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大日經疏妙印鈔 (No. 2213_ 宥範紀 ) in Vol. 58

[First] [Prev+100] [Prev]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問總天有幾種耶 答。天有四種。如涅槃經
第二十云。有四種天。一者世間天。二者生
天。三者淨天。四者義天。世間天者如諸國
王。生天者從四天王乃至非有想非無想天。
淨天者從須陀洹至辟支佛。義天者十住菩
薩摩訶薩等。能善解諸法義故云云又有三
種天。如大論第五云。有三種天。一假號。二
生。三清淨。轉輪聖王餘大王等。是名假號
天。從四天王天乃至有頂生處。是爲生天。諸
佛法身菩薩辟支佛阿羅漢。是名清淨天云云
二從五通下。明五通神仙中。五通者。如意天
眼天耳他心宿命也
六從圍陀下。明所歸依法中。自三。一明所持
法。二明能持人。三明世間三寶
初中。圍陀是梵王等者。又云波陀也。韋陀
者四種明論者。百論疏上云。一荷力波陀
明解
脱法
二治受波陀明善
道法
三三摩波陀明欲愛法
婚嫁之事
四阿
闥波陀明善術算
數等法
二從大圍下。明能持人中。師是受持彼經
者。指彼四韋陀典而云經也。開示厭下欣上
觀等。故云開示出欲之行也
三從於彼下。明世間三寶中。於彼部類之中
等者。指彼韋陀論師等部類也。能説梵王如
佛寶。所説韋陀如法寶。傳持人如僧寶也。是
第八生死凡夫無畏依者。彼天上果報猶是
不出離流轉生死。故云生死流轉。且遮四惡
趣畏故云無畏依也云云
妙印鈔卷第十二
  元徳二年
潤六月十四日加點了
 沙門阿寂 
  建武四年
卯月二十八日
 金剛佛子明金剛之 



妙印鈔第十三
 沙門阿寂紀 
  釋入眞言門住心品第一之餘經一
疏二
七從經云下。明殊勝決定二心中。自二。一明
牒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謂即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結前生後
句。二明二心離分相
初中。又二。一明第八中有殊勝心。二明釋三
寶境
初中。謂即此第八等者。明從無畏依中出生
殊勝心。諸薄伽梵者。指梵王自在乃至韋陀
論師等也
二從後遂下。明釋三寶境中。後遂生心者。以
恭敬供養如是等諸薄伽梵之力故。此世間
三寶中何者最勝。我應隨順修行。以此善
根故隨彼所説法中得殊勝住。生求解脱智

從然以下。明二心離分相中。又二。一明二心
離分由。二明説二心對明
初中。又四。一明未知縁起法。二明求解脱
智。三明空法作證。四明凡有十心
初中。然以未知縁起法者。未知佛法中縁起
自性空故。觀空時隨斷見。觀不空時隨常
見。但此等法隨順修行。故云然以縁乃至而
勤修學也
二從此中下明求解脱智中。此中復有二種
者。於如上法隨順修行中有二種。一者求解
脱智生名殊勝心。於此殊勝心復有二種。所
謂一者聞世間三寶雖歸依供養。不値佛法
之善縁故還流斷常之法。二者修此齋施時。
自善根力故値佛法善知識。受彼讃嘆勸誘
隨順修行名眞實殊勝也
三從已於下。明空法作證中。已於空法作證
者。謂知見常無常空。還隨順彼斷滅空而修
行故。沈惡趣空中作證。名決定心也。故云已
於空法作證名決定心也
四從若離下。明凡有十心中。若離分等者。如
是殊勝決定二心并先八心故而成十心也。故
云若離分乃至凡有十心也
二從世尊下。明二心對明中。又二。一明不知
斷常。二明觀縁起空
初中。自爲五。一明不識斷常。二明正因縁
空。三明分別上亦作分別。四明空離分別。五
明不遇縁墮斷常
初中。世尊欲對明出世間等者。言所以彼斷
滅空與縁起無性空對明者。爲令離斷滅空
知識正因縁之空。故云世尊欲對乃至未解
正因縁故也
二從然佛下。明正因縁空中。然佛法中等
者。知假有故離斷見知自然性空故離常見
也。故云以知因縁有故乃至不墮斷常也
三從若不下。明分別上亦作分別中。若不達
如是空義者。言若夫不知縁起性空。徒雖
有無倶非。但是以分別想而復分別無分別
也。所以然者。捨離有無雖絶言。而作此絶
言想。終不離此絶言想。猶如長爪不離不受
一切法見云云
四從夫眞下。明空離分別中。文眞空離於分
別者。眞空者指佛法中正因縁之空也。故於
此自性空者永無分別想。亦無無分別想。故
云離於分別也
五從由彼下。明不遇縁墮斷常中。由彼初種
子心者。漸漸淨心勢力次第増進。雖有求解
脱惠生。若不遇佛法善知識縁故。還墮斷常
二見也云云
二從若聞下。明觀縁起空中。又二。一明聞佛
法入正道。二明無機無信解
初中。若聞等者。其發八心種子者。世世生生
曩劫間終不敗亡。不敗亡故若聞佛法遇正
知識。必可信受。故云若聞乃至正道也
二從若是下。明無機無信解中。若是未生
者。未生八心種子無機人。雖以種種方便爲
説。終不能信解。故云若是乃至信解也
八從又如下。別明殊勝心中。又三。一明知因
果信受。二明問答往復信受。三明無機難信」
初中。又如行者於第八心等者。言彼第八
無畏依之時。若遇眞善知識。彼爲説佛法
中三寶歸依境界。依彼八心萠動力。知現
世因果即信受。故云又如行者乃至復置是
事。此復置是事者。眞歸依之處直&MT06279;不用
善知識委細教訓等。故云復置是事也
二從如彼下。明問答往復信受中。如彼修齋
時等者。言猶不能直信者即知識垂慈悲爲
將護彼機情。而問答決疑引佛説爲證。説現
世後生得益時。信受奉行。故云彼如修齋時
乃至如説修行也
三從若無下。明無機難信中。若無機之人等
者。言未生八心之種子無機人。但計自在毘
紐等所造或地等變化等。聞齋施少分功徳
尚不信。何況於三寶眞歸歸之境界等哉。故
云若無機之人乃至餘深事也。所謂無機之
人者指未生八心種子之人也
九從問曰下。明問答決疑中。二。一明問言。二
明答言
初中。問曰如是八心等者。問意。一切善
惡諸法皆有最初種子發生之因縁。今有何
因縁發生最初種心耶
二從答曰下。明答言中。又四。一明總依善名
發生。二別明劫初外縁力。三明小劫之淨心
薫力。四明初種子不出阿字門
初中。答曰由世間久遠等者。言自久遠以來
有善惡之名。依此善名字而發生也
二從如劫下。別明劫初外縁力中。如劫初發
生等者。如倶舍論所説云云然此衆生等者。言
見賑前多食不善少食爲善之益。未曾識因
果後世報也。故云然此衆生乃至後世報。但
展轉相承者。如此等善不善名許自劫初以
來展轉相承。存仁義慚愧等爲善法也云云
三從又如下。明小劫淨心薫力中。又如小劫
終等者。至人壽十歳時。刀兵疾飢三災興起
七年七月七日。至其刀兵災之終。衆生忽爾
發心。識知作惡業故有如此等過患。而各各
相勸導發善心作善行。是即法爾令然也。全
此時無善知識。唯是依本覺佛性薫習力也。
故云時衆生忽爾發心乃至薫習因縁力也」
四從如最下。明初種子不出阿字門中。如最
初種子等者。言最初微薄種子發生スル&T069222;者。此
生即是阿字之生。阿字之生故堅固如金
剛。堅固如金剛即在第八頼耶藏中終不亡
失。猶如金剛一墮地中。念念不留終至金剛
輪際而止息。今一念微薄種子心亦如是。念
念滋長時時増進。終至第十一地大金剛輪
際即止息。例如彼不輕往事逆縁曩劫不失。
今至法華會座共皆受佛道記前。如此等勝
上大乘法。是十方三世諸佛大祕密甚奧法
也。故云如最初種子乃至外道不能知也。法
華藥草喩品者。彼品云雖一地所生一雨所
潤。而諸草木各有差別云云一地所生者指一
切衆生本初不生之心地。一雨所潤者指如
來平等一味法界無縁大慈悲。而諸草木各
有差別者。三草二木之輩各隨其性分大小
權實得益不唐捐。終歸大寂涅槃畢竟獨空
故云終歸於空也。今亦復如是。於愚童凡
夫自性清淨本覺之心地而生最初一念種子
心。是自心實相内薫習力爲因。久遠以來
善名爲縁。因縁所生。即以如來大悲之雨所
潤。念念滋長得受用果實。乃至成就十心。如
依彼一地所生一雨所潤三草二木萠牙乃至
花果成就。故云如法華乃至意在於此也云云
問此第三住心大綱何 答。住心論云。夫蠰
䖝非定蠰。鯤魚不必鯤。出泥乍拂虚空。轉
水忽臥風上。羝羊之人譬之。愚童之心亦
如。羝羊無自性故遷善。愚童内薫力故厭苦。
至如護戒生天堂。修善脱地獄。惡下之心萠
發。欣上之願初地。於是求歸依彼天龍。盡
虔誠此神鬼。仰拔苦悲祈與樂眄。影隨形而
直。響遂聲而應。三途苦畢前因出。四禪樂報
感今縁昇。因果不可不信。罪福不可不愼。鐘
谷之應良有以也。嬰童據初心得名。無畏約
脱轉樹稱云云
問。説此住心經文證文如何 答。信心抄
云。問第三嬰童無畏住心經論文何 答。經
云。彼護戒天生是第七受用種子。復次祕密
主。以此心生死流轉。於善友所聞如是言。此
是天大天。與一切樂者。若虔誠供養。一切
所願皆滿。所謂自在梵天那羅延天商羯羅
天。黒天自在子天。日天月天龍尊等。乃倶
吠濫毘沙門。釋迦毘樓博叉。毘首羯摩天。閻
魔后。梵天后。世所宗奉。火天迦樓羅子天。自
在天后。波頭麼徳叉迦龍和修吉商佉羯句
啅釼大蓮倶里劒。摩訶泮尼。阿地提婆薩
陀難陀等龍。或天仙大圍陀論師。各各應善
供養。彼聞如是。心懷慶悦殷重恭敬隨順修
行。祕密主是名愚童異生死流轉無畏依第
八嬰童心云云 又云。祕密主。復次殊勝行。
隨彼所説中殊勝住。求解勝惠生。所謂常無
常空。隨順如是説。祕密主非彼知解空非
空。常斷。非有非無倶。彼分別無分別。云
何分別空。不知諸空。非彼能知涅槃。是故
應了知空離於斷常云云又云。祕密主世間因
果及業若生若滅繋屬他主空三昧生。是名
世間三昧道。又云。若諸天世間眞言法教
道。如是勤勇者爲利益衆生故云云論云。諸外
道等戀其身命或助以藥物得仙宮住壽。或
復生天以爲究竟。眞言行人應觀彼等。業力
若盡未離三界。煩惱尚存宿殃未殄。惡念旋
起。當彼之時沈淪苦海難可出離。當知外道
之法亦同幻夢陽焔也云云 已上明嬰童無
畏心了
三復次下。明違世八心中。自爲六。一明結
前生後。二明初種子心。三明受用種子。四
明第八無畏依。五明二心分別。六明一一地
中有十心 初句可見
二從於一下。明初種子心中。於一日中受八
齋法者。受佛法中八關戒也。則信賢聖所行
等者。指七賢七聖等也。雖受佛戒未非爲三
界出離也。猶如彼愚童持齋初種子心不望
其後報也
三從爲令下。明受用種子中。爲令此善増長
等者。爲令此初種子心増長。更數數修習諸
善。所謂牙種疱種葉種敷花成果等也。故
云乃至由戒醇淨也。如彼第七受用種子時
命終而生天者。如今決定生天。復成後心種
子今如云後至涅槃也
四從復由下。明第八無畏依中。後由親近正
法善知識聞正法故。不歸依外道所宗也。然
猶是得出欲等無畏依。非生死出離無畏依。
故云復由親近乃至眞實無畏依也
五從又於下。明二心分別中。又於此中殊勝
住等者。於佛法中得殊勝住。有求解脱惠生
也。所謂解脱惠者三界解脱惠生也。生決定
想者。於佛法中離疑惑心生決定信故也。復
次此中殊勝心者。縁覺菩薩乃至淨菩提心
門等勝昇也。決定想者於聲聞菩提生決定
想入無餘灰斷等者是也
六從從此下。明一一地中有十心中。從此即
發聲聞者。從殊勝決定心以來於聲聞乘中
種子牙疱葉敷花成果等十心具足。於縁覺
乘中亦如是。乃至於自宗十地竪建立
立無礙自在也。故云乃至三乘乃至到金剛
際也
問。何故於諸位如此建立十心耶 答從最
初種子心至第八無畏依。是八葉位也。其上
殊勝決定八葉之上悲智二法也。此悲智和
スルハ中臺也。又是第十一地位也。又是五轉
具足義也。又是十六大菩薩生也。以如此等
義能能可面授更問
云云
四從爾時下。明答心諸相中。自三。一約六十
心答心相。二約三劫答心相。三約六無畏答
心相
初中又二。一明列六十心名。二釋其相
初中自三。一明牒經。三明竅定答問。三明分
科段
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此答下。明竅定答問中。此答等之十
言。竅定如來即答薩埵之問也
三從初列下。明分科段中。初列等之十言。略
分別科段也
二釋其相中。自爲六十一。一明釋貪心。二明釋
無貪心。三明釋嗔心。乃至六十明獼猴心。六
十一明總結矣中問恐繁
不記之
初中自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又二。一明自徴問。二明自答
初中。祕密主彼云何貪心者。如來自徴問也
二從謂隨下。明自答中。謂隨順染法者。如來
自答也。以下準之云云
二從謂染下。明隨釋中。又四。一明染著前
境。二明心法難識。三擧譬明義。四明行者
識眞僞
初中。謂染者。執著前境而染淨菩提心。如是
名爲貪心云云
二從以心下。明心法難識中。以心法者。心法
則是微細玄深而不可見也。雖然其相以彰
于外可知。故云以心乃至于外也
三從譬如下。擧譬明義中。譬如者。譬文自可
見。未得出世心已來等者。指未得初法明道
以來也
四從若行下。明行者識眞僞中。善識眞僞
者。覺知自心本不生不可得者即眞實義也。
執著貪不貪等境者即僞也。餘文自可見云云
二從第二下。明釋無貪心中。二。一明牒經。二
明隨釋
初牒經可見
二從謂與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與前心相
違。二明觀貪實相
初中。謂與前心者。與前貪心相違故也。雖
非一切諸法應染著。然染愛諸善而可隨順
修行。然此心都不生願行。是尤須能觀察可
精勤云云
二從是故下。明觀貪實相中。是故者。其文自
可見云云
三從第三下。明釋嗔心中。自二。一明牒經。二
明隨釋
初牒經。可見
二從怒謂下。明隨釋中。二。一明順怒法顯
瞋。二明觀嗔實相 初文。自可見云云
二從但於下。明瞋實相中。但於者。於衆縁和
合法中。觀瞋心體總無自性也。故云但於乃
至不生也
四釋慈心中。自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可見
二從此慈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慈差別。二
明對治心
初中。此慈亦是與瞋相違者。瞋心之裏
也。故別不説不瞋心也。愛見心垢等者。親
子夫妻等相互相慈愛等是也。上慈字者。云
何慈心之慈也。是即内心故難知故。假外
相易知之慈法。故云下慈字是外相所爲事
業也。下慈字者慈法之慈也
二從既覺下。明對治心。文可見云云
五明釋癡心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可見
二從謂不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善惡信
受。二明不甄別是非
初中。謂不觀前言等者。不論善惡是非。不辨
得利毀譽。就前人言一切信受也
二從凡所下。明不甄別是非。文自可見云云
六釋智心中。自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
牒經。自可見
二從謂是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智心相。二
明信者能入
初中。謂是中於種種等者。此亦前心裏也。是
即非深般若智惠。即世智辨聰所致也
二從然道下。明信者能入。文自可見
七釋決定心中。自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謂尊下。明隨釋中。謂尊者釋疑心者自
決定心相顯故。不用別釋也
八釋疑心中。自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可見
後從今先下。明隨釋中。又二。一釋疑心。二釋
決定心
初中。今先釋疑心等者。一切生不決定心。是
尤障法因縁也。其文明鏡故。委悉不釋之
二釋決定心中。又決定心者是翻前心。
善惡邪見隨一切聞生決定心。宜能觀善惡
得失應生正決定心也
九釋暗心中。自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自可見
二明隨釋中。謂如四諦等者。言苦空無常
無我等。於不可疑慮之處。一切懷猶豫也
問。與疑心有何別耶 答。前疑心於不決定
法生疑心。此暗心於無可疑之事而生猶豫
不定思也
十從第十下。釋明心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
隨釋
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謂於下。明隨釋中。又二。一釋明心相。二
明對治
初中。謂於等者。文自可見
二從然是下。明對治中。然是者。言此明心者
若過若不及之咎。未當中道故也
十一從第十一下。釋積聚心中。自二。一明牒
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可見
二從謂此下。明隨釋中。謂此人隨於一事等
者。無量種種法門等。皆攝入己之所信之
法。故名積聚心也
十二從第十二下明鬪心中。又二。一明牒
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謂聞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是非相
論。二明伺求長短
初中。謂聞所説等者。其文自可見
二從假使下。明伺求長短中。假使者其義可
見。此心殊極惡性也。宜簡去也
十三從第十三下。釋諍心中。又二。一明牒
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自可見
二明隨釋中。謂内懷是非之心等者。其文自
可見問與前鬪心有何別乎 答。前心由外
縁問答。復好辨論是非。此内心懷是非。自思
惟觀察推求得失。故異也
十四釋無諍心中。自二。一明牒經二明隨

初牒經。自可見
二明隨釋中。爲二。一明有爲性之字。二釋其

初中。准梵本等者。言毎六十心下。皆可有爲
性之字。然經從言便。有無不一準也
二釋正其相中。謂其心不懷者。其文自可見
云云
十五釋天心中。二。初牒經。二明隨釋
初可見
二明隨釋中。如諸天等者。其文可見
十六釋阿修羅心中。自二初牒經二隨釋
初牒經。可見
二明隨釋中。阿名爲非等者。其文可見。以知
有解脱之利等者。且解脱三惡故云爾也
十七釋龍心中。又二
初牒經。可見
二從謂數下。明隨釋。可見
十八釋人心中。自二
初牒經可見
後明隨釋中。謂好追求思念等者。其釋可見
十九釋女心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自可見云云
二明隨釋中。亦是人趣心者。非啻好追求思
念。而亦多欲以爲異也。如説經言等者。淨
名大品等中。女人多欲不可勝計也。是中如
不淨念處等者。苦空無常等觀門何レモ雖爲婬
欲對治方便觀門。不淨觀九想觀殊爲最全
用也
二十釋自在心中。自二
初明牒經。自可見
二明隨釋中。自在即外道等者。言此自在天
是諸外道之歸依渇仰而彼本尊
云云
二十一釋商人心中。又二
初牒經自可見
二明隨釋中。如商人先務等者。其文可見。修
捷疾智者。帝釋眷屬鬼名捷疾鬼。是三業速
疾故云爾也
二十二釋農夫心中。自二
初明牒經。自可見
二明隨釋中。如學稼者等者。散下種子也。如
毒箭入體者。大論第十五云。譬如有人。身
被毒箭。親屬呼醫欲爲出箭塗藥。便言未可
出箭。我先當知汝姓字親里父母年歳。次欲
知箭出在何山何木何羽。作箭鏃者爲是何
人是何等鐵。復欲知弓何山木何䖝角。復欲
知藥是何處生是何種名。如是等事盡了了
知之。然後聽汝出箭塗藥。佛問比丘。此人
可得知此衆事然後出箭不。比丘言。不可得
知。若待盡知此則已死。佛言。汝亦如是。爲
邪見箭愛毒塗已入汝心。欲拔此箭作我弟
子。而不欲出箭。方欲求盡世間常無常邊
無邊等。求之未得則失惠命。與畜生同死。自
投黒暗云云三農月者三四五之月也。過此三
箇月學稼種耕植等者。有何全耶
二十三明河心中。又二
初明牒經。自可見
後明隨釋中。此心雙依二邊等者。斷常有無
邪見動散等。一切二邊隨縁牽レテ不一準
也。以專心令住一境爲對治云云
二十四明釋陂池心中。自二。一明牒經。二明
隨釋
初牒經。自可見
二明隨釋中。譬如陂池等者。言大池雖衆水
流入敢無厭足。此心亦爾也。是即大欲心

二十五釋井心中。又二。初牒經。二明隨

初牒經自可見
二明隨釋中。謂如俯闚井水者。俯謂伏也。闚
謂見也。此心殊大執著之惡心也
二十六明釋守護心中。自二。一明牒經。二明
隨釋
初牒經。自可見
二明隨釋中。如世人爲護己身等者。言身才
學心智惠。堅固好護而不令知人也。如龜藏
六者。手足頭尾殊隱之故云爾也。此心多是
聲聞根性ナリ。殊大乘行者大障也
二十七明慳心中。自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自可見
二明隨釋中。謂此人諸有所作等者。言此心
是又慳貪無惠心也。是又多聲聞根性令爾
也。夫菩薩大行願目髓腦猶以不悋惜。何況
於財物能藝等哉
二十八明狸心中。自二。一明牒經。二明隨

初牒經。自可見
二明隨釋中。如猫狸伺捕禽鳥者。譬意可
見。望至度内者。期望己力分所及也。從又
如下。明不思恩分也
二十九明釋狗心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

初牒經。自可見
二明隨釋中。如狗以薄福因縁等者。譬意易
解知云云
三十明釋迦樓羅心中。自二。一明牒經。二明
隨釋
初牒經可見
二明隨釋中。此鳥常特兩翅等者。譬意可
見。夫自作其業自受其果。必不應待朋黨輔
翼相資而修習善業。當住勇健菩提心。如獅
子王獨歩無畏。不見他面。是即對治也
三十一明鼠心中。自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自可見
二明隨釋中。如鼠見他箱等者。意此心品
無指タル所以無所詮之心也。但爾無趣者
意無所以何事也。所謂爲我得ントモ
亦爲他作ントモ不思而爲他作損壞
之法。如此等名鼠心也
三十二明釋謌詠心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
隨釋
初牒經。自可見
二明隨釋中。自二。一明梵本缺無。二明阿闍
梨口傳
初中。梵本缺文不釋等者。列六十心中雖有
此心。至釋處無此心。三千頌梵本無之故
也。故云梵本缺文不釋也
二從阿闍梨下。明阿闍梨口傳中。阿闍梨言
者指善無畏也。此喩傳法音者。行者從他聽
聞甚深正法已。而作是念。我當爲衆人以種
種微妙之文句演説此法。故云此喩傳法音
乃至處處聞知也。貴言句音聲者是聲聞乘
也。故云多是聲聞等也
三十三明釋舞心中。自二
初牒經。自可見
二明隨釋中。如世人支分等者。譬意可見
三十四明釋撃鼓心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
隨釋
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鼓能下。明隨釋中。鼓能警誡等者。其文
意亦自易解云云
三十五明釋室宅心中。自二。一明牒經。二明
隨釋
初牒經。自可見云云
二明隨釋中。如人造立舍宅等者。文意自易
解。如是等自證之心皆是聲聞宿習令爾也
三十六明釋師子心中。自二。一明牒經。二明
隨釋
初牒經。自可見
二明隨釋中。如師子於諸獸中等者。此人以
高擧上慢之心欲令勝一切人。是第一障礙
之心也。當釋師子救世於九十六種外道天
魔破旬中一切無畏。是即對治也
三十七明鵂鶹心中。自二。一明牒經。二明隨

初中。鵂鶹者。和名ニハ耳付。又云福樓云云
二明隨釋中。此鳥於大明中等者。福樓於晝
日無所見所能。於夜隱六情爽利明也。昏
沈也。憒散也所謂昏散二病也
三十八明釋烏心中。自二。一明牒經。二明隨

初牒經。可見
二明隨釋中。烏鳥若人善心等者。有人而
不近付又惡厭ニモ不近付。善心惡心共
作恐怖之心也。猜猶惶也。陷誤者誑也
三十九明釋羅刹心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
隨釋
初牒經。自可見
二明隨釋中。人見爲善事等者。見作善事功
徳。不作隨喜而還作誹謗。是即第一惡心
也。故譬羅刹鬼。無惡不造之心也。當時見世
間之人。大底挿此心云云
四十明釋刺心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自可見
二明隨釋中。猶如棘叢等者。謂此心作善事
不安穩。亦作惡事不安穩。常懷惡作。動慮不
安。如棘刺於一切處多所損妨也云云
四十一明釋窟心中。自二。一明牒經。二明隨
釋 初牒經。自可見
二明隨釋中。謂諸龍等者。其文義易知不應
枉路稽留者。得如此等住壽多劫身。欲スルカ
欲自恣ナラント故。稽留生生死垢路。不至法明道
位故云爾也
四十二明風心中。自二 初牒經。可見
二明隨釋中。風性散亂等者。其文可見。石田
不毛虚費種子者。譬外道二乘之法也
四十三明水心中。自二
初明牒經。自可見
二明隨釋中。如水性清潔等者。言見染淨二
法故還障淨菩提故。須知有罪過。即雖懺悔
之敢不可作垢淨之見。所以者何垢法自本不
生。淨法亦自本不生。垢法不生與淨法不生。
無有別二法。只是自性清淨之本心平等一
味之大空也
四十四明釋火心中。自二。一明牒經。二明隨

初牒經。自可見
二明隨釋中。如火性等者。譬文自可見。而熾
然善事等者。言非如彼火性大増大減。而勇
猛精進令常恒修習。是對治也
四十五明釋泥心中。自二。一明梵本闕無。二
明闍梨口傳
初中。泥心等者。指略經梵本也
二明闍梨口傳中。阿闍梨等者指善無畏也。
此心是最鈍第一。無明暗昧心也。其文義易

四十六明釋顯色心中。自二。一明牒經。二明
隨釋
初牒經。自可見
二明隨釋中。譬如青黄赤白者。問曰與上
河心有何別耶 答彼河心雖必不依隨他與
自。或行常或行斷。今此心從他由見聞依行
善惡。故別異也
四十七明釋板心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

初牒經。自可見
二明隨釋中。如板在水中等者。其文義易
知。此心最下劣小心也。多是聲聞宿習所致

四十八明釋迷心中。自二。一明牒經。二明隨

初牒經。可見
二明隨釋中。如人迷故等者。其文義易解云云
由心散亂使然者。如此妄失度心是併依散
亂麁動使然也。故秘經云。於一散亂心此障
即爲便云云只一切妄縁起因縁無非散亂心
爲根本
四十七釋毒藥心中。自二。一明牒經。二明隨

初牒經。自可見
二明隨釋中。毒謂龍蛇藥草等者。毒中殊極
惡莫過龍毒蛇毒。故殊出之也。此心不生起
善惡一切心也。多是斷見心也云云
五十明羂索心中。自二。一明牒經。二明隨

初牒經。自可見
二明隨釋中。如人爲羂索等者言。撥無因果
善惡都滅墮在斷見。爲此斷見被繋縛敢不
能自出也諸惡中此心第一也。灰斷二乘尚
爲諸佛菩薩極難處。何況於此放逸邪見撥
無因果斷見類乎
五十一明釋械心中。自二
初牒經。自可見
二明隨釋中。在手曰杻等者。言此人心不能
靜散無妨。常爲常坐所拘故以爲譬也
五十二明釋雲心中。自二
初明牒經。自可見
二明隨釋中。如西方夏三月中等者。滯淫
者水氣濕潤而滯淫也。昏蟄者陰氣昏暗而
蟄居也。時俗憂樂者。如此而蟄居故思慮
分別種種無量。蔚尚盛貌。翳亦不明貌。此人
心亦如是。思念常滋多。昏暗而蟄居。依之
障淨菩提心。當行捨心。住本不生觀爲對治

五十三明釋田心中。自二
初牒經。可見
二明隨釋中。如人有良美之由等者。耕墾者
耕作調植也。芸除荒穢者。芸除非本苗諸草
穢也。此人常亦如是。常莊嚴養育其身不莊
嚴其内心也。其義文可見云云
五十四明釋鹽心中。又二
初牒經。自可見
二明隨釋中。如鹽性醎等者。其文義易知也
云云
五十五明釋剃刀心中。自二
初明牒經。自可見
二明隨釋中。剃除鬚髮等者。此人出離家離
俗爲最極。此外有何所求。夫佛法甚奧無有
涯底。然而自作分限能捨所有善根。尤是最
惡心也。速務剃斷無明三毒之根元。是即眞
出家離俗相也
五十六明釋彌盧等心中。又二
初牒經。自可見
二明隨釋中。如須彌山等者。其文義易知。屈
撓謂屈曲也。常操謂常情也
五十七明釋海等心中。又二
初牒經。自可見
二明隨釋中。譬如大海等者。其文義易知。問
與前陂池心有何別耶 答。彼雖無厭足猶
有限量。不欲無有比類與等者。謂於此殊勝
吉祥事皆悉呑納無限。欲無有比類與等故
異也
五十八明釋穴等心中。又二
初牒經。自可見
二明隨釋中。譬如完堅之器等者。譬意易
知。此心尤障礙淨心故。常務精進修行應始
終平等也
五十九明釋受生心中。又二
初牒經。自可見
二明隨釋中。如人由白黒業等者。言如人由
作善惡業還受善惡種種果報。由所作業種
種雜起故順彼彼業受彼彼羞別。此人心亦
如此。以所修種種諸行欲迴向受生。故知隨
種種業。種種諸趣果報亦種種不同也。所謂
如依修上品十惡受地獄果。依修中品十惡
受餓鬼報。依修下品十惡故受畜生報。依修
下品十善受修羅界。由修中品十善故受人
界報。依修上品十善受天果報也。以此義故
行者捨惡就善善中亦純修最上白法。應證
純一法界妙果。是對治也
六十明釋&T026260;猴心中。自二。一明梵本闕無。二
明阿闍梨口傳
初中。第六十心梵本缺文者。又指略經梵本也」
二從阿下。明阿闍梨口傳中。阿闍梨云者又
指善無畏。此中以不隨動散之想者。靜散無
妨而行住坐臥常恒繋心於本不生之一境不
廢退。是即所對治也。故云此中以不隨乃至一
境也。猶如猿猴若繋之於柱者。譬意可見。合
譬者行者繋六賊猿猴於大菩提心之柱。則
&T026260;猴譬六根六境之動散。柱譬一相一縁之
大菩提心。所謂繋六賊&T026260;猴於大菩提之柱
故更不能肆情也。肆尚恣也
六十一從然此下。明總結中。自三。一明先
總結。二明時時發動。三明對治
初可見
二從或時下。明時時發動中。或時行者等者。
或有貪欲増多者。或有瞋恚増多者。或有愚
癡増多者。乃至如&T026260;猴心者以散亂偏多爲
性。故云或時行者本性偏多也。或猶行道用
心者。猶者即由也。行道者三密修行之行道
也。用心者繋縁於六大無礙之一境而不縁
他境爲用心也。如此住一縁一相而誓願用
心決定之時。從無始生死以來於阿頼耶藏
識之中所積聚之雜染先習忽發動。故云或
猶行道乃至或次第而生也。或一時雜起
者。非謂二心並起。只是於一時種種心亂
起。或次第而生者。於時時心心相續起也」
三從留心下。明對治中。留心覺察者。留心
於一境不散亂故云留心。隨所起之心心相。
覺三部三摩地察五部曼荼羅。故云自然得
順淨菩提心。若阿闍梨等者。眞言行者於
自身覺察而順淨菩提心既爾也。平治弟子
心地亦復如是。故云若阿闍梨乃至一一簡
去也云云 上來約六十心明心相竟
從經云下。約三劫明心相及心殊異中。大分
爲三。一明超初劫。二明超第二劫。三明超
第三劫
初中亦爲三。一明總超三妄執。二明別越初
劫。三明殊異菩薩
初中自四。一總明牒經。二竅定科段。三明
再數離分。四明正超三妄執
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亦是下。明竅定科段中。亦是者前約六
十心明心相畢。今亦約三劫説諸心相及殊
異故云亦也
三從由有下。明再數離分中。爲五。一擧根本
無明。二明五根本煩惱。三明成百六十心。四
明兩譬。五明爲譬所由
初中。由有無明故者。指元品無明。所謂法華
經云忽然火起等云云金剛頂經云忽有一障。
即是也。無始生死元源故。諸顯教中云元品
無明。此無明能障佛果故。眞言教云佛果
一障。但諸教果頭佛斷彼分成轉依妙果。眞
言上乘佛照障體即徳直住月宮。故經云如
秋八月霧。微細清淨光。常住此等持。是名
微細定。自性所生障。無得此方便。決定同金
剛。三界無能越云云
二從生等下。明五根本煩惱中。自爲二。一擧
五鈍使。二明不説五利便由
初中。生五根本等者。由忽然火起之元品無
明生五根本。所謂從此五根本生六十心乃
至成八萬四千煩惱。故云五根本也
二從所以下。明不説五利便由。自可見
三從此五下。明百六十心。又三。一明再數滿
數二明再數所由。三明展轉無量數 初自
可見
二釋再數所由中。以衆生煩惱者。所謂有無
邪正斷常一異去來起滅等也。住如此等二
法終不得中道之正理。故云以衆生乃至爲
二也
三從就此下。明展轉無量數中。就此二中者
指上有無等二法也。若更約上中下九品等
者。大論第八十云。瞋有上中下。上者害殺
中者罵下者心瞋云云如瞋者。貪癡亦可有上
中下。於如此上中下各有上中下。故云約
上中下九品等也。又大集經第十四云。以
大智明門力故知一切衆生心行所趣。總説
衆生有八萬四千諸行。皆能了知。所謂貪欲
行二萬一千。瞋恚行二萬一千。愚癡行二萬
一千。等分行二萬一千。是爲八萬四千諸
行。一一衆生皆有是行。若廣説者則無量
行。一一行想門中知有八萬四千諸根。一一
根門中知有八萬四千種差別云云故云若更
約上中下乃至廣則無量也
四從譬如下。明兩喩中。自爲二。一約無明煩
惱明譬。二約現行明譬
初中。從一種子者。根本無明爲一切煩惱之
根本。故云一種子。從此根本無明之種子生
五根本煩惱。五根本者貪瞋癡慢疑也。此五
再數爲十。如大論第三十四云。貪欲有二種。
一者邪貪欲二貪欲。瞋恚有二種。一者邪瞋
恚二者瞋恚。愚癡有二種。一者邪見愚癡
二者愚癡云云以彼文案之。於疑慢各可有二
種。然者成十也。亦於數各爲再數成二十。
乃至第五破成百六十數。乃至成無量數也。
又或初再數者所謂貪不貪嗔不嗔癡不癡疑
不疑慢不慢是也。於十數又再數故成二十。
乃至成百六十及無量數云云故云譬如乃至
不可勝計也
二從又如下。明約現形爲譬中。然以不知心
實相故者。不知心無自性故於前境作著。故
云稍貪著地肥也。由食味多少等者。明諸色
貪等次第増起也。此倶舍論第中委細説之。
恐繁不書之
五從諸阿下明爲譬所由中。諸猶凡也。阿闍
梨者指疏家也。自餘可見
四從越世下。明正越三妄執中。又二。一明別
牒。二明隨釋
初牒經。可見
二明隨釋中。又四。一總表越三劫。二牒辨劫
跛有二義。三明常途時分。四明深祕妄執
初中。若以淨菩提心等者。言以諸法明道
大菩提心爲出世間心時。總越九種住心。故
云即是超越三劫也
二從梵云下。明劫跛有二義中。劫跛者梵語
之全也。劫者梵語之略也。一者時分者。積
百千萬億年月之時分而爲一劫等也。如大
論第五云。劫義。佛譬喩説。四十里石山。有
長壽人。百歳過持細軟衣一來拂拭。令是
大石山盡。劫故未盡。四十里大城。滿中芥
子。不概令平。有長壽人百歳過一來取一芥
子。芥子盡。劫故不盡云云二者妄執者。劫跋
者分別義。諸分別者妄執爲體。故云爾也
三從若依下。明常途劫跛中。常途者指諸顯
教也。諸教所談經三大無數之修行得一轉
妙覺之果位。故云度三阿僧祇劫得成正覺

四從若祕下。明表深祕妄執中。自四。一明越
麁妄執。二明越細妄執。三明越極細妄執。四
明一生成佛
初二。自可見
三從眞言下。明極細妄執中。又三。一明能越
人。二明所越住心。三明所至佛惠。其義可見」
四從若一下。明一生成佛中。若一生等者。次
上三重妄執是漸機所歴也。故云三阿僧祇
劫成佛也。若一生度此三妄執者。夫眞言上
乘頓機一念a字越三大無數之修行。刹那
之圓明融倶生我執之妄執。以此義故無時
分可論。無妄執可除。故云若一生乃至何論
時分耶也
二從然就下。明初劫中。自三。一明初果。三明
三果學人。三明羅漢支佛
初中。然就第一重内者。指三劫之中初劫而
爲爾也。解了唯蘊無我者。唯觀察有五蘊
法體而無人我。斷八十八使見惑。證四眞
諦之理。此名曰須陀洹果。此云預流果。初
預聖者之流故云爾也。亦名初果也。故云初
解了乃至名出世間心生也。度世間六十心
者。此六十心從五見生。五見者一身見。我
我所之見是也。二邊見。斷常二見是也。三
邪見。撥無因果是也。四見取見。劣謂勝惠
等。如四禪比丘等是也。五戒禁取見。非因
計因非道計道等。如鷄狗等戒是也。從如是
等五見而生六十心。故云度世間六十心離
我倒所生也。三毒根本者貪瞋癡也。此三
毒爲根本而生五見等。故云三毒根本也。以
此三毒爲初果所斷三毒妄執。故名越三妄
執也
二從復次下。明三果學人中。有三妄執者。前
指迷理之見惑名三妄執。今指迷事之思惑
云三妄執也。是則於根境界。迷一一事法。往
來三界而修行學道。故云淹留修行。此是
三果學人者。一斯陀含果。此云一來果。斷
欲界上六品思惑。依殘三品惑受欲一生。故
云一來果。二阿那含。此云不還果。斷欲界
九品惑盡。永不還生欲界。故云不還果。三
阿羅漢果。此云敬賊不生應供。斷盡三界九
九八十一品煩惱賊。故云敬賊。永盡三界報
生。故云不生。具六通三明應受人天供養。故
云應供也。然言字人者。於第四果有向果
故。彼向位猶居學位。故云學人也
問此住心大綱何 答十住心論曰。初大意
者。夫尺蠖申而還屈。車輪仰而亦低。非想
八萬上射空下墮。外道三昧欲盡有還沒。雖
願出欲之術。未得斷縛之劒。不解人我之
空。何覺法空之理。是故流轉生死不得涅槃。
大覺愍其如是。説解脱道遮生空於唯蘊。譬
我倒於幻炎。二百五十戒防身口非。三十七
菩提習身心善。告時則三生六十。示果則四
向四果。説識唯六種。攝法則五位。四諦四
念瑩其觀。六通八解得其證。厭怖生死灰滅
身智。欣仰湛寂等同虚空。則聲聞自利之行
果。羊車出欲之方便。大體如此云云
問説此住心經論文證如何 答。住心抄云。
問第四唯蘊無我住心經論文何 答。經云。
謂如是解唯蘊無我。根境界淹留修行云云
云。聲聞衆住有縁地。識生滅除二邊。極觀
察智得不隨順修行因。是名聲聞三昧道云云
論云。於二乘人。聲聞執四諦法等云云大師
御釋云。大日尊告祕密主言。越世間三妄
執。出世間心生。謂如是解了唯蘊無我。釋
云。諸外道等計有我我所。因如是妄執不出
生死。雖生非想非非想處。還復墮落。故佛
爲求聲聞者説人空法有之理。所謂入則人
我等。法則五蘊等法。此唯蘊無我一句中。攝
一切小乘法盡。故今聲聞乘名唯蘊無我住
云云 已上明唯蘊無我心了
三從復次下。明羅漢支佛並明中。乘煩惱
株杌者。指羅漢所斷惑。無明種子者指縁覺
所斷惑也。即是無學聖人所斷者。羅漢支
佛雖所斷異。所證同等故云爾也。最難斷處
者。經歴三生六十劫四生百劫斷盡三界惑
障故云爾也。凡有三種三妄執者。於此位
亦分別三妄執也。於三位各有三種執故成
九箇三妄執也云云又於聲聞縁覺有七異三
同。七異者。一聲聞値佛縁覺不値佛。二聲
聞聞聲教縁覺不聞聲教。三聲聞觀四諦縁
覺觀十二因縁。四聲聞鈍根縁覺利根也。五
聲聞有四果縁覺有一果。六聲聞説法縁覺
不説法。七聲聞斷正使縁覺侵習氣。三同
者。一聲聞縁覺共證眞空理故。二聲聞縁覺
共厭生死取涅槃故。三聲聞縁覺共入有餘
無餘涅槃故也云云
妙印鈔卷第十三
  御本云元徳二
年潤六月十五日加點了
 沙門阿寂 



妙印鈔卷第十四
 沙門阿寂紀 
  釋入眞言門住心品第一之餘經一
疏二
三從學摩下。明殊異菩薩中。自二。一明表。二
明作釋 初表。自可見
二明作釋中。又爲七。一明寄齊小位。二明湛
寂義。三明離一切過。四明證寂然界。五明離
違順心。六明瑜祇義。七明總結
初中三。一明寄齊初果。二明寄齊三果學
人。三明寄齊羅漢支佛
初中。學摩訶衍人者。是則眞言乘教中殊異
菩薩是也。所謂内證菩提心雖眞言乘之大
菩提心。外相行儀殊於眞言。其外相雖同
於二乘行儀。内證菩提心亦異顯乘故。此
菩薩名爲殊異菩薩也 問曰。以何得知學
摩訶衍人者眞言門殊異菩薩也。既次上擧
二乘斷證畢。然後云學摩訶衍人等。故知
是可彼顯教三乘共菩薩。所謂初得出世初
心與小乘見道適齊者。即是寄齊三乘共菩
薩斷證分齊時。於第四見地。聲聞初果見
道之位。與菩薩初見眞諦法性之位相似。故
且寄齊如此可云。故五教章上云。五約寄
位差別。如本業經仁王經及地論梁攝論等
中。以初二三地寄在世間。四地至七地寄出
世間。八地已上寄出出世間。於出世間中。四
地五地寄聲聞法。第六地寄縁學法。七地寄
菩薩法。八地已上寄一乘法云云故知今適齊
者。彼三業共菩薩初見眞諦法性位。與聲聞
見道位相似。故寄齊應爾云。何頓可云眞
言乘殊異菩薩耶。爰以演密抄第三釋此文
云。學大乘之人初得出世初心。即越我倒麁
妄執。此與小乘見道預流果適齊。今言適齊
者但相似此名齊云云文理如此如何 答言
眞言門之中殊異菩薩云事。全非胸憶之義。
源從本經。疏家亦分明釋成其義。所
謂本經金薩問曰。心心有殊異。唯大牟尼
云云如來答此問言。祕密主一二三四五再
數。凡百六十心。越世間三妄執。出世間心
生。乃至四分之一度於信解等云云疏家釋此
文云。一二三四五再數乃至度於信解者。亦
是答諸心相及心殊異云云此一段者是説三
劫始終也。然此中亦是者。是則心諸相ヲハ
前雖説之。猶未盡其義故。心諸相餘分此
中猶説之。故云亦是答諸心相也。次及心殊
異者。是則明答金薩之心心有殊異之問
也。然疏一卷釋彼心心明殊異句云。第八第
九句云心心有殊異唯大牟尼説者。謂衆生
異熟識心。與瑜伽行者殊異之心。亦願世
尊分別廣説云云所謂異熟心者百六十心等
也。所言瑜伽行者殊異之心者。是即眞言行
者渉於三劫六無畏等所起殊異之心也。所
謂殊異者。此眞言行人内心瑜伽。住六大
法界之淨菩提心故。殊顯乘之獨空無相之
心。故云殊。雖然外相與二乘之人而共行
故。異眞言行者之三密修行之行儀法則。故
云異也。然此殊異菩薩與六箇住心相並而
行也。所謂此殊異菩薩初發淨菩提心之時。
初見明道之位。與聲聞初果見道之位而相
似也。雖然菩薩以淨菩提心之勢力故不墮
二乘地故。今更云學摩訶衍人初得出世初
心。與小乘見道適齊 然不墮聲聞正位私云
指初

所以爾者。由彼從初發心即知心性私云指
六大法
界如實知自
心云菩提心
但爲我倒所覆未得現前私云未得法
明道現前故
云未得
現前
爾時諦觀陰界入等從縁生無常變異。
是中何者是神耶。作如是推求。即了神本
不生。度無量見網淨菩提心少分増明。由得
菩提心勢力。所以不墮二乘地也云云又上卷
云。復次如聲聞人。初觀陰界入時。即陰求我
離陰求我皆不可得。相在不可得。爾時於八
直道中遠塵離垢正法眼生。眞言門菩薩亦
如是。初觀陰入界時。即陰求我離陰求心
皆不可得。相在亦不可得。故即時懸悟自
心本不生際。於如來知見大菩提道中。遠塵
離垢得法眼淨云云此文與當所文。全分文義
共同一也。然既云眞言門菩薩。將有何異
論耶。又云懸悟自心本不生際。於如來知
見大菩提道中。遠塵離垢得法眼淨。豈非眞
言行者生在如來種性中。開佛知見。得除
蓋障三昧。住初法明道位耶。所言遠塵離
垢得法眼淨者。是非彼顯所談見惑斷也。只
是眞言行者初得法眼道時自證圓極。而不
發上求下化之心分齊。與小乘見道相似故。
且寄齊云適齊也。若是今所言學摩訶衍人
者言ハハ顯教菩薩ナリト者。何故拔業因種後他
縁大乘前。別不立一種住心耶。所以然者。既
云不墮二乘故非初劫之所攝。又經復次祕
密主大乘行以前初劫文段ナリ。而非第二劫
之説段故。非第二劫之所攝。然者此證寂
然非初二兩劫之所攝。何劫之所攝耶。明知
是眞言門殊異菩薩也。何況從本經
家所所解釋分明也。有何不審耶。次至香
象等釋者。自本於顯教之中。約大小寄位
差別相明義。非難事也。次至演密者。彼只
云。今言適齊者但相似名齊也。此亦云フト
此殊異菩薩與小乘見道預流果適齊ルニ
心有何不可。然不墮聲聞正位不證小乘初
果故云爾也。由彼初發心等者。指眞言最
初發心也。即知心性者。覺知自心六大法界
之無自性。故云爾也。淨菩提心少分増明
者。指六大法界無自性大菩提心也
二從然後下。寄齊三果學人中。有法執等
者。於四禪八定等法心留滯。故不能速
得至初法明道之位。故云有法執乃至不能
速至菩提也。以非如實巧度等者。言如彼
顯宗所説六度等。非如實巧度。今宗所言六
度十波羅蜜者。如前五波羅蜜者是福也。是
即五字門大悲方便也。如第六般若波羅蜜
者智也。是即識大也。所謂大智門也。又如
十波羅蜜者。右五指檀戒忍進禪五波羅蜜
也。左五指惠方願力智五波羅蜜也。所謂
五智五大不二平等義也。又十波羅蜜滿足
之義。又十地究竟之義。又色心究竟之義又
十眞如十法界平等之義也。如此直約諸法
覺知六度十波羅蜜。名曰如實巧度也。然由
留滯彼顯教所談之實修實證六度等。直非
即事而眞之巧度。故云以非如實巧度故名
淹留修行也。故疏一云。復次祕密主。住此
除一切蓋障菩薩信力故不久勤修滿足一切
佛法。如是正見猶如金剛。即是最上堅固信
解力。依之進修如實巧度故。得諸佛力無所
畏解脱三昧。及餘無量佛法皆悉成就云云
三從然亦下。寄齊羅漢支佛中。然亦稍離
下地等者。指前三果并第四向位云下地三
執也。縁覺斷證自可見。言寄齊セハ殊異菩
薩者。下地三執者指顯教所歴之地位也。根
本無明者指佛果一障。知如是甚深之法者。
指六大法界本有圓明之體。故云有佛無佛
性相常爾也。如前所説等者指疏第一也如
十二因縁義等者。所言十二因縁義者。彼
不愚法縁覺所斷。彼天台宗等所言作十
二因縁義等也。此義稻芋經廣説。故云如稻
芋經也云云
二從言湛下。明湛寂義中。自三。一總明湛寂
義。二明三乘所度淺深。三明一切外道不知」
初中。寂是不生義者。所謂a字門義也。彼
麁細極等三妄執畢竟清淨而得除蓋障三
昧。故云畢竟不生也。湛者是甚深義者。a
内證眞實境界甚深微妙。是即初地所證境
界也。故云爾也
二從譬如下。明三乘所度淺深中。又二。一擧
譬。二明合譬
初中。三獸渡河者兎馬象也。然兎力用最下
劣渡上波馬少勝故深渡。象力用最上故窮
源底渡之也。故云各隨足迹之所至處乃至
到其源耳也
二從此中下。明合譬中。三乘之人者。顯三乘
共菩薩并殊異菩薩也。同以無言説道等者。
如彼三乘共般若説如幻即空等。於此如幻
即空。三乘輩各隨類異解。所謂二乘之人
聞佛説如幻即空。修眞諦法性一理證四果
支佛之聖位。得有餘無餘之涅槃。於菩薩人
亦有三種不同。當通并通別通圓人是也。當
通人者。聞如幻即空之説。即悟六道因果
無生一理。當教取證不進後位故。此人釋
鈍同二乘也。通別之人者。聞如幻即空之
説。即悟隔歴三諦證別教中道也。通因之人
者。聞如幻即空之説。即悟圓融三諦證相即
中道也。故云此中有三乘之人同以無言説
道得諸法實相也。是即指各各所證之分證
云諸法實相也。然聲聞等者。聲聞鈍根故。淺
入無我之法性深厭生死之流轉。縁覺利根
故。雖無大悲利物不甚忩劇生死也。故云然
聲聞入法性乃至發起大悲也。菩提悟如是
法時等者。可有四種不同。三種如前。是通
是通別通圓菩薩也。一種是眞言教殊異菩
薩也。故悟如是法時等者。約彼三種菩薩時
如幻即空之法門也。約殊異菩薩時三密加
持之法門也。心垢漸除義。準之可知也
三從經云下。明外道不知中。又二。一明牒
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此宗下。明隨釋中。又爲三。一明外外道
不知。二明内外道不知。三明結歸
初中。此宗者指大日眞言宗。外外道等者指
斷常邪見外道也。猶如覩見清潭等者。諸外
道等聞説因縁生法即空等生恐怖。猶如臨
深淵。故云猶如覩見乃至不敢習近也
二從内外下。明内外道不知中。内外道者。始
從唯蘊終至極無自性六個住心是也。然謂
外道者。求心外之道不知如來内證眞實無
盡寶藏。故云雖能遊泳其中乃至有無量寶
王也
三從一則下。明結歸中。一者則不入而不識
者。兩種外道中。初外外道更不入佛法清潭
故。敢不識其中寶玉。故云一則不入而不識
也。二則入而不識者。次内外道適入其中雖
游泳。不識無量莊嚴寶玉。故云二則入乃至
所不能知也
三從先佛下。明離一切過中。又爲二。一明牒
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言十下。明隨釋中。亦爲三。一明諸佛道
同。二明除一切障。三明非因量境界
初二。自可見
三從故種下。明非因量境界中。種種因量
者。諸外道二乘立因明門等校量一切。故云
爾也云云
問。今所言湛寂者指何等所證耶 答。正指
眞言殊異菩薩。傍指顯教三乘共菩薩也
問若然者。何故次上既擧聲聞縁覺所證分齊
已。而結云如是湛寂一切外道所不能知明
知是即結縁覺所證無言説道云如是湛寂
可得心。何故云指殊異菩薩耶。爰以解
釋云。然亦稍離下地三執。能秡業煩惱根
本無明種子生十二因縁。知如是甚深之法
有佛無佛性相常爾。既指縁覺所證十二因
縁法。而云甚深之法。爰知今湛寂者又指スト
覺所證云事。然者如何 答。今以殊異菩薩
寄齊スル&T069222;諸位。從本經疏家解釋所所
散在。此條次上引經疏明文令釋成已。夫寄
齊者。不違彼宗本帙之名言。而以此教殊異
菩薩昇進分齊。始從唯蘊無我。終至極無自
性心。一一次第寄齊之也。故言學摩訶衍
人者。以殊異菩薩初法明道分。寄齊小乘
初果見道之位。今亦以殊異菩薩初法明道
a字微妙湛然寂靜。寄齊縁覺極無言説
證位也。故疏家唯二乘所觀所斷等ヲハ。悉讓
倶舍婆娑等而不作委悉之釋。就殊異菩薩
之所證。經疏共委細説之也。若如所難所
言。湛寂唯縁覺所證者不可説一切外道所
不能知。所以然者於一切外道。有内外兩
種外道。外之外道者斷常邪見等外道也。内
之外道者指唯蘊以上六箇住心。是即不知
如來内證眞實之萬徳故。名爲内之外道也。
然所言湛寂若縁覺所證者。四個大乘諸佛
菩薩豈不能識知彼二乘之智斷耶。既云一
切外道所不能知。何但外之外道耳耶。爰以
釋湛寂義之時。取三獸渡河之譬而顯三乘
之所入淺深。然唯菩薩大香象王。獨能到其
源底。唯縁覺者何取ヘン耶。但可擧
兎馬之二譬也。何況疏家明釋此中有三乘
之人。又云菩薩悟如是法時。乃至昇沈有
異。有何疑歟所云湛寂云縁覺耶 但至一
偏所難。可三乘共菩薩云難者。自元傍
相通スル&T069222;三乘共之菩薩所不遮也。雖然正
指殊異菩薩云事無者也。是故疏釋本
經一切外道等文云。外道所不能知者。此宗
中説有兩種外道。外外道猶如覩見清潭逆
生怖畏不敢習近。内外道雖能遊泳其中適
熱除垢得清涼樂。然不覺是中有無量寶王。
一則不入而不識。二則入而不識。故云一切
外道所不能知也云云明鏡懸天。有何疑耶。彼
唯蘊等六個住心雖有大小權實淺深不同。
共入佛法之清潭中而分分游泳其中。分分
得清涼樂。故云内外道乃至清涼樂。雖然
一道極無猶不識無盡寶藏。況於唯蘊拔業
耶。爰以大師云。顯教拂塵眞言開庫云云
云然不覺是中有無量寶玉也。故知所言三
乘共菩薩是内外道。何不入一切外道所不
能知之内耶。既指此湛寂云一切外道所不
能知。誠知湛寂者是全非縁覺并三乘共菩
薩所證者也。是即正眞言殊異菩薩所證也。
以何得知者。既雖識無盡寶藏。而非直行
入眞言之人。若非殊異菩薩者。何等所攝
菩薩耶。是則彼殊異菩薩。雖證得初地無盡
寶藏。且沈自證之法愛不發利他之妙行分
。且寄齊縁覺之證寂。故假無明種子生
十二因縁等之名言也。雖然非實縁覺所觀
十二因縁。故云此十二因縁義如稻芋等經
廣明也。如彼天台宗等所言無作十二因縁
義也。是以眞言跨節之眼而見之時。即不可
思議十二因縁也。非彼小乘所説十二因縁
云云 問若然者演密抄第三釋内外道云。
二内外道者起自犢子部云云故知非指四個
大乘等菩薩。是即彼犢子部所計最劣而相
似外道所計故云爾也。又以三獸渡河之中
菩薩謂眞言乘殊異菩薩不得心事也。所
以然者此三獸之譬。源從大論出。然彼論以
象王譬三乘共菩薩。今引彼爲譬。明知是即
顯乘菩薩也。但至然不覺是中有無量寶王
等釋者。内外道指彼小乘犢子部得心者。彼
聲聞等不覺菩薩所證中道實相等故云爾
得心。有何不可耶。云何 答道理文證大旨
如先。但至演密抄者。用不有キニ。必不可
依用。所以然者違經疏故。所謂經爲顯非九
種住心之所知。而説如是湛寂一切外道所
不能知。疏承此文云。此宗中説有兩種外
道。外外道猶如覩見清潭。逆生怖畏不敢習
進。内外道雖能遊泳其中。適熱除垢得清涼
樂。不覺是中有無量寶王云云既經一切外道
之言難消上。解釋明鏡也。何指犢子部而
云内外道耶。若如彼義者辟支佛覺知スト無盡
寶王可云歟。故知彼釋大違經疏并宗義
故。不可依用者也。次至三獸渡河譬源從大
論出故。是可顯教菩薩云難者。引大論等隨
宜轉用成立密義。是即疏家常習也云云
四從然未下。明證寂然界中。自三。一明離著
惠生。二明解脱蘊等。三明過二乘境界
初中。又爲三。一明心住蘊中。二明離著惠生
由。三明修離著方便
初中。校牒可云。祚密主彼出世間心住蘊中
云云然未度以下隨釋也。然未度法障者。雖
破人執未除法執。爲此法執所レテ覆淨菩提
心未顯現。故云未名眞淨菩提心也。蓮華已
離泥濁喩破人執。未出水中喩不離法執。故
云如蓮華乃至住蘊中也。出世間心者指初
法明道位。然此菩薩心尚住法執中。故云住
蘊中也。以行者於瑜伽中等者。以猶謂也。行
者等者指殊異菩薩也。於瑜伽中者指三密
瑜伽也。湛寂之心等者。住a字本不生湛寂
靜。無上求下化之心。依之自證圓明雖已明
朗。渉利他事對根境識之時。此等諸法尚當
心生覺觀。故厭有爲法著無爲法也。故云於
瑜伽中乃至著無爲法也
二從然以下。明離著惠生所由中。菩提心勢
力者。指如實大菩提心也。依此大菩提心之
勢力故。任運雖不由他教道離著惠生也。故
云然以菩提心勢力自然不由他教也
三從有如下。明修離著方便中。又二。一明五
喩別釋。二明小眞不同
初中。有如是惠者。依菩提心勢力自然生離
著惠也。發起其心者。從自證圓明中發起
離著智心也。修離著方便者。聚沫等五喩
也。觀察無性空者。離五蘊之法執住a字本
不生之大空三昧也 初句觀察聚沫等者。水
多漲聚中。四方風同時吹來。與水和合故生
聚沫。故大論三十一云 如四方風和合扇水
則生沫聚。四大和合成色亦如是云云云然於
其中有種種色形。難可見有對。從麁至細
一一次第推求。都實體不可得也。從縁生衆
色亦如是。微塵計諦觀無不從縁生。以從
縁生故無生無滅。都無自性。是即色本不生
義。所謂a字大空也。a字大空者自性清淨
大菩提心也。故云初句觀察聚沫乃至即是
也本不生也云云次句浮泡者如夏時等者。十
二月中。如日藏經者。五月六月名求降雨
時 是即暴雨常降時也。如此暴雨之時。隨
雨之足。即水上浮泡生。唯是暴雨爲因水面
爲縁而所生也。然從雨生耶。從水生耶。從雨
水和合生耶。雨水離而生耶。如此四句推
見。都雖無從來。而從衆縁生不可思議。故
云如夏時乃至都無起滅也。情塵和合者。情
謂六情。塵謂六塵也。如此從根塵和合而受
生。此受亦四句權見。都從來不可得不生不
滅。是即受本來不生也。受本不生者所謂a
字本不生大空三昧。自性清淨大菩提心也
云云故云受陰亦爾乃至即是受本不生也。次
句陽炎者如春月等者。如日藏經者。正月
二日各&MT02500;&MT02534;瞹時。是即地冷氣與日瞹氣相戰。
有如水假見。是名爲陽炎。都雖無實體而可
見。依之渇水者迷誤頻求行亦頻彌遠行。終
無得實水。故云如春月地氣乃至勤去之彌
遠也。不知從縁生法本來無自性故。頻取男
女怨親等想。馳求奔走。想陰亦如是都無
實體。若悟縁生無性住a字本不生之時。想
蘊本來不生。是即無自性大菩提心也。故
云衆生亦再乃至即想本不生也。大論第六
云。焔者。焔如日光風動塵故。曠野中如野
馬。無智人初見謂爲水。男相女相亦如是。結
使煩惱日光諸行塵邪憶念風。生死曠野中
轉。無智者謂爲一相。爲男爲女。是名焔云云
次芭蕉者。言芭蕉皮許重重終無中
心堅實。故云如人求芭蕉乃至亦不可得。行
陰亦爾一微渉於動境等者。去來遷變刹那
無不從縁生。如此從縁生從縁滅。即是覺知
縁謝即滅機興即生即事而眞無有終盡之
時。行蘊本來不生不滅。是即無自性大菩提
心也。故云行陰亦爾乃至即是行本不生也」
問曰。經芭蕉先説。疏陽炎後説。有何意耶
 答。經意。聚沫浮泡芭蕉三喩。雖無實體
而可見有對。故先一雙説之。陽炎幻等但有
名無實可見無對故。彼一雙説之。然疏
依五陰次第配釋之時。想陰非有體質礙法
故。以無對無實譬想陰。以有對可見譬行陰
去來生滅也云云次幻事者如世間呪術等者。
幻師以呪術之力現種種未曾有事。當令見
聞惑蔽人之心令作違愛怨親等之思。故云
如世間呪術乃至現種種未曾有也。識陰亦
爾等者。大論云。識界者内外六入和合故生
六覺。名爲識。以内縁力大故名爲眼識。乃
至名爲意識云云又云問曰言心即是識。云何
意縁力故生意識 答曰。意生滅相故多因
先生意故縁法生意 問曰。前意已滅云何
能生後識 答曰。意有二種。一者念念生
滅。二者心相續名爲一。爲是相續心故諸心
名爲一意。是故依意而生識。無意識難解
故。九十六種外道不説依意故生識。但以依
神爲本云云此識從一念無明生。依此一念無
明故生八萬四千枝末煩惱充滿三界。故經云
三界唯一心心外無別法云云然究竟其本元。
覺其枝末。都從來不可得。故去來亦不可
得。從過現未來而不來去。從八方上下亦不
來去。去來不可得故生滅一異亦不可得。故
知此從縁生一念無明當體不可思議。不可
思議故言語道斷無自性。以無自性故本來
清淨。以本來清淨故即是眞淨大菩提心金
剛不壞之妙體也。故云識陰亦爾乃至無自
性故亦復本不生也
二從聲聞下。明小與密不同中。聲聞經中者
指諸阿含部之諸小乘經。雖説此五喩而意
明無我者。從一我出生無量我分故。對治
一我枝末自然一枯杚。故以五喩觀破一一
我。是故大論第三十五云。問曰。如我乃至
知見者見者。爲是一事爲各各異。答曰皆是
一我。但以隨事爲異。於五衆中我我所心起
故名爲我。五和合中主故名爲衆生。命根成
就故名爲壽者命者。能起衆事如父母生子
名爲生者。乳哺衣食因縁得長。是故名養育。
五衆十二入十八界等諸法因縁。是衆法有數。
故名衆數。行人法故名爲人。手足能有所作
名爲作者。力能役他故名使作者。能造後世
罪福業故名能起者。令他起後世罪福業故
名使起者。後身受罪福果報故名受者。令他
受苦樂是名使受者。目覩色名爲見者。五識
知名爲知者。復次用眼見色以五邪見觀五
衆。用世間出世間正見觀諸法。是名見者。所
謂眼根五邪見世間也。正見無漏見是名見
者。餘四根所知及意識所知。通名知者。如是
諸法皆説是神。此神十方三世諸佛及諸賢
聖求之不可得。但憶想分別強爲其名。諸法
亦如是。皆空無實假爲其名。略説則十六。廣
説則無量。隨事起名云云故知但破一我自然
無量我分皆破。故云雖説此五喩而意明無
我也。今此中五喩等者。指眞言意明諸蘊
性空者。離法執也
二從如觀下。明解脱蘊等中。三。一明離十八
界。二明離能執所執。三明證寂然界
初中。即引牒可云。謂蘊處界能執所執皆離
法性。如是證寂然界。是名出世間心者云云
如觀五蘊者以下隨釋也。就中如觀五蘊等
者。結前句也。如觀五蘊無性者。十二入八界
等皆悉可觀故也。故云當知十二入乃至應
廣分別説也
二從如大下。明離能執所執中。如大般若中
等者。大品大般若經等中。始從五蘊等諸
法。終至種智菩提。廣歴諸法明性相二空。故
云爾也
三從行者下。明證寂然界中。行者如是等
者。所云行者等者指殊異行者也。如是觀
察者指如上諸觀也。無性門者大菩提心無
自性門也。達諸法即空者a字本不生大空
三昧也。得離一重法倒者。度六十心等一重
麁妄執故云爾也。了知心性如是者。了知心
無自性故云爾也。不爲蘊界等者。於十八界
能執所執人法二執。皆悉斷離。證a字本不
生寂然界。所謂初法明道大菩提心是也。故
云爲蘊界處乃至證寂然界也
三從證此下。明過二乘境中。又二。一明譬
喩。二明合譬
初中。如蓮華雖未開敷等者。開敷喩未昇法
明道位。稍出清流之上者。喩離法執也
二從行者下。明譬中。出世間心者指初法明
道也云云
五從祕密下。明離違順八心中。自爲二。一明
牒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如前下。明隨釋中。又三。一明順世八
心。二明違世八心。三明能離人
初中。如前所説等者。指當卷初。始從種子
心至第八無畏依名順世八心。是隨順外道
凡夫世間妄法故云爾也
二從若三下。明違世八心中。於第八無畏依
中。聞三寶眞歸依處。即能信受。從此已來
至四果支佛果位。名違世八心。是即違越外
道凡夫世間妄法故云爾也。故云如前所説
種子乃至生十二因縁名違世八心也。或可
就見道等者。前十五心爲見道。第十六心爲
修道。於此見道修道位各作八心。故云或可
就見修道等諸位分之各自有八心也。然等
者。於聲聞乘有七賢七聖位。於如此等一一
諸位。委細分別。各可有八心。故云等也
三從大乘下。明能離人中。又三。一明殊異菩
薩。二明常途菩薩。三重約殊異明義
初中。大乘行人者指眞言乘殊異菩薩。了達
諸蘊性空者。諸蘊性相即a字大空故云爾
也。於一切法中等者。指蘊界處等一切諸法
也。我蘊兩倒者。我者人我即人執也。蘊者
五蘊各各法體即法執也。超度如此二種業
煩惱。證法明道位。故云雙離違順乃至超
越一劫瑜祇行也。即是觀行應理之人者。觀
行者所謂三密現行也。應理者六大無礙名
爲應理也
二從依常下。明常途菩薩中。依常途者。言次
上約殊異菩薩委悉釋之。故以復次義。若證
寂然界位約常途諸教菩薩而解釋者。從初
發心以來經一大阿僧祇劫。然後可證此寂
然界釋成也
三從今祕下。重約殊異菩薩明義中。但度此
一重等者。超二乘境界故云爾也
六從瑜伽下。明瑜祇義中。瑜祇者梵語翻
相應隨男女聲有二義。如文可見。依常途
解者。自可見。恐繁不記之。行者未過此劫
者。殊異行者未超過此初劫位。與辟支佛相
セリト釋成也。爾時心滯無爲法等。若不超度
此初劫時。心著無爲法相。若此人失三密方
便。墮二乘地可證小涅槃。雖然以金剛不壞
大菩提心勢力故。還能發起スト本誓悲願釋成
也。從此以後三乘等者。二乘證小涅槃留當
位。菩薩獨進發起大悲方便而昇進後位。故
云三乘逕路始分也。然所觀人法等者。殊異
菩薩所觀人法也。言成實所明偏眞理。與此
菩薩三平等觀解一往相似故。寄齊如此釋
成也。故云然所觀人法倶空乃至作此平等
觀耳
七從故以下。明總結中。故以三乘上中下者。
菩薩爲上。辟支佛爲中。聲聞爲下也。出世間
心者。聲聞解了唯蘊無我時名出世間心。縁
覺秡十二因縁業煩惱株杌名出世間心。菩
薩超越我蘊兩倒至初法明道位名出世間心
也。至如此位名一僧祇劫。故云故以三乘乃
至合論一僧祇劫也。至第二僧祇等者。初僧
祇間菩薩湛寂之相似二乘無言説故。所
所寄齊明其分位。從第二僧祇以去無寄齊
之分故。永異二乘也。故云第二僧祇乃與二
乘異也
問曰。所言證寂界何等人所證耶 答。是又
眞言殊異菩薩所證也云云 問。若然者。何
故疏言從發心以來經一大阿僧祇劫。方證如
是寂然界。若失方便多墮二乘地證小涅槃。
然以菩提心勢力還能起悲願。從此以後三乘
&T051985;路始分云云既云經一大阿僧祇劫。又云從
此以後三乘&T051985;路始分。明知三乘共菩薩。彼
菩薩七地沈空與辟支佛無言三昧。其分齊
相似。故指之而云證寂然界可得心也。然
七地以前三乘共入空位故云證寂然界。
七地以去菩薩漸發起悲願故云三乘&T051985;路始
分也。是故釋云然所觀人法倶空與成實諸宗
未甚懸絶也。何況經一大阿僧企劫之釋云
顯教菩薩ナリト事無競者哉。若眞言乘菩薩豈
經如是劫數耶。云何 答曰。能能斷簡解釋
始終前後者。明證自朗也。所以然者。疏云
行者如是觀察時從無性門達諸法即空得離
一重法倒者。所言行者等者。是指殊異行
者也。無性門者。以聚沫等五喩。觀蘊界入
等無自性。通達a字門大空三昧斷離法執
也。故云得離一重法倒也。了知心性如是等
者。了知自心本來a字本不生之心性時。自
然遠離能執所執等之動搖。證初法明道位。
故云了知心性乃至故證寂然界也。又云。依
常途解釋。是菩薩從發心以來經一大阿僧
祇劫。方證如是寂然界。今祕密宗但度此一
重妄執。即是超一阿僧祇劫。行者未過此劫
與辟支佛位齊時。名爲極無言説處云云明證
在此。更勿迷倒。所以然者。次上言離違順
八心及我蘊兩倒二種業煩惱網。是名超越
一劫瑜祇行者。是則定判眞言門殊異菩薩
所離所證畢。其次依常途解釋等者。眞言
門殊異菩薩所證如此。若依常途顯教菩薩
言之者。經一大阿僧祇劫然後可證此寂然
界。且一往釋也。以此釋意明知。自餘
釋義是皆悉付殊異菩薩始終釋也。然者無
疑。經一大阿僧祇劫者常途顯教菩薩也。然
不論劫數。雖一日一時。離違順八心我蘊兩
倒即名クト殊異菩薩超越一劫瑜祇行釋成
也。若上所言證寂然界菩薩自本顯教菩薩
者何言依常途解釋等耶。是即疏家
遠鑑末學之錯誤。如是作顯密簡別之釋者
也。然後今祕密宗等者。復重擧殊異大菩薩
行證。所謂雖證寂然界。以菩提心勢力故不
墮二乘地發起悲願。故云超一阿僧祇劫等也。
行者未過此劫等者。著寂然界未發起悲願故
云爾也。此分位相似縁覺無言説處。故云極
無言説處。云證寂然界也。是故結釋上件之
意云。爾時心滯無爲法相若失方便多墮二
乘地證小涅槃。然以菩提心勢力還能發起
悲願。從此以後三乘&T051985;路始分云云言二乘證
小涅槃之湛寂而止當位。菩薩獨進發起三
密方便昇進後位。故云爾也。次成實諸宗
未甚懸絶等者。且取證寂之偏也。三平等
觀解相似但空偏眞觀解故。且以法門分齊
而寄齊。故云爾也。故知上來諸文只是以殊
異菩薩三平等所證寄齊辟支佛偏眞所證之
位。故名證寂然界也云云
問曰。此住心大綱如何 答。十住心論云。拔
業因種心者。驎角之所證部行之所行。觀因
縁於十二。厭生死乎四五。見彼花葉覺四
相之無常。住此林落證三昧於無言。業煩
惱株杌猶此而拔。無明種子因之而斷。爪犢
遥望不近。建聲何得窺窬。遊泳堪寂之潭。優
遊無爲之宮。自然尸羅無授而具。無師智
慧自我而獲。三十七品不由他悟。蘊處界善
不待藍色。身通度人不用言語。大悲闕無方
便不具。但自盡苦證得寂滅云云 問曰。説此
住心經論文證如何 答住心抄云。問第五
拔業因種住心經論文證如何。答。經云縁覺
拔業煩惱株杌無明種子生十二因縁。離建
立宗等。如是湛寂一切外道所不能知。先佛
宣説離一切過云云又云。深觀察因果住無言
説。不轉無言説。於一切法證極滅語言三昧。
是名縁覺三昧道云云祕密主。若住縁覺聲聞
所説眞言摧害於諸過云云又云。聲聞所説眞
言一一句安布。是中辟支佛復有小差別。謂
三昧分異。淨除於業生等云云論云。縁覺執
十二因縁等云云出世間心中。此唯温無我與
拔業因種二住心爲初僧祇也。經云超一劫
瑜祇行云云大師御釋亦以同也 已上廣明
拔業因種心了
二從經云下。明第二劫中。分爲二。一明他縁
乘。二明覺心不生心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即是下。明隨釋中。自三。一明他縁乘名
義。二明觀法無我性。三明觀頼耶知自性
初中。又二。一明竅定第一劫法體。二明擧梵
語顯二義
初中。即是明第二重等者。對初劫故云第二
重也。觀法無我性者。初劫時既離人執已。故
至此劫無論人我。但觀法無我性也。然於此
劫中。雖有他縁覺心兩住心之淺深不同。共
明人法無我畢竟不生義故合爲第二劫也
云云
二從梵音下。明擧梵語顯二義中。又二。一釋
他縁乘二釋無縁乘
初中。又五。一明所發誓願。二明行菩薩道。三
明所度堪否。四名種種方便。五明結歸
初中。所謂他縁乘者等者。以大慈悲普縁法
界衆生苦樂之相。令拔苦與樂。故云他縁。搆
六度舟車於生死之水陸。運載自他機根於
廢詮之宮都。故云乘。故大師御釋云。縁
法界有情故他縁。簡聲獨羊鹿故大名運自
他乎圓性故曰乘云云謂發平等大誓者。總發
四弘誓願。別立大悲闡提之誓。怨親齊救。故
云平等廣覆法界故云大也。如大論第三十
四云。如提婆達多。欲令足下有千輻相輪
故。以鐵作摸燒而爍之。爍已足壞身惱大
呼。爾時阿難聞已涕泣白佛。我兄欲死。願
佛哀救 佛即伸手就摩其身發至誠言。我看
羅睺羅與提婆達多等者。彼痛當滅。是時
提婆達多衆痛即除。執手觀之知是佛手。便
作是言。淨飯王子以此醫術足自生活 佛告
阿難。汝觀提婆達多不。用心如是云何可
度。若好世人則無是咎。如是衆生若以世樂
不得度也。乃至以是故説聞佛名有得道者
有不得者云云如是怨親平等敕齊故云平等
也。誓者具應云誓願也。然願在前。誓在後。仍
擧後誓者。前願自顯。故擧誓攝願也。適雖有
願。若無誓者悉無剋成大願。即如云設我得
佛十方衆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
私云
願也
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私云
誓也
以是義故四弘誓
願中一一云誓願也。菩薩適發菩提心雖行
諸善福。若無誓願無能成大事。故大論第
七。問曰。諸菩提行業清淨自得淨報。何以
要須立願然後得之。譬如田家得穀。豈復待
願。答曰。作福無願無所成立。願爲導御。能
有所成。譬如銷金隨師而作金無定也。復次
莊嚴佛界事大。獨行功徳不能成故要須願
力。譬如牛力雖能挽車。要須御者能有所至。
淨世界願亦如是。福徳如牛願如御者。問
曰。若不作願不得福耶 答。雖得不如有
願。願能助福。常念所行福徳増長 問曰。若
作願得報。如人作十惡不願地獄。亦不應得
地獄報 答曰。罪福雖有定報。但作願者修
少福。有願力故得大果報。乃至一切衆生皆
願樂無願苦者。是故不願地獄。以是故福有
無量報。罪報有量云云以此等因縁故。此教
一切菩薩先發平等本誓願也。故云謂發平
等大誓也云云
妙印鈔卷第十四
  御本云元徳二
潤六月十七日點了




妙印鈔卷第十五
 沙門阿寂紀 
  釋入眞言門住心品第一之餘經一
疏二
二從爲法下。明行菩薩道中。又二。一明所
爲二明能爲
初中。爲法界者。不爲一衆生不爲二衆生。乃
至不爲百千萬億那由他衆生。爲盡空法界
一切衆生而發心修菩薩道。故云爲法界也。
衆生者。其義如上釋。雖衆生無量不出三
種。所謂如大論四十五云。衆生有三分。一
者正定必入涅槃。二者邪定必入惡道。三者
不定。於必定者中當最大故名摩訶薩云云
二從行下。明能爲中。行菩薩道者。夫雖菩
薩行無量無邊不出四攝四無量六度等。所
謂大論八十八云。復次須菩提。我以佛眼
觀十方世界如恒河沙等國土中諸菩薩摩訶
薩。以四事攝取衆生。何等四 布施愛語利
行同事。云何菩薩以布施攝取衆生。須菩
提。菩薩以二種施攝取衆生。財施法施。何等
財施攝取衆生。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以金銀
瑠璃頗梨眞珠珂貝珊瑚等諸寶物。或以飮
食衣服臥具房舍燈燭花香瓔珞。若男若女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