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大日經疏演奧鈔 (No. 2216_ 杲寶撰 ) in Vol. 59

[First] [Prev+100] [Prev] 322 323 324 325 326 327 328 329 330 331 332 333 334 335 336 337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不爲世樂之所迷惑。出家修道。樂於閑寂。
爲破邪見六年苦行二十
九右
 優曇華等者。佛
本行經第三云。甚難値遇優曇鉢華。如華
難遇。佛亦甚難十一左 初與無明等者。第三
云。一生補處菩薩擇去心中無明父母極細
之垢。亦名治地十七右然今初與無明父母
別。往初法明道之處。頗似前後相違會之。
第三約淺略十地。當段約深祕十地。故二文
雖異。其位等同也。或又今所云無明者。約
十二因縁中無明。此無明煩惱是生死根本。
故云無明父母。非指第三妄執也
大日經演奧鈔第二十九


大日經疏演奧鈔第三十

  東寺觀智院法印杲寶撰述
東都靈雲寺比丘慧光挍閲
疏第九卷釋經二
具縁品
又如彼龍王乃至得同彼慶也者。光云。此釋
第八偈也 又如彼龍王等者。以下明樂行
相也 已到苦行等者。因果經云。爾時大子
調伏阿羅邏迦蘭二仙人已。即便前進迦闍
山苦行林中。是憍陳如等五人所止住處。即
於尼連禪河側。靜坐思惟。觀衆生根宜。應
六年苦行而以度之。思惟是已。便修苦行。
於是諸天奉獻麻米。太子爲求正道故。淨
心守戒。日食一麻一米。設有乞者亦以施
之。爾時憍陳如等五人。既見太子端坐思惟
修於苦行。或日食一麻。或日食一米。或復
二日乃至七日食一麻米。時憍陳如等亦修
苦行。供奉太子不離其側○爾時太子心
自念言。我今日食一麻一米。乃至七日食一
麻米。身形消痩有若枯木。修於苦行垂滿
六年。不得解脱。故知非道。不如昔在閻
浮樹下。所思惟法。離欲寂靜。是最眞正。今
我若復以此羸身而取道者。彼諸外道當
言。自餓是般涅槃因。我今雖復節節有那
羅延力。亦不以此而取道果。我當受食然
後成道。作是念已。即從座起至尼連禪河。
入水洗浴。洗浴既畢。身體羸瘠不能自出。
天神來下爲案樹枝。得攀出池。時彼林外
有一牧牛女人。名難陀波羅。時淨居天來下
勸言。太子今者在於林中。汝可供養。女人
聞已心大歡喜。于時地中自然而生千葉蓮
華。上有乳糜。女人見此生奇特心。自取乳
糜。至太子所。頭面禮足。而以奉上。太子即
便受彼女施。而呪願之。今所施食欲令食
者得充氣力。當使施家得色得力得捨得
喜。安樂無病終保年壽智慧具足。太子即
復作如是言。我爲成熟一切衆生故受此
食。呪願訖已。即受食之。身體光悦。氣力充
足。堪受菩提。爾時五人既見此事。驚而怪
之。謂爲退轉。各還所住三之八
至十一
法華義疏
嘉祥第四云。五人退不還國。畏淨飯王誅
之。進不給侍太子。謂佛無道。故頓止鹿
林。毘婆娑云。三人計苦行得道。二人計受
樂得道。二人見佛苦行。便謂佛無道。故往
鹿園。三人三年供養佛。後見佛食乳糜。復
謂佛受樂故無道。亦捨佛往鹿園○言五
人者。一陳如。二十力迦葉。三頞鞞。四跋提。
五摩男拘利四十右涅槃經第二云。善男子如
來之身已於無量阿僧祇劫不受飮食。爲
諸聲聞説。言先受難陀難陀波羅二牧牛女
所奉乳糜。然後乃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我實不食南本二
之三右
同第二十一云。捨至樹下。
且修苦行。滿足六年。知是苦行不能得
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爾時復到阿利跋
提河中洗浴。受牧牛女所奉乳糜。受已轉
至菩提樹下北本二十
一之六
付法藏因縁經一云。捨
至樹下。六年苦行便知是苦不能得道。爾
時復到阿利跋提河中洗浴。爾時有二牧牛
女人。欲祠神。故以千頭牛搆取其乳。飮五
百頭。如是展轉乃至一牛。即取其乳煮用
作糜。涌高九尺。不棄一渧。有婆羅門問
言。姊妹汝煮此糜欲上何人。女即答曰。持
祠樹神。婆羅門言。何有神祇能受斯食。唯
有食者成一切智。乃能受汝若斯之供。於
是女人便奉菩薩。即爲納受。而用食之。然
後方詣菩提樹下。破魔波旬。成最正覺。於
波羅捺爲五比丘初轉法輪十右問。苦行
無義利者。何故經六年乎。答。智論第三十
四云。或有菩薩。於惡世邪見衆生中。爲除
衆生邪見故。自行勤苦甚難之行。如釋迦
文佛。於漚樓頻螺樹林中。食一麻一米。諸
外道言。我等先師雖修苦行。不能如是六
年勤苦十一左謂外道等或以苦行計爲眞
道。故先超彼苦行。而渉六年纔食麻米。然
後謂苦行無義利。受糜洗浴。其時外道翻
邪歸正。有此利益。是以苦行六年。更作樂
行也已 青雀之瑞者。因果經云。菩薩獨
行趣畢波羅樹。自發願言。坐彼樹下。我道
不成要終不起。菩薩徳重地不能勝。于時
歩歩地爲震動。出大音聲。爾時盲龍聞地動
響。心大歡喜。兩目開明。曾見先佛有此瑞
應。作是念已。從地踊出。禮菩薩足。時有
五百青雀。飛騰虚空。右繞菩薩。雜色瑞雲
及以香風而隨映拂。爾時盲龍以偈讃曰。菩
薩足踐處地皆六種動。發大深遠音。我聞眼
開明。又見虚空中青雀繞菩薩。瑞雲極鮮
映。香風甚清涼。此等諸瑞相悉同過去佛。以
是知。菩薩必定成正覺三之
十一
 如本行經者。
貞元入藏録上云。菩薩本行經三卷失譯已上
同録下云。佛本行經七卷宋寶雲譯。或一名
佛本行讃傳已上又云。佛本行集經六十卷隋
闍那崛多譯。或名賢集經六帙。玄應音義
入賢聖集已上菩薩本行經無此説文。佛本
行經第三云。空中清明飛鳥相和。柔軟悲鳴。
今日十力一切智成十二行集經二十六云。爾
時菩薩持草行時。中路忽有五百青雀。從
十方來右繞菩薩三匝。訖已隨菩薩行。又
復五百拘翅羅鳥四方而來。如前圍繞。又復
五百孔雀而來○五百白鵝。五百鴻鶴。五百
白鴎。五百迦羅頻伽之鳥。幷其五百命命之
鳥。五百白象皆悉六牙。五百白馬頭耳烏黒
駿尾悉朱長而披散。五百牛王竝皆斛領猶
如黒雲四左 思惟諸法等者。八十華嚴第五
十九云。佛子菩薩摩訶薩。往詣道場有十
種事。何等爲十。所謂詣道場時。照曜一切
世界詣道場時。振動一切世界。詣道場
時。於一切世界普現其身。詣道場時。覺悟
一切菩薩及一切宿世同行衆生。詣道場時。
示現道場一切莊嚴。詣道場時。隨諸衆生
心之所欲而爲現身種種威儀及菩提樹一
切莊嚴。詣道場時。現見十方一切如來。詣
道場時。擧足下足常入三昧。念念成佛無
有超隔。詣道場時。一切天龍夜叉乾闥婆
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釋梵護世一
切諸王。各不相知。而興種種上妙供養。詣
道場時。以無礙智普觀一切諸佛如來。於
一切世界修菩薩行。而成正覺。是爲十。菩
薩以此教化衆生六左
猶如婆伽婆乃至得同彼慶也者。光云。此解
第九偈也 坐道場樹下等者。涅槃經第二
十一云。轉至菩提樹下。破魔波旬。得成阿
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北本二十
一之七右
八十華嚴第五十
九云。佛子菩薩摩訶薩。坐道場時。有十種
奇特未曾有事。何等爲十。佛子菩薩摩訶
薩。坐道場時。十方世界一切如來。皆現其
前。咸擧右手而稱讃言。善哉善哉。無上導
師。是爲第一未曾有事。菩薩摩訶薩坐道場
時。一切如來皆悉護念與其威力。是爲第二
未曾有事。菩薩摩訶薩坐道場時。宿世同行
諸菩薩衆。悉來圍繞。以種種莊嚴具恭敬供
養。是爲第三未曾有事。菩薩摩訶薩坐道
場時。一切世界草木叢林諸無情物。皆曲身
低影歸向道場。是爲第四未曾有事。菩薩摩
訶薩坐道場時。入三昧。名觀察法界。此三
昧力能令菩薩一切諸行悉得圓滿。是爲第
五未曾有事。菩薩摩訶薩坐道場時得陀羅
尼。名最上離垢妙光海藏。能受一切諸佛如
來大雲法雨。是爲第六未曾有事。菩薩摩訶
薩坐道場時。以威徳力興上妙供具。遍一
切世界。供養諸佛。是爲第七未曾有事。菩
薩摩訶薩坐道場時。住最勝智。悉了知一切
衆生諸根意行。是爲第八未曾有事。菩薩摩
訶薩坐道場時。入三昧。名善覺。此三昧力
能令其身充滿三世盡虚空界一切世界。是
爲第九未曾有事。菩薩摩訶薩坐道場時。
得離垢光明無礙大智。令其身業普入三
世。是爲第十未曾有事。佛子是爲菩薩摩訶
薩坐道場時十種奇特未曾有事。佛子菩薩
摩訶薩坐道場時。觀十種義故。示現降魔。
何等爲十。所謂爲濁世衆生樂於鬪戰。欲
顯菩薩威徳力故。示現降魔。爲諸天世人
有懷疑者。斷彼疑故。示現降魔。爲教化
調伏諸魔軍故。示現降魔。爲欲令諸天世
人樂軍陳者咸來聚觀心調伏故。示現降
魔。爲顯示菩薩所有威力世無能敵故。示
現降魔。爲欲發起一切衆生勇猛力故。示
現降魔。爲哀愍末世諸衆生故。示現降魔。
爲欲顯示乃至道場猶有魔軍而來觸惱
此後乃得超魔境界故。示現降魔。爲顯煩
惱業用羸劣大慈善根勢力彊盛故。示現降
魔。爲欲隨順濁世界所行法故。示現降
魔。是爲十。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成如
來力。何等爲十。所謂超過一切衆魔煩惱
業故。成如來力。具足一切菩薩行。遊戲一
切菩薩三昧門故。成如來力。具足一切菩
薩廣大禪定故。成如來力。圓滿一切白淨
助道法故。成如來力。得一切法智慧光明。
善思惟分別故。成如來力。其身周遍一切世
界故。成如來力。所出言音悉與一切衆生
心等故。成如來力。能以神力加持一切故。
成如來力。與三世諸佛身語意業等無有
異。於一念中了三世法故。成如來力。得
善覺智三昧。具如來十力。所謂是處非處智
力乃至漏盡智力故。成如來力。是爲十。若
諸菩薩具此十力。則名如來應正等覺七左
至九
問。正降魔相如何。答。因果經第三云。爾時
菩薩在於樹下。發誓言時。天龍八部皆悉
歡喜。於虚空中踊躍讃歎。時第六天魔王宮
殿自然動搖。於是魔王心大懊惱。精神躁擾。
聲味不御。而自念言。沙門瞿曇今在樹下。
捨於五欲端坐思惟。不久當成正覺之道。
其道若成。廣度一切。超越我境。及道未成。
往壞亂之。爾時魔子薩陀見父慘粹。而往白
言。不審父王何故憂慼。魔王答言。沙門瞿曇
今在樹下。其道將成超越於我。今欲壞之。
魔子即便前諫父言。菩薩清淨超出三界。神
通智慧無不明了。天龍八部咸共稱讃。此
非父王所能摧屈。不煩造惡自招禍咎。魔
王三女形容儀貎極爲端正。妖冶巧媚善能
惑人。於天女中最爲第一。熏以名香。佩
好瓔珞。一名染欲。二名能悦人。三名可愛
樂。三女倶前白其父言。不審今者何故憂
愁。公即寫心語諸女言。世間今有沙門瞿
曇。身被法鎧。執自在弓。鏃智慧箭。欲伏
衆生壞我境界。我若不如衆生信彼皆悉歸
依。我土則空。是故愁耳。及未成道。欲往摧
挫壞其橋梁。於是魔王手執強弓。又持五
箭。男女眷屬倶時往彼畢波羅樹下。見於牟
尼。寂然不動。欲度生死三有之海。爾時魔
王左手執弓。右手調箭。語菩薩言。汝刹利
種死甚可畏。何不速起宜應修汝轉輪王
業。捨出家法習於施會得生天樂。此道第
一。先聖所行。汝是刹利轉輪王種。而爲乞
士。此非所應。今若不起。但好安坐勿捨本
誓。我試射汝。一放利箭。苦行仙人聞我箭
聲。莫不驚怖惛迷失性。況汝瞿曇能堪此
毒。汝若速起可得安全。魔説是語。以怖菩
薩。菩薩怡然不驚不動。魔王即便挽弓放
箭。幷進天女。菩薩爾時眼不視箭。箭停空
中。其鏃向下變成蓮華。時三天女白菩薩
言。仁者至徳人天所敬。應有供侍。我等今
者年在盛時。天女端正無踰我者。天今遣
我以相供給。晨昏寢臥願侍左右。菩薩答
言。汝植小善得爲天身。不念無常。而作
妖媚。形體雖美。而心不端。婬惑不善。死必
當墮三惡道中受鳥獸身。免之甚難。汝等
今者欲亂定意。非清淨心。今便可去。吾不
相須。時三天女變成老姥。頭白面皺。齒落垂
涎。肉消骨立。腹大如鼓。拄杖羸歩不能
自復○時菩薩心淨湛然不動。天無烟霧。
風不搖條。落日停光。倍更明盛。澄月映徹。
衆星燦朗。幽隱闇暝。無復障礙。虚空諸天
雨妙華香。作衆妓樂。供養菩薩十二左至
十七左
法藏經雜寶藏經如第四卷驚發地神段鈔
引之。問。正成道相如何。答。因果經第三云。
爾時菩薩以慈悲力。於二月七日夜降伏
魔已。放大光明。即便入定。思惟眞諦○既
至中夜。即得天眼。觀察世間。皆悉徹見如
明鏡中自覩面像○逆順觀十二因縁。第三
夜分破於無明。明相出時得智慧光。斷於習
障。成一切種智○于時大地十八相動。遊雲
飛塵皆悉澄淨。天鼓自然而發妙聲。香風徐
起柔軟清涼。雜色瑞雲降甘露雨。園林華果
榮不待時。又雨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曼
殊沙華摩訶曼殊沙華金華銀華瑠璃等華。
七寶蓮華繞菩提樹。滿三十六踰闍那。是時
諸天作天伎樂。散華燒香。歌唄讃歎。執天
寶蓋及以幢幡。充塞虚空。供養如來。龍神八
部所設供養亦復如是。當爾之時。一切衆
生皆悉慈愛無瞋害想○地獄苦痛暫得休
息。生大歡喜。一切畜生相食噉者無復惡心。
餓鬼飽滿無飢渇想○又行十善得生天
者。皆乘神通到菩提樹。在虚空中歡喜合
掌。而讃歎○一切莫不歡喜踊躍。唯有魔
王。心獨憂愁十七左至二
十二右略鈔
 如天樹王等者。涅
槃經第二十九云。三十三天有波利質多樹。
其根入地深五由延。高百由延。枝葉四布五
十由延○爾時諸天夏三月時。在下受樂
二十九之
十二右
翻譯名義集云。波利質多羅此云圓
生○法華文句指此爲天樹王也三之三
十四左
如善逝導師乃至得同彼慶也者。光云。此釋
第十偈也 住於波羅奈等者。因果經第三
云。爾時世尊又自思惟。彼王師大臣所遺憍
陳如等五人瞻視我者。皆悉聰明。又過去世
於我發願。應先聞法。我今宜當爲此五
人先聞法門。又自思惟。古昔諸佛轉法輪
處。皆悉在於波羅奈國鹿野苑中仙人住處。
又此五人所止住處。亦在於彼。我今應往
至其住處轉大法輪。思惟是已。即從座起
詣波羅奈國○至憍陳如摩訶那摩跋波阿
捨婆闍跋陀羅闍所止住處○當佛三轉
四諦十二行法輪時。阿若憍陳如於諸法中。
遠塵離垢得法眼淨○爾時世尊知四人念。
即便重爲廣説四諦。于時四人於諸法中。
亦離塵垢。得法眼淨。時彼五人見道跡已。
頂禮佛足。而白佛言。世尊我等五人已證
道跡。我等今者欲於佛法出家修道。唯願
世尊慈愍聽許。於時世尊喚彼五人。善來比
丘。鬢髮自落。袈娑著身。即成沙門。爾時世
尊問彼五人。汝等比丘知色受想行識。爲
是常。爲無常耶。爲是苦。爲非苦耶。爲是
空。爲非空耶。爲有我。爲無我耶。時五比
丘聞佛説是五陰法。漏盡意解成阿羅漢
果。即便答言。世尊色受想行識實是無常苦
空無我。於是世間始有六阿羅漢。佛阿羅漢
是爲佛實。四諦法輪是爲法寶。五阿羅漢是
爲僧寶如是世間三寶具足。爲諸天人第
一福田二十四右至
三十左略鈔
涅槃經第二十一云。得成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波羅捺爲五比
丘初轉法輪光云。已上北本二十一之七右。南本十
九之五左。以下二本共考無文。後賢更
既成道已梵天勸請。唯願如來當爲衆生。
廣開甘露。説無上法○佛言。梵王諦聽諦
聽。我今當爲一切衆生開甘露門。即於波
羅捺國。轉正法輪。宣説中道已上波羅奈者。
翻譯名義集第三云。婆羅痆女點斯國。西域記
云。舊曰波羅奈訛也。中印度境。婆沙云。有
河名波羅奈。去其不遠造立王城。或翻江
繞城。亦云鹿苑十一右法華義疏第四云。波
羅捺此云鹿林。昔在王以林施鹿。故云鹿
林。毘婆沙云仙人園。昔有仙人。在此處住。
因以爲名。又翻爲繞河城。城有水繞。今謂。
波羅捺是其通處。鹿林是其別處。迦毘 羅國
正是天竺之中央。諸國皆在四方也。波羅捺
在迦毘羅之西。相去九百六十里。佛轉法輪
處在波羅捺之北。相去二十里三十
九左
仁王疏法
衡鈔第二云。波羅痆斯者。舊名波羅奈國訛
也。波羅者。幼小義。痆斯者。仙住義。幼小仙
人住此修道。得世五通。因名小仙住國
 以十義故等者。八十華嚴第五十九云。
佛子如來應正等覺轉大法輪有十種事。何
等爲十。一者具足清淨四無畏智。二者出生
四辯隨順音聲。三者善能開闡四眞諦相。四
者隨順諸佛無礙解脱。五者能令衆生心皆
淨信。六者所有言説皆不唐損。能拔衆生諸
苦毒箭。七者大悲願力之所加持。八者隨
出音聲。普遍十方一切世界。九者於阿僧
祇劫説法不斷。十者隨所説法皆能生起
根力覺道禪定解脱三昧等法。佛子諸佛如
來轉於法輪。有如是等無量種事。佛子如
來應正等覺轉法輪時。以十事故於衆生
心中種白淨法。無空過者。何等爲十。所謂
過去願力故。大悲所持故。不捨衆生故。智
慧自在隨其所楽為説法故。必應其時未
曾失故。隨其所宜無妄説故。知三世智善
了知故。其身最勝無與等故。言辭自在無
能測故。智慧自在隨所發言悉開悟故。是
爲十九左至
十左
 意生麁重之有者。變易生死名
意生之有。意生者大乘義章第八云。初地已
上受生如意。名意生身三右密鈔第七云。
隨大悲願意之所成故。不隨業生故名意
生身三右麁重者。煩惱所知二障種子立麁
重名。唯識疏第十云。違細名麁。違輕名重
本之
二左
又第九云。麁重有二。一漏。二有漏○自
識中所有有漏種子。若煩惱品所攝名麁重。
亦名隨眠末之六
十五右
見道已上斷之。至金剛心
永盡也。唯識頌云。捨二麁重故便證得轉依
已上唯識論第九云。捨二麁重。二障種子立
麁重名。性無堪忍違細輕故。令彼永滅。故
説爲捨。此能捨彼二麁重故。便能證得廣
大轉依十八左 又第十云。轉依位別略有六種。
一損力益能轉。謂初二位。由習勝解及慚
愧故。損本識中染種勢力。益本識内淨種
功能。雖未斷障種實證轉依。而漸伏現行。
亦名爲轉。二通達轉。謂通達位。由見道力
通達眞如。斷分別生二障麁重。證得一分
眞實轉依。三修習轉。謂修習位。由數修習
十地行故。漸斷倶生二障麁重。漸次證得
眞實轉依○四果圓滿轉。謂究竟位。由三大
劫阿僧企耶修集無邊難行勝行。金剛喩定
現在前時。永斷本來一切麁重。頓證佛果圓
滿轉依。窮未來際利樂無盡○此中意説廣
大轉依。捨二麁重而證得故四右至
六右
如彼爲利益乃至故今略明訓詁而已者。此
偈總結前來十偈。是則不似常途結文。攝
萬徳歸涅槃之意也 譬如初哉等者。東宮
切韻云。初陸法言云。楚魚反。釋氏
云。始也。又萬物之始
 哉蘇才反。孫紬
云。爾雅始也。
正作
陵法言云。書文。孫
紬云。爾雅始也
始也陵法言云。治小
反。始也○亦作
肁。孫紬云。安肇者
朋罰之始。故從戈
陸法言云。則古反。薩旬云。始
也。親也。始自父已上皆云祖
陸法言云。愚袁反。郭知玄云。始也。
釋氏云。元氏也。又元服始冠人
陽來反。曹憲云。始
也。案胎生胎
陸法言云。詩止反。郭知玄云。
初也 孫紬云。女之初也
世尊般涅槃時等
者。上來偈中欠涅槃相。故今通妨而解釋也
 成正覺時者。約勝且擧成道一相。具可
云三寶及以七相無二無別也。涅槃經是大
涅槃能建大義。即此義也。問。若爾前七相與
涅槃。一相其別如何。答。倶具萬徳雖無闕
失。前七開遍法界。後一卷收一身。卷舒雖
殊而其功徳更無増減。故云無二無別也。
問。若爾直爾合説涅槃。何故偈中無此詞
耶。答。疏主爲遮此難。次即云若就世諦等。
意云。世間衆生皆見如來入滅。則云三界空
虚衆生福盡。若存涅槃之言。謂非吉祥之
事。故今晦涅槃名。且不言之。而雖晦名非
不復説。此中結會三寶及以如來本行。即
是涅槃相也 三界空虚等者。涅槃經第一
云。互相執手復作是言。世間空虚。衆生福
二右又第一云。苦哉苦哉。世間空虚。如來
不久當般涅槃十九左又云。聖慧日光從今
永滅二十
二左
後分涅槃上云。於其中夜入第四
禪定。寂然無聲。於是時頃便般涅槃○苦哉
苦哉。世界空虚二十
四左
又云。苦哉苦哉。世間空
虚。如何。於今大怖即至熱惱流行。哀哉哀
哉。衆生福盡正慧眼滅已上 然此中結會等
者。如來入涅槃者。依此宗意。則入南方寶
部三昧。故以舍利爲其本體。即是萬徳輪圓
之如意寶珠也。後分涅槃上云。爾時世尊普
告四衆。佛般涅槃汝等天人莫大愁惱。何以
故。佛雖涅槃而有舍利。常存供養○何以
故。供養舍利。即是佛寶。見佛即見法身。見
法身即見賢聖。見賢聖故即見四諦。見四
諦故即見涅槃。是故當知。三寶常住無有
變易。能爲世間作歸依故十七左可思之
吉慶
讃了
金鑄偈乃至意在於此耳者。此解金錍偈也
 涅槃金箄者。涅槃經第八云。迦葉菩薩白
佛言。世尊是佛性者。云何甚深難見難入。
佛言。善男子如有盲人爲治目故造詣良
醫。是時良醫即以金錍決其眼膜。以一指
示問言。見不。盲人答言。我猶未見。復以二
指三指示之乃言少見。善男子是大涅槃微
妙經典。如來未説亦復如是。無量菩薩雖
具足行諸波羅蜜。乃至十住猶未能見所
有佛性。如來既説即便少見北本八之
十三左
 若令拙
醫等者。密鈔第七云。疏若令拙醫救之等者。
一切衆生心目本有佛知見性。由無明覆故
不得現前。若遇如來方便醫師善用眞言金
籌決之。則得明了知見無礙。若令二乘等
無方便拙醫決之。非徒無効。或増其灰斷
等翳膜。却索迴心。或經八萬劫或六萬四萬
二萬劫。再求救療。不如從初令決之免
致遲逈而已五左 如郢匠運斧等者。莊子
第八徐無
鬼篇
云。莊子送葬過惠子之墓。顧謂從
者曰。郢人堊漫其鼻端。若蠅翼。使匠石斵
之。匠石運斤成風。聽而斵之。盡堊而鼻不
傷。郢人立不失容八之十
二右
疏云。堊白善土也。
漫汚也。郢泥畫之人也已上 盈縮失度者。盈
過。縮減也 法華有盲人等者。石山小野華
藏院本作法蓮。些些疑問云。法華有盲人譬
喩此中當廣説之法華中無此喩。只有眇目
之言。未知其由。垂説示已上雜鈔同之。添
品法華第三藥草
喩品
云。如有生盲者不見日月
星。彼便如是言。無有諸色類。大醫於生盲
爲其入慈愍。往詣雪山已。上下及傍行求
得於良藥順入色味處。如是等四種和合而
療治。或有用齒齧。或有以石磨。或以針入
身。療治生盲者。彼既得眼已。即見日月光。
復作如是念。昔時無智説。是流轉衆生生盲
大無智縁生轉所運無智受苦道。無智癡世
中如是一切智如來大良醫出生悲愍體。彼
以善方便演説最正法。無上佛覺智演説
最勝乘。廣説處中際中智導師者。怖畏於流
轉。爲讃異菩提。出離三界已聲聞自知住
如是念。我得涅槃無垢安。當得諸法覺涅
槃甘露處十右同經次上長行云。唯雪山王
有四種藥。何等爲四。所謂初名順入諸色味
處。二名解脱諸病。三名破壞諸毒。四名隨
所住處施與安樂。是爲四種時彼良醫於生
盲所發生悲愍。興起如是方便思惟。以彼
方便詣雪山王。到已上頂。或下入。或傍行。
周遍觀察。既觀察已。得四種藥○時彼生盲
以方便相應故。即時得眼。彼得眼已。内外
遠近日月光明星宿諸色皆悉得見。説如是
言。嗚呼我甚愚癡。我聞先説。本不信受。我
今此時皆悉得見。我盲已脱。亦已得眼。無
勝我者三之
七右
正法華第三藥草
喩品
同此。恐繁
不引。智證大師其未披覽此等文乎 究其
旨歸者。弘訣云。旨者意也。歸者趣也。教意
所趣名爲旨歸二三之六
十一右
明鏡偈乃至汝從佛心生者。此釋明鏡偈也
 然與無相法等者。梵本初句不出無字。
而漢本云無形像故。會其相違。經此偈文前
有爲顯無相法之句。即與此句相連。故云
文勢相連也。偈云形像。是本爲顯無相法
故。然乃形像即無形像。故會意云諸法無形
像也 性本淨猶等者。釋清澄無垢濁句
當知此像等者。釋無執離言説句 但屬衆
因縁等者。釋但從因業起句 若能如是等
者。釋如是知此法等二句 以此如鏡等
者。從此以下有三鏡字。是可境字。傳寫誤
歟。可考證本已上光云。此解未快。三箇鏡
字太有深趣。吾師意云。初則譬喩之鏡。次則
當體之鏡。後則一如之鏡。又私解之。其初能
觀之心。其二所觀之心。其三不二之心。今祕
密宗則以直約諸法令識其心。能所共名
心耳 所以決去等者。釋金箄明鏡承來
也。華藏院本作次自明之。石山本以朱點
加次字。尤宜 若與此相應等者。釋爲世無
比利句 以能自生等者。釋汝從佛心生句
法輪法螺偈乃至發大精進也者。此解法輪
法螺偈也 救世輪者。密鈔七云。疏轉於
救世輪者。救世是人。輪是其法。轉諸佛之法
輪。如起信言救世大悲者人名救世。下文
言。如來所使行如來事。或救世即法輪。法華
經云。以佛教門出三界苦名救世輪六右
問。以輪安二足間之意如何。答。足有旋轉
之功。故今令安之歟。佛足則有千輻輪相。
又此意歟 猶如字輪等者。密鈔第七云。謂
此轉法輪非同顯教。若不解此中圓鏡漫
荼羅祕密之義。失於如來深祕之意。圓鏡漫
荼羅者。百字位成品偈云。彼有能知此内心
之大我。隨其自心位導師所住處。八葉從
意生蓮華極嚴麗。圓滿月輪中無垢猶淨鏡。
於彼常安住六右謂自心圓明中字印形三旋
轉相成。此是内心妙曼荼羅出於音聲名轉
法輪。而其音聲普遍十方名法螺也。或云。
向來所説金籌明鏡法輪法螺次第。如次東
西南北四點相配。而可解之。略出經次第亦
如是。或祕傳圓鏡最後授之。此具支式意也
三昧耶偈乃至兼以字門而廣釋之者。此釋
三昧耶偈也 前云耳語等者。第八云。用
此綵淨帛。周覆弟子面門。當深起慈悲護
念之心。耳語告彼三昧耶戒。勿令諸餘未
入壇者聞聲。此一偈當於轉字輪曼荼羅行
品中説之八左今指此文。云前云也。或義
指第五其四種根本及三昧耶又一偈等文
此入曼荼
羅鈔義也
此義恐不宜歟。嘉會壇第二云。第三
根本四重及第六菩薩四重。如出家菩薩四
重禁○第五耳語一偈。如菩薩比丘比丘尼
六念五觀法也○次受四根本戒。名爲眞言
門行菩薩比丘比丘尼。次受耳語一偈。是同
僧祇六念有部五時之法。以驗曾受具戒以
否。次受三昧耶四根本重。是同已受具竟
説戒相已上 僧祇家授六念者。隨機羯磨
下云。六念法律中並有其事。而文意散落。正本出在
僧祇。而彼言略意廣。又當世盛行。故須
義如文
成云
第一念知日月數僧祇云。念知月一日乃至
十四日十五日月大月小。
悉應知之。五分云。諸比丘應知半月數知布薩日悔過清
淨。律云。念知黒月白月兩種數法。若入聚落先須知次。
此則具含道俗兩
法 應作念言
今朝黒月小一日乃至十四日言之。
若大言大也。其白
月者以純大故。但言今朝
白月一日乃十五日
第二念知食處僧祇云。清
且常作施食
念等。今諸部會
通隨實作念言
我常乞食。若言我常自食已食。
若言我常自食僧食若不常定者。
應作是念言
我無請處今
乞食若自食已食。若
僧常食等。例知
若言今有請處念自計。若
言我有請處今依背縁佛言。若迦提月中。若施
衣。若病等。並開背請
言我有請處今捨與人佛言。若一日受衆多請。自
受一請。餘者施與人。如是
施與言。長老我應往彼今布施汝。僧祇
云。我今得食施與某甲比丘乃至沙彌尼
若言我某甲
比丘今朝檀越施與正食迴施比丘某甲檀越
於我不繋我當食三説。十誦云。此念法唯五種人得
作。謂阿蘭若獨住遠行長病飢時。
依親里住人如
此得行心念
第三念知受時夏數僧祇云。日日自
憶若干腦數。諸
部律論皆
爾。應言
我於某年某月某日某時若干
受具今
無夏後若有夏。
隨多少稱
第四念知衣鉢受淨僧祇云。當憶
受持三衣及不
受持作
淨施者
我今三衣鉢具竝受持長衣竝説淨後有
不受
持不説淨者。隨有
念持念説念少等
第五念食同別僧祇云。念別衆
食。又應念言
我不別衆食若準佛言。別衆食有八縁開者應白入。
若無別衆食縁者白出。若有者白言
有別衆食縁作此句
已得食
第六念身強羸僧祇云。念若
病不病者言
我今不病堪行道若有病
者應言
我有病念須療治十八
右至
十九
入漫荼羅鈔第五云。僧祇部意授六念
者。四分戒本定賓疏下云。便解僧祇六念之
義。準彼僧祇第十六卷。義準應云○第三念
某年歳以甲子乙丑等
準知
正月乙丑朔甲子等
準知
二日
景寅甲子等
準知
卯時一尺木二尺影受具足戒。未
有夏子丑等時木影長短隨時
稱之。三夏等亦準稱之
若受戒時天陰無
日但云。卯時初分受具足戒中分後分亦準
稱之 已上
婆多授五時法者。密鈔第七云。疏薩婆多授
五時法等者。如有部受戒總有五時。一謂
冬時有四月。從九月十六日至正月十五
日。二謂春時亦有四月。從正月十六日至
五月十五日。三謂雨時但有一月。從五月十
六日至六月十五日。四謂終時唯一日一夜。
謂六月十六日晝夜。五長時從六月十七日
至九月十五日。此乃獨於教中。比丘如是次
第明有密意七右 以此驗知等者。外道沙
門詐稱佛弟子之比丘。即爲驗知如是等
類。律中制于比丘。毎朝持六念法。六念之
中第三念知受戒日時。此以受戒日時分
其臘次故也。又前所授耳語一偈。阿闍梨爲
結護弟子。耳語而令住菩提心如轉字輪
品釋所明
持不忘。故以例之 今此四戒等者。當段所
明四重禁也 如受具竟等者。是亦且擧其
例證也。入曼荼羅鈔第五云。如受具竟已等
者。引聲聞具足戒。例釋之也。彼爲示聲聞
戒相教四波羅夷。此亦如是。所以甄別戒
性中。説其相耳已上凡受戒法。先作羯磨。
是正受戒。此作法竟説其戒相。所謂二百五
十戒等是也。今亦如是。先灌頂竟更授四
戒。是正受戒。而非此外別有受戒。故下釋
云。汝今以受具戒竟九右然乃今言如受具
戒竟等者。是分證也。又義云。第六日作羯
磨授戒。如正受具。第七日作耳語。所示一
偈如彼六念及五時法。今授四重如説戒
相。故全證也如嘉會
壇第二
光云。今詳疏意。後義爲
佳。初義太鑿違文失旨 如人爲他等者。
此釋波羅夷名。梵波羅夷。此翻斷頭。翻譯
名義集第七云。波羅夷僧祇義當極惡。三意
釋之。一者退沒。由犯此戒道果無分故。二
者不共住。非但失道而已。不得於説戒羯
磨二種僧中共住故。三者墮落。捨此身已
墮在阿鼻地獄故。四分云。譬如斷人頭不
可復起。若犯此法不復成比丘故。偈云
諸作惡行者。猶如彼死屍。衆所不容受以
此當持戒二十
六右
光云。四分亦存三義。一斷
頭。二無餘。三不共住。十誦只云墮不如意
處。具如行事鈔會本中一
一之八九
 眞言乘命根等者。
約能詮教云眞言乘。約所詮理云正法也
 若於諸乘等者。棄捨之心句下。可存則成
重罪之言。而今對聲聞乘。釋捨有無。故語
雖似間絶。意延及於下文。得意可解已上
光云。或者應是未再治本。十四卷本云。勿
生棄捨之心 如聲聞乘中等者。光云。夫
聲聞戒具縁成受。若其衆縁隨捨一法。即
成捨戒。而非犯罪。故行事鈔明捨戒曰。四
分云。若不樂梵行者。聽捨戒還家。若復
欲於佛法修清淨行者。還聽出家受大
戒。増一阿含開七反捨戒。過此非法會本上三
二之二十
九左 如聲聞乘人等者。光云。凡聲聞法白
四羯磨。衆縁具足方成律儀。若闕一事。即
是非法。故行事鈔明具縁數滿
如法
曰。若少一
人。非法毘尼等會本上三
一之七右
準例可知 三軍敗
績者。密鈔第七云。疏三軍敗績者。三軍者謂
上中下三也。敗績退敗功業也八右又云。三
軍者軍衆也。萬二千五百人爲軍。大國三軍。
次國二軍。小國一軍。都名六軍十左 墮他
勝處者。梵綱義記法藏第一云。波羅夷者此
云他勝處。略有三釋。一約法。謂是佛弟子
以所持佛戒爲自。非毀佛戒爲他。若專精
不犯。則自勝於他。若破其根本。即他勝於
自。以戒爲學處。持犯所依故云處也。二約
業。謂魔業爲他。三約報。謂墮不如意處爲
他。竝可知二十
七右
菩薩戒廣釋安然下云。波羅
毘木乞叉解脱尸羅此云別解脱戒。若
能堅持名波羅蜜。此云到彼岸。生死爲此
岸。涅槃爲彼岸。若破住此岸。若持到彼岸。
若能犯失名波羅夷。此云他勝處。佛法爲
自勝。魔法爲他勝。持戒是自勝。破戒是他勝
已上 有人雖愛等者。指第一戒。設雖愛重
正法心不棄捨。若退菩提願。則於第二戒
犯波羅夷也。三乘法藏者。擧顯彰密。具可
云三乘及祕密乘也 普賢文殊等者。十二
門論釋大乘名字云。又觀世音得大勢文殊
師利彌勒菩薩等。是諸大士之所乘故名爲
三左文句第十云。十二門論云。大乘者普
賢文殊大人之所乘也會本十二
之二左
不同聲聞等
者。光云。聲聞法中聽許捨戒。則如初戒之
下已明。其捨法者。資持記引律云。我捨佛
捨法捨比丘僧。捨和尚捨阿闍梨捨諸梵
行。捨戒捨律捨學事。受居家法。我作淨人
外道等即頓
捨也
我作優婆塞。我作沙彌此漸
捨也
對比丘捨之。一説即成。多論所謂受如採
寶。亦如登山。必假多縁多力。捨如失財。
如從高墜。不假多縁。故唯一説會本上三二
之二十九左
一心一偈無非等。光云。喪捨身命者。如雪山
童子爲求半偈施身羅刹也。事具出于涅
槃經聖行品南本十三
之十七
爲其僮僕者。如法華經
提婆品曰椎鐘告四方。誰有大法者若爲
我解説身當爲如僕已上是也 略説法等
者。大乘莊嚴寶王經云。説有四乘。一聲聞
乘。二縁覺乘。三方廣大乘。四最上金剛乘
光云。今考無文。恐諳記誤。大乘同性經下
曰。所有聲聞法辟支佛法菩薩法諸佛法。如
是一切諸法皆悉流入毘盧遮那智藏大海
十四左蓋取此文意而引乎。金剛頂義訣云。如
上四種衆生。初二謂二乘種姓。第三謂漸次
迴心入大乘者。第四一門謂從初發心便成
正覺。常住佛乘智用無礙。能於十方作大
佛事上之三
十三左
菩提心義第三本云。天台云。藏
通三乘別圓菩薩合爲四乘。眞言行者既知
一切衆生有祕密乘之性。故不可以前四
乘法得度。唯眞言門當令得度○此論勝
義門云。凡夫外道二乘菩薩皆可厭棄。義釋
三昧耶戒中亦云。説法有四。所謂三乘及祕
密乘二左若準此釋。別圓菩薩攝屬三乘。故
加祕密乘圓佛
攝此
云四種法也。若準大師釋
義。以顯佛乘尚攝三乘。而可別立眞言祕
密乘也 量其根器等者。第十七方便學
處品
云。於
小乘人前不觀彼根。而爲説大法。或於大
根人前不觀彼根。而説小法行。犯重禁。此
即是方便不具。以違逆如來方便故。差機
説法爲人天怨。故犯重也二十
五右
 其直爾等
者。此慳法財犯根本戒。其過最重。若慳世
財於方便戒結其犯罪。猶是偸蘭遮之攝也。
下品者。指方便學處品也 開示此遮難
等者。嘉會壇第二云。其四攝法者。所謂布施
愛語利行同事。爲欲調伏無始慳貪及饒
益有情故。應行布施。汝等能行之否答能行。
下同
爲欲調伏瞋恚憍慢煩惱及利益有情故。
應行愛語。汝等能行之否。爲欲饒益有情
及滿本願故。應修利行。汝等能行之否。爲
欲親近善知識及令心無間斷故。應行
同事。汝等能行之否。如是四法是修行處。
是事如是持已上具支灌頂第三同之已上
云。此本無畏禪要七右問。諸受戒法皆問七
遮。今問四遮。其意如何。答。嘉會壇第二云。
諸戒儀中皆問七遮。而撿金剛頂義訣云。
此地梵網經兩卷。從此經中淺略之行相出
也。其中廣相根未堪云云。而用彼梵綱中七
遮問者。恐渉淺略。又法悦集陀羅尼經云。
犯五逆者。三十年懺悔。乞食路中鉢得此
呪。持誦成就飛十方云云。若爾七遮何妨
持明。今據義釋。唯示四遮。如三昧耶四重
禁中第四文云。此是四攝相違法。四攝是菩
薩具戒中四依。初受戒時。先當開示此遮
難。若能奉行者。方爲受之。不能奉行。則非
摩訶薩埵。不得爲受已上具支第三大同之。
遮難者古迹文集云。私曰。遮謂十遮。一不
知自名。二不知和尚名。三未滿二十。四
衣鉢不具。五父母不聽。六負債人。七奴。八
官人。九非丈夫。十有癩癰疽白癩乾痟顛狂
五種病人。難謂十三難。一邊罪難。二犯比丘
尼。三賊心受戒。四破内外道。五黄門。六殺
父。七殺母。八殺阿羅漢。九破僧。十出佛身
血。十一非人。十二畜生。十三二形也一之
五右
一切衆生亦同等者。密鈔第七云。疏亦同字
輪之體者。且如字輪攬衆縁成。如以長聲
阿字爲因。以長聲迦佉字乃至娑訶字爲
縁。若闕一縁不成輪體。菩薩亦爾。令攬
一切衆生而爲其體。若於一衆生作不饒
益。損彼善根即是於一切衆生作不饒益。
失同體大悲。故犯波羅夷罪也八左 例如
聲聞法等者。光云。如初二戒之下已言。凡聲
聞法具縁成受。若捨一縁即失律儀。故行
事鈔明具縁之中界内盡集和。曰文云更無
方便得別衆故會本上二
一之七左
 猶如聲聞法等者。
光云。偸蘭遮者。行事鈔曰。善見云。偸蘭名
大。遮言障善道。後墮惡道。體是鄙穢。從不
善體以立名者。由能成初二兩篇之罪故
也。又翻爲大罪。亦言麁惡會本中一
一之二十二
方便學
處者。此指下方便學處品十善戒也。次下
是等者。釋佛説三昧耶等一偈也 兼有此
字者。梵本三昧耶上有此之字。醫啼之字是
也。指上所説四重禁而云此三昧耶也。略
出第四説四重已。云此等三昧耶。同此意也
即是異門等者。謂佛子是通名。善住者即
別名。言異者別義也。初云佛子。即是善住
戒者。故云異門説佛子之名也 汝今以受
等者。此釋應至誠恭敬等一偈也 同彼新
受戒者者。光云。聲聞比丘受戒己後五年依
止。一切所作皆白其師。行事鈔引十誦曰。
一切所作皆須白師。唯除禮佛法僧會本上
三三之

 勿得卒心等者。觀智儀軌云。印契儀軌
眞言應當於灌頂阿闍梨處躬親禀受。若
不從師禀受決擇。而專擅作者。是則名爲
越三昧耶。受及授者倶獲重罪四左光云。卒
率也 持明藏中二部戒本者。般若寺疏鈔
第二云。其二部戒本未詳。可悉也三十
五右
些些
疑文云。二部戒本出其律中。今何爲二部
靜譽入曼荼羅鈔第五云。今所指持明藏
者。可禪要所説。二部戒本者。三昧耶戒及發
菩提心歟。此二部眞言既成辨諸事。所以授
已上私云。禪要意授諸佛内證無漏清淨
法戒中出四種眞言。其中初二三摩耶戒發
菩提心兩明也。如靜譽梨傳。何其取此二
明謂二部戒本乎。旨趣猶未悉也。又先師
教覺上人云。二部戒本者。此三昧耶偈及第
五卷三世無障礙戒梵本歟已上此二種戒本
疏家具出梵本。故加注釋爲傳戒要本也。
但當段釋云今此中諸偈亦爾。此中偈者指
三昧耶偈歟。若爾除此偈指別戒本也。又
先師僧正云。弘仁官府幷三學目録。以蘇婆
呼蘇悉地二部經爲眞言宗所學律部。持明
藏二部戒本者當之。貞元録第十四云。蘇悉
地羯磨經三卷。唐云妙成就法。此與蘇婆呼
竝是呪毘奈耶已上大宋高僧傳第二善無畏
傳云。又出蘇婆呼童子經三卷蘇悉地羯羅
經三卷。二經具足呪毘奈耶也。即祕密禁戒
五右疏第三云。持明藏蘇悉地二十
二左
義釋第
十一左同之。又不空所譯觀自在大悲成就
儀軌云。若澡洗時應依呪律及悉地中洗浴
法事六左此文言呪律者。指蘇婆呼童子經
已上光云。上來所引三説之中。僧正義佳。
已言戒本。決是二部經卷也已 今此中諸
偈等者。佛子汝從今等三偈半也 兼以字
門等者。上來約句義門作釋。故兼約字義
門而廣釋之。問。今此三昧耶戒如經説者。
授道具竟而後説之。然乃於正覺壇可授
之歟如何。答。不然。經云。行者應入中示
三昧耶偈已上中者大壇中也。 今案經文次
第。出自大壇。而於小壇作灌頂法。授道具
了還入大壇。即授此偈。故云入中也。又略
出經第四云。次應引起至大壇前爲説三
摩耶令其堅固告言二十
一左
是又於大壇前授
之也。況又第八二十
四右
明作法段。作傘蓋行道
了。至大壇西門二龍廂衞處。爲説三昧耶
偈。當段次上文云。今漫荼羅中一切集會現
爲證驗也九右是對大壇諸尊授之。故作
此釋也
爾時金剛手白佛言乃至非以矯飾之辭也
者。以下嘆受具功徳也。光云。吾故和尚云。
此即説受者徳。今灌頂時嘆徳本此文也
無作者。此無表異名也。弘訣第四云。舊名
作無作。成論云教無教。新名表無表。作謂
爲作。教謂教示。表謂表影。名異意同會本四一
之十三右
 如聲聞法等者。先擧聲聞戒爲例也 三
千大千世界者。聲聞戒三千爲境界故也
迄至命終者。又一期爲限量故也 於一切
草木者。此解壞生。壞生者拔草也 自金剛
際等者。此釋掘地。掘地拔草戒即五篇中波
逸提之攝也 今此祕密藏中等者。釋不同
聲聞戒之所由也。此中有二。初明無作多
少。聲聞一期爲限。三千爲境。是故所得無
作尤狹少也。今祕密戒横通十方。竪該三
世。是以所得功徳太無量也。軍荼利軌云。以
入漫荼羅者。受得三世無障礙三種菩薩律
儀。由入漫荼羅。身心備十微塵刹世界微
塵數三摩耶無作禁戒六左即此意也。問。資
持記上三云。言法界者。若就教限則局三
千大千。今從圓意須論十方法界。無作之
體稱境而發。等法界量。故云竝是戒體會本
上三
一之二
十右
此就圓意而論無作。法界爲境。來際
爲限。與祕密藏有何別耶。答。釋論第十
云。大本華嚴契經中。作如是説。其圓圓海
徳諸佛勝。其一切佛不能成就圓圓海。劣
故。若爾何故。分流華嚴契經中作如是説。
盧舍那佛三種世間爲其身心。三種世間攝
法無餘。彼佛身心亦復無有所不攝焉。
盧遮那佛雖攝三世間。而攝不攝故。是故
無過十四右戒境寛狹準此可知。且約初戒
云之。正法有四。謂三乘與祕密乘也。三乘
者通諸顯教。則如上通達三乘段釋之。然
彼圓家無作唯於其三乘中論之。則於此
祕密乘非彼境界。故有所不遍也。如云
初戒。餘戒例知 又聲聞下。明有爲無爲
別。聲聞戒以羯磨因縁始起。至無餘涅槃
終滅。故名有爲戒。今此律儀本從一切智
生。終入薩婆若海。故名無爲戒也。第一云。
如聲聞淨戒。要由白四羯磨衆縁具足。方始
得生。又須方便守護如防利刺。一期壽盡
戒亦隨亡之。此戒則不如是。世世生處恒與
倶生不假受持。常無失犯。又由住斯戒。
故實智増明逮見不思議中道甚深縁起。制
止八顛遠離二邊。故經次云遠離邪見通達
正見末之
十七
悉之 本末究竟等者。光云。此借
法華方便品言。而示律儀始終不出本不生
際。故云皆如金剛也 又如聲聞法等者。此
明無作律儀初後無別。初擧聲聞戒爲例。
此中具足煩惱者。即指凡位。學無學者。於
聖位中前三果爲學。第四果爲無學。後今此
菩薩下。正明密戒。於中有二。其正釋意約
横。謂從初發心。至如來地四十
二地
位位功徳皆
遍法界。若如來功徳遍滿。初心功徳不遍。
是可定有増減之異。而倶遍法界。故云則
與如來更無増減也。其復次釋意約堅。雖
初發心功徳普遍法界與如來等。從此以
後更經無量阿僧祇劫念念増進。其間功徳
言心難測。故云不可思議也。是等功徳皆
悉得之。是祕密藏中無作功徳也 以經云
等者。正合聖語以勸行者信也。經言所有
福徳聚。此是分齊其未分明。故設横竪二段
之釋。如是横竪無邊功徳。是善男子善女人
一時能成就之。故云與彼正等也 此福
非一切等者。此釋以此法門當如是知句也
 示其入處者。釋經法門二字。門出入處。故
云入處。如彼善男子善女人。入此法門。而
從其法門中出生。故名佛子。法門者。即是
佛口也。佛口是法理出入之門故名法門也
 欲令領會圓意者。釋當如是知句。初後圓
具無増減異。故云圓意也 譬如輪王等
者。此釋彼善男子等文。但爲顯佛子義。先
擧輪王太子喩也。法雲經云。譬如轉輪聖
王有大夫人。懷妊七日是子具有轉輪王相。
故諸天尊重過餘諸子具身力者。所以者
何。胎中王子必紹尊位續聖子種。善男子
初心菩薩亦復如是。雖未具足諸菩薩相。
如胎王子。諸天神王深心尊重。所以者何。如
是菩薩必紹尊位不斷佛種故已上智論第
二十八云。如寶頂經中説。轉輪聖王少一不
滿千子。雖有大力諸天世人所不貴重。
有眞轉輪聖王種。處在胎中初受七日便
爲諸天所貴重。所以者何。九百九十九人
不能嗣轉輪聖王種令世人得二世樂。是
雖在胎必能紹冑聖王。是故恭敬。諸阿羅
漢辟支佛。雖得根力覺道六神通諸禪智慧
力。於實際得證爲衆生福田。十方諸佛所
不貴重。菩薩雖在諸結使煩惱欲縛三毒
胎中。初發無上道意。未能有所作。而爲諸
佛所貴。以其漸漸當行六波羅蜜得方便
力入菩薩位。乃至得一切種智度無量衆
生。不斷佛種法種僧種。不斷天上世間淨
樂因縁故十二左 佛言由彼等者。正釋彼善
男子善女人句。經擧人。疏擧徳。經釋互顯
當知即是等者。正釋從如來口生佛心之子
句。五祕密經云。則於現生遇逢曼荼羅阿闍
梨。得入曼荼羅○集得身中一大阿僧祇
劫所集福徳智慧。則爲生在佛家。其人從一
切如來心生。從佛口生。從佛法生。從法
化生。得佛法財。註法財者。謂三密菩提心
教法一左即身義注此文云。此明初授菩提
心戒時由阿闍梨加持方便所得之益八右
法華經第二云。今日乃知眞是佛子。從佛
口生。從法化生。得佛法分已上義疏第五
云。從佛口生者。上對小乘之僞。總明今大
乘爲眞子。此下別約三慧。以釋眞子也。從
佛教生聞慧解。故云從佛口生。從法化生
者。從理法生思慧解也。得佛法分者。生修
慧解也。故毘曇云。聞慧一向從教生。修慧
一向理生。思慧或時從教。依今文思修二
慧幷從理生也。智度論云。外書明婆羅門
從梵天口生於四姓衆生中最勝。今隨俗
歎從佛口生。佛是眞梵天。從佛口生爲最
勝也。從法化生者。亦是借譬歎也。如諸天
等。從父母膝上忽然化生。於四生内爲最
勝。今從極法而化生。乃是勝也。得佛法分
者。此亦簡歎也。入佛法有二人。一貪名利。
謂取財分。二悟解佛法。名取法分。今對昔
者取小乘分不名取於佛法。若取大乘名
取佛法。如下文云不失如來知見寶藏之
分。即其事也九葉瑜伽論第八十四云。口所生
者。從説法音而誕生故五右大論第四十一
云。從佛口生者。有人言。婆羅門從梵天王口
邊生。故於四姓衆生中第一。以是故舍利
弗讃言。汝眞從佛口生。所以者何。見法知
法故。未有得道者。依佛故得供養。是名
取財分。又如弊惡子不隨父教但取財分。
取法分者。取諸禪定根力覺道種種善法。
是名取法分。得四信故二十
八左
勝鬘寶窟下云。
如佛性論言。以四義釋成佛子。一者因。謂
是信心。二是縁。謂是波若。三是依止。謂三
昧。四者成就。謂是大悲。又彼論云。信因如
父。波若如母。三昧依止如胞胎。大悲成就
如乳母。菩薩由此四義。名爲佛子。此從佛
口生等四種。應是彼四義也。從佛口生者。
應是信心。從佛口教生信故。從正法生者。
應是般若。證正法故。從法化生者。應是三
昧。以三昧修生本無今有故。得法餘財者。
應是大悲。以大悲功徳財故。得之未盡故。
名餘財也末之十
四左
菩薩戒廣釋安然下云。昔佛
未出。諸外道諸大婆羅門從梵天口而生。
諸天衆父母膝上化生。能得此法爲得
天法分矣。如來出世破彼邪説。故説。入佛
法者。從仙口生生在佛家。從法化生紹
繼佛種。得佛法分。眞是佛子。故梵網云。衆
生受佛戒即入諸佛位。位同大覺已。眞是
諸佛子已上 其所在方等者。此釋所在方所
等文也 猶如聲聞經等者。雜阿含經求那跋
陀羅譯
第二十四云。譬如大樹根莖枝葉華果茂盛
大枝先折。如大寶山大巖先崩。如是如來大
衆眷屬其大聲聞先般涅槃。若彼方有舍利
弗住者。於彼方我則無事。然其彼方我則
不空。以有舍利弗故。我先已説故。汝今阿
難如我先説。所可愛念種種適意之事。皆
是別離之法。是故汝今莫大愁毒。阿難當
知。如來不久亦當過去二十
一左
増一阿舍第十
八亦有此事 一切衆生等者。此釋是故祕
密主等文也 初入世諦者。還釋與彼正
等餘義。雖入曼荼羅之階次不同。所得功徳
皆與如來等也。世諦曼荼羅者。此未得瑜
伽人所入七日作壇曼荼羅也。具可云所
有福徳聚與初發心乃至如來等。而今約
後。約勝云與如來等也。當段前後多云與
如來等。準之已上光云。三種灌頂五種三昧
耶中。印法・事業・一見・結縁・受明・傳法。皆爲
世諦。是法則阿遮梨之所行也。以心・祕密共
爲深密。即深行阿遮梨之所行也 初入瑜
伽等者。此已得瑜伽。人所入定中所現曼荼
羅也。此有重位。十六重十三重阿闍梨。如
第三釋 是中亦有差別等者。通妨釋也。所
有福徳聚若横若竪。一時獲得無増減別。何
有初後淺深不同。今通之云。是中亦有差
別無差別二。常平等常差別。是深教所談也
已上光云。若就外用則有差別。若據内證
則無差別。所謂本地加持之意。而實不二一
如也已 以見如是等者。釋時金剛手等文
也。謂一曼荼羅功徳雖無量無邊。大論其
體不過理智二法。金剛界者智。法界者理。
如次配金剛手普賢所見也。今所以擧二
義。第一云。時彼菩薩普賢爲上首。諸執金剛
祕密主爲上首本之十
七右
思之
瞿醯云阿闍梨乃至初品中廣明者。光云。以
下即引瞿醯。委示灌頂已後教授等法。此
以今經略本而其教授等未分明故也 瞿
醯云等者。彼經下卷分別護摩品文也 阿
闍梨如上所説者。經於是説護摩作法。其文
第八卷已引之。故云如上所説。非經有此
言也 用淨水灑等者。此有二義。一護摩法
已。引其弟子而入大壇。廣示大曼荼羅尊
位。時於門前即作灑水。凡是入壇之通儀
也。二如上護摩即爲弟子奉獻火供。而更
復爲淨其灰炭。以淨香水灑彼頂上。譬如
世錬金時先以燒火後入水也 教彼大印
等者。是得佛印明歟。嘉會壇第五云。教彼本
印彼經云本手印已上 令坐一處等者。嘉
會壇第五云。令坐一處持誦之。彼經云持誦
所得眞言已上具支第九注此經文云。所得
者是隨得三部者也。今於傳法宜用瑜
祇經中胎藏祕法一時頓證八字眞言也已上
光云。瞿醯經文先就受明。今所引意廣約諸
餘。故改文乎。後來灌頂大阿闍梨。冀得其
意而修行之 自誦般若經者。瞿醯經云。
次教諸弟子等。次第令坐。自讀般若經。令
彼等聽下之
八右
具支第九云。師讀般若。令彼等
聽。私謂。大般若經有令法久住陀羅尼。此處
最要矣已上理明房小島流次第。即於此處
出大般若經陀羅尼。準此説歟。又瞿醯經
本文讀經前有儭施作法。然今此經灌頂以
前投花之後。護摩供已有儭施法。故略不
引。嘉會壇五云。今撿瞿醯。中間護摩之次
有此儭施文。而於此次不説之已上可知
之 次爲都説等者。嘉會壇第五云。先師自
誦般若經。次誦此三昧耶戒梵本。次説此
戒相。次説瞿醯戒。如是教授於理可歟已上
 三昧耶戒者。嘉會壇第五注云。三昧耶戒
如下説已上玄靜胎藏授大灌頂次第云。瞿
醯三昧耶戒文云。一汝等從今日○二於摩
訶衍○三凡見一切○四於尊者處○五不應
於○六凡求來○七於諸有情○八於諸功徳
○九常樂大乘○十所有祕密○已上 玄靜受
明灌頂次第同
尊者者。阿闍梨也。諸尊者。諸天神也 無
三昧耶者者。光云。未受灌頂三昧耶之人
也 餘如供養法等者。疏主詞也。第七卷初
品有勸行制戒門正戒重禁門不思議疏
立此科目
尚當
廣説教示之也
如是教授已乃至如彼廣説也。光云。以下又
引瞿醯經文。而明教授已後作法乃至撥遣
法也。具文云。如是説三摩耶已。各各視彼
所得本印及與眞言所屬之部。幷與説彼本
曼荼羅下之
八左
 各各示彼等者。若受明者得佛
印明三部之中。未知何部。故今於此示之
也 本漫荼羅者。此得佛尊曼荼羅也 然
後作最後護摩者。是又彼經具説護摩作法。
然第八卷已具引之。故今略文而只云最後
護摩也 護摩竟更等者。明神供法。前供養
時供養壇中諸尊。然後作修諸神供。如第八
明。後供養時反之。可見 施畢洗手等者。
此正明後供養作法。嘉會壇第五云。後供養
法施畢。洗手灑淨。與諸弟子以香花等次
第供養一切諸尊。誠心頂禮幷乞歡喜。啓謝
云。種種香花飮食供養多不如法。甚大慚愧。
願諸聖衆以大慈悲布施歡喜。出集經已上
復執閼伽等者。明撥遣法。但準同請法一
句者。疏主加之。又解界法雖不出之。理須
行之。慈覺曼荼羅問答云。奉送之時當以
三昧耶印於頂上解之。文説雖爾師傳不
已上高雄口決云。解結界時儀式。先未解
結之前獻閼伽。即誦偈頌文。須馬頭墻網
火院。次正誦還本宮眞言也。須本尊印十六
須本尊印者。謂以曼荼羅主眞言一時發
遣諸尊也 諸供養食等者。明法事畢了分
供養物法。是又瞿醯文也。又一字佛頂經第
四云。其壇内財物阿闍梨分爲三分。一分施
入常住。供養衆僧。一分給施貧下乞人。一
分阿闍梨自受取用寫經畫像。其諸飮食亦
分三分。一分施外衆僧。一分施於貧下乞
人。一分施於水陸鳥獸。是入壇者皆不應
食此供養食明本五
之五右
陀羅尼集經第四云。次
收布施佛菩薩等錢財寶物。若其諸佛菩薩
物者。應用作佛菩薩形像。般若物者。用寫
諸經。若阿闍梨欲自作佛菩薩經者。自收
造像寫經處用。若不作者。付屬三綱。布施
金剛天等物者。阿闍梨身自用亦得不用
第一
中飮食其阿闍梨及弟子等皆不得食。若喫
用者不得神驗。與奴婢食。及餘人等乃至
畜生。不入壇僧喫用亦得十五右大曼荼羅
宋天息
災譯
第二阿闍
梨品
云。復次金剛手菩薩白世
尊言。世尊凡阿闍梨所有供養曼荼羅賢聖
金銀摩尼一切財物。乃至所施象馬之類。其
阿闍梨受得之。後當何所用。願大牟尼爲
我開説。佛言。金剛手阿闍梨應有一切所
施供養之物。彼阿闍梨受已當分三分。第一
分奉於三寶。第二分施與婆羅門外道尼乾
子等。第三分又分作二半分。半分與阿闍梨
同學。半分阿闍梨自用。又前三寶之分亦分
爲三分。一佛。二法。三僧。如是分已各各受
用。佛分者。得造佛像及塔廟等。其法分者。
可用書寫如來一切經法。僧分者。可造種
種飮食供於衆僧。阿闍梨若能如是分別
次第不侵損者。彼一切曼荼羅賢聖悉皆歡
喜。一切所求皆得成就。若阿闍梨分分之後。
或復有人爲其知事。心住慳悋侵於三寶。
不依阿闍梨所有旨教者。以因果故命終
之後當墮叫喚地獄。後生人間以其餘業
生於犬中六右瑜伽大教王經宋法
賢譯
第一曼荼
羅品
云曼荼羅所用之物盡施阿闍梨。弟子不得
受。若有受者當破三昧。唯阿闍梨隨意
受用十三右問。一字經云施於水陸鳥獸。今文
言不應與狗鳥等。相違如何。答。瞿醯具文。
云不應與狗及鳥等下鳥已上瞿醯且嫌下
品鳥獸。一字偏施水陸有情。又宗叡請來護
摩法要云。供養設食不得人喫。可投水中。
及與鳥獸乞兒餓狗等已上此文與瞿醯説
相違。更決。問。七衆之中比丘沙彌二衆僧也。
何云若無僧當與七衆乎。答。雖言總云七
衆。而實除比丘比丘尼。只應是其餘五衆
也。又瞿醯具文。若無僧伽應施苾芻苾
芻尼及優婆塞優婆夷已上此文且乘語勢
云苾芻歟。例如釋第七識云執我我所耳
已上光云。惜乎鈔主出於亂世未住律儀。故
暗戒學作此問答。文言若無僧者。即指次
上四方僧等。是所作法結界十方僧坊。或招
提僧坊也。故若無此僧坊。則當與七衆耳。
七衆之中言比丘比丘尼。廣通僧坊別坊所
住者也
大日經疏演奧鈔第三十
  此卷之中多補其闕。是爲幼學且作之
地。負識遮梨冀點治之。寶永第二龍集乙
酉。仲冬後六慧光識







大日經疏演奧鈔第三十一

  東寺觀智院法印杲寶撰述
東都靈雲寺比丘慧光挍閲
疏第九卷之餘釋經二
具縁品
爾時毘盧遮那乃至故重言之也者。當品説
入漫荼羅具縁支分與所要眞言之中。上來
明具縁了。以下説眞言也。此於第三明阿
闍梨支分之下已料簡了。其眞言雖多且出
十六首。所謂大力明妃三部三昧耶金剛鎧
如來眼六種供養四種嚴身眞言是也。問。上
説具縁支分。中有眞言支分。何今別説十
六首乎。答。上支分中所説。如來應現五種
三昧道中各眞言也。今擧灌頂正作法時所
用眞言。故別説之。下品所説四處輪布字
百光王十二王等眞言。亦此中所攝也 將
顯示等者。此釋爾時毘盧遮那等文。當品初
説支分出現漫荼羅文。云毘盧遮那於大
衆會中遍觀察已經一之
十二右
 今對彼故言復觀
一切衆會等也。如來本爲令不失其機會。
而遍觀察此大衆也 如生身等者。釋有如
來出世等文。就中初擧生身廣長舌相。後今
者世尊下。明法身廣長舌相也 或示廣長
等者。密鈔七云。疏汝經書中等者。指外道
也。此因老婢施如來潘澱。如來受已祝願。
九十一劫不墮地獄。往來人天。傍有外道。
而詰佛言。瞿曇今時何故爲此少許所棄
作此妄語耶。如來爾時出其舌相。覆其面
門。乃至三十三天。而語彼言。汝經書中頗
見有如是相人而出妄語不等十右長爪梵
志請問經義淨譯云。沙門喬答摩先作何業。令
汝獲得出廣長舌自覆其面。佛告婆羅門。
我於前生遠離妄語詭誑於人。由彼業力
今獲斯果一左智論第八云。是時一家有一
老使人。持破瓦器盛臭潘澱出門○佛○
受其施食○佛告阿難。汝見老女人信心
施佛食不。阿難言見。佛言。是老女人施佛
食故。十五劫中天上人間受福。快樂不墮
惡道。後得男子身。出家學道成辟支佛。入
無餘涅槃。爾時佛邊有一婆羅門。立説偈
言。汝是月種刹利姓淨飯國王之太子。而以
食故大妄語。如此臭食報何重。是時佛出
廣長舌覆面上。至髮際。語婆羅門言。汝
見經書。頗有如此舌人而作妄語不。婆羅
門言。若人舌能覆鼻言無虚妄。何況乃至
髮際。我心信佛。必不妄語。三右經文有如來
出世無量廣長語輪相者。無量廣長者。名舌
相。語輪相者。舌所發眞言也。無量廣長之語
輪相。即依主釋意也。經第六百字果
相應品
云。祕密主
觀我語輪境界。廣長遍至無量世界。清淨門。
如其本性表示○亦如今者釋迦牟尼世尊
六右第十八釋云。其廣者。横遍於一切衆生
界。其長云何竪窮佛界。故云廣長也二十
八右
此解釋意則以廣長横竪對生界佛界也
前已開示等者。謂當品初所現支分生曼荼
羅也。是約普門身曼荼羅也。今説普門語
曼荼羅也 如如意珠等者。釋如巧色摩尼
句。大日經指歸云。此舌如如意珠寂然無心
二十
六右
 巧色摩尼者。付法傳一云。一相摩尼隨
色分影一右第十云。費只多羅○亦是巧色
之義。隨類示現一切可愛樂身名巧色也。
亦是雜色義二十
一右
 從巧色摩尼等者。釋能滿
一切願句 如是應物等者。釋積集無量福
徳句 住不可害等者。牒釋住不可害句。結
合三世無比力等文 此是總説等者。此釋
句字。句者處義。如意珠輪諸眞言所出生處
故。名眞言句。眞言之句。依主釋也。總意云。
如巧色摩尼者。能滿一切願。乃至三世無比
力眞言所出之處也。如意珠輪者。即是本不
生實際也。以阿字爲寶珠種子。是此意也。
念誦結護云。眞如智中流出。非是作法顯現。
如巧色摩尼滿諸願三十
五右
可思之 爾時
一切大衆等者。釋如是言已等文 無量門
者。此欲令無量衆生從此門入法界故。同
聲請佛也。或義云。無量門者異口。各共同聲
者同音。口名面門。故云無量門也已上光云。
二義之中初義爲善。何者今此集會皆是諸
解脱門所現諸善知識。然各引無量當機衆。
同入法界曼荼羅。故曰以無量門。無量門者。
此各自所通達三摩地法門也 前時名迦
羅等者。智論第一云。天竺説時名有二種。一
名迦羅。二名三摩耶○佛法中多説三摩
耶。少説迦羅二十八右
至三十右
翻譯名義集二云。迦
羅刊正記云。即實時。謂毘尼中誡内弟子。聽
時食遮非時食。則實有其時也○三摩耶
刊正記云。名假時。亦名短時長時。智論云。
除邪見故説三摩耶。不言伽羅○三摩耶
説名時。亦是假名時。亦名長時短時者。不
同外人定執。蓋是假説長短而無其實。故
若短若長。悉名三摩耶。見陰界入生滅假
名爲時五十
六左
若依此文就三摩耶假時亦立
長短。此與迦羅實時長短太異 如一歳有
三分等者。倶舍頌疏第十一云。釋云。西國之
法分十二月以爲三際。謂熱寒雨。各有四
月。略述兩釋。泰法師云。從二月十六日至
六月十五日爲熱際四月。從六月十六日
至十月十五日爲雨際四月。從十月十六
日至二月十五日爲寒際四月。雨際第二
月後半第九日當此間八月九日。從秋分已
去夜増晝滅也。寒際第四月後半第九日當
此間二月九日。從春分已去夜減晝増也。此
約晝夜停等後説増減也。光法師云。西方
諸國時節不定。還隨方俗以立三際。從十
一月十六日至三月十五日爲熱際。從三
月十六至七月十五日爲雨際。従K2;七月
十六日至十一月十五日爲寒際。雨際第
二月後半第九日當此間五月九日。此與夏
至稍得相當。此時日極長夜極短。從此已
後夜則漸増。若寒際第四月後半第九日當
此間十一月九日。此與冬至稍得相當。此
時晝極短夜極長。從此已後夜則漸減九左西
域記第二云。如來聖教歳爲三時。正月十六
日至五月十五日熱時也。五月十六日至九
月十五日雨時也。九月十六日至正月十五
日寒時也三右密鈔第七十左同記説矣 東
作之時等者。尚書第一云。寅賓出日平祑東
作。註寅敬。賓導。祑序也。歳起於東而始就
耕。謂之東作。東方之官敬導出日。平均次
序東作之事。以務農註疏二
之十二
東作時者春時。即
如迦羅時也 遇獲膏雨等者。春時之中更
獲雨時。如三摩耶時也 趣時者。光云。趣
逡遇切。説文疾也。又行之速也小補
去遇
 今宜趣
時連訓速疾義也
爾時世尊既受請已乃至如前已釋者。光云。
此釋大力大護章也 此中言出等者。光云。
意曰。出正梵云nirhale見金剛
界軌
發生正梵云
abhigata見第十
六卷
故今正翻梵本。當言發生。
而會意曰出也 梵云駄縛等者。釋幢旗
別御作金剛界次第號黄紙
次第
曰。大供養會幢菩
薩眞言dhvaja已上第四云。計都正翻爲旗
幢幡者。庭上立幢懸綵色幡以莊嚴也。
旗者。幡竿首懸龜龍鳥獸等形像也已上
云。鈔主解釋未得其意。幡幢旗別幡集韻幟
也。如今時所以莊嚴佛閣者是也。幢釋名
幢童也。其状童童然也。如今時法會所以
標幟法會者是也。幢爲橦義非也。旗如兵
家所以指麾軍衆者是也。若言幢幡幡即
幢也。若言幢旗幢即旗也 旗旗密號者。其
家旗文唯其徒黨軍士知之。而餘衆不知之。
故云密號也。光云。十四卷本入旒旗 三
軍節度者。三軍如前考之。密鈔第七云。言
節度者。三軍望此幢旗或進或止。而不失
於節則軌度也十左 有處亦翻等者。金剛界
羯磨會幢菩薩眞言。計都怛覽。胎藏諸尊梵
名寶幢佛囉怛曩計都。此於計都一名合幢
旗也指麾者。麾許皮切。一切經音義二十四
云。手麾許皮反。擧手曰麾。謂手指也十四右
 動止言一。光云。作言一非。宜改齊一
以戰必勝等者。密鈔七云。疏以戰必勝以攻
必取者。漢高祖曰。連百萬之衆攻必取戰必
勝吾不如韓信十一右光云。今考漢書高祖
紀。曰連百萬之衆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
韓信一下
之五
 不旋踵者。光云。史記司馬相如
傳曰義不反顧。計不旋踵百十七之
二十五左
健行三
昧者。此首楞嚴三昧之翻名也。然乃首楞嚴
與高峰觀一體異名歟。光云。今祕密宗意
安住阿字本不生際。或名高峰觀三昧。或
名健行三昧。只是隨事異名而已 爾時
世尊等者。釋時佛從定起句。謂佛從定起作
如是念也 即時發普遍等者。釋爾時發遍
等文 阿闍梨言等者。此釋明妃二字。明者
大慧。妃者大定。定慧相應成辨衆事。故名
明妃raja是王梵語。故云王字rajeja
加三昧點。故云作女聲也 如彼胎藏等者
十住毘婆沙論第二云。生勝由四義者。一種
子勝。信大乘法爲種子故。二生母勝。般若
波羅密爲生母故。三胎藏勝。大禪定樂爲
胎藏故。四乳母勝。大悲長養爲乳母故已上
智論三十四云。復次般若波羅密是諸佛母。
父母之中母功最重。是故佛以般若爲母。般
舟三昧爲父。三昧能攝持亂心。令智慧得
二十
四右
大乘法界無差別論堅慧菩薩造
提雲般若譯
云。信
爲其種子。般若爲其母。三昧爲胎藏。大悲
乳養人二葉
取意
如此等文皆以定徳喩胎藏也
 是故説母恩等者。心地觀經第三云。慈父
恩高如山王。悲母恩深如大海。我若住世
於一劫説悲母恩不能盡○若有男子及
女人。爲報母恩行孝養。割肉㓨血。常供
給。如是數盈於一劫種種勤修於孝道。猶
未能報暫時恩○是故悲母有十徳○餘
恩不過於母恩三右至
五左
指此文歟。但此經者。
般若三藏元和年中譯之。然則疏主不可披
覽。或於天竺有高覽歟。將又指別經歟。廣
可考之。光云。疏主總指諸説。而非別有一
經。無鑿則可 從此三昧等者。上明從三
昧起作念之相。今正消釋其文句也 南麼
薩婆等者。此是眞言當段即名大力大護明
妃。經第四密印品亦名無堪忍大護明七左
力大護得名如前已釋。無堪忍大護者。第十
密印品云。此名無堪忍大護。由彼威光猛
盛。如初生小兒不堪視烈日之光。此亦如
是。一切不能堪忍而敢映奪之者。故名無
能堪忍大護。以此護眞言之行者也二十右
問。無堪忍者。此四大護中南方大護也。而第
八云。以四大護各護一方。又持無堪忍大
護皆普護之五左依此文者。無堪忍者。非
四方大護随一。歟如何。答。古義云。無堪忍
有二種。經二十一左疏九十四左又經四七左
十三二十右又經七十一右不思議疏上之二
十三
玄法上之
五左
廣大上之二
十二右
等經軌名無堪忍眞言
唯云唅缺。青龍軌上之
八右
亦出同名言云唅缺
嚩博索。唯云唅缺則四方隨一無堪忍也。
加後三字是總通無堪忍也。今私按之。四
大護中以南方無堪忍大護爲初。然今宗意
以初爲總。故南方一大護即具四大護徳。
檜尾胎藏次第云。 南方無堪忍大力大護○
ha@mkha@mva@hbha@hsa@h西八左是以南方爲總之
明證也。南方既爲總體。故縱雖無自餘三
字。即可兼四方大護徳。開之則成四字。合
之則收ha@mkha@m。是故於一種言。或爲別。或爲
總。二義果歸一致而已。今所以不説餘大
護唯説無堪忍大護者。即主四方總徳故
也。以其無後三字。不可言四方隨一也
初句歸命等者。南麼歸命薩婆一切怛他蘖帝
如來&MT01762;等也。第十三云。歸命一切如來等也
二十右即此意也。當段意&MT01762;爲諸義歟 次句
能除等者 明覺句義云sarva一切bhaya怖畏
vigatebhya@h離等也。連云除一切怖畏等已上
 又次句歎等者。同句義云vizva種種也。巧
mukhebhya@h門等也。合上云種種巧門等也
前二句歎佛。此一句歎法。何以知然。第
十三釋第二句云。亦是歎佛歸命也二十右
今亦釋第三句云歎無量法門已上或歸敬
三寶。成歸敬佛法。或唯歸命佛今眞言歸
命佛法也。又義云。唯歸命佛。謂能除恐怖
幷無量法門。皆佛所具功徳也。故次釋或云
一切如來如是功徳。或云諸佛如是功徳。功
徳者。即指上能除恐怖幷無量法門也 
云薩婆他等者。密鈔七云。此指字應是攝字
○梵語薩嚩他。此云總攝。或云一切攝故
十一右依此釋者。薩嚩一切他攝也 同入一
字門者。唅欠各一字故云一字門。或二字共
成一字故云一字門。或又種子字多分一字
故通途云一字門已上光云。今按釋義。則離
釋意唅欠各一字也。又合釋意二字合成一
字也 大乘因等者。南岳止觀云。大乘因者。
所謂菩提心也已上普賢觀經云。大乘因者。心
實相也。大乘果者。亦是心實相也已上光云。
恐是取意。今考曰。大乘因者。諸法實相十左
以一切因等者。謂以諸字門義成立訶字離
因縁義。即多字成一之意也。離因縁者。是淨
菩提心也。問云。初云因義。後云離因縁。頗
似相違如何。答。若不離因縁何爲眞因
耶。譬如虚空離於他作還作諸法所依體
也 上加空點等者。此因果同歸之意也 佉
是太空等者kha是大空。上點是入證之義也
般若佛母者。如上所引。智論第三十四意也
 於此虚空藏等者。以上離釋。以下合釋。此
合釋中文有三節。初於kha@m字虚空藏中。含
ha@m字眞因種子。是即大護義也。吽字義即
科擁護義也。次復次佉字下。約能破怨敵
釋二字義。吽字義即科自在能破義也。後
又訶字門下。約能滿希願釋二字義。吽字
義即科能滿願義也已上光云。就又訶字門
等文別有大事。唯傳宗正統者乃能知之
今此眞言等者。梵本闕欠一字。漢本存唅
欠兩字。是準下品加之。下文者。即經第四
七左密印品也。梵字大儀軌又於當品眞言。
ha@mkha@m兩字也 菩提心王者ha@m字合上恃
怙有力大人也 般若胎藏者kha@m字合上高
城深池之固也已上光云。般若胎藏者。向所
謂般若佛母幷虚空藏是也 訶字菩提心等
者。吽字義即科大力義也 一切如來力者。
吽字義云一切如來十力等十三右第十三密印
註此眞言云。摩訶摩&MT00419;大力也。即是如來
十種智力也二十右 高祖即依此文加十字
歟。或疏有異本歟 佉字無量巧度門者。謂
虚空雜色輪圓故。云無量巧度也 猶如力
士等者。南本涅槃經第二云。譬如人王有大
力士。其力當千更無有餘降伏之者。故稱
此士一人當千○所以得稱當千人者。是
人未必力敵於千。但以種種伎藝所能能
勝千故。故稱當千。如來亦爾。降煩惱魔陰
魔天魔死魔○以此因縁。成就具足種種
無量眞實功徳。故稱如來應供正遍知八右
 第七句釋者。具可云第六七句。句義云sa
rvatath@agata一切如來也pu@nya福也nirjate
已上 此大堅固力等者。約本性住種性。
釋大力所由也 又於無量劫等者。約習
所成種性。釋大力所由也 具修佉字等者。
吽字義云。具修法行。佉字等十三左法行二字
加之。或疏有異本歟 一推外障等者。蘇
悉地經疏第六云。内以惑障名爲障者。外
以毘那夜迦等名爲障者也五右 復次外
是等者。此於惑障中更分内外。煩惱障人
執。麁故爲外。智障法執。細故爲内也 若釋
字門等者。上約聲勢作釋。下約字義作
釋。吽字義即科恐怖義也 以此訶字門者。
吽字義改訶爲吽。疏有異本歟。作吽尤宜
也 下三昧畫等者h@u@mhauma三字合成
也。三字點畫表因根究竟三句也。吽字義
云。雖千經萬論亦不出此三句一字。其一
字中所開因行果等準前思之十二左 訶字
即是等者。訶字是菩提心爲因義也。菩提心
是萬行幢旗也。下三昧畫相應hama二字。故
云法幢旗三昧。又云高峰觀三昧也已上
云。此解未快。吾故和上讀曰。訶字即是法幢
旗。三昧空點合故。即是高峰觀三昧。今私釋
之訶字等者。此出𤙖字本體。即是恐怖諸
障法幢旗也。三昧者。下畫。空點者。上點。此
是汗摩二字相合以嚴訶字則淨菩提心法
幢旗翻法界頂。此云高峰觀三昧也 訶字
是一切如來種子者。菩提心爲因句 上點是
明妃之母者。方便空竟句 下畫是胎分日
増者。大悲爲根句。具如吽字義釋 魔事散
壞者。吽字義云魔軍散壞十四右十四卷本同
之 如師子等者。涅槃經北本二十
七之二
師子吼品
説此喩也。翻譯名義集二引新譯華嚴經
云。譬如大師子吼小師子聞悉皆勇健一切
禽獸遠避竄伏○佛師子吼○妄見衆生漸
伏退散四十左 界内煩惱等者。密鈔第七
云。疏界内煩惱等者。界謂三界。謂煩惱障惑。
三界内分段生死名爲界内。若所知障惑。三
界外變易生死名爲界外也。具如無上依
十一右
經云時一切如來乃至故末句更結成也者。
光云。此解大力大護功徳文也 六種震動
義等者。密鈔第七云。疏六種震動者。如華
嚴云。所謂震動踊運吼撃。初漸振爲震。漸大
爲動。上下爲踊。往來爲運。大聲爲吼。相鼓
爲撃。大般若云。所謂動踊震撃吼爆。動即搖
動。踊即出沒。震即隱隱。撃即扣撃。吼即發
響。爆即聲驚等十一左智論第八云。經爾時世
尊故在師子座。入師子遊戲三昧。以神力
感動三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云何六種
動。東踊西沒。西踊東沒。南踊北沒。北踊南
沒。邊踊中沒。中踊邊沒。問曰。何以故正有
六種動。答曰。地動有上中下。下者二種動。或
東踊西沒。或南北或邊中。中者有四。或東西
南北。或東西邊中。或南北邊中。上者六種動。
有種種因縁。令地大動○復次地動因縁有
小有大。有動一閻浮提。有動四天下一千
二千三千大千世界。小動以小因縁故。若福
徳人。若生若死。一國地動是爲小動。大動大
因縁故。如佛初生時初成佛時將滅度時三
千大千世界皆爲震動。是爲大動。今佛欲
大集衆生。故令此地六種震動。復次般若
波羅蜜中授諸菩薩記。當得作佛。佛爲天
地大主。是時地神大喜。我今得主。是故地動
○復次三千大千世界衆生福徳因縁故。有
此大地山河樹木一切衆物。而衆生不知無
常。是故佛以福徳智慧大力。動此世界衆生
福徳。令知微薄一切磨滅皆歸無常九右至
十二右
長阿含六動有三。一六時動。謂入胎出胎出
家成道轉法輪入涅槃。二六方動。謂東涌西
沒。西涌東沒。南涌北沒。北涌南沒。中涌邊
沒。邊涌中沒。三六相動。謂動涌震撃吼爆。搖
颺不安爲動。颺聾凹凸爲涌。隱隱有聲爲
震。有所扣打爲撃。砰礚發響爲吼。出聲
驚異爲爆。此各有三。名十八相。謂動等極
動。餘五皆爾已上 一切衆生心地等者。法華
義疏第十一神力品云。依法花論意。舌相謦咳
屬口業瑞。放光彈指屬身業瑞。動地謂意業
二十
二左
 爾時一切等者。釋一切菩薩等文
已上光云。淺略深祕等者。謂以餘經所説
地動即爲淺略。以此宗所釋地動即爲深
祕也 各見彼佛等者。此有二訓。一各見彼
佛前亦皆説之訓之。謂十方世界諸菩薩等。
各見彼佛前亦皆説此眞言也。二各見彼佛
前亦皆説之訓之。謂諸菩薩各見於彼佛前
説此偈也已上光云。二訓之中初訓尤合十
四卷本文旨。何者彼無前字。但此淺略。後訓
深祕。謂上已釋一切諸佛菩薩以無二境界
故皆悉同聲而共説之。其意可見 即寄此
文等者。密鈔第七云。疏即寄此文等者。寄託
也。此文者。下領解之偈文也。謂毘盧遮那從
清淨法幢高峰觀三昧起。説此大力大護明
妃。説已普遍佛刹六種震動。時會諸菩薩幷
十方世界諸菩薩等。覩如是不思議神變。
聞此明妃眞言之句。無不心開意解。如蓮
華敷。寄外發之語言。表示内心之領解。同
一音聲而説伽陀。復能證成此明妃大護威
神之力也十一左 猶如金剛城等者。謂高城
表大智。深池表大悲也已上光云。演密鈔七
十二引北齊顯祖之事。解此段文勢。此尚本
乎漢&T041833;通語。漢書&T041833;通説武信君曰。皆爲
金城湯池。不可攻也。註師古曰。金以喩堅。
湯喩沸熱不可近四十五
之一左
經云薄伽梵廣大法界乃至不敢違越也。光
云。此釋入佛三昧耶章也 梵音毘富羅等
者。釋廣大法界加持句。於中正釋約本有。
復次釋約修生。初中梵音毘富羅下。釋廣
大二字。如是諸法下。釋法界二字。深廣無際
諸法自體即名廣大法界。謂廣大者。深廣無
際義。法者諸法。界者自體也。諸法自體者。
下釋云。阿是諸法本不生義。即是法界體性
十九右此眞言以阿字爲體。合則爲阿字本
不生。開則爲六大法界。諸佛・眞言・衆生・三
種實相正指此六大法界也。以此更相下。
釋加持二字也 復次如男子等者。三種實
相則雖從無始來法爾加持。而復諸佛不
施修生加持。無發種子力用。於是慧王定
妃和合加持。則於一切衆生本有法界。起佛
樹花菓可敷實功能。故云生毘富羅種子
也 世尊普遍等者。此釋即於是時等文
聖胎倶舍者。密鈔七云。天人即是凡夫未立
聖胎之衆生也。今衆生與佛感應因縁時義
契合。佛現加持説此眞言。衆生信入。即是
初於大悲胎藏。而託聖胎共生毘富羅法
界種子。即當地前三十心也。故仁王云。伏
忍聖胎三十人。十住十行十迴向十二右私按。
以此眞言名入佛三昧耶。入佛即有總別
二意。總者一切衆生依法界加持力。皆悉託
入佛母聖胎。故名入佛。當段釋此意也。別者
若人纔結誦此印明則入佛地。故名入佛。
立印軌説此印明云。由此加持故身即同
如來十右要略念誦經云。此印威力能令佛
地顯現已上即此意也。然密鈔約信入人釋
當段文。今意不爾。有信無信無一衆生不
託聖胎。宜得總別兩意隨處而消文耳
世尊如是等者。此釋從此定起等文。入佛
二字向釋法界加持等文其義自顯。故不
用別釋也 三昧耶等者。即釋三昧耶四
義。此是四義又各分二。初約如來。後約衆
生。且釋平等義之中。如來現證等者。即約
如來。是故出誠等者。約衆生。自餘三義準
此知之 如來現證者。密鈔七云。疏謂如來
現證等者。即初證得之時。簡異宣説之時
二左 見一切衆生等者。衆生旦暮所作種種
身語意。皆與三重曼荼羅諸尊等。故云悉
皆與如來身等。本有性具禪定智慧。與中胎
本地身等。故云與實相身亦畢竟等也。如
來者。謂乘如實道來成正覺。即約化他立
名。三重曼荼羅以方便示現加持妙用故
名如來身也。中胎本地身以本有常住不壞
眞實故名實相身也 出誠諦言者。即阿三
迷等眞言也 能作金剛事業者。若有衆生
誦此眞言。無盡莊嚴與如來等。從此以後
所有所作無非佛業。一一事業爲内外諸
障不所破壞。故云金剛也 言驚覺義等
者。疏鈔二云。第四義通能所三十
六右
 如來以
一切等者。此約警覺所化人也 亦以此驚
覺等者。此約驚覺能化尊也 令起深禪
定窟等者。光云。此依涅槃經文作釋。南本
二十五曰。如來正覺智慧牙爪四如意足六
波羅蜜滿足之身十力勇猛大悲爲尾。安住
四禪清淨窟宅爲諸衆生而師子吼二左
曰。晨朝出穴頻伸欠呿二右 若有眞言行人
等者。以上約如來。以下約衆生。此中約
驚覺能化作釋。其驚覺所化義準此釋
之 持明者等者。持明訓之。此約法體即
云明門。亦約修行即云明行。謂一一法門
一一修行。皆以破無明顯實智云明。今
持此明。故曰持明也 乃至者。初從發三
昧耶本誓願。終至盡此誓願。永不漏失。若
有人疑。此三昧耶誓願盡後即可漏失。故
今爲遮此疑次云盡此三昧耶等也。而實
雖無盡期。且約容有作此釋也 初句歸
命等者。此總約句義作釋也 次句云無等
等者。即身義云。初句義云無等。次云三等。
後句云三平等已上當段釋第二句云三平
等聊相異也。第十三卷釋密印品亦同今
也 復次阿是等者。此約字義別釋無等
句也 迷是三昧義者。此加e點故也 世
尊證此三昧等者。謂阿字法界體性三昧也
諦觀者。娑字義也 一一衆生心中普門漫
荼羅者。即自證大空也已上光云。現流布本
作心力非。宜改心中 等者。三昧義也
我者。麼字吾我義也 是故更無等者。還約
句義釋無等句 三等爲三世等者。此就
句義別釋三等句也 三因者。即是正了縁
三因佛性也 咀&MT01414;等者。密鈔七云。疏咀&MT01414;
謂心等者。若句義時咀&MT01414;名三。若字義時咀
字是如如義。故云心如實相。&MT01414;是塵垢義。謂
咀字下有阿聲。故云一切塵垢本來不生
三右三迷字義如前句。故略不釋也 三世
如來等者。又云。言三世等者。謂三世諸佛
出現於世。以種種方便隨宜説法。皆爲
衆生。以囉字門開示悟入咀字門中佛知
見。故名一大事因縁。言即是等者。此咀&MT01414;
字即是此中除障之義也已上光云。古來一傳
此存亂脱。即是除障之義也七字移下開淨
知見故次。以爲除障義結句也 結云三昧
耶等者。此一段具四義 即是必定等者。平
等義也 立大誓願等者。本誓義也 欲普
以衆生等者。除障義也 以此驚覺等者。驚
覺義也 若不先念等者。要略念誦經説入
佛三昧耶云。若更有餘印欲結之者。亦先
結此印已然後結之已上立印軌云。欲作諸
事業。先結三昧耶十右七支念誦軌云。眞言
行菩薩先住無等誓。語密・身密・倶。後作相
應行初葉第十三密印品云。此三昧耶印若初
修行作諸善品之時。若先不作者不合作
諸法也。非直作此。亦須誦前眞言。作法
先以三摩耶印置頂上誦前眞言一遍十二
 世尊以遍滿等者。光云。此釋即於爾時
等文也 身語心輪等者。密鈔七云。疏身語
心輪者。謂世尊三業猶如車輪。心爲轂。語
爲輻。身爲輞。三法和合成一輪故。如是之
輪有能運載摧壞之功。故以爲喩。又輪者轉
也。佛三業各能轉入衆生心故。即是三轉法
輪之義也十三左 所以然者等者。以下明四
種越三昧耶。是即如次違越三昧耶四義。初
若菩薩下違越平等義。二若於此平等下違
越本誓義。本所立願是爲平等利濟。而背平
等誓作限量之心。即越三昧耶也。三諸有所
作下違越除障義。次上釋云。三世如來種
種方便。悉皆爲此一大事因縁故。即是除障
之義也已上又云。普爲衆生開淨知見故
隨順世間名利。而不爲佛知見。是越三
昧耶也。四放逸解怠下違越驚覺義。不能驚
悟等文其意明也
經云時薄伽梵復説乃至 當以字門廣釋之
者。光云。此解法界生章也 復説法界生
者。上釋云。諸法自體名爲法界十七左
取意
此是
法界在胎内位名入佛三昧耶。出胎内時
名法界生。成辨二利事業名轉法輪。如次
法報應三身功徳也。三種悉地儀軌云。菩提
心此金剛部。大悲蓮華部。方便此應化身也。
是故a阿字是胎内。指位在等覺已前。sa
字是胎外。指位妙覺。va嚩字是用一切法轉
咸依此字門。縱恣二化濟度十界也十三右
亦是佛金蓮三部三摩地也 世尊前入法界
等者。約平等義三種皆名三昧耶也。初三
昧耶菩提種子等同諸佛。故爲平等。第二三
昧耶生在佛家。無盡莊嚴與如來等。故爲
平等。第三三昧耶事業成就。無盡莊嚴與如
來等。故爲平等也 復次由入佛等者。約
本誓義三種皆名三昧耶也。下釋云。以衆
生不自覺知故。從無量金剛智門作種種
金剛事業。要摧如是大障。令至實際是本
誓義二十
一右
今準此釋。則不令夭折離諸障
礙。同明本誓義也 又以入佛等者。約驚
覺義三種皆名三昧耶也。此有二意。初入
佛三昧耶者。一行者以入佛三昧耶眞言加
持中胎八葉九尊。而驚覺之。故九尊從定起
向行者也。二以此眞言驚覺諸佛。故諸佛
還以入佛三昧耶眞言。加持行者本有祕密
中胎藏法界生金剛薩埵。法界生轉法輪準
例可解 以法界生等者。金剛第一重。菩薩
第二重。種種隨形第三重也 如蓮花藏者。
約除蓋障義三種皆名三昧耶也。上釋此
義云。於一生中獲無垢眼云云十八左下釋
云。名爲無垢眼云云二十
一左
無垢眼者。蓮花眼
也。以其眼膜淨除而開清淨知見名蓮花
眼。佛眼喩青蓮花即此意也。問。如今配釋
平等本誓驚覺除障不次第意如何。答。此有
二義。一文存爛脱即此疏通例也。二四義列
次本有二説。或平等本誓除障驚覺即如當
段前後明之。二祕藏記云。一平等義。二誓願
義。三驚覺義。四除垢障義也上之
五右
即今所列
同此次第。不可怪也 達磨駄覩等者。此
約句義而釋。明覺句義云dharmadhatu法界也
svabhava自性也k@aha@m我也。合上云我即法界
自性也。私云sva自也本也bh@avaka性也uha@m
我也已上問。如此釋者。可云法界自性。何
云法界生乎。答。自性與生名異意同。謂生
在佛家時正成其自性。譬如子在胎中則
其種姓未顯出胎而正顯其種姓也 以必
定等者。釋三昧耶四義。其意易知 當以字
門等者。此當約字義而廣釋之也
南麼三漫多乃至三三昧也者。光云。此釋
金剛薩埵加持章也 南麼三漫多等者。經
第七幷當段名金剛薩埵。聖觀音軌十七右
轉法輪。法花軌十左名金剛薩埵轉法輪也。
安然立印軌私記云。次轉法輪印以此印印
五處。即成金剛薩埵。金剛薩埵是大日應身
也。能轉法輪。故云作是印同於金剛薩埵。
金剛薩埵是一切菩薩萬行主宰也。佛成道
時。衆中有一菩薩。名轉法輪。以輪奉佛。
佛受説法已上 初句等者。明覺句義云nama@h
如前samanta同上vajra@na@m諸執金剛也vajr@a
tmakoha@m我是金剛身也。私云vajra金剛也@a
tmaka身也uha@m我也已上 金剛即是等者。釋
法界生金剛薩埵承來也。法界自性者。指前
法界生。猶如出胎時。此法界自性漸長成
堅固力。即名金剛薩埵。其體雖一力有強
弱。故立此異名也 如來以普眼等者。約
四義釋三昧耶義如文配知 無垢眼金
剛眼者。略出經第二云。爾時一切如來復以
金剛眼名號而爲灌頂。于時金剛眼菩薩摩
訶薩。彼蓮華葉以開敷故。貪愛自性清淨
無染汚二右今依此文無垢眼金剛眼。倶西
方蓮華部徳也。約清淨義名無垢。約不壞
義名金剛。準此按之。三昧耶四義即是四
智功徳也。初平等義者。是東方功徳也。理趣
經説東方云金剛加持三昧耶智。釋經一左
釋三昧耶云平等戒故也。次本誓義者。謂
作種種金剛事業。要摧大障令至實際。是
南方修行功徳也。次除障義者。要開淨知見
辦大事因縁。是即西方證菩提功徳也。後驚
覺義者。北方佛菩薩從深禪定起赴利生
門。即是事業智作能也 復次眞言行者等
者。以下釋建立三種三昧耶之旨趣。此中
亦有四義。即是約三昧耶四義而釋。第一
約平等義。故云得同。又云而自圍繞。就此
文有三義。一智證心目云。復次眞言行者
以初三昧耶故。得同如來祕密身口意平
等之身。言以大菩提心力即時證得本地
平等身。此處微妙寂絶出過心量。非籌度之
境。非度人之地。故言身口意平等之身。三
密平等同虚空。所以出過籌量之境矣。諸
教中平等眞言法界佛不度衆生。及唯佛一
人居淨土之言。乃在此句耳。以第二三昧
耶故。得同加持法界宮尊特之身。言證本
地正體已後。更現如來加持受用身。於一
切實報所生最爲微妙第一。法界王位局在
此句。以第三三昧耶故。令此身土皆如金
剛。與無量持金剛衆自圍遶。言本地法身爲
土。尊特法身爲身。此理與智和合一體曾
無破壞。而三重海會自然圍如明境。現形
無前無後也。以此理大智大行大故。言大
毘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已上依此釋者。
第一三昧耶理。理爲智所依。故以義名土。
第三三昧耶令初二土身堅固。故以金剛自
圍繞也。二信日料簡云。第一三昧耶能住身。
第二三昧耶所住土。故名法界宮。此法界宮
非世間器界。即是佛身故名尊特身。上説
從佛身現諸尊還入佛身之相。云還入法
界宮。是其證也。第三三昧耶令此身土者。
此指第一爲身。指第二爲土也。三學者料
簡云。第一行者平等智身。第二本地法身。常
途諸教法身談無色無形。報身相好具足名
尊特相海身。今此宗意談法身色相。故即立
尊特名。此尊住法界宮。故云法界宮尊特之
身。第三令此身土者。法界宮爲土。尊特身
云身也已上光云。三義之中以信日義且爲
穩當。但私淑之。今此三種三昧耶者。如上
釋異門説。其一法界本有之位名平等身。其
多法界修生之位號尊特身。此是一多無礙
渉入。而顯其一以爲尊主。亦顯其多以爲
眷屬。此主伴會稱轉法輪。只是一法之異名
而皆自證之境界也已更詳住處成
就釋。已上
第二約本誓
義。本誓者。除衆生大障而令至實際。其衆
生有地前地上不同。謂攝受地前之人第三
三昧耶。成就地上菩薩第二三昧耶。令至
實際第一三昧耶也 爲自受用故者。正契
當實際故 法性身菩薩者。指十地菩薩也
 隨類衆生者。地前菩薩二乘凡夫等也。第
三約除障義。初三昧耶爲除内外諸障建
立大悲漫荼羅也。建立此漫荼羅。有阿闍
梨事業。有弟子事業。若輒作之衆難競起。
然作第二三昧耶。住法界本性故。即同毘
盧本身堪作阿闍梨事業。作第三三昧耶
同金剛薩埵身。亦堪執務衆事。是以爲除
障義也。第四約驚覺義。三種三昧耶如次
加持佛蓮金三部眷屬。此有二意一約行者一
約諸佛如上
法界生
段釋之
 準上可知。問。上釋三部三昧耶有
四重義。與今四重云何異乎。答。智證心目
云。釋文有七重別。即一經眉目冷然可見。
初三重釋約從因至果門。後四重釋專約從
本垂迹門已上初釋亦有四重。智證大師即
爲三重。其意如何。今以向果垂迹二門爲
二段別光云。初段指法界生眞言
章。後段指金剛薩埵章也
最順文歟。但初
四重中第三釋。以入佛三昧耶加持祕密中
胎藏等者。似從本垂迹。然此宗意因果次第
有二分別。一約從内出外。中胎藏爲因。第
三重爲果。二約從外入内。第三重爲因。中
胎藏爲果。此文約初意故非相違也
次説金剛鎧乃至大歡喜也者。光云。此釋金
剛鎧章也 次説金剛鎧等者。經第七十右
名擐金剛甲。當段名金剛鎧。第八卷四左
金剛甲者。即指此眞言也。前金剛薩埵眞
言雖身力成就。未備莊嚴具。故今被服金
剛甲冑。能赴四魔軍也已上光云。果後方便
化他大誓。今以喩金剛甲冑也 且如六波
羅蜜等者。釋甲冑體。於中有二。初約理釋。
後若就淺略下約事釋。初中一一如實相者。
起信論云。以知法性體無慳貪故。隨順修
行檀波羅蜜等二十
二左
即此意也 又一一度中
等者。六度互具五度之義。具如智論八十之
十一
釋之 若就淺略等者。今教意以即事而眞
爲其大宗。然當段釋以理爲深。以事爲淺。
頗似常教。但今探疏主意。世間天龍所見唯
見事不知理。故爲淺略。若即事而表理
則爲深祕。應知非是離事別談理也 是
故一切等者。仁王念誦軌説護身印云。結
印契及誦眞言。五處加持。所謂額右肩左肩
心喉五處。於頂上散。即成被金剛堅固甲
冑。由此加持遍行者身威光赫奕。一切諸
魔作障惱者。眼不能覩。疾走而去十左
次字皆轉釋等者。密鈔第八云。疏次字皆
轉釋之等者。謂嚩折三字轉相釋。之何故
va嚩字諸法離言説。以ja惹字生不可得故。
何故惹字生不可得。以ra羅字自性清淨故。
三事和合爲薩埵身也十四左 次明甲義等
者。又云。疏若法是造作等者。釋成甲義。即
迦嚩左三字也。若法是造作所成即迦字也。
當知。但有假名即嚩字也。從縁遷變即左
字也十四左 蔽捍。光云。防遮之意也。捍本
作扞。侯肝切衞也。禮記註扞堅不可入之
小補
去翰
 今觀金剛體等者。上約三字字相
作釋。此約字義而釋。離諸造作者。迦字。堅
固不壞者。嚩字。百非所不能干者。遮字也
以定慧具足等者。h@u@m字上點慧。下畫定。以
此定慧爲能證。以本體ha字因本不生爲
所證也 摧壞諸障者。此承上無所畏聲也
 普護衆生者。此承上自在力義也 是故
大歡喜者。此承上歡喜義也。今此三義h@u@m
hauma三字義也。涅槃經説ha字字義云。呵
者名心歡喜南本八之
二十三
上言摧壞諸障者h@u@m
u點損減義故也。上言自在力者h@u@m字空
點也。第七云。若加空點者具自在之用二十
八右
可知之
次説如來眼乃至漸得眼清淨也者。光云。此
解如來眼章也 次如來眼等者。經説如來
眼又觀眞言。密鈔七云。經如來眼又觀眞言
者。此一眞言有二名也。一名如來眼。二名
如來觀十五左金翅鳥王威力具足等者。指金
剛薩埵眞言也 又得極明利眼者。即如來
眼眞言也 遮道法者。謂障道因縁也 
如非異等者。法華經第六壽量品云。如來如實
知見三界之相○非實非虚。非如非異。
不如三界見於三界。如斯之事明見無有
錯謬已上如者平等義。亦非平等。故云非
如。此結上如如亦不可得義也。異者差別
義。亦非差別。故云非異。此結上諸法如如
義也。已非平等。非差別故。非思議境。雖
不可見之。而亦以中智明見。故名如來
眼觀也。此一段釋即借用法花文也已 眼
清淨者。光云。此見阿字眞勝義諦之眼根也
次有塗香等乃至普熏一切也者。以上説結
大力
大護
護身三部被甲
如來眼
眞言。以下説六種供養眞
言。就中此塗香章也 定慧均等者。密鈔七
云。嚩字本體是慧。加傍畫是三昧。如是定
慧相合名爲均等十五右 住無戲論等者。住
三昧畫。三昧是住義故。無戲論嚩字離言説
義。執金剛同字金剛義也 如是戒香等者。
密鈔七云。言如是戒香者。此戒因何名爲
塗香。謂以定慧二法均等。和合置於阿字法
界性淨水中。遍塗法身。普薫一切。是故此
戒名塗香也十五右光云。吾故和上言。以縁
起香塗本有香。還發熏氣熏一切法也。因
位萬行已同本覺了。還能作普現色身等
此義也
次華眞言乃至廣釋之者。此華鬘章也 莽
是心義等者。莽字出三義也 此心蓮華者。
釋心義也 妄我所纒等者。釋我義也
今自證知等者。釋大空義也。大空遍定慧。
定慧相應是證義也 從慈悲藏中等者。應
是三昧畫。此外無其釋。今此花鬘即以大悲
萬行三昧爲其體也。問。今約蓮花示慈悲
藏。於其莖葉花實等中正是何乎。答。或義
云。第三十五左云葉藏者。即指八葉。此以
覆護其中臺故云慈悲藏。從此藏中鬚蘂
開敷。故云從大慈生。八葉鬚蘂可訓之。雖
擧八葉意取鬚蘂也。此義無謂。從大慈
生者花也。花者正指開敷八葉蓮也。今私按
之。衆生本有心蓮爲妄我所纒。而不得増
長。是其種子位也。然今了知心實相故。子
實漸長。葉蘂開敷。是正其花位也。第八云。所
謂花者是從慈悲生義也。即此淨心種子於
大悲胎藏中萬行開敷。莊嚴佛菩提樹。故説
爲花三右大悲胎藏者。指穀皮。種子者指中
實。謂從穀皮悲藏中。漸次滋長。八葉鬚蘂次
第開敷。故云從大慈生。上言葉藏者。即八
葉。今言悲藏者。是穀皮。隨文依處其意
別也 復次淨菩提心等者。私料簡之。則正
釋穀皮爲大慈。復次釋大地爲大慈。是兩釋
之別也
次燒香眞言乃至即是燒香義也者。此燒香
章也 弩蘖帝等者。密鈔七云。疏是隨至義
者。謂一切衆生有發起始覺菩提心。處無
不隨至。即是dha達字菩提心爲因。亦是遍
至義者。謂大悲心於衆生界悉遍至故。即是
dh@a駄字大悲爲根。亦是逝義者。十地行滿妙
往菩提之彼岸故。即是dha@m曇字方便爲究
竟。言進不住義者。謂得果不捨因門。而
起化用。亦屬方便爲究竟。攝利他爲異爾。
即是dha@h籜字門也十六右 衆生界本不生等
者。此準上廣大法界釋。亦有衆生・眞言・諸
佛三種。今擧衆生乃至之言攝眞言諸佛
也。此三種本不生名法界。若存法界相。亦
非眞法界。故言法界定相亦不可得。此處即
是深廣無際眞法界也。凡法界有二種。一理
法界。二事法界。今且擧理法界顯事法界
也 恒殊勝進等者。燒香有二徳。一精進。二
遍至。恒殊勝進者。是精進徳。悉遍法界者。
即遍至徳。三業所作隨在何善遍至法界。
即是燒香徳也。乃至最下修善至捧一花。皆
悉遍諸佛法界也
次飮食眞言乃至 不求有量之食也者。此飮
食章也 此中正以等者。以六種供養配六
度法門。則禪定爲飮食。謂如人得飮食除
其飢渇悶亂。今此禪定能治散心。故上言
是止不善高聲等。即此意也 法喜禪悦
者。法花義疏第九云。法喜禪悦食者。則定慧
能資養法身。故名食也。又外從佛聞法歡
喜爲法喜。内如説修行爲禪悦。又聖説法
名法喜。聖默然名禪悦七右 若就字輪等
者。以下約字門釋。初釋阿囉囉。後復次若
人下釋迦囉囉。釋阿囉囉中。初約字相。後
今以諸法下約字義。初中阿是本初者。縁起
法必有本有始。若法有本初皆是妄作。其
妄者煩惱所知二障也。囉囉二字表二障也。
或義云。本初者根本無明。二種塵垢者枝末
無明也。密鈔七云。謂諸衆生無始無明本初
具有煩惱所知二障十六右即此意歟。釋迦
囉囉中。亦有字相字義。初釋字相。後今以
諸法下明字義也。問。阿囉囉迦囉囉字門解
釋。各存二重分別何也。答。阿囉囉字相約
作惡。迦囉囉字相約作善。雖是作善若住
有所得心。隨造作故二障還生。密鈔七云。
初有造作義。勤修萬行中無懈息。如渇思
甘露既有希望。障習不無。有相還拘。故華
嚴疏云。有作之修終成敗壞也十六左又阿囉
囉字義約修生。迦囉囉字義約本有。謂諸
法無造作故本有常住。而於此中所證法
味。不隨他得。密鈔七云。二無作義。由前功
行勵強不息。以有所得未契眞極。此心無
間無作功全内證如如。豈能宣示。故清涼云。
無心體極便契佛家。即其義也十六左當知
以前阿囉囉字義即爲迦囉囉字相。故云
二障還生。又云非眞甘露。似在後簡前也
已上光云。此非強在後簡前釋。阿囉囉迦囉
囉釋相雖殊義趣此一。著眼看取。問。釋字
義中。無囉囉釋如何。答。比來次第分明顯
了。故不須別釋耳。謂釋字相中。已云以
造作故二障還生。當知以無造作故二障
不生也 如食乳糜等者。密鈔第七云。疏如
食乳糜更無所須者。乳糜是一切食中極無
比味無過上味。如人貪求美味。若得乳糜
則更何所須以喩。行者欣求勝果若得涅
槃。更何所欣。又釋迦菩薩修苦行時。日食
麻麥。即是此中阿囉囉義。曁浴泥連食牧
牛女乳糜。即是此中迦囉囉義。故云如食乳
糜等十六左 享祭者。新華嚴音義云。享虚
兩反。玉篇曰。享當。杜註左傳曰。享受也二之
十三
字書曰。享虚掌反。奉上謂之享也。當也。受
也。祭也已上
次燈明眞言乃至即是諸供中最也者。此燈
明章也 如於心之實相者。此如如不可得
ta字故也 體即是明者。涅槃經云。明與
無明愚者爲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北本八之
九右取意
決定義者。第七云。眞言決定義二十
九左
可思之
 諸供中最者。燈明即主般若。然六度中般
若最勝。故云爾也。貞元録第二十二云。施燈
功徳經一卷一名燃
燈經
 高齊天竺三藏那連提耶
舍譯已上委説燈明功徳。更詳
  一 貧女一燈
賢愚經第十一貧女難陀縁
品第五十三
云。佛在舍衞。有女
名難陀。乞匃自活。見諸國王人民供養佛
僧。心自思惟。我之宿罪生處貧賤。雖遇福
田無有種子。便行乞匃以作微供。唯得
一錢。持詣油家。具語所懷。油主懷愍。増倍
與油。得已歡喜。足作一燈。奉上世尊。自
立誓願。我今貧窮用是小燈供養於佛。以
此功徳。令我來世得智慧燈除滅一切衆
生垢暗。作是語已禮佛而去。乃至竟夜諸燈
盡滅。唯此獨燃。爾時目連次當直日。欲取
滅之即擧手扇。復次衣扇。燈明不損。佛語
目連。今此燈者非汝聲聞之所傾動。正使
四大海水以用灌之。隨嵐風吹之。亦不能
滅。此是大心人之所布施。佛説之已難陀
復來。以面作禮。佛即授記。於未來世於二
阿僧祇百劫之中。當得作佛。號曰燈光二十
二左

次閼伽眞言乃至眞實之義也者。此閼伽章
也 復次阿娑摩等者。於無等義即作二
釋。正釋其意易知。復次釋未詳。第十有委
釋準知之。彼釋云。伽伽那虚空也娑摩平聲中
有阿聲
娑麼娑麼無等義也。即是等同虚空也。是行等空無邊清
淨也。於一切自在無礙同於名字也。下句與阿相連
是無等也。不等者即是二乘也。以有所
闕故名無等。即是施權之意 十二左
若已入等虚
空眞實之理。還能施彼二乘不等之權。故云
施權也已上光云。今此二段解釋叵了。其正
釋者。如來法身以其本性淨等三徳。且況喩
之。即言等虚空也。然復有不思議功徳。更
無可以能比類者。次言無等也。其復次釋
者。不等是不平等之意。如彼二乘以有所
闕即名無等亦名
不等
也。然今如來法身已住法
性大空。還爲施權同此不等。故云等虚空
無等也 以最初伽字等者。密鈔七云。疏
來去亦不可得者。謂此伽字正音誐字。誐字
通於去來之義。梵語誐蹉此方云去。若言
誐多。即名爲來。故名來去十七右 大空性
淨之水者。世間以空中水爲淨。何況於此
大空性淨水乎。或又空水二輪倶是圓形。表
空水不二義。其意粗見于四曼義。又第十六
va@m字點即是kha@m字。空水相通可思之
次下有四眞言乃至其頂相也者。以下明嚴
身眞言中。此如來頂相章也 有四眞言等
者。作阿闍梨事業之法必同佛身。是故以
如來頂等眞言加持自身。則忽同佛莊嚴。
故云阿闍梨莊嚴之相也。如來身會三十二
箇眞言之中。此四眞言以其嚴身功徳殊勝
故。今特出之耳 從法界胎藏生者。指入
佛三昧耶爲法界胎藏。以法界生云從生
也 以去來相等者。密鈔七云。疏以去來相
觀之等者。如來頂髻猶如虚空。不可以去
來之相而觀覩之○除蓋障菩薩等。以有
去來相觀之。尚不見其身相邊際。何況如
來之頂相耶十七右 阿闍梨自作等者。此大
日如來首陀會天俯同相貎故現髮髻之形也
 解髻而更等者。最珍鈔云。解髻更結之意
何。答。解生死髻結如來頂髻也已上 若出
家人等者。蘇悉地經上云。次結頂髻。眞言
曰○此眞言眞言髮三遍。當頂作髻。若是
比丘右手作拳。舒大拇指屈頭指。押大指
頭上。令頭指圓曲。眞言三遍置印頂上已上
和本
之文明本
與此少異
同儀軌上云。結頂髻契。其契相右手
作拳。直舒大拇指。以屈頭指押大指頭上。
令頭指圓曲。結此契已加持三遍。置於頂
上即成結髮通三部唵蘇悉地羯哩莎
一左如來身會之中如來頂相印也
  一 三部結髮
同經上云。次結頂髮眞言曰。唵同上一蘇古
悉地迦履去二合此眞言眞言髮
三遍當頂作髻○佛部結髮眞言曰。唵一尸
祇尸契莎嚩訶蓮華部結髮眞言曰。唵一
尸契莎嚩訶金剛部結髮眞言曰。唵
莎嚩訶三 已上
一切諸天等者。青龍儀軌云。如來頂相○阿
闍梨右手爲拳。置於頂上加持。一切諸天神
不能見頂相也上之十
三右
 六波羅蜜經第七云。
以此毫相所有功徳至百千倍成佛。 上肉
髻之相所有之功徳。無有人天能見頂者
如來頂相者。即肉髻大人之相也。圓城寺僧
正胎藏次第云。次如來頂相亦名肉髻已上
翻譯名義集云。嗢瑟尼沙。此云髻。無上依經
下之
三左
云。欝尼沙頂骨涌起自然成髻。故名肉
五之三
十三右
大般若經云。如來頂上瑟膩沙。高
顯周圓猶如天蓋第三百八
十一卷文
依此等文。如來頂
相・如來頂髻・無見頂相。皆是一種相也。梵志
請問經義淨譯云。沙門喬答摩先作何業。今
汝獲得頂上肉髻圓滿殊好佛告婆羅門。我
於前生於三寶二師沙門婆羅門父母尊長
應恭敬處。五輪著地。以無慢心虔誠致
禮。由彼業力令獲斯果二左
次如來甲乃至更當訪餘梵本者。此如來甲
章也第八云。阿闍梨言。作如來身時用如
來甲。作金剛身時用金剛甲。當轉換用之
四左金剛甲即金剛鎧。此眞言前出之。今所
出是如來甲眞言也。大日薩埵如次如來金
剛二部三摩地也。嘉會壇第四圓城寺胎藏
次第準例用蓮花甲。然乃有三部甲。如第
八卷鈔註 上有曩字者h@u@m字空點。或云a@m
字。或云ma字。或云na字。或云kha字。本説不
同。如別考之 下有鄔字等者。鄔字損減義
也。然諸字門皆帶阿點。 故歸本不生義即
釋無作解脱。無作亦曰無願 如是三門等
h@u@m字具三解脱義。三解脱門亦有光明功
徳。故云以此慧光遍嚴身也。不空心要云。
由此三相空故。即入解脱法門。悟斯正理。
即身有光明。廓周法界即同毘盧遮那正
體智也三十左 理趣經文殊曼荼羅三解脱門
幷光明般若爲四眷屬。準之思之 檢密
印等者。十四卷義釋云。檢密印品中梵本似
有殘缺六之六
十二右
七卷本同之。第十三密印品云。
次如來甲印○其眞言闕之。更勘本。次如來
舌印亦闕之。勘本二十左密鈔第八密印品云。
更勘本者。此眞言在第二卷經第十紙中。謂
南麼○吽此文在第六疏四十三紙釋之
四十
三右
  私云。此演密釋任經現文。以此眞言爲
如來甲。依疏疑意此非如來甲歟。其所
以作疑者。若如來甲眞言則合有怛他誐
多迦嚩遮句。既無此句。蓋是金剛薩埵圓
光眞言。然乃薩埵圓光如來圓光。相續説
之。尤得其便。雖然攝大廣大青龍玄法
諸軌幷梵字大儀軌大師數本次第等。一
同此眞言歸命句次加鉢羅戰拏句。爲如
來甲明也
  一 餘經所説如來甲印明
一字佛頂經菩提流
志譯
第三云。如來甲印○當以
右手當心以大拇指横屈掌中。以頭指中
指無名指小指急握大指作拳。是一法印。
名最一切頂輪王心印。智者若常以印印
於頂項左右肩髆。及印心上。則令持者得
大威力○雖復精勤若無甲印。則爲魔嬈
無所成効。印呪曰。娜莫縒曼嚲一勃駄南
唵𤙖入嚩攞二合五 十三右菩提場
經第四云。以右手握大指作拳。加持五
處。名如來甲印。一切佛頂中是印大威徳○
如是修行者。若闕甲冑印爲諸魔得便。悉
皆不成就初右
次如來圓光乃至不得其便也者。此如来圓
光章也。文相可解
次如来舌相乃至皆當以字門廣釋之者。此
如來舌相章也 摩訶阿摩訶者。密印品所
説眞言無此句。胎藏諸軌諸師次第皆依密
印品説也 爾語嚩者。梵語雜名云。古ji
hva賀嚩二合已上 此大更無等者。此以三
故釋無大義。初更無過上故者。從此更無
大法。故云無大。次無可待對故大相亦不可
得故者。阿字不生無相寂滅。故云無大。前
約表徳。此約遮情。或大相亦不可得者。此
結釋無可待對義。第三故字即屬句頭亦不
可得。故名爲無大 如來無量劫者。第
十三釋如來舌眞言云。如來者。即是如語如
實也。猶如來舌。常作如語不誑語不異語。
以如是眞實故常住也二十左涅槃經第二十
北本二十五
之十六左
説如來廣長舌相因縁。淨影義
記第七云。若言得廣長舌。當知如來於無
量劫已離妄語。正自勉過彰己非虚已上
阿闍梨以此等者。此總結加持巨益也
延文二年丁酉十二月十五日夜。於隨心院
挑燈令口筆了。于時皎月光冷素雪色鮮金
剛乘賢寶
大日經疏演奧鈔第三十一
  此卷之中往往補闕。是只後學以謀道耳。
寶永第二歳次乙酉季冬初九慧光記
又此卷所解本疏有亂脱曰(一)法界生
(三)又以普眼○三昧耶也(五)復次由○三昧
耶也(二)南麼○廣釋之(四)南麼○三昧耶也
(六)復次眞言以下如文此外存亂未
佳故不出之


大日經疏演奧鈔第三十二

  東寺觀智院法印杲寶撰述
東都靈雲寺比丘慧光校閲
疏第九卷之餘釋經二
息障品
息障品第三者。光云。吾故和上云。當品本
文所牒釋者。是未會也。後來讀者得意可

  一 來意
開題云。第三息障品者。上品明入曼荼羅行
法竟。今此品金剛手問佛。畫曼荼羅。及眞
言等持誦時。爲障者云何得息云何眞言果
等云云。於此佛言。障雖無量以要言之。
但從心生。然此障何爲因者。慳貪等爲因。
若除彼因諸障自息。此中能對治是則菩提
心也。若念菩提心故能除諸障因。如是種
種宜説故。次上品此品來二十
六左
密鈔第七云。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322 323 324 325 326 327 328 329 330 331 332 333 334 335 336 337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