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大日經疏指心鈔 (No. 2217_ 頼瑜撰 ) in Vol. 59

[First] [Prev+100] [Prev] 737 738 739 740 741 742 743 744 745 746 747 748 749 750 751 752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是第一僧祇内三種三妄執如次見修無學
三道所斷也。聲聞・縁覺・證寂然界三乘人各
同三道斷彼三妄。然聲聞空我故攝
蘊無我。縁覺與證寂然界法故攝拔業
因種。故疏云。如聲聞極觀察智了唯蘊
無我乃至此與聲聞異也云云亦云。行者如
是觀察時乃至故名證寂然云云若分別配
小乘諸部。薩婆多攝唯蘊無我。遮我存
故名是倶舍宗。經部攝拔業因種歟。我
法倶空故。是稱成實宗云云又暹僧都記云。
他縁乘心有初分後分二種行位。以其初分
此寂然界。五教章云。六諸法但名宗謂
説部。一切我法唯假名都無體。故此通初教
之始。此初教始義者今寂然界也云云或義
云。此菩薩通五六二心也。謂偏眞理邊攝
第五心又法空邊第六攝也。例如犢子通
第一第四二心矣私云。縁覺寂然人法二空
異若約偏眞理同若依一僧祇攝
也。以勝攝劣。是如聲聞藏攝縁覺菩薩
藏攝大覺梵輔攝大梵。問。聲縁雖異同是
湛寂人空理也。寂然菩薩既度一重法倒
水上蓮。何寂然菩薩立住心縁覺
聲聞耶。依之六無畏中唯蘊無我爲一種
縁覺更寂然別立矣。何。答。大師十住心
專依論性相。經依別意趣寂然故。故性
相釋云素怛覽言因別意趣阿毘達摩依
例亦爾。菩提心論中開二乘
寂然。故大師廢立深存此意矣。但至六無
畏釋者出沒隨宜。當卷下以寶珠譬。統
三劫始終時。拔業心後無縁乘前不
然界故
三乘上中下等者。或云。唯蘊無我・湛寂・寂然
上中下心也。准十住心次第。唯蘊無我
聲聞湛寂當縁覺。雖共事離分之時
勝故配三乘歟。或云。三乘各有上中下
。謂唯蘊無我根境界淹留修行拔業煩惱
株杌及無明種子也。私案湛寂中有聲聞下
乘縁覺中乘。同雖湛寂三昧分異故。亦
三使習氣斷異故爲下中也。寂然菩薩度
一重法倒法空故爲上根也。理實湛寂
三道中見修二道中三乘倶有無學縁覺菩
。寂然唯菩薩也。約勝位一往配耳
  建治二年七月中旬之比以傳法會
  談義之次記畢 金剛佛子頼瑜生年
五十



大日經疏指心鈔卷第十一
  疏卷第二之四
大乘行發無縁乘心法無我性者。演密鈔第
三云。疏發無縁乘心等者。此心有二。一約
眞心。二約事心。今初理運彌載眞心名乘。
謂諸行者解了三界唯心心外更無一法
無縁。無即一心。則是能遣。縁爲萬法。乃
所無。既了縁本不生是諸法無我性。爲
斯乘體。發謂發起。即無發之發。以諸行者
此眞心直至道場故曰發無縁乘心也。
二事心者。萬行濟物。事心名乘。謂行者觀
於六道縁普利而無自他能所之相
無縁。無即淨心。離冤親故。縁乃群生。有
高下故既念平等一縁普令同修萬行。是
則六度萬行爲斯乘體。發謂興起進策之義。
諸行者乘此無縁乘心菩提道故曰
無縁乘心私云。眞心・事心者如次疏無
縁他縁義也。眞心者大智證理自利行也。事
心者大悲濟物利他行也。即正體後得觀門
也。或復眞心是眞理。五重唯識中識性唯識。
即遣相證性識也。故唯識章云。事爲相用。遣
而不取。理爲性體。應求作證事心即識
相唯識也。後得智觀門故。前四重唯識中隨
應攝也。此釋意。眞心者即覺心不生義也。
第二劫中不二重故。宗家意不爾。無縁
心又事心。法相唯談有爲識故。故釋無縁
云。觀阿陀那識了三界唯心云云
心乘如來藏云阿梨耶故。故覺自心本不生
者眞理云心王也。二重別故。又義云。大乘
行等三句通二種住心總標也。次釋成中依
何以故徴問二重答説。初如彼往昔乃至
乾闥婆城者顯他縁心義。後彼如是捨無我
乃至知自心性者明覺心乘義。是超越二劫瑜
祇行者總結二心也。但大師以總標句屬
第六者。總標屬前段。其例非一歟。二義中
前義宜歟。二段文各有標釋。何總合成
釋矣。所以二段各總説初置祕密主言別説
初各存何以故句
即是明第二重等者。鈔云。謂初劫中五喩達
諸法即空一重法倒拆法故合論一
僧祇。第二劫六喩正觀不可得空。以體法
頼耶法無我性故云第二重取意
云。此義意於大乘法空觀。即空即心二重殊
故。今云第二重也。又義。依大師住心次第
初劫中寂然界攝拔業。唯蘊拔業人無我分
齊也。今對彼人無我。大乘法無我云第二
也。或又不人法。三劫相望時。第二劫
第二重歟。問。今法無我中法者。指五蘊
歟。答。或云。五蘊法也。但前即空帶拆法。今
唯體法故法空有淺深也。私云。前即空覺云
法也。故第三卷法無畏云蘊之扼縛。法
無我無畏云法之扼縛云云六無畏中。既
後無畏離前無畏覺也。今亦可爾故。第
三劫釋云。此中十喩望前十喩復成戲論
又第六無畏釋云。謂觀空性時。我之與
法及無縁自性無性取意
梵音莽鉢羅等者。鈔云。莽此云無。鉢羅云
今欲無縁他縁異故。以梵音之也
私云。此釋未審。無他梵語別。何云亦是他
耶。亦言無用歟
乃至諸一闡提及二乘入正位者。暹記云。彼
法相大乘。偏約帶權説五性各別義。是
大日宗依佛隨自意趣正理説立一切衆
生皆成佛義或人云。闡提有三種。斷善・
無性・大悲也。二乘有二種。定性・不定也。寄
同相宗義。今約斷善及不定性拆伏攝
也。但入正位者。見道已上也。故上文云。
小乘見道適齊。然不聲聞正位
宗意已得果亦迴心故。或本未入正位云云
住心論所引同之。依此本者。約未起順決
擇分已起順決擇分未得果三類之歟。四
位迴心瑜伽雜集等意也。如住心論第五具
也。或未入正位者。指無餘位正位歟。
二乘極位故。若爾爲不定性未歟。定
性入無餘故。又云。准疏第一云一闡提必
死之疾二乘實際作證已死之人者。無性闡
提・決定二乘歟。然拆伏攝受者。菩薩拆誓願意
樂也。非實得益矣。故慈恩釋云。以衆生界
盡時故。無性有情不成佛故。大悲菩
薩無成佛又定性隨分有信解心。祕密
神通力唯療彼故。又云正位者大乘正位
也。被上二類。意云。闡提・二乘未大乘正
者。攝受令是乘爲言故云。普令同入
是乘或云。大師御所持本。入正位云云
本義釋。入正位云云故知以入正位本勝。
上多義中以初義善。攝大乘論云。身子
化人既得受記。令定入二乘正位者改
小乘行。已入正位者。令其練根學菩薩
玄論第
七引之
此文約凡聖位入未入歟。唯
識樞要上云。然第五性合有三種。一名闡底
。二名阿闡底迦。三名阿顛底迦。一闡底
迦。是樂欲義樂生死。阿闡底迦。是不樂欲
義。不涅槃。故此二通斷善根人。不信・愚
癡所覆蔽故。亦通大悲菩薩。大智大悲所
薫習故。阿顛底迦名爲畢竟。畢竟無涅槃
故。此無性人亦得前二名也。前二久久
成佛。後必不乃至者上法界衆生
句。總標五性。今別句中擧無性・不定
三乘性。故云乃至也。大師疏文次第闡提定
性之文云云
約此無縁大悲等者。私云。顯他縁又含經無
縁乘之義也。謂住怨親平等觀普利一切
衆生故云無縁也。異三界唯心義。故知無
縁寛兼他縁義。他縁狹不唯心故。故知此
無縁乘即是法無我性者。通二義總結歟。何
者梵云等十二字是總標也。所謂以下別釋。
別釋中二義各有結文。故知此無縁下二句。
二義總結也。問。無縁兼他縁。往心時專
無縁乘名。例如住心品名。何不爾耶。
答。立名隨宜。經既云無縁乘。大師立他縁
。顯無縁有他縁義歟。故他縁乘下注云
無縁起悲也。又爲大小差異。專有自利
利他不同歟。故第六心云。四量四攝齊他利
始能觀察阿陀那等者。抄云。始謂方始初始。
謂至第二劫方始能觀。前未能故。又擧
末故名爲始能私云。方始與初始
次配二釋矣。初義意第二劫方始觀阿頼耶
故後釋從深至淺。擧初本識末七轉也。
又或准大師釋他縁覺心但示八心者。第二
劫中二心倶知八識中。他縁乘在初故云
也。問。初劫是六識分齊也。何末那不
乎。答。或云寂然界所斷法執是末那相應
歟。龍樹菩提心論等中。六識唯人執相應故。
若爾末那屬寂然界歟。或又經論中。唯無
七識之文故。故住心論第十云。唯蘊・拔
業二乘但知六識。他縁覺心兩教但示八心
一道極無但知九識。釋大衍説十識。大日經
王説無量心識無量身等阿陀那深細
者鈔云。言阿陀那者執持義。即第八識之
別名。唯識論云。或名阿陀那。執持種子及
諸色根唯識論第三云。解深密經亦作
是説。阿陀那識甚深細。一切種子如暴流。我
凡愚開演。恐彼分別執爲我。以能執
持諸法種子及能執受色根依處亦能執
結生相續故。説此識阿陀那。無性有情
底故説甚深趣寂種姓不通達
故名甚細。是一切法眞實種子。縁撃便生
識波浪。恒無間斷猶如暴流。凡即無性。愚
即趣寂。恐彼於此起分別執。堕諸惡趣
聖道故。我世尊不爲開演。唯第八識有
是相問。經云阿頼耶釋云阿陀那。其
義同耶。答。鈔云。言阿陀那者執持義。即第
八識之別名。此通一切位也。又名無垢識
此名唯在如來地。阿頼耶名過失重故。最初
捨故異熟識。菩薩將菩提時捨。聲聞獨
覺。入無餘依涅槃時捨無垢識體無
。今無縁乘心亦應觀此。故住心品中云。
皆以無所住而住其心。故亦令觀也取意
云。阿陀那名通因果二位。頼耶稱局因位
但異異熟名者。頼耶局七地以前
地已上。故又唯識疏及樞要有多釋中。一
者約三位釋。謂我愛執藏位・善惡業果位
相續執持位。頼耶名唯在初位。異熟名通
二位。約有漏位也。阿陀那名通第三位
取意
由屬對治悉檀者。鈔云。疏猶屬對治悉檀等
者。即四悉檀中尚屬對治。非第一義也。悉
檀者此云義宗而有四種。謂佛以四法
義宗。一世間悉檀。二各各爲人悉檀。三對
治悉檀。四第一義私云。第二劫即心觀。是
縁生中道故。第一義攝也。初劫即空觀。是偏
眞故屬對治爲言問。四悉檀義如何。答。
鈔釋。又天台釋云。世界樂欲。爲人生善。
對治破惑。第一義入
若失般若方便等者。鈔云。謂前劫修觀行
心沒蘊中。以無性空門法無我。若失
若無所得方便即墮斷滅私云。無所得方
便者。指第二劫中道觀也。故釋云。今大乘
不可得空。空相亦不可得即無所得義也。
又鈔中釋方廣道人云。即清辨論師等也
若般若方便者與即空觀者。何失彼時云
清辨空乎。故知若失護法中道方便者。
清辨心境倶空義惡取空爲言若不
中道觀者。不彼時但空故。望第二劫觀
惡取空乎。又此文以即空觀
對治悉檀之義。若非第一義方便。何爲
對治之因乎。又上文釋他縁心云。亦當
種種方便折伏攝受此云般若方
便也。後得・大悲能所起雖異。倶利他心故。
故知般若方便者。縁生中道也。又義云。般若
方便者。寂然智分也。所謂於即空觀解
智方便。故上文釋寂然心云。若失方便
二乘地小涅槃。然以菩提心勢力
能發起悲願是大悲方便也。今文般若方
便者大智方便也。故知即空觀解。以菩提心
勢力悲智故。顯示不斷滅則非
趣空也又下文釋初劫觀解云。畏斷滅
故。不盡理觀今又畏斷滅。般若方
便定知寂然智分也。又唯識疏釋論契中道
云。謂非一向空如清辨。非一向有如小乘
故名中道此釋。湛寂小乘同初時寂然
即空同第二時般若。第二劫中道深密也。故
知般若方便指第二劫中道觀也。然今疏意
覺心不生同勝鬘寶性。故以般若
寂然歟。又准香象釋。寶性論等爲終教。般
若中觀等爲始教初門。今疏同此歟。無性空
般若故。此又違大師釋三論爲性宗故。
又方廣道人者。鈔云。龍樹斥云。非佛法方廣
亦是邪人法也又疏家宗家意。有宗・空論
次他縁覺心淺深故。二義任意取捨。但若
失方便者。上文云。爾時心滯無爲法相
然心望湛寂位此釋歟。故上文云。行者
湛寂心雖已明顯。然渉事時根塵等當心者
無爲法。然以菩提心勢力離著方便
察無性空取意彼既望湛寂。而寂然心云
方便。此文可爾歟。或文勢不彼。不
歟。又下文相望不定故。望中道即空云
何失
濫方廣道人者。鈔云。方廣道人者。即清辨論
師等也。唯識云。清辨計若論世俗心境倶
有。若依勝義心境倶空。失於中道名惡取
。濫方廣道人即濫同彼人也。又摩訶止觀
云。方廣道人自以聰明。讀佛十喩自作
云。不生不滅如幻如化空幻爲體。龍樹斥
云。非佛法方廣亦是邪人法也。今濫同彼人
故云方廣等三論玄嘉祥云。二方廣道人。
謂一切諸法如龜毛兔角無罪福報應。此人
世諦有宛然而空故空名有。既失有亦失
空。如斯之人亦失二諦智論疏第一惠影
云。方廣道人者○此是方廣部中所執道人
故云方廣道人。此人雖大乘而失大乘
。執之大過。執言。一切法無間假實之生與
。悉皆無如&T072933;角無私云。演密初釋違
經疏起盡歟。經疏幷宗家御意。有宗爲淺空
宗爲深。爲他縁覺心二重故。天竺那羅壇
寺。戒賢・智光二義分。華嚴探玄記第一云。三
藏説云。近代天竺那爛陀寺。同時有二大徳
法師。一名戒賢。一名智光。神解超倫聲高
五印○以承宗別教不同。謂戒賢遠
彌勒・無著近踵護法・難陀。依深密等經
瑜伽等論三種教。謂初鹿薗説小乘法
生空然未法空眞理。故非了義。即
四阿含等經。第二時中雖遍計所執自性
諸法空。然猶未依他圓成唯識道理
故亦非了。即諸部薩婆若等教。第三時中方
大乘正理。具説三性三無性等唯識二諦
方爲了義。即解深密經等○第二智光論師。
遠承文殊・龍樹。近禀提婆・清辨。依婆若等
經中觀等論亦立三教。謂佛初鹿薗爲諸小
小乘法心境倶有。第二時中爲
中根法相大乘。明境空心有唯識道理
根猶劣能令平等眞空故作是説
第三時上根無爲大乘。辨心境倶
空平等一味眞了義私云。立教淺深互
文理。斯乃相成非相破也。然今疏幷大
師釋義。頗順智光所判矣性相二宗淺深宜
然之故
今大乘不可得空相空相等者。兩本義釋無
初相字。抄無二相字。故義釋云。不可得空
空相亦不可得云云鈔云。今大乘等者。對
三乘但空故。云今大乘不可得空空亦不可
。是名不可得空暹記云。空相亦不
可得者。是明此他縁大乘所觀依他圓成之
上圓空理也。爲所執實我・實法。而且説
諸法空義。若遣所執我・法畢後。於依他圓
成二性。不空不空之定相阿字義
第四實範云○又云。對前三乘但空故。云
今大乘不可得空空亦不可得不可得空云云
又云。謂前劫中有通教菩薩具如上之今則
爾。了法縁生故幻有。知縁無性故眞空
此則自性不可得空。故云。與前惡性空意復
殊矣云云有人云。今大乘不可得空相者。
此劫縁生中道也。空相亦不可得者。前寂然
無性空之故今遣彼。云亦不可得云云
又義。不可得空者依圓有也。故下云。然亦於
諸法所空空相亦不可得者遍計無也。
故下云雖觀諸法無所有故須離有離無道
者。指上中道結成也。或云。初二句遣遍計
能遣空猶無所得故。云空相亦不可得也。
雖觀已下四句存依圓也。亦與雖二字起盡
之。故唯識論第七云。我法非有。空識
無。離有離無故契中道同疏云。謂心
外所計我・法非有。眞如理空及能縁眞識非
無。我空即眞理。識即俗事○契中道者結
前所言契會中道又云。是則契中道者。
謂非一向空如清辨。非一向有如小乘。故
中道。謂二諦有不清辨。二取無不
小乘。故處中道私云。二諦者依圓二
性。即前空圓成
眞諦
依圓
俗諦
也。二取者能取所取。即
遍計所執也。前我及法。我法各有二取也。
定又三時教次第。初時小乘云有教。説依圓
故。第二時般若云空教。明遍計空故。第
三時深密等云中道教。三性有無雙辨故。故
知前二時未了説。但有但空故。第三時顯了
談。明離有離無中道故。故云故須離有離
無道觀法無我性也。疏文可文點。今大
乘不空。空相亦不云云問。唯識
我非有既通二我。今何云法無我唯遮
法我人我乎。又彼云空識非無依圓存
有。此何云觀蘊阿頼耶而唯局識乎。答。人
無我初劫顯故。讓彼且擧法空人空也。
或法空如人空故。故彼宗釋云。然且法
空必帶生空次觀阿頼耶者。擧識顯
也。又眞如識實性故。言識即顯也。故下
文云。然阿頼耶有三種義或法無我性即
理故。問。今文遮清辨空義者。疏家意可
法相勝三論劣耶。答。明宗義彼宗
之。所存終別故。依之觀蘊阿頼耶等處即楞
伽深密等云云相宗經覺自心本
不生處如勝鬘寶性等云云性宗經論
之。宗家依此判他縁覺心勝劣
耳。問。若爾清辨立教如何。答。小乘經中
心境倶有義。深密等中明境空心有義。般
若等中成心境倶空義。故般若勝深密劣也。
夫護法・清辨互以雖是非。非鉾楯。故法
藏釋云。色即是空清辨義立。空即是色護法
義存。此乃相成非相破然内鑒冷然之
聖人雖鉾楯。外迹應同之興法非
。性相分岐權實殊途。仍大師判二重勝
三乘差異耳。有人云。師云。於前清辨
所立難者。彼所立二諦唯是教門云云
二諦教外有中道理。故有無二諦教云偏有
偏空。有無教外有中故中亦偏。非中破也。
而清辨所立。有表不有並遣四句。無表
並遣。何云偏有偏空乎。護法門人且爲
一教付此過也。祖師内證非鉾楯
護法聖智所證非有非無而有而無等者。二
諦假理故。離情有無則聖智還有無也云云
爲欲淨除智障故者。鈔云。何説智爲障。智
二種。一證智二識智。識智分別體違相順。
相順故説爲智。體違故説爲障也。智即是
障名爲智障。入大乘論云。出世間無明是智
障。世間無明賢聖已遠離故。無明即是智之
惑故。是智之障故名智障略抄唯識論第
十云所知障者。謂執遍計所執實法薩迦耶
而爲上首。見・疑・無明・愛・恚・慢等覆所
知境無顛倒性。能障菩提所知障
云。智障者。二障中所知障。二執中法執也」
隨順古昔諸菩薩等者。經云。如彼往昔如
修行者問。今此行者眞言行歟。又顯行
者歟。如何。答。顯行者也。所以擧修行軌
則云觀蘊阿頼耶。出所依經證即楞伽
解深密。明知顯乘行者也。又疏第三云。明
劫六無畏衆多心相。擬儀外跡修證深
此文又顯三劫六無畏是如常顯乘行。
而非密乘行也。又住心論第六引今文畢。
法相大乘以此爲宗。此則所謂菩薩乘也
既云菩薩乘顯三乘教耶。依此等文。定
知顯乘行者耳。又義眞言行者也。經品號既
入眞言門住心品。所以初劫段云淨菩提
心少分増明。第二劫釋心主自在明即是淨
菩提心。第三劫中判世尊所以廣説如上諸
心相者爲教眞言門觀行者云云又住心論第
一引今經云。又問趣菩提之時心所住
處相相續次第幾種。佛具答之。故經初品名
住心。今經顯眞言行者住心次第。顯密
二教差別亦在此中斯則顯示大日所説
住心次第。眞言行者修證續生也。先師云。古
徳二義。住心論中淺略深祕。如次顯教密教
二行也。或云。於眞言行一心三密修行
三密行者後深祕門也。一心行是前淺略門
也。此中又有顯密二行。顯行者釋尊所説三
乘一乘等。各住自乘心相續是也密
行者。大日所説三劫十住心續生次第是也。
一心觀解。專期祕密莊嚴心。一生到
寶處。故異顯耳。但至即楞伽等文幷擬儀
外迹文者。自宗淺略與如常顯教融不融雖
異教行相順故。云皆是擬儀外迹顕乗以明
修證之深淺耳眞言
淺略
也。大師又云。今經住心
次第顯密差別亦在此中云云故知淺略又通
密行也。依之疏第七云。如餘經所説。求
人。當修行作觀即便於世間法教深生
厭離。求大乘人。又於聲聞法教深生怖畏
此皆爲祕密藏此方便説耳。
此經宗。則五種三昧皆是開心實相門
行者初住有相瑜伽。則是世間三昧。但
此中知唯蘊無我。即是聲聞三昧。若
十縁生句諸蘊無性無生。即是菩薩三
昧。餘如住心品中廣明。不餘教以心性
之旨未明故。五乘殊轍不相融會也。若更
深祕密釋者。如三重曼荼羅中五位三昧
皆是毘盧遮那祕密加持。其與相應者。皆可
一生成佛。何有淺深之殊私云。住心論淺
略深祕。專依此文起盡歟。故淺略中可
眞言行也。但六無畏能寄齊眞言行。有淺深
次第。與今深祕異歟。若爾彼修證深淺者能
寄齊三密行歟。又住心論深祕中。世間三心
第七卷深祕。四箇大乘深祕。同第三卷祕
云云淺深無淺深隨宜歟
即楞伽深密等者。問。香象釋中。唯識法相
宗所依出深密。如來藏縁起宗所依出楞伽
。如何。答。慈恩唯識述記云。所謂華嚴・深
密・楞伽・厚嚴云云
八識三性三無性者。私云。解深密經中。第一
卷心意識品説八識。第二卷法相品明三性
又無自性品明三無性。又唯識論中先説
能變八識。次説三性。後明三無性。經論符
今次第矣。彼論第九云。即依此前所説三
彼後説三種無性。謂即相・生・勝義無
性。故佛密意説。一切法皆無自性。非性全
乃至云何依此而立彼三。謂依此初遍計
所執相無性。由此體相畢竟非有如
故。依次依他生無性。此如幻事
衆縁生。無妄執自然性故假説無性
非性全無。依後圓成實勝義無性。謂即
勝義由離前遍計所執我法性故假説
。非性全無。如大虚空雖衆色而是衆
色無性所問。凡案三時教次第。無性
先明三性後説。如何 答。義燈中有三釋。其
中判第二釋勝故。三無性可後説。但至
時次第者華嚴經中明三性旨。性既最第一
説也。故云三性先説過。問。三無性既
深密經顯了説。何唯識云佛密意説耶 答。
或云。於三無性教顯了・隱密。若顯説
生勝義三無性是顯了説。即深密經説是也。
故義林章云。以顯了言三無性若依
三無性總説諸法無性亦名無性教。是隱
密説也。唯識密意説者此意也。故彼疏云。總
密意説三種無性故各據一義並不
耳。問。楞伽經云。八九種種識何今但
八識耶。答。住心論引唯識章云。或
因果合説九。楞伽第九頌云。八九種種識如
水中諸波。依無相論同性經中。若取眞如
第九者眞俗合説説故。今取淨位第八本
第九。染淨本識各別説故唯識疏第
一云。楞伽經中兼説識性。或以第八染淨
別開。故言九識是依他識體有九。亦非
體類別有九識私云。意一種第八識約
果染淨位分爲八九。非體別有九也爲言
章云或因果合説九。疏云或以第八染淨別
也。依此等意疏家楞伽説八識云云
家他縁覺心但示八心問。同性經無相論
眞如第九。故無相論云。能縁有三。一
果報識。即阿梨耶。二執識。即末那。三塵
識。即六識乃至境識倶泯即是空性。其空性
者阿摩羅識乃至唯阿末羅識是眞如。如
乘同性經言。衆生神識無邊無色無相不可
見無定處所。識相清淨。唯無明・貪愛・習
氣・業等客塵煩惱之所覆障。譬如清淨虚空
四塵所此文既云眞如。何云淨第八
耶。若取淨位第八別立。餘七識亦可開。染
淨別故。若爾識體可十六。如何。答。淨
位第八別立是依莊嚴經説也。故彼經云。如
來無垢識乃至圓鏡智相應既云圓鏡智相
。定知第八識非眞如也。故又唯開第八
七轉也。餘識非圓鏡相應故。又楞伽經
上文云。依諸邪念法。是故有識生。八九種
種識既云生。有爲識體非眞如也但至
無相等者彼性宗所依論歟。問。若爾既云
依諸邪念法。邪念所起識唯有漏識。何云
漏識乎。答。依具二意。八識邪念所起故云
彼也。第九轉邪念得故云依。例如
信論云依不覺故説有始覺云云
即是知三界唯心也者。鈔云。謂了知八識三
性皆如幻等唯是自心。故華嚴覺林菩薩云。
若人欲知三世一切佛法界性一切
唯心造。正與此同私云。唯識演祕中引
。然但有唯心文三界言。新華嚴第三
十七明第六地云。了達三界依心有。十二
因縁亦復然。生死皆由心所作。心若滅者生
死盡云云又第五十四云。菩薩知三界唯心三
世唯心。而了知其心無量無邊云云此文同
今疏文也。問。三界唯心意如何。答。相宗釋
云。世親攝論第四無解。無性第四廣解
地經名體。言唯心者心識是一。唯言爲遣
所取境義。由彼無故能取亦無。不心所
相離。故如若無心所心未曾轉。三界
唯心之言即顯三界唯識。即與欲等愛結
應墮在三界。即屬三界貪等結。此唯識言
横計所縁眞如所縁依他所縁
謂道諦攝根本後得二智所縁等云云邑法師
記云謂此三界皆有欲等愛結。謂心心所墮
在三界。與此愛結相應繋屬三界貪等。故
三界唯心。或此言欲等者即以欲界
餘二界。謂心心所屬此三界愛結私云。
總意云。有情起三界煩惱。煩惱力故輪迴三
。若不三界惑業三界苦。故
知三界唯心之所爲也爲言彼宗意以華嚴三
界唯心文證捨濫留純識。准此等文者今
唯心又取事心心所。但阿頼耶者擧本攝
王包所。故抄上釋云。又擧始攝於末
名爲始能問。欲色界中而有色法心能變
色故不心。可唯心。無色中既無
。何復云唯心耶。答。唯識疏云。此不
也。非但色無亦無貪等能取之心故。亦無
餘虚空等識所取義。○故説三界唯心
演云。無色界中雖色法貪信等。恐
人執心外別有貪信等。今爲彼故説
三界唯心。無色中離心王外無別貪信等以
能取心。又無色界雖虚空無爲等然此
等無爲亦不心外別有是識之所取。恐
心別有故説三界唯心私云。依
者。今三界者五蘊中取色行二蘊歟。貪
信等行蘊少分故。又義云。以二界五蘊無色
四蘊歸第八識三界唯心歟。此義隱劣
顯勝識攝歟。又義云。唯心者眞理。頼耶實性
故。攝三界五蘊有爲俗事蘊不攝
無爲故
無爲眞
。故云三界唯心。是即第四重攝末歸本攝
也。故唯識章釋攝末歸本云。所説理事眞
俗觀等皆此門攝又義云。遣三界五蘊事
無爲理性故云三界唯心。故疏云。心
外更無一法鈔云。無即一心則是能遣。縁
萬法。乃目所無又唯識章釋遣相證性
云。識言所表具有理事。事爲相用。遣而
取。理爲性體。應求作證問。若爾慈
恩以三界唯心經唯證第二重唯識。何違
彼乎。答。隨義轉用故無失。是以五教章
云。又如十地經云三界虚妄唯一心者攝論
等約始教釋爲頼耶識等也。十地論約
釋爲第一義眞心
皆是雙辨有無者。私云。此有無有二意。一云
三性相對辨有無。有者依圓也。無者遍計
也。故下文云。然阿羅耶有三種義一云但
依他。此依他有非有似有二義故云
也。故下釋云明蘊阿頼耶別縁起義
唯識論等後義爲勝彼論第八依他八喩擧
幻事陽炎等故。問。所引莊嚴論中幻事譬
遍計。豈不彼乎。答。莊嚴文。如幻事
幻師所起義分別性妄心所起義也。此即
當情顯現情有義。非觀心所觀理無謂也。豈
知自性觀解耶。依之唯識論中。釋依他
如幻事等非有似有。明遍計如空華
等性相都無第八文釋圓成如大虚空雖
遍衆色而是衆色無性所顯第九文三性譬喩
異中幻事唯顯依他非有似有義也。但莊嚴
文幻事非有而有譬依他非有而有文。取
蘊頼耶也。故疏云。了知自性如幻最與
此經符會又義云。今疏意如幻即通三性
譬喩也。幻事非有而有或譬遍計情有理無
故是事非處有等文或譬依他非有似有也。
知虚妄分別有而非有又以幻事有空
不二義譬圓成。故文云。今以如幻等門
有空不二。○乃名眞入法空唯識性
問。前明縁生中道離有離無。何今云
雙辨有無耶。答。詮門・離言中道義異故。謂
雙辨有無是表亦有亦無故詮門中道也。
離有離無者有無並亡故離言中道也。餘教
雙照雙非中道義自相當耳。又此離言・詮門
各有三性合論三性別論也。合論遍計是無
依圓即有。又依圓非無遍計非有。故別論
遍計情有理無如次有無。又理無非有情有
非無故依圓各二義通二種。准知。又此合論
別論若離言若詮門皆實空有不二爲宗。故
疏下云。照空有不二唯識性
明蘊阿頼耶別縁起義者。私云。相宗明生滅
有爲頼耶。是則簡異性宗眞妄和合二分不
二頼耶。彼事理通融具分識也。此生滅一分
縁起故云別縁起也。故法藏章下云。若依
始教阿頼耶識但得一分生滅之義。以
眞理能融通但説凝然不諸法
故就縁起生滅事立頼耶。從葉等種
體而生異熟報識諸法依。方便漸漸引
向眞理故説熏等悉皆即空。如解深密經云
乃至若依終教。於此頼耶得理事通融二分
乃至前教業等生又法藏探玄
記第一云。始教中廣説法相少説眞性。所
立百法決擇分明。故無違諍。所説八識唯是
生滅。如瑜伽雜集説乃至終教中少説法相
廣説眞理。以事從理故所立八識通
來藏。隨縁成立具生滅不生不滅乃至
性等論説私云。始教者相宗。即當他縁乘
也。此宗酬前業今生感得總報果報果體故
業種生也。唯識第二云。酬因業力
八識取意終教者性宗。義當覺心乘也。彼
宗談眞如縁起故立二分不二識
與前劫五喩等者。鈔云。謂前劫中有通教菩
。從無性門諸法即空。此則體法空。今
則不爾。了法縁生故幻有。知縁無性故眞
空。此則自性不可得空故云與前無性空意
復有殊矣私云。以照有無縁生中道
前無性空偏眞
正翻爲室等者。鈔上釋云。言蘊阿頼耶者。
蘊謂諸蘊。阿頼耶此云巣室。即蘊之住位處
疏第十六云。藏者梵云阿頼耶。此翻爲
藏。或云宮室舍宅之義。如世間舍宅一切
衆生各隨已分住其中。既有此窟宅。即
善惡含藏。不自出。如來已離是阿
頼耶窟宅故云無藏性金剛界儀軌云。
心爲阿頼耶。善惡皆由私云。此善惡者
今諸蘊名異義同。故知善惡種子云
歟。第八識集諸法種子現行故云蘊。
蘊即聚集義也。又蘊是有爲義。蘊不
故。無爲無種故。爲諸法種子是有爲
故云蘊歟。此識與諸蘊而爲能所藏。能
藏識生滅相續所藏諸蘊生滅相續故云
蘊於中生滅也。問。疏第一云。一切蘊阿頼
耶業壽種子此文非諸蘊即種子歟。如何。
答。蘊阿頼耶者依主立名。故蘊即指種子
歟。或復蘊者三界五蘊從頼耶縁起故云
蘊於中生滅也。故上文云三界唯心也。又
唯識論第二云。此即顯示初能變識所有自
。攝持因果自相同疏云。自是總。
因果是別。自相攝持因果二相自體
此釋者頼耶三相中自相云藏因相果相
諸蘊歟。又約因果二相則互有能所藏
。故彼疏云。能持種。種爲所藏此識是能
藏也。是雜染法所熏所依。染法爲能藏此識
所藏私云。染種者有漏法皆名雜染
唯染法也。即是因相也此識者果相也。
故演祕云。又能藏所藏皆通種現。無別體
然阿頼耶有三種義者。抄云。即是遍計所執
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皆不心故有人
云。相宗有多師。玄奘護法等義立凝然眞如
。或有眞如縁起之義。唐智覺禪師唯識論
中説縁起義云云此義不爾。其故智覺
禪師者禪門人歟。醫王眼觸途藥。以深教
於唯識。談眞如縁起義。何預彼宗義乎。
彼華嚴清涼大師釋云。此唯識實性亦即是
眞如定言不變。過歸彼輩此又爲相宗
乎。又法相撲揚釋云。馬鳴菩薩亦言
如受薫持種。恐譯者誤此又爲性宗義
乎。故知阿頼耶唯依他也。然具三義者。遍
計於依他上起故。圓成又依他實性故。以
不離故云具三義也。抄釋有其理也。故唯
識論第八云。此中意説。三種自性皆不
心心所法。謂心心所及所變現疏云。謂心心所
即自證分及所變
現即相
見分文
衆縁生故如幻事等。非有似有誑
愚夫疏云愚夫等不
了謂爲實有
 一切皆名依他起性。愚
夫於此横執我法。有無一異倶不倶等如
華等。性相都無一切皆名遍計所執。依他起
上彼所妄執我法倶空所顯識等眞性名
成實疏云。此空所顯識及所一
切相分等眞性名圓成實文
 是故此三不
心等疏云。故此三性不
離心心所相分等文
故應知三性倶眞實者。莊嚴論第四彌勒頌
無著釋
云。
次説求眞實義偈曰。離二及迷依無説無戲
論。三應及二淨二淨三譬顯。釋曰。離二及
迷依無説無戲論者。此中應知三性倶是眞
實。離二者乃至自性無戲論不可説故。三
應及二淨二淨三譬顯者。三應謂初眞實應
知。第二眞實應斷。第三眞實應淨。二淨謂
一者自性清淨。由本來清淨故。二者無垢清
淨。由客塵故。此二清淨由三種譬喩
顯現。謂空金水。如此三譬一則倶譬
性清淨。由空等非自性清淨故。二則倶
無垢清淨。由空等非離客塵清淨故。
偈曰。法界與世間曾有少異。衆生癡盛
故著無而棄有。釋曰。法界與世間未曾有少
異者。非法界與世間而有少異。何以故。法
性與諸法差別故。衆生癡盛故著無而
棄有者。由衆生愚癡熾盛世間無法
著而起著。於如如有法捨而棄
私云。今疏所引未必如本文。或取本三應
及二淨等意或依釋初眞實第二眞實第三
眞實文此句也。已上二頌幷釋是求眞實
法説也。三性倶眞實者。抄云。此三倶是眞
實。而有二義。一者三性各別論眞實。二者
三性無礙論眞實。且初義者遍計性眞實是
分別故。依他性眞實是因縁義故。圓成性眞
實是眞實故。下疏云。如彼可得故通達世
諦實。第二無礙義者遍計依他皆以圓成
體。故下疏云。如彼無體故得第一義
又華嚴抄云。情有即理無。縁生即無性。皆
是眞實也私云。各別眞實者遍計情有依他
似有圓成眞有三性眞實各別故云別論也。
譬説云。如彼可得故通達世諦實法説云。
衆生癡盛故著無而棄有譬説擧依他遍計
眞實圓成眞實。故但云世諦實也。或上
文無礙眞實同故不別擧歟。法説文具顯歟。
衆生癡盛故著者能遍計妄心。第六七識與
癡惠相應執我法故云癡盛故著也。故唯
識論第八云。有義第六第七心品執我法
是能遍計。唯説意識能遍計故意及意識名
意識。故計度分別能遍計故執我法者必是
惠故。二執必與無明倶故著者通二執。虚
妄計著故。無一字指所執。體相虚無故。云
無。妄心著彼成實有執故。故著無者顯
他遍計眞實也。而棄有者。有者眞有圓成眞
實也。妄心計著情有故棄捨圓成眞有也。
又無礙眞實者遍計理無依地非有皆顯圓
故云圓成爲體也。遍計依他空爲門顯
圓成故。故章云。空爲門故入於眞性
彼華嚴。遍計理無依他無性即云圓成不
耳。故譬説云如彼無體故得入第一義。法
説判法界與世間未曾有少異。法界者圓成
世間者餘二性也。以不離故云未曾有少異
也。故譬中不無性即第一義也。二性又
圓成眞有論眞實故云無礙。不華嚴
三性一際論相即。故清涼性相兩宗十別中
三性即離別也。抄二義中初義順本文
歟。本頌云三應釋中應知應斷應淨既遍
計應無。染分依他可斷。故情有與似有
眞實也。淨分依他是二淨攝故。具如
也。問。法相華嚴三性即離爲異。若爾
三論天台三性云何異耶。答。大乘玄二諦義
嘉祥云。三性者依他・分別・眞實。分別性者
即六塵爲識所分別故。言依他性者本識
種子所依故名依他。眞實性者二無我
眞如。三無性者。知塵無相故言分別無相
。依他無生性者知本識無生故言無生
。知無我理無性故眞實無生性。三論云。
無性法亦無。他宗不三無性。今論遣
無性云云私云。三論三性三無性義雖
相宗。彼三無性爲極此無性又遣故殊矣。天
台大乘止觀下南岳云。總明三性者謂出纒
眞如及佛淨徳悉名眞實性。在障之眞與
和合名阿梨耶識。此即依他性。六識七識妄
總分別悉名分別性又云。更有一義。就
依他性中。即分別爲三性。一者淨分。謂在
染之眞。即名眞實性。二者不淨分。謂染法
習氣種子及虚相果報。即是分別性。二性和
合無二。即是依他性也私云。初釋。眞實性
出纒依他分別約在纒。然眞如體是一
也。後釋。於在纒依他染淨眞實分別二
也。二義雖異三性一際二義雙融義全同
華嚴。故華嚴五教章中云。又云。阿毘達磨
修多羅中世尊説法有三種。一染污分。二清
淨分。三染污清淨分。依何義此三分。於
他性中分別性爲染污分。眞實性爲清淨
。依他性爲染污清淨分。依此義故説
分釋曰。阿毘達磨修多羅中説分別性以煩
。爲性。眞實性以清淨品性。依他性由
兩分二性性。故説法有三種
此上論文又眞該妄末。相無攝。妄徹
。體無寂。眞妄交徹二分雙融無礙全
攝。思之可故知彼三論雖三無性
唯遮情義未表徳圓融
由能所畢竟無故者。私云。依此釋者。頌離
二者能取所取云二。畢竟無釋離歟。又二者
依他相見二分。此二分是自體分所變。不即
不離不一不異。如鏡上能照所照用不
鏡。而愚夫依虚妄熏習力心離境執
心。斯則迷依他内境相分彼上起所取遍
計所執。迷依他内心見分彼上起能取遍計
所執。此能取所取即當情現體用都無物也。
此二取離依他相見計故云離二也。又依
他相見不即不離也。然遍計二執偏離故云
離二也。又二者我法也。此我法二種離
故云離二也。問。譬中云二迷顯現。何
都無義耶。答。是法譬影略互顯三性眞
實別融二義也。又法説中遍計擧無礙眞實
依他擧各別眞實互顯也爲言問。虚實相對
法。三性倶眞實對何虚耶。故五重唯識中
遣虚存實識遍計遣虚依圓存實耶。答。
相對非一。義門隨宜。依圓眞實如
也。二智境故。遍計約情實眞實。遍計一
性通虚實二義。故對理無虚情有云實也。
無礙論眞實。唯圓成故非難歟
迷依者。鈔云。謂依他性與迷分別所依
故。故名迷依。由此能起諸分別私云。
迷分別者遍計所執性也。依依他而起

無説無戲論者。唯識論第二云。謂空無我所
顯眞如有・無・倶・非心言路絶與一切法
一異等。是法眞理。故名法性私云。此文
眞理云心言路絶。今又圓成眞理言語道絶
故云無説。心行亦寂故云無戲論也。故慈
恩理趣分疏中釋經謂貪欲性無戲論等文
云。超過尋思言議故云無戲論取意今絶
故云無戲論也。問。戲論既通心言者。
何別云無説乎。答。次下句三應及二淨
二淨者圓成二門。眞如及無漏心。讃眞理
無説。嘆菩提故云無戲論也。二淨者自
性淨無垢淨故
謂眞實性眞實者。准下彼事無體故得入第
一義之文。今此眞實性局眞理歟。二性云
彼事圓成云第一義故。又彼論法説頌云。
法界與世間曾有少異釋論云。法性
諸法差別法界法性是眞如異名
故。又准下如是轉依故即得眞實義之釋者。
理智歟 轉依言兼理智故。又擧依他
虚妄分別。唯染分依他故。淨分依他攝
歟已上二義中初義約常無常門圓成
義約漏無漏門圓成也。故唯識樞要上云。三
性有二諦。一常無常門。常爲圓成。唯眞如
是。一切有爲皆依他起。二有漏無漏門。一切
無漏皆圓成實。諸有漏法皆依他起。菩提涅
槃並圓成故又唯識論第八云。有漏心等定
依他。無漏心等容二性攝。衆縁生故攝
屬依他。無顛倒故圓成實攝二義中後義
勝歟。彼論中無説無戲論下有二句云。
三應及二淨二淨三譬顯釋論云。三應。謂
初眞實應知。第二眞實應斷。第三眞實應
淨。二淨謂一者自性清淨。由本來清淨故。
二者無垢清淨。由客塵既依他云
。圓成云應淨。淨分依他攝圓成也。二淨
次理智二法。自性淨無垢淨義可然故。但
法界與世間者。法界唯理世間但有漏故擧
唯圓唯依法而顯二性無漏心歟。又彼
論釋如有法世間云無法。依此文。擧
圓唯遍而顯二性有爲心
次説求眞實譬喩者。問。今此譬説至何文
耶。答。觀義云。正譬説二種迷乃至通達世諦
實二行八句頌也。兼通彼事無體故乃至可得
亦如是諸頌也。或初二頌總説後諸頌別説
也。問。何應知所治體等頌非譬説耶。答。彼
通妨故且約正釋之也。又彼頌等更有
法説故。又義云。諸頌皆求眞實譬喩也。通
妨依正釋譬喩起故攝彼也云云私云。本論
中法説中有二行頌。譬説中又有二行。如
次配顯矣。文言無偏頗法譬齊等耳。彼
事無體故等更設譬合雙轉釋前法譬餘義
歟。若爾何偏屬譬説
如幻師依呪術力等者。本論中有譬字也。今
此文釋上頌中。又如下釋下二句倒因已
上釋上二句。各有開譬合譬。二段文。各如
是下釋合譬已上釋開譬也。又本頌中。前
二句前迷依譬説下二句前離二喩説也。各
上開譬下合譬也
變木石等者。觀抄云。幻師幻事如次依他遍
計文顯以木石圓成也。所以法説三
性具擧。譬説頌無圓成。釋中擧木微性
圓成云云或云印俊幻師呪術力能變
計依他。即第六七識也。木石者即所變計依
他。下云木石是也。即實木石也。此木石等
因變金等相所執也。今木石爲所執
二迷之因故云迷因也。所以頌中幻師譬
依他是約能變計依他也。下木等實境譬
圓成是取木等四微體故云實境也。此義
頌文變木石之文。今木石擧所變
。何爲能變因矣。若能變者應木石變
乎。道範云。依呪術因縁力故於草木等上
假施設顯現似金銀等物是依他也。實草木
等是圓成。圓成諸有爲法之性眞實自性故。
又解云。實草木喩依圓二性。若細合喩者
草木等總相依他。是草木等所有色・
香・味・觸四微性喩圓成云云○私云。變木
石等者釋頌中起幻二字也。准唯識疏等
幻事喩。於此幻事二。一者假事幻。謂
呪術力因縁變現之木石等也。喩
依他似有也。二者實事幻。謂於假事幻
夫不因縁而見實木石等也。喩之遍計
也。故知今木石等者等金木也。是依他也。
所以依呪術所變假木石等上起情實木石
故云變木石等以爲迷因也。迷是實事幻
即遍計也。但合譬中。依他性者類上木石。種
種分別者所執也。意云。謂作依他起所執
之倒因假木石之爲實木石之因爲言
又義。起種々分別合變木石等。種種分別即
依他也。虚妄分別故。爲顛倒因合以爲迷因
文句相對分明故。如是虚分別等句合譬標
句也。此義爲云云次下幻像金等者等
木石等也。是實事幻遍計也。理實言之木石
像金皆通假實故喩依遍二性也。問。頌
幻師譬依他幻事喩遍計。何但幻事分
二種耶。答。釋中以幻師呪術木石
之因縁。是當依他衆縁。但頌文爲所起
幻事兼擧能起縁而顯假事幻也。次諸幻
事者取實事幻遍計也。或本云。如彼眞
幻事云云疏主爲實事幻眞替諸歟。若幻
事唯譬遍計依他者依今論。唯識論既
幻事譬依他。非能所相違乎。故知今疏下
彼論明觀蘊阿頼耶了知自性如幻之釋與
唯識論意同矣。不異求耳。問。於幻事
假實。依憑安在乎。答。樞要下云。中邊
論説八喩依他所執二性。假喩依他實
所執是其證也。演祕第七云。中邊據
彼幻事體及能執心所執木等通喩二性
此釋未必分別假實歟。或云。今木石云
成非理。圓成非迷因故。故唯識論云。攝
大乘説。是依他起遍計心等所縁縁故○眞
妄執所縁境範義。初義同觀後義以
今草木能變因而喩依他故又違下木
等實境喩眞實性義矣。當知眞草木圓成。
假草木依他。實草木遍計也。故彼論下文云。
色識爲迷因。識識爲迷體。釋曰。彼迷境名
色識。彼能迷名識識此文既云依他色心
境爲迷因。何爲迷因木石云圓成乎。非色
識者虚妄分別能遍計心歟
此譬依他分別二相者。古徳云。以依他・分
次譬上幻者及幻事也。今謂不爾。二
相倶譬幻事。有假實故。但標幻者是爲
幻事也。意幻者之幻事爲言。中川上人點
本幻者幻事。云云
況今顯二相無體。幻師既無彼義。何取
乎。又多本中皆無幻者二字。疏主爲
事通二性幻者二字歟。或云是依
所執理無與依他假有而無性義故悟入圓
也。上所云求眞實者求圓成云云
私云。遍計理無・依他非有云無實體也。依
他似有世諦邊故。又求眞實義何必局圓成
乎。若爾違如彼可得故通達世諦實文故。所
以應知應斷應淨求三性眞實義故
又如幻者幻事體亦不可得者。鈔云。此中剩
箇不字。應如幻者幻事體亦可得私云。
不字誤歟。本頌云如彼可得故故。又本論亦
不字
此譬虚妄分別者。此虚妄分別者唯依他性
也。上文云虚分別依他性故。又唯識論第八
云。虚妄分別是依他起。又云。謂能遍計虚
妄分別又第七引中邊云。虚妄分別有於
此二都無釋云。此頌且依染依他
知唯名依他也。遍計唯云分別
故。問。世諦實應知應斷義異。何唯擧
乎。答。擧依他遍計歟。或約勝唯
依他歟。或二諦影略互顯歟。或又虚妄
分別二性歟。凡此一頌圓性眞諦依
遍俗諦故三性各別眞實義歟
彼事無體故等者。觀義云。此頌轉釋上如彼
無體等頌意也。又云。上頌明幻師幻事無
。此文限幻事無體。未必轉釋上文云云
私云。此文但釋上幻事幻師。云彼事故。
又云彼幻事無體故。彼事者指上幻事
依他。如上文云此譬虚妄分別也。或通依・
。如上文云依他分別亦無實體也。問。
合説中彼二迷無體何唯云依他耶。答。
譬合互顯歟。又依後義。合譬文擧迷顯
歟。已轉位染分依他亦可斷。故若不爾違
次下文中明依他非有而有等故。或二迷者
二性歟。眞實境者釋中云木等實境。是譬
圓成也。所以得幻事木等無體
即得眞實木等體爲言故合譬云。得轉依
時即得眞實性義也知上段中明依他
兼遍計有義三性別論眞實義。今文中明
遍計影依他無義三性無礙眞實義也。前
文第一義即圓成也。今文轉依是圓成也。即
理智。故樞要云。二有漏無漏門。一切無
漏皆圓成實。諸有義法皆依他故。菩提涅
槃並圓成故又彼事無體故等頌次下本論
中更有一頌幷釋。故論云。迷因無體故無
迷自在行。倒因無體故無倒自在轉。釋曰。
迷因無體故無迷自在行者。世間木石等雖
復無體而爲迷因。若得迷行則自在不
於他。倒因無體故無倒自在轉者。如
依未轉時雖復無體而爲倒因。若得轉時
倒故聖人得自在自在私云。
依未轉時雖復無體等者。未轉位雖依他法
無性義。二障未斷故爲妄心所縁境。故
爲倒因也。已轉依位二障斷故。能遍計
妄心盡故。見道已上聖人離二種相自在行
爲言
是事彼處有等者。有人云。是事者幻事也。即
遍計依他無體無性義也。彼處者依他起處
也。有者前二迷也云云私云。此文幻事顯
而非有義。何唯云無體無性義耶。或云。此
文唯明遍計有無義也。故釋云。有謂幻像事
彼處顯現故等文上文中以幻像事分別
故。今謂不爾。此二行頌明幻事非有而
有等義依他非有似有也。故合説文此幻
即譬諸蘊。是故當知虚妄分別有而非有文
復次虚妄分別非有而有既云諸蘊三界
五蘊也。又有而非有非有而有倶云虚妄分
。能遍計依他也。故唯識疏云。虚妄分別
有即有三界虚妄心也○即能分別。分
故。起執故故知虚妄分別言唯在依他
遍計故二頌同明依他也。但有而非有
非有而有於一法二義爲顯兩義無偏頗
順逆釋。例如不生而生生而不生矣。又
義云。上一頌明遍計情有理無義故云有而
非有也。有而言未必似有歟。又案頌次第
是事者指上二迷彼事故正是遍計也。後頌
依他非有似有故云非有而有。故結
此幻即譬諸蘊也。是故已下文更述
頌意也。又上是事言正變計兼依他歟。此幻
事有假實故彼處文可依圓歟。又虚妄
分別言所執又彼所起故云爾歟。二義中前
義順文歟。非有而有等而字起盡是顯
而有義。故即似有假有義也。或人云。唯識等
中或云假有實無或云非有似有。意少異。
假有者依他當體虚假義也。實無者。守千師
意云遍計情有也。是執空義也。指徴法
師意虚假體云實無也。體空意也。又非有
者非圓成眞有故云非有。似有者似遍計
情有故云似有
如是有體與無體無二者。此文釋頌第三句
也。彼論正文牒後二句此釋。故由此下
第四句也。但後頌第三句無體體無二是
不二義分明。今頌不二義難得。然文點可
有體與無而有也。意云。有體與無體
二而有也爲言
此幻即譬諸蘊者。問。本論文此幻即譬
。是故當知十字無之。何疏加之耶。答。本
論中此間有兩頌。今疏虚妄分別以下文略
頌引釋。故論云。偈曰。説二種光而無
二光體。是故説色等有體即無體。釋曰。説
有二種光而光無二體者此顯虚妄分別有
而非有。何以故。有者彼二光顯現故。非有者
彼實體不可得故。是故説色等有體即無體
者由此義故説色等有體即是無體。偈曰。
無體非無體無體即體。是故説色等無
體體無二。釋曰。無體非無體非無體即體者
此顯虚妄分別非有而有。何以故。非有者
彼二光無體。由實體故。而有者彼二光
無體。由光顯現故。説色等無體體無二
者由此義故。故説色等無體與體而無
私云。此二行頌雖二光説有而非有非
有而有義上幻事二義。故疏家取
意以二光二義上幻事二義爲言故加
此句耳。或云上二行頌明遍計有無義。下二
行頌明依他有無二義也。此幻即譬諸蘊者。
上幻事譬遍計故此幻事又譬依他爲言
有人云。上下譬合但顯遍計所執也。所執諸
蘊非依他五蘊云云私云。上二頌唯譬説無
遍計合説。何爾云依他耶。又遍計諸蘊
者依憑安在乎。頌幷釋中云色等。擧色蘊
取餘四蘊乎。此非依他五蘊耶又上
蘊阿頼耶云。謂諸蘊於中生滅豈云
計乎。故知上下譬合但顯依他性也。況復
引論文偏爲觀蘊阿頼耶知自性如幻
等義也。前後諸文顯遍計則引證成無用
歟。疏中加此幻即譬諸蘊句良有以也。故
彼論畢釋云彼論明觀察蘊阿頼耶了知
自性如幻。最與此經符會。故具出
彼論文頼耶自性了如幻。非依他喩
幻事哉。定知諸蘊云遍計誤甚也。問。於
虚妄分別而有義云。彼二影顯現
執二迷顯現義耶。又釋非有義云。彼二都
實體遍計體用都無義耶。故知約
所執情有理無有而非有等義如何。答。
虚妄分別唯指依他先成畢。然於彼釋
無二義是遍計乎。故知二影者依他相・見二
分。故無性攝論云。但法生時縁起力大即
一體上有二影生。更互相望不即不離。諸心
心所由縁起力其性法爾如是而生太鈔
云。更互相望不即不離者。一識體上有見・相
二分生。即見相分別故不即。無自體分
別見相分故名不離此釋分明歟。又莊嚴
論正文云。有者彼二光顯現故次彼二都無
實體者。依他無性義云爾也。故上文云。依
他分別二相亦無實體故無過。又彼論今
正文云。有者彼二光顯現故又下説求染
污及清淨頌云。自界及二光癡共諸惑起。
是諸分別二實應遠離。又釋云。界謂自
阿梨耶識種子。二光能取光所取光。此等分
別界共無明及諸餘惑故得生起○二實謂
所取實及能取實。如是實染污應遠離
此釋既二光云能取實所取實。似分別
乎。又依他見・相二分云能取所取歟。本
文云光今所引改云影。處處文如此。唯識
依他八喩中光影爲一喩。顯色十二光與
別也。今以影替光。其義是一歟
能遮建立誹謗等者。鈔云。疏能遮建立等者。
此有而非有非有而有有無不二故能遮
彼二及小乘故。言建立者應建立不建
。前叙外計處云建立淨不建立無淨。計
建立者。建立一切此修行。謂之爲淨。不
建立者。謂此建立非究竟法。若無建立
謂無爲乃名眞我。謂一向都撥爲無即名
。故言能遮等有人云。此釋頗穿鑿歟。龍
樹釋云。建立有誹謗無云云通相義也。
私云。抄意建立計云建立。不建立計云
。既以不二二乘。有無可外道。何
空穿鑿乎。彼論正文云。問。體與無體
一向定説而令彼二無差別耶。偈曰。有
邊爲立無邊爲謗。退大趣小滅。遮
彼亦如是。釋曰。如其次第。一爲有邊
二爲無邊。三爲小乘寂滅。是故
一向定説。問。云何遮有邊。答。有邊
爲遮立。此明於無體無體故不
立有。問。云何遮無邊。答。無邊爲遮
謗。此明於有體世諦故不
。問。云何遮小乘寂滅。答。退大趣小
滅遮彼亦如是此明彼二無別故不
厭體入小涅槃私云。遍計依他無體故入
第一義。謂之無體。遮外道有。又依遍可得
故達世諦實。謂之有體。遮外道無。有無
不二二諦是一故遮二乘厭生死有涅槃
也。又云。彼二無別者非有非無中道故遮
外道邊空
幻像及取幻等者。彼論中此偈前有一偈幷
。故論云。偈曰。色識爲迷因。識識爲迷體
色識因無故識識體亦無。釋曰○彼所迷境
色識。彼能迷體名非色識○色識無故
非色識亦無。何以故。由因無故彼果亦無
私云。此文法説歟。幻像者所取境譬色識爲
迷因色心諸法皆
爲所迷境故
 取幻者。能取心即譬
識爲迷體心心所是
能迷心故
 此心境即相・見二分。
中染淨不同。染分相・見譬幻像相分取幻
見分淨分相見爲骨像取骨如欠又
相見也
也。染所治
即可斷依他也。淨能治即不斷依他也。能
取所取者如次染依他見・相二分也。能觀所
觀者淨依他相見二分也。此染淨能所治依
他倶具非有似有二義故云彼二雖無而二
可得也。又義云。幻像取幻是所執能取所取
也。骨像取骨即觀心相見二分也。兩處彼二
雖無而二可得者。所執情有理無義。觀心非
有似有義也。文同義異矣。又義云。迷人者愚
夫也。幻像取幻者所遍計境即依他相見也。
迷故者能遍計妄心染分依他也。能取所取
二事者遍計所執也。彼二等者。彼二者前依
他二分也。而二者今遍計二取也。意云。彼
依他相見雖遍計二取彼二分
此二取可得也爲言故云由迷顯現故也。觀
門二事如先。但彼二雖無等者觀心前無
執二取故云彼二雖無。非觀心相見
而二可得也。已上三義中初義能治無
漏心也。淨分依他故。故下文云。如是清淨法
能令染法盡所治是可斷法也。染分依他
故。斷能迷心所執隨之故依他中所遍計通染
淨。今取能遍計染
心爲所
斷也
次義能治是有漏心。故云能治體念
處等。四念處等觀是應有漏故。或通無漏
歟。唯識中云四地修得菩提分法故。又今
文既云清淨法故。或又此文不前説。地
上位通有漏心故。又釋論宗中有漏信進等
清淨法故。後義可漏無漏歟。問。無
漏心帶所執二取耶。答。護法正義無漏心
所執也。但安惠意無漏心帶執也。約
正後智異。依本宗決矣。今文既云
菩薩雖修行而無所得也。順護法義矣。問。
何所治中云幻像等能治中云骨像等耶。
答。幻像有假實故。若約所執者是實幻像
故。若約染依他者假幻事故。骨像是四念處
等能治觀門不淨觀所縁境故。問。若爾何
下文能治又云強幻王乎。觀心又若有漏若
無漏皆依他如幻體故。但本論正文云。釋
像及取幻等一行頌畢。又有問更擧頌作
釋也。文云。問。此譬欲何所顯。頌曰。骨像
及取骨等云云此意骨像等頌爲法説乎。私
案爲前頌迷因無體此喩兼顯
觀所觀
如是觀已等者。觀義云指離二及迷依
可得亦如是如是觀已也。謂觀蘊
阿頼耶説相與此論符會故。私云。指骨像
及取幻等一行頌也。既云觀故亦説二故。
但引離二及迷依等文觀蘊阿頼耶者。
已前文證頼耶三義。觀義今文是也。故無
違耳。何法爲所治下義釋及本論有何法爲
能治五字
迷法相者等者。論正文云。法迷相法迷相者
云云迷法相者或唯所執也。或唯能迷心也。或
二也。謂如是如是體故者。有體無體二
故云如是如是歟。有非有又爾也。或體
無體與有非有如是如是歟。或能取所
取云爾歟。或相見二分歟。或依遍歟。然如
分別故者釋頌中如是體及有也。亦説
無別故者釋無體幷非有也。前順體標有
釋也。後逆非有標無體釋也。如是下釋如幻
二字
謂諸佛所説念處等者。私云。擧四念處
取八解脱八勝處等無量法門也。何以故下
成能所治二義。如諸凡夫等者明所執情
有義即所治也。如諸佛説等者迷所執理無
即能治也。依此文則前所治幻像取幻所
執能取所取歟。又約下文云如是清淨法能
令染法盡者似染分依他歟。彼宗明匠可
矣。觀抄義云。此文徴釋能治有無也。謂
凡夫於念處教法等有解。諸佛於所説
空也云云私云。有無倶爲能治理。案
如是體無相等問起。但以無體能治也。
若通有體何致示現入胎等有相之難矣。
況云如諸佛所説必取佛。四念處觀是
有漏心故。凡夫能治觀亦屬下文。故知上凡
夫所取者所治迷相也。又准佛示現八相
難者。可無漏心也。如上辨。就中依
他如幻後得智境。未正後二智。已前皆遍
計分別攝歟。若爾凡夫位猶迷如幻道理歟」
如是如是體故者。有能觀所觀二事故。云
如是如是歟。如凡夫所取等者。擧所治迷法
今能治觀歟。問。如是體無相者體無體二
義歟。體即無相之義歟。答。今此一句頌若合
前生佛二文者順初。若唯合佛説無體
後義矣。擧凡天所取者爲佛説
所治
而佛世尊示現等者。或云。此文通伏難也。
問。意云。如諸佛所説是如是無體無相。
何諸佛示現八相耶。答。意云。然諸佛現
。是離所執相後得智中現身立等故云
如是無相而影顯現也。故唯識論第八云雖
所取能取相而非一切能遍計攝。勿
無漏心亦有執故。如來後得應執故。經
佛智現身立等種種影像鏡等
義云。如是體無相乃至成等正覺者問也。如是
無相等二句答也。問中初一句牒正釋意而
佛下正致難也。前解意如是體無相者結
上意
由此義故菩薩雖修行而無所得也者。疏家
私釋成頌意也。或以釋論意釋成頌也。彼
論云。釋曰。譬如強幻王令餘幻王退者。彼能
治淨法亦如幻王。由能對治染法増上
故。彼所治染法亦如幻王。由境界
故。如是清淨法能令染法盡者。如彼強力
幻王能令餘幻王退。菩薩亦爾。知法如幻
能以淨法治染法。是故無此文既云
所治能治倶如幻事慢。故云雖修行
而無所得
彼論明觀察蘊阿頼耶等者。問。莊嚴論中雖
三性眞實。未頼耶。又雖幻事譬
分別性。未頼耶自性。何彼論所明如
指耶。答。三性即頼耶三義故。引三性文
頼耶之義也。況復彼論下説求染污及
清淨云。偈曰。自界及二光癡共諸惑起如是
諸分別二實應遠離。釋曰○自界謂自阿頼
耶識種子。二光能取光所取光。此等分別界
無明及諸餘惑故得生起○二實謂所取
實及能取實。如是實染污應遠離此文
既云自界謂阿頼耶識種子。豈非蘊阿頼
耶。又雖所執喩幻事。又非幻事不
頼耶非有似有。故上文云。此幻即譬
幻事譬蘊頼耶之義也。又彼論求眞實
文終。以幻夢等八喩依他諸法。何唯云
遍計此中八喩如唯識八
喩。但所喩行相異也
故論云。如幻至
如化次第譬諸行者。幻譬内六入
等體但光顯現故。夢譬外六入。所受用塵體
有故。焔譬心及心數法。二法由迷故。
像復譬内六入。由是宿業像故。影復譬
六入。由是内入影内入増上起故。響譬
説法。法如響故。水月譬依定法。定則如水。
法則如月。由波證靜法顯現故。化譬菩薩
故意受生。不一切所作事文唯識論中八
喩皆譬心心所
衆縁生非
有似有義
況復彼唯識以莊嚴論所依。然唯
識中以幻事依他。所依論中無彼義。寧
能所相違乎。指此等義此經符會歟」
當知陽炎等者。六喩中引莊嚴文頼耶如
幻義畢。餘五喩又莊嚴八喩中隨應引證又
餘經論旋火輪乾闥婆城等幻事
廣説爲言
前劫五喩等者。私云。五喩六喩相望而明
二劫觀解有勝劣也。此三事猶帶拆法者。
有人云。世人見芭蕉泡沫時實謂體。智
人拆之令見之時知無體。故云折法空。陽
炎等世人見時不拆即知無體故喩體法
云云私云。三喩又顯體法空也。云
拆法無性空故。帶拆法者聲聞經中譬
人無我意歟。故第三釋云。謂觀唯蘊無我
時於陰界入種種分拆推求我不可得
上文云。聲聞經中雖此五喩而意明
。今此中五喩意明諸蘊性空既五喩明
性空知譬體空也。故鈔寂然界云通教體
法空也。故知今意三喩是帶拆空之體空故
幻炎等唯體空。故今不取也爲言問。若
爾何第三劫十喩中取泡喩耶。答。彼一水
衆泡。譬行者自心能作法界曼荼羅不思
議變化也。非拆空體空邊。故經云。如
雨生泡。彼眞言悉地種種變化當知亦爾
又疏云。聲聞經以受譬浮泡。般若中以
喩。雖實性而因縁猶是實法。故十喩
中有如化而不泡喩。今此經譬意復殊
所喩既殊。何爲難矣
言即是麁相轉融者。有多意。實悟房義云。第
二劫觀解待第三劫麁相初劫
也。謂即心幻不不思識幻。故云麁勝
即空幻故云融也爲言文點云。麁相轉融也。
又上佛房義云。初二劫觀解雙結。意麁相與
轉融也。故轉融中道位不即空麁相喩
爲言或云。初劫即空麁相轉融第二劫
中道觀也。點云。麁相轉融也。私云。轉有
轉捨轉得二義。謂初劫五喩中拆法三喩轉
捨體法幻炎二喩轉融故云爾也
未了如是自性時乃至見空未盡者。觀抄云。
初劫未盡空有觀第二劫盡理中道觀
也。問。初劫但即空觀。未有畏有所得
空畏斷滅耶。答。凡佛法觀空智惠因
縁外無空。所以見縁生性空之即
空觀。故初劫無性空釋五蘊皆云縁生無性
仍爲斷常見觀空且名離斷常中道
私云。於他縁乘中相似實證待對明勝劣
也。加行位頌云。現前立少物是唯識性
所得故非實住唯識論釋云。燸等
四法依四尋思四如實智初後位立。四尋思
者尋思名義自性差別假有實無實遍
此四離識及識非有名如實智○此四位中
猶於現前立少物是唯識眞勝義性
彼空有二相未除帶相觀心有所得
實安住眞唯識理。彼相滅已方實安住
立少物謂是唯識未盡之義也。又成假有實
無之觀是有空觀門也。此觀未眞勝義
未了自性等也。然見道以上二智觀門
是實證故。二空相不心而悟入識相識性
唯識也。故見道位頌云。爾時住唯識
取相論釋云。爾時乃名實住下識眞勝
義性即證眞如故上文云。行者解諸蘊唯
即是知法自性。又下云今以如幻等門
乃至唯識性。即此意矣。重意云。今經觀
蘊阿頼耶知自性者即見道以上實住唯識之
義也爲言問。既云今以如幻等初劫觀
耶。例如今大乘不可得空等也。又云
法二空相亦不當心。非初劫耶。答。今字
宜。何必同矣。於一劫中初後相望何失。
又唯識觀雖加行觀初劫二空過。
加行觀未彼相故。故釋云。帶相觀心有
所得故非實安住眞唯識理。彼相滅已方實
安住今二空之相亦不當心者。彼相滅已
方證安住意也。況初劫二空觀門非有觀。何
不能盡理觀有矣。若望今心而成
之義上文即空觀屬斷滅矣。若與初劫
之誰云盡理觀乎。故知非初劫觀
也。又義。人空觀是觀依圓有人我自亡
故可有觀歟。然未五陰法本來涅槃
故非盡理也。又觀蘊即空時斷法倒故云
空。然未空相不可得故非盡理也。非盡理
者以第二劫中道觀初劫觀之意也
今以如幻等門照有空不二等者。唯識宗立
三時教。初時有教説依圓有小乘第二時空
教明遍計空般若是偏有偏空而終有空離別
矣。第三時中道教深密等三性有空雙辨故亦有
亦空則詮門中道也。又遍計非有依圓非空。
故離有離無則離言中道也。詮門離言倶非
偏有偏空。故云空有不二歟。故唯識論第七
云。我法非有空識非無。離有離無故契
私云。此中空識者空圓成識依他。具如
前辨也。又依三劫次第者。初劫中湛寂明
有。寂然説空。是偏有偏空也。第二劫説
生中道。故云不二也。又義云。有空觀門一
念同時故云空有不二歟。唯識章云。由
始來執我法有撥事理空故。此觀中
遣者空觀對破有執。存者有觀對遣空執。今
空有而遣有空眞興記云。依所治病有有空約
能治藥可有空有若所治病無増
損者應能治藥亦
無遣存 爲言
 以彼空有相待觀成純有純
空誰之空有記云。意云。若所治病純有純空無有空相
並者能治之觀但有偏空之觀爲誰相並有
空有之觀
乎 爲言
 故欲入離言法性須依此方
便而入記云。意云。若欲引起無分別智證得眞見離言
眞如要先資糧及加行位可修如此遣虚存實觀
爲言有空皆即決定。證眞觀位非
空。法無分別。性離言故記云。所觀之法非體
決定是有是無。諸法
體性言語道斷詮言不及。有無分別皆斷滅故。但是世俗
虚妄施設。何以知者。證眞實位一切諸法非有非空離諸
分別。離言故。若諸法體有無定
者無分別智應非證實。爲言
要觀空方證眞。
謂要觀彼遍計所執空爲門故入於眞性
眞體非空 文記云。是通伏難也○般若經等云。觀
空入眞者由能顯空以爲門故入於眞性非
眞體空。如廣百論云聖智所證非
有非無而有而無。即其意也文
私云。證眞觀位非
有非空者即當空有不二義。以幻事非有似
空有不二歟。章謂要觀彼遍計所執者
疏人法二空之相亦不當心也。以章空爲
門故人於眞性疏眞入法空唯識性
也。a字義第四實範云。私案。疏言今以如幻
等門照有空不二而人法二空之相亦不當心
乃名眞入法空悟唯識性者。有空不二者幻
有空謂眞空。而此有空相性是異故不一。相
性不離故不異。且約不離不二也。故上
文云唯識無境體法難解之空即是麁相轉
。唯識無境者幻有。難解之空者眞空。轉融
者明不二。然帶不一故云麁相。人法二空
者人法謂初二性。二空謂眞實性。三性妄假
眞實有空諸相皆不於心也。故下文結
此第二劫云然上來原始要終。自發一毫
之善以至於超度人法有無二障云云眞入
等者入眞空故證勝義性。證勝義故。了
俗性故云悟唯識性云云
大日經疏指心鈔卷第十一
御本記云
先年比以高野山傳法會談義之次之畢
  文永十年春比託理性院上野公清書

同九月中旬拭老眼加點畢。披覽人必可
菩提
  金剛佛子頼瑜生年四
十八


大日經疏指心鈔卷第十二

  疏卷第二之五
經云。祕密主彼如是捨無我等者。鈔云。疏捨
無我心主等者。捨者離義。無我者謂前劫離
倒時有法執當心。故以五喩諸法即空
彼法倒。雖其有仍滯空相。今第二劫
六喩治前劫即空。既有去空亡方順
不可得空私云。覺苑師意第二劫是他
縁心。一重未二重淺深。故今經文合
眞入法空悟唯識性義。故云故經云祕密主
。不者字也。宗家御意於第二劫中
他縁覺心二心。引前復次大乘行發無縁乘
心等文第六住心。又引今彼如是捨無我
等文第七住心也。故知今經文更牒釋
覺心乘義也。更牒經文釋時不
。疏前後例多。故字又屬上段也 問。案
文起盡。初大乘行發無縁乘心法無我性者。
總標。何以故以下別説。如是知自心性下總
結也。於別説中何以故徴問答釋。中
初擧古昔菩薩修行三界唯心義。後明
此唯心者捨初劫即空無我而成縁生中道
即心無我性也。故云彼如是等。非上義
乎。故疏釋中初標第二重法無我性二段
畢云更作一轉開明倍勝於前劫。指第二
初劫一轉。定知非二心勝劣
也。故六無畏中法無我無畏存他縁覺心。未
二重淺深乎。又疏下擧寶珠譬喩
行次第三重之心三劫之旨。然第二重
但擧無縁乘覺心。又疏第三擧十六
重阿闍梨時。證寂然阿闍梨後擧覺心不生
阿闍梨。不無縁乘心。爰知無縁覺心一重
心非二種心也。是以安然教時義第二難
師意云。經中觀蘊阿頼耶乃至心主自在覺
自心本不生越二劫行文。義釋以爲一種阿
闍梨亦攝諸經八識三性三無性等。此法相
宗所用經論。而海和尚以觀蘊阿頼耶等
無縁大乘心法相宗。以心主自在覺自心
本不生等覺心不生三論宗
又住心淺深專可惑智勝劣。然智品同法
無我觀解。惑品又細妄執一種也。若惑智無
勝劣。誰信住心淺深耶。況復大師所成色
即是空諸法亦爾之義不他縁大乘之談
他縁乘又言如幻依他即圓成空理故。若爾
一文一義之中何開覺心不生之重哉。
如何。答。宗家依大日經菩提心論十住
。非起盡也。其中於第二劫二心
經疏起盡明鏡也。謂他縁心文説觀蘊阿頼
耶知自性等業種生有爲識。是則法相所
明眞異熟識也。故疏云知自性者明蘊阿頼
耶別縁起略抄意簡異性宗事理通融具分頼
而明一分生滅頼耶故云別縁起也。故
法藏章云。若依始教。於阿頼耶但得一分
生滅之義。以眞理未能融通法相云
始教
次覺心乘文説心主自在覺自心本不生
如來藏眞識也。此宗以無爲眞理第八
故云心本不生。又此心理與七轉妄心和合
一非異故云心主自在也。故嘉祥勝鬘寶
崛云。佛性與六七妄心和合生時不
外求妄妄外求眞。故言不異。而妄盡眞顯
故言非不異。亦可在縁常靜故言非不異
私云。佛性者第八眞識也。六七者七轉識也。
又有經説云。是故七識有生有滅。如來藏者
不生不滅如來藏者第八識也。故知今段意
不生不滅眞識池水性淨也。既有爲
無爲識體玄隔。寧無二心勝劣是一 又他
縁文明蘊頼耶義即楞伽解深密經八識
三性三無性皆是此意是則法相所依經
也。覺心段釋彼義畢如勝鬘寶性佛性論中
廣明即是三論宗家經論也是二 又上文
察阿陀那深細之識專當深密經中阿
陀那識甚深細之文。又下文中云。此心本不
生即是漸入阿字門是順大乘玄云諸法
本從無生皆歸阿字一無生之文是三
前無縁心纔雖境界尚存能證之心智
既遣境遺智。所以如有無。又許有爲智
故心不罣礙。今覺心乘境智皆亡。何
智滯有無。自心即如。寧心有罣礙乎。既悟
境智倶眞空而凝然不生故立覺心不生稱
朝譽
是四
 又法相宗許佛智無常。故慈恩三
身章云。佛受用身既墮法數。生者皆滅。是一
向記。故不是本性常。許因生
是常者違比量受用者報身也。三論意
法報凝然不曾見生滅。嘉祥義疏云。報佛
壽量有始無終乃至初證佛果。是故有始。一
證已後湛然不滅。故無文是五 依
是文理。定知經疏起盡可二心淺深也。
但至難者經疏了簡可然。其故二段文
各有標釋。總合成標釋等義耶。所以二段
各總説初置祕密主言。又各別説初存何以
故句。故疏中二段文各別牒釋。若爾覺心文
義既全別。何致二心無別難乎。次彼如是
者。彼者指覺心乘行者也捨無我者今此心
他縁心法無我故云爾也意云。如彼他
縁乘行人捨即空法無我即心法無我。覺
心行人捨蘊頼耶無我覺心不生無我。故
彼如是也。又一轉開明者應多意。二
心雖異第二一劫故且云一轉也。非無二
心淺深矣。又云。他縁心既勝初劫。覺心更勝
故云倍勝也。又云。於第二劫中二心相望
覺心勝他縁故云一轉。彌成覺心別重也。
他縁半劫云前劫。例如前二劫中一道
耳。六無畏文者開合隨宜。彼法無我義
同故雖一種無畏。非二心別。例如
第二第三劫同雖所知障細極異矣。又
寂然智法無我爲第二劫所離矣。又寶珠
譬文幷深行阿闍梨説者擧一顯一。或又開
合隨宜歟。故寶珠譬三重心中不寂然
十六重中彼爲一重。故知出沒隨宜歟。況
復十六重中前六重是六無畏也。然六無畏
第五無縁覺心倶擧。故擧他縁覺心也。
若安然不二心淺深唯爲法相一重。三
論宗是三劫不攝法門歟。如何。恐不
者歟。又至惑智倶一重者法門廢立非
一。三劫相望時雖惑智同爲一種。住心對
辨日非斷證是無二重。例如麁妄執中或
三種三妄或別人法二執惑重
數也
又如法無
我觀雖同即空即心勝劣遙異智淺
深也
 彼既爾
也。此何不爾耶。事理觀門異故。又諸法亦爾
言獨覺心之談永超他縁也。其故法相家遣
相證性觀門前都雖依他之假相。能觀正
智尚留眞空外體。既有爲無爲各別境智
混。豈會諸法亦爾之詞乎。覺心乘起
中道理時萬法皆歸眞空。自心即如
也。何物不爾。故云諸法亦爾也。故大師叙
覺心云。悟心性之不生境智之不異
仍無過 問。猶不明。安然等義非其理。所
以何者。疏第三云。如觀蘊阿頼耶覺自
心本不生。即攝諸經八識三性三無性義
若爾何以楞伽等八識三性等他縁義。以
寶性勝鬘等義覺心義勝劣二心明
乎。又經疏文起盡未必見二重。所以彼
如是者彼指上所擧法。猶如彼出世間心及
彼離違順八心何指擧之法乎。故知彼
法無我者捨初劫無我爲言之他縁心
中道觀遮初劫有空觀非盡理今照空有不
故云有無也。又第八識是種子
識能成流轉還滅故。經云心王自在疏云
所爲妙業隨意能成也。又心本不生者識相
識性雖識中約識性邊爾。故上文云
入法空悟唯識性。即此意也。故知他縁覺心
文言雖異義理是一。依之第三劫釋云。前劫
萬法唯心心外無法。今觀此心即是如來
自然智乃至文若如所立萬法唯心是他縁
心觀門眞識常住義覺心乘智分者與第二
第三劫淺深何異耶。故疏第三立三種幻
中。第二劫但名即心幻。又萬法唯心意哉。如
何。答。二心勝劣如先成矣。所以深密唯識
勝鬘寶性等經論性相二宗依據顯密一同之
掟權實二宗之理也。疏家引憑非所由。宗
家釋義甚有深意者歟。是以唯識論第三引
大乘阿毘達磨經云。無始時來界一切法等
依。由此有諸趣及涅槃證得云云論釋云。界
是因義即種子識。無始時來展轉相續親生
諸法。故名爲又寶性論第四引同經云。
無始世來性作諸法依止。依性有諸道及
涅槃果云云論釋云。所言性者聖者。勝鬘
經言。世尊如來説如來藏者是法界藏乃至
性清淨法身藏。自性清淨如來藏此等
宗家釋他縁乘云。楞伽深密等經瑜伽唯
識等論乃至法相大乘以此爲疏家叙
心乘云。如勝鬘寶性佛性論中廣明但至疏
第三釋者。或云。楞伽八識攝論三性是三
論宗所依。何不其義乎。故云即攝八識
三性等。意疏第二且約他縁乘故至第三
示三論家亦談八識三性朝譽義 或
云。即攝諸經八識者第六住心也。即攝三無
性者第七住心也實範義 私云。第二卷云
伽深密等。第三卷云諸經。上但擧相宗所依
。今云諸經。故通性相二宗經八識三
歟。故大師云。他縁覺心但示八心若二
心同依楞伽深密則違疏家及宗家二宗所
依經論別擧故。或又上雖他縁覺心
且約他縁八識三無性也。何分八識三
無性二宗義。三無性專出深密唯識故。
又他縁乘意雖空有不二三性終別即滯
。雖理智平等心境不混。豈無罣礙乎。或
云。三論家雖煩惱性空即眞理眞如
縁起云云今謂。嘉祥釋既佛性與妄心眞妄
和合不一不異云云又淨影釋云。染淨諸法眞
妄共起單眞不生唯妄不此等釋同
藏眞如縁起文。故彼釋云。唯眞不生但妄不
成。眞妄和合方有縁起文義是同。豈不
眞如縁起乎。故知有爲即無爲無爲即有
爲不思議常不思議無常故云不滯有無心無
罣礙所爲妙業隨意能成也。依之大乘玄二
智義云。眞故無有雖無而有。即是不
而建立諸法。俗故無無雖有而無。是不
假名而説實相乃至眞際宛然諸法
故不於無。諸法宛然實相即不於有
於有故不常。不於無故非斷即
中道也今不滯有無等釋非此文乎。又
彼言隨宜。如是言亘已未。所以今彼者待
他縁心覺心彼如是也。例如今大
乘行如彼往昔等矣。又至第三劫文釋
者。唯心言雖同事理心異故。又自然智心不
生文似同意是異。覺心乘雖眞妄和合
終妄滅眞存故疏云。波浪盡時水性非取意
嘉祥釋云。眞妄和合方起染淨乃至而妄盡
眞顯故言非不異故知心本生但約佛性
也。一道心非但心理不生。根塵等諸法皆
爾也。故彼具釋云。今觀此心即是如來自然
乃至心如是故諸法亦如是。根塵皆入
阿字門故曰離於根境漸入阿字皆入阿
字。可
心主即心王也等者。今此文中有二。初釋
心主自在文。後心王猶如下釋覺自心本不
生句也。以不滯有無等者光明山義云。前無
縁乘心纔雖境界尚存能證之心智。故
猶如有無。又許有爲智體故心不
。今至覺心乘境智皆亡。何智滯有無。自
心即如。寧心有罣礙乎。既悟境智倶眞空
而凝然不生。約此心本眞空之義更立覺心
之別重云云疑云。上他縁乘中以有空不
二觀解有空未盡觀門。故釋云。非但見
有不明。復見空未盡。今以如幻等門
有空不二故知指上空有不二觀不滯
有無等故云故經云等也。若爾何爲別重
耶。況復如成者第三劫觀解也。故下文
云。前劫悟萬法唯心。今觀此心心實相
心實相取意此文第二劫是三界唯
心之觀解未自心即如重。若不爾者與
第三劫境智倶實相談何異乎。答。私云。望
第三劫時雖唯萬法唯心一重。於第二
劫内細論日非淺深。事理心異心本不生
義唯局覺心。故心體自如義與他縁異。故
宗家以菩提心論心體自如不見心身之文
此心矣。但至難者覺心乘雖心體自如
心外影像自如。故云漸入阿字。未
皆入阿字。故下第三劫釋云。以心如是故
諸法亦如是。根塵皆入阿字門。影像不
常寂滅光又雖初劫有空觀空有不
。智有爲理無爲故非有無也。尋云。覺
心乘意談眞如縁起義耶。答。木幡義云。雖
諸法即眞理。未必云眞如即萬法

釋中不云眞
如縁起歟
故智論云。有爲法實相即是無爲。
無爲相者即非有爲云云私云。今
文云所爲妙業隨意能成故云心王自在
又嘉祥釋云。眞妄和合方起染淨乃至亦可
縁常靜既云隨意能成。非眞如成
耶。又云在縁常靜。雖隨縁自性
義也。又至智論文者彼論次下云。無爲
有相者即是有爲仍無失
更作一轉開明等者。有多意。如先成
心王猶如池水性本清淨等者。或云心王
第八識。心數者七轉識也。下水波喩准楞伽
藏海識浪之文。故七轉云心數。是性相分
故。或云。心王者八識心王也。心數者貪等也。
釋論云。不壞相有八識倶云常住也。私
云。七轉云心數者王數雜亂。權實二宗無
證文故。又八識倶常住者違楞伽等文。故又
嘉祥等釋。故釋論攝相歸性意也。故勝鬘
經云。自性清淨心而有染污。難可了知
又云。如來藏者是法界藏。法身藏。出世間藏。
自性清淨而客塵煩惱上煩惱所染不思議
如來境界私云。心王者經如來藏。即自性
清淨心也。即是第八眞識眞如佛性也。心數
客塵者經客塵煩惱等也。即七轉相應貪等
煩惱也。又准下文者亦有境界風無塵染
前後兩段影略互顯矣。意云。第八識本覺心
水依境風動。是所縁縛也。數塵被染。即相
應縛也。自性清淨心依相應所縁二縛而成
七轉妄心。猶如風塵濁波風成波
塵成濁
 心
數即非七轉識也。故知第八本來清淨故譬
之池水本淨。七轉離垢清淨故喩之客塵清
。七轉離垢清淨即歸第八自性清淨。無
別體故。云證此性淨時覺心本不生也。故
大師叙此心云。心王自在得本性之水。心
數客塵息動濁之波
譬如大海波浪乃至常無生滅者。覺心抄云。有
云。心性喩水性。心數喩波浪也。有云。心王
相性。性喩水相譬波。心數類客塵故云
心王亦復如是等云云私云。二義倶不
文及大師釋也。如先成矣。道範抄云。牒
猶如池水乃至前後際斷故之文
同爲心王自在覺自心本不生之釋。恐失
經疏起盡總別二段。何以故已下牒經別
説文。疏作釋。依者字經文濫疏釋歟。
所謂何以故至不可得故。是牒經文也。故
經具文云。何以故。祕密主心前後際不可得
若今文非經者但釋前後文。有
此文之過。疏釋中有譬合。譬説可知。合
説中心王亦復如是者合上海水。無前後際
以前後際斷者先釋心王離起滅也雖復遇
境界風從縁起滅者第八眞識縁六塵
轉妄心義也。合上波浪以從縁起故即是先
無後無文也。譬中但擧識浪合中偏説
。互顯而譬合周備矣。故知以七轉識
也。而心性常無生滅者合上而水性以下
。第八心體隨境界縁轉作七轉妄心。心
性常寂如水隨風作波濕性不失也爲言
故寶窟下卷嘉祥云。又云。如楞伽説藏識海
常住。境界風所轉種種諸識浪騰躍而轉生。
海水起波浪異非不異。佛性亦爾。心
倶和合亦非異非不異。如是一切。故知眞妄
和合方起染淨乃至佛性與六七妄心和合
生時。不眞外求妄妄外求眞故言不異
而妄盡眞顯故言非不異。亦可在縁常靜故
非不異佛性乃至故言不異文自當疏大
海波浪乃至先無後無文。合説亦爾也。是則
眞妄和合水波不離義也。而妄盡眞顯以
下又似疏而水性不爾以下文。合文亦爾也。
斯則明妄盡眞顯波滅水存義也。但正釋順
譬説。亦可釋會合説耳。又法藏釋云。經云。
如來藏者不阿梨耶中。是故七識有生有
滅。如來藏者不生不滅。解云。此中唯生滅是
七識。唯不生滅是如來藏。二義既分遂使
耶無別自體。故云不在中。此約不一義
和合。何以故。此中如來藏不生滅
即七識之不生滅故。與自生滅不一也。七
識生滅即如來藏不生滅故。與自不生滅
不一也此約終教此釋歟。仍引證矣
覺此心本不生即是漸入阿字者。大智論第
八云。行陀羅尼菩薩聞是阿字即時入一切
法初不生大乘玄二諦義嘉祥云。諸法本
從無生皆以阿字本。是即諸法皆歸
字一無生門。故經云。四十二字皆歸阿字
私案。玄云皆歸。疏云漸入。若約本宗。以
阿字一無生門極。若約密宗。還是入佛
初門。故云漸入歟。故上文云心王自在即是
淨菩提心又大師二教論云。中觀等寂滅絶
離以爲宗極。論主自斷入道初門略抄問。住
心論釋第八心云。於諸顯教是究竟理智
法身。望眞言門是則初門既第八心又初
門。何云皆入耶。答。相望不定。於阿字不生
第七但約心本不生。第八根塵亦入
阿字不生故云皆入。若望眞言猶是應
入義
塵沙上煩惱等者。第二劫細妄執唯約法執
所知障故云塵沙等也。故起信論云。過恒
沙等上煩惱依無明差別。我見愛染煩惱
無明差別此中恒沙者法執所知障
也。故天台釋云。故所知障兼於事理。障
者是無明惑。障事智者是塵沙惑
此中無爲生死等者。勝鬘經云。有爲生死無
爲生死云云又經上文云。有二種死。何等爲
二。謂分段死・不思議變易死。分段死者謂虚
僞衆生。不思議變易死者謂阿羅漢辟支佛
大力菩薩意生身又云。如取縁有漏業因
而生三有。如是無明住地縁無漏業因生
羅漢辟支佛大力菩薩三種意生身云云寶性
論第三云。住無漏界中聲聞辟支佛得大力
自在菩薩爲如來功徳法身第一彼岸
四種障。何等爲四。一者縁相。一者因相。三
生相。四壞相縁相者。謂無明住地。即此無明
住地與行作縁如無明縁行。無明住地縁亦
是故。因相者。謂無明住地縁行。即此無
明住地縁爲因。如行縁識。無漏業縁亦如
是故。生相者。謂無明住地縁依無漏業因
三種意生身。如四種取縁依有漏業因
三界。三種意生身生亦如是故。壞相者。
謂三種意生身縁不可思議變易死。如
故有老死。三種意生身縁不可思議變易
死亦如是故佛性論第二云。出三界外有
三種聖人。謂聲聞獨覺大力菩薩。住無流界
四種怨障。由此四怨障故不如來法
身四種功徳波羅蜜。四怨障者乃至一方便生
死者。是無明住地能生新無流業。譬如無明
乃至二因縁生死者。是無明住地所生
無流業。是業名爲因縁生死譬如無明所生
乃至三有有生死者。是無明住地爲方便
無流業爲因三種聖人是意所生身。譬如
取爲縁有漏業爲因三界内生身乃至無有
生死者。是三聖意生最後爲縁。是不可思
議難退墮。譬如生爲縁老死等爲過失
私云。無爲生死者變易生死也。故嘉祥寶窟
下云。分段名曰有爲變易名曰無爲乃至
界内有爲界外爲無爲。然實是有爲
止觀第六云。無爲生死即無爲而説
死以無爲名也因縁生壞等者。因縁
變易能感業煩惱。生壞所感生死果體也。佛
性論曰四怨障。寶性論云四種障。如
知耳。問。引勝鬘・寶性等無爲生死義
何義耶。答。光明山義云。謂覺眞如不生時
此眞心所變之妄法變易生死因縁所生
皆生滅法也。今且明祕宗義故此中彼法
不詳説耳。或又勝鬘所説無爲生死者實是
界外變易身也如彼經寶
窟下釋
 然出此文成覺心
之義者。論釋覺心不生云。雖復遇境界風
縁起滅而心性常無生滅。覺此心本不
即是漸入阿字門此義次引
鬘無爲生死矣。此心云。凡三論意。眞心妄
念雜起見心性不生者至界外變易位方始
此皆。界内分段生之中惠解麁淺故。纔雖
其理證見之分。故覺心不生之心
於變易分齊之。所以取勝鬘變易生死
七識生滅如來藏識不生不滅之説此宗
所依也。寶性論等中説三種意生身引爲
所依。即此意耳云云
然上來原始要終者。或云。愚童持齊云始。故
下文中世間八心云一毫善。故覺心云終。第
二劫滿故。又義云。第二心乃至第九心云
終歟。又義云。第一乃至第九云始終。故大
師釋云。九種心藥拂外塵而遮異生羝
羊又云心藥。豈不一毫善乎。又云對治
心外之垢。非九種心拂外塵之義乎。又大
師釋云。九種住心無自性。轉深轉妙皆是因
今轉妙轉深文乎。問。大師釋異生
羝羊云。一向行惡行微少善又密
嚴院釋云。異生羝羊耽惡器。愚童持齊修
如何。答。第一心有知過義。故云心藥
也。又釋論云。謂雖十信之位而以
本熏習之力故即自心中厭生死苦涅槃
此意也。但至難者本熏習力雖過未
始覺修善。又非必改。故云爾也
超度人法有無二障者。唯識章云。由無始來
我法有撥事理爲空故。此觀中遣者
空觀對破有執。存者有觀。對遣空執
云。准此文者。人法二障執我法遍計有。
依他圓成無。此人法二執執有無
故云爾也以空有觀有空執故云超度
也。又撲揚釋云。實蛇爲我實繩爲實蛇
實繩倶雖遍計所執且隨繩蛇有無。云
法有無二障歟。或又我法二種倶情有理無
法故云爾歟
尚未開此心中祕密等者。有多意。或云。但第
八心云祕密不思議事也。覺心一道續生次
第可爾。故從此已後方乃説云云此意歟。
故下文中。壽量長遠名爲祕密云云大師以
此文第八心故又云名祕密一乘云云
法華經云。如來祕密神通之力又云。諸佛
如來祕密之藏故知第八住心也。又云。唯
第十心也。既云心中祕密故。故寶鑰云。心
外礦垢於是悉盡曼荼莊嚴是時漸開云云
祕密義雖顯一乘事理倶密義唯在
故云心中祕密也。故從此已後方乃説之
下復次眞言行修行菩薩行等大師引
第十心故。又義云。通八九十三種心
也。顯密雖異理祕密義同故。所謂理祕密是
意地觀門故云心中祕密也。況復非
。故大師釋云。一念心中即具三諦又疏
第三云。復次衆生一念心中有如來壽量長
遠之身寂光海會。乃至不退諸菩薩亦復不
第八心之心中祕密義也。又疏第二
云。又此菩薩能於畢竟淨心中乃至養諸
善知識。詢求正法乃至此因縁復名
此文似善哉遇知識祕密。是第九
心中祕密義也。疏第一云。此三句義中悉攝
一切佛法祕密神通力之事大師釋云。金
剛一宮排内庫而授此第十心中祕密
義也。又内外相對非一。或他縁已前云外。
覺心已後云内。疏第三云。即是無縁乘心法
無我性於心外有無影像智都無所得
寶鑰釋第六住心云。但遮心外之迷
祕藏之寶或覺心前云外一道後云内。今
文是也。或一道前云外極無後云内。守護經
開題云。空性等虚空融境智而知一實。然
猶遮心外影莊嚴之寶或九種云
外第十云内。如先成矣。疏云。次生極無自
性心。如灰水瑩拭使極光淨大師云。心外礦垢
悉盡云云。寶珠瑩
拭使極淨云爾也
極淨悉盡義也
爾時生於佛家在高憧
種種寶大師曼荼莊
嚴漸開云云
 私云。三宗理祕密同
慈覺智證等義也。大師本願御意。理祕又天
地玄隔。具如即身義抄。然三義中第三爲勝。
然上來原始要終云云既於上來始終
若未明。故左可從此以後方乃説之文
矣。但大師釋疏家宗家影略互顯歟
常情各翫先習等者。如常顯乘云常情及先
也。微妙者眞言也。今約迂迴行者
此説
眞言門修行菩薩行等者。疏釋云。先歎其功
私案。准疏二釋經文可二點也。
初釋云。眞言門修菩薩行之菩薩今教菩
薩也
無量無數那由多劫積集無量功徳智惠餘教
菩薩

具修諸行眞言
行也
無量智惠方便指前顯
福智也
皆悉
成就今教菩薩
成就也
 且經釋配當者如餘教中乃至
至者釋經中無量無數乃至功徳智惠也。今此
乃至心門釋經復次乃至諸菩薩也。謂今此
教句釋眞言門文。眞以下釋修行菩薩行句
諸菩薩句經釋全同矣。次若見此心明道時
者釋經具修諸行也。經云。此菩薩淨菩提心
初法明道疏第一云。法明者以心本
不生際其心淨住生大惠光明普照無量法
諸佛所行之道故云法明道
普照無量法性諸佛所行之道。故云
具修諸行也。淨菩提心法明道名異義同故。
次諸菩薩乃至福惠釋經無量功徳智惠方便
也。自然具足釋皆悉成就也。依後釋云。無
量多劫積集無量福智具修諸行顯菩薩
徳行也
量智惠指前福
智也
方便指前諸
行也
餘如先。又經釋
配者。疏眞言行者初入淨菩提心釋經眞言
乃至諸菩薩。又於無數阿僧祇劫釋無量
多劫。次具修普賢修行釋具修諸行。次滿
足大悲方便釋積集乃至智惠。次然此等下二
句配經無量等二句矣。問。今此文爲
八九十三種住心功徳。將如何。答。重譽義云。
經説第二劫覺心不生畢次文云眞言門修
行菩薩行。故祕密外有一道極無許也。今
經以一道極無二心唯關眞言行隱不
顯教所談。以實言之顯教亦有故。大師
之開爲第八九二心云云私云。此心三心
倶眞言行故同歎也爲言暹僧都義云。從此下
是約兼修眞言行而明此淨菩提心門
。即一道極無是也。若據大師御心。從
下三箇住心也。然約本經文者。總標彼三
重住心之所作妙行私云。此義。又三心
倶歎也。但八九正顯行兼修密行爲言
義。八九正密行兼顯行故與前義別矣。道
範義云。今眞言門菩薩者唯第十心眞言行
菩薩也。然前二劫中雖顯密二人。望
十心疎遠故。顯爲表密爲裏。此第三劫雖
三箇心。隣第十妄執盡處故。密爲表顯
裏明之也云云私云。此義意但歎第十心
也。覺心義云。此中有三心。八九通顯密
第十唯密也。若眞言行者住心八九則三心倶
之。若指如常佛華法華者但可第十
云云私云。此義意通局雙存矣。疑云。所謂
空性以下別説文但説如常淺略八九住心
大師證淺略義故。若爾歎徳總句正歎如常
佛華法華。兼可祕密乎。故知上諸義皆不
文理。如何 答。上所擧古徳義皆有其理
取捨任意矣。私云。於此經文疏家作二釋
先釋意經文擧顯乘僧祇之功徳眞言行
者之頓成也。故疏意云。此教餘教相對而明
此教菩薩直以眞言乘見心明道時餘教
菩薩僧祇福智自然具足義也。故疏云。歎
眞言門功徳又大師寶鑰下。第十心引
此文釋云。此歎初入眞言菩薩功徳故知
歎徳雖第十。所對餘教中有八九故。今
劫通三種心也。又復次釋意今一段經文唯
第十擧顯乘。無量那由他劫者眞
言行者所度妄執也。或眞言行者自證滿已
果後化他經僧祇故也。故復次釋法譬各置
雖未言眞言行者終可經劫數也。故知二
義雖異倶唯歎眞言行者徳也。難云。凡經
疏意三劫顯乘爲本十地密宗爲要。大師十
住心又此意也。若如所立者。第三劫唯密行
顯乘耶。答。於第三劫中三箇住心。總
標句但説眞言行別釋文明如常八九也。
大師三種住心引證分明故。所謂爲歎眞言
行徳所對顯乘也。所謂已下別説委釋
成所對顯乘義八九淺深也。所謂經中總
標句所對顯乘三乘一乘中未何教。故今
別釋顯佛華法華二種一乘是約正釋意
作會釋矣
 復
次釋意則所謂者復次義也。非釋上文。上
文明第十。所謂以下八九説文。三段各別也。
故疏釋彼文云。行者復次何法入此門
第八
 又行者得是微細惠等文第九
心也
 例
釋論中本所謂如來在世文釋復次如來
在世耳。但眞言行者雖三劫後。初擧
者第三劫是隣第十心眞言初門故。第
三劫初殊歎眞言行者徳佛華法華見
聞者於祕密信樂尊重心也。故疏云。欲
見聞者信樂尊重故先歎其功徳
知文雖始意居三劫後。故無過。問。若
爾他縁覺心眞諦廢詮第一義離言又同
言初門。何於第二劫初此句乎。答。眞言
立教有二意。横二教對辨竪十住心續生也。
十住心轉生迂迴行者從顯一乘必迴入眞
也。三妄盡處故例如彼華嚴宗中迴小入
大迴三入一也。故香象釋云。謂諸二乘以
根鈍故。要先迴入共教大乘二乘名
菩薩稱。然後方入此普賢法文。私云。三乘云共
教一乘云普法
 今又然也。他縁覺心迴入顯一乘然後
眞言也。故大師祕密釋云。二乘人蒙諸佛
警誘故起他縁大乘心。他縁大乘人願最勝
故起覺心不生心。覺心不生人無自性
故起一道如實心。一道如實人蒙諸佛驚覺
故發極無自性心。極無自性人願究竟最勝
金剛心故發祕密莊嚴心次二教對辨。横
四箇大乘果極眞言初門也。依
三乘教又直入眞言歟。例如彼華嚴清
涼大師釋云或有從小直入一乘云云故般
若寺疏抄第一云。除第十心前皆入眞言
。菩薩三昧門又大師云。諸教絶離密藏
本分取意今意約初義故。第三劫初歎眞言
也。八九雖異第三一劫攝故。第八初先
第十也。又義云。於眞言行淺略深祕
二義。深祕行下十地文是也。故准金剛頂十
六大生云云又從初地金剛寶藏云云
三密行也。又於淺略一心行顯密。顯各
各自乘爲極。密遠期祕密莊嚴。如次總句
中餘教此教類舟車神通是也。所謂已下文
釋顯密二義。十住心中淺略亦有二義
故。大師引此文八九心也。故疏中釋
八第九文行者。非眞言行者乎。故知淺
略門顯密雖異倶一心觀解非深祕三密行
故云淺略
欲明超第三劫之心等者。於今經文
。謂或八九十三心皆爲第三劫
之心也。或三心中遲速相對歎密行菩薩徳
而爲未來見聞者生信重心故。先歎
其徳爲言或終一句被上文。彼又局第十
矣。或上下皆通三心歟。問。見聞者應
當機一衆。何云未來機乎。答。今此會中無
正被教因人故約未來人也。故聖位經云。
汝等將來於無量世界乃至若見若聞悉地三
昧功徳智惠頓集成就彼經既指將來機
若見若聞今又可然耳
如餘教中菩薩行於方便對治道等者。疏第
一云。如餘乘菩薩求無上菩提種種勤
苦不身命無數阿僧祇劫或有成佛
或不成佛者。今此眞言門菩薩若能不
法則方便修行乃至於此生中見無盡莊
嚴加持境界。非但現前而已。若欲昇佛
。即同大日如來亦可致也又五祕密經
云。若於顯教修行者久經三大無數劫
後證成無上菩提。於其中間十進九退乃至
若依毘盧遮那自受用身所説内證自覺聖
智法乃至則於現生逢曼荼羅阿闍梨
曼荼羅。爲具足羯磨乃至應時集得身中
一大阿僧祇劫所集福徳智惠則爲在佛
雜問答云。問。眞言行人不餘乘
密滿行此生成道者不十地等位耶。答。
皆經之矣。問。若經十地何言劫數
答。雖十地而不似餘教菩薩種種苦
行不身命是經歴阿僧祇劫或有
或不成佛。若以義説非歴劫之義
智論第三十八云。有菩薩初發意。初雖
後雜諸惡。時時生念。我求佛道諸功
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人久久無
量阿僧祇劫或至或不私云。疏文依
論文心歟。朝譽義云。顯教菩薩經阿僧祇
之後證二空眞如中道。此即寂然界心他
縁大乘覺心不生所證也。若今宗菩薩以
所乘菩薩十信位之後。極速人一
生證淨菩提心。但顯教菩薩無量劫證眞如
祕密教菩薩一生入淨菩提心同是初地
位也。故云。至到之處雖則無異而所乘法有
殊也云云又此人以五祕密經中一僧祇福智
初地地前一劫地上二劫義也。又或
云。五祕密文顯教者他縁覺心也。彼宗經
僧祇故。私云。疏及經顯教對治道者通三乘
一乘。對祕宗故。又譬中舟車神通同度
百由到初地寶所故。度五百由旬舟車
豈唯三乘耶。故五百由旬出法華中。又大師
第九心釋云。歸路五百由旬。此心即都亭
此文。今對治道設雖八九心
六七心也。但至五祕經文者一僧祇福智
者度第三劫得福智也。故指第三劫
一劫。例如疏云復越一劫昇住此地云云
久經三大劫者大日經所説時分三僧祇也。
三乘教所經三祇也。彼三祇大經第二劫
攝故。又義。餘教對治道者但指天台華嚴
也。謂第三劫有三心中顯密相對明遲速
也。既云舟車神通至到一處。第二劫三乘何
極細而到初地寶所乎。就中五百由
句譬專法華華嚴所用也。況復大師釋今經
云。問。抑今無數劫者三劫之中何劫。答。
是第三劫也此等文理實以分明者歟。問。
無量僧祇説全非一乘時。或至不至釋偏是
三乘談。爾何。答。顯密相對時設雖一乘
僧祇。告成三大爲限釋無異論歟。況
法華云。我於無量阿僧祇劫等文次釋又約
得至密云不至歟。文點云。或有
菩提或不至人也。又依前義或至是
一乘或不至三乘。第二劫故。又或云。五百由
旬中三百由旬度三界義。二百由旬度二乘
菩薩之義。寶處是一乘也。約迴三入一機
至到一處歟。若爾僧祇對治道是唯三乘
也。故第二劫終由是對治心外之垢云云此意
矣。故知今餘教者但初二劫二乘菩薩乘也。
顯密差別義寶生房云。問。眞言地前地上横竪
義如何。答。依十住心論者前九種住心皆是
因。皆是地前也。第十即果。即地上也。竪論
次第淺深皆是眞言地前行相也。横觀智智
乎等即地上行相也私云。今此横竪義住
心論淺略深祕二義也。竪義通顯密横義唯
眞言不共談也。智智平等無淺深故。皆眞言
十地具徳不地前歟。故疏第三云。又令
普現隨類身而言悉現如來身乃至行者
此解時。觀毘盧遮那與鬼畜生等尊
心平等勝劣之想輒從一門而入皆見
心王。是故作佛事菩提心論云。瑜伽中
諸菩薩皆同大毘盧遮那佛身大師釋云。
若深開莊嚴祕藏則地獄天堂二乘一乘皆
是自心佛之名字。焉捨焉取于栗多抄第六
信證
僧正
云。眞言所立三重妄執於地前論之。地
上無之。大小二機初發心時一時頓斷故也
私云。准此者三妄總云一劫一等故。初發
心時頓斷三妄故。大師云。頓越三妄
心眞者初地淨菩提心也
以舟車跋渉者。後漢書曰。跋渉懸度。注云。草
行曰山行
 水行曰云云私云。准此文
舟行云渉。船浮水故。車行曰跋。車行

得達五百由旬者。法華經第三云。譬如五百
由旬險難惡道曠絶無人怖畏之處。若有
此道珍寶處。我等疲極今欲退
。導師方便過三百由旬作一城
意所作取意又探玄義第一引百喩經五百由
句譬一乘勝於三乘也。或云。五百由旬
是表三界二乘也。三百由旬化城者越三界
二乘果也。過二百由旬寶處是改
乘心一乘義也。天台嘉祥等釋可
及至到之處雖則無異者。或云。以開會意
至到無異也。故疏第一云。究竟同歸本
異徹又云。舟車神通是迂迴直往二機
也。迂迴機又入眞言故二機同得淨菩提心
。故云至到一處也。故下文云。而獲寶終
無異路又云。舟車神通所得寶一心三密
異同初地位。故云至到一處也。謂淨菩
提心有遮表。顯乘極果寄當密宗遮情。故
大師言。所乘各異。所治亦異
又世尊所以先廣説等者。覺心義云。餘教此
教相對釋意結成也。如上諸心相者指覺心
不生以上住心云云 一道極無屬眞言行
故。況復彼二心説文既在下。何云如上乎。
有人云。諸心相者上三劫也。如是境界者彼
各各極位也。眞言三劫共行之時。見彼如情
淺略他縁覺心等各留自乘極果。眞言行者
過彼道故彼未到處已到稽留
教誡也。是地前三劫六無畏位勸誡也云云
云。後義爲勝。九種心皆顯行故。若約能寄
齊何但局八九矣。但説文在後者別説雖
後而在所對總標。何不云如上乎。又文
後意在上。故大師引證即此意矣。或
又但第三劫之心云諸心相歟。意云。謂如
常途八九證此心佛也。眞言行菩薩誤
此心極勿稽留爲言但廣説者約義非
也。總標有三心別説八九故。爲教眞言門等
者。教者教誡也。爲教二字但被諸觀行人
之。爲誡眞言行人爲言或又教字使令
義也。爲教二字遠及下中路稽留之。意
云。爲眞言行人若行至是境界須明
識不未到謂到中路稽留爲言中路稽
留者。法華中五百由旬中途構化城二乘
留滯。今文見顯乘稽留誡眞言行者也。
隨義轉用矣。謂淨菩提心至到之處若望
是寶處眞言是中途故云中路稽
也。若行至如是境界時者至初地菩提心
境界之義也。又義。觀行人往至淨菩提心境
時勿三百由旬中路稽留爲言又義。中川
實範點本云。則須明識不得云云不得二字
上句下句矣。依此意。今一節文總
前段勸誡也。未到下文結餘教菩薩
也。此義麁劣也。不得是被下句辭字也。何
法乎
復次如輪王太子等者。光明山義云。顯教菩
薩發心已後經一阿僧祇初地故。阿僧
祇劫間於無量有情所布施忍辱。如
是無數劫間經一一事具殖福智資糧。所
以如衆藝。密教菩薩發心已後極速乃至
一生入淨菩提心。所經時分甚短促故於
量有情所布施愛語等。是以疏云。
阿僧祇劫具備普賢行滿足大悲方
便。如輪王太子未衆藝。是即發心已後
時節短故類輪王太子也。然此菩薩頓如來
功徳皆已成就。入淨菩提心而證毘盧遮那
無量功徳之法身云云有人云。若通論
淨菩提心次位則在初地及地前。然眞言行
者淨菩提心正位在初地故約實證位
其徳也。文中雖未於無數劫等者望二地已
上大悲萬行未具也。但此未言對顯行
無數劫未也。且論眞言行三義。一云。
最初發心即横得無邊行果別次第行。是
頓機也。二云。頓修諸行萬徳。是超機也。
三云。次第修諸行佛位。即漸機也。此三
重中實證只頓機。後二爲果後化他云云
覺心義云。此有二義。一自證頓滿化他久遠
也。故譬説云未能遍習衆藝統御四列等。合
説云未於乃至滿足大悲方便也。二約妄執
無量劫也。又法譬相對衆相備足等文無
合法説。無數阿僧祇劫文無譬説。法譬互顯。
餘文易云云私案。衆相具足等二句是太子
徳用故合淨菩提心。無數僧祇句屬遍習衆
。時無別體法而立故。滿足大悲等利
他方便故合統御四列也。又疏第三云。復
次初入淨菩提心門法明道識種子
歌羅羅時。前七地以來爲大悲萬行之所
。如胎藏。無功用以去漸學如來方便
嬰童已生習諸伎藝。至如來一切智地
伎藝已成施于從政。故名大悲台藏生
此釋因根二句在胎藏中。今文三句皆
胎外。取譬隨宜歟。問。初地自證滿二地
以上化他義不然。其故以譬説意
地證理。理性無隔故。雖頓成衆徳。未實修
彼行。何顯果徳耶。例如彼一乘宗有頓悟
漸修二門也。故疏第一云。當知行人則是位
大覺也。以其自覺心故便得佛名。然非
究竟妙覺大牟尼位又第三云。謂初發
菩提心時見此曼荼羅已遍法界第二
。又逾廣逾深作十轉開明乃至第十一地
而後所見圓極又云。就祕密中又漸次轉
深。乃至佛爲十地般若。則九地非其境
。唯大毘盧遮那得究竟阿闍梨
云。以此中道正觀離有爲無爲界極無自性
心生即是心佛顯現故曰正等覺句。以
觀察故如大海漸次轉深。乃至毘盧
遮那以上上智觀方能盡其源底故曰
次大乘生句此等文初地自證極
也。如何。答。今宗意初地位開如實知自心之
究竟即心成佛。又名菩提實義也。既
自證初地極何更修二地行而云果乎。
彼華嚴尚云十信終心得究竟果。何況事理
倶密教即事而眞談乎。故今經開題云。若有
善男子善女人。纔入此門則三大僧祇越
念之阿字。無量福智具三密之金剛。八萬塵
勞變爲醍醐。五蘊旃陀忽爲佛惠私云。此
釋依今文意歟。一念阿字者初地淨菩提心
也。三密金剛者初地金剛寶藏也。醍醐者醍
醐妙果也。佛惠者第十一地一切智智也。意
初地一念阿字菩提心位成一切智智醍醐
妙果爲言祕藏記云。是密教所謂横義也。
初地與十地無高下又古徳義寶生
御房
云。
眞言祕教證初地時同究竟妙覺大日位
無淺深差別。故云從初地金剛寶藏
但至難者開説二地以上淺深者。實證
初地滿人知功徳品數假説。例
天台判法在一心説必次第華嚴釋印紙
同時讀時前後云云或又王子誕生時衆相備
足是自證位也。謂之菩提實義。統御四列
制斷刑賞又果後方便。謂之成佛外迹也。或
又六大無礙故一念延多劫。三密加持故劫
海攝半時也。故疏第九云。如初發心時一切
功徳即與如來等。從此已後經無量阿僧
祇劫一念中恒修勝進轉深轉廣不可思
議。名爲祕密藏中無作功徳無失
又如王子乃至作大歸依者。此釋經天人世間
之所歸依文也。有人云。是歎淨菩提心外用
功徳
私云。已上文明菩提實義。故經云
無量功徳皆悉成就。疏云即是毘盧遮那具
體法身之疏第六云。次有二偈。明
提實義。我覺本不生者。謂覺自心從本以
來不生。即是成佛。而實無覺無成也云云
云。謂覺乃至不生者如實知自心義也即是成
佛者云究竟即身成佛也。此文有二意。謂
本覺・始覺成佛也。文點云。覺知自心是不
也。始覺義也。別本即身義云。如實知自心
究竟即身成佛取意又點云。覺者自心
也。本來不生也覺自心者釋經我覺。即本有
心月輪也。從本以來不生者釋經本不生。即
本有阿字也。即身義云。究竟即身成佛者。本
有心月輪中觀本有阿字取意是本覺成佛義
也。可之。兆庶者兆民歟。孝經云。呂刑云。
一人有慶兆民頼之。十億謂兆言天子有
善徳民頼其福云云
 又如
王子已下文明成佛外迹也故經云。天人世
間之所歸依乃至釋提桓因等親近敬禮
天人世間作大歸依。若彼成佛我當
祥草。若此成佛時我當轉法輪取意抄引
智論云。佛至樹下時。釋提桓因奉上好草
乃至梵天王請轉法疏主引智度應化成
道之説今成佛外迹也。例如上文釋
佛以智度以如實知等文自證成佛之
矣。又如以般若經一生二生成佛耳。
之疏第六云。初有二偈成佛之外迹
謂我初坐道場此一體速疾力三昧降
伏天魔軍衆。我將菩提汝之勢力何能留
礙耶。爾時大梵天等八部衆生徒見伏魔之
外迹。是故有名稱生號爲大勤勇者取意
云。文義既相順。理致豈違背乎
若常途諸論所明等者。光明山義云。付第三
劫行復次祕密主眞言門修行菩薩。至
人世間之所歸依者是總先讃歎眞言行之
功徳也。此即歎初地已上功徳也。淨菩提
心初地者處處釋分明耳今眞言行初地者付實行
爲言。若依教門八地爲
眞言
門也
 經言出過一切聲聞辟支佛地已下説
第三劫行。謂八地已上行也。七地已前讓
二劫故。八地已上斷極細妄執位云第三
劫行也。今疏若常途諸論所明以下即釋
出過一切聲聞等文也。證此心者淨菩提心
之證位也。即第八地是也。初地所發觀空心
八地而證故。指此地淨菩提心證位
故疏第六釋八地云。入此地時得空性
彼岸然顯教心用此位佛果。所以知
然者法華經説佛智云。諸佛智惠甚深無量。
其智惠門難解難入。一切聲聞辟支佛所
顯教至極不法華。彼經讃佛智
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知。此即當今經
所説出過一切聲聞之第八地。故疏云。常途
諸論以此爲佛也。又疏第六云。菩薩至
八地時。於心之實際而初證之故。顯教心
此時佛果云云有人云。凡第三劫文
地前初地間雜。然約八九二心時地前也。約
眞言行者第三劫盡處第四妄斷位時初地
也。歴文留意耳。又今釋行者得此心乃至
是故此事名爲祕密者。第三劫雖一道
等三人眞言行人面故。作是説
也。眞言行者地前一道心時即見法華常
在本地身故。約密行者祕密云云
云。第八住心配位或過或不足。八地及地
前義非理。八九極果寄同初地淨菩提心遮
情義。故大師釋一道心云。云何菩提。謂如
實知自心乃至祕密主。此菩薩淨菩提心門
初法明道。釋云。謂無相虚空相及非青非
黄等言幷是明法身眞如一道無爲之眞理
佛説此名初法明道。智度名入佛道初門
佛道者指金剛界大日曼荼羅佛。於
顯教是究竟理智法身。望眞言門是則初
此釋意。第三劫中一道心無間。斷妄雖
地前解脱證理是初地也。何退偏云地前
進云第八地耶。又大師釋極無自性心云。
是因是心望前顯教極果於後祕心初心。
初發心時便成正覺其然也。疏云。心實
際亦復不可得故曰極無自性心生也。此心
前二劫蓮華盛敷。若望後二心即是
果復成種。故曰如是初心佛説成佛因等
此又第九心無間道地前解脱道初地也。
又疏第三釋一切法自性平等無畏云。即是
眞言行者虚空無垢菩提心也又云第六無
畏於平等心中曼荼羅行。離垢地以去各
自地觀心中曼荼羅行此又八九二
心倶在初地證也。第六無畏二心合説故。且
簡今文者。又如王子以下文明成佛外
中有八九十三心也。又如至歸依者正
眞言菩提心外迹徳也。若常途至佛地
者釋出過等二句兼明一道極無佛即眞
言外迹成佛義也。諸論地論・法華論・中論・智
度等也。法華中明佛智非二乘所知。華嚴云
二乘如聾如盲故云出過二乘地也。今文
總明八九也。以行者至名爲祕密者別明
第八心。壽量長遠法華説故。前遮三乘今一
乘中簡迹門也。又此至後名祕密者別明
第九心。供養知識是善財訪知識義即華嚴
説故。此中行者及菩薩者顯行人也。例如
劫中學大乘人云然彼行者也。又如云
鍵云行人是七。問。既云此菩薩。可眞言行
。故疏第七云。此瑜伽者能不于座
是諸佛會中亦能次第絢求諸善知
故云初地菩薩化滿百佛國此文同
今釋。既云此瑜伽者。寧顯行人耶。答。約顯
行同義前行者此菩薩也。又瑜伽者
必密人。順理外人云修瑜伽行者矣。若爾
華嚴人何失。況上文云餘如華嚴經説
分明者歟。或眞言行人也。今文悉密爲本顯
末明之故。前二劫中至辟支佛地也
結一道極無也。此中祕密一乘者理祕密
一乘也。非金剛一乘也。是事理倶密故。已
上釋所謂出過聲聞辟支佛地文畢。時大威
徳下釋經釋提桓因等句猶歎淨菩提心外
迹功徳也。問。二心同初地八九淺深難辨。
之或義云。一道地前極無地上義成如何。
答。斷惑證理二位倶雖同位無間位一道勝。
解脱道極無強。故約無間解脱次第爲
深歟。或同雖斷極細勝劣觀智有淺深
故爾也。例如三昧分異漏盡即同也。重意
云。以實言之。二心同斷妄地前證理地上
故二心地前者約斷妄也。二心地上者約
證理也。一道地前極無地上者。一心約斷妄
一心據證理也。斯乃三義相成非相違矣。
又問云。八九名祕密一乘。何云理祕密乎。
之天台釋中云。一念凡心已有理性三密
相海。一塵報色同在本理毘盧遮那。方乃名
三無差別又華嚴經三十九云。又入
來祕密處。所謂身祕密・語祕密。心祕密時非
時思量祕密乃至得菩提行祕密。如是等皆如
實知同疏云。初三即總顯三密此等文
豈非明三祕密義乎。答。天台釋僅雖云
正明其行相故慈覺釋云。雖粗明
契眞言事相而支分不具未佛智華嚴
文又准之知矣。或又華嚴文説諸法皆祕密
時三業又得此名必我教祕密之義矣」
即知釋迦牟尼淨土不毀等者。抄第三云以
行者直以眞言乘超入淨菩提心
心明道故。得此心時即知釋迦牟尼淨土
毀等。此一段疏。全引法華經。欲此劫
眞實超過二乘之地證不退地。兼彰經之
祕密疏第三云。復次衆生一念心中有
來壽量長遠之身寂光海會。乃至不退諸菩
薩亦復不知。當知此法復難信。故法華
中補處三請如來四誡然後演説。今此經具
修入方便乃至一生可又云。今此中
妙法蓮華曼荼羅義毘盧遮那本地常心。即
是華臺具體四佛四菩薩醍醐果徳。如衆實
倶成私云。於今文二意。准第三前文
者第八住心也。故大師引此文一道心
矣准後文者又第十心也。法華曼荼羅華臺
具體故。故法華儀軌云。我今依於大教王遍
照如來成道法若能依此勝義修現世得
無上覺大師即身義以此文即身成佛
義也。壽量長遠本地之身。可之。又疏第
七云。此經是法王祕寶。不妄示卑賤之人
釋迦出世四十餘年因舍利弗等慇懃三
請方爲略説妙法蓮華義。今此本地之身又
是妙法蓮華最深祕處。故壽量品云常在靈
鷲山及餘諸住處乃至我淨土不毀而衆見燒
。即此宗瑜伽之意耳私云。此釋又通
深二意。唯前可知耳重意云天台意以久遠
實成極。今宗以菩提實義要。不
九界迷情而本地常身也。又本地常心何指
久遠成覺耶。故疏第六釋菩提實義云。謂
自心從本以來不生即是成佛。而實無
覺無成也法華法重重習。依事相
更問又於本地身三身分別者天台釋云。此
品詮量通名三身。若從別意正在報身
文意顯矣。又大師釋此文云。證此理佛亦
常寂光土毘盧遮那又心境絶泯常寂
此釋云理智法身寂光土也。又云。於
教是究竟理智法身。望眞言門是則初門
法華本地身今教淨菩提心位也爲言疏第七
云。今此本地身又是妙法蓮華寂深祕處
第三云。如來壽量長遠之身寂光海會此意
二經本地身全同歟。但法身寂光義鑰・疏雖
同。本地身意鑰・疏是異矣。又天台釋云。常在
靈鷲山此謂實報土也妙樂釋云。據常在
之言即屬自受用土。若准頌文寶莊嚴言
即本時他也此意今本地身云報身實報
也。上行等諸菩薩等者法華從地涌出品
出。檢可見。修對治道等者補處彌勒等也。第
三卷不退諸菩薩是也。法華經第五云。我於
此衆中乃不一人此文。法華中迹
門屬方便對治道本門攝祕密神通乘歟。
故大師開題云。又據大日經祕密。妙法
蓮華義毘盧遮那本地常心文 疏第三文
如先引
 是深
祕意也。又依淺略本迹二門同爲方便對治
。於餘教對治中既開對治祕密也。故法
華壽量品云。如來祕密神通之力智證釋
云。迹門修生有對治道本門本有無對治
若又准前總説後總結但以三乘教
對治道。於法華迹門猶生驚疑故前文
或不至者指此類歟。未寶處故。終



大日經疏指心鈔卷第十三
  疏卷第二之六
前二劫中雖云度二乘地等者。抄第三云。等
舍利弗目連等。謂須菩提於般若會
猶能承佛威神人法倶空。若離加持
則不爲。謂行者於前劫中愚法
此廣惠人等。至此劫中須菩提等
而於此祕密一乘所趣。故此行者乃
直過二乘地法華安樂行品云。此
法華經諸佛如來祕密之藏。於諸經中最在
其上疏第三云。復次初劫智惠與二乘
行非深般若。二劫智惠尚與二乘共聞。亦
甚深般若。第三劫等虚空心無邊智惠一
切二乘不思議。乃名甚深般若。堪作
密行阿闍梨私云。疏第三尚與二乘共
聞者廣惠承佛力二空故云共聞也。然
今即上文至第二僧祇乃與二乘異也者。過
*愚法故云爾。不不*愚法二乘
也。等虚空心者第八等空心也。無邊智惠者
法華云。諸佛智惠甚深無量一切二乘不能
思議者。法華云其智惠門難解難入。一切
聲聞辟支佛所釋者。若常
途諸論乃至辟支佛地也一章是唯明第八住
歟。又此菩薩等文又第八也唯獨自明了
文順法華唯獨自明了餘人所不見文故。故
知三重祕密是前後一致指法華也。又菩提
心論云。今眞言行人如前觀已復發
樂無餘衆生界一切衆生。以大悲決
永超外道二乘境界此文會第三劫文
第三劫初云復次眞言門。故論又云今眞言
行人也。經云出過二乘疏云眞離二乘地
故論又永超二乘論文可八九心歟」
故釋提桓因等者。抄第三云。准此經文
釋提桓因親近供養。何故疏言帝釋奉
四王獻鉢梵王請法輪。今經略故。故智
度論云。佛至樹下時釋提桓因奉上好草
執金剛菩薩常執金剛護菩薩梵天王
轉法輪。如是等各有常法是以疏主引
來釋此故云釋提桓因等私云。經意含
王梵天故疏中擧二天歟。或經與釋影略
互顯歟。問。今段成佛者顯密中何佛耶。答。凡
一段意初直約行者内證外用歎徳。其
文可知。後出過下重對顯家法身生身
也。於中有二。初以顯法身極佛内證初
。故大師云。顯教理智法身。是則眞言初門
云云常途諸論證此心時即名爲佛者即此
意矣。後釋提下疏時大下
釋此文
以顯草座成佛
密外用徳也。故知今成佛是顯佛也。故疏十
九云。又佛所以自藉此草者除世間憍慢
心故。爲太子時種種放逸坐臥寶床寶几
足等。若出家猶習之即與本在家無異。
此能捨是事而坐草藉一切人天皆生
敬心此釋迦菩薩事也。今文同彼故可
顯成佛乎。又義。上文明初心現證位
人天所歸又同顯佛極理而歎内證徳
也。今文眞言菩薩當成四種身之中亦約
變化法身利他之徳也。故菩提心論云。
大毘盧遮那佛自性身・受用身・變化身・等
法身前歸依今敬禮其言雖同其意是異。
謂現當因果内外等異故。問。草座成佛是天
台三藏佛。何云密佛耶。答。密成佛又四身別
故變化法身用草座何失。或挫顯釋迦
變化法身歟。或又密意大日成佛用草座
歟。況彼圓教佛雖虚空爲座又用草座
義歟。何況灌頂阿闍梨用草座。可之。問。
若爾灌頂阿闍梨授印可時是令弟子成佛
之儀式也。何唯華座非草座乎。答。私案。初
後夜位内證故坐華座。後朝歎徳外用故座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737 738 739 740 741 742 743 744 745 746 747 748 749 750 751 752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