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大日經住心品疏私記 (No. 2219_ 曇寂撰 ) in Vol. 60

[First] [Prev+100] [Prev] 644 645 646 647 648 649 650 651 652 653 654 655 656 657 658 659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界内人法二空。空義即短。大乘明三界内外
人法並空。空義即長。三者小乘但明於空
不空。大乘明空亦辨不空。故涅槃云。聲
聞人但見於空不空。智者見空及以
不空。空者一切生死。不空者大涅槃。四者
小乘名爲但空。謂但住於空。菩薩名不可
得空。空亦不可得也。故知。雖二空。義有
異故分大小此中意明。今寂然界是體法
空。成實論即拆法空。拆體雖異偏眞理同。
故云未甚懸絶也猶約偏眞之理者。寂然界
位唯知蘊即空。未空亦不可得。故云
。下第二劫中。先擧寂然界五喩無性觀
了。以對明云。今大乘不可得空。空相亦不可
此空有不二觀偏眞也。四教儀
云。此教通教三乘因同果異。證果雖異。同斷
見思。同出分段。同證偏眞作此平等觀
者。謂人法倶空。對二乘人空平等也 
三乘上中下者。抄解云云恐不可。唯蘊無我
者小乘通相。豈限聲聞。故第三云。如唯蘊
無我出世間心住於蘊中。即攝諸部小乘三
湛寂爲縁覺者。亦不可。湛寂者三乘所
證理故。喩三獸渡河。云何偏爲縁覺義乎。
今云。於三乘共中。菩薩上乘也。縁覺爲中。
聲聞下乘。故云三乘上中下涅槃所云上中
下智觀者是也。意明。寂然界雖一重法倒
漸過二乘地。偏眞理同故合論一僧祇。實
第二劫乃與二乘異也
  享保八年歳次癸卯十二月二十四閣筆
 沙門曇寂 
元文二年丁巳之歳春三月重正治
寶暦十辰年秋九月二十二日善住師以
御眞筆書寫之竟       順庸


大日經疏私記第十七

 沙門曇寂撰 
  住心品第一之餘
經云復次下。明第二劫也。大乘行者。初劫
菩薩雖人法倶空與二乘共行。尚約
眞理故合論一僧祇。今此第二劫知空相亦
不可得故始立大乘名。觀空亦空名爲
。大空即大乘義。故第五釋汝等於明日當
得大乘生文云。離縁業生大空生故。云
大乘生十二門論云。如大般若經中佛
自説摩訶衍義。無量無邊。以此因縁故名爲
大。大分深義所謂空也下云。今大乘不可
得空相。空相亦不可得。雖諸法無所有
然亦於諸法所空故。須離有離無道
法無我性驗知住不可得空大乘行。大
乘行即大空行也。又第三卷云。初劫智慧猶
二乘共行非深般若。二劫智慧尚與
共聞亦非深般若智度第一百十七云。問
曰。若爾法華經諸餘方等經。何法囑累喜王
諸菩薩等。答曰。有人曰。是時佛説甚深難信
之法。聲聞人不在。又如佛説不可思議解
脱經。五百阿羅漢雖佛邊而不聞。或時
聞而不用。是故囑累菩薩。問曰。更有
何法甚深勝般若。而以般若累阿難
而餘經囑累菩薩。答曰。般若波羅蜜非祕密
。而法華等諸經説阿羅漢受決作佛。大菩
薩能受持用。譬如大藥師能以毒爲藥。復
次如先説。般若有二種。一共聲聞説。二者
但爲十方十住地大菩薩説。非九住所聞。何
況新發意者。復有九地所聞乃至十地所聞
各各不同。般若波羅蜜總相是一。而深淺有
異。是故囑累阿難五教章下十丁云。
大智度論云。般若波羅蜜有二種。一共二不
共。謂摩訶衍及餘方等經與諸聲聞共説故。
不共者。如不思議經聲聞共説故。解
云。不思議經者。彼論自指華嚴經是也。以
其唯説別教一乘故名不共乃至 大品等共
三乘衆通説三乘法。具獲三乘益故云
共也○抄解云云抄主若依天台四教解
者有難。天台三乘共行以爲通教通教是
大乘初門。何云同入無餘故尚爲小乘耶。
今疏意者。三乘共行當彼藏教。具如上辨
寂然界與彼通教相似。然非全同也。抄又
云。從假入空觀智尚同二乘云云此亦有難。
彼四教義明別教中。十住用從假入空觀
眞諦理。十行用從空入假觀眞諦理
今他縁乘者。若依天台正是別教十地所行。
故知。抄解不可。此中與天台四教同。不
必依彼而解耳 發無縁乘心等者。演
密有二解。抄引之辨云。此師意第二劫始終
皆就法相一宗之。仍今表二心以下文
抄主意以爲。演密云此心有二者。是
他縁覺心二心。次擧當段疏他縁無縁兩
自意釋。故云法相一宗之也。是
演密意也。演密云此心有二者。意明
此他縁乘有無縁他縁兩義也。讀者知之」
即是明第二重下。明文來由也。抄有二義
今取後義。彼云。一義云。初劫中一分説
。是初重法空觀也。今第二劫重明法空故。
第二重等也。濟&MT00242;云。今對彼麁劣法空
。而建立此第二重深妙法空義也。又演密
云。初劫中五喩。達諸法即空一重法倒
○第二劫六喩正觀不可得空。故云第二重
已上今云。初劫五喩達蘊即空。今第二劫
六喩觀不可得空。故次下對明此義云。以
行者初劫修觀行時 心沒蘊中。以五種無
性空門法無我。然望縁生中道猶屬
治悉檀乃至今大乘不可得空相。空相亦不可
得。又第三釋第四無畏云。爾時幻焔等喩
察諸蘊即空乃至蘊之扼縛法得
息處。又釋第五無畏云。經云。若害法住
法無我無畏者。即是無縁乘心觀
察法無我性。於心外有無影像。智都無
乃至五喩之扼縛。於法無我
息處寂然界五喩觀蘊即空尚住空相
第二劫不可得空而觀之。則爲法之扼
。故重六喩遣彼空相。而觀空亦不空得
五喩無縁。又云法之扼縛也。
此等文意。對前劫即空。重明不可得空故。
第二重也 觀法無我性者。法空觀也。若
唯識此觀倶生法執也。論第二
云。然諸法執略有二種。一者倶生。二者分別。
倶生法執。無始時來虚妄熏習。門因力故恒
身倶。不邪教及邪分別。任運而轉。故
倶生。此復二種。一常相續。在第七識
第八識。起自心相執爲實法。二有間斷。在
第六識識所變蘊處界相。或總或別。起
自心相。執爲實法。此二法執細故難斷。後
十地中。數數修習勝法空觀。方能除滅云云
梵音下釋無縁乘名也。指心云。演密抄云。
莽此云無。鉢羅云他。今欲無縁他縁異
故。以梵音之。私云。此釋未審。無他梵語
別。何云亦是他義耶。亦言無用歟愚按。
大佛頂云。paravidy@a他明此義ma即無也。
para他也。然疏釋意。mapara三字似總含
及他義演密義難依耳。抄云。莽鉢羅三字
即無他二義轉今未詳。更撿梵文
所謂下釋其義也。此有二種。初他縁義。次
無縁義也。他縁約後得智。無縁約正體智
是初地已上證智境界故。唯正後二智而非
加行也。唯識章云。上來雖復辨能所觀。總
義説者。若總言唯識能所觀。言唯識觀
唯能非所通有無漏散及定。以聞思修
加行根本後得三智而爲自體。若言唯識三
摩地有無漏。唯定非散。唯修惠非聞思
三智。若言正證唯識。唯無漏非有漏。唯
定非散。唯修惠非聞思。唯正智後得非
仁王序品青龍疏上一四十
一右
云。實智者根
本智也。實謂眞如體不遷變。證實之智名爲
實智。言方便者是後得智。雖依他如
焔。大悲拔濟不有情。種種利他名爲
方便他縁乘者他謂所化有情。疏云法界
衆生是也。縁謂能化悲心。所云無縁大悲平
等大誓也。乘者大悲爲體。運載爲功。大悲
即乘持業得名。以此大悲乘於衆生
於實際。故云他縁乘
行菩薩道下釋乘義。梵音娜耶是乘義。道義。
謂所乘之法所行之道。通名娜耶也。今大悲
乘載于衆生行菩薩道
乃至下菩薩道相也 一闡提等者。抄
云云恐皆不當。今云。若約法相宗。彼談永不
成佛。是彼定判豈爲異解乎。今此中眞言行
者發無縁乘心位。寄齊彼權門菩薩而明。
故其相雖同意大不同。此是能寄齊眞言行
者大悲故。云闡提二乘等亦入此乘也。不
直約權門而解也 未入正位者。抄主
本作已入正位。若依此義。乃至言等五無
間罪。次擧闡提。次擧決定二乘也。正位者
見道也。已入見道云決定性也。維摩菩薩
行品
云。
若聲聞人未正位。食此飯者得正位
然後乃消。什曰。見諦十六心也。肇曰入無漏
入正位上疏云。如一闡提必死之
疾二乘實際作證已死之人。諸佛醫王明見
如來性。故則能必定師子吼。於救療因縁
怯弱抄云。此中正位者。指大乘正位
者不可。然十本作入正位。十四本同今疏
若約未入正位義解者。未入謂不定性人也。
華嚴玄談第五抄云。雖已入正性離
者。謂不定性人未見道則容不定。若
見道則名正定聚。不不定。加
聞見道。終無迴心作菩薩人 依此義
至言等二乘決定性者次擧闡提。次擧
定性人也愚按。作已入者爲善本也。何者
已云一闡提。豈於二乘已入者乎 約
此無縁大悲者。智度五十六丁云。悲有三種
生縁法縁無縁。此中説無縁大悲具足
謂法空。乃至實相亦空。是名無縁大悲
菩薩深入實相。然後悲念衆生。譬如人有
一子好寶物。深心愛念欲以與 今
亦如是。若約相宗五性各別。今但見
實相而不五性各別。是云無縁大
又無縁乘下。上約大悲方便無縁義。故
機而明。此下約正體智無縁義。故乘
亦自乘也。謂悟三界唯心心外無一法。乘
此無縁自心實際無縁乘。此乘實
智爲體。自運爲功也 始能觀察者。正是唯
識觀也。演密云。始謂方始初始。謂至第二
方始能觀。前未能故。又擧始攝未。故名
始能。言阿陀那者執持義。即第八識之
別名阿陀那者唯識第三十九云。解深密經
亦作是説阿陀那識甚深細。一切種子如
。我於凡愚開演。恐彼分別執爲我。
能執持諸法種子及能執受色根依處
亦能執結生相續。故説此識阿陀那
無性有情不能底。故説甚深。趣寂種性
通達。故名甚細。是一切法眞實種于。
縁繋便生轉識波浪恒無間斷。猶如暴流
凡即無性。愚即趣寂。恐彼於分別執
諸惡趣生聖道故。我世尊不爲開演
又述記第二未七十云。謂此識第八體總有
三位。一我愛執藏現行位。即唯七地已前菩
薩。二乘有學。一切異生。從無始來謂名
頼耶。至人執此名執藏二善惡業果
位。謂從無始。乃至菩薩金剛心。或解脱道
時。乃至二乘無餘依位。謂名毘播迦。此云
異熟識。毘者異也。播迦熟義。至所知障
。三相續識執持位謂從無始乃至如來盡
未來際益有情位。謂名阿陀那。此云
。或名心等。長短分限不三位云云 問。
經云觀察蘊阿頼耶。云何疏主云觀察阿陀
耶。答。此二即心之別名。故通擧也。意欲
心含染淨也。華嚴大疏三十七上八六
云。言阿頼耶此云藏識。能藏一切雜染品
失。故我見愛等執藏以爲自内我
故。此名唯在異生有學。阿陀那者此云
。執持種子及色根故。此名通一切位。此
二即心之別名。論主十地論意明心含染淨
故。雙擧二名一心義。抄今論唯擧二名
者。頼耶意在唯染。阿陀那意在淨。略擧
一對通爲所求處。其理已同故。疏云。論主
意明心含染淨。今此中亦爾。經疏影顯示
心含染淨也 解了三界等者。上出唯識觀
。此下明觀相也。若總言之。通五重唯識
別言之。則第二捨濫留純識也。唯識義章云。
二捨濫雷純識。雖事理皆不識。然此
内識有境有心。心起必託内境生故。但識
唯不唯境唯識言。識唯内有。境亦
外。恐濫外故但言唯識。又諸凡愚迷
於境起煩惱業。生死沈論。不觀心
求出離。哀愍彼故説唯識言。令自觀心解
脱生死。非内境如外都無。由境有濫捨
唯。心體已純留説唯識。厚嚴經云。心
意識所縁皆非自性。故我説一切唯有
識無餘。華嚴等説三界唯心。遺教經云。是
故汝等當好制心。制之一處無事不辨等。
皆此門攝。唯識第七云。如契經説三界唯
。又説所縁唯識所現。述記七未
八丁
云。三界唯
心即十地經第八卷第六地文。華嚴所説。世
親攝論第四無解。無性第四廣解十地經名
。言唯心者。心識是一。唯言爲所取境
。由彼無故能取亦無。不心所相離
故。如若無心所心未曾轉三界唯心之
言即顯三界唯識。即與欲等愛結相應隨
三界。即屬三界貪等結邕法師記云。謂此三界皆
欲等愛結。謂心心所。
立三界。與此愛結相應。繋屬三界貪等。故言
界唯心。或此言欲等者。即以欲界餘二界。謂心心
所屬此三
界愛結
此唯識言無横計所縁。不
如所縁依他所縁。謂道諦攝根本後得二智
所縁。由彼不愛所執故。非所治故。非
迷亂故。非三界攝。亦不識。故不説。
無漏及無爲法。若爾欲色二界可
唯心。是則言二界唯心。何故復言無色唯心
小乘等多計彼唯識故。有立已成。此不
然也。非但色無亦無貪等能取之心故。亦
餘虚空等識所取義。又經部執無色心等
是無色無體無實所取境義顯現所依。恐
執爲心故説三界唯心。此間唯心義意如
 義演云。無色界中雖色法貪瞋
。恐外人執離心外別有貪瞋等。今爲
彼故説三界唯心。無色中離心王外。無
貪信等以爲能取心。又無色界雖虚空無
爲等。然此等無爲亦不心外別有是識之
所取。恐心別有故説三界唯心
嚴三十七。第六地經云。菩薩摩訶薩復作
。三界所有唯是一心。疏釋云。論云但是一
者。一切三界唯心轉故。此言則總。轉者起
作義。亦轉變義。抄從此言則總下疏釋論。上
取觀名唯是能作。今云。三界唯心轉故。則
能所。然能取有二。若法性宗以第一義
隨縁成有。即爲能作。所有心境皆通所作
以不思議熏不思變是現識因故。若法相宗
第一義心。但是所迷非是能作。有三能變
謂第八等故。唯識論云。又復有義。大乘經説
三界唯心。唯是心者但有内心。無色香等外
諸境界。此云何知。如十地經説三界虚妄但
是一心作故。心意與識及了別等。如是四法
義一名異。此依相應心説。非不相應心説
心有二種。相應心所謂一切煩惱結使受想
行等。皆心相應。以是故言心意與識及了別
義一異名。二不相應心。所謂第一義諦常住
不變。自性清淨心。故言三界虚妄但一心作
是相應心。今依法性故云第一義心。以爲
能作云云今此中亦爾。明眞言行者無縁乘
故。以第一義心能作也・
乘此無縁下釋乘義也。指上三界唯心觀
此無縁心。唯心者即無分別智。證如義
也。無分別智即無縁心也。莊嚴論云。無縁慈
悲志眞如爲境。無生忍菩薩多修此慈悲。雖
所縁亦名無縁。無分別故 行大菩提
道者。對前行菩薩道。此是自利故云大菩
提道也。大菩提道者即諸佛所行道。一切菩
薩皆乘三界唯心無縁乘。經十地道
正覺故云也。此中行及道皆naya義也。此無
縁乘下。釋經法無我性也。無縁乘者解
三界唯心故。即知唯識眞性。唯識眞性即
法無我性。故下云。人法二空相亦不心。
乃名眞入法空。悟唯識性法我者遍
計所執實法見也。今云法無我故。即圓成實
性也。唯識第九二右云。依後圓成
義無性。謂即勝義。由離前遍計所執我法
性故。假説無性性全無又無我性者。
眞如有七名中其一種也述記九
未五
以行者下。擧初劫法無我觀以對明也。觀
法無我者。此不無我性者。寂然界當
宗地前故。唯加行智而非實智。彼未
唯識性故。上云至此僧祇始能觀察等
即是也。又唯識第九四丁云。從發深固大菩
提心。乃順決擇識唯識眞
勝義性。齊此皆是資糧位攝。又八丁乃至
見道唯識性。復修加行除二取。謂
煖頂忍世第一法。又明見道云。若時菩薩
所縁境無分別智都無所得。不種種
戲論相故。爾時乃名實住唯識眞勝義性
即證眞如智與眞如。平等平等倶離能取
所取故。能所取相倶是分別。有所得心
戲論現故
十二右
望縁生中道者。對初劫偏眞
。明第二劫離有離無中道觀故。云縁生
中道也 猶屬對治悉檀等者。下經明
五無畏云。若害法住無縁法謂前劫五喩。
害者對治義也。以無縁乘觀。對治前著法
。故云也。四悉檀義具如智度第一八丁明。
此中意明。前劫五喩雖第一義。住
故猶屬對治。今是明縁生中道故。即第一義
悉檀也。是且對初劫當章義。然重重相
望故對第三劫不思議中道。則是亦屬對治
故淨名玄第八吉藏云。無境有心。此是對治悉
檀非第一義。學人不具旨便謂無境有
無境有心即唯識觀也 若失般若方便
者。是中道無所得觀也。般若即方便而非
違釋也。般若者實智。若離此觀偏眞理
則墮斷滅也 第七十五云。外道論師説
種邪因縁。或無因縁一切法。佛法中人亦
般若方便故。取著因縁生滅相
論廣破 惡取空等者。智度第一十三云。方廣
道人言。一切法不生不滅。空無所有。譬如
兎角龜毛常無中論疏記云。方廣道人即
一説部宗。諸法但名都無體相濫方廣者
謂濫大乘不可得空也。若依相宗。謗清辨
論師惡趣空。如述記第七未七丁
今大乘下。對前劫偏空大乘不可得空
 空相者。寂然界觀蘊即空還執空相。今
彼空相故云空相亦不可得也。第六卷
二十云。若此三昧。現前第二無畏。本尊三昧
衆相現前位是也
時。行
者觀察十縁生句除一切妄想戲論。與
空寂相應寂然
界也
即悟是漫荼羅海會皆悉從
縁生如鏡像水月乾城等無性相。是名
出世間三昧。然尚以空病未空故。未
大空大空者即不可得空也
雖觀諸法下。明不可得空相。約三性而明
也。謂諸法因縁生故。無實我法故云無所
。因縁生故如幻假有。故云無所空。是遣
遍計而存依圓。依陀假有。圓成眞有也。相
空依三性三無性三無性即中道不可得
空也。唯識第七二十云。唯已不
法故。眞實等亦有性。述記七未八云。此意
既有能變分別識。及所變境依他相。所分別
心外實法等。決定皆無。故唯有識。眞如心
所等皆不識。亦是實有
故須下正明中道也。離有謂知心外無法也。
離無者知唯識故。離斷無也 觀法無我
性者謂契中道也。無我性者。眞如異名即
唯識性。悟唯識性觀法無我性。即中道
也。唯識前所引次文云。由斯遠離増減二
。唯識義成契會中道。述記云。無心外法
故除増益邊。有虚妄心等故離損減邊。離
損減邊故除撥無如空華清辨等説。離
故除心外有法諸小乘執。唯識義成契
中道。無偏執故。言中道者正智也。理順
會中道又論二十二云。我法非有。
空識非無。離有離無故契中道。述記十六
十右
云。
謂心外所計實我法非有。眞如理空及能縁
識非無。或空即眞如。識即俗事。初離有後
無故契中道第三云。無縁乘心觀察法無我
。於心外有無影像智都無
所得
是也
爲欲淨除下。釋何以故已下文。智障即所知
障也。此位行人雖二障。今約續生次第
故初劫離煩惱障。第二劫斷所知障故。唯
智障也。演密云。摩訶止觀引達磨欝多
羅釋。煩惱是惑心故。煩惱是障。智是明。解
云何説智爲障。智有二種。一證智。二識智。
識智分別。體違想順。想順故説爲智。體違
故説爲障也。智即是障。名爲智障。又止觀
云。若以智所知礙知障者。以無明故。
智有障。正以無明智障體。入大乘
論云。出世間無明是智障。世間無明賢聖已
遠離故。無明即是智惑故。是智之障故名
唯識第九五丁云。所知障者謂執
計所執實法。薩迦耶見而爲上首。見疑無
明愛恚慢等。覆所知境無顛倒性。能障菩提
所知障。述記九未三
十二
云。所知障者謂有爲
無爲。無顛倒性謂眞如理。由此境
生。能障菩提故名所知障隨順古昔等
者。釋經往昔言。唯識觀者三世諸佛皆依
修行證入。所云諸佛所行道。故云也 觀
蘊阿頼耶者。觀謂能觀唯識。蘊阿頼耶即所
觀唯識也。阿頼耶是蘊之所依故。蘊之阿頼
耶依主釋也。所觀唯識雖八識等。阿頼耶
是苦果總報故。且約勝擧阿頼耶所觀
也。唯識義章云。所觀唯識以一切法而爲
今依對法釋。一切法以三性法通爲所觀
有無故。義演云。有即色心等法。然心心所所變
故名唯識也。無即過去兎角等。此心以外故名唯識
云云問何以故得知。總以三性法唯識體。答唯識
論第九云。謂唯識略有二。一者虚妄。謂遍計所執。二者
眞實。謂圓成實。復有二種。一者世俗。謂依他起。二者
勝義。謂圓成實。文。愚按。此中亦
爾。故次云八識三性三無性等也
能觀唯識者。唯
識義林三丁云。能觀唯識以別境惠而爲
。乃至若別顯者。略有二從。一因二果。因
三惠。唯有漏故。以聞思修所成之惠
觀體。此唯明利簡擇之性。非生得善故。
攝論云。似法似義。意言。大乘法相等。所
起勝解行地。見道修道等。成唯識云。此中唯
識資糧位中聽聞思惟。能深信解在加行位
尋思等發眞見。果唯無漏。修所成惠
而爲觀體。通以正智後得智自體。故攝
大乘等云。如理通達故。治一切障故。離
一切障故。見修無學道如其次第眞理
識唯正體智。證俗事識唯後得智。文多義
顯。不引教成 即棱伽等者。述釋所觀
唯識義。所觀唯識總八識三性等以爲
也。*棱伽等者具如抄引然抄云
性外更立三無性者。此解不可。何者性宗
三性。相宗依三性三無性具如仁王
青龍疏
云何云三性外更立乎 八識者。唯識第一
頌云。此能變唯三。謂異熱思量及了別境識。
述記一本四
十八
云。此者即識之所變也。彼我
法相依識所變。此識所變之能變有三種。三
法轉相依也。一異熟識即第八識。名有多義
一變異而熟。要因之變異之時。果方熟故。此
義通餘。種生果時皆變異故。二異時而熟。與
因異時果方熟故。今者大乘約造之時。非
種體。許同三十故。三異類而熟。與因異
性。果酬因故。熟初二解無別論文。今依
但取後解。若異屬因即異之熟。若異屬
果異即是熟。異熟即識熟屬現行。異熟之識。
熟屬種子故。餘能變不此名。二思量識
即第七識。思謂思慮。量謂量度。思量第八
我故。又恒審思量。餘識無故。餘之二識不
思量。至下當悉。思量即識。准前釋也。
三了別境識即餘六識。二十論説。心意識了
名之差別。了是諸識之通名也。了別別境及
麁顯境。唯前六故。對此六塵六識故。然
第七此六了別麁境了別境識
別相麁七八故。了別境即識。亦同
前解三性三無性者。唯識第八二十
六紙
已下廣明三性義。第九卷初明三無性義。文
甚廣。往閲。仁王青龍疏第一云。立三無性
略引二文。眞諦三藏依三無性論。具遣三
。立三無性。一遣分別分別無相性。二
依他依他無生性。三遣眞實眞實
無生性。此所遣者。於一眞理三性故。立
三無性。廣如彼。故慈恩三藏。依唯識論
三性三無性。如論頌云。即依此三性
彼三無性。一依計所執相無性。二依
依他無自然性。三依圓成無我法性
初計所執情有理無。依他圓成理有情無。廣
彼説。問此二三性所立何別。答前對
三立三無性。後但依三立三無性。前空後
有是二別也云云
經言知自性等者。明六喩觀也。自性者所觀
唯識自性。即依他起自性也。故唯識章云。所
觀唯識以一切法而爲自體。通觀依圓
遍計唯識性自性不心。故經明
此義。云察蘊阿頼耶自性如幻陽焔
也。知者謂於後得智中而知也。總意明。
初地已上依唯識觀所知障。知蘊阿頼
耶依他起自性如幻陽焔等。得法無我性也。
上云除智障故等。即此之謂也。今
具引文。唯識第八二十一云。非見此圓
成實。而能見彼依他起性。未遍計所執
性空。不實知依他有故。無分別智證
已。後得智中方能了達依他起如幻事等
無始來心心所法已能縁自相見分等。而
我法執恒倶行故。不實知衆縁所引自
心心所虚妄變現。猶如幻事陽焔夢境鏡像
光影谷響水月變化所成。非有似有。依
是義。有頌曰。非眞如。而能了諸行皆
幻事等。雖有而非眞。此中意説。三種自
性不離心心所法。謂心心所及所變現。衆
縁生故。如幻事等有似有。誑惑愚夫
切皆名依他起性。愚夫於此横執我法有無
一異倶不倶等。如空華等性相都無。一切
皆名遍計所執。依他起上彼所妄執我法倶
空。此空所顯識等眞性名圓成實。是故此三
心等演密云。言知自性等者。謂了
知八識三性皆如幻事。唯是自心故難云。
論文依他起非有似有無自然性。以喩
幻等。圓成實者。二空所顯眞實性。云何遣
如幻等乎。故知。云三性者不可 即是
知三界唯心者。知心外無法。即是唯心觀也。
抄引義林五重唯識文畢云。此中華嚴所説
三界唯心屬第二唯識。但今疏三界唯心者。
又可第一唯識遣虚存
實識
次下所釋莊嚴論
意。但遣遍計依圓。以爲唯識故愚按。
今經所説非必同唯識疏。亦何必依彼疏
定。然彼此相同者。可引以爲助。庶幾依
義而勿文。此中意與第二捨濫留純識
同也具如上八
右引
彼捨境存心。今觀阿頼耶
自性如幻等。即是捨境存心義也。亦釋中擧
華嚴三界唯心文義。豈爲異解耶。華嚴
大疏三十七上本三界唯心性相兩宗異
云。今云三界唯心轉故。則通能所。然能所
二。若法性宗以第一義隨縁成有即爲
。所有心境皆通所作。以不思議薫不思議
變是現識因故。若法相宗。第一義心但是所
迷非是能作。有三能變謂第八等故云云 又
七十
二丁
云。云何一心而作三界。略有三義。一二
乘之人。謂有前境唯心。縱聞一心但
眞諦之一。或心轉變皆是心
二異熟頼耶名爲一心。揀外境故説
。三如來藏性清淨一心。理無二體故説
一心。此初一心菩薩不此觀。後二一心經
意正明於三觀。約清淨一心第一觀
此二心後二觀如幻陽焔等者。如
上引唯識第八明八喩。與此中互有
。彼無旋火輪及乾闥婆二喩。此無鏡像夢
境水月變化四喩。餘如鈔辨。雙辨有無者。指
心出二解。一三性相對辨有無。遍計無也。
依圓有也。二但約依他非有似有有二義
故。下釋云蘊阿頼耶別縁起義。准唯識
後義爲勝。論第八依他八喩擧幻事陽焔
今取初義。阿者下標阿頼耶有三種
。次引莊嚴文。故知三性相對而辨有無
也 別縁起者。法相宗以生滅阿頼耶
始根本故。對性宗眞妄和合縁起別縁
。是生滅一分縁起。故華嚴玄談第五四三
云。始教中説八識。唯是生滅識。建立生
死乃涅槃因。抄乃至終教生滅與不生
和合。故攝論第一云。無始時來界一切法
等依。由此有諸趣及涅槃證得。界即因義。
謂種子識等圓覺疏抄第四十四云。疏法相
於三細者。此三是頼耶三分。彼宗但以
此識無始根本。是一切法所依故。所詮法
唯齊於此。所説無明但在六七識中。都不
頼耶有根本故。不前之三重。若對
樹木五重之喩。此唯知華葉。尚未枝幹
何況樹根。問。第二重是眞如及梨耶識。豈非
彼教所説耶。答。彼眞如一向凝然無知覺
隨縁之義。與頼耶全別。彼頼耶又但是生
滅遷變。對此與如來藏和合具本覺之梨
不同。故唯齊此三細。三細即此論生滅因
縁中。一向起染之識也與前却等者。前觀
五喩達蘊即空。今立頼耶縁起離有離
無中道故。云意復有殊也。上字字彙是掌
進也 阿頼耶等者。釋頼耶名義。十六
十四云。藏者梵云阿頼耶。此翻爲藏。或云
。舍宅之義。如世間舍宅。一切衆生各隨
己分住其中。已有此窟宅。即有善惡含
。不自出。如來已離是阿頼耶窟宅
故云無藏性第十四二十八云。阿頼耶是
房義。是盛受義。今平等法界中無
受藏之相。故云無住處也唯識第二十二 
云。初能變識大小乘教名阿頼耶。此識具
能藏所藏執藏義。故謂與雜染互爲縁。
故有情執爲自内我故。述記二末八
云。能持
染種。種名所藏。此識是能藏。是雜染法所重
所依。染法名能藏。此識爲所藏。攝論第二
等云。非如小藏最勝等中。即能所藏。彼
論又言。爲染第七等之所執藏以爲内我
執藏義。即此論云。謂與雜染互爲縁故。
能所藏。諸有漏法皆名雜染。非唯染法
梵云僧吉隷爍。此名雜染。若不僧。即
唯染也。有情執爲自内我故。解執藏義
煩惱障義非所知障義。不爾無學應
。此不別執爲其我所及與他我自内
。此即正解阿頼耶義。阿頼耶者。此翻爲
藏。藏具三義。如論已説。義雖三正取
唯以執藏名。不爾二乘八地菩薩應
此名。三名闕一即不名。若爾七地已前
二乘有學入無漏心。我愛不執應此名
下當又論第三十四云。或名阿頼耶
藏一切雜染品法失故。我見愛等
執藏。以自内我故。此名唯在異生有學
無學位不退菩薩有雜染法執藏義故。述
記三末七六云。能藏所藏執藏義故。與雜染
互爲縁故。我見縁故。此文雜染能所藏中
唯有能藏。令雜染等法不失故。我愛縁
執藏義。即識爲所藏。又始終爲論。此能
執藏亦通無漏。始終爲論此爲所藏。不
無漏。諸佛位中非所藏故。我執已盡。又不
熏故。此中名藏故。不能藏。唯在因中
以得其名故。略不染爲能藏。此在異
生二乘有學七地已前菩薩。現行我愛縁故。
若爾二乘金剛心時有學所攝。何故不除。略
故不説。初師第三隨理應説。非無學位及
不退菩薩。以彼非雜染品法執藏義故。
此中長讀。文勢亦遠。謂非無學及不退菩薩
此雜染執藏之義。即無學聖不退菩薩無
此我愛執藏位名愚按。含藏者即能藏義。
論云。攝藏一切雜染法令失故。雜染者。
述記云。諸有漏法皆名雜染。是含藏善惡種
義。諸有漏法通善惡故。金剛界軌云。心
阿頼耶。善惡皆由 謂諸蘊等者。釋
室義。阿頼耶是總報。識蘊別報果。別必依總。
人依室。故云諸蘊巣窟也。蘊性是有爲。
故云於此中生等。義林三科章云。二辨體者。
其五蘊性唯是有爲。以積集故。倶舍論云蘊
無爲。義不相應故。又毘曇云。陰是死
法。唯攝有爲。三性之中依他性諸蘊者。謂
三界六趣一切衆生苦果。是以蘊名一切法
謂蘊等一切法。於總報藏識中而生滅故。離
於此識則無一法。故云三界唯識。是以
今擧蘊阿頼耶。以爲唯識觀也 然阿頼耶
等者。唯識第八三十一云。此中意説。三種自性
皆不心心所法。謂心心所自體分及所變現
相見
二分
衆縁生故。如幻事等有似有。誑惑愚
了謂爲
實有
一切皆名依他起性。愚夫於
横執我法有無一異倶不倶等。如空華等
相都無。一切皆名遍計所執。依他起上彼所
妄執我法倶空。此空所顯識等眞性名圓成
。是故此三不心等幽賛上十二云。唯
言爲所執我法離心而有。識言爲因縁
法性皆不心。顯法離心決定非有名爲
唯識。非一切唯一識心更無餘物。善友
惡友。諸果諸因。理事眞俗皆不無故。計所執
性唯虚妄識。依他起性唯世俗識。圓成實性
唯勝義識。是故諸法皆不相宗明
識義有兩義。一三性皆唯識。二唯取依圓
遍計。具如抄問答辨之。愚按。若約
。則觀遍計是空依圓是有故。總三性爲
所觀唯識。唯識章云。所觀唯識以一切法
爲體故。通觀依他遍計唯識
證入依圓體實二智境界。遍計都無。非
是所證。故遣遍計而存依圓
如大乘莊嚴下。爲具明蘊阿頼耶
性如幻等。引此論也。故下云。彼論明
察蘊阿頼耶知自性如幻。與此經符會。
故具出開元録第十二下二十一大乘莊
嚴經論十三卷。無著菩薩造。或十五卷。二帙。
唐天竺三藏波羅頗蜜多羅譯。出内典録。單
同第八上云。沙門波羅頗迦羅蜜多。唐言作明知
。略云明友。或一云。波羅唐言光。中印度人也
又貞元録云。大乘莊嚴經論十三卷或十五卷。
一帙無著菩
薩造。述記四本二十四云。應莊嚴大乘論
嚴大乘經故。先云大乘莊嚴經論者非
也。無大乘莊嚴經故。又二十六云。莊嚴論。
頌文彌勒所説釋者世親所爲舊人不知總
天親作謬也總有三説。一彌勒頌。天親
述記二唯天親造述記
所破
三無著造兩録 求眞
實偈者。論第四卷述求品第十二。有求法。求
縁。求作意。求眞實。求能知者。求染汚及清淨
六章。其中第四章也。又彼章中有二偈。初一
偈明三性眞實。後一頌明三乘不離。今引
初一頌也。具引文如抄。三性倶眞實者演
密云。此三倶是眞實。而有二義。一者三性各
別論眞實。二者三性無礙論眞實。且初義者
遍計性眞實是分別故。依他性眞實是因縁
故。圓成性眞實是眞實故。下疏云。如彼可得
故通達世諦實。第二無礙義者。遍計依他皆
圓成而爲體故。下之疏云。如彼無體故
第一義。又華嚴抄云。情有即理無縁
生即無性。皆是眞實也愚按。若約世諦。遍
計是情有眞實。依他是似有眞實。猶如若諦
集諦。諦者眞實義故。遺教經云。世尊月可
熱。日可冷。佛説四諦不異。佛
説苦諦實苦。不樂。集是因。更無
圓成是眞實眞實故。猶如道滅二諦。又經
云。苦若滅者即是因滅。因滅故果滅。滅苦之
道實是眞道。更無餘道又約無礙者。眞實
者空義。第十五二十四云。以此實如空者。實
即如空猶空也。無自性名實。實者即如空
遍計是理無。依他是非有。即是空義。故云
。此二即以圓成而爲體故。三性倶眞實

所云離二下。論釋中初釋離二也。愚按。唯
識論第八二十八丁三性別二師異。彼云。
有義安慧等
師也
三界心及心所由無始來虚妄熏
習。雖各體一自證分而似二生。謂見相分。即
能取所取。如是二分情有理無。此相説爲
計所執。有義護法等一切心及心所由薫習力
所變二分從縁生故。亦依他。遍計依斯妄
定實有無一異倶不倶等。此二方名遍計
所執。述記九末二十
一右
曰。見相二分因縁生者
亦依他起。依此二分。妄執定實爲有爲無。
亦有亦無。非有非無爲一爲異。爲倶不倶
。此以有無一偏句。一異爲二偏句。爲
首。倶不倶通二處。此二見相名遍計所執
因縁生。二法名遍計所執。因會前師 
離二者。若安慧義。二者直指二分能取
所取。即是遍計也。離者謂離心也。此二離
心擧體無故。云離也。若護法義。二者從
生。相見二分之上妄執一異等。此二見
相此離心因縁。依依他二分而起故。云離。
因縁生者是依他。從種子因縁生故。亦執
一異等。見相依依他二分起故。非心因
也○抄云。離二者。遍計所執也。二是
取所取二法也。此二隔歴不融。二體離
分故云離二也。謂簡異依他見相二分能
所不離義故。遍計所執上能取所取云離二
此解不當。讀者可知。指心解依護法
往見 分別性眞實者。畢竟無名爲
。謂此無眞實無而非有等故 能取所
取者若安慧義直指見相二分。若護法義。依
彼二分執一異等見相云也。此中顯文似
安慧義也 迷依者。迷謂遍計。依即依
他。迷之依名爲迷依也。與安慧所云二所
依體託縁生同。二取即迷也。所依即依也。
故知。與安慧義同也 謂依他性眞實者。從
縁生故假有。假有故爲迷之依。是云眞實
也 起諸分別者。釋迷依名也。謂由依他
虚妄分別。而起遍計分別。所依名虚妄分
。能依但名分別也。唯識第八二十八丁
安慧義
云。
二所依體實託縁生。此性非無名依他起
虚妄分別縁所生故。云何知然。諸聖教説。
虚妄分別是依他起。二取名爲遍計所執
此中依他云虚妄分別。遍計云分別。與
慧義同也
無説無戲論下。釋第二句也。圓成實性法性
常住眞如妙體。及法爾無漏四智心品等淨分
依他
也。唯識第八三十丁云。二空所顯圓滿成就。諸
法實性名圓成實。顯此遍常體非虚謬。簡
自共相虚妄我等。無漏無爲離倒究竟。勝用
周遍亦得此名。述記九本二
十七
云。由此眞如一
者體遍。無處無故。即是圓滿義。二者體常。
生滅故即是成就義。三者體非虚謬。諸
法眞理。法實性故。即是體言貫通三處。論影
略故通上常遍也乃至淨分有爲亦具三義
一者離倒體非染故。是實義。二者究竟。諸
有漏法加行善等不能斷惑。非究竟故。諸
無漏法體是無漏。能斷諸染。是究竟故。是
成義。三者勝用周遍謂能普斷一切染法。普
諸境。遍縁眞如故言第三勝用周遍。是
圓義由三義眞如同故淨依他亦得
稱爲圓成實性云云 無説者。眞如之體離
言説故 無戲論者離心行故。又解。無戲
論者述記無説義故。釋中唯云由自性無戲
論故。無無説言也。藏品疏釋不動尊。云
戲論語風亦息。故知。言説即戲論也。抄云。無
戲論不可説。如次嘆菩提涅槃也。指心云。
圓成眞理言語道斷。心行亦寂。故云無戲論
也。二解倶不依也
次説求眞實下。上來明三性法體了。自下
譬説也。今此一頌初二句説依他喩
二句説遍計喩。抄云。此中所説有三。譬
性等者恐不可。頌文唯説依遍二性。釋中何
三性義。又幻師及木石等。一喩中之兩義。
倶喩依他。何分爲二。至文當悉 如彼諸
幻事者。一本作幻師。今按兩本義釋及承和
古本皆作幻事。下釋中云幻像。像即事。故
知作事爲正。作師者誤
釋曰如幻下。釋初二句也。抄云今疏唯擧
頌初二句後二句者不可。又如幻像下。
後二句。何云略後二句乎 如幻師依呪
術力等者。依他起喩幻師。呪術力喩無始熏
。此有二異。述記第一本六四云。若護法難
陀等解。由無始來第六七識横計我法。種種
分別熏習力故。若安慧師解。七識相應諸心
心所。皆名分別。能薫習故。即由分別
生。熏者繋發義。習者數數義。由數熏發
此種故。後諸識起變似我法又明
師異云。然護法等云。第六七識妄熏習故。八
識生時變似我法。安慧釋曰。由七識熏習分
別力故。八識生時變似我法。八識之中皆有
執故 變木石等者。此亦有二。前所引述
記次云。護法釋云。識自證分所變相見依他
二分。非我非法。無主宰故。無作用故。性
離言故是喩
木石
聖教名我法者。是強目彼。如
世説火口不燒。所説火言明非火。
世間凡夫依識所變相見二分依他性上。執
我法。此所變者似彼妄情。名我法
彼妄所執我法實無。非牛毛似彼龜
故不彼。但説情。安慧解云。乃
至又解。諸識生時變似我法者。即自證分上
我法之相。體自體分變爲相。但依他
性。依此堅執爲我法者。方是二分。其似我
法不二分云云若依護法義。木石等喩
他二分也。若安慧義以喩遍計。護法二分安
慧爲遍計故。變謂變化。故合法中云
種分別。變即能取。木石等是所取也。起種種
分別者。分別即遍計。故上云離二者分別性
眞實。又云此起諸分別即與今起
種分別同也。又次下云。如是所起分別性亦
爾。能取所取故。二迷恒時顯現前後文
莊嚴論意似安慧義也 以爲迷同
者。迷謂遍計。遍計依依他起故。依他名因。
迷之因依主釋也。此中染分依他爲迷因也。
唯識第八二十八云。次遍計自性云何。攝大乘
是依他起。遍計心等所縁縁故。圓成實
性寧非彼境。眞非妄執所縁境故。述記
九本十八右乃至依他是妄可少分染一
彼相分。此眞不然。不相近故。遠亦不
抄引此論畢。會云。分此莊嚴論漏無漏
門三性故。圓成中有爲無漏法四智品迷因
何爲奇怪此説誤矣。述記即云
。少分者即染一分。不此釋妄爲異解
耳。又於染依他。執實我法名爲遍計。於無
漏法我法。眞非妄執所縁境故。
何以無漏法迷因耶 如是虚分別等者。
幻師喩。是識自體分也。依他名虚妄分
。是安惠義也。論第八二十八安惠義
云。諸靈教説。虚妄分別是依他起。二取名爲
遍計所執。述記九本二十丁云。辨二差別
妄分別是依他起。舊中邊云。虚妄總類者三
界心心所。新翻論云三界心心所是虚妄分
。顯揚十六云。分別體性謂三界心心所。瑜
伽攝論等皆有此言。謂三界心心所故依他
起。從因縁生。其二取名遍計取執又述
記七末五云。虚妄分別過失之名。以中邊等
能變識以虚妄分別自證故。此即三
界心心所起種種分別者。合木石
若護法義即依他二分。若安惠義。遍計所執。
具如上辨 爲顛倒因者。合迷因義。顛倒
即遍計所執也
又如幻像下。釋第三句。是明遍計也。上云
幻師。喩識自體分。所謂能變故。喩幻師也。
幻像喩遍計無體。是釋頌幻字也。金等種
種相貌者。喩遍計相。即釋頌中事字也。所
云妄執定實有無一異倶不倶等。是云
種相貌。即是幻事也。總意明。幻師識自
體分
術力無始
重習
木石等見相二分。此有二
義。如上辨
金類
等種種相貌遍計所
執也
如是所起下。釋第四句。是遍計喩之合法也。
所起分別性者。明遍計體幻像也。能取所
取者明遍計相。合種種相貌也。述記七末
云頌中取言所分別者。是計所執。由分別
依佗分別故。體實無也問。求眞實譬
喩中。何故唯明二性圓成。答。説此二
意欲次説二諦。故。先明二性情有理
無非有似有。何者愚夫迷倒於依他上。執
我法。故迷俗諦。迷俗諦故不眞諦迷
故沈沒生死。若了依他假有遍計實無
則入眞諦實智證如。故次偈明眞諦。云
彼無體故得第一義。是明所入有

次偈下。上譬喩中説二智境。此下明二智了
境也。於中初二句明眞諦也。第一句如
彼無體者。彼謂遍計依他二法也。無體者遍
計理無。依他非有故。云無體也。唯識第八
十七云。如是三性何智所行。遍計所執都非
智所行。以自體非所縁縁故。愚夫執有。
聖者達無。亦得説爲凡聖智境。依他起性二
智所行。圓成實性唯聖智境第三句如彼可
得故者。彼言同上。可得者遍計情有。依他似
有故。云可得也。唯識第八三十
七右
云。此三云何
彼二諦。應知。世俗具此三種。勝義唯是
圓成實性世俗有三。一假世俗。二行世俗。
三顯了世俗。如次應知。即此三性。述記九
本六十
四右
云。假世俗者。實無體性可世俗。唯
其名假名世俗。四世俗中第一俗攝。第
二體有爲行。正體是世俗簡勝義諦亦世俗
故。名爲行。舊中邊云。所行世俗唯有爲依他
故。四世俗中第二第三攝。第三攝者。心上變
四諦相。理不於事。依他起攝。三顯了
世俗。此三名與彼新中邊論同。謂斷染依
遍計所執無。二空爲門。顯眞如名圓成
。四世俗中第四世俗。或此世俗。亦取四中
第三。是無漏故。如次配三性假世俗者。
遍計情有。故義林二諦章云。世間世俗者。隱
覆眞理。當世情有。墮虚僞中名曰世間。凡
流皆謂有。依情名假説名爲世俗。第二有
爲行者。即依他似有義可
此中下。釋第一句。幻者喩依他。幻事喩
也。指心云。二相共譬幻事。有假實故。但
幻者是爲幻事此解不可。讀者
知 亦無實體者。遍計理無依他非有故
云也
由此下釋第二句也謂了依他非有遍計理
故。於依他上實我實法見。是云
由此道理也 通達第一義諦者。謂了依遍
二相。無實體即是空義。此空爲門而入
眞理故云也。是四種世俗中第四勝義世俗。
四種勝義中。第三證得勝義也。義林云。證得
勝義者亦云依門
顯實諦
聖智依空門理名爲
證得。凡愚不測過前三俗與第四勝義世俗
同故云過三俗也
勝義 述記第一本七二四種勝義
云。三依門顯實諦。謂二空理過俗證得第三
證得
世俗
故名勝義。依空能證以顯於實故名
依門 愚按。法性宗談二空即眞如。法相
宗説二空非眞如。二空所顯爲眞如故。
佛嚴大疏第十
六下四十九*丁
述記第一本二十六云。何謂
。謂即生法。先云人我。今説爲生。但説於
人我餘趣故。彼皆執有此説爲空。
空即彼無。無別體也。智縁空起爲所由門
二眞如二空理。理體雖有。離有離
空。非性是空説爲二空。從能顯説。梵言
瞬若如空。名瞬若多如是空性。即是
二空所顯實性。故言空者從能顯説。二空
之性名二空性。依士釋名。言眞如空
理故
又如幻者下。釋第三句。是明俗諦也。幻
者謂依他似有。幻事即遍計情有。情有似有
故。云體亦可得也。是四種世俗中第一世
間世俗。具如上引文。又述記第一七十二
云。一假名無實諦。謂瓶盆等。但有假名
實體。從能詮説故名爲諦。或體實無亦
名爲
此譬下合法也。上虚妄分別爲依他起。唯
分別以爲遍計。然今合幻者依他幻事
二喩。云虚妄分別。似唯明依他。故抄疑
此義問答云云今云。此中文略故。云虚妄分
以顯二相。虚妄是依他。分別即遍許。譬
中既出幻者幻事二種。合法中豈闕遍計也」
由此道理下釋第四句。情有遍計似有依他
相可得名爲世俗。是云道理也 即得
通達等者是第三證得世俗諦。義林云。證得
世俗者。施設染淨因果差別。令其趣入
證得。有相可知名爲世俗述記第一
云。三證得安立諦。謂苦集等由證得理而安
立故
又偈云下。此頌。明遍計空。爲門而得
他中圓成實也。彼事者取云幻事即遍計也
 即得眞實境者。即入圓成實性也 如是
轉依者。如是者指上二句。轉依者依謂所依。
即依他起。轉即轉捨轉得。彼幻事無體者。即
捨依他起上遍計所執也 即得眞實境
者。即轉得依他起中圓成實性也。唯識第九
十八云。此能捨彼二麁重故。便能證廣大轉
。依謂所依。即依他起。與染淨法所依
故。染謂虚妄遍計所執。淨謂眞實圓成實性。
轉謂二分轉捨轉得由數修習無分別智。斷
本識中二障麁重故。能轉捨依他起上遍計
所執。及能轉得依他起中圓成實性。由
煩惱大涅槃。轉所知障無上覺。成
唯識意爲有情證得如是二轉依果云云
釋云下釋初二句也 木等實境者。抄云。
圓成實性。今云不爾。本等喩依他。實境
即圓成也。謂遣木等依他上執實我法。遍
計所執。證得木等依他起中圓成實也。又上
云。變木石等以爲迷因。又次論釋中。迷因
無體喩木石等。上下論文皆喩依他此中
何獨喩圓成耶。不之甚矣
若諸菩薩下。釋次二句。唯識第九十八云。菩
薩從前見道起已。爲餘障得轉依。復
數修習無分別智。此智遠離所取能取故。
説無得及不思議了彼二迷等者。謂了
取所取遍計無體。得二轉妙果也 即得眞
實等者。謂轉捨迷法二轉時。即得唯識
眞實性也唯識第九十二云。若時菩薩。於
縁境無分別智都無所得。不種種戲論
故。爾時乃名實住唯識眞勝義性。即證
眞如智與眞如。平等平等倶離能取所取相
故。能所取相是倶分別。有所得心戲論現故」
又偈云下。此二頌總明遍計情有理無。於
初頌明有而非有也 是事謂幻事也。彼處
有者。抄云。彼處者幻所依木等云云此解指
遍計所依之依他木等也。今云。彼處者
彼妄情。即情有也。此二頌始終唯明遍計
情有理無故。次釋中云。此頌明幻事有而
非有。有即情有。非有即理無。今且情有計
有故。云彼處有
此偈下。總釋一頌意也。是明情有非有。謂
妄情計爲有故。此有非實有
何以故下。釋第一句。此句總明情有義也。
有謂等者。釋是事二字。以喩幻像事也。彼
處者。謂妄情也。顯現者。釋有義。即當情現
云有也
非有下。釋第二句。非有者。取頌意牒。非有
即理無也。第二句總明理無義故。牒云
也。彼實體者。指遍計自體。不可得者。釋
無義。無即理無也
如是下。釋第三句。此句述成上二句情有
理無義。也。如是有體者。謂第一句有體是情
有。第二句無體是理無。情有理無義異體一
故云無二。謂情有且許有。然以理無故。彼
有即無。有無等歸無唯一種無也
由此下釋第四句。謂計所執體雖是都無。當
情現故以喩幻事有而非有
又偈云下。是反上頌理無情有
此偈下。總明一頌意。非有謂理無而有即情
有也
何以故下。釋第一句無體二字。無體即理無。
故釋云非有。非有即無體也 謂彼幻事等
者。釋非有義。謂遍計幻事。自體無故。云
也。由無實體故者。述釋無體義也。唯
識第八二十二云。如空華等性相都無一切皆
遍計所執
而有下。釋第一句中非無體三字及第二句
也。而有者。釋無體。即情有義也 謂
幻事等者。述釋而有義。是總釋第一二句中
非無體三字也。謂幻事妄情爲有故。云
無體也 由像顯現故者。明非無體所以。是
第二句中即體兩字
如是下。釋第三句准前應
由此下。釋第四句謂計所執理無情有故。以
幻事非有而有也○抄辨二頌異云。上
實境上之。下影現上之。以
實。有而非有也。以事隨假。非有而有也。
云云實境上者。意明遍計依依他。此義
依矣。今云。上頌明情有非有。次明
無非無。故釋云有而非有。非有而有。相反
義。義門雖異倶明遍計是幻也。讀者思
之。又設問答云。相宗意。非有似有義唯在
依他云云今云。此中云有而非有。非有而
。倶明遍計情有理無義。非依他非有
似有義。此問答亦無用也
此幻即譬下。此十字疏主示文意。謂莊嚴
論有長行偈頌。而今略去頌唯引長行者。
彼論處處幻師喩依他。幻事喩遍計。又今經
六喩中。初以幻喩蘊阿頼耶無自性義
是與論遍計喩同。今疏主爲此經故。除
頌二光喩。還以彼所遍計幻喩釋依他
。示此義故。云此幻即譬等也。下云。彼論
察蘊阿頼耶知自性如幻。最與
符會。故具出之。當知陽焔影響等亦應
是廣説即指次上説彼是幻此幻
也。述記九本三
十八
論八喩云。此顯依他非
實有。擧喩以成。如大般若廣説其相。攝大
乘説云何無義而成所行境界。爲此疑
幻事喩乃至中邊論中。亦有八喩。喩
所執。如彼抄會。顯依他性。喩此八體非
實有。是虚妄有。似彼眞有故。説依他非有
似有樞要下末三十五云。中邊論説八喩。通
依他所執二性。似依他實喩所執
按。幻事實無喩計所執。以其假有依他
起性。此中通喩二性。亦可例知
虚妄分別下。正引論文也。論全文云。偈曰。
説有二種光。而無二光體。是故説色等有
體即無體。釋曰。説有二種光而無二光體者。
此顯虚妄分別有而非有。何以故。有者彼二
光顯現故。非有者彼實體不可得故。是故説
色等有體即無體者。由此義故。説色等有
體即無體虚妄分別者。即依他異稱。具
上辨 有而非有者。即似有非有義也。世
間幻事似有而非有。故幻喩依他似有非

何以故下釋上句意。彼二影等者。釋有義
故論云有者彼二光顯現故。有謂似有也。論
相見二分喩光故云二光。今約幻喩故云
二影。無性攝論云。但法生時縁起力大。即一
體上有二影生。更互相望不即不離。諸心
心所由縁起力。其性法爾如是而有。大抄
云。更互相望不即不離者。一識體上有見相
二分生。即見相分別故不即。無自體分
別見相分故名不離顯現者。即似有義也。
而實體下釋非有義故。論云。非有者。彼實
體不可得故
故説色等下。結釋也。色等謂五蘊。有體者似
有。無體即非有。似有故。非實有故。云有體
即無體
復次虚妄下。出論次長行文。論全文云。偈
曰無體非無體。非無體即體。是故説色等
無體體無二。釋曰。無體非無體。非無體即
體者。此顯虚妄分別非有而有。何以故。非有
者。彼二光無體。由實體故。而有者。彼
二光非無體。由光顯現故。是故説色等無
體體無二者。由此義故。故説色等無體與
體而無此一偈與上偈反。故釋云
非有而有也 非有而有者。非有明體非
也。而有即明因縁。即似有非有義

何以故下。釋非有而有義。彼二都無者。釋
非有義
然有下釋而有義也。抄云影像本質
有而非有等。者。恐不當。非是質影相對而
。總明依他起非有以有義文甚著明。何
質影相對
故説色等下。無體非有也。有體似有也。准
上當
由此有無下。明上文説有説無及説不二
之功能也。無謂非有。遮外道常有。是云
建立。有謂似有。遮外道斷見。是云誹謗
也。小乘厭有爲而歸無爲。若有無不二。云
何捨有取無。今以有無不二故遮小乘趣
也。指心三十一丁演密抄。次擧有人破
演蜜。次抄主判取演密義。愚按。演密解
建立。爲建立外道計者不可。有人破當矣。
又抄主引莊嚴論爲證。論云有遍者常見。
即建立也。無邊者斷見即誹謗也。又論全文
云。由無體無體故。不建立有
既云建立有。明是常有見也。應知。指心解
不可。又指心擧有人義中云。龍樹云。建立
有。誹謗無即與今論意同也
所以然者下。明能遮所以也。上無體是能遮
教義。下無體諸法無體。謂由依他非有
故。即知諸法無自性。既知無性。何起建立
常有見
由於下。明誹謗所以也。有體者似有。似
有是因縁生義。由依他似有故。知世諦
假有。何起誹謗斷無見乎。世諦即色等五蘊
也義林云。第二世俗諦者。瑜伽論説。謂所
安立蘊處界等有人云。謗註皆不當矣。又
以下明趣寂。具如
彼偈又云下。論有三偈。今略第一第二
第三兩頌。抄出全文畢云。私云。以上三偈
總就幻法觀行成就。且擧不淨觀
喩所用也。此中二。一正辨能縁所縁之體
初一頌二兼述幻法所用之行相。此中有
二偈。初一偈約遍計能迷所迷。後一偈
依他能觀所觀云云今云。初一頌辨
縁所縁之體。次一頌約遍計所治體。第
三頌明能治觀行
前偈下。釋前偈也。初釋第一句。幻像等擧
喩。如次喩所縁能縁
以迷故下。釋第二句。是合法也。説有能取等
者。釋頌説有二三字。即合幻像及取幻。是
遍計二取也 彼二雖無者。釋第三句。無謂
理無也
而二下。釋第四句。謂此二取以情有故。云
可得也。顯現者即當情現義也。此一頌總明
所治體。即遍計二取也。指心出二解。一幻像
取幻。能取所取。皆爲依他。次解幻像取幻
依他二分。能取所取爲遍計二取。此二解
倶不依矣
後偈下。釋次頌也。上頌雜染迷心。遍計二
取是所治也。是明觀行惠心。即能所二觀是
能治也。觀行無量以五停心初入門
五停心中殊以不淨數息二觀要。是故今
先明不淨觀。其不淨觀雖九相。通治
骨鎖觀。故擧此觀以爲能治也。抄
云。後頌爲依他二分云云此解恐不可。是明
能治觀。何爲依他乎 觀行人亦爾者。意
云。猶如二取雖無由迷説有。今此亦爾。二
觀雖無。由觀説有。迷觀雖異。能所體無其
義是一。故云亦爾
於骨像下。釋第一句。是總擧能所二觀體

由觀下。明觀惠能所二觀也 彼二
雖無者。是對遍計理無也。上頌云。迷故説
二。今欲迷故立二觀。若二迷無則觀
何有。故云雖無
而二下。是對遍計情有。謂遍計迷倒於理雖
無。當情爲有。所治已有。能治亦有。故云
可得等也。由觀顯現故者。如彼二執由
顯現。此二觀亦由觀惠顯現也 問曰等者
前明能治所治體畢。自下明能所治倶幻
也。論全文云。問如是觀已何法爲所治
何法爲能治十卷及十四卷本。全同
。今疏恐脱何法爲能治五字
應知下。初一頌明所治。於中初二句明
治體。次二句明幻相也。次應知下明能治
文科如上可
前偈下釋初偈也。論全文云。釋曰。應知所
治體謂彼法迷相者。此中應知。所治體即是
迷法相何字恐衍。十四本無 所治體者。
第一句。是所治體
即是下釋也。是釋第二句正示所治體也。
迷法相者。是遍計二取。故云如是如是
二取義故重言也。體者即顯情有。與
上幻喩中。不體入小涅槃之體

然如是下。釋第三句。是初釋體字。體即有
義也。由虚妄分別故者。明有所以也。虚妄
分別者。謂依他性於依他上遍計二取
故此二取體雖是都無當情現故説爲有。有
即情有也
亦説下。釋無體二字。由能下明無體所以
也。謂情有二取。即理無故。亦説爲無也
如是下。釋第四句。正明幻相也。第三句如
是言。意通次句。故釋中云如是也 意明。以
情有故。此有實無與無體同故。有亦如幻。
理無故。擧體是無。故云無亦*如幻。以
此義故。所治遍計。其相如幻無實體也」
後偈下釋次偈也。能治體者。擧第一句。是
能治體
即是下釋第二句。諸法者四念處等諸法門。
是能治也
如是如是體下。釋第三句也。指取骨・骨像
能所二觀故。云如是如是也。身受心法喩
骨像。觀惠喩取骨也 體故者。體者有義。
所治遍計情有故。有能治觀行起。是云
如是如是體。此體由能所治因縁而有故。是
假有而非實有。故云彼體亦皆如幻也。愚
按。此中能治當第四勝義世俗。義林云。勝義
世俗者。妙出衆法。聖者所知名爲勝義。假
相安立。非體離言名曰世俗今亦假相安
立故。云如幻
何以故下。明能治無體所以也。意明。凡夫
二取當情顯現。故云有體。爲此有諸佛
教興此教從因縁而生故。假而非實故。云
無體所治是情有故幻。能治是因縁故幻。此
二倶幻也
如是體下。釋第四句。是明能治假有也。如
是體無相者。踏前起後。謂如上説。能治之
體雖是無相。對所治故不假有。是以世
尊於無相中。而現相示現八相。是名爲
染業幻也 而影顯現者。意明。如是八相。本
是自心影像。自心觀行爲因。諸佛大悲爲縁。
感應因縁此影顯現。以因縁生故不有
而有。有而不有。畢竟不可得。故云如幻也」
問曰下。問答決擇辨能治所治同爲如幻
也。抄云伏難者。恐不可。偈中強幻喩
能治。餘幻喩所治。如文可知。清淨法者。淨
法界等流教法。故云清淨。所謂念處等強幻
王也。染法者。實我實法。遍計妄情故。云
也。無所得者。論云無慢。慢者取著心。無
慢即無所得也。第六十六云。若見異境界。以
殊妙。而取著之名爲我慢定。亦名慳執
 所謂。坐水月道場。修空華萬行者。即
此中意也
彼論下。明廣引論文也。具如上辨。抄
所引論無阿頼耶識文云云今云。無
二性而別有阿頼耶。頼耶是總。二性即
別。論廣明二性如幻。即是明蘊阿頼耶
知自性如幻也。何怪之有耶
當知下。經明六喩。今且約幻一喩而廣釋
故云也。述記九本三十八云。此顯依他非
實有。擧喩以成。如大般若廣説其相。攝大
乘説。云何無義。而成所行境界。爲除此疑
幻事喩云何無義。心心所轉。爲此説
。云何無義。有愛非愛受用差別。爲此説
夢境。云何無義。淨不淨業。愛非愛果。差別
而生爲此説鏡像。彼言影像。云何無義。種
種識轉。爲此説光影。云何無義。種種言説
戲論相轉。爲此説谷響。云何無義而有
諸三摩地所行境。爲此説水月。云何
無義。有諸菩薩無顛倒心有情利樂
。故思受生。爲此説變化。彼世親無性第
五皆廣説今經六喩中。有旋火輪乾闥婆
二喩。具如下十喩中釋。前劫下。辨大小乘
喩不同也。猶帶折法等者。具如初劫中

然此中下。正明今六喩意也 體法難解之
空者。遍計所執情有理無故。達擧體空而如
空華。理無即空也。依他起性非有似有故。悟
實體如幻等。非有即空也。對前折
法自麁至細分折觀之。而直明法體是空
故。云體法空也 麁相轉融者。抄出二解
今取初義
行者解諸蘊下。對明初二劫觀惠此先明
二劫觀惠也 解諸蘊唯心者。即了知萬法
唯識也。知法自性者。即知三性如幻。是即
體法空也
未了如是下。明初劫未了觀解。前劫五喩帶
折法故。未二性如幻故。云未了如是自
也。十四本云如是如是自性。又前寂然
界當地前七方便。四尋思。四如實智位。故
未了也。唯識第九云。煗等四法依四尋
思四如實智初後位初二位尋思觀。
次二位實智觀
四尋思者。
一切法名義自性差別假有實無。如實遍
此四離識及識非所取四法離識非
及能取識非
如實智。○如是煗頂依取識所取空。下
忍起位印境空相。中忍轉位。於能取識
境是空。順樂忍可順樂後位上忍
能取
上忍起位。
能取空 世第一法雙印空相。皆帶相故
實。故説菩薩。此四位中。猶於現前
立少物。謂是唯識眞勝義性。以彼空所執
依他二相未除。帶相状觀心有所得故。
實安住眞唯識理。彼相滅已方實安住
畏墮有所得等者。未依他似有故。云
能盡理觀有也。未遍計理無故。云不能
盡理觀空也 非但見有等者。已上明觀解
未了。此下明證見未了也。有者眞有。地前
菩薩。猶於現前立少物所得故。非
實安住眞唯識理故。云非但見有不明也。
是未眞唯識理。何得究竟見遍計空
故云未盡空見也。又解前劫不體法空
故不能了蘊等諸法自性如幻。謂之見
明。唯見偏眞理。不空亦不可得
之見空未盡
今以下明正達唯識性也 如幻等門者。即
六喩觀門。謂遍計實無故如幻。依他假有
故如幻。上引蘊嚴論。一一頌文皆明此義
也 有空不二者。觀蘊阿頼耶自性如
幻陽焔等等。即有空不二義。依他似有即非
有故。故上明幻喩中云。如是無體與有體
無二。由此義故。説彼是幻。此幻即譬諸蘊
又云。由有無不二。能遮建立有見誹謗無見
小乘寂滅問。相宗意。三性各別有空體異。
何云不二。故華嚴玄談第五四十
五右
性相十
中云。依他起性似有不無。非即無性眞
空圓成。説經空義但約所執。抄今疏語。意
法性宗。法性宗中依他無性即是圓成。則
依他無性。無性即空。空即圓成。今言似有不
無非即空也。語則但釋依他。影出圓成名
耳。説經空義。但約所執者。三性之中遍計
所執。此一則空。二性不空。故云但約答。
今約法相當住故約依他性不二義。似
有即非有故。具如上解人法二空等。對
劫取著蘊空。今此中無分別智證眞如故。
平等平等離能所二取。故云不當心也。上
述記第九中。猶於現前立少物。謂
是唯識眞勝義性。以彼空有二相未除。帶
相觀心。心有所得故。非實安住唯識理
彼相滅已方實安住帶相者。二取當心義
也。今反之故云不當心也。抄引阿字義云。
二空謂眞實性者不可。法相宗意二空非
。二空所顯名圓成實性。具如上辨。乃名
入法空者。對寂然界離一重法倒
。上云。明第二重觀法無我性。即是也 
悟唯識性故者。唯識第九十二云。若時菩薩
所縁境無分別智都無所得。不種種
戲論相故。爾時乃名實住唯識眞勝義性
即證眞如智與眞如平等平等倶離能所取
故。能所取相倶是分別有所得心戲論現
述記第一本十五云。又言。唯識相性不
同。相即依他。唯是有爲。通有無漏。唯識即
相名唯識相。持業釋也。性即是識。圓成自體
唯是眞如。無爲無漏。唯識之性名唯識性
依士釋也
故經云祕密主下。明覺心乘也。辨他縁覺
心二心之異。具如抄辨。今云。他縁乘唯識無
境爲宗。覺心乘心境倶空爲宗。如次當
性兩宗。是定量也。今牒文中初置故字。終
者字。是示二心續生相耳。如次辨之。彼
如是捨無我者。抄云。又有二義。演密抄意
初劫無我第二劫唯識乃至廣辨云云
意以爲。演密不第二劫有二心淺深。但
法相一宗之。指心等解皆同此義也。
愚按。恐不演密意也。演密具辨初二劫
心相續次第。何云第二劫唯就法相一
乎。演密最得疏意。云何知者。經疏以
一行者心續生相。寄齊小乘及性相兩宗
明故。且見經文説相則似唯明續生相。然
寄顯故。其中性相差別自分明矣。疏顯
此義。明他縁乘同楞伽深密等。覺心乘同
於勝鬘及寶性等論。釋相明著。演密何迷乎。
今經文意明他縁乘唯識理故。得
主自在。若不唯識理。則心尚有罣縛
自在。故疏主顯此意。牒文初加一故
故經云等。故字所詮正顯續生相也。
演密亦爲此義。具辨初劫已來心續生相
今擧文具辨之。演密云。捨無我等者。捨者
離義。無我者謂前劫離我倒時。有法執當
心。故以五喩諸法即空。遣彼法倒。雖
其有仍滯空相。今第二劫以六喩
前劫即空。既有去空亡方順不可得空。故疏
云。雖諸法無所有。然亦於法無所空。故
離有離無法無我性。既能雙離
無之相即得心主自在。由是聖教説相爲
縛。令心不自在。今得時故云心主自
。如人被縲紲所拘得解脱時方名自在
解云。離我倒者。明唯蘊無我義。有法執
當心者。明唯蘊也。故以五喩等者。明
然界離蘊扼縛也。仍滯空相者。明寂然界
法扼縛也。今第二劫等者。明他縁心離
扼縛也。既雙離有無之相者。於他縁乘
唯蘊有及五喩空。是云雙離也。即得心主自
在者。由雙離空有故即得自在。是正明
二劫中有二心相續也。由是聖教説相爲縛
等者。下明六無畏中。云蘊扼縛及法扼縛
即是如次有空扼縛也。今捨無我者正明
此義。謂他縁乘心捨初劫所得人無我法無
我有空之相。而不有無。是云無我。捨
無我了則得心主自在。即是續生次第。疏主
此義乃至 人法二空相亦不心。乃
眞入法空唯識性。故經云祕密主等
演密得此意故。具明初劫已來續生相也。
然古師不演密意。妄破演密故第三
卷釋第五無畏云。若害法住無縁。當
無我無畏者。即是無縁乘心。觀察法無我
。於心外有無影像智都無所得。心王自在
本不生。得離法之扼縛。於法無我
息處此釋意。離有無影像正在他縁乘。以
已離故得心自在。是以。此二心似無間道
斷解脱道證義。故二心總名法無畏。所以明
二心畢。云法之扼縛。與演密義
義大同矣。又助一解云。捨無我者。無縁乘心
三界唯心以爲其宗。三界唯心即法無我性
具如
上辨
彼遮境存心。今明心境倶空若對
彼猶住唯心而不自在。故捨前法無
則得心主自在也。若此義者。故字屬
。經云以下爲牒文也 心主即心王也
者。第三卷釋第五無畏中。直云心王自在
故知。主及王但是翻名之異也。主及王倶有
主寄義自在義故。第十四二十七云。主者。以
諸法自在故名爲今檢梵名。主
王有異。王梵亦有多種。或云raja王菩
薩等
提闍多羅刹王。出
第十四卷
或云羅閲那帝王之王。最勝
疏第一十八丁
主梵亦非一。或云鉢多水天
眞言
或云娑嚩
密主之
主。雜名。
或云smami唐梵
文字
今此云王者。恐
raja。此有主義王義。具如守護經第十
羅惹梵名。往閲 自在者。檢梵名。或
縛始多。或云濕縛羅。第十三釋釋迦眞
云。薩嚩達摩一切
法也
嚩始多自在也鉢羅鉢底
得也。謂於諸法
而得自在
百字成就持誦品云。於此三
昧門空加持。於一切法自在成最正覺
第十九十九
釋曰。此攝於梵音是攝取之攝。
取諸物己身之義也。由
加持力故。能攝一切法成佛也。此中自
在者。梵音與觀自在之自在jvala異。此
是攝取義。謂能攝取一切法也。如王者於
其境内。隨意攝取皆得自在。如來法王於
切法自在亦如是也又十三云。時佛住
法界性中。告金剛手。諦聽一心我説此法
修行者於此法中自在得。所謂令
上教法也。此自在亦速得義。又是攝持義。
上所指第六明八地
三昧道中也
多財名自在不同也。
第十二二十二云。法王者於法自在故名爲
又心要云。金剛王raja菩薩。執雙金剛
用爲召集而攝召之。即不空菩薩妙用
嚩始多羅惹。倶有攝取自在兩義。凡諸
梵文有通別兩義。若約通義倶有攝取自
在義。若約別義vasita攝取也。raja自在
也。今心主自在之自在。恐是嚩始多。又按。
自在有二。色自在及心自在也。大乘義章三
四九云。第四現色不相應染色自在地斷
之。畢竟色自在者。是第八地能淨佛土
色自在。第三轉識不相應染。心自在地斷之。
畢竟心自在者。是第九地善知物心心自
八地三昧道名觀世自在者第六卷
具明
是多
財名自在。此梵言濕嚩羅也。於法得自在
者。是心自在。此梵言嚩始多。然今覺心乘
心主自在者 意同第九地。華嚴玄談第
五引楞伽第四云。第九則爲七。彼釋云。第
九則爲七者。第九同第七無生忍矣。今以
三劫始終相宗地位。今初劫當彼七方
便初劫也他縁乘當初地至第六地。覺心乘
第七地已上第二
僧祇也
空性心當第八地。極無心
第九地。應知。與玄談義同驗知於覺心
初得心自在心主自在也。以不滯有
無者。釋捨無我義。上云人法二空之相亦
心是也。有無即二無我。不滯者捨義。
又上云心。亦即與捨義同也。是明
縁乘心捨二無我也。又後解意者。直約
心乘不滯有無也。前無縁乘雖談有空
不二。對後心則還爲而二。彼遣遍計空
依圓有。即是滯有無也。重譽云。前無縁乘
心。纔雖境界。尚存能證之心智。既遣
智。猶有無。又計有爲智體故不
罣礙。今至覺心乘境智皆亡。何智滯
。自心即如。寧心有罣礙大乘玄二智
義云。眞故無有。雖無而有。即是不實際
而建立諸法。俗故無無。雖有而無是不
假名。而説實相。以眞際宛然諸法故不
於無。諸法宛然實相不於有。不於有
故不常。不於無故非斷。即中道也
無罣礙等。釋心主自在義。謂以有無
故。得心自在具如上辨二心續生相也 
所爲妙業下。明自在相。謂内得心自在故。
外業隨意而成也。仁王奉持品云。復次遠行地
菩薩。修無生忍法無別。斷諸業果謂現
行相起信
智相
於滅定殊勝行。雖常寂滅
廣化衆生。示聲聞常隨佛智。示
外道魔王。隨順世間而常出世。於
十阿僧祇劫百萬三昧。善功方便廣宣
。一切莊嚴皆得圓滿青龍疏下二
(二十七丁)
心至自在下。明前前位菩提心倍勝也。
抄云。至覺心乘初立淨菩提名。疏家更作
開會釋。問答云云愚按。此解不爾。凡淨菩提
心有其二種。本來淨及離垢淨。本來淨名從
順違八心極無心皆通在焉具如
上辨
故下云。
此經從淺至深廣明心相。皆爲菩提心本
來因縁今此云淨菩提心。即明本有淨菩
提心。分離垢染勝於前前住心也。若初
地名淨菩提心者。即至極離垢淨也。華嚴經
等初地名淨菩提心者。即斯義也。古師不
此義。故爲種種異解。皆不依焉 更
作一轉開明者。他縁乘心既捨無我故。云
有無。是一轉開明也。於覺心乘心自
亦是一轉開明。故云更也。若後解意者。
總明初劫而倍勝。他縁乘心亦雖
。今覺心乘正是第二劫能越心故至此對
明初劫也 倍勝前劫者。抄云前劫者指
縁乘者恐不當也。他縁覺心同是第二劫心
也。既同在第二劫而云前劫。何指他縁乘
乎。若如言者。譬如自在吾家而指吾家
他家。豈有此義耶。今云。前劫即初劫也。
凡勝劣相望亦有重重。或於同劫中而前後
心相對。或前後劫相對而辨。今前後劫相望
故。指初劫前劫也。故於第二劫中
勝劣其二種。前云前劫上五喩觀
無性空。意復有殊異者。明唯識無境六喩
于前劫五喩也。當段對前云一重
法倒知心性。以明其勝於前劫。是初二
劫能越之心相對而辨勝劣。故知。前劫者即
初劫也。又於第三劫中。遠對初二劫
前劫。今覺心乘隔他縁乘遠對初劫。亦何
怪乎
心王猶如下。釋覺心不生義。抄引勝鬘楞
伽等文畢云。此意心王第八識。自性清淨如
來藏體也。心數七轉識眞妄共會隨縁心品
也。今於七轉識隨縁體。正了第八識本淨
故。云覺心不生云云此解難依。八識總
心王。是性相定判也。何處指七轉識
心數乎。上疏云。心王所住之處。必有塵沙
心數以爲眷屬此釋意指金剛手等智悲
眷屬心數也。若約四重圓増則八葉
識也
華臺具徳。第一院以下以爲眷屬也。應
指心私云。心王者經如來藏。即自性
清淨心也。即是第八眞識眞如佛性也。心數
客塵者。經客塵煩惱等也。即七轉識相應貪
等煩惱也。又准下文。亦有境界風塵染
前後兩假影略互顯矣。意云。第八識本覺心
水依境風動是所縁縛也。數塵被染。即相
應縛也。自性清淨心依相應所縁二縛而成
七轉妄心。猶如風塵濁波風成
塵成
數即非七轉識也。故知。第八本來清淨故。
之池水本淨。七轉離垢清淨故喩之客塵
清淨。七轉離垢清淨即歸第八自性清淨。無
別體故。云此性淨時覺心本不生也。故
大師叙此心云。心王自在得本淨之水。心
數客塵息動濁之波此解當矣。愚按。今對
相宗頼耶縁起識體。而明法性眞如隨縁不
變心體故。取寶性論二清淨釋意。故知。今
心王者指不變心體。所謂如來藏自性清淨
心也。寶性論第四云。佛身不離清淨眞妙
虚空日月智離染不二。此偈明何義
向説身實體清淨。又清淨者。略有二種
何等爲二。一自性清淨。二離垢清淨。自性清
淨者。謂性解脱無捨離。以彼自性清淨心
體不一切客塵煩惱。以彼解脱不
切法。如水不諸塵垢等。而言清淨。以自
性清淨心遠離諸煩惱垢更無餘故。又依
彼果離垢清淨故云云 本來淨者。即不變心
體。以喩水本性清淨也 心數淨除者。明
垢淨。心數者如上辨之。七轉識相應煩惱。
寶性論云客塵煩惱。非是指七轉識。若言
七識者。亦違楞伽文。彼心體喩水七識
波。水動爲浪。無水外波波外水。何
淨除。淨除即離垢義。故知。離煩惱垢
客塵清淨。離垢故波息。波息故水性湛然。是
還同本覺。故次云是故證此性淨也。故
起信云。智淨相者。謂依法力熏習實修
行滿足方便故。破和合識相。滅相續心相
現法身。智淳淨故。此義云何。以一切心
識之相皆是無明。無明之相不離覺性。非
壞非壞。如大海水因風波動。水
相風相不相捨離。而水非動性。若風止滅
動相則滅。濕性不壞故。如是衆生自性清淨
心。因無明風動。心與無明倶無形相。不
相捨離而心非動性。若無明滅相續則滅。智
性不壞故覺心本不生者。即證自性清淨
也。上疏云。本不生際者。即是自性清淨
心。自性清淨心即是阿字門。以心入阿字
故。當知。一切法悉入阿字門此文
自宗初地所證。今此下云漸入阿字門 
能證智淺深有異。所證體一。故倶云
阿字門也。抄廣引諸文八九二識義云云
今云。天竺本有此兩説。是相性兩宗義也。華
嚴大疏十九下六九云。眞諦三藏説九識
第九名阿摩羅識。若唐三藏此翻無垢。即第
八異名。謂成佛時轉第八識以成此識。無
別第九。若依密嚴經。心有八種。或復有九。
又下卷云。如來清淨藏亦名無垢智。即同
諦所立第九。又眞諦三藏所翻決定藏論九
識品云。第九阿摩羅識有二種。一者所縁。即
是眞如。二者本覺。即眞如智。能縁即不空如
來藏。所縁即空如來藏。若據通論此二並一
眞如爲體。故起信一心二門生滅門中説。其
本覺眞如門體無二也眞諦所立第九識者。
即眞妄和合論中不變心體。自性清淨心。開
此爲第九也。是當法相宗凝然眞如相宗
唯談頼耶縁起眞如縁起。故以八識
定也
何以故下。釋次經文。經有二。初徴次釋。是
釋上本不生義也。此經文述明覺自心本
不生義。云前後際等。前際不可得述不生義
後際不可得述不滅義。今經且擧不生
不滅也。起信下本
十二
云。復次眞如自體相者。一
切凡夫聲聞縁覺菩薩諸佛無増減。非
際生後際滅。畢竟常恒。義記云。謂人雖
位以分優劣。眞體隨人未曾増減。故云
無増減。非前乃至常恒者顯不増減所以也。
前際生故常。非後際滅故恒也。凡位爲
前際。佛果爲後際寶性論第四七丁云。
常故不生。離意生身故。以恒故不滅。離
不思議退今前後際倶不可得者。即不
生不滅義也
譬如下作釋也。是初擧喩。大海喩心性。波
浪喩縁起法。縁喩無明。所謂境界風也。謂
此波浪未起之前無也。唯是水故。已息之後
亦無也。都歸水故。是擧波浪假有而
以對明心性不可得
而水性下。明心性眞實前後際不可得也。謂
水動爲波。未起之時但是水性。故云
先無也因縁盡時波浪歸水。亦但水性。故云
是後無也。心王常住不變無前後際也 
心王下合法也。初本性不變義。謂前後名本
縁起。心性本自不生不滅。越於三世
于方所。故云無前後際也 以前後際斷
故者。述釋上義。斷者即不可得義。不可得即
本不生義。謂心性常是不生不滅。已不生也。
何名前際。已不滅也。何名後際。前後際相
都不可得。故云斷也。第十九十六云。上來所
説阿字門。即是顯示自身我。即我自身本不
生亦不滅。不生不滅者即是如來之身。當
是觀察也。故云阿字以自形示其徳也。
次或無所得義也。從縛字形示不可得
。此縛以本不生也。縛字形現。此縛即
是下文言語道斷之義也。此明何義。佛言。阿
字具有一切功徳。或直從阿字門。以本不
而顯説之。或從異門之。即縛等諸字
門也。其義雖異門亦有殊。然所示我之自
身本不生義無異也
雖復下。合縁起喩。是明隨縁不變義也。具
上引起信文。覺此心本不生等者。釋
是知自心性等文。心本不生者。即自心實
際。故經云自心性也。抄出二解。初義云。此
等既於彼當分阿字義。故就此宗
會釋云云次義云。今漸入阿字門者。非
密阿字所寄齊當分建立。般若經四
十二字門中阿字也云云此兩解皆難依用。今
云。是寄齊於常途攝相歸性無爲眞理。而
眞言行者漸入阿字門義。夫覺心本不生
者。正明眞言行者第二劫能越心故。於
無畏中第五無畏。故第三云。若已心王自在
自心本不生阿闍梨是十六重中一
種阿闍梨。云何云開會。況且開會者天台所
立名目。此疏始終何處有此釋。不之甚
矣。又阿字之體一相一味。智有利鈍證有
深。故云漸入。云何阿字有二理乎。今寄
般若共聞阿字以顯眞言行者漸入阿字義
故第三云。二劫智慧尚與二乘共聞亦非
深般若驗知。漸入阿字門者。第二劫能越
心。對第三劫漸入。下云。前劫悟萬法唯
心心外無法。今觀此心即是如來自然智。亦
是毘盧遮那遍一切身。以心如是故。諸法亦
是。根塵皆入阿字門。故曰離於根境
爾時下。釋超越二劫瑜祇行也。百六十心等
者。明第二劫所離妄執也。塵沙者。輔行云。
無知數多。上煩惱者勝鬘經云。世尊若無明
住地不斷。不究竟者。不一味等味次上云。
涅槃一
味。等味
謂解脱味
謂明解脱味。何以故。無明住地不
究竟者。過恒沙等所應斷法不斷。不
。過恒沙等所斷法不斷故。過恒沙等
法應得不得。應證不證。是故無相住地積
聚生一切修道斷煩惱上煩惱。彼生心上煩
惱。止上煩惱。觀上煩惱。禪上煩惱。愛上煩
惱。方便上煩惱。果上煩惱。得上煩惱。力上煩
惱。無畏上煩惱。如是過恒沙等上煩惱。如來
菩提智所斷。一切智依無明住地之所
。一切上煩惱起皆因無明住地。縁無明住
乃至如是一切煩惱上煩惱斷。過恒沙等如
來所得一切諸法通達無礙。一切智見離
切過。法王法主而得自在。證一切法自在之
云云寶窟中末五三云。所生煩惱應
。是故名爲修斷煩惱。一切對治道名爲
修道。覆諸徳上上煩惱。又起増強亦名
上。又起根本上故名爲上。又三十七
云。過於恒沙數上煩惱依者。此辨無明能生
恒沙也。無明所起衆多喩同恒沙。所起増
強。故名爲上。且覆於諸佛上法故名上也
又起信下本七云。眞如本一而有無量無邊無
。從本已來自性差別厚薄不同故。過恒河
沙等上煩惱。依無明起差別疏是從無明
起。迷諸法門事
無知。所知障
中麁分攝也
我見愛染煩惱。依無明起差別
疏是無明所起四住
煩惱。煩惱障攝也
是一切煩惱。依於無明
起前後無量差別。唯如來能知故 一重微
細者。述釋上煩惱義。對前麁妄執微細
也。此中當二種。一他縁乘所斷。二覺心
乘所斷也 抄辨此義云。依釋摩訶衍論。五
有爲中根本無明當此第三劫所斷。異滅二
相當初劫所斷。以生住二相第二劫
所斷。此中生相所攝業相。及住相所攝轉現
二相。當覺心乘所斷。住相中智相相續當
縁乘所斷。故普觀記云。若法相宗根本無量
一種。及三不相應染。説尚不及。智豈能斷
此解恐不當矣。第二劫倶斷法執故。疏云
上煩惱。何云覺心乘離三細染耶。愚按。上
煩惱者。即勝鬘所謂過於恒沙上煩惱。然經
修道斷諸上煩惱。若依起信。即是分別智
相應染。故彼疏釋云法執修惑。是從第二地
第七地。漸次斷之也。又依第六卷釋
地三昧道。空性心即當常途八地也。又起
信明現色不相應染云。依色自在地八地
此推之。覺心乘當七地。與起信
相符會矣。法執修惑者第六識細分。常途
云第七起信不
第七
也。今從空性心頼耶
識内三細染故。對此下云第二劫除心外
也。今具引論文。論六染章云。一執相應染。
疏是六麁中執取相。及計名宗相。亦是上意識。見愛煩
惱所増長義。亦是上無相中麁分別執著相也。異相也
二乘解脱及信相應地。遠離故疏若二乘人
無學位。見
修煩惱究竟離也。信相應者。十解已去。
信根成就就無退失。名信相應
二者不斷相
應染。依信相應地學方便。漸漸能捨得
淨心地。究竟離故疏五意中。名相續識。六麁中名
相續相。但法執相續生。生起不
斷。不斷即是相續名也。從十解。已去修唯識觀。尋
伺方便。乃至初地三無性遍滿眞如。法執分別不
現行故。云淨心地究竟離也。此中
唯識觀三無性等。正是他縁乘所觀也
三者分
別智相應染依具戒地漸離。乃至無相方便
第七地究竟離故疏五意中智識。六麁中智相。
以能分別世出世諸染淨故云
智。是法執修惑。七地已還有出入觀異故。於境界
微細分別。然地地分際故。云漸離。八地已去無
觀外縁境。故於七地此惑
也。故云無相方便地究竟離
四者現色不相應
染。依色自在地能離故疏是上五意中現識。三細
中境界相。猶如明鏡現
色像。此依根本無明故。動波淨心境也。
八地中得三種世間自在。色性隨心無障礙
故云色自在
地能離
五者能見心不相應染。依心自在
能離故疏五意中轉識。三細中能見相。以根本無
明動令能見。第九地中善知衆生心行十
種稠林故。云心自在。此於他心自在。又以
四十無礙智。有礙能縁永不起。故云心自在能

六根本業不相應染。依菩薩盡地。得
如來地。能離故疏五意中業識。三細中業相。以
明力不覺心動故。菩薩盡等者。謂
十地終心金剛喩定。無垢地中微細習氣。心念都盡。
故上文云心性。心則常住。故云能離
一法界義者。從信相應地。觀察覺斷入
淨心地。隨分得離。乃至如來地能究竟離
疏釋中。初麁者至初地離。後細者至佛地盡故也。
此即是上染心所依無明住地。能染眞如染心
故。上云破和合識者。滅無明故滅相續心者。斷
染心故。故無明與染心。雖説有前後然治滅並一時
也。文。又上云。今此菩薩。信相應地。非但斷四住人執
亦分斷無明住地故。此論下文云。不一法界義
者。從信相應地觀察覺斷故。今但
人我麁執故。不彼故。文
上引
云。法相宗極於三細。今云何覺心
所斷。云分別智相應染答此難實爾。今疏
現文云塵沙上煩惱。正與勝鬘起信同。故
此解。又按。極於三細者。從性宗而言之。
謂從我觀彼。彼所謂頼耶即我三細故。若
彼宗。阿頼耶識有覆無記非所斷染。是
性宗眞妄和合頼耶大不同也。又彼不
三細名故。普觀依此義説尚不及也。
今覺心乘配智相者。第二劫二心同離法無
我中法執麁細也。故六無畏中此二心總名
法無我無畏也。又起信疏釋不斷相應染
他縁乘
所斷也
分別智相應染。倶云法執。與今疏
同。今第二劫行者唯斷法執故。疏云上煩
惱等也。又今三劫與常途三僧祇同故。斷
位最下。問。若爾全與彼三祇同耶。答。不
彼家三祇十地爲極。今彼八地爲初地。故今
此三劫初地爲極。彼三祇上建立十地故。
其故大不同也。問。第三劫當根本無明
何云三細乎。答。第三劫二心當常途八
九二地故。華嚴大疏三十八上十七八地
中云。轉現二字即起信論。以第八頼耶有
三細。謂業轉現。業相最細。菩薩地盡方能離
之。今此忍八地
無生
轉現不行。即見相二分亦不
行也故知。第三劫當彼離三細也。今
此三劫彼地位。初劫配三乘及地前菩
彼第一
僧祇
今第二劫中他縁乘配彼初地。覺心
乘配二地七地第二
僧祇
第三劫二心配
九十三地第三
僧祇
最符會矣 此中無爲等者。上
擧上煩惱者。是法執故即是變易生死也。
勝鬘經十六云。世尊有爲生死無爲生死涅槃
亦如是。有餘及無餘。寶窟下本
四十
云。有爲生死
無爲生死者。此二生死立名凡有四種。一者
分段變易如上所釋。二者思議不思議。分段
麁近易測度可思議。變易微細難
測度不思議。三者有量無量。分段局有
三有名爲有量。變易出於三有乃至金剛
名爲無量。四者有爲無爲。分段名爲有爲
變易名爲無爲。分段之因名有漏。變易因
無漏。分段果名有爲。變易果名無爲
界内有漏語界外爲無漏。然實是有漏對
内有爲界外無爲。然實是有爲。又出
界分段桎梏籠煩名爲無爲。而有念念生
稱爲生死。如法華諸子出於火宅
空地。空地即是無爲也。此以重苦有爲
輕苦爲無爲。如重苦爲苦。輕苦爲樂。
有爲生死有餘。以其猶有無爲生死
故。滅無爲生死名曰無餘。以其無復餘生
云云文仁王青龍疏中一十九云。變是改
義。易是轉義。改轉身命變易也。此有
。唯識論云。由非願故。改轉身命定齊
。故名變易。或名意成身。由悲願力意願
成故亦名變易身。由無漏力轉令異本。如
變化 又大乘義章第八初云變易
汎釋三釋。一微細生死。無常念念遷異前變
後易名爲變易。變易是死名變易死。故持地
中生滅壞苦名變易苦。此通凡聖。二者縁
無漏得法身。神化無礙能變能易。故名
變易。變易是死名變易死。此該大小。三者
眞證法身。隱顯自在能變能易。故言變易
變易非死。但此法身未生滅。猶爲無常
死法所隨。變易身上有其生死變易死
唯是在大。雖三義。勝鬘所説第二云云
寶窟中末二十四云。有人言。六地爲分段。七
地已去爲變易也。今謂位義難知。憶生
。不定判也。若依法華論。數處分明。又
明。地前是凡夫受分段身。捨分段身方入
初地。則知。初地已去是變易生死大力菩薩
也。又仁王青龍疏中一
十八
云。又四卷楞伽云。
菩薩摩訶薩得無生法忍第八地。轉
心等意生身。又第四云。大惠聲聞辟支
佛未法無我。未得離不思議變易。故夫
人經云。一阿羅漢。二獨覺。三已得自在菩薩。
變易身自在者即是八地。於相及土
自在也。又楞伽第三云。有三種意生身
謂三昧變正受意生身。覺法自性。性意
生身。種類倶生無行作意生身。屬十地者。初
七地初身矣。其第八地得第二身。九
十地第三也。依此言者。直往菩薩三
文皆同。聲聞獨覺兩經皆説。二乘無學囘心
地前亦得變易身。況諸菩薩登地者矣
愚按。總言者。十地皆得意生身。別談者。諸
經論中云初地及七八兩地得之者。是約
生死忍而明也。七八兩地得無生忍者。經
論異説。故沈空亦有七八之異。今會。七地出
心即八地入心故。義不相違。今於覺心乘
此義者。即是七地變易義也。又勝鬘明
二乘變易。四卷楞伽云得者。勝鬘約
得。楞伽明初地已上不思議變易。故
相違。不思議變易者即義章所云眞證
法身變易也縁因生壞等者。具如追記辨之。
今且明宗義者。謂三劫六無畏所明。眞言行
者心續生爲要。是云宗義
然上來下。辨初二劫分齊。以爲第三劫之
由漸也。一毫之善者。順世八心最初種子心
也。人法有無者。總約初劫人執二劫法執義
人法二障。人法即有無二障也。上云以不
有無心無罣礙是也。從最初種子
心不生。從淺至深轉爲妙。故云轉深轉妙
也 猶是對治等者。第三二丁云。即是無縁乘
心。觀法無我性。於心外有無影像智都無
所得。心王自在覺心本不生。得法之扼
。於法無我蘇息處。第七蘊阿
頼耶。乃至覺心前後際不可得時。當
之影像本不生故。明種種法門又按。第
十一卷所明影像成就即此義也。對第二正
覺句心佛顯現位。而心外見佛。未等引地
影像成就也。影像即心外之垢。第二劫
煩惱可斷眞如可證故。倶屬對治悉
也。謂他縁乘依三性三無性。覺心
乘遣三性三無性。皆是除心外之垢
也。與第三劫云行者解脱一切業煩惱時。
即知一切業煩惱無佛事。本自無縛。
誰解脱。大不同也前辨。分別智
相應染爲覺心乘所斷。對第三劫離頼耶
心内三細心外也。華嚴大疏三十八上十九
云 智障有其三門。一是智障。所謂分別有
之心。二是體障。謂觀非有非無之解立
已能知。故曰。三是治想。謂妄識中。舍
正惠。依此地中其三義。初一四地乃
至七地斷除。四五六地斷分別取有之心。謂
解法慢。身淨慢等。入七地時。斷除分別取
無之心。八地已上斷除體*障。前第七地雖
分別有無之心。猶見己心以爲能觀。如
所觀。如不心。能觀之心不如故心
如別故。心外求法故有功用。法外立心故
體障。從第七地八地時破捨此障
察如外由來無心。心外無如。如外無心。
心不如。心外無如如不心。故能如心
泯同法界廣大不動。以不異故。自外推求
故。捨功用。不復如外建立神智。故滅體障
體障滅故名無障想。第三治想至佛方滅故。
八地無障想而有治想。從八地已上
無生忍體轉轉寂滅。令彼治想運運自亡。至
佛乃窮。今此未盡。故説非無未開此心
等者。下云。以行者得此心時。即知釋迦牟
尼淨土不毀。見佛壽量長遠本地之身與
行等從地湧出諸菩薩。同會一處。修對治
者。雖迹隣補處。然不一人。是故此事
名爲祕密又云。前劫悟萬法唯心心外無
。今觀此心即是如來自然智亦是毘盧遮
那遍一切身此等祕密事。第二劫人所
曾知故。云心中祕密等也。又寶鑰上云。頓
三妄眞心。褰霧見光無盡寶即此
義也
  享保九年歳次甲辰正月初五日記了
同十四年己酉夏五再閲正治
 沙門曇寂 
元文二年歳次丁巳春三月二十八日正治
擱筆
寶暦十庚辰歳秋冬十月六日書寫竟
 順庸 



大日經疏私記第十八

 沙門曇寂撰 
  住心品第一之餘第三
劫段
竊按。諸師抄解皆挾帶於大師所立十住心
立教義以解此疏。是以義或澁滯。或違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644 645 646 647 648 649 650 651 652 653 654 655 656 657 658 659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