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大日經疏妙印鈔 (No. 2213_ 宥範紀 ) in Vol. 58

[First] [Prev+100] [Prev] 619 620 621 622 623 624 625 626 627 628 629 630 631 632 633 634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妙印鈔卷第七十八
 沙門阿寂紀 
  釋世出世護摩品第二十七之餘經第六
疏第二十
三從以茅下。則答第三問中。又分爲二。一明
依法供養。二明二種護摩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以茅而右灑乃至而作於滿施者。經之
次持吉祥草乃至持以本眞言文。未會引之

二從灑水下。明隨釋中。灑水謂閼伽水也者。
明火天段以前行儀也。如悉地中説者。指悉
地出現品也。然此灑水有二法者。所謂以吉
祥草作小束灑之是一直以手灑之是一故經
云次持吉祥草依法而右灑云云疏云然此灑
水有二法乃至然順灑也。此又二種若初淨
火時者。謂灑淨也。若淨了供養時直灑之者。
&T005753;口也。然未灑時須請火尊等者召請也。上
品已説乃是此中所用者。指具縁品也。言以
火天本所持眞言。盛大小𣏐而投於爐中。故
云滿施者即是乃至亦如悉地中略指也
二從次息下。明辨二種護摩中。又二。一明牒
經。二明隨釋
初中。次息災護摩乃至名爲外事者。經之次
息災護摩乃至説名爲外事一偈。未會引之

二從息災下。明隨釋中。息災増益折伏三事
者。經擧二種攝一種。然疏意上中下三事必
定可有。故云息災増益折伏三事也。如三事
者。一切諸事皆亦可然。故云當知一切事准
此而作也
二從復次下。明説内護摩法中。又二。一明牒
經。二明隨釋
初中。復次内護摩業生滅了知。乃至而生惠
是止淨心爲觀者。經之復次内護摩乃至爲
諸菩薩説等三偈餘之文。未會引之也。此中
タル&T069222;釋家之言少少有之。是即未會經常習。
上來此例甚多之云云
二從從此已上下。明隨釋中。從此已上乃至
出世之事者。結前生後句也。今護摩者焚燒
義也。是即以如實之智火焚滅業煩惱薪。名
云護摩也。故云謂以智火除業生等也。從業
受生等者。種子生現行現行熏種子之義也。
故云從業受生乃至轉輪無已也。此業生既
除。自性清淨之萬徳出現。故云今言乃至法
生也。是淨法還從意生。此意者即是内心之
異名。故云業生既除乃至異名也。此從意生
之淨法遠離根境。而此根境皆依止心王。故
云此從心生法離色乃至皆心爲主也。復次
内護摩滅除於業生謂業生滅也者。六道生
死妄業之生即滅也。了知於末那謂意也者。
末那第七識也。是即我執識也。謂常執第八
見分即爲我我所故。此識爲流轉生死之根
本。若能了知此識性。自其執更不起。故經云
了知自末那也。此識性遠離根境皆依止心
王。故云遠離乃至依止於心王也。此心王而
生分別等者。如此等根境。從無相法界心王
而起。皆依止於心王。然從此心王生分別。與
眞實惠心和合即同自性清淨之淨法。故云
此心王而生分別乃至即一切法淨也。然此
如實之惠未生故。爲種種障法所染動。以如
上之風燥惠火而焚滅之。是即上所説之風
燥之火深義也。上是世間成就義也。此是出
世無上之實義也。故云然惠未生時乃至此
火即是菩提心之名也。此如實惠火名爲内
護摩。故云以此菩提心乃至是名内護摩義
也。如是覺知名爲菩薩摩訶薩。故云如是乃
至爲菩薩也
三從所云下。明結釋中。世出世者即是事理
兩法者。世間火有二種。所謂一者四十四種
邪見。二者十二外護摩是也。然邪火爲十
二天而成方便。十二火亦爲内護摩而成方
便。故云事即方便所加之火也。出世即是惠
性之火者。指三平等惠火也。此品得名在此
義耳。其世間火天作梵天形者。彼四十四火
等以梵天形爲其本體。又内法隨三種法各
住其三昧也。故云其世間乃至住三昧也
  已上釋世出世護摩品竟
釋説本尊三昧品第二十八經第六後
疏二十始
將釋當品。即開爲四。一明大意二明品題。三
宣來意。四明入文判釋
初宣大意者。於字印形各具二種。所謂事理
世出淨不淨有相無相有形無形等也。於如
此等之二種。互融無礙不守自性眞俗不二自
在安樂也。自心與本尊平等而無別故。即本
尊而自身也。即自身而本尊也。入我我入不
可思議。本來成就非今始成。此則當品大意

二釋品題者。説者授與義。謂自證得還授與
衆生故云説也。本尊者。行者本來自性清淨
之體。於世間出世間最尊最勝故云本尊。故
疏云。本尊者謂自所持之尊也云云三昧者
等持義也。所謂字印形三三平等也。又有相
無相平等也。又世出世平等也。以如是等義
故。名爲説本尊三昧品也
三明來意者。上品中雖説世出世護摩法。未
説本尊三昧平等無礙觀智之門故。次上品
而此品來也云云
四從爾時下。明入文判釋中。又二。一明薩埵
問。二明如來答也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爾時執金剛乃至如是説已者。經之爾
時執金剛乃至如是説已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爲無疑下。明隨釋中。又四。一明定科段。
二明本尊義。三明縁觀義。四明無疑必成
初文。自可見
二從本下。明本尊義中。又三。一明辨梵漢。二
明三事等故本尊自降。三明勸誘行者正觀
初中。若但云提縛多者直云所尊之義也者。
今所云者以此尊爲正義也。此尊云自尊。是
即行者及一切衆生自己本來所持之尊也。
故云尊亦云自尊謂自所持之尊也
二從然下。明三事等故本尊自降中。又三。一
明以平等故自尊自顯。二明諸尊以本願故
應赴。三明擧譬成義
初中。然彼行者等者。言行者以如實菩提心
住三平等妙觀故。自已本來之自尊影像自
然顯現。而影現法界道場。是即不來不往不
降不昇不顯不隱不可思議因縁合故自然此
影現也。故云然彼行者乃至而來加被也
二從然下。明諸尊以本願故應赴中。然此行
者等者。言行者雖信知如此之自己之本尊。
初心之時。未有功徳力故自無由顯照。是故
三世十方諸佛顧本誓願。行者若住此三平
等妙觀之時自然往赴。故云然此行者乃至
誠言大誓願故也。若有衆生依我此法者。言
行者依此三平等法教。不闕法別精進修行
故。諸佛不來而往赴不加而加護。若諸佛此
時不往赴加被者。即違平等本誓者也。故云
若有衆生乃至不得不應也
三從亦如下。明擧譬成義中。亦如明珠等者。
以明朗水精珠。對月即得水。對日即得火。於
一珠隨日月之縁頓得水火。雖然明珠不招日
月。日月亦不去。珠明而日月之縁合時。自然
有此縁生。行者亦如此。於本有明朗大圓鏡
之中。發一念之了知。生ra字之知火。速焚燒
煩惱之稠林。動一念之悲心。降va@m字之甘雨。
頓潤生佛樹之萠芽。若法則不如此者。更無
有如是等感應。故云亦如明珠向月而水降
乃至非佛菩薩等之過也
三從然下。明勸誘行者正觀中。然行者以此
事故等者。言以如此等之事故。行者頓正直
觀察自性清淨之本尊。若見此本尊已以同
自身。是故本尊即自身。自身即本尊。平等平
等觀智無疑慮之時悉地速疾成就。故云然
行者以此事故乃至無不成果也。已上明觀
本尊義已。故云既觀本尊形也
三從經云下。明縁觀義中。經云縁者等者。釋
觀縁兩言也。若約其本尊者。約行者自己之
本尊作如上之三平等妙觀。故云即是行者
乃至作如是觀也
四從無下。明不懷疑必成中。無疑者猶與彼
尊相應者。住如是之如實大菩提心。更不懷
疑慮心。而修三平等之行。必定成就大菩
提。故云無疑者乃至是所修必成也。上來明
金剛手之問也。故云已上問竟也
二從佛告下。明如來答中。又分爲二。一明總
牒。二明別牒別釋
初中。佛告執金剛乃至非想悉地者。經之佛
告乃至非想悉地文。未會總牒之也
二從次佛下。明別牒別釋中。又二。一明佛讃
誡薩埵樂聞。二明正答金剛手問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佛言善哉乃至願樂欲聞者。經之佛告
執金剛乃至願樂欲聞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以金下。明隨釋中。以金剛手善能次第
問疑者。上品中説本尊惠火自身三平等。固
之問此本尊三昧實義。故云善能次第問疑
也。此中雖有佛讃嘆誡勸薩埵樂聞等三種
不同。皆悉准前前。但擧誡勸一句攝自餘也。
故云爲勸未來乃至慰喩誡勸也
二從次佛下。明正答金剛手問中。自分爲五。
一明字有二種。二明印有二種。三明本尊有
二種。四明結三種各有二種。五明結勸住無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次中。次佛言祕密主乃至彼字二種聲菩提
心者。經之佛言祕密主乃至謂聲及菩提心
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謂行下。明隨釋中。謂行者最初修行字
略有二種者。所謂觀字義觀菩提心也。此菩
提心即是字也者。阿迦等諸字未加點畫之
字體。是即菩提心義也。此字若加傍角之點
即修行也。若空點若二點隨可知。故云此菩
提心乃至故云菩提心也如上持誦品説者。
指世間成就品也
二從已説字下。明印有二種中。又二。一明牒
經。二明隨釋
初中。印形亦有二種謂有形無形也者。經之
印有二種所謂有形無形文。未會引牒也云云
二從形即下。明隨釋中。形即是青黄等者。今
此形者指色而云形也。意色有二所謂顯色
形色也。故爲釋此義青黄赤白等色者顯色。
方圓三角等形者形色也。當知總句形即是
是即指色而云爾也。印謂所執印等者。一一
諸尊所持密印表示等是也。初心別縁等者。
言初心行者能觀所觀各別故云爾也。是則
有形也。後漸諄純等者。漸漸相應。但意生本
尊從自心顯現不假別縁也。是即無形也。私
謂者。疏家口説也行者始得三昧相應。見如
是如是色相莊嚴等者。是於有相三昧故名
有形。後漸純熟不想念自然覩見スルヲ名無形也
云云
三從次本下明本尊有二種中。又二。一明牒
經。二明隨釋
初中。次本尊形有二種謂清淨非清淨者。經
之本尊之身乃至非清淨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謂彼行者下。明隨釋中。先觀圓明佛菩
薩印身者。初觀時於圓明中觀佛菩薩形像
印相等。然初作觀故不見。後漸漸法力熏習
故得明見但閉目見。開目不見。或閉目開目
同見。或作意不作意常見。乃至因位云非淨。
果位云清淨。故云謂彼行者初因有相乃至
而至常果也。私謂此三事者。字印本尊三種。
各各如上有二種。是即行者觀行漸純熟次
第也。其初有相有縁即世間也。後純淨即是
出世也。故云私謂此三事各有二種乃至故
皆有二也
四從經云下。明結三種各有二種中。又二。一
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經云彼二種二謂上來乃至悉地隨生
等者。經之彼二種尊形乃至無相悉地文。未
會總牒也
二從謂若下。明隨釋中。此三事二種中隨以
一事即致成就者。字印本尊三種中成就スレハ
一事。隨世出世事自餘皆悉若事若理成就。
故云此三事二種中乃至各有二種成就二
事也
五從經有下。明結勸住無想中。又二。初明牒
經。二明隨釋 初中。經有想有想欲成乃至
當住非想者。經之佛説有想故乃至當住於
非想一偈半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上亦列著之下。明隨釋中。上亦列著之
者。於字印本尊各有二種。上既布列之已。故
次引諸佛當同其道故云爾也。有相故成有
相乃至即成非相也者。是即先爲表説道同
之佛語。重又先引牒偈頌也。故云佛語
先標之也。是故結之者。上句一偈者諸佛道
同之語也。是故次二句擧道同之佛而結成
也。故云是故結之偈云是故一切種當住於非
相也云云言事隨心者。謂世出世悉地事必有
心而轉。故須直求無相之悉地出世之成就。
故云言事隨心故直求出世也。以住非相理
成就故者。言住無相法界極理而作成就故。
不可思議應用自然至。不同世間淺近生滅
有限之法故。擧諸佛道同勸誘也。故云以
住非相理成就乃至是故勸取其勝也。私謂
然大般若等中者。言彼大品經等中始從五
蘊色心。終至種智菩提。洗滌觀心&MT06279;明畢竟獨
空。雖然此空即是一切有法之本也。不可同
彼沈空盡滅。故云然大般若乃至然須有本
也。顯乘猶爾也。何況於最上乘之大空三昧
耶。今行人先於縁起觀等者。言行者初依有
相有縁覩見加持境界已。此名爲悉地。然後
ra@m邏字三摩地。以十縁生句等。洗滌其境
界。即成就無相甚深不思議大用。頓入佛位。
若不然不知修行證入之次第故。但取文雖
妄習修。不達深祕之旨故。多迷失佛意錯亂
經旨。但入彼顯乘所詮之空。失此頓極成佛
之道。故云若不知行之次第乃至失圓頓道
也。故此一兩品者。言上來世出世上中下悉
地成就相等既説之畢。然既欲經終故。今此
本尊三昧及無相三昧兩品。分別有相無相。
顯佛意無相。詮經旨不生。是即宗肝也。故云
故此一兩品最須諦觀其意耳云云
  已上釋本尊三昧品竟
釋説無相三昧品第二十九經第六後
疏第二十中
將釋此品。即開爲四。一明大意。二釋品題。三
宣來意。四明入文判釋
初宣大意者。夫觀身心意之實相。而不異幻
夢陽焔。出過現未之三世而安住常恒法樂。
故疏云。上來經文大意不過此行。謂口眞言
身法印意觀法也。然此三事皆縁生法。縁合レハ
而有都無自性。不生不滅。即是阿字之門法
界之性云云又云。今更開示入三平等觀也。若
此觀明白了自身口意實相。即入淨菩提心
初法明門。上菩薩地也。此是私釋。然大意如
此也云云
二釋品題者。説者如上品記之。無相者。非同
彼顯乘所顯之無相。是即自性清淨本有圓
明之法體。雖離有相無相。而住不思議之相。
所謂無相之相是也。三昧者平等義。如上品
記之。故云説無相三昧品也
三宣來意者。上品中雖説遠離有相無相成
就無相甚深出世妙果。未説證得彼非想三
昧之法。故疏云上來言當住非想等。今此品
中若修眞言行者。若欲得此非想三昧成就
者。當造斯觀也云云故次上品此品來也
四從復次下。明入文判釋中。自分爲二。一明
説身無相。二明説心無相
初中。又分爲二。一明身如木石無自性。二明
身同像無自性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復次大日乃至造立是外也者。經之復
次薄伽梵乃至同於外事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即是下。明隨釋中。又分爲三。一辨結前
生後。二明大意。三明正説身實相觀
初自可見
二從若此下。明大意中。若此觀明白等者。
言如上三平等明白自在故得入法明道位。
是即此品大意也。故云若此觀明白了自
乃至然大意如此也。此中私釋者疏家口説

三從佛告下。明正説身實相觀中。又二。一明
佛自問。二明佛自答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佛告金剛手乃至自身自心意者。經之
復次等三行餘文。重別牒也
二從先明身下。明隨釋中。先明眞實相觀
者等者。此品中説二種實相。所謂身實相觀
及心實相觀也。今先説身實相觀。故云先明
身實相觀者也。經云自身自心意者。問之
意也。問意謂如上之思想從何等處而生。爲
從自身生。爲從自心生耶。而佛自問也。謂從
心有思生者。心謂自性清淨之本心也。有思
生者。謂從此自性清淨心而生分別識。此分
別識與眞實惠心和合而同清淨之境也。故
云謂心有思生乃至是分別也。更問者即此
意也
二從謂經下。明佛自答中。又分爲二。一明牒
經。二明隨釋
初中。謂經云波身業乃至如形像見者。經之
若從身生以下二行餘文。未會別牒也
二從經文下。明隨釋中。上來言當住非想等
者。言上品中當住於非想者。今品爲成此非
想。作此無相甚深實相觀也。故云上來言乃
至當造斯觀也。然此身同木石等者。其義如
文身可見。恐繁不記
二從次又下。明身同像無自性中。又分爲
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總牒可云。又如造立形像乃至循身念
觀察性空云云
二從次又下。明隨釋中。又分爲三。一明不觀
故生愛慢。二明細觀故知無性。三明供養毀
呰不憂喜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別牒可云。又如造立乃至非金剛等之
所傷懷云云
二從次又下。明隨釋中。次又明以身同於像
者。前以身同木石已。故云爾也。如作像者
等者。言如泥木金瓦等像等者。愚癡之人不
知衆縁合故假現。作實有之思而生受慢。凡
夫不知故生身見等。亦如是也。故云如作像
者乃至而生身見也
二從若細下。明細觀故知無性中。又分爲二。
一明別牒。二明隨釋
初中。別牒可云。或忿恚麁語而能少分令其
動作云云
二從若細觀下。明隨釋中。若細觀時者。言去
寸就尺。去尺就丈。或從丈就尺。從尺就寸。
如此經五蘊十二入十八界三科之法深修
觀察。或以四性叵得之觀而觀察之。或以超
越三時之觀而觀察之。如此種種觀察。都以
無自性。如幻焔等之譬。故云若細觀時乃至
實不可得也。只依心之分別有見聞觸知之
用。若離心之分別更不異木石。故云又此身
者以因心故状乃至猶如木石無知也
三從又如下。明供養毀呰不憂喜中。又分爲
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別牒可云。差以飯食衣服乃至觀察性
云云
二從又此下。明隨釋中。又分爲二。一明從淺
至深觀察。二明語攝身觀
初中。又如像喩等者。言於如上之木金等
像。或歸敬供養亦不喜。或毀呰誹謗亦不
憂。明知像性自無自性。但由心之分別生親
疎上下等之想。觀察此顛倒不實故。自然達
身實相。所謂無自性也。故云又如像喩乃至
即證無相三昧也。故凡觀察時者。言行者若
觀察時先由有相有縁。漸達無相無分別。若
直住空觀。多生異見不能至阿字之大空。故
云故凡觀察時先須乃至故修行次第須有
指適也
二從何以下。明語攝身觀中。又分爲二。一明
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何以故乃至皆除捨之也者。經之何以
故愚童乃至或加毀害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然觀下。明隨釋中。然觀身之時者。可
觀察身口意三業不實故可有語觀。雖然有
身必有語。仍擧身觀而攝語也。故云然觀身
之時乃至即是合論之也。今此語從何有耶
者。釋成可觀語實也。言心動息風齒喉等衆
縁和合即有聲生。偏如空谷響。無有自性。愚
童迷妄故而聞好惡之聲生愛違之心。若能
達聲之無性時。即證得平等法界語言陀羅
尼。故云今此語從何乃至是音聲平等性也」
二從復次下。明説心無相中。自分爲四。一明
心離諸相。二明如實不知故妄起。三明由住
無相三昧得入常住。四明疏家總結
初中。又分爲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復次祕密主心性乃至亦自可觀察之
也者。復次祕密主心無乃至遠離諸相文。未
會引之也
二從次即下。明隨釋中。次即觀心等者。對前
身觀故云爾也。以法無形相者。指自性清
淨法界之心法也。先從麁觀等者。言先觀
察現相之身得身平等。次觀察語而得語平
等。然後觀察無色無形之心得如實知見。入
心平等。得入如此三平等故。自然住内證
甚深境界。故云次即觀心乃至自知深入之
也。行者爾時既觀外相等者。指前身語觀
也。次了内心者。今此心無自性觀也。餘文可
云云
二從復次祕密主有心下。明如實不知故妄
起中。自分爲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復次祕密主有心乃至不能如實知也
者。經之初密主有心乃至當如是思念文。未
會引之也
二從然凡下。明隨釋中。然凡愚等者。言如
是心實相雖遠離三世。凡夫如實不了知故
生種種妄見也。故云然凡愚以不了心實性
故也。妄謂爲我心等者。言我心者根本無明
惑也。我愚我智我順我違者。是即七識相
應四煩惱也。以前虚妄故等者。既計内心
爲我故。從此妄生身口意皆亦虚妄也。故云
以前虚妄故乃至亦皆虚妄也。彼不知何事
耶者。問意謂今不如實知者。不知何等事
名爲不知耶而問也。謂不見眞實者。答意
謂不知自心眞實之性相也。所謂本初不生
之無性無相也。如實知名佛。不如實知名
凡夫。故云謂不見眞實乃至即名諸佛也。如
是思念謂凡夫起是思惟也者。凡夫作如是
之不眞實邪思妄念生種種分別也。故云如
是思念乃至有此分別也。約心法明無自性
觀畢。故云已上屬心句也
三從復次祕密主以此眞下。明由住無相得
入常住中。又分爲三。一明牒經。三明隨釋。三
明決擇前後
初中復次祕密主以此眞言門乃至彼常親對
而自住者。經之祕密主此眞言門乃至親對
其人常現在前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次經下。明隨釋中。次經云祕密主眞言
行乃至而彼常住者。如例爲顯未會廣略之
異。如是又重引之也。故云此經文引不具當
檢經細觀也。此意言等者。違離諸相住如實
大菩提心。名爲無相定。住此三昧時。如來所
説之一切眞言同a字之本源無相而常現在
前常住不變也。以常住不變故即同諸佛如
來常住之體也。故云此意言此眞言行乃至
即同佛住也。由識眞言之體等者。以無相
無性爲阿字體。此阿字是一切眞言體故。云
由識眞言之體也。如前十喩者。如初品中所
説也。言行者所見曼荼羅聖衆六大四曼三
密體相用。以從不思議因縁和合生故。如
幻夢陽焔乃至同鏡像水月。離愛慢而現在
前。是即初法明門悉地相也。故云由識眞言
之體如前十喩即是悉地相也
三從今品下。明決擇前後中。今品合次六十
心説之者。言今此無相品相次初品所説六
十心可説之。雖然彼品且説住心差別。不説
自心之實相。然從第二品以下説修入之方
便。至此品正説自心如實之相。如此義利於
彼品中説之不便故。今於此品結會一經之
前後而説之。故云説義次第於彼先言不便
故以此中結會而説也
四從私謂下。明疏家總結中。私謂如例者。上
來所説經文雖甚多。大意但不出三種。所謂
三密之妙行也。然此三密皆從縁生故無性
無相也。所謂本初不生之性相也。然凡夫
不如實知。當云何得證入耶。故云上來經
文大意乃至云何得入也。是故如來先説三
種眞言門。依之修行故漸得三昧本尊現前
示種種神變。雖然猶是以有心所起故不得
三平等地。是即從第二品至第二十八本尊
三昧品持誦方便悉地之相是也。故云故佛
先説此三眞言門乃至不得三平等住也。今
至此品中。皆悉遣彼等心之所著。説住畢
竟清淨三平等地。若行者因茲如法修行。遠
離一切戲論。即得除蓋障三昧。證無性之實
相。即同佛住。故云今説入三平等法門乃至
自體常住同於如來也云云
  已上釋無相三昧品竟
釋世出世持誦品第三十經第六終
疏第二十
將開爲四。一宣大意。二釋品題。三明來意。四
明入文判釋
初大意者。將終一經之宗體故。世尊還統説
一部始終之祕要。所謂四種念誦之法要是
也。於四種中殊觀無相法界大菩提心之圓
明。以爲最殊勝。故疏云。若行者見此眞實
相時。即不住有相。然由未入無相。若觀菩
提心。是一向無相也。此心即是佛。佛即是
自身也。自身即成佛。成佛故一相無異。故名
無相云云此則大意也云云
二釋品題者。世出世者如上釋。持者等持
義。所謂内外相應有想無想平等和融故云
持也。誦者可有不誦而誦誦而不誦之義。故
云世出世持誦品也云云
三宣來意者。上來諸品中皆悉雖説眞言行
者持誦之法。未具足圓滿一部之要旨。故疏
云。上來一部經意。只爲修眞言行諸菩薩
等。作持誦入道之法。而今此品專得其名。當
知説一部之要旨也。經初金剛手已曾問佛
持誦之法。上來亦有略答之處。然未具悉。今
爲決擇故。更具分別其宗要之行也云云
次上品此品來也
四從復次下。明入文判釋中。自分爲二。一明
世出世通用念誦。二明出世無上念誦
初中。又分爲二。一明總牒。二明隨釋
初中。復次祕密主説祕密乃至無所分別作
出入息亦得也者。經之復次祕密主乃至出
入息爲上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此世下。明隨釋中。又分爲三。一明決釋
宗要行。二明三念誦。三明内外相應念誦
初中。上來一部經意等者。言總案一部經
旨。莫非爲令眞言行者從凡入聖。其中今此
品勝出於上來所説持誦方便。令一切悉地
成就圓滿。是名世出世持誦品。故云上來一
部經意皆爲乃至當知説一部之要旨也。經
初金剛手等者。住心品中金剛手以九問奉
問持誦之方便。從第二品以來處處答之。雖
然委悉未具足圓滿。是故今亦爲決擇彼眞
言行之具足圓滿之義故。説此世出世持誦
之法也。是即祕要之中祕要也。故云經初金
剛手乃至祕密中之祕密也
二從一一下。明三念誦中。自分爲三。一明正
三念誦。二明一一相應義。三明簡非
初中。又分爲三。一明音聲念誦。二明心念
誦。三明出入息念誦
初中。又分爲二。一明差別行法不同。二正明
音聲念誦之義
初中。一一念誦者。別牒經之一一諸眞言句
也。付此一一念誦有二種意。所謂有音聲念
誦出入息念誦等行法差別不同。故云一一
念誦乃至此明差別行法不同也
二從一一下。明音聲念誦中。一一念誦者謂
專心等者。言專心口誦一一眞言時。一一眞
言之音聲皆悉了了分別。猶如鈴鐸等之聲。
句句不同斷。更不雜言攀縁。故云一一念誦
者謂專心口誦乃至不間斷攀縁也
二從作下。明心念誦中。作意者等者。別牒
經之作心意念誦句也。即直是心持者。言直
心念持。而不出音聲而遍數不設。故云作意
者即直是心持作心相念誦不出聲也
三從出入下。明出入息念誦中。出入息念誦
如上所明服風等者。如六月念誦中所説。故
云出入息念誦如上所明服風等是也
妙印鈔卷第七十八 一校了
  御本云 元徳三年
五月二十五日加
點了 沙門宥範六十二




妙印鈔卷第七十九
 沙門阿寂紀 
  釋世出世持誦品第三十之餘經第六之終
疏第二十之終
二從一下。明一一相應義中。一一相應者等
者。經之常第一相應句別牒也。謂於三念誦
中者。如上音聲念誦心念誦出入息念誦中。
或一一眞言與心念誦相應爲第一。或一一
眞言與出入息念誦相應爲第一也。故云一
一相應者乃至相應爲第一也。所言相應者。
念誦一一眞言之時。一縁一相更不異縁。如
念誦a字者。與a字之聲字實相而相應。住
黄色圓明。如念誦va@m字者。與va@m字之聲字
實相而相應。住白色圓明等是也。然其心念
誦者。於圓明中。見ava@m字等。其出入息念
誦者。於出入息中。即見ava@m字等也云云
三從當勿下。明簡非中。又分爲二。一明別
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云。異此乃至闕支分云云
二從當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釋異此義。二
明闕支分義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當勿異者。經之異此兩言。未會別牒

二明隨釋中。謂常當依此而作者。如上三念
誦。或依世間成就品所説。或依祕密曼荼羅
品所説等。一縁一相而不間斷。故云當勿異
者乃至徒用功無益也
二從持下。明闕支分義中。又二。一明牒經。二
明隨釋
初中。持眞言者闕支而用者等者。經之而受
持眞言闕支分八言。未會別牒之也
二明隨釋中。謂字有點等者。言有點之字
而誦之。或誤長聲而作短聲等。皆是闕
支分義也。故云謂字有點而不噵乃至念誦

三從右此下。明内外相應有四種中。又分爲
二。一明約字句辨世出世。二明約出入息辨
世出世
初中。又二。一明別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云。内與外相應乃至住種子字
云云
二從右此下。明隨釋中。此内外相應者。内
相應謂如上之心念誦。外相應謂如上之音
聲念誦也。合有四念誦也者。謂白黄赤黒
等四色。故云即四色是也。是即息災増益降
伏攝召之四種法是也。又是因行證入義也。
謂内相應故能成因行證入等四種之法。外
相應故能成息災増益等四種之法。故云右
此内外相應乃至即四色是也。言世間乃至
所謂字句者。經之彼世間乃至字句之三句
未會別牒也。句者是擧是等者。作釋也。言
句是擧足行歩義也。觀布此眞言字。譬如一
一行歩。運於一歩五體身分皆擧。是即滿
足義也。如一歩者。歩歩亦爾也。如是如是歩
歩相續而無異縁故必至所詣。今此句亦復
如是。持於一字萬徳皆成。如一字者諸字
亦爾也。是故如是如是字字相續而一縁一
相。故必滿所願。故云句是擧足行歩乃至字
即種子字也。前已説出世念誦等者。指前世
出世護摩品中三處合爲一之内護摩也。故
云前已説出世乃至合爲一即得也。今即不
然。或時觀字。或時觀本尊。或時觀印。皆有
相有縁也。故云今世間念誦乃至或觀尊印

二從謂句下。明約出入息辨世出世中。又二。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619 620 621 622 623 624 625 626 627 628 629 630 631 632 633 634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