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大日經疏指心鈔 (No. 2217_ 頼瑜撰 ) in Vol. 59

[First] [Prev+100] [Prev] 671 672 673 674 675 676 677 678 679 680 681 682 683 684 685 686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界心即眞而假。眞故無能所異。假故悲爲
根本。方便滿足名中道云云
即此一法界心等者。淨菩提心也。大師第八
住心。云一法界心一道無爲眞理。即此意矣。
雖因縁等者。或云。今文菩提心。爲根究竟
因縁也。私云。上文釋見心實相云。雖
諸因縁。亦非因而得成就今釋同
彼。彼既菩提心因縁。此何不爾。意云。一法
界心雖因縁不生。而不因縁。菩提心實相
生也。以不生故無能所生異。以不壞故非
只菩提心生。亦無根方便滿足爲言
又上釋云。智性種以五義縁。至菩提妙
。所謂不生不滅之因縁也取意此文。依
菩提心因縁根究竟故。云亦得悲爲根
矣。守護經云。如是一切以大慈大悲
而爲根本。方便波羅蜜之所攝受彼經約
利他方便故云攝受。今經約自利究竟
滿足
佛已開示淨菩提心等者。云何菩提謂如實
知自心文也。因此文三句大宗也。亦得
悲爲根本方便波羅蜜滿足等是也。又云何
菩提已下至此文。皆開示淨菩提心也。心
内幷非青非黄等開示菩提心。故次
下云無量方便皆爲令知識其心。即此意矣」
如此經者當知一切修多羅等者。或云。一切
修多羅者。除大日經其餘顯密諸經也。以
經三句攝諸經。不顯密經。故次如釋
迦所説者。指上一切修多羅也。顯密諸經皆
釋迦説故。故以大日金剛頂入釋教録。以
釋迦説三世佛説也。但至決了説者。其
中就淺略此説也。或云。一切修多羅但
顯經也。顯釋迦説。密法身談故。但不金剛
頂經等者。彼又能開故。同今經別擧也。
金剛頂部中又説三句歟。故吽字義云。遮那
經金剛頂經等説。菩薩人菩提心爲因。大悲
根。方便爲究竟私云。金剛頂部因行證
入義即三句故歟。以指守護經歟。或儀軌等
中有説文歟。又一解云。金剛頂部雖
正説故。皆爲所開而入一切修多羅
也。守護經雖三句説。釋迦説故又傳宣故
猶爲所開也。如釋迦説等者。一切經有
中。於顯中釋迦説而例餘佛説也。智
證指歸云。令案。横統之言無統。總
十方三世一切修多羅同歸於三句。本自無
異轍。明知在一切經後。諸經猶文此經如
印。以三摩地印一切諸經法佛祕
私云。若准一切經後文。能開似
。若依三摩地印。似金剛頂部。彼又三
摩地教故
我説諸法如是者。智證疏抄云。今案。諸法如
是一切大小諸法。無此無相菩提心故。今
此經統開演説令同轍。故言一切修多羅
意皆同在此也。可知。一代諸經之根源祕藏
矣。統攝之義明在此文私云。我説者。大日
今説。開會説故云統開演説。所開是大小乘
諸經法故。且依此釋。我説諸法如是可
矣。或説諸法云云意我説大小乘諸
皆爲三句爲言又義。通大日釋迦歟。謂
如此經者等。以今經顯經也。如釋迦等
者。約守護經傳宣三句而開餘佛顯經也。
故又下釋中。以法華及今經開會説。可
之。問。准上文。諸法者十二處三界等法。
彼明心實相故云諸法如是知識其心。若
爾何云諸經。又今諸文皆明菩提心實相。何
三句乎。依之守護經云。我於此諸菩
薩等大衆之中。説是法廣大菩提
。爲一切了知自心爾何。答。故
上文結成此菩提心三種無二與根究竟
因畢。云我説諸法如是。非開會義乎。但守
護經文。説字貫下句之。意云。如是大小
乘法。爲廣大菩提心説也爲言又三句者。
菩提心三句攝故云爾。或菩提心又有短三
故。又明菩提心三句大宗顯
  建治元年六月比。於高野山傳法會
談義之次。逐月馳筆畢。以南都中川法
泉房清書畢。同年八月上旬。於
醐寺中正院加點畢。是則勵初心之勸學
後生之資糧而已
  金剛佛子頼瑜生年五十



大日經疏指心鈔卷第七

  疏卷第一之七
經若我若我所者。五見中身見。於五蘊
我所也。我者我身也。以常一主宰義
也謂我見顛倒縁非我五蘊。邪推度執常一
主宰也。次我所見者。以餘法我身也。餘
法者。我器我瓔珞等僮僕等也。所者所屬。
餘法屬我物故名我所也。餘法虚假無
他所屬。而顛倒推度執我所也。此我見我
所見。是身見攝也
若能執所執者。私案。能執者能遍計依他妄
心也。所執者當情現境上所擧我我所歟。即
遍計所執也。或又所遍計境歟。若爾能執所
執。如次依他能取所取歟。即依他見相二分
也。此二分離心無境。離境無心然離心有
境離境有心。是我我所能所取也。前二義
中。所執爲所遍計。聖教無文。又爲我我所
重言。然上約我名我有義。顯前我我所
是所執何失。例如更擧清淨我矣。守護經
云。若有執受若無執受必當今能執所
。彼經中無我我所及清淨之文。又准牒
若我乃至清淨文我人壽者等法者。遍計
能取所取云能執所執歟。或等法言擧依他
能執
世尊前已廣説等者。前文中雖廣約十二處
十八界等心實相。猶有解者故。再略
處界我我所等也又五蘊法前未明故。今
更開説也。故知。廣説者指前心不在内已下
歟。亦爲等者。此釋意釋成前我説諸法等
決了義也。非諸文。所以上文中雖
識其心。未何法識其心。故重約
科等法而明決了義也。故知。初釋不
會説也。後釋局我説已下故。爲決了別説
也。初句云以下隨文釋。可二意
或説諸蘊和合中我不可得者。唯蘊無我義
故。指諸部小乘經也。今經中若色若受想行
識求不可得等文歟。諸法從縁生都無自性
者。法空義故指般若等諸大乘説也。今經中
一切分段中求不可得等文歟。分段者衆縁
生義故。依之下疏云。乃至一切分段中求不
可得者。即是摩訶般若等中。歴法廣明者是
彼言諸法實相等者。指事云。於諸經中
説實相*者。與此經中所明心之實相。體
同而教相異私云。而教相異者。彼漸
次開實相。此直約諸法故。漸頓異故云

然後爲説即心之印者。今此即心印有三意
一者法華經也故上釋指法華云。然後如來
印以實相又法華經云。爲説實相印
本經幷上疏釋。無爭法華也。凡今文中
二節。從如一切經中更無別理也者。
先擧小乘三乘漸次教會之也。次從
爲薄福祕要之藏也者。擧法華開會
今經決了也。所謂小乘三乘無決了
故。擧彼專述開會義故。云彼言諸法實
相者即是此經心之實相也。又法華雖
會説。異今經決了故。云今經即不如是等
也。即與直其意異。大師釋云。餘教頓悟根熟
時。密乘頓悟。初心凡夫此生證悟彼根
熟故。時義契合説即心印。此初心凡夫直示
故云直約等也。問。何以知法華開會説。又
所牒經文未其義耶。答。不能自信作佛
之釋。正當法華不自信作佛之文。淨諸垢障
之説。是轉四諦方等人法垢穢之意也。
將護其心文。般若洮汰之謂也。時義契合然
後爲説即心之印者。四十餘年機根調熟後。
爲説實相印之義也。文義悉契彼經矣。但
於經文無法華説者。經文約未開阿含般若
。雖決了義。疏家爲今經決了
法華故。疏擧之歟。或大師以法華
如實知自心故。前段我説諸法如是句兼
歟。疏家探經意今文釋之歟。二者即心
印今經也。直令其心即心義故。故疏釋
云。如來智印即定其心廣分別説以智印
即定其心。豈非即心印義乎。今經即不如是
者。遮前漸次實相。直約已下釋成即心印
也。一切經中言不一乘。況諸法無自
性義。專當花嚴經故。智證疏抄釋此文云。
今案以此明見一切諸經漸次開實。久默斯
要之言。竝可此漸次之門。今此經中歴
小諸法開示實相眞實故爲頓覺成佛入如
實相門決了之故也此釋心久默斯要之
法華入漸次門也。但自信作佛者。如實知自
心義也。淨諸垢障等。約陰界入方便
其心義。時機契合者。出生義云。大種姓根法
縁已熟。三祕密教説時正至等此意矣。或又
自信作佛淨諸垢障等。重指前漸次實相
今經方便之義也。故上釋云。釋迦如
來及三世佛所説法。無此三句。究竟同
歸本無異轍取意故智證指歸云。明知在
切經後。諸經猶文此經如印。以三摩地印
一切諸經。爲諸佛祕藏三者法華幷今
經爲即心印歟。經疏同以第三劫爲眞言
故。大師又以天台同淨菩提心故。以
小乘三乘所開也。三義中前二義爲

謂若分段者總擧從縁生法者。問。分段變易
聖教常言。若言所顯。對若顯色等分段
生死也。況下文擧我我所等。又處界攝
。彼等非縁生法。若爾何何爲總句乎。
答。結文既云一切分段中。非隨一也。況復
守護經云。謂此心性於一切相若形若顯等
文。大師以今經文彼文。然於一切相文。
今謂若分段句。一切相言豈非總句。疏
以法待因縁生必有差別相故。即此意矣。
但若言可如訓也。又我我所於縁生法
起故。無爲依他所依故。且屬衆縁生歟。
或性宗以上爲無爲體一故。能迷妄心亦云
遍計所執故云縁生歟。或約多分
總句
當知一切色塵等者。有二意。一者顯形外云
一切色塵。是表色也。取捨屈伸等非一故云
一切。是解經境界句中。問。表色是有情攝。
合掌打縛等令示内心故。故慈恩釋云表
謂表示。表自内心於他故下内
身五蘊之中。然上文釋今色云。色本非情
故大師釋云。謂或顯色或形色若色受想行
乃至顯形如文可知。自下即是表色也。取
捨業用爲作等故何。答。上擧顯形下擧
。其中間所示色塵非表色。何乎。但色本
非情者指顯形。非境界句。況上既釋
。法境中有心心所法。寧但云非情乎。聲
字義釋出三色證故。境界句通六塵故。且
之也。又内身者。頌疏十一云。第二内外
門。自身名内。所餘他身非情名外。或約
二處眼等五根内。色等五境名
内外分別非一。何爲難矣。又大師釋云。顯
色等色。内外依正具表色通器界歟。然
彼依正不二故云爾歟。或今教意。三摩耶身
等有發心修行義故云爾。二者青黄長短等
二十種色。對顯形一切色塵也。其體雖
一開合異故。故倶舍云。色二或二十既云
色本非情故。上六塵擧非情邊。准大乘意
法境中今取極略極迥等。而非心心
歟。下五蘊有情故。情非情相對。若不
繁重歟。守護經云。謂此心性於一切相
若形若顯若復色蘊受想行識。若復色塵聲
香味觸。若有執受若無執受。若十二入若十
八界。如是等法觀察推求。竟不可得私云。
若復色塵等文當今境界句。然不法境
之。或書寫誤歟。般若寺抄云。蘊處界
中及三界男女顯色形色迥色表色中。皆不
可得言也此釋。一切色塵中亦攝法處
迥色歟
乃至現在一念識者。問。今此一念者。妄心歟
眞心歟。答。可妄心歟。所以然者。凡今宗意
直約諸法其心。爲心易成。
且指一念妄心也。謂於三科簡却界入。復
五蘊中。除四蘊取識蘊。從麁至細漸略
義豈眞心乎。又蘊不攝無爲性相所判故。天
台指要釋一念三千云。的指一念。即三法
妙中特取心法也。應知心法亦就迷就
而辨天台既談事具三千。祕宗豈述眞心
三諦乎。所謂衆生念念妄心。悉從縁生故即
假也。縁生無性故即空也。此空有即不二故
即中也。此三諦遠離斷常一異等戲論故。云
遠離戲論也。此三諦即a字有空不生三義
故。云至於本不生際也。此一念三諦義同
台一念三千。故大師以如實知自心第八
住心。云一念心中即具三諦。以此爲
天台十不二門云。良由無始一念三千以
千中生陰二千正。國土一千屬依。依正
既居一念一心。豈分能所。雖能所依正
宛然
已説觀諸法實相次明觀於我相者。諸法局
依圓我歟。百法論云。何等一切法。云
何爲無我此釋者。若能執所執*遍計
所執能取所取歟。若不爾者何云但有假名

如長爪梵志等者。智論第一云。舍利弗舅
摩訶倶絺羅。與姉論義不婦。倶絺羅思
惟。非姉力必懷智人。未生乃爾。及生長
何生憍慢心。出家作梵志南天竺。始讀
經書自誓願言。我不抓讀十八種經書
人見抓長長爪梵志。是人以種種經書智
惠力故。摧伏諸論師已直向佛所。面語
言。瞿曇我一切法不受。佛問長爪。汝一切
法不受。是見受不。佛所質義。汝已飮邪見
一切法不受。是見汝受不。爾時長爪
梵志。如好馬見鞭影即覺便著正道。愧慚
低頭如是思惟。佛置我兩處負門中若我
是見我受。是負處門麁故衆多人所共知
云何自言一切法不受今受是見。此現前妄
語。是麁負處門。衆人所共知。第二負門細。
我欲之以少有知者故作是念已答
言。瞿曇一切法不受。是見亦不受。佛語
。汝不一切法。是見亦不受則無所受。
衆人異。何生憍慢。長爪自知負處
佛智敬信阿羅漢取意私云。雖
是見亦不受之答長爪意雖受之恐麁負
處故擧不受答。今約彼意許故而受是
。論云顯受之。可
今亦如是取著觀空等者此文有二意。一云
以前外道清淨計例長爪見也。如者譬
喩義也。疏第二。以觀空智惠不斷常
長爪見云云一云如長爪等者即擧
淨計外道也。如者指事也。今亦下擧行者觀
空智歟。然二義中前義爲勝。生是清淨想者
經清淨文故彼豈行者想乎。況長爪見不
涅槃之故。即於以下行者觀心也」
即是摩訶般若等者。釋經乃至言也。上雖
我我所二科法六度萬行等
乃至也。故釋云。當知六度萬行乃至心亦
不可得一切分段句准謂若分段句
故。問。摩訶般若所明廣通三科等。何唯
六度等讓彼矣。如於陰界入等文非
若所明乎。答。陰界入義亦雖大品所明。彼
義既讓毘曇故。今以彼爲例而指大品六
度萬行也。當知句端此意矣。況所牒既乃至
以下句。不上三科也。一切分段句雖
三科。今約六度萬行邊故。一切總持三
昧者疏第十二云。百八三昧五百陀羅尼門
總持陀羅尼梵漢不同也
是心常樂我淨等者下所擧八倒歟抄云。八
者。外道謂世間常樂我淨四。二乘謂
永寂涅槃則無常樂我淨復四倒
若依此釋所離妄倒也。又起信論釋本覺
云。常樂我淨義故又釋所對染云。非常
非樂非我非淨釋論云。此四種過以
本覺體中四種功徳云云若依此釋四徳
四患
復次如聲聞等者。或云。此文大分二段。謂祕
密頓悟二門也。上文雖此意祕密
頓悟二門故。今更分別此二義也。或云。此
釋對聲聞位眞言行者法明道分位
私云。前開小乘三乘漸次門而爲今心實
也。故上釋云。或説諸蘊和合中我不可
。或説諸法從縁生都無自性。彼言諸法
實相者即是此經心之實相云云此意矣。然今
釋意對小乘三乘觀修而明眞言行者觀行
也。未必開會義矣。所以對聲聞我不可得
而明眞言心不可得又對三乘漸修而顯
言頓悟也。或又次上釋陰界入義讓毘曇
度萬行等指般若。今釋對毘曇祕要義
般若頓悟旨矣。戒定智惠者般若所
説六度等故。問。不可得言雖同我與心其體
別。何爲例准乎。答。心上執遮之准我不可
歟。猶如三無性矣。問。依圓無性空
體若爾今又心體可空乎。答。彼無性體空執
空兩門諍歟。然雖體空所遣是所執故。今又
遮情門故。當執空義歟。若約第四重無相
者體空義何無矣
於八直道中等者。智論八直道八直道者
八正道歟。直正義同故。准小乘性相八正道
見道位中。法眼淨又見道得益故。倶舍云。
修道位中近菩提位助覺勝故説七覺増
見道位中速疾而轉道行勝故説八聖道増
若依大乘者七覺見道八正修道也。然玄
賛釋云。此八正道。別修行相雖修道。體
實通餘見無學道。世尊應八正道
大小乘意大異。然今依小乘意歟。問。若爾
法眼淨小乘得益。何下云大菩提道中得
眼淨乎。答。法華經既有法眼淨益。何但小
乘矣。今經意初地法明道云法眼淨。除蓋障
三昧云遠塵離垢歟。又設雖法眼淨非
明道。此位得彼益歟。疏下文中以初地法
明道聲聞見道。故嘉祥義疏云。法眼淨有
二。一者小乘是初果。二大乘是初地。此難
知也又同師仁王疏云。無量人衆皆得
眼淨謂始證初地云云妙樂疏記名同義殊
道暹釋引莊嚴論初地耳。故知今法眼
淨是初地得益也。又義疏云。但衆經多明
眼淨。是小乘而聞大乘。作小果者。有
鈍根雖大法。無巧方便故證小果
台釋云。法眼淨名通於大小。無生忍名唯局
如餘遠離方便諸菩薩等者。或云。今此菩薩
者顯三乘一乘菩薩也。一乘又經遠劫故。故
大師今經開題云。佛華法華牛時歴三大
又云。告成三大云云漸次頓悟顯密
差異故。先師云。經疏幷儀軌等説皆顯云
乘密云一乘。故疏第九云。略説法有四種
謂三乘及祕密乘又五祕密經云。若於
修行者久經三大無數劫或證七地
向二乘道取意若非三乘。何有七地退
之義矣。就中人法二空觀專第二劫行也。
*故疏第二釋第二劫行云。人法二空之相
亦不又超度人法有無二障云云
心之影像又第二劫也。故疏第七云。觀蘊阿
頼耶乃至覺自心時。約心之影像本不生
故明種種法門云云大師八九二心同淨菩
提心故。又頓中有顯密故屬頓悟歟。又經
疏等意約天竺流傳宗故不許顯一乘歟。
私云。漸頓雖異所到一處。故第二卷云。舟車
神通至到一處彼方便對治第三劫故顯一
乘也。次下釋入佛智惠無量方便門云云
佛智方便豈非一乘乎。顯一乘非直觀
自心而漸次實相門故云心影像失。又
三乘者小乘三乘一乘也。例如通達三乘
矣。心之影像者相似觀智。是初地淨菩提心
眞證觀智之影像故歟。猶如釋論三賢相似
觀智菩薩云幻化影像菩薩。今名即心幻
此意矣。又義。三乘教談諸識所變影像
爾也
入佛智惠有無量方便門等者。顯密相對也。
下文擧喩中。冶人消石成金。神通者土木
即成金。此意矣故守護經釋云。凡餘顯家入
佛智惠無量方便門。今此宗菩薩直以
菩提心爲門。若入此門即是初入一切如
來境界故遮顯家方便門而得一之名
私云。一者彼經第一清淨光明門。即當
經法明道也。一切如來境界者。彼經一切智
智諸佛境界。甚深三昧即今經除蓋障三昧

如彌勒開樓閣門等者。出華嚴經中具如

生大惠光明等者。三句釋法明道三字也。謂
法者所照法性。明者能照智明也。行者起
而照法性。是行者所修行也。以此行
古佛所行之道故。故起信論云。謂一切諸
佛所證之道一切菩薩發心修行趣向義故
謂法之明。法明道故二倶依主也。下照見心
明道者。心是能照智體也。心即明也。持業立
名心名之道故。意取道故。爲所照也。彼上
文凡夫二乘不古佛所行路。簡彼而云
心明道故知意取道也。今三字各別釋
故以明爲能照耳。或心法並擧故疏第五
云。若入此淨菩提門則見心法明道。所謂
古佛大菩提道實範上人云。法明道者。法
者法性無量法性。明者光明大惠光明。道者
諸佛所行之道。謂此菩薩淨菩提心。以
自本不生際故。其心能生普照法性
惠光明而見諸佛所行之道。故其心名
明道云云
菩薩住此道時等者。此道者法明道。謂住
明道即得除蓋障定故。云煩惱業苦皆悉除
歟。問。經云。菩薩住此修學等。疏云小用
功力等法明道。後更修而非三昧
耶。答。除蓋障定名依五蓋障。然五蓋障
或云不入佛法或云不得聽法。若不
云何得法明道。又明暗相違法。住法明
位蓋障猶存。但經疏文者雖定惠倶時
三昧邊頓悟義如常遠劫漸修
不久小功也。故經下文云。住此除一切
蓋障菩薩信解力故不久勤修滿足一切佛
此又住三昧勤修滿法明道等之義
歟。一切佛法中可法明道故。又守護經
釋云若諸菩薩如是了知即得就第一清
淨*光法明門大日經初
法明道
任運得此不可思
議一切智智諸佛境界甚深三昧大日經言。菩
薩住此修學不
久勤苦便得除
一切蓋障三昧
若諸菩薩住是三昧一切佛法
功用任運成就大日經云。住此除一切蓋障
菩薩○滿足一切佛法略抄
既云任運成就。未必更修歟。或云。文點可
菩薩住云云疏文讀云因淨菩提心
明諸法云云問。法明道何位*耶。答。般若僧
正云。問。何位爾名。答。眞言行者第十祕密莊
嚴住心也。若配餘教者等覺位行相耳。問。
何可此等覺位也。答。即説五障也。
已次云當知行人則是位同大覺也私云。此
意等覺妙覺一佛二名故作此釋歟。然初地
分證位也。第二卷中菩提心爲因判初地。故
又第七釋云。到修行地即是淨菩提心初法
明門例如聲聞見諦以後入修道位
聲聞見道定知初地也。又禪要釋
蓋障三昧云。得此三昧者名爲地前三
此文。地前也。然彼且就伏位云
歟。*故彼要次下釋云依此。漸進遍周法界
者如經所説名爲初地經者指令經歟」
譬如有人等者。法譬相配者。從有人
終譬從妄起煩惱業苦。又合中八萬四千煩
惱也。從以明燈塗相菩薩住此道時
合中因淨至三昧是也。從其人喜樂
清淨除滅也。合中見八萬至門故是也。合
中小用功力者釋經修學不久勤苦。合譬中
良醫診之引至傷處也。但彼知識教誘此自
修行功。自他雖異倶除障法明縁力也。故知
譬説意小功力是非法明以後之行也」
是中障有五種等者。此五障釋經一切蓋障
也。故知一切蓋障言通五障總名也。然理趣
經云。一切蓋障及煩惱障法障業障及字
起盡一切蓋障似別障。下三障是今五障
中三也。若爾四障歟。或總別合論實三障歟。
般若寺抄五障中注前三云。以上煩惱障也。
後二云。以上所知障也云云或云。初三障
即三道。後二障業苦隨義離分立此歟。又此
五障雖一人所具。且令人易知故約別人
之也。或雖皆具有偏増云云
云。隨人具闕有不同歟。又生障約異熟果
之後二障依等流増上果開之歟。謂
法障不法。依障法之縁。第五妨
若依他道機。皆今生果似前業故。故唯
識疏第八云。或似先業後果隨轉者。即無記
果與自業相似與不善同類也。唯此
一法非餘。皆是假説。實増上果。然假名
。非同性果故。以異性法非同類故。由
他命短自命亦短相似之義假名等流
實業所感文。演祕云。唯此一法等者。唯此
報業相似一法假説等流。文
又因果相似假名等流。實増上果。實業
所感故。故知實是生障攝理趣釋中以法障
餘二障開合隨宜歟。又依華嚴地持等
引滿果開立歟
謂根本煩惱等者。疏第二云。由無明故生
五根本煩惱心乃至若更約上中下九品等
乃至成八萬塵勞私云。五根本爲初五度
再數成百六十心。此百六十心約九品離分
八萬四千也。倶舍論。以十煩惱本展
轉開増成八萬四千
造諸重罪者。疏第十七云。如聲聞有四重
禁戒此中至是偸蘭遮非重禁也○
如前三世無障礙戒中。先令三寶
菩提心。此即菩薩眞四重禁也
云。顯乘律藏所判。聲聞四重婆羅夷非
蘭遮。然對自宗四重禁彼猶偸蘭也爲言偸蘭
遮此
云大障善道。能障善道堕惡道*婆羅
夷此云斷頭。若犯此法不成比丘故
或云。今釋對
堅住菩提心戒之人故作是説。然就今釋
未發心眞言行人不四重
無暇之身者。八無暇之身也。即八難也。故梵
網古迹下云八難者有説八無暇也。謂三惡
趣北州長壽天生盲生聾世智辨聰佛前佛
後。彼無修道故名八無暇亦名爲難。彼是
報障私云。報障與生障名異義同也。無
修道故等者。惡趣受苦無間。北州等受樂無
間。無佛道修行之餘暇義歟。無垢稱經第
五云。七以説除八無暇法普攝一切無眼有
兩不和合等者。智論第六十兩不和
合品
云。復
次須菩提。聽法人欲持般若彼羅蜜讀誦
義正憶念。説法人懈惰不爲説。當
是菩薩摩訶薩摩事也。須菩提。説法之人心
懈惰持般若波羅蜜聽法者不
之。二心不和。當知是爲魔事○釋
云。一切有爲法因縁和合故生。衆縁離則無
○聽法人信等五善根發故欲持般若
至正憶念。説法者五蓋覆心故不等文
私云。書持般若乃至正憶念云修般若也。所
知者修般若也。今障彼故云所知障歟。聽
聞正法是十法行隨一。故中邊論云。講説聽
聞讀誦書寫供養轉施思惟受持修習十修法
行各差別故若爾聽聞既有。書寫受持等
爾乎。答。智論同卷云。或時師慈悲心發故
持般若。弟子信等五善根鈍不
故著世間樂故不受書持乃至正憶念
少多聽受讀誦不究竟成就故。但名
大品魔事品者雖兩不和合品所説。兩
不和合義説菩薩魔事故。今疏從所説
魔事品也。例如淨影之釋云七漏之義如
七漏經。涅槃經説七漏故云爾耳
去來睡寤等者。問。睡眠是第六識有漏心相
應法。淨菩提心第八無漏心。何倶起。又昧
略爲性障觀爲業。豈與大惠倶起。又唯欲
界繋法非定相應。何與除障三昧相應。又
淄州釋云。除五蓋故無睡眠何。答。第八
識發心未定。設許非純無漏。有漏散心位何
倶起矣。餘師釋非今五蓋障歟。准相宗
八地已上第六識純無漏。七地以前通有漏
故可睡眠歟。智論七十三明阿毘拔
致菩薩云。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乃至夢
中亦不小善道既云夢中。阿毘拔致
位可睡眠也。或容有釋歟。非實有睡眠

即與諸佛菩薩同等住者。謂初地淨菩提心
位得佛智一分故云爾。故釋論云。初地菩
薩内得正智外得後智。一分智用與如來
今位同大覺者此意矣。若不爾者何云
然非究竟乎。問。法譬相對。月體是得佛譬
也。尤可智體也。況菩提心論明十六大
生。又約月體圓闕耶。答。若依月體無増減
。具縛猶同等。何云分同。次下然亦明漸漸
明用一分同等也。例如釋論中無
明用因位雖斷體唯佛斷。今又約智用也。
菩提心論。彼約月體増減故云圓滿無礙
今云明漸漸増。彼此意殊歟。或又彼論云。其
一分明相等文彼又約明用歟。又法譬相對
者。然字上下相對分明。上法擧用譬擧體。
下譬分滿倶擧法但示究竟。法譬互顯歟。或
又亦字所顯體位許一分明用歟。或云。若
本有邪定猶具始覺智用起時本覺智體
分顯故。體用倶得佛名歟。或理云體智總
用歟
乃至第十五日等者。智論九十四云。如
十五日。雖同爲月。十四日不大海
水潮。菩薩亦如是。雖智惠清淨。不能
足諸佛法故不一切十方衆生。月
十五日光明盛滿時能令大海水潮。菩薩成
佛亦如是。放大光明能照十方國土衆生
云云
三十六倶胝趣者疏第十一云。如大乘中説
欲界有三十六處今又明三十六倶胝性
。或云嗔行偏多或云嗔性薄。然嗔唯欲
界是大小乘所判。且就欲界三十六處
歟。倶舍論云。地獄傍生鬼人及六欲天名
欲界二十由地獄州異彼但開八地獄四大
故成二十處。今八熱外開八寒四大州
外開八中州故成三十六處。具如先辨矣」
梵本嚕多是大聲乃至又兼多聲者。智證大師
抄云。其意未意隨方諸趣言音一世界
猶無量差別。況多世界乎。對此方文字
具翻爲言
通塞之相者。所被機可度云通不可度云

如釋論道種智中廣明者
非但意根等者。上云復由意根淨語言
陀羅尼故云非但等歟。前約六根淨義雖諸
根淨
非互
用也
今就諸根互用故。問。相宗六根淨地前
之。天台十信得之。今何云初地乎。答。上
下故。或前文復由意根淨者非互用
故重釋成也。或今經不地前位故初地
皆得歟。法華論云。諸凡夫人以經力故得
勝根用。未初地位乃至一一根中悉能
足見色聞聲知香味觸等諸根互用
玄賛有二義。一義如唯識論。一義云。若
加行力分所得者地前亦得也。又天台眞位
六根從初住之。今教不地前故初地
之歟。問。諸根互用方如何。答。唯識樞要
二師義。初師又有二義。一云一一識體
用成多非法體云云一云。恐法相
但取自境。皆是實境所取。他境皆是假境
云云後師云。一一根處遍有諸根。各自起
一根一切境。以諸根用各遍一切
故名互用云云燈云。然師意存第二解云云
眞興云。存初師第二解爲言第一解有
之失。後師解有互用之失
復次如上所説等者。此爲經文諸佛護持
復次也。但六徳次第相釋。是預諸佛
外護專依内徳故。悉唱上内徳而爲
護來由故。非重顯上六徳鉤鎖歟。或
又成前起後歟
發五神通者。問。法明道菩薩五蓋三妄已斷。
何但五通不漏盡通。依之大品經往生品
云。菩薩住六神通云云爾何。答。初地菩薩五
蓋三妄雖已斷。微細妄執猶未斷故。隨在
何教謂於自乘果漏盡故。依之疏第
十二云。此五通即是八地菩薩自在之用。比
於二乘之通日光彼螢火又智
論第二十八云。五通是菩薩所得。今欲
六神通是佛所得仁王經云。復有菩薩
眼五通皆成就取意佛眼漏盡果位所得故菩
薩位除彼矣。又即身義云。若有眞言行者
○現身獲得五神通漸次修練不此身
佛位此又不佛位前但得五通也。
但於大品文者。智論二十八釋此事云。第
六漏盡通有二種。一漏習倶盡二漏盡而習
不盡。習不盡故云皆得五通。漏盡故云住
六神通大品如讃菩薩品往生品五通
六通相違而作此釋。漏盡故雖六通名
實是五通。習未盡故。當知案顯密諸經論
因位六通。但二乘得六通
自教談也。依人執漏盡
復次行者以内具等者。自下釋經雖處生死
等文也。此文鉤鎖上文釋此菩薩内具
六徳外被諸佛護持故。處生死
而成利衆生事也。常在無間獄中者容有
歟。例如論中云常在人天及乃至身命
而不悋惜。或云。處於生死而無染著等者金
剛薩埵五祕密曼荼羅也。今淨菩提心即初
地金剛薩埵位故。處於生死是不住涅槃義。
而無染著者不住生死也。同一月輪同一蓮
臺更問矣
住無爲戒者。疏第十八云。有爲戒者此是修
行方便故云有爲戒也。然無爲戒者即是本
性戒非是修成。對此有所行方便故言
。然深觀即同無爲戒第十七持明禁
戒品
云。然戒西方音有二。一者此是修行戒也。謂
身故須行之。尸羅。二者沒栗多。尸羅
戒有二。謂本性戒及制戒也。性戒謂淨
。今沒栗多須成就故制之也○是長時所
持之戒。沒栗多是有時願之戒抄云。梵語
尸羅此云清冷○此是本性具足戒也。性自
持。今持明戒梵語沒栗多。此譯云制戒
持明者方便制私云。疏文可
。尸羅是性戒沒栗多制戒也。故知有爲戒
者今制戒*歟。無爲戒是性戒。故十八云。由
有爲惠方便能得如來無上吉祥無
爲戒蘊又云。以此五戒首而能成
切智地如來之位故云無漏戒性成
或云。依前十七文。三摩耶戒師受戒故非
無爲戒。即四重十重禁也云云此義不爾。既
佛性三摩耶戒。又云發菩提心戒。佛性菩
提心豈有爲乎。況今制戒云有時願之戒。然
疏第五釋三昧耶戒云。又對二乘律儀有
限量故。以三世無障礙智名也具如
下辨
梵云尸羅是清冷義也者。疏第五云。若尸羅
者但是清淨義也大師戒序云。戒有二種
一毘奈耶。此翻調伏。二尸羅。翻云清涼寂
○是則由大慈悲行願故自然離十不善
心離十不善業即受調伏戒。由離其怨心
故心中得心清涼寂靜是則尸羅之戒。亦是
饒益有情之戒基師義林章第三云。尸羅
梵語。此曰清涼。行惡之人惡於尸羅。名
尸羅非。尸羅惡名惡尸羅。古人解曰。尸羅
戒義。尸羅者即惡戒道宣戒疏第一云。初
尸羅。此翻爲戒。戒有何義。義訓警也。由
策三業離縁非其因也。如古所
非禁惡以解於戒然戒通善惡。律儀
亦然。不偏擧以釋戒義。如經論中多從
善戒義得元照行宗記第一云。斥
古中先出古解。然下斥局。如屠殺者受
律儀殺爲戒。但對境名戒。通禁名
。戒既通惡。古解局善即是偏擧私云。
慈恩南山倶破古師其義左右。然今疏及大
師釋就善戒故勿諸義耳。戒序疏中各
二梵名。尸羅名同。南山釋中出三名。序
二名外擧波羅提木。疏中沒栗多餘師釋
無耳
如是獲得除蓋障三昧時等者。疏第十七云。
又定惠等合爲一。名爲等引。能住此眞
實乃至等引即是住佛戒等引又定一
名也。住等引即住佛戒之義。如今得
是尸羅故引之
要由白四羯磨者。羯磨經云。白四羯磨三十
八法同疏第一上云。亦以一白三羯磨通
四也濟縁記第一云。律云。有三種羯
。單白羯磨・白二羯磨・白四羯磨。據名。名
立。本無差降私云。依此等釋。一白三羯
磨云白四羯磨也。問。白四羯磨作法何。答。
四分僧羯磨上云。正授戒法戒法難生。衆縁須
具。諦受當如具作
法開導令上上品心。至誠大徳僧聽。此
某甲從某甲具足戒。此某甲今從
具足戒某甲爲和尚。某甲自説清淨
諸難事。年滿二十。三衣鉢具。若僧時到
僧忍聽授某甲具足戒某甲爲和尚。白如
是。大徳僧聽。此某甲從某甲具足戒
此某甲今從僧乞具足戒。某甲爲和尚
某自説清淨無諸難事。年滿二十。三衣鉢
具。僧今授某甲具足戒某甲爲和尚。誰諸
長老忍僧與某甲具足戒某甲爲和上
默然。誰不忍者説。三説僧已忍某甲
具足戒某甲爲和尚竟。僧忍*黙然故。是
事如是持作此法已應爲記
持邊受與此無異
私云。從大徳僧
白如是一白也。又從大徳僧聽
不忍者説三度説云三羯磨也。古師第三羯
磨之説字時云戒體也。新師如是持之
持下云得戒
方始得生等者。聲聞戒是作一白三羯磨。第
三羯磨時始得戒體。然方便守護而至盡形
。壽盡戒體隨亡。若犯不盡壽。或污戒
或捨戒污捨者。或云。戒體雖相續
污戒。戒體已失不相續捨戒*也。
或云。戒體雖相續増長捨戒。衰微
污戒也。彼顯乘菩薩戒雖未來際
犯縁污捨。又有始得。今無爲戒是本性
戒而非師受故云不由他得。非始發無表
故云非造作法也。若雖犯縁更無污捨
故云常無失犯。故下疏云三世無障礙智戒
也。問。大小顯密諸戒受持作法是同。所以三
種戒同對五師之。和尚羯磨教授證戒同
法也。但聲聞具戒依現前僧而受之。顯菩
薩戒梵網十重禁瑜
伽三聚淨
及密佛戒皆對不現前僧
之。然顯戒釋迦爲和上文殊爲羯磨彌勒
教授十方諸佛爲證戒十方菩薩爲
。密戒大日爲和上餘四師同此依小野廣
澤三摩耶戒
私記。大師
戒序異此矣
既師受義同。何云不從師得等
乎。依之疏第五云。是故次令菩提心
然後爲授三世無障礙智戒。此受菩薩戒
法別有行儀也*又大師戒序云。龍樹菩薩
戒有五種云云人天聲聞縁覺菩薩三昧
耶佛戒。第五三昧耶佛戒今所授者也
等文明鏡者歟。何。答。今佛性三昧耶戒法佛
自然智故法然本具戒。故疏第五云。然佛戒
者即如來自然之惠然凡夫不此理
灌頂師受持儀式也。故經軌中明
持作法耳。又疏第十七云。此本性戒自然合
行。故涅槃云。性自能持戒也弟子
此理歟。問。戒惠其體別。何云自然智。故戒
序云。非只戒異定惠亦別何。答。無畏禪
要云。前雖菩薩淨戒今須重受諸佛内
證無漏清淨法戒方可禪門。入禪門
要須此陀羅尼。陀羅尼者究竟至極同
諸佛乘法入一切智海。是名眞法戒也。
此法祕密。不輒聞。若欲聞者先受一陀
羅尼。曰唵三昧耶娑坦鍐。此陀羅尼令
三*遍。即令聞戒及深祕法亦能具足
私云。前受菩薩淨戒者眞言十重禁也。無漏
清淨戒者發菩提心戒即佛性三昧耶戒歟。
此釋。十重禁即似三昧耶戒矣。又疏
第十七云。如三世無障礙戒中先令
三寶又令菩提之心。此即菩薩眞四
重禁也。若菩薩是心離於佛
即名於重禁又云。復次菩薩自有
重戒。如前不殺等其數。乃是偸蘭也。
云何十耶。其四如前所説。更有六重也。幷
十也又准此釋。四重十重禁皆三昧耶
戒歟。然前無爲戒云失犯今云重禁
詳。又灌頂文云。如聲聞菩薩戒有四重
十重。三昧耶戒亦有之。然其名同義趣
別。何者聲聞菩薩四重如常。今此戒四重者
後説此又四重等爲三昧耶戒
聲聞雖無十重
有四重故云也
今案諸文意。今佛性三昧耶戒
是菩提心體故。一切功徳無具足故。或
戒或云智或云定無違。故疏中或云
佛自然智或云能住等引即住佛戒又云
重禁等也。又菩提心論云。勝義行願三摩地
云云此則三摩耶戒。又三聚淨戒也。戒
定慧功徳無周備矣。又灌頂文云。此戒
三昧耶。唐翻平等。言平等者身語心三
密平等。亦名三部。三部者佛蓮金也取意
疏第五云。令行者深觀十縁生句知三
業畢竟不生法性自爾常無動作。是名無爲
三部三密中何徳不攝矣。小乘七支
大乘三業上防非止惡功能云戒體。今
三密平等即戒體。依法不平等故起惡。三
密平等故衆惡即徳云戒歟。但戒序釋者且
三學一往釋歟。非令戒攝也。
戒序四重十重名同義別者四重及十重數名
歟。一一名體顯密大異故。顯四重是婬盜殺
妄也。密四重者捨三寶捨菩提心等也。十重
又顯出梵網經。密見大疏等。又禪要中但
十重疏異。戒序中四重十重別擧。四
經疏十重同禪要。瑜伽中擧菩薩不
共四重梵網十重禁中。初四共四重。後四不
共四重。大日經中明謂謗諸法捨離菩提心
慳悋惱害衆生四重矣。經疏及序等四重不
共四重也。此等異説勿小野廣澤
三摩耶戒
私記不同出之。小野四重
十重倶授廣澤唯授十重歟
問。若爾顯密戒體別
乎。答。疏十七云。聲聞縁覺有十善戒。外道
世天亦有十善戒。今佛復説菩薩十善戒
何差別*耶。隨上中下智所觀自成
。非一切衆生本原戒而有差別取意
序云。戒有五種。人天聲聞縁覺菩薩三摩耶
佛戒。十善戒通五種淺深取意他宗釋
云戒無大小受者心品云云問。十善戒通
摩耶眞言行者亦受持乎。答。疏釋學處品十
善戒云。先受此戒已住斯學處然後令
如來之祕密之行。此戒未漫荼羅法前即
合爲説也*
不假受持常無失犯者。受者受戒。遇師受得
也。持是隨戒。謂持有二。作持止持也。犯又
二。作犯止犯也。作自恣布薩作持。翻
之云止犯。止殺盜等止持。翻之云
*也。失者捨義。失捨戒體故即捨戒義
也。犯者破義。通污及捨。故知犯廣失狹也。
瑜伽論。苾芻五衆律儀五縁故捨。一由
所學處作法棄捨二由根本罪故。
三由形沒二形生故。四由善根斷故。五由
*棄捨衆同分故。近事戒有三種捨縁。前五
中第一四五也。但第一前苾芻必對人作法
捨此不作法自捨爲異。近住戒有三縁。一
日沒已後。餘同近事第一第三五十三
菩薩戒有二種捨縁。一*棄捨無上正等
菩提大願。二現行上品纒勝處法。又更
二縁七十
五説
勝處法者波羅夷名也。
此云斷頭。四重罪也。太賢古迹下引瑜伽
云。若諸菩薩毀犯四種他勝處法數數現行
都無慚愧深生愛樂是功徳。當知説名
上品纒犯。非諸菩薩暫一現行他勝處法便
菩薩淨戒律儀。不聲聞一犯即捨。又
上纒犯雖淨戒經説即懺亦得重受。不
聲聞如斬頭者現身不復入僧數
私云。上品纒者前數數現行等四縁具足
也。四縁中一縁二縁等不四縁中下纒
也。暫一現行者非數數故闕初縁義歟。所
謂行殺盜等四縁具闕上中下纒也」
制止八顛等者。鈔云。疏制止八倒者。八者外
道謂世間常樂我淨爲四。二乘謂永寂
爲涅槃則無常樂我淨復爲四倒。若謂二乘
無常樂我淨之四徳。此約與也。若奪二乘既
實。以其漫該如蟲食木偶得
故況。不生死實相即是涅槃。安能離
八倒私云。外道常樂我淨四倒。二乘
非常非樂非我非淨又爲四倒。故成八倒
也。依抄所釋本顛字可倒字歟。遠離二邊
者二邊斷常二邊。即邊見也。前八倒是邪見
攝歟。所謂住無爲戒二徳。一實智増明
二逮見中道。謂依實智増明故制止八倒
見中道故遠離二邊也。又梵網經上
云。是十戒體性制止八倒。一切性離一切道
清淨古迹釋云。防十惡時制止有爲無爲
八倒。有無性離一味清淨也今又云由住
此戒。其意同矣。又今無爲戒初地淨菩提心
第八住心也。然彼云一道清淨文義自冥。故
大師彼經開題云。一一章段歎一道清淨教
迦葉亦云等者。抄云。此涅槃經。佛告迦葉
善男子。謂四倒者。於非苦中於苦想
樂想無常常想常無常想無我我想我無
我想淨不淨想不淨淨想。是名顛倒。乃至迦
菩薩白佛言。世尊。我從今日始得
。世尊。自是之前我等悉名邪見之人
私云。非苦生苦想乃至淨生不淨想是二
乘四倒歟。苦生樂想乃至不淨生淨想即外
道四倒也。故云凡夫二乘不能決擇等也。是
中惠不正等者。准此文今邪見可五見
歟。五見皆正見所離故。又百法論中五見總
不正見。故筆削記第一云。心行理外
邪見。非但不因果而已。此乃凡夫外
道二乘但名爲邪。故迦葉言。我等自此已前
皆名邪見人此釋同今疏。但外道別
今有凡夫中歟。又唯識演祕云。疏邪
見言通含五見義章六云。問曰。五見斯
皆是邪。何故撥無偏名邪見。成實釋云。此見
重故偏名爲空謂不空等見非撥無見
故倶舍十九云。撥無因果名爲邪見
五見隨一邪見也。但撥無云邪見。是倶舍意
也。故識論第六云。三邪見。謂謗因果。作
用實事及非四見諸餘邪執。如増上縁名義
又隨一邪見*亦翻正見故。不正見
攝故。又疏第十八云。邪見者謂各各持於
本法之中即見理不正順邪道者皆是也。
○若謂無果無因即壞三寶四諦法。今盡
無此事。即是外道宗計也
即時無礙智等者。疏第五云。菩薩所以發
受方便學處。皆爲就如來清淨智惠
一念中達三世諸法無罣礙故。其有
斯戒者乃至初見心明道時。即有
不思議勢分。以此戒親能發生佛惠。又對
二乘律儀有限量故。以三世無障礙智
名也此釋。無礙智者三世無障礙智戒。
即三摩耶戒。前無爲戒也。於一切法者所達
三世諸法也。又疏云。自然智是如來自覺自
證之智。昔所聞未知之法自然了了現前
罣礙故以爲此文。如來自然
智云無礙智歟。前文既云戒生佛惠。戒
即非智歟。或又戒即惠也。故疏云。然佛戒者
即如來自然之惠二義終一無違耳
雖無量天魔等者。抄引智論云。一切菩薩皆
願欲薩婆若。魔來欲壞作是言。是薩婆
若空無所有。但諸師誑汝耳○諸法者
六波羅蜜等。趣薩婆若。是法亦空薩婆若亦
空無所有相。是中無薩婆若。汝唐受
辛苦云云私云。此文魔來雖菩薩。未
佛身。又雖六波羅蜜趣薩*婆若
六度歟。或引智論六十云佛言説有
所得般若婆羅蜜是爲相似般若波羅蜜
而爲今證。此又不可。眞佛所説未魔所
矣。起信論云。則爲諸魔外道鬼神之所
惑亂○亦作如來像○若説布施持戒忍辱
精進禪定智惠釋論云。修行因雖
而不六種波羅蜜是彼像爲修行者
六資糧行者邪網此文既天
魔現佛身六波羅蜜亂行者故。指

不久勤修等者。前住法明道久勤修得
三昧今又住此三昧久勤修滿足佛法
云云若爾法明三昧佛法漸次得之歟。謂有
二意。或准冶人神通頓漸譬。三徳雖同時
開説而令知故作次第説也。例如
法在一心説必次第也。故知三種皆遮
顯教漸修故云不久勤修也。故釋法明道
若如實知即是初發心時便成正覺。又釋
三昧若得此三昧者即是位同大覺也
又今文云以是菩薩初發心時即名佛故
既發心成佛同。誰云別時功徳矣。或約
地中入住出三心三重淺深歟。疏第七
云。此修行地即是淨菩提心初法明門。例如
聲聞見諦以後入修道位法明道既見
道。後二如次修道住出位歟。守護經云。若諸
菩薩住此門已任運得此佛境界甚深三昧
是三昧一切佛法不功用任運成就
略抄佛境界三昧者除蓋障三昧也
龍樹以爲如冶人等者。智論三十二云。利根
者即知是諸法皆是法性。譬如神通人能變
瓦石皆使金。鈍根者方便分別求之乃
法性。譬如大冶鼓石然後得今以
冶人神通顯密行人
爾時執金剛等者。一本開題自下爲正宗
上爲序分。凡序有二意。先釋意以現瑞奇
特事而爲今經別序故。故上釋云。即是將
此經不可思議神通瑞相今義意
三句説文序分九句別説正宗
也。三句大宗一經大意故爲序也。故今釋
云。如上佛説經之大旨心實相門略已周備
云云
如華嚴諸經等者。或云。如者譬類。功徳
返讀之。猶如下文云如般若中等也。華
嚴經云。菩薩於生死最初發心時一向求
堅固不動。彼一念功徳深廣無涯際
如來分別説窮劫不又今經生廣大
功徳者擬功徳深廣。其性常堅固又同堅固
不可動文。故知例准也。或云如者指事也。
經字返讀之。意云。如諸經但歎發心之
而未心密印。今經直問如實知自心
故云心密印爲言故疏第二云。餘經廣
沙羅樹王莖葉華菓。今此經中唯明此樹
種子生育因縁。稱大日經王此乎
云云但華嚴經文雖求菩提如實知
自心。又雖堅固猶未a字不生際性故。
又下文云亦問今直問矣。又諸經中上
求下化菩提心皆相貎句攝歟
若已發生其性云何者。經文但問發生未
已生性。又依此釋二問歟。或云。
性者體也。體顯云生離體何明生。故問
即成性也。故佛答文云其性常堅固知彼菩
提生此意矣。或云。或本生字也。若爾非
矣。生字誤歟。多本皆性字也
如般若中廣明等者。智論七十三云。須菩提
佛言。世尊。以何等行何等類何等相貎
是阿毘*拔致菩薩。佛告須菩提。菩薩摩
訶薩能知凡夫聲聞地辟支佛地是諸地如
相中無二無別。亦不念亦不分別入是如中
是事宜遇無疑。何以故。是如中無一無
二等故。是菩薩亦不無益語。但説利益
相應語。不他人長短。須菩提。以是行類
相貎知是阿鞞跋致菩薩摩訶薩云云七十
三四兩卷中廣明。撿見之
經願識心心勝者。或云。識七轉識。次心第八
質多心也。後心第九識干栗多心也。或云。識
字通二心也。故下*文云識心人中也。文點
心心可讀歟。或云。識字唯屬初心
能證智義。次但云心所證理也。牒文作釋
分明故。私案。是心自覺之智者。心字釋
自覺之智釋經識字也。可心。故知
二心字皆指理也。下識心人中者識者智心
者理也。但心自證心者。初心依有財
歟。唯是下二句釋生字。佛既下二句解上句
勝字。唯願説之一句釋下句説字。必能等三
句出自然智之徳也。或境智倶妙句解
。勝一字含人法二義歟。微相者微妙相貎
義也。指第二句
大勤勇者。佛是精勤勇猛人故云佛之異名
也。即歎徳也
問有幾心次第等者大疏抄云。住地及時節
幾次第言也
心諸相與時者。大疏抄云。即問其菩提心差
別相及經幾時究竟淨菩提心
此釋未詳。今六十心百六十心相状云心諸
。超度彼地前三劫時分云時歟。九種住
心續生地前故云相續勝進。及相續下
經時字也。時無別體法而立故。依
三句心續生時也。時分妄執雖異所到同
初地故。云而得究竟淨菩提心也。故第二
云。舟車神通至到一處初劫云淨菩提心
少分増明。第二劫云淨菩提心更作一轉開
明等。今望彼前二劫初地淨菩提心滿故云
究竟歟。或究竟字反可讀歟。地前淨心皆
是加行智分齊生死所殖善根歟
功徳衆者。或云。倶舍翻薄伽梵功徳聚
自宗翻率都婆功徳聚。倶是淨菩提心功
徳也。大疏抄云。即問此菩提心功徳聚幾
當以何行云何修行等者。淨菩提心已前三
密行云行。晝夜四時精進修云修行也。依
此三密修行初地淨菩提心無上悉
也。故下文云若不三種祕密方便
何以得此淨菩提心云云又上釋云。此教諸
菩薩眞語爲門自心發菩提云云又儀軌云。
晝夜四時精進修現世證得歡喜地云云
知眞言行者生死具縛行云及彼行修行也。
問。所得既云無上悉地。是可方便究竟。第
十二釋無上悉地云。所謂如來一切智智當
知諸成就中最爲其上無與等無相比
一切智智果是究竟故。又得彼果*之行
豈非大悲萬行。故第三結指釋云。已説淨菩
提心竟。從此已下明進修方便及悉地果
此意非住心品明淨菩提心具縁
品下説根究竟義*乎。答。今文是究竟淨菩
提心故云無上。非方便句也。下釋住心
品中雖粗明三妄淨心。未三密進
修方便幷依彼密行淨菩提心悉地果
爾也。故具縁品疏釋云。上品已約種種心
相對辨一切智心竟。然此妙果以何方便
而能得至耶。故此品次明漫多羅行法
一切智心者淨菩提心也。指彼云此妙果
又得彼果方便非生死行乎。況入曼荼羅
行法者下文末代我等弘通七日作壇等儀則
也。此寧非未斷惑薄地之行乎。下文一切智
智者又今一切智心也。求一切智智之心故。
今一切智智者有財立名矣。當知望生死行
而雖妙果根究竟還是因句也。故上
釋云。此菩提心爲後二句因。若望生死善
則名爲云云前後釋義明鏡歟。然或人
進修方便悉地果生爲根究竟句。誤甚歟
亦可分爲二句也者。般若寺抄云。二句者以
何行修行云何修而得無上悉地宮
經文。但云及彼行修行所得果。故
知行體與修行二句也。彼抄下釋或可
十句云。即第七句中有行修行二義
此可分二此釋今經文矣」
謂衆生異熟識心者。前業所感異熟果心也。
法相宗第八識云眞異熟識也。唯識論云。
一謂異熟即第八識。多異熟性故殊異之
心者行者轉勝心云殊異。前諸心差別之相
者謂於妄心中六十心等相別。今淨心中從
轉勝前後殊異。若爾心續生何別。彼約
續生義此取前後殊矣。故三劫文答心續
生幷心殊異。於能越淨心此兩義故。又
心相所度百六十心差別相也或異熟
識心約流轉。此據還滅故云殊異歟。所度
妄心是衆生異熟識心等故。能度淨心即行
者殊異心故。大疏抄釋經心心云。初云
者衆生異熟心也。次云心者瑜伽行者菩提
心也云云
牟尼者是寂默義者。第十二云。牟尼者寂默
義也。常寂之土微妙寂絶幽深玄遠。不
言説之。如是法界寂然大滅度法唯佛一人
究竟清淨。故名牟尼
或可分爲十句者。第七句亦分爲二句故成
十句也。先師云。今此九句問三句中於
九句矣。佛答三句中菩提心句一部
經已畢。或又修行句當根句。無上悉地者究
竟句歟。疏十二云。悉地是眞言妙果。爲
故而修因行
入大悲藏漫荼羅等者。具縁品中明入*漫多
羅*之儀則。是淨菩提心以前行故答修行
也。問成就悉地品釋云。從此以前説
言之果。從此品以後次第得修行入修之方
便。此爲首也何。答。具縁品行得初地
地前行也。悉地品下修行入證者大悲萬
行等歟。故無違矣
百字果等者。經第六百字果品云。若入
覺世尊大智灌頂地自見三三昧耶句
十八云。殊異者謂如來三三昧耶之身
三昧耶身云殊異詳。又經云。復志求三
藐三菩提句。以心無量故知身無量。知
身無量故知智無量智無量故即知
生無量。知衆生無量故即知虚空無量
云。求者樂欲○次復樂求者還修菩薩道
大師住心論中以心續生之相文竪十
種住心。又以今文横塵數廣多。准此釋
疏第三句問十住心續生。今第九句示塵數
心殊異歟。謂無量心識智智無邊等義自宗
不共之談故云殊異歟。又經云。祕密主由
心無量故得四種無量。得已成最正覺
十智力伏四魔無所畏而師子吼
文答功徳句文歟。十力四無畏佛不共功徳

無量應度衆生者。未來應度衆生也。故上釋
云。時金剛手爲未來衆生具足方便無
復餘疑故以偈問問。疏第三云。此中
大會即是法界漫荼羅所攝應度衆生
。非會座衆*乎。答。六大無礙故九界
迷情即等流法身。九世相入故未來衆生即
今經聽衆歟。況彼上文云。爲滿足彼諸未來
世無量衆生救護安樂
略有七義故名大乘者。抄云。此與瑜伽雜集
等説或同或異。説教絶設不會也
理趣釋云。大乘有七義。一者法大二者
人大三者勝解大四者意樂大五資糧大六
者時大七者究竟大嘉祥十二門論疏上
云。地持論中七義釋大○言七種者。一謂
方等經菩薩藏。此是教大。所以前明教大
者。要根本由教然後方得發心修行。二發心
大。謂發大道心。三解行大。至道種姓
純熟名解行大。四淨心大。初地菩薩得無生
其心清淨名淨心大。五衆具大。謂大福大
智通爲佛道資糧名爲衆具大。六時大。謂
三大阿僧祇劫修行。七果大。謂大菩提果
私案。兩師釋同今疏七義歟。但三四五七其
名雖異其意是同。第三信解者就十地
名云信解行地。故彼解行約迴向
道種姓。故今疏意不地前故解行攝
於初地故無違矣。第四金剛寶藏又初地。故
疏第二云。從初地即入金剛寶藏
乃同初地菩薩文矣。此金剛寶藏即自性淨
心故云性大。又云淨心大。此淨心即菩薩意
樂故云意樂大也。第五妙乘者。福智二嚴
佛菩提之所乘故云依止大。此又爲
故云衆具大。又云質糧大也。但地持瑜
伽等七義皆所攝也枝末也。今疏幷理趣釋
七義根本也能攝也。故大師釋云。能攝大乘
者根本總體不二大乘。所攝大乘者二重三
十二大乘
即是不生而生等者。住心論十云。心續生之
相諸佛大祕密者謂從初羝羊暗心漸次背
暗向明求上之次第云云又疏第二釋八心
畢合今文矣。准此等釋。十心幷十住心
續生云心續生又云大祕密。然不生而生義
理事不二之談全非心續生之義。又眞俗相
融是性宗以上盛談之。何云大祕密乎。又
心續生義局第三句。豈爲九問總説乎。或
云。疏家宗家各據一義矣。又心續生文。含
總別二義故。所謂不生而生義不第三句
菩提心生等故。爲總説。況我今悉開示之
敷演廣可九句。一心應諦聽之勸觀寧局
第三。私案。凡於十住心二意。謂淺略深
祕。又淺略中又有顯密。顯於各各乘
後住心。淺略中密及深祕十心皆心
續生次第也。此十住心續生是不生而生生
而不生續生故。此等義顯乘隔聞故云大祕
也。又性宗以上各於事理即
一義十住心續生義故未祕密矣。
又大師御意不生而生義雖廣今取十心續
生不生而生邊故。或又十心續生一宗大綱
三密要樞故。殊就第三句總説幷勸觀
歟。*故二師無違矣。今不生而生取水波譬
下轉縁起。十住心等續生上轉修行。彼此豈
相順矣。又凡夫二乘云外道。他縁以上皆屬
密爲心續生。若爾何九種住心云
知人乎。答。水波譬隨宜。寶鑰釋極無進
云。水無自性風即波故無違。他縁
乘又依圓不異門故雖不生而生義性相
終別故非理事不二義。覺心以上雖眞俗無
十種心續生。故知凡夫二乘二義倶
闕故疏擧偏論通示也。或又疏約不生而
生義他縁等屬密論約十住心續生
外也。若依開會意。外八心等皆不a
字門故云祕密也。故疏第二云。如最初種
子心生其實即是不生生。以是堅固性
衆生識心自心實際。雖展轉滋長
然亦不阿字門。故云心續生之相諸佛
大祕密取意問。若爾今宗談性相歴然義。可
不生而生義。何。答。今宗事理元各別不
理。而事本生而不生。相本不生而生。理
又爾。經云。生住等諸法常恒如是生
之。問。若爾生常生乃至滅恒滅。恐同外道
常見歟。答。小乘云四相有實。相宗云色心
上假立。性宗以上云一心縁起法。今宗性佛
性然四相故猶異一乘一心縁起四相。何況
外道所計乎。重意云。凡心續生文大論
三意。一者不生而生義。今文是也。九句總
答也。二者十心相續義。如第二卷釋。三者十
住心續生義。如住心論矣。後兩義第三句別
答文也。若爾。何云或後問先答*耶
凡夫二乘兩種外道者。疏第十九云。今此諸
佛之祕一切外道所知。然外道有
。一者世間種種外道。二謂佛法内有諸外
也。以佛法中而未如來*之
祕密猶是邪見。心行理外道故亦名外道
也。此法乃二種外道所知。此佛法中
外道即二乘中人也此文及第二釋。常
外道二乘也。又准雜問答中於内分内内内
。可九種住心歟。或云。九種住心皆云
凡夫又云外道。釋尊自云我是凡夫。又疏
内證名爲外道云云又世間三心云
外道。出世六心云二乘。六心雖異大小二乘
故。又世間三心出世二心云外道。内外外道
故。四箇大乘云二乘。三乘一乘異故。或云。
表製集中以諸顯教聲聞小乘登壇學處
密教菩薩大士灌頂法門。以彼思此。
顯諸乘皆屬今小乘
譬如虚空等者。准前文虚空三義。則經如虚
空文含二意。謂無量顯無邊際義。故同
空無邊際義。如字但被虚空之。釋中加
大字無邊際義也。但不無量義其相
顯故歟。或小分相似文反顯法無量歟。次譬
如下取虚空畢竟淨邊心本寂無相義
也。若依此意如字及無相字之。故知如
虚空三字再讀之。猶如釋論中三平等本文
三讀之。但下合經如虚空文。約初且
上句歟。或又下文虚空譬釋家私加之。
不染已下經文但明法也。若法譬合者從無
始已下二句合譬中本初以來經本來二
也。無有一法等二句合譬中四障不染與
八風不動。無有等六字再讀之可二文
經不染污幷第二句也。餘文可知耳
爲此寂光等者。抄云。寂謂心之實相。本自不
生永寂無相。光者即此心相靈知不昧。又寂
是三昧。光是大惠。行者得除一切蓋障三昧
大惠光明即能普照無量法性故曰
私云。此目近詞故指上本來寂無相
也。故初釋爲勝矣
心佛現前等者。即初地淨菩提心位也。疏第
二云。然行者以何法此門哉。故經次云
所謂空性。空性即是自心等虚空性。上文無
量如虚空乃至正等覺顯現即喩此心
此文。一道無爲云正等覺歟。又第三云。
此中道正觀有爲無爲界極無自性心
生。即是心佛顯現故云正等覺句
釋極無自性云心佛顯現矣今文又眞言行
者法明道云心佛顯現耳。故知正等覺文含
顯密義又具遮表義
然此信力等者。今此信力者白淨信心非
死中信也。即依供養行修行得淨菩提
心也
此中供養有二種等者。智證大師抄云。下文
諸外供養内供之文。其意如何。和
上答曰。觀心之供此内供耳。問。若爾以
法界中養諸佛。凡如此皆外供
之觀。何以之爲内供。若金剛頂宗内外
供八供。今此部中無其義耶。答。彼金剛頂
宗有内外八供。今此部中不其樣者指
内法以爲供養。大旨者觀心供養也。問。觀
心之義例於金剛頂尚通内外。若約深祕
一一皆廣法界之義今不之。尚約
胎藏無内供之者耶。答。今此中言
者。外香華爲外供養。若以運心
此華香内供養。所謂觀心之供養也
經第五云。供養有四種。謂作禮合掌幷及慈
悲等世間與華香手發生華奉諸救世
疏十五云。供養略有四種。一是供
香華等及塗香等乃至飮食。此是世間供養
也。以物獻也。二者合掌謂禮敬也。此是印
也。三慈悲。四運心。謂想香花滿法界運心
已即用合掌印也。幷慈悲三事皆運心也
私云。此中初一云外。世間事供故。後三云
内。出世理供故。下文當廣説者指此等説
歟。又供養法疏下云。供養有三。一者外供
養。謂香華飮食及燃燈莊嚴道場等也。二行
供養謂如説奉行及禮拜持戒者等也。三者
理供養。謂心住法體外攀縁私云。
三中行理爲内歟。又常五供理供事供云
歟。出具縁品等中。私案。供養行修行等
二句答前第七問歟。謂供養行修行如次答
及彼行修行歟。上一偈半答相貎。下長行答
心相續。此文非彼第七何乎。但釋家
指屬則説文分明故。又與前文相違釋
供養行修行得白淨信心即菩提心相
貎故也
或有説言等者。抄云。此下十三行。疏是形
類執禪者。依本智性作無修鏡本自明
拂不瑩。即禪門紙絶無寄宗説。凡聖等
法皆如夢幻都無所有本來空寂。非今始
凡有所作皆是迷妄。石頭牛頭皆示
。今所破者即其人也略抄一行本是禪師。
更入眞言而擧禪門義彼矣。猶如龍樹
外道衆彼宗而破耳。無畏三藏禪要
點示*點開之義。妙樂釋云。暗證之禪師
勝定之手云云
如以四種不生等者。自他共無因四不生也。
鑛中金性譬在纒菩提心。雖復在因等二句。
眞言行者以四不生在纒出纒心體
増減猶如金性在鑛無矣行
人下合若不以等譬。三密方便合利鐵。灰水
等合消融方便也。今此三密行淨菩提心以
前薄地行。前云生死所殖善根是也。具如
先辨。龍樹阿闍梨中道正觀等者中觀論云。
因縁所生法。我説即是空。亦名爲假名。亦
是中道義此文。以從縁起故者因縁生
義即俗諦也。無生義成者即是空義即眞諦
也。若爾何云中道乎。答。彼宗三諦各有
。今取無生義故眞諦中歟。今引意。以
無生中道正觀今宗四不生義而禪門龜
兔無生爲失歟。汝謂等者指前執禪者歟。
又以縁起三密方便。若爾俗諦中又存
歟。所以生而不生故雖四不生觀不生而
生故用三密行。寧同無相無行
又如世人等者。前明禪門無相無行而用
三密行。自下對諸乘漸行自家頓證。故
上引智論云。如治人以種種方便融鑛
然後成金若神通者能使土木之類成
又第二疏取世人仙人巧拙難易之譬
又此意矣。此等文明鏡也。然抄中此文猶對
執禪者云云恐不文意矣。妙性窮極者佛
華法華以初地淨菩提心極果故云
歟。下金寶者依密行得菩提心也。初心
極果雖異得寶是一處。故疏第二云。舟車神
通至到一處但世人無祕密方便等者
二地上大悲方便也。下云若以大悲萬行
也。意云。顯乘人依一心行淨菩提心
此爲極故更無根究竟行證。故云不能
得耳。次淨菩提心下其有眼食等合説。以
悲萬行食之神變加持業住壽
長遠等也。此三句中究竟句也。以今祕密方
便大悲萬行淨菩提心以前三密行矣。
不應已下遮一道極無以淨菩提心
也。世人爲妙性窮極是也。寶鑰釋第八
云。一道無爲之眞理名初法明道。於
顯教是究竟理智法身。望眞言門是則初
取意又釋第九心云。是心是因望前顯教
極果。於後祕心初心問。今此兩節釋解
經何文乎。答。解二句文。前對禪門供養
等義。後對諸乘彼義也。或又上釋供養
行修行句。故云祕密供養行門等下解從是
初發心句。故云不應保初心*爲極果也。初
心言故破初心極果
我名我有者。下云我我所是也。謂我是體用
都無有名。無實故云我名。我有者我所。我
之家所有故云我有
經愚童凡夫者。通三心總句歟。第二第三亦
愚童嬰童故。又疏上文云愚童凡夫小有
能信。非第二等何有此理矣。但證第一心
者約執著我名等別句
以下答心相續義也者。此意八心十心相續
心相續義也。故上所牒之文但至離於斷
也。住心論第一引今文云。善無畏三藏
釋云。從此已下十種住心佛答心相續之義
此意十住心相續云心相續。若爾兼
劫文。與疏意異。何云無畏釋。依之智
證大師云。或人立十住心一代時教。不
疏意。不或云。文點可
種住心中世間三心答心相續故疏論無
矣。又義。疏意非十住心義。故第三劫
終云。此經從淺至深廣明心相。皆爲
菩提心本末因縁。若但依常途法相
諸佛大祕密我今悉開演既云從淺
至深十住心淺深乎。又本末者九種云
末第十云本。若此經文局十心續生何在
三劫終彼文矣。問。三劫初釋云。亦是答
諸心相及心殊異今又云廣明諸心相
全非心相續義中除心續生之相句乎。
況十心三劫心相續次第中問何交六十心
乎。答。已下言通三劫。故三劫正雖心相
兼答諸心相殊異故云亦是歟。中間六
十心雖心續生兼顯所度妄心何失。又
諸心相言亘總別廣明心相者指心相
續句歟。故疏第三住心品結云已説淨菩提
心諸心相竟或亦是答諸心相又心相續
歟。大祕密之稱非心續生何云祕密乎」
智度云世間等者。智論第三十一云無始
空者世間若衆生若法皆無始。今生從
世因縁有。前世復從前世有。如是展轉無
衆生始。法亦如是○如經中説佛語
比丘。衆生無始。無明覆愛所繋往來生
始不可得。破是無始法故名爲無始
空。問曰。無始是實不破。何以故若衆生
及法有始者即墮邊見亦墮無因見。遠
是等過故應衆生及法無始。今以
始空是無始則還墮有始見。答曰。今已
無始空破無始見。又不有始見
經中佛言無明覆愛所繋者。智證大師記云。
和上釋訓云。無明與覆愛已上 今疑若無
明是能覆之物愛此所繋之物歟。和上云。可
然也。若爾無明波禮禮天
之耶。答無常也云云
愚童義如前説者。抄云。上疏云。謂六道凡夫
不知實諦因果乃至堅執不捨故以爲
凡夫者正譯等者。異生正譯凡夫義翻歟。梵
名可尋決矣。寶鑰上云。凡夫作種種業
種種果。身相萬種而生故名異生
如十六知見等者。住心論第一云。大楞伽經
百八部邪見。瑜伽論説十六計。智度論
十六知見今依智論歟。鈔云。謂外道
九十五種大意十六異論。一因
中有果宗。二從縁顯了宗。三去來實有宗。四
計我實有宗。五諸法皆常宗。六諸因宿作
宗。七自在等因宗。八害爲正法宗。九邊無邊
等宗。十不死矯亂宗。十一諸法無因宗。十二
七事斷滅宗。十三因果皆空宗。十四妄計最
勝宗。十五妄計清淨宗。十六妄計吉祥宗略抄
此十六知見異論十六別類外道宗計。猶
乘二十部異計矣。住心論三云。外道有九十
六種大外道九萬三千眷屬外道總爲十六
智證記云。和上云。我我所執總呼十六見
是別別稱也。可我我所執如十六知見等
云云
虚妄分別所由者唯識論等者。虚妄分別是
能*遍計妄心。是非所執我我所矣。又准
文界趣同性我云妄執。則我我所直虚妄分
別歟
如彼偈言等者。此四句偈智論文也。但彼論
第三句無於字。有則字。可疏證本

瑜伽我者等者。智證大師記云。瑜伽我者謂
定者云云此文何由似内道*乎。答。凡此
文者約内教者不心之實法
第七云。若行人不正因縁義而修證諸
以當計著自心以爲内我○若深求
中至賾自然撥除因業。唯我性獨存乃至無
一法入而證空定。最是世間究竟之理
今瑜伽我當此計歟。問。彼第三心引之。
此證第一心。何云同乎。答。此計有二意。若
行因勝果第三心攝。若依
自心内我又第一心攝也。*故疏第二
云。前是不因果之心。今由善根熟
効彼行因勝果。不前計取意
此意也
地等變化等者。智證記云。今疑下結文云
三十事爾乃合地等變化其員不足也。
疏文昧昧訓地等之變化。若依疏及先大師
分爲二。若爾可地等是執五大
眞實之法此一計或言。地爲以下可
變化也。意地等能變化爲萬物之因未詳
云云疏第七云。若行人不正因縁義
證諸禪。必當著自心*以爲内我。彼
世間萬法因心而有則謂神我。設
令不内我必依外我即是自在梵天等
此釋瑜伽我者内我歟
自在天是常等者。三論玄云。有外道云。大自
在天能生萬物。萬物若滅還歸本天。故云
自在。天若嗔四生皆苦。自在若喜則六道咸
樂。然天非物因物非天果。蓋是邪心所畫。
故名邪因邪果
如十二門中等者。十二門論龍樹云。問曰。衆
生從自在天生苦樂亦自在所生。以
樂因故與其苦。答曰。若衆生是自在天子者
自下全同同論疏下云嘉祥云。問曰下第二
救。正通傷慈之難。答曰下第三破救。有
。一者猶提捉前無慈難。父有大慈子不
恩終自與樂。而自在不爾。亦應但供養
下作恩不勉苦難。若言恩故而苦
者。今報恩供養則應樂。不
識論一云。有執有一大自在天體實遍常能
諸法。彼執非理。所以者何。若法自生必
常故。諸非常者必不遍故。諸不遍者非
眞實
又若自作等者。論云全同疏下云。復次下以
果徴因破。衆生之果既由自在。自在之因應
更有所從。反覆
陶師子埏埴等者。陶師子者作土器者也。
埏和名禰耶須。*埴和名波爾。疏第七云。如
埿團輪繩陶師等和合故有瓶生十二門
論同之
次云時與前時等者。智證大師記云。經云。
及時者與前有時其別如何。答。推文意云。
自在天者若流出及時也。爾乃有人。或計
在天是常能生萬物。或計手功一切
。或計時是自在天之所作云云問。若爾
前建立可自在天之心出一切法歟。答。
今結云皆自在天種類也。彼不爾故
大疏指心鈔卷七終

御本記云
  建治四年二月七日於醍醐寺中正院
點畢 金剛佛子頼瑜


大日經疏指心鈔卷第八

  疏卷第二之一
疏云此是那羅延等者。此是那羅延天者指
尊貴體也。外道下釋圍陀論師外道計
尊貴也。點云。尊貴者此是那羅延天
也。外道計云云又下文云。是毘紐天。外道部
此文那羅延天外道也。古點
云。那羅延天外道之計也云云此意此外道計
那羅延天造萬物故云爾歟。抄第三云。此
多説。謂圍陀論師計那羅延天能生
。計梵天能生萬物。提婆云。從那羅延天
臍中大蓮華。蓮華上有梵天祖翁。謂此梵
天爲萬物之祖。從梵天口臂䏶脚四姓
等。又云。那羅延天能生梵王。梵王爲萬物之
。復有安荼論師計本際等。不煩具引
私云。准此釋者。外道有三論師異説。且依
初二説者。輔相者指梵天歟。那羅延是尊
貴故。又寶師釋云。眞諦三藏翻爲人生本。梵
王是衆生之祖父故云人生本又遁麟
記云。言人種神者。那羅翻爲人。延那爲
本。謂人生本。即大梵王是也。外道謂。一切人
皆從梵王生故私云。依此釋者。梵王即
那羅延也。若爾輔相是梵輔歟。頌疏云。爲
輔翼云云理趣釋云。麼度羯羅三兄弟者是梵
王那羅延摩醯首羅之異名也南池僧都口
決云。matokara天三兄弟者brahmanaraya@mi
zana各治三國。梵王天竺那羅延唐
自在天日本取意私云。此釋梵王那羅延其體
別。然與抄意異。此准列次第幷治國大
。梵王勝那羅延劣。寧以梵王輔翼乎。
故知那羅延有多種歟。例如魔醯首羅有
多種也。故疏第一云。那羅延大那羅延云云
又寶師涅槃疏云。天帝釋之力士惠暉疏
云。人種神者先是人。後作神。或父母隨一
是人一是非人也此等説欲天攝歟。或人
趣攝歟。當知那羅延。在欲色二界故。疏中
色界那羅延。餘師釋據欲界那羅延

以能造之主等者。私云。那羅延天云能造
主也。意云。以那羅延天者更無尊貴
之人故那羅延云尊貴爲言又云。能造主
那羅延也。意云。那羅延天外有能造主
更無尊貴之人故那羅延云尊貴
故抄云。更有尊貴者即指那羅延天
尊貴者遍一切地水火風空處者。此意明
那羅延天尊貴遍五大之義也。前明造成
之用今示普遍之徳。是其別也。又義。今地
水火風空即爲尊貴體也。故能破文云彼即
地水火風也。但今釋可爛脱。處字安
切下之。故下文云遍一切處地水火風空。
意云。尊貴者遍一切處之地水火風空也
然二義中前義爲勝。能破文云彼天像身
是那羅延天像故。指彼云彼即地水火風。故
彼天像即遍五大。故云爾也。又密抄擧
中。不五大即尊貴。故又下文可長聲
連讀。豈非一切處地水火風空界相
爲言
以此相入何所不可者。且擬外道反難
云。眞言宗又談六大普遍之義。我於六大
法身像上座而飮食。汝不忿怒耶。答云云
此能破文但破遍義。何不前造義乎。今
造成萬物義同下遍嚴義故。讓彼破歟。或
前自在天破
一切法者自然而有者。嘉祥三論玄中。天竺
九十六種擧要爲四執。一計邪因邪果。二
無因有果。三立有因無果。四辨無因無
。此四中今自然第二無因有果攝也。釋云
無因據其因無。自然明其果有。約義不同
猶是一執清涼演義抄云。疏若以自然爲
因等者斷義也。通其兩勢。初即老子意由
一。道是自然故。以道爲因。是邪因也若
謂萬物自然而生下。出莊子意則萬物自然
使之然。故曰自然。即無因也私云。此
中疏者華嚴疏也。此二中今自然似同莊子
。但今云而有彼云而生。少異歟。又異
者。玄云有果抄云無因故。又彼天竺異執。
此震旦三玄攝也。彼玄中四執外別示三玄
。故抄老子自然道似玄邪因攝耳。又玄
云。有人言。自然有因自然無因萬化不同皆
自然有云云問。自然本有義佛家盛談。故釋
論云。非作非造自然意若爾何遮彼義乎。
答。彼不因縁而立自然義。此不
而明自然。故云。釋論文熏生縁起六意隨
一也。可之。問。若爾自宗云遠離於因縁
又云遠離因果法然具。此等皆同外計乎。
答。此等離九種迷情妄假因縁斷常一異
等邪因邪果故云爾。全非性徳輪圓隨
縁義也。故大師於不二門法爾隨縁義
又四種身各立法爾隨縁之義。又疏第十一
此因因生空云何而有果文云。若於
是縁起法中而言因有果即是遍計所
執。墮於斷常一異。不中道。是故證知。如
是眞言永離因業故即是法界不思議界也
知自宗法爾隨縁義是顯教一乘等法
爾隨縁猶不及。況外道自然乎。故知。外約
遍計分別自然。内約佛知見法爾。又
顯攝相歸性論法爾。密性相宛然明法然。又
顯於縁起法自然。密於性徳法隨縁
也。問。内道因縁爲宗者。蓮華鮮潔棘判利端
何因縁所染削耶。答。外因縁是水土等也。
内因縁又一切衆生共業也。利端鮮潔又衆
生受用依報故。又草木等盛衰有情善惡業
増上果故。又自宗意鮮潔顯色利端形色四
曼攝故六大所生。若爾因縁所生義無異論
者歟
有計身中離心之外等者。唯識論第一云。三
者執。我體常。至細如一極微轉身中
事業又破文云。後亦非理。所以者何。
我量至小如一極微。如何能令大身遍動。若
小而速巡身如旋火輪遍動者。則
所執我非一非常。諸有往來常一
私云。作事業義雖同。旋轉身中義與運動
此身少異。又論云細如極微疏云離心別
是大異也。然計義同故引證矣
若我無常則罪福果報等者。智論疏第四惠影
云。無常者名爲滅失法。若言一向是無常
者則無相感致義。何以性。以因無常故則
滅失。因滅失故不於果。果滅失故不
於因。當知則是無福。若有罪福果報
因不滅故所以得果。以果不無故所以
因。若定是無常者定無罪福因果相感
也。佛法中以罪福果報從因縁。因縁起
故則不一向無常。何以故。凡因縁生法
因縁聚故不其無常。以縁散故不
其常。從縁故不其有。縁起故不
其無。相續故不斷。生滅故不常。不
外道説常則一向是常若言無常則一向滅
同疏第九云。若我無常者本由我便
罪福。若我無常者則我隨身滅。如岸墮
水消散。故作者既無則無作法則無罪福
私云。上文若法是因等者。此我爲作事
業之因故云若法是因。又爲因法必從
生故云及從因生也。又因生法必無常故
皆無常故也。又解云。法者總通我及事
。是因者我也。從因生者事業也。二倶非
故云皆無常也。若我下重破我及事業也。
罪福果報者作事業故前解不皆字後解
無爲。作能作因然後義順文也。挍量等
者大師疏文次第云。挍量未明私記云。是
中觀等明外道所計義與佛法差別
文處云云若爾唯識等又破外道等。彼又
然歟
智度云。有者論第十二文全同。如
下出之。唯識論第一云。二者執我。其體雖
常而量不定。隨身大小卷舒又能
破文云。初且非理。所以者何。執我常遍量
虚空。應身受苦樂等。又常遍故應
動轉。如何隨身能造諸業
如論中破等者。或本如中論云云十二門論
云。復次若自在者何以故不盡作樂。盡作
苦人。苦者樂者當知從憎愛生。故不自在
十二門論或本盡作苦人一句無之。此本
理歟。智論疏第四惠影云。爾執我云神作
自在是於作著。破云。神若自在自作者應
自在作樂。何故作苦。以樂於樂反得
故當知不自在自作。非作者故○又神
若自在者不惡墮。亦不
種種不如意事怨憎聚會恩愛別離等事。何
以故。自在故。若有此等事者當知不自在
也。我是自在相。若不自在知無也
此釋盡作苦人之論文頗可無用矣。又今
論所引是十二門文也。如論中本爲勝矣。三
論玄云。問云。何名爲邪因邪果。答。有外道
大自在天。能生萬物。萬物若滅還歸
。故云自在。天若瞋四生皆苦。自在若喜則
六道咸樂。然天非物因物非天果。蓋是邪
心所畫。故名邪因邪果。難曰。夫善招樂報
惡感苦果。蓋是交謝之宅報應之場。以
義理故生斯謬。又夫人類生人物類生
物。人類生人則人還似人物類生物物還
物。蓋是相生之道也。而謂一天之因産
萬類之報。豈不謬哉今破同初難歟。又
智論十二云。若神常者且應苦樂。何
以故。苦來則憂樂至則喜。若爲憂喜所變
則非常也此破神常自在
四大草木等皆有壽命者。草木等有壽命
宗盛談。故大日經説有情及非情阿字第一
。宗家又判金剛内外壽。然與外計異。彼
六大普遍故識大遍非情。故云壽命等
也。此或約續生或約卷合故其意異也。合
昏木者
補特伽羅者。賛玄疏第一云。補特伽羅即數
取趣。正當人義。謂頻造業往諸趣
若有從今世趣於後世等者。倶舍頌疏九云。
謂外道執於臨命終時能捨此蘊。於受生
能續餘蘊。若無我誰能續蘊。故有
勝論外
道義也
又云。蘊刹那滅。不此轉
趣餘世○故雖無我但由惑業因故
諸蘊相續等論主述有
部意也
倶舍以
。今疏以有部義外計。彼此意異。彼立
有部故。此破有部故。何者外道云我相
而未惑業相續。故爲能所破。然今
疏意有部雖惑業相續若約諸法體
恒有猶同神我常義故今遮也。問。藥師經
云。若彼自身臥在本處焔魔使引其神
于焔魔法王之前又仁王經云。識神
形假乘四蛇此等經説許識神從
此世趣餘世之義耶。答。晴邁疏云。言
琰魔使引其神識王前者。若其患人
決定令死則受鬼身。容可琰魔王別遣
使而引取之。如其未決定死則未
。何有鬼身生人之識。不別人之
識在別鬼身中。若不鬼使身中。識心既
孤遊。云何可引得琰魔王前。當知此
是藥師如來及經之威力令彼患人第六意
識見分之上起此三種行解相分。一爲琰魔
二爲王使三爲已身。爲自識神所依。隨
使而行至琰魔王前。其實神識未曾離身。
若是本識隨所捨處則成死屍。不
身。若是六七等識依本識故而得現起。若
本識種子故無生。是故八識倶
身孤行之理。此蓋如人夢中見師僧
或復父母遣使來喚。夢現見已身隨使而行
師僧或父母前。當知師僧或父母使人已
身皆是第六意識見分上現此三種相分。似
去來實無去來○此亦如是藥師如來
及經威力令彼患人見此相。似往來
實無往來文。善珠疏
同之
私云。斯乃於第六識獨
影境此説。寧同外道神我乎。又心依
身而住故云假乘四大也。識神者衆生心識
也。非外道神我也。又藥師經云。彼識得還
者。有爲生滅心既滅。得還。未來識相續非
永滅還。非外道神我常也。祕經去識
還來可知之。又大疏第五云。阿闍梨言。
少時嘗因重病因絶神識詣冥司
又准前矣。當知。藥師經幷同疏等意於
有身焔王裁斷也。探玄記第六又於
有身斷罪云云十王經十輪經等意以中有
炎王廳故則於其身斷罪。成實論
中陰品説亦然矣。問。若有從今世乃至識神
爲常文者屬能破文乎。如何。答。重是述
計我義也。識神若常下能破文也。又義。若有
已下皆能破文也。今文牒破也。謂既云數取
。自今世後世則識神爲常牒破也。或
又若有乃至爲常爲牒識神下破也。識神爲
常者爲言或又展轉次第牒破也。意云。若有
三世流轉義神爲常。若常則何有死生乎。
若有死生神常。若無常則無我也爲言
若有言。非上義。又云但隨事異名耳
是計我結釋也。例如下知者見者云皆是我
計隨事異名也
犢子道人及説一切有者等者。有部云。三世
實有法體恒有云云犢子又立五法藏。謂三
世無爲不可説藏也。既云。此兩部計有三世
。犢子又五中以三世法今我而非
不可説藏歟。此三世有法義同今世趣
後世識神常計故。但同者相似義歟。識神是
人我也。是法執故。或以大乘意小乘法我屬
人我歟。失佛法三種法印者抄云。義林第一
云。諸行無常涅槃寂靜諸法無我。若加有漏
皆苦四法印。今謂。彼宗計。神我三世法
常。則失如來諸行無常諸法無我等法印
意云。計三世實有我故非諸法無我
又三世法體恒有故非諸行無常。又既帶
故非涅槃寂靜爲言知以一三世有法
三法印之因也。問。薩婆多等既立
三法印。何云彼印耶。答。約用無常
諸行無常其體恒有故失彼印也。故光
云。此宗諸法體皆本有。四相於法但望用説
又遮外道等我故雖諸法無我。犢子
非即非離我。又兩部倶有三世實有法我
故非諸法無我。又有部意。斷煩惱得故其
煩惱此身不故雖二炎寂靜。但是
偏眞理未究竟涅槃。故失涅槃寂靜也。然
外道等無想等計眞涅槃故。分得彼印
也。中觀論第二云。若人説我相。如犢子部
衆説。不色即是我色是我
我在第五不可説藏中。如薩*婆多部衆。諸
法各各相是善是不善是無記有漏無漏有爲
無爲等別異。如是等人不諸法寂滅相
佛語種種戲論
西方諸菩薩等者。此正擧兩部能破也。外道
我先既破故亦通無失。唯識等論中作種種
小乘外道等故。中觀等論又爾也。故
知龍樹天親護法清辨等云西方諸菩薩歟」
此識遍一切處等者。問。識大普遍眞宗實談。
故大日經云。我即同心位一切處自在普遍
於種種有情及非情所以識大遍五大。故
經軌中顯五大形色識大形色。即此
意矣。若爾何云外計乎。答。眞宗意於性徳
海本有六大普遍無礙之義。此乃佛智所
照也。而今識大普遍義遍計所執前於無常
識大常遍之義。故彼此大異
而今要由根塵和合等者。意云。要由根塵縁
合而識生時見聞覺知故。汝遍常識神獨不
見聞覺知故。汝識神成無用爲言
又若識神遍五道中等者。智論十二云。若我
常者不應死不生。何以故汝等法神常
一切遍滿。五道中云何有死生。死名此處
生名彼處出。以是故不神常
不同佛法第八識義也者。問。佛家又談頼耶
執持含藏之義。依之疏下釋云。阿頼耶義云
含藏。正翻爲云云唯識論云。能藏所藏執
藏義故祕宗專成圓明淨識卷舒觀。此乃
攝舒義乎。答。言雖同意是異。外帶
内不爾。故或佛家有爲心云頼耶又佛性眞
心云頼耶。外以神我頼耶。故智證大師
抄云。執持含藏彼此同旨但計神我故爲
且約權實二宗不同者。若依相宗
則於業種生第八識因相果相等
所藏等義。皆是待因縁而成立矣。今未
因縁種現等而計執持含藏義也。若依
宗則眞如合無明頼耶。此識有二種義
能攝諸法又能生諸法。能所雖異其體全
一也。而今能所定別故云不同等歟。又自家
心月輪等卷舒觀是既破人法上執而開
知見觀也。而今外道攝舒義遍計分別情實
見故不相同
然世尊密意説等者。出佛法第八識義也。故
密嚴經第三云。佛説如來藏以爲阿頼耶
惡惠不藏即頼耶識○如來清淨藏世
間阿頼耶如金與指環展轉無差別
初學大乘人於自心實相如來藏頼耶
別執著亦同外道見爲言相宗釋云。若執
唯識眞實有者如外境亦是法執
又此意矣五教章下云。如解深密經云。若菩
薩於内於外不藏住熏習
阿頼耶阿頼耶○如來齊
一切心意識祕密善巧○解云。既齊此不
見等處心意之善巧故。是故所立頼
耶生滅等相皆是密意。不言而取故會
眞也此深密經意密眞理一分生滅
頼耶也。准又今佛隱密圓明淨識自
心實相頼耶而説眞如隨縁如來藏頼耶
密意説歟。且於然字有然前起後義。然
前意釋成前佛法中第八識是眞如隨縁藏
也。起後意前佛法中第八識者相宗業種
生頼耶也。此性宗二分不二頼耶。故五教章
云。又如達麼經頌攝論等云。此界等者。界
謂因義即種子識。如是等寶性論約終教
釋云。此性者謂如來藏性私云。阿毘達麼
經頌攝論唯識等云無始時來界。寶性論云
無始世來性。故作此釋
不觀自心實相等者。疏第一云。今眞言行者
初發心時直觀自心實相知本不生
故。即時人法戲論淨若虚空今反此故同
我見
復有計能見者等者。抄云。謂有外道計能見
而爲眞我。是一是常。復有外道而於
事異名皆生我計
智度云。目覩色等者。智論三十五云。問曰。
我乃至知者見者是一事各各異
答曰。皆是一我。但以事爲異於五衆中
我我所心起故名爲我。五衆和合中生故名
衆生。命根成就故名爲壽者○目覩
名爲見者。五識知名爲知者。復次用眼見
色以五邪見觀五衆世間出世間正見
諸法是名見者○餘四根所知及意識所
知通名爲知者○但憶想分別強爲其名
私案。五識知名爲知者。私記云。眼等五識
色聲等五境知者云云智論復次
釋餘四根及意識釋者。除眼識餘五云
歟。又隨事異名者依智度文。外道所計我
知者見者等不同故云隨事異名也。然抄云
而於六根隨事異名。恐違智論文
難者云汝言等者。鈔云。今難云。汝言能見是
與彼能聞等五爲是我不。設爾何失。二
倶有過。若言餘五各是我則有六。乖是一
。汝執見者是一我故。此見不聞覺知
故。既此六根互不相知。是故汝執一見
我。不六也。若言餘五同是一我者我
則雖一乖六根故。以眼見耳聞各別用故。
既此六根互不相知。是故六根不
也。若言我者。是亦同疑。亦徴例云。餘
五根等既是非我。其能見我應亦非我。爲
立量云。汝言能見是非我。六根之中隨一攝
故。如五根等反難可略抄或云。一不可作
六者一眼不見聞嗅嘗觸知六用
也。六不可作一者六根各不一見功
云也云云私云。能聞能觸知者擧餘五根
作能也。前計中云見聞覺知。是又六根能。
故筆削記釋起信論見聞覺知云。聞謂耳鼻。
覺謂舌身。知即是意。攝六略盡准今又
觸者舌身歟。智論文知者見者皆云是一我
故知者破又可之歟。又破見者知者隨
破歟。或並破歟
或有説言等者。此出所執計也。問。既云
執者何偏云所執計乎。答。非前能執云我。
但是識心。更成所執我義也。若不爾者
一人計二我乎。違常一義故。又前知者見
者復内知外知各二人計也。今能執所執豈
二人所計
然内外身受心法者。智證大師釋云。四念處
者但約内觀。何言外耶。和上云。自身他身
内外又准前云内外十二處者身與
法通内外。身中五根是内也法中無表外。法
境攝故餘皆内也
是中所執能執等者。依他相見非遍計能取
所取也。意身受心法中能縁所縁猶縁生無
性故不可得。何況有遍計能執所執
爲言或又於此計二説中所執能執者指
第二説也。彼心爲能執境爲所執故。何況
有我者非初説也。謂計心別有能執我
故。若依初義中字讀乃點。依後義
矣。或本能執下又有執一字。依此本
違。意云。執所執能執之執猶不可得。何況
能執所執我耶爲言且准此疏釋經文所執
是未必別人計歟。不或有説言而直釋
所執故但第二計一執歟。大師釋云。能所二
此分爲能所兩計。若爾今此計中有
歟。能執二計異故。猶如顯生二聲
有計内知爲我等者。私記云。彼内知之我是
第七識之縁第八識自内我執也。但
今此外道執内識而彼爲自我義也。此外
知我是其以第六識之縁六塵境而於自心
我執云云
社怛梵者未翻對
若摩奴闍梨者。抄云。問。有唐三藏既成譯誤
何故爾時摩奴闍不人執。摩納婆不
勝我還置意生儒童。有何異耶。答。爲
古譯之。其間是非從疏取捨耳
本經云意生儒童故作此釋耳。唐三藏者
唐代玄奘三藏也。私記云此義翻名有唯識
樞要上卷中
未那是意等者。或云。問。未那未奴二音同是
舌内五音字也。其義不之。例如薄曰
羅縛曰哩縛曰路同舌内五音轉聲。故同翻
金剛。爾何。答。高祖判文有深意。未學輒難
辨。但或依體文同翻或就轉聲
。又雖金剛名同其義是別。謂vajra是男聲
即智。vajri女聲即理也云云
是毘紐天外道等者。疏第十云。毘紐天有
多別名。即是那羅延天別名也又第五云。
微瑟紐舊譯謂之毘紐。此是那羅延天也
此釋。前所擧計那羅延天而爲尊貴
外道部類歟。又疏第十七云。韋紐天自在天
別名。正云毘瑟紐此文。又前所列自
在天外道部類歟。若爾何人生云自在天部
。今勝我云毘紐天部類乎。又雖同天
別名歟。若爾何正列時自在天那羅延天
別類矣。然人生義似自在天計勝我似
尊貴歟。或又自在那羅延天雖同天
計異二計歟。或雖別天毘紐梵號通
歟。又胎藏外部毘紐天那羅延天自在天
各別三天列之。又疏第四云。復有事自
在毘紐那延日月尊等種種世天此文又
三天別體也。毘紐天智論翻遍悶百論云
勝遍也。弘決第十云。毘紐天亦韋紐天亦韋
揉天此翻遍勝亦遍悶亦遍淨。阿含云。是色
天。倶舍云。是第三禪頂。淨影云。處在欲界
之極
智度亦云有計神等者。智論第十二云。問曰。
人云何言色是我相。答曰。有人言。神在
微細如芥子清淨名爲淨色身。更有人
言。如麥。有言。如豆。有言。半寸。有言。一寸。
初受身時最在前受。譬如象骨。及其成
象已莊。又有言。大小隨人身。死壞時此
亦前出。如此事皆不爾也。何以故。一切色
四大所造。因縁生故無常。若神是色。色無常。
神亦無常云云私云。此中大小隨人身
計前人量計引證。今疏文不能破者同
前人量能破故不之歟。但智論能破
異。彼云隨身大小即是無常故。又自下皆不
能破文。准前破
儒童梵云摩拏婆者。三論宗賢聖義記第二
云。摩納縛迦者此云儒童。意我猶如少兒
其性不定有時高有時下於劣已高傲慢於
勝已生卑下言也云云又智論惠影疏第二
儒童云。西國云摩那斯亦云摩納。故大
本經乃云摩納汝作佛者。此即言儒童
也。摩納者梵下之辭耳此釋名菩薩
我名梵漢詞之。此等皆以摩納
儒童。何爲誤乎。彼等皆同唐三藏等翻
今正翻
注此二名是菩提闍梨解者。二名者人生勝
我也。菩提闍梨者金剛智歟。不動使者法金
剛菩提奉詔譯云云又不空義*譯云。金剛菩
提三藏阿闍梨云云。此*譯是不空記金剛智
口説也。菩提智義也。今略金剛二字
提闍梨也。就中金剛智是善無畏同門也。而
互爲師資無畏不彼義乎。況彼門弟一
行尤可彼也
若聲顯者計聲體本有等者。疏文次第云。聲
顯與聲生全別文生顯異者聲本生亦體
本有。不本有而云本生。故異顯歟例
清淨始又雖本有理常今初故云始覺
而異本覺也。或本生非本有義元由義也。
聲生元是待縁生之也爲言若不爾者違
已常住之釋故。唯識論第一云。有執一切聲
皆是常待縁顯發方有詮表疏云。待縁顯
者聲顯也。待縁發者聲生也。發是生義。聲皆
是常。然有時聞及不聞者待縁詮故。方乃
顯發又論能破文云。餘聲亦應常聲體
瓶衣等衆縁疏云。又前破明論
聲計。今破彼聲外之常聲。故云餘聲○然
彼所計聲性與聲別。聲性即是所發音響聲
之體故。今總言非常聲體○聲及聲性合名
聲體○因云待衆縁者。若言待縁顯即聲顯
成自生倶不成。若言待縁生即自性成顯
成。爲二宗自無過。故但總言
衆縁故。若言待衆縁生顯故。文繁無用
疏如餘處廣釋者。指此唯識等
略擧三十事者。暹僧都云。於最初總我執
次次二十七種及三類此三十事歟云云
此釋未詳。住心論云。時大相應二建立自在
流出計尊貴自然内我執人量遍嚴壽者
數取趣識藏知者及見者能所二執内外知怛
梵人勝計常定顯生二聲與非聲是三
十大外道各各迷眞如輪轉此釋。於
經中聲論生顯故成三十也。但時擧一。
是經文別説故一言含二時歟。問。若開
。五大又開可三十。況五大經中既置
等言。尤可開也。答。彼所計同故。此生顯異
故。問。若約計異則能執可二種。若約
則怛梵不別立。何。答。能執是識心所
執境界者擧所執計歟。若不爾者無所執
別計故。或又疏意能執分二計所執不
別計歟。所執無標句故。若爾疏與論互顯
歟。又怛梵雖計同部黨別故。五大同計而同
部類故。問。若爾。今經開題何云二十九邪
乎。答。此依經但云聲未生顯故。或又
二十九三十三經文等字等
取四大也
也。然約滿數
也。若過若減皆存大數
如人坐得四禪等者。此是三十事外擧一兩
而示類無邊也。其中坐得四禪者六十二見
中計後際中五現涅槃見也。唯識疏第六
一見現在受若人若天五欲樂便謂涅槃
二厭五欲現住初定以爲涅槃。引在身中
名爲得樂。見他現在住定亦爾。下皆准知。
三厭欲尋伺故現住第二定以爲涅槃。四
諸欲尋伺喜故現住第三定以爲涅槃
五厭諸欲乃至入出息第四定以爲
○然於無色涅槃者以樂怡悦輕
微不色界此釋。今疏中五現涅
槃中但取四禪。四禪中唯擧自歟。云如人
坐得四禪即計此法等之故。眞實常理者涅
槃義也。坐得四禪者得定是端坐專注一境
故。起信論云。端坐正意又疏下釋云。常
端坐
或生是念我是得禪者者。起信論云。以
間諸禪三昧多起味著於我見屬三
外道共。若離善知識所護則起外道
此類歟。我是得禪者起味著
我見之意也。問。准唯識等説。五現涅槃
是邪見攝也。若依唯識論等五見展轉必不
相應一心中有多惠故之道理。不
我分相應之義。若依剋性義。是邪見攝而非
身見。何云我分*耶。答。我分相應者經文。如
是我分分別相應云云是我見邪見等與
虚妄分別識相應也爲言身見邪見等
相應歟。但云我分者前三十事等多分我見
故云爾也。或云。執常理邪見剋性故非
相應故非我。是法我見攝故云我分也。謂
今迷法執故法執所攝。法執又得法我見之
故云我分爲言問。外道凡夫何異*耶。
答。筆削記六云。三乘人及凡夫外道皆修
。然凡夫多味著外道帶異計。所修雖同修
定有異故。得果各別也
各各自謂有大師薄伽梵者。下云梵王猶如
是也
如劫初時獨有一天等者。頌疏第八云。問。何
故梵王梵衆起一因同想。答謂。大梵王於
劫初時獨一而住更無侍衞。遂發願言。云
何當令諸餘有情生我同分。時極光淨天見
已悲愍。從彼處沒生爲梵衆。王纔發願見
天生。故大梵王起是想。我表能生
也。彼諸梵衆初見大梵威徳特尊又憶念知
先因梵王發誓願故我來生。是故梵衆
是念。我等皆是大梵王生今疏意同
之。問。倶舍等意。同想一因計是非因計因戒
禁取也。今何云初有我者耶。答。光十九釋
外道計梵王等爲世間因云。計我常已方
我常世因執。因執謂戒禁取准知今
又可爾歟。但此同初禪。彼在下地。縁上地
故可異歟。可尋決矣。今疏文似初有我
者是梵王等僻見謂是梵天王能造世間等異
見外道計
希求順理解脱者。大經要義二云。問。異生羝
羊心者不曾求出要。何引希求順理解脱之
而爲證耶。答。疏云○引今文故知以
解脱已上違理心正爲此心之教證也。
然引順理文者如上已云明順理八心及淨
心生起之由漸也。此心無間生種子云云
此釋以順理順世八心歟。私案。今順理
解脱者羝羊心攝。何者。上擧三十事畢指
彼類如是等我分乃至希求順理解脱。此乃
違理心之行相也。況出三十事類無量
時。擧四禪而爲涅槃之人。以彼涅槃
解脱。又云疏云常
理是也
此豈因果之理乎。今
彼行解脱故云也。故疏云今順彼行
希求解脱故云然也即此意也。下順世因果
順理。是順即世間八心也彼此水火何
一同矣。故寶鑰以此文第一心矣。又義。
順理者瑜祇也。故釋云。順理梵音瑜祇
瑜祇順因果道理之行也。下云最初順理
之心。不此經何文乎。但順彼行者等者古
昔人坐得四禪是順理行。而誤計此爲
即解脱義也。今順古昔誤順理而爲
之行求解脱爲言若不爾者希求二
字可順理下。故知。雖順瑜伽
還是違理心故云已上違理之心也。大師
又住心論中第一心不此文。可
愚童凡夫類猶如羝羊者。問此二句違理心。
故住心論寶鑰皆證第一心。何今次明順理
下擧此文乎。答。爲淨心生起之由故有
也。故寶鑰住心論又第二住心引之。但寶
鑰擧初句心論二句倶有耳。問。順理者唯
順世八心乎。答。破壞内外因果違理
。應知順内外因果順理也。若但歸
世善内因果者可世間歟若内
因果廣兼違世等世出世之理義也。問。
若爾違世與出世同歟。答。彼又有寛狹。違
世小乘也。故疏第三云。得違順八心
寂然界出世廣通大乘一乘等也。寶鑰
云。已上三心皆是世間心。唯蘊已後名
世心取意
羝羊是畜生中等者。周易第四云。羯羊觸
其角玉篇云。羝丁奚反。雄羊也云云
雌羊歟
後時欻然自有念生者。寶鑰上云。本覺内薫
佛光外射欻爾節食數數檀那此文
然念是依内本覺熏力外起始覺智用
念生也。佛光外射者始覺用也
節食持齊者。不思議疏上云。節量食者節
小食節量食。有人雖一食法意飽
噉腹滿睡眠。妨道法故須節量。又多食
長煩惱又増長睡眠身不安故須
。節量至幾許已所堪。三分留一施
鳥獸餘便自食。能少益善取意今節食者此
節量食也。又云一揣食也。但今節食持齊
者。准智論一日不食云節食持齊故。不
如來所制過中不食持齊也。故云然猶未是
佛法中八關戒也云云
佛法中八關戒者。毘尼討要第三名八戒齊
或名八關齊。前八是開。閉八惡諸過
不非時食者是齊也。禁止六情六塵
齊斷諸惡具修衆善故名齊也。又齊戒體
一名別。若尋名定義義容少別。齊者過中不
食爲名。戒者防非止惡爲義。薩婆多云。八
箇是戒第九是齊。齊戒合數故有九也。依
舍論九爲問。八戒其體何。答。大乘
義章八戒齊義云。八戒齊者所謂不殺不盜不
婬不妄語不飮酒不歌舞唱伎不著香薫衣不
上高廣床不過中食是其名也。此等防禁故
名爲戒。潔清曰齊。○若依毘曇。不著薫衣
不上高床此二同是廣嚴處起合之爲一。
故説爲八。若依成實及智論。前八是戒。後
一是齊。齊戒合説。是故名爲八戒齊
篆隷萬象名義云。齊側皆反。洗心曰齊。防
患曰戒。敬也莊也問。准討要釋者關
是戒義也。故云八關齊。宜然。今何云八關
耶。答。齊戒體一義故齊云戒歟。故疏下
云。八齊法又關擧用戒示體。體用竝擧

於六齊日者。太賢釋云。六齊日者黒白各三。
謂第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
三十日。鬼神得勢傷人。爲害故須
黒月白月各取三箇日因縁智論第十
三引天地本起經委釋。檢可見。又抄中出
矣親威者玉篇云
智度中上代五通仙人等者。智論第十三云。
問曰。何以故六齊日受八戒福徳。答曰。
是日惡鬼遂人欲人命。疾病凶衰令
不吉。是故劫初聖人教持齊善作福以
凶衰。是時齊法不八戒。直以一日不
齊。後佛出世教語之言。汝當一日一
夜加諸佛持八戒中不食。是功徳將
涅槃此釋。前持齊又六齊日可
歟。但今引者因經文六齊故也。或又前
持齊忽然所作。不知識故未必六齊歟。
又戒序云。凡夫一向惡心遇善知議教誘
故起愚童持齊心仙人所勸又可
歟。問。前云持齊今云斷食何同乎。答。正文
直以一日不食外持齊一日不食云
齊。故又云斷食也。故不内過中不食齊
矣。又淨影釋云。以不殺等防惡禁罪
齊法。助齊法中差別不同。故名齊支。非
食法。故不名爲齊。不中食是斷食法。故
名爲此釋。内持齊又云斷食歟。或
云。律藏中無斷食法云云直言家有斷食法
不動立印儀軌云。菜食作念誦斷食一晝夜
既以一晝夜不食斷食故。問。五通仙
人者外道歟。答。所勸持齊既外八心攝也。能
化人可外人歟。智論中簡斷食持齊
法不過中食齊。今疏云未是佛法八關戒。故
但智論云劫初聖人者雖外道外人所
聖人歟。猶如孔子等云聖人矣。又樸
楊釋云。増劫末齊得五通道云。或處云。成
劫末鳩留外道出世云云
而與六親者。抄云。六親者一父之親内族也。
二母之親外族也。三身之親兄弟等也。四妻
之親妻眷屬也。五男之親男兄弟也。六男妻
之親。是他内外族也。又善戒經抄云。兄弟姊
妹妻子也太賢釋云。言六親者父母伯叔
兄弟爲獲孝義之譽者於六親
則得孝養仁義之名譽
復以此施等者。此施者施物歟。非親識是所
施境界故。或不爾。施物未顯。何指此施。故
知能施心也。此目近詞故謂指前芽位施心
此施也。故疏釋云。無貪惠捨之心付中
第二云。復以此爲因指種子。此豈不
乎。前但施六親故施心似偏頗。今不
親疎故云平等施心也。非親識者疏人
也。然復非親歟。若不爾者何云平等施
矣。由數習等者已上釋經初句自下釋
經後句也。初中守齊善法者指種子心也。
修習無貪惠捨之心者第二心也。後中由數
習者數數修習義。由第二心而起今善心
之義也。即平等施心是也。疱者玉篇云
籍此爲因者。習行惠捨云此。期則指第三
平等施心也。故云已能等也。甄擇所施之
境是今心也。已上釋經初句如是下釋經之
後句
謂惠性漸開等者。惠性漸開是指第四心也。
復甄別等顯今施心也。甄別者簡擇義智惠
功能也。見其下釋經歡喜已下文也。歡喜義
自他伎人他歡喜故利他益也。施
尊宿是自利歡喜歟。故云歡喜而施等。又爲
他歡喜故施之歟。若不爾何下云亦令
我施時等乎。此乃自歡喜故。又大師釋云。
高徳而尊重具伎樂而供養此釋以
伎樂人施物。文點云授與伎樂人
尊宿也。然不疏釋歟。耆舊者耆年長
老久已通達人也。舊是久義也
施與尊行之人者。釋經而供養之句也。尊
行之人者指前尊宿耆舊人歟。今起親愛
異矣。第二釋云得聞法利。又尊宿人
學行高尚世所師範爾也。凡經文
親愛心二意。初釋未狎近重徳行
而起親愛也。後釋狎習親附而供養故云

謂能出離欲等者。此文釋上尊行人勝徳也。
尊行人者上代五通仙等也。或釋云。増劫末
齊得五通道外道用六行智故云出離
欲等也。或又尊行人少欲離大欲故云
也。或釋能施心品也。謂離欲等
也。故論初釋云。少欲之想始生
望初種子等者。若約續生次第。今果雖
第五而轉生。種果相對故望第一種子
成果也。如上六心。是初一持齊後五施福。
人趣業引滿隨宜歟。何者論證人乘是專
因業也。彼供養舍利福既感天上果
此持齊布施行盍人引業。心離慳貪命終
生天之釋分明者歟。問。若爾。寶鑰中釋
四品五戒四州業因畢云此能
又淨影義章云。釋言。善趣必由戒得
此等釋唯以戒非人引業乎。答。齊施
戒行相望時戒行勝故云爾。施福非引業
歟。若不爾者一興供養千變生天之明文
云何消之。故知戒行施福隨宜可引滿
歟。或又佛世以前施等爲引業。施心強勝
故。佛世以後五濁轉増故施心劣弱以戒行
爲引業故。問。此六心又可生天因乎。
答。住心論等中以六心入乘四心
天乘。故知約正就勝爲人乘業因也。故戒
序云。愚童持齊人乘之法雖漸信因果
行五常五戒等猶是人中之因不生天之
若又依兼及劣義天上因也。故下
齊施果云。現世安樂命終生又云。
人天乘齊施善法又住心論釋
天十地猶此初開六心文。若此六心但
人。何云人天十地十心云
十地也
若云
故六四合云十地者何唯引六心文乎。
故知今六心顯人天也。又論引經云。五
戒資身人天受問。若爾護戒生天四心
人乎。答。兼正准前可知。故住心論云。
十善業道是人天因問。六心五戒爲人天
兼正者如十惡業爲五種因歟。何。
答。若約滿果然。若依引果正感人果
後兼不天果歟。四州人猶上中下等
五戒別。況天乎。今兼正者雖別戒多分引
人故云正也。故性相釋云。善惡二業非
齊等問。五常五戒釋行同益別。又通法釋
五常令一生檢束五戒通多世防修云云
今云六心五常等感人中果乎。答五戒等受
持求後世故。五常等行非後世意樂
故。判行同益別也。然五常等又善故自引
中等果歟。故下釋云。如最初種子心。在
生心終不敗亡。未自心實際中間更無
住處取意此意猶遠成佛菩提因。況人果乎。
或云。現世安樂名稱等邊云人中因歟。問。
今此六心具五常耶。不爾歟。答。或云。八心
是續生爲宗。然行齊施五常自備歟。故云
孝義之譽。又云仁義慚愧等
經彼護戒生天等者。問。今此護戒生天通
歟。答。顯文雖外密意兼内歟。故疏
文正釋外八心兼解内八心故或但
是外也。問。若爾疏中明違世八心等。論中
護戒生天出三類鑰中擧
四類
聲聞菩薩等十心
今文攝耶。答。違世十心疏自釋云。准例前
又大師釋因便擧之。應知若外若内
順世因果今經文及意攝耳。或今文持齊護
戒等皆明佛世以前行故唯是外也。問。佛世
以前誰人説耶。答。或云。劫初時梵王來下人
四韋陀典。此乃外道所歸法寶故。三學
同韋陀典所詮歟。問。以四論名所詮
三學義。如何。答。私云。諸説未必一同
前引。又安然云。後面所説阿闥婆陀辨聲明
此等説不同故所詮義未決。況壽經。疏
平吠陀禮儀云云五常等歟。就中疏釋彼所
云。以能開示出欲之行疏第十八釋
四韋陀典宗云。尋究經宗但生梵天而無
出世之道兩處釋彼典詮護戒生天之
論歟。又大師釋云。諸外道等立
寶三學名之。又義。大經要義云。既
護戒。護戒品行何捨三歸。三歸爲戒體
大小共許故。於此中三歸者梵王如佛圍陀
經論師如僧。歸此三寶生天因
此意歸外三寶護戒爲言此義又順
疏矣。又義。疏第十七云聲聞縁覺亦有十善
。亦爲世嫌性善故持之。一切外道
世天亦有十善戒倶舍論十二云。一切輪
王皆無傷害○勸他令十善業道
心論二云。勸導令十善業道故輪王死定
此等釋。今護戒者佛世以前。
故指此等十善護戒生天歟。又義章五
戒義云。成實法中外道亦得。阿含經中宣
説外道得受八戒。當知五戒亦應得受。涅
槃經説供養外道持戒之者無量報。明
得受今護戒可通五戒八戒等
歟。然今疏依智度佛世以前不八戒等
故應知護戒但可十善也。涅槃經外道持戒
者十善戒歟。阿含經別時意趣説歟。或又大
師釋中輪王受齊戒云云又薩遮尼揵子經。
劫初第二時中善根熟故受持五戒八戒
明知佛世以前有八戒之義歟。若爾
今生天可欲天。彼散善故。又或經云。孝
養父母報在梵天設雖散善何不
上天因乎。又論引今文畢釋云。護戒生天
亦有三種。○今明異生天有二十八種。大
分爲三。一欲界二色界三無色界或云。此
五戒生天者三界諸天總句也。戒有別解脱
。是欲界散善也。又有具戒是色界四
禪定善也。倶舍等意無色界雖無表色
乘意三界善趣生皆可戒善也。仍今後四
心續生次第先發護戒心是第七。其上求
畏依是第八。次住其殊勝其行是第九。
次其業決定第十也。故通三界有後四心
云云私云。受用無畏散善。殊勝決定定善
歟。證空三味是決定心故
受用種子者。或云。此經文依兩釋文點二
樣也。依初釋用於種子讀也。謂種之
果實云種子。子是果實義也。故云種果成已
受用其實故也。又依後釋受用則種子也
訓也。謂受用果心爲無畏種子
故。受用即種子。持業釋也
又云從一種子等者。有二意。一云通經二句
又釋也。所謂初釋命終生天云受用種子
也。後釋爲後心種子之義云受用種子也。
一云由護戒故而得生天者釋經護戒生天
唯於受用種子等一句二譬釋爲
兩釋
今此受用果心等者。合前譬者。譬兼明
合説但合正用。何者從一種子而成
千果實者前六心中擧種子成果今心起
也。是一一果實復生若干等者今受用種
子義也一一果實者指前成果也。復生若干
是今種子即護戒心也。今此受用果心者此
也。展轉滋育者無畏心等也。故云復成後心
種子等也。或又從一種子即受用種子也。百
千果實是第八無畏也。是一一下第八心中
殊勝決定義也
經以此心生死流轉等者。住心抄云。護戒生
天之後流轉生死之間。天報業盡雖
生人界。以先戒行力亦値善友知識
天龍神之尊徳恭敬隨順之善行云云
觀抄云。今護戒生天者欲戒生天之心
也。非正生天也。故下釋無畏依云。欲
彼行因冀成勝果但於命終而得
者戒力可生天故云爾。殊勝決定猶生
天因行。況今心乎云云私案。既雖受用心
違世故云生死流轉。前唯護戒今簡
勝田故爲轉勝心也。問。大師以今文
三心。爾者因行果報倶取爲第三心耶。答。
住心抄云。由五戒十善等行天上勝妙果
。取彼因行果報合爲第三無畏心也。問。
十住心是轉勝轉邊次第也。何指三有果
妄入出欲因行*耶。答。此中兼取戒行
果報。義通因行故無取意或云。論
住心。若依該攝門三界諸天若因若果倶爲
第三心。餘心亦爾。若依行者進修門但取
因行而擬儀行者一生得證心云云先師
云。但依心品轉勝十種。未必取果報
也。若取果報第一第二果何異矣。四五又
爾。私云。若約所寄齊淺略門因行果報倶
取。若依能寄齊眞言行但約心品也。云
續生之相諸佛大祕密此意矣
已知尊行之人等者。今欲第八心先擧
第六七心來由也。已知尊行等二句是
成果心也。故上釋第六心復能以
愛心與尊行之人狎習親附而供養之
又見持戒以下三句又擧第七心也。故釋
受用心云。由戒故獲諸善利今復以
下正釋今文第八心
但計諸法是自在天等者。是前三十事中自
在天外道等計也。今又雖外道自在天等爲
所歸佛法彼天行因戒行等彼天
勝果故彼此意異也。問。前計者與能歸其
體是同耶。答。於一人邪正義歟。例如
子薩婆多攝第一第四也。或又一人悟勝歟。
云。今由善根熟*之故或可別人。合違異故。
故寶鑰云。問。諸外道等所行皆是佛法歟。答。
此可二種。一合二違。合者契合如來所説
故。違者違乖佛説
商羯羅是摩醯首羅別名者。悉曇藏第一安然
云。摩醯首羅亦有三種。一四禪主名毘遮舍
此乃金剛頂經。佛初成道令不動尊降
三千界主大我慢者是也。二初禪主名商羯
。此乃大日經中商羯羅天。於一世界
大自在三千界主也。三六天主名伊舍
。此乃壽命經中。佛下須彌降三世降
伏強剛難化天王大后。是也此釋。摩
醯首羅有三種中。商羯羅是初禪主別名
故云爾歟。故知總別相對中別名也爲言
第一具縁品擧外部衆商羯羅月天
第五釋云。商羯羅天此是摩醯首羅。出一世
大勢力。非三千界主安然大日經者
此文也。疏第九云。如瑜伽所云。説佛初
成正覺○有摩醯首羅者。即是三千界之主
○時不動明王○以左足&T050460;其頂○爾時大
自在天尋便命終此金剛頂所説毘遮舍摩
醯首羅也。瑜伽者金剛頂經歟。故知不動所
降。第四禪毘遮舍摩醯首羅。降三世所伏。第
六天伊舍那摩醯首羅也
黒天梵音嚕捺羅等者。疏第十云。次嚕捺羅
亦佛所化身。是摩醯首羅之化身也。亦名
舍那此釋第六天伊舍那天歟。彼天身
青黒色故云黒天歟。祕藏記云。伊舍那天黒
青色。面上三目。繋髑髏瓔珞。左手持器盤
右手鉾鑱此乃降三世所伏天故云佛所
説化身也。同壽命經所説矣。自在天眷屬
者此黒天。前所擧商羯羅天眷屬也爲言
禪欲天有勝劣故爲主伴歟。問。義釋中嚕
捺羅是摩醯首羅異名云云又倶舍云。嚕捺羅
此云暴惡。自在天有一千名此是一號
等釋意同體異名。何爲主伴天乎。答。自在天
是摩醯首羅漢名。故智論二云。摩醯首羅天
秦言大自在故知義釋摩醯首羅。倶舍自
在天。是伊舍那摩醯首羅。故云異名也。今疏
中或云摩醯首羅之化身。云自在天眷屬者。
皆初禪商羯羅摩醯首羅。故無違矣。又疏第
五云。經中文更有嚕捺羅。即是商羯羅忿
怒身伊舍那天黒青色。三目二臂忿怒形。故
忿怒身也。此又商迦羅之所變忿怒身歟。
問。倶舍塗灰外道。於自在天三身中。法
身充遍法界報身色界頂摩醯首羅化身隨
類六道嚕達羅取意此釋。今嚕捺羅化身。
色界頂摩醯首羅所變歟。何云商迦羅之化
耶。答。内外異故歟。疏文商羯羅化身義。
異論者歟。又本經正文云。所謂自在天
梵天那羅延天商羯羅天黒天自在天子日天
月天龍尊等此中自在天者色界頂三目八
臂大自在天歟。梵天那羅延商羯羅。初禪天
歟。遁麟記云。那羅翻爲人。延那爲生本。謂
人生本。即大梵王是也商羯羅又初禪王
故。故知一體異名歟。唯識演祕云。摩醯首羅
一體三分。所謂梵天那羅延摩醯首羅
理趣釋云。麼度羯羅三兄弟。是梵王那羅延
摩醯首羅之異名也此釋。今三天是三
兄弟歟。商羯羅是摩醯首羅故。若爾別體三
天歟。或又捺羅延天。第三禪天歟。其故疏第
十云。毘紐天有衆多別名。即是*捺羅延天
別名也弘決云。毘紐天亦韋揉天。此翻
。倶舍云。是第三禪頂取意黒天者伊舍那
天也。如前又大黒天神歟。疏第五。是商羯羅
忿怒身又良賁引三藏説云。大黒天神。是
摩醯首羅變化之身又大黒天神法云。大
黒天神。大自在天變身也云云又祕藏記云。摩
訶迦羅大黒色三面六臂大惡忿怒形
忿怒身。倶舍翻暴惡。其義相當矣。問。大
黒天梵號摩訶迦羅也。何嚕捺羅云彼天
*乎。答。伊舍那天雖梵號。又有嚕捺羅梵名
彼既爾。此何不然乎。自在天子者。問。既云
自在天欲天。何云第四禪王*乎。答。自
在大自在隨宜名何天歟。智論中。摩醯首
羅翻大自在故。又心地觀經。欲界第六天
大自在也。又唯識論疏釋論自在世主
云。自在者自在天也。世主即是大自在天
此釋。自在大自在。其名別歟。又准祕藏
。大自在天。紫色持鉾乘黒水牛。他化自
在天。肉色持弓箭。大梵天四面四手肉色。那
羅延天。三面二臂青黄色。又智論。大自在
天。三目八臂騎白牛云云
倶吠羅等者。本經正文云。及倶吠濫毘沙門
釋迦毘樓博叉毘首羯磨天閻魔后梵天后
世所宗奉今等者。等取毘沙門已下也」
梵天后者。問。次下云。然佛法中無后妃
何今許后乎。答。疏十四云。梵天無欲及
女人等身。云何云后乎。此是梵王明妃印相
也。義云妃也義釋十云。梵天無欲及
女人等身。云何云后乎。此是梵王明妃。明妃
是三昧義印故義云妃也凡色天有男相
而無男根女根。故云無女人等。然今約
伽密意梵天梵天后定惠之表示也」
從波頭摩以下者。擧諸龍中初故。云從波
頭摩以下也。故經正文云。波頭摩徳叉迦羅
龍和修吉商佉等文疏第六云。閻魔但荼○大
蓮華
龍王○波頭
摩龍王。文
故知今波頭摩者。波頭摩龍王也」
所謂得叉迦龍等者。問。龍是三惡趣隨一十
惡業所感。何爲生天所歸體耶。答。彼又五
類天攝故。合爲所歸也。都部陀羅尼目有
類天。上界天住虚空天遊虚空天地居天地
底天。祕藏記。上界天色無色界。虚空天夜摩
等四。地居天四王忉利。遊虚空日月星辰。地
下天龍阿修羅閻摩王等。天者自在光潔義
故。蘇悉地經。夜叉阿修羅迦樓羅乾闥婆緊
那羅摩睺羅部多畢舍遮鳩盤荼等。爲地居
也。准此等釋。今自在天乃至商羯羅梵天
后四天。是上界天也。黒天自在天子自在天
后。是住虚空天也。日天月天。是遊虚空天也。
毘沙門毘樓博叉等。地居天也。閻摩閻摩后
迦樓羅子諸龍等。地下天也。若依蘇悉地。是
地居天攝也。抄云。四類天世間勝三寶
四類。又地下天攝地居歟。又別義門歟。未
詳。問。地下天等何爲所歸耶。答義云。薩
遮尼乾子經九云。若不戒乃至不
癩野干身云云下劣微獸尚假如來正戒之
力。何況高徳冥生勝福龍尊。不自分世禁
之功乎。別業雖惡滿業善故云云或云。此等
皆世間宗奉神故。爲生天願。憑彼神
願之縁也。非彼趣中歟。又住
心論云。法行龍王者。於前世外道戒
於布施。而不清淨以瞋恚心龍中。憶
念福徳順法行此戒與施成滿業
歟。又以一生所持戒行惡願樂龍中
者有智度沙彌
等云云
圍陀是梵王所演四種明論者。悉曇藏云。劫
初梵王亦曰商羯羅天。初從四面創出
。亦從頂上以出一論。後人更造六論
釋彼四婆陀法華文句八云。外道梵志
者。摩橙伽經云。初人名梵天。變造一韋陀
次名白淨。變一爲四。一名讃誦韋陀。二名
祭禮。三名歌詠。四名攘災。一一各三十二
萬偈。合成一百二十八萬偈。有一千七百
又止觀第十云。如梵天四韋陀
。其後有仙名曰白淨。造四韋陀私案。
安然意。従梵王四面創出四圍陀云云
疏文。然文句等意。梵王造一圍陀。次白淨仙
人。變一爲四韋陀云云今文。然一四雖
異。白淨又開梵王論故。從末云梵王四圍
歟。例如龍猛般若燈論也。又疏第
十八擧四圍陀釋云。此是王所説。但可
導行又今文云。梵王如佛。四圍陀典猶
十二部經前後文無爭。四圍陀直梵王
造。又安然釋。從四面四論云云頂上一
論閻浮不流布故今不論也。不一韋
矣。天台釋又依摩橙伽一説歟。疏十八
云。雪山之中有大仙人。於四圍陀外別有
擇深義。名計磔婆。即以此教故。號
計磔婆仙文句白淨仙者。計磔婆仙
同異可決。又安然。後人更造六論釋四
韋陀云云此文。六論中二論釋四圍陀中
三論。四論釋一圍陀歟。文句釋約四韋陀
隨一歟。又疏十九云。作梵王時演外韋陀
之法此未四韋陀
以能開示出欲之行者。疏十八釋四韋陀典
云。然一一尋究經宗。但生梵天而無
世之道此文。今出欲者。出離欲界
天故云出欲行也。故寶鑰云。外道發心願
天樂又觀無量壽經疏釋四韋陀名宗云。
毘陀論者。正音吠陀。有四吠陀。婆羅門學。一
壽吠陀論。謂養性繕性。二祠吠陀論。謂享祭
祈祷。三平吠陀論。謂禮議占卜兵法軍陣。四
術吠陀論。謂異能伎藝禁呪醫方又疏十九
云。外典淨行圍陀論中有火祠之法。然大乘
眞言門亦有火法祕宗護摩。是爲治外
道火祠法也。此火祠法者生天行歟。故疏第
四云。有諸異學深樂圍陀火祠之法
梵世此法四種中祠吠陀所詮歟
猶如十二部經者。法華義疏第四云。大乘具
足有十二部。小乘隨分十二。所以但明
者。以十二是一數之圓。又治衆生十二
縁病故也又云。大乘是滿字故具足十二
。小乘是半字故唯有九部文。無方廣授
記無問也
此第八無畏依中者。抄云。謂凡夫以十不善
生惡趣。是怖畏處。後遇善友世間
三寶。修十善三途苦名爲無畏。十善
是凡夫所依止故名依也略抄此意護戒後更
世間三寶也。倍増彼善故云十善
歟。故受用心釋云。由戒故倍復増廣賢
又疏第八心釋云。彼聞是等世間三
。歡喜歸依隨順修行順行十
善也
是第八凡夫無
畏依也十善是凡夫
所依止故
或云。此釋以世間三寶
依。無畏心所依故。謂生死凡夫無畏心
之所依也爲言故或云生死流轉中
畏依又云。於第八心生死無畏依
等文此等皆所求三寶云依也。例如求解脱
惠生。私云。生死流轉中者。在第七心
也。於第八心等文點可讀。於第八心求
生死無畏依云云意第八心云無畏依也。
故疏云。彼聞是心懷慶悦○隨順修行
○是名愚童異生生死流轉無畏依。第八嬰
童心也此文既指順行心無畏依故。
然於第八心等文點。不綴文歟。大師又
無畏心依。然今無畏依中復有殊
勝心者冥抄釋。大師住心名爲句歟。問
。嬰童無畏心者。約第八心此名歟。答。或
云。嬰童無畏通四心總名也。故鑰云。脱
分厄縛故無畏。未涅般樂故嬰童今疏
總即別名但名第八歟。鑰疏互顯歟。或云
殊勝決定無畏故。三心云無畏受用云
嬰童也。論云。嬰童據初心名。無畏約
或云。受用亦無畏因故云無畏
私云。隱劣顯勝云無畏心
此諸三寶何者爲勝等者。抄云。謂此愚童凡
。於彼前來善友所説此是大天與一切樂
。遂於四類天等世間三寶。隨於何類之中
隨順修行。由此趣希求出離解脱之惠。此
心殊妙勝過已前。依之不動故曰隨彼○
惠生要義云。此諸三寶等。總於三寶
者也。隨彼所説等者別隨法寶殊勝也。
此人前於世間三寶善順行。此善力後
求脱智惠生也。故前求脱惠未生時。擇
善順行。此爲世間最上品心云云私云。抄意
此勝三寶善知識所説故。云隨彼所説也。要
義意別取法寶故二義是異矣
然以未知縁起法故等者。抄云。此然字義含
縱奪。縱云雖於隨彼等。奪云然以未知等
謂彼未因縁有無故。雖觀空智惠
於斷常。又此言智惠。但是不正分別。
是眞實智惠取意此意常無常空者。前殊
勝心示斷常之過也。要義云。隨彼所
説中殊勝住者。隨彼能詮教中住其所詮
殊勝道理也。求解脱惠者悕求所詮道理中
空理作證之智惠生也。所謂者將求脱智
惠遂得作證。而發起下説語也。常無常空
者。惠所證理也。如是説者。證此空教也。隨
順此教者。但隨順此教而勤勇學也。然此學
二種。一求惠生二遂得作證。作證名
者觀未究竟云云此意以常無常空
定心云云問。經文所謂言雖求脱
遂得作證。疏中然以等釋。唯顯求脱惠過
抄釋冥疏文。云何。答。疏釋又顯求脱惠過
兼成空法作證義。猶如名相似覺等句結
兼顯熏倶矣。所以常無常雖斷常過。空
言還示空法作證義也。又依前義者。或云。
求解脱惠生是殊勝心。解脱惠生決定心也。
或云。於求字正求已求二義故。猶如
菩薩地盡句矣。私又云。空法者空定歟。故具
縁品。由他主空三昧空惠發生疏云。而
空定故知發得禪定作證也。故疏
七云。修諸禪問。殊勝決定二心。是善種八
心攝故。疏第四云。善種八心然斷常二見邊
見。其體不善無記性也。若爾觀空智與二見
倶起。何云不離斷常乎。諸相應法必
同性故。是性相所判故。答。下釋云。謂六十
心與善種八心具體而生六十心中五見
之。既云共體而生。豈不倶起。況法相
家又許不善無起倶起義歟。必同性故。是
大途判文歟。或又云不離必倶起義歟。
又准唯識論云見非惠倶不異惠故。不
相應倶起。觀空智即不正分別故云不離
斷常。非別體歟。抄云。此言智惠但是不正
分別問。觀空智即二見。二見即可生天因
乎。答。於一種觀空順違二義歟。證
空定邊順理也。不縁起空斷常邊違理
歟。或又斷常有淺深歟。邪計斷常違理也。
人常爲人等計也。今觀空不縁起故云
斷常。猶順理歟。故疏下釋云。從斷常空退入
邪見此斷常非因果邪見故。又第三
住心擧十六異論又疏第七云。若行人不
正因縁義。而修證諸禪必當著自心
此文證諸禪善故爲生天因。然起
貪計著自心内我我見故違理心也。光
記釋味定云。愛能味著淨定
此中復有二種者。或云。第八無畏依云此中
意。無畏依中有二故。先開殊勝心今開
定心爲言又云第九殊勝心云此中也。前
既第八中開殊勝故。意於殊勝心中求脱
惠生邊云殊勝心。空法作證邊云決定心。求
解脱惠生一句。約正求已求二心故。云
此中復有二種也。已於空法等已字可
之。又義指隨順如是説句此中也。此目
近詞故。前殊勝決定二心。隨順此教勤修學
故。此勤修學中有二心爲言
若離分説之凡有十心者。初種子心是持齊。
牙乃至成果是於施開五也。七施上更護
戒行也。第八見持戒生利。故又甄別勝田
供養歸依之誠也。此云八心。此第八歸
依世間三寶中。隨彼所説法中殊勝住
空理作證惠生殊勝心。空法作證心
決定心也。以此二心前八心。總有
故云凡有十心也。此中解脱者空理也。
即繋屬他主空三昧也。非眞圓寂也。故疏
第七云。若深求此中至賾自然撥除因業
唯我性猶存。乃至無一法而入心而
。最是世間究極之理也住心論引此文
求解脱義。又疏次下釋云。雖復一心精進
求解脱。非彼能知涅槃
出世間觀空智惠者。或云。續生次第可小乘
觀空智也。故今疏下云此即發聲聞菩
提初種子心又初劫釋云。最初解了唯蘊
無我時。即名出世間心生問。既云觀自性
法空義也。又大師釋云。觀有空即法界
則得中道正觀有空即法界義。全非偏眞
。中道正觀稱獨局大乘旨。如何。答。然佛
法中以因縁有等文因縁是佛家大宗。
小乘豈背彼旨。斷常專外道所計。無我何同
彼義。但自性空者拆法空。非體法空。故疏第
三釋唯蘊無我云。五蘊尚從縁生都無
。何況而有我耶或又觀我自性空歟。
又即法界者。指人空理法界歟。起信疏
云。依人空門於法界又天台於三藏
離斷常中道。又簡外道邪觀正觀
若爾中道正觀又小乘何無矣。故彼釋下結
云。若聞此理即得羅漢小果*耶。
又義。對大乘外道非也。疏既云眞空離
於分別。妙有眞空義。大乘不共説故。況又
即法界觀是體法空之智。中道正觀。專縁生
中道之意。續生對明義門異故。直對大乘
失。又羅漢稱未必小果。疏下住不思議解
眞阿羅漢。彼釋非眞圓寂大涅槃

非彼知解空非空義等者。經正文云。非彼知
解空非空常斷。非有非無倶彼分別無分別
此經文。古徳讀點取義不同也。且相傳
云。解彼空非空常斷意非彼外道
解觀空智墮二邊二見爲言空非空是
二見也。斷常二邊也。或云。斷常二字屬下而
之。違疏釋云了知斷常。此意經文知解二
字。被下斷常故加了知二字也。次句云。非
有非無云倶彼分別無分別。意云。雖非有
非無平等觀戲論。還帶非有非無
之見故云然亦不能雙離是見也。雙字是顯
二見歟。或又非二見。非有非無見也香
象等起信疏中出四宗外道計。此乃四句見
故。又地藏占察經疏云。若如外道。僧佉執
有。衞世執無。尼乾陀執亦有亦無。若提子
非有非無次配増益損減相違戲論
四謗矣。其意可知。然佛下釋倶彼分別無分
別文也。意云。佛法因縁有自性空。離二見
故不二邊。若不是空義。雖復觀
非有非無有無言絶相。終是以
而想無分別爲言故結云以分別想作
此無分別心也。猶如下引例證也。長爪事
先辨矣。或人知解二字貫非有非無句
之。又大違疏釋
夫眞空離於分別等者。釋經云何分別空等
也。暹僧都云。是外人伏難辭也。私云。不
爾。此重以佛家縁起之空外道帶見之
也○妙有眞空實教談故。故下釋云。應
知縁起之空於斷常也。若不解至斷常
也者。釋不知諸空至斷常之文也。彼計
涅槃。是帶見故非眞涅槃也。抄
云。謂外道只到非想非非想定更無歸處
彼計此爲涅槃故。非彼能知佛法大涅
略抄已上就經文外十心
由彼初種子心等者。暹僧都云。是明
初欲節食持齊一念善心之爲因。後
九心漸次生起而遂入佛法之所由云也
覺心云。此文有二義。一有九心。種子心
持齊也。齊施漸増後五心也。則能甄擇等後
三心也。二十心具有。受用心直從齊施生故
齊施漸増文也。私云。齊施漸増者六齊
日行施故云齊施。或齊上行施有漸増義
故擧齊取施増。實齊是初種子心非後五
但是施轉増故。由此熏習者顯受用心
也。果還爲種故云熏習歟。熏習義云種子
故。求解脱惠生句約已正二求二心也」
然其八心種子等者。抄云。疏然其八正心等
者○然其八種正心種子熏在藏識終不
破敗消亡。若聞佛法縁即入八正心
種子之道。又釋○八正道支也。在衆生本
覺地中善友因縁發起終不敗亡。是
堅固性故私云。現本無正字。但云八心
種子。此乃外八心善功能在頼耶藏中
終至心實際故云八心種子。非八心中
種子心也。彼且以穀麥種芽等善心轉
也。非實種子。故唯識論云。外穀麥等
實種子此八心種不敗亡而有近趣
人天遠至佛果之功故云命終生天後得
涅槃。斯則全同天台云已酬未酬善倶爲
也。或云。已酬未酬者人天小善。已與果善
已酬未與果善云未酬。此約花報
也。又云。於一善近遠花報果報故已
與果花報邊云已酬未與果果報邊云未酬
也。前義爲勝。若約一善何云倶爲佛因乎。
或云。抑此八心有遠取佛果之功事以
開會之意也。未開時唯順世八心也。天台
意。若約未開時人天善唯謂住人天果之情
已酬。今開方便此小善即縁因佛性也。
此佛因未酬也。此義已酬面永不
佛因。未開故。故只於開會前局情
此是縁因時即成佛因也云云今八心義准
二意。一開弄胤二開即體也。外八心等
心續生弄胤故。又外八心即大日祕密加
持無淺深之殊故云即體
還從斷常空退入邪見者。斷常是邊見也。邪
見邊見同五見攝也。何論進退乎。觀空智
解脱空性智故順理心也。然未
故云斷常空。邪見撥無因果違理心故
退入
若聞佛法但於斷常空者。或云。從外決定
内決定心之義從空入空。故上以
間觀空智惠明出世觀空智惠即此意也。
即入正道即出世故。問。下釋云。思惟觀察
決定想。從此即發聲聞菩提初種子
内決定猶發違世種子。外決定何移出世
決定心乎。答。衆生根性不同利鈍非一。何
必一同。猶如外第八内第八矣。又
義。内十心是雖順世因縁故觀縁起空
歟。若爾即入正道又對外道故云正道
出世也。若爾與下文何異。此從決定
下從無畏無畏故。或此總外十心入
内十心之義也。下文各約隨一論故
若是未生種子等者。未八心種子義也」
又如行者於第八心等者。凡於八心
。一唯外十心。如前文。次明最初順理至
離於斷常也是也。二唯内十心。下文也。復次
行者至生決定想是也。三内外合論八心。今
文也。又如行者至餘深事耶是也。又更有
違世十心出世十心等。如下文矣。且於
外入内有二義。又於初中二意
或云。又如行者於第八心等者從外第
内第八也。信受三寶眞歸處是第八心
行相故。故前釋外第八云。復聞佛法殊妙
必能信受故下釋内第八云不異歸依
前後釋。定知信受眞三寶是可
無畏心矣。就中求無畏依時遇知識爲説
眞歸依處信受文義所推無爭入内第八
也。況復漸識因果。故信受三寶之義又
外受用心。非啻起外第八又示内第八
而爲起因之義也。故上釋云。又見持戒能
善利即是漸識因果等文彼此文義既同。
異求矣。私云。從外第八内種子心
也。内種子心者受八齊是也。受齊戒先受
三歸故。爲説三寶等者知識授三歸也。即
能信受者行者受持也。故下釋内種子心云。
復次行者歸依三寶○受八齊法之住
心論中出八戒三歸。況外人入佛家
翻邪三歸如何入佛家乎。故彼論中釋
邪三歸云。佛其信邪來久耽着非境。今
忽發善歸投佛法。創以三歸其邪倒
翻邪略抄又爲外自誡節食
内八齊師受故擧歸依處也。但求生死
無畏依者。在外求無畏依時遇知識授
故入内種子心爲言又漸識因果者。外
種子心猶有微識因果之功。内種子心無
乎。但此外知因果故云漸也。況第七心
命終生天現在因果也。設又許第七
外護戒力非外第八内種子故云
爾歟
復置是事者。暹僧都云。是棄捨彼外道所傳
八心而更今信用佛法内八齊戒行云也
私云。從外第八内若第八若種子。此
事且置明外種子心内種子心爲言
彼齊時等者即此意矣。歡喜安樂者如次翻
前憂苦也。憂與喜是心受苦與樂即身受
故。問。内外雖異同持齊。何轉入耶。答。彼但
一日不食爲齊。又自誡也。此不中食
又師受故
現世安樂有大名稱等者。今此得果是外齊
施得益歟。以心離慳貪垢故者擧前外齊施
。故又次文云今更應八齊法之故。或
又云如佛所説。知識所讃。擧内齊施益
彼欣樂歟。況外六心不後世得樂
若無機之人等者。抄云。謂未八心種子
信根之人但説世間苦樂乃至以時爲
因。設爲説八齊少分安靜尚不信。何況
佛法甚深之事耶私記云。此人或未
云八心種子故也。或亦雖八心種子
而遇惡縁邪法故作此説云云私云。
疏上文未種子無機之人抄義依

問曰如是八心等者。暹僧都云。問答第一種
子心之最初生起因云云私云。上文中雖
粗明種子心生起委辨故。今更約劫初
幷劫末委辨彼生起也。何者上既釋外牙等
七心皆以先心因生内八心以外或第八
或持齊因起義畢。外種子心起因未
故。今重釋也。就中劫初劫末無知識縁
故殊擧彼釋起因也。中間遇知識縁故」
如劫初衆生等者。住心論二引天地本起經
云。劫初之時人食地肥。有一衆生頓取
日之食。因制盜戒。以地肥而生貪欲。因
婬戒。以婬欲故共相欺奪。因制殺戒。以
欲故妄語諂曲。因制不妄語戒。以飮酒
故昏亂行非。因制酒戒尋五戒之興
來久乎。萠於天地之始於萬物之先
今疏又依此文歟。起諸過患者殺盜婬等也。
倶舍論中。地味地餅林藤香稻等次第而生
初行非梵行也。與本起經異矣
謂仁義慚愧等者。住心論云。謂仁義禮智信。
傷不殺曰仁。防害不婬曰義。故心禁
酒曰禮。清察不盜曰智。非法不言曰信。
○君子之以立身用無暫替。故曰五常
○持之爲五戒寶鑰云。外號五常内名
五戒。名異義融行同益別通玄抄云五常令一生
撿束五戒通多世防修
云云 今五常中擧仁義取餘也。漸愧者
唯識論第六云。崇重賢善慚。輕拒暴
愧。皆止息惡行
又如小劫終竟時等者。暹僧都云。是彼減劫
中小三災起時事也。小三災興畢後其中衆
生更起善心即脱惡道人天二趣云也。
此義如樓炭經及立世毘曇論説云云此意
二十増減中減劫劫末衆生也。今小劫者彼
中劫也。倶舍論十二云。此小三災中劫末
起○此三災起各經幾時。刀兵災起極唯七
日。疾疫災起七月七日。飢饉七年七月七日。
此便止。人壽漸増此文雖人壽漸増
其因。光記等又爾。樓炭經等可見矣。
或云。指壞劫歟。倶舍論云。若時人趣此州
一人無師法然得初靜慮是言。離生
喜樂甚樂甚靜。餘人聞已皆入靜慮。命終並
梵世中無師法然文同知識。餘
人聞畢入靜慮更相勸導義
自心實相熏習因縁力者。抄云。自心者本覺
眞心。此心實相能熏衆生無明染心還成
。起信論云。無明染法實無淨業。但以
而熏習故則有淨用○此中明義謂由
間自久遠已來有善法之名。即是本覺熏
衆生節食自誡。生起種子芽等○心及殊
勝決定等心。厭生死苦涅槃樂。故名
心實相熏習等問。起信論云。雖
因熏習之力。若不諸佛菩薩善知識等
自斷煩惱於涅槃即無是處此文
今無知識縁。何有厭求心起乎。答。既云
縁力。何爲縁。凡於知識二。同行知
識教授知識也。今雖教授同行故無
違。更相勸導是同行知識也。或又本覺熏
淨用故本覺爲因無明爲縁也。或又
縁有内外。雖外縁内縁有故。故通玄
抄云。馬鳴就顯唯合他縁。龍樹據隱唯明
自縁又准性相釋。今起善心本覺智若
第六若第八相應起故。六因中除異熟遍行
二因餘四因所生非異熟生故。非染污故。
二因也。又心心所生詫四縁故。故因縁
生法也。依此等意故云自心實相熏習因縁

雖云善種子生等者。或云。最初種子離微塵
許心垢時菩提心實不生性也。謂諸法性不
生理故也。又解。未堅固菩提心故云
生生云云私云。依本覺内熏力持齊善
是始覺用也。依實教意今始起徳本來有故
不生生。又云堅固性也。或始本體一故
爾也。或依今宗現覺諸法本初不生之理
故。彼外種子心等皆不*阿字不生之理
故。云爾也。未至自心實際等者。華嚴經云。
彼如一人服小金剛下至金剛際
竟不探玄記云。謂遺法中見聞信
向此無盡法金剛種。當必得圓融善法
下文呑服金剛喩云云此文。若外若内
順世善其善體終不敗亡自心實際
一切智智果。譬如小金剛交雜穢在地終
消至金輪際停住。故云未至大金剛輪
中更無住處也。雖果復成種等者。從外第八
内順理種子心内決定心生違世種子
心等展轉増長皆不*阿字不生理
續生之相諸佛大祕密等也。問。外道所發
十心等爲心續生祕密者。何云外道不能
耶。答。外道修此善天爲極果。未
此善展轉終至自心實際故云不能知也。
此義二乘又爾。故疏中又立内外道。准
知極無自性猶爾。況餘大乘小乘耶。故大師
釋九種住心皆云外道矣。凡今十心文九句
中答心相續問也。然在今文前勝上大
乘句心續生之相。以此文大師成十住心之
相續之旨。故住心論十云。又云心續生之相
諸大祕密我今悉開示者即是竪説。謂從
始羝羊暗心漸次背暗向明求上之次第。
是次第略有十種。如上已説然上第
二第三心引十心文義。定知極十心
諸佛祕密心續生之相也。今疏云。雖果復成
乃至不出*阿字門者即此意也。又具縁品
五種三昧道中世間三昧道擧外道空定等
然疏釋云。就此經宗則五種三昧皆是開
實相門。○餘如住心品中廣明此亦以
乘融會義外道等行瑜伽行歟。是密
中淺略門義也。若依深祕門。外道世天等皆
毘盧遮那已體故。故疏云。若更作深祕密
者如三重曼荼羅中。五位三昧皆是毘盧
遮那祕密加持。其與相應皆可一生成佛何
淺深之殊論云。若深祕釋一切世間縁
起之法若入阿字門悉離一切相。離相之
相無相不具。是則法身。普賢色身。若有
能解此義則世天眞言與大日眞言
二無別。若不深祕則不生死
涅槃略抄又義云。今經文擧外十心所寄
眞言行續生歟。例如六無畏等也。故
疏第三云。今所以廣明三劫六無畏衆多心
者皆是擬儀外迹以明修證之淺深
論中於九種心淺深二意即此義也。
又疏第七五種三昧又爾也。故疏釋云。若行
人不解正因縁義而修證諸禪○垂
還墮三途。○若行者入此心時當自覺
又云。今偈中所説就彼等自所傳法
而言耳故知擧自所流傳法教
言行者心續生也。問。何直不眞言行
所寄齊耶。答。疏第三云。若觀前人未
解之機則順常途文爲釋。若已成利根
智惠則當演暢深密而教授之今准之」
法華藥草喩品等者。抄云。疏主指此意者欲
權實之設差別無量。覈其定趣終歸
故。彼經云如來知是一相一味之法所謂
解脱初相離相滅相究竟常寂滅相終歸於
以況此中雖順世違世八心乃至各各
於解脱。究其所歸*阿字。又下疏
云○觀畢竟空定得金剛實際。故云
華藥草喩品亦意在於此也或云。三草二
木各得生長八心續生。一地所生一雨所
潤如*阿字門。法華記云。衆生自謂當
分増長今順佛意一地一雨
復次行者等者。疏文次第云。復次已下明
世八心。下明一劫中亦明之耳
云。此下明内法異生順世心。何云出世乎。
況所指下文云。如前所説種子根疱等及歸
依三寶爲人天乘。行齊施善法皆名順世
八心。若三乘初發道意○是名越一劫
瑜祇行此文又云順世。何今云出世耶。
恐出字誤歟。若又云順世者。外八心既順世
也。何今至此云順世
於一日中受八齊法者。問。倶舍論十四云。謂
此戒要日出時。此戒要經一晝夜
又智論十三云。汝當一日一夜如諸佛
八戒何今背大小論釋於一日中等
耶。答。智論既云一日一夜。今疏依智論歟。
若爾合晝夜一日中歟。又智論中又一日
八戒云云又觀經云。日日如是授五八戒
例如若一日若二日等矣。又住心論引
法經云。不一日受佛齊法又義章八
戒齊義云。一日夜者是也。因縁明此八戒
分唯在一日一夜不増不減。成實不同。故彼
論言。若説八戒一日一夜。是事不然。隨
時多少或可半月乃至一月。竟有何咎
成實意。可一日無夜之義歟。問今此
八齊法可分受分持義乎。答。雖
齊法。未分全判文。住心論又於五戒
智論分受全受義。釋八戒全無分受
全受文。況智論中又無八戒分全文歟。故知
疏論意不分受分持歟。又義。章云。言
者。六因縁明此八戒具足受乃得分受不
得。成實法中不具亦得。故彼論言隨力堪能
多少不定又義林章表無表義云。既説
小多分時而離。故知近住・近事二戒
缺有全。受及持一分亦成近事等。雜集第
八云。問。若唯修學鄔婆索迦一分學處
就鄔婆索迦律儀説不成就耶。答。應
成就而名有犯。此説具受後便少持故
犯戒。非初小受而後小持可犯戒。先
既不受。後何所犯。故知缺受具受爲後。具
持及小持亦成彼二。有義近事初雖全受
一分持成近事性。既言成就而名犯戒
故知可一分持非全受。近住不然。以
故受持倶全○又涅槃三十五説○時迦
旃延來至我所是言。世尊。我教衆生
齊法。或一日或一夜或一時或一念。
是之人成齊不耶。我言。比丘是人得
持齊。我諸弟子等聞是説已不
唱言。説八戒齊具受乃得○前師即以
正。近事・近住皆通具受及不具受
切皆得○故唯受一分全受者名
意。若必全受無一分者亦不意。對法且
具受少持。非亦有小受小持兩師
釋倶有二義。任意取捨。但涅槃經説
亦有分受小持歟。成實論外道得
云云今疏釋歟。又准涅槃經是人
得善不得持齊之文。今疏一日中者可
晝夜歟。故章云。若但一日無夜若但一夜無
日或一時或一念皆不齊。要盡一晝一
不非時食持成齊故
爲令此善増長等者。私案。此善者八齊法種
子心也。而修諸善者施行也。即芽乃至成果
也。由戒醇淨者者護戒生天即受用種子也。
問。外八心種子心位唯齊無戒。第七心初有
護戒。今種子心位有護戒義。何更立耶。答。
彼齊爲本今戒爲要歟。又云。戒*醇淨顯
前歟。或又今戒者五戒十善歟。五戒十善倶
生天因故。復由下釋第八心也。前種子
心雖三寶正法利歟。今聞彼利
外三寶眞三寶也。又於下殊勝心
也。於眞佛所説中殊勝住求眞解脱惠生
也。近雖生天遠期佛菩提故云求解脱
歟。又生天云解脱。然不眞涅槃。思惟等
二句決定心也。遠思惟觀察佛菩提
定想歟。有漏心故非作證思惟
皆應准例等者。前就經中文釋外十心
義述内順世畢今更釋違世故云准*例
前文也。乃至者聲聞芽莖等及縁覺十心等
違世等八心也。三乘一一地等者。准大乘同
性經聲縁各立十地住心論
引之
者聲縁亦有
故。云三乘一一地也。故疏文次第云。三
乘十地各具八心又初劫釋云。若三乘
初發道意業煩惱根本無明種子
十二因縁違世八心。或可見道修
道等諸位之。各自有八心此文
二乘見修等位亦云一一地也。初劫所明三
乘第二三劫菩薩佛皆在此三乘也。依之疏
釋云。故以三乘上中下出世間心論一
僧祇劫是乃初劫三乘文也。又第九云。略
法有四種。謂三乘及祕密乘若菩薩若
佛顯乘皆三乘攝故第二第三劫又在此中
也。迄第十地等者於自家十地終顯
也。第九卷云祕密乘是也。應知三乘中
了了種子心祕密乘中擧第十地十心
略互顯。甚巧妙者歟。當卷下釋十地云。若
通論信解地則初地爲種子乃至十地此心
決定。若一一地中亦自具此十心此釋
今文一一地具十心中第十地十心也。
前後取中間。有求佛智生者第九殊
勝心也。觀畢竟空等是決定心也。故抄云。謂
第十地中次第至八心最後無畏依
時有佛地智生。得此微細惠時觀畢竟
等覺金剛際又義。今此十心
長配十地也。點云。迄于第十地種子
互疱葉華果等○得金剛際爲言故下
釋云。九地爲進求佛地惠生又依
師住心意則。前違理心第一住心順世第二
第三也。聲聞第四乃至者第五縁覺。三乘一
一地等者他縁覺心也。第十地者天台也。儀
軌中一道清淨云想身證十地。故又大師十
地不等者擧六心取四心也。
有求佛智生者等覺位極無自性也。蒙警忽
進故云求佛智生也。觀畢竟空等者眞言佛
果也。入大空三昧故云畢竟空。入大空
三昧自心實際三平等處故云得入金剛
。上文云自心實際大金剛輪是也。故知
今此三句文非殊勝決定心也。又義。有求
佛智生者一道心。此心初入一佛乘智故。觀
畢竟空者極無也。觀諸法無性故云畢竟
。到金剛際者眞言也。明三密金剛故云
金剛際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671 672 673 674 675 676 677 678 679 680 681 682 683 684 685 686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