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大日經疏演奧鈔 (No. 2216_ 杲寶撰 ) in Vol. 59

[First] [Prev+100] [Prev]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壇者白檀曼荼羅也。下釋灑水法云。當置
在白檀先所規畫壇門之外。欲入曼荼羅
者。當先以此灑之十三右齒木亦準知之。瞿
醯經上云。其弟子等。令面向北坐。次弟子
授與前辦齒木。還面向東坐。而嚼齒木十一
此經唯説東面不説北面。略出同之。如
次上引。當經説東北二方也。其嚼法瞿醯上
云。嚼其小頭八左古徳式文。教嚼小頭以
右牙也已上次嚼已洗齒木之法。當經幷瞿
醯不説之。略出説之。當時行用亦作之。略
出四云。令面向東嚼之。淨洗漱已十一左
分律云。有諸比丘用楊枝竟不洗。蟲食而
死。佛言。不應爾。用竟淨洗乃棄二十七
之九右
嚼楊
枝。百一羯磨八云。嚼楊枝須在屏處。不得
顯露及往還潔淨處。或棄齒木。先以水洗乃
謦欬。或彈指警覺。方可棄於屏處。若其異
者得越法罪十五左
略鈔
嚼已洗齒木等因縁。上
引薩婆多部律攝也 嚼已令向等者。瞿
醯上云。嚼已勿碎。莫擲左右側邊。直向前
十一右略出四云。所嚼齒木當面擲之十一
 而驗其相等者。略出第四云。師應觀其
齒木頭所向處。以所嚼處爲頭。隨所向
方多是其部。若向四隅。多是毘盧遮那部。
若有立者。當知是最吉祥相十一左瞿醯上
云。其所嚼頭。或對向身。及向上竪。應知
得上成就若嚼頭背身向東。應知中成就。
若向北者及餘方横墮。應知得世間及出世
間成就。若嚼頭著地直竪者。應知入修羅
宮成就十一右陀羅尼集經第十三云。若其柳
枝嚼頭向身。即爲大吉。若向南者。即爲不
吉。若其嚼頭向餘方者。即知平平十左已上
經經異説。或同或異。難可會同。入曼荼羅
靜譽第五云。又疏與瞿醯略出經其意終
別也瞿醯略出二經。諸方皆許悉地相。疏意
若背身。皆不成相也。約不背身。論四方悉
地耳。此即依大日經意矣已上先達既云終
別。末學何勞會釋乎。論文經經異説不須和
會者。即此意也 雖如是等者。次上北方東
方爲上成就。雖然又釋非成就相故。云雖
如是也。謂向北方擲。嚼頭向東方爲上成
就。向東方擲。嚼頭向北方同爲上成就。若
向東擲。向東非成就。向北擲。向北方非
成就。準而可知。故云餘準此方類而可知
也 餘如瞿醯中説者。瞿醯經上召請品第
五。簡擇弟子品第六説之。上來所勘載也。
具文披可見之
大日經疏演奧鈔第十一本畢
 光云。此卷所解本疏師傳讀亂脱曰
(一)別有行儀也 (二)菩薩所以○無罣礙故
 (五)其有住斯戒者○堅固其心 (三)幷爲
分別十種方便學處 (四)然此三世無礙智戒
○應聞耳 (六)其所教誡二偈以下如文







大日經疏演奧鈔第十一

  東寺觀智院法印杲寶撰述
東都靈雲寺苾芻淨嚴校閲
疏第五卷之餘釋經一
具縁品
次當作乃至金剛結也者。是第八明金剛線
法。釋經三結修多羅等四句也。當經意。齒
木後作金剛線法。若依略出經者。先授金
剛線。次與五供。後行齒木。若依瞿醯經者。
第五日作結線法。安公以之爲金剛線法。
如上引但安公以彼經結線屬第六日。今
屬第五日。是又如第四卷鈔料簡
當時行
用次第。依略出意。兩經文如左載。略出經
第四云。令諸弟子各隨尊卑依次而坐。以
清淨恭敬不亂散心。合掌而住。其師或以密
語加其線索。繋其左臂。或以塗香。或以心
念。以此密語而護持之。密語曰十右瞿醯上
淨地品用童女合線。以辦事眞言各持誦
七遍。以心觀念一一弟子。及稱名號更持
誦七遍。一誦一結乃至七結。如是受持弟
子無諸障難七八 凡作綖等者。明作線
之法。具如第十五卷釋 上好等者。白&T073554;
麻絲等類也。受者臂線界道繩線。皆以同也。
蘇悉地經下祈請品云。用白&T073554;縷或布線縷。
令童女合索。一眞言一結當結七結。復眞
言七遍。隨繋左肘上已上成諸物
相品
云。若欲
成就護身線者。取白&T073554;縷。細細三合爲股。
復三股合索已上瞿醯中云。其界道繩。令童
女搓。圓牢淨潔及以堅密。其繩五色。而用白
&T073554;及麻等作二右檜尾護摩法略鈔云。作修
多羅法。若白&T073554;絲或穀木皮絲。或新布麻絲。
隨取其一染於五色。一絲一色各別已上
切經音義一曰。劫波育或言劫貝者訛也。正
言迦波羅。高昌名&T073554;。可以爲布。罽賓以南。
大者成樹。以北形小。状如土葵。有殼剖以
出華。如柳絮可紉以爲布也十三左 潔淨
童女者。第十五云。令童女合之。當先爲受
八戒著新淨衣。香水澡浴使内外清淨。坐
於壇中而合之○私謂。童女是三昧也。由
三昧極均等調停。得成五力五根。由此根
力。即能連持衆行也十右 右合之者。兩本
義釋云。右搓合之已上蘇悉地經下云。童女
合撚。皆須右合印本三
之三右
仁王念誦軌云。以五
色縷令童女右合。麁細如小指七左金剛童
子軌中云。令童女○右合五色線九左依此
等文。左縒右合也
  一 右線左線分別
自門他門野流澤流。各以左右搓樣無一定
歟。一傳云。左搓者左手爲下。右手爲上。左
遣外右引内。是右線也。右合者左引内右
遣外。是左線也。一傳云。左搓者。左引内右
遣外。是左線也。右合者左遣外右引内。是
右線也。初傳意者。約轉手云左搓右合。後
傳約線成形。云左搓右合。左線辟除前傳
線結界後傳也。若約從外入内者。上搓前下
搓後。初傳依此意。若約從内出外者。下搓
前下搓後。後傳依此意歟。兩傳各有所由
者歟。帖決三十五云。有人云。東寺有一五色
線。毎色右搓總左合。智證大師將來線同
之。而未見尋之。唯聞人云。以此等樣奉
問師。師曰。我山家門徒全不爾。皆毎色左
搓爲一右繩。彼等説人謬聞歟。似不得意
云云就中東寺毎色左搓一合右云云如山
已上心覺記云。宇治殿東寺仁海左合三井
寺心譽右合申上云云山家皆毎色左搓爲一
右繩云云或記云。五色線事。右搓左合也。右
搓云前搓也。左合云前合也。是常左繩也云&MT01302;
以是可云右也。唐土繩皆如是也。小野僧
正御房。與三井寺心譽五色左右論。小野左
合由被仰。心譽右合樣被申之時。小野僧正
御房。不空三藏五色御相傳安利津
留於
被取出
之時。心譽無力被負。其後寺左合。當時山
右合歟。唐房法橋行圓云人作。假名書文中。
山右合東左合。此邊左曾須留登伊
倍利已上乘遍
裏云。松橋僧
都記云。五色糸。天台人右合。但東寺大師御
糸左合。智證大師經藏糸左合。即小紙記云。
疏右合者可尋之云云仍其後三井寺人皆左
云云私云。世俗左糸者。見之順合也。然者
實是叶右義歟云云已上
海鈔
濟延僧都二四字
云。東寺壇具御筥五色糸。近代件僧正被施
入也。但其作法。如本糸麁細線樣不相違
云云合爲一雖似左縒。各別糸右縒也云云
本糸大底僧正御許有之歟。依切損被施
入新線云云件僧正者仁海事也。勝光明院寶
藏目録。龍猛道具内。五色線有之可尋之
  當用五如來等者。五如來眞言所傳更問
成辨諸事眞言者。不動眞言也。祕傳在師
口也 造曼荼羅綖者。今所明行者所持線
也。大壇線亦如是可造也爲言檜尾護摩法
略鈔云。一色一縷。五色五縷。然後合縷爲
一線。長十六肘。或三十二肘。皆隨壇界闊
狹辨之已上 五如來色等者。明五佛五色
配屬。又第六有委釋可見之 阿闍梨先
自等者。正釋三結修多羅句。三結者此有
兩傳。一結三處故云三結。二結於三故云
三結。兩傳雖異。表三股金剛杵形故。云金
剛結也。凡結線形種種不同也。文殊師利根
本一字陀羅尼法云。若有怨敵及諸惡夢種
種怖畏。身心不安。以五色線結呪索作蓮
華形。或作輪形或作金剛杵形。呪之一百
八遍。燒安息香熏之。於七日中繋自身項
上。 一切厄難悉皆消散三左可思之 用繋
左臂等者。釋經次繋等持臂句。等持者定名。
故左臂云等持臂也。先阿闍梨自繋臂。次
令繋弟子臂也。所以繋左臂者。般若寺
疏鈔第一云。此信等五根。常迴定心中。經
無量生不令失壞也已上私案。修多羅此翻
經。三藏中經詮定故。繋等持臂尤以相應。
或又五色線表五智。爲示定慧相應義。繋
等持臂也。或又羂索大悲三昧表示也。悲智
如次。主左右兩邊故繋定臂歟。如是攝
受等者。釋經如是受弟子等二句 其金剛
結等者。文次第云。金剛結法從師面受文云云
智證雜鈔注此文云。此結法臨發之際。面
蒙指授。急急不得如法。伏乞更結彼樣。特
垂附來云云結線法可問師口也 復次五
色等者。作深祕釋。約果五智約因五法。五
法五色配屬。如彼第六釋。此是五色祕釋也
 以此五法等者。綖祕釋也。擧五法顯五
智歟。若準釋者。可云以此五智貫攝一切
佛智也 古譯謂之綖經也者。寶窟嘉祥云。
經者天竺名修多羅。此方隨義翻譯非一○
若依分別功徳論及四分律序幷驗現。今天
竺僧銘縫衣之綖爲修多羅。則以綖翻修
多羅。所言綖者。如世間綖有貫穿攝持之
用。諸佛言教。亦有貫法相攝人之能。與綖
大同。故從喩立名○今稱爲經不言綖本
者。蓋是翻譯之家隨方音便。故以經名代
於綖本○若依根本翻名以爲綖本。應言
涅槃綖法華綖等。亦是翻譯家。以見此方先
傳國禮訓世教門名爲五經。是以佛法訓
世教門亦稱爲經。故言涅槃經法華經已上
如第十五云。綖者梵音名爲蘇咀纜。是連
持衆徳。令其不散故名綖也九左 若見諦
等者。以上約未見諦阿闍梨。以下約見諦阿
闍梨。五種善根者。五法即信進念定慧也。天
台法界次第二云。此五通名力者。能壞諸有
漏不善法門。成辨出世善事故名力也。二十
 阿闍梨乃至七夜之半者。是因明兩夜
第六
第七
供物増減。謂第六夜供養物。可減第七
夜半分。第七夜如法。第六夜簡略故也。問。
因五色線明六七兩夜供物増減。承來猶不
詳如何。答。推之則第十五供養五色線。其
文云。凡合線時。若一一依法者。當別造曼
荼羅。安置寶瓶香華塗香燈等及諸飮食。作
種種供養已上三藏講釋之日。被示線供養
作法。其因明大壇供物増減。但至線供養
法者。讓下釋第十
五卷
於當段不示之歟。又云。
次云攝取弟子故。次之云此夜作弟子法
時其所供養等也 又當觀彼乃至大乘生
也者。是第九明教誡法。就中初述經増發
信心故等三句義 次然此三世下。因示結
縁傳法戒相差異後其所教誡下。正釋二偈
文也 幷爲分別等者。非唯教誡。可分別
委示十種戒相也。是於齒木前所授之戒
相。今重分別開示之。非於此始授之。凡第
六夜法事。至金剛線終之。從此以後。説二
偈慰喩其心。幷分別戒相令知學處也 
十種方便學處者。密鈔第五云。疏十種方便
學處者。即不殺盜等菩薩十無盡戒。此中是
方便學處攝二十
六右
 然此三世等者。具支灌頂
第三釋此文云。然則大悲胎藏入曼荼羅之
前有七種戒。一者受方便學處五戒十善法
戒。二者三世無障礙智三平等戒。三者眞言
門行菩薩根本四重禁戒。四者眞言門行菩
薩十重禁戒。五者入三昧耶耳語一偈戒。六
者四波羅夷三摩耶戒。七者持明禁戒。此七
戒中。耳語一偈。三摩耶戒。七者持明禁戒。但須
具支灌頂者聞。其前無障礙戒。方便學戒。根
本四重十重禁戒。乃至結縁灌頂之者。皆令
豫聞已上第一戒方便學處品所説也。第二戒
具縁品所説。當段所明也依住無戲論執金剛
問如來所答之也
三戒是第十七所出。不捨三寶不離菩提心
四重禁也。第四戒同卷所出十重禁也前四重
加六重
第五戒耳語一偈。當經中説處不分明。準據
金剛頂所説用也委如次
文下注
第六戒具縁品所説
不應捨正法等四波羅夷也。方便學處品同
説此四重也。第七戒經第五持明禁戒品所
説也。已上七戒。玄靜嘉會壇第二所載亦同
之。依此等説。十善戒與無障礙戒是別戒
也。但如上粗述。此二種戒體是同歟。其故當
段釋。躡十種方便學處文。云然此三世無障
礙智戒。此目近詞故。十種戒即是無障礙戒
也。密鈔第五云。言三世無礙者。三世諸佛
皆由此道故。得至菩提故以爲名二十
六右
第十七釋十善戒云。三世諸佛。皆由此道。
至菩提故名修行道也二十
二右
鈔者移此釋
合三世無礙智戒。豈非同戒乎。又同疏釋
十善戒云。今此戒即是一切衆生自性本源
之戒。若住此性淨金剛戒。自然於一切法
而得通達也二十
二右
與三世無障礙義其意同
也。又云。初授此戒時。阿闍梨先當授與三
歸○次當勸發其心令生決定大誓受此
十無盡藏○此戒無有時節。乃至盡形受
之。盡未來際無有捨義也二十
二左
是又與當
段上來釋無障礙戒之文其意同也。然則
住平等一心本源。衆惡悉止。其止惡相。且
約身語意。説之爲十善戒也。當知。無礙智
戒者戒體。十善戒者戒相也。乃至廣論。四重
禁等又無障礙戒爲其體。依之則第十七擧
四重云。如前三世無障礙戒二十三左具
文如次下引
安公
且約戒體戒相。開無礙智十善爲別戒歟。
或又於戒相中。無礙智是略戒。十善是廣戒。
故開廣略爲別戒歟 其四種根本等者。
當段釋。古來諸師料簡多端。是非難辯。若
依以前所注安然玄靜記。四種根本者。當七
戒中第三。不捨三寶不離菩提心等者。菩薩
眞四重禁故。名根本戒也。彼第十七云。然
菩薩自有根本重禁。此中所謂殺盜婬妄但
是偸蘭。非彼菩薩極重也。如前三世無障
礙戒中。先令不捨三寶。又令不捨菩提之
心。此即菩薩眞四重禁也二十
三左
 三昧耶者。
當第六戒。則第九出四波羅夷梵偈。云三
昧耶偈。足爲證 又一偈者。又第八云。當
深起慈悲護念之心。耳語告彼三昧耶戒。勿
令諸餘未入壇者聞聲。此一偈當於轉字
輪曼荼羅行品中説之。八左撿轉字輪品。無
耳語一偈。嘉會壇第五云。私撿此品。未有
一偈已上具支灌頂第九云。耳語一偈遂無
矣。然六卷略出經第五金剛頂略出法云。其
弟子等引至壇室門外。以赤色帛掩抹其
眼。教與結金剛薩埵契。陀羅尼三遍。三摩耶
薩怛梵。即教竪忍願二度爲針。以諸白華
鬘掛其針上。次當引入壇場門中三遍與
陀羅尼。三摩耶吽應告之言。汝今已入一
切如來眷屬部中。我今令汝生金剛智。汝等
應知由此智故。當得一切如來悉地事業。
然汝亦不應與未入此等壇場人説此法
事。汝儻説者。非但違失汝三摩耶。自招殃
咎耳。師應堅結薩埵金剛契置弟子頂上
告言。此是三摩耶金剛契。汝若輒向未入壇
人説者。令汝頭破裂。汝於我所莫生疑
慢。應當深生敬信。汝於我身當如執金剛
菩薩。我所教誨當盡奉行。若不爾者。自招
其禍。或令中夭死墮地獄。汝應愼之。作是
教已已上私撿。古今授傳法者。多作此教
誡也。恐是以此誡文代彼耳語偈而已已上
玄靜胎藏界受明灌頂次第。又引金剛頂經
補其所闕。但從汝今已入一切如來。至自
招殃咎耳引之。具如第八鈔勘之。又如第
十三釋轉字輪品云。耳語教之。所謂令住
菩提之心。別有説所也八左演密鈔釋此文
作二釋。後釋云。或指金剛頂念誦法。名別
有説處也八之三十九若爾者爲和漢一同所傳。
以略出經文。爲耳語一偈也。又安然玄靜
意。以四根本爲結縁所受。以四波羅夷爲
具支所受。爾者當段疏釋。可讀文點歟。結
縁者皆令豫聞其四種根本及三昧耶
又一偈土於波則當耳語戒之可訓之。但此
義不合當段文勢。及三昧耶及字所顯。應
與上句一類。然分配屬二機非無疑矣。密
鈔第五云。言其四種根本者。此言似倒。即
四種重戒。謂彼偈云。佛子汝從今不惜身
命故。常不應捨法捨離菩提心慳悋
一切法不利衆生行言及三昧耶一偈
者。偈云。佛説三昧耶。汝善住戒者。如護
自身命。護戒亦如是。此偈唯具支灌頂乃
可得聞。仍耳語誡之。不令傍人聞也。二十六
依此釋。四種根本者四波羅夷也。經第二具
縁品經第六方便學處品。兩品説相一同也。
學處品經文云。有四種根本罪。乃至活命因
縁亦不應犯。云何爲四。謂謗諸法。捨離菩
提心。慳悋惱害衆生已上根本之稱旁叶經
文。又十四卷義釋云三昧耶一偈。無又字
故。以具縁品四波羅夷次後佛説三昧耶等
一偈。即爲三昧耶偈也。則第九釋此偈云。
次下是阿闍梨教誡之語。佛説三摩耶者云云
以此一偈爲傳授隨一。合此釋矣。般若寺
疏鈔第一云。四種根本者。不離菩提心等四
種根本戒也。三昧耶者。即入法界生等三眞
言也。若具支灌頂者應耳語者。以梵語偈
當弟子耳可説授耳。其語如疏經文偈云。
汝獲無等利○當得大乘生云云此偈阿闍
梨憶持。當授與弟子耳也已上 此釋意四
種根本者。不離菩提心不捨三寶四重也。如
安然等料簡 三昧耶者。三部三昧耶也 
又一偈者。汝獲無等利等教誡偈也。非以四
句爲一偈。一種偈頌故云一偈也。靜譽入
曼荼羅鈔第五意。三昧耶又一偈訓之 四
種根本者。四波羅夷是具縁品一偈半文也
 三昧耶一偈者。彼次後一偈。共是耳語偈
也。此義如演密鈔。如第九前云耳語言告
一偈者。靜譽注云。前者指上所出疏第五
文也。四戒與又一偈。倶耳語故。今釋其差
別也云云先師法印頼寶義云 四種根本及
三昧耶者。具縁品所説經文。相配如演密鈔
 又一偈者。指彼三昧耶一頌次應至誠恭
敬稽首聖尊足等四句偈。此等諸偈授道具
已。置大壇前耳語授之。故云具支灌頂者
乃應聞耳也。私案一義云。四種根本者四波
羅夷戒。具縁品一偈半文也。如演密鈔。略出
經第四亦説此四重。兩部大經。同於大壇
前授之 及三昧耶者。金剛頂所説入三摩
耶言歟。或又第十六云。入曼荼羅有三昧
耶偈。可十四五偈。即是與弟子受菩薩具
戒。及教授教誡要誓之言。此土未傳耳具問十
九左
 又一偈者。入三昧耶後告弟子之語也。略
出經説漢語。教王經説梵語。教王經第三
云。則以二中指令持華鬘。以此心眞言令
入。三昧耶吽。入已作是言。阿爾也○爾渧
略出經第四云。次當引入壇場門中三遍
誦此密語。三摩耶吽。應告之言。汝今已入
○自招殃咎耳云云此兩經同將投華時授
之仍四重三摩耶又一偈。同作法夜於内道
場耳語授之。故云具支灌頂者乃應聞耳
也。但後三摩耶明及一偈。當經不説之。轉
字輪品疏別有説處已上恐指金剛頂經歟。
阿闍梨灌頂儀軌。幷諸師灌頂次第兩部。同
於投華之前。出彼金剛頂所説入三昧耶及
汝今已入等告語。彼此符合具支灌頂文。古
今傳法者。以此誡文代彼耳語一偈者尤
有謂歟。裏云。又一偈者。愚案推義云。四種
根本及三昧耶。已上二種戒。安然義宜歟。又
一偈者耳語一偈戒也。此一偈疏第八讓轉
字輪品然字輪品經文云。圓滿菩提故。耳
語而告彼無上正等戒已上疏釋此文。所謂
令住菩提之心。別有説處也云云別有説處
者。指龍智受菩提心戒儀所出發菩提心戒
偈歟。彼偈文與大日經第七發菩提心方便
段所出増加句相同也。經文云。此増加句亦
同眞言。當誦梵本云云菩提心戒樞要祕句
也。無畏所譯尊勝慈氏等軌中。專祕此句
示發菩提心相也。可思合之。當時行儀。於
三昧耶戒時。使傳授之也已上裏
問。如當段釋。四波羅夷唯授具支灌頂者。
而當時行儀。結縁灌頂戒相中列之。相違如
何。答。承和十一年三月十五日。檜尾僧都東
寺結縁灌頂戒儀中被載此四重。自爾以
來。野澤諸師。結縁灌頂戒相中列之。然當段
釋。以四根本等令耳語具支灌頂者。故祖
師行儀誠以難測者也。先師僧正鈔榮海云。
疏意耳語三昧耶四重等。第四三昧耶傳法
人所受戒也。慳悋一切法等戒。爲後學師
可授之故也。但古來結縁灌頂。皆授四重
十重。爲三昧耶戒行儀。其來尚矣。可問明
師也試會云。四重十重戒相。可相渉第二
第三第四三昧耶三重灌頂歟。第二結縁人。
唯誓其戒相未得行體。第三人得行體未
及傳法。第四人既得師位授其戒。雖得
同戒。不可亂灌頂位歟。尚可決斷其義
已上依此料簡。當段決且就傳法師位。雖
以四重耳語具支人。廣約大悲救度門。阿
闍梨可迴轉密意存結縁聽許也。又一師
傳云。疏家意。三世無礙智戒爲總體。開出
十無盡藏四重十重等諸戒。於其中約結縁
傳法二機。於戒相分聞與不不聞二種。當段
釋可讀文點。然此三世無礙智戒。凡結縁
者。皆令豫聞其四種根本及三昧耶土於
又一偈於波則當耳語戒之可訓之。小野僧
正華藏院律師等點本如此。若依此點。古賢
行用不違疏文也已上教覺
上人傳
裏云。祕密戒相
種類安然菩薩戒廣釋上卷云。若依眞言訣
云。此梵網戒。出金剛頂淺略之門。別有菩
薩大藏經戒。名爲一切如來三昧耶戒。具有
四波羅夷十重禁戒四大性罪十方便處。如
昔釋迦菩薩六年苦行坐道場時正覺不現。
一切如如來皆來授此三摩耶戒。五相成佛則
令成世尊。從此直道頓入佛家已上
  一 四夷戒授與時分
玄靜阿闍梨金剛界受三昧耶戒儀云。又諸
阿闍梨戒相中。説四波羅夷罪。今此戒儀不
説之。今撿大日經義釋云。其四根本及三
昧耶。又一偈則當耳語戒之。具支灌頂者乃
應聞耳云云故恐戒儀。因茲闕而不説歟。若
欲説之。於入壇灌頂後三昧耶偈次以説
之而已已上入曼荼羅鈔第五云。已上二經及
疏意。第七日灌頂行儀中。授諸道具後。説
此四波羅夷。然後代作法。第六日説戒中示
其相耳已上已上二經二經者略出經第四大
日經第二也。後代作法者。大師三昧耶戒序
也。此序三聚淨戒後。列四攝四波羅夷十重
禁。宗睿僧正晝作法。延命院具支作法等。亦
三昧耶戒相中列之也 其所教誡等者。釋
經告如是偈言等文也 二偈者。汝獲無等
利乃至當得大乘生八句文也。此教誡偈授
與次第。古徳行用不一途阿闍梨灌頂儀軌。
義操受菩提心戒本。義眞授圓行記録。幷玄
靜嘉會壇等。齒木作法時。授此二偈。汝等於
明日當得大乘生句。尤以相應歟。又持誦不
同第一云。次爲受三世無障礙戒○經及義
釋有三偈頌。初二教誡。後一戒相。亦加持句
○彼行儀中加此三偈。先誦梵本。然後方言
釋之彌善。次教十種方便學處十二左此文
行儀者。次上文云。無畏説一行記別有一卷。
此中用之已上依此説。今此教誡偈。一屬上
受戒段也。又玄靜嘉會壇意。以二偈梵本受
戒中列之。以漢語齒木時授之旨趣難辦。
靜譽入曼荼羅鈔意。甄別戒相中。列此二
偈也。今案當段經疏。齒木金剛線等作法
竟。可作此教誡歟。次下文云時阿闍梨如
是教誡印持竟。還令次第於曼荼羅外東
向而坐故也。若此教誡不於此作之者。云
何可釋如是教誡乎。結前生後文相無疑
者歟。又此偈略出經不説之。大日經意。第
六日作法中説此偈故。云明日當得大乘
生。本朝行儀非七日作法故。準略出經
説。古徳次第多略此偈歟。出偈梵文者。
adya從也
今也
yu@sm@a汝也bhiratul@a無對也
無等也
l@abh@a利也la
ddha獲也mah@a大也tmabhi我也yena諸也sarva一切ji
nai佛也yuyu@m汝也saputrai菩薩riha此也zasane
sarvai一切pari皆也g@rhet@a受也stha攝也jayama
na生也maho大也day@a辦事tenayuya@m汝也mah@a
yane大乘zvo@hjatahe明晨
生也
bhavi@syatha得也 偈意
云等者。釋經汝獲無等利等二句。梵網經云。
衆生受佛戒。即入諸佛位。位同大覺已。眞
是諸佛子已上今二句亦其意同也 大我謂
等者。演密鈔五云。疏大我謂諸如來等者。涅
槃經第二十三卷云。涅槃無我。大自在故名
爲大我。云何名爲大自在耶。有八自在則
名爲我。何等爲八。一者能示一身以爲多
身等。名爲大我。二者示一塵身滿於三千
大千世界等故。名爲大我。三者能以滿此
三千大千世界之身。輕擧飛空等故。名爲
大我。四者以自在故而得自在。乃至常住
一土。而令他土一切悉見等故。名爲大我。
五者根自在故。如來一根亦能見色聞聲等
故。名爲大我。六者自在故得一切法。如來
之心亦無得想等故。名爲大我。七者説自在
故。如來説一偈之義。經無量劫義亦無盡
等故。名爲大我。八者如來遍滿一切諸處
猶如虚空。虚空之性不可得見等故。名爲
大我。如是大我名大涅槃二十
六七
 次云一切
等者。釋一切諸如來等三句 次云成辦等
者。釋成辦於大事一句。演密鈔第五云。疏
成辦大事等者。即法華經云。諸佛如來。唯以
一大事因縁故出現於世。言會意言之者。
爲法華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名一大事因
縁。今會彼意故。言成辦於大事二十
七右
問。能
成大事與成辦大事。二重不同如何。答。一義
云。能成大事者。約所生果。成辦大事因縁
者。約能生因縁。能成大事。成辦大事因縁
可訓之。一義云。能成大事者表句。成辦大
事者重牒。能成大事。成辦大事因縁可訓
之 開示悟入者。四方四佛 如來知見
者。中臺大日也 次云汝等等者。釋最後二
句。明日者指第七日 大乘生者正釋意
生如來種姓中。是約人。復次釋意得大空
生。是約法也。演密鈔第五云。疏離縁業生等
者。謂離因縁造作而生。除二乘菩薩餘諸
衆生。皆不離此。又二乘雖觀是空。但證生
空。未得法空。雖得名爲離縁業生。然猶未
得名大空生。菩薩具證二空名大空生。故
曰離縁業生等二十
七右
 時阿闍梨
令虧失
也者。是第十明後供養法。經雖不説此法。
依瞿醯説加釋之也 還令次第等者。瞿醯
經上簡擇弟
子品
説誓水法已云。次即更復供養。
手執香爐。以至誠心召請諸尊。初應持誦
曼荼羅主眞言。應如是眞言而召請。歸命
某甲明王大尊。我今明日。以大慈悲作曼
荼羅。爲愍弟子故。及爲供養諸大尊故。
唯願諸尊。照知我心而降加被。一切如來
具諸佛大悲者。羅漢菩薩諸眞言主諸天善
神。及護世神大威補多。及歸依佛有天眼
者。悉皆憶念。我某甲。明日作某甲曼荼羅。
隨力供養。唯願諸尊等。憐愍弟子及與我
故。皆降於此曼荼羅處。而作加被。如是三
請至誠禮拜。以妙伽陀讃嘆諸尊。然後發
十一右當段釋大意。瞿醯委細。故云餘瞿
醯中説也。問。還令乃至而坐文。瞿醯中無
之。何云還令以下文依彼經乎。答。瞿醯上
文。説嚼齒木之法面向東坐云云摸此文
今云東向而坐。案文承來。上釋嚼齒木之
法令出壇外云云更入壇内作金剛線法。
今亦還令出壇外向東坐故。云還令次第
等也 宣説金剛句等者。密鈔五云。疏宣
説金剛句者。謂阿闍梨。以種種之香華燈塗
等供養已。復以金剛偈讃稱歎諸尊。金剛
句偈者。準經第七卷。供養儀式品云。又以
持金剛殊勝之諷詠。供養佛菩薩。當得速
成就。即説執金剛阿利沙偈曰。無等無所
動。平等堅固法。悲愍流轉者。攘奪衆苦患。
乃至不染一切趣。三界無所依。此讃有一
十頌。名金剛諷詠。言後如法發遣者。
云。次當啓白聖衆説此偈言。現前諸如來
救世諸菩薩。不斷大乘教到殊勝位者。唯
願聖天衆決定證知我。各當隨所安。後復
垂哀赴三十
二右
經第七出阿利沙偈已云。右此
偈即同眞言。當誦梵本二十二此偈梵本胎
藏玄法寺儀軌。幷作禮方便次第出之。漢語
讃。略出經亦説之。兩部通用讃也。號大日
大讃也
    一 大讃梵漢出處用音
金剛界對受記第六云。慈覺大師所傳讃○
大讃吉慶讃等曲。是準急聲第五音已上
藏對受記第二云。其大讃出大日經第七卷
中。及金剛頂四卷六卷本經。竝皆唐翻。今玄
法寺兩卷三卷儀軌。出其梵文。慈覺大師傳
其詠曲已上私云。大讃梵本三十七句。具載
胎藏儀軌。大日經供養儀式品所説。初二十
句翻語也。略出經第四灌頂法中所説。漢語
讃大同大日經説。但初加増四句。未得其
梵語也。依對受記。慈覺大師御傳金剛灌
頂。念誦瑜祇百八名讃四智讃等。不用大
日大讃。胎藏灌頂。用大讃五讃等。不用百
八名讃等云云五讃者。蘇悉地經所説。佛法
僧菩薩金剛讃也。但略出經灌頂法中。出彼
大讃漢語。然者兩部通用。於理無妨者歟
復爲弟子等者。是第十一示好相法。釋如
是教授已以下文。瞿醯上云。次即爲諸弟子。
廣説願欲相應正法。然後教令頭面向東
敷茅草臥。天明起已。阿闍梨應問彼等善
不善夢十一左經云向東。今云向西。雖似相
違各有所由。請向東爲對本尊請加被
也。向西西方主定門故。表入定相歟。問。
勘疏前後三處有好相法。一第三卷阿闍梨
支分中。明攝受弟子之文示好相。二第四
卷明第五日受持地之文。又示此法。三當
段文也。其不同如何。答。或云。三處中。初一
經不説之。後二經説之。又初二阿闍梨見
之。後一令弟子見之。最初爲簡器非器相。
第二爲知障礙有無。第三爲知悉地成不
也。以之爲其不同也。蘇悉地經下祈請品
中。廣説夢相善惡。示悉地成不。比挍知之
 若是見諦等者。明二種阿闍梨用心。若見
諦阿闍梨。不作及作。倶無咎。若未見諦阿
闍梨。必可作此法也。 經云夢中乃至今得
歡喜者 此中經云夢中等者。釋經或於夢
寐中等二句。受戒齒木等後。應於境界中
見好相事。略出經説亦復如是。然則兩部一
同説相也。彼經意。若無好相。使飮牛五淨。
乃至雖令入壇投華。不應灌頂園林者
等者。釋經園林悉嚴好句 堂宇等者。釋
經堂字相殊特句 幢謂等者。釋經幢一字。
密鈔五云。今言旗幟者。謂加旗幟而嚴飾
之○置如意寶故曰寶幢。言麾導衆人者。
麾者招也。導即引也。謂招麾引導衆軍。無
不從命故也二十
八右
 是建立等者。寶幢崇高
表法 軌成萬行者。麾導衆人表法也 蓋
謂等者。釋蓋一字。蘇悉地經下云。若欲成
就傘蓋法者。當以孔雀尾作。以新端竹而
作其莖印本三之
十二右
一切經音義第七云。華蓋者
胡瓜反。古今註曰。黄帝與蚩尤。戰於涿鹿
之野。常有五色雲氣。金枝玉葉止於帝上。
有華蘤之像故。因而作華蓋焉。又音呼瓜
反。按西域暑熱。人多持蓋。皆以華飾之。諸
經中多言幢旛華蓋是也三左當段文。孔雀尾
等者。等字指華蓋歟。或在空中等者。如黄
帝雲蓋。或人授與等者。如暑熱時蓋也 摩
尼珠等者。釋經摩尼珠寶四字。七卷義釋云。
摩尼珠者。謂圓明照徹云云亦字意如何 淨
心覺寶者。圓明照徹表法。菩提心寶珠也
四攝利他者。給施衆人表法也 刀謂等者。
釋經刀一字 悦意等者。釋經悦意華三字
 女人等者。釋經女人鮮白衣等二句。男
子等者。釋經男子如天身句。所以超釋者。
爲男女相對也 亦取端正等者。亦字所顯
有其意。謂女人經自説端正色妹麗。男子亦
取此類故云亦也 密親等者。釋經密親
二字 善友。釋經善友二字 或見牸牛
等者。釋經群牛豐牸乳句 或見經夾等者。
釋經經卷淨無垢句 或見諸佛等者。釋經
遍知二字 或見聲聞等者。釋經因縁覺等
十三字 等言釋大乘諸菩薩句 經佛聲
聞衆者。聲聞佛弟子故立此名也 疏言乃
至者。三乘人三業所作種種不同故。安此言
也 諸果等者。釋經現前授諸果句 或渡
河池等者。釋經渡大海河池句 或聞空
中等者。釋經及聞所樂聲句 或言吉祥等
者。釋經空中言吉祥句 或言應當等者。
釋經當與意樂果句 如是等者。釋經如是
等好相句 當以上中等者。釋經宜應諦分
別句 若與如前等者。釋經與此相違者等
二句 若是深行等者。上來佛爲淺行阿闍
梨説種種相對之云若是深行也 或如
瞿醯等者。出異説。瞿醯經上簡擇弟
子品
若見惡
相。應知不成就。是故應棄不善夢相○雖
見是惡。欲將入者。應以寂靜眞言護摩
牛蘇。經以百遍。即除災障便成清淨。以憐
愍故隨意將入十二左 若見種種等者。對
上若觀彼人等文。兼釋經善住於戒者等四
句。疏鈔云。其法言者。歎法及歎人四行頌
也。梵偈如疏。經云。此殊勝願道大心摩訶衍
歎法。汝今能志求○世間敬如塔歎人已上
出生菩提心經云。爾時世尊。告迦葉婆羅
門言。汝善男子。有四種善夢得於勝法。何
等爲四。所謂於睡眠中夢見蓮華。或見傘
蓋。或見月輪。及見佛形。如是見已。應自慶
幸。我遇勝法。爾時世尊而説偈言
  若有睡夢見蓮華 及以夢見於傘蓋
或復夢裏見月輪 應當獲得大利益
 若有夢見佛形像 諸相具足莊嚴身
 衆生見者應歡喜 念當必作調御師
初二
    一 夢想通三性
西明寺道世律師釋云。夢通三性。若宿有
善惡。則夢有吉凶。此爲有記。若習無善惡。
汎覩平事。此爲無記。若晝縁青黄夢想還
同。此爲想夢。若見昇沈水火交侵。此爲病
夢。雖夢通三性。然有報無報云云善見律
云。夢有四種。一四大不和夢。二先見夢。三
天人夢。四想夢。云何四大不和夢。答。眠時夢
見山崩。或飛騰虚空。或見虎狼獅子賊逐。
此是四大不和夢。虚而不實。云何先見夢。
答。或晝日見或白或黒或男或女。夜剋夢。
是名先見夢。此亦不實。云何天人夢。答。若
善知識天人爲現善夢。令人得善。若惡知
識者爲現惡夢。此即眞實。云何想夢者。答。
此人前身。或有福徳或有罪障。若福徳者
現善夢。罪者現惡夢。如菩薩初欲入母胎
時。夢見白象從忉利天下入其右脇。此是
想夢也。若夢禮佛誦經持戒布施種種功徳。
此亦想夢。問。夢爲善不善無記耶。答。亦善不
善無記。若見禮佛聽法説法。此是善功徳。
若夢見殺盜婬。此是不善夢。若夢見青黄赤
白色等。此是無記夢也。問曰。若爾者應受
果報。答曰。不受果報。何以故。心業羸弱故
不感報。是故律云除夢中不犯也已上
卷第十一末畢


大日經疏演奧鈔第十二
  東寺觀智院法印杲寶撰述
東都靈雲寺苾芻淨嚴挍閲
疏第五卷之餘釋經一
具縁品
所云善住戒乃至授記之意也者。是第十二
明勸發法。此中經文大分爲二。初善住於戒
者等四句。先明受者夢想申白相。後此殊勝
願道等四偈。正説阿闍梨勸發相也 經中
説偈等者。所出阿梨沙偈。勸發四偈梵本也。
此中初半偈此殊
勝等
稱嘆祕密乘道。次一偈汝今
讃嘆發心功徳。次一偈半有無等顯示心實
相印。次二句作業等轉釋前句。談論權實大
綱。後二句是乘等結勸印持也。一一科釋見疏
文也矣。今出偈梵文。謂e@sa此也marga道也va
ra願也印本
剩一囉字
zr@im@a@m殊勝也
徳也
mah@a大也yana乘也maho
大也daya心也yena能也yuya@m汝也ga@mmi@sya所演也
to求也bhabhi成也@syatha就也tath@agata如來svaya@mbh@u
vo自然智mah@anaga大龍sarvalokasya一切
世人
ceti
ya敬如
塔想
asti有也nasti無也vy@a倶也tikranta越也ma
k@aza虚空miva同也nirmara@m無垢gambh@ira@m深奧也sa
rva一切dharmebhiraprtitka@m世智不
能了知
man@araya@m無含藏
sarva一切prapa@mcaraheta@m離一切戲
論妄想
prapa@mce戲論ra
無故也prapa@mcita@m亦是戲論
重言也
sarva一切kliyabhi所作
ratula@m無比satya諦也ddhaya二也s@amazraya@m依也i
da@m此也tadyana乘也vara願也zre@s@ta@m殊勝labhi@satha
得也naye道也sthita住也 初半偈等者。釋此
殊勝願道等二句祕密乘道者。乘祕密乘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