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大日經供養次第法疏私記 (No. 2220_ 宥範撰 ) in Vol. 60

[First] [Prev] 719 720 721 722 723 724 725 726 727 728 729 730 731 732 733 734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No. 2220 [cf. No. 1797]
大日經供養次第法疏私記卷
第一

 金剛弟子阿寂記 
將記此供養次第法疏要義。略爲三門。謂一
明疏題目。二明疏主序。三明唱本作釋。初中
亦二。初正釋題目。後擧撰號。初中大等十一
言擧所依本經。爲所詮之法體。疏一言出能
依末疏。爲能詮之名義。卷上兩言。簡異卷下
以爲義。二從零下出撰號。中零妙寺者。此疏
下卷末云。此文造人新羅國零妙寺云云是即
疏主所居之寺號也。僧者和合爲義。就此有
多種僧。如妙印鈔引涅槃等廣釋之。今存二
種僧。所謂聲聞僧。菩薩僧也。外現聲聞形之
邊即聲聞増也。内證理智和合之義即菩薩
僧也。禀釋迦如來之大慈大悲之氏故云釋
也。是即簡異非於外道六祖之末弟也。不可
思議者。此人内證外用悲智齊廣大甚深不可
思議。故云不可思議。撰者存略爲義。所謂面
隨從於善無畏。能所視聽統廣存略。而著記
故云撰也。問置撰號何人所作耶。答曰。彌天
道安時始置之問何故名彌天耶。答曰。取秀
句之詞而爲名。所謂有俗人。號曰習鑒齒。此
人行道安之許對法師時。即道安問曰。汝何
人。答云我是四海習鑒齒習鑒齒即問曰。汝
何人法師即答曰。彌天道安云云故名彌天也。
是即相互寄我智慧深廣於一天四海而爲自
稱也
二從稽下。明疏主序中自爲三。一明歸敬序。
二明發起序。三明大綱序
初中亦三。一明歸敬佛寶。二明歸敬法寶。三
明歸敬僧寶
初中亦二初明能敬相。後明所敬尊。初中稽
首者。即以此兩言省三句之頭。所謂奉稽首
三寶也。是即以行者尊頂。而稽三寶之尊足。
當知敬禮深重義相也
二從毘下。明所敬尊中。毘盧遮那佛者是即
擧心王攝心數所謂以兩部曼荼心王心數悲
智圓滿之兩足。案修眞言者大度量勇鋭之
頂上。是三平等之深致也。又是諸佛灌頂
之表儀也。以此不思議加持力故如來萬徳
與行者衆徳無二無別。以無二無別故。爲普
門法界大導師。而堪能撰記此經甚深之奧
義。故云稽首毘盧遮那佛也
二從實下明歸敬法寶。中亦二。初擧本有。後
擧縁起。初中實相者。即a字實義。所謂本
不生之實相也。今宗所言實相者。唯是一相。
所謂不生不滅無自性之一相是也。法者自
性清淨之妙法。所謂一切衆生自己本來八
分肉心是也。智者清冷無垢之月輪也。是即
圓明之上普賢二法悲智二徳也。故論云。於
内心中觀日月輪。又云其圓明則普賢身。亦
是普賢心。後次實相者a字即佛部。法者
va@m字即蓮華部。智者h@u@m字即金剛部也。指如
是法位常住普賢大菩提心。言實相法智也。
是故略出經云。普賢法身遍一切。能爲世間
自在主。無始無終無生滅。性相常住。等虚
空。大日經云。虚空無垢無自性。能授種種
諸巧智。由本自性常空故。縁起甚深難可觀。
論云法爾應住普賢大菩提心。大般若經云。
一切衆生皆如來藏普賢菩薩自體遍故。以
如是義故云實相法智也。縁起法者。總四種
法身之説教。通以爲縁起法。所謂十方三世
一切三身如來所説之正法也。故歸依方便
偈云。三種常身正法藏。又疏第九釋第一不
捨正法戒云。謂一切如來正教。皆當攝取修
行受持讀誦。如大海呑納百川無厭足心。若
於諸乘了不了義。隨一切法門忽生奇捨
之心。故知。今眞言行者所歸之法寶藏可如
此。是即第一三昧耶戒也
問何故今以此一句七言。攝盡本有縁起諸
法寶藏可得意耶。答。悉地出現品。説三世無
量門決定智圓滿法句云。虚空無垢無自性
能授種種諸巧智由本自性常空故。縁起甚
深難可觀此中初二句。説本有圓明之上法
爾無作悲智具足。是即能生之自體也。後二
句。説縁起難思之上種種方便難見巧用是
即所生之諸法也。就中此品。説四種眞言二
箇祕印。是即一宗奧義。一經源底也。非面授
不可知。是故如來爲示如此祕奧。先説此圓
滿法句標幟本有縁起之諸法。不出a字大
空無自性之法句也。爰以疏主依圓滿法句
偈。而案一句七言之法寶歸依句也。所謂實
相者虚空無自性之義也。法智者能授種種諸
巧智之意也。又祕密曼荼羅品説如來發生之
偈云。能生隨類形諸法與法相等。此中能生
之兩言。彼法句之中初二句之義。即今實相
法智之義門也。隨類形以下。彼偈之中彼二
句之義。即此縁起法之義相也。然則。巧以此
一句七言。攝盡本有縁生之一切法寶藏也
三從聖下明歸依僧法中。聖者等者。是即擧
深攝淺所謂從等覺至初地已上。號爲聖者
也妙音者。梵云曼殊。此云妙音所謂曼殊師
利菩薩也。阿闍梨者。此云軌範師。此大聖以
悲愍一切衆生故。依大日經王。説此供養次
第法。爲未來惡世一切衆生成不請軌範師。
而流傳三密之決要。爲報此重恩故。殊歸
依此尊本誓悲願。總歸依兩部理智和合僧
也是故歸依方便偈。云勝願菩提大心衆當
智不可限大聖一尊也
二從垂下。明發願序中自二。初明請加被。二
明發起所期果海初中垂恩者。言願垂布慈
悲本誓令知見撰述之本旨也。後明發起所
期果海中。法性者。自性清淨無自性法也。海
者深廣無際之義。所謂清淨法界。圓明常住
海也。發起令證入如是平等一味諸佛果海

三從大下。明大綱序中二。初明述大意。二明
説來意
初中亦爲五。一明擧經總標總別兩題。二明
述自性圓明法體。三明三明三密加持化用。
四明簡擇根機。五明擧灌頂勸發
初中大毘乃至第一者。爲標經軌大綱。先
總牒總別兩題。而總顯有四門。其義在文可

二從釋下。明述自性圓明法體中。亦有四。一
明總牒別列。二明本有大智。三明本有大悲。
四明結歸a字。初總標別列自可見
二從初夫下。明大智門中。眞性者無自性也。
至理者不生之理也。離言者出言句故。絶像
者越形色故
三從應下。明本有大悲門中。應機示現者。
法爾無作同體大悲應物而影現。譬如一相
摩尼隨縁現色。故云應機示現也。無相而現
相無形而顯形。故云無相非顯也
四從所下明結歸阿字中。阿字等門者。阿字
本不生義也。以此阿字本不生故。從此阿字
所生迦等諸字皆入阿字門。故不生不滅不
可得。所謂迦字作業不可得。乃至訶字因
業不可得者。即是迦等諸字實義也。所言不
可得者。即是字字之圓明也。故云所謂阿字
等門妙明其理也。妙謂妙極即妙印也。明謂
圓明即眞言也。其理者自性心蓮之實理也
更問
三從今下。明三密加持化用中。亦二。初擧能
説大經後明所説三密。初中。今此經者總指
七軸妙經也
二從理下。明所説三密中。理蘊於詞者指阿
等諸字聲字實相。所謂聲字爲能蘊實相爲
所蘊。所以然者阿字之聲即蘊本不生之理。
又阿字之字形即蘊本不生之理。故云理蘊
於詞也理者不生無自理也詞者阿等聲字
也。然能蘊所蘊共畢竟不生。其意解斷文句。
故云意絶文外也已上約意
密明義
是故等者。如是内
證眞實境界雖非言句所詮如來以大悲方便
門故。住自在神力加持三昧。普門令無量衆
生利益安樂故。云是故乃至眞言也。此中對
以祕印者身密門也。導以眞言者。口密門也
已上約身口
明義也
四從所以下。明簡擇根機中自三。一簡慢法
者。二簡非器人。三簡未入壇者。初中所以者
言。次上明三密加持即身成佛之祕奧故。如
此甚深祕密之法門慢法者及劣惠人。所不
堪所聞故。而明簡擇其人之所以故云所以
也。是故疏第三云。即心成佛旨趣難知。若不
從師受學者。恐未來衆生輕慢法故。不能諮
謗善知識未蒙三密加持而自師心執文。輒
自修學久用功力無所能成。反謗此經謂非
佛説乃至以如是因縁感遺法業於無量劫
墮惡趣中云云故云若不從師受學禁入其門
也。所言其門者。即三密修行之門也
二從非下明簡非器人中。非其入者。雖非前
慢法者其根性劣弱。而無大度量勇鋭之心。
動住自調自度之思。是故。論云。若有上根上
智之人不樂外道二乘法。有大度量勇鋭無
疑惑者。宜修佛乘。故云非其人者。制妄授傳

三從未下。明簡未入壇者中。未經灌頂等者。
今灌頂大略有二種。所謂授明與阿闍梨位
也。就中有得授明灌明然後可聽之法。復有
得阿闍梨位。然後可聽之法。如此次第法則
是即十方三世諸佛同一本誓三昧耶戒也。
若有人不經如是次第法則 而妄諮聽見聞
修行其法者。犯諸佛同一三昧耶。必定墮在
大地獄。故云未經灌頂禁其輒聞也
五從若得下。明擧灌頂勸發中自二。初擧授
明灌頂勸發。後擧阿闍梨灌頂。勸發。初中若
得見聞頂禮等者。於此中而有三種。不同。所
謂遙見。投花。授明是也。祕密曼荼羅品中云
初見漫荼羅乃至隨教修妙等。二偈八句之
文分明也更問滅除恒沙之罪者。具縁品中説
此授明灌頂之功徳。云無量倶胝劫所作衆
罪業。見此漫荼羅消滅盡無餘也。以是義
故。云滅除恒沙之罪也
二從如下。明擧阿闍梨灌頂勸發中亦二。初
明釋傳法義。後釋祕密義。初中明義者。如説
奉行乃至其身者。凡此一十二言兼含傳法
祕密淺略深祕等。種種無盡之灌頂。然間先
以此文。顯明傳法灌頂法則得益者。如説
奉行等者。依具縁品所説。擇地造壇曼荼羅
及世間成就品等有相持誦法則次第而修行
故。云如説奉行者德海集於其身也。故祕密
曼荼羅品。説傳法灌頂云。復次許傳教説具
三昧耶雖具印壇位如教之所説。故云如説
奉行者也。徳海集於其身者。具縁品説傳教
灌頂之功徳。云何況無量稱住眞言行法行
此無上句眞言救世者。止斷諸惡趣一切苦
不生。若修如是行妙惠深不動。又云爾時金
剛手白佛言。世尊若有諸善男子善女人入
此大悲藏生大曼荼羅王三昧耶者。彼獲幾所
福徳聚。如是説已佛告金剛手言。祕密主從
初發心乃至成如來所有福徳聚。是善男子
善女人福徳聚與彼正等。以如此義故。云徳
海集於其身也。二約祕密釋其義者。所謂
如説奉行等者。是即依悉地出現品四種眞
言。成就悉地品摩訶薩意處内心相應瑜伽。
祕密曼荼羅法品以字燒字因字更生句。同
位品等至三昧所現之布列莊嚴之大地。及
通同法界之曼荼羅。祕密八印品之持誦。阿
闍梨眞實智品以心而作心之持誦。持明禁
戒品等起自眞實不生疑慮心之三平等祕句
等。而如法如説習修觀察三密相應故。等虚
空無邊徳海聚集於其身故。云徳海集於其
身也。以如是等義門祕密曼荼羅品説祕密
灌頂。云未逮心灌頂祕密惠不生。是故眞言
者祕密道場中具第五要誓隨法應灌頂。當
知異此者非名三昧耶。又具縁品云何況無
量稱乃至妙惠深不動。問此文是先引爲傳法
灌頂之證。何故引之爲祕密灌頂之證耶。答
文依執見隱義追機根顯。是即大乘機之所
要也。何況今此經王文文兼四祕句句含三
等。是故何況無量稱之言宜通傳法祕密。住
眞言行法之義豈不亘淺深。是故有智者須
准行耳。問以何得知。今以若得見聞等二
十五言略説。授明及阿闍梨位二種灌頂云
何。答下持誦法則品云。得阿闍梨灌頂乃應
具足修行。非但得持明灌頂者之所堪也。又
御請來表云。禀授明灌頂再三。沐阿闍梨位
一度。明文在之何致疑難乎。問云。若爾者
六度本經。有此説耶。答爾也。問然者其説所
何耶。答祕密曼荼羅品説五種三昧耶中。授
明三種傳法一種。祕密一種。 已上五種攝略
爲二種。彼現文明白也。非面授難知更問
問。今所言大意者。總爲通七卷大意。將又別
爲限供養次第法大意耶。答。總亘七卷大意
也。問。以何得知通七卷如何答。爲宜七卷大
意。先擧本經具題目而以四門分別。明知通
七軸也。何況今此供養次第法。既依六卷經。
即如云我依大日經王説。豈何不通本經之
大意耶。問。若然者亘七軸道理文證有之耶。
答。有之。問。何文何品耶。答。今大意言眞性
至理離言像者。住心品所説之自證三菩提
不思議法界是他。即如經云。云何菩提。謂如
實知自心。是阿耨多羅乃至彼法少分無有
可得。何以故虚空相是菩提。無知解者亦無
開曉者。何以者菩提無相故。又應機示現無
相非顯者。如經云毘盧遮那如來加持故奮
迅示現身無盡莊嚴藏。如是奮迅示現語意
平等無盡莊嚴藏。非従毘盧遮那佛身或語
或意生。一切處起滅邊際不可得。又阿字等
門妙明其理者。如轉字輪品云。善男子。此阿
字一切如來之所加持。眞言門修菩薩行諸
菩薩能作佛事普現色身。於阿字門一切法
轉。凡於此經中處處往往雖説阿字門。正
説阿字一字眞言。專有此處。故疏注云正
是阿字眞言。加之字輪品。阿闍梨眞實知品。
成就悉地品等文義一向此謂也。又理蘊於
詞意絶文外者。如成就悉地品摩訶薩意處
念彼蓮華處。乃至古佛所宣説等之瑜伽。以
是等義門故云理蘊於詞意絶文外也。又對
以祕印者如密印品等。導以眞言者。如普通
眞言品等。次若不從師受禁入其門者。如疏
第十三云世人慈育稚子。雖復情無所悋。而
不授與干將莫耶。以不知運用方便故必如
傷其體。今此法門亦復如是。即心成佛旨趣
難知。恐未來衆生輕慢法。故不能諮詢善知
識。未蒙三密加持而自師心執文。輒自修
學久用功力無所能成。反謗此經謂非佛説。
以如是等因縁感遺法業。於無量劫墮惡趣
中。所以修學眞言者要令先入漫荼羅也。是
即十方三世諸佛菩薩。同一本誓三昧耶也。
故密印品云。若異此者同謗諸佛菩薩。越
三昧耶決定墮於惡趣。又祕密八印品云。祕
密主是名如來祕密。最勝祕密不應輒授與
人。除已灌頂其性調柔精勤堅固。發殊勝
願恭敬師長念恩徳者。内外清淨捨自身命
而求法者。此中不應輒授與人者。總説不
可授於非器也。除已灌頂者。今文所言。未
經灌頂禁其輒聞者。即此謂也。其性非調柔
者。是即非器之人也。非精勤等者。此又非道
之者也。今文言非其人者制妄授傳者此義
也。又恭敬師長念恩徳者。今文言若不從師
受學禁入其門者。即此意也。已上説佛性三
昧耶戒之義門也。次若得見聞頂禮者等者。
授明灌頂分是也。如説奉行者等者。傳法祕
密灌頂分也。當知。今此大意之一段文略義
廣。是故兼通七軸之大意也
第二從次説下。明説來意中自爲二。一明出
家以前憲政。二明出家以後徳行。初中次説
等五言者別標也。昔在以下演其意也。百
寮者百官也。遺制者先皇之遺命也。不敢違
逆者。違母兄之命者非仁義故。暫即位也。
鎭將者其國鎭守府之將軍也。禮拜遣使等
者。鎭將聞小子諫答之旨趣。甚壞哀傷令讃
嘆禮拜也
二從雖然下。明出家以後徳行中。乃至經歴
五十餘國等者。廣經歴五天普求學顯密。各
盡其宗旨。終眞言爲懷矣。自餘徳如付法傳
及住心品記
大文第三明唱本作釋中。大分爲二。一明
題目。二明隨文解釋
初明題目中亦二。初明總題。後明別題。初總
題中亦二。初擧所依本經題。後擧能依次第
法。初中大乃至經者如疏第一及同私記委
悉釋之
二從供下。明擧能依次第法。中亦三。一明供
養義。二明次第義。三明法義。初中供養者等
者。祕密曼荼羅品云供養有四種。謂作禮合
掌。并及慈悲等。世間與花香。從平發生花。
奉諸救世者。結支分生印。而觀菩提心。疏十
五釋云。當知供養略有四種。一是供養香花乃
至飮食。此是供養也私云今所言
事供養是也
二合掌。謂禮
敬也。此是印也私云何
印更問
三慈悲供養。四運心。謂
想香花滿法界運心。即用合掌印也。此中
初一事供養。第二合掌理也。第三慈悲第
運心須通於理事也。故疏釋云。并慈悲三
事皆運心也。所謂作印已即運心供養也。當
知。今所言理事二種供養者。彼品所説四種
供養是也
二從次下。明次第中。次第者作禮者。今所言
作禮者非壇前普禮。著座普禮等。是即指九
方便中作禮方便也。從此以前皆是先方便。
而非正供養次第之法則也。及發遣等者。始
從作禮方便終至發遣。即正是供養法則。於
其中間有衆多次第法則。故云及也
三從法下明法中。法者軌則之義。軌謂軌持。
則謂軌則。所謂十方三世諸佛軌三平等而
加持一切衆生故云軌持。則本誓願而安住
圓明海會故云軌則也。復次深祕釋者。於色
心實相光明寶閣中。而受三世常恒法樂身
心歡喜悦樂。此名爲供養之義。故具縁品云。
或以心供養一切皆作之。又疏十五云。四運
心謂想香花滿法界。運心已即用合掌印乃至
結支分生印觀菩提心乃至如供養花即用花
眞言等也。心不定何由得然故云三昧自在轉
也。此等意以住菩提心之圓明名爲供養也。
復次第者。今經十住心次第淺深是即諸佛
大祕密。一切凡夫所不能知也。是即曼荼羅
具體法身。故次第不次第共不可思議而横
竪無礙自在也。故經第一金剛手問曰。大勤
勇幾何次第心續生。佛答云。勝上大乘句心
續生之相。諸佛大祕密外道不能識。我今悉
開示。一心應諦聽云云疏一釋云。心續生之
相者。雖此心畢竟常淨猶如虚空離一切相。
而亦從因縁起有心相生。猶如大海波浪。非
是常有亦非常無。若常有者不應風飈止息
則澄然而靜。若常無者不應風飈纔鼓怒相
續。當知是心從縁起故。即是不生而生。生而
不生。無相之相常無相。甚深微妙難可了知。
諸佛祕密之印不妄宣示。是故云諸佛大祕
密外道不能識。我今悉開示一心應諦聽。復
次第者菩提心爲初。大悲爲根爲次。方便
究竟爲後。如是三句相續然後滿足。故云
次第也。復次a字爲第一。@a字爲第二。a@m
字爲第三。a@h字爲第四。a+uH字爲第五。如是五
點次第具足然當成自心花臺。故云次第也。
是即不次中論次。次中論不次。今宗初後不
二横竪無礙自在安樂之義門也。復次法者。
自性清淨本地法身無爲無作。而爲情非情
之軌範而亦法位常住。故云法也。是故悉地
出現品云。虚空無垢無自性能授種種諸巧
智。由本自性常空故縁起甚深難可觀。略出
經云。普賢法身遍一切能爲世間自在主。無
始無終無生滅。性相常等虚空。論云。法爾
應住普賢大菩提心矣
二從眞下。釋別題中自三。一釋眞言兩言。二
釋行學兩字。三釋處一言。初中眞言者簡
虚妄者。如云眞謂眞實顯非虚妄。又不空釋
云。眞謂眞如相應。言謂言詮了義。又如疏云
眞言者眞語如語不妄不異之音。委悉如住
心品記之
二釋行學兩言中。行學者今眞言乘所受之
戒行也。是故受方便學處品云。爾時金剛
手白佛言。世尊願説諸菩薩等具智慧方便
所修學句世尊告執金剛言。今説善巧修行
道菩薩持不奪生命戒乃至貪瞋邪見等。皆
不應作。祕密主如是所修學句菩薩隨所修
學則與正覺世尊及諸菩薩同應如是學。又
持明禁戒品云。菩提心及法及修學業果和
合爲一相。遠離諸造作具戒如佛智異此非具
戒。是則眞言行者智慧方便具足而受持眞
言乘所學十善十重四重三昧耶等戒。而如
教之學。如學之行。故云行學也
三釋處一言中自四。一明約如法界自性釋。
二明約教本釋。三明約傳教師釋。四明約妙
山等釋。初中如法界自性者。直指一切衆生
心蓮華臺上之意處。而爲深智行者之行學
處。是故成就悉地品云。摩訶薩意處説名曼
荼羅乃至決定心歡喜。説名内心處。眞言住
此位能授廣大果。念彼蓮華處八葉鬢蘂敷。
花臺阿字門乃至知心性如是得住眞言行乃至
如是眞實心古佛所宣説云云依如是等經文。
今此次第法歸敬法寶文云殊勝眞言所行
道。疏釋云所行道者即是如法界自性矣
二明約教本釋中。教本者指六軸三十一品
經以爲教本。以一軸五品而爲教末。故今
偈云道場教本眞言印。疏釋云。道場者妙圓
壇也。教本者是毘盧遮那經。言依隨此經
方便學處品等。而爲學處。故約教本而得釋
處之義也
三約傳教師釋中。傳教者總指受大灌頂之
師也。所謂具足十三種徳法則阿闍梨也。又
阿闍梨眞實智品説深阿闍梨云。佛子一心
聽以心而作心餘以布支心。一切如是作即
同於我體。安住瑜伽座尋念諸如來。若於此
教法解期廣大智正覺大功徳説爲阿闍梨。
依此等經文故今偈云親於尊所口傳授 疏
釋云親於尊所者爲灌頂之師。依隨如是深
行法則阿闍梨。而行學此眞言乘三昧耶眞
無漏戒。故云傳教師也
四明約妙山等釋中。妙山輔峰等者林樹花
菓莊嚴微妙故云妙山等也。具縁品所説山
林多花菓等是也。就此有淺深兩義。其淺略
如文。其深祕義。亦如下文釋之
問。今此行學品。爲文殊直説將亦爲依本經
説然者如何。答。依本經説也。問。云何得知
耶。答。自云我依大日經王説。有何疑乎。問。
若然者依何等品何文耶。答。如二十五偈勸
行制戒門者依受方便學處品等。如依正戒
重禁門者依持明禁戒品等。如覺心得益門
者依祕密曼荼羅品等。即如云善住若觀意
眞言者覺心不得於三處乃至於諸法本寂常
無自性中安住如須彌是名爲見諦。如一生
成佛門者依悉地出現品。即如云不捨於此
身逮得神境通遊歩大空位而成身祕密。當
知大聖依如此等經説而説當品也。第二從
四隨下明隨文解釋中自爲四。一明別標。二
明列名。三明略釋三段。四明廣釋三段。標列
略釋自可見
四明廣釋三段中自亦三。一明序分。二明正
宗。三明流通。初中序分中。亦二。初明歸敬勸
信序。二明精勤修行序。初中亦二。一明歸敬
序。二明勸信序 問。前既明題目并序已。何意
又重明題序乎。答。前所題者。是疏主首題。而
非次第法本之題。故加疏卷上之三言而顯
其殊異。今三釋題目等者。是疏主爲唱本
作釋。擧正經之本題而作解釋也。又前所
言序者。疏主爲作此疏私歸敬三寶而發願
迴向。今所明序者。大聖爲説此供養次第法
而歸敬三寶。是故兩重明序及題也
初明歸敬序中自三。一初二句歸依佛。二我
等一句歸依法。三供等一句歸依僧也。然疏
於歸敬勸信序中總分別四門。所謂初二門
爲歸敬序後二門爲勸信序也。初二門中敬
主歎徳門者佛寶。次於依經所現門中而攝
法僧二寶故成三寶也。所謂敬主者。即奉歸
敬摩訶毘盧遮那如來故云敬主。是即大日
經王教主故也。嘆徳者經所言開敷淨眼等
者。如來開敷八葉心蓮華眼。而令圓滿自
性清淨之衆徳故云開敷淨眼。然世間一切
蓮華中以青蓮華而爲第一。如來亦爾。開敷
淨眼之諸尊中最爲第一。故以爲喩也。此
淨眼本經云如來眼。或云大慈悲眼。或云心
蓮華眼。是即從事而異名其體非異也 問今
此淨眼者。諸尊亦得此耶。答當分得之。故悉
地出現品云。時金剛手祕密主等及一切大
衆得未曾有開敷眼云云
問。若然者。何以此開敷眼而嘆大日如來無
上無無上勝徳耶。答。彼只云開敷眼。此云開
敷淨眼故爲勝上也。又彼喩黄白赤等蓮華
此喩青蓮華。故大論云。諸蓮華中青蓮華爲
第一。取意開悟妙理者。指阿字本不生之理

二從我者下。明歸敬法寶中我者文殊者。今
此供養次第教主也。依大日經王説者。此經
中總説十住心淺深無自性。統收顯密二教
之宗旨。是故四種法身所説淺略深祕之一
切契經。皆是此經之所流所目也。故號爲經
王也
問。今大聖所歸依法寶齊大日經耶。答。普可
通一切法藏也。問。若然者何故今此歸敬偈
云我依大日經王説全不擧餘經。又下擧後
代法則中云及方廣乘疏釋云。方廣乘者即
是大日經也。明知限今經不通餘經。然者如
何。答。曰可通一切法寶藏事是即宗旨也更
不可疑。是故今宗四重禁之中第一重禁名爲
不捨正法戒。然今此四重是眞言乘命根也。
若不歸者如此眞言乘命根故。疏九云。今
此四戒是眞言乘命根亦是正法命根。第一
戒不應捨正法者爲一切如來正教皆當攝
受修行受持讀誦。如大海呑納百川無厭
足心。若於諸乘了不了義隨一切法門勿生
奇捨之心。亦此一切法門皆是大悲世尊於
無量阿僧祇劫之所積集爲欲普門饒益一切
衆生故演説之猶如字輪不可棄一。如聲聞
人隨捨一事猶固和合義斷喪失律義。何況
摩訶衍耶。如之今次第法中歸依方便門中
云三種常身正法藏。同疏釋曰。三種常身者
法身等三種悟生死本不生故言常身。正法
藏者正者簡邪法軌則。藏者含恒沙徳也。當
知大聖應歸依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法寶藏也。
所以然者。合集十方三世諸佛之大智法門
以爲文殊師利菩薩。即如云文殊師利大聖
尊三世諸佛以爲母。十方如來初發心皆是
文殊教化力。是故若大聖不歸依大小權實
一切法寶藏者。於文殊大智有取捨分別之
過非無相無分別之大智。何名爲大般若波
羅蜜多菩薩耶。次至我依大日經王等偈者
聊有深意。是即擧無上無無上大經王而攝
大小權實眷屬一切諸經。有何不可耶。譬
如國王聖朝百官隨從。以是義故。今此經中
始從異生羝羊心終至于祕密無上心内外邪
正大小權實一切法門無不説盡。所謂如世
間三心者。梵釋所説四韋陀典。乃至莊老
等教風皆悉説盡之。如唯蘊拔業者二乘行
果無不説盡之。如他縁覺心者一切權菩薩
乘行因得界無不説盡之。如一道極無權佛
乘行因得果無不説窮之。是即爲跨節之經王
故。統收盡空法界一切内外邪正大小權實
法寶無不攝盡故。疏釋此經集會成就云。若
少分未等一法未滿即不名一切集會。既經
王會坐一切大衆之衆徳如斯。何況大聖文殊
師利豈存執捨分別耶。爰以疏第三釋通達
三乘徳云。通達三乘者謂於大小乃至是名
通達三乘也。既稱經王何有不統收之法乎

三從供養下明歸敬僧寶。中所資者指一切
曼荼諸尊而云所資也。是即大日如來所資
故云所資者諸本尊也。此等諸尊皆悉理智
和合故成僧義也。衆亦是僧義也
二從爲成下。明勸信序中。經言眞言者阿
字也。法者自性清淨法也。如成就悉地品云
念彼蓮華處花臺阿字門乃至知心性得住眞
言行。又持明品六月念誦眞實智品以心而
作心之瑜伽。祕密曼荼羅位品以字燒字因
字更生之法等。指此等言眞言法也。是即
祕中之祕最祕之最也。爲成就如是之祕密
最極之眞言法説祕密瑜伽次第法則。所謂
三月念誦六月持誦五字三字等瑜伽三摩地
門也。故云爲成眞言次第法也。如彼大日世
尊之所成就。今依此次第法則。如法如説供
養修行故。速令成無上悉地故云如彼當得
速成就。疏云如彼者指惠日尊也。令本心者
等者。所言本心者轉字輪品云。時毘盧遮
那世尊尋念諸佛本初不生加持自身乃至
一切本初號名世所依説法無等比本寂無有
上。故言令本心者令悟本不生理之心。經
言離垢故者。祕曼法品從阿字自體出生羅
字智火還焚滅阿字之微垢。以是義故云又
令本心離垢故也。我今一句等者。爲結成上
之一偈三句所説義理法門故。云結上已來
之意也。經言我今者文殊之自稱也。隨要略
者。如云爲成次等者。指具縁品擇地造壇
次第法則。并祕密曼荼羅品等灌頂法則瑜
伽三摩地次第法則也。如云眞言法者。指
悉地出現品所説四種眞言。成就悉地品内
心處法。阿闍梨眞實智品阿字不生眞言法。
持明禁戒品所説縁明所起戒等也。如云本
心離苦者。指祕密曼荼羅品以字燒字因
字更生祕密瑜伽三摩地等。如此等妙解妙
三摩地法門一經宗旨祕藏樞要。故云隨要略
宣説。擧如是等之大綱。勸誘修眞言者而
令發起無上大信心故。云歸敬勸信序也
二從精下。明精勤修行序中。大分爲六。一
明成就信解門。二明勸信三寶門。三明勸
行制戒門。四明依正戒重禁門。五明覺心得
益門。六明一生成佛門矣
初中又四。一明所成果。二明能成智。三明所
證果。四明擧因顯果。初中然者押上之言也。
初自他利成就者。就此有二義。一通地前一
限地上。通地前者於凡夫地値知識經卷。始
於眞言乘教當發如實之菩提心即信也。依
此如實正見眞實之信證知地前五種三昧道
即解也。夫眞言行者從最初發心已來專利
他爲懷而自利利他成就。故云初自他利成
就也。然於地前之一一行各各有分分果故
疏云擧所成果也。是即非極果也。次限地
上者此中初者指初歡喜地也。自他利者悲
智和融位故云爾也。此位是地前之果故云
擧所成果也。又地前信也。初地解也。故云
成就信解門也
二從無下。明能成智中。無上智者。指如實
大智也。願者自他平等普賢行願是也。方便
者九方便等種種無量自利利他成就之善巧
方便門是也。依如此等之智願方便得如上
之自利利他成就果。故云明能成智也
三從成彼下。明所證果中。指所證果等者
就此有二義。一指初地所證之果。二通至第
十一地所證之果准上可知。經方便雖無量
者。凡四重法界塵刹聖衆一一三摩地法門
莫非爲彼妙果之善巧方便故。云方便雖無
量也
四從發下。明擧果顯因中。擧果者經所言之
悉地也。悉地者此云成就。其成就者所尅
證之果徳也。發起者今此悉地之妙果非修
因證得之始發新起。是則本有圓明之本發
本起也。顯因者初地乃至十地通名信解故。
對十一地極果故。指信解云顯因也
二從約第二下。明勸信三寶門中自三。一
明總表佛僧。二明別釋。三明釋法寶。四明
問答決疑。初中總表佛僧等者。於滿等一
句總表佛僧功徳也。一切兩言通佛僧。如
來兩言限佛寶。勝生子三言擧僧寶也。如
悉地出現品云。昔勝生嚴修此故得有一切
如來行。疏十一釋云。過去菩薩名勝生嚴此
即佛子也。所謂從如來種姓中生故云勝生
子。又以無量功徳莊嚴其身故云勝生嚴也。
此是悲智和合之僧寶也
二明別釋中。彼等等者。此中一偈者恐轉
轉書寫誤歟。應云彼等等二句。所以然者。次
上於滿等二句總表佛僧二寶。次彼等等二
句別釋佛寶三密故也。若不然者總表別釋
全不懸合。何者總表當表二寶至別釋即釋
三寶者。表釋大相違之上無法寶。當知轉轉
誤也。眞言形者佛菩薩口密也。種種印等者
三昧耶身即意密也。句初彼等者佛身而等
菩薩身是即身密也
三從所行下。明法寶中。言殊勝眞言所行
道者。凡今經十住心之始終是不二一心圓
明常住諸祕奧也。故經第一云勝上大乘句
心續生之相諸佛大祕密外道不能識。又持
明禁戒品云所説殊勝戒古佛所開演。故云
殊勝眞言也。所行道者偏指成成悉地品
之瑜伽。以是義故疏言所行道者即是如法
界自性也更問
甚深
四從問下。明問答決疑中自二。初明問答前
後兩歸異。後明問答文殊歸三寶否義。初
問意謂初稽首等一偈即歸敬三寶也。何故
於滿等一偈半又歸敬三寶也。然者兩重差
別義如何而問也。答意謂稽首等一偈文殊
爲説此次第法自歸敬三寶。於滿等一偈半
爲未來眞言行者説應用歸敬三寶也。是故
雖似重説而其義理尤大要也。故云此中明
後代修行者法則也
二從問文下。明問答文殊歸三寶否中。問
意自可見。答意謂。云依大日經王故歸依
法顯然也。我者文殊自稱。即是僧寶也。故
三寶具足成就而答也。同體三寶可知者。一
切衆生本來具足三寶是也。復次三寶互具
三寶。所謂佛所具自性清淨之妙法是法寶
也。佛所證徳悲智圓滿定慧和合即僧寶也。
次於法寶有覺了義即佛寶也。有理智和合
義即僧寶也。次於僧寶有覺義即佛寶也。
備軌持軌則即法寶也。故云同體三寶可知

三從約第下。明勸行制戒門中自爲七。一
明佛説證修法二明聖者隨益開演。三明勸
住金薩位。四明阿闍梨衆徳。五明弟子好
相。六明建立圓壇。七明正行制戒。八明
結説矣
初從有下。明佛説證修法中自二。初一句
明有情信解。後一句明如來隨説。初中有情
者如疏文。信解者指凡夫地之信解如上記
之。上中下者指三部悉地。所謂信解佛部勝
徳而爲上。信解蓮華部勝徳而爲中。信解
金剛部勝利而爲下。是即息災増益降伏悉
地也。故云信解上中下也
二從世下。明如來隨説中。世尊者大日如
來也。説彼者。隨順衆生三種信解。而説三部
悉地證修之行法。故云説彼也。證修法。眞
言乘行證也。其行證雖無量。不出有相無相
世出世二種行證。所謂依具縁品及世間成
就品等。如其法則次第。如説修行而成有相
有縁之悉地。名爲世間成就之果。此行即修
也。此果即證也。故云證修也。如事業品云彼
依世間成就品乃至是謂世間之悉地。復依
成就悉地品等。如其法則次第等。如説修
行而成甚深無相出世成就之妙果。是即證
修也。如事業品云次説無相最殊勝乃至依
此方便而證修當得出世間成就。以如此等
義門故。云説彼證修法也
問。何名爲修位何名爲證位耶。答。修阿字
不生之實相爲修。住暗字圓明海爲證位也。
故疏十五云。初依佛教發心即阿字。後成佛
等於佛即菴字。又云。前阿入阿字字門。雖云
了知心性。然亦未得究竟現前。是故更入
菴字門。此是將用成就菩提心也
二從哀下。明文殊隨益開演中亦二。初一句
擧所哀群迷。後一句明聖者悲演。初可見。次
句中隨順者。聖者隨順世尊之證修法故而
開演。後次文殊饒益六趣之輪迴苦故而開
演。以如是二義故。而説此供養次第法。故云
開演也
三從應下。明勸發金薩心中。應當如論云。法
爾應住普賢大菩提心。是即應謂定惠相應。
當謂時機相當。言今行者應當彼金剛薩埵
悲智相應之堅固菩提者。時機契當之精勤
決定。故云應當恭敬決定意也。恭敬者。大
論三十云。謙遜畏離故言恭。推其智徳故云
敬。決定意者。我及一切衆生。畢定可成無上
正等正覺。堅固信知。不致微塵許之疑慮。故
云決定意。故成就悉地品云。決定心歡喜。
説名内心處。又持明品云。等起自眞實不生
疑慮心。又持誦品云。行者應生決定意。故云
決定意也。亦起者。對恭敬決定意故云亦
起。勤者精勤義。誠者堅固義。深信者。不動如
須彌大菩提心也。故略出經説金剛薩埵名
義云。一切衆生所有心堅固菩提名薩埵心。
住不動三摩地精勤決定名金剛。明知。今應
當等二句義門全同彼經文意。是則先勸誘
初心始行之人。令發如是金剛薩埵之心也
大日經供養次第法疏私記卷第一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719 720 721 722 723 724 725 726 727 728 729 730 731 732 733 734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