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大日經住心品疏私記 (No. 2219_ 曇寂撰 ) in Vol. 60

[First] [Prev+100] [Prev] 579 580 581 582 583 584 585 586 587 588 589 590 591 592 593 594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首羅。是第六天主今此所明自在天計。是
第四禪報身者也。與唯識説同也。准
教説。第四禪爲報身。第六天爲化身者。甚
其理。凡降魔有其二種。一第四禪魔。二
第六天魔第四禪魔表根本無明。第六天魔
所知障此義具息障
品記辨
第四禪天第八識相應
無明。第六天第六識相應無明。報身降第四
。於色界頂最正覺。化身降第六天。於
菩提樹下最正覺。報身爲十地菩薩之
能化。化身爲凡夫二乘之能化。起信用大章
云。此用有二種。云何爲二。一者依分別事
。凡夫二乘心所見者名爲應身。以
轉識現故。見外來。取色分齊
故。二者於業識。謂諸菩薩從初發心
至菩薩究竟地心所見名爲報身 内外報
化相對可見。又大日及釋迦同名法自在牟
。法自在名對欲色二界大自在天之 
如十二門等者。具如抄辨
計流出下。釋第七計也。抄云云愚按此有難。
若如言者。此我唯遍工巧中。爲餘草
木叢林及有情等。是有於諸法闕減之過。今
解云。建立流出義同。ti@s@ta建立。或云
。或云流出。故知。建立諸法兩計相同。於
中建立以爲如心出。流出以爲如
。唯以心手兩計異也 譬如陶師者。
從手功之。便以陶師喩而釋。非
工巧中而生也。延埴者經音第二十六
云。延埴上尸延切。下時力切。延柔也。和也。
撃也。埴土地。拈土曰
次云時者下。第八計也。抄云。智證疏抄云。
經云及時者。與前有時其別如何。答推
云。自在天若流出。及時也。有人或計。自
在天常。能生萬物。或計手功一切法
或計時是自在天之所作 此意前時者。
總三世一切時法。能造萬法也。今時者自在
天造法之中時。又其所造也。此時能生諸法
計故。總與別時體又別也。仍云少異歟。此
故疏皆是自在天種類也結。此意尤契智證
已上愚按。經云。若自在天若流出及時者。
此及字含相違合集兩義。宗計少異故。分爲
三。是相違義也。又同自在天種類故。合集云
及。及字置第三義上者。與唯識謂異熟。思
量及了別境識其義同也


大日經疏私記第十四

 沙門曇寂撰 
  住心品第一之餘
經云尊貴下。釋第九計也 那羅延天者
諸文總有三種。一人生本。二力士。三伎
戲。人生本者。中論疏第一末二十七云。那羅延
此云生本。以是衆生之本故也倶舍二十
二丁云。佛生身力等那羅延。光記二十七
云。那羅延此是神名。此云人種神。麟記二
十七云。那羅延爲人。延那翻爲生本。謂人
生本即大梵王是也。外道謂。一切人皆從
生故。故曰也愚按。倶舍論是力士義。然
光記等釋。皆外道所計人生本義也。二力士
義者。探玄記十五五八經那羅延幢云。那
羅延者此云堅牢。即帝釋力士之名維摩
佛道品云。示羸劣醜陋而得那羅延身。一
切衆生所見。什曰。天力士堅固端正身
也。端正殊妙志力勇猛經音第八二十二云。
晋云鉤鎖力士也。三伎戲義者。文句八之二
五四云。那羅延者上伎戲。亦云釆畫。其身作
變異。又云。縁幢擲倒之屬也。記云。那羅此
力。即捔力戲。亦是設筋力戲也。私記八
末三十云。那羅延者賢愚經云。那羅伎家。種
種術。歌舞戲笑云云今加延字。記翻爲未詳
愚按惠琳法花音云。相撲蒲角反那羅文畫其
身之輩
現之戲作世幻
術文
此音注。法花文唯那羅而
那羅延。那羅是伎戲而非力士義。天台及
妙樂説恐應是誤矣。今疏主義那羅延天即
毘紐天。是第四禪主。所云報身。第十卷十四
云。次毘紐天有衆多別名。即是那羅延天別
名也。是佛化身第五二十五云。次置微瑟紐
舊譯謂之毘紐。此是那羅延天也第十七
云。當知。即是韋紐天自在天別名。正云
瑟紐此等文那羅延即毘紐。亦即自在天一
體異名。其實第四禪主報身也。不空羂索經
第四十丁云。毘瑟怒天輪印。舊云那羅延天
疏第十六云。那
羅延作輪印
最勝疏第五末三云。吠率怒此
多主那羅延天之別名。又第六十二云。吠
率怒那羅延天之異名。復形大故名大肩
琳音二十六十二云。八臂天此云那羅延
智度第二云。大自在八臂三目。光記第七
云。摩醯首羅三目八臂琳音説同。那羅
延即大自在三目八臂天。故知。與上大自在
一體也。問。若是一體云何兩處出之耶。答。
外道宗計。出之。故義亦不違也。又智度
第二云 韋紐秦言遍聞。四臂捉貝持輪騎
金翅鳥。弘決十毘紐天此翻遍勝。亦遍聞。
亦云遍淨。阿含云是色天。倶舍云第三禪
頂天金翅鳥者。與第十卷同也。然遍
聞是第三禪故。此是異説也。又智度第八
云。復次劫盡燒時一切皆空。衆生福徳因縁
力故。十方風至相對相觸能持大水。水上有
一千頭人。二千手足。名爲韋紐。是齊中出
千乘金色妙寶蓮華。其光大明如萬日倶照
花中有人。結跏趺坐。此人後有無量光明
名曰梵天王。此梵天王心生八字。八子生
天地人民云云此文亦異説。甚有深意。因解
云。一千頭二千手足即三千大千也。臍是甘
露大海。妙寶蓮者即蓮華藏世界也。藏中有
人者。即毘盧遮那也。八子即八葉。生天地
者天第一院也。地第二院也。人第三院。請
熟思之。又涅槃論。外道韋陀論師説與
大同也 常住不動者。倶舍十二十八云。
第四靜慮何爲外災。彼無外災。離内災故。
此。佛説彼各不動。内外三災所及故
又解。此中尊貴者。是似法身。與
上智度第八所明義同也。彼法身者與内眞
同故。云常住不動等也。又尊貴者薄伽
梵六義中之一義也。上釋薄伽梵本地
本地身即内法身也 而有輔相者。涅槃
論云。第四外道韋陀論師説。從那羅延天臍
大蓮華。從蓮華梵天祖公。彼梵天
一切命無命。從梵天口中婆羅門。兩
臂中生刹利。兩髀中生毘舍。從兩脚跟
首陀此説。梵天爲輔相。能作萬物故」
譬如下擧喩。人主無爲者。語靈公曰。子曰無
爲而治者。其舜也。與有司者。書大禹謨。不犯
于有司。語泰伯曰。籩豆之事有存
能造之主下釋尊貴義。能造是梵天能作有命
無命物故
主即尊貴。能造之主。依主釋也。意云。一切物
貴於梵天。梵天尊貴於那羅延。那羅延更
尊貴。故名爲尊貴也 遍一切
等者。准毘盧遮那遍一切處義。即是法身遍
滿法界義也。又塗灰外道所云。法身遍充法
是也。如所宗者。女字與女問訓汝也。
公冶長同子曰。女器也。又云。女知之平朱注
女音汝
經云自然下。第十計也。是撥無因果計也。琳
音二十六二十一云。納衣梵志是自然外道。説
一切法自然有。亦邊見攝述記第一末七四
云。自然者別有一法。是實是常。號曰自然
能生萬物。如此方外道。亦計自然。是一
是常。能生萬物虚通之理名道之常
也。稍與彼同演祕第一末三十一云。言
者。謂無同論師。作是説。無因無縁。
一切物。無染淨因縁。如我論中説。如
棘荊針無人作。孔雀等類種種畫色。皆無
人作。自然而有。不因生名爲涅槃。自然
是常。生一切物述記意。兼邪因及無因
別有者。是邪因。自然者即無因也。今
此疏中唯無因
有師難下。明難破也。彼約蓮華生等
然義。從佛法而觀之。則蓮華等。亦雖
外因縁而有。非是自然。而今且約世間麁
顯法而破。舟車等正依人功。而非自然有
顯了故。具如抄辨
若謂下。明外轉救也。雖有而未明了者是
邪因也。述記所云。別有一法。是實是常者
是也
是亦不然下重破也
經云。内我下第十一計也。唯識第一三丁云。
諸所執我略有三種。乃至三者執我體常。至
細如一極微。潜轉身中事業故。演祕一
四四云。論三者。執我一極微等者。意復云
何。答廣百論云。一類外道復作是言。若我體
性隨形量者。即應身有分有變。又汝執
我隨所依身。似水依堤。如油逐水。是則此
我如彼水油。既變既易。或非常非一。引
喩而言我體。爲常爲一與理相違。是故
我體住於身内。形量極細不分拆。體常
無變。動慮動身能化能受
難者云下。取十二門論二十五觀作者門意
斥。謂立無常量彼常一主寄義
何以故下。明我無常相也。意云。若言別有
我性諸事業者。我性是因。事業成就是
果。有因有果者即無常變易法。豈爲常一

若我無常下。明無常過也。意明。罪惡因
善因果報善惡果也皆依我性。我若無常罪福果
報皆悉斷滅。智度十二十七丁云。如是等種種
因縁可知神非常相。若神無常相者。亦無
罪無福。若身無常神亦無常。二事倶滅則
斷滅邊斷滅邊。則無後世受罪
云云 至校量中等者。抄出數解云云
有人云。是虚科云云今云。至猶如
是指十二門論等中。對校立量種種論義
廣明
經云人量下。第十二計也。此計與唯識所
三種執我中第二計同也。論第一云。二者執
我。其體雖常而量不定。隨身大小
故。述記第一本七七云。謂身若大我量便
舒。身若小時我量便卷。如一牛皮日乾水漬
日炙便卷水濕便舒。此即無慚之類計也 謂
尼虔子。今言胒揵陀弗咀羅 翻爲離繋子
云云智度者。論第十二十八云。有言。大小隨
。死壞時此亦前出。如此事皆不爾也。
以故。一切色四大所造因縁生故無常。若神
是色。色無常。神亦無常。若無常者如上所
然彼宗下明能破。於中是初定彼宗計。今
既下正明破也。唯識論第一破第二執我
上引文云。中亦非理。所以者何。我體常住。不
身而有舒卷。既有舒卷如橐籥風
常住常義又我隨身。應可分拆。如何
我體一耶。故所言如童竪戲文破一義
經云遍嚴下。第十三計也。抄云。是又自在
外道類也 但上自在天計。苦樂共自在天所
云云今唯世間尊勝遍嚴安樂等事。是自在
所作。餘事非所作。以之爲異也今按。智
度第十云。毘紐天言。世間有大富貴名
聞人。皆是我身威徳力分我能成就世間。亦
能破壞世間。世間威徳皆是我作今遍嚴
者恐是事於毘紐天者所計也
如論下。引十二門論二十七丁能破
今遍嚴者下。疏主自釋也。意明。謂唯造
樂遮苦故。世間尚苦樂雙行。一
是苦一是樂。何名遍嚴。苦樂雙行從憎愛
生。從憎愛生即是無常。何名爲常。亦不
一切樂。亦何名自在。故知。彼計非遍常
自在也。按常字恐嚴字草誤。然兩本義釋
亦作
經云若壽者下。第十四計也。抄云。壽命者。壽
體命用也。一聚依身。依壽依持。依命相櫝。
倶舍云。命根體即壽。能捋煗及識弘決一
之三十右云。一期曰壽。連持曰命。已上
又彼下。明草本有識義。有壽者必有識故」
難者下。擧彼相違喩不齊之過。以立
壽命義
如合昏下成無識義。准上當知。今又擧
齊過者。如佉陀羅木。斷已不涅槃
第九
若爾
樹木中有命無命。是不齊也。又如
尸利沙樹睡眠故。名爲合昏。餘樹不爾。
是亦不齊。合昏者經音第四云。尸利沙即
此間合昏樹也。其樹種類有二。若名尸利
者。葉果則大。若尸利駛者葉果則小。此樹
時生人間。關東下里家。誤名沙羅樹
合歡。或云無憂樹。具如別記
經云。補特伽羅下。釋第十五計也。玄應音二
十三云。補特伽羅。案梵本。補此云數。特伽
此云取。羅此云趣。云數取趣。謂數數往
諸趣也。舊亦作弗伽羅翻名爲入。言捨
人陰捨人陰畜生陰。近是也。經
中或作福伽羅。或言富伽羅又作富特伽
。梵音轉也。譯者皆翻爲人。言六趣通名
人也。斯謬甚矣。人者案梵本云末奴沙。舊經
摩兎沙。此云人。亦言有意。以多思。經有
智惠故。名爲人也。鬼畜無此。何得人。
皆譯者之失也述記五末初云。與人我見
應正云補特伽羅。通五趣攝。非唯人故。如
前辨。即一切異生全二乘有學。有漏心位
此見。故除八地已去。彼永不此人我
云云抄依通法釋論疏。云六趣衆生中。正
引業唯在人趣。故人道名數取趣者誤
矣。既云捨天陰入人陰等。又述記云非唯人
。云何云唯在人趣乎 謂彼宗計等者。
正釋計名。意云。此計五蘊和合上別有
。是常一故。有今世後世。此我
名爲數取趣者也 皆是一我者。抄云。此我
今世後世。隨趣名異。人我體是一也。
此解不當。今云補特伽羅者。我之異稱。諸
外道隨計異名或名壽者。或名遍嚴。或名
數取趣者。窮覈其體。皆是一種我體。所
常一主宰義。故云隨事異名。如所解者。當
隨趣異名。故知。抄解不可。又下知者見
者中。有此文勢往見。光記三十云。犢子
部有補特伽羅。此云數取趣。我之異名
若有從今下。定彼宗計也。爲常者准次兩
關破。當常爲無常。且擧常義而影
無常義
識神若常下。兩關破斥。是初約常義破。是
智論意。論第十二十七右云。若神常者不
死不生。何以故。汝等法神常。一切
滿五道中。云何有死生。死名此處失。生
彼處出。以是故。不神常
若無常下。約無常義破。謂汝云我常一。若
無常則非常一。既非常一。汝我何立。抄引
藥師經等畢云。又據眞言教意云云今云。無
畏三藏至琰魔宮義。乃與靖邁解同。但是
感應之因縁也。又去識還來者。即是祕密加
持所致也。若離此義。別有心識往來相者。
即是與補特伽羅計同。近代有人引陰鑒
女倩女説。可謂終日學不生教。終日墮
數取趣見。矣。讀者思之。又有人現見死人
問答云云此義又同外道見。智度十二十八云。
外人曰。身有二種。麁身及細身。麁身無常
細身是神。世世常去入五道答曰。此細
身不得。若有細身處所可得。如
五藏四體。一處中求皆不可得廣説
往見
此文明
細身。即是外道我見也 如佛法
中等者。特子部立五法藏。謂三世。無爲。不
可説藏也。有部立三世實有法體恒有。故云
此兩部計三世法也。倶舍第二十九云。
然犢子部執補特伽羅。其體與蘊不
異。光記三十云。特子部執補特伽
。此云數取趣。我之異名。數取五趣。其體
實有。與彼五蘊一不異。彼計我體非
常。若與蘊一蘊滅我滅。我等應斷。不
一。若與蘊異。蘊滅我不滅。我應是常
義林第一總料簡章云。犢子部。法
上部。賢冑部。正量部。密林山部合五部宗説。
補特伽羅非即蘊離蘊。五識無染亦非
云云 及説一切者。抄云。光記云。三世實有
法體恒有又云。此宗諸法體皆本有。四相
法但望用説。非體論是又雖
我。三世中法極微皆別。不生不滅云云是故
至妙虚通之理。猶同外道我見也。中
觀論第二云。若人説我相。如特子部衆説
説得色即是我。不色是我我在
第五不可説藏中。如薩婆多部衆。諸法各各
相。是善是不善。是無記。有漏無漏。有爲無爲
等別異。如是等人。不諸法寂滅相。以
種種戲論已上 失佛三種法印者。具
抄辯
經云若識者下。釋第十六計。此計第六識
我也。上直計我體。是就識計我。又上三
世來稱。是云一切處乃至遍于五大等
一切諸法中。是爲異也
若識神下能破也。意云。若識神遍一切處。亦
體是常。應三縁和合。而識獨能見聞
覺知而今要由根塵和合。方有識生。則知。
是假根塵而識所用。若根塵不和合
汝識神爲所用。何云遍常
又若下。意明。汝計識神常。常者遍于五道
。則五道應是常。云何復有此死彼出耶」
。經云阿頼耶下。釋第十七計。第六識爲我。
是計第八識我也。下疏他縁乘下阿頼耶義
含藏。正翻爲室。謂諸蘊於此中生。於
滅。即是諸蘊巣窟故以名然阿頼耶
三種義。一者分別義。二者因縁義。三者
眞實義。第十六二十四云。藏者梵云阿頼耶
此翻爲藏。或云宮室舍宅之義世間如
宅一切衆生各隨己分住其中。既有
窟宅。即有善惡含藏。不自出。如來已離
是阿頼耶窟宅。故云無藏性
是執持含藏下辨名義。執持含藏是二義也。
室義者通二義名
此宗説下。述此二義 此宗者外道宗計也。
 能持此身者。述執持義含藏萬像者述
藏義。是與唯識論等所明能藏所藏義同。
故次云不同佛法中等。也是直計阿頼耶
我體故。明卷舒自在義也。抄云。解深密經
第一云。阿陀那識甚深細。一切種子如暴流
我爲凡愚開演。恐彼分別執爲阿陀
那者阿頼耶異名。此云執持。衆生現量心。此
識不覺悟故。云甚深細也。一切色心種子。
念念薫之。念念生果如暴水流注。故云
暴流也。次句凡愚者。即凡夫二乘。此二人若
八識共執可我也。此故小乘經中
七八二識。今外道等。依前佛教
故。或以第六識我。或以第八識
也。若依此説。前補特伽羅第七識計我歟。
但是學者一義也此學者一解有其理
矣。述記第三末七八云。此准能縁。以分三位
一補特伽羅我見相應位。名染汚末那。縁
頼耶。二法我見相應。名不染末那。縁異熟
。三但名末那。縁阿陀識此釋明。補
特伽羅計染汚末那而爲我。故當第七識
也 不同佛法等者。辨相違也。今佛法中明
阿頼耶識。非有似有依他起攝。生滅無常。
彼常一見大不同耳
然世尊下。遣伏疑也。疑云。外道計阿頼耶
常一我。簡彼義。上云不同佛法中等。然
佛法中亦阿頼耶爲如來藏。如來藏者不生
不滅體性。豈非常住義耶。今遣此疑。云
尊密意。密意者即如來内證眞實義也。謂大
乘了義教無生滅外之不生滅。無不生滅外
之生滅。故即是實大乘眞實法門。而與外道
常我大不同也。密嚴經下云。如來清淨藏
以爲阿頼耶。常住無始終。離四句言説。佛
如來藏以爲阿頼耶。惡惠不藏即
阿頼耶。如來清淨藏世間阿頼耶如金與
。展轉無差別起信論云。心生滅者依
來藏故。有生滅心。所謂不生不滅。與生滅
和合非一非異。名爲阿黎耶識十卷楞伽
第八十一云。如來藏名阿頼耶識。而與無明
七識共倶如大海波常不斷絶 若佛法
中等者。斥佛法中迷執也。謂萬法唯心故。
因縁生滅即法界生滅。法界不生滅即因縁
不生滅。不此義。若實執取離阿頼耶。有
如來藏者。亦即同我見也。是遣權教執也。
有人云。是寛通四家大乘。亦是過慢耳
經云知者見者下。釋第十八九二計也。是
前五識我也 身中有知者等者。具
抄辨智度云者。皆如抄解 皆是我計
等者。抄解恐不當。若直解智論文。當
六知見皆是。今轉用論文。故但指知者
見者皆是
難者云下。抄解及演密云云今助一解云。此
難且就見者義。如知者計。亦當例難如
耳。難者至我不先定彼計能聞謂耳識。能
觸者鼻舌身三識。知者即意識也
若皆下正難。是初總難也。意云。汝計我是常
。若云六根皆我者。六根境界各各差別。
互相不知。何云一我。常一義不成也。一不
可下別難。謂一我不根用。互相不
相知故。六根不一我用。境界別故
若有下破轉救。謂若。救云眼見是我餘能聞
等非我者。六根本是齊等法。若云餘五根非
我者。應五根見亦非我。於六種中
見獨爲我。是故彼計不成也
故知。下正申正義
經云能執所執下。第二十一計也。此計。聞
法中相見二分説。妄計爲身中離識心別有
能執者也。唯識論第七十九云。所變見分説
分別。能取相故。所變相分名所分別。見
所取故。由此正理故。彼實我法離識所變
皆定非有。離能所取別物故。非
物離二相故。是故一切有爲無爲。若實若假
皆不識。述記七末三云。護法云。故彼所計
心外實我法。離識所變依他二分。皆定非有。
識變是實我法。似我法故。其外我法
識皆無。以離識體所變能取見分。所取
相分。外無別物。故一切有情所變皆爾。依
斯二分設我法。彼二離此無所依。故問
別實物能取變。有何所以許。答
是有一實作用物。離前能分別所分別
故。無別我法。必有識也。
謂有外道下。明能執者計。如文可
或有説言下。明所執者計。意明。能執者是識
心故。依他起法生滅無常非眞我。其所取
境是常一故。乃名眞我
然内外下破斥也 内外身受等者謂不淨
觀時。觀内外身受心法。内謂自身。外即他
身也。具加抄辨。智論十九十九云。問曰。何
等爲内身。何等爲外身。如内身外身
已攝盡何以復説内外身觀。答曰。内名
外名他身。自身有二種。一者身内不淨。
二者身外皮毛爪髮等。復次行者觀死屍胮
脹爛壞。取是相自觀身。亦如是相。如
事。我未此法。死屍是外身。行者身是内
身。如行者。或時見端正女人心著。即時觀
其身不淨。是爲外。自知我身亦爾。是爲内。
問曰。身念處可内外。諸受是外入攝。云
何分別有内受外受。答曰。佛説二種受
身受心受。身受。是外。心受是内。復有五識
相應受是外。意識相應受是内。云云廣説問曰。
心是内入攝。云何言外心。答曰。心雖
入攝。縁外法故名爲外心。縁内法故是爲
内心。意識是内心五識是外心攝心入禪是
内心。散亂心是外心。内五蓋。内七覺相應
心。是爲内心。外五蓋外七覺相應心。是爲
外心。如是等種種分別内外。是爲内外心
問曰。法念處是外入攝。云何言内法。答
曰。除餘心數法。能縁内法。心數法。是
内法。縁外法。心數法。及無爲心不相應行。
是爲外法
經云内知外知下。第二十二三計也。知者別
名者。於知者計内外二種
有計下。初明内知爲我也。謂身中別有等
者。是似識四分中證自證分也。故次上二
分計而來也。抄云。似末那縁内境者。恐不
可。末那内縁第八識我。云何云内證者

或以外知下。明外知我。准上知者計。應
是第六識遍縁外境。以爲外知
經云社恒梵下。第二十四計也。有人云。第九
明鏡偈曰。j@jatv@a怛嚩二合引知
也已上
ja@na
儜切故。壞音也。今ja@na拏切故社音也。下
tva@m字彼無上空點。聲轉義同耶。若又j@jatv@a
聲。j@jatva@m是業聲耶。如buddh@abuddh@a@m故。
又心經梵本云jatavya@m尾衍。則故知般
若知也已上今按。千字文云。j@ja吉抳ta@m擔。或
janati皆聲之轉耳琳音云。社怛梵梵語
外道名也。此與知者外道宗計大同。名字別
異耳。j@jatva@m是知梵名然云名字別異者。
不審
經云若摩好闍下。釋第二十五計。經音二十
三云。梵本云末好沙。舊經名摩兎沙。此云
人。亦云有意。以思。經有智惠故名爲
人也 智度者。三十五論明十六知見中。
第七人曰。行人法故名爲華嚴大
疏十九下十九經人想云。七人者有
土木之稱。智論云。行人法故。大般若名
。瑜伽釋云。能作一切士夫用文句四
之三四十四六趣中云。人者梵名摩㝹奢
此云意。昔頂生初化。諸有所作當善思善籌
量善憶念。即如王教。諸有所作先思量憶念
故。名人爲意。又能息意能修道。得達分
又云。人名慢。五道中多慢者稱人趣
詳梵言。應jamanu@samanu@sa人也。jata生也。
具云人生。雜名manu@sya人也。jata生也。有人
若爲漢語。闍梵字作ja者甚難依耳。具譯
等者。mana人也。ja生也。謂人者我體。一切諸
人從人我而生故云人生。從人而生猶如
自在天生一切人物。故云自在外道部
也。唐三藏者。貞元録云。沙門釋玄奘。本
&T031972;。俗姓陳。陳留人也乃至帝作新經序
大唐三藏聖教序。神筆自寫。勅貫衆經旨
進諡法師大遍覺唯識論。摩好闍翻云
意生。樞要上本四十七云。三意生是意種類。
能思量勝作用故。顯是意類。故名意生
問今經又云意生。何云唐三藏誤耶。答若
正釋。末耶爲意。末好闍爲人。若義翻。摩
奴沙非意義。如上引音義。今約正譯
誤也。然經且順舊譯意生也。演密辨
云。云彼師以爲。摩奴闍翻爲人執。此解
不可。疏主解智度文。云人執。非是翻語

經云摩納婆下。釋第二十計也 是毘紐天
外道等者。毘紐是那羅延天之異名故。是即
尊貴外道部類。然尊貴計。云我遍一切地水
火風空處。今云于身中。内外爲異也 
正翻等者。對儒童義正也
言我於身心下。釋勝我義也 智度亦云者。
論第十二十八云。有人言。神在心中。微細加
芥子清淨名淨色身。更有人言麥。有言
豆。有言半寸。有言一寸。初受身時最在
前受。譬如象骨。及其成身如像已莊。有言
大小隨人。身死壞時此亦前出。如此事皆不
爾。何以故。一切色四大所造。因縁生故無
常。若神是色色無常。神亦無常 清淨色
身者。總明我體。是總計也。此中有數計。同
淨色我。其豆麥等但是大小之異耳。
抄云。人受生時。最初訶羅藍以後。先内成
像骨。後成皮肉等。以莊嚴之。今我體又爾
也。是故爲譬。謂我喩像骨。一身喩皮肉等
是似身正根我體
唐三藏下亦辨譯誤也。樞要上本四五云。摩
納縛迦依止於意。而高下故瑜伽八十
三義也
若總釋
義。此名儒童。儒美好義。童少年義。美好少
年名曰儒童。論依別釋。摩枘是高義。高慢
他。故。縛迦是下義。卑下他故。以止意。或
慢他。或卑下他。名摩納縛迦。述記第二
末四十云。婆羅痆斯國有婆羅門。名摩納縛
。此云儒童。其儒童子名般遮尸棄。此云
五頂頂髮五旋頭有五角云云按。此釋直以
其名
演祕一末云。疏儒童子五頂者。有云。儒童
五童子。名爲五頂。有義然説儒童名
。然疏中説其儒童子稱爲五頂。亦未
依。儒童即是童子異名。婆羅門又非童子
故詳曰。然初師義雖據。理猶可通。第
二師義斥疏全非。世之立名有種種異。雅
年貌美號爲儒童。老從舊稱。是有何過。若
儒童即令唯小。俗字觀音即是聖。此
既不爾。彼云何然華嚴疏十九下十六云。八
魔納婆。此云儒童。謂計我人。爲少年有
學之者。此名依一聲中但呼一人。若呼
多聲中呼應摩納婆嚩迦也。抄摩納婆
此云儒童。即出智論。若瑜伽云。謂依止於
或高或下故。彼疏云。意高下者約行以釋
然行高下皆由於意。雅年之者高下不定。故
高下。而以顯之。釋曰雅年高下者。即少
年有學者也。菩提闇黎者。古師皆以爲金剛
智三藏。按宗僧傳第五。一行和上傳云。又於
金剛三藏陀羅尼祕印。登前佛壇
王寶。後同無畏三藏。譯毘盧遮那經
佛國。其傳密藏必抵淵府此釋足
一助
經云常定生者。釋第二十七計 常住者釋
常字 不可破壞者釋定字。決定故云不可
破壞也 自然者簡縁生 常生者常簡
。常故不縁而滅也。生謂生起。從一生
終無滅義。既無滅義何有更生。故云
有更生也。抄云常生故旋轉無窮等者。非
疏主意。讀者思
經云聲非聲下。第二十八九三十計也。聲中
聲顯聲生二種。更加非聲總有三種也 
聲即是聲論等者。經云聲者。總明聲論師
也 是有聲顯・聲生二種。次分釋之。是總
釋也。唯識第一十五云。有執。一切聲皆是常。
縁顯發方有詮表。述記一末七五云。待
顯者聲顯也。待縁發者聲生也。發是生義。聲
皆是常然有時聞。及不聞者。待縁詮故。方
乃顯發。此有二類一計常聲。如薩婆多無
。於一一物上一常聲。由尋伺等所
音顯。此音響是無常。二計一切物上共一常
聲。由尋伺等所發音顯。音響亦無常。如
乘眞如萬法共。故唯此常者是能詮聲。其音
但是顯聲之縁。非能詮體。此通破聲顯聲
計内計外全分一分。如因明疏叙。今不
繁述若聲顯下。釋聲顯論師計。意明。未
顯時聲體是本有常恒。然不聞者以
故。待尋伺等縁而顯。顯時亦體性常住更
減也
若聲生下。釋聲生計。聲本生者對本有
本生。意明聲本源生待尋伺等縁而生。生已
體性常住也。上計未顯已前體。是本有。此計
本生爲始故。不末生已前體性本有也。
上計無始無終。此計有始無終。其異可
非聲者下。釋第三計也。上二計不聲字
即實相。故著聲以爲實有。此計撥無聲字
無善惡法宗極。亦是不聲字實相
故耳。若知聲字即實相則何著何撥。反
故皆是邪計也
經祕密主下總結也。三十種我分。皆是分別
心所計故。云分別相應也。分別所云妄執。
妄執者體是無明故。下疏云。諸阿遮梨所
此喩者。欲一無明心隨事離分。即成
阿僧祇妄執此等我分與無明相應故。
分別相應也 希求順理等者。各修
。皆於冥處相應契達。故約彼宗計且云
順理。自内觀之實是違理故。總名外道違
理心也 經中略擧等者。具如抄辨 如人
坐得四禪等者。具如抄引唯識疏。計後除
中五現涅槃文解
或生是念下。抄約凡夫味著起信文
恐不當矣。何者。是欲我分相應義上標
十計。次釋其義。故知。但約外道見也。今辨
其異者。上明所得定直涅槃。次或生
下。明自身是得禪者
如是等下結上也。謂從内觀之。纔得世間
義利。未曾知自心實相故。此二相皆是我
分相應義也
皆由不觀下。釋經自昔以來等意也。我實相
者即我自性。我自性是不可得。不可得即實
相也。故上經云。彼不我之自性。則我之
所生也。疏釋云。若彼觀察諸蘊皆悉從
。是中何者是我。我住何所。爲蘊異
蘊相在耶。若能如是諦求。當正眼。然彼
自觀察。但展轉相承。自久遠以來祖
習此見。謂我在身中能有所作及長養。成
就諸根。唯是此究竟道。餘皆妄語。以是故名
愚童 大師薄伽梵者。外道所計三
寶中之佛寶也。下云。乃至於彼部類之中。梵
王猶如佛。四韋陀典猶如十二部經。傳
者猶如和合僧 如劫初時等者。擧
初縁起。明最初我見也。倶舍論第八云。有
色有情身異想一。如梵衆天。謂劫初起。是第
二識住。所以者何。以劫初起。彼諸梵衆
是想。我等皆是大梵所生。大梵爾時亦起
此想。是諸梵衆皆我所生。同想一因。故名
。大梵王身其量高廣容貌威徳。言語光明
衣冠等事。皆與梵衆不同。故名身異
記八十八云。梵衆天言。擧初顯後。總攝
。唯取劫初後時。以劫初起梵衆起
想。我等皆是大梵所生。大梵起想。是諸梵
衆皆我所生。梵王梵衆同執一因。而生想故
想一一因者邪因也。上經所説。自在天
外道等。皆此義也。故今云最初有我者也。
此爲根本。從此生無量異計。故云展轉生

希求順理下。初示梵名。今女聲呼云瑜祇
者。明觀行應理義也。下疏云。瑜伽譯爲
。若以女聲之。則曰瑜祇。所謂相應者
即是觀行應理之人也然抄出三解。今取
第一義。此中順理與下最初順理之心。言
同義異。順謂隨順。理者上所云眞實常理。謂
觀行應理故云順理
即是下述釋順理義。順理梵音女聲呼故。云
修瑜伽行者。凡女聲呼未得瑜伽修行者之
稱。即觀行應理之人。亦即上所引自在天外
道等。是謂之古昔修瑜伽行者
謂彼下釋解脱義。解脱即彼所得涅槃。所
五現涅槃等是也。所謂已得瑜伽也。是觀行
理相應。而所得。是名爲眞解脱也。更無
法過涅槃。故云萬物之宗
今順下釋希求兩字也。謂今此所明。爲
心最初生起之由。三十種外道違理之心。順
彼古昔修瑜伽行者之所修行四禪八
定等
求世
間解脱故。云今順等也 已上皆是等者。是
總結三十種外道。以爲淨心起因也 内外
因果者。外謂順世八心。即是外因果者。内即
違世八心。即内因果也。違二種八心故云
違理。違理即破壞義也。下明世間八心
云。從此即發聲聞菩提初種子心。皆應
例前文廣分別説。乃至三乘一一地。皆具
次明最初下起下文也。順理者。順謂隨順。
理即善體。是淨心一分故。即實相理也。是名
淨心最初種子心也。下云。如最初種子
離微塵計心垢時。即顯微塵許淨心勢力
善種子生。其實即是不生也。以是堅
固性故。在衆生識心終不敗亡自心
實際大金剛輪。中間更無住處。雖果後成
種展轉滋長。然亦不阿字門。故云最上
大乘句心續生之相。諸佛大祕密。外道不
第二十二十六云。如最外院八部等世天
即是前八心中。從初解守齊已去。乃至
用果等也。然有善根開發。與正道相應即
是大悲胎藏花臺之因也。如來以方便力
導之。乃至令就世間八心以來。即是
外院之位。次漸漸向裏。及二乘亦在此内
云云同三十云。從法身應。次流向外以
衆生。猶如漫荼羅自中胎出至八部世
天之位。又從外引入佛果。猶如漫荼羅從
乃至八心之初。直至成菩提方便等也。
等釋意順阿字本不生自心實相之理名爲
順理。如此淨心漫荼羅中胎藏之因故。下云
不出阿字門等
經云祕密主下。明順世八心此下即最初種
子心也。經有二段。初擧愚童凡夫違理之心
是淨心生起之由也。或時下正最初種子心
也 羝羊者。字彙云。都黎切。音低。轉雅云。
牡羊三歳性善牴觸。易大莊。羝羊觸藩羸
其角。○陸佃云。羝好觝突。故從低省。抵者
其角。然後能觝突。順西方語法者。按羝
羊梵中當愚癡義。故以羝羊
惡因果愚癡凡夫。所云唖羊僧。亦是愚癡義
也。梵音所含故。云順西方語法羊云avi
千文又云ame疏第六
所傳圖
a無也。vi光明義。光
明即惠義故azva是無惠。無惠即愚癡也。又
a無也。me惠也。mati惠。亦是無惠義也。
智度第三二十六云。云何名唖羊僧。雖
破戒。鈍根無惠。不好醜。不輕重。不
有罪無罪。若有僧事二人共諍不
。點然無言。譬如曰羊。乃至人殺不
聲。是名唖羊僧
世間從久遠下。釋或有時一法想生等文。此
中善法者。下疏云。問曰。如是八心最初種子。
復以何爲因。答曰。由世間自久遠以來有
善惡之名。種子從是生也。如劫初衆生貪
食地肥。爾時即以多食者不善。少食者爲
善。或有見多食因縁諸過患。便作是念
我今少食此味。常自誡節。不亦善乎。然此
衆生亦未因果後世之報。但展轉相承。
仁義慚愧等以爲善法。有能如是行
世間共稱譽之云云此善者即是淨心具體故。
因縁而得顯發。然彼三十種外道等。不
因果故心行相違。是以推求而不
也。上經云分別相應希求順理。即是違理之
心推求義也 後時歘然等者。正釋或時一
法想生意也。下云。又如小劫終竟時。衆生
忽然發心。知世間惡法過患。更相勸導共行
善事。爾時亦無善知識勸導便然。當知皆是
自心實相熏習因縁力也疏主且約眞如内
釋。然寶鑰上云。本覺内熏佛光外射。歘爾
節食。數數檀那。抄解云。謂本覺佛性爲内因
久遠善法爲外縁。如此善法名字等。又是先
佛之教法。等流教藥。故名之佛光愚按。疏
家宗家意本不同。何必勞會釋耶。歘然者。韻
勿韵云。許勿切。讀若忽。廣韻暴起 節食
持齊者。具如抄解 八關戒者。又如抄解
彼由節食等下。釋彼思惟少分。即明節食
持齊利益。如文可
爾時下。釋發起歡喜心h@rta歡喜心。此
心具歡喜義。今此歡喜者。自性清淨心。本性
之善是淨心最初之種子心。即是現法樂之
由漸。是以初地開發此心。名爲歡喜地。本
有修生其體是一。故云其心歡喜。本性歡喜
少分動起也
由見此利益下。釋數數修習。此節食者。謂
食貪也。食貪爲諸垢之本。今息之故自
歡喜。生歡喜故。數數修習。數數修習故
次生施他之心。故知。數數修習是第二心之
所因。故是爲種子心
經云復以下。釋第二心也。抄釋牙種以爲
二物。此解不可。經意十心爲因果二。從
第五因。第六已下爲果。故經一一皆
種字牙種乃至葉種。然第五敷花闕
種字。疏迦釋云花種。故知。種言即顯因義
若如抄言者。一一文皆當二義。豈有
耶。第一心節食持齊息自心貧。是喩
。故今經云復以此爲因。因即種子也。今
第二心轉施於他。不貪之心轉増廣。故以喩
牙。顯此牙屬因云牙種
此六齊日下。引智度第十三文。是證六齊日
也 斷食者。劫初以一日不食齊法
也 既順善法者。息貪求故。順無貪善法
也。論全文云。問曰。何以故六齊日受八戒
福徳。答曰。是日惡鬼遂人欲人命。疾
病凶衰令人不吉。是故劫初聖人教人持齊
善作福以避凶衰。是時齊法不八戒
直以一日不食齊。後佛出世教語之言。
汝當一日一夜如諸佛八戒。過中不食。
是功徳將人至涅槃
由見止息下。釋復以此爲因文。是明
一持齊因也 止息貪求者。上云不生馳
求勞苦是 内獲利樂者。上云爾時生
分不著之心。其心歡喜而得安穩。是也。
云因者謂因由也。故疏釋云由故
欲修習此法等下。釋施與父母等文。是明
種子而生牙。牙即種子之増長。故云
也。修習此法者。指上息貪求法。即所
持齊。止自貪故還施于他。是云令得増長
謂令不貪法増長。即是牙種也。六親者。抄
云云按。今釋經父母男女親戚六親。今經
所説亦是六親一義。男女者男女子息也。親
戚即總云内外親戚也。廣韵云。禮記注。孔
曰。親指族内。戚言族外
自念下明布施功能。兼釋芽種義也 見此
因果者。因謂布施。果有三種。一無守護憂
二他人敬愛。三孝義之譽。第一總明施功
。第二通六親。六親對我云他。於第三中
孝在父母義通男女親戚
轉生歡喜下。明牙種義。謂依歡喜故善心
稍増。善心是種子心種増即牙義也
經云復以下。明第三皰種
謂欲成下。躡前起後。是明心相續義。下皆
准知。謂欲等者明種子心
修習下明牙種 善心漸増長等者。明
種子牙也
復能施與下正明皰種也。抄云。非親戚者。
所施境。六親外一切人云非親戚。是則從
狹至寛。從親及疎。施心増長相也
見此平等下。正明第三心義。上牙種中取
疎。是爲不平。今親疎等施故云平等施

爾時善萠下。明牙増爲皰也。抄云。牙莖滋
盛喩施心増廣。未生莖等喩釋所施
之境
經云復以下釋第四葉種也。上不親非
。等施與故云平等施。今於平等施中。以
惠簡擇所施福田故云惠性漸開。捨芬得
勝其義分明矣。問。於福田中劣取勝。豈
差別不平見乎。答。於親疎中而爲差別
是爲愛見。今於福田擇勝劣。是惠性開。
差別義趣大異葉梵云patra。含器量
高徳義pratra器也pra量。apra無量見三十五
佛名中
pra第一義故。即高義也ta是徳義。更撿」
謂已下躡前起後。是明皰生葉義也」
如此之人下。明簡擇相也。經器量高徳者。
前第二三心。謂於六親及非親識中。而
其徳行也。抄但對第三心寛狹者。
恐不當矣。何者於六親中。亦當高徳人
故 惠性漸開者。簡擇之心即惠性也。慈恩
傳第二八丁云。般若羯羅此云惠性謂布施
相。具足圓滿。以譬牙莖生葉而莊嚴。故云
漸開。對敷花故尚稱漸也 愚善知識
之由漸者。指第八無畏依中善友善知
。今器量高徳人。即是由漸也。下疏云。已
尊行之人今器量
高徳也
宜應親近供養。又見
戒能生善利第七受
用果也
即是漸識因果。今復聞
善知識言當叚所云善知
識。即第八心也
此大天。能與
切樂。若處誠供養所願皆滿。即能起歸依心
經云復以下釋第五敷花
謂惠性下。躡前起後也
復甄別等下。對前漸能甄擇所施之境。云
復甄也 見其利他之益者。對前自利之
利他也。此有二種。一伎樂人。二尊宿。
此二境皆利他之人故。云見利他之益也 
伎樂者。此梵應rata唐梵rata亦悦義也。
下釋舞心云。如世人支分散動説爲舞。神
變亦爾。現種種未曾有事。令前人心淨悦
金界舞尊種子k@r@trata相近。又
上云vik@rnita舞義神通義
尊宿下釋尊宿 耆舊約年老 見聞
轉識 學謂學習 行即徳行也 高尚者。
易蠱上九云。上九不王侯。高尚其事。王
弼注云。最處事上。而不於位。不
。高尚其事者也。朱注云。上九居蠱之終
無係一無應字於下。處事之外。無事之
。以剛明之才援而處無事之地。是
賢人君子。不於時。而高潔自守。不
世務者。故云不事王侯高尚其事。古之人有
之者。伊尹太公望之始。曾子子思之徒是
也。今云。尚與上同。左傳第十八。王日尚矣
注尚上也惠琳音。尚年巿讓反。蒼頡訓詁云。
尚上也。猶如盛年者也。孟子盡心下云。尚
注尚高
上也
 遵利者。十四義釋作導者爲好矣。十
本同今。遵租毘反。循也。行也。習也。恐非

亦令我施時等下。釋敷花名。抄云。經名
。疏云花種。是則以第五心。或屬因或屬
果。二義之意也今云。經以闕故。疏加而
釋。何爲二義。以理推之。第六云成果。敷花
是因必矣。又如上辨。敷花者約心蓮華。梵
干栗太。干栗太有歡喜義。具如第十二
卷釋今倍歡喜爲敷花者。亦淺略存此義
也。心信歡喜者。顯敷花莊嚴相也
經云下。釋第六成果也。按敷花與南方増
益義相應。故云歡喜。歡喜即増益義也。成
果是西方義。故云親愛。親愛即敬愛義也」
謂所習下前起後。謂能施所施之相與
前不異。但歡喜心上。重發親愛心。是
花轉成果義也
又由前下又解也。上約歡喜親愛二。是約
因果二徳。謂前聞法爲因。今離欲等爲果也。
謂於第五心。以歡喜心尊宿故。得
法利。聞法利者。三綱五常五戒十善等。是
人中所因也。依此起離欲等果。
故次明成果離欲等。是尚人中之果也。
 知彼内壞等者。依聞法故能知師徳。知
師徳故。樂欲依彼出離欲等。是以親附而
養之也。欲謂欲情。等者等取瞋等也 
望初種子等者。抄云。最初種子是布施萠
地。今此成果論施得益。故云爾也。以上六
心是人間勝報故。大師以之爲第二住心
第七以上心第三住心也。愚按。大師
立十住心故。開爲人天二心。今疏主順
世八心總爲第一無畏。只是人中果也。具如
第三卷釋
第七受用復次祕密主下。釋第七受用果也 
謂已能等者。明前後心續生相也。齊謂第一
心。施即第二至第六也。見其利益者。總通
第一至第六心也。別於第六心離欲等
故。即知三業不善皆是衰惱因縁也。即知三
業下。正明第七心也。三業不善即十惡業。
護戒是十善也。生天之果必依十善因而得
故。云我當捨之等
由護戒下。明護戒益也。此有二種。初明
世益。賢善命終下明當來益也。抄云。律中
戒而死名賢善命終。即此意也。快云。賢
善命終者律中護戒人死云賢善死。或一義。
増廣賢善。大般若等説増廣賢善今云。後
義爲穩。句逗最好矣
譬如種果下。釋受用種子義 種果已成者。
第六心。種子轉成果故云種果也 受用
其實者。正明第七心也。前已成果。今正受
用前果。前果即是後心之種子故。云受用種
也。是約第七心當位釋也。抄云二解
今不取也。又云下。約果復爲種義。兼明
種成多果也。十四本作又如。今疏云字恐
寫誤一種子者喩受用果心。果復成種故云
一種子也 百千果等者。喩第八無畏
已後數多心也。是一一果實者 從順世
八心而生違世八心。乃至初地十地。一
一八心果復成種。展轉無窮。故云不可勝

今此下合法也 受用果心者。合一種子也」
復成後心下。合成百千果。乃至展轉無窮義

經云祕密主下。釋第八心也。經云此心者。
第六七二心。是前二種果心云此心。下疏
釋分明也 生死流轉者。正明第八心。順世
八心皆是生死流轉中之因果也。然獨於
畏依中生死流轉者。生死是恐怖義。怖
畏梵云bhayabha是二十五有。ya即人天等諸
乘也。二十五有生死流轉。是怖畏義。故今對
無畏依生死流轉。此無畏依於生死中
無畏。故下經云愚童異生生死流轉無畏
依等也。又下疏釋六無畏中云。梵云阿濕
縛婆。正證云蘇息云云此等諸天離惡趣畏
而善趣極。故云無畏。即蘇息處。是歸依處故
依。或所依在能歸。歸依此無畏諸天故。
總云無畏依。雖是無畏依。尚在生死中。故
下經云生死流轉中無畏依也。重譽有
。後義爲好。是指人中生死流轉。然抄
云云恐不當。何者。三界諸天是所歸體。無
畏依是能歸心。指能歸心生死流轉。明。
人中而云也
經云於善友等者。謂依前供養尊行人及護
戒力故。今聞善友示歸依處也。抄解第七・
八二心異其二解。彼以爲第七心生天言
直爲生天果者恐不可。第七心明戒是生
天之因。故疏釋云。賢善命終而得生天。是
護戒力當來生天。非第七心直云
天果也。若爾第八心明歸依諸天。有何相
耶。今解云。第七護戒明生天之因。第
八心明其歸依所。譬如佛弟子自護佛戒
亦能歸依佛菩薩。以此爲二心異
已知下。釋經以此心等文。是明前後心續
前起後也 已知尊行等者。第六心
也 又見持戒等者第七心也。又見持戒等
者。謂知持戒因而得生天果故。云生善
。善利即生天果也。對前愚童違理心
無因果。今知因果。然非内法因果。故云
漸識
今復下。正釋第八心。是當經生死流轉已下
也。是明善友示歸依處而起歸依心
是名爲無畏依也 此大天者。抄云。經此是
天大天等云云自在梵天那羅延等。是上界主
故名大天。黒天日月龍尊等。是下界類故名
天。今且擧勝爲論也 雖未聞佛法等。抄
二解。後解爲好。謂是世間八心故。去
聞佛法也。佛法者指次違世心也。抄又以
二義前心。今云文有三義。一因
。得此善報者知因果也。二又漸下求
依所也。三復聞佛法下明佛法。謂未
佛法聞。則必信。智既勝故。以三義故爲世
間最上心也。問曰下。擧前後異問答決擇。
具如抄辨。以要言之。約因果知不知。明
前後異。前是因果撥無心故。云前是不識因
果之心。今知世間因果故。云彼行因
冀成勝果。是爲世間最上心效或作傚。
或作放。皆通。韵會效韵。效後教切。増韵勉
也。又授也。又見傚字注。傚字下云。傚説文
本作效。今文作傚。廣韵學也。増韵傚也詩
君子是則是傚也。又民胥傚也。左傳引詩民
胥效矣。亦舊作效。漢彭越傳。仰可
莊子在宥篇今則民之放也。疏云。使爲物放
効也云云
商羯羅等下。釋諸天名義也。經自在天等
者。既出上故。疏略不之。是正明三兄弟
也。具如上辨 商佉羅者第五二十七云。并
商羯羅天。是摩醯首羅。於一世界中
大勢力。非三千界生第四云。商佉羅是
骨鎖天也。因明疏第一云。商羯羅者。此云
骨鎖。外道有云。成劫之始。大自在天人間
化導二十四相。匡利既畢。自在歸天。事者顧
戀遂立其像。像其苦行。悴疲飢羸。骨節相
連形状如鎖。故標此像骨鎖天。劫初雖
千名。時減猶存十號。此骨鎖天即一名
因明疏。骨鎖天者第四禪大自在天之
變作也。劫初爲人間故。現苦行相。是大
自在天。二十四相之隨一也。此身化須彌
。故第五云三千界主也。然又云商佉
羅天。是摩醯首羅者。即指第四禪天。是歸
其木摩醯首羅也。然古抄云初禪天
恐不當矣。初禪梵王者。第五卷所云四面梵
天是也。此義具如第五卷記辨之。黒天者
嚕捺羅。此云暴惡惡者黒義。如白月黒月
白法黒法等是也。恐以此義故云黒天。祕
藏記云伊舍那天黒青色面上三目第十
云。次嚕捺羅亦佛化身是摩醯首羅之化
身。亦名伊舍那入大乘論云。摩醯首羅天
二種。一毘遮舍摩醯首羅是第四禪王二
伊舍那摩醯首羅是第六天王倶舍第七七右
云。依彼頌言誠爲善説。由險利能燒。可畏
恒逼害。樂食血肉髓。故名魯捺羅。光記七
十三云。依彼外道所説頌言。我亦信爲善説
論主調弄外道也。外道説此頌意。自在天
化衆生種種變現。應嶮利等即現
嶮利等身而度之。能爲險利惡事名嶮。割
裁衆生利。能燒衆生能燒。現可畏身
恒以苦具害有情。名恒逼害。或時樂食
血肉髓。故名嚕達羅。此云暴惡。大自在天
異名。大自在天總有千名。今現行世。唯有
六十。魯達羅即一名也。又解。塗灰外道上具
引之
種種教化。説此頌化身天此等釋
嚕達羅即欲界頂第六天也。然第十云摩醯
首羅之化身也者。摩醯首羅所云第四禪天。
是報身也。嚕達羅即化身也。故云摩醯首羅
之化身也 自在天眷屬者。第五卷明商羯
次云。下文更有嚕捺羅。即是商佉羅忿怒
商佉羅是第四禪化作。嚕捺羅亦商佉羅
忿怒身。故云眷屬也。問。仁王青龍疏引
藏説云。大黒天神大自在變化也。與今黒
同異云何。答。彼是塚間神故非第六天
恐是第六天變化故。云大自在變化也 經
次自在天者。抄云。經異本自在天子云云
證本愚按。本方流行本及明藏經皆
自在天。高麗藏本作自在子天。恐麗本爲
正。此是欲界頂摩醯首羅之子。所謂鳩摩
此云童子天。亦云塞健那是也。第五卷商佉
羅次云。又置塞健那天。即是童子天也。第十
十一云。倶摩羅作鑠底印大自在
之子
廣大軌
中云。塞健翻童子。六首乘孔雀智度第二
二十五云。如鴆摩羅天秦云童子。是天擎鶏
鈴。捉赤幡孔雀。皆是諸天大將
定羂索第四十一云。大自在天印眞言中有
捺羅語。次大自在見印眞言中有鑠訖底
。明今大自在子即嚕捺羅天之子也 經日
天月天者。皆如第五卷釋 龍尊是諸大龍
者。經云龍尊等。疏釋等字諸也。第十釋
嚩嚕拏龍王眞言云。諸龍王同用此眞言
又釋諸龍眞言云。前是龍王。此是一切諸
龍。是通用也經云龍尊。恐是龍王等字等
取諸龍。疏總云諸大龍也 倶吠羅者。演奧
第十六本六云。住心品云。倶吠羅毘沙門已上
菩提場經義釋智證第二云。倶尾羅天者。○
是毘沙門天也。故義釋云倶吠離也
二合位。在毘沙門方。頂骨印下畫像品云。
各依方而畫護世四王。東方畫持國天王
○北方倶尾羅天。○更莫已上不空所
譯菩提場經第一。明同聞衆中倶尾羅。菩
提流支所譯一字佛頂經。作多聞天王。又不
空本倶尾羅成就者。流支本作成就多聞天
王呪仙新舊兩本檢挍。倶尾羅與多聞是一
體也。可知。倶吠羅即毘沙門也文已
詳。然智證引義釋云。倶吠離也在毘沙
門方者。非是毘沙門此遮悶拏之夫。祕密
曼荼羅品七母次云。嬌吠離耶后用劫跋
羅印此后者謂遮荼也。夫婁同用髑婁
。又所傳圖列閻魔眷屬中云。遮悶拏嬌
吠利明。是遮荼夫。非毘沙門。其聲勢
相近故爲此誤又宋僧傳第三十五又天
王梵云拘均羅。胡云毘沙門愚按。毘沙
門非胡語
更撿孔雀經中云。矩吠羅長子名曰珊逝耶
此等文。倶吠羅即毘沙門。今雙出二名
者。恐是與不空羂索所説倶廢羅天同。是即
十二神將中之金毘羅或作
尾羅
今具引文。不
空羂索經十七十七出四天王及倶廢羅天
又菩提場莊嚴經云。倶吠羅天四大天大吉
祥天等。又文殊莊嚴經上云。復有四天王
乃至百千夜刃眷屬倶。所謂金毘羅大藥
叉阿吒嚩倶大將等云云倶廢羅倶吠羅金毘
羅等皆是轉聲之異耳。經釋迦者帝釋也。具
釋迦提婆因陀羅。此云能天帝。第十十六
云。釋提桓因釋迦羅二合即字名也釋迦是百
福徳義。以因中曾百度修福。所謂一百遍
大無遮會。普施衆生故。得此勝生
初釋字種子。因以爲名也。是止息義。
息諸障。障既息已。増益其福。迦羅是増進
也。又奢即奢摩他。常以深言益諸天
故心爲眞言。亦佛化生也 經毘樓博叉。是
廣目天也。經音十九云。毘留博叉。或名毘樓
博叉或名鼻溜波阿叉。此云雜語。或云
。主龍及富單那 經毘首羯磨天。第十
十八云。造立世界主謂五大天。世外道謂造
立世界主。亦是毘首羯磨。我亦生一切心。心
主故得名也最勝疏第五末云。妙辨才毘
摩天女。毘者此云種種。磨此云業。此則舊
毘首羯磨天也 經閻摩閻摩后。經音第
二十二云。焔摩移瞻切。或作焔摩。聲之轉也。
舊云閻羅天。又云閻摩羅。此云嚩。或言
。謂苦樂並受故云雙也。即鬼宮總司也。又
夜魔盧迦。亦作閻摩羅社。閻摩此云雙。
羅社此云王。兄及妹皆作地獄王。兄治
。妹理女事。故曰雙王第十十六云。次死
王眞言。此是閻羅明王也云云十六十一云。南
方閻摩王當風壇。壇中畫但荼印。王右
邊畫死后。以鈴爲印。若畫形即持之。左邊
黒暗后。以幢爲印。此幢也。梵云計都。亦
旗也又第十云。次黒夜神眞言。此即閻羅侍
后也 梵天后者。第十六十一云。大梵天明妃。
蓮印。謂未開蓮也。第十四云。次以
猶如蓮華。梵天后印也。梵天無欲。
反如人等身。云何言后耶。此是梵王明妃印
相。義云妃也義釋十四三云。梵王明妃是三
昧義。印故義云妃也第九十四云。阿遮梨
言。明是大惠光明義。妃者梵云囉逝。即是王
字作女聲呼。故傳度者義説爲妃。是三昧
 然佛法中等者。大小乘法相皆爾。然
下經有梵天后印等者。但是表三昧義耳 
經火天者。第五卷二十五委釋。往見 經迦
樓羅子天者金翅鳥王。有文殊師利根本大
教王金翅鳥經經見琳音五十二云。翅施豉
反。説文鳥翼也。從羽支聲。或從氏作翅。經
金翅鳥者。或名大嗉鳥。梵語云迦婁羅
或掲路荼。或號龍怨。皆因形因事立名也。
八部鬼神中是其一部也。有大神力常食
。龍具四生。卵胎濕化。此鳥亦爾。其中有
差等四生龍及趐具如
法花玄賛第二
最勝疏第一五二云。此
妙趐。下隨舊譯亦云金趐。力勢如
。或有勢力能怖香衆 玄樞第三云。此云
金趐鳥。法花疏云。以其翅頭有金故以爲
名。海龍王經翻爲鳳凰。經云。兩翅相去三
百三十六萬里。閻浮樹上容其一足 經
在后。十六十一云。大自在子之后。作鑠底
。此鑠底也 波頭摩。有人云。波頭摩正云
鉢特忙。此曰赤蓮也。其花莖有刺也花嚴
音義
故是赤蓮花龍也。請雨經上出芬陀利龍王
是白蓮華也。法華序品説優鉢羅龍王。孔雀
經中説青蓮華龍王。此二梵漢之異其體維
同。未餘經説鉢豉摩龍愚按。第十五
云。鉢豉摩復有二種。一者赤色。即此間赤蓮
華也。二者白色今此間有白蓮華也。非芬陀
。又第十云。白處尊眞言鉢頭摩二合白
蓮也
又第
二十七鉢頭摩是紅蓮華鉢頭摩雖
三色。今恐是赤蓮華龍也 徳叉迦
者。華嚴音云。徳叉迦此云能害於所害也。
謂徳叉是所害聲。迦是能害聲。言此龍瞋時
嘘視人畜。皆致命終。舊云多舌龍者。由
故名多舌。非是口中有多舌也 和修
吉。有人云。妙疏曰。和修吉此云多頭。亦云
寶稱。新曰嚩素吉闍那耶舍及不
空譯請雨經
閻那崛多云
婆修羈。那連提黎那舍云婆修吉。而vasu
寶。k@rte是稱故。寶稱之翻是正譯耶琳法
華音云。和修吉。筏蘇枳。此云九頭商佉。有
人云。不空請雨經上亦云此名。闍那耶舍
及那連提黎耶舍兩本云海貝孔雀經中
十八云。商佉龍王。第十六無量音佛頂以
商佉也。應音二十二云。商佉舊言
霜佉。或云傷佉。亦作&T059190;。又作儴佉。皆梵
音輕重。聲之訛轉也。此云貝。或云珂。異名
耳。羯句摘釼者。孔雀經上云。羯句吒迦
音二十六云。迦羅鳩駄名也。此云黒領。迦
旃姓也云云此梵名。聲勢相近。更撿。倶里釼
龍者。孔雀經上云&MT01391;迦龍。立印軌二十四云。
又法壁畫釼。以倶哩迦龍。纒交於釼上。加
持一千遍云云圓教決祕要義云。次説矩里迦
唐云作尊勅龍王像法。其形如蛇。作雷電之勢
 摩訶泮尼等。有人云。不空睛雨經上云。大
撥拏龍王。闍那耶舍本云摩訶頻拏。未
。○阿地adhi持也。deva天也。神也。翻曰
持天○薩陀。陀羅集經五。sadha駄曰軟心
 難陀等者。等拔難陀也。第六十七云。廂曲
中置二龍王兄弟。難陀在南。拔難陀在
第五二十八云。第二廂曲中。置二龍王。右曰
。左曰跋難陀。首上皆有七龍。右手持刀。
左持羂索。乘雲而住。第十十七云。守門二龍
王眞言。難徒拔難陀㡼。秡字聲勢。有鳥波
。鄔是越也。自越諸法生死流轉。住於最
勝處。以此護持世間故。以爲名也義釋第
四十云。二龍眞言難奴nand@a歡喜之義。跋字
上轉聲云鄔跋。是近義。亞義也。upana
nda鄔波難陀即第二龍名也。如大龍王普雨
世間一切衆生利益。自觀勢力而生歡喜
即是如來喜法門也。云二龍力。一是惠刀。次
小者是三昧力。復次初是佛地力。次小者是
近佛地力。初是究竟力。次小者是發心力。以
祕藏中初心勢力不後心。然亦小者有
差別故。云次五第六云。路係多是赤
色。乃至訖勞是白色。皆是一類龍王各依
之。若加鄔波字者。其色稍淺稍淺者
即次小

最勝王經云。難陀小難陀此等文意拔
鄔波轉聲之異。又近義亜義皆次小之謂
也。又智度第十六云。一名難陀。二名㕹難
。秦言喜大喜愚按。鳥波有最上最勝
及殊勝義。智度云大喜即此義也。是梵語相
反義也。又法華義疏第二十五云。難陀此云
。跋難陀此云賢歡喜。又文句二之二二十五
云。難陀名歡喜。跋名善。兄弟常護竭提
雨降以時國無飢年。瓶沙王年爲一會。百
姓聞皆歡喜。從此得次云賢及善者。
智度大義其意近矣。恐是譯語之異耳。又
不空羂索十七二十二云。難陀龍王。跋難陀龍
王。優婆難陀龍王云云此文異説更尋 天仙
者。所云迦葉瞿曇等五通仙也。第十六十一
火天印等中云。其印加前。五通仙人説
四圍陀印是也。此是梵行者祕記。若誦圍陀
者。見此手印是何論何部等也。瞿曇仙。
末建拏。竭伽仙。嚩私仙。&T070162;竭羅私第四
云。或有習世間五通仙法。聞佛祕藏
中具有迦葉瞿曇大仙等種種眞言。能令
得不思議神通。乃至如毘盧遮那住壽長遠
彼便踴躍志求得正法云云 大圍陀論師
者。受持圍陀者也。玄應音第十九十二云。毘
vidha或云韋陀。皆訛也。應鞞陀vedha
此云分也。亦云知也。四名者。一名阿由。此
命。謂醫方諸事。二名夜殊謂祭祀也。三
娑磨。此云等。謂國儀卜相音樂戰法諸
事。四名阿闥婆拏。謂呪術也。此四是梵天所
説。若是梵種。年滿七歳師學之 學成
即作國師。爲人主最勝疏第五本六
云。四明法。即四薜陀論。舊云韋陀或毘迦羅
。皆訛謬也。一頡力薜陀。此云壽明。釋
長短事。二耶持薜陀。此云祠祀明。釋祀祠
之事。三娑磨薜陀。此云平明。平是非事。四
阿達薜陀。此云術明。釋伎術事 開示出欲
等者。謂出離欲界色界之行也。第十八
十八四圍陀宗畢云。然一一尋窮經宗。但
梵天而無出世之道
於彼部類下。明外道所歸世間三寶
彼聞下。釋經彼如是等文。是明第八無
畏依體也 世間三寶者。釋無畏義。歡喜
歸依等者。釋依義
是第八下。釋經祕密主是名等文。是結無畏
依名也。謂以世間三寶。而歸依故。離
途恐怖常生人天。此三寶是凡夫人所歸依
處故。云外道異生生死流轉無畏依也。演
云云恐不當矣
經云祕密主下。於第八心中。而開殊勝決定
二心。總爲十心。是初明第九殊勝心
謂即下。釋復次殊勝行五字。是示第八
心中出殊勝心。此殊勝心亦有二。先殊
勝住。次求解脱惠生也
既聞下。釋經隨彼所説中五字也。聞如上所
説者。指上所明第八心經。所謂自在天梵
乃至大圍陀論師。各各應善供養。等文也。
世間薄伽梵音。自在天梵天等也。抄解此中
爲廣略二釋者恐不可。又經隨彼所説。與
疏如上所説意別者不可也 後遂生心
等者。釋經殊勝住三字也。後字十四本作
復善矣。於中初生簡擇心。是殊勝住之由
漸也 由前善根力等者。第七心中護戒力也。
或可。總指前施等及護戒也 隨彼所説法
中者。抄云世間三寶中法寶者。恐不當矣。
今云。總指前所謂善友所示世間三寶也 
得殊勝住者。殊勝謂所歸法體。即世間三寶
也。住謂能歸心。於前三寶中。擇殊勝者
依安住也。依殊勝境故。次生殊勝惠。云
解脱智生也。解脱者所謂空法也。此
智心名殊勝心。得殊勝住者。是第九中住心。
求解脱惠生者。即出心也
然以未知下。釋常無常空。是殊勝心也。演密
解好。抄解不當。謂得殊勝住。有解脱
者。於世間心中殊勝心。第九心名
勝是縱也。然未縁起法等故。從内觀
之。彼家殊勝尚是名斷常見。是奪也 所有
觀空智惠者。彼能觀智也。第七三丁云。經云。
祕密主世間因果及業若生若滅。繋屬他主
空三昧生。是名世間三昧道者。謂一切世
間三昧。以要言之。至於究竟之處。皆滅
因果及從因辨果時所有作業。謂此三事若
生若滅。皆繋屬他。他謂神我也。所以然者。
若行人不正因縁義。而修證諸禪。必當
著自心以爲内我。彼見世間萬法因
而有。則謂神我。設令不内我
外我。即是自在梵天等也。若深求此中至
。自然撥除因業。唯我性獨存。乃至無
法入心。而證空定最是世間究竟之理。是故
三有還墮三塗。雖禪定中
種世間勝智。具五神通。硏其宗趣。終歸
。故以是一印取一切世間三昧道
離斷常者。正釋常無常空義。常謂常見。無
常即斷見。是以彼所觀空不二見故。云
常無常空。以要言之。此空定不正因縁
故繋屬他主斷常。故云常無常空也。
智度十八曰問曰。汝言外道觀空。觀空則
一切法。云何言一切法故。無
實智惠。答曰。外道雖空。而取空相。雖
諸法空而不自知我空。愛著觀空智惠
但隨順如是下。釋經隨順如是説句。此文重
第八無畏依心。與上經隨順所説中義
也。問曰。何再指無畏依心耶。答爲後二
心於無畏依中而開出故。疏釋云此中後
二種也。此中者。指第八無畏依中也。
此含二心。一殊勝心。二決定心。其能求心
名爲殊勝。其已證心名決定
離分下。明開爲十心也。抄云。第十決定
心。經現文有説文乎。乃至謂殊勝心成就。
安住不動名決定心也。仍經現文無別説
愚按。經云解脱。又云常無常空。解
脱即彼家涅槃。求解脱心名爲殊勝。常無
常空者。即是空法故。疏釋云。已於空法
證名決定心。故知經現文有決定心也」
世尊欲對明下。釋祕密主已下文。先明文來
也。凡出世間有其三種。今且約初對明
初劫二乘觀空智惠
次説下。略牒經也。此中初明外道不知。不
知即二邊二見也。前引智度第十八七丁
此中同也。意明空相故非空。不
我空故非非空也。取空相是斷見。不
我空即常見也。故云非了知斷常也」
雖作非有非無下。遣伏難也。難云。外道既
非有非無平等觀。云何言空非空
。遣中有縱奪。雖作下初縱也。然亦下奪
也 非有非無平等觀者。智度第十五十一云。
問曰佛法常空相中。非有非無空。以除有空。
空遮無。是爲非有非無。何以言愚癡論。答
曰。佛法實相不受不著。汝非有非無受著。故
是癡論。若言非有非無。則可説可破。是心
生處。是鬪諍處。佛法則不然。雖因縁故説
非有非無。不著。生著則不破不
云云 不能雙離是見者。意明。彼以分別
非有非無故。非有是空見。非無即常
見。墮此二見故云也 由彼未解等者明
以離是見之所以
然佛法中下。先擧出世間觀空智惠。對明彼
分別無分別也。初明外道二見。因縁有
者假有。假有故反彼無見也。自性空者拆法
空。拆法空故知唯蘊無我。反彼有見也。第
三釋無我無畏云。謂觀唯蘊無我時。於
界入中。種種分拆推求我不可得。得此自
色像者。譬如因樹則樹影現。若無樹者影
由何生。今五蘊尚從縁生都無自性。何況
此積集中有我耶
若離有無下。明斷常也 若不達如是下。
彼分別等二句也。意明不是自性
空義。雖非有非無有無。離相絶言
皆彼謂
情也
還著非有非無。所以者何。以分別想
此無分別心非有
非無
故。分別心者我也。彼
所觀本自繋屬他主。故云分別想也 猶如
長似等者。具如上辨 不受一切法者。喩
非有非無觀。而受是見者喩分別想
無分別心
夫眞空下。結上意也。意明。眞空本自離
分別故。以無分別智之。如函蓋相稱。然
外道以分別想無分別心。猶如水火不
相容。云何分別空
不解空義下。釋不知諸空等文。經諸空
者諸是助字。故疏省而不存也。上云以分別
想。作無分別心。是云空義也 雖復
一心等者。上云解脱惠生。是不眞空
而求解脱故。雖一心精進眞涅槃
也。何者。不因縁實義故。妄計非相非非
。而爲涅槃故。云非彼能知涅槃也。智度
十八八丁云。汝等受著智慧故。不涅槃
譬如尺蠖屈安後足。然後進前足。所縁盡
無。後進處而還。外道依止初禪下地欲
乃至依非有想非無想處無所有處。上無
後依。則不非有想非無想處。以
依處懼失我。畏無所得中
是故下。釋經最後句。如文可
由彼初種子下。上來消經文了。自下述
餘義。廣明内外八心相也。此中分二。初明
外入内。次復次行者下。正明内教八心
初中有三。初此下明外第十心而入内。
二又如行者下。明第八心而入。三復置
此事下。明第一種子心而入。至文當
 彼初種子者。第一種子心也 從此以後
等者。依次齊施義。此有二義。一指上種子
從此。二指第二心已下也。齊施者。齊
謂持齊。即第一種子心。或可。於六齊日施與
故云齊施此義第二心已後
都云齊施
施者即從第二
第六文中皆
施義
漸増言中。含第七受用果。果
是種之増長也 即是淨心等者。明第八心
上云。又漸信解甄別勝由。後聞佛法殊妙
必能歸依信受。故爲世間最上心最上
心者。即淨心漸萠動也。由此熏習者。總指
八心。謂由此八心熏習。於第八心中。生
歸依處及求解脱二心也 若不遇等者。
退失相。斷常空者。今第十決定心也。上
觀空智惠不斷常。是也。退入邪見者。
撥無見也。上疏問答決擇前違理心云。
因果故爲邪見。今此順理八心稍知
修因感果之理。然非是正因縁之法故。不
善縁退入邪見也。善縁者。謂遇佛法
善知識
然其八心下。演密取釋本。作八正者非也。
智證本。其八二字作眞一字。當于上句
也。是遣伏疑云云若退入邪見則八
心種子皆當敗亡耶。遣云其八心一一功徳
種子熏在藏識。終不敗亡也 若聞佛法
等者。上明佛法退入邪見。此下明
則進入正道也。是明第十心而入
。此義至下當悉耳
若是未生下。亦遣伏疑也。疑云。若爾是違
理心。若遇善縁則當正道耶。遣意云。無
機之人不識種。故更無發起之理。譬如
種子則無果生也。故云終不能信解也。
無機人者。前所謂撥無内外因果外道違理
心也
又如行者下。第二明第八心而入佛法
也。其第八心於世三寶而歸依故。若於
眞三寶則能信受。内外雖異三寶
名等故。下二本
十二右
云。復次行者歸依三寶。隨
順如來律儀。於一日中八齊法。由聖戒
防護故。寂靜安等。以安樂故則信賢聖
所行數數修習。是名初種子 是明
八心内種子心
復置是事下。第三明外種子心而入
也。如文可知 勝上心者。前釋外持齊。云
爾時即生少分不著之心。其心歡喜而得
。對彼云勝上。謂期涅槃勝上果。受八齊
故云也。抄約金受行相解者。恐不

若無機之人下。重擧無機之人八心功
也 聞如是八齊等者。内八齊戒尚是在
家所持之戒。故云少分安靜。上云。現世安樂
大名稱。命終生天。後得涅槃是也
問曰下。問意云。上明外入内中。具八心
種子者發起入内。不種子無機之人不
信受。既知内八心以外八心種子爲因。
今此世間八心最初種子心以何爲因耶
答曰下。略答也
如劫初下。具述答意也。倶舎論第十二
云。劫初時人皆如色界。故契經説。劫初
時人有色意成。肢體圓滿諸根無缺。形色端
嚴集帶光明空自在。飮食喜樂長壽久
住。有是類地味漸生光云。地中出
猶如融餳
其味甘美。
其香欝馥。時有人熏性耽味嗅香愛。取
嘗便食。餘人隨學競取食之。爾時各初受
段食。故資段食身漸堅重。光明隱沒。黒闇便
生。日月衆星從茲出現。由漸耽味地味便
隱。從斯復有地皮餅生光云。地味
漸乾成
競耽食
之。地餅復隱爾時。復有林藤光云。此藤成
林故名林藤
。競耽食故林藤復隱。有耕種香稻自
。衆共取之以充所食此食鹿故殘穢在
身。爲蠲除便生二道光云。食林藤
前身無辨穢
斯遂有男女根生。由二根殊形相亦異。宿
習力故便相瞻視。因此遂生非理作意。欲貪
鬼魅惑亂身心失心猖狂行非梵行。人中欲
鬼初發此時云云十住心論第二云。天地本
起經云。劫初之時人食地肥。有一衆生
五日之食。因制盜戒。以地肥而生
欲因制淫戒。以淫欲故共相欺奪。因制
。以求欲故妄語諂曲。因制不妄語戒
飮酒故昏亂行非。因制酒戒。討尋五戒
之興其來久矣。萠於天地之始。形於萬物之
仁義慚愧等者。抄引十住心論畢云。
慚愧内教取云云外典豈不慚愧乎。論
語云。人無愧者近乎禽獸。今此中明世間
法爾有仁義慚愧等善法也 又如小劫終
竟等者。又擧終事最初種子心法爾
所發善心爲因也 小劫*終竟者。古來有
二解。一&MT02506;師云。終竟者二十住劫竟。大三
災將至之時分也。此解依智度三十八十四
論云。劫有二種。一爲大劫。二爲小劫。大劫
者如上譬喩上明
石二喩
劫欲盡時已下明
小劫
衆生自
然心樂遠離。樂遠離故除五蓋入初禪。是
人離生喜樂。從是起已擧聲大唱言。諸衆生
甚可惡者。是五欲。第一安隱者是初禪。衆生
是唱已。一切衆生心皆自然遠離五欲
於初禪自然滅覺觀。入第二禪亦如
唱。或離二禪三禪亦如是。三惡道衆生自
然得善心。命終皆生人中。若重罪者生
方地獄。如泥梨品中説。是時三千大千世界
一衆生在者。爾時二日出。乃至七日出。三
千大千世界地盡皆燒盡。如十八空中廣説
劫生滅相問。此論文倶舍第十二所明。
成住壞空中壞劫文全同也。倶舍云。成住壞
空各二十中劫。論十二五丁云。如是所説成
住壞空各二十中積成八十此八丁
大劫量既云中劫今何云小劫。答。是大
小乘之異。何必以彼難此乎。又光記十二
六丁云。又立世經説。初從地獄乃至
梵輔。經十小劫衆生世間界壞。然梵王未
上生云云此文與倶舍少異。壞劫云
。以足一證也。二&MT00242;師云。是減劫中小
三災時事也。少三災奧畢後。其中衆生更起
善心。即脱惡道人天二趣故云也。此義
樓炭經及立世毘曇論云云此師依智度
有人説。上所引論次文云。復有人言。四大中
三大有動作故。有三種劫。或時火劫起
三千大千世界乃至初禪四處。或時水劫
起漂壞三千大千世界。乃至二禪八處。或時
風劫起缺壞三千大千世界乃至三禪十二
住處。是名大劫。小劫亦三種。外三大發世界
滅。内三毒發故衆生滅。所謂飢餓刀兵疾病。
按樓炭經第五有三小劫品文云。刀釼
穀貴疾病
然無
衆生起善心等事甚廣往撿矣 自心實
相等者。自心實相者本覺内熏本覺内熏爲
因。劫終苦患爲縁。由此因縁力自然行
善事也。起信論下本六丁云。眞如熏習義有
。云何爲二。一者自體相熏習。二者用熏
習。自體相熏習者從無始世來具無漏法
備有不思儀業境界之性。依此義恒常
熏習。以熏習力故。能令衆生厭生死苦
求涅槃。自信己身有眞如法。發心修行
云云
如最初種子等者。已上明種子發生因縁。此
中正明種子法體也 離微塵許等者。上云。
彼由節食自戒故。即覺縁務減少令我飮
食易足不馳求勞苦。爾時即生少分不著
之心。其心歡喜而得安穩。由見此利益故。
數數有習之。即是最初微識善惡因果
故名種子心此微塵許淨心者。即本有
菩提心。不生不滅心體。若約堅論。則三劫六
無畏淺深不同。若約横論。則一味平等。更
淺深之異。故云乃至世天等悉是毘盧遮
。若約曼荼羅。則從初無畏順三十
八心
第三
無我無畏第三重。次第進趣乃至入中胎
。今此種子即是中胎藏之種子也。故下云
諸佛大祕密外道不能識
雖云善種子生等者。遣伏難也。難云。既云
淨心。淨心是不生不滅。淨心若生即無常變
易之法。云何云淨心。遺云。雖是生。因縁
生故實是不生。故云不生生。故上疏一末
二十一右
云。心續生之相者。雖此心畢竟常淨猶如
空離一切相。而亦從因縁起。有心相生。猶
大海波浪非是常有亦非常無。若常有
者。不風飈止息則澄然而靜。若常無者不
風飈起鼓怒相續。當知是心從縁起故。
即是不生而生。生而不生。無相之相。相常無
相。甚深微妙難了知。諸佛祕密之印。不
妄宣説。是故凡夫二乘兩種外道。非但不
無生滅心。亦復不生滅心。故云諸佛大
祕密外道不能識。我今悉開示一心應諦聽
 以是堅固性等者。不生而生心體
也。上疏一末
十七右
云。乃至淨菩提心。其性法爾
金剛故。如是極堅固性即是不師得
無爲戒。無垢無濁不破傷 在衆生
識心者。識心即第八識也。菩提心論云。一切
有情於心質中。有一分淨性。衆行皆備。其
體極微妙皎然明白。乃至輪迴六趣亦不
易。如月十六分之一 未至自心等者。謂
初地菩提心自證心云自心實際大金剛
輪。大金剛輪者亦阿字地大之異稱。中間更
無住處等者。明心續生相。淺深雖異不
阿字門。謂一毫微善爲初。至自心實際
後。中間住心望前爲果。望後爲因。淺深不
同。唯是淨菩提心次第増長之相。更
。淨菩提心者阿字本不生體故。云不出阿
字門。即不思議縁起也。故云最上下。引
經文心續生甚深義也。心續生者。諸佛
所乘之法。諸佛所行之道故。名大乘句。此
大乘句 非兩種外道所知。故云外道不
能識。具如 法華藥草喩品等者。演
密云。疏主指此意者。欲權實之設差
別無量。覈其定恐宗終歸一實。故彼經云。
如來知是一相一味之法。所謂解脱相。離相。
滅相。究竟涅槃常寂滅相。終歸於空以況。
此中雖順世違世八心。乃至各各求
解脱。究其所歸阿字。又下疏云。乃至
三乘一一地皆具十心。迄至第十地亦具
種子芽疱葉花果等。有佛地智生。觀
竟空金剛實際。故云法華藥草喩品
意在於此彼三草二木況八心相續相
一雨所潤喩阿字門
復次行者下明内教世間八心也。於中此
下初明種子心也。抄引下初劫文順世
八心者恐不可。下云順世八心者。上經所
説外道八心也。今此所明。疏主自得經意
内教中世間八心也。學者勿迷 歸依三
寶者。是歸内三寶也。毘尼母所謂翻邪三
歸亦五戒及八戒三歸也 於一日中等者。
是近住戒。具應一日一夜。略云一日中
也。智度十三二十五云。問曰。白衣居家。唯此
五戒更有餘法耶。答曰。有一日戒。六齊日
持功徳無量。若十二月一日至十五日。受
此戒。其福最多。問曰。云何受一日戒。答曰。
一日戒法。長跪合掌應是言。我某甲
今一日一夜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如是二。
如是三歸依。我某甲歸依佛竟歸依法竟歸
依僧竟。如是二。如是三。歸依意。乃至如
佛盡壽不殺生。我某甲一日一夜不殺生亦
是。乃至如諸佛盡壽不中食。我某甲
一日一夜不中食亦如云云
爲令此善下明芽疱葉花實五心也。此善者
種子心也。今種子心増長。乃至成果也
乃至下明第七受用種子
復由親近下。明第八心也。不起異歸依者。
是歸命内三寶。而不於歸異外道三寶
也。眞實無畏依者。對世間無畏依

又於此中下。明九等二心也 此中者。謂第
八心也。於第八中出二心也 殊勝住
者第九心。是當小乘順解脱分也 求解脱
惠生者。第十心也 思惟觀察等者。釋第十
心相也。是當順決擇分。今云決定即決擇
義也。倶舍二十三云。此煗頂忍世第一法
四殊勝善根名順決擇分。依何義立決
擇名分。決謂決斷。擇謂簡擇。決斷簡擇謂
諸聖道見修無學諸聖道能斷疑故。及能
別四諦相故。分謂分段。此言怠顯所順
唯是見道一分。決擇之分故。得決擇分名此
四爲縁引決擇分見道益彼故得彼名此名。爲順決。擇分
 從此即發等者。已上明内教世間八心畢。自下明出世心也。
即是違世八心也。聲聞菩提者。涅槃二十七云。下智觀故得聲聞
菩提菩提是覺義也 初種子心者。謂見道也。下疏云。若三乘初
發道意。迄至拔業煩惱根本無明種子生十二因縁。名違世八心
此中約三劫故云發聲聞等下疏約三乘共故。云三乘初發等
文異意同。初發道意者。即見道也。抄云三賢四善根等。順世八心
共同者。不可。順世八心者。如上辨之。是外道順理心也。云何云
彼同共乎。若約六無畏之。第一無畏爲順世八心第二無
畏是三賢四善根其位不同。非同共見矣 乃至三乘等者。下
文云。或可。就見修道等諸位之。各自有八心抄引大乘
同性經云云愚按。不必依同性經三乘各各十地。今此經意
初劫與三乘共十地同故。聲縁二乘及寂然界菩薩。在初劫中。第
二劫是權教菩薩。第三劫是實教菩薩。今泛指云三乘一一地。明
劫三皆有十心
  順世違世相續圖第七(十六)云今此經違世順世
八心相續増長亦有因縁云云
世順 種子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果還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579 580 581 582 583 584 585 586 587 588 589 590 591 592 593 594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