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大日經疏指心鈔 (No. 2217_ 頼瑜撰 ) in Vol. 59

[First] [Prev+100] [Prev] 646 647 648 649 650 651 652 653 654 655 656 657 658 659 660 661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譬如春陽等者。此有二義。或前例證此譬説
也。從得離疑網句還例如文讀之。若爾今
經譬説。依若無機人等釋今經會座有實
行歟。答。容有之義也。非有實行。或云。有
實行也。又義。從發起深益還例如讀之。
即例證中譬説也。故抄云。無機即闡提五千
之輩。雖遇靈山法華際會。由無佛種性故
而不能發起深固大菩提願二利之益
云。此等例證一分相似歟。其故彼此二經問
答三聖二聖雖異。大日・釋迦現瑞金手・彌勒
疑問相同。文殊指名體。釋迦印演説擬大日
印廣説也。然彼文殊答是序分也。此大日答
即正宗也。又彼依身子問説。此依金手疑
直説故非全同耳。凡作如此儀式是爲未
來衆生也。故下釋云。亦爲未來弟子明
此囑耳春陽之始等者。抄云。禮記月令
云。春之月天氣下降地氣上騰天地和同草
木萠動。季春之月生氣漸盛陽氣發洩。又易
曰。天地解而雷雨作。雷雨作百果草木皆甲
坼。雷風者陰陽相勃出聲之謂也。穀梁傳云。
陰陽相薄感而爲雷。風者氣也。又雷即風
也。積風成雷。鼓動者易曰。雷以鼓之。風以
動之。雨以潤之。莩者苞中白皮。殼即甲也。
此上皆喩動執之徒得離疑網略抄
大日經疏指心鈔卷五終
御本記云
  建治元年五月比。於高野山傳法院。以傳
法會談義之次草畢。同七月比。於醍醐寺
中性院。託他人令清書畢自拭老眼加
點畢。若九牛一毛合佛意者。願以彼功
徳爲九品往生因矣。披覽人必可令訪
菩提矣
  金剛佛子頼瑜生年五十歳


大日經疏指心鈔卷第六
  疏卷第一之六
預測如來等者。或云。金剛手見瑞相之條末
而悟内證之宗本故云測加持深意也。故
云善哉。又能下金剛手以五喩顯一切智
功徳而作大會生解因縁。即測聖心不失
機會。又云善哉也云云私云。仰測下二句如
次結上兩義也。此意仰測聖心不失機會
可讀也。又義。今文次歎宗本條・末也。謂
實智宗本是加持深意故。權智瑞相即生解因
縁故。例如法華藥草喩品善哉善哉文釋歎
權實二智矣。依此意。預測二字貫又能已下
文讀之。仰測又爾也。二義中前義爲勝。上
既明見末悟本之義畢。次金剛手説五喩
爲生解因縁。然後如來云善哉善哉。豈漏
五喩義耶。故上釋云。金剛手觀知獨一法
界加持之相測加持深
意義也
先喩其功徳五喩功
徳也
起大會生解之機作生解因
縁義也
 文理倶得故
前義爲勝耳
我觀一切等者。此下釋第三善哉也。三句
同攝一切祕深事故復歎也。一切天人等
者外金剛部八部等。淺行諸菩薩者第二重
諸菩薩等也。金剛手是第一重聖衆也。若
依深祕門四重聖衆雖無優劣。若依淺略
門四重圓壇非無淺深。仍望第一重而第
二重云淺行也。又義。指加持世界實行人
歟。然前義爲善。加持世界人既非會座衆。
何云無能發問矣。問。守護經第一云爾時法
自在王菩薩而白佛言。彼一切智諸佛境界
三昧以何法而爲其因復以何法而爲根
本云何修行云何究竟略抄此中根本修行第
二句中大悲萬行歟。既自在王菩薩發三句
問。若爾何云無能發問者耶。答。彼經説文大
旨同今經。可謂同本異譯。設雖通餘菩薩
發問。爲歎金剛手且作此釋何失。金剛手
功徳倍増者。實雖久已通達。爲未來流
准常説法得益之義示現此相歟
復明於所受法等者。此下釋經汝當等文也。
謂於今經文有二意。初釋意諦聽作意者
顯令金剛手於受法無漏失也。亦爲以下
釋意眞言教自受法樂説故。法界宮無當機
故。大日如來爲令金剛手諦聽作意爲未來
衆生流布此教殊明此囑爲言諦聽作
意文云此囑也。又義。以如來已下皆爲汝
當等釋也。意依善哉加持故功徳倍増。又
依此加持故受法無漏失也
亦爲未來弟子者。或云。自性會中未來入故
云未來弟子也。私云。今經雖三世常恒説
且約傳法聖者流傳云未來歟。故經云我
當來世時等矣
深心受法之儀式也者。抄云。深心曰諦囑
耳曰聽。聽音察理名善作意矣。此意以
今文爲亦爲已下一釋也私云。今此句上
兩釋總結也。復明於所受法等約金剛手釋
諦聽作意義。亦爲以下約未來衆生釋
諦聽作意義也。此等皆深心受法之儀式故
云爾也
故釋論云等者。智論第一云。復次如是義者。
若人心善直信是人可聽法。若無是相則不
解。如所説偈。聽者但
觀異本
如渇飮一心入於語
義中踊躍聞法心悲喜。如是之人應爲説
*矣。私云。作意是驚覺義。信是心淨義。唯善
遍行雖異受法聽法義同故引證矣。或深心
義通作意及信歟。抄云。疏得深信力者謂深
心淨信。此信有力得離疑惑*矣
無盡意經等者。抄云。疏指無盡意經未見
其文。如智度論云。有人若聞若受阿字印
教時當得二十種功抄具出二十
種徳撿可見
疏第十
六云。如大本中有二十種勸令聽法之相。佛
爲執金剛除一切塵垢及修行眞言行諸
菩薩等法要未具不得疾成無上菩提今
復以滿足前義令法要圓滿。若不知解此
則前法皆未周悉。以此因縁勸令諦持也。
如此二十種因縁當廣説*矣
金剛手菩提心爲因等者。守護經第一云。善
男子。此深三昧以菩提心而爲其因。以大
慈悲而爲其根本。方便修習無上菩提以
爲究竟*矣
藉四大衆縁故得生根者。今三句配立故種・
根・果次第也。若對十心芽・莖・枝・葉・敷花皆
根攝。三心十心開合異故。芽莖等對果實
有根義故。問。若爾四大縁三句中何攝耶。
答。或大悲攝。故下釋云大悲地界等。根是萬
行大悲爲縁生萬行故。又義。種子四大因
縁雖異皆能生故因句攝
然以中智觀之等者。智論第五云。不生不滅
不斷不常不一不異不去不來因縁生法滅
諸戲論*矣。嘉祥大乘玄第二云。因縁即八
不。八不即是因縁*矣。又云。説因縁相所謂
不生不滅也*矣。准此釋。今不生不滅因果
義成者八不因縁也。生滅斷常戲論之相是
彼八迷戲論也。今中智觀者彼智度所説八
不中道觀也。以彼中道觀離八迷類顯今
行者觀心實相出人法戲論也。叉准菩提
心論中眞言機云上智顯教大乘智云中智
歟。以顯中智觀爲譬顯密乘智觀也。兩本
義釋不生不滅下有非不生非不滅之六字

於内證所行得深信力等者。疏第三釋信諸
佛菩薩文云。又此行者於衆縁事相皆以
諦信行之。以此深心淨心離疑惑故漸得
法驗現前。復由法驗現前故信解轉増不可
阻壞*矣私云。准此文。深信信解似約一人
初後歟。但至下釋。以今文同深信矣。又下
釋有大信解勤勇深信文云。此信解梵音阿
毘因底。謂明見是理心無疑慮○下云深
信者。此信梵音捨攞駄。是依事依人之信。
○與上文信諸佛菩薩義同。○若人聞説
如上不思議法界。以宿殖善本神情明利故
即能忍受其言知衆生心中決有此理。名
爲信解。又先世已曾親近善知識故。於三
寶縁深雖不可比量籌度處即能懸信故
曰深信*矣。或云。信解常途信也。深信今教
信也。報恩院僧正仰云。深信者但信也。信解
者具領解信也。二倶雖今教信深信勝
歟。今教以信爲本故。故第三上釋云。謂此
宗初入法門時意尤淺近難識。且三乘實相
無不離於文字。而眞言者要須口誦梵文
心亦觀之。或屈申身分支節猶如戲弄。或
修三昧。乃觀女人之像忿怒等形。或以水
灌頂。或造火壇。若欲以心識籌量則加持
之迹又不可見。自非具深信者安得不
慮耶。又此行者於此衆縁事相皆以
諦信行之*矣。又木幡上人義云。深信・信解
如次利鈍二人。猶如立解二分機。信即悟
法故云深信。信而解故云信解矣
離業<#0646_14/>壽生成就眞性生者。抄云。謂離如是
業*壽生故而得眞實菩提性生*矣。又疏上
釋云。一切蘊阿頼耶業壽種子皆悉焚滅得
至虚空無垢菩提心*矣。准此釋眞性生者
菩提心生即因句也。萬行功徳如次根・究竟
二句歟。或萬行即功徳也。菩提心直生大悲
萬行故。從此増長釋同第二劫漸次滋長文
故。又義。於内證乃至堅固不動菩提心句。深
信力即白淨信心義故。次離業等二句從菩
提心種生大悲根也。萬行等二句從悲根
生萬行芽莖等義也。或又堅固不動本有菩
提心。眞性生修生菩提心也。又義。得深信力
者生死中諦信也。眞性生菩提心爲因也
若望生死中等者。或云。地前三劫分位皆
云生死所殖善根也。疏第二云。此心極無自
性心
望前二劫住心論云
他縁一道
猶如蓮華盛敷。若望後
二心。論云根
究竟
即是果復成種*矣。又住心論云。
是因是心望前顯教極果。於後祕心初心
*矣。准此等釋。一道心已前可云生死善
歟。私云。今住心品意以十地盡修行次位。
謂以十信三賢行攝十地不立地前位故
云信解行地。信十信。解三賢解行。行十地萬
行也。故未發淨菩提心前皆薄地凡夫故
云生死中。我等未發菩提心前隨分修三
密行凝五相觀故指彼云生死所殖善。故
五祕密經云。纔見曼荼羅能須臾項淨信以
歡喜心瞻覩故。則於阿頼耶識中種金剛
界種子*矣。以須臾淨信殖金界種故。指
此等云生死所殖善也。次下釋云。四威儀
之中作意修習現生證得初地*矣。四威儀
修習今如説而行等也。證得初地即菩提心
爲因也。又三摩地軌云。晝夜四時精進修現
世證得歡喜地*矣。今經供養行修行從是
初發心即此意矣。今教意機根雖萬差。不
過一生二生二類。然即身成菩提以現世
證得歡喜地文證之。若地前存位不可云
即身。三賢又菩薩位故。故知若一生若二生
從薄地凡夫或至佛果或至初地。初心凡
夫此生證悟判文無異論者歟。爰知。初地已
前生死中者具縛地也。晝夜四時精進修豈
非具縛行耶。問。今宗又立地前次位明文
雲披。疏中四十二地階次不同*矣。禪要問
法身讃等儀軌本經等亦立地前位。今疏十
六重深行三劫六無畏等豈非地前位*耶。
答。凡地前立位是鈍機難解故且順常途
擬宜外迹而爲令人知開説功徳品數。例
如天台云法在一心説必次第也。依之疏
第三云。若觀前人未有深解之機。則順常
途隨文爲釋。若已利根智惠。則當演暢深
密而教授之*矣。禪要地前三賢得除蓋障
者今初地三昧順如常開三賢也。法身讃又
以初地金薩開説也。凡今教意薄地晝夜四
時行功積觀行圓滿頓斷三妄得初地淨菩
提心也。故大師釋云。頓越三妄入心眞
*矣。*心眞者眞淨菩提心也。既云頓*越三
妄。不可有地前斷惑義也。若爾實修實證
時初地頓斷頓證故無過。問三劫六無畏二
障惑斷證二空理。何無地前斷*惑義*耶。
頓*越三妄約一類頓機。漸機豈非地前斷
惑*耶。答。今教意有利鈍故。地前凡夫
位三密行雖有遲速。入初地時不問利
鈍。皆三妄頓斷得淨菩提心也。三劫二障
漸斷是如常時分義。今以初地所證功徳
寄彼而顯云三劫瑜祇行也。六無畏中以
無我無畏同不生愛慢等。實非眞實行
者斷愛慢。不生愛著故云爾也。猶如不
淨觀治貪矣。今宗又非無頓漸機。彼皆
於初地已上十六生論之。依之大師釋於
十六大生示頓漸利鈍異。疏第六卷中從
開發淨菩提心入菩薩位至中胎藏出頓
漸超三類。故知地前開次位順如常教道
施設。地上是頓漸實證位也。依之疏第二
卷釋初地云。從此無有待對*矣。地前行
皆寄如常説。初地已上正眞言次位故
此釋也。故第三云。離垢地以去於自地觀
心中修漫荼羅行矣。離垢初地。虚空無
垢位。眞言實行次位故云自地也。上釋云。
則雖十地菩薩尚非其境界。況餘生死中
人*矣。此乃擧眞言修生行者凡聖也。又
第七云。如來知見一切衆生法爾成就不如
實覺故名生死中人略抄我等眞言體相雖
法爾成就。未入初地時不如實覺故。爲
生死人也爲言然隨分非無三密五相觀行
耳。譬中即生諦信如説而行等者生死中行
也。知識詞勤修方便是也。漸見前相者初
地菩提心也。知識語云而開發之是也。修
勝加行者知識詞周給一國等歟。然望根究
竟云前相也。文永十二年五月上旬於
傳法院大會予始成此義
或以覩佛
法前相者指生死善根望菩提心果云前
相歟。如唯識論中云。道火前相故亦名燸。
可讀文點。施切不已漸見前相也。菩
提心論云。若纔見者即名見眞勝義諦
意也。此開地前位也。爾時下釋菩提心也。
離疑惑心是白淨信心義也。堪能下擧根句
因勝能也問。諦信豈非白淨信心*耶。
答。諦信薄地凡夫須臾淨信也非淨菩提心
也。故疏第三云。又行者於衆縁事相皆以
諦信行之。若勤苦多時未蒙現益。爾時自
思惟○惑障重故初地淨信無現益耶又。
云惑障重乎。故知今諦信非淨菩提心也。
前義爾時以下文釋成見前相之意也
譬如有人等者。謂以涅槃經貧女伏藏譬爲
今經菩提心之譬歟。故涅槃經第八云。善
男子。如貧女人舍内多有眞金之藏。家人
小無有知者。時有異人善知方便語
貧女人。我今雇汝。汝可爲我芸除草穢。女
人答言。我今不能。汝若能示我子金藏。然
後乃當速爲汝作是。人答言。我知方便能
示汝子。女人復言。我家大小尚自不知。
況汝能知。是人答言。我今審能。女人*復言。
我亦欲見幷示我。是人即於其家掘出
藏。女人見已心生歡喜生奇特想宗仰是
人。善男子。衆生佛性亦復如是。一切衆生不
能得見。如彼寶藏貧人不知○善方便者
即是如來。貧女人者即是一切無量衆生。眞
金藏者即佛性也
即是白淨信心義也者。釋摩訶衍論釋信云。
令心性純淨明白唯識論釋信云。心淨
爲性故云白淨信心也。若依深祕菩
提心即白色圓形。故云白淨歟。問。能
菩提心專智惠爲體。何云信耶。答。信相
應惠是菩提心體故。若與信不倶起惠不
淨故。若非惠者何有知自心。菩提翻覺
知故也。若無信豈有心淨義。智淨依信
故云淨信。猶如云念住矣。但智論中非
由惠等者遮不與信相應之惠歟。故智論
云。佛法大海信爲能入智爲能度或初
入專依信故非終無惠矣。或疏第三云。一
切善法以信爲首。當最初説之或云。菩
提所求果。菩提之心故云菩提心。若爾但信
歟。私云。依主持業隨宜。准性相釋。信
獨起必與惠倶起故。法界無差別論疏云。菩
提此云覺。謂佛果大覺。於此大覺起心正
求。從境目心。故云菩提心。又釋。准下自
性淨心則是性淨菩提。故云菩提心。此乃菩
提即心故私云。此釋持業約本有依主就
修生也。今徴云何菩提。菩提心論中云菩
提爲因。皆依修生而作持業歟。或又依主。
又名能求故
釋論亦云等者。智論第一云。問曰。佛經何以
故初稱如是語。答曰。佛法大海信爲能入
智爲能度。如是者即是信也。○如梵天王
請佛初轉法輪○受梵天王等諸天請説
法。以偈答曰。我今開甘露味門。若有信者
得歡喜。於諸人中得妙法。非惱他故而爲
説。佛此偈中不説布施得歡喜。亦不
多聞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惠人得歡喜。獨
説信人。佛意言。我法第一甚深微妙。無量無
數不可思議不動不倚不著。無所得法。非一
切知見則不能解。是故法中信力能初入。
非布施持戒等能初入佛法智證抄云。今
案言信力者即三句中初菩提心也。唯一
切智人能解了此心耳般若寺抄云。信義
如法華疏○又如梵天王請轉法輪時佛偈
言○又法華經汝舍利弗以信得入私云。
法華疏者嘉祥義疏歟。彼僧正本意三論故。
而又彼疏以法華今文爲二乘入十信
證。今疏白淨信心爲十信之意歟
次説大悲爲根者。謂於此句有二訓釋。一
者大悲爲根可訓。大悲即根也。下釋云。所
修萬行即大悲地界所執持故。乃至無量度門
開發如芽莖枝葉次第莊嚴取意今釋云。根
是能執持義。猶如樹根執持莖葉花菓云云
前後釋意大悲爲能執持根萬行爲所執持
芽莖葉等也問。上釋云。猶如世間種子藉
四大衆縁故得生根准此釋。大悲地界
等應是能生縁。根既所生。何云大悲即根
*耶。答。疏第七云。淨菩提心以五字門爲
縁生大悲根准此釋。今四大縁者智門五
義。非大悲故。生大悲根有何失矣。但大
悲地界等者。若望萬行大悲幷四大能執持
故。文點可讀大悲地界所執持故云云
依實義大悲望萬行雖有能持義。對智門
五義還是所持。猶如根望芽莖等雖能持
望大地亦爲所持矣。或又大悲是地界所
執持也爲言上文所修萬行者不分大悲萬
行。總云萬行歟。故下釋云。六度等皆入大
悲句中又義上譬種根果次第猶如十地
配三句。今文十心次第如十地當十心也。
十心時二地已上芽莖等三句時云根故。或
云。若望因句種子悲句云芽莖等。若望究
竟句芽莖等總云根也。二者疏第三云。謂
得淨心已去從大悲生根乃至方便究竟
准此釋。大悲作根可訓。是萬行望究竟云
根歟。故上釋云。種殖方便根芽漸生種殖
方便可類大悲歟。又今由如芽莖等文兩本
義釋云。由如芽根莖葉等又疏第二云。以
種種大悲萬行淨治此地名爲根此大悲
萬行倶云根。准此釋。根隨宜兩點皆是。
問。准方便爲究竟向上向下義。今二點又可
上下義耶。答。此於向上有兩點異彼矣。
問。若爾菩提心爲因句可有二點*耶。答。
其義何無。若約本有菩提心即因也。若
約修生菩提心作因可訓歟。本有菩提心
生修生菩提心故
慈如廣植嘉苗等者。般若寺抄云。意慈如植
種悲如芸除草穢言也疏第三云。慈悲
謂憐愍之心徹於骨髓諸有所作皆爲建立
衆生必使成就無盡法界之樂度脱無餘衆
生界之苦祕藏記云。與樂爲慈拔苦爲悲
私云。以拔苦與樂方便令衆生安立云
建立衆生也。藥師經云。皆以大乘而安立
發起悲願等者。菩提心能起因也。悲願所起
即根也。悲大悲願萬行。五大願等普賢行願
故。所謂拔苦與樂下化有情。望無餘有情界
生根也。妙業皆成上求菩提向一切智地生
根也。故云皆悉生根也。此自利利他行皆
三句中根句故云生根也。三力中法界力者
朝譽云。所觀境隨觀心轉云法界力也。又
眞興僧都釋三力頌云。意云。新佛功徳力
古佛加持力法界平等力故○道場莊嚴自然
成就。以此莊嚴迴向法界故云供養。然則
安住故云而住也云云或云。六大法界力也。
先師云。本覺佛性力也。即内因也。以我功徳
力者自修行之功即自縁也。如來加持力者
佛菩薩外縁加被即他縁也。具如釋論抄。私
云。法界力者一切智性佛種即因也。自善及
佛加持一切智門五義也即縁也。故疏第七
云。淨菩提心以五字門爲縁生大悲根
是即因縁和合生根義也。故云即是於一切
心法具足因縁之義也
謂萬行圓極等者。初二句向上方便。是修顯
自利義。次二句向下方便。垂迹利他之義也。
後二句通二矣。祕藏記云。從凡位修行六
度圓滿成佛故曰以方便爲究竟。成佛以
後以大悲濟度衆生故曰方便爲究竟。向
上向下讀文有異祕釋云。方便有二。隨順
菩提方便隨順衆生方便異故取意向上點云。
方便作究竟。謂以因位萬行方便成果地
究竟之義也。向下點云。方便爲究竟。謂
以垂迹利物方便爲究竟之義也。般若寺
抄云。方便爲究竟者以利他爲究竟言也
問。准疏第二釋至第八地以去皆名方
便地。既八地上。若爾何今云萬行圓極。又
云醍醐妙果屬妙覺*耶。答。第二卷作長
短二釋。若約長義八地上約境界同云圓
極云妙果歟。例如四佛四菩薩雖異云醍
醐果徳矣。若約短義果位是極解脱道故云
爾。問。三句廢立既不同。何無以佛果爲究
竟十地以還爲根之義。故次下釋云。萬行所
成一切智智之果。説名方便又第二十
云。次成佛果入中胎即是方便句也。況非
唯果位何有向下方便義耶。爾何。答。一切
智智果者因果義相望不定故。對七地前萬
行八地上約境界同義云智智果也。十心
時八地云果中之果故。又第二十釋第二第
三皆是大悲句第三者第一重也第二第一
重爲悲句。八葉屬究竟歟。若爾何唯云佛
果矣。凡三心十心各作二釋。外更無別義
故。又八地等位有二利行何無向下義*耶。
或八地上爲究竟之中約極位作此釋歟」
猶如眞金等者。前以種芽等譬而顯三句淺
深。今以眞金喩示三心優劣。譬雖異所成
義無別意矣。或云。上釋明爲因爲根爲究
竟之義。今文述菩提大悲方便之旨。此義不
爾。前釋菩提大悲等義分明。今又爲因等意
顯矣。私案謂。於三句各有二。菩提心二者
前修生今本有故。根二者前約萬行今就
大悲故。究竟二者前約究竟今就方便故。
問。前文中釋大悲幷方便義。今文云一切智
智果。非究竟*耶。答。前雖擧大悲爲顯萬
行。所以所修萬行無量度門爲要。故又萬行
應物方便又爲成圓極究竟義。故今文顯智
智果即方便也。又内具方便豈非果耶
規製中權者。抄云。規矩也。製作也。中去聲
失之義也。權宜也○所有規矩製作不
失於權宜爾*也規製中權可讀歟。智證
抄云。阿闍梨云。規製之權也未詳。私謂。中
者合也。權宜也。言規製之妙合的於宜矣
得意之妙者。抄云。莊子云。言者所以在意。
得意而亡言。吾安得夫亡言之人而與
之言哉。夫以利人順天下之望。雖終日
常説即是亡言。故知亡言非扗口而不
言。但在乎得意。可謂妙矣。今借用之
如摩訶般若等者。此文重釋前根究竟二
句也。或云。爲明第三句有二利擧悲句
爲來由也。彼者指般若所明。或又指今經
大悲句。或通二歟。由内下釋利他方便已
上自利方便也。問。方便是能成萬行。何所成
果云方便*耶。答。方便之究竟故依主立名
歟。或方便通所成歟。疏第二云。更開佛地
爲上上方便心若爾持業得稱歟。或又依
主歟。三昧道品者抄云。謂三三昧乃百八三
昧道即八正道。品即三十七品也疏第十
二云。謂六度十八空三十七品禪定解脱百
八三昧門五百陀羅尼門總持門五百陀羅
尼門也
云何菩提者。前云菩提心是能求菩提心。今
但云菩提所求果歟。云開示功徳寶所。似
示所求。故次下經云。是阿耨菩提等文
徴釋前菩提心。何忽所求矣。今菩提者以有
財名能求心故但云菩提。故菩提心論引
經云。菩提爲因又開示者開顯義即知義。
寶所者自心即如實知自心義也。或開説義
也。如來徴釋開説功徳寶所之義故。淨菩提
心望生死所殖善是寶所。故智證釋云。言
寶藏者如實知自心也次經阿耨菩提擧所
求菩提顯能求殊勝歟。或又釋云。離此無
相菩提心等文彼又能求歟。又義。守護經云。
善男子。欲知菩提當了自心。若了自心
即了菩提大師彼經釋中引合今經云何
菩提等文。既云即了菩提今菩提所求菩提
也。戒序云。言菩提心者此有二種。一能
求菩提心二所求菩提心。能求心者如狂人
解毒忽起歸宅之心。求菩提之心亦復如
是。所求心者所謂無盡莊嚴金剛界身也
略抄問。能求菩提心八識中何識分齊耶。答。
或云。第六意識也。故菩提心義不空云。若依
修進起行願門。即發起妄心求菩提心故
名菩提心。故起信論云。則令妄心厭苦欣
取意釋論云。以意識中本覺智分薫意
識中無明癡分厭生死苦欣涅槃樂又大
師釋云。遇内熏外縁之力厭生死樂涅槃
發始覺日光破無明暗夜依此等釋無
爭第六識發心也。義章第三云。於六識中
所修淨行熏於本識。於本識中佛性眞心
名爲解性。解性受彼淨法所熏成淨種子。
淨種成已熏無明。無明薄故反起六識。於
六識中起善轉勝如是展轉乃至究竟
教發心修行應准此義。故金界儀軌云。心
爲阿頼耶修淨。以爲因。六度熏習故彼
心爲大心文意識依第八起淨用云
菩提心也。或云。凡今教意教力勝故。眞言
行者初發菩提心即第八識也。故心要云。夫
修行者初發信心以表菩提心。即大圓鏡智
紇里娜野心今紇里娜者祕藏記云。質多
亦名于栗多心也此意也。若不爾何云
大圓鏡智*耶。彼第八識寧非縁慮心*耶。
況復今疏自心發菩提等因行證入次第。以
第八識爲因。經軌明文故。心自覺心。是以
第八識知第八識之義。故論云。法爾應住
普賢大菩提心又略出經云一切衆生所有
心堅固菩提名薩埵普賢薩埵同體異名皆
第八識也。又*金界心爲阿頼耶彼心爲大心
者。淨心熏習故有爲頼耶轉即作大菩提心
也。又菩提心義幷大師釋約迂迴行者云爾
歟。或順如常説非今宗實義歟。私更解云。
淨菩提心已前生死所殖善薄地所起故最初
發心意識分齊歟。初地淨菩提心是斷人法
戲論無漏位故第八識發心也。轉識得智義
又爾也。例如起信論三發心矣。故疏云。此
菩提心爲後二句因。若望生死所殖善根則
名爲果可思之。大乘止觀上云。謂以意
識能知名義故聞説一切諸法自性寂靜本
來無相但以虚妄因縁故有諸法然虚妄法
有即非有唯一眞心亦無別眞相可取聞此
説已方便修行知法本寂唯是一心。然此
意識如此解時念念薫於本識増益解性之
力。解性増已更起意識轉復明利知法如
實。久久薫一心故解性圓明自己照已體本
唯眞寂意識即息。爾時本識轉成無分別智
亦名證智准此。今又我等凡夫以意識
聞説六大四曼等理發心而修三密行知
即事而眞之理。此意識如此解時。念之薫
於本識増益解性轉復明利。晝夜薫於一
心故解性圓明自己照已體本來不生意識
即息。爾時本識轉成圓鏡智云初地淨菩提
心也。淨影南岳釋雖義勢相似。彼但以意
識證果位此以意識爲方便本識證理因
位證理猶本識歟。猶如釋論初地以上正後二
智依業識證理耳。又心地觀經第八發菩提
心品
云。自覺悟心能發菩提。此覺悟心即菩提心
無有二相。自覺悟心有其四種。謂諸凡夫
有二種心。諸佛菩薩有二種心。凡夫二心。其
相云何。一者眼識乃至意識同縁自境名自
悟心。二者離於五根心心所法和合縁境
名自悟心如是二心能發菩提。賢聖二心
其相云何。一者觀眞實理智。二者觀一切
境智。如是四種名自悟心又云。凡夫所觀
菩提心相猶如清淨圓滿月輪於胸臆上明
朗而住私案。依此文凡夫最初發心是第
六識也。其故説凡夫發心中五倶意識與獨
頭意識名自悟心故。謂初云眼識乃至意識
同縁自境者五同縁意識也。同縁邊雖非發
心識體五倶意識同刹那縁十八界諸法故。
此五倶意識起厭求心邊云自悟心歟。五
同縁邊與五識同一所縁同一行相故非發
心也。然今同縁自境者非取五同縁爲取
五倶意識也。其自體雖同見分是異故。又五
同縁狹也。五倶意識廣故。次云離於五根
乃至名自悟心者取獨頭意識厭求心云自
悟心也。謂簡前五同縁云離於五根等。當
知獨頭意識也。不可云第八識耳。次賢聖
二心云觀眞實理智觀一切境智者如次正
後二智也。正智觀理後智縁事故。准起信
論中云正後二智依業識者今又應第八
識歟。或是又應第六識。凡夫發心意識外不
出第八故。況相宗等意。以第六識爲正後
二智所依又爲發心修行識故。次下又出
凡夫所觀識云心月輪。是第八識故。故知第
八識爲所觀第六識爲能觀能求也。問。如
實知自心意如何。答。大師二字義云。問。如
實知自心如何耶。答。阿字本不生故知自
心本不生。謂之知自心也。問。阿字本不生
故何云如實知自心。答。阿字本不生之理云
實。此本不生理爲自心性故也。問。本不生
者心性都無故云本不生歟。爲當雖有心
性無變易故云本不生歟。答。非謂心性
都無。自性清淨無改性故云本不生
故復指言者。今此四字結上也謂上如來得
一切智雖云菩提心爲因。未示彼菩提心
在處故。今重云如實知自心而示所在。故
指彼如實知自心文云故復指言也。言如
人雖聞寶藏乃至無由所進故復指言即此
意矣。故智證大師釋云。私案。言寶藏者謂
如實知自心也。人聞寶名不知在處無由
進求故。復指言云何菩提謂如實知自心
也。故復指言之四字結釋上句也又云。阿
闍梨云復指之字爲句頭以行者自心耳之
句爲句末矣此法全阿闍梨口決。故復指
言爲句首從自心字返讀之。密抄云。前
福要令生信。此間要如實知。今疏復指
意要信智具足寶藏得意云。上文菩提
心爲因者。因者釋白淨信心義。是即信有
菩提也。雖信未如實了知故。今更示以
智惠了知彼菩提之義也爲言此釋讀文同
法全義。但彼釋未別信智異耳。三義中初
義爲勝矣問。菩提心唯知自心。不知他心
*耶。答。疏第三云。復次深祕釋者知衆生心
即是如實知自心。以能知自心故即能明
識他心。如家有寶藏即善鑒他寶
如上所明等者。智證大師抄云。如上所明等
者疏上文云。佛意如是。我第一甚深微妙
無量無數不可思議不動不倚不著無所得
法非一切智人不能解。故以信力爲初。
今案。言信力者即三句中初菩提心也唯一
切智人能解了此心耳。若寄佛意之言於
言無妨。若言疏師之所指者於事無便。
若就人師解者可以復指之四字爲
結辭也。若言佛語者以此四字爲句頭
以不從他得可爲句末耳私云。上佛意
如是等是智論第一卷文也。何爲佛語*耶。
故知。如上所明者指菩提心爲因等文也。此
菩提心第一甚深微妙之法故
了了證智是名成菩提者。或云。今成菩提者
初地菩提心位故分證也。不由他悟不從他
得文同華嚴經自悟不由他具足同如來文。
彼既云即得入初地。全同今初地菩提心。又
具足同如來句同疏下當知行人則是位同
大覺也矣。加之次下答説釋引信解品窮子
譬類今成覺。彼既中根聲聞至法華而開
初住覺喩窮子知父也。能譬既分證。所
豈究竟耶。又義。既云了了證知。又上云非
一切智人則不能解。可究竟成佛。彼華嚴猶
云。初發心時是因成正覺是果。一位即一切
位乃至佛果無不圓備故云正覺。豈是因
中説果耶香象釋況。今宗乎。依之別本即身
義以如實知自心爲究竟即身成佛。但於
不由他悟同者彼雖初地此究竟何失。初地
猶爾。況佛果耶。故疏上釋云。如來自證之
智設以神力加持亦不可示人又位同大
覺等釋即順如常之説歟。又信解品譬喩隨
義轉用歟。況彼文同上所引或有初發心
時即得無上菩提之文。彼既一生成佛證。此
何不爾。又義。可有二意。若約頓悟究竟
故。云了了證知。又云一切智人所解。若約
漸證是分證故取信解品譬。又下云然非究
竟大牟尼位也。故上所引般若經兩菩薩即
此意。祕藏記十六頓證漸證二類別本即身
義大機小機是其證耶。又清涼演義抄第二
云。初發心時便成正覺者。正明以初攝後
通於二義。若住滿成佛即是當位以初攝
後。若究竟成佛即異位相望以初攝後
爲准據矣。又義。凡今教意。若利若鈍開發
初地菩提心一切機皆頓證也。譬如開宅中
寶藏時珍寶悉滿足也。若爾今成菩提何有
分證義耶。但論利鈍不同是生死凡夫位
非菩提心以上也。今教意地前不立位也。
信賢位攝於十地名信解行地故。或經軌中
地前開信賢或二地上論漸證。皆是教道施
設非實證義。且爲令知功徳品數開説也。
猶如彼天台云法在一心説必次第又華嚴
云印紙同時讀時前後矣。問。若爾如實
知自心時凡夫業惑貪等轉即爲功徳歟。
又不爾歟。如何。若云轉者與顯乘何異耶。
若云不轉者生佛何異耶。答。大師云。知
名佛不知名衆生云云於法之體性佛性
然徳故不可論轉捨矣。故異顯乘。又如實
知自心不如實知自心故生佛自異矣。不如
實知自心者論云無始間隔是也。問。凡聖貪
等無差別者。諸佛又可行欲事耶。答。不
爾諸佛開如實知自心故以貪等作利衆
生佛事。衆生不開如實知自心故以貪等
増三途業矣。例如長者宅中雖有毒藥知
運用方便受用故無失窮子宅中毒藥不知
方便故害其身矣。問。若爾生佛二界貪等
性修不同也。何異顯乘耶。答。彼達摩宗以
惠可本無煩惱元是菩提爲極頓者。是談一
有一無故未及顯一乘立性惡矣。又天台
等雖立性惡。未及此宗全惡是惡之即事
而眞故異也。問云。天台智禮等談修惡全體
即性惡故。指要云。煩惱生死既是修惡全體
即是性惡法門故不須斷除翻轉也何。答。
彼雖成全性起修之談。不及此宗現覺諸
法本初不生之談也。所以彼雖遮煩惱菩
提二物相合背面相翻而談直須當體全是
方名爲即云云猶未廢性修二門。故彼釋次
下云。諸家不明性惡。遂須翻惡爲善
惡證善○既不能全惡是惡是即雖遮
煩惱菩提二物相合即。還成性修二物相即。
今宗不然。法法塵塵悉法佛法爾體無性
修二門故。然則顯教一乘雖甚深。縁起因
海修惑歸性徳果海談即故也。此宗性海所
六大本有談故。法法塵塵悉本有云即者。當
體即也。非攝末歸本矣。六大相望雖作主
伴。倶本倶末也。彼顯雖倶體倶用。用猶因分
不見果海用也。故祕藏記云。性之處性相
宛然而本有也
所謂愚童凡夫等者。愚童凡夫世間三心。識
性二乘唯蘊拔業也。或識性二字屬上句
歟。點云。少有能信識性云云然屬下句文
言善。二乘云有識薩埵故。發心正覺四箇大
乘也。又云。識性二乘大小乘也。如實知自心
是天台。彼宗云如實知自心。故初發心時便
成正覺華嚴。彼經有此文故。又義。識性二
乘但小乘。如實知自心眞言。四箇大乘通知
不知故。且略之歟。問。住心論云。如實知自
心竪有十重淺深云云今何二乘等云不知
心耶。答。彼一毫善皆知自心之用故云爾
今云少有能信。又云雖自觀察是也。此就
正約體故。二乘等云不知也。問。若爾異生
羝羊有此義耶。答。或云。異生又分有其義。
有知過義故。故大師釋云。九種心藥
云十重故。或云。大師釋云。一向行惡行不
修微少善又愚童癡暗不信因果之名
疏云。愚童凡夫違理之心無知心義
也。先徳釋云。愚童持齋修善始但云十
重。又九種心藥者言總歟。私云。釋論中或覺
知前念起惡即云十信。或未得十信前有
厭求云云抄釋云。此是根鈍懈惰之流。若是
利根健勇之者聞法發心即登信位准此
釋。異生中若鈍根分有知過未必改。若利
根知過即必改故第二心也。故宗家兩釋無
違。疏又今文愚童凡夫許信。下文云違理
此意矣。又云。知過必改齊賢聖第二心。例如
釋論中覺前惡止後惡倶爲十信矣
彼法少分等者。抄云。言彼法等者。即彼從
縁生色最微少法也。謂阿耨○菩提但是自
心。若離自心之外更無有似彼七微合成
小之法而可得者也私待此自心阿
耨菩提指衆縁生法云彼也。是者此義也。
故疏云。此無相菩提心彼法言廣通縁生
色。*小分言其中取七微合成也。智證抄云。
言離此心外無有一法。若言有者同於外道
及小乘也。故言此無相菩提心中無有彼
法少分矣此乃私謂未聞
師判也云云
無上正遍知義前已説故者。上文云。梵云三
藐三佛陀者。三藐名正三名遍佛陀名知
故曰正遍知也此中雖釋正遍知義。未
解無上義。然正遍知義簡二乘菩薩之名
故。無上義自顯歟。或又上文釋妙吉祥云。
妙謂佛無上惠又釋妙執金剛云。更無過
上義指此等文云前已説故歟
七微合成等者。抄云。阿耨之言或云阿拏。此
云極微。○謂四方上下及於中間各一極微
名爲七微。謂七極微互相觸著不相離名
爲合成文。惠暉疏
釋同之
智證抄云。入正理疏下
云。至初成初兩常極微合生第三子微。雖
體無常量徳合故不越因量。名有二實。自
類衆多各各有彼因因二極微之所生。故自
此已後初三三合生第七子。七七合生第十
五子。如是展轉生天地。皆名有多實。有多
實因之所生麟記云。言子微名有二實
&MT04942;州云。子微名能有。父母爲所有。子從
所有以立其名。名二實也。三三合生七七
合成等者此中意云。孫微也。有翰記云。最初
兩兩極微合生一子。子等父母二微能生所
生合在一處總名麁。餘之微亦然。今案
七微合成者初三三合生第七子。子微名能
有。父母爲所有。此乃麁塵也則小乘及外道
所計三物在無相菩提心外以爲所破也
意云。疏兩常極微者父母極微也。小乘外
道極微云常住。故云兩常歟。子微已下云
無常歟。初三三合生第七子者父母極微。合
生第三子。微是三微。又如此三三此三三合
生第七子微卽孫微。三三合子微所生故此
子微云孫微歟。此第七孫微位云七微合
成也。私云。此義未詳。彼疏文勝論計執。何
通*小乘義。故光師釋勝論劫成義云。彼執
劫壞之時壞麁色事不壞常微。各各別住。
劫將成時衆生業力令常極微兩兩和合
生一麁果。量等父母。所生之麁果復兩兩
和合共生一麁果。故復量等父母。如是展
轉兩兩和合成大地等彼疏文云至初成
指成劫也。斯則外道計全不通小乘義。況
復最初生麁果。是若約能生但二微。若能
所合者三微合成。何取孫微位合今七微合
成義矣當知。今七微合成者倶舍論等佛家
七微合成義也。故麟記云。以對向六方及中
須七也故知演密義爲勝矣。問。小乘又
三世實有法體恒有故存極微實體。何不云
常耶。答。小乘意。衆微聚集色法過去謝時衆
微散雖住法位。已謝極微更不爲劫成之
因。有情共業引起別風而爲成劫之因。故
倶舍論云。由諸有情業所生風能爲種子
又現在聚集色法未來藏極微流現在時
成質礙義矣。問。若爾大乘又可爾耶。答。大
乘不然。不許實極微。故麟記云。若准大
乘無實極微。但是覺惠分拆以爲極微。此
是識心所變。非積小成大。若小乘中説有
實極微若依一乘者一心縁起色法。何存
假立極微矣。若依自宗法佛法爾三色不
可云縁起而已
次説因縁等者。抄云。因縁者所以義也。謂次
前經説阿耨菩提心外更無一法也。次徴
釋所以云何以故。虚空無相是菩提等此
則經中喩顯所以也
無量無邊祕密甚深之事者。或云。六大四曼
三密等無邊萬徳云祕密甚深之事也
又如虚空遠離戲論等者。或云。前遍一切處
畢竟淨等約理虚空釋之。此遠離戲論無知
解相等依智虚空解之。故云金剛惠耳。或
云。前釋經虚空相是菩提句。此解無知解者
等二句。私云。一文二義。何切配矣。謂唯是心
自證心等釋經是菩提文。合譬中又如乃至
分別故。是中無知解等釋經無知下二句。合
譬中無知等二句也。前釋又離一切下釋無
知下。已上釋經上句也。畢竟淨等是菩提義
故。一切相動相分別等皆知解義開曉義故。
抄云。無分別者無知解相無開曉相故
故下釋云。若分別少分能所所知解法能知
解者云能所也
取法非法相。不離我人衆生壽命等文
知。無*小分能所分別故云無分別。不取
法非法相故云離一切相也
唯是心自證心等者。疏第六云。正覺三昧覺
諸法本不生故。唯是心自證心心自知心
又第九云。以此如鏡之心鑒如心
鏡故。説心自見心心自知心。智之與鏡
無二無別慈氏儀軌云。以心置心以心
觀心如實知自心即是母地心抄云。謂
諸佛自證三菩提在一切衆生相續中法爾
成就無有缺減。要由自覺非他傳授等
意自證三菩提自悟不由他故云爾也。故
疏下釋云。唯是心證心不由他悟私記
云。心自證心者始覺會本覺。心自覺心者
始覺智覺眞如理或云。疏下釋願識心
心勝云。初心是自覺之智。次心是心之實相。
意明境智倶妙准此心言含理智。上句
是理下句是智也云云意云。心自證之心。心
自覺之心也爲言私云。二句同初地淨菩提
心第八識質多心覺證妙覺究竟第九識干
栗陀心也。五轉中東因中果不二冥會義也。
發心即到初心即極之意也。此二句中且上
句約所證故云證下句就能覺故云覺。又
案然釋云。以第九質多求第九干栗駄
准此能求所求倶第九識。故云心自證心等。
但用二句者。謂於一種第九識約能求故
云覺約所求故云證也。謂第九識中因時
爲因。即第九質多義即能求也。東因時爲
果。第九干栗多義即所求也。故大師法身三
密觀云。瑜伽經中臺上佛爲第九阿末羅
識。此宗因果義逆順次第圓融相即重重無
私云。逆者中因義順者東因義歟
無知解法等者。先徳釋云。虚空相是菩提者
a子地輪。高窮法界頂故虚空即地無二
無別也。無知解者離*a字地輪無別火輪
智惠故云無知解者。*a字菩提即智惠故。
亦無開曉者無風大也。法界横竪皆地輪故
不居風輪風。風則地故。菩提無相者水大
也。水無定相隨器方圓故。無定相故云
無相。五大即*a字地輪之別相。離*a字地
大菩提無別五大五智故云云或云。知解自
證實智。開曉化他權智也。守護經云。是故菩
提無所證相無能證相亦無能所契合之
相。何以故。菩提畢竟無諸相故私云。能
所證准疏釋當能所知解矣。能所契合當
亦無開曉句。又准疏釋非始開曉等。意少異

我人衆生壽命者。抄云。執取自體爲我。計
我展轉趣於餘趣爲人。計我盛衰苦樂種
種變異相續爲衆生。計我一報命根不斷
而住爲壽者又云。金剛惠者即般
私云。自證智離我等衆相不動不變不可
破壞故云金剛惠也。下引釋論云佛智惠
疏云淨菩提心是也
譬如虚空等者。此文有多意。或云。譬如乃至
無所依者上文譬合也。虚空無相譬淨
離衆相。萬像依空喩於一切法無礙也。
合説可知矣。即此諸法已下釋下諸法無相
等文也。菩提相釋無相二字。餘可知矣。或
云。譬如已下皆釋下經文也。上經無虚空
文故。或又雖擧上意下來由故爲下釋矣」
誰尋求一切智等者。此三問中初問因句。志
求一切智是菩提心故。次二問究竟中。初
問隨順菩提方便後疑隨順衆生方便也。
向上文有二點。誰爲菩提成正覺者云云
中川點云。誰爲菩提成正覺人云云此點順
疏釋歟。然前點又無違。猶如無知解者
句釋矣。向下文古點云。誰發起彼一切智
云云私云。誰發起彼一切智。釋云令至妙果。
令字起盡可思之。又守護經云。若此菩提相
同虚空一切智體當何所求。云何證得菩提
現前。一切智智當於何生大師以此文
同今經文。生同發起何字當彼字。門問何
不問根句耶。答。擧初後顯中間歟。或又
第二問根歟。能成是萬行故。又義。初問求
菩提心之人次問依菩提心成佛之人後
問發起菩提心之人也。尋求約加行發起
就根本成佛約所期。皆依因句起三問
也。意後問可在第二。故疏云。誰能發起
此心令至妙果者前既約因句問答。今
又可然矣。或云智月房問菩提一切智自心
之三種也。初問菩提因次問成覺果後問
自心也。或云。第三問教主也
自心尋求菩提及一切智者。覺心云。自心尋
求菩提及一切智可讀也。意行者自心是
能求也又所求也爲言故釋云。誰爲能求
誰爲所求當知今但答初問顯後二也。
又尋求言通答三問歟。觀心云。自心尋
求菩提及一切可訓也。意行者自心尋求所
求菩提一切智也爲言道範云。自心尋求
提者遣初二疑問。雖二其意同故。及一切智
者遣第三疑。雖一法只順問有三重置
及言也。私案云。自心尋求也菩提也及一
切智也云云意自心二字貫下菩提一切智讀
之如次答三問也。謂誰尋求問答自心尋
求。誰成菩提問答自心成菩提。誰發起一切
智問答自心起一切智也。但初擧能求心
顯所求菩提。後二擧所成所發之果顯能
成能發之心。三答影略互顯故各備能所矣。
守護經云。一切智體當於心求。一切智智及
與菩提從心而生大師彼文同今經。彼文
既別答三問。此何唯答初問矣
若一切智智即是菩提心等者。牒云何菩提
謂如實知自心之文歟。次上云薩波若惠
唯是自心是也。依此文起二問也。意云。一
切智果即菩提心因者誰爲能求所求初問
誰爲能覺所覺第二問爲言又復離心之外
都無一法者。指前阿耨菩提彼法少分無有
可得之文也。次上云無有小法出此心者即
是也。依此文發第三問也。意云。心外無
一法。對誰人能發此心可令至妙果者
爲言或又誰能已下二句逆次釋上後兩句。
前文唯釋初問歟。二義中前義爲勝。覺者
即成正覺義故。又能所求能所覺義異故。又
守護經云。若此菩提相同虚空一切智體
當何所求等文准此文依虚空相是菩提
句似起三問。然異疏意歟
若法無有因縁等者。今此一行餘文反釋前
三問意也。故守護經釋中。自然成佛已上
注入問下故佛答言下注入答下也。所謂
此釋以答説文推問意加轉救難也。意
依誰因縁求一切智依誰因縁起一切智
依何因縁爲菩提成正覺者耶。若法無因
縁而得成者。一切衆生應不假方便自然
成佛爲言私更解云。若法已下爲答説來由
作此釋歟。故下釋答説文畢。雖復離諸因
縁亦非無因而得成就也即此意也矣」
不如實自知故即是無明者。問。守護經中。不
正思惟爲無明因。瑜伽論。不如理作意爲
無明因。釋論中。依不如而生無明云云
何云不如即無明耶。答。經論施設無一准。
今迷心實相即云無明故。無別能生妄法
也。故不正思惟或華嚴經云無明或涅槃經
爲無明因也。華嚴經二十七云。不正思惟
起於妄疏云凡夫無明
爲因造業
涅槃經三十七云。
不善思惟因縁生於貪欲嗔癡華嚴經疏
云。不正思惟是行倶無明。涅槃説此爲無明
因。亦無明攝演義抄云。疏初云不正思惟
是行倶無明者。此有二意。一者爲無明支
通諸煩惱。○今取正起行時迷於行過。即
行倶無明。非前發業無明支攝。言涅槃説此
爲無明因亦無明攝者是第二意。爲無明支
要與行倶。獨頭起者非無明支。則此一句
猶是無明此釋意涅槃不正思惟猶云無明
攝歟。又釋論等約體用雖分因果。實是一
種無明故。不立六有爲。守護經等雖出不
正思惟。不増十二縁起故無相違歟。
云。如是二法互爲因果互相増長。不善思
惟生於無明無明因縁生不善思惟清涼
釋云。既互相生故即無明或不如實知是
遍計所執也。菩提心論云無始間隔是也。
依之下文中爲令衆生知自心約方便
遣我。可思之
如蠶出絲等者。二譬中初譬顯一乘一心縁
起之義後喩示三乘諸識所變之旨。或又初
顯縁起流轉之意後示心外無法之理。故
云當知離心之外無有一法也
譬如人間等者。阿毘達磨經云。鬼傍生人天
各隨其所應等事心異故。故義非眞實
又唯識論七云。謂於一處鬼人天等隨業差
別所見各異此等釋人所見又非眞實。今
何人間淨水譬心實相耶。答。人見亦非實
今隨義轉用類淨心。猶如眼赤見雖誤約
邊譬佛見矣。或又舊云一境應四心。或
解云。於一水四見不同云云今人間淨水者
取一水*邊譬淨心歟。大師釋云。天鬼見別
依今疏釋歟。若擧人見何但云天鬼耶。
或又今文未必依彼經。以於一水見
寶火譬迷自心生苦樂也。若出人見則
應云隨人之心或以淨水。既不爾。又依彼
經傍生見同可出之。況唯識疏中鬼見膿
云云今云火所見既異。何云依彼耶
若瑜伽行人等者。此下正釋成三答意也。
謂下文以方便三科等令觀心實相。是即
見心實相也。即自心尋求義也。心實相者即
是無相。菩提者自心菩提義也。亦名一切智
智者自心一切智義也。此心求菩提心成覺
心起智。如是心自證心等義離縁合起縁散
滅三乘生滅之因縁而依縁合無起縁散無
盡不生不滅之因縁而得成就故云雖復
離諸因縁亦非無因而得成就也矣。前述
問意云。若法無因縁而得成者。衆生亦
應自然成佛云云今答此意故云也。正觀三
法實相者抄云。若瑜伽行者正觀三法心虚
空菩提與實相等。豈非因縁耶云云智證抄
云。三法未定云云或云。煩惱業苦三道云三
法也。或云。自心菩提一切智智云三法也。
私云。心虚空菩提經云三種。未云三法。三
道疏中出未見經文。又云心菩提智智不
可然。若指彼何觀三法實相云即是見心
菩提實相耶。故知。三法實相者觀三科實
相也。經幷疏皆約蘊處界觀心實相。故云。
次下復次世尊欲令衆生如實知自心故。
更以方便分別演説方便者約三科等觀
心實相也。又下釋云。以上廣對五陰。次
復説十八界十二處○此三法已攝一切法
云云經云。若色若受想行識若界若處
文明鏡者歟。又經疏中雖擧外道我見等。三
科爲宗故云三法歟
心不在内不在外等者。今此内外唯十二處
歟。云但觀内外十二處故。蘊界下別明故。
又兩本義釋中牒經文。不在内六處不在外
及兩中間或通蘊界歟。界門六界外十二
界内。蘊又一外四内故。如摩訶般若無量
門廣故。但觀者對所攝一切法云但。非遮
蘊界歟○兩中間者。疏十五云。外境内心。
以身心觀照爲中間義釋十一云。外境
内身。以心觀察爲中間私云。疏釋少異。
然疏釋倶心境合縁爲中間云云
即離相等方便者○此三方便前於内外中
間各可有此三也。相者相在即離合觀兩
中間歟。中間有二。謂遮表也。即離合故。亦
亦離是表也。合故又非即非離。即遮也。
内外合觀又爾也西明釋云。解云。非即非離即是亦
即亦離。其義如何。若表即離成第
三句。若遮即離成第四句。
謂即故非離離故非即。文
外人所計有三種
故。能離方便有三也。唯識疏云。論一者即
蘊。述曰。有計我體即是蘊○二離蘊。即體
非蘊。三者與蘊不即不離。犢子外道計云云
如來應正等覺者。心實相也。故釋云。此宗辨
義即以心爲如來等文問。所謂内心之大我
非指外道所計眞我耶。今復約眞我
明心實相意矣。答。大我者法身大我。
非外道眞我。於此無相菩提心大我計青
黄等眞我也。守護經云。善男子一切如來説
此心相非青非黄非赤非白非紅非紫非
金色○非非男女亦復非是亦男亦女
此經所説云心相。佛爲如來。然皆非
也。今水精色云金色不男女者當
男女歟。又亦男亦女又不男女攝歟。法華云
五種不男故。謂非男女無形亦男亦女二形

然此等衆相悉從衆縁生等者。問。青黄等衆
相是外道所計當情現無法。何云衆縁生耶。
答。或云。不了自心故而作是言云云外道
不了菩提心故。謂於依他顯形等色妄謂
計我故云衆縁生歟。如三界同性也。若不
爾者何云青實相不壞故耶或云。直於心
法作青黄等計。我宗青黄等云縁生法。何
爲常我耶爲言問。青實相不壞故者。即事而
眞故遍計所執云不壞歟。答。彼所執我是體
用都無。何云實相不壞。當知。於依他顯形
生我相故。約所遍計依他作此説歟。或
遍計理無與眞如不變一際故云爾歟
如有外道阿闍梨等者。智證大師疏抄云。外
道阿闍梨黒月夜等可求本文。自餘小乘
論等皆可求之又云。外道阿闍梨者大唐
有道士法師。俗&MT05711;其處有聽者世許法師
禮稱云南無不可思議功徳。俗人嘲云南無
不可聽聞偏徒等所
見也云云
開發心明道等者。疏下文云。法明者以覺心
本不生際其心淨住生大惠光明。普照無量
法性見諸佛所行之道故云法明道也
心明約能見淨心下法明者據所照法性。能
所雖異倶名淨菩提心也。心王如來者内心
之大我。經云如來應正等覺是也
心非欲界同性等者。智證抄云。心非欲界同
性等者。疏云此心不與三界同性也。讀之
者可存意云云讀之者可存意者上牒界
及趣文云亦是對諸妄執等。前約着處或
對眞我。明之畢。今又約妄執故云亦是。
而其下云此心不與三界同性也。總似釋上
牒文。然今文但釋界非趣故有此勸歟。或
云。三界六趣是總別異故次下云次廣分別。
明知廣三界云天龍等也。私云。三界六趣
若約有情開合隨宜有廣略趣中天有三界天
故界廣趣略也。又
界中欲界有六趣
故趣廣界狭也
若約其體趣狭。但所往故。
對中有是能往故。三性中趣唯無記也。然
界廣通善染外器中有故。光記云。然由煩
惱界有差別。由異熟蘊趣有差別故知。
三界同性義不釋八部文也。亦是諸妄執等
三句通界趣總句也。廣分別者且約欲界諸
衆生趣歟。守護經云。心非欲界性乃至非人
等一切同類私云。今文趣又云同性。彼經
趣云同類。同意歟。可尋矣
謂非想處即是涅槃者。抄云。謂有一類外道
得彼非想非非想處定計此最極清淨處
以爲涅槃也
梵王毘紐天等者疏第十云。一切衆生因梵
天故名一切衆生主。能生一切有情故也
又云。次毘紐天有衆多別名。即是那羅延
天別名也。亦是佛化身智論五云。如韋紐
天秦言遍問。四臂投貝持輪騎金翅鳥
此中或計涅槃或云生諸法。未見界趣同
性義耶。然彼天即計涅槃又彼天生諸法。
即所計我故天趣同我歟。問。毘紐天何界天
乎。答。弘決第十云。毘紐天亦云韋紐天
亦韋糅天。此翻遍勝。亦遍問亦遍淨。阿含
云是色天。倶舍云是第三禪頂天。淨影云
處在欲界之極又云。韋紐是梵王之父
私云。准此釋。通欲色二界。然今欲
天歟。所計我標欲色無色擧三天逆次擧
三界天歟。其下能破云然此三界故
八功徳性不與彼同等者。此水性幷寶性譬
心性。隨器殊味遇物同色。心性隨縁而成
界趣之義也。雖隨縁然水性寶性不與彼
同。是不變義也。上文況令心性同於彼性
此*意。心性者理性彼性者界趣事性

復次世尊將欲開示等者。或云。今此釋通前
約外道我明淨菩提心之二段文作復次
釋也。故云故佛説言如來非青等也。普門
示現六趣身者通四重壇也。中臺首陀會天
形四佛輪王形故云云私云。疏第三云。第三
重一切衆生喜見隨類之身又云。自臍以
下現生身釋迦示同人法及二乘六趣
又當卷上云。所言等者乃至諸天八部五通
神仙此等説外部文也。准知今又六趣之
身者但第三重聖衆也。中臺四佛雖府同
人天是皆佛身也。十界圓壇寧限六凡無
四聖耶今擧六凡顯四聖歟。凡今釋意行
者不識因縁生故。於本尊海會顯形男女
等而生戲論故。作此説也爲言
三界六趣者。三界經説分明也。六趣者指八
部衆文歟。准嘉祥義疏。龍是畜生。迦樓羅
者此云金翅鳥。揵撻婆一云屬鬼道。一云
屬修羅道。緊那羅是畜生道攝。緊那羅此云
疑神。亦云人非人。其形似人而頭有一角
取意又云。八部鬼神本悉非人而變作人形
來聽説法故云人非人也又仁王疏云。
藥叉此云威徳又翻傍生或釋云。八部
即天鬼畜修羅准此等釋今八部衆中無
人及地獄。何云六趣耶。然六趣攝故云爾
歟。或約多分歟。又法華經云。爾時會中比
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龍夜叉乾闥婆阿
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嘉祥
疏云爾時會中下文爲二。初辨四衆。上四
華正表四衆悟入一乘。今明四衆覩瑞歡
喜。及諸天龍者上地六種震動表人天六道
普皆成佛。故今列六道之衆歡喜也云云
又八部釋六道。可爲良證矣。然經四衆八
部中四衆是人也。八部中闕六道之中歟。法
華會座地獄衆不來歟。嘉祥法華疏云。依
陀羅尼經有地獄衆。今會所無今經會座
無難知。現圖曼荼無地獄道。善無畏所
傳漫荼羅有地獄衆。可尋決矣然輪圓具
足壇何闕彼矣
前説不在三處等者。或云三處者次上所擧
三界同性義也。三界處故云三處也。故次下
釋云。若心不與諸趣同性此意也。私
云。三科云三處歟。云已攝一切法故。三
界不攝無漏無爲等故。故上釋云。但觀内
外十二處即攝一切法也前總約根境觀
心今六根各別觀心。故云復一一歴法分
別。例如倶舍云愚根樂三故説蘊處界三
也。或云内外兩間云三處也。今文但擧六
根是擧六根界顯餘十二界歟。故釋云
乃至陰入等。今擧十八界例五陰十二入

乃至陰入諸法皆應廣説者。乃至十八界中
今擧六根故六境六識云乃至也。陰入廣
説者如十八界五陰十二入一一歴法可
分別故云爾也。若不爾則陰入是略説。何
云廣耶。又上文説内外十二處。何重示矣。
若爾界及蘊先文無總説。何今云爲未悟
一一分別。又倶舍云。愚根樂三故説蘊處界
准此釋設依根不同不亂陰入界上
中下根次第。而一一分別釋可作此耶。答。
相望不定機根萬差。今爲未悟説界是望
前十二入故不違倶舍説。又三科一一分別
對前處内外分別故。又於前不擧陰界者
經中前唯説處今偏説界互顯而兼陰歟。疏
探經意云陰入廣説也。又下文中開蘊合
處界。佛智巧妙前後影略三科開合周備矣。
問。若爾何下文爲未悟合處界耶。答。衆生
樂欲不同故。又名字數多迷眞實故
爲破邊見聲聞故者。謂於不住眼界等文
有二意。前正釋明約外道計今復次約聲
聞邊見也。如犢子阿毘曇等者智論第一云。
是佛法中亦有犢子比丘説。如四大和合
有眼法如是五衆和合有人法。犢子阿毘曇
中説。五衆不離人人不離五衆。不可説
五衆是人離五衆是人。是五法藏第五不
可説藏中所攝一切有語道人輩言。人一切
種一切時一切法門中求不可得譬如兔角
龜毛常無。復次十八界十二入五陰實有而
此中無人。方廣道人言。一切法不生不滅。空
無所有。譬如兎角龜毛常無。如是等一
切論議師自守其法以爲實*語餘者妄語
今二部釋依智論文歟。是人法在不可説
藏中者三世無爲不可説藏五法藏中四種是
法不可説藏即我也。何云人法在彼藏耶。
謂法字増歟。故智論但云人。又義釋無法
字矣。或云。今人法者非人與法。人即法歟。
猶如云眼法矣。故十二門論疏上云。犢子
部云。四大和合有眼法。五陰和合有人法。
今明眼從四大生則無自性。人由陰有。義
亦同之問。此犢子所計我人法二我中何
耶。答。論既云人。又嘉祥釋云。入眞觀故即
見我空。出於俗諦別有人體依之大
師幷慈恩清涼等皆立六宗時。以犢子入
我法倶有宗。唯識論中以非即非離我出破
我文。又慈恩宗輪疏云。其犢子部謂補特
伽羅非即蘊離蘊。謂實有我非有爲無爲
然與蘊不即不離。佛説無我但無即蘊離
蘊。如外道等所計之我悉皆是無。非無一
分可説。不即蘊離蘊。我既不可説亦不可
言形量大小等。乃至成佛此我常在
西明釋云。問。如下所説犢子部計非即離
我。二障之内何障所攝。答。言煩惱如何羅
漢起煩惱障。若所知障如何論説生空智斷。
三藏解云。是我執故煩惱障攝。此部未得羅
漢果時所計我相同佛在時犢子外道。由斯
號名犢子部。初談未成羅漢時計故
説彼部亦計我。理實得果已斷我執
案。慈恩釋乃至成佛此我常在者但依蘊等
假施設我名非實我也歟。故彼疏釋彼論
依蘊處界假施設名云。謂我非即蘊非離
蘊處界亦爾○但依蘊等假施設此義名
我實非蘊等又僧偘釋云。依婆娑有二。
一假名二神我。若計神我是外道見。若計
假名則非邪見。犢子但計假名異於外道
故不妨是羅漢西明意。未成羅漢時
起此計者似依倶生我執。若分別我執見
道已斷故。然今非即非離我依邪思惟等立
不可説藏歟。若非分別惑何有此義。彼師
釋難決定矣。了義燈第二云。要集云。有解。
瑜伽四計唯有分別。此中第三倶生收。任運
我執不計即離○今謂。瑜伽唯説分別。此
論通二。此義可爾○又彼犢子却談未得
聖時計者如何。不許異生身中起分別見
由此。第三通叙通破。分別倶生於理爲勝。
今謂。不爾若唯分別可順論文。彼立五藏
我在第五不可説藏。豈倶生見作是計耶。
又不得言犢子部計却談昔計。非據現計。
理亦不爾。宗輪論中現叙彼等同計我故。
若爾無學如何更起我執見耶。答。如前解。
或可得言唯有學凡作如是計私云。瑜
伽四計者唯識三計中加亦即亦離句歟。此
中第三者唯識三計中第三非即非離我歟。
今謂下者要集自義也。今謂不爾等燈師能
破也。又犢子立三聚謂。有爲聚無爲聚非二
聚也。五法藏時開有爲聚爲三世故非二
聚是不可説藏也。又義。犢子所計我又法執
也。無學執我大失故。故住心論云。唯蘊無我
一句。攝一切小乘法盡二十部異計。皆攝
此住心故。故大經要義云。唯識義燈釋犢子
部計云。今據情解妄謂爲我故叙破之。實
是法執云云故據情解。犢子部爲我有宗。若
不爾。無學執我大爲失。故二乗聖者後得
智。尚不知自證。況有漏心不知自執。於自
法執謂爲我執。故雖謂我實是法執。如彼
瞿波阿羅漢。作聖教要實論説有我人。而實
法執也。若嘉祥意。以有漏心言出俗者。其
義稍似義燈釋。然彼師意難決定。故且依
燈師可爲定量略抄准此意。慈恩此我常
在者。據情解云我。實法執故。成佛猶在但
依蘊等假施設名者。於法執假施設我名
也。又今疏第二卷中。以犢子有部兩種計
同補特伽羅。寧於法執非立我名乎
非見非顯現者。抄云。心體向外名能見相。
反似外境名能現相。翻此名非見非
現也此心帶妄執。能縁所縁云見現也。
故次下擧因云。虚空相心離諸妄執。亦無
分別
一切衆生本有佛知見性者。或云。成實論中
云有識含靈。是本有佛知見義歟。若爾成實
論又小乘攝故。可屬邊見聲聞也。依之上
牒文。至非顯非顯現爲一具文矣。或云。彼
初釋意。彼釋各別牒釋。何屬邊見。就中云
今説不住諸法。是局經不住眼界等文。不
及非見等句也。況約十住心時。既就外道
二乘等明心不可得義。今文專約法相三
論可明心無相歟。所謂本有佛知見性。三
論悉有佛性之義。如是常理者。法相理佛性
遍在之謂也。天台華嚴。同初地淨菩提心
故。未必爲所遣也。故大師以今一段經文
證第八心。可思之。或又本有佛知見性者。
天台四佛知見*義。如是常理者。如先三乘
一乘。各擧初顯後。九種住心皆所遮遣故。但
於爲第八心證者。且無相義一分同故。雖
證彼意終別。彼應佛四言離絶境。此法身如
義遮情之説故。又爲能所遣無失。又安然
云。此二人是別教菩薩又智論中。犢子薩婆
多。次擧方廣道人空無所有之計。興今文
異也。又守護經云。於三世中亦不可見
皆以世諦言之耳者。或云。大乘所立本有佛
知見等義。望今無相淨菩提心。遮有相世
諦也。凡有相者。皆是虚妄者。即此意歟
又經中自説因縁者。或云。心不住已下一段
因縁也。謂標爲未悟者等云今復結言。復
字起盡可局當段也。私云。今此文局當段。
下所以下文通諸文歟。所以然者。大師以
經疏文注入守護經時。祕密主心不住乃至
無分別之文爲一段故。又疏釋皆別段置經
云言。今不爾故。准上文。何以故虚空相是
菩提等文。明次上文因縁。今又可同彼矣。
又今文。爲未悟重示故。更出因縁歟。次下
一段雖徴二文。兼廣通諸段歟。三種無二
義。同自心尋求菩提及一切智之意故。又如
上種種入清淨門自心尋求菩提義。通上諸
段故。前述答説意。云觀三法實相乃至
名一切智智。對彼故云今復結言虚空無垢
即是心等耳
離諸妄執亦無分別者。經云。離諸分別無分
守護經云。以是義故。遠離一切麁細分
准守護經幷疏上分別無分別如次云
麁細分別。今諸妄執者麁分別。無分別者細
分別也。故疏上釋云。以無妄執分別。無分
別亦無也依此意。離字貫無分別讀之
或今疏釋未見麁細二重。離字但被妄執
讀之。然守護經文上疏釋分明故。若無分
別下。遮細分別歟。合譬説畢竟淨故句。遮
細分別故畢竟淨也。文點云。若無分別。即是
離一切相也云云意細無分別離一切相彼
離也爲言一切分別無能染污之者者。離妄執
分別之義也
心虚空界等者。界者性義。非世間空界色。釋
中云虚空無垢是也。即法性空理。若不爾
者。何云三種無二。故守護經云。此虚空性即
心性故。如其心性即菩提性。如菩提性即
陀羅尼性三四雖異其意同耳。問。上文譬
如虚空界等文。彼既譬也。此何不爾耶。答。
疏釋上文云。以世間易解空譬難解空也
今虚空界彼難解空也
皆爲發明自心尋求菩提義等者。實範a
義第五云。皆爲發明自心求十四本無求
字。十本有
菩提
義○究竟不思議中道義也云云虚空無垢者虚
空界也。虚空
界者大空也。以喩
名法故云虚空菩提
文意三法本來同一實相也。
即此同一實相名爲一切法界心。即此一法
界心即眞而假。眞故無能所異。假故悲爲
根本。方便滿足名中道也云云
即此一法界心等者。淨菩提心也。大師第八
住心。云一法界心一道無爲眞理。即此意矣。
雖因縁等者。或云。今文菩提心。爲根究竟
作因縁也。私云。上文釋見心實相云。雖復
離諸因縁。亦非無因而得成就也今釋同
彼。彼既菩提心因縁。此何不爾。意云。一法
界心雖因縁不生。而不壞因縁。菩提心實相
生也。以不生故無能所生異。以不壞故非
只菩提心生。亦無非爲根方便滿足也爲言
又上釋云。智性種以五義爲縁。至菩提妙
果。所謂不生不滅之因縁也取意准此文。依
菩提心因縁生根究竟故。云亦得悲爲根
等矣。守護經云。如是一切皆以大慈大悲
而爲根本。方便波羅蜜之所攝受彼經約
利他方便故云攝受。今經約自利究竟故
云滿足矣
佛已開示淨菩提心等者。云何菩提謂如實
知自心文也。因此文明三句大宗也。亦得
悲爲根本方便波羅蜜滿足等是也。又云何
菩提已下至此文。皆開示淨菩提心也。心
不在内幷非青非黄等開示菩提心。故次
下云無量方便皆爲令知識其心。即此意矣」
如此經者當知一切修多羅等者。或云。一切
修多羅者。除大日經其餘顯密諸經也。以今
經三句攝諸經。不可漏顯密經。故次如釋
迦所説者。指上一切修多羅也。顯密諸經皆
釋迦説故。故以大日金剛頂入釋教録。以
釋迦説例三世佛説也。但至決了説者。其
中就淺略作此説也。或云。一切修多羅但
顯經也。顯釋迦説。密法身談故。但不擧金剛
頂經等者。彼又能開故。同今經不別擧也。
金剛頂部中又説三句歟。故吽字義云。遮那
經金剛頂經等説。菩薩人菩提心爲因。大悲
爲根。方便爲究竟私云。金剛頂部因行證
入義即三句故歟。以指守護經歟。或儀軌等
中有説文歟。又一解云。金剛頂部雖有其
義無正説故。皆爲所開而入一切修多羅
也。守護經雖有三句説。釋迦説故又傳宣故
猶爲所開也。如釋迦説等者。一切經有顯
密中。於顯中以釋迦説而例餘佛説也。智
證指歸云。令案。横統之言無所不統。總
十方三世一切修多羅同歸於三句。本自無
異轍。明知在一切經後。諸經猶文此經如
印。以三摩地印印一切諸經爲法佛祕
私云。若准一切經後文。能開似局今
經。若依三摩地印。似通金剛頂部。彼又三
摩地教故
我説諸法如是者。智證疏抄云。今案。諸法如
是一切大小諸法。無非此無相菩提心故。今
此經統開演説令知同轍。故言一切修多羅
意皆同在此也。可知。一代諸經之根源祕藏
矣。統攝之義明在此文私云。我説者。大日
今説。開會説故云統開演説。所開是大小乘
諸經法故。且依此釋。我説諸法如是可訓
矣。或説諸法如是云云意我説大小乘諸
教皆爲三句爲言又義。通大日釋迦歟。謂
如此經者等。以今經開顯經也。如釋迦等
者。約守護經傳宣三句而開餘佛顯經也。
故又下釋中。以法華及今經爲開會説。可
思之。問。准上文。諸法者十二處三界等法。
約彼明心實相故云諸法如是知識其心。若
爾何云諸經。又今諸文皆明菩提心實相。何
云三句乎。依之守護經云。我於此諸菩
薩等大衆之中。説如是法爲淨廣大菩提
心。爲令一切了知自心故爾何。答。故
上文結成此菩提心三種無二與根究竟爲
因畢。云我説諸法如是。非開會義乎。但守
護經文。説字貫下句讀之。意云。如是大小
乘法。爲淨廣大菩提心説也爲言又三句者。
菩提心三句攝故云爾。或菩提心又有短三
句故。又明菩提心三句大宗顯
  建治元年六月比。於高野山以傳法會
談義之次。逐月馳筆畢。以南都中川法
泉房令清書畢。同年八月上旬。於醍
醐寺中正院加點畢。是則勵初心之勸學。
爲後生之資糧而已
  金剛佛子頼瑜生年五十



大日經疏指心鈔卷第七

  疏卷第一之七
經若我若我所者。五見中身見。於五蘊執我
我所也。我者我身也。以常一主宰義名我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646 647 648 649 650 651 652 653 654 655 656 657 658 659 660 661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