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大日經疏鈔 (No. 2218_ 宥快撰 ) in Vol. 60

[First] [Prev+100] [Prev]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286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法倶空義。同成實二空タリ。彼
義。既拆空分齊也。旁可拆法空。但名
縁無性性空事強拆空相違
難云。第二劫御釋既云猶帶拆法。拆空
是兼帶義見。如何。答。彼猶帶拆法兼正
待對時非兼帶。總&MT06279;寂然界菩薩帶拆空
意也。難云。五喩ニモ泡沫芭蕉三喩
スト拆法見。如幻陽焔拆空如何答。
泡沫芭蕉三種殊拆破義麁顯ナル故擧之。爲
第二劫所遣。實ニハ五喩共可拆空喩。觀五蘊
時何色受行者用拆空。於想與
識用體空觀乎。問云。若爾者何名即空
乎。答。拆破即空事有何相違乎△如
觀五蘊等三科一類ナル故次五蘊
也。是釋若於蘊等見△十二入
根六境十二處也△十八界根境識也△六
入者。異本ニハ六大爾者。可地水火風空識
六入。少難得意。十二入上既擧故。或
一義ニハ六入者六度也。六度皆入𣵀槃者三
世兩重十二因縁也。等者等餘法
大般若中説。是十二入等性空
讓也。付之一義ニハ准證義。其
當相即空法門也。證寂然界菩薩
觀相故。彼此大別也。雖然廣説法門
事般若説分明故被也。一義云。
經即空即心即不思議三重摩訶
般若十喩云事疏家御釋分明故可
義也
大日經疏第二

大日經疏第二末鈔卷第六十上半
五日

行者如是觀察時等 上來至マテハ觀察聚沫浮
疱芭蕉陽炎幻等而得解脱經文了簡
畢。已下從謂蘊界處等經文初劫
一段了簡。此一段文。初謂
界處等經文釋。次如是證寂然界等
釋。後祕密主彼離違順八心等經文釋。
三節分明也
行者如是觀察時從無性門諸法即空
一重法倒知心性 此謂蘊界
處能執所執皆離法性中初來上
蘊無性也△行者如是觀察時者如是
上言即指五蘊無性觀也△從無性門
達諸法即空五蘊等諸法無性。通
スル即空道理義也。即空即三種
意也。第二劫人云。以行者初劫
觀行時。心沒スルヲ故。以五數無性空
法無我。然望レハ縁生中道。猶屬對治
悉壇六無畏釋云。爾時幻炎等喩觀察諸
即空。得違順八心寂然界十縁
釋云。一者心沒セント實法
故。觀此十縁生句。如前所説即空幻是也
此等意也△得離一重法倒了知心性
五蘊性空。離法執スル實法顛倒
義也。付之一重法倒事。一義云。於法執
三重三劫所斷中今寂然界菩薩
所離法執初重故云一重也。一義。越
人執斷位。一重昇進法執斷故云
取。例ヘハ意如第二劫覺心不
生心他縁大乘一轉開明△了知
心性者衆生本性心爲我法二執隱覆
今離一重法倒時所覆心性漸顯。故云
知心性
是不爲蘊界處能執所執之所動搖。故
證寂然界 此正謂蘊*界處等經文
蘊處界者三科法也。於此三科從縁
無性時遠離能所二執義也。付其經ニハ
能執所執皆離法性皆離法性經文
一義ニハ皆離法性讀。意能執所執等皆違
法性故。皆離法性讀也。一義ニハ皆離レテ
ナリト文。意離能執所執等眞實法性
義也。一義ニハ皆離讀。意於五蘊等
法實云義也。此時法性法執
也。已上三義中第二義可本也
此寂然界時漸過二乘境界 至學摩
訶衍菩薩。所斷惑品人執分齊故。三乘
等也。今至證寂然界菩薩一重法倒
漸超過二乘也。此漸過二乘境界當經出
世間心。付之證寂然界菩薩出世間心
事一義云。世出世對辨可重重。故上
ヲハ世間。證寂然界菩薩ヲハ出世義也。
一義云。初劫出世間中此菩薩極ナル故説
世間心。必シモ三乘世間辨世出

蓮華雖開敷而稍出清流之上 此
譬説。蓮花ルハ開敷第三劫開敷。出
清流學摩訶衍菩薩住於蘊中也。是
即望後雖究竟。望前漸昇進スル義也。付
之清流一義ニハ。譬學摩訶衍菩薩人空
理水也。意。彼菩薩ンテ人空理水。未
五蘊法執。今證寂然界菩薩一分空&MT06279;五蘊
人空理水故。云出清淨之上也。一
義云。清流ヲハ法執也。嫌人執
清流。然爲蓮華水成能覆故喩蘊也」
行者亦爾。不復心沒蘊中。故名出世間心
 已下合釋也
若據正譯上世間心也 此出世間
義翻。上世間正譯ナル
祕密主。彼離違順八心相續業煩惱網
已下經祕密主彼離違順八心等釋也。於中。
ニハ&MT06279;釋經文。後依常途解釋&MT06279;
此菩薩。此經文意證寂然界菩薩違順
八心并業煩惱爲所離
前所説種子根疱等及歸依三寶爲人天
乘行。齋施善法。皆名順世八心。若三乘初發
道意迄業煩惱根本無明種子生十二
因縁違世八心。或可。就見道修道等諸
之各自有八心也 此釋違順
△如前所説者被種子芽疱葉敷
華結實受用無畏八心釋段也△種子根疱
等者根即芽當。等言葉敷華結實受用
△歸依三寶者終リノ無畏。此八心初
人乘分齊。後二心天乘也△爲人天乘行
齋施善法齋施善法成人中引業歟事
尋也。但既人中行故。成人趣種因
子細。如御釋又成生天引業見。付
一義ニハ人趣直因。爲生天遠因
義。一義ニハ同齋施。依心品不同人天
引業也。一義ニハ八心内外不同故。今
八心此釋也。内八心時。齋施
及戒善有之故。成生天種因也。八心
段從外入内八心ストシ。現世安樂有大名
稱命終メハ後得𣵀槃是即擧八齋
也。一。種子根疱等及歸依三寶顯了。爾
何爲人天乘齋施善法釋乎。齋施善法
六心行相也。重事如何。答。一義云。上
名字其行相。故重釋之也。問
云。若爾者受用無畏二心其相。何重
釋乎。答。受用無畏事先歸依三寶
義顯。仍重釋。一義云。上擧八心
名字先擧八心。爲人天乘已下
也△皆名順世八心違順八心
順世八心結成也 一。順世八心屬初劫能
事。一義云。三劫聲聞見道
始。是出世間心也。順世八心世間人天乘
分齊故。不初劫能超。隨而八心三
經文説段各別也。一義云。攝一切惑品
三妄。爾者八心最初種子心位所離少
貪垢三妄隨一。爾者順世八心可
劫能超。爰以三劫寶珠ニモ纔見衆生
世間八心。從八心之。又六無畏釋段三
對明スト見。而後得順世八心&MT06279;。從順世
之。又智證大師ニハ初劫位長釋。
順世八心ヲモ初劫能超見。但初劫
文。從聲聞見道説始事且約出世以上
故也△若三乘初發道意等此明違世
八心。此中初八心釋。後或可
釋也。三乘者二乘學摩訶衍菩薩也。初
發道意者可最初順解脱分。隨而八心
意時三乘行者初メテ佛法。厭生死
𣵀槃。是第一種子也。以五停心第二。別
總念處爲第三。總想念處爲第四。以四善
第五。以見諦眞心第六。修道
無間解脱正智爲第七。以三乘無學道
脱道智及諸功徳第八。八心意也。付
之三賢四善根位共有漏心故。名違世事。
一往難意。雖然背生死𣵀槃道
故名ルニ違世相違。大師釋スレハ順解脱分
觀𣵀槃徳背生死過一義云。初發道意者是
見道也。仍付見道已上意八心。即以
四向四果八心也。但初義爲吉△或
可就見道是明八心。見道八心八忍八
&MT06279;忍智一聚。可八心。修道八心
欲界一品修惑ヨリルマテ非想第九品無間解脱
總可八心也。其樣欲界修惑一來向
一來果不還向不還果。以之爲四心。上地
中斷スルヲ三禪第五。同三賢所壞地故。
第四禪第六。第四禪不壞地故爲一。
三無色第七。五部合斷時同
ナル故。非想地爲第八。唯無漏智斷故。如
簡八心
大乘行者了達諸蘊性空故 已下&MT06279;
一段文意。大乘行者寂然界菩薩△了達諸
蘊性空者離一重法倒義也
一切法中都無所取亦無所捨。此離
執所執義也
雙離違順八心 違順八心
我蘊兩倒 人法二執顛倒也
二種業煩惱網 人法二執業煩惱也
是名超越一劫瑜祇行 結
瑜伽譯爲相應。若以女聲乃至應理
之人也 以下別釋瑜祇行。瑜伽男聲。瑜
女聲也。倶翻相應。付之今疏家意專存
聲轉義別。而瑜伽瑜祇共翻相應。聲轉
義別道理難意。但約正翻各別
翻名。今約義共翻相應歟。又同雖スト
。定慧相應可相替也△所謂相應者即
是等此能修行者觀行。所證相應義也」
依常途解釋等 以下總&MT06279;中初示淺祕
兩釋。後行者未過初劫合論スル&T069222;
常途解釋是菩薩從初發心以來經
大阿僧祇劫方證是寂然界 是淺略
釋也。上付劫跛梵語淺深兩釋
此釋也。所詮依淺略常途解釋者經
一大僧祇時分寂然界
今祕密宗但度此一重妄執。即是超一阿僧
祇劫 此祕釋也。意妄執一阿僧祇劫
意得也。此即三妄執麁妄執也
行者未過此劫等 已下明スルヲ初劫。於
中初ニハ上中下。明論一劫。後
至第二僧祇下因至第二劫二乘ナル&T069222;
行者未此劫。與辟支佛位齊時。名爲
無言説處 此釋證寂然界菩薩時先承
學摩訶衍菩薩△與辟支佛位齊時等者菩
薩二乘共行スル時縁覺ナル明△名爲極無
言説處者三乘共行無言説中菩薩能同
人也。二乘所同也。彼所同二乘中辟支佛
勝故擧之也
爾時心滯無爲法相。若失方便多墮二乘
。證小𣵀槃等 此厭怖有爲無爲
故。失方便還可二乘地義明
然以菩提心勢力還能發起悲願 已下
菩提心。明過二乘地。菩提心
上求菩提下化衆生心故。出過二乘自利

此以後三乘徑路始分 已下始三乘淺
深相分ルル義明
然所觀人法倶空 以下三乘各別。然合
論一劫明△所觀人法倶空者證寂然界
菩薩二空觀門也
成實諸宗。未甚懸絶 此明寂然界
二空觀不成實宗。成實論事。開元
録云。成實論二十卷二帖凡二品。或二十七卷。
或二十四卷。或十六卷
○三藏鳩摩羅什譯三論玄云。佛滅度
九百年内。有訶梨跋摩。此ニハ師子鎧之所
造也。其人本是薩婆多部鳩摩羅陀弟子
成實得名事。三論玄云。成是能成之文。實
謂所成之理。二百二品十六卷文四諦
章。五聚 一。成實大小事。於大唐
往古有大小論。然天台嘉祥時定判&MT06279;
。又大師律倶舍成實三宗小乘。仍小
義治定也△一。成實明二空事。聖行品
云。有二行。空行無我行於五蘊中
。是名空行。見五蘊亦無是無我行此外
五智品立無品等説二空。一成實二空
二空不同事。三論玄天。問。小明一空。大
二空差別既同其二空。大小何異。
答。雖同辨二空。二空不同略有四種。一者
小乘拆法明空。大乘本性空寂。二者。小乘
但明三界内人法二空。空義即短。大乘明
三界内外人法并空。空義即長。三者小乘但
於空不空。大乘明空亦辨不空。四
者小乘ヲハ名爲但空。謂但住於空。菩薩名
説空。空亦不可*説也所詮成實二空
破五蘊法空。今寂然界菩薩法空與
彼同故。空分齊見。依證寂然界菩薩住心攝
在之時或攝第五住心。或攝第六住心
。異義雖之。依當段御釋第五
住心。道理分明也 一。成實諸宗事。不
。明二空小乘宗義多之。故云諸宗歟」
猶約偏眞之理 此對第二劫他縁乘
空不二中道。證寂然界菩薩二空
偏眞也。此菩薩唯心所觀。偏觀
故云偏眞
此平等觀耳 指觀空理平等也。
平等義故也
故以三乘上中下 三乘常。上中下
者菩薩爲上。縁覺爲中。聲聞爲下也
論一僧祇劫 指初劫
第二僧祇乃與二乘異也 此菩薩昇
&MT06279;第二劫時三乘ナル明。初劫猶二
共行故。二乘徑路雖相分。猶不二乘
義有之也
大日經疏第二


大日經疏第二末鈔卷第六十一
          上半六日

經云。復次祕密主。大乘行發無縁乘心
我性 三劫經文内。上來初劫
第二阿僧祇乃與二乘異也了簡畢。已下
第二劫觀察蘊阿頼耶經文
一段了簡。此一段文。初
縁乘心一段經文總釋。後梵音下別釋。別
中。初復次祕密主大乘行發無縁乘心法
無我性經文釋。後爲欲淨除如彼往昔
觀察阿頼耶經文釋。兩節分明也。凡第二
。他縁覺心二種住心。文段各別也。
ラハ大師御意他縁乘第六住心。後
自心本不生等第七住心也。疏家解釋
無縁乘楞伽解深密等。覺心不生
勝鬘寶性佛論等二段各別云事分明
也。而異朝人師覺苑乃至於本朝他門
師等一種大乘行者斷惑證理不同
歟。此自本眞言自宗有十住心立教云事
相承故。不別經文起盡歟。復次祕密
主。大乘行者。付此經文一義云。大乘行者
第二劫總表故。可他縁覺心二種住心
初劫小乘。第二劫大乘。仍不
他縁乘。大師第六住心他縁大乘心
&MT06279;始先屬他縁乘也。一義云。大師
一段經文第六住心引證。依經文
住心得名故。大乘行約第六住心
義。覺心不生心等雖大乘他縁乘
既大乘故。後後經文大乘事分明者也。或一
義云。復次祕密主大乘行發無縁乘心法無
我性第二劫總句。但此義少不審也。
仍第二義爲本。經文一一行相御釋分
明也
即是明第二重觀法無我性也 此總釋
也△第二重者法空重重。初劫證寂然
菩薩一重法倒第二劫體法難解
第二重也。覺苑等專存。演密鈔
三云。第二重等者謂初劫中觀&MT06279;沫泡炎芭
蕉幻等五喩。從無性門諸法即空。離
法倒。雖復心沒然帶坼法故。
三乘論一僧祇劫。今第二劫以幻陽
炎影響旋火輪乾達婆城六喩。正觀不可説
。兼以體法空頼耶法無我。故云第二
一義云。人法二執相望釋也。對初劫
人執第二劫法空觀第二重也。一義云。
三劫相望釋也。仍初劫然就第二重
下第三重微細百六十心今第二劫第二
云待對分明也
梵音莽鉢羅等 已下別釋也。別釋中從
故名無縁乘也發無縁乘心經文
梵音莽鉢羅。是無義。亦是他義 此總表也。
梵語莽鉢羅。具他兩義。而經ニハ
無縁乘翻名。大師取他縁住心
。大綱分別セハ無縁自證。他縁化他
見。凡菩薩大士用心此二利行。大師
御釋云。二空三性自執。四量四攝
他利行今至第二劫。顯菩薩乘
説也。付其莽鉢羅梵語無縁他縁
二義疏家三界唯心觀解無縁一義
大師四五住心自利。他縁大乘住心
名字也。一義云。他縁偏約化他。無自
性義無縁二利。其故二界唯心&MT06279;
縁法義自利也。又無縁大悲化他
也。仍無縁其義廣故。被無縁譯語也。大
菩薩大士願行利他爲本故。偏化他ナル
住心得名也。演密鈔ニハ莽鉢
梵語義。鉢羅分別。但見
莽鉢羅&MT06279;トニ譯見。若各別梵語ナラハ
無義亦是他義釋事意者也
所謂他縁乘者 此初他縁乘釋。是即上
無義他逆次釋也
謂發平等大誓法界衆生菩薩道
平等大誓者四弘行願等也。一義云。今御釋
先指衆生無邊誓願度平等大誓釋取
義。凡平等凡夫愛見差別慈也。大誓
小乘少悲也△爲法界衆生行菩薩道
菩薩行願一切衆生。今御釋被
也。大師御釋云。縁法界有情故他縁。
聲獨羊鹿故大名。運自他乎圓性故曰
乘。此即君子之行業。菩薩之用心
乃至諸一闡提。及二乘未正位者 此所
法界衆生難化猛利
也。付之第六住心他縁乘宗旨五性
故。於定性無性者談永不成佛。依
之大師御釋ニハ五性成不。三身即常
ニハ闡提定性永不成佛。而今如此釋
事。一往不審也。付之重重了簡見。一義云。
闡提定性永不成佛。當住心宗旨也。但
御釋初心菩薩釋也。意
菩薩不差別。不種性不同故。
此誓願事有之。大般若經一切衆生
皆入無餘般𣵀槃界。我身最後乃成正覺
釋。大般若經等初心菩薩願樂ナリト判。勝鬘經
四重八重擔喩四乘不同
位菩薩。分スルヲ四乘釋。此意也。一義云。
菩薩意樂廣大邊也。如大悲闡提菩薩
一切衆生成佛。發衆生無邊誓願度
。可知彼。一義云。於二乘闡提其類多
之。先於闡提三類。一斷善闡提。二大悲
闡提。三無性闡提也。此中斷善闡提必有
成佛觀故。今斷善闡提等。又於二乘
定不定性二類。定性成佛。不定性
佛故。今約不定種性釋取義。但此義難
意。大師文次第闡提定性引攝釋故。
定性二乘也云事明也。一義云。自所流傳
相宗ニハ定性無性不成佛。今大日經
所説他縁大乘心定性闡提成佛。仍
住心常途法相宗。可寛狹不同也一。
定性二乘迴心第六住心歟事。一。二乘未入
正位事。此異本見二十卷ニハ入正位五卷
ニハ未入正位十住心論第六引文ニハ印本ニハ
未入正住位書本ニハ入正位此有
故難一邊。雖然入正位
歟。付之正位了簡不同見道
意歟
亦當種種方便坼伏攝受普令同入
 種種方便者利他方便也。坼伏攝受者
坼伏大智門。攝受大悲門也。是乘
他縁乘也
此無縁大悲故名他縁乘 此結他縁
名字△無縁大悲之事天台止觀第六云。
無縁悲者即如來慈悲。此慈悲與實相
體也。不衆生故非愛見。不𣵀
故非空寂。非ルカ空寂故非結縁慈悲
愛見故非衆生縁。無二邊故名
此意。觀衆生實相大悲無縁慈
見。無空有等相故云無縁。當段御釋
意。三界唯心&MT06279;縁法故名無縁
見。但此唯心道理廣通眞如。止觀實相同
ナル義可有歟
又無縁乘者。至此僧祇始能觀察阿陀那深
細之識了三界唯心。心外更無一法而可
得者。乘此無縁心而行大菩提道。故名
縁乘也 此釋無縁乘△至此僧祇始能
觀察初劫分齊萬法唯心變作。只
心性我倒覆不現前。覺知故空我空
法計也。今至第二劫始覺知三界唯心
。故云至此僧祇始能觀察等也。付之釋
三界唯心時擧阿陀那識第八
ニハ三界唯心義無之。仍初劫六識分齊
故無此義。解深密經云。阿陀那識甚深細。
一切種子暴流。我於開演。恐
彼分別&MT06279;唯識論第三云無性有情
底故説甚深。超寂種姓通達
故名甚細○凡トイハ即無性。愚即趣寂寶鑰
下云。思惟陀那之深細。專注幻炎之似心
此意也。問。法相宗意成八識唯識。故唯
識論云。識言總顯一切有情名有八識矣取意
然今只擧第八識事如何。答。第八識是根本
故先擧之也。問。經ニハ觀察蘊阿頼耶何今觀
察阿陀那云哉。答。同第八識異名故擧
之也。演密鈔第三云。言阿陀那者執持義。
即第八識之別名。唯識論云。或名阿陀那
持種子及諸色根壞故△第八識
阿頼耶異熟阿陀那三名。阿頼耶七地已
名也。異熟廣通因位。阿陀那因果
也。阿頼耶ヲハ藏。阿陀那ヲハ無垢。一。第八
十八種異名事。了義燈第四見。一。
始能觀察御釋。一義ニハ。第八識爲始。乃至
七轉識ヲモスル義也。一義云。他縁覺心但知八
解釋意。第二劫始終八識分齊也。其
他縁乘是始故云始能觀察也。已上雖
三義。初本△解了三界唯心等
三界唯心所變&MT06279;心外法事。意
八識任持諸法種子。從此種子現行。彼
第八識所變本質。七轉識相分&MT06279;
諸法。故更無心外也。此三界唯心義。專
華嚴經之見タリ。唯識論第七云。由何教理
唯識義。或○如契經説三界唯心同疏云。
三界唯心。即十地經第八卷文華嚴所説
又云。言唯心者。心識是一○三界唯心之言。
即顯三界唯識大師御釋云。心識名異&MT06279;
通。故天親等三界唯心立唯識義
一付此唯識義五重唯識五法事理唯識等有
之五法事理唯識事慈恩唯識章云。成唯識
云。識&MT06279;一切有情各有八識六位
所變相見分位差別及彼空理所顯
。識自相故。識相應故。二所變故。三分位
故。實性故。如是諸法皆不識總立識名
但遮愚夫所執諸識リト云&T069222;
色等五重唯識事至次文段沙汰
△乘此無縁乘心等三界唯心心外
無法佛果大菩提義分明也
此無縁乘心。即是法無我性 已下經法無
我性釋也。於中。初ニハ法無我。以行
者初劫下對初劫淺深相△此無縁乘
心者。承。意三界唯心&MT06279;心外法觀
時於色心諸法遍計所執我性義也付
法無我性。一法我性。此時我性
共名惑。一。法無我ナリト文。此時性眞性

以行者初劫 已下初二劫對明法無我
中。初擧初劫觀門。今大乘不可得空
下正明第二劫觀門
行者初劫修觀行時心沒蘊中故以
種無性空門法無我 此擧初劫證寂
然界菩薩。泡沫芭蕉陽焔幻五喩
無性
然望縁生中道等 此望第二劫寂然
菩薩觀相ナル△縁生中道者第二
觀門也。初劫菩薩雖縁生無性
唯心變作。見單空ヲハ
。今頼耶別縁起ヲハ萬法唯識成。
具辨三性不同。極有空道理。明中道
。故被縁生中道也。唯識論第七云。我
有。空圓成ニハ依他無。離有離無故
中道中辨論云。虚妄分別依他有。於
二都無遍計此中唯有空。於圓成亦有
依他故説一切空非不空。有
トノ故。是即契中道文 已上注
私説也
唯識疏一云。唯
。執有者喪。識。滯
眞實。所以晦&MT01301;此空有。長溺二邊
&MT01301;有空高履中道此等。今
中道ルト三性相望見。三性相望
者遍計所執空。依圓二法有也。或成中道
也。總&MT06279;宗立三種中道。一。三性相望
中。是所執非有依圓無故。實ニハ非有非
&MT06279;中道義。二一法中是一法上備
妙理故。實ニハ非空非有&MT06279;中道妙理也。三ニハ
離言中道。是廢詮一實境界&MT06279;中道也。
今縁生中道三性相望中道。當段意於
阿頼耶識三性釋故。但隨義一
中道ルモ相違也。縁生無性故名ルハ
。一法中道故
猶屬對治悉檀 初劫菩薩觀解。被
悉檀對治悉檀也。意初劫空觀
治五蘊實有空。是對治悉檀&MT06279;
道第一義悉檀。第二劫縁生中道有空不
妙理。是正第一義悉檀意也。四悉檀者世
界爲人對治第一義也。天台玄義一云。世界
樂欲。爲人生善對治破惡。第一義入理也
若失般若方便。即墮於斷滅。名惡取空者
濫方廣道人 此明初劫菩薩失方便
斷滅。初劫釋云。爾時心滯無爲
。若失レハ方便二乘地小𣵀槃
演密鈔。前劫修觀行時心沒蘊中
無性空門法無我。若失般若無所得
方便即墮斷滅此意方便者般若無所得
方便義。依初劫御釋斷滅
無餘灰滅意也△名惡取空者濫
方廣道人惡取空者執斷滅者也。元曉
入楞伽宗要云。謂撥無因果惡取空
起唯同異云。眞俗竝無惡取空
行事鈔下四云。惡取空者謂撥奇因果即斷
見也香象五教章中云。若謂縁生如言
者即無縁生。縁生無故即無空理。無
。者良由空。不無性縁生故即失
。失性空故還墮惡取空唯識
述記一云。聲聞獨覺及惡取空。邪解空理分
有智者名爲謬者△濫方廣道人
亂大乘眞實空理斷空也。濫相亂
義。方廣大乘。慈恩諸藏章云。正法廣陳
名爲方廣正直義。廣廣大義也。此濫
方廣道人意異義不同也。演密鈔出二義
一三論清辨論師類也。二總大乘邪師
等也。演密鈔三云。濫方廣道人者即青辨論
師等也。龍樹論云。非佛法方廣。亦是邪人法
也。今濫同彼故云濫方廣等智論一云。方
廣道人言。一切法。不生不滅空無所有。譬如
兔角龜毛常無行事鈔云。監覺大乘者
惠影智論疏一云。方廣道人者。此是方廣部
中所執道人。故云方廣道人。此人雖
大乘旨一義云。方廣道人者。指
也。意小乘空理相亂大乘故云*監方
廣道人也。一。若失般若方便○濫方便廣道
了簡不同ナル一義云。證寂然界
薩失般若無所得方便時墮ルヲ小乘無餘灰
。釋即墮於斷滅。取此小乘空理故。名
惡取空。以此小乘空理亂大乘
故。云濫方廣道人也。此義一向付小乘
意也。一義云。即墮於斷滅者非小𣵀槃
外道斷滅空義也。是則擬無因果故。名
惡取空者。濫方廣道人者雖大乘
大乘空理。解斷滅人也。此義一向同
意也。問云。上若失方便多
墮二乘地證小𣵀槃分明二乘地見。
今何同外道義乎。答。謬解空理人。或
二乘。或成外道故。隨處不定也。金剛頂
經義決云。一義云。今釋明邊邊。即墮於
斷滅小乘無餘灰*炭義也。今惡取空者
因果撥無外見義也濫方廣道人雖
大乘謬解墮空見人也。必シモ上下一具

今大乘不可得空相。空相亦不可得 已下
正明第二劫觀門。大乘者他縁大乘也。付
之。一義云。今第二劫觀門大乘不可得
。經ニモ謂次大乘行説故。初劫三乘皆小
乘也意得也。一義云。於初劫菩薩是大
乘也。同大乘觀相明不同故。今大乘不
可得空相釋也△不可得空相空相亦不可
證寂然界菩薩觀相空相。今第
二劫菩薩觀相有空不二空觀故。名
可得空。釋空相亦不可得也。是則空ニモニモ
著意也
諸法無所有然亦於諸法
是正有空不二。無所有者無變計所
義也。無所空故者依圓二法又非空義也。
又依他非有似有意也
故須離有離無道觀法無我性 若三性相
望得意離遍計所執故云離有。存依圓二
故云離無也。唯識論我法非有空識非
無離有離無故契中道此意也△觀法無我
法無我性
除智障故隨順古昔諸菩薩修學
蘊阿頼耶 已下經如彼往昔○觀察蘊
阿頼耶釋△爲欲淨除智障故者智障
知障也。付之第六住心菩薩二障
所期。然今偏擧所知障如何。答。一義
云。雖二障。實以所知障菩薩
故先擧知障也。一義云。今
續生次第。於人執煩惱障初劫已斷故。至
今第二劫偏擧法執所知障也 一。煩惱所
二障事。煩惱障煩惱即障也。是即持業
也。所知障障所知故依主釋也。入道章云。
煩惱障者煩者擾也。惱者亂也。擾亂有
離生死苦海。故名煩惱。障者覆
也蔽也。即此煩惱覆蔽𣵀槃解脱
煩惱障。二所知障者有漏無漏有爲無爲一
諸法是應知境。由所知ルニ
。令心於境而不解了。名所知障。實
實二障倶障二果。約別而言。初障𣵀槃
後覆菩提
即楞伽解深密等經 已下因擧當住心
經等。十住心論云。楞伽深密等經。瑜伽
唯識等論仍大師經論倶擧。疏家先被
經也。今餘經論也。付之常途
相宗ニハ六經十一部所依。唯識疏
云。又今此論爰引六經。所謂華嚴深密如來
出現功徳莊嚴阿毘達磨楞伽厚嚴。十一部
論瑜伽顯揚莊嚴集量攝論十地分別瑜伽觀
所縁縁二十唯識辨中邊論集論等爲攝理
唯識三性十地因果行相之位大乘。故知
第三時中道之教也
八識三性三無性。皆是此意 此明所明
八識者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頼耶八識
也。當住心八識定説九識。唯識疏
一云。楞伽經中兼説識性。或以第八染淨別
故言九識是依他識體有△三性
者遍計依圓三性也。△三無性者相性勝義
三無性也。一三性三無性前後事
大日經疏第二末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286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