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大日經疏鈔 (No. 2218_ 宥快撰 ) in Vol. 60

[First] [Prev+100] [Prev]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婆菊多五部戒藏相分也。曇無徳部。薩
婆多部。彌沙塞部。迦葉遺阿。婆麁比富羅
部。此五部中第二薩婆多部。舊譯ニハ十誦
號。新譯ニハ有部律。今彼也。律名句
中云△阿闍梨意○是正明疏主三藏
。付之文理有并料簡等已前料簡
所詮如先料簡自證化他簡別。總&MT06279;
多種中疏主意樂如去如説。然
古譯如來翻名當經ニハ用可意。演
密鈔ニハ疏阿闍梨意存等者謂一切衆生皆有
安樂性。欲去至涅槃安樂處故。所以但
去。又去是自利。説是利他。故存如説。古
如來者到已還乘如實來成正覺。故
如來
梵本云阿羅訶者 已下釋應供也。
先擧梵語之事經文且擧應供。疏主
殺賊不生
阿羅是煩惱。訶是害義除義。釋論謂之殺賊
佛以忍進鎧甲持戒之馬定弓慧箭外
魔王軍内滅煩惱賊。故以爲名 此釋
殺賊義也。付其演密鈔ニハ謂羅字是塵義。塵
即煩惱故。訶是風輪。即降伏義。降伏即害
也。謂是應以永害煩惱故。言釋論謂之
殺賊者此釋字門スト見△釋論謂之
此一段依智論第二卷文意釋也△
佛以忍進○慧箭今擧佛徳。六度中且除
檀波羅蜜五種六度別漏無
重重義門見。其中初一爲有漏。後五爲
無漏分別見。今以之歟。但先應身
佛體長六度等功徳身故。不
徳闕減。雖然隨處或擧少少。或具擧之。
故別無其由歟。法華第一定慧力莊嚴以
衆生此擧禪慧二法。高祖釋戒定智
△外破魔軍○魔煩惱魔。死魔。陰魔。
天魔四種時内外一切皆名魔。今外破
天魔等歟。此外別開内心相
煩惱魔御請來録所謂金剛等者竝皆佛
之智法之門也。受持頂戴スレハ福利無極。外ニハ
滅魔軍。内以調伏煩惱
又阿名爲不。羅訶名生。謂佛心種子後世
田中不生矣。無明殼皮脱故 是釋不生
此意。佛身無漏種子。不有漏後世田
義相也。彼阿含經ニハ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
作已辨。不後有説。倶舍ニハ佛身畢竟不准
煩惱釋。雖小乘所談大同也
復次。阿羅訶是應受供養義。以是功
故應天人最上供養。故以爲名也 此
正釋應供也。就其如是功徳者上
賊不生二徳得意歟。智論本文
便除盡&MT06279;一切智慧故。應一切天人
衆生供養。以是故佛名阿羅呵
展轉分明内依殺賊不生外受
供養見。或一義云。如是功徳者指
實説如來如去等料簡。此智論第二十一
若有人言何以故。但佛如實説如來如去
故。應最上供養。以正遍智慧
意依如來如去應供
見。凡内圓備萬徳外應人天供養道理
故。所如是功徳ヲモ闕減
展轉依智論第二卷見故。指殺賊不
如是功徳得意也。第二十一卷
御釋元應供所由。可重重故無
。下世間宗奉常應供養。疏家以
劫寶珠譬喩委細釋應供徳。彼意眞言行
者至初地時。具足淨菩提心如意寶
滿衆生希願。具應受供養妙用見。但當
第十一地所見圓極佛果。釋當經教主
故。一往因果二徳雖不同也義勢
彼可准知
大日經疏第一


大日經疏第一末鈔卷第十七下半
七日

梵本云三藐○一切世界耶 金剛手發問
經文内。上來至應供釋了簡畢。以下
梵云三藐ヨリ一切世界耶一段
。此一段文初正遍知釋。次得一切智智
釋。後顯金手發問意趣。三節分明也
梵本云○故名佛也 此經文正遍知釋。此
中初擧梵語翻譯名字。釋論云
其義。然此下釋自宗不共義
三藐三佛陀者三藐名正三名遍佛陀
知。故曰正遍知也。凡三藐三佛陀
スルニ新譯翻正等正覺。或譯等覺。舊譯
正遍知也。高祖即身義諸經中所謂三藐
三冐地者古翻遍知新譯等覺當段意
智論舊譯翻名也。智論第二卷云。何
三藐三佛陀。三藐名正。三名遍。佛名智。
是名正遍知一切法。問曰。云何正遍知。答
曰。知苦如苦相。知集如集相。知滅如
道如道相。是名三藐三佛陀。復次
一切諸法實不壞相不増不減。云何名
壞相。心行所滅言語道過。諸法如涅槃
動。以是故名三藐三佛陀此論文
今釋
釋論云。若有人言。何以故但佛如實説如來
如去故應最上供養耶。以佛得正遍智
故。正名諸法不動不壞相。遍名
法二法。故以悉知一切法餘是名三藐
三佛陀 上梵漢對明御釋智論第二
御引證論第二十一文也。依
文ニ正遍知。今彼全文見。但文
存略一往有之歟。付其此論文應供
通妨&MT06279;釋成解釋也。雖然諸佛内得正遍智
故。有如實説如去等應用。可世間廣
供養義釋成論文也。故今引正遍知
也。如實説如來○應受供養
簡畢△正名諸法○三佛陀正遍知
次第釋也。凡名字待對重重。或傍
正。或兼正。或邪正。相望不定也。阿耨多羅三
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慈恩等初
正簡外道邪覺。等覺二乘偏知。後正覺
菩薩未滿釋。今此待對ニハ&MT06279;。諸法
實性了知スル究竟實際常不壞
意也△遍名不爲等
。意若雖一塵一法也知解
正遍トハ所詮以如實智慧一切
了了覺知スル義也
然此宗中佛陀名覺。是開敷義。謂由自然智
遍覺一切法。如盛開敷蓮華無點汚
亦能開敷一切衆生故名佛也 此約自宗
不共正遍知也。今付之古來了簡
見。一義云。簡智論正遍智解釋
宗不共義也。意智論文始覺漸
遍知。今此本覺頓悟遍知
也。誠開&MT06279;因果倶時本有心蓮
曼荼羅衆徳道理自宗不共見。一義
云。非智論解釋。彼智論解釋淺深
二義顯密故。今別釋佛陀開敷
。顯實義不共義也。智論正遍
解釋實論宗意可祕密内證深義。隨
今疏下行者以實相故○無上正
遍知義前已説此意心内不思議塵沙
徳釋不動不信不著。正名諸法不動不壞相
論文其意同也。又次下一切智智○猶如
金剛釋。全借智論正遍知文言釋也。故論
文淺略一邊故被彼。今解釋トハ
云云其佛地論第一&MT06279;曰。佛地經者具
一切智一切種智煩惱障及所知障。於
切法一切種能自開覺。亦能開覺一切
有情。如睡夢蓮華開。故名爲佛地
文言當段此宗不共佛地大同也。彼
論文本據。慈恩香象等釋佛地也。
華嚴探玄義第二者覺義。有謂本覺始
覺。又論云。如蓮華睡悟等。此初覺
切智後覺煩惱。或三覺謂自他滿慈恩上
生經佛地論云。具一切智一切種智
自開覺。亦能開覺一切有情。如睡夢覺
蓮華開。故名爲此等釋義者常途盛
談也。而釋此宗中佛陀義事。一旦難
者也。但彼佛地論等慈恩等解釋蓮華
敷睡夢覺悟譬。釋成開覺煩惱所知
也。今御釋意彼。開敷衆生本有
心蓮現兩部曼荼性徳義也。仍以名同
義別顯密釋義得意也。若又佛地論
等内鑒冷然道理往往有斯義意。人
師等解釋。會&MT06279;深義淺取義可意歟
△謂由自然智慧○無有點汚自覺義。亦能
開敷一切衆生覺他義。具此等自覺覺他覺
行圓滿也。下佛從平等心地○無盡莊嚴
藏大曼荼羅當段自覺覺他二義同
梵云薩婆若那 此一切智智釋也。此
中初擧梵語翻名。釋論云智論

梵云薩婆若那。即是一切智智 先付
對明。他門人師異本薩婆若那若
重言。具定一切智智梵文薩婆若那
智智成判。自門正智院學者中今
薩婆若那智論薩婆若多梵文ヲハ共可一切
梵文了簡。後梵文呼加了簡。
但高祖即身義。薩般若者梵語也○翻云
切智智此釋薩云薩般薩羅婆枳孃曩
薩羅婆若那共一切智智梵語廣略見。仍今
解釋意無相違。凡梵文廣略不
。而他門人師等定一邊可用重言云事
意者也
釋論云。薩婆若多者即一切智 此智論
二十七卷復次薩婆若多者。薩婆秦言一切
若秦言智。多秦言相。一切名色
諸法。佛知是一切法一相異相。漏相非
漏相。作相非作相等。一切法各各力。各各因
縁。各各果報。各各性。各各得。各各失。一切
智慧力故。一切世一切種盡遍解知彼取
意文也。論文一切如先説名色等諸法者。彼
論文第二十七。問曰。何等是一切智所
一切法。答曰。如佛告諸比丘。爲汝説
一切此意名色等無量一切法。乃至
三四五六等。乃至阿僧祇一切
也。今一切智一切。謂名色等。乃至阿僧祇法
門攝一切法論文取意&MT06279;引加歟
一切謂名色等無量法門。各攝一切法 以
下擧所知一切法也。此中名色色心二法
也。智禮指要今謂以色心二法收盡。故大
論云。一切世間中唯有名與名色二法
色心二法ナル事分明也。色心名色事三論
大乘玄淨影大乘義章名色者心
故號爲名。身形質礙ナレハ之爲色。良以レハ
心法冥溟&MT06279;顯。非詮不辨。故從詮目
心法微細難測量。故依名顯之故
名也
是無量三四五六等。乃至阿僧祇法門攝
一切法 表能攝也。付之三善法不善
法無記法。四過去未來現在トノ法及非過去
非未來非現在等四法。五色法心法心數法
心不相應諸行法トノ五法。六五根衆及無爲トノ
六法。智論見。五衆即五蘊法也
是一切法中一相異相漏相非漏相作相非作
相等一切法。各各相各各力各各因縁各各
果報各各性各各得各各失 此一切
所知義釋。此所知一異漏無漏作相非
作相等總。各各因縁等別相也△一相異相
同異。漏相非漏相有漏無漏。作相非作相
作無作也△各各相力因縁等大都法華
如實相大同也。但彼經如是體如是作
二法今不之。又論得失二法彼經ニハ
也。其餘彼經同也。一法華十如是事嘉祥釋
天台釋
一切智慧力故一切世一切種盡遍知解。是
薩婆若 一切智慧力能知。一切世一切
所知也。付其一切世三世
歟。若又横一切世界得意歟。仍不

今謂一切智智。即是智中之智也 上引證
論文常途一切智釋相也。故作自宗不
釋義也。付之一義了簡ニハ今謂○之智也
者經智智重言釋智中之智義。然者初
顯密共行。後自宗不共意。
論文一切智釋。今疏主御釋トノ不同知
所縁一切境界一切智義今非一切
。知諸法究竟實際常不壞也。仍不
同也。付其高祖即身義釋頌文法然具足薩
般若時。薩般若者○得此號同一切
智智。高祖約智智無數釋。疏家約
中之智釋。疏家高祖各擧一義見歟。
或一義ニハ智智重言釋智中之智。高祖
一切智智無數義故。以顯家
&MT06279;一切釋取義。所詮高
智智重言者釋智中之智。疏家付
智智無數元一切
トノ釋故各別也了簡。一義云。今智中之
智智重言。總&MT06279;佛果智體經説
切智智。彼智中之智也取義。所詮同梵
智論ニハ一切智。當經釋一切智智。故必
一切智一切智智トノ名字。不顯密
差別。故顯經中大般若等ニハ一切智智清
。今經ニモ只説一切智事在之。然者付一切
智智顯密差別意。付一切智顯密
不同意也 一正後二智分別事
但以一切種遍知一切法。亦知是法究
竟實際常不壞相不増不滅猶如金剛 此
自宗不共智體。前智論所明一切
智慧力○遍知解。對彼知究竟實際常不
智體釋成也。付其上論文一切種者
所縁言也。今一切種能縁
字也。具以一切種智釋可得意
是自證之○ 以下一切智智自證
言語道斷也。初ニハ法譬對明&MT06279;之。
若可以言語以下翻顯&MT06279;無師自覺事。此又
法譬對明分明見。付其一切智智自證化
事。先當段指一切智智。釋如是自
證之境。故限自證見。但總&MT06279;自證化他諸智
一切智智。故今疏末卷十八一切智者
即是萬徳皆備無闕減之義然者或約
自證。或約化他。釋一切智智。通スル
邊一邊釋也。當段如來應供正遍知
得一切智智約自證。彼得一切智智爲無量
衆生廣演分布約化他見。所詮通&T069222;自證化
治定意也。付之一切智道種智一
切種智三智并一切智自然智無礙智相望
重重分別先閣之。又自宗意自證
極位言説事。一尋也。一義ニハ諸教言
語道斷絶離言語心量自宗不共
建立。此上又自證極位ニハ心相應
義。隨當段解釋分明也。一義云。自宗
義替餘教。於自證極位言心義。且言
語心量離不離義顯密淺深也。此時當段
解釋ヲハ并約因位談得意
手中菴摩勒果可授他人也 此
文相分明也
若可言語人者釋迦菩薩蒙定光授
之時即應成佛。何故具修方便要待
師自覺方名佛耶 此自證境界心。自證
證據玉フ也△釋迦菩薩定光受決事。智
論第四釋迦文佛過去釋迦文佛
那尸棄佛初阿僧祇○從剌那尸棄佛
燃燈佛二阿僧祇。○是時燃燈佛便
其記。汝當來世作佛&MT06279;釋迦牟尼。從
燈佛毘婆尸佛第三阿僧祇
論文定光授記第三僧祇見。定光燃燈
翻譯不同也。付其付定光名字天台弘
ニハ錠者調置定&MT01319;。光者智慧光也。定慧并擧
故云定光意常定散分別見。經
音義ニハ此云定光。亦云燃燈佛。是也○有
足曰定無キヲ足曰此常定慧分別トハ
見也。所詮賢愚經并智論等ナラハ定散分
トハ意也
又如覩世人爲刀杖所傷。雖復言其受
疑惑。然種種令説終不證知。若自
身觸受乃得明了耳。問意言。云何令我等
得如是自覺之慧。云何得此慧已能爲
無量衆生廣演分布。隨種種趣種種性欲種
種方便道説一切智智。所謂安立無量
現無量身。各各同彼言音彼威儀
而此一切智道猶同一味。所謂如來解脱味。
此妙方便復云何而得也 就如來應供正
遍知○如來解脱味經文スルト本地法身
大毘盧遮那如來内證外用二徳。約スルト金手
所明兩邊意趣見。付之一義云。約如來
云何如來應供正遍知得一切智智。彼
切智智無量衆生廣演分布。乃至各各
言音種種威儀文。依
云何如來應供正遍知得一切智智
一切智智無量衆生廣演分布。乃
至各各同彼言音セン種種威儀讀。
一文兩義意取義。付其正現文
如來所得。今御釋密意兩邊見。一義云
大樂
院義
金手如來内證外用二徳領解意趣
此徳相證明也。故疏主三藏得經文
釋故。必不文點。現文意趣ヲモ
意取義。下復次御釋此中問意即是
發起大悲胎藏曼荼羅也解釋重重
問答一文相違。凡一文多義
事。總持教文祕藏大綱也。隨五喩釋段
終復次金剛手説&T069222;此五喩即是發起下
五字其例非一也△問意言云何令
我○自覺之慧者。經云何如來應供正遍知
得一切智智釋也△云何得此慧○宣説一
切智智彼得一切智智○宣説一切智智
解釋也△所謂安立無量乘。或聲聞乘道及
摩臒羅伽法釋△示現無量身一句若有
衆生應佛度者○人非人等身釋△各各同
彼言音以下トノ待對分明也△此妙方便
復云何而得也疏主被問意
此中種種趣者梵云娜衍。亦名爲行亦名
爲道。下云大乘道等義同也。毘婆沙説
五道。摩訶衍人多説六道。如是廣法乃至此
世界中已有三十六倶胝衆生趣。何況十方
一切世界耶 此&MT06279;隨種種趣
也。付其種種趣分齊以五趣六趣相望
釋也。大方安立無量乘示現無量身
所被機根。故所化境界廣可九界也。隨
下釋性欲時總通凡聖見。而今經説
種趣。疏家以五趣六趣分別釋事。一
旦難意也但三界六趣依報中廣建
凡聖所居故無相違也。或一義云。經種種
廣通凡聖。然三界有漏依報
聖者所居義。趣義廣通凡聖事。
今疏末卷第七若見野字門則知一切衆
種種因縁向生死果報及趣
所乘義者經文隨種種ヲハ
凡聖意。疏御釋ヲハ六趣有漏
意也△梵云娜衍○爲道
翻名多義也。如御釋。娜衍
リトトノ三種不同見。末卷第三。
修行梵音娜耶。即是乘義道娜耶娜
同梵名轉聲不同見。然者又乘翻名ヲモ
得意也。凡乘トノ其義通スル事。十住心論
第八云。是一道亦一乘。所謂佛乘。乘約
能運載名。道據能開通稱。名雖
理則一也所詮乘及趣能所相望
不同ナル。於義大都一致也△下云大乘道等
義同也當段次下或大乘道彼也
△毘婆娑此付種種趣五道六道。付
之釋毘婆娑五道先擧小乘也。毘婆
玄弉所譯論。彼一百十七。五趣謂那
落伽傍生鬼人天衆此等意歟△摩訶
衍人多説六道此依智論。彼論三十
卷問曰。經説五道云何言六道。答曰。佛
去久遠。法流轉五百年後。多有別異。部部不
同。或言五道。或言六道。若説五者。於
迴文説五。若説六者。於佛經文説
文。又摩訶衍中法華經説六趣衆生。觀
諸義意。應六道。復次分別善惡故有
。善有上中下故有三善道。天人阿修羅。
惡有上中下故地獄鬼畜生。餓鬼道。若不
爾者。惡有三果報。而善有二果。是事相違。
若有六道者。於義無此論釋意擧
道六道兩説。六道義爲正。所詮當段御釋
意。五趣六趣大小乘性相不同見。隨而高
祖小五大六科釋。付其付五道六道
他門人師等唐決隨一&MT06279;五道義爲正。隨大
中華嚴經六十三。悉見五道衆生
死生淨名經ニハ五道現其身
慈恩等瑜伽論六道ヲハ隨轉小乘説。凡
又蘊處界等義相廣略大令利鈍建立
也。仍説五道。大乘性相爲利根タリ。但
當段御釋并高祖御所判一徹六道五道
小乘性相不同見。隨智論六道
正説。但華嚴淨妙等五道。摩訶
衍人多説六道故。説小分ヲハ遮故。
大乘中説少分事無相違也。付其合&MT06279;
五道修羅天鬼畜三種也。倶舍
諸阿索覽等種類不同。或天或鬼或復傍生
△如是廣衍○此文兩邊了簡。今
疏末卷第十一。如大乘中説。欲界有三十
六處。謂寒熱地獄八。共成十六也。又四
大洲。此四洲又各隨洲合十二洲并
前二十八
六天并傍生鬼合三十
六。文
此御釋當段三十
六倶胝欲界義。但當段御釋意。
上已分別五道六道乃至三十六倶胝
故。廣通三界也。隨演密鈔二。三十六倶胝
者。起信疏云。問。六道如環。巡歴行相如何。
答。三界五趣共三十五處。所謂三途四洲六
欲天此界十三處。并色界十八處。無色
四天處。如是三十五處生死輪轉。今開
即三十六倶胝尤當段御釋符順下卷
一世間三十六倶胝趣。隨彼上中下
種類若干方俗言辭各各差別。皆曉
旨趣スルニ隨類之音。如一世界一切
世界亦如是也當段意同也。今何況十
方一切世界耶御釋一切世界亦復如是
同也。但下欲界別三十六處各別
性相意歟。又下云三十六處今云
十六倶胝。其言少相替也。倶胝即億梵語也。
演密鈔第二。倶胝梵語。此當百億。趣者類
也。三十六倶胝種類也其於億多數
同見。倶舍頌疏十二云。十萬爲洛叉。十
叉爲度洛叉。十度洛叉爲倶胝華嚴大疏
第三測公除密記第六云。倶胝相攝釋有
。一者十萬。二者百萬。三者千萬所詮衆
隨類不同故。實不數量也。而且付
滿數三十六倶胝意也
大日經疏第一


大日經疏第一本鈔卷第十八下半
八日

性欲者 此釋種種性欲。就其此一段
智論第四卷釋也。至末是事釋論
中具明セリ彼論有欲智力性智力二段。其
御釋依欲智力。性名積習下
性智力
欲名信喜好樂。如孫陀羅難陀好五欲。提
婆達多好名聞等。乃至諸得道人亦各有
好。大迦葉好頭陀。舍利弗好智慧。離波多
座禪。優婆離好知毘尼。阿難好多聞
廣説之。論文凡聖各別擧之。廣明
好樂不同。今恐繁文少少乃至諸得
道人也△如孫陀羅難陀以下正欲
善惡不同。慈恩玄賛。孫陀羅難陀此云
○艷是妻。喜是自名天台文句翻好愛
又翻端正也。嘉祥釋端正又柔軟等也。五
色聲香味觸也△提婆達多好名聞者。
提婆達多此翻熱或天授也△大迦葉好頭
増一阿含經。佛法中行十二頭陀難行
苦行大迦葉第一其迦葉事或翻
。此約性見タリ。或翻光明。或翻飮光。華嚴
大疏。迦葉者此云飮光○若就佛徳。一者
身光蔽餘光故。二者悲光蔽邪光
者。不思議疏上云。淨命者少欲知足之
行。胡ニハ頭陀△舍利弗舍利弗者。法華
第二云。大智舍利弗今得尊記天台文
第一
二曰
増一阿含引曰。我佛法中。智慧無
窮決了諸疑者舍利弗第一△優婆離
第二
一曰
念數對波離持律第一△阿難好多
慈恩慶喜翻。天台翻歡喜△當廣説
者。智論廣説ヲハ讓也
性名積習 以下明性智力。依論文釋也
性名積習。相從性生欲隨性作行 此意性
内心也。下性名染心此意也△欲約
也。下染心爲事欲名△相從性生者。
外相欲内心ヨリスル義也
欲隨性作行。或時從欲爲性。習欲成
内心外相欲事相望&MT06279;互成スル玉フ也。
彼法相釋種子生現行現行薫種子大同也」
性名染心。染心爲事。欲名隨縁起。 此取
一處性欲不同也就其智論本文ニハ
深心。深心爲事○染心。深心
積習依増感名。彼深著以義釋
染心也。於義無相違。若又此二字相似故
書寫了簡
是事釋論中具明 智論第四卷廣釋之。故
廣説
種種方便道者 釋種種方便道。於
初引智論文。今毘盧遮那以下合此經意也」
龍樹云。般若與方便本體是一。而所用有
異。譬如金師以巧方便故以金作種種異
。雖皆是金而各異名。此智論第一百
般若方便權實二智相望顯體同用異
引也。就其本體是一二智不二位。所用
有異般若方便二義事在之。雖然當段
御引證意趣種種方便道後得智應用
文處故。本體是一内證正體智。所用有
種種方便道後得智意。結釋
意。遍一切處眞金智體内證正體智。造種種
種種方便道後得智見。嘉祥三論玄。問
大品何故前明般若。後明方便耶。答。般若
方便實無前後。而作前後説者般若爲
方便爲用故。智度論云。譬如金爲體金上
精巧爲用。故前明其體後辨其用
本體是一實智。所用有異後得方便スル&T069222;
大都同也。付其常途意。或二智隔歴&MT06279;義。
或二智不二境智一體談處重重不同。雖
然。自宗意。内證法然五智。向外爲方便
内爲正體智
今毘盧遮那亦復如是。能以遍一切處眞金
智體種種乘 此以智度論當經
本迹縁起也。毘盧遮那能現體即譬金師
遍一切處眞金即正體智内證位。以
金體造種種乘種種異物也。即上安
立無量乘當也。凡以一種金體與金上
差別平等不離法門事。釋摩訶衍論
第六。顯示自體大義門五人平等門
經文金剛作五趣義。并華
香象金師子章等例非一也
復次此中問意即是發起大悲胎藏曼荼羅
也 付之一義云。或聲聞乘道或縁覺乘道
經文。金手信解瑞相三身經文也。雖
此瑞相三身十界身相即胎藏十界法
四重圓檀ナル發起故。得發問
復次此中間意即是發起大悲胎藏曼陀羅
義。一義云。必シモ瑞相外用三身直非釋
悲胎藏曼陀羅ナル。金手領解或聲聞乘道
或縁覺乘道者。先悟大悲胎藏曼陀羅功徳
大會生解因縁玉フト了簡 但此中問
御釋或聲聞乘道以下意可取定
事不審也。仍廣指云何如來應供正遍智以
此中問意見。故云何如來應供正遍知
以下如來。金剛手等證得及發
トノ大悲胎藏曼陀羅三義一文ムト
。此意者。合&MT06279;本質瑞相自證化他起大
悲胎藏曼陀羅意也。末卷第三御釋。不
思議法界ヲハ即喩蓮華臺。種種方便道ヲハ即喩
蓮華葉或經第三云。世尊一切支分ヨリ皆悉
スト如來之身者。前セシ莊嚴藏時。普門
一一ヨリ十方縁應物。今欲
陀羅圖位故。還約佛身上中下
此等意。本地瑞相合發起大悲胎
藏曼陀羅道理分明也
薩般若平等心地作諸佛菩薩乃至二
乘八部等四重法界圓壇 此正釋大悲胎
藏曼陀羅。付其兩部曼陀羅相望得
時。金界諸佛心中建立。胎藏衆生
性相也。高祖因果兩部曼陀羅&MT06279;。如
次當金胎二界曼陀羅。然者釋ルハ薩般若平
等心地。生佛ニハ衆生平等心地得意
歟。上御釋ニモ所謂衆生自心品○名爲一切
智者又云何菩提謂如實知自心經文
ニハ。衆生自心實相即是菩提。有佛無佛常自
嚴淨末卷第三衆生一念心中如來壽
量長遠之身。寂光海會。乃至不退菩薩
兩部義門重重建立中。實ニハ兩部共
本有修生因果也。故薩般若平等心地
因果十界心地意也。故下佛從平等
心地開發○衆生平等心地無盡莊嚴藏大曼
陀羅付其諸佛菩薩等四重圓壇等
セハ。諸佛菩薩中胎八葉五佛四菩薩。乃至
第一重金剛手第二重諸菩薩意。二
乘八部等第三重得意
此一一本尊身語心印。皆是一種差別乘也
曼陀羅諸尊一一三密。即一種差別乘ナル
釋。文相分明也。若約體相用三大
者薩般若平等心地六大法界體。諸佛菩薩
乃至二乘八部等曼中羯磨身即相大。
身語心印三密。用大義分明也
且如人志求五通智道。即從大悲胎藏
韋陀梵志形。爲説瞿曇仙等眞言行法。行
者精勤不久成此仙身。更轉方便即成
盧遮那身也 以下釋皆同一味所謂如來
解説味經文。隨類應現。且擧
成皆同毘盧遮那道理規准
普門方便身皆同一味ナル道理也。付其初
如有人○智道衆生樂欲。即從大悲胎
藏以下同彼性欲能化人及所説法門
也。行者精勤以下應彼尊行者速疾
所尊。即成普門毘盧遮那果徳釋成
也△五通智道欲世間有漏五通仙故。
六通中可漏盡通也。疏家末卷第四或有
習世間五通仙。聞祕藏中具
迦葉瞿曇大仙等種種眞言。能令
不思議神通。乃至如毘盧遮那住壽長遠
彼便踴躍志求得正法彼可意。
但下御釋直明本質曼陀羅度人。今付
瑞相所現影像釋。故本影不同相分タリ。但
此瑞相所現身。直發起大悲曼陀羅
得意也△即從大悲胎藏○眞言行法大悲
胎藏能現體。圍陀梵志所現身付其圍陀
梵志者。胎藏曼陀羅第三重異類
也。疏末卷第六直云諸仙者。皆是圍陀事
火之類。勤修苦行五通神仙ナリ此意
也△瞿曇仙等眞言行法者。胎藏曼陀羅
五種。其中先擧一種。等餘迦
葉等四種見△行者精勤○毘盧遮那身也
此釋行者得益。顯皆同一味道理也。付
此御釋古來義云。行者精勤○久成此仙身
一門因果△更轉方便○毘盧遮那身釋
普門行因得果義。此意普門
猶修普門萬行。依因行普門毘盧
遮那果徳義。此常不一門即普入義也。
但當段御釋皆同○解脱味道理釋故。
若一門普門證果淺深二重意者。可
釋段歟。其故成此仙身一門證果上。還
因位修行三密方便云道理難意也。
所詮當段御釋。行者精勤因位行體精
進修行義△不久成此仙身以下明證果相
也。此中成此仙身一門證果。此一門ヨリ
普門法界。故毘盧遮那隨類方便&MT06279;
普門萬徳毘盧遮那云解釋意趣也。
仍更轉方便ヲハ修行方便トハ意。其上
前後諸文。十九種金剛ニハ。若諸行人○一
切法界門也末卷第四又此衆生乃至ルマテ
スル遮文荼荼吉儞世間小術亦於此門
而攝受之。能得此本尊時。自然得&T069222;
無量聖衆仍設隨自隨他淺深兩釋
一門普門各別隨他意淺略門。三重*曼
荼羅諸尊無淺深隨自意深祕實談
別。故當段毘盧遮那與鬼畜其身平等
以可意也。或一義云。更轉方便凡付
四重祕釋中。前三重爲方便。轉
第四重祕釋大悲胎
藏位也
時。釋一門即普門
盧遮那ナル了簡。此付一門即普入
轉方便四重祕釋三重方便。轉
此取義也
是或現佛身種種乘。乃至現非人身
種種乘 此釋若有衆生應佛度者○人
非人等身經文。付其如是言指上圍陀
梵志見。如以前了簡示現無量身
中。先擧圍陀梵志一種。作委細
。餘佛身等ヲモ得意。故釋如是或現佛
身等也。或一義云。上即從大悲胎藏現圍陀
梵志形等本質曼荼羅釋。准彼瑞相
ヲモ得意。故釋如是或現佛身等了簡
隨類形聲悉是眞言密印。或久或近無
鼓因縁。故經云皆同一味所謂如來解脱味
也 此釋各各同彼○解脱味經文△隨類
○密印者。指住種種威儀同彼言音
也。彼十界差相種種類形即内證密印。
所有言語一一聲響。皆聲字實相眞言ナル
釋也△或久或近○因縁如來所説
隨類言音種種威儀。普門應現&MT06279;麁細
淺深不同其實事皆祕密加持體性&MT06279;
成佛因縁ナル。付其或久或近付。或
一義云。如次眞言漸頓二機了簡。或又
聽佛身色相音聲。其所化境界
近不同義。或約宿善久。或約
近了簡。此正機結縁機トノ不同
得意歟。雖諸義不同也正機頓漸不同
意宜歟。毒鼓因縁事。涅槃經第九見。彼
隨義轉用&MT06279;處處釋見。但涅槃經ニハ一闡提ヲハ
之見。今自宗大那羅延力執金剛
加持力皆度一闡提及定性二乘等タリ。仍
自宗者不闡提△故經云皆同一
味所謂如來解脱味也
以然者 一切衆生色心實相從本際
來常是毘盧遮那平等智身非是得菩提
強空諸法使法界也。此隨類形聲悉
眞言密印&MT06279;皆同一味所謂如來解脱味ナル
所由。付其能同示現無量身皆同一味
所同衆生平等由釋事。應スル六趣
言音色相瑞相身故。若所同衆生
毘盧遮那平等智身ナル道理者。能同佛體
眞言密印&MT06279;皆同一味ナル道理不立。而&MT06279;
衆生色心實相本際ヨリ毘盧遮那己體故。能
形聲悉皆眞言密印&MT06279;皆同一味ナル道理自
者也。金剛頂經ニハ理趣經一切有情平等故
忿怒平等○一切有情法性故忿怒法性。一
切有情金剛性故忿怒金剛性衆生
等法性金剛性由顯忿怒平等法性金剛
性義。今其意大同也△一切衆生○智身
衆生當體ルニ意妄情所見&MT06279;父母
和合衆生ヲノミ由來所去
也。小乘所談十二因縁和合&MT06279;衆生。法相
唯識所變衆生性宗已上
如縁起衆生也。付其付スルニ衆生色心實
。顯家衆生色心縁起假相&MT06279;不變
眞理實相。高祖攝相歸性此意
也。今自宗實義六大縁起衆生意。色
五大。心第六識大。色心共實相&MT06279;法性理也。
故不衆生當體即六大法界實相
也。若改衆生色心&MT06279;空理實相
六大縁起道理也。故釋非是得菩提○
諸法。色心實相色心即實相也△從本際以
來○自宗大綱本有本覺宗旨。故生佛
共本有&MT06279;法然性徳也。但今釋所同衆生
衆生當體從本已來常是毘盧遮那
也△平等智身者。智識大。身五大。平等
智身。即上色心實相意也△非是得菩
提○衆生色心本來&MT06279;毘盧遮那己體ナル
故起始覺日光菩提涅槃二徳妙果時。
&MT06279;萬法初非法界云意也
佛從平等心地發無盡莊嚴藏大曼荼羅
已。還用開發衆生平等心地無盡莊嚴藏大
曼荼羅。妙感妙應皆不阿字門。當知感
應因縁所生方便亦復不阿字門。譬如
海中波濤相激。迭爲能所然亦皆同一味。所
謂鹹味也。此生佛感應皆同一味
也。上隨類形聲悉是眞言密印&MT06279;。約&MT06279;
一味。所以然者○色心實相者。衆
平等由。釋皆同一味。此生佛
相并皆釋阿字門平等道理義也△佛從平
大曼荼羅。已者上釋於薩般若平等心地
○圓檀此意也△還用開發○大曼荼羅
得諸佛一切智智畢還令發衆生
本具曼荼羅釋也。衆生蒙諸佛加持
昇進。只開發自心所具萬徳。實依他不
覺故。釋開發無盡莊嚴○大曼荼羅。下
縁生句釋段如行者即以自心佛○了
知不自心。故不著也誠能起所起共
平等心地徳相ナル義分明也△妙感妙應○亦
復不出a字門妙感約衆生。妙應約諸佛
也。衆生感諸佛加持。諸佛符應行者也。
故釋妙感妙應也。能所一味&MT06279;a字門體性
故共名妙也。今疏三卷。且如行者於瑜伽中
○生不可得此意也。所詮能所感應因縁
所生事業。共釋a字不生同一鹹味ナル
道理也。以彼因縁所生法亦空亦假亦中
疏家高祖共釋a實義此意也△譬
如大海中所謂鹹味也此妙感妙應不
a字門。能所一味譬也
大日經疏第一


大日經疏第一本鈔卷第十九下半
九日

復次執金剛○ 上來而此一切智智道一
味所謂如來解脱味經文御釋畢。已下自
一切佛法故以爲喩也一段文
了簡。此一段文。初總表別名。後別釋。別釋
。初空大釋。次地大釋。後火大釋。三節分
明也
復次執金剛承佛神力。爲起大悲胎
藏祕密方便故。復説五種譬喩。所謂虚空
地水火風也已下金手以五大譬喩如來
一切智智經文釋也△大悲胎藏祕密方便
之一義云。祕密方便者以五大大悲
胎藏能生祕密方便意取義候。下
世間○不生不滅之因縁也又地大ニハ
切智地亦復如是大悲曼荼羅一切種子之
所出生此等解釋五大大悲胎
藏能生事分明也。或一義云。大悲胎藏即
祕密方便之。此意能生一切智智祕密方
便胎藏也。胎藏即能生義也。此時
業得名歟。所詮此等大悲胎藏屬所生
能生不同也△所謂虚空地水火風也。此
總被五種譬喩其名字也。凡當段明
三所不出也。今總表連虚空地水火風
經文ニハ虚空地火風水。末ニハ地水火
風空。凡以五大五方五佛無畏不空
傳不同也。不空所傳。以avarahakha
次中北南西東之。疏主三藏所傳
avarahakha五字次東西南北中
。以無畏所傳意者連虚空地水火
中東西南北次第也。下五字門次第東
西南北中縁起也。經文次第中東南西北
次第。是又疏末卷明五方五佛次第
第也
初句云。譬如虚空界一切分別無分別無
無分別。如是一切智智離一切分別無分別
無無分別者如此即是毘婆沙義。虚空無
徳。今如來智身離一切過萬徳成就。云
何得相喩耶。但取其少分相似以況大空
耳。此中相況有三義。一者虚空畢竟淨故。二
者無邊際故。三者無分別故。一切智心性亦
是故。以世間易解空。譬解空也 已
下別釋五種譬喩。初牒文作釋。作釋中
初至譬難解空也總釋。已下經文別釋
也△如此即是毘婆沙義○此經文説相
順小乘毘婆沙故。指彼釋即是毘婆
沙義。雖佛智虚空離一切
萬徳故。虚空無過無徳遍喩。然
小分相似難解義釋相分明也△
相況○經文説離一切分別無分別
無無分別。故擧無分別一義。畢竟淨無邊
見。雖然無分別畢竟淨也。畢竟
故無邊際也得意。仍經無分別

初云離一切分別。梵云劫跛。次云無分別
者梵云劫跛夜帝。所以重言是分別之上更
分別義 已下釋經文。此經文
切分別總句。無分別無無分別別説見△無
分別無無分別次遠離二種麁細分別
義也△初云離一切分別梵云劫跛者擧
分別梵語兼顯別句分別梵語也△次
云無分別者○擧別説無分別梵語也△所
以重言是分別之上更生分別義
スルハ麁分別上顯細分別
例如尋伺。略觀時名尋。諦察名伺。又如
識生時有麁分別次意識生是細分別 已
麁細二種分別重重而先擧
麁細眼識意識麁細二種例明也。尋伺
識論第七。尋トハ尋求&MT06279;心忽處於
意言麁轉性。伺トイハ謂伺察&MT06279;心忽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