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大日經住心品疏私記 (No. 2219_ 曇寂撰 ) in Vol. 60

[First] [Prev+100] [Prev] 465 466 467 468 469 470 471 472 473 474 475 476 477 478 479 480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羅中見心佛也。本地加持淺深有異。倶
行者自心。此心漸淨。則外見加持身
究竟清淨。則於内心。開見心佛。心自證心。
從他來故。云即是行者等。何者。全本地
身現加持故。加持當體即本地身。是以見
加持身。則見本地身。本地身者。本是摩訶
薩意處。意處顯現。稱本地身。是以見本地
身。則是行者平等智身也。第七卷云。若見
持身。即見本地身。若見本地身。則是行者
自身。故此一一字門。即是不思議果。不
別處又遍一切身者。即本覺妙明。故
起信論云。所謂覺義者。謂心體離念。離念
相者。等虚空界。無遍。法界一相。即
是如來平等法身。依此法身説爲本覺。又
心地觀經第二。明自受用云。初成正覺
未來際。諸根相好遍周法界。四智圓滿。
是眞報身。受用法樂 行者平等智身者。
謂行者始覺。對本覺智身。謂以心源
。始覺即同本覺。無二相故。云即是行者
平等智身。起信次文云。何以故。本覺義者。
始覺義説。以始覺者即同本覺
是故下。歎三密不思議行果也。是初嘆
。住此乘者。謂身口意平等金剛一乘也。
一切衆生種種三業本自與如來等。今手結
印契。口誦眞言。心觀本尊。即是本具三密。
他來故。云不行而行。所謂三密加持
速疾顯者。即此義也。一切衆生從本已來。
第一實際妙極之境。然爲煩惱覆故。
顯發。今依三密方便。而得顯現。非
本無今有。故云不到而到也。是嘆果也 
而名爲平等句等者。結釋平等義。杲師等舊
師。皆接上句而讀者不可。意明。三平等者。
阿字之門。法界之體。一切衆生等具無缺故。
皆入其中。已皆入了。則非三密門
今始入。故云無能入者。既無能入豈有
到果。故云無所入處。能入所入畢竟不可得。
阿字門。故云平等。下疏云。所以然
者。一切衆生色心實相。從本已來。常是毘盧
遮那平等智身。非是得菩提時強空諸法
使法界也。佛從平等心地發無盡莊
嚴藏大曼。已還用開發衆生平等心地無
盡莊嚴藏大曼荼羅。妙感妙應皆不阿字
。當知。感應因縁所生方便。亦復不
字門 平等法門等者。總結也。此經中金
剛手爲對告主。毘盧遮那爲其教主金剛
手稱身口意平等金剛毘盧遮那名身口意
祕密平等身。即表三密平等法也。第二
十卷十七云。私謂上來經文大意。不此行
謂口眞言。身法印。意觀佛也。然此三事皆縁
生法。縁合而有。都無自性。不生不滅即是阿
字之門。法界之體。凡夫不云何得入。故
佛先説此眞言門。漸得三昧。乃至親觀
。見種種神變之境。猶是心有所著。不
三平等住。今説三平等法門。若行者於
瑜伽心中。而後能如是觀察。離身口意分
別戲論即得現前爲眞言實相。同於佛
自體常住同於如來十萬雖廣。三千
略。無三密平等法門。攝其三密
阿字門故。毘盧遮那以此一字眞言
此經之大意也


大日經疏私記第七

 沙門曇寂撰 
  住心品第一之餘
時彼菩薩等下。已下明別序也。勘注云。
當經別序者。現自受已下三身云云指心
云。二教論意。已上自性身。説法。自下受用身
説法云云是皆依宗家而解也。愚按。宗家以
金剛頂四種身義直解經文。是一家別傳。而
疏不同也。然古師皆以家家義而解
。猶如圓鑿方枘互不相容。非但失疏意
亦不宗家之意耳。今此疏意。當段明
瑞相。故擧法華瑞相因縁指示而已。現瑞
二。是初普門瑞相故。經云毘盧遮那加持
故等。二一門瑞現。下經云乃至蓮華手像
。疏釋云。非但示現佛身滿十方一切
世界。所現金剛菩薩等身亦復遍一切處也。
是以驗知。二重現瑞即表a@m字導師及百光
遍照義也 普賢爲上首等。指心問答出
云云皆非疏意也。今云。略擧二尊
盡。普賢見於法界。以爲悲徳。金手見
剛界。即持智徳。萬徳雖多都攝悲智。故擧
二尊。以對無盡莊嚴也。又普賢是三密平
等體如上
疏釋
金剛手亦主如來三密。故與所説
法門相應故。略擧二尊以爲瑞相也。又普
賢是大眷屬上首。金剛手即内眷屬上首。故
二尊也 謂將説下釋中先明現瑞之所
也 此平等法門者。上所云心語意平等
句法門。是總指此經正宗文也 自在加
持者。謂法身加持也。上疏云於自在神
力加持三昧。普爲一切衆生。示種種諸趣
所喜見身云云具如上解感動大衆者。勘注
云。此中大衆者。則自性法身所化。普賢祕
密主等大衆也今云。是加持身。説法之瑞
相故。普賢祕密主以爲上首。有無量當機
。故上云群機嘉會時。何只法性身菩薩乎
 普門境界者。即普現色身也 祕密莊嚴
者。現無量三密。莊嚴法身也。不可思議等
者。皆a字義。謂自在加持。從阿字法身
起故。入祕密位品云。諸佛甚奇特。權智不思
議。無阿頼耶惠。含藏説諸法。乃至説
音聲已。還入如來不思議法身。第十六二十
釋云。復次前偈云。奇哉者。梵音奇哉。即
初首而有阿聲。此偈已表法竟也。此即
是本生義。能生一切諸法。謂如來身所
種種形聲。皆從阿字而生也。時出種種形
竟。還入佛身支分。又復還入如來不思議
法身之中。各隨所生之處而入。故經云
復入如來祕密法身不思議。此不思議梵音
阿眞底。亦有阿聲。意明從阿而出又從
而入也。此兩頭上下指兩阿字。明一切法
出入。即同法界之體 未曾有者。梵云
阿浮達摩見十二
部經中
是亦初有阿字也。又轉字
輪品。云希有開敷眼。出現品云未曾有開
敷眼。若依此説希有但是adbh@uta之翻名
也 因彼疑問等者。金剛手。見現瑞之迹
而。發云何得一切智智。是正示説聽儀
故。簡無問自説也。聞者者。謂當機衆也。
勘注云。傳聞者是疏主意也 深入語
義者。語謂説法。義謂義趣。由説法
義趣。即依世諦而入第一義也。智度九十
二十三云。説般若波羅蜜者。因世諦名字
語言。欲衆生第一義不動相故 如法華
等者。擧其例。具如勘注
復次普賢下。明普賢等眷屬之所以也。
諸仁者者。第四云。梵音爾儞。名爲仁者。又
云以四魔故。名爲勝。故偈具翻其義
之仁勝者。第十五二十三云。仁者佛名
衆生。謂過人也。仁者是寂根得勝也此菩
薩金剛皆是毘盧遮那差別智印。故歸其本
而稱仁者。或可。分具其徳故云也。jini
仁。仁恐是梵語。無量壽稱仁勝者故。jini
亦具慈悲義。即仁義也。仁者無敵。仁亦勝
義。應之 如是境界者。上所謂三業平等
句。是即諸佛自證境界也。此諸仁者。悉從
業平等阿字法界體。而流出故。云久已通達
也 然此諸解脱門者。爲次經文。先明
其所被機也。諸解脱門者。今有二義。一者
解脱即門也。中胎菩提心名解脱門。是諸聖
者所遊入故。稱門也。華嚴大疏第二。釋
於諸佛解脱之門云。言解脱門者。佛果
障寂大用無礙也。故稱解脱。眞解脱者。即是
如來通智遊入故號門也 證契故名爲得。
此解脱即門。佛得其總衆海得今從
中胎解脱門而流出。故云所現諸善知識等
二者。依主得名。解脱如前。此諸仁者入
之門故。解脱之門依主釋也。第十一
云。此流出名爲門。是梵音多含。今此中意
流出也。謂從自證法界佛心中胎而流
無量巧智之門。即是如前一一菩薩金剛各
是如來内證之徳。從此現法門。門有傳
衆生。引彼一類。從此門入而到
切智智之地。佛意令彼各説入實相門。若
衆生種彼根性者。當喜悦發起善根
即從此門勝進行。住於如來安樂之行
謂一一尊皆從法界流出故。流出名門。
門即諸尊故。云無量巧智之門。又此諸尊
門。從此門而入中胎涅槃。故云解脱門
此疏處處釋多此義也 各引無量當機者。
衆舊解云云餘如上辨。疏主實義。不二加持
身以爲教主。現加持身之本意。實在
。若不當機。現身説法亦爲何用耶。此
中釋相丁寧教示。請當熟思 如來加持等
者。合經也。意明欲益此當機衆故示此
瑞相
如師子下。正釋經文。師子王喩教主加持
。經云毘盧遮那如來是也。將欲震吼者。
後本説 必先奮迅等者。喩今現瑞 
呈現材力者。正明現瑞相也赭白馬賦云。漢
道享而天驥呈財與才通。集韻云。才通
材。辨才天之才或作財。亦當准知。呈韻
會。馳貞切。現也。廣韻。又示也。然後發聲者。
正喩本説
如來下合法也。如來合師子王。將欲必定等。
震吼。仁王青龍疏第二二十四云。梵云
思孕反伽娜娜。此云師子吼嘉祥勝鬘疏第
一云師子吼者。嘆其説也。外國云呵梨。此
師子。漢書中説師子黄色。然實應
。但見其黄色耳。形容亦不過大。但以
能伏諸獸。爲獸中王。馥法師引思益經
師子吼。有其多義。略説三種。一如説修
行。二無畏説。三決定説。所説如所行。所行
所説。無虚説。故名師子吼。二無畏
説者。世俗云。小聖見大聖。神氣盡而勝
鬘親於佛前於勝衆。縱任辨才揚妙
。無所畏懼。故淨名云。演法無畏如師子
。乃至師子吼名決定説者。此借師子性
喩。如師子度河望直而過。若使邪曲
即是迴還。菩薩演教義亦如是。依究竟理
究竟教。若不究竟便不説。故下文
云。師子吼者。一向記説。一向記説者。猶是決
定説也。又菩薩説法。能上弘大道。下利
。邪無摧。正無顯。故下文云。決定
一乘了義。又能摧伏非法惡人。是故
師子吼又涅槃經二十七曰。師子吼
者。名決定説。一切衆生悉有佛性。如來常
住無變易 宣説一切智門者。次經金
剛手發問一切智智法門。一切智門者。五種
三昧。四重圓壇無盡莊嚴。即是衆生所具無
盡莊嚴故。與涅槃所説一切衆生悉有佛性
同。故云必定師子吼也 奮迅者。第九十三
疏釋出廣長舌相句中云。此中言出者。梵
本正翻當發生。舊譯或云奮迅。出此廣
長舌相。即是如來奮迅。示現大神通力。故
會意言之也又第十四十四云。奮迅是流出
義。是流溢義。如師子王在深窟中。安住不
動。有時出穴。頻申奮動。即是。其身本不動。
今則離其常處而動故也。佛亦如是。安
是甚深密藏之中。若非如來加持神力。則
微妙寂絶不示現。今乃未現無盡身
口意種種形聲。遍滿法界。即是諸佛奮迅也。
具如第九卷及十四記辨
所謂莊嚴下。釋莊嚴字也 從一平等身等
者。謂從法界身一平等三密。而現三重曼
荼羅諸尊三密。是云無盡莊嚴。入大智灌頂
。合身口意一。故三密平等云一平等
即三昧耶義也。第十三釋入佛三昧耶云。三
迷者謂佛三身。謂法報化合爲一。教化衆
也。亦體同阿字之門。無相離相故云
知一平等者。即阿字一道義也。莊嚴
梵云vyuha花嚴之
嚴也
理趣經七母種子bhyu。釋云。毘
欲字一切三有不可得。ye欲字。一切乘不可
得。由三有有情種種愛樂勝解不同。是故如
來出興于世。説五乘。所謂天乘梵乘聲聞乘
縁覺乘大乘。是故佛楞伽經中説。乃至心流
轉。我説爲諸乘。若心得轉依。無乘及乘者
此五乘即與五種三昧同。五種三昧道是
三重壇諸尊。即是毘盧遮那無盡莊嚴也。無
乘及乘者者。即一平等也。第七云。就此經
。則五種三昧皆是開心實相第十一
十二云。大莊嚴清淨藏三昧。此如來不思議依
自證之法。無量定智諸力以。自莊嚴清淨者
也。即是眞言體也。此是如來衆徳之藏。無盡
莊嚴無缺減。具足成就相也。第十四云。
先運心思惟毘盧遮那無盡莊嚴身。周遍法
。十方三世一切如來。亦如是。一一無盡
莊嚴身。周遍法界。從十地乃至初地諸菩
薩。分證莊嚴身。無量無邊滿於法界。無
間隙。如胡麻中油謂法佛身密體具
量身密徳。是云一平等。差別無差別即眞
諦也。一切威儀謂諸尊威儀形色。無量差別
是無差別差別。即權迹也。從一切平等身者。
謂法佛身密 從一平等語者。謂本地身語
密。從此流出無盡音聲也。一平等語者。即
a字門第十一十二云。即時世尊。從三摩鉢
底中無盡界無盡語表。依法界力無等力
正等覺信解。以一音聲四處流出也。謂從
阿字三字四字。合爲一。而遍布一切
也。聲門字出亦遍一切又云。以
此阿字而出聲故名門也。此阿字即是佛
口。即是佛心。即是説者。即是聞者。法界依
力。無等之力。而生平等語表。出無量聲。即
是如來普門。導利之語業作用也 一平等
心者。亦本地常心即a字義也。第十二二十三
云。此阿字門即是一切佛心也。今此偈中。説
此阿字者。即是説自證法中一切語意。中
所説。然此内證之境。終不了知。由
自證得不可説故。佛雖自歎美。即是稱
此阿字也 現一切本尊者。抄出多解云云
愚按。本尊梵云沙也地提婆多sayadhideva
ta是所觀體心所住處。故云無非三昧
sayadhi三摩地通同園云ar@ama千文義云。
araya唐梵是例也
三摩地舊云三昧。此云等持。亦云心一境
也。行者諦觀本尊形相。一心不亂與
尊三昧相應故。本尊是所觀境界。故稱
。即身義云。若人眞言行人手作印契。口
眞言。心住三摩地。三密相應加持故。早
大悉地。又一平等心者。即心王。本尊者謂
心數也。心王如來成自然覺。一切心數入
剛界中。成内證差別智印。此一一尊隨
亦爲行者所尊。故云本尊也。第十二十八
云。字眞言觀即是眞言身。聲眞言觀即是眞
言主。句義觀即是眞言體。即眞言心也。第十
二十二云。意密者。即是本尊瑜伽之觀。亦
四重方位。各各不同。與此相應。即入
來意密之藏第十七八丁云。自眞實者。謂
自特眞言手印。想於本尊。以專念故。能見
本尊。本尊者。即眞實之理也。非但見本尊
而已。又如實觀我之身。同本尊故。名眞實

然此一一下釋無盡義先淺略義。十佛刹
微塵一一三業。無量無邊。故云無邊際。非
算類譬喩之所中能知。故云不可度量。若
深釋者。無盡即無相義也。一一三業與法界
異故。不三業差別之相。即相無相。無
相之相無相不具。故云無邊際。若是無相
如來五眼諦觀。尚不其像貌況餘
肉眼非是思議境。故云不可度量。十二眞言
中云。asam@apata無盡也。十八二十八云。種
種莊嚴。率種種等十四義釋。作
六十種等
要言之以
無相莊嚴也。十四二十八云。無盡者。即是無
相之別名。由無盡故。一切諸法皆無自性。
動搖。以要言之以無相莊嚴也。華嚴
大疏十九上。五十經應知佛與心體性皆無
盡文云。若依舊譯。云心佛與衆生是三無
差別。則三皆無盡。無盡即是無別之相
莊嚴相。從無相法身而流出。與無相法身
無二無別。以無相故。一一三密遍於法界
邊際。即以無相相嚴法身。謂
無盡莊嚴
如來祕密惠經云下。引經證無邊際
智度論第十密迹金剛經。恐是譯語之
異。金剛手或云密迹金剛。金剛即惠義。故
祕密惠十二七丁云。金剛喩如來祕密惠
然義釋。也字在祕密意下。接無盡莊嚴
經文。恐今疏爲正。智論第十。有二因縁。初
目蓮因縁中。引密迹金剛經。與此大同。
次明除疑天女因縁中。引諸佛要集經。論
文殊師利到諸佛集會處。有一女人。近
彼佛坐三昧。文殊師利入禮佛足已。白
佛言。云何此女人得佛坐。而我不得。佛
文殊尸利。汝覺此女人三昧。汝
自問之。文殊尸利即彈指覺之。而不覺。
大聲喚亦不覺。提手牽而不覺。
又以神足三千大千世界。猶亦不乃至
文殊尸利白佛言。世尊我不覺。是
時佛放大光明。照下方世界。是中有一菩
。名棄諸蓋。即時從下方出來。到佛所。頭
西禮佛足。一面立。佛告棄諸蓋菩薩。汝覺
此女人。即時彈指。此女從三昧起。文殊尸
利言佛。以何因縁。我動三千世界。不
此女起。棄諸蓋菩薩。一彈指便從三昧
起。佛告文殊師利。汝因此女人。初發阿耨
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女人因棄諸蓋菩
。初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意。以是故。
覺。汝於諸佛三昧中。功徳未滿。
是棄諸蓋菩薩。三昧中得自在。佛三昧中
少多入。而未自在故耳解云。棄諸蓋
菩薩者。即除蓋障。女人者即今除疑天女。以
餘觀之。即是除蓋障之眷屬。除疑怪尊。是
以云棄諸蓋菩薩。初發菩提心。文殊是
智。智必依定。故云依此女人而發菩提心
定是本寂。智爲動相。所以不覺也又除蓋
障三昧名悲力三昧。若非悲力。何能得
彼定起乎。所謂諸佛依往昔大悲願故。自
自證而赴化他。亦即此之謂也。然對
此中事異義同也。此中標記。諸佛神變加
持。無盡莊嚴相。非因智所量也。目mu
ga@mle@mm@agala@m吉慶義字體同也。第十六
云。七母同用沒蘗羅印。前引理趣經。七母
種子bhyu。含有相乘義。故知。目連表初二劫
有相智力。上至梵天者。表初劫智。往詣他
方佛土者。表第二劫智也。爾時除蓋障者。
第三劫無相智力。無相亦有淺深。故乃至
佛三密。第三劫智力。所不能測也。故第三
二十一云。復次初劫智惠。猶與二乘共行。非
深般若。乃至第三劫等虚空心。無邊智惠。一
切二乘不思議。乃名深般若。堪祕密
行阿闍梨祕密中又漸次轉深。乃至佛
十地。説般若。則九地非其境界。唯大毘
盧遮那得究竟阿闍梨即此之謂也。
經云除蓋障等者。此菩薩初入金剛寶藏
三密平等故。對佛之究竟三密平等。故
先擧此尊。以顯佛三密無邊際義也。目連
是神通第一弟子。所以令目連尋之也。智論
但擧目連。不除蓋障也。欲佛身量
者。論云。是時目連。心念欲佛聲近遠
爾時除蓋障下。菩薩自往測也 及以目
連者。有人云。及疑乃字 過十方各如恒河
沙等者。前明目連。唯云他方。今云十方等
智力廣挍可
還歸方見除疑天女者。除蓋障眷屬。在除疑
怪菩薩。梵云憍都褐羅。眞言vimati無惠也ccha
daka截斷也釋云。無知智惠生。亦是
決斷之義也。猶如能斷金剛般若之義
如來三密表金剛實惠。除疑天女表實相定
智依定生。故云我未發心時是天女已能
此三昧也。是明定惠倶無盡。而非因智
能量
無量天鼓者。表除蓋障無相智力也。第四
二十一云。次於北方不動佛。作離熱清涼
於寂定之相。此是如來涅槃智。是故義
不動。非其本名也。本名當鼓音如來
天鼓無形相亦無住處。而能演説法音
悟衆生。大涅槃亦復如是。非二乘永
寂都無妙用。故以爲喩也涅槃智者。除蓋
障種子@a@h字。第十四@a@h云。若菩提心
清淨。除一切蓋障。即是大涅槃。更無他義
也。又第八釋眞言種子@a@h云。能焚
一切障蓋。得大寂涅槃除蓋障種子@a@h
字即涅槃智也 須彌山王者。是不動義。以
實智惠見第五
卷疏
@a@h字即涅槃智。不動搖義。
除蓋障眞言釋。@a@h字傍二點云不動點。又涅
槃金剛三昧。亦名不動三昧。故以sumi
喩也。又第八地名不動地。即是除蓋障無相
智也。又鼓梵云bheri千文bhe除義ri即蓋
障故。bheri是除障義也。或作meri雜名
一義智義。即除蓋障無相智也 即是無邊
際義者。rgotokara除疑所含義。gata超越
kara三世義。此三昧超越三世。即無邊際
義也。kara黒色。黒色中胎深玄色。大涅槃
義。越八葉gata方所kara
方義也
是云無邊際
此是唯佛與佛境界故。除蓋障智力所
量也
如是毘盧下。正明今加持身無盡義也。毘盧
遮那即教主加持身。加持身非一。一一皆遍
滿十方
是一一下十方所遍一一教主。各有
十佛刹微塵眷屬也 如胡麻油者。第四
云。毘盧遮那無盡莊嚴身。周遍法界乃至
量無邊。滿於法界。無間隙。如胡麻中油
略出經第一十一云。諸佛遍滿虚空。猶如
大地麻油。津膩滿中。金輪時處云。復諦觀
諸佛遍滿虚空界界塞普賢化他天軌。
測塞虚空中
六波羅
密經云。云何名一莊嚴三昧乃至又一者。名
遍一切處。譬如麻油遍麻中。無生法亦復
體遍一切。是名一莊嚴三昧解云。一莊嚴
者。即一平等莊嚴也。samanta者。遍一切處義。
平等義亦一義。故云一莊嚴慈覺教王經
疏云。言如胡麻者。取油麻津膩滿中。以譬
諸佛遍滿之相何故以麻爲譬者。麻梵云
tila。如如無相義。一一本尊不本地常
。如如無相體。以無相故遍滿法界。故以
喩也。指心云。或可亂脱。遍滿法界一
句可上相好下也。今詳依第四疏如胡
麻油四字隙處下文義倶穩。是云錯簡
亂脱
又如國王下。釋藏義。此藏梵云garbha。第十
四釋示現如來莊嚴藏云。此中藏者。梵音
偈河garha即是流出無盡莊嚴。奮迅示現不
窮竭。猶如空之藏。第十一二十
空藏轉明妃云。又藏者。如人有大寶藏
所欲者。自在取之不貧乏。如是虚空
之藏。亦復如是。一切利樂衆生事。皆從
出。無量法寶自在受用。而無窮竭。名
空藏虚空藏梵云akhazarbha。與garha
同。具如第十四記辨
復次下。非從毘盧遮那已下文。先明
此加持相從因縁也。然釋顯文似
威神力。而佛護念必由行者三昧力。故次明
般舟三昧。明感應因縁而有此義也 
内修般舟等者。明内外感應相也。
觀文大同。止觀二之一十七云。常行三昧者。
乃至此法出般舟三昧經。翻爲佛立三昧佛
立三義。一佛威力。二三昧力。三行者本功徳。
能於定中十方現在佛在其前。如
眼人睛夜觀星。見十方佛亦如是多。故名
佛立三昧智度第四阿鞞跋致中云。
復次得三法。一者若一心作願。欲佛道
金剛不動不破。二者於一切衆生
悲心徹入骨髓。三者得般舟三昧。能見
在諸佛。是名阿鞞跋致般舟即念佛三昧
也。華嚴毘盧遮那品云。爾時大威光童子。見
彼如來成等正覺。現神通力。即得念佛
三昧。名無邊海藏門。大疏第十一二十六云。
智度論云。菩薩以般若波羅蜜母。般舟
三昧爲父。般舟即念佛。此翻爲佛立三昧
良以念佛即眞渉事。與方便同。故得
父。又念佛成佛是親種故念佛三昧有
地前地上兩義。此中所明。是地前相。即第
二無畏。本尊三昧衆相現前位也。第十二十九
云。又想月輪圓明清淨。觀字輪。在此輪明
淨心中。如前成就。此即淨菩提心義也。由
三業平等清淨。能見諸佛相。淨菩提心與
念佛三昧相應。明了無礙。唯獨自明了。餘
人所見也第十一十六云。或自身爲
。而置心字於心上。故云以心置心等也。
是觀時作極淨無垢之觀。以一切心本尊
常爾故。如是觀淨之時。以外縁安住不
動。不別一切法相。而不妄想。爾時與
觀佛三昧等相應。譬如淨眼之人面對
。此中鏡者。即是觀本尊心上圓明清淨無
。所謂極微者。謂初觀種子字時極令
。以是心種子故也此皆未等引位。即
第二無畏同也
能以父母生身等者。明地前分段身所得也。
智度三十三十四云。問曰。如般舟經説。以
舟三昧力故。雖天眼。而能見十方
現在諸佛。此菩薩以天眼故。見十方諸佛
何等異。答曰。此天眼不隱沒無記。般舟
三昧離欲人。未離欲人倶得。天眼但是離欲
人得。般舟三昧憶想分別常修常習故見。天
眼修神通得。色界四大造色眼。四邊得
明相。是爲差別。天眼功易。譬如日出見
難。三昧功難如夜然燈見色不易。天耳
亦如是 如暗夜無雲等者。暗夜喩清淨法
。清淨法身。與無明煩惱相應故。云
。衆星莊嚴。即法身萬徳也。夜梵云r@atri
ye見藏
品疏
r@a字引點阿字。阿字無義也。r@a即無
塵垢塵垢即清淨也tri如如無垢三昧。即是
如如法身也。華嚴第七十入法
界品
善財童子。稱
賛普救衆生妙徳夜神云。我見尊妙身。衆相
以莊嚴譬如空中星。一切悉嚴淨云。
其所得解脱門。名法界方便不退藏解云。
a@m字名救世尊師。即普救\\衆生也。文殊此
妙徳文殊種子
a字也
即佛加持神力三昧普現
色身義。亦即轉字輪義。驗知。此夜神名亦
a@m字百光遍照義也。又法界方便者。法界
a@m字中胎藏。方便是百光遍照。又即法界
現起pratika義。方便是發起義。故善財嘆云。衆
相以莊嚴。譬如空中星。即百字門。三十二
相八十隨好莊嚴法身也。又孔雀經下云。宿
二十八。四方各居七。執曜復有七。加
九。總成三十七即三十七尊。三十
七尊羅列。即是佛立三昧。法界現起也。文殊
莊嚴經上十六云。説三解脱門畢云。作
。是故名性印法門即海印三昧。海印三昧
即諸字門。見守護經
彼會中。有一菩薩摩訶薩。名相莊嚴星宿
積王。本願殊勝。若有衆生其貌者。必定
三十二相文印品一切宿眞言云。nak@sa
tra諸宿也naa通。即是ak@sara字輪。字輪即
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百字持
誦品疏
又字輪即三
重諸尊。即無盡莊嚴也
然此境界下。此一段釋。通上下文。何者。次
非從等經文轉釋上無盡莊嚴故。故今豫釋
次經意。以明無盡莊嚴從縁無生義也。此
境界者。指上無盡莊嚴。然經云非從毘盧
。故且但明他生疏具四生推撿
當知下。釋起滅邊際不可得義。如是莊嚴者。
即指上無盡莊嚴也 顯時無所從來者。釋
經起字 隱時等者。釋滅字 畢竟平等
者。釋邊際不可得。謂如來加持。常恒不變。
法界機。未曾起滅。是以隱顯在機機興
即生。故云無所從來。縁謝即滅。故云隱時
無所去也。隱顯無二。唯一實相。與本地身
無二無別。故云畢竟平等也。畢竟平等者。
不可得異稱也。如者指本地身。是大總相
法門體。故云如也。故疏第六釋中胎深玄
。云寂滅眞如心要明中位。云毘盧遮那如
來眞如法界智處中位
故經云下合經也。然舊師皆故字屬上文
讀者。非疏意也。已下經文皆轉釋上文故。
故字須次經而讀也。此一段經總有
。初非從等者。明非他生。上既約四生
畢。一切起滅下。次明起滅不可得義。亦上釋
了。而毘盧遮那下。第三明無起滅中
三業。如次下釋 此轉釋等者。總釋一段經
也。謂轉釋上現瑞無盡莊嚴義也。然舊
師皆依四身義。解爲變化身説。非疏意也 
所以無盡下。述明轉釋意。言此如持身。不
本地常身。故云無盡也。無盡者約竪。
是莊嚴。竪徹一切時。越三世故。無邊約
横。横遍一切處
以不異下。明無盡無邊所以也。謂無盡者。
本地常常住不滅徳故無邊者。不
地遍一切處徳
雖常無起滅下。正釋第三節經。述明遍一切
處常住不滅義。常無起滅者。即常住不滅義。
而能以一切等者。即遍一切處義也。第十四。
十二眞言釋云。sarvata。謂於一切十方三世
一切時一切方所。超越無盡法界。而能普門
益一切也 最實道也。法華藥草
喩品
偈云。今
爲汝等説最實事第六二十三云。第一實無
垢者。此最實事更無過上。名爲第一實際
謂自性清淨心。以一切暗故。佛之知
見無復垢汚。皆是轉釋本不生義上云
平等句訪門者。即是阿字義。故第二十十七
云。然此三事皆縁生法。縁合而有。都無
。不生不滅。即是阿字之門。法界之性
無盡三業者。爲三平等句法門。是
最實道。又守護經。三密云三眞實具如
第十
七八
丁釋
三眞實者。即阿字法界。體性。不生不滅
義即最實道也 軌匠其心者。第三卷二十丁
云。此惠猶巧風能軌匠歌羅邏使百體成
此中亦爾。如來説法巧風。軌匠一切衆
生心。令佛道也演密解云云今云。軌匠是
連綿語。不分爲二義。言如工人能造
器物。故云軌匠
經云又現下。已上明普門瑞相畢。已下明
門瑞相也 又廣前相者。上無盡莊嚴相。雖
十方。但是示現佛身。未隨類廣普身
今次明之。故云廣前相也 言非亦現等
者。前現佛身實智無盡。此中明方便智
廣大義。例如印及索印刀種子h@u@m。第十
十四云。誦此者能令行者滿三身。以
字中有三義。即是法身現也今佛身
同。可
又釋
索印云。如來以此信解之力。普門示現種
種類形。或作大忿怒事。或爲持明之仙。具
大力勢。折伏攝受無量衆生。咸令於如
來妙果。即是大索廣普。同有情界義也。又
眞言中。pusaro普也釋云。此大索廣普。如
普遍今現隨類身。是廣普義

且如下先明菩薩金剛等身遍於法界也。
且如者。演密第四二十一云。且者不盡之辭。
即指斥之語也。法數誠多。且擧四諦。世
界無量直示娑婆。蓋取一隅今亦如
是既云無盡莊嚴。非但十佛刹故。且擧
佛刹而指斥也。此十佛刹等。是擧上首也 
如是一一下。明其眷屬諸尊亦遍於法界也」
皆如毘盧下。例同上普門現瑞毘盧遮那無
盡莊嚴迹也 如因陀羅網等者。主伴重重。
遍法界。互不相妨。以喩帝網也。華嚴
玄談第六曰。如天帝釋殿。珠網覆上。一明
珠内萬像倶現。珠珠皆爾。此珠明徹。互相現
影而無窮盡今略擧三下。明略擧三聖
之所以也。凡胎藏部三部爲要。諸尊無量
三部盡。法門實多攝三法盡。方便非一
三方便。故擧三聖於諸尊也。第五
一萬荼羅云。大凡此第一重方。是
佛身衆徳莊嚴方是佛持明使者。皆名
來部門方是如來大悲三昧。能滋榮萬善
蓮華部。南方是如來大惠力用。能摧
三障。故名金剛部也。是入阿字門。一切諸
法不生。是法身義。入娑字門。一切諸法無
深著。是蓮華義。入嚩字門。一切諸法離
。是金剛義。如下字輪品中以此三字。統
攝百字。意在此也第十五十五云。次答
及形類。然大略有三部。毘盧遮那是佛部。即
是如來法界身。白色。次觀世音是阿彌陀佛
也。其身黄色。次金剛藏即是釋迦牟尼。其色
黄色即雜色
也文
 執金剛者。擧金部上首也。
智慧門者。金剛手所持内徳。人法相對故
對也降伏者。明外用方便也。第五云。摧
破三障是也 普賢者。普賢是初發淨菩提
心義。即毘盧遮那之圓因。故爲佛部。第六
云。潔白是毘盧遮那淨法界色。則一切衆生
本源。故取爲 如如法身者。即淨法界。
淨法界即a字也。第八釋寂災眞言種子@a@h
云。本體白色乃至本性淨故。有息災
普賢即a字門。金剛手va字。觀音sa字。
知。又金手般若。普賢法身。觀音解脱。即
三徳也 増益方便者。第五云大悲三昧。大
悲即増益也。指心云。問觀音蓮華部尊也。蓮
華部敬愛法也。何云増益耶。答云云或以
葉可愛色敬。以衆實倶成故爲増益
愚按。今以五部三部故。觀音爲増益
也。云何攝者。第十五云。金剛藏即釋迦牟
尼。又依心要等。以東方閦佛。爲金剛部
。又第十五云。金剛部一向降伏用。其色雜
色也。又云。雜色謂具五色五色即黒色。
即北方色也
又赤
色爲東方降伏色。又東方閦。此云不動
又北方尊亦名不動。不動是大摧伏義也。
故知。此中北方攝東方也准此西方
。東北一雙。南西一雙各取始終。以爲
二部也。第六十四云。復次。白寂災色。如來
部義。故最初。黄色増益色。蓮華部義。故第
二。赤是降伏。金剛義云云又第十三
時。想迦字。作眞金色其佛南方華開
敷佛也。是大悲義。觀音種子。南西相同是亦
一證也
此三點等者。此三尊即法身般若解脱。胎
藏曼荼羅。asava三字。攝萬徳盡。三部即
三點也。又第六十五云。當先建立内心祕密
蓮華藏中臺竟。次造第一重伊字三點諸内
眷屬云云指心云。但經疏現圖中。於第一重
金剛手觀音。無普賢。可決定云云愚按。
第六卷所出。所傳圖。上方遍智院。右方觀音
院。左方金手院。總爲第一院。遍知法身。觀
音解脱。金手般若。即三點也。前所引。第五
卷疏。亦此義也。普賢如如法身者。是佛徳也。
第一重普賢。此中普賢義當遍知
院佛徳也。夫胎藏曼荼羅三部爲宗。故凡
三數者。皆具此義。故今三聖判爲三點
何必屬曲論有無乎。又普賢者是毘盧遮
那之圓因。勇健菩提心。眞言中mah@amaha者。
即是也。第九釋高峰眞言中云。又於無量
劫以來。常以此訶字眞因。具修佉字萬徳。一
一如金剛不破壞。今衆徳已滿。諸力悉
備。亦當以此法幢高峰觀三昧。大摧法界
怨敵。普護衆生此釋與三角義同。應
普賢菩提心者。即大勤勇也 無量不思議
者。無量梵云anta。不思議云aciny@a。皆具
阿字。妙用者不思議神通事業也第十五十六
云。亦隨一部中。自有三事分別。如佛部中
自有息災増益降伏乃至佛部者。當
蓮華金剛。類可解也一部各具三法。所
即空即假即中。阿字不思議三法。是云不思
議妙用
所云等者。釋經等字。謂等取第三院也。今
現瑞。總有三種。現佛身者。是中胎藏。次現
菩薩金剛等。是第一二重。今是明第三院
三種瑞相者。意爲行者上中下三種
成就也。第十五十五云。亦如是三事相應。即
成也。就中復有上中下差別。謂息災爲上。
増益爲中。降伏爲下也。第六十八云。且就
相瑜伽。自有上中下三種。上謂觀毘盧遮那
等諸如來身。中謂觀觀音文殊師利等諸菩
薩身。下謂觀因陀羅等隨類之身。一一如
荼羅所示。色像威儀祕密標式或印或字
一心住縁不復馳散。即彼尊三昧門 乃
至者攝取二乘及寂然界菩薩。第二十二十六
云。乃至令就世間八心以來。即是外院
之位。次漸漸向裏。及二乘亦在此内 以
外現等者。勘注出多義云云今云演密爲是。
第三院外現。下疏或云外院。或云
曼荼羅等。是也。言具縁品及祕密品。説
荼羅中。具明諸天形相。指此云例可知也。
因辨。抄一義指現圖曼荼羅云云有人亦
此義
此疏
始終未曾見現圖曼荼羅説。何縁爲
乎。況且文勢非現圖。讀者可
如是等下。釋普於十方已下文也。是初釋
普於十方等義。如上加持。横遍十方無有
邊際。皆由機感因縁而生故。云種種因縁
。如是等菩薩金剛。三業化儀。是云無數
方便 普門應現者。釋宣説兩字普門即無
盡莊嚴也。第六十八云。若總觀是普門大
。一心住縁而不馳散。即是普眼三昧。亦
普門世間三昧門 雖深淺不同下釋眞
言兩字。眞言謂三密諸尊各各三密。淺深不
同者。約所説法。即五種三昧道也。麁細有異
者。約能化身。即四重檀菩薩金剛等。各各
三業也 然究竟其實等者。釋道義。道謂會
見第
十五
諸尊三密各各不同。與本地三密
一無二。是云會。故次云祕密加持。即
本地加持無二義。此有二義。一者祕密
謂本地三密。本地三密等覺十地不見聞
況凡夫乎。故云祕密。從本地身平等三密
出無盡莊嚴。是云加持。祕密之加持。依
主釋也。二者此等諸尊。悉皆毘盧遮那。更無
淺深故。云祕密加持。祕密即加持。持業得
名也。第三十九云。又今現隨類身。而言
如來身者。明本迹倶不思議加持不二。豈
獨一法界作種種形耶。行者如是解
時。觀毘盧遮那與鬼畜等尊。其心平等無
勝劣之想。則從一門而見心王。是故作
各能開示下。釋清淨句也 如來清淨知見
者。謂自心實相。即清淨句也。第十二十三云。
今欲彼衆生。令識心之實相。開
花臺。令佛之知見。知見者如俗言
開意解。此意有理也。以心開故即入阿字
也。文總意明。加持之迹淺深不同等。皆
衆生開自心實相。所謂入
者。即入法界之謂也
若離如是下。反顯也。如是實相印者。謂祕密
加持。五乘差別。皆悉不本地實相。都以
實相印之。故云實相印。第六二十一云。爾
時世尊。遍觀察已。了知種種三昧道。同歸
一體。皆是佛乘。復爲執金剛一切三昧
道中成菩提印。第五云。次有一偈半。顯
淨菩提心如實相印。即是開佛知見使
清淨也。此等釋皆依法花文。方便品云。我
相莊嚴。光明照世間。無量衆取尊爲説
實相印意印成無量諸乘皆悉佛乘。謂
實相印。今亦即此義也
餘皆愛見等者。謂若離此印。取五乘各各
。是云愛見。若離實相。皆是魔業。從愛見
生故。智度第五二十一云。復次除諸法實相
餘殘一切法盡名爲魔。如諸煩惱結使欲縛
取纒陰界入魔王魔民。如是等盡名魔 
營侶者。營維傾切部也。侶伴也。營侶即眷
屬義也
次又釋言下。上明法體性故。云開示清淨
知見等。是明法功用故。云頓覺成佛等。清
淨句者。阿字之門。自心實相。此經宗。直觀
自心實相心自證心。故云頓覺成佛神通
。又上約漸次修入。此下約頓覺門釋。清
智。謂佛樹牙生。故經云復有芽種生起
又下經云正等覺顯現。又第十一所釋。第
二正覺句者。即是也。清淨即心佛體。所謂自
性清淨心。第十一十七云。平等清淨離諸分
。劑此名菩提之心。爲初成佛種子。又
云。三有無餘清淨生者。合如上所説之
行亦同於空。除三有之障。令餘。能
清淨之法。所謂法性清淨妙身之生也
大般若三百九十六云。佛告善現。我説
切法平等性。爲清淨法。世尊何等一切法平
等性。善現諸法眞如法界性乃至如來出世。若
不出世。性相常住。是名一切法平等性。此
平等性名清淨句者。如上疏釋。進行義。
住處義。謂依此清淨心。而進修住此清淨
。名之爲句也 頓覺成佛等者。下疏云。
今眞言行者。從初發心時。直觀自心實相
知本不生。故即時人法戲論淨。若虚空
自然覺。不他悟。當知。此觀復名頓悟
法門頓覺成佛者。顯法速疾。神通乘者
喩。謂直觀自心實相。了知本不生。安
清淨處。不他來。豈有何速疾。如此者

如餘乘下。擧權教菩薩以對明也。五密軌
云。若於顯教修行者。久經三大無數劫。然
後證成無上菩提。於其中間十進九退。或
七地。以集福徳智惠。迴聲聞縁覺道
。仍不無上菩提
今此眞言門下。明神通乘速疾得益也。此
二種。一世間有相成就。二者出世無相成
就也 下虧法則者。三密相應義也。第二十
十一云。然彼行者。據身印眞言及本尊此三
事和合故。本尊自降臨道場。而來加被也。
然此行者初行之時。尚是凡夫。自無徳力何
能即感佛菩薩等如是而應耶。但由彼佛
菩薩先立誠言大誓願故。若有衆生。依
此法而修之。不法則者。我必宜應。或
來而遙加護之。若行人法則如法。而
應赴。即違本所願故。不云云 
乃至於此生等者。顯速疾義。此生者。謂父母
生身。等取不起于座三摩地等。故云乃至
也 逮見無盡等者。明有相成就。即第二無
畏。本尊三昧衆相現前位是也。具如世間成
就品疏。往見
若欲起昇下。明出世成就。此有十一重。今
極位。故云即同大同也。第三十九云。經
云。爲彼從初發心乃至十地。諸菩薩者。謂
初發淨菩提心時。見此曼荼羅。已遍法界
第二重。又逾廣逾深。作十轉開明。乃至
第十一地。而後所見圓極第七三十云。乃至
於初地。牙莖花疱等十心滿時。一明門中
出十解脱門千世界。皆是隨分蒙
不思議果。至第十一地畔。於虚空雲海明
門中。一一皆見蓮華藏莊嚴世界。性相形類
展轉不同。用作自身。自在無礙。是名不思
議果滿
復次行者下。釋所謂初發心已下文也。初
發心者。謂初地也。第十八三十云。胎是初起。
便即是如來所起處。以如來性。如來
性生。是a字而生也。如是發心。即是初地
位也 入阿字門者。謂見自心本不生際
也。下疏二末
十四
云。前劫悟萬法唯心心外無法
今觀此心。即是如來自然智。亦是毘盧遮那
遍一切身。以身如是故。諸法亦如是。根塵
皆入阿字門。故曰離於根境。又一末
十二
云。本不
生際者。即是自性清淨心。自性清淨心即是
阿字門。以心入阿字門故。當知。一切法悉
阿字門也。第七十二云。猶如聞一切語
時。即是聞阿聲。如是見一切法生時。即
是見本不生際。若見本不生際。即是如實
自心。如實知自心即是一切智智。故毘盧
遮那唯以此一字眞言也。第十二十二云。
今此阿字門亦不外來。但從心生無
也所以者何。以方便修定故。其心漸
淨。以心淨故。阿字現中。此阿字者即是一
切諸佛之心。從心輪淨。故能現阿字。由
阿字門故。即是成大果報相。故知。此果亦
心得。其實無人能授與者。由自覺了而得
之也要言之。入阿字門者。即入無生
法忍門也。第六十九云。佛説一切空者。即
是入阿字門。乃至無少法而可得者
嚴第四十四十通品云。佛子云何。爲菩薩摩訶
薩無生法忍。佛子此菩薩摩訶薩。不
少法生。亦不少法滅。寶積經百六十
云。不少法有生滅相。名不退法忍
是從如來等者。明本有性而生菩提牙
也。金剛性者即本有菩提也。第十二云。復
次如上所説。即是阿字門。如來金剛性。而
功徳藏具足無缺。常住妙理之門也梵音
vajradhatu。此云金剛界。界體義性義故。金剛
性者。即金剛界。金剛界者所謂心王金剛界。
a字門。不生不滅菩提心體也。牙者。所
佛樹牙。即修生菩提。即初地發心也 運運
増進等者。明初地已上進趣不退義。即信解
中行也。第三二十八云。此信解梵云阿毘目
云云下疏云。此經宗從淨菩提心以上。十
住地皆是信解中行。如來名究竟一切智地
此信解。梵云阿毘跋致。不退義同。故知。信
解即不退位義也。菩提心義第五十三
畢云。問若入淨菩提心位以上。都無退
耶。答。天台初地初住已上。得三不退
退轉此牙一生者。謂初發淨菩提心。即
不住義。是因句也。運運増進者。是精進義。初
地住心乃至第十心。轉深轉明。菩提心相
續。是根句也。更無退義者。是遍行義。果復
種。謂之不退。即初地果相。是究竟句也
 乃至成菩提者。明第二地第十地
一一位中皆有三句。果復成種。轉深轉明
故。云乃至。無上菩提者。第十一地窮極果
也。初地爲因。二地乃至第十地爲根。無上
菩提爲究竟。是窮極果。故云無行所増等
第六二十六佛地三昧道云。堅住佛地。即
是於如來地堅固不動。名之爲住。與前住
字義殊。如人渇泛求水。已經歴多時。忽得
見清涼池。中間更無障礙。但一心進趣。
復異縁。是名補處三昧道清涼池。希願
盡息亦爲佛地。故雖同名大空定。而義有
差別此中次第者。唯識述記四末五八
云。梵云羯爛多。此可次第縁。如逆次第
阿奴羯爛多。阿奴是逆義。羯爛多云
云云 又唐梵文字次云karmda或作
krama
帝釋眞
言釋云。迦羅是増進義。又毘紐天眞言釋云。
迦樓羅鳥是虚空進行之義也。又歩云krama
虚空遊歩疏釋云。遊歩是不住義。勝進義。神
變義。以淨菩提心於一切法。而常進修
。起大神通故。曰虚空遊歩。又上疏云。梵
微吃哩抳多。是踴躍義。遊戲義。神變義。
謂從初發心以來。深種善根。起種種願行
嚴佛土。成就衆生。恒殊勝進不休息故。
即是起昇騰躍義次第梵中。具不住等三
。如次因根究竟三句也
謂初發心下。述釋上三義。初發心者。是不住
義。故云菩薩位。發心即不住相也。
於此眞言等者。是精進義。得至初地者。即
初地果相也。爾勝無所住等者。明遍行義。果
復成種。轉深轉明。即是無所住。進心不息。
之遍行也。初發心者。是地前發心。與
上初發心得入阿字門。其位不同也。凡此疏
中。有二種發心。第三十四云。今且約胎藏
爲喩。行者初發一切智心。如父母和合因
縁。識種子初託胎中。爾時漸次増長。爲
功業風之所匠成。乃至始誕育時。諸根百體
悉皆備足。始終父母種姓中生。猶如眞
言門。學大悲萬行。淨心顯現解云。此釋
第一二無畏云初發。第十世間成就品疏
此有二種。一聲字觀。即第一無
畏。二諸佛勝句。即第二無畏也
云。即是最初發足
處也第三無畏。至第五無畏。即當常途
聖胎三十心。淨心顯現以爲出胎。是第六無
畏。等虚空無垢菩提心也。又第三云。復次
初入淨菩提心門。見法明道。如識種子歌
羅羅時乃至如來一切智地。如伎藝已
成。施于從政。故名大悲胎藏生此文初地
初發心。可見。今此中發心即初義也。有
人解初發文。云總標初地。不意也 於
此眞言法要等者。是地前行 下經云。供養
行修行。從是初發心疏釋云。然此信力。本
眞言行供養儀軌行法。如説修行得
淨菩提心。故云供養行修行從是初發心
欲入菩薩位者。此經宗初地稱菩薩位
即不退位。第二十卷十五云。修瑜伽者。已能
於本尊等。乃至現得種種奇妙之境。然
猶是世間三昧。未平等。今更開示入
三平等也。若此觀明白。了自身口意實
。即入淨菩提心初法明門。上菩薩地
 一行一道者。上所謂眞言法要。眞言者。謂
三密。乘三密乘。行三密也。三密者。其
a字一實諦故。云一行一道。第十七二十六
云。謂一切法不阿字門。即是一道也。道
者謂乘此法。而有至到之義也。一道者。
即是一切無礙人。共出生死。直至道場
道也。而言一者。此即如如之道。獨一法界。
故言一也。於此一道中。而分別種種差別
猶如無量岐路。皆至寶所殊街同歸
行及道梵云naya。第三云。梵音娜耶。即是乘
義。道義謂從一念善根。乃至成佛。於此中
。一一諸地所行之法。所行之道。通名
 若於異方便門者。對上一行一道眞
言法要。總指顯教。此中暗取法花意而釋。
方便品云。更以異方便顯第一義。文句
云。異方便下正因佛性。即第一義。若用圓妙
正觀。此即實相方便。不名爲異。若用七方
便。助第一義者。名異方便。記云。此中以
方便。爲異方便。以藏人不衍門故。成
求異餘多用。今通用者。未。並名
妙樂釋。今不祕密方便者。總
名爲異。故對祕密教。指一切顯教異。故
第十二二十三云。凡一切不内證祕密法
者。皆是外道。即此之謂也。又解。異方便者。是
世間成就。開見密意。即出世成就。謂由
間三昧而開見心實相故。第十世間品云。佛
法法爾。先以事成就。然後用淨惠大空。而
察之。即是出世成就也。義釋第八十二云。
今此品無間品明。雖是世間成就。然甚深
之方便。隱在其中。若求出世之成就時。還
擬儀此法。以成祕密之分。故持明藏法。猶
因陀羅宗。滿世出世間種種希願
具擧文。而明之。第十七十一云。復次如上所
明。一相一味。眞實之見。難信難解。如來復
異方便世間持誦之法。而助眞實見故。
次説六月持誦法然皆是祕密究竟。與前不
異也此釋全轉
法花意
第五三十一云。十萬偈大
本中。彼諸聖尊。各自宣説自所通達法界門
出世
成就
種種異方便世間成品息災
等四種法ナリ
今此略本。但
其普通趣道之要法故知。對出世甚
深方便異。異即劣義。維摩香積品云。有
聲聞念是飯少。而此大衆。人人當食。新經
云。有劣聲聞異即劣義也第九賛云。nana
種種也parakara異類也翻偈云。種種隨類形
第三重尊。云一切衆生喜見隨類之身。又云
三乘六道無量應身應云putyuta
千應即隨義也
異類者。
同劣心衆生故。異類即劣類也。又化身
劣應身。當併思矣。pu者謂第一義。勝義。
然云劣。即是相反義也。重解。權教八地與
此經初地同。故依權教修行者。若至八地
時。自住三密平等。與今初地同。故云也。此
義具如覺心乘下辨之 開顯密意者。言假
便於異方便。修行得果。畢竟悟三業平等
。故云也第九釋金籌偈云一切諸佛種種
異方便。究其旨歸。悉皆意在於此 不
離如是寶乘者。又用法花文。從爾觀之。凡
一代教。皆是第三院主。釋迦師子之所説。而
阿字法界體。故云不離如是寶乘也。
第十七十七云。然此阿字。能説一切世間語
。復因此語言。得一切出世之理也。所
以者何。要因此阿字一切世間之語言
然此語言不阿字。以不離阿字故。即知
是不於法體不生。是故因阿字門。是有
世間一切法。因世間一切法。得悟阿字門

縁業生等者。此中引牒釋例故。先略牒作釋。
縁業生者。十二因縁煩惱業若三道。是初劫
所斷也。故聲聞眞言云hetu因也pratya縁也vi
gata離也karma業也narjata生也通云離因縁業
生也今斷其種子。唯識第八十二云。復次
生死相續。由惑業苦。發無明愛取也
惱名惑。能感後有諸業名業。業所引生
苦名謂爲有情等者。釋縁義。有情者。經
有情類。謂異熟果報。六趣不同故云類。
十四本。作謂有情諸字釋類。今疏寫誤。癡
愛因縁者。正釋縁義。縁謂因縁。癡謂過去
無明愛即現在愛結。無明爲因。愛水爲縁。
種種業當來生死苦果。輪迴無息。是
因縁
造身口意下。釋業義。唯識述記八本七四云。
二行支者。以身口意三行體。心心所
體行體是思。此身口意三在欲界。名
非福。身語在色界。意亦通無色。名爲不動
大論第九等同 乘如是業等者。釋
。即苦道也。乘因也。韻會。乘神陵切。因
也。孟子不勢 漢書聖人乘於時 生
六趣身者。即苦果也増長輪迴者。釋經増長
。謂三世因業。展轉増長。輪迴無息也。
華嚴十地品第六地經云。佛子。此中無明愛
取不斷。是煩惱道。行有不斷是業道。餘
分不斷是苦道。大疏第三十七下三丁三道
皆言不斷者。謂從三煩惱三業。從
彼二業復生七苦。七復生三。故如輪轉
淨意菩薩十二因縁論廣明。鈔從三煩惱
於*三業者。從一無明一行業。從
取二一有業。二業生七苦者。從一行業
識等五。從一有業生老死。故七復生
三者識等五苦。生愛取二。生死二苦生
。故上云了知故生死流轉
今修平等下。釋業壽種除四字也。平等三業
等者。先明能除法。即上所謂眞言法要三
密妙行。第十二云。謂平等三業眞言之行。
此如來之行無上大果報 清淨
惠門者。對上不清淨業。謂所修三密。即是如
來印契如來眞言。如來妙觀。法體清淨。不
諸垢所染。故云清淨惠。是三密之體具
大惠力用。能除煩惱業障。故亦三文
金剛。金剛者即惠之異名也。門名方便
謂三密方便。是爲能除法也 一切蘊阿
頼耶者。是總報果。當經有情類句増長。五蘊
相續即増長義。一切蘊者即五蘊也。猶如
穀云一切穀。五佛云一切如來。蘊是能依
識爲所依。生死果報。依阿頼耶而相續故。
第二劫疏云。阿頼耶。義云含藏。正翻爲室。
謂諸蘊於此中生。於此中滅。即是諸蘊巣
窟故。以爲云云 業壽種子者。釋業壽種
三字。是明分段也。唯識第八二十二云。一
分段生死。謂諸有漏善不善業。由煩惱障縁
助勢力感三界麁異熟果。身命短長隨
縁力定齊限。故名分段。述記云。論一分
段生死。至麁異熟果。述曰。解分段中。初體
後名。此出體也。用前有漏善不善業。爲
感因。由前煩惱障縁助勢力。所感三界異熟
無記。麁異熟果。易見故。有定限故。易
了知故二乘世間共知有故。名之爲麁。五
蘊爲性。此即正出生死體也。何名分段。論
身命短長至故名分段。述曰。此釋名也。
此異熟身命短長。或一歳一日。乃至八萬
劫等隨往業因或縁之力。有爾所時。若身
若命。定有齊限故。名爲分段。可一分一
段等。故名分段又論第一二十七云。然
親生此識種子。由業所引功能差別住
時。決定假立命根。述記云。此中義意。但依
本識自體分種。今論主言依者。顯體是假
實上。依謂所依。親者即簡異熟因
此識。是増上縁。非親生。故此中據
言種爲因縁。親生此識種子者。是言生者。
名言之種。身中極多。非業所牽不
因縁於今識。今取生者。簡去不生。
此者。簡親生餘識種子。言識者。簡
應法種。唯取識種故。言種者簡現行。不
第八現行命根。故彼所簡者皆非
。今取親生之名言種上。由先世業所引。
身之差別功能。令色心等住時決定。依
此功徳説名命根。非現行識。以
此種子爲業力故。有一期之身功能差
。令決定。若此種子無此功能。身即爛
壞。阿頼耶現行由此種故。能縁及住持於
眼等法。亦名能持。此種正能持於現行之
。若不爾者。現行識應有及無持
根等法。由此功能故。識持於身。現行由
故。生及縁。持法不命根。非根本故。
由種生故。此種不由現行故。種爲
法之根本故。如決擇二十二根中命根無
所屬。若取現識爲根。即定屬意。何故云
屬。先業所引。種上別功能。爲命根故。
是此中意今依論解云。業謂前世業。種子
者前業所引。名言種子。壽者種上差別功能。
名爲命根。名言種子有二功能。一者生果。二
者住識。依生果功能。能生現行。識依住識
功能。任持所生現行而令住。一歳乃至百歳
等。住時分位名爲命根故。種實壽假。是以
命根不相應攝。是識分位。識外無別體故。
假非實也。又第十六十六云。燒彼壽
復生。燒除灰燼者。今豈以世間之火。而焚
彼身。令命根不續。爲灰燼耶。今自有
方便。大惠之火而焚彼業煩惱身。使復不
生也。一切衆生。皆以業煩惱蘊積相續而得
生長。輪迴無絶。名爲壽。今即燒之。令
無餘也。業煩惱爲薪。方便智爲火。以此因
。而得餘。此薪既盡能治亦遣也。所
燒者。即是字義。當阿字弟子身。使
阿字遍作其身也。決以此惠火之字。焚
彼菩提之性眞金之鑛。令垢穢無餘故。以
羅字而焚阿字也。然既焚竟。豈如二乘斷
滅灰燼而不復生耶。不是也。諸垢之薪
已盡。更有妙生。所謂淨菩提眞實生也。此
生即是清淨之性。如來種子也。又第二十卷
云。謂以智火業生等。從業受生。從
復造業。輪迴無已。今言護摩者。正是淨
此業。令清淨法生業謂前業。生即
報果。輪轉無已。即壽義也。今此中意。蘊阿
頼耶者。是總報果也。彼果一期相續。是云
壽。此壽依過去煩惱業生。故云業壽。以
要言之。則分段果報。是初劫所斷也。故初
劫章云。能拔業煩惱根本。無明種子生十二
因縁今斷其種子。此種子者。謂a字也。此
種子由無明因縁而流轉。名爲生死。所謂
染縁起。今以ra字智火而燒阿字。無明轉
明。是云虚空無垢菩提生。亦云佛樹牙
生等。依此言之。此中性相與唯識同不
今未詳耳 皆悉焚滅者。釋經除義。謂以
字智火皆悉焚滅。即内護摩也。第八釋寂災
眞言云。此眞言以初阿字去急
呼之
體。阿是諸
法本不生義。即是金剛智火之體。第二十卷
十二種火中云。第一名爲智火。此中最
初火者。即是菩提心之惠光也。又云。此法與
息災相應。是堅固法也。此配初菩提心阿
字門也。又七丁云。次説内護摩出世之事。謂
智火業生等云云之言此。上云
平等三業清淨惠門者。即是阿字金剛惠火。
内護摩出世事業也 得至虚空無垢大菩提
心者。即初地果相。第三卷釋第六無畏云。
此空智生即是時極無自性心生也。乃至。即
是眞言行者。虚空無垢菩提心也
一切如來下。釋復有牙種生起文也。一切
如來平等種子者。即指前業壽種。即是佛種
故。一切諸佛皆悉從此種子而生。故云
切如來平等種子。平等者。佛佛道同義也。第
十四二十云。如前所當段
煩惱種子斷
已。次生法界生種子。即是一切有情平等種
子也。此平等法界性種子。即是如來一切智
地之所生長。如世間種種草木。種種隨
性分。各各差別。皆依大地而得生長云云
摩第七佛道品云。於是維摩結問文殊師利
何等爲如來種。文殊師利言。有身爲種。無
明有愛爲種。貪瞋癡爲種。乃至以要言之。
六十二見及一切煩惱。皆是佛種。肇曰。塵勞
衆生即成佛道。更無異人之成佛故。是佛
種也。又第三卷。明胎藏喩中云。初發
切智心。如父母和合因縁識種子。初記
是也
從悲藏中者。即大悲胎藏。所謂聖胎三十心。
第三卷漸次増長。爲巧業風之所匠成。是
也 生法性牙者所謂法界性種子。教王
經上云。心如理成就。是名爲法性。本有菩提
心顯現。云生法性牙。即是。第三卷云。所
始於父母種姓中生。猶如眞言門
悲萬行。淨心顯現即是初地果相也。或云
佛樹牙生。或云大空生。即極無自性心生也。
下明第三劫中云。第三重微細百六十心。煩
惱業壽種除。復有佛樹牙生。故曰等虚空
無邊一切佛法。依此相續生若約灌頂
者。第七夜依阿闍梨加持方便。菩提心生也。
第五教誡偈云。次云。汝等於明日
大乘生謂入大悲漫荼羅。得灌頂已。生
切如來種姓之中。復次離縁業生。得大空
。故云大乘生第八二十三云。即持
。徐遶漫荼羅三匝已。復更如法加持。至
弟子所。先用囉字火。焚燒其身。悉成
已。方用四瓶次第灌之。灌已觀此灰中。作
嚩字門。其色純白。從此出生五字。所謂阿
鍐莾吽欠。持其五字輪次説暗字其頂
。轉成中胎藏。又從此字三重光焔。一
重遍遶咽上。謂隨照及之處。諸尊隨現。
即成第一院漫荼羅。次一重光遍遶心上。諸
尊隨現。成第二重曼荼羅。次一重光遍遶
。諸尊隨現。成第三重漫荼羅。爾時弟子
都成曼荼羅身。若更深釋。即是普門法界身
如上所引第十六卷。
以字燒字即此義也
乃至下約於十心
地次第滿足義初種子者。是本有菩提心。生
法性牙。謂初修生菩提心。次明二地已去莖
葉花果次第増長。乃至言攝二地至十地
也。即與第三卷所明大悲胎藏生次喩中
也 遍滿法界者。從初地已上。皆遍法界
此中有重重轉深轉明。第三十七云。謂初發
菩提心時。初地此曼荼羅。已遍法界。昇
二住。又逾廣逾深。依十轉開明。乃至第十
一地。而後所見圓極成萬徳開敷等者。明
第十一地圓極果。可
然以四不生下。釋生起二字。是此生起。阿
字門不思議縁起。故離於四生大空
也 都無所起者。指上生法性牙等。是此牙
等。阿字門不可思議縁起。故自性無性。都無
所起。雖所起。由因縁生。生即無生。故
大空生也 亦無起處者。上云從悲藏中
。悲藏是所起之處。然此起處。本來不生。不
阿字門。故云亦無起處。下疏云。妙感妙
應皆不阿字門。當知感應因縁。所生方
便。亦復不阿字門。即是也。第十九云。
縁起者謂觀心八葉之花。花上圓明。同
淨鏡之類。初時未明了。以囉字惠眼方
便故漸自明了。乃至於圓鏡中。見自身。即
一切佛等。如是法生。即是從因縁起。若
縁起者。觀此不生門。即入法界體
也。以惠眼因。淨鏡爲所縁。無量自業等
佛事。從因縁而生。然實不自生。不他生。不
共。不無因。如中論等所説 大空生
者。不生而生。即生而不生。不生即大空之異
名。故云即是大空生。上釋虚空生執。云如
萠牙已生。四大時節爲縁虚空不礙。念念
滋長菩提心亦復如是。以無所得。爲方便
萬行爲縁。得眞實生。眞實生者。所謂大空
生。故虚空生
復次如來下已上逐文釋畢。自下總明現瑞
大意。此有二種。是初嘆現瑞不思議相也。
 諸善智識者。謂菩薩金剛等。及法界門者。
是所説法。所謂平等法門。是入法界之門。
故云法界門也。人法雙擧。故次云次第觀
。即觀人。聽法也
如文殊下。次辨發門之來由也。初擧法花
發問相。以爲例。具如抄辨。愚按今擧
花例者。三平等句法門者。内心妙白蓮。妙
法芥荼利花體也。内心者。即摩訶薩意處。
謂妙法蓮花最深祕處也。故擧文殊淺略
發問。以顯金剛手深祕發問
當知下。正明此經發問意也 加持世界者。
今現瑞處。此是無盡莊嚴加持之迹。故云
加持世界也 遍一切乘等者。擧正説法。遍
一切乘者。梵云sarvatanaya。即次經。金剛
手所問。一切智智法門也。一切智智者。
所謂或聲聞乘等五種三昧道。及三句法門
也。五種三昧者。即是曼荼五位諸尊。三句即
三重曼荼羅。五之與三倶云一切。故即遍
一切處義也。乘之與道同云naya故。遍一
切乘即五種三昧道也。此五種三昧。淺深不
同。皆悉一相一味。與毘盧遮那遍一切身
異。故云遍一切乘。上釋無盡莊嚴云。所
以無盡無邊者。不如來遍一切處常住不
滅之身曼荼羅海會諸尊雖多攝此五
盡也。又此三昧道。皆開心更相門。故云
心成佛之教。第七云。就此經宗。則五種三
昧皆是開心實相門。如行者始住有相瑜
。則是世間三昧。但於此中。了知唯蘊無
。即是聲聞三昧。若以十縁生句諸蘊無
性無生。即是菩薩三昧。餘如住心品中廣明
餘教以心性之旨未明故。五乘殊轍。
相融會也。若更作深祕釋。如三重曼荼
羅中五位三昧。皆是毘盧遮那祕密加持。其
與相應者。皆可一生成佛。何有淺深之殊
今偈中所説。就彼等自所流轉法教。而言
又五種三昧。及三句。即十二眞言王五
大三密故。眞言王中云sarvata遍一
切處
次説
大三密。即是五種三昧三句也。又十方三世
一切諸佛。皆由此眞言王故。降魔成道
具如第十
四卷釋
 即是自身成佛也。又胎藏八字眞
言。即五大三密。與眞言王同也。又具縁品
所説。我覺本不生等。二偈八句五大
三密
一切
三昧道中成辨印。一切三昧道。即五種三昧
道。成菩提印者。即自身成佛也。五大三密。
即八葉八佛。即是一切衆生自心品。第五云。
内心妙白蓮者。此是衆生本心。妙法芬荼利
華。祕密標幟。花臺八葉。圓滿均等。如正開
敷之形。此蓮花臺是實智自然智惠。蓮花
葉是大悲方便也。正以此藏。爲大悲胎藏
曼荼羅之體其餘三重。是從此自證功徳
出。諸善知識入法界門耳上疏云。衆生
自心品。即是一切智智五大
三密
實了知。名
切智者知。如實了知自心所具八葉中
胎藏心。云自心成佛。所謂心佛顯現者。即
是也。凡五大三句。正是此經宗體。一經始
終不此也。故下釋五大喩畢云。一切智
性 如來種子。亦復如是。即用一切智門五
。自爲衆縁。能至菩提常住妙果。所謂不
可思議不生不滅之因縁也。乃至從此已後。
如來智印即定其心。廣分別説又釋三句
中云。佛已開示淨菩提心。略明三句大宗
竟即統論一部始終。無量方便。皆爲
菩薩菩提心清淨知識其心又字論名
一切處法門。第四云。有法門。名遍一切
。彼菩薩字位。住時一切所作。皆得成就
者。即此字輪法門。是遍一切處法門也。菩薩
若住此字輪法門者。始從發菩提心。乃至
成佛。於是中間。所有一切自利利他種種事
業。由此法門故。一切皆得成就。無
罣礙字輪者。五字a@a三部asava
體。即一切智智法門也。凡此經宗。由字輪
觀行。知心本不生。名如實知自心。應知。字
輪即自心成佛之教。故第十四十丁云。無上
句。即是菩提心也。此無上菩提之心。即是自
然智即一切智智也實無能授與之。但行者方
便具足。善知字輪之義。自然得之。即是授
與無上菩提也。又第七二十八云。行人一縁
於阿字。即名阿字三昧。此阿字三昧。即
是開心明道門餘一切字亦如


大日經疏私記第八

 沙門曇寂撰 
  住心品第一之餘
爾時執金剛下。依開題意。已上釋通別二
畢。已下正釋正宗分也。就中經有三句
九句問答。當段初明三句問答也。若依
證義。三句問答尚屬序分具如
抄出
又般若寺
抄。住心一品以爲序分出指心此兩説今所
取也 執金剛等者。獨擧此尊。爲對告
者。此尊主佛三密具如
上疏
夫三密者。此
經宗體。一經終始。不三密。故始終對
而説也又此等菩提心體。毘盧遮那之圓
因。因無不滿瑕。果有輪圓美。此因顯現。稱
毘盧遮那。若無妙因何得妙果是故以
因叩果。所以爲對告主也。今金剛手見
加持世界身語意三無盡莊嚴現瑞相。正發
此問。是此尊所主故。於正宗初。正發
也。抄廣辨發起影向等四衆義云云愚按。
此經菩薩金剛等。實是毘盧遮那差別智印。
普現色身之境界。何名爲影向衆。故知。不
必有四衆義也。然對金剛手。或對
無戲論等。但是法門之標記耳。不
途義而解
經於彼衆會中等者。會謂加持處。金剛乎
加持會。見現瑞之迹。周遍無際。還疑
本爲復云何。而發此問。故云彼衆會中等
也。抄云自證會者。今所之也。如來自
證下。作釋中。先明發問大意也。自證之智
者。即一切智智也。上疏云。然此自證三菩
提。出過一切心地。現覺諸法本初不生。是
處言語盡竟。心行亦寂。若離如來威神之
。則雖十地菩薩。尚非其境界。況餘生死
中人此自證境唯佛與佛乃能知之故云
不可示人。又心自證心。冷煖自知不
。故云不可示人。是以佛現瑞相。乃示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465 466 467 468 469 470 471 472 473 474 475 476 477 478 479 480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