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大日經疏指心鈔 (No. 2217_ 頼瑜撰 ) in Vol. 59

[First] [Prev+100] [Prev] 624 625 626 627 628 629 630 631 632 633 634 635 636 637 638 639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知下文説行者悟入。何云一機頓悟漸修
乎。又疏第三云。復次大悲胎藏發生三昧中
有種種法界門種種善知識。如善財童子次
第詢求或於如是法門已善修行而於餘
門未能究習。若入普門世界時則能於一
念中具足相應是名深行阿闍梨也
又雖修一門不入普門不能窮盡也。又
雜問答云。若有人入此三昧門而修行者
即從一門直至如來所證此同今疏文
矣。重意云。得入法界者一門法界也。即上
同於本尊也。即是普入等者普門法界也。
從一門即入普門故云即。或一門即普門
故云即也。意云。從此一門得入一門法
界則即入普門法界也爲言故知從此一門
等重牒上意爲入普門之由來也。又義
云。得入法界者普門法界也。從此一門者指
上同於本尊一門也。是從一門入普門義
也。普入法界者又從普門法界爲化他出
各各一門故云普入一切法界矣。或得入法
界又一門法界也。普入法界者釋成一門義
也。意云。得入法界者十九種金剛等一切一
門法界也爲言
大日經疏指心鈔卷三
  弘長元年七月十三日於醍醐寺報恩院抄

  頼瑜生年三十六歳





大日經疏指心鈔卷第四
  疏卷第一之四
前明諸執金剛一向是如來智印者。謂諸執
金剛雖通慈悲等從多分云一向智印歟。
又第一重心數尊中雖有定及慈悲等約智
相應云智印歟。或云。諸執金剛或一向智
印或一向慈印等而異菩薩各相兼故但智
印者擧一顯餘歟。今此菩薩等者。疏下釋
云。諸菩薩在悲智之間故上求下化故爲第
意云。悲者化他故云下化。即第三重釋
迦等也。智者自行故云上求。即第一重執金
剛也。各擧一顯一矣。然第二重諸菩薩在
於悲智中兼上求下化故云又兼慈悲等
也。又四大菩薩中文殊是惠除障是定故云
義兼定惠。彌勒即慈普賢是悲。抄普賢云行
願故行願即大悲故。云又兼慈悲也。又四
菩薩各各兼慈悲定惠故云義兼等也。所
謂慈氏是兼悲之慈故云謂佛四無量心等
也。文殊又兼定之惠故云即是具衆徳義
也。餘菩薩又爾也。故別受名結文隨應可
得。若依初義者指菩薩名云別名也。謂
標諸執金剛今此菩薩成此結故。意云。前
諸執金剛持智印故云執金剛。今菩薩兼定
惠慈悲故受菩薩別名也爲言問。通別一雙。
然金剛菩薩内大眷屬通名。依何云別耶。
答。於自雖通金剛菩薩相對猶得別稱也。
或又下卷金剛菩薩倶名大心衆。望彼云別
歟。又依次義者。普賢慈氏等云別名歟。意
云。四菩薩云慈氏云妙惠等名異一向智
印故得定惠等別名也爲言後義未必爲別
名因故。又中義非理。執金剛有十九別名
故。故初義爲勝矣
亦是毘盧遮那内證功徳者。且内證外用重
重。或四重壇從内向外而分内外也。或
四重各有内外本地四重云内加持四重云
外。謂從法門身現羯磨身故。當知諸菩
薩法門等者所現加持身羯磨形也。下云善
知識身是也。法門者能現内證法門身。下云
法界門。上云定惠慈悲是也。故指此定惠
等云内證功徳也。今文意云。謂如執金剛
内證對十智力有十佛刹今菩薩内證法門
對十智力有十佛刹也爲言故上釋云。如來
智印無量且以十智力以表衆會數云云
義。如執金剛法門羯磨相對有十佛刹今菩
薩法門羯磨相對有十佛刹也爲言又准執
金剛加持身有十佛刹。當知菩薩法門身有
十佛刹也爲言本經十佛刹專約加持身故
但疏云智印者經釋互顯歟
又般若釋論等者。智論第三十三云。如釋迦
文佛。未出家時車匿給使優陀那戲咲瞿毘
耶耶輸陀等諸婇女爲内眷屬。出家六年苦
行時五人給仕。得道時彌喜羅陀須那刹多
羅阿難密跡力士等是名内眷屬。大眷屬者
舍利弗目連摩訶迦葉須菩提迦旃延富樓那
阿泥盧豆等諸聖人及彌勒文殊師利颰陀婆
羅諸阿毘跋致一生補處菩薩等是名大眷
私云。今所引是此釋取意略抄。彼論是
大品般若釋故云般若釋論也。問。智論次下
云。復次佛有二種身一者法性生身二者隨
世間身。世間身眷屬如先説。法性生身者有
無量無數阿僧祇一生補處菩薩侍從
此文。釋迦佛非生身。何云生身佛耶。答。生
身有二。謂法性生身父母生身也。疏生身者
父母生身也。即下文隨世間身是也。故智論
第九云。佛有二種身。一者法性身二者父母
生身故無違耳。問。阿難成道夜初生二十
五歳時詣佛所。又舍利弗等又成道以後弟
子。何彼等云内大眷屬耶。答。總指佛在世
云成道時。未必初成時歟。或又九世相入
意歟。手草云。問。疏指普賢等菩薩云一一
是毘盧遮那内證功徳。何故云普賢等是大
眷屬。答。約本地之時皆無非遮那内證之
徳。今約事迹故云爾
及彌勒文殊等者。法華文句云。彌勒此云慈
上生經疏云。梅呾唎耶唐云慈也。古
云彌帝隷。或彌勒。皆訛也玄應音義云。正
理論云阿氏多。此云無勝。舊云耆多。或
作阿逸多。皆訛也文殊釋至下可知矣。
問。一生補處者何義乎。答。大論第七云。滿
濡尸利慈氏菩薩是諸菩薩皆是補處紹尊
位者略抄問。一生者何生耶。答。法華攝釋
第一云。問。一生補處約何等生名爲一生
耶。答。且如彌勒昔在人中名一生事一
大生也。若據小生者而有四也。天中中
有及本有二人中中有及本有二合爲四生。
如七生等依大生説。實理論生有二十八
云云私云。此意都卒上生閻浮下生合云一
生歟。遁麟記云。一生所繋菩薩者。謂無始
來爲多生死之所繋縛故。今唯一生所繋
未得成佛。故言一生所繋菩薩私云。此
閻浮半生云一生歟。攝釋云。菩薩有三。一
者一生所繋二者最後之身三者坐於道樹。
上生即一生所繋。下生局得二身○今此三
生唯約化佛。餘未見文。以理而言亦通餘
云云今疏第六云。今此經宗言一生者。未
至第十一地唯少如來一位。未得證知。更
有一轉法性生即補佛所故名一生補處
略抄私云。此指成佛位云一生也。自當攝
釋第三生。然自證化他法應異耳。又智論第
三十八云。問曰。兜卒天上何以説一生補處
不説二生三生。答曰○復次有人言但説
大者不限於小私案論意説大生故云
一生。若限小説者可云二生三生歟。問。若
依小生何不云四生耶。答。攝釋云。若爾何
故智度論説彌勒三生。答。以在人中即得
成佛故除人中本有一生但言三也私云。
閻浮下生時即成佛故除本有生也爲言
今謂佛加持身等者。今加持身者即毘盧舍
那也。故上文云。毘盧舍那加持尊特身
以法身成道例生身成道耳。或又内眷屬
云加持身。以法身眷屬例生身眷屬故。故
次上文云。以加持故現爲一善知識身也
問。何故名内大耶。答。雜問答云。執金剛
衆持如來密印故爲内。普賢等衆定惠相
應行如來事故爲大*亦作淺深説者。若
依今釋幷執金剛菩薩名又准生身内大則
内淺大深歟。若約四重次第内深大淺也。然
實無淺深上淺深故二義無相違歟
故大品等者。大品般若經第一序品云。復次
舍利弗。菩薩摩訶薩欲在一切聲聞辟支佛
前欲給侍諸佛欲爲諸佛内眷屬欲得
大眷屬欲得菩薩眷屬欲淨報大施。當
學般若波羅蜜智論三十三釋今經文。
如先引。但疏釋先引經後擧可知矣
普賢菩薩者。文句十云。大論觀經同名遍吉。
此經名普賢。皆漢語。梵邲輸&T075586;陀。此云普
義疏云。外國名三曼多跋陀羅。三曼此
云普也。跋陀羅云賢。此土亦名遍吉
謂菩提心所起行願等者。大師釋云。普賢圓
因以圓融三法爲宗。即是一切如來菩提心
行願身也義釋第五十卷本釋普賢云。即是
大日圓因。而佛圓因之果也私云。普賢圓
因者持業。普賢即圓因故。大日圓因者依主。
大日之圓因故。此圓因是通菩提心及行願。
倶大日之因故。菩提心行願如次能所起。同
是普賢體也。及身口意者當大師釋身字。猶
如身祕密即法佛三密。故准此文者。今三
密即圓因之果也。若約因者普賢三密也。悉
皆等二句釋上普義。純一等兩句釋上賢義
耳。故法藏釋云。徳周法界曰普淨順善稱
又玄賛云。仁慈惠悟曰賢。徳利周備
名普。此由内證一眞外成萬徳。所以徳
利周備仁慈惠悟故名普賢。般若理趣云。一
切有情皆如來藏。普賢菩薩遍自體故由證
普遍賢善之理能證之道名爲普賢。○或内
證此普遍賢理外彰三業無所不賢故名
普賢私云。疏約三業釋普義賛就三業
成賢義矣
慈氏菩薩者。慈恩玄賛第二云。彌勒姓慈
嘉祥義疏第一云。彌勒者此云慈也。過去値
彌勒佛發願名彌勒也。出一切智光仙人
經。彌勒昔作一切智光仙人値慈氏佛説
慈三昧經故目慈也。華嚴經云。初得慈三
昧説名慈也又心地觀經云。彌勒菩薩法
王子從初發心不食肉。以是因縁名慈
又賢愚經云。國王象師調象即慈心。生
從是得名慈氏此中賢愚經幷玄賛釋意
同今疏釋歟。佛心是大慈悲故以慈爲種
姓。今菩薩從彼種姓中生故云慈氏。基師
彌勒姓慈者又此意歟
不斷佛家者。二本義釋倶家字作種矣
謂佛四無量心等者。祕藏記釋四無量心云。
慈悲喜捨。與樂爲慈拔苦爲悲不害爲喜捨
亘三事義章第八四無量義云。四無量者化
物心也。化心不同一門説四。謂慈悲喜捨。
愛憐名慈惻愴曰悲慶悦名喜亡壞稱捨。
心無存著故曰亡壞。經中名之以爲無量
*亦云四等。縁於無量諸衆生起故名無量。
等縁一切故復名等問。此菩薩偏大慈與
樂得名。何云四無量心耶。答。疏云。今以慈
爲稱首意云。此菩薩雖具四無量慈心
勝故取爲首之慈爲稱也爲言或此菩薩正
雖主慈兼具餘三故云四無量。約正故云
稱首也。問。四中慈爲首。法必然歟。又依人
耶。答。一往可約人。若依觀音悲爲首故。
理實法又可爾。互相依故。義章第八云。次
論主伴。如龍樹言慈爲妙主餘三隨從。如
民從王。慈心正是與樂之意。故説爲主。無
悲拔苦與樂不成故悲隨慈。無喜除嫉與
樂不勝故喜隨慈。無捨除礙與樂不等故
捨隨慈。蓋乃且據一門爲論。理實四行皆
得爲主齊得爲伴。互相隨故又云。言
體用者。初一慈行是其徳體後三徳用。如
維摩説慈是體故。○後三用故隨人化益。
○此等皆是對人用也。一相如是。理實四
行齊得爲體竝得爲用。互相依故可思

上云普賢等者。釋來由也。自證之徳者。義
釋中釋普賢佛境界莊嚴三昧云。此佛境界
者即是諸佛自證不思議平等心地。莊嚴謂
大悲胎藏曼荼羅欲化衆生等者。釋從
自證徳起慈之義也
妙吉祥菩薩等者。玄賛第二云。曼殊室利云
妙吉祥。與衆生樂。是北方常喜世界歡喜藏
摩尼寶積佛也。聞名能滅四重等罪探玄
記第四云。文殊師利或云尸利或云漫殊室
利或翻爲敬首或云傳首或又云濡首又
云妙徳又云妙吉祥。○又梵語喚頭爲室
利。吉祥徳等亦爲室利。故致翻譯不同也
或云。妙徳等者漢名三種中前後二名釋
其義。今名何不釋耶。文句二云。文殊師利此
云妙徳。大經云。了了見佛性猶如妙徳等
思益經云。雖説諸法而不起法相不起
非法相故名妙徳亦名妙音者。問。法華
文殊妙音別體異名。何今爲文殊名耶。答。
妙樂五百問論云。妙音海來此釋文殊海
來也。應知雖別有妙音文殊又名妙音

言以大慈悲力等者。又來由也。演妙法音者
釋妙音義也。義釋云。此菩薩通達如來甚深
般若唯是佛佛自證不可與人。是故以嬰
兒行演説人法無我略抄嬰兒行者弘決第
八引釋名云。人之初生曰嬰兒者。胸前曰
嬰接之嬰前而乳養之故曰嬰也今推以
二空説對自證云嬰兒行歟
若以無分別法等者。或云。文殊妙惠説法上
有斷惑顯理徳云除蓋障也云云私云。今文
法譬影略互顯。謂法中擧能斷法而顯所顯
理。喩中擧所顯日示披雲風也。問。今無分
別法者定惠中何耶。答。既云滅諸戲論。可
無分別智。依之摩訶衍論正體智斷隨相
論即隨相云諸戲論識故。或又定。今文句
是明除蓋障定故。法藏釋理定云。塵相既
止無所分別故云止也今無分別可准
知之。況智斷惑專依定故。修惠唯斷惑散惠
不爾故。又義。定惠名從増勝實通止觀。故
定亦斷惑何失。故法藏釋云。隨相而論止
名定觀名惠。就實而言定通止觀惠亦如
又義釋云。即法性之悲以自在力能
除一切衆生一切蓋障依此釋大悲斷惑
歟。此悲即法性故云無分別法也。問。初
義擧前妙惠功不釋今三昧歟。第二義與
復次釋何異乎。第三義似定惠雜亂矣。後
義後得智猶不斷。況所起大悲乎。答。智斷
惑皆依定故推窮勝能在於定。故云定何
失。猶如摩訶衍稱矣。次義。正釋説法斷疑
之次弟。故云次妙音明之也。復次釋。六度
次第。故云次妙惠明之。般若禪定六度次
第故。次義。定惠與止觀有同異二義何失。
後義彼性宗後得智許斷證。今宗又大悲斷
惑。何失
如來諸有所作等者。釋來由也。諸有所作
者文殊妙惠説法也。一事因縁者除蓋障斷
惑證理也
復次行人等者。來由別釋也。謂般若者文殊
也。禪定者今菩薩也。斷惑功專依定故。或
又正釋總爲除蓋障釋。復次爲來由歟。既
云如來所作未必損文殊故。然故次妙音
明之。釋難遮故先義爲吉矣
此四菩薩即是佛身四徳等者。鈔第二云。疏
佛身四徳者。一行願彌淪二佛宗不斷三大
悲演法四深定除障。如是次第而配屬之
或云。今四菩薩是既云佛身四徳。八葉四
隅菩薩歟。其故思第二重菩薩阿闍梨所傳
曼*荼羅中文殊除蓋障地藏虚空藏也。又現
圖中但有地藏虚空藏除蓋障三菩薩。然今
四菩薩中二菩薩纔雖擬第二重三菩薩專
同八葉四行。況復疏第十六云。又四菩薩普
賢巽文殊坤慈氏乾觀音艮是其位也。前縁
起列衆中或以除蓋障替觀音或以除一
切惡趣替文殊也。義各異。課用一事亦得
也。此中用觀音爲正也既云縁起。是序
品義。故大般若中以序品名縁起品也。云
列衆非指今文乎。但大眷屬者。中臺總體
是心王邊葉別相即心數故云眷屬也。故大
師釋云。大毘盧遮那如來與自眷屬四種法
身住金剛法界宮云云又義。既云大眷屬
可第二重。故疏第三云。從大悲萬行現第
二重諸大眷屬云云又云。從心已下是持大
悲萬行諸大眷屬云云當卷上文釋大眷屬
云。諸菩薩大悲方便普門攝受文義是同。
又第六云。次造第二重四菩薩等諸大眷
云云既云四菩薩。非今四菩薩乎。況復
内大眷屬專可依親近次第。而八葉四隅菩
薩親近於如來猶近自第一重。何不云内
眷屬矣。但疏幷現圖壇第二重諸尊相違者
不擧諸尊盡歟。依之疏第二十云。觀音文
殊彌勒已在八葉中。漸出于外故次圓中復
有文殊觀音等云云此文意。於三重壇第一
重爲初第二重云次圓也。爰知今四菩薩
在第二重也。第十六文者指具縁品歟。具
縁品經云。普賢慈氏尊及與除蓋障除一切
惡趣以除惡趣替文殊者當于此文矣。
今品中無除惡趣故説具縁支分故云縁
起歟。又義。凡四行菩薩第二重四菩薩其體
同故或約四行邊云佛身四徳或約眷屬
邊云第二重也。十六卷文或以除障替觀
音者指今品也。或以除惡趣替文殊者
指具縁品也。若倶指具縁品者不可置初
或字。二或字是顯指兩品耳。或云。觀音在
八葉自性身。在第二重受用身。在第三重
變化身。餘尊又可爾耳。尋云。除蓋觀音同體
異名歟。除惡文殊*亦爾乎。答。大師彌陀次
第九字配九尊云。阿觀音羅除蓋障云云
野小眼毒女擧八菩薩云。觀自在菩薩地藏
菩薩除蓋障菩薩云云依此等釋別體菩薩歟。
或云觀音除蓋障眞言同。何非同體矣。然
言雖同體是別例如四佛四波印雖同體是
別。又如彌勒如意輪讃是一其體異矣。況復
胎藏次第二菩薩言別也。又般若寺抄云。除
蓋障無能勝文殊除惡趣同異准知之。問。
佛身四徳何故四菩薩云四徳耶。答。般若
寺抄云。普賢是菩提。慈氏大慈大悲普門
方便。文殊是大智決斷用。除蓋障是大空寂
照方便所謂常樂我淨
四徳也云云
依此釋者。四菩薩爲
常樂我淨四徳也。大師法華開題云。東南
方普賢即大捨徳。西南方文殊則大喜徳。西
北方觀音即大悲智。東北方慈氏則大慈智
此説逆次爲慈悲喜捨。又千手軌中自東
南順次爲慈悲喜捨。此等説順逆雖異四徳
義同。又祕藏記中普賢虚空藏觀音虚空庫
如次爲慈悲喜捨也。金剛界次第等又同
之。尋云。第一重第二重約十三大院方如
何。答。第一重。上方遍智院又云佛母院下方五
大院。左方金剛手院。右方觀音院。第二重。上
方文*殊院下方虚空藏院左方除蓋障院右
方地藏院。第三重。上方釋迦院現圖中釋迦爲
第二重文*殊爲
第三
重也
下方蘇悉地院。外金剛部院迴四方爲
第三重也。尋云。今經中盡十三大院乎。答。
菩提心義第三安然云。二*所中説十三院。如
具縁品圖尊中有十院云。初中臺八葉二初
重遍知印等佛部三觀音等蓮華部四金剛手
金剛部五二明王加上遍知爲佛部也六第
三重釋迦等七第二重文*殊等八除蓋障九
地藏十虚空藏。轉字品中有十一院。一中臺
二遍知印三觀世音四金剛手五二明王六四
大護七釋迦文八文殊九除蓋障十地藏十一
虚空藏。大儀軌中更加二院爲十三院
釋論云菩提等者。智論第四云。問曰。何等名
菩提。何等名薩埵。答曰。菩提名諸佛道。
埵名或衆生或大心。是人諸佛道功徳盡欲
得其心。不可斷不可破如金剛山。是名
大心。如偈説。一切諸佛法智惠及戒定能利
益一切。是名爲菩提。其心不可動能忍成
道事不斷亦不破。是心名薩埵私云。是
人諸佛道功徳盡欲得者忍樂修行等也。其
心不斷等者堅持不捨義也。般若寺抄云。有
所云道心者樂求菩提有情故云菩提薩
復次此人等者。智論第五云。問曰。何名摩訶
薩埵。答。摩訶者大。薩埵名衆生或名勇心。
此人心能爲大事不退不還大勇心故名
摩訶薩埵。復次摩訶薩埵者。於多衆生中最
爲上首。是故名爲摩訶薩埵。復次多衆生中
起大慈大悲成立大乘能行大道得最大
處故名摩訶薩埵。復次大人相成就故名摩
訶薩埵。○復次必能説法破一切衆生及己
身大邪見大愛大我心等諸煩惱故名爲摩
訶薩埵惠影疏第二云。大人者以其諸徳
斯修故得稱私云。此中復次多衆生已下
忍樂修行之義也。以上堅持不捨之意也。今
文智論第四第五二文也。第四中釋菩提故
題次云釋初品中菩提第五第五卷釋摩
訶薩埵故題次云釋初品中摩訶薩埵第六
又於摩訶薩埵釋有正釋復次多釋。然
今疏中菩提爲正釋摩訶薩爲復次釋。恐
似違論文乎。私案。論中文異故爲非正復
之別釋。疏中二名雖異目於一體故爲正
釋復次歟。故大師釋云。又菩提薩埵亦爲
摩訶薩或又疏中復次者非對正釋。釋
別文故云復次。猶如起信論中云復次言
意識等也。又第五文雖有多釋同摩訶薩
釋。故疏爲一種釋歟。木幡義云。薩埵與摩
訶薩埵爲正釋復次。但薩埵是自利義摩訶
薩埵是利他義也云云又准智論正文云及與
己身摩訶薩又兼自利歟
大邪見大愛等者。鈔第二云。疏大邪見大愛
等者。涅槃云。一切煩惱邪見攝盡謂破壞三
寶焚燒善根。戒經十種謗三寶爲最重故
邪見稱大。若據發潤生死流轉無明愛取爲
大。若據遠隨現行障無學道我愛慢爲大
餘可名輕。若煩惱當體相望則十大煩惱爲
重隨惑爲輕等。今此智人必能説法破壞故
名摩訶薩埵
此索多者等者。疏第十七持明禁
戒品
云。猶行大
願求大法起大行成大菩提事。所謂普令
衆生入佛知見故名大士也。此有情者梵
音索多是著義。猶如世間人深著身心不
能暫離也。今菩提索多亦爾。此大菩提行
乃至無有一念休息放捨之心故名索多
也。又名薩埵。是有情義。以於有情之中能
修無上道荷一切諸餘衆生。即是衆生之中
無上故名大有情也。衆生隨所執著義。今
能自出後令他出故名大有情也私云。索
多是著義者同今索多者忍樂修行堅持不
捨之義也。薩埵是有情義者又同今薩埵名
衆生之釋也。雜問答云。又薩埵者梵音正
應言索多。○若以義言之是堅持不捨之
義也鈔第二云。前云薩埵直呼於人。今
云索多乃屬人之功業。即是忍樂修行堅持
不捨。言聲明有如是法者即八轉聲法也。謂
前云薩埵直目衆生之體。即體聲也。今云
索多直屬衆生之業。即業聲也觀鈔云。薩
埵翻衆生。直依人體故云體聲。索多忍樂
修行等義。是約用故云業聲也云云範抄云。
體聲體文故云sata。不呼入聲索多讀點
故云業聲也云云體業是八轉聲中其二也。
或不流便者十四本同今文。十卷義釋流字
作當字矣
薩埵略有三種者。問。大師釋云。又薩埵有
四。愚識金智是也其數相違。如何。答。於
菩提薩埵且約顯密人開金智也。故雜問
答云。問。何言愚童等耶。答。六道凡夫名愚
童。聲聞縁覺名爲有識。修佛道人名爲菩
提。問。彼金薩此三中是何。答。即第三人
故知金薩是第三開也。又五祕密儀軌云。有
三種薩埵。所謂愚童薩埵智薩埵金剛薩埵
此文開金智以有識合愚童歟。釋論中
二乘攝邪定故。又高尾口決云。四種薩埵
如次凡夫二乘菩薩佛取意此意金智合更開
佛歟。佛又菩提薩埵攝故或金薩云佛歟。
密人皆果地人故。問。金薩者何菩薩耶。答。
或云。四大菩薩云金薩。簡顯菩薩密菩薩
皆云金薩歟。今云但金剛手也。問答中上
釋祕密主義畢云此菩薩名金剛薩埵指
此。云彼金剛薩埵之故。又五祕密軌云。以
金剛薩埵開其二種薩埵修行得此金剛乘
人即名金剛薩埵准此釋通四行何過。
凡三四薩埵顯密分別隨宜不定。今就諸大
菩薩文出三種薩埵故。此中愚童有識是第
三重生身眷屬二乘世天等也。菩提薩埵四
大菩薩等也。然第一重執金剛等疏中攝屬
未明故。彼第一重金薩等即第三人也云也。
故知今此三種薩埵三重聖衆也。但祕鍵釋
約顯密判薩埵歟。或又彼探彼經深祕意
成四行菩薩三摩地也。問。愚童不知因果
六道凡夫。有識興滅度想定性二乘。何云
曼荼聖衆乎。答。十界輪圓曼荼故六道二乘
又海會聖衆也。問。若爾胎藏界所列六道等
衆生皆可實類乎。若云實類者今此曼荼是
從本垂迹之圓壇大悲利生之海會。是故中臺
自性之佛漸現三重曼荼之聖衆八葉受用
之尊專成四種法身之化用。當知*胎藏諸
尊皆以佛智所現云事。若實類凡夫見之可
成罪仰之有何益哉。故大師釋*胎藏聖
衆云。有從果向因人無從因至果人云云
若云非實類者疏下釋云。我是凡夫外道惡
趣衆生。亦名五逆大邪見人。大悲曼荼羅正
表此義也云云又先徳釋云。不改九界迷
情悉目等流法身云云爾者左右不明如何
答。凡眞言宗義專此事顯祕藏幽旨獨此義
極。所謂今教意四重曼荼之聖衆皆是本有
常住之佛體。六道四生之群類併又自性清
淨之法身也。是以重重帝網之莊嚴無一法
而漏草木。智智無邊之聖衆無一類而捨含
識。若除實類則圓壇稱難成。若限權化
則輪圓稱易闕者歟。故知約佛智照見者凡
夫本等流法身。又依密號名字者實類性曼
荼聖衆。若爾挫實類而云權化何失。故金
界次第云。入我我入故本尊與我一體無別。
但爲表本迹義有加持歸依觀云云此意
指未斷惑之行者非爲本尊之垂迹乎。然
則我等皆不動自性而成六道四生之形
隨順無明而受三途八難之苦。尋源汲流
皆是遮那之垂迹也。挫實類仰大悲本尊
何失。推本見跡併又法身之應現也。指凡
夫祈無邊悉地豈空。若強捨實類尋權化
爭成衆生即佛之觀。偏惡凡夫愛聖者誰
開凡聖不二之覺乎。大悲曼荼羅正表此
義也。甚有深意者歟。伏惟我宗意現覺諸
法之故貪嗔癡慢現顯明王忿怒之姿。直約
諸法之故欲觸愛慢直成菩薩慈悲之質。五
趣四生之鬼畜隔之永沈三途之苦海。八苦
五衰之人天融之即到五智之覺岸。迷悟在
己無執而到蓋此謂歟。況復彼顯乘猶性惡
通融之故馳煩惱即煩惱之談。此密乘豈性
相歴然之故無生死即生死之義而已
一者愚童等者。鈔第二云。愚謂愚癡。童謂嬰
童。取未會分別也下。經云。愚童凡夫類猶如
羝羊不知實諦因果等者不知四聖諦世
出世因果之道理。故世間三心此中攝歟。十
六行相觀門是二乘所行故。況修行義第一
心難得。二三有五戒十善修行故。心行邪
道下四句初二句忍樂修行義後兩句堅持不
捨之義也。猶如下顯不捨義歟
二者有識薩埵等者。鈔第二云。疏二者有識
者謂有所識知者也。對前愚童故稱有識
私云。有所識知者二乘初覺知生死過
患故云有識也。又准下文。云識性二乘
約求涅槃之邊云有識歟。性者理性故。或
二倶存故云有識。前後文互顯故。纔覺知等
釋忍樂修行義。著保化城等釋堅持不捨義
也。於如來功徳者釋二乘不名菩提薩埵
之由也。問。二乘亦得菩提。何不名菩提薩
乎。答。安然釋云。三乘皆名菩提而二
乘不名摩訶薩埵准此釋今菩提薩埵是
摩訶薩埵故不通二乘歟。又智論第四云。
復次三種道皆是菩提。一者佛道二者聲聞
道三者辟支佛道。辟支佛道聲聞道雖得菩
提而不稱爲菩提。佛功徳中菩提稱爲菩
提。是名菩提薩埵依此文菩提薩埵名
但約佛菩提故不通二乘。何以摩訶薩簡
彼乎。恐安公釋違智論文歟
出過一切臆度戲論等者。鈔第二云。一切之
言攝盡内外。有諸外道計我自性即同欲
界或同色無色界乃至謂非想處即是涅
槃○又説一切有道人言。神人一切法門中
求不可得。如龜毛兔角常無。而陰界入實有
自性。以如是等戲論法故。蓋由不識其
心。今此菩提出過如是臆度戲論種種過失
一向純淨即是衆生本心。了知此者名之
爲菩提薩埵也
於是人中等者。安然云。三乘皆名菩薩○唯
菩薩名摩訶薩慈恩釋云。揀小菩薩若
異二乘故云摩訶薩也
明群機嘉會之時等者。五大明王義云。嘉會
者是一時義。法王啓運之日大衆嘉會之時
玄賛一云。此有二義。一法王啓化機
咸集説聽事訖總名一時。二説者聽者其
相會遇時分無別故言一時文句引肇師
釋云。法王啓運嘉會之時云云同記云。啓初
開也。運合宜也。嘉善也。佛法大運必稱物
機故云善。會稱機品云云又疏第四云。良
日晨者意在菩提心嘉會之晨也有人云。
自性所成眷屬爲未來流通示現群機之相
也。又云。有三種壇。謂祕密壇法身嘉會壇
報身大悲壇應身今於隨他法界宮現他受用
相故云群機嘉會也云云有人云。普賢金剛
手等各引實行菩薩爲當機衆故云群機
嘉會也云云私云。三義中初義爲勝。自受
法樂説故不可有實行。又自性身土故不
可云他受用也。所以然者上擧執金剛諸
菩薩畢結此等大衆爲聽法故而云次明群
機嘉會。應知指上金剛菩薩云群機。理實
雖三世常恒説爲未來流通准如常示此
相也
若十佛刹等者。若不定義擧伴顯主也。經
中大日幷執金剛等各住自證三昧句説眞
言故。即眞言藏品等説是也。若不爾者何
在次明群機嘉會之時所同聞法之文下明
此義矣。故知指正説時也。故疏第六云。若
現世天身則説彼天三昧道。若現聲聞身
則説聲聞三昧道○當知此中偈頌如是無
量刹塵。非世間結集經卷所能具載主伴
倶雖説大日獨爲教主。故下文云如此時
中佛説何法等耳。或云。今此文重釋上大
衆各爲聽法以三密而供養大日也。若不
爾者何不擧大日。如此儀式皆今經説時
分故云次明等也。今謂。時分義縱雖廣通
所同聞法但取正説也。上既云然此經流布
等下文云爾時住於佛日而演説法。此乃望
於流通結集而指正説時云各各廣演則無
限量等也。當知今説時永異如常八箇年等
説時。時分説法無邊際限量故。結集者總
云住於佛日等也。然字是結前義結成前時
法也
爾時住於佛日等者。或云。凡有三種日。一世
間日如世間
至相推
二圓明日以淨眼
至之異
三如來日然以至
日也
云。文分爲二。然以下釋加持故句以上釋
越三時如來之日文也。私云。此日有二種。
一實相之日。此中有能越所越。此即釋經越
三時之文也。此日是本地身自證之日也。謂
云圓明常住又云實相之日此意矣。二然
以下如來之日。以佛神力逗衆機延促自
在。釋經如來之日句也。此即住加持。説今
經之時也。三平等句是所説法也。加持故三
字若約能加持則大日如來也。若據所加
持時法二種也。大疏抄云。意離三際始終
常住不變大日如來加持故説此法門言也
或又通釋經二句文也。以淨眼下總明能越
時也。延促自在又非世間日故。彼長短定
故。此延促自在故。故知經中越字含二義
也。能越中擧自證爲加持來由也。若無自
證則加持何故起矣。例如上釋集會擧内
證而爲加持起因矣。問。如來日是於加持
世界而逗實行應加持日。故或云令瑜伽
行者或云咸適衆機此意也。依之疏第六
云。然諸行人若深入瑜伽境界三昧時自當
了了聽聞如正説時無異。是故名爲佛加
持日也何。答。凡今經遠被未來機故云
行者云適機歟。或又自性所成眷屬爲未
來流通假現此相故云爾矣。但第六卷釋
者。加持日有二種。謂今經説會自性加持身
説時云正説時是也。行者聽聞説時他受加
持身行相。故異也。或又此云佛日云如來
日彼云加持日故其意別耳。又寶淨院僧正
解第六文云。於此文可有二義。爲自受
法樂説爲他受法樂説。若瑜伽行人入三
昧時了了聽聞者隨他義。如正説時者隨自
云云或述意云。行者顯得邊云隨他法爾
恒説爲隨自也云云問。今經一代間可云何
時説耶。答。今經法身説非釋迦説。何作此
問耶。但智證大師指歸云。總十方三世修
多羅同顯三句本無異轍。明知在一切經
又小野纂要引出生義畢云。法華經
後説眞言先師云。以第六文案今佛日
義一代之間大日經説時是初七日判定耳。
故十地論云。以初七日定不説法。思惟行
故○自受法樂故意云。一切義成就菩薩
o@m字觀唱後夜成道法身先初七日説隨
自意大日經。故云自受法樂故。然顯一乘機
隔聞故云思惟行故。是故住化他加持身
他受用身第二七日説隨他意華嚴一乘也。例
如彼第二七日華嚴説會小機隔聞云思惟
故更赴鹿苑而説小乘法門。華嚴經云。我
起道場詣婆羅奈此意也。又此初七日
實相之日故圓明常住也。然又佛神力故延
促自在故云佛日也。例如彼華嚴第二七日
念劫圓融故九世相入耳。重意云。後夜成道
説今經者。後夜丑寅不二時也。即示生佛
不二義。此時是昨今不二時故。成道又即身
成佛故。今經又即事而眞故。謂在不二時
唱不二覺説不二教也。時人教相應矣。故
御遺告云。吾示不二一心云云依此祈請
於久米道場感得今經。可思之。又今經開
題云。不二中不二本法又密嚴院釋云。大
日經能説教主不二總體本地法身也問。
剋定説時何云三世常恒説耶。答。雖剋定
其時又不遮恒説。延促無礙故。念劫圓融
故。彼華嚴猶雖第二七日説許恒説華嚴。
況祕宗説時乎
延促自在等者。維摩經云。或有衆生樂久住
世而可度者菩薩即演七日以爲一劫令
彼衆生謂之一劫或有衆生不樂久住而
可度者菩薩即促一劫以爲七日令彼衆
生謂之七日云云法華經云。五十小劫佛神
力故令諸衆生謂如半日
日行四天下乃至三十時等者。鈔第二云。智論
云。日名。從旦至夕初分中分後分。夜亦三
分。一日一夜有三十時。春秋分時十五時屬
晝十五時屬夜。餘時増減。五月晝十八時夜
十二時。十一月翻此。言十五時屬晝三分中
各五時也又智證大師鈔云。疏云。日行
四天下一周晝夜各有初中後分乃至三十
時等。又第四云。西方暦法晝夜各有三十時
云云今撿西域記云○三十臘縛爲一牟
呼栗多○又倶舍頌云。百二十刹那爲恒刹
那量。臘縛此六十。此三十須臾。此三十晝
夜○今案倶舍須臾西域牟呼栗多彼此量同
也。以此牟呼栗多五箇經於日夜。合六
時即成五六三十也。若日夜各有三十時
者。日夜三時各各具二合十二時。此日之六
時各加五牟呼栗多即五六三十也。夜亦如
是。故言日夜各有三十時。又案之初中後
三分各通於晝夜合成六時。此六時各各具
十故歴日夜即成六十。各計至於三十
也。各字之勢可通冠三十字。第四卷云。日
夜各有三十時。故又初中後時各各可有
二分合成六時。六時各五成五六三十也。
即與前案不相異也私云。前抄春秋分時
者約晝夜停等時春秋時正也晝夜各有十五
時合成三十時也。五月十一月者約極長
極短故有十八十二時也。中間増減可知。
具如倶舍頌疏十一也。故知日行此州雖
晝夜時有等不等。隨在何位晝夜合則有
三十時也。初中後三分是日夜各以二時可
爲一分歟。此釋違下文云晝夜各有三十
時之文也。後抄意存二義。初意日夜各有
初中後分合有六時。此一時各經五箇牟呼
栗多成五六三十也。此約晝夜停等時歟。
後義晝夜各有三十時也。此中又有二意。
初義日夜三時初中後各具二合十二時。一
時間經五箇也。後義初中後三分各通晝
夜合六時。此一時間經十箇也。此意前二
時合爲一時故六時十二時雖異其意無
違。後兩解意以今文同第四釋。然日夜各
有三十時説違倶舍西域等諸師釋。此甚難
解。今文各字被初中後不及三十時歟。言
日夜各有初中後分。計牟呼栗多合至三
十時也爲言若爾下文恐各字誤歟。可合字
歟。若又以下文爲定量今文各字貫三十
時讀之。三十時者非牟呼栗多歟。又嘉祥
法華統略云。時量短長有十二節。極短名刹
那翻爲一念。百二十念爲一瞬。六十瞬爲
一息。三十息爲一須臾。三十須臾爲一日
夜。十五日夜爲半月。兩半月爲一月
云。此又同倶舍等説。今瞬者彼恒刹那也。
息者彼臘縛也。當知今晝夜各有三十時准
彼等説一時分經二箇半牟呼栗多歟
言如來種種三業等者。雜問答云。身密印語
眞言心妙觀平等相應至大日尊遍一切
三平等究竟實際。若三中一闕即不能至平
等*之處。如車一輪闕都無所到。是即三平
等義也私云。疏約如來三業至一實理大
師釋據行者三業證大日一實理而互顯也。
一實理者阿字本不生理也
身等於語等者。又應云心等於語等。亦可
云心等於身等。順逆無礙横竪渉入故今擧
一隅顯三端也。一心院僧都云。故上人明惠
云。華嚴一乘雖明三密平等義不及秘
宗談。所謂華厳雖云身語歸心而平等全
無以意密歸身語。以一心爲本故。密宗
不然意密亦歸身語。六大爲本故。故淺深
大異矣。問。三密平等宜然。今自他平等與
華嚴三無差別有淺深耶。答。實範上人云。
此三平等自法界故彼無差別由理融故是
其淺深也云云同一醎味者。智論三十五云。譬
如衆川萬流各各異色異味入於大海同
爲一味一名
其迹所住處者。以其迹類下謂修如是道迹
句。即進行義也。今行者踐先佛道跡而修行
故云道迹也。故釋論第七云。三世一切菩薩
衆如是如是如如隨踐順行應轉。如其次
第不超數量不過位地超入義故以所
住處同次第修行得住三平等處即住處
義也。謂大日尊三平等究竟實際位也。此
位究竟處故云所住處也。句是究竟義故言
辭句逗義亦如是者此意耳。義究竟
云句故
 重意云。
今三密法門至一實究竟位方便故云三平
等句也爲言句逗者高雄口決云。一句與逗
差別何。答云。已止乃所留云句。足所留
云逗也。言句者梵云談鉢未知正字此云
所住處也云云
爲所入門者。圓城寺金剛界八卷次第云。尋
云。三密法門者能通門歟爲當内證法歟。或
云。究竟内證法門也云云又安然云。以三密
方便爲門見如來加持身取意或云。今此宗
以彼法即爲門。門即法也。如h@rda抄。以自
身三業入本尊三密時自身三業能入門本
尊三密所入境也。又以本尊三密入行者三
業翻之可知。故知門即法法即門是一體不
二也云云或云且以三密方便望行者云
所入對法界亦能入也云云私云。三平等故
加持受用身即行者平等智身。故爲欲顯實
無能所故云所入門也
謂以身平等之密印等者。疏第十七云。自眞
實謂自持眞言手印想於本尊以專念故
能見本尊。本尊者即是眞實之理。非但見
本尊而已又如實觀我之身。即同本尊故
名眞實也。此有三平等之方便。身即印也。
語即眞言也。心即本尊也。此三事觀其眞實
究竟皆等。我此三平等與一切如來三平等
無異。是故眞實也。行者修行時佛海大會決
定信得入。若有疑慮則眞言之行終不能
又云。先作三平等之方便謂眞言身印
及觀本尊。見本尊時其心相應而住無有
能動亂之者。又觀所持眞言從本尊心中
流出而入其口。猶如華鬘無有間絶。即以
如是佛之功徳自滿其身亦不從身更流
出也私云。今釋同此文矣
如是加持受用身等者。或云。加持受用身者
他受用身也。毘盧遮那遍一切身者自受用
身也。平等智身者自性身也云云私云。疏第七
云。行者但一心諦縁觀此聲字自當見佛
加持身。若見加持身即見本地身。若見本
地身即是行者自心也准此文遍一切身
者本地身也。何云自受用身乎。故知。受用
身者智法身即識大也。遍一切身者理法身
即五大也。是本尊六大也。平等智身者行者
五蘊也。智者四蘊。身者色蘊也。所謂行者四
蘊是本尊識大開之本尊五大亦行者色蘊開
之。合二准之。識大四蘊倶五智之徳。五大
色蘊同五輪之體也。本尊六大加入周遍行
者五蘊故云加持云遍也。行者五蘊本尊
六大平等一味故云平等也。斯則無能所
而能所也。不到而到即身成佛之理。思之。故
當卷下釋云。一切衆生色心實相常是毘盧
舍那平等智身可思之。或云。今宗行果
a字本不生上因行果徳故謂本不生故
云不行不到。然行不生而到不生際故云
而行而到也。又義。今教明無盡莊嚴本具
故不行不到。簡因海*之行果之言也。而行
而到顯性海行果之文也
一切衆生皆入其中者自心即菩提故更無
能所入然如實知自心故云皆入其中也」
時彼菩薩普賢等者。開題意已上通序自
下別序也。二教論意已上自性身説法自下
受用身説法云云兩釋異何。謂通序五句文
述當經教主説處等自性土之行相故云自
性身説法也。時彼已下三節文明現瑞奇特
事故云別序。又此瑞相示加持世界事故
爲三身説法文也。故無違耳。又一義云。毘
盧遮那如來奮迅示現等文含總別二意。所
謂毘盧遮舍那如來者自性身。即指上薄伽
梵。即今經教主也。時彼菩薩祕密主又指
前自性土同聞也。示現無盡莊嚴藏是正加
持世界事也。今此無盡藏通三身是總也。
局受用是別也。謂將説此乃至當廣説之者
釋彼文之總説義。復次普賢已下釋彼文之
別句義也。普賢祕密主等者。所現他受用土
同聞解脱門所現善知識也。又轉釋佛莊嚴
藏等文更釋上總中變化身也。又廣前相等
等流身。又准知矣。大師且依別説意故配三
身也。又所謂初發心已下得益文合總別意。
大師此得益爲欲顯通三身故。等流文除
之。疏家屬等流身爲示此文別義也。故知
疏家宗家影略總別互顯也。應知兩師釋文
雖似異義旨終無違耳。問。何以故二種釋
知總別義乎。答。初釋感動大衆之言不局
受用。悉現境界之文廣通三身。況法華序分
等例廣可盡奇瑞故。況復大師金剛般若開
題云。所謂萬徳者曼荼羅無盡莊嚴藏也○
謂福徳者即四種法身相好也此釋指無盡
莊嚴藏福徳云四種法身。豈非總句乎。又
復次釋先釋無盡藏爲今經瑞畢置所謂
言釋無盡藏義而引經釋成時云一一皆現
佛加持身。既云佛加持身。是受用身如來也。
報身亦雖佛身次下文別明故。又至等流文
云非但佛身等。非指今佛加持身等乎。故
知總別義分別歟。又義。經文但別説也。大師
注受用身故。但疏初釋總牒三身説文通
釋三身爲今經瑞也。復次釋別釋受用身
故云總別歟。或又兩釋倶總釋三身及得益
是奇瑞義也。所謂已下文是別説也。初中正
釋約大衆感動復次約實行引入也。問。前
四菩薩十九金剛皆悉爲上首。今何局普賢
密主乎。答。私云。上自性會眷屬今加持土伴
類故主伴倶有異歟。或又此菩薩密主雖指
自性土眷屬且爲顯主伴重重作如此説。
例如法華地涌菩薩上説一一菩薩唱導之
首下云是四菩薩最爲上首也。或義云壺坂房
此菩薩祕密主即爲他受用身也。故五祕
密經云。金剛薩埵他受用身云云私云。此義
非理。下等流段指上二身而云非但示現佛
身。何菩薩執金剛云他受用乎。五祕經文
異今意歟。謂大日自受用出薩埵化他故。
云爾開智拳印作鈴杵印。可思之。又相承
義云。大普賢金剛薩埵者即他受用身如來
也。自性身化他之姿也。非十六隨一金薩
也。問。大師意今受用身通自他歟。答。私云。
若依四身同爲密教教主義則可通自他。
是即聖位經中法佛示四重圓壇矣。又大日
三身釋迦三身中顯大日三身也。大師金
剛界業義中以四身配四曼。時受用有自
他受用云云既於受用分二種故若約自性
身爲密餘三身爲顯而明三身説法勝劣之
意則可局他受用也。所謂自受用是上文
如來加持故。疏云。次云如來是佛加持身。
名佛受用身但等流身等云宣説眞言道
句法者開會意歟。此中二義前義爲勝。疏
釋清淨句文云。頓覺成佛神通乘也。不同
餘乘多劫修行也取意
如法華序分等者。此顯所示現三密無盡藏
有二意也。一謂顯此三密無盡受用等身是
化他加持世界事。故引序品類之。二謂示
自性土四重圓壇。故引涌出品比之。斯則
不改自性而加持故於一文示二義歟。或
引宗祕論靈山佛常住號曰金剛界之文。本
門爲金界迹門爲胎藏而疑今涌出品例
甚以不可。疏主既以今經同本門。故疏第
七云。壽量品云。常在靈鷲山○即此宗瑜
伽之意耳但宗祕論金剛界者即今經金剛
法界宮也。故疏中心王毘盧遮那成覺處云
金剛界中。此文明鏡矣。何云兩部中金剛界
乎。問。今此加持身土令現自性會中歟。又
令見加持世界歟。答。若依序品意令見
加持世界猶如見放光所照國土也。故下
文云。普見加持世界唯説平等法門
依涌出品者今會座令現在歟。猶如千界
塵數菩薩靈山涌出矣
復次普賢等者。此復次釋成上義。非別釋
歟。例如釋論中云復次如來在世文也。或
約總別爲正釋復次如先辯矣。或又上約
隨自下約隨他歟。故寶淨院僧正抄云。法
身説内證有隨自隨他二説。隨自意説之邊
唯有自性所成眷屬。隨他意説之邊專有實
行當機之人。隨自説無當機之支疏第一云。
譬如國王若有政令乃至倍復生信故大臣
時史者同聞衆也。此中無外民無當機之
意也。隨他説有當機之證疏一云。然此諸解
脱門○實行諸菩薩故云云准此釋上段應
隨自説。今文信樂倍増等者同上文倍復生
信。倶是自受法樂義也。問。隨自自性身隨他
餘三身耶。答。或云。爾也於自性身無加持
受用義故。木幡義云。四身倶具自利利他二
義。四身本有歴然各不改自性而住神力
加持。益實行人云隨他説也。三身既通二
利。自性何廢化他耶。自性曾座既在餘三
身。加持世界何不見自性*耶。但疏文幷大
師釋中受用已下云加持身者約増勝也。
又大師釋云。四種法身具竪横二義。横則自
利竪則利他此文四身各非通二利乎。序
分義云。問。性身説法唯爲自受法樂歟亦
爲令他受樂耶。答。亦爲令他受樂。其理
如前。若重述者非但照機授藥為利他本。
聖位經云。汝等將來於無量世界等。此即性
身爲他説也。又有對機説法之義。如別卷
云云私云。利他爲本義何異顯乎。唯識
論又自性身亦兼利他爲増上縁爲未來
機義尤理。故經云。於當來世時○隨順説
是法又疏云。亦爲未來弟子明此囑耳
又大師釋云○問。自性身有化他義者可
云他受用。若爾可攝第二身。何。答。謂
於自他受用有横竪二義。所謂四種法身皆
有自利利他二義。自利邊四身倶云自性。又
云自受用。化他邊四身同云他受用。又云
加持。然非竪中自他受用。是横自證化他故。
若自性身無化他者普門機依何證悟。然疏
普門一門二機分論心王心數兩根別矣。私
云。自性會座無實類。何有利他義乎。故上
文釋一切集會云。由此衆徳到於實際故
名集會。若一法未滿不名集會取意又大
師釋云。此經同聞衆皆是從果向因之人也。
非從因至果之人略抄若爾實類何在座乎。
但大師釋者。四重圓壇若約横平等義則三
重所示類形皆大日擧體無勝劣異。何分
教主同聞別。然約竪差別門則分能所主
伴。且約此義邊指自受法樂説云竪則利
他非益實類也。又僧正抄中釋隨自四身
有通別二義畢。隨他四身通別准知云云
他時又自性住餘三身説云通四身各説云
別。又四身各住自證三昧故云通自性身
獨説一切云別歟
然此諸解脱門所現等者。雜問答云。此内證
會中諸智眷屬蒙如來加持力普爲法界善
知識身隨應度人各示三昧法門依此修
耳。其善知識者經中所列上首金剛手等。此
金剛手等菩薩即大日如來内證功徳無量智
印。各現此菩薩身引攝衆生。是故若入此
一三昧而修行者即從此一門直至如來所
略抄私云。金剛手等傳自性會中教法流
布閻浮引入未來衆生。是爲被教人意也。
自性會中無正被教之實人故。故問答上文
云。而若有衆生遇此教慇懃修習如説修
行觀念。是即被教之人也問。文相次第爲
饒益實行人先示現大神力然後説今經
見。非今實行居會座則前後文不符順耶。
答。凡自性土説法遠鑒當來衆生且作能所
主伴之儀各説自受法樂之法。斯則實人雖
無座爲未來作如此説也。故今經下文
云。於當來世時劣惠諸衆生爲度彼等故
隨順説是法又義云。明加持世界事故
有實人歟
先奮迅示現等者。祕密曼荼羅品云。以如來
奮迅平等莊嚴三昧以現法界無盡莊嚴故
字書云。奮振也動也状武貎。迅疾速也」
從一平等心普現一切本尊等者。謂三密中意
密勝故云本尊歟。故祕藏記云。我本來自性
清淨心於世間出世間最尊最上故曰本尊
私云。三密不可有優劣。六大本有故相
望作主伴倶本倶末也。然今心爲本尊是
住心品故。或語爲本尊。住心論云。於眞如
更有所依。所謂h@u@m云云或身爲本尊。配
佛部故。又義云。自心即一切智智故云本
尊也。佛云一切智故。故疏云。所謂衆生自
心品即是一切智智
如來祕密惠經者。或云。貞元開元録不載
之。是録外經歟。或未度經歟。或云勘開元
録。此經一部二卷未得其本云云私云。他家
請來十四卷十卷兩本莊嚴下除也字。祕密
惠下安也字。文云。無盡莊嚴如來祕密惠也。
經云等文依此本如來祕密惠五字屬上文
非經題也。然今疏猶爲經題。故雜問答云。
問。何以得知。答。如來祕密惠經云此問
答明爲經題矣雜問答依疏不依義
釋故大師作決定
 若爾恐治
定誤歟或云。十卷義釋。上也字亦在矣。問。
智論第十云。佛雖入深禪定不爲世事所
動。今以大慈悲心憐愍衆生爲之説法斷
疑○密迹金剛經中佛有三密。身密語密意
密。一切諸天人皆不解不知○有人見佛
身一丈六尺。或見一里十里百千萬億乃至
無邊無量遍虚空中。如是等名身密。語密
者有人聞佛聲一里。有聞十里百千萬億
無數無量遍虚空中○是名語密。是時目連
心念。欲知佛聲近遠。即時以己神足力去
無量千萬億佛世界而息。聞佛音聲如近
不異○諸佛要集經中○文殊尸利到諸佛
集處。有一女人近彼佛坐入三昧○文
殊尸利即彈指覺之而不可覺。以大聲喚
亦不可覺。投手牽亦不可覺。又以神足
動三千大千世界猶亦不覺○有一菩薩
棄諸蓋○即時彈指此女從三昧起。文
殊尸利白佛。以何因縁我動三千大千世
界不能令此女起棄諸蓋一彈指便從三
昧起。佛告文殊尸利。汝因此女人初發阿
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意。是女人因棄諸蓋菩
薩初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意。以是故汝
不能令覺准此文身語無盡擧密迹經
説。三昧無盡依要集經説歟。棄諸蓋即除蓋
障故。若爾但云經云爲勝也。如來祕密者
結成句也。意三密無盡藏是如來祕密智力
爲言故疏下云。如來智力普鑑群機究竟無
取意如何。答。文勢雖同旨趣大異。疏所引
經文佛身語及天女定見一經所説。更非二
經施設也。然論所引兩經也。又疏除蓋障命
目連令尋。論目連自尋之。又疏除蓋障不
令出天女定。論*棄諸蓋令天女起。有此
等相違。何云彼經耶。又設雖彼經譯者異
名何失。問。今經證何義耶。答。或云。以如
來身證受用變化二身以除疑天女證等
流身歟。或又以釋迦及天女類示大日無
盡藏義歟。私云。二義倶非理。以今經證上
三密無盡義故。所謂以釋迦佛身及音聲無
邊際證身語無盡以天女三昧證心無盡
也。故雜問答引今經畢云。問。身口二業遍
空之義。是即爾也。意業遍何。答。除疑天女心
行無量即心業遍義又云。問。何故天女三
昧之心爲佛心業。答。即大日世尊加持故○
況如來心
爾時除蓋障菩薩等者。謂除蓋障雖自不尋。
所遣目連不測。故能遣除蓋又同不測也。故
云及以目連不能測故也。例如遣使殺無表
歸本主矣。然猶有疑故除蓋障自往觀察。
故云即自往等也。又義。以字貫目連讀
之。除蓋障以目連而不測故則自往觀察
爲言及言顯菩薩目連無雜也。然後還歸
言局除蓋歟。初云即自往等故。或通目連
歟。上文無彼目連還歸之説故
我未發心時等者。般若寺抄云。意佛身者是
智身也。除疑天女者理身也。是明從理發
智故云我未發心時是天女住此定。云女
者是定故。理智不二。所以疏。方見除疑天女
去佛不遠見入於三昧或云。天女者
意業三昧耶形也。非別人矣。私云。云天云
女倶定表示歟。修惠斷惑故以定云除疑
歟。問。准要集經説此天女因*棄諸蓋發
心。然除蓋障既不測如來身語。若爾何云
我未發心時等耶。答。論疏所引經説大異故
何必責。何況文殊釋尊九代祖師也。然彼經
中文殊因天女發心云云文殊猶爾也。況釋
迦乎。但除蓋不測身語。是假助如來化儀
故歟。又除蓋障*棄諸蓋別菩薩歟
如是毘盧遮那等者。上既引經證三密無盡
義故自下重釋成無盡莊嚴之義也。謂從
所謂莊嚴者至無空隙處釋無盡莊嚴之
義。又如下釋藏義也。但今經文擧莊嚴二
字是莊嚴之藏故歟。例如起信論因縁段牒
生滅因縁矣
復次此諸大衆等者。此復自性會衆歟。前復
次普賢祕密主等於如是境界久已通達
云云今釋但以佛神力故得見如是境界
云云此爲兩釋異矣。此又實雖久已通達爲
未來流通假現此相也。例如金剛手云功
徳倍増耳。如行者下因便明未來行者見曼
荼羅境界也。或又此諸大衆等者明加持世
界同聞感見受用身莊嚴之相也。如行者
下明加持世界當機實行人歟。前約自性
會此依受用等故兩釋大異矣
如胡麻中油遍滿法界等者。智證大師疏抄
云。胡麻&T032671;中其實充滿專無空隙。諸佛亦爾。
側塞空中宛如彼實。唐國指胡麻云油麻
私云。此釋約實遍。&T032671;者玉云。公臥切。
&T032671;麁穅也。未詳其意。今案云。如胡麻油
遍胡麻中諸根相好遍滿法界於中無空
隙處爲言遍滿下反釋上法也。或可讀亂
達遍滿法界一句可安上相好下也。又勝
佛頂軌云。即復觀虚空中無數諸佛猶如大
地滿成胡麻不可稱數與今文異。今取
遍軌約數故
如行者内修般舟三昧者。天台止觀第二云。
常行三昧者此法出般舟三昧經。翻名佛立。
佛立三義。一佛威力二三昧力三行者功徳
力。能於定中見十方現在諸佛其前立如
明眼人暗夜觀星。見十方佛亦如是多故
名佛立或云。疏第十云。淨菩提心與念
佛三昧相應念佛三昧般舟三昧是一也。
故知眞言行者至淨菩提心得除蓋障三昧
時逮見無盡莊嚴藏。故云佛立三昧歟
然此境界等者。中論云。諸法不自生亦非
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説無生今文境
界是三密無盡藏也。准中論諸法矣。所謂諸
法佛莊嚴雖似異四不生義全同。故引證矣。
於此四不生有多重故五教章指事云。四
不生義有三重。一約破外道。一諸法不從
冥體自性生故云不自生。二不從梵天自
在等生故云不他生。三非微塵大種和合
生故云不共生。四亦非無因自然而起故
云不無因生。二約破二乘。一諸法不定從
自同類因生故。二不定從彼異熟因生故。
三不從倶有因生故。四小乘中許無明支
前不正思惟託虚而起似無因今不爾故
離無因。三約法顯空。一果不自起名不自
生。二自既不立對誰辨他。又他只各自皆
不成自云何他生。故云不他生。三自他因果
既不成故云不共生。四離因縁外無別異
法故云不無因生云云或云。此中第三約破
大乘因果也云云私云。前二約遮情門後一
依顯實門歟。何必破大乘因果乎。謂准下
文云諸佛大祕密外道不能識者。今又以四
不生觀遣内外外道見歟。或依下文云當
知眞言果悉離於因果者。顯教一乘因果猶
破之。因分妄假權方便因果而非性徳輪圓
本有因果故
何以故内因外縁等者。是則離九種住心妄
假因縁祕密莊嚴眞實因縁也。故下文云。即
用一切智門五義自爲衆縁能至菩提常住
妙果。所謂不可思議不生不滅之因縁也
當知如是莊嚴之相等者。謂莊嚴藏是法佛
法爾徳故。隱顯唯在機情非受用等去來
也。問。畢竟平等不出如故豈非攝相歸
性義耶。答。h@u@m字義云。同一名如。多故如如。
理理無邊。智智無數私云。無邊理智互相
攝入故云平等云一如。故釋論云。非
一法故稱平等故非顯宗一心無相談
也。又云。如平等義無變易義。六大本有故
三密平等故云如也。問。若爾一法界多法界
義何。答。顯宗一法界者。謂無相一理遍萬差
諸法。諸法雖多差理性唯一平等也。又於
祕宗多法界有二意。先師僧都義云。十界
衆生所生四曼三業雖有麁細勝劣能造六
大無彼此差別。故即身義云。上達法身下
及六道雖麁細有隔○然由不出六大故
佛説六大爲法界體性故本尊行者三
業三密雖麁細別六大是一體故成入我我
入即身成佛義也。但異顯者。彼理性一法
也。此六大多法。故六種非一故云多法界。
非謂自他六大別也。木幡上人義云。能造
六大亦隨所生三密四曼各各不同。故云多
法界。故大師釋云。理理無邊智智無數
謂能所造各雖異六大無礙故四曼不離故
三密加持故成入我我入義耳
經云非從毘盧遮那等者。安然等以不可得
已上文合上文讀故經云乃至不可得而
成上四不生義也。以而字下爲下釋所牒
文矣。切一具文半屬上其理不可。大師以
經云已下爲別段爲變化身之文順前後
例矣。問。經上文未見四不生義。而疏中釋
四不生義非依此文*耶。若爾安然釋順經
文歟。就中疏家轉釋佛莊嚴藏之釋又契此
意矣。況復上下文他受變化二身説法別文
何上無宣説之句下闕示現之文。既上下合
包現身説法。應知一具文非別文也。例如
又現執金剛宣説眞言等。加之非從毘盧
那等文未必見變化身義乎。答。此文爲變
化身是非大師私釋。疏上釋云。然此應化
從毘盧遮那乃至起滅邊際倶不可得云云
釋明鏡也。變化身説法是依法身及衆生感
應因縁。*且約機感邊云非從毘盧等。又據
佛應邊云而毘盧遮那也。釋論無相現應
隨見麁細可引作證耳。又而毘盧已下爲別
段者而字頭可安經云二字。例如經云又
現執金剛等。又不可得已上引合上義者可
置送句也。但二身現身及説法各擧一互
顯歟。又疏釋三密無盡語密豈非説法乎。
又云非從毘盧遮那或語或意生。反顯而
毘盧下毘盧遮那生三業義其理決定。或又
而毘盧遮那者直指變化歟。故聲字義云。若
謂應化亦名大日尊又轉釋者轉釋受用
成變化身也。立義法門引可證矣。轉釋若
非變化身者又廣前相可非等流身耶。若
彼許者此亦可然也。又經釋相配者無盡無
邊際者指前受用身三密無盡無邊際限量
也。以不下出彼因由也。謂受用身常遍義
不異自性身法爾之義也爲言故知以以不
乃至身也之文釋非從乃至意生之句爲受
用法爾義也。雖常無起滅五字牒受用法爾
再釋非從等文顯變化身法爾似自性身法
爾。而能下釋一切已下經文爲變化身隨縁
之義也。但於隨縁經文有總別釋。初一句
總顯變化身起及滅無邊際。不可得者無義
也。故上釋云。起滅邊際倶不可得意起邊
際滅邊際倶不可得也爲言而字下別釋現身
説法也。而是然前起後義也。當知非從等二
句含二身法爾義故云轉釋等也。又義。初
非字貫不可得句讀之。總以四句爲受用
變化法爾之義作轉釋矣。受用身亦有隱
顯故云起滅耳。而毘下爲變化隨縁也。釋
中而能下釋彼文也。凡四身皆雖有法爾
隨縁義自性是法爾爲本。三身隨縁爲宗
故。受用變化倶云不異自性法爾也。故等
流身又云皆如毘盧遮那等。不異言顯四身
各性有法爾義。不攝相歸性之義也。故祕
經云。常於三世不壞化身利有情事
宗意生住等諸法常恒如是生故。起滅倶即
事而眞故。上文縁謝即滅機興即生即事而
眞無有終盡亦此意矣。經文二點云。非
大日三密生。一切處起滅邊際不可得。而又
云。非大日三業生一切處起滅邊際不可得
云云若約受用身法爾初字非可讀切
也。或釋云。然此應化非大日三密所作。無縁
慈悲任運如此故云普於十方宣説眞言道
問。設雖明四身以上三節文但爲受用
身之文。更又現以下文可開二身。云又廣
前相即此意矣。故大師護摩次第云。*且毘
盧遮那佛云自性身。四方佛云受用身。金剛
蓮華等菩薩云變化身。外金剛部等流身
又別本即身義云。十六大菩薩應化法身。金
剛天等等流法身如何。答。大師釋義隨應
相配雖異於今經文四身配釋無違。謂二
教論灌頂文等是一同故。又祕藏記云。中臺
毘盧遮那爲法身。四佛爲應身。釋迦爲化
身。外金剛部龍鬼等爲等流身
軌匠其心者。鈔第二云。軌者法也。匠者工也。
工匠之作不失於法也。如美玉蘊在石璞
之中不得良工琢磨則不成至寶。衆生菩
提心寶在煩惱石中。若遇如來説法方便軌
而匠之則成法器也
又廣前相等者。前二身段佛身雖爲主金剛
菩薩等亦現之。今但現非佛身何云廣乎。
答。彼雖現執金剛等爲伴現之。今執金剛
等各各爲主故云廣也
所現金剛菩薩等者。今釋對經文。金剛如名
菩薩者普賢蓮華手也等者。等取外金剛部
諸天八部也。或又等取十佛刹諸執金剛。疏
家云乃至。大師云兼。此意也。或云。所現金
剛等即今等流身也。非上所擧菩薩執金剛。
上金剛手等或自性身或受用身故。上非但示
現佛身者受用變化二身也。但現圖曼荼第
一第二重無佛身者。第一金剛第二菩薩是
各擧眷屬顯其主歟。或爲顯四重差降上
二重挫云佛身歟。問。等流身不通佛身耶。
答。疏第六阿闍梨所傳曼荼羅於外部有佛
菩薩。可通佛身歟。又聲字義中以暫現即
隱身爲第流身。其義如教相抄。私云。今三
聖者第一重三點眷屬也。疏第六云。次造
第一重伊字三點諸内眷屬當知擧第
一重三聖等取外部歟。但經疏幷現圖中
於第一重但有金剛手觀音無普賢可決
之。今三身不可依三重次第歟。第三重釋
迦即變化身也。受用身者八葉中無量壽佛
等報身歟。受用身段云現佛加持身故。上文
佛加
持身云受
用身故
 又等流身段指上文云非但佛身
故。當知約佛形非佛形判三身身土歟
且如十佛刹等者。或云。如法界宮自性眷屬
遍十方界。如是加持世界刹塵眷屬如毘
盧遮那遍十方世界也爲言私云。謂於等流
身有主伴。上明執金剛等三密差別下釋
天龍鬼等十方普遍。主伴遍互顯歟。如者指
事言也。擧主例伴故。又解。且如者。如者今
義也。今金剛菩薩等三密無盡義也。如是下
金剛菩薩遍滿義也。本尊像類等者釋經菩
薩等像貎文意。四重雖同法然徳且約淺略
門自性身爲本質等流身爲影像歟。又像
者等流身形貎義。非本影相對矣
執金剛對金剛智惠門等者。抄云。執金剛是
金剛部赤色有降伏。普賢是如來部白色有
寂災。觀自在是蓮華部黄色有増益疏十
五云。佛部一向是息災用白色。蓮華部一
向是増益用黄色。金剛部一向降伏其色雜
私云。黒色是調伏。青色又黒色攝故歟。
而鈔云。赤色者三角色故可尋決之。寶淨院
抄云。問。觀音蓮華部尊也。蓮華部敬愛法
也。何云増益耶。答。奧文云。摧破三障故
云金剛。滋榮萬善故名蓮華*部云云
滋榮之義用増益歟云云或云。以華葉可愛
色爲敬愛以衆實倶成爲増益歟。問。執
金剛是金剛部諸尊通名。何云稱首耶。答。
觀義云。總即別名指祕密主也。或金剛部義
廣通外部故執金剛云稱首歟
擧此三點等者。抄云。謂執金剛般若徳。普賢
法身徳。觀音解脱徳又釋。三點者梵書伊
字。有處云。蓮華部擬法身金剛部擬般若
佛部擬解脱云云疏第六云。造第一重伊字
三點諸内眷屬又六度經云。摩訶般若解
脱法身私云。第一重伊字三點諸内眷屬
者。經所説曼荼具縁品幷疏圖尊中於第一
重全無普賢。故知彼三點眷屬者非三重
歟。故疏第五云。大凡此第一重上方佛身衆
徳下方持明使者皆名如來部。左方如來大
悲名蓮華部。右方如來大惠用名金剛部
取意況撿經所説曼荼羅。第一重十七尊第
二重二十五尊第三重三十七尊中無普賢
菩薩。但經説文第三重爲第二院第二重爲
第三院。又疏第六圖尊三重四百七十五尊
中無普賢也。故知普賢者八葉四行隨一。執
金剛者第一重金剛手。蓮華手者圖尊中第
三重有蓮華手菩薩指彼歟。故八葉三重各
擧一尊。四重菩薩皆顯等流身歟。又云。經
疏幷現圖不盡諸尊歟。既上文中普賢文殊
等云大眷屬。普賢擧第二重歟。又現圖遍
智院中大安樂不空菩薩普賢延命歟。指此
云普賢歟。又文殊院中有普賢也。但第三
重也。又今蓮華手者觀音故第一重觀音尊
也。經曼荼中觀音院中勢至名大悲蓮華手。
疏第三重蓮華手者何耶。又普賢云如如法
身門。抄第五云。如來部遍智院等法身文又云
普賢是如來部但經疏幷圖中遍智院不擧
且略歟。故疏二十云。且觀音文殊彌勒已
在八葉中。爲度人故次圓中復有文殊觀
音等類等者等取普賢彌勒歟。況疏第五
第一重上方云佛身衆徳莊嚴。然經第二普
賢三昧云佛境界莊嚴。疏釋云。莊嚴者如來
自證之體。體有無量徳衆徳莊嚴義既同。
普賢何非遍智院尊乎
所云等者乃至等者。大師釋云。言等者擧
金剛蓮華手兼等外金剛部諸尊疏乃至
言大師兼字顯等金剛菩薩等部類之義

以外現曼荼羅等者。兩本義釋以字作如字
矣。又疏異本如字也。抄云。形内稱外。謂大
悲胎藏曼荼羅分三重從内向外。此當第
故以名焉此意於三重壇以第三重
望第二重等内云外現也爲言私云。今外現
曼荼者今經説會曼荼。謂爲説今經從自
證法門身現加持羯磨身造四重壇故云
外現也。疏第三云。從佛菩提自證之徳現
八葉中*胎藏身乃至從普門方便現第三重
隨類身云云凡四重圓壇或從佛心地現之
或從佛支分生之故云外現等也。三聖及
諸天等三重聖衆故總例知上等流身也。或
以自性壇中外部所列諸天八部等而加持
世界等流身可例知也爲言問。若爾自性加
持可壇別*乎。答。約體一曼荼。據義二種。
自受他受故或又外部曼荼形色。性類所表
示三點義例上可知也此義以字反
終知可讀之
若離如是實相印等者。抄云。謂第三重曼荼
羅所現莊嚴眷屬多是諸天魔梵八部之衆及
鬼子母鳩盤荼等。雖現如是種種相状皆
即是實相之印。行者觀行與此相應以此
爲門皆見中*胎大日之尊。若不知如是祕
號皆隨愛見所生與天魔外道作諸塵勞
伴侶耳私案。今實相印者即上清淨知見
也。故疏第九云。一切衆生心自本有佛知見
性。但以無智瞙翳故諸法實相不得明了
現前今此普門所現天龍八部等身是萬
徳之一門法王之一宮故開示衆生佛知見
性諸法實相令現前故云實相印也。故疏
第七云。就此經宗則五種三昧皆是開心實
相門此佛知見者衆生佛性也。故大師開
題云。佛知見者即衆生心性也。等覺十地不
能見聞故云佛知見取意又准普觀釋。佛
知見有性相。性即本覺相即始覺也。性相即
倶行佛性也。或又性即理佛性相即行佛性
也。今清淨知見理可通理行。實相印似理
佛性矣。此二佛性體雖在煩惱泥不染汚。
故云清淨知見也
次又釋言等者。此有三義。一者上清淨句法
文異釋也。於中又二。謂前約本有之性今
依修生之行也。或准上於句出住處進行
二義。謂前約住處之義。如來清淨知見是三
平等處故。今依進行之義。乘神通而修行
如此道迹故。下文復次者替所謂之詞也。
例如釋論中云復次如來在世等矣。二者
釋所謂已下得益文也。對又廣前相故云
次又也。又釋別名故。若上文別義可云
復次或亦可也。既所謂句爲所牒文。非指
經乎。但擧清淨句者所謂是釋成上故。今
得益發心修行亦清淨句義故。釋中牒加彼
句也。方便修行超昇佛地等文分明釋次第
此生滿足等經故。三者爲前文異釋而兼
爲後文正釋也。三義中初義指疏云釋。第
二義指經云釋。二義中第二爲善。何者上
文云次又釋歎加持住處。指經別句云次
又故。例亦可然矣
若餘乘菩薩等者。兩本義釋若字作如字矣。
私案。今此餘乘者三乘歟。或成或不成説同
聖位經文故。故彼經云。然如來變化身爲地
前菩薩二乘凡夫説三乘法。種種根機如説
修行或得三乘果。或進或退於無上菩提
三無數大劫勤苦方得成佛略抄智論三十
八云。有菩薩○我求佛道久久無量阿僧
祇劫或至或不至如乘羊者取意又戒序中
他縁覺心判爲十進九退之故。或通一乘
故。五祕經云。若於顯教修行者久經三大
無數劫然後證成無上菩提。於其中間十
進九退金剛王儀軌云。不知祕密速成法
於三祇忍諸苦行不至菩提略抄顯教言
不遮一乘故。或又若望自宗皆得果故云
或有成佛。若望眞言不遮一乘故云或不
成佛。故大師釋云。自乘得佛名望後作戲
依此意又三乘一乘通有矣。又疏第九
云。略説有四種。謂三乘及祕密乘又義釋
序云。此中具明三乘學處及最大乘持明行
准此等釋。聖位經三乘廣通顯乘歟。
顯密相對判三一故。然大師二教論意聖位
三乘但菩薩乘非顯一乘也。儀軌幷大疏等
意以顯一乘屬密行對菩薩乘判顯密
歟。演密抄釋序文云。三乘者二乘及菩薩
爲三○又及者揀別三乘外有最上持明行
法故先師云。本經儀軌等中以祕密對
三乘。是天竺但在三箇宗故釋梵本經軌
中不示顯一乘也。彼一乘於震旦杜順南
岳等初立故。故經軌中三乘言理又一乘可
有耳
今眞言門菩薩等者。本尊三昧品疏云。然彼
行者猶身印眞言及觀本尊此三事和合故
本尊即自降道場而來加被也。然此行者
初行之時尚是凡夫自無徳力。何能感佛
菩薩等如是而應耶。但由彼佛菩薩等先
立誠言大誓願故。若有衆生依我法而修
行之不虧法則者我必宜應。或雖不來而
遙加護之若行人法則不如法而不應赴
即是違本所願。方不得不應也。如方諸向
月而水降。圓鏡向日而火生。若心不相應
事縁有闕則本尊不加護念。故無驗。非
佛菩薩之過也私云准此釋今言不闕法
則者不闕三密法則之義歟。若心不相應
者意地觀門不應也。事縁有闕者身語二密
有闕減歟。事理倶密早得悉地。故即身義
云。若有人不闕法則晝夜精進現身獲得
五神通。漸次修練不捨此身進入佛位
私云。以疏文釋逮見加持境界之義以
身義釋超昇佛地之義矣。非但現前而已者
此一句或上文結歟。故安而已送句矣。或下
文來由也。而已者非送句爲讀相連下句
之點置此辭也。點云。非但加持境界現前
而已若欲超佛地即應同大日也爲言
復次行者初發心時等者。觀云上對餘乘述
今乘一生即身之旨。下釋當宗善根生長不
退之義也。或云。上約加持成佛故於此生
中逮見加持境界下約顯得成佛故云
乃至成菩提矣。或上約一生成佛故云超昇
佛地。下約二生成佛故云入菩薩位等矣
或上約法本不生談頓成。下就功徳麁細
説前後矣。例如天台云法在一心説必次
云云或上總釋下別釋。其義全同矣。或上
釋清淨句此釋所謂已下也。初發心者智
證大師釋云。初發心者非十住之初發心住。
應是博地初發菩提心之位也。疏云。復次
行者初發心時○是與上
同義也
 *博地者凡夫具縛
地發心歟。或云。初住發心也。故疏第九云。最
初發心乃至四十二地階次不同意云。初
發心住以上有四十二地階級也爲言私云。
初地發心也。故疏第三釋從初發心乃至十
地文云。謂初發淨菩提心○作十轉開明
彼經文既同今經文。疏釋又初地淨菩提
云云今又可爾也。又疏既云得入阿字門
入法明道之義。故疏下釋云。法明者以覺
心本不生際阿字本不生義也又次下釋
業壽種除云。得至虚空無垢淨菩提心
第二云初地菩薩
得至虚空無垢文
 故知今初發心是初地也。但
第九釋云最初發心故異今釋矣。凡今文
於十地約長短三句義歟。初發心得入阿
字門者初菩提爲因也。即是乃至更無退義者
從二地至七地大悲爲根義也。乃至乃至
後停息者八地以上方便究竟也。又配五轉
者入a因。生芽増進行。成菩提證。停息入也。
或又入a生芽因中本有修生二菩提心也。
此芽増進行與悲句也。次謂初發心下釋短
有三心也。初發心因。方便修行根。得至初
地究竟也。餘地准之
有不住義等者。此中三義准知虚空遊歩三
義。不住者不住著已得法。勝進者進超未
得行。遍行者當上神變義起自利利他神
變遍行故
進心不息爲得四地故者。或本得字滿字也。
私云。以滿爲勝。其故第二第四約滿心明
之第三第五就入心述義。影略互顯矣。初
地通三心故云得至歟。十卷義釋替得入
第三地句云得入二地。此次云如是次第乃
至滿足等。而闕爾時乃至五地三十字矣。疏
異本得至第三地云云又問答中如今疏有
四五地文。正不未決矣
唯以一行一道而成正覺者。問。今此成覺攝
前十地耶。答。雜問答云。以此一行一道至
於第十一地別立也。問。經云。乃至十地此
生滿足云云疏釋云。乃至成菩提無行可増。
然後停息。故云次第此生滿足經疏同攝
第十地更不開佛果乎。又問答釋以第十
一地爲補處位。是十二地義異疏文歟。答。
今文滿足十地下云唯以一行一道而成正
覺。非十地外存佛地乎。又疏上文云。次第
修行地波羅蜜乃至第十一地又十八卷
云。大智灌頂地者如來十一地也以前
後釋思今釋義佛果可立第十一地也。但
經此生滿足言含因滿果滿二義故。或約果
滿義云乃至成菩提。或據因滿義云滿足
十地。其中今而成正覺者是果滿義也。例如
彼云此字句中自有二人也。次雜問答釋今
疏文。何云補處位乎。所以彼具文云。當知
乃至滿足第十地位以此一行至於第十
一地者先標因滿果滿二位也。次云更有
一轉法性之生即補處。是爲眞言門菩薩一
生補處位。眞言行者如此修行超昇佛地而
成正覺者重釋成上二地也。若不爾者違
疏第六文。彼文云。迄至第十地滿足未至
第十一地唯少如來一位。更有一轉法生
即補佛處故名一生補處略抄此釋既十地
滿足爲補處位。第十一地爲如來位。故但疏
中云未至。問答云至於者可讀文點。乃至
滿足第十地以此一行一道至第十一地
云云仍無失。疏第三釋經乃至十地諸菩薩
文云。乃至第十一地而後所見圓極此意
經十地合説佛果歟。又經雖説因疏加果
歟。問。一行一道者何*乎。答。大師云。三密修
行至成菩提云云疏十七云。謂一切法不出
阿字門即是一道也。道者謂乘此法而有
所至到之義也。一道者即是一切無礙人共
出生死直至道場之道也。而言一者此即
如如道獨一法界故言一也私云。疏家a
字爲一道宗家三密爲一道。a字三密雖
似異其意是同。三密行悉入阿字門歸本
不生故。又從a字菩提心起三密行即歸
一實理故。故問答云。住a字門三密修行
a字觀三密具足矣。可思之。相應經
云。常以一字齊運三業准知。甚深。更

若於異方便門等者。範義云。諸顯教三乘一
乘等方便約其機雖非密意依佛意即開
顯密意不離寶乘也。十界悉普門體故。法
華云。更以異方便助顯第一義可准矣。
私云。顯教諸乘等於眞言三密中之意密而
以異方便開顯故終不離眞乘也爲言顯密
是一心。三密爲異故。或又方便幷寶乘倶眞
乘也。謂大日所説無量乘是開顯密意故皆
不離佛乘也。故疏云。三重曼荼羅種種類
形同歸一體。皆是佛乘或云。異方便爲
顯通顯密云開顯密意也。意云。以異方
便雖開于顯密二教意不離眞言寶乘也
爲言
縁業生者等者。智證大師疏抄云。縁業生増
現行有情業壽種除種子復有芽種生起從佛
心種
子生法
性芽也
 ○私謂業壽種者約第二識有三相。
謂自相因相果相也。開因相爲二。謂業與
種。所言業者身口意不清淨業也。言種子
者癡愛因縁也。言壽者翻因所生之果。謂
果報識故約第八梨耶立種子及果報二名
私云。第二識者第八識望第九云第
二識歟。且經釋配當者謂有情癡愛因縁者
釋經縁字也。造身下二句釋業字。乘如下
釋生字也。如次煩惱業苦三道也。今修已
下釋有情業壽種除文也。蘊阿頼耶者有情
總報果體故釋經有情也。業壽種如文。今
業者業障種子在第八中。前云業者業障現
行在前六識也。故義忠釋云。業障種子唯
在頼耶。若業現行在前六識壽者總報壽
命在第八。故釋論疏云。總報壽命應依現

壽命者涅槃音義云。壽亦命也壽取
一期之名。命取人之生分。但異名耳
言生者別報也。種子者煩惱種子也。前言縁
者煩惱現行也。皆悉焚滅者釋經除字也。又
准唯識宗二世一重因果者。頼耶中業是行
取。業者有支。生者生老死也。是云十因二
果也。得已下釋復有芽種等文也。一切等
釋種。從悲藏等釋芽生起三字。至已下釋
經復有已下文。於中初二句釋種子歟。故
云一切如來平等種子。文點云。有芽從種
生起云云或經除字含二句意歟。故下釋越
百六十心文云即是菩提心生也。一切下
釋芽種生起也。或又芽種者芽即種如業種
等矣。又經擧種芽二心。疏明六心。例如佛
種不斷文釋三寶不斷。況今一節文轉釋前
十地。故委辨應云十心歟。或又乃至下釋
經起字歟。問上文云從金剛性生芽。今何
云從悲藏中生芽耶。答。前擧因。今平等種
子是也。今擧縁。下疏云。從大悲生根
菩提心種依大悲縁生六度萬行芽也。故
無違矣。又約三句者一切至種子者因也。
從悲藏至法界者根也。成萬徳至樹王者
究竟也。斯乃前所明煩惱業苦三道即成三
句法門之義也。應知除滅者非斷除之義。
不捨斷云除也
復次如來所現等者。自下總結時彼菩薩已
下現端之事也。或云。加持世界三身説法
得益無量無邊以佛日加持故於自性會中
皆悉令現前也云云私云。等流身説法中非
但自性身所現身。末代眞言行者入壇受職
之儀式談義決擇之座席九世相入故皆於
會座間令現前也。問。等流身又普門所現
之知識。何交實行凡夫乎。答。我等又設教
相設事相隨分有弘通寧非如來使乎。故
先徳釋云。不改九界迷情目等流法身云云
又延命院次第入我我入觀云。但爲表本迹
義有加持歸依觀云云蓋以行者非爲本
尊垂迹乎。良以遍計分別前雖實類凡夫佛
智所照邊猶垂迹等流也。彼華嚴猶九世相
入故於第二七日中現滅後流通之事。此眞
言談實理六大無礙故何於佛加持日間不
現末代流通矣。問。加持世界三身即可云
自性土四重壇聖衆*乎。若許者瑞相説會大
異自性加持是分。何云彼聖衆耶。若不許
者疏第六指阿闍梨所傳四重壇云。此正是
毘盧遮那本尊所現無盡莊嚴此豈非
同今示現無盡莊嚴藏之文乎。答。或云。自
性土中大日爲主三身爲伴各説三密法
也。加持世界三身各爲教主皆説經也。例
法華序分即此意矣。但加持世界説眞言者
開會意也。開權顯實説法華云云此意歟。況
彼萬八千土中不説法華今瑞中説眞言
云云私云。自性加持二壇其義遙異。然皆
説眞言。謂經中三身皆云宣説眞言。釋中
對餘乘成頓覺之義。若爾何云開會義矣。
又開權顯實者法華説會。非他土事。故知彼
不説法華此説眞言。所説之義雖異奇瑞
之旨同故相例也。非全同耳。應知自性加
持同雖説密。自性壇大日爲本尊普門之
壇也。加持壇隨應本尊各別一門之壇也。謂
阿彌陀曼荼羅尊勝曼荼等也。現流布諸尊
曼荼羅皆是加持世界曼荼也。故十八會曼
荼羅或法界宮説或波羅奈宮中須彌頂他
化天等説不同。斯乃自性加持合論歟。當知
若依所説法自性加持壇雖別若就能説
人其體無異歟。四種身皆具自利利他二
義故。自利邊自性土聖衆也。利他邊加持世
界教主也。故大師釋云。此四種身具竪横二
義。横即自利竪即利他此意矣。又第六卷
釋者。大日所現三身有自利利他義故彼約
自利邊此依利他邊故無違。又彼約現普
門壇此就出一門壇歟。問。今經中具縁品
明普門壇祕密曼荼品説諸尊壇。若爾祕密
品是可云加持世界説*乎。答。彼雖諸尊
壇自性會説故非加持世界説也。加持世界
壇諸尊各説故。又容有加持世界主説大日
壇。是在加持世界而説自性土事也。故知
理實普門一門壇互雖通四種身説。非自性
加持土雜亂。又兩土雖異。其處可無別。猶
如四土不二矣
於會座之頃皆悉現在前者。且准序品例者。
謂令會座衆而見加持世界之事故云爾。
又准涌出品例者。於自性會座内而加持
世界事令現前歟
當知金剛手等者。以金剛手可例彌勒。彼
經中文殊答彌勒問。今經金手問大日故。
然文殊金手問答雖異。久已通達義同故。金
手知而問故。同文殊知往事而答。彌勒不
知而問故不同彼耳。唯説平等法門者三平
等句法門。即於加持世界宣説眞言之義
也。若爾所例他土行菩薩道又可法華歟。
或又同爲瑞之義未必全同歟
將演遍一切等者。抄云。言將演遍一切乘
者。謂次下文所説種種法門各是一種運生
之義。又一一門皆遍一切處名遍一切乘
也。言自心成佛之教者。即是所説平等句法
門也。若有行者住於此乘初發心時便成
正覺。不由他悟故曰自心成佛之教也文」
大日經疏指心鈔卷第四
建治二年十二月十四日於醍醐寺中性院
  再治畢 金剛佛子頼





大日經疏指心鈔卷第五

  疏卷第一之五
爾時執金剛等者。自下正宗分也。開題云。准
餘經作三段者。自初如是我聞至干牙種
生起二十五行十二字之經是初序説分也。
自爾時執金剛祕密主於彼衆會中至世出
世持誦品訖二十九品餘之經是第二正説
分也。第三十一囑累品是第三流通分也矣。
別本云。今此經具約三部而釋。初如是等序
分者當身密。即佛部。示身無盡藏故。次爾
時世尊至囑累終是語密。即蓮花部。現語
無盡藏故。信受等文是意密。即金剛部。示
意無盡藏故云云。是約三部三
密分三段矣
 般若寺鈔云。大
日經六卷。後一卷中供養次第法合爲七卷。
三十一品。初入眞言門住心品爲序説分。最
後一品爲流通分。中間二十九品爲正説分

如來自證之智等者。疏上文云。然此自證三
菩提乃至若離如來威神之力則雖十地菩
薩尚非其境界矣。此意以如來神力非示
自證境界耶。或云。上釋意大日以神力現
加持世界瑞相而令生衆會之疑心。依彼
疑問説此大日經自證法也。今釋正證境
界設以神力不可示人也。故下擧喩示彼
旨。説與證異故無惑矣云云或云。雖所説
無遺無令取證之言故云云二義意同。私
云。本地無相自證唯自利境界故。以神力不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624 625 626 627 628 629 630 631 632 633 634 635 636 637 638 639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