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大日經疏鈔 (No. 2218_ 宥快撰 ) in Vol. 60

[First] [Prev+100] [Prev] 320 321 322 323 324 325 326 327 328 329 330 331 332 333 334 335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也。大師第八住心寂光如來融境智
見心性。應化諸尊顧行願而分身隨
即内證雖常寂光土毘盧遮那也。分身
大悲行願衆生見。今實際者寂
境界也△發起悲願者。分身隨相意也。心
實際寂光位事。上前劫悟萬法唯心○影
像不常寂滅光。故曰無相△爾時十方
諸佛○煩惱具存是蒙諸佛驚覺極無
自性心生スル。大師一處解釋云。又金剛頂
經説。爾時薄伽梵一切儀成就。超過十地
無識身三昧。證一相無相寂滅乎究竟
眞實之理。上不佛可求。下不
衆生可度。以爲究竟果時。曼荼羅諸佛現
前驚覺。咄哉善男子。汝之所證一道清淨。未
究竟金剛三摩地。勿以遲速○從此已
後。以五種相現證自性法身 一。五處驚
覺文事△乃至心之實際等已下釋前段
見△至此不思議○地也已下至初地已
。二乘地ルル明△不思議地者行者從
此無待對。出過心量不思議地意△乃
名眞離二乘地者此御釋意。地前猶不
二乘地見。其故初劫二乘共行。第二劫
共聞。第三劫空性無境心沈空義。二乘
相似故。初地已上眞二乘地
前三句義中等 已下此四分之一
度於信解△就前三句義中者。指經觀
察三心。彼三心因根究竟三句故。就前
三句義中釋也
更開佛地上上方便心 三句ヨリ
上上方便義也。付之一義ニハ信解行
第十地ヨリ佛果。爲上上方便心也。
十地一切時。可第十地也。一義
云。更開佛地者。十地佛果
。非十地義△上上方便心者八地
已上方便究竟又第十一地立故。云
上上方便心
此第四心時 三句外開佛地。是第四

究竟一切智地 第十一地佛果指。經ニハ
四分之一。釋ニハ上上方便心。釋至此不
思議地。皆究竟一切智地佛果也。上唯如來
名究竟一切智地給。此意也
故曰。四分之一度於信解也 是合經文
△四分之一者第十一地指。度於信解者
十地超度義也。付之大師一處御釋祕藏記
中。越世間三妄執出世間心生トイハ三妄執トイハ
貪瞋癡。開者。百六十心。乃至八萬塵勞。越
三妄執。越三僧祇。是即十地究竟也。過
上上方便。斷微細妄執。至佛果。經曰
四分之一度於信解此意四分所斷
。三妄執微細妄執四分トヲ彼微細
妄執信解スト見。此意ナラハ經文ヲモ此四分
スト於信解讀也。所詮疏家四分能超
。大師四分所斷分別見。然
者。疏家大師各擧一義可得意也 一。大師
一處御釋事。委細汰之。一義云。
大師御釋疏家御釋。三句佛地トヲ
トシ。四分 スト信解相違也。
シモ三妄微細妄執トヲ四分トハ御釋
也。然者四分兩祖解釋一致也意也
大日經疏第二末


大日經疏第三鈔卷第七十六
           初日

大毘盧遮那成佛經疏卷第三 題額記者
號。竝品號等事常事故略
經云爾時執金剛等 凡今經段段盡祕藏
之幽旨。文文明入佛之觀心。是以疏家
經一切如來祕要之藏。於大乘衆教。威徳
獨尊。猶如目釋天之主大師一切
如來根本祕藏。自性法身内證智境此中當
所釋。六無畏十縁生句兩節文也。大師。
六種無畏作身城之牟楯。十縁妙句成
臺之明珠六畏眞言行者轉昇
。十喩心垢淨除旨要觀門故。當經
覺△經云等已下正牒釋經文。於中初
牒文屬當。以金剛手下作釋。作釋中。初總
大意。後梵音別消釋經文。就中。自
初第二無畏。終付衆相現前時位與此齊
一段料簡
經云。爾時執金剛祕密主白佛言。世尊。願
救世者演説心相。菩薩有幾種得無畏處
乃至當一切法自性平等無畏者。猶是
前心相句 是總牒六無畏經文。別
九問心相答説。總牒經文一一義下
解釋分明也△猶是答前心相句者。前六十
心三劫同對心相答説トスルニ。釋猶是答等
付之六十心偏明妄。三劫能超所超相竝
故通染淨。今六無畏眞言行者轉昇
第證理微著故。尤約淨心見。如此心相
答説。其義勢不同也。得之學者了簡區
也。一義ニハ金手意。通&MT06279;染淨心相故。
六十心妄心心相。六無畏淨心
。三劫染淨之取義。凡染淨心品。
共可相貎道理分明也。一義云。九問
心相偏問妄心。是以疏家&MT06279;
問此諸心差別之相是妄心差別見。隨
而六十心經文偏明妄心。但以三劫六無
畏經文。爲心相答説三劫六無畏共有
所超妄心故。且約所斷心相答説
意也
以金剛手等 已下作釋也。於中至對明
總顯大意。此中。初釋問意。後佛還
答説
金剛手既聞此教諸菩薩直乘眞言門
菩薩地者 擧已聞發問
。付之直乘眞言門上菩薩地何經文
事。了簡不同也。一義云。第三劫經文。
復次祕密主。眞言門修行菩薩行諸菩薩
量無數百千倶胝那由多劫。積集スル無量功徳
智慧。具サニ諸行。無量智慧方便皆悉成就
經文也。就其彼經文眞言門修
行菩薩行故。直乘眞言門分明也。上菩
薩地義不見故。一往不審也。但明第三劫
能超眞言行者故。上菩薩義分明也。隨而
今此教諸菩薩即不如是。直以眞言
乘。超入淨菩提心門仍直乘眞言門上菩
薩地義分明也。一義云。十地經文是故
智者當惟此一切智信解地。復越一劫
住此地彼經文也。付之。彼經文ニハ
復越一劫昇住此地故。上菩薩地義
分明。直乘眞言門義不明。但所是故智
。眞言行者故無相違歟。一義。必不
一文。通指三劫十地諸文見也。一義云。
六無畏九問心相。彼九問三劫
十地已前問故。何已後乎。爾
者九問已前。明淨菩提心觀經文。此菩
薩淨菩提心門名初法明道。菩薩住此修學。
久勤苦。便得除一切蓋障三昧
經文也。但六無畏經文。雖九問中心相
。有金手重請故。以三劫十地
起因事。無相違
世尊。此菩薩行道時有幾種得無畏處
 已下正釋成問。仍六無畏眞往
者地前云事分明也
佛還復約前三劫差降對明也 是釋
答説。意三劫次第淺深故。
今欲六無畏次第淺深時。約三劫
淺深也。演密鈔第四云。謂佛説此六無
。明淺至深從凡向聖階降位次悟
不同此意。約三劫明六無畏
別淺深見。付之三劫世間三妄執
出世間心生謂如是解唯蘊無我根境界掩
留修行。唯蘊無我ヨリ之。今六無畏中
第一第二無畏。唯蘊無我以前タリ。仍寛狹
不同也。爾者。今三劫六無畏對明解釋一往
不審也。付之一義云。委細論レハ三劫六無畏
寛狹不同。約大分釋也*一義云。實順世
八心ヨリ初劫能超。而三劫經文
如是解唯蘊無我等且斷惑ヨリ之故也。
是以三劫寶珠釋段。釋纔見衆生世間八心
八心三劫。今第一無畏。後得
八心彼此一致&MT06279;寛狹也 一。三
劫六無畏對明事。初四種無畏初劫分齊
也。第五無畏第二劫。第六無畏第三劫也。
但第六無畏中。有第二劫覺心不生心
。一尋也。大疏鈔ニハ問。然以六無畏
配三劫云何。答。各毎三劫無畏。如
次相配此意無畏身無畏此二ヲハ
。無我無畏法無畏ヲハ第二劫。法無我
無畏一切法自性平等無畏ニハ第三劫。此配
經疏説相相違故。其意難知者也
一。三劫六無畏同異事。一義云。三劫
行者轉昇次第。六無畏直往行者
云云一義云。三劫斷惑面。六無畏
云云意約麁細極細三重
。六無畏善無畏身無畏等六重也。
一義云。三劫安立初二劫淺略法門。第三
眞言觀門也。今六無畏明第三劫眞言
行者次位淺深也*一義云。三劫所寄齊
故。從顯入密次第也。六無畏能寄齊
眞言行者故。被直往次位也。然間。今
三劫所寄齊。眞言行者能寄齊也。
一。對明事。一義云。 スト文。是明如來
答説義也。一義云。相對&MT06279;スト云意也。意
對十不善等扼縛。明善無畏等六種也。一
義云。與此齊等義也。意對顯乘眞言
行者信曰此
義爲宜
梵音阿濕縛娑。正譯當蘇息處也。如
強力者持扼喉閉氣垂悶絶。忽
放捨。還復得蘇。衆生亦復如是。爲妄想
業煩惱纒。觸縁皆閉。至此六處
再生。故名蘇息處。亦如度險惡道時其心
泰然無畏懼。故名無畏處也 已下&MT06279;
釋經文。於中。初ヨリ故名無畏處也
無畏。此中初擧正譯。二亦如
義翻△梵音○蘇息處也是初擧翻名
如人等已下釋義。此中初譬説。衆生亦復
如是法説也△爲妄想業煩惱所纒
想。根本業煩惱妄想ヨリ生無量無邊煩惱
意歟△觸縁皆閉者觸所縁境。縁
所行因縁等皆被結縛義也△至此六處等
六處者六無畏處也。再生者蘇息義也。大
疏鈔云。言如諸衆生至六處再生解脱故
蘇息無畏△亦如度險惡道等已下
義翻。度險難惡道者指已度也。三
初。度三阿僧祇劫正覺又初劫
終。但度此一重妄執即是超一阿僧祇劫
又第二劫始。直乘神通飛空而度又同
終。復越而六十心一重細惑名三大
阿僧祇劫此等意也
佛言。祕密主 已下明六無畏差降。就中。
ニハ善無畏
佛言。祕密主。彼愚童凡夫修諸善法
善法。當善無畏者 是牒經文。凡六無
畏三劫十住心開合不同也。六無畏三劫
上。十住心配釋心得ヘハ。初第二第
住心。次第四住心。第四無畏第五
住心。第五無畏第六七二個住心。第六
第八已上三箇住心也。但此中第四
第六住心初心事。一尋也。又第七
住心第六無畏歟事。是所論也。演密鈔
無畏十信已前。身無畏十信位。無我無畏
十住十行。法無畏十迴向并四加行位。法無
我無畏初地已上ヨリ第七地。一切法自性
平等無畏八地已上分別。或十信
無畏。十住無畏。十行無我無畏
二義見。付之。今疏意。第六無畏初地
見。爾者前五無畏地前。然第六無畏
八地已上事雖不審。此師所存。後二僧祇
地上故。如此配釋也。大疏鈔云。
眞言密教時有此六位。一依止三昧三密修
行位。二本尊色相現前位。三於法不生愛慢
位。四覺法性無生位。五得心自在勝用位。六
淨菩提心法用位也△具縁品疏ニハ。漸次證
入者。如初無。以聲字觀曼荼羅行
第二無畏有相觀曼荼羅行。第三
無畏唯蘊無我心曼荼羅行。第四
無畏法縁心曼荼羅行。第五無畏
無縁心曼荼羅行第六無畏
心中曼荼羅行。離垢地已去各於
他觀心曼荼羅行。略以行位之。已
十六重深淺不同 一。六無畏頓漸超
三機中ニハ漸機次位歟事。一。二生成佛機歟
事△愚童凡夫者世間三種通名也。愚童凡
夫猶如羝羊。是第一住心。愚童凡夫起
是第二住心。愚童凡夫得ルハ無畏
第三住心也。今愚童凡夫修諸善法者可
第二第三住心△修諸善法者十善業
道也△害不善法者即十惡等也△善無畏
者善即無畏。持業名也
善義通於淺深 已下釋也。於中。初依
常途。後若眞言行者密意
齊等
善義通於淺深。今此中意十善業道
此釋凡善惡待對スル時善是廣。乃至六
無畏等皆是善心也。故釋通於淺深。此中
十善業道善云意也。一義云。於一箇
無畏。有淺略深祕能所寄齊。故釋通於
淺深義。*一義云。於十善五品不同
故。云通於淺深。今明人天十善業道云意
也△今此中明十善業道今此中者。對
五無畏△十善業道者於第一無畏
究極十善也。約最初一日持
齋等一毫
世人。以十不善道因縁沈惡趣
窮已 是明十惡業輪三趣生死無
。是即擧所離不善法明善法也。
十惡業上中下三品。感地獄鬼畜三惡
事。智論等見タリ
後得順世八心等 順世八心者種子等
八心也
漸受三歸戒者 歸依三寶八戒十戒
也。付之。一義ニハ順世八心外八心。漸受
三歸戒等者。約八心
無量世人天中。後至𣵀槃 是明
施等得益。付之一義ニハ委細分別セハ。八心
六心人乘分齊故生人中。後二心天乘
故可天中。然今以大綱後得順世
八心○生人天中義。一義ニハ已前分別
義也。理實ニハ齋施等。六心天乘修因
受用無畏二心又成人乘修因義可
也。今御釋此義邊也 一。内八心人天
修因事。可爾。外六心等人中引業
云乎。答。爾也。一。以一度受三歸
云乎。答。爾也。難云。小乘一業
一生多生乎。答。一業
一生是小乘意也。大乘爾歟。爰以大師
一業必爲五趣因釋。又小乘。如來舍利
一興養千反天。後證𣵀槃仍無失。
但小乘一業多生會釋也。意
一業但雖一生。依之展轉&MT06279;餘業
生取義也。光記第七彼。但
是大論議也
離三途劇苦最初蘇息處也 是
正釋蘇息義。十住心論一云。人天二宮
燒燬。比之三趣樂而不此意也」
若眞言行者初入三味耶三密供養修行
位與此齊等也 已下付密意齊等
△初入三昧耶等者。此事學者了簡未定也。
一義ニハ今疏末卷五種三昧中。當第一
第二義。一義ニハ三種三昧耶三昧
義。一義ニハ。明五種灌頂第一義。
對釋可校合今云。受三昧耶佛戒
曼荼羅。傳受三密教法修行スル
也。受三昧耶佛戒義。受十善戒
故。寄齊スルト
經云。若如實知我當身無畏者。如
身觀此身三十六物之所集成。五種
不淨惡露充滿。終不此而生貪愛。次復
受心法。得我性四種顛倒。於
身諸扼縛蘇息處。若眞言行者本尊三昧
衆相現前時位與此齊也 已下第二身無
釋也。此第二無畏常途四念所觀。擧
扼縛。顯眞言行者本尊三昧衆相
現前也。此四念所聲聞三賢位用
見。付之。明身受心法四念所觀。而名
事。且約一種名見。就其四念所
行相意。觀不淨受無樂心無常法
。破凡夫外道常樂我淨四顛倒見。爾者。
法身不淨。爰以光記第二十三
云。觀身不淨彼淨倒。觀是苦
樂倒。觀無常彼常倒。觀無我
彼我倒而經若如實知我當身無
事。一往難意。付之*一義云。四念所
總別雜不雜觀。總想念住&MT06279;所縁。
&MT06279;身等四境四行相故。空非我行相通
四境。故知我時得無畏。道理無相違也。
是以光記云。彼觀行者。居總想法念住
。唯總觀身等四境。修四行相。觀諸有爲
皆非常性。觀諸有漏皆是苦性。觀一切法空
我性又別想念住ニモ。雜縁法念住
或無我觀通身見。依此等者無相違。或
一義ニハ我顯法。擧心顯無常。擧此心
法顯受身。是即影略互顯義。或一
ニハ四念住受心法初身爲體故。擧
身攝餘。故苦空無常無我觀何相應
也。或一義ニハ四境隨一。四境
&MT06279;身也。付之受心法是心也。而名
事一往不審也。雖然身體依聚義故。可
心法也。是以倶舍六識身又今疏末卷見。
或又今知我言通四倒。常樂我淨
顛倒同妄計故云我。爾者。我ニモ
也。是以今疏。得不觀我性四種顛倒
此意。四倒倶名我性見。如此諸義雖
。初義符順文歟。一疏鈔ニハ第一第二
次第二第三住心配釋。而第一無畏
是順世八心故。通第二第三住心。第二
無畏四念住。是聲聞七方便觀故。
第四住心所攝也。爾者。疏抄配釋不
。但無畏名等嬰童無畏得名故。第二
無畏釋第三住心歟。又第二無畏。於
曼荼羅行而今疏如行者住
有相瑜伽即名世間三昧仍有相觀爲
三昧。爲第三住心歟。若又彼護戒生
文有二乘等生天故。以二乘生天義
第三住心天乘釋歟。但何詳△如修循身
觀等已下作釋也。於中。初依顯文
。後若眞言行者密意齊等
△如修循身觀○而生貪愛已下明
受心法四念所觀中。是初明身不淨
如修循身觀時慈覺請來十四卷義釋。智
證請來十卷義釋。此二本倶如修身觀時
仍循字無之。但循身觀云事。出華嚴并𣵀
槃經等見。又玄應一切經音義云。循身○
循。亦遍也。巡歴也仍今本正也。付之循身
觀者循行者。觀不淨等義也△見
此身三十六物等三十六物者。五種不淨
自體不淨ヨリ之也。五種不淨者一種
子不淨。二住處不淨。三自體不淨。四自相不
淨。亦名外相不淨。五究竟不淨也△三十六
物事。智度論𣵀槃經等説之。又大乘義章第
十二。演密鈔第四釋之△五種不淨事。智
度論義章演密鈔釋之△次復觀受心法
是明四念所後三念住。演密鈔第四云。
次受心法トハ即是受心法念觀也。應
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如是觀時。離
我性四倒。謂觀身不淨淨倒。乃至觀
無我我倒故。下結云。於身之扼
蘇息處△得離不觀我性等者。結
四念所觀。釋身無畏△若眞言行者等
已下密意能寄齊行者。依三密
。本尊衆相現前スル位也。大師三密寥寂&MT06279;
尸灰。諸尊感應忽來訪之能所寄
其義勢同。而所寄齊ヲハ。或釋終不
此而生貪愛。或判不觀我性四種
顛倒。是皆遮情義也。能寄齊本尊三昧衆相
現前。表徳義也。仍遮表大不同也。能所寄
義少意。但依四念所觀顯空
齊衆相現前心得歟。或一義ニハ本尊
三昧衆相現前時。用十縁不生觀門義。同
身不淨受無樂等觀相故。能所寄齊也云云
十喩觀相事雖見。總&MT06279;十縁生
句觀。包括始終。綜該諸地故。第二無畏
ニモ用道理有之也。或一義ニハ第三無畏
不生愛慢一句。今衆相現前時
之。合所寄齊不生貪愛心得事有之。
是今多用亂脱故。如此迴文了簡也。但
意無相違苦勞料簡
者也
大日經疏第三


大日經疏卷第三鈔卷第七十七
           二日

經云若於取蘊等 六無畏内。自初至
第二無畏先度了簡畢。就第三無我無
ヨリ第六一切法自性平等無畏
一段。梗概可料簡。此一段文。初ニハ
我無畏釋。次法無畏。次法無我無畏。後
切法自性平等無畏釋。四節各別
經云。若於取蘊所集我身自色像觀
無我無畏者。謂觀唯蘊無我時於陰界
入中種種分柝推求我不可得。捨此自色像
者。譬如樹則有樹影現。若無樹者影由
何生。今五蘊尚從縁生。都無自性。何況此
積集中。而有我耶。如上所説。乃至證湛寂
之心。離一切過。是於我之扼縛蘇息處
若眞言行者於瑜伽境界一切分段中能觀
心不可得愛慢位與此齊也 是初
無我無畏釋分明也。此中。初牒文。次作
釋。作釋中。初付顯相常途。後若眞言
行者密意齊等位也。凡此無我
無畏。三劫初劫攝在。十住心ニハ
四住心并第五住心ヲモ此中歟。聲聞
位也。異朝人師覺菀。六無畏釋五十
。第三無我無畏釋三賢十住十
。此一段大綱。於五蘊聚集我身唯蘊
無我。以陰界入三科我不可
。眞言行者觀自心畢竟不生
位齊之見。付之今疏第一卷。復次如
人初觀陰界入時。即蘊求我。離陰求
我皆不可得。相在亦不可得。爾時。於八直
道中遠塵離垢&MT06279;正法眼生。眞言門菩薩
是。初觀陰界入時。即陰求心離陰求
心皆不可得。故即時懸悟自心本不生際
如來知見大菩提道。遠塵離垢&MT06279;
眼淨彼以聲聞我不可得觀相。對明眞
言初地行者也。今齊等地前行者不生愛
也。故彼是各別見。但彼對明證理。今
慢著故。相望不定ナリト得意歟。今
三賢位故△取蘊所集者。五蘊聚集義也。付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320 321 322 323 324 325 326 327 328 329 330 331 332 333 334 335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