢節 法身者。以諸字
門爲身支分。故云支節。應知法者是諸字
門。以此爲身故稱云法身。應思之
界者。法界心界衆生界三種差別。法界則先
覺者。心界則修行者。衆生界者。十方三世六
趣有情非情。又界有十種。十種法界是如來
金剛曼荼羅。聚十界身相爲一箇曼荼羅
身故名界
解云。此約界義釋。第三十七廣明三種界義。
與此不同。今此中明攝十法界六凡
四聖
爲三
法界先覺者。謂諸佛也。第十一三紙云。勝生謂
先生也。先生謂先覺此法者。若覺此法者
即無盡莊嚴。無盡莊嚴。定惠力妙嚴之藏。謂
過去菩薩名爲勝生嚴。此即佛子也。即是先
修行者。如言先生也。梵云避部。是不久滿
足諸財寶。謂法財也。即以此徳以嚴身。此
先覺者即曾得如是法。一切諸佛亦皆得此
法也得此法者。即一切諸佛。謂之先覺者。
法界是所證。先覺即能證。今擧能證以顯
所證。故釋法界云先覺者 心界則修行
者。謂二乘菩薩三乘行人。欲證此心發心
修行。故釋心界云修行者。衆生界。如前。又
界有十種等者。明開三爲十。十種法界謂
六凡四聖也。聲字義云。十界者。一一切佛界。
二一切菩薩界。三一切縁覺界。四一切聲聞
界。五一切天界。六一切人界。七一切阿修羅
界。八一切傍生界。九一切餓鬼界。十一切捺
落迦界。自外種種界等攝天鬼及傍生中盡
按胎藏因曼荼羅故具列十界。義准金界
亦爾。因果體一故。故金剛界者即十法界。十
界依正即是法身毘盧遮那具體。云聚十界
身相爲一箇曼荼羅身
又界是差別義。如來身以六大爲體故云界」
此約差別義釋。六大非一故云差別。五大
是理。識大爲智。理智二法總名法身。故云
六大爲體。又即身義云六大法界體性。應知
金剛界者。法界體性毘盧遮那法身也
大曼荼羅者。一切如來具四種身。謂大曼荼
羅身。三昧耶曼荼羅身。羯磨曼荼羅身。法曼
荼羅身。此會有四品。即表四身。初品説大
曼荼羅身具三十七故云爾
解云。此釋大曼荼羅四字。不空圖位云。大曼
荼羅者五大也。謂繪像形體等高廣義。即身
義云。一大曼荼羅。謂一一佛菩薩相好身。又
綵畫其形像名大曼荼羅。又以五相成本
尊瑜伽謂以五大色綵畫故稱云大也
初品説大等者。初金剛界品説相好身。又説
五相成身軌法。由此成本尊瑜伽故云大
曼荼羅也
廣大者。一一尊身量與虚空法界等故
解云。此釋廣大兩字。一一諸尊與本法身
等。周遍法界。一一諸尊皆同自性身故。如
言三十七無盡莊嚴乃至鬼畜等身與本法
身不異。故疏第七云。隨入一門皆具一切
法界門。乃至世天等悉是毘盧遮那。何有淺
深之別
儀軌者。儀儀形。軌軌則。是法身能一切菩薩
二乘天人等所仰則。又此品説一切如來法
則引入弟子儀法故云爾
解云。此釋儀軌兩字。總有三釋。初相承上
法身義而釋。法名軌持 所仰則者。仰謂
仰望。則即軌則也。謂法身佛爲一切菩薩等
軌。一切菩薩等所仰望爲則。故云儀軌
一切如來法則者。二明此品所説法身如來
祕密法則。總指一品所説也。慈覺疏云。儀
謂儀式。軌謂軌範即是一切如來祕密頓證
之儀式。普度群生之軌範。故云儀軌 引入
弟子等者。約潅頂法釋。今經中卷及三十卷
第五三紙所明是也
四種智印各別分區。以類相聚故云品。諸
品之中此最初故云一
解云。此釋品第一三字。慈覺疏云。品者類
也。品類區別故。一冠首章。數之極者。於此
儀軌品總有三品。此品居初故云一也。今
云。不可云三品。但是於一金剛界品分爲
三卷。三十卷經分爲六卷也
次釋譯號者當在品號前釋之。然開題
無此釋故。今於是釋之
特進試鴻臚卿大興善寺三藏沙門大廣智不
空奉詔譯
解云 特進試鴻臚卿及大廣智者。是代宗
所賜。付法傳擧代宗勅書云。雖出塵之心
齊謝於名位。而褒崇之典式旌於賢哲。俾
應嘉命用叶朝章可特進鴻臚卿。仍賜號
大廣智不空三藏 特進。唐職官志曰。特
進正第二品文散官。不帶職事官者朝參祿
奉並同職事 鴻臚卿。又職官志云。鴻臚
寺卿一員從三品。小卿二員從四品。上卿之
職掌賓客及凶儀之事。率其官屬供其職
務。小卿爲之貳。凡四方夷狄君長朝見者。
辨其等位以賓待之。凡天下寺觀三綱及
京都大徳皆取其道徳高妙爲衆所推者補
云云 試者。杜氏通傳曰。試官自則天天授
二年始。試者未爲正命。凡正官皆稱行守。
其階高而官卑者稱行。階卑而官高者稱守。
官階同者並無行守字。若員外檢挍試攝判
知之官皆是甄才録効制勅時拜。非吏部州
府之正命。肅宗至徳已後多於正員。至代宗
廣徳已來乃立制限云云 大興善寺。在西
京。隋文帝開皇二年詔以長安龍首山宜
建都邑。城曰大興城。殿曰大興殿。寺曰大
興寺云云開元録云。天寶玄宗十五載奉勅還
京住大興善寺令開潅頂云云 智通經律
論稱爲三藏 沙門者。釋氏通稱也。經音
玄應云沙門舊云桑門。或云喪門。皆訛略也。
正言室摩那拏。或言舍羅摩拏。此言功勞。
言修道有多勞也。又云勤息。言至誠也。義言
息以得法故暫寧息也 舊譯云息心。或云靜
志是也。奉承也。補注云 奉詔者。詔上命
也。釋名云。詔照也。照人闇使照然也。亦告
也教也。譯者傳言也。變易西音使同秦語

第三解經文者。先總科文。後隨文解。凡顯
密諸師釋諸教論皆以三分。謂序正流通。
親光菩薩佛地論。釋經云。總有三分。一教
起因縁分。二聖教所説分。三依教奉行分。總
顯已聞及教起時。別顯教主及教起處教所
被機。即是教起所因所縁故名教起因縁分。
正顯正教所説法門品類義差別故名聖教
所説分。顯彼時衆聞佛聖教歡喜奉行故
名依教奉行分。然則可謂先聖妙解遠契西
天也。今釋此經亦分爲三。從初如是至
諸勝宮自在爲第一序説分。示現智用驚
發會衆。此亦有二。從初至而爲上首以爲
通序。與恒河沙至勝宮自在即爲別序。次
薄伽梵乃至經末爲正宗分。正宣祕旨。開
悟物儀。自受法樂。其第三分即闕而無。何者
此經於十八會十萬頌中略出初會少分
故。疏云已下云疏者
皆慈覺疏也
序有三義。一次緒。二述叙。
三發起序。次緒者。居一部之初冠衆説之
首。故云次緒。述叙者。於叙方將述於當益
故云叙述。發起者。發其信起於教。然次緒
是通述叙發起二序。是別而今此經無述叙
文。於義無失。發起之中有表當益義等故
也。通序亦名印定序。三世諸佛經初皆安如
是故。智論云。過去諸佛經法初首皆稱是
語。未來諸佛亦稱是語。現在諸佛末後般涅
槃時亦教稱是語。我今般涅槃後經初亦應
稱如是我聞一時也。亦名通序。與諸經同
故。亦名經後序。結集者所置故。亦名經前
序。遺屬令安故。亦名破邪序。對破外道阿
漚故。亦名證信序。令聞者不疑故。又云。通
於諸經故爲通序。別於一經故爲別序也。
通序文通意別。諸佛經初安如是我聞等故。
故爲文通。如是詮異。我聞人異。感應時異。
佛住處異。聽説人異。故爲意別也。別序或
文別兼通。如別序中通序。諸經或文別義別
不同他部故。今此經序不叙顯教。但在祕
密故文義別也今云明二序亦有多義。一
人時有異。傳説不同故立二序。人異者所
謂大日金手。時異者謂當時後代。大日自説
益於當時。金手結集在於後代。宗歸雖一
須立二序。但二序名不同。凡有四對。一從
義以立名。謂通序別序。衆經大同故名通
序。發起事別稱爲別序。二從時作名。謂經
前序經後序。別序謂經前序。通序謂經後
序。三從人作名。即大日序金手序。大日説
經金手傳經。四從義意作名。謂證信序發
起序依嘉祥勝鬘
疏出之
如是我聞至而爲上首
釋曰。此初明通序。總名六種成就。今依智
論總有六義。一者信成就如是二聞成就我聞
三時成就一時四主成就五處成就住王
舍等
衆成就與大比
丘衆等
世親般若燈論亦有六義。如彼
頌云。前三明弟子。後三證師説。一切修多
羅。其事皆如是 如是我聞者 初明信
成就。智度第一云。問曰。諸佛經何以故初稱
如是語。答曰。佛法大海信爲能入。智爲能
度。如是者即是信也。若人心中有信清淨。是
人能入佛法。若無信是人不能入佛法。不
信者言是事不如是。信者是事如是云云釋經
云。如是者所謂結集之時所指此經也 如
是梵云eva@me是指物之辭見疏地天
眞言釋
故云
爾。今此經金剛手所結集。金手自指云結
集時也。問。結集時指何法云如是。答。是
指初會一經。凡十八會會處各別。所説法亦
別故。今明其義。如是者明所聞法無非法
失。仁王疏青龍云。法智解云。如是者阿難自
明之詞。金口所説旨深意遠。非所仰測。章
句始末正自如是 今此亦爾。即是金剛手
自明之詞也。又仁王疏云。帶我聞解。佛地
論云。如是總言依四義轉。一依譬喩。如有
説言如是富貴如毘沙門。二依教誨。如有説
言汝當如是讀誦經論。三依問答。如有説言
汝當所説昔定聞耶。故此答云如是我聞。四
依許可。唯依此也。謂結集時諸菩薩衆。咸共
請言如汝所聞當如是説。傳法菩薩便許彼
言。如是當説如我所聞。又如是言信可審
定。謂如是法我昔曾聞。此事如是齊此當説
定無有異更深釋者。華嚴大疏一上七紙云。
眞諦三藏云。眞不異俗名之爲如。俗順於
眞稱之爲是。眞俗無二故稱如是。此約所
詮理事。又云。若依生物之信應如智論及佛
地論合釋。若取敵對阿優應如眞諦所釋。
今當廣之。外謂阿之言無。優之言有。萬法
雖衆不出有無。此即斷常之計。今云。如即
眞空。是即妙有。既無有外之眞故空而非
斷。無眞外之俗故有而非常。即對破邪宗
以彰中道。一代時教不出於斯。故云如是。
鈔言敵對外道阿優者。百論云。外道立阿
優爲吉。智論云。梵音昔有七十二字。以訓
於世教化衆生。後時衆生福徳轉薄。梵王因
茲呑噉却七十字在口兩角各留一字。是
其阿優。亦云阿嘔。梵語輕重耳餘可知 眞
諦分字釋。e如也。是va@m也。即二諦也。對破外
道者。謂對破斷常顯不思議二諦。所謂諸佛
説法常依二諦之意也。以余觀之。今還以外
表内e對彼阿。va@m即對優。阿優即ava。一
經雖廣不出ava。如言此經一切衆經亦
爾。故云三世諸佛經初皆安如是。大日經百
字位成品。字門初置阿嚩二字即是也。第十
九釋云。上來所説阿字門即是顯示自身我。
即我自身本不生亦無滅。不生不滅者。即是
如來之身。當如是觀察也。故云阿字以自形
顯示其徳也。次或無所得義也。從嚩字形
顯示不可得義。此縛以證本不生也云云
云。a字理也所證也。故云顯示自身我。va
字智也能證也。故云以證本不生。又a字胎
藏蓮花也。謂之如。va字金界月輪也。謂之
是。蓮月不二故合云如是。不二即祕經之大
宗也。又e指物之辭。va@m所指法體。所謂率都
婆明。義訣云。鍐字法界種子相形如圓塔
名法身塔。法身塔者。即是衆生本具自性清
淨心。稱之云金剛界。證此心者名爲毘盧
遮那。故毘盧遮那va@m字爲種。一經始終不出
此一字。如言此經一切衆經亦不出此字。
故諸佛境界經云。一切佛法攝入此經。一切
佛法從此經出。應知一切諸經初有此字
者意在茲也 我聞者。謂聞成就也。意明能
聞人無非根失也。梵云mayazr@uta。理趣釋云。
我聞者表親從佛聞也。一本開題云。我金
剛薩埵親從大日尊聞也 我者佛地論云。
我者諸蘊世俗假者也。智度第一云。我者今
當説。問曰若佛法中言一切法空一切法無
有吾我。云何佛經初言如是我聞。答曰佛
弟子輩等。雖知無我隨俗法説我。非實
我也譬如以金錢買銅錢人無笑者。何以
故。賣買法應爾故。言我者亦如是。於無我
法中而説我。隨世俗故不應難 聞者。
智論。問云。聞者云何聞。用耳根耶。用耳識
聞。用意識聞耶。若耳根聞。耳根無覺知故
不應聞。若耳識聞。耳識一念故不能分別
不應聞。若意識聞。意識亦不能聞。何以故。
先五識識五塵。然後意識識意識。不能識
現在五塵唯識過去未來五塵。若意識能識
現在五塵者。盲聾人亦應識聲色。何以故。
意識不破故。答曰。非耳根能聞聲。非耳識。
非意識。是聞聲事從多因縁和合故得聞
聲。不得言一法能聞聲。何以故。耳根無覺
故不應聞聲。識亦無色無對無處故。亦不
應聞聲。聲無覺亦無根故不能知聲。爾時
耳根不破聲在可聞處。意欲聞情塵意和合
故耳識生。隨耳識即生意識能分別種種
因縁得聞聲。以是故不應作是難。雖聞
聲佛法中亦無有一法能作能見能知。華嚴
大疏云。若依大小乘法相各有三説。一耳
聞非識法救
論師
二識聞非耳妙音
論師
三縁合方聞成實
又云。言大乘三者。一耳聞非識。如雜集
第三云。耳界有何相謂能聞聲。瑜伽三十五
云。數數於聲作意至能聞故。二識聞非耳。梁
攝論云。聞有三義。一聞體謂耳識。二聞資糧
謂音聲。三聞果即聞惠。唯此耳識以爲正聞。
三和合能聞。佛地論云。聞謂耳根發識領受
聲塵。瑜伽論云。聞謂聽聞即是耳根發生耳
識聞受教故問。既三合成聞何云我聞。答。
大疏明此義云。雖因耳處廢別從總故
稱我聞。法雖無我言語便故隨順世間故
稱我聞從總者。謂指五蘊假我。根識皆依
五蘊故。又maya云幻。幻者謂諸法無自性。今
隨俗云我意明此義。本無自性而異外道
實我也。又於無我中假説爲我。即是世界
悉檀。如來金剛幻也 又富貴如毘沙門者。
maya者。ma如意珠種子。ya乘也。即寶乘也。乘
此寶乘者稱爲大長者。即富貴義也。又jvara
亦云富貴義vara
幻義也
觀自在尊住如幻三昧
以諸資財給與衆生。故云富貴見第
六疏
觀音眞
言中有maya語即如幻三昧富貴義也。毘沙
門具云vaizrima@nazr@uta中所含義也。又深
解者二教論云。自性受用佛自受法樂故與
自眷屬各説三密門謂之密教。已云各説何
云我聞。故一本開題云。復次廣眼尊指自證
境表如實知説言如是我聞又一一尊皆
同自性身各説三密門。誰爲説者。誰聽者。
但是如自説如。如自聞如是云我聞。釋論
第二十六云。如宜維摩詰爲我等大衆離言
説言説説非不二不二。除遣假説之垢。於
是維摩詰默然無所説。爾時文殊讃維摩詰
言。善哉善哉善哉居士如言説如。如耳聽如。
善哉善哉善哉斯乃眞實不二法門此中説三善
哉者嘆非不
二不二
故也
即斯之謂也 一時者。謂時成就。明無
非時失也。阿彌陀經梵本云mekasmi@msamaya
大日經開題云。唯云samayasa一也。ma
ya時也yama
時同
samaya即一義見第十
六疏
智度論
云。問曰。佛法中數時等法實無。陰界入所不
攝故。何以言一時。答曰。隨世俗故有一時
無有咎。如畫泥木作天像念天故禮拜無咎。
説一時亦如是。雖實無一時隨俗説一時無
咎。佛地論云。一時者説聽時。此就刹那相續
無斷説聽究竟總名一時相續無斷是三昧耶
義見第九卷疏
夫時
有二種。説法即三昧耶時也。智度論云。問曰。
天竺説時名有二種。一名迦羅。二名三昧耶。
佛何以不言迦羅而言三摩耶。答曰。若言
迦羅倶亦有疑。問曰。輕易説故應言迦羅。
迦羅二字三昧耶三字重語難故。答曰。除邪
見故説三摩耶不言迦羅疏第九十三右
云。爾時一切大衆自知心器純淨又蒙如來
不思議加持故堪受大法。即時以無量門各
共同聲請佛言。世尊今正是時。善逝今正是
時。據梵本前時名迦羅是長時之時。如一
歳有三分等。後時名三昧耶。是時中小時。如
晝夜六時之中復更有小分等。如有人言今正
是東作之時遇獲膏雨宜趣時下種勿使失其
機會。故重言之也。又第十三十紙云。世尊今
正是時。佛今正是時者。此兩語有意也。初
説迦羅之時。意言今此四衆無有支業純
是貞實堪受大法。如來應機而説正是其時
也。次三摩耶之時。即時分之時。今正是時説
法時也 解云。根熟是迦羅時。説法即三
昧耶時也。又理趣釋云。一時者。當説經之
時。其地六種震動。或天雨衆華。餘時則無
此相。又三乘種性皆獲聖果乃稱一時也
解云。此釋即明二種時。意明機熟説法即一
時而不相離也。初六種震動者。samaya驚覺
義。雨華亦具samaya義。花云kusuma。依花
開閉知其時。故花亦具時義。故以雨華地
動釋samaya義。其實梵語相同故也。又雨花
地動具三昧耶四義。雨花是平等本誓義。夫
華者衆生所具心蓮花藏。一切衆生皆有此
花故云平等。佛見此理故住大悲願而爲
説法。令心華開敷是本誓義也。六種震動即
表六根煩惱震動除滅佛種萠生見第九
卷疏
除障義也。一切衆生皆在無明睡。以誠言
感動令得醒悟。是驚覺義也。故擧此二種
以顯四義也。餘時無此相者。正明一時義。
唯説法時有此等瑞故云一時。意簡餘時
也。又三乘下明迦羅時。前引第十三疏引法
花文云今此四衆無有支葉純是貞實等。即
與此同。是機熟義也。問。智度論簡外道所
立迦羅時而取samaya時。今何用之耶。答。
有二解。二時梵語其義雖異若約通同各
具其義。故以kara時釋samaya。例如理趣
mah@akara云三世無礙義。是以互相釋也。
又密教與常途不同。直取外道説而顯内
義。即事而眞之實義也。又深釋者samaya
一時。非是算數之一。常恒不變平等不二。所
謂法爾常恒時故稱云一時。故經云。大悲毘
盧遮那常恒住三世一切身口心金剛如來。
大日經云。越三時如來之日加持故身語意
平等句法門。祕經云。常於三世不壞化身利
樂有情無時暫息應知samaya者法爾常恒
無時暫息謂之一時。即此經説時也。又sama
ya者若約衆生三世代謝相續不斷義。若約
如來三世之相本不可得唯一實相圓明常
住。即是梵音相反義也。疏第一釋越三昧義
云。如世間時分則有過去未來現在長短劫
量種種不同。且約日行四天下一周晝夜各
有初中後分乃至三十時等。刹那不住代謝
相推。以淨眼觀之。三際之相了不可得。無
始無終亦無去來。即此實相之日圓明常住
湛若虚空。無有時分脩短之異。然以佛神
力故。令瑜伽行者於無量劫謂如食頃。或
演須臾爲無量劫。延促自在咸適衆機無
定相可得。故云如來日也。如此時中佛説
何法。即是身語意平等句法門 婆伽梵者。
謂教主成就也。理趣釋云。婆伽梵者。能破義
也所破即四魔也。又有六義如聲論所釋。
熾盛自在與端嚴等也。佛地論云。薄伽梵者。
依六義轉。一自在義。二熾盛義。三端嚴義。四
名稱義。五吉祥義。六尊貴義。頌言。自在熾盛
與端嚴。名稱吉祥及尊貴。如是六種義差別。
應知總名爲薄伽。其義云何。總謂諸如來永
不繋屬諸煩惱故具自在義。炎猛智火所
燒練故具熾盛義。妙三十二大士相等所莊
嚴故具端嚴義。一切殊勝功徳圓滿無不知
故具名稱義。一切世間親近供養咸稱讃故
具吉祥義。具一切功徳常起方便利益安樂
一切有情無懈廢故具尊貴義。或能破壞
四魔怨故名薄伽梵。四魔怨者。謂煩惱魔陰
魔死魔自在天魔。佛具十種功徳名號。何故
如來教傳法者一切經首但置如是薄伽梵
名。謂此一名世咸尊重故諸外道皆稱本師
名薄伽梵。又此一名總攝衆徳。餘名不爾。
是故經首皆置此名也解云。取能破義即
與大日疏同。第一云。薄伽梵者。論師所解
具有六義。今此宗中薄伽梵是能破義。如人
執持利器多所摧伏。其本未有此名。世議
觀其事迹故號爲能破者。世尊亦爾。以大
智明破一切識心無明煩惱。此等本自無生
無相貌。慧日出時暗惑自除。是故義名爲
破。釋論亦云。婆伽名破。婆名能。能破婬怒
癡故名婆伽婆。二乘雖破三毒亦不了了
盡。如盛香器餘氣故在。又如草木薪火以力
薄故灰炭不盡。如如來劫燒火一切都盡無
煙無炭故名婆伽婆 何故取能破義者。
此經自性法身爲教主故。爲顯法身斷徳
義也。圓覺略疏云。婆伽婆者主成就也。涅槃
云。能破煩惱名婆伽婆。即當斷徳以顯法
又能破是智徳。六義即悲徳。自受用智
爲體。他受用悲爲本。今自受用爲教主故。
正用能破義也。問疏云。復次帝釋聲論謂
女人爲薄伽。金剛頂宗即翻此義 與取
能破義云何會釋。答疏爲明薄伽梵有衆
多義且指第十五會説。非指教主釋也 成
就一切如來等。此有二種。初歎教主徳。次
指教主體。初中亦二。薄伽梵者是總歎故。諸
經首皆云薄伽梵。疏明此義云。經中多譯
爲世尊。是歎徳之總稱。西方語法言及尊
者不敢直斥其名必先嘆其徳。如云大智
舍利弗神通目連等。故此經中例云薄伽梵
毘盧遮那也 次成就一切等者。謂別嘆。是
金剛頂宗不共四徳故。故理趣經等初亦明
此嘆徳也。別嘆中是初嘆東方徳即阿閦尊
三昧也。成就。宋譯云具足義亦不異。是明
三昧耶徳故云成就。謂戒體具足成就也。成
就言冠通次諸義也。一切如來者。釋經云。
一切如來准瑜伽中五佛是也。其五佛者即
盡虚空遍法界無盡無餘佛聚成此五身也
解云。已下四徳皆有一切如來語。即明各
具五智義也。五佛云一切如來者。五數是一
切義。故瞿醯經中十一云。一切穀者應知五
穀。又略出經第四十六左薩婆婀具毺一切眼
即五眼也五梵云pa@mca。梵天眞言praja
切生也。又pari皆也。五是一種成就之數故。
五佛統海會諸尊。五字攝無盡字門也。第
三十
一左
云。造立名數者。如以阿字五轉統如
來無邊内徳。以字輪百明攝如來普眼法
門。此則名之略也 即盡虚空等者。明五佛
攝無盡佛可知 金剛加持者。釋經云。金剛
加持者。表如來十眞如十法界十如來地。以
成上下十峯金剛大空智處。加持者。表如來
於中道十六大菩薩普賢智從此展轉流出共
成三十七位以成解脱輪大曼荼羅解云。金
剛加持等者。是東方徳。金剛謂五&T037992;杵也。都
部要目云。金剛杵者。菩提心義。能壞斷二
邊契中道。中有十六菩薩位亦表十六空
爲中道。兩邊各有五&T037992;。五佛五智義。亦表
十波羅蜜。能摧十種煩惱成十種眞如。便
證十地。證金剛三業。證金剛智。坐金剛座。
亦是一切智智。亦名如來自覺聖智。若不修
此三摩地智得成佛者無有此處十眞如
者。初地名遍行眞如乃至第十地名業自在
所依眞如。唯識第十明十眞如云。如是菩薩
於十地中勇猛修行十種勝行。斷十重障
證十眞如云云十法界者。謂六凡四聖。文句
三之三八十云。十法界者。謂六道四聖是爲十
法。法雖無量數不出十。一一界中雖復多
派不出十如&T047368;云界
如攝法
如地獄界當地自具性
相本末。亦具畜生界性本末。乃至佛界相
性本末無有缺減&T047368;示相故毘曇毘婆沙第
七。地獄道成就他化天法。即是其例。餘九界
亦如是記以小
例大
當知一一界皆有九界十如
云云華嚴大疏十九上四九云。十法界五蘊者。
謂六道四聖。又大日經疏云。若通論信解地
則是初地菩薩。得此虚空無垢菩提心時。自
然於十無盡界生十大願。乃至滿足百萬
阿僧祇大願。以此即是菩提心爲因。從二地
以去増修大悲萬行。即是無盡大願於十法
界生根。乃至漸次増長第八地以去皆名
方便地云云又云一末
三紙
由自善根乃與如來加
持法界力故。所爲妙業皆得成就。即是普
於一切智地佛界乃至三乘無餘有情界六道
悉生根也文 意明志求一切智智願於一切智等生
根度衆生願於無餘有情界生根也
如來地者。謂歡喜等十地也。經第七明入佛
三昧云。纔結此密印能淨如來地。地波羅
蜜滿成三法道界 然十眞如等三事是三
密三部。即金剛體故稱云三密金剛。第一云。
世間金剛寶有三事最勝。一者不可壞義ba
二者寶中之上故ja三者戰具中勝故ra
可壞者即眞如義。起信論云。乃至畢竟平等。
無有變易。不可破壞。唯是一心。故名眞
即佛部身密也。寶中之上者。大悲萬行
於十法界生根。即蓮部語密也。戰具中勝者。
謂十如來地十波羅蜜。能斷惑障。即是金部
意密也。以成上下等者。如上三事各具十事。
從此生五峯也。一五爲上峯。一五爲下峯。
成上下十峯也。義訣云。一切如來五峯光明
如法界塵數。各各體無中邊。佛神力故成
就堅牢五股智相住佛掌中。此五智相從三
輪生三密即此三輪有十行相與釋三事各
有十事同也
一行相皆佛智菩提之所成就。是故五峯上
下十住位。此十行相攝諸有情常無動壞。
是故令住如來掌中也。所以者何。欲令衆
生所得堅牢等此無異故。若有有情見此
相者。即見如來普賢菩提三業法界常住五
智祕密光明也云云解云。下五峯表衆生本
有五智。上五峯表諸佛修生五智。以三密金
剛能淨本有五智而成修生五智。故云此
五智從三輪生。即與釋經同也。大空智處
者明金剛輪。金剛體畢竟空智也。疏第五
釋金剛手云。乃至若法乃至少分猶如極
微。是可得者則爲無常變易諸行所隨。是
故畢竟空智於堅固性中最爲第一。所持密
印即是五股金剛也。五如來智皆兼權實二
用。而以金剛慧手執持其中。故云左手執
跋折羅 又第一經云。祕密主是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乃至彼法少分無有可得。何以
故。虚空相是菩提。無智解者亦無開曉。何
以故。菩提無相故畢竟空智無相菩提。正
是東方菩提心金剛戒體也。處者 謂所依。
大空是諸法所依止處故。第十一三紙云。如一
切世間皆依於空而得安住。而此大空更
無所依。不作是念。一切世間由我而生。依
我而住即身義釋遊歩大空位云。諸法所
依住故號位 位處也。第十二釋摩訶薩意
處云。心處亦可名爲心位 第六釋五字
偈中云。本不生者畢竟空畢竟空即阿字
菩提座故云處也。第十七云。住瑜伽座者。
謂四方大因陀羅坐也。金剛輪坐也。住於阿
字之上以此爲座。與此眞理相應座名瑜
伽座。坐此瑜伽金剛座者即是如來也
空智處者。以要言之則金剛薩埵自性清淨
心。自性清淨心即阿字金剛性。以此爲菩提
心戒體也。疏釋除蓋障三昧云。何以故淨
菩提心其性法爾如金剛故。如是極堅固性
所謂金剛堅
固自性身也
即是不從師得自覺聖
智也
住無爲戒
無垢無濁自性
清淨
不可壞傷。戒者梵云尸羅。是
清涼義。譬如水性常冷雖遇薪火因縁則
能灼爛諸物。然其性終不可遷。若除薪息火
自然清涼如本。眞言行者亦如是。獲除蓋
障三昧時心之本性即是尸羅。非造作法。
不由他得故言住無爲戒也 又五&T037992;
剛表此戒。於潅頂壇受五&T037992;杵即是受得
也。略出經第四。授祕密四重畢次授五股。
其文云。又執五股金剛杵而授與之告言。
此是諸佛體性。金剛薩埵手所執者。汝應堅
護禁戒常畜持之。弟子受已授此決定要
誓密語令誦之。密語曰。唵薩婆怛他偈多
悉地跋折羅三摩耶底瑟吒願住翳沙今也怛嚩
亡可反尤甘切
於我也
駄囉野冥我今持也跋折囉薩埵係
形以切係係係吽。論曰。一切如來金剛薩埵三昧
耶願住我所我常守護云云解云。金剛薩埵成
就三昧耶正明戒體。即與今金剛加持殊勝三
昧耶同也。願住者。正明受得。謂戒體住我
身中也。我常守護者。是明隨行也。又祕密
相經中卷云。受潅頂已。然可得受諸佛成
就大金剛杵。復次頌曰。汝常持此金剛杵。即
金剛手堅固戒。金剛薩埵勝修中。一切由斯
得成就應知金剛杵即是戒體也。加持者。
梵云ti@s@ta。翻云流出。謂三十七尊展轉流
出。是明戒相故云成就解脱輪曼荼羅。即
戒相也。前引略出翻底瑟咤云願住。約受
得義。各顯一義也。今助一義云。加持者。
謂加持護念也。五密軌云。於現生遇逢曼荼
羅阿闍黎得入曼荼羅。爲具足羯磨以普
賢三摩地引入金剛薩埵入其身中受得戒
體也
由加持威徳故於須臾頃當證無量三昧耶
陀羅尼門云云 與三十七尊
流出同也
應知今經翻ti@s@ta
云加持者。意明由阿闍梨加持力故戒體
受得。是以密教受戒必從他受無自誓義相
承爲要也。表如來者。如來謂本覺。正是受
體。此體次第増廣云展轉流出等也。於中道
十六等者。五&T037992;把處云中道。是上下十峯之
中故。即表中道義。此處有十六花葉以表
十六菩薩。理趣釋得自性章云。中央把處想
十六菩薩要目云。能壞斷二邊契中道
中有十六大菩薩位。亦表十六空爲中道
中道謂十六行。上下十峯表生佛二界。於
其中間發起衆行。是生佛不二行故云中
道。其體a字。a字有三義。有是生界。空爲
佛界。不生是中。本有月輪次第増廣未至佛
位已還云十六行。即中道行也。普賢智者。
指十六行。仁王軌十地名普賢行願地。十六
生及十地開合爲異故。今指十六大菩薩
云普賢智也。又彼陀羅尼釋云。謂由般若
爲生了因。即能生一切諸佛故名母。上十
六句如上瑜伽經中亦爲普賢十六行也
解云。十六尊初有普賢菩薩以表菩提心
義。此心猶如幢旗是衆行導首。猶如種子
萬徳根本。且約初云普賢智。又十六差別不
出菩提心故總云普賢行。即是菩提行也。
從此展轉流出者。明次第増廣義。即戒相
也。若約受體謂所受戒體次第増廣。與常
途無表釋其意不異。今約佛體是爲異也。
五密軌云。引入金剛薩埵。從此次第増廣乃
至無量無邊故云展轉流出。理趣釋第二段
云。從金剛薩埵至羯磨次第流出嬉戲鬘
歌舞等菩薩。又從四内供養。依次流出香花
燈塗等四外供養菩薩。又從四大菩薩流出
四門菩薩 以成解脱輪等者。解脱輪謂月
輪。三十七尊各住月輪。即表本性尸羅義。
月輪清涼爲義故曼荼羅云輪圓具足。此經
宗曼荼羅爲戒故。翳迦紇囉一字頂輪王經
戒云圓具法。圓具即曼荼羅義也。祕要云。三
十七尊各住月輪。此月輪名解脱輪。聖位經
五解脱輪者。則此意也。此月輪是自性清淨
眞心也。而能遠離三毒妄執。衆徳輪圓故名
解脱輪也。三十七尊形住此月輪成一一
曼荼羅故云大曼荼羅也今云。蓮心軌云。
我以見自心清淨如滿月。離諸煩惱垢能執
所執等離煩惱垢即是解脱。縛梵云bantha
金剛拳眞言vajrabantha。縛即無縛故。亦稱縛
云月。文殊軌云。十度相叉成滿月。又拳菩
薩三形月輪。月輪即解脱輪也。又月清淨義。
即自性清淨心金剛
薩埵
本性尸羅也。第五釋戒
相偈云。云何爲戒。所謂觀察捨於自身奉
獻諸佛菩薩。何以故。若捨自身則爲捨彼
三事。何等爲三。謂身語意。次明持無作戒
具足慧方便也。行者觀身實際中身不可
得。即是如來解脱。是故罄捨此身用施一
切如來。從此以後動止施爲凡有所作皆爲
如來解脱。非爲己身也今手受金剛住三
密平等即是捨彼三事。捨三事即是如來解
脱故云成解脱輪。又戒云suk@sa。此云別解
脱。經云戒是正順解脱之本。即此之謂也。殊
勝三昧耶者 此明戒名。此戒名爲三昧耶。
是諸佛自證無上醍醐。更無與等故歎云殊
勝。然理趣經殊勝兩字在一切如來上故。殊
勝是四智總句。故釋經云。成就殊勝者。毘盧
遮那自覺聖智也。是總句故指次四智總云
自覺聖智。即彼第二段所謂四種自覺聖智
也。今此經迴在此處故。若依釋經云自覺
聖智則是東方一箇自覺聖智也。前所引要
目五股釋中亦名自覺聖智是也。應知釋
五股云自覺聖智故即是東方智也。釋經
云。三昧耶智者誓也。亦曼荼羅也。勿令將
來最上乘者不從師受而專意自受者也。
是故得知修最上乘必須師受三昧耶然後
可修行也。解云。誓也者。擧其翻名。曼荼羅
者。亦示異名。又釋下文云。三昧耶者名爲本
誓。亦名時。亦名期契。亦爲曼荼羅之異名
誓者謂誓戒也。第十五二十紙云。三昧耶
者。如有人於衆多國王大臣所尊重集會之
處而自發言作大要誓。我今如是之事永當
不作。如是之事當依行之。以自對可信之人
而發誠言。若有所違即得重罪。是故三昧耶
者。即是不可違越義也。略而言之即是戒義
也。又第九十九左云。結云三昧耶者。即是必
定師子吼説諸法平等義。故立大誓願當
令一切得如我故。欲普爲衆生開淨知
見故。以此驚覺衆生及諸佛故。是故此三
昧耶名爲一切金剛誓戒。若不先念持者。
不得作一切眞言法事也金剛誓戒即
三昧耶戒也
又三昧
耶是平等義。即與savara同。第五釋戒相
偈云。又三嚩羅是平等義。佛言以身口意
合爲一者。即是住三平等法門。所以得名
三世無礙戒也。又曼荼羅者。是平等義。故三
昧耶亦具曼荼羅義也。今此宗以曼荼羅無
盡莊嚴爲戒。無盡莊嚴即三密平等義也。疏
第一云。所謂莊嚴者。謂從一平等身普現一
切威儀。如是威儀無非密印。從一平等語
普現一切音聲。如是音聲無非眞言。從一
平等心普現一切本尊。如是本尊無非三
昧。然此一一三業差別之相皆無邊際。不
可度量。故名無盡莊嚴也又上云以成
解脱輪曼荼等。應思之。又依大日經第
六夜所授白檀曼荼羅諸尊。即是三世無障
礙智戒之體。此義具如祕密戒義辨之。勿令
將來等。述釋誓及曼荼羅義。是且約未來初
入潅頂者而釋。上下釋文淺深互顯也。最
上乘者。即曼荼羅義。翻梵語云。優留曼荼
優留者大也曼
荼者第一也
又曼荼羅云無比味無過上味。第
四釋云。於眞常不變甘露味中最爲第一。是爲
曼荼羅義也今修曼荼羅行者稱云最上
乘者。聖位經亦云最上乘者。不從師受等者。
不從師受是越三昧耶故誡之云勿令將來等。
第十六十八左云。所以回互前後不相承躡者
豈佛有悋惜耶。但爲欲令入正法者應須依
師而學。猶如佛於聲聞經中呵賊住人云。得
具滿和上阿闍梨如法受戒決修梵行。何故
如盜住也。今末代學人亦爾。不務近善知識
諮承法要。而自師心欲望成就如來自在之
業。直爾披文便欲作之望得成就無有得理
也。非但自損云云又菩提心論云。勝義行願
三摩地爲戒金剛謂勝義。加持爲行願。三
昧耶即三摩地。即是三圓具也 經得一切
如來寶冠等者。此明南方智寶生尊潅頂三
昧。故義訣云寶印潅頂智得者。宋譯經云
獲得。倶舍光&T047368;第二三十二云。問得與成就何
別。解云。各別不同。若法今時創至生相。爾
時名得。若流至現方名成就。得時不名成
就成就時不名得何故東方云成就今云
得乎。答。東方具本成修成兩義故云成就。
是此戒本性尸羅。不從師得是云本成。故
宋譯經云具足。謂本具也。又由阿闍梨加
持本具戒體顯發。是云修成。爲欲具此二
義故云成就也。於南方入潅頂壇菩提心
牙發生。是法流至現當云成就。今於成就
中立得名故云得也。光&T047368;又云。設有文言
法生相名成就者。於此得中立成就名。設
有文言法現在名得。於成就中立得名故。即
此義也。何故立得名者。地前地上位位有潅
頂故淺深不同。約其當位雖是成就。若對
地上則爲生相。故於成就中而立得名。意
爲欲顯通淺深也。理趣經云已得。已得猶
如言證得逮得。非是已前之已也。疏第十
二紙云。一切智佛一切法已得自在衆生利。
此已字亦云通達。是正義也。具如彼&T047368;辨。
一切如來者。如上釋。是明南方五智。五智寶
冠體故或云五佛寶冠也。寶冠者。宋譯云殊
勝寶冠。此有二解。一寶冠者。明潅頂體。潅
頂標其名。謂潅頂寶冠名爲潅頂也。故理
趣經云潅頂寶冠爲三界主。是於五種潅頂
中明寶冠潅頂。寶冠置頂云潅。如光明潅
頂等皆是也。蓮心軌明南方禮云。想於無
邊刹。手持五佛冠。潅一切佛頂。自他可潅
頂。仁王軌明五種潅頂云。所謂寶冠印契
水光明名號而潅頂也。義訣三十七明南方智
云。其次云。以一切如來寶冠繪綵而授與潅
頂。此即法身潅頂相也。又依慈恩現趣分疏。
寶冠潅頂分爲二法。彼釋潅頂寶冠文云。
如世太子既潅頂已將受王位。戴王之冠
冠著王之服處王之殿。佛法太子亦復如
是。將受法王法主之位戴佛之冠。謂一切
智一切種智。是佛心首所戴持故。即是潅頂
般若波羅蜜。此功徳法眞實珍寶七聖財中
名爲惠財。故此冠寃名爲寶冠又最上經
云。戴諸佛冠受三界法王潅頂 今此亦爾。
一切如來寶冠。即五佛寶冠。是寶冠潅頂也。
三界法王潅頂。即以水潅頂也。寶冠者。彼所
謂戴王之冠。故次云三界主。夫五佛寶冠者。
外示法王莊嚴。内表種智功徳。五智即一切
種智即是潅心首也。三界法王潅頂者。謂對
世間輪王潅頂。釋經云。如來在因地從潅
頂師入三昧耶智曼荼羅。阿闍梨加持弟子
身中本有如來藏性。發金剛加持以成修眞
言行菩薩法器。則堪任持明等乃至傳受印
可等潅頂階位。以此爲初因由三密四智印
相應。成究竟三界法王主以爲果。解云。從
初至菩薩法器還擧東方入三昧耶智以
爲起因。則堪忍下。正明南方也。以成修眞
言行等者。謂於東方入三昧耶智已受得
戒成其法器。故於南方堪忍入受明等潅
頂法門也具如彼
&T047368;
三界法王者。三界梵云怛&T005753;
二合二合唐云三界。三界各有主。於中
色究竟天魔醯首羅統領三界故。名三千界
根本
無明
今毘盧遮那於色究竟天入大智潅
頂成最正覺始覺
大明
對彼云法王。又心要明
寶菩薩云。由佛無所著名三界主 所著
是無明三界主。無所著即菩提三界主也。又
三界者。即三毒也。第十疏釋三世尊云。所
謂三世者。謂名貪瞋癡。降此三毒名降三
世。又由過去貪故今受此貪報之身。復生
貪業受未來報。三毒皆爾名爲降三世也。
復次三毒者。名爲三界。謂毘盧遮那如來從
有頂迄至下地從上向下相次一一天處
皆化無量眷屬大天之主。今勝彼天百千萬
倍。彼怖未曾有。更有何衆生而勝我耶。乃
至以法而降伏之。即次第而下以能降伏三
千界主故名降三世明王也解云。佛於色
究竟成等正覺。次第下來降伏一一天主。
最後於須彌頂降他化自在天魔。都降三
界天主故名降三世。即三界主也。然理趣經
第三段降三世當東方受戒即與寶幢佛菩提
心降魔義同也
調
伏難調者。梵音毘那耶此云調伏。亦翻戒。
即妨非止惡滅除煩惱義也。又南方空藏名
三界主。南方潅頂是佛種不斷義。所謂潅頂
畢菩提牙生是。是以虚空藏尊還攝三毒爲
三辨寶珠自家珍寶。故經云得身口意一切
安樂夫潅頂具兩義。用羅字火焚位當東
方三世降伏之位。燒已用va字水潅之菩提
牙生正當空藏尊潅頂。故虚空藏名爲三界
主。是焚盡三界分段身而得意生身。故名
三界主。亦稱法王也。慈恩釋云。瞋恚惡服
悉得消滅永爲棄捨。永更不入三界牢獄。
故名降伏衆惡普勝法降三世亦名潅頂智藏
法門虚空藏由如是故爲三界主出有漏生
死繋縛超三界也雖是顯釋暗得密意
矣。法王潅頂者。疏第八二十三云。即持寶瓶
徐遶漫荼羅三匝已復更如法加持。至弟子
所先用囉字爲火焚燒其身。悉成灰已方
用四瓶次第潅之。潅已觀此灰中作嚩字
門。其色純白。從此出生五字。謂阿鍐&MT01169;𤙖𤙖
欠。持其五字輪究竟
果也
乃至爾時弟子都成漫
荼羅身。若深釋即是普門法界身第十六云。
潅頂已菩提牙生即五字輪也。然此果有淺
深。初劫位斷人執得人空。第二劫離法執
得法空。第三劫斷二執習氣佛樹牙生初地
淨菩
提心所謂菩
提牙生也
乃至第十一地斷微細妄執無始間
隔而成菩提樹王。故大日經南方尊云娑羅
樹王花開敷佛。凡從地前三賢乃至佛果
位位皆有潅頂隨分離我執第三卷云潅頂者
離於我執義也
今是明大智潅頂離微細我執故。釋經云。
成究竟三界法王主也。第十八二十八云
世尊入大智潅頂地得三三昧耶合身口
意平等爲一。乃至大智潅頂地即是如來第
十一地也。是也



金剛頂大教王經私&T047368;第五
 沙門曇寂撰 
通序之餘
證一切如來一切智智等者。解云。證謂證入。
西方證菩提無量壽尊三昧也。宋譯云成
就。今按宋譯經最有條緒。東方明受得故
云具足。南方入於潅頂菩提牙生。猶如法
創至生相故云獲得。西方證一切智智是窮
極果。猶如流至現方名成就故云成就也。一
切智智者。有自證實智化他俗智二義。是明成
菩提徳故唯取自證。故云自證之智。疏第
一云。梵云薩婆若那。即是一切智智。釋論
云。薩婆若多者。即一切智。一切者謂名色等
無量法門各攝一切法。如是無量三四五等
乃至阿僧祇法門攝一切法。是一切法中一
相異相漏相非漏相作相非作相等。一切法
各各力各各因縁各各果報各各性各各得各
各失。一切智慧力故一切世一切種盡遍知
解。是名薩婆若已上論文
俗智也
今謂一切智智即是
智中智也。非但以一切種遍知一切法。亦
知是法究竟實際常不壞相不増不減猶如
金剛。如是自證之境説者無言觀者無見。
不同手中菴摩勒果可轉受他人也。若可
以言語授人者。釋迦菩薩蒙定光授決之
時即應成佛。何故具修方便要待無師自
覺方名佛耶。又如目覩世人爲刀杖所
傷。雖復信其受苦無可疑惑。然種種令
説終不證知。若自身觸受乃得明了耳云云
實智也又一切智智即妙觀察智。故諸佛境界
經嘆徳中云。已能證入一切如來妙觀察智
大瑜伽法無礙自在又如來臍眞言釋云。a
m@rte甘露也甘露者智智別名。能除身心執惱
無量壽亦名甘露王。應知am@rta即一切
智智也。妙觀察智亦具自證化他二義。釋經
云。由如來清淨意識與妙觀察智相應。證
得一切法本性清淨自證於淨妙佛國土爲
諸菩薩能轉無上法輪化他又疏中釋無量
壽尊亦有二義。第二十卷云。次花開敷云
阿彌陀何也。此是受用佛即是成大果實
一切智
智也
無量不思議現法之樂瑜伽自
在也
故得名也
此明自受
用實智也
第四云。次於西方觀無量壽佛。此
是如來方便智。以衆生界無盡故諸佛大悲
方便亦無終盡。故名無量壽文 此明他受
用俗智也
無量壽尊主毘盧遮那成覺三昧住西方月
輪。故云證一切智智即自證智也。瑜伽自在
者。宋譯云大相應主。今准彼經。梵本當有
摩訶字。故諸佛境界經亦云大瑜伽法無礙
自在瑜伽此云相應。主梵應是rajaraja
自在義亦主義。然彌勒眞言釋云。瑜藝詵伐
瑜伽自
在也
jvara中亦具raja字故互相通也。釋
經云。皆以瑜伽法相應獲得於法自在
云。瑜伽法者謂定也。意明妙觀察智與定相
應也。瑜伽此云相應。是體聲也。唯識述
&T047368;第二本三十云。言瑜伽者各爲相應。此有
五義故不別翻。一與境相應。不違一切法
自性故。二與行相應。謂定惠等行相應也。
三與理相應。安非安立二諦理也。四與果
相應。能得無上菩提果也。五得果既圓。利
生救物赴機應感藥物相應。此言瑜伽法相
應稱。取與理相應多説唯以禪定爲相應。
瑜伽之師即依士釋。師有瑜伽名瑜伽師
即有財釋。若言瑜祇即觀行者。是師之稱
今此中即與定相應故云瑜伽法相應。總言
之則如上經具教理行果。東方受戒是教理。
南方潅頂行也及爲三界主果也即行果也。問。
經云瑜伽。何故釋云瑜伽法。答。唯云瑜伽
是略也。故境界經云瑜伽法。所以釋云瑜伽
法也。法名定。瑜伽即法。更無別體故經云
瑜伽。下經云。得一切如來觀自在法智彼岸。
三摩地軌明西方智云。妙修定惠恒觀察
西方具定惠二徳故云法智。法謂瑜伽。智即
妙觀察智也。此兩文明。法即是定故西方亦
稱法部也。相應者。前云瑜伽。是體聲所相
應法也。次云相應加女聲故轉云瑜祇。吉
慶第三讃云sadharma正法也yugi相應也譯云正
法相應。釋云。此中相應者。梵云欲吃多。是
應合如是義。即是契合冥符義。與瑜伽稍
別也。又疏第二釋超越一劫瑜祇行云。瑜伽
者譯爲相應。若以女聲呼則瑜祇。所謂相
應者即是觀行應理之人也今與定相應故
與讃釋同。次瑜祇行釋即與述&T047368;即觀行者
是師之稱同也。獲得於法自在者。解云。此
有二種。一釋迦眞言sarvadharma一切
法也
vazitapra
pta得自
在也
通上句云於諸法中而得自在也。
第十二九紙云。讃法自在者。如世間長者具
足於財無所乏短故。能隨意所欲皆得成
辨。如來亦如是。爲諸法之王一切法財無
不具足故。能成辨大事不可思議一切辨
也。又百字生品明a@m字云。即是正等覺法自
在牟尼。第十八釋云。此眞言即是一切法自
在牟尼。此即毘盧遮那之別名也如上諸文
於字輪中而得自在云法自在。字輪者。即
佛法財。故擧大長者也。又彌勒眞言摩訶
瑜伽輕呼瑜擬宜以切上聲二瑜詣詵&MT01414;。釋云。
瑜伽謂諸佛瑜伽也。此眞言住大瑜伽也。未
得瑜伽令得之。謂能受與修行者願。於
瑜伽而得自在也 今即與此眞言同也。
然此兩文梵語不同。義亦隨異。vazita自在
者是攝取義。第十三八紙云。令修行者於此
法中自在得。所謂令得勝上教法也。此自
在者。亦是速得義。又得攝持義。與上所云
第六卷多財名自在義不同也。我説一切諸法
字輪所謂最上自在攝者。謂心有願求。悉
能攝取自在滿願。即如於一國自在所爲
必成也。第十九十九云。阿字即本不生不可
得空也。猶此畢竟不可得不可得空。具足衆
徳普攝一切佛法也。此攝於梵音是攝取
之攝。如攝取諸物令在己身之義也。由
以此空加持力故能攝一切法成佛也。此
中自在者。梵音與觀自在之自在有異。此是
攝取義也。謂能攝取一切法也。如王者於
其境内隨意攝取皆得自在。如來法王於一
切法自在亦如是也 今瑜伽自在梵云jva
ra。即觀自在之自在也。一切智智者。所謂a
m@rte是佛無上智。故譯云自證之智。此智與
定相應無礙自在安住現法樂。是云瑜伽自
在。彌勒眞言釋云住大瑜伽即是也。前引第
二十疏受用其果一切
智智
無量不思議現法之樂
瑜伽
自在
亦當併思。自得自在故於淨妙國土能
轉妙法輪。是西方轉法輪智也。故菩提心論
云亦名轉法輪智也 能作一切如來等。此
明北方徳不空成就尊三昧也。義訣云羯磨
智。已上三徳自證因果故云成就及得證。是
成所作智化他事業故云能作。經文分爲二。
能作等者。正明事業智 於無盡下。明所
度境及事業圓滿相也。釋云。能作由獲瑜
伽自在故能作是次第相釋。謂上西方智
有自證實智化他權智兩義。於此得自在故今
亦能作佛事生事二種事業。故云能作。釋
云。一切印者四智印也 此釋一切印三字。
總指四智印云一切印。四即一切義也。五密
四丁云。成辨諸事一切印者。所謂大智印三
昧耶智印法智印羯磨智印。又云。一切印者
是四印也。釋云。一切如來五佛亦如前。釋者
此釋一切如來四字。可知。又云。一一佛皆有
一切印平等羯磨處智者。釋一切印平等種
種事業句。一切印者。上釋云四智印。此中爲
明羯磨具四故重云一切印。一切印者。是
羯磨體也。羯磨總具四故。平等者。慈覺疏
云。此智不欣厭淨妙及雜染。普能起作一
切事業故云平等。今按理趣分云。一切如來
決定諸法大妙智印此約如來羯磨智生佛
二業釋平等兩字。屬種種事業而讀也。因
解。決定諸法者。三昧耶言具平等及決定義。
四智印者。即是衆生本具四種曼荼一切衆
生平等具。故云一切印平等。然爲無明所
覆不覺不知。如來明見此理故。住無縁大
悲而起事業。決定説金剛一乘了義法。故
云決定諸法大妙智印。第九釋入佛三昧耶
云。結云三昧耶者。即是必定師子吼説諸法
平等義。故立大誓願當令一切得如我故
云云勝鬘疏嘉祥第一云。師子吼名決定説者。
此借師子性情爲喩。如師子度河望直而
過。若使邪曲即是迴還。菩薩演教義亦如是。
依究竟理説究竟教。若不究竟即便不説。
故下文云。師子吼者。一向&T047368;説。一向&T047368;説猶
是決定説也。又菩薩説法能上弘大道下利
群生。邪無不摧。正無不顯。故下文云。決定
宣唱一乘了義。又能摧伏非法惡人。是故名
爲師子吼決定師子吼者。皆三昧耶中所
含義故。不空成就尊亦名寂業師子。亦師子
具不空義。第一釋師子座云。自度人無空
過義。又師子具離怖畏義。不空成就尊亦云
離怖畏如來。應思之。羯磨處智者 。釋種種
事業句。毘首羯磨此云種種事業。宋譯云増
上種種事業。羯磨處智者。羯磨是金剛座。故
云處也。百八契印不空成就名金剛座。眞言
vajraamughasiddhi。第十一二十一明成就壇
中云。中妙金剛座方位正相直。其上大蓮花
八葉鬚蕊敷者。於曼荼羅最中置十字羯磨
金剛座。令正西方正當四方面
作之也
於彼上作大
蓮花八葉并蘂在金剛
上作
此即是金剛座也。故
言金剛同也又百八契印明北方中云。稽
首毘盧遮那佛。一切如來金剛座。海印恒沙
悉地寶。無量善逝登其上。又第十六疏二十七
云。金剛有二種。一者智金剛。二者業金剛。
此梵云金剛羯磨。謂所作事業也。以此金剛
業加持故得淨除其地也成就壇置羯磨
杵者。表悉地成就義。即是一切諸佛金剛
座。故不空成就亦名金剛座也。又此杵名
十字金剛者。十字交叉即其形以表具四智
印。其種子@a@h字。@a@h字亦名四出生字。即是羯
磨四出義也 於無盡無餘等者。次明事業
成就相。宋譯及理趣經成就作圓滿義即同
也。釋云。遍至無盡無餘佛刹衆生。能作種
種利益。究竟安樂一切有情界。悉令圓滿。
上中下一一皆成就九品悉地。解云。無盡無
餘者。是不空義。故此尊名不空成就。第十八
二十四云。不空者。隨一切衆生有所見聞觸
知無空過者。皆必定於無上菩提故名不
空也。復次隨彼善願皆滿足乃至衆生大菩
提願亦能滿足。如大寶王在高幢上充足
一切故名不空也。佛刹衆生界者。擧淨穢
二土。故釋下文釋成所作智云。現三業化
於淨妙國土及雜染世界任運無功用無分
別作佛事生事然經無佛刹兩字。按經無
盡無餘言即顯淨穢二土。故次衆生界言亦
通淨穢。經略佛刹但云衆生。釋具顯其義
故云佛刹衆生界也。何者佛刹者常無毀
穢。淨妙土故云無盡。華嚴大疏十九上釋如
心佛亦爾如佛衆生然。應知佛與心體皆
無盡文云。而但説心與佛二法無盡不言
衆生者。謂衆生有盡故。心即總。心以眞爲
體。本自不盡。佛果契心始本無二同一圓
覺故亦無盡。迷眞起妄無始有終不言無
故知無盡即佛刹也。又稱衆生云無餘
者。横遍十方竪盡三世。悉無有餘故云無
餘。即北方精進師子無空過義也。此中二義
如次佛事生事也。能作種種利益者。釋作業
二字。作業屬能化故云能作種種利益。即
所云種種事業也。安樂一切有情界者。釋一
切意願句。一切意願屬所化有情。謂隨衆生
願皆悉圓滿也。釋加令字故謂令衆生願
皆悉圓滿義。又經皆悉成就四字在最後
故。總通上句。謂能化事業所化意願。兩得
成就。故總結云皆悉成就。上中下等者。疏第
三釋悉地宮有其三品。上密嚴國土。中十
方淨土。下諸天修羅宮也。謂之上中下。此三
品各有上中下總成九也。或可三品各有
九品總成二十七品。故云一一皆成等。此
解太碎別。初解爲好 大悲毘盧遮那等。已
上明四方四徳畢。是明中央法界體性智。
即教主體也。宋譯云常住三世一切身語心
金剛大慈悲者。理趣經亦大毘盧遮那語在
文末。解云。大悲毘盧遮那者。先嘆其徳云
大悲悲兼示大慈見疏
第一
然於萬徳圓滿中獨
擧大悲者。凡一切諸佛慈悲爲心。故觀經云。
佛心者大慈悲是。第五疏釋三角佛心印色
云。鮮白是大慈悲色也金界大日身色純白
表大悲儀。故釋經云。身如月殿毘盧遮那
諸佛總體故別擧大悲而嘆也。六度經第九
云。佛告慈氏菩薩。修行靜慮波羅蜜。當修習
大悲無量。爲此大悲於諸善業而爲導首。
譬如命根於出入息而爲其先。輪王七寶輪
寶爲先輪云cakra
含悲義
大乘萬行大悲爲先。譬如長
者唯有一子父母鍾愛念徹於骨髓。菩薩大
悲亦復如是。於諸有情住於極愛一子之地。
云何大悲。大名摩賀。摩者各我。我以大悲
利樂有情。故名大悲。又賀者名性。自性大
悲能濟有情不由他教。故名大悲應知
大悲即佛本性也。毘盧遮那者。標能具人。故
宋譯云大悲者者即人也。人即毘盧舍那大
我也。第十六云。此心曼荼羅之上有佛在
中。故曰大我。大我者佛之別名也。又云。此
上有一切人中尊。是毘盧遮那也。此是行者
自性無師智大毘盧遮那佛。非從外來也
常恒者。釋經云。常恒者。表如來清淨法界智
無始時來本有處煩惱而不減。與淨法相
應證清淨而不増也。解云。清淨法界智者。
謂中央法界體智也。佛地經云。即五法攝大
覺性。謂一眞法界四智菩提。論第一釋佛地
名云。即當所説清淨法界大圓鏡智平等性
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受用一味平等事。是
佛所依所行所攝名佛地清淨法界者。即
眞如之異名。顯教眞如不具智義。故但云
清淨法界。密教眞如爲毘盧遮那中智。故云
清淨法界智也。無始時來等者。正釋常恒二
字。常恒梵云kal@a。即含時義。故云無始時
來。處煩惱等者。分常恒兩字釋。寶性論第
七紙云。以常故不生。離意生身故。以恒
故不滅。離不思議退故 依此論文不滅
與不死是恒義。不増及不生是常義。不生不
滅者。即阿字法界體性。疏第九卷十九云。復
次阿是諸法本不生義。即是法界體性 住
三世等者。宋譯云常住三世。常住即常恒。其
義不異。理趣經云三世一切時。今經及宋譯
並無時字。釋經云。三世者。爲過去未來現
在是也。一切時者。在於異生時。後證聖果
時。三業清淨猶如虚空。身語意業不被虚
妄分別所生煩惱所染故也。解云。一切身口
意者。sarva云一切。此含時義。故理趣經翻
云一切時。云何知者。大日經云。娑字門入
諸法時不可得故samaya
時也
一切時身口意。謂三
三昧耶平等身語意。即是法身。第九云。以初
三昧耶故得同如來祕密身口意平等之身
住三世者。即與大日經越三昧如來之日
加持身語意平等句法門同也。常住三世。即
越三時也。一切時者。謂如來之日也。第十
十一云。以此法體出過三世常在三世
是故於三時中所作佛事。自然常不休廢
云云言越三世故常住三世。無始無終故云
一切時。住此時中者。即三密平等法身故。
次云身口意金剛如來。三世者謂kara時。出
過即samaya平等身口意samaya
有越義
也。第十七十八
云。迦羅時。三時即我也。謂閻摩者也謂將有
所去。謂善到惡到也。將至殺害處名閻摩羅。
然我將至善處而殺害彼煩惱也。也謂三乘
車。麼即我也。是我所立時過三時。皆是我。
悉是心也。對彼時外道説也。謂外道其名。
謂我即是也此釋黒夜閻摩二尊。kara
外道所立時。是云黒闇。過此三時名yama
天。即samaya平等義故。此尊亦名平等王。又
摩訶迦羅大黒天。是閻摩變化故以七母爲
其眷屬。理趣釋云。摩訶迦羅者大時義。時謂
三世無障礙義。大者是毘盧遮那法身無處
不遍應知閻摩者。三世無礙身口意平等
毘盧遮那法身也。是以此中所明即與越三
時如來之日同。金胎教異法身體同故兩文
一致。應思之 金剛者。釋云。金剛者。證得
佛地一切法自在。得證身口意三密金剛。
於藏識中修道煩惱習氣。堅若金剛難摧。
用以大空金剛智三摩地。證得法身光明遍
照毘盧遮那如來也 解云。金剛有體堅及
利用二義。釋文爲二。證得佛地等者。初明
體堅義。於藏識中下。二明利用義。即喩平
等三密也。又金剛有三義。三義即三密故。
當體立名。三密即金剛也。證得佛地等者。是
寶中之上蓮部口密也。佛地法自在。是簡西
方瑜伽自在。故云佛地。十地得十自在中。
法自在者第十地所得也。無性攝論云。一壽
命自在。二心自在。三衆具自在。四業自在。五
生自在。六勝自在。七願自在。八力自在。九智
自在。十法自在。華嚴三十九明第十地云。
佛子菩薩住此地多作摩醯首羅天王。於
法自在能授衆生聲聞獨覺一切菩薩波羅
蜜行。於十法界中所有問難無能屈者。布
施愛語利行同事。如是一切諸所作業皆不
離念佛云云又慈恩心經幽賛云。十法自在
於契經等由惠所得階位補處道成等覺。
無幽不燭名觀自在。但言觀音詞義倶失
應知此中自在梵語與觀自在同故。是zva
ra。應知與瑜伽自在之自在不同也。得證
身口意三密下。是第一不可壞義。佛部身密
也。三密金剛。即法佛身密。金剛不可壞體也。
涅槃第三金剛
身品
云。佛告迦葉。汝今莫謂如來
之身不堅可壞如凡人身。汝今當知。如來
之身無量億劫堅牢難壞。非人天身。非恐
怖身。非雜食身云云於藏識中下。是戰具勝
義。能摧煩惱故即意密金剛部也。修道煩惱
習氣者。是金剛三昧所斷惑故云修道煩惱。
具如理趣釋&T047368;。用以大空金剛智下 釋毘
盧遮那如來句。理趣經此句在最末故 一
切如來至爲莊嚴。解云。是住處成就也。佛地
論云。何故不但説彼所説法耶。若不説處
及能説者。不知此法何處誰説。一切生疑
故須具説也 一切如來遊戲等者。是三世
如來成菩提處故云也。宋譯云。一切如來勸
請吉祥勸請梵云睇灑儜勸請方
便眞言
遊戲云vi
kranita。疏第一云。梵云微吃哩抳多。是踴躍
義。遊戲義。神變義。兩經相違。今未審矣。理
趣經云。一切如來常所遊處吉祥稱嘆等。理
趣分疏云。一切如來嘗所遊處咸共稱美大
寶藏殿。讃云。嘗者曾也。遊謂遊渉。處謂
安處。唯一佛住諸佛不居則非好處。今顯
十方過現諸佛皆曾於此他化天宮遊渉安
處。諸聖共履故知勝處云云 慈恩所釋經作
嘗。然明本經作常。古書中常嘗通用。史&T047368;
高祖本紀云始皇帝常曰。漢書作嘗。即此類
也。今解爲常恒義。上經云常恒三世等。祕
經云。常於三世不壞化身利樂有情無時暫
云云此是自性法身法爾常恒説處故云常
所遊處。慈恩大師不見密教故爲此釋耳
 住阿迦尼多天王宮中者。宋譯云在色究
竟天王宮中。華嚴音云。阿迦尼吒天具云阿
迦尼瑟吒。言阿迦者色也。尼瑟吒究竟也。
言其色界十八天中此最終極也。又云阿無
也。迦尼瑟吒小也。謂色界十八天中最下一
天唯小無大。餘十六天上下互望亦大亦小。
此之一天唯大無小故以名也 疏云。言阿
迦尼吒天者。不是世間所説三有色界頂天。
是則大毘盧那心中本有大菩提心光明心
殿引祕經
云云
阿迦尼吒此云色究竟。心是諸法
究竟所歸故爲色究竟。故華嚴云。三界唯心
也。實相功徳妙住之境。金剛五智心王所都
故云天王宮今云。色界頂摩醯首羅者。所
謂根本無明佛地所斷惑也。佛於色界頂成
最勝覺時。轉彼無明而爲大明。大明即摩
訶毘盧那遍一切身。故知明與無明同依
此天。其實即是一切衆生本有眞實心也
宮中者。疏第一云。以加持故。即是眞實功
徳所莊嚴處妙住之境心王所都故 曰宮也。
此宮是古佛成菩提處。所謂摩醯首羅天宮。
乃至今此宗明義以自在加持神心所宅故
名曰自在天王宮也。謂隨如來有應之處
無非此宮。不獨在三界之表也意明此
宮古佛成菩提處亦即今佛加持住處。其實
持衆生心位故云如來有應之處等。即加持
處也。宮梵云羅演見演
密抄
即是阿頼耶密嚴佛
國也。祕經云。唯此佛刹盡以金剛自性清淨
所成密嚴華嚴。以諸大悲行願圓滿諸有情
福智資糧之所成就。以五智光照常住三世
無有暫息平等智身 又云。於本有金剛界
自在大三昧耶自覺本初大菩提心普賢滿月
不壞金剛光明心殿中安怛陀那一字頂輪
王經云。由此生智心則是光明心光明心者即
是菩提心也
應知住處者。其深祕説即衆生本具干栗駄
心蓮華藏。是稱密嚴。亦云光明心殿。此是
心王如來及心數諸尊常所遊處。所謂隨如
來有應之處無非此宮。即是也 中者。tra
云於中。statra云其中倶見彌陀
經梵本
中者是第七
轉境之於聲。仁王疏云。經於勝義中不動。於
勝義中者。境第七轉聲又中者。簡持義。瑜
伽倫&T047368;第十三二紙釋攝決擇分中五識身相
應地意地之中字云。中者簡持義。十十地中
簡餘十五地持明此二地。故言是中也
今亦如是。簡十八會中餘住處。而持色究
竟故云中也 大摩尼殿者。謂宮中別殿也。
三十卷云安處大摩尼寶殿。是當大日經如
來信解遊戲神變生大樓閣寶王。樓閣寶王
即摩尼殿也。故理趣釋釋大摩尼云。從毘
盧遮那福徳資糧出生大妙金剛五寶所成
金剛峯樓閣 金剛峯者。是摩尼。樓閣即殿
殿及樓閣梵
倶云拘吒
寶樓閣經陀羅尼云vipula廣博
garbhema@niprabhe寶光是與理趣分大寶藏殿
同。vipula大也。ma@ni寶也。garbhe藏也。大寶藏
即大寶樓閣。即是大摩尼殿。故宋譯云廣大
摩尼寶殿。今云摩尼殿。是略翻也。第十四
十五釋如來奮迅平等嚴藏云。示現如來平
等嚴藏是胎藏之藏也。乃至此中藏者掲訶。
即是流出無盡莊嚴奮迅示現。不可窮端
猶如大寶之藏。此平等法界藏即是如來藏
義也。第十一二十紙釋虚空藏轉明妃云。又
藏者如人有大寶藏施所欲者自在取之
不受貧乏。如來虚空之藏亦復如是。一切
利樂衆生事皆從中出。無量法寶自在受用
而無窮竭相。故名虚空藏也虚空藏梵云
@ak@azagarbha。與garbha通同。此兩文中倶云
大寶藏。即與vipulagarbhema@niprabha同。大寶
藏即廣大ma@ni樓閣也。故明妃眞言亦名樓
閣眞言。應知ma@nigarbhe即寶樓閣。寶樓閣即
摩尼殿也。又涅槃舊解云。伽&MT00094;
迦反
伽婆音蒲
舸反
翻云庫藏。庫藏明如來藏也與第十
四釋同
如來藏
即大悲胎藏衆生本具。h@rta眞實心也。依此
言之。前天王宮者cita月輪。月輪中有h@rta
蓮花藏。稱之云摩尼殿。是此二心即體相二
大理智不二妙體。此心清淨如來即應。猶如
水清月現。即是加持住處也。又華嚴大疏第
四三云。摩尼寶形有八楞。似方不方。似
圓不圓云云 八楞即八葉。故大日經此八葉
藏爲中胎藏。毘盧法身安住其中。若約加
持身即是加持住處也。明摩尼殿者。表h@rta
蓮藏也。又ma@ni以連聲呼之則爲ma@mma@m
心種子也。花嚴第二十七十向品云。願一切衆
生得卍相莊嚴金剛界心 金剛界心即h@r
ta眞實心也。種種間錯等者宋譯對今
文互前却
此明殿
中莊嚴。殿表八葉花藏。合於中臺都成九
位即是心王也。莊嚴是眷屬義。謂以心數眷
屬法性功徳而莊嚴也 種種間錯者。是莊
嚴總句也。大日經入祕密漫荼羅位品云五
寶間錯。第十六釋云。五寶間錯者。謂金銀等
五寶五色之寶而間錯其地 瞿醯經中云。
其五寶者。謂瑚頗金銀商佉。或珠或寶。餘言
一切寶者應知五寶 解云。梵音vi此云種
種。vicitra云種種色。其體五色。應知五寶
間錯即種種間錯。凡祕密宗五數爲要。五寶
者是一切莊嚴體。一切莊嚴不出五寶五色。
其實表内五徳流出于外。互相交渉爲無盡
莊嚴也。第六云。復次如世間綵畫不過五
色。然更相渉有種種淺深不同。巧惠者善分
布之出生萬像無有窮盡。法界不思議色
亦復如是。統而言之不過五字門。然亦更
相發揮成種種差別智印云云 差別智印者。
所謂無盡莊嚴其體即五色也 鈴鐸繒幡等
者。慈恩讃云。此有四嚴。一懸寶鐸。二列金
鈴。三吹動以微風。四發音和雅云云 今云此
中爲二。謂鈴鐸及繒蟠。次句明二嚴内意。
何者繒幡表普現色身。第十六云。此雜色幡
其相廣長而在門標之上。又云。私謂。即是如
前著雜色衣義也 著雜色衣者。即普現色
身義。又繪幡即雜色。幡所謂vicitra。種種顯
色。普現色身之標&T047368;也。鈴鐸者表妙音説法。
第十六云。從第一無相之法而出生如是
大悲藏生之相。普現色身繪幡也種種方便説
無量法鈴鐸也是雜色義也。明此二嚴表現
身説法義也 微風搖撃。表大悲徳。謂大悲
微風搖翻繪幡撃鳴鈴鐸。現身説法依内
大悲起故。故知次句表内心大悲。非是莊
嚴具也。搖激。宋譯云吹撃。理趣作搖撃。撃
激同吉逆切。音戟。音同故通用 珠鬘瓔珞
者。珠鬘表萬行功徳。第十三云。malini
也。嚴身具也。此即能生諸佛功徳以爲莊
嚴。莊嚴法身也 瓔珞者。表四弘願。讃云。
四弘願爲瓔珞助嚴衆行故是此二嚴表
佛行願也 半滿月者。讃云。輪低翠嶺同
浮半月之暉。璧掛青巖如含滿月之彩。即
其化土所居天宮之麗飾也 此釋以此二
事喩莊嚴暉彩也。今云。半月滿月皆是珠
類也。甘露軍荼利軌云。諸門角以半月滿月
等金剛寶飾之。虚空藏所問經第四六紙云。
月光寶日光寶。乃至持光半月寶。十一面軌
云。種種摩尼半滿月等而校飾之是表所
説法。如意輪義注云。吒字者一切法無所得
義。其吒字梵書形如半月。釋云。一切法無我
無所得以爲方便則成生空。生空半故。薩
等無言説義。即成法空智。滿字義。亦云
大福徳成就義又涅槃經云。吒於閻浮提
示現半身而演説法。譬如半月。他法身具
足譬如滿月。嘉祥疏釋云。今此兩字但借字
形以釋教也。兩字釋佛教。前字釋佛小乘
教。後字釋大乘教。所以前字釋小乘者。外國
依吒字形猶如半月。如今月生七八日月。
爲此月形以釋佛小乘半字教也。他此第
二字。彼國他字形團團猶如今十五日月。今
借此形以釋大乘滿字之教也凡一切説
教攝此二字盡。故以表所説法也 等者。
疏云。又經云。等者復於其外有無量劫波
樹。綺錯行列。諸天妙樂競奏歌詠。諸阿修羅
摩呼羅伽等王奏妙歌舞。於彼殿内有曼
荼羅。八金剛柱以爲莊嚴飾。等取此等故
云等也 與九十倶至而爲上首。解云。此明
眷屬成就也。此中有三。初標總衆數。次列
上首名。後總結也。慈恩云。與者兼并及會之
 謂主伴相會故云與也 九十倶胝者。
倶胝此云億。億有大小異。具如理趣釋&T047368;
辨之。問。理趣經云八十倶胝。其八之數與
八菩薩相應。又境界經云十六倶胝。與次
所列十六大菩薩相應。今亦列八菩薩。何故
總標中云九十。頗似標列其義不應。答。凡
密教列衆皆表曼荼羅位。今此八菩薩佛内
徳故圍中胎毘盧遮那。是以標中約德表中
胎九尊數故云九十。義不相違也 所謂
金剛手下。次列名也。此中以文殊爲第三。
與宋譯經及理趣經相違。恐是梵本錯誤。夫
金手觀音空藏。東西南方初首菩薩。是爲三
兄弟。亦即表三密三寶等義。第四拳菩薩悉
地成就。即合前三表三密金剛三寶菩提心
等義。故此四菩薩以爲正方。應知文殊居
第三者似無其義。況且違宋譯及理趣經。
錯誤必矣。理趣經文句云。就其列名中則
有八菩薩。即是如次依大日如來月輪震兌
離坎巽坤乾艮之八方而侍衞之矣。此中列
次何故東西南北者。謂若因行向果則東南
西北。果中即東西南北。四方即四佛故。四維
即佛因行故。又依義訣是超勝次第也。訣
云。經爾時一切如來爲欲授彼悉地拔折
羅故與普賢大菩薩。此即第一金剛智三昧
也。乃至經云。受一切如來轉法輪位。此位
名轉法輪智三昧也。釋曰。從金剛三昧即
授法輪位。此超勝也。但授此法輪位即具
足一切法故。是故其次即云以一切如來寶
冠繪綵而授與潅頂。此即法身潅頂寶印潅
頂相也。據實相般若經次第。亦初金剛三昧。
次法輪。若不授與法輪三昧。不堪展轉爲
教授主。若有菩薩具大乘見。通達方便善
巧業用。不要次第一一別授。審察堪忍即
應爲作傳法潅頂教示。猶如世尊教示普
賢。當如是知 金剛手菩薩等。釋云。金剛
手菩薩者。在毘盧遮那前月輪中。表一切如
來菩提心。初發菩提心由金剛薩埵加持。修
證普賢行願。證如來地。解云。疏第一云。金
剛手祕密主者。梵云播尼。即是手掌。掌持
金剛與手執義同故。經中二名金剛手
執金剛
互出
也。又釋下文云。金剛手菩薩者。此菩薩本是
普賢。從毘盧遮那二手掌親受五智金剛
杵即與潅頂。名之爲金剛手 又仁王陀
羅尼釋云。金剛手者。瑜伽釋云。手持金剛
杵。表内心具菩提。外表摧伏諸煩惱。故名
金剛手。在毘盧遮那前月輪者。明住方處。大
日向東坐。約此分前後左右。前者東方也。
東爲初方。是表初發菩提心義。疏第五二十
云。西方俗法。東向而治故。以東爲初方。
南方爲右方。西爲後方。北爲勝方。又二十
二十七云。初阿字在東方。如梵音阿字即
有動首之義。以順世間諸方中東爲上故。
喩菩提心最是萬行之初也。其名曰寶幢
佛。表一切如來等者。金剛薩埵者。本有菩提
心。其體五股。有五&T037992;金剛菩提心故稱云
金剛薩埵。亦名菩提薩埵。金剛即菩提故。上
五股表佛界五智。下五股表生界五智。故
云表一切如來菩提心。一切如來者。此具已
成當成二種。當成如來乘如來織生死。已成
如來乘如來成正覺。故云一切如來。上自
諸佛下至蠢動。悉皆同等無有増減。故云
表一切如來菩提心。生佛雖異同具此心。
應知金剛薩埵者。是菩提心體。其實本初五
股金剛杵五智三十七智也。手執金剛即表
此義。第十二八紙云。復次此菩薩身即是金剛
之體即菩提心之體也而十方一切佛同以金剛智印
五股授其手故名持金剛也。心要云。且如
金剛薩埵。東方爲初發菩提心。從初發意
堅固勇猛三摩地智云云義訣云。執金剛者即
一切如來。諸佛菩薩等堅固菩提心初發菩
提心等者。次約修生菩提心釋。謂此尊持
菩提心徳故。能護衆生發菩提心令得
成就也。聖位經云。由金剛薩埵加持故。刹
那猛利心頓證無上菩提。金剛頂開題云。一
切衆生最初發心。由金剛薩埵加持故。金
剛薩埵名一切如來菩提心。即明此義也。
又深釋者。内依薩埵熏力。外依諸佛念力
故。本具菩提心發動生決定誓願。一向志求
一切智智。必當普度法界衆生。謂之由薩
埵加持。已上明本有修生二種菩提心。若約
金剛三義。是不可壞義。所謂金剛不可壞菩
提心。修證普賢行願者。修謂修行。證即證得。
十地菩薩修行十勝行。斷十煩惱。證十眞
如故。十地總名普賢行願地也。或可修謂
十地。十地之間修行普賢行願故。證謂等
覺。十地行滿證大空三昧。遠離微細戲論
具如十
六疏
故等覺位名大普賢地也。是當戰
具中勝義。何故爾者。修十勝行摧十煩惱
故。證如來地者。謂入普照曜地也。是當寶
中之上義。證無上菩提更無過上故。釋中
總具三句。初發菩提心是因句。普賢行願爲
根。證如來地爲究竟句。三句者是菩提心
體相。故釋此尊中別具此義。五密軌明五
祕密相畢次説三句。亦當併思矣 聖觀
自在菩薩等。釋云。觀自在者在毘盧遮那後
月輪中。表一切如來大悲。隨縁六趣拔濟
一切有情生死雜染苦惱。速證清淨三摩地。
不著生死。不證涅槃。皆由觀自在菩薩金
剛法現證。解云。華嚴大疏第六十八十紙
云。梵云婆盧枳底觀也。濕伐羅此云自在。
若云攝伐多此云音。然梵本中自有二種
不同。譯者隨異文 按梵文rata通同故二字互用。倶
具自在及音義。然譯爲唐則不
得相兼。是以就ra梵本則翻自在。依ta梵本則
譯云音。音在衆生。自在約能化其義雲泥矣
讃云。
觀自在者即觀世音。觀謂觀察。觀諸有情身
語心性。受苦惡時。或祈念時。應時爲拔往詣
救護名觀。自在神用無方得自在故解云。
今經云聖觀自在者。獨於此尊稱聖者。聖
梵云@arya。與@alaya通同。疏第一云。今修
平等三業清淨慧門。一切蘊阿頼耶業壽種
子皆悉焚滅。得至虚空無垢大菩提心。一切
如來平等種子從悲藏中生法性牙。乃至莖
葉花果遍滿諸法界成萬徳開敷菩提樹王。
第三劫疏云。第三重微細百六十心業壽種
除復有佛樹牙生。故曰等虚空無邊一切佛
法依此相續生又第五云。無含藏者。所云
難可了知者正在如是無含藏處。以如實
知蘊阿頼耶本不生故。無所執受亦無含
藏。爾時一切心意識妄想戲論皆悉清淨。法
界圓照如秋月在空菩提心
生也
故次句云離一
切妄想也應知八地菩薩捨頼耶含藏。菩
提心生稱云聖。聖即無含藏義也。又八地
名不動地。亦云童眞地。是以文殊不動皆稱
大聖。亦當併思矣。又按izvara云世自在
云世音。諸師皆不釋世義。i字具世義。世
即衆生也。何者魔醯首羅面上三目即表三
界主義。三界即三世三毒也。又梵天觀音同
具三眼。理趣釋釋降三世三眼云蓮花面。
i字是蓮花義。故i字三眼稱云蓮花面也。
地藏尊眞言hahahavisamaye即與三世尊
眞言同也
三形蓮花。種子即i字。故知i字即蓮花義
也。又蓮花具世間及衆生義。涅槃經十六
梵行品云。又世間者名曰蓮花。解名不汚。天
台釋云。梵語路伽憊。世間有三。謂五蘊衆生
國土又梵天眞言praja一切衆生也。第一賛
praja蓮花也蓮花即衆生義可
見亦即世間也
梵天手持蓮花
即是表一切衆生主義。故知蓮花即衆生。衆
生即世間也。又觀自在尊亦持蓮花。即是觀
一切衆生義。與梵天同。應知i字是世義
也。慈恩釋云。觀諸有情身語心性三密即i
字三點也。又i字爲點。云loke者恐明三眼
義。即能觀大悲蓮花面也。又合次文izvara
云世音。即表所觀衆生三世三毒義也。又
avalokita觀也。此中亦含世義。loka是世
義也。後月輪中者。謂西方也。表一切如來大
悲者。明尊所持徳也。西方蓮花部大悲徳也。
疏第五云。右方是如來大悲三昧。能滋榮萬
善故名蓮花部也。又藏品眞言karu@namaya
大悲
體也
釋云。大悲爲體也。猶如金人以彼自體
純是金故名爲金人。菩薩亦爾。純以大悲
爲體若約尊名解者。是總明valokitezva
ra義。是總釋也。隨縁六趣者。明大悲相。即
分句釋。avalokita觀也。疏釋云普眼觀。普
眼即大悲。大悲即隨順義也。ijvara是六趣
衆生也。拔濟一切下。明大悲用。所謂大悲拔
苦義也。疏第一云。梵音謂悲爲迦盧拏迦
是苦義。盧拏是剪除義。慈如廣植嘉苗。悲如
芸除草穢。故此中云悲即兼明大慈也。約
名解者。拔濟是varukita普眼觀義。即能除
大悲也。一切有情下。ijvara義。即所除苦也。
生死謂二種生死。雜染即一切有漏法。唯識
&T047368;第二末八五云。諸有漏法皆名雜染。非
唯染法。梵云僧吉隷爍。此云雜染。若不言
僧即唯染也唯染者謂煩惱。故釋迦眞言釋。
薩嚩訖隷奢一切煩惱也有漏雜染者謂五
蘊。倶舍第一頌曰。有漏名取蘊。論曰。煩惱名
取。蘊從取生故名取蘊。如草糠火云云第十
三釋觀自在尊云。由見蘊性故得觀名也。
心經云。觀自在菩薩照見五蘊皆空。皆空即
蘊性。應知此尊達蘊性空故。能拔一切衆生
五蘊衆苦也。速證清淨三摩地者。已拔苦已
則亦令得不染三摩地。此明大慈與樂義。所
謂兼明大慈者即此義也。清淨三摩地者。彼
觀音章所説四種清淨。釋經云。由瑜伽者得
受四種清淨三摩地。於世間悲願生。於六
趣不被一切煩惱染汚猶如蓮花。以此三
摩地能淨諸雜染 即是觀音法智證現法
樂也。又如上引文。蘊阿頼耶業壽種除佛樹
牙生。是謂清淨。故出現品云。三有無餘清淨
三有即三毒。清
淨即涅槃也
第十一釋云。除三有之障令
無有餘。能生清淨之法。所謂法性清淨妙
身之生也 清淨妙身之生者。所謂意生身。
即是佛樹牙生。亦云菩提心。其實心蓮開敷。
故第三劫疏云。此心望前二劫猶如蓮花盛
敷。又第六云。觀世自在者。是初入蓮花三昧
之異名文 心連開敷云入
蓮花三昧也
又理趣經觀音四理趣
三毒涅槃三有
清淨
其漫荼羅綵畫蓮花表涅槃形。
又手執蓮花即表此義。應知心蓮開敷云
速證清淨三摩地。即是入蓮花三昧也。不著
生死等者。述釋速證清淨義。若見生死不淨
涅槃清淨者。名爲邊見。豈得爲清淨乎。此
尊住生死涅槃不二平等名爲清淨。故藏品
眞言釋云。valokita觀也。同彼佛所觀故
名諸如來之觀。即是平等觀也。即是普眼觀
應知平等觀者即染淨不二義。是云清
淨。觀音章三毒涅槃爲四理趣者。即斯之謂
也。皆由觀自在等者。釋經云。觀自在菩薩
手持蓮花。觀一切有情身中如來藏性清淨
光明一切惑染所不能染。由觀自在菩薩
加持得離垢清淨等同聖者金剛法現證
者。即得自性清淨法性義也。得現證也。自
性清淨者。不變不壞義。故喩金剛。法即法性
也。羯磨會眞言vajra金剛dharmma法也hr@i@h種子瑜祇經
云清淨自在
現證者。諸佛加持眞言abhisa@mbodhi現證菩
提也。釋經云。現證者。瑜伽所證三摩地境
空性心位證心實際。即現證菩提。是名
觀世音八地三昧。注入楞伽第八現證品云。
大慧八地菩薩所得三昧同聲聞縁覺涅槃。
以諸佛力所加持故。於三昧門不入涅
槃。若不持者便不化度一切衆生。不能滿
足如來之地。亦則斷絶如來種姓。是故諸佛
爲説如來不可思議大功徳。令其究竟不
入涅槃 此文即與空性驚覺義同也。又
此中具三句。表一切如來下是因句。隨縁六
趣下根句。速證清淨下爲方便句。是大悲門
三句也 曼殊師利童眞者。釋云。文殊師利
菩薩者。在東南隅月輪。表一切如來般若波
羅蜜多慧釼。住三解脱門能顯眞如法身常
樂我淨。由菩薩證此智便成等正覺也
疏第一云。妙吉祥菩薩者。妙謂佛無上慧。猶
如醍醐純淨第一。室利翻吉祥。即是具衆
徳義。或云妙徳。或云妙音也。童眞者。疏第
十云。倶摩囉迦是童子義。即是呼召。
令憶本願義也
叉倶是摧破
之義。摩囉是魔眷屬。所謂四魔。此眞言以
摩字爲體。即是大空之義。證此大空摧壞
一切魔也。在東南隅等者。正方主智門故用
超勝次第。四隅主定門故用順轉次第。此有
前天後天二義。是所謂後天義。故東南爲初
也。般若波羅蜜多惠歛者。羯磨會眞言t@ik@s@na
利也dha@m歛字般若波羅蜜惠者。謂尊所持智。ma@m
ju翻妙惠。即般若惠也。歛表利惠。即尊三昧
耶形也。仁王陀羅尼釋云。金剛利者。般若波
羅蜜金剛利歛。能斷煩惱種。金剛利者。顯
名文殊師利菩薩。是故此菩薩手持金剛
劍。又法即人故。般若惠者直指文殊。藏品疏
云。瞞文殊師利也。本體即是空。上又點又是
空。所謂大空也。越十八空名爲大空。住空
之位名爲大空。即是大般若也。又ma@m字劍種
子。般若即利惠劍也。住三解脱門者。謂安住
無相妙惠也。dha@m是劍字。亦即三解脱門。故出
生無邊門云。駄字者陀羅尼法要。空無相無
願隨入法界心要明三解脱門畢云。由此
三相空故即入解脱法門。悟斯正理即身
有光明。廓周法界即同毘盧遮那正體智
此文即與理趣經四理趣同。又約經種
a@m字釋者。上點入證即安住義。本體a
具有空不生三義。即三解脱門也。能顯眞如
等者。意明由住三解脱門而法身顯現也。
眞如法身等者。謂普賢菩提心本有五智也。
眞如法身是中央法界智。常樂我淨即四方
四智也。普賢菩提心要依文殊妙惠而顯現
故。第二十卷云。東南普賢者何也。是菩提心
也。若無此妙因終不能至無上大果。故最
初得名。次文殊師利者。大智慧也。先發淨
菩提心如普賢觀經次第。乃至毘盧遮那遍
一切處常樂我淨波羅蜜等之所攝成皆是
淨菩提心也。次即説第一義空。我心自空。
善惡無主。觀心無心。法不住法。即妙惠
也。以此第一義空之妙惠淨彼遍一切處淨
菩提心。平等惠利刃斷無始無明根即入菩
薩正位。故雖有菩提心而無慧行即不成
果。故次明文殊也 今此釋意。四徳即四
智。合眞如法身總成五智。是爲法界體性
普賢大菩提心。此菩提心由無上妙惠而顯
現故云能顯眞如等。具如彼&T047368;廣引普賢觀
文而辨。由菩薩證等。結上二句義。證此智
者。指上住三解脱門。便成等者。指上能顯
眞如等。謂由三解脱大空觀故。證得普賢
大菩提心。即是成等正覺也。文殊章種子a@m
字即成正覺義也 虚空藏菩薩。釋云。虚空
藏菩薩者。在毘盧遮那右月輪中。表一切如
來眞如恒沙功徳福智資糧聚。由修虚空藏
菩薩行行四種施後當説三輪清淨喩若虚
空無盡。有爲無漏成受用變化身資糧也。解
云。梵云@ak@azagarbha。如上東西二尊智悲二
徳。南方不二爲要。悲智不二總名虚空藏。
恒沙萬徳其相雖多不出智悲。釋經文中其
義顯然。讃云。虚空藏者。以空爲藏。藏諸珍
寶。見諸有情貧無財寶。從虚空中雨種種
寶施貧乏故右月輪中者。即南方也。一切
如來。如前。眞如恒沙等者。皆尊名義。眞如
謂虚空義。唯識述&T047368;第四四十四明眞如有十
三名中。虚空其一也。以空爲藏故虚空即
藏。持業立名。即所謂如來藏也。第十九十四
云。此虚空以不可得故。非是都無所有。
而實有其自性。所謂空自性者。即不空也。當
知此不空者。即是虚空等心。虚空等心者。即
是淨菩提心不空即摩尼之稱號。故無量壽
軌。稱普供養印云廣大不空摩尼供養印。又
淨菩提心即如意珠。故經第七云。淨菩提心
如意寶滿世出世勝希願即所謂能滿
諸願義也
應知眞
如即虚空。虚空即淨菩提心。淨菩提心即
如意寶珠。如意寶珠即虚空藏。故尊百八
名中云摩訶摩尼明其藏義者。第十四
十五云。此中藏者梵音名掲訶garbha
同也
流出無盡莊嚴。奮迅示現不可窮竭。猶如
大寶之藏。此平等法界藏即是如來藏義也。
以法界莊嚴不可窮盡猶如字輪旋轉不可
窮盡名無盡莊嚴也此藏者大悲胎藏之藏。虚空
藏者亦大悲胎藏義也。又尊
眞言vicitravara種種顯色
衣者。即是無盡莊嚴也
又第十一云。爾時復説
虚空等力虚空藏轉明妃眞言曰者。如虚空
不可破壞起信論云。畢竟平等不可破壞
故名眞如。眞如即虚空義可見
一切
無能勝者故名虚空等力。又藏者如人有大
寶藏施所欲者自在取之不受貧乏。如來
虚空之藏亦復如是。一切利樂衆生事皆從
中出。無量法寶自在受用。而無窮竭相名
虚空藏也。恒沙功徳者。依起信論。眞如是
體大。恒沙功徳等此即相大。論云。從本已來
自性滿足一切功徳。所謂自體有大智慧光
明義故。遍照法界義故。眞實識知義故。自性
清淨心義故。常樂我淨義故。清淨不變自在
義故。具足如是過於恒沙不離不斷不異不
思議佛法。乃至滿足無有所少義故。名爲如
來藏。亦名如來法身 又配尊名者。初@a
字即虚空義。亦即眞如也。藏品疏云。此眞言
以阿字爲體。阿是本不生體。今此阿
是第二聲。即是空義。以本不生故同於虚
空也恒沙功徳者。k@aza字義也。經第七云。
普通種子此眞陀摩尼印。一切佛菩薩
通印故。云普通種子也
曰迦。契經所
説迦字門一切諸法無造作。當以如是理光
要略云。如
理光明
而觀此聲眞言義。眞陀摩尼寶
王印定惠五輪互相交。金剛合掌之標式。普
通一切菩薩法如理即眞如體。大光明所謂大
智慧光明。是無量性功徳也
又轉
字輪品疏云。一切佛菩薩眞陀摩尼印。或置
迦字也。又迦福徳義。kara此云福徳。za
功徳義。吉祥義也。又百義。zakara云百福徳
見帝釋
眞言
即是恒沙功徳也。又k@aza兩字即
福智二種資糧也。此尊持如意寶。是表福義。
執利刀者即表智義。潅頂法門息増合法故
福智即潅頂義也。由修虚空下。明虚空藏行。
四施者。一義利施。二法施。三滋生施。四潅頂
施。具如彼虚空藏章。三輪清淨等者。明四
施行相。心地觀經云。能施所施及施物。於三
事中無所得無所得即清淨義也。智度四十
二十紙云。世尊何等是畢竟淨。佛言。不生不
出不得不作。是名畢竟淨喩若虚空者。虚
空者畢竟淨義故。以喩顯三輪清淨義。或應
讀言喩若虚空無盡等。虚空是無盡義。以
喩四施功徳無盡無邊也。無盡有爲無漏者。
明四施所生功徳。此功徳道諦攝故云有爲
無漏。唯識第十十九云。清淨法界可唯無漏攝。
四智心品如何唯無漏外人
問也
道諦攝故唯無漏
攝。謂佛功徳有爲
功徳
及身土等皆是無漏種姓所
生有漏法種已永捨故論主
答也
又仁王疏青龍
有爲功徳云。有爲功徳者。無學身中菩提分
法。無諍願智諸無漏道。有漏淨定慈三摩地。
十智及定諸功徳法。諸定即是通大地定。諸
智即是通大地惠。有爲徳也成受用變化
等者。有爲無漏功徳者。所謂恒沙萬徳。十力
四無畏。三昧陀羅尼門等。無量功徳法。以此
莊嚴佛身故云成受用變化資糧。藏品眞言
釋云。vicitr@a@m雜色也。是種種奇
妙顯色之義也
vara衣也dhara@m被著
也。
此徳生即是
被種種衣也
雜色衣即是種種萬徳莊嚴法門。若
人能證此空三昧種子
梵字
即能萬徳莊嚴其身。
如淨虚空明觀顯色也即此之謂也。又約
文次第。依南方四施功徳故。次於北方證
得無障礙究竟智故云也。此中亦有三句。眞
如恒沙等因句。由修虚空藏等根句。三輪清
淨等究竟句。即是福徳門三句也 金剛拳
菩薩。釋云。金剛拳者。在毘盧遮那左月輪
中。表一切如來三種祕密在金剛拳菩薩掌。
由眞言行菩薩以入輪壇得潅頂者。得聞
如來三業密教。修行獲得世出世殊勝悉地。
淨除無始十種不善惡業。證得無障礙究竟
智。解云。如上三尊如次佛法僧三寶。法報
應三身。身口意三密也。今此尊不二爲要。即
持三密平等不二合一徳。即是一體二寶也。
依理趣經。三密金剛爲四理趣。金剛是不二
義。故持三密合一徳名爲金剛拳也。北方
通三故。此尊在北持上三徳也。略出經上
十三明合智印云。復結金剛縛契已及智定
二度屈入掌中。以進力度置智定度背上。
是名金拳三昧耶契。結此契時而誦此密
語。淹跋折羅慕瑟致上聲亡凡切如上所説
以婀字置於心中者。以鍐字常閉心殿門
戸。此密語是一切如來金剛身語意能執持
故名金剛拳菩薩。義訣釋云。頌云智印法身
字堅牢菩提法者。經云。復結金剛拳及印相
乃至意密以能執持故名金剛拳等。釋曰。
印相法可解。其祕密義者。謂佛徳金剛三昧
法界智印。以印印之。由印力故能令成就
法界菩提身。鍐字法界種。相形如圓塔名
法身塔。金剛拳佛堅智相也。以佛堅智持
於法身。印智菩提能令成就堅牢徳藏。故
名封閉心殿。乃至名金剛拳等mu@s@ti拳也
縛也。持即其義。故祕經云金剛持。ba@m種子
也。是種子故亦具持義。故祕經云持字。略
出云以鍐字常閉心殿門戸者。即縛持義。義
訣云圓塔義亦同也。然其所持是阿字故。經
云以婀字置於心中。訣釋云以佛堅智持於
法身。法身即a字如來金剛性。故祕經云。三
業持常寂 三業是拳。常寂即阿字法身也。
又羯磨眞言sa@mdhi密合ba@m持字三昧耶眞言sarva
一切siddhi成就也sa@mdhi密合。謂三密合爲一也。
持此三平等即是悉地成就也。故三昧耶眞
言云sarvasiddhi也。在左月輪中者。左即北
方也。表一切如來等者。此中亦有三句。是初
因句也。三種祕密者。謂如來果地三密也。依
前所引略出經則持阿字。阿字有有空不生
三義。即是毘盧遮那法身三密也。故毘盧遮
那以此一字爲眞言也。又第十八所謂入
大智潅頂地合身口意爲一是也。即是a
字一實諦義也。第二十十七左云。然此三事皆
縁生法。縁合而有。都無自性。不生不滅。即是
阿字之門法界之性。第十四二十五釋三道眞
言云。當如是念時即得身口意平等之地。
身及語意皆是法界之體法界之體即是a
字義。故知三種祕密者。即阿字三義。法界之
體毘盧遮那自證三密也。在金剛拳掌者。上
三種三密是sa@mdhi義。sa@mdhi密合者。即平等三
密法界之體也。ba@m是持義。謂之在金剛拳掌
掌即持義。疏第一釋金剛手云。梵云播尼。
即是手掌。掌持金剛與手執義同故經中二
名互出也。由眞言行下。明成就悉地義。即三
昧耶會眞言義也。於中入輪壇等者。指前金
剛手。是東方入三昧受戒徳故。得潅頂者。
即南方虚空藏。得聞如來三業等。是西方法
部三昧。獲得下。正明當段。北方通前三故
帶前三釋也。獲得世出世等者。即sarvasiddhi
義也。依大日經世間成就品及悉地出現品
所明如次世出世成就也。淨除無始等者。謂
淨除身口意十不善業也。十不善業是三業
不平等義。即此尊所治法也。證得無障等者。
無障礙即三密平等義。故第五釋無障礙戒
云。又三嚩羅是平等義。佛言。以身口意合
爲一者。即是住三平等法門。所以得名三世
無障礙戒也。又云。菩薩所以發心攝受方
便學處。皆爲成就如來清淨智慧於一念中
了達三世諸法無罣礙故。其有住斯戒者。
乃初見心明道時。即有如是不思議勢分。以
此戒親能發生佛惠。又第一釋除蓋障三昧
云。今此菩薩以照見心明道故。即時無礙
智生。於一切法皆悉現前通達無有錯謬。
猶如明目者於日光中覩見種種諸色。雖
無量天魔皆悉化作佛身。各説相似般若終
不能動其少分疑網之心 由持三世無
障礙戒得三世無礙智。無礙智即此尊所得
智也。相傳説云金剛拳即除蓋障菩薩。實有
所以矣。究竟智者。無礙智有淺深異。今是
明毘盧遮那極智故云究竟。所謂入大智
潅頂三密合一即是也。又由眞言行下。是根
句。獲得下。究竟句。具三句可知 纔發心轉
法輪菩薩。釋云。纔發心轉法輪者。在西南隅
月輪。表一切如來四種輪。金剛界輪。降三世
輪。遍調伏輪。一切義成就輪。由修眞言行
菩薩得入如是等輪。依四種智印以成十
六大菩薩生。便證無上菩提。解云。宋譯經
云起平等心轉法輪。遍照云發同心轉法輪。
最上云同心生轉法輪。理趣分云發心即轉
法輪理趣經與
今同也
疏第十一二十六云。言彼自心自
在唯如是成就者。謂隨意所欲唯心所轉即
成就也。唯謂唯用自心不籍餘縁。唯亦是
暫義。纔心作念即成就也。第十四十九右云。
此中心自在者。以義翻也。正義云心纔。謂
纔歛念之時。即不用功力。即能如是廣大
彌滿。此即是能於心得自在也唯梵云ye
見普賢行
願讃梵本
同云ekasva千文又心經梵本云zya
nyartezyanyata空性也。e點即也。故知平等
唯同纔皆一種梵言。譯語爲異也。起平等者。
起謂發起。平等謂菩提心此尊亦云het@u即菩
提心爲因義也
上求下化二利平等心云起平等。平等即同
及唯一義也。發同心者。即發唯一心義。所謂
唯心所轉也。發心即轉輪者。謂速疾義。yak@sa
此云速疾ya字速疾
義可見
即身義云即名速疾義。即
此義也。吉慶第十賛云。汝今亦爾。若於此
生逮得除蓋障三昧語言陀羅尼。起自在神
通時亦如毘盧遮那而轉法輪 此明初
發心時便轉法輪。故云即。即即是速疾義也。
今云纔發心者。亦即初發心義。與纔心作
念之纔同。初發心時便轉法輪故疏云即成
就等。或可纔歛念時不用功力自在轉故。
故云纔。纔自在義也。上章釋文殊云。由證
此智便成正覺 即是所謂初發心時便成
正覺。此時即如毘盧遮那轉法輪故。次文
殊尊而此尊來。於西方四菩薩中。利因爲
次。今此次第亦復如是。轉法輪者即因菩
薩。是西方轉輪主宰。此義具如大日疏&T047368;
之。在西南隅者。法輪通西南方。在其西方
即因菩薩。又南方潅頂中有授法輪儀式。故
空藏眷屬虚空惠眞言cakra輪也vartta轉也即轉
法輪也。四種輪者。理趣轉法輪章云。金剛
界輪。大菩薩輪即降三
世也
妙法輪。一切事業輪。釋
擧初會四大品釋。指歸云。初會名一切如
來眞實攝大乘現證大教王。有四大品。一金
剛界。二降三世。三名遍調伏。四名一切義
成就。表四智印得入如是等輪者。釋下文
云。建立此輪壇。即四輪曼荼羅解云。四輪
謂四大品。東西北三輪各具六曼荼羅。南方
具十。總成二十八曼荼羅。壇即曼荼羅之翻
名。故云即四輪曼荼羅。蓮心軌等百八名中。
因菩薩亦云嚩曰囉斫羯羅二合 金剛輪嚩曰囉
二合曼荼金剛
道場
此二種名即輪壇也。依四智印
等者。都部要目云。此四曼荼羅表毘盧遮那
内四智菩提。指歸云表四智印。即是四種曼
荼羅。隨入曼荼羅即成十六生。證無上菩
提。即是即身成佛。古師皆以此尊爲發心
即到依證。意在于此。然今此文且擧究竟。
略現世證得歡喜地也。或可上文殊章云便
成等正覺。是現世證得歡喜地。今是對彼云
證無上菩提。即究竟果也。此中三句准知如
上。是轉法輪智中三句也。虚空庫菩薩。釋
云。虚空庫菩薩者。在西北隅。表一切如來
廣大供養儀。由修眞言行菩薩修得虚空
庫菩薩瑜伽三摩地。於一念頃身生盡虚空
遍法界一一佛前。於大衆會以種種雲海供
養奉獻如來。便從一切佛聞説妙法。速滿
福徳智慧資糧。以虚空爲庫藏。隨縁諸
趣極濟利樂諸有情。漸引到無上菩提以
爲巧便。解云。此北方業菩薩也。故聖位經
云。金剛業菩薩虚空庫藏三摩地智遍照及
最上二經並云誐誐嚢埵惹 即虚空庫梵
名也。理趣分。南方云空藏。北方稱大空藏。
若依梵名garbha南方ka@mja北方其體不同。義亦
隨異。漢言不分。庫藏義同故倶譯云藏。今
依梵本分別庫藏。garbha爲藏。ga@mja翻庫也。
杲師辨二尊異云。前虚空藏約體。故釋云
一切如來眞如恒沙功徳福智資糧。此虚空
庫約用。故云一切如來廣大供養儀也
云。出生義云。由一切如來大莊嚴而生金
剛寶。又云。自一切如來善巧工藝門而生金
剛業福智二嚴云大莊嚴。即是體也。善巧
工藝是業用也。又南方是檀施。北方乃供養
故。出生義總明南方四菩薩。云一切如來無
住檀那波羅蜜之所成就。又明北方云一切
如來不捨衆生大精進波羅蜜之所成就
門異可見。在西北角者。尊三昧中佛事屬
西。生事屬北。所以居西北角也。廣大供養
等者。釋下文云。一切如來種種供養廣大儀
式如來者。是虚空庫菩薩之異名也此尊主
廣大供養儀式故以爲名也。蓮心軌百八名
中云。嚩日囉二合尾濕嚩金剛巧尾濕嚩
亦種種義也
摩呼
娜哩耶二合 此云極廣大略
出云大寛大
釋普賢眞言mah@ama
ha句云。大中之大供養之中供養也maha
即供養義也。又廣大者。是五大之稱號。供養
無量要不出五供。故云廣大供養。五色是五
大色故。五色綵會名大曼荼羅。第十二釋下
色印云廣大法界印二種立印即出現義
所謂最勝出生也
略出經
五色云dhat@u粉。故五色亦名法界不思議色。
有人云。律中五色云大色。第六十四云。復次
如世間綵畫不過五色。然更相渉有種種
深淺不同。巧惠者善分布之出生萬像無
有窮盡。法界不思議色亦復如是。統而言
之不過五字門。然更相發揮成種種差別
智印 又出現品虚空庫三力偈名廣大加
持。又第八三紙廣釋五供養畢云。若竪説者
一一地中皆具如是五義。若横説者一一門
中皆具如是五義。例如上文所明諸食。雖
適口則一。然隨調膳人身手有種種滋味
不同。餘香花等當知例爾。若行者善能以五
字門作金剛舞戲普應衆生。譬如和五味
布五綵韻五音調五藥。雖性分不過五
種而千變萬化巧轉不窮。當知是人則解
塗香三昧義。亦解花三昧燒香三昧飮食燈
明三昧義。亦解此五種陀羅義。以如是種
種法門供具。供養心王如來。能令諸尊歡喜
所求必獲文 金剛舞戲者。謂金剛合掌兩種五
大相交而成。即廣大供養印也
又出
現品説五字門云。爾時毘盧遮那住降伏四
魔金剛戲三昧。説降伏四魔解脱六趣滿足
一切智智金剛字句。第十一釋云。佛説此眞
言時。金剛手菩薩及普賢等得未曾有開敷
如上説稽首一切一切智如是説言一切一
切智即
諸法。一切智者
所謂如來也
一切即於此中梵音意云無所
不足。即是府庫義也。言以此五字爲庫能
滿一切願也 今此尊亦以五字爲庫。從
庫藏中流出種種供養雲海成廣大供養。
應知廣大者。五字五大金剛戲三昧也。由修
眞言行下。述明廣大供養相。於中是初明
廣大供養行體。指經所明四理趣及一字眞
言等云虚空庫瑜伽三摩地也。於一念下。
正明廣大供養相。此亦有二。是初自行。所
謂佛事也。於一念頃者。明速疾義。所謂金剛
遊戲自在義。尊百八名中云金剛善遍行是
也。種種雲海者。略出經香花燈塗等供養會
眞言皆有暝伽雲也 三慕達羅海也窣發羅拏
普皆布穰供養羯冥事業句。即此義也。便從一切
下。明供養得益。可知。以虚空下。次明化他
相。謂般若大空爲庫藏。故能爲此自在神通
大用也。智度三十十一云。彈指之頃化無量
身遍至十方。能滿一切衆生所願。如是神
通利益要從般若出生。以是故菩薩欲滿
一切衆生願。當學般若波羅蜜又心要云。
廣興供養利樂有情。以虚空爲庫藏。是中
珍寶滿虚空中給濟蒼生。五種之施令無
遺乏是正約尊名釋。虚空謂gagana。庫藏
ga@mja也。極濟下。明世間益。漸入下。明出
世益。如莊嚴論第八云。布施能令於法成
器。由隨順財被堪受法今亦如是。先以
財極濟漸引令到佛果。是爲空庫尊巧便。
百八名中云金剛巧者。即以此義也。此中三
句。由修眞言等因句。於一念下爲根句。漸引
到無上菩提究竟句也 摧一切魔菩薩。釋
云。摧一切魔菩薩者。在東北隅。表一切如
來大悲方便。外示現威怒。内懷悲愍。住加
行位。護持修行。辟除諸障。成菩提時摧伏
天魔及魔醯首羅一切難調伏者。令彼等受
化致於無上菩提。以忿怒智而成究竟。解
云。此北方牙菩薩也。此菩薩亦名金剛夜叉
亦名金剛盡菩薩。仁王陀羅尼釋云。金剛夜
叉菩薩者。威猛義也。亦云盡義也。十六金
剛智。普賢行中第十五智名金剛盡智。顯名
摧一切魔怨菩薩。在東北隅者。大悲屬東。方
便屬北。所以居東北也。心要云。精進既具
護菩薩天魔蘊魔及煩惱魔等須摧伏之。示金
剛夜叉形。作可畏色。熾焔赫奕。恚怒威猛。
持金剛牙安自口中。能食一切有情無始
無明及諸執見而摧滅之。作大悲方便而
能恐怖一切如來。此乃金剛藥叉菩薩大悲
方便之智也 此尊百八名中亦有大方便
號也。示現威怒者。述釋方便義。内懷悲愍
者。述釋大悲義可知此云大悲者。擧悲顯
慈。前後影顯。故釋下文云。本是慈氏菩薩。
由此菩薩内入慈定深矜愍難調諸天。外示
威猛令得受化引入菩提。住加行位者。祕要
云。以下明行者得益相。加行位者。非五位
中位。廣指因位云加行位。因位修行皆佛
果加行故。通名加行位也 今云。前章云速
滿福智資糧。依此言之。此兩段如次明資
糧加行二位也。入道章云。言資糧者。資益
己身之糧名爲資糧。欲趣菩提要資於行。
此位創修入佛之因名資糧位。故唯識論
云。爲趣無上菩提修集種種勝資糧故。又
此名順解脱分云云 述&T047368;云。從初發心乃至十
回向終皆名順解脱分
云。言加行者。加功用行而趣見道故名加
行。故唯識云。近見道故立加行位。即此名
順決擇分。護持修行者。謂護持修行調伏智
藏般若理趣也。辟除諸障者。若依心要。降伏
煩惱等三魔云辟除諸障。成菩提下。明降天
魔合前總合四魔也。天魔謂第六他化自在
天。及魔醯首羅者。即色界頂大自在天。此於
下釋所出四天中。且擧最上最下二天攝
于中間也。疏第十釋三世尊中云。復次三世
者。名爲三界。謂毘盧遮那如來始從有頂
迄至下地。從上向下相次一一天處皆化
無量眷屬大天之主。今勝彼天百千萬倍。彼
怖未僧有。更有何衆生而勝我耶。乃至以
法而降伏之。即次第而下以能降伏三世界
主。故名降三世明王也即斯義也。又解。言
成菩提時者。明自受變化二種成覺。故擧二
天也。第十四二十五云。大日如來坐道場時。
平等觀於法界而説此十二句眞言王。即
以此力能降四魔。然四種魔中三魔無色。
是佛於阿迦尼吒天時已降伏之。唯天魔有
相。爲欲令世界中知自在力故。復於此
土而現伏天魔也自受用成覺者。所謂菩
提實義。此時降伏色界頂魔醯首羅根本無
明。息障品所明不動尊所降伏者是也。第九
三十二釋云。大自在天三千界之主。即是衆生
自心無始無明住地。於諸惡中而得自在。
唯除大菩提心。無能伏者云云化身成道者。
所謂成佛外迹。第六二十
二右
云。爾時地神歡喜稱
説。乃至聲及淨居。爾時大梵天等八部衆生。
徒見此伏魔之外迹。是故有名稱生。號爲
大勤勇者。然我實成佛處則非彼等所能測
量也此時所降理趣經第三段降三世尊所
降者是也。然此二降非是別時。自受用成覺
時金剛三昧一念頓斷無始無明。即時於閻
浮提示化相成道。故云菩提樹下降魔。但
是化相耳。華嚴大疏三十八六五云。經十地品
普伏一切魔邪之道。深入如來所行境界。疏
普伏下。二句勝進坐道場稱佛。方便正覺者。
成佛度人前中汎明。坐道場略有三説。一就
法門。即萬行道場。二就實成。約金剛三昧
一念成佛。三約化相。菩提樹下。今正約後
然經但言普伏一切魔邪之道。而論云坐道
場。坐道場即降伏故。伏魔亦三。一約法門。
一切生死涅槃皆是魔道。修一切智則伏具
道矣。二約實説。無明習氣以爲魔道。金剛
喩定方能摧之。三約化相。菩提樹下降於
天魔。今亦據後以忿怒智等者。謂由此尊
三昧而成菩提也。忿怒智者。百八名中云。
嚩曰囉二合戰拏金剛
忿怒
藏品不動尊眞言戰拏極
惡也。所謂暴惡中又甚暴惡也。釋云。初戰荼
者。戰是死義。入阿字門即是本無生死義也。
荼是戰義。以此無生死大勢之主即與諸四
魔戰也此尊名忿怒。即與不動三昧同。故
彼此倶降四魔。若不伏四魔何縁得成菩
提。故云以忿怒智而成究竟。究竟者。即無上
菩提。於八菩薩中此尊爲方便究竟。故云
成究竟也。又就此一章明三句者。初是因
句。住加行下根句。以忿怒智下即究竟句也。
因辨。釋經云。如上所釋八大菩薩攝三種
法。所謂菩提心大悲方便是也。如上所釋諸
菩薩包括一切佛法眞言門及一切顯大乘。
解云。初如上所釋下。明攝八爲三也。八菩
薩三句配當有無窮趣。今此釋意。初金剛手
以爲因句。次六菩薩爲根。摧魔一尊爲究
竟句。然大悲句有六種者。大悲及行皆六數
故。故如意輪軌云。六臂廣博體能遊於六道。
以大悲方便斷諸有情苦。又大威徳軌云
是西方
尊也
六足六首六臂。所以淨六趣。滿六度。
成六通。又攝十度爲六度。應思之。又四
方四隅分爲二故各具三句。初金手爲因。
觀音空藏爲根。剛拳爲究竟。又次文殊爲
因。次二尊爲根。最後爲究竟。又一一尊下
皆有三句。如上辨之。次如上所釋下。明開
三爲八故攝一切顯密法門盡也。疏第一
云。佛已開示淨菩提心。略明三句大宗竟。
即統論一部始終。無量方便皆爲令諸菩薩
菩提心清淨知識其心。如此經者。當知一
切修多羅意皆同在此。如釋迦如來所説法
者。當知十方三世一切如來。種種因縁隨宜
演説法。無非爲此三句法門云云 如是等
菩薩摩訶薩而爲上首。解云。此第三總結也。
釋經釋等字云。八供養及四門菩薩等。以
表如來三昧眷屬釋中等字亦攝四波故
總成定門十六。故云三昧眷屬。對八大菩
薩之爲慧門云三昧也。而爲上首者。於九
十倶胝菩薩衆中。此八菩薩以爲上首也。若
剋論者。九十倶胝皆悉上首。何者都是如來
自證徳故。第十二疏二十一云。上首者。非但
祕密主。一切皆入阿字門即是無二體主而
已。十佛刹土諸執金剛皆是上首也



金剛頂大教王經私&T047368;第六
 沙門曇寂撰 
與恒河沙至諸勝宮自在
此第二別序。疏分科云。從此以下別序。爲
二。初明化佛現瑞相。二明大毘盧遮那現
瑞相也。就初爲二。初明化佛遍二界。二
明一一身現佛刹還説此法。就初爲二初
總明數。二正明化佛遍滿二界。此即初也
與恒河沙等者。初總明數也。疏云。西域&T047368;
云。阿那婆答多池唐言無
熱惱
在香山之南。大雪
山之北。周八百里矣。金銀瑠璃頗胝飾其岸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