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大日經住心品疏私記 (No. 2219_ 曇寂撰 ) in Vol. 60

[First] [Prev+100] [Prev] 691 692 693 694 695 696 697 698 699 700 701 702 703 704 705 706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性空
今所以下明立心相也。意明。此心畢竟
無相。言斷心滅更無進趣是以擬儀六無
畏外迹。以明無相心修證之淺深也 上已
等者。上疏二末
十二
六十心相中云以心法微
細難知。但觀彼所爲事業。必有相彰于外
譬如鑒煙之状貌則火性可以比知
但知下明第六無畏表示也。心垢盡處者。心
垢即六無畏外迹。所謂三種妄執。又當段所
謂蘊界處能執所執等是也 盡處者謂第
六無畏。即云離蘊界處等是也 戲論不行
者。戲論即差別之見。前五無畏中捨劣得勝。
次第進趣皆是差別之見名戲論。今至第六
平等無畏悟此等諸見畢意平等不阿字
故云戲論不斷。戲論不斷即自性平等也。
上疏云。即悟此心性本自無生無滅畢竟常
。戲論雲披譬如珠力故水清。水清故珠
現定不餘處又戲論不行即是虚
空無垢菩提心。上疏云。虚空無垢執金剛者。
即是菩提心體。離一切執諍戲論。如淨虚空
障翳。無垢無染亦無分別云云 無畏
依者。問。至此無畏何云依乎。答。第六無畏
正證虚空無垢淨菩提心。淨菩提心者即一
切智。一切智爲萬法依。故云無畏依。上疏
無相菩提云。以是淨菩提心出過諸
觀離衆相故。於一切法無罣礙。譬如
虚空相亦無相。故萬像皆悉依空。空無
。如是萬法皆依淨心。淨心適無所依
又解。若以常途十地屬十心。則第八地
即第八無畏依。彼第八地當此初地。初地即
無畏依故云也
  享保八年歳次甲辰正月二十有五日擱筆
 沙門曇寂 
同十四年巳酉夏再閲正治
元文二年歳宿丁巳初夏七日重正治擱筆
寶暦十三年辰霜月三日善住師以御本
書寫了
 順庸 

大日經疏私記第二十

 沙門曇寂撰 
  住心品第一之餘十縁生句
經云祕密主等。自下釋十喩經文也 十縁
生者。帶數得名。又從縁而生故。因縁之生。
亦依主釋也。青龍疏上二云。言縁生者。縁
謂衆縁。生者起也。諸有爲法皆從縁生
十一二十三云。雖復生此有爲方便。然即了
此分別之法本性常空。如是因縁起法離
滅斷常一異去來。但如幻化中道。若
離此而未無爲別體不可得也。以無爲
之性即不有爲。了達如是甚深縁起法
故能以此有爲即成無爲之果第十九
云。縁起者謂觀心八葉之花。花上圓明同
於淨鏡之類。初時未即明了因義以羅字惠
眼方便縁起漸自明了。乃至於圓鏡中
自身。即同一切佛等。如是法生生義即是從
自心方便生義若從縁起者觀此不生
。即入法界體性法界作性即阿字義。可如
縁生法者。即阿字法界義
今按。用縁生者即阿字三義。亦即三句義也。
空是因義。有即縁義。生即不生。如次因根究
竟三句也。又阿等四字攝三句者。初阿字菩
提心也。次行爲根第三四即二轉妙果。是究
竟句也。三句五轉開合之異。即因縁生義。因
縁生者亦曼荼羅義第四二十九云。曼荼羅者
是發生義縁起今即名發生諸佛曼荼羅也。
菩提心種子因義一切智心地中潤以
大悲水。照以大惠日。鼓以大方便風。不
大空空。能令不思議法性牙次第滋長。乃
至彌滿法界根縁佛樹王。故究竟生
稱。○次答義中。梵音曼荼羅是攅
乳酪成蘇之義。曼荼羅是蘇中極精醇者浮
聚在上之義。猶彼精醇不復變易復名爲
堅。淨妙之味共相和合。餘物所不雜故。
聚集義。是故佛言。極無比無過上味是故
説爲曼荼羅也。以三種祕密方便縁也
衆生佛性之乳因義乃至經五味即成妙醍
。醇淨融妙不復増生義一切金剛智印
同共集會於眞常不變甘露味中第一。是
曼荼羅義第三十三云。次明入曼荼
羅行法。具衆縁支分及所要眞言皆於此中
廣明。譬如已知乳酪有醍醐性。即教令
諸器物方便攅搖。以縁起故。當知不
十縁生句此五味者如次五種阿字。五
種阿字横談則爲中胎藏入中惡字。即
五字具足也
即五智
五佛也。竪言則四重流現。即四阿義。具如
二十卷抄記中所明。以要言之。則一經始
終不于三句四阿因縁生義耳 眞言門
者是明第三重十喩。故云眞言行。與前第
三劫段復次眞言門修行菩薩行義同也
通達作證者。第十九云。通達是證果義。
於所至處也。此通達當證也又見道
通達位即此義也。作證者初地已上證知
位故云也
是略下釋中先明文來由也。是答九句問中
第七問也。愚按。前第六自性平等無畏者即
極無自性心。故疏云。此空智生即是時極無
自性心生極無自性心生者。正是第三重深
修觀察成就之心。此心成就必依十縁生修
。故及此文來也
如下文下。總明是修行句之大意也 下文
者正指具縁品。兼指餘品中明修行方便
也。上疏釋九句
問中
云。如下文入大悲藏曼荼羅
具縁品餘品即是答修行句具縁品疏云。
此品次明入曼荼羅行法。具衆縁支分及所
要眞言。皆於此中廣明。譬如已知乳酪有
醍醐性。即教令諸器物方便攅搖。以
縁起故。當知。不十縁生句又世間
成就品明四種念誦。出現品説三月持誦。成
就悉地品明aa@mrara@m四字觀等。皆是修行
方便也。廣指此等諸品下文也。第三十三
住心品畢云。從是已下明進修方便及
悉地果生具縁以下諸品廣明修行及
證果。其中修行皆依十縁生句
然統論下。抄云云今助一解云。此品者總指
住心品。於此品中十喩觀略有三種。淺
深雖異同用十喩。然上經文初劫説五喩
第二劫説六喩者。約所寄齊而明。若能寄
齊眞言行者。從初至此皆觀十喩。是故初
劫疏云。法謂十縁生句。第三劫中云。此中十
喩望前十喩第二却
六喩
此等疏文指五喩六
十喩者。皆約能寄齊而云也。故知。此
中亦唯約眞言行者而統論於十喩淺深。故
總云十縁生句也 略有三種者。抄出簡略
攝略二義云云今出前後文簡略義。上釋
寂然界五喩中云。聲聞經中雖此五喩
而意明無我。今此中五喩意明諸蘊性空。又
次明深修觀察云。得淨心初地以去乃至
便究竟佛地其間十地一一縁起皆當十喩
廣論之。則一一地皆用十喩。今且略
三種
一者下明初劫十喩也 以心沒蘊中者明
湛寂心。是所離也。上疏釋湛寂心云。然未
法障。未眞淨菩提心。如蓮花已離
無我尚未唯蘊故經云。彼出世間心
蘊中也。以行者於瑜伽中。湛寂之心已
明顯。然渉事。根塵識等猶尚當心由
怖有爲故著無爲法。然以菩提心勢力
然不他教也。有是惠隨生。能於
起其心。修離著方便。於五種譬喩
無性空云云次明
又明寂然界云。證此寂
然界時漸過二乘境界堪寂心蓮華雖
開敷。而稍出清流之上出蘊行者亦爾。不
心沒蘊中。故名出世間心云云 對治實法
者。謂對治唯蘊著心。蘊即實法。上經云。若
害蘊住法攀縁五喩得法無畏是也 如
前所説者。指初劫五喩。上疏云。行者如
觀察時從無性門諸法即空。得一切
法倒知心性。如是不蘊處界能執所
之所動搖。故名證寂然界
二者下明第二劫觀也。心沒法中者初明
離心。寂然界菩薩害唯蘊執還沒空法。法
即十縁生句也 欲對治下明能除觀也 
境界攀縁者。境界謂喩伽境界即十縁生句。
此不捨一心繋縁云攀縁。攀縁即觀察義

即是寂然界作證義也 如前所説者。
上釋無縁乘心云。又無縁乘者。此僧祇始能
阿他那深細之識。解了三界唯心又釋
第五無畏云。於心外有無影像智都無
上即空即心也。謂彼未三界
唯心故。著心外空法。今悟空亦不可得。心
外無法故云即心之幻
三者下明第三劫十喩也。抄云二解。初解
不可也。心沒心實際中者明所離心。即是遣
空性心沈空也。具如上辨 欲離下明
除觀也 離有爲無爲界者。是明中道正
。離二界也。謂空性心捨有爲界無爲
。今欲總離二種界故。住中道正觀。爾時
心實際亦不可得。極無自性心生。是云
二種扼縛也。上疏云。以此中道正觀
十喩有爲無爲界。極無自性心生。即是心
佛顯現 如前所説者。指第三劫文。疏釋
云。行者解脱一切業煩惱時。即知一切業
煩惱無佛事 本自無縛。令誰解脱
乃至若住此不思議解脱時即是眞阿羅
漢。不有爲無爲。一切世間應廣大供
又云乃至佛教授故轉生極無自
性心。乃至心之實際亦不可得。雖脱一切
業煩惱。而業煩惱具存。至此不思議地乃名
眞離二乘地今解。業煩惱有也。解脱空
也。具依中道也。即空即假即中故云不思議
。不思議幻即中道正觀也。摩訶般若中等
有人設一解云云今按。第三卷二十一云。善巧
修行般若波羅蜜者。即是深修觀察十縁生
句。見甚深中道不可得空。是事如摩訶
般若中廣説。若行者於文字及觀心中善得
通達離於見著。乃應人作世間阿遮梨
復次初劫智惠於與二乘共行深般若
二劫智惠尚與二乘共聞。亦非甚般若
第三劫等虚空心無邊智惠。一切二乘不
思議。乃名甚深般若。堪祕密行阿闍
般若即十縁生句義。證於此智
三種別。共行共聞及甚深般若。故云
也。又下釋通達三乘文云。十縁生句攝
般若。是明三種十縁生句攝共行共聞及甚
深般若。故云含三意
今此中下。正釋深修觀察義。此有正釋復次
二門。由此二門深字有異。今此中對淺明
深。下復次中於深中深。至下可知。意
明。第三重者對初二淺第三重。故對
深。是正釋意也。何者接上第六無畏
深修十喩。故正明初地觀相。上第六無畏雖
深修觀察成就之心。而未其觀相
今明之。故知。約初地正釋
且如下明深觀相也。此中初明甚深因縁
生義。自心爲感者。是因義也因句也佛心爲
應者是縁義也根句也。佛心
者大悲義故
即時下明生義
究竟
句也
毘盧遮那者是本地身。現所喜見等者是
加持身。由感應因縁海會現前。即是生
義也然我心等者明不思議因縁義。淨謂淨
法界。因是法界。縁是法界。因縁所生法亦是
法界故。云畢竟淨也 若望我心等者。我心
佛心倶淨法界。淨法界中豈有自他差乎。而
今於自他。辨於自他。即不思議因縁

今此境界下。明四生推撿畢竟不可得也。第
云。當知。此像不從鏡中生。不外質
。不共生。亦非因縁有。種種戲論皆不
相應。亦復不執取。但屬衆因縁
抄引中論之 今此境界者擧所觀
。是瑜伽中所現境界。即上所云所喜見身
也 而形色宛然者。上云我心亦畢竟淨等
者。明因是法界縁是法界義。此中明因縁所
生法亦是法界義也。形謂所喜見身。聲即所
宜聞法也。此三種相自心佛心
所現形色
同一法界。全
而縁起故。即不思議也
論幻即幻下抄。有。今取後義。論幻者
所現身。此形聲從因縁而生故畢竟不可
得。故云幻也論法界者約自心爲感義。此
所現身不自心故云法界。自心實相即是
法界故 論遍一切等者。約佛心爲應義。此
所現身不佛心故。佛心者即毘盧遮那遍
一切處義也。此三種無二故。隨擧一時三種
並存。不異而異故三種差別。不同而同故都
不可得。即是不可思議。今論幻故云不思議
也問。今何故取幻義耶。答今瑜伽境界
自性無性畢竟不可得。故且論幻也 復
次言源等者。抄云今云。上約三劫深修
。是對淺而辨深義也。此下約十地
修義。是於深中亦論深故云所證轉深也。
此中有三句。初地爲因。二地至七地
。八地已上即方便也
且如四諦下。擧例明十喩重重無盡也。演
密云且者不盡之辭。如即指付之語也。法數
誠多且擧四諦。世界無量且示娑婆。蓋取
一隅云云娑訶者經音二十二曰。索河娑
各切。舊言娑婆。或作娑訶。此云堪忍。亦云
雜會世界也。愚按。vaha通同。故新舊爲異。
且如藏梵云掲訶garha或云蘖羅婆gara
va之例vayu風也。ha即風大種子。其義相通
見 已有無量等者。此中總依華嚴四諦
品意釋。引文如抄。大疏第十二五二云。然此
經中雖名異即表義殊。以名必召實故。
是無量四諦義也。約一界一諦即有十千
娑婆四諦有四百億小千名義。而文義包博
言含性相
又況下廣明法門無盡也。謂今且約娑婆四
無量無邊義。若約無盡法界談豈有
限量。故云何可窮盡
今行者下以塵沙四諦歸深修觀察不思
議幻也。此下總明通達相也 一念淨心者
即是初地也。淨心之名廣通諸位。且約最初
得此心。初地名淨心地。華嚴大疏三十四
四二云。集功徳即論經淨心。淨心即初地。
功徳故。抄淨心即初地者。證心離染
故言功徳者。會經同論經論經
十淨心。論言淨心。即所成初地。今經
集功徳即能成因故云云
空則下。約於三諦觀塵沙四諦也。三大即
a字三義。a字即不思議故不思議梵云
阿眞底
不思議三諦以顯不思幻義也。三諦相即
擧一全收三法無定相。名爲不思議也。謂
空即三諦悉空。故云畢竟不生。論有即三
諦悉有。故云其性相。論中即三諦悉中。
故云擧體皆常。又四諦即三大。苦集有也。滅
即空也。道爲中道。三大即三句。三句即
縁生。縁生即阿字。阿字即不思議字。故云
思議幻也 以三法無定相者。明擧一全

如四諦者下。例同諸餘一切法門也。耳異
本作爾字。承和古本朱註云。證本作耳。與
爾通。不空羂索經第十四三右云。善法中疑
惡中惡。疑故不勤求。二諦諸勝法喩
賈者海遇眞寶。疑惑無識解。不無價珍
斯不空法疑惑亦復耳。蘇婆呼童子經下
八右衆生亦耳異本
唯識述記第二四八極微
聚集足根境。何用果爲故知耳也
是故下明深有重重唯至佛而盡其深也。
故下釋漸次大乘句云。如大海漸次轉
。乃至十六重
淺深
毘盧遮那以上上智觀方能盡
其深底。故曰漸次大乘句
此經所以下。明今釋文大意也。初明次第
六無畏説十喩之意也。意明。於是處
十喩故。包括三劫六無畏始終。綜該十地
諸位也觸縁成觀者。意云。或於寂然界乃至
初地及十地縁成觀。其一一相不
。今且依智度一相其大度歸趣
經云云何下正釋十喩。於中初牒文。牒文中
初列名。次云何爲幻下釋義也。問云何用
十喩觀耶。答爲於行者係著心也。且如
本尊衆相現前時。不是從自他因縁
生故假而非實。自係著則還爲戲論。又如
第三劫住心實際法愛心。爲此著
故用此觀也。智度第六云。是十喩爲
空法故。問曰。若一切諸法空如幻。何以故諸
法有可見可聞可嗅可嘗可觸可識者。若實
所有可見乃至可識。復次若無而
妄見者。何以不色閏色。若皆一等空無
所有何以有可見不可見者。如一指第一甲
無第二甲亦無。何以不第二甲獨見
一甲。以是故知。第一甲實有故可見。第二
甲實無故不見。答曰。諸法相雖空亦有
別可見不可見。譬如化象馬乃種種
諸物。雖實然色可見聲可聞。與
相對不相錯亂。諸法亦如是。雖空而可
見可聞。不相錯亂華嚴大疏四十四云。
設有一法過涅槃。我亦説言。如夢如幻。
涅槃雖眞從縁顯故。遣著心故。抄有難
云。妄法縁生可如幻。涅槃眞實又不
縁。如何同幻。故牒釋之。釋有二意。一明
眞而從縁。雖縁縁生。而是縁顯亦空無
性。二明涅槃非幻。爲涅槃

佛説藥力下。作釋中初釋第一幻喩也。釋中
二。初擧藥術喩顯幻事從縁而有。次又
如藥術下正釋幻喩。抄解爲正釋復次者恐
文意也 如人以藥等者。明藥力不
思議相。是世間本有呪術種種不思議事
又依此經世間成就之時而有此事也。如
上疏出五通仙化土石類金寶
也。又第十二二十二云。謂種種藥物以法成
之。能得聞持一聞不忘乃至力通明行皆
善成。於大空而得自在。若出世義如是。
其成就之時能滿一切所願不空羂索
第十八二十二云。若加持香水油藥塗
衣。入阿修羅窟鬼神窟皆得自在
嬈害若入水底水不能溺。若入火中火不
能燒云云隱形者安怛陀那法也。諸軌中住
往在焉往見
此事下明藥力不思議相也 亦非下明
思議所及故不可生疑也
又如藥術下。正釋幻喩也。能造所造者。抄
二解云云 今云。能造所造倶約幻化。謂
化人亦現化化人是能造所現即所造也。華
嚴大疏四十五五丁云。然縁亦從縁故。縁果
倶幻也。中論云。譬如幻化人復作幻化人
即斯意也
於衆縁中下。釋自眠等文。五情即五
根。具如上解。經且約初云自眼也。疏
釋意明無而假有是正幻義也
雖展轉下。釋展轉相生等文。展轉相生者。述
明能所造義。化亦生化故云也。非去等者。
一化人本依術現無實體。豈有去來
故云非去。然眼現見其去來相故云非不
也。此事不思議。故云亦非籌度等也 釋
論云者。第六論也。文甚廣博。今略引之。佛
問有二。初別次總。別亦有三。一約内外
問。二約三世問。三約幻體問。三問皆明
無義也。内謂幻師身。外即藥術也
實有一法下總問。如文可
佛言如頗下。明幻假有義
佛言若幻下。明幻中道義也。謂幻無實故非
有。而可聞見故非無。即是中道也。十四
本作幻相法爾耳。今疏恐脱
佛言無明下合法也。無明合幻。諸行合
。無明盡行亦盡者。猶如幻人滅故所作舞
等亦滅。惠影疏第二云。幻息所作亦息者。顛
倒分別心若盡。妄分別法亦自無。非
&T042581;萬物已方乃致。如無明盡業報則盡。
故言知諸法如幻
今此眞言下。釋何以故已下文也。是正明
瑜伽中幻喩也。如下文廣説等者。具縁已下
往往明縁起義。別如世間成就品悉地出現
品所明 依三蜜修行等者。明因縁和合有
此事也。三密行喩幻術。所謂夢眞言行即
是天台所謂空花萬行也。不思議事以喩
也。第十五二十八云。如有人言。此眞言事相
之法云何能成無相見諦眞實之法。然此眞
實之相實不於因縁。即觀此縁生實相
不思議境界也。如如意殊在於幢頭能滿
一切人願。隨心所欲彼所求心而至。今
是彼從玉得生耶。從人心生耶。若從
珠出。何故一切時不出要待人心希願方出
耶。若從人心出則人心得何不自求而待
珠耶。當知不珠出。不人心。不
因縁。但和合有耳。今悉地不思議神變
亦如是。但眞言觀本尊及身印等縁
悉地。由眞言故口業淨。觀本尊故意業
淨。印故身業淨。三事平等故自然而有不思
議業。然亦不分別無思無爲奇特
不思議事者。釋經見希有事。依三密相應
故感見諸佛海會現前。謂之奇特不思議。是
阿字不思議縁起。奇特梵云adbhut@a。不思
議梵云acinti。第十六十四云。前偈云奇哉
者。梵音即於初首而有阿聲。此偈已表
已竟也。此即本不生義。能生一切諸法。謂如
來身所示種種形色皆從阿字而生也。時
種種形竟還入佛身支分。又復還入
來不思議法身之中。各隨所生之處而入。故
經云又復入如來祕密法身不思議。此不思
議梵音阿眞底。亦有阿聲。意明。從阿而出
又從阿而入。此兩頭上下指兩阿字一切
法出入即同法界之體離於四句者。謂
自他共無因四句推撿。終不可得無性相
見。故云也 法爾如是者。釋經本性義
svabhava自性。亦云本性。本性即法爾也。又
華嚴大疏生三十四中云。達磨駄都此云
法界。亦云法爾法界法性法爾皆眞如之
異名。本性淨亦眞如義故。本性法爾其義即
一也 不異淨心者。釋經淨義。意明
因縁而生不自心。謂行者心畢竟淨。佛
心亦畢竟淨。行者心爲因。佛心爲縁。於
伽中而感見不思議事。皆依感應因縁故。
淨心也 自在神變者。上云形聲
宛然。謂由感應因縁。現身説法了了分明故
不謬也神變義具如第一記解
此事下。對上此事非諸論師等能建立因量
其所由故云亦也。是結奇特不思議事
也 獨有方便等者。方便即三密加持妙行。
是明唯獨自明了餘人所不見義。第十二十九
世間成就相云。由三業平等清淨能見
諸佛相。淨菩提心與念佛三昧相應。明了
無礙唯獨自明了。餘人所見也。第二十
十一云。然行者於身印眞言及觀本尊。此三
事和合故。本尊即自降臨道場。而來加被也
乃至但由彼佛菩薩等先立誠言大誓願故。
若有衆生我此法而修行之。不法則
者。我必冥應。或雖來而遙加護之。若行
人法則如法而不應赴。即是違本所願故不
應也
經云下第二明陽焔喩也。依上五喩。陽炎
想。智度第六云。聲聞法中想如野馬
倶舍云。想取像爲體。此中經云世人妄
。疏云見諸佛海會等海會即像。行者心想
此現像。而生取著。則爲戲論。故住陽炎
遣之也 日光風動等者。惠影疏第一
云。陽春之日如日光動塵西國名爲陽炎
此間名爲野馬。無智見之執言是水。而實
 此釋中除風字。若依此義動即風
也。當讀爲風動。不塵也。謂日光
風動及塵以三合故生陽炎也 動如野
馬者。野馬本出莊子。郭注野馬者遊氣也 
今陽炎是體。野馬。即喩。遊氣之形似野馬
故以爲喩也
衆生亦爾下合法也。結使者大乘義章五本
曰。隨逐繋縛稱之爲使。結集生死之爲
結。結縛衆生亦名爲結。以結使即煩惱也
 日光動者論無動字。華嚴大疏四十四六十
六丁
論作熱氣。煩惱熟惱以喩日熱氣
諸行塵者。諸法造作以喩動塵也。倶舍云。
前及後色受想識。餘一切行五十
八法
名爲
。頌疏云。造作遷流二義名行。據此義邊
色等五蘊倶合爲行。謂由行蘊攝法多
遍得行名 今下云陰界入性空法等。即
五蘊等名行義也 邪憶念風者。第十三十云。
經中所云命者所謂風。風者想也。想者念
想梵云bh@ula唐梵vaya風也。意明。縁
生法本來不生。於中起種種邪想。計我我
邪憶念風也。總意明。由明具煩惱
故起種種邪想。縁蘊等法而計我我所。由
此生死不斷故云於生死廣野中轉等也」
無智慧下明能迷相也。是一向明迷相也」
復次下迷悟相對而明。是述釋上無智人初
之爲水意也。水相喩人法二執va是水
義。與va通同。二執即縛義。出生無邊門
八丁云。嚩字愚夫法聖人法隨入無二此中
二執是是愚夫法。二無我即聖人法也。倶va
字義
如是遠聖下。明無智相。聖法者般若教法。
般若是智惠。故知。遠聖法者即無智。無智
故不二無我也。無我者人空。諸法空即
法空也
於陰界入下明執相。謂無智故起執見也 
性空者。陰界入等因縁生故自性無性。故云
性空 生人想等者。論云人相男相女
 若準論文。想當相。若隨今疏。想
即妄想也。華嚴大疏引論亦作人想男想女
。倶是異本。意云。諸法實相出過衆相。然
般若聖法者。起於妄想無相法中
男等諸相
若近下悟相也。意云。近般若聖法
諸法實相故離入法二我。故云種種妄
想盡除
此經下正釋今經也。如世人等。釋彼依世
人等文。遠望曠野等即妄想也 強立假名
者。釋經成立已下意也 求其實事等者。
經性空二字也。此中有名相及想三字
名相可知。想即分別故。是五法中前三也。名
相或爲遍計攝。或爲依他攝。倶明實有
今陽炎相擧體是空。徒依妄想分別立假
。呼爲陽炎。求其實事都不可得也。瑜伽
七十四云。問。三種自性相名
分別
相等五法。初
自性遍計五法相名分別
正智眞如
中幾所攝。答。都非
。問。第二自性依他幾所攝。答。四所攝
 
問。第三自性圓成幾所攝。答。一所攝眞如倫記
二十一曰。景云。今此論初自性五法不攝。
第二自性攝於四法。第三自性唯攝眞如。舊
乃佛性第二亦云。第一性五法並不攝。以
故。第二性攝四法。第三性唯攝。又
三無性論第一卷亦云。第一性無體相
五藏所攝。若法是有不五藏。問若爾。
楞伽又云相名是第一性。分別是第二性。正
智如如是第三性。又中辨論第一性攝名。第
二性攝相及分別。第三性攝眞如及正智。如
是等文云何會釋。解云。文雖異義不
。所以者何。説第一性攝名相者據
性名相畢竟無體與第一性無體義同。故得
相攝因縁名相從心而生。不心故總名
分別。故云分別攝依他性中邊論中相及
分別因縁法攝依他性。名據横計。無體
義同攝第一性。正智一種依此論及佛性等
即依他也。以是有爲依因縁故。以體變異
圓成實。楞伽及中邊論。如如正智倶攝
三性者同據不顛倒義圓成實。又依
釋分。正智亦屬圓成實性。若解向來所
通塞。世人不輒起難詞云云顯揚第六
六丁瑜伽説。中邊論中五丁四卷楞伽第一
二十六倫記會釋。又十卷經第三七卷經
第二十三丁皆説往見。

第十五二十九云。云何是有相耶。當知。世間種
種有相之法取是形相。名之爲相。因由此
        相IMAGE
佛性    名[IMAGE]依
瑜伽 遍 分別[IMAGE]
顯揚   眞如[IMAGE]圓
     正智[IMAGE]
   IMAGE
楞  IMAGEIMAGE  依
  遍IMAGE分別IMAGE
伽    眞如IMAGE
     正智[IMAGE]
   IMAGE相 IMAGE
中  IMAGE名 IMAGE
  遍IMAGE分別IMAGE
邊    眞如IMAGE
     正智[IMAGE]
分別而爲名。名之爲名。如是名相之法
皆同十喩。但從因縁故有。因顛倒生。故
其實無生無性即同法界。如如性也。若能
是觀者。即是與一切如來會一處云云
如眞言下釋是眞言想等文也。按疏及義
釋牒文作眞言相。又檢高麗及明藏經本
想字。若依疏釋意相者是。然諸經本
皆作想不輒改耳。眞言相者於瑜伽中
現諸佛三密。故疏釋云諸佛海會無盡莊
嚴。無盡莊嚴即三業化用。具如第一卷所
 殊特境界者。第六十八云。行者修習瑜伽
或觀本尊。或觀祕密印。或觀眞言時有
種境界現前。不本觀相應。皆是邪觀也。
定中或見日月衆星光明粲麗。或見
大蓮華王遍滿空中。或見寶樹樓閣殊勝莊
嚴猶如天宮乃諸淨刹。或復豁然不復有
心相。或見諸佛菩薩無量大衆。或聞種種異
聲。或見懸崖巉絶至無間獄。以本所
故皆不取。但如常一心作意雖
定境相應。須深修觀察十縁生句不應
味著。若見異境界以爲殊妙。而取著之名
我慢定。亦名堅執定。但與正觀相應時
自然得倶胝佛刹。此中佛謂百千衆事。刹
爲淨處也。如是相應時即知承前已來種種
事相非因縁。以如是如是因縁故有
是如是事相。不他悟而無罣礙 
乃至者等世天及菩薩金剛。即外三重也。諸
佛者中胎八葉。總明四重流現。謂之無盡莊

爾時應作下。釋唯是假名四字也 離於慢
著者。慢謂未得已得増長慢也。著即味著。味
著於所現境界也 轉近心地者。今有
。一影像成就位。心地者初地淨心地。第
二正覺句也。影像成就隣於正覺句。故云
。法界焔者。法界謂行者自心。焔即影像。第
十一卷所明。自身圓明中觀本尊像。本尊
圓明中見自身相。互相照見無有障礙。是
影像成就。如是影像知自心現。故云
界焔也。問焔之與影其義不同。答第二劫疏
莊嚴論二光顯現文。改作一影。焔與
無體義同故通用耳。二初地淨菩提心也。
心地者究竟佛果。毘盧遮那心地也。初地尚
信解分齊。故云轉近。第三二十八云。大信解
者。此信解梵音阿毘目底。謂明見此理
疑慮。如井已漸至泥。雖
必知近。故名信解法界焔者。鏡曼
荼羅第二正覺句。見此心佛法界焔。是
心實際亦不可得故。深修觀察不作於
心實際故云也。第七十四云。修瑜伽者有種種
不思議事。或面見十方諸佛普現色身。亦是
心之影像。以心本不生故當知。影像亦無
所生乃至若了知心如實相時。影亦如實相。
故不可得也此釋與上疏所云影像不
常寂滅光同也。今悟如是影像不自心
實際。故云法界焔已知焔則不味著
經云復次下。第三明夢喩也。晝日等者明
夢所經之時節也。晝日者一日二日等也。牟
呼栗多者晝夜六時中之小分時也。倶舍第
十二云。刹那百二十爲一怛刹那。六十怛刹
那爲一臘縛。此臘縛爲一牟呼栗多。三十牟
呼栗多爲一晝夜。有時増有時減有時等。三
十晝夜爲一月。總十二月爲一年。於一年
分爲三際。謂寒熱雨。各有四月。十二月
中六月減夜以。一年内夜總減云云光記
云。牟呼栗多此云須臾刹那者時之最少。
倶舍云。何等名爲一刹那量。衆縁和合法得
自體頃。或有動法度一極微。對法諸師
説。如壯子一疾彈指頃六十五刹那。如是名
一刹那量歳者謂一年十二月也。時者
即三際。或云四時也 釋論云者。論總有
復次。今此下引第一文也。論意夢喩無明
也。華嚴大疏四十四七一云。謂要在覺時
方知是夢。正夢之時不是夢純昏心故。
是夢亦未覺。故覺時了夢知實無
夢。然夢方有覺故。辨夢覺時若。離
夢覺斯絶得道覺時者。道謂如如。覺即
如智。如智證如即始覺也。是明無間道。覺
亦下即解脱道也。自笑者歡喜大笑也。三昧
耶笑尊眞言haha笑聲也h@u@mha@h喜也經云。獲如來
微妙笑微妙聲者即歡喜大聲也。起信論云。
謂以一念相應惠無明頓盡無名道一切種
解脱道
又如下合論第二三復次而引也。論云復次
夢者。眠力故無法而見有。人亦如是。無明
眠力故種種無而見有。所謂我我所男女等。
復次夢中無喜事。而喜。無瞋事而瞋。無
而怖。三界衆生亦如是。無明眠故不
瞋而瞋。不應喜而喜。不怖而怖
故今下正釋今經。如文可知 如夢中等
者。釋如夢中所見等文 有種種國土等者。
種種異類等文
覺時下釋覺已都無所見文覺時但一
念間耳者。第十五二十八云。如是瑜伽睡眞言
行者住眞言行于一劫其夢覺。乃少
時頃耳。彼人不此身彼天。但猶眠
法之心有此不思議事也。不心識
能測其所以。今成就悉地者遊諸世界
是。但以瑜伽夢因縁此事種種
。宛然不無。然知彼皆如十喩。不
也 眠法因縁者。謂無明爲因行等爲
三界苦果之眠法因縁也。又智度第四
復次中。説五種夢論云復次夢有五種。若
身中不調。若熱氣多則多夢見火見黄見
赤。冷氣多則多見水見白。若風氣多則見
飛見黒。又復所聞見事多思惟念故則夢
見。或天與夢欲未來事故。是五種夢
皆無實事而妄見。人亦如是。五道中衆生
身見力因縁故見四種我。色陰是我。色是我
所。我中色色中我。如色受想行識亦如是。
四五二十。得道實智慧覺已知無實。問曰。不
夢無實。何以故。識心得因縁便生
中識種種縁。若無此縁云何生識。答曰。
無。亦不見而見。夢中見人頭有角。或
夢見身飛虚空。人實無角。身亦不飛是故
而夢事下。釋是夢眞言行等文。此中明
夢假有義也。依經現文唯明夢無實義。然
疏主自得經意。欲加持境界從因縁
故。釋出此事
今此眞言下合法也。須臾間者指瑜伽中時
也。備見無量等者。明世間成就。心外見
故云見加持境界等
不起于座下明出世成就。是初地果相。第七
三十於修行地不思議果云。乃至
此瑜伽者能不于座此是諸佛會中。亦
能次第詢求諸善知識。故云初地菩薩化滿
百佛國云云又上釋第三劫中云。又此菩
薩能於畢竟淨心中普集會十方法界諸佛
菩薩。亦自能普詣十方養諸善知識。詢
求正法唯獨自明了諸天母人莫能知由
因縁復名祕密此事諸衆等者。意明
句推檢畢竟不可得。但從行者自心而生。故
一念淨心十四本作此事於諸
。今疏脱於字。諸是明辭
然亦下。明是不可得因縁也。故
分別不謬。是了了感見瑜伽境界
行者下結釋也。初結有義。謂依内外因縁
不思議境故。不是無。故云當不疑
怪等也 亦不下結無義。是因縁生故擧體
即空。故云亦不生著
即以普現下。明中道也。即空故云普現色
身之夢。即有故云作無盡莊嚴。有而空空而
有。不思議中道。是云深修十句
經云下第四明影喩也。此鏡像喩三密
方便得悉地果也。攝大乘論云。云何無
義淨不淨業愛非愛果差別而生。爲此説
此中下。明智度有光影與鏡像之二
種喩。今取鏡像而非光影
彼論下。約四生像無實義也。惠影疏第
二云。此四種邪因。非鏡作者破自因
。外道執言。自有一我能作得果。是神我
自作。神我自受。故名自因也。非面者破他
因義。外道執言。梵天喜時衆生受樂。梵天瞋
時衆生受苦。今日衆生所以受苦樂等。者
並是梵天所作。非是衆生也。非持鏡人作
者。破共因縁。若言我與梵天共作者本有
我。云何得神我共作衆生。所以受於苦
皆由往業因義。造惡得苦。造善感樂。
云何説言共。是故破共因也。非無因縁
者。要須有鏡有面持鏡人等和合有像現
故言因縁也。明諸法因縁故有非
自然。論中五句義以自然一。無因縁爲
二。此二同破無因義三論玄義云。問。云
何名爲。答。復有外道。窮推萬物
由籍故謂無因。而現覩諸法。當知有
果。例如莊周魍魎問影。影由形。形因
。造化則無所由。本既自有即末不他。
是故無因而有果也。問無因自然此有
。答無因據其因無。自然明平果有。約
同猶是一執。難曰。夫因果生猶長短相
。已其有果何得無因。如其無因何獨有
果。若必無因而有果者。則善招地獄惡感
天堂此二計雖少異實是一執。倶背
縁故以因縁生義斥之也 何以非鏡
作等者。已下有五徴釋。皆如文可知。第五
徴釋中云應常無者。抄云。或本作若常有
義釋亦同今疏常無。按作常有
是。何者上應常有者先定彼計。次若常有已
下正難。若除鏡等者。是難常有義。此中無
常無難。故知異本爲
當知下合法也 以我不可得等者。明
三所以自作也。以我不可得故者。彼所
計我但是妄計實不可得。我不可得何能自
作。故知非自作也。又我是自在義。一切法
縁生故。非是自在。不自在故。非自作
也。又諸法繋屬因縁故。已待因縁

若自無下。明他作。是初明他作所以
也。意云。對自故有他。自已無他何有。故云
也 故非他作者。正明他作。謂他體既無。
何有作義。故云他作
若他作下明他作過也。意云。若是他作而
自業所感則惡者得樂善者得苦。非是自
故。即失罪福力也。論全文云。若他作則
罪福力。他有二種。若善若不善。若善應
一切樂。若不善應一切苦。若苦樂雜
何因縁故與樂。以何因縁故與
亦非共下明共作也。論云。若共有二過
故。自過他過二過者計二共故。過亦有
二。即前自作他作二也。中論第一云。共生
則有二過。自生他生故
亦非無因下明無因也。此中攝略文句
或前劫交雜。用者往見 先世業因等者。依
唯識論第二十四種子熏習義三師異。一
本有家護月二新熏家難陀三新古合成護法
述記第二末百丁。今此中與護法義
也。業因者是本有種。行縁即新熏。即是種子
現行。現行熏種子。三法同時展轉相生義
也。論云。一切諸法必有因縁。愚癡故不知。譬
人從木求火。從地求水。從扇求風。如
是等種種各有因縁。是薫和合因縁生。先
世業因。今世若好行。若邪行縁。從是得苦樂
是苦樂種種因縁以實求之。無人作
。空五衆作五衆受。無智人得樂婬心
愛著。得苦瞋恚。是樂滅時更欲求得。如
兒見鏡中像心樂愛著。失已破鏡求索。智
人笑之。失樂更求亦復如是。亦爲得道聖
人所笑以是故説諸法如鏡中像以愚癡
故不知者。指四生執計愚癡。不因縁
故名爲愚癡。即喩小兒
今此下正釋經文。此中文難解故。抄及指心
皆作會文未盡解。不依也。今云。經云
。疏釋意。鏡喩本尊身。面喩自修
。鏡中面像喩悉地果。謂自己修行爲因。
本尊大悲爲縁。生於悉也果也。鏡中像因
縁者。因縁即因義也。第十五云。然由
口意業淨因縁而得生。而得此無生無
也。又次下。引智論乳是酪因縁。即是
也。又解。因縁者所以義也。上疏云。言彼法
者離此無相菩提心外更無一法經中次
因縁云。何以故虚空相是菩提。無知解
者亦無開曉云云演密云。因縁者所以義也」
若行者下。明行位有淺深皆用此喩
 悉地成就者。明世間成就也。即是第一
聲字觀諸佛
勝句
無畏也。具如世間品記。乃至
起五神通等者。乃至言攝略第三四五無畏
也。起五神通等者。明第六無畏也。第十二
成就悉
地品
云。從此次思惟轉此囉ra字門。邏la
字大空點。此之囉字是相義。上有點大空三
昧。所謂無相之法諸相本空也大空三昧即初地。
第六卷釋
之於眼位。見一切空句不死句。若
廣大智。或起五神通。長壽童子身成就持
明等。眞言者未得。由隨順之。又云。如
神通有多種。若行者以心離相無著故。乃
至能得二乘五通。若更深修乃至能得菩薩
五通。此五通即是入地菩薩自在之用。比
二乘之用如用日光彼螢火。持明者謂
持誦人得妙成就成就之果即能遍遊
切佛土。供養諸佛就衆生也。若不
離一切相本來空寂法門la@m此仙亦不可得。
世仙此即是入於菩薩地也。長壽謂於壽得
自在。常住世間益衆生。親近諸佛。童子
謂壽無量。常如十六童子容色鮮妙。亦是持
明仙也云云
從自下。明如是悉地相四生推檢都不可得
也。初若謂下推檢自生他生二句也。若共
下明共句。何以故下徴釋二過相也。如
知 我心爲因者。上云自三密修行
因。今云我心爲因。即菩提心爲因義也。
衆縁者以自三密修行及如來大悲縁。故
衆縁。疏中往往有此二義文雖異義
無違也。此中皆取智度意釋。論第六十三云。
問曰。鏡中像從因縁生。有面有鏡有持鏡
明。是事和合故像生因是像憂喜
亦作因亦作果。云何言實空不生不滅。答
曰。從因縁生不自在故空。若法實有是不
因縁。何以故。若因縁中先有因縁
所周。若因縁中先無因縁亦無所用。譬
乳中若先有酪。是乳非酪因。酪先有故。
若先無酪如水中無酪。是乳亦非因。若無
因而有酪者。水中何以不生酪。若乳是酪
因縁乳亦不自在。亦從因縁生。乳從牛有。
牛從水草有。如是無邊皆有因縁。以是故
因縁中果不有。不得言無不
有無。不得言非有非無諸法從因縁生無
自性鏡中像。如偈説。若法因縁生。是法
性實空。若此法不空不因縁。譬如
中像。非鏡亦非面。亦非持鏡人。非自非
因非有亦非無。亦復非有無。此語亦不受。
是名中道
然是下明無因縁義也 故知論云等者。
前起後。蹈上從自生他生耶已下
也。非有者空也。空故非自生也。亦非無者
有也。有故非他生也。非有無者非共生也。
此語亦不受者。破無因義。不共生故。終歸
因縁。從因縁生故非無因也。因縁生即中
道。故云是名中道。又解。即空故非有即
假故非無。即中故非有無。中亦不可得故。
此語亦不受。即是不思議縁起也。上疏
云。復從衆因縁生故。即空即假即中。遠
一切戲論本不生際
如作如是觀下總結也
經云下。第五明乾闥婆城gandharva也。演密
云。梵語乾闥婆此云尋香。乾闥名香。婆名爲
尋。西土樂人尋飮食
之香
求乞造作戲城。從
人爲名名尋香城謝肇淛五雜俎第三二十
云。登州海上有蜃氣結爲樓臺。謂
之海巿。余謂此海氣非蜃氣也 大凡海水
之精多結而成形散而成光。凡海中之物得
其氣久者皆變幻。不獨蜃也。餘象海濱。毎
秋月極明。水天一色萬頃無波。海中蚌蛤車
螜之屬。大者如斗。吐珠與月光相射。倐忽
成城巿樓臺。截流而渡。香香至
方沒。海濱之人亦習以爲常不異也至
於蚌蝤蚶蠣之屬。積殼厨下時中皆生光。
尺許就親之。熒熒然其爲海水之氣
矣。又卷四四十三云。萬暦乙未。淅師劉炳文
舟師海道登州。以備倭。四閲月始
至。其記中云。過福山龍山港。至栲栲
乃雲晴雨止。轉泊八角山則斜曛凝耀。
磯嶼烟籠始若樓臺。錯列繼若城郭周圍
俄而人馬縱横。又俄而旆幟掩映出沒定。
變換不常。或告曰。此海巿也。又第九云三十
爾雅曰。蜃小者珧是以蜃爲蚌屬。羅願曰。
蜃大蛤也。故海中車螯亦有之蜃。然古
人蛟蜃同稱。若蚌蛤屬豈能變化爲人害。陸
佃埤雅云。蜃形如蛇而大腰以下鱗盡逆。一
曰状似螭龍。有耳有角嘘氣成樓臺。然則
蜃有二種。而海所蜃樓及許遜所誅。愼
者必非珧蛤明矣。又雉入大水爲蜃。雉本
蛇所化。晋庫中雉飛而得蛇蛻是也則其
水爲蜃亦從其類耳。而羅氏以爲蛤屬
倶誤也愚按下釋城喩中云。如海氣日
光因縁。邑居嚴麗層臺人物燦然可 依
此釋疏主亦海氣之説也。千文城云ko@t@ta
。唐梵文字宮云ko@ta。第一云。摩醯首羅智
處城。義釋云宮。依此等文城之與宮同梵
異翻也。乾城喩身心非實有。故智論云。復
次揵闥婆城人心想爲城凡夫亦如是。非
想爲身。非心想爲心也今悉地宮者。即
悉地果又宮云raya@m。與頼耶字體同也。淨
治於類耶心地 即是成就悉地宮
釋論云下。如文可
饑渇悶極下。論具文云。次有合法文。今引
甚略。論云。無智人亦如是。空衆界人中
吾我及諸法。婬瞋心著四方狂走求樂自
滿。顛倒欺誑窮極懊惱。若以智慧
實法者。是時顛倒願息謂凡夫計我。二
乘執實法。今離人法二執故知身心無
。正是乾城喩之意也
聲聞經中下。全文云。復次一切聲聞法中
揵闥婆城喩。有種種餘無常喩。色如
。受如泡想如野馬。行如芭蕉。識如幻。乃
幻網經中空譬喩。以是揵闥婆城喩異故此
中説意明。大乘具明二空故用此喩。聲
聞經中唯説生空法空。故不此喩
也。惠影疏第二云。聲聞經中但説生空
法空。不陰體猶在城因縁
揵闥婆城因縁并無。是故不説。今曰。大乘生
法并空。所以得明也
又以城下。明聲聞法中亦有城喩。是古徳所
云土木城也。謂土木等所集成之城以喩
五蘊假成身也。説此衆縁實有者。喩蘊法
體實有。是明法空也 但城是假名
者明城相假也。謂五蘊聚集身是假無實。
故以喩城假相也。是爲破人我。上疏云。今
此五蘊尚從縁生都無自性。何況此積集中
而有我耶即此之謂也
菩薩下明土木城乾城喩之所以也。
謂菩薩知法空故用此喩也 寂然界菩薩既
蘊之扼縛故。云一重法倒。是以成實
論説乾城喩。今是正明大乘菩薩觀喩也 
此中下釋悉地宮義也 上謂密嚴等者。瑜
祇經云。一時薄伽梵金剛界遍照如來。以
智所成四種法身。於本有金剛界自在大
三昧耶自覺本初大菩提心普賢滿月不壞
金剛光明心殿中乃至唯此佛刹盡以金剛自
性清淨所成密嚴華藏淨花敷
地義
諸大悲行願
圓滿。諸有情福智資糧之所成就。以五智光
常住三世。無慚息平等智身自心所具五
智五大爲
密嚴花
理趣釋云。其宮殿大樂不空金剛薩埵
大曼荼羅。皆從毘盧遮那福智資糧出生大
樂金剛五寶五智
五大
所成金剛峯寶樓閣
經亦云金剛峯樓
閣瑜祇經。思
密嚴經中云。常住密嚴刹。此
之清淨處瑜祇安樂宮第十六二十六瑜伽座者阿
字義。應知瑜祇宮即阿字
義。即無
垢識也
十六云。復告大衆言 密嚴微妙土是
最勝寂靜。亦是大涅槃解脱淨法界。亦是妙
智境及以大神通。修諸觀行者所依之妙刹。
斷亦不壞常住無變易。水亦不濡。風
亦不能燥又下卷二丁阿頼耶即密嚴品
廣説淨阿頼
。爲密嚴
八右云。覺者常明見。如酪未
鑚搖酥終不得。是故諸智者鑚酪而得
酥藏識亦然。諸識所纒覆。密嚴法諸定者覲
觀乃能得。密嚴是大明妙智之殊稱。佛子勤修
習生於此刹中彼經始終阿頼耶識爲
嚴土。即淨頼耶無垢識也。即是此經所説中
胎藏心亦即内心妙白蓮干栗太眞言心。瑜祇
及釋經亦此義也。所云如實知自心心自證
心者。密嚴佛國上品悉地也。今解密嚴名義
者。密謂祕密。嚴即無盡莊嚴。所云祕密曼荼
羅也。謂淨治阿頼耶心地。成就於如是無盡
莊嚴。名爲祕密嚴佛國也。第十六二十一
入祕密曼荼羅品云。彼佛入三昧時。彼佛
土等如是。等者等同也。猶如手掌平正。所
謂地平者。以三昧而言。即是得淨國莊
。其地平正無瓦石諸山及沙礫等也。
然此即是淨菩提心之義。以信力故平其心
也。除去所有阿頼耶之所含藏。沙礫株杭
等類。唯除畢竟平等淨菩提心體性之地。若
能平淨此地即可就大悲胎藏佛會莊嚴
云云廣説
往見
又菩提心義第二本二
十八
 云。供養次第
法云○此菩提心能包藏一切諸佛功徳法
故。若修證出現則爲一切導師。若歸本則是
密嚴國土。不于座一切佛事○此文
云。密嚴者是妙覺實報土。故密嚴經云。密嚴
佛土是大智惠大定靜云云 大日義釋悉地宮
中云。上品悉地密嚴佛土。中品悉地十方淨
嚴。下品悉地諸天修羅宮云云 彼文密嚴同
今密嚴。彼文十方淨嚴是他受用土。有方便
故。諸天修羅宮得長壽住生。是下品悉
 出過三界者。密嚴經上云。一時薄伽
梵住於超越欲色無色無想。於一切法
在無礙神通足力通之所遊戲。密嚴世界。而
此世界非彼外道聲聞縁覺所行之境 佛
地論第一云。如是淨土爲與三界同一處
所。爲各別耶。有義各別。有處説在淨居天
。有處説西方等故。有義同處。淨土周
圓無有邊際。遍法界故。如實義者實受用
土周遍法界。無處不有。不説言
界處。亦不三界處。若隨菩薩所宜
現者或有色界淨居天上或西方等。處所不
定。如是淨土方所周圓。已超三界異熟果
。如涅槃等。應若有因者應
界攝今按。若淺略釋者。其實報土在
界外。故云出過三界。若深祕解者。三界者三
毒也。第十十九云。所謂三世者世名貪瞋癡
此三毒降三世乃至復次三世者名爲
三界云云今離三毒三平等地。即莊嚴心
佛國也。第一云。此經諸菩薩眞語爲乃至 
淨心佛國又密嚴云。密嚴佛土是大
智惠。是大寂靜智惠謂正智。寂靜即如如。智
于如。即是自受用正覺密嚴佛國也。十方
淨嚴十四本云。十方嚴淨土。諸天修羅宮者。
即世間悉地。所謂入阿修羅窟等事也。今
按。三品悉地配釋於曼荼羅從因至果義者。
第二十卷云。且如最外院八部等世天。即是
前八心中從初解守齊已去乃至 受用果等
也。然有善根開發與正道相應。即是大悲
胎藏華臺之因也。如來以方便而引導之
乃至世間八心以來即是外院之位。次
漸漸向裏。及二乘亦在此内諸天修
羅宮也
 次又知
勝法無上心。稍進引入第二第三。皆是
大悲句也十方淨嚴次成佛果入中胎。即是方便
句也密嚴佛國也若約三劫。初劫下品。二劫爲中。
第三劫上品也
若行者下明觀相。如文可知 勝妙五
塵者。謂菩薩知是境界因縁生無自性
故。即於五塵中罣礙。還以此爲佛事
及衆生事。若深釋者。出現品云。令
安樂住發歡喜心疏法喜即
初地也
或得長壽五欲嬉
戲而自娯樂。爲佛世尊而作供養云云第十
二十四釋云。或得長壽者。謂得無數劫恒
也。或得淨好五欲而自娯樂。又能
養一切如來乃至然此中以心自在説爲
長壽。如是壽量即是如來法壽之命也。五欲
者謂四無量及菩提心。一切聖人以此現法
而自娯樂供養如來。即是眞法供養法身佛
也。若行者依佛方便甚深縁生世法成
。即於此中本性空。即是無爲成就也
此等釋皆約上品成就。若約中下者。十方
淨土實報莊嚴及諸天等淨妙五欲也
經云下。第六響喩也。釋中初引論文。如
知 峽胡夾切。山峭夾水曰峽 以語言
聲相撃者。論云若語聲若打聲打聲即拍
手等聲。倶舍明八種聲中云。有執受大種爲
因聲者。謂言手等所發音聲。頌疏云。有情身
所發音聲名有執受。謂言手等也。就中語
業名有情名。能詮表故。拍手等聲名非有情
。不詮表咽口中有風等者。問 憂
陀那在于臍下。何云咽口中等。答。憂陀那
風上在口等中。亦名憂陀那。故論次偈曰。
風名憂陀那。觸臍而上去。是風七處觸。項
及齗齒唇舌咽及以胸。是中語言生觸頂者
論作項。今疏恐寫誤矣 愚人不解等者。全
文云。愚人不此。愚著起瞋癡。中人有
智惠不瞋亦不著。亦復不愚癡。但隨諸法
相曲直及屈申去來語言。都無作者
是事是幻耶。爲機關等人爲是夢中事。我
熱氣悶是爲無是。是事誰能知。是骨
人筋纒能作言語聲。如鎔金投水。以是故
言。諸菩薩知諸法如 隨諸法實相者。
謂愚人聞好聲而著。聞惡聲而瞋。智人即
好惡之聲本來不可得不實相。故不
三毒
眞言行者下正釋經也。經云喩解
眞言聲者。瑜伽中所發違順之音。皆從三密
衆縁而發。故云眞言聲也 八風違順者。
謂利衰毀譽稱譏苦樂。四是順。四是違也。第
二十八云。如是一縁之時假便有種種障
。或作大可畏像。諸散心人見者狂亂或作
大聲。假便山王亦可破碎。有是事時。行
者住勇健菩提心。一縁不動無取捨。名
於一見第三二十七云。住勇健菩提心者。
勇健是雄猛無怯弱義。取以須此心者。以
眞言行者未眞諦以來。當違順境界
或現種種可畏形色。或作異聲乃至動大
或有大力毘那野迦現作留難。爾時安心
不動無退屈。依於法教而淨除之。猶
者見此淨菩提心有大義利故。自然出
死無怖畏相。彼彼魔事不留礙乃至
十縁生句之。心不取捨。但當勇進
菩薩道云云
或諸聖者下。明順音也。所謂説法摩頂等
是也。第十明世間成就相云爾時本尊及諸
菩薩等隨想而現。隨念而至。隨問而答云云
是瑜伽中順境界也
或由舌根下約行者釋。法華法師功
徳品
云。是人
舌根淨終不惡味乃至深淨妙聲
説法。以諸因縁喩引導衆生心。聞者皆
歡喜設諸上供養。諸天龍夜叉及阿修羅等
皆以恭敬心而共來聽法。是説法之人若欲
妙音滿三千界。隨意即能至妙音即
一音也 a字有妙及一義故。又一音者阿字
義第十一十二云。以一音聲四處流出。謂是
阿字出三字四字。此四合爲一遍布一
切處此經宗明六根淨。總有二種。一世
間成就品疏所明。是所云相似六根也。成就
悉地品所明。初地已上究竟六根也。今此中
二種義
遇此境界下明觀也
但從三密下明觀意也 三密衆縁者。且約
世間成就而言。依形音義三種而有此事
之三密衆縁。第十二十八云。字眞言觀即
是眞言身。聲眞言觀即是眞言主。句義觀即
是眞言之體。即眞言心也。句是義趣所歸趣
處也。即本尊心也。身語意淨。三事清淨平等
猶如内有明眼外觀淨鏡。又無暗障。三事
等故明了現前以此三事等故身口意皆住
一見。衆縁具故則有成就之樂也。此三事等
明見本尊。故當自處也。又自觀
亦同本尊。以三事等故名世間成就。非
生者空義。非滅者有義。非有非無者是中道
本不生義即阿字三義。此三義即八不也。今
阿字而出三義。故次云戲論。戲論即八
不也。上釋住無戲論云。謂觀縁起實相。無
生無滅不斷不常。亦非去來一異。是處諸戲
論息法如涅槃 音聲惠法門者。諸法無
行經下云。若菩薩摩訶薩入是音聲惠門者。
縱使有人於恒河沙劫惡口罵詈誹謗毀訾。
是人不瞋恨。若人於恒河沙劫。以一切樂
供養不愛心。譬如漏盡阿羅漢。一切
愛處不愛心。一切瞋處不瞋心。善男
子入是音聲惠法門菩薩於利衰毀譽稱譏
苦樂等八法。已惠心不傾動。譬如須彌山王
入音聲惠法門者。即入阿字門也。阿字是
音聲惠體。上引第十一疏云。阿字一音聲四
處流出等。一音即音聲惠也。第七十一云。經云。
謂阿字門一切諸法本不生故者。阿字是一
切法教之本。凡最初開口之音皆有阿聲。若
阿聲則無一切言説。故爲衆聲之母。凡
三界語言皆依於名。而名依字。悉曇阿字亦
衆字之母。當知。阿字門眞實義亦復如
是。遍一切處法義之中悉曇藏第六
二十五大品語等字等文畢云。評云。據
日經。此等字義是遍一切處善巧法門。故知。即
是入印經中。遍一切處入音聲惠之法門也
又無行經明世間八法不傾動。是與
健菩提心中義同也。阿字即勇健菩提心故。
故知阿字即音聲惠體也。第九云。阿是金剛
不動義。加一點是遍一切處。又云。不動者眞
淨菩提之心又不動尊是曼荼羅三角。三
角即大勤勇印。應知。阿字即不動。不動即勇
健菩提心也。第三三十三云。復次淨菩提心安
住諦理。堅固不動八方大風不震搖
明。入阿字門故知三毒聲與佛音聲平等
異。皆空如響。是以於違順聲其心不動。
是云入音聲惠法門
經云下第七明水月喩也 釋論下是明
乘法性縁起相也。眞實法性月者如如智也 如
如法性虚空者如如也。凡夫心水者八識妄
心也。是明凡夫不法性縁起故。妄計
我所也。如如智即一心眞如。眞諦三藏所翻
決定藏論九識品云。第九阿摩羅識。三藏釋
云。阿摩羅識有其二種。一者所縁即是眞如。
二者本覺即眞如智。能縁即不空藏大智惠光
明等即月
輪也。是阿字
中有義也
所縁即空藏阿字
空義
若據通論此二
並以眞如體。釋曰。此二即起信一心二
門。本覺在生滅門。一心即眞如故。故論云。
唯是一心。故名眞如花嚴大疏十
九上五十丁
又菩提心
論云。猶如滿月潔白分明。何者爲一切有情
悉含普賢心。我見自心形如月輪。又云。其
圓明普賢身也如如空藏。又
干栗太也
亦是普賢心也如如
智不
空藏。即質多也如法性者。智度三十二云。諸法
如有二種。一者各各相。二者實相。各各相
者。如地堅相水溫相火熱相風動相。如
等分別諸法各自有相。實相者於各各相
分別求實不可得。不破。無諸過失。如
自相空中説。地若實是堅相者。何以故。膠䗶
等與火會捨其自性。有神通人入地如水。
散木石則失堅相。又破地以爲微塵。以
方破塵。終歸於空。亦失堅相。如是推求地
則不可得。若不可得其實皆空。空則是地
之實相。一切別相皆亦如是。是名爲如。法性
者如前説。各各法空。空有差品是爲如。同
一空是爲法性。是法性亦有二種。一者
無著心別諸法。各自有性。名無量法
謂諸法實相。如持心經説。法性無量聲
聞人雖法性。以智有量故不無量説
人雖大海器小故不無量
。是爲法性。實際者以法性實證故爲
際。又如阿羅漢名爲於實際。問曰如法
性實際是三事爲一爲異。若一云何説三。若
三今應常分別説。答曰。是三皆是諸法實相
異名。所以者何。凡夫無智於一切法
。所謂常樂實我等。佛弟子如法本相觀。
是時不常是名無常。不爾是名苦。
淨是名不淨。不實是名空。不
我是名無我。若不常而見無常者是則
妄見。見苦空無我不淨亦如是。是名爲如。
如者如本無能敗壞。以是故佛説三法爲
三法印謂一切有爲法無常印。一切法無
我印。涅槃寂滅印云。法性者法名
。不壞不戲論。法性名本分種。如
黄石中有金性。白石中有銀性。如是一切
世間法中皆有涅槃性。又云。實際者如
。法性名實。入處名爲際
又如小兒下。明實我實法也。初擧喩也。
謂二種我法無自性水中月。然妄執
取。是爲愚童凡夫也 身見故等者。明
實我也。唯識第六十四云。薩迦邪見謂
五取蘊我我所。一切見趣所依爲業。
述記六末九丁云。薩迦耶達利瑟致經部僞身
見。有部有
身見。相宗或僞或有
通用。廣如彼明
顯揚第一説。然倶生中
第七識。計心爲我故。雖分別起者
擇別縁。蘊亦任運別縁故。然以此我見
所依本。諸見得生故名一切見趣所依
趣者況也。或所起處也
無實智故下執實法也。無實智者謂無
生觀惠也。第十五二十四云。夫見住者。即是
住實智惠中。故名實也。猶了無性空
本性淨故。當知。諸法皆空。空謂離虚妄分
而住諦理。倶是爲實也
復次下。上明凡夫迷相。此下明菩薩悟相
也。無明心靜水者。喩無明暗鈍相靜也。
智惠杖者喩實智惠。按杖梵云攞矩吒laku
@t@u雜名la是無相惠。即大空三昧第十二
la@m
即實智惠也。ku@t@u倶有催破義。即實智之
用。第十九中云。倶ku是摧破之義。又七丁云。
pha@t@u殘害也。破障義又杖云野瑟徴二合
華嚴七十六。唱@s@ta時。入般若波羅蜜門
普光明。息除煩惱普光明即智惠義
也。又@sa字般若無知義。具如第七卷釋。虚
空藏所問至一十四云。以智惠器杖諸魔
持明行者下。正明瑜伽水月也。此中有二。
初明諸佛海會現於行者心水。次行者自
身亦現於衆生心水。即自利利他。所謂得
除蓋障三昧自利曼荼羅身化他是也 持
明行者者。即眞言行者。第九十九云。持明者
梵云陀羅尼。持明謂總持一切明門明
 三密方便者。上所云供養行修行從是初
發心是也 自心澄淨者。謂瑜伽心水澄徹清
淨。即初地淨菩提心也 諸佛密嚴等者。祕
密莊嚴寂光海會現於心水中也。上疏云。又
此菩薩第三劫能於畢竟淨心中普集會十方
法界諸佛菩薩。亦自能普詣十方。供養諸善
知識求正法。唯獨自明了諸天世人莫
。由此因縁復名祕密第十六二十六云。
以於行者自心之中而具佛會大海。十方道
同爲一佛土。唯獨自明了他所見。故名
祕密曼荼羅
或自下明化他相也。如意珠身者即普賢色
身義也。第九十二云。前已開示普門身曼荼
。今復顯示普門語曼荼羅。如意珠寂然無
心亦無定相而能普遍一切皆令悦其
。故名巧色摩尼。從巧色摩尼身巧色
摩尼語巧色摩尼心。普雨法財滿法界
衆生希願。如是應物之迹常遍十方三世
無量門衆徳本窮已
爾時下明水月觀相也。此亦有二。初約
四不生之 從我下破自生 從
佛下明他生 自他實相下明共生計。意
明。共生者自心爲因佛心爲縁。即是因縁。
因縁性是空。故云實相也。對次無因
自等。謂因縁實相尚自不生。何況無因計
耶 何況下明無因計。相違因縁即是無因

又如下。次化他相不生義也。如文可
故當下。勸示無自性義也。依上所引智論
而釋。謂普現色身皆從心因縁而生故。
自性無性。故云便知無實
既能下釋彼持明者等文 是總結也。既能
自靜等者結自利義。謂智住如心自證心不
心外相故。云其意
復當下結化他義。不實際而爲利益故。
如如不動等也。最勝王經三身品云。復次
善男子。一切諸佛利益自他於究竟。自
利益者是法如如。利益他者是如如智。能
自他利益之事而得自在。成就種種無
邊用故。是依法如如如如智。説
種佛法種種獨覺法。説種種聲聞法。依
法如如如如智一切佛法成就。是爲第一
不思議。乃至如是二法無分別自在事
成。善男子譬如日月無分別。亦如水鏡
分別。光明亦無分別。三種和合得
影生。如是法如如・如如智亦無分別。以
自在故衆生有感現應化身。如日月影和
合出現
經云下第八明泡喩也 聲聞經下辨喩説
不説也。智度第六云。聲聞法中乃至色如
聚法。受如泡。想如野馬。行如芭蕉。識如
般若下。明般若中亦受喩泡也。大品二
十二六度相
攝品
云。佛言。菩薩住禪那波羅蜜
色如聚沫。觀受如泡。觀想如野馬。觀
芭蕉。觀識如幻。作是觀時。見五衆無
堅固相。作是念。割我者誰。截我者誰。誰受。
誰想。誰行。誰識。誰罵者。誰受罵者。誰生
。是爲菩薩住禪那波羅蜜羼提波羅
雖無下明智度十向中不泡喩也。
雖無實性者。浮泡從雨水與河水因縁而
生。其體是假。故云無實性。此泡所生因縁
二水本是實法。故云因縁實法。聲聞法中約
折法觀。泡喩人空水譬法有。故法喩相應。
今般若中明人法倶空故。此喩不感。是以
般若十句中不此喩
今此經下明此經説泡喩也。今喩即心
之變化故。與般若意不同。故云復殊也 
如夏時下明喩也。雨水喩佛心。河水喩
者心。能化身有佛菩薩及天等種種差別。以
渧之大小也。泡喩種種變化。變化亦種
種差別。故云種種浮泡也 水性一味者謂
雨水河水其性是一。河水爲因雨水爲縁而
浮泡。譬之佛心自心其體是一。故云
性一味等也。四句下明浮泡無自性義也 
無別所生之法者。謂水外無別泡。泡擧體
是水故
是故下明泡無自性相也。此泡從二水因
而起。故云擧體從縁。從縁即無自性義也
 泡起等者約法解者。變化起即是自心起。
變化滅即是自心滅。故以泡喩即心之變化

如行者下合法也。自心作佛者。上疏云。即心
萬行。見心正等覺又上疏云。空性即是
自心等虚空性。上文無量如虚空。乃至正等
覺顯現。即喩此心又出現品所説第二
正覺句。於鏡曼荼羅自見心佛等是也 還
蒙心佛示悟者。即是空性心警覺義也。還便
也 轉入無量法門者。上疏所謂以佛教
故。轉生極無自性心是也。入無量法門
者即滿足一切佛法義也。具如上除蓋障三
昧中所釋
又以心下。約化他釋也 以心爲曼荼羅者。
上疏所云於畢竟淨心中。普集會十方諸佛
菩薩是也。第四三十一云。曼荼羅者名爲
。今以如來眞實功徳。集在一處。乃至十
世界微塵數差別智印。輪圓輻湊翼輔大日
心王。使一切衆生普門進趣。是故説爲曼荼
謂心自證心時諸佛海會於中顯現 即
是爲曼荼羅身也 此境者即指曼荼羅。謂
心中集會諸佛菩薩還與自心縁。縁即大
悲。是如來加持力也。心者以我功徳力也 如
來大悲與行者心。因縁相會故。能作種種變
曼荼羅身
是故下示喩觀也。如二水因縁
泡。由心因縁。開見心佛。由心因縁
曼荼羅身。皆不離自心因縁。因縁生法畢竟
無自性故。了知此義故不取著
釋論云下。引論文彼變化與泡喩也。
今具出文。論十四丁云。如幻者十四變化心。
初禪二。欲界初禪。二禪三。欲界初禪二禪。三
禪四。欲界初禪二禪三禪。四禪五。欲界初禪
二禪三禪四禪。是十四變化心。八種變
。一者能作小。乃至微塵。二者能作大。乃
至滿虚空。三者能作輕。乃至如鴻毛。四者
能作自在。能以大爲小。以長爲短。如是種
種。五者能有主力大力人。無
下故。言有主力
六者能遠
到。七者動地。八者隨意所欲盡能得。一身
能作多。多身能爲一。石壁皆過履水蹈虚。
手捫日月。能轉四大。地爲水。水爲地。火
風。風爲火。石作金。金爲石。是變化復
四種。欲界藥草寶物幻術能變化諸物。諸
神通人力故。能變化諸物。天龍鬼神輩得
報力故。能變化諸物。色界生報修定力故
能變化諸物化人生老病死。無苦
樂。亦異於人生。以是故空無實。一切諸
法亦如是。皆無生住滅。以是故説説法如
化。復次化生先無定物。但以心生。便有
皆無實。人身亦如是。本無所因。但
先世心今世身。皆無有實。以是故
諸法如化。如變化心滅則化滅。諸法亦
是。因縁滅果亦滅。不自在化事。雖
能令衆生生憂苦瞋恚喜樂癡惑。諸法
亦如是。雖空無實能令衆生起歡喜瞋恚
憂怖等。以是故説法如化復次如變化
生法無初無中無後。諸法亦如是。如變化
生時無從來。滅亦無所去。諸法亦如是。
復次如變化相清淨如虚空染著
罪福所汚。諸法亦如是。如法性如如
眞際自然常淨。譬如閻浮提四大河。一河
五百小河屬是水種種不淨入大海中
清淨今解論文。大分爲二。初十四變化下
變化體。次如化入下明變化無實義
亦三。初明十四變化。二作八種下明十四變
化各有八種。三是變化下明四種變化。是總
變化異類也。又有三復次。第一明
生無自性。第二明初中後。第三明
化清淨。如文可知。今疏所引中初出變化
。次如化生下明無自性義。初出體中。初
略明十四變化。天龍鬼神下。於四種變化
第三文。引文雖略。意明修定報得二種
變化也。次如化生下。略第一第三復次
而引。引此二文者。意爲二種泡喩
 修定者。者論無此語。今爲變化必從
故云也。頌疏二十七十五云。如所依定得
者。如初禪定必得初禪化。乃至得第四
禪定必得第四禪化。以果化心與取依定
倶時得故。又云。此十四能變化心。從定修
生。無記性攝。四無記中通果無記也十四
變化者。頌疏云。從神境通變化。總有
十四。謂初定果有二。二定果有三。三定果
四。第四定果有五。且依初定二化心
一欲界攝。謂初禪作欲界化也。二初禪攝。
謂初禪作初禪化也。第二靜慮有三化心
二種如前。加第二禪化也。第三靜慮有
化心。三種如前。加第三禪化也。第四靜慮
五化心。四種如前。加第四禪化。諸果化
心依自上地。必無下。如初禪化。依
自。依二禪等之爲上。二禪等化不
初禪。故無下。下地定心不上果
者。謂勢力劣故 天龍鬼神等者。明報得
也。頌疏云。若修得通唯人天趣。能入
故。生得除人通餘四趣。皆有生得。呪藥二
種通人天鬼種。占相唯人也
如化下意明變化從心因縁生故空無實
也 先無定物者。總明無自性義 但以下
別明無自性相也 謂能化心生便有所化
。但從心而生滅。畢竟無自性也 是法無
下引第二復次也。謂變化唯從心生故。空無
實。既是空。豈有來去相乎。故云無初中後

復次如實下引第三復次也。變化清淨者。以
諸法畢竟清淨。與如法性異也 譬如
下擧喩。四大河等以喩諸法相。入大海中
者喩法性異也 與泡喩意同者。此
二意。一論化生先無定物等者。與自心作
佛義同也。謂由心因縁見心佛。唯是自
心。不心因縁。是與化生先無定物。但以
心生便有同也。二論諸法自性清淨譬
變化。與此中以此爲曼荼羅同也。謂論
清淨如虚空等者。與行者自性淨同。四大河
及五百小河與曼荼羅同也 入大海中等
者。即曼荼羅身。是不離自心也。按閻浮提
四大河等者。即曼荼羅義。四大河即四佛八
葉。五百小河者三重曼荼羅。第十一十二云。
如來心此平等妙音。分爲四處。如
無熱大池中胎四大河八葉流注無三重
此眞言依處亦如是。以一妙音能表無盡
法界。展轉相生無窮已
經云下。第九明虚空喩也。經列名中云
空花。空中花喩衆生壽命等妄見也。謂如
眼迷亂故見空中花。心迷亂故生種種妄
也 經無量衆生等者。於十六智見中
且出四種也。十六知見義具如上辨 如虚
空者。依倶舍論。虚空者虚空無爲也。今此
中以空界爲虚空也。論第一云。虚空但
無礙性。由無障故色於中行。光記
十六云。虚空但以無礙性。容受一切諸有
爲法故。正理論云。虚空容受色等有爲已上
論文
容受而不虚空體性在此在
彼 無方所故。如眼識等。問。若不礙故説
虚空空界色性亦不礙他應名虚空。解
云。空界色影光
明暗
性雖能礙。而是所礙。被
色障而開避故。其體不生。世言虚空者於
空界色説虚空聲此中亦爾。於空界色
虚空聲。故云如虚空也 非可見法者。法
宗源上云。有見無見者有彼眼見故名
。非眼見名爲無見。七十五法中色名
有見。餘七十四法名無見。雖惠亦名爲見。
此中且約眼説 轉見縹色者。下所謂空
一顯色。至下當悉。縹色者即青白色。以喩
彼我等相也。如小兒者。喩凡夫迷見。有人
飛上等者。喩聖人無漏智
又如虚空下。已上明凡夫著我。此下明二乘
偏見。各有所當故。引兩箇論文。至下當
知此經云下。釋今經文。心迷亂者。與論遠
視故眼光轉見縹色同也。心迷亂者即遠
漏智也 如人以疾下明迷亂相也。非人等
者鬼魅所著等之類也 其心迷亂下。釋
如是種種妄見。此中約違順二境釋。如
知 若得本心等者。謂離疾病等也是論
云得無漏心也。十四本作則知此事。今
脱也 不染虚空者。虚空無相。設諸相生不
染也 滅時亦非等者。虚空本淨。諸相滅
時非始得淨也 不礙虚空者。虚空無相容
受萬物。既是無相。誰能礙之 亦不異於空
者。空中諸相擧體是空。故云不異空
行者下約行者用心釋。種種魔事等者。即違
順境界。具如第三卷勇健菩提心中釋。今種
種魔事者。當智論初文。種種業煩惱者當
次文也 如淨虚空者。此亦有二意。一觀
魔事等空。如虚空中種種之相畢竟不生也。
二觀業煩惱本來清淨。如淨虚空。當準
論二文而解也 雖於無量等者。以今淨菩
提心行者論得通人也。上疏明除蓋障
三昧中云。常以四攝方便苦衆生。乃至
無量無邊阿僧祇劫常在無間獄中。身心精
進熾然不息。無退沒。不勞倦。何以
故。淨菩提心其性法爾如金剛此中意
云。知淨虚空即論所云無漏智。得此智
者即知阿鼻依正全處極聖之自心。故云
無罣礙
如得神通下。明無罣礙相也。空一顯色喩
自性清淨心。證此心者即知地獄天堂同一
實際。豈有何罣礙耶 空一顯色者。倶舍第
六丁云。言色二者一顯二形顯色有四。青
黄赤白。餘顯是此四色差別。形色有八。謂長
初。不正爲後。或二十者即此色處復説
二十。謂青黄赤白長短方圓高下正不正雲
煙塵霧影光明暗。有餘師説。空一顯色第二
十一。光記一之餘
初丁
云。有餘師説。至第二十一
者。第三叙異説。謂妙高山四邊空中各一顯
南方
青色
空一顯色。故正理三十四云。空一
顯色謂見空中蘇迷盧山所現純色。問空一
顯色以何爲體。解云。以空界色爲體。故正
理第一云。有説。色有二十一種。空一顯色第
二十一。即是空界色差別。問。若以空界色
體者。何故識身論第十一云空一顯色此即
彼青黄赤白。準彼論文。即以青黄赤白
爲體。解云。彼論言如彼青黄赤白者。謂妙
高山四邊空中各現一色名空界色。如之言
似。此空一顯色似彼青黄赤白即是也。
或可。如之言是此空一顯色。即是彼青黄赤
廣説
往見
 不爲人法等者。經云種種妄見者即
人法二執也。又論初釋明人執。次釋明
。配彼二文人法等
經云下第十明旋火輪喩也。惠影疏云。如旋
火輪者。被火燒顯名火㷮。提之急轉
遙看似火輪。其實無輪。萬法亦爾無實
衆生遠離諸法實相故。見諸法似有觀之
則無色今此中喩瑜伽中種種相
此相本從三昧因縁生故無體可見。若爲
實有見者名爲戲論。故以爲喩也。又前虚
空喩約于顯色。故云見縹色等。今此火輪
於形色。故云方圓等也。其異可知。第十
五云。顯形色顯謂諸尊青黄赤白等。形謂坐
位大小之事。色相貌也。謂喜笑忿怒寂靜住
之類如人下。準旋陀羅尼門釋。今此喩中
亦具五字門等義。空中者是kha字也。方圓等
者如avaraha四字。大小長短等者其餘
諸字門也
眞言行者下合釋也。此中約旋陀羅尼門釋。
乃至者今且擧一阿字門至於餘諸字門
也。旋陀羅尼義具如第七卷二十
五丁
文廣不
引往見
爾時當造下。示行者觀相也。第六二十一云。
經云。時佛入於一切如來一體速疾力三昧
者。謂入此三昧時證知一切如來皆同一法
界智體。於一念中能次第觀察無量世界海
微塵等諸三昧門。知是如是若干衆生於
彼彼三昧門中道。知彼善知識已
若干衆生種子因縁。未若干衆生
種子因縁。或有衆生是法門
超昇成佛。入餘法門久遠稽留不
成佛。如是種種根性不同。進趣方便皆亦隨
異。乃至遊戲其中。次第修習。出入超間於
一一門各得能成熟無量衆生。故名一體
速疾力三昧 爾時世尊遍觀察已了知種種
三昧道同歸一體。皆是佛乘。復爲執金剛
一切三昧道中成菩提印次説我覺本不生等
五字。謂之成菩提
又上疏釋vik@r吃哩@dita踴躍義遊
戲義神變
一體速疾力三昧vik@rnita即一體速
疾力之異稱。此梵中有大悲義karu@ni悲也
梵言通
悲即五字門故。上疏明五大喩中。皆云
悲地界等也。又五種三昧道即四重曼荼羅
無盡莊嚴義。世間三昧及與二乘第三院也。
菩薩金剛第一二院也。佛地三昧中胎藏也。
即是五字門無盡莊嚴。如是諸相歸於阿字
一實體故。云一體速疾力。故知。一體速疾力
者。即五字門義。五字是轉釋阿字義。故其實
阿字一實體義故次上云一阿字門旋轉
無礙等。第十七二十六云。一切法門不
字門。即是一道也。又云。言一者此即如如之
道。獨一法界故言一也。第十九十五云。以
算法從一起故。一切數法皆不於一。乃
至一萬。即是萬一不相離餘一切數可
也。今此一切法不於阿字。亦由是也
阿字即速疾神通法門故云速疾。故知。一
體速疾者即阿字義也。今淨菩提心者即五
字門故。第六釋五字成菩提印。淨菩提
心即一體速疾力。持業釋也
釋論下辨彼此喩有無也。然論影喩中亦擧
旋火輪喩。成影無實義。故知。影與火輪
義相似。故下云喩意大同也。如影可見下
影無自性義也 又如影映等者。影喩
。是初煩惱道喩也。如影映光者。謂有
映日月光明。則影現也。論次下云。復次實
有影有因縁故。因爲樹縁爲明。是二事合
影生云云倶舍頌疏云。日焔名光。月星火
藥諸焔名明。障光明於中餘色可見名
諸結使下合釋也。結使煩惱合影。正見合
。如文可知
又如影下喩業道也。初喩次法。如文可知」
報不斷故下。明果報喩也。謂罪福業熟時。
善惡果報隨出生也
然是影下。引論一處文正明影喩與火輪
相違也。論全文云。影異於色法。色法生
必有香味觸等。影則不爾。是爲非有。如
二根知。眼根身根。影若有。亦應二根知。而
是事。以是故影非實物。但是誑眼法
火㷮疾轉成輪非實若影是有物。應
破可滅若形不滅影終不壞。以是故空
祕密主下。已上釋十縁生名義畢。自下明
得益也。謂了知此者。即了知如上所明十
縁生義也。大乘句等者出十喩異名是此六
句大分爲二。初三句明法體。次三句明
位初中第一句總出法體第二句所證境。
第三句能證智次明次位中。初句空性心。
次句極無心。第三句從二地佛地也。
又初三句所乘法。後三句能成人。能所合稱
大乘句。故知。大乘句者即總義也有人出圖
配十住心
今所不取也
此十喩下釋第一大乘句也。摩訶衍人者即
眞言門人。第三十三云。摩訶衍中亦以持明
祕藏又大乘者別名眞言門。如下引
十五卷疏。甚深縁起者對初二劫甚深。上
此中深修觀察者即是意明第三重。是也。
縁起即縁生也。華嚴疏三十七下二六云言
縁起者十二非一曰諸。前前爲縁。令後後
。又由煩惱繋縛往諸趣中數數生起。故
縁起。亦云縁生。生即起義。亦約果説
 非聲聞等者。是明第三重深修縁起。故即
二種二乘。一共行二共聞。即是明
二劫人之境界。故云非聲聞等。上所云眞離
二乘者即此義也 安足之處者兼釋句義
上疏釋句云。如人進歩擧足下足。其迹所
住處謂&MT04125;云云安足之處即句義也。今
大乘句者是總句也。問。如何十縁生句名
耶。答。大乘者空義。空即縁生也。十二
門論云摩訶衍義無量無邊。以是因縁故名
大。大分深義所謂空也。又第五云。復次
縁業生大空生。故云大乘生
經宗空者阿字門不思議空。a字爲大乘
體也。又言大乘者曼荼羅之稱也。曼荼羅
即因縁生義。故十縁生句名爲大乘也。又十
縁生句要是阿字義。阿字即法界體性曼荼
羅之體也。亦阿字三義即三句義。三句即因
縁生義
又此六句皆阿字義至文當知。
上疏釋大乘七大義畢云。以是七因縁
故。於諸大乘法門猶如醍醐淳味第一。故
最勝大乘翻梵語。優留曼荼譯曰醍醐。亦
實也。文。曼荼即醍醐梵名也
乘名進趣。句名止息之處。故云大乘句
第十五三丁云。大悲根原從大悲根本生。發
大乘無上諸佛祕密者。謂此曼荼羅即是無
上大乘根原也。謂此菩提之心以大悲而爲
根本。亦如胎藏。故云根本也。大乘者謂眞
言行菩薩事。由是具足方便故行大直道
一向無留難於眞實。猶如乘調良之
大直道於大城。此即諸佛最上祕
要之法是指十二眞言王大乘
十二眞言即十二因縁義也
心之實性下釋第二心句也。是明所證境
即指大乘句體。是與前所明七大中性大
同也。上疏云。四者以性大故。謂自性清淨
心金剛寶藏無缺減。一切衆生等共有
心之實性者釋心字。此心即干栗太眞
實心。即所云自心實際。又干栗太即阿字義。
第十七十三云。又復此中眞言心阿字者。此心
梵音汗栗太之心。即是眞實心也。又上疏云。
本不生際者即是自性情淨心。自性清淨心
即是阿字門阿字門即心之實性也 更無
一法等者。上經於蘊界處乃至一切分段中
即離相在方便。一一諦觀心不可得。故云
也。亦不可授人者。上疏釋一切智智云。如
是自證之境説者無言觀者無見。不手中
菴摩勒果菴摩羅無垢識義。無垢
識即干栗太自性清淨心也
授他人
也。若可言語人者。釋迦菩提蒙定光
授決之時即應成佛。何故具修方便要待
無師自覺方名佛耶。又如目覩世人爲
傷。雖復信其受苦疑惑。然種
種令説終不證知。若自身觸受乃得明了

但如是下明無師自覺義也。指前心之實性
不可得觀云云如是深觀察者。上所云第三
重觀智也上疏云。今眞言行者於初發心時
直觀自心實相知本不生故。即時人法
戲論淨若虚空。成自然覺由他悟。當
知。此觀復名頓悟法門
如來智惠下釋無等等句。是初釋無等二字
即能證智也。是與智大同。七者以智大故。
謂諸法無邊故等虚空心自然妙惠亦復無邊。
實相原底。譬如函蓋相稱如來智惠者。
自覺自證之智也。第十四十一云。此中常明即
是大惠日。此日即是菩提之心阿字之體無
生無作無變易。非造成。如是常住實
相之惠故名常明也 於一切法中等者擧
所對法也。無可譬類等者正明無等義。第十
十三云。眞言智者謂智中之智無上無過也
上疏云。今謂一切智智即是智中之智也。
但以一切種遍知一切法。亦知是法究
竟實際常不壞相不増不減猶如金剛
切智智即如來自覺證智。故云無過上也。又
按仁王經奉持品云。金剛三昧現在前時。而未
無等等。青龍疏云。此位等覺由劣未
佛。佛超此位故名無等。佛佛同齊名
超此位故者即無過上義。今智住
平等無二即佛佛道同也。依此文無等等即
佛智也。又佛智者無相妙惠。第十二釋la@m
云。眞言智發起眞實智。是極上。一切諸
佛財富者以覽字門故。離一切諸相
如來。即是平等大惠眞實之智。如是眞言
之智於一切法中最在其上。一切諸佛以
此爲資財云云而心之實相下釋等義也。等
謂此智等於如也。言智如於如平等無二云
等也。上疏云。以心實相智心之實相。境
智皆是般若波羅蜜故無境界境即實相
般若所云
如如也智是觀照
般若所云如智也
若以十縁下釋句義也。十縁生者無性觀智。
即大空三昧。第六二十云。及坐道場自證
時。知是等加持境界皆是心之實際
爾時心不相亦不空。而照見空與
不空畢竟無相而具一切相。故名大空三
。住此三昧者即是住於佛無礙。佛説
是人一切智智究竟圓滿 了知心處者。
心處即指心句。第十二釋摩訶薩意處云。
心處亦可名爲心位。即指此衆生自心之處
即一切佛大悲胎藏曼荼羅乃至若能自覺
心處者。即知此心自性常淨。如是淨無垢
處即是諸佛大圓滿實相之地也了知者虚
空藏眞言釋云。@dagate了知也。gata是般若
義。即是能證智。亦是能住也。心處者所證境
是所住也。智住於如故云住其中。安住
即句義也 已上三句依起信論第一句即
離言眞如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論云。所
云法者謂衆生心乃至於此心示摩訶
衍義知大乘句即一心門也。第二三句
即依言眞如。於中第二如實空藏。第三即不
空藏。如次所縁能縁也。驗知。第三句即大
乘體也
諸佛以此下。第四釋必定句。是約次位句
空性心也。諸佛以此等者。初明所信教法。即
必定句也。此位住心與法花涅槃意同故。第
三卷云。如如實知自心名一切種智。則
佛性一乘涅槃如來祕藏法花皆入其中 此
十縁生者即空性無境義。上云此空智生
即是也。又上疏云。行者得是微細惠
一切染淨法乃至少分隣虚無縁生
者。若從縁生即無自性。若無自性即本不
生。本不生即心實際必定師子吼者決定説
義。即必定句也。涅槃第二十五師子
吼品
云。師
子吼者名決定説。一切衆生悉有佛性。如來
常住無變易今此十喩阿字門甚深縁
起諸佛了義教故云必定師子吼。如來性即
佛性也。擧涅槃説。涅槃第八如來性品云。我
者即是如來藏義。一切衆生悉有佛性。即是
我義。如是我義本已來常爲無量煩惱
覆。是故衆生不上疏云。今復
眞我心實相。此宗辨義即以心爲
來應正等覺。所謂内心之大我乃至廣明
象喩
瑜伽者開發心明道時。照見心王如來
大明中目覩衆色。則不如是諍論
心明道即
空性心也
按如來性者即空性也。如來是空義。
仁王新經觀如來品舊云觀空品是也 心
實相印者擧法華説。方便品云。無量衆所尊
爲説實相印上疏云。彼言諸法實相即是
此經心之實相。心實相者即是菩提更無

若有下明能信智。信解即信解地。是如實智
也。上疏云。今此菩薩以見心明道故。即
時無礙智生。於一切法皆悉現前通達無
錯謬。猶如明目者於日光中見種種諸
。雖無量天魔皆化作佛身各説相似波
羅蜜。不其少分疑網之心第七二十七
云。所云決定者。且如阿字門若聲若字擧
體不生。聲字之義即全擧體不生。若證時還
只證此不生。中間更無間雜。亦無異路。見
此眞實義時。假便十方諸佛同時現前説
種相似波羅蜜。欲易其心。然亦不
疑惑。故云決定此中有二種決定。如來
性等是境決定。信解是智決定。境智皆般若
波羅蜜謂之必定句也
以此中道下。第五釋正等覺句也。指上必
定句此中道正觀也。謂以空性無境觀
於心實際。即中道正觀也。上疏云。復觀
内身五蘊。亦如聚沫泡炎芭蕉幻化。自求
性實尚無所有。況於此中而得心。如
麁至細去廣就略。乃至現在一念識亦
住時。又復從衆縁生。故即空即假即中。
離一切戲論本不生際。本不生際者即
是自性清淨心。自性清淨心即是阿字門。心
阿字門故。當知。一切法悉入阿字門
第七云又不生者即是一實境界心實
際也
一實
境界即是中道故龍樹云。因縁生法亦空亦
假亦中第三二十一云。善巧修行般若波羅
者。即是深修觀察十縁生句甚深中
道不可得空。是事如摩訶般若中廣説
有爲無爲界等者。正明極無自性心。具如
 正等覺句者。即第二正覺句。具如第十
一卷釋
以深修觀察下明第六句。是從二地乃至
次第轉深義也。深修觀察者。前所云第三
重觀也。是踏前起後。謂以初地深修觀察
故。二地以去次第深入也 如入大海等者。
海梵云samudramandra通同。曼荼羅者行
者自心。故摩訶薩意處云大悲胎藏曼荼羅
。又曼荼羅者因縁生義。即十縁生句也。又
第三卷釋修行曼荼羅行十六重淺深不
。即此義也 乃至等者略攝二地至十地
也。上疏云。復次深修者。得淨菩提心已去
初地因句大悲生從二地
至七地
乃至十地方便究竟
佛果其間一一縁起皆以十喩之。由所證
轉深故言深修觀察也 毘盧遮那者明
十一地也。上上智觀者。依涅槃經師子
吼品
聲聞
下智觀。縁覺爲中智觀。菩薩爲上智觀
佛爲上上智觀。今約曼荼羅者。下中二觀第
三重也。上智觀即第二第一重也。上上智觀
即中胎藏也。上疏釋此四分之一度於信解
云。就前三句義中更開佛地上上方
便。至此第四心時名究竟一切智地是也。
上上智觀中胎藏時。超八葉方所。故
盡其源底也 漸次大乘句者。大乘者如
上辨之。即曼荼羅義。第三卷釋曼荼羅行
云。漸次證入者如初無畏。以聲字觀
荼羅行。乃至第六無畏於平等心中曼荼
羅行。離垢地已去各於自地觀心中修曼荼
羅行。略以行位之。已作十六重深淺不
云云是即漸次大乘義也
當知下明六句次第也 相釋者謂十縁生
總名大乘。故云大乘句。大乘者心性爲體。
故云心句。此心無相言斷心滅。唯有無分
別智。能證此心。函蓋相稱。故云無等等句
也。如智證如心自知心名爲信解。故云
定句。此句成就則見心佛。故云正等覺句
此觀次第轉深轉妙故云漸次大乘句也。相
生者甚深縁起名大乘句。此大乘句何以爲
體。謂心爲體。依大乘句次生心句。心是所
證。智能證此。次説無等等句也。智證
名爲信解。依無等等句必定句。已斷
則見心位。依必定句等覺句。此
句生時進向後位。依正覺句漸次大乘
也。有人云準旋轉陀羅尼者不可。施轉
陀羅尼者一多相入順逆無礙等義。與今次
第相釋大不同耳
毘盧遮那等下釋當得具足等文也。上經云。
了知大乘句等者總明自證。已自證故即起
化用。故次此文來也。毘盧遮那者上云毘盧
遮那方能盡其源底。即是佛自證義。今明
用方便。故先標毘盧遮那也。此十縁生者十
縁生即本不生大空義。大空即不思議法界
也。不思議法界者。諸佛自證三菩提。中胎蓮
華藏五字五大萬徳具足之體。亦即衆生本
具干栗太眞實心也。毘盧遮那已證此心故。
還以此心無盡莊嚴藏也。第三十四云。由
大方便故。乃能説此諸佛自證三菩提
謂自心自覺不可思議法界。出過一切心
。的無所依又云。不思議法界即喩
華臺。種種方便道即喩蓮華葉云云 又第九
十九云。阿字是諸法本不生義。即是法界體性
 無盡莊嚴藏者。即具足法財義也。第十
云。先生謂先覺是法者。若覺此法
無盡莊嚴。無盡莊嚴定惠力妙嚴之藏乃至
久滿足諸財寶。謂法財也。即此徳以嚴身。
此先覺者即曾得是法。一切諸佛亦皆得
此身
從十世界下。述釋上無盡莊嚴義。此有
。初此下明所喜見身。次當出生下明所宜
聞法也。十世界等者。上疏云。所云十佛刹
微塵數者。如來差別智印其數無量。非算數
譬喩之所能知。旦以如來十種智力。各對
佛刹微塵以表衆會之數云云諸法界門者。
中胎藏名爲法界。菩薩金剛等名爲門。從
此門而入法界。法界之門依主釋也。上疏
云。若行人慇懃修習。能令三業同於本尊
此一門法界。即是普入一切法界

當出下。次明所宜聞法也。出生即加持義。
第七云。已知所加持處。如來以何法加持
耶。故佛次言。祕密主如來無量百千倶胝那
庾多劫積集修行眞實諦語。四聖諦。四念處。
四神足。十如來力。六波羅蜜。七菩提寶。四
梵住。十八不共法。祕密主。以要言之。諸
如來一切智智。一切如來自福智力。自願
智力。一切法界加持力。隨順衆生
種類示眞言教者。謂以如來無量阿
僧祇劫所集功徳而作一切處普門加持
云云
一切如來下。釋出生種種工巧等文也。是
方便智。故云智業。智業即工巧大智。第
十一云。即是巧智智之異名也。若非巧智
能隨一切衆生種種心行其所樂見身。説
其所宜聞法。稱其得解之機皆悉不
而入一切平等法界。即是巧中之極巧也
由此具足者。内具十方無畏等無量佛法
故由此出生種種巧妙智業。故云由此具

若於一念下。釋如實遍知等文。明如實知覺
知根縁也。上疏云。成佛者具足梵音應
成三菩提。是正等覺正知義。謂以如實智
過去未來現在衆生數非衆生數有常無
常等一切諸法。皆了了覺知。故名爲覺
二十五云。以如來無相無分別惠法爾無礙
常照法界根縁。如大海潮終不限故 
一念心中者。起信論證發心章云謂以一念
相應惠無明頓盡名一切種智。自然而有
思識業。能現十方益衆生義記云。前
一念相應惠者。是無間道也。名一切種智者。
是解脱道也明見十縁等者。明十縁生觀
成就故得實智惠也。上云毘盧遮那以
上智觀方能盡其源底是也 上極無盡法
界者。明佛自證也。上疏云。法界者廣大金
剛智體也。此智所謂如來實相智身 第七
十九云。法界者唯是自證淨心無別法
二十五云。心之實相即是一切種智。即是諸
佛法界也第三十七云。以如來本行菩提道
時。立是誓願。我當就一切諸佛法界
悉皆度脱無餘衆生界。今所願已滿。而應度
衆生不盡。以衆生無盡。即是法界亦無盡也
其中一切等者。明實智知機之相也。依
信論。窮無盡法界者是無間道。極無盡衆
生界者即解脱道也。又此二句即無垢眼義。
上釋云。無垢眼者如來五眼。以菩提心畢竟
極無盡法界也一切種觀一切法。了了見聞
覺知無罣礙窮無盡衆
生界也
又悲生眼眞言。ga
gana空也vara願也空即菩提心畢竟淨。亦即
無盡法界也。願謂一切智願。即極無盡衆生
也。又解。此中總有三義。即阿字三義。十
縁生者本不生義。上極法界是空義。下窮
衆生界是有義。於一念中達於不思議
三諦故。次云即空即假即中也
以皆從縁下。明自證化他法皆從因縁
也。不因縁而入法界。即有而空。故云
即空。不法界而從縁起。即空而有。故云
即假。不因縁法界。即空時即中。即
假時即中。故云即中也。第七云。雖
感因縁而不實際。雖善巧方便無
爲然非佛所作。雖普門異説。而但以
之知見示悟衆生。善行者。於此眞言十喩
。妄見有爲生滅更増心垢。則非如來之
本意
阿闍梨下。擧三藏口説。示觀行大意也。初
修觀行等者。第二無畏本尊三昧衆相現前
位也。境界現前者。境界梵云vi@saya。降三世
眞言釋云。佛境界者所謂諸法實相也
伽中所現境界者。即實相身也。又清淨云vi
zuddhaza@sa通同故。境界梵中有清淨義。清淨
即所現身也。第十一三丁云。如是三有無餘。
清淨生者。合如上所説之行亦同於空
三有之障令餘。能生清淨之法。所
謂法性清淨妙身之生也 内因外縁等者。上
云。且如行者於瑜伽中自心感。佛心
應感應因縁即時毘盧遮那現所喜見身
所宜聞法云云力者即以我功徳力及如來
加持力也 自然有縁起智生者。謂不
而空智生也。義釋第八云。如來以甚深祕
密藏不言説人故。假籍世間有爲
事相以況喩法界藏中甚深縁起。若有
生通達此中世諦者。自然以加持力
第一義諦。悟第一義諦時則於世間實相
復明了。故名世間成就也不同常途等者。
常途義明優劣也。今第二無畏當
小乘四念處觀。故指彼云常途習定等也 
梵本中等者。示梵本中明文生起也。持誦
次第者。世間成就品及悉地出現品所明。四
種念誦及三月持誦等是也。如法悉地等者。
抄出二義。次私解云。私案如法悉地者。指
悉地業。如法果者指悉地果。廣引第十五卷
云云今云。此解爲好悉地業者作成就法。即
世間成就。作是業義故云悉地業。驗知。今如
法悉地者總指世間成就品也。第十世間
品疏
云。
是於兩月眞言當無畏者。即是及悉地
作成就
法也
第十一二十三云。眞言所成物是名
悉地種種藥物等
即指成就也
若得此成就者。是
有分別成就也。以此藥物等事猶是成就
之法故。名有分別成就也。第十六云。世
間有相三昧猶業。望報而修。故名成就
是成就悉地也 如法果者。指悉地
出現品出現即心佛顯現義。稱之爲果也。演
密云。悉地出現品者是所成之果。出現即是
果法顯現。悉地即出現。持業爲第十一
二十三云。以分別藥物就無分別者。因
分別而得無分別成就也。此能分別爲
也。依此有分別而得無分別者。無爲無相
不思議無染之果。雖因成而以有分別
因。然成此無得無爲之果悉地者未起
成就。與無表來在身中。念念倍増盡未來
。而不滅義同也。如法果者已起成就。是
無表功力當來得善果等同也。問悉
地此云成就。法流至於現在名爲成就。若
十五卷所明。當此悉地得。果名成就
相違云何。答未起名成就者。是於得中
成就名此義具如
記第二所
故不相違也 已説淨菩
提等者。明次品生起也。次品疏云。上品已
種種心相對辨一切智心竟。然此妙果
何方便而能得至耶。故此品次明入曼
荼羅行法云云 又解。是約三句明一經大
。此品爲因句故云已説淨菩提心等也。
進趣方便者是根句也。是指具縁品世間品
出現品等明修行軌則文也悉地果者泛指
世出世間二種果。上疏所百字果等即答
殊異心及功徳句是也。此解爲
  解脱書寫。以此功能囘向菩提實際衆生
享保九年歳次甲辰二月初七日閣筆
同十四年己酉夏五閲校治
沙門達摩扇底
元文二年歳次丁巳夏四月初十日重正治

寶暦十辰年極月初三日善住師以御本書
寫了    順庸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691 692 693 694 695 696 697 698 699 700 701 702 703 704 705 706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