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大日經疏妙印鈔 (No. 2213_ 宥範紀 ) in Vol. 58

[First] [Prev+100] [Prev] 320 321 322 323 324 325 326 327 328 329 330 331 332 333 334 335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譯耳也。修羅即是諸天衆等者。言修羅此云
天。是上界天衆也。然阿修羅威徳似天而果
報別故。加阿之字云阿修羅。是即非天也。然
今頌中云修羅。偈頌不可有六字故云修羅
也。故云修羅即是乃至謂云非天也。立世謂
立世阿毘曇論也。又此應供梵名與阿羅訶
不同者。此應供梵名諾吒屣二合膩也是也。是
則諸天等爲求福祐之應供也。非一切普供
之應供。阿羅訶是一切悉皆應供故廣大也。
仍異也云云餘文可見云云
四從如在下。明嘆生天徳中。又二。初明擧漢
語。二明釋其義 初文。自可見
二從右此下。明釋其義中。右此藏字梵音等
者。指天宮藏時慶之藏也。此藏梵云蘖唎婆。
是與彼比吒伽倶舍等之梵語。其義別也。所
謂是中心之藏者。指兜率陀天内院。復次中
台藏之藏者。是即指拳菩薩位。所謂自證極
滿未施化他妙用故。此菩薩名爲拳菩薩。是
即藏之義也。故經云三業持常寂云云所言常
寂者指自心八葉花藏。是即中台藏之藏也。
住此自證花藏之中萬徳圓滿。故云天宮藏
時慶也。此與比吒伽倶舍等。其藏遥別也。故
云其義各殊也云云如菩薩在天宮中等者。内
證既圓滿從兜率天下時。於一切世間有諸
吉祥事。如華嚴經説之。故云如菩薩在天宮
中乃至如華嚴等經廣説也。又但他掲多以
下。自可見云云
五從如在迦下。明嘆托胎徳中。又二。初擧漢
語。二釋其義 初文。自可見
二從梵本下。釋其義中。亦如華嚴入法界等
者。入法界品五十二知識中第四十二名摩
耶夫人。住大願智幻法門。於此中説微妙廣
大甚深不可思議功徳。故云爾也。餘文可見
云云
六從如在下。明嘆出胎徳中。又二。初擧漢語。
後釋其義 初文。可見云云
二從梵云下。明其義。文自可見云云
七從如滅除下。明嘆出家徳中。又二。初擧漢
語。二釋其義 初文。可見
二從此是下。釋其義。自可見。故別不釋耳
  已上第八卷畢
妙印鈔卷第三十八



妙印鈔卷第三十九
 沙門阿寂紀 
  釋入曼荼羅具縁品第二之餘經第二
疏第九
八從又如彼龍下。明嘆成道徳中。又二。初擧
漢語。二明作釋 初文。自可見
二從此時下。明作釋中。此時菩薩已到苦行
源底等者。菩薩行苦行超過於諸外道故。能
伏外道入佛道。如大論第三十四云。或有菩
薩。於惡世邪見衆生中。爲除衆生邪見故。自
行勤苦甚難之行。如釋迦文佛。於漚樓頻螺
樹林中。食一麻一米。諸外道言。我等先師雖
修苦行。不能如是六年難苦云云以是義故云
已到苦行源底知無義利也。思惟諸法本寂
等者。實是住阿字本不生際。知見大菩提直
路。依之無量無邊吉慶之事有世間。故云爾
也。餘文自可見云云
九從猶如下。嘆降魔徳中。又二。一明漢語。二
明隨釋 初自可見云云
二從世尊下。明隨釋中。已得安坐佛覺沙羅
樹王根本之下者。沙羅樹王根本者大悲爲
根句也。之下者菩提爲因句也。以如來加持
神力者方便爲究竟句也餘文自可見云云
十從如善逝下。明嘆轉法輪徳中。又二。初擧
漢語。後明作釋 初文。自可見云云
二從世尊下。明隨釋中。諸有所説皆爲大事
因縁故者。夫釋迦如來始從華嚴終至法華
涅槃。諸有所説。爲令開示悟入如來知見。故
云爾也。餘文自可見云云
十一從如彼下。明結成句中。又二。初擧漢語。
後明作釋 初文。自可見云云
二從梵本云下。明作釋中。又分爲七。一明梵
語殊異。二明結成佛寶偈。三明結成法寶偈。
四明結成僧寶偈。五明結成本行中七偈。六
明會無涅槃。七明總結
初中。梵本云係多翻云利益等者。言或云利
益或唯云利或云饒益。皆是雖似同事。各各
其義少別也。故梵本辨其義。皆梵語殊也故
云本名各異也。然翻譯人無辨其別。故云傳
度者無以別之也。譬如等者。於漢語之初字
擧其殊異。以令例知梵語之異。故云譬如初
裁乃至亦有小殊也 第二第三。自可見云云
四從次二句下。明結成僧寶中。次二句者指
福利所饒益稱讃諸聖衆二句也。即是修行
所成果。故云明供養修行所成勝果也
五從次二句結成下。明結成本行中七偈中。
次二句者指遍説具徳尊牟尼釋師子二句
也。是即總結成始從生天終至成道之七相。
故云本行中七偈也。漢語各結二偈故并十
四偈也。今言七偈者。梵語各存一偈故。從梵
語云爾也
六從世尊下。明會無涅槃徳中。又二。初明成
道攝涅槃。二明順世俗略之
初中。世尊般涅槃時等者。覺道圓滿成正覺
時。自然證不生不滅。是涅槃義也。故正覺外
別不擧涅槃徳也。仍云世尊般涅槃乃至無
二無別也
二從若就下。明順世俗略之中。若就世諦者。
今此潅頂是吉慶吉祥義也。故以賀慶事尤
爲相應。然如來入涅槃之時。大衆哀嘆言寶
山摧法海竭。三界無主衆生福盡等。大住哀
傷。是即非吉慶事。故今且隱略不説之。故云
若就世諦乃至是故晦而不言也。晦猶隱也。
然此中結會等者。言稱讃三寶衆徳及如來
本行。是即大般涅槃不生不滅無去來今義
也。故云然此中結會乃至即是大涅槃義也」
七從此十一下。明總結中。此十一偈中者。三
寶各有一偈。從生天至成道有七偈。終并結
成一偈。故云十一偈也。具無量義等者。如是
三寶并八相成道等衆徳。大小乘諸經中廣
分別説之。雖然恐繁略之。故云具無量乃至
今略明訓詁而已也云云
十一從金籌下。明釋金錍偈中。又三。初明梵
漢交擧。二出漢語。三明作釋 初二。自可見」
三從西方下。明作釋中。又二。初擧世醫爲喩。
二明合譬 初文。自可見
二從一切衆生下。明合譬中。又五。一明衆生
有知見性。二明以不知故不明現。三明拙醫
増損。四明巧醫除翳。五明性相常爾 初二
文。可見云云
三從若令下。明拙醫増損中。非徒無効而已
者。言諸外道二乘等雖治其瞙。動墮在斷常
二見。還損佛知見性。故云若令拙醫乃至或
傷損目瞳也云云
四從如來下。明巧醫除翳中。如郢匠運斧盡
力除垢者。如郢國壁塗與番匠相互得其妙。
削鼻端泥土之時。巧削巧承故不損其鼻。今
如來善巧方便亦如此。通塞不失節。盈縮不
失度。毫末無有誤。故云如來方便具足乃至
不成無礙知見也
五從又此下。明性相常爾。其義又可見云云
十二從明鏡下。明釋明鏡偈中。又三。初明梵
漢交擧。二擧漢語二偈。三明作釋 初二。自
可見
三從梵本下。明作釋中。五。一明諸法無形而
現相。二明四性叵得觀。三明如實知自心。四
明得除蓋障三昧。五明生在佛家
初中。梵本初句但云形像者。指諸法無形像
之形像也。然與無相法文勢相連者。云從縁
生諸法即無形像故。是即有形即無形也。故
云有形無形文勢相連事也。故云但云形像
乃至意明法無形像也。餘文可見明鏡事如
住心品鏡喩中記云云
二從當知下。明四性叵得觀。自可見
三從當知下。明如實知自心。又自可見云云
四從若下。明得除蓋障三昧。是又可見
五從以能下。明生在佛家。自可見
十三從法輪下。明釋法輪法螺偈中。又三。初
明梵漢交擧。二明出漢語三偈。三明作釋
初二。自可見
三從即下。明作釋中。又二。初明釋輪義。二明
釋法螺義
初中。即解祕藏中轉法輪義者。以如實知自
心之大輪。轉三種世間之大道。不知妄想速
疾摧滅。三平等地頓極頓滿。此名爲祕密藏
中轉法輪義也
二從轉此法輪下。明釋法螺義中。又五。一明
法輪兼法螺義。二明不生異慧疑慮。三明願
報法恩佛恩。四明行者心王成佛時眷屬翼
從。五明如來心王眷屬倍増
初中。轉此法輪時者。轉法輪音聲遍法界。名
爲吹大法螺故。輪與法螺相連而説也。即有
一聲義者。如來以普遍一音爲一切衆生説
法時。衆生隨機根縁得解。故云即有一聲義

二從異慧下。明不生異慧疑慮中。所言異慧
者。非如實慧故云異慧也。無疑心者。於眞言
上乘大菩提心。不生一念疑慮心故云疑悔
永盡也。疑悔永盡住如實大智心。還令開示
一切衆生無上大菩提道法。故云異慧是分
別乃至無上眞言行道法也
三從汝若下。明願報法恩佛恩中。汝若能發
如是願等者。言依如來所説正法。開發無上
大知已故。自今以後。於十方三世。爲報正法
大恩如來大恩。爲如來使者行如來事而發
願。故一切聖者皆加持護念此行者。故云汝
若能發如是願乃至皆護念汝也
四從復次下。明行者心王成佛時眷屬翼從
中。復次汝之心王等者。言行者疑悔永盡故
安住如實大菩提心時。於法明道中成正覺。
此時心數眷屬自然同入金剛界法明道中成
正覺。而周旋翼輔心王。共護持之。故云汝之
心王乃至共護持之也
五從何況下。明如來心王眷屬倍増。自可見
云云
十四從三昧耶下。明釋三昧耶偈中。自分爲
三。一明梵漢交擧。二明出漢語偈。三明作釋
 初自可見云云
二從佛子下。明出漢語偈。又可見
三從前云下。明作釋中。又三。一明不可犯四
重。二明釋四重戒。三明釋教誡語
初中。又二。初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云。佛子汝從今不惜身命故者。
前云耳語言等云云
二從前云下。明隨釋中。又初擧小爲例。二擧
譬合法
初中。前云耳語言告一偈者等者。疏第八云。
耳語告彼三昧戒。勿令諸餘未入壇者聞聲。
此一偈當於轉字輪曼荼羅行品中説之云云
彼品偈云。耳語而告彼。無上正等戒次當爲
彼結。正等三昧印。同疏云。時師欲令弟子結
護故。自耳語教之。所謂令住菩提之心別有
説處也更問彼別有説所者。指當所四波羅
夷説偈云爾也。又禪要説眞無漏戒。以四箇
陀羅尼名諸佛内證眞實戒。然彼四箇陀羅
尼與今四重。梵名異義同。然者所言耳語言
等者。當所四重禁是也。故云前云耳語言告
一偈者也。猶如僧祇家授六念者。六念有二
種。所謂化教六念制教六念也。今指制教六
念也。具受人所念也。化教六念如大論等所
云云薩婆多授五時法者。受戒時分有五時。
如此六念五時法者。唯有具戒者所存知也。
非未受戒者之所知。存知此六念五時者當
知此具受之人也。不存知之人者當知未具
受者也。故云猶如僧祇家乃至驗知曾受具
戒以不也。今此四戒等者。今四重禁也。如受
具戒等者。如彼小乘受具戒已必略示其戒
相。今此宗亦復如是。授三昧耶無作眞無漏
戒已。略示其戒相。所謂四波羅夷也故云今
此四戒乃至祕藏中四波羅夷也
二從如人下。擧譬合法中。如人爲他斷命等
者。譬意自可見。今此四戒等者。是即秘藏中
四重禁也。今此宗以此四重爲命根。若此四
重違犯者正法命根悉斷絶故。此人名爲斷
頭。如死尸雖暫時存。不久敗壞。何以故三世
十方一切諸佛種種説教一大事因縁。今攝
在此四重禁中故。若違犯者永斷佛種。不入
佛子之衆。猶如聲聞戒違犯四重者永不入
聲聞衆。故云今此四戒是眞言乘命根乃至
不久敗壞也
二從第一下。明釋四重戒中。自爲四。一明釋
不捨正法戒。二明釋不捨離菩提心戒。三明
釋不慳悋法戒。四明釋不利衆生戒
初中。又三。一明一切正教攝持。二明捨義不
成。三明普門利益衆生
初中。一切如來正教等者。三世十方一切諸
佛菩薩所説小乘大乘權乘實乘乃至八萬四
千法門等。皆悉信樂受持。不可生棄捨之心。
故云爲一切如來正教乃至勿生棄捨之心也」
二從如聲聞下。明捨義不成中。如聲聞乘等
者。聲聞乘中心生口言即成捨戒故無犯戒
之罪。今此眞言上乘一得永不失眞正無漏
戒故。更無捨義故。若吐氣發言之間誤違犯
者則成重罪。故云知聲聞乘中乃至則成重
罪也
三從亦此下。明普門利益衆生中。亦此一切
法門等者。言大日如來以大悲方便故。於無
數大劫中。爲欲普利益安樂一切衆生故而
演説之。若捨一法者得失諸佛大悲方便之
大罪。如百字輪不可棄一字。若棄一字者得
失如來百光遍照一徳之大罪。如聲聞者二
百五十律儀戒。隨捨一戒者失律儀。何況於
眞言上乘平等法界眞無漏戒哉。故云亦此
一切法門乃至何況摩訶衍耶也
二從第二下。明不捨離菩提心戒中。又分爲
四。一明萬行中爲幢旗。二明小人拙念。三明
凡夫愚念。四明菩提心不退義
初中。此菩提心於菩薩萬行等者。此事住心
品中委悉記之。即是三軍敗續者。大將喪大
幢旗故。前陣中陣後陣皆失節度。馳散東西。
敗失弓箭能續無處。即墮他勝處。成斷頭死
尸。今菩薩摩訶薩亦如是。大菩提心如大將
幢旗。萬善萬行如所從群兵。大菩提心幢旗
若壞失。萬善萬行皆悉散失。爲無明煩惱之
怨敵所勝。斷法身常住惠命。故云此菩提心
於萬行乃至故犯波羅夷也
二從有人下。明小人拙念。自可見
三從或云下。明凡夫愚念。此亦可見云云
四從又此下。明菩提心不退義中。又此菩提
心者。今此如實大菩提心畢竟無有可退義。
故名爲金剛菩提心。譬如金剛一入土中。漸
漸下入。終至金剛輪際而止息。此菩提心亦
如此。一入a字本不生土中。漸漸進入。終
至第十一地金剛輪際而止息。於其中間無
有退止之處。故云又此菩提心畢竟無有可
退義也。故不同聲聞等者。退聲聞心放捨諸
律儀乃至三歸等。雖爲自衣外道。佛大慈大
悲之餘又聽許出家。所謂如七度還俗七度
出家之類是也。故云故不同聲聞法中乃至
佛亦慈愍聽許也
三從第三下。明不慳悋法戒中。又分爲三。一
明不觀前機故犯重。二明顯密正教隨應與
授。三明非機授深祕故犯重
初中。然於正法慳悋等者。言不觀前機惠施
不擇其器非器。適機根純熟雖堪應受法。猶
惜其正法不肯授與。犯重禁也。何以故大小
權實正法。如來普爲一切衆生説之。譬如父
母遺財不限於一子。然一子若押取得不孝之
重罪。今亦如是。一切正法是如來大慈父之遺
財也。然隨其機根不肯授與。獨爲己有。是即
祕藏中盜三寶物之人也。故結重罪。故云所
以然者因如來出世乃至同於盜三寶物也
二從略説下。明顯密正教隨應與授中。略説
法有四種者。一切顯教皆攝三乘。并眞言密
教故云有四種也。如此等顯密正法。設雖無
悋惜之心。違機不可説之。能鑒大小權實之
機根。然後可授與也。故云略説法有四種乃
至量其根器而後與之
三從若輒下。明非機授深祕犯重中。若輒
爾説諸深祕之事等者。雖不可惜正法。不量
機之淺深利鈍。於淺近之機授深祕之事。還
生疑謗感匱法業墮惡道。故於不利衆生行
戒犯波羅夷罪。故云若輒爾乃至結犯下品
説之也云云
四從第四下。明不利衆生行戒中。又分爲三。
一明四攝相違義。二明於一人作非一切皆
犯。三明依妄作故未損善縁
初中。此是四攝相違法者。諸菩薩大慈大悲
萬行萬善雖無量無邊。不出四攝利他之方
便。所謂哀愍一切衆生猶如己身。以是義故
釣以内外之布施。索以微妙之愛語。鎖以難
得之利行。喜以隨意之同事。如此四攝方便
十方三世菩薩摩訶薩同一本誓。故相違此
四攝方便作不利衆生行是即犯重禁。永不
得菩薩摩訶薩名。故云此是四種相違法也。
四攝是菩薩具戒中四依者。十方三世一切
菩薩。依止此四攝利他之法。行菩薩道也。判
四依位。大小乘名別也。如大論等説云云
宗唯以此四攝爲四依也。初受戒時等者。欲
授戒者先應問此遮難云 汝從今以後不可
依行四攝相違之行。若能依行者不可授戒。
何以故。夫菩薩發無上菩提心。專爲化一切
衆生令入三乘道。然相違彼大悲本誓。起衆
生障道因縁。作不利衆生之行者。非菩薩摩
訶薩之衆。猶如聲聞違犯四重。永非聲聞之
衆。故云初受戒時先當開示此遮難乃至起
衆生障道因縁也
二從一切下。明於一人作非一切皆犯中。一
切衆生亦同字輪之體者。夫十界互具不相
離。譬如百字輪不闕一字。以是義故於一衆
生作不饒益行時。於一一衆生皆悉作不饒
益行。而成重禁違犯。故云一切衆生亦同字
輪之體乃至皆犯波羅夷罪也。餘文可見云云
三從但隨下。明依妄作故未損善縁中。但隨
煩惱之心等者。以邪見放逸之心。放捨一切
造婬盜殺妄等故。損失三乘善縁。得自損損
他之罪。故犯重禁。若雖不捨利衆生之行。但
被引煩惱之心。造婬盜殺妄等。未損三乘之
善縁故。但犯輕戒不犯重禁也。故云但隨煩
惱之心乃至而未損彼三乘善縁也。餘文自
可見云云
問曰。眞言家之具戒者何等戒耶 答曰。四
重禁是也
問曰。以何得知是眞言家具受。如何 答今
卷釋四重禁已。釋阿闍梨教誡之語云。汝今
以受具戒竟。當至誠於彼諸尊作禮而退。自
今以後凡有所作。當具依眞言法教如説行
之。同彼新受戒者。一切事業先當問師。勿得
率心專擅令生惡邪疑悔也。既釋四禁已。結
成句云。汝今以受具戒竟云云明知是眞言
家具戒也。是即此四重禁略攝一切諸戒也。
加之云同彼新受戒者。今受持此四重者。例
同彼聲聞乘新受戒者。故云四重禁是無諍
此宗具受戒也
問曰。今宗三昧耶戒者。指此四重禁而名三
昧耶戒耶 答爾也
問曰。以何得知此戒名三昧耶。云何 答曰。
今經欲説此戒而表説云。次當於弟子。而起
悲念心。行者應入中。示三昧耶偈云云又説四
重已。教誡云。佛説三昧耶。梵本云翳帝此也
三昧耶係戒也三勃臺佛也囉契也二合説也
譯云佛説此三昧耶戒云云治定經云佛説三
昧耶云云又同疏云。梵云蘇沒羅多。翻爲善
住戒者。以其善住三昧耶故。亦名善住戒者。
即是異門説佛子之名云云明知此四重禁名
三昧耶戒。無疑者哉
問曰。若然者前所説耳語偈者。可云此四重
禁耶 答爾也
問曰。若然者以何得知此四重名爲耳語戒。
云何。答。今疏文釋三昧耶偈云。前云耳語言
告一偈者。猶如僧祇家授六念。薩婆多授五
時法。以此驗知曾受具戒以不。今此四戒如
受具戒竟已。略示戒相當知即是祕密藏中
四波羅夷也云云
問。疏第八云。耳語告彼三昧耶戒等者。於此
耳語一偈。不可令聞未入壇者云云然者何
故今文有三偈半耶。云何 答。第八卷唯指
四重戒相許。故云一偈。今文存表并教誡之
語。故有三偈半也
問。疏十三別有説處者。指何等文耶 答。
指此三昧耶戒説偈文也
問。阿闍梨説持明藏中二部戒本云云然者指
何等文耶 答。二部者兩部戒本也。所謂一
菩提心三昧耶戒儀。是金剛界戒本也。二禪
要。胎藏界戒本也云云或云。今此持明禁戒
眞言有梵語漢語。故云二部云云此中第二
義不可然。不叶文也云云
問曰。若然何故禪要云。今者且依金剛頂經。
設一方便作斯修行。乃至成佛。若聞此説。當
自淨意寂然安住云云以此文思彼。禪要戒相
依金剛頂經可説之。如何 答。禪要中。依胎
藏作十一門。説受大菩薩戒畢。然後三藏又
依金剛頂。説諸佛内證無漏清淨法戒。故云
今者且依金剛頂經等也。指四攝十重而云
且依金剛頂經也
問。禪要無漏眞法戒與今四重爲同爲異。如
何 答同也云云
問。何故爾耶 答。禪要四箇陀羅尼名爲無
漏眞法戒。彼四箇陀羅尼與此四重。其義同
一也。故知彼此同一也云云
問曰。若然者何故如此得心耶 答曰。禪要
説第一陀羅尼功能云。此陀羅尼令誦三遍。
即令開戒及餘祕法。亦能具足一切菩薩清淨
律儀諸大功徳。不可具説云云此中即令開戒
及餘祕法者。指眞言正法也。亦能具足一切
菩薩清淨律儀諸大功徳者。指顯教正法也。
今釋第一戒云。不應捨正法者。一切如
來正教皆當攝受修行受持讀誦。如大海呑
納百川無厭足心。若於諸乘了不了義。隨一
切法門勿生棄捨之心云云故知彼此同一也
云云禪要説第二陀羅尼功能已云。此陀羅
尼復誦三遍。即發菩提心。乃至成佛堅固不
退云云今與第二不捨離菩提心。全體同一
云云禪要説第二陀羅尼功能云。即得一
切甚深戒藏。及具一切種智。速證無上菩提。
一切諸佛同聲共説云云今釋第三不慳悋法
戒云。略説法有四種。謂三乘及祕密乘。雖不
應悋惜。然應審觀衆生量其根器而後與之
云云彼云一切諸佛同聲共説。此云略説法
有四種云云地論云。説者授與義。説與衆生
云云故知授與是不慳悋義也然第三陀羅
尼與第三戒同一也云云又禪要説第四陀羅
尼功能云。即證一切潅頂曼荼羅位。於諸祕
密聽無障礙。既入菩薩潅頂之位。堪受禪門
云云今釋第四戒云。此是四攝相違法。四攝
是菩薩具戒中四依云云彼文云既入菩薩潅
頂之位。是即住四攝之行名爲菩薩。明知彼
此同一也。四箇陀羅尼與四重。其義相同如
此。然者禪要且依金剛頂經。以此四箇陀羅
尼。爲四重耳語告言。今經疏以四重禁爲耳
語告言也。故禪要説四攝十重已。欲説四箇
陀羅尼。即説云前雖受菩薩淨戒。今須重受
諸佛内證無漏清淨法戒。是名眞言法戒也。
此祕密不令輒聞云云此中菩薩淨戒者。指
三聚淨戒四攝十重等也。此外今四箇陀羅
尼名爲眞言法戒故。云此祕密不令輒聞也。
是即與疏第八勿令諸餘未入壇者聞聲之
文。其意同故知四重與四箇陀羅尼。其義全
一也云云但耳語一偈未詳更問
三從次下是阿下。明釋教誡語中。又六。一明
同説三昧耶。二明釋善住戒者。三明護戒如
命。四明至誠作禮。五明事業皆問師。六明有
二部戒本
初中。梵本兼有此字者。梵語中有翳希字。翻
云此。故云梵本兼有此字也。言十方三世佛
共説等者。非但大日如來獨説而已。十方三
世諸佛同説此三昧耶戒。故云十方三世佛
共説乃至現爲證驗也
二從梵云下。明釋善住戒者中。即是異門説
等者善住戒故得佛子之名。故云爾也云云
三從如護下。明護戒如命中。又二。初明別牒。
後明隨釋
初中。別牒可云。如護自身命護戒亦如是者。
如護汝父母等云云
二從如護下。明隨釋。其義自可見云云
四從汝今下。明至誠作禮中。又二。初明交
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云。應至誠恭敬稽首聖尊足者。
汝今以受具戒等云云
二從汝今下。明隨釋中。汝今以受具等者。言
以受具戒故歡喜悦樂。以至誠慇重之心頂
禮諸尊。故云爾也
五從自今下。明事業皆問師中。又二。初明別
牒二明隨釋
初中。別牒可云。所作隨教行勿生疑慮心者。
自今以後凡有所作云云
二從自今下。明隨釋中。同彼新受戒者等者。
今受此具戒者行住坐臥行儀法則。一一次
第諮詢其師。受彼教命如法如説可行之。例
如聲聞乘中新受戒者不離其師邊。一切作
業隨師教命。故云自今以後乃至令生惡邪
疑悔也
六從復次下。明有二部戒本中。二部戒本者。
如次上記之。一一皆是眞言等者。如禪要四
箇陀羅尼。今四重禁阿利沙者。皆是眞言也。
故先以梵語加持之。次以字門可廣釋也。故
云復次阿闍梨説持明藏中乃至而廣釋之也
云云
第三從爾時下。明具戒無作功徳中。又二。
初明總牒。二明隨釋 初總牒。自可見
云云
二從是因下。明隨釋中。自八。一明結前生後。
二明引小爲例。三明擧密合例。四明簡小戒
至歸。五明佛戒本末等。六明無作律儀初後
同一。七明瞿醯説十戒。八明潅頂以後作法
 初結前生後句。自可見云云
二從如下。明引小爲例中。若受具足戒竟者。
言受戒竟時。婬盜等一一學處。各於三千大
千世界一一衆生境界。皆悉得不婬不盜不
殺不妄等無作功徳 乃至於一切土地草木
等。横限三千界。竪限金剛輪際。於一一微塵
刹等。亦得不壞生堀地之無作功徳。故云若
受具足戒竟乃至各生無作功徳也。餘文自
可見云云
三從今下。擧密合例中。非獨以一期等者。今
此眞言具戒無作功徳。竪盡三世横窮十方。
無所不至。非如彼拙限一期愚境三千。故云
今此祕密藏中也云云
四從又聲下。明小戒至歸。自可見云云
五從今此下。明佛戒本末等中。今此菩薩律
儀等者。今此眞言門無作律儀。從a字本不
生大智海出。終趣自性清淨一切智海。出入
唯一道一味更無二法。故云今此菩薩律儀
乃至皆金剛也云云
六從又如下。明無作律儀初後同中。又二。
初引小爲所例。後擧密爲能例 初文。自
可見云云
後從今下擧密爲能例中。又分爲十一。初明
總初後功徳與佛等。二明位位功徳與如來
位位等。三明擧經文結釋。四明唯佛與佛所
知。五明譬喩。六明佛子義。七明勸衆生當供
養此人。八明入世諦曼荼羅功徳。九明入祕
密曼荼羅功徳。十明上首恭敬供養。十一明
應恭敬供養
初中。雖復最初發等者。初發心受戒無作功
徳。乃至第十地無作功徳。一一皆普窮盡空
法界。發起無作功徳。與如來同一也。故云今
此菩薩律儀乃至更無増減之異也云云
二從復次下。明位位功徳與如來位位功徳
等中。復次初發心時等者。今行者初發心無
作功徳。與如來初發心之時功徳等。初地所
發無作功徳。又與如來初地所證之時功徳
等。乃至第十地所發無作功徳。又與如來所
證第十地之時功徳等。如此位位念念與如
來功徳等。轉深轉廣不可思議不可説。故云
復次初發心時乃至故名爲祕密藏中無作功
徳也
三從是以下。擧經文明結釋。自可見
四從此福下。明唯佛與佛所知中。今但示其
入處等者。此人福徳多少非十地等覺之所
知。何況其餘耶。故云此福非一切衆生乃至
乃能知之也。今但示其入處者。今此行者受
諸佛具足三昧耶戒故。詫毘盧遮那大悲胎
藏。受大日如來種姓法身故。圓滿無盡法界
萬徳。欲宣説此意。故云以此法門當如是知
云云
五從譬如下。明譬喩。其意可見。如住心品記
云云
六從當知下。明佛子義中。從佛口生者顯
蓮華功徳。佛心之子者顯金剛部功徳。其
所在方者。擧所居方顯能居身。是即佛部義
也。以成就如此之三部妙徳故名爲有佛。故
應施作佛事也云云
七從猶如下。明勸衆生供養此人中。佛説隨
舍利弗之所遊行等者。言盡三界結備六通
三明。與佛等同坐解脱之床故。供養恭敬此
人。與供養恭敬如來無有別。是則小乘一途
之謂也。故云猶如聲聞經中乃至出生無盡
福惠故也。而今此善男子等者。指受倶戒之
人。彼人福徳又與如來等無差別故。令一切
衆生得大福徳。故以大慈大悲之心勸囑一
切衆生。令供養此人觀見此人也。故云而今
此善男子乃至即當觀彼也
八從初入下。明入世諦曼荼羅福等中。初入
世諦曼荼羅者。初入擇地造壇曼荼羅時功
徳。與如來初入世諦曼荼羅時之功徳。正等
無異。故云爾也
九從初入下。明入祕密萬荼福等中。初入瑜
伽等者。如祕密曼荼羅品等所説。即是初法
明道位也。此人功徳亦與如來初入初法明
道位時之功徳。正等無異。乃至一一地位功
徳亦如此。故云初入瑜伽深祕密乃至皆悉
與如來等等也云云
十從是中下。明上首諸尊恭敬供養意中。是
中亦有差別者。地前地上極果一一次位不
同故。亦無差別者。初中後心次位雖不同。自
性清淨普賢大菩提心正等無異故。以見如
是金剛界故名爲金剛手者。指五智圓滿智
體云金剛。此五智心王心數無量無邊。而不
亂次位階級不壞界畔淺深。故云界。如此心
自覺五智微細智時。手持五股金剛而爲其
表示。故云金剛手也。是即亦有差別門之意
也。以見如是法界故名爲普賢等者。指一切
衆生如如法界自性清淨心體云如是法界。
住如此之六大法界色心究竟普賢大菩提心
故云普賢。是即亦無差別門之竟也。故云是
中亦有差別亦無差別乃至故名爲普賢也
十一從故此下。明應恭敬供養中。故此上首
聖尊等者。指普賢金剛手等上首諸尊。如此
等上首仁者。以見如上之有差無差義故。異
口同音誓説云自今以後當恭敬供養此人。
何以故。同見佛世尊故。是即微塵許非矯飾
之辭。見眞實義利同共必定師子吼也。故云
故此上首聖尊乃至同見佛世尊故也。譬意
自可見云云
七從瞿醯下。明引瞿醯説十戒中。又三。初總
明加持教誡等次第。二明都説三昧耶戒。三
明説十種方便戒 初文。自可見云云
二從次爲下。明都説三昧耶戒中。次者。如此
以般若經之意教化開導已。次説三昧耶戒。
故云次也。爲都者。總爲諸應度弟子説四重
三昧耶戒等也。故云次爲教都説三昧耶戒也
三從汝等下。明十種方便戒中。是即今經説
四重不説十種方便戒故。引瞿醯明其戒相
也。所謂一於三寶境界致恭敬。二於大乘經
怛生惠解。三於受三昧耶人生愛樂。四於尊
者恒起恭敬。五不應嫌恨諸尊信學外書。六
來求者隨力施與。七於諸衆生恒起慈悲。八
精勤功徳常習大乘。九於眞言勿得懈廢。十
向未受三昧耶者不可説祕密。已上瞿醯説
之。十一明結中。餘如供養法初品中廣明者
指行學品第一也
八從如是下。明潅頂以後作法中。又分爲五。
一明示本尊印言及解説。三明作最後護摩
三施四方食。四明後供養作。五明諸供物配

初中。如是教授已者。如上教誡教授已。投花
時所得本尊密印眞言及其尊所屬部類眷屬
印言等一一示之。故云各各示彼本尊乃至
所屬之部也。并爲解説本曼荼羅者。指普門
曼荼也云云復次或隨三部尊有當部本曼荼
羅。故云爾也
二從然後下。明最後護摩中。作最後護摩者。
潅頂作法已作護摩法也。故云最後護摩也」
三從護摩竟下。明施四方食中。護摩竟更如
法護身等者。護摩事已。阿闍梨起座採集供
物餘殘。出檀外。施與十方鬼神等。如上説

四從施下。明後供養作法。自可見云云
五從諸供下。明諸供物配分中。又三。一明配
分飮食。二明配分財物。三明誡弟子受用少

初中。諸供養食等者。師口云。分爲三。以一
分施與諸貧人。以一分施與近隣人。以一分
施與山野海河魚鳥等。雖爲少分阿闍梨弟
子及其所屬部類眷屬等不可令受用之也。
不應與狗鳥等者。大慈悲之心雖不可除狗
鳥等。忽食噉散墮在不淨等中可有世人之
疑謗故。雖似背平等大悲。且制止之也云云
二從所有下。明配分寶財中。分爲三分。一分
阿闍梨隨意受用。以一分奉獻三寶。以一分
施與七衆。但阿闍梨臨時。能鑒義利有無。可
分施與也云云
三從其下。明我弟子不可受用少分中。其弟
子乃至少分等者。雖微少物更不可受用。何
以故。夫一切衆生從無始已來久處生死依
慳貪放逸之業。然今適捨内外珍財。摧破無
始生死之慳貪之業已。是即諸佛三昧耶也。
若受用之者還犯三昧耶。故云其弟子乃至
少分不得用之若用犯三昧耶也。如彼廣説
也者。指瞿醯經也
妙印鈔卷第三十九 一校了
  御本云元徳三年辛未正月六日加點了
 沙門阿寂六十二 



妙印鈔卷第四十
 沙門阿寂紀 
  釋入曼荼羅具縁品第二之餘經第二
疏第九
大文第二從爾時毘盧下。明所要眞言支分
中。又分爲二。初明諸眞言能生處。二明所生
眞言
初中。又分爲三。一明結前生後句。二明普觀
大衆加持。三明住諸眞言能生處
初中。又二。初明總牒。二明隨釋 初總牒。自
可見云云
二從以下。明隨釋中。明曼荼羅法事時者。是
即法事夜決定應用所要眞言。故先別説之。
非如普通眞言品所説眞言等用略有ルカ

二從將顯下。明普觀大衆中。如生身佛等者。
法華經云。爾時世尊。於文殊師利等無量一
切衆前。現大神力。出廣長舌。上至梵世放無
量光。衆寶樹下師子座上諸佛亦復如是。出
廣長舌放無量光云云又如阿彌陀經等所説。
故云如生身佛乃至或示舌相遍覆三千大千
世界也。此中汝經書中等者。指外道經書也。
此事如第一抄取意記之。今者世尊等者。如
彼法華經者。爲苻屬平等大會法華經。現廣
長舌相。今大日如來將説如來平等語故明
此語輪相也。此相字梵本正云曼荼羅等者。
指語輪相之相字也。言相者是身蜜義也。是
即前已所開示圖繪曼荼羅是也。此身密處
必有語輪。身口具足故。意密又自然也。如此
三密平等滿一切衆生希願。猶如如意寶珠
無定相。而隨前人之意雨種種珍寶。故云此
相字梵本正云曼荼羅乃至以無量門殖衆徳
本無窮也
三從時住下。明説諸眞言能生處中。又分爲
二。一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云。住不可害行三世無比力眞
言句者云云
二從時下。明隨釋中。時住不可害行者。指阿
字本不生之體云爾也。即是於一切事業中
等者。於盡空法界。作三密平等事業時。以此
眞言無比滿足不思議力故。四魔三障不能
留難破壞。故云即是於一切事業乃至故名
三世無比力眞言句也。一切眞言以此本初
不生句爲能生處。故云此即總説乃至所出
生稱機之用也
二從爾時下。明所生眞言中。又分爲六。一明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320 321 322 323 324 325 326 327 328 329 330 331 332 333 334 335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