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大日經疏演奧鈔 (No. 2216_ 杲寶撰 ) in Vol. 59

[First] [Prev+100] [Prev] 556 557 558 559 560 561 562 563 564 565 566 567 568 569 570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從臍以下爲第三世間天院。諸尊形色相好
各各差別宛然。其自身中而現對之。猶如親
入佛會也○今行人隨觀我即法界。法界
海會顯現自身。證有前後。體相一如。是故
行者作此觀已。此人即名爲佛也。一切行
願一念具足。一切所作同等諸佛。一切世間
敬如諸佛。若眞言者常觀行之。行住坐臥
與海會倶。地波羅蜜一生滿足。即以此身
遍滿法界。此是大綱。不能具説五十右至
五十四右
提心義第三云。若以十二眞言王字作最初
業。以字燒之。次以五字五輪一體和合遍
滿一身。内心海上有金剛手持蓮華藏。藏
上觀安中胎八葉第一第二重曼荼羅。海畔
觀安世天供具。次以百字布身四處。具三
十二相八十種好。是自灌頂法。即大日尊祕
祕中之深祕行相。世出世持誦品義釋云。上
來諸品所明非不祕密。然此中宗要乃祕密
中之祕密也。此品在祕密品祕中之祕後。故
成祕密中深祕也末之五左
至六右
  一 兩部自灌頂法
菩提心義第四云。問。大日宗祕中深祕法中。
其師先在壇門作自灌頂。又觀行者欲念
誦時。作自灌頂。並觀自身。五輪同體a
地爲身。中觀八葉海會。下有金剛持蓮華
莖。海畔觀諸天等及供具等。以爲自灌頂
法。今金剛頂何故不如此耶。答。此界亦同。
初以五字成地成身。次以五相成身。中
觀月輪。乃至一切諸佛三十七尊來入身中
成本尊身。五佛加持灌頂。名自灌頂法。故
此五灌頂法亦須胎藏而通用之末之
二十八左
  一 此與餘經所説灌頂差異
又云。問。楞伽經云。初地及等覺位。並得二
種住持力。一三昧住持力。二一切諸佛授與
灌頂住持力。又諸大乘五十二位中第十住
名灌頂住。與此中自他灌頂同異云何。答。
彼並通別教義。唯説他灌頂法。不知自灌
頂法。若圓教中初住以上本下迹高。現三身
佛。其中報身亦在尼吒灌頂受位。已入密
藏具二灌頂。若眞言門凡夫以上位位常得
自他灌頂云云○諸佛三密遍一切處。無記
化化有感自應。大日鈔記○以常途云法身
不説法利益之言。名爲不了義也。故知眞
凡夫以上修自灌頂之時。諸佛菩薩即處
即現亦授灌頂。但以盲愚未得覩見末之二
十八左
至三十
一右
大疏十一已下至第十六勘注首尾十八箇卷
頼寶法
印自鈔
自去正月迄于當月。漸書功了。老眼
難堪。令加助筆。是爲令法久住。祖師定垂
哀納。第十以前勘文可追加之者也。應永四
年丁丑九月二十三日。法印權大僧都賢寶
生年
六十五
大日經疏演奧鈔第五十四末畢
  此卷之中。頗補其闕。庶乎宗匠更訂正
之。但至如其位品内外二曼荼羅之解。則
有師承。勿處聊爾。欽哉。寶永第五季春
初二。慧光記



大日經疏演奧鈔第五十五

  東寺觀智院法印杲寶撰述
東都靈雲寺比丘慧光校閲
疏第十七卷釋經五祕
密八印品
次祕密八印品第十四。將釋此品亦有三
段。初來意者。演密鈔第九云。如來前已廣説
曼荼祕密入住之法。是諸大會復作是念。更
有何法速令眞言行者得成就耶。如來副
彼心念而爲説之。故此品來三十五右大疏鈔
般若寺第四云。今所以此品來者。先品既説。
前品即入祕密漫荼羅位品也。入祕密曼荼
羅位之法已時大衆更起疑。此既祕密甚深
難解之法。更有何方便具足之相。速令眞言
行者得成就耶。雖作此意。不敢發問。如
來知大衆心疑。即告金剛手。有八印云云。
意雖入住祕密曼荼羅中。若無感應性。本尊
不降赴。本尊不降赴故。悉地難得言也。故
疏云。若行者或内或外。敷列彼本尊等漫荼
羅座住之時。以此八印及眞言本尊之所加
持故。彼諸尊等自然降赴道場。滿彼正行願
事也云云。乃至竟乃去也已上私云。入祕密
曼荼羅位品具説祕密曼荼次位。今説其加
持眞言及印也。次得名者。密鈔第九云。經祕
密八印品者。前雖已説密印品。豈非祕密。
今復説此八種印名爲祕密。與前所説有
何差別。前彰祕密。但是泛明。此云祕密。即
是密中之密。祕密即八印也。又謂。此是阿闍
梨自心祕密曼荼羅所須之法。是入祕密漫
荼羅之八印。依主爲名三十五右私云。此鈔擧
其二義。一祕密即八印。八印是深密方便故。
二祕密之八印。祕密屬前品。八印指當品
也。問。三密方便無量。何唯説八印乎。答。祕
藏記云。以八葉之尊攝一切心主末之六右
四云。以刹塵方便開八葉壇三十一左仍今
擧此八印以顯一切印明也。又義云。上密
印品則雖説諸尊印。而未説八葉尊印明。
故別説之以補闕之。若爾。此品可密印品
之支流矣。師傳云。此經三十一品。總三品中
説二種曼荼羅。各説印明祕要。其説曼荼
羅三品者。具縁品説尊形轉字輪品説種子字
祕密曼荼羅品法位二品
亦屬此中
是也。然具縁及轉字
輪品所説群機嘉會曼荼羅。其能行祕要當
品説之。仍密印品只説第一重已下印明。未
説中胎八葉。而於此品別説八葉印明。是
中説曼荼羅。即開示一毘盧遮那具體法身
之義也。但中胎眞言餘品説之。甚有深意
哉。次文釋者。光云。此品牒經是未會文。讀者
得心而可解也
爾時毘盧遮那乃至無問而自説也者。此釋
爾時毘盧遮那世尊復觀諸大衆會○最爲祕
密也。私云。如牒經文而釋品承來也 彼
祕密主等者。十四本無彼字。十本云。告金
剛手言。佛子。有祕密八印等已上 前品者。
此指次上入祕密曼荼羅法及位兩品也
復作此念者。最珍鈔云。問。衆會作是念云
事。以何知乎。答。以如來無問自説知大衆
心念也。彼無所念者。佛何説此法乎 如
是祕等者。此指前品名祕密也。次下更有
甚密者。即指當品八印。如次爲依主・持業
兩釋之證也 甚爲難解者。十四本作甚深
難解十二之
四十七
十本云。甚希難有難解之法已上
 爲劑此耶者。劑限。意云。上祕密中更復
有深密乎。將又爲限此義勢乎。是兩邊也。
今此所問是容有釋。而非正發問也
所謂有神驗者乃至況餘人作耶者。此釋聖
天之位威神所同也。私云。此説八印功能

  一 爛脱
(一)無問而自説也(三)所謂有神驗○正行之願
事也(二)復於本尊位中○本尊威神也(四)竟乃
去也以下如文
私云。十四本云。以此八印及眞言本尊之所
加持故。以本尊之位中安置。甚有神驗同。
同謂等同也。本尊威神也。彼諸尊等自然降
赴道場。滿彼正行之願。事竟乃去也十二之
四十八
依此文者。以彼諸尊等十八字。可移次下
本尊威神也句下歟
光云。又有亂脱。詳之最好。即今出之以授
後裔
(一)無問而自説也(四)所謂有神驗者○正行之
願事也(三)復於本尊位中○本尊威神也(五)
乃去也○法界之感應也(二)此是阿闍梨○況
餘人作耶(六)非直以本眞言趣以下如文
或内或外者。二乘菩薩已上云内。内院衆故。
諸天八部等名外。外金剛部故。意云。通内外
諸聖衆天等用此八印。諸尊皆同等八葉尊
位。名降赴道場等威神也。今此八印者。大
日如來即體・一切諸尊總徳故。相應契當之
義尤義深也。上至諸佛下至六道。皆悉具
之八辨心蓮。而皆爲八葉同體之位也。菩提
心論云。諸尊皆同大毘盧遮那佛身已上可思
之。師傳云。内者行者内心布字曼荼羅也。外
者身外壇上圖畫曼荼羅也。意云。行者内心
及外地敷列尊位。則以此八印及眞言幷所
圖本尊之所加持故。牽彼諸尊威力。感動
行者自心功徳。成就所願事也 光云。向來
二義。初義其釋雖似深密。而非今意。況以
二乘爲内院衆。其證何在。後義所立最合
經疏。今私解曰。内謂内心。即觀作也。外謂外
境。即畫作也。敷列彼聖尊位之時。以此八
印及眞言以上身
語二密
本尊謂三昧即意密幷上
三密是即能加持也
之所加
或内或外二壇即是所加持也亦可八印及眞言爲能
加持本尊謂外壇所敷列聖尊是所加持次下段意蓋
如是
故。彼本尊等降赴道場而滿行者所願
之事。應知今此觀作内心觀作祕密圓壇爲所加持
即見向釋無問自説之意下
畫作二曼荼羅威神。等同毘盧遮那佛自證
法界圓壇也 經聖天等。最珍鈔云。擧天
等以顯佛菩薩也已上今謂。第一重已下諸
尊通名聖天之位也。聖衆及天等也已上
云。鈔主今謂最是可也。但消文句太似穿
鑿。凡曼荼羅會中聖衆皆言聖天。如彼法花
化城喩品中讃佛而曰聖主天中天。天是歎
美之辭也 同謂等同者。以八葉尊印明
爲能同。以第一重已下諸尊爲所同也。又
義云。以本尊爲能同。以行者爲所同也
已上光云。此二義辨例上或内或外可解
竟乃去也者。十四幷十本共作事竟乃去也
 猶如水火鏡中等者。第二十云。方諸向月
而水降。圓鏡向日而火生十二右方諸者是珠
之名也。圓鏡者亦玉之稱也。如次水火所成
之珠。故日月應之也 此是阿闍梨等者。此
八印是第五三昧耶阿闍梨灌頂之人所行。而
非第四三昧耶傳教灌頂已前之人所作也。
光云。今鈔主傳第五三昧耶心灌頂爲阿闍
梨位也。今謂。第四三昧耶傳教亦言傳法灌頂
以上爲阿闍梨位也瞿醯經下
意如此乎
何者。下文曰。若
弟子之位未得許可等。固不在言限五右
弟子之位者。第三三昧耶受明灌頂瞿醯經下
謂之傳法
亦謂成就
灌頂也
已下之人也。許可者。凡此語亘受明
傳法二位。而今指傳法阿闍梨位也。應知傳
教灌頂第四三昧耶以上之人行此八印也。
況又今文既言假令已入漫荼羅者尚不
得於前軌爾而作。是阿闍梨名通傳教乃至
受明灌頂之人。而第五見諦位也及第四法則位也
兩三昧耶之人通持之也。故爲彼未見諦法
則之人尚作此誡。即下經文誡言不應輒授
與人等之意也。若傳教未見諦之位一向不
行用之。何其言假令已入。亦言輒爾而作
乎。是知依法則亦得作此八印也 已入
曼荼羅者等者。指前四種三摩耶也 況餘
人作耶。十四本無作字
非直以本眞言趣乃至速自建立也者。此釋
自眞言道以爲幖幟○而得悉地也 非直
以本眞言趣等者。十四本云。非直以有本
尊眞言。亦有幖幟。以本眞言趣爲幖幟。趣
謂如六趣等。此是眞言趣周。謂周具義也。
非直眞言。兼漫荼羅如本尊相應者。如本
尊具如是徳。我亦有之。故爲具也十二之
四十八
本云。非直以有本尊眞言。亦有幖幟。以
自眞言道以爲幖幟。道謂如六道等。此是
眞言道圓。謂周具義也。非直眞言。兼漫荼
羅如本尊相應者。如本尊具如是徳。我
亦有之。故爲具也已上私云。上擧八印嘆
功徳畢。今約行者自身所發眞言讃其徳
也。大師釋云。開口發聲眞言滅罪大日經開
題二之二
云。凡開口音無非阿字已上是則明無相三
密本性眞言也。光云。上章別明其能加持八
印神驗。故釋文曰。以此八印及眞言本尊之
所加持故等也。此段別説其所加持行者性
徳。故釋文曰。如本尊有如是徳。我亦有
之。即治定經言自眞言道以爲幖幟之意
也耳。二本義釋其意亦爾。彼二本言非直
以有本尊眞言者。言非直依本尊等眞言
壇上所布聖天之位威神所同法界海會也
此指上章。而有能所二加持義謂中胎三密爲
能加持内外二
壇爲所
加持也
又望今段。共尚屬能加持位也。又十
四本言以本眞言趣爲標幟。及十本言以自
眞言道以爲標幟者。謂亦以行者自身本性
眞言而住其曼荼羅。則由此八印言本尊
所加持故。性具威徳與彼聖天神驗無異
也。此以今段其只配所加持位也。然乃今
疏以本眞言趣句上。及此是眞言趣句下。恐
有脱文。請後學者與治定經文及二本義釋
相照。而詳悉之 爲幖幟等者。異本云。爲
幖幟。以自眞言道。以爲幖幟已上印本無以
自眞言道等二句 趣謂如六趣等者。釋道
字也。六道六趣即譯語不同故。未會云眞
言趣。再治云眞言道也。最珍鈔云。六道差
別眞言道有種種徳已上今謂。直取六趣聲
響也。第六云。若約實義。六趣言音悉是
眞言二十三
取意
 兼曼荼羅等者。異本云。圓謂同
具義也。非直眞言。兼曼荼羅等已上印本闕
此二句。十本云。圓謂周具義也。非直眞言。
兼曼荼羅等已上十四本云。周謂周具義也。
非直眞言。兼曼荼羅等已上治定經云圖具
曼荼羅。具字即當此兼字歟。又圓・周・同三
字名異義同。共是衆生言音具足萬徳之義
也 故爲具也者。密鈔第九云。疏改爲具也
者。改者轉也。謂上漫荼幖幟所彰之徳一切
衆生等共有之。如是之徳無量無邊。即是
具種種徳義。今譯主但以具字顯之。故云
改爲具也三十五左苑公所覽之本恐是寫誤
故爲改乎 此如是一事以上等者。非只行
者與本尊眞言是同。身威儀・心所住亦是同
等也。故云形色坐立已上身密已上意密亦爾
也。喜者喜怒入定等心之所住也。兩本義釋
云。謂形色坐立喜怒憎愛爾現行十四
本同今疏
 自身住
本尊形等者牒經。前雖配已下隨釋也。此一
段牒經文句爛脱。比校治本而可成其意
已上光云。今私點亂脱曰
(一)而得悉地也(三)若行者依此八印○不久而
(二)如本尊住者(四)前雖配祕密漫荼羅以下
如文
前雖配祕密曼荼羅等者。釋當段大旨也。今
文正以行者安中臺義明矣。前悉地出現
品釋中。明以所欲成物安中位。以大日
如來置方隅之義是則以今經文其意明
故。得意釋之已上光云。若依亂脱。則若行者
依此以下隨釋也。前雖配下總是結釋上來
二段。謂初即釋前段内外二壇共以已成聖
者爲本尊義也。若行者持誦下是釋後段
未成行者自身住曼荼羅中位作本尊義。
兼説悉地出現品及成就悉地品等持誦成
就義也 若行者持誦等者。理趣釋經云。
或瑜伽師坐於中位三摩地中。如前布列即
誦十七字眞言上之十二今此持誦軌則即同
之也
光云。此下古存亂脱。即今出之
(一)速自建立也(三)其第一印者○以下皆効此
(二)然此八印○隨事用之也(四)其眞言以下
如文
其第一印者乃至ra@mra@h&MT00709;者。此釋云何八
印謂以智慧三昧手○莎訶也。三卷軌光云。此
指青龍

中云。寶幢日暉色。三角而具光。蓮合散地
五右二卷軌光云。此指
玄法儀軌
同之。瑜伽記智證云。
寶幢佛印。蓮華合掌。開散地風已上 三補
吒者。私云。虚心合掌梵語也。謂合掌開敷二
地二風也。軌云蓮合。二名互出之歟 大
威徳生者。東方寶幢佛之異名也。淨菩提心
自在度人無空過之義。以喩師子王。仍東方
佛名大威徳生。威徳者師子王義也 此是
一切智智者。第一云。一切智智即是菩提心
末之
六左
亦是淨菩提心之異名也 其漫荼羅等
者。密鈔九云。疏其漫荼羅作三角形等者。令
如印而作也。謂印以虚心合掌竪地風四
輪。餘輪合而依舊。此印以空輪望餘四輪。
即當三角之一角也。名三角印。今漫荼羅
形亦同彼。其中間三角即當水火空輪。四邊
四箇三角即當地風四指。想佛在中而具
威光三十五左大疏鈔四云。疏云。想佛在其
中。而作威光印也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已上私云。此圖般若寺御鈔載之。下皆準之
 故曰周也者。異本作故曰月也。密鈔九云。
言故曰月也者。此義語也。即是經云而具
光明耳三十六右今案。具字未再治本作周字
歟。彼鈔所覽本作月。恐寫誤乎 其中當觀
毘盧遮那等者。此五箇三角形圖即五佛座
歟。各具五智故。八印各安五佛也。中位毘
盧遮那即寶幢佛所具大日也。次文云。其中
有大日如來。以下皆効此也已上又云。此八
印皆毘盧遮那印也。如東方印則寶幢佛印。
亦是大日如來印。他効此也已上例如理趣
經八大菩薩曼荼羅。各中位圖大日尊。然此
大日名觀音。亦名普賢等即此義也 即是
前瑜伽座等者。第十六云。此圓中先作白蓮
華。華上畫三角。此三角中作赤色○前大
壇中亦有三角印。與此用處不同。前者但
是印。此中置佛或置印。作法圓具於彼也
五左持誦不同安然七云。前大壇者是前大悲嘉
會壇。唯用大壇。今用或別壇或大壇故。云
用處不同。前但印者是三角印二十二右。光云。安
公解用處不同恐
誤。此言三角印
不同即如釋文
東曼荼羅鈔覺超上云。私云。疏圖
也。具縁疏云其鋭向下。今此上向可詳已上
私云。前瑜伽座者。指第十六所釋。彼圖尖向
上故。又具縁品釋云。畫作一切遍知印。作
三角形。其鋭下向五之十
八右
故知具縁品釋與今
釋同。如彼祕密曼荼羅品圖與今殊。故云
爾也。光云。今案不爾。言即是前瑜伽座者。
正指三角曼荼羅體。然乃悉地出現品所説
ra@m字火輪壇也。經曰。智者如瑜伽。以此成
衆事三之 
十二右
第十二卷二左總出五字壇圖則
火輪壇向上。三角形也。故曰前云三角尖向
上也。此火輪壇即瑜伽座。如彼第十六卷所
出。是佛部曼荼羅。而非瑜伽座也。問。上下
表示如何。答。即是内證向上化他向下義用之
殊異歟 ra@mra@h者。此三角火輪種子也。大空
涅槃二點安之。則大空點自在成辨之義。涅
槃點事業圓滿之意也。凡東方身色如日暉
故。皆就火輪徳釋之也。又五色配五方之
時。東方赤色即其義也
第二如前作印乃至va@mva@h者。此釋即以此
印而屈風輪○莎訶也。三卷儀軌云。開敷淨
金色。嚩字金剛光。風輪屈在空中之五右二卷
軌同之。瑜伽記云。不改前印風空相捻合而
是也

如前作印等者。私云。最珍鈔云。問。如前作
印者。敷二地二風歟。答。一説云。二手合。風
輪屈在空。一説云。虚心合。二地開敷。屈風
安空頭已上 如縛字之形者。或本作令皆
va字之形。十本同之。高野中院本作令如
&MT01819;字之形。十四本十二之
四十九
同之。但作縛字本
最宜歟。此印vva@m字形。是圓形之中五輪塔形
也 金剛不壞印者。南方開敷華佛之異名
也。南方到金剛實際之位。故云金剛不壞
也 其漫荼羅形圓等者。大疏鈔四云。此曼
荼羅者圓白如滿月耳。疏以金剛遶之已上
雜鈔智證云。其曼荼羅如縛字形是彼字
第五聲
此正
圓而白耳。何取第五音。又正圓而白。如月
輪形否已上些些疑問云。文縛字第五音如
何。私問。縛字取第五音云文不見如何已上
私云。是波字第五聲者。異本繁多。般若寺鈔
作是婆字第五聲。十四本作su蘇字是娑字
第五聲
十本無此注。今謂。數本之中。御鈔爲正。自
餘恐是寫誤。謂彼寫誤波。波及娑寫誤婆
也。問。何必取第五聲。答。輪圓具足義以爲
此印正字故云爾歟。菩提心論云。總而言
之。具足成就第五噁字七右智證釋空輪點
亦此義也。又性靈集云。奇哉逸婀之徳。皇哉
五轉之鍐第六卷右。將軍良納言爲開府
儀同三司左僕射設大祥齋願文
a字口内
本音。故雖具乃至第五點。直呼之阿聲。va
字脣内末音。故雖無點畫。呼之鍐聲。故今
va字特取第五聲歟已上光云。或云。今此縛
字即五類聲第五句字。故云第五聲也 以
金剛圍之者。光云。謂以炎光三股金剛圍
圓輪四邊也 問其金剛等者。va@m上人持本作
同字。十四本無問字。持誦不同同之。十本
同今本。更考證本。但同字合義歟。謂以此
第二曼荼羅例同次上第一印曼荼羅之意
 亦在華臺之上等者。今此第二印曼荼羅。
亦中位安大日。皆是觀作。非正圖佛像也。
謂中央大日。四方四佛。四隅四菩薩。即是八
印各具之義也 隨取其一等者。謂持誦者
雖必不具八印。唯隨用其一印而亦無失。
是即各具八印故歟 va@mva@h者即眞言也。今
此第二印是南方開敷華佛印。然南方灌頂
方故。此尊亦名灌頂智。va字即水。以爲灌
頂。以此義故。此尊va字爲種子也。具第十
一及第十二點者。顯五點具足之義事業成
辦之意也
第三印如前作乃至sa@msa@h者。此釋復以初
印而散水輪火輪○莎訶也。三卷軌云。彌陀
眞金色。月輪波頭繞。開敷妙蓮花中之五右二卷
軌同之。瑜伽記云。大開六輪地空相合。此
八葉蓮印已上 即三補吒合掌等者。大疏鈔
云。但風指先以開張。作初割華形已上私云。
此八葉印也。但經疏文未分明乎。最珍鈔云。
問。經文散水輪云。散風輪相不見何。答。
文不委也。初印開風指故。其相自顯也。進
云釋云。其地風指先已開張云云。付之蓮華
印無開地指何。答。文不委也。初印地風指
開事。如初印可云。合地指也。以開風指
爲要。地風指先已開云也。難云。若爾。開風
指如前合地指可云也如何。答。實可然。文
言總略也已上今云。此鈔問答委細。御鈔但風
指先以開云云。是亦同最珍之意歟 此如
來藏印等者。西方無量壽佛之異名也。蓮華
部理也。在纒爲徳故云如來藏也 亦名蓮
華藏印者。是又異名也 漫荼羅如前等者。
大疏鈔四云。曼荼羅形與經同也。但疏以
四蓮圍之爲異耳。中亦觀大日如來也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已上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中亦觀大日等者。或本此中亦觀等句上載
圓形圖。今本無之。兩本義釋亦無之。是曼
荼羅圖也。即於月輪四方。以蓮花繞之也
 sa@msa@h者。sa字諦義。諦即諦觀。以妙觀察智
邪正不謬故。以爲種子。觀音種子亦用sa
字。即此義也
第四印如前第三印乃至ha@mha@h者。此釋即
以此印屈二地輪入於掌中○莎訶也。三卷
儀軌云。皷音曼荼羅半月空點圍。雙地入滿
中之五右二卷軌同之。瑜伽記云。不改彌
陀。但開地輪倶屈。兩指背相著之。餘如彌
已上 如前第三印等者。私云。此印蓮華
合掌屈二小指。合背而入掌中也。最珍鈔
云。問。如第三印者。二水二火二風開歟。答。
如文者然。屈地入掌。餘如阿彌陀印也。
問。先虚心合掌如前印云歟。不可及開水
火風歟。答。師説準阿彌陀印。屈二地入掌
云也。各可開三指歟。一説云。合掌雙地入
月云云。一説云。不改前印。屈二地入月。
甲相合云云已上 佛音莊嚴印等者。天皷音
佛之異名也。大疏鈔四云。疏意同。但以是佛
音莊嚴印亦云内外莊嚴云云。十卷疏云。
IMAGE
[IMAGE]
[IMAGE]
[IMAGE]已上光云。此圖恐是寫誤。
[IMAGE]釋文已言而側。今謂
[IMAGE]
[IMAGE]
[IMAGE]
以點圍之者。最珍鈔云。何點乎。答。空點歟云
已上今此羯磨部具足衆色像。故形空輪
之義有之。第十四云。羯磨部遍入一切輪。
故無別壇七右今以空點圍之。其意同也
餘如前思之者。光云。此半月壇亦在蓮臺之
上。其半月中觀大日如來及四智四行等也
 ha@mha@h者即種子也。ha字一切音聲最末因
縁生聲字也。故北方感應道交種子用之也」
佛妙音莊嚴印云云已上御鈔 内外莊嚴者。
衣服瓔
珞等
相好光
明等
莊嚴等也。内身外色衆具故
云爾歟。光云。此内外解未痛快乎。今謂。此
天皷音佛印。故曰佛音莊嚴。即是法譬之異。
而言説法音也。或曰微妙聲佛陀羅尼集經及
觀佛三昧經
亦是也。又此尊主自利利他事業成滿之徳。
故曰萬徳莊嚴也。又此是二利事業只是内
證外用二徳。故曰内外莊嚴也。莊嚴謂具足
之義也 室宅衣服等者。高野中院本無車
乘二字。va@m上人幷法生房所持本無事處二
字。十四本同之 漫荼羅半月形等者。大疏
鈔四云。又疏云。半月形而側。以點圍之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第五如前三補吒合掌乃至a@ma@h者。此釋
復以定慧手作未開敷花合掌建立二虚空輪
而稍屈之○莎訶也。三卷軌云。普賢曼荼羅
滿月金剛遶。蓮華竪二空中之五右二卷軌
同之。瑜伽記云。蓮華合掌。並於二空。附風
輪前勾著内耳已上 三補吒合掌等者。私
云。是如入佛三昧耶印。即結寶瓶形也。最
珍鈔云。問。二空開張云事。經文不見。只立
二空云許也如何。答。立二空者。可開張
歟。不然者。無其詮。合掌立二掌事也已上
今殊建立者。可開立。瑜伽記文附風輪前
者。開立歟。自門傳只並舒二空開張之而
不付風輪也。如入佛三摩耶印也。問。從
佛支分生者何義。答。普賢菩薩之異名也。最
珍鈔云。八大法身印者。皆大日如來四智四
行功徳也。故普賢印即從佛支分生也已上
如此釋者。總即別名。今謂不然。支分生曼
荼羅者。謂如來自證即身成佛深義也。是即
一切衆生本有普賢大菩提心萬徳輪圓之義。
故以此尊特名支分生也。慈氏軌云。以心
置心○初發心時便成正覺。此心發時便成
普現色身三昧耶身上之二十五可思之 其
曼荼羅如瓶等者。大疏鈔四云。如瓶形者。
意取瓶腹。即是形圓也。以四金剛圍云云
IMAGE
[IMAGE]
[IMAGE]
[IMAGE]已上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十卷義釋云。其曼荼羅如滿月形者。意取圓
形也。以四金剛圍之如前已上私云。如瓶
形者。經文出瓶與月。迦羅捨者。即瓶之梵
名也。經二云。次具迦羅奢。或六或十八具縁
蘇悉地經中云。或於蓮華上置滿迦羅賖
已上祕密決疑鈔云。迦羅奢瓶也已上此中
釋意。即取瓶腹圓形如滿月也 以四金剛
等者。以五股金剛四方圍之也。又此中可
觀五佛及八印。故曰餘如前也 a@ma@h
即眞言也a字是菩提心。故爲普賢菩薩種
子也。經當卷上文所説十二字眞言之中。
a@ma@h二字取餘十字。爲四佛及普賢菩
薩種子也
第六印如前乃至更勘梵本者。此釋即以此印
屈其火輪餘相如前○莎訶也。三卷儀軌云。
觀音頗梨色。彩虹金剛幡。準前屈火輪如鉤
相背
中之
五右
二卷軌同之。瑜伽記云。不改普賢。但屈
二火其背相著已上 如前等者。私云。此印
虚心合掌。二火合甲而入掌也 柱此中指
也。十四本云。相合也。而頭相柱。此中指也
十二之
五十右
十本同之 謂如第五印等者。十四本
曰。餘如舊即是也謂如第五也。
此是法住印也
其曼荼羅等
之五
十左
光云。若依義釋則讀亂脱曰
(一)餘依舊(三)謂如第五印(二)即是也(四)此是法
住印也以下如文
此是法住印者。觀音是法部尊故。云法住印
也 問。經云世尊陀羅尼印。今何異經而出
別名。將又法住印者即第七印之名。云何相
濫擧之。答。經・釋兩名互出之歟。又第七印
名法住者。彼文殊説法徳也。此觀音法部徳
也。仍此一名通二尊歟。例四智之時。妙觀
察智名轉法輪智。又四菩提之時。文殊爲大
悲演法也。問。世尊陀羅尼者其義何。答。世
尊是通號也。此示四菩薩皆處佛位之義
也。是以普賢名如來一切支分生。文殊名如
來法住。彌勒名世尊迅疾持。次陀羅尼者。以
慧爲體。是故西方智慧門觀音特名陀羅
尼。又陀羅尼翻爲總持。即慧性有憶持之
徳故也已上光云。一傳此讀亂脱。則以此是
法住印也六字移置次第七印其水風指頭
相合也句之下也。問。今四菩薩列次如何。
答。安然菩提心義有三次第。一普・文・觀・彌
常途二普・文・彌・觀實義三普・觀・文・彌亂脱。今
考無文
今亂脱次第也。東西南北對方列之。理趣經
八大菩薩中。初四尊同之。今疏次下亦有
普・文・彌・觀次第。又普・文・觀・彌常途因行證
入次第也 其漫荼羅等者。大疏鈔四云。此
法住印。乃至如虹形。有諸色間錯。猶如虹
之暈色也。其形如覆虹。其下平。上有金剛
之幡也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私云。半月風輪。風輪西方金徳也。謂以五
大配五方之時。以風爲西也不空傳虹形者。
衆相具足義也。即虹色衆色具足故以爲喩
也。意顯示西方萬徳輪圓之義也 有蓮
有金剛等者。上來曼荼羅或以蓮圍之。或
以金剛圍之等也。今則通取彼蓮華金剛
等而聚集飾之也。些些疑問智證云。其形如
覆虹已下。其意如何。更問如何。莎訶此恐未
審更勘本。此句如何已上雜鈔一云。其形如覆
已下如何。有蓮金剛點等如何。今此以下云
何。更問如何。莎訶此恐未審更勘梵本。未審
與更問其同異如何。此恐云何。草本云。其
形如已下如何。有蓮已下如何。今此以下如
何。更問如何。莎訶此恐未審更勘梵本。此句
如何。又此八印各有別曼荼羅否。若爾。一
一垂示。觀音位次左右不同。諸印不次第。
垂決示已上記問八張云。其曼荼羅如虹色
更問者。文中明釋。亦如上祕密曼荼羅品中
釋彩虹色尊已上私云。更問者。西方具足諸
相。是以西方爲方便究竟之意也。中東南
北西次第。甚有深義。故今云更問歟已上
云。此鈔主義最有其意。總言實義。則自餘
尊皆亦如此具衆相耳。今就別論而明此
尊。謂如虹形。即具諸色。亦莊嚴之。即以蓮
及金剛點等。誠知是表西方方便究竟具諸
徳也。又理趣經得自性章言種種色心。即此
義也。須言更問而令後學詳之者乎 其
眞言曰bu等者。十四本云。其眞言曰。buddh@a
dh@ara@ni佛總持。此初字爲種
子。謂嚩字即無縛也
sm@r薩沒哩
ti念也val@a力也。羅
字引聲
dhanakari
作益也謂
益念力也
dhara#駄囉dharaya#
駄羅耶sarva上謂自持持我也。
下謂持他持一切也
bhagava
ti世尊也。呼本
尊也。歎徳也
@ak@aravati
謂具形
相者
samaye釋如上也sv@ah@a此恐
未審。
更勘梵本。十
二之五十左
私云。字引聲者。ri字點歟。謂雖短
點。而引聲呼之歟已上光云。此解不爾。義釋
已注末囉而曰力也囉字引聲是也。今依
義釋而點亂脱曰
(一)眞言曰(三)bu此初字○即無縛也(二)勃駄○
佛總持(四)薩沒哩○末羅(六)駄那迦哩(五)字引
(七)迦梨○持一也(九)此一切屬
上句也
(八)薩畔(十)
迦嚩低以下如文
私曰。此一切屬上句也者。一切言次下薩畔
句義也。今是一切句引上作釋故。薩畔句屬
上駄羅耶句。而可成其義之意也 釋如上
者。此指上入佛三摩耶釋第九卷也 此恐未
審者。此釋難思。問。無畏與一行共覽梵本。
何作此語。答。最珍鈔云。此眞言梵本無莎
訶句歟。仍他人勘之云歟。今謂。無畏所將
梵本進官之間。以無行請來本譯之一説
有之。若依此説。則無行本無莎訶句。故今
作此釋歟。問。如今釋者。注諸句句義中。
莎訶未審。是不詳莎訶句義歟。何其論句
有無。答。莎訶句義無畏已解之。第四灑淨眞言
云。末句云莎訶。是警覺義○以下諸眞言云
莎訶者。其義大同十九左若爾。豈云句義不
詳。故知是論句具闕也
第七印如前乃至莎訶者。此釋復以虚心合
掌開散火輪其地輪空輪和合相持○莎訶
也。三卷儀軌云。文殊欝金色。虚空雜色圍。青
蓮開火輪中之五右二卷軌同之。瑜伽記云。
文殊印蓮華合掌地在水下。以二水輪其頭
相持。火輪附水前一寸許不相著。空風相
捻合面已上 三補吒等者。私云。此印常用
上儀軌説。所謂虚心合掌開二火也。經及疏
説二地二空入掌内也。更可尋明師耳
上火者。印本作頭相合也。曼荼羅虚空形等。
十本同之。十四本云。頭相合也。二地也。上
火也現行印本十二之
五十一全同今疏
上火可訓之。即開立之
也。問。此印名何印也。答。經云法住印。是文
殊説法之徳。故云爾也 漫荼羅虚空形等
者。大疏鈔四云。但曼荼羅空形。方形作之。
乃至其邊各一點挾之。儀軌作小異也。略耳
已上私云。御鈔無圖。最珍鈔云。虚空無形。若
寄形者圓也。不可方形。何又此曼荼羅何
殊虚空形乎。答。如來一切智故空智也。實
無其形。寄方圓共無妨歟。圓天者妄情之
見也已上依此意者。今方形者且出一途。亦
可云圓形也。今謂不爾。方形者團形也。圓
半之上重置方半即作團形。是衆形具足之
義也 兩邊各一點者。點謂空點。即表虚空
輪之相也 眞言曰@a此是種子也等者。十
四本云。@a此是種子也。
此一字是行
veda一謂具一切智
也。謂已證之

vide二即以此所具之
慧能惠他人也
sv@ah@a十二之
五十一
本云。@a此是種子也。此一字是行。吠駄謂具
一切智也。謂已證智vide費提即以此所具之
慧能惠他人也已上
第八印合掌乃至莎訶者。此釋同前虚心合
掌以智慧三昧手互相加持而自旋轉○莎
訶也。三卷軌云。慈氏黄金色。虚空用青點。
金剛掌旋轉掌心相著
中之五右
二卷軌同之。瑜伽記云。
彌勒印金剛合掌左點右輪。各各三度。頂上
散之。又但心上旋轉此印已上 合掌等者。
私云。經言虚心合掌。疏言掌心相到。軌言
金剛掌。三説相違。凡八印多分皆虚心合掌。
爾乃此印尤可虚合。但如疏及軌是別義
歟。凡此印合掌先左膝上轉之時。右覆左仰。
次右膝上轉之時。左覆右仰也。是即如來速
疾神通之事業也已上光云。師傳意曰。此印先
作虚心合掌印母也而轉作金剛掌印相也
令掌心相到正成印
體也
只是一印也 漫荼羅同
前等者。大疏鈔四云。曼荼羅同前虚空。乃至
但改作青色等已上私云。御鈔無圖。但可
作團形歟。前雜色。此青色。青與雜共有衆
色具足之義。故虚空輪色或云雜色。或云青
色也。又青色微細具衆色。雜色麁顯備衆
色。故表彌勒菩薩因徳之中具衆相。文殊果
徳之位備萬像之意歟 白點者。最珍鈔
云。問。經用青點云。釋作青色。用白點云
何。答。經文不委細也。梵本如此歟。虚空青
色以白色空點圍繞也。如星歟 眞言曰此
gi字等者。十四本云。眞言曰。mah@ayoga
一此也字加三昧聲。是種子
也。瑜伽大瑜伽者諸佛瑜伽也
yogini二此
眞言
主住大瑜伽也。未得瑜伽
令得之。謂授與修行者願
yogezva説伐ri
瑜伽而得
自在也
kha@m平空也jar@i引生也。從空生也。
迦是作此生等於空
ke莎訶十二之
五十一
光云。今依義釋點亂脱曰
(一)眞言曰(四)gi字○是種子也(三)瑜伽謂諸
佛瑜伽也(二)摩訶(五)瑜祇○修行者願(七)
瑜伽而得自在也(六)瑜藝詵伐哩(八)
也○空生也(十)迦是作也○於空也(九)
(十一)復次第一以下如文
gi字也加三昧等者。演密鈔第九云。疏此ga
伽字加三昧等者。謂此ga伽字加三昧畫。乃
gi祇字。却是釋成下句瑜伽字義。不應此
句中置之三十六右瑜伽記云。慈氏明中。説之
一字不用入聲。準本音可讀之。如本國
如來梵中世字。但聚口喚之稍爲異耳似於
上聲。

私云。眞言句義曰。諸佛大瑜伽與行者
願。令得於自在。從空生作業。今言gi字也
加三昧等者。yugi二字中。取gi字爲種子
歟。yuga句中已無gi字。故密鈔云不應此句
中置之。但義釋言也字加三昧聲。是取yu
字。爾乃與今疏異。私案。gi字及也加三昧
聲。二字共用爲種子歟。又義云。gi字也者。
即出種子。此字i點云加三昧聲也。光云。
密鈔及鈔主又義。皆就寫誤之本穿鑿。gi
宜改作yu。義釋已言此也字加三昧聲。況
又今疏亦言也加三昧。也是ya對注也。加三
昧即加u點也。當知是ya字也
復次第一東方○次依用
四印也
者。記問八帳智證
云。當知此八印皆毘盧遮那印也者。八印皆
是大日如來一身上用也。無他家事。故不合
作別異之解耳已上大疏鈔四云。如東方印
則寶幢佛印。亦是大日如來印。他効此也。意
指根本云爾也。又疏文説八印處。皆想其
中有大日尊云云。故可云皆是本大日尊。
故總云大日尊印耳已上私云。初四佛東南
西北次第也。次四菩薩東南北西次第也。兩
箇建立竝擧之也。正方以四智果徳故。顯
了而各形一方也。隅角亦四行因徳故。微隱
而兼二方也 次依用等者。十四本云。依
次配四印十二之
五十二
意云。如次四佛皆可云
亦是大日也
  一 八印同爲大日印
覺超僧都東曼荼羅鈔上云。私云。經説八印
云寶幢等印。亦不云八葉印。案經及疏初
文似爲花臺大日印也。但疏末文云。復次
第一東方寶幢。乃至第八東北觀自在尊。知
此八印毘盧遮那印也。以東方印則寶幢佛
印。亦是大日如來印。他効此也已上第二十
云。然此八葉及中胎五佛四菩薩豈異身乎。
即一毘盧遮那耳二十六左第三云。毘盧遮那
本地常心即是花臺具體。四佛四菩薩醍醐
果徳。如衆實倶成十五左
  一 祕惜八印
智證胎藏瑜伽記云。又語話中曰。辯弘闍梨
未得八印。汴州門下不解用八印云云
已上
經中次誡阿闍梨乃至大獄之罪耶者。此釋
祕密主是名如來祕密印○而求法者也。大
疏鈔四云。經不應輒授與人云云。疏云。次
誡阿闍梨應授法。若未灌頂。一切不得示
也。經云。除已灌頂其性調柔精勤堅固
發殊勝願恭敬師長念恩徳者内外
清淨捨自身命而求法者云云。可見
疏文。皆有次。又者字成段了。此等具六種
徳人已得灌頂位。方應授與言也。若向未
灌頂人説此事者。師資共結無間罪已上
云。六徳七徳兩義已見。六字是寫誤歟。可
勘證本而已 若未灌頂等者。釋除已灌
頂句也 卒暴者。不柔軟之貎也 謂如法
華等者。即指提婆品因縁也 不得輒爾示
人等者。謂縱使雖已灌頂之人。如此勝徳
未具足者。輒爾不可授之也 在所遊方
者。謂於一切所遊歴方所。不可妄説也
若弟子之位等者。此指持明受明等灌頂之
位也 許可者。傳教灌頂之位已得師位。而
受弘通教法之命。故云許可也 不在言
限者。非所言之限也
六月者擧數也乃至身口意也者。大疏鈔四
云。疏云。六月者。淨六根故。三月者。爲淨
三業故。十卷疏云。此一段文屬後品云云。
意此六月三月等文應在後持明禁戒品中
言也已上記問八帳智證云。六月者擧數也。下
兩三行文合在下品。今以互迴置八印品
私云。十四本以六月者○身口意也七十
六字注書。而置次品或要心一月二月之下
也。彼十四本云。令他輕謗自招無間大獄之
罪耶次持明禁戒品第十五時金剛手爲彼修
眞言行諸菩薩等○謂行者持誦時或要心一
月二月六月者擧數也初六月不成更六
月作○云三月者爲淨身口意也
乃至年歳等
此事了時等十二之
五十二
即是爛脱。至下文處而可
悉之
大日經疏演奧鈔第五十五
  此卷之中。未詳惟多。予雖不似補其所
闕。而尚亦有不可形於翰墨之者。苦告
後生。就師禀承。寶永第五星紀戊子三
月七日。慧光誌


大日經疏演奧鈔第五十六

  東寺觀智院法印杲寶撰述
東都靈雲寺比丘慧光校閲
疏第十七卷之餘釋經五持
明禁戒品
次持明禁戒品第十五者。今釋此品亦有
三段。初來意者。演密鈔第九云。問。既屬持
明藏中所持之戒。何不於前受三昧耶戒處
説之。彼亦是持明藏所持戒故。答。彼三昧耶
戒是發心時所得之戒。今是成悉地時。六月
之内所持之戒。因事制之。是故別説。行者
由此能令悉地易得現前。故次祕密漫荼
羅品説之也三十六左。光云。言故次祕密漫荼羅品
説之者。此總言祕密漫荼羅品以下四
品。何者。彼入法・入位・
八印三品同是祕密故也
大疏鈔般若寺四云。經爾時
金剛手復以偈頌。請問大日世尊持明禁戒。
爲眞言門修菩薩行諸菩薩故疏云。當
有持明禁戒之法。猶未説是因縁。是以次
復以偈問佛。故云諷誦也。意上佛已無問
自説八印。今行者速成就瑜伽悉地故。是
如來大悲方便也。故金剛手能知如來祕密
八印及大悲神通。爲諸修眞言行菩薩。問
持明禁戒之旨也。意成就瑜伽悉地。非但
祕密八印。亦能持禁戒當成就其悉地言也
已上次得名者。密鈔第九云。持明禁戒品者。
持明如解序中已釋之。言禁戒者。禁謂禁
制令不縱恣。戒即戒愼令不造非。戒者梵
語尸羅。此云清涼。如人身體壯熱塗以栴
檀即得清涼。尸羅亦爾。一切衆生法身爲
煩惱壯熱之之所惱害。若塗以尸羅栴檀即
獲清涼。此是本性所具之戒性自須持。今持
明戒梵語沒哩多。此譯云制。爲持明者方
便制之。是持明之禁戒。揀非持明。依主爲
三十六右私云。此密鈔意。持明者。持眞言行
人也。禁戒者。持明者所持禁戒也。或義云。持
明即禁戒也。謂六月持誦等之行有防非止
惡之義。故名禁戒。即經文云。隨所住法教
皆依明禁故是也。問。今品所説禁戒之體
如何。答。制門雖是不同。然其戒體即三密
和合淨菩提心也。六月持誦等儀式是沒栗
多也。而其戒體即尸羅也。猶如釋論始因果
熏本因果熏也。次文釋者。此中牒文皆是未
會。讀者得意
時金剛手乃至言諷誦也者。此釋爾時金剛
手復以偈頌請問○諸菩薩故也。私云。此即
取意直作釋也 故言諷誦者。釋復以偈頌
句也。偈者梵語。具云偈他。此翻云頌。頌是
與諷誦其義同。故云爾也。然則偈頌者。梵
漢竝擧。猶懺悔也。今此一段明當品來意

然戒西方音有二乃至故無大名也者。此別釋
持明禁戒句也。十四本義釋云。然戒西國音
有二種。一者z@ila此是修行戒也。
謂淨身故須行之
二者m@r
沒栗ta多。z@ila羅者戒有二。謂本性戒及制戒
也。謂性戒謂淨諸根。今沒
栗多謂成就故制之。如後服風等也。如律因事制
事也。今釋中或云禁戒。或云制戒。皆是沒多也
是長
時所持之戒。沒栗多是有時願之戒也十二之
五十二
私云。當段疏釋爛脱多端。然以十四卷義釋
文明之。麁注交參而純麁書。故文似是爛
脱。而實文相無違。但初尸羅二字可在一
者之下。又次尸羅之言義釋則在兩處。今疏
只其一處。是存略不同歟。十卷本亦麁書之。
故就今疏及十卷本古徳多讀爛脱
  一 爛脱
(一)西方音有二一者(三)此是修行戒○須行之
(二)尸羅二者沒栗多○故制之也(四)別後眼風
等也以下如文
又説
(一)有二一者(三)此是修行○須行之(二)尸羅
(四)二者沒栗多已下如文
又説妙説
(一)有二一者(六)此是修行戒○須行之(二)尸羅
二者沒栗多(四)尸羅(三)戒有二謂○制戒也
(五)性戒謂淨諸根(八)今沒栗多○皆是沒栗多
(七)是長時所持之戒(九)沒栗多是有時願之
戒以下如文
私云。爛脱異説已雖多端。依十四卷義釋
分別麁注是爲正義歟已上光云。今鈔所出
之外。又有二傳亂脱。然詳其義則無出妙
説之右者。故今棄置而不出之 大性戒等
者。十四本云。本性戒及制戒也十二之
五十二
大疏鈔
般若寺第四云。疏尸羅有二。謂本性戒及制戒
也。本性戒者。謂淨諸根。沒栗多是有時願
之戒。謂行者持誦時。或人一月乃至年歳等
云云。此事了時。此禁亦罷。故無大咎也已上
私云。覺鍐上人及法生上人本竝作本性戒
已上光云。現行印本亦作本性戒。但鈔主所
覽本作大性戒。其義最欠。不可依用別後
服風等者。此制戒之作法也。下六月持誦中。
出入息爲食等是也 今課中戒等者。記問八
智證云。今課中者。諸本不同。或云今課中。
或云今譯中。其文難定。取捨在人。但今依
譯字爲正。亦須勘他本耳已上私云。智證大
師爛脱云。今課中戒是禁戒。是長時所持之
戒。或云制戒。皆是沒栗多也。沒栗多是爾時
執金剛次復諸問大日世尊。漫荼羅眞言之
心上雖説阿。有時願之戒。謂行者持誦時。
作漫荼羅度弟子時。然是中阿闍梨亦罷。
故無大名也猶如大吉祥・金剛・觀音・文殊等。無有
異也。六月者擧數也。乃至淨身口意也

此是爛脱未得其意。更可考之 謂行者
持誦時等者。十四本云。謂行者持誦時。或要
心一月二月六月者擧數也○云
三月者淨身口意也
乃至年歳等。此事
了時。禁戒亦罷。故異名也十二之
五十二
私云。此釋
有時願之戒相也。此是注文今疏在次上品
末也。但此六月者等注。義釋則雖在或要
心一月等之下。若準經文。則可在當品終
六月之下也 無大名者。是短時戒而非長
時。故無大名也。義釋作故異名也。大疏鈔
作故無大咎也。此咎字尤宜歟。可思之已上
光云。義釋最是可也
今此問中乃至得成大果故也者。此釋云何
成禁戒○修行離諸著也。大疏鈔般若寺第四
云。經云。云何成禁戒云云。疏云。即上二種云
云。意總問本性戒・制戒二種戒言也已上
具問二義者。經文三箇云何之言合而爲二。
謂初二成一問。後一成一問。初問戒體。後
問行相也。初中亦二。初問所持戒體。後問
住戒相貎。即經初二句也。疏云發起。經云
住。其義同也光云。此解未快。今謂。初問持明禁戒。
後問本性眞戒。此是二問雖別。共是戒
體。故今疏中
合爲一問而已
 總別合有其五个問。謂一問戒
體。二問戒相。三問修行。四問時分。五問威
徳也。尋云。住戒・修行云何異乎。答。住戒者。
行者持受相也。修行者。持受已後相續修治
義也已上光云。言住尸羅。住是謂護持也。言
隨所住。住即謂所在也。凡問意曰。云何而
能成就禁戒安住本性三昧耶戒以上二
種戒體
所在方修行成就此通二
戒也
離諸著也 即上二
種等者。上所言性戒及制戒。此二種戒云何
發起乎也 次問云何等者。即釋第三四二
句也 謂知是已等者。十本云。次問云何隨
所住。謂知是法已等已上十四本云。次問云
何修行。謂知是法已隨所住處隨所在之方云
何修行得無著
而修行之也十二之
五十三
私云。修所者。義釋作
隨所也。修字可用隨訓者乎
(一)知是已修所隨所在方(三)云何修行得無著
(二)住處而修行之(四)問中意者以下如文
此是爛脱不強甘心。而只任義釋文可得
意耳 問中意者等者。十四本云。此中問意
者。諸法寂滅無相。無有能修・所修之相等
十二之
五十三
私云。此釋金剛手發問之大意也。即
擧無相無爲之法。以疑有相限數戒相。謂法
體無相離起事業而今持明禁戒已有能修
所修之相。亦有始終起滅之義。豈修行此事
業戒證得無爲法性乎。此第二問猶如具
縁品擇地之中問也
次問修行有時節不乃至爲限量也者。此釋修
行幾時月禁戒得終竟也。私云。修行有時節
不六字二句是牒文也 世間戒者。五戒・八
戒等世間俗等所持之戒也 乃至者。此指
沙彌十戒等也 聲聞受具者。比丘比丘尼
等具足戒也。如此諸戒皆有限量。是擧其
有限戒以爲例也 然問意等者。此總示發
問意。謂此第三問意。今此六月持誦等戒既
有始終。豈其順無爲寂滅之法耶 設令有
智者。謂縱雖云持明行者有智之人。云何
於此寂滅中而作限量乎。十四本作有起。
言寂滅之法是無起滅。以何而作限量。設
令有起。限量亦如何也。今詳義釋爲勝
復次云何持戒者乃至而可得也者。此釋住於
何法教○願佛説其量也 云何持戒者等
者。即當住於何法教等二句也 謂今依
止等下作釋也 依止何處者。言依止何教
意修此戒也。 威徳増長者。謂戒法悉地
出現之相也
  一 爛脱
(一)威徳成就也(三)又問持此戒○此等也(二)
何時方○而得離也(五)然佛戒者○入於一相
(四)時謂一月○在何處也(六)云何速得以下
如文
私云。第一科釋住於何法教等二句也。第二
科此未會文。即當離時方作業等二句也。第
三・第四兩科釋此二句也。第五科亦釋此
句而示發問之意。謂佛性三昧耶戒離時方
等作業。云何受持此有相戒。經幾時分更
可證入無相法乎。第六科是未會文。即當
云何而速成等二句也
光云。又傳亂脱曰
(一)威徳成就也(三)又問持此戒○離此等也
(二)云何時方○而得離也(四)然佛戒者以下如

又傳亂脱曰
(一)持此戒時方也(四)問何時得離此等也(三)
何時方○而得離也(五)然佛戒者○入於一相
(二)時謂一月○宜在何處也(六)云何速得成
以下如文故和上曰。以上
二傳共有其義
謂速疾事等者。即釋云何而速成等二句。言
於幾時分成此戒法乎 既問終始等者。
總述問意。謂既問戒法始終。次問歴幾時
分證入彼離相之戒乎。十四本云。又問持
此戒時問何時得
離此等也
云何時方作業法非法等。當
於何時而得離也十二之
五十三
金剛手言乃至五頌是問也者。此釋先佛所
宣説○人中尊證知也。私云。此述金剛手發
問因縁也 我已於過去等者。釋先佛所
宣説句也 今爲修眞言等者。釋令得於悉
地句也 非爲有所等者。即令得於悉地句
含此意歟。謂既住大悲心。更非爲名利
也。起信論云。爲令衆生離一切苦得究竟
樂。非求世間名利恭敬故三右釋論一之 
二十右
科除遣諍論誹謗門即此意也 今我誠言
等者。釋我問一切智等二句也 爲人證知
耶者。十四本云。此心何人證知耶十二之
五十四
 
足尊者。上文云。人天二足中尊名兩足尊
十二之
十六左
人天是皆兩足之類。佛於其中而爲
尊勝。故云爾也 此爲未來等者。釋爲未來
衆生等二句也 凡有五頌等者。雖四頌半。
而約滿數云五頌也
時大日如來乃至亦以偈答耳者。此釋是時
薄伽梵○大徳持金剛也。私云。先金剛手已
爲未來衆生而發此問。故今如來亦爲衆
生答之。而擧薩埵大悲以稱讃其徳也
故嘆言等者。釋第一句也。勇者等釋勤勇
二字也。能除自他等自證。又勤精進等化他
也 無相之怨者。異本作無明之怨。兩本義
釋共作無相之怨。可勘證本已上光云。鈔主
所覽之本及兩本義釋作無相之怨。恐是誤
乎。現行印本作無明之怨。最有其義。可爲
正耳 大勇猛者。再治本作勤勇。勤勇勇猛
其義同也 猶行大願等者。釋士一字也。未
會本作大士乎 此有情等者。釋第二句
也。未會本作大有情大福徳乎。再治本作
大徳持金剛也 正音索哆者。十四本云。正
sakta十二之
五十四
是他音屬自連聲。故以ka
聲屬入聲中也maktaka作業聲故。有忍
樂修行等義。sattaka字故。只有堅固和
合義而闕作業徳也 著義者。具是忍樂修
行堅持不捨義。而今總云著義也。是從樂
著之門而達法界。故云爾也。即慾觸愛慢祕
密法門之意也 又名薩埵等者。薩埵是堅
固義也。五蘊和合而成不二之意也。是亦
從和合一實門而達法界之意也 所執著
義者。忍樂等是業用。故爲能執義。薩埵即體
性。故爲所執著。猶如玉與光如次所照能
照也 又名大福徳等者。釋大徳二字也
今從此以下等者。總釋善哉勤勇士以下偈
意也。十四本作從此以上。此釋通上下故
無相違也
所制戒殊勝乃至證明無二道也者。釋所説
殊勝戒等二句也。私云。此二句總嘆禁戒功
能也。謂三世諸佛道同。戒體即三平等不二
戒品以成其禁戒也 佛又引佛者。大日尊
雖法爾體性。猶指衆生本覺而云古佛。因
前果後。本來功徳。以法體如是故。世間出
現之佛有三世不同也 究竟之法等者。謂
内證之法戒是凡聖不二三世同體也
明制戒發智乃至悉地得成也者。此釋縁明所
起戒○爲利世間故也。大疏鈔四云。經云。云
何成禁戒云云○即經答云。縁明所起戒。疏
由持此戒故。發起眞言之行。而得悉地也
等云云。意由持明禁戒防非止惡功能。而能
得瑜伽悉地言。猶餘大乘以別解脱戒功
能而得無漏三覺果言也已上又云。經云。云
何住尸羅云云。即經答。住戒如正覺云云。
疏云。以此修行故。今世人而得悉地之果
云云。問意未明。故次文又云。佛意言。如佛
所住之戒。行人當如是而住。即是三平等
故。福徳智惠増長悉得戒也已上私云。此中
初一句答第一問。次三句答第二問也 明
制戒發智等者。釋初二句也。意縁持明所
起戒徳發起行業智力而住佛位也 即
同正覺者。梵網經云。衆生受佛戒。即入諸
佛位。位同大覺已。眞是諸佛子已上即此義
也若受佛戒。雖住凡位。即同大覺也 以
此修行故等者。釋後二句也。此可牒其二
句而作釋也。或云。以此修行○悉地之果二
句即牒未會文也 此答云何等者。此結
成上三句意也。今此戒體即以三密爲其
體故。佛與衆生三平等義。故受佛戒已即
住佛位也
自眞言等起乃至即是住佛戒也者。此釋等
起自眞實○修行戒當竟也。大疏鈔四云。經
云。云何隨所住修行離諸著云云。次經答
云。等起自眞實。不生疑慮心。常住於等
引。修行戒當竟。菩提心・及法・及修學業・
果。和合爲一相。遠離諸造作云云已上偈頌
○意此等種種行業皆成一相無相無分別
觀。不應成彼此戒及戒果著別之想。是即
住等引。具戒如佛智言也。故疏云。又此戒
者即是如來無師之慧也已上私云。此四句答
第三問也。次菩提心及法等十句亦屬此答
也。至下悉之。意住三平等定心引攝一切
功徳。攝在身中而令和合一體無二。是修
有相戒法而證入無相也。所住即三摩呬多
也。修行是三平等觀也 自眞實謂等者。釋
第一句也。謂令自身三業同於本尊故。眞
實無虚妄也。以本尊是眞實理故。能同行
者三密亦眞實也 本尊者即是等者。明所
同眞實也 又如實等者。明能同眞實也
此有三平等之方便等者。辨等起意也。等同
等義也。起生起義也。意行者三業與諸佛同
等生起。故稱眞實也。文次第云。明三平等
意文十八右 行者修行時等者。釋不生疑慮
心句也。此佛法大海信爲能入之意也 以
無疑故等者。釋常住於等引句也。信決定是
勝解心之因也。決定即定心之勢力。故以信
成定也。亦即白淨信心・三摩地心。極隣近之
義有之乎。文次第云。明等引之梵語幷釋
名義文十八右 即以三平等法者。此以三
義明等引意。一三平等法攝在一切功徳於
自身故。二三事究竟一故。三定慧和合一味
一相故。第二十本尊三
昧品釋
云。由此三摩呬多所
等引故。住清淨處。寂然無相名爲淨也十三
此意三摩呬多地是無相觀行成就之位也。
今謂。住此定故三密平等。而行者與本尊
無二無別。然則行者無始三業即是法佛平
等三密。更無所造作也。今授此法戒意在
於是乎
菩提心法乃至與金寶耶者。此釋菩提心及
法○等礫石衆寶也。私云。此十句猶答第三
問中離諸著義也 菩提心法等者。即當治
定本菩提心及法○得諸法自在也 菩提
心即是如來正因等者。釋菩提心及法句也。
文次第云。菩提心如來正因心王文十八右
下二句中。菩提心者。心王是菩提心體性也。
法者。心所有法是菩提心相貎一切功徳法
也。此心心所共因句所攝也。及修學業者。三
密萬行也。果者萬行成就也。如次因根究竟
三句法門也 佛之眷屬者。心所一一之相
各現人體。是云三部眷屬也
光云。古來此讀亂脱。而今出之以貽後裔
(一)有葉蘂也(四)此之妙果即同於佛(三)所謂業
者○妙來妙業也(二)以此修行○皆等同於佛
(六)佛離一切相○即是佛戒也(五)其所作業○
即佛果也(七)以其一相以下如文
此之妙果等者。釋及修學業果句中。此釋
果一字也 所謂業者等者。釋業一字也
私謂即如來妙業也。此八字十四本注書之
 以此修行等者。釋及修學業果等二句。此
明因果不二之義也 佛離一切相等者。釋
遠離諸造作句。謂今此戒法本來平等三密以
爲其體。是故正住此戒。即與諸佛同等。行
者一切所作事業皆佛業。遍因果而平等。
亘十方而一味也。是則由造作因縁直開
示無作本源。故云遠離諸造作也。第八云。
不動是處即行即到。同於大空無所不
遍。故云大寂十五右即此義也 以其一相
等者。釋具戒如佛智等二句也 若行者等
者。簡分別心。謂戒・人・法三種一味無相也
由住如來智等者。釋得諸法自在句也 謂
自得法等者。釋通達利衆生句也 故次經
云等。十四本作故次經云有情義中通達是
十二之
五十七
十本云。故次經云通達利衆生也。
利者謂善利也。即謂義利也已上今言有性
義中通達者。即當通達利衆生句也。仍作
有情義。最是可乎。但有性者。凡有心者悉
有佛性。故以義云之歟 義者等者。即未
會本云義中。故義者利也。是善利爲義也
常無所著等者。即當常修無著行等二句也。
礫石喩迷法。諸寶喩覺智。迷悟不二戒法
常一義也 觀五道等者。兩本義釋作觀五
逆闡提已上光云。鈔主所覽本作觀五道。現
行印本同義釋最好
  一 爛脱
(一)與金寶耶(三)次答持戒量○所不能嬈也
至十
(二)復次等金石者即是三平等也(四)月時
數者以下如文
次答持戒量乃至是落叉義也者。此釋乃至
滿洛叉○禁戒量終竟也。大疏抄四云。經云。
修行幾時月。禁戒得終竟云云。即經答云。
乃至滿洛叉。所説眞言教畢於時月等禁
戒量終竟云云。又云。一日一夜乃至年歳方
終竟。此淺略之釋也。今祕密釋意。落叉者此
十萬數。今此云見眞實理爲洛叉。必非十
萬遍。又未見眞理。以來中間無止息理也
已上私云。此答第四問也。所謂沒栗多戒則
有始終。故上問幾時月戒法終竟。是擧其
因縁事相。疑違無爲體性也。今此答説意。
點一月乃至一年等時分。誦一遍十遍乃至
洛叉遍數。然後停止。是禁戒時明始終也。然
此日時遍數等法並皆即俗而眞。與法性理
相應。直達無爲體性也。若淺略取義。則雖
有始終期限。若深祕得旨。則一時者是獨
一法界也。一遍者是獨一法身也。行者點一
時誦一遍。即遍一切時處。與無始來氣息
相應。故此一時一遍即三世常恒法則也。當
知以因縁事相而成無爲體性。獨在此教
不思議。不可以常情而圖想之也。若依
此義。始者指衆生無始生死之初際。終者示
諸佛自在圓滿之終極。始終只是因果之麁
細。豈作前後隔別之解乎 如淺略等者。文
次第云。落叉文十八右以下釋洛叉名。初明
淺略義。後今此中下明深祕義也。淺是十萬
遍。深即見義也。一箇數滿見諦理云洛叉
也 淺末之効者。淺略支末之効驗也 然
此中等者述洛叉法則也 然將成滿等者。
自下明洛叉成就前相也 如本部中者。指
大本經諸尊各各儀軌也 乃至合偈等者。
密抄云。復以多義合成偈頌。心無所礙即
近悉地之前相也九之三十八光云。故和上言。
合偈之合猶闔國之闔也 故佛言等者。
結成洛叉名也 行者心住等者。自下明洛
叉得益也。謂避除種種留難以爲其益也
 如菩提場中等者。如來成道之時降魔之
因縁也 見道者。光云。此至初地法明道
見本不生諦理。名曰見道也 或時等者。
以上治外障。自下除内障。内障約貪瞋而
作釋也 復次等金石等者。此屬上經文。
如前爛脱也 月時數等者。釋畢於時月等
等二句也 又洛叉等者。上來已就見義
釋種種義了。自下亦約垜義述淺深義也
 如首楞嚴等者。文次第云。釋落叉義中。
引楞嚴習射喩文十八右密鈔第九云。疏如首
楞等者。彼説。如人習射。漸習漸親。習之熟
已。則箭箭在的。行者亦爾。於六月中逾觀
逾明。設遇違順境界。不能傾易其心。名之
爲垜義也三十八右私云。就垜義中亦有淺
深。如習射義是淺略説也。若住諦理等即深
祕義也
復次如上乃至與前不異也者。十四本云。復
次如上所云一相一味眞實之見等十二之
五十八
本同之。私云。如上者。或云。指祕密曼荼羅
品等。或云。指當品上三平等性戒成就之釋
段也。總意云。如此無相一實之法。初心淺
行之位難信解。故更説六月持誦等有相方
便也。然此法則亦約六大法界自證體性而
建立之。故相即無相與前不殊也 次説六
月等者。文次第云。六月持誦幷五輪觀等文
十六右
其第一月當觀金剛乃至名滿一月者。此釋最
初金輪觀○能調出入息也。大疏鈔四云。經
云。住於何法教而知彼威徳云云。即經答
云。最初金輪觀住大因陀羅○第六月處風
火輪○乃至捨利養云云。已上金剛手五
問。即大日世尊毎問能答。今此第五答末也。
意住何處修眞言行將得悉地果。即將住
五大中修眞言行應得悉地果言也。又總
言者。住八印持如來禁戒。修五大觀作其
印契。是眞言瑜伽行言也已上智證更問云。其
第一月已下。大底令在最初入法前。總觀
五輪○種子青黄赤白等色。更不可作他
字眞言之解。此中印缺。可尋大瑜伽已上
云。此答第五問也。次下五箇月持誦同答
此問也。即住五大教法各示成就之相。是
云威徳也。凡此六月持誦法。雖言世間持
誦相各示深義。都是六大一實觀行。是故相
即無相。而離時方作業。是一段大旨也 其
第一月等者。可牒最初金輪觀等二句也。
此中行者住方壇中。而令衣服及身體一切
皆黄色也。經因陀羅者。方梵名也 即以
自身等者。自身即尊形也。方壇即三昧耶形
也。阿字即種子也。謂此三種一體無二。而成
就本初不生之理也。問。實造方壇著黄衣
乎。答。釋相已是觀作。若實造之有失。自下
準之 當結五股等者。可牒當結金剛印
句也。五股是四方正均等印形。故地輪尊結
之也已上 光云。五股金剛表智徳也。然以
理智配天地陰陽日月。則智是月輪也。亦陰
氣也。亦地大也。故今地輪用五股印也 不
須持數珠者。此結印作法也。兩手作之。故
不持餘物也 其印作虚心合掌等三十九
字。異本注書之。十四本云。其印作虚心合
掌。雙屈二水。以右加左相鉤掌中。二火頭
相柱而尖。二風句屈於中指背。二空二地各
並竪。以印當心。即是如上金剛手印也十二
之五

此本亦注書之。十卷本無之。故智證大師
云此中印缺。凡五股印母有二。一合掌。今説
是也。二金剛縛。瑜祇經第五品云。二手金剛
縛。忍願竪相合。二風如鉤形。檀慧與禪智
竪合如五峯。是名羯磨印。亦名三昧耶已上
凡一切印母不過此二。合掌與縛是因果總
印也可尋口決光云。合掌衆生邊爲表。凡心形故
縛印諸佛邊爲表。佛心形故。如次
胎・金
義也
或傳云。五股印者。以兩手半五股合成
一箇五股。是理智甚深之習。可尋之光云。此五
股印作印
法。勸修寺持明院
等流。大事中有之
 當於一月中等者。釋飮乳以
資身等三句也。一周日月是一法首尾。故限
此時分而修行也 服乳等者。即準下服水
釋。是不必服現乳味。只以a字氣爲食。是
服乳之義也。五味配五大則地大甘味是脾
藏。故今a字爲乳味。尤有其理也不食餘物
者。但住a字不縁餘境之謂也。私云。準下
第三月釋等。此第一第二月中。正用乳水等
食。兼以眞言字爲食歟。至下悉之 但觀
所持眞言等者。此服乳之軌則也。問。地大眞
言何乎。答。準胎藏器界觀。nama@hsamantabuddh@a
n@a@masv@ah@a眞言可用之歟 如調喘息者。指
數息觀法也。今眞言字運轉身上下而出
入。如數息觀法也 雖云一月等者。一月且
取日月一周之量。一十月一百月乃至一洛
叉月等。如此千萬億阿僧祇月之中周而復
始。要至諦見曼荼羅位以爲其限也。若又
準之。則雖一念一時一日。有見成就。即可
爲滿數也。凡祕密成就只住諦理爲期。不
必由時限也 復次一者等者。以一月義
合一見義而釋也。凡一見者。一味平等獨一
法界諦見義也。表此義故云一月也
次第二月住於水輪乃至不觀本尊像也者。
此釋次於第二月○而服醇淨水也。大疏鈔
四云。第二月住於水輪。其輪圓白。想身在
中。作蓮華印如常其身作va字形。以眞言
爲出入息。但服水餘皆不食已上 次第二
月等者。釋次於第二月句也
  一 爛脱
(一)如上方便(三)手作蓮華印○而充滿身耳
(二)嚴備謂於中坐也(四)爾時但觀此字以下如

又説
(一)自想身在中(八)如上方便○觀音印也(二)
其身○爲出入息(四)問爲觀尊字耶○作白色
(七)是月結蓮華印(九)於二月中○而充滿身
(五)嚴備謂於中坐也(三)爾時但觀○本尊像
(十)第三月○佛慧明也(六)備謂備具用此印
(十一)第四月以下如文
住於水輪等者。此第二月中觀身在水輪圓
白中也 如上方便者。準上第一月而可
作之也。或又作印準上密印品也 手作
蓮華印等者。釋應以蓮華印句也。此八葉印
也 令火風稍合相並者。十四本無合字。十
本云。餘二水指開敷。令火風稍相並已上
作六葉形歟。今疏文相聊難了見。可尋之。
胎藏儀軌器界觀。水大用八葉印也。問。何
故水輪用此印乎。答。蓮華於水生諸花中
最爲第一。故一切水徳在此中。又揀其形
圓印而用之也 即前觀音印者。此指密
印品也 觀其身作嚩字等者。亦是三祕密
身也。謂行者身本尊也。水輪三形也。va@m字眞
言也 亦以白眞言者。十四義釋作自眞言。
是自所持眞言歟 問爲觀尊字等者。十四本
云。亦以自眞言爲出入息問。爲觀縛字耶。爲本
所持種子作白色耶
於二月中是月結
蓮花印
但服水而已十二之
五十九
十本云。
問。爲觀va字耶○於二月結蓮華印也
已上密鈔第九云。疏問爲觀字耶等者。謂若觀
字時。即觀縛字而作白色。或觀本自所持
等眞言中。取一字爲種子爲出入息亦得
三十八右私云。今言尊字者。水輪本尊字。
即是va字。故與兩本意無違也。凡此通六
月持誦而作問也。謂作五輪等字之時。各
可用其種子字乎。將又可用行人本所持
眞言乎。若作答説。二義共可許之。例如諸
尊字輪觀。或通用五大種子字。或別用各眞
言。乃今讓口決於面受。有問無答也。或義
云。是月結蓮華印等文是答詞也。意結蓮華
印誦va字爲食。不可用餘字也。私案。十
四本既注書之。又無答字。應知是有問無
答之釋也。但是月等文則以爛脱可得其
意歟已上光云。今依十四本而點亂脱曰
(一)作白色耶(三)是月結蓮華印(二)於二月中
(四)但服水而已以下如文
但服水等者。釋而服醇淨水句也 所謂服
水者等者。陀羅尼集經六虚空藏菩薩法
身即呪第十二
云。若以
此印印水。呪已七日服之。除一切病。其水
入腹。喩如醍醐明本七之
二十六右
攝眞實經中云。復
次瑜伽行者結圓滿印。仰掌以右手大母
指押小指上。餘之三指竪立。以掌盛水加
持七遍。先以一分洒於頂上。次以一分飮
之。後以一分散於四方○眞言曰。唵
曰嚕二合引二重聲迦吒反舌呼。
三八右
十一面軌中
云 應作淨潔印。仰右手掌屈無名指在
掌中。大指頭指根相著。以此印承水三飮。
兩度拭脣二左私云。準此等文。今言眞言水
者。實以呪加持水而飮之歟。但今疏釋以
眞言氣息爲服水。雖然不遮飮水義歟
眞言水入息。十四卷義釋及異本作眞言出
入息。最是好歟。可勘證本 嚴備等者。釋
嚴整水輪中句也。謂嚴飾水輪。行者處其
中。皆是觀作也可思之。問。今第二月二字
其義如何。答。是亦二十日・二百日・二千日・
乃至二洛叉日月等也。二者。止觀二法・理智
二法・因果二法等也。若爾。以此二月可滿
足一切功徳也。而亦不遮三四乃至六月數
法。分滿不二即離不謬。可案之
第三月火輪中乃至用此印也者。此釋次
於第三○而生身意語也。大疏鈔云。第三月
在火輪中。三角壇。想在其中作慧刀印。自
身色形皆赤色。以ra字爲食已上 第三月
等者。釋次於第三月等二句也。私云。此中
亦有三祕密身。準上可知。行者擧體即ra
字也。亦是三角壇也。此三種祕密身不二而
二。甚深祕奧也 住勝上火輪也六字。十四
本注書之
  一 爛脱
(一)以其囉字爲身也(三)作慧刀印○爲限也
(二)此三月中○爲食耳(四)以此方便以下如

作慧刀印者。釋即以大慧刀句也。此大慧刀
印也。慧刀三角即猛利火輪形故用之也。問。
儀軌器界觀用火輪印。謂二拳舒頭指端相
拄是也。今何不用之乎。答。彼只作三角形。
今取慧刀義亦作其形。故猶爲勝也已上
云。火大印有二。謂慧刀・火輪是也。但以大
慧刀印爲深密也。大師御説是名三角智
印。小野具支灌頂火天用此印。是法界智火
印也。深義更問 其出入息等者。釋噉不求
之食句也 三月義如前者。即指前世間成
就品及悉地出現品三月持誦義歟 三月
三十日等者。三百日・三千日・三萬日・三洛叉
等爲限也。第四云。如説三月持誦。即是性
淨圓明中三轉方便。豈可但作九旬解耶
十五右三部三密三身三覺等一切三法。各盡
法界是也。即以見如是體性爲其限也
 此三月中等者。意此第三月中亦不用食。
以眞言爲食。若有來施者亦許之也 但
以囉字爲食等者。密鈔第九云。疏但以羅字
爲食者即是以禪悦爲味也。謂以羅字之
慧火除煩惱之暗。資智惠之明。故云但以
羅字爲食也三十八右 以此方便等者。釋
燒滅一切罪等二句也 備謂備具等八字。
十四本注書之。私云。依上爛脱。則以此八
字屬前段釋文也
第四月在風輪中乃至此難作者者。此釋第
四月風輪○攝心以持誦也。大疏鈔云。第四
月在風輪中。其中黒色用ha字爲身。出入
息如上説。但食風不用餘食。作轉法輪印
已上 第四月等者。釋第四月風輪句也
 是側月也者。即仰月之形也。十四本云。第
四月在風輪中。是則半月也十二之
六十右
光云。今
言側月者。此側半月。如彼尊勝彌勒等曼
荼羅中降三世所住之半月也 與上同者。
謂此風壇亦與上地水火壇同。此中即有字
印形三祕密身也 此一月中等者。釋行者
常服風句也 不食一切食等者。謂從此月
已降不用段食。段食是令身沈重故。凡一
切汚穢雜染皆段食所爲也。劫初衆生由用
段食身光隱沒。是故今漸斷食物發生光
明也 非如外道等者。外道飮氣而得金骨
之精。身體不朽常住不滅。是令精氣凝結。
而非内心開悟之方便也。今佛法中服氣法
者。氣息是字門之體性。字者即是本性菩提
心故。由服此氣發明知見。乃至成佛菩提
大果。是以有不同也 當作轉法輪印等者。
釋結轉法輪印等二句也 此即是反手等
者。十四本云。此印即是定慧手反相叉。前所
作者也此難作也。
十二之六十
密鈔第九云。疏當作轉輪印
等者。今疏但指前所作者。此前所作言通
經及疏。若準疏説。先作反背手合掌。以二
地指反相句。令右加左上。餘水火風三指
亦返相句。末後捩二空指。令至掌内相拄
是也。若準此説。誠實難作。若依經説。謂以
定慧手五輪皆等迭翻相鉤。二虚空輪首倶
相向是也。對疏所説。却不難作。頌曰。是名
爲勝願吉祥法輪印。世依救世者悉皆轉此
三十八左私云。密鈔引上密印品疏經文而
成義意。今言前所作者者。即指彼文。若依
疏釋。則作印難成。故云此難作者也。凡此
難作者者。言此印最難結成。可問口傳
也。十四本此難作者四字注書之。問。何故風
大用此印乎。答。此印迴轉空中。是風大徳。
故用之也
第五月從金輪至水乃至即同佛也者。此釋
金剛水輪觀○等同三菩提也 大疏鈔云。第
五月從金輪中。謂作方黄漫荼羅内有圓白
漫荼羅。身坐其中。臍已下黄中。以上白中
也。不作印。用二字爲食。不食餘食。但以
二字作出入息爲食也已上 第五月等者。
釋金剛水輪觀等三句也私云。此第五月空
輪觀也。然作ava二字觀者。此虚空輪即地
水二輪和合。而此外無別形也。凡方圓二形
之外更無四大形。四大和合形豈非空輪乎
 從金輪等九字。十四本注書之 同等諸
佛者。次下經文所云等同三菩提意也。今此
金水二輪不二冥合一相無相。是故直同眞
諦等佛位也。尋云。何故此中始云等同諸
佛乎。答。都部陀羅尼目二左中。約五大分
別眞俗二種曼荼羅。則四輪漫荼羅爲世諦。
空輪曼荼羅爲眞諦。今亦依此義故。至空
輪位專説等同三菩提義也 處金剛水輪
中等者。此行人處在二輪也。此中亦有三
種祕密身。準上可知 不作印者。此以空
輪無形故。且不用之歟。若用之者。可並
用前地水二輪印歟。但儀軌器界觀空輪用
大慧刀印。是空形故也 餘如上者。此壇中
不用印法。餘一切事業如上地水等作法

光云。古來此存亂脱。今出以授後學
(一)餘如上(三)此五月中○爲食也(二)自五月以
來○即同佛也(四)次第六月以下如文
此五月中等者。此中亦與無相第一義空相
應故。不用有相段食也 自五月等者。釋
遠離得非得等三句也。亦是住離相而成
無我也。皆是空輪無相著之意也
次第六月乃至迄捨利養者。此釋和合風火
輪○亦捨利非利也。大疏鈔四云。第六月處
風火輪。風輪中有火輪。準上事知。下是風
臍以上是火。以其二字爲食。一切住離著
無我之行。乃至捨利養已上 次第六月等
者。釋和合風火輪等二句也。私云。此一月
是識大觀行也。心法猛利必具煗動。是故合
火風二輪而成心法觀也。此中亦有字・印・
形三祕密身。準上可知 準上事知者。謂
形色等相準上也。十四本作準上可知 下
是風等者。十四本云。臍下是風。臍以上是火
光云。現行
印本同今疏
問。若準五輪重累。則風上。火下也。
今何異之乎。又上月已方壇中有圓壇。今月
當半月中置三角乎。答。五輪次第從重之
輕。然火重於風。是故火在下。風在上也。今
是約其業用。然風遍上下。火必通上。是故
風在下。火在上也。是性與業二箇之配立
光云。問中已有二段。以
上答其初。以下答其後也
亦準此義。則當半月
中置三角。是心法形也 用訶羅爲食等者。
釋復一月持誦等二句也。亦是不用印。只
以氣息爲食也 得與不得等者。此一月中
若雖得食。而猶不食。況復於其不得食乎。
是故得不得共不用食也。如上第四月章委
釋之也 迄捨利養等者。正釋亦捨利非利
句也。利養者。謂一切有所得心也。離是法
非法之分別。是云利非利也。十四本注書而
作迄撿利益
次佛説其功徳乃至無有異也者。此釋梵釋
等天衆○悲愍而救護也。私云。第五問言住
於何法教而知彼威徳。而答説中。上來六月
持誦法則是答其住於何法教句。自下諸天
恭敬等相即答其而知彼威徳句也 次佛
説等者。釋梵釋等天衆等三句也 遠而敬
禮者。謂遙見申禮敬。恐怖無親近也 共
所守護等者。釋一切爲守護等三句也 來
至其前等者。即受命奉仕也 諸持明仙等
者。釋人天藥草神等十句也 如大劫之火
者。謂威徳光明如猛火炎也 隨一切善願
等者釋所住法教等八句也 如大吉祥
等者。此金剛手之異名也。成就悉地品經文
云。時吉祥金剛奇特開敷眼三之十五是金剛
部摧破之徳也。觀音是蓮花部攝受之徳也。
但經雖説此二菩薩。而疏家加佛家一尊
擧文殊也。蓋擧此三尊則攝盡無量尊也
 經經逾六月已等者。光云。以下四句即明
六月持誦成就已後之事。凡是等引地上之
所作也
大日經疏演奧鈔第五十六
  寫本云
大疏勘註自疏第五卷至第十七卷次上
文。以自性上人傳頼寶法印被記之。兼
載他家説。加自己解。文簡易見。義妙難
測。誠是匱中祕珠臺上明鏡也。其外自第
三卷具縁品初至第四卷終。同傳聞書有
之。又伊山妙上人門弟嚴仙法印傳聞書
有之。自具縁品至一部之終。於其住心
品者。自唱他書。以非手書文章頗異脱。
又有教主義地位劫畏義。門客同記口
稱。於調用者本本未一定。故今不載卷
數。條章雖殊貫。義理歸一致。遍照眞宗
疑氷釋然者歟。于時正慶開元仲秋三九。
爲後哲染翰矣。佛子禪喜
右依爲祖師頼法印勘註。全部數卷拭老
眼繕寫功訖。少少加他筆。定有誤歟。可
糺之也。以書寫之次。私處處追加勘文
等畢。應永五年五月五日。法印權大僧都
賢寶生六十六
今見此等記文。則演奧之興也其舊哉。而
及于賢寶之大成。尚未畢乎。予未見斯
末。惜也
凡五十六卷之内。第三十五卷以下蓋非
是杲寶記。而只賢寶添削諸師説也已何
者。釋相太略。義味亦淺。可見
諸家亂脱其未出者。即今加之以授後
學。冀毘盧宗義綿綿而耀龍華之曉耳
賢寶受學之筆削之。始乎延文元年七
月十有八日。終乎應永五年五月五日。通
計四十三年。可謂勤矣。嗟乎古人爲法乾
乾。豈可不仰止耶
元祿壬午仲秋之日。代故和尚始關校
閲。國祷之餘佛事之暇。多挑深更之釭屡
坐早晨之牖至于是歳寶永第五春三月
而畢矣。慧光識
校定演奧鈔跋
凡著書也言志而已。其言志也以與遐方
終古倶之。豈徒郷黨知友乎哉。然乃寶公
何可不與余言耶。余亦何可不與公言
耶。而愧余之黭淺也。公之博達也。其才相隔
者非啻卅里之類也。一日成滿隆光・護持快
意二大僧正相謂余曰。寶師演奧鈔者大疏
之鼓吹也。嘗欲流衍諸世。而求挍定於嚴
師。師既遇向之不幸。子力遂歆之功業。粤
不顧傷手之誚。剛遵厥勸奬矣。惜乎此書
未見其全本。而今所栞行者亦未脱草
藁也。故間有闕如則附己意以補苴之。且
有異解則引師説而折衷之。是蓋與言其
志者歟。惟夫今經之爲集會也。四重法界
聖衆以越三時如來之日互爲主伴。而各
説自所通達之法門。于嗟公與余各言其
志也。所謂學彼本有不得自由者也。抑可
畏宗匠爲下郢斧。則亦可謂之余・與言志
也已。今茲會丁先師之七回忌。校定已畢。印
刻亦濟。庶迴此微功以酬其罔極。因次一
語而爲之殿。旹寶永第五歳在戊子季夏
二十有七日。武城寶林比丘慧光書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556 557 558 559 560 561 562 563 564 565 566 567 568 569 570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