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大日經住心品疏私記 (No. 2219_ 曇寂撰 ) in Vol. 60

[First] [Prev+100] [Prev] 482 483 484 485 486 487 488 489 490 491 492 493 494 495 496 497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餘教以心性之旨未明故。五乘殊轍。
相融會也。若更作深祕釋。如三重曼荼
羅中五位三昧。皆是毘盧遮那祕密加持。其
與相應者。皆可一生成佛。何有淺深之殊
今偈中所説。就彼等自所流轉法教。而言
又五種三昧。及三句。即十二眞言王五
大三密故。眞言王中云sarvata遍一
切處
次説
大三密。即是五種三昧三句也。又十方三世
一切諸佛。皆由此眞言王故。降魔成道
具如第十
四卷釋
 即是自身成佛也。又胎藏八字眞
言。即五大三密。與眞言王同也。又具縁品
所説。我覺本不生等。二偈八句五大
三密
一切
三昧道中成辨印。一切三昧道。即五種三昧
道。成菩提印者。即自身成佛也。五大三密。
即八葉八佛。即是一切衆生自心品。第五云。
内心妙白蓮者。此是衆生本心。妙法芬荼利
華。祕密標幟。花臺八葉。圓滿均等。如正開
敷之形。此蓮花臺是實智自然智惠。蓮花
葉是大悲方便也。正以此藏。爲大悲胎藏
曼荼羅之體其餘三重。是從此自證功徳
出。諸善知識入法界門耳上疏云。衆生
自心品。即是一切智智五大
三密
實了知。名
切智者知。如實了知自心所具八葉中
胎藏心。云自心成佛。所謂心佛顯現者。即
是也。凡五大三句。正是此經宗體。一經始
終不此也。故下釋五大喩畢云。一切智
性 如來種子。亦復如是。即用一切智門五
。自爲衆縁。能至菩提常住妙果。所謂不
可思議不生不滅之因縁也。乃至從此已後。
如來智印即定其心。廣分別説又釋三句
中云。佛已開示淨菩提心。略明三句大宗
竟即統論一部始終。無量方便。皆爲
菩薩菩提心清淨知識其心又字論名
一切處法門。第四云。有法門。名遍一切
。彼菩薩字位。住時一切所作。皆得成就
者。即此字輪法門。是遍一切處法門也。菩薩
若住此字輪法門者。始從發菩提心。乃至
成佛。於是中間。所有一切自利利他種種事
業。由此法門故。一切皆得成就。無
罣礙字輪者。五字a@a三部asava
體。即一切智智法門也。凡此經宗。由字輪
觀行。知心本不生。名如實知自心。應知。字
輪即自心成佛之教。故第十四十丁云。無上
句。即是菩提心也。此無上菩提之心。即是自
然智即一切智智也實無能授與之。但行者方
便具足。善知字輪之義。自然得之。即是授
與無上菩提也。又第七二十八云。行人一縁
於阿字。即名阿字三昧。此阿字三昧。即
是開心明道門餘一切字亦如


大日經疏私記第八

 沙門曇寂撰 
  住心品第一之餘
爾時執金剛下。依開題意。已上釋通別二
畢。已下正釋正宗分也。就中經有三句
九句問答。當段初明三句問答也。若依
證義。三句問答尚屬序分具如
抄出
又般若寺
抄。住心一品以爲序分出指心此兩説今所
取也 執金剛等者。獨擧此尊。爲對告
者。此尊主佛三密具如
上疏
夫三密者。此
經宗體。一經終始。不三密。故始終對
而説也又此等菩提心體。毘盧遮那之圓
因。因無不滿瑕。果有輪圓美。此因顯現。稱
毘盧遮那。若無妙因何得妙果是故以
因叩果。所以爲對告主也。今金剛手見
加持世界身語意三無盡莊嚴現瑞相。正發
此問。是此尊所主故。於正宗初。正發
也。抄廣辨發起影向等四衆義云云愚按。
此經菩薩金剛等。實是毘盧遮那差別智印。
普現色身之境界。何名爲影向衆。故知。不
必有四衆義也。然對金剛手。或對
無戲論等。但是法門之標記耳。不
途義而解
經於彼衆會中等者。會謂加持處。金剛乎
加持會。見現瑞之迹。周遍無際。還疑
本爲復云何。而發此問。故云彼衆會中等
也。抄云自證會者。今所之也。如來自
證下。作釋中。先明發問大意也。自證之智
者。即一切智智也。上疏云。然此自證三菩
提。出過一切心地。現覺諸法本初不生。是
處言語盡竟。心行亦寂。若離如來威神之
。則雖十地菩薩。尚非其境界。況餘生死
中人此自證境唯佛與佛乃能知之故云
不可示人。又心自證心。冷煖自知不
。故云不可示人。是以佛現瑞相。乃示
迹大衆見迹還疑其本。衆會疑心。以爲
經因縁故。是以金剛手因衆會疑心。而發
此問也。抄引第三卷十四。辨前後之異
恐不意也。愚按。前後無異。今具引
辨之。彼第三云。由具大方便故乃能説
諸佛自證三菩提。乃至雖究竟寂滅不
。而能以種種方便道。爲衆生類。如本性
信解。而演説法。即是領解一切智心無盡
莊嚴之迹夫自證者。唯自證知。非言語
及。凡有言語者。皆是加持之迹也。既云
大方便故。乃能説自證三菩提。明是
加持之迹也。故結云一切智心無盡莊嚴之
也。第六二十四云。若法依師而得。從
衆因縁生。即是戲論生滅相。非法性佛自然
之惠。若是自然之惠。則非修學可得亦不
人。如内證天甘露味假令種種方便
嘗者之。終不能解。然佛大方便
力。以無相法身種種名相。加持令諸衆
生以因果法得非因非果法。是故權實二
惠。具不思議也前云奮迅等者。擧前加
持世界瑞相之迹也。是正衆會疑心之本。謂
迹發疑。依疑發問。依問張説。依説得
悟。所云疑。是悟之津。不亦是耶 智者見
其條末等者。明加持之迹。則喩自證之
也。謂見條末無盡。則喩宗本無邊也。
密抄云。智者執金剛祕密主也。條玉云。徒
彫切。枝條小枝也。喩韵會。説文。踰告也。從
言兪聲。及其未悟。告之使曉。廣韵譬諭也。
集韵或作字彙譬也。曉也。六書正譌。俗
喩非喩當諭。音同通用也
如觀象迹下擧二喩未喩本也。象龍
自證法身。踴踐澍雨等。喩加持外迹。初
象喩轉用涅槃文。經第三會疏第三
六十四紙
云。善男
子如諸跡中。象跡爲最。此經如是。於諸經
三昧。最爲第一龍喩出智度論。論二十一
二十四云。復次佛三藏十二部經。八萬四千法
聚。見是語言多。故知智慧亦大。譬如
士清朝見大雨處。語衆人。昨夜雨龍其
力甚大。衆人言。汝何以知之。答言。我見
濕泥多。山崩樹折。殺諸鳥獸。以此故知
力爲大。佛亦如是甚深智慧雖眼見。雨
大法雨。諸大論師。及釋梵天王。皆以降伏以
是可佛智惠多此二物佛者。第
云。摩訶那伽。是如來別號。以呪不可思
議無方大用也。智度第一云。摩訶耶伽秦
大無罪。阿羅漢諸煩惱盡故。那伽云
。五千羅漢中最大故經音第三二十四云。
那伽有三義。一云龍。二云象。三云不來。孔
有經。名佛爲那伽。佛不更來生死
理智之二法。指心云定惠或表
。皆鑿説 踴踐者。踴字彙云。音勇。説文
跳也。踐踏也。履也。演密云。其所蹂踐者。蹴
踏也。龍象躘踏非驢所又云。懷山襄陵
者。本出尚書。帝曰。四岳四岳即義。和之四子。
分掌四岳之諸候。故
以稱焉。湯湯洪水。方割湯湯流貌。洪大。割害也。
言大水。方方爲
蕩蕩
山襄陵。洗浩滔蕩蕩言水奔突。有
。懷也。裏上也。包
山上陵。浩浩成
大。若
今諸大衆下。合法。是初合見外用之迹也。
如來無盡等者。上所云。三無盡莊嚴藏也 
曲成佛事者。演密云云云。如
抄引
一時普應法
界等者。上經云。一切處一切時。於有情界
説眞言道句法又第十三二十一如來
四辯。云佛以一音説法。普至一切處生之
。其所至處。各各自謂。佛同我音我説
法也
則知下明外用無礙自在也 必於一念
等者。一體速疾力三昧之外用。即佛無礙智
也。第六二十一云。經云。時佛入於一切如來
一體速疾力三昧者。謂入此三昧時。則證
知一切如來皆同一法界智體。於一念中。能
次第觀察無量世界海微塵等諸三昧門。知
是如是若干衆生。於彼彼三昧門中。應
道。知彼善知識已爲若干衆生。作
子因縁。未若干衆生種子因縁。或有
衆生。入是法門超昇成佛。入餘法
。久遠稽留。不成佛。如是等種種根性
不同。進趣方便。皆亦隨異。乃至遊戲其中
次第修習。出入超間。於一一門。各得能成
就無量衆生。故名一體速疾力三昧也 
本末因縁者。抄出二解。今取後解也。第三
二十五云。復次深祕釋者。知衆生心。即是如
實知自心。以能知自心故。即能明識他心
家有寶藏。即善鑿他寶。乃至諸根性欲。
本末因縁。心所動作戲論無不了了通達
是名深行阿闍梨也。又解。三劫六無畏。次
第淺深。云本末也。下疏二末
十六
 云。此經從
深。廣明心相。皆爲示菩提心本末因
五教章上云。十本末開合差別。如大乘
同性經云。所有聲聞辟支佛法。菩薩法。佛
法。如是一切諸法。皆流入毘盧遮那智藏
大海。此文約此本末分異。仍會末歸本。明
一乘三乘差別理今經云。隨種種趣種
種性欲。乃至或聲聞乘道。或縁覺乘道等者。
是明群機本末因縁也 照俗之權等者。正
迹推本也。照俗謂權智照物。是外用
之迹。契實即實智契知。是自證之境。依
實也 若法不然等者。是爲金剛手
之生起也。若法者。近指其契實之境界
遠指上如來自證智等文。謂其契實之境界。
機所知。既非所知故。上云不
也。演密云。法謂如來自證之智。然即如是之
詞。微謂微淺。尋謂尋求。今此意云。如來自證
甚深之智。設以神力加持。亦不人。若
。則有微淺之迹可以尋求。言
我以等者。謂我於加持之迹。雖已盡觀。縱
也。奪云。然不此如來自證之法。從
之。即正是發起疑問之意也然抄破
。讀三種文點。不漢字故。爲此僻解
耳 故執金剛手等者。謂金手。及一切衆會。
皆悉如來差別智印故。一相一味。無
。故一人發問。則是十佛刹微塵之發問也。
第六云。十佛刹微塵衆等。以一心一味。令
一人誦此法者。非人人倶時別説
即此之謂也 云何如來等者。指心第五
云。問佛有十號。何但擧三號耶。答法花序
品。擧三號。嘉祥義疏第二釋云。略擧三號
則存彼國之稱。如來爲人。應供爲斷。正遍
知爲智。人具智斷。在義略圓故乃至玄賛第
二云。多陀如義。阿伽度來義。阿羅何應義。三
正義。藐等義。又三正義。佛陀覺義。即是如來
應正等覺。十號之中初三號也此三號
者。天竺通法。具如上引瑜伽。今此中如
次。佛蓮金三部義等。應
梵本下釋三名也。tath@agata總有四義。如
次四方四智義。如來者。東方發心也。知解
者。南方開敷花義也。説義者。西方説法智
也。去義者。北方涅槃義也。又如平等義。去及
來身業也。説義語業也。知解意業也。即三
業平等義。第十八云。入大智灌頂地。得
三昧耶。合身口意平等爲一也。四智是如
來自證。三密即用也
如諸佛乘下。釋如來義。成實論十號品曰。如
來者。乘如實道。來成正覺 故曰如來
來者。如智證如之名也。tath@a如實義也。gata
道也。衆也。來也。tath@a中兼有證得義于第
七卷
即成義也 gatata知義是正覺也。故云乘如
實道來成正覺也 今佛亦如是等者。
應佛法身者。恐不爾也。此釋正
自受用成覺之相。非自性法身也。
第十九三十如來爲義云。此自證境
界出過語言道。以知自證非宣説而授
與人故得如來名此教亦
知智證如。豈非自受用成量耶。又金光
明疏云。法身如來道前無變異如。道後
顯曰來。應身如來乘如實道曰如。來成
來。化身如來者化身化人。不過時不
時曰如。八相趣果曰問依此釋
何例同耶。答乘如實道者。明諸佛道同義
諸佛道同故。云今佛亦如是也。今佛者。自
受用佛。即以此身應同於他他受用

位經
是此經教主也。又今佛者。教主加持身
也。不本地於加持。猶如化身乘如實
來成正覺。故云今佛亦如是等
一切諸佛下。釋知解義説義 一切諸佛
者明諸佛道同。准上知之。成實論前所
次文也
云。有言説。皆實不虚。如佛問阿難。如
來所言頗有一不。不也。世尊。故名如説。又
如來從得道夜泥洹夜。於其中間。皆實
破壞。故名如説。有一切種智。知
前後際。然後説故。所言皆實。又憶念堅固。
忌失。故於一切法現知已説故。皆説
實義故所言應時。故應爲説者即爲説。故
説法而爲説故。依二諦説故。分別二
。不混淆故。開遮應宜故。不見乃慢
語。唯從假名生。故於見聞覺知。所言皆
淨心無差故。於三世無爲不可説五種。明了
知已説故。以此一十五因故。名如説。能如
説故名爲如來 如法實相者。第六二十一
云。如實相智生者。心之實相即是毘盧遮那
遍一切處佛座道場。如法相解時。種子不
如實見滅無餘。是故薩婆若惠與虚空等也
 如實知者。知謂如實知自心是自受用
義。如實説者。説他受用也。自他受用其體
是一此義具如
主下辨
故今此二合釋也
  一切諸佛者。謂佛佛道同也 如法實相
者。謂tath@a義也。如者指斥之辭也 仁王
青龍云梁武帝云。如即指法。是即定詞
云云今指實相。法實相者謂眞如 是自證
法故。云法實相。不諸也。佛智如
實相。如智證如。是云法實相
知解。即自受用成覺也 知解即gata
知。第六二十二云。如實相智生者。心之
實相。即是毘盧遮那遍一切處。佛坐
法相解時。種種不如實見滅無餘。
是故薩婆若惠與虚空等也。第二十卷云。
又如佛之理自然而證知。名爲如來
是自受用相也 知已下釋如説義。知已
者。自受用身成正覺已。即以此身
十地菩薩説法。是云他受用。即他受用
説法也釋經云毘盧遮那如來名遍照。報
身佛於色界頂第四禪色究竟天等正
。爲諸菩薩四種自證自覺聖智云云
如諸法實相者。説法對他 即是俗諦。故
諸法實相。一一言説皆契實相。故云
如實相。所謂如義語也。如字亦指辭也爲
衆生説者。即gata義也。自他受用其體是
此義具如
主下辨
故今合釋也 今佛等者。明
今二身。如實知者是自受用。如實説者即
他受用也。又成實論前所引
次文也
 云有言説
皆實不虚。如佛問阿難。如來所言頗有
二不。不也。世尊故名如説。又如來從
道夜泥洹夜。於其中間皆實不
。故名如説。有一切種智。知前後際
然後説故。所言皆實。又憶念堅固無所
忘失。故於一切法。現知已説故。皆説
義。故所言應時。故應爲説者即爲説故。
所應説法。而爲説故。依一諦説故。分
別二諦。不混淆故。開遮應宜故。不
見及慢語。唯從假名故。於見聞覺知
所言心無著故。於三世無爲不可説五種
明了知已説故。以此一十五因故名
。能如説故名爲如來又楞伽經云。從
得道夜涅槃夜。不一字不説即
不可破壞義。以維摩默爲眞不二法門
者。意在此矣。又va字無言説義。又金剛
不壞義也。應知無言即不破壞。倶va字義
也。今明如法實相説者。實相不説。以
而説。是云如實相説。所謂不一字。即
此義也。不一字即不説之説。是云
實相説
一切諸佛下。釋如去義。得安樂性者。tath@a
安樂性也。gata得義也。安樂性者即如如性。
干栗馱眞實心也。心自證心云安樂性
也。第十二云。次決定心歡喜説名内心處
者。此心梵云只多。是愚知心也。
又次于栗太者。是處中心也。
二乘入道亦。
先須得決定心。此決定心即三昧也。猶
決定心故。心得悦樂。即是内心自證現法
之樂也。猶定故。即生實知見。然三乘各
定。淺深不同。今此中意言。若能證此心
處心中之心此即訶
栗太
即是如來大決定心謂三
昧也
此定故。得阿字門。入阿字門故。
即能了知眞言行之與果也。若了知彼行及
。即是授得無上大果十九云。行者
即得出世間第一之樂。壽量常住。成如來
現法之樂眞至涅槃中者gata至也。ta
th@a涅槃也。即上所云安樂性也。又第十二
十五云。行者由心淨故。非但具足妙天之
。亦得大涅槃微妙之樂安樂性者。即自
心實際。證此心時。得脱樂。即涅槃大
安樂也
今佛等下。例同諸佛也。如是即如也。
tath@a義也。gata即去也。第十九三十一云。又
諸佛所行之道。自然證處。我亦如是而
去故名如去大涅樂色。名爲深玄色
即具五色。五色即五智五大。常途名爲眞
。所云自性清淨心。證此心者。名爲如去
諸佛皆行此道而去。故云諸佛所行之道
也 釋論具含四義者。指心云。智度論第二
云。問婆伽婆正有此一名。更無餘名。答曰。
佛功能無量。名號亦無量。此名取其大者
人多識故復有異名。名多陀阿伽陀等
云何名多陀阿伽陀。如法相解。如法相説。
諸佛安隱道來。佛如是來。更不後有
。是名多陀阿伽陀同論疏第二惠影云。
多陀阿伽度此正明義合。三號。如來如去如
説等義。臨文當私云。論疏各三義。今何
四義矣。今疏中。如來如知如去如説四
義出之。論中有如説。釋中有如去。論釋合
論有四義歟。論更不後有中者。別義歟。
上已
指心
又抄云云恐倶不意也。愚按。
第二卷雖如去文。第二十一有文。疏主
泛指論文故。云具含也。第二十一十八云。
三世十方諸佛。身放大光明。遍照十方
諸黒暗。心出智惠光明。破衆生無是闇
。功徳名聞亦遍滿十方。去至涅槃。此佛
亦如是去。以是故亦名多陀阿伽度當段
疏釋。取此文也又解第二論即具四義。不
後有中者。即如去義也。何者。不後有
者。即住大涅槃。故云至涅槃中也 古譯
者。泛爾指舊譯。抄云成實者。恐不可。成
實具出四名。何但如來名耶。有部戒本者。
更撿 阿闍梨意者。如去者。如上引第十
九卷。如智證如。即自受用也。自證如故。又
法實相。爲衆生説。是爲説義。即他受用
也。即具自證化他兩義。即是二諦。此二義
曼荼羅二諦教相應。是以存此二義也。
然抄存自證説法義。故判如去本地身
今所取也 且順古題也者。意言。經云
如來應供等。是順古譯。非實義
梵本下。釋應供義 阿羅是煩惱等者。智度
第二二十云。云何名阿羅訶。阿羅名賊。訶
殺。是云殺賊婆沙九十四十三四義
中。第二復次云。復次。阿羅者。謂一切煩惱。
漢名能害。用利惠刀。害煩惱賊。令
餘。故名阿羅漢。文仁王音龍疏引此文云。
阿正云無。義翻爲殺。羅漢言無。殺煩惱
阿羅漢演密云。阿羅等者。謂羅是
塵義。塵即煩惱故訶是風輪。即降伏義。降伏
即害也。謂是應以永害煩惱賊故ha@m字者。
勇健菩提心。不動尊大摧障眞言種子。與
沙文。暗相會耳。ha@m又刀種子。故云利惠刀
法花義疏云。此約因患。就現在論也
因即煩惱也 佛以忍進等者。論云。佛以
鎧。精進爲鋼鉀。持戒爲大馬。禪定爲
。智慧爲好箭。外破魔王軍。内滅煩惱賊
是名阿羅訶
又阿名爲不下。第二釋不生義。論云。復次阿
不。羅訶名生。是名不生。佛心種子。後世
田中不生。無明糠脱故婆娑云。復次羅漢
生。阿是無義。以無生故。名阿羅漢。彼
諸界諸趣諸生死中。不復生 無明
殼皮者。演密云。離莩殼者。莩者苞中白皮。殼
即甲也演密所釋本作莩殼。准此疏文
麁皮也。皮細皮也。又下釋三句問中云。時
雨潤灑得莩殼義疏云。此約過患
未來論也
復次下釋應供義。論云。復次阿羅漢名
受供養。佛諸結使除盡。得一切智惠。故應
一切天地衆生供養。故佛名阿羅訶
沙云。問何故名阿羅漢。答應世間勝供
。故名阿羅漢。謂世無清淨命縁非
羅漢受者唯識述記第三等六三云。
阿羅漢者此云應。應者契當之義。應
。應供。故應受分段生故。若但
言應即通三義。故言如來應。不應供。若
供字唯得一義。便失二義。又云。阿羅漢
應。即殺賊應供無生三義故也今此中
殺賊不生二義別出。次釋云應受故。義不
想違
以有如是功徳下。所論二十一十八釋。具
次下引
梵本云下。釋正遍知義。智度第二二十云。云
何名三藐三佛陀。sa@mmya@hsa@mbu@h三藐名正。三
遍。佛名知。是云正遍知一切法 問曰。云
何正遍知。答曰。知苦如苦相。知集如集相
滅如滅相。知道如道相。是名三藐三佛
近代有人。辨正遍知梵名云新譯sa@mmya@h
正等sa@mbuddh@a正覺若略之合sa@m
一正字。曰正等覺。今亦就略故。合
遍正知。云正遍知。以一正字通遍與
云云愚按新譯家次sa@m字翻正。舊翻云遍。
兩釋本異。云何云一正字貫通遍與乎。
智度文明。請勿迷矣
釋論云下。引第二十一十九。述釋上論文
正遍知義也。意明。非但如來如去如説故
供養。得正遍智慧故。應受供養。何
者智慧持戒具足故。名正遍智惠論上文
多他阿伽度中。行於六度。及智慧光明。
諸黒暗義。故知。正遍知中。自具如來如
去等義。故論答有人問云。以佛得正遍智
故也。今具引論。論二十一十八云。問云。云
何是念佛。答曰。行者一心念佛。得如實智
。大慈大悲成就。是故言無錯謬。麁細多少
深淺。皆無實。皆是實故。名多陀阿伽度
亦如過去未來現在十方諸佛。於衆生中
大慈心。行六波羅蜜諸法相。來至阿
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中。此佛亦如是。是名
陀阿伽度。如三世十方諸佛身。放大光明
遍照十方。破諸黒闇。心智慧光明。破
衆生無明闇冥。功徳名聞亦遍滿十方。去至
涅槃。此佛亦如是去。以是故。亦名多陀阿
伽度。有如是功徳故。應一切諸天世人
最上供養。是故名阿羅訶。若有人。言何以
故但佛如實説如來如去故。應最上供養
佛得正遍智慧故。正名諸法不動不壞
。遍名一法二法故以悉知一切法
無餘不盡。是名三藐三佛陀。是正遍智慧。
從無因而得。亦不天得。是中依智慧
持戒具足故。得正遍智慧抄三部配釋恐
其意也。如來是空義故舊仁王觀空品。新
觀如來品也。
又如來品云。慧害當金剛部。應供大
悲福徳門故。應蓮華部。正遍知即佛部

正名諸法等者。述釋正遍知義也。是初釋
正義 不動不壞等者。謂知眞諦也。智論第
二十云復次知一切諸法實體。不壞相不
増不減云何名不壞相。心行處滅。言語道斷
過。諸法如涅槃相動。以是故名三藐三
佛陀 遍名不爲等者。次釋遍義。遍謂知
俗諦也。又論云。復次一切十方諸世間名號。
六道所攝衆生名號。衆生先世因縁。未來世
生處。一切十方衆生心相。諸結便。諸善根。諸
出要。如是等。一切諸法。悉知是名三藐三
佛陀又第十九三十一佛陀義云。謂滿
足十地。自在通達。於一一地中。皆善遍達而
自在。了知諸法同於空幻。又知衆生深
心所行各名趣向。以斷徳故。一切世間
之爲又華嚴大疏六三十三云。正遍
智者。理無偏邪之爲正。無法不照名
正遍知。即實智窮深號
然此宗中下。佛陀名覺者。佛陀舊云知。新
覺。覺謂開覺。即開敷義。今存開敷義故。
覺義也 是開敷義者。吉慶第一賛云。沒
buddho佛也微沒涎vibuddh@a@m
開敷也
佛地論第一曰。
一切智一切種智。離煩惱障及所知障
一切法一切種相。能自開覺亦能開覺一
切有情。如睡夢覺。如蓮華開。故名爲
仁王青龍疏第一二十也云。佛地論云。具一切
智一切種智。能自開覺。亦能開覺一切有情
睡夢覺。如蓮華開。故名爲佛。一切智者。
能自開智。如睡覺智。觀於空智。理智。眞
智無分別智。如所有也。總相而言。證眞之
智。一切種智者。覺有情智。如蓮華智。觀
智事智。俗智。後所得智。盡所有也。總
相而言。達俗之智。問本後二智體爲同異。
答。准此下經。由諦故二。智體唯一。了達一
眞第一義此釋本依玄賛之。攝釋第
一云。夢覺自知夢所更事。餘即不委。故喩
自覺。花開氣馥令他見聞。故喩覺他。以
二喩前二覺文義順也。故本釋善
等釋。佛地論意。蓮華開敷喩覺他智。其義
分明。今疏不爾。自覺覺他具喩開敷蓮華
夢喩。意爲大悲胎藏生義。諸有所
作唯爲此一事因縁故。自他雖異覺義是
同。故唯取蓮喩故標云此宗中。中唯義。簡
他之辭也。第十二十三云。今欲教彼衆生
盡識心之實相。開彼花臺佛之知
。知見者。如俗言心開意解。此意有理也。
心開故即入阿字門又非但爲喩。
亦具當體義。故開敷義與大悲胎藏曼荼羅
相應也。愚按bu具義有義見于薄伽
梵釋中
da
一切智也mahodaya大心見第
五卷
是證如智
也。dha字一切種智。第七二十五云。心之實相即
是一切種智。即是諸佛法界即具一切
一切種智義見。又bu離義vi離也。da
是煩惱障dha是所知障。由二智故。
二障也。一切法者da字義。一切種相者dha
字義。dha字自覺也。da字開他也。相配可知。
vidya明。buddh@a明義也。又vi無也。
vimati無惠buddh@a無明義。無明即睡
夢。又vi開義也。故云如睡夢覺。又vi開也。
ddh@a是法界。即心蓮華藏。故云如蓮華開也。
佛地論是梵釋。故一一皆vibuddh@a中所含義
也。以要言之。心蓮開敷義也。如常途教或
眞如。或云自性清淨心此經宗八瓣肉
團名爲心蓮。心蓮開敷即是大悲胎藏曼荼
羅也。是約當體名。非喩也。第十二
十一云。然此心源微妙寂絶。無名無相。不
示現。以何方便。而能得見耶。今諸佛
眞言行菩薩故。直從凡夫心處之心
而作方便。亦不餘對治行等也。此心之
處即是凡夫肉心。最在中。是汗栗駄心也。
學觀者。亦於是處蓮華之形。所以者
何。一切衆生此心即是蓮華三昧之因。乃至
何故。須觀八葉多不少耶。此有二義
一者一切凡夫心處。雖自了。然其上
自然而有八瓣。如合蓮華形。今但觀照此
。令其開敷。即是三昧觀。而且便也云云
又第五十七云。内心妙白蓮者。此是衆生本
心妙法芬陀利花。祕密幖熾。花臺八葉圓滿
均等。如正開敷之形。此蓮華臺是實相自然
智慧。蓮華葉是大悲方便。正以此藏
悲胎藏漫荼羅之體云云廣明四重
圓壇。往見
當體義

謂由自然下。述釋上覺義等也 自然智者。
先擧智體。是始覺智。或云一切智。或名
切種智。第五所釋慰喩偈云。svaya@mbhuvo自然
智也
釋云。自然智。是如來自覺自證之智昔所
聞未知之法。自然了了現前無罣礙。故
以爲名。又第十四云。此法無人能教授者
他悟。而得證之。即是自覺無師之智。
自然成佛道。於道場現寂覺是法之實
問一切智一切種智二名已別。何同
體乎。答智度第二十七十一云。問曰。一切智
一切種智有何差別。答曰。有人曰。無差別
或時言一切智。或時云一切種智。有人言。
總相是一切智。別相是一切種智。因是一切
智。果是一切種智。略説一切智。廣説一切種
智。一切智者。總破一切法中無明闇。一切
種智者。觀種種法門諸無明云云今即論
第一義。故翻一切種智一切智。或一切
智略云智種第三云。得大勤勇成一切智
偈頌省文故云種智也。遍覺一切法者。
覺相。即是一切智種相也。sa@mbuddh@a此云
。謂以實智了了覺知諸法一異等相也。
謂始覺智。始覺契心源時遍覺一切諸法
本初不生。此時諸法皆悉入阿字門。爲
萬徳。謂之遍覺。即六度十八空三昧陀羅尼
門等具如
十二卷
此等功徳。而爲莊嚴。猶如
華鬚蘂具足。故云如蓮華開敷。第六云。南
方觀娑羅樹王花開敷佛。身相金色普放
。如離垢三昧之標相。始自菩提心種
養大悲萬行。今成遍覺萬徳開敷。故以
名。離垢即大空義也。第五云。自然智
是如來自覺自證之智。昔所聞未知之
法自然了了現前。無所罣礙。故以爲名
云。蓮華臺是實相自然智慧第十七十四云。
今此阿字亦如是。從此根本無師自然之智
一切智業從之而生也乃至此字a者。
即同諸佛。謂從字有果果即是佛。能正遍
知。故名爲正覺。由此字之理性故。得
來名。此字之理性者。即是此心本不生之義
自然智慧者。干栗太眞實心。了知心本
不生時。即離諸障。了了覺知一切諸法。是
覺義也 如盛開敷等者。述釋上開敷
。是約喩明。故云如盛開等也。下疏云。本
不生即是心實際。心實際亦復不可得。故曰
極無自性心生也。此心望第二劫。猶如
華盛敷盛敷者。華嚴大疏第八十八云。經
芬陀利花敷榮水中。疏芬陀利者。即白蓮
華。亦是正敷榮時。妙芬陀利即白蓮華者。
即唐三藏等諸師。所翻而言。亦是正敷榮時
者。即什公意。故叡公法花序云。花有三時
之異。花而未敷。名屈摩羅。彫而將落名
摩羅。處中盛時名芬陀利。生公亦云。器像
之妙莫踰蓮華。蓮華美榮在始敷。始敷之
盛則子盈於内香味足。謂之芬陀利。意
亦同也。今存二譯。各是一義。梵語多含。故
兩存耳 亦能開敷等者。上明自覺義。是
覺他義。按buddh@a中有自覺覺他義bu
自義da是施與義。即覺他也。第七釋da
云。又如來祕密之藏。皆是法然。所謂不
人。若施他時。還就衆生心室中。開
出之 一切衆生者。蓮華梵中所含義
也。吉慶第一賛云。paja水生也patra葉也釋云
水生是蓮華異名。又云prajana@m諸衆
生也
梵天眞
puja一切衆生也。pataya主也。又梵天印
蓮華也蓮華及衆生。字體是同。又與般若
praja即一切衆生心蓮華藏也
梵云薩婆若下。釋得一切智智句也。是先
梵名。以明一切智智義也。然諸本有異。
十本云。梵云薩婆若那。即是一切智。十四本
云。梵云薩婆若那若耶。即是一切智智
證疏抄云。梵云薩婆若那。即是一切智。有
本云薩婆若若那。或本停惹重字。唐本云
若那若那。今按言薩婆者。是一切也。若那若
那智智也若存一若那者智智義不
承和古本。與今疏同。此中意sarvaj@jana
一切智智。即身義云。薩般若者梵語古云
薩云者訛略。具云薩羅婆枳孃曩。翻云
切智智。一切智智者。決斷簡擇義即與
疏同也。又疏引釋論一切智文畢。結云。是
薩般若。此中除na。明疏主意。sarvaj@ja
是一切智。若加na。即一切智智也。然仁王
j@ja界。na縁。而成智義。故sarvaj@jana
即一切智。云何會之。答所傳有異。難強會
耳。按na字亦具多聲。故今云一切智智歟。
更撿・ 薩婆若那者。擧其梵名也。要集記
sarvaj@ja。付此梵號。諸師音曲不同也。或
字體。云薩羅嚩若那。或云。今
之。略意薩字下攝羅。用舌内涅槃音
之。故入聲也。次婆者@ja字。則爲va字空點
故云也。次呼若者@na字也依漢代音。耎
密呼之。云若爾也反。或云云若。謂va
字。或一音云和。故呼字音也。薩若二音如
上。可之。悉曇加文云。此sa字是後九中
第七娑字。va字後九中第四嚩字。當今五天
同呼云房下反。
漢音
上古。或有一説和。或
亦作禍。然以半體r+羅字。加va字上。或時
具足云薩羅嚩。或時簡略云薩嚩。或時簡
略云散婆者。以羅半音嚩字上。是故以
耎蜜聲呼散婆等sava嚩等字是涅槃
點。以是等字諸字下。呼上字音
槃點。是故以麁顯音呼云薩嚩等。或時簡
略云散婆者。以羅半音嚩字上。是故以
耎密音散婆等。又要集記云。智廣云。@ja
@na二合字又作@na。以之横字下也。一音合
直云社也。jha而下反。
麁顯
@na搦下反。
麁顯
jha中天
云孃女兩反。
耎密
北天云人者反。
耎密
@na中天云
陀爽反北天云乃可反。
耎密
一行阿闍梨意。枳攘
二合一音之直云孃。與智廣同。之
反音之。玄奘三藏梵本云。j@ja闍那依
此説者。ja@na也。或人云。@ja是智義。故云般
若之處用此字。尤其理也。今ja是生義也。何
之。今云。依生義而尤可此字也。所
以者何。般若是爲萬法能生之母故。豈無
生義乎。所以用ja何失愚按。ja
字非倶生義。亦有智義。守護經第十云。惹
字聲者。是最勝義。是富貴義乃至是智惠義
則用ja者。亦有其理。今撿諸文j@ja
二合字。家家異説。且有六種
  生諍
ja@na
 十二例引。或云義破
之。創學七上會
戰智
jha@ja
 濟暹要決抄。出二證。一字
記題目釋。一同字體下釋
反諍
@ga@na
 十二例引。
或云破
生智
ja@ja
 三井慶曜義。又要決抄上。引明覺義。又創學
云。先師相傳同之。出二證。一御筆心經梵
  號。一金
剛智銘
生淨
ja@na
 要集記引
奘三藏梵本
智淨
@ja@na
 要集云。智廣云。@ja@na二合字也。集記
之。十二例依常曉本第七章此義。藏
  第一第三第四
皆同之也
愚按體文中既有@ja。捨此取他。似
其理。是故上ja@ja正。然合作j@ja者。
+J@ja異體也。悉曇抄@l@e或作tu@ju。以
竪爲横。是例也。又悉曇抄。智證大師値
竺般若多羅三藏傳悉曇章。以@ja
諸字下中。至jajha之處j@jaj@j@aj@jij@j@ij@jaj@j@uj@jej@ja@h
j@ja@mj@jau。故智梵文單又按諸文。對譯非一。社
字記賢若良賁腎若同異本愼若注金剛吉攘
海雲社拏略出經
葉衣軌
枳惹蓮心軌若拏不空
攝眞
枳攘
陀羅
尼釋
舊來依賢吉等對譯。梵文上字爲@ga支分
者。恐非正矣。賢吉等唯是對譯字音通
同。而非梵文用@ga仰字也。例如天竺又云
身毒身有
乾二音
 又枳字具諸失居失二音。又青
龍疏異本。賢作腎。注金剛作愼等。本是音
通故耳 即是一切智智者擧漢名。是擧
常途所謂一切種智。以對明也。常途義合
于二智一切智智。故華嚴十地品云。滿
足一切智智故。大疏三十四上七
十七
云。等覺菩
薩同滿種智故。鈔言滿種智者。釋一切智
。此有二意。一上一切智是根本智。重云
智者是後得智。此二無礙名一切種智。二
論經意。上一切智是佛。下智字是佛智惠。
故論云。得一切智人智滿足故。二義皆是
上所引。佛地論。一切智爲實。一切
種智爲俗也。仁王青龍疏中一十
一紙
一切智智者。
此有二智。一切智者。證如智。下言智者。一
切種後得智也此經宗云一切智智者。實
智也。與常途不同也。具如下辨
釋論云下引論而證。論所謂一切智是實
智。一切種智即權智。合此二智一切智
智也。薩婆若多者。論云多秦云多是ta
字對譯也。然未ta字有相義n@a字有
色義守護及大品等。
皆云名色不可得
tan@a通同故。對譯用
多字。悉曇藏第四五紙云。今據聲明八轉聲
。薩嚩若是體聲謂決斷性也。薩婆若那是
業聲。謂至實際也。薩婆若多是作具聲。謂
諸法愚按。諸文中明八轉聲。帶
點及空點者爲業聲。具伊聲者爲作具聲
具如
別記
知然云何縁爲此説耶。最可疑矣。
若云na字第五聲故同空點者。此義不爾。
三昧耶會五佛眞言。皆云j@janana字上點是
業聲。故知na字體非是業聲也。又智度
云。多秦云相。多字非作具聲見 即一
切智者。是疏主加釋而非論文也。今略云
一切智。具應一切智相。一切智相即一
切種智也。論二十七十七云。復次薩婆若多
薩婆秦言一切。若
秦言智。多秦言
一切如先説。名色等諸
法。佛知是一切法一相異相。漏相非漏相。作
相非作相等一切法。各各相。各各力。各各
因縁。各各果報。各各性。各各得。各各失
一切智惠力故。一切世一切種。盡遍解知。
是故説。欲道種智具足一切智
行般若波羅蜜。欲一切智足一
切種智。當習行般若波羅蜜問曰。如佛得
佛道。以道智足一切智一切種智
今何以。言以一切智足一切種智。答
曰。佛得道時以道智具足得一切智一
切種智。而未一切種智大國王得
時。境上寶藏皆已得。但未開用解云。論
文從初至般若波羅蜜。釋薩婆若多一切智
相義。問曰下。明一切智畢而用之也。
然古師不一切智相即一切種智。疏主
略云即是一切智。故爲種種解。恐皆不

一切謂名色下。釋sarva一切義。論云一切
先説名色等。前者同二十七十三紙已
下明一切智所知一切法論自指云先也。
今疏主前論文意而明也。具如抄引

謂名色等無量法門者。明名色等二法門攝
一切法也。名色者。名謂心法。色即色法也。
倶舍頌疏第十云。論云。名色何義。色如
。今唯辨名。頌曰。名無色四蘊。釋曰。名
謂非色四蘊。即受想行識。問名於四蘊
行蘊攝也。如何四蘊總説爲名。答輪有
乃至第二云。又類似名此。解意。謂一切法
二類。一者色類。二非色類。四蘊與
同非色類。類似名故四蘊名問此中二
法爲乃至阿僧祇法。云何不一法
乎。答抄云云愚按有二解。一云。一切者總義。
總即一義也。第七二十六云。復次今言一切
者。是總相耳。若依摩訶般若。色乃至一
切種智。一一別異説之。義別無量總相者
是一義。遍一切法故。且約阿字之。阿
字是一義。又總義也。第十一十二云。以一音聲
a四處流出也。謂從阿字三字四字
此四字合爲一。而遍布一切處第十九
十五西方下算喩畢。明合法中云。今此
阿字門。亦如是。從本不生中順世間
故。隨次出身無量法門。雖是無量方便。
然亦不阿字本性。不生之義。猶如彼數
於一也。以初算法從一起故 一切
數法皆不於一。乃至一萬即是萬一不
相離。餘一切數可解也。今此一切法不
於阿字。亦由是也故知。一法是總
相故。遍名色等一切法門。是以不一法
也。又解智論擧所知法中。初擧十二入
次擧名色二法。乃至阿僧祇法也。論第十
九丁説亦如是十二數恐是總相義。十二
處以有爲無爲法爲體故是總義也。又如
日十二時一年十二月等。十二是一種成就
數。故最初擧十二入以爲總也

















是一切法中下釋多字相義一相異相等具
抄辨之。一切智惠力故下。j@ja字智
。一切謂所知法。智惠力即能知。即是一切
種智義也。智論第十一九右云。問曰。云何名
一切種。云何名一切法。答智惠門名爲種。
有人以一智惠門觀。有人以二三十百千萬
乃至恒河沙等阿僧祇智惠門。觀諸法。今以
一切智惠門。入一切種一切法。是名
切種 一切智惠力者。即一切智惠門 
一切世者三世也 一切種者即一切法也。最
勝疏第一四二云。得薩般若一切種智。種
謂種類。若空若有若理若事名一切種。於
咸達名一切種智。依主釋。一切種者此是境
是名薩婆若者。是疏主加釋。而非
也。言欲論所謂一切智。是今初智。故
結云薩婆若。薩婆若即一切智也
今謂一切下。正釋此經一切智智義也 智
中之智者。上智是論所謂一切種智。下智
此經不共之智也。故云智中之智也。意明。
一切種智是中道智。彼經空假以爲中故。
尚未究竟。今達中亦不可得故。即空即
假即中不思議三智也。故對彼云智中之智
也。第十七十三云。又復此中眞言心者。此梵
汗栗太之心。即是眞實心也乃至次答言。
祕密中最者。眞言智者。謂智中之智無上無
過也眞言心者。此宗不共義也。第三
三十云。上文金剛手直問毘盧遮那云何得
一切智智。佛亦直答。如實知自心是名一切
智智。今此中教授義亦同。然直擧無相菩提
便即勸令修證。更無行位差別可以錯
其間。雖前品廣明諸相種種名字莊嚴
心處。意皆如是也。又第七釋釋阿字
乃至本不生際是萬法之本。猶如
切語言時。即是聞阿聲。如是見一切法生
時。即是見本不生際。若見本不生際者。即
是如實知自心。如實知自心即是一切智智。
故毘盧遮那唯以此一字眞言自心
者。謂h@rta眞實心。其體a字。a字具有空不
生三義。是以覺心本不生際。即是即空即假
即中妙三大。是云眞言心。即智中之智也・」
非但以一切下述釋智中之智也 非但等
者。明上智一切種智
亦知下明下智也。此經一切智智者。其體
五大五智。具如上辨。此中釋亦有五義。即
五大五智義也。是法者。指法體。是中央
法界體性智。kha字也。究竟實際者a字東方
智也。下云本不生即是心實際。常不壞相者。
va字南方智也。祕密八印中。va字云金剛不
可壞是也。不増不減者。ra字西方智也。羅
字淨法界種子。平等法界不増不減義也。如
金剛者。ha字大金剛力即北方智也。第十一
云。謂一切智智之心。等空a。無垢@ava無量
ara無礙a@hha無有分別a+uH kha即是諸大空現證
之法理趣釋云。一切如來一切智智瑜伽自
在者。一切如來者。五佛也。一切智智者。唯
佛自證之智。皆以瑜伽相應得法自在
悉地出現品。五字呪名滿足一切智智明。文
次下經明一切智智義。廣説五大喩。故知
一切智智者。即五智五大也。又即身義云。彼
一切智智乃至一切佛各具五智三十七
乃至刹塵智乃至顯家一智以對
此號第七十一云。初云一切智智者。
即是總擧十方三世如來一切金剛智印。以
此同共加持。則無菩提心論。三
十七智流現相以爲三摩地菩提心。禪要云。
三摩地者。更無別法。直是一切衆生自性清
淨心自性清淨心者。即自心實際。故下云。
若瑜伽行人正觀三法實相。即是見心實相
心實相者。即是無相菩提。亦名一切智智
要書之。一切智智者。即摩訶薩意處。八辨
肉團大悲胎藏曼荼羅處。謂之諸佛自證智
也。問智論十一九云云。今以一切智惠門
一切種一切法云何云家一智耶。
答彼不五智三十七智各具五智重重無
。又不五佛五色等相。但以總相
切智惠門。是故云一智智度八十四
云。須菩提言。世尊云何爲一切種智相。佛言
一相故名一切種智。所謂一切法寂滅相。復
次諸法行類相貌名字顯示説佛如實知。以
是故。名一切種智。又十八云。一切種智是佛
智。一切種智名一切三世法中通達無礙智
大小精麁。無事不知。佛自説一切種智
。有二種相。一者通達諸法實相故寂滅





相。如大海水中風不動以其深故波浪
起。一切種智亦如是。戲論風所動。
二者一切諸法。可名相文字言説了了
通達無礙。攝有無二事故名一切種智。問此
等文。與今常不壞相云何異耶。謂彼説
動不壞理性寂滅相。今直擧五佛五智五
大五色等相。云究竟實際。豈同日而論乎」
  亦知是法下。述明下智。是法者謂a
門眞實智。對上種智究竟實際。夫此
法祕中之最。無上無過妙醍醐故云究竟
實際者謂本不生際也。常不壞相謂不思
議中道。不増妙有。不滅眞空。即妙三智。
是三智百非不非。千是不是。故
猶如金剛。金剛者謂a字大因陀羅。是
金剛中之極剛者。能破金剛。金剛不
彼。故擧金剛之喩。以顯法之絶離也。
又下疏云。若瑜伽行人。正觀三法實相。即
是見心實相。心實相者即是無相菩提。亦
一切智智無相菩提者。謂h@rta眞實
心也。第十二釋摩訶薩意處云。如是淨
無垢處一即是諸佛大圓滿。實相之地也
此心開敷稱云大悲胎曼荼羅。此實相心
即中胎花藏。如實知此心一切智智
即是無上妙果。故第十二云。行者當勤
求是眞言之行無上悉地。所謂如來一切
智智。當知諸成就中最在其上。無與等
相比問依慈恩清涼等釋。上智爲
實。下智爲權。權實二智云一切智智。今
何異乎。答。何必慈恩等以爲定量。今疏
云。即是三藏之所傳耳。又仁王經菩薩
行品
亦有此説。經云。自性清淨名本覺性。即
是諸佛一切智智。青龍曰。自性清淨本覺
性者。即眞如也。依起信論。上句絶待。下
句對待。對不覺等。説名本覺。即是諸佛
一切智智者。此有二義。有説眞如是佛法
身。法身智身性相平等。體相相從亦得
一切智智。如實非智。有説眞如即一切
智。心歸本源冥合不異。相用非別體
也。即以眞如一切智智。二智二身隨應
悉故以餘觀之。彼經文即與疏所云。衆
生自心品即是一切智智。如實了知名爲一
切智者同也。衆生自心品即是自性清淨
本覺眞如。本覺眞如即是法界體性智故。
即是一切智智。如上所引第十七及第
三等疏亦皆此之謂也。又曼荼羅無盡莊
嚴稱一切智智印。若約從果向因。權實二
智即是一切智智。中胎藏爲實。三重即權。
第六云。復次智謂心蓮台上智具足方便謂
葉蘂開敷下智二種具不可思議。故云希有
應知一切智智義。如是不一準
如是自證下。正釋彼得一切智智文也。
經初云何兩字通彼得一切已下。正是問辭
也。故下釋中。云云何得此惠已等也。今如
是自證者。爲金剛手問意先明自證之
境無説無見義。至下當知。如是者指次上
究竟實際等四義釋。即是自證智也。自證
者謂如實知自心。自心即汁栗太心胎華
台。第七十二乃至猶如一切語言時即
是聞阿聲。如是見一切法生時。即是見
不生際。若見本不生際者即是如實知
。如實知自心即是一切智智。故毘盧遮那
唯以此一字眞言抄解當段文
自證説法義。指心立自證無説義。是新古異
義・愚按當段正是正宗分故。加持説者得
疏意矣。今此中爲顯加持説。先擧自證無
説義也。説者無言等者。抄出二解。今取
也。説者無言即明言語道斷義。觀者無見
心行處滅義也。守護經第二五字
五如來義畢云。如上所説自證之法。唯自證
知非言能説。離諸見相。爲成就諸衆生
故。於無相中相顯示。於無言説假以
宣。譬如空中乾闥婆城非實現
不同手中等者。擧喩明自證法無師自覺故
人也。上云。如來自證之智。設以
力加持亦不人。涅槃第五四相品云。












又解脱者名不可取。如阿摩勒果人可
。解脱不爾。不取持。不取持即眞
解脱。又第二十八師子吼品疏
本三十一紙
云。諸佛世尊定
惠等故。明見佛性了了無礙。如手中菴
摩勒果佛性即菴摩羅無垢識與菴摩勒
字體是同。故以爲喩也。菴摩羅果此云
。與am@rte甘露義同也。第十三釋如來
臍眞言云。甘露am@rte一切智智之別名
故今亦喩也。此中釋有四義。説者無言
@a字義。第二@ava同無言義也 無見
a字也a字即佛知見性也。菴摩羅者。a@m
字甘露義。傳授他人者a@h字北方作業也。又
第一云。然此自證三菩提。出過一切心地
東方現覺諸法本初不生西方是處言語盡竟
南方心行亦寂北方若離如來威神之力入中a+uH
方便義也
則雖十地菩薩尚非其境界。況餘生死中人
若可以言語下。反顯也。此有二。初反顯不
言語授人。何故下反顯無師自覺義
也 釋迦菩薩等者但是擧例顯可授
等義也。古師以爲。以生身例顯祕密義。其
意在顯密淺深之異。故其解甚曲澁矣智
度第四云。從過去釋迦文佛罽那尸
此云
寶髻
初阿僧祇是中菩薩永離女人
。從罽那尸棄佛燃燈佛第二阿僧
。是中菩薩七枚青蓮華供養燃燈佛。敷鹿
皮衣布髮掩泥。是時燃燈佛即授其記。汝
來世作佛名釋迦牟尼。從燃燈佛
婆尸佛第三阿僧祇云云定光即燃燈也。
智度第九三十六燃燈佛生時。一切身邊
燈。故名燃燈。太子作佛亦名燃燈舊名
錠光佛經音第三云。提和竭羅d@ipa@mkara
此云錠光。亦曰燃燈佛是也。法花義疏第
四十云。餘經錠光佛者。猶是然燈耳。有
者稱燈。無足者稱錠也瑞應本起經上
定光佛愚按。定錠音同通用也。
此文三解。今取第一解。後二解甚鑿
矣。此中但是出自證不人之例。云何
此辨顯密優劣乎。讀者可知 具修
方便等者。意明。依供養行軌具修三密方
便。心自證心心自知心。謂之無師自覺也。
十二門論疏云。任運現前爲自然智。不
師得爲無師智定光決成佛
無師義。具修方便自覺義
又如目覩下擧喩。此有二種。初喩
言語義也 世人者喩已證人也 
終不證知者。明授決時未成佛
若自身觸受下。喩無師自覺義。如文可知」
問意言等者。已上爲問意先明自證之
境無言無説無師自覺義。此下正釋問意
也。問意者。彼得一切智智問也。經總有
三問。初云何如來乃至得一切智智者。
佛自得也。上釋云。我已盡覩。然不
是法從何得之。故金剛手因衆會疑心。而
佛言。云何如來應供正遍知。得此一切
智智此已上廣釋第一問意畢。今
問意言已下彼得一切智智已下文。此
亦有二。初問衆會自得。次問他説也。
經初云何兩字流經此中。故疏主得經意
二云何以顯二問。是此二問倶約衆會
。故云云何令我等。我等者釋經彼字。經
廣指衆會機。云彼。今金剛手代衆會機
發問故。疏云我等。我者金剛手自稱也。等言
一切衆會也。此中意明。自證之境一切
智智
斷心滅。無師自覺。云何令我等得是自
證之惠。佛若自授與。則非無師自覺。云何
自證之惠耶。是初問自得義也。然抄
云。云何令我等逮得如是自覺之惠者釋
經云何如來○得一切智智句。以爲承來。云
何得此已下正釋彼得已下諸句此解
恐不當也。今此中有二云何。抄主迷此以
經總有二問。頁不總有三問。故爲
也。又抄設問答云。經如來等。疏
令我等等。經疏影略互顯此解亦不
當。經疏無違。同約衆會機自證化他
。又抄主不經彼言意也。若云經疏互
者。彼言應佛。云何佛云彼。若
次一切智智。彼字當得字下。抄主
彼言意。可知 云何得此惠已等者。
經爲無量衆生等文。謂自得已而後爲
説。故疏主示問承來。云云何得此惠已也。
意明。自證是離言説。若自得已亦爲他説。則
言説。已隨言説。云何名自證耶。是問
他説義也 能爲無量等者。牒經明
説相也 所謂安立無量乘者。撮經文
無量乘也。經且擧十種乘。而總顯
種三昧道。二乘可知。大乘道中攝八地及等
覺三昧道。或五通下世間三昧道。乃至者攝
略阿修羅等八部衆也 示現無量身者。撮
牒經若有衆生已下文也。上明説法故云
乘道。此明現身故云無量身
各各同彼下。牒經各各同彼已下文。可知 
猶同一味者。經無同二字。此猶但是
辭非猶如之猶。與前所引法花義疏。所
餘經定光佛者。猶是然燈。語勢相同。猶
是者即是之意也 此妙方便者。謂現身説
法是化他方便。一一方便不阿字本不生
故。是不思議縁起。此經宗意以無相法
種種名相故。權實二智倶不思議。故
妙也。第三十四云。雖究竟寂滅不
。而能以種種方便道衆生類。如本性
信解而演説法。即是領解一切智心無盡莊
嚴之迹也 復云何而得也者。正顯問意
也。也與耶通。即問之辭也。論語述而曰。
伯夷叔齊何人也。又焚遲曰。何謂也。即此
謂也
此中種種趣等已下。作釋也。種種趣者。婆沙
百七十二云。問何故名趣。答所往義。是趣
義是諸有情所往。所生。結生處。故
大乘義章八之三十上謂趣者。蓋乃
因以名果也。因能向果。果爲因趣故名
 亦名爲行等者。行是修行道即所
行之道是趣向之道路也。具第三卷記辨
 毘婆沙等者。論一百七十二二紙云。五趣
謂捺落迦。傍生。鬼。人。天趣○於彼中。有
索落。今當説。謂有餘部立阿索落第六
。彼不是説。契經唯説五趣
○問諸阿索落何趣所攝。有説是天趣攝○
如是説者。是鬼趣攝 摩訶衍人等者。智
度第十三十四云。佛亦不分明説五道。説
者是一切有部僧所説。婆蹉佛妬路部僧。
六道婆蹉佛妬路
此云犢子
同論三十十四曰。問曰。
阿修羅即爲五道所攝。是阿修羅非天非人。
地獄苦多。畜生形異。如是應鬼道所攝。答
曰不然。阿修羅力與三十三天等。何以故。
或爲諸天破。或時能破諸天。如經中説
釋提桓因爲阿修羅破。四種兵衆入
根孔。以自藏翳。受五欲樂天相似。爲
弟子。如是威力何得餓鬼所攝。以是故。應
六道乃至問曰。經説五道。云何説
。答曰佛去久遠。經法流傳五百年後多有
別異。部部不同。或言五道。或言六道若説
五者。於佛經文説五。若説六者於
文説六。又摩訶衍中。法華經説
趣衆生。觀諸義意。應六道。復次分別善
故有六道。善有上中下故。有三善道
天人阿修羅。惡有上中下故。地獄畜生餓鬼
道。若不爾。惡有三果報。而善有二果。是事
相違。若有六道義無違 如是廣衍等
者。五道六道乃至三十六處等也 三十六
倶胝者。抄云未正説。按文意。一世界中
三十六億衆生歟。例如釋論云十億八
萬六十種邪定聚衆生云云演密云。三十六倶
胝者。起信疏云。問六道如環。巡歴行相如
何。答三界五趣共三十五處。所謂三塗四洲
六欲天。此界十三處。并色界十八天處。無
色四天處。如是三十五處。生死輪轉。今開
修羅即三十六。倶胝梵語。此當百億。趣者
類也。三十六倶胝趣類也第十一云。大
乘中説欲界三十六處。謂寒熱地獄各
八。共成十六也。又四大洲。此四洲又各有
二隨州合十二州。
前二十八
六天并傍生鬼合三十
六文
愚按。
第十一説與瑜伽第四二右大同。論云。處
所建立。於欲界中三十六處。謂八那落
迦復有八寒那落迦處。又有餓鬼處所。又
非天處所。傍生即與人天同處故。不
建立。復有四大洲。復有八中洲。又欲界天
六處。聚是三十六處。總名欲界是除
阿修
又瑜伽第二云。如是百拘胝四大洲百
拘胝蘇迷慮。百拘胝梵世間。三千大千世界。
倶成倶壞慈恩賛云。倶舍倶胝當百億
十萬
今瑜伽顯揚數百萬爲十億十億爲
。故言百倶胝一佛土。此中準知。又按
倶胝此云十萬ko@ti胝。或云kori
kara字體同。kara處也。今云倶胝恐含
處義。更尋
性欲者下。釋種種性欲義。欲名等者。取
論二十四取明。知衆生欲智力文意釋。是初
欲義也。論十七紙云。知衆生種種欲智力
者。欲名信喜好樂。好五欲好孫陀羅難陀
。好名聞提婆達等。如世問財利
須彌刹多羅等。好出家耶舍等信如
跋迦利等。好持戒羅瞻羅等。好絶如
跋羅佛妬甘露
女所生也
頭陀遠離摩訶迦葉。好
坐禪隷跛多等。好智惠舍利弗。好
阿難等。好毘尼優婆離等。如
是佛弟子各各有好。凡夫人亦各各有
喜。或有婬欲。或有瞋恚云云唯識第
二十八云。云何爲欲。於所樂境希望爲性。
勤依爲業。述記六本云。然勤依者。如
下説。及對法第十等皆云。信爲欲依。欲爲
精進依。即入佛法次第依也今信者擧
也。憙者論作喜。憙同喜。喜欣也。悦也。
上聲又好也去聲今對下好樂故。應是悦義
也。然論明佛弟子中皆云好。次明凡夫中。
亦有所喜或喜婬欲云云論文意
好喜兩字以顯凡聖之異。更尋 好樂者。即
希望。是明欲性也。唯識云。希望爲性是也
 如孫陀羅等者。皆如抄辨 乃至諸得道
人等者。愚按。孫陀羅及提婆是惡法欲。惡
欲然一。故云等。論一一人下皆有等字 
得道人等者。明善法欲。大迦葉等皆是也。今
疏主爲此義故。於中間自加語。云乃至
得道人等也。論明得道人中。總有七人。今
且擧迦葉等五人。故云乃至
性名積習等下。引智論明性智力。論二
十四十八紙云。性智力者。佛知世間種種別
異性。性名積習。相從性生。欲隨性作行。或
時從欲爲性。習欲成性。性名染心爲事。
欲名縁起。是爲欲性分別 性名積習
者。性是現在心性。積習是過去熏習。依
過去積習。現在心性種種不同。藏品彌勒眞
言釋云。阿奢也心性也。謂彼先世所習行。諸
根性欲相從性生者。性在干内。相是外現。
内性不同故。外相種種不同也。欲隨性作
者。欲與性體不同。故云隨。謂内在多聞性
者。隨外樂欲而爲多聞事業。故云作行
 或時從欲等者。已上與種子生現行
同也。此下與現行熏種子義同也。性及欲皆
現在。謂且如多聞數數希望遂爲
。所謂習爲性之謂也
性名染心下。辨性欲異 染心者染名
。非必不善。故云習欲。數數習染於欲。以
性故。此性名染心。故知染心應通善惡
若習善欲善染心。若習惡欲惡染心
也 染心爲事者。染心在内。欲即在外。
其義可知。現流論文及兩本義釋。無一染
。恐今本爲正。隨縁起者。善惡染心縁
希望事。是名爲欲。欲隨染心起。云
縁起也 種種方便道者明不思議權智
 龍樹云者。引智度第一百十七紙論云。問
曰先見閦佛品中囑累。今復囑累有何等
。答曰。菩薩道有二種。一者般若波羅蜜。
二者方便道。先屬累者爲説般若波羅蜜體
竟。今以衆生得是般若方便屬累。
以是故見閦佛後説漚和品。般若波羅蜜
中雖方便。方便雖般若。而隨多受
名。般若與方便本體是一。以用少異
別説。譬如金師以巧方便故以金作種種
異物。雖皆是金而各異名。菩薩得是般若
波羅蜜實相。所謂一切法性空無所有寂滅
相。即欲滅度。以方便力故不涅槃證。是
時作是念。一切法性空涅槃亦空。我今於
薩功徳具足。不證。功徳具足乃可
證。是時菩薩以方便力。過二地
薩位。住菩薩位中甚深微妙無文字法
導衆生。是名方便金體與異物
權實二智。般若是實智。漚和此云
方便
是權智。
般若雖二智。約勝實智名般若權智名
漚和也。華嚴大疏十四云。漚和倶舍羅此
方便善巧。肇公宗本論云。漚和般若者大
惠之稱也。諸法實相謂之般若。能不
漚和功也。適化衆生之漚和。不塵累
般若力也。然則般若之門觀空。漚和之門渉
有。渉有未始迷虚故。常處有而不染。不
有而觀空故。觀空而不證。是爲一念
之力權惠具
今毘盧遮那下合法也。正明今經本迹二門
不思議二智也。第六二十三云。初云諸佛希
有權智不思議者。具存梵本。應一切諸
佛希有智方便不思議。智謂領解前偈中我
覺本不生般若也方便謂領解前偈中加持神
。復次智謂心蓮華臺具足。方便謂葉蘂開
敷。二種具不思議。故云希有廣明二諦
往見
遍一切處者。阿字義a字是中胎毘盧遮那
種子。周遍干有情及器界故云也 第十七
十九云。以此阿字法體常遍一切處故。若能
是相應即同毘盧遮那遍一切處也 眞
金智體者。即毘盧遮那實相智身。第四二十
云。閻浮金亦是自然性淨。色又最深。明佛金
剛智體最爲深妙般若也通身放種種光。即是
普門開示大惠明方便 造種種乘者即
巧方便。意明本地身而流出加持身也」
復次此中等者。抄云云愚按。上正説中釋
。云云何令我等逮得如是自覺之惠。是
衆會機自證化他而爲問也。今對彼云
復次。文意可知 發起大悲胎藏等者。第三
十四希有世尊自性三菩提等文云。金剛
手承佛神力解上文。先歎世尊云云上文
者。正指當段經文。故今疏釋云發起大悲
等。又遙發起具縁品中内心妙白蓮等四重
圓壇義故云於薩婆若平等心地等。薩婆若
心地即内心妙白蓮也。具如第五卷釋。今得
一切智智者。中胎藏也。種種方便者葉蘂開
敷也。當知此問即是發起曼荼羅二諦義

於薩婆若等者。約大悲漫荼羅以釋宜説
一切智智等文也 薩婆若平等心地者。指
前一切智智。一切智智者。中胎華臺本地
常心。第七三十云。無垢同虚空者。即是淨無
垢不思議心地也。以大方便此地上
作普門漫荼羅。故經次云不思議心
作諸事業。梵本具云心地。以偈中五字成
句不累書。然地即是心體。故但云住不
思議心又心地者。所云摩訶薩意處。第
十二云。次如來答。摩訶薩意處説名曼荼
羅處者。心處亦可名爲心位。即指此衆生
自心之處即是一切佛大悲胎藏曼荼羅
乃至如是淨無垢處。即是諸佛大圓滿實相之
地也又具縁品所説擇地治地等。皆是平
治于行者心地作大悲漫荼羅方便也。第
十六二十一乃至猶如手掌平正。所謂地平
者。以三昧而言。即是得淨國莊嚴。其地
平正無瓦石諸山及沙礫等也。然是即是
淨菩提心之義。以信力故平其心地也。除
去所有阿頼耶之所含藏沙礫株杌等類。唯
畢竟平等淨菩提心體性之地。若能平
此地即可就大悲胎藏佛會莊嚴
心地即a字義。第四十七香水眞言初句云。a
pratisame疏釋云。以此字門即是菩提心本
。今所造大悲藏生漫荼羅王。乃先用香水
灑淨。皆爲是心地諸垢穢故。
若論外境亦是所持金剛心地。是故餘字皆
此字門又十六明字焚字中云。
a字爲弟子身即是弟子菩提心地也。又
云。既焚竟豈如二乘斷滅灰燼而不復生
耶。不復如是也。諸垢之薪已盡更有妙生
謂淨菩提也。眞實生也。此生即是清淨
之性。如來種子也清淨者即弟子身中四
重壇諸尊也。故第八二十三云。至弟子所
囉字燒其身悉成灰已。方用四瓶
第灌之。灌已觀世灰中嚩字門。其色純
白從此出生五字。所謂阿鍐莾𤙖缺。持
五字輪次説暗字。在其頂上轉成中胎藏
又從此字三重光焔。一重遍遶咽上。隨
照及之處。諸尊隨現。即成第一院漫荼
。次一重光遍遶心上。諸尊隨現成第二
重漫荼羅。次一重光遍遶臍上。諸尊隨現成
三重漫荼羅。爾時弟子都成漫荼羅身。若更
深釋。即是普門法界身此發問正在于茲
矣 畫作諸佛等者。正釋宜説一切智智等
。從本地常心出四重圓壇。故云畫作
也。畫作者。圖梵云citrakarmma千文第十六
云。賀多者猶如衆綵莊嚴積聚名爲質多。文
畫作梵語應是citrakarmma。衆綵莊嚴即普現
色身義。故從本地身而流出三重。亦云
。梵言自含淺深而義故耳。經宜説一切智
智者是總。總指四重壇諸尊一切智智
第七十一云。一切智智者。即是總擧十方三世
如來一切金剛智印經云。或聲聞乘道等。
是別。別列加持流現諸尊也。疏合釋總別
。云畫作諸佛等。諸佛菩薩者。當經大乘
。是明八葉四智四三昧及第一二重也。乃
至二乘者。當經或聲聞乘道乃至或五通智
道等。是明第三重也。百重圓壇者。指心出
四義。第一義云。諸佛菩薩二乘八部
次爲四重。第十四二十云。又此漫荼羅一
一分位各有種子。用標記彼差別法界之門
知一一入於阿字。見於内證之標。即知
如來内證之徳。故名標記也。隨彼四重分
。從佛分位 而出者。即是佛之標幟。或從
菩薩分位而出。或從二乘分位而出。或從
天龍八部分位而出。當知。階降差別各各
表知。種子字不同愚按第十四釋。約三昧
以別分位。恐非四重壇。何者二乘及
八部倶有第三院故。第二十二十六三句
云。此有二種。若有修行者因中説之。有
如來之果地説之也。且如最外院八部等世
。即是前八心中從初解守齊已去。乃至
受用果等也。然有善根開發與正道相應
即是大悲胎藏花臺之因也。如來以方便力
而引導之乃至令就世間八心以來。即
是外院之位。次漸漸向裏。及二乘亦在
。次又知勝法無上心。稍進入第二第
三 皆是大悲句也亦在此内者。明八部及
二乘倶在第三院。可見。○第二義云。常三
重壇加中胎八葉四重。三重唯約能圍
四重能所合論也。當段諸佛中胎
八葉
菩薩第一
二重
二乘八部第四
重也
第七三十中胎毘盧遮那臺八
葉第一

第二院觀音金剛手常第一
院也
次院文殊等四菩
第三重也
常第二也
外院釋迦牟尼及所奉本尊等文 
第四重也常
第三院也
○第三義八葉爲第一重中臺
四佛
四菩
第二院已下與第二義同也。第二十卷
三十云。即於此心花臺上漫荼羅中胎。其
外八葉亦隨佛位次列布也又云。此八葉即是
大悲藏第一重也
爾時行者觀心八葉中胎第一重其身
即是曼荼羅。從心已上爲第一院第二重
心下至臍第二院第三重臍已下爲第三
世間天院第四重愚按此義與當段釋全同也。
○第四義約支分生曼荼羅。三重四重是開
合不同。無尊増減也 第五十六云。上文所説。
大日如來臍以下光明。是此第三重位。自
臍以上至咽。所出光明爲第二重位。自
咽以上乃至於頂相之光。爲第一重位。其
中胎藏。即是毘盧遮那自心八葉花也。所
共建立漫荼羅。第三十八云。約佛身上中下
體以部類之。自臍以下現生身釋迦。示
人法。及二乘六種種類形色像威儀。言
音檀座。各各殊異。及其眷屬展轉不同。普於
八方漫荼羅本位。次第而住。自臍以上
咽出現無量十住論菩薩。各持三密之
。與無量眷屬。普於八方漫荼羅本位
次第而住。然此中自有二重。從心以下。是
大悲萬行十佛刹微塵諸大眷屬。從心以
上。是持金剛密惠十佛刹微塵諸内眷屬。通
大心衆也。從咽以上至如來頂相。出
四智四三昧果徳佛身十五二十右云。如
所説指第
三卷
身四分四重曼荼羅位
已上指
心解也
又果師抄出四義。第一義。第一重中胎
八葉
及三部
眷屬
第二重文殊除蓋障地藏
虚空藏四菩薩
第三重釋迦及
眷屬
第四
外部
天等
當段文云。佛五佛
釋迦
菩薩八葉中四菩薩第
一第二重諸菩薩
 
二乘十大弟
子等
八部外院三
十天
愚按分二乘八部
第三四重者。恐不可。如前辨之。○第二義
四重如前。佛中胎八葉第一重總名
諸佛。共居寂光
菩薩第二院
四菩薩
二乘主伴名二乘。釋迦螺髮形。
五羅漢故。攝二乘
八部第四重也。三重
四重。依外部
開合
愚按。中胎攝第一院。經疏中無此義
釋迦螺髮形故等者亦甚鑿矣。外部開合者。如
前辨之。○第三義約現圖。第四義恐有
。義不分明耳。愚按。指心所出第一解不
如上
辨之
其第二三四皆有其證。當段四重者
彼第三義同。薩婆若平等心地者。中胎
花臺從此流出四重諸尊。故諸佛者八葉四
智四三昧果徳佛身。菩薩者第二三重也。二
乘八部者第四重也。今檢前後文。中胎八葉
二義邊。或除中取八葉。中是總故。或中
胎八葉合爲第一也。第五十七云。此蓮華臺
是實相自然智惠。蓮華葉是大悲方便也。第
十五云。今此中妙法蓮華曼荼羅義。毘盧
遮那本地常心。即是花臺具體。四佛四菩薩
醍醐果徳。如衆實倶成云云十五丁云。然
如來加持故。從佛菩薩自證之徳。現
葉中胎藏身十九右云。從咽以上至如來
頂相。出現四智四三昧果徳佛身。即此八身
一切世界中。從衆刹土名號身業。諸受用
事皆悉不同此八葉是所現佛身。
以爲第一重
是諸文有
其兩義。然當段意。花臺是總體而絶方所
有心境。亦是能現徳故。八葉已下爲
也。法界圓壇者。第七十九云。未法界者。即
是心界。以心界本不生故。當知法界亦本
不生。乃至心界無礙無捨故。當知法界亦復
得無捨。捨尚自無。無法可捨。況可
乎。若法界是可得相者。即是從衆因縁生。
若衆因縁生當知自無本體。何況爲諸法
。故法界者。唯是自證常心。無別法也。復
次如來大施者。所謂大悲漫荼羅。法界者即
是普門實相。如是實相不加持神力
人。是故無法可探玄記第十八云。
法有三義。一是持自性義。二是軌則義。三
對意義。界亦有三義。一是因義。依生聖道
故。攝論云。法界者是一切淨法因故。又中邊
論云。聖法因爲義。故説法界。聖法依此境
生。此中因義是界義。二是性義。謂是諸法
所依性。故此經上文云。法界法性並亦然故
也。三是分齊義。謂諸縁起相不雜故。初一
唯依主。後一唯持業。中間通二釋華嚴大
疏第六十云。法界是所入之法。謂理事等
別。然法含持軌。界有多義。梁論十五云。欲
法身含法界五義故。轉名法界。一性義
二我性。一切衆生不此性故。
二因義。一切聖人四念處等法。縁此生故。三
藏義。一切虚妄法所隱覆故。非凡夫二乘
能縁故。四眞實義。過世間法。以世間法
或自然壞。或對治壞離此二壞故。五甚深
義。若與此相應自性成淨善故。若外不
。自性成殼。故上之五義皆理法界。復有
持義族義及分齊義。然持曲有三。一持自體
。二持諸法差別。三持自種類。不相雜亂
法義同。族者種族。即十八界上二。並通
事理。分齊者縁起事法不相雜故。於中性
依主持業。因唯依主。後六唯持業今此
法界者。廣大金剛智體。即a字法界體性。
一一諸尊皆悉以法界體。是體義。法界
者其體是五智五大。第十六二十六云。此阿者。
即是法界之性。以一切法本不生故。即同
法界也。以阿字故。餘水火風當知。亦是法
界清淨之性。從因縁起。而知本不生。以
一一眞言之字加持而加持之。當知。此字
本性清淨也具縁品云。染衆生界法界
之味。古佛所宣説。是名色義。第六十四云。
世間綵畫五色。然更相渉有種種
深淺不同。巧惠者善分布之。出生萬像。無
窮盡。法界不思議色。亦復如是。統而言
之。不五字門。然亦更相發揮。成種種差
別智印。如來以普門善巧。圖作悲生漫荼
。乃至出生世界微塵數隨類之形。猶不
。若瑜伽行人得此中意者。當觸類而長。
自在施爲。寂滅眞如中當在何次。如偈中
所説且擧一途法門其綱領耳
字五色。經緯交互以成一曼荼羅。謂之法界
圓壇也。又一一諸尊皆是毘盧遮那具體法
身故。即是法身之身分。是分義也。又四重
諸尊從法界體性而流出故。是因義。又法界
是諸尊所依性故。是性義也。又一一諸尊持
自種類相雜亂。是分齊義也。因義唯依主
釋。性義通依主持業二釋。法界是諸尊之所
依。又法界即所依也。分齊義唯持業釋。諸
尊當體不雜亂故 圓壇者曼荼羅之異名。
第四二十九云。又曼荼羅是輪圓之義。集經第
三十二云。曼荼羅此云 此一一本尊
等者。第二十二十
七中
云。今以如來平等惠觀。從
因至果但是如來 一身一智行耳。又二十六
云。當知一切大會曼荼羅。皆是普門身。即是
法界身。即是金剛界身也






大日經疏私記第九

 沙門曇寂撰 
  住心品第一之餘
且如有人下。釋經若有衆生已下文也。已
上約所乘法。故云聲聞乘道等。是約所現
。故云現佛身等。上疏云。約菩提義
量無邊金剛印。約佛陀義即有無量無邊持
金剛者。即此義也。釋中有二。此下初示
現大意。且擧世間三昧道。云志求五通等
也。抄出兩義。又指心云前自證圓壇今加持
世界壇云云又允當。讀者可知。今云。於
前所擧。四重圓壇無盡莊嚴中。且約初入
第三院中五通仙成就。以顯餘諸尊。故
且・如。且不盡之辭。如指斥之辭也 志求
五通者。演密云。謂如人志心希求五通智
。五通者神境・天耳・天眼・他心・宿住
三右云。或有習世間五通仙法。聞
祕藏中具有迦葉瞿曇大仙等種種眞言。能
得不思議神通。乃至如毘盧遮那
壽長遠。彼便踴躍志求得正法愚按。外
道離欲界貪等五通也。此位斷惑與
乘共十地中離欲地阿那
含也
同也。智論七十五
云。離欲地者。離欲界等貪欲諸煩惱。是名
阿那含。於菩薩離欲因縁故得五神通 
即從大悲胎藏者。謂從中胎藏而現也。第
二十七云。乃至此蓮華臺是實相自然智惠。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482 483 484 485 486 487 488 489 490 491 492 493 494 495 496 497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