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大日經疏演奧鈔 (No. 2216_ 杲寶撰 ) in Vol. 59

[First] [Prev+100] [Prev] 269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280 281 282 283 284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種法門。解此義。故云陀羅尼義也 以如
是等者。明法門養如來諸尊歡喜
 供養心王等者。五供養觀念云。淨心爲
。萬行爲妙華。功徳爲焚香。果徳爲飮食
智慧爲燈明。供養自心中心王大日尊心數
曼荼羅。三界唯一心。心外無別法。以心供
養佛。色心不二故已上 若以此中等者。示
即俗而眞之用心
  大日經疏演奧鈔第二十五本畢
光云。此卷本疏有亂脱曰 (一)次第中説
(三)中胎藏○華蘂中 (七)凡獻○前也(五)
有○者也 (二)經云○闕之 (四)若用○適
足 (六)所欲○置之 (八)又當以下如
  已上本卷
 又云 (一)具足結界 (三)其灌頂○諸尊
 來往 (二)又結界時○至十右心者 (四)
 文密語以下如
  已上末卷


大日經疏演奧鈔第二十五

  東寺觀智院法印杲寶撰述
東都靈雲寺比丘慧光挍閲
疏第八卷之餘釋經二
具縁品
經云如是修供養乃至作次第説之者。以下
七種支分中第四加持教授支分第五護
摩支分也 如是修供養者。結前 次引應
度者者。生後也 云何引弟子等者。經第一
云。云何引弟子。云何令灌頂。云何供養師
願説護摩處二十
七右
 此文中云何引弟子等者。
第四加持教授中三問也。願説護摩處者。問
第五護摩支分也 於前卷中等者。經第一
曼荼羅。是第七夜法也。畫曼荼羅已。
即可引入弟子法。而圖曼荼羅後別明
所要支分。彩色支分乃至三昧支分等也。是
故文勢間斷次第難知。而今疏主承躡前文
其次第也。但當段經正説引入弟子相
然引入以前有種種作法。經文雖之。
三藏得意具擧之耳
阿闍梨既畫乃至眞言作之者。光云。此躡
次第説也 如法灑淨者。以門前瓶
淨自身也 如前運心者。指第四卷
明驚發地神禮之釋也 普禮一切如來
等者。出九方便中四方便。一歸命。二懺悔。
三歸依。四自淨三業也。嘉會壇第四云。私云。
且依上文。但出四方便。若具九方便亦可
已上此中言上文者。即指當段文也 然
後依供養法等者。謂依第七供養法卷。結
三部三昧耶印明。以護其身也 其諸供養
等者。同卷供養儀
式品
云。次應養華香等。去垢
亦以無動尊。辟除作淨皆如十一左 又當
被服等者。次前三部三昧耶。可擐金剛
甲印明。供養物去垢辟除。因出之。非作法
次第也 金剛甲者。經第七増益守護
清淨行品
三部
三昧耶已云。次以眞言印而擐金剛甲。當
所被服遍體生焔光。用是嚴身故。諸魔
障者及餘惡心類。覩之威四散十右 阿闍
梨言等者。疏鈔二云。其如來甲金剛甲者。何
等印耶二十
二左
些些疑問云。如來身時○轉換用
已上文何無蓮華甲。又約瑜伽中
部甲否。若有之如何已上雜抄第一云。又有
金剛甲如來甲者。合菩薩甲否。此義如
已上草本雜鈔云。今此中有如來甲。未
金剛甲。若指迦嚩遮眞言。爲金剛甲已上
當品終説如來甲幷金剛鎧金剛甲
異名也
今私察
主意。上來處處作阿闍梨事時。成毘盧遮那
。作曼荼羅事時。成金剛薩埵身。當段如
來甲金剛甲口傳。專約此意。爾乃成蓮華
。法則非今所用已上光云。鈔主口傳是
東寺正意也。其疑問雜鈔主未眞言的傳
觀。 而非餘處無蓮華甲也 又準蘇悉
地等者。嘉會壇第四云。又準蘇悉地等。以
如來肉髻圓光諸相。而自嚴身尤善。私撿
悉地軌。無肉髻圓光眞言已上悉地儀軌
數本倶無此眞言。本經亦無。就之學者
一傳意云。準悉地結髮等方便。以肉髻圓光
眞言。自嚴身尤善也。圓光眞言當品終説
之。肉髻眞言無之。攝大廣大二軌亦雖
圓光眞言。不肉髻眞言。嘉會壇四云。供
養法以ra髻珠。即在甲明之次。故
彼文。囉字色鮮白空點以嚴之。如彼髻
明珠。置之於頂上已上此説以羅字觀
歟。私案。當品終有如來頂相眞言。第九
二十
六左
譯爲髻。圓城寺胎藏次第云。如來頂相
亦名
肉髻
云云已上肉髻髮髻是一相異名也。蘇悉
地經軌所説。頂髮即肉髻印明也。具如第九
抄考之 諸相者。如來舌・如來語・如來牙等
諸相也 或可通用等者。嘉會壇四云。或可
通用供養法用無
堪忍大護
或成辨諸事眞言作瞿醯
云。要
用枳利軍荼利橛牆鉤欄等五尊眞言。
普通諸部作護身。降伏諸難。已上
現流布兩本義釋。作或可通用成辨諸事。持
誦不同第一三左引同之。嘉會壇所引本
二或字。就之嘉會壇意以無堪忍
。以瞿醯所説五尊成辦諸事眞言。私
案。通用者。上來所明三昧耶金剛甲肉髻圓
光等。皆悉可通用之。或略此法。以
辨諸事眞言護身也。成辦諸事者。不動降三
世也已上光云。案文起盡。又當被服金剛甲
等。至成辦諸事眞言作之。此明護身法。然
乃鈔主私案誠盡美矣 如是作已乃至即在
身中者。以上於門前蹲踞作之。以下入
跏坐行之。一義云。第七卷説九方便
曰。心性如是離諸垢。身隨所應以安坐八左
當段依準此説。禮佛懺悔三昧耶。護身甲冑
圓光等竝是門内作法也。雖然先方便故。是
禮拜起居等而非正坐行法。自此以下正行
法故經云以安坐也。如金剛界四無量心觀
初云然後結跏趺坐已上光云。此一義最
信用
  一 阿闍梨行法坐處異説
十三大會生起云。念誦時行者在所亦有
。一者坐中臺。二者坐般若菩薩位。三者
外院西門内也。此三説中以外院
。論理者四重曼荼羅聖衆併住在行者身
。而其身爲曼荼羅故也。謂事者行者是凡
夫也。外院既爲異類雜居所。尤行者可
外院已上慈覺曼荼羅問答云。問。觀樓閣
時行者在其内耶。爲當在殿外耶。答。道場
觀時未如來。只行者前觀之建立。若念
誦時可想。我身只與海會諸尊坐曼荼
羅内。竝想七寶行樹等在樓閣四方已上
曼荼羅抄別卷覺超云。問。曼荼羅置何處。行
者住何處此觀耶。答。具縁品疏明白檀
曼荼羅位中云。正西是通門處。即阿闍梨所
住修供養瑜伽處也云云。但經云。持誦者。
思惟而住於佛室。疏云。在二明王中間私云。
不動
降三
名爲佛室云云。是行者住處也。問。彼
是塗壇時事也。 作竟以後不本尊壇
。又彼中只説中胎第一重。不説餘二重
故不彼文而判行者住處也。故彼疏
即云。至曼荼羅竟時。阿闍梨移座位。出
壇門外。當此佛室所樂尊。或置般若經
數珠杵等云云。若爾畫曼荼羅竟當
耶。答。所難可爾。但今世學者以此爲
者住處。故且作此説。然彼疏既云正西是通
門阿闍梨主處。故知彼之意以正西通門
行者住處也。若爾畫竟雖門外。正西通
門爲行者座。故疏光云此
義釋也
第十云。造了時阿闍
梨先在門外坐。住法界菩提心。此菩提
心即是法界生也。向東方而作金剛印壇門
向西
開故師面
向東也
造壇了當壇面東坐。想同於佛
佛即是法界體也。既同諸佛。然後作度人事
也。作事金剛謂作諸事金剛即是三股跋
折羅也此文要也
故廣引之
又私云。此是立作畫作時之
事也。立畫處狹故。又順事相故。不
尊壇中。故畫竟移座。若觀作時心境無礙。
又親對大日不二觀。故隨便宜亦可
彼佛室已上覺
超抄
私云。阿闍梨修瑜伽在
處有三説。一傳云。第三院西門廂曲中向
坐也。一傳云。準白檀曼荼羅。持明院中位
坐處也。一傳云。於壇外門前坐。以上三
傳中。初傳宜歟。第二傳違理。第三傳違文。
先違理者。白檀曼荼羅唯圖中胎幷第一重
要尊。故以第一重通門坐處。三重曼荼
羅悉圖作時。何可第一院乎。對一曼荼
羅尊位供養瑜伽。第三院通門尤應
歟。次違文者。次下釋神供云。又出外施○
次入於内六左至
七右
若元坐壇外者。何云出外
亦云入内乎。光云。阿闍梨修瑜伽在處三
傳。合前十三大會生起三説。總有四義。一
中臺。二持明院般若座位。三外院西門廂曲
中。四壇外門前。然此四説中。生起主幷鈔主
共以第三院西門中之義勝。今案。此義
痛快。況於其論理事亦辨文理。太疎
略也。此泥日東當時行事。而失西天昔日本
。若依本式則以般若座位之説佳。故
第四卷曰。正西是通門處。即阿闍梨所住。修
供養瑜伽處也二十右又曰。而在二明王中
。名爲於佛室二十
二右
又曰。就阿闍梨
座位。東面而坐○至法事夜。亦準此可
二十
五右
竝此指彼般若座位也。因判舊解外
院西門爲勝疎略。初生起主論理而云。四重
聖衆併住在行者身中故。若爾此理局外院
西門中。而於餘處之乎。謂事而
云。行者是凡夫尤可外院。若爾爲灌頂
阿闍梨。而作凡夫觀乎。吾曾所傳但作
身即大日觀耳。次鈔主違理難云。三重曼荼
羅悉圖畢時。何可第一院乎。此泥當時
大壇。經疏圓壇諸院各分三位。而皆有行道
豈不第一院耶。違文難云。若元坐
。何云出外。亦云入内乎。此難可然。而所
取義尚不可也。且夫東曼荼羅鈔解第四卷
二十
二左
阿闍梨移座位出壇門外之文。意未
乎。此一段文別有師口。更問。若依當時行
。則坐壇外門前也。但此章曰隨其所應
而坐。又經第七卷曰身隨所應以安坐。恐是
深意乎 住於瑜伽等者。已下文且依
會壇意。分爲二段。初住觀成身法文。言
於瑜伽先用羅字門遍淨其心是也。後觀曼
荼羅法文。言次復淨道場地以下是也。又於
初中以字燒字十二支句經第五入祕密
曼荼羅法品説
五輪成
第七
卷説
等觀法出之。是準廣大儀軌説也。若
大師次第幷法全儀軌光云。指青
龍玄法軌
。淨心地
淨道場地合爲一法也。次下釋供養作
。已於念誦分始五字嚴身百光王等觀法
之。所以當段令此等觀門歟。凡胎藏
數本儀軌。本朝諸師次第等。行法生起其不
一途。具如別鈔 先用羅字門等者。經第七
供養儀
式品
云。現前觀囉字。具點廣嚴飾。謂淨光
焔鬘赫如朝日暉。今聲眞實義。能除一切
脱三毒垢。諸法亦復然。先自淨心地
復淨道場地。悉除衆過患。其相如虚空。如
金剛所持。此地亦如十二右大師梵字次第
云。次普印心及道場各觀ra@m。淨自心道場
。一念守齋種子心令平正治地已上
師胎藏略法次第云。次自於已座前相去一
肘許可ra@m。熾焔朝日暉。念聲眞實義
能除一切障。先自淨心地。幷地等共燒了
已上此次第正本
在三寶院經藏
此等文心地與道場地合觀也。
又無畏廣大儀軌上云。欲有情界。先以
法界生印明心位。諦觀自性慧。體中有
羅字。遍身成智火。諸垢不可得○先燒妄分
別識藏因業盡。大及蘊處界皆令性寂滅
諸法本不生。自性寂滅故。是爲淨心地五右
又云。次淨器世界。如前法界生印轉在
。三稱彼明已以印想。燒地水火風有爲
一切如劫燒。成無爲空界。二界同一空○故
二界七左此軌則分依正二報。二段説
之 然後以訶字等者。示器界觀。是三輪世
界也。經第七攝大軌説三輪世界。廣大軌法
全軌等説五輪世界。大師數本次第不一途
也。經第七供養儀
式品
云。最初於下位。思惟彼風
。訶字所安住。黒光焔流布○次上安水輪
其色猶雪乳。嚩字所安住。頗胝月電光○復
水輪上作金剛輪。想置本初字。四方
遍黄色○是輪如金剛。名大因陀羅。光焔淨
金色普皆遍流出。於彼中思惟導師諸佛子
水中觀白蓮。妙色金剛莖。八葉具鬚蘂
其上復觀想大覺師子座十二右
至十三
此文言妙色
金剛莖八葉具鬚蘂者。此當妙高山王。疏主
意。改言云妙高山也。嘉會壇四云。若依
此文者。八葉蓮華以爲妙高山。於理通歟
而些些疑問云。即用阿字門。起金剛地妙
高山王。此壇在其上。如供養次第中已上文
瑜伽中觀妙高山。此胎藏中師傳欠之。道理
如何已上妙高山有八峯。表八葉蓮華。其意
祕藏記下之
十一
智大師疑還如何。第五云。畫
了作法事時。如法次第起金剛地。觀此寶
王宮殿。在須彌山頂。所有一一莊嚴皆如
下品中説三十
二右
持誦不同第三嘉會壇第四。竝
此文以合當段。可之 如供養次第
等者。經第七供養儀
式品
云。其上復觀想大覺師子
。寶王以挍飾在大宮殿中。寶樹皆行列。遍
諸幢蓋。珠鬘等交絡垂懸妙寶衣。周
香華雲及與衆寶雲。普雨雜華等。繽紛以厳
地。諧韻所愛聲。而奏於音楽。宮中想淨妙
瓶與閼伽。寶樹王開敷。照以摩尼燈。三
昧總持地自在之綵女。佛波羅蜜等菩提妙
嚴華。方便作衆伎。歌詠妙法音。以我功徳
力如來加持力及以法界力。普供養而住。虚
空藏轉明妃曰○十三右 次於一一等者。此
諸尊轉字法也。第四於白檀曼荼羅。明
此法廣中略三觀示之。已釋云。至法事夜
亦皆効二十二右
至二十五右
但當段明廣略二觀。不
中觀。披彼卷之 爾時以方便
等者。此示自身本尊一體觀已上光云。即
入我我入觀也
阿闍梨言乃至即觀本尊已者。因示造壇大
。就中約淺深二種阿闍梨。作二段釋。其
意易知。第五云。阿闍梨言。凡行者不
。不人建立曼荼羅也。初欲畫時。
先用字門。轉作諸尊○即觀是大悲藏
即是我身。方起手畫之。如是深行阿闍梨。
則於一切時常不是佛會三十
一左
此中
淺深兩釋。即與當段全同。蓋事相中此觀緊
要。是故處處釋之而已 同彼十縁生句等
者。第三云。毘盧遮那即以此十縁生句不思
議法界無盡莊嚴藏○一切如來智業由
此具。故曰出生種種工巧大智慧十三右
次更運心乃至有此彼之相者。明召請法。此
中有三 初。作種種寶乘等者。明送請車輅
。先運心作種種寶乘。謂以種種寶之。
故云種種寶乘歟。或又隨尊觀多車。故云
種種寶乘歟。以不動印明。加持此乘。然後
衆聖之本處。又迎請之。故云奉迎衆聖
送車輅請車輅印明如蘇悉地軌中之
五左
 次
及淨治道路者。明治路法。嘉會壇第四云。次
淨治道路出悉地奉請時。先執香爐。誦
治空中道路。然後奉請。淨路眞言
末注云。金剛部淨治路眞言。通三部用然又別
有佛部蓮華部治眞言。今且用通 已上
阿閦軌
云。行者持香爐即淨虚空道。眞言誦三遍。
裂魔羅網九右烏芻澁摩軌云。次復執
爐。誦治路明曰○空中有關鍵。及障難皆除
五左八字文殊軌云。先當淨道路。二手捧
。念修祕密句。淨治空中路。後乃請聖尊
香至彼宮。念彼眞言曰○若作此妙法
其空中關鑰。悉皆自開解。亦成除障乃
至清淨等十六右或鈔云。阿修羅爲天帝
四天下空中悉張鐵網。閉關鑰。故諸尊召
請之時。以此印明治來降之路已上 後。
次作請召等者。正明請召法。第十三云。請
諸尊法。用二種使者成辦諸事眞言即得
也。若最捷疾慧。一一用本眞言印。別請亦
七左二種使者。不動降三世二明王也 瞿
醯云等者。彼經中奉請供
養品
云。辦供養已。然後
方作奉請之法。執持如前所辦閼伽。各以
本眞言請諸尊。或復都用曼荼羅主眞
。都請諸尊。或依本法所説。如是奉請。於
佛部中。用輪王佛頂明王及以部母眞言。而
本部諸尊。於蓮華部。用濕縛婆訶明王
及吉祥部母眞言。而請本部諸尊。於金剛
。用遜婆明王及莽麽 計部母眞言。而請
部諸尊。或復唯以曼荼羅主之根本眞言或
心眞言。用請一切内外諸尊。或以常部主根
本眞言或心眞言。奉請本部諸尊。或以各各
本眞言。奉請諸尊。若先誦得者。應一一請
十二右此文明四法。一各以本等者。以各眞
都壇諸尊。二或復都用等者。大日眞言
都壇尊。三或依本法等者。依諸尊本部儀
軌所明奉請法。如是者。即指下之詞也。諸
部經軌説相非一。或以三部明王幷部母眞
之。或以一門曼荼羅主根本眞言心眞
之。或以部主本眞言之。或以一門
曼茶羅各各本真言之。四若先誦得等者。
自所持眞言一一尊也 兼用召請等
者。謂可用大鉤召印明也。大日經第七
供養儀
式品
彼印明云。次以眞言印而請召衆
○諸佛救世者。以茲召一切安住十地
等大力諸菩薩及餘難調伏不善心衆生十五
攝大軌云。召用三部心。風鉤再加請九左
軌初以部心眞言。請三部諸尊。後以大鉤
。都請一曼荼羅尊也。都別重重請法雖
多端。大師梵字次第法全儀軌等。同通用大
鉤召一印言也 又此經宗等者。光云。鈔主
此章下科。而今改攝上科。何者此所
召請諸尊來集之祕釋也 即於本座等者。
下文云。請時但觀諸尊不本座而來降
。事了時亦以無去相而還本處十三左
智軌云。奉聖會。雖眞言門儀軌奉送。
常恒思惟。一切聖衆同一法界。無來無去。
願力成就常在法界宮中光云。明本作常在靈
鷲山中。二十六右
雄御口決云。坐於他方佛奉請至等云云乃至
奉還等者。皆是就事。云云即淺略之意也。今
深祕意者。本覺遍滿法界。無去無來也。
然解結界者。是歸於解脱也。言結界還宮
者。歸本覺十六右禪林僧正五年記云。
華示方。各令本覺位。無來故而無去。
所以者何。心本覺故已上凡一曼荼羅聖衆皆
是自心本覺功徳故。雖三密加持因縁
往來攝入之相。只是一心一智而無來無
去也。不彼心外情有之麁相也。第二
十云。亦如方諸向月而水降。圓鏡向日而
火生。因縁相應而無思念。此法亦可喩。
是諸佛有心行。而同凡夫之赴應十二右
之 不來相而來等者。本文出維摩經
中論疏第四去來品釋云。淨名經云。不來相來。
不去相去。來無來。去無去。即是今意。
涅槃經云。瑠璃光來。佛問云。汝爲至來。爲
不至來。答云。至亦不來。不至亦不來。至是
已來不來。不至是未來不來。我觀是義。都
去來。次大品經常啼疑佛去來。而法尚
折之云。炎中水從東海西海而來。南海
北海而去。常啼答云。炎中尚無水。云何有
去來。因此則悟法身無來去義○問。且置
餘經。淨名既云不來相來。此就何義之。
答。成論師云。實法無來。相續有來。故云
來相來。又云。世諦有來。眞諦無來。故云
來相來。大乘人云。法身無來。應身有來。故
不來相來。地論師云。法界體無來。用即
來。中假師云。中道無去來。假名有去來
今悉不此説。直須經。只來宛然而實
來。不分爲二片本之
六右
不同麁方
便等者。又云。計去來者乃復無窮。略明
。一世間人取耳目所見。言實有人之動
靜寒暑往來。二者外道謂。從自在天來爲
來。來還反爲去。復云因而來無因而去
三者二世有部。從未來現在。從現在
過去。四者二世無部。未來未有。而假縁故
來。縁離則去。五者成實大乘義云。從無明識
流來入三界。初起一念善因來。反
而去。六者昔地論師義。乖眞起妄爲來。息
妄歸眞故去。七者攝大乘師明。六道衆生皆
本識來。以本識中有六道種子。故生
也。從清淨法界出十二部經。起一念
聞熏習著本識。此是反去之始。聞熏習漸
増。本識漸減。解若都成則本識都滅。用本識
中解性。成於報佛。解性不朽滅。自性清
淨心即是法身佛。解性與自性清淨心。常合
究竟之時。解性與自性清淨心相應一體。故
法身常報身亦常也。如此等人竝計來有
去有所至。必定封執。言去來者。則五
眼不見。故無此去來本之
五右
大衆集已乃至
唯垂納受者。此中有三法。初除遺從魔法。次
即示三種下。示三昧耶法。後次當奉下。獻水
敷座法也。慈氏軌云。既奉請入。已誦明七
遍。便辟除毘那夜迦。示三昧耶。依請而住
上之
十三
蘇悉地軌下云。次除遺從魔法者。若有
毘那夜迦至諸尊。請尊至已。即用枳哩
枳里眞言及印。而除遺之○次視三昧耶者。
除遺已。于時即以右手視印。誦此眞言
一右 光云。明本
中之八右文少相違
大師胎藏梵字次第云。
次不動順逆除遺從魔。可入佛三昧耶
上文。除遺從魔。恐佛還本宮普禮五三
次第同之
此等文先除遺從魔後示三昧耶也。意云。召
請本尊時魔類等爲眷屬。而從來。爲
辟除法。其時本尊與魔同去。故更結
誦三昧耶印眞言。而令本尊憶念本誓
止道場也。又大師胎藏別本次第。入佛三昧
耶後出不動尊順逆加持。被除遣從魔
此與前説先後有異也。又不空供養儀式出
不動劍印云。以慧手從魔。定手作鉤留
即是留本尊明本
六左
此文左右同時作二法
也。凡辟除印明諸儀軌中所出多途。今出
。此尊五部總結界也。又胎藏辦事明王。故
特出之。蘇悉地經下供養品云。若成就諸餘
者。應當撥遣諸爲障者。若不遺除。後恐
傷及。所以先須遣除法忿怒眞言。或
用當部成就諸事眞言。遣除障。已次應
本部尊眞言而眞言水遍請明本二之
十四左
底哩三
昧耶經中云。是名不動劍。結護方隅界。拔
刀左遶之。辟除一切魔。持劍右旋轉。下指
金剛結。上結虚空界。復誦祕密明慈救呪
誦三遍或七遍。以印右旋結護。左轉辟除。及
以上下。是明威力能大擁護十方大界。及以
身。幷淨除處所。乃至三界猶能防護。況
一方所。作是法時隨行者心念。明印所
之處。能令種種類及難調魍魎之屬。皆見熾
然金剛威怒如大火聚周遍其處。此印功能
甚難説。若人住於世窮劫説其功能。亦不
盡。是名無動金剛劍。此印明亦通五部
護身結界九右金剛智念誦結護四左同之。
又示三昧耶經第七十六右唯出入佛三昧耶
當段通作三部三昧耶也 次當奉閼伽水
者。經第七供養儀
式品
云。所獻閼伽水先已具嚴備。
本眞言印如法以加持。奉諸善逝者。用
無垢身。次當淨一切佛口所生子。閼伽
眞言曰○當誦二十五遍。以不
動尊印示之 十六左
瞿醯經中奉請品
云。執閼伽器眞言持誦○瀉垢乃至清淨。後
曼荼羅主眞言持誦七遍。安置内院。以
供養。餘處但灑即成供養○依法請已。
即當獻般地夜二合香水。又數奉獻閼伽
而作問訊之辭。次即禮拜十左至
十二左
普禮五三次
第云。次閼伽以不動印明加持去垢。百字
明閼伽明。投誠獻之○以ak額中左
。是獻三部三十
二左
 及與敷座者。經第七
云。次奉所敷座。具密印眞言。結作蓮華臺
遍置一切處。覺者所安坐證最勝菩提
如來座眞言曰○十七右嘉會壇第四引此文
了註云。今依一師説。而奉座之後更有
刀印坐位。而供養法閼伽眞言末注云。
不動尊印之。私恐彼注可敷座字
已上光云。獻座之後示三昧耶。或者有
之。辨閼伽注太失經旨。不見。異譯要略念
誦經金剛智曰。用不動印遏迦器已上
知以不動印閼伽也 而作是言等者。
蘇悉地經下供養品云。既奉請已作是言
善來尊者愍我等。故降臨道場。復垂哀愍
此座坐受微獻供。成本願故。而見降
臨。非我所能啓請本尊明本二之
十三左
蘇悉地儀軌
下云。次言。善來世尊由本願力而來降赴。
願垂加持斯所請。幷受我所辦諸供養
大慈悲惟垂納受三左明
本無文
曼荼羅問答云。
閼伽幷座時。用蘇悉地經中頌耶。答。師
説不必然。但今用之無妨。凡以國土詞
志者。此即其意而已已上
時阿闍梨乃至又當更用也者。以下明結界
。經第七供養儀
式品
云。復次當除自身所生
。以大慧刀印聖不動眞言○智者當
金剛薩埵身。眞言印相應遍布諸支分
次應一心作伏諸魔。智者應普轉眞
語共相應十七左至
十八左
此經説三法。一不動。二金
剛薩埵。三降魔亦名
怖魔
當段釋依此文也。又曼
荼羅問答云。華座後辟除以大慧刀者。可
耶。答。此只可降伏從魔之處已上此口
。不動辟除印法已於先段之。至此可
之也 仍以慧刀等者。正明作法。此亦
四。一以不動劍印之。二以結大界印
之。三以四大護各護一方。四以無堪
普護四方也 阿闍梨言等者。明結界
用心也 即用不動等者。經第七云。不動以
○持我身。結諸方界等。或以降三世十五右
第五云。持誦降三世眞言。加持淨瓶。此亦
是成辦諸事眞言也十二左 護持是地者。謂
壇地界量而作護持。是又結界攝也 曼
荼羅外者。大壇外也 内界相通者。大壇通
門與兩壇門相對。而令其道相通。是則爲
大壇諸尊於兩壇也。内界者。指大壇
竝置者。灌頂護摩兩壇各置出入門。故云
也 曼荼羅外界等者。大壇外界引線有
二樣。一三方以線圍斷。通門以線纒擧門
以爲出入門也。二四方皆以線圍斷。第
六云。至通門處則止不須横斷○若是瑜
伽阿闍梨。亦可周匝以線圍斷十六左初説
諸尊往來曾無其妨。今且就後説用心
也 又結界等者。此示結界作法有本座行
遶之異也 若欲行遶等者。些些疑問云。若
行遶一匝而結周界者。亦皆成就已上文
行遶結界其行儀如何。印明竝如常用否已上
疑問尤要。此依新譯教王經説之歟。
佛説瑜伽大教王經法賢譯第一云。時阿闍梨
先用結界法。依法儀則擁護己身。及用
切莊嚴之具飾其身。然後作忿怒。顧
本身。忿怒明王。右手擲金剛杵。左手執
剛鈴。震動作金剛歩。旋繞而行曼荼羅地
口誦吽字。然後告言。我今撥遣一切諸魔乃
至天人阿修羅等。言已復想。本身如忿怒明
。即誦此眞言。曰○時阿闍梨誦此眞言
三遍。已如前作金剛歩。旋遶而行結界。撥
遣諸魔。成金剛地四左至
五左
微妙大曼荼羅經
天息
災譯
第四云。其阿闍梨手擲金剛杵。自北方
面南。東邊作金剛歩。次行南方。作金剛寶
。西方作金剛蓮華歩。次北方作金剛羯磨
。如是以各各方。作本方本族行歩。及念
眞言。而作分布。常求諸佛聖賢。而作覆護
七左
  一 辟除結界時時用之
陀羅尼集經第九云。若大道場法壇之會。皆
是三遍七遍印呪結護。第一先當
得勝地。未規墎即爲一遍結界辟除。第
二治地平正堅實。香泥塗地。且將少分名
香好華供養之時。又作一遍結界辟除。第三
立柱額規墎。懸諸幡蓋鈴珮等已。又將
少分名香好華。而爲供養。行道之時又作
遍結界辟除。第四布置色粉華座。開諸位
。又作一遍結界辟除。第五將燈入壇安
已。又作一遍結界辟除。第六將於水罐華香
飮食蘇蜜胡麻税米等供所有一切供養之
。盡入道場總安置訖。亦作一遍結界辟
。第七欲諸佛般若菩薩金剛天等。未
請以前復作一遍結界辟除。結界中間一一
皆結大身法印。把跋折羅界。降伏大魔
已。次第而作一一身法。次以右手
香爐。右遶三匝作護界。心標供養。一切
動止威儀皆須請法相○是結界去猶
國王人王動止法用威儀。一種無六左
  一 暫時解界
祕藏記云。結界有期行者不解界。若進供。
若退供。及掃壇時。暫解不動降三世等一
一結界。餘者不解。願云。諸尊暫住虚空。了
即又願今還住壇上。即更結前所解界末之
九左
次當作禮奉閼伽水乃至供物例爾者。經第
供養儀
式品
云。次先恭敬禮。復獻於閼伽。如
。香等依法修供養。復以聖不動持此
衆物。結彼慧刀印。普皆遍灑之○一切先遍
清淨法界心。所謂囕字門二十右當段釋依
此文也。問。雜鈔第一云。次當禮奉閼伽
水。以大慧刀遍灑供具何故兩度奉閼伽
。其意如何已上些些疑問云。次當作禮奉
閼伽水已上文何以重重獻水。其由如何已上
兩文意同。此疑尤有其謂如何。答。最珍抄
云。前供養之時兩度獻閼伽。次第依此文
歟。但案此説。上奉請之時閼伽。浴聖衆之
。今重獻之爲塗香。總浴聖身已上
云。疑難會通共未意。奉獻供養豈有
。古師不見。瞿醯中奉請品曰。又數奉獻閼
。而作問訊之辭。次即禮拜十二左蓋是數
奉表其誠至也已 若獻塗香等者。初先明
加持供物法。經第七云。是諸香華等所辨供
養具。數以密印灑。復頻誦眞言。各説本眞
言及自所持明二十右不思議疏下云。各説本
眞言者。香等眞言是也。及自所持明者。念誦
者本尊眞言也十三左此文者。或以香等
眞言加持。或以自所持明加持也 次第供
養時等者。後正明供養法。一一供養明加
尊眞言之。故云又一一加等也。供養明
者。普供養眞言虚空藏
轉月妃
或唵一字也。經第七云。
是作已稱名而奉獻二十右應如是作
者。指加持。稱名而奉獻者。明供養。稱名者。
一一尊名歟。加以彼尊眞言者。即此意也。
但不思議疏下云。稱名者。香等也十二左五供
眞言各稱其名。故云爾也。法全供養護世八
天法云。次應養淨瓶香水。葉上以獻。眞言
曰。曩莫三曼多沒馱印捺羅二合耶遏
鉗。次以中名指彈。獻少塗香以獻。即言
。次以一華之於座。以獻華名補澁
補甘反薫陸香之座前。梵語燒香
之度補甘二合次㪻一杓粥。置於葉上
又言末臨。次用蝋燭。挿在粥上。梵云
補甘二合
已上
檜尾護摩抄云。凡獻物法皆表
。啓白而獻三十
六左
之 或通或別者。或
曼荼羅主眞言。普通供養諸尊。或隨
其主眞言。供養當部諸尊。故云通。亦誦
彼彼尊眞言供養。故云別也。又料簡云。又
一一等者。毎尊誦其眞言。或通者。曼荼羅
主眞言。或別者。三部各別眞言也 自所持
者者。行者本所尊眞言也 復當作心乃至
諷讃歎者。經第七供養儀
式品
云。復作心儀式
如上
 持以虚空藏明者。曼荼羅問答云。若此
部中得廣大摩尼供養明耶。答。虚空藏轉月
妃是其意也。相換用之無已上 金剛阿利
沙等者。經第七云。又以持金剛殊勝之諷詠
養佛菩薩。當速成就。執金剛阿利沙
偈曰○説十偈右此偈即同眞言。當梵本
二十
二右
不思議疏釋云。不梵文。依唐文
意。亦同誦持下之十
六右
今言金剛阿利沙偈者。
無等無所動等十偈讃。是兩部灌頂通用
大讃也。金剛手阿利沙偈讃一卷大日經第七略出
經第四。同用供
養法 下
之十六
胎藏對受記第二云。又其大讃出
日經第七卷中及金剛頂四卷六卷本經。竝皆
唐翻。今玄法寺兩卷三卷儀軌出其梵文。慈
覺大師傳其詠曲已上胎藏作禮方便次第
六左具載大讃梵本。此次第成尊僧都自筆本
moghasamudra記。爾乃此讃根本大師御傳。
詠曲其相承斷絶歟。又玄靜嘉會壇第四註
當段疏文云。私云。可梵音大讃或五讃
已上大讃者。如前。五讃者。胎藏蘇悉地等
專所用也。蘇悉地經下供養品云。應誠心
歎於佛。次法次僧次歎觀自在。次歎
王大威金剛明本二之
十九左
此文次説漢語五讃也。
廣大軌上云。次陳五讃歎。一讃佛。二讃法。
三讃僧。四讃普賢。五歎金剛手二十
五左
此文次
梵語五讃也。大師御作胎藏梵字次第被
梵字讃六首中。初五讃全同蘇悉地
大日經演奧鈔第二十五末畢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269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280 281 282 283 284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