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大日經疏指心鈔 (No. 2217_ 頼瑜撰 ) in Vol. 59

[First] [Prev+100] [Prev] 594 595 596 597 598 599 600 601 602 603 604 605 606 607 608 609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而顯後二歟。問。初二菩薩雖
猶云久集無量福智。非是頓證人。又初
菩薩云遇佛聞是大乘。可大品經。*若爾何
此二菩薩即身頓成證乎 答。既云
未發心前指宿善久集福徳智也。故疏
第四云。若諸衆生未曾於過去無量佛所
種善根此祕密乘未曾修習則造次聞
之不信受次聞是大乘者。大品本具
顯密。神通人聞秘密般若也。或又指秘密
歟。猶如楞伽經云我乘大乘無上法矣。
大師住心論云。牛羊等車徐進必經三大無
數劫。神通寶輅凌虚空速飛一生之間必至
所詣
大日經疏指心鈔卷之一
  文永十一年於高野山丈六堂&MT02594;坊草之
  金剛資頼瑜生年四
十九歳


大日經疏指心鈔卷第二

  疏卷第一之二
如是我聞等者。智證大師抄云。如是我聞者
已開阿難我。若爾阿難非大日侍
。何稱我聞。阿闍梨云。約法界通開義
其妨難又云。此經我聞或云金剛薩埵之
我非阿難之我者此説未詳。私謂。毘
遮那對於聲聞。何非阿難我耶。示明文
佛心經下卷有毘盧遮那對告阿難之文
煩故不具引。既有對告文。何故非阿難之
但世學者未見此文
守株費見而已云云
 開題有三釋。初金剛
*薩埵之詞。次毘*盧遮那親指言也指者佛説
云爾也
三法爾有無人増減云云私云。准諸經例
金剛手結集者也。 故六度經以
總持藏金剛手受持。祕藏記爲結集者
矣。故祕藏記云。結集修多羅阿難毘尼
耶藏優婆
阿毘達摩藏
般若藏文殊祕密
普賢是守護經説。又顯教中説云。佛滅度
後普賢・文殊菩薩率阿難鐵圍山間
集諸經。是即總。守護經所説別耳云云此釋
阿難而似顯密五藏通結集者矣。若
結集伴阿難歟。若依結集主者金剛
手也。故安然釋云。若約結集主者是金剛
手。若約結集伴者亦通阿難云云又智證
口決云。約法界通開者此意歟。又准
題説藏記文唯金剛手結集也。既云顯教中
智論等説歟。彼論云。迦葉・阿難於王舍
集三藏聲聞藏。文殊・阿難於鐵圍
摩訶衍菩薩藏此論摩訶衍者但
顯大乘故。又六度經五藏傳持文總持金剛
手受持。全非阿難傳持也。若爾何六度
經明文佛心經一説金薩結集義。況
對告人未必結集者。恐似守株費智耳。但
祕藏記總別釋是於前四藏總別也。又
普賢金薩顯密異。故理趣釋云。是菩薩本是
普賢。從大日如來金剛杵之故名金剛
奧州得一於眞言宗十一箇未決
結集者疑云。大*毘盧遮那經初云如是我
。今疑此經釋迦如來滅度後八百年時*毘
盧遮那自對普賢執金剛手等而説。爾時阿
難迦葉等久已滅度。誰言我聞。若言龍樹
菩薩結集者復從毘*盧遮那佛口普賢
普賢龍樹。如何龍樹稱我聞。若言
賢我聞者不爾。普賢菩薩非二乘凡夫肉眼
能見。何交雜人間結集云云或決云。今經
者法界宮之説無年月。而疑者龍樹菩
薩出時以爲説經之時阿難・迦葉疑。
是大過也。又龍樹結集不言。如是我
聞是金剛手語也。開題云。vajrasadva之語也。
我金剛*薩埵從大日尊聞也又云。通
。胎藏釋迦院烈座故專可結集也。又二
乘凡夫不普賢者。普賢觀經説四衆八
部得普賢。可云云私云。八百年龍樹
出時是閻浮流布之時代也。非正説之時。故
義訣云。經篋廣長如床厚四五尺有無量
云云正説時豈有乎。故知金剛*薩
埵結集文龍樹誦出也。斯則當于楞伽所説
如來懸記之時。非啻害密藏宗旨亦闇違
顯經明文矣。言交雜人間結集者智度論
顯結集云。佛滅度後文殊・彌勒等諸大
菩薩亦將阿難此摩訶衍取意文殊彌勒
等既與阿難倶而結集。局普賢何懷疑。若
許者又顯經結集同
經初五義等者。抄云。如來説法有五成就言
如是我聞者信成就也。一時者時成就也。薄
伽梵者教主成就也。住如來加持法界宮乃
至生大樓閣寶王等所成就也。其金剛名曰
虚空無垢等衆成就也私云。此釋以通序
五成就五義歟。疏既經初五義釋下而
通序之旨。若五義非五成者何作
耶。故抄釋五成就畢般若燈論亦有
既六成云六義。五義應是五成矣。或
又直就經釋五成義。非疏五義文歟。故
直牒經文疏云。可之又義云。以
五字義五義五成也。次下文如智論
中廣明然撿智論如是我聞一時文
五語三句釋。故智論第一云。如是我聞一
時。問曰。佛經何以故初稱如是語。答曰。佛
法大海信爲能入智爲能度。如是者即是
信也。我者佛弟子等。雖無我俗法
我非實我也。聞者非耳根。非耳根
聲。亦非耳識亦非意識。是聞聲事從
因縁生。一者。問曰。佛法中數等法實無。陰・
界・入所攝故。何以言一。答曰。隨世俗
一。時者。有人言。一切天地好醜皆以
爲因。略説如是我聞一時五字別義
云。雖六字如是信一義。故云
也。既智論説分明。定知五義非五成就也。所
以一時已上讓智論薄伽梵已下牒釋故。私
更加一解云。通序六句中前五句云五義
歟。今所牒如是乃至法界宮文六句中五句
之故。故准智論文六成就。開信與聞
而爲二故良賁仁王經疏云。今依智論
六義。一者信成。二者聞成。三者時成。四者
主成。五者所成。六者衆成略抄寶師涅槃疏
慈覺教王疏同之
 故
知五義者六義中前五義也。但衆成就不
智度者。衆成中又所成而文不一純
且除之歟。重意云。五字爲五義
。智論略説如是我聞一時五字別義竟之
文分明故別本云如是我聞一時
五種各各義略説竟文
 但至覺苑良賁
者。慈覺教王疏云。今謂諸師雖智論
總説六義所據。今記論意
知。然案智論。如是我聞一時牒爲一段
五種結爲三句。謂一如是二我三聞四
一五時。是爲。如是爲一我聞爲二一
時爲三。是爲三句。聞即我聞一是時數故。
故結爲三句也。但論旨難尋。依順先聖
句數
阿闍梨云者。或金剛智歟。疏主詞故。或善
無畏也。記者詞故。暹僧都義云。善無畏云云
或云。疏第五云。阿闍梨言。少時嘗因重病
困絶神識詣冥司此無畏御事也。故所
所阿闍梨者無畏也。經文牒釋之外加因縁
由來等別説之時置此言歟。大日經供養法
卷云。右阿闍梨所集大毘*盧遮那成佛神變
加持經中供養儀式具足竟。傳度者頗會
 不思議疏下云。右阿闍梨已下翻譯家語
也。此中阿闍梨者聖者文殊師利也
金剛智
大本有十萬偈等者。開題云。此經總有三本
一法爾常恒本。諸佛法曼荼羅是也。二分
流廣本。龍猛所誦傳十萬頌經是也。三略
本。有三千頌。雖頌文三千經卷七軸也
別本云。二分流本金剛
手所誦傳十萬頌是也文
 都部陀羅尼目云。依
毘*盧遮那成道經。大本十萬偈可三百
卷經。唐國所譯略本七卷疏下云。然此經
布閻浮提略有十萬偈。若十佛刹微塵大
衆各各廣演身口意差別法門則無限量
私云。今文大本者。非分流大本中大本。分
流中廣本故云大本歟。下略有十萬者。望
常恒本故云略歟海雲記云。此經梵筴有
三本。廣本十萬偈。若依梵本具譯可
百餘卷已來。廣本在西國此土。梵本
經略本四千偈。更有略本二千五百偈。中天
竺國大阿闍梨集令持。所傳者四千偈經
今經序云。大本十萬頌梵方祕而密藏。今所
譯者二千五百頌云云私云。開題三本與
三本是殊。開題常恒本疏下文廣演身口意
差別法門則無限量云云此歟。然記中四
千偈幷二千五百本疏中全所也。又
經序略本雖同記一本亦背疏文
傳法聖者等者。開元録第九云。大毘*盧遮那
神變加持經七卷第七一卷
是念誦法
 沙門輸波迦羅。唐
善無畏。曩時沙門無行西遊天竺。學畢
歸迴至北天無幸而卒。所持梵本有
迎還北在西京華嚴寺。取掌無畏與沙門
一行彼簡得數本梵經還遂爲沙門一
大毘*盧遮那經。其經具足梵文有
萬頌。今所出者撮其要最。沙門寶月譯
語沙門一行筆受云云十萬偈中取要爲
千頌。今七卷經是也。故開題云。頌文三千
經卷七軸理實三千頌是前六卷。第七
卷於六卷中出供養儀軌故。故開題云。
此經一部七卷。就中前六卷有三十一品
又海雲記云。依梵本譯成六卷。又總集
部教持念次第共成一卷七卷共成
云云但密抄中此經七卷三十一品者。七卷
三十一品之内故云爾。若前六卷外更
第七卷者。應此經七卷三十六品。故
知第七卷是六卷所攝也。問。傳法聖者誰
人耶。答。准録中今經梵本無畏從無行
。傳法聖者指無行歟。或龍智金剛智等
歟。其故開題中十萬頌。或云龍猛誦出
金剛智誦傳。既彼二聖誦傳是分流廣
本。故知今三千頌龍智金剛智等取其要歟。
又十萬頌雖龍猛誦傳亦不金剛手
准知三千頌通龍猛歟。問。龍猛誦出未審。
大日經序云。北天竺國勃嚕羅國中有大石
。壁立干雲。於其半腹祕法。數
千猿猴捧經出。暴風*忽至吹一梵篋下來。
樵夫取之獻王。王歡喜與之善無畏。無畏
之所翻七卷。取意 又海雲大毘*盧遮那
大教相承記云。三藏善無畏云。此法從
*盧遮那佛付屬金剛手菩薩數百年
中印度那蘭陀寺達磨掬多。達*磨付
中印度國三藏釋迦善無畏造玄記
同之
 又大日
經廣大儀軌下奧云。此法摩訶*毘盧遮那付
屬金剛手。金剛手次傳付屬那蘭陀寺達
掬多阿闍梨。阿闍梨次屬中天竺國主釋迦
善無畏云云此等説皆爲無畏相承
龍猛誦傳*耶。答。凡大師依圓照貞元録不
空表製集等專以兩部祕藏之經偏存鐵塔
流傳之旨。又龍猛論中載今經。若不傳則
何引自造論乎。故表製集四云。昔毘*盧
遮那經。以瑜伽無上祕密最大乘教
金剛*薩埵。金剛*薩埵數百歳方得龍猛菩
而授焉。龍猛又數百歳乃傳龍智阿闍梨
龍智又數百歳傳金剛智*阿闍梨。金剛智
錫東來傳於和。自法身如來于和
此道者六人而已云云出生義付法
傳血脈同之
 貞元
録云。龍樹菩薩弟子名龍智。年七百餘歳。今
猶見在南天竺國授金剛頂瑜伽經及毘
*盧遮那總持*陀羅尼法門云云龍猛入室龍
智既以兩部經傳授法門。龍猛若不
則龍智何爲傳授法門乎。依此等心
師住心論中擧兩部*曼陀羅畢云。若爾誰
傳。答。初從大日如來青龍阿闍梨
七葉大阿闍梨耶云云又金剛頂經略釋云。此
經及大日經龍猛菩薩從南天鐵塔中誦出
既尋大師血脈專符表製集等文。造玄海
雲相承違不空血脈。邪正可之。況海雲
唐家人師是惠果二傳之孫弟。展轉設有
誤大師惠果面授之弟子。親受何有疑乎。又
惠果行状云。常語門人曰。金剛界大悲胎
藏兩部大教者諸佛祕藏即身成佛之路。訶
陵辨弘新羅惠日竝授胎藏師位。釼南惟上
河北義圓授金剛界大法。義明供奉亦授
部大法。今有日本沙門來求聖教。以兩部
祕奧壇儀印契漢梵無差悉受於心猶如
寫瓶云云付法傳云。孔宣三千徳行四人。廣
智數萬印可八箇。就中七人金剛界一
。青龍則兼得兩部師位知不空以
部祕奧獨授惠果。惠果以二界師位偏授
大師。又請來表云。和尚告曰。我先知汝來
相待久矣。今日相見大好大好。報命欲竭無
付法。必須速辨香華灌頂壇云云
果六箇印可中獨賞大師而云猶如寫瓶。屡
餘人而云無人付法。同*門賢弟猶不
肩。況孫弟海雲等成同日論哉。次付經序
者。石窟梵篋無畏直相承翻之歟。然今文
*阿闍梨傳者指無畏也。彼説云。傳法聖者
探要三千頌云云此意無畏前有相承人。龍猛
龍智等也。若不爾者違疏文故不之。依
之安然又付二過之。一違胎藏相承
過。二違不思儀疏云云又實範上人更出
二過。一違疏及開題序二千五百頌違疏
及開題三千頌歟
二違開元貞元録失。二録意無畏所譯梵本曩時
沙門無行所持也經序三藏
乃持梵典
故相違也
 次儀軌奧記者彼法潤弟子惟謹記
録歟。彼即法全同門。非東寺相承。況彼儀
軌非大師請來也。何爲難矣。抑南天北天之
相承自門他門之諍論也。然眞言祕教以
正。故大原長宴僧都四十状云。池上廣
慶*阿闍梨云。伺習諸家灌頂東寺
灌頂云云又小野纂要云。兩部大法*阿闍梨
毘*盧遮那根本最極傳法密印。廣智三藏從
南天歸之後唯授惠果一人。惠果和尚又
唯授弘法大師。不餘人。是故惠朗紹
七不師位。義明印可紹攝不入室
不空惠果既不之。隨誰傳哉。而他家與
本所力。猶如游夏不張禹漫淡
啻自宗祖師獨慢亦是他門先徳共許
者歟。問。不空金剛頂義訣。龍猛開鐵塔
出金剛頂百千頌。未持毘*盧遮
那經。又不思議疏中明今經第七卷由來云。
無畏三藏於金栗王塔下聖加被
供養次第法云云全非鐵塔梵本也。何龍
猛菩薩忝預如來之懸記云云專爲
元祖。何物不其手乎。況初地入證位修
法明道徳。何於兩部殘耶。彼義訣
中。龍猛未鐵塔前大日如來現其身
念誦法要云云此法要者大日經略行也。然其
法力加持故。以白芥子開鐵塔扇前。未
得金剛頂經梵本猶誦傳之。況既蒙指授
大日經廣本悋何不授*耶。又於今經第七
者。凡鐵塔梵本修持行儀未明故
聖加被更感得供養次第法也。非六卷
梵本外更有第七卷梵本歟。依之第七卷初
文云。我依大日經王説又義釋云。*阿闍
梨於烏仗曩國出毘*盧遮那供養次第
云云抄云。*阿闍梨者即指無畏三藏。烏仗
曩國或云干闐國。言撰者集也。謂於大本
取此品所有津要獨成一卷分爲
。即此經第七卷也或云。感見撰出雖
大本略行非別梵本也。故海雲記云。依
梵本譯成六卷。又總集一部教持念次第
共成七卷共成一部若爾何以此譯
鐵塔梵本無乎。又義此第七卷與要略念誦
同本異譯。而彼經龍猛到鐵塔下時。毘
*盧遮那於空中龍猛説也。彼念誦法
既大日説。此第七卷無畏私撰乎。故同題云。
大毘*盧遮那佛説要略念誦經云云但我依大
日經王説者。念誦經云。我今依經要略説
自利利他悉地法大日指前佛説爾歟。
開題其旨見義譯中撰出者以感得流通
撰出歟。依大日經序無畏得北天竺石
窟梵篋譯爲七卷。彼已有第七卷梵本。何
私撰出乎。或云。義釋文温古智嚴再治
時加人言歟。二十卷草本疏中無彼説故。
若爾何必爲指南況復龍猛論中載供養
法文。若無鐵塔梵本者龍猛何引之。且自
門他家相承作圖示


  大師相承血脈
大昆盧遮如來金剛薩埵龍猛菩薩龍智阿闍梨
[IMAGE]
[IMAGE]弘"/>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惟尚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弘義圓"/>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義照#1/拘亮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義明海雲遍明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文義略周者。三千頌本文言簡略義理周備
以非大經正本等者。指十萬頌大經正
智證疏抄云。言不題通序者。指三千
頌之梵本。言今以例加之者例於十萬偈正
問。後人私加歟。又以大本文加歟。
答既上云以非大經正本等大本通序
之歟。中川序分義云。十卷本智證裏書
云。此三千頌不是大本故梵文上不
。今例十萬大經之本故加通序云云故此
通序取加大本之眞文云云
論師所解具有六義者。佛地論第一云。薄伽
梵者謂薄伽聲依六義轉。如有頌言。自在
熾盛與端嚴名稱吉祥及尊貴。如是六種
義差別。應知總名爲薄伽。如是一切如來
具有於一切種皆不相離。是故如來名
伽梵。其義云何。謂諸如來永不屬諸煩
故具自在義。炎猛智火所燒練故具
盛義。妙三十二大士相等莊嚴飾故具
端嚴義。一切殊勝功徳圓滿無知故具
稱義。一切世間親近供養咸稱讃故具吉祥
。具一切功徳常起方便益安樂一
切有情懈廢故具尊貴義。或能破壞四
魔怨故名薄伽梵私云。此論是親光菩
薩所造也。今論師者指彼菩薩歟。又准
趣釋又有六義如聲論所釋者。指聲論
論師
今此宗中薄伽梵是能破義者。問。今此能
破義佛地六義隨一歟。如何。答。未必然
問。題云。論師所解具有六義。今擧其一
薄伽梵是能破之義也既云今擧其一。非
其中乎。答。今能破義以智論擧四義
中能破義證。況又佛地中六義外擧
魔義。故依之。理趣釋云。時薄伽梵者能義
破義也。所破者破四魔也。又有六義
論所釋。熾盛自在與端嚴等也故知非隨
但至大師釋者。佛地有破魔成徳二義
中。六義約論師所解破魔准疏釋彼云
其一歟。所以指佛地其一。非六義
問。慈覺教王疏中。佛地六義智
度四義云四六之義。其旨豈殊。只是離合
之異佛地六義如上出。智 度四義者。一有徳
義二巧分別義三有名聲義四能破義也
 既
離合異。定知六義所攝也。又疏十四云。薄
伽梵義六義中説前亦已解是又已解者。
前解能破等義六義中説也。爾何。答。
彼釋中四六配屬時。有徳配端嚴吉祥巧分
別爲名稱義有名聲屬餘三義。全無能破
配當。故知四者言總也。應三六開合異
又疏釋六義中説者指佛地。前亦已解者
能破義也。置亦言此意問。今能破若取
佛地能破魔義何簡彼乎。若依智論能破
者。彼又顯論難今宗何。答。或於佛地
聲論頌歟。故指聲論師論師六義
佛地破魔義今此宗歟。或佛地中六
義但以句義薄伽梵字義。然智論
必以字義釋多名。故二論相望智度義勝
故爲今宗義也。故抄云。謂彼顯宗之中。具
足六義都名一薄伽梵。更無別義。今此宗
中。以字義之復有多名故云今此
又以智論爲顯密分別證。況復龍樹祕宗元
祖。親光唯顯師故
以大智明等者。以大日大圓智明因海
無明分位九種戲論妄識義也。無明者智
礙。煩惱者煩惱煩惱即菩提故妄法
元無生無相也。如實智自心惠日出時無
始間隔暗惑自除也。是即非煩惱體。除
菩提之間隔故云能破也。故摩訶衍論
云。謂斷煩惱。心斷除不起故或大智者阿
閦大圓智也。淨菩提心位諸惑頓斷故
釋論亦云等者。智論第二云。復次頗伽名破。
婆名能。能是能破婬怒癡故稱爲頗伽婆
問曰。阿羅漢辟支佛亦破婬怒癡。與
何異。答曰。阿羅漢辟支佛雖三毒
了了盡。譬如香在器中香雖無餘氣故
。有如草木薪火燒之烟盡炭灰不盡火力
薄故。佛三毒永盡無餘。譬如劫盡火燒
彌山一切地都無煙無炭。如舍利弗瞋恚
氣殘難陀婬欲氣殘畢陵伽婆蹉慢氣殘。譬
被鎖初脱時猶不便私云。餘氣者習氣。
即不染無知是也。大乘爲法執所知障
問。縁覺斷種故。經云業煩惱株杌及無
明種子大師拔業因種心何二乘倶云
*耶。答。相望不定故。望聲聞斷種
菩薩未盡歟。或二乘倶有利鈍故。利
二類斷種鈍二人不然。今擧鈍二乘。經文
大師釋約利縁覺歟。或種習別故。抄云。雖
種子習氣或種約人執習據
歟。婬怒癡者上二如次貪瞋二惑也
復次帝釋等者。第二約女人薄伽義
二義。一息煩惱義二所從生義。此中所從
生者從所生子能生母立名。謂人子所
母生故也。疏十七云。如來即是一切善法
從生此文能生如來云所從生。此爲
良證耳。又義釋第七云。次*云三婆吠者。
是從生義。如人胎分成就時出離胎藏。如來
亦爾。淨菩提心究竟圓滿時出過一切諸觀
自然智生今文無礙知見人皆悉從是生者
此釋同
金剛頂宗等者。非兩部隨一金剛頂宗。望
大日經宗亦金剛乘故云爾也。又准下若
解金剛頂十六大生釋金剛頂部因便明
彼義也。即翻此義者。暫息永息等異故云
爾。非二義般若佛母者。諸佛從般若
菩薩生故此菩薩各佛母也。無礙知見人者
佛也。故疏第七云。如來無礙知見在一切衆
生相續中法爾成就無缺滅。以此眞
言體相實覺故名爲生死中人。若能
自知自見時。即名一切智者一切見者
與相應等者。私云。與字可此訓。唯識
論中有。此者般若佛母也。一切善心
此智相應而斷煩惱故。倶舍云。若離
定無餘能滅諸惑勝方便問。般若是
惠男義。何云母乎。故祕藏記云。定則女惠
則男。雖父母共産生諸子父不
爾何。答。若定若惠以能生義母。猶
悉曇男聲智惠字亦名字母也。又祕藏記
上釋云。據宗心互出生之義。或顯曰不
異抄彼亦顯義也。或又文殊云三世覺母
之。又祕鍵云。praj@j@a定惠云云
意般若通定歟
有如是隱語者。抄云。不直是般若佛
故言女人。此宗多有此隱密之語。修
學者應當觸所類例而思之耳教時義第
四云。法相所立之佛密意説謂詞深旨淺未
實義。如大乘十法經説聲聞成佛。是佛祕
密之教。其實不成佛而説成佛。是密意
*之説故。今眞言教詞淺旨深。是名諸佛密
。如觀音瑜伽中云男女二根和合能
佛事。是以定惠和合。生諸佛子。非實男
女二根和合。是名言詞隱密諸佛密語略抄
又下文云。如來自證之智設以神力加持
此釋。自證智云般若佛母
歟。輒不人故云不可直宣。此智生
礙知見人故云佛母。此智冥會自證境
説故以男女相應之。云如是隱語
觸類思之也。得與相應者理智冥合義也。
問。相應於心心所之。何理智冥合云
*耶。答。彼權宗意也。祕教理智又云
。故釋論中理智云相應但有h@u@m字義云。理
智相應故云疏第五釋次往第二院文
云。此中第二是隱密語耳○須口傳相付
此釋未必如今文
又薄伽梵者等者。或云。薄伽梵有三重釋
皆異佛地論六義。此三義大悲胎藏三部*曼
荼羅也。故初云今此宗中等第一正釋能
破義金剛部意密也。智有摧破功故。第三又
釋有名聲語密即蓮華部。増益故云持資財
。第二復次相應義即佛部。定惠相應理智
具足人故是爲身密此佛部從兩部理智
生故所從生也。此金佛蓮次第如先三身次

釋論亦云婆伽言徳等者。智論第二云。何名
頗伽婆。天竺語婆伽秦言徳。婆言有。是名
有徳復次頗伽名分別。婆名巧用。總相別
相巧分別諸法。是故名頗伽婆。復次頗伽
名聲。婆名有。是云有名聲。無
名聲如佛者。轉輪聖王釋梵護世者無
佛。何況諸餘凡麁疏抄云。名謂名號。聲謂
音聲。或名謂名稱聲謂
譽。名稱
普聞取意
 私云。智論薄伽四義中今疏擧
三義二義。有徳名聲爲一義巧分別不
取故。或有徳名聲離爲二。第二復次中又
二。幷第一能破可五部五智三部
五部開合異故麁分有三細分五異可
言及尊者等*者。或義云。言及尊者人直不
其名爲言木幡義云。及言於尊者直不
其名爲言能呼語聲至及尊者耳
此經中例云薄伽梵等者。意云。今經中以
智舍利弗等之例之。應薄伽梵毘
*盧遮那爲言故理趣經云。時薄伽梵毘*盧
遮那如來或今經例大智舍利弗等正云
薄伽梵毘*盧遮那爲言經下時薄伽梵大
日如來今順此方等者。順唐言之文勢
大日世尊爲言故經下大日世尊
薄伽梵即毘*盧遮那等者。智證大師疏抄
云。薄伽梵即毘*盧遮那法身者自性
身也
佛加持
身即受用身者自受用身
也 云云
抄云。疏云。本地法身
者即實相法身也○言次云如來是佛加持
者。即應身他受用也。次疏釋成其所住
佛受用身。言如來心王等者如來是
所住心王爲能住。如一切諸佛説法儀式。皆
於應身即本地身爲教主也○推功歸
本言法身説○依正尚無礙。豈佛身眞應而
局定乎光明山述意云。法界宮中有凝然
四種法身。然自性身具他受用等用者是神
力加持門之談也。今此他受用雖凝然本有
他見聞故云他受用亦名應身
他受用身親從自性加持起同凝然故即
自性身色相莊嚴音聲説法無二無別也。
故知。自性身加被他受用身即令自内
證法中川義云。覺苑尚保法佛無形説
本地身説法。故強令他受用身
此經。然於薄伽梵本地身説華嚴
。就三乘教推功歸本。此復馳胸臆
文依一乘教云。眞應無礙則復駈自宗
義也私云。重譽心助抄義云。自性身
他受用身自證法也。實範抄二意
倶非若爾實範意何身所説乎。答。序分義
等中猶遮慈覺等自受用説。云若得自受用
身之名必由自受法樂之義而作其教主
必從説由。彼身非自受用而爲自受
法。能説不受名自性身。能説亦受名受用
。是故能説唯自功所由爲自受取意
意自性身爲教主也。安然教時義云。若菩薩
大經藏在華嚴界説。實是華嚴深密祕分。其
本未此。是舍那他受用説。其中亦有
證化他法門。若大日金剛頂經等在法界宮
説。此是自受用説。其中亦有自證化他
信證僧正云。隨自意四身有通別二義。此又
二重。通自性身通餘三身説法。諸身
説法皆自性身所作故。別者四種身各説故。
又通者四身聖衆各住自證三昧故云通別
者自性法身皆其主故。獨説一切故。以爲
教主。所以云別。又二重各翻對通別可
之。隨他四身通別義准上二門之。大
師御意以隨自意四種中自性身教主
伴通四身。慈覺安然等以自受用身
餘三身説。覺超云他受用。覺苑云
受變化私云。此又取大師御意中川
歟。故寶鑰下云。眞言密藏兩部祕藏是法
身大毘*盧遮那如來與自眷屬四種法身
金剛法界宮及眞言宮殿等自受法樂
演説此中法身大日者六大法身。今疏
本地法身也。故古徳釋云。薄伽梵者不二總
體能加持無相法身位云云又云。大日經教主
能加持不二總體無相法身也眷屬四種身
者四佛已下自性受用等四身歟。即五種法
身癈立歟。故古徳祕釋中引聖位禮懺二文
五種法身義疏中以主成薄伽梵句
本地法身。自性身爲教主異求
復以自受用身所住所。是所成句何爲
教主。何況他受變化等乎。問。住心論十云。
薄伽梵者總擧塵數諸尊徳號具釋如疏住
者顯能所二住言各各諸尊住自證三昧
句。如來加持廣大金剛法界宮者是則五佛
之異名。大日寶幢開敷彌陀天鼓如次配。復
次如來者大*曼荼羅身。金剛則三昧耶身。法
界則達*磨*曼荼羅身。加持者事業威儀身
*也。此通三種*之身。廣大者明各各身量
虚空法界。言宮者顯所住處。今此心王
如來無始無終各各安住自法界三昧略抄
金剛頂經釋云。四種法身共陳此道又古
徳釋云。眞言教主四種*曼荼羅身曼義中
以四*曼配
四身
 此等釋廣通四種身。若爾大師御意何
唯自性身乎。答。序分義云。私案疏意薄伽
梵即毘盧遮那本地法身即心王如來也。論
意薄伽梵者總擧能住塵數諸尊。住者顯
所住。如來乃至宮者顯所住也。所住中有
二意。一如來乃至法界者五佛也。宮者定也。
謂以五佛之所證定所住處。二如來*等
者四種*曼荼羅身也。宮如前。謂以四曼廣
大身之所證所住處。准此所住故知。能
住薄伽梵者五佛四曼塵數諸尊徳號。若爾
薄伽梵是唯大日*耶。答。疏論意別。疏就
最勝且云大日。論盡能住故云塵數。若就
勝者論意亦可大日一尊略抄此意所
住處擧五佛四*曼所證定。故以所住
五佛四*曼身故薄伽梵句釋塵數
諸尊也。然疏中。大日者疏論影顯也爲言
云。大日是普門體故云塵數諸尊徳號。猶如
慈覺釋中金剛頂經一切如來釋大日。或以
薄伽梵諸佛通名今名大日故云爾。非
諸尊也。故論云具釋如疏。若與疏異者何
疏*耶。但住處句配五佛者今經異顯經
住所又如來身故云爾。故大師祕經注釋云。
住所名則五佛祕號妙徳也又疏釋樓閣
云。還以如來種種功徳寶王飾樓閣寶
閣既爾也。宮何不爾乎。宮又諸尊所
證三昧總號妙徳也爲言次開題釋者。自性土
加持世界合論而云爾。故次下句云。十八瑜
伽同示本趣十八會中法界宮會外加持
世界歟。若論加持世界者今經亦爾。瑞相
土中以受用等三身説主故。又古徳釋
既云四*曼身。何爲難。自性身有四*曼身
故。四*曼義釋一往釋歟。又義云
次云如來是佛加持身者。智證大師抄云。佛
加持身即受用身者自受用身也般若寺抄
云。加持身者*曼荼羅中臺尊。此名佛加持
。當報身也。亦名字門道具足佛也。亦名
具身加持也。其所住處者即通受用變化身
故有四種法身信證僧正述意云。能加
持自性身住所加持受用變化等流時一切
法門眷屬皆住彼法界宮法樂内證。
滿生死中益衆生利他也。爰知自性身
加持之時有自他受法樂一切皆無
毘*盧遮那祕密加持濟暹僧都云。住如來
加持通能所。能加持唯中臺大日如來即能
住自性身也。所加持即八葉乃至第四重釋迦
世天等自他受用變化等流也。攝四重圓壇
取意此等釋意佛加持身爲所加持住處
也。文點云。次云如來者佛加持身也。其所
住處也。名佛受用身云云私案。云佛加持身
者指上薄伽梵句中也。彼句含本地加持
故。本地無相位亡言語。加持身是今經教主
故云曼荼羅中臺尊也。疏第三云。然以
來加持故從佛菩提自證之徳八葉中臺
藏身此意矣。此加持尊特理佛住自受用
身等故云當報身也。h@u@m字義云。理智相應
故云云云今所住又通他受變化等。故抄
云。即通受用變化身或又臺藏中臺加
持身寄當金剛界中臺報身毘盧遮那故謂
教主義同故云爾也。本地自證位無言語
加持身今經。故云字門道具足也。故
經具縁品云。此第一實際以加持力故爲
諸世間而以文字疏釋云。釋通
起教所由加持身既起教所由故本
地位無説法也。又爲此加持身即自性
身永異受用身以下加持身故云具身加持
也。然古徳未自性身中有加持身。或云
本地自證之而害經疏自證無言之文
或云他受變化之説而同顯教三乘一乘之
。恐隱疏家之深旨宗家之本意歟。當
知以中臺尊故不大師自性身説法之
。又以加持身故不疏家神力加持三
昧之説。疏中云本地法身者先擧能現本地
今教主所依。疏第三云菩提自證徳
第六云菩提實義是也。具如疏後文中辨
矣。文點云。次云如來者佛加持身之其所住
處也。名佛受用身云云先師蓮花院云。經薄
伽梵句疏釋本地法身。准諸經例是擧
文句也。住如來下示住所文言也。故知
本地身教主。故大師以此文自性
身説法。然或云加持身或云符同須陀會
者神爾不自性而有利他義。又雖
加持自性敢不變。如國王雖外朝其體
替。故云如來金剛幻也。又法身色相無
比況物故且寄色究竟處色相。非
隨類應同義耳。木幡義云。薄伽梵者理故
本地法身也。如來者即智故云受用身
自受用也。此理智冥合互相加入彼此攝持而
他受用人體加持身也。意云。薄伽梵
如來之加持身他受用
應身
廣大金剛法
界宮今經教主爲言今他受用者主伴
各説互受法樂故云他受用。不同如常他
受用。又理智相應故云應身。非隨機應現
云云
如來心王諸佛等者。抄云。如來是所住。心王
能住。如一切諸佛説法儀式皆住於應
。即本地身爲教主也。推功歸本言法身
此意如來者可讀也。教時義云。諸阿闍
梨言本地法身如來心王理法身。即能加持
身也。其所住處名佛受用身是智法身自受
用即所加持身。令一切衆生見悟三密
是他受用身變化身也。亦是所加持身也
此意令衆生開悟三密。今文爲他受變化
也。木幡義云。如來心王諸佛者毘盧遮那理
也。其中者自受用智也。能住理住所住智
住而住也。既遍一切加持力生者。依
智冥合加持力他受用應身人也。理智同
法界人法倶無分限故云遍一切所也。
即與下釋成生加持身之由*也。而以下釋
他受用報身義也。此報身義不如常。如
先*古徳釋云。大日經教主不二總體本地法
身也又私推先師意。云如來心王諸佛
本地身。今教主羯磨身也。其中者受用身即
三摩耶身也。謂理佛羯磨人住智身三形宮
也。既遍一切等者從理佛法界加持力
三摩耶受用住所也。既與下明所住宮與
住法身平等無二也。斯則依正輪圓之法界
能所瑜伽之佛體故。而以下而實依正無二
自受法樂且示依正*之別。猶如唯識論
雖此身土體無差別而屬佛法性相異
一切衆生者一切持金剛者等也。所證三
昧所説法門非一。故云根性不同也。即此等
者。理佛云此。是能住故。智體云所住。即所
居故 問。前云無相法身。今何云三密
乎 答。無相者約顯教遮情妄假之相。三密
即就眞言表徳眞實之體故無違耳。或無相
不具故云無相也。故疏二十云。此心即佛
佛之相。故云無相論第三云。若入
阿字門悉離一切相。離相之相無相不
此等意無相。故先徳釋云。無相法身
位萬徳無闕。故自利利他斷惑説法等如
義有云云之。私云。如來二字屬上句。經
中如來是加持住所如来也爲言心王諸佛住
者中臺加持身也。以此諸佛能住而住其加
持住所受用身也。又義如來屬下句。文點
如來者心王諸佛之住而住其中也。
意經文如來者中臺加持身之所住也。故加
持身住其中爲言既從遍下。釋所住如來
加持之由也。既遍等者。遍法界自證徳
加持力中臺藏身也。即與等者。顯
所生加持身與本地身別義也。而以等
者。如來住變加持三密法是遠爲
未來衆生。故云令一切衆生乃至種種不
也。即此者。今中臺藏身也。此身所住名
加持所也。爲言故經第五云。大日世尊入
於等至三昧觀未來世諸衆生疏十六云。
毘盧遮那義上已釋之○佛所以入此三昧
者。佛住畢竟無相寂滅之法。以大悲
於三昧一切大會及無量衆生得
此大悲胎藏曼荼羅莊嚴大會嚴妙之法。即
是於無相中而現有相。雖復有相而從
即不生義同於性淨之法。而令衆生
各隨本縁種種色種種聲種種法
各隨心器如法修行。有是大因縁故又
滿足金剛手所問之法明白無餘故
而入三昧又疏釋似當機衆。云
大悲胎藏嚴妙之法之故。然則經疏互顯
歟。問。自證無相位言心倶絶歟。答。言心
倶離而心唯存。問。既云倶離何亦存
乎 答。雖如義及一一心然猶不二心存
故大師云非一一心之所縁。不二心之所
證而已又疏中住心品雖自證三菩提
言語盡竟心行亦寂而具縁品釋自證三菩
提自心自覺。又不思議疏祕祕中祕釋云。本
不生理自有理智。自覺不生故知無
相極位猶有不二心。若不爾者同木石歟。
問。若爾與顯乘一心無相爲至極。而成
證絶言之義何殊乎 答。彼四言九心分位
如義一一心。況不二心乎 問。若爾無
相位唯識大無五大乎。答。法佛法爾六大
自證位本有云六大法身。所以隨縁六大是
色心無礙唯心唯色。故依唯心*之邊
不二心法爾六大全無増減矣彼本
不生理自有理智者。理五大智識大也。可
之。尋云。能造六大色形有無如何。答。
木幡義云。隨縁六大色心無礙故雖識大
亦有色形五大或無色形法位六大識大
色形五大有色形也。私云。若法爾若隨
縁六大論色形是所生四*曼相也。能造六
大若識若五大不色形堅濕燸動。無礙
了知性故。實四大亦觸境非顯形二色故。但
顯異。彼有爲事法此無爲理性故
次又釋歎加持住處等者。前擧住處體今歎
住處徳也。論云。如來加持廣大金剛法界宮
者是則五佛之異名宗家以五句五佛
祕名。疏家爲體徳二義各擧一義互顯歟。
或又五佛縁起次第轉釋故論疏無c違。例如
下四種身文轉釋又五字文中轉釋也。又住
處配五佛是三摩耶身五佛歟。宮閣即如來
三摩耶形故先徳釋云。法界宮者法界塔婆
也。三摩耶形
適無所依者。或本適字用正訓。順前後

此與釋論三種金剛三昧者。智論四十七云。
 問曰。三種三昧何以皆言金剛 答曰。初
金剛中言金剛輪後言如金剛。如金剛
三昧佛説能貫穿一切諸法。亦無不見
金剛三昧能通達諸三昧。金剛輪三昧者得
是三昧即能持諸三昧輪。是皆佛自説義。論
者攝持義。言如金剛三昧者。能破一切諸
煩惱結使有遺餘。譬如釋提桓因手執
金剛阿修羅軍云云私云。論疏三種不
。只例同金剛義歟。或三事三種其數同
故云大同歟。或終一義大同。意云。三種中
後一義大同也爲言中字有由矣
法界者廣大者。安然云。此法界宮有二種義
一自受用遍法界宮。義釋云。大謂無邊際故
乃至心王所都故宮也云云二他受用法界
宮。義釋云。此宮是古佛成菩提處乃至
三界之表智證大師記云。華藏世界
別教他受用土。如何今爲祕密教中遮那土
*耶 答。別圓兩教通有他受用。今此華藏
世界圓他受用身土。於一世界二義
雜問答云。淺深二義者。大自在天
宮是爲淺義宮。深祕義者金剛者實智之智。
即能破之義。法界者廣大*之義。即實智之
體。宮者無相法身妙住之境心王所都心神
所宅。此宮是古佛成道之處也。故云宮。隨
如來所應之處是宮。所以名爲金剛
法界宮私云。安然以此宮以下他受用
。此義不可。此目近詞也。尤可上宮
也。又智證大師遮那土總云他受用土。恐
理。兩部經是理智法身境界故。當知大師
御意此宮下釋成深祕法界宮義。釋論下引
智度淺略宮異密宗義。今此宗下還成
乘義也、或所謂以下文述淺略義。所謂是後
次義故
古佛成菩提處者。疏第十六云。然此五事仍
是古昔諸佛成最正覺先佛成三菩提
五事者印色尊位住三昧也。此中色者本尊形相
也。住者本尊。依印言等所引來至加威而住也
 又十
二云。以羅字門等此心故生其眞實智
惠光六識
發光
 故即見古佛所行之道私云。
此等釋行者修顯別新古歟。又義
云。古佛成菩提者菩提實義也。疏第六云。謂
自心從本以來不生即是成佛來成
佛故云古佛成菩提也。今教教主成佛外迹
加持身。故對彼云古佛
摩醯首羅天宮者。智論第二云。如摩醯首羅
秦言大自在唯識疏七云。舊言摩醯首
。今應莫醯伊濕伐羅。即大自在也
地論云。現報利益受佛位故。後報利益摩醯
首羅智所生故智周釋云。行滿今生即證
佛果名爲現報○菩薩後身地前業感故名
後報通法釋云。因位窮時現報利益。功徳
成滿異故。果位彰時後報利益。寄
究竟所即於彼身成菩提佛位
二師釋大異。今疏順後釋
釋論云第四禪等者。智論第九云。問曰。何以
故名爲淨居天梵世天。答曰。第四禪有
。五種是阿那含住處。是名淨居。三種凡夫
聖人共住。過是八種十住菩薩住所。亦
淨居。號大自在天王問。今此自在
宮界内攝乎 答。唯識疏云。其淨居上有
報土。第十地居。爲三界所爲不爾乎。佛地
論説。此他受用所居淨土爲第十地諸菩薩
法處故即色究竟天攝了義燈云。然
自在宮非淨居攝。瑜伽第四云。色界之中
十八住處。無想天廣果天攝。非別處所。既
十八住處。復言無想攝廣果天。故自在
宮非五淨居。若淨居攝處應十七非十八
私云。疏意在淨居上而色究竟攝也。燈
意色界攝而非淨居攝。然倶以爲界内攝矣。
今疏意非三界攝。故下文非今説不獨
在三界之表也之故表用外
訓也
 故知疏主御意
知論非三界攝也。疏第五云。次於東方
最近北邊列五淨居衆○阿闍梨言此是
五那含天子耳。過此以上有菩薩受
。亦名淨居天。多是一生補處菩薩。是
第二院所攝非此中所明此文又外院
第二院分。准知又可界外耳。問。住心論
三引起世經云。他化天上有魔波旬
化天取意他化上魔天既他化攝。淨居上自
在豈非色天攝乎。依之淨影釋云。此他化
上別有魔天處。近他化亦他化攝○依
智論。五淨居上別更有一菩薩淨居○是第
十地菩薩住處。以此通前色界合有二十三
此釋契道理何。答。魔天是界内波旬
故*云可他化攝。十住菩薩界外聖人故非
色天攝也。依之或經云。有妙淨土過三
。第十地菩薩當其中是以住心論中
欲天中雖波旬天色天中無今天。斯
則自顯界外義歟。義章釋文點可
色界云云。所以智論云五淨居上。故擧
*之便雖此天色界攝
今此宗明義等者。開題云。若據淺略義
醯首羅天王宮。釋論云○如疏引 若就
釋者以自在加持○如疏
 云云
雜問答云。淺
深二義者大自在天王宮是爲淺義宮。深祕
義者宮者無相法身妙住之境。此宮是古佛
成道*之處也。故云私案此二文意。前
此宮古佛等文中所謂下一句淺義標句上一
句深義結文也。然今文重釋前深祕意也。
今指成佛外迹深祕。對如常淺略故。若
爾者何今云有應之處矣。但上文所謂者
復次義。非成上歟。猶如釋論中本論所
謂云復次矣。或又轉釋深祕即爲淺略也。
疏下云轉釋佛莊嚴藏耳。當知智論義
淺今經義爲深也
神心所宅者靈明性云神心。即靈知神知義
也。神心是能住自性理佛也。所宅即所住受
用智身也
謂隨如來有應之處等者。自在宮處所不定
意歟。佛地論第一云。如是淨土爲三界
同一處所各別*耶。有義各別。有處説
淨居天上有處説西方等故。有義同
處。淨土周圓無邊際法界故。如實
義者。實受用土周遍法界處不有。不
説言三界處亦不説即三界處。若隨
菩薩所宜現者或在色界淨居天上或在西
歟。處所不定私云。今宗義同佛地
如實義者矣。智證大師在唐記云。第四禪者
若於毘盧遮那之分遍法界第四禪乎。
答。然也。諮問。若遍法界皆是第四禪者。唯
遮那住處衆生所居乎。答。遮那
法界衆生所住。猶如寂光遍
三土私云。此文成處所不定旨歟。疏
第四云。大日如來身閻浮檀金紫磨金
色。首戴髻髮絹縠衣。此是首陀會天成
最正覺之幖幟也。彼界諸聖天衆衣服輕妙
本質嚴淨不假以外飾故世尊俯同其
略抄 准此釋。大日如來又於色界中
五淨居天正覺歟 問。金剛頂經云。住
阿迦尼吒天王宮中慈覺疏云。阿迦尼吒
天此云色究竟
今自在天宮同異何 答。安然教時義第
四云。第四禪色究竟天有五種名。一名色究
二名有頂三名須陀會四名魔醯首
五名阿那含天。第四禪主亦名*魔醯首
私云。今宗意胎藏理身住金界智佛
疏云其所住所
名佛受用身
 指彼智佛自在宮。心王自
在徳故。金剛智佛住胎界理身故呼彼理
色究竟。色身究竟體故。故大師釋云。
身心互爲能所住云云釋論第三。眞如爲
般若爲云云又善無畏破地獄儀軌云。智法
身佛住實相理。爲自他受用三十七尊
一切入不二之道。理法身佛住如如寂
法然常住。不動而動現八葉自受用
三重曼羅十界證大空。雖是理
智之殊廣略之異本來一法曾無殊異
私云。實相理者如如理也。如如寂照者疏云實相智云云。
如如智也。故金光明經云。唯有如如及如如智名爲法身
文。金界云自他受用胎藏但云自受用者。自性受用佛
與自眷屬各説三密門互以法樂故云自他受用。實行隔
聞故但云自受用也。無違矣。大師釋云。自性胎藏理身。
受用佛金界智佛。自受法樂故與自眷屬各説三密門文
文證既分明也。不異求矣當知大日經是
理智不二之理身説。金剛頂又智理不二之
智佛談也。故金界遮那以止觀一羽而結
胎藏毘盧以定惠兩手而作定印。甚以
深意者歟。又金剛頂經。能住佛身擧
之徳教王經理
趣經等
 大日經中。所住宮殿示五智
之名今經也 瑜祇經中。能所住佛宮倶明
智徳號。三經教主住處義良有以也。此中
味。深思當見矣。問。諸經中皆以器界
住處。何今以佛身心住處*耶。答。凡三
乘教雖唯識所變猶論心外之依正。一
乘宗雖一心縁起屡滯因海之人法。斯
則洗滌心外之鑛垢心中之祕寶故。
然今教意性徳本具忽陳恒沙已有速顯。是
故金剛尼吒天本有衆生心上月輪。胎藏法
界宮豈非我等胸中之蓮臺。所住是依正輪
圓之法界。何遙擧鷲峰之岫。能住亦理智瑜
伽之佛體。誰遠尋鵝王之迹。故經中或云
十七尊住心城或云大菩提心光明殿
意矣。依之序分六動名六根本煩惱之動搖
誰混東涌西沒之奇瑞。流通衆退説皆悉禮
佛隱而不現。寧同作禮而去之儀式。故大師
釋云。恒沙眷屬鎭住自心之宮無盡莊嚴優
遊本初之殿云云心王心數諸尊處心蓮
彰四曼之性。理佛智佛大我住心月而説
三密之法。大師釋云。雙圓性海談四*曼自
重如月殿説三密自樂*云云之。又
先徳釋云。聲字實相各窮性海之深理。大三
法羯同振本地之高徳云云此釋逆次述上大師釋
意聲字實相是三密故
 此中深義依事相更問觀。夫金薩灌頂之
日拜諸佛臆中之曼荼妙雲流傳之時開
生心上之鐵塔。五輪本我身。誰求西土之
。兩部即吾心。何仰東流之風。故今疏中
此中祕密謂心爲佛塔也。金剛頂經中説
此即毘盧遮那聖衆集會便爲現證率都婆
。可之。可之。又疏第五釋内心曼荼
云。此是如來祕傳之法。不於翰墨
故寄在圖像以示行人。若得深意者自當
默而識自當默而識之甚深甚深深察
之 問。今理佛住智身。何云有應乎。答。
信證僧正義云。應有二義。一是符應義二相
應義。謂理智相應也。今取後義私云理智
相應義可然。又疏第四云。須陀會天俯同之
姿自性中加持身理佛又有俯同義故云
應何失然。非受用以下應
一切持金剛者等者。今持金剛可菩薩
衆成就總句。皆悉衆會是廣故。故住心論第
十釋今金剛云。金剛者五部諸尊所持法界
幖幟或又擧内眷屬顯大眷屬歟。故下
此文其金剛名曰虚空無垢等故。但
大師釋於金剛部中亦有五部故祕藏記
云。五部即五智。一智所互具五智。所以成
二十五部又先徳祕釋中於十九金剛
三部五智。故二義中前義爲勝。別説中金
剛菩薩列擧云及普賢菩薩等。今文外無
薩總句故。又金剛菩薩名互通故。故疏第
十二云。復次菩薩身即是金剛之體。而十方
一切佛同以如來金剛智印其手故名
持金剛*文此釋金剛名
通菩薩也
 又第三云。自臍
以上至咽出現無量十住諸菩薩。然此中自
二重。從心以下諸大眷屬。從心已上諸
内眷屬。通名大心略抄此文内大同名
十住菩薩故
 准
此等釋。當知今文持金剛通二重眷屬
持金剛也。住心論釋又此意矣。故寶鑰云。五
部諸佛&T016254;智印森羅既云諸佛。不
剛部也。又總句金剛二類故。指其中
其金剛也。或雖二金剛名近内眷屬
故從勝云其歟。問。金剛頂經中與九十倶
胝菩薩衆倶之總句置大摩尼殿後。諸經亦
爾。何今違顯密諸經例衆成總句安樓閣
乎。答。或云。處衆各總別二節故*綺
也。私云。處衆交擧而顯依正不二人法一體

兼得淺深二釋者。鈔云。淺謂執持。執持金剛
也。深謂住持。住持金剛印此釋意持
二義歟。執持住持故。意云。標今謂持金
於義爲勝文起盡無爭執持相望持金
剛得二義故爲勝也。爲言 若不爾者不
順兼字及結文故。問。若爾不故字
然隨文便 何 答。今持金剛亦兼執義
故。是故隨便二名互用也。爲言 私義云。梵
語陀羅具執持二義故。舊云執金剛新云
持金剛。然今經兼得新舊深淺二釋故隨
便或云持金剛一切持
金剛
 或云執金剛十九執
金剛文
勝也爲言
五百執金剛神者。或云表釋迦五百大願歟。
或示五百塵點
心王所住之處等者。准上文云如來在此宮
中爲獨處耶下文云心王毘盧遮那
大日一尊。今經教主故。心數又第一重等内
大眷屬歟。下衆成就文列金剛菩薩故今文
内眷屬大眷屬歟。云智印及執金剛
故。疏第四云。曼荼羅者名聚集。乃至十世界
微塵數差別智印輪圓輻湊翼輔大日心王
是故説爲曼羅云云但不四佛四菩
者。彼具王數二義五佛即心王餘尊即心數
又大日即心王餘尊即心
數又九尊心王
餘尊*心數也
今擧偏顯通歟。例如立義四句
兩重故不指屬矣。又住心論釋今經文
云。心王如來大毘盧遮那五智四印及心數
微塵數眷屬此釋以五佛心王薄伽梵
歟。故次下釋云。薄伽梵者標諸尊徳號
又上文云。五佛即心王餘尊即心數但此意
能説人。非五佛皆爲教主歟。或又但心
王如來大毘盧遮那釋薄伽梵句。五智四曼
如來乃至法界文。次下配釋分明故與
釋同。大日普門體故云諸尊徳號。猶如
剛頂經一切如來釋大日如來矣。或薄伽梵
諸尊徳號今名大日也。爲言 故云具釋如
疏。可之 問。依轉識得智義四佛是八
識爲體。或九尊配九識
口決
顯家説
識九識皆是心王體。何今屬心數乎。答。今
教意帝網瑜伽*故心數心王重重也。故頌云。
心數心王過刹塵各具五智無際智
常一途義疑矣。又祕藏記中。一識心王
八識心王。別本即身義中。以法界智爲本爲
證四佛等八識爲心數*耶。實義是互相渉
入彼此加持故主伴重重王數多多也。雜問答
云。是以互爲能所主伴。自受法樂別本即
身義云。約金剛界七十三尊大日爲心王
餘七十二尊爲心數。約胎藏界五百尊大日
心王餘四百九十九尊爲心數取意正本
即身義云。心王者法界體性智等。心數者多
一識私云。正本即身義文等字等取四佛
歟。住心論云五佛即心王之故或又通四菩
歟。祕藏記云。不動九識其餘十佛刹一
切心王攝於一識一切一心識云云此釋
意八葉中臺云九識第一重以外云其餘

無不即入金剛界中者。准上文金剛法界
宮。指彼宮金剛界中歟。又第二十卷云。
一切大會曼荼羅皆是一身無別身也。即普
門身。是法界身即是金剛界身也此文
心王心數諸尊當體云金剛界歟。界是性義
身體也。金剛界儀軌云。應當自身即
金剛界之又上文云。金剛喩實相
。○此智體如來實相智身所住宮即受用
身故云爾。故前後釋是同歟
心王毘盧遮那成自然覺等者。此爲今經
説會加持身先明自證法門身主伴也。故
如來内證功徳自證三菩提義也。下卷中
或云菩提實義第六卷或云常寂之體第四
菩提自證之徳第三或云實相自然智惠
第五等是也。此自證妙嚴之相常寂之體法爾
減非造作所成故云自然覺也。故第四
云。如來妙嚴之相法爾無減。非造作所成
又疏第六釋菩提實義云。謂覺自心從
本以來不生即是成佛。而實無覺無成也
一云。如來無礙知見者一切衆生相續中
法爾成就無缺減又云唯佛與佛乃能
知之。是顯十地非境之旨也。故上文云。則
十地菩薩尚非其境界。下卷中。十住菩
薩猶因佛神力加持身此等義
先辨耳。問。唯佛與佛者何佛乎。答。當
經理佛*云唯佛金界智身云與佛。例如
觀唯佛與佛文弘決中釋唯佛釋迦與佛十
方佛
約菩提義等者。抄云。雖法與人能所有
然恐難解。謂於曼荼羅中若但置印名
曼荼羅。即約菩提義金剛印。若於彼中
一切賢聖各持其印位而住。是約佛陀
持金剛者取意此釋三昧耶印名法曼歟。
故云難解歟。今謂不爾。結前自證法門
菩提義。謂自證三菩提故。此自證法門法
爾所成其性決定不改故云金剛印。非
契等也。又從此法門身今法身三摩地等云法門
身非種子等法門身也
加持身。大日及内大等羯磨身故云
陀義即有無量無邊持金剛者。是即生後也。
問。第四云。以如是内證之徳無量無邊
故。其所加持現作法門眷屬無量無邊
釋法門身又所現。如何。答。法門身有二重
法身三摩地等内證徳也。種子法曼荼羅是
所現加持身也。四曼身皆説法利生此皆加
持身故。故即身義云。法身三摩地等亦
法智印下經文云。即以陀羅尼形
佛身住心論釋云。法身既爾。何況餘身
問。自證法門五十一心數九識心王等不同。
何皆云智印*耶。答。智所印持故。或與
相應故。信進慚等又云智印
由此衆徳等者。此文有二義。一云既云
却釋前自證功徳主伴集會義歟。二云
經文集會言專指今經會座故。所以約
佛陀義衆會義也。又此者目近之辭故。雜
問答云。此内證境平等界中有塵數心王
心數。是會集之義也。此一相平等四種法身
衆生趣説法利益。此説聽處名爲集會
此文二節前二義耳。問。經文一
切持金剛者皆悉集會者多人相望而成集
會義。何今約一人具徳一切集會*耶。
答。若少分未等一法未滿等反釋經一切文
故知具一切徳。持金剛者一味到實際
皆悉集會歟。或又經疏影略互顯也
然以自在神力等者。疏第三云。然以如來加
故。從佛菩提自證之徳八葉中胎藏
。從金剛密印第一重金剛手等諸内眷
。從大悲萬行第二重摩訶薩埵諸大眷
。從普門方便第三重一切衆生喜見隨
類之身。若以輪王灌頂則第三重如
萬國君長第二重如朝廷百揆第一重如
枝内弼中胎如垂拱之君。故華臺常智爲
曼荼羅王此文。今加持尊特身者中
胎藏身今經教主也。既云然以如來加持故
即中胎大日非加持身*耶。疏第六云
佛外迹是也。依之疏第四云。大日如來身紫
磨金色被絹縠衣。此是首陀會天最成正
覺之幖幟也。如來妙嚴之相法爾無減。非
作所成故。十住菩薩猶因佛神力
加持身。其於常寂之體羅縠取意 此
文又大日如來首陀會天五淨
居天
 符同姿云
持身。今加持尊特身者今經教主云事不
異求矣。又般若僧正抄云。加持身者曼荼羅
中胎尊○亦名字門道具足佛*也。亦名
身加持故知。即從心王毘盧遮那者指
菩提自證徳。法門眷屬者金剛密印大悲普
門等也。所現中擧第一重二三重眷屬
也。或又法門眷屬者但智印也。總即別名故。
問。疏第五云。内心妙白蓮華者是實相自然
智惠。蓮華葉是大悲方便也。其餘三重是
此自證功徳出諸善知識法界門
此文八葉云大悲方便三重倶云
證功徳。能現法門相違如何。答。自證法門
立名隨宜通而言之。皆法門身。又自證功徳
也。第三卷中臺八葉云自證勝。第五三
重云自證通門也。故當卷下十九執金
剛云内證之徳四大菩薩云内證功徳。即
此意矣。又八葉云大悲者。配因根究竟
此義故歟。疏第二十云。爲以中臺
提心次八葉爲大悲外三院爲方便
持大空戰具者。抄云。今此諸執金剛各從
門内自證智一切所諸無明障染
戰具。大空智即戰具名大空戰具。作
業釋。或執金剛者各隨一門法界幖幟謂。是
杵等是大空之戰具。可依主釋私云。一
一智印皆徹a本不生際而一相一味
故云大空。故云一相一味到於實際也。各
斷惑功故云戰具也。或又一一智印具
衆徳而渉入猶如虚空含衆像無礙故云
大空歟。即身義云法身同虚空而無礙。含
衆像故曰大空或又以虚空無垢智印
印持皆同虚空無垢之相無有餘相
大空。虚空遊歩等准知之。擧初二三
餘歟
無明之煩惱者。或本無相之煩惱云云疏第二
云。由有無明五根本煩惱此釋
根本煩惱歟。今依主立名矣。又通百六十
。故下文云百六十隨煩惱或云。煩惱無
相貎而縛心。如天帝五繋縛縛修羅。故
無相云云又十卷義釋云。無明堅執
切煩惱云云十四卷義釋云。無相堅執一切
煩惱云云既云一切煩惱。可五根本煩惱及
百六十隨煩惱
大日經疏指心鈔卷第二
  御本記云
建治四年二月七日於醍醐寺中正院加點
畢 金剛佛子頼瑜


大日經疏指心鈔卷第三
疏卷第一之三
次明所住樓閣及師子座者。上法界宮是所
依國城也。今樓閣即所住堂殿也。故教王
經云。住阿迦尼吒天王宮中大摩尼殿
趣經云。在於欲界他化自在天王宮中大摩
尼殿又今經第五云。即時諸佛國土地平
掌隨福所感宮室殿堂意生之座准而

信解者始從眞正發心等者。智證大師抄云。
眞正發心指凡夫位初發心之處爾也
義釋裏付云。義有三番。一博地凡夫初發
心。二初住已上菩薩初發心。三究竟發心。若
實義眞名約究竟而今且依*博地。言
者所發大心是眞是正不僞不邪故名
。發此大心位同大覺故名眞正。望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594 595 596 597 598 599 600 601 602 603 604 605 606 607 608 609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